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管理学课程设计方案

管理学课程设计方案

时间:2023-10-10 16:08:2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管理学课程设计方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管理学课程设计方案

第1篇

1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计的重要性分析

物流管理具有系统性、流程性、操作性等特点,并且学科的交叉性强,其涵盖了管理、经济、工程、计算机等多门学科。高校物流专业的教学既要注重物流理论的传授,把握物流技术发展的脉搏,更需要加强物流流程、操作能力、系统规划能力的培养[3]。因此,物流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需要通过课程设计,促使学生了解物流行业现状与发展趋势,将所学的物流理论知识与技术方法融会贯通,应用到实践当中。从而巩固学生所学的物流理论知识与技术方法,提高学生的物流认知和物流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物流管理人才教育不仅仅为了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本领和能力[4]。通过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计,学生深入实践、独立调研和查阅参考文献。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以创造性的思维去解决现有问题的能力,使创新能力得到了提高。从而达到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即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掌握物流经济与管理领域必需的基本理论及基本知识、具备企业物流与采购管理的专业技术技能、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能从事企业物流管理与制造企业物流管理领域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人才。物流专业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及应用性,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较高。物流管理课程中提到的众多物流设施和设备,与日常生活相距甚远,学生无法形成直观的了解。学生对专业知识重要度的认识与企业的需要也有较大偏差,企业苦于找不到合适的物流管理人才。因此,通过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计,组织学生参观制造企业及物流企业、社会调研和使用物流软件,让学生系统化的了解社会对物流管理人才的要求。培养学生对物流设施设备和物流软件的操作与应用能力,满足社会对物流管理人才的要求。

2面向创新能力培养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计的三维体系构建

基于物流管理专业培养方案的定位与特色,构建了面向创新能力培养的、以物流专业的项目方案设计及制造实现的课程设计三维(竞赛型、实验型、课题型)体系,并对课程设计的支撑体系进行建设,系统化、规范化、可操作化开展专业类课程设计,如图1所示。在此基础上,学生参加学校一年一度物流设计大赛及毕业设计、参加全国二年一届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均取得很好的效果。①竞赛型设计维:把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模式移入到课程设计(物流管理、运输与配送、物流系统分析与设计等)中。针对反映某企业实际问题而形成的案例集,按照竞赛要求与步骤(方案设计内容:针对性、有效性、覆盖面、综合性;方案设计方法:科学性、复杂性;方案表现能力;方案创新与应用性),参照竞赛评价指标体系,结合课程内容不同,把物流管理专业主干课程的课程设计首次规范化、程序化地进行。形成一套“知识准备—企业案例集—方案设计—答辩汇报—评价”五个阶段及考核点的指导与评价方式,把课程设计与每年一次的学校物流设计大赛、二年一次的全国大学生物流大赛进行对接,从中选拔参赛队比赛,有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能力。2007年探索至今,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参赛队连续全国三届(二年一届、一校二队、一队五人)全部进入复赛,二届进入决赛,获全国银奖与优胜奖各一届,五人次获全国优秀指导教师奖。②实验型设计维:《生产管理》、《工业工程》、《质量管理》的课程设计是借鉴工科的课程设计方式来进行。设计是在经管院实验中心,把企业实际生产过程中的典型性问题作为解决对象。设计方案是围绕化油器、玩具小汽车等产品的装配工艺路线、装配操作、工序定额、装配流水线组织设计、流水线效率平衡与提高、过程控制与质量管理来进行三门课程设计的方案设计,且均需要在实验中心进行验证与实现。提升了学生的动手能力。③课题型设计维:利用课程教学老师的课题,主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以及企业横向课题等,以及学生创新计划的项目资源,对项目合理分解、形成相关的课程设计方案(物流管理、质量管理、生产管理等)。

3物流管理主干课程设计的支撑体系

①建设稳定的指导教师与教研团队:从2007年开始,江苏科技大学建立了指导团队,且定期开展课程设计方面的实践教学改革研究,完成了“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物流专业实验教学研究”、“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引入物流管理课程设计中的若干问题研究”、“基于三维仿真式教学的物流管理课程建设”等课题,发表了“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管理类大学生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方式的课程设计与实践探索”等文章,初步探索出课程设计三维体系工作方式。充实的教研活动与团队协作为获得优秀教研室称号打下基础。②建立课程设计的项目库:把二年一届的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案例集作为基本的方案设计项目,以设计性实验项目及部分科研课题方案设计项目的为补充。基本建立起物流管理专业主干课程的课程设计项目库,且进行更新。③构建课程设计指导的网络互动平台:基于2009年建成的《现代物流管理》、《生产运作管理》等精品课程网络互动交流平台,在课程开始时就在平台上布置课程设计的大纲、任务、进度、模版与范本,推行课程教学与课程设计互相衔接、部分并进、“细水长流”式指导方式,最后用1-2周集中突破,收到较好的效果。④以教科研课题与活动支撑课程设计:现在的物流专业课程设计指导团队,既是学院“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科技创新团队,又是学校物流管理专业品牌建设团队,承担着学科、教学、专业建设与教科研工作的多重任务,有力地支持了课程设计三维体系构建与实施工作,2011年起是物流管理专业为校级品牌建立专业建设点。

4结束语

基于物流专业培养的定位与特色,面向创新能力培养,系统性地构建了物流专业主干课程课程设计三维(竞赛型、实验型、课题型)体系,提高了专业主干课程的课程设计质量,推动了学校物流设计大赛活动开展及在全国性物流大赛中的参赛水平,还提高了学生毕业论文的水平,增强了学生创新精神及能力。在建设物流专业课程设计的支撑体系中,提高了课程设计指导团队的教科研水平,增加了团队教师的创新能力与指导能力。为经管类专业的课程设计水平提高探索了一条新路子,极具推广价值。

作者:孟庆良 单位:江苏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

第2篇

关键词:旅游高等教育;职业本科;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相对于美国、澳大利亚、瑞士等发达国家而言,我国旅游高等教育虽历经30余年的发展已基本成型,却并不成熟,且呈现出种种困境,如人才供需错位、学生就业压力巨大、行业就业率低和流失率高、毕业生缺乏核心竞争力、生源压力加剧等等[1]。实践上,国家旅游局[2]和中国旅游协会旅游教育分会[3]分别于2008年、2009年进行的专题性调查也大致印证了上述问题的存在。仍然,导致上述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地加以解决。但是,在种种原因之中,实践课程体系发展的相对滞后是较为关键的一个因素。因此,如何以此为出发点,努力构建完善的“职业本科”型实践课题体系,将是我国未来旅游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一.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与现实依据

(一)理论基础

旅游高等教育“职业本科”型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主要源于以下理论。

(1)实践认识论。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来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是一个人学习与认识的普遍性规律,其中,实践在整个过程中至关重要。只有通过实践环节,让学生在实际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动手能力,熟悉各旅游岗位操作技能,深化对专业理论的认识,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合格旅游应用型人才。

(2)知行合一论。从现代教育学的相关研究成果来看,实践教学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最佳形式。据研究,学生的学习效果,采用“读”的方式只有10%,“听”的方式为20%,“看、听”结合为50%,“听、说”结合为70%,“说、做”结合为90%。对于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旅游管理专业,要想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更应该强化其实践教学环节。

(3)认知心理论。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学习的过程并不是学习者获得越来越多外部信息的过程,而是学习者与外界刺激之间不断地同化、顺应,从而达到平衡的过程;也是主体的认知模式不断重建、发展,以适应新环境的过程。因此,合理设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让学生通过一系列系统性的专业训练来完成与旅游行业实际环境中各种刺激的同化、顺应,对于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而言显得意义重大。

(二)现实依据

与国外旅游高等教育相比,国内的旅游实践教学体系主要表现出如下问题:

第一、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融合度不高。在国外,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在旅游教学体系中的地位相当,两者相互融合,且互为提升。其中,以洛桑酒店管理学院“教学楼即酒店、课堂就是实训室”的“前点后院式”最为典型。而在国内,除了完全引进“洛桑模式”的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中瑞酒店管理学院外,很少采用实践与理论并重的做法,学生大多是先“集中学理论”,再“集中实训或实习”,实践教学仅仅是理论教学的一种拓展,甚至是“可有可无”的补充,二者之间的融合度不高。

第二、实践教学目标与旅游人才需求脱节。国外旅游实践课程的教学目标非常清晰,即注重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并有严格的制度进行管控。毕业学生往往无需经过实习期即可直接从事管理类工作,较好地贴合了旅游业的实际人才需求。而国内的实践教学尽管也强调要培养“综合应用型人才”,却极少营造“真实的工作环境”,也少有严格的制度保证,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缺乏应有的职业技能和素养,与旅游业实际人才需求基本脱节。

第三、教学经费投入与实训需求相距甚远。总体来看,国外在实践教学上的经费投入是非常充足的。如洛桑酒店管理学院、康奈尔大学酒店管理学院在校内均有自己的酒店,以及会议室、计算机中心等设备设施,能很好地保证旅游实践教学的开展。而国内少有旅游本科院校拥有自己的酒店,很多院校甚至连基本的客房、餐饮、导游实训室都不完备。设施设备投入过少,导致旅游实践教学普遍性地成了“例行公事”,走走过场。

第四、实践教学资源开发严重不足。国外对实践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非常重视,不但要求教师与业界保持紧密联系,而且会想方设法在全球范围内寻求优质资源进行校企合作,真正实现了“产学研”的紧密结合。例如,康奈尔大学酒店管理学院,每年都会邀请在全球担任高级或顶级高管的校友回校讲学,形成“学校支持学生成长,学生成才后回馈学校”的良好循环。而国内在这方面则相对逊色,少有高校形成了学校与校友“支持与回馈”的良性循环,“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思路仅仅停留于表面。

可见,国内旅游实践教学与国外的差距较大。为了缩小差距,我们有必要引进国外的先进办学理念,以旅游职业需求为导向,努力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并加以贯彻实施,以便能为旅游业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综合性应用人才。

二.构建“职业本科”型实践课程体系的构想

(一)“职业本科”型的内涵

“职业本科”型是指以职业本科教育的办学理念为指导,以职业本科教育的办学模式为借鉴,以职业本科教育的教学考评为手段的一种教育培养形式。而所谓职业本科教育,是指以职业目标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职业素质教育为依托,理论教学恰当、实践教学充分的本科层次的职业性教育。具体而言,在教育类型上,职业本科教育应归属于ISCED的5B2教育;在培养层次上,职业本科教育应是专科高职教育质的提升;在培养目标上,职业本科教育应考虑到高等性、职业性、区域性和社会性等多重特性;在培养模式上,职业本科教育应与高职专科教育形成明显区别[4]。

(二)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

“职业本科”型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应力求以旅游职业岗位能力需求为出发点,以专业基本技能、专业综合技能、专业综合素质等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实践-认知-学习-实践-学习-实习-再学习-就业”为运转模式,在借鉴国内外旅游实践教学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遵循确保实践教学地位、适时调整实践课程、课程体系层次分明、实践课程务求连贯等四项原则[5],体现四大要求,适时开发实践教学课程、更新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达到与职业管理型旅游人才培养目标相匹配的目的。

其中,四大要求具体是指:①学时与学分要求。结合国外经验及我国旅游高等教育实际,旅游本科人才培养的专业实践课时总量应不少于1000个小时,不少于总学分的18%。②课程开发要求。在保持基本框架稳定的前提下,旅游实践课程的名称、目标、内容均应适时作出调整,且应尽可能联合旅游企业一同开展工作。③课程安排要求。实践教学的课程安排,应力求平衡分布,体现层次分明和务求连贯的原则,将实践教学贯穿到整个四年的教学和学习中,每个学期都应开设相关课程,以便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④课程实施要求。要求拥有较佳的“双师型”教师团队、相匹配的实训教学场地和教学软件实,切实改变“一无合格师资、二无实践场地、三无实训软件”的办学现状。

(三)“职业本科”型实践课程体系的构成

根据上述构建思路,旅游专业“职业本科”型实践课程体系可分为专业认知实践、服务技能实践、管理技能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5大模块,模块与模块之间相互作用、层层递进,具体如图1所示(单箭头代表“作用于”,双箭头代表“相互作用”)。

图1 “职业本科”型实践课程体系

在具体构成上,专业认知实践类一般由旅游礼仪实训、旅游发展调查、旅游认知实习、旅游企业在岗实习等课程构成;服务技能实践类一般由5门左右的理论配套实践课和1门企业服务技能在岗实习课构成;管理技能实践类课程可采用模拟企业实战演练或大型项目驱动型实践的方式运行;毕业实习实践类课程可由校、企指导教师共同监督执行;毕业设计实践类课程应根据职业本科院校、独立学院、一般本科院校和重点本科院校等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特点来组织开展[5]。

三.课程体系的应用——以北航北海学院旅游管理学院为例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海学院属于独立学院性质,其旅游管理专业从2006年开始招生,到目前为止,已有三届毕业生。办学6年余来,始终以“国际化、应用型”为人才培养目标,不断改进教学培养方案,并于2010年重新修订了人才培养计划。

(一)实践教学课程设计现状

该学院2010年版教学计划共分旅游与休闲、饭店与会展等两个专业方向,其实践课程由公共实践和专业实践两个板块构成。其中,公共实践环节课程相同,主要由军训(1学分)、入学教育(0.5学分)、毕业教育(0.5学分)、公益劳动(1学分)、奖励学分(2学分)、认识性社会实践(1学分)、工作性社会实践(2学分)等构成,总共8个学分(占170总学分的4.7%),要求总实践不少于10周。

在专业实践课程设置上,旅游与休闲方向主要由野外认知实习、酒店服务实务实践、旅游景区模拟实训、导游模拟实训、娱乐与休闲场所模拟实训、旅游行业综合实训、毕业设计、毕业实习等课程构成,且要求总实践课时不少于66周;饭店与会展方向主要由野外认知实习、酒店服务实务实践、饭店前厅管理实践、饭店客房管理实践、饭店餐饮管理实践、饭店营销管理实践、会展策划与管理实践、毕业设计、毕业实习实训等课程构成,且要求总实践课时不少于80学时+56周。在专业实践总学分要求上,两个专业方向相同,均为25学分(占170总学分的14.7%)。

(二)现有人才培养方案呈现出的问题

虽然该院2010年版旅游人才培养方案已对实践教学课程做了较大调整,但从近两年的实施情况来看,还是出现了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

1.专业实践类课程学分比重偏低

专业实践学分总数仅为25,加上公共实践的8个学分方达到总学分比例的19.41%。显然,这与上述方案中“不少于总学分的18%”尚存在一定差距。

2.专业实践类课程设计相对单一

培养方案虽已从专业认知实践、服务技能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4类实践课程做出了安排,但整体形式显得比较单一,且课程内容设计也相对传统,没能跟旅游企业实际情况保持一致。如专业认知实践只有“野外认知实习”这一门课程,毕业实习集中在第6、7学期完成,且没有对长达10个月的实习内容梯度和实习要求做出前后区分。

3.专业实践类课程前后连贯性较弱

根据“实践-认知-学习-实践-学习-实习-再学习-就业”的课程设计连贯原则,专业实践类课程应力求前后连贯,做到从简到繁、从易到难,层层递进。但是,该学院教学培养方案未能很好地体现上述思路,具体表现在:①第1学期没有安排任何实践类课程,使学生错过了第一时间了解旅游行业及企业运营模式的机会;②第2学期的“野外认知实习”与第3-5学期的服务技能实践类课程之间由于没有安排短期的企业实习而出现断层,致使学生所学知识前后链接度降低;③第3-5学期的服务技能实践类课程由于缺少整合性的管理技能实践类课程而没法与第6-7学期的企业实习形成衔接。

4.专业实践类课程内容深度不够

由于专业方向细分不到位,该学院专业实践类课程涉及面相对较广。如旅游与休闲方向既要涉及旅行社、旅游景区等传统性实训课程,也要涉及娱乐与休闲场所经营管理等前沿性实训课程;饭店与会展方向既要涉及饭店前厅、客房、餐饮、饭店等饭店类实训课程,也要涉及会展策划与管理类实训课程。这种较广的牵涉面带来的一个结果就是专业实践类课程所涉内容的不够深入。

(三)人才培养方案的实践教学改革举措

根据北航北海学院旅游管理学院人才培养方案所出现的问题,结合上述旅游管理专业“职业本科”型实践课程体系的设计方案,兹提出如下改革举措:

1.丰富专业认知实践类课程

在现有“野外认知实习”课程基础上,增设“旅游礼仪实训”、“旅游发展调查”、“旅游企业在岗实习”等3门实践课程。在具体安排上,旅游礼仪实训、旅游发展调查、旅游认知实习等3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应安排在第1学期执行;旅游企业在岗实习应安排在第2学期的前半个学期执行。

2.完善服务技能实践类课程

根据旅游企业发展实际,旅游与休闲管理、饭店与会展管理的方向划分并不妥当,可进一步细分为旅行社管理、旅游景区管理、休闲娱乐管理、酒店管理、会展管理等5个专业方向,每个专业方向应根据其所学理论课程来开展课程服务技能实训。在此基础上,增加“企业服务技能在岗实习”这一环节,以便前后学期的实践教学环节能妥善地衔接起来。

3.增设管理技能实践类课程

管理技能实践课程是独立学院旅游专业学生区别于高职高专类学生的关键,旨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综合管理能力和管理素质。可安排在第5、6学期进行,其实践内容和教学形式可结合学校实训场地具体设计,也可联合当地旅游企业实际共同开展。

4.优化毕业实习实践类课程

从实际运行情况来看,将毕业实习集中安排在第6、7学期的做法并不妥当,有必要加以重新调整,调整思路为:第一、将长达10个月的企业实习分散到两到3个不连贯的学期中完成,期间可充分利用寒暑假时间来安排教学任务;第二、企业实习应力求长远,前后实习内容及实习要求应形成较大区分,如后期可要求企业适当安排学生到管理岗位进行实习;最后,实习学生的指导应采取实习单位指导和学校教师指导相结合的思路,协助学生更好地解决实习中遇到的问题,以切实提升学生管理能力和综合素质的目的。

四.结语

旅游高等教育“职业本科”型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方案,是在参考国内外知名旅游院校的成熟做法,并结合我国旅游业对人才需求的实际做出来的。虽然部分课程已经过北航北海学院旅游管理学院的实践检验,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但由于时间、场地、师资、管理等诸多因素限制,本实践教学课程的全套方案尚未来得及加以全面贯彻实施。因此,方案的科学性、合理性、有效性等问题还有待实践的进一步检验,在此权当研讨。希望学界同仁能对此问题给予更多关注,从各视角展开探讨,达到尽快构建起符合我国国情的旅游实践教学体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龙江智.中国旅游高等教育的另类解读[J].旅游学刊,2006,21(z1):16-18.

[2]中国国家旅游局、教育部旅游教育现状与发展对策联合调研组.中国旅游教育现状与发展对策调研报告[R]. 2008.5.6.

[3]中国旅游协会旅游教育分会.中国旅游院校数据解读——基于对旅游院校的专项调查统计[R].2009.3.27.

[4]伍先福,陈攀.职业本科教育的内涵及其办学主体[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1,27(9):17.

[5]伍先福.论旅游专业“职业化”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设计[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3(1):128-129.

第3篇

1“卓越计划”下安全工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综合就业特点、国家现阶段的安全趋势和企业需求,天津理工大学安全专业卓越工程师的目标定位为为企业培养“安全生产规范化及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卓越工程师为特色。在学生培养中,注重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相结合,特别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学校和企业共同开设的专业课、认识实习及源自企业实际的毕业论文等主要环节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阶段就能深入企业安全生产的实际工作,具备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排查治理隐患和监控重大危险源,建立预防机制,规范生产行为的能力,从而保障企业落实安全生产工作的规范化、法制化。在培养中同时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理论学习及企业实践锻炼,使学生具备应用系统安全先进的理论和方法对系统的设计、生产、使用、维修、报废的全寿命周期、全方位的风险识别、分析、评价、控制及风险安排的能力,从而使企业实现安全生产管理的科学化和系统化。

2安全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的建立

2.1培养方案的制定根据培养目标,制定了卓越安全工程师四年本科教学的培养方案,该培养方案有以下特点:(1)形式上:采取“2+1+1”模式,即2年基础理论教学,1年专业理论教学和综合能力培养,1年企业实训,其中,企业实训以企业现场教学为主,校企教师联合授课。(2)内容上:理论教学学分占60%;实践环节占40%。理论课程内容覆盖现场工程师知识要求和人文素质培养要求,强调安全管理能力提升要求;实践教学系统化,着重现场工程师能力培养和工程素养的提高,取得从事安全工程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或具备相应职业资格要求的能力。(3)专业课教学上:将人事部组织的国家注册安全工程师职业资格考试、劳动保障部组织的国家安全评价师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要求以及企业安全标准化相关要求纳入专业课教学内容中;教学模式采用课堂教学和现场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将生产中的事故案例进行现场教学讲解,加强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强化课程体系对于工程师能力的训练功能。(4)企业实训课程:企业实训课程考虑目前的就业形势,分为建筑安全及化工安全两个模块,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要求。

2.2校内培养方案校内培养方案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基础理论教学,该部分课程以数学、体育、英语、物理、化学、计算机等基础课程为主,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工程职业道德和服务意识,通过学习获得从事安全专业所需的自然科学知识和经济管理知识,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竞争与合作的能力。另外一部分是专业理论教学,该部分课程体系由安全系统工程、安全人机工程、安全管理学、工程热力学、燃烧与爆炸原理等理论教学体系和安全工程实验、课程设计等实践教学体系构成,目的是要求学生掌握安全科学、安全工程、安全管理、职业健康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3企业培养方案企业培养方案分为现场教学及实践教学两部分,现场教学部分分两个专业方向,其中化工安全方向课程体系由石油化工工艺及设备安全,化工安全设计,化工安全管理标准化,化工事故案例分析四部分组成;建筑安全方向课程体系由建筑施工组织设计,建筑施工安全,建筑安全管理标准化,建筑事故案例分析组成。授课教师采用校企联合,要求企业教师专业职称至少为安全高级工程师,并具备多年的从业经验。现场授课重点提高学生分析能力、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能力、安全技术管理能力以及技术创新素质的培养。内容侧重行业需求、行业发展方向、工程师素质、工程伦理、工程技术理论、工程技术方法、企业的主要生产工艺流程、原料、物料及产品的理化性质,各生产作业环节及主要生产设备存在的隐患及危险性,初步认识和了解安全防护装置、安全设施的维护与运行情况,一旦发生事故可能的事故类型、事故原因及防范措施等方面。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安全工程专业发展以及需求,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从介绍安全工程的基本原理、知识和方法入手,对学生进行专业能力培养。

企业实践教学部分由认识实习、专业设计、毕业设计三部分组成,认识实习主要通过现场参观,使学生对各工艺过程、设备设施,尤其是安全设施作用有所了解,进而为后期的理论知识的学习提供基础。认识实习时间为两周主要内容。专业设计是毕业设计前的一项实践教学活动,其主要目的是通过专业设计,使学生掌握安全工程的基本原理及基础知识,并用所学知识完成一个理论问题探索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加深对所学专业的理解和认识,最后提交设计方案。与企业课程相对应安全工程卓越工程师专业设计分为两个方向即化工安全方向和建筑安全方向。化工安全设计方向通过对主要工艺流程的危险辨识、评价提出保证工艺安全的设计方案。建筑安全设计方向通过对主要施工过程的危险辨识、评价提出保证施工安全的设计方案。毕业设计通过16周时间,学生在企业工程师及校内指导教师的共同指导下,选择企业实际现场技术问题作为毕业设计选题,查阅、学习相关科技文献资料,确定设计方案与技术路线,完成规定的设计任务,通过校企联合组织的毕业设计答辩。

3结束语

我国关于安全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前处于摸索阶段,天津理工大学安全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将知识与素质教育贯穿其中,结合“课堂教学、现场教学、实验环节、企业实践”的多形式培养模式,实现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以实现卓越现场安全工程师的培养目标要求。

作者:关文玲周艳赵代英胡卫萱单位:天津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安全工程学院

第4篇

[Keywords] Networked Education, Teacher Training, Online Course, Design Strategies

[摘要] 本文根据作者近年来在网上远程教育研究方面形成的基本理念和实践体会,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上对网上教师教育课程设计的策略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作者首先从理论层面上分析了网络教育的基本特点,并藉此提出了教师教育网络课程设计的若干指导性原则。在实践层面上,作者在文章末尾提供了一个课程设计的范例。该范例吸收了信息化教学的理念和网络教育研究的最新技术成果,不但是文中所提出的设计原则在实践中的体现,更为网络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可供借鉴的网上课程模型。

[关键词] 网上远程教育,教师培训,网络课程,设计策略

教育部正在实施一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络课程建设工程。2000年9月初,本人应邀为项目评审专家做了一次关于网络课程设计的讲座,就教师教育网络课程设计的策略问题发表个人之见,不料受到好评。本文主要是根据此讲座的内容整理而成的,首先从分析网络教育的基本特点出发,提出了网络课程设计的若干指导性原则,并提供了一个基于这些原则的网络课程设计范例。

一、 网络教育的基本特点

为了能够设计有效的网络课程,首先应该了解网络教育环境的基本特点,也就是说懂得网络技术能够给学习带来哪些特别便利条件。笔者将网络教育的主要特点归结为四点:

1.资源共享:

一般而言,我们将网络资源中与教育相关的部分都称之为网络教育资源,包括网络环境资源、网络信息资源、网络人力资源。网络环境资源是指构成网络教育空间的各种物理器件硬件设备等,如计算机设备、网络设备、通信设备等,以及形成网络正常运行空间的各类系统软件、应用软件;网络信息资源则是指在网络上蕴藏着的各种形式的与教育相关的知识、资料、情报、消息等的集合;网络人力资源则通常包括具备或开发或建设或应用各种网络教育资源的能力的个体,如网络硬件结构设计、维修人员、网络系统开发人员、网络系统安全维护人员、教育网页开发人员、网络用户等等。在这三部分资源中,网络信息资源是核心,因为其他两部分资源是为信息资源的建立、传播和利用而服务的。不同于以往传统的教育信息资源是以书籍、报刊、磁带、磁盘、胶片、广播、电视等为物质载体的,网络教育信息资源是一种以电子网络为录存载体和传输媒介的数字化信息资源,具有传递迅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非凡特性。

2.时空不限:

网上教育活动可以在个体、群体、众体三个层次上进行,按活动方式可分为异步教学和同步教学。同步教学具有空间上的自由度,异步教学在空间和时间上均具有很大的自由度。下表显示可以用于支持各类教学活动的部分网络信息工具。

网上教育的时空不限性给教学活动带来虚拟性,现在虚拟教育已经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虚拟教育可分为校内模式和校外模式,校内模式指在校园网上开发的各种教育应用,校外模式指网上远程教育。可以把校内模式与校外模式有机结合起来,成为一个无缝连接新型教育系统。对于实力较强的学校来说,这种双重办学模式有助于进一步发挥其教育优势,现在国家鼓励重点院校开办网上远程教育是一个明智之举。

3.多向互动:

双向互动曾经是教学系统设计所追求的目标,而网上教学能够做到多向互动。从学生视角来看,他一方面可以通过利用课件、信息资源及智力工具进行学习而产生互动,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与在线教师、同伴、专家等对话而产生互动。图1显示这种互动模式。

4.便于合作:

通过网络进行学习,学习者可以不受时空限制,不仅能够进行交流研讨,还可以利用适当的软件工具支持协同创作。现在许多网络教育平台带有群件系统的功能,能够支持一个学习群体方便地进行通讯交流、工作空间共享、应用软件共享和协同创作。

二、 网络课程设计的若干原则

网络课程设计不能简单套用传统课程设计的思路和方法,一是要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的特长,二是要适当体现当代教育改革的精神。笔者提出以下建议,可以作为网络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

1. 以教育改革为宗旨

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改革是当代教育发展的大方向,网上教育应该做到观念更新、教法革新、内容从新、评价创新。对于中小学教师教育来说,经过这种革新课程学习熏陶的教师们无疑会转而对中小学教育改革产生巨大的带动作用。

2. 以异步学习为基础

网络既可以支持同步学习,又可以支持异步学习。但从网络媒体的特性来说,更适合于异步学习,因为异步学习可以利用网络的时间和空间两个自由度,而同步学习只利用了它的空间自由度,并且目前的网络线路还受到带宽的限制。就目前而言,在网络上实行同步教学既不经济又不实用。对于网上成人教育来说,异步学习更是应该大力倡导的。

3. 以多元载体为环境

网上教育不应该排斥其他媒体,特别是书本和光盘,可以作为离线学习资源。将离线资源与网络课程相结合,一是可以弥补目前网上中文教育资源不足的缺陷,二是可以减少网络信息传输的负担,三是通过减少在线学习时间而降低费用。因此,我们主张采用网络、书本、光盘三位一体的学习媒体配置(图2)。

4. 以自主学习为中心

网上教育应该坚持以学员为主体,营造一种有助于学员探究性学习的环境,促进一种自主学习的文化。学员自主学习活动包括自学知识、观摩演示、观察案例、寻找信息、探索问题解法、交流研讨、构建作品、自我评价等。

5.以案例学习为抓手

在医学、管理学等学科领域,案例学习历来被作为至关重要的教学方法。在教育领域,特别是在教师培训中,更应应用案例学习方法,让学员通过大量的案例观察与分析,从中体验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提升自己的教学设计水平。Internet上有许多专门收集教案的网站(例如:eduniverse.com/edu/lessonp.asp, lessonplanspage.com/,utexas.edu/world/lecture/,teachervision.com/lessonplans/),其中存有成百上千个中小学学科教案,可以优选出许多可供教师培训课程的案例学习资源。

6. 以学习资源为支撑

传统的课程是一个内容自足的封闭系统,而网上课程应该是一个以信息资源利用为特点的开放系统,课程资源库建设可以采取自建与引用相结合的办法。比较而言,传统课程开发是以学习内容设计为中心的,而网上课程应该是以学习过程设计为中心的,而且网上学习过程具有利用信息资源的有利条件。这种基于资源的学习模式尤其适用于成人学习者。

7. 以合作学习为导向

合作学习是备受国际教育界推崇的学习模式,因为它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合作精神和协同解决问题能力。在教师教育中,如果能够让教师们学会在网上运用电子手段进行教学研讨和协同设计教案,无疑会对他们今后的教学行为产生积极影响,因此是值得倡导的学习模式。

8. 以电子作品为业绩

网上教学应该让学员尽量利用电子手段完成作业,把他们的电子作品作为学习业绩。 学员的电子作品可以传送给老师,也可以通过网页形式,以便接受多方评议。对于教师教育来说,特别有价值的电子作品是信息化教案,教师通过设计信息化教案的练习就能逐渐形成信息化教学能力,为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积蓄力量。

9. 以结构化评价为特色

传统的计算机辅助教学通常采取客观性评价办法,利用大量选择题型的测试方式。这种基于简单行为反应的测试方式证明带有很大的局限性。革新的测试理论主张采取面向绩效的评价,不但要知道学员做得怎么样,还要知道他是怎么做的。对于网上教育来说,比较易行的方法是依据学员的电子作品进行评价。课程设计者必须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出一些结构化的定量评价标准,称之为量规。通常从作品的选题、内容、组织、技术、资源利用等方面确定评价的结构分量,并具体规定各分量的评分等级。有了这种量规,就能大大降低评价的主观随意性,不但可以教师评,而且可以让学员自评和同伴互评。如果事先公布量规,可以对学生作业起到导向作用。

10. 以电子学档为管理手段

网上教育可以充分利用系统的信息管理功能,通过建立和维护学员的电子学档来管理学习过程。电子学档可以包括学员身份信息、学习任务信息、学习活动记录、学习评价信息、电子作品选集等。

三、网络课程设计案例

为了便于示范如何运用上述原则来设计网络课程,笔者用自己承担的一门网络课程为例,在此展示此课程的基本结构(图3)。本网络课程的设计方案吸收了信息化教学的理念和网络教育研究的最新技术成果,主要特点是:

(1) 基于资源库的课程组织:这个课程按内容专题组织成为若干模块:各模块采取网页结构,并且与教学案例库、常见问答库(FAQ)、评价量规库、媒体素材库、参考文献库以及作业工具库相连接。

(2) 基于电子学档的管理:本系统用电子学档记录学员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成果,支持面向过程的学习评价。

(3) 开放式信息库结构:系统允许教师将优选的学员优秀电子作品上传至案例库,也可以将学员中提出的常见问题加解答后作为新的FAQ存入答问库。

(4) 多向互动与合作学习:允许学员利用网上异步的及实时的通讯工具,与在线同伴合作学习,或者与在线教师和在线专家进行信息交流。

本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近年来在网络教育研究方面形成的基本理念和实践体会。由于这些研究和实践都属初步阶段,文中观点肯定有许多值得商权之处,仅作引玉之砖而已。

参考资料

第5篇

[关键词]平面广告;实验教学;财经类;艺术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07-0029-03

平面广告设计实验课程是为了加强平面广告设计的一门实践课程。这类课程在一些老的设计院校是没有的,因在设置平面广告设计课程时把实验教学课时加在上面,也就包含了实践课程这一环节了。只有一些综合、理工、文科类院校才这样设置,因这类院校的理论课程大多有课时限制,只能把实践课程当作实验课程单独开设(如理论课程48课时,实验课程48课时等,而不能把这两门课程加在一起上)。而我校的平面广告设计就是分理论和实践两部分。前者主要讲的是理论,还有一部分的实践设计,后者主要是以商业和项目的形式来开展的一种设计实践课程。

一、平面广告设计实验课程的性质

平面广告设计实验课程为艺术设计专业平面设计方向的重要专业设计实践课,是平面广告设计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主要探讨广告的创意设计和艺术表现,以及与社会商家的服务相结合的教学。课程为广告学设计专业的必修课,其意义和作用在于针对不同媒体性能进行剖析,培养学生的观察、创造和思维能力,使学生通过理论及技能的学习,为将来的广告设计开拓新的探索思路。

平面广告设计实验课程是以商业招贴海报为主的设计课程,本实验课程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是:1.掌握招贴海报广告设计的构成及特点;2.能鉴赏和分析招贴海报广告,将好的招贴海报创意融入招贴海报广告设计中,并将客户的需求及自己的创意结合起来,设计出具有创新思想的招贴海报广告;3.设计并制作招贴海报广告;4.能出色地将招贴海报广告设计展示给客户。整个教学的基本要求都能达到:1.加强学生基本功训练,使理论与实际更有效地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断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知识综合应用能力;2.本实验的内容应包括招贴广告设计惯例所包括的所有内容,并能满足本实验的教学目的,能使学生得到较全面的综合训练。实验的题目可以选择具有实际背景的项目,但主要鼓励有创意的新项目(新产品、新企业、新市场等),课程设计各部分内容的比例要适当,同时必须按规范完成要求的工作;3.要有勤于思考、刻苦钻研的学习精神和严肃认真、一丝不苟、有错必改、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4.要敢于创新,勇于实践,善于总结和分析问题,注意培养创新意识;5.对相关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扎实掌握,概念清楚,运用正确,招贴海报设计规范。本课程内容具有符合社会需求、应用前景广阔、综合艺术表现力较强的特点,引导学生将专业基础课阶段的学习成果融会、整合、总结和提高,为商业广告设计打好基础,从而指导实践。

二、财经类院校的平面广告设计实验课程特色

上述内容是通常意义上平面广告设计实验课程的使命,但作为财经类院校的平面广告设计专业,应该怎么同学校的特色相结合?我校是一所以经济学、管理学学科为主,文、法、理、工等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多科性、教学型的普通本科财经院校,也是广西唯一培养高级财经管理专门人才的财经类本科院校,是广西重点建设的十所高校之一。学校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课程改革为核心,围绕教学中心不断改革创新,逐渐在财政学、金融学、会计学、工商管理等学科专业方面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在同类高校中具有明显的整体优势,我校人才质量赢得了社会的普遍认同,被誉为广西培养财经人才的摇篮。这些都为培养具备艺术策划和设计能力的复合型艺术设计人才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我校应基于突出的经济管理学科专业优势和背景,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具备较强商业意识的设计策划,以及具备良好管理素质的复合型设计人才。也就是说,我校广告设计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有设计能力,还要具备商业意识和管理能力。教师应通过教学环节的展开,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框架下,中国与东盟的经济、旅游、文化交流日益频繁。2010年,中国―东盟自贸区全面建成,我国与东盟关系进入了新的阶段。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不断深化,广西在中国―东盟的文化合作中具有特殊的意义,成为中国与东盟文化合作的桥头堡。广西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和“两廊一圈”建设,以及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开发开放,极大地拉动了广西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贸易区发展需要具备如下素质的复合型设计人才:掌握现代艺术设计所需知识结构,了解行业发展状况及趋势,熟悉市场行情,具备较强的商业意识、艺术设计能力和管理能力。因此,我校应积极培养设计类学生的商业意识、管理和设计能力。

三、平面广告设计实验课程实践的新思考

现在的市场越来越细分,专业设计公司与企业商家也不断细分。很多企业商家不再是在本公司设立设计部门,而只是聘请懂设计的监理,主要的设计工作都交给专业设计公司来做,以此节省本企业工作人员的开支。实际上,每个公司的设计任务都不是很多,有关设计的工作就给设计公司做,只要有人监理设计就可以。平时比较简单的设计工作本公司相关人员就可以完成,这样就节省了成本。这就赋予了平面广告设计实验课程一种新的身份:不再总是以乙方的形式来接受设计,也会以甲方的身份来监督乙方设计,即设计监理。而企业对设计监理的需求也越来越多。那要怎样去开展这方面的实验实践呢?首先我们要了解甲方与乙方的关系:甲方一般是指提出目标的一方,在合同拟订过程中主要是提出要实现什么目标,是合同的主导方。甲方一般是出资方或投资方,也就是经营的主体,处于主导地位,以出资方作为市场的主体,或称主导市场为甲方市场。而乙方一般是指接受目标的一方,在合同拟订过程中主要是接受甲方提出的目标。乙方一般是劳务方,也就是负责实现目标的主体。笔者曾在外资公司设计室工作,在第一个公司的工作是以乙方的形式来做设计,即主要是甲方的公司给出任务,我们按照任务来完成设计。而后来在另一个公司,笔者的主要工作是监理从国外引进的设计稿是否可在国内生产,并能安全运输产品出口。这两个工作都要用到设计的知识,但前者和后者又有很多不同:前者是被动的,也是我们很多院校常常采用的实践形式,而后者是主动的,是主导者,它要求设计者不仅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还要有很好的外语能力,因为很多设计工作都是从国外引进,然后再出口的。同时它还要求设计者有更广泛的知识面,如设计的审美、印刷工艺、各种设计形式、安全知识等。作为设计监理,要根据本公司的要求出任务书,选择设计公司,监督设计公司的整个设计过程和各个设计方案,使其符合本公司的企业文化和销售策略。作为甲方,设计监理的角色其实有些像建筑公司中的建筑监理,是要为本公司负责的。设计方案的好坏会直接影响整个企业的发展,这个责任非常重大。

四、平面广告设计实验课程实践的新形式

为适应市场对人才需要的变化,平面广告设计实验课程要做到以下两个方面:甲方和乙方的两种形式都要进行一定的实验实践。作为乙方的设计是很多院校常常采用的实践形式,都是常规式的,在这里不作过多论述。作为甲方形式的实践,可让学生选择一个企业商家,了解这个企业的文化和这一行业的国内行情或世界行情,提出要求并出任务书,让另一些学生根据要求做设计。作为甲方的学生要监督设计的整个设计过程和各个设计方案,并对设计方案提出自己的见解,以自己的审美视角,并结合企业的文化以及市场需求来选择方案,最终做出方案的选定。

同专门的艺术院校相比,财经类院校平面广告设计类专业的实力并不佳;同综合性大学相比,财经类院校平面广告设计类专业没有多方面的支持。因此,作为财经院校,我校一定要借助本校的管理特长来办出平面广告设计类专业的特色。另外,我校还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优势:处在东盟区,商业敏感性强,以市场需求设置人才培养目标,等等。只要充分发挥这些优势,加强我校平面广告设计类专业的实验教学,我校一定能办出有特色的财经类平面广告设计类专业。

参考文献:

[1] 〔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滕守尧,朱疆源,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

[2] 〔美〕约翰・福斯特.21世纪大师级招贴设计[M].梵非,等,译.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

[3] 巩姝珊,亢琳,陈晨.广告设计造型[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7.

[4] 程彦平.招贴设计[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5] 陈芳.设计理念[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

第6篇

关键词:土木工程;素质提高;课程设计;主要思想

土木工程专业的学习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实践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占有较高的比重。第一,在我国一些高校中,土木工程的实践课程在总课程中占有三分之一的比重,而部分高校的实践课程所占比例更甚者。第二,学生通过不断的实践与操作,在实践过程中寻找、发现问题,并及时作出改正,可以使学生的专业水平以及创新能力得到快速提高。第三,我国针对土木专业已经出台了正式的文件,代表着我国对土木工程的实践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证明了国家对土木工程专业的重视。由此可见实践在土木工程专业的重要作用。课程设计是学生学习土木工程专业中的重要一个环节,是土木工程实践中一个重要的课程,在实践过程中可以使学生了解到自身的基础能力,找到自身的不足,对专业课程的不断复习及运用有着重要帮助,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工程素质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1]。为了防止日后土木工程的建设出现严重损害他人的现象,我国越来越重视从源头开始进行教育及培训,并制定一系列培养计划。迫切希望学生能够提高自身的基础能力及专业素养,因此土木工程专业的课程改革越来越迫在眉睫。

1土木工程专业设计课程的安排及学生的素质能力的提高

土木工程专业设计是指在完成一定专业课程后,所需进行的实践性课程,针对某一工程项目及提供相关材料、自身学习的专业知识,对工程项目进行合理性规划及布局。由于土木工程专业具有不同的专业研究方向,各高校应当根据我国最新出台的各种政策及规定中的理念、建议,结合不同专业方向及不同学校的规定,制定不同的土木工程课程设计体系,使学生能够更好的学习。总的来说,课程设计是土木工程专业极为重要的课程之一,通过课程设计可以检验出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对课程的掌握程度,不断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强化基础知识,结合实际情况。土木工程专业不仅需要学习专业课程,还需掌握大量的数学、理论以及计算机应用等相关知识,但是各课程单独讲解使课程之间缺乏联系。学生在实践中慢慢发现并解决问题过程中,可以强化其基础知识,能够得到更好的锻炼,加强对土木工程设计的概念及解决实际运用中出现的问题;(2)培养工程意识、设计思想。通过工程设计的实践,逐渐了解工程设计的实际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流程及设计方法以及国家相关的法律规定。在实际工程建设过程中不仅仅是要求学生可以运用自身的基础知识进行设计,更多的是要求学生发现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出存在的问题,使学生更加了解工程建设的操作;(3)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创新能力。设计过程中,由于工程的地理位置、结构布局以及不同参数都会对工程设计产生实质性影响[3]。所以,不仅要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设计出理念上的设计结果,更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能够结合工程的实际情况及不同参数,设计出最佳最优的设计方案。

2土木工程设计实践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总的来说,土木工程设计对学生的基础巩固以及工程素质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现行的传统教学使工程设计的实践存在着诸多问题。具体如下:(1)选课方面的问题。工程设计的课程虽然是要求学生根据实际的工程进行设计,但是仅仅是对工程的简化设计,而不能按照工程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导致学生仅能片面的作出理论上的设计。而部分课程的教学缺乏先进理念,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建设的设计,也不能满足学生更好的进步;(2)教学方面的问题。采用传统的教育模式,通过老师的讲解、标注重难点,要求学生按照相关标准进行工程设计。这种教育方式虽然能使学生更清楚的了解工程设计的步骤及相关参数,但是导致出现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3)教育指导方面的问题。在教学指导过程中,学生一般只能通过查询相关专业的参考书籍来了解工程设计,师生之间缺少交流,学生仅能在课堂上提出自己的疑问,更多的问题无法得到及时回复;(4)成绩评定方面的问题。教师要求学生进行工程设计,但是并未参与学生设计过程,不了解学生设计理念,仅依据最终提供的设计成果来评定学生的成绩,这种方法并不科学、不客观,对学生的成绩评定很不公平。上述问题的产生,使学生的设计过程中的问题无法得到解决,很难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

3土木工程课程设计网站的提出及主要思想

根据多年的相关经验积累及学生在课程设计中出现的问题,并结合现代化教育理念及先进的信息化网络时代的发展,构建出课程设计网站的思想[4]]。课程设计网站的构建主要是因为以下几点:(1)土木工程课程存在的诸多问题,从而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2)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教师及和学生可以随时在网站中寻找解决问题方案;(3)可以通过网站实现土木工程专业的不同课程设计。课程设计网站主要步骤包括:(1)相关知识点的预习;(2)对工程设计知识点进行检测,检验合格者进行实际工程设计操作,检验未通过者需要对相关知识点进行学习;(3)教师对需要完成工程设计的学生进行线上指导;(4)工程设计完稿提交;(5)对工程设计进行评定与反馈问题。该网站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具有不同的特色,具体如下:(1)网站的课程设计是按照学生的设计流程来考虑的,完善设计的每一步,实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思想;同时,该网站会设计规划完成课程设计的一系列程序;(2)利用现代网络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实现网络资源信息共享。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探索出属于土木工程专业的新型教学模式,突破教学在时间及地域上的限制,及时解决学生在设计过程中的疑问及问题。

4结论

本文主要讨论了目前土木工程专业课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现结合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经验积累,构建出属于土木工程专业的课程设计网站,对土木工程课程设计的不断探索及改进,得出如下结论:(1)目前土木工程专业课程的设计只注重理论而忽视了实践,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要求;(2)土木工程课程设计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定位不明确,没有形成完善的教学体系,过于注重课程的服务功能。所以应当加强土木工程课程设计的教学方式,实现实践教学的目的;(3)本文所述的土木工程专业的课程设计网站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与实践,而设计网站的发展对教学改革方面发挥这重要作用,但是教学改革的道路任重而道远,我们只能在实践中不断改进、提高。

参考文献

[1]徐昕,李敬元,金柏祥.独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课程设计研究与改革[J].教育科学(全文版),2016(2):296.

[2]黄磊,陈红英,罗春燕.土木工程专业课程设计教学改革探索[J].科技风,2016(1):12.

[3]陆红梅,唐艳娟,曾晓云.浅谈提升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效果的探索与改革[J].新课程研究(旬刊),2012(4):97-98.

[4]邓雪莲,曾铁军.桂林理工大学博文管理学院土木工程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科技视界,2016(25):107.

第7篇

关键词:教学方案 课程模块化 制定实施

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有较强实际动手能力和职业能力的技能型人才。对于一个职校的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说,掌握一项或某个方面的专业技能是至关重要的。教学方案是指导和管理学校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是保证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规格的纲领性教学文件。如何做才能使定出的教学方案科学、合理、有针对性呢?

一、深入调研,准确定位,体现地方特色

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原则是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将满足企业的工作需求作为课程开发的出发点。因此,深入行业、企业进行调研,找出中职学生适合的就业岗位以及这些岗位所需的素质和技能,是教学方案成功与否的关键。职业学校应采取主动出击的战略,多渠道、多角度进行广泛而深入的调研:

1.派教师到企业调研,将用人单位设有的岗位、岗位技能、岗位能力一一记录下来,这将是企业对职业教育的要求。

2.走访毕业生,他们是职业教育的“产品”,能否胜任工作岗位及遇到的困难都直接反映了职校教育对人才培养的得与失。

3.关注当地人才市场上的招聘信息,包括网上招聘情况,从这里往往也能了解到企业当前的人才需求趋势。

二、以工作任务为中心,课程模块化的设计方案

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课程模块化有灵活性、开放性、个性化等特点,模块与模块之间相对比较独立。计算机课程模块主要分以下几种:一是“基础课程模块”,主要是一些文化基础课程,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等;二是“职业技能模块”,即根据岗位就业目标确定的各类学习模块。根据自己的职业定位可以选择不同的具体的小模块,也可以组合多个模块进行学习。两个模块的具体内容和分类模块如下:

1.基础课程模块(重在让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课程体系,初中知识和中等职业学校课程衔接部分。有文化课模块(语文、数学、物理、英语、数字电路、体育、计算机英语)、办公自动化模块(Word、Excel、PowerPoint、现代办公设备的使用与维护)等。

2.职业技能模块(以某一类岗位上必须掌握的某一种技术或必须具备的某一能力为具体内容,不是单一的课程,可以包括多门课程内容。)有程序设计模块(VB程序设计、C语言、ASP程序设计)、网站设计模块(Frontpage、网页三剑客ASP、程序设计、Internet)、电脑组装和维护模块、广告设计模块(平面设计、Photoshop)等。

三、侧重职业能力,重建课程标准,体现技能型人才培养特点

在明确划分各教学模块后,围绕本模块岗位群所需要的职业能力,重建课程标准,提出具体考核项目及要求就成为主要工作了。职业学校的课程标准,应体现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特点:

1.以本岗位群需要的专业能力以及工作现场对专业知识的需求为依据,确定本模块的各专项能力及应达到的标准。

2.应围绕支撑各专项能力目标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态度来确定教学内容。

3.教学内容要精练,力求具体化,有针对性,有明确的内涵,并反映最新的科学技术水平。对内容相近或相同的课程内容可进行整合与综合化处理。

4.要引导教师在课程中教会学生做事的方法。重点放在“怎么做”和“怎么才能做得更好”的经验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上。专业理论知识以必须、够用便可,对那些没有多少实际应用价值的理论,可以删除不讲。

5.要增强实践性、应用性教育的份量,使学生在类似工作环境的氛围下学习将来工作中要用的技能,有真实感,效果会更好。

6.课程考核项目中列出的应是此课程的关键知识和技能,考核要注重结果评价,也要注重过程评价,形式则可多样。

四、重视选择具有鲜明职教特色的创新教材

教师是用教材来教学生的,而学生也是用教材来学习的。教材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载体和主要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渠道。从某种意义上说,教材还指引职校的教学改革。因此,职业学校应重视教材的选择。

1.看教材的组织形式。可通过目录了解教材是否以项目为主线,以完成项目需解决的各项任务为单元,来引入所需的文化基础、专业知识和操作技术的介绍。不选用以学科为体系的教材。

2.看教材的写法与呈现方式。是否顾及到职校学生的认知规律及接受能力,做到图文并茂,深入浅出,易懂好学,学生才会看。如有配套的多媒体课件、音像碟片则更好。

3.看教学理念。能否注重引导学生掌握做事的方法,如让学生知道一个项目怎么开始、怎么分解分工、各环节怎么跟进、怎么合作、怎么测试、会遇到哪些问题及怎么解决。

4.看知识点的选取。是否突出了“新”(新技术、新工艺)、“实”(实际、重应用)、“专”(深入行业、重规范)。

5.看在技能点的选取。是否直接面向岗位的实际需求,是否适合学生实施,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五、教学方案实施后的评价及反馈

教学方案制定并实施后,重视事后的评价及反馈可为课程开发提供有效信息,其诊断将有助于我们及时纠正方案制定中的错误和不足。

评价一般有以下两原则:一是整体性原则,如课程的设置是否体现了培养目标的要求,各门课程的安排与连接是否得当;二是可行性原则,既要适合于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要求,也要考虑到现有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新课程的投资成本。

体现以上原则的评价可以通过下述方法来实现:

1.在学期结束时,组织科任老师及学生代表座谈会,教师谈自己在上课时是否感觉难以推进,原因是否学生尚欠缺较多的相关基础知识和技能;要达到课程目标,课时及内容可否再精简或需补充?学生则从学的角度谈感受、谈收获及遇到的困难。

2.建立毕业生跟踪走访制,看毕业生的就业稳定率(是否留得下,是否有发展)、企业欢迎程度。

3.对毕业生就业企业的走访,向主管了解学生上岗后的适应期长短,工作实绩,有发展后劲否。

第8篇

关键词:软件工程;实践教学;软件设计;软件测试;考核方式

作者简介:邓泽林(1977-),男,湖南常德人,长沙理工大学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讲师;谢中科(1968-),男,湖南长沙人,长沙理工大学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副教授。(湖南 长沙 410076)

基金项目:本文系长沙理工大学校级精品课程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8-0176-02

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持续发展和国家政策的有力支持,软件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与进步。为了更好地培养软件工程人才,很多大学相继开设了软件工程专业,专门进行软件工程课程的教学和软件从业人才的培养。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软件工程专业不仅培养了大量的软件工程的人才,还积累了相当的教学和实践经验,包括课程教学的改革[1]、教学团队的建立[2]、学生能力评价方法[3]和考核方法[4]。然而,软件工程专业涉及的是复杂的课题,专门研究如何以系统性的、规范化的、可定量的过程化方法去开发和维护软件,以及如何把经过时间考验而证明正确的管理技术和当前能够得到的最好的技术方法结合起来的学科,它涉及到程序设计语言、数据库、软件开发工具、系统平台、标准、设计模式等方面。[5]由此可见,软件工程的研究范围包括计算机科学、管理学等领域,形成了一个交叉学科,而且目前软件工程尚未形成成熟的教学模式,教材也少有提供较为成熟的设计、训练和实践内容。

软件工程的这些特点导致了软件工程的实践教学面临着诸多困难。传统的软件工程教学中过多地强调理论教学,忽视软件工程专业系统性、工程化的特点,使得学生难以按照软件工程的原则实施项目,造成学生的专业能力有所欠缺,难以满足企业的要求。在此,长沙理工大学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软件工程专业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针对传统实践教学的弱点提出相应的改革方案,以改善学生的软件工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软件开发水平,更好地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

一、教学中的问题

1.忽视软件项目的分析和设计环节

软件工程是通过健全的工程原则来进行软件项目的开发、管理和维护的。与道路、建筑等工程项目具有完备的图纸、方案相似,软件工程项目也应具有大量的分析与设计文档用于后续项目的开发和维护。然而,传统的教育比较注重软件编程、系统实现等环节,而忽视了项目的分析和设计环节,从而使得软件项目难以有效地实施和管理。

2.缺乏团队开发经验和项目管理经验

软件工程往往涉及较大的软件项目,这些项目难以通过个人完成,因此需要团队的协作。而在课程教学中由于场地、时间等因素的限制,难以开展规模较大的项目。常用的教学案例往往规模较小,单个学生即可编程实现,导致学生缺乏团队开发经验。没有团队开发经验将会导致学生对团队开发环境不熟悉,从而难以有效地进行较大规模项目的实施。不实施大规模的团队协作开发将不可能涉及项目进度的合理安排、项目的过程控制、人员调配等项目管理经验,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仍然是一个初级程序员而非合格的软件工程师。

3.忽视软件测试

软件测试是软件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掌握基本的软件测试方法是软件工程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之一。传统的实践教学侧重于系统功能的实现而忽视软件测试环节,软件系统的测试和验证仅仅通过少量的数据来进行,而对边界情况缺乏足够的考虑和测试用例的设计,使得程序在运行中经常出现错误,表现不够稳定。

4.考核方式陈旧

课程的考核方式和评分规则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重点与学习方法。很多软件工程的课程仍沿用笔试考试方法,这种方法不仅难以考核学生的真实水平,而且容易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导至背诵书本、突击考题的学习方法上,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由于传统的实践教学存在一些问题,导致学生的学习存在一些误区,使得学生的能力与企业的用人需求存在差距,因此,软件工程的实践教学环节需要进行改革以提高学生的能力。

二、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通过实践教学的改革,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出软件技术人才所必须的实践能力、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满足企业对软件技术人才的要求。结合传统教学的问题,从如下方面进行了实践教学环节的改进:加强软件项目的分析和设计;大中型项目的实施和管理;加强软件测试能力培养;课程考核方法改革。

1.加强软件项目的分析和设计

通过UML等课程的学习,掌握基本的图示元素,并依据课程案例来练习软件项目的分析与设计。在“UML建模”的课程中,我们采用了若干经典的教学案例,如ATM取款机的需求分析等,并以此为基础设计用例图、时序图、协作图等的图例,掌握基本设计能力。同时,通过设计简单的任务达到熟悉Rational Rose、Microsoft Visio等软件的目的。通过学习“数据库原理”,掌握基本的E-R分析,将概念模型转换成物理模型。同时,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关系数据库范式,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将范式进行分解,以达到更优化的数据库设计方案。

在实际问题中,要求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结合软件工程的瀑布模型,进行系统的分析与设计,并撰写文档。这些文档主要包括需求分析报告、可行性方案、用例分析图、时序图、类图、数据库的设计、界面设计等描述项目和系统功能的文档。这些文档需要进行讨论和论证后才能进行后续的工作。通过前期的系统分析和设计,使得学生能够从全局角度掌握软件项目,从而可以根据这些设计来指导后续的开发和管理工作。

2.大中型项目的实施和管理

大型软件工程项目在实际实施中受场地、时间、人员等因素的限制,难以在教学课时内进行有效地控制和验收。为此,修改了教学大纲,在新的教学大纲中安排1个学分的“软件工程实践”课程,课程性质为必修。该课程不开设讲课,而是为每个学生安排一个指导教师,每个指导教师负责指导3~4人4学年。这3~4个学生自然成为一个开发小组,每个学期接受不同的项目,组长轮流担任。

通过大一、大二两个学期的锻炼,学生掌握了基本知识、具备基本的开发能力后,导师在大三的一个学年里需要为组员提供1~2个来自企业里的大中型工程项目,不仅使学生有机会开展大中型软件项目,而且使学生更加了解软件企业对员工的能力要求,利于学生以后顺利求职就业。学生在接受项目之后需要进行适当的需求分析,查阅资料,了解项目需求。同时,组员之间要讨论系统功能,并进行相应的系统分析和设计,最终形成需求分析报告和系统设计白皮书。然后,组长根据系统功能为组员指派任务,制定项目进度规划。接下来团队进入编码开发阶段,开发小组采用CVS或者VSS进行源代码版本控制,组员之间相互协调,在团队环境中进行软件实现。

由于学生在开发项目的同时还有其他课程的学习,因此不能保证项目每天都有进度,但应该尽量要求每组成员保证每天至少在晚上一起开发项目1~2个小时,并要求学生录入指纹或者签到,这样就能够从时间、人员上保证大中型项目的实施。至于场地的保证则相对容易,软件专业有专用的实验室,我们为每个学生分配一个机位。学生可以自带电脑进入实验室,或者向实验室申请计算机使用。

每个组员每周提交项目进度报告给组长审查,组长将情况汇报给指导教师,使得指导教师能够及时掌握项目进度。每个学期学生的出勤时间汇总以及项目完成情况将决定学生是否最终能够获得“软件工程实践”这门课程的学分。其中项目完成情况通过项目答辩确定。

在实践过程中,大部分组员都能较好地遵守规章秩序,积极参与到项目的实施中去,而且由于学生开发了大量的项目作品,使得学生有条件地参加各种比赛。在2013年湖南省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应用开发组的比赛中,我们专业的学生提交了3个作品,其中有2个作品获得一等奖,一个作品获得二等奖,取得优异的成绩。

3.加强软件测试能力培养

软件测试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用于评估开发完成的计算机软件的正确度和质量等指标。由于软件测试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只要求学生具备基本的测试能力即可。为了提高学生的软件测试的能力,使学生具备良好的测试习惯并掌握基本的测试技术,不仅开设了“软件测试”的课程,还购买了软件测试平台,供学生练习。

在项目开发的过程中主要进行单元测试,集中对用源代码实现的各个程序单元进行测试,验证代码模块是否实现了用户要求的软件功能。在测试用例的设计时着重考虑系统边界条件进行测试,防止出现因系统边界考虑不清而出现的错误,使得程序更加稳定。在各单元完成后,再进行集成测试,把已测试过的模块组装起来进行系统测试。通过这些测试可以检查已实现的软件是否满足了需求规格说明中确定了的各种需求。

4.课程考核方法改革

对于具有实践性质课程的考核应该尽量避免使用笔试的方式进行考核,而应该使用学生的实践结果进行评分。

(1)阶段作业。每一门课程在教学的过程中分为若干阶段,每个阶段的若干知识点需要掌握并融会贯通,因此,在合适的时间点上都会安排相应的阶段性作业。该作业不是考查单一的知识点,而是若干知识点的融合,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即能够运用多个知识来实现较复杂的、实用的功能软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些阶段性的作业通过教学平台提交,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

(2)课程项目。在课程结束时安排有一定规模的项目作为期末考试的内容,并集中安排时间让学生在机房实践。在项目检查时,主要通过三个方面来进行评分:一是项目外观。看学生的作品是否考虑到了良好的用户体验,是否考虑到了界面的常用模式、界面是否美观、专业等因素。二是系统功能。看学生的作品是否实现了系统功能,包括代码的优美性、系统架构是否合理等。三是项目亮点。学生在项目实现的过程中是否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如是否提高了代码的复用性、可扩展性等。课程项目的评分与阶段作业成绩加权求和即可作为课程成绩。

(3)项目答辩。对于一些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设计,依然采取导师制,每个老师负责5个左右的学生。导师需要为学生出题,并指导课程设计,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课程设计。学院安排统一的时间进行项目答辩,学生不仅需要演示系统、提供课程设计报告,还要现场回答导师们的问题,导师们根据综合情况对答辩学生打分。通过这种方法可以给学生严肃感、正式感,使学生更重视课程设计的质量,更好地完成课程设计任务。

三、结论

针对传统的软件工程实践教学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措施。这些措施主要包括:注重软件项目的分析与设计以及项目文档的组织,从而实现对软件项目更好的控制和管理;创造条件实施大中型软件项目,利用团队开发环境进行软件的开发。在团队开发中,需要对项目的开发过程进行有效的管理管理,确保项目的成功实施;加强软件测试能力培养,强化单元测试的能力,实施项目质量控制;改革实践课程考核方式,主要通过阶段作业、课程项目、项目答辩等环节对学生能力进行考核。

通过这些实践教学的改革,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了显著的改善,而且学生团队能够胜任软件项目的过程控制和管理,同时在开发的过程中能够通过软件测试提高项目的质量。实践课程考核的改革将考核的重点放在项目实施和项目评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软件项目的实践。

在软件工程实践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学生们的软件作品还积极参加了“挑战杯”、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应用开发作品的竞赛,并获得了多个奖项。这些成绩说明了教学改革确实提升了学生的能力,相应的改革措施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邓泽林,谢中科,胡宁静.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Java程序设计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0,(28):114-116.

[2]翁伟,朱顺痣,肖蕾,等.应用型软件工程教学团队建设方案[J].计算机教育,2011,(8):43-46.

[3]周波,刘兴丽,乔付,等.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软件工程能力评价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23):18-19.

[4]厉小军,谢波.软件工程实践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2,(3):106-110.

第9篇

[关键词] 工作过程 仓储管理 工作任务 课程设计

1 工作过程概述

2004年,教育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联合颁发了《职业院校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指导方案》重点指出“课程开发要在一定程度上与工作过程相联系”,遵循企业实际工作任务开发“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模式。工作过程是指在企业完成一件工作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来自职业行动领域里的工作过程,即从职业典型工作过程确定职业实际工作任务,归并成教学工作任务,最终转化为职业教育教学任务。它是一个从行动领域到学习领域,最终到学习情境的过程。为了让学生获得“工作过程知识”,应当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这不仅仅是简单地将原有学科内容进行重新解构、排序和重构,因为学科知识重构不出经验性的工作过程知识。

2 课程性质与作用

仓储作为物流的重要节点,其发展对企业、地区经济乃至国家的综合配套能力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仓储管理》是物流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其功能在于培养学生具有仓储经营管理能力,仓储设施设备操作能力,仓库保管作业能力等多种岗位职业能力,达到本专业高职学生应具备的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并获得仓储职业资格证书考证的基本要求,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职业道德素养,为物流管理高职学生的顺利就业打下基础。

该课程在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计划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仓储管理》以《现代物流概论》、《管理学》、《物流信息技术》等课程为基础,同时又为《供应链管理》、《企业物流》、《物流企业会计》等后续主要专业课程提供部分核心知识,为后续课程学习奠定基础。

3 基于工作过程的《仓储管理》课程设计

3.1 解读综合职业能力,进行培养目标确定

高等教育的目标定位是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求的、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从事实际工作的综合职业能力和素质,并在生产、建设、管理与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从能力内容的角度,德国学者把综合职业能力划分成专业能力和专业之外的能力,而专业之外的能力又包含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专业能力是在专业技能和知识的基础上,有目的、符合专业要求的、按照一定方法独立完成任务、解决问题和评价结果的能力。社会能力是处理社会关系、理解奉献与矛盾、与他人最佳相处和社会责任心等。方法能力是个人对职业中的要求与限制做出解释、思考和评判并开发自己的智力和设计职业发展道路的能力。仓储管理是物流管理的主要支撑活动之一,它构成十分独立的工作领域。这就要求从事该管理活动的人员必须具备该领域的工作知识、工作技能和工作习惯。以仓储工作领域典型的基础工作岗位库房管理员为例,企业需要围绕库房管理员这一岗位,完成货物的入库作业、库内货物的整理、出库作业、退换货管理、盘点、现场安全管理等一系列既有完整性、又可为企业创造价值的工作。按照综合职业能力进行分解,为了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应当着重培养学生的仓储设施设备操作、仓储保管作业、仓储单证报表处理、仓储经营管理等方面的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社会能力,除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执行能力和决策能力、语言与文字表达能力,还应当注重培养学生工作中与他人交流、沟通与合作的能力以及社会责任心和环境保护意识;而方法能力,则应当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自我控制与管理的能力、通过自学获取新知识的能力。通过综合职业能力的分解,确定基本的培养目标。

3.2 组合工作项目,进行教学内容重组

如图1所示,新入职员工、库房管理员、项目经理作为高职学生仓储管理职业生涯的典型工作岗位。项目按照工作岗位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递进关系安排,结合认知规律和职业能力的培养规律,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项目一的学习前提是假定学生作为物流公司新入职的一名处理仓储物流业务为主的员工。作为新员工入职,学生需要了解公司仓储管理的基本业务内容、上下游环境、组织结构以及公司主要货物的基本情况。项目二的学习前提是假定学生经过双向选择,决定在物流公司从库管开始职业生涯。项目五的学习前提是假定学生经过两年的仓库运营实践,被公司各方认可,提升为项目经理,这时视野更加开阔,可以跳出仓库的运营看事情了。

以项目的形式来组合仓储工作领域的不同内容,打破学科体系讲授式的方法,以项目为载体贯穿整个课程。通过工作项目的教学活动,不仅使学生能够直观了解企业的物流活动,更有助于学生通过具体的工作流程和工作任务,掌握普适性理论知识,同时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

3.3 分解工作任务进行情境式教学

3.3.1 分解工作任务

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让学生通过经历工作过程,不但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能够获得职业意识和方法;通过合作学习,学会交流与沟通。并最终形成综合职业能力。要想顺利实现这一过程,必须找到学习的合适载体,这个载体就是工作任务。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将学习与工作整合起来,给学生提供一个尽量真实的工作环境,同时也是学习环境和具体的工作任务。典型工作任务是由一个或若干个学习任务组成,通过学习任务的学习,能够建立职业学习与工作的直接联系,从而实现学习与工作、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如图2所示。

下面以项目二为例,进行工作任务分解。通过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要掌握货物的入库作业、库内货物的整理、出库作业、退换货管理、盘点、现场安全管理等一系列既有完整性,又可为企业创造价值的工作。该项目分解成七个工作任务:如何进行货物的接受和检验(4课时);如何进行货物的堆码(2课时);如何进行货物的分类管理(2课时);如何进行货物的装卸搬运(2课时);如何进行货物的发运(4课时);如何进行货物的盘点(4课时);如何进行退换货及残品管理(2课时)。

3.3.2 情境式教学

基于工作过程的情境式教学是通过具体的学习情境来实施的,每个学习情境的载体可以是一个案例,也可以是一个项目或一件产品。学习情境的设计注重于体现职业能力目标的实现,每个学习情境的实施都建立在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之上,通过多个平行或递进的学习情境集成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新的情境中实现知识的迁移。以仓库管理员这一典型岗位为例,典型工作任务是物品出入库作业、物品堆码、分类管理盘点等在库作业,通过对仓库物品的管理,发挥好仓库的功能。每个工作任务的内容都具有综合性的特征,既有技能操作,也有知识学习,是工作要求、工作对象、工具、方法和劳动组织方式的有机整体,强调分工和协作,提倡学生主动学习和对工作过程的直接参与来形象理解,掌握知识和技能。学生需要亲身经历实践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以典型工作任务货物的接收和发运为例,将学生分为若干组,各组选出一个负责人,分角色按组内分工合作完成任务。

货物接收的详细任务和操作步骤如下:

步骤1:运输专员在前一天20:00前,将次日的移库计划发给物流客户经理。

步:骤2:客户经理将移库计划分别发送给信息员、调度、库管。

步骤3:调度安排货车移库,库管调整货位、安排叉车和托盘。

步骤4:库管安排卸货,叉车司机根据货位入位。

步骤5:库管根据入库单填写库房台账并将入库单返给信息员录入系统。

货物发运的详细任务和操作步骤如下:

步骤1:运输专员在前一天20:00前,将次日的移库计划发给物流客户经理。

步骤2:当班信息员打印销售订单,分别交由库管和调度;库管接客户经理出库计划指令后,安排备货和人员装备准备工作。

步骤3:库管根据实际销售订单指导理货员按照“先进先出”的原则,调度根据出库计划,调配合适的车辆和装卸人员准备发货,并给司机开具运单。

步骤4:发运车辆到达装车,当班库管与司机交接同时安排装车和出库作业、填写修改对应垛卡表和开具出库单。

步骤5:出库完毕后将配送订单和出库台账表交由库存信息员登陆WMS系统核销出库信息。

教师在学生实践过程中需要现场操作指导。例如物品入库一般经过入库前的准备、验单、接货、卸货、分类、物品点验、签发入库凭证、入库堆码、登记入账的环节。对这些作业环节必须进行合理的安排和组织。出库一般实行交叉出库法,即不同的时间发不同地区的货物,保证车辆等待时间最短,工作效率最大化。如每天22:00安排天津出库,次日4:00-10:00安排北京出库,10:00-15:00安排河北出货。

3.4 加强过程性评价,进行学生考核

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是高职课程改革的方向,课程注重学生实践性、创造性和实际技能的培养,因此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课程评价,既要有对所学技能与知识的定量分析,也要有对学生所获得能力的定性分析。一方面在实际考核中,应合理分配终结性考核与过程性考核的比例,加大过程性考核所占的比例,体现以能力考核为主的要求。如表1所示,对学生平时课堂参与状况,特别是项目工作过程中的表现等进行全面考核并记入成绩。教师按各作业项目的考核标准(过程标准、绩效标准、时间标准)进行考核和评分,采用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法。另一方面加强过程控制,注重形成性评价,加大日常考核的比重,增加学生平时学习、实训情况在成绩评定中的比重。让考试不但是检验学习效果的手段,而且成为学生再学习与培养训练的组成部分。把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标准的制定基础,不再以对知识的复制为标准,教师结合学生考勤情况、学习态度、学生作业、平时测验、实验实训、技能操作等情况,综合评定学生成绩。同时把终结性考核分成笔试和机试。笔试通过纸质试卷进行考核,卷面主要以主观题为主;机试通过计算机实际操作考试考核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开放式、全程化考核方法,以综合实践技能考核为主线,符合基于工作过程项目课程的要求,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符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 福建师范大学信息技术学院2010级专业培养方案[Z].

[2] 2010年福建师范大学信息技术学院研讨会论文集[C].

第10篇

[关键词]软件人才课程群建设项目驱动复合型教学

[作者简介]陶维安(1956-),男,重庆人,长江师范学院数学与计算机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智能信息处理;范会联(1971-),男,重庆人,长江师范学院数学与计算机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软件工程与智能信息处理。(重庆408100)

[基金项目]本文系重庆市教委2011年度教育科研项目“基于RFID的校园安全防范系统研究与设计”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KJ111304)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0-0105-02

作为信息产业的核心,软件产业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基础,涉及国家发展和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为了更好地适应和服务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提出重点发展软件产业,要求高校结合市场需求加大软件人才的培养力度,培养能够满足国家各个行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软件开发人才。从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软件专业教育来看,企业对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求职者青睐有加,所以有必要研究出一套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学生软件开发能力的培养模式。

一、软件开发人才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软件开发人才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培养用计算机理论去分析问题并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不仅要求学生系统地掌握理论知识,而且还需要强化学生的课程实验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一方面,要能对实际问题进行整体把握并进行系统分析;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对于实际问题能够进行抽象,通过实验建立相关的概念模型、物理模型、数学模型或原型模型等,以准确地描述具体的实际问题;此外,还要求学生能够应用系统工程方法,特别是软件工程方法,进行准确地设计和开发。具体来说,要培养学生具备下面三种能力:

1.系统级的认识能力。系统级的认识能力是综合知识掌握能力的体现,既要能理解系统各层次的细节,又要能站在系统总体的角度从宏观上认识系统。这种理解必须超越各组成部分的实现细节,认识到计算机的软件体系结构、硬件体系结构和网络体系结构的关系和分析过程。

2.抽象(模型化)能力。抽象的结果是概念、符号、模型,主要要素为数据采集方法和假设的形式说明、模型的构造与预测、实验分析、结果分析。在为可能的算法、数据结构和系统结构等构造模型时使用此过程,然后对所建立模型的假设、不同的设计策略以及所依据的理论进行实验。用于和实验相关的研究,包括分析和探索计算的局限性、有效性、新计算模型的特性,以及对未加以证明的理论的预测验证。

3.设计能力。该能力源于工程学,主要要素为需求说明、规格说明、设计和实现方法、测试和分析,用来针对给定问题,分析设计出一个解决该问题的系统。

二、加强提高软件开发能力的课程群建设

培养学生的软件开发能力一定要遵循夯实基础、追随主流技术的原则。夯实基础主要靠程序设计基础、数据结构与算法、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和数据库原理等课程。主流技术则是.NET和Java方向,而这两门技术若仅靠1~2门课程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我们认为,最好是以程序设计和数据结构算法等课程为基础,建设不同方向的课程群,将它们进行有机的整合,形成不同方向的课程体系,通过不同课程的相互融会贯通,将学生的开发能力培养提高到企业级。图1所示是我们建议的.NET和Java两个方向的课程群建设。

图1主流方向的课程群建设

三、项目驱动的复合型教学培养模式

为培养软件开发人员的基本能力,针对计算机专业应用型本科学生,我们将教学定位在两个方面:一是从工程应用的角度讲解系统性、规范化的通用开发技术;二是从软件生命周期的角度讲解软件开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因此,课程教学中,应该既重视讲授理论知识、培养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同时,也必须重视软件工程实践。因此,我们提出“复合型教学做一体化模式”,以科学的教学理论为指导,依托分组协作教学、研讨、活动参与、任务牵引等多种教学模式的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并融合多元化的教学内容、多样性的教学形式、现代化的教学方法,从而形成一个综合性、立体性的人才教学培养模式,达到培养学生具备的系统的认知能力、抽象能力及设计创新能力的目的。

“项目驱动的复合教学培养模式”以项目为主体,组织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参加项目分析、设计、实现和管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激励学生自我认识,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创新,营造讨论争辩的机会和气氛,并以讨论的形式鼓励学生表达各自的观点和思想,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分析、概括或评价等思维活动,将软件工程的分析、设计、实现、管理等各个知识点融入项目实施的各个阶段讲解。具体来说,项目驱动的复合教学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具体教学方法:

1.小组协作教学法。以项目学习小组的形式组织学生,通过提前发放任务书—讨论式学习—共同解决问题—成果汇报—专家组评价(教师和学生)环节的实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巩固应用知识,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团结协作、参与意识和评价能力,效果十分突出。

2.激励教学法。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激励手段,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各种创新思维,促进学生之间智力活动的相互感染,从而开拓进取,提高学习效率。如学习任务的制定,由易到难,学生经过努力完成开发后,会有逐步递增的成就感;以项目管理和绩效考核形式管理学生学习过程和效果,增强其团队意识和荣誉感,培养以创新视角和思维解决问题的意识和习惯,效果显著。

3.“榜样式、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为学生示范项目的开发过程,详细讲解技术细节,使学生通过“学中做”“做中学”,熟练工作过程,大大提高了编码能力和开发能力。同时,通过自主设计、小组协作、成果展示与评价等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程序员所需具备的基本职业素质。

4.任务牵引拓展教学法。解决真实或虚拟企业项目开发中的实际问题,用任务牵引,采用项目组的形式,按照软件公司运作形式和项目开发流程,以学生为中心,全面完成任务分析、信息收集、计划制订、作出决策、实施计划、反馈控制、评估结果、拓展思考等教学全过程,达到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或行动来培养和提高职业能力的教学目标。

5.基于协作学习开展实验教学。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原则,构建实验课教学的协作学习环境,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实验教学中的协作学习过程由图2所示的几个步骤组成:

图2实验教学中协作学习过程

6.导师制培养模式。将软件开发相关岗位知识能力的培养,延伸至课余时间和其他相关职业能力培养的各个领域。教师通过项目组形式,以导师和项目经理双重身份,按学生和导师双向选择的形式,在业余时间完成课程设计任务。导师必须对学生学习能力和效果及综合素质进行全方位跟踪和评价,帮助学生进行职业取向定位,并在教学和项目开发过程中有针对性、分层次进行培养。

四、考核评价方法

建立良好的考核评价方法是培养合格软件人才的保障,针对本文提出的课程群中的课程,我们提出从理论应用和实践创新两个方面分别进行考核,理论应用考核采取开卷考试,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给定案例的分析和设计方案,重点考核学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实践创新考核成绩由小组成绩和个人成绩两部分组成,小组成绩根据各小组提交的演练项目结题材料,并结合项目验收汇报情况进行评定;个人成绩根据每周工作报告和任务跟踪表由小组组长和教师进行综合评价。

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则通过在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中进行考核。实践能力重点考核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衡量学生的工程分析、推理和创造性设计的能力;要求学生在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中以团队的形式完成教学要求,记录整个设计过程中团队交流、分工、协调、合作的具体内容,形成对团队协作能力评价的素材。在对每个方面的评价过程中,要求评估结果信息体现四个结合:合格性与评优性结合、单项指标与总体评价结合、原始数据与统计结果结合、客观定量与主观定性结合,从而使评估结果信息呈现多维度,客观地反映评价结果。

五、结束语

进行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是培养符合市场和社会需求的创新型软件人才,学生软件开发能力的培养是适应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要求的需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市场对软件人才规格的需求也在不断地变化,为了适应这种变化,合理进行计算机软件系列课程教学体系结构及培养模式改革,已成为培养高素质的软件开发人才的重要课题。我们在按方向、模块化建立计算机软件开发方向课程群的基础上,提出项目驱动的复合教学培养模式,从而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软件开发能力,在满足社会对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方面,取得了积极效果。

[参考文献]

[1]李超,谢坤武,向军.软件工程课程教学内容及方法探索[J].计算机时代,2010(7).

[2]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实施方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任晓鹏.复合型教学模式在中学信息技术新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新西部,2007(12).

[4]刘美玲,韦艳艳,汤卫东.协作学习在Java实验课教学中的应用[J].高教论坛,2010(10).

[5]李蔚,周杰,段远源.研究型大学多模式、个性化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发展[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30(4).

第11篇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设计;经济管理类专业

中图分类号:F224.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35-0059-03

引言

从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的40余年中,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条件、办学内容和办学要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一是高等教育体制由精英化转向大众化;二是包含本科生和研究生两个阶段的十年制高等教育体系已经建立并得到完善;三是创新意识成为优秀人才的必备标志,这些变化给教育领域带来了深刻的改革。但是,随着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进程的加快,如何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人才的培养方法,培养更多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够主动适应并引领社会的优秀人才,是高校目前应该高度关注并力求解决的难题。按大类招生后的人才培养模式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

大类招生后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3种:(1)“3+1”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在校内按照教学计划完成3年以专业理论为主专业实践为辅的课程学习后,第4学年在校外教学实践基地,集中进行以专业素养与实践技能为主,专业理论为辅的实践知识学习的一种新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2)“2+2”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入学后的前两年按一级学科大类进行通识培养,学生主要学习通识课程模块、学科基础课程模块;后两年进行专业培养,学生主要学习专业课程模块、专业技能模块、实践教学模块,学生入学两年后实行一次专业分流,可在学科之间和学科内部重新选择专业(特殊专业除外),转入与转出比例均控制在 10%以内;(3)“1+3”人才培养模式,即在学生入学的第一年不分院系和专业集中开设公共基础课程,进行集中教学、集中管理,在后3学年,有了第1学年的基础作铺垫,逐步开设其他专业基础课程及核心课程,并根据课程的特点和性质,划分课程群,进行专业课学习。

为了适应这一新形势的变化,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商学系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进行了重新设计。

一、宣城校区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在招生和人才培养上进行大胆改革,即按大类招生和专业分流培养。2012级按工商管理大类招生,共有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和财政学6个专业,分属管理和经济两大学科。2013级和2014级基本上按一级学科进行招生和培养,其中,工商管理类包括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物流管理3个专业;经济与贸易类专业包括经济学和国际经济贸易两个专业。因此,2012级招生和培养的类更大一些,包括专业数多,涉及学科领域更大;2013级和2014级招生和培养的类更小一些。正是由于上述差异,2012级和2013级教学计划也略有差异,特别是前两年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但2012级和2013级人才培养模式相同,培养目标和专业模块化结构也相同。

(一)培养目标

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既要适应大众化,又要注重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要坚持贯穿“强化基础、注重实践、鼓励创新、个性化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并结合合肥工业大学的办学优势,培养工程基础厚、工作作风实、创新创业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既要求学生系统掌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成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培养标准

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标准的实质,是要做到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培养学生掌握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使学生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具有一定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同时,注重职业道德素质,文化修养以及专业素质等的素质培养。具体来说,知识、能力、素质应当包括以下方面。

1.知识

(1)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系统的、比较深厚的基础理论知识。

(2)掌握管理学、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

(3)掌握定性、定量的分析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文献检索、情报信息、技术经济分析方面的知识。

2.能力

(1)具有较强的语言和文字表达、人际沟通及发现、分析和解决管理工作问题的基本能力。

(2)具有较强的运用计算机进行科学研究和管理的能力。

(3)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适应科技发展的应变能力。

(4)具有初步的技术经济分析方法与评价、生产组织管理与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5)具有较强的外语阅读能力,一定的听、译、写作能力。

(6)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包括创新思维能力、创新实验能力、创业能力、科技开发能力、科学研究能力。

3.素质

(1)爱岗敬业,勤奋工作的职业道德素质。

(2)健康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3)良好的人文社会与科学素养。

(4)从事本专业领域所应具备的专业素质。

(三)培养模式

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为适应高等教育发展需求和社会发展需求,提高教学质量和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结合该校区自身的特点,选择“2+2”模式作为学校经济管理类专业按大类招生后的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即以学分制为平台,把学生的学习期限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注重通识教育,设置相同的基础性课程打通培养;第二阶段注重专业教育,学生根据校区制订的专业分流方案,结合自已的爱好和专长在所在系现有的本科专业中重新做出专业选择。

宣城校区经济管理类专业“2+2”人才培养模式的通识教育有两个层面,第一个是学校层面的通识教育,主要体现在学校整体设计的通识模块的课程;第二个是院系层面的通识教育,主要体现在各系设计的学科基础模块课程。也就是说,将大学4年时间主要划分为两个培养阶段,前2年主要按经济这个大类进行培养,依据“宽口径”、“厚基础”的原则构建宽基础平台,将时间和精力主要放在基础性知识既包括公共基础课,也包括专业基础课的传授上。这一阶段的主要培养任务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开阔学生眼界,着力养成学生科学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方式,为后一阶段的学习提供方式方法及能力上的保障。第4学期结束后,学生需要在学科大类内根据个人兴趣爱好及优势特长自主选择专业方向,后两年集中进行专业方向的课程学习,形成个人职业技能。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实现学生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的有效整合,以实现“宽口径”、“厚基础”的应用型、实用型、社会适应性人才的培养目标。

通过问卷调查表明,学生认为这种培养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被动和盲目选专业的问题,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是一种更加人性化的培养模式。

二、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一)课程设计思路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根本和关键在于科学地设计课程体系。在“2+2”培养模式下,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商学系根据“2+2”人才培养模式,对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重新设计,课程设计的思路为:前2年要淡化专业界限,按一级学科为基础分大类进行通识培养,学生主要学习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公共课,工商管理类专业和经济与贸易类专业在通识教育部分的课程设计是相同的,包括素质教育、数理基础、信息技术及工程训练4个模块;后2年进行专业培养,学生主要进行专业课程、专业技能学习和实践,不同专业开设的方向必修、工程实践及选修课程都各不相同,其中选修课程分为专业方向选修课和个性化教育两部分。

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既有利于院系根据各自的学科专业特点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设立专业,也有利于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专长以及就业或考研等因素重新作出专业选择;课程设计时既考虑到各专业在能力需求上的差异性,又保持相关专业的内在联系。这样,更能体现合肥工业大学作为工科院校的特点,培养工科院校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所必需的能力;同时,还开设了个性化教育的课程,以满足学生的个人爱好,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宣城校区经济管理类专业“2+2”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内容体现在模块化课程体系,即“通识教育模块+学科基础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工程实践模块”。在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环节、教学手段等方面推陈出新,突出所设专业的针对性、适应性以及工科类特色。

(二)课程体系设计

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主要包括4个模块,分别是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课程和工程实践。

1.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目的要求学生关注知识的全面性和普遍性,理解不同学科的知识能够相互融通,能够从比较开阔的视野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们得到高层次的文明教育和完备的人性教育,培养健全的个人和自由社会中的健全公民。主要包括素质教育模块、数理基础模块、工程训练模块和信息技术应用模块。

(1)素质教育模块:大学生体育基础、大学生计算机基础、形势与政策、军事理论、大学语文、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

(2)数理基础模块: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统计学原理等。

(3)工程训练模块:工程训练、计算机拆装实习等。

(4)信息技术模块:C语言、计算机网络、管理信息系统、电子商务、数据库管理信息系统等。

2.学科基础

学科基础课程是专业学生所必须要学习的内容,其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很好的掌握所学的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主要依据各课程的相对重要性而划分的。学科基础主要包括工商管理类模块和经济与贸易类模块。各个模块开设的具体课程如下。

(1)工商管理类模块:企业管理、企业会计、供应链管理、物流管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等。

(2)经济与贸易类模块: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经济法、投资学、货币银行学、产业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等。

3.专业课程

专业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量大模块,必修课程模块又包括工商管理和经济与贸易两大类,选修课程模块的设计采用小模块和大平台相结合的思路,包括素质化教育和个性化教育两个模块。素质化教育模块主要由通识教育选修课、工商管理类选修课和经济贸易类选修课3个部分组成。个性化教育同样包括工商管理和经济贸易两大类,在这两大类模块中,又分为自然科学、社会技能与文学和艺术3个小模块。小模块中提供了限定专业的选修课程。而大平台则为各个专业提供了公共的选修课程,主要关注创新教育,强调个性化。

4.工程实践

工程实践模块主要体现了工科院校办学的优势和特色,主要包括工商管理类和经济贸易类。与专业必修课一样,工商管理类分为工商管理专业、市场营销专业和物流管理专业。经济贸易类包括经济学专业和国际经济贸易专业。具体模块内容包括社会实践、认识实习、市场调查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的设计等。

在模块化课程体系设计方案结构图中可以看出,经济管理类专业中的任何一门专业的通识教育模块都是相同的,而不同专业的学科基础模块、专业课程模块和工程实践模块却不尽相同。例如,学科基础模块中的宏微观经济学既是工商管理类专业的课程,也是经济与贸易类专业的课程;而证券市场分析课程是经济与贸易类专业的必修课,但却不是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必修课。另外,如果增加一个新专业,则模块化的结构不需要改变,只需要对模块化中的课程进行调整。这种模块化课程体系设计体现了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与差异。

第12篇

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一直是教育界所关注的核心问题。如何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如何将教学的重点由“教”向“学”转化,已成为教学实践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现今旅游管理课程的大部分教学与其他学科一样,一直沿用“教师课上传授知识,学生课下完成作业”的传统教学模式。而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教育改革的进程已明显加快。21世纪以来,新一代信息技术、建构主义和宏观社会教育系统理论、国际开放教育资源运动三股力量为信息化环境中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技术环境、变革理念和开放资源,计算机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及互联网的普及,使翻转课堂变得现实可行。

如何将翻转课堂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运用到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教学上来,以便提高课程教学的吸引力与参与性,解决专业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升课程教学的时效性、针对性,实现专业课程教学从以“教”为中心的课堂向以“学”为中心的学堂转化,教学方式从灌输式向互动式的转变,最终将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研究者,这些都是目前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需要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纵观当前国内相关研究,主要还集中在对翻转课堂的认知及可行性分析等理论阶段,将翻转课堂运用到高校课程教学实践中的研究少之又少,而这种新型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将会成为高职课程教学改革的新路径与新方向。笔者结合自身在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中实践经验,重点探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一、翻转课堂概述

翻转课堂译自“Flipped Classroom”或“Inverted Classroom”。2007年,美国科罗拉多州林地公园高中(Wood and Park High School)的化学教师Jonathan Bergmann and Aaron Sams开始使用录屏软件录制演示文稿的播放和授课录音,并将视频上传到互联网,以此帮助缺席的学生补课。后来,这两位教师让学生在家看教学视频,在课堂上完成作业,并对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学生进行解答。翻转课堂现今已成为教育者关注的热点,并被加拿大的《环球邮报》评为2011年影响课堂教学的重大技术变革。

翻转课堂是课堂内外学习时间的重新分配,是从课下知识传授到课内知识内化的转化,是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到学生的转移。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不再占用课堂的时间来讲授基本知识,这些知识主要通过学生看视频讲座、阅读电子材料、在网络上与他人讨论等自主学习方式获得。而在课堂内,学生重点专注于基本任务的学习,与他人共同研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从而更深层次地理解理论知识,教师也能在课堂上有更多的与学生面对面地交流的时间。课下,学生自主掌控学习步骤、学习内容及学习方式,教师则指导协助学生,促使他们的自主学习。由此来看,翻转课堂不是在线视频的代名词,不是在线课程,也不是让学生在孤立无序中学习,它是一种增加学生和教师之间个性化接触时间的手段,它让教师成为学生身边的“指导者”“促进者”,而不是在讲台上的“圣人”,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学习,并对自己学习负责,使所有学生都能得到个性化教育。

笔者在综合国内外学者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教学流程为线索,设计出翻转课堂的内涵图(见图1)。

二、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旅游规划与开发是旅游管理专业高年级学生必修的一门具有很强理论性、应用性、综合性的课程,但目前国内受到各种原因的制约,实际教学效果与教学目标相距甚远,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一)重理论,轻实践

从目前该课程的教学实际来看,由于经费或教学设备的限制,实践教学环节往往被省略,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据了解,除了研究生层次的《旅游规划》课程通过学生参与具体的旅游规划课题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外,其余层次的学生很少开展实训教学,即便安排了少量的实践课,也只是在学校或附近景区进行旅游资源调查或市场调查等简单的实践活动。

(二)信息化程度低

教育信息化的关键环节是课程教学信息化,就目前该课程的教学实际来说,现有的信息化教学设备不完善,使教、学、练脱节,影响教师和学生对课程教学信息化的兴趣,部分教师止步于使用计算机制作一些演示文稿上课。另外,网络资源对课程教学信息化的可用性不强,也阻碍了信息技术在该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仅以国内旅游规划与开发精品课程建设来说,截止目前,网络搜索到的旅游规划与开发(或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旅游规划)精品课程有湖北大学(国家级)、暨南大学(省级)、东北财经大学(省级高职类)、陕西师范大学(校级)、天津商学院(校级)、乐山师范学院(校级),这些精品课程本该在网络环境中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内容,但由于这些精品课程缺乏推广力度,再加上部分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及其呈现形式缺乏多样性与灵活性,视频教学资源多为刻意录制的表演型教学片段,且不具课程教学的完整性,为评而建的现象明显,无法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

(三)授课教师综合素质难以匹配课程教学要求

由于《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涉及学科知识面广、综合应用性、强难度相对大,一般在高年级开设,要想让学生通过该课程学习合理地将前期所掌握专业知识综合运用,对授课教师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极大的挑战。从旅游规划行业实践来看,它对旅游规划从业人员的知识门槛要求较高,需要其具备一定的旅游学、地理学、经济学、管理学、市场营销学、建筑学,甚至软件制图等综合知识能力。而目前国内旅游专业的教师专业背景多数偏酒店和旅行社经营管理,有丰富旅游规划实战经验积累又能进入教学一线的教师少之又少,跨专业知识的缺乏、纸上谈兵的无奈等现状无疑影响了教学水平。

三、基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教学设计

(一)课程设计理念

翻转传统课程教学程序,重构课堂文化,回归以“学”为中心,借助信息技术和活动学习,为学生创建个性化协作式的学习环境,将教学由“教―学”模式变成“学―教”模式,坚持教学内容系统化,教学任务具体化,强调教学过程项目化,考核方式多元化。

(二)课程设计思路

将知识传授过程设计在课前进行,主要通过学生观看教学微视频、阅读电子文献等完成课前显性知识学习。而在课堂中充分利用情景教学、任务驱动、独立探索、小组协作、对话讨论等教学方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师生面对面的答疑讨论、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协作探讨展开教学,完成知识内化过程。根据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应用性强的特征,按照项目化运作的思路,对《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进行模块化分割,以任务驱动学生的课程学习,让学生在实际的参与活动中通过完成真实的任务来建构知识。选择学生熟悉的旅游地为旅游规划对象,结合不同任务主题完成课程教学内容所要求的各个分项任务,以文档、图纸、规划设计方案等不同形式的学习成果作为考核评价依据,建立学生的学习档案,注重过程评价,将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个人评价与小组评价、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强调学与练融合,知识与能力同提升。

(三)课程设计要点

1.基础理论模块。根据翻转课堂的理念,将教学过程分为课前知识学习和课中知识内化两环节。课前(在第一次课后开始)主要要求学生通过阅览教材马勇编《旅游规划与开发》及吴必虎《旅游规划原理》电子书相关规划基础理论,学习网络开放教育资源――国家级精品课程《旅游规划与开发》一、二、三章,观看马勇教授授课视频(剪裁为不同主题片段),思考旅游规划的内容构成及旅游规划的意义。而课中环节强化课程的兴趣导入,主要介绍课程学习目标、要求与方法,分享国内外旅游规划的经典案例与规划思想,组织学生参观重庆规划展览馆,使学生了解旅游规划、城市规划的实例,理解旅游规划的内容构成及现实意义。通过组建规划小组,每组5人,各组自由选择旅游规划对象(要求选择家乡区县或熟悉的旅游景区),完成课程实操环节的准备工作。

2.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模块。在本模块的教学过程中,强调教学环节的逐步推进实施。课前要求各小组明确分工,分类搜集规划对象相关二手资料,并熟悉相关资料介绍(教师通过微信、班级QQ等媒体平台指导二手资料查找技巧和方法)。要求学生自行下载并熟悉《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国家标准》,并深入剖析指定规划案例《**景区旅游规划》的旅游资源分类及评价内容,记录疑问或难点,观看教师录制的旅游规划制图方法视频,通过微信、班级QQ等媒体平台与教师沟通。在充分掌握方法的基础上,分小组完成所选规划对象的旅游资源调查。课中主要采用集体讨论问答的方式,学生相互解答一些典型疑问或难点,教师作补充。采用检验法由教师给出一些具体的旅游资源图片,由学生进行旅游资源分类,考查学生课前自学情况。重视旅游实践教学,选择重庆缙云山景区,带领学生实地进行旅游资源现场考察,根据国标对旅游资源进行分类并展开定性定量评价。最后举行展览会,分享各小组旅游规划对象的《旅游资源调查与分析报告》(含旅游资源分布图)。

3.旅游市场调查与分析模块。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本模块课前主要要求学生完成以下学习任务:学习国家级精品课程《旅游规划与开发》第五章市场分析与营销对策,观看魏卫教授授课视频;小组初步设计旅游市场调查问卷;小组分别展开实地市场调查(样本数300份);学习教师给定的某规划中旅游市场分析方法,对回收的调查问卷样本进行统计、分析,提交《旅游客源市场分析报告》。而课中主要安排以下教学活动.(1)举办问答会,两两小组之间展开,就对方初步设计的调查问卷展开问与答,并相互提出修改意见,教师巡回参与,并适当指导。(2)随堂测试。教师给出某规划现实客源和潜在客源市场调查实际统计数据,学生从两部分中任选5项随堂进行分析,教师集中点评。(3)举行成果交流会。每个小组制作PPT,选出小组代表或各成员分工合作,汇报交流客源市场调查过程及结果。

4.主题定位与功能分区模块。本模块课前学习重点在于案例学习,主要通过学生学习国家级精品课程《旅游规划与开发》第六章主题定位与功能分区,观看刘名俭教授授课视频让学生掌握相关理论基础。在学习业界巅峰智业、大地风景旅游景观规划院、绿维创景等推广的若干旅游规划案例中,掌握旅游空间布局与功能分区的方法。学习教师录制的旅游规划制图方法视频,掌握旅游规划制图技巧;课前实操环节则是小组完成旅游规划对象的主题形象设计与功能分区规划(含绘制功能分区图),期间通过多种方式与同学或教师沟通,及时解决承担任务中的问题。课中教学重点在于实践与分享。通过举办圆桌会议,8人一组,分享案例学习的心得体会。采用游戏教学法,将教室作为自然风景区,为满足游客的各种需要,利用学生及桌椅板凳围成的人墙,请学生自由决定风景观赏区、休息区、停车场、餐饮区、娱乐区、购物区等位置,让学生在游戏中理解功能分区的意义及原则。举办汇报会,进行成果汇报。各小组分别为规划对象设计主题形象且对其进行功能分区规划,制作成PPT,选出小组代表或各成员分工合作汇报成果,汇报(15分钟)内容主要包括陈述和答辩2部分。

5.旅游产品与项目策划设计模块。该模块课前学习内容主要包括:(1)理论学习,自学吴必虎《旅游规划原理》电子书中旅游产品开发理论知识;(2)案例搜集,考查学生信息搜寻能力,学生自行搜集相关旅游产品规划的实际案例,记录学习心得;(3)实践操作,独立提交旅游规划对象的旅游产品谱系设计表。课中学习活动主要包括:(1)案例讨论,小组内部逐个分享课前学习旅游产品规划案例的心得;(2)成果共享,对组内各人构思的旅游产品谱系设计表进行批判与肯定,提交终稿;(3)随堂练习,各小组为其旅游规划对象设计不同类型的旅游线路。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