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0 16:08:2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阅览室管理规定,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县级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管理;措施
Abstract electronic reading is the digital library under conditions of a new form of information service. Electronic Reading Room county libraries in that: strengthen basic equipment selection and management, electronic reading room in the county enrich regional specialties, focus their efforts on management of staff and readers.Keywords county libraries; electronic reading; management;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G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得益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的广泛应用,图书馆建设走上了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的轨道。图书馆电子阅览室便是在这种环境下产生的文献信息服务形式,其电子阅览的内容弥补了馆藏文献载体单一、文献老化等缺点,增强图书馆的文献保障能力,拓展了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功能。图书馆电子阅览室面向社会公众开放,使广大读者获取知识或信息的途径更便捷,获取的速度也更快捷,与此同时,也给电子阅览室的管理带来了挑战。本文简要论述了县级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管理的难点和应对策略。
一、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服务特点
(一)信息量大、检索方便快捷。在电子阅览室,光盘检索以其信息量大、检索方便快捷而赢得广大读者的青睐。利用光盘,可以对题名、关键词、作者、机构等各种字段进行检索。
(二)电子图书的借阅成为一种重要服务形式。利用计算机作为信息传播工具的巨大优势,电子图书正以其传播速度快、传播费用经济,成为当前信息社会中传播信息的一股强大的中坚力量。已有电子阅览室开放了电子图书借阅业务,它的出现使广大读者可以更方便、更安全、更快捷的从电子阅览室“借”到所需要的资料。
(三)服务网络化。多媒体电子阅览室的网上服务主要是利用多媒体阅读设备,逐步向读者提供图书馆网页上所提供的馆藏书目查询、个人借阅查询、新书通报、参考咨询等各项服务。读者还可以在终端随意选择、翻阅网上电子图书、浏览Internet上的各种信息。同时,读者还可以利用阅览室中的计算机终端对所需的资料进行下载、打印、文件传输和发送E-mail,从而使得信息资源有效共享。
二、县级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管理的难点
(一)设备管理方面。从电子阅览室的硬件系统构成分析,其主要由服务器、大容量的存储设备、网络传输与交换系统、用户终端等构成。在阅览室里一般还配置有多媒体计算机、internet信息服务器、磁盘阵列、交换机,网卡、超五类双绞线、打印扫描投影等设备。对于这些设备、系统的使用以及功能、性能的掌握,县级图书馆工作人员还不娴熟。从电子阅览室的软件系统构成分析,其主要包括服务器操作系统、客户端操作软件、防火墙等。并且网络服务器的平台应选择开放性、兼容性、安全性好。图书馆工作人员并非软件方面的专业人士,县级图书馆更缺乏这方面的人才,一旦软件系统遇到故障或者受到病毒、黑客等攻击,工作人员应付困难。
(二)馆藏资源开发利用方面。每个县都有自身的人文特点,每个县的图书馆都有自己的特色馆藏文献。然而县级图书馆受限于资金、人才等方面的制约,包括县志、民俗、图书、期刊、报纸、会议文献、法律法规、科技成果、地方产业和经济报告、地方企业及产品名录等馆藏资源电子开发远远不足,形成具有县级图书馆特色的数据库有极大困难,难以满足读者对文献的需求。而且县级图书馆订购的数据库丰富性、针对性不强,其利用率也不高。
(三)读者管理方面。由于读者来自社会各阶层,少数读者违反电子阅览室的管理规定,不在指定座号上机阅览,自行换位;未经允许擅自使用自备光盘、软盘;不当使用电子阅览室的设备,造成设备损坏;有的读者还利用图书馆网络下载不符合规定的内容,如此等等给电子阅览室安全运行和有效管理带来干扰。
(四)工作人员管理方面。如上文所提到的县级图书馆工作人员不但对设备、系统的使用以及功能、性能的掌握不娴熟,而且在软件方面更缺乏专业人才,不利于电子阅览室管理工作有效开展。同时县级图书馆网络服务人员的知识水平、外语水平以及信息综合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也比较弱,知识面窄,服务意识淡薄,也不利于电子阅览室的管理。
三、县级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管理的措施
(一)加强基础设备的选择与管理。计算机设备和系统是电子阅览室正常运行的基础,因此,在设备选择上对于主服务器存储系统、交换机等关键设备最好选取比较成熟、先进、易扩充和性价比较高的品牌机。所有的硬件、软件和网络产品应尽量遵循符合主流发展和国际标准化的原则,从而使系统具有较高的可移植性、可扩展性和灵活的互联性,为今后的升级留下余地。保障电子阅览室的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电子阅览室内的资料不仅供室内用户阅览,还会供所在县图书馆网站的网上用户使用,为了保证服务质量,必需保证系统稳定。而为了使数据传输安全,电子阅览室系统还应同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安装正版杀毒软件同时应该注意软件的更新和维护。
(二)充实电子阅览室中县的区域特色。县所在地的区域文化、民族特色、经济发展状况以及人文地理等,都是县级图书馆区别于其他地域图书馆的介质,彰显本县的精神文明发展状况,需要因此加强本县馆藏文献电子资源的深层次开发,建立自己特的数据库,满足读者的需要。另外,基于县级图书馆电子数据库不丰富的弱势,开展对电子资源的整合,加强与上级和兄弟馆的馆际联合与资源共建共享,充实电子阅览室的服务内容。
(三)着力抓好工作人员和读者管理。强化制度管理,用制度约束人的行为。应该针电子阅览室的性质和特点,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读者须知,例如《计算机系统安全保护管理制度》、《工作人员岗位职责》、《读者上机使用规则》、《电子文献管理制度》、《电子阅览室读者须知》等,并且按照制度严格要求,认真执行,保障网络的安全运作,防止不良网络信息的传播。另外还要根据县级图书馆的财力、人力资源管理实际,有选择的对关键岗位的人员进行培训,提升他们对电子阅览室硬件、软件管理以及服务水平。
结束语: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服务包括了馆藏书目信息检索、馆藏电子读物阅览、中外数据库信息检索、多媒体阅览及文件下载、打印、扫描、光盘刻录等相关服务,为广大读者喜爱和青睐。鉴于此,县级图书馆需与时俱进,加强对电子阅览室的管理,努力满足读者的需要。
【参考文献】
【关键词】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管理;电子文献
1、前言
电子阅览室是指以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为基础,集电子文献阅览、培训、咨询、服务为一体的现代化多功能阅览室,可以为学生提供上网查阅等服务,而且里面还存有国外的数据库,可以为学生提供国外资料的查询,使用方便、安全、快捷,是当下比较流行的资料查阅方式[1]。电子阅览室的出现对于用户来说是一种阅读方式的革新和转变,它打开了一扇更为广阔的窗口,在读者和来自各个角度,各个领域,各个语言的资料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创建了一个领域宽泛、使用便捷的阅读新天地。虽然电子阅览室主要通过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作为管理的手段,比起图书馆常规资料的管理要便捷一些,但也正是由于其涉及到的管理方式与常规的馆藏资料的管理截然不同,故而更需要我们对其有效的管理方式进行探究,以便为读者提供更为周到、便捷的服务。
2、进行有效管理的途径
在进行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管理时,应采用具有系统性和规范性的管理措施,并进行严格的实施监督。具体的管理办法如下:
2.1划分不同区域进行管理
电子阅览室在进行格局的设计和布置时,应将方便读者使用与方便管理员管理两个原则结合起来,设定科学的区域规划,将电子阅览室分成有序的几个区域,如:
2.1.1阅览室机房
机房中放置电子阅览室的关键设备,包括网络、镜像服务器以及进行网络通讯时需要的设备。这些是保障电子阅览室顺利运行的基础部分和关键因素,需要电子阅览室的管理人员进行悉心的维护,这个区域应由专业人员进行管理,并对读者等其他人员的入内进行限制。
2.1.2阅览区
阅览区是电子阅览室中读者进行活动的主要区域,在阅览区内,应设立方便读者使用的各项设施,读者可以通过对计算机的使用完成搜索并查阅图书馆内馆藏电子资源、进入互联网进行浏览并进行信息的下载以及进入个人的邮箱进行电子邮件的收发等活动。
2.1.3人员服务区
这个区域的设立是为了方便电子阅览室管理人员为读者提供包括证件办理、使用指导、问题咨询、及打印、复印等服务。这是读者与电子阅览室的管理人员之间互动性较强的区域,与其他的两个区域的工作内容区分明显,三部分彼此独立,却又相互依存,共同保障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日常功能的正常作用。
2.2采用具有一定技术水平的管理人员
电子阅览室与传统的阅览室的管理有所不同,其管理人员应具备一定的专业技术水平。因为在电子阅览室的日常使用中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使用者对计算机技术的掌握水平有限,对服务计算机的操作系统和软件无意中产生了损坏,这需要阅览室管理人员运用熟练的计算机技术进行修复,以便受损部分尽快发挥正常功用。同时,面对计算机病毒的威胁,管理员要有足够的能力进行查杀和预防,这也要求计算机管理员具备较高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2.3加强计算机安全性的管理
在计算机的网络安全和软件安全上,除了依靠管理员的计算机技术进行保障外,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一些措施,以便防微杜渐,更好地加强阅览室网络设备的安全性。
2.3.1隐藏系统文件存放的分区
隐藏系统文件存放的分区在防止电脑初学者对计算机进行破坏的方面作用十分明显。由于无法发现系统文件,故而大大地减少了计算机水平较为初级的使用者对计算机无意的损坏。
2.3.2进行系统备份
通过对计算机系统进行备份的方式将保障计算机在出现问题后,可以通过一键还原等方式尽快地进行自我修复,从而减少进行分别维修所耗费的人力和时间,是在计算机产生问题以后解决问题相对最为快捷的方式之一。
2.3.3应用硬盘保护卡
硬盘保护卡是现在市面上较为流行的一种工具,安装了这种保护卡以后,计算机只会因为使用者的操作发生暂时性的更改,在计算机重启以后,计算机仍然会恢复到最初设置,虽然这种方式对系统的性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仍不失为防止计算机大面积瘫痪较为有效的办法之一。
2.3.4安装查杀病毒软件
安装360安全卫士、金山毒霸等杀毒软件,对计算机病毒进行预防和查杀,维护系统的正常运行,并开启时时监控、自动查杀、自动升级,以便防止网络病毒及木马侵入信息系统,对电子资源及用户资料的安全性进行更好的保障。
2.4正确管理电子文献
电子文献与传统文献的在信息载体上存在很大的区别,传统文献以纸张作为信息的载体,管理时应从纸张的特性出发进行细节方面的注意,而电子文献多以光盘作为主要的载体,首先应根据光盘的性质创设良好的收藏环境,如环境干燥、整洁等。其次,在其日常保存的流程上,应与传统文献一样,严格艳照采、验、编、存等手续,由专门的工作人员负责。
2.5做好读者管理工作
读者是使用电子阅览室的主体人员,也是电子阅览室进行服务的对象,面对电子阅览室独特的使用环境,图书馆应加强对读者在各方面的管理,以便电子阅览室能够正常运转。具体的管理途径有以下几个方向:
2.5.1对读者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进行培训
由于读者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起,故而在对读者进行电子阅览室的开放之前,图书馆应组织工作人员对读者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进行培训,帮助读者弄清楚电子阅览室的计算机系统及应用软件的运行规律和使用方式,可以通过流程介绍,光盘播放等形式展开具体的培训工作。
2.5.2加强管理制度的贯彻实施
为了电子阅览室的正常运行,并方便更多的读者进行使用,应加强对管理制度的贯彻实施。―般管理规定应包括计算机系统安全保护管理制度、计算机信息网络安全保护技术措施、电子阅览室人员守则、电子阅览室管理办法、读者管理制度、规范读者行为的入室和上机须知、工作人员岗位职责、读者上网使用规则等,这些行之有效的制度明确了管理人员的岗位职责,规范了读者行为[2]。
2.6加强环境管理工作
电子阅览室的环境包括灰尘、光线、温度、湿度等各方面的因素。在电子阅览室的日常管理工作中,应做好环境的维护和清洁工作,灰尘容易造成计算机发生故障,灰尘清洁工作是每个微机室都应做好的基本工作。电子阅览室也是一样,应每天做好电子阅览室的灰尘清洁,防止计算机因为灰尘而出现的故障问题。以及合理控制电子阅览室的光线,防止光线对读者视力造成的影响[3]。并注重电子阅览室的温度与湿度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为读者营造最佳的使用环境。
3、管理意识和服务意识相结合
图书馆电子阅览室与常规的阅览室一样,其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方便读者利用信息。严格的管理是为了为读者提供更好的服务,故而,在管理的过程中,管理人员应注意将管理意识与服务意识相结合[4]。
3.1阅览室适度开放地运行
完全开放电子阅览室有很多弊端,由于读者计算机水平的限制以及一些网络中如黑客等潜在危险的存在,会造成计算机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经常的维修不仅对系统的计算机硬件造成损坏,对读者的使用更是造成了很大的不便,为了方便读者更好地利用电子阅览室先进的技术手段带来的资源,在电子阅览室的运行中,应结合适当的管理方式,有所限制地对电子阅览室进行开放[5]。
3.2加强控制措施
提高对电子阅览室的控制水平是加强管理的一个重要措施。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可以采用软件和硬件双方面的手段来进行电子阅览室的管理。软件方面,可以采用网管大事、COOLSYSHOLD等管理软件辅助进行管理工作。在硬件方面,可以通过安插硬件卡等方式保护硬盘,不论用户对文件如何操作,都能保证系统文件的安全性[6]。
4、结语
目前,电子阅览室已经成为各大图书馆主要建设的部分,读者对于电子阅览室也越来越欢迎。面对电子阅览室愈加流行化的发展趋势,图书馆可以在管理上进行更多的研究和探讨,通过不断完善管理模式,以及对电子阅览室功能的不断开发,带给使用者更好的服务水平。只有充分合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不断拓宽服务范围,提高管理人员自身素质和水平,时刻以服务读者为宗旨,发展读者参与图书馆管理的能力,不断提高电子阅览室的读者服务质量,电子阅览室的工作才能更好地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焦易荣.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管理探析[J].太原大学学报,2012,13(2):81-83.
[2]王亚珍.浅谈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管理和服务[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11(24):126.
[3]赵龙.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管理与服务[J].华章,2011,5(9):251.
[4]莫慧.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管理与服务的深化[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0,10(01):451-452.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宿舍管理;问题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5-0246-02
众所周知,1999年是本科院校新老划分的交界线。教育部《2000年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简况》显示全国一共有599所本科院校;而到了2013年,教育部2012年教育统计数据显示全国一共有1 145所本科院校,也就意味着12年时间里,新建本科院校达到546所,占总数的47.6%。这些新建本科院校,往往以前规模不太大,在校生只有几千人。大多数新建本科院校将扩大规模作为学校发展的第一要务,把发展在校生的人数作为工作重点,短短几年内,在校生突破一万人,成为名副其实的“万人大学”。这些新建本科院校确实通过扩大规模在社会上站稳了脚跟,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但是在学生宿舍等硬件设施方面却没有和招生规模同步发展,产生了很多未解难题和困惑。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住宿管理的通知》指出“学生宿舍和公寓是学生日常生活与学习的重要场所,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和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学生住宿管理事关学生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关系到学校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关系到学校和社会的稳定,也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1]。这充分说明了高校学生宿舍管理工作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于新建本科院校来说意义更大,因此加强新建本科院校学生宿舍的管理工作迫在眉睫。
一、新建本科院校学生宿舍管理存在的问题
自从新建本科院校逐渐扩大招生规模以来,学生宿舍在管理方面暴露出了一系列新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宿舍硬件设施不够完善
新建本科院校90%以上是由职业大学、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或者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升格而建立起来的。为了扩大规模,许多新建本科院校往往会在远离城市的城乡接合部或者大学城建立上千亩的新校区,由于在短暂的时间内,学生宿舍等硬件设施没有办法一步到位,学生宿舍区常常处于边建设边使用的状态。甚至是新生家长带着子女满怀梦想来到学校注册报到时,学生宿舍主体工程才竣工,不通水不通电,就安排学生入住,导致学生及家长对学校的不满,骂声一片。新生从满怀憧憬到面对住宿环境的落差,心理上也不知不觉产生了厌学情绪,给往后的学生宿舍管理工作埋下了许多隐患。
即使新建本科院校学生宿舍区主体建筑结构完善,但是长时间来看,大学生宿舍也仅仅是作为居住和休息的场所,没有把宿舍的功能延伸到学习、娱乐甚至是教学、科研,宿舍也往往只配置简单的起居生活设备,缺乏用于活动的场地设施。
(二)学生宿舍安全状况不容乐观
新建本科院校部分学生不遵守宿舍管理规定,偷偷在宿舍内使用电磁炉、热得快、电饭锅等高功率电器,存在巨大的火灾隐患。据统计,将近70%以上的受调查学生有使用过高功率电器的行为。2008年11月14日,新建本科院校――上海商学院女生宿舍因违规使用热得快发生火灾,导致4名女大学生坠楼身亡的惨痛教训已经成为宿舍安全警示教育和生命教育的经典案例。
许多新建本科院校处于远离城市的城乡接合部或者大学城,治安状况不容乐观,通过调查显示,将近78%的受调查者养成随手关门的习惯,但是仍然有近6%的同学曾经丢失过私人财物,而且失窃的多为手机、笔记本电脑等贵重物品。为了加强宿舍安全管理,学校往往在阳台、窗户设置不锈钢栅栏,有的学校甚至夜间将宿舍走廊、楼梯上锁,一旦发生火灾,没有任何逃生通道,安全状况不容乐观。
(三)学生宿舍文化建设不够丰富
新建本科院校要构建和谐、美丽校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基础。大学生宿舍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校园文化层次、水平的提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与历史悠久的高校相比,新建本科院校校园文化底蕴比较薄弱,辐射作用有限,往往无法延伸到宿舍区。再加上宿舍区与教学区、运动场所存在一定的空间距离,宿舍区内又没有休闲娱乐设施,开展的文化活动少之又少,据调查83%的学生在宿舍内90%的时间只能是玩电脑,赖床睡觉,从而造成课余生活枯燥、单调,出现空虚孤独,因此,97%的受调查学生希望能够在宿舍区开展文化活动,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
(四)学生宿舍管理缺乏有效沟通
虽然新建本科院校在短时间内扩大了招生规模和宿舍规模,但是在制定有关宿舍管理规章制度的过程中,学校和学生之间缺乏双向互动交流,宿舍管理部门和学生之间缺乏沟通的渠道。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宿舍管理往往是以学校相关部门制定规章制度为主,实行的是自上而下的管理,由于缺乏必要的征求意见阶段,不可避免在具体工作中会碰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表现为:一方面,近93%的受调查学生对这种单纯的垂直化、行政化的管理方式会出现抵触情绪,因此,学校在学生宿舍的管理工作中不太容易把握好尺度。另一方面,由于宿舍管理部门和学生之间缺乏沟通的渠道,据调查,67%的宿舍管理人员不太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习惯,而71%的学生也很难认可宿舍管理人员执行某项管理措施的出发点,因此加大了宿舍管理的难度。
二、解决新建本科院校学生宿舍管理存在的问题的对策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住宿管理的通知》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和高校要把学生住宿管理工作作为学校教育和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学校的一件大事来抓[1]。因此各新建本科院校需要增强政治责任感和现实紧迫感,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当前学生宿舍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完善硬件配套设施,健全学生宿舍功能
新建本科院校在不断扩大招生规模的同时,要做好宿舍同步建设规划,确保充足的宿舍让学生直接入住,避免出现边建设边使用的局面;要在确保学生有足够的入住空间的前提下,尽量增加学生文体活动用房,设立自行车棚,完善路灯照明,保证24小时热水供应,增加公共健身器材,配备相关管理服务人员,做到物尽其用。
(二)加强宿舍安全管理,增强学生安全意识
对于新建本科院校部分学生消防安全意识薄弱,在宿舍内私自使用热得快、电饭锅、电磁炉等高功率电器的状况,学校在加强安全意识教育、加大惩罚违规力度的同时,应当安装用电控制柜限制各宿舍用电负荷,超过容量保险丝自动断电。同时,宿舍区应当配置禁止烟火标志、安全疏散路线图,并确保楼梯、走廊等消防通道畅通。夜间时间,安全通道门不得上锁。确保学生宿舍消防安全设施的资金投入,加强日常安全管理,对各种消防栓、灭火器等消防器材定期进行检查,确保完整好用,消除火灾隐患。
教育学生要妥善保管好自己的财产,不能随意将贵重物品放在公众视野范围内,外出一定要养成随手关门的习惯。据调查,86%的学生认为学校提醒他们保管好贵重物品的效果很明显。但是,学校还是应该对学生加强安全技能培训,定期组织学生进行逃生自救、消防灭火等演练,促使学生掌握自防、自救知识和技能,未雨绸缪,将危害降低到最低限度。
(三)加强宿舍文化建设,丰富宿舍文化生活
学生宿舍文化建设不仅是学生个体所迫切需求的,同时也有助于为整个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开辟广阔前景,因此,新建本科院校尤其更应该高度重视学生宿舍的文化建设,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丰富学生宿舍文化生活,促进学生宿舍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成立宿舍图书阅览室
高校图书馆不但是大学生学业知识和素质教育的第二课堂,也是丰富学生宿舍文化生活的重要阵地。为了便于学生阅览书籍,在宿舍成立图书阅览室是很有必要的。据调查,87%的学生希望能够在宿舍区设立图书阅览室。可以在宿舍图书阅览室内陈列各类书籍杂志和报刊,以及同学们的摄影、漫画、模型作品和造型各异的工艺品,营造一种轻松惬意的读书氛围。宿舍图书阅览室同时也能够为同学们提供一个清静的预习、复习功课的好场所。据了解,89%的学生愿意在宿舍图书阅览室学习、复习功课。因此,成立宿舍图书阅览室不但能够满足同学们的需求,同时也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读书的热情,可谓一举多得。
2.开展宿舍文化系列活动
新建本科院校要加强对校园文化的引导,努力将思想政治工作和素质教育融入于宿舍文化活动中。通过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宿舍文化系列活动,比如举办宿舍文化节、宿舍风采秀等,增强宿舍成员之间的向心力,促进宿舍文化氛围的健康发展;开展“优良学风宿舍”评选活动,树立优秀典型,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开展“星级文明宿舍”创建活动,为广大同学营造和谐、文明、安全的生活环境,增强宿舍成员的集体荣誉感。
(四)健全宿舍管理制度,充分体现“以人为本”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学校应当建立和完善学生参与民主管理的组织形式,支持和保障学生依法参与学校民主管理[3]。这些民主管理包括了对学生宿舍的管理。因此,新建本科高校尤其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宿舍管理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转换被动、单一的被管理者的角色,主动参与到相关政策与制度的制定过程当中,切实担当起学校的主人。据了解,95%的学生希望有机会能够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因此,新建本科院校要组织、鼓励学生参与民主管理,拓宽学生参与宿舍管理的渠道,例如召开“学生宿舍电脑使用管理专题听证会”、“学生宿舍夜间迟归登记专题听证会”、“学生宿舍电吹风使用管理规定专题听证会”等,采用“透明管理”的方式来听取各方学生意见,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关管理办法,充分体现“以人为本”。此外,还要充分发挥宿舍长、学生干部、学生党员在宿舍管理中的骨干和模范作用。学生的参与有利于信息的沟通,有利于工作的针对性开展,有利于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也是落实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体现。
学生宿舍是高校学生在校期间的主要生活空间,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素质培养的重要阵地。因此,深刻分析新建本科院校学生宿舍管理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可行性方案和改进措施,对于促进新建本科院校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郑现镇,张朝喜.高校学生宿舍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探析[J].网络财富,2008(8):34-35.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省地质资料档案馆所馆藏的地质资料及其利用。
第三条省地质资料档案馆承担全省地质资料保管、接收和验收工作,面向全社会提供馆藏地质资料利用服务。
第四条馆藏地质资料包括公开地质资料、地质资料、保护期内地质资料等。
地质资料利用方式包括地质资料目录查询、内容查阅或摘录、复制(打印、复印、拷贝等)。
第五条利用已经公开地质资料,利用人应当出示本人有效身份证件或单位证明,填写利用登记表。
第六条利用地质资料,利用人应当按照国土资源部、国家保密局《地质资料管理细则》(国土资发〔2008〕69号)要求办理“地质资料借阅复制证书”,出示本人有效身份证件或单位证明,填写利用登记表。
第七条保护期内地质资料不提供利用。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因救灾需要利用的,利用人应持同级人民政府或者省级有关部门出具的介绍信、工作证,填写利用登记表;因规划、决策、行政管理需要利用的,利用人需持省国土资源厅同意文件和本人有效身份证件或单位证明,填写利用登记表。
第八条利用人需要复制省级地质信息数据库及其应用软件的,应向省国土资源厅提出申请,经同意后,持单位介绍信、本人有效证件办理。
第九条利用地质资料时,利用人应当遵守以下规定:
(一)不得将地质资料转借他人;
(二)不得将地质资料携带出阅览室;
(三)不得自行对地质资料进行复制、拍照;
(四)不得删除、修改提供查阅的电子文件;
(五)不得涂写、注记、剪裁、拆散或损坏资料等。
第十条利用人利用地质资料的,应当按国家保密法、地质资料管理细则的要求,加强对地质资料管理,建立地质资料保管制度,确保地质资料的安全。
第十一条省地质资料档案馆提供地质资料利用服务,不得收费。但利用人需复制(包括打印、复印、拷贝等)地质资料的,可收取工本费。工本费标准按省物价局价函〔2009〕27号文执行。
第十二条省地质资料档案馆工作人员应遵守以下规定:
(一)不得限制查阅已经公开的地质资料;
(二)不得泄漏地质资料;
(三)不得收取工本费以外的费用;
(四)不得损毁、缺失地质资料;
(五)不得公开保护期内地质资料。
第十三条省地质资料档案馆可根据相关应急预案的规定,主动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提供利用服务。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 6S管理 方法
为了让高校图书馆更好地服务于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借鉴现代企业6S管理模式,结合图书馆的日常管理工作,完善图书馆的日常管理和质量控制,有助于全面提升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质量,最大限度地方便读者获取信息,提高读者的满意度,并将高校图书馆的馆藏资源价值发挥到极致。
一、6S管理简介
(一)6S管理的起源
6S管理指的是在生产现场,尤其是空间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对人员、机器、材料、方法等相关的生产要素进行有效管理的方法。6S管理最早源于日本企业,是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etsu)、素养(Shit-suke)和安全(Safety)这六个词语的首字母缩写。在生产企业中用6S管理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产品质量和空间利用水平,最终达到提升员工的职业素养的目的。高校图书馆的日常管理与质量控制与企业有诸多相似之处,6S管理方法的目标与图书馆管理的价值取向高度统一,因此6S管理方法可以应用于高校图书馆的日常管理当中,通过借鉴6S管理方法的相关内容,可以形成独具图书馆特色的6S管理方法。
(二)6S管理要素
6S管理由整理、整顿、清扫、清洁、安全和素养六个要素构成。其中,整理、整顿、清扫、安全是6S管理中的四项基本行动要素。整理是改进工作现场的开端,通过物品的分类和整理来达到扩大工作空间、改变原有混乱次序的目的;整顿是去除一些不需要的东西,将可用物品在方便取用的前提下进行调整和定位;清扫是指保证工作现场中的工作环境和设备处于一种可使用的良好状态;安全则是通过制定一些具体的规则和制度来提升工作现场的安全管理水平,防止意外发生;清洁是将整理、整顿、清扫和安全这些基本行为进行制度化规范,通过规范与制度的约束来保证工作现场的良好状态;素养是整个6S管理中最为核心的要素,素养指的是通过一定的方法来提高员工的文明礼貌水平,促进员工遵守规则,养成良好的习惯。6S管理的六个要素中,整理、整顿、清扫和安全是为了改善现场而进行的行动,清洁是为了将现场改善上升到制度和系统的高度,素养则是为了提升人的意识。
二、6S管理在高校图书馆中的应用
(一)图书馆设备账物相符
图书馆的账物设备要做到100%相符,将可以使用的设备分别放置在图书馆不同的功能区内,对于已经损坏的设备要进行及时的清理和销账,以免浪费空间。账上的图书馆设备要进行定期的维护和盘点,对于损坏的设备要进行及时维修,以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
(二)图书馆区域划分合理
对图书馆内现有区域进行合理划分,根据其功能进行明确定位,保证各个区域互不影响、互不干扰,有利于图书馆的管理和协调工作。对于各个区域要设置明显的标识,统一阅览室和书库相关区域的温馨提示语,给使用者一个明确的指示。
(三)图书馆图书分门别类
对图书馆内的物品进行合理的摆放,做到定点、定位、定库存放。对于书刊、报纸、工具、耗材等要分门别类进行管理。设置外文书库、过刊书库、现刊书库、报纸书库、社科书库、综合书库、光盘存放室和各类辅助用具的存放室等,将相关的书籍和物品分门别类,对于暂时无法确定是否使用还是废弃的物品可以放入库房等待处理,做到取放明晰,便于管理。
(四)图书馆清洁制度
建立完善的图书馆清洁制度,对书库、阅览室、自习室等进行每天清洁,对于书架、报架进行每周清理,每个月进行一次全面卫生清洁。通过馆员、勤工俭学学生的共同努力,保证每日、每周和每月的清洁工作都能按时进行,确保图书馆内清洁卫生和设备检护工作有序进行。
(五)图书馆布局的合理布置
图书馆的布局包括三个方面,硬件布局、软件布局和人文环境的建设。硬件布局指的是图书馆的空间设置要宽敞明亮、区域设置要科学合理,便于使用者操作,确保使用者有足够的人均面积,确保使用者和设备的安全。图书馆内的窗户要使用防尘、防晒的双层窗帘,适当保证馆内的正常通风。按照消防要求放置灭火器,在规定区域内设置消火栓,定期检查灭火器和消火栓是否处于正常使用状态。软件布局指的是有关图书馆的规章制度、工作标准、入馆须知均要上墙,保证使用者清楚知晓,便于按规章制度有效执行。图书馆的环境建设还要兼顾人文氛围,通过放置绿色植物、传统字画、鼓励语等为使用者创造一个具有浓郁文化氛围的阅读环境,还可以在图书馆内设置饮水区,设置自助打印机等设备,使读者感受到无处不在的方便。
(六)图书馆相关制度定点放置
将图书馆的各项规章制度打印出来、装订完成后,定点放置在显眼的位置上。规章制度包括图书分类管理规定、清洁规定、分类规定、工作人员的管理、义务馆员的管理条例等。
高校图书馆引入6S管理方法有利于规范现场管理,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高校图书馆的发展与其他服务企业一样,需要提升自身的管理能力,提供优质服务。将6S管理方法应用于高校图书馆的管理工作中十分可行,能够更好地提升为读者服务的水平,使图书馆沿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邱小桃,刘静林.关于高校图书馆实行6S管理的探讨[J].学理论,2011(13):165-166.
论文摘 要: 本文分析了高校图书馆对新生进行入馆教育的必要性,提出了入馆教育的各种实施方式。
大多数新生踏进大学后对如何获取信息感到很茫然,因为大学的学习方式是主动性的、自发性的,这对广大新生来说是一个新的概念,高校图书馆对他们来说也许更觉得陌生,不知道如何利用它,所以对新生进行入馆教育是重中之重,不能含糊。
一、新生入馆教育的必要性
大多数新生对高校图书馆的基本情况不是非常了解,对如何利用高校图书馆馆藏资源不太清楚,这都导致他们在利用图书馆信息和馆藏资源方面存在很大障碍,出现很多不应该出现的一些问题。比如不熟悉开架借阅的性质和管理制度,大大增加了馆内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借别人的阅览证阅览书刊;不熟悉馆藏布局,导致借阅的盲目性;不知道各种借书权限,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不知晓网上操作程序,致使信息资源浪费;不了解图书分类知识,增加了借阅的困难度;不能合理使用代书板,造成乱架现象严重;道德修养素质较低下,出现图书污损丢失情况;用物品抢占阅览座位,使得别的同学没有学习空间;在阅览室吃零食;在阅览室内接打手机,等等。所以各学院领导、班主任,特别是高校图书馆馆领导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入馆教育,组织一批业务能力强、工作经验丰富、认真负责的图书馆专业人员向全校师生大力宣传入馆教育的重要性。
入馆教育可以促进同学们向自觉、自主学习型大学生转变。从中学到大学,同学们的学习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大学里所采用的是一种自主性、研究性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是鼓励受教育者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自主选择、主动探究。它强调受教育者亲身的实践和体验,而不能仅仅是通过课本和课堂获取间接的知识;更强调受教育者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而不仅仅是一般的理解和掌握。对刚进入大学的新同学来说,这是一种全新的、完全陌生的、在一段时间里比较难以习惯和适应的学习方式。入馆教育能够帮助新同学很快地掌握如何使图书馆为学习提供服务,轻车熟路、得心应手、及时充分地利用丰富的馆藏资源,从而迅速适应高校特定的学习环境。大学生要想牢固掌握专业技能,同时又有广博的知识,仅仅靠课堂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充分利用图书馆这个第二课堂,在茫茫书海中勤奋耕耘,这样才能达到一个更高的境界。图书馆里有许多专业参考书,通过阅读,学生不仅可以巩固完善专业知识,而且可以获取课堂上涉及不到的知识与信息,从而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通过入馆教育,学生能了解图书馆的规章制度,自觉承担读者的义务。丰富的文献资源和现代化信息技术设备的优势使高校图书馆有着良好的学术氛围,入馆教育可以使同学们对利用图书馆的重要性有更深刻的认识,对如何合理、有效地利用图书馆有初步了解,为他们向自觉、自主学习型大学生转变做好基础准备。更重要的是这种教育能够增强学生文献信息检索与利用的意识,帮助其掌握文检的基本方法,为其继续学习和终生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入馆教育的具体实施形式
图书馆的入馆教育形式与课堂教学相比,具有灵活性、主动性优势,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独立与创造精神。馆内工作人员要制定出适合于新生的简明扼要的培训方案,在组织形式、活动时间、活动规模、培训内容等方面都要作周密的安排,使教育活动能有条不紊地进行,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图书馆的基本情况,包括图书馆的性质、职能、馆舍大小、馆藏资源布局、服务手段与项目、人员配置情况、规章制度、图书分类法、图书排架知识等。工作人员要向新生特别强调书刊的借阅规则、方法步骤及注意事项,还要讲解如何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查询馆藏书目、电子期刊中外文数据库等。然后分批地、有秩序地带领新生到各部参观,分别由各部室领导负责讲解本部门的具体操作查询、阅览、借还书刊的全过程,必要时可做一系列的演示动作,使新生对图书馆的各项工作有个直观的感觉。随着网络化和数字化平台的发展,图书馆教育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借还书和规章制度的培训,在传统培训内容的基础上应增加图书馆新增的服务功能,达到使新生通过此次培训能有效而充分地利用图书馆的目的。
(一)采取不同的教育形式
入馆教育的内容以多媒体形式展示,既便于操作,又形象生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更好地开展入馆教育,使新生更好更快地接受。针对入馆教育的不同内容,教育形式也应不一样,主要有宣传教育、多媒体教育、实地参观教育等。应编写图书馆《新生入馆指南》,从而全面而详细地介绍图书馆概况、布局指南、资源分布、借阅服务、联机数据库、规章制度,等等,附录可包含图书馆的开放时间、联系电话等常用信息,发给每一位新生,纳入新生入学教育总体安排,以文字形式向同学们介绍图书馆馆址情况、作息时间、馆藏文献、信息化程度及各项规章制度等。由于是书面形式,便于保存入馆教育的相关信息,便于日后随时查阅,是入馆教育中普遍采用的有效方式。
(二)制作多媒体课件
为了取代人工授课,我们制作了“利用图书馆初步”多媒体课件光盘,帮助新生尽快有效地利用图书馆资源。内容包括:图书馆简介,联机目录系统的使用,对索书号的认识、如何在书库中找书。如何借还书、续借预约和查阅个人记录,文明读者要求,以及如何获得帮助,等等。将文字、声音、图片、视频、动画等用多媒体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对于操作性强的检索过程用视频片断演示并配以同步解说。课件的多媒体形式保证了在单位时间内提供最大的信息量,充分调动新生的兴趣,使其轻松完成图书馆技能培训,同时也避免了教师的重复讲解和因教师水平不均衡而导致的差异,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结语
多年的实践证明,搞好新生入馆教育,可规范新生的借阅行为,使他们在短时间内了解和熟悉高校图书馆,并充分地利用丰富的馆藏资源,充分发挥图书馆的教育职能,让每位同学都能顺利地度过大学生活,走向社会。在入馆教育结束后,同学们能掌握利用图书馆最基本的方法,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东西都会遗忘,而且入馆教育不可能全面、到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馆内要制定图书馆预览室管理规定、图书馆电子预览室管理规定、图书馆借还图书规定,等等,让新老学生更好地利用图书馆,真正地让图书馆发挥它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康琴.再谈大学新生入馆教育[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23).
[2]连爱青.论高校图书馆的新生入馆教育[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12):54.
一、今年做出的主要工作:
修订了《员工考勤管理制度》于09年4月29下发,制订了《食堂用餐管理规定》在09年4月23日下发、修订了《工作餐管理办法》在09年4月23日下发;
通过了劳动与社会保障监管部门对我公司2008年度的劳动年检,拿到了年检证;
融合《工伤保险条例》、××省出台实施《工伤保险条例》若干规定的重点,结合企业发生事故后的关键处理起草了针对内部的《工伤保险指导文件》,并通过工伤机构认定,下发到相关人员;而且邀请工伤科科长针对公司相关人员做了进一步的培训。
经历了工伤事故申报、工伤鉴定、待遇支付全过程;了解了工伤事故发生后申报办理的流程;
对公司保险一块进行了规范,启用月报管理,每月会同生产区进行数据更新,经核对汇总上交财务;
设计了适合公司统一使用的《离职手续办理表》,已经审批印刷下发使用,减化了繁琐的办理流程,达到了方便、实用,提高了工作效率;
广播站设备陆续齐全,广播组成员日趋稳定,广播节目质量比去年上升到一个新台阶;
二、目前存在问题:
招聘方面:
技术管理类人才难招;特殊岗位人才难遇(如:招投标主管);下一步考虑尝试启动专业人才网引进专业技术管理人员;某些特殊岗位建议从公司内部选择素质相对较高的人员进行培养;
部门在招聘人员时未严格按照公司规定填写《人员增补申请单》进行审批,而是随意的口头或电话通知,同时也未明确招聘的岗位要求、工作内容的描述,导致人力资源招聘过程中不尽完美;
部门人员的岗位调动,与其它部门发生的人员调动不事先知会人力资源中心;
考勤:
考勤系统输出数据单一,只有原始记录,不能计入正常休假、出差、病假、公假放假等信息,部门上交的纸质考勤与考勤机统计的考勤经常存在不一致的现象,每月需要花大量的时间手动输入、核对;得不偿失。只能依靠指纹打卡,经常手脱皮的人员无法打卡。
离职办理:
部门未按照合同要求严格控制离职人员在试用期内提前三天,在转正后提前一个月提出书面申请的辞职报告,而往往是自行协商一致即时通知人力资源中心办理离职手续,造成人事部门没有足够的时间可以招聘人员到位进行工作衔/交接。
合同管理:
多数人员合同到期未进行任何处理,(集团定期处理不符合要求,生产区重视不够,经常不做处理);生产区存在只与劳动者签订一份合同的现象;存在入职手续办理时收取43元押金,一星期内不适应办理离职手续尚退还35元,一星期后办离职手续即全部不退的现象,而合同中未有规定,此举又是违反合同法的;
制度不完善,人力资源在人员管理上监管困难;
员工手册未建立,对员工的宣传未达到一定的效果,员工的对公司的认可度、归属感较淡;
部门职责及岗位职责未修订/完善;工作内容不明确,造成忙得格外忙,闲得上班甚至玩游戏,公共环境下影响团队建设及员工心理平衡;
缺少激励机制,不能激起员工的工作热情;
岗位说明书及工作流程图资料不齐,下一步工作开展缓慢;
生产一区广播站未好好利用,达不到预期效果;
三、对所存在问题的建议处理措施及2012年工作计划
招聘、离职:落实所制订的综合的内容全面的《人事管理制度》,审批下发,严格按照制度要求来规范各部门的人员招聘、异动、离职手续办理;监管各部门的考勤;
考勤:下一步考虑是否更换科学的考勤机解决上述问题,提高工作效率和考勤管理?
合同管理:针对以上现象人力资源中心依据劳动合同法,结合企业现状及查阅相关案例,制订了一系列的应对措施,设计了《劳动合同到期通知书》、《劳动合同续签通知书》、《劳动合同解除通知书》、《终止劳动合同通知书》、《解除、终止劳动合同证明书》以及《劳动合同变更协议书》;下一步工作准备把以上措施制订成合同管理的制度或规定,形成文件,对集团和两边生产进行统一管理。
制度建设:成立制度建设小组,做出制度建设策划方案,明确制度制订、修订的流程、完成时间、主要负责人等,通过集中研讨、分期修订完善现有尚可用的制度;废止不适用的制度;新增为了适应企业以后发展需增加的制度,反复推敲意见一致后上报集团审批,统一结册、下发、执行。 部门职责、岗位说明书、工作流程图:部门职责由行政总监做出限期,各部门经理修订完成;各岗位职责、岗位说明书、工作流程图由人力资源中心设定限期,各岗位人员自行起草,各部门负责人统一收集审稿上交人力资源。集团设立部门职责、岗位说明书、工作流程图统一建设小组,由人力资源中心进行初审,人力资源中心会同小组进行复审并终审,上交集团审批,结册、下发、执行。
激励机制:可由集团领导、行政总监随意暗访、调查听取“民声、民意”,组织相关人员进行意见收集、统一,起草文件,纳入公司相关制度中执行。
广播站:广播站的一系列文件资料已经发往生产一区,后期将把集团设备赶快配齐后,同李火生到生产一区进行现场调查、共同协商,需要时进行指导。制订方法,争取把一区广播站办成和集团一样的效果。
2012年工作计划: 人员管理:针对新入职的人员:采取培养、管理有机结合——新人入职后,要按《新员工入职手续清单》办理;每一个人都要通过岗前培训,考试合格后凭《到职通知单》转入部门,由部门安排工作位,部门领导委派指导老师进行指导、部门和人力资源中心进行试用评估考核!针对公司各部门的人员管理,建议在今年集团办和人力资源开展的述职会议基础上,结合既定的激励机制,增加对每个人考核机制,且多关心下属,分月或分季度的进行工作总结考核,时刻与之前对比,重视效率,重视成绩。从工作上看成绩,从生活体现关心。形成一种紧迫向前,扬优汰劣,互相尊重的环境。体现领导的仁、道。
表格管理:对人事方面的表格进行统一收集、分析,保留或精进适用表格,废止不适用的表格,增进适应企业以后发展备用的表格,统一集中成册,编号,下发各职能部门控制使用,以规范人事管理。
附:现有制度分析:
2009年修订并下发了《员工考勤管理制度》,《工作餐管理办法》,《食堂用餐管理规定》。
2006版下发的制度有29个,目前制度情况:
现有制度分析/分类
制度名称
废止制度
《员工考勤管理制度》、《电话管理制度》、《微机室管理制度》、《员工准则及实施细则》
不适用制度
《员工证件证书管理制度》、《上岗证管理制度》、《关于增补新员工临时管理办法》、《浴室管理办法》、《印章管理规定》、《员工考核制度》、《宿舍管理制度》
暂未用制度
《活动室、阅览室的管理办法》
修改待审批下发的制度
《人事管理制度》、《培训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销售管理制度》。
目前运行的制度
《业务员差旅制度》、《办公用品管理制度》、《办公自动化设备管理制度》、《文件收发管理
需增加的制度
《档案管理制度》(可修订《文件资料收发规定》),《员工考核管理制度》、《薪酬管理制度》
其它
根据国土资源部办公厅下发的“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地质资料管理专项检查工作方案》的通知”精神与要求,我省及时成立了自查小组,按“通知”要求开展了自查工作。现将自查工作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馆藏机构管理体制情况
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第349号令《地质资料管理条例》,经##省编办批准,我省国土资源厅于2004年3月24日下文设立了省地质资料馆。地质资料馆为厅直属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主要职能为:负责全省地质资料的接收、保管、编研与提供社会利用。核定编制人员7人。
二、地质资料汇交情况
我省自1998年以来,部、省两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颁发探矿权证和国家出资安排的地质工作项目共234个。其中:(1)、地质大调查项目共有39个,除有1个还在续作外,其他项目成果资料已全部汇交。(2)、中央财政补助项目共有40个,已汇交11个,在做或续作的13个,国外4个,其余12个待汇交。(3)、危机矿山项目共有11个,均未结束,待项目结题后汇交。(4)、地方财政项目共有133个,其中续作和在做的49个,已汇交成果资料的52个,调整变更17个,另外15个待汇交。(5)、采矿权证项目11个,成果资料已全部汇交。
近年来,从汇交到省地质资料馆的成果地质资料来看,无论是纸质资料,还是电子文挡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质量问题:
(一)纸质资料
1、汇交的资料不规范,不符合地矿行业报告编写规范、制图规范格式要求。
2、报告印制质量和装订质量不符合要求,报告采用铁钉甚至用活页夹装订;有些汇交的资料是复印件,字迹不清,存在缺页、重页、错页、页码倒装订等现象。
3、图件折叠不规范,把图的信息面折叠在外,且图折叠过大超出了标准装具的规格。
(二)电子文档
1、电子文档的格式、命名与组织方式不符合标准要求,没有按电子文档的汇交格式组织电子文件,而是直接把印制报告的分散电子文件拷备汇交,一册附表中的页面混杂不统一。
2、电子文档不齐全不完整,缺少插图源电子文件,缺少部分与纸质资料相对应的电子文件,没有汇交MAPGIS软件的矢量化数据文件及相应工程文件、系统库、汉字库,或系统与所交图件不匹配。
3、电子文档图文信息缺失,文字部分的源文件在系统内转换成存档电子文档时信息丢失,插图和图版的色彩纸电不一致;图件部分的图件转成光栅文件时存在丢色或严重偏色现象,甚至做的图件不符合国家或部的制图标准。
4、所汇交的源电子文档不是最终的矢量文件。
5、图件在输出图件时选择的参数不对,存档文档的分辨率过低,无法正常浏览。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我们及时分析原因,根据不同情况,采取多种措施予以解决。一是加强业务培训,提高汇交单位资料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从根本上解决汇交资料质量不高的问题;二是落实责任制,把好资料接收审验关。对不符合质量要求的,提出修改意见后坚决退回,限期返工修改;三是对个别存在差错的,由地质资料馆帮助修改后汇交。通过上下努力,较好地保证了汇交资料的质量。
三、地质资料馆藏建设情况
(一)馆藏机构建设标准化条件基本具备
对照国土资源部第16号令《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实施办法》第十八条、第十九条,逐项检查陈述如下:
1、我省国土资源厅已将地质资料馆的场所建设纳入南京地质博物馆二期改造工程(地质大夏)中。该大厦已于20**年底封顶,其中5、6层为地质资料馆库房、阅览室等办公所场。两层建筑面积约2169平方米。目前正在进行内部装修,计划2009年底迁入。启用新场所后,我省地质资料馆场所面积基本上达到了甲级档案馆的标准。
2、目前,馆内有工作人员7名,均为参加过上岗培训的非档案专业的人员,其中地质专业一名。缺少地质专业及档案专业的人才。
3、根据《条例》和《条例实施办法》,我省制定出台了《##省地质资料管理办法》和《##省成果地质资料借阅管理规定》。地质资料馆还制定了一整套涵盖地质资料管理全过程的规章制度,以及各岗位工作要求提示牌,基本做到了政策规定明确、岗位要求明确、工作目标明确、操作程序明确。管理制度健全,基本实现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法制化、规范化管理。
4、我省地质资料馆成立后,就以社会服务网络化为奋斗目标之一,并于20**年12月23日正式建成开通了##省地质资料馆网站。20**年,省地质资料馆又以“地质资料查阅的新窗口、业务信息的新渠道、业务交流的新桥梁、业务学习的新课堂、政府决策的辅助新支撑、企业投资的辅助新顾问、公众信息服务的新平台、资料档案政策宣传的新阵地”等八个新为建设目标,开展了馆网站改版建设与服务提档升级工作。改版后的新版馆网站于20**年10月20日正式上线运行。新版馆网站,栏目更加丰富,栏目层次结构更加合理,查阅更加方便,网页设计新颖、动静结合、图文并茂,较好地展现了档案资料馆藏机构“藏、展、阅”三大基本功能,其服务功能被网民评价为“有着秀才不出门便知馆中事”之功效,有力地促进了资料档案政策的宣传和地质资料的公开利用。在部组织的全国地质资料网络服务检查评比中得96分,获第一名,具备较强的网络化服务能力。
6、我省地质资料馆高度重视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20**年率先建成开通了省级地质资料馆网站。除在网站上公布馆藏地质资料目录外,还率先在网站上了公益性、基础性地质资料文字报告全文,为社会提供公益。20**年又自主研发了地质资料电子阅览室系统,建成开通了电子阅览室,推进了查询方式现代化变革,促进了借阅效率和地质资料利用率的提高。
(二)实物地质资料库房建设情况
根据国土资源部下发的《关于印发<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办法>的通知》(国土资发[20**]8号)精神与要求,我省国土资源厅资源处及时开展了省内、外调研工作,提交了调研报告及实物地质资料实物库建设预可性研究报告,经厅党组讨论批准后,已上报省发改委。
四、地质资料信息社会化服务情况
(一)基础业务建设与促进利用情况
2004年,我省地质资料馆成立后,围绕推进地质资料开发利用,根据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结合资料馆现状、社会需求以及发展趋势,先后开展了“以促进资料社会化服务为主题”的建章立制,规范管理、完善服务手段,提升便民服务能力、建设信息共享平台,拓展服务时空、依靠科技创新,推进查阅方式现代化变革、加强编研,宣传馆藏内容,引导资料收集、强化需求调查,提高服务针对性等六个方面基础业务建设活动,提升服务能力,促进利用。
1、建章立制,规范管理,促进利用
我省地质资料馆成立后,在学习、调研的基础上,编写了一套涵盖地质资料管理全过程的规章制度汇编成册,人手一份,遵照执行。其中,借阅规定、服务承诺等9项制度上墙,接受社会监督;以精细管理为指导,细化岗位要求,制定各岗位职责并制作案头提示牌,要求工作人员做好本职工作。构建完善了地质资料管理法制化体系,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为促进地质资料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制度保证。
2、完善服务手段,提升便民服务能力,促进利用
通过多方挖潜,我们先后添置了数码复印机、工程复印机、大幅度扫描仪和绘图仪,服务手段基本实现了现代化,为借阅者提高资料收集效率提供了物质保证。
3、建设信息共享平台,拓展服务时空,促进利用
我省地质资料馆成立后,就以社会服务网络化为奋斗目标之一,并于20**年12月23日正式建成开通了##省地质资料馆网站。20**年,省地质资料馆又以“地质资料查阅的新窗口、业务信息的新渠道、业务交流的新桥梁、业务学习的新课堂、政府决策的辅助新支撑、企业投资的辅助新顾问、公众信息服务的新平台、资料档案政策宣传的新阵地”等八个新为建设目标,开展了馆网站改版建设与服务提档升级工作。改版后的新版网站于20**年10月20日正式上线运行。馆网站上不仅提供有地质资料目录查询服务,还有公益性、基础性地质资料文字报告全文,基本实现了地质资料社会服务网络化,同时也促进了用户查阅地质资料方式的转变。
4、依靠科技创新,推进查阅方式现代化变革,促进利用
自主研发了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地质资料电子阅览室系统软件,建成开放了电子阅览室,实现了我省地质资料查询利用方式现代化变革,促进了我省地质资料管理水平“五大”提高:一是提高了用户查阅效率与资料的利用率;二是提高了资料合规借阅保障程度;三是提高了地质资料合规、合法利用的监督力度;四是提高了资料利用情况统计分析水平;五是提高了地质资料安全利用保障程度。
5、加强编研,宣传馆藏内容,引导资料收集,促进利用
为揭示馆藏内容,宣传馆藏内容,提升社会各界对##地质工作程度与取得的成果资料的知情度,我省先后编撰了以馆藏资料专业分类目录和地区分类目录为主要内容的地质资料开发利用指南,区域性地质调查成果资料目录检索图集等。尤其是后者,清晰直观地揭示、宣传了##区域性地质调查工作发展历史、程度与取得的成果资料,为用户有的放矢收集利用好地质资料提供了导向服务与帮助。
6、强化需求调查,提高服务工作有效性,促进利用
为提高服务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与实用性,我省地质资料馆将用户需求调查作一项重点工作来抓。一是在借阅接待服务过程中,给每位借阅者发放地质资料利用情况信息反馈表,主动倾听借阅者的意见与建议;二是上门走访,座谈了解国家和省重点工程项目对地质资料的需求与愿望;三是召开全省地质资料用户征询大会,广泛、全面了解各领域、各方面的意见与建议,为提升服务层次与目标提供依据。
通过上述6个方面的业务建设,初步构建完善了我省地质资料管理法制化体系,为促进地质资料利用提供了制度保障;初步建成了网上查阅与馆内查阅两大服务体系,服务手段基本实现了现代化,为促进地质资料利用提供了物质保障;全面提升了馆藏资料信息社会共享程度,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模式由过去“封闭式”,步入了“走出封闭、走进开放、走入社会、走向现代化”的新的发展之路。
(二)围绕扩大内需,主动做好地质资料信息服务工作
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切实为扩大内需项目做好地质资料信息服务工作的通知》下发后,我省地质资料馆迅速行动,积极投身于“扩内需、保增长”行动中,结合##实际与社会需求,围绕扩大内需,开展了如下几个方面的服务活动。
1、推出了十项便民服务,促进地质资料利用,服务扩大内需
面向全社会用户,发出《##省地质资料馆关于开展十项便民服务活动,服务扩大内需与促进地质资料利用的通知》,正式推出“邮赠目录、代客收集、上门服务、绿色通道、向导接待、按页定密、全文在线、多样复制、对口编研、远程咨询”等十项便民服务活动,为扩大内需项目提供全方位服务保障。
2、研发、集成资料信息,为扩大内需项目选址决策提供“一站式”地质资料信息服务
我省地质资料馆按照地质资料集群化、产业化新思路,选择为建设项目选址决策提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为突破点,进行了初步探索实践。集成矿产地、探矿权与采矿权、矿产勘查开发规划区、地质遗迹保护区等数据库资料,研发成功了建设项目选址压矿调查分析系统,为建设项目选址科学决策,提供分析速度快、分析对象全、表达形式丰富、服务内容科学,查询报告形成及时、周到的技术支撑服务。截止2009年6月底,共为68个建设项目选址决策提供了“一站式”地质资料信息服务。
3、加强馆藏内容宣传,引导资料收集,让地质资料通过各领域更加广泛地服务于扩大内需项目
为“扩内需,保增长”做好工作是当前各部门、各单位的重点任务之一。为了让地质资料在各领域发挥更加深入、广泛的作用,加强馆藏内容宣传,引导资料收集显得尤为重要与必要。据此,我省地质资料馆选择了“集服务内容介绍、专业分类目录与地区分类目录、地质资料管理与利用法律法规汇编于一体”的《##省地质资料馆地质资料开发利用指南》(简称《指南》),和“由反映##地形、地势、地貌的序图、地质调查成果资料目录检索图及参考性图件组成”的《##省地质资料馆区域性地质调查成果目录检索图》(简称《图集》)两种编研成果作为首批邮赠对象,并在馆网站上了免费邮赠《指南》和《图集》的通知,对需求者均及时用快件方式为其邮送去《指南》和《图集》。此外,根据扩大内需项目选址一般需开展地质灾害性危险性评估工作这一实情,我省地质资料馆还选择全省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单位为优先服务对象,从省厅地环处等有关处室了解其联系方式,主动邮送去《指南》和《图集》,为其在为扩大内需项目提供技术服务过程中提供馆藏内容信息支撑。
4、开展上门服务,调研了解用户需求,提高服务工作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为提高服务工作的针对性、实用性与有效性,先后到##地勘局第一地质大队、##省交通工程建设局开展上门服务活动。送去《指南》和《图集》,宣讲我省地质资料馆藏内容、业务建设、服务能力、借阅规定以及如何查阅地质资料,座谈了解对地质资料服务工作的需求、愿望与建议,为进一步做好地质资料信息服务工作理清方向与目标。与此同时,还主动给水利厅、建设厅、省铁路办等部门去函,联系上门服务事宜。
五、其他情况
(一)地质资料图文数字化情况
地质资料数字化是地质资料“四化”建设目标之一,也是地质资料社会服务网络化的前提与基础。我省自1998年以来,一直稳步推进馆藏地质资料数字化工作,已于20**年全面完成了馆藏A类资料数字化工作,并启动了B类资料数字化工作,朝着建成全数字化地质资料馆方向迈进。与此同时,我省高度重视数字化成果的利用,率先启动与强化了已有数字化成果电子图书制作工作,即PDF格式转换工作(即将扫描图片,转换成电子图书),并将这一工作环节纳入地质资料数字化工作流程中,做到地质资料数字化成果一下“数字化生产线”就能方便被利用。
(二)地质资料清理工作情况
根据国土资源部的统一部署,我省积极响应,精心组织,快速行动。在加强学习,提高认识,增强做好清理工作的使命感与责任感的基础上,制定了周密细致的工作方案和有力的质量保证措施,以“率先、创优”为行动目标,扎实贯彻执行“统一思想、统一认识、统一依据、统一标准、统一细则、统一操作”六统一和严格的“双百”质量检查制度。截止20**年11月10日,全面完成了馆藏地质资料清理、登记、信息录入和验收审批,并率先运行了按件定密提供利用的新模式,馆藏资料公开利用率由原30%飚升至82%,方便了借阅,促进了利用
(三)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1、推进地质资料开发利用是我国地质工作六项主要任务之一。地质资料集群化、产业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现馆内人员力量、专业结构、投入经费与这一全新的使命与任务要求不相适应。建议加强专业技术力量与经费投入,为完成新使命奠定人力资源和经费保障基础。
2、推进地质资料开发利用应“常态化”。促进利用,服务社会是资料档案工作永恒的主题。为扩大内需项目做好地质资料信息服务工作只是当前首要任务或者说扩大内需项目是当前重点服务对象。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工作的根本任务是促进地质资料广泛利用,充分发挥地质资料应有的作用与价值。所以在做好重点服务工作的同时,要咬定最终目标不放松,也就是说要将推进地质资料开发利用“常态化”。
3、理清抓手,加大投入,为推进地质资料开发利用“常态化”提供保障。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工作的中心任务,就是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做好服务和地质资料信息支撑。解决好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工作自身科学发展问题是履行好中心任务的关键所在。那么,如何才能履行好这一中心任务?一句话就是“两个全面”。即,全面贯彻落实“统一汇交、公开利用、权益保护”三项基本制度,和全面推进“地质资料管理法制化、馆藏设施标准化、地质资料数字化、社会服务网络化”四化建设,这是履行好中心任务最根本的路径与保障措施。建议从人、财、物三个方面加大投入,促进与保障三项基本制度贯彻落实到位与四化建设到位。
4、创新实践,满足需求。满足用户需求是地质资料服务工作的最高目标,也是衡量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工作针对性、实用性、有效性的标尺。随着社会的发展,用户对地质资料服务将会不断产生新的需求。及时调查了解,分析研究用户新需求,改进服务方式,提高服务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应是馆藏机构思考研究的现实课题。
作为馆藏机构来讲,提供“查阅方便、调阅方便、收集方便、利用方便”四方便服务是最基本的任务。努力消除束缚地质资料被方便查阅、收集、利用的障碍应是当前急需要解决的现实课题,为此,建议推进如下三个方面创新实践工作。
(1)依靠技术创新,实现按页定密,扩大公开利用信息量,方便查阅
地质资料清理工作完成后,实现了由传统的按档定密管理提供利用模式向按件定密管理提供利用模式的转变。运行按件定密管理提供利用新模式后,##馆藏地质资料公开利用率虽由过去30%提升至82%,“解放出”了一大批资料,但仍存在“二次解放”的空间。##地质资料馆研发的电子阅览室系统具有自动识别屏蔽保密与受保护资料的功能,通过系统软件升级研发,可实现按页定密,就可“解放出”的文、表件中不的内容,实现地质资料的“二次解放”,扩大公开利用的信息量,让用户方便查阅件中不的内容变成现实,可有力地促进地质资料的利用。
(2)开展制作公开类地质资料信息产品实践活动,方便收集
利用数字化地质资料可再编辑或修饰这一特性,开展数字化地质资料公开利用技术处理研究是扩大公开利用信息量的又一重要途径。一方面可利用图像修饰编辑功能,将图像格式的地质资料中的要素处理掉,转化为公开类地质资料;另一方面,针对矢量化的图件,可通过提取件中不内容,组合生成公开类地质资料。以此方式逐步丰富上网的全文地质资料信息量,让用户方便收集资料变成现实,对促进地质资料的利用十分有益。
(3)启动“第二代”数字化,方便利用
第二条公共图书馆的主要任务是:
(一)致力于向所有公众提供最广泛的知识和信息,保障公众的基本阅读权益。
(二)为本地区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科学研究提供文献信息服务。
(三)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广大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
(四)是本地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下简称文化共享工程)中心,负责本地区文化共享工程发展规划与建设。
(五)是本地区古籍保护中心,负责本地区古籍保护、普查工作。
(六)开展图书馆学理论和技术方法的研究,进行公共图书馆间的业务辅导与交流,推动本地区各系统图书馆间的协作和协调。
第三条公共图书馆开展正常业务工作应有充足的经费保障。事业费、购书经费应达到国务院文化行政部门制定标准的上限,并随着地方财税收入逐年增加。
省级公共图书馆年事业费不低于1000万元,年购图书种类达到全国年出版图书种数的15—25%。
市级公共图书馆年事业费不低于100万元,年购图书种类达到全国年出版图书种数的5—10%。
县级公共图书馆年事业费不低于30万元,年购图书种类达到全国年出版图书种数的1—2%。
第四条为保证公共图书馆充分发挥社会职能,其馆舍建筑面积、藏书总量、阅览座席等要求应达到国务院文化行政部门制定标准的上限。
省级公共图书馆馆舍建筑面积不低于20000平方米,文献基本藏量不低于300万册,阅览座席不低于1000个。
市级公共图书馆馆舍建筑面积不低于10000平方米,文献基本藏量不低于50万册,阅览座席不低于400个。
县级公共图书馆馆舍建筑面积不低于1000平方米,文献基本藏量不低于10万册,阅览座席不低于200个。
各级公共图书馆扩建和新建馆舍应纳入地方基建规划,具体标准按《公共图书馆建设用地指标》和《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执行。
第五条公共图书馆应具备开展正常业务工作必需的图书馆专用设备。并根据新业务的开展,有计划地添置电子计算机、复印、缩微、视听等现代技术设备。
各级文化共享工程中心应按文化共享工程国家中心有关规定,配置相关设备。
市级支中心的各种服务器、多媒体资源加工设备、存储设备(不小于8TB)、业务自动化管理系统等按120万元标准进行配置。
县级支中心的各种服务器、多媒体资源加工设备、存储设备(不小于3.6TB)、业务自动化管理系统等按68万元标准进行配置。
第六条各地图书馆应当推行总馆分馆制,形成图书馆服务网络,发挥中心图书馆的资源优势,对区县、乡镇、社区等图书馆实行文献统一采购、集中分编、通借通还、资源共享,增强中心图书馆的辐射能力和基层图书馆的服务能力。
第二章文献信息资源建设
第七条全省公共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应根据本地社会发展各个领域的需要,在原有藏书的基础上,本着分工协作、各具特色、合理布局、共建共享的原则,制定科学合理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方针,逐步建成全省公共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
各级公共图书馆应当加强对地方文献的征集,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馆藏体系或专藏系列。
各级公共图书馆应当主动接收国内外组织和个人捐赠的文献信息资源,通过适当的方式向社会公布。
第八条各级公共图书馆应当根据社会需求和文献信息资源发展特点,丰富馆藏资源品种,兼顾纸质文献、数字化文献和其他载体文献收藏的比例,应当加强馆藏文献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建立并丰富虚拟馆藏资源。
全省公共图书馆的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应以联合共建共享为原则,避免重复建设。
文化共享工程省级分中心负责全省文化共享工程资源的规划与组织实施工作,负责省级分中心数字资源的加工、存储、上传和。
文化共享工程市级支中心、县级支中心负责文化共享工程本地区特色数字资源建设、存储。
第九条各级公共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总量应达到国务院文化行政部门制定标准的上限,并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逐年增加藏书总量。
省级图书馆图书年入藏种数不低于14000种,报刊年入藏量不低于4000种,电子文献年入藏量不低于500件,视听文献年入藏量不低于800件;市级图书馆图书年入藏种数不低于5000种,报刊年入藏量不低于1000种,电子文献年入藏量不低于60件,视听文献年入藏量不低于100件;县级图书馆图书年入藏种数不低于1500种,报刊年入藏量不低于600种,电子文献年入藏量不低于50件,视听文献年入藏量不低于30件。
第十条对新入藏的文献信息资源,应当按照国家公布的标准及技术规范,使用统一的分类法和编目标准,及时进行分类、编目,尽快投入流通。应建立完善的资源检索体系,实现计算机联网和目录的联合检索,满足业务发展和读者检索需要。
第十一条各级公共图书馆应当加强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建设,实现图书馆业务自动化管理,建立现代化图书馆网络,实现全省图书馆资源共享。
第十二条公共图书馆收藏的文献信息资源是国家财产,受法律保护,任何人不得侵占,其它单位不得任意调出。丧失使用和收藏价值的馆藏文献资源,须报文化行政部门批准后进行剔除。
各级公共图书馆应当做好文献信息资源的安全保护工作,配备防火、防盗、防潮、防有害生物等必要设施,建立和落实相关安全管理制度。
省古籍保护中心负责指导相关单位开展古籍保护与普查工作,各级公共图书馆对所收藏的古籍善本等珍贵文献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妥善保护与管理。
第三章读者服务工作
第十三条各级公共图书馆应按照平等、公益、开放的原则向社会公众或特定对象提供服务,满足其合法的文献信息需求,实现和保障公民基本阅读权益。
第十四条图书馆普通书刊的阅览、外借应当免费,图书馆利用文献信息开发的成果提供使用的可以适当收费,其收入应当用于图书馆建设。收费标准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五条在服务过程中,公共图书馆须保守读者秘密,确保不外泄读者提供的个人信息。
第十六条各级公共图书馆应当面向社会有针对性的提供以下服务:
(一)馆藏文献信息资源的检索、阅览、外借、传递。
服务量应达到国务院文化行政部门制定标准的上限。省级图书馆外借册次不少于50万册,年流通总人次不少于80万;市级图书馆外借册次不少于20万册,年流通总人次不少于20万;县级图书馆外借册次不少于10万册,年流通总人次不少于15万。
(二)设立面向社会开放的电子阅览室和具有馆藏特色的网站,开展电子与网络信息资源的检索、浏览、传输。
图书馆网站内容要及时更新。图书馆网站须设置文化共享工程、书目查询、服务信息、读者信箱等网上服务项目。
电子阅览室的面积及电子计算机台数应达到国务院文化行政部门制定标准的上限。省级图书馆不少于250台,市级图书馆不少于60台,县级图书馆不少于30台。
(三)政府公开信息的查询。
(四)利用文化共享工程设备与资源,开展多方面的文化服务。
(五)依法开展文献信息资源复制、加工、开发、研究、参考咨询。
服务量应达到国务院文化行政部门制定标准的上限。省级图书馆年代检索课题不少于400项,年解答咨询量不少于2万条;市级图书馆年代检索课题不少于50项,年解答咨询量不少于4000条;县级图书馆年代检索课题不少于20项,年解答咨询量不少于800条。
(六)开展形式多样的图书馆宣传推介、阅读指导和读书活动;举办报告会、讲座、展览、学术交流活动;举办以提高公民科学文化素质为目的的培训活动。
活动数量应达到国务院文化行政部门制定标准的上限。省级图书馆年开展读者活动次数不少于60次,年读者活动人次不少于10万,书刊宣传不少于1000种;市级图书馆年开展读者活动次数不少于40次,年读者活动人次不少于6万,书刊宣传不少于600种;县级图书馆年开展读者活动次数不少于15次,年读者活动人次不少于1万,书刊宣传不少于400种。
(七)开展与图书馆职能相关的其他服务项目和服务活动。
第十七条各级公共图书馆在服务与管理中应体现人文关怀,营造、维护良好的阅读环境,为全体读者提供人性化、便利化的服务。应当实行开架借阅服务。在服务设备、设施上应消除弱势群体利用图书馆的困难,为残疾人设置无障碍通道,并根据条件设置残疾人阅览室或者阅览专座。应当注重为未成人提供必要的服务。
省级图书馆开架书刊册数不低于总藏量的40%,面向读者开放借阅的书刊应完全开架,开架图书错架率低于2%;市、县级图书馆开架书刊册数不低于总藏量的60%,面向读者开放借阅的书刊应完全开架,开架图书错架率低于3%。
第十八条图书馆的开放时间应当达到国务院文化行政部门制定标准的上限,在法定节假日应当对公众开放。因故需暂时闭馆,须经上级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后,提前一周向读者公告。
省级图书馆每周开放时间应不少于80小时,市级图书馆不少于63小时,县(区)图书馆不少于56小时。
第十九条各级公共图书馆不得向读者提供盗版文献借阅服务。除国家规定禁止公开传播的文献信息资源外,图书馆不得另立标准,随意封存馆藏文献信息资源。对馆藏珍本、善本、孤本等具有文物价值的资料,应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使用。
第四章学术研究、交流与馆际协作
第二十条公共图书馆应当设立业务研究或辅导机构,协助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做好对本地区基层图书馆的情况调查和业务辅导工作。要有计划地进行图书馆业务理论和技术方法的研究,通过多种方式加强公共图书馆之间以及公共图书馆与其他系统图书馆之间的馆际协作。
第二十一条省、市、县公共图书馆发挥在本地区各类图书馆中的协作协调作用,推动本地区总馆分馆建设。
省图书馆是河南省公共图书馆事业网络中心,对全省公共图书馆的业务工作进行指导,协助本辖区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实施全区的图书馆网络建设;组织、指导全省文献资源的开发及服务工作;组织、指导全省图书馆学的研究;组织、指导全省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
市、县级图书馆应当对本地区基层图书馆(室)进行业务辅导,促进当地农村、街道、企业学校和单位的其它图书馆(室)的工作。
省、市、县图书馆业务研究与辅导工作的业务量应达到国务院文化行政部门制定标准的上限。
第五章组织机构
第二十二条公共图书馆设馆长一人,实行馆长负责制。各馆可根据需求设副馆长若干名。正、副馆长应由认真执行党的方针政策、热爱图书馆事业、有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和组织管理能力的干部担任。
省级图书馆领导班子中具有本科学历或副研究馆员职称以上人员不低于领导班子人数的四分之三。主管业务的副馆长,应受过系统的图书馆学专业培训,由具备副研究馆员以上业务技术职称的人员担任。
市级图书馆领导班子中具有大专学历或馆员职称以上人员不低于领导班子人数的三分之二。主管业务的副馆长,应受过系统的图书馆学专业培训,由具备副研究馆员或馆员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担任。
县级图书馆领导班子中具有大专学历或馆员职称以上人员不低于领导班子人数的二分之一。主管业务的副馆长,应受过系统的图书馆学专业培训,由具备馆员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担任。
第二十三条公共图书馆可以根据需要设立馆务委员会或专家委员会,在馆长主持下对全馆重大业务问题进行讨论并做出决定。
第二十四条公共图书馆机构要力求精减,可根据工作需要和业务发展设立相应的业务工作部门。各部门正、副主任应受过系统的专业培训,具备相应的学历或职称,其任免应履行相应的人事管理规定。
第二十五条公共图书馆要根据精简的原则确定人员编制。定编可参照下述标准:
省级图书馆以60万册藏书、70名人员编制为基准数,每增加1.5万册藏书,增加1名编制。
市级图书馆藏书总量在15万册以下的,编制30名;藏书总量15-30万册的,编制为30-45名;藏书总量在30-45万册的,编制为45-60名;藏书总量在45-60万册的,编制为60-75名;藏书总量在60万册以上的,编制为75名以上,或参照省图书馆的编制标准执行。
县级图书馆藏书总量在3万册以下的,编制为6名;藏书总量在3-6万册的,编制为6-12名;藏书总量在6-9万册的,编制为12-18名;藏书总量在9-12万册的,编制为18-24名;藏书总量在12万册以上的,编制为24名以上,或参照市级图书馆编制标准执行。
各级公共图书馆的人员配备,专业技术人员不得少于70%,行政人员、工勤人员不得高于17%和13%。
第六章工作人员管理和考评
第二十六条公共图书馆工作人员应当遵守《中国图书馆职业道德准则》(试行)。
第二十七条公共图书馆应注意加强图书馆专业干部队伍的建设,有计划地配备图书馆学专业和其它学科的专业人员。
省级图书馆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人员应占职工人员总数的50%以上;大专以上学历人员应占职工人员总数的80%以上;高级职称人员应占业务人员总数的10%以上;中级职称人员应占业务人员总数的40%以上。
市级图书馆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人员应占职工人员总数的30%以上;大专以上学历人员应占职工人员总数的70%以上;中级职称人员应占业务人员总数的35%以上。
县级图书馆大专以上学历人员应占职工人员总数的50%以上;初级职称人员应占业务人员总数的50%以上。
第二十八条公共图书馆专业技术人员实行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度。对工作人员要定期进行考核。新进馆的业务人员均需经过考核录用,并需进行一个月的业务培训,考核合格方可上岗。
省、市、县图书馆每年要对业务人员实行岗位培训。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脱产学习的时间,高中级专业技术人员每年累计不少于六十四小时,初级专业技术人员每年累计不少于五十六小时。
教育成本是学校在提供某种教育活动时所消耗的物化劳动和活化劳动的总和,包括公务费、业务费、设备购置费、修缮费、教职工人员经费等正常办学费用支出。在激烈竞争的经济环境下,成本控制成为每个企业关注的焦点。然而,当前各学校教育成本控制多为不力,主要表现在:水电办公费等方面浪费现象严重;资产管理混乱;教学设施资源大量荒废;盲目将部分工作社会化,导致人力资源大量的浪费,使职工干起了第二职业,严重影响正常的教学工作,久而久之便进入恶性循环,这些对于学校的教育成本而言无形是一种极为严重的浪费。
一、学校教育成本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成本控制意识薄弱 学校的管理人员普遍缺乏成本效益观念,缺乏成本核算与成本控制的意识。尤其在建设心态上,多数表现为以重点专业建设和综合实训室建设为发展契机,学校以最快的速度加大教学资源,几乎不考虑豪华的建筑里面究竟投了多少不该投入的资金等等,地方财政就此加大对中职校的硬件和软件建设的资金投入。究其原因:在于学校仍存在依赖政府的思想。基于这种观念,学校不仅没有动力去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相反还会衍生和助长决策的随意性,盲目投资,盲目求大、求全,盲目攀比,不计算投入与产出,忽视效益。
学校成本控制不是消极地限制在目标、计划、定额范围之内,而是融入学校成本管理的工作之中,如何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使学校教育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它自始至终以促进教育管理工作为手段,以降低成本为目标,及时发现学校“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一切低效率、高消费之所在。
(二)教育资源浪费与利用效率低下并存由于学校缺乏长远目标的规划管理,造成学校在教育资源上的巨大浪费,导致成本投资效益低、办学效益偏低等一系列问题。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的教学设施购进后没多久就永久的闲置,成为一堆废铜烂铁;有些设备只有当领导或其他人员来参观时,才暂时性地演示一下,就享受特殊的“封闭”待遇;有的语音教室、图书馆、阅览室等教学设施资源利用率十分低。这些教学设施资源闲置而严重荒废,使学校资源支出和收益比例严重失调,甚至是处于高投入低产出的恶性循环中。
(三)资产管理方面相对薄弱 由于学校缺乏健全、有效的管理制度,产权意识淡薄,时而会出现管理混乱,导致固定资产有实无账或有账无实,家底不清;就流动资产的管理而言,对其他应收款的管理只保持着形式上的偶尔催收,导致长期挂账现象;另一方面,资产配置也不合理,重复购置,造成资金的浪费,有的甚至被有些部门挪作他用或被工作人员带回家去,也无人问津,成为个人搞创收的工具,最终遭受损失的还是学校。
二、学校教育成本控制的加强对策
(一)培养全员成本控制意识 人的活动在成本发生的各个阶段占主导地位,学校教职工的成本意识和主动参与降低成本管理活动的积极性,对学校教育成本影响最大。因此,在进行教育成本核算与控制时,需要全体教职员工共同参与、齐心努力;与此同时,各级管理人员对于成本核算与控制是否认真负责,往往还视上级领导的重视程度而定。高层决策者应具有完成成本目标的决心和信心,要认定教育成本核算是可行的,成本控制目标是可以实现的;处于决策地位的领导者应具有实事求是的精神,从实际出发,在确保教育质量的前提下实施教育成本控制,不宜急功近利,操之过急,唯有脚踏实地,科学管理,才能逐渐取得成效。而且还要以身作则,严格控制职责内的责任成本。
(二)建立成本管理制度 教学设施资源的有效利用离不开科学的管理。规章制度是学校领导针对管理上的要求和各项具体操作的要求,用文字的形式制定出来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的总和,是全体教职员工在工作中应该遵守的规范。现行的某些规章制度,如学校财务制度、学校会计制度、差旅费开支规定、费用的报销制度、资金管理规定等,有的规定了成本开支的标准,有的规定了费用支出的审批手续,对成本能起到控制的作用。但是,国内目前还没有实行教育成本核算,也就没有相关的成本管理和成本控制的制度规定。为了做好学校教育成本核算与控制工作,在现有制度的基础上,有必要建立和推行教育成本核算与控制的管理制度。比如建立教育成本的核算制度,实行成本管理责任制;建立目标成本的预算、定额管理制度,实行目标成本考核、成本分析的制度;健全资产物资管理制度、资金管理制度等;建立适当的激励措施等。建立科学有效的成本控制管理系统是学校维持财务和行政正常运转的基础,是学校抵抗内外压力,求得生存的重要保证,也是把学校粗放型运行模式转变为集约型运行模式,提高自身教育效益的重要举措。
(三)加强物资资源成本控制 物资也是学校教育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有效的控制教育成本,学校必须全方位地加强物资资源管理,统筹规划,统一领导,归口管理,提高物质资料的使用效率,降低浪费程度。在固定资产采购方面,学校一定要有一个长远的规划,并采取统一预测、统一采购的措施;注意整体物资资源配套情况,按照技术先进和经济合理的原则,严格审核学校各部门提出的设备添置和更新要求,对于不符合学校长期发展目标或无需购买的临时性要求不予考虑。在教学设施使用方面,应努力实现教学设施的多功能化,如礼堂除作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大型会议、文艺活动外,还可对外提供临时出租的场所、放电影等,提高使用率;想方设法开拓体育场馆和教室的利用率,对周边单位、社区百姓开放,吸引社会资金,一方面可以弥补学校资金的不足,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其利用率,降低其使用成本。
总之,学校要从思想上要强化教职员工教育成本控制的意识,提高节约资源、增强效率的认识,进而做好教育成本控制工作;从制度上规范办学行为,提高办学效益和质量;从措施上降低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因素所造成的不必要耗费,优化资源利用率,以达到促进学校发展的目的。
关键字: 城建档案工作机制档案管理 管理机构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 A
一、正确认识城建档案馆的性质与定位
城建档案工作是城市建设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应将其纳入城建档案事业发展规划与长期规划中,紧密结合城市建设总体战略及发展目标,以确保城建档案工作与城市建设同步协调发展。此外,城市档案为信息技术、城市历史及技术创新等相关工作的研发提供了有力依据。
二、完善创新城建档案工作的内涵
受多方面原因的影响,以致城建档案在服务领域中存在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下述方面:(1)城建档案服务对象较狭隘。调查研究发现,城建档案服务对象大都为专业技术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其主要用于工程建设、司法调查取证、产权产籍凭证等,而城建档案较少用于学术研究、科研等领域,由此可见,城建档案的开放程度不高,广大社会公众对城建档案的认知不强;(2)服务方式与手段较单一。长期以来,上门利用者查找所需为城建档案的主要提供利用方式,此方式下往往需要档案利用者多次往返后才能够彻底完成查阅工作。所以实现网络化的城建档案信息服务既能够满足社会多方面需求,又是推动城建档案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3)对外服务提供的大多为原始信息,编研成果不多。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对源文件信息的深度加工不力,并且对城建档案的研究仍未能够真正意义上实现规范化、科学合理化、系统化,同时不能够实时掌握社会信息需求动态,以致难以及时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基于上述多方面不足,要求促进城建档案对外服务由被动逐渐向主动演变,切实做好跟踪服务工作,以提供全方位、多层面服务。
三、健全城建档案工作机制
第一,落实好特色档案收集工作。新知识经济背景下,要求城建档案馆善于应用电子计算机技术与网络信息技术,依托于二者加强特色档案收集,以不断扩大信息源,同时还应尽可能实现档案、图书、情报信息一体化、现代化管理,以满足新时期下社会的需求,不断增强、扩展服务功能;
第二,加大“数字化城建档案馆”建设力度。一是丰富数字化城建档案馆藏量。重点接收城市规划、建设及管理中所产生的电子档,推进城建档案与纸质档档案有机结合,并严格依据《电子档归档与电子归档管理办法》予以执行;二是实现城建档案信息数字化。对城建档案馆内的档案信息进行分类,之后按类逐步完成数字化转换,使其成为数字化信息,然后借助这些数字化信息建立起城建档案信息数据库或地理信息数据库,为实现动态管理提供保障;三是加强城建档案信息更新。实用性、权威性及准备性是判断城建档案信息是否有效的重要指标,所以要求构建起信息采集、汇编、录入及质量检查机制,促使档案信息广泛收集与档案信息应用形成良好循环,以保证城建档案信息的有效性。
第三,构建城建档案保密机制
1、利用本单位秘密以上的档案,利用者应出具所在单位介绍信证明和本人证件后方可借阅。
2、利用外单位秘密级以上的各类档案,利用者除具备以上证件外,还需经档案馆主管领导审批,方可借阅。
3、借阅利用秘密级以上和各类档案,不得代出阅览室,不得在阅览室横向转借给无关人员。
4、属于秘密级以上的档案,不得拍照、复制、摘录,若必须拍照复制时应经管理人员许可后方能进行。
5、不该说的机密绝对不说。
6、 不在普通电话明码电报中传达机密事项。
7、 不在公共场所和家属,子女朋友面前谈论机密。
第四,构建城建档案鉴定机制
1、根据国家制订的统一鉴定标准,对城建档案进行鉴定。
2、城建档案的鉴定工作人员应忠于职守,必须具有高度的政治责任心和谨慎细致的工作作风。
3、对城建档案的鉴定工作由馆领导,有关工程技术人员和城建档案工作人员组成鉴定工作委员会,负责进行鉴定工作。
4、对准备接收进馆的城建档案进行审查鉴定。
5、对保管期限已满的城建档案,由鉴定委员会进行具体分析和详细审查,确定继续规档或销毁。
6、遵照城建档案的特殊性,根据建筑物的在与否,确立其档案的归档与销毁。
第五,构建城建档案收集机制
1、负责收集属于吐鲁番市规划区的有关城市规划管理建设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纸、图表、声像等各种载体的档材料。
2、按照《城市城建档案分类大纲》、收集所有门类的档案。
3、按照《城市建设档案管理规定》第十条规定建设系各专业管理部门形成业务管理和业务技术档案,凡具有永久保存价值的,在本单位保管一至五年后全部向城建档案馆移交。
4、在本市规划区内新建改建扩建的各类建筑物形成的档材料、建设单位在工程竣工后三个月内向城建档案馆移交一套符合规定的建设工程档案。
5、按国家标准格式尺寸装具档案。
6、城建管理活动中的其他各级各类档材料按照《档案法》第十条规定“任何人不得据为已有”,定期或不定期向档案馆移交。
第六,城建档案整理机制
1、城建档案的整理方法应严格按照《建设工程档归档整理规范》进行整理。
2、按照档案形成特点,应遵循档的自然规律,保持档案之间的有机联系,便于档案的保管和利用。
3、在特殊情况下,档案馆接受的零散档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全过程整理。
4、接受进馆的档案、零散材料有破损,不符合规格的要进行粘贴和托裱。
5、接受进馆的档案,通过系统科学的整理工作,要基本达到便于保管和提供利用的最终目的。
6、按照《城建档案分类大纲》进行科学分类,并编制完成卷内档目录,卷末备考表,案卷目录等编目工作。
第七,利用信息反馈机制
1、充分利用馆藏档案为社会服务,满足各方面的需要,充分发挥档案作用。
2、明确服务方面,端正服务态度,适合新形式发展要求,做好档案提供利用工作。
3、熟悉馆藏档案,不断研究档案提供的利用工作的新情况、新特点,了解和研究利用者的需要,做好档案提供利用预测工作。
4、逐步提高档案咨询工作的质量和服务水平,接受咨询,建立咨询记录。
5、利用馆内现有的编辑成果为社会服务,进一步完善利用登记薄、利用效果登记薄。
6、正确处理档案提供利用和保密的关系。
第八,构建城建档案销毁机制
1、城建档案馆销毁档案,必须由档案馆负责人批准,同时报请主管局领导批准方可销毁。
2、准备销毁的城建档案材料,应编制销毁清册和撰写销毁档案材料内容的分析报告。
3、销毁城建档案应注意安全保密、除主监销外,还应有以二人以上监销。
4、城建档案销毁后,监销人应在销毁清册上签字并注明销毁方式和日期。
5、销毁后的城建档案案卷应在总登记薄案卷目录上注明“销毁”。
6、销毁后的城建档案,要统计销毁数量和详细内容。
参考文献
[1] 吐尔逊汗.加强城建档案的现代化管理[J]. 农村科技 2010年08期
[2] 黄淑莲.档案信息数字化问题刍议[J]. 办公自动化 2008年14期
[3] 王舒.浅谈如何提高档案工作者的综合素质[J]. 科技致富向导 2012年15期
[4] 魏凤力.浅谈档案管理人员应如何提高自身素质[J]. 科技致富向导 2012年05期
[5] 裴莉华.新形势下高校档案管理模式的转变[J]. 现代农业科学 2008年12期
[6] 赵屹.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档案管理工作的嬗变(下)[J]. 办公自动化 2007年02期
一、强化“三种意识”,树立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业主”观念
(一)强化“领导责任”意识。成立了由党委书记任组长,乡长和人大主席任副组长,各村挂片党委成员和各村党支部书记为成员,全面负责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的选址、规划、设计、督查工作,加强了对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的组织领导。抽调财政办、建管所等部门负责人成立专门的办公室,由组织委员兼任办公室主任,确保日常事务“有人抓”。同时,乡党委分别与各村签订了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目标责任书,明确了职责任务和目标要求。
(二)强化“群众参与”意识。把群众参与贯穿到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始终。在建设前,广泛宣传加强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的重大意义、建设原则和有关政策规定,广泛征求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争取群众支持。在建设中,广泛邀请群众参与监督,切实增强项目建设的公开透明度,消除群众疑虑。在建成后,邀请群众代表参与复查验收,“公共服务”对外开放,引导广大群众共享建设成果,回报群众付出。
(三)强化“不等不靠”意识。加强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是自己的事儿,乡人民政府是项目“业主”,是“兜底”工程,党委应义不容辞地加强领导。在县委组织部下达建设任务后,我们积极谋划,广泛宣传发动、优选建设方案,在首批启动资金到位前,自筹启动资金及时启动建设,充分运用好“黄金建设期”。在建设中出现的征地、资金、材料、安全等一系列问题,我们积极采取措施进行处理,确保了问题不出乡、矛盾不上交。
二、硬化“三项措施”,扎实推进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
(一)因地制宜“强规划”。坚持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各村的人口规模、分布状况、经济积累、地形结构等方面的因素,按照位置适度集中、方便群众办事、便于发展村级经济的原则,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指导各村选好阵地建设用地。按照全面实现“五大功能”的要求,优选建设方案,坚持“适度、适用”的原则,从节约建设资金出发,在保证功能齐备、设施完善的前提下,有效整合村小学、原村办公室等闲置资源,有效地避免了相互攀比、贪大求洋、烂尾工程等现象发生。
(二)多方筹资“保建设”。按照“各方力量出资、党员干部带头出力”的思路,在管好、用好县上划拨的8万元建设包干资金的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降低了建设成本,保障建设资金。一是认真做好群众工作,调出村集体建设用地,免交土地征用费;二是积极争取帮乡部门的帮助支持;三是乡财政对每个村追加1万元的建设包干资金;四是积极发动广大党员干部开展义务劳动、出工出劳;五是充分整合闲置资源,合理利用并校后的学校、外迁移民房屋残值和长年流动人口中已迁居的农民住宅的合格建筑材料,真正做到了既不增加群众负担,不增加村集体负债,又保障了建设资金的“多赢”效果。
(三)健全制度“重管理”。一是安全管理。严格执行项目法人责任制、工程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项目审计验收制等各项建设管理规定。在施工过程中,实行地基、大梁、砌墙等六道重点工序由村党支部书记、乡驻村质监员和乡党委书记签字的“三级联签”制度,确保了工程质量。二是资金管理。在财政办公室设立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资金专户,实现专户专帐,严格控制各类支出和拔款进度,人大、纪检和财政办公室定期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检查,严肃查处挤占、截留、挪用建设资金和偷工减料、弄虚作假等违纪行为。三是考核管理。坚持把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与党委成员挂片实绩考评、与村级党建考核挂钩,把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作为申报评选“五好”村党支部一项硬性指标,定期进行检查评比,实行“一票否决”。
三、搭建“三大平台”,充分发挥村级公共服务中心作用
(一)构筑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平台,发挥“堡垒”作用。一是加强制度建设。及时对活动场所进行规范,配齐所需设施设备,制定了《党支部工作职责》、《村级财务管理制度》等15项制度并统一制作上墙,推进了村“两委”工作的规范化。二是完善党务、村务公开。在各村设立党群“连心墙”,定期宣传方针政策,公布党务村务事项,以互动的方式接受群众对村级组织建设的监督和建议,实现了“阳光党务”、“阳光村务”。三是强化服务职能。村级组织有了固定的办公场所和服务群众的窗口,村干部为群众办事由原来的“约时定点”转变为“坐班制”,既提高了村级办事效率,又增进了干群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