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完善企业管理制度的重要性

完善企业管理制度的重要性

时间:2023-10-10 16:08:3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完善企业管理制度的重要性,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完善企业管理制度的重要性

第1篇

关键词:企业管理;管理制度;落实效果

在企业管理中,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是推进企业管理的第一步。考虑到企业管理的特殊性和专业性,要想提高企业管理效果,就要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并在实际管理中以管理制度为重要依据。从目前企业管理过程来看,管理制度的落实,成为了衡量企业管理效果的关键,对企业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从企业管理制度的落实情况来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企业管理制度的落实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不但影响了企业管理效果,还制约了企业管理的发展。因此,正确分析企业管理制度在落实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并制定具体的企业管理制度落实对策,是提高企业管理制度落实效果的关键。

一、企业管理制度在落实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于企业管理而言,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落实企业管理行为的重要依据,也是推动企业管理发展的重要因素。基于这一认识,做好企业管理制度的落实对提高企业管理质量而言意义重大。但是从目前企业管理制度的落实过程来看,企业管理制度的落实效果还不尽如人意,其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企业管理制度本身的问题,导致了企业管理制度落实存在一定的困难

在企业管理制度制定过程中,除了要正确考虑企业现有的管理结构和管理体系之外,还要使企业管理制度符合企业的实际需要,达到提高企业管理制度适用性的目的。但是从目前企业管理制度的制定来看,还存在多种问题,主要为:

首先,企业管理制度的制定没有充分考虑企业实际。

企业管理制度在制定过程中,要想提高其落实效果,就要与企业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但是从企业现有的管理制度来看,通常都存在企业管理制度制定过程过于粗放,没有进行全方位的调查研究,同时也存在考虑不周的情况,导致了企业管理制度存在先天不足,影响了企业管理制度的落实,不利于企业管理制度的推进。

其次,企业管理制度的制定与企业其他制度衔接不紧密。

在企业管理过程中,企业管理制度要想提高管理实效性,就要与企业的其他制度结合在一起考虑,确保企业管理制度得到有效落实。但是目前企业管理制度在落实中最突出的问题是企业管理制度的制定,未考虑与其他制度的衔接,导致了企业管理制度与其他制度衔接不紧密,不利于企业管理制度的落实,制约了企业管理行为的开展。

再次,企业管理制度的制定过于理想化,可行性不强

企业在制定管理制度之初,都设想着利用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推进企业管理行为,使企业的各项管理措施能够落实到位,提高企业管理的实际效果。但是在制度制定过程中,对企业的现有管理基础及实际管理难度考虑不多,造成了企业管理制度在制定过程中过于理想化,影响了企业管理制度的可行性。

(二)企业管理制度在落实过程中,缺乏强有力的推进

对于企业管理而言,除了需要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之外,强有力的推进手段也是保证企业管理制度有效落实的关键。但是从目前企业管理制度的落实来看,缺乏强有力的推进是影响企业管理制度落实的关键。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企业管理制度只注重表面,缺乏深层推进。

企业在管理制度的落实过程中,往往都存在只注重制度表面而缺乏深层推进的情况,之所以存在这一问题,其主要原因是企业管理层对企业管理制度的落实缺乏正确认识,对企业管理制度的落实问题认识比较片面,使得企业管理制度在落实过程中,没有落到实处,而是处于浮光掠影的状态。因此,缺乏深层推进是主要问题。

其次,企业管理制度的落实流于形式,落实不彻底。

由于企业管理层对企业管理制度的落实缺乏正确的认识,导致了企业管理制度在落实过程中流于形式,使企业管理制度在具体落实中,存在一定的虚假性,导致了企业管理制度不能与企业的实际管理过程贴合,严重影响了企业管理制度的落实效果,不利于企业管理制度的落实和推进。因此,落实不彻底的问题必须得到有效解决。

再次,企业管理制度的落实结果缺乏考核和监督。

在目前企业管理制度落实中,由于管理观念不到位,导致了企业管理制度在落实过程中,只注重落实的推进,而忽视了对管理制度落实结果的考核和监督,导致了企业管理制度的落实结果和落实过程难以得到有效评估,既影响了企业管理制度的落实,同时也增加了企业管理制度落实的难度,不利于企业管理的推进。

(三)企业管理制度在落实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监督,影响了落实效果

考虑到企业管理制度的特殊性,在其落实过程中,合理的评价和监督是提高企业管理制度落实效果的关键,同时也是保证企业管理制度落到实处的重要措施。但是从目前企业管理制度的落实过程来看,缺乏有效的监督是影响企业管理制度落实效果的关键。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企业管理制度在落实过程中缺乏正确评价。

在企业管理制度落实过程中,对落实过程和落实结果进行正确评价,既是企业管理制度落实效果的一种反馈,同时也是搜集企业管理制度落实存在问题的重要措施。但是从目前企业管理制度的落实来看,缺乏正确评价成为了制约企业管理制度落实效果的关键。因此,缺乏正确评价的问题必须得到有效解决。

其次,企业管理制度在落实过程中缺乏有效监督。

考虑到企业管理制定在落实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及落实的复杂性,加强企业管理制度在落实过程中的监督,不但可以解决企业管理制度落实中存在的问题,还能加强过程控制。但是从企业管理制度的落实来看,缺乏有效监督的现象比较明显,对企业管理制度的落实造成了较大影响。

再次,企业管理制度在落实过程中缺乏有效引导。

对于企业管理而言,企业管理制度的落实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企业管理人员及管理层持续不断的引导。但是从目前企业管理制度的落实情况来看,缺乏有效引导的现象时有发生,对企业管理制度的落实效果产生了重要影响,不利于企业管理制度的落实和推进,影响了企业管理制度的落实实效。

二、影响企业管理制度落实的主要原因分析

从企业管理制度落实存在的问题来看,企业管理制度在落实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其形成原因也比较复杂。结合企业管理制度落实实际,影响企业管理制度落实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制度层面的原因

企业制度是企业成员人人要遵守的规则,是集体的智慧、经验的结晶,是大多数人的利益所在,需要广大员工的理解、认同、支持、实践。任何制度都是为了解决特定问题在一定范围内通用的方法和规则,它蕴含的管理思想既体现着管理的科学性,又要与企业实际相匹配。制定企业制度,本身就是一项非常严谨、规范的管理活动,也必然要求制定出来的制度合理、严谨、规范和可操作。而制度设计本身有缺陷,导致制度缺乏可操作性,必将使制度的执行力大打折扣。

从目前企业管理制度落实的情况来看,之所以会出现企业管理制度难以落实的问题,其主要原因是企业管理制度在制定过程中对实际管理程序关注不够,导致了企业管理制度在制定过程中过于理想化,不利于企业管理制度的执行。其具体原因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企业管理制度在制定中忽视了与广大职工的结合。

企业管理制度无论是在制定还是在落实中,都与企业的广大职工有着紧密的联系,特别是在具体落实中,需要广大职工的配合和支持。如果企业管理制度在制定中忽视了与广大职工的结合,必然会导致企业管理制度难以得到有效落实。

其次,企业管理制度在制定中没有与现有管理程序配套。

企业管理制度在制定过程中,不仅需要对现行管理程序有足够的了解,还需要把握企业管理原则,做到与现有管理程序的配套。但是从目前企业管理制度的执行来看,企业管理制度在制定过程中,对现有管理程序的配套问题考虑较少。

再次,企业管理制度在制定中忽视了制度的可行性问题。

要想提高企业管理制度的可行性,就必须在企业管理制度制定过程中,充分考虑企业的管理基础和管理实际,并从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合理的管理制度。但是从企业管理制度的制定和落实来看,现有制度的可行性不高的问题相对突出。

(二)执行层面的原因

建立制度的目的在于贯彻执行。作为制度执行主体―企业决策层、管理层和一般员工,是保证制度有效执行的关键因素。执行者的态度、素质、能力直接关系执行水平的优劣高低,决定着执行的质量与效果。执行环节不到位,必然大大降低制度的执行力。

对于企业管理制度而言,不但需要制定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做好制度的落实是关键。结合企业管理实际,之所以出现企业管理制度落实效果不理想的问题,其根本原因是在制度落实和执行层面存在多种障碍,影响了企业管理制度的落实。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企业决策层对企业管理制度的执行和落实不重视。

企业决策层往往会有这样认识,既然已经制定了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在具体的落实和执行中,只需要管理层和基层员工去执行即可,不需要决策层的再次介入。这种认识的片面性导致了决策层在企业管理制度的实行和落实中处于被动地位。

其次,企业管理层在企业管理制度的执行和落实中不积极。

由于缺乏强有力的管理机制和问责制度,企业管理层在企业管理制度的执行和落实中不够积极,客观上导致了企业管理层在企业管理制度的落实中未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影响了企业管理制度的落实效果。

再次,企业员工在企业管理制度的执行和落实中缺乏监管。

基层员工作为企业管理制度执行和落实的重要基础,在管理制度的落实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缺乏必要的监管,企业员工在管理制度的落实效果上没有得到全面体现,既不利于企业管理制度的执行,同时也影响了企业管理的效果。

(三)监督层面的原因

监督检查是促进制度落实的重要保证。企业中往往存在制度执行的机制不健全,导致执行力大打折扣。

企业管理制度的落实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既需要企业各个层面持续的大力推进,同时也是需要企业管理层制定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确保企业管理制度的落实情况能够得到及时的反映和评价。但是在实际管理中,执行机制不健全和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手段,成为了制约企业管理制度执行的主要原因,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企业管理层未对监督管理引起足够的重视。

企业管理层是推进企业管理制度有效落实的关键,但是管理层对监督管理认识不足,客观上导致了企业管理制度在落实过程中还存在较多的问题,影响了管理制度的落实效果。

其次,企业管理层在管理制度的落实中未开展有效的结果评价。

结合企业管理制度落实实际,对落实结果进行全面评价是十分重要的。从企业管理层的工作表现来看,未开展有效的结果评价,是影响企业管理制度落实效果的关键和主要原因。

再次,企业管理层在管理制度的具体实施中,缺乏有效的监督手段。

对企业管理制度的落实进行全面监督,已经成为了企业管理的共识。也正是缺乏全面监督管理的手段和措施,才导致了企业管理制度在落实中难以达到预期目标。因此,加强对企业管理制度落实的监督十分必要。

三、企业管理制度提高落实效果的具体对策

基于企业管理制度的重要性,对企业管理制度的落实引起足够的重视,并积极做好企业管理制度落实,是其他企业管理效果的关键,对企业管理的推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这一认识,企业管理制度在落实中应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明确制度出台和实施的程序

明确制度制定规定,对制度的研究、立项、制定、审查、颁发、实施、考核、监督等环节统一规划,力求制定出的制度规范、严谨,符合企业实际、可执行性。

结合企业管理制度落实实际,明确制度的出台和实施的程序,做好制度的顶层设计,是提高企业管理制度落实效果的关键。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企业管理制度在制定过程中,应提高其完善性。

企业管理制度的完善程度,决定了企业管理制度在实际落实能否取得积极效果。基于企业管理制度落实的现实需要,在企业管理制度的落实过程中,提高制度的完善性是重中之重,具体应从完善企业管理制度入手。

其次,企业管理制度在制定过程中,应制定实施细则。

为了保证企业管理制度的落实效果和实施质量,在企业管理制度的制定过程中,应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实现对企业管理制度实施的指导,确保企业管理制度能够得到有效实施,提高实施效果。

再次,企业管理制度在制定过程中,应与企业实际相结合。

从困扰企业管理制度落实效果的原因来看,没有与企业实际相结合是主要原因。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企业管理制度的制定过程中,就要充分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做到与企业实际相结合,提高企业管理制度的落实和实施效果。

(二)强化制度执行的刚性

明确各岗位执行制度的责任,每个员工都要明确本职岗位必须遵循哪些制度,明确违反这些制度将要承担的责任和后果。重视领导层在制度执行中的主导和表率作用,强化其责任感、使命感。

从企业管理制度的落实和执行来看,强化制度执行的刚性,并将企业管理制度作为一种重要的约束制度来执行,是提高企业管理效果的关键。基于这一认识,在企业管理制度的落实过程中,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应明确企业管理制度的刚性。

为了突出企业管理制度的重要性,在具体落实中,必须要将管理制度的刚性理念传达给决策层、管理层和每一个员工,使企业的所有人员都意识到违反企业管理制度的后果有多严重。

其次,应强化领导层和管理层的管理意识。

在明确企业管理制度的刚性过程中,不仅仅要对基层员工强调企业管理制度的刚性,对领导决策层和管理层也应加强管理意识,使企业的多个层面都认识到管理制度是一项刚性制度这一事实。

再次,对违反企业管理制度的行为坚决予以处罚。

为了保证企业管理制度能够得到有效落实,对于违反企业管理制度的行为,应根据企业管理制度中的处罚条例坚决予以处罚,借以维护企业管理制度的严肃性,保证企业管理制度得到有效落实。

(三)健全制度执行监督检查和考评机制

仅仅依靠个人的自觉性来执行制度,有一定的暂时性和不稳定性。从长远看,增强制度的执行力,必须建立完善的监督、考评、奖惩机制,形成强有力的执行约束,对执行过程、执行结果进行监测考评,赏罚分明。

结合企业管理制度的实施实际,只有进一步健全制度并执行全面的监督检查和考评机制,才能保证企业管理制度得到全面有效的落实。为此,在企业管理制度的落实过程中,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在企业管理制度中,增加监督检查和考评的内容。

为了实现对企业管理制度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和有效考评,在企业管理制度制定过程中,应增加监督检查和考评的相关内容,从制度上确立监督检查和考评的内容及地位。

其次,定期对企业管理制度的落实效果进行评价,并形成完善的评价制度。

加强对企业管理制度落实情况的评价,并根据评价的实际情况,形成完善的评价制度,保证企业管理制度评价取得实效,提高评价的针对性,满足企业管理制度落实要求。

再次,对企业管理制度的的落实过程进行全程监督。

为了强化企业管理制度的落实效果,在企业管理制度的落实过程中,需要开展全过程的监督,确保企业管理制度在落实过程中出现的每一个问题都能得到有效解决。

四、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从目前企业管理过程来看,管理制度的落实,成为了衡量企业管理效果的关键,对企业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从企业管理制度的落实情况来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企业管理制度的落实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不但影响了企业管理效果,还制约了企业管理的发展。因此,正确分析企业管理制度在落实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并制定具体的企业管理制度落实对策,对提高企业管理制度的落实效果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柳彦彬.浅谈我国企业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企业教育,2014(04).

[2]吴秋.加强我国中小企业管理对策[J].决策与信息,2014(01).

[3]吴丽健.加强民营中小企业管理的思考[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14(02).

[4]王威然.浅论我国中小企业管理及其完善[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2014(01).

第2篇

【关键词】企业文化;企业管理制度;融合

一、前言

按照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制度包括了非正式制度和正式制度,其中,非正式制度即主要指企业文化。正式制度是在非正式制度的边界上突变而产生的,因此通常所谓的制度只是正式制度中的一部分,那种妄图通过完善的管理制度来解决企业所有问题的想法是不现实的。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文化的竞争,解决企业问题的关键是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的融合,也就是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制度的融合。

二、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制度的相关性

1.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制度互相包容

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制度有着紧密的关系,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而企业管理制度则是企业的躯体,两者共同构成了企业的生命。而企业文化是在企业管理制度的基础上,随着企业管理的日益完善而渐渐形成的,其精髓是企业的精神和价值观,所以企业管理制度推动着企业文化的形成;但从另外的角度来看,又可以说企业管理制度脱胎于企业文化,是在企业文化的基础上产生的正式制度,有什么样的企业文化,也就有什么样的管理制度,所以,两者又是相互包含的关系。

2.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制度互相促进

企业文化的使命是引导每位员工了解和认同企业价值观,指导员工规范自身的工作行为,在一定程度上规范和引导着企业管理。而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则是在企业管理制度的完善过程中体现出来,企业管理制度促使企业文化不断强化和具体化,这样企业的发展就与企业文化具有同根性,员工也更容易接受企业文化。同时,依照企业文化的要求企业不断创新和完善管理制度,提高了企业制度的生命力,在企业文化的支撑下,员工也更容易接受企业管理制度。

三、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制度融合的深度意义

1.有利于降低成本,提高企业效益

随着市场经济竞争的日益激烈,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已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要求,企业目标难以实现。而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制度的有机契合则改变了企业的管理模式,有利于充分调动和发挥企业各生产要素的作用,提高企业效率。可见,在市场经济供求剧烈变化的当下,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制度有机契合势在必行,企业领导只有将企业文化融入到企业管理的每个环节,才能有效控制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最大程度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实现企业的终极目标。

2.有利于促进企业权利义务的结合

企业主体性主要是通过权利和义务的结合来体现的,企业实现权利与义务的结合,有利于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有效控制只享受权利不履行义务或只履行义务不享受权利的现象,使企业主体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损害。为此,各企业必须加强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制度的契合,将企业文化渗透到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中,积极引导员工构建正确的价值观,有效结合员工的权利和义务,提高员工的自我约束力,从而使企业管理制度能创造更大的利润。此外,企业文化也是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其进一步促进了企业文化与管理制度的契合,有效调整了企业组织结构,提升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运行效率。

3.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体制越来越开放,在这样的大环境中,企业的生存发展面临着更大的风险。企业只有选择正确的经营决策,管理者合理运用经营决策,才能充分调动全体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将风险转化为机遇,从而强化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同时,也只有实现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制度的高度契合,才能提高员工抵抗风险的意识,降低市场大环境带给企业主体的风险。

四、论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制度的融合发展之道

1.创建和谐稳定的企业环境

从理论来说,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制度是相互促进的,但在实际操作中,两者往往有不一致的地方,如果企业文化不能有机结合管理制度,而是浮于表面和形式,甚至与企业管理制度的某些内容相冲突时,企业文化反而会变成一种负担,阻碍企业的发展。因此,企业应充分重视并运用好“人”这一资源,创建和谐、稳定的人文和制度环境,创造积极、健康的工作和学习氛围,为员工提供向上发展的空间,激发员工的主动性、进取心和创造力,引导员工把个人的价值追求与企业的战略目标有机结合起来,把企业当成一个大家庭,在企业中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和理想目标,鼓励员工在创造企业价值,实现企业目标的同时,积极主动地实现个人价值。

2.以管理制度孕育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建设离不开企业制度的支持,企业精神和企业价值观的培育倡导、发扬光大,都依靠企业制度的全面支持。企业管理者应对员工进行社会责任感方面的熏陶和教育,当员工的责任感上升到为全社会生产服务的层次时,就会自觉地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形成优质的价值观。因此,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管理者要善于运用企业管理制度,及时纠正出现的道德失范现象,制衡每一位员工的思想和行为,使员工不断调整自己的价值观、理想信念和行为准则,切实发挥管理制度的高效性和实效性。只有当员工清晰认识到自身的职业道德义务,才会正确处理各方面的关系,追求精益,生产优质的产品及履行相应的社会责任,从而逐渐形成孕育企业文化的基因。

3.把企业文化转化为生产力

从前人们认为文化是“婆婆妈妈”的东西,而现在,如果没有明确的企业文化,就很难有效执行企业战略目标和管理制度。企业文化出了问题,企业员工就会士气下降,矛盾重重,企业的绩效和利润也随之下降。现代企业强调“以人为本”,企业制定管理制度的时候,应尊重员工的实用意识和个性表达,发扬民主集中的精神,推动管理制度建设,让企业的管理制度既体现出企业的价值观念,又代表广大员工的意见。企业文化彰显了企业的主流价值观,企业管理者要善于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 开发员工的潜力和创造力,并应用于实际工作中,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企业要把“以人为本”理念深入运用到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使企业员工生成强大的凝聚力和执行力,与企业发展目标协调共振,从而把个人的价值追求与企业的战略目标有机结合起来,把企业管理制度内化为自觉的行动,在日常工作中互相约束和和鼓励,形成你追我赶、争优创先的大好局面,使企业经营管理规范而高效。

4.实现自律和他律融合发展

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战略思想、经营目标和管理制度,因此必须变革和创新企业文化,使之与企业管理制度相适应。当企业管理制度落后于社会发展步伐和企业经营思想,在企业中难以推行的时候,就要发挥企业文化的导向作用、协调和激励作用,改变和完善企业管理制度,使两者在规范和价值方面达成一致,共同促进企业的发展。企业管理制度是一种显性的制度,是用“他律”来规范员工的行为,但只是通过规章制度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就很容易产生教条主义思想,最终使企业管理机制固滞,窒息企业的创新精神。同时,正式制度之外有着管理不及之处,这就需要企业文化来配合,通过“自律”来激励和约束员工,使他们产生使命感和责任感。可见,自律和他律融合发展,软性文化和硬性制度相结合,企业才能严肃活泼,生机勃勃。

五、结语

企业管理制度规范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是企业的硬性管理手段,具有一定的强制力;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推动企业不断发展的精神力量,具有更强的渗透力。二者有机融合,形成相互促进的力量,有利于增强企业员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提高迎接挑战和抗击风险的能力,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持。立足于经济新常态下,企业应改变传统治理模式,融合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制度,以此完善现代企业治理结构,确保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绩效职责,工作标准,关心,成人学习理论,创新

一、研究工作——绩效辅导的关键

(一)企业绩效辅导的现状。绩效辅导是管理者非常重要的的绩效职责。而很多企业在推行绩效管理工作时,从不重视绩效辅导,甚至不知道要进行绩效辅导。有学者认为,这一方面是企业管理者没有意识到绩效辅导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是由于绩效辅导是一件费时费力且比较繁琐的工作,很多管理者无暇顾及。但在笔者看来,管理者不知道如何进行绩效辅导也是其很重要的原因。现实中,管理者往往浮在上面,很少关心具体操作层面的问题。

(二)研究工作的含义。管理者要知道如何进行绩效辅导,就必须研究工作,只有对工作本身足够了解,才有能力指导和帮助员工提高绩效水平。泰勒说过,管理的主要目标是使雇主的财富最大化,同时也使每一位雇员的财富最大化。财富最大化只能是生产率最大化的结果。科学、规范的工作标准正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关键所在。他提出科学管理第一条:“对个人工作的每一个关键要素开发出一种科学的方法,以代替过去单凭经验从事的方法”。管理人员的首要责任就是把过去工人自己通过长期实践积累的大量的传统知识、技能和诀窍集中起来,并主动把这些传统的经验收集起来、记录下来、编成表格,将它们概括为规律和守则,然后在全厂实行。即管理者要对每一项工作进行科学研究,找出最科学、最高效的工作方法,并将之书面化和标准化,制定出工作标准。工作标准是指工作流程、方法和动作标准,以及工作结果标准。它是对高手们成功经验的书面化和标准化,是对客观规律的尊重、遵守和运用。

(三)研究工作的重要性。研究工作的直接产出是科学、规范的工作标准,其对于企业管理的规范化和高效化至关重要。享誉全球的快餐企业麦当劳和肯德基的成功一方面归功于其文化的强大影响力,另一方面也在于其科学、规范的工作标准的应用。

二、关心员工——激励的关键

(一)关心员工的含义。综观激励员工很成功的企业,就会发现它们都做到了一点——真正关心员工。关心员工就是要尊重员工意志,重视员工需求,真正为员工发展着想。

(二)关心员工的重要性。巴纳德说过,管理者应该尊重员工的意志,唤起员工协作的意愿,从而促成必要的个人努力。员工协作的意愿是组织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激励就是要激发并保持员工协作的意愿。只有管理者真正关心员工,让员工感受到被重视,员工才会从心底里产生积极持久的为组织做贡献的意愿,组织才会有持久发展的可能。

三、遵循成人学习理论——有效培训的关键

(一)企业培训的现状和分析。人力资源开发是提高员工绩效能力的重要途径,而培训是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途径。现实中企业进行了很多培训工作,然而绝大部分却并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在笔者看来,培训缺乏实效性的最主要原因是导向错误。学者陈昌兵认为,研究并掌握成人学习理论对于提高员工培训效果大有裨益。培训目的、需求、内容是培训导向性的大问题,一旦此类培训计划工作做不好,无论培训实施和培训评估做得多好,培训终将失去实际效果。

(二)成人学习理论的介绍。成人具有下列学习特征:一.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从儿童到成人,人的个性逐步由依赖、他律阶段向独立、自律阶段发展。成人的自我意识较强,学习的自主性和独立性高,普遍倾向于进行自我指导。二.丰富多样的个性化经验。成人有着丰富的社会阅历和生活经验,这些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是其继续学习的基础,应该在培训过程中被充分利用。三.学习目的以及时、有用为导向,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核心。成人学习的主要目的在于直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当前的现实问题,追求学习的时效性。四,学习任务与其社会角色密切相关。成人都有着特定的社会角色,其学习的任务是促使其更好的完成他所承担的社会职责,因而对学习的针对性要求很强。

(三)遵循成人学习理论进行培训的意义。从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如下启示。首先,培训目的一定要明确。员工关注的是什么对现实工作问题有帮助,培训目的一定要以提高员工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为导向。其次,充分考虑员工自身特点,区别对待不同培训需求的员工。再次,根据培训需要,灵活运用各种培训形式。员工偏向互动式、参与式的学习方式。科学合理的培训计划是有效培训的一大半。管理者要通过培训来提高员工的绩效能力,就必须从遵循成人学习理论出发,做好员工培训计划并确保计划落到实处。

四、创新企业管理制度——绩效管理体系优化的关键

(一)创新企业管理制度的含义。创新企业管理制度可理解为,为提高企业管理活动的效率而进行的管理制度的革新和完善,包括管理方法、管理流程等,可表现为工作标准的制定、业务流程的优化、考核机制的改进、激励制度的完善等等。

(二)创新企业管理制度的重要性。企业管理制度是绩效管理体系推行的基础,支撑着绩效管理体系的运行。创新企业管理制度是绩效管理体系优化的关键。实践出真知,管理者应从日常管理实践中总结问题,提出相应改进对策,积极向企业高层谏言,促进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和完善。绩效管理体系没有绝对完美,只有相对完善。因此,管理者应该不断创新企业管理制度,促进绩效管理体系的持续优化。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管理者要发挥好其绩效职责,就必须重视以上四点。管理者的工作是繁杂多样的,或许本文对管理者职责的把握还不够全面,希望能够启发思维,抛砖引玉,推动研究。

参考文献:

[1](美)泰勒(Taylor,F.W)著;马风才译.-科学管理原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1

[2](美)C.L巴纳德 著.孙耀军等译.经理人员的职能[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第4篇

(一)企业管理制度概述

从广义上论述,管理制度是企业三个制度内容之一,还是三大制度的基础,是企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广义企业管理制度涉及面较广,一般涉及到企业经营思想、企业标准、企业规划、人才开发、激励机制、领导制度及企业文化。狭义的企业管理是企业制定的,用来规范企业经济、技术及生产等多项活动的规则、条例、利益等。可以说,企业管理是企业体系、管理流程的具体表达,是企业、劳动者更痛遵守的准则。它因企业的类型、规模不同而产生不同。

(二)企业管理职能

企业管理制度是一种独立的职能,从出现就与社会密切联系,按照简单协作、工厂手工业、机器大工业等三个阶段的生产发展,具体而言,可以将企业管理的发展归纳为工业化的管理、科学化管理及现代化管理三个阶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竞争日益加剧下,人们意识到企业管理的重要性,并且对企业管理的认知逐渐深化。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发展与转变中,企业管理制度发生了飞跃性的变化。企业管理制度是企业员工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应当遵循的准则及规定,是规范企业的基础。企业管理制度的具体表现形式或者组成部分包括企业的组织结构、职能部门划分、岗位工作分工,企业在未来的发展中需要系统性、专业性、统一性的准则,基于此,企业员工应当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按照管理制度要求进行统一生产,倘若,企业生产中缺乏统一管理制度,企业就不可能正常运行,也不能够实现企业的发展战略。企业管理过程中需要履行多种职能,具体而言,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并不是盲目的,而是需要依据社会主义市场原则进行企业经营,因此,企业管理中应当由计划和预测职能。企业管理中,运用综合平衡,按照社会需求及企业自身条件对企业未来的生产经营进行计划,计划制定的过程中,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测,在预测分析的基础上找出最优解决方法。

二、当代企业管理制度的新观念

21世纪,新的社会条件下,企业管理制度不能够固步自封,应当更新陈旧的管理理念,积极建立内部运行机制及外部环境管理机制。当代企业管理制度需要用现代思维正视企业管理的复杂,管理者应当运用纵向延伸及横向思维放置,对思维形式进行分析,最终在了解现代企业复杂性的基础上进行企业制度的制定与管理。长期以来的计划经济下,企业与市场隔绝,企业内部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通过政府进行协调,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企业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这就要求企业需要从过去的内部工作和大环境隔绝的环境中走出来,转变企业内部环境,自觉适应环境的改变,并依据现状谋求自己的思想与生存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中,企业生产力的发展,才能够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只有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提高才能够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提高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及实践。此外,企业工作的重心是大力发展生产力,因此,企业现代管理制度的建立必须树立生产力发展的观念。企业生产力发展水平需要看职工改造的效果,具体而言,生产力发展水平主要包括企业产品生产和经济效益两方面。就产品而言,需要看是否符合消费者的需求,是否具有经济效益。产品作为企业生产力状况的物质表现,经济效益则体现出的是生产力状况的物质体系,经济效益体现出的是价值表现。企业经济效益有两类,分为投入与产出的差额,可以成为效益额。其中投入和产出相比的比率称为效益率。

三、当代企业管理制度的改革新策略

企业改革中创新是活力之源,对任何一个企业而言,发展到一定时期都会对新的市场环境产生一些不适应,出现一些新问题,因此,企业应当摒弃过去陈旧的管理经验,创新管理方式及方法,不断改进管理,最终使得企业获得管理上的支持力度,进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其中,企业创新的核心是制度创新,管理制度作为企业重要的发展课题,理应受到注意。

(一)强化企业经营模式的管理

企业发展过程中,企业经营管理是企业发展的基本所在。基于此,应当转变粗放型的经济模式向集约型的经营理念过渡,管理理念的过渡有效地加大、拓展企业业务范围和经济效益。采用科学的技术手段及经营理念进行市场的业务拓展,在生产质量达到达标的前提下,能够刺激良性生产及经营管理能力。也就是说,用最少的成本投入获得最大的成本收益,企业在管理的过程中,将单一的模式中转变为多元化的发展模式,从而有效地实现物质经济生产与知识经济的生产相结合的转变。基于此,企业在经营模式管理中,首先,满足市场潜在的变化规律,当企业面对变化的市场时,能够及时改变营销策略并提供相应的基础保障。此外,着重力度研究开发自主品牌,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提升品牌意识。

(二)高效率的管理领导班子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管理,高效率的管理离不开企业领导,可以说,管理者的素质对企业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一个高水平的管理者能够带领企业走向辉煌,相反一个不称职的领导,会使得企业走向下坡,最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因此,企业创新管理中,提高管理领导班子的办事效率,最终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三)加强完善企业中的绩效管理

绩效管理是现代管理中一项专业、现今的管理模式,其最终的目的在于有效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企业在市场经济发展的条件下,应当在企业内部建立完善业绩管理指标体系。绩效管理体系的完善能够有效地提高企业的运行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形成企业特色的产业价值链,最终与企业总体的业绩目标形成深层驱动,企业需要将总体目标细化分给企业员工,使得企业在创造价值的过程中建立相应的考核及奖惩办法,进而有效提高企业效益。

(四)完善的企业内控制度

企业内控制度指的是企业利用内部生产分工进行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过程。逐渐形成一种控制职能的方法、措施及程序,最终形成一个严密的、完整的体系。企业内控作为一种经济活动,保护经济资源的安全、完整。企业内部控制按照目的的不同可以分为会计控制、管理控制等,会计控制指保护财务物资的安全性、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及完整性,管理控制指得是保障经济方针。积极贯彻方针执行,促进经济活动效率性、效果性及经营性的目标。企业内控制度的出发点应当结合企业自身实际情况,最终实现企业有效地控制,使之能够有效、健全、独立的运转。

(五)努力营造现代企业文化精神

当前,提高企业素质,营造企业为何是树立企业良好形象必不可少的重要方面。纵观世界各大企业,凡事世界一流企业都具备现代企业文化精神,托马斯•彼得曾指出“一个伟大的组织能够之所以能够长久生存,最主要的是我们称之为信念的那种精神力量,以及这种信念对组织企业成员所具备的感召力。”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依靠公平竞争、质量获得,因而,现代企业精神文明是党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引起当前企业管理的注意。

第5篇

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企业文化和制度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企业文化和企业制度都是企业的管理手段,企业文化和企业制度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制度推动着文化的形成,文化又促进了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本文将从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制度的定义、理论出发,对他们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最后对二者的融合共生策略进行探讨。希望能以此促进企业的企业文化和企业制度管理和谐发展。

关键词:

企业文化;企业制度;关系思考

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企业通过制度使企业能够建立起有效的工作秩序,通过企业文化让不同意志的人们能够有共同的目标,建立起共同的信念。二者并不矛盾,而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制度起源于文化,文化作用于制度。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愈加激烈,要使企业能保持可持续发展,能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实现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制度的相互作用,让二者能够共生、共赢,共同发展。

一、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管理之间的关系

对企业来说,制度和文化不过就是企业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而已,在企业文化中蕴含着企业制度,同样,在企业制度中也体现着企业文化。制度管理和企业文化建设二者缺一不可,企业文化是管理制度形成和创新的依据,它促使了管理制度的形成;而制度管理的细则要求,又时刻的体现着企业文化。二者之间相互促进,相互作用,二者密不可分。企业文化和企业制度除了统一性和互动性以外,还有对立的辩证关系。对企业来说,企业文化通过对员工的价值观和思想道德形成影响,使员工能对企业有认同感,团队具有零距离,企业文化对企业的运行有着思想道德的指导作用,能使企业的战略、策略形成良好的沟通环境和默契。企业制度则是通过对员工起到类似于法律的作用,通过员工在企业制定的规则规范里行事,使企业秩序变得高效、规范,能确保经营管理的稳定进行。对企业来说,制度是基础,文化是高度。

二、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管理的问题

1、机械化制度管理阻碍了企业文化发展

在企业形成的初期,通常在企业管理者中会靠个人权威(老板)来进行整体调控,但随着企业的发展进步,完全依靠制度的高压来约束员工、管理员工的方式已经是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员工心理的需求。极端的制度化容易物极必反,员工是有情感、有情绪、有追求、有本能的感性人,所以制度化管理讲究的是以制度为基础,以制度为底线来谋求制度与人性化之间的平衡。

2、企业文化的残缺会导致企业制度缺乏理性

事实上,在企业建立的时候,企业文化就已经衍生了,这时候应加以引导的建立起一种富有战略性的企业文化,然后在企业的逐步发展中对其进行修订,使其能逐步被员工认同和接受。首先,积极良性的企业文化能增强员工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使企业更具竞争力,对企业的发展壮大有着积极的作用;但同样,如果开始就在高压制度下形成的消极的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成长来说是非常不利的,这种消极的企业文化对企业会造成抱怨、倦怠的负面影响,反而会给企业员工带来精神枷锁。

三、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融合的策略

1、以企业文化为导向建立企业管理制度

以人为本是社会的根本,企业在构建企业文化和企业制度时需要进行人性化的考虑,充分的考虑到员工的个性需求,以保证所制定制度是被员工所支持理解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制度得以准立实施。建立以文化为导向的企业管理制度是企业文化和企业制度融合的以方面,也是企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2、严格执行管理制度

“无规矩不成方圆”,制度的制定并非是要约束员工的行为,制度是底线,执行是关键,企业制度只有得到强有力的执行才能充分发挥效果,如果执行不到位,则失去了制度制定的初衷,而且严格执行也是企业文化的一种体现,所以严格执行管理制度是企业必须要做到的。

3、文化与制度相互促进

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是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二者紧密相连,相互促进,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要检测以人为本,以制度为底线,构建和谐、积极的企业文化,以及高效、有序的企业工作秩序,来促进企业制度的有效革新和发展。健康积极的企业文化和健康人性的管理制度是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4、激发员工责任感和主动性

企业发展的根本在于企业的员工的支持,也就是“人”的作用,无论是企业文化,还是企业制度,其制定和存在的主要意义在于激发企业员工责任感和工作主动性。加强员工凝聚力、向心力,以此提高工作效率。企业制度是一种刚性的管理方式,企业文化则是一种软性的管理方式,对于企业来说,要充分做到“软硬”结合,通过文化和制度的共同作用来影响员工的思想和行为,达到企业管理的目的。

5、创造良好的融合环境

通过人才培养和素质的提高来为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制度的融合和相互作用创造良好的环境,一方面选择符合企业文化要求的高素质人才,以此达成二者的融合,更加有力的推动企业发展。另一方面,采用培训的方式,加强内部企业文化和企业制度的相关培训,培育出遵守制度,符合文化的高素质人员,以此来推动企业文化和制度的共同发展,在日常企业管理中,大多采取第二种方式。企业管理制度与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的两个方面,企业应根据自己企业的发展阶段,来决定二者的重要性。企业需把制度和文化相互结合起来,使其相互作用,相互融合促进,以文化为指导思想,以制度为要求规范,来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提升企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魏波,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制度的有效融合[J].商品与质量,2010(S4):5-6

第6篇

【关键词】管理 制度 宣贯

企业管理制度是企业为求得最大效益,在生产经营管理实践活动中指定的各种带有强制性义务,并能保障一定权利的各项规定或条列。它作为职工行为规范的模式,能使职工个人的活动得以规范进行,同时又成为维护职工共同利益的一种强制手段。因此,企业各项管理制度是企业进行正常生产经营管理所必需的一种强有力的保证。

兰铀公司近几年随着企业管理需要,在不断更新和完善企业管理制度。尤其是从2011年实施精益管理以来,强调用制度的强制性作用去保障精益管理得到有效实施。2015年按照公司安排全面完成了公司三层制度的修编工作。公司三层制度的出台下发是为了得到有效的遵守、实施,所以制度的宣贯是第一步,只有做好制度的宣贯工作,才能使职工了解、熟悉和掌握制度的内容,进而强化职工的制度观念和制度管理意识,改善企业推行制度化管理环境,最终实现公司制度化管理。

1 制度宣贯的重要性

1.1 制度宣贯是提高管理水平的前提

制度是管理的基础,是管理赖以生存的依据,而制度宣贯则是管理得以实施和管理效能得以实现的前提。抓好企业管理,就是把企业细化的规则和标准理顺,实现企业管理流程化、专业化和标准化,并在实际工作中认真加以执行,以此来提高管理效率。同时,由于制度具有指导性和约束性、鞭策性和激励性、规范性和程序性的特点,所以通过制度宣贯让所有职工都知道、认同、接受、执行公司的各项管理制度,切实做到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建立企业规范化、制度化工作的长效机制,从而达到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

1.2 制度宣贯是提高工作效率的保障

制度作为企业干部职工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是提高职工工作水平的保障。企业不能没有制度,没有制度就没有程序,没有程序就没有规范。制度宣贯就是要通过组织开展制度的学习宣传和贯彻执行,使广大干部职工熟悉和掌握制度的内容和相关条款的规定,不断提高遵守制度、执行流程的自觉性,形成按制度和流程办事的行为规范,达到促进规范生产经营行为和工作效率的提高。

2 加强制度宣贯学习

公司管理制度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管理制度为适用于全公司的“三重一大”管理制度、重要管理项目和专业管理的管理制度;第二层管理制度为各专业管理的基本管理制度;第三层管理制度为各部门(单位)内部实施细则和制度。针对公司三个层次管理制度,可以采取分级分层、集中分散相结合的宣贯方法,注重与实际工作、管理现状相结合,进行针对性学习。

2.1 公司组织制度宣贯

公司组织制度宣贯是由公司指定部门统筹组织安排的制度宣贯,可分为新进人员制度认知宣贯和在职人员制度深化宣贯。

新进人员制度认知宣贯是对新入职人员就关系其切身利益的制度(如薪酬、加班、安全、休假、奖惩等)以及公司要求新入职人员应首先必须了解、熟悉、掌握的制度(如公司章程、企业文化、保密、保卫、绩效等)进行宣导、讲解,促使其认知、遵守,并及时融入企业。

在职人员制度深化宣贯是对公司一、二层管理制度中重要制度、通用制度和专业管理制度等进行宣贯讲解,重点是根据岗位的不同,选择相应的管理制度进行宣贯讲解,促使各级干部职工加强对制度的深化理解,并能熟练运用于工作之中。

公司组织制度宣贯可以借助公司内部刊物――《兰铀通讯》开设 “制度专栏”,内容为制度要点、制度问答、制度解析,也可以是制度讨论、制度学习心得或关于制度的新闻报道等。也可将重要制度和通用制度在公司OA系统网上公告(标识重点)或制成宣传手册,下发到科室、工段或班组,加强学习。还可利用宣传栏、条幅标语、召开专题学习会议等多种方式开展制度宣贯工作。

2.2 部门(单位)组织制度宣贯

部门(单位)组织制度宣贯是由各部门(单位)根据公司管理要求或由部门(单位)自行组织、普及的制度宣贯。各部门(单位)需要根据公司总体的制度宣贯安排结合本单位的工作任务及岗位特点制定一个详细的制度宣贯计划。要把制度宣贯学习纳入部门常态管理,具体可结合培训计划一并纳入计划日程。要求学习时间相对固定,可同例会、部门培训等有机结合,也可同政治学习或业务学习结合,并做好学习记录。

2.3 个人自主学习

制度宣贯除了由公司和部门(单位)组织集中学习外,干部职工还可根据自己的岗位要求进行自学。干部职工个人可结合单位职责及自身岗位职责、工作流程、协调关系等具体因素,有针对性的进行学习,重点学习执行制度的方法、要点等,尤其是涉及到业务流程、岗位职责等内容,更要认真细致,直至完全掌握并熟练运用于工作之中。

2.4 宣贯效果调查

为验证宣贯成效,公司可成立制度宣贯调查小组根据宣贯计划准备意见征询表,在宣贯结束后发给参训人员,组织开展对制度宣贯工作的意见调查,并对意见或建议进行收集、汇总、分析。并将结果上报给制度归口管理部门企业管理处,以提高制定宣贯工作的有效性。

对在制度宣贯过程中部门(单位)或个人发现的问题如不完善性条款、与管理流程不相符合、不适应管理需要等,以及制度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制度,制度宣贯调查小组应及时进行登记、汇总,提交给企业管理处,由企业管理处反馈给制度起草单位,以便问题能及时得到纠正,或为下次修订制度提供可靠依据。

2.5 宣贯资料存档

第7篇

关键词:企业管理;财务管理;问题及策略;经济效益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6-0-01

随着经济全球化,市场经济高度发展,企业财务管理在企业经营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对于财务管理对企业管理的重要性需有高度的重视,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强企业财务管理水平,从而保证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一、企业财务管理中所存在的常见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对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企业的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也客观造成企业管理的新的矛盾:不断扩大的企业规模与经营管理严重滞后,特别是财务管理水平严重滞后的矛盾。许多企业通过调整管理机构,建立现代管理制度,增强对现代财务管理制度的思想观念、行为规范及管理制度的认知,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从而保证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但存在的问题也很明显:

1.财务管理制度完善程度不足。一个企业得以持续发展,与企业中所制定管理制度的完善程度密切相关。随着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增强了企业管理者对财务管理制度的重视程度,但不少企业管理者却没有真正去对其进行彻底的改革和完善,由于财务管理制度得不到加强和完善,许多战略规划部署停顿于表面,导致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秩序紊乱,大大降低了财务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效果,影响到了企业管理的正常进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2.战略投资缺乏科学性。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现代企业发展的主要目标,但不少企业却一味追求眼前利益,无视国家宏观调控和结构调整对企业发展的影响,盲目地扩大规模,不顾客观条件和自身资金能力、管理能力的限制,缺乏长远的发展思考,导致企业发展盲目求大求快,极大地阻碍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由于在投资中缺乏科学性,企业对所投资项目的投资规模、资金结构、建设周期以及资金来源等缺乏科学的筹划与部署,缺乏系统的财务规划,导致投资活动难以转化成有效的财务行为,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不仅使得企业经济效益大大降低,而且带来的潜在破产风险不可低估。

3.全面预算管理形同虚设。预算管理是西方发达国家多年积累的企业先进管理经验,是以对市场需求的充分研究和科学预测为前提,以销售预算为起点,进而延伸到生产和资金收支等重要经济活动各个方面的科学管理方法,对企业的健康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多数企业在预算管理过程中忽视对市场的调研与预测,使很多预算指标与企业外部环境不相容,整个预算指标体系难以被市场接受。而且由于预算指标缺乏弹性,缺乏对市场的应变能力,这也使企业的预算工作难以推行。而且全面预算涉及的部门众多,牵涉的利益复杂,也使得许多预算制度流于形式,走过场现象严重。

二、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的解决对策

1.完善财务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是企业针对财务管理、财务工作制定的企业制度,其订立原则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财务制度,并结合企业具体情况制定,在实际工作中起规范、指导作用。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一个企业想顺利地进行生产经营管理活动,提高经济效益,就必须完善财务管理机制,建立一套系统的、科学的、完整的、规范的及以财务管理为中心的财务制度,使企业各项事务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有效地履行财务管理职能,从而推动企业的全面管理,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2.加强项目投资财务管理。强化财务监督职能,加强对管理环境和管理机制的监控,对企业内外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等要素进行有效性的评估,必要时候借助专业的项目评价机构,评价企业内控制度在企业发展战略等方面的有效性,督促企业对新增投资项目做全面、系统的分析,增强风险防范能力。同时建议尝试用投资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方式进行横向动态管理,也就是公司建立数据库的形式实现对已投资项目财务状况的动态了解和掌握,设立三级财务数据系统,一是收集大量的基础财务数据,这是对投资企业经营状况分析判断的基础,二是在此之上系统自动生成的各种比率分析数据,通过对各种比率的分析了解,可以掌握投资企业的动态财务状况及趋势,三是在一、二级数据的基础上设计的预警系统。

3.加强全面预算管理职能。企业高管应当明确,全面预算管理是一项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系统工程,应坚持实事求是、注重效益、明确权责、全员参与,目标控制、分级实施的原则。同时要着重从以下几点下手:

第一,坚持综合性原则,细化预算编制,增强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可靠性和连续性。财务预算管理是财务管理的前提,是确保企业整个管理工作的重要一环。因此,必须充分调动企业所有部门所有员工参与预算编制的积极性,不能漏掉任何一个预算单位。对于财务预算指标,应当尽可能做到细致、清晰,提高预算执行的效率。第二,财务预算管理应以现金为线索,以成本控制为重点,努力降低企业成本费用水平。要严格销售或营业、生产和成本费用预算,在执行过程中实现有效控制和管理,最大限度节省开支,完成预算目标,实现利润最大化。第三,建立预算信息的反馈体系。实施预算编制和执行的定期上报机制,各单位应按时编制各项预算,定期上报财务预算委员会,由其加以汇总、分析后,写出总体情况反映意见,提交董事会,并建立预算资料库,以便提高预算管理的效率。

三、小结

企业的管理是个永恒的话题,财务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和意义也毋庸置疑。但企业管理也就是细节管理,点点滴滴关注每一个节点,认认真真抓好每一个细节,才能彻彻底底解决企业财务管理的问题,扎扎实实地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王建志.加强企业财务信息监管的举措[J].财务与会计,2007(12).

[2]何学红,周海琼.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西部科技,2008(04).

第8篇

摘要在现代企业制度中,企业的管理体系主要以财务管理为核心,企业管理制度在现代企业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和作用,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命脉,在现代企业发展的过程中,管理者一定要转变自己的经营理念,将企业管理的重心逐渐由生产管理转到财务管理方面,提高财务管理在整个企业管理中的地位。

关键词现代企业财务管理改革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企业制度的概念逐渐出现,在现代企业制度中,企业的管理体系主要以财务管理为核心,企业管理制度在现代企业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和作用,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命脉,也是社会经济得以运转的主要动力元素。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和企业各项制度建设的逐渐完善,财务管理在企业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功能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下,现代企业的管理水平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一、财务管理的重要性

(一)财务管理与企业管理的关系。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企业制度也快速地建立起来,在现代企业制度中,企业逐渐由商品的生产者转变为商品的经营者,逐步加强了对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健全,在企业的各项制度中,财务管理制度是企业制度的核心,在企业的生产、投资、运营等各个环节中都发挥着极为有力的影响,企业的财务管理贯穿企业发展的各个环节,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核心力量。长久以来,企业的经营都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其发展的各个环节都与财务管理相挂钩,在现代企业发展的过程中,管理者一定要转变自己的经营理念,将企业管理的重心逐渐由生产管理转到财务管理方面,提高财务管理在整个企业管理中的地位。

(二)市场经济运行的客观要求决定了财务管理的核心地位。市场经济实际上是一种各企业间进行平等竞争的经济形势,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各个企业都是平等存在、平等经营、平等竞争的,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各企业之间的市场体系是统一开放的,企业所生产出的各种商品以货币的形式在市场上进行交换,市场对其确定公开的价格,确保任何企业的经济资源都能在市场环境下得到有效的配置,如果企业不是以财务管理为核心,就会很容易造成资源被扭曲配置,不利于自己经济的发展,也很难在市场上立足。因此,企业在发展的过程当中,一定要率先做好市场调研工作,了解市场环境的变化,做好财务分析和财务预算工作,确保自己能够在市场环境的运作下顺利发展。

(三)企业自身的宗旨和管理目标决定了财务管理的核心地位。企业经营的最终目的就是盈利,是一种以营利为目的的组织形式,这样的宗旨决定了财务管理在企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只有具备良好的财务管理的基础,企业才能顺利运转,才能真正达到盈利的目的,如果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不够健全和完善,企业缺乏必要的资金支持,就会严重影响到整个企业的发展运作,也很难进行产品的在生产,在这样的一种恶性循环的环境下,就很可能造成企业的萎缩,甚至最终造成企业破产。

二、发挥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过程中重要作用的措施

(一)企业要加强对资金的管理,发挥资金在企业管理中的核心作用。企业经营的最终目的就是获得企业利益的最大化,其表现形式就是货币的表现,作为现代企业发展的最终经济目标,要想获得最大化的经济利益,企业就必须运用科学的方法合理地进行资源的配置,加强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对资金的管理,制定相应的财务管理制度,确保企业的每一笔资金的流入和流出都有记录记载,使得企业的财务管理有章可循。充分发挥资金在财务管理中的巨大作用。

(二)建立科学的财务成本管理机制,确保财务管理的中心地位。所谓的成本控制就是对企业生产中所运用的生产产品的原材料进行采购价格的控制,对生产过程中产品的消耗进行有效的控制,同时,对管理人员也要采取一定的控制措施,对一个企业获利多少的评价标准主要是看企业能否用最低的成本获得最高的收益,成本的大小直接关系到企业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占据一定的地位,关系到企业在整个的运营过程中能否获得较高的利润,只有将企业的成本降到最低,在此基础上获得企业的高利润回报,才能真正实现企业的高效益,因此,企业在进行财务管理的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对财务的管理和约束,确保企业的高效发展。

(三)增强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使得企业逐渐脱离了国家的管理和经营,现代企业需要按照市场的需要自主生产、自主经营、自主负担经营收益和损失,这样的现状决定了现代企业制度必须加强对财务人员综合素质的要求,现代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不但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与时俱进的发展观念,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不断完善自己的财务管理专业知识,加强自己的专业技能,同时,财务管理人员也应当有较强的道德素质,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不谎报、不瞒报,切实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结语:现代企业制度的快速建立和发展,使得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企业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发展理念,制定正确的实施政策,加强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企业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顺利发展,就必须坚持对制度的改革创新,完善企业的财务管制制度,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王会云.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现状・问题・对策.会计之友(中旬刊). 2009(08).

[2]张国杰,陈营营.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发展趋势.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9(23).

[3]苏红.浅谈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及作用.经济研究导刊. 2011(07).

第9篇

关键词: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创新;策略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3.074

企业经营管理中,经济管理具有重要的作用,其地位无可替代。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科学管理。现阶段,我国企业虽然在经济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并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是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仍然有一些不足之处,影响了企业经济管理的效果。企业必须认清经济管理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提高经济管理的质量,为企业的长久发函保驾护航。目前世界经济的形势给我国企业带来了一定的机遇,但是我们必须清楚的看到,机遇与挑战并存,企业只有发挥经济管理的作用,才能发展目前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创新管理模式,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1 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的意义

近些年,我国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我国企业有原来的保守战略转变为积极开放的发展战略。这种情况下,优化企业的资源,合理配置企业的现有资源至关重要。企业管理已经作为企业生产力的表现形式,成为企业优化配置的主要手段之一。经济管理有助于提升企业的内部管理,有利于形成具有企业的管理特色。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影响企业管理的因素越来越多,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知识经济下的特性原因。还有就是经济全球化形势和网络科技发展等原因。面对这些原因,企业必须对经济管理进行一定的改革,转变落后的传统观念,积极创新经济管理模式和方法,以提高经济管理的效率。

2 企业经济管理的现状

企业管理是一个整体性的工作,经济管理的作用在于通过分析和管控,使企业的活动更加合理,最终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经济管理与企业的其他管理活动具有较为密切的联系,因此只有形成系统的管理方法,才能营造出比较浓厚的氛围,才能提高经济管理的效率。企业管理者要认清目前的形势,分析企业活动的相关指标,科学确定相应的生产方法和经营模式,才能促进企业的发展,实现利润的提升。

2.1 经济管理职责比较模糊

目前,我国很多企业发展速度较快,其都在不断的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企业发展过程中,利润固然比较重要,但是企业发展过程中能够实现的社会效益同样比较重要。而我国大部分的企业在部门设立时,均没有专门的经济管理部门,同时更是缺乏专业性的管理人员,很多管理者更加倾向于传统的管理模式,这些因素都使得企业经济管理效率难以提高,各部门之间沟通无法保持顺畅。加之管理职责模糊,遇到问题各个部门都不愿意承担责任,相互推脱,难以及时解决问题。

2.2 经济管理的观念比较落后

很多企业开始注重经济管理创新的必要性和重要作用,但是在管理观念上仍然比较落后,经济管理过程中不能完全考虑到企业发展的实际问题,管理观念跟不上企业发展的速度,因此创新更是无从谈起。企业经济管理观念的落后,使得企业经济管理的作用难以发挥。企业经济管理缺乏整体的部署,管理行为比较随意,缺乏系统性,因此企业经济管理的思路难以真正改变,阻碍了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和发展。

2.3 经济管理制度不健全

很多企业在经济管理的过程中,缺乏完善的规章和制度,导致很多经济管理政策难以落实。同时管理人员的观念比较落后,企业内部的执行力较差,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发展。一些企业虽然经济管理制度较为完善,各个部门执行力也很强,但是缺乏完善的监管机制,严重阻碍了企业管理制度作用的发挥,致使企业发展过程中苦难重重,无法实现经济管理的创新。

2.4 人力资源管理不到位

很多企业对于人力资源的管理比较欠缺,人才利用率较差。缺乏完善的员工薪酬管理制度,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较差,工作缺少热情,没有主动性。同时企业的文化建设不到位,企业缺少文化氛围,员工与企业的结合较差,不能将自己融入企业中。有些企业的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不足,整体素质较低,管理思路比较混乱,缺乏长久的企业规划,经济管理的创新更是难以保证,因此企业的发展明显受阻,影响了企业效益的提高。

3 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策略

3.1 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

企业想要取得较好的发展,内部组织机构必须完善。通过合理的资源配置,使企业更好的满足社会的需求,同时企业还能具备自身的特点,有助于企业应对各种竞争。

3.1.1 组织机构的设立

企业在组织机构的设立时,需要充分依据企业管理本身的责任和权力,最大限度的实现企业的结构合理和管理理念的完善,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企业的发展。组织机构的完善有助于企业实现有序的、高质量的管理,实现各个部门之间的协作和配合。

3.1.2 调整发展方式

企业必须要调整粗放式的发展方式,积极分析社会需求以及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不断调整企业的发展方式,使之趋于科学性、合理性,以提高企业的影响力。经济管理过程中,优化管理环节,建立一支具有高效率、实力雄厚的管理队伍,强化管理的水平,细化工作内容,提高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作,才能促进企业的和谐与发展。

3.1.3 转变改革思路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管理者应该加大科学技术在企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不断提高企业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最大限度的实现企业资源的合理配置,以拓宽企业的发展思路,降低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各种成本,实现企业收益的最大化,最终实现企业经济管理水平的提升。

3.2 形成科学的创新思路

企业想完成经济管理的创新,就要对经济管理中最为关键的管理人员进行把握。一名优秀的管理人员,不但要有高水平的综合素质,还要紧随时代的脚步,不断创新管理思路,以促进企业的良性发展。目前我国很多企业受到传统管理理念的长期影响,管理思维比较固定,很多管理人员缺少足够的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工作中不敢打破传统的束缚,导致管理行为墨守成规,难以促进企业的发展。科学的创新思路是指管理人员要在传统的思维和思路上进行补充,扬长避短,结合企业发展的现状和需求,制定企业最终的发展目标,并通过不断的分析和总结,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先进管理思路。同时在这种思路的指导下,积极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强化企业管理的作用,使企业的发展符合社会发展的脚步,保持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化发展。

3.3 完善管理制度

企业经济管理想要有序开展,企业内部需要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整个企业在这套制度的指导下,形成一个有章可循和有据可依经济管理制度。完善的管理制度需要包含人员管理制度、绩效激励机制、考核监督制度等。企业管理制度在制定和修改时,一定要注意程度,不能而让制度限制企业的发展,也不能因为制度不健全而给企业发展带来风险。企业管理制度要做到刚柔并济,不但要保证制度的刚性,还要使制度能够融合人文理念的柔性,使员工感受到制度背后是对他们的尊重和关怀,进而使员工感受到自身的价值,积极投身到工作中,将自身更好的融入企业。员工积极性的提高才能使员工奉献自身的才能,更好的为企业发展贡献力量。企业管理制度的制定和修改时,还要认真分析市场的需求和发展方向,在符合市场发展的前提下,指导企业进行正确的部署,进而制定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企业在管理过程中,也要充分认清自身的优势与不足,总结成功的经验,将先进的管理理念融入企业管理中,学习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思路,真正实现经济管理的创新,促进企业的发展。

3.4 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企业想要创新经济管理模式,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也是一项重要的内容。首先,企业要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管理人员要注重员工潜力的开发,根据员工的文化水平和不同特点,将员工安排到适合员工发展的岗位,不断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使员工的才华得到施展,这样员工才能各尽所能,提高工作的效率,进而实现企业的发展和员工的个人价值。这就需要人力管理部门制定一套完善的柔性经济管理制度。其次,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还要制定符合员工发展的培训制度,实现管理人员和员工的共同进步,在提高员工整体素质的同时,还要实现管理人员的能力和技术的提升。将优秀的员工补充到企业的骨干力量中,为企业不断注入新鲜的血液,提高企业员工的整体水平。最后,企业还要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其企业想要取得进步,企业文化的作用不可替代。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提高员工的归属感,激发员工的热情和工作效率。企业文化建设时要关心员工的思想,给予员工真正的关怀,让学员感受到被尊重。同时还要鼓励员工积极参与企业的经营和发展,积极听取员工的合理建议,鼓励员工创新思路,为企业的发展献计献策,通过共同的努力实现企业的持久发展。

4 总结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管理成为企业管理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其是一项具有综合性的复杂管理,经济管理与企业的发展环环相扣,企业要重视经济管理的创新,积极构建完善的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更新管理理念、管理方式,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将员工作为企业发展的主体,不断激发员工的热情,进而实现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经济管理关系到企业利润的实现和最大化,因此经济管理创新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至关重要,企业管理人员要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根据市场的需求,不断总结经验,积极吸取先进的管理理念,在符合企业发展的前提下,积极创新经济管理模式,最终实现企业效益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胡远征.关于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的几点思考[J].中国外资(上半月),2011,(07).

[2]曲波.谈新形势下的企业经济管理创新[J].现代商业,2013,(15).

[3]朱华伦.新形势下的企业经济管理创新与实践[J].现代经济信息,2012,(09).

第10篇

【关键词】水利工程;施工管理;问题;对策措施

我国经济建设水平发展突飞猛进,水利工程施工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水利工程的经济效益和企业信誉,因此,为了确保水利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切实完成预期制定的质量目标,必须做好施工管理工作,应用科学高效的管理方法,完善各项管理制度,进行优化各项资源配置,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整个项目的质量。

1 水利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缺乏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

由于大型水利施工企业体制机制仍然沿袭旧的模式,导致难以完善水利工程企业项目管理责任制,从而对项目经理工作的开展产生了限制。另外,缺乏创新的经营机制,无法顺应企业的发展趋势。我国的部分水利建设工程中大多存在一些安全隐患,但是却无法落实到位的安全管理措施,没有定期开展培训教育工作,难以确保工程能够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顺利完成。

1.2 质量意识比较淡薄

质量问题直接关系到水利工程的长久发展,我国水利工程建设中存在各项施工事故,其根本原因在于施工人员没有形成真正的质量意识。比如:内部管理上制度执行力度低下、政府没有落实到位的监管、施工验收把关不严等。在施工管理中没有严格控制建材质量,盲目加快施工进度,不按照标准的施工要求进行施工。另外,没有真正认识到施工质量问题控制的重要性,无法保障施工管理水平的提高等。

1.3人员素质能力低下

由于受到管理体制的影响,部分水利工程施工管理人员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普遍较低,缺乏必要的财务管理知识,由于成本、质量、进度等条件的限制,严重制约水利工程项目管理的高效稳定发展。

2 提高水利工程施工管理水平的对策措施

2.1健全企业管理制度,确保施工安全生产

在水利工程施工技术管理中,必须根据实际施工情况,进行完善管理制度,并确定最终的管理目标。工程管理人员必须严格根据制度规定,增强施工现场管理的规范性,进行约束自身行为,明确各个岗位的工作职责,保持有序的施工现场。另外,不断完善施工安全生产制度,在施工现场贯彻“安全第一”的施工理念,要求施工人员严格遵循技术规范与安全生产制度。为了防止各项安全事故的发生,必须可以成立安全领导小组,进行制定完善的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各项安全生产目标。在安全管理工作中进行优化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加强职工安全培训教育,使其形成良好的安全意识,提高防范安全事故的能力。为了降低各项事故的发生,广泛开展安全宣传活动,做好全方位的安全管理工作。

2.2引进全新的施工技术设备,落实施工质量监督体制

为了提高水利工程施工效率,减轻工作量,必须增强现场管理方法的配合程度。在施工中引进全新的施工技术设备,以增强管理操作的规范性,保持有序的作业流程,从而提升施工现场的安全系数,为施工人员的提供安全高效的作业环境。另外,在施工全过程的监督控制中落实相应的施工质量监督管理体制,严格控制施工进度,确保各个施工环节都严格按照施工要求进行。在施工中所选择的材料必须避免出现品种、质量、规格、性能、数量等方面问题,确保其性能与强度符合相关的规范要求。同时,建立以领导小组为中心的质量管理责任制,严格按照相应的管理制度,进行处理现场管理中出现问题,以保障现场施工的顺利进行。

2.3 提高施工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管理人员作为水利工程施工管理的重要主体,其职业道德、专业能力直接关系到整个工程建设的质量。在水利工程施工管理中,最关键是提升管理人员的素质水平,充分发挥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作为施工管理人员必须加强对新技术、新材料和新设备的关注,并灵活应用到工程管理中。在管理责任方面,必须严格遵循权、责和利结合的基本原则,完善绩效制度和责任追究机制,从而将质量控制意识贯穿于整个施工管理过程中。作为水利工程项目管理部,必须充分认识到施工管理的重要性,严格遵循管理体系,进行控制影响水利施工质量的各个关键因素,从而促进水利工程整体施工质量的提高。

3 结束语

水利工程施工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加强各项施工管理,才能充分保障水利工程的稳定高效发展。综上所述,深入进行分析水利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的常见问题,从而不断完善企业管理制度、施工质量监督体制,切实提高施工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以确保每一道工序都符合技术管理要求,从而提高水利工程施工的整体管理水平,促进水利工程的稳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敏. 浅谈水利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科技致富向导,2011,2(14):332-333.

[2]雷金松. 水利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措施[J]. 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2012,18(15):117-118.

[3]袁冰,张英,李强. 浅谈水利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措施[J]. 农业与技术,2013,8(9) :39-40.

第11篇

(1)转型早期:计划经济时期(1978年-1991年)1978年党的制定的经济转型方案,转型以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为起点。路径是先农村再城市;先针对体制外部再针对体制内部;先对国有企业进行经济机制的改革,再对现代企业制度进行改革。这是我国独有的改革路径,后来证明这种渐进式转型的方式奠定了我国经济转型的基础,为转型的成功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这一时期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主要内容是转换企业经营理念和机制,推行承包责任制,以解决两权分离为核心目的,重新塑造微观经济。

(2)转型中期: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确立(1992年-2001年)1992年党的十四大会议正式确立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的经济体制,从此以后,我国的经济体制发生了质的改变,由计划经济体制完全过渡到市场经济体制,为我国经济转型取得里程碑意义的成功。我国社会主义市场随着计划、外贸、金融、投资、财税五大体制改革的完成,我国经济体制框架基本建立起来。

(3)转型深化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时期(2002至今)2002年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第一年,在全球贸易的助力和我国经济发展的推动下,我国经济转经进度逐渐加快,形成国际化竞争,国家对企业的发展和定位作出相关调整和要求,主要以国有控股,进行国企法人治理建设和多元化产权改革,担负起对我国整体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使得我国市场经济进入成熟阶段。

二、国有企业管理创新特征

我国企业管理特征比较鲜明,不同地区的企业管理模式差别非常大,而且国家与企业在管理创新上发挥的作用也有差别,总体上讲,我国的企业管理创新在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地区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创新过程也大相径庭,但是我国改革创新的方向始终是以市场经济作为主导方向

。(一)企业管理创新制度具有多元化特征

企业管理制度创新和改革应该服从市场经济目标,但是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所有制的企业中管理创新的形式应该向不同的方向发展,这种管理创新多元化会成为我国经济朝着多元化和多样化方向发展的体现。

(1)由于我国地大物博,在历史和自然环境等因素作用下,我国不同的经济地理区域会形成产业结构上的区别,这样的差异会带来生产工艺和资源组成的不同,面对不同产品带来的市场结构和环境,不同企业对产品组合和产品价格的制定也会有很大差别,导致企业管理的方法和目标不一样。比如,生产工艺繁琐的企业都重视技术层面的创新,市场竞争力大的企业会根据收益情况,在节约成本上进行创新。

(2)不同行业根据自身生产规模、技术层面和综合实力,在管理创新上也有很大差异。概括来讲,资本密集的企业把企业管理的中心放在财务管理上,通过提高收益率、降低投资风险实现企业管理制度的改革。劳动力密集的企业通常会以劳动雇佣和规范员工管理制度为核心,通过对员工的规范化和法制化的手段当作企业管理创新的出发点。技术密集的企业会把重点放在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来增加企业实力,与金融业类似但性质不一样,金融业是以引进先进现代化电子商务平台来降低投资风险和投资成本。因此,不同行业形成的管理创新的重点都取决于企业自身的成本结构。

(3)企业管理制度创新根据企业的所有制不同,创新方面也有所不同。大中型国企在创新制度过程中注重于处理经营者和所有者间的关系,增强所有者监督力量,以防出现产权虚置,作为国企创新目标,公有产权具有分散性,公有制的企业产权不可分,在这个背景下,产权容易发生虚置的问题,内部人逐步会控制整个企业,所以这个问题是当下创新制度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而民企通常都是依靠家族力量维护和运营,科学化建设不到位,存在权责不清的可能性,所以有限责任很难确立,导致许多民企形成效益低和管理乱的局面。所以,我国家族制企业的管理创新应该以适应我国社会结构、以市场为导向进行改革创新。

(二)企业管理创新具有渐发性特征

我国经济改革发展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渐进改革和创新。宏观上,我国从计划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很漫长;微观上,企业管理创新必须存在这样的内在特质。随着经济社会的渐进性发展,我国企业管理创新随之稳步进行。我国企业管理制度曾经历过放权让利改革、承包责任制改革、税务改革和产权改革等各个阶段。在改革开放社会转型初期阶段,国家宏观提出计划经济的概念,承认企业是商品独立生产者,否定超前经济理论。随后,我国企业管理制度由计划经济管理模式逐渐转变为独立、自负盈亏的经济管理模式,企业的经营权力依然很小。随着人们思想认识的逐渐提高,认识到了市场因素的重要性,价格机制成为了经济转型的核心问题,怎样可以将国家统一产品价值转变为受供求影响配置产品价值成为当时经济改革的主要问题。紧接着,价格机制逐渐的改变了企业管理模式,内容主要是以收益机制为核心,以市场为主导方向,以企业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国有企业管理改革的新趋势。为了企业建立真正的市场经济模式,我国实行承包制和利改税务的措施,其目的是价格机制和成本收益机制可以对企业的决策产生一定影响,使企业有活力,可以带动地区进而带动整个经济体制的发展。现如今,我国的企业管理创新和转型工作仍然是以企业产权改革为主导,建立现代产权制度,其核心目标是以产权关系来进行资源配置。

(三)企业管理创新具有自发性的特性

我国的企业管理创新自发性特点比较明显,所谓的自发性是以个体需要为主体导向,行为上不完全迎合国家法律和政策的一种特性。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是我国单独的企业对国家法律和政策的突破,在改革开发道路上表现的比较突出,我国企业管理创新自发性最好的表述就是先改革,再探究改革方向。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经济体制不完善,方向也不明确。而苏联和东欧国家在经济改革当中已经实现社会主义计划管理模式,并且逐步向市场经济模式转变。我国曾经在学术界也讨论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问题,因我国企业总是遵循陈旧的教条,当时没有明确的改革方向,但是在改革发展不断探索的道路上,我国企业管理人员突破了陈旧的管理模式,进行大胆创新,逐步脱离国家直接进行行政控制,以利润和价格作为经营方向的杠杆。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在没有把企业当作独立商品生产者的条件下,需要重视市场的价格、利润、供求规律,而不是直接等待上级指令,每次突破原有体制都会给改革增加一份动力。我国企业管理制度创新的内在特色就在于改革过程中管理人员首创主观上的能动性,在改革过程中不断的完善和修正,国家在认可的同时也在完善相关的政策。

三、国有企业管理动力机制

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首先应当考虑的因素是利润,因为企业就是将利润最大化作为目标来运营的经济组织。我国拥有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历史背景,导致国企管理创新具有相对复杂的动力机制。国企开展管理创新的动力与市场环境和体制环境息息相关,不同转型时期的体制环境、市场环境、国家政策影响了企业管理创新的动力机制。

(一)转型早期国企管理创新动力机制

国企管理创新系统在转型早期主要由国企改革因素、体制因素、市场调节因素以及国企自身因素等构成。这些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不但形成了国企管理创新动力机制生成机理的基本因素,而且决定了国企管理创新系统在这一时期的基本属性。这一时期,我国经济转型处于起步阶段,宏观经济体制主要是计划经济体制,这样的经济体制决定了国家与企业的分配关系和管理方式,发挥主导作用的还是国家行政力量。在这种体制和格局下,国企在管理创新上主要是典型的以服从和响应为主,从国企管理创新动力源考虑,虽然是计划经济体制内部改革,毕竟从体制上引入了商品经济,这在客观上确立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向,明确了计划商品经济体制的目标。先后国企经历了两次带有市场化取向重大意义的改革:承包责任制和转换企业经营机制。这两个机制形成了国企管理创新机制的雏形,为企业管理创新的启动和发展奠定了体制基础。由此可见,这一时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导致国企的基本属性是国家行政的附属物,国企内部的管理创新机制是次要的存在,只能从属和响应,而存在于国企之上的政府才是支配管理创新重要推动的力量。所以,国企管理创新动力机制的主导是政府的强力推动,这是转型早期企业管理创新的显著特征。

(二)转型中期国企管理创新动力机制的发展

由于这一时期宏观经济体制发生质的变化以及国企改革政策的逐渐成熟和深化,国企管理创新系统发生了巨大变化,将市场化管理作为国企管理创新的主要方向。国企管理创新系统在转型中期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创新系统构成要素和创新系统组成结构。这一时期的国企创新系统由创新环境和创新实施主体两个部分组成,其中,创新环境的改变主要是初期的计划经济体制改为市场经济体制,国企政策成熟,市场竞争力的出现等;创新实施主体指的是开展管理创新的国企,从创新动力机制上分析,可以细分为多个要素的组合体,这些要素包括开展创新国企的身份、数量、管理水平、经营状况、未来发展愿景等,与转型早期比较,企业管理创新系统构成的要素明显增加了。不仅如此,创新系统构成的性质和组成也产生了质的变化,先经历了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是我国经济改革的主要目标,随后经过金融、投资、计划、外贸和财税五项改革使得我国完善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彻底的改变了国企的生存环境和地位,国企经营活动转变为以市场交换作为活动方式。经过这次质变的转型,非公有制经济迅猛的发展,打破了国企垄断的格局,出现外资、非公有制和国企三足鼎立的竞争局面,对国企改革的深化起到了促进和推动的作用,为了占据市场影响力在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都有重大突破。这一时期起,以政府推动和市场驱动双层导向为主题,是国企为利益越来越自觉的进行管理创新,这种成熟的创新动力机制使市场化管理彻底的进化,成为了现国企的基本范式。

(三)转型深化期国企管理创新动力机制的突破

加入国际贸易组织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进入了完善和深化阶段。虽然国企创立创新环境要素和组成要素没有太大变化,但还是从内涵上改变了很多,从调查情况来看,新时期的国企管理创新动力机制是外部环境和国企自身相互结合产生的,其发展方向也是互相影响和作用的。首先,国企的创新方式和指导思想明确,并确立了科学发展观,将发展方式的转变和追求可持续发展作为创新主要任务。其次,政府极力推进的国企战略目标很强,管理思想先进,发展理念比较明确,在财力和行政的支撑援助下,为管理机制的创新建立雄厚的力量,促成了国企管理创新由自觉主动创新转变为自主深度创新。最后,国企在创新过程中,不断发现自身的矛盾和问题,追赶国际水平的同时展开攻守兼备的理念,尽早解决漏洞也是为了将来不会出现更严重的失误,为企业管理创新的稳步深入奠定基础,将国企管理创新的愿望演变成管理创新的深化活动。总而言之,国有企业通过管理创新带来的动力机制,不论是在管理运作特征上,还是组织结构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与变化,这些变化为国有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四、结束语

第12篇

[关键词]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市场经济条件;模式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2-0051-01

十以来,我国进行了一系列的经济体制改革,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纷纷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并根据新形势调整经济管理模式进行了大变革。企业应不断优化经济管理模式。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创新与发展,是企业是否能够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关键。探索出一条何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经济管理模式,已成为当前企业管理研究的热点。

一、有关企业经济管理的概述

任何组织活动都离不开资源,但是在现实社会中,要想让有限的资源发挥巨大的作用,就少不了有效的管理。那么对于企业来说,经济管理对于企业的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它是整合了企业内各种资源,对企业内部经营和管理的一系列的制度、措施和方法,通过经济管理可以使企业价值得到充分展现。面对现在竞争强烈的社会局势,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有一席之地,那么就需要注重经济管理的作用,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大型企业对市场需求的灵敏度,实现企业决策的科学化运营,还有利于提高大型企业的资本运作的能力,让融资手段更多样从而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与此同时更有利于提高企业的预防和抵御经营风险的能力,让其发展更加坚固,从而进一步实现企业经济管理的目标。

二、我国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得到了提高,原有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已经远远不适合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大多数企业还在沿用陈旧的管理手段,与发达国家相比更是有着很大的差距,无论是整体系统还是局部制度都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企业管理制度尚未完善

虽然改革已经好多年,企业家也逐渐有了变革的意识,但是在执行时,经济管理的重视程度还是有很大的不足,无论是管理人员还是企业领导者,都没有做到位,缺乏相应的积极主动性,甚至我们还应看到最基础的管理制度都未完备,导致在企业内部管理中,缺少了专业的管理制度指导,让管理存在了很大的漏洞,降低了企业经营效率。

(二)人力资源管理,缺乏相应的科学方法和手段

在以人为本的企业价值观倡导下,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人力资源管理不仅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还是企业与之竞争对手抗衡的有力支撑。

但是由于没有完善的企业经济管理制度,导致人力资源招聘进来的精英,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管理,更没有相应的配套奖励制度,导致人才大量流失,频繁的团队换血,会让企业稳定性较差,人员没有安全感。再加上没有相应的培训计划,人才得不到可持续发展,整体素质没法提升,这在日后的竞争中会逐渐显示缺乏主动性、工作思路窄,好多问题不能顺利开展,降低了员工的专业性和创新性,从而给企业正常运行带来影响。

(三)组织机构缺少灵活性

有的企业虽然建立了明确的管理制度,构建了现代化的经济管理体系。但是,由于缺乏创新精神,经济管理活动固有化没有灵活运用,特别是在组织架构设置以及职责划分中,过于死板,教条严重,缺乏变通性,没有根据实际情况来制定和安排管理计划,难以做到与时俱进,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组织部门应跟上时展的脚步,不断调整企业内部经济管理模式与工作进度,确保企业可以在市场激烈竞争中稳定发展。

三、企业经济管理模式规划化的对策

(一)转变企业经济管理的理念

任何一件事想要成功,都首先要从自身建立一个理念,对于企业经济管理也是如此。要想让其发挥更大的作用,就需要我国企业重视企业的经济管理工作,并把每项工作落实到企业的每个员工管理中去,并根据国家的经济法规和企业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的企业经济管理制度,使企业的经济管理工作更加完善。

特别是在当今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突飞猛进的阶段,要想完善企业经济管理工作,就要对企业的管理效果和执行工作做详细的评估,从管理者到员工需和谐的相互配合,以确保员工能真正了解和认识自己所在的企业。另外,作为企业领导者,还需从自身出发,在加大学习的同时,注重企业的创新意识,培养和建立创新的管理机制给企业员工无限的创新空间和上涨动力。

(二)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

企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特别是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利用管理制度的相关规定全面评估管理企业各个环节,成为一个动态的平台,进而为企业稳定的发展提供保障。在建立和健全企业经济管理体系与组织机构的基础上,发挥企业最高管理者的价值,体现指点江山的谋划局面。例如针对企业内部的各个环节都建立一套完整的体系化管理,让大家有章可循,做到精细化管理,在提升管理水平的前提下,减少沟通环节,降低企业运行成本费用。

(三)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管理制度

人的积极性需要不断的激发,因此在进行企业经济管理的同时,要做到绩效考核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无论是员工的再次教育问题,还是升职、人才引进问题,都需要有着一套激励机制。例如人力资源部门可以实行定期培训工作人员,提升员工的工作素质,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与整体道德水平,此外建立自下而上的升迁机制,如果员工在工作期间表现良好,通过考核后可以获得岗位升迁的机会,然后根据岗位,制定相应的年终奖励、福利等,并将其融入员工薪酬中,以此留住优秀人才,激发员工的责任心,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保障。

(四)建立完善的组织结构

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建立了企业制度的基础上,建立企业完善的组织机构更加具有重要作用。因此,经过严格的调研和考察后,建立一个符合经济市场需求的高效节能的组织机构是企业发展的必然。同时,企业管理者应以市场为导向,根据战略发展方向,不断完善和更新企业已有的组织机构,并通过改变传统的企业经济管理观念,发挥每个人的才能,积极鼓励员工参与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去,并让员工提出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看法和建议,为企业注入新的血液。

(五)加强企业员工管理

企业应对员工实施人性化的管理,人性化的管理理念要求企业进行经管制度的创新,树立人性化的管理制度。人性化的管理制度是企业的管理要以人为主,必须尊重员工的人格,平等对待每个员工,不同时期地对员工问候与关怀,从而促进员工的工作e极性。

四、结束语

总之,在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最终目的的企业而言,科学而具有现代化理念的企业经济管理模式是成功的前提,也是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拼搏的保障。现代企业的经济管理就是要从最最基础的建立经济管理系统开始,不断的优化企业内部资源配置,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不断地走创新发展的道路,通过企业经济管理制度为进一步谋取企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和健康平稳的发展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

[1] 廖锦章,浅谈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规范化[J]中国商界,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