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医疗机构临床应用管理办法

医疗机构临床应用管理办法

时间:2023-10-10 16:08:3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医疗机构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医疗机构临床应用管理办法

第1篇

【摘要】目的 了解闵行区医疗技术许可和管理情况,为规范医疗技术临床应用提供监管建议。方法 对闵行区开展第一、二、三类医疗技术医疗机构以及相关部门管理人员进行调查。结果 闵行区共有10家医疗机构开展医疗技术,其中二三级公立医疗机构开展的医疗技术项目数量明显高于民办医疗机构,开展的医疗技术绝大部分为第一类医疗技术,各类医疗技术的负责人多具有高级职称,医疗技术的管理部门多为医务部门。

【关键词】医疗技术;应用;管理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医疗保健需求日益增长,竞争激烈的医疗市场中新技术和新设备引进和应用活跃。这些新技术的引进和应用,提高了医疗服务技术水平,为群众提供了较好的医疗保健,促进了群众的身体健康。为规范医疗技术的临床应用,卫生部于2009年3月颁布了《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办法》颁布后上海市也出台了《关于贯彻实施卫生部〈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的若干意见》,公布了上海市首批第二类医疗技术目录,对医疗技术实施准入管理。本文主要对闵行区医疗机构医疗技术应用和管理情况进行分析和讨论。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对闵行区开展第一、二、三类医疗技术的医疗机构以及医疗机构、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卫生监督部门的管理人员进行调查。第一类医疗技术是指安全性、有效性确切,医疗机构通过常规管理在临床应用中能确保其安全性、有效性的技术;第二类医疗技术是指安全性、有效性确切,涉及一定伦理问题或者风险较高,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加以控制管理的医疗技术;第三类医疗技术是指涉及重大伦理问题或高风险,需要卫生行政部门加以严格控制管理的医疗技术。

1.2 调查方法 制定统一的调查表,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进行现况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医疗机构基本情况、医疗技术许可和应用、医疗技术负责人和医师情况等。拟定访谈提纲,对医疗机构、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卫生监督部门的管理人员进行小组访谈。

1.3 数据统计分析 调查表统一编号,采用Epidata 3.1进行数据录入,采用SPSS11.5建立数据库进行分析,对定性资料通过阅读现场记录、听录音转变成文本进行处理。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闵行区共有10家医疗机构开展第一、二、三类医疗技术,其中公立医疗机构6家,民办医疗机构4家。10家医疗机构中三级医院2家,二级医院4家,未定级医疗机构4家,包括1家民办肿瘤专科医院,1家民办整形专科医院,1家民办综合性医院和1家临床检验中心(详见表1)。

第2篇

各设区市卫生局、杨凌示范区社会事业局,厅直厅管各医疗机构:

为进一步加强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范临床医师用药行为,促进药物合理应用,减少和避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医疗质量,保障群众身体健康,现就进一步加强医疗机构合理用药工作提出以下要求:

一、建立健全临床药事管理组织。全省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按照卫生部《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卫医政发〔〕11号)要求,建立健全本单位药事管理组织机构,成立临床合理用药监督小组,负责制定本院临床合理用药监督管理办法,完善管理机制,提出本院临床合理用药的目标和要求并组织实施,对全院合理用药情况检查定期开展和评价。药事管理组织和临床合理用药监督小组要认真履行职责,定期研究解决合理用药的具体事宜,确保安全、有效、合理用药。

二、扎实开展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工作。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认真贯彻落实《处方管理办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国家处方集》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严格按照《省抗菌药物联合整治工作实施方案》要求,立即开展全院范围的临床药事管理自查活动。自查工作要紧紧围绕临床药师、处方点评、处方集、临床用药目录、药物不良反应监测、毒麻管理、抗生素合理应用等工作的贯彻落实情况,全面梳理本机构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和临床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研究解决,限期进行整改,努力提高医疗机构临床合理用药水平。

三、严格实施合理用药全员培训制度。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制定临床医师药学知识培训计划,重点加强药物相互作用、药物代谢、药物禁忌、药物动力学等方面知识的培训,努力提高临床医师药学知识水平,强化医师合理用药意识,持续改进和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

四、切实加强对临床用药的监督考核。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高度重视临床用药管理,切实将临床用药监督考核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一是所有二级以上医疗机构都要强化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建设和管理,开展病原学检测及药物敏感分析工作,规范病原微生物培养、分离、鉴定技术,提高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准确率,为临床医师正确选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二是继续加强临床用药和细菌耐药监测工作。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认真落实《关于加强全国合理用药监测工作的通知》(卫办医政发〔〕13号)精神,逐步完善合理用药监测工作。21家医院被卫生部列为监测点的医院,要在扎实开展监测工作的基础上,认真做好数据的收集和上报工作,确保上报信息及时、准确。三是强化临床用药监管。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通过限制医师特殊使用类抗菌药物处方权的获得,加强医疗机构高级别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的管理;通过加大对开具不合理抗菌药物医师的处理力度和抗菌药物处方权限制,严格控制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要定期对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抗菌药物使用量、使用率和使用强度情况进行排名和公示,接受社会监督;要将临床合理用药评价结果与医师年度考核、医德医风考核挂钩,考核情况记录到个人档案。

五、加大合理用药宣传力度。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要结合“4.7”世界卫生日等活动,广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宣传教育,采取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方式加大宣传力度,向公众广泛宣传合理用药知识,提高全社会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认知度和参与度,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合理用药工作。

第3篇

我国药事管理一直以来都是伴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服务的改善而不断完善的,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和合理用药水平的提高也关系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基础。在药事管理中,信息化系统在不同医疗机构的药品采购监督管理和药物使用管理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应用,正按照国家药事管理实施策略稳步推进。

严管药品“源”

药品采购是药品投入临床应用前的第一个环节,也是涉及药品生产、药品流通、药品销售等诸多利益的重要环节。原卫生部、国务院纠风办等7部委在2010年联合印发《医疗机构药品集中采购工作规范》和《药品集中采购监督管理办法》,全面推行网上药品集中采购。相关规范推出2年后,2012年10月,原卫生部和国务院纠风办等部门联合召开了全国药品集中采购工作会议,讨论了适应深化医改新形势的药品集中采购工作办法和监督办法。江苏、福建、江西等6省在会上介绍了信息化采购系统对药品供应链管理的有力支持。

江苏省针对采购监管开发完成5个子系统:监管子系统包括采购双方机构查询、生产企业查询、结算信息查询等功能;统计子系统包括订单查询、配送查询、计划执行等功能;信息查询子系统有入围产品查询、基础目录查询、项目品种查询等功能;异常监控子系统有配送异常、未采购医院列表、验收异常、发票付款异常等功能;交易汇总子系统,定制了基本药物汇总、基本药物明细、基药采购前十位药品、医疗机构汇总等功能。

福建省应用的交易平台可自动保存集中采购全过程的操作痕迹,覆盖目录征集、企业报价、资质审核、医院采购、交易监管等功能,可自动根据差比价、竞价、议价规则等自动生成中标结果,并与医疗机构HIS系统无缝对接。通过网上实时监控,有效地遏制游离于网外的药品脱离监管的现象。

江西省的药品采购信息化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统一“一个平台”,“阳光医药”系统统一应用平台、规划设计、组织建设;整合“二类编码”,将药品电子监管码与商品条码进行整合,实现生产出厂、配送、入库、患者使用全程监控和追溯;显示“三种状态”,系统根据监察规则,显示信息异常、预警、正常等三种状态,达到规范行为、宏观掌控、实时监察;对接“四大系统”,整合现有医疗机构、医药集中招标采购、医保信息、药品监管信息等四大系统,对接数据;突出“五个环节”,从总体情况、时效、内容、流程等4个方面30多个监察点,对医药招标、采购、配送、使用和回款等5个环节进行监察。

客观处方点评

处方点评作为药剂科履行处方监督职责的重要手段,被看作是持续医疗质量改进和药品临床应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药物治疗学水平的重要手段。2007年,原卫生部的《处方管理办法》规定:医疗机构应建立处方点评制度,实行动态监测及超常预警,对不合理用药及时干预。

然而,在应用信息化系统管理之前,手工审方工作并不足以为用药“把关”。人工抽取处方点评的操作方式也存在种种漏洞,客观性受到影响,让临床用药合理化、处方干预与改进面临极大阻力。

为规范医院处方点评工作,提高处方质量,促进合理用药,保障医疗安全,原卫生部于2010年组织制定了《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在《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中,第三章“处方点评的实施”特别提出:有条件的医院应当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处方点评系统,逐步实现与医院信息系统的联网与信息共享。这项细则明确要求了医院积极探索建立和利用电子信息处方点评系统,逐步实现处方点评自动化,是处方点评的发展方向。

第4篇

[关键词] 抗菌药物;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 R97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08(b)-0164-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antibacterial usage in our hospital and discuss the countermeasures so as to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improving levels of rational drug use. Methods Three hundred inpatients from departments of internal medicine,surgery,gynecology,and pediatrics from July to December in 2013 were randomly selected in our hospital and statistically analyzed by retrospective investigation. Results The usage rate of antibacterial agents reached 59.33%(178/300).The variety most frequently used was cephalosporins accounting for 81.90%(181/221),of which the cephalosporin in third generation took the majority accounting for 42.99%(95/221).The top three varieties were ceftazidime,cefuroxime,and cefmetazole.The rate of irrational drug usage was 26.97%(48/178). Conclusion The antibacterial agents used in our hospital is not so reasonable.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vocational study of medical staff and supervision of antibacterial agents in order to ensure the antibacterial agents used in safe,effective,standard and rational way.

[Key words] Antibacterial agent;Current situation;Countermeasure

1929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最先发现的青霉素,是人类攻克感染性疾病的重要里程碑。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疗技术的进步,各种抗菌药物不断涌现,已成为临床应用最广泛、品种最多的一类药。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使用量、销售量排在前15位的药品中,有10种是抗生素,住院患者使用抗生素的费用占总费用的50%以上[1]。在许多基层医院住院患者抗生素的使用高达80%左右[2-3],因此抗菌药物的滥用现象越显突出,其后果是产生耐药性和各种不良反应的出现[4-5]。本文通过分析本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并探讨对策,为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随机抽取本院2013年7~12月的300例住院患者病历资料,其中内科、外科、妇科和儿科各75例;男性182例、女性118例;年龄3个月~94岁。

1.2 调查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通过查阅本院病案室出院病历,记录患者一般信息(住院号、性别、年龄、入院诊断、入出院时间等)、抗菌药物使用信息(用药名称、剂型、剂量、用药途径、用药天数等),对抗菌药物使用率、抗菌药物种类、品种、联合用药等方面进行分析。

1.3 评价依据

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6](以下简称《原则》)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7](以下简称《办法》)评价抗菌药药物选择、使用方法、联合用药等是否合理。

2 结果

2.1 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178例患者使用抗菌药物,使用率为59.33%,以外科使用率最高,达90.67%(68/75),其次为妇科和儿科,均为61.33%(46/75),内科最低,为24.00%(18/75)。

2.2 抗菌药物种类及使用频次

所用抗菌药物涉及4类20个品种。使用种类最多的是头孢菌素类,占81.90%(181/221),其中以第3代居多,占42.99%(95/221)。使用频数居前三位的品种依次为头孢他定、头孢呋辛和头孢美唑,分别占23.98%(53/221)、18.55%(41/221)和9.05%(20/221)(表1)。

2.3 抗菌药物用药时间

75.84%(135/178)的患者用药时间7 d者占7.30%(13/178)。

2.4 抗菌药物联合用药情况

以单一用药为主,占75.84%(135/178),二联和三联用药分别占22.47%(40/178)和1.69%(3/178),无四联及以上用药者。

2.5 抗菌药物用药评价

药物选择不当34例、使用方法不正确6例、药物拮抗5例、三联用药3例,用药不合理率为26.97%(48/178)。

3 讨论

3.1 存在问题

3.1.1 指征掌握不严

调查发现,本院医生对抗菌药物指征把握不严,对所有Ⅰ类切口手术和部分病毒、高血压等非感染性疾病均使用了抗菌药物,且以价格较昂贵的第2、3代头孢为主,过分依赖抗菌药物治疗疾病。本次调查抗菌药物使用率达59.33%,均高于国内(50%)和国际(30%)水平[8]。

3.1.2 使用方法不当

时间依赖性且消除半衰期短抗菌药物应多次给药以使MIC的时间延长,才能达到最佳疗效[9]。调查发现,本院使用抗菌药物时,单次剂量偏小或偏大,给药间隔过长或过短,联合用药未考虑药物的拮抗作用和毒副作用,因而达不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3.1.3 病原检测不全

联合用药或使用广谱抗生素来“覆盖”诊断不明确的致病菌,是住院患者抗菌治疗的特点[10]。基层医院微生物检查较少,大部分医生全凭经验用药,而且用药起点较高,多选用第3代头孢菌素,不仅增加了患者的医疗成本,而且可能导致细菌耐药性和二重感染的发生。

3.1.4 行政管理不力

近几年来,国家就抗菌药物的使用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文件,但基层医疗机构和卫生行政部门的监管力度不到位,有的医疗机构和医生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医院购进的抗菌药物品种多,医生随意更改治疗方案,缺乏相应的行政约束。

3.2 对策探讨

3.2.1 医务人员

3.2.1.1 严格掌握抗菌药物指征,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预防感染、治疗轻度或者局部感染应首选细菌敏感的、非限制使用级的、价格低廉的抗菌药物,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仅在手术时间长、手术创面大等情况下才考虑使用。

3.2.1.2 规范抗菌药物联合用药,避免药物毒副作用 联合用药的指征是病情特别严重,如败血症、化脓性脑膜炎、数种细菌合并感染,单用一种抗生素不能控制或者单用一种抗生素使血液浓度太大,患者不能耐受其不良反应,加用另一种抗生素可减少该药的剂量,以达到同样的疗效。联合用药一般二联为宜,选择没有拮抗而有协同或相加作用或大于两药单用总和的抗生素。

3.2.2 医疗机构

3.2.2.1 建立业务培训机制,提高医生用药水平 医疗机构要建立系统培训机制,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药品管理法》《执业医师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处方管理办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国家基本药物处方集》《国家处方集》和《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等相关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和相关技术规范的学习,为临床医生自觉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高临床医生用药水平。

3.2.2.2 加大病原检测力度,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医疗机构要加强微生物实验室建设,全面开展微生物培养、分离、鉴定和药物敏感试验等工作,采取强制性措施,要求各临床科室在开始经验治疗前采集检测标本进行早期病原学检测,从而掌握临床感染的特点,以便临床科室选择适宜有效的抗菌药物,以减少耐药性的发生。

3.2.2.3 实行药物分级管理,形成有效督查体系 《办法》规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实行分级管理。根据安全性、疗效、细菌耐药性、价格等因素,将抗菌药物分为非限制使用级、限制使用级与特殊使用级三级。研究表明,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已初显成效[10-11]。医疗机构要建立健全药事管理机构,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定期组织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对抗菌药物处方、医嘱实施点评,并将点评结果作为医师定期考核、临床科室和医务人员绩效考核依据,对出现抗菌药物超常处方3次以上且无正当理由的医师提出警告,限制其特殊使用级和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权,形成有效的督查约束体系。

3.2.3 卫生行政部门

卫生行政部门要定期对辖区内医疗机构的抗菌药物使用种类、使用量、使用率等情况进行排名并予以公示,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纳入医疗机构考核指标体系,并与医生定期考核和职称评定挂钩,加大行政执行力度,从根本上解决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问题。

综上所述,本院抗菌药应用存在不合理现象,今后应以加强抗菌药物应用的管理,要按照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原则,建立健全有效的监管机制,加强业务培训,使临床医师严格掌握抗菌药物用药指征、种类选择、用药时间、配伍用药原则等专业知识和相关的法律法规,以提高抗菌药物使用的规范性,保证安全、有效、规范、合理地使用抗菌药物。

[参考文献]

[1] 张新萍,杨本明,周丽华,等.住院患者抗感染药物合理用药调查[J].天津药学,2008,20(5):45-47.

[2] 闫德伟.基层医院抗生素应用情况调查[J].中国医学创新,2011,8(1):25-26.

[3] 李胜文,豆甲泰.基层医院抗生素使用现状的调查及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4):53-54.

[4] 严孚莹,马淑媚.医院抗生素使用调查与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0,7(22):135-136.

[5] 曹叶群.基层医院抗生素应用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12):162-163.

[6] 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总后勤部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Z].2004.

[7] 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84号)[Z].2012.

[8] 黄祖林,吴晓琼,马文东,等.饶平县中医院抗生素应用情况的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16):7-8.

[9] 李俊.临床药理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77.

[10] 薛彦宁.基层医院抗生素使用的现状及管理模式探讨[J].中国药业,2012,21(24):9192.

第5篇

根据《卫生部关于在全国医疗卫生系统开展“三好一满意”活动的通知》精神,制定本方案。

一、20__年工作目标

紧密结合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创先争优活动,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以人民群众满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持续改进医疗质量,大力弘扬高尚医德,加强行业作风建设,进一步解决医疗卫生服务和行业作风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权益,推进医改顺利进行,促进社会和谐。

二、活动范围

全国各级各类医疗机构,重点是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卫生监督、疾病预防控制等其他卫生机构可以参照本方案,结合实际组织开展“三好一满意”活动。

三、20__年工作内容和要求

(一)改善服务态度,优化服务流程,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努力做到“服务好”。

1.普遍开展预约诊疗服务。全国所有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实行多种方式预约诊疗,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转诊预约的优先诊疗。到20__年底,城市社区转诊预约占门诊就诊量的比例达到20%,本地患者复诊预约率达到50%,其中口腔科、产前检查、术后病人复查等复诊预约率达到60%。

2.优化医院门急诊环境和流程。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改善医疗机构医疗服务管理工作的通知》(卫医政发〔〕12号),将改善人民群众看病就医感受作为加强医疗服务工作的创新点和突破点,落实便民、利民措施,通过预约挂号、合理安排门急诊服务、简化门急诊和入、出院服务流程、推行“先诊疗,后结算”模式、提供方便快捷的检查结果查询服务等,积极探索、创新,有计划、有重点地推进各项改善医疗服务的措施,做到安排合理、服务热情、流程顺畅,不断促进医疗服务水平的提高。

3.广泛开展便民门诊服务。全国有条件的三级医院开展双休日及节假日门诊,充实门诊力量,延长门诊时间。鼓励、支持三级医院医务人员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执业活动。

4.推广优质护理服务。全国三级医院全部开展优质护理服务,50%的三级甲等医院优质护理服务覆盖50%以上的病房,40%的地(市)级二级医院和20%的县级二级医院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完善并落实专业护理人员编制和内部收入分配等政策。

5.推进同级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按照《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建设推进同级医疗机构检查结果互认工作的通知》(卫办医政发〔〕108号)要求,在加强医疗质量控制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同级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工作,促进合理检查,降低患者就诊费用。

6.深入开展“志愿服务在医院”活动。

逐步完善志愿服务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志愿服务新形式、新内容、新模式,促进医患关系和谐。在医疗机构为社会搭建向患者奉献爱心的平台,将志愿服务引入医疗机构;同时,医疗机构要组织广大医务人员以志愿者身份深入基层,特别是流动人口集中生活工作的场所以及康复、养老等机构,开展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和健康教育等志愿服务,使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改善医疗服务的实效。

7.建立健全医疗纠纷第三方调解机制和医疗责任保险制度,认真落实医疗投诉处理办法,严格执行首诉负责制,深入开展创建“平安医院”活动,严厉打击“医闹”,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二)加强质量管理,规范诊疗行为,持续改进医疗质量,努力做到“质量好”。

1.落实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核心制度。严格落实首诊负责、三级医师查房、疑难病例讨论、危重患者抢救、会诊、术前讨论、死亡病例讨论、交接班等核心制度,严格落实《病历书写基本规范》和《手术安全核对制度》,规范病历书写和手术安全核对工作,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2.健全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贯彻落实《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管理办法(试行)》,推进国家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中心、重点临床专业国家级医疗质量与控制中心建设,完善管理制度、质量控制标准和指标体系,提高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水平。要建立医疗质量、医疗安全评价体系,启动医院质量评价工作。要切实加强医院内部管理和基础医疗质量管理,继续强化临床专科能力建设和医务人员培训,加强医疗服务过程中重点环节、重点区域、重点人员管理,持续改进医疗质量。

3.严格规范诊疗服务行为,推进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认真落实临床路径、《临床技术操作规范》、《临床诊疗指南》、《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处方管理办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规章、规范,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行动,严格规范医师处方行为,促进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大力推行临床路径和单病种付费,促进医疗质量管理向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精细化发展,规范诊疗行为,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

4.加强医疗技术和大型设备临床应用管理,保证医疗质量安全和患者权益。地方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切实加强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按照《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要求,建立严格的医疗技术准入和管理制度,对违规擅自开展新技术、配置大型设备的行为要坚决予以查处。

(三)加强医德医风教育,大力弘扬高尚医德,严肃行业纪律,努力做到“医德好”。

1.继续加大医德医风教育力度。要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继续培养和树立一批先进典型,加大对医德高尚、医术精湛、敬业奉献先进典型的宣传表彰力度,结合卫生行业特点,深入开展宗旨意识、职业道德和纪律法制教育,引导广大医务人员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

2.制定完善医德医风制度规范。制定医疗机构从业人员行为准则,研究制定《关于加强公立医院反腐倡廉建设的指导意见》,协调有关部门出台《医疗卫生管理违纪违法行为处分规定》,研究制定《执业医师法》等医疗卫生法律法规中有关罚则条款的实施办法,切实加大对医疗卫生领域违法违纪行为的惩戒处罚力度。继续认真抓好医德考评制度的落实,进一步细化工作指标和考核标准,建立对医务人员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3.坚决查处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案件,严肃行业纪律。严肃查处乱收费、收受或索要“红包”、收受回扣、商业贿赂等典型案件,充分发挥办案的警示作用。注意发挥查办案件的治本功能,推动完善制度、堵塞漏洞,净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社会环境。

(四)深入开展行风评议,积极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努力做到“群众满意”。

1.要认真开展患者满意度调查和出院患者回访活动,征求意见和建议,有针对性地改进服务。

2.继续以开展民主评议行风作为推进卫生纠风工作、维护群众利益的重要载体,积极组织、主动参与民主评议行风活动,以评促纠、注重整改。继续发挥行风监督员的作用,高度关注并积极参与政风行风热线,认真倾听群众呼声,及时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努力让社会满意。要积极探索建立科学的卫生行风评价机制,更加客观、公正地反映卫生行风状况。

3.全面推行医院院务公开制度,进一步落实院务公开各项要求以及《医疗机构院务公开监督考核办法(试行)》,增强医疗机构院务公开意识,推动医疗机构进一步优化服务流程和内部民主管理决策。

四、活动步骤和安排

按照阶段性与长期性相结合的原则,20__年活动总体分为学习宣传、查找问题、整改提高3个环节,一方面要有所侧重,集中时间解决突出矛盾和主要问题,另一方面,三个环节要有机结合,边学边查边改边建,统筹兼顾、有序推进,不断取得阶段性成效。

(一)学习宣传环节。卫生部召开“三好一满意”活动视频会议,对全国医疗卫生系统开展“三好一满意”活动进行全面动员部署。地方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卫生单位要迅速组织行动,明确组织机构,制定实施方案,细化工作措施,明确责任要求。要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和思想发动,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引导广大干部职工充分认识开展“三好一满意”活动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组织干部职工认真学习领会中央有关会议及文件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全国卫生工作会议和全国卫生系统纪检监察暨纠风工作会议部署,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公德、职业道德教育。要加大对医德高尚、医术精湛、敬业奉献先进典型的宣传力度,充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

(二)查找问题环节。地方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采取多种形式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全面了解医疗卫生服务和行业作风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各医疗机构要摸清行风建设现状,深入了解和掌握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意见和建议。要通过召开座谈会、设置意见箱、开通热线电话和网上沟通等多种方式,主动征询群众意见建议,找准群众对医疗服务中不方便、不放心、不满意的主要问题。

第6篇

然而,中国干细胞研究发展至今,除造血干细胞治疗血液疾病外,尚未有任何一家医疗机构的干细胞治疗得到受理或审评。开展干细胞临床应用的医院,均属于试验性,临床研究。按相关规定和临床伦理的要求,试验性临床医疗的受试者,是不应该被收取费用的。

虽然在2012年,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下称“国家卫生计生委”,原卫生部)下发《关于开展干细胞临床研究和应用自查自纠工作的通知》,对干细胞治疗乱象起到了一定震慑作用,很多医院按照规定进行自查整顿。但是,利益驱使和监管不严,使得整顿的整体效果并不是很明显。

一直以来,在干细胞治疗监管方面,中国缺乏专门的干细胞制剂质量控制和临床前研究的相关技术指南,难以正确引导和规范干细胞制剂的相关研发。为此,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下称“食药监总局”)在2013年3月了《干细胞临床试验研究管理办法(试行)》、《干细胞临床试验研究基地管理办法(试行)》和《干细胞制剂质量控制和临床前研究指导原则(试行)》3个文件的征求意见稿。正式文件一旦出台,有望填补此前在干细胞研究制备监管领域长期存在的空白。

意见稿中对干细胞研究申报与备案、临床研究、供者和参与临床实验受试人员的权益保障、报告、监管与处罚等方面做了详细规定。要求干细胞临床试验研究必须在干细胞临床研究基地进行,研究基地由国家卫生计生委和药监总局组织进行遴选和确定,必须是三级甲等医院和药监局认定的药物临床试验机构。

干细胞临床试验研究基地还需具备独立开展干细胞制品质量评价能力,在医疗、科研、教学方面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临床试验研究主要负责人需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并有干细胞或细胞研究的工作经历。

这样的规定大大提高了干细胞研究的准入门槛,可以说,通过适当设置准入门槛,把干细胞临床试验研究控制在一定数量范围。

意见稿特别强调,开展干细胞临床研究必须符合伦理准则,干细胞临床试验须经相应的伦理委员会审查,对项目做出伦理审查意见;临床研究基地必须成立相应的伦理委员会,由医学、伦理学、社会学和法学等专家组成,其组成和工作不应受任何参与研究者的影响。

同时明确,干细胞临床试验研究均属于在人体的试验研究阶段,要求不得故意混淆临床研究与临床应用,不得向临床实验参与受试人员收取费用,不得市场化运作,不得干细胞治疗广告,对严重不良反应24小时内及时报告。

意见稿还要求对每一份干细胞制剂从其如何从供者获得、如何体外操作,到最后的丢弃、回输或植入到受试者体内等环节进行追踪。

这些相关规定有利于保证临床实验参与者的安全,也有利于临床实验的规范运作和和对临床试验进行监管。

此外,意见稿还明确了相关责任处罚。取得干细胞临床试验研究基地资格的医疗机构,如发生严重违反相关规定、违规开展干细胞临床试验研究、向受试者收取费用等情况,将取消其干细胞,临床试验研究基地资格,同时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追究医疗机构主要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员责任。

第7篇

【关键词】药学服务;军队;医院

我国的临床药学萌芽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与国外临床药学的起步一致,但是由于自身文化素质和历史条件的限制,直至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一些大型综合性医院根据自身的条件,开展了不同程度的临床药学工作;20世纪90年代胡晋红教授将国外药学服务理念引进国内,开始了“一切以患者为中心”的临床药学服务,也开启了军队医院药学服务的新模式[1]。21世纪初期临床药师制的提出,加速了我国临床药学的发展,在卫生部和中国医院协会的倡导下,2006年我国开始培养不同专业的专职临床药师,为我国医院临床药学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2011年《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的实施,要求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必须配备临床药师,而且对人员配置数量有了明确要求,全国医疗机构进入临床药学快速发展时代[2]。随着医疗机构改革和医药事业的发展,一些医院的临床药学已发展至药学服务高级阶段,药师参与临床实践,如参与临床查房、制订药物治疗方案、接受用药咨询、给予患者用药指导和个体化药物治疗服务等已成日常工作。在药师的配合下,临床合理使用药物、重视药物的相互作用、尽量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以及正确掌握药物剂量等实际用药问题均能得以较好地解决,从而保证了用药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经济性。

1临床药学发展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为全国开展临床药学初始阶段,在中国人民第一五五中心医院老一辈药学工作者的带领和努力下,和全国临床药学发展一样,我们开展以临床药理为核心,以药物不良反应搜集为基础的临床药学工作。20世纪90年代,随着临床药理药代药动学的发展,中国人民第一五五中心医院开始尝试体内药物分析,进行血药浓度监测,开展卡马西平、地高辛等药物的血药浓度监测,同时继续进行药物不良反应搜集,印制中国人民第一五五中心医院《临床药学简讯》,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药学信息服务,并为患者提供用药咨询工作,在先辈们的努力下,中国人民第一五五中心医院一系列药物研究取得骄人成绩,“消炎痛微囊的体外释药特性及其栓剂在家兔体内的生物药剂学评价”“常见安眠镇静药物的快速薄层扫描临床监测研究”“降糖口服液的制备、药效研究及临床观察”“快速薄层扫描测定血药浓度的研究———人体血浆中消炎痛的测定”“利多卡因和苯甲醇对人体肌注青霉素后药动学及生物利用度影响的研究”等科研成果取得后勤部和原科技进步奖。21世纪,随着卫生部临床药学制的建立和《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的实施,为适应我国医疗体制改革和人们对合理用药的渴望,承载着老一辈药学工作者的硕果和寄托,中国人民第一五五中心医院临床药学工作进入了药学服务发展新阶段。

2临床药学工作现状

2.1临床药学工作人员专业素质

临床药学对促进临床医疗发展非常重要,药学人才的发展与培养对医院医疗质量的提高,尤其是合理用药水平的提高更为重要。中国人民第一五五中心医院临床药学已经从开始的药学实验人员、不良反应搜集人员、门诊用药咨询人员等分散模式,发展至集药师、临床药师、专职临床药师、药学科研人员为一体的临床药学新模式[3]。

2.2贯策落实政策法规,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临床药学本着“一切以患者为中心,促进临床合理用药”的工作目标,根据国家卫生部和总后勤部卫生部合理用药政策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卫生部制定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处方管理办法》《卫办医政发〔2009〕38号》《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4]等有关规定,并严格按照国家卫生部和总后勤部关于《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的要求,全面推进医院合理用药尤其是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工作,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2.3加强药学服务,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2.3.1深入临床,参与患者药物治疗

中国人民第一五五中心医院临床药师从2008年开始在重症监护室(ICU)参与患者药物治疗,充分利用自身的药学知识,向临床适时地推荐适当的药物和具体的给药方案与用药注意事项。目前,临床药师专业分别涉及肿瘤、ICU、抗感染、呼吸、心血管、消化等方面,根据医院科室设置情况,深入临床查房已经涉及ICU、老年病科、小儿科、心胸外科、普通泌尿外科、呼吸内科、消化内科。根据各位临床药师所学专业,深入临床,参与治疗团队,提供药学服务,完成临床药师工作记录、药历;参加院外专家会诊、全院会诊,临床药师被邀请会诊;每周参加查房科室病历讨论,书写病例讨论;定期对临床科治疗室(护士)药品管理进行指导。另外,中国人民第一五五中心医院使用特殊级别抗菌药物均得到专业临床药师会诊同意。

2.3.2开展处方点评,提升处方水平和质量

根据用药有效、安全、经济、合理的原则,依据《处方管理办法》、《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要求,以合理性为中心,从2007年开始每月抽取门诊处方、军人处方进行分析,2011年开始加强急诊处方、军人处方分析,对用药合理性、抗菌药物使用率、注射剂使用率、基本药物使用率、药品通用名占有率、抗菌药物金额占有率进行分析,并出具分析报告,中国人民第一五五中心医院处方合格率由原来的75%左右提升至95%以上,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率均在20%以下。每月对中国人民第一五五中心医院小儿科、老年病科、呼吸科、骨科所有药物进行统计分析,对使用超常的药物尤其是抗菌药物进行监控,必要时给予警示,出具分析报告。根据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至医务处,并联系临床科室和医生,反馈处方质量、药品质量信息,推荐合理用药方法,避免再次出现不合格处方和不合理用药的现象。

2.3.3利用信息化系统,加强临床用药监控

利用临床合理用药工作站(PASS系统)对中国人民第一五五中心医院医生用药情况实施动态指导,利用卓远医友合理医疗平台、全军抗菌药物监测系统对出院病历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国家卫生部和总后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要求,对中国人民第一五五中心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进行分析。2011年10月份开始每月抽取具有抗菌药物处方权的临床医师出院病历进行点评,每月出具抗菌药物处方及医嘱分析报告,上报至医务处,由医务处在全院会议上反馈至各科室,对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临床医师进行点名批评并给予处罚,抗菌药物合理用药使用率从2011年的465%达到目前的916%,使用合理性有较大提高。2010年开始每月对全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监控,包括抗菌药物使用率,一联、二联、三联、四联及以上使用率,预防使用率,各科室排名,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抗菌药物占用药品收入比率,抗菌药物使用金额和数量前十名等,中国人民第一五五中心医院抗菌药物使用率从66%左右降至目前的45%左右,使用强度从115DDD,下降至32DDD。

2.3.4加强药物不良反应监测

关于药物体外不良相互作用(配伍禁忌)及体内不良反应的判断,目前尚缺乏足够权威的依据。除了《中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所注明的具有法律效力外,更多临床实际用药及其相互作用都不能及时判断,国外的资料也不能简单地照搬[5]。这不但给药师提供此方面的信息带来困难,也让许多试图通过计算机手段自动监测不良反应或配伍禁忌的工作无据可依。加强药物不良反应呈报工作,关注药品不良事件,密切关注临床用药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开展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和上报,使我们对药物不良相互作用的认识有很大提高,我们在临床工作中重视药品不良反应、药品质量、输液反应等影响药物临床应用情况,并上报至全军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而且将其反馈至临床科室,加深医生、护士、药师、患者对药物不良反应的认识和处置,并对有些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做好预防工作。

2.3.5搜集资料,提供药学信息服务

药学信息学作为一门新的药学分支学科倍受重视,医院成为药学信息产生与利用的重要场所,随着医院局域网的逐步建设,药学信息的搜集和利用在医院内也逐步网络化,药学信息服务被提高到“药学服务”之高度。按照信息服务的对象,又可分为面向患者或大众和面向医护人员,面向患者的信息服务分为门诊服务(窗口咨询)、社区服务(面向大众)和病房服务(药师深入临床面对患者服务)[6]。临床药学室工作人员和门诊合理用药咨询窗口每天接受医生、护士、患者药物咨询,临床药师除了在临床查房时会接受查房科室的医生、护士药物咨询外,其他科室医生、护士以及患者经常打电话进行合理用药咨询。将临床药物的最新信息通过举行合理用药讲座、法规学习、出版药讯的方式反馈至临床,每月出版《临床药学简讯》并发至局域网方便医务人员学习,目前《临床药学简讯》已经出至404期;分别在全市、科内进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处方点评规范》、《合理用药与护理要学》等合理用药讲座,并编辑合理用药手册向患者和医务人员发放。

2.3.6加强团队协作,提升服务质量

目前我们有临床药师在老年病科、ICU与医生、护士、营养师、心理咨询师组成“五师团队”为患者服务。临床药师每周3次,面对面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药物最佳用法、服药时间、注意事项、不良反应等,并发放《患者用药指导单》将常用药物的注意事项通过书面形式再次向老干部讲解,并发放指导单。

2.4结合临床开展药学科研

结合临床开展相关科研实验研究,重点在于解释临床合理用药中所发现问题的理论机制,例如关于临床药物动力学的研究、关于临床用药配伍禁忌及给药方法的研究、关于临床药物不良反应的研究等。并与临床科室合作“单胺氧化酶抑制剂神经保护作用的研究”“综合心理干预对空降兵跳伞应激状态心身健康的影响及应用”,分别获得后勤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在中国核心期刊30余篇,并利用与老干部病房医务人员协作,加强对多发疾病常见药物临床应用相互作用的研究。加强药物上市后再评价工作研究,与广东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合作,参与参附注射液与华蟾素注射液上市后再评价工作。

3临床药学发展规划

3.1加强临床药师的培养,提高临床药师综合素质

目前医院药师大多是以化学为主的药学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只懂药,不懂医。缺乏高素质复合型的临床药师是临床药学工作难以开展的一个重要原因[7]。一名合格的临床药师不仅应该是一个药学方面的专家,还应掌握临床医学的知识以及与医生和患者沟通交流的技巧。临床药学是一项专业性极强,与临床紧密结合的药学实践。要求每个临床药学工作者必须有扎实的药学理念知识,同时又必须具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掌握临床药物治疗的最新进展,如《诊断学》《临床药物治疗学》《治疗学的药理学基础》《内科学》等相关学科,以便更好地服务临床医疗。加强临床业务知识的学习,深入病房参与查房、会诊是今后的工作重点,并定期进行科室内部病例讨论,同时医院和科室要注重和加大对临床药学人员的在职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强调临床实践技能的培养和临床思维、临床路径的建立,努力打造和营造医院学习型科室。

3.2坚持临床查房不动摇

临床药师查房是临床药学工作开展的基础,由于中国人民第一五五中心医院临床药师参与多项临床药学工作,可能导致其压缩临床查房时间以完成其他工作,阻碍了临床药学工作的持续开展,也不利于临床药师成长。今后工作中,要保证足够的临床查房时间,加强患者进行全程监护,对不良反应的发生、发展和结局整个过程有全面了解。临床药学的核心是以患者为中心,保证患者用药的安全、有效和经济,医院药学所有一切工作的目的都在于此,所有一切工作的受益人最终是患者。

3.3拓展治疗药物监测

通过对国内药物血药浓度监测文献资料的学习,以及对医院常见需要进行血药浓度监测药物的利用情况,在原有进行血药浓度监测的基础上,加强对万古霉素、环孢素、抗癫痫药物等药物的监测,同时对使用地高辛、华法林的患者进行全程用药监护,加强患者出院后随访工作,提高患者用药安全和医疗质量。

3.4进一步加强药学科研

通过与临床医务人员合作,加强对药物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的研究,通过药学科研人员,加强对药物临床应用研究,尤其对一些多发疾病的老年患者,或是合并肝肾功能不全患者的用药进行评估,并与信息技术人员合作,参照国外药物利用评价的程序,建立中国人民第一五五中心医院药物利用评价系统。同时与体系部队合作,深入开展药物在军事训练中的应用研究,减轻部队官兵在训练过程中的心肺负担。

3.5开展药物个体化治疗

随着基因检测技术的日益成熟,药物基因多态性的研究成为热门,结合血药浓度监测的个体化药物治疗是临床药学今后发展的趋势,目前我们主要开展抗凝药物华法林,心脑血管药物如氯吡格雷、降糖药、抗高血压药、降脂药的个体化治疗,并与临床医生一起开设精准医疗和个体化药物治疗门诊。总之,随着我国卫生事业的开展,人民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药学服务越来越重要,临床药学服务必将是我国医药事业发展新趋势。尽管我国临床药学的发展困难重重,但医院药学将会朝着以临床药学为基础、以患者为中心的药学服务方向发展[8]。中国人民第一五五中心医院临床药学工作一定会沿着中国临床药学发展道路,以患者为中心,提供全程化的药学服务,人民不断增长对合理用药的渴望,需要我们临床药师的专业素质和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因此我们必需加强学习,不断更新知识,提高专业水平和服务意识,才能做好临床药学服务,以达到确保临床用药安全、有效、合理、经济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朱珠,李大魁,叶敏.我国临床药学发展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药学杂志,2000,35(4):217-220.

[2]郑石洲,陈宙.中国临床药学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3(7):143-144.

[3]邓永坤,袁芳,吴秀芝,等.基层医院临床药学实践体会[J].中国药物警戒,2012,9(3):161-163.

[4]卫计委办公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总后卫生部药品器材局.关于印发《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的通知[S].国卫办医发[2015]43号.2015-07-24.

[5]李海菊,郭春花,王媛媛.影响中国人民第一五五中心医院老年住院患者潜在性不适当用药因素的回顾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3,33(14):1189-1192.

[6]颜海弟.我国临床药学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改革对策[J].中国医药导报,2011,8(15):143-145.

[7]曹梅馨.基层医院临床药学发展现状与设想[J].当代医学,2011,17(21):152.

第8篇

【关键词】 处方;处方点评; 门诊处方

2007年5月1日起, 《处方管理办法》[1]正式实施 。《处方管理办法》为处方管理的科学化, 制度化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处方管理办法》规范了处方调剂工作的专业技术资格并明确规定要建立严格的处方点评制度和定期处方通报制度, 对处方实施动态监测及超长预警, 定期登记、通报不合理处方, 及时干预不合理用药。

伊宁市人民医院自2008年5月开展门诊处方评价工作以来, 加大了对门诊处方的审核管理力度, 对门诊处方存在问题进行现状分析, 提出改进措施, 使本院门诊处方质量和门诊医生合理用药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1 资料与方法

根据《处方管理办法》、《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药品说明书抽取本院2012年6月至2013年5月外科、妇产科、内科、眼科、耳鼻喉科等8个科室门诊处方2880张(每月每科抽取30张处方), 设计门诊处方评价表。将处理结果汇总填表计算。

2 结果 详见表1, 2, 3

表1 不规范处方类型

不规范处方类型 不规范

处方

数(张) 占总

处方

百分数(%) 占不合格处方

百分数(%)

处方前记、正文、后记内容缺项 35 1.22 23.33

医生签名不规范或签字留样不一致 6 0.21 4.00

药品剂型、规格、数量、单位书写不清楚 14 0.49 9.33

药品用法用量含糊不清 19 0.66 12.67

药师未对审核、调配、核对、发药签字 7 0.24 4.67

新生儿婴幼儿未写明日、月龄 5 0.17 3.33

未使用药品规范名称开具处方 1 0.03 0.67

修改处未签名及注明修改日期 5 0.17 3.33

未填写临床诊断或书写不全 17 0.59 11.33

开具麻醉、未按规定执行 2 0.07 1.33

未按照相关规定开具抗菌药物处方 3 0.10 2.00

单张处方超过5种药品 1 0.03 0.67

门急诊处方超过规定日用量并未注明理由 4 0.14 2.67

合计 119 3.88 79.33

表2 用药不适宜及超长处方类型

处方类型 不合格处方

数(张) 占总

处方

百分数(%) 占不合格

处方

百分数(%)

药品剂型和给药途径不适宜 3 0.1 2.00

用法用量不适宜 11 0.38 7.33

联合用药不适宜 3 0.1 2.00

重复给药 5 0.17 3.33

配伍禁忌或不良相互作用 1 0.03 0.67

无适应证用药 6 0.21 4.00

无正当理由开具高价药 2 0.07 1.33

合计 31 1.06 20.67

表3 门诊处方评价一览表

综合评价指标 评价结果

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数 360张

使用注射剂的处方数 984张

就诊使用抗菌药物百分率 12.5%

就诊使用注射剂的百分率 34.0%

处方中基本药物品种总数 2880元

处方中使用药品通用名总数 2879张

基本药物占处方用药总品种的百分率 81%

药品通用名占处方用药总品种的百分率 99.9%

每次就诊人均用药品种数 2.1种

每次就诊人均药费 73.3元

每张抗菌药物处方的平均金额 95.9元

抗菌药物处方总金额占处方总额的百分率 16.4%

处方书写不合格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处方前记内容缺项, 漏泄, 书写不规范或字体难以辨认。如:无性别、无科别、无费别, 未填写年龄、处方日期, 无临床诊断或临床诊断书写不全, 这样给药师审方带来不便, 不利于对用药和理性的审查。如:麻醉、精一等特殊管理药品处方中忘记书写患者或代办人身份证号, 家庭地址。

②较多见的是在处方正文出现的药品的剂型、规格、数量书写不规范或不清楚, 用法用量含糊不清

③门诊处方超过7 d常用量, 急诊处方超过3日常用量, 慢性病未注明理由。

3 讨论

通过以上数据分析可知, 本院药品品种较少, 联合用药较少及无预防用药。

存在的主要问题:“用法用量不适宜”、“无适应证用药”、“重复给药不适宜”、“药品剂型和给药途径不适宜”、“联合用药不适宜”等。其原因:一方面医院相关部门监管、奖罚力度不够, 医生盲目追究经济收入。另一方面只关注药物临床用途和药效学方面的内容, 而对药代动力学、药物相互作用、配伍禁忌、联合用药等缺乏相关知识。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数为360张, 占抽查处方总数的12.5 %(按照WHO标准:抗菌药物平均使用率为20%~26.8%)。从抽查处方中可以看到, 门诊抗生素使用率和注射剂使用率较高, 表明门诊医师对注射剂和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意识不强, 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门诊大部分医生采用一日一次给药方式, 根本无法达到抗菌要求。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会导致细菌耐药、二重感染、损害人体器官、浪费药物资源等。“特殊使用”的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头孢哌酮舒巴坦钠等存在违反《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原则, 越级使用等现象。

建议临床医师遵循《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本院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合理选择药物, 防止滥用抗菌药物和注射剂。

卫生部于2010年2月10日印发《医疗机构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 为了处方点评工作进一步规范, 近期又出台《医疗机构处方点评实施细则》。把医院合理用药提高到行政干预层面, 医院药学工作由原来单纯的“以调剂为中心”向“以临床为中心”的指导合理用药方向转变。

处方是执业医师为诊断、治疗、预防疾病而开给患者的用药指令, 也是药师为患者调配发药的书面文章。

处方质量的高低, 可反映出医院管理水平、医疗质量, 因该院领导对此常抓不懈。在点评中, 医疗机构应重点点评该医疗机构的合理用药水平、处方管理水平和药物管理水平, 通过有效的处方点评, 可逐步提高医疗机构的合理用药水平和整体医疗水平。

处方点评制度的实施, 对临床医生规范处方书写、临床合利用药起到了推动作用, 本院处方质量有了较大提高, 处方的合格率明显上升, 促进了临床合理用药。同时也激励药师提高专业技术水平, 为充分体现药师的价值起到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第9篇

为进一步提升全县医疗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增强医疗机构风险防范能力,强化和保障医疗安全,按县卫计委文件精神要求,    大力开展医疗质量提升行动,逐步完善医疗机构医疗质量管理体系。通过医疗质量提升行动,不断增强医疗风险防范能力,提升群众满意度,进一步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权益。现将我院开展医疗质量提升行动阶段总结汇报如下: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落实目标责任

1、为加强对医疗质量提升行动工作的领导,医院领导班子认真组织学习县卫计委关于开展“医疗质量提升行动实施方案”的指示精神,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认真分析了我院在医疗质量工作中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活动的方法、步骤。

2、成立“医疗质量提升行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成员由院办领导和医药护技等科室主要负责人组成,以院长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各职能科室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负责本单位医疗质量提升行动,制定详细行动计划明确工作责任,定期不定期对“医疗质量提升行动”开展监督检查,落实各项措施。

3、明确分工,实行责任追究制。为扎实推进“医疗质量提升行动”活动的开展,做到事事有人管,件件有落实,院班子成员进行明确分工,对科室实行目标责任制,建立起逐级责任追究制,做到了全院行动一致,目标清晰,责任明确。

二、强化培训,提升医务人员的医疗质量和安全意识

在“医疗质量提升行动”活动中,我院始终把医务人员的培训放在重要位置,采取多种形式,全面开展业务技术人员培训,努力提升医务人员的业务技术能力和医疗安全意识。

1、召开了院班子会、科组长会、职工会,认真学习“医疗质量提升行动”活动方案,使全体工作人员了解、掌握活动内容,并认真贯彻实施。每月进行一次检查,由领导小组对各科室落实情况进行督导评价,下达评价结果与整改通知。

2、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强化医疗安全教育培训,加大宣传培训力度,着力増强全院职工特别是医务人员的医疗安全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组织卫生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常规规范的学习,我们先后开展了《执业医师法》、《护士条例》、《传染病防治法》等卫生法律法规的培训,通过集中学习、医务人员自学等形式,使医务人员了解掌握卫生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常规规范,强化其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增强依法执业的自觉性。科室形成医疗不良事件定期分析和通报机制,开展典型案例分祈,营造人人重视医疗安全、人人落实医疗安全的良好工作氛围。

   三、严格自查,认真整改,全面提高医疗质量

医疗质量是医院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医疗质量是医院管理的核心。我院围绕医疗质量工作,召开全体医、药、护、技人员参加的“医疗安全工作会”,查找安全隐患,制订医疗安全措施。

1、加强医疗安全防控工作。进一步完善医疗安全的组织领导、管理机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及标准,明确人员配置要求,措施落实到位;对于重点部位、重点科室采取特殊管理和措施,保证全院的各类设备、设施能够安全运转。  

2、按照《医疗质量管理办法》等相关文件要求,严格落实18项医质量安全核心制度,重点落实首诊负责、三级查房、值班、交接班和患者身份识别、手术安全核查及各项查对等核心制度。明确各位人员工作和范围,严格执业准入、资质准入,认真贯彻执行各种规范、指南、操作规程,加强监督,坚决杜绝违反医疗操作常规行为的发生。

3、加强临床合理用药管理。一是建立和完善医院药事管理组织,职责明确、制度健全,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二是贯彻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相关规定,遵循《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坚持抗菌药物分级使用,积极组织临床医师参加卫计委组织的合理用药培训及教育。

4、加强病历书写质量管理。按照《病历书写基本规范》和《医疗机构病历管理规定》,建立考核机制,每月对门诊处方、住院病历进行一次抽查,加强病历书写考核,开展医疗质量月通报及奖罚措施。

5、强化医院感染管理。首先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和相关技术规范、行业标准,加强对手术室、产房、消毒供应室和检验科等感染管理重点部门的管理和监控。其次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等法规和规章,加强对医疗废物的分类、暂存及处理工作,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杜绝感染事件发生。

四、存在问题

第10篇

【关键词】 处方;处方点评制度;合理用药

处方是医师为预防和治疗疾病而给患者开具的取药凭证,是药师为患者调配和发药的依据,处方质量是医院医疗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可以反映医院医师的医疗技术水平及工作责任心,同时也是衡量一所医院的医疗质量管理的重要指标。卫生部于2007年5月1日起实施《处方管理办法》,对不合理处方进行分析和评价,并针对门诊不合格处方存在问题制定预防措施,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自2010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门诊西药处方42781张(不包括品处方、处方、医疗毒性药品处方、放射性药品处方)进行抽查点评,并对查出的不合格处方进行分析,为促进医院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按照《处方评价工作表》的各项指标,手工填写并利用Excel精确数据统计,根据《处方管理办法》[1] 中要求的“四查十对”原则、检查处方,对科别、姓名、年龄、药名、规格、数量、标签、药品性状、用法用量、临床诊断这些项目进行检查,以此判断及分析处方的完整性、正确性和合理情况。处方点评根据《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2]、《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3],《新编药物学》(第17版)及药品说明书对不合理用药处方进行评价分析,汇总报表填写计算评价内容如下。

2 结果

在抽取的42781张处方中,处方版式应用不合理有12张,占不合格处方056%;处方前记缺项不合格585张,占不合格处方2761%;处方空白处未划斜线有39张,占不合格处方183%;修改处未签名及注明日期的有85张,占不合格处方的398%;处方超过规定用量未注明理由的有294张,占不合格处方1382%,等等。详见表1~2。

3 不合格处方分析及讨论

31 不规范处方 ①处方前记错误,处方前记是记录门诊患者个人信息的重要部分,如果此部分内容填写不完整,在建立患者用药历史档案时带来困难,并且无法有效追踪患者的用药情况,从表1可以看出,处方前记缺项或错误占不合格处方2761%,特别是缺写科室、临床诊断、年龄、性别等问题比较多,错写年龄“8个月”写成“0岁”或在年龄项只写“成”字,老幼处方不明写“岁”和“个月”。缺写或笼统的写会使药房调配的人很难履行合理用药、剂量计算方面的监督责任,从而出现误用、多用的现象。②处方量超过7 d或3 d未注明理由,由表1可见,这类处方占不合格处方的比例398%,根据《处方管理办法》门诊普通处方不能超过7 d常用量,急诊处方不能超过3 d常用量,对于某些慢性病、老年病或特殊情况,处方用量可适当延长,但是医师必须注明理由。本院主要是晚期癌症患者长期服药居多,超过7 d常用量。③临床诊断不规范,此次调查发现,一部分处方诊断未填写,或者写“待查”,按照《处方管理办法》不规范的处方,调剂人员无法判断其用药的合理性,此类处方占不合格处方比例1872%,如:阿普唑仑04 mg×2片,用法04 mg口服,bid,临床诊断:肺癌晚期,因此为加强用药合理性,临床医师需规范处方的诊断书写。④常见药品的剂型、规格、数量缺项,用法用量含糊不清,经常写“自用”、“备用”等。如:头孢拉定胶囊 025×24,用法:备用(错误是无剂量、无频次,用法用量不清楚),硝苯地平片、硝苯地平控释片、硝苯地平缓释片这三种剂型容易混淆,如果医师不了解药物剂型,将缓控/释制剂作为普通制剂给药,这样不仅达不到平稳释药的目的,还会引起药物毒性反应。

32 用药不适宜处方 ①用法、用量不适宜,由表1可见用法、、用量不适宜较为普遍,占不合格处方比例的2248%。调查中发现,青霉素及头孢类抗生素静脉点滴多为每天一次,抗生素在体内要发生抑菌和杀菌作用,必须达到有效的血药浓度且维持一定的时间,然而该类药物大多数均是半衰期较短,约05~2 h,其杀菌作用与维持血药浓度成正比,才能够取到良好的作用,所以一般3~4个半衰期给药一次,每日用药总量应分3~4次给药,引起患者用药错误,造成不必要的医患纠纷。如:处方阿奇霉素分散片025*10,1次025 g,1日3次,该处方用药频次错误,阿奇霉素分散片的正确用法是第1日05 g,第2~5日05 g或025 g顿服,连续服用3日。如:唑来膦酸注射液4 mg*1,用法每日1次,每次4 mg,其实,此药物间隔3~4周才用药1次,有效控制骨转移。②用药指征不明确,如上呼吸道感染的病原体多为病毒,如没有完全的合并症状,对症处理就可以。调查中发现,处方中这类患者抗菌素进行治疗,这样不仅容易引起细菌耐药还容易引起二重感染[4]。在卫生部《2012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中,明确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超过10%,临床诊断为细菌性感染着,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体种类及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按照药物的抗菌作用特点及其体内过程特点选择药物,抗菌药物的治疗方案应综合患者病情、病原菌种类及抗菌药物特点制定。调查中还发现一些患者不明原因的发热,使用地塞米松抗炎退热,我们知道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在临床上仅限于危重患者使用,应当严格控制,滥用激素不仅减低患者的抗病能力,还增加了治疗的难度。③给药时间间隔写错,例如:法莫替丁胶囊“bid”写成“tid”,硫酸吗啡缓释片“bid”写成“tid”,用药时间间隔不当,往往是因为医师对药物的半衰期不了解,给要时间是根据半衰期而定。部分医师将缓释长效制剂1 d多次给药,这样只增加服药次数,而没有增加其疗效[5]。④处方修改无医师签字,《处方管理办法》规定:处方字迹应当清晰,不得涂改,如有涂改,必须在修改处签名及注明修改日期,在门诊常常由于就诊患者多,就诊时间有限,医师经常不签名及注明修改日期,疾病是一个不断变化和进展的动态过程,处方中的药物治疗是根据患者当时的病情做出的,在修改处签名及注明修改日期,目的是保障处方的时效性。还有单张处方开药量超过5种,不合格处方28张,占不合格处方的181%。

33 处方后记错误 ①缺划斜线,《处方管理办法》规定:开具处方后的空白处应划一斜线,以示处方完毕。斜线如“/”作为结束的符号,它是为防止处方继续增加药物品种而设置的一种保护措施。但医师在书写处方时,也经常忽略结束符号。②医师签名或工号,结果见表3,在医疗工作中,处方反映了医师、药、护各方在药物治疗活动的法律权利与义务,并且可以作为追查事故责任的证据,具有法律效应,医师在处方上签字,是履行其自身的法律权利和义务,并对患者负责任的行为。

34 其他错误 ①专用处方使用错误,《处方管理办法》规定,处方由医疗机构按规定的格式统一印刷,品处方为淡红色,急诊处方为淡黄色,儿科处方为淡绿色,普通处方为白色并在处方右上角文字注明,调查发现患者“13岁”医师使用了白色普通处方,应该使用儿科淡绿色专用处方,急诊处方使用淡绿色专用处方,应该使用淡黄色专用处方,以区别儿童和成人在使用剂量上的查别。这些问题在本院处方都存在。②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用于预防和治疗细菌性感染的药物,有些抗菌药物也用于寄生虫感染,不合理之处主要是使用的溶媒不当、给药方案不合理、药物作用相互拮抗,毒性相加、重复用药、使用不当及配伍禁忌等方面。例如:处方中医师给患者开阿莫西林胶囊“10 d”的用量、头孢他美酯片“12 d”的用量,根据《处方管理办法》门诊普通处方不能超过7 d常用量,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还会产生细菌的变迁和细菌的耐药,反而会增加治疗的难度,又如:青霉素G钠注射液+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注射液,二者属于同类抗生素,联合用药不能提高疗效反而导致抗药性的产生。尽量不要联合用药。医患双方往往由于认识上的错误,盲目的应用抗生素或要求长期大量的使用抗菌药物,甚至认为所用的抗菌药物价格越高越能治病,使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现象愈演愈烈,最终导致细菌的耐药越来越严重,各种各样的不良反应越来越多。

通过这次对本院门诊处方书写质量的抽查与点评分析,发现出现的问题主要有:科室项目、临床诊断项目缺写或含糊不清、药品用量超量、处方修改无医师签字和注明日期,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等等。对一些项目的缺写,医师只要在思想上重视,严格按照《处方管理办法》执行,就一定能够解决这个问题,还应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合理的使用抗菌药物。

4 结论

由于本院是肿瘤专科医院,门诊处方用药品种较少,抗菌药使用率低,抗菌药联合用药较低更没有预防用药的现象,基本药物的使用率及静脉使用率较高,注射剂使用率较高,门诊化疗药及辅助药的使用频率较高。平均每张处方费用为27908元,平均就诊药品单价17945元,平均每次就诊费用为24523元,从以上数据来看,医师开大处方现象在本院较为严重,但是,本院是以肿瘤防治及治疗为特色的专科医院,就诊的患者多数是中晚期癌症患者,普通患者相对较少,所用的药物相对单一,所用的化疗药、辅助治疗药及晚期癌症的止痛药都价格偏高,使得患者的费用较高。

本院医师的书写不规范,这是造成不合格处方的主要原因,是本院医师对处方的书写不够重视,也体现本院对书写规范处方的监管力度不够,还需组织医师学习《处方管理办法》,加大监管力度。

5 讨论

本院是药学部和医务部联合实施对门诊处方点评,《处方管理办法》的颁布和实施,为医院处方点评制度的实施提供保障,自处方点评制度实施以来,对本院医师规范处方书写、临床合理用药起到了推动和促进作用,处方总的合格率982%,说明本院对处方书写质量控制也得到大大的提高,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和处方规范书写都有大大的提高,处方质量的高低,可反映出医院管理水平、医疗质量。医院应对此常抓不懈。职业医师在处方点评中医疗机构的合理用药水平、通过有效的处方点评,可以逐步提高医疗机构的合理用药水平和整体医疗水平。

参 考 文 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第53号.处方管理办法.2007

[2] 卫生部关于印发《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的通知.卫医管发[2010]28号.

[3] 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总后卫生部关于实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通知.卫医发[2004]285号.

[4] 栾潇潇,冯瑞浩.2009我院门诊处方点评及用药分析.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0,10(7):664

[5] 陈达.不合格处方浅议.西北药学杂志,2006,21(4):186188

第11篇

关键词 国际指标 门诊处方 合理用药 分析

合理用药关系到医疗机构的整体服务水平,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世界卫生组织(WHO)于1993年制定了《医疗机构用药调查指南》,提出了国际合理用药指标。同时我国卫生部2007年5月实施的《处方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处方点评制度,填写处方评价表,对处方实施动态监测及超常预警,登记并通报不合理处方,对不合理用药及时予以干预。我院是云南省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每年门诊处方量约20多万张。本文随机抽查2011年1~12月2400张处方进行统计分析,为推动合理用药管理可规范医疗行为,确保医疗安全工作提供数据支持。

资料与方法

资料来源为我院西药房门诊处方。随机选取了2011年度的2400张门诊处方,并按预先设计好的表格逐张逐项填写,内容包括药品种数、通用名药品种数、使用抗菌药物种数、使用注射剂种数、基本药物种数、处方药物种数。把各项数据输入Excel表格进行处理分析,例如:“每次就诊平均用药品种数:处方用药总品种数/处方总张数;就诊使用抗菌药物百分率:应用抗菌药物病例数/处方总张数×100%,”对各调查指标进行描述性分析,对部分调查指标与调查对象基本情况进行因素分析。

结 果

2011年1~12月门诊处方的WHO国际合理用药处方评价指标调研结果,见表1。

讨 论

平均用药品种数:我院是云南省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每年门诊处方量约20多万张。此次抽查的处方调研结果显示,2011年度平均用药2.6种,符合WHO对发展中国家医疗机构门诊药品的合理利用标准。同时,卫生部《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及我省相关规定,每张处方联合用药时药品种数必须在五种以下,从而降低了处方联合用药时药品品种过多的发生,减低了各种不恰当的联合用药导致的不良反应。

抗生素使用率:抗菌药物是目前各级医院使用最广泛的一类药物,也能反应一个医院合理用药的水平。此次调研发现2011年抗生素使用率24.6%,低于国家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规范》中提出的医院抗感染药物应用率力争低于50%的标准,表明我院医生对抗菌药物的使用较为慎重。

注射剂使用率:注射剂的过度使用,一方面增加了患者的治疗费用,导致了医疗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则增加了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率。为此,WHO对发展中国家医疗机构门诊药品的合理利用制定的标准13.4%~24.1%。此次抽查的结果显示我院26.3%,略高于此标准,原因可能是因为近几年国家医疗体制的改革及人们就医“小病在社区,大病上医院”心态的改变,使部分人小病进了药店及社区医院,大病才进医院,患病后先进行自我药疗,没有效果或病情加重才进医院打针,从而导致医院门诊注射剂使用率高的一个原因。

基本药物占处方用药率:“基本药物”的概念,是由世界卫生组织于1977年提出,指的是能够满足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剂型适宜、保证供应、基层能够配备、国民能够公平获得的药品。我国卫生部等9部门于2009年8月18日《关于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意见》,正式启动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建设工作。基本药物使用率反映着医疗机构在医疗实践上遵从国家药物政策的程度。基本药物的实用率81.1%,。因此,应继续加大宣传和使用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品种。

通用药名使用率:患者在处方中应明确的看到药品的通用名,而不是仅仅能够获得该药品的商品名。通用药名的使用体现了对患者医疗信息的公开权。我国于2007年5月1日开始实施的处方管理办法第17条明确规定,开具处方应使用药品的非专利名称(通用名)。本次抽查中,通用药名使用率99.8%,远远高于WHO对发展中国家医疗机构门诊药品通用名使用率比例,说明这与我院合理用药干预措施认真执行有关。

总之,患者每次就诊平均用药2.6种,患者使用抗生素比例24.6%,基本药物占处方用药比例81.1%,通用药名占处方用药比例99.8%。门诊处方合理用药国际指标分析是医院持续医疗质量改进和药品临床应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临床药物治疗学水平的重要手段。

通过此次对门诊处方合理用药国际指标分析可以看出,门诊用药基本合理,这主要源于医院管理部门和临床科室的紧密配合,同时此次调查结果也为推动门诊合理用药管理、规范医疗行为、确保医疗安全工作提供了数据支持。

参考文献

1 李洋,颜红.处方信息的分析和利用[J].中国医院统计,2005,12(1):79-81.

第12篇

一、推进公立医院改革

2013年是全面推进公立医院改革之年。县级公立医院要学习、借鉴试点地区的成熟做法和经验,积极推进各项改革。县人民医院作为试点医院要重点在综合改革上做文章。

1、改革公立医院服务体系。根据省两个指导意见精神,修订完善全县医疗机构设置规划,进一步明确政府举办公立医院的数量、类别、规模、布局。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促进非公立医院健康发展。

2、改革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根据政事分开、管办分开、法人治理的原则,改革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探索建立理事会、监事会、执行层为主体的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积极推行产权明晰、责任明确、政事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医院制度。根据权责统一的原则,加强院长职业化培训,规范实施院长负责制。

3、改革公立医院运行机制。以逐步破除以药养医机制为重点,积极协助推进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改革,合理调整医疗服务价格,突出抓好医保支付方式改革,落实公立医院各项财政投入政策。以全员聘用制度、岗位管理制度、绩效工资制度为三大核心制度,推进公立医院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奖勤罚懒、奖优罚劣的进人、管人、用人机制。

4、改革公立医院监管机制。以公益性为导向,以质量、安全、效率、服务、费用、对口支援、患者满意度为主要内容,开展公立医院运行绩效考核评价。规范开展大型医院巡查,加强公立医院经济运行监管。根据实际情况需要,及时调整日常监管重点,依法查处违法违规行为。

5、推进分工协作机制建设。建立健全城市医院与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上下联动、分工协作机制,从方便人民群众看病就医、构建分级分工科学合理的医疗服务体系、发挥医疗服务体系的整体效能出发,与医师多点执业、城乡对口支援、预约诊疗、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和康复医疗服务体系等有机结合起来,推进分工协作机制的建立,确保可持续发展。

二、改善医疗护理服务

6、努力改善医疗服务。深入推进“三好一满意”活动。全面落实改善医疗服务“省24条”。大力开展志愿者医院服务。全县3个二级医院要规范开展预约诊疗服务,专家门诊就诊患者预约率达到40%以上,出院病人复诊预约率达到100%。以县人民医院急救医疗站和范水、射阳湖、曹甸3个镇中心卫生院急救医疗点为依托,整合全县相关医院急救车辆和人员队伍,统一调度使用,建立健全城乡一体的院前急救医疗服务体系。

7、努力改善护理服务。提高优质护理服务内涵,以落实临床护理人力配备、完善责任护士制度、规范开展分级护理服务为三大重点,深入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以能力建设为中心,研究制定系统培训方案,继续开展“年轻护士素质提高行动”。开展护理服务技能竞赛活动。完善表格式护理病历。加强护理员队伍建设。落实护理垂直管理、同工同酬、调整护理收费标准等改善护理服务的各项保障政策和措施。县人民医院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病房覆盖率达到90%以上,其中A类病房达到5个以上;县中医院、县妇幼保健院、县第二人民医院及镇中心卫生院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病房覆盖率达到50%以上,其中A类病房至少1个;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要争取达到95%以上。

8、努力提升工作效率。要把缩短平均住院日作为当前医院工作的一项重点任务。要通过住院业务流程重组、急慢病分治、缩短术前和治疗前检查等待时间、患者住院前在门诊完成相关检查、双向转诊等一切有效手段,并完善相关政策保障措施,努力缩短平均住院日。2013年,全县各级医院出院患者平均住院日要较上年下降不小于1.5天。

9、努力做好医疗救治工作。认真做好突发公共事件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各项准备工作,加强急救医疗服务体系、医院发热门诊、肠道门诊、急诊科、感染性疾病科等规范化建设,二级医院急诊医学科要根据《省二、三级医院急诊科评价标准(2010年版)》规范设置,加强院前急救、医院急诊科、ICU等相关专业的人员培训,完善救治设备设施,完善医疗救治工作预案、方案和制度。密切关注手足口病、人感染性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点疫情,及时有效、科学规范地组织实施医疗救治工作,努力提高救治成功率,降低病死率,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

10、努力控制医疗费用。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把控制医疗费用作为落实社会责任、体现公益性的主要方面之一。落实“三合理”规范,严格控制医院药占比,力争2013年再下降2个百分点以上。要建立临床用药和检验检查监控制度,各级医院要明确医师抗菌药物处方权限,二级医院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低于20%、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低于40DDD、接受抗菌药物治疗住院患者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大于30%,及时发现并纠正不合理医疗行为,并与医务人员绩效考核挂钩。规范信息统计上报制度,要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力争使2013年医院平均门诊人次诊疗费用和平均出院人次诊疗费用与上年持平,或增长幅度低于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

11、努力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以平安医院创建为抓手,继续深入开展“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白杯赛”、“三好一满意”等活动。坚持预防为主,落实各项制度措施,完善医疗质量安全事件评估和责任追究制度,努力预防医患纠纷的发生。加强医院人防、技防、设施防建设。完善医患关系沟通协调组织,二级医院和镇中心卫生院都要建立专门的医患沟通部门,建立并完善以医疗风险评估为重点的各项工作制度,加强医患沟通的教育与培训,有效开展医患沟通,严格执行告知制度,维护患方知情同意权。严格投诉管理,落实首诉负责制。协助相关部门大力推进医患纠纷人民调解组织建设,完善保障机制和工作机制。大力推进医疗责任保险制度建设,全县一级以上医疗机构都要参加医疗责任保险。依法、及时、规范处置医患纠纷,涉及赔偿或补偿金额超过万元,必须引导到医患纠纷人民调解组织或人民法院进行处理,坚决打击“医闹”行为,切实维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

三、提升医疗服务能力

12、加强临床专科建设。推进各层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2013年,要建成市级临床重点专科2个以上。制定县级临床重点专科考评标准和方法,实行动态管理,不断提高全县临床专科建设水平。

13、加强医疗服务信息化建设。县人民医院要建成符合规范要求的电子病历系统,并规范运行,要充分发挥电子病历应用功能,重点完善临床路径管理、病案首页自动生成、医疗核心制度执行、临床危急值和抗菌药物使用管理等方面的自动报警功能等,规范前、后台格式化。全面推进HIS上水平,完善预约挂号、HIS辅助决策、信息查询、成本核算等方面的功能。

14、加强城乡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按标准推动县级医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建设发展。继续推进省示范和市标准化乡镇卫生院建设。二级医院要努力完成标准规定的所有必备技术项目,以临床重点专科建设、诊疗中心建设和新技术、新项目推广应用为三大抓手,全面提高我县临床医疗技术水平。积极协调有关方面,推进县人民医院转设为三级综合医院。促进优秀人才和技术向县级医院流动,带动县级医院技术建设上水平。县妇幼保健院、县第二人民医院和博爱医院要进一步加大等级医院创建力度,不断提升医院综合管理水平。

四、推进医院精细化管理

2013年,选择县妇幼保健院和射阳湖镇中心卫生院试点精细化管理,以效率为核心、以患者的需求和满意为目标,建立科学的组织架构、完善的管理制度、规范的业务流程,来推动医院的各项业务。在试点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在适当时机在全县全面推广,不断提升医院内涵建设。

15、强化医疗核心制度落实。强化医务人员医疗核心制度的教育与培训,继续组织开展医护人员“三基”考试。加强对住院运行病历的监控,继续开展门诊和住院病历质量检查。以首诊负责制、值班制度、会诊制度、技术准入制度等重点,继续开展医疗核心制度明查暗访。继续开展住院病历质量飞行检查。组织医政管理规范标准执行情况抽查活动。以落实医疗核心制度、提升常规医疗质量控制指标水平为重点,完善考核评价机制。

16、强化临床路径管理。2013年,所有二级以上公立医院都要开展临床路径管理,进入临床路径的专科和病种覆盖卫生部已经下发的临床路径,县人民医院临床路径管理病例数要占出院病人总数的8%以上,县中医院、县妇幼保健院要在上年基础上增加实施临床路径管理的专业和病种。有条件的二级医院可选择病种,与临床路径管理相结合,制定单病种诊疗规范,积极推进疾病诊疗规范化。

17、强化医疗机构准入和行为监管。依据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严格医疗机构设置审批、执业登记、变更、校验。加强医疗机构行为的经常性、规范化监管,严格不良行为记分管理。组织开展医疗机构执业行为集中式、拉网式检查。以超范围执业、命名不规范等为重点,依法查处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违法违规行为。做好非法行医查处工作。

18、强化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加强医疗技术临床应用能力审核、准入工作,指导医疗机构做好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工作。落实手术分级管理规范,明确医师分级手术权限,严格手术分级管理。加强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监督检查力度,依法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

19、强化医师和护理队伍管理。加强执业(助理)医师准入和执业管理,认真依法做好医师资格考试、注册、考核等管理工作。加大医师定期考核制度的实施力度,研究制定细化、可操作的医师工作业绩、业务水平、医德医风考评的具体标准和实施办法。加强美容主诊医师管理。加强进修、实习、见习医师服务行为的管理。加强医师会诊管理。规范开展医师多点执业工作。加大医师违规行为查处力度。以把好学历关为重点,继续加强护士注册和执业行为管理。加强护理管理队伍建设。

20、强化医院药事管理。组织实施药品管理法律法规和卫生部医院药事管理相关规定,加强药事管理组织体系建设,加强培训教育,落实制度规范,规范采购和使用行为。深化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行动,二级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关键指标全面达标。促进基本药物在二级医院的推广应用。切实加强特殊药品管理,毒精麻特殊药品规范使用率100%,县人民医院和县中医院肿瘤科要积极争创省级“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大力推进临床药师制。推进临床合理用药电子化监测。以特殊药品、抗菌药物、基本药物为重点加大医院药事工作监督检查力度。

21、强化医院感染管理。加强院感管理队伍建设,落实院感专职人员管理办法,稳定院感队伍,加强岗位培训、网上学习、考察交流等多种形式的学习培训,举办推进手卫生宣传文化月活动。加强高危科室院感监管,与医疗技术准入工作结合,加强对ICU、新生儿室、血液净化室、手术室、消毒供应室、产房、内镜室、口腔科等重点科室和部门的院感防控监管。加强院感监测工作,深入推进目标性监测,有序组织现患率调查。以医务人员手卫生、各类物品消毒灭菌情况、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落实院感防控措施等情况,加大院感工作监督检查力度。

22、加强血液质量安全管理。加强队伍、技术和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血液质量安全保证体系建设,组织开展专项血液质量安全检查。发挥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大力促进无偿献血,创新无偿献血招募机制,强化五支队伍建设;协调相关部门,设置献血屋1个。积极推进临床互助献血,2013年各级医疗机构互助献血率达到50%以上,成分血使用率99.5%以上。

五、推进卫生科教创新

23、加强科技兴卫工作。积极开展科研立项申报,鼓励临床实用新技术项目的引进、开发和应用,2013年全县推广适宜新技术不少于5项,获市医学新技术引进奖不少于2项,市科技奖不少于2项,县科技奖不少于3项。积极配合做好卫生科普等“三下乡”工作。

24、加强人员业务培训。加强基层卫技人员培训,重点推进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骨干医生到县医院“务实进修”和全科医师转岗培训,每个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安排到县医院进修学习不少于2人,每个二级医院安排到上级医院进修不少于3人。完成1名公立医院院长培训、3名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50名以上骨干医务人员的市级培训、30名以上基层医务人员的县级培训和100人以上的县级急救知识技能培训等任务,培训合格率100%。全县培训不少于乡镇卫生人员总数的三分之一,乡村医生每年培训不少于2次。县级医疗机构、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儿科医师培训不少于15人次,时间不少于10天。

六、统筹推进其他相关工作

25、加强城乡对口支援管理。突出对口支援重点,稳定城乡对口支援关系。细化对口支援任务和目标要求,建立健全工作台账,指导各单位深化、细化、实化对口支援方案,确保对口支援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落实医务人员提升职称前到基层锻炼等相关制度,确保每个乡镇至少有1名上级医院医生服务。

26、加强“绿色生态医院”创建。按照市政府关于“生态城市”创建目标和任务要求,全县所有一级以上医疗机构污染防治设施健全,污水达标排放,医疗废物依法实行集中处置(包括村卫生室)率达100%,“绿色生态医院”已建成的要巩固创建成果,其余一级医院年内要全部建成“绿色生态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