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茶叶栽培技术与管理

茶叶栽培技术与管理

时间:2023-10-10 16:08:36

茶叶栽培技术与管理

第1篇

关键词:苏南茶区;普洱古茶树;栽培管理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71.1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5.24.084

1 苏南茶区自然条件概述

以太湖为中心,苏南平原呈四周高,中间低的碟形地势,苏南平原、湖荡平原、圩田平原、水网平原、湖荡圩田平原土壤水源条件良好,土地肥厚,十分适合精耕细作,农业生产非常发达。在西部和西南一带还有一定面积的丘陵山地,坡度较为平缓,适于种植果、茶、桑等经济作物。苏南地区境内四季分明、阳光充足、气候温和、热量丰富、雨量丰沛,十分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和多种耕作形式的发展。苏南地区的湖泊在主要农业区域内数量众多,分布广泛,有利于经济作物和农田灌溉。

在苏南地区开展经济作物多样化研究尤为必要。笔者通过大量文献研究分析得出,通过采取土壤管理和树冠管理的茶树相关条件,如树高、树幅、新增叶层厚度、新梢生长量和鲜叶产量等,都高于云南古茶树采取传统栽培措施管理。因此,笔者在苏南茶区就引进云南普洱古茶树和栽培管理技术进行了研究,以期为相关研究领域做出探索性的尝试,为苏南地区经济作物多样性做出贡献。

2 普洱古茶树概述

普洱茶产业作为云南地区的传统产业和优势产业,在地区经济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普洱古茶树作为珍贵的经济作物和文化瑰宝,一方面需要科学、合理、有效地利用,合理的利用古茶树等自然资源满足“茶叶加工”对原料的需要,满足社会和经济的需求;另一方面又要保护普洱古茶树,保持和改善茶叶产区的生态环境,维护和增强生态环境系统的整体功能,遵循大农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原则。同时,优化和改进茶叶的生产组织和管理方式,实现普洱古茶树的保护和茶叶生产资源、生态环境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对普洱古茶树的保护和发展,是当前茶产业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

目前,云南普洱茶的本地深加工还较少,产品附加值低,茶叶初级产品大量外流省外企业。相应的,对于普洱古茶树的研究和传承显得十分重要。

3 不同栽培管理技术对普洱古茶树的影响

在苏南茶区中引进普洱古茶树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细致地研究。

古茶树树龄很高,根部吸收水分、养分的能力和再生能力很弱,吸收的养分在很大程度上不能满足茶树地上部分的养分需求,长期养分不足会导致茶树生理失衡,新生枝生长缓慢,很多枝干会枯萎和败落。

茶树的采集部分是新梢嫩芽,采摘后减少了光合作用,影响了有机质和养分的积累,妨碍了茶树的新陈代谢。为了改善采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需要通过精耕、合理施肥、轮枝采摘、保留夏梢的栽培措施,促进古茶树的新梢生成,增多叶片数量,增大光合作用面积,增加有机养分的合成,让古茶树树高和树幅得到相应的增长。

与传统管理相比,精耕细作、合理施肥的试验后,茶树叶层厚度与对照组相比平均增加64.97%;树高与对照组相比平均增加128.69%;树幅与对照组相比平均增加115.43%。新梢年生长量与对照组比传统管理相比平均增加63.562%。

实验表明,精耕、合理施肥、轮枝采摘、保留夏梢的栽培措施可以有效的培壮古茶树,引入古茶树和最好的栽培组合措施是精耕、合理施肥、轮枝采摘、保留夏梢。试验采取的精耕、合理施肥措施对古茶树的合理茶叶产量的影响最为明显。与传统管理相比,引入普洱古茶树的鲜叶产量分别增加54.73%。

4 苏南茶区引进普洱古茶树的栽培管理总结

苏南茶区引进普洱古茶树的栽培管理应是以树冠管理与土壤管理相结合的综合管理措施,采取1年2次的精耕细作,可增加土壤养分、改善土壤结构、减少水土和养分的流失,保持普洱古茶树的耕作环境和生态环境;普洱古茶树的整体施肥措施应施用有机肥,增加土壤有机质,解决茶树养分来源的多样性;合理采摘芽叶,增加合理的着叶量,促进茶树的良好生长态势;在普洱古茶树采取了有效的精耕、合理施肥、轮枝采摘、保留夏梢的栽培措施后并不影响古茶树的有效产出,反而恢复了树势,增大了树幅并提高了茶树鲜叶产量。

5 结语

笔者通过大量文献研究分析可知,通过采取土壤管理和树冠管理的茶树相关条件,如树高、树幅、新增叶层厚度、新梢生长量和鲜叶产量等,都显著的高于对云南古茶树采取传统栽培措施管理。因此,笔者在苏南茶区就引进云南普洱古茶树和栽培管理技术进行了研究,以期为相关研究领域做出探索性的尝试。减少因为引入和移植对云南古茶树与传统管理造成树势的衰退,对普洱古茶树在苏南茶区的引进和栽培管理做出了分析,在引进普洱古茶树栽培管理技术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研究,以期为苏南茶区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许玫,王平盛,唐一春,等.中国云南古茶树群落的分布和多样性[J].西南农业学报,2006,19(01):123-126.

[2]黄兴奇.云南作物种质资源(茶叶篇)[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7.

[3]唐一春,杨胜美,季鹏章,等.云南野生茶树资源的多样性、利用价值及保护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09,22(02):518-521.

[4]齐丹卉,郭辉军,崔景云,等.云南澜沧景迈古茶园生态系统植物多样性评价[J].生物多样性,2005,13(03):221-231.

[5]宋永全,苏祝成.云南古茶树资源现状与保护对策[J].林业调查规划,2005,30(05):108-111.

第2篇

关健词:茶园;套栽树种;栽植技术;黄山区

中图分类号 S5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08-102-03

黄山区地处皖南山区,是安徽省重点林业区县之一,也是中国名茶之乡。全区土地总面积16.33万hm2,其中林业用地面积13.62万hm2,占总面积的83.4%;全区茶叶面积0.41万hm2,盛产全国10大名茶之中“太平猴魁”和“黄山毛峰”2大名茶。

近年来,随着名茶价格较快上涨,黄山区林农种茶积极性也较大提高,毁林种茶、陡坡地种茶和盲目大面积扩园种茶时有发生;部分茶叶产区生态环境遭受较大破坏,不仅茶树病虫害增多,茶叶品质下降,局部地区还引发了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为保护茶叶产区生态环境和黄山区茶叶品牌,黄山区林业局积极引导茶农开展茶园植树和林下种茶活动,使黄山区茶产业可持续发展。下面就黄山区茶园套栽的主要树种与栽植技术分述如下:

1 套栽树种和单一栽植

1.1 山苍子(Litsea cubeba)

1.1.1 生物学特性 樟科木姜子属落叶小乔木,雌雄异株,喜光稍耐荫,浅根性,主侧根发达,萌芽性强。山苍子为我国特有的香料植物之一,其果实提取的山苍子油是制作高级香精的重要原料,枝叶均具有芳香味,搓之有樟脑味。山苍子根、茎、叶、及果实均可入药,有祛风散寒、消肿止痛之效。其花黄色,花期3至4月,具特有芳香。山苍子广泛生长分布于在黄山区山岭间的林缘、疏林地、灌丛和路边。

1.1.2 对茶园的影响 茶园栽植山苍子,其特殊气味,能驱避茶树一些害虫,减少茶树病虫害的发生;其花期与茶树春季生长初期相近,茶树叶片能吸收其特有的香气,能为茶叶增强自然芳香,是培育花香型茶叶的茶园栽培优良树种,适宜栽植在培育高档茶、品牌茶的茶园地中。茶园栽植山苍子树后,虫病害减少,茶叶芳香味增强较明显。

1.1.3 栽植技术 在茶园栽植山苍子,易采取移苗栽植。先行在10月至12月份在茶园挖好穴,挖穴选择在茶园空地处,穴分布相对均匀,穴规格为40cm×40cm×50cm,并在穴中施入适量基肥。在翌年2~3月份,选择选择雨后阴天或无风晴天,挖取1~2a生培育的健壮苗木(也可在山岭生长较多地适量挖取1~2a生野生苗),挖取时尽量不要伤根,多带宿土,随挖随运随栽,每667m2茶园可栽植50~60株左右。如采摘山苍子果实获取经济收入的,应注意雌雄株配置,每667m2栽植雄株3~4株,栽植后做好松土除草等抚育管理。

1.2 江南桤木(Alnus trabeculosa)

1.2.1 生物学特性 桦木科桤木属落叶乔木,百姓俗称“水冬瓜”。江南桤木生长快,根系发达,具有根瘤的菌根,为非豆科优良的固氮树种,固氮能力强,能保土固肥;叶片产量高,含氮丰富,是天然有机肥;叶片还具有清热解毒之功效,常用于治疗湿疹、荨麻疹;木材制作胶合板、造纸、家具等用材。

1.2.2 对茶园的影响 茶园栽植江南桤木,能有效缓解茶园水土流失,增加土壤肥力;树木含水量高,能增加茶园湿度,增强茶园抗旱能力。江南桤木是茶园固土增肥、抗旱保湿的优良树种,是茶树较好的乡土伴生树种。适宜栽植在坡度较陡、水土流失较重、土壤质地较干燥的茶园。

1.2.3 栽植技术 9~11月份,在茶园空地处挖好穴,穴分布相对均匀,规格不少于50cm×50cm×60cm,并酌情在穴中施入适量的磷钾基肥,与土拌均,并覆土。江南桤木萌动较早,为此栽植宜早不宜迟,在翌年1~2月份,选取根茎粗壮、无病虫害的1a生苗木进行栽植,每667m2栽植25~30株左右。栽植后做好松土除草等抚育管理工作。

1.3 光皮桦(Betula luminfera)

1.3.1 生物学特性 桦木科桦木属落叶乔木,喜光,根系发达,生长快、适应性强,耐干旱瘠薄土壤,在黄山区常与栎类、枫香等阔叶树种混生。光皮桦树干修直,木材为淡黄色或淡红褐色,材质细致坚韧,不翘不裂,是军工、航空、家具和室内装饰的优良用材。光皮桦树皮富含芳香油,提炼可用于制作化妆品和食品添加剂;其树叶腐烂快,可有效改良土壤。

1.3.2 对茶园影响 茶园栽植光皮桦,其树皮所散发的芳香气味可增加茶叶的清香气;树叶腐烂分解快(当年即腐烂),可增加茶园有机肥,改良茶园土壤;光皮桦侧根发达,可为茶园固土保壤。光皮桦适宜栽植在坡度较陡、水土易流失、茶树散状生长分布的茶园地中。

1.3.3 栽植技术 在3月份栽植前的2~3个月前进行挖穴,挖穴选择在茶园空地处,分布相对均匀,规格一般不少于50cm×50cm×60cm,穴中施入适量复合肥作为基肥,与土拌均,并覆土5cm以上。在3月份雨天栽植为好,选择1~2a生根茎粗壮发达、无病虫害的苗木进行栽植。栽植时做到根系舒展,深浅适当,每667m2栽植25~30株左右。栽植后做好松土除草等抚育管护。

1.4 香榧(Torreya grandis) 香榧为黄山区乡土树种,在新明樵山、焦村、郭村等地呈群状分布或与阔叶树种伴生。近年来受市场经济利益驱动,香榧在黄山区得到广泛人工造林栽培。

1.4.1 生物学特性 红豆杉科榧属常绿乔木,雌雄异株,系第三纪孑遗植物,我国特产。香榧为浅根广根性树种,侧须根发达,固土涵水能力强;香榧对土壤要求不高,在通透性良好的微酸性至中性沙壤土、石灰质风化土、以及的岩石缝中均能生长。香榧种子因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和具有香酥松脆的口味而成为干果中的珍品,近年来其价格一直居高不下,经济价值较高。香榧假种皮含有醇、酮、醛、烯等20多种芳香成分,是提取高级芳香油和浸膏的天然优质原料。

1.4.2 对茶园影响 茶园栽植香榧,可固土保水,缓解茶园水土流失;香榧种皮所含芳香气味可增加茶叶一定的香气;香榧与茶树均喜生长在海拔较高、云雾弥漫的山岭,两者均为经济价值较高的树种,茶榧复合栽植经营可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使用率和产出率。香榧适宜栽植在海拔较高、岩石相对较多以及石灰岩发育土壤的茶园地中。

1.4.3 栽植技术 10~12月份,在茶园选择空地处(可适当挖除部分茶树)进行挖穴整地,穴规格不少于60cm×60cm×50cm,在穴中施入腐熟的有机肥料,每667m2挖分布较均匀的植栽穴15~20个左右。翌年2~3月份的春季,选择“2+2”以上的优良无性系(如细榧、米榧等)的嫁接营养苗栽植为好,栽植应浅栽;香榧雌雄异株,栽植时根据地形和风向配置3%~5%的授粉雄株;栽后用小木条、竹条搭设保护框,以免茶叶采摘、抚育时踩踏,夏季在保护框上加盖遮阴网。香榧苗相对比较娇嫩,生长较慢,为此要切实做好除草抚育、施肥、修剪和病虫害防治等工作。

1.5 油茶(Camellia oleifera)

1.5.1 生物学特性 山茶科山茶属常绿小乔木或灌木,为我国特有的木本食用油料树种。油茶喜阳光喜温暖,怕寒冷,为轴状深根系树种,根系发达,对土壤要求不甚严格,适宜生长在土层疏松、深厚的酸性土壤,不适于石块多、偏碱和石灰岩发育成的土壤地块。油茶种子所榨之油色清味香,不饱和脂肪酸高达90%以上,耐贮藏,为优质健康食用油。

1.5.2 对茶园影响 油茶与茶叶复合经营,可固土保肥,缓解茶园水土流失;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效益。油茶适合栽植在海拔较低(黄山区一般500m以下)、向阳、土层较厚的茶园地中。

1.5.3 栽植技术 为提高复合经营的空间利用率,茶园地栽植油茶应选择优良无性系(冠幅合理,产出率高);油茶为异花授粉植物,还应选择多个优良无性系苗进行配置栽植。在栽植前的2~3个月前进行挖穴,挖穴尽量选择茶园空地和土层深厚处(适当挖除部分茶树),穴规格不少于40cm×40cm×50cm,穴中施入有机肥和适量磷肥后覆土。栽植在2月和3月初顶芽没有萌动前,起苗时注意保护好根系,栽植时保留根系舒展,覆土踏实,每667m2栽植50株左右。栽后做好标识或做保护框,以免茶叶采摘等作业时踩坏幼苗;栽后每年须做好抚育管理、施肥修剪以及病虫害防治等工作。

2 多树种混交栽植

在生产实际中茶园可进行多树种混交套栽,以增加生物多样性,更好保护茶园生态环境,发挥最佳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1)主要以保护茶园生态环境、提高茶叶品质、获取茶叶为经济收益的,在茶园中可套栽山苍子、江南杞木与光皮桦,或山苍子分别与江南杞木、光皮桦2树种混交套栽。山苍子对增强茶叶清香味、防治病虫害较明显;山苍子为小乔木,与江南杞木、光皮桦等大乔木混交宜充分利用茶园地空间。栽植密度如2树种混交,为各单一套栽密度的50%左右;3树种混交为各单一套栽密度30%左右;混交方式为株间或行间混交为好。

(2)以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多种经营为主要目的的,在香榧或油茶套栽的茶园地中,每667m2再行套栽20~25株的山苍子,以提高茶叶品质,减少茶园虫病害的发生。因香榧与油茶均为常绿的经济林木,两者不宜混交套栽在茶园同一地块中。

3 套栽后期管理

茶园地栽植树木后,结合对茶树的抚育管理,每年做好对套栽树木的松土除草、施肥、修剪整枝等管护工作。随着套栽树木的生长,可能与茶树争光争肥,为此要控制好与茶树的空地间范围。应根据茶园生态和各自经济收益情况,适当间伐(移植)套栽树木或挖除部分茶树。以经营和获取茶叶为主要经济收益的,套栽树木郁闭度控制在0.30左右,一般不高于0.40;以多种经营为主的(香榧或油茶套栽),套栽树木郁闭度控制在0.50左右,以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吴美春,施拱生,田荆祥.山苍子的栽培与利用研究[J].浙江林学院学报,1988.

[2]唐全忠,熊建军.光皮桦育苗与造林及管护技术[J].湖南林业科技,2010.

[3]戴文圣.香榧生长发育特点及关键造林技术[M].浙江林学院,2012.

第3篇

茶学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生物科学、茶文化学、食品科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茶树栽培与育种、茶叶加工与品质检验、茶叶经营管理与贸易、茶道及茶艺表演、食品工程、工艺的基本训练;培养茶树栽培育种、茶叶与茶用植物加工生产极其综合利用、营销、茶艺表演、食品及饮料加工的基本能力。茶学专业的学科体系,由以传统种植业为主体的栽培、制茶两个学科组成,随着科学的发展和进步现已超出了原有的范畴,不仅包括原有的两个传统学科,还增加了许多结合现代科学发展的学科。专业主要课程包括茶叶生物化学、茶树栽培学、茶树育种学、茶树病虫防治学、制茶学、茶叶审评与检验、茶叶机械、茶叶经营管理、茶文化学。文章所涉及的主要茶学课程包括:茶文化、茶叶机械加工、茶叶科学、茶叶审评、茶业经济学(茶叶贸易学、茶叶商品学、茶叶市场学)、茶叶育种创新、茶叶病虫害以及茶艺、茶道等,文章对茶学专业课程的开设及合理化建议的提出均以这些课程分析为基础。

二、茶学专业相关边缘学科

茶学相关的边缘学科课程较多,将课程划分相应的模块讨论,分为茶叶生产模块、茶叶加工模块、茶文化与销售模块。其中茶叶生产模块包括土壤肥料学、茶园管理、农业气象学等课程;茶叶加工模块包括手工制茶技艺、茶叶机械使用与维护、茶叶包装与储运等课程;茶文化与营销模块包括茶文化、茶艺、茶馆经营与管理茶产品电子商务等课程。

对于茶学这门学科,一些基础学科的开设还是很完善的,比如土壤肥料学、植物学、遗传学等基础课程在各校都是作为基础课开设,有利于为茶学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茶叶生产模块,像茶园管理等学科开设较少,某些高校作为专业任选课开设,理论知识较多,实践关于到一个茶园的建设管理,实践机会不多,作为专业任选课学习理论知识对以后茶园方向有意向的同学来说是一个很好的课程。

茶叶加工模块,对于制茶这门学科,是茶学的必修学科,系统介绍了绿茶、红茶、乌龙茶、花茶等茶类的加工技术,是每个茶学专业学生应该且必须掌握的技能,作为必修课程在此不多做介绍。对于茶叶机械方面的课程,按照机械的使用方法不同又分为采摘机械,加工机械等,由于学生对此兴趣不一,作为选修课程按照学生个人意愿选择较好。关于茶叶包装与储运,这是一门与生产联系紧密的课程,对于以后在茶厂工作的同学来说是应该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密切关系到一个茶厂的经济效益,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茶文化与营销模块,这一模块包含的课程主要针对茶叶的营销,涉及到茶叶的消费。茶文化、茶艺两门学科主要是研究茶的历史,是茶学理论知识的一个很重要的分支,应用于茶艺表演等方面,对从事茶艺这一方面的同学是一门必修的课程,可根据学生个人意愿选择。茶馆的经营与管理,这门学科也是理论知识偏多,很难应用于实践,我国的茶馆数目不是很多,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茶馆的逐渐开设,茶馆的经营将会是一个重要的方向。茶产品电子商务,在互联网的时代,茶叶与电子商务的结合是一种很好的营销方式,是茶叶的一个重要的销售渠道,在电子商务普及的今天,十分有利于茶叶的普及。

三、对茶学专业课程设置的建议

茶学专业的课程丰富、开设的相关学科很多,本科生四年内不能够全部的学习,所以要有轻重的开设课程。

关于必修学科,茶叶生物化学、茶叶加工、茶艺、茶叶审评与检验、茶树栽培等应该作为必修学科来开设。茶叶生物化学是茶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也是茶学科中发展很快的一个领域,茶叶加工系统介绍了绿茶、红茶、乌龙茶、花茶等茶类的加工技术,以及茶叶中多功能成分的提取。茶艺包括选茗、择水、烹茶技术、茶具艺术、环境的选择创造等一系列内容。茶叶审评与检验对茶叶产品的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及叶底等品质因子进行审评,从而达到鉴定茶叶品质的目的。茶树栽培学概括为简单的一句话就是茶树的繁殖与栽培两大项,繁殖的话可以细分为培育良种,育苗以及幼年管理等等,管理主要为茶园的管理,成年茶树的采收以及茶树的后期管理等。相比于其他学科,这些学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实际生产中也必不可少,因此建议作为必修课程开设。

再者为选修学科的开设。茶文化、茶叶经济贸易等课程可以作为选修课程。茶文化是一门茶学与文化相互交叉渗透的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以科学的态度和历史眼光翔实地介绍茶的起源及其分布,饮茶方式的发展与变迁,中国茶叶对外传布及世界茶区分布,中国各民族茶俗及地方茶文化,茶与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社会经济与政治的关系等内容。茶业经济学是研究茶叶经济管理的应用科学,有理论,又有实践。既是茶学体系的创新,又丰富和完善了茶学体系。这些学科理论知识过多,可以作为选修课程学习,对必修课程起到辅佐的作用,有助于必修课程的理解记忆。

结合各校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应的培养计划,有利于各校茶学专业本科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有利于拓宽学校办学资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第4篇

关键词:北方地区;茶园;栽培;越冬防护

临沂市俗称沂蒙山区,1959年开始进行“南茶北引”,目前茶园面积已发展到3067 hm2,茶叶总产量1260 t,产值达5亿元,茶叶生产已成为全市具有相当规模的特色产业,并探索总结了一整套北方地区茶园高产优质高效裁培管理技术。

1 北方地区茶园的制约因素

1.1干旱低温冻害 北方地区冬季气温较低,降水量较少,园地选址不当或越冬防护管理技术措施不力,易发生干旱或冻害。据调查,临沂市每年有近30 %的茶园因越冬防护措施不力而发生不同程度的旱害或冻害,减产达20 %~30 %。

1.2土壤肥力低 据对高、中、低产3种类型茶园土壤肥力调查,低产茶园的土壤有机质含量、速效N、P、K含量分别为高产园的61.9 %、62.8 %、41.9 %、77 % (表1),树势较弱,生长量较小,茶蓬的枝条稀疏,产量较低,仅为高产园的27.4 %;或为中产园的48 %。

1.3密度不合理 现有的老茶园,多采用稀植栽培方式,加之冻害影响,茶园缺株断垄,土地利用率低、产量低、效益差。

1.4良种化水平低 现有的茶园及近几年新发展的茶园,主要以群体种为主。近年来虽然选育引进了一些无性系茶树良种,但由于生态、技术等条件的限制,推广面较窄。据调查,群体种建园,株间差异大,萌芽不一致,芽头大小不整齐,从而影响了产量与质量。

2 北方地区茶园管理关键技术

2.1茶园选址与营建

2.1.1选址与整地 茶树喜酸、喜温、喜湿,怕冻、怕旱,新建茶园应选择背风向阳、土层深厚、有浇水条件的偏酸性土壤,要求土壤pH值4.5~6.5;山区坡度要在25°以下,土壤厚度不低于60 cm,地下水位在100 cm以下。平原地建园,搞好拟建茶园水、田、路的规划设计,深翻改土,增施基肥。坡度建园,应修筑梯田并全面深翻60~80 cm,同时分层施入基肥,一般每666.7 m2施土杂肥3000~4000 kg、磷钾肥60~80 kg。

2.1.2无性系良种植苗建园 选用抗寒性强的无性系良种,根据栽植规格挖宽30 cm、深40 cm的种植沟,每墩栽植3~4株茶苗,栽后浇足水并覆膜保墒。采用无性系良种建园,第二年即可采摘,与播种建园相比,提早投产3~4 a,且茶叶质量好、价值高。目前,抗旱性较强的茶树良种有龙井43、舒茶早、信阳10号、安徽7号、浙农113、福鼎大毫、白毫早等。

2.1.3播种建园 易产生冻害,不适宜栽植无性系良种的地块,可采用“低沟浅种”的方法,选用经过本地驯化的优质群体种建园。种植沟低于地面15cm左右,双行种植,每穴播种5~6粒,出苗后选留健壮苗3~4株。

2.2加强越冬保护

2.2.1建立茶园防风林带 茶园建立防风林带是北方茶树安全越冬的一项重要保护措施。据调查测定,防风林带可使茶园内的风速降低31 %~39 %,冬季提高气温0.5 ℃~1.7 ℃,夏季降低2.2 ℃~3.1 ℃,空气相对湿度增加5 %~12 %。设置防风林带,要和道路、排灌系统相结合,林带宽3~5行,间距50~60 cm,树种选用黑松、侧柏混交效果最好。

2.2.2园地覆草 茶园地面覆草具有保水、调节土温、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及抑制杂草生长等多种作用,是提高茶园肥力、增强抗寒抗旱能力的有效技术措施。据调查,茶园覆草20 cm,0~20 cm土层中的土壤含水量可提高3%~4 %,3月份5~10 cm土层地温可提高1.4 ℃,在最寒冷的l月份,覆草园无冻土层,而裸地冻土层深5~10 cm。茶园覆草一般于春末夏初进行,厚度20 cm左右,每2~3年进行1次。

2.2.3土肥水管理 茶园进行科学的深翻、施肥、浇水及修剪、采摘等管理,可有效减少茶树冻害。茶园施肥,基肥一般结合深翻进行,以有机肥为主;追肥前期以N、P速效肥为主,后期以P、K肥为主,前促后控;根据墒情及时浇水,特别是越冬前一定要灌足越冬水;茶叶采摘,应采取春季留鱼叶多采,夏季适采,晚秋少采,留叶养树过冬。

第5篇

关键词茶叶发展;措施;成效;安徽潜山

潜山县位于安徽省西南部、江淮之间、大别山东麓,境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适宜茶树生长,全县仅油坝乡没有种植茶树,其他29个乡镇均有茶树栽培和茶叶生产。茶叶是潜山县主要经济作物之一,通过采取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措施,使得茶树栽培面积达到3 500hm2左右,茶叶产量接近700t,产值超过2 500万元。茶叶已经发展成为潜山县农业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对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潜山发展茶树栽培技术的措施及成效

潜山产茶历史悠久,在唐代就是重要的茶叶产区。新中国建立之初,全县老茶园都面临低产改造的问题。20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推行“三改”技术措施[1]。一是改园,以查苗补棵为主,补栽茶树至9 000丛/hm2;二是改土,结合农闲培土,将陡坡茶园逐步改成梯形茶园,以保土保肥;三是改树,在部分场地实施台刈更新技术;80年代将“三改”扩增为“四改”,即增加改革管理措施,以重修剪和深翻改土为中心,使茶叶当年不减产、翌年稍增产、第3年产量翻一番;90年代引进短穗嫁接改园技术,与“四改”相结合,在全县茶区推广应用,应用面积2000年为133.3hm2、2001年为200.0hm2、 2002年为206.7hm2,老茶园低产改造效果明显。在改造老茶园的同时,采取双条播密植栽培技术、茶树无性良种优质高产配套技术、改春剪为夏秋剪的整枝技术、速生密植技术、深秋施氮技术等一系列技术措施,发展一批新茶园。

由于采取了有效的栽培技术措施,潜山茶园面积和茶叶产量不断攀升。在茶园面积方面,1949年为37.4hm2,1978年为703.6hm2,1982年为1 144.8hm2,首次超过1 000hm2, 1994年突破2 000hm2,达到2 133.3hm2,2000年更发展到3 000 hm2,目前茶园面积已经接近3 500hm2。在茶叶产量方面,1949年只有14t,1978年产茶100.2t,首次突破100t大关,1984年达到208.7t,1989年突破300t,产茶308t,1996年产量达到412t,2000年突破500t,达到560t,2001年跃增到620t,2002年681.5t,产量增幅明显。

2潜山发展茶叶加工技术的措施及成效

茶叶加工需要优质的原料,这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茶树良种和采摘技术。为了制作高品质的茶叶,潜山对地方品种资源——天柱山群体种进行分类,开展天柱山中叶茶种的优良单株选育工作。先后从安徽省茶叶科学研究所、舒城县等地引进安徽1号、安徽3号、安徽7号、福鼎大白茶、舒茶早、龙井长叶、仙寓早等茶树良种,进行科学地繁殖培育,为茶叶加工提供了优质鲜叶,更使潜山成为安徽省14个茶树良种繁育基地之一。在鲜叶采摘方面,改革过去“一扫光”的采摘方式,推广新的采茶方法。幼龄茶园以养为主,重养轻采;成龄茶园以采为主,采养结合。适当提早开园,早采嫩茶,分批勤采[2]。名茶、优质茶、大宗茶实行不同的采摘标准,使得鲜叶原料具有良好的适制性,有利于加工出外形、内质均符合要求的成品茶叶。

优质的鲜叶只是茶叶加工的原料,要制作高品质的茶叶还必须采用适宜的加工方法。潜山的科技工作者和一线茶叶加工人员,进行大量的尝试,取得了喜人的成果。1969年,建立全县第1座绿茶初制厂,开始推广机械制茶,逐步改变传统的手工制茶方式;1978年新建机械制茶茶场5个,开始推广“一灶多锅”技术,控制温度的一致性,并且提高燃料利用率。1979年横中乡下河茶场首次推广长滚筒“一滚到底”制茶技术,开始试制特种绿茶“滚青”,滚青后来发展成为名茶天柱弦月,于1985年被定为安庆地区优质茶。

为了改进茶叶加工技术,提高茶叶经济效益,1980年潜山县开始名茶创制工作。县农业局专门成立了名茶创制小组,样品分别送到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安徽农学院进行品质分析鉴定。1985年邀请安徽农学院茶业系著名制茶专家陈椽教授到下河茶场现场指导,对制茶工艺和品质要求做出明确规定,并建议将茶叶定名为天柱剑毫。当年天柱剑毫在南京全国名茶评展会上被评为全国名茶。从此,潜山开始生产全国名茶天柱剑毫,茶叶加工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继天柱剑毫名茶开发成功之后,潜山又陆续开发出天柱银曲、天柱翠竹、天柱仙芽、皖山翠曲、天柱毛峰、天柱云雾、天柱香尖等名优茶,形成了品种丰富的天柱名茶系列。

3潜山发展茶叶经营管理的措施及成效

1984年以前,潜山的茶叶经营由县供销社统购统销。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1985年开始放开茶叶市场,县农业局成立了潜山县名茶联营公司,翌年改为潜山县名茶开发公司,一直延续至今。该公司在抓好本县茶叶生产的同时,积极开拓市场,自始至终引领全县茶叶市场的走向,发展成为全县茶叶经营的排头兵。公司还主动参与茶区茶叶初制厂的建设,无偿提供技术支持,有力地促进了全县茶叶的发展。1996年,潜山县茶叶税收实行以亩定产、以值定税的源头控管方法,使茶叶流通更加便捷,茶叶市场日益活跃,呈现出产销两旺的良好局面。为有效保护天柱剑毫名茶品牌,县农业局联合县工商局、县技术监督局多次开展整顿茶叶市场活动,治理假、冒、伪、劣茶叶,维护市场秩序。

本着规范茶叶市场经营,加快茶叶产业化步伐的思路,潜山县实施茶叶品牌、流通、产业化“三大工程”建设。充分发挥天柱剑毫的品牌效应,扩大市场份额;组建茶业协会,提高茶农的市场组织程度,改善流通渠道;以潜山县名茶开发公司为龙头,采取“公司+茶场+农户”的经营模式[3,4],建立具有潜山特色的茶叶经营网络。这些措施有力地促进了潜山茶叶的发展,2002年全县茶叶实现历史性双突破,产量达到681.5t,比1995年增加301.1t,增幅达到79.1%;茶叶产值达到2 500万元,比1995年增加1 630万元,增幅达到187.4%,实现农民增收和企业增效。

4结语

综观潜山茶叶的发展,总体上发展态势是良好的,但是也存在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与邻近的岳西县相比较,在无性系良种比例方面,岳西县茶园总面积8 533.33hm2,无性系良种茶园1 773.33hm2,无性系良种比例达到20%以上。潜山县茶园无性系良种比例只有近10%,还需要扩大无性系良种繁育规模,以便提高鲜叶产量和品质,为茶叶生产提供更多优质原料。在茶园开采率方面,岳西县开采茶园6 666.67hm2,开采率在78%以上。潜山县的4个茶叶产区,2002年中低山茶区茶园面积2 176hm2,开采1 188hm2,开采率55%;低山和丘陵茶区茶园面积786.7hm2,开采593.3hm2,开采率75%;冈地茶区茶园面积443.6hm2,开采163.3hm2,开采率37%;低冈地茶区茶园面积67.1hm2,开采43.3hm2,开采率65%。在茶叶营销方面,岳西县成立了一家茶文化传播公司,提升岳西茶叶的文化内涵和市场知名度。而潜山县目前还没有成立茶文化传播机构,但是潜山茶文化的历史悠久,富有底蕴。历史文献中不乏诸多赞誉天柱茶的文化作品。天柱茶产于国家级风景名胜天柱山及其周围,名山名茶,富含值得挖掘的文化资源。在当前全国茶叶科技与文化日益发展的背景下,潜山茶叶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5参考文献

[1] 蒋俊云.常州茶叶发展现状及思路[j].茶叶经济信息,2004(2):9-10.

[2] 王云.关于加快四川茶叶发展的建议[j].四川农业科技,2008(9):9-11.

第6篇

关键词:大叶冬青;特征特性;栽培技术

大叶冬青别名苦丁菜、菠萝树、大叶茶、苦灯茶,为冬青科冬青属常绿阔叶乔木。其树干通直,枝叶繁茂,树形优美,状似广玉兰;叶、花、果色相变化丰富,萌动的幼芽及新叶呈紫红色,正常生长的叶片为青绿色,老叶呈墨绿色,5月花为黄色,秋季果实由黄色变为橘红色,挂果期长,十分美观,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是极好的生态景观树种。其适应性强,较耐寒、耐阴,萌蘖性强,生长较快,病虫害少,是城市理想的第3代绿化树种。同时,其叶、芽可制作苦丁茶,是优良的保健药用树种;木材可作细工原料;树皮可提烤胶等,发展前景很好。大叶冬青主要分布于长江下游各省及福建、浙江等地,生于沟坑旁阴湿处、山坡竹林内及灌木丛中,现将其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1特征特性

常绿乔木,高达20m。树皮灰黑色,粗糙,枝条粗壮,平滑无毛,幼枝有棱。叶厚革质,长椭圆形,长8~20cm,宽4.5~7.5cm,顶端锐尖,基部楔形,主脉在表面凹陷,在背面显著隆起;叶柄粗壮,长约1.5cm,聚伞花序密集于二年生枝条叶腋内,雄花序每一分枝有花3~9朵,雌花序每一分枝有花1~3朵;花瓣椭圆形,基部连合,长约为萼裂片的3倍,果实球形,红色或褐色,分核4。花期4~5月,果熟期10月。

大叶冬青原产我国南方,喜温暖湿润土壤,适生凉爽环境、深厚疏松的土壤。幼龄喜荫蔽,需一定的侧方遮阳,种子休眠期长达3年,苗期生长较慢。一般3年后进入速生阶段,树高年增长量可达50~110cm。1年中有2个生长高峰,分别出现在4月和7~8月,二次抽梢的特性为采嫩叶制作苦丁茶提供了条件。因当年生苗耐寒性较差,冬季需防-4~-3℃的低温;二年生苗木能适应-7~-5℃的自然低温;五年生幼树能适应-10℃的低温。

2栽培技术

2.1种子处理

因大叶冬青种子休眠期长达3年,种子需用湿沙贮存1.0~1.5年,并进行变温处理。用40℃的温水浸泡12h,置于5℃低温下处理24h;再用40℃的温水浸泡10h,用0.3%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20~30min,取出用清水泡8~10h,置于沙床内催芽。经3个月左右,种子陆续萌动、露白后播种。此法可使种子提前9~12个月发芽,发芽率达60%左右。

2.2芽苗移栽

幼苗高1.5cm,出现真叶时,移入塑料袋营养钵中,排入苗床。株距6cm,行距12cm,塑料袋口径5cm,钵高10~12cm。幼苗移入后怕高温日灼和干旱,要及时用75%遮阳度的网搭设遮阳棚,以遮阳保湿。

2.3苗期管理

主要是在幼苗生长旺期施肥。4月每隔5d叶面喷施0.1%~0.3%过磷酸钙和磷酸二氢钾溶液1次,促进根系生长发育和茎木质化;7~8月每隔5d叶面喷施0.1%尿素液1次。苗木生长后期,每隔5~7d叶面喷施0.3%磷酸二氢钾或0.2%~0.3%的硫酸钾溶液1次,促进苗木木质化,增强越冬抗寒性。秋后增施钾肥,促进苗木木质化,后期适当缩短遮阳时间,从9月上旬起,逐步揭除遮阳网,增加光照。

2.4定植管理

(1)绿化大苗栽培。根据本品种喜侧方荫蔽的生物学特性,选用金丝垂柳J842、黄山栾树、光皮树等阔叶树进行异龄混交复合配置,形成落叶与常绿阔叶混交的稳定的树种群落。落叶树行距2~3m,株距1.8~2.5m;行间种植大叶冬青,株行距均为0.4~0.5m。成活后视生长状况和绿化要求施肥管理。

(2)叶用园栽培。用二年生大苗定植,株距1m左右,行距1.0~1.2m,定植1年后矮化修剪定型,修剪高度1m以下;2年后即可采摘嫩叶制茶。因要取叶制茶,栽培过程要增施有机肥(腐熟的饼肥、鸡粪等),严禁偏施氮肥,尽量少施化肥,以达到无公害要求。

2.5病虫害防治

大叶冬青病虫害虽少,但绝不是无需防治。无论是绿化还是制茶,都应提倡综合防治,强调保护环境。一是精修细剪,及时除去病虫枝、枯死枝、内膛过密枝,通过合理调整树体及树间结构,改善通风透光条件,恶化病虫害的生存环境。二是利用生物技术消灭害虫,利用天敌,采用人工饲养投放、引进等措施,增加天敌种群数量,控制害虫数量。三是提倡使用生物农药,包括微生物源农药、动物源农药、植物源农药等。四是必要时可以使用矿物源农药,如波尔多液、石硫合剂等。五是禁止使用剧毒高残留农药,关键时可少量使用低毒、低残留农药,如吡虫啉等,但在制茶采叶前20d禁止使用。六是改进喷药技术,注意适时喷药,减少施药次数和浓度,做到能兼治的不专治,能挑治的不普治,若防治1次有效,可不再多次喷药。

参考文献

[1]万光忠.大叶冬青栽培技术[J].安徽林业,2007(1):26.

第7篇

关键词:油茶;苗木培育;栽培管理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文明古国,自古以来,就发现并先后人工种植了多种植物,以改善人们的生活需求。油茶树作为一种木本植物,属于我国的特有物种,对于其种植历史,我们可以追溯到公元前,油茶树主要种植在我国南方。当前,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进一步提升,我国对于油茶树果实的利用越来越成熟,不仅将其进行压榨以获取食用油,而且广泛地将油茶树的果实应用于医疗、美容和化工等领域。时代的进步,也使得人们对于油茶树果实的需求量进一步提升,因此,有必要对我国的油茶树种植技术进行探讨,对油茶树苗木培育和其生长过程中的栽培管理技术进行讨论,从而提升我国油茶树的种植水平,使其更好地应用于人们的生产生活中。

1 油茶种植概述

油茶作为一种独特的食用型木本油料树种,其籽可以用于食用或医药用,具有保健养颜功效。在油茶的种仁中,含油量高达60%。油茶树生长形势良好、四季常青、根深叶茂,具有耐贫瘠和抗干旱的特点,是当前保持水土不可缺少的树种。在我国长江以南的地区,油茶树种都得到了广泛种植,但由于技术水平有限,许多地区油茶品种混乱,营造技术十分落后,管理技术粗放,使得树种衰退和产量不高,导致病虫损害严重,土地使用率下降,茶树的产油量低,不能有效发挥其经济效益。因此,对于当前油茶树的种植,必须从油茶苗木培育、栽培以及管理技术等方面进行品种和技术的更新改善,以提升油茶种植水平。

2 油茶的苗木培育

2.1 种子的采育率和储藏

由于油茶树是一种异花授粉植物,在采种基地内,需要保证经过各地优选质量好的无性系的开花期和成熟期都一致,这样才能确保结实和维持油茶种子群体的稳定性。对于油茶的采种期,结合经验和试验论证,一般是处于油茶的生理成熟期和种子的成熟期之间。例如,在皖南地区,种子的采收期一般在10月下旬,此时,茶树果实已经成熟但还未开裂,通过肉眼观察,果皮上的茸毛开始自然脱落,变得光滑明亮,在树上有部分茶果出现微裂,比较容易剥开,观察种子呈现出乌黑光泽或者是颜色为棕黑色时,开始采种比较好。将果实采摘后,放在通风干燥的地方,使其自然开裂,将杂毛和果皮除去,采用人工选种,种子重量为2~3g较适宜,种子在室内储存于已经消毒处理的干河沙,第2年取出,然后利用甲基拖布津处理过的湿沙催芽。具体的催芽措施是:按照1层沙子上铺放1层种子的形式堆放,沙子的厚度确定为10~15cm,保持湿度,确保沙子和种子的湿度得到有效维持与控制。经过数日后,种子会生根发芽,待芽生长到5cm的高度,就可以芽苗砧嫁接。

2.2 圃地选择和做床

在油茶苗的培育过程中,选择适宜的苗圃地做床,能够有效提升苗木的成活率和苗木的后期成长。对于苗圃地的选择,应选择阳光适当而且能够避风的地段,整个苗圃地的排水好,灌溉设施配置齐全,土地疏松透气良好,没有病虫害和重茬的新鲜生土,土壤的pH值在5.5~6.5,最好是红壤土地。在育苗的前1年就翻耕土地,在苗木嫁接的前1个月做床整地。做床时,结合整地每667m2撒复合肥100kg,加入腐熟的菜籽饼200kg做基肥,同时667m~施用生石灰25kg,均匀散布在翻耕的土地上,对土壤进行消毒。做床时确定床的宽度为1~1.2m,高为20cm,步道的宽度为30~40cm,将圃地整平,挖好排水沟,防止积水。在苗床的上面,放1层厚度6cm的黄心土,以减少苗木生长后期出现的杂草和病虫害防治。用农膜、竹片起棚,完全覆盖在苗床上,搭遮阳网,确保整个遮荫度要达到70%,能够正常人穴和安全作业。

2.3 采穗和嫁接繁植 在经过鉴定的优良无性系母株上,选用母树中部、叶芽饱满健壮的当年生中木质化春梢,粗度为0.3cm的枝条做接穗。将穗条采下进行保湿处理,然后消毒,做到即采即用。在嫁接时,用150mg/L的苯乙酸处理,保证嫁接成活率。采用专门的嫁接工具嫁接,用已经剪切好的钻片条抱扎。南方一般嫁接时间为4月底~5月上旬,此时砧幼苗生长到4~6cm,子叶展开时,接穗在此时期已进入半木质化。嫁接时,首先将接穗削剪处理,将接穗上多余的1/2的叶片剪去,然后将接穗倒拿在左手的拇指和中指之间,削成楔形。然后削苗砧,在子叶柄上部2cm处平切断,在横断面中心纵向深切1刀,深度约1.5cm。将削好待用的接穗薄楔形的木质部插入苗砧并对齐,用做好消毒的铝皮套筒在对接处捏紧即可,再到苗床种植、浇水、盖膜。

2.4 芽苗栽植与管理 芽苗在嫁接完后,依据5~6万株/667m2的数量栽植,栽植时保持一定的深度,以钻片露出土面为准。栽种后浇灌定根水,然后再覆盖塑料地膜,确保苗床的湿度,经常检查和观察苗的长势情况。过40天要定期除草、除萌芽、拔草、防病。在苗木生长过程中,要确保苗木生长的温度、湿度,经常预防病害发生。一般裸根油茶苗木需要经过1.5~2年的培育和管理,多根系发达、须根多,高25~50em,粗0.4cm以上,就可以上山造林。

第8篇

[关键词] 无公害 茶叶 栽培管理

[中图分类号] S5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7-0060-01

关于茶叶的卫生安全问题,需从源头抓起,而无公害栽培技术的兴起,对于茶叶的安全卫生问题有了很大的帮助。无公害茶叶对产地的土壤、水源及空气质量等问题有着较高的要求,所以在园地选择、种苗选择、土壤管理和病虫防治等方面内容上都需要有效把控,合理按照标准的无公害栽培技术与栽培管理流程去执行,从而使无公害茶叶的卫生质量得到有效的保证。

一、无公害茶园的科学管理

1.茶园地域的合理选择

无公害茶园最好选择在海拔较高、水质清洁、空气清新、植被丰富的山地,从而确保茶园符合无公害生产的要求。在茶园周围5km范围内不可有“三废”排放,无放射性物质;同时需要避开市区、工业区,避免使茶园受到污染。而在茶园的四周需设置防护林和隔离沟,来保证园内有效的生态系统的平衡;土壤要含有较高的有机成分,水质需符合国家《生活引用水卫生标准》的规定。

2.茶园的种苗有效搭配

在无公害茶园种苗的选择上,要选择本地无病虫害的优良品种,最好要具有一定的抗旱性、适应性、抗病虫害的能力。而对于引进的外来种籽,须经过植检部门检疫后方可投入种植,以防止种籽本身自带的病菌对整体种植园造成传染。此外,在提高茶叶品质、增加茶园经济效益的问题上,可采用合理比例搭配的种植方法,将不同发芽期和特性的品种按发芽期的早、中、晚按一定比例进行搭配,从而合理的安排种苗的生长周期,使茶园的种植达到最大化效益。

3.园林护理的科学管理

土壤不仅是茶苗生长的场所,也是茶苗在整个生命活动过程中所需要的水分、营养的源泉。所以,在茶园土壤的管理上,需有效运用科学技术,对土壤进行施肥、供水,保证种苗顺利成长。在园林的护理工作上,首先要注意的是水土流失的问题,而最有效的方法是在茶园行间铺草;茶园行间铺草不仅可以起到防寒防旱的作用,还可以增加土壤的生物活性,从根本上减少了水土流失的情况。其次要按时、合理耕作茶园的土壤,促进土壤中微生物的活动,加速土壤热化,从而有利于茶根的生长;在茶园的除草问题上,尽量不要使用除草剂,要使用浅耕的方式进行除草,每年可浅耕3-4次,浅耕深度为5-10cm,从而不仅达到了除草的目的,同时还保证了土壤的松弛度。此外,夏季降雨较为频繁,一定要注意雨后排水的问题,防止雨水沉积过久对土壤造成影响;秋季常为干旱的天气,要及时进行灌溉,保持土壤的湿润程度;在冬天要及时进行铺草保暖,起到防冻抗寒的作用,从而促进茶树的正常生长。

二、无公害茶园施肥技术合理应用

1.肥料品种的合理选择

在无公害茶园的肥料选择上,严禁使用工业肥料和污染物超标的城市生产的氯化铵、硝酸钾等化肥,要以有机肥料为主,采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料,但具体的肥料实施情况最好还是根据当前的地域环境、地质条件来选择适合当前地质的肥料。如土壤较为肥沃的茶园应施以含氮丰富的饼肥;土壤粘重、透气性差的茶园应施以土杂肥;而地质粗糙、沙性较重的茶园可多施以湖泥和塘泥。此外,在施肥的时间选择上,要在当年秋茶结束后就可开沟施肥,施肥深度要达到20cm以上。

2.肥料品种的有效搭配

无公害茶园的肥料实施应以有机肥为主,主要包括:茶树专用肥、绿肥、沼气肥、泥肥家畜粪便及秸秆等,其它肥料用以辅助作用。在化肥的实施用量上要进行严格把控,如对茶园幼苗的施肥,要按照氮、磷、钾的1:1:1.5的比例进行实施,并随着幼苗的成长逐渐提高比例。

三、无公害茶园的虫害防治工作

1.农业防治方法

在农业防治上,首先,应选用抗虫病的品种,利用植物抗性资源的遗传特性,培育出具有较强的抗虫病茶树品种,这是虫病防治工作中的根本措施;其次,做好检疫工作,很多的茶树品种自身就带有潜在的病菌,在品种引进时需做好检疫工作,以免使整片茶园遭受到侵害;此外,要学会保护和利用好天敌关系,天敌为害虫治理的最有效措施,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都超过了人工防害,而且有效利用天敌资源与自然控制的作用,不易破环茶园的整体生态系统,使生态系统中各生物之间达到有效平衡的结构。同时,天敌除害可避免农药的污染性,可有效的保证了茶园无公害的特点。

2.化学防治方法

无公害茶园要尽量较少农药的使用,即便在特殊情况下必须要使用农药,也一定要使用那些低残留的农药,并严格控制农药的使用剂量与使用的间隔时间。首先从使用剂量来方面来说,要进行有效的科学计算,在保证在无公害的前提下合理的计算出农药的使用剂量,并进行小范围的喷杀,最大程度上降低农药的残留度,从而达到无公害的特点。其次,根据农药的使用间隔时间进行轮换交替用药,降低农药的残留时间,既能达到防虫病的效果,又能较少农药的污染。

结语

在无公害茶叶的栽培管理措施上,要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有效的发展好无公害茶叶的栽培技术,推动茶产业的发展。但是,由于无公害茶叶对地域环境的要求较高,且种植复杂,不易打理,并存在着较高的风险,所以只是进行了个别的小规模种植,并没有得到大范围发展。因此,在无公害茶叶的种植上还需要加大力度,从而保证人们可以饮用到更多的无公害茶叶。

参考文献

[1]邱振辉.皖北地区香椿栽培技术初探[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06).

[2]李俊芬,娄本琴.苹果套袋栽培中的气象条件与管理措施[J].气象与环境科学,2008(S1).

第9篇

今年,是市委市政府提出在“十一五”期间实施完成100万亩茶园基地的收关之年。随着茶园基地建设的快速发展,幼龄茶园面积不断扩大,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避免“只建不管”或“重建轻管”的现象,各级各部门要高度认识其重要性,要重视技术服务指导与管理,切实加强督促检查。按照市农委领导意见,现将幼龄茶园和新垦茶园管护与栽植工作通知如下:

一、加强组织和技术领导

1、建立工作领导小组,安排专人负责抓好落实,制定相应的目标考核、技术考核及奖惩管理制度,做好监督检查和服务管理。

2、建立茶叶技术服务指导小组,组织一支技术过硬、经验丰富、能吃苦的技术队伍,开展技术培训、服务指导及宣传工作,解决在实施中存在的技术困难。充分利用县镇两级的技术干部、乡土茶叶人才,切实抓好幼龄茶园补植和新垦茶园的技术服务工作。

二、幼龄茶园补植及管护措施

1、茶园补植措施要求。一是对于缺窝断行严重,存活率在50%以下的幼龄茶园,一般采取茶树归并,对腾出的空地再进行新种。二是达到补植条件的幼龄茶园,在单株或相邻多株茶苗死亡的原地进行深耕或开沟,清理杂草和树根,尽可能选择同年或次年生茶苗,按正常种植要求进行补植。

2、茶树定型修剪。茶树的定型修剪是培养树冠的关键技术,是奠定茶园优质高产的重要基础。茶树必须分别经过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定型修剪,才能培育成为优质高产的茶树树冠。对未进行定型修剪和达到修建标准的幼龄茶园,应及时按照标准要求完成。

3、幼龄茶园田间管理。由于茶园面积大,易滋生杂草,并与茶树争夺水、肥、光,影响和制约了茶树的正常生长。清除杂草可与土壤浅耕结合进行,为避免伤及茶树,在茶树周边半径20公分内用手工清除。有条件的地方可在茶园大小行间铺草(秸秆等),达到保水保肥,抑制杂草滋生,提高预防“倒春寒”、夏季抗旱、冬季雪凝灾害的能力。

4、茶园施肥技术。要结合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茶园的标准要求,合理选择和配施肥料。提倡以重施有机肥为主,与茶叶专用肥、无机肥相结合,一般采取开沟施肥覆土的办法进行追肥。茶园行间也可套种其它绿肥或肥效高的植物。如:紫云英、箭舌豌豆等。

5、茶园病虫害防治。根据茶园生产标准要求,以采取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为主,与农药防治相结合的方法。采取农药防治,一定要针对病虫害发生习性,选择农药的品种、类型及使用方法等,严禁施用高毒、高残留和国家禁止的农药。

三、新垦茶园种植技术措施

1、选址基本要求。土壤PH值4.5-6、土壤厚度在50公分以上、海拔高度控制在1200米以下、坡度在25°以下。

2、整地开沟要求。根据品种和种植规格不同,一般要求土壤深翻,种植沟宽0.5米、深0.4米,清除土壤中的杂草、树根、石头和其它杂物。新垦茶园一般要施足底肥,有机肥最好先进行发酵,土壤覆盖必须在10-15厘米。

第10篇

【关键词】油茶;种植;技术

油茶是我国南方主要的木本油料树种,为常绿小乔木,盛花期满树银花,素洁淡雅,芳香馥郁,极具观赏性,还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等生态功能。油茶种子脂肪含量高,可用以榨取茶油。茶油为纯天然绿色食用油料,色清味香,油酸含量高,易为人体消化吸收,长期食用茶油可降低人体血清中的胆固醇,有益身体健康。油茶是一个较有发展前途的经济树种,可采用播种、扦插、嫁接的方法繁殖,经过多年的试验,总结出油茶的种植技术,适合在生产上推广。

1.育苗技术

1.1播种育苗

2月下旬,将油茶种子撒入温床中,在种子上面覆盖2~3cm厚的沙子,用0.1%甲基托布津溶液充分浇透沙层。温床两端挂温度计,温度控制在38℃用农膜四周密封,以利于沙层保湿。1个月左右,油茶种子开始萌动。3月中下旬,将温床中萌动的种子选出,播于容器育苗袋中,胚根过长的可剪至2cm左右,每袋1粒,盖土1~2cm,用2%代森锰锌溶液浇透,隔3~5天选1次,反复4次。播种后的苗床,10天后喷1次农达除草剂,将农膜压紧防风,保持土壤湿润。15天后发现有少量种子出芽,及时掀去农膜,由于容器苗的密度大,播种面积是常规育苗面积的1/4~1/3,便于管理。因为水、光照因子受到人为控制,所以,苗木发芽整齐[1]。

1.2插叶育苗

插叶前选择地势向阳、排水良好、中等肥沃的砂质壤土为好。圃地要深耕,土块要打碎,床面整平,垫1层7~8cm厚的疏松混合土,床面用福尔马林或高锰酸钾消毒处理。然后选择树龄10~15年、长势优良、产果丰富、无病虫害的健壮母树,宜摘取树冠1/3处的叶片(春插要摘过冬老叶,夏、秋2季要选择当年生的基部叶。)摘叶时要剥离每个叶片并带腋芽。摘取叶片时可能会附带枝皮,必须剪去。摘好的叶片用水冲洗1次,然后用生根剂处理。插叶时间在春、夏、秋3季均可,秋季插最迟不能超过“秋分”时节。扦插前床面浇少量水,并松动插壤。插叶要求斜插,使叶片连腋芽埋入土中1/3,露出2/3,春、秋季插叶面向南,夏插叶面向北。株距3.5~7.0cm,插后用手按紧,浇1次透水。插后及时搭荫棚遮荫,透光度30%左右,1个月后,叶片开始萌动,50天后长出须根,新株长到7cm左右,可施少量稀薄腐熟人畜肥或叶面喷洒0.1%尿素溶液1~2次。油茶插叶育苗能使母本提纯复壮,增强抗性,提早开花结果,插叶育苗成活率可达85%以上[2]。

1.3苗木嫁接育苗

5月上中旬种子发芽长至6~10cm时进行嫁接,选择优良无性系半木质化的当年生枝条作接穗,选沙藏矮壮油茶苗作砧木。嫁接方法:用双面刀将芽苗切短,从中部往下部开深1.5~2.5cm。选取带有1~2个健壮饱满芽的枝条作接穗,用单面刀在其下端削成长1.5~2.5cm的平滑斜面,在背部削近1cm长的短斜面,将接穗的长斜面向里插入接口,使形成层完全吻合紧密,用泊铝皮(牙膏皮)包扎捏紧固定。待嫁接好一定数量的苗木后统一移栽,按5cm间距均匀栽植,并浇透水,盖好薄膜及遮荫网防护。油茶芽苗嫁接成活率可达90%,成苗较快,2年出圃,苗木品质优良,造林成活率高。

2、造林技术

2.1立地选择与整理

油茶是喜酸性树种,一般宜在PH值5.0~6.5的土壤中生长。宜选择土层深厚、疏松、排水良好、有铁芒萁、杉木等酸性土壤指示植物生长繁茂的缓坡、向阳坡和半阳坡地为好。为便于管理,应相对连片集中种植为宜。栽植前1个月整地,使土壤疏松、透氧、相对熟化后再进行栽植。陡坡山地即按照一定的株行距,挖深20~25cm、面积为0.25~0.3cm2的穴状整地;缓坡山地即按一定行距延水平方向挖深20~25cm、宽0.7~1.0米的水平带,再按株行距进行块状整地[3]。

栽植油茶在冬季和春季均可栽植,栽植时间以12月至翌年2月为好,因春季雨水较多,应以随起随造的原则造林,有利提高成活率。土层深厚、肥沃的平地,株行距3m×3m,栽植1110株/hm2;坡脚和缓坡地株行距3.0m×2.5m,栽植1620株/hm2。坡度20℃以上的地区株行距2.5m×2.5m,栽植1620株/hm2。最好在雨后或阴天栽植。先把整好的树穴再次挖松,除去杂物,根据“三埋二踩一提苗”的原则,按照油茶苗根系大小和长度刨一,然后把油茶苗放入穴中使其根系保持舒展,覆土,稍提茶苗让根系落实,稍用力踩紧;再覆1次土,踏实踩紧,使根系与土壤完全密接;然后再覆1次土,要用松土将基茎部分堆成馒头形,防止雨季穴土沉陷积水造成水渍死亡。栽植时宁深勿浅,栽植过浅,苗木会因不耐干旱而死亡,影响成活率。苗木根系要舒展,在栽植中稍不注意就会把苗木根系弯扭在土里,影响成活率[4]。

2.3幼林抚育管理

新造油茶林可采用林地间作,以耕代抚,前3年每年抚育2次,促进油茶林生长。间种的农作物以豆科植物为好,不要间种藤本植物和高杆作物。确保幼林的早实丰产,应适当施肥,油茶林施肥要掌握“薄肥勤施”的原则,宜用1%进口复合肥液浇施,1年5次。可以采用环沟施有机肥12/hm2。油茶林萌芽力强,枝叶繁茂,不利通风透光,应及时修剪,修剪时间宜在春季和秋冬之际进行,要适时抹去不定芽,疏摘过多的花蕾。花期过后,要及时摘去残花,修除病枝、徒长枝等,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形成伞状冠形。

2.4病虫害防治

油茶的主要病虫害有油茶炭疽病、油茶烟煤病、油茶毛虫、油茶尺蠖等。油茶炭疽病可用波尔多液、退菌特、百菌清等进行防治;油茶烟煤病可用1Be石硫合剂等杀菌剂进行防治;油茶毛虫可用80%敌敌畏乳剂1000倍液、20%杀灭菊酯2000倍液等进行防治;油茶尺蠖可用90%晶体敌百虫1000倍液、50%二溴磷乳油1000倍液等进行防治。

2.5采收

果实采收与种子处理直接关系到油茶的产量和质量,须严格掌握。油茶种子采收宜在茶果表皮茸毛脱尽,部分茶果开始开裂时采收,过早采收则出油率低,油质也受影响,太迟则会茶果开裂茶籽脱落导致减产。采下的茶果放在晒场晾晒至茶果全部开裂时捻出茶籽,便可放于通风处贮存或进行调运加工。

参考文献

[1]苏莲花.油茶育苗与栽培技术[J].热带林业,2006,34(4):35-37

[2]陈永忠.油茶新造林丰产栽培技术[J].林科技开发,2006,20(3)

第11篇

关键词:桂香22号;茶树;特征特性;种植;管理

中图分类号:S5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374(2015)01-0061-02

广西属于亚热带地区,春季气温回升快,具有生产早春茶的优越条件,但是由于广西新育成的茶树品种较少,广西茶区推广种植的茶树品种80%是引种外省同类品种,茶农茶企自主引进的品种无法发挥早春茶优势和地方特色,产品缺乏竞争力。桂香22号是从广西有性系国家级良种凌云白毛茶中采用单株选育法育成。1999-2003年与亲本(凌云白毛茶群体种)进行对叱试验,第4―5年平均鲜叶产量达528.5kg/667m2,比亲本提高106.60/e,春季一芽一叶期比亲本早9-36d,品质和抗逆性均超过亲本。广西桂林茶叶科学研究所根据该品种的特征特性,经多年研究,总结出一套桂香22号茶树品种栽培管理技术。

桂香22号茶树新品种的特征特性

形态特征

树形为灌木型中叶种,树姿半开张偏直立,分枝能力较强,叶长平均为6.8cm,叶宽平均为2.9cm,叶形呈椭圆形,叶脉平均8对,叶片稍上斜着生,叶面平滑,叶身稍内折,叶色翠绿,叶质中,新梢一芽三叶长7.9cm,百芽重50g,芽叶色泽翠绿色,芽叶茸毛中。花冠直径4.1-4.5cm,柱头长1.8cm,雌雄高位,柱头3裂,子房茸毛多。

生长特性

桂香22号茶树在广西桂林于2月中旬萌芽,2月下旬一芽一叶开展,属特早芽种,产量中上,第4-5年平均鲜叶产量达528.5kg/667m2。全年生育期230-250d,比国家级标准对照种福鼎大白茶早开采8-12d,其抗病、抗旱、抗寒能力强,易于种植,成活率高,抗高温临界温度为40。C,抗低温临界温度为-11℃。抗螨类、抗小绿叶蝉能力强,扦插繁殖力较强,品种遗传性状稳定,具有早生、优质、高产的特性。

制茶品质特性

该品种含水浸出物48.3%,茶多酚32.5%,氨基酸总量3.940,适制绿茶和红茶,制作的绿茶外形翠绿紧细显毫,汤色翠绿明亮,香气有花香,滋味醇爽带花香;红茶外形乌润香气显毫、滋味带花香浓郁持久。该品种所制茶产品的独特之处是生产的绿茶产品能周年保持翠绿色或绿色。2004、2006、2008年创制的名优绿茶分别获广西第四届、第五届、第六届“桂茶杯”特等奖,获2006年广西首届“桂绿杯”银奖,获2008年广西首届春茶节金奖。

栽培技术要求

开种植沟

茶行宽度为1.2-1.5m,在划分好的茶行中间开沟,挖沟时将表土层与心土层分开堆放,挖沟深度40cm,宽度60cm,挖好沟后,先将表土层回填lOcm,再结合深施基肥,将经过堆腐和无害化处理的畜禽粪便(猪粪、牛粪、羊粪等)、麸类(花生麸、茶籽饼、桐籽饼)或茶叶专用复合肥施入沟底,每667m2施堆腐处理好的畜禽粪便1500-2000kg或茶叶专用复合肥l00-150kg,施肥后回填心土覆盖基肥,厚度约为lOcm。

合理密植

桂香22号的树型半开张偏直立,种植密度较常规茶园密,采用双行双株品字型种植,大行距1.2-1.5m,小行距40cm,株距30cm,每丛2株,每667m2约需5000-6000株茶苗,太密太稀都不适宜。常规生产茶同双行条栽:大行距1.5m,小行距40cm,株距33cm,每丛2-3株,每667m2约需4000株茶苗。

浆根技术

茶苗种植前需要进行浆根,这是提高种植成活率的重要措施之一。在茶园开阔地挖土坑或者用塑料桶,选用无污染、无杂质的黄泥心土和水放置坑(桶)内;配置生根水:经过试验证明使用北京艾比蒂研发中心生产的ABT1号生根水对桂香22号进行浆根,发根效果明显,方法是将ABT1号生根粉用60。以上的酒精或高度白酒搅拌溶解后兑水,用量是ABT1号lg兑水60kg;再将黄泥和生根水搅拌均匀,不干不稀,成浓稠状,把茶苗根部浸入泥浆中蘸拌,提起茶苗后根部均匀沾附有泥浆,以泥浆不成团,又不滑落、蘸均匀为宜。茶苗浆根后尽快种植,能促使茶苗根系快速恢复,提高茶苗成活率。

种植时间

由于桂香22号发芽特早,引种栽培时适宜春节前定植,10-11月或1-2月均可进行移栽,这个季节茶苗地上部分停止生长,地下部分的根系生长旺盛,此时移栽有利于迅速恢复根系,使茶苗在下一年能尽快恢复生长提早萌发一轮新稍。若秋季干旱严重,可在翌年早春雨水逐渐增多又无冻害时移栽,可提高移栽后茶苗成活率;移栽时最好选择阴天、天气预报是种植7-lOd后有降雨的时间进行,移栽后有降雨不用进行淋水管护,节省劳力。

种植技术

将浆好根的茶苗按株距30cm规格摆放于种植沟内,摆放的过程中将细弱的和矮小的不合格苗木分拣出来(分拣出的不合格苗木集中进行假植,加强水分管护用来补苗),茶苗摆放好后进行种植,种苗者一手持2株苗,将苗扶直在种植行,苗与苗要分开,一手在种植沟内回土覆盖,覆盖的土尽量选用下层较湿润、松散的土,将土覆至不露须根时,再用手将茶苗向上微微一提,使茶苗根系自然舒展,然后用锄头进行盖土,厚度为8 -lOcm,用双脚踩紧压实,浇足定根水(定根水不管晴天或阴雨天,一定要淋,这是茶苗成活的重要措施之一,因为新茶树根系与土壤间有很多空气,没有完全接触,根系吸取不了土壤中的水分)待水渗透完后继续加盖一层厚约3-5cm的松土,以防水分蒸发,以便于茶苗尽快恢复生长,并提高茶苗成活率。茶苗种植时,种植沟的平面要低于原梯平面5cm左右,种植沟呈“凹”形状,一是可防止水土流失,二是使土壤长时间保持一定的湿度,提高抗旱能力,确保较高的成活率。

幼苗期栽培管理

及时定型修剪

移栽完毕后,为减少水分蒸腾,可酌情用枝剪剪去部分枝叶,即在离地面20cm处留外向叶进行第一次定型修剪,剪口要平滑,离临近叶片着生处距离适度,一般lcm左右,不可留太长、剪伤腋芽或者将剪口剪开裂;5-6月份进行第二次修剪,在原来的剪口上提高l0-15cm剪去多余的枝叶,即中部的枝梢在原来的剪口上留lOcm高,枝梢留15cm高;10月份按此规格进行第三次修剪。

合理水分管理

茶苗种植后成活与否,最重要的是水分管理。采用浆根技术处理的茶苗,在种植后7-lOd是阴天或有雨下,则可以不淋水,茶同土壤较湿润、早晚有露水的茶园也不用淋水。如久晴不雨,在干旱季节,种植后l周,要求每2-3d淋水一次,以后依次减少至茶苗恢复生长;淋水时间在早上10点前、下午3点后,不能在强光高温的中午淋水,淋水必须淋透,有条件的地方在干旱时应进行灌溉,但要适量,雨天要做好排水工作,特别是大雨、暴雨,不能长时间积水。

及时补苗和锄草

在幼苗管理期发现缺苗和死苗,应该及时补种,采用同龄的茶苗在建园1-2年内补齐。

新建茶园行间空隙大,春夏季易滋生杂草,滋生病虫害,与茶苗争夺水分与养分,影响茶树生长,应在杂草结籽之前的晴天及时锄草,或者在茶园内间种绿肥作物、铺草,起到遮荫作用的,同时可抑制茶园杂草的生长,保水保肥,大大减少幼龄茶园除草工时,草腐烂可增加土壤有机肥,疏松土壤促进幼苗生长。

科学施肥管理

种植第二年5月开始施肥,一般用清粪水加尿素淋施,每月1-2次,淡肥勤施、逐渐加浓。桂香22号品种发芽能力强,长势较快,每年施肥水平应高于其他品种,以保证高产、稳产;其次是该品种发芽特早,休眠期短,修剪、冬防及冬肥时间应早于其他品种15-25d,以保证其在早春能早萌芽和快速生长。

病虫害防治

桂香22号茶树品种抗性较强,病虫为害发生较低,防治原则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综合运用物理、生物防治措施,创造不利于病虫、草滋生而有利于各类天敌繁衍的环境条件,增进生物多样性,保持茶园生态平衡,保护和利用当地茶园中的草蛉、瓢虫和寄生蜂等天敌昆虫以及蜘蛛、捕食螨、鸟类等有益生物,减少人为因素对天敌的伤害。允许使用微生物源农药、植物源农药和矿物源农药进行适当防治。

第12篇

关键词 茶苗;短穗扦插;栽植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71.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0-0071-01

短穗扦插茶苗属无性系良种茶苗,具有种性纯、变异性小、抗性好、高产、优质等品质特征,同时还具有发芽整齐、嫩度一致、芽叶色泽与大小均匀等生物学特性,既便于采摘,又便于机械化制作。用无性系良种所加工的名优茶,造型整齐美观,茸毫显露,色泽鲜润,叶底明亮,外观和内质俱佳,经济效益显著。近年来,各茶区通过栽植短穗扦插茶苗,大力发展良种茶园,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给合生产实践,将茶苗短穗扦插技术总结如下。

1 茶苗品种选购

选购短穗扦插茶苗品种时,首先要求其抗寒、抗病虫害能力要强。抗寒性要求茶苗临界温度不低于引种地区的最低气温(如云南大叶种临界温度为-5 ℃,龙井种为-10~-6 ℃)。南方茶区气候温暖湿润,宜选择喜温湿的大叶或中叶品种;北方茶区气候相对寒冷干燥,宜选择抗寒性强的中、小叶种[1]。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加强和对自身健康的关注,要求茶树种植、茶叶制作各环节均无公害,选择抗病虫能力强的茶树品种可避免化学农药的使用,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生产无公害茶,以适应市场需求。

2 茶苗栽植时间选择

茶苗移栽的时间应选择在茶树地上部停止生长、地下部根系生长较为旺盛的时期,茶树根系在秋季生长最为活跃。因此,长江中、下游以南广大茶区和云贵高原部分茶区以秋季10—11月栽植为好;广东、广西和闽南茶区,气温高,以11—12月栽植为宜;长江中、下游以北偏冷的茶区,入冬早,冬季寒冷,如秋季栽植则茶苗易受冻害,应在春季2月下旬至3月上旬栽植。

3 栽植方法

3.1 深耕改土

茶苗定植前应提前1年对园地进行深耕改土,为茶树高产、稳产、优质创造良好的土壤条件。深垦的深度根据土壤的性质而定。土质疏松深厚的可稍浅些,土质浅薄的应深垦60 cm以上。深垦以秋、冬季较好,秋冬农闲开垦,可以缓解劳动力紧张的矛盾,而且深翻的土块经过冰冻易风化[2]。对于从未垦植过的生荒地,应进行初垦和覆垦,初垦深度在60 cm以上,深翻后不必打碎土块,以利于蓄水、熟化,提高深耕效果;复垦一般在栽植前进行,深度一般为25~30 cm,进一步清除园地杂草、石块,疏松、整细,以利于栽植。

3.2 开沟施肥

为了提高土壤肥力,为茶树生长发育提供良好的水、肥、气、热条件,增强茶苗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茶苗定植前在全面深耕的基础上开挖移植沟,以便施基肥和苗木运到后及时定植,一般沟深30~45 cm、宽30 cm。移植沟内应施足基肥:施厩肥7 500 kg/hm2或菜籽饼4 500 kg/hm2,配施磷肥375~750 kg/hm2、钾肥300~450 kg/hm2,基肥要先经过腐熟,施肥后须覆盖5 cm以上的表土,以免肥料灼烧茶苗。

3.3 修剪、深栽

为减少水分蒸发,提高茶苗成活率,茶苗出圃时或定植前可将茶苗距根颈处15 cm以上的主枝剪去。短穗扦插茶苗须根多,但无主根,应适当深栽,以母穗桩头不露出土面为宜,以防止因表土失水过快而导致茶苗枯死。

4 栽植后初期管理

短穗扦插茶苗栽植后第1、2年内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必须精心培育管理才能确保健壮生长。

4.1 抗旱、防冻

水分是茶树体内各器官、组织的主要成分,茶树基干中水分含量为45%~48%,叶片水分含量为75%,茶树细胞原生质含水量达90%以上,若缺少水分,原生质胶体凝固,茶树生命就会终止。水分又是茶树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3]。茶苗在栽植后生长季节里对空气湿度和土壤水分要求更高。我国东南和中南各省7—9月常出现干旱,直接影响茶苗生长和成活,必须及时采取抗旱措施。抗旱的主要措施是浅锄除草和园间灌溉,灌溉方式根据当地条件而定,可选择自流灌溉或喷灌、滴灌。

茶树原生于亚热带,属喜温植物。当气温低于茶树临界温度时,茶苗易受冻害[4]。在较北茶区,开辟茶园时应注意选址,宜选择避风向阳的地形,在茶园北面营造防护林带,以改善茶园小气候;同时,在冬季来临之前,应在行间或树冠铺草,以提高地表温度,保暖防寒。

4.2 中耕施肥

中耕可促进土壤熟化,加深耕作层,改善土壤结构,调节地温,促进微生物活动,提高土壤蓄水、保肥能力。同时,耕锄可消除杂草,减轻病虫害。茶苗栽植后的1~2年内,每年可在春、秋2季中耕。施肥与中耕是同时进行的,施肥对于培育壮苗、提早成园有显著效果,每年在茶树地上部停止生长后应及时中耕施基肥,基肥以有机肥为主,配施磷、钾肥;在生长季节里,每年至少施1次追肥,以速效氮肥为主。

(下转第73页)

(上接第71页)

4.3 补棵补缺

补棵补缺是保证茶树形成合理群体结构的重要措施,是有利于高产、稳产的重要措施。短穗扦插茶苗如出现缺棵应尽早补植,一般在一年生茶苗秋、冬季或第2年春季补植为宜,须选用同品种同树龄的茶苗,使茶苗长势均衡一致,建立高标准茶园。

5 参考文献

[1] 陈建华,刘石宝,林清菊.茶树短穗扦插繁育技术[J].茶叶科学技术,2010(4):37-39.

[2] 郑乃辉.茶树短穗扦插繁育技术[J].福建农业科技,2008(5):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