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0 16:08:3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电力信用体系建设,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山南地区地处南部,雅鲁藏布江中游,因地处冈底斯山脉以南而得名,行政区划面积7.94万平方公里(含印占区2.87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3500米左右,辖内共有12个县,82个乡镇,554个行政村,农牧区人口数298184人,占地区总人口的87.4%。农牧户73662户,农牧户人口占地区人口的90%以上。截至2013年9月底,山南地区已建立信用档案的有66078户,发放《农牧户贷款证》66078张,贷款发证面89.7%,使用率98.2%。山南地区金融机构和各级政府积极推动农牧区信用体系建设,成但是在采集和整理农牧户信用信息过程中,仍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
一、存在的问题和难点
(一)经济金融环境落后,农牧区金融体系发展不良。随着农牧民群众经济收入伴随着地区经济发展,同享改革成果及国家扶持力度的不断加大,经济收入持续改善,经济交往不断活跃。然而,商业银行因受成本管理与控制,农牧区网店建设缓慢,农牧区金融服务功能与农牧民金融服务需求不匹配。截止目前,山南地区农牧区仅有农行的乡镇网点69家,尚有13个无物理网点的金融空白乡镇。由于在农牧区网络和系统建设投入不足,征信系统建设发展滞后使农村金融服务功能严重不足,完全不能满足当地农牧户的金融服务要求。
(二)征信法规滞后,社会信用意识整体较为缺乏。山南地区农牧户信用记录纳入征信系统面临的突出问题是缺乏统一的制度安排,无庸质疑,这与全国、全区的大环境有关,到目前为止,我国尚无一部关于信用制度的全国性法律法规。仅凭征信管理机构一家的力量,很难及时获得全面准确的农牧户信用信息,由于缺乏对违约失信的惩戒机制,造成农牧户信用意识不强。同时,部分农牧区信用环境受各种干涉较多,严重挫伤了金融机构对“三农”信贷投入的积极性,制约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三)政府各职能部门各自为政,缺乏信息共享机制。众所周知,社会信用信息的公开和共享是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的基础。目前山南各级部门所拥有的信用数据与人行所推广的征信系统相对封闭,沟通欠佳,致使缺乏共享机制成为农牧户信用记录纳入征信系统的“瓶颈”。这种相对封闭、各自为政、信用市场壁垒重重的局面,阻碍了社会信用系统的建设,也限制了农牧区地区建立个人征信系统发展的速度。
(四)征信知识宣传成效不明显,难以深入人心。社会诚信
和政府公信成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一大难题,农牧区整体信用环境较差、部分农牧民信用观念淡薄,对不讲诚信的农牧户,缺乏有效的惩诫、制裁措施,导致农牧区信用环境恶性循环。从外部环境看,农牧区地处偏远,加之农牧区居民多数文化水平较低,从征信现场宣传看,效果不理想。经常出现“三多三少”现象。即观众多,提问少;老年多,中青年少;发单多,了解少。难以深入宣传征信知识。而由单个主体看,多数农牧民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仅对存贷业务感兴趣,对征信知识无人问津、知之甚少。
(五)农牧户资料收集质量保证,采集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有待提高。受历史、地理等的原因,山南地区的农牧户对自身经济情况都有较为浓厚的保守思想,对自己的收入支出情况隐瞒不报,因此个人信息数据的真实性较差。同时,由于基层银行机构人员相对较少,致使难以全面掌握农牧户信用信息,采集农牧户信用信息过程中出现较多漏项,影响了农牧户信息采集的质量。
二、对策及建议
(一)加强政策扶持,建设农牧区金融体系建设。各级政府应把改善农牧区金融服务环境作为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针对农牧区征信管理环境的薄弱环节,采取有效措施,满足农牧区经济发展需求,推行供给导向型金融服务方式。一是对金融机构在农村建设网点、投放ATM、POS等设备实行适当的财政补贴,减轻农村经济金融机构的高成本压力,对于业务拓展成本高、预期收益低、难以通过商业化经营实现可持续供给的金融服务空白乡镇,需要发挥行政力量,通过政策扶持和正向激励机制引导资源向偏远农村配置。二是加强协同,形成合力。当地政府应积极协调工商、税务、电力、通讯等部门减免农牧区网店相关税、费,加快电力通讯基础设施的改善,为农牧户信息纳入征信管理系统搭建基础平台。
(二)加强征信立法,为依法监管提供依据。农牧区信用体系的建立离不开相关信用立法。首先,要明确央行作为征信的管理主体地位,相关部门有义务向征信系统提供必要的信用信息,消除信息壁垒。由于各部门所掌握的大量的信用信息资源很多没有公开,使征信系统所需要的非银行信息采集工作面临重重困难,难以提高现有的信用信息资源利用效率。其次,界定公开各类信用数据标准和权限,使信用数据得以正常使用。以人民银行目前的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为例,作为我国最大信用信息数据库,除《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管理办法》外,缺少其他相应的信用信息披露办法,信用权利界定模糊,导致难以公开使用。最后是设定对失信行为的惩戒标准和措施。通过立法确定对各类失信行为的惩戒标准和措施尤为重要。统一规范市场准入和市场行为,统一建立失信惩戒机制和市场退出机制,以此来促进信用活动的有序进行。
(三)建立部门协调机制,实现信用信息的共享。各部门间建立协调机制,完善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的体制机制。相关征信管理部门要树立全局意识,打破相对封闭、各自为政的局面,加强沟通与协作。以此实现跨行业、跨部门的信用信息交流与共享,提高信息资源的使用效果。
贵州省中小企业局和人民银行贵阳中心支行研究成立了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并召开了贵州首次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暨工作会议。
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的意义在于:通过开展中小企业征信工作,建立中小企业信用信息档案,改善银企信息不对称,增进中小企业信用意识,优化地方金融生态环境,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
贵州大方县采取四项有力措施加大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力度。一是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大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努力消除一切影响我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障碍。二是积极创造条件,帮助非公有制经济做大做强。三是拓宽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空间。支持非公有制经济进入国家允许的垄断行业、公用事业、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领域,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有企业关闭破产和集体企业改制重组。四是切实解决非公有制经济的平等待遇。
从贵州省乡镇企业局获悉,为加快乡镇企业发展步伐,今年贵州乡企发展基金从上年的4000万元增至6000万元,重点投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乡镇企业项目集聚区发展建设、农产品加工、规模种养业以及名、优、强、特企业及乡村旅游等领域。
四川
由四川省中小企业局、四川省招商引资局、四川省人民政府驻深圳办事处、香港特区政府驻成都办事处、香港CEPA商机发展联合会联合举办的“川―港中小企业合作洽谈会”在成都成功举行。
此次洽谈会,四川省中小企业推出200多个合作项目,涉及电子信息、水电、机械冶金、医药化工、饮料食品等多个行业,总金额超过200亿元。现场签约4个项目,签约金额34亿元。
辽宁
为加快推进以发展县域经济为重要载体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辽宁省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辽宁省政府决定从今年起设立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产业项目贴息资金。省发改委、省农委、省财政厅联合下发了《辽宁省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产业项目贴息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
据透露,今年辽宁省政府决定拿出两亿元资金,用于县域产业项目的贴息,目的是引导项目使之符合产业政策,同时吸引金融部门能够增加对县域产业项目的信贷投入。
从辽宁省中小企业厅获悉,辽宁将全力推进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服务体系建设,特别是重点引进国外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在沿海经济带设立分支机构,并探索成立地方中小企业银行,引导外资以中外合资方式在沿海地区设立融资担保、信用评估机构,鼓励支持民营资本投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
青岛
青岛市中小企业发展联盟成立至今,在促进银行和企业问合作、带动担保业振兴和典当、民间借贷中介业的规范健康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中小企业发展联盟还有效引导典当、民间借贷中介业日益规范健康发展。
厦门
厦门市成立了企业信用促进会。首批73家企业率先加入到该组织,将依托信用促进会的平台,在各级政府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大力开展企业信用建设。
据介绍,为加快推进厦门市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厦门市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根据国家“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建设要求,厦门市经发局从建立企业信用数据库和开展中小企业信用评级入手,逐步铺开了厦门市中小企业信用服务工作,并且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
国家科技部再次批准厦门高新技术创业中心为2007年度科技部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初创期小企业创新项目服务机构,成为55家获得资格的孵化器之一。
据了解,厦门高新技术创业中心的33家孵化企业在过去4年时间内获得了科技部创新基金无偿资助总计780万元,平均每年有8个项目、每个项目获得近24万元的国家创新基金资助。预计今明两年,厦门创业中心将再有24家优秀小企业可各自获得国家创新基金40万元的无偿资助。
深圳
由深圳市贸工局和深圳市财政局联合印发的《深圳市民营及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资助计划操作规程》中,专门设立了《企业改制上市培育项目资助计划操作规程》一项。根据该资助计划,在深圳市注册,经深圳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备案登记,拟改制上市的民营领军骨干企业及成长型中小企业,在改制上市过程中均可申请资助。资助计划实行总额控制、自愿申报、中介审计、政府决策和社会公示的原则。
舞阳
舞阳县落实激励、扶持、服务企业发展的四项政策措施,积极为中小企业搭建融资平台,促进中小企业快速健康发展。一是设立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二是实行了县领导重大项目、分包重点企业制度,加强对中小企业的运输、电力、资金、环保等各种经济运行要素的协调,帮助企业解决各种实际困难。三是认真落实“四项制度”,即:企业生产无干扰日制、危害经济环境积分制、责任追究制和倒查账制。四是坚持开好‘四个会议”,即:中小企业经济运行分析会、执法部门自查汇报会、企业评议座谈会和企业联络员汇报会。
武汉
武汉市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2007年度申报已开始,今年内已进行或即将开展的国际市场开拓项目,均有机会获得政府补贴。
根据补贴政策,凡参加境外展会、管理体系认证、产品认证、国际市场宣传推介、创建企业网站、广告商标注册、境外市场考察和境外投(议)标项目,年出口额在1500万美元以内的中小企业,均可申报。
南宁
由南宁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实施的南宁市中小企业信息网络服务平台一期工程各项前期工作全部完成。
据介绍,这个项目计划分两期完成:第一期将由南宁市经委(中小企业局)领导南宁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负责实施,将南宁市500~600家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以及南宁市所辖12个县的经贸局实现联网,并初步建立起中小企业信息网站,打造一个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化综合服务的公共服务平台;第二期扩大建设企业信息化应用的各个应用系统,完成企业办公自动化、企业通信、客户服务等模式的建设,进一步完善信息网站,并将宾馆服务业为代表第三产业、交通运输行业、建筑行业等其他行业的规模以上中小企业纳入到南宁中小企业信息网站的统一信息平台,丰富网站的信息内容。
记者:信用评价工作开展以来取得了哪些实质性进展?
胡志刚:为推动房地产企业信用建设,引导房地产企业诚信守约,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促进房地产行业健康发展,中国房地产业协会、中国房地产研究会于2010年获商务部、国资委的批准,开始在房地产行业中组织开展房地产企业信用评价工作,2011年在重庆、大连、北京和部分房地产开发企业试点,2012年起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启动了这项工作,截止到目前,这项工作已经开展5年。五年中在商务部、国资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各地房地产业协会、开发协会的积极配合下,全国已有163家房地产开发企业获得信用评级。
记者:从实践情况看,房地产行业的信用评价特点是什么?
胡志刚:房地产行业与一般生产行业相比具有产品周期长、涉及生产要素多、社会影响大、发展不均衡、项目周期与财务周期不匹配等特点,其发展又处于经济发展的特定阶段,信用建设任务艰巨,必须结合行业特点开展信用评价工作。
一是建立一套适合行业特点的房地产开发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在设计信用评价指标体系时,重点突出房地产行业和开发企业的特点,遵循针对性、全面性、系统性的原则,使指标体系更科学、合理。在指标设定上既考虑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的共性,如企业管理能力、发展能力和财务数据等客观信用能力,也考虑房地产行业的特点,把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经营信用和履行社会责任作为信用考核的重点,全面考量企业在土地获取、规划、建设、销售、前期物业管理等开发建设全过程中的经营信用。在分值比例设定上使企业经营信用情况的分值比例达到了45%,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信用分值比例达到35%,企业客观信用能力仅占全部分值的20%。同时采取一票否决制,企业如发生违法违规或其他严重失信行为,一律不予评价。信用评价结果采取动态管理,三年有效,能够与时俱进及时反映企业的进步,对落伍者即时降级或淘汰。二是引入社会第三方信用评价机构对参评企业进行独立、客观、公开、公平、公正的评价。社会第三方通过招标选取,并实行动态管理。评价过程中,第三方评价机构不仅对参评申报材料进行书面审核,对参评企业进行实地核查,通过和企业面对面的交流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并通过对企业员工、经营关联单位、相关行政机关和社会组织的调查询问以及对社会的企业信用信息的全面查询,了解企业对员工、合作方、政府、消费者、社会的信用及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做到客观、真实、全面评价企业的信用状况。目前已有七家商务部认可的评价机构参与到这项工作中来。三是依托地方协会,积极开展信用评价工作。开发企业基本是属地管理,参评企业的组织、信息的采集与核实、实地核查等工作离不开地方协会的支持和帮助,因此信用评价工作必须紧紧依靠地方协会。在参评企业当中,大多数是通过地方协会统一组织参评的,地方协会做了大量的工作,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帮助,可以说,地方协会的积极性直接影响信用评价工作的广度和质量。所以,发挥地方协会积极性,依靠地方协会联合开展信用评价工作是我们一贯坚持的工作原则,只有这样,才能使信用评价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记者:两会主导的信用评价优势在哪里?
胡志刚:我国现存的与房地产信用相关的评级标准可以分为5个层次:住建部对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资质评级、各级行政机关建立的开发企业信用档案、部分省市开展的房地产行业诚信评价、金融机构对开发企业的资信评级,以及社会和行业协会的各类评奖等。这些评级或评价的特点是评价主体不同,出发点和侧重点不同,效果也不同。
由中国房地产业协会、中国房地产研究会主导的行业信用评价是通过行业协会建立守信践诺的长效制度,有效约束会员企业的道德风险和机会主义行为,提高行业协会的服务能力,促进行业信用建设和行业守信自律,保障行业健康发展。它既不同于政府部门基于监管需要而实施的资质管理,也有别商业机构基于市场需求提供的信用评级。它突出了客观性、专业性、自律性和服务性,更多的反映的是企业自身资产情况、开发经营行为和履行社会责任所获得的社会信誉,由两会推进这项工作更具有行业的权威性和公正性。大力推动信用信息在全国范围的互联互通,发挥信用信息对失信行为在更大范围的监督和约束已成为市场经济良性持久发展的必要条件。
记者:获得评级的企业能得到什么实际利益?
胡志刚: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这是社会的共识。随着国家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关注和重视自身信用建设,也有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和相关机构陆续出台对信用企业的激励政策。2013年国家发改委、人民银行和中央编办联合下发了“关于在行政管理事项中使用信用记录和信用报告的若干意见”,部分省市也将信用报告作为行业管理中企业准入的依据。黑龙江、重庆房协在有关行业主管部门的支持下,出台了很有实效的激励政策,包括对AA级以上的企业在容积率、项目资本金、商品房预售许可前的投资到位率、资质年检业绩审查、推荐行业性评优评奖等方面实行优惠政策。这极大地调动了参评企业的积极性,2013年仅一年黑龙江省就有50多家企业参评。
当然,目前信用评价结果的实际应用面和对企业的惠顾还很有限,今后还有大量工作要做。一方面探究金融服务体系对信用评价结果的支持和应用,通过评价使信用级别高的企业在金融授信、金融服务延伸等方面能够享受到更多的政策支持。另一方面还要积极探索向社会和相关领域企业信用评价报告,创造奖优罚劣的社会舆论环境,使企业养成诚信和守法的良好习惯。同时我们将联合发改委、国土、工商、财政、金融、物价、消费者协会、新闻媒体等多个部门通过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宣传推广信用评价工作和诚信企业,把信誉度高、社会责任感强的企业介绍给社会,推荐给消费者,在全行业树立起诚信为本的环境氛围。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电力企业也随之快速发展,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点应和会计信息体系的构建与完善相关联。然而,我国目前一些电力企业的会计信息体系存在相关问题和不足,应对其体系建设进行探讨和完善。以电力企业会计信息体系为重点对象,分析并提出完善电力企业会计信息体系构建的相关措施,促进电力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实力。
关键词:
电力企业;会计信息体系;完善
中图分类号:
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22011701
1电力企业会计信息体系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管理制度不够完善且重视程度偏低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电力企业建立了相关的财务管理工和规章制度,但其所建立的管理制度仍然存在与实际工作的执行情况相不符或是缺乏规范化和有效化,使其没能够在会计信息体系中发挥应有的作用。电力企业对会计工作的方法和相关政策缺乏有效的认识,会计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不够严谨和端正,不能对会计工作的相关处理进行有效的审核,对于工作的态度不够积极,无法提供企业全面的、真实的、准确的会计信息数据内容。企业相关管理部门对会计信息的监督管理不够完善和具体,会计工作处理不能更加的深入实际,企业的会计运作缺乏行之有效的控制,这些都是由于电力企业会计信息体系管理不够完善所造成的。由于电力企业或企业会计工作人员对相关的预防情况认识不够充分,对会计信息体系管理重视程度偏低,企业缺乏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和解决能力,不利于电力企业的整体经营发展和收益。
1.2会计核算缺乏有效管理
会计信息内容的失真是影响企业经营的重点,由于电力行业的特殊性,其所承受的诚信缺失压力更大,对会计信息数据内容的真实性要求更高。电力企业会计工作人员是企业会计信息的制造者,在具体的会计工作过程中,由于会计工作操作缺乏有效管理,导致会计信息数据的不完整、内容书写不够规范和全面、缺少领导签字或盖章、报销单据不规范和漏记、错记会计科目或内容等错误,这些客观因素的存在都影响了电力企业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同时,由于受到不同程度的外界因素影响,使得一些具体的会计工作不能够完全按照会计核算流程进行,比如:企业的现金、银行存款不能及时进行对账,企业的各明细账与总账之间不能及时的进行核对,企业的固定资产等不能及时的盘点和监督管理。
1.3职能监管与员工素质较差
目前为了确保我国电力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一些电力企业内部成立了专门的监督管理控制部门,但由于企业相关的监督管理部门职权和管理范围等划分并不十分明确,使得企业的监督管理部门并不能完全的发挥其作用。电力是人们生活的必需,电力企业更是经济收益较好的企业,由于传统的企业管理方式陈旧,企业的工作人员多数较为缺乏工作主动积极性,这导致了企业内部管理和监督的混乱,相关管理制度很难实施。同时,近几年来,我国电力企业发生的重大经济案例也表明了,企业的相关会计工作人员在专业知识水平、职业道德及自我约束能力等都存在偏低的现象,人生观、价值观等受到不良风气的影响,造成了国家和电力企业的经济损失,阻碍了电力企业的快速发展。
2完善电力企业会计信息体系构建
2.1完善管理制度和有效防范风险
建立健全企业内部各顶管理制度是完善电力企业会计信息体系的根本。通过建立各顶制度和全面实施,针对企业会计处理的实际工作情况,实施具有针对性的专项调查和分析,提升企业会计信息质量,促进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进而有效避免会计信息体系中各种错误行为的发生,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合法性的完整性等。与此同时,电力企业还应加强会计控制风险体系的构建,以确保和控制管理的行之有效为基础,合理的规范企业会计工作处理,加强企业会计行为的约束力,加快企业会计工作规范化和制度化进程。
2.2构建完善的会计管理体系
建立健全电力企业会计信息管理体系,应当对企业会计工作的具体岗位分工和职责进行明确的规范和划分,加强企业内部监督管理部门的管理力度和能力,将工作中的具体职责落实到责任人,并依据企业相关管理规定进行处理和处罚,完善电力企业会计管理体系。除此之外,还应定期对企业的会计工作人员进行相关的岗位专业知识培训,加强工作人员的专业化水平,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职业素质,完善会计处理工作流程。并根据企业情况,建立奖罚管理考核机制,把在会计信息体系中表现优秀的进行奖励,反之,对表现较差的应当视情况进行相应在的处罚。通过考核管理机制的制定和实施,调动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的热情,并能够使其在工作过程对岗位工作进行自查,及时发现工作中的错误,并及时完善和改进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而提高工作效率和避免错误的再次发生。
2.3构建信用档案并加强约束力
确保电力企业会计信息的及时、真实和准确性,有效的避免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的发生,应当为企业会计工作人员建立一份完整且详细的信用诚信档案,并利用该档案进行信用评估,进而制定出相应的管理措施。信用诚信档案的建立,能够有效的、主动的控制和约束企业会计工作人员的具体工作,避免了各种会计违法违规工作的发生。除此之外,电力企业还应积极地处理不诚信现象,根据有据可依、有错必改的基本工作原则,加大对企业会计信息失真行为的处理,让企业会计工作人员的违规行为与经济责任追究和个人信用档案建立起必要的关联,加强对人员、对工作的全方面约束力。
参考文献
一、昭通市近五年发生重大自然灾害及金融系统应对情况
昭通全市属于典型高原山地构造地貌,受金沙江水系及其支流横江水系切割,沟壑纵横,河谷与高山海拔高差大,具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候特征,又处于小江断裂带地质活跃区,气象灾害、地质灾害频发,有“无灾不成年”的说法。2008年初,昭通市十县一区遭受了五十年一遇的特重低温冰凌灾害,造成部分县区电力、通讯、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严重瘫痪长达两周,给救灾资金划拨和人民银行发行基金调运带来巨大困难,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3.01亿元。2013年1月11日,镇雄县果珠乡高坡村赵家沟发生严重山体滑坡,导致46人遇难,当地网络、通信、道路中断达7天,惠农支付点受损5户。昭通全市仅2006年至今,境内先后发生5.0级地震5次,其中6级以上2次,因灾损失上百亿元,死亡698人。尤其是2014年8月3日发生在鲁甸的6.5级强震,系云南省14年来最强地震,共造成617人死亡、112人失踪、3143人受伤,当地金融机构房屋严重受损,金融服务瘫痪。
面对频发的重大自然灾害,人行昭通中支带领全市金融系统,积极应对自然灾害,做好金融服务工作,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以鲁甸“8.03”地震为例:一是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全系统应急领导小组迅速行动,抓好灾情核实,关注金融机构的受灾情况及业务运转情况,提高处置的及时性、针对性和预见性,对可能发生的后续灾情做好预防,防患于未然。二是采取有效措施,及时恢复受损金融网点的金融服务。开辟国库服务绿色通道,确保国库财政救灾资金的汇划和及时拨付到位,截止到今年10月10日,共拨付救灾资金95笔,金额259,650万元;启动现金供应应急预案,不分节假日及时为银行机构办理现金存取业务,增大灾区人民银行机构发行基金库存量,确保灾区现金供应;指导受损网点恢复服务功能,以“帐篷银行”、“流动银行”、“汽车银行”等方式对外提供现金存款、取款、转账、挂失止付等基本金融服务,免收救灾资金汇划手续费,简化开户手续。三是出台抗震救灾有关金融支持与服务工作意见,加强灾区窗口指导,做好金融稳定工作。要求金融机构积极盘活存量资产,加大灾后重建信贷投入,简化信贷审批手续。灵活用好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增加灾区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新增贷款总量6亿元,同时,将全市支农再贷款规模向灾区金融机构倾斜,增强灾区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信贷投放能力,满足灾后恢复生产和重建工作的信贷需求。
金融系统的高效反应,得到了地方政府的肯定,中央电视台及时报道了灾区金融服务情况,《金融时报》连续两天以《震不断的金融服务》进行了系列报道。
二、现行金融安全应急体系的不足
总体看,昭通金融机构在应急体系建设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但在应对自然灾害过程中仍存在应急体系建设不完善,横向联动沟通机制不建全等一系列的困难和问题。
(一)金融系统应急体系建设与地方政府应急管理不衔接,联动性不强,缺乏统一规划
现行的地方政府应急体系建设未将金融系统应急处置工作纳入统一规划,没有具体明确金融系统在自然灾害发生后如何按照统一的部署开展应急处置,造成在救灾过程中信息不对称,要求不一致,措施不统一,出现各自为阵的情况。如昭通市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里,仅有《昭通市重特大自然灾害抢险救灾应急预案》和《昭通市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中提到“金融部门要及时做好信贷工作”,在地震应急条件保障中模糊规定了金融部门要做好救灾应急资金的筹集、储备计划等,且概念模糊,操作性不强。协调机制不健全将影响金融部门在抗灾救灾过程中职责的履行和作用的充分发挥,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灾区受损金融机构的恢复,阻碍金融服务的及时跟进,如鲁甸“8.03”地震后,就曾出现政府实施灾区道路交通管制后,由于金融部门没有及时协调到特别通行证,震中地区办理金融业务的重要空白凭证不能及时运到的情况发生。
(二)基层行未结合地区实际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和处置指标体系,给应急处置工作带来被动
虽然基层金融机构均建立有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但对于突发事件的预测预警缺乏一套科学完整的预警量化指标体系,对突发事件的预测预警工作大多靠个人的主观判断,容易产生预警不力和预警过度的问题,不利于灾区金融机构对突发事件的防范和解决,也不利于上级行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通过近年对昭通辖区人民银行10个县支行应急体系建设情况的现场检查进行分析,普遍反映上下级单位应急预案同质化现象突出,即“上下一般粗,内容一个样”,忽视了不同层级规模、职能和地区差异,使一些应急预案制定的针对性和作用大打折扣。如辖内部分支行为了免责,在建立应急预案体系过程中,未结合地区实际,进行必要取舍和整合,而是一味照搬上级行应急预案,导致与上级行应急预案结构及内容一样,没有突出本区域应急重点,应急预案科的学性和实际操作性不强。失去了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意义。
(三)基层金融机构应急预案未得到充分演练和检验
当前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基层金融机构疏于应急培训,对应急演练重视不够、认识不高,存在为完成工作任务而演练的思想,导致应急演练的评估报告演变成记流水账,影响评估工作的客观性,没有真正起到发现问题、完善预案、科学规划、提高应对突发自然灾害处置能力的目的。同时,各类突发灾害的应急处置涉及到许多相关单位,但基层金融机构在应急演练中不同程度存在部门本位主义强、各自为战的情况。扎实的应急演练涉及到各方人力、物力和财力的高效调配,组织难度较大,因此,少数单位即便进行了演练,也只是针对操作较为简单的预案开展演练,只是本单位、本系统力量的简单摆布,未与地方有关部门联合、联动开展。如辖区部分支行开展的消防、防洪、防盗抢等应急演练,缺乏消防、公安等专业部门的指导,实战性将明显降低,达不到通过演练提高实战水平的目的。
(四)应急体系建设横向衔接不够
地震、气象等自然灾害的影响大多涉及相邻省区,而在近年对辖区县支行的检查中发现,各单位普遍反映,基层行应急预案内容的纵向一致性要好于横向的衔接性,主要原因在于纵向的要求易于理解和贯彻,而横向的应急联动却因行政区划的限制产生请示难、协调难等问题,影响应急响应的一致性。如2012年彝良“9.07”造成云南彝良、贵州威宁县等受灾,在震后救灾关键期,就曾出现两省交界区惠农支付点因跨省网络不能使用的现实情况,以及相邻两省村镇因信用村镇建设不同步,信用信息不共享,灾后民房重建信贷被毗邻省市金融机构拒绝受理的情况,金融服务的互补优势没有发挥到最大,影响整体应急处置效率。
(五)区域性金融机构大多还未建立应急备份系统
在自然灾害频发的昭通地区,部分银行业金融机构的重要业务系统数据备份未实现数据集中、异地备份,特别是区域性独立法人结构的农村信用社系统、村镇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在重要业务系统数据异地备份、远程恢复方面显得尤为欠缺,加之基层行对业务系统安全稳定运行起重要支撑作用的路由器、交换机、服务器等重要网络设备缺乏备机,发电机组及预防自然灾害的其他应急物资也都较为缺乏。一旦发生重特大自然灾害,将对金融机构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三、对策和建议
(一)强化应急预案体系建议的相关保障
建议上级金融机构,加大与政府部门的沟通协调、把金融系统应急体系建设作为省区应急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提高预案效力和影响范围,建立或完善相关的信息共享和协调联动机制。建议上级行出台专门针对不同级次自然灾害的信贷扶持政策,对灾后重建的信贷准入标准、优惠利率、担保要求以及贷款审核程序等方面有别于普通贷款,提升灾区金融保障能力。在灾害发生后,当地金融机构能及时按不同灾害级次规定展开应急处置工作,减少向上级请示汇报的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建议在自然灾害频发地区建立金融区域性应急防灾减灾中心,通过明确职能,建立功能各有侧重的战略性应急物资储备库,改变各分支机构目前各自为阵的应急物资储备模式。在应急专业队伍建设方面,建议上级行建立应急管理远程培训课程规划,邀请专业师资进行系统培训,建立应急管理专家库,为分支机构在应对重大突发事件方面提供必要的智力支持和指导。
(二)加强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工作的纵横结合
基层行做好应急管理工作既离不开上级行的正确指导,也离不开地方政府的支持配合。建议鼓励基层行在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工作中,除核心业务、内容外,应积极主动寻求纳入地方政府应急预案体系建设规划,一方面解决基层行遇到上述突发应急事件时,因势单力薄而难以应对的困局,另一方面确保地方政府对基层金融机构应急预案在协调沟通、资金支持、物资保障、培训宣传等方面予以统筹考虑,以解决基层行在处置突发自然灾害过程中信息不对称,要求不一致,措施不统一,各自为阵的情况。
(三)建立科学的应急管理考核评价和监督机制
一是将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应急管理工作纳入人民银行区域金融风险防控的管理范围。从应急制度机制建设、预案建设及演练、突发事件处置等方面细化考核评价项目及标准,严格进行考核评价并通报结果;二是在人民银行内部应建立从上至下应急处理的科学评价和监督机制,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反应速度、处置措施和效果进行量化评价,将应急体系建设作为单位履职能力建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考核。三是至上而下加强对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案例的经验总结,为基层行提供经验模式借鉴。
(四)探索建立第三方建设与运营灾备中心模式
各基层金融机构应建立数据备份中心,按照上级行、社的规定做好重要数据实时备份;要做好现有条件下的灾难备份,及时将关键数据用本地磁介质备份,异地保存,要积极研究,选择符合自身业务发展需要的灾难备份系统,有条件的机构要加快建设灾难备份中心,做好事故灾难备份中心的维护与管理,确保重要数据信息安全。
一、“十一五”时期经济金融发展的特点和做法
(一)“十一五”时期大同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
“十一五”时期是大同发展史上一个特殊的时期,在金融危机和煤炭兼并重组的双重压力下,大同市保持了经济平稳增长。地区生产总值由376亿元增长到700亿元,年均增长10.51%;工业增加值由154亿元增长到260亿元,年均增长10.96%;财政总收入实现翻番,由61.99亿元增长到138.42亿元,年均增长17.43%;一般预算收入翻1.5番,由20.42亿元增长到55.17亿元,年均增长21.99%;固定资产投资接近翻两番,由145亿元增长到544亿元,年均增长30.1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33亿元增长到314亿元,年均增长18.7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8526元增长到16044元,平均增长13.48%;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464元增长到3948元,年均增长10%。
(二)“十一五”时期大同市金融改革取得的成就及特点
“十一五”时期,大同金融业抓住有利时机,积极稳妥推进金融改革,紧紧围绕大同“三名一强”的城市发展目标,认真贯彻落实人民银行宏观调控政策,为大同经济转型跨越发展提供支持和服务。
1.金融组织体系不断健全。
截止2010年末,大同市拥有地方法人金融机构10家;保险业金融机构23家,其中,财险13家、寿险10家;证券公司营业部2家;担保公司20家;典当行14家;小额贷款公司33家;初步形成了结构合理、功能完备的现代化金融组织体系。
2.金融业规模不断壮大。
一是各项存款持续大幅增长。截止“十一五”末,大同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658亿元,较“十五”末增加了891.8亿元,增长1.16倍,年均增幅为23.3%,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其中,增幅最高的是2008年,增幅为23.1%,较全省的增幅高出4.85百分点。
二是信贷投放大幅增加,结构进一步优化。“十一五”期间,大同市净投放贷款597.2亿元,比“十五”时期增加了376.3亿元,增长170.3%,年均增幅为34.1%。2006年-2007年,大同市贷款重点投向煤电行业,两年新增煤电贷款63.9亿元,占两年新增贷款的60.9%;公共管理业新增贷款11.6亿元,占新增贷款的11.1%。2008年,随着国家信贷政策和产业政策的调整,煤电行业贷款投量减少,城建、公共设施贷款逐年增加。从2010年开始,逐步加大了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投放,2010年煤电行业新增贷款17.8亿元,占当年新增贷款的12.7%;城市建设贷款新增21.1亿元,占当年新增贷款的15%;实体经济贷款新增84亿元,占当年新增贷款的59.7%。
三是直接融资得到长足的发展。“十一五”期间,大同煤业股份有限公司、大同水泥股份有限公司两家上市公司2010年末流通市值达289亿元。
3.金融业改革创新成效显著。
“十一五”期间,在人民银行的大力推动下,驻同金融机构不断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工商银行大同分行、建设银行大同分行、中国银行大同分行股份制改革顺利完成;农业银行大同分行不良贷款成功剥离并顺利上市;邮储银行大同分行挂牌营业,结束了邮政储蓄机构20多年“只存不贷”的历史。股份制银行发展迅速,交通银行、中信银行、民生银行陆续在大同设立分支机构,成为全市金融市场的重要力量。农村信用社的改革顺利推进,支持“三农”力度进一步加强,法人治理结构得到了进一步完善,经营效益逐步提高,“十一五”期间,央行票据支持农村信用社改革3.35亿资金全部到位。截止2010年末,大同市批准设立了小额贷款公司33家,注册资本10.8亿元。各金融机构积极创新产品和服务方式,银行业务品种不断扩展,已由传统的存、贷、汇扩展到多领域、多品种,证券业务、基金品种、保险业务新品种持续推出,不断创新。
4.金融业稳健发展,信贷风险持续下降。
“十一五”期间,银行业机构运行平稳,银行业机构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比率连年保持双降,实现了增长速度与自身效益的双丰收。截止2010年末,不良贷款率为3.34%,较2005年末下降了12.36个百分点。
5.信用体系建设成效显著,全社会信用意识提高,信用环境得到改善。
“十一五”末,大同市有3240户中小企业档案录入数据库,同时实施“大同市百户中小企业信贷培育工程”和中小企业贷款情况监测制度,推动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更好的服务中小企业。积极创建农户信用信息电子档案,推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截至“十一五”末,农户电子信用档案建设工作已覆盖大同市178家农村信用社,占全市农村信用社总数的90%,已为近50万户农户建立了电子信用档案;已建立农户信用评价体系的农村金融机构有158个,对18万农户进行了信用等级评定,14万户获得了贷款。
6.现代化支付体系建设不断加强,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优质的支付服务。
“十一五”期间,人民银行不断加大资金和技术投入,协调各金融机构进一步加强支付系统建设,使大同市银行支付水平迈上了新的台阶。大、小额支付系统、全国支票影像交换系统顺利上线运行,标志着现代化支付体系建设进入了信息时代。目前,支付清算系统运行平稳,维护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功能和布局日趋完善,在支持金融创新、加快社会资金周转、方便群众生产生活、促进经济金融又好又快发展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三)采取的措施及主要做法
1.突出发挥人民银行的区域金融发展的作用。
“十一五”期间,成立了由大同市政府牵头人民银行具体承办的金融业发展领导小组,负责全市金融业发展统筹规划、政策制定、组织协调,指导推动等工作,定期研究和解决金融业的重要问题,形成长效工作机制。五年来,根据不同时期的货币政策以及大同经济的实际,人民银行先后出台了《大同市金融机构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意见》、《关于金融业支持“两区”开发的指导意见》、《在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下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等十八个指导意见,充分发挥了政策指导作用。明确各个时期信贷支持的重点,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三农”中小企业的信贷投入。同时,建立了金融工作会议联席制度、金融机构与经济部门经济金融形势分析例会制度、金融业运行分析体系和信息通报制度,通过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加强政府与金融部门的信息交流、情况沟通和业务研讨工作,及时研究和反馈经济金融运行中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措施,有效地推动了各项工作的开展。
2.出台金融优惠政策,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十一五”期间,大同市政府设立了金融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用于对“三农”、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支持,奖励积极开展金融创新、为大同市金融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金融机构和个人。出台了企业自主创新配套政策,采取费用减免、财政奖励、利息补贴等措施有效推动企业改制和自主创新。制定了《大同市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使用办法》,在缓解中小企业贷款难上迈出了关键性一步。
3.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促进金融业良性发展。
“十一五”期间,人民银行组织开展了金融知识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进农村等宣传活动,努力提高公众信用意识。加快了以企业信息系统、个人信用信息系统、农户信用档案系统为主要内容的信用体系建设步伐,建立和完善了信用信息管理制度,推进信用评价体系建设,建立了失信惩戒机制。深化信用社区、信用乡镇建设。积极推动企业外部评级,加大培植“A级信用企业”力度。健全了政府主导、监管机构推动、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金融生态建设长效机制,优化金融司法环境和行政服务环境,切实维护金融机构权益,在提高金融胜诉案件执结率和降低银行处置抵贷资产、企业抵押担保融资成本上取得了很大成就。
4.搭建合作平台,实现政银企的良性互动。
依托“大同城市金融网”开发了“大同市优质企业项目电子推荐库”和“两区项目电子推荐库”,项目库中,共涉及能源、旅游、农产品、教育等15个行业369个项目,涵盖了大同市“十一五”的所有重点项目,为各金融机构了解企业信息、支持企业发展提供了决策依据。通过定期举办项目建设推动会,银政、银企洽谈会,实现政、银、企的有效对接,五年来,银企双方达成重点项目贷款意向364个,涉及金融达346.72亿元。
5.构建金融稳定协调机制,防范金融风险。
培育和完善了金融稳定协调机制,建立和完善了区域金融生态监测和预警机制,完善了区域金融生态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定期评价结果和预警信息。制定了防范金融突发案件协作预案,完善了各部门联合执法机制,积极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风险,提高执法力度,有效打击各类非法金融活动。规范发展各类准金融机构,加强了对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和典当行的监管,建立了日常监督管理制度,促进了大同市经济金融稳定协调发展。
二、“十二五”时期经济金融发展规划
(一)“十二五”时期大同经济发展规划
转型发展是大同跨越发展的前提和条件。没有转型,走传统资源开采、初步加工的老路,不可能实现跨越发展的目标。因而再造一个新大同、实现经济总量翻番,必须以转型发展为主线,走好转型路,实现大跨越。“十二五”期间,大同将建设装备制造、清洁能源、新能源、新型化工、三三组合、现代物流、煤炭电力等七个千亿元产业板块。
(二)发展目标
“十二五”是大同市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最佳时机,也是大同市经济转型关键期和历史性转折期。金融业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大同市金融业要抓住有利的发展机遇,努力实现“八项目标”。
一是到2015年末,大同市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和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达到5%和10%以上,金融机构实现年利润总额在100亿以上。
二是到2015年末,大同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达到2300亿元左右,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达到1000亿元左右,与大同的生产总值保持协调增长,银行业机构不良贷款率保持在2%以下。
三是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直接融资比例达到5%以上(按存量指标)。每年培植5-10户企业作为上市后备资源,争取在2015年末,上市公司的数量达到5家。
四是到“十二五”期末,形成主体层次有序、服务功能完备、市场结构合理的现代金融体系。
五是落实大同市提出的“三名一强”的城市发展目标,积极支持大同市打造七个千亿元产业板块产业;加大对产业结构调整的金融支持力度,优化信贷投向;突出金融服务重点,兼顾中小企业和弱势群体,县域法人金融机构的新增存款要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
六是打造区域金融发展的示范区。
七是建立覆盖全市的农户及中小企业信用评定体系,力争到2015年,信用农户及信用乡镇占全市农户总数及全市乡镇总数的90%以上,全市各县均成为金融信用县。
八是探索制定金融安全突发事件的防范处置预案。
三、加快“十二五”金融业发展的措施
(一)执行金融宏观调控,进行宏观审慎管理
一是加强政府协调,引导大同市银行业优化信贷结构,加大对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以及重点项目的中长期信贷支持力度。二是健全银企合作长效机制,强化产业政策与信贷政策的协调配合。三是改善和扩大个人信贷服务,支持城乡居民扩大消费和主动创业。四是加强担保体系建设,努力为中小企业贷款提供服务。五是协同环保部门推行绿色信贷,利用信贷杠杆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六是在保证贷款质量的前提下,适度简化贷款手续,减少审批重复环节,逐步探索建立优质企业贷款申请“绿色通道”制度,提高信贷工作效率。
(二)完善金融体系,支持银行机构做优做强
一是积极组建、引进和完善各类金融机构,有效利用民间资本,推动民间金融发展,为在同企业及公众提供便捷、高效、优质的金融服务,满足各类金融需求,促进金融业全面发展。二是在市政府的统一协调下,加快处置农村信用社历史遗留的不良贷款,增强资产完整性,优化股权结构,完善公司治理,提高管理经营能力,加强在产权制度、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改革,在3-5年内全部转制为农村银行。支持、鼓励地方银行机构在夯实本地市场的基础上,通过设立分支机构、参股组建村镇银行等方式,在省内建立营销网络,稳步扩大信贷规模和市场占有率,增强盈利能力,实现跨区域发展。在条件成熟时,有效整合地方金融资源,研究成立金融控股公司。
(三)强化部门协同配合,建立健全金融安全稳定长效机制
一是不断完善“一行一局”监管体制,建立健全相互协调的工作机制,强化综合监管,形成良性互动,严控银行、保险、证券、信托业交叉性风险。二是坚持全面监管与重点监管相结合,强化金融监管手段,提高现场检查、非现场检查的效率,增强行业监管的系统性、连续性。三是继续完善金融风险预警指标和金融稳定监测指标体系,健全金融风险应急机制和防控预案,形成迅捷高效的风险通报和信息传递网络,增强化解系统性风险和处理金融突发事件的能力。四是完善金融调控监管服务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建立“一行一局一办”新型地方金融稳定协调机制,建立健全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协调机制。五是建立金融业信用体系平台和信用等级评定机制,规范行业经营行为,推动金融业健康有序发展。
(四)推进信贷产品创新,满足多样化金融需求
一是加大对大同外资企业、民营科技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逐步提高扶持比例,扩大扶持范围。二是探索开展应收账款质押贷款、租金收入质押贷款、小额循环贷款、无抵押贷款,加大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三是积极推动知识产权抵押贷款、信贷债券发行、中小企业信用互助计划等金融产品、金融服务的创新,将大同建设成为华北重要的科技金融产品、金融服务创新基地。四是引导金融机构继续加大在自助银行、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等电子网络金融服务手段的投入,快捷便利地解决公众日常金融需求。五是通过采用联保方式、小额信用创业贷款来支持农民工的生产和生活,推出针对农民工的信贷、理财、保障类金融业务。
(五)创新融资方式,强化对中小企业金融支持
一是通过风险补偿、贷款贴息等方式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二是筹建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中小企业投资公司,鼓励中小企业间建立互助金融组织,专门从事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活动,促进金融业与中小企业的共同健康发展。三是积极组建更多的小额贷款公司,引导保险公司设计专门针对小额贷款的小企业贷款保证保险,进一步发挥小额贷款公司的作用。四是加大对担保机构的支持力度,加强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加快筹建大同信用担保公司,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五是创新中小企业融资模式,积极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基金和区域性再担保机构,努力为中小企业贷款提供服务。六是将信用评价、信用激励和约束机制同担保贷款业务进行有机结合,通过政府的引导和推动,凝聚金融资源,为中小企业融资构建高效、低成本的担保贷款通道。七是充分发挥典当行业在中小企业融资中的作用,鼓励典当企业增资扩股,采用生产资料质押、动产质押等灵活方式为中小企业融资。
关键词:智能电网;电力营销;互动;电力用户;需求侧管理
作者简介:戴谦(1965-),女,河南驻马店人,湖南省电力公司湘潭电业局,工程师。(湖南?湘潭?411104)
中图分类号:F27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4-0072-02智能电网成为当前各国电力系统研究和开展的一项重要课题,被列入我国“十二五”计划,成为我国电网公司规划的重点工作。而电力营销,则担负着需求侧管理、售电市场运营、电能计量管理、销售电价执行、供电服务以及对客户进行供电安全方面的职责,为社会经济提供可靠、高效的用电服务是其核心内容。因此,对智能用电技术的利用和研究,要积极开展,并进行营销信息系统以及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建设,并且建立强有力的双向互动平台以及支持平台,最终使得营销业务的智能化及营销管理的现代化得到充分利用,并促使电网与客户进行信息流、能量流以及业务流的互动,实现相互之间新型的供用电之间的关系,从而使综合服务水平得到全面提升。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本文便以智能电网环境下智能用电的特征为基础,探讨现代电力营销体系以及智能电网框架下现代电力营销体系的发展方向。
一、我国的智能电网环境下智能用电的概念与特征
1.关于智能用电定义的诠释
智能用电采用高效控制、高级测量、快速储能以及高速通信的先进技术,并依靠先进的管理理念以及坚强的电网,实现市场计量公正准确、响应迅速、多样的收费方式、对数据的及时采集,使服务便捷高效,从而使电网与客户进行信息流、能量流以及业务流的互动,实现相互之间新型的供用电之间的关系。
通过传感器对供电端到客户端之间的一切设备进行连接,从而形成科学完整的信息与用电交互网络,然后对其中的信息进行分析整合,指导用户对用电的方式进行直接的调整,从而使电力资源的配置达到最佳状态,使客户的用电成本得到降低,提高用电的安全、可靠,使用户的用电效率得到提高。
2.智能用电的特征
智能用电的主要特征为:技术先进、经济高效、服务多样、灵活互动、友好开放。
技术先进:自主创新并消化吸收计量、控制、通信、储能、超导等新技术。
经济高效:推动可再生能源利用和提高能源效率。
服务多样:满足客户多元化、个性化需求。
灵活互动:实现电能、信息和业务的双向交互。
友好开放:充分利用电网资源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
二、智能电网下的现代电力营销体系
智能电网构架下的现代营销体系,是以坚强智能电网为坚实基础,采用先进技术装备和现代管理理念,以营销技术支持平台为可靠支撑,建立与完善双向互动营销平台,实现与客户进行能量流、信息流、业务流的友好互动。
1.智能化客户服务
(1)用电方案优化制定:整合供配电资源,自动生成最优的客户业扩方案,为客户提供标准化或定制服务选择。
(2)自动采集客户电能量数据、电能质量数据、各种电气和状态(事件)数据,对数据进行合理性检查、分析和存储管理,实现客户与电网企业间电能双向计量;互供电量、电费的自动结算;依托社会化资源和自助缴费渠道,方便客户多渠道缴费,实现电费收取多样便捷。
(3)客户用电信息实时监测,异常状态在线分析、动态跟踪和自动控制,帮助客户实现故障自动诊断、快速排除,自动寻找替代供电电源。
(4)利用智能电表或智能终端获取电网供需信息和用电价格,采用智能控制功能,通过功率定值控制、电量定值控制、费率定值控制、远方控制、电费催收辅助控制、预付费管理控制等手段,实现客户根据电价电费变化,远程对家用电器进行设置和控制,如低谷时开启用电设备。
2.智能化营销业务管理与决策
(1)远程监测客户侧电能质量(电压、无功、谐波等),自动进行信息;基于用电、配电、输电实时数据,完成电网分层、分级的实时线/变损自动分析。
(2)实现客户价值、信用等级、风险评价,与保险、信托、证券等业务相结合,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
(3)自动完成购、售电市场分析与预测,为输配电网络规划、建设提供依据。
(4)通过营销指标的统计、查询、分析,对业务处理、流程执行、工作时限、工作效果等情况进行评价、考核;为国家电价政策、节能减排政策的制定提供决策信息,为公司经营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3.智能化需求侧管理
(1)实现客户用电设备在线监测、停/投运控制,实现有序用电方案自动编制和优化、自动实施、过程跟踪、自动监测、效果评价,满足社会有序用电、客户经济用电的需要。
(2)实时诊断客户用电设备健康状况,为客户提供安全用电服务;为客户用能系统提供能耗监测与能效诊断、能效项目实施效果验证等服务。
(3)对客户分布式能源上下网及运行情况进行监控,实现故障情况自动隔离。
三、现代电力营销体系的目标
现代电力营销体系的目标,是建立起和谐的智能电网,实现电网企业与用户的和谐相处,可以做到用户使用到更加稳定高效的电能,减少自身的电费支出,而电网可以减少人员的工作量,同时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而完成目标,有一个重要的结合点,便是结合电网状况与特点,使用户了解电网运行的困难,降低电网运行和维护的难度,从而获得更好的效果。
电力系统运行的突出特点是,电能难以大量存储,即用户使用的电能,是由发电厂产生、电网输送和分配、用户使用这些环节几乎在同时完成的。传统电网中,由于用户不了解电网的状况,不参与电网的管理,其电能使用具有极大的随机性,完全依据个人的需要,这就为电网的运行制造了巨大的困难。为了满足用户的需要,电网需要根据事先估计的负荷情况,即电力负荷预测的结果,安排发电情况,运行方式等。为了满足用户的集中用电,电网需要建设大量的发电设备、电能传输设施等,用于保障用电峰值时的需求,而其他大量时间内,部分的设备却处于备用状态,这就是电网运行的峰谷状况。用电高峰时电能提供不足,用电谷底时大量电能浪费,成为了电网运行中的尴尬状况。能够解决这一问题的,只有现代的电力营销体系,只有让用户参与到电网的管理中来。
首先,用户参与到电网的管理中来,可以使用户了解电网的困境,进而解决这一困难,对于电能使用时间并没有特别需要的用户,可以对自身用电情况进行调整,尽量在非用电高峰时间用电,以此来换取电网给予的优惠电价,实现电网的削峰平谷,用户的费用降低。其次,用户可以更好地了解电网的运行状况,在计划检修与电网故障时,可以获知并有计划的进行安排,避免和降低可能发生的损失。再次,电网对于用户的电能使用状况,不再是根据以往一段时间内的电能计量情况进行粗略的估计,而是根据实时和实际的电能使用情况,进行准确的分析和判断,从而更有目标的进行发电和电力调度,有效的降低电网传输中的电能损耗。
四、结语
智能电网建设中,电力营销方面的关键问题,体现在电力用户与电网的互动上。互动首先需要技术和基础设施的支撑与完善,为此介绍了电力营销体系建设的几个关键技术,其次如何有效的加以利用,为此介绍了电力营销体系建设的目标。只有在这些方面做好工作,更好的为用户提供服务的同时,才能有效的提高电力营销的水平,扩大电力营销的市场。
参考文献:
[1]于尔铿,刘广一,周京阳.能量管理系统[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一、工作目标
通过建立安全生产分类管理和“黑名单”制度,实施相关激励和制约措施,实现安全生产与企业社会形象、经济利益和市场竞争力挂钩,促进企业自觉建立安全生产诚信机制,加强安全生产管理,有效预防和减少企业生产安全事故,努力实现我县安全生产形势根本好转。
二、基本原则
坚持重点先行、积极稳妥。在全县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交通运输、建设工程等高危(重点)行业企业和构成重大危险源的单位,以及规模以上的企业先行实施,再逐步推开、稳妥推进。
坚持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各镇(街道)、相关部门要将企业安全生产诚信管理体系纳入当地的信用体系建设,切实加强企业安全生产诚信管理。
坚持部门联动、齐抓共管。各有关部门要将企业安全生产诚信管理作为本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同时,要加强配合,互相支持,形成合力,共同推动企业自觉履行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坚持实事求是、公开公正。在对企业安全生产诚信管理进行等级评估过程中,要严格分类等级考评标准和程序,全面系统评估,综合确定等级,并对结果进行公布,做到公开、公平、公正。
三、工作步骤
(一)等级评估。各镇(街道)及负有安全生产监管责任的部门,应参照《企业安全生产分类等级评估基本内容》(见附件),制定相应的行业专项评估标准,并在企业自评的基础上,对企业的安全生产条件、管理状况和兑现承诺的信用程度进行综合考评,确定企业安全生产分类等级状况(分A、B、C、D级)。
(二)确定“黑名单”。建立安全生产“黑名单”制度,对“黑名单”企业进行重点监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要列入“黑名单”:1.应取得有关安全生产的许可证但无证或过期擅自生产经营;2.存在重大安全隐患不治理或整改不到位;3.发生较大安全生产责任事故和一年内发生两次(含)以上死亡事故并负主要责任;4.一年内因安全生产问题被行政处罚两次(含)以上;5.其他严重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行为。
(三)公布告知。县安委办每年至少公布一次分类等级状况和安全生产“黑名单”企业,并及时提供给安监、发改、经贸、公安和消防、财政、劳动保障、国土资源、建设、国资、环保、工商、质监、电力等相关部门和金融机构,以及信用建设办公室。企业分类等级变更或“黑名单”解除时,也应及时公布告知。
(四)政策实施。相关部门依照政策对相关企业实施相应的激励和制约措施;并及时将执行情况反馈给县安委办。县安委办要加强督促,确保相关政策落实到位,并将执行情况报告县政府。
四、工作职责
县安监局:对列入A类的危险化学品和烟花爆竹企业的改建、扩建项目的安全设立报批和许可证申领等事项予以优先服务支持;对列入D类和“黑名单”企业建设项目安全设施的审查予以严格把关。
县发改局:对列入A类企业新增项目核准和证券融资方面予以政策优先扶持;对列入D类和安全生产“黑名单”企业一年内不予证券融资和新增项目审批、核准及备案。
县经贸局:对A类企业工业转型升级技改项目报批、创业创新平台建设等扶持政策优先享受;对列入D类和安全生产“黑名单”企业在一年内不予工业转型升级技改项目报批、创业创新平台建设等政策扶持,不得参评行业性全国先进集体。
县公安局(含消防):对A类企业消防设施验收的时间安排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对列入D类和安全生产“黑名单”企业消防设施验收进行严格审查。
县财政局:对A类企业符合财政扶持政策条件的予以优先支持;对列入D类和安全生产“黑名单”企业在财政扶持政策上一年内不予考虑。
县劳动保障局:对A类企业主要负责人评先评优给予优先,工伤保险费率给予政策扶持;对列入D类和安全生产“黑名单”企业主要负责人评先评优一年内实行一票否决,工伤保险费率予以政策制约。
县国土局:对A类企业在用地、采矿权招拍挂、竞标资格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对列入D类和安全生产“黑名单”企业在采矿权招拍挂、竞标资格等方面加以控制,不予批准新增用地。
县建设局:对A类企业在项目核准、建设用地规划、建设工程规划、改变土地和建筑物用途等方面给予支持,其中对建筑类企业资质升级以及招投标给予政策扶持;对列入D类和安全生产“黑名单”企业在项目核准、建设用地规划、建设工程规划、改变土地和建筑物用途等方面加以控制。
县国资局:对A类企业上市予以优先推荐上报;对列入D类和安全生产“黑名单”企业,三年内不予推荐上市。
县环保局:对A类企业建设项目环评审批上予以重点支持;对列入D类和安全生产“黑名单”企业,一年内暂停该企业新增主要污染物排放的建设项目环评审批。
县总工会:在同等条件下,对A类企业在主要负责人劳模评选及评先评优给予优先支持;对列入D类和安全生产“黑名单”企业主要负责人评先评优一年内予以一票否决。
县工商局:对A类企业在年检、评先评优、申报著名(驰名)商标方面予以政策支持;对列入D类和安全生产“黑名单”企业年检实行实质审查,对评先评优、著名(驰名)商标不予申报。
县质监局:对A类企业办理生产许可证、评先评优、申报名牌产品予以优先支持;对列入D类和安全生产“黑名单”企业一年内取消评先评优、申报名牌产品资格,不予办理新的生产许可证,已颁发的证照要依法收回。
县电力局:对A类企业在电力增容扩容、有序用电及电费结算上予以服务支持;对列入D类和安全生产“黑名单”企业在电力增容扩容、有序用电及电费结算方面实行严格控制,直至依法停止供电。
金融机构:对A类企业纳入企业征信管理系统,在贷款审核、新增贷款、各类融资上给予政策优惠;对列入D类和安全生产“黑名单”企业纳入企业征信管理系统,暂停提供贷款审核、新增贷款、各类融资、新增授信支持。
五、有关要求
(一)加强宣传引导。要广泛宣传安全生产诚信管理的重要意义和相关政策措施,营造浓厚的安全生产诚信氛围,引导企业以道德标准、信用约束来规范自身的安全生产行为,建立企业安全生产公示和承诺制度,自觉履行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一)继续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进一步扩大“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家店覆盖面,年、年再新建和改造一批农家店和农村商品配送中心。强化农村商品配送中心的商品采购、储存、加工、编配、调运、信息等功能,增加统一配送的商品品种,降低经营成本。推进“万村千乡”网络与供销、邮政、电信等网络的结合,提高农家店的综合服务功能。引导生产企业开发符合农民消费特点的产品,增加简包装、低成本、质量好的商品供给,进一步扩大农村消费。
(二)加快完善农产品流通网络。健全农业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强化信息引导和产销衔接,完善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和损耗,着力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促进农民增收。继续实施“双百”市场工程和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工程,在重点销区和产区再新建或改造一批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加强冷藏保鲜、卫生、质量安全可追溯、检验检测、物流等设施建设。积极推动“农超对接”,支持大型连锁超市、农产品流通企业与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建立农产品直接采购基地,培育自有品牌,促进产销衔接。建设从鲜活农产品生产基地到超市的冷链系统、物流配送系统和快速检测系统,提高流通效率,保证产品质量和安全。
(三)完善农业生产资料流通体系。继续推进农业生产资料连锁经营,重点培育大型农业生产资料流通企业,加强农业生产资料现代物流设施建设,保障市场供应。加强农业生产资料市场调控和监管,促进市场竞争,降低流通成本,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引导和鼓励农业生产资料流通企业为农民提供技术、农机具租赁等多样化服务。
(四)全面推进家电下乡工作。从年2月1日起,将家电下乡从12个省(区、市)推广到全国。同时,把摩托车、电脑、热水器(含太阳能、燃气、电力类)和空调等产品列入家电下乡政策补贴范围,由各省(区、市)根据当地需求从中选择增加部分补贴品种。地方人民政府要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强化监管,确保下乡家电产品质量,搞好售后服务,严厉打击借家电下乡名义销售假冒伪劣产品行为,切实把家电下乡工作抓实抓好,扩大农民家电产品消费。
二、增强社区服务功能,扩大城市消费
(五)进一步完善城市社区便民服务设施。积极推进家政服务网络建设,鼓励大中城市依托大型服务企业建设家政服务网络中心,整合资源,提供安全便利的家政服务。实施标准化菜市场示范工程,在地级以上城市选择一批菜市场进行标准化改造,让城市居民便利消费、放心消费。倡导餐饮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开办早餐服务。鼓励餐饮龙头企业在地级以上城市发展主食加工配送中心,推进早餐经营规模化、规范化,为居民提供价廉物美、方便快捷、安全卫生的早餐服务。
(六)促进城市耐用品消费升级换代。正确处理扩大消费与可持续消费的关系,引导社会形成科学消费、循环消费的模式。健全旧货流通网络,在城市社区建立旧货收购点和慈善捐助站,在大中城市及城乡结合部建立旧货交易市场,满足低收入家庭和贫困群体消费需要。支持龙头企业通过连锁经营等形式,新建和改造一批统一规范的社区废旧物品回收站点、专业化分拣中心和跨区域集散市场。鼓励生产和零售企业开展“收旧售新”、“以旧换新”业务,带动新产品销售和资源节约。
(七)积极促进汽车消费。完善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办法,促进汽车消费稳定增长。支持二手车市场改造,倡导汽车品牌经销商开展新旧汽车置换业务,建立二手车信息平台,升级改造二手车交易市场。加大对汽车报废更新的资金扶持,提高补贴标准,增加补贴范围,加快淘汰“黄标车”,促进汽车更新换代。对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企业升级改造给予必要的支持,提高回收的技术水平。
三、提高市场调控能力,维护市场稳定
(八)健全居民生活必需品储备机制。尚未建立生活必需品地方储备的地区要尽快建立,已经建立的要增加品种扩大规模。加快完善地方成品粮油储备体系,地方政府特别是36个大中城市及粮油价格易波动地区,要建立地方成品粮油(含小包装粮油)应急储备制度,并确保10天以上的市场供应量。在加快中央储备糖库和储备冷库建设的同时,各地也要加快地方储备糖库和储备冷库的建设进度。探索建立商业代储制度,引导和鼓励企业保持适当库存水平。
(九)切实增强市场应急调控能力。完善城乡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加强市场监测,提高预测预警水平,增强调控的预见性。继续完善产销衔接、跨区调运、储备投放、进出口调剂等机制,增强应急保供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四、促进流通企业发展,降低消费成本
(十)培育大型流通企业集团。通过股权置换、资产收购等方式,支持流通企业跨区域兼并重组,做大做强,尽快形成若干家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流通企业和企业集团。支持流通企业加快创立自主品牌,发展销售和物流网络。鼓励流通企业发展连锁经营和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形成统一规范管理、批量集中采购和及时快速配货的经营优势,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和销售价格,让利于消费者,促进居民消费。
(十一)支持中小商贸企业发展。扶持和促进中小商贸企业发展,充分发挥其便利消费、稳定市场的作用。推动金融机构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加大对符合条件的中小商贸企业融资支持力度。金融机构要根据商贸流通企业特点,制定差别化的授信条件,创新担保方式,通过动产、应收账款、仓单质押等方式,解决中小商贸企业贷款抵押问题;安排专项资金,支持符合条件的中小商贸企业发展。
(十二)实行商业与工业用电、用水同价政策。尽快落实对列入国家鼓励类的商业用电与工业用电同价政策,有条件的省份要在年内落实对列入国家鼓励类的商业用水与工业用水同价政策,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五、发展新型消费模式,促进消费升级
(十三)积极培育和发展新的消费热点。及时市场供求信息,引导企业调整产品结构,开发适销对路商品和服务,引导消费结构升级。拓展电子信息、通信产品、教育培训、家政服务、文化娱乐、体育健身、休闲旅游等消费。引导个性化、时尚化、品牌化消费,培育和发展定制类消费。开展“名品进名店”、“品牌产品下乡”等活动。推动特色商业街建设,扶持“老字号”的创新发展。配合安居工程建设,扩大和带动家具、家电、家纺、家饰等消费。
(十四)大力促进节假日和会展消费。利用节假日闲暇时间多、喜庆气氛浓、群众购买欲望强的特点,积极开展各类营销活动,扩大市场销售。年元旦、春节期间,在全国大中城市组织零售和服务企业开展“佳节购物季”活动。整合社会资源,因地制宜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消费促进活动。促进会展业发展,带动相关的住宿、餐饮、交通、通信等消费。
(十五)进一步促进银行卡使用。加强银商合作,提升电子结算水平,扩大银行卡使用范围,方便刷卡消费。完善对银行卡刷卡的配套支持政策,引导经营者采用银行卡结算,方便消费者使用银行卡支付。鼓励竞争,改善电子支付环境,进一步提高金融服务效率。
(十六)大力发展信用销售。积极推动国内贸易信用保险业务发展,促进和规范商业信用服务的发展,支持建立信用风险分担机制,有效防范信用风险,促进信用销售发展,缓解企业资金周转压力。
六、切实改善市场环境,促进安全消费
(十七)狠抓流通企业食品安全。完善流通领域市场信息系统和监管公共服务平台,加强对流通企业食品质量安全的监管。加快“放心肉”监管体系建设,严厉打击私屠滥宰;加强对定点屠宰企业无害化处理的监控,建立肉品质量信息可追溯体系;选择50家大型、1000家左右中小型肉类生产企业进行标准化改造,切实提高肉品安全保障水平。各地也要加大投入力度,加快食品安全的监管体系建设。
(十八)加强市场监管,改善交易环境。积极推动市场诚信体系建设,严厉打击销售假冒伪劣商品、商业欺诈等各类违法违规行为,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和交易环境,提振消费信心,促进安全消费。
(十九)加快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打破地区封锁,维护公平竞争,保障商品自由流通。规范零售企业经营行为,加快制订零售商供应商公平交易管理法规,推广商品购销合同示范文本,取消对供应商的不合理收费。引导零售企业规范促销行为。
一、金融体系建设与山西经济转型发展的实践
1.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核心概念与进程
资源型经济转型有两个核心概念,一是经济的资源转型,即建立以非不可再生资源(包括:可再生资源、无限资源、社会资源和个人资源) 为基础的经济。资源型经济的转型方向一定是不断减弱资源型经济的占比,提升非资源性经济的占比,提升第三产业占比。另一个概念是以资源型经济转型为中心的“综合配套改革”,即以资源型经济转型为中心的辅助支撑体系,包括:产业政策、投融资体系、土地管理、财税体制、科技创新、人才支持以及金融体制等等。显然综合配套改革是经济转型的前提、必要条件。
山西省被设立为转型试验区以来,山西省政府已就转型综改试验区转型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实施方案。如:编制了《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并得到国家发改委批复;确立了先行试点的重点项目,如转型重大标杆项目;确立了先行试点的市县,在全省11个市开展“一市两县”、“一市两园”、“一县一企”试点工作;确定了煤焦、同煤、太钢、太重、国际电力等省属11个大型国有企业作为先行试点企业等等。
通过重点行业、产业、项目、地区试点能够对经济的转型发展起到重大带动作用,但试点的成功,无疑需要各种服务体系的支撑。
2.中小微型经济服务体系在经济转型中的意义
鉴于国家战略等原因,山西作为典型的资源型经济省份,不可能骤然缩减资源型经济的发展,但山西要着眼长远,要鼓励非资源性经济发展,为非资源性经济的发展构建良好的环境。山西长期以来以煤为主的经济结构决定了大型经济基本集中在煤、电、冶金等领域,但是,显然山西的中小微型经济将是非资源性经济发展的主力,重大项目、产业、企业不论是循环经济还是污染治理,仍然多数以资源型经济为主。建立服务于中小微型经济的金融服务体系将是经济转型的有力补充,而小额贷款公司是服务于中小微型经济的有效形式。
目前,山西省金融服务体系很不完善,一方面资金结构性问题严重,金融资源向资源禀赋比较优势明显的第二产业过度集中。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存贷结构不合理,民间资金本省投资渠道窄,资金外流情况严重,反映资金效率较低和信用建设不足。
由于资源禀赋,山西民间闲置资金极为丰富,且异常活跃。如何完善金融服务体系,改善融资环境,挖掘当地资金潜力,以满足多样化转型的企业和项目的融资需求,对山西经济转型发展有巨大现实意义。而充分发挥山西大量民间闲置资金效用,大力发展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服务机构,有利于引导民间资金流入实体经济,疏通民营产业转型融资渠道。
二、小额贷款公司行业情况
1.行业发展意义
小额贷款公司作为新型小额信贷组织,可以较好的支持“三农”、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发展,已成为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小额贷款公司具有贴近客户、了解市场和操作灵活等诸多优势,我国小额贷款公司开展以来成绩显著:一是有效缓解了“三农”及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二是丰富了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三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民间借贷“阳光化”;四是引导了民间利率,规范了金融市场秩序。
2.发展现状
(1)全国状况
小额贷款公司行业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尤其在2010年和2011年近得到迅猛发展。自2005年山西成立我国第一家小额贷款公司至2012年末,全国各省市区均设立了小额贷款公司。据央行统计:截至2012年底,全国小额贷款公司共6080家,贷款余额5921亿元,当年新增贷款2005亿元。
有关统计表明:60.4%的小额贷款公司贷款投向个人及个体经营户,38.2%投向单位经营及私营企业;短期贷款占全部贷款99%,企业贷款平均额度100万元,自然人60万元,业务涉及各个领域。
(2)山西状况
2005年11月,山西省率先成立了全国首批小额贷款公司,即“日升隆”和“晋源泰”两家小额贷款公司。2008年,随着国家放宽了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的政策和中小企业对资金需求日益旺盛,山西省煤炭资源整合中撤出的部分民间资本,以及从房地产市场撤出的部分民间资本,看好经营小额贷款公司利润空间,纷纷进入小额贷款公司行业,并迅速发展壮大。截至2012年底,山西共有小额贷款公司520余家,注册资本金237亿,贷款余额210亿。
3.存在的问题
小贷行业应市场需求而兴起,但在行业快速发展过程中,因制度缺失或兼管体制滞后,遇到了诸多问题:行业混乱问题,规范性经营问题,监管体系问题等等。具体如:风险防范能力差,内控管理水平低,违规经营较为普遍,财务核算和资金运作混乱,业务模式不成熟,业务信用结构存在较大缺陷,管理和业务技能不足,人员配备不够等等。所有问题最终体现在信用建设上,并影响到了小额贷款公司行业的发展壮大。
从总体上看,小额贷款公司在支持民营经济的融资市场中尚处于补充地位,是金融体系中的毛细血管,是银行、证券等经济金融大动脉的有力补充,它有利于民间金融阳光化和规范化,有利于建设中小企业金融组织体系、有利于推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小额贷款公司发展潜力巨大,我国现阶段众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农业经营户的巨额资金需求所创造的巨大信贷市场,使得小额贷款公司仍将呈蓬勃发展趋势。虽然近年来小贷公司发展较快,但从其注册资本的总量看,其贷款规模远远小于小微企业等弱势经济实体的巨额资金需求。而信用体制建设、制度建设滞后于发展,导致小额贷款行业发展受到较大的影响。
三、开发性金融融资推动小额贷款公司行业发展
1.开发性金融适用领域
开发性金融不直接竞争已经高度成熟的商业化领域(又称为红海领域),而是从不成熟的市场做起,以建设市场的方法实现政府意图。因此对于一些市场、法人等制度缺损,但却有着光明市场前景的投融资领域(又称蓝海领域),能够进行制度建设的,都是开发性金融支持的领域。
按照开发性金融理论,当前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的诸多特征都满足开发性金融支持范畴: 一方面发展前景与发展势头较好,另一方面在体系规范上、制度建设上以及监管体系上都很不完善,导致信用缺失,商业金融不愿意融资给小额贷款公司领域。通过开发性金融创新业务模式,融资推动小额贷款公司行业信用制度建设,进而促进中小微金融服务体系完善。
2.开发银行融资支持模式探索
开发银行在探索支持小额贷款公司模式过程中遇到了一系列困难,最大的困难就是信息不对称问题、小额贷款公司规范性经营问题、融资抵质押资源不足问题以及行业的监管问题,围绕如何解决以上问题,开行逐渐探索出了一条具有开行特色的融资支持模式。
(1)明确业务开展思路
通过引入政府、中介机构等各种社会力量,强调优势互补和组织增信,在市场参与主体间,设计恰当的风险分担机制,推动融资主体治理结构、法人、现金流和信用建设。通过与政府职能部门(如地方各级金融办)建立密切联系和引入会计事务所审计,解决对小额贷款公司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通过挖掘小额贷款公司抵质押资源潜力,提升小额贷款公司融资能力。坚持“开发性金融孵化和实现市场出口”的融资机制,对支持的小额贷款公司加强公司治理和规范经营要求,促进小额贷款公司加强信用建设。丰富检查手段,加强监管频度,现场检查和非现场检查相结合,准确掌握小额贷款公司经营状况。
(2)专业化运作模式
开行与山西小额贷款公司合作的模式统一采用了转贷款模式,即通过对小额贷款公司授信,向其提供批发贷款,由小额贷款公司按照与开发银行的约定,自主向用款人(包括:自然人、个体经营户和中小企业)零售发放贷款的合作模式,开行对用款人重点要求资金的方向、用途、对象、利率等内容的合规性,该模式下,开行与小额贷款公司分工合理,开行提供资金,小额贷款公司负责具体贷款使用,支持中小微型企业效率较高。
(3)融入金融社会化理念
开发银行与开展小额贷款公司业务的所属地市行业监管机构都签订有合作协议,约定当地政府和监管部门全力支持我行推进当地小额贷款公司发展相关工作,在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允许的前提下,优先为小额贷款公司提供全方位的优质、高效、优惠和个性化的金融服务与资金支持。此外,开发银行还与会计事务所、小额贷款协会、地方政府都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充分发挥社会中各类机构的互补作用,同时重视软信息作用,形成开发、评审、贷后监管一体的良性互动机制。
(4)创新信用结构
充分挖掘小额贷款公司拥有的股权质押资源,以此组合其他担保资源,构建了丰富的组合担保信用结构模式,包括:股权质押和第三方保证担保组合模式;股权质押、土地抵押和第三方保证担保模式;股权质押和土地抵押组合模式;专业担保公司担保模式;股权质押和应收账款质押模式。
3.业务状况及社会效益
截止2014年3季度,全区金融稳步发展,服务水平日趋提升,东川辖区银行业金融机构7家,机构网点45个,从业人员467人,全区各项存款余额1039969万元,各项贷款余额613305万元。
一、存款、贷款平稳增长
(一)储蓄存款仍是存款增长中坚力量,单位存款扭降为增
2014年9月末,各项存款余额1039969万元,比年初增加57470万元,该月各项存款净增36375万元,占三季度增量的63.3%。储蓄存款仍是决定存款的主要因素,9月末,储蓄存款654445万元,占比为62.93%,比年初增加49655万元。
单位存款在今年3个季度中第一次出现拐点,改变了一直处于下滑的局面,9月末,单位存款364821万元,比年初增加667万元,增长0.18%。东川属于典型的以矿为主的小工业县区,经济基础薄弱,金融与经济的依存度更加紧密,国内经济逐步趋稳,但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确定性因素较多,经济增长下行压力依然存在。据我行所监测的辖区主要重点企业景气、物价指标反映:受国际市场价格影响,今年以来以铜、铁为代表的价格仍处于较低状态,如2014年9月粗铜均价为47523元/吨,比去年同期下降2523.7元/吨。自去年起,东川由于“牛奶河”环保事件及今年的铜价低迷,致使涉矿企业生产一直处于低谷。
(二)贷款增速较缓,投向结构进一步优化
2014年9月末,东川辖区各项贷款余额613305万元,比年初增加52288万元,增长9.32%。剔除个人贷款,新增贷款主要投向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制造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等行业,增量排名前5位的行业依次是:批发零售业57609万元,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53019万元,制造业51580万元,电力行业44800万元,建筑业37234万元。原来作为“领头羊”的采矿业仅为24150万元。
从期限结构上看,短期贷款比年初增加4003万元,同比减少16281万元;中长期贷款比年初增加29743万元,同比减少28812万元。
分机构看,农村信用社贷款增量依然占据主力军地位,新增贷款37689万元,占全部新增贷款的72.08%;富滇银行新增贷款12299万元,占全部新增贷款的23.52%。农发行、工行两家贷款减少7674万元。
辖区五家小额贷款公司贷款余额21108.5万元。比年初增加279.7万元,增长1.34%。
二、应关注的问题及下一阶段的主要工作
(一)继续加大金融对中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
中小微企业贷款比上季度略增。9月末,中小微企业贷款余额289257万元,比上季度增加5906万元。中小微企业贷款占全部单位贷款的79.29%。小微企业9月末贷款余额204173万元,比上季度减少2819万元。东川2/3以上的经济收入来源于矿业,是典型的 “矿业经济”,去年初,受环保事件影响,全区采选冶炼企业几乎全部停产,对东川经济影响明显,近期虽有企业陆续恢复生产,但由于今年铜价同比去年大幅下滑,据我行所监测的企业景气、物价主要指标反映:2014年9月铜精矿价格42166.2元/吨,同比下降1069元/吨;粗铜价格47523元/吨,同比下降2523.7元/吨,导致企业销售收入下降,同时储蓄存款较不稳定,单位存款虽出现拐点,但增长面临压力不减。
金融对工业园区经济的支持需进一步加强。2014年9月末,工业园区贷款余额为21490万元,分别是:农村信用社16300万元;富滇银行1190万元;农行4000万元。园区贷款有所增长,但力度仍需加大,东川再就业特区工业园区十年的优惠政策已到期,当年入住的部分企业为享受东川再就业特区优惠政策,现优惠政策到期,部分企业已陆续撤离;二是入住东川再就业特区工业园区的企业,部分属“三高”行业,银行对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有所限制;三是东川天生桥特色产业园进展速度缓慢,由于公路、水电等配套设施的不足,一定程度制约着金融的支持力度,从前期调查情况看,入住企业10家。
(二)进一步加大金融支农投入,积极争取相关涉农优惠政策
9月末,涉农贷款120352万元,比年初增加34816万元,涉农贷款增量是全部贷款增量的66.59%。新增涉农贷款主要投向农副食品加工、粮食收储及农户所需。由于东川是市辖区,属于城市区域,在单位贷款方面,计入涉农范畴的贷款必须是从事农、林、牧、渔业活动以及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贷款,若是企业涉矿贷款就不能计入涉农贷款。东川区农村信用社2014年9月末涉农贷款比例是32.12%,远远低于全国68%的水平,这虽然有客观上的“城市区域”的原因,但进一步加大对“三农”支持力度,提升涉农贷款比例,仍是下一阶段农信社的一项主要任务。
各金融机构在规范涉农贷款统计、努力提高涉农贷款比例的同时,还应千方百计,积极向上级反映,创造条件,调整信贷结构,努力争取一些涉农财政奖补、税收优惠、西部大开发、沿边金融等方面的金融优惠政策。
(三)四季度存贷款预测情况
根据调查,第四季度全区7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存贷款预测情况是:各项存款预计增加36122万元,年末余额1076091万元,各项贷款20687万元,年末余额636337万元,新增贷款主要投向个人住房按揭、三农、建筑业、涉矿、扶贫等。
三、建议
(一)继续贯彻落实稳健货币政策,全力支持小康社会建设
一是认真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促进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适度增长。结合东川实际落实好《云南省2014年信贷指导意见》,重点对在建续建项目、“三农”、小微企业、现代服务业、新兴产业等的信贷支持。继续完善民生金融,努力支持就业、扶贫、助学等民生工程。落实好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加大对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和保障房建设的支持力度。二是要积极推动直接融资发展。积极支持企业等各类经济主体扩大直接融资规模,支持企业通过上市融资、发行企业债,不断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三是积极争取支农再贷款、再贴现等政策工具。
(二)加强银政企合作,解决东川的融资瓶颈,将信贷资金更好地用在当地
一是要顺势而为,围绕国家的产业政策、发展战略融资。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通过信贷结构的调整促进东川经济的转型和结构的调整。要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人民银行等相关部门出台的金融支持园区经济、县域经济、民营经济的有关文件精神,努力完成金融支持“三大战役”发展的各项信贷目标。二是要做项目跑资金。银行要改变等项目、等客户的传统做法,要有前瞻性,要积极培植自己的远期优质客户,要主动介入项目的研究、发掘、包装、融资,与政府部门密切合作。三是拓展投融资渠道。引进新的金融机构落户东川,推动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的健康发展。
(三)深入推进“一创两建”,全面提升金融服务水平
“一创两建”是一项长期、艰巨的系统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截止9月末,全辖自助银行12个,ATM机72台,POS机808台,理财产品种类34种,理财产品余额99157万元,发放银行卡137203张。各金融机构要在加大创新力度上下功夫,推出一批适用好用、符合“三农”发展需要的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加强农村地区银行卡受理、使用环境建设,实现惠农支付服务点在行政村的基本覆盖;进一步扩大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全面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真正使“一创两建”发挥便农利农惠农的优势。9月末,在各涉农金融机构的大力协助配合下,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开展顺利,全区6个乡镇采集农户资料45,877户农户,评定信用农户1341户、评定了37个信用村、3个信用镇,其中2014年采集农户资料16997户,录入14997户,导入“云南省农户信用信息系统”3200户。
练好内功,加强业务学习,提升业务水平。近期,人民银行组织了辖区金融机构征信业务人员岗位资格考试和云南省金融城域网联网机构网络管理基础知识测试,考试结果已经通过人民银行交互平台下发,7家金融机构参加考试人员45人,合格10人,从侧面反映出了部分金融机构对人民银行的要求仍然存在口头上重视,行动上轻视的现象。
(四)维护金融稳定,打击非法集资,合理引导民间借贷
摘 要 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运用,社会逐渐面向信息化、数据化发展,如何保障信息系统运行的安全性、高效性以及准确性是当前各行业急需解决的问题。在大数据的发展步伐中,信息系统的规范化运行维护以及体系建设日趋重要,档案管理系统运行维护的主要目的是保证网络系统的高速运行,逐步提高企业档案管理的信息化程度,以此更好的促进数据归档的有效性。基于此,本文简要提出企业档案管理系统运行维护以及体系建设的要点,并以石油企业为例,提出当前我国石油企业档案管理系统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解决措施,得以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关键词 企业档案管理系统 运行维护 体系建设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档案管理系统在各个领域中的运用更加广泛,发展空间也随着扩大。现阶段,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步伐,企业对其档案管理系统的运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企业档案管理工作中信息化技术的优势越来越突出。信息化电子档案作为新时期企业发展中必不可少一项工作方式以及工具,其运行水平直接关系到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行,尤其是在石油企业中,强化其档案管理系统的运行维护以及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相关工作人员应当积极分析档案管理运行系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
一、企业档案管理系统运行维护和体系建设要点
在企业档案管理系统的运行管理工作中,通过有效的手段维护以及管理一个已经建设完毕信息系统,保障其长期性的顺利运行并长时间发挥其运用效益,比新系统的建设更具价值。
(一)企业档案管理系统任务
在企业档案管理实践工作中发现,信息管理系统的运行以及维护并非简单的维持系统的顺利运行,同时,也包含多方面的工作任务,具体如:在保证系统正常运行的基础上,对系统运行功能的应用加以推广;不断充实、修改、更新系统中的信息资源,尽可能避免以及排除档案系统的运行风险以及系统错误;逐渐完善以及强化系统功能;实现档案信息系统的实时监控;创新相关新系统的建设;充分发挥档案的利用率等。
(二)企业档案管理系统建设原则
在企业档案管理系统的建设过程中,应当遵循三个基本原则:(1)预警性原则。一般来说,企业档案管理运维系统包括多种预案,争在系统出现故障性问题或者系统的紧急状态,能够及时预警并找出相关应急措施,这对于系统运行维护效率的提高以及运维成本的降低具有重要意义。(2)科学性原则。企业档案运行维护管理系统的不能处于事务性处理这一局面,同时,各级运行维护系统应当避免问题的重复性处理,逐步实现系统工作的科学化。(3)指导性原则。在实际的系统运维中得出,系统问题的发现以及解Q与系统的完善与开发、系统优化机制以及相关业务流程具有紧密的联系,因此,企业档案管理系统运行维护工作具备指导性原则。
(三)企业档案管理系统建设功能
运行维护技术对于档案管理系统平台功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一方面,系统平台应当实现问题的分析、处理以及问题反馈的高速运行,保障信息系统的正常工作,以此逐步实现系统数据的准确性目标。另一方面,系统平台应当具备指导以及操作功能,企业分公司在使用管理系统的过程中,由于存在系统更新、工作人员缺乏经验、业务变动等问题,常常由于系统缺乏有效的功能指导,应当系统功能的发挥。在系统工作环节,通过有效的指导以最大限度的降低数据故障以及系统故障,能够降低系统运行维护的压力,并逐步提高系统运行维护的准确性。
另外,针对企业方案管理系统而言,还应当具备系统优化功能,即在系统运行维护过程中及时发现系统存在的问题,并不断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进而通过系统的优化设计以及系统功能的不断完善,进一步提高系统的运行功能。同时,档案管理系统也应当具备信息仓库功能,通过信息仓库收集系统故障及其解决措施,这对于系统信息的再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信息仓库也包含信息流转、系统功能运行指导等方面的信息,能够为系统的推广运用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制度保障体系的必要性
在企业档案管理系统的运行维护以及体系建设过程中,管理人员应当建设相关制度保障体系,比如系统运行维护管理制度、考核制度以及应急制度等,以此不断提高系统运维系统的有效性以及实用性。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运维制度的完善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前提,系统管理人员的有效维护,能够降低系统运行中的风险,有效改善系统工作的质量以及系统服务水平。通过科学的考核以及激励体制,合理评价信息系统管理人员的行为,不仅能够激发其工作热情,同时也能够有效提升工作效率,促进系统运行维护的健康发展。
二、石油企业档案管理系统运行维护和体系建设现状
石油企业是我国经济产业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管理人员应当提高对于其档案管理系统维护管理工作的重视,建设统一化的信息资源管理平台。现阶段,石油企业的档案管理系统全面记录着企业的发展历史,是企业发展方向的一大依据,通过档案资料的有效分析,不仅能够明确其自身发展目标、扬长避短,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同时,通过档案资料的管理方便与企业领导及时了解其各个单位的发展情况,并以档案作为实际出发点制定一系列管理方案,保障企业经营的有效性。当就目前而言,我国许多石油企业的档案管理工作依然存在诸多不足,还需不断完善和改进。
(一)真实性问题
一方面,现代社会处于信息化发展的新时代,档案是石油企业中重要的信息资源,管理人员应当确保其真实性。以往的档案管理模式难以保障档案信息以及相关重要数据的安全,使用档案文件时很有可能出现信息篡改或者数据遗失的情况,无法保障信息的安全,极大降低了企业档案信息的真实性。另一方面,在石油企业中,石油企业的档案管理系统中多为图表资料,档案资料的负责人不明确,无法保障资料的权威性,或者存在档案资料的删改情况也难以发现,因此,企业档案管理的真实性问题是应当逐渐引起重视。
(二)保密性问题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进步,以往的电子式文件档案或者手写档案已经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文件档案容易出现遗失等问题,极大影响其安全性以及保密性。而使用计算机作为网络终端,能够极大提高信息传递速度,提高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但是不利于档案资料的保密。
(三)长久性问题
随着办公系统的数据化发展,许多单位逐步面向无人办公状态发展,信息化文件档案的运用范围也不断拓宽。现阶段,企I信息、数据均可以储存在电子档案中,工作人员只需手动操作就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得到企业所需要的信息,企业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方式简化了办公程序,但是一旦计算机出现故障,就会导致档案信息在较短时间内全部遗失,造成难以估量的后果,影响企业档案管理的长久性发展。
(四)广泛性问题
档案管理按照原来传统管理制度,利用率并不高,查阅资料难,不能准确、快速的找到相关文档,档案不能被广泛应用。企业档案管理系统运行维护后,可以快速定位档案位置,准确找到原始档案,并能让存放的档案内容得到更好的运用,充分发挥历史档案资源的作用。
三、企业档案管理系统运行维护和体系建设措施
(一)库房的智能化管理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推进,其在企业各个领域的运用更加深入,有关工作人员应当以计算机技术作为基础,建设全新的、能够与之适应的档案库房管理系统,并充分发挥计算机的优势,通过其时效性特点逐渐实现库房的实时监控,有效控制库房的空调设备以及温度,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逐步实现库房管理的现代化以及智能化。
(二)建设档案管理相应的网络
现代化社会的信息数据量不断扩大,档案管理部门的工作质量已经逐渐成为企业市场竞争中不可忽视的一个成分,因此,在这一时代中,企业应当不断完善其档案管理模式,充分发挥企业档案管理系统的价值。建设档案管理系统是改善传统管理方式中问题的主要手段,信息化系统的建设不仅能够促进计算机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推广化运用,同时也能满足数据量剧增情况下人们的工作需求。企业应当根据自身的实际发展需求,不断创新更加方便的管理方式,通过计算机的硬件共享,有效建设档案管理部分与企业其他部门的联系,实现档案资源的共享。
(三)提高工作人员综合素质
在石油企业中,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其工作水平,因此,管理人员应当提高重视,定期组织企业档案管理系统运行维护管理与体系建设的工作人员开展培训工作,在提高其职业技能的同时,强化对于工作人员职业素养的培养。同时,石油企业应当加大人员培训投资,邀请相关专家举办讲座培训活动,需要指出的是,在实际的培训过程中,管理人员不仅要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也应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实际演练,以此培养工作人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企业档案管理工作质量的提高创造条件。
(四)积极引进信息技术的应用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信息技术逐渐被运用在各个领域。尤其是在企业档案管理国策过程中,信息技术的运用从根本上转变了以往的工作方式,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发挥着积极作用。然而,就现阶段来说,我国信息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一定差距,尤其是石油企业的档案管理系统运行与体系建设并不完善,因此,相关管理人员应当树立正确的意识,充分意识到技术发展的中心作用,引进国内外先进管理技术,通过有效措施提高信息化系统在档案管理中的可靠性。
四、结语
石油企业的发展不仅关系到人民的正常生活,同时也影响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企业档案管理系统运行水平影响着企业的正常运营,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企业档案管理系统的运行维护以及体系建设水平将进一步提高,有关人员应当引起重视,积极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有效措施加以解决,以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海燕.石油企业档案管理系统运行维护与体系建设[J].现代企业,2016.10(15):847-849.
[2] 陈永生,苏焕宁,杨茜茜.电子政务系统中的档案管理:安全保障[J].档案学研究,2015.04(18):63-66.
[3] 祝云飞.企业数字档案馆(室)建设解析[J].机电兵船档案,2016.05(12):251-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