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关键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关键

时间:2023-10-10 16:08:4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关键,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关键

第1篇

关键词:金融生态环境;社会信用体系;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一、金融生态环境的概念阐释及其与社会信用体系的相互关系

金融生态环境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金融生态环境包括社会信用体系与政策法律等内容。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认为,金融生态就是指微观层面的金融环境,包括法律、社会信用体系、会计与审计准则、中介服务体系、企业改革的进展及银企关系等方面的内容。广义的金融生态环境包括文化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政策环境、信用环境等。可见,金融生态环境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其中各成分、各要素相互连接、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的金融生态链,包括社会信用体系在内的各成分平衡的共生。而社会信用体系无疑是金融生态环境中最主要的成分之一。

社会信用体系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社会信用体系主要包括信用调查活动和信用评级活动。广义的社会信用体系包括了与信用交易有关的四个主要环节的制度安排:一是信用的投放,二是信用风险的管理和分散,三是信用信息服务,四是对失信行为的惩戒。广义的社会信用体系几乎涵盖了整个市场经济体制的所有重要方面,既涉及对交易过程的规范,也涉及到对市场主体和政府行为的规范,可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对金融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全面而深远的,甚至可以说,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关系着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成败。

二、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步入了快车道,综合国力大幅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高。为适应经济发展和建设金融生态环境的需要,党的十六大报告和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都强调了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性。2004年2月总理在全国银行、证券、保险工作会议上强调:金融安全事关大局,维护金融安全,必须健全金融法制,加强金融监管,整顿金融秩序,加快信用体系建设。要加快全国统一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建设,规范社会征信机构业务经营和征信市场管理。2006年1月中国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已在全国联网正式运行,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也于2006年8月在全国联网正式运行。截至2006年末,央行的征信系统数据库已经覆盖全国,并为5.33亿自然人和1116万多户企业建立了信用档案。这些对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来说无疑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但与此同时,信用体系建设的速度仍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速度。诚信缺失主要表现在经济领域,假冒伪劣商品、虚假广告充斥市场、价格欺诈、中介组织违反独立、公正的职业道德的现象层出不穷,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加大了交易成本,降低了商业竞争力、办事效率,直接影响到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我国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存在诸多问题,究其原因主要在于:

(一)信用立法滞后,失信惩罚机制尚未有效建立

具有完备的法律法规是社会信用体系完善的重要表现。我国现行法律中,只有《民法通则》、《反不正当竞争法》、《担保法》、《票据法》、《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规定了关于信用的一些原则性条款,《刑法》中对欺诈等行为也有相应的惩罚规定。但是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一部相对完整、系统的规范信用活动的专门法律。虽然在一些法律法规中也有关于信用的规定,但受传统意识的影响,这些规定还没有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不能对失信行为形成强有力的约束,在一些失信和诈骗案件的审理中,还存在严重的地方保护主义倾向。这些都非常不利于良好金融生态环境的形成和维系。因此,要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首先就必须要完善立法,以法律作为保障。

(二)社会信用中介服务行业发展滞后

信用征集、信用调查、信用评估、信用担保、信用咨询等信用中介机构的完善与否关系着信用制度能否真正建立。目前,我国信用中介服务机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由于用国家信用代替了各类信用关系,缺乏维系社会经济生活正常运转的奖惩机制,使得信用机构少,市场规模小、经营分散、行业整体水平不高,市场竞争基本处于无序状态。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而科学的信用调查和评价体系,导致了企业的信用状况得不到科学、合理地评估。

(三)缺乏信用教育和信用研究

目前我国信用管理教育还很落后,国内几乎没有一所专门的信用管理学院,甚至没有信用管理课程,没有一所院校开展系统的信用管理职业人员从业资格教育工作。我国的信用管理教育还很落后,远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这造成了长期以来人们只知道信用的道德层面的含义,很少去从教育和经济层面系统地思考信用问题,严重阻碍了信用体系建设的实质性进展。

(四)信用信息开放程度低

社会信用记录集中于政府部门,政府及其下属的事业单位负责信用记录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等工作,全社会信用记录的市场开放程度低,征信企业缺乏向企业和个人正常获取和检索信用信息的途径。

三、基于良好金融生态环境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路径选择

(一)加快信用法律法规的建立

营造良好金融生态,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必须立法先行。鉴于我国的国情,信用立法难以在短期内完成,但建立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客观上又需要较为完备的法律体系作为保障。因此,建议我国从三方面推进信用立法工作:一是尽快出台《征信法》,代替人民银行制定的《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管理条例》,将征信制度由部门规章提升到法律范畴,确立征信制度的权威性和法律地位;二是抓紧研究、率先出台急需的法律、法规,如《信用报告法》、《社会信用信息法》、《信息披露条例》等,为商业化的社会征信机构在开展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的搜集、保存、评级、服务等业务提供基本的法律依据;三是抓紧修改和完善《公司法》、《破产法》、《合同法》、《担保法》、《商业银行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中涉及信用的内容,特别是其中的惩罚条款,对诸如产权制度、契约制度、竞争制度、舆论监督制度等,也应该加以健全和补充。

(二)建立统一的信用信息管理数据库

先进的信用风险控制方法需要有先进的信息管理系统来支持,应充分发挥会计核算自动化和网络化的优势,根据信用风险控制的需求,利用数据库建立信息档案,及时获得数量多、质量高的信息,实现信息的实时录入,不断满足信用风险控制系统数据信息的动态需求。

中国人民银行在推动我国征信体系建设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实现了企业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升级改造和全国统一企业、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建设。下一步社保、住房公积金以及企业的环保信息等将纳入该系统。伴随着该数据库的应用,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规范信息收集和录入,确保信息准确、及时、有效,能准确反映企业和个人的信用状况,既要满足商业银行多样性风险控制的需求,也要建立个人消费者信息纠错工作机制;非银行社会信用信息的更新,更涉及到多个政府部门之间的相互配合、协调,人民银行应责无旁贷地做主协调人。

(三)大力发展社会征信行业,发展信用中介组织

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初级阶段,其核心任务是促进征信行业的发展,只有征信行业得到全面而健康的发展,才能形成失信惩罚机制的基本条件。我国在现阶段,应大力发展和鼓励民间的经营性征信机构,特别是要大力发展信用管理民间机构,通过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提供法律保障、数据信息开放等有利条件,鼓励社会各界包括民营、中外合资、合作机构根据规定开办专业化的信用服务机构,积极发展信用中介组织,为社会提供广泛的信用中介服务,以此促进信用服务业健康发展。在此基础上,明确征信业的管理部门,并逐步统一征信机构资质标准、建立市场准入、退出机制,严格规范信用中介组织的行为。

(四)大力开展信用管理教育,建立和完善失信惩罚机制

重塑“诚实守信”的社会价值观念体系是营造良好金融生态,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使诚信成为人们交往的道德准则,强化“守信光荣、背信可耻”的观念。同时,要建立社会失信惩罚及奖励的长效机制:加大对各类企业、个人失信行为的处罚力度,对不良信用记录进行合法且有效的公示,设立“黑名单”,形成失信的企业难以生存、发展的氛围;同时,设立“红名单”、“绿色通道”等,通过免工商年检、降低贷款利率、提高授信额度等各种措施,对诚实守信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奖励,这样做有利于建立良好的诚信氛围,也是良好金融生态环境有序运行不可或缺的观念因素。

(五)大力培育和发展信用市场

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政府应继续大力培育信用市场,通过催生中国企业对征信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市场,扩大信用经济规模,增加社会对信用管理中介行业的需求,做大“蛋糕”;与此同时,政府应当制定一些优惠政策,支持征信机构研发和创新征信产品,为社会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增值服务。同时,政府对社会信用信息系统的整合是对政府管理体制、行政效率的一种考验。社会信用信息管理系统的整合需要政府各部门通力合作,否则各部门的建设成果只可能是分散和孤立的行业系统,而不可能是真正促进消费增长和经济增长的有效的社会系统,不利于市场化的信用服务业的增长壮大。

(六)建立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完善信用风险防范机制

要建立一个规范有序的市场经济秩序,除了外部的社会信用体系和相关法治环境外,作为信用体系建设的基础和主要服务对象,市场主体的信用意识和风险防范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目前,很多金融机构、企业的信用管理制度建设尚处在自然盲目状态,防范市场信用风险的能力有限,不敢轻易进行信用交易,结果反过来又影响了其市场竞争能力,丧失很多商业机会。

需要指出的是,我国现有的信用经营机构主要是金融机构,其中主要是商业银行,从国际上看,企业也是非常重要的信用经营机构,其主要信用活动是信用销售。适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我国应重视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一方面完善企业自身信用风险控制制度,包括财务核算制度、银行贷款管理制度、应付账款管理制度等;另一方面完善客户信用风险控制制度,包括客户资信管理制度、客户授信制度、应收账款管理制度等。

四、结论

作为金融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信用环境对金融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全面的、广泛的与基础性的。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是金融生态环境有序运行的前提,社会信用环境建设水平的高低直接制约金融生态环境的好坏。因此,科学推进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必须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改善社会信用环境。在这其中,政府要发挥引导作用,加强信用立法,大力培育和发展信用市场,使征信行业迈向市场;同时也要发挥公众的作用,培养信用管理人才,教育群众,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氛围,另外应建立有别于金融机构的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完善信用风险防范机制。

参考文献:

1、徐诺金.金融生态论对传统金融理念的挑战[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

2、李扬主.中国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价[M].人民出版社,2005.

3、张静著.金融生态建设理论与实务[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4、李月.论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J].经济纵横,2005(10).

5、林伟斌.基于良好金融生态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J].经济问题,2006(7).

第2篇

【关键词】 加快 城乡一体化 助推 经济发展

1.吉林省加快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和问题分析

目前,吉林省统筹城乡发展的合力已经形成,统筹城乡发展的速率不断提高,统筹城乡发展的成效初步显现。但由于历史基础、体制等诸多方面的原因,改革开放30年来,农村虽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与农村还处于相对薄弱环节,制约农村发展的二元结构依然存在,主要表现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从城乡居民平均收入增长情况看,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农民纯收入;城乡基础设施与城镇化水平差距较大。小城镇与农村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制约工业化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影响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增收;社会事业发展差距较大。尽管这些年在改善民生和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方面投入的资金、所办的实事前所未有,但与城市相比,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仍然显得滞后;公民综合素质差距较大。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中高中以上文化水平的比重还比较低,在知识水平、基本技能和文化素质等方面,还不能适应新形势下非农产业的岗位要求。

2.吉林省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应加强的重点领域

当前,吉林省经济形势是历史上最好时期,也是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重要机遇期,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任务是逐步消除城乡之间的壁垒,在政策与体制、产业发展、生产力布局、市场体系和文化建设四个方面实现城乡一体化。

2.1深化改革,促进城乡政策和体制的一体化 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提高国家财政支出、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入用于农村的比重,加快推进城乡公共财政和金融体系建设的一体化;完善户籍管理制度,为农民进城落户创造条件,统一义务教育制度和社会福利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城乡劳动就业制度和发展条件的一体化;统一规划,着力改变农村基础设施薄弱的状况,加快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统筹城乡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实现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与服务制度建设的一体化。

2.2以发展为动力,推进城乡产业发展的一体化 城乡一体化建设关键在发展,根本在产业,要把加快城乡产业聚集作为工作重点,促进城乡产业合理分工、优势互补,为推进城乡一体化提供重要物质支撑。一方面要突出大城市的带动作用。根据实际,抓住国家宏观政策调整的有利时机,把投资拉动作为城市化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措施,加强项目谋划工作,加大项目推进力度,加快重大基础设施、重点产业项目、重要民生工程建设,充分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力求大城镇在产业集聚、人口集中、要素集约利用上有新突破;另一方面要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信息化、标准化、设施化、集约化和市场化进程,努力打造由现代种养业、现代加工业和现代物流业构成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实现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双向联动发展。通过推进农村新型工业来增加农民就业,促进农民增收,缩小城乡收入差别,实现城乡产业的互补、资源共享,以城带乡、以乡促城。

2.3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加快推进城乡市场建设一体化 目前农村商业流通设施缺乏;农村资本市场建设严重滞后,金融服务严重缺失;土地流转市场不健全,流转不规范、服务不到位;服务市场无序,服务质量比较低;农村要素市场和商品市场都存在交易成本高、效益低。要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实现城乡市场紧密结合,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快构筑城乡一体化现代流通网络。在此基础上,应着力培育城乡统一要素市场。根据城乡居民具有平等的社会权利,在城乡之间采取统一的经济社会政策,包括劳动力在内的各种生产要素可以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引导城市要素资源“下乡”,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带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

2.4统筹城乡资源,实现城乡生产力布局一体化 按照有利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理念,突出空间资源一体化配置,加强行政区和经济区之间的衔接协调,形成城乡联动发展的生产力布局。依据经济和环境特征,应适度适时调整行政区划,整合密度过大、规模过小的小城镇空间,建立具有规模效应的小城镇群组空间结构,完善城镇体系结构。当前,尤其要抓好以中心镇、中心村为重点的区域城镇、集镇体系规划与建设。在农业产业布局上,全省各地应充分依据资源优势与经济优势确定主攻方向组织生产与加工,使优势资源不断向优势产业集中,优势产业不断向优势区域集聚,形成区域化与专业化的产业系列,从根本上转变散而杂、产业趋同造成的资源浪费局面。在工业产业布局上,应以工业园区建设为先导,依据都市圈和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结合老工业基地振兴改造,统筹考虑城乡工业园区的产业布局,打破行政区划壁垒,引导适宜的工业企业向县域经济开发区转移,实现各园区的错位发展,使区域性优势产业和资源向优势地区集聚;同时,有效引导乡镇企业集群发展,拉动农村的小城镇建设,由此带动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创造更多的非农就业机会。

2.5坚持创新,推进城乡文化建设的一体化 加大对村镇一级教育投入,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化发展,在此基础上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积极发展学前教育,积极实施“阳光工程”, 大力发展以“绿色证书”和“蓝色证书”为载体的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转移农村劳动力,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加强社会主义道德观建设。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农村党员、教育和引导农民群众,满足广大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加快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用先进的精神文化产品来丰富和提升农民的文化生活,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城乡文化娱乐一体化。探索城区文化设施与农村连锁运行、管理、使用的新路子,把社区文化延伸至农村,多渠道、多形式拓展文化的广度、深度。文化宣传部门应当组织城市文化组织、政府有关部门、社会团体与村镇结对子,开展农村文化建设,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实现城乡文化联动;推进城乡信息共享进程。目前,城乡信息共享程度低,城乡信息资源分配失衡,信息资源的不对称加大了城乡间的差距和对立。因此,必须把信息共享作为一项长远的战略事业,应得到制度保障。信息共享应首先保证渠道畅通,全时空多渠道传递信息。

3.加快吉林省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保障措施

搞好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关键就是认真贯彻落实好国家有关政策,加快实施城乡良性互动的政策措施,在财政政策上、产业政策上和在体制改革上实现城乡统筹。根据吉林省实际情况,应强化和落实以下具体措施:

3.1全力推进体制创新 按照着眼长远、逐步完善、健全机制的原则,以强化农业基础,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为目标,进一步深化改革,为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提供体制与机制的保障、财政支持和发展动力。

3.2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应紧紧抓住中央大幅增加投入的有利时机,以水利建设、农业机械化、耕地保护、农业技术推广和农业生态为重点,大力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3.3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紧紧依托龙头企业建设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基地,完善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尽快形成龙头企业集群、生产基地配套、利益连接紧密、带动能力较强的农业产业化体系。

3.4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 努力打破城乡壁垒,加快形成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拓展农民进城务工的渠道,建立健全城乡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就业培训,保护进城务工经商农民的合法权益,逐步解决农民工进城居住、社会保障、子女上学等问题。

3.5加强农村公共服务 应突出重点,切实改善农村公共服务。加强农村文化基础建设,不断丰富农村文化生活,优化配置教育资源,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提高农民健康保障水平;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切实抓好农民最急需的道路交通、安全饮水、电力供应、清洁能源和环境卫生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3.6加强农村金融服务 应引导县域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把吸收的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允许农村小型金融组织从金融机构融入资金,允许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信用合作。同时,建立健全农村担保体系和农村信用体系,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建立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机制。

第3篇

【关键词】 信用担保 体系 建议

中国金融业的发展并不均衡,从中国的金融结构看,最为发达的是以银行贷款为代表的间接融资,在直接融资、为高新技术企业融资、企业重组融资等方面则缺乏相应配套的金融服务。从企业的生命周期看,中国现有的金融服务体系主要服务于已经开始有相对稳定的现金流的成熟阶段企业,但在企业生命周期的创业、成长、重组等阶段却缺乏相应的金融服务支持。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运做形式更为市场化的手段服务产业结构调整、填补金融服务空白。随着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日益突出,如何解决这一难题成为了业界的讨论焦点,担保业的发展也越来越受到关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融资体制、信用环境、企业自身及融资机构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等诸多因素,需要综合协调、配套解决。而担保作为信用链条上的一个环节,联系着融资与保证,增强了信用,有效分流了银行的风险,便利了资金的流动,起到了促进信用链条流畅、优化信贷分配的作用,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如何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值得思考。

一、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存在的问题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这两年发展迅速,有的担保企业资金实力较强,风险管理比较审慎,风险控制较好,代偿率较低;大多数的担保企业规模较小,自身发展艰难。由于中国担保行业存在的“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的问题,因此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发展也同样存在以下问题

1、缺乏责权明确的监管主体

商业性中小企业担保机构虽然名义上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会同财政部管理,但从实际情况看中国对担保机构并没有明确的监管主体,也没有统一的制度、办法来规范担保机构和担保行为。一是担保机构的设立没有统一的依据;二是没有市场准入制度,如规定最低的资本金,完善的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具有专业知识的人员等;三是对业务经营范围没有硬约束,相当部分信用担保机构既从事担保业务又从事投资业务,担保业务实际上成了一些信用担保机构的副业。

2、法律制度建设滞后,制约了信用担保机构的发展

目前中国信用担保行业的法律法规,如信用担保机构的市场准入、监督管理、会计制度、风险处置、市场退出等方面法律规范均是空白。目前主要适用的担保法律法规都是早些年制定的,如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该法是规范担保行为而不是规范担保机构。1998年开展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试点以来,国家经贸委和财政部分别了有关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管理办法,但主要针对政策性担保机构,适用范围比较窄。另外,《合同法》、《公司法》、《物权法》等法律对担保业务尚有规定不明确、甚至不适用的地方。

3、注册资本不实,削弱实际担保能力

存在有的信用担保机构在注册成立后,抽逃或挪用资本金;有的信用担保机构资本构成中现金资产偏少,而其他固定资产偏多等问题,严重削弱了其实际担保能力,不仅使银行贷款潜伏着巨大风险,也不利于信用担保体系健康发展。

4、担保机构与银行合作的总体质量不高

大部分银行不愿意与担保机构分担风险比例,只有个别担保机构争取到银行10%-20%的风险分担比例;大部分担保机构与银行的协议放大倍数最高只有5倍。担保机构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中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资金实力越弱、资产规模越小的企业寻求担保机构帮助的愿望越迫切,而市场资金的逐利性决定了,如果没有其他力量引导或推动,资金的赢利要求决定担保机构只会“锦上添花”,而不可能“雪中送炭”,不会对市场竞争中最迫切需要资金的中小企业青睐。

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政策建议

1、全面认识中小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完善中小企业所赖以生存的环境

目前,占中国企业总数99.6%的中小企业,创造了全国58.7%的GDP,提供了75%以上城镇新增就业岗位,完成65%的发明专利,75%以上的技术创新,80%的新产品。广东是成长型中小企业最多的省份之一,2001-2004年广东中小企业的工业增加值、资产总额、销售收入、利润总额、利税总额、从业人员等6项指标的增长率均远高于全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增长率。目前,广东中小企业有近50万家,占企业总数99%,占就业人口75%以上,中小企业在吸纳就业、扩大就业和再就业方面起着十分积极的作用,为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发展中小企业具有极大的正外部性。但是广东中小企业的发展遇到很多问题,其中,资金紧张、融资难是中小企业发展的最大瓶颈。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活、经济一盘棋皆活”,因此,政府支出一定的必要成本为中小企业创造良好的投融资环境,是一种收益良好的政府“公共投资”,其中,着力构建适合本土需要的信用担保体系即是一种良好的选择。“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成之台,起于累土”。任何一个事物的发展都要经历由小到大的过程,中小企业的发展应当引起共同关注,为国内的中小企业的发展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就是为国内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2、政府应当提供有效监管和风险补偿机制

首先,建立符合需要的多级担保机构监管体制。信用担保机构实际上是联结商业银行和企业的中介机构,是通过经营信用来生存和发展的,可以说是一个准金融机构,其日常经营实际形成的是“或有金融风险”,但其毕竟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金融机构。因此,在确定担保行业的监管主体问题上有较大的争议。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鉴于担保企业不属于真正的金融机构,同时其运营情况对地方信用体系建设关系重大,因此,宜采取将担保机构的监管职责交由省级政府承担,行政主导的单一监管模式。建议由省政府牵头成立担保企业监管委员会,由省府经贸委、财政厅、金融服务办和有关金融监管部门派员参加,负责拟订有关担保业监管的地方性法规草案,制定和监管规章,协调处理重大监管问题。同时组建担保企业监管局,挂靠省府经贸委或金融服务办,承担日常具体监管职责。此外,还应促进担保行业协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其次,政府应当建立风险补偿机制。第一,成立省级再担保机构,专为担保机构提供再担保风险补偿。第二,创新保险业务,建立再保险业务体系。可以借鉴国外做法,将再保险与担保行业结合,担保机构在承担担保责任的同时,将已承担风险按照一定比例进行再保险,然后由再保险机构承担部分风险。这样对保险公司来说是可以创新业务品种,担保机构又可以解除其后顾之忧,规避风险,控制损失。第三,建立财政弥补机制。在财政支出中,专门设立一块风险有限补偿基金,用以弥补担保机构的代偿损失。

3、建立多层次的担保体系

目前广东信用担保体系采取的是以商业性担保机构为主的发展模式,虽然对中小企业融资解困起到了一定作用,但难以真正承担为中小企业融资解困这一任务。鉴于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广东同时拥有全国最发达的地区和最落后的地区。广东省统计局的数字显示,广东21个地市中,仅占全省面积23%的珠三角7市,集中了全省78%的经济总量和85%的财税,而粤北山区7市和东西两翼7市各自的人均GDP,仅是珠三角的1/5和1/7。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使得广东省不能一刀切地采用单一的信用担保模式。在中小企业较发达的、市场竞争较激烈的乡镇,应大力发展社区互担保,以互担保作为担保模式的主体;经济不发达地区发挥政策性担保的作用,由政府主导建立信用担保机构,扶持当地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公共产品,经过市场培育之后,引入企业资金,发展互担保;同时,应鼓励商业性担保机构金融创新的功能,补充金融体系的缺陷,促进资金的配置效率,寻找市场中的机会。因此,应当建立起在有效的监管和适当的风险补偿机制下,以互担保为主体,发挥政策性担保的作用,同时以商业性创新担保为补充的多层次的担保体系。

第4篇

松滋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差距

根据湖北省经委、湖北省统计局《2006年县域经济发展考核评价报告》,我市经济发展综合指标排名在第Ⅱ类,在76个县(市、区)中列第44位,较2005年上升十位,属全省综合排名上升最快的十个县市之一。在荆州各县市中,我市排名落后石首(第29位)、荆州区(第30位)、公安县(第37位)、监利(第41位),比2005年排名后移一位。

1、总量的差距。2006年,我市生产总值49.23亿元,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50.9亿元),排31位,比全省综合排名前20位的县市区平均水平低。2006年,我市规模企业56家,比全省综合排名前20名的平均水平少48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为6.8亿元,低全省平均水平4.2亿元,低荆州平均水平1亿元。我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2.21亿元,比全省县域平均水平低0.92亿元,仅占石首的1/2。

2、速度的差距。2006年,我市GDP增长速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分别低全省县域平均水平4个百分点和2.54个百分点,与荆州平均水平持平。规模以上工业利税总额增幅为10.85%,分别低省、荆州县域平均水平32.45个百分点和18.51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额增幅低荆州平均水平6.18个百分点,比监利低51.7个百分点。

3、结构的差距。2006年,我市三产业比为29.3:30.9:39.8,二产业比重还不十分突出。工业占GDP比重为25.25%,低全省县域平均水平6.7个百分点,比全省综合排名前20位县市区的平均水平低12.5个百分点。工业化率、城镇化率均低于全省、荆州市的平均水平。水泥、煤炭在我市工业经济中占有相当重的份量,水泥属国家限令关停的“五小企业”,煤炭面临资源枯竭,不加以改造和转型将有全军覆没的危险。

4、后劲的差距。2006年,我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5.8亿元,比全省县域平均水平低2.73亿元,比监利少16.6亿元。我市工业缺少大项目的支撑,五大产业企业间相互协作性不高,产业链条短。在全省鼓励发展的40个重点产业集群中,我市仅白云边公司列入白酒饮料集群。我市建材行业7家水泥厂的年产量只有华新公司的1/3。纺织行业12万锭的规模只相当监利的1/3。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我市省以上名牌产品仍然是白云边酒和颚式破碎机,近几年未出现叫得响的名牌。在科技投入和能力上,仅白云边、飞利浦、龙海公司等企业具有一定的实力。

松滋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慢进亦是退。目前,湖北省县域经济形成了竞先发展的浓烈氛围。各地制定的目标宏伟,来势强劲。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如果我们不采取强有力的发展措施,与先进县市的差距将越拉越大。

1、进一步突出工业经济的主导地位。工业化是现代化不可逾越的阶段,没有工业的巨大发展,产业升级和社会转型就没有物质基础。当今时代,县域经济实际上是工业经济比拼的时代,在工业上比高低,靠工业争位次。天门、大冶和监利三个典型都是工业经济加速发展的典型,是工业的发展带动了县域经济的全面发展。从我市的实际来看,松滋工业对本地农业的依赖性并不强,农业近期快速发展的潜力已非常有限,三产业由于受地域和流动人口等因素的影响,发展空间也不大。近几年,我市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增长点就在工业。去年我市在全省综合评价考评中位次上升主要得益工业的发展和投入的加大。可以说,工业经济是松滋人民的“钱袋子、命根子”。

2、进一步加大思想观念的开放力度。经济要发展,观念要先行,开放的程度和水平,决定发展的速度和效益。监利县新建步行街正赶上“嘉禾事件”,新建民营高中正是全国对豪华高中的清理阶段,兴建工业园正值土地政策紧缩。就是在这样一个“生不逢时”的阶段,监利县创造了荆州市工业园区建设速度最快、步行街全省县域设计水平最高、民营高中全省规模档次最好的“三个第一”。如果说大冶的发展得天独厚,但天门、监利近几年的区位优势、客观条件并没有发生大的改变,而关键在于思路一变天地宽,天门克隆了宜都模式,监利移植了仙桃经验。近几年,松滋的思想大解放促进了经济的大发展,工业兴市连续3年进入了荆州的前3名,去年位居第一。今年市委、市政府提出的“1188税源培植计划”,符合松滋实际,体现了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观。动员大会召开后,全市上下统一了思想认识,形成了浓烈的氛围。目前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放开手脚、加大力度,切实把税源培植计划落到实处。

第5篇

一、政策性金融的国际经验借鉴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国外政策性金融体系整体出现转型和分化,有的因经营不善而被兼并或重组,有的转为商业化经营机构,但农业政策性金融由于其特殊使命,却在各国不同程度地加强。国外农业政策性金融发展比较成功和具有代表性的,有美国、日本、法国、印度、泰国等国家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

1、立法保障。国外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基本都建立在专门法律基础之上,如,美国先后制定《联邦农业信贷法》、《中间信贷法》和《农业信贷法》,并相应成立农业信贷管理局、农场信贷银行、联邦农业抵押公司和联邦农业信贷银行融资公司;日本1945年依据《农林渔业金融公库法》成立农林渔业金融公库,其贷款种类和条件由《山村振兴法》等十余部法律明文规定;印度于上世纪80年代依据《国家农业和农村发展银行法》成立国家农业和农村发展银行。通过立法,明确政策性金融机构与政府、中央银行、商业银行的关系以及政府的支持方式等,将其性质、地位、经营管理与政府机构及商业银行区别开来,按照法律进行监管。而我国至今也没有一项政策性银行法律,从政策性银行建立及其后续的改革发展事宜,均以政府文件的形式来予以明确。

2、资金来源。国外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基本由政府出资或由政府出资控股,资金来源较广,各有侧重,美国主要是发行由政府担保的债券,日本是以邮政储蓄资金和简易人寿保险资金为主,法国主要是吸收公众存款和单位定期与活期存款、发行债券以及国家财政拨付,印度主要是发行政府担保债券、中央银行再贷款、向外国政府或国家金融机构借款等,泰国则可以吸收公众和商业银行这类低息存款。我国农发行2004年7月以前主要依赖人民银行再贷款,再贷款占全行总负债的比重维持在90%以上。其后5年,通过拓展市场化融资逐步减轻对央行再贷款的依赖,至2009年末,发行政策性金融债券100期,筹融资余额达1.25万亿元,占总负债的77.4%,跃居成为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的第三大发行主体。

3、政策支持。各国政府普遍在税收、利息补贴、损失补贴等方面对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予以政策支持,形成比较健全的风险控制和补偿机制。一是壮大资本。法国农业信贷银行开展长达50多年的中长期贷款业务,几乎全来自于国家资助;泰国1996年创立的农业和农业合作社银行,其资本金已由40亿铢扩增到489亿铢,大部分为财政注资。二是减免税收。印度、泰国对农业政策性银行免交所得税、附加税和其他关于收入、利润、收益方面的税收。三是贴息和补偿损失。美国、法国对农业贷款普遍实行贴息制度;日本的农林渔业金融公库在管理上直属于财政部门,财政干预较多,提供贷款资金、补贴贷款利息、补偿损失和债务保证等。四是实行有差别的存款准备金制度。美国、英国、日本、泰国等国家中央银行要求农村机构缴存的准备金比例均低于城市商业银行。我国农发行所享受的政策支持则很有限,除收购贷款免印花税外,不享受其他任何税收减免政策,贷款贴息及损失补偿仅限于政府指令性政策性贷款,且与同业同等缴存存款准备金。

4、支农模式。一是按组织结构区分,有单一结构型和复合结构型,前者只设一个金融机构,没有或很少有分支机构,往往只从事农业政策性金融批发业务;后者分支机构多且遍布全国,可直接从事部分或全部农业政策性金融零售业务。二是按资金运用区分,有直接贷款和间接贷款两种,也就是“零售”和“批发”的关系。三是按业务运作区分,有单轨运行和双轨运行,前者只从事政策性业务,后者同时从事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业务,政策性业务执行政府指令,商业性业务严格按商业化原则管理。我国农发行为复合结构型,直接向涉农企业发放贷款,不向农户个体放款,实行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业务双轨运行。

应当说,各国农业政策性金融的发展模式、功能定位、管理机制各不相同,与各自的国民经济特点和执政理念密切相关,如美国的政策性金融体系强调对弱势经济个体的保护,维护自由竞争制度;德国政策性银行的支持重点包含厂中小企业、基础设施、重点行业等诸多领域,符合该国银行功能全面化的一贯传统;同时,在实践过程中各国的政策性金融也都有各自的长处和不足,如日本的政策金融机构存在行政化主导和政府的过度干预的弊端,因此,在学习借鉴各国农业政策性金融经验的同时应结合我国国情取长补短,择其善者而用之,避免照搬照抄。

二、完善农业政策性金融制度

我国农业政策性金融起步和发育较晚,并且在制度安排上存在缺陷,亟待加以完善。以下四个问题应优先解决。

首先是健全法律保障的问题。缺乏法律保障对发挥农发行支农职能带来许多弊端:一是职能定位不清晰。农发行成立15年始终没有一个明确的支农定位,无法确立长远经营战略,其“三个发展阶段”的形成,固然是政策性金融的经营方向,必须依据国家政策调整而调整,但也因缺乏法律保障,使其支农思路长时期陷于混乱。二是作为国家政策性银行的地位受到挑战。国外农业政策金融由于有立法保障,因此在支持农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性和权威性。而我国农发行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则始终受到质疑,特别是最近几年,由于在业务发展过程中与商业性银行竞争的问题,农发行一度饱受业内指摘。三是政策支持难以到位。农发行成立以来资本金一直就没有补充过,在统筹安排财政支农资金方面不拥有话语权,在风险控制和补偿机制方面没有充足保障,在监管上接受与商业银行相同的标准。上述方面,均不同程度

抑制了农发行的积极性。因此,完善我国农业政策性金融制度必须立法先行。考虑到目前国家开发银行已完成商业化改造,进出口银行也正开展相关改革,因此可制定专门的《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法》或《条例》,从法律层面确定相关重要事项:一是在职能定位上,明确农发行农业政策性银行的性质;二是在业务范围上,明确农发行业务范围随国家农业政策进行调整的原则;三是在公司治理上,明确农发行实行现代公司治理机制;四是在风险控制和补偿机制上,明确国家对农发行在货币、财税等方面的扶持政策;五是在监管机制上,实行区别于商业银行的监管模式和考评体系。

其次是筹集低成本支农资金的问题。农发行以国家信用为基础,不组织个人存款,这种特性某种程度上使之资金成本要高于同业。而农发行投放贷款执行人民银行同期同档基准利率,基本不上浮,对一些优质企业还采取适当下浮利率政策,如果没有一定规模的稳定的低成本资金,就难以长期保持让利“三农”的热情,就可能更多地选择一些风险相对较低、回报相对较高的农业信贷项目,以维持财务上的可持续,而这与农发行扶持弱质、弱势农业的办行初衷是相悖的。农发行市场发债取得较大成功,一方面适应了国际农业政策性金融扩展市场化融资渠道的趋势,获取了大规模的支农资金,但另一方面,和人民银行再贷款相比,金融债券融资筹资成本相对较高,且易受市场波动影响,农发行迫切需要解决筹集长期、稳定、低成本资金的问题,使其支撑农业基础建设具有可持续的资金来源。可考虑一是赋予农发行在财政支农资金方面的话语权。我国财政支农资金与农发行信贷计划缺乏关联性,应注重二者的黏合效应,统筹安排形成支农合力。可通过国家财政专项拨款、建立农业基金等形式充实农发行资金来源,并归集各类财政支农资金由农发行统一拨付,保证财政支农资金不“外流”。二是对农发行开展政策性业务所需资金,完全由人民银行提供低息优惠贷款或由财政直接拨款保障供给。三是在继续加强农发行市场发债工作,使其成为引导社会资金“回流”农村的重要载体的同时,可比照国外做法,研究制定相关农村信贷服务政策,明确规定商业银行、邮储银行上一年度存款余额比例以适当利率转存农发行,实现“引导”与“强制”相结合。四是将各类社保资金纳入农业政策性金融资金来源范畴。

第三是完善风险控制和补偿机制的问题,应综合运用财政、税收和货币优惠政策,建立健全对农发行的政策扶持长效机制,确保其顺利贯彻党和国家的农业经济政策。一是完善财政扶持政策。可通过财政注资、税收返还、利润转增或发行次级债券的方式,补充农发行资本金,使其资本充足率不低于商业银行。要完善中长期贷款补偿机制。农发行的信贷业务中,政策性贷款损失财政子以兜底,商业性贷款损失财政不予兜底。农发行近几年开展的农业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中长期贷款业务,被列为商业性业务,说白了,农发行一方面要替政府做事,一方面却要自担风险,这显然不尽合理。从本质上讲,农发行的信贷业务都带有明显的政策性特征,支持的重点为发展前景看好而因为当前投资收益较低需要政策扶持的弱势产业,并且由于支持对象的普遍弱质性,农发行的业务经营不可避免会出现亏损,因此,只要是由于政策原因出现的亏损,都应建立相应的补偿机制。可建立农业风险基金专项对政府指令性及指导性农业项目贷款本息进行补贴,将政府主导项目列入财政预算实行先贷后拨机制。二是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对农发行开展的政策性业务,应减免营业税及所得税用于充实资本金,并允许在税前增提呆账准备金。三是实行适当的货币政策倾斜制度。比照商业银行,把对农发行信贷增量的指令性计划改为指导性计划。降低或取消对农发行的存款准备金要求,增加其可运用资金,增强对农业投入的能力。四是加快健全农村信贷担保机制。政府应加大对农村信贷担保体系建设的支持,建立由政府牵头出资、农民和农村企业参股的专业化信贷担保机构,有条件的可扶持建立农村信贷担保基金。着力完善农业保险机制,根据农业经济发展要求逐步扩大农业保险范围。

第四是强化政策性金融的市场主体地位问题。考虑到农业政策性金融服务的特定范围具有高风险、低收益的突出特征,如何既充分履行政策职能,又保障和提升政策性金融持续发展能力,对各个国家都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难题。解决好这项难题,除了加强政策扶持,关键是要贯彻市场化原则,赋予政策性金融完全的市场主体地位,避免行政主导和过度干预的影响。一是按照现代银行的通行规则建立健全政策性银行的治理结构、经营机制和管理体制,以增强自身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能力。抓紧启动政策性银行的股份制改革,在坚持国家控股的前提下,引入具有拥有先进管理经验、与“三农”关系密切的战略投资者,既扩充政策性金融的资本实力,增强服务的针对性和灵活性,又促进内部管理体制和机制的不断完善。二是允许政策性银行在国家政策范围内有充分的经营自,在经营范围上,避免对政策性金融机构画地为牢,过分束缚,允许其参与合理的市场竞争,通过市场机制的磨练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同时也为各类涉农客户提供更加充分的选择权,促进金融资源在城乡之间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三是健全政策性金融的激励约束机制。坚持市场化管理的基本思路,客观评价和考核政策性金融的经营绩效,在确保国家政策执行到位的前提下,落实按绩效挂钩奖励的分配机制,允许政策性银行留存一定比例的利润用于挂钩奖励,充分调动和保护政策性银行的积极性,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政策性金融支撑农业基础性建设的基本思路

(一)将农业基础建设中长期贷款纳入政策性贷款范畴。农业基础建设周期长、投入大,改变农业基础薄弱的状况,搞好大规模、高标准、持续发展能力强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巨额和持久的资金投入,在民间资本、市场资源短期内无力单独承担的情况下,农业基础建设的投入带有明显的公益性质,为此应将农业基础建设的中长期贷款纳入政策性贷款范畴,以利于强化政府和财政在支持农业基础建设中的责任和义务。特别是对政府应承担的建设性任务,在不具备大规模投入财力的情况下,可实行财政投入与农业政策性信贷资金相结合的方式。将此类贷款纳入政策性贷款范畴,一是有利于发挥政府调控作用,研究和解决好社会性、公益性、基础性事业建设的问题;二是还贷付息资金来源有较可靠的保障,能够增强农发行的安全感和积极性。对政策性中长期贷款项目,由中央政府予以贴息。

(二)发挥政策性金融在支持城乡一体化中的主导作用。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既是加快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也是从根本上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举措。为此有必要把农业政策性金融作为有效的金融工具,围绕城乡规划、

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五个一体化”的推进,充分发挥支持的主导作用。一是在支持地域上,配合县域在联结城乡中的枢纽作用,明确把县域城镇作为政策性金融支持的重要着眼点,通过大规模地支持土地整治、复垦、配套设施完善等措施,支持人口向城镇集中、住宅向社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支持县域经济在集约利用土地等各类生产要素的基础上扩大规模,加快发展提升县域城镇的服务水平和人口承载能力,促进农民的就地和就近城市化。二是在业务范围上,进一步放宽对农业政策性金融的限制,在大三农的范围内,允许政策性金融大力支持县域和联结县域的重要基础设施、产品市场体系、社会化服务体系和新型生产经营组织。三是在经营方式上,发挥政策性金融的桥梁和纽带作用,除了直接支持重点骨干项目,还可以通过参股村镇银行、委托县域金融机构办理个人存贷款等方式,加大政策性金融的引导和扶持作用,带动农村金融体系的不断完善。

第6篇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县优化发展环境动员大会,主要任务非常明确。首先,祝大家青年节快乐,希望大家永远保持一颗年轻的心。刚才,县长作了主题报告,虽然简短,但全面分析了我县环境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可行措施。书记、、太可部长分别就“两提高、两满意”主题实践活动、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和文明单位创建工作作了安排部署,县人民政府与各乡镇还签订文明城市创建工作责任状。应该承认,通过全县上下的努力,县党代会确立的发展战略逐步被大家认可,产业发展的成效也逐步显现,科学发展观也逐步深入人心,和谐惠民的措施不断加强。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今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压力很大,要顺利实现既定目标,需要大家共同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下面,我就好何进一步转变作风,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讲三个方面的意见:

一、冷静分析,面对现实,切实解决好当前机关作风建设上存在的问题

当前,全县机关作风的主流是好的,主要表现在学习的氛围比较浓,绝大多数单位都能主动学习研究工作;争先进位卓有成效,主要经济指标多数能居前三名,许多工作由原来的倒数进入了前三名,这也是作风转变的一个成果。在“两提高、两满意”主题教育活动和文明单位创建活动中,要着力研究解决好干部作风上还存在的以下八个方面的问题,需要我们着力研究解决。

一是要解决好组织纪律涣散的问题。组织纪律涣散依然是作风建设上比较突出的问题。很多单位的职工不按时上班,普遍存在迟到、早退的现象;有的上班上网聊天、玩游戏、炒股,甚至外出办私事;有的经常无故旷工,想上班就上班,不想上班就不到办公室去;有的单位一年很少开会,即使开会也是稀稀拉拉,开会期间,有讲话的,有打电话的,有睡觉的;少数单位全局意识淡薄,小部门利益观念严重,对符合本部门利益的事就做,对不符合本部门利益的事就打折扣,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二是要解决好惰性问题。其一是思想懒惰,不爱动脑筋,不爱学习研究。对上级的学习任务处于应付状态,满足于学了,把学习当作应付检查的一种手段,往往是一知半解;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上更是不愿下功夫,往往学归学,做归做,理论学习与实践严重脱节。其二是精神不振,不思进取,安于现状。事业心、责任心不强,怕吃苦,怕负责任,怕挑重担,工作敷衍塞责,推、拖、拉。其三是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不求无功,但求无过,不贪不占也不干的观念严重。

三是要解决好思想僵化的问题。我们要真正的优化发展环境,真正实现进一步扩大开放的目标,解放思想至关重要。思想僵化依然是影响全县发展的一个大问题,在全委会上,我就解放思想讲了五个结合。当前思想不解放主要表现在:有的人思想保守,因循守旧,缺乏创新精神;有的人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凭经验办事,不深入研究,提不出新对策,拿不出新措施;有的照抄照搬上级精神和文件,工作中不结合实际情况,不能正确理解科学发展观,思想不能与时俱进,工作不能紧跟形势,不能有效解决发展中的新问题,对发展中的矛盾视而不见。

四是要解决好能力平庸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对自己要求不高,素质提高不快,实际工作能力平庸等问题。职务高、文凭高并不等于能力强,全县干部队伍普遍具有大专以上学历,但实际工作表明,学历不等于工作能力,不少机关干部文凭高,实际工作能力差,特别是口头表达能力、综合协调能力、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比较差,做了工作不会总结宣传,检查工作写不出调查报告,面对新问题拿不出处理意见。目前,绝大多数单位撰写材料集中在少数人或个别人身上。我每到一个单位调研,每个单位都反映干部队伍建设的问题,我认为,重要的是解决好现有队伍能力提高的问题。因此,要通过工作、学习,指导、引导来解决好能力平庸问题,在这点上,希望大家向检察院和法院的同志学习。

五是要解决好工作作风漂浮的问题。这主要表现在、形式主义比较突出。有的群众观念淡薄,不能解决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有的不深入基层和群众,坐在办公室发号施令,检查和调研走马观花,直接看汇报材料,没有真正掌握第一手材料,没有真正倾听基层和人民群众的呼声和需要,所以难以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有的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有的甚至会议期间不认真听会,不记笔记,会后不传达会议精神,“贪污”会议精神。最近,我到几个单位调研,看到了些问题,工作弄虚作假,不扎实工作,以致工作没有成效。去年,全县计生工作漏报58人,难道真是漏报吗?如果全县只有几个漏报还是有可能的,这么大的漏洞,有没有工作作风不实的问题,有没有弄虚作假的问题,值得思考。

六是要解决好奢侈问题。目前,有很多单位缺乏精打细算意识,盲目攀比。虽然我县财力有所提高,但是我县仍然属于吃饭财政。财政收入在增加,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更多,因此,全县仍然要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如果没有过紧日子的观念,即使财政收入增加,也难办成一件大事。当前,不说用3万到5万元钱,就是用一分钱,我们也要慎重考虑。

七是要解决好贪污腐化的问题。主要解决好、的问题。有的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甚至直接向服务对象索要财物;有的滥收费滥罚款,或者巧立名目收费;有的把过时的文件作为收费的依据;有的执法单位、执法人员大事小事都罚款,罚款要么进了单位的小金库,要么进了私人腰包,各单位要认真清理罚款的收据。有的利用权力,通过分管项目、招投标等机会大肆行贿受贿。行政服务中心运行后,凡需要收费的统一归并到一个科室缴纳。绝不能上一批项目,倒一批干部,不能把招投标搞成形式,不能以“监督”逃避“监督”。

八是要解决好软弱问题。主要解决好少数部门领导和执法人员不坚持原则,不敢公正执法、严格执法和执行过程中软弱无力的问题。领导干部要勇于担责!执法执纪部门的工作人员也要切实履职尽责!上次书记大接访活动中,我接访的其中一个问题,就是某个单位执行不力,行政乱作为造成的。我们抓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抓城市规划和管理都离不开任何一个细节,有的领导怕得罪人,不抓管理;有的怕激化矛盾,该负责任的不负责任,以请示、报告等形式为由推卸责任,以经过了程序为由推卸责任。

总之,全县各乡镇、县直各部门要以“两提高、两满意”主题实践活动、文明城市创建活动、文明单位创建活动为契机,认真分析本单位存在的问题,从转变作风入手,从解决实际问题入手来优化全县发展环境。

二、突出重点,强化措施,深入持久地开展优化发展环境工作

形势逼人,时不我待,我们一定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解放思想,坚定信心,牢固树立“人人都是形象、个个关系发展”的意识,自觉服务和支持经济发展,在服务企业发展和项目建设上,真正做到“只说怎么办,不说不能办,扶持不刁难,帮忙不添乱”,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和谐环境。

一要进一步营造宽松开明的政策环境,在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上要有新突破。要研究政策。各级各单位要认真研究各级政策,切实找准落实政策的突破口。要把握政策。各乡镇、各部门要结合实际,全面贯彻落实好政策。要落实政策。去年以来,县委、县政府针对招商引资、产业发展和项目建设出台了《关于促进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决定》等文件和政策,我们必须一以贯之地坚持,不打折扣地抓紧落实,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今后,我们必须抓好政策的创新,善于学习借鉴先进地区好的经验、好的做法,在不违背国家大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凡是外地成功的做法,要大胆引用;凡是政策法规没有明令禁止的,都可以大胆试行。

二要进一步营造廉洁高效的服务环境,在高效服务上要有新方法。在县政府廉政工作暨加强执行力建设工作会议上,我要求全县党员干部必须做到勤政、廉政、善政,干干净净干事,全力打造人民满意的政府。政策是有底线的,而服务的水平是无限的。要牢固树立“服务是第一投资环境”的理念,以“两提高、两满意”主题实践活动为载体,把服务贯穿于企业发展的全过程,对待企业要多一些扶持,少一些卡压,多讲怎么办,不讲不能办,切实把服务窗口前移,触角延伸,满腔热情地为企业和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全县各级各单位特别是有行政审批权的单位,要高度重视,迅速制定方案,100天内办到,确保行政审批单位7月底以前一律进入行政服务中心一站式办理。全县所有有行政审批权的单位,要清理归并行政审批权,以“创新服务理念,争创服务特色,优化服务流程,提高服务效能”为目标,努力为广大群众和基层、企业提供更加优质的行政审批服务。

三要进一步营造诚实守信的信用环境,在打造诚信上呈现新局面。全县各级各部门要带头讲诚信,严格落实已出台的各项政策措施,不折不扣地兑现各项承诺,切实提高政府的公信力。企业要以诚为本,以信立业,形成重合同、守信用、依法正当经营的良好风气。要本着以诚相待、平等互利、互惠互助的原则,支持外来投资者在发展,坚决杜绝“开门招商、关门损商”问题的发生,对因失信外来投资者投诉的案件,要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并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切实维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要着力营造诚信文明的人文环境,着力打造“诚信”,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大力开展诚信教育,建设诚信政府,培养诚信干部。

四要进一步营造公正严明的法制环境,在打造法制环境上要有新理念。要围绕推进“产业兴县”战略的实施,围绕构建“一县两城”大格局,突出“打防并举、标本兼治”的方针,公平执法,严格执法,严肃查处一批影响发展环境的违纪违法案件,重点查处向企业乱收费、乱摊派、乱检查、吃拿卡要的案件,推诿扯皮、乱设关卡、刁难企业的行政不作为、乱作为失职渎职案件;查处蓄意骚扰、敲诈、破坏企业正常建设、生产的经济秩序破坏案件。继续深入开展“五五”普法活动,加大普法宣传和教育力度,提高全民法制意识,为加速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通过营造公正严明的法制环境,切实加强对权力的监督,真正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违法要追究。

五要进一步营造宽松的金融环境,为企业发展提供新动力。目前,我县要实施野三关经济中心发展规划,加大园区建设力度,希望全县企业不断加快发展速度,逐步提高工业总产值在全县的比重。在今年从紧的货币政策下,我县企业及农村将面临如何进一步解决资金的问题,希望企业能积极探索融资渠道,各家金融机构要正确理解已经出台的政策,继续加大对我县的支持力度,实现“双赢”的发展目标。要通过建立健全企业诚信体系等措施,进一步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各职能部门要提高服务意识,协调、解决各金融机构的后顾之忧,公、检、法等部门要严厉打击恶意欠贷等不法行为,为金融部门、企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六要进一步营造统一开放的市场环境,在改善企业周边环境上要有新举措。各级各部门要以开放的意识和开明的胸怀,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以开放促发展,一律不得对企业的自身发展进行干涉。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发展是目的,项目是关键。要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认真把握招商引资的新形势,研究招商引资的有效办法,破解招商引资成功率低和大项目少的难题,切实引进一批对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较大带动力和影响力的大项目、好项目。项目需要什么样的环境,我们就创造什么样的环境,项目建在哪里,优化环境工作就要做到哪里。要大力开展企业周边和项目建设环境集中整治活动,严厉打击欺行霸市、寻衅滋事、敲诈勒索、强买强卖行为,对威胁投资者、勒索经营者的流氓恶势力,坚决依法从重、从快、从严惩处。切实加强对投资项目建设工地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对重大投资项目实行治安挂牌保护制度。通过建立公开竞争、统一开放、规范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树立开明、开放、开发的形象。

七要进一步完善我县的硬件环境,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取得新业绩。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是基础、是载体。搞好硬环境建设就是创造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优势,环境建设要和已经具备的其他优势相适应进而紧密结合起来共同抓好,形成合力,发挥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最大效应。要围绕举办“中国三峡纤夫节”,加大县城和小城镇改造力度,完善城镇服务功能,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进一步加强城镇管理,深入开展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全面提升城镇旅游服务功能和对外开放形象。大家要经常到县城主干道上走走看看,及时发现城市管理中存在的小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去年,全县交通建设投入资金1.7亿元,今年又将投入2.4亿元,这将极大改善我县的交通环境。但必须强调的是,全县党员干部和群众要爱惜已建成的公路。要加大县城至野三关的高等级公路、鹤路集镇改线和园区与火车站接线等项目的争取力度,建成以高速公路、铁路、水运为骨干,国、省道和县、乡村道路为基础的交通运输网络。同时,要切实抓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以宾馆为主的接待硬件以及广场、绿化、公用设施建设。

八要进一步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使全县人民群众的素质有新提升。我们讲环境,归根结底是人文环境,其他诸如法制环境、治安环境、政策环境、投资环境、生态环境、社会环境等等,都是由人来实现的,没有人的素质的提高,没有良好的人文环境,其他环境是难以搞好的,也是难以维持的。要认真做好“五五”普法工作,不断提升全县党员干部群众的法律知识水平。要深入挖掘三峡纤夫文化、土家民族文化、寇准历史文化等资源,开发具有地域和民族文化特色的旅游文化产品,加快民族文化公园建设,完成“堂戏”、“峡江号子”等项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进一步包装、推介撒尔嗬组合,积极筹备“中国三峡纤夫节”。从革命战争时期到现在,形成了不怕牺牲的老区精神、艰苦创业的泉口精神、无私贡献的移民精神。要进一步弘扬“团结拼搏、无私奉献、艰苦创业、争创一流”的精神。

三、领导带头,强化责任,提高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水平

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全县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示范,强化责任,在“主动、创新、务实、多样”这八个字上下功夫,确保各项工作任务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

一要主动。各级领导要主动研究、落实“两提高、两满意”主题实践活动、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和文明单位创建工作。各单位要通力配合,不能把这些工作看作只是分管部门和单位的事情。

二要创新。文件、会议精神和政策都只是原则性的内容,各级各单位要结合实际创新工作,解决好自身存在的问题。

三要务实。做任何工作和事情,都要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突出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