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电影的艺术特征

电影的艺术特征

时间:2023-10-10 16:08:4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电影的艺术特征,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电影的艺术特征

第1篇

[关键词] 电影主题音乐;审美特征;艺术功能

电影的图片、文字、声音并存,融为一体。电影音乐,顾名思义,是指在电影中的音乐,为了使电影中的故事情节达到更好的艺术效果,感染观众,电影导演一般都会借助音乐向观众展示电影的故事情节,这就决定了电影音乐和一般的纯音乐不同,它必须既体现电影的艺术构思,又体现音乐的美学欣赏。且作曲家、作词家在创作电影音乐时,也会深入了解电影的剧情,根据电影所要表达的内容和思想创作音乐,所以,电影主题音乐具有丰富的内涵及丰富的听觉审美体验。

电影主题音乐的审美特征

(一)电影主题音乐具有情节描述性

电影主题音乐通过其表意的手法,通过音响来表达电影的主题思想,听众则凭借主题音乐的声音来对电影想要表达的主题进行感知,具有情节描述性。且因为主题音乐的特性是不具体性、不确定性,从而需要电影的画面来对电影的主题进行“解读”。如在《大笑江湖》中,它的主题曲《大笑江湖》,由小沈阳演唱,从一开始便能够拨动观众心弦,主题曲所表达的意境与电影中所要描述的情节紧密结合,在欢快的旋律中,我们在解读江湖人的故事,其歌词“我一生戎马刀上飘,见过英雄弯下小蛮腰”正是故事剧情的体现。电影《让子弹飞》中的音乐是抑扬顿挫的,主题音乐《太阳依旧升起》是一首钢琴曲,它的音乐风格既激昂又深沉,与电影的剧情相匹配,唯美的琴声,将片中几大主角都刻画得非常深刻,这种充满原创性的电影音乐与剧情,为电影《让子弹飞》绽放光芒。所以,观众能通过影片中主题音乐激昂、振奋的感受,来体会影片所要表达的主题。

音画同步是指音乐与画面的情绪一致, 节奏相同,是电影艺术中最常见的音乐描绘手法。①电影主题音乐与文学、艺术等不同,它主要是通过音乐的节奏、音调、音色、旋律、单音的、双音的、带笑声的、带哭声的演唱,慢唱、慢奏、快唱、快奏、重唱、重奏等方法,通过听众感观的感知,获得观众心理上的美学体验。一般来说,人的听觉能够引起视觉上的想象力,听众能够通过音乐来对抽象事物进行想象,从而体会影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作者的思想感情,使观众被影片所吸引。电影《美丽人生》中主题音乐《霍夫曼的船歌》表达着丈夫对妻子的思念,通过主题音乐来体现电影中的黑色幽默,让观众笑中带着泪,与故事情节中的主人公共同经历着恐惧、死亡与悲痛。其主题音乐不是悲惨的音乐,而是如诗般美好的歌剧,让观众在享受这美好音乐的同时体会着主人公对家人的关爱,他是一位伟大的父亲、一位伟大的丈夫,他留给了家人巨大的精神财富。

(二)电影主题音乐具有剧情从属性

电影主题音乐具有审美价值,又具有艺术价值,它与电影剧情紧密结合,具有剧情从属性。电影主题音乐的创作依赖于作曲、作词家对电影剧情的确定和导演对音乐风格的追求,所有的内容都必须在音乐与剧情相融合的画面中体现,只有音乐与电影画面结合,才能够更充分体现电影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才能更加吸引、感染观众。因此,电影主题音乐不同于单纯创作音乐,它必须要受制于电影剧本,以电影剧本作为母体进行创作。影片要淋漓尽致地展现剧本内容,就必须图、文、声有机地结合,电影主题音乐只有依附于电影剧情,才能展现音乐的艺术性,两者相辅相成。 在电影《山楂树之恋》中,其开场音乐是运用筝独奏的方式来表达,筝的弹拨方式可以避免太过悲伤的感情,且通过夹杂钢琴的演奏,体现出导演张艺谋对音乐的那种阳光与青涩的追求,具有情节从属性。且《山楂树之恋》是陈其刚专门为电影创作的,其歌词平实朴素,又带着浓浓的忧伤,拨动观众心灵的感伤。

在电影《阿凡达》中,其主题曲《我看到你》的制作也非常细腻,充分体现了影片的真实性。在影片中,讲述潘多拉星球上的物种和谐相处,为了配合画面中的那种天然朴实的生活,需要运用唯美的音乐,让观众感受到画面的真实性。为了达到这种效果,只能通过景色来剪辑制作声音,为了使画面中潘多拉星球的物种能在大自然中和谐,把大自然的各种声音,细微地运用到影片中,这样处理后的声音错落有致,使影片更具有真实性,这也说明了主题音乐相对于电影来说,具有剧情从属性。

(三)电影主题音乐具有感染性

《尚书•尧典》中说:“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电影主题音乐作为电影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与电影紧密结合,且具有剧情从属性,随电影剧情的发展而变化,遵循着电影的剧情。电影之所以能打动、感染观众,最主要的原因是电影的表达除了具有声音和画面外,还有音乐。电影主题音乐的加入使观众更能体会电影剧情的内容,更具有情绪感染性。

在刻画电影主题思想上, 通常采用的手法是主题音乐贯穿。最典型的例子应该属于美国电影大作《泰坦尼克号》的主题音乐《我心永恒》。这首主题音乐作为该影片的主导

音乐, 是全场音乐创作的核心。②且能够深深地感染观众,让观众完全沉浸电影中,有一种一直想看下去的冲动。如果这部电影没有音乐做背景,只会让人感受到拓海只是在不停地开车,失去了那种扣人心弦的震撼力,不能够体现出影片的紧迫感和刺激感,由此可以看出,电影主题音乐在电影中的作用十分重要,具有感染观众的效果。

在影片《红高粱》中,其主题曲《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具有强烈的感染性,能很好地渲染影片。影片一开始,就响起了欢快的旋律,将人们的情绪引入其中,既配合主题,又能引出电影剧情的内容。通过音乐描述了剧情中的人物能追求自由的爱情,爱就真爱,恨就真恨,且剧情跌宕起伏。音乐中的节奏既紧凑又有规律,通过音乐与电影画面的紧密结合,电影的视觉效果和听觉效果更能够感染观众。

电影主题音乐的艺术功能

与电影主题音乐的审美特征一样,电影主题音乐的艺术功能也有多方面的表现方式。电影主题音乐可以通过对人物形象进行深化以及对电影氛围进行对比,从而感染观众;也可以直接运用拟人的手法、与画面结合的表现方式来与影片相结合,从而达到展现影片内容、根据影片内容的发展来实现对人物情感的表达和对影片剧情的阐述。

(一)电影主题音乐具有深刻表达剧情的艺术效果

主题音乐表达着创作者的思想和感情,使电影中的人物有感而发,反映了人们内心的心理活动。在电影《雏菊》中,整部影片的音乐是由钢琴和小提琴来演奏的,钢琴和小提琴的结合,使影片的主题音乐具有神话般的色彩。其主题音乐一开始就是小提琴演奏,紧接着钢琴演奏,这种基调让人感觉到一种充满着幸福和谐的生活。“当音乐声为和声与大提琴混合时,此时最能够感染观众,让观众的心随之揪一下,跟着音乐声而震颤,仿佛自身在梦境中。”③且音乐声伴随着画面中出现一朵朵美丽的雏,它们在风中摆动着,有节奏地随着风的吹拂而颤动,而此时音乐声也伴随着雏菊的摆动而有节奏地演奏着,诗境般的画面,让观众既能感受到雏菊的力量,又能感受到大提琴琴弦的每一次拨动。这些都暗喻着女主人公坚强的心和内心拥有着强大的力量,她外表看起来虽然是柔弱的,但是在她柔弱的外表下拥有着一颗坚强的心。

(二)电影主题音乐能够通过画面激发联想,具有剧情延伸的艺术效果

主题音乐不仅具有审美特征,还具有艺术功能。观众在欣赏主题音乐的同时,也能激发观众联想,很多人听音乐喜欢紧闭双眼,具有剧情延伸性的艺术效果。电影主题音乐通常运用一些特殊的符号来吸引观众,引发观众对剧情的联想,有时还通过音乐来交代剧情的时间。如《唐山大地震》中,以20世纪70年代的歌作为片段,说明了地震发生的时间,让观众能联想到70年代的生活状况。再如《阳光灿烂的日子》,其歌曲《国际歌》也能让观众联想到那个时代。通过听音乐和观看影片画面,观众内心很自然就会产生一种心理联想,这种联想会随着音乐的播放和电影剧情的发展,在观众心中产生一种不由自主的感情释放。

(三)电影主题音乐反映着人们内心的心理活动,具有烘托的艺术效果

电影是一种艺术,电影作品中的许多人物其实都是人们现实生活中的反映,因此电影也具有弘扬优良、善良等责任,抒发着人们内心的情感。而人们内心世界的情感一般都是通过喜怒哀乐来表达,还有一些情感是无法用这些来展现的,它就必须通过音乐来展现。观众通过音乐,可以更加了解人物的情绪,更能够进入人物的心理,感受到那种心境。

(四)电影主题音乐具有渲染观众情绪的艺术效果

从以前的无声电影到今天的有声电影,电影的发展也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我们都知道电影需要运用音乐来表达剧情内容,渲染观众情绪,如果没有音乐,电影会显得没有生机,不能更好地感染观众。电影从一开始就是通过音乐来展现电影的剧情,随着剧情的逐渐深入,又通过音乐调节剧情,这种时而起伏时而跌宕让观众有足够联想的空间,这就是好电影给观众的感受。如在《泰坦尼克号》中,其主题音乐就是随着剧情的深入而不断在观众耳边响起,从而达到渲染观众情绪的艺术效果。

(五)电影主题音乐的表现方式多样,具有提升作品品味的艺术效果

电影主题音乐可以通过和、缓、慢、快等节奏来表达人们内心世界的想法,能以强烈的感染力感染观众,有效提升作品的品味。如在电影《恋爱通告》中,其主题音乐《你不知道的事》节奏缓慢悠扬,虽然是一部文艺片,但主题音乐穿插在电影中,引发人们内心的联想,让每个少女都有一种对爱情的美好憧憬,提升了作品的品味,每次一想起这首歌,都有许多蝴蝶在眼前飞过,很美好。再如电影《人到中年》中,其主题音乐能够使观众被影片所吸引,其音乐既轻快又悠扬,且带有一点忧愁,反映了主人公的性格特点,既对事业充满信心,又对人生充满着信念,表现了这一时代知识分子的人格特征。这一主题音乐的响起,常常让人感受到心中的一种震撼,许多观众被剧情感染,从而很好地提升了作品的品味。

总之,电影主题音乐不仅具有审美特征,还具有许多艺术功能,电影主题音乐是电影艺术的必不可少的重要载体。随着电影业的不断成熟,电影主题音乐作为电影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与电影关系越来越紧密,形成有机结合的统一体,其地位是不可以代替的。

注释:

① 王燕:《论电影主题音乐的审美特征及价值功能》,《电影文学》,2010年第22期。

② 沈佩伟:《论电影主题音乐的审美特征》,《电影文学》,2010年第8期。

③ 陈海鹰:《音乐在电影中的审美与艺术功能》,《电影文学》,2010年第8期。

[参考文献]

[1] 沈佩伟.论电影主题音乐的审美特征[J].电影文学,2010(08).

[2] 陈海鹰.音乐在电影中的审美与艺术功能[J].电影文学,2010(08).

[3] 刘向阳.论电影音乐的审美特征及艺术性表现[J].电影文学,2008(07).

第2篇

一、文化之美——色彩的文化内涵

色彩是一门感知的艺术,更是一门文化的艺术,不同的色彩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能够传达出不同的文化意蕴。从感知层面来看,按照视觉与温度之间的感受和联想维度,色彩可以分为冷暖两种色系。冷色系以蓝色、紫色、黑色、灰色为代表,可使人们联想到冰、水、冷墙、寒夜、荫凉等意象,带给人们寒冷和阴郁之感。暖色系则以红色、橙色、黄色、绿色为典型,通常会使人们联想到火焰、阳光、沙滩、土地等意象,带给人们温暖和繁荣之感。当然,冷暖色系之间的界限并不是绝对的,那些处于过渡带上的颜色被统称为温色系,在意象传达和联想感知方面一般只具有中规中矩的效果,在电影中虽然常用,但并不作突出刻绘。从文化层面来看,冷色系的内涵是宁静、深沉、退避、压抑和收缩,在电影中常常伴随着黑暗、邪恶、抑郁的场景出现,旨在让观众产生毛骨悚然、不寒而栗的感受。暖色系的内涵是兴奋、活跃、突出、张扬和扩散,在电影中往往与温暖、美好、幸福的情节一同跃入银屏,意欲让观众跟随剧中人物体会到那种温馨美满、积极高昂的心情。

许多电影导演基于对色彩文化内涵的熟练掌握,用不同的意象去诠释各样的场景,引起了观众的强烈共鸣,也铸就了影片的成功之路。例如,由日本导演山田洋次执导的著名电影《幸福的黄手帕》,其灵感来源就是对色彩艺术的深入把握。黄色是暖色系中最突出的一种,在日本文化中有幸福爱情的寓意。尽管影片中并未大量使用这一色彩作背景渲染,但整部电影情节都是围绕“黄手帕”这一意象展开的,其中的文化意蕴也便深深地植入于观众的脑海中了。影片中,“黄手帕”作为一种理想而存在,观众并不能直观地看到它,而只能通过对这一暖色与幸福爱情之间的文化联想去感知。主人公岛勇作一直都在寻找着他心爱的“黄手帕”,他能否找到、何时找到对观众来说都是个谜,直到结尾处“黄手帕”才终于映入岛勇作的眼帘,观众此刻与他一道屏息凝神地望着在风中飞舞的“黄手帕”,幸福之感油然而生。

以暖色调凸显温情文化的电影为数众多,以冷色调表现阴郁情感的电影也十分常见,由张艺谋导演的《英雄》就是一例。该影片讲述了无名刺杀秦王最终放弃,但最后也难逃被处死的命运的故事。在电影配色中,张艺谋以黑色作为主要基调——服饰、战场、军队都是黑压压的一片,就连本应金碧辉煌的皇宫都沉浸在黑色的世界之中。黑色的文化内涵是悲伤、恐惧、黑暗、压抑,很多时候也是死亡的代名词。这种色调的选择将主人公无名因面临决战和死亡而产生的沉重压抑感真实地呈现给观众,让观众有如身临其境,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主人公的忧伤和绝望,也会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压抑和畏惧之感。色彩的文化传达不仅渲染了影片气氛,推动了电影剧情的发展,还把观众和情节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达到强烈的共鸣效果。

二、传情之美——色彩的表达艺术

所谓传情,是指传达作品人物的内心感情,外化人物的内在世界。色彩作为一种平常至极、简单至极的物理现象,本身并不具有生命和灵魂。不过,一旦它与人的感知经验相结合,便会在联想和审美的基础上唤起人们的不同情绪。现代的电影制作中普遍借用色彩的这一特征,用色彩与人类经验的碰撞去传达不同的情感,将客观的、无生命的色彩主观化、活力化,成为传情达意的重要主体。阿恩海姆在《色彩论》中曾经说过:色彩能够有力地表达情感,不同的色彩会表达出不同的情绪内涵。这正体现了色彩的表达艺术和传情效果。

影片《简·爱》是用色彩传情的一个经典范例。在电影中,简·爱起初都是穿着深褐色或黑色的衣服出现的,但当她感受到罗切斯特先生对她的浓浓爱意时,她便换上了以素花装饰的柔白色连衣裙,身后的背景则是日光普照的葱绿草地与树藤,充满了温暖与朝气,简·爱愉悦的心情也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外化。然而,当她后来得知罗切斯特先生不辞而别,并极有可能与一位贵夫人结婚的消息时,她又换回了以往的褐色衣服。此时,色彩的更换与色彩之间的鲜明对比突出了女主人公跌宕的情感之路,也渲染了她悲痛欲绝的心情。又如,在电影《苔丝》中,起初,苔丝作为一位纯洁美好、不谙世事的少女,总是身着一袭洁白的连衣裙,她在暖融融的夕阳中从打麦场上与其他女孩儿结队而来,唱着欢快的歌曲,享受着劳动结束后的快乐,整个世界都是一片温馨的橘红色。橘红色是典型的暖色调,它介于红色与黄色之间,与红色相比更为柔和,与黄色相比更为温暖,这种色彩的使用恰到好处地传达了少女苔丝心中愉悦和温馨的感受以及她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向往之情。然而,当她经历了一系列的情感波折以后,生活上也没有了依托,她从一位无忧无虑的少女逐步变成了一位忧愁苦恼的妇人。她再到地里劳动时,已然是另一幅场景:天总是阴沉沉的,有时还飘着细雨,田地中也是泥泞不堪,人们都穿着灰黑色的衣 物,甜菜场里昏暗阴冷、一片死寂。一系列的冷色调都充分地展现了苔丝心中的悲苦与绝望,观众能够强烈地感受到她从纯洁的少女沦为尝尽人间悲苦的妇人所走过的艰辛历程。这种色彩变换极大地增强了影片的视觉效果,同时也促进了观众对影片人物的理解,起到了绝佳的传情达意的效果。

三、象征之美——色彩的象征意蕴

色彩是一种文化符号,也是一种情感符号,它能够传达一种特定的文化内涵,又能表现一种特殊的心理情绪。色彩的这两种特性就为其第三个特征做了铺垫,即色彩具有象征性。在每一种社会文化中,色彩都有其固定的象征意义。尽管各个社会文化有所差异,色彩的象征意蕴也有所不同,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碰撞,就整体而言,目前色彩所象征的精神与情感等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重合的,比如绿色象征生命、健康、和平和希望,黄色象征丰收、甜美和温情,白色象征纯洁、神圣和朴素,紫色象征高贵、浪漫、优雅,蓝色象征神秘、深远、沉静、博大,黑色代表严肃、庄严、阴郁,等等。自电影走向彩色时代以后,电影制作者就开始注意对色彩象征意蕴的把握,并且极富创造性地将色彩的这一特性赋予到电影的表现力之中,对色彩在电影表现力和感染力中的地位也给予了越来越大的提升,使色彩成为象征隐喻、彰显主旨的重要载体。

例如,在影片《指环王》中,导演对霍比特人居住的夏尔是以这样一种极暖的色调呈现出来的:蓝天白云、阳光普照、绿草茵茵、细水潺潺,小木屋旁开满各种各样缤纷绚烂的花朵,茂密的树林中还有各式诱人的浆果。这些色彩象征着夏尔的繁荣与美好,是对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存状态的一种希望与寄托。当护戒队踏上了去往末日火山的征途时,一路上阴云密布,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灰黑,蓝天白云、翠叶绿草、花朵浆果全都不见了,惟一能碰到的只是那些面目狰狞的长着暗色皮肤的半兽人和代表着黑暗魔法的怪物。昏暗的天空、泥泞的道路、幽深的山洞,这一切都象征着护戒之路的艰险和曲折。离末日火山越近,世界就越黑暗,这就象征了邪恶势力的黑暗与强大。不过,每当护戒队的成员遇到危难之时,他们总能获得指示、绝处逢生。他们获得的宝物之中有能够带来光明的、指点道路的圣物,也有能在半兽人出现时瞬间发出光亮的宝剑,此外,精灵女王出现时则总是一袭白衣,站立于一片光明之中,似有圣光萦绕。这些白色的光亮都是希望的象征,预示着护戒队终将找到正确的道路并完成销毁魔戒的任务。

又如,在由娜塔莉·波特曼主演的电影《黑天鹅》中,妮娜是终日处在母亲保护下的纯洁而又简单的女生,她的整个卧室都是粉白色的,睡衣、被子、床单、枕头,无一例外,就连母亲为她端来的水果早餐也是粉色的。粉白色的色调象征着妮娜单纯的心灵。随着情节的演进,妮娜穿着粉色的外套、戴着白色的围巾,走进了芭蕾舞团那扇黑色的大门,黑白两种颜色的强烈对比象征着妮娜即将走出自己的单纯世界。妮娜在去舞团的地铁上看到了身着黑色外套的莉莉,而在回家的路上却看到身着黑装的自己,服装颜色的转变象征着内心深处的另一个妮娜开始苏醒。后来,妮娜成为“天鹅皇后”人选,她的白色围巾便不见了,她练舞时所穿的衣服也从白色变为灰色,睡衣则从粉色变为灰色,灰色由此渐渐地侵入到妮娜粉色的世界中。灰色是白色到黑色的过渡颜色,它象征着妮娜逐步发掘出另一个自我,开始了从白天鹅向黑天鹅的转变。演出进行时,妮娜扮演的白天鹅在第一幕恍惚不定,而后来经过多重挣扎,她扮演的黑天鹅则在第二幕中完美呈现,但最后第三幕却是白天鹅坠落并走向毁灭。黑白服饰伴随着不同的情节交替出现,象征着原来那个怯懦、压抑的“白天鹅”妮娜的死亡以及勇敢、张狂的“黑天鹅”妮娜的完全苏醒。

四、结 语

在电影制作的百年历史中,色彩经历了从空白到必须、从客观到主观、从背景到前置、从无生命到充满活力与张力的道路。它对观众来说不再只是单纯的视觉冲击和感知享受,而是成为推动情节发展、理解人物内心的重要因素,成为渲染场景、增强共鸣的必然因素,成为观赏影片时最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电影对色彩艺术的使用不仅赋予了影片更为广泛的文化内涵和更加深刻的表达效果,还从象征意蕴层面增强了影片的修辞效果,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影片的艺术色彩和美学价值。

[参考文献]

[1] 爱因汉姆.电影作为艺术[M].邵牧君,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

[2] 巴拉兹.电影美学[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

[3] 马尔丹.电影语言[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

[4] 梁明,张力.电影色彩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8.

第3篇

关键词:电影电视;综合艺术;一般特征;本质特征

在“影视艺术概论”课上,经常有学生问我:“电影电视是不是综合艺术?”查看相关资料,国内对此存在两种声音:一种声音以黄会林、高鑫等为代表,认为电影电视是综合艺术;另一种声音以周传基、戴锦华等为代表,认为电影电视不是综合艺术。正方言之凿凿,反方信誓旦旦。而看客却糊涂了:电影电视到底是不是综合艺术?

电影电视到底是不是综合艺术的问题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也是一个人言言殊、莫衷一是的问题。作为老师,我该如何回答学生这个问题呢?基于此,我不揣浅陋,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从一般特征来看,电影电视有综合性,是综合艺术

一般特征指的是“可以作为事物特点的征象、标志等”。电影电视的综合性,就是拿它与文学、音乐、美术等传统艺术相比较而显现出来的“征象、标志等”。

首先,电影电视是时间艺术与空间的综合。

意大利先锋派电影的代表人物卡努杜把各种艺术区分为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他认为,诗歌、音乐、舞蹈是时间艺术,建筑、绘画、雕刻是空间艺术,而电影则是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的综合。卡努杜的结论是有道理的。电影电视既有像诗歌、音乐等时间艺术一样在时间之流中绵延的特点,又有像建筑、绘画、雕刻等空间艺术一样在空间中展开的特点,因此我们可以把电影电视叫作“时空综合艺术”。

其次,电影电视是声音与影像的综合。

中外早期电影是没有声音的,因此我们一般称之为“活动照相”。不可否认,没有声音的电影也是电影,但这决不是完整意义上的电影。完整意义上的电影是声音与影像融为一体的电影。

以前中央电视台曾播出过一则药品广告,演的是著名演员李雪健指着光有影像没有声音的电视说:“没声音,再好的戏也出不来。”由此可见,对电视来说,光有影像没有声音也是不行的。完整意义上的电视是声音和影像融为一体的电视。

电影电视是声音与影像的综合,因此我们可以把电影电视叫作“声画综合艺术”。

再次,电影电视是视觉与听觉的综合。

从接受角度讲,各种艺术的接受方式是不同的。空间艺术作用于人的视觉,时间艺术作用于人的听觉,作为时空综合艺术,电影电视同时作用于人的视觉和听觉,因此我们可以把电影电视叫作“视听综合艺术”。

总之,电影电视是综合艺术。它的综合性基于一个事实:电影电视是多种艺术元素,比如文学、音乐、美术、摄影、表演等的综合。有人打比方说,电影电视就像一个穷亲戚,从这门艺术借点,从那门艺术借点,在借遍了几乎所有的艺术形式之后,建构起自己的艺术形式。从一般特征来看,电影电视就是这样一种艺术。

二、从本质特征来看,电影电视是整一的,谈不上综合性

我们之所以在“电影电视有综合性,是综合艺术”前加上“从一般特征来看”,是因为综合性只是电影电视区别于文学、音乐、美术等传统艺术的一个外在特征,这个外在特征甚至不能把电影电视与戏剧区别开来,也远没有触及电影电视的本质。

本质特征就是决定一事物之所以是该事物而区别于它事物的质的规定性。周传基先生说:“事物总是存在于某个系统之中的,即某个关系之中的,一旦事物与事物之间确立了某种关系,即形成一种新事物,如:H2O就是一种关系,是一个系统,而氢和氧在这一关系中所具有的作用是它们在孤立存在时没有的。” 电影电视综合了各种艺术元素,这些艺术元素不是孤立地存在、简单地杂凑――一般特征意义上的综合,而是有机地融合,形成一种新事物――是整一的,具有自己的质的规定性。

那么,电影的本质是什么呢?

法国电影批评家安德烈•巴赞认为,电影是人类追求逼真地复现现实的心理的产物。这种心理因素决定了银幕形象的真实感,决定了电影技术的完善和电影艺术的发展方向:再现一个“完整无缺的”、“一个声音、色彩、立体感等一应俱全的外部世界的幻景”。 当然,安德烈•巴赞也意识到,作为艺术的电影不可能实现对客观现实的完整摹写,因此“电影是现实的渐近线” 。安德烈•巴赞的观点是比较科学和公允的。第一,他看到了电影电视的不同于文学、音乐、美术、戏剧等传统艺术的物质基础;第二,他的观点是辨证的,既指出了电影电视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特点,又指出了电影电视永远不等同与生活本身的特点。

当然,这种观点仅仅是一家之言,像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苏联蒙太奇学派等其他电影理论家和电影流派都发表过自己的观点,因为现在看来大都存在着明显的偏颇,所以在此不再赘述。另外,“电影象其它艺术一样,它的‘本性’的概念也是发展的,因此过早地概括出它的‘本性’,或认为它有一种持久不变的本性,并不符合它的发展的历史。”

尽管对电影电视本性的探讨至今还没有结果,可是这种探讨本身足以说明,电影电视理论家们已经普遍认识到,电影电视有自己的本质特征,而这种本质特征决不是综合性。

三、结论:电影电视既是综合艺术,又不是综合艺术

在逻辑学上有一个不矛盾律:“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用两个互相矛盾的概念或互相反对的概念指称同一个对象;同时,对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或互相反对的判断,不能都肯定。”从逻辑上讲,我们不能说电影电视既是综合艺术,又不是综合艺术。

但是,“不矛盾率只是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即同一时间,同一关系下,对同一对象的认识不能自相矛盾。如果在不同时间,或从不同方面,对同一对象作出两个相互反对或相互矛盾的判断,并不违反不矛盾率”。从这种意义上,我们又可以说电影电视既是综合艺术,又不是综合艺术。具体来说,从本质特征上讲,电影电视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因为它有自己独有的区别于文学、戏剧、绘画和音乐等传统艺术的质的规定性。从一般特征上来讲,电影电视又是综合艺术,即它同时具有不止一种其他艺术样式的某些特征。

这样一来,简单地认为电影电视是综合艺术是偏颇的,完整的表述应该是“从一般特征来看,电影电视有综合性,是综合艺术”;简单地认为电影电视不是综合艺术也是偏颇的,完整的表述应该是“从本质特征来看,电影是整一的,谈不上综合性,也就无所谓综合艺术”。

1994年,周传基先生在《电影电视根本就不是所谓的“综合艺术”》一文中说,“电影电视不是文学,没有文学性”,“电影电视不是戏剧,没有戏剧性”,“电影电视不是绘画,没有绘画性”,“电影电视不是音乐,没有音乐性”。 他所说的“电影电视不是文学”、“电影电视不是戏剧”、“电影电视不是绘画”、“电影电视不是音乐”是从本质特征上讲的,是对的;而说电影电视“没有文学性”,“没有戏剧性”,“没有绘画性”,“没有音乐性”则是缺乏辨证思维的。应当说,从本质特征上讲,电影电视“没有文学性”,“没有戏剧性”,“没有绘画性”,“没有音乐性”。而就一般特征而言,电影电视是具有文学性、戏剧性、绘画性、音乐性的。

注释:

1.“特征”词条。《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第1235页,商务印书馆1996年修订第3版.

2.参见李恒基、杨远婴主编的《外国电影理论文选(上册)》第45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

3.周传基《电影电视根本就不是所谓的“综合艺术”(上)》,《电影艺术》1994年第5期.

4.参见安德烈•巴赞《完整电影的神话》,[法]安德烈•巴赞著,崔君衍译《电影是什么?》,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5.安德烈•巴赞《杰作:》,[法]安德烈•巴赞著,崔君衍译《电影是什么?》,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6.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电影的本性――物质现实的复原》书名,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年版.

7.朱狄《当代西方美学》第499页,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8.姜全吉编著《逻辑学》第245页到第246页,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9.姜全吉编著《逻辑学》第248页,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10.周传基《电影电视根本就不是所谓的“综合艺术”(下)》,《电影艺术》1994年第6期.

第4篇

[关键词]音乐;微电影;应用;功能特征

伴随着网络媒体技术的日益更新与发展,当下大众生活已经完完全全融入到了互联网这个大的锅炉之中。不管是在工作中,或者是在日常生活中,互联网就如同一张无孔不入的巨型大网,把自己和大众生活密切联系在了一起。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趋势下,网络化时代当中的“微文化”更加得到了众多受众尤其是年轻人的追逐,这当中最为典型的当数“微电影”。这种艺术形式作为目前在网络上流行的一种新鲜事物,仅用了短短几年的时间就捕获了众多人们的眼球,随后趁着网络视频技术和移动新媒体技术以一种惊人的速度实现了飞跃地发展。同时微电影音乐也伴随着大众对于微电影关注的逐渐增多而逐渐发展起来,该类围绕微电影所要表达的艺术形式也日益展现在众多观众面前。

一、音乐在微电影中应用的功能特征

1.音乐在微电影中应用的艺术特点

假如脱离了微电影这一载体,微电影当中的音乐,同样属于音乐范畴,因此它一定要具备音乐本身的综合特点。不同种类的微电影音乐可以使得受众在审美上有不同层次的感受,具有美学的基本特点。当音乐有序、平缓和协调均衡进行的时候,观众能够体会到音乐艺术所具有的一种柔和美;当音乐刚劲、鲜明和铿锵有力进行的时候,观众能够体会到音乐艺术所具有的庄严之美;当音乐悲情、哀婉和如泣如诉进行的时候,观众能够体会到音乐艺术所具有的凄凉之美;当音乐诙谐、戏谑和滑稽荒诞进行的时候,观众就能够体会到音乐艺术所具有的幽默之美等。让观众能够产生一种巨大的心灵激荡与深层次的共感。与此同时,它所具备的深刻艺术感染力可以带给他们某种启示和激励,引发大众的审美感受进入更深层次。

2.音乐在微电影中应用的艺术表现

不管电影音乐或者是微电影音乐和一般音乐一样都具有共性的特征,表现就是表达感情,结合着视听来展示基本形象,尤其是在所具有的指向特征作用之下,在借助于渲染来加强戏剧性的效果、借助于抒情来显示出对于微电影音乐创作的揭示方面,值得我们进行相关研究。

2.1渲染,加强戏剧性效果就拿微电影的故事情节来说,它是发生于剧本所限定的时空范围之内的,它的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一定要能够表现出特定的基本氛围。通常情况而言,要想能够营造出一种气氛就一定要依靠服装或者是道具等等来实现,然而听觉上的气氛则一定要由电影音乐的介入得以实现。音乐的有效介入,可以为微电影的整体或者是局部创造出一种比较特定的气氛基调,借助于此来对视觉效果予以深化,使得整个画面感染力实现加强。

2.2抒情,是对音乐的最简单和最传统的运用音乐,属于是种听觉艺术,它和其他艺术形式相比最大的区别在于具备高度的抽象概括与抒发感情的基本能力。由于音乐这种艺术主要是借助于声音来表达基本的情绪,因此音乐在确定、强化、维持与改变一部电影的情调方式,是为最简单也是最为传统的一种理想化工具。就如同一个优美的和充满着浪漫性色彩的基调伴随着一个爱情的画面,一定会有一个抒情性非常强的音乐响起,即使是这段音乐是在抒发对于爱情的颂扬之情,或者是在反讽与诅咒这个爱情等等,都是在抒发感情,这不仅是电影音乐在艺术表达过程中一致追求的,而且也是在电影当中存在的一种普遍艺术表达方式。

二、音乐在微电影中应用的基本功能

微电影属于是一种电影艺术,然而微电影音乐就好像电影音乐,作为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基本艺术形式,就一定要具有艺术性社会的基本功能,音乐作为微电影的一种有机组成部分,发挥着功能性作用,不能离开微电影这一种艺术载体。艺术所具备的社会基本功能主要有如下三种:

1.新颖的品牌推广功能

在当下这种新媒体时期,在品牌的推广中微电影扮演着愈加重要的基本角色。和传统的传播途径所区别的是,由于其具备短小精悍和结构紧凑的基本叙事方式,使微电影小的视频承载非常大的内涵,微电影的广告推广强化了品牌形象的塑造力度,作为一种新型的营销渠道,越来越多地受到了商家企业的一致认可与广泛青睐,微电影能够放在任何一种类型传媒平台之上,为受众所点击,极大地提高了品牌的推广度与广而告之的良好效果,这一点是传统类型影片不能完成的。

2.便捷的文化娱乐功能

文化快餐属于是科技进步的时代产物,是社会实现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微电影所具有的那种便捷式播放条件,随身就能够携带的手机、笔记本电脑和无处不在的无线网络,促使微电影在虚拟与现实的环境当下吸引着愈加多的受众,除此之外其自身微而小的极具个性化特征,非常符合当代人们追逐短而精的基本文化产品需求。与此同时,微电影的便捷化和相对浅层次的基本特性,更加容易被大众所接受。

3.传统的教育认知功能

微电影的音乐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使微电影音乐的认识功能大大增强。微电影是现代新兴艺术,让视觉和听觉两种感官互补,将视觉艺术和听觉艺术融合,更大程度上使欣赏者通过更加具体的感官体验得到具体的认识认知。同时,人们通过聆听音乐,得到真善美的陶醉和感染,在潜移默化当中理解与认识生活,认识真理,可以激动人的情绪,促使人产生出一种美的感受与感动。微电影当中不乏对于自然的热爱、对于生命的崇拜以及对于真理追逐的审美因素。

三、微电影音乐创作的内在特征

音乐进入到微电影之后,成为了这一综合性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本身就是一种独立的音乐体裁———电影音乐的一个新型发展方向,它在彰显微电影的感情与情绪渲染上,凭借其非常独特的内在特性在微电影当中越来越发挥出重要的作用,再加上其传播所凭借的介质,自从出现之后,就始终和时代紧密相联。折射出非常强烈的时代特征。结合其传播的介质,这些特点以民族化、多元化、商业化和数字化非常突出。

[参考文献]

[1]霍建农.微电影流行的万金油[J].大众电影,2011(17):43.

[2]康初莹.“微”传播时代的微电影营销模式解读[J].新闻界,2011(07):75.

第5篇

邵氏黄梅调电影虽然仅是戏曲电影片中的一个类型,但却是很有特色的一个电影类型。可以这样说,在电影工业理念下的邵氏黄梅调电影,尝试了走现代性格的戏曲电影之途,为传统艺术在现代艺术中的转换做了有益的实验。香港导演张彻说得很深刻:“香港的国语片,第一步‘起飞’便是由于拍摄传统戏曲‘黄梅调’。在邵逸夫主政下的邵氏公司,开始注入大量资金来拍国语片,第一部大成功的是李翰祥导演的《江山美人》。以前国语片在香港的卖座以‘万’为单位,此后才以‘十万’为单位(《江山美人》似是收入四十余万元),而到李翰祥导演的《梁山伯与祝英台》造成高峰,全香港的影片,成了‘黄梅调’的天下,可说传统戏曲影响最大也最表面化的一个时代。”[1](P16)张彻的这一描述直接道出了邵氏黄梅调电影的最本质意义:用电影拍摄传统戏曲是因应电影市场的需要,黄梅调电影的艺术特征便也直接与电影的“卖座”挂钩。很显然,邵氏黄梅调电影的艺术特征可以说是一种实用美学的特征,也是一种建筑在电影工业理念/邵氏电影工业理念上的艺术特征。所以,有了邵氏黄梅调电影,我们才知道戏曲电影这一中国/华语电影所特有的电影片种,其中在如何看待戏曲与电影的结合,以及两者如何结合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种差异既造成了不同风格类型的戏曲电影,也是造成今天对戏曲电影的认识仍然争论不休、莫衷一是的局面。

但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忽视了这一点——因为缺少对邵氏黄梅调电影的关注而最终导致了我们对戏曲电影在类型意义上缺乏完整的认识与科学的把握。其实在中国戏曲电影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倒确实存在“史”(现实)与“诗”(诗意)这两种绝然不同的戏曲电影类型:“将戏就影”——以电影为主导的戏曲电影,及“将影就戏”——以戏曲为主导的戏曲电影,前者是戏曲迁就电影,后者却是电影迁就戏曲。或者又可以说,前者是现代的,后者是古典的。邵氏的黄梅调电影是以电影为主导的戏曲电影,费穆等尝试的戏曲电影和大陆的戏曲电影实践则是后一种以戏曲为主导的戏曲电影。只是邵氏黄梅调电影对戏曲电影类型的铸造历来没有受到重视罢了。

从20世纪50年代戏曲电影的兴起开始,中间经“”的“样板戏”阶段,再到20世纪80年代戏曲电影的再次崛起,“将影就戏”几乎成了大陆戏曲电影的主流,如崔嵬、陈怀皑、应云卫等执导的《杨门女将》、《野猪林》、《穆桂英大战洪洲》、《宋士杰》、《武松》、《追鱼》等,全都是因为精确地反映了戏曲电影的这一类理念而成了当时戏曲电影的范本。特别是1960年由崔嵬执导的《杨门女将》,被看作是在大陆拍摄的戏曲电影中没有一部能出其右的精品,以致受到当时政府总理的推崇。[2]崔嵬在《拍摄戏曲电影的体会》一文中说,“戏曲片是戏曲与电影这两种不同艺术形式的结合,这种结合并不是谁代替谁的问题”,但“主要应该是电影服从戏曲”,“电影要服从戏曲,不能离开戏曲这个基础,既要保持舞台风格,但在一定程度上又要打破舞台框框。要利用电影艺术的表现手段,更加发挥戏曲艺术的特点,力求做到虚实结合、情景交融、优美动人”。[3]显然,“电影服从戏曲”成了大陆戏曲电影的主流观点。

虽然邵氏黄梅调电影乃至香港的戏曲电影是由大陆黄梅戏电影的香港演出而“激发”出来的,但两者的戏曲电影观念并不一致。将内地一个不属香港的地方戏曲剧种与香港的电影产业相结合,其创造的电影类型——黄梅调电影,由于地理、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差异,它不但与早期费穆的戏曲电影理想不相同,而且与其“源头”——大陆黄梅戏电影,在戏曲电影的理念和特征上更是有着非常大的差异。认清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值得我们注意的是,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之所以选择黄梅戏而非其他更有传统文化味的京剧、昆剧,说明了其中包含的资讯——对戏曲电影的自身看法。因为选择本身就是一种理念。黄梅戏的发生、发展,与京剧、昆剧等戏曲不同,表现出非常的特殊性。黄梅戏原名黄梅调、采茶戏,是在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以黄梅采茶调为主的民间歌舞基础上发展而成。当黄梅采茶在20世纪初逐渐发展成“两小戏”和“三小戏”,并在20世纪30年代因进入上海等城市而最后衍化成戏曲剧种时,它实际上走了一条与中国传统戏曲(京剧、昆剧等)完全不同的路:其时,中国京剧、昆剧和其他声腔剧种(如梆子、秦腔、川剧等)业已成熟,黄梅戏却还刚刚走上它由歌舞向戏曲的嬗变——向中国戏曲和西方话剧两方面借鉴学习的尴尬之路(两种完全不同的舞台表演艺术),所以如果从中国传统戏曲这一角度考察,黄梅戏的“传统”部分并不完整,并且还保留了很多民间歌舞的东西,如剧目《打猪草》、《夫妻观灯》等。黄梅戏的这种特色俨然成了邵氏拍摄戏曲电影的最主要选择依据。

二、艺术特征:邵氏黄梅调电影的艺术亮点

法国著名电影导演布烈松曾尖锐地指出,“舞台剧和电影书写结合只会共同毁灭”,“用两种艺术结合而成的手段不可能有力地表现什么,要么全是一种,要么全是另一种”。[4]他认为舞台艺术和影像艺术在艺术的本质上根本就不存在任何“融合”的可能。但对中国的戏曲来说可能是个例外,因为我们毕竟有了还算成熟的黄梅调/黄梅戏电影,况且戏曲电影也已经有了这么多年的实践,所以,“对于戏曲来说,影视起先只是摄录手段,渐渐地,它们便以其反映生活的真实性和独特的镜头技巧形成了自身的艺术特征”。[5]

然而,布莱松从他导演实践产生的想法,也从另一方面告诉了我们,黄梅戏/戏曲与电影的结合毕竟存在着巨大的障碍,这种障碍直接导致了实践和理论两方面的“犹豫”和尝试,形成了完全不同的两种戏曲电影美学观。建筑在电影产业基础上的邵氏黄梅调电影,基于黄梅戏自身独特的发生历史和电影的大众性质,采用了一种非常实用的美学原则:“将戏就影”,一切以电影为主,因此而造就了邵氏黄梅调电影的最本质艺术特征,即它的现代性格,也可说就是黄梅戏的民间性和电影的大众化的双叠后的性格。从这点出发,我们说,邵氏黄梅调电影的艺术特征首先反映在其银幕结构上是以主唱段分割的唱段式结构;其二是它的通俗流传,这是因为其好听易唱的黄梅曲调;其三是它的写实风格,体现在其写实时空与写实动作造型上。

1.银幕结构:以主唱段分割的唱段式结构

结构就是“叙述”故事的总体框架,银幕结构也就是邵氏黄梅调电影在叙事上的基本态度。它可以分两方面来讲。第一是将传统戏曲的分场结构衍化为以主唱段分割的唱段式结构,从而从基本的结构形态上完成“以戏就影”的构造;第二是将耳熟能详的戏曲故事,尽可能地“塞”进银幕中而非舞台中,从而使故事的“传奇”是银幕般的“奇”而非舞台式的“奇”。

传统戏曲的连场结构形式表现的是点状的矛盾冲突,根据戏剧情节和冲突的要求,分别采用不同的场子,如正场、过场、圆场、转场,以及大场、小场等。在这里,一系列的动作被化成为大大小小的单体动作,按顺序作线性的排列,一个场子基本就是一个中心动作,以完成一次矛盾的冲突。对于传统戏曲结构的这种基本特点,非邵氏戏曲电影一般都“敬之如神”,因为改变了它就等于是动了“戏骨”。以费穆拍摄的梅兰芳主演的戏曲电影《生死恨》为例。《生死恨》是费穆和梅兰芳两位艺术家自觉地“尽量吸收京戏的表现方法而加以巧妙的运用,使电影艺术也有一些新格调”[6]的力作,前后拍摄时间达半年。梅兰芳事后曾说:“对于舞台艺术进入彩方面的工作,我们打了冲锋,作了大胆的、带有冒险性的尝试,因而是值得加以记述的。”[7](P234)可见,由于有了梅兰芳的关系,《生死恨》在费穆拍摄的戏曲电影中电影理念是比较“冒险”的,但尽管如此,《生死恨》的连场结构形式在电影中基本没有变动,仅是作了某些删节:“我和费穆都主张拍《生死恨》,因为这出戏是‘九·一八’以后我自己编演的,曾受到观众欢迎,戏剧性也比较强,若根据电影的性能加以发挥,影片可能成功。大家都同意,就决定拍摄《生死恨》。我把剧本拿出来和费穆研究,他说:‘舞台剧搬上银幕,剧本需要经过一些增删裁剪,才能适应电影的要求,我先把它带回去琢磨一下,过几天再来商量。’我说:‘我们共同斟酌修改,彼此有什么意见只管提出来讨论。’我们经过研究,根据舞台剧本进行了修改,台词、场子方面有增有删,有分有并,从舞台剧的二十一场改成十九场。”[7](P215)对于这样的结构,梅兰芳和费穆都满意,认为是“利用电影的纪录,或者合乎目前的需要”。[8]梅兰芳甚至说,《生死恨》“在剧本改编方面,在舞台艺术如何与电影艺术相结合方面……都是有成绩、有收获的”。[9]

第6篇

[关键词] 欧美电影;语言;特征;表现;影响

谈及欧美电影,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欧美各国电影的不同发展类型和道路,还可以挖掘出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虽然美国电影以其商业性和视觉冲击力强为主要特征区别于欧洲类型电影,但是,每一个时间段的美国电影也有所不同,它本身也具有一定的艺术特征。下面我们就以欧美电影中的美国电影为主题试图分析欧美电影视听语言的特征表现和发展脉络,结合具体的电影案例进行品评。

电影体现的镜头语言与创新性表现

说到电影的视听语言,我们可以从影片的镜头运用得到一些启示。一些类型电影运用了不同的影视手法,例如蒙太奇表现、镜头的闪回、剪切等,这些有效的运用使影片添加了很多新的色彩,也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票房收益。但是,新技术的使用并不是良药,基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新形式电影的运用,一系列的改革不仅在影片的主题表现和叙事结构上有了改变,在电影的造型手法与风格上也有了很大的区别。欧美电影不是孤立的,通过欧美国家之间电影界的交流吸收与借鉴,将英国的纪录电影、前苏联的蒙太奇语言以及法国的新浪潮运动都进行了交融,同时也都一定程度上被借鉴到美国电影之中。美国电影的叙事性也力求突出一种古典主义的风格,影片的场景之间会有连带关系,这都要求影片的镜头要创造明确的空间,人物形象要居于首要位置,一般都会使用人物特写与超近景镜头去表现,欣赏者会始终随着导演的安排进行观看,有一定的单调性,不灵活。改革要尽量追求自然真实的效果,虽说是一种现实主义的表现,但是运用了实景拍摄的手法以及尽可能真实的拍摄环境会让观众增加可信感,愉悦心灵。此外,在镜头的使用、音响音效的处理和后期处理上也有了一定的改变。例如使用了新的镜头语言,力求运用黑白彩色画面混搭、慢镜头处理等实现新的技巧,使影视画面丰富多彩,不仅可以增强影片的艺术性效果,还可以使观众摆脱平淡无奇的电影叙述,增强视觉冲击力,多种手法的结合使用还突出了影片的深层意义,或许也一定程度上可以彰显导演的个人烙印。在场景中,具体的打光会使用自然的光线,它挣脱了传统的室内营造光线照明,导演利用摄像机的灵活性去外景拍摄,如一些乡村街道、城市角落、高层顶端等。这样,不同的摄影构图和打光处理,使影片更具时代气息,自然感十足,也与传统拍摄手法有了截然不同的效果。电影《逍遥骑士》取景就多在美国乡间宽阔的公路上,融合了自然景观,天空下的自然光线十分悠然,影片的画面里充斥的就是两个骑行人,他们的身影就是影片构图中的主体画面,但是自然景观和光线的照射是自然而不做作的,观众可以更好融入景观中去,去体验畅行户外的真实感受,同时,我们也可以领略拍摄者的匠心独运。此外,还有一部影片可谓特点鲜明,《邦妮和克莱德》颠覆了一些传统的电影拍摄套路与模式,不仅开头就是用了大量的近景特写镜头,将邦妮的脸部特征运用镜头推拉摇移进行深入刻画,配合影片的特色音乐,整部影片具有一定的生活气息,也可以反映主人公的心理特点。该片具有一定的写实性特征,打破了一些传统套路,尤其是美国式的影片模式,在同时期电影中出类拔萃。在光线的使用上,导演试图将一些场景烘托出一种朦胧美,采用了一些逆光和非正面拍摄的手法,突破了传统角度。这些典型的电影造型风格方面的突破,使欧美电影有了新的发展,或许不断的探索就是电影发展进步的真实来源。

电影的创新性表现一般都伴随着社会思潮的涌动,一些影片如《杀死比尔》等,采用了一些暴力美学的特征,不仅在场景、灯光、后期剪辑等方面有了新的突破,还在理论层面开创了后现代主义特征影片的新纪元。我们熟悉的一些著名导演,他们的扛鼎之作都具有暴力美学的特征,虽然他们影片的表现各有特点,但总的来说都会具有一定的市场影响和魅力体现。暴力美学电影一般都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例如吴宇森将中国式的武侠情怀和武术打斗融入其中,而美国的好莱坞电影则力求以全新的视角、后期技术使观众享受全新的视觉盛宴为出发点,特征明显。在演员的选择和动作特技上,也将暴力诠释得淋漓尽致,很多影片把打斗动作有效结合特技,例如我们熟悉的《黑客帝国》,该片配音与打斗可谓对动作片有了很大的突破,将科幻的色彩和暴力打斗融汇其中,使观众明知是虚幻环境中的动作打斗,也可以享受它,尤其是其中一些场景里维斯的射击场面成为该片的一个亮点,那种潇洒和酷感至今为人称道,该片也成了永恒的经典之作。暴力美学电影将传统善恶之间的争斗加入视觉盛宴中,观众不会去分析其中的原委,有的也只不过戴着眼镜去享受,随着高清晰画面、3D和立体声音效的多重刺激,电影的娱乐意味更浓了。之前提到的影片《杀死比尔》就形成了一种意境,影片的很多暴力镜头就结合了日本漫画的形式,用浓烈的色彩盖过,或许是为了避免血腥的画面出现,与该类型相似的影片还有很多,如《狼牙》等,都是采用了这种方式。此外,强烈的颜色对比、打斗场景双方人物衣着的强烈色彩反差也是如此,静中待动,动静结合,一触即发。与此相关的影片还有《英雄》《夜宴》等,虽说是内地电影,在色彩的表现上却是独到的。此外,欧美电影还有一种更现实的暴力美学电影,就是那种戏剧式的情节电影,该类电影冷酷,虽引人深思,却更为暴力而血腥。我们可以体会欧美暴力美学电影的可贵之处,但如今,电影在视觉上的刺激和对观众好奇心的满足都要有所限制,或许真正有意义的电影是可以令人回味的,而非一次性的。

欧美电影中的一些电影还体现了后现代主义特征,它们在影片的创作中使用了快慢镜头、一系列动画表现等,不同种类组合产生了新的效果。犹如借鉴了德国电影《劳拉快跑》一样,美国影片《低俗小说》将很多影视片的经典段落加之变化搬上银屏,如此多的场景可谓独树一帜,随意性和漫无目的性的拼接就是该片的特点,这也都是它具有的后现代主义的特点。或许传统意义上的电影就是一种故事的叙述,逻辑性和顺序性较强。当今,刺激视觉的景观电影使传统意义的电影失去了市场,也可以说是视觉上的享受赶走了电影的叙事性,这种电影就是如今的一些好莱坞大片,如《黑客帝国》《绿巨人》《侏罗纪公园》等,虽说影片都反映了虚幻缥缈的幻想场景,加之动画特效和后期的大面积使用,电影的内容有很强的真实感,观众会被其吸引。此外,配合场景的特定音乐作用也很明显,那些在特定情节紧张刺激的音乐促进了情节的发展,烘托了紧张刺激的场景,起到了充实电影的作用。例如一些电影就大量使用了音乐,其中也有很多的转换。电影《棉花俱乐部》就利用了不同音乐穿插到不同的情境中,从舒缓的音乐配合打斗场面的前戏,到暴力场面开始时紧张强烈刺激的急促音乐响起,加之很多慢镜头也用了歌剧音乐,使整部影片单从配音来说就可圈可点,能够被后人借鉴。因此,我们谈到的欧美电影视听语言手法的运用满足了欣赏者视觉上和心理的满足感,或许更深层次是要满足观众的内在需求。

电影叙事结构的发展与变化

或许欧美电影的叙事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一般在人物的行为、主题思想和叙事层次上都很固定,加之影片故事的一些情节,整部影片完整而全面,结局也显而易见,能够是大团圆式的结尾,观众也会得到欣慰。美国电影一般就是使用这样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模式进行创作,善恶对立面明显,无论是西部狂野电影还是虚构的探险影片,简洁流畅的故事情节层层推进,使影片的发展自然,不拖沓,或许这就是电影卖座的经典套路。美国商业电影一般也都是以票房为基准,只要卖座赚钱就可以,因此,艺术类型片也要让位于商业影片,虽说商业大片的泛滥依旧,但是进行创新也要有勇气和胆量,美国电影需要的不是艺术效果而是票房,从那些经典电影不断的续集中就可以得知。此外,叙事手法也要满足于观众的具体需要,紧张刺激的情节、暴力打斗场面和后期特技和动画运用都是卖点,它们满足了观众,满足了人们的好奇心。美国电影在类型片上区别于欧洲影片,它不注重艺术性,不让观众去了解隐含的意义,要让观众欣赏影片得到的是轻松的心情,或许这也是美国电影发展的重要特点之一。纵观美国电影的历史,我们也可以探访到好的美国艺术片,如《现代启示录》《归来》等,每部影片都有强烈的深层意思,与一般的美国电影不同,可以反映尖锐的社会问题,一些电影还具有批判的意味,电影的艺术特性也较为明显。

美国商业电影在后期还结合了艺术片,有了较大的发展。例如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卢卡斯等人,他们不仅接受了正统美国电影的熏陶,了解美国文化,还吸收了很多欧洲电影的特点,将很多好的元素都结合到了自己的作品之中。此外,他们还进入好莱坞成为商业电影的开拓者和成功者,他们将一些商业电影艺术化,将美国传统艺术片与商业片相结合,在商业泛滥之下不失传统风貌,可以说他们找到了结合点。对于欧洲电影强调的人性化特征,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的影片《辛德勒的名单》《太阳帝国》等都反映了人性,它们不仅是典型的商业片,加上导演对其加工,艺术性也较为突出,或许以后很多的商业电影是艺术片与商业片的结合,这也是一种发展趋势。美国电影现如今的发展会包容很多新的元素,一些经典的视听语言技巧和深刻的电影内涵会使其更为丰富,适应性也很强。

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使电影的叙事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它们对传统的叙事风格进行了变革,一系列经典电影打破传统模式。例如影片的结局已经不是那种戏剧性的大团圆式的结尾,导演会选用开放式的结尾,观众可以自由参与其中,这在艺术上有了很大的突破。此外,不同的电影主题也可以采用开放式,如种族主义、社会生活、家庭、男女爱情、同性恋题材等,不同种类的电影的故事情节虽说不同,但是在社会背景之下,可以探讨更为深层次的现实意义,加之演员的精湛表演,拍摄的巧妙,后期处理等,这些电影也获得了较大的成功。

[参考文献]

[1] 邵牧君.西方电影史概论[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4.

[2] 王宜文.世界电影艺术发展史教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 韩小磊.电影导演艺术教程[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

[4] 郑亚玲,胡滨.外国电影史[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

[5] 王岳川.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6] 程青松.国外后现代电影[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0.

第7篇

[关键词] 策略;翻译;英文电影名

将人们的喜闻乐见转化为艺术形式就成了电影,并且电影是全球人们都喜欢的大众艺术。伴随着国际交流逐渐深入,电影成为人们传播文化之主要渠道,影响力远远超过了其他各种艺术。随着国际交流的频繁,西方电影也快速走进了我国电影市场。但是西方与我国本就存在各种文化差异,要想尽快吸引住中国观众,这就要具有精彩贴切的电影名字。因此在翻译电影名时,就要精心构思,高度概括内容从电影名中展示出来,这就为英文电影名翻译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研究英文电影名的翻译策略具有现实意义。

一、英文电影名概述

对于中国的民众来说,看英文电影的人不少,但是极少有人仔细探究过英文电影名。事实上,很多人在看电影之前对电影都不了解,尤其是英文电影的文化背景和文化理念与我国是完全不一样的,实属难以想象电影中的情节。因此大多数人在看英文电影时都是先看电影名,通过电影名去猜测其中的内容。在这种形势下,电影名就至关重要了。总体来看,电影名具有如下一些特征及功能。

(一)英文电影名翻译分类

在翻译英文电影名时要依据其深度及标题特征。事实上,标题许多都源自故事中的线索、背景、人物及主题。对于电影分类大致可以分成如下几种:动作电影、灾难电影、喜剧电影、冒险电影,等等。事实上如果严格进行分类,许多电影都属于综合类的,比如《泰坦尼克号》这部电影,不但属于灾难电影还属于浪漫电影。

(二)英文电影名的特征

对于各种艺术来说,都有其自身的特征,英文电影名自然也有自己的特征,概况而言有如下一些特征。

1简洁

事实上,无论是哪种语言的电影名大都是高度概括电影中的内容,这就必须要简洁明了,如果一个电影名就上百个字,那就不是电影名而是一个小片段了。电影名不但要简洁还要隐含着丰富的信息。事实上,标题大都是由名词与名词短语组成,比如《角斗士》《泰坦尼克号》等,

2语言上要通俗易懂

电影不是哪一个人的艺术,而是属于大众艺术。而电影名不但要能够体现出原始内容,还要体现出电影的主题,因此英文电影名必须要做到通俗易懂,这样才有利于人们深刻了解电影。比如《珍珠港》《双胞胎姐妹》等,通过电影名就能够轻易了解到电影内容和形式,让观众十分欣然地接受。

3具备票房吸引力

电影不仅仅是一门艺术,还是一种商品。如果投资者不注重票房,根本不能够在电影界生存、成长与发展。事实上,票房的成功往往和有吸引力的电影名有极大关系,因此一个好的电影名要为观众带来幻想、悬念及美感,这样才能够激发出观众观看的欲望。比如观众看到《沉默的羔羊》,就会让观众心存疑惑,沉默的羔羊究竟是个什么羊。因此电影名具备了特殊性与吸引力,这样才能够取得成功夺得票房。如果在英文电影名翻译之时胡乱翻译,必然给观众留下不深刻的印象。

(三)英文电影名的功能

一个成功的电影名,就是让观众第一眼就留下了深刻印象和悬念,让观众不知道究竟是什么吸引他们,直到看完了电影才明白。对于电影观众来说,第一吸引他们的肯定是电影名,好的电影名激发观众的冲动及良好的感觉,只有这样才能够提高票房。事实上,英文电影名具有如下几个功能。

1信息功能

电影名主要是利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概括电影内容,进而将电影的信息与想法传达给电影观众,让他们能够了解到电影想法与故事。比如《肖申克的救赎》这个电影名,就是告诉观众该电影讲述的是对一个叫肖申克的人进行救赎的故事。因此,信息是电影名最为重要的功能。

2审美

对于中国的翻译来说大都是灵活的,运用大量修辞手法翻译出吸引人的名字,这样给观众带来美好的节奏感,这就是审美。只有具备审美情感因素,才能够激发观众能否看完这部电影,进而从电影中感受到浪漫。纵观英文电影名翻译中,很多名字成为浪漫的代言词,比如《西雅图夜未眠》《伟大的华尔兹》等。因此翻译者要选择美丽声音及合理形式,使用简洁生动的电影名去吸引与打动观众的心灵。

3呼唤

电影名主要功能还是要能够吸引住观众,激发观众的好奇心,进而让观众通过电影名而进入电影院。事实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好奇心,一旦接触到新鲜与陌生事物,必然会影响到人们的学习及好奇心。所具备的呼唤功能,不但能够影响到观众情绪还能够引起观众的兴趣。比如看一个电影名是否能够留给人们较大的悬念,激发观众的兴趣,而且电影名也体现出内容所要展示的知识。

(四)英文电影名翻译的原则

在翻译英文电影名中,无论采用哪种翻译策略,都必须要遵从一定的翻译原则。总体而言,英文电影名翻译的主要原则有如下几个方面。

1信息价值

对于电影名来说最为基本的翻译原则为信息价值,翻译要能够体现出英文电影名的真实信息、情节,这些就是电影名的信息价值。对于电影名来说最忌讳的就是捕风捉影、胡乱翻译出来,比如pulpfiction,曾经有人将它翻译成“第三者”。听名字这个电影似乎是一个和爱情相关的电影故事,但是事实上却不是这样,而是一个可怕谋杀案的证人,出现这种后果根源在于翻译者脱离了实际。

2力的美学

电影不仅仅具有艺术性与商业性,还应该尽最大可能体现出其艺术价值与商业价值。事实上,翻译就是一种艺术。当翻译者翻译英文电影名时,就要考虑其艺术品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及质量的提升,对翻译要求逐渐提升,进一步满足了人们生活水平的审美欣赏。在翻译电影名时要把握住电影的艺术素质,进而体现出真正的艺术创造活动。比如《血钻石》电影的片名,不但有力吸引了电影观众的眼球,还体现出了该电影的主题思想。

3导向原则

电影作为一种比较特殊的文学艺术,创造出自身的价值。在翻译电影名上要具备针对性,就是在翻译上要以原文作为基础,并要调查观众的影响力。因此翻译不但要体现出原文的词汇与文化价值,还要能够吸引观众。

二、英文电影名翻译策略

从上面可以看出来,英文电影名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艺术,其翻译至关重要。总体来看,英文电影名翻译不但重要而且以简单方式为国内观众介绍了国外的文化。电影名比较短小,但是其翻译却具备极大学问。良好的电影名翻译不但能够满足观众需要,还能够调动观众的耳朵与眼睛。当然影响到英文电影名翻译的因素比较多,不仅仅是哪一个方面的问题。本文结合翻译现状探究,通过五大策略来阐述:直译、意译、编译、补充翻译及创造性翻译结合。

(一)直译

在英文电影名翻译中最常用策略为直译,这种翻译中源语言语法结构比较相近。而且采用直译在大多数情况下都能够保存原文内容与独创性。在英文电影名翻译中这方面的例子比较多,比如《美女与野兽》《拯救大兵瑞恩》等,只要电影名给人感觉不存在不自然或者尴尬,同时还能够描述故事,就能够采用直译。一般英文电影名翻译时,名字一定要能够描述出故事及原英文的名字,这样才能够被中国观众接受与记忆。比如《真实的谎言》《勇敢的心》及《肖申克的救赎》等。

(二)意译

在英文电影名翻译中,除了直译之外还常常用到意译。虽然直译能够有效忠实原作,但是电影和其他艺术形式不同,翻译时不但要体现出电影的内容,还要考虑到票房及利益。因此很多英文电影仅仅依靠直译极难得到相应效果。例如:Gone with the Wind,翻译成《乱世佳人》,这样不但切合内容还给人一种悦目之感,如果按照语意翻译为《飘》,就不能够体现出这种效果。

(三)编译

现代英文电影名翻译者大都认为在翻译时,要做到和原文最自然、最贴近,同时在功能上也要让观众在接受时产生与看到原影片一样的感觉。而且在翻译中可以采用功能相同或相似的语法、词汇及语义等,不能够拘泥原文形式,尽量保留原作内容,在该基础上翻译电影名时要充分理解英文电影的风格、内容以及内涵等,尽可能发挥中文特长与优势,给观众带来强烈的感染力与吸引力。比如美国电影“Sleepless in Seattle”就是描述了一个浪漫爱情故事,男主人公一直沉浸在丧妻之痛而不能够自拔,其儿子为了让他快乐在圣诞之夜拨打了电台节目,希望有一个新妈妈。而电台的主持人被孩子打动,最终经历了种种波折之后爱上了男主人公。而我国将该片名翻译成为《西雅图不眠夜》,看上去是对该影片进行了直译,但是在台湾翻译成了《缘分的天空》,这两个名字相比较而言,后者采用“缘分”两个字就将这种信息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四)补充翻译

在翻译英文电影名时,就要考虑到外国文化环境进而展示电影中所包含的外国文化。因此在翻译时就需要采用补充翻译。因为对于原英文电影来说,其在本国放映的话,本国观众必然知道这种文化环境,就能够感受到影片中所包含的文化氛围。但是中国观众毕竟大多数没有去过国外,不了解国外的文化环境。对于这种翻译就要在意译与直译上采取互补翻译,进而让观众能够达成心理与文化期望。

(五)创造性翻译

对英文电影名翻译时还存在一些创造性翻译,这是一种比较特殊的翻译方式。为了强化艺术的影响力,翻译者有时候不会采用原文直译、意译等方式,而是创造出一个新片名,通过该片名来描述故事并激发观众的好奇心。翻译英文电影名要考虑到语义与语用,必须要使用较为灵活翻译策略,大都使用了创造性翻译。比如《红颜血泪》。

三、结 语

缺少了正确英文电影名的翻译策略,就不能够翻译出较为优秀的电影名。再好的电影也有可能被埋没。同时电影是一种大众化艺术形式与文化交流形式,翻译者要理解其内涵,考虑观众的文化特征与精神需求,之后再结合正确的翻译策略,通过良好语言表达带来美感,进而确保英文电影名的艺术价值与商业效益。

[参考文献]

[1] 何竹,段晶.英语电影片名汉译初探[J].文教资料,2009(08).

[2] 韦建华.英语电影片名翻译原则与方法探讨[J].电影文学,2008(03).

[3] 杨佳森.电影译名翻译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10(18).

第8篇

[关键词] 钢琴音乐;发展;美学特征;美学表现;作用

在我国现代社会中,音乐逐渐成为电影背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并贯穿于电影作品的始终。其中,被誉为“乐器之王”的钢琴其音乐在影视作品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位置,它具有音域广、音色美和丰富的表现力等特殊性能,特别是在对影片的故事结构、审美艺术及意境渲染等方面都存在着特殊的意义。在现代电影行业中,人们把钢琴音乐作为一种新的素材,与电影的画面、旁白等元素共同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故被视为“电影中的璀璨明珠”。因此,将钢琴音乐融入电影作品之中,受到越来越多的电影人士喜爱和推崇,不仅因为它独具特色的音乐功能和美学特质,而且它所带来的美学意义为电影行业的发展构建了更多无限的可能空间和想象。

一、钢琴音乐的发展及美学特征

作为一门独立艺术学科存在的音乐,有着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殊性和综合性,它在电影艺术的动态构成中,将故事内在的含义同现实生活中的人生哲理合二为一,呈现出审美情趣和视听上的美感。中国音乐有着几千年的发展历史和优良传统,其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在于其是否具有丰富的感情内容和审美趣味,如果没有表现内心情绪的手法只是纯粹的声响,那么音乐便没有生命和内涵。钢琴音乐的历史是漫长曲折的,钢琴音乐能够主观自如地唤起人们对似真非真的现实美景的想象。钢琴音乐的表现力极为丰富,主要特征与演奏者所表现出的艺术魅力不可分割,钢琴音乐一生追求落在以情感人的角度上,不分国界种族,在钢琴音乐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中,不仅在描述主人公情感历程上有所发挥,而且在描述自然现实主义的方向上也堪称为最好的乐器。总而言之,钢琴音乐作为电影中的一种新体裁形式存在,在表现主人公的个人情感和创作意图,引发欣赏者的感情共振和艺术想象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位置和作用。最终以抒发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从而引起观众在情感和心理上的共鸣,也正因为如此钢琴音乐这种特殊的美学特征被广泛应用于电影作品的各个环节之中。

二、电影中钢琴音乐的具体美学表现

随着电影中音乐的出现,以钢琴音乐为主要题材的电影越来越多,在这些影片中钢琴音乐的美学体现被发挥得淋漓尽致。在钢琴音乐美学因素的基础上,从三个方面分析它在电影作品中的具体美学表现,即起着抒发故事情感、营造背景氛围和提升电影艺术品位的作用。

1.抒情作用是音乐本身都具备的一种功能,特别是在电影中的钢琴音乐可以起到很好的抒情作用,提升电影的审美感受,钢琴音乐类型根据不同的背景有明确的限定,如紧张的情节应配以急促的音乐,惊悚的场合大多配以高低起伏的音乐等。但是,在任何场景下的钢琴音乐所抒发的情感都是清晰具体的、有所突出指向的,它特定的抒情功能被十分明显地体现出来,并极大程度地融入电影本身中去。在当今很多电影作品中,比如电影《立春》和《音乐之声》中,前者女主角演奏的钢琴音乐反映出她对于艺术的无上追求和崇敬,以及对于爱情的渴望和骄傲,而后者中的钢琴音乐完全展示出女主角积极的人生观念和性格特征,随着钢琴音乐的不同旋律也突出了她对于爱情的心理变化。

2.同时,钢琴音乐对于营造电影的背景氛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部优秀的电影,如果没有了声音元素的加入,电影也就失去了鲜活的生命,比如《钢琴家》中钢琴音乐在营造背景气氛方面也发挥很好的功能,电影中四处躲藏的钢琴家最终能够逃生,发现他的德国军官并没有表现出纳粹刽子手的模样,当男主角躲进阁楼时,楼下传来了德国军官弹奏的《月光奏鸣曲》,琴声清冷悲伤充满了人情味,在此钢琴音乐努力营造出一种悲伤的氛围,钢琴的运用为后面的电影很好地做了铺垫。又如电影《海上钢琴师》中的斗琴片段,主人公与爵士乐大师片中的三次钢琴较量让人为之惊叹不已,也体现出影片中的部分。此刻钢琴演奏的美学意义被非常明显地体现出来,主人公的倾情演奏,钢琴曲时而舒缓低沉,时而急促高亢,钢琴唯美的曲调让观众进入到跌宕起伏的音乐中,而剧中的主人公也已经完全陷入到音乐的海洋,完全忽略了蓄意挑衅他的演奏大师。最重要的是观众在钢琴营造的氛围当中体会到主人公的内心孤独世界和美妙绝伦的音乐技巧,前两首钢琴曲子使观众在剧情中提出问题并想象结果,直至第三首钢琴曲完成,使观众放下紧张情绪而豁然开朗。此片中钢琴音乐同人物画面结合得淋漓尽致,声音在此贯穿到每个细节,让人不免感叹。

3.除了在营造背景和抒情之外,钢琴音乐在提升电影的艺术品位方面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从更深层的意义上讲,在诸多的音乐中钢琴音乐是最具有高贵特质的音乐,也最为被观众所接受和熟悉。在电影中注入钢琴音乐,可以有效提升电影作品的艺术品位,在很多作品比如《钢琴课》《海上钢琴师》《天使爱美丽》等以音乐作为主题的电影中,钢琴在其中的取材比例相比其他乐器多出很多,因为电影中钢琴音乐本身就是一种对艺术上的享受盛宴。此外,钢琴音乐作为背景音乐被运用在很多电影中使电影增色不少,而且影片中选择的钢琴音乐也多以肖邦、贝多芬、德彪西的钢琴名曲为主。钢琴自由的曲调可以让演奏者跟随自己心声完美展现出,使内心得到缓解和释放,电影中行云流水般的音符在释放无尽的浪漫同时给观众带来优美的音乐享受,随着钢琴音乐的深刻演绎,电影的艺术品位也随之提升。比如在电影《钢琴师》中,非犹太裔大提琴演奏家的钢琴演奏片断,在她演奏巴赫的《G大调前奏曲》时,表情庄重内心却是十分悲痛,钢琴音乐让观众更加体会到主人公对纳粹的痛恨,而与她内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又形成深沉对比,这种深邃耐人寻味的艺术感觉直达观众内心,从很大程度上提升了电影的艺术品位。

三、分析钢琴音乐在电影作品中的美学作用

在当今很多电影作品中,影片的内在之美是现实生活中许多审美的主体所追求向往的一种美,观众从感官的接触、情感的共鸣逐步到达对电影深层内涵审美的理解,从而揭示出电影作用在审美主体的感官上、感情上以及心理上不同层次的美感效应。此外,钢琴音乐的魅力就在它特殊的声音,钢琴演奏比其他乐器更富于浪漫感,从美学的观点出发,电影中的钢琴音乐可以使观众更好地把握剧情和洞悉人物的内心情感,最后使两者达成思想上的共识,这也是电影中钢琴音乐的真正内涵。在《阿甘正传》一片中,影片开头一片缓缓飘落的白色羽毛和着背景音乐出现,随着悠扬缓慢的钢琴音乐,影片中的白色羽毛随同音乐起伏跌宕,最后羽毛落在主人公的脚下,故事开始。而故事结尾同样是悠扬的钢琴音乐,影片结尾主人公把儿子送上了校车,从他的书中落下了一根羽毛,又开始随风飞舞。钢琴音乐同整个故事完美融合为一体,不仅吸引观众的眼球,同时深刻体现了人物内心的情感波动,给人以美的视觉感受和心灵感受。

电影作为一种视听结合的现代影视艺术,其中电影音乐的创作在如今越来越被艺术工作者所重视,一部电影的成功与否和其中的音乐有着莫大的关联。钢琴音乐以其独到的艺术功效和美学价值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和重视,因为电影音乐直接影响观众在观看影片时的情绪与心理活动,钢琴音乐既能主导环境背景的艺术美感,给观众以艺术感染力和渲染力,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又能与电影有机相结合,达到“乐中有景,乐中有情”的效果,使观众得到“以情动情”的最佳艺术认知。在《海上钢琴师》中,从影片的开始部分一段欢快的钢琴曲开始,使观众感受到主人公心中的悲伤与孤独,直到在一次船房录音的时候看到窗外出现的女孩,使主人公真正感受到爱的真谛和潜藏的温柔,他的眼睛跟随她的脸,同时弹奏了一曲即兴的以爱为由的曲子,让录音师哗然。这时的钢琴音乐音调舒缓、清新欢愉,整个片段中钢琴音乐的曲调随着女孩的行为而变化,电影中钢琴音乐真实和细致地塑造出主人公的情感内心,不仅使电影画面感变得生动鲜活,也让欣赏这部影片的观众达到了情感上的共鸣,体现出美学上的真正价值所在。

随着我国影视行业的快速发展与不断变革,钢琴音乐的特殊美学效力在电影中被发挥得淋漓尽致,并且揭示出它在电影美学中的效能是通过从审美感官过渡到审美感情再转化为审美理解这样一个逐渐深入的审美过程,它的流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反映了审美的动态性,成为当今社会越来越普遍的一种审美现象。钢琴因素的运用表明了“美”永远是人们所追求的精神方向,而电影中表现出的意境美态仍然是许多审美主体在心底追寻的美好。因此,钢琴因素的融入将电影作品中的内在主旨与观众的内心紧密结合起来,达到深化电影作品文化内涵和抒发电影美学的现实意义,也正因为钢琴音乐的美学意义,钢琴音乐才会被广泛运用于电影中,以从根本上达到引起观众共鸣和使观众获得审美趣味的目的。

四、结 语

总而言之,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当今社会,钢琴音乐在影视作品中的重要性使得创作者更应该重视其功能和意义,在电影音乐中,钢琴音乐的本体和载体便是音乐和乐谱,钢琴演奏的画面一般是不会出现的。一部好的电影离不开好的钢琴音乐,它使得电影作品的审美感受得到升华和稳进,也使得电影中人物特点更加鲜明,电影画面更加丰富。从美学意义角度上看,钢琴音乐不仅丰富了电影语言的叙述和表达,而且有力地给观众带来新的感官享受和视听体验。同时,钢琴音乐在电影中有着强大的艺术表现力和美学因素,这就使得它在营造背景气氛、抒情力和提升电影艺术品位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作为乐器之王的钢琴,其音乐在电影的艺术构成中展现了不同于其他艺术元素的美学功能。

[参考文献]

[1] 杜恩云.浪漫主义钢琴音乐的美学特征[J].艺术研究,2006(01).

[2] 敖坤.美学视域下电影音乐的功能――兼评《钢琴师》的电影音乐[J].电影文学,2009(02).

[3] 李佳.钢琴音乐在电影中的美学意义――以《钢琴家》《音乐之声》《海上钢琴师》等为例[J].电影文学,2010(17).

[4] 刘向阳.论电影音乐的审美特征及艺术性表现[J].电影文学,2008(07).

[5] 潘屹.电影《钢琴家》中钢琴音乐的美学意义[J].电影文学,2010(05).

[6] 杨彤.钢琴演奏艺术中的美学因素[J].消费导刊,2009(08).

[7] 李锐.《海上钢琴师》的经典镜头分析[J].华商,2008(03).

第9篇

(一)民族歌曲

我国是多民族的国家,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独特音乐风格体现,其中民族歌曲就能很好地体现出一个民族的文化,具有浓厚的地方特点。在中国的民族音乐中,可以将它分为两种音乐风格体现,一是北方音乐,它具有豪放、激昂特点,给人带来一种阳刚的感觉;二是南方音乐,它比较婉约、柔顺,让人感觉到一种阴柔之美。在一部电影作品中,可以合理地加入一些具有地方特点的音乐,通过这些带有民族风格的歌曲生动的表项出该地区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征,增强作品的生活气息和艺术感染力。例如在电影《嘎达梅林》中,就是通过利用多种民间音乐素材,让人们看到了当地人民的生活,其中包括的赞美歌、短调、盅碗舞等音乐,这些都充分的体现出了一个地区的文化特点,进而创造出了一个个形象鲜明的声音形象,通过民间音乐让人物形象变得更加生动。

(二)民族乐器

民族乐器以独特的形式体现了民族风格,将它运用到电影音乐的配乐中,可以增强电影作品的艺术设计特点。如在电影《卧虎藏龙》中,音乐就具有鲜明的特点,它充分地将东西方音乐进行完美的结合。在这部电影音乐中,以西方的大提琴为主,同时又加入了二胡和马头琴等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元素,所以在电影作品中,西方音乐为电影增加了磅礴之气,而具有民族风格的音乐为电影增添了具有民族色彩的清新之气。另外,在影片《十面埋伏》中,该作品中主要使用的是中国传统乐器琵琶,从影片的最开始就响起了琵琶曲,随着婉转曼妙的琵琶声,电影场面就拉开了乐坊里男女嬉笑调情的情节序幕,采用曼妙的琵琶曲很好地渲染和烘托了乐坊中纸醉金迷生活的气氛。

(三)戏曲

戏曲是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一种特殊艺术表现形式,具有很强的民族艺术代表性。在戏曲中,注重“眉目传情”“字正腔圆”“声情并茂”,尤其是在京剧中,它作为国粹,在中国的戏曲艺术当中具有很强的典范效果,它促进了中国民族音乐的进步与发展,在新型电影作品中,将传统的戏曲融入其中,为电影作品增添了一种独特的传统韵味。如在《霸王别姬》中,戏曲音乐的应用就为电影艺术表现增添了一大亮点,在该影片中很好地将戏曲元素运用到其中,以京剧为主线,这是作品构思中独特的地方。在该片的音乐构思中,恰当合理地应用了戏曲京剧,当京剧戏曲声响开始,电影中的人物也开始了与京剧有关的情节故事发展,其中的戏曲音乐充分的表现出了他们的命运变化,渲染了电影氛围,深刻地体现出了电影的主题思想,同时,也使电影音乐具有了浓厚的民族特色。

二、民族风格在电影音乐中的作用

(一)体现中国特色

民族音乐可以充分的表现出一个国家的艺术氛围,进行音乐的交流从而促进国际间的艺术文化的交流,从音乐表现中可以更好地理解各国的文化特征,从而增加各国之间的了解。民族音乐是中国民族艺术表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他国家和民族通过了解中国音乐从而更好地认识到中国。当中国电影走出中国国门时,中国音乐也会一种走出去。当中国电影音乐具有鲜明特点的民族元素时,也会使我国的电影音乐更添神韵,让中国电影音乐更具代表性。因此,创作出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以此来体现出现代生活影视音乐,能够让人们对中国有更多的了解,从而更好地欣赏中国的特色艺术。

(二)体现民族蕴涵

任何一种艺术要想在世界艺术的舞台上屹立,就必须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中国民族艺术就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情和无穷的民族艺术魅力。如今在中国虽然有大量的外来艺术在不断地涌入,但这些艺术大多数也会受到中国艺术的影响,融合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从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表现。电影音乐是电影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表现电影的时代特征、民族意蕴和地域风格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民族音乐能够很好地表现出一个地区的艺术文化和社会风情人情。优秀的民族音乐是社会思想与艺术高度发展的历史沉淀,它能够客观地的体现出人们的要求和愿望,是人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精神伴侣。这一特征使得民族音乐更加内在,更加纯洁,能够直接与人的心灵相通,体现出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美,也是一个民族魅力的艺术表达形式。

(三)烘托气氛

电影音乐能够能在影视作品中渲染出一种特定的背景气氛。主要表现在时代气氛、环境气氛、民族特点和地方色彩等,从而增强电影的艺术感染力,引起人们对情节、人物、环境的想象。尤其是在一些影片中,所要叙述的内容就是民族本身的体现,这时就必须利用电影音乐来渲染当地的文化习俗,让人们通过对当地的民族特色的了解,体会到一种内心的震撼。如在影片《丝绸之路》中,通过利用民族乐器葫芦丝,描绘出沙漠中的幻象,随着故事情节的向前发展,音乐也在不断地变化。音乐以独特的乐器音色、风格来表现出时代特征,民族风情,强化影片的特定基调与气氛。

(四)抒怀

电影音乐在影片中可以塑造出鲜明的人物性格,体现出人物的内心活动,心理特征、感情表达等,从而使观众能够更加的了解人物,使人物的形象刻画更加鲜明、生动。影片中的电影音乐中具有很多的抒情元素,它不仅可以体现出人物内心的喜怒哀乐等情绪时,还可以刻画出一些不能用语言表达的情感表现。因此,在刻画电影的艺术情感时,影视音乐起着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影视音乐的优势就是可以将人物内心的细腻情感高度概括地体现出来。利用音乐来抒发人物的内心情感,是电影表现更加具有艺术表现效果。在中国电影音乐中,民族风格在进行抒情时总会在不经意间给人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结语

第10篇

[关键词]声乐艺术;电影;积极作用

声乐艺术的特征性分析

所谓声乐艺术,通俗地说就是歌唱艺术,是指歌唱者以人嗓为工具,进行歌唱的艺术形式。声乐艺术有着自身鲜明的艺术特征。首先是情感性,《乐记》中记载:“情动于中,故形于声。”意思是说当人们情感受到了触动之后,就会不自觉地歌唱起来,以表达和抒发自己的情感。或者说,任何形式的歌曲都是一种情感的抒发,不含情感的歌曲是不存在的。其次是叙事性。歌曲和器乐在形式上最大的差别就在于,歌曲是有歌词的,且歌词本身就是一门独立性很强的艺术。或者是一个事件的描述,或者是一段景色的描写,又或者是一段情感的抒发,等等,歌词创作者们创作出了歌词之后,歌曲就因为歌词的存在,而有了叙事性特征。再次是感染性特征。一些优秀的歌曲,总是饱含着创作者们的深情,在此基础上,用精湛的音乐创作手法,将这种情感以歌曲的形式传递给听众,从而让听众获得感染,收获了与观众的共鸣。声乐艺术的这三个特征,同时也是其在电影音乐中的重要作用。因为艺术之间都是相同的,声乐艺术可以抒感、说事说理和感染观众,电影艺术也同样需要类似的艺术效果。这种一致性让两者的结合变为了可能,并且一起配合,出色地完成了情感抒发、叙事和情感共鸣等艺术过程。

声乐艺术在电影中的积极作用探析

抒发人物的情感,突出情感的主题

影片人物的情感,就是指影片中的人物,在影片所营造的具体环境下发生的各种的、一系列的情感变化。因为电影是一门强于叙事的艺术,所以在人物情感的刻画方面并不见长,但是情感的刻画又是电影创作的根本目的之一。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有一门强于抒情的艺术,和电影相配合,从而推动片中人物情感的抒发。而前文中提到,声乐艺术正是一门最为常见的、有着广泛群众接受力的抒情艺术,很多影片画面所不能表达出的情感,与声乐艺术结合之后,就会迎刃而解,且为影片增色不少。声乐和电影结合,突出人物情感刻画的例子比比皆是,甚至成为一个重要的创作技巧。要想让主人公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就为其量身定做一首声乐歌曲,让观众的情感体验和情感抒发更为强烈。

中国电影史上,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几乎所有的电影中都有歌曲,或者是主题曲,或者是插曲,一时间获得了电影和歌曲的双丰收。1953年,当时的中央电影局专门组织已经在电影音乐或电影歌曲创作中取得很大成就的雷振邦、王云阶等人担任教师,负责对国内的音乐创作者进行集中的培训,这批参加培训的电影音乐人,今后都成为电影音乐创作的主力军。主要作品《上甘岭》的插曲《我的祖国》;《铁道游击队》中的《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英雄儿女》中的《英雄赞歌》;《冰山上的来客》中的《怀念战友》《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柳堡的故事》中的《九九艳阳天》;《咱们村里的年轻人》中的《人说山西好风光》等。《上甘岭》中,卫生员王兰在战斗的间隙,在坑道里,一边为战士们包扎着伤口,一边深情地唱起了这首歌。一时间坑道中一下子都安静起来,目不转睛地注视着王兰的演唱,甚至连眼部受伤的战士,脸上都露出了微笑。这里显然已经不再是王兰个人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抒发,而是借王兰之口,抒发了所有志愿军战士,保家卫国和热爱祖国的精神。影片和这首歌曲再将这种精神传达给全国的观众,继而获得与全国观众的共鸣。时至今,这首歌曲,这部电影,都是中国歌曲史和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在一定程度上来说,这部歌曲的艺术魅力,甚至超过了电影本身。

介绍影片的背景,推动影片情节的发展

尽管电影艺术本身就是一门强于叙事的艺术,但是随着人们审美水平的提高,对于影片的叙事形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单纯的电影文本的叙事,已经不能满足观众们的需要了。于是出现了多种新的叙事方式,如认同化叙事、戏剧化叙事、理想化叙事、动作化叙事等。音乐叙事正是诸多新型叙事手法中的一种。总体来说,声乐艺术对于情节的推动。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通过歌曲,介绍出影片的背景。这类歌曲多出现于片首,有少数影片也会以插曲的形式出现,从而将影片的时空背景和人物背景介绍出来。作为时空背景来说,是没有什么限制的,可大可小,既可以是某一段历史的再现,也可以是一个成长片段,但是其所起到的作用却是一样的,即不论时空背景的描绘是大还是小,都是那个历史时代的整体代表。而人物背景,则是对人物的形象进行描绘,通俗说,就是告诉观众们人物是谁,是做什么的,有什么特点等。例如由金城武主演的香港电影《堕落天使》,金城武就是在一首闽南老歌《思慕人》中出场的,从歌曲中就可以得知,整个作品讲述的是闽南人的金城武和父亲移民的场景,从而对影片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影片《青蛇》中,一开场,是辛晓琪演唱的《人生如斯》,歌曲旋律婉转悲情,歌词采用古文形式写成,道出了对于爱情的无助和悲伤。音乐作为引子,从而引导着观众迅速地进入到电影所刻画的氛围中。对于人物背景的体现,则较为复杂了,主要是由影片的具体内容所决定的。或者是人物身份、职业,或者是人物的情感状态,等等。影片《知音》描写的是蔡锷和小凤仙之间的爱情故事。影片的一开始,小凤仙身着一身旗袍,抚琴唱起了“山清清,水碧碧,千古知音最难寻觅”,不但道出了小凤仙和蔡锷两人的职业,还唱出了小凤仙对于蔡锷的情谊。

第二个方面是指对影片情节的控制。这里所说的控制,并不是说歌曲完全决定着影片的发展和走向,而是指歌曲在影片中所起到的暗示、提示等作用。通过歌曲的出现,能够帮助观众更好理解影片。因为很多的时候,歌曲本身就已经带有了一定的叙事内容。比如时下非常流行的一首歌曲《因为爱情》,出自影片《将爱情进行到底》,仅从歌词中就可以知道,这首歌曲对于情节的发展起到了一种主导动机的作用。“给你一张过去的cd,听听那时我们的爱情,有时会突然忘了,我还在爱着你。”本身音乐就带有对于情节的提示功能,特别是作为歌曲来说,又加了歌词的元素,使得原本对音乐不敏感的观众,借助于歌词的提示,有了一个相对明确的情感指向。当这首歌多次出现的时候,观众们也就会自然被歌曲所暗示的情节所指引,从而完成了情节的提示。又比如姜文导演的《太阳照常升起》中,周韵扮演的疯女人突然消失了,唯有她的衣服和鞋漂在河中,镜头至此,响起了一首名为《美丽的梭罗河》的歌曲,“美丽的梭罗河,我为你歌唱;美丽的梭罗河,你将永远在我心上。”一边是歌曲的深情演唱,一边又将镜头转向了第二个故事的男主人公黄秋生,观众们自然就将这首歌曲和人的死亡联系在一起。不出所料,当这首歌曲再次响起的时候,黄秋生扮演的男主人公吊死在城楼上。可能观众本身对于歌曲并不熟悉,但是歌曲在电影中被赋予了新的意义,观众们经过聚精会神的聆听之后,就会随着对歌曲的感知而迅速地进入到影片的情节之中,这也正是歌曲对于电影情节发展的功用之所在。

再现历史风貌,复现时代精神

从声乐的发展角度来看,每一个时代都有其作为主流形态而存在的音乐形态,比如20世纪初的学堂乐歌,革命时期的革命歌曲,80年代兴起的通俗歌曲,90年代的流行歌曲等,所以声乐本身也具有一定的记录历史和展现时代文化精神的作用,特别是和电影结合之后,两种艺术的这种功能结合在一起,不仅能够给观众以极大的情感刺激,而且还能复现影片所表现的当时的文化精神。比如红色经典电影《英雄儿女》中的同名主题歌《英雄儿女》,影片所表现出来的爱国情、父女情、兄妹情等,都深深感染了每一个观众,特别是英雄王成那种“向我开炮”的呐喊,成为人们的经典记忆之一。歌曲作为电影的传声筒,向我们展现出了那个时代,人们主流的价值观和文化精神。很多时候,当我们重温这些影片的时候,能带给我们以情感触动的,除了电影本身,还有这些歌曲。

渲染影片的气氛,推动影片的宣传

所谓电影的气氛,包含整部影片所体现出来的艺术风格、艺术情感等,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了电影创作者们的审美取向和审美心理。不同的歌曲会给影片塑造出不同的氛围,从而成为影片氛围营造的好帮手。电影《小花》是一部在中国电影史上有着不同历史意义的作品。同样是革命题材,却选用了一种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所以整部影片充满了浪漫主义的特质,有着一种清新和深邃的美感特征。这其中,主题曲《妹妹找哥泪花流》的作用是功不可没的。当衣衫褴褛的赵小花,站在行进的队伍面前,瞪大了眼睛寻找自己的哥哥的时候,她的眼神中充满了焦急、委屈和渴望,多么希望自己的哥哥能够一下子就出现在自己的面前,这时候的心情已经难以用语言来描述了,于是我们听到了她从内心深处发出的歌声,“望穿双眼盼亲人,不见哥哥心忧愁”。演唱者李谷一用她所独具的气声唱法,将每一个字都唱到了观众的心里,仿佛她就是小花一般,用歌声宣泄出了自己的苦闷和烦恼。望不见哥哥的小花,禁不住跟着行进的队伍跑了起来,跑跑停停,停停看看,给人以极大的视觉震撼和想象空间,更是将这种催人泪下的氛围渲染到了极致。歌曲的旋律先后在影片中出现了13次之多,为影片的氛围营造起到了突出和关键的作用。

90年代之后,中国电影顺应世界电影的发展潮流,开始更加注重电影的商业化和娱乐化,为了使电影取得更好的宣传和票房,电影主创方,不惜重金,为影片量身打造主题歌,邀请时下当红的明星来演唱。比如孙楠为《不见不散》演唱的同名主题歌《不见不散》,张信哲和李玟为《宝莲灯》演唱的《爱就一个字》《想你的365天》等,这些歌曲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曲调大都较为简单,节奏较快,具有很强的流行元素,适合于广泛的传唱。很多影片,甚至在上映之前,就广泛宣传电影的主题歌,等到电影上映的时候,主题歌已经成为时下流行的金曲,聚集了大量的人气。为影片的宣传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也为影片的票房收入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综上所述,21世纪是一个文化多元化的发展社会,这种多元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和表现,就是各种艺术门类之间的融合。声乐艺术和电影艺术不但有着悠久的结合历史,而且两者珠联璧合,交相辉映,使两者本身都获得了极大的发展。新时期下,继续加强两者之间的结合,将更加有利于两者的发展,给观众带来更多的审美感受。

[参考文献]

[1]电影艺术词典编辑委员会.电影艺术词典[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

[2]于舰.浅谈声乐艺术的美学原理[J].美与时代(下半月),2009(03).

第11篇

[关键词]电影艺术;本体特征,美学

从2004年10月24日《孔雀》在北京电影学院的首映开始,《孔雀》在观众面前已经充分展示了它那迷人的羽翼,并在国际级水准的第55届柏林电影节上获得评委会大奖,即“银熊奖”,在中国商业性电影日益繁盛的当下,凸显了中国艺术电影的独特品格。

由于电影具有照相性和纪实性这种最显著的美学特征,它可以最完整、全面、真实地把历史的画面复现在人们面前。因此,电影便具有了其它艺术无法比拟和替代的优势。在电影中,时间的运动借助空间环境显示了它的形象美丽;而空间造型则透过时间的运动、故事情节的展开,赋予它更为丰富的表现力。鉴于电影艺术的这些本体特征,在商业电影、娱乐电影盛行的今天,电影导演往往忽视对电影艺术本体特征的探究,而仅以票房收入作为衡量影片是否成功的标准的做法是值得商榷的。

众所周知,柏林电影节是世界上最有影响的三大电影节之一,以艺术和严肃著称。《孔雀》并没有很强的商业性,它是一部艺术电影,相对于故事情节而言。《孔雀》更注重的是人物的生存状态和艺术氛围的营造和表达,它的成功充分体现了电影艺术本体特征的回归。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了《孔雀》对电影艺术本体特征回归所起的推动作用。

一、音画为内容服务

1.画面传达思想。

画面是电影最重要的基本表现元素之一,电影与电视剧、戏剧的不同就在于电影是一门借助电影画面来向观众传达思想或内容的艺术,没有电影画面就没有电影,人们是不会把一部只有声音没有图像的东西当成电影的。然而,导演也不能只借助优美的电影画面而随意地编造一个故事来附和画面,这样做也许能让观众因陶醉于优美的画面和摄影技巧而获得较高的票房收入,但其最终结果只能导致电影的空洞乏味,这样的电影充其量只能称作商业影片,是不会给观众留下多少美好记忆的。比如说,张艺谋的《英雄》、《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一度获得不菲的票房,但比起《红高粱》、《秋菊打官司》、《大红灯笼高高挂》和《千里走单骑》等影片来说,笔者认为,还是后面几部影片更能留给观众更多的思考空间和回味的余地,而《孔雀》正是这样的影片,它将故事与摄影画面完美地融为一体。

就故事本身而言,《孔雀》以一种少见的从容讲述了一段特殊的历史时期里一个普通家庭的悲欢离合。影片由三个故事组成,每个故事讲述了一个人物的一段经历,三个故事彼此交错,但内容迥异,显示出创作者对故事结构的熟练把握。影片每一段的开头都以全家人围坐在公共走廊下吃饭的场景开始,伴随弟弟的画外音,人物开始进入观众的视野,带给大家一份深深的感动。姐姐、傻哥哥、弟弟,三个充满个性的人物和他们那无比鲜活、真切的生活赋予了影片情绪的巨大感染力。《孔雀》中一个普通家庭在一个时代的生活和遭遇代表了许多普通家庭的经历,从而具有历史的意味。在这段历史中,三个人物的成长历程就是三段心灵史。丰富的内容和强烈的情感使影片成为一部代表中国电影艺术最高水准的作品,影片所表现的成长主题更是以浓浓的情感触动着我们每一个人。

就画面而言,出身于摄影师的顾长卫是上世纪末最后20年里活跃在中国影坛的最优秀的摄影师之一,其摄影作品包括《红高粱》、《菊豆》、《霸王别姬》、《阳光灿烂的日子》等杰出影片。其中《霸王别姬》还曾获得1992年第66届奥斯卡最佳摄影奖提名。由这么一位熟悉画面造型的导演执导的电影,处处充满了画面的造型美。

但是,这么美的画面构图仍然是处处在为影片的故事内容和主体思想服务。由于故事的整个基调是低沉的,因此影片‘在光线使用上特别注意与内容的匹配,有效地控制画面与色调,使该片默默呈现出平易近人的伤痕美感。国内很多影片的美术设计都突出花哨华丽的服装造型或匠气怪异的灯光画面,而《孔雀》却与众不同,那种清淡而略带象征意味的气质竟有和1976年至1984年间艺术界所倡导的“伤痕美术”与“自然主义”如出一辙。这一点在第一部分姐姐的故事中最为明显,如当姐姐躺在挂满白色床单的天台上看漫天落下的降落伞,以及征兵失败后独自躲在房间窗台上绝食的画面等等。其平淡的构图与色彩构成可谓精确合理;而且用影片中难得的白色与蓝色在这个充满梦想的女孩身上倾注了诗意而当她走入家中便陷入昏黄的灯光,干净纯洁的理想被残酷的现实生活无情的打破了。如此“伤花静放”的设计传达出隐隐的疼痛与悲凉,也更能与该片含蓄沉重的人文关怀融为一体。

由此可见,讲究的灯光、美工与构图配以老百姓熟悉的发生在他们身边的真实故事,《孔雀》得到电影界的广泛认同是毋庸置疑的,真正实现了电影画面传达主题思想的目的。

2.声音弥补画面的缺陷。

众所周知,电影艺术是画面和声音的复合艺术。但是,电影中的声音一定要和画面相匹配,用以弥补画面的不足,而不能喧宾夺主。《孔雀》就很好的做到了这一点,其声音的使用含蓄内敛,恰到好处。这里以影片的配乐为例,证明这一点。

随着冬天的园中孔雀徐徐转身,舒展开自己绚丽的羽毛,之前若隐若现的舒缓弦乐主题被色彩更加明亮的提琴演奏代替,全片结束。与整部电影表现出来的安静气质一致,《孔雀》的配乐含蓄内敛,充满形式感,几乎很少有段落,每每在情绪到达顶点之前戛然而止。时而忧郁时而欢快的手风琴和舒缓的弦乐串起了整个影片。

影片多次运用了同一主题的弦乐,但它似乎总是伴随着梦想破灭之后的现实庸常生活,并且还多次担负起了过渡三人故事的任务。例如姐姐决定了要和领导的司机结婚后,妈妈和姐姐一起在地上缝制新被子,这时舒缓的弦乐渐起,姐姐坐着自行车嫁了出去,音乐没有间断,电影直接过渡到了哥哥的故事。而哥哥和自己的农村媳妇一起在雪地里推车收摊时,同样的弦乐主题再次响起,电影又自然过渡到了弟弟的故事。

手风琴是影片中唯一出现过的真实乐器。片子伊始,第一个镜头便是姐姐坐在呜呜作响的开水壶旁缓慢的拉着手风琴。当姐姐第一次看到跳伞并幻想自己成为一名伞兵的时候,略带欢快的手风琴主题配乐渐达,直到帅气的北京伞兵从天而降,琴声戛然而止。当手风琴再次响起的时候,姐姐的伞兵梦已经破灭。

除了姐弟二人给哥哥下药的段落,《孔雀》的音乐并未让人感觉压抑。正如所有普通人的生活,一点小小希望总是迅速被残酷现实融化,没有呼天抢地的大悲大喜,没有惊天动地的曲折离奇,《孔雀》的音乐总是配合着剧中情节适时收尾,展现出一种恰到好处的 含蓄。

二、艺术与技术的融合

影视艺术的发展离不开技术,而影视技术的每一次革命和进步,又给影视艺术的创作注入了新鲜血液,也带来了新的美学观念,使影视本体特征得到了完善和成熟,从而把影视作品提到技术和艺术合流的层面上来。

电影艺术包括画面构图艺术、美工艺术、剪辑艺术、化妆艺术、配音艺术以及布光艺术等,而电影技术包括了摄影技术、后期剪辑技术、音画结合技术、特效技术以及数字技术等。电影艺术和技术并没有明显的界限,艺术推动着技术的发展,而技术又体现着艺术的价值。

随着影视技术的第四次革命,影视中大量运用了计算机技术以及数字技术,大量的电影作品广泛地运用数字技术,制作出数字模拟场景,甚至制作出三维数字明星。其中,好莱坞电影中就大量的渗透着高科技因素,如《龙卷风》、《泰坦尼克号》、《怪物史密特》、《阿甘正传》等。因此,现在的电影导演一提到电影的技术含量,很自然地就把电影的数字技术含量作为评价标准。

而《孔雀》既没有多少高科技的介入,也没有引入精彩绝伦的数字特效,但这并不能阻碍我们对影片技术水平的正确评价。如上所述,电影技术种类繁多,而《孔雀》所采用的摄影技术、后期剪辑技术、音画结合技术都达到了较高的技术水平。但是,电影不能只关注技术,要力求实现艺术与技术的完美结合,技术只是手段,它终将要为电影艺术服务,实现电影的艺术价值。《孔雀》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它将电影技术与艺术融为一体,共同体现了电影艺术的本体特征。

三、表现美学与再现美学的完美结合

电影自1895年开始,到现在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100年来,电影在摸索中前进,从最初的杂耍样式发展到现在的成熟形式,其间经历了曲折的发展道路,产生了各种电影美学倾向。综观电影100年来的发展,主要有两种明显的电影美学倾向:表现美学和再现美学。世界电影美学的发展可以把二战作为分水岭,战前50年,表现美学主导了世界电影界的美学思想,战后,再现美学崛起,而最近20年来,电影美学向综合美学方向发展,也标志了电影业的逐渐成熟。

笔者认为,《孔雀》正体现了电影美学向综合美学发展的趋势。导演顾长卫花重金请美工师精心打造了一条20世纪70、80年代的街道,使那个时代的景象得到了真实的再现。《孔雀》中的每个镜头都流露着现实中真实的人性与冷静的情感。影片并没有主旋律般健康向上的主题,将镜头完全对准底层的人们,表现他们自然的生存状态,没有刻意的丑化,也没有冷嘲热讽,只是让观众内心体会着或喜或悲的震动。

电影中大量运用了长镜头。长镜头是电影再现美学的主要表现手段,而《孔雀》正是利用这样的再现手段将事情的发展过程如实地呈现给观众,并且从一定程度上加强了镜头的表现力。例如,《孔雀》的最后一个段落使用了一个长镜头:很多年过去了,三个孩子都步入了中年,结婚、生子有了各自的生活。春节的时候,他们分别带着自己的爱人和孩子,去动物园看孔雀。姐姐抱着孩子和丈夫走过,孩子引逗着孔雀开屏,孔雀并不为所动,姐姐于是告诉孩子:“你爸爸家的山上都是孔雀”,此时的姐姐已经绝对没有了当年为了拿回一个自制的降落伞可以很干脆地脱掉裤子的冲动,她完全屈服于命运的婚姻,接受了孔雀不开屏的事实,却又留下了一丝希望给孩子;哥哥和妻子走过,孩子在妻子的肚子中,哥哥代替孩子来引逗孔雀,却被瘸腿的妻子制止,哥哥说出了大不了养几只孔雀的话。简单的台词,却让人感觉到在他的眼睛中并没有什么美好,因为任何美好都可以物化,不过,这看似天生愚钝的哥哥,却是三兄妹中得到最多的一个。那么,究竟谁才是生活中真正的悲剧呢?弟弟背着别人的孩子和自己的妻子走过,面对不开屏的孔雀,他说出了最科学合理的解释:“冬天的孔雀是不开屏的”,在生活重重压力下放弃了对美好事物追求的弟弟甘心被女人养起,沉沦为一个靠出卖某些男人的能力而存活的工具,他并不感到羞愧,而是很正常地生活着。但是,兄妹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在他们各自走过之后,孔雀豁然开屏。这个长镜头既如实地向观众展示了兄妹三人观看孔雀的全过程,又起到了画龙点睛、揭示主题的作用,即“我们所有的人都像孔雀,身上长满故事,一生中经历过的爱恨情仇,如同色彩各异的羽毛长满人生。人生是个笼子,我们每个人都被关在里面,别人观赏我们,我们也观赏别人,同时我们也观赏自己”。

然而,艺术毕竟不是现实生活,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艺术就是放大。假如导演只是简单地再现生活,那么他就已经沦为一个复制的匠人,而电影也就成为了枯燥的纪录片。而《孔雀》没有流于对生活的复制,它将生活和生命里纤毫如发的微妙情感与念想勇敢地放大,放大到我们可以直视它,可以面对它,可以把它作为一个话题公开地谈论或者唾弃。这便是优秀的电影带给人们的思考,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并非都一味地接受创作者的思想。如果观众完全接受了导演的思想,那么,电影就失去了艺术的特性,而成为说教的工具,就不能称其为电影了。

第12篇

本文作者:宫晨单位:陕西职业技术学院

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电影产业也逐渐开始凸显商业化和产业化的特点,电影的欣赏者和制作者对于电影自身的艺术水准开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部电影要想取得艺术和票房的成功,就不能离开电影美术的精彩演绎。

色彩、光影的完美演绎。电影在创作的过程当中,摄像师对于光线和色彩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整部影片是否能够成功,是电影艺术创作中的重要艺术元素,电影创作者可以通过对色彩的把握和对光线的选择形成统一基调,而这些基调也可以成为表达感情的一种无声语言,是电影感情产生张力和电影剧情发展的有效表达手段,电影在制作的过程当中始终离不开电影美术的一把各项,电影美术的属性也是评价整部影片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一步优秀的电影艺术作品制作过程也就是该片电影美术的整体设计过程,由电影创作者前期对剧本的理解、阅读以及基调的确定和造型的确定,都必须有电影美术设计师根据自己的技巧和美术修养去展开电影的创作。电影的后期制作也需要采用美术手段来进行处理,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的艺术表现效果,日本电影大师黑泽明就是将美术在电影表现中的作用真正发挥到极致,为电影形象的塑造提供了重要的保证。

人物造型以及命运发展。在一部影片当中,人物造型实际指的就是服装和化妆,也就是电影美术设计者对于电影剧本当中文字通读之后,根据服装效果和人物形象设计将想象中的一些人物转化成具体的相关人物形象,人物化妆必须要和角色身份、性格以及年龄等特征相吻合,作为人物造型当中重要的手段,服装设计是剧中人的情感、生活境遇、地位和身份最直接的反映,人物的造型设计也能够直接反映电影的情节变化以及发展,能够对情节发展的趋势起到很好的暗示作用,一旦对人物服装和化妆的把握不能到位,就会使得剧中的人物不能符合其自身的身份特征,产生不和谐,引发观众心理上的反感。以王家卫的《花样年华》为例,美术设计者张叔平巧妙利用了张曼玉服装的变化来对人物形象进行刻画,在整部影片当中,张曼玉自始至终都身着旗袍,伴随着背景音乐不断变换各种造型,真正通过旗袍的造型变化反映了其人物多变的内心世界,表达了女主人公对于爱情的无奈以及渴望。

场景的设计和情节推动。同戏剧艺术不同,电影自身的非假定性使得所有的景物元素都需要达到较为逼真的艺术效果,使得观众能够真实感受到影片制造出的氛围,场景设计是电影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这样说,电影实际上就是由不同的场景根据特定的顺序逐渐连缀起来的,而主体形象就主要活动在该场景当中,场景的设计能够准确反映情节发展,也能够推动情节不断向前发展,要想实现场景在电影作品当中基本表达的功能,电影美术设计师就必须要根据影片自身的表达要求,设计与电影所处的特定时代背景相吻合的景象,能够使这些景物鲜明准确地表达影片中人物日常的生活现象、特定文化风貌以及所处的时代背景,例如,要想拍摄五十年代的北京,就应当着重突出北京的干净,不应当是像二三十年代那么脏,但也不能像现在这样整齐。另外,场景的设计必须要同特定的人物命运和地域相吻合,不同地区的自然风光不同,所孕育的相逢民俗也不相同,影片情节的和推进都不能离开电影当中人物的演绎,设计的场景也应当成为影片人物表演和活动的重要舞台,场景的设计应当与人物的个性特征、地位以及身份相符合,达到符合人物个性特征、地位和身份的要求,并能制造出真实的效果。

电影美术设计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正在持续的进行当中,它是电影艺术最基本的一种表达手段,也是一种没有声音的电影语言,能够真正展现电影艺术本身的背景、造型,并且可以为电影奠定基调,其风格的设计对影片有着重要影响和意义,随着数字化电影时代的到来,美术设计的风格也将会有自己的发展,给电影工作者带来更大的发展机遇,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电影工作者更应当努力奋发,制作出更好的影视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