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11 03:52:3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动物教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知识目标
1、了解形变的概念,了解弹力是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产生的.
2、能够正确判断弹力的有无和弹力的方向,正确画出物体受到的弹力.
3、掌握运用胡克定律计算弹簧弹力的方法.
能力目标
1、能够运用二力平衡条件确定弹力的大小.
2、针对实际问题确定弹力的大小方向,提高判断分析能力.
教学建议
一、基本知识技能:
(一)、基本概念:
1、弹力: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回复原状,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
2、弹性限度:如果形变超过一定限度,物体的形状将不能完全恢复,这个限度叫做弹性限度.
3、弹力的大小跟形变的大小有关,形变越大,弹力也越大.
4、形变有拉伸形变、弯曲形变、和扭转形变.
(二)、基本技能:
1、应用胡克定律求解弹簧等的产生弹力的大小.
2、根据不同接触面或点画出弹力的图示.
二、重点难点分析:
1、弹力是物体发生形变后产生的,了解弹力产生的原因、方向的判断和大小的确定是本节的教学重点.
2、弹力的有无和弹力方向的判断是教学中学生比较难掌握的知识点.
教法建议
一、关于讲解弹力的产生原因的教法建议
1、介绍弹力时,一定要把物体在外力作用时发生形状改变的事实演示好,可以演示椭圆形状玻璃瓶在用力握紧时的形状变化,也可以演示其它明显的形变实验,如矿泉水瓶的形变,握力器的形变,钢尺的形变,也可以借助媒体资料演示一些研究观察物体微小形变的方法.通过演示,介绍我们在做科学研究时,通常将微小变化“放大”以利于观察.
二、关于弹力方向讲解的教法建议
1、弹力的方向判断是本节的重点,可以将接触面的关系具体为“点——面(平面、曲面)”接触和“面——面”接触.举一些例子,将问题简单化.往往弹力的方向的判断以“面”或“面上接触点的切面”为准.
如所示的简单图示:
2、注意在分析两物体之间弹力的作用时,可以分别对一个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确切说明,是哪一个物体的形变对其产生弹力的作用.配合教材讲解绳子的拉力时,可以用具体的例子,画出示意图加以分析.
第三节弹力
教学方法:实验法、讲解法
教学用具:演示形变用的钢尺、橡皮泥、弹簧、重物(钩码).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提问
1、重力是的产生原因是什么?重力的方怎样?
2、复习初中内容:形变;弹性形变.
(二)、新课教学
由复习过渡到新课,并演示说明
1、演示实验1:捏橡皮泥,用力拉压弹簧,用力弯动钢尺,它们的形状都发生了改变,教师总结形变的概念.
形变:物体的形状或体积的变化叫做形变,形变的原因是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针对橡皮泥形变之后形状改变总结出弹性形变的概念:能够恢复原来形状的形变叫做弹性形变.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形变叫做塑性形变.
2、将钩码悬挂在弹簧上,弹簧另一端固定,弹簧被拉长,提问:
(1)钩码受哪些力?(重力、拉力、这二力平衡)
(2)拉力是谁加给钩码的?(弹簧)
(3)弹簧为什么对钩码产生拉力?(弹簧发生了弹性形变)
由此引出弹力的概念:
3、弹力: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会对跟它直接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就叫弹力.
就上述实验继续提问:
(1)弹力产生的条件:物体直接接触并发生弹性形变.
(2)弹力的方向
提问:课本放在桌子上.书给桌子的压力和桌子对书的支持力属于什么性质的力?其受力物体、施力物体各是什么?方向如何?
与学生讨论,然后总结:
4、压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与支持面而指向受力物体(被压物体).
5、支持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与支持面而指向受力物体(被支持物体).
继续提问:电灯对电线产生的拉力和电线对电灯产生的拉力又是什么性质的力?
其受力物体、施力物体各是谁?方向如何?
分析讨论,总结.
6、绳的拉力是绳对所拉物体的弹力,方向总是沿着绳而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7、胡克定律
弹力的大小与形变有关,同一物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弹簧的弹力,与形变的关系为:
在弹性限度内,弹力的大小跟弹簧的伸长(或缩短)的长度成正比,即:
式中叫弹簧的倔强系数,单位:N/m.它由弹簧本身所决定.不同弹簧的倔强系数一般不相同.这个规律是英国科学家胡克发现的,叫胡克定律.胡克定律的适用条件:只适用于伸长或压缩形变.
8、练习使用胡克定律,注意强调为形变量的大小.
(三)、布置课后作业.
探究活动——运用弹簧的串并联知识研究钢材的拉伸
课题1:
题目:关于弹簧的串并联——钢材的拉伸
内容:在建筑力学中,关于钢筋的劲度以及拉伸,可以根据弹簧的串并联进行研究。
有关弹簧的串并联内容可以参考“探究活动”中的相关内容。
探究活动——自行设计实验求解弹簧的劲度系数
课题2:
知识目标:
1、知道机械运动
2、知道参照物,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
能力目标:
1、观察实验能力:能从生活中观察到物体机械运动的实例.
2、思维能力:判定和分析机械运动,结合参照物的知识分析运动和静止的情况.
3、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解释、判定自然界中的运动现象.
情感目标:
1、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的教育.
2、培养学生科技意识,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思想.
3、利用地球同步卫星的教学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教材分析
教材从实例中引出了物体运动的问题,并称物置的变化为机械运动,再推广到自然界的实例中.参照物的概念也是由实例引出,并联系实际分析生活和自然界中的实例,要求学生会联系实际判定已知参照物的情况下物体的运动情况和由运动情况分析所选的参照物.在此基础上,感性的分析了匀速直线运动,并说明物理学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即从简单的问题入手,逐渐深化,最后分析我国发射的地球同步卫星并思考一些问题.
教法建议
尽量不加深课本上的内容,而应当多联系实际,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由实践中学习的习惯,加深一些物理学习方法的体会.
通过讨论引入新课,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直接界定物理学中的机械运动,对于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学习,应当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并由此引出参照物的概念,关于参照物的问题要由学生列举实例,学生分析,教师可以做评价,最后总结分析的一般方法.在本内容的教学中可以使用适当的媒体资料,例如可以用课本的配套录像带"运动的相对性"并回答本节的练习.
匀速直线运动的教学,观察和分析课本上的实例,说明这是近似的匀速直线运动,由学生思考生活和自然界中近似的匀速直线运动,加深学生对匀速直线运动的感性熟悉,在此基础上给出定义.定义中只须讲清快慢不变,不宜引入速度的概念.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单元分析
本节教学重点是参照物的教学,关于参照物要求能够由运动情况分析所选择的参照物和知道参照物判定物体的运动情况.
教学过程分析
一,机械运动
讨论引入新课,学生阅读教材的内容和提供的参考资料,阅读问题是:什么叫机械运动;举例说明自然界中的机械运动;课桌、房屋是否做机械运动,为什么;能举出绝对不动的例子吗.
对学生列举的示例可以进行分析,注重讲解的问题:我们把物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宇宙是运动的,其中的所以物体都是运动的.
二,参照物
说明日常生活中对一些现象的解释,并进一步引出了参照物的概念,讲解时注重的问题是:通过实例分析,说明不同的人对运动的描述不同,其原因是他们对运动描述所选择的标准不同,我们把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由学生列举实例说明当选不同的参照物时,同一物体的运动的情况,并深入分析选其他参照物时的运动特点.
分析两类实例:已知参照物,判定物体的运动情况;根据描述的运动情况判定选择的参照物.由学生的具体情况可以教师提供参考示例学生分析,也可以发挥学生的创造性,由学生组成小组,自行设计问题,讨论,由教师评价.提供一些参考示例:“天天的日起日落这句话是以什么做参照物的”、“地球同步卫星总是静止在地球的某处上空,这是以什么做参照物”、“以太阳做参照物,地球同步通信卫星的运动情况怎样”、“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这句歌词中前半句和后半句中所选的参照物各是什么”等.
三,匀速直线运动
观察一些实例,可以提供录相和视频文件、图片让学生思考这些运动的特点,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由他们发现其中的共性,总结出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讲解时,要注重匀速解释成快慢不变,而不要引出速度的概念,使学生形成对匀速的感性熟悉,并说明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而物理研究问题是从最简单的问题入手的.
对于想想议议中的问题,可以提供学生自然科学中的图片资料,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在课前就布置查阅资料的预习内容,要求查找关于我国卫星发射的情况和卫星运动的资料.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课题】
查阅关于“列车速度”的资料
【组织形式】
学生小组
【参考题材】
1.列车发展的历史,包括我国的发展史和世界的发展史.
2.各个阶段的列车的速度.
3.各个阶段的列车的形式(例如蒸气机到磁悬浮列车).
4.世界各地区对列车发展的贡献.
【评价方案】
1.网上查阅的资料,列出历史记录.
目的:
初步建立幼儿的序数概念,并能从不同的方位准确说出动物的位置。
材料:
5个小动物玩具:小兔、小狗、小猫、小鸭、小象,1块盖布。
玩法:
1.用可爱的小动物来引起幼儿的兴趣。家长用神秘的语言对孩子说:“今天有几个小动物来我们家做客,你想知道它们是谁吗?””——拿出小动物,散放在桌子上,让孩子确认动物的名称。
2.“今天小动物要和我们玩排队的游戏,咱们来给小动物排好队吧!””家长指导孩子把小动物排成一横排。
3.家长分别从两个不同的方向(左、右)引导孩子准确说出动物排在第几位。然后;家长用手指着从左数起,并问孩子:“请你来告诉我,从这边数,小兔排在第几?”让孩子回答并指出小兔所在位
置(如孩子回答对了;可用小兔来亲亲孩子的脸。)……让孩子熟悉从左边确定所有动物的位置。
4.换个方向(从右边)让孩子说出动物的位置。家长手指向右边:“现在我们从这一边数,排在第一的是谁?”“请你把排在第二的动物拿给我。”小狗排在第几?”用不同的提问方式让孩子学会从不同的方向确认动物的准确位置。
延伸活动:
那么这些问题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其背后的成因是什么?到底该怎样解决这些问题,找回属于儿童的美术课呢?
一、“探究”不等于“不教”
近几年中小学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方向转度的过程中提出了一种较为新颖的学习方式,即“探究性学习”,又称为“研究性学习”方式。于是在小学美术课的教学中,一部分教师为避免落入“满堂灌”学习的俗套,课堂上一行一动皆要探究,课前制作复杂的课件,准备大量的范作,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这是怎么做(画)的?”“看了这些作品你有什么感受?”然后热热闹闹漫无边际讨论一番,于是课堂中充盈着“你真棒!”“你真了不起!”“你的想法很独特”等礼节性的、蜻蜓点水式的评价。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达到不用教,讲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而我们让学生在并不理解的情况下进行有“行”无“实”的探究,根本就达不到“不用教”、“不用讲”的目的,学生又能收获什么呢?小学美术课教学中,不少教师在走一概不讲不演示的路,其实这是对“探究性学习”的误解。美术是一门造型艺术和视觉艺术,有着几千年悠久的文化历史,在一些难点问题上是需要我们去教、去演示的。
问题是我们怎样去教呢?应注意以下几点。
1、引导学生重视课前资料的收集。
学生只有亲历、亲为、亲感之后才会获得对事物的全面了解,也只有这样才会促使学生产生一种成为一个发现者、探究者的心理需求。一旦这种需求产生,他们就会积极投入到美术课的学习当中去。
2、创设问题情景,留给学生想象与探究的空间。
老师要讲、要示范,但讲或示范的程度要把握好,不要面面俱到,要留一点空间让学生去想象、去探究。
3、改变教学方法,使学生能探究。
也就是说老师要在方法或技巧上做到适当的点拨即可,不可太过,要让学生觉得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体会到由自己发现的快乐。
二、“教参”不等于“教案”
教学参考或一些名师教案是一些教师从事美术教学的“圣经”,在美术教学中动辄就将那些教学参考和名师们的教案搬来“以贩代教”。这是对教学参考和教案重 “形”轻 “神”的误用。如果一个教师课前不深入思考、积极备课,在课堂教学中怎能充满激情,怎能唤起学生的热情呢?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不能看教参或名师教案,而是要我们参考着看,学习着看。这主要源于三点原因,一是学生审美水平不同,学生存在地域差异、城乡差异等多方面差异。二是文化氛围不同。三是教师教学风格不同。因此,我们不能生搬硬套,应该了解自己的学生,结合自己学生的审美水平和当地的文化氛围,结合自己的教学风格,把教参和他人教案做参考,设计出只属于你和学生的教案,那将会是一节魅力四射的好课。
三、“拓展”不等于“形式”
小班剪纸活动教案:老鼠
【活动目标】
1、回忆并生动描述动画片中老鼠的不同姿态和表情,体验生动的造型和色彩所带来的美感。
2、在欣赏的基础上,发现动态的变化规律,尝试用目测剪的方法表现生动的老鼠形象。
3、发展幼儿小肌肉的运动和协调能力。
【活动准备】
l、动画片《老鼠娶亲》,幼儿剪纸作品若干。
2、剪刀,笔,油湎颜料,海绵球等。
【活动过程】
l、播放动画片,引导幼儿重点观察老鼠的不同姿态和表情。
师:老鼠在娶亲的过程中做了哪些事?是怎么做的?你能用动作表现吗?
2、欣赏幼儿剪纸作品,集体讨论剪老鼠的方法。
(1)师:它们在做什么?怎么做的?做这些动作时,身体的哪些部位发生了变化?
(2)师:猜猜,7已是怎么剪iH来的?先怎么做,后怎么做?
3、幼儿进行创作。
(1)重点:剪老鼠的方法。
(2)难点:老鼠的不同动态。
4、拓印。
5、展示幼儿作品,集体交流、评价。
活动建议:
1、活动延伸和同伴交流自己的剪纸经验。
论文摘要:对区域性大学生理学的双语教学进行了初步探索和总结.生理学双语课教师必须既精通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又具备一定的英语听、说、读、写的能力;应选用适于区域性大学学生使用的合适的双语或英语教材;使用完全的英语课件,讲授时根据内容变换授课语言.另外,对课时、教案、试题、评卷等教学环节进行了分析探讨.
在生物学和医学研究日新月异的今天,世界范围内的新技术、新成果如雨后春笋,生物学前进的步伐如滚滚车轮,一日千里.而这些世界尖端的论文、成果多以外文发表在各级各类重要国际期刊.在加速经济发展,追赶世界强国的竞争中,对母语为方块形文字的中国学生来说,如何适应这种新形势和新变化,尽快与世界科技的发展同步,赶上甚至超越世界先进水平,成为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但是,现在我国大学教育的培养机制基本上还停留在传统的汉语思维模式,而现行常规英语教学的内容和形式都远远不能满足生物类和医学类学生在专业上进行国际化运用和交流的要求.因此,要尽快与世界生物学发展的步伐接轨,提高我国生物学领域研究在国际上的影响,必须着力加强大学阶段的双语教学.只有这样,才能适应21世纪国际型人才培养的需求,使培养的人才具有较强的国际交流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
作为研究人和动物体基本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古老学科,《人体及动物生理学》的研究一直是生物学和医学领域的最为重要的理论前沿.医学院校的《生理学》、综合性大学的《人体生理学》或《动物生理学》、农业院校的《动物生理学》或《家畜生理学》、师范院校《人体及动物生理学》都是各有关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该课程的学习直接影响对其它后续课程的学习、加强和提高,而现今该课程的知识体系基本源自西方,最尖端的生理学进展也都以英文方式发表,因此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运用双语教学,尽量使学生在学习的初级阶段接触到较多的英文概念和新的理论、技术,熟练阅读和翻译英文文献,学会用英文思考,构建基本的外文知识框架,便成为我们教学工作的重要任务.
对于区域性地方大学,应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针对现有条件、师资水平和学生英语程度,我们提出了具有自己特色的“重视基础、强化应用、英汉并举、逐步提高”的十六字方针,即在双语课教学中以基础知识的传授作为重点内容,强化学生用英语记忆、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用英语但不唯英语”,难点内容以英汉对照的方式进行教学,在反复进行的课上和课下训练中逐步提高生理学专业知识的英语应用能力,为进一步探索生理学双语教学规律打下基础.
1人体及动物生理学双语课的教师
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英语水平直接关系双语教学的成败.进行双语授课的教师必须既精通人体及动物生理学专业知识,又有一定的英语能力.对于国内培养的本土教师,业务能力一般都较强,英语的读写尚有一定水平,但英语听说能力则相对较差.因此,应利用各种机会对教师进行强化学习和培训.
2双语课的教材
教材的选用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多数人认为,双语课教学最好选用英文原版教材.外文版教材中,GuytonandHall主编的{TextbookofMedicalPhysiology}是目前国内采用较多,且内容讲述清晰透彻、容易学习的较好教材I1].但该教材内容过多,教材共有1000多页,容易使学生造成畏难心理.考虑到区域性大学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目前以英汉对照的教材为最佳,综合性大学和医学院校的一些试点性教材可以借鉴.如范少光、汤浩主编的《人体生理学》(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现已出至第3版I2】),该教材的内容安排符合中国人的学习习惯,而且其主要结构是以汉语表达,专业性词汇及图表文字均用英文,可以强化学生对生理学专业表达的理解.但由于整体上还是汉语的句式,因此可能不易营造英语学习的氛围.由闫剑群、吴博威主编的《生理学》改编自经典英文原版医学教材,保留了原版教材的基本体裁、内容以及表述方式和思维方法,是较为理想的教材之一I.
3双语课的讲授形式和内容
目前,双语课的教学模式主要有几种形式:(1)完全的英文授课.该授课方式在课堂上基本上不使用汉语,从内容到讲授语言全部采用英文.这样的授课方式既要求学生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和英语水平,又要求教师具有在国外从事本专业的经历,实施起来有很大困难.而且,这种方式似乎失去了双语课的意义,成了“英语专业课”,对于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说无异于“听天书”.(2)以汉语讲授为主,一些专业词汇用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标出.这样,学生听课和教师都比较轻松.但实际上这种授课方式还可归于汉语授课之列,对学生专业英语水平不会有很大的提高.(3)汉、英语对照式授课.即教师先用英语讲授相关内容,再用汉语翻译一遍.这样的授课方式对学生要求不高,但对教师要求很高,要求教师英、汉双语讲授的表达能力都必须很强,还要体现讲课的艺术性;而且这种授课方式需要较多的课时保证,也容易养成部分学生只听汉语的懒惰习惯,使双语教学的意义大打折扣.(4)使用完全的英语课件,讲授时根据内容变换授课语言:内容相对简单的地方用英语讲授,复杂之处则以汉语讲授为主.这样使学生既学习了英语的专业表达方式,又能在有限的课时内让学生掌握主要的知识体系,达到了双语教学的目的.当然这种授课方式要求教师能根据内容调整教学用语,要求较高.根据大部分区域性大学的实际情况,第四种方式更适合本课程的双语教学.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是生物学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对于学生整个生物学体系的构建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所以首先要保证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双语课的目的是促进学生更多地感受生理学英语语境,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能熟练阅读外文文献,能在英语语境中思考,并尽可能减少与国外学者交流时的障碍.这一切都建立在掌握足够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之上.现在有的双语教学忽视了这一点,单纯以外文程度来衡量课程的教与学,致使很多学生抱怨在双语课上“什么也学不到”.我们认为,作为专业课程,首先应使学生掌握该课程的基础知识和结构体系,然后才能谈得上双语运用.如果连本课程最基本的知识都不理解,那就更谈不上对外交流.因此,在知识内容与英语语言的运用多寡发生冲突时,首先应考虑教学内容的充实性,即宁可多用汉语讲授,也要让学生把内容吃透,避免把双语课上成变相的公共英语课.这样,使学生头脑中构建起整个生理学的知识框架,在此基础上扩充其英语专业词汇和基本句型,培养阅读、翻译英文生理学文献的能力,进一步养成用英语思考的习惯,并通过作业和综述写作强化他们专业英语的应用能力.
4双语课的课时和教案
双语课使教学内容总量几乎翻了一番,但课时一般不可能增加一半,讲授时间非常紧张.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利用课堂时间进行精讲,既要给学生一套完整的系统框架,又要照顾到课程所有的重、难点内容;既要尽可能展开有关的知识结构,又要能在有限的时问内完成全部教学内容;既要使讲授内容充实、丰富,又要避免满堂灌,使学生失去听课的兴趣.这就对教师的备课和上课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必须探索双语课教学的艺术性,遵循高等理科教育的教学规律,充分利用直观性教学方式,化繁为简.
双语课的教案最好全部采用英文,必须符合英语的语法和句型,而且必须在教案中体现出教学的具体内容,不能只有题目,如基本概念、重要生理过程和原理必须有英文文字的完整描述.因此,备课是~项十分艰巨的任务.双语专业课涉及大量的专业性词汇,而许多专业性词汇即使用汉语讲授也常常是深奥、复杂、难以理解,而且往往需要事先掌握大量相关的基础知识(如牵张反射、骨骼肌肌丝滑行学说、逆流倍增和逆流交换系统等),再加上英文专业词汇的复杂性,对于习惯了汉语思维的学生来说,可能是非常困难的,在制作教案时,教师必须着重考虑这一点.
鉴于此,教师应制作两套教学课件,一套为汉语课件,另一套为与之完全对应的英文课件(依照汉语课件翻译而来).讲授时使用英文课件,同时,学生如果需要,可随时向教师索取汉语课件,课下学习时对照使用.此举深受学生欢迎.
对于教案的具体内容,应根据生理学课程本身即时应用性强的特点进行设计.生理学与人类自身的生活实际紧密相关,但许多内容在细胞和分子水平上讲述,常常显得抽象、复杂.因此,教学课件以直观性作为重要的教学原则:在相关内容的设计中采用大量精美的图片、动画、声音或视频等素材,充分挖掘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使学生得到直观、感性的认识,从而对学习的内容兴趣盎然.这样既避免了大量充斥在课件中枯燥、冗长、令人望而生畏的英文文字,也使教师的讲授可以张弛有序、得心应手.在课件中,图片、动画等直观性内容可占据70%左右的篇幅,使相关教学内容生动、丰富、富有趣味性,课堂气氛活跃.其中的图片、动画可以从互联网国外专业网站上获得,也可参考国内专业网站(经过加工,形成外文注释),或由教师自己制作.
5双语课的考试与评卷
考试是检验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效果的最重要手段,双语课也不例外.采取全英文闭卷考试的方法有助于学生英文表达能力的提高,但也带来一些问题,比如试题如何才能真正反映教学的真实水平,试题的难度是否应比同等情况下的汉语教学的试题低,怎样尽可能避免由于非专业词汇辨识而导致的成绩误差等.因此,我们在进行试题命题时,充分考虑到这些可能的影响因素,在题量、题型、难度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题目中尽可能避免非专业性生僻词汇,题量比汉语试题削减10%~15%,难度降低5%~10%,题型以概念、填空、判断、选择、填图和简答题等为主,论述题的分量有所减少,但同时又要保证试题能全面反映《人体及动物生理学》的主要内容.在2个小时的考试过程中,多数同学都能够完成.
一、 目标制订应简明、切实
每节课,教师都要制定简明、切实的课堂教学目标,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争取获得教学效益的最大化。如“保护动物资源”是一节生物综合实践课,书本上没有固定的内容,也就没有课程标准中的教学目标。所以,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很简明,就是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后,学生知道为什么要保护动物、怎样保护动物,产生保护动物的责任和意识。
二、 教学设计应简洁、厚实
传统的教学设计以教学内容和知识点的完成为目的,课堂教学中有细密的环节和数目繁多的提问,学生所有的学习行为都被限制在周密详尽的教学环节之中,上课成了教师演示教案的过程。这样的设计,无视学生的生命存在,教育的本质被可悲地异化了。
以下是我对“保护动物资源”一课的教学设计。
1.为什么要保护动物
(1)动物灭绝在加速。
通过资料介绍,让学生感受动物的灭绝在加速。
(2)濒危动物知多少。
出示图片,让学生通过竞赛认识濒危动物。
(3)为什么要保护动物。
这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通过讨论的方式,让学生理解动物对人类的贡献。
2.怎样保护动物(志愿者在行动)
引导学生分析资料,总结出保护动物资源可以怎么做。
……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十分简单,上完这节课后,我的体会是深刻的:正是没有多余的环节,学生才会有充分的时间认真阅读资料,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为什么要保护动物的理解和体验;正是由于教学设计的简单,教师与学生进行真诚的对话。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再好的预设也无法预知课堂中的全部细节,因为教学的主体――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是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设必要的条件。
本节课的教学环节,生动地体现了新理念下课堂教学的现场指导特征。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的矛盾统一体,在实施教学设计时,当学生的活动游离教学预设之外时,教学环节的推进不妨纳入这些变化的学情,灵活展开教学。特别是在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时,教师更不能拘泥于预设的教案不放,应及时抓住课堂上即时呈现的动态生成性资源,根据需要改变预设目标,重新设置开放的适应学生需要的教学流程,巧抓生成契机,从而迎来未曾预约的精彩。
三、教学语言应简约、高效
语言是教学思想的直接体现,是教师使用最广泛、最基本的信息载体。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生物知识的传递、学生接受知识情况的反馈、师生间的情感交流等都必须依靠教学语言,教师的语言表达方式和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所以,教师的语言艺术是课堂教学艺术的核心,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准确规范、严谨简约。
以下是我教学“保护动物资源”一课设计的过渡语。
师:同学们知道世界上的动物是越来越多,还是越来越少呢?
师:随着人类的发展,地球上的动物减少的速度是变快还是变慢呢?
师:濒危动物灭绝会对整个世界有什么影响?为什么要保护动物呢?
师:保护动物,我们该怎么做呢?
……
关键词: 高中新课改 生物教学 现代化教学手段 多媒体
一、现代化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没有互联网技术的支持,就不会备课、写教案。我们共计听了12位老师的64节课,听完课后,我们与授课者进行了交流,特别对备课环节的交流比较深入,非常认真地翻阅了每位教师的教案。其中有9节是没有教案的,有3节是习题课,他们说习题已经备在习题册上了,对此,我们进行了讨论,习题课应不应该写教案?最后通过讨论认为应该有教案,可以不写详案,但学生的情况必须分析清楚。另外两节是复习课,教师认为自己对内容比较熟悉,就可以不写教案了,通过讨论,我们一致认为复习课不仅要有教案,还应该认真备写,否则实现不了复习课的目标。
另外四节课没有教案的原因让我大吃一惊,两位老师都是同样的理由,这两天刚好没有网,不会写,我翻阅了以前的教案,从学生分析到课后反思都写得非常全面。要不是他们亲口告诉我,我一定不会想到没有网络他们就不会写教案,我向他们开玩笑地说:“如果我的教案有你们的十分之一好我就很自豪了,但是没有网络,我会写出同样的教案。”大家都笑了。网络仅仅是我们查阅资料的一个简便工具而已,没有网络,我们还可以利用其他资源,怎能没有网络就没法备课呢?这使我记起了手机之父马丁・库伯的话:他发明手机的目的是方便大家生活,而让他没有想到的是现在许多人没有手机就感到没法生活,他说手机只是人们的通讯工具而已,人怎么会成为手机的奴隶呢?
2.互联网的数据搜索取代了教师的独立思考,部分教师逐渐丧失思考能力。遇到问题,上网搜索,已经变成一部分人的生活习惯。我们在课题研究中与部分教师一起研究习题,发现有的教师根本没有思考的耐心,问题刚出来,就用手机在网上搜索,几秒钟答案就出来了,而我甚至连题都没有做完。我问他你平时遇到问题都是这样的吗?他说网上查,特别方便,不用动脑筋很好,他一般都是这样做的。我说:“其实你这样做是有损失的。”他问我为什么这样说,我说:“因为你丧失了一次很好的独立思考的机会。”其实仔细想想,人之所以能够立足于生物圈,并且成为生物圈的主宰,主要是因为人会思考,具有其他动物没有的思维能力,如果一个人丧失了思维能力会怎么样呢?这样的教师会成长为优秀教师吗?
3.多媒体播放技术将课堂由传统教师表演舞台变成新型教师表演舞台,教师的表演更完美。多媒体播放技术的课堂应用,确实方便了许多教师的课堂操作,减少了板书,节约了很多时间,增大了课堂容量,使课堂更饱满,增加学生的讨论时间,让学生更好地参与课堂。尤其动漫模式的播放,使得一些比较抽象的生物学问题更具体,学生更好理解,记忆也更深刻,但是过多使用多媒体,会使学生在课堂上的支配时间变短,另外多媒体中动漫过多,会影响学生的注意力,所以,多媒体不过是一种教学手段,必须用得恰到好处,否则不仅不能提高课堂效率,反而会降低课堂效率。
我们在调查研究中发现,几乎每堂课大家都用到了多媒体,但是效果差别很大。有二十几堂课基本达到了多媒体应用效果,占比不到三分之一,其他课效果很一般,学生反映没有多媒体他们觉得更好,但是老师喜欢用多媒体,学生显得似乎很无奈。特别其中两堂课老师在黑板上没有写一个字,多媒体播放速度又比较快,所以课后学生几乎没有笔记,让学生记住课堂上所有内容似乎难度太大。
二、现代化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的应对策略
1.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首先是教师没有完全理解新课改的理念及目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新课改把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放在非常突出的地位,由此可见,提高教学质量才是新课改的核心,所以,不管是用现代科技手段,还是用传统板书,目的都是一样的。
自己的教学设计好不好,教学手段先进不先进,不是看上去美不美,而是适合不适合自己的学生。所以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是最好的,什么样的教学手段是最先进的,适合学生的,能够提高课堂效率,能够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就是最好的。所以,我们在备课过程中一定要做到对自己的学生心中有数,自己的学生处于什么水平,认知能力怎样,发展能力怎样,等等,所以,备课最难的其实是备学生。
2、经过5年新课改实践,教师基本都具有了创新意识,但是创新精神及创新实践能力不强,另外教师对教育的本质理解不到位,所以出现不切实际地照抄照搬网络模式的课堂。那么,教育本质是什么呢?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德国教师教育指南》苏霍姆林斯基在《教学的艺术》一书中认为,教育艺术在于激发出学生心灵的感情,而且这种工作做得愈细致、愈有感情,从学生心灵深处涌出的力量便愈大。李密先生在《课堂教学艺术通论》一书中论证指出:“教学艺术乃是教师娴熟地运用综合的教学技能技巧,按照美的规律而进行的独创性教学实践活动。”张武开先生在《教学艺术论》中说:“教学艺术是使用富有审美价值的特殊认识技艺进行的创造性教学活动。”由此可见,教学的本质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过程和学生的课堂学习过程完美结合。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国网,2010-3-1.
[2]苏联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一百条建议.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12.
[3]叶圣陶.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第十一卷).河南教育出版社,1986.12,第1版:170.
[4]皮连生.教育心理学.第三版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8:368.
[5]见程良道,但汉礼.创造教育新论.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1.7:14.
教材分析:本次复习包括四项内容,一是比较形近韵母;二是拼读音节,并恰当地和图连接起来;三是认读词语;四是读儿歌并动手拼一拼图形,拼音教学复习三教案。教学目标:1、复习单韵母和复韵母,能区分形近的韵母ie--ei ,iu--ui ,ei --er 。2、能够正确地拼读音节,并与相应的图连接起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3、复习所学的词语,并能选词造句。4、拼读儿歌后拼图形,培养动手能力。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
设计理念:《语文课标》明确指出,“汉语拼音教学尽可能有趣味性,宜以活动和游戏为主”,本次设计旨在把活动与游戏带入课堂,寓教于乐,增强趣味性。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具学具准备:图片、卡片、音乐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 复习单韵母和复韵母,能区分形近的韵母ie--ei ,iu--ui ,ei --er 。2、能够正确地拼读音节,并与相应的图连接起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一、复习单韵母和复韵母,比较形近韵母。
1、故事引入,复习单韵母。张老师知道小朋友们都很喜欢身怀绝技、勇敢机灵的孙悟空。(粘贴孙悟空在黑板最左边)小朋友的坐姿这么漂亮,张老师很想讲他的故事给你们听。孙悟空和师傅从西天取经回来后,住在花果山水帘洞,悟空每天早晨都要摘六个新鲜的桃子吃,(悟空右边课前画好一颗树,一边讲故事,一边贴六个单韵母桃子)今天他又去摘桃子,发现桃子上有字母,并且比平时的要大很多红很多,他觉得很奇怪。师傅告诉悟空,如果能够响亮地把这些字母读准确,就能增加一百年的功力。悟空学习的时侯喜欢玩又有点偷懒,所以现在很着急。怎么办呢?聪明的猴哥想出了办法,他谦虚地拜094班的小朋友为师,大家教猴哥读一读。(齐读)谁再来教猴哥读一读?(指名读)这六个字母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单韵母),单韵母和猴哥成了好朋友。猴哥有72变,单韵母也有八九变,可以变出8个复韵母和1个特别韵母。
2、“我会变”的游戏,复习复韵母。①我们来玩“我会变”的游戏。聪明的小朋友们大声的跟我说一说,认真地跟我写一写。我会变,a在前,i在后,变成复韵母ai aiai。(说的时候我手拿桃子卡,说完后板书,学生书空)我会变,e在前,i在后,变成复韵母ei eiei。(板书,学生书空)我会变,u在前,i在后,变成复韵母ui uiui。(板书,学生书空)我会变,a在前,o在后,变成复韵母ao aoao。(板书,学生书空)我会变,o在前,u在后,变成复韵母ou ouou。(板书,学生书空)我会变,i在前,u在后,变成复韵母iu iuiu。(板书,学生书空)我会变,i在前,e在后,变成复韵母ie ieie,教案《拼音教学复习三教案》。(板书,学生书空)我会变,ü在前,e在后,变成复韵母üe üeüe。
(板书,学生书空)有一个特别的朋友也想和我们玩游戏,他是声母(r),谁来帮他变一变?我会变,e在前,r在后,变成特别韵母er erer。(板书,学生书空)②给他们戴上四顶声调帽子,我们一起读一读。(师拿教鞭点着板书)③总结过渡:猴哥不愧是猴哥,在游戏中一下子就学会了:六个单韵母ao eiu ü,变出八个复韵母aieiuiaoouiuieüe,和一个特别韵母er。唐僧师傅很满意很高兴,他对悟空说:如果能把这九个韵母中长得像的找出来,说出他们的相同与不同,再熟练地读出来,我就想办法把你头上的紧箍咒取下来,让你永远自由。猴哥兴奋得翻了好几个筋斗,他的火眼金睛能够识破所有的妖魔鬼怪呢,但要把长得像的形近韵母找出来放到这个屋子里就傻了眼,谁来帮帮猴哥?。3、继续创设情境,比较形近韵母。(形近韵母贴到一个屋子里) ai ----aoei-----ieui------iuao-----ouou------iuei------er①孩子们自己找,自己说。(我就贴卡,引导学生说出形和音两个方面的相同与不同。)②男孩子教猴哥读前面的,女孩子教读后面的。③和声母交朋友,突出er不能和声母相拼(随意抽张声母卡与他们来相拼)二、课间休息----跟着音乐唱声母歌,听老师的口令做声母手指操,复习声母。
三、在“游玩”的活动中复习音节。①德育渗透以及过渡因为小朋友的耐心教导,因为悟空的认真学习,我们大家都喜欢的猴哥终于取下了戴了好长时间的紧箍咒,这就表示猴哥完完全全的长大了,不再要师傅严加管教了,也不需要紧箍咒的处罚了。小朋友们也要向猴哥学习,管好自己的小手上课不乱动,管好眼睛跟着老师走,管好双脚下课不乱跑。我们的猴哥是最讲朋友义气的,你们帮助了他,他为了感谢你们想带你们去花果山痛痛快快的玩一玩呢。
②花果山上热情的动物们在欢迎我们,(图画反贴,竖着排列,贴音节在旁边)。赶快来猜一猜是什么动物?花果山的风景可美了,有(梅花、柳树、小桥)(贴图画,与动物图保持距离,中间贴音节词)。他们的拼音名字都在这下边,你能找出来贴到他们的旁边吗?③师生合作读,师带读④指名读⑤音节打乱顺序连线(和书上的不一样)⑥翻书32页,学生在书上连线。(强调要用尺子)有时间的话,要孩子们拼一拼自己的名字。四、总结下课今天我们带着猴哥在拼音乐园里认认真真地学习,我们跟着猴哥在花果山上痛痛快快地玩耍,这是非常好的一种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祝贺小朋友们和我们的猴哥有这么多的收获,我们和猴哥说声再见吧!
1.研究背景
教师的在岗研修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主渠道之一。广州市荔湾区积极倡导并推动基于常态课的区域一体化研修生态的发展,认为常态化的参与式、体验式研训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核心路径。在“让教育研训守常出新”思想的指导下,以陈俊芳为核心的“基于常态课研训一体化区域教研模式的实践研究”团队,通过“合作教学设计一教学及同伴观课一反思及评估修正一修订后再教及观课一再反思及成果分享”的“二元五次”常态课例研究,使研究基于实践,使实践指向研究,用研究的目光去关注每一节常态课,把每一节常态课上成常态研究课,通过学习共同体对课堂的“二元五次”常态课研究,让一线教师在专家和研训人员的专业引领下,在同伴互助、成果共享中,实现教师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的螺旋式上升。通过深入有效的常态化实践研究,所建构的独具特色的“二元五次”常态课研训新生态,为学校和教师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研训路径。
“二元五次”常态课研训,以教学技能、科研能力为突破口,以常态课堂为点,以学科组/年级组为线,以校本研修为面,构建现代教师专业成长的模式,形成了常态化课堂研修与教师培养机制,打造了区域研训文化新生态,从而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与个性化发展。在此模式的引导下,英语科教师不断地从课堂中将看似常规的行为“问题化”,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教师不断成长的过程。通过课堂实践活动,实现教师专业有效成长和学生英语有效学习的双赢效果。
2.课前会议“洗脑子”
课前会议伴随的是集体备课。随着我区常态课研训的实施,广大英语教师对备课也有了新的认识,备课不只是简单的写教案,而是对教学过程的整体规划和预设。备课是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有备好课,才能上好课。教师们早已不是将备课狭义地理解为写教案,也不简单地认为写完了教案就是备好了课。教案只是备课呈现的形式;备课是一个过程,它是由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学计划、书写教案、教后反思等多个环节组成的一个系统过程。“二元五次”常态课研训模式注重首轮的集体备课。从各校备课关注点来看,以聚焦新教材研究为多,比如广雅小学英语课选取的课题是教科版新版小学《英语》(四年级上册)Module 4 My class Unit 8 I like English best;西关实验小学英语课选取的是新教材三年级下册Unit 7 May I have some grapes?……
英语新教材最突出的特点是强调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所涉及的话题重在引导学生运用语言解决实际生活的问题。因此,课前会议我们大多就教师在新教材教学中的困惑反思或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专题式的研讨。把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有探讨研究价值的问题进行归类、分析、综合,再上升为主题,并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研究。研讨的问题不要求面面俱到,不是要解决课堂教学实践中遇到的所有问题,而是要根据教学实际的需要,以某个典型问题为突破口,确定要研究的主题。
课前会议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相互吸取的过程,优点是集体交流、集体讨论,在合作交流中完成,在合作交流中相互促进相互提高。这种备课方式可以发挥集体的力量,体现集体的智慧。英语科的主题都脱离不了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比如西关实验小学研究的主题是中年级单词呈现与操练策略的研耕主题;乐贤坊小学选取的主题为如何将文本进行重组和整合,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耀华小学英语科组把“英语情景创设”作为常态课的研究主题;西关外国语学校小学部英语科是用Phonics进行二、三年级的单词教学研究;广雅小学提出疑惑问题:本课是教科版新版小学《英语》(四年级上册)Module 4 Myclass Unit 8 I like English best的新授课,执教老师思考和困惑的问题是本课的新授词汇多、难上口,如何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呢?如何把握新授课文本的拓展度呢?教学策略中采用何种呈现方式更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生活英语的实际呢?这样的集体备课,梳理了课堂中带给教师们的困惑,把问题归类上升为课题,在课题的引领下开展课堂研究,备课的针对性更强,进一步凸显了教学目标,教师个人根据集体备课的目标再进行自己个性化的备课,即备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能够较好地实现同课异构的理念。
3.课堂展示“探路子”
在英语教学中,课堂展示环节乃重中之重,如何提高英语课堂展示的有效性变得尤为重要。教学思路清晰,英语课就会呈现清晰,学生的思维也会渐渐活跃。教师在“二元五次”常态课研究行动中不仅是授课者,还是展示者,举手投足都是同伴教师的观摩对象,好的教学行为不仅能给学生带来很好的教学效果,还会给台下的观课教师带来深刻的印象。
比如:广雅小学彭丽莎老师在四年级上册Module 4 My class Unit 8 I like English best的热身与准备环节中,用一首自编的chant《Favourite》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兴趣,并巧妙复习了“My favourite…和I like to…”的句型表达。此环节的设计比较恰当,学习气氛浓厚,并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力;乐贤坊小学潘志云老师在五年级上册Module 5 Zoo animals最后的发展环节中,让学生看一段关于动物与环境的录像,让孩子们了解动物的生存状况,知道保护动物和环境的重要性。这样,不仅提升了教学内容,还对学生进行了品德教育。
4.课中观察“切口子”
课堂观察既是评价课堂教学成效的主要方式,也是教师自我发展的主要方式之一。观课的目的不同,内容与方法也就不同。研修中的观课是教师发展型的观课,其目的在于发现课堂教学中值得肯定和发扬的、有指导意义的教学理念的表现形式和操作方式,使被评价者和参与评价者了解有关的课堂教学理念的表现形式和具体的课堂教学技能,以便探讨如何开展更加有效的教学。学生学习包括准备、倾听、自主、互动和达成五个视角,教师教学包括环节、呈现、对话、指导和机智五个视角;课程性质包括目标、内容、实施、评价和资源五个视角,课堂文化包括思考、民主、创新、关爱和特质五个视角。
我们开展的“二元五次”常态课例研修活动有两次观课,不同的教师基于不同的研究角度对课堂下了不同的切口,目的是深入了解课堂本质——实施新课标理论倡导下的课堂教学策略以及带来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各位教师根据自己选择的观察表进行记录,有数据的记录,也有学习状态的描述。学生在进行阅读、填写个人和小组学习单时,观察者在旁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做调查表环节时,观察者进入学生中间,观察他们提取信息并完成问题纸的情况。
5.课后会议“金点子”
“二元五次”课例研究涵括两次课后反思,既有观课者的课后评价也有执教者的自身修正,因此课后会议将两者聚焦在一起,让大家针对各自观课的视角提出意见,期待改进的“金点子”。教学反思的意义在于科学地“扬弃”。教学与反思相结合、教学与研究相结合,观课教师及执教老师及时记下课中的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思考以后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再教设计”,做到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通过不断反思,积累经验,不仅提高了备课的质量,更重要的是教师能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真正提高教学质量。以下是针对乐贤坊小学潘志云老师的教课内容五年级上册Module 5 Zoo animals所举行的第一次课后会议部分记录:
[第一次课后会议]
时间:2012年11月2日
会议参加人员:黎国泉老师、曹静仪老师、吴建华老师、杨薇老师、潘志云老师、陆燕珊老师、关毓明老师、蔡淑雯老师。
记录过程:
(1)任课教师课后反思
潘:本节课预设的是一节文本重构的课,于是我想先从理解什么是文本重构入手。我特意多次咨询了市教研员赵淑红老师,她说文本重构其实就是将本单元的知识点进行横向结合,将与之有关的内容整合改编成教学内容。所以我结合所要教授的内容,在本课中把动物的重量、饮食习惯、居住地等整理结合成教学内容。请各位老师发表一下你们的感想以及提出宝贵意见。
(2)任课教师和观察者的交流(限于篇幅,只列出其中一小部分)
黎:从刚才的课堂中可以看出潘老师在短时间内花了不少心思在本节课中,下面我就其中的教学环节提出我的建议:首先,课堂是由一个游戏展开的,这一构思我觉得相当好。然后,将动物自然地过渡到动物园的规则上,讲到了世界不同的各大洲会有不同的动物,这一步我建议你不妨让学生先讲讲什么地方有什么动物,再呈现整个世界地图,当然要注意控制时间。这样做既能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也能带出多样化的答案。然后下一步,你给每一大组提供一份某一个洲的动物介绍的阅读材料,让学生阅读,阅后有四个问题检测学生,建议你注意问题和回答的单复数都要相同。
阅读中有一个环节是其他组向一大组提问题,这是相当好的一种做法,能够让每位学生都带着问题阅读,但是如果不仅仅是命令组长回答,而是大家都能抢答效果可能会更好,气氛也会更热烈。接着下一个环节你出示了一张非洲野生动物园的照片,要求孩子们说说并写写相关的规则,这一环节中最好提示或要求孩子们能想想与课文不同的规则,比如这是野生的,因此和在动物园看动物的要求是不同的。还有另一种建议就是取消这一背景的设定,改用与孩子相关的如香江野生动物园,班中的五个小组各自写不同的功能区,针对各自功能区的特点写不同的规则,如猛兽区、草食动物区、表演区等。最后你给学生播放了一段动物与环境的录像,可以看出你是想教育孩子们爱护动物,但是录像的意境以孩子的年龄来讲,理解比较困难,在你的引导和解释下这一段也还可以继续使用,但是我建议你最好先让孩子们发表一下他们的感受,而并不只是你总结和让学生齐读。以上是我的意见,供你参考。
曹:文本重构是本区乃至全市重点开展的研究内容,基于课本,怎样拓展?你一定要拿捏准、定位好。从刚才那节课我感觉到你是以本单元的重点展开教学的,很充分,准备很充足,特别是不同材料的筛选,给孩子们提供了基于文本的课外资料。
杨:我觉得本课的素材是非常丰富了,但关键是要运用素材提高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
曹:杨老师说得非常好。刚才我说的几点都是你本课的优点,但是本课存在两个一定要改的不足:第一,整节课你的素材非常充分,但是教学的过程显示出你是主动的,学生完全是被动的,没有师生间真正默契的交流配合。因为你没有创设机会给学生,你只是在走过场,很多环节都是你带过去的,哪怕是几大洲的环节,出示了几大洲后,你马上就直接说出有什么动物了,都是你说了算,整节课40分钟学生都是被动地接受你教的知识,你并没有放手给孩子们说,那么等会儿我们从每个环节去完善它,你一定要记住老师充当的是辅导者的角色,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
第二,你刚才上课的课桌摆放是圆形的小组式,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整节课应该会有很多的环节是小组合作或是小组讨论完成的,但是在实际的课堂中却并没有小组的合作。哪怕是在Let's enjoy reading环节,每个小组的学生在打开每个信封后,也是独自阅读并完成填空的。在写动物园规则的时候也都是每人一张纸各自书写。所以你设计的活动,应该要充分展示小组合作,别让“小组”只是座位上的小组式,而教学中没有一点的小组合作。此外,在学生阅读时整个课堂都是安静的,这样不太好,我们想想怎样才能动静结合?
6.课堂展示“结果子”
常态课堂是教师研究的核心阵地,也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主要场所。“二元五次”常态课研训中两次的课堂教学研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第一次课堂是奠基石,是试验田的播种育苗阶段,其间和其后少不了精心的培育和看护。第二次是继承和发扬,有扬有弃,好的地方保留甚至力求更好、更有效,针对性不强的地方要勇于舍弃。科组的集体备课和观课就像筛子,对各种教学手段进行很好的筛选和甄辨。开展“二元五次”常态课例研究最主要的目的是让教师能以点带面更高效地走进课堂。课堂教学是校本教研活动的主阵地,教学研究必须聚焦课堂、引导老师关注课堂,才能切实有效地提高教学能力。
英语科老师们在常态课例研究模式下积极开展研讨课,通过以课例为载体落实研究主题。课前认真开展集体备课,召开课前会议,根据研究主题落实课堂观察点,明确每一位观课教师的课堂观察任务,选定课堂观察工具,通过课堂观察、填写量化评价表等手段,对研究主题设计的问题进行逐个记录,接着开展第一次的课后反思、评课,集体研讨,找出问题症结,提出改正策略。在第二次实施课堂教学时,要有意识地将集体研究的问题解决策略运用在课堂教学中,教研组老师再通过量化评价表观察课堂教学前后发生的变化,验证、巩固和深化主题教研活动取得的成果。正如西关外国语学校小学部何咏梅老师形容的那样:“老师们通过‘看别人的课堂,反观自己的课堂’,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能够有效解决在教育教学中所面临的问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目标预设前的“信手拈来”
【误区】
有些品德教师在预设教学目标时,喜欢“参考”教师用书或其他优秀教案的现成目标。他们以为专家和名师的教案非常成熟,具有权威性,教学目标自然错不了。殊不知,这些信手拈来的教学目标,考虑的不是本班学生的基础和自身的教学水平,并不一定适用于自己的教学。这些教学目标缺乏实现的条件和基础,要么过高,要么过低,引过来会“水土不服”。如果教师为了迁就这些目标的实现,而试图改变课堂教学,那就本末倒置了。
【案例】
有位农村品德教师在预设《法律保护你我他》第二课时(五年级下册)教学目标时,直接引用了教师用书上的目标:“通过模拟法庭活动,了解与青少年有关的法律法规,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和依法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但是由于学生对法庭的具体活动了解不多,课堂教学缺乏开展模拟法庭活动的基础。这位教师尽管在课堂模拟法庭活动中明确了分工,还准备了一些道具,但在模拟活动中,学生配合不起来,仅凭着经验和个人理解各持一词,结果大家不欢而散。
【反思与对策】
教师用书中的教学示例是编者广泛征集的优秀课例,具有各地特色。同样,名师编写的教案,其目标的确定也是以特定学生(大多是城市学生)为基础,具有城市特色,并不适合所有地区特别是文化差异较大的农村地区。因此,教学目标的确定,要因师制宜,因生施教。教师应该根据本地区、本校乃至本班的具体情况设计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案。在参考范例的基础上,删减过高或过低的教学目标,添加适合自身教学水平和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尤其当某些教学条件不具备时,教师要适当降低教学目标的难度,变通目标实施的方式方法,拓宽目标实现的渠道。
本课例中,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对法律比较陌生,加上法庭审判程序的复杂性,模拟法庭操作起来比较困难。所以,教师应该变通目标实现的方式:可以提前安排学生观看法制节目或少年法庭录像;或创造其他条件让学生观摩法庭庭审现场,为模拟法庭活动做充分准备;或者降低目标,课中播放少年模拟法庭视频,让学生了解法律实施的程序,感受法律尊严,课下适时组织学生开展模拟法庭活动。这样有准备的“拿来”,才能活学活用。
二、目标预设时的“跑偏现象”
【误区】
“跑偏现象”主要体现在:过于重视知识目标的预设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特别是忽视了品德课程的育人特点,致使品德课堂这架旅行车偏离了相应的轨道,最终导致目标达成的错位。这种过分注重知识目标的现象,在问题探究课型中尤为普遍。
【案例】
《可爱的动物》(一年级下册)一课,某教师预设了如下的目标:“知道并认识不同的动物,了解有关动物的知识;对动物进行分类,了解动物的不同特性。”课堂上,教师设计了一个“给动物分类”的活动,师生讨论、交流,从不同角度列举了动物分类的方式:根据生活地点,分为空中飞的、水里游的、地上跑的;根据动物体温的变化,分为恒温动物和变温动物;根据动物的食性、生活环境、有无脊椎可以分为……板书上写得满满的,俨然成了一堂学习动物分类知识的课。
【反思与对策】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目标主要由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与方法,知识三个维度来构成的,而且品德课以培养学生良好品德为核心,知识的学习只是达成其他目标的载体。但是,很多教师没有准确把握这一点,把品德课当作知识类的课程,导致了其他目标的偏离。教师应该充分理解品德课程三维目标的意义,从三个维度综合考虑学生各方面的发展需求,以此整合出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由于一年级的学生对动物的认识较少,《可爱的动物》一课给动物分类,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动物的一些基本特征,以此作为基础,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对动物的喜爱之情,而不是单纯学习动物的分类知识。
三、不同层次目标的“一锅粥现象”
【误区】
品德课有课程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之分,三者是有层次和梯度的。有些教师在预设课时目标时,没有认真解读课程目标体系,也没有理解单元目标在教材中的定位,混淆了课时目标与课程标准的分目标之间、不同课时目标之间,不同年级同一内容的教学目标之间的区别,出现了张冠李戴、喧宾夺主、高低不分等“一锅粥现象”。
【案例】
《可爱的动物》(一年级下册)第一课时,有位教师把本属于本单元最后一课时《我的承诺》中的“保护动物,人人有责”的教学目标提前放到了这一课时中。课堂上也设计了相应活动环节:环境被污染,森林被砍伐,动物无家可归,动物被人虐杀的图片,如何保护动物的讨论,制作保护动物的卡片等。结果,刚认识动物的可爱,就面临动物被虐杀的血腥场面,学生不知所措。
【反思与对策】
课程目标是宏观的、抽象的,是对教学活动基本、整体性的要求,它指明这个课程教学活动的方向和应当达到的水平。课时目标是微观的、具体的,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操作化,它通过师生之间的教学活动,把抽象的课程理念实践化。而单元目标是对本单元各课时教学目标的横向定位,各课时的教学内容是前后衔接和递进的,每一个课时目标都是围绕着单元目标展开的。所以预设课时教学目标时,应该弄明白它与单元目标以及课程目标的联系和区别。一些教师在预设课时目标时,容易陷入一个误区:即每一课时目标都从知识、能力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去表述,这其实是没有充分理解课时目标与课程目标的区别。三维目标是所有课程的目标分类,但是课时目标并不一定都按照这三个维度来分别表述,而是要整合在一起来表述。
案例过早地预设了“保护动物”的教学目标,混淆了课时目标之间的层次性和梯度性,属于“喧宾夺主”的行为。《可爱的动物》是该单元第一课时,该课主要让学生通过了解动物的外貌、生活习性等特点,感受动物的可爱,是本单元的铺垫课。《我的承诺》是本单元最后一课时,保护动物是这课时重点内容。
四、特殊目标的“摆设秀”
【误区】
由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相对比较笼统,在品德课教学中实现这些目标不易操作,更难以评价。所以,一些教师对这些特殊的目标存留摆设心理,即使预设了较为详细的目标,也没有认真思考如何落实到教学中去。课堂教学没有触动学生心灵,没有激发学生的情感,结果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成了摆设的“塑料花”。
【案例】
笔者最近听了《可爱的祖国》(二年级下册)一课,这位老师设计了这样的课时目标:“初步了解有关祖国的知识,感受到祖国的美丽和伟大,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教学安排了祖国知识大比拼和赞美祖国两个环节,前面交流名胜古迹、珍稀动植物、历史名人、现代化建设成就等诸多知识,后面通过绘画、歌唱、诗词朗诵等形式进行。整堂课以学国知识为主,赞美祖国的活动也平铺直叙,没有感情升华的环节和情景,一堂课下来,感受祖国的美丽和伟大的情感目标没有体现出来。
【反思与对策】
2011年版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强调了品德课的德育功能,而品德教学中的情感目标正是德育的重要抓手。本案例缺乏对情感目标的细化、具体化、可操作化。如何以丰富的感性材料把祖国等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如何把祖国知识转化为爱祖国的情感,让学生体会到祖国就像妈妈一样可亲可感,是落实情感目标的关键。本案例教师可以通过美丽的风景让学生感受祖国的美丽;可以结合家庭、家乡(社区)的前后变化,让他们体验祖国的发展;还可以安排后续的主题活动,让学生把爱祖国的情感付诸于行动。
五、动态目标的“冷漠无情”
【误区】
目标预设是为了更准确地完成教与学的双向任务,但是由于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视野的提升,在实施预设的目标时,还可能会生成动态的教学目标,这些新生成的动态目标往往会激发学生更多的灵感、更高的热情。但是大部分老师在预设教学目标时,没有预留动态目标生成的空间,也没有预设引领学生发散思维的教学时间。另一种状况,由于缺少预设空间,即使出现了动态的教学目标,不少老师也不敢正视,或被冷落,或被压制,常常被打入“冷宫”。
【案例】
在《我发现》(二年级下册)一课,有个老师预设了这样的目标:“激发学生好奇心,通过提问各种问题,让学生对自然现象或生活中的问题产生探究兴趣。”教学环节中也预设了“故事引领,激发探究兴趣”的环节,当老师让学生汇报:生活中还有哪些像苹果落地一样的现象。不少学生列举了由于地球引力而产生的自然现象。但是有个学生却说:“蒲公英、小鸟能飞上天,但太阳、月亮不会落到地上。”这就是新生成的动态探究目标,这些与地球引力方向相反的运动现象,能否证明地球的引力不是指向地心的?但是这位老师却忽视了这一课堂生成,没有给予恰当的处理。
【反思与对策】
教师在预设教学目标时,应该对目标的动态生成有预判,并且预留相应的教学时空,只有这样,学生的发散思维才会时时释放,学生的参与兴趣才会越来越浓。案例中,老师应该及时引领新生成的探究目标:蒲公英是依靠风的力量飞起来的,小鸟是依靠自身力量飞行的,他们都会受到地球的引力,只不过是暂时挣脱了地球引力而飞行。太阳、月球与地球的相互运动是星球之间的万有引力所致,不属于地球引力的范围。这样恰当地处理动态生成目标,学生会更加明白地球的引力特点。
隐性备课备什么
提到备课,有些老师就认为是写教案,其实两者不是一回事。教师备课不只是写文字教案,还包括隐性备课。隐性备课作为一种隐而不露的备课方式,却对上好课具有极大的潜在影响,是教师的学养累积,是教师的反思,是教师教学研究的证明。
备教材 备教材是一线教师备课的重要环节。教师要想上好课,先要钻研教材、读懂教材。教材是无数专家用心血与经验编写而成,是课堂教学的一个载体。教师要有钉子精神,要能“钻进去”,要把握教材的“二度三点”。 “三点”是指重点、难点和关键点。每篇教案都离不开这三点。教师要善于发掘、洞悉教材的这三点才能将课堂教学高效化。
备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教师传授知识的对象。要想达到高效的课堂教学,备学生是不可或缺且至关重要的一步。所谓“备学生”,就是要从不同的学生水平出发,尊重学生的个体,因材施教,既要面向全体,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能力进行分层。在备课时,教师应进行思考:①能够迷住我的学生的心是什么?(心理学选择原理――兴趣)②我的学生需要什么?(目的论选择原理――有用)③对我的学生来说什么重要?(价值论选择原理――价值)只有真正做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一一落实,进而理解学生,教在心灵。
备“内功” 隐性备课是教师学养累积的表现,是教师的内功。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其专业精神、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获得,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平时备课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自己的“内功”。笔者认为,隐性备课是学养的积累,学养累积需要教师广泛阅读。教师要多读书,将阅读变成习惯。
追问的艺术
追问要有导向性 英语课堂中的free talk 是师生交流最常见的一种交流方式,教师要在追问过程中有效的引导学生自己深入思考,就能使学生对所探索的内容有了更深刻全面的理解。所以教师设计问题时要有梯度,要引导学生去回答难度越来越高的问题。
追问要有启发性 英语课堂中的追问一定要有启发性,要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善于启发学生的智慧以及与问题相关的答案。
追问要会“追” 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情绪和积极性,努力创造一种真实的情境和轻松愉快的谈话氛围,让学生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中说得更自然、更投入。在提问中,教师要善于倾听,倾听可以让学生感觉到信任、民主、平等和尊重,这有助于教师掌控谈话内容,及时从学生身上得到反馈。
隐性备课对课堂追问艺术的体现
镜头一:江苏省英语特级教师沈峰在执教六年级的课时,学生问有关沈峰老师的名字、喜欢的颜色和动物之后,一个学生突然提问:
S1:Excuse m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the park?
T(追问):Go to the park? Yes, I’d love to. Now? Shall we go to the park now?
S1:No.
T(追问):When are we going to the park?(停顿, 接着追问) After the class,right?
S1:(思考沉默)At the weekend.
T:At the weekend. OK, OK, thank you. Sit down, please. So we’re going to…
镜头一充分表现了沈峰老师高超的课堂追问技巧。一位学生的意外提问并没有让沈老师感到措手不及,而是顺应学生提的问题反问能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通过老师的反问,引发学生思考以往所学的相关句型并结合实际情况回答,既增加了师生间的语言交流,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与运用能力。
镜头二:全国著名小学英语教师林丽在执教五年级《jobs》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她与学生有着这样的对话:
T: What’s my name?
S: May.
T: What’s my job?
S: Teacher.
T:What food do I like? Why?
S: Cake. Because it’s yummy.
T: What animal do I like?
S:Pig. Because they are lovely.
T: Can you tell me the things you like, using the sentences. First say it to your partner.
镜头二看起来是一段很简单、平常的对话,但是其覆盖了很多内容。其中包括了老师的姓名、工作、爱好等,学生在与教师交流并回答问题时,需要从以往所学的句型中找出与问题相匹配的答案,同时,林老师在设计这个free talk时也是为了接下来的chant环节做铺垫。其chant句型是“I like…,because it’s…”,真是一举两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