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书籍设计课程总结

书籍设计课程总结

时间:2023-10-10 16:08:5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书籍设计课程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书籍设计课程总结

第1篇

关键词:书籍设计;教学;方法;

现阶段,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国家教育教学体制的不断完善与提高,国内各个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无论是在办学水平、师资力量还是课程设置上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和转变。与此同时,为了适应建设应用性高职院校的新变化与要求,保证高校的教学质量,艺术设计专业各个课程的教育教学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书籍设计》课程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的一门核心技能课程,一直以来是伴随着国际国内图书市场的繁荣和图书对外交流的活跃而发展迅速。现代社会信息技术的千变万化以及多媒体时代的到来,使书籍设计也进入了多元化的时代。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单一的、传统的书籍设计教学模式已经难以满足行业需求,这就要求教师在书籍设计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应用新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手段,以达到良好的教学目标。笔者在分析新时代书籍设计现状的基础上,总结了现阶段书籍设计教学中存在的典型问题,并针对这些典型问题提出了书籍设计教学中几种有效的教学策略与方法。

新时代《书籍设计》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纵观当前各大院校《书籍设计》课程的教学现状,存在着较多的缺陷和不足,总结起来最突出的四个问题为: 师资力量与学生人数不成正比、教学内容过于陈旧、教学理念不合理、教学过程缺乏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1.师资力量与学生人数不成正比

师资力量与学生人数不成正比是现阶段我国艺术设计专业《书籍设计》课程中普遍存在的较为严重的问题之一。据了解,国际上要求艺术专业的师生比例最多不能超过1:5,在国外较多的艺术专业采取得是1:2的师生比例来开展教学。但是,纵观我国艺术设计专业《书籍设计》课程教学的师生比例,普遍存在的师生对比为1:20,有时甚至高达了1:30。这样的教学现状直接导致了教学环境拥挤,学生的创造能力得不到有效的发挥,对于《书籍设计》课程教学来说,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比例失调的现象一方面不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也不能满足《书籍设计》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

2.教学内容过于陈旧

随着新科技时代的到来,传统的印刷出版行业与互联网信息传播行业,新老两个信息传播媒介都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作为传统的印刷出版行业与互联网媒介信息传播的服务者,为了适应新科技发展的需求,《书籍设计》教学在内容的选择上也需要加入更多新颖的、符合时代需求的内容和思想。但是现阶段的书籍设计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教学思路没有做到与时代同步,教学大纲与计划都是日复一日的重复以前的内容,一方面不注重与社会联合进行教研活动的探讨,另一方面不注重优化课程的结构设置,这些导致了《书籍设计》课程人才的培养目标不明确,使得教学内容与实际岗位需求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

3.教学理念不合理

由于艺术学科的特殊性,使很多艺术专业课程在教学理念的设定上很容易走上标新立异的道路,《书籍设计》课程也未能幸免。在《书籍设计》的教学理念的设定中,很多艺术设计专业过于关注书籍的艺术设计创新,要求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注重新颖、独特,但是这样过于强调新奇的教学理念却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生所设计的书籍内容过于重视形式和异样,而缺乏实际操作的可行性。发挥创造力与想象力是要建立在合理的基础上的,而不是一味的天马行空的想象。这种过分的强调新奇的形式主义的理念,将直接导致《书籍设计》课程走入一种脱离社会实践的形而上学的怪圈。书籍设计是基于理论的艺术,要求学生的创新能够以普通大众的审美需求为切入点,这样才能够为普通大众服务,而现在很多教育者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却忽视了这一点。

4.教学过程缺乏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无论是什么专业的学习,其最终目的都是能够将理论联系实践,在离开课堂后更好的投身于实践中去,《书籍设计》这一课程也不例外,能够自主进行书籍的内容与形式的综合设计与实践才是《书籍设计》这一课程的最终的培训目标。《书籍设计》是科技发展与时代进步的产物,先进的科学技术为《书籍设计》提供了技术保障。正是基于此,《书籍设计》教学中除了应加大技术层面的学习:例如纸张工艺、印刷技术、制版技术等内容的教学外。还应加大其实践教学的比例,让学生在模拟工厂里切身的接触到这些新科技的力量。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来了解未来工作的具体工艺流程,通过实践教师的讲解熟悉其操作方法。但是事实上,目前《书籍设计》教学的现状却是,教学环节缺乏相应的综合训练与实践演练,整个教学环节之间缺乏联系性与完整性,导致学生只知道书籍设计相关的理论知识与应用方法,但因在实际工作中缺乏对书籍制作工艺了解,学生的作品往往很难最终制作成形。这样的教学过程会使得学生难以应用新的科学技术,缺乏实践能力,更会导致其走向社会之后无法及时适应行业的需求。

新时代关于《书籍设计》教学的思考

如果说师资力量与学生人数不成比例是艺术院校的配置问题的话,那么教师的教学内容过于陈旧、教学理念的不合理、教师教学过程中没有注重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就是教师的教学策略与方法问题。针对目前《书籍设计》课程教育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以上问题,笔者提出了几点具体的解决方法:

1.进一步加强艺术专业的师资力量

艺术专业中教师数量与学生数量不成正比,师资力量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个性发展。针对这样的教学现状,学校应该从以下四种方式来增强师资队伍建设:①进行退休教师的返聘,提高师资队伍的数量。②选拔高素质的高年级学生,实行高年级同专业的学生带领低年级的学生进步的方法。③实行学生分批上课的制度,使教师能够将学生分批、分层次进行教育。④增加外聘教师数量,寻找优秀的书籍设计从业者加入师资队伍。从这四个方面入手,对于提高艺术专业教师的师资力量与师资水平、更好的进行课堂与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与创新水平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2.转变传统的书籍设计内容

这一点是针对书籍设计的教学内容过于陈旧来说的,传统意义上的书籍设计被称之为装帧设计,概念的转变事实上也反映出了理念的变化。书籍设计指的是,对信息进行编排以及对封面、环衬、扉页、正文字体、图片等书籍方方面面的综合设计,这些内容已完全超越了装帧设计所强调的对书籍封面的单一设计理念。此外,电子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使纸张材料已不再是书籍设计的唯一载体,电子书籍正成为了人们阅读的新宠儿。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意义的书籍设计理念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要和需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契合时代的脚步,突破传统的设计观念,改变传统意义上一层不变的教学内容,增加新兴媒介与载体等教学内容,只有这样才能符合时代的要求,设计出更多更好的书籍作品。

3.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手段

这一点是针对现阶段教师的教学理念不合理而言的,教学理念的不合理往往就会导致教师的教学效果不明显,针对这一问题笔者提供三种合理的教学策略,以使得书籍设计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①情景教学法:这一教学策略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或者是通过语言渲染或者是通过多媒体辅助,来营造一个适合教学的环境。针对于书籍设计来说更多的是要求教师要以新型多媒体为硬件支持,将声音、光线、色彩有机结合,多个层次的向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这样就可以改变传统教学缺乏生机的场面,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②案例分析教学法:这一教学方法能够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并且能够突出学生的课堂主题地位。在案例分析教学法中,教师要提供各种经典的书籍,要求学生进行点评,并且明确优点和缺点。要求教师提供的书籍设计是最新鲜的设计理念和动态,这样的教学方法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又能够使其在思维上有所进步。③协作参与教学法:这样的教学方式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实践能力。在写作参与教学法中,教师要要求学生分组对一个课题进行讨论,要求多人完成一个书籍设计项目,并且针对书籍设计的具体内容进行相应的商议研讨。这样的教学策略能够集思广益使同学们在商议的过程中取得进步,更能够培养艺术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4.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这一点是针对书籍设计没有将理论和实际有机结合而言的。无论是什么样的教育其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能够使学生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书籍设计理论没有与实践有机结合这一难题,最有效的解决措施是建立一个校外教学实习基地,这样一来既能够生产,又能够使学生进行相应的实习与锻炼。校外实习基地的最佳选择一为印刷厂一为出版社,这两者一个能够保证书籍设计的印刷一个能够保证书籍设计的出版,这样的有机结合是对书籍设计的最好诠释。这样的校外教学实习基地,能够使学生看到自己的作品,使其更有动力进行创作和设计,并且能够将理论付诸于实践。

针对书籍设计现阶段的种种缺陷和弊端,我们要从完善艺术院校的师资力量、要转变传统的书籍设计内容、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这四个方面进行解决和完善,才能够产生良好的教学后果。其中在教学策略方面的转变是书籍设计的最重要环节,只有教师从根本上改变教学策略,才能够调动同学们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最终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书籍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文灏,唐玮.浅谈公共空间概念在书籍设计中的体现[J].出版发行研究,2013(1)

[2] 吕敬人.书艺问道[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

[3] 邓中和.书籍装帧创艺设计[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

[4] 孙群.书籍装帧设计课程教学构想与实践[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04

第2篇

关键词:设计提案;书籍设计;应用;浅谈

设计提案是在当今各类设计实践活动中所广泛采用的一种表达方式,工程领域里的投标书等就是一种典型的设计提案,在视觉传播设计领域中,设计提案的表达形式也越来越受到设计师和客户群体的重视;书籍设计作为视觉传播设计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也需在设计活动的过程中引用提案形式进行辅助。书籍设计是包括从选择材质到对书籍外观形态、内外信息等进行整体规划制作的过程,可令书籍具备可读性、美观性、实用性;书籍设计是一个时代生产力水平、审美观念等因素的综合显现。笔者以实践经验为基础,对设计提案在书籍设计活动中的应用进行浅要解析。

一、书籍设计提案当与书籍整体设计的风格一脉相承

提案是一种建议,设计提案即设计师向设计委托方(客户)就设计本身所提出的建议。在书籍设计中,设计师接受任务后首先需对书籍内容作出一定了解,前期调研中广泛搜集同类设计进行参考并进行认真分析,缜密构思加层层推理,将以书籍封面为代表的整体形象的大致风格确定下来,设计过程中应拟定数个方案供对方定夺,一并置入提案材料中,而后将拟表达的包括内容编排和形式等预期设计成果、材料印刷制作工艺等编辑成图文并茂的提案来向客户建议、并期待反馈意见,经过反复沟通修改后形成最终设计成果并付诸实施。

设计提案的形式很多,分纸质版和电子版两大类。书籍设计提案可以采用电子版,其方式有图片格式、投影演示PPT格式、动态格式等,既可以在面对客户群体时用投影大屏幕显示,也可以运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新媒体手段和社交软件平台来迅速传播并及时获得反馈信息;但电子版提案应当与纸质提案配合、同时使用,因为绝大部分书籍都是指纸质版的书籍。书籍设计的提案也可仅以纸质形式呈现,不论纸质还是电子版提案,其内容的图文编排风格、提案封面设计风格、整体装帧都应当与拟设计的书籍在整体上一脉相承。纸质版提案有用各种文件夹、订书机装订的简易版和设计装帧精美的册页版,而册页版提案中又可根据页面数量、设计内容和重要程度来选择不同装订形式;纸质版书籍设计提案当编排精致、页面简洁、主次分明,以显示对客户的尊重。必要时,纸质设计提案中还可附有印刷纸样、印刷成本核算等资料,令客户对设计成果及批量印刷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二、设计提案应当成为书籍设计价值的直接体现

书籍设计定稿后,在正式大规模印刷之前还需要打样、即制作少数与量产书籍采用相同纸张、装订工艺的样本,与量产不同的是样本图文并非印刷机印刷、而由高质量的数码打印机完成。毫无疑问,打样书籍是书籍设计成果中最接近量产实物的展示,但其打样成本较高,必须安排在设计提案所展示的整体设计方案之后。于是,设计提案就成为打样、印刷之前的书籍设计活动的价值之直接体现。这个价值既包括物质价值也包括精神价值,物质价值是设计提案及编排和设计活动本身,而精神价值即在设计活动中所应体现的人文素养。于书籍设计而言,人文素养是书籍设计的灵魂与核心,成功的书籍设计是设计师的人文素养之体现,是设计师运用个人人文素养底蕴而对设计素材、思路进行提炼的过程;书籍设计的技术工作从表面上看时再不断选择和更改图片、色彩、字体,是简单的技术操作,但背后却由人文底蕴所支撑。于书籍设计提案而言,人文素养体现在设计师能理解和吃透书籍主题、以最为恰当和传神的色彩、图案、插画等来对应和衬托文字,从而赋予设计提案以最佳的展示传播效果和沟通价值,设计提案在书籍设计活动中的应用是书籍设计价值的直接体现。

三、结语

设计提案的应用,是设计活动中的一种形式,这种形式运用得当,可以为设计活动增色不少。在书籍设计活动中,通过对设计主题进行良好的策划、推理、演绎,并将其过程在设计提案中表达,与客户进行当面或其他形式的互动沟通,再辅以提案本身良好的图文内容编排,将对书籍设计活动的顺利开展起到很大的辅助作用。但同时也要认识到仅仅有逻辑严密、内容全面的设计提案还不够,将设计的成果付诸实施、量产才是最后目的。本文对设计提案在书籍设计中的应用进行了简要解析,在今后的设计实践中笔者将进一步总结经验,以期改进提高工作方法和效率。

参考文献:

第3篇

美术老师工作总结   本学期,我担任六年级的美术教学工作。在辛勤的努力和忘我的认真工作下,我顺利的完成了本学期的工作。回顾这一学期,既忙碌,又充实,有工作中享受到的收获与喜悦,也有许多值得总结和反思的地方。现将本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政治思想:

  我始终爱党爱国。按照《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奉公守法,遵守社会公德。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为人师表。长期坚持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使自己能一如既往地热爱教育工作,注意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以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态度来对待工作,尽心尽力地搞好教学,一心一意地为了学生,一份真诚与质朴受到学生的肯定。坚持上下班制度,从未迟到早退,坚持教学“八认真”,加强学生的安全教育。

  二、教学工作: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认真遵照《美术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年龄特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认真备好周前课,课前精心准备,上好每节课。使学生学到了一定的基础知识,掌握了美术的基本技能和技巧,同时也学会了欣赏美和创造美,提高了学生学习美术的能力。在美术教学中,我注重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因此,我认为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我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的特有魅力,使课程内容形式和教学方式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同时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了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魅力。于是,我选择了绘画基础较好的学生上黑板来做示范,利用同桌帮助一些不会绘画的同学,使他们在美术学习过程中,逐步体会到美术学习的特征,激发部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形成他们应有的基本的美术素养和学习能力。

  三、学校少年宫工作:

  我结合学科特点和自身条件,组织部分学生参加学校少年宫国画班活动,我辅导的国画班成绩喜人:在学校“庆元旦美术作品展”中,展出的学生优秀的《戏剧人物》国画作品获得大家的一致好评;部分学生参加了“无线成都无限爱”书画竞赛爱心奉献活动。王梦婷同学在成都市“些经典、画经典”现场决赛中荣获二等奖。

  四、教研工作:

  课堂教学之余,我认真参加了各级组织的各种业务学习。本学期加大了学习的力度,认真研读了一些有关教科研方面的理论书籍,还从教育教学刊物的理论上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并虚心向其他教师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从而使自己能更好的进行教育教学工作。本期完成了教师的“四个一”工程。

  在一学期的工作中,通过不懈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来期我将继续努力,取得更好的成绩。

美术老师工作总结   时间总在不知不觉中,飞快而过,本学期教学工作即将结束。回顾本学期工作中的点点滴滴,有让人欢喜的地方,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在这里,我就对本学期的工作进行简单的总结。

  这一学期在学校的安排下,我担任了二年级七个班的美术课和美术室管理员的工作,在校领导和同事们的帮助下,我顺利的完成了各项工作,但也有许多值得改进和反思的地方。

  一、加强自身学习,不断提高思想业务素质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不能再仅仅持着“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得一桶水”的观念自以为是,而要有潺潺不断的活水。只有不断蓄水,不断充电,才能维持教学的青春活力。所以,本学期以来我都能坚持政治、业务学习,写好政治笔记和业务笔记。结合自身教学实际,主动向书本学习,向同事学习,向优秀的老师请教。利用书籍、认真学习了《美术新课程标准》、《美术新课程标准解读》,以及相关书籍。通过学习新课程标准让自己树立更为切合实际的教学理念,也明确了今后教学努力的方向。随着知识的更新,学生求知欲的不断增强与教学拓展内容的不断更新,也催促着我不断学习。通过集体培训、听课学习、公开课实践等使自己在教育教学方面不断进步。通过这些学习活动,不断充实了自己、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和见识,为自己更好的教学实践作好了准备。

  二、求实创新,认真开展教学、教研工作。

  教育教学是我们教师工作的首要任务。本学期,我将所学的新课程理念应用到课堂教学实践中,并根据学校工作安排时时补充教学内容,立足“用活新老教材,实践新理念。”力求让我的美术教学更具特色,形成自己的教学模式,更好地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提高美术教学质量。在日常教学中,我坚持切实做好课堂教学。课前认真做好充分准备,精心设计教案,运用电子白板,并结合各班的实际,灵活上好每一堂课,尽可能做到当堂内容当堂完成,课后仔细批改学生作

  业。课后根据得失及时写些教后感、教学反思,已积累教学经验。同时,我还积极和班主任进行沟通,了解学生,改进教法,突破学法,使每节美术课都能让学生有兴趣、有收获。总之,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我都以提高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力求让美术教学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到更大的作用。

  三、任劳任怨,完成学校工作。

  本学期,我校举行了一系列活动,如:创强验收、教室布置、队列队形比赛、一年级家长会、跳绳比赛、期终工作等。其中,涉及到我需要做的工作:为迎接省、市、县领导的检查验收,补充美术室的许多资料和器材的摆放,做到室内干净整洁;协助班主任更换好黑板报和学校的板报、班级标志牌;协助教研组长更换学校的版面;写好学校的奖状等,对于学校分配下来的每一项任务,我都能以最大的热情把它完成好,基本上能够做到不拈轻怕重,力求优质高效。

  经过一学期的努力,我与李萱老师的微型课题“构建生动有趣的美术课堂研究”,获陕西省教科所立项课题。我辅导的16名学生参加“关爱杯”书画赛分别获国家级一、二、三等奖。

  四、加强反思,及时总结教学得失。

  反思本学期来的工作,在看成绩的同时,也在思量着自己在工作中的不足。不足有以下几点:

  1、对于美术新课程标准的学习还不够深入,在新课程的实践中思考的还不够多,不能及时将一些想法和问题记录下来,进行反思。

  2、教科研方面本学期加大了学习的力度,认真研读了一些有关教科研方面的理论书籍,但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还不到位,研究做的不够细和实,没达到自己心中的目标。

  3、美术教学中有特色、有创意的东西还不够多,还缺乏个人的教学特色,今后还要多学习借鉴,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努力挖掘美术教学的特色点,以不断提高个人的教学能力。

美术老师工作总结   日子过得真快,转眼间,一个学期就要过去了。在校领导和同事们的帮助下,我顺利的完成了本学期的工作。回顾这一学期,既忙碌,又充实,有许多值得总结和反思的地方。现将本学期的工作做一个小结,借以促进提高。

  一、加强学习,不断提高思想业务素质。

  “学海无涯,教无止境”,只有不断充电,才能维持教学的青春和活力。所以,一直以来我都积极学习。一学期来,我认真参加学校组织的各学科的教研活动并认真做好记录。另外,我还利用书籍、网络认真学习了美术新课程标准、艺术教育新课程标准,以及相关的教育教学文章如。通过学习新课程标准让自己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也明确了今后教学努力的方向。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的更新,也催促着我不断学习。平时有机会还通过技能培训、外出听课等使自己在教育教学方面不断进步。通过这些学习活动,不断充实了自己、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和见识、为自己更好的教学实践作好了准备。

  二、求实创新,认真开展教学、教研工作。

  教育教学是我们教师工作的首要任务。本学期,我努力将所学的新课程理念应用到课堂教学实践中,立足用活教材,实践新理念。力求让我的美术教学更具特色,形成独具风格的教学模式,更好地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提高美术教学质量。

  本学期我任教四年级和五年级的美术课。在日常教学中,教学时注重课前的充分准备,精心设计教案,并结合各班的实际,灵活上好每一堂课,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学到美术方面的技能和相关的美术知识,尽可能做到当堂内容当堂完成,课后仔细修改学生的美术做品,,不同年级采用不同的批改方法并加注作业评语,注重学生的心理教育,鼓励学生自信给学生创造发展特长的空间,使学生对美术更有兴趣,同时提高学生的美术水平。另外,授课后根据得失及时写些教后感、教学反思,目的是为以后的教学积累经验。同时,我还积极和班主任进行沟通,了解学生,改进教法,突破学法。针对旧教材内容陈旧、单一、脱离学生实际问题,我积极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设计,设计了“我设计的鞋子(设计发明课)”、“造型独特的椅子(设计课)”等课,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对于我负责的变废为宝校本课程,为使每堂课都能让学生有所收获,课下收集生活中的可再利用的废品,并创新制作成样品给学生观看,开阔了学生的思路,重视了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培养,学生都十分喜爱上我的校本课程。学生所收获颇多。

  总之,不管在课堂教学,还是在选修课教学中,我都以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为目标,力求让美术教学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到更大的作用。

  三、任劳任怨,完成学校其他工作。

  本学期我校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其中不仅涉及到很多的美术宣传工作,有的更是需要我们全程积极参与创作作品。对于学校布置下来的每一项任务,我都能以我最大的热情把它完成好,基本上能够做到“任劳任怨、优质高效”。

  四、加强反思,及时总结教学得失。

  反思本学年来的工作,在喜看成绩的同时,也在思量着自己在工作中的不足。不足有以下几点:

  1、对于美术新课程标准的学习还不够深入,在新课程的实践中思考得还不够多,不能及时将一些教学想法和问题记录下来,进行反思。

第4篇

关键词: 探究式教学 初中数学课堂 应用

一、探究式学习的背景因素

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大背景下,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以学生发展为本教育目标的要求。因此,新课改以育人为核心,要求对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培养综合等方面进行改革,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这种导向使得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的学习上由“被动”变为“主动”,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继而实现学生的“自主”式学习,很多学者将这种学习称之为“探究”式学习,与以前的“接受”式学习相对应[1]。

探究式学习模式,教师必须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深入钻研教材、利用好教材、挖掘好教材、补充教材,优化教法,让学生真正自主学习、自主活动、自主发展。这一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学生“自我实现”的过程,它充分体现了罗杰斯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即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和需要出发,最大限度地适应学生的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能够主动地、独立地、创造性地学习[2]。

二、探究式学习在数学课堂中的运用

探究式教学课堂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上的教学活动如讨论、交流、思考等都是学生自己的活动,必须由其自己独立来完成[3]。数学教师的角色定位应为组织者或引导者,进行适当协调、点拨,但绝不能越俎代庖,否则,就会影响学生在课堂中的自我发挥。因此,在初中数学课堂中,教师应时刻注意合理调整教学计划。

1.引领问题――在探索研究中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作为数学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深入到学生中去,引领学生思考问题,激发其学习兴趣,而不应该居高临下地站在三尺讲台上,无视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一刀切、填鸭式等教学方式。教师应当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学有所得,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譬如,在学习七年级第四章一元一次方程时,教师可以引领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探究在商业中存在的盈利或亏损的内涵。学生通过讨论,对盈利和亏损大致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以后,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两本书籍卖价均为60元,如其中一本书籍,卖出后盈利25%,而如果另一本书籍卖出后亏损25%,那么卖这两本书籍是盈利还是亏损呢?此时,学生可就此进行思考,进行大致的估算,然后通过精确计算,对估算结果是否正确进行检验。具体步骤如下:

解:设盈利25%的书籍的进价为x元

x+25%x=60

由此得x=48

设亏损25%的书籍的进价为y元

y-25%y =60

由此得y=80

两本书籍的进价是x+y=128元,

两本书籍的售价120元.

因为进价>售价

所以卖这两本书籍总的是亏损。

在这道题的讨论中,学生往往很容易理解为既不盈利又不亏损,但通过设立方程解答以后,就会发现其实一本盈利25%,另一本亏损25%,表面看似持平,结果却因为每本书籍的盈利率的标准量不同,最终导致亏损。通过引导学生对这类问题的探究,使其明白没进行计算之前的估计是错误的,从而激发其对一元一次方程解决现实问题的浓厚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甚至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举一反三地自主进行探索研究。

2.合作交流――在思维碰撞中发展能力

探究式教学活动,注重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这与传统课堂教学中较为重视师生之间的联系、沟通,而忽略学生之间的相互联系有很大区别。依据探究式教学理论,数学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探究认知的过程,而且是一个交流与合作的过程,因此,应以学生的主动探究学习为主,教师可以创设情境,设计优质教案方案,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开放的活动方式提供宽松和民主的环境。这样,更有利于学生主体意识的发挥,促进学生智力、情感和社会技能的发展,以及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彻底改变“教师主讲,学生主听”的单一的教学组织形式,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合作,同时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要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去探索未知的知识,从而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提高。

3.总结反思――在体验感悟中养成习惯

课堂教学中,重视情境教学,营造探究氛围,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因为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将书本上的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转化为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够吸引学生参与讨论,培养他们在探究学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问题解决以后,注意总结反思,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结语

总之,探究式教学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应用,不仅可以促使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克服机械记忆概念、反复做练习题的学习方式,转化为自主探索,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而且可以让学生身处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学习知识,为他们的个性发展、自我展示、个人潜力的发挥搭建平台,激发他们热爱学习、自觉学习的潜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这些均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刘媛媛.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1,(36):107.

第5篇

当前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风景园林行业竞争也是十分激烈,这些对于风景园林专业提出了更加严峻的挑战,对于这个专业的学生来说也是巨大的发展机会。华中农业大学楚天学院作为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应用型人才培养,这使得毕业生在当前就业形势不乐观的情况下具有比较强的竞争力。

1独立学院风景园林艺术原理教学现状

1.1授课对象

风景园林艺术原理需要学生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达到对传统园林艺术历史以及现代园林发展趋势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培养学生园林表现形式、现代环境表达,掌握风景园林设计的一般原理和方法、创新思维,并且能够准确表达自己的设计理念。但对于独立院校的学生而言,要学好这门课程存在一定的难度。一方面,他们的学习基础、学习动力、自制力等都比重点院校的学生稍逊一筹;另一方面,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态度欠端正,认为风景园林艺术原理在风景园林专业课程中不重要,作为风景园林设计者,只要会搞设计、懂施工就行了,从而忽视了设计理念或思维的创新源于理论的学习,这些因素无形中增加了该课程的授课难度。

1.2课程内容

风景园林艺术原理是研究风景园林艺术理论和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原理的学科。主要任务是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获得场地、视景、空间和风景园林发展历史的基本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外部空间设计意识和独立的设计研究能力,为学习后面的风景园林设计课程打基础、做准备。该课程综合性强,理论性强,包含的内容很多,既要有美学基础知识、建筑学、植物学以及环境生态学等背景知识作支持,也要了解园林形式及其风格的形成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之间的联系。

另外,独立院校教学内容和教材的选取等与母体高校是一样的,母体高校培养的侧重点在于研究型人才;而独立院校受到诸如办学条件等的限制,部分基础课程尚未开设,学生掌握的基本知识较为薄弱,因此照搬母体高校的教学内容的安排肯定是不合适的。

1.3教学条件

该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有模型帮助学生理解,模型室现在还未启动,本课程为设计打基础,课程里面讲述完理论后,会有相关的课程实践,需要教室,目前也比较缺乏。同时,这门课程需要有比较宽阔的知识面,目前我校在专业书籍方面还比较缺乏,学生在图书馆几乎很难借到相关的专业书籍,学院也没有相关的图书储备;我校教师大多都是年轻教师,需要不断学习提高,所以书籍的配备势在必行,包括校图书馆和系办公室。

2风景园林艺术原理课程教学改革对策

针对以上教学现状,根据独立院校教育的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按照职业综合能力的要求,对风景园林艺术原理课程教学需要进行改革。风景园林艺术原理,涉及内容多,目前还没有形成完善的教学体系。随着我校风景园林专业的开设和培养方案的调整,完善教学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已迫在眉睫。

课程教学改革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第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同时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注重积累信息资料,坚持集体备课,加强教师间的交流;第二,对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等进行系统的改革。

2.1教学内容改革

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调整教学内容。拓展教学内容,动态更新扩展内容:全面改革传统的教学内容,注意推陈出新,不断融入新的内容。将传统的园林、城市绿地的内容拓展至大地景观,以及整个人居环境,并不断融入学科发展的新知识、新观点,如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应用,新的园林设计思潮,生态景观等。

完善课程体系:处理好各门课程实践的关系,将园林设计、风景区规划、绿地系统规划、园林植物造景、园林史、等课程理论有机联系,有效利用户外场地和环境。可以适当地安排实践课,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归纳和总结,把课堂教学重点内容放在风景园林艺术的应用方式上来。

2.2教学方法、手段应用及考试改革

探索适合本课程特点的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讲解”、“现场考察”、“讲解评论”、“师生讨论”、“专题调研”等多种形式穿插,激励教学,创造充满活力的教学环境。

加强教学环节,动态的完成“课堂讲解—课后作业作业—专题调研—总结汇报”的全过程。并且,改革考核办法,加强过程考核,避免简单地以考试作为评分标准,强调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3教学条件与教学管理改革

改善教学条件,购置国内外先进图书资料,以提高师生的理论造诣;购置电子读物,制作一套有本课程特点的幻灯片;建模型教室,增强学生的感官认知;配备专业制图教室,提高学生动手能力。规范和完善教学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案,并不断修改与调整。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教案和教学内容,编写一本适合本校特点的教材。

同时,必须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将教学资源整合上网,使得学生掌握资料更加便捷。

3结语

通过对风景园林艺术原理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及考核方式的改革,改变了学生以往学习的被动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意识,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但仍存在诸多不足,如风景园林艺术原理理论只是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知道作用的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仍没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还需要在教学中不断总结,不断完善,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注:本文为华中农业大学优质课程建设项目

第6篇

一、抛砖引玉,融趣于教,让学生会读

只有教给学生阅读方法,让学生学会读书,学生课外阅读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首先,要做到“三个结合”,即课内外有机结合,泛读与精读有机结合,读书与笔记有机结合。

其次,要上好各类课外阅读指导课。一是上好读前指导课,如文学导读、名著导读、同主题导读等。二是上好读中交流课,在质疑解难中把学生的阅读向纵深引进。三是上好读后分享课,引导学生将课外阅读的成果在班内展示,与同伴分享,相互借鉴、提高。

阅读方法众多,因人而异,因书而宜,应倡导学生进行开放式读书、个性化读书,不拘泥于传统方法。

二、课内与课外联动,培养阅读习惯,让学生多读

小学生在养成并保持良好课外阅读习惯的过程中,要做好以下几点:

1.让学生会选择。一方面,要指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读物。教师不仅要向学生提供或推荐优秀的少儿读物,还要加强对学生家长的指导,使其配合教师,教会学生选择积极的、思想健康的读物。另一方面,要教学生在有益的读物中学会选择对自己有用的信息。

2.给予学生适当的“强制”。通过来自教师或家长的适度外部强制,逐步使学生过渡到自我“强制”,即强制自己按照良好的课外阅读态度、方法阅读。这样就会习惯成自然。

3.重视抓好开端,由易到难,逐步养成。首先,要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向他们提出不同的阅读要求,做到循序渐进。其次,教师一旦提出某种要求,就必须坚定不移,尤其在个别学生身上表现出不良倾向的时候,更要严格要求,毫不放松。最后,教师要坚持以正面引导为主,留心发现学生因课外阅读而取得好效果的典型,给予积极正确的评价,树立榜样,影响其他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

三、分享与激励并举,营造阅读氛围,让学生想读

为了达到“以读促思、以思促说、以说促写”的目的,收到“阅读”、“思考”、“表达”交叉应用的效果,可尝试如下活动:

1.开展故事演讲比赛,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学校可定期地开展故事演讲比赛,促进各个年级间的互动。老师可在班上开展兴趣小组的演讲比赛,如根据学生兴趣小组推荐的书籍进行故事演讲比赛,更可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创作故事的演讲,并把每期的演讲记录下来,在下期开始前进行表扬性总结。在故事演讲比赛中,学生不仅简单地复述故事内容,为了表现得更形象,还会配上肢体语言等达到惟妙惟肖的效果。在自我创作的故事中,学生往往会几个人配合塑造故事情节,不仅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而且展现了很强的创新能力,这样就能够从综合方面提高学生的能力素质。

2.开展故事绘画活动,发挥学生想象空间。在培养阅读兴趣的过程中,班级可开展故事绘画活动,让学生从自己一段时间内阅读的故事中挑出最喜欢的一个故事,充分发挥想象力绘画。如,学生曾经就以自己的形象画了“毛遂自荐”的历史故事,贴在图书角,鼓励了很多学生创作自己的漫画等作品。后来就出现了“申奥故事”、“柯烂斧锈”、“囊萤”等好的绘画作品。

3.组织编辑手抄报。手抄报集学生的读书、编辑、绘画、书写能力于一体,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读书所得。每次安排手抄报内容时,教师要根据主题,提出相关的编辑要求,有意识地指导有关课外读物中的内容。学生按照要求,发挥自主作用,寻找相关的课外读物,完成手抄报的编辑。定期评比,逐步提高要求,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养成多读书、多积累、善于收集的好习惯。

四、家校配合,“悦”读无穷

小学生的自制能力比较差,在学校里常常要在老师的引导下才会积极主动地阅读各类书籍,在家又容易受到电视、游戏等影响,导致课外阅读的连续性和时间效率性无法得到有效保证。老师应该寻求与家长配合,共同建立一个学校加家庭的阅读氛围机制。鼓励家长们配合,在家里规划建立一个阅读的小空间,这个小空间由学生和家长自己商量设计布置,如包括书柜、花卉、贴图等;鼓励家长参与自己孩子的阅读计划,每天用半小时左右时间相互听读,讲见闻,欣赏优美散文,分享阅读心得。家长通过言传身教给孩子树立典范,这样,学生觉得阅读津津有味、乐趣无穷。家长与孩子的感情会在交流中得到加深、得到升华。

第7篇

一、指导思想

1、把读书作为教师精神成长和专业化发展的需要,逐步养成“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的良好习惯,促进自己更新及理论素养、教育能力、人文素养的整体提升,争做人民满意的教师,每天要研读1小时。

2、读书要与反思相结合,提倡带着问题读书,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读书要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注重实效;要个人阅读要与集中学习相结合,广泛交流,相互启发,共同提高,理解新课程,融入新课程,实施新课程;

二、读书目标

1、通过学习教育经典理论,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教育创新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

2、通过学习教育经典理论,使自己业务精良,胜任新课程教学,成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充满生机活力的小学教师。

3、通过学习教育经典理论活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教师职业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

4、通过学习教育经典理论活动,丰富自身个人文涵养,强化自身修养。

5、读写结合,有所思就记录下来,旨在养成习惯。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养成固定时间读书的习惯,从书中反思自己。重点谈学习体会、感悟,提出思考性问题,

三、读书内容

1、《小学教学设计》、《小学数学教师》、《听窦桂梅老师讲课》2、教育类的书籍:《家庭教育》、《夸赞孩子的艺术》3、自己喜欢的文学性教强的书籍:杂志《读者》、《家庭》、《女报》外国经典名著等。4、儿童文学:《淘气包马小跳》、《海蒂》秦文君小说系列

四、读书形式

1、个人自学为主,集中学习为辅。充分利用课余时间阅读有关书目,做好读书笔记,写好心得体会。及时认真地进行教学反思。让读书成为自己的自觉行动,学习成为自己的一种需要。

第8篇

关键词:新课标 高中历史教材 专题史 通史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1-0254-01

一、研究背景

2003年我国教育部制订颁布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新课标”),极大地推了基础历史教育课程改革的进程,而作为“教师教本”、“学生学本”的历史教材成为了本次改革的重点关注对象。正如《历史教学》主编任世江先生所言:“教材是决定高中课程改革成败的第一道门槛。”这些各具风格的教科书在“内容立意、选材标准、理论运用、辅助设计等方面均有某些差异”,但在编写体例上均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建立了以政治史、经济史和思想文化史等模块为架构、历史专题为单元,贯通古今、中外关联的的学科知识体系”。新教材由必修和选修两部分构成,以“人教版”为例,必修分为历史(Ⅰ)、历史(Ⅱ)、历史(Ⅲ)三个学习模块,包括25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学习专题,分别反映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的重要历史内容,是全体高中学生必须学习的基本内容。

二、研究动因

创新的教材编写体例,尤其是“模块+专题”的模式一改沿用了近百年的章节通史面貌,在为高中历史教学活动注入了新鲜活力的同时也引发了“教师不知道怎么教、学生不知道怎么学”等诸多问题。学者专家、一线教师纷纷参与质疑与研讨,畅所欲言,建议献策。

新课标历史教材推行十余年来,相配套的新型教学思路和教学模式得到了充分的研究讨论,而随着高中历史教师专题史教学经验的不断丰富,作为核心受众的高中学生对新教材的评价和满意程度的变化与现状却并没有得到足够的跟进与关注,这也是本次调研的出发点。

三、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本次调研以陕西宝鸡某中学为对象,考虑到对高中历史教材整体的了解程度,本次调查将目标锁定该校文科高三学生,进而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在该校高三年级随机划分的四个文科班(各班差异小,班内差异大)中抽取一个班同学进行调查。发放本人自行设计的《新课标高中专题史历史教材的学生满意》纸板调查问卷,总计发放问卷52份,回收有效问卷50份,有效率达96.2%。由于班级内部学生历史成绩参差多样,使得问卷的结果更具丰富性,进而使用Excel、SPSSStatistics22定量分析软件录入和处理原始数据。

四、研究数据与分析

据了解,该校历史教学统一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新课标普通高中历史教材。为防止被调查者的混淆,我们在问卷的开头就核心概念以通俗的语言进行了说明:专题史教材:即现行高中历史教材模式,按主题分为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专题模块。通史教材:即现行初中历史教材模式,按时间顺序分为古代史、近代史等。

1.描述性评价

在“你如何评价专题史模式的历史教材?”和“你如何评价通史模式的历史教材?”两个问题中,笔者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分别就每个模式历史教材设置了描述其优点或者不足选项各三个,并列有“其他”选项作为开放性填空栏。要求被调查者按照个人认为的重要程度排出前三位,排名第一的选项计三分,第二计两分,第三计一分。进而按照“(Σ频数×权值)/本题填写人次”计算每个选项的平均综合得分情况以反映选项的综合排名情况,得分越高表示综合排序越靠前,获得被调查者的认可程度越高。

统计显示,同学们对“专题史”模式历史教材的评价较为多元,褒贬不一。一方面,专题史教材“以专题为视角,有利于知识深化和拓展”和“以专题为线索,有利于知识系统的构建”两个选项综合得分名列第一(1.52分)、第二(1.26),“较好解决了中学课程设计相对稳定与当代历史科学迅猛发展的矛盾”也获得了0.54的综合得分,可见同学们对专题教材在构建知识系统、深化拓展知识等方面的优点颇为认可,这也与新课标从变革为“模块-专题”模式的初衷相符合。另一方面,专题史教材的弊端也给同学们带来的困扰,“课程结构跳跃性大,难以清晰地理解和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与“难以综合多方面时代背景,准确理解和解释历史现象和本质”两个选项分别获得了1.06和1.1的综合得分,分值上与专题史教材优点的选项极为相近。而“和初中阶段已有的知识经验相背离,学习困难增加”这一选项仅获得了0.34的得分,可见绝大多数同学能够很好地完成和适应初、高中不同模式的历史教材之间的转换。

而在对“通史”模式历史教材的评价方面,呈现了清晰的“一边倒”趋势。描述通史教材优点的三个选项获得了绝对优势的综合得分:“以时间为脉络,内容上下贯通,能快速理清历史发展的过程”选项得分最高(2.32),“将经济政治文化融为一体,有利于知识迁移和理解”排名第二(1.34分),“内容广泛,涵盖面广”排名第三(0.94)。而相比之下,描述通史模式教材的缺点的三个选项都只获得了较低的认可程度:“仅仅是枯燥浅显的时间顺序,难以深入分析和把握事件本质”(0.46)、“内容混杂,难以深入剖析历史事件”(0.42)和“不利于对相似内容或主题的历史事件进行归纳总结,构建知识体系”(0.54)。

2.综合评价与相关因素

“总的来看,你更喜欢通史模式的历史教材,还是专题史模式的历史教材?”一问旨在测量总体上被调查者对不同模式历史教材的亲睐趋向,有72%的人都表示更喜欢通史模式的历史教材,仅有28%的人更为喜欢专题史模式的历史教材。这反映出相较专题史的优点,其弊端对同学们产生了更大的影响,从而影响了同学们的喜爱程度,这也与前文描述性评价的统计结果遥相呼应。

“从总体上看,你是否满意现行专题史模式的高中历史课本?”一问则直接测量高中生对现行专题模式历史教材的满意度。有30%的同学明确表示“不满意,亟需改革”,另有38%的同学的认为“一般,可以更完善”,选择“满意,已经很好了”选项的同学占到了三分之一(32%)。

进而考察该评价是否因被调查者的历史知识水平而不同。问卷最后一个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如实填写“上次月考的历史分数”,考虑到该班同学的历史任课教师与考试卷相同,故使用“上次月考历史分数”测量与评估被调查者的历史知识水平具有可靠性。通过SPSSStatistics22定量分析软件处理问卷数据,将上次月考历史成绩得分在80分以上的同学归入成绩“高”等;“60-80分”的编码为成绩“中”等;60分以下的归位成绩“低”等。

运用卡方检验考察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性,检验结果显示:Pearson Chi-Square=0.596,Sig.=0.964 >0.05,所以,不同历史知识水平的受访者对现行专题模式高中历史教材的总体评价无明显显著性差异。

3.补充阅读情况

考虑到课内的历史教材并非在校学生获取历史知识的唯一渠道,课外阅读可能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我就进一步调查了该校同学历史类课外书籍的阅读情况。

调查显示,有60%的同学读过1-2本的通史类课外书籍,如《上下五千年》、《全球通史》等,有14%的人读过三本以上,仅26%的同学没有读过任何通史类课外书籍。而《中国经济史》、《中国官僚政治制度》、《中华文明之光》等专题史类的课外历史书籍的阅读情况则不容乐观,有76%的同学表示没有读过,而仅20%的同学读过1-2本,仅2位同学表示读过3本以上。分析认为,专题史类的课外书籍的内容难度通常较通史类大,可能影响同学们的阅读选择。而绝大多数同学历史课外阅读以“通史类”书籍为主,较好地辅助了“模块-专题”模式的课内历史知识的学习,有利于弥补专题史教材时间脉络不清晰,政治、经济、文化各模块分离不利于高中生整全知识体系的构建等不足。

第9篇

关键词:建构主义;Android编程;教材设计

0、引言

近年来,我国移动互联网迅猛发展,智能手机用户数量连年上升,已近4亿,其中,Android手机市场占有率超过80%,移动软件开发人员需求旺盛,因此许多高校开始尝试开设Android相关课程,但是,各高校普遍存在师资缺乏、适用教材难寻等问题。

教材作为体现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模式的知识载体,在教学过程中起着引导教学方向、保证教学质量的作用,因此,符合高校课堂教学需求的教材非常重要。目前已有的Android相关书籍大部分是技术参考书、培训用书或经典案例教程,大多不符合高校Android相关课程的教学需要。

Android编程课程重基础与实践,而且教学课时短,强调“师傅引进门、修行在个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而来,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它要求学生用探索法、发现法来建构知识,强调学习中的互助合作,要求学生主动收集和分析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对所学的内容进行建构。这一观点非常符合高校Android课程的教学特征,因此可以尝试从建构主义视角去分析和设计Android编程教材。

1、国内Android图书现状分析

1.1 Android图书出版情况

笔者于2014年1月在当当网以“Android”为关键字对相关书籍进行搜索,共搜索到288本(有些Android书籍可能未在当当网上销售),其中2009年出版的仅有7本,2010年出版的有22本,2011年出版的有54本,2012年出版的有113本,2013年出版的有92本,可知近两年出版的Android书籍很多(见图1)。

根据书籍主讲内容,我们可将288本书分为以下7类:Android应用开发入门、Android手机游戏开发、Android案例开发教程、Android手机操作、Android高级编程(如网络编程和3D编程等)、Android系统原理与内核、Android安全。其中,Android应用开发入门与Android手机游戏开发书籍居多,与人才市场上Android应用开发工程师和Android游戏开发工程师需求量相符。

根据内容介绍、目录以及编写体例等内容,图书可分为以下5类:①技术人员根据自己的开发经验和成果总结成的学习笔记或技术手册;②培训机构根据培训实践在培训讲义基础上整理的培训教材;③详细介绍经典案例的案例教程;④国外优秀Android书的翻译本或改编版;⑤高校教师设计和编写的教材。这些图书以面向就业、自学、培训导向居多,由教学经验丰富的高校教师根据高校培养目标和教学特点设计的面向高校学生的教材则非常少。

此外,封面上明确标明各级各类规划教材或系列教材的不到30本,说明多数教材为零散行为。从图书篇幅来看,技术手册、培训教材、案例教程篇幅往往较长,在500页左右,而高校教材的篇幅大部分在300页甚至200页以内。

1.2 Android教材内容分析

笔者选取了10本Android应用开发入门教材(见表1)进行比较,以确定Android应用开发入门所需掌握的知识点,选取时主要参考以下4点:①封面标明XXX规划教材或XXX系列教材;②多个出版社出版的;③尽量最近出版;④销量比较大的(如已改版)。

表2所示为10本教材在所含知识点、教材阐述方式(如是否包含综合示例、章节小结和课后练习等)的统计。由表2可知,Android应用开发入门必须包含Android环境搭建、Android界面设计、Android事件处理、Handler消息处理等Android的四大组件,以及Intent、Android中数据的存储等知识点,而简单图形图像、Android资源介绍、网络编程、多媒体编程、游戏开发、NDK开发、位置服务和地图、综合示例等可作为拓展知识,让学习者进行选择性的学习。

Android课程现有教材存在两种倾向:一种是过分强调实践,教材中详细列出了各个操作的步骤,缺乏必要的理论、原理的介绍,大部分学生根据教材讲解能够完成案例、实现功能,却不能举一反三,这种教材随着Android技术的更新与发展很容易被淘汰;另一种是过分强调理论的系统性、逻辑性,而忽视了实践能力培养,教材中详细列出了各个知识点的作用或功能说明,学生可以对Android有大致了解,明白如何做Android开发,但是要具体开发某个示例时,却无从下手。

由于Android编程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非常强的新课程,理论与实践间需要有效平衡,因此有必要分析Android课程的特点、结合高校教学特色,探索和设计一本符合高校教学要求的Android优秀教材。

2、Android编程教材设计

2.1 教材设计理念

Android编程是Android应用开发的入门级课程,除了要讲解Android应用开发理论基础,培养学生Android应用开发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Android编程的方法,养成规范的代码编写习惯,为后续Android高级应用开发学习打好基础。因此,在教材设计时,理论与实践要对半分,理论部分本着常用、实用、够用原则来编写,实践部分注重运行效果、功能的分析,通过设问引发学生的思考。在教材中只列出一些关键代码,完整的功能实现则由学生自主完成。

高校课程教学与社会培训集中授课不同,具有课时少、间隔长、课堂教学内容有限、对学生课后要求不高等特点。通常,一门课程一个星期只上一次。若想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好课程,就需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其主动地进行课后学习。因此教材中教学示例的选取要尽可能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再次遇到该情景时,会自然联想到课上所学的知识,有助于知识的迁移与巩固。教材中应多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与讨论,只有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印象才会深刻;同时,教材中应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清晰的知识结构图、简练的章节小结,以方便学生掌握重难点和复习。

除此之外,教材设计时,还需注意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内容要有层次性;教材内容要与时俱进,基于最新版本,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教材篇幅要适中,以免给学生带来畏难情绪。

2.2 教材体系结构设计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已确定Android编程必须包含的知识点以及一些可选的知识点,考虑到可选知识点之间相对独立、高校教学课时有限、教材篇幅不宜过长等问题,没必要将所有可选内容都放到教材中。根据市场需求和知识使用的频率,最终选取的可选知识包括简单图形图像、网络编程、位置服务和地图、综合示例。对于相同的知识点,不同的教材组织顺序会有所不同,但有些知识点之间有严格的先后关系。知识点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

组织教材内容时,主要参考知识点间内在的先后联系、知识点的难易程度以及知识点的使用频率。综合考虑教材单个章节的内容不宜过多(如将Android界面设计分为Android界面编程基础和Android界面编程高级两章),知识对比学习(如将数据存储之SharedPreference、数据存储之文件存储、数据存储之SQLite数据库等合为一章)等因素,最终将教材分为三大部分:基础入门篇、技能提升篇和专题教学篇。

基础入门篇主要讲解Android编程最基础的知识,如界面设计、事件处理等。通过该部分的学习,学生能够设计出一些简单的手机软件界面,对手机软件有一个视觉感官体验,但不涉及业务逻辑处理,处于设计阶段。

技能提升篇主要讲解Android比较核心和特色的内容,如Android的四大组件、Android的数据存储等。通过该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将对Android应用程序的开发步骤和执行原理有一个比较深的领会,能够自主开发一些有一定功能的应用程序。这部分的学习会经常设计业务逻辑代码,进入编程阶段。

专题教学篇主要是对Android应用开发中的高级部分进行专项学习,如网络编程、位置服务等。这部分内容学生可根据兴趣以及实际需求进行选择性地学习。通过该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将对某一块Android应用开发非常熟练。

教材设计时,考虑到学习者的个性化特征,可以将知识有针对性地分为基础、进阶、高级等,并在教材中给出明确标记,使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都能够从教材中学习到相应的技能。同时,作为一本教材,学完每一章内容后,应及时进行总结,让学生从众多知识点中把握重难点,梳理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还应对学生所学内容进行形成性评价,以便及时获取学生的掌握效果,帮助教师调整教学方案和教学进度。因此,每章除了教学内容外,还包括章节小结和课后习题。Android手机编程教材最终的目录安排如表3所示。

2.3 教材章节内容设计

教材每章内容包括:本章要点、本章知识结构图、本章示例截图、本章概况、知识点介绍、示例效果演示、示例界面分析、示例程序结构分析、关键代码展示、注意事项、问题与讨论、本章小结和课后练习。章节内容组织顺序如图3所示。

“本章要点”部分简要概括本章包含的知识点以及需要达到的目标,学生带着目的去学习,更能抓住重点;“本章知识结构图”部分则通过图解展现各知识点间的逻辑关系,一目了然,方便读者课后复习和回忆;“本章示例截图”部分展示本章将要实现的案例效果,给学生直观印象,使之明白学完本章内容后,能够做什么,吸引学生注意力;“本章概况”部分则用文字描述本章的主要内容,与前面所学知识点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些内容有什么作用、能够干什么、有哪些应用。“知识点介绍”部分讲解各知识点功能、如何使用等;接着通过一个具体的示例将相关知识点关联起来。示例设计以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实用为原则,尽可能将前面所学内容添加进来,以方便学生复习、巩固。首先是“示例效果演示”,展示示例运行的效果图,以及用户操作后相关界面变化的效果图;然后用图解法对这些效果图的界面进行分析,使读者明白界面具体是如何实现的;接下来即可进行代码的编写。但教材不是视频,视频教学可以手把手教编写代码,而教材更多是教如何阅读已有的代码,它是一个展示代码的载体,应注重代码整体结构分析,使学生快速了解该程序包含哪些文件,每个文件的作用又是什么,使学生明白其原理,启发学生思考,而不应只列出长长的代码,让学生立即钻入代码实现的细节中,机械地记忆代码。

了解程序结构之后,下面就是对一些比较关键的代码进行详细说明。教材中不宜列出所有的代码,一方面容易使教材篇幅过长,另一方面不能为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代码的表现形式要方便读者阅读和教材自身描述,主要采取以下措施:①显示代码所在文件的相对路径,方便学生快速定位;②对于部分关键语句给出必要注释;③为每行代码添加行号。即使关键代码也要符合代码编写规范。程序的完整代码可共享在网站上,由学生自由下载。学生通过书上给出的代码并不能运行得到结果,需要根据自己的理解,把代码补充完整,这也符合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效果,提高其成就感,确实做不出来时也可以下载和参考给出的代码,与之比较存在哪些差异,这也是一种提升的手段。

“注意事项”部分主要提示代码中一些容易出错的地方、程序运行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以及一些编码规范要求说明,在教材中以加粗、下划线或对话框的形式引起学生注意。同时对程序中的一些关键步骤和问题引发学生讨论,例如不这么做可不可以?如果要添加一个功能,怎么实现等。通过这种方式启发学生思考、课后实践、举一反三,促使学生知识的迁移。

“本章小结”回顾本章所学知识,突出本章的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梳理、复习所学知识。最后是“课后练习”,既包括基础概念题,也包括扩展实践题,对本章的示例效果给出建设性的修改意见,让学生课后自主实现,诱导学生去思考、探讨某些问题,方便教师及时检查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调整教学方式。学生也可在课后实践中提高自己的技能,巩固所学知识。

3、教材应用综述

《Android应用开发教程》教材编写后,经过内部试用、培训班讲义等多轮使用,再根据使用效果进行改编,并于2013年1月在江西高校出版社出版。该书出版一年来,被江西省11所高校选用,如江西师范大学、江西财经大学、东华理工大学、赣南师范学院等本科院校以及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南昌工学院、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等多所专科院校,江西省外也有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厦门理工学院软件学院等十多所高校选用本书,累计已有2000多学生使用。本教材的出版,带动了部分高校开设Android相关课程,同时吸引了一批网友的关注。许多教师与网友反映,教材实用、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可读性强,特别适合于大学课堂教学和入门自学。

为了方便学校使用,我们还开发了教学大纲、电子课件、测试题库等一系列教辅资源,录制了“手把手教你学Android4.1”系列演示视频,建立了课后辅导答疑群。其中,教学视频完全公开于土豆网和传课网,单个视频累积播放最高达5000多次,该书的学习交流群(群号287966120)现有成员800余人,大多是看了网络视频资源后加入的,而且还在不断增长。很多自学者反映,自己看其他教材和视频看了很久都不理解的内容,听了本书的教学视频后,很快就懂了,并期望我们再开发Android高级编程教材及相关的应用视频。

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公司弘成教育集团(Nasdaq:CEDU)下属弘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也与我们签约合作,在其远程教学平台上基于本教程开设Android编程的在线课程。

第10篇

一、教学目标分析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计算机专业的《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的任务是:介绍数据库技术的基本概念,熟悉数据库管理软件xBASE系列的基本操作,掌握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初步掌握交互式开发工具,通过课程实习掌握小型应用软件的开发过程。

因此,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数据库技术和数据库管理软件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程序设计方法,具有开发小型应用系统的能力。为实现这一教学目标,要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主要是课程的教学由传统“理论教学+笔试”模式改为“基础(包括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教学+课程设计”模式。课程设计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利用各种媒体(包括传统媒体和Internet技术等)获取、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能够完成小型软件的开发。

二、活动目的

通过课程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已掌握数据库原理的基础上,通过对社会或生活需要的调查、分析,做出规划、设计,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开发小型应用软件,从而使学生掌握数据库知识意义和信息技能,提高自学能力和知识的综合能力和信息素养。

三、活动内容

活动内容包括指导学生从生活出发,搜集相关资料,分析需求情况,确定开发项目;要针对开发的项目再采集数据,进行系统规划,确定系统的框架;画出流程图,并以此写出FoxPro程序及进行调试和修改;编写系统使用手册;指导学生进行演示和组织评价工作;在课程设计中指导学生自学。

四、教学设想

课程设计采取以学生学习活动为主体的教学活动,学生在教师的要求和指导下,自主地确定设计的课题,确定软件的内容和表现方式,通过各种媒体进行自学。因此,在课程设计教学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

五、教学对象

2000级计算机应用专业全体学生。

六、教学时间

2001年5月~6月。

七、教学过程

共分为五个阶段:

1.动员布置阶段

强调进行课程设计的意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程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良好学习环境。印发《〈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设计说明》,详细地布置设计内容,完成工作,并推荐一些设计项目供学生参考,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动员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

2.指导学生收集资料阶段

指导学生收集原始资料,初步确定课程设计项目,并上报指导教师,再由指导教师汇总,教师再根据情况进行个别或集中指导。

3.协助学生对资料进行分析、归纳阶段

对学生所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提出所要解决的问题,研究解决该问题的可行性。通过论证,确定课程设计项目。在这个阶段,教师要对学生所要解决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的科学性、合理性、可行性进行分析归纳。

4.指导规划设计阶段

学生根据所选课题,进行系统规划设计。包括确定软件(课题)功能、系统结构(数据流程)、程序流程、编写代码、调试程序。这是课程设计的主体部分,这个阶段我们对学生的指导原则是严格要求、规范设计、耐心指导、发扬个性、鼓励创新。

5.总结评价阶段

总结采取三种方法:学生自己演示课题,教师组织其他学生进行评价;教师总结表彰;学生书面总结。这个阶段的主要目的是“表扬先进,激励后进”,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成果,分享成功的喜悦,总结学习成绩,增强学习信心;相互了解,通过对比发现差距,确立奋斗目标。

八、指导学生学习

在课程设计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是教学的中心。学生主动地学习,并自觉地应用相关知识,同时利用反馈的信息总结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在教学中,一方面,教师要着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可以在其中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并及时地为学生在探索过程中提供相应的帮助。另一方面,教师指导学生如何利用各种工具去获得信息资源(如文字资料、书籍、Internet资源等),使学生的学习环境空间得到充分扩展。

九、课程设计结果统计

课程设计结果统计是完整教学活动的组成部分,主要包括:

1.课题分布

2.课程设计评价统计

如何科学地进行课程设计的评价,主要考虑下列因素:(1)学生的综合能力;(2)学生应用信息的能力;(3)学生对教学之外知识的汲取能力;(4)学生的创造能力。具体从软件作品(包括所有要求上交的内容)的外观、软件说明书的编写、软件界面和使用方法、软件的结构、编写程序的算法和创新精神等方面进行评价。

十、问题思考

如何理解课程设计的目的和如何给学生进行科学的评价,是课程设计教学的重要问题。

课程设计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的数据库理论和软件工程学的有关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够对它们形成意义建构,这是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的核心。也就是说学生的知识不是通过人为的“灌输”,而是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得到的。学生通过解决具体问题、查阅书籍和文字资料以及利用Internet寻找信息资源培养和提高了自学能力和信息素养,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素质。因此,对学生课程设计的评价不应过分强调设计的本身,而应围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协作学习过程中作出的贡献、是否达到意义的建构要求三个方面去进行的。

第11篇

因为工作关系,我每年都会招募许多新员工进入公司。他们工作一段时间之后,许多人都会萌发继续深造的想法,也会征求我的意见。此时,我常常会建议他们去读在职MBA,原因是MBA的课程设计和知识结构有助于深入理解公司整体运作,对自己的工作也会有更新的视角和理解。

在阅读《MBA名校的10堂课》一书之后,今后再有人向我咨询时,我将告诉他:“如果时间和经济条件允许,最好读在职MBA;如果不是特别想拿个学位,只是想获得更多知识,那么强烈建议购买并阅读《MBA名校的10堂课》;如果目前身负事业家庭的重任挤不出时间,或者仅仅不想掏相对昂贵的学费,那么,这本书是最好的选择。”

正如作者Peter Navarro所说,这本书试图挑战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它MBA核心课程最为重要的问题、概念、工具、技巧及智慧浓缩在一本书中,成为有史以来实用性最高、可读性最强的管理书籍之一。但是如果读完这本338页、29万字的著作,你也许会和我有同样的感受――这项任务完成得确实很不错!

我认为原著的名称《What the Best MBAs Know》比中文翻译《MBA名校的10堂课》更加贴近本书的主旨。因为美国名校MBA毕业生们除了建立一个“人际网络”之外,能够得到的就是一整套关于商业的关键概念、工具和技巧,而这些知识已经一览无余、通俗易懂、言简意赅地都包含在这本书之中。

如果你时间有限或者举棋不定,建议先阅读本书的第二章《MBA课程综述》。它对美国前50大商学院开设的MBA核心课程进行了比较,把课程分为战略及策略、职能、组织与领导力、政策与管制、MBA工具箱五大类,介绍了每类课程的侧重点和本书取舍的理由,并在最后花三四千字描述了一个案例:假设你是刚刚从哈佛大学辍学的比尔・盖茨,雄心勃勃要开展自己的事业,整个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以及MBA课程能帮你做什么。如果你和我一样为第二章的精彩描述所吸引,那么,相信你一定会在随后的时间里认真阅读、品味和享受后面每一章的内容,在收获颇丰的同时经历一次愉快的精神之旅。

从第三章到第十二章是本书的主体,平均每章30页,字数约3万。作者均为著名商学院的顶尖教授,他们每人著有不止一本厚度超过砖头的MBA教科书,用1/20、1/30甚至更短的篇幅概括提炼出课程精华且要求生动,非大师级功力恐怕难以胜任。在这里,作者们的智慧表现得淋漓尽致。每一章都有导读,穿插精辟的名言,从一个实际案例或故事开始,用一幅简单的图表列示出本章的重要问题及关键概念并在随后的篇幅中详细展开,每章4―8节,每节介绍1―2个关键问题和概念。论述过程绝少抽象的概念和推理,代之以平实的描述和案例。在每章结束处都有一个简短的总结,帮助读者把握要旨。

书太厚费时费力且考验毅力,书太薄则担心内容肤浅或遗漏重点。这本《MBA名校的10堂课》剪裁得可谓恰到好处,用最适中的篇幅浓缩了最重要的精华,通篇流畅可读。对于时间紧张、讲求实效的人士来说,不啻是获得商务通用知识的最短途径。

前段MBA热的时候,国内有些不法书商粗制滥造了许多所谓名校MBA书籍,似是而非,鱼目混珠。我初次接触《MBA名校的10堂课》时,误以为又是类似货色,细读之后,深感名实相符。

不论是想读MBA的人士,还是已拿到MBA学位或在读MBA的学生,甚至讲授MBA课程的教授,这本书都颇具价值。正如作者所言:“希望你能真正享受本书的内容,同时希望它在你的书架上能永远占有一席之地,成为一本让你可以一遍又一遍阅读的参考指南。”

第12篇

小学中年级(以下简称中年级)习作刚由简单的造句过渡到写作文,处于写作文的起步阶段。《新课程标准》对中年级习作明确提出了以下阶段性目标:“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不少学生对作文缺乏兴趣,甚至产生害怕写作文的心理,主要原因在于:一是无话可说,二是无从下笔。学生习作的素材往往脱离生活实际,内容空洞、言之无物、选材单一,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鉴于此,笔者尝试将绘本主题阅读与中年级单元习作教学相结合,以班级读书会为载体,引导学生阅读大量相同主题的绘本,帮助学生拓宽写作思路,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有效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一、建立班级读书会

班级读书会,顾名思义就是以班级为单位,有计划地开展读书活动,进行多种形式的阅读、讨论和交流。班级读书会具有以下优点:人员集中,各成员之间彼此比较了解;教师作为读书会的组织者及领导者,具有较高的权威,在调动资源时,容易得到家长的信任;举办班级读书会活动的地点不受限制,学校教室、图书馆、阅览室或其他场所均可利用,且活动时间比较容易控制;容易形成良好的班级阅读氛围,使学生通过分享心得和讨论观点,增长见识,积累写作素材,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

为使班级读书会的开展达到预期的效果,笔者与学生进行了沟通和讨论,并在参考学生意见的基础上,做了以下准备工作:1.创作会歌《快乐的小书虫》;2.成立书香小队。全班39名学生被分成6个小队,分别是“书友梦想队”“书友攀登队”“书友探险队”“书友巧手队”“书友创作队”“书友理想队”;每个小队选出1名队长,由队长带领队员们设计读书口号、互相合作,一同展示自己队伍的风采。

二、围绕主题,开展阅读活动

1. 确定主题,公布书单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中年级习作提出的“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这一目标,我们在确定主题时,要尽量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人和事,如写熟悉的人、喜欢的动物等。这样学生在写作时才能有真实的情感体验,写出来的文章才不至于“脱离实际、言之无物”。在学生学习了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有关父爱及母爱的课文之后,笔者根据该单元的习作要求,以“爱意无限”为主题,组织学生开展班级读书交流会;通过让学生阅读大量与父爱、母爱有关的绘本,把学生带入绘本的故事情节中,使学生的情感受到陶冶,艺术审美能力和创造力得到不断的发展,从而为单元习作做好铺垫。

确定读书会的主题后,老师可向学生公布推荐书目的名单,同时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解决书源的问题,如到图书馆借阅,或从南方分级阅读研究中心推出的“红皮书”及其官方网站“小伙伴网”寻找相关的书籍。

2. 全面阅读,小组分享

学生根据老师公布的书单展开全面的阅读。6个小队分别由队长带领,根据自己队伍的特点,挑选出一两本绘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交流及分享,展示阅读的成果。在此过程中,学生自由发挥、自主排练,学习的自觉性被充分调动起来;每个孩子都有展现自己的机会,口头表达能力有了一定的提升,就连一些平时极少发言的学生,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3. 自主课堂,展示成果

“爱意无限”班级读书交流会设计了形式多样的成果展示活动,有画画、讲故事、制作手工书等,并邀请了家长到场观看。6个小队各具特色,以不同的交流形式,分别展示了各自的阅读成果。

“书友梦想队” 挑选书籍:《我爸爸》《我妈妈》;交流形式:画画;展示过程:先简单介绍书籍,然后通过画面介绍自己的爸爸妈妈。每个队员心中的父母都具有不同的形象,有的队员画了一个大大的闹钟,觉得自己的爸爸像闹钟一样准时;有的队员画了一个胖胖的茶壶,觉得自己的妈妈像茶壶一样“唠叨”,但唠叨中满是关心。

“书友攀登队” 挑选书籍:《逃家小兔》;交流形式:制作读书卡,朗读亲情短信;展示过程:先简单介绍书籍,然后介绍自己制作的读书卡,表达对父母的爱意,最后朗读亲情短信,把父母对孩子的关爱,通过短信一一传递出来。

“书友探险队” 挑选书籍:《我爱你妈妈》,交流形式:讲故事;展示过程:先简单介绍书籍,然后分享读书漂流卡,彼此传达自已对父母的心意。

“书友巧手队” 挑选书籍:《妈妈的红沙发》《我爱你爸爸》;交流形式:分享各种形状的卡片;展示过程:先简单介绍书籍,然后分享自己制作的各种形状的卡片,最后表演诗歌朗诵《游子吟》,让其他队员们感受母亲对即将远行的儿子的挂念之情。

“书友创作队” 挑选书籍:《猜猜我有多爱你》;交流形式:表演故事;展示过程:先简单介绍书籍,然后小队成员分角色演绎故事。

“书友理想队” 挑选书籍:《爸爸,我要月亮》《爸爸,你看我在做什么!》;交流形式:分享手工书;展示过程:先简单介绍书籍,然后分享自己制作的创意无限的立体毛毛虫书、立体花型书等手工书,(手工书上写满了孩子们的读后感受),最后展示送给自己爸爸的礼物,表达对爸爸的敬爱。

孩子们精彩的表现及真诚的话语,不仅赢得了家长们的阵阵掌声,还令家长们流下了感动的眼泪。

4. 交流总结,反馈升华

“爱意无限”班级读书交流会,加深了学生对父爱及母爱的理解。在“亲子瞬间 爱意无限”这一互动环节,我们以幻灯片的形式,把每一个孩子与父母的合照轮流放映在大屏幕上。随着歌曲《亲亲我的宝贝》的乐声响起,孩子们看到自己与父母出现在大屏幕上,不由得非常兴奋,情绪完全被调动起来。有的学生不好意思地捂着脸偷笑,有的学生则惊讶地喊道“哎呀!那是我啊!”,并呈现出满脸的幸福。这个环节的气氛异常高涨,孩子们都沉浸在与父母、同学、老师同乐的海洋里,露出了真心的欢笑。

紧接着是用手语表演歌曲《真的爱你》。动人的旋律、感人的歌词触动了孩子们的心灵,使孩子们的心中充满了对爸爸妈妈的感激。孩子们认真地演唱,用心地做手语动作,感动了在场观摩的每一个人;大家都不约而同地想到了自己的父母,回忆起与父母在一起的点点滴滴,感受到父母对子女浓浓的爱意。

有了这层层的铺垫,习作课上,老师只需作适当的点拨和指导,一下子就打开了学生的思维。学生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和感受,表现自己觉得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能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来遣词造句,从而涌现出许多不同选材、视角独特的优秀习作,如《雪山不冷》《充满母爱的小本子》等等。一段段优美、感人的文字从孩子们的笔尖滑出,孩子们开始觉得有话可说、有素材可写,写出来的文章也言之有物,便渐渐喜欢上写作,写作的自信心也不断增强。

三、以读促写,快乐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