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1 10:12:4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建筑的几何美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探索分形几何在建筑空间中表现的形式;通过多种形式的表现,思考分形几何与技术美学之间的联系对功能、形式、欲望三者之间的关系的重新认识进行研究。
关键字:分形几何,形式,表现,技术美学
中图分类号:B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前言
分形(fractal)几何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是通过数学及其新技术发展而来,是展现自然属性以及自然本质核心的重要理论依据。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计算机辅助技术的广泛的运用于各个行业,分形几何开始渗入到各个行业领域,尤其在平面艺术、通信、城市规划、建筑表皮、气象、混沌以及其它方面发展得到广泛。然而在建筑空间中还没有普及和运用。因此,研究分形在建筑空间应用成为新的研究方向。同时分形几何学对自相似性规律的揭示为我们提供了认识自然形体的新的观点,也为我们创造形体提供了全新的思路。研究的范围主要是在分形几何运用基础上,以及建筑空间展示,研究目标是如何将分形几何运用到建筑空间中,对建筑空间的表达产生什么样的意义,同时也是将设计方面增加全新的思维模式,去理解这门在理性的思维上面建立的感性思维。
2、分形几何在建筑空间的表现
分形几何在建筑中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分形几何可以是一个有机形体或者是传统几何形体进行自相似的运用创建一个整体形体,而在这个整体形体中随机性的表达是建筑空间的形式重要表现方式,一个整体的形式中一个元素随机发展可以创造多种形式,最终整体形式的变化也将是各式各样的。在随机的发展过程中几何形体的复杂性将是控制的整体形体重要依据,通过复杂的程度可以进行选择,筛选适合控制的形体,放弃难以控制的形体作为有效的选择依据。创造形体它是具有趣味性的,它能够与参加者进行互动,同时也能了解整体发展过程,这是其它形体无法做到的。分形是大自然的固有的属性,分形几何同样如此,因此分形几何在空间展示可以是模仿性,通过模仿自然的形体将自然带入室内空间,使空间变的有气息,同时模仿性是上面提到几种性质的发展过程的重要依据。
2.1、随机性
建筑空间的“随机性”【1】可以概括为利用数学方面的符号和逻辑思想转变成视觉上的刺激,“而这种符号是模糊的”【2】。分形几何在建筑空间的随机过程中,将是按照数学顺序和逻辑思想进行操控,而这种操控具有模糊性。因此,并不是完全可控制的。但是可以进行形体的主观选择。
2.2、复杂性
而外部联系是由于建筑空间的形态在并存秩序所产生的。建筑空间“复杂性”【3】在宏观层面经常出现高度的规律性而在微观是没有规律的,这是因为在微观视角没有规律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演化”【4】,因此复杂的建筑空间可以遵循这个规则。例如在法国里昂,JakobMacfarlane设计了一座奇特的奶酪式建筑——整幢建筑仿佛一块可口的奶酪,成为当地的一景。这座建筑不仅在外观上与奶酪十分相像,就连内部装饰也充满了“奶酪”风格,给人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利用分形原理在建筑空间外表进行创造,单个元素简单,但是整体来说非常复杂。造型具有趣味性,室内空间有效分割。将形式、功能相互转换。
2.3、趣味性
分形几何在形体上的运用可以弥补在建筑空间中很多方面的空隙,能够增强建筑空间的趣味性,同时也更有利的调整空间的形式美感。分形几何的每个内在的单体元素都是一样的,而这类一样的形体可以产生繁杂的形体,但是内部是有规律的,通过这类的思考可以进行建筑空间的处理在形式的处理中有很大的帮助,而这种方式正是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体现的。例如,达拉斯的室内装饰设计师Gabriel Dawe的一个利用彩色线条构架的色彩装饰,精心的编织和颜色调和,Dawe让所有经过其手的空间被这种彩虹色彩所包围。
2.4、模仿性
通过简单的几何形体反复的变化,并且这种变法可以人为的控制,模仿有机生长形体生长过程达到现实方法并且有区别于静态形状的简单描摹,而是强调过程状态的动态描绘。例如,在伦敦建筑节上,由Orproject设计的这“棵”粉色半透明的树形夜光灯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游客的目光。它由小块的太阳能光电板拼接而成,不仅颜色靓丽,而且外形优美。白天在蓄能的同时,它还可以为路人遮阴,到了夜晚它就会变成一棵绚丽多彩的树形灯装点城市街头。利用分形原理制作夜灯光 同时在空间中可以产生不同的效果,同时灯光含有模仿了树的形体,类似于将自然的东西引进人类的空间。
3、分形几何在建筑空间中的技术美学思考
技术美学在分形几何中可以理解为在艺术的创作上,应用逻辑性,注重技术创造形式生成的依据和合理性。根据《空间组合论》所提出通过物质技术手段来表达建筑空间的功能和使用以及精神和审美方面的要求,正是技术美学的特点。功能是在创造的过程中产生出来的,而形式正是来自材料和造型,但是它们都是通过技术手段对“新空间体验以及和场所的充分表现。”【5】分形几何在建筑空间表现,同样是符合技术美学思想,同样创造过程实用于形式美法则。通过理性思维思考转换非理性表现形式,利用理性中的元素来表达非理性的内涵。同时分形几何“将自然领域与缺乏人情的几何形体相结合”【6】,将随意性的建筑空间形式提供科学的依据,使在建筑空间在技术手段下变得复杂、跳跃、有机、多元、又具有自相似。因而形式不再是追随功能,功能也不再是满足形式的要求,技术将再次体现创作中的重要手段,而欲望将是技术的最好的表现形式。因此,三者之间的关系将是:功能追随形式,形式追随技术,技术追随欲望,欲望就是一切。分形几何在建筑空间的运用,无疑是改变这四者之间的关系,因感观上的刺激,尤其是欲望的影响。形式与功能之间的关系成为技术与欲望后两者的必然联系。根据《反俄狄浦斯》所提出的欲望是“产生性的、产生万物,”【7】欲望将是客观性的唯一体现。反对把欲望定为一种“内在缺失,制造缺失是现代社会控制人的一种方式”。【8】同样科技手段将是创造新的以及美好的艺术形式表现。因此在技术美学中同样反对怀旧与复古-----“怀旧就是陈腐的审美”【9】。
参考文献
【1】【2】(伊)Zaha Hadid,周玉碰翻译.随机对任意[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3】【4】文志英、井竹军,分形几何和分维数简介[D].武汉:武汉大学,1995
【5】【7】【8】朱力,非线性空间艺术设计[M].湖南:湖南美术出版社,2008
[关键词]结构美学;建筑审美;力学;艺术
中图分类号:TU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0-0293-01
结构是按照力学规律形成的建筑骨骼,是建筑设计中非常重要的元素。在建筑中,结构作为传力系统除了满足承载要求外,其自身的视觉表现力还成为建筑艺术中的组成部分。建筑结构美学包括结构的内在品质与外在表现两个方面。内在品质主要涉及结构技术的合理性、效率性和可行性等。为了达到建造的经济性和有效性,设计者必须按照材料性能和力学规律选择结构形式,建立科学的逻辑思维秩序,赋予建筑结构以理性。结构的外在表现是指在审美观念上设计师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力、个性及想象力,将结构“技术”提升到“艺术”的高度。
每一次技术革命不仅带给建筑师新材料、新结构、新设备、新的设计手段与设计方式、新的建筑形态等,还悄然改变着人们的审美价值和美学观念。建筑艺术之美可以从多个方面来实现,而建筑作为一种空间受力的实体,结构表现具有艺术美的内涵。于是,如何善加运用结构,由被动变为主动,创造出别具特色的建筑作品,结构所起的作用值得关注和研究。
一、结构推动建筑形式美
结构技术一直影响着建筑造型,建筑史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就是一部结构技术的发展史。传统建筑美学以古典的形式美为中心内容,形成以黄金分割为代表的均衡、稳定、韵律、渐变等原则,这其中,优美与合理有着必然的联系。根据力学要求,结构必须达到自身的平衡与稳定,才能实现承担荷载传递内力的作用。由于这个事实,使人们在审美上产生了视觉平衡的心理。于是,人们在建造建筑时都力求符合均衡的原则,这样不仅是安全的,而且在视觉效果上也是美的。因此,对称或不对称的结构形式都必须保持均衡与稳定,这与建筑造型中的美学观点是一致的。在对中国古建筑结构构件的研究中发现,尽管当时人们对结构技术的认识处在经验型阶段,但仍出现众多美学与力学相统一的成功结构构件。“为了使水平与垂直构件结合的更加牢固,檐柱多有侧脚和生起,还可以使建筑物的整体性与重心更加稳定。”其中“侧脚”一词,其含义是将柱头微向建筑内侧倾斜,柱脚微出向外,使柱按正“八”字形预先倾斜。从结构力学的几何稳定性分析,如果所有柱子都垂直于地面则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互相平行,这在结构上是不安全的。采用侧脚,使得各柱之间不再平行而形成虚铰,有利于整个建筑物的几何稳定。另外,上部荷重会使柱头间保持自动向内挤紧,以达到稳固整体木构架的作用。同时由于人视觉经验的透视效果,使得建筑产生沉稳挺拔、气势宏大的美感。由此可见,许多熟知的建筑形象中都能找到结构技术的渊源,美的形式必然含有合理的技术内容。
二、隐藏在内部装饰的结构美
这是结构体系与建筑形式之间一种长期存在的关系。工业革命之前,由于建筑技术的落后,建筑形式创作严重依赖结构的生成过程,建筑与结构可以说是难分彼此。虽然结构体系对建筑形式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并决定着那个时期的建筑风格,但是结构更多的时候是在参与展现建筑的宏大体量,其自身往往被隐匿在装饰元素的覆盖之下。巴黎圣母院正是其中的代表之作,在它的尖拱中,框架式骨架券作拱顶承重构件,其余填充维护部分减薄,使拱顶减轻; 独立的飞扶壁在中厅十字拱的起脚处抵住其侧推力,和骨架券共同组成框架式结构,侧廊拱顶高度降低,使中厅高侧窗加大; 使用二圆心的尖拱、尖券,侧推力减小,使不同跨度拱达到一样的高度。虽然结构上的创新给建筑形式带来了根本变化,几乎一切可见的构件都在发挥着结构作用,然而结构的艺术性主要体现在对结构构件的装饰上。因为“尽管建筑师们仍然对结构感兴趣,但只是把它看作是实现建筑形式的一种手段,这种建筑形式是从离技术因素相距甚远的思想中产生出来的。”所以为了视觉上的优美雅致,所有的结构构件都作了调整,柱子的“卷绳”状装饰、柱头的形式,都不是结构的技术要求,而是视觉形式美的要求。结构的力学功能阐释得简单而有效,但其审美与可读性却大打折扣,因为结构基本上是基于技术需求的自发呈现,而非主动参与影响空间形态的塑造,所以纵然装饰工艺精致,却失去了建筑的本色。
三、与建筑相融合的力学之美
从埃菲尔铁塔开始,现代建筑的结构表现在历史舞台上也拉开了序幕。建筑师开始尝试用新颖结构设计意想不到的建筑造型,建筑结构走上了艺术化的道路,结构技术以一种神奇的色彩呈现崭新的面貌。建筑师利用结构材料自身的造型潜力,通过结构内力的分析,形成了由几何形体按照一定规律组合的结构,这些结构单元经过组合、变化能够形成复杂的形式,结构的逻辑表达反映了建筑师对于结构力学逻辑的遵循,建筑形态通过具有力学美感及符合内部功能的结构体系整体地表达出来。
四、信息时代结构美的拓展
由于传统的结构理论都是以二维受力来进行分析、试验的,所以大部分建筑师的设计都受到了很大的束缚,造型往往以直线、矩形块、大面积的平面等形式表现要素为主。当今时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得以往复杂形体,尤其是多元曲面的实体建构成为可能,建筑师控制自由曲面就如同控制欧式几何形体一样简单。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原有的美学感知的逻辑,人们不再追求原来建筑结构所体现的稳定和层次分明,而是越来越关注建筑的形态给人带来的视觉刺激。非线性的复杂性美学观被引入建筑,建筑越来越侧重流畅光滑的曲线、轻盈透明的开放空间、柔软动感的不定形态以及复杂变换的形式生成,建筑形态走向复杂、塑形、多维、动态和不定形,迥异于传统的美学观。在这些超乎想象的形体中,视觉需求有时候甚至取代结构的内在逻辑性,结构的象征特征被加以强调,成为设计中的主导因素。
参考文献
1统一
在进行室内设计工作时一定要保证的就是室内设计的各部分内容是统一的。这种统一中最主要也是最简单的统一方案就是几何形状的统一。实现这种统一设计人员可以采用以下两方面的手段:第一方面,通过不同几何体之间的从属关系确定。;第二方面,通过形状之间的协调达成这种统一。通过对主次之间的协调和搭配,使不同的部位之间的关系达到协调,进而达到统一。对于房屋建筑来说,根据建筑的功能等方面的特点,将建筑分为主要部分和次要部分。对于建筑的主次部分如果不能通过一定的手法和策略使两者形成统一整体,就会使建筑变得松散。尤其是在室内设计中,如果都是主要部分,各自突出自己的特点,形不成一定的组合效果就会使室内杂乱,对人们的心理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因而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建筑设计者要恰当的处理重点、从重点和非重点之间的关系,使设计内容呈现出一种主次分明,以次称主的设计效果。在房屋建筑的设计过程尤其是室内的设计当中,很多建筑材料的颜色和性质形状等都是不一样的,因而设计人员要实现设计效果的统一,就可以通过对不同性质不同颜色的材料的组合。首先,根据设计理念将不同的形状的材料进行组合,当各种材料的组合实现统一之后,就可以对颜色进行搭配,实现设计方案真正的统一。
2比例
在建筑设计当中比例可以说是无处不在的。不论是建筑的长宽高还是建筑的整体和局部之间都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这些比例之间的协调与否也会对建筑的美观造成影响。良好的比例可以使整个建筑给人一种完美和谐的感受,使居住者在房屋中感到舒适。对于房屋建筑来说,好的比例就是建筑物的一些主要尺寸中间的比例相同。在建立相关的比例时既可以采用简单的基数比,也可以通过从几何形状中发展而来的动态比例。
3均衡
建筑美学中均衡性特点规律是由于建筑物自身的大小、质感等方面的因素决定的。由于建筑材料的体积的大小和材质等都会影响到给人们的感觉,因而均衡性就是要通过轻重之间的搭配保证建筑的均衡性。对于房屋建筑的设计来说,实现均衡设计就要尽可能的使建筑是对称的。设计人员通过合理的设计方案,使建筑的均衡中心可以凸显出来,从而提升建筑的设计感受,提高设计的表现能力。
4有节奏和韵律
各种不同的要素重复出现从而形成的特性就是韵律。这种韵律广泛的渗透在自然界中的各个现象当中,同时也包含在不同的建筑材料当中。这种有规律变化或者重复形成的节奏如果能够恰当的应用就可以给人们的视觉带来美的冲击。设计人员在进行房屋建筑设计过程当中,通过对不同建筑元素之间的必然的重复,来提高设计美感。这种重复可以是对光和阴影之间的搭配,对不同颜色之间的循环利用从而达到一定的韵律,或者是对于建筑的开洞设计、建筑的支柱设计等。通过对建筑物的韵律设计,可以使建筑物的协调性和表现力增强。
5结语
关键词:西方哲学,理性,逻辑性,规则式,自然观,凡尔赛宫
中图分类号:B0文献标识码: A
园林是人与自然沟通的一种艺术形式,只有熟悉西方哲学与西方古典园林艺术的关系,才能更加了解园林的内涵及其发展。在探索园林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渊源上,分析古典哲学的特点,进而在哲学思想的指导下解析园林的造园艺术。
一.西方哲学思想渊源与特点——从认识自然到改造自然的理性自然观
西方哲学思想渊源从古希腊古典哲学以本体论阶段起,到近代哲学认识论阶段。以自然作为研究的客体,人处于自然与人类世界之外,思索自然的存在,对待自然与社会。西方对理性的膜拜,对自然的征服欲,使得他们以人类和知识核心,突出对自然、世界本质的认识。
西方哲学思想的思维方式具有逻辑性,理性,合规律性,唯理美学性,追求几何特性和比例性,用理性、“天人分离”自然观改造自然环境和现实世界,认为“人定胜天“。西方传统哲学以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认识世界,自然界被分解成各个部分,自然界的各个过程被分解成不同的门类,以解剖学的手法进行分解和研究。理性的分析和精确性地实验为科学思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理性分析对美学理解,在用精确明细的语言表达,转换到对自然的认识和改造,在技艺上更是通过“人工美”胜过“自然美”的理念完成艺术作品。
二.西方哲学思想与凡尔赛宫园林设计的关系——崇尚理性的科学自然观
凡尔赛宫是规则式园林的杰出代表。规则式园林又称作几何式,对称式园林。凡尔赛宫,设计思想以人为中心、以理性来认识和对待自然的哲学思想的影响,崇尚人是自然的主人,对园林侧重于人为的加工,按人的意志进行改造,且符合科学规律性,人工之美处于中心地位,自然之美处于次要地位。他们注重几何图案的建构,到处呈现出平面的、立体的几何形状,一切景物,无不方中矩、园中规,体现出精确的数的关系,追求人工之美、技能之美、数比之美。
三.西方哲学思想在凡尔赛宫园林设计的运用
1.空间布局上——科学自然观在轴线逻辑对称设计方法上的表现
凡尔赛宫布局采用中轴线布局思想,以坐西朝东的宫殿建筑为中心,构图上几何形,在平面上一字划开,采用左右前后对称的科学手法。强烈,明显的轴线结构,产生了庄重、开阔、明确的景观感觉。纵横两面三刀相互垂直的直线,控制全园布局构图的十字架。主轴线再派生出若干次要的轴线,相互放射状分布,成左右堆成。这就是黑格尔在论园林艺术时所讲的“把自然风景纳入建筑的构图设计里,作为建筑物的环境来加以建筑的处理”。特别是由主体建筑引伸的中轴线成为整个园林布局的关键。
西方园林的空间布局和构图突出特点就是以人工成分最重的建筑为主导,其他景物部分的安排都由建筑引导而展开和设置,整体上呈园林建筑化的态势。这就是黑格尔在论园林艺术时所讲的“把自然风景纳入建筑的构图设计里,作为建筑物的环境来加以建筑的处理”。特别是由主体建筑引伸的中轴线成为整个园林布局的关键。强调人对自然的征服力量,以“人定胜天”的自然观来指导园林设计的西方,运用在几何图案和轴对称关系处理建筑与园林的关系时,强调建筑的主导地位。
凡尔赛宫的轴线对称设计园林设计形成于西方理性逻辑的自然观。“哲学上的自然观是指人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和认识,它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它包括人们关于自然界的本源、演化规律、结构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方面的根本看法”。 从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经过文艺复兴艺术家,到近代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美学家,对形式美法则的探求连绵不断。比例、对称、均衡、和谐、秩序、变化、多样、统一等形式法则,成为西方艺术家永恒不变的审美追求。在园林艺术创造中,尤为如此。毕达哥拉斯学派他们从数的关系上寻找没得逻辑,在这种“理性”哲学思想的支配下,凡尔赛宫格局的各个方面都表现出明晰性、精确性和逻辑性的特征。数学和几何的审美思想在宫殿建筑和宫苑设计上有着明显的体现。文艺复兴和启蒙时代的理性主义者还论证了理性的基础、功能和作用,认为客观世界是理性认识的对象,而不是信仰的对象,科学是发挥理性作用的工具和方法,科学对自然本质的认识和规律的发现会使人们在理性上获得真理,行动上获得自由。因此,凡尔赛宫空间运用一轴对称科学技术方法,正是对塑造自然,支配生活环境进行理性艺术处理,突出了人为自然园林,强调了理性为基础的认识在凡尔赛宫园林的造园技术上的科学之光。除此之外,对称园林风格处理手法在理性的轴线分割上运用了对称逻辑,这种对称达到了质与量、有与无的美学力量。对称逻辑是以对称规律为基本思维规律,是思维内容与形式,科学本质与客观本质的对称逻辑。
2.从造园要素布置上——逻辑对称和几何图的完美体现
凡尔赛宫苑,南端是动物园,北段是特里阿龙殿。中央部分有一对水池,从这里开始的中轴线长达3公里,向西穿过林园。林园分两个区域,较近的一区叫小林园,被道路划分成12快丛林,每块丛林中央分别设有回纹迷路、水池、水剧院、岩洞、喷泉、亭子等,各具特色,远处的大林园全是高大的乔木。由于占地面积巨大,轴线较长。从造园要素的利用和处理来看,西方园林都采用规整式、几何式、图案式等方式,对地形、水体、造园要素进行人工化处理或再造,并不注意利用它们的天然形态和自然条件。如花木经过人工处理,建成整齐的花坛、绿篱、草坪和林荫大道;水体经过人工再造,构成规则的水池、喷泉、瀑布和大运河。和此相匹配,各种雕像层出不穷,也是西方园林的重要景观。
四:结语
西方哲学思想最基本的指导思想就是人能通过理性的认识改造自然,体现以人为中心,创作出精确的规整的图形构建。凡尔赛宫园林设计完美呈现了这一思想,将人为因素置于自然因素之上,让自然服从人的安排,突出人工雕琢之美,以人工化的建筑和景观代替天成自然之美。
参考书目:《中外造园史》张健
关键词:建筑形式;文化;差异性;趋同性
1研究背景
中西方建筑文化在19世纪以前是两个独立的体系,随着时间慢慢的发展,中西方的建筑文化也在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由于中西方的文化发源不同,也孕育出了各自的文化体系。建筑作为文化体系中的一部分,不同地域的建筑形式可以体现不同的文化特征,中西方建筑也自然呈现出不同的形式。当今社会,科技的发展,技术的提高,让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同时也影响着当下的建筑发展。
2文化差异的建筑形式表现
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使得中西方建筑核心的不同,那么必然导致中西建筑的形式的差异。西方文化起源于欧洲,围绕着地中海发展开来,海洋文化赋予他们浪漫,自由,开放的特质。我们中国的文化发起于黄土高原,黄河流域,我们的农耕文化让我们的性格中就带有中庸,保守的特点,也让我们的文化也具有内向和包容的特征。西方文化哲学思想的起源就是以人的认知为起点,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他们的哲学思想是理性的,他们的美学也是理性的。中国文化的哲学思想包括儒家,道家和佛教禅宗的理论和实践,我们哲学观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相比于西方激进,追求个性的文化内涵;东方的中国文化表现得更为保守,封闭并且平和。不同的文化也孕育了不同的美学思想,西方美学衍生出了理性美学,宗教美学和心理美学;然而中国的美学思想表现得更为感性,伦理性和社会性。中国的哲学思想更多的体现出经验哲学,所以我们的美学也可以体现出经验性。建筑作为文化的载体,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内涵的不同,也使得建筑的形式也有着迥然的区别。在不同的文化土壤中孕育出了不同的建筑体系。纵观中西方建筑的发展史,可以看出都能表现出和谐的美学特征,但是西方的建筑美学是优美与壮美共存着,不断发展的;儿中国建筑是从壮美到优美的线型发展的,讲究的是“中和之美”,“中庸之美”。西方建筑在追求和谐之美的同时,又讲究比例的和谐,元素的冲撞,形式的统一,这些都反映了西方建筑追求的理性之美。建筑立面比例严谨的三段式做法,三角形的山花都是他们对数的追求。中国更多的是一种写意,一种宏观的意向,追求的是整体的布局与规划,在中国的古典园林中体现的更为明显。这群体的布局中,“尚中”的均衡形制,与环境和情境中要表达的是和谐中庸之美,体现的是中国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空间美学的营造上,西方建筑更像是凝固的音乐,重点在于建筑本身,外部空间和建筑内部的空间。中国的建筑更有一种时空性,不仅是三维尺度上的艺术,也在时间的维度上也有设计,中国的建筑在内外空间流动的时间和空间都达到统一的时空观。西方的建筑的尺度多高耸,而中国的建筑多雄浑舒展,这也是中西方建筑在审美尺度上的差别。西方建筑是”神“的尺度,表达的是上帝和天国的崇拜与迷恋。中国的建筑是”人“的尺度,表达的是人本观,向往的是乐生,重生的世界观。
3民族性表达的形式差异表现
民族性的不同相对应的政治,经济,信仰也就会不尽相同。中西方民族性的差异在建筑上也有所体现。穹顶是欧式建筑代表性的一个特征之一。大英博物馆改建工程师伦敦建造的第一个穹顶式的公共广场,延续了古典建筑的气质,玻璃与石材的虚实对比,精致朴拙的对比,轻盈厚实的对比。这种民族性在建筑上得以延续,体现了新与旧得共存。西班牙国立罗马艺术博物馆大厅和各个展厅就在同一个拱券之下,这种空间模式也传承了古罗马巴西利卡的大尺度空间的特色。这些建筑的细节比如穹顶,空间尺度的处理上都可以体现民族性,让人们清晰直观的感受到民族的特色和传承的民族精神。大屋顶也是中国建筑的标志,并且在中式建筑中占有很大的比例,也是等级划分的标志,也同样作为了装饰的重点。所以中国的大屋顶不仅仅是一个建筑的组成部分,也成为了一个民族符号。浙江美术馆就是对传统屋顶做的一个演绎,一种抽象的变异,大屋顶为抽象的几何线条代替,柔和的曲线也演变为干净利落的直线,曲面也分解为多个折面。苏州博物馆就是对中国传统园林思想的一种现代主义阐释,他的原型就是中国的古典传统园林,院中的粉墙黛瓦也是对传统民居的写照。民族性的不同让建筑的性格也有所相同,这种民族性可以体现在建筑细部上,可以体现在空间尺度的拿捏上,可以体现在意境的营造上。民族性的差异也让中西方建筑形式有了差异化。
4地域性表达的形式差异表现
建筑不仅仅是一种艺术的载体,它更是实实在在的一种物体,它是人类生活的场所,所以必然与所在的环境发生紧密的关系。由于美国中西部的地域特色带给了赖特创作的灵感,于是有了草原建筑;强劲的海风和神秘的原始雨林给了皮亚诺创作的源泉,于是有了奇芭欧文化中心。宁波博物馆墙面错落的瓦片,中国美院象山分院层层叠叠的屋檐,透过这些仿佛都看见了当地传统的民居和远山。这些都表现出了当地浓郁的地域特色。
5结语
建筑不仅仅是一个场所,也是文脉的传承,一部镌刻在地表上的历史。它反映了不同的文化体系,和情感寄托。正是这些千差万别的建筑才组成了这方不同的世界。
参考文献:
[1]张月.中西建筑美学比较论纲[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09.01.
[2]王晖,陈帆.写意与几何—对比浙江美术馆和苏州博物馆[N].建筑学报,2010(6).
【关键词】结构美;建筑艺术;技术美学
中图分类号:TU9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6-145-01
在不周的国家,对于建筑学的研究有许多区分和途径的。建筑艺术与其它的艺术似乎都是大相径庭的,它们在本质上、特征上就与其它类型的艺术有差别。然而在建筑艺术之中所含括的结构美是一个同时涉及技术性美学的课题也涉及到了建筑美学。
一、结构的创新与设计
在针对建筑美学这个问题上,我们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先研究其特征。其次是各个地方的建筑有地区性,我们在建筑时要从多个方面考虑,比如:实用性、总效性、技术性、公共性等等。在我们研究建筑美学的同时也发现其实跟技术美学也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在研究的过程要兼顾把技术性能和审美性能都结合在一起,这个结合可以在建筑作品得到很好的体现。很多年前,在建筑领域这个行业里不断的兴起了新的技术,新的工艺以及新的材料以后,引发了建筑上的巨大改革,其风格和设计方法都有了很大的改变。不断兴起的建筑新秀也证明了,建筑技术在不断的进步当中。在建筑技术的进步当中,同时兼顾到了体系的构使之朝完善的方向出发。现在我们着重研究的是西文建筑文化,为什么着重讲西方建筑呢?虽然中国的建筑水平曾经有过很高的成就,但由于种种原因使之在近代以来中国的各个方面都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与我们所要研究的科学技术美学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需要更进一步的开拓。
(一)研究的结构美中,其实包含了两层意思
一层是意义上的建筑结构,另一层是在哲学或者是语言方面的一些结构定义。无论这种结构的完美性如何,无论它在完善与不完美的一些辩论上的改变它都是在美学的思想里占很重要的地位的,但是我们仍然把它作为研究的重点对象。
(二)在前文我们提到过新材料的出现,它的出现必然会建筑成其他的艺术形式
就好比在伦敦的一次博览会上大家看到的。一个仅仅只花了半年时间就建造成的一个水晶展示厅,它是由玻璃还有钢铁构件铸造的,是由一位温室设计师和一位铁路工程师一起合作的,他们创新的想法不仅在时间上缩短了工期,而且还可以将零件拆下来又重新组装,被世上称为“历史上最重要的建筑物之一”的美名。它的设计理念也同时被许多国家借鉴,这个例子告诉我们的是一个建筑的重要性不在于它力学上的问题,还是说这个建筑的创新技术还有它所表现出来的那个意图建立的新关系。
(三)在建筑的历史上人们都是把目标放在了如何把造型和功能联接在一起
很多哲学家也曾经阐述过这个问题,各持已见。不过从英国人制造水泥,法国人获得铁骨水泥专利还有计算方法不断的划展,出现的现在所看到的钢筋混凝土等技术的发展。皮略利大厦作为欧洲市场上最早开始使用混凝土的高层简直之一,它的设计师是奈尔维是在预应力混凝土这方面最为重要的人物之一。他的作品还有罗马小体育宫,这个作品给他带来了许多荣誉这个设计技术也让许多建筑的在设计上得到了借鉴。
二、利用自然的生成,设计结构
要想设计出一个好的,创新的作品就要记住一个主要因素,那就是要打破前人的局限性。在结构科学中要特别注重理性的精神以及明确清晰的逻辑关系,要善于把不同的事物融合在一起。我们的现代工程是一个基于数学计算的基础上的,除了要经过几何图解分析还要利用定律等研究然后逐步发展到了新的结构类型和体系。闻名于世的富勒向我们展现了另一种思考,他的头衔很多,获得的奖项更是不计其数。而他最主要的成就就在于风格球形穹顶,这是一个富有象征性的高技空间结构。他的这一成就也成就了后来无数的名筑,就目前而言,依照这个原理而造筑的穹顶已经达到了数千个以上。他的这个创造的基本原则是来自于大自然的,所以不管从任何角度任何事物出发,只要敢于想,敢去做,一切皆有可能的。从大自然中获得成就的还有很多,比如:威廉奥卡姆、莱布尼兹、欧拉、大卫盖格等。
北京在筹备亚运会工程的时候也曾经访问介绍过大卫盖格的构想等概念,盖格过世后亚特兰大奥运会的穹顶用的也是双曲抛物面的索穹顶,虽然在技术上有发展但是没有新的突破,不过却凸显了这个新材料的潜力。在回顾技术美的时候不得不提的便是一个结构大师福莱奥托,他在各个国家都获得了不同的荣誉。他把合理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到了一起,其最著名的作品就是慕尼黑奥运会的帐篷式结构。这个建筑方案把自然的美与结构的力、高技术的美完美的结合在了一起,这一造型是慕尼黑的重要标志。奥托的设计之道在于了解存在于自然中的生长过程,由人工地去完成这个过程。
在设计的过程模仿了昆虫等生物存在的极为精微的机体结构的原理,利用几何形体和曲线的组合来表现的结构,富有雕塑动感的如飞鸟式的外形、梦幻般的内部结构。
三、建筑的结构美
对于一个结构设计来讲,如果提高在结构技术上的设计能力和表达能力,是创造结构美的关键因素。在这个方面也一个著名的结构设计事务所中文名字奥雅纳,其创始人为奥夫阿鲁普爵士。这个事务所在其设计方面有很高的成就,在建筑空间上形成了独特的景观。
在涉及到美的问题上,通常都是见仁见智的。所以历史上的美学家们对行这个问题都有着自己不同的理解。在历史上建筑上所呈现出来的美都是经过,一点一点的努力构建出来的。用专业的眼光去追求建筑的结构美。
参考文献:
[1]路忽玲,王娟,孙成全等.浅谈建筑艺术[J].山西建筑,2007,33(7): 64-65.
[2]马国馨.建筑艺术中的结构美[J].建筑创作,2002(7):6-17.
【关键词】画意美学 象山校区 建筑 王澍
王澍不是唯一探索营造建筑画意的建筑师,在他之前,中国已有许多学者和建筑家对于建筑画意进行了长期探索。从吉尔平到城镇景观运动,从新粗野主义到拼贴城市,西方画意美学所追求的种种特质与王澍的建筑语言不谋而合,虽然西方画意美学思想对王澍的建筑设计有一定的影响,但其建筑设计语言更多来自对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理解。普利兹克奖的获得也正是世界建筑界对其思想的充分肯定与高度评价。
一、画法之美 ――传统绘画线条语言的转化
中国传统绘画向来重视线条表现,线条不仅作为画面表现的元素,更是作画的技法与手段。它不仅用来标志事物的模样和外形,其笔墨变化也表达了中国传统文人丰富的内心情感。在中国传统建筑的造型中也讲求用线,亭台楼阁往往以优美线条的造型展现在我们面前,建筑基本格局的结构线条,犹如绘画中富有韵律的轮廓线一样。不过,总体而言,线条在中国传统绘画中体现得最为充分。王澍在象山校区设计中将中国画的线条美感加以提炼,赋予其现代特质。校区建筑在线条的贯穿运用下大气统一。单体校舍的立体造型体现了传统绘画的线条语言,从反曲面屋顶的曲线到立面网柱造型,再到蜿蜒曲折的廊道,整个象山校区的校舍建筑中均运用了线条。而线条并不是在琐碎地拼接,是将整体校园的规划考虑其中,让线性的步道贯穿于建筑中,让其建筑更具时代感。而线条同时也彰显了南方建筑的特色,更表达了对传统绘画技法的理解。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线条是平面的、二维的,但在王澍的建筑设计中,它变成了三维空间中的实践形态。传统绘画线条的美感在王澍建筑语言中的转换成为其建筑创作的一大特色。
二、画式之美 ――传统绘画程式化的运用
“程式”,即程序、式样、法则。“大凡要求离开生活的自然形态远一点,即加工美化比较多,形式感较强的艺术,都会有某种程式性”(龚和德《戏曲人物造型论》)。换言之,越是如实描写,这种“程式”越觉无味,从而陷入繁琐细节的堆砌,窒息了作品的艺术生命。因此好的程式特别强调主观感受,但又不是脱离现实形象的臆造,难在似而不俗。《芥子园山水卷》的创作揭示了中国山水画程式化语言与画面多变的生成方式的辩证关系。王澍创造性的在现代建筑立体空间的布局中运用了程式。在杭州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的整体规划与设计中,他采用的构图法是一个简单的“回”型平面元素,通过对“回”型单体建筑平面比例、大小、长宽比的巧妙变化,即以几乎程式化的造型语言,表现出丰富的空间环境变化,并不是简单的几何平面罗列。在其立面开窗的设计中,不是单纯地从形式上去刻意追求程式化的表面效果,通过简单的方形,在大小、长宽比上做出丰富变化,同时兼顾室内不同的采光要求,注重形式与功能的结合,做出形态不一富有韵律的变化。
三、画境之美 ――传统绘画意境的表达
中国山水画在诗境、画境、禅境表达中,将远、静、虚、空发挥到了极致,打破了心灵与时空的限制,物我交融心会合一。王国维把境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物皆着我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我,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境非独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意境在山水画中的表达是后世文人的毕生追求。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的设计追求一种“平远”的效果或超大广角的视野,建筑与人并不是孤立存在,通过建筑中不断变换的空间步道来感受建筑不同的空间表情,而行进过程中视野的不断变化,同时也在调动着观者的情绪与心理活动。这一效果呼应了如同五代画家董源《潇湘图》长卷中所绘山形一般的丘陵地貌,又如评论家史建所说,“如同中国山水画中的散点透视,步移景异,层层递进,同时表达了一种长卷式绘画边走边看的全景感受。”观者身在其中漫步在起伏蜿蜒的步道上,建筑与环境,人与建筑完美地融合到一起。
四、自然之美――传统哲学天人合一的升华
中国传统山水画艺术不仅追求自然、自在之美,更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是一种重要的生态观念。而中国传统生态美学在空间上的应用当属中国传统园林为最。“巧于因借、精在体宜”和“小中见大,大中见小”是中国传统园林的造园法则。“疏密得宜”“曲折尽致”“眼前有景”都转换为见诸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舍的语言要素。从藤蔓植物的选择到墙面的自由开洞,王澍在校舍空间造型中不断创新着传统的造园手法,象山校区营造出了一种“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美学意境。而建筑材料的创新使用才是王澍建筑自然之美的精神内核,在象山校舍的设计中采用废弃的建筑材料和一些陈旧的碎瓦片,减少材料的浪费,真正体现了生态设计美学。这些材料以一种崭新的方式呈现在人们的视线之内,唤起了我们对历史的无限遐想与回味。材料所包含的历史记忆通过再利用,通过对不同建筑材料组合的巧妙把握,因而重新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使得王澍的作品有着一种独特的象征性和延续性。
王澍的建筑思想与设计语言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在建筑中的高度表达,其作品带给世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他是睿智的,在浮华的世风下还能保持平和的心态去发现建筑的本质,通过自己的作品体现了自己独到的视角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高深见解,并使之贯穿其中。普利兹克评委会对王澍这样评价道:“在打开新的视野的同时,又与场所与记忆产生共鸣。他的建筑独具匠心,能够唤起往昔,却又不直接参照历史。……具有强烈的文化延续性并使传统焕发生命力,在这方面王澍的建筑就是典范。”在国内建筑风格多变,许多设计师将目光投向西方的今天,王澍依然保持着对中国传统文化那份珍视,并将其转化为现代建筑语言运用到设计中,极富有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澍.营造琐记[J].建筑学报,2008(7).
[2]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3]范美箔.中国传统美学的当代阐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赖德霖.从现代建筑“画意”话语的发展看王澍建筑[J].建筑学报,2013.
[5]王澍.自然形态的叙事与几何――宁波博物馆创作笔记[J].时代建筑,2009(2).
关键词:现代艺术;现代造型;影响
中图分类号:J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4-0160-01
综观人类发展的历史,人类有意识的造型活动是最为古老的文化现象之一。现代艺术对于现代造型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所以研究现代艺术影响下的现代造型及其二者关系对于造型活动的认识与完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现代艺术为现代造型活动提供源泉与土壤
现代艺术是现代造型的源泉与土壤,为造型提供素材与思想。现代艺术运动中的一些重要流派如未来主义、风格派、机器美学等都对现代的造型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现代造型从现代艺术这个母体中汲取养料,丰富了自己的造型特色与造型理念。每一种造型活动都能在其现代艺术的母体内寻找到原始的本体,造型活动与其他艺术在本源上来说应该具有相同或相似的DNA。
(一)未来主义对现代造型设计的影响
未来主义是意大利在二十世纪初期出现在绘画、雕塑、和建筑设计、艺术设计等范畴中的一场影响深刻的现代主义运动。未来主义艺术家反对一切形式的艺术传统,表达了对战争、机械时代、速度和现代生活的热忱。他们认为应将把生活在工业新时代的激情、经验和活力永远的保持下去,倡导在作品中表达运动、能量和连续镜头感。
未来主义运动的中坚马里涅蒂将未来主义对造型的影响体现在平面设计上,他将写作与版式设计视为一种视觉形式,提倡“自由印刷版式”并认为这样做可以使版式的传达能力加倍。在他的平面设计中,运用了多种字样和动态的非直线的构图。如斜体代表快的印象,黑体代表剧烈的噪声和声音。
(二)风格派理论对现代造型设计的影响
“风格派”是1918至1928年间以荷兰为中心的现代艺术流派,把几何学作为造型基础,追求造型的普遍性。“风格派”艺术从立体主义走向了完全抽象,用基本几何形象的组合和构图来体现整个宇宙的法则―――和谐。
1917年,里特维尔德设计了著名的红/蓝椅,以传统的折叠椅子为原型,抛弃了所有曲线因素,构件之间完全采用搭建的方式,露出交头,除了框架用黑色之外,其余全部原色。
风格派艺术家深谙风格派艺术思想精髓,将风格派的几何学造型基础,造型的抽象性应用到绘画造型及工业产品造型中去,为造型活动提供了思想依据和理论储备。
(三)机器美学对现代造型设计的影响
机器美学追求造型中的简洁、秩序和几何形式以及造型本身所体现出来的理性和逻辑性,以产生一种标准化的、纯而又纯的模式。基于机器美学的造型一般是以简单立方体及其变化为基础的,强调直线、空间、比例、体积等要素,并抛弃一切附加装饰。
机器美学最早对造型活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建筑和一些实用艺术品上。最有影响的当属柯布西埃,他主张用机器的理性精神来创造一种满足人类实用要求、功能完美的“居住机器”,并大力提倡工业化的建筑体系。他的一些建筑设计采用了机器的造型,如模仿轮船、飞机的部件等,这些设计把机器美学推向了高峰。
他的作品著名的如萨伏伊别墅、新精神馆和一种至今仍在生产的躺椅。上述三个代表作品,其造型特征向外传达出鲜明的机器美学特征,用科学性代替了艺术性,抛弃了一切不必要的装饰。
二、总结
现代艺术为现代造型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武库,为造型活动的开展做了充分的智力保证,现代艺术流派,在其发展过程中,都对造型活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并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一)直接性,直接性体现在现代艺术家将他们的现代艺术思想毫无保留的、无所顾忌的体现在他们的造型活动中;
(二)有效性,基于现代艺术下的造型活动,都产生了形象鲜明、传达力强的整体造型效果,对于艺术思想的消化吸收较为合理到位,具有有效性。
(三)可逆性,现代艺术为造型活动提供了思想保证,但同时造型活动的开展也使现代艺术的探索更为丰富生动,造型活动也是现代艺术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二者在艺术实质上是可逆的。
通过几个艺术流派对造型活动的影响来看,一方面作为思想武库的现代艺术的确是为造型活动提供了丰富的养料,是现代造型的土壤;另一方面,理应把现代造型活动看做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现代造型艺术,它根植于现代艺术的母体里,是现代艺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辩证的看待二者的关系,对于研究现代艺术、现代造型大有裨益。
关键词:现代艺术;现代园林;艺术观念;设计手法;平面形式;立体空间
现代园林设计从19世纪末期发展至今,不同于中国古典园林“师法自然”的造园风格,打破了欧洲传统规则图案式风格,超越了英国自然风景园的浪漫情怀,经过一个世纪的发展,形成了新的审美趣味与形式风格。
影响现代园林设计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注重社会与功能的园林设计,二是采用生态的方法进行设计,三是从现代艺术和现代建筑中吸取养分。这里主要从现代艺术的角度出发来探讨对现代园林设计产生的影响。
一、现代艺术的发展
20世纪的西方现代艺术形成了与以往3000年的西方艺术完全不同的艺术观念、思维和形式,艺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艺术的写实性、唯美性、叙述性和传统的美学观点被全部推翻,艺术的非写实性、反唯美性、非叙述性已经是有目共睹的当前艺术的主流内容。
抽象主义建立在秩序法则上的形式逻辑;立体主义分解重组后得到的多视点角度;表现主义对自我情感的宣泄及对艺术张力的追求;抽象表现主义中对下意识运用和掌握的行动绘画;波普艺术中对大众生活的世俗化反映,对不同媒介的拼贴与融合,对绘画和雕塑等艺术界线的消解和清除;极少主义艺术中对艺术客观性的展现,对非表现性的把握,对“少”的极端表达;观念艺术中对生命的体验和思考,对思想的锻炼和表现,对自然的塑造和异化,对行为的梳理和张扬等都展现出现代艺术的发展与传统艺术的区别。
西方现代艺术这种异彩纷呈的现象不仅为现代园林设计的发展提供了设计灵感的丰富来源和审美旨趣上的某种倾向,同时也为园林设计的实践提供了大量丰富而具有启发意义的艺术思维和艺术形式语言。
二、艺术形式的思维更新在园林中的表现
1.抽象主义美学思维在园林中的表现
现代艺术形式方面的思维更新是从抽象主义运动开始的。“抽象”的目的就是要区别于现实“具象”的艺术自身的语言及表达方式。“抽象”思维可以说是对西方传统艺术思维的首次冲击,许多现代派画家在创作过程中都力求实现自然物象与抽象视觉符号之间的“语义转换”。传统的再现性形象被彻底地抽象了,点、线、面、体、色彩等抽象的元素(视觉符号),已不是作为屈从于现实对象的模仿手段而出现在画面上了,其本身就是画面的主体,就体现着作品的内容。
这种现代艺术形式上的思维更新影响到现代园林设计中设计思维。传统园林中的模仿自然已不再是设计思维中的唯一设计手法,从巴黎“国际现代工艺美术展”开始,费拉兄弟(AndreVera和PaulVera)与莫劳克斯(Jean CharlesMoreaux)设计的“瑙勒斯花园”的设计就步人人们的视野,标志着抽象性思维在园林中的体现。其花园构图与立体主义绘画有异曲同工之妙,冷峻的几何构图构成作品的平面图形,植被与灌木的几何配置形成花园独特的视觉效果。
2.非理性主义美学思维在园林中的表现
抽象性的思维体现着一种理性的思维形式,但是这种执著于简单明了的确定性和秩序性的思维定式干扰着艺术家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才能的发挥。而艺术创造的脚步是永不停止的,叔本华(ArthurSchopenhauer)因此提出了非理性的美学思维。非理性的美学思维强调否定性、非中心性、破碎性、反正统性、非连续性以及多元性为特征,以此来消解理性思维中的抽象性的思维模式。
非理性设计思维在园林设计上的运用虽不如在建筑界那样引起巨大的变革,但作为园林设计的思想基垫,他们为当代园林设计思潮的未来发展确实架构起更广阔的平台。西班牙天才建筑师高迪(AntoniGaudiiCornet)的居尔公园、乔治·哈格里夫斯完成的位于美国丹佛市的哈乐昆广场、伯纳德·屈米的拉维莱特公园无一不是非理性思维指导下的产物。在拉维莱特公园的设计中,屈米提出三项创造原则:(1)拒绝“综合”观念,改向“分解”观念;(2)排斥传统的使用与形式间的对立,转向两者的叠合和并置;(3)强调片断,叠合和重合,使分解的力量突破原有的限制,提出新的定义。屈米在设计中将点线面体系之间安排一种富有张力的冲突与对抗,通过取消建筑的确定性的形式,赋予建筑无限的生机和活力。这种方式和特征我们可以说是屈米将解构主义建筑设计理论直接应用于园林设计中使得园林的设计具有明显的解构主义建筑的特征。
三、艺术语言引起园林设计形式语言的变革
现代艺术运动对现代园林设计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艺术思维的影响,再者是艺术语言的影响。艺术与艺术语言是不可分离的,它对设计师有着某种潜移默化的启示作用。在很多设计师的作品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艺术语言的景观转化,而这种转化也使我们认识到在对艺术与园林进行平行思考过程中的巨大潜能。这无疑极大地丰富了园林的形态世界,也为现代的园林形态研究指明了某种方向。
1.平面形式层面上的设计手法
(1)秩序的法则。现代主义景观设计师对平面的处理不少呈现出几何的抽象,简洁的规整线形组合中隐含着平面构图的内在秩序。这一处理手法源于蒙德里安(PietMondrian)的抽象画。蒙德里安在继承康定斯基所开创的抽象风格后,探索和发展出一套与前者的那种浪漫抽象主义完全不同的几何抽象画风,从而使得绘画成为一种更加纯粹的形式表达。在景观设计平面中,这种对抽象秩序的法则受到设计师的青睐,得到广泛运用并加以推广变化。
当代景观设计师彼得·沃克将这种法则运用得淋漓尽致,并更加简洁纯粹。由他设计的剑桥中心屋顶花园进行了大胆的抽象艺术尝试。矩形的屋顶花园采用的是一种带有艺术性的平面构成布置手法。平面上以紫色砂石做底,中心部分用淡蓝色预制混凝土方砖按网格点缀,东西两侧以低矮带状花坛交错组织成一幅几何线条图案。
关键词:房屋建筑;美学规津;设计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1(b)-0049-02
1房屋建筑的艺术发展与美学规律
房屋建筑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是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内容,有的甚至是很主要的内容,上古时期的房屋建筑为人类提供了遮风挡雨的安全空间,为人类的繁衍生息提供可靠的保障,房屋建筑对人类的贡献居功至伟。房屋建筑是一门艺术,具有很强的综合性,饱含着设计者的智慧、记录着建设者过去的劳动,房屋建筑典藏着乡村苍老的过去,铭记着城市建设的足迹,昭示着城乡未来发展的经纬,彰显着民族文化的轨道,传递着艺术发展进步的信息,是人类建筑艺术范畴里五彩斑斓美学思想荟萃的集合体。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许多西方房屋建筑艺术以及独特的建筑风格的也在影响并不断地涌入中国房屋建筑设计市场,其所蕴含的美学思路、美学概念、美学规律等在中国得到欢迎,许多房屋建筑设计者将西方美学概念、美学观点、美学思想与传统房屋建筑理论、理念、文化因素等相互融合使得我国房屋建筑水平与艺术得到了提升,表达途径与方式得到了丰富。其中西方建筑艺术语言中的空间组合、尺度、比例以及质感、色度、体型等包含韵律美的结构与布局、风格得到了发挥。时下,我国房屋建筑美学理论与实践正向着更广阔、更深邃的领域拓展,房屋建筑领域充满正能量、孕育着美艳的新生命。房屋建筑包含着形式的美,是通过一定的建筑形式使建筑物使用与精神功能被人们感知。形式美源于美的形式、形态,然,随着社会与历史的发展,慢慢的脱胎于美的内容,形成了新的体系,演变成依照一定的规律结合起来的线条、框架、色彩、形体等形式因素,艺术家对其进行了抽象化、概括化逐步成为一种建筑的形式美。其体现在有规律的整体形态,融合力学规律的构图与形式,契合建筑材料的结构、纹理品质、内涵将建筑物的每个部分甚至细节予以完美的展现。通过对建筑物的整体调整、局部融合处理,依照一定的比例,色彩,质感等展示出来,使房屋建筑具备了较强的观赏性、较高的使用价值。建筑美学把多种材料用对称、协调、均衡等架构起空间,显示出其独具特色的内在美,并有意识地放大其使用功能以外的非物质性的内容或用途。例如苏州古城的地域性民族建筑,其美学特色就颇具代表性,苏州古城建筑把传统建筑中经常使用的粉墙黛瓦式建筑方式予以抽象把民族传统文化因子融入到现代建筑样式中,不但传承了民族文化历史特色,而且对民族文化进行了发扬和大胆的创新。
2房屋建筑设计中美学规律应用
传统房屋建筑室内外设计的形式美美在和谐、美在形式、美在秩序、美在与周围的环境协调、美在与功能、主人的身份、地位匹配。房屋建筑的形式美涵盖:统一、主次、比例、均衡、韵律、节奏等固有的法则、审美原则。这些基本原则就是现代主义建筑设计创作的根脉,是其生命的源泉。
2.1艺术感觉的统一
房屋建筑设计中,其使用目的虽然大致相同,但其表现形式却呈现出五彩缤纷的多样性。2.1.1形状的统一房屋建筑是由相似或相同的简单几何形状组成,但设计中需掌握好一下两点:其一,把握好主体部份或者主要部分与次要部位的从属与关联关系。在具体的设计中小部位从属于位于支配地位以及较重要的位置、低处从属于高处部分。其二,房屋建筑的几何体形状要本着协调、统一的形状、尺寸建设,即使建筑物中处于从属地位的也要设法与整体建筑物相互协调。目的在于使建筑物内外部处在统一完整的构图中,形成一种整体统一的美。2.1.2色彩的统一房屋建筑的色彩运用相统一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如果运用色彩得当获得统一一样能体现出特有的协调的美感。色彩运用特有的难点在于对材料的选择。只要选料得体、设计独具匠心无论新老建筑、无论风格是否异同仍然能营造一种强烈的统一感。房屋建筑材料在色彩上产生的强烈对比往往具有戏剧性般效果。2.1.3利用好陪衬房屋建筑功能越来越强大、形体越来越复杂,但建筑的功能还是有主要与从属部分的区别。任何一个建筑都有主次之分,缺少主次其建筑则会显现出平淡与松散,缺乏美感。故,外形设计中,处理好建筑主体的从属关系至关重要,充分利用好处于从属地位的陪衬部分使其与主体部位相协调统一则建筑整体的艺术表现力就会得到彰显。
2.2把握好房屋建筑的比例
魅力十足的物体都具备比例匀称的特质,这是美的第一原则。房屋建筑设计建设必须遵守这一原则。把握好其应有的比例即长、宽、高三要素间的大小关系,在整体、在局部亦或局部间都固有的比例关系。比例协调的房屋建筑才是和谐的、完美,比例失调的建筑没有美感可言。房屋建筑布局中,主要部位甚至细节部位尺寸比例几乎是一样的。其简单基数比一般是1/1、1/2或2/3等。黄金分割比例是所有比例中最为特殊的一种最具有美感、优秀的房屋建筑中往往巧妙地将其运用在其中。
2.3使房屋建筑整体处于均衡
均衡是物体美感的特性之一。房屋建筑应该是一个具备均衡性的大型的“物体”,均衡是其建设设计的重要法则。对称就是最简单的均衡。房屋建筑设计要应对复杂的对称关系,在外观设计中、在内部构筑设计中要想方设法考量这个问题。优秀的建筑师在房屋建筑的设计者中往往通过自然的方式引导观者绕向设置主要入口的主要立面,使观者明确感受到均衡的存在。然而房屋建筑具有较强的使用功能在建材、功能构造、等问题上使用功能处于主导地位往往会导致建筑物部分部位不对称或者出现不规则的形式。不规则的均衡问题出现时候要通过杠杆平衡原理,如果是远离平衡中心、又是次要物体,可通过靠近均衡中心或较为重要的主要物体予以平衡。巧妙利用均衡中心的吸引作用,来淡化其中的不匀称。
2.4把握好房屋建筑的韵律
韵律是事物特有的一种属性。是事物不同元素之间的形状、性质、特质的差别或共同的品位给予加强造就的。房屋建筑中可以利用光、阴影、色彩、支柱、以及室内容积等相互的和谐、对比等不同的特征对其共同拥有品质进行强化。突出房屋建筑中大部分效果使得建筑物韵律处于协调、强化。
3结语
房屋建筑设计充分利用美学规律,可提升房屋建筑的品质、提高其使用功能外富含的精神内涵。房屋建筑设计师要灵活运用美学规律,利用好对称,把握好房屋建筑的韵律,利用好陪衬与地域特点、历史文化等要素紧密结合,房屋建筑的质量、品味、将会得到极大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孟晓.浅论住宅阳台的后期封闭[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0(3):69-70.
[2]张荣兰.浅谈平面布局中的节地方法[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6(3):143-144.
关键字:理性之美;古典主义;造型艺术
17世纪欧洲经济文化的迅猛发展,促进了新文化观的形成与繁荣。这些观念直接为古典主义造型艺术奠定了坚实的美学基础。美学是一个时代审美文化的理论内核,而造型艺术就是这个理论内核物质性外化的时代产物。17世纪理性主义美学对西方艺术界的影响是巨大的,古典主义造型艺术在理性美的滋养下孕育成长,或者说是理性美自身具有将经验提升到普遍原理的能力。艺术家把1理性美的内涵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作品崇尚古希腊、古罗马的艺术典范,创作构思严谨而饱含哲理,具有典雅、静穆和崇高的艺术特征。绘画提倡“绘画的真实”,笔法严谨、色彩沉稳。雕塑提倡“和谐之美”,手法概括稳重、协调平稳。建筑提倡用“标准的形式”和“绝对的规则”建立规范。在这个所有的艺术都受理性所支配的时代,艺术家带给我们的不是奢华的造型,而是加入理性思考和严整构思的艺术创作。
二、理性美的探究
17世纪理性主义哲学是对前人思想的继承,也是主体意识觉醒后的必然产物。哲学观在理性精神的滋养下,成为人们行动的思想准则。现代人一定无法想象,沙龙里经常举办贵妇们的哲学讲座,她们在对话中融入哲学术语是很平常的事。人们可能会探讨以前的哲学与现在的不同,本体论怎样转变成认识论的等等哲学问题。而哲学家们借助理性,通过求知宇宙万物来解决哲学上最根本的问题。那时人们发现世界充满了矛盾,什么是真实的不得而知。理性主义哲学家笛卡尔曾经说过,我们小的时候对各种各样的事物作过判断,但那时我们不懂得如何运用自己的理性。有许多先入为主的观念阻扰我们认识真理,怀疑所有事物都是“不真的”,但在我怀疑所有事物的过程中,却不能怀疑我在思考,不能怀疑“我在怀疑”。我这个怀疑的主体没了,就无法怀疑了。此时我唯一可以确定的事就是我在怀疑,所以我有思考的能力,我既然能思考那我一定是存在的。这就是笛卡尔最著名的理论“我思故我在”。这是他全部认识论哲学的起点,由它来完成本体论到认识论的转变。笛卡尔把思维主体作为最先确定的认知对象,把天赋观念作为知识的基础。它的哲学思想是17世纪哲学总的指导思想,为时代制订了新的游戏规则。17世纪理性主义美学就是在这样的理性哲学羽翼下形成发展的,主要理论内涵同样是理性。此时的美学维护理性规范,以“理性”作为文艺的最高要求,认为只有富含理性作品才有价值。对美的认识主要集中在这几个方面:崇尚抽象的理性,即普遍的人性;追求真理的永恒性,以真理为美;美在于追求明晰与秩序,在于“和谐”;美是具有普遍性的、绝对的,创造美是要遵循一定原则的。所以作品要遵循理性主义美学的指导思想,从理性的认知出发,以理性的哲学观为归依,形成完整的理性主义美学体系。
三、承载理性的艺术表达
17世纪的造型艺术受理性主义影响很大,理性思辨的方式使得艺术家们对美的理解有所不同。艺术的创作原则建立在科学、理性分析和数学关系验证的基础之上,笛卡尔几何原理的形式价值体系成为艺术的基本原则和规范。当时的艺术家把理性的审美观渗透在造型作品中,遵循笛卡尔等人的理性主义思想,从古代艺术品中发现理性因素,追求理性带来的灵感源泉,推崇绘画的真实,关注作品自身的观念性,信奉规则秩序、和谐崇高的原则,从而获得理性之美。理性主义时期的造型艺术,在绘画、雕塑、建筑等方面都有其自身的艺术特点,没有陷入前人既定的思维程式,具有一定的创新。(一)古典主义的理性画风古典主义绘画盛行于17世纪的法国和西欧等国。以古希腊、古罗马为灵感源泉,追求理性带来的和谐之美。法国人尼古拉.普桑酷爱古希腊、古罗马的雕塑,对数学、解剖学和透视学有一定的研究,还钻研毕达哥拉斯的数学,对笛卡尔等哲学大师的理性思想也十分着迷。这些知识储备奠定了他以古希腊、古罗马为模本,创作古典主义风格绘画作品的坚实基础。普桑曾说过:“绘画总应该表达思想,无论是绘画也好,或者是部分的构图也好,绝对不应该是故意做作出来的,而应该是完全符合主题性质的,符合理性主义审美原则的。”[1]这是理性的产物,是艺术家心灵和想象的产物,是对心灵的直接呼唤,无关于感情。从他的画中可以窥视到画家心灵深处的的思考。比如普桑的代表作《阿卡迪亚的牧人》,绘画以古希腊传说为题材,围绕着生命和死亡的古老命题,描述裸的人性,内涵发人深思。在画中作者隐喻当时贵族物欲过于膨胀、人们沉迷于对于权势的渴求中。普桑用自己对生命的理解来刻画一个想象中的情境,用绘画来启迪贵族们的心灵,抚平浮躁的欲望,用想象的产物对心灵直接呼唤,追求真理的永恒性,以真理为美,追求明晰与秩序,让人们回归理性。其实古典主义者一直寻找的是一种理性的“绘画的真实”。比如普桑在描绘时,不是逐一地去模拟现实世界的景物与事件,而是通过理想来组织画面,展现事物应有的心灵的真实,富有哲理性,发人深思。因为如果只有对现实世界的模仿,通过绘画技巧是可以看上去真实的,但这是“真实的错觉”。“绘画不是去重新开创某些元素,而是致力于心灵的充实、提高、扬弃、净化,因此是在更高的意义上,在更纯粹的范畴里成为呈现者。”[2]古典主义画家会给眼睛不同的惊喜,他们寻找的是“绘画的真实”。洛兰的风景画不像普桑按照自己的理想世界来绘制,而是将他在罗马附近的写生素材,按照“绘画的真实”的方式理想化地表达出来。因为素材都是现实世界抽象出的理想化物象,画面看上去是那样的真实,没有一点虚幻的痕迹。当时许多人认为洛兰风景画里的世界才是真实的,有人试图寻找那些美丽的世外桃源,当然无法找到,因为那来自他的心灵世界,是他内心世界理性的表达。自然界的物象都是为了总体服务的,艺术家有权创作自然物象,这样才能使画面符合“绘画的真实,”(二)雕塑和建筑的理性美17世纪的雕塑艺术有一种肃穆、庄严、恬静、安谧之美,简言之就是和谐之美。在理性主义时期,雕塑主张模仿古希腊、古罗马对面部及身体刻画方式,反映雕塑形象内在的宁静及安谧,体现出静穆与端庄的古典主义意味。他们追求的是理想观念的表达。在古典主义雕刻家看来,艺术源于自然、高于自然,需要概括出自然界最美的部分,最终表现“和谐之美”。雕塑大多采用中心对称的结构与朴素稳重的雕刻手法。塑造准确而富于秩序感的艺术作品。但雕刻大师们也并没有完全陷入表现人物完美的思维程式,雕刻家依照不同人物的性格,寻找出人物独有的特征。雕刻者从时代背景出发,探寻到人物的心灵深处,以理性的分析,概括出人物的思想性格。比如雕塑作品《伏尔泰》,面部雕刻得宁静安谧,典型的古典主义雕塑风格,为了表现伏尔泰智者的形象,衣服几乎完全遮盖住伏尔泰孱弱的身躯,衣纹的雕刻手法概括稳重,准确地表达出人物庄严高尚的学者气质。17世纪自然科学的重大成就开始应用到建筑行业。严格遵守规则和标准所体现的建筑理性,并不意味着采用简单的建筑样式和粗陋的内部装饰。“它仅仅意味着美的效果是蕴涵在使建筑构建得以成功的结构所表现出来的本性上,并依据理性的准则去设计那些构件。”[3]古典主义艺术提倡用“标准的形式”和“绝对的规则”建立建筑规范。数学关系和几何结构关系的运用,在古典主义建筑的设计与建造中频繁使用。古典主义建筑推崇古代罗马建筑的设计风格,认为它是最“真实”的建筑形式。古典主义建筑师们主张建筑的真实,不提倡自己的思想情绪在建筑设计中表达,倡导概括理性的一般性表达。当时的建筑中有一种古典的和谐崇高之美。法国当时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路易十四崇尚古罗马秩序及法则,标榜具有“合理性”“逻辑性”的建筑
四、理性之美对后世艺术创作的指引
古典主义艺术家在创作的过程中为了追求画面统一、和谐、庄重、典雅的美,主张用理性来指导艺术创作,将理性表达当作基本目标,创作的过程规范、有序,注重形式和共性,将古典绘画特有的精准造型和高超的写实技法发挥到极致。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推动艺术的进步,但任何艺术流派都逃不过由鼎盛到衰败直至被取代的命运,被取代是不可避免的。几十年或上百年以后,在一种新的造型艺术形式中可能就会找到17世纪理性时期造型艺术的思想内涵和创作语言。古典主义建筑对后世的建筑及室内设计具有深远的影响,欧美国家中有很多的法院、银行、交易所、博物馆、剧院等公共建筑和一些纪念性建筑都继承和发展了古典主义的建筑语言。[4]理性主义美学思想对塞尚乃至后印象派的绘画创作影响也很大。他们始终在追求绘画应有的“真实”。这种真实其实就是表达出自我的意图和感受,对于能欣赏的人来说就是真实的。就像齐白石画的白菜,是用水墨的方式表达的,本身立体感不强,好像并不真实,但是又让人觉得很生动很逼真,这是绘画意境所达到的相对真实。塞尚所表达的就是这种内在的、忠于自我的真实。比如塞尚的《圣维克多山》,看上去笔触洒脱、凌乱,画面随意、混沌,但实际上是依照内心的感受安置笔触和物象、按照一定的逻辑和理性秩序排列、加入理性思考和严整的构图,出发点就是所谓“我思故我在”的理性哲思。17世纪理性时期的创作语言,都是通过符合自然规律的色彩和线条表达的,艺术作品具象性强。而在理性时期以后,艺术作品的抽象性元素增多,抽象艺术的比重加大。好像理性时期那种符合自然规律的写实表达逐渐变得不再重要。而实际的情况是写实风格的存在才使艺术作品具有审美的根基。“艺术家在运用这些符号和图形表现创作意向的时候,无不充满了目的性和逻辑性,其本质上的逻辑真实仍然脱胎于古典主义。”[5]优秀的抽象艺术作品每一条直线、每一笔色彩的构成形式好像是没有规律,但是并不凌乱,而且和谐统一,直指物象本质。比如杜尚著名的《下楼的裸女》,几何图形的处理,构成细节上的逻辑真实,线条和谐、匀称、合理。古典主义造型艺术理性的艺术观,在200年后依然有其存在的意义。艺术家们用符合艺术逻辑的形态来表现内心世界,是艺术创造的基本法则之一。造型艺术的思想内涵和创作语言会随着时间的长河,跳脱于流派之争,不断继承、发展、创新,开启新艺术形式的帷幕,进而呈现出理性美的瑰丽景象。
参考文献:
[1]张弘昕,杨身源.《西方画论辑要》[D].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0:19.
[2]何仁富.从尼采的“治疗哲学”到罗蒂的“教化哲学”——20世纪西方哲学观念的嬗变及其意义[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0):138-143.
[3]周祥.十八世纪末法国新古典主义建筑的理性[J].华中建筑,2006(9):26-27.
[4]章一峰,孙连弟.浅谈石材幕墙在新古典主义建筑中的运用[J].石材,2012(05):23-26.
关键词:线;线性美;产品设计
0 前言
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我们可以将线分为直线和曲线两种,线是一切形象的基础,是构成所有的形态基调的重要因素,线条不同于色彩,在自然界中并不存在的,但不同的线带给人们的情感各不相同,在人类科学和文化的各个领域中大量使用。
1 线的属性
严格意义上的线条是不存在的,线条来源于自然界,是人类在自然界进行创造性活动而创造出来的,在自然界并不存在纯粹的、抽象的线条。我们在视觉上形成的线,其实都是由面或体构成的,只是由于视觉关系,我们将物体进行抽象,对物体进行概括。[1]
线条是人类的创造物,反过来又线条又能引导人反观自身,能激起人对它的赞赏和愉快的审美。线条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尤其在人类设计文明中,线条能很好地体现出人们的情感。人们在创造性活动中赋予线条不同感受,当人们看到某些线条就会激发出相应的情感,直线和曲线给人的感受也就各不相同。直线给人的是一种有力度、刚直坚硬明确的感觉,具有现代感与稳定感,是男性的象征。曲线则富有女性特征,给人柔和、优美和弹力的感觉。在曲线中,几何曲线,几何曲线有椭圆曲线、抛物曲线、双曲线等种类,其给人弹性、严谨、理智、明确的现代感觉,同时也带有机械的冷漠感;自由曲线则给人是一种自然的、优美的、跳跃的线形,自由曲线能表达出丰满、圆润、柔和,富有人情味的感觉。
2 线的美学特征
在中国传统艺术中,人们是一个不断追求美感的过程,也是追求线的艺术的过程,线是进行艺术创作的主要手段和方法,在中国的传统艺术中如中国的建筑、园林、陶瓷、雕塑、纺织以及绘画、书法、舞蹈、音乐等都是以线条作为人们主要创作手段,通过形的变化来追求线的艺术。[2,3,4]书法以线条作为艺术语言,堪称线的舞蹈,在绘画中线条是主要造型手段,绘画和书法可以直观的体现出线的艺术。在雕塑中常常表现出许多与绘画在表现形式上的相同或相似的线条,在装饰和浮雕上采用流动的线条来塑造雕塑的气韵。在建筑中,通过互相配合的线形来构成建筑的艺术形象,通过造型轮廓线和形体内的各种装饰来体现出线的特征。在中国文学和音乐上,文学主要通过线性叙事和白描手法间接的体现出线的艺术,音乐主要通过线来描述听觉艺术的旋律之美。雕塑、建筑、舞蹈以及园林艺术等通过在艺术形象和精神上抽象和概括来体现出线的存在与韵味,虽然没有像书法和绘画那样直接用线条形式体现出线的美感,但通过线条艺术的流动性与节奏感,能创造出一个新的艺术世界,把线的这种特征称之为线的艺术,把其审美特征称之为线性美。
3 线的美学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线条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是最具有抽象性与概括性的造型手段,几乎在所有造型艺术中,都有线的痕迹。由点生成线,线生成面,再由面生成体,线在设计中具有丰富的表达语言,通过线形的变化可以表达出产品的特征,体现出产品的体量和风格,同时线条也是设计师进行概念表达的主要手段,进行创意设计的灵魂。
线是基本的造型元素,也是设计师进行创造形象和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主要艺术语言,在产品设计中主要通过线条的应用来表现产品的造型美。[1]在不同的时期,由于社会技术、工艺、材料等的各不相同,人们在设计中线的应用各不相同,人们追求的线的美学也就各不相同,如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产生的新艺术运动,主张在自然中不存在几何中平面和直线,在装饰上通过从自然中提取曲线来进行设计,将提取的曲线、非几何形态应用到设计中,成为当时世界流行风格,但其所主张的设计只能单纯地进行手工生产,而不能通过机械大批量的生产,不适应社会的发展,没有广泛普及。在1920年初兴起的流行设计风格装饰艺术运动,从材料的运用,到装饰的动机,直到产品的表面处理技术,都顺应时代的发展,并发展成为国际流行风格。在装饰上,采用简单的几何外形、金字塔形的台阶式构图和放射状线条来进行处理,在体现产品美感的同时,将时代特征和新技术融入设计当中,受到人们的欢迎。在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在机车设计上追求一种以流线型为主要造型特征的速度美学。流线型原是空气动力学名词,描述能减少物体在高速运动时风阻的表面圆滑、线条流畅的一种物体形状,在产品设计中,流线型体现的是一种象征速度和时代精神的造型语言,在交通工具上运用流线型对产品进行设计,使产品不仅有其美学意义,更具备一定的科学基础,受到人们的欢迎,成为当时流行的设计风格。不仅将流线型运用在交通工具产品功能的改进上,而且将这种表面光滑、线条流畅的形式用在家居产品乃至所有的家用电器设计上,吸引了大量的消费者,同时也为美国走出1929年以来的经济大萧条起到了积极的意义,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设计朝多元化发展的今天,在产品设计中,对不同线的组合和用连接、支撑、围合、穿叉等各种自由组合的方式来体现出产品造型美,通过顺应时代的发展来创造出新的产品。
4 结语
中国的传统艺术中古代劳动人们通过智慧创造出的各种艺术都是以线条作为人们主要设计手段,通过形的变化来追求线的艺术,体现人们的审美情趣和情感。在设计上应把握线的发展以及审美趋势,结合新的技术、材料、工艺等方面,注重线的美学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和效果,设计出符合人们审美的产品,既是对线的美学的体现,又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延续。
参考文献:
[1] 端文新.浅析点线面的审美特性及其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J].美与时代(上),2014(05):118-120.
[2] 舒小坚.中国绘画中“线”的艺术美学[J].认知江西社会科学,2011(07):225-228.
[3] 连德理.浅析中国传统陶瓷雕塑的线条美[J].艺术科技,2013(0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