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1 10:12:4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会计应用实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谨慎性原则是会计核算原则中起修正作用的一般原则,不确定性是谨慎性原则产生的本源,对不确定性的量化从而提供相对准确的会计信息是会计谨慎性原则所要达到的核算目的。
谨慎性原则又被称为稳健性原则,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它的概念框架研究中将其表述为:谨慎性是对于不确定性的一个审慎反应,以确保商业中固有的风险和不确定性被充分考虑。我国《企业会计准则
基本准则》对于谨慎性原则的表述是: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其实质是: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充满着风险和不确定性,在会计核算工作中坚持谨慎性原则要求企业在面临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做出职业判断时,应当保持必要的谨慎,充分估计到各种风险和损失,即不高估资产或收益,也不低估负债或费用。这种基于职业性的判断本质上是对历史成本的修正,对不确定性的量化,与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和专业胜任能力直接相关,实践中如何合理使用谨慎性原则且避免与其他会计原则的冲突,笔者浅析如下。
一、对谨慎性原则的诠释
谨慎性原则自产生以来,受到了广泛关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
基本准则》第18条的规定表明,要选择合理的相对保守的评估资产和利润的会计方法,对可能发生的费用和损失持合理计算的态度。换言之,对于可能发生的收入或利得,除非有十足的把握,一般不予确认,但可以在会计报告中进行披露;对于影响企业未来价值的不利事项,如果可以合理预计该事项将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同时满足负债确认条件,会计实务中应采用预计负债的方法进行核算,如果不满足确认条件,企业不需要加以确认,但需要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在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建设中适度、谨慎地引入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属性,是因为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股权分置改革基本完成,金融资产的交易形成了较为活跃的市场,具备了引入公允价值的条件,出现了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等一系列新的价值衡量方法,为此谨慎性原则的使用成为必然。
不确定性是谨慎性原则产生的本源,不确定性就意味着风险和潜在的损失。会计中的不确定性可分为外生性和内生性两种,外生性包括会计政策法规本身存在的不确定性、会计对象的不确定性、经济事务的不确定性、外部环境变化的不确定性等;内生性则包括会计要素、会计定义所带来的不确定性、会计基本原则内部的矛盾性、具体会计准则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及会计人员主观原因所带来的不确定性等,人们在面临不确定性时会产生种种不理性的行为,谨慎性原则的存在是自然的,有其必要性。无论从纳税主体的利益角度或是管理层的监管需求方面以及股东及债权人,都有采用谨慎性原则进行会计处理的内在需要,也使该原则得以广泛使用。
二、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运用
如何使谨慎性原则在各个会计行业得以广泛使用而又避免滥用造成会计差错,在会计实践中应值得思考和重视。在收入准则中对商品销售收入的确定基于五个基本条件: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企业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对已售出的商品实施控制、与交易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收入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相关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这五个条件要同时满足才能够确认收入,而这五个条件本身又都具有很大的隐蔽性,需要会计人员做出充分的职业判断,大多数情况下,所有权上的风险和报酬的转移伴随着所有权凭证的转移或实物的交付而转移,有些情况下,企业虽将所有权凭证或实物交付给买方,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并未转移,比如企业有可能在商品的质量、品种、规格等方面不符合合同规定的要求,企业销售商品收入是否能够取得取决于代销方或受托方销售其商品的收入是否能够取得,企业尚未完成售出商品的安装或检验工作,附有销售退回条款等都不能确认收入。特殊行业如高尔夫球场果岭券收入的确认,在收到款项时作为递延收益处理,待提供服务收回果岭券时,再确认收入,合同期满未消费的果岭券全部确认收入,会员在消费时购买的果岭券于会员购买时确认收入等都充分体现了谨慎性原则的使用。
在资产减值会计准则中,要求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进行减值测试,估计资产的可收回金额。资产存在减值迹象是资产是否需要进行减值测试的必要前提,资产可收回金额的估计应当根据其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问较高者确定。准则对资产的公允价值、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折现率等都做出了解释,企业在进行了资产减值测试,并确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应当将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至可收回金额,减记的金额计入当期损益,同时计提相应的资产减值准备。资产减值损失确认后,减值资产的折旧或摊销费用应当在未来期间作相应的调整,以使资产在剩余使用寿命内,系统地分摊调整后的资产账面价值,且规定在以后会计期问不得转回减值损失。以前期间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在资产处置、出售、对外投资、以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方式换出、债务重组中抵偿债务等时才可予以转出。这些规定是基于会计的谨慎性原则基础上进行的,是对历史成本计价的补充和完善,也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但某些上市公司基于保盈利、保配股资格的需要,通过多提或少提资产减值准备达到调节利润和资产净值,利用该原则进行会计报告的粉饰。
或有事项准则也体现了对谨慎性原则的沿用。或有事项是指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其结果须由某些未来事项的发生或不发生才能决定的不确定事项。或有事项的结果可能会产生负债、资产、预计负债、或有负债、或有资产,或有负债和或有资产不符合负债要素或资产要素的定义和确认条件,企业不应当确认或有负债和或有资产,应当进行相应的披露。影响或有负债和或有资产的多种因素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企业应持续地予以关注,除未来经营亏损外凡符合确认负债条件的应当确认预计负债,如果能基本确定收到该潜在资产且金额能够可靠计量的确认为企业资产。在预计负债计量时应确定企业最佳估计数,充分考虑货币时问价值、交易性质等。比如企业重组,应按照与重组有关的直接支出确定预计负债金额,不考虑预期处置相关资产的利得或损失,即使资产的出售构成重组的一部分也不用考虑。
谨慎性原则在财务报告和财务分析中也会经常性使用。比如在对偿债能力的分析中会使用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这样的财务指标,用于衡量企业流动资产(速动资产)对流动负债(速动负债)的保障程度,而实际情况中往往有些资产不能很快转变为资金方便企业使用,如被挪借的公款或呆坏帐,长期应收款、待摊费用、待处理流动资产净损失,不能用于交付的偿债基金等,会影响流动资产的可流动性(负债类似),应当进行专业甄别后予以剔除,而进行调整后的该项比率指标往往又不具有可比性,所以只有现金比率才是更为谨慎的分析指标。
在对企业资产营运效率分析中,往往会使用应收账款周转率率、存货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这样的指标,而基于赊销业务产生的应收票据不包括在应收账款中,基于成本法核算的存货没有考虑市场因素,基于历史成本核算的固定资产没有考虑价值因素等,谨慎性原则的引用使以上分析指标相对更为准确,比如存货建立“存货跌价准备”“商品销价准备”,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选择上改变了单一的平均年限折旧方法,规定企业有权选择包括双倍余额递减法在内的四种折旧方法,固定资产使用过程中所处经济环境、技术环境及其他环境的变化也可能使与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发生重大改变,新的会计准则允许在谨慎性原则的基础上改变会计估计,使企业的更新改造和升级换代有了一定的资金来源,符合企业自身利益。
【关键词】 货币时间价值;现值;实际利率
一直以来,货币时间价值作为财务管理学的第一价值观为大家熟知。什么是货币时间价值?货币时间价值是指一定量的货币资金在不同时点上的价值量的差别。通常情况下,它相当于没有风险和通货膨胀情况下社会平均的利润率。在实务中,通常以国债一年的利率作为参照。货币时间价值应用贯穿于企业财务管理的方方面面:在筹资管理中,货币时间价值让我们意识到资金的获取是需要付出代价的,这个代价就是资金成本。资金成本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经济效益,是筹资决策需要考虑的一个首要问题;在项目投资决策中,项目投资的长期性决定了必须考虑货币时间价值,净现值法、内涵报酬率法等都是考虑货币时间价值的投资决策方法;在证券投资管理中,收益现值法是证券估价的主要方法,同样要求考虑货币时间价值。
货币时间价值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根据可靠性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以货币计量企业资金运动全过程的会计实务充分考虑货币时间价值成为必然。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的规定,会计要素的计量改变了以前单一的以历史成本为主要计量属性的现状,会计计量属性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相对于历史成本而言,现值和公允价值是具有很强时间概念的计量属性,在新准则会计实务中得到较为广泛的运用。本文拟对货币时间价值在新准则会计实务中的应用进行梳理,总结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并就财务管理学科的教学提出几个建议。
一、货币时间价值在新准则会计实务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各具体准则对“现值”和“公允价值”两个计量属性的选用
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货币时间价值在企业确认计量非流动资产价值中的应用
为了反映已有资产的实际价值,新准则规定在资产负债表日企业要以资产可收回金额作为价值杠杆对非流动资产的价值进行测试,确认计量资产是否发生减值。确定资产可收回金额必然要求用货币时间价值计算资产能给企业带来的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现值被广泛用于确认非流动资产的价值,使得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计算、贴现率的选择和计算等有关货币时间价值的计算,成为会计人员必备的一项技能。
【案例1】某远洋公司于20×1年末对一艘远洋运输船只进行减值测试,该船舶账面价值1亿元,预计尚可使用年限为5年。远洋公司该如何进行该船舶的减值测试呢?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公司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估计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和资产账面价值比较以确定资产是否减值,而资产可收回金额的估计,应当根据其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确定。假设该船舶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难以确定,那么,企业需要通过计算其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确定资产可收回金额。
要计算该船舶在20×1年末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要解决两个问题:
首先,公司必须预计其未来5年现金流量。根据准则规定,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的确定可以采用传统法,以资产未来最有可能发生的现金流量为未来现金流量;也可以采用期望现金流量法计算确定未来现金流量。假设公司以该船舶当前状况为基础,不考虑财务费用和所得税支出,用期望现金流量法预计的未来现金流量如表1所示。
其次,确定折现率。根据准则规定,该折现率是企业在购置或者投资时所要求的必要报酬率。假定远洋公司当初购置该船舶用的资金是银行长期借款资金,借款年利率为10%,公司认为10%是该资产的最低必要报酬率,已考虑了与该资产有关的货币时间价值和特定风险。因此在计算其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时,使用10%作为其折现率(税前),因此,可计算该船舶未来5年现金流量现值如表1。
由于在20×1年末,该船舶的账面价值为10 000万元,而其可收回金额为9 069万元,账面价值高于其可收回金额,因此应当确认减值损失并计提相应的资产减值准备。
应确认的减值损失=10 000-9 069=931万元
账务处理:
借:资产减值损失――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9 310 000
贷:固定资产减值准备9 310 000
(二)货币时间价值在企业确认计量当期损益中的应用
货币时间价值在企业确认计量当期损益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融资业务或实质上具有融资性质的会计业务中,这些业务包括长期债券融(投)资业务、分期购销商品业务、融资租赁业务等。在处理具有融资性质的会计业务时,计算融资的实际利率是确认融资实际收益的关键。
1. 货币时间价值在长期债券融(投)资业务中的应用举例。
【案例2】20×1年1月1日,甲公司购买乙公司发行的3年期债券,面值是10 000元,购买价是10 534.6元,票面利率8%,每年支付利息800元,本金最后一次支付,甲公司打算持有至到期。
甲公司和乙公司是一个经济业务的两方,甲公司是投资方,乙公司是筹资方。根据新准则,甲、乙分别应如何进行账务处理呢?
我们知道,债券价格的确定,是买卖双方协调的结果,从投资方来说,无论债券的价格和票面利率为多少,最为重要的是该项投资给投资者带来的实际收益率不能低于投资者要求的最低报酬率;甲公司愿意溢价534.6元购入乙公司的债券,说明债券的票面利率高于甲公司期望的报酬率,该债券投资实际利率是多少呢?考虑货币时间价值,采用收益现值法可以计算确定:
假定该项债券投资的实际利率为R,
那么:800×(P/A,R,3)+10 000×(P/F,R,3)=10 534.6(元)
用试误法可求出R=6%
溢价投资源于该债券投资的票面利率(8%)高于实际利率(6%),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4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规定,在资产负债表日甲公司对该项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应使用实际利率法按摊余成本计量。在购入时,持有至到期投资按实际支付价款入账;持有期间每期投资收益应根据持有至到期投资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的乘积计算确定,每期应收利息和投资收益的差额调整持有至到期投资账面价值。
各期该债券投资的摊余成本和实际投资收益见表2。
根据上述数据,甲公司应账务处理如下:
(1)20×1年1月1日,购入债券: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面值)10 000
利息调整 534.6
贷:银行存款10 534.6
(2)20×1年12月31日,确认实际利息收入:
借:应收利息800(应收票面利息)
贷:投资收益 632.08(实际利息收入)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167.92
收到票面利息:
借:银行存款800
贷:应收利息800
(3)20×2年12月31日确认实际利息收入同2007年。
(4)20×3年12月31日确认实际利息收入:
借:应收利息800
贷:投资收益611.32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188.68
收到票面利息和本金:
借:银行存款10 800
贷:应收利息 800
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10 000
同理,乙公司作为筹资方,是溢价发行债券筹资,使得本次债券筹资实际成本低于票面利率,考虑货币时间价值,可以和投资方甲公司得出同样的结论,债券筹资的实际成本率为6%,根据准则规定:应付债券应根据实际收到的款项(10 534.6元)入账,在债券存续期间内采用实际利率法计算确定筹资实际成本计入财务费用,每期应付利息和财务费用的差额调整应付债券的账面价值。因此A公司有关账务应处理如下:
(1)20×1年1月1日发行债券:
借:银行存款 10 534.6
贷:应付债券――面值10 000
――利息调整534.6
(2)20×1年12月31日计算利息费用:
借:财务费用632.08
应付债券――利息调整 167.92
贷:应付利息800
实际支付利息:
借:应付利息800
贷:银行存款800
(3)20×2年12月31日确认利息费用的会计处理同2007年。
(4)20×3年12月31日归还债券本金及最后一期利息费用:
借:财务费用 611.32
应付债券――面值10 000
利息调整 188.68
贷:银行存款10 800
从例题可看出,货币时间价值在企业长期投(融)资业务的应用集中表现在长期债券投资(长期债券融资)溢折价的摊销方面。在业务处理时,要正确计量长期债券投资业务(长期债券融资)的实际利率,据以确认债券投资(融资)的实际利息收入(支出)。实际利率的计算给企业会计实务带来一定的处理难度,掌握实际利率的计算方法成为会计人员应具备的基本业务能力之一。这点同样体现在分期收款销售商品业务和融资租赁业务中。
2. 货币时间价值在分期购销商品业务中的应用举例。
【案例3】2007年1月1日,某汽车制造厂采用分期收款方式向某公交公司销售一批公交专用车,合同约定价为1 000万元,分5次于每年12月31日等额收取,该批公交专用车成本为620万元,在现销方式下,这批公交专用车销售价格为820万元,假定汽车制造厂发出商品时开出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增值税额为170万元,并于当天收到增值税额。
根据例3资料,汽车制造厂是采用分期收款方式销售商品,从财务管理的角度看,汽车制造厂让渡了820万元的资金使用权是有条件的,其收益体现在分期收取的款项中。通过计算可知,分5年每年收取200万元,不仅收回了公交车应收的820万价款,而且从中获取了让渡820万元的资金使用权应得的利息收入,考虑货币时间价值,采用收益现值法可以计算求得汽车制造厂让渡资金使用权的实际收益率:
根据未来5年收款额的现值=现销方式下应收款项金额,可计算得出实际利率r:
200×(P/A,r,5)=820(万元)
通过查表计算得出r=7%。
从会计核算的角度看,分期收款销售不会改变企业销售这批公交车获取820万销售收入的现实,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采用分期收款销售的企业首先应当按照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的公允价值确定收入金额。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的公允价值通常应当按照其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或商品现销价格计算确定。在本例中,公交专用车现销价格为820万元,因此,应当确认820万元的商品销售收入。其次,根据新准则汽车制造厂应当将应收的协议价款与其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记入“未确认融资收益”,在合同或协议期间内,按照应收款项的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计算确定金额进行摊销,作为财务费用的抵减处理。在本例中,合同协议价1 000万和公允价值820万的差额(180万)是汽车制造厂让渡资金使用权获取的利息收入,应计入“未确认融资收益”,并在信用期间按实际利率进行摊销进入财务费用。
每期应收款项的摊余成本及实际利息收入的金额如表3所示
根据表3计算结果,汽车制造厂各期的账务处理如下:
(1)2007年1月1日销售实现:
借:长期应收款10 000 000
银行存款1 700 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8 200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1 700 000
未确认融资收益1 800 000
借:主营业务成本 6 200 000
贷:库存商品 6 200 000
(2)2007年12月31日收取货款:
借:银行存款 2 000 000
贷:长期应收款2 000 000
借:未实现融资收益574 000
贷:财务费用 574 000
(3)以后各年收取货款会计处理同2007年。
公交公司是采用分期付款方式购买固定资产,从财务管理的角度看,公交公司推迟付款,占用汽车制造厂的820万元的资金使用权是要付出代价的,通过计算,占用这笔资金的实际利息率是7%;从会计核算的角度看,分期付款采购固定资产不会改变固定资产价款为820万元的现实,分期付款额的现值应该等于820万元。每期分期付款额中包含了购买固定资产的应付价款和占用资金应支付的利息。正因为这样,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规定,购买固定资产的价款超过正常信用条件延期支付(通常在3年以上),实质上具有融资性质的,固定资产的成本以购买价款的现值为基础确定。而各期实际支付的价款与购买价款的现值之间的差额记入“未确认融资费用”,并在信用期内按实际利率分摊确认为财务费用记入当期损益。
在本例中,根据准则规定,公交公司首先应确认购入公交专用车(固定资产)的成本为990(820+170)万元。其次,应确认180
(1 000-820)万元的“未确认融资费用”。未确认融资费用在信用期内每年的分摊额,应和汽车制造厂的未确认融资收益的金额相等(见表3)。
因此,公交公司的各期账务应处理如下:
(1)2007年1月1日购入固定资产:
借:固定资产9 900 000
未确认融资费用1 800 000
贷:长期应付款 10 000 000
银行存款1 700 000
(2)2007年12月31日支付货款:
借:长期应付款 2 000 000
贷:银行存款 2 000 000
借:财务费用574 000
贷:未实现融资费用574 000
(3)以后各年收取货款会计处理同2007年。
从上例可看出,分期购销商品业务不同于一般购销商品业务,从会计的角度理解,分期购销商品业务是购销商品业务和投融资业务的结合体。站在销售方,一方面实现了销售,应当确认销售收入,结转销货成本,另一方面让渡了资金的使用权,要收取利息,应按照实际利率确认利息收入;站在购货方,一方面购入了所需的商品,应当确认资产的增加,另一方面,长期占用销货方的资金使用权,要支付利息,应按照实际利率确认利息支出。
二、货币时间价值在企业特殊交易或事项中的应用
货币时间价值在企业特殊交易或事项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固定资产弃置费用的会计处理、付款时间超过一年的辞退福利的会计处理等方面。
【案例4】经国家审批,A企业计划建造一个核电站,其主体设备核反应堆将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根据法律规定,企业应在该项设备使用期满后将其拆除,并对造成的污染进行整治。20×1年1月1日,该项设备建造完成并交付使用,建造成本费为1亿元,预计使用寿命10年。预计弃置费用为5 000 000元,假定折现率为10%。
核反应堆属于特殊行业的特定固定资产,和其他固定资产不同之处在于使用期满后要支付一笔金额较大的弃置费用,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确定其初始成本时应考虑弃置费用,由于弃置费用的金额与现值比较通常相差较大,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3号――或有事项》,弃置费用应按照现值计算确定计入固定资产和相应的预计负债,并在固定资产使用寿命内将按照预计负债的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计算确定利息费用计入财务费用。因此A企业应账务处理如下:
(1)计算已完工的固定资产的成本
弃置费用的现值=5 000 000×(P/F,10%,10)
=5 000 000×0.3855
=1 927 500(元)
固定资产入账价值=100 000 000+1 927 500
=101 927 500(元)
20×1年1月1日A企业应会计处理如下:
借:固定资产101 927 500
贷:在建工程100 000 000
预计负债1 927 500
(2)计算第1年应负担的利息=1 927 500×10%
=192 750(元)
20×2年12月31日账务处理如下:
借:财务费用192 750
贷:预计负债 192 750
(3)计算第2年应负担的利息=1 927 500×(1+10%)×10%
=212 025(元)
20×3年12月31日账务处理如下:
借:财务费用212 025
贷:预计负债 212 025
以后各年度会计处理依次类推(直到10年后,预计负债贷方累计金额为500万元)。
从财务管理角度看,特殊固定资产的弃置费用的处理是一个已知终值(弃置费用)求现值,并要求逐年计算应付复利利息的过程,除了贴现率的选择在操作上有一定难度外,计算难度并不大。但新准则对特殊固定资产的弃置费用的相关规定解决了特殊行业的一个业务处理难题:一方面把未来将要发生的费用的现值作为固定资产成本入账,并通过折旧的方式在特殊固定资产使用寿命期间分摊;另一方面,允许将弃置费用的现值确认为一项带息负债(已满足预计负债的确认条件),并在特殊固定资产使用寿命期间逐年复利计息,不断调增负债的账面价值的同时,将各期利息计入当期损益(财务费用)。这充分体现了收益和支出相匹配的原则。
从货币时间价值在新准则会计实务中的具体应用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第一,货币时间价值不仅是财务管理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也是会计实务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会计实务理论与实践告诉我们,企业凡涉及到货币易或事项的经济活动,都必须考虑货币时间价值;
第二,会计新准则规定:会计要素计量属性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这是会计信息质量的本质要求,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对会计实务的现实需要,是会计作为国际商业语言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条件下的需要。从以上五个方面应用分析来看,目前货币时间价值在会计实务中的运用主要表现在非流动资产(非流动负债)的计量方面,尤其是这类货币交易或事项涉及年限在一年以上的应用更为明显。
第三,在会计实务中运用货币时间价值是以现值为轴心展开的。现值作为一种会计计量属性,是指对未来现金流量以恰当的折现率折现后的价值,是考虑货币时间价值的计量属性,会计实务反映企业现时的财务状况、一定期间的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给投资者及一切相关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有用的信息集中表现在现实信息的可靠性。这就是“现值”轴心的作用。
第四,在会计实务中充分考虑货币时间价值是新会计准则诸多创新之一,这一创新使企业会计实务与财务管理实务在价值理念上得以统一,在大大提升会计信息的有用性的同时也加大了会计实务处理的难度。为了解决这个难题,笔者认为,有必要把货币时间价值理论的学习以及货币时间价值在会计实务中的运用作为一项专题列入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考虑到在校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有必要对传统财务管理教学提出新的要求:以货币时间价值为桥梁,把财务管理实务与会计实务紧密结合,单独设置“货币时间价值在会计实务中的应用”的教学专题。通过针对性的教学,引导学生从财务管理的角度理解新会计准则,从而提升学生应用财务管理理论知识解决会计实务的能力。
【主要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企业会计准则2006.
关键词:金融企业;会计实务;金融企业会计
金融企业本身就是一个具有不确定因素的企业,在金融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当中存在着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导致金融企业在一定程度上面临着风险的威胁。在金融企业会计实务工作处理当中,一定要加强谨慎性原则的使用。当程序和处理方法不一样的时候,要尽量的以正确的衡量评估企业利润和资产,衡量企业的费用和负债,从而将企业的评估把握在一个正常的范围之内。
一、分析谨慎性原则在金融企业会计中的运用
在新的会计准则推出之后,规定了金融企业既不能够低估了金融企业资产负债的实际状况又不能高估了企业收入情况,要求务必使金融企业会计核算始终把握在一个权衡的基础之上。同时,对于一些寄生在金融企业的合同的权利和义务也要求其要和金融企业一样纳入一定的审核范围之内,从而更加谨慎的核实会计计量以及确认问题。
适当的把握好金融企业衍生的金融工具等相关业务应当在固定的表内进行披露,在附属的条件当中要确认金融工具的相关信息和内容、比如说财务报表编制对金融工具所采用的相关政策以及计量等信息,改变寄生在金融企业的相关合同的审核制度和批判程序,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金融衍生企业的相关业务中所蕴含的财务状况以及风险、经营所造成的结果。
金融企业在使用资金的时候,应该从谨慎性的角度出发,要对所有出现的资金损失拟定资金减值的计划。比如说一些可以销售的金融资产在出现减值状况的时候,就算是这类资金没有经过终止确认而直接算入所有者的权益当中,其中所有的损失都应该转出并且算到当期的损益当中,这样的行为就是谨慎性原则的主要体现。还有另外一种情况就是说贷款减值准备,要将贷款中的减值可能性以及比例记录到未来的现金流失当中,减记的金额要确认到起所在的资金减值损失,要遵守谨慎性的原则。
从租赁税务中进行分析。在租赁业务当中,必须将融资收益同相关合同价款中分离出来。在租赁刚开始的时候,先将资金记入到贷方中,这表示资金减少,然后在按期融资收入计算,在转入到别的租赁收入科目。同时出租人必须要对担保的余值进行定期的复查,如果出现增加的现象可以不做任何调整,但是如果出现了减少的现象就应该对其内容重新计算,在计算的过程中,要求其遵循谨慎性的原则。
二、在金融企业的会计实物中谨慎性原则的应用
在金融企业当中更为注重的就是金融企业的资产的质量控制问题。在资金质量控制的问题上,要扩大金融企业计提减值准备资金的范围,还应该在相关制度当中,从金融企业的实际角度出发,针对相关的内容做出相对应的准备和规定,在会计制度相关规定当中,当计提资产出现了减值的情况,要将会计入到本期的损益当中,这样能有效的保障会计报表的资金价值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从而提高了资产的质量。
要合理的计提金融企业资产减值准备,不能够根据人为因素故意缩小或者扩大资金的准本,必须要按照大的会计的错误进行修改,从而能够在相应的会计报表中附注事项以及调整金额,要加强企业的财务状况以及经营成果的影响状况。
要完善金融企业的负债处理工作,要谨慎的对待负债揭示工作,严禁不正当隐瞒金融企业中所应该承担的债务。要在负债表中现实出符合负债条件的内容。这是金融企业中会计实物所体现出来的一种原则,能过有效地弊端在金融企业当中债务出现不合理的现象。
要把握好金融企业的收入问题。一般来说,贷款到期90天以后没有收回,所应该记录的利息必须要放在表外当中而不是记入到当期利息当中,对于已经收回的利息,如果在到期90天以后还没有收到,就应该去掉以前的利息,转入到计算。利息收入是金融企业当中最为主要的收入,所以说为了能够更好地掌握这部分的资金,要利用谨慎性原则针对利息收入做恰当的工作,使其能够反映出应对的真实性。
最后,在处理金融企业所产生的费用的时候,所有在筹建期间产生的费用,要归集在已经支出但应由本期和以后各期分别负担的各项费用当中,这其中不包括固定的资产构建,在金融企业经营初期,一次性的转入到这个月的损失和收益当中。如果说长期的已经支出但应由本期和以后各期分别负担的各项费用没有办法在以后的会期间得到一定的好处,那么就应该将没有摊销的项目余下来的资金转入到当期损失和收益当中。
结语:
总而言之,在金融企业当中谨慎性原则起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它针对会计实务当中所出现的弊端和漏洞进行了修改和更正,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金融企业阻挡了一些风险,维护了金融企业相关利益应有的权益。而且,就目前国情发展来看,我国已经进入了经济和金融高速发展的阶段,对于金融企业的发展岌岌可危。所以说在这种情况下,一定要利用谨慎性原则,提高金融企业在会计事务中的应用水平,更加有效地核实金融企业的资金收益情况,为企业的最高决策者提供最为精准的数据,为企业长期的发展和经济面貌提供一定的依据,这样才能够保障金融企业能够长期的生存下去。(作者单位: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以下选取其中典型的内容阐述公允价值在会计实务中的应用及影响。
一、公允价值在投资性房地产准则中的会计处理及影响
《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规定,投资性房地产是指为赚取租金或资本增值,或两者兼有而持有的房地产。投资性房地产应当按照成本进行初始计量,后续计量可以采用成本模式或者公允价值模式,但以成本模式为主导,公允价值模式在满足一定条件下才能使用。该准则还规定:“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不对投资性房地产计提折旧或进行摊销,应当以资产负债表日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调整其账面价值,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已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不得从公允价值模式转为成本模式。”公允价值在投资性房地产中的应用主要是在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中。根据新准则的规定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应当遵循以下会计处理:
(一)初始计量企业外购、自行建造等取得的投资性房地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时,按照其实际成本,借记“投资性房地产(成本)”科目,贷记“银行存款”、“在建工程”等科目。
(二)后续计量企业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的,不对投资性房地产计提折旧或进行摊销,应当以资产负债表日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调整其账面价值,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投资性房地产取得的租金收入,确认为其他业务收入。资产负债表日,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高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借记“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变动)”科目,贷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公允价值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做相反的会计分录。
(三)公允价值模式下的转换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模式下的转换主要有以下几种不同的形式:(1)将作为存货的房地产转换为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应按该项房地产在转换日的公允价值,借记“投资性房地产(成本)”科目,原已计提跌价准备的,借记“存货跌价准备”科目,按其账面余额,贷记“开发产品”等科目,按其差额,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或借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2)将自用的房地产转换为投资性房地产的,按其在转换日的公允价值,借记“投资性房地产(成本)”科目,按已计提的累计折旧或累计摊销,借记“累计折旧”或“累计摊销”科目,原已计提减值准备的,借记“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或“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科目,按其账面余额,贷记“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科目,按其差额,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或借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3)将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转为自用房地产时,应按该项投资性房地产在转换日的公允价值,借记“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科目,按该项投资性房地产的成本,贷记“投资性房地产(成本)”科目,按该项投资性房地产的累计公允价值变动,贷记或借记“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变动)”科目,按其差额,贷记或借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4)将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转为存货时,应按该项投资性房地产在转换日的公允价值,借记“开发产品”等科目,按该项投资性房地产的成本,贷记“投资性房地产(成本)”科目,按该项投资性房地产的累计公允价值变动,贷记或借记“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变动)”科目,按其差额,贷记或借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
(四)投资性房地产的处置处置投资性房地产时,应按实际收到的金额,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贷记“其他业务收入”科目。按该项投资性房地产的账面余额,借记“其他业务成本”科目,贷记“投资性房地产(成本)”科目、贷记或借记“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变动)”科目;同时,按该项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变动,借记或贷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贷记或借记“其他业务收入”科目。按该项投资性房地产在转换日记入资本公积的金额,借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贷记“其他业务收入”科目。
(五)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影响近年来,我国投资性房地产行业迅速发展,房地产市价日益攀升。一些上市公司早期购入的、按成本进行初始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一旦采用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则能够高度反映其现实价值,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同时,也会大大提高其账面价值和当期净利润,伴随着折旧与摊销抵税效应的消失,将会进一步加重企业的税收负担,导致企业现金的流出。因此,一些上市公司很可能会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排斥对公允价值的使用;一些资历不深、经验不足的信息使用者可能只关注到了片面的会计信息,而没有从整体上全面地考虑由此产生的一系列连锁反应,进而做出错误的决策,蒙受损失。
二、公允价值在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准则中的会计处理及影响
《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也是此次修订企业会计准则新增加的部分。金融工具是指形成一个企业的金融资产,并形成其他单位的金融负债或权益工具的合同。准则规定企业初始确认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应当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对于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相关交易费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对于其他类别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相关交易费用应当计入初始确认金额。”
本文只阐述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中的应用。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的具体会计处理如下:
(一)企业取得交易性金融资产企业取得交易性金融资产,按照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借记“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科目,按照发生的交易费用,借记“投资收益”科目,若存在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或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利息,借记“应收股利”或“应收利息”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
(二)持有期间的股利或利息持有期间被投资单位宣告发放的现金股利或资产负债表日按分期付息、一次还本债券投资的票面利率计算的利息,借记“应收股利”或“应收利息”科目,贷记“投资收益”科目。
(三)资产负债表日公允价值变动在资产负债日,若公允价值上升则借记“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科目,贷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若公允价值下降则作相反会计分录。
(四)出售交易性金融资产当出售交易性金融资产时,借记
“银行存款”等科目,贷记“交易性金融资产”科目,二者差额借记或贷记“投资收益”科目:同时,应把原计入该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借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贷记“投资收益”,或者作相反会计分录。
(五)金融工具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影响首先,新准则规定衍生金融工具一律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并从表外移到表内进行反映,表内化将会全面地反映企业的相关信息,使信息使用者充分考虑此类资产或负债潜在的巨大风险与不确定性,从而对企业真实财务状况有更好的理解,优化投资者决策;其次,削弱了“摘樱桃”动机,并且可以使金融工具计价模式更加一致;再次,新准则对金融工具期末按公允价值入账,账面盈利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当持有投资期末入账价值上升时,将会确认未实现收益,虚增企业利润,进而加重税收负担,导致企业现金流出。所以,投资者不可只关注利润增加,而应全面考虑问题。
三、公允价值在债务重组准则中的会计处理及影响
《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在原有会计准则基础上做了重大修订,重新引入了公允价值,并且将债务人债务重组收益记入当期损益(以前作为资本公积)。债务重组是指在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的情况下,债权人按照其与债务人达成的协议或者按法院的裁定做出让步的事项。新准则中债务重组思路是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或债务转为股本,对股本及非现金资产应按公允价值作价。具体会计处理如下:
(一)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债权人与债务人的处理如下:(1)债务人的会计处理。企业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的,应按应付债务的账面余额,借记“应付账款”等科目,按用于清偿债务的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贷记“其他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收入”、“固定资产清理”、“无形资产”、“长期股权投资”等科目,按应支付的相关税费,贷记“应交税费”等科目,按其差额,贷记“营业外收入”等科目或借记“营业外支出”等科目。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应当分别不同情况进行处理:非现金资产为存货的,应当视同销售处理,按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确认销售商品收入,同时结转相应的成本;非现金资产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其公允价值和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营业外收入或营业外支出;非现金资产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其公允价值和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投资收益。
(2)债权人的会计处理。企业接受的债务人用于清偿债务的非现金资产,应按该项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借记“原材料”、“库存商品”、“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科目,按可抵扣的增值税额,借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科目,按已计提的坏账准备,借记“坏账准备”科目,按重组债权的账面余额,贷记“应收账款”等科目,按应支付的相关税费和其他费用,贷记“银行存款”、“应交税费”等科目,按其差额,借记“营业外支出”科目。债权人已对债权计提减值准备的,应当先将该差额冲减减值准备,冲减后尚有余额的,计入营业外支出,冲减后减值准备仍有余额的,应予转回并抵减当期资产减值损失。
(二)债务转为资本债务转为资本债权人与债务人的会计处理如下:(1)债务人的会计处理。债务人应当将债权人放弃债权而享有股份的面值总额确认为股本(或者实收资本),股份的公允价值总额与股本(或者实收资本)之间的差额确认为资本公积。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股份的公允价值总额之间的差额,计入营业外收入。以债务转为资本,应按应付债务的账面余额,借记“应付账款”等科目,按债权人因放弃债权而享有的股权的公允价值,贷记“实收资本”或“股本”、“资本公积一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科目,按其差额,贷记“营业外收入――债务重组利得”科目。(2)债权人的会计处理。债务重组采用债务转为资本方式的,债权人应当将享有股份的公允价值确认为对债务人的投资,重组债权的账面余额与股份的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营业外支出。债权人已对债权计提减值准备的,应当先将该差额冲减减值准备,冲减后尚有余额的,计入营业外支出,冲减后减值准备仍有余额的,应予转回并抵减当期资产减值损失。
将债权转为投资,企业应按应享有股份的公允价值,借记“长期股权投资”科目,按已计提的坏账准备,借记“坏账准备”科目,按重组债权的账面余额,贷记“应收账款”等科目,按应支付的相关税费,贷记“银行存款”、“应交税费”等科目,按其差额,借记“营业外支出”科目。
(三)修改债务条件在修改债务条件的情况下债权人与债务人的会计处理如下:(1)债务人的会计处理。债务人应当将修改其他债务条件后债务的公允价值作为重组后债务的入账价值。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重组后债务的入账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营业外收入。修改后的债务条款如涉及或有应付金额,且该或有应付金额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第13号-或有事项》中有关预计负债确认条件的,债务人应当将该或有应付金额确认为预计负债。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重组后债务的入账价值和预计负债金额之和的差额,计入营业外收入。上述或有应付金额在随后会计期间没有发生的,企业应当冲销已确认的预计负债,同时确认营业外收入。以修改其他债务条件进行清偿的,应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余额与重组后债务的公允价值的差额,借记“应付账款”等科目,贷记“营业外收入一债务重组利得”科目。(2)债权人的会计处理。债务重组以修改其他债务条件进行的,债权人应当将修改其他债务条件后的债权的公允价值作为重组后债权的账面价值,重组债权的账面余额与重组后债权的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营业外支出。债权人已对债权计提减值准备的,应当先将该差额冲减减值准备,冲减后尚有余额的,计入营业外支出,冲减后减值准备仍有余额的,应予转回并抵减当期资产减值损失。修改后的债务条款中涉及或有应收金额的,债权人不应当确认或有应收金额,不得将其计入重组后债权的账面价值。以修改其他债务条件进行清偿的,企业应按修改其他债务条件后的债权的公允价值,借记“应收账款”等科目,按已计提的坏账准备,借记“坏账准备”科目,按重组债权的账面余额,贷记“应收账款”等科目,按其差额,借记“营业外支出”科目。
(四)债务重组采用公允价值的影响首先,将会对利润产生影响。一方面,为进行债务重组的公司提供了操纵利润的空间。从定义上看,“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就存在着利润操纵空间,而且,债务重组允许使用公允价值对非货币性资产进行计量,扩大了利润操纵空间。另一方面,一些无力清偿债务的公司,一旦获得债务全部或者部分豁免,其收益将直接反映在当期利润中,而不再计入资本公积;其次,由于我国市场环境尚不够成熟,计量技术不够完善,会计人员素质亦有待提高,所以公允价值难以公允,致使债务重组采用公允价值得出的结果在可靠性方面有所欠缺。
四、会计准则运用公允价值应注意的问题
目前,我国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全面推广与应用还受许多会计外部环境的影响,其本身还有一些缺陷与难题需要解决。新会计准则在运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时,笔者认为,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问题公允价值的获取存在一定的难度,应该特别注意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问题。相对于具有客观性、确定性和可验证性的以实际交易为基础的历史成本计量,公允价值计量虽然在财务报表中能提供更为相关的信息,但因其具有不确定性、变动性,因此难以满足会计信息可靠性的质量要求。
(二)公允价值计量的操作性问题比较国内外对于公允价值的研究,其对公允价值操作应用方面主要涉及的问题有两个:一个是范围问题,另一个是方法问题。由于客观市场环境的限制,对资产和负债进行公允价值计量存在一定的操作难度,因此,在运用过程中要谨慎严格。
(三)公允价值计量在新准则应用中的协调问题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主要是参考国际会计准则制定的,在公允价值的应用上引用了国际会计准则的做法,同时,也根据我国的实情进行了修改。这些引用和修改在实际操做过程中有可能会出现一些不协调的问题。会计准则作为一个完整体的体系,各个准则之间有着密切的相关性,它们之间的细节问题也不容忽视。在我国目前市场发育不完全的状况下这种矛盾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新准则的内部必须经过一个磨合完善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网络应用对会计理论的影响
基于现代网络技术平台下,促使财务工作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针对会计理论方面而言,具体表现在:
1.1 促使会计职能发生了变化
采用会计电算化信息处理技术,会计理论工作中,使得会计职能发生了明显变化。采用计算机技术,专门的会计信息系统通过引入和建立对现代企业的数据转变了经营管理模式,就具体的工作职能而言,采用全面的系统核算在财务管理工作中有助于推动企业内部的经营与决策工作顺利进行,打破了传统的记账模式,促进财务工作更加科学和准确。然而采用网络技术进行电算化的会计信息,使得会计工作由传统的核算分析逐渐向管理模式转变,应用专门的会计软件增强了计算机管理模型,另外根据不同的工作需要建立不同的计算机管理模型,这就为数据信息的获取、分析以及处理等提供了更好的服务。因此在会计职能部分逐渐将其转化为一种集核算分析、处理、预测、监督以及决策等多功能的管理活动。
1.2 促使会计目标发生了变化
现代化信息模式下,通过向决策者提供更准确的会计信息来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通过网络技术的应用,在财务报告方面,能够为投资者、债权人以及本企业提供更准确的财务状况分析,更清晰的了解资金使用状况,这种电算化模式实现了会计信息处理的系统化和高效化的方向,为进一步发展智能化以及自动化的会计工作提供了更有效的准备,有助于财务人员对企业的会计信息实时监控。
1.3 对会计主体假设方面产生的影响
财务工作中,就该企业的会计主体而言,在具体开展会计工作中是对该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核算,采用信息化模式,为进一步解决会计信息的高速传播提供了更有利的条件。在网络技术的应用下,能够及时的了解市场变化,根据会计信息及时的调整决策模式,更加清晰的划清会计主体界限,更好地为会计主体服务。
1.4 对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假设的影响
电算化应用下,对某个会计主体而言,不再使用以往定期编制的财务报表,基本上随时更新财务报表,会计分期假设也取消了时间和断点的限制,更加方便会计理论操作,提高了会计工作的效率。
2 网络应用对会计实务的影响
2.1 促使会计处理方式发生了变化
现代企业发展过程中,不断推崇会计电算化应用,这种模式有助于会计数据处理更加方便,这就使得会计实务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采用电算化模式能够对总账、明细账以及现金日记账等具体的会计处理方式进行科学分析。以前采用传统的手工记账,其账簿主要分为三栏式、多栏式以及数量金额式。财务工作中研究会计账簿的过程中,具体对账页栏目以及账户内容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基于网络模式下,采用系统化的电算化记账模式,可以对任何形式的数据结合信息使用对象来选择不同的格式输出。在部分财务软件系统中,仅仅通过操作人员了解页面提示来实现具体的指令,这种方式大大提高了会计工作效率。在会计实务工作中,主要的工作内容是核算明细账以与总账之间的平行登记。该系统中,首先对明细账进行登记,在确定好二者之间的金额、登记时间以及金额总量一致时,就能够了解总账。会计工作中,为了提高财务工作的准确性,必须要保证总账与明细账之间的核算准确。在现代化企业中,开始普及电算化模式,通过计算机来实现会计各项处理,这样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数据处理的效率,改善了数据库的存储,另外在专门的权限设置程序中,增强了会计工作的专业性。
2.2 会计内部控制发生了变化
在企业中内部控制的范围不同于以前,在引入计算机应用模式中,增大了新的内容,其控制范围明显扩大,同时增强了系统安全性、控制权限以及修改程序等。在控制过程中,该系统的设置提高了信息维护以及计算机管理工作;在内部控制形式中,采用计算机应用模式增强了自动化处理效果,有效地将传统的手工控制程序与人工控制相结合,提高数据处理的速度,最后内部控制的重点也不同于以前,电算化模式下主要是对原始数据输入进行控制,在人机交互处理中增强了会计数据的安全性。
2.3 账务处理的程序更加简便
传统的手工会计记账一般包含记账凭证处理、科目汇总以及多栏式日记账等,在进行会计财务处理工作中,具体进行会计核算时,要结合本企业的业务管理方式结合具体业务特点,在计算机技术应用下,选择相应的财务处理方式,在这个过程中一般遵循的是序时、平行登记的原则,重点反应跨级信息,表明总账对明细账发挥的作用。另外在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下,还有一步是对账,财务处理过程中,当出现了错账时,可以根据系统设置,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理,解决财务记账问题,提高计算机系统的效率。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中,财务工作中的电算化模式,有效地解决了不同的会计信息,并对其进行科学的管理。在具体的会计工作处理中,对数据的每一个环节进行信息加工,同时,从会计凭证输入到报表输出这一会计工序中,计算机有着重要的作用,该技术有效的控制数据处理的整个过程,增强了财务工作的智能化和自动化,最后在数据的存储过程中,借助于计算机提高了数据库的存储效率,为总账和明细账的输入和输出提供了更方便的操作程序。
2.4 会计信息的存储发生了变化
传统手工记账过程中,基本上是以纸张的模式来具体记载大量的会计信息,一些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以及会计报表等信息量记载和保存复杂,这样就大大降低了会计工作的效率,甚至影响了会计处理工作的质量。然而在计算机的介入中,实现了电算化会计工作,大量的会计信息基本上是以信息的形式存储到磁盘或者是其他电子设备中,企业的会计信息的处理过程中更加方便、简洁,数据信息的存储、读取、变更以及统计等工序都是在自动化的系统中自动生成的,这种人机协作应用大大提升了会计信息处理的质量,改善了财务工作的效率。
2.5 对会计对账工作的影响
传统的手工记账在进行会计对账工作中一般是账证核对、账账核对、账实核对以及账表核对四种方式,然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下,记账凭证是处理各种会计工作的唯一数据来源,自身的准确性和真实性为后续工作提供了方便。一些账账核对和账表核对基本上可以取消,在电算化系统中,不同的账页和账表之间都是在特定的会计程序中进行的,在数据处理中,其运算管理的逻辑性都比较科学。
2.6 对会计人员的影响
采用计算机进行会计处理,在会计实务工作中要求财务人员要具备更专业的财会知识,熟悉计算机操作以及信息技术,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向复合型、高素质的方向发展,另外在电算化应用下,该系统的具体设置增添了对计算机系统相关内容的控制,增强了网络安全、权限系统、修改程序以及信息安全等领域。
关键词:电子商务 会计实务 新会计准则 应用
自企业会计新体系正式开始施行以来,我国的会计行业得以较快的发展。新的会计体系一改过去只在乎单位的盈亏状况把重点放在了单位负债的理论观点之上,因而会计行业的理念出现了较大改变。我们在对新的体系的目标进行定位,新的理论准则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同时剖析了相关单位实务受到新的体系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为了能让你的体系更好的施行,提出几点意见作为参考。
一、新准则在会计实务方面的主要影响
记账凭据总结表的注意事项:记账凭据总结表主要包含内容如下:填表日期、填写人姓名、会计类型、填写总额、填写人的盖章等。而且,会计人员一定要严格遵守单位的真市情况来确定总结的整个周期。
1.查账与结账。其中一个方面是查账。其是指,为增加账本记录内容的准确性、严谨性,在会计人员整合过程中需要会计人员认真核查与核对账本中的各类数据。通过实施结账活动有助于单位领导层更全面、客观的把握单位实际经营状况。单位会计人员在结账过程中应注意四点:结账时应当根据不同的账户记录,分别采用不同的方法;查账怎样划分段;账户内余款的填写方式;红字是不是可以结账。
2.单位资产的减值情况在会计实务方面的影响。减值前的准备是单位自身调整收益的重要手段实际中,单位会利用本年大额计提前做好单位资产的减值准备、为来年能冲回的操作方式营造扭亏增盈的假象,亦或利用多计提和缓冲回的手段刺激利润提高的空间。因而,上市单位可借此除去ST股的帽子和回避退市的危险,同时单位能让上级部门与上级领导看到他们的业绩稳步上升或者是大幅攀升。新的体系规定:单位的长期资产在做出减值准备后一但被计提则不可在逆转,只有在得到处置时可以转出。“隐藏利润”则在没机会暴露出来。
电子商务是新的商务方式下不断改变传统的商务程序,也促进人们的生活方式得到提升。电子商务业的发展使得单位之间的合作和的发展都迎来了新的机会。财务业务能在各个国家内让数据传输的报表得以编制和得到更多的会计实务信息。
二、会计实务信息受电子商务的影响
影响会计实务信息的手段对系统的信息和报告内容进行实时收集利用纸为媒介实现的人工传递是传统收集会计信息的主要手段然而众所周知,人工传递的弊端显然会带来信息滞后经济业务而采用电子化全新的电子商务其信息的传递能在很大的程度上消除信息流通的壁垒同时可以很好的将投资者客户及银行等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当信息交流变得顺畅时会计信息报告才能实现时效性。
如果信息量太大会使决策人无法选择,同时信息的过多造成冗余是的筛选量增加。显然合理的信息量选择少不了有关设备的帮助像搜索工具与导航的帮助另外也可以运用智能或数据挖掘等相关技术实行信息的专业化搜索。个性化和标准化的矛盾电子商务背景下得会计信息若是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提供可以增加信息的可比性与一致性这样的信息才是有用的对于方案选择者来说无疑是必须的但是标准化报告对于特定的投资者来说显然过于呆滞,所以个性化报告存在的重要性、严谨性和社会透明性是必须要强调的。会计报告要具有透明性就表意明确不能模棱两可,会计报告还应尽量为所代表单位指出其优势与能力,并全力以赴为单位提供更好的发展前景。
三、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下的电子商务会计实务
1.会计实务发展中改进的对策。会计实务在财务上的处理中出现的工程失账的处理。当前,本国少数单位会计实务在财务上的处理中出现了工程报废失账,其发生了很多问题。主要是单位出现的资金损失,其没严格遵守相关的法律准则及法规制度进行确认,同时没有在规定的时间内提交申报和审批,以至于难以获取到税务机关的批准。因此这就需要单位以国家税务总局相关规定为指导,及时提交到税务机关,以供其及时审批扣除资产损失。据有关法规,单位自身出现的损失一定要在限定的期限内提出申报与审批工作,逾期则不再处理。
2.会计实务在电子商务的背景下有关实施的建议。政府应加强引导并与推动相互结合因为电子商务的兴起和发展都比较落后,其会与传统的管理方式会有一定的差别,所以电子商务的推广主要是在观念上的发展目前单位的信息化意识相当浅薄,即只关注实物如技术的改造固定资产的投资等而将单位信息系统的完善工作置于次要,但是若是缺乏信息建设那么电子商务的发展就成了空中楼阁。因此政府应该充分给电子商务施以支持引导与鼓励,政府在促进电子商务发展的过程当中可以推行适当的优惠政,策加强宣传信息化建设力度,大力加强单位商务的运行和管理体质建设,为其在电子商务的环境下会计实务的发展创造了好的机遇。
四、结语
对单位内、外部的监管要加强。在新体系的推行中,信息来源的不准确主要是单位的行为不太规范、市场内的交易不够真实等等造成。要立足内部监管这一基点,抓住新体系的执行这一机会,全力强化单位的内部监督体系建设,严格执行新的审计准则,防范经营风险和投资风险,提高单位整体质量水平,确保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从外部监管来看,加强政府和社会中介机构对单位的监管,也加强政府和社会中介机构对自身监管管理水平的评价,强化证券监督的规范化和透明化,确保会计信息的表露具有严谨性、可靠性,同时加大对单位不规范操作的惩罚力度。
参考文献:
[1]狄具亮.知识经济背景下企业会计实务发展趋势研究[J].前沿,2012,(21):103-104.
[2]张维宾,章丽娟.子公司变为分公司的会计实务探析[J].财务与会计,2012,(8):44-48.D
[3]朱秀杰.加强医院会计监督职能的探讨[J].学术交流,2011,(8):134-136.
【关键词】案例型课型;《会计岗位实务》;教学
【中图分类号】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10-0235-01
所谓的案例,其实就是一份详细的档案文字,数据材料。案例教学是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之传家宝,也是闻名于世的哈佛模式,哈佛把它作为主要的教学方式,广泛应用于各种专业的各门课程。
案例教学正在成为教育理论界和实践界共同关注的“新宠”,它在教师教育领域中有着独特的价值。案例教学是实践反思能力的不断提高和师生学习共同体的产生,为当代我国教师教育模式开辟出的一种单纯的教学方法,它涉及教育观念的更新、教师角色的定位、学生学习观的转变和学习共同体的创立于案例教学这一西方的“舶来品”,从理论来源、具体操作和实施、自身的优势与不足、教学案例的编制以及其评价等都需要做进一步的探讨,以深化人们对案例教学的认识。
在开展教师教育过程中,案例教学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具体的课堂教学思考,为学生在教育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是一种极具价值、值得借鉴的教师教育的新模式。
一、案例教学的理论溯源
案例教学发端于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一直被作为商业、法律和医学领域职业培训的基础。是广泛地被运用于MBA的教学之中。有人作过统计,美国500家最大的财团的决策经理中,三分之二的哈佛商学院最为人称道的便是它独具特色的“案例教学”。后来,案例教学逐渐地被运用到教育中来,包括学科教学和教师教育领域中的案例教学,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以案例为基本教学材料,将学习者引入教育实践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平等对话和积极研讨等形式,提高学习者面对复杂教育情境的决策能力和行能力的学习方式总和。它不仅仅强调教师的“教”(引导),更强调学生的“学”(研讨),要求教师和学生的角色都要转变。巴西著名教育家保罗·佛莱雷曾指出:“没有对话就没有交流,没有交流就没有教育”。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对话进一步深化了人们对案例的认识与理解,从而促进了学生实际课堂教学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二、案例教学的新近升温
由于20世纪60、70年代结构功能主义教育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案例教学在美国教师教育中并没有占据主流地位,作者们开始探究案例教学在教师准备中的价值。在美国、英国、法国和挪威等西方国这,案例教学被广泛地运用于教学。当代中国教师教育模式新的视野教育中,许多大学建立起了案例教学的网站,举办过案例教学的比赛,还开始于教师教育的在线教学案例。哈佛大学教育学院现任院长对案例教学也推崇备至。对案例教学的不断增长的兴趣更是来自于人们对作为与抽象和概括相对立的模式及其价值日益欣赏。美国学者西奥多·可瓦尔斯基在谈到案例教学在教育管理学上的运用时指出,如果教育作为一种真正的专业,其从业者必须具备:(1)教育实践的理论基础;(2)履行管理职责所要求的专门技能;(3)能力——教育从业者整合知识、技能和经验的过程。教育管理专业的研究生应该在理论反思、哲学探究等方面得到彻底的实践,并且在管理和技能实践领域作好充分准备。
根据上述情况,我们想从这方面据以研究,案例型课型在高职《会计岗位实务》教学中的应用。
(一)《会计岗位实务》案例设计与加工整理:案例设计应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1、紧紧围绕教学内容设计案例
在设计《会计岗位实务》案例教学内容时,要紧紧围绕《会计岗位实务》课程的教学重点:如出纳岗位、结算业务岗位、资产岗位、职工薪酬岗位、税务岗位、财务成果岗位、总账与报表等几个岗位进行设计,以不脱离教学内容,为专业教学内容服务为原则。
2、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设计案例
相对来说,高职学生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比较薄弱。在设计设计案例时一定要考虑到学生可以接受的层面,案例不要太大和过于繁琐。一般情况下,在各章理论教学中应尽量多引入例证,在各章之后设计相对小型的单元案例,在整个教学内容完毕后设计个综合性的案例。
3、案例设计要尽量贴近生活实际。一般情况下,要紧紧围绕企业、事业单位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来设计案例。
4、教师要对所采集的案例进行加工整理,符合高职特色和高职教育教学规律。在对所采集的案例进行加工整理时要多设计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各种题型。加工与整理案例的水平与质量是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
(二)《会计岗位实务》案例分析
在进行案例分析时要紧紧抓住以下几个方面
1、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预习
为了搞好案例分析,使学生准备的更加充分,通常提前一周或两周教师要把案例材料交给学生,让学生提前做好预习与分析材料准备工作。
2、选择案例课组织方法
为了使案例教学达到预期目的,教师必须认真考虑案例课的组织方法问题,一般情况下,常用的案例课程组织方法有:个人发言,教师总结;小组讨论,重点发言,教师总结;正反两方面辩论,教师总结;学生以作业形式完成案例分析,教师评阅与总结。案例上网,学生回交;教师点评甚至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案例,大家讨论,教师点评。
3、指明案例分析重点:
为了一个综合性的《会计岗位实务》案例,通常涉及的内容比较多。为了使学生能够抓住主要问题,教师要指导学生抓住案例分析的重点,便于节约时间,解决重点问题。
4、有效激发学生案例分析的兴趣:
案例教学;要求学生能主动积极参与,善于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从而达到解决问题掌握知识,强化记忆的目的。教师可将其在案例讨论中的表现纳入考核范围,使学生得到充分的重视和提高案例教学效果的前提。
5、撰写案例分析报告:
撰写案例教学的最后程序,也是引导学生由口头表达上升为文字表达的重要阶段,通过这一阶段;学生可理性化地对所讨论案例进行思考总结;从而掌握正确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教师也应对案例报告进行评价,并据以报告对学生案例分析成绩进行评定。
(三)案例教学法的组织实施
会计案例教学旨在配合课堂理论教学的内容和进度,使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在实际中得以应用。
(1)准备工作
在已建立的会计案例库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个或几个案例(根据教学进度而定)提前一周左右发给每一位学生,并且简明的向学生介绍所选择会计案例的种类、性质、内容和分析评价的要求,让学生仔细阅读会计案例和一些参考文献,这有助于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正确分析和评价会计案例,并写出会计案例的分析和评价报告。
(2)案例分析
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案例的广泛讨论,根据学生自己的分析和评价报告,各树己见,教师进行归纳总结,做出恰如其分的评判,阐明会计案例的重点和难点,指出学生分析评价报告中的优、缺点,还可以提出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让学生进一步自己分析和评价是否正确。通过分析和评价复杂多变的会计和理财实际问题,掌握正确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3)把会计案例用于具体的实验
关键词:谨慎性 原则 会计实务
一、谨慎性原则概述
谨慎性原则即稳健性原则,是指某些经济业务有几种不同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可供选择时,在不影响合理选择的前提下,应当尽可能选用对所有者权益产生影响最小的方法和程序进行会计处理,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即所谓“宁可预计可能的损失,不可预计可能的收益”。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应用可以促使会计人员有效的面对经济活动中存在的不确定因素,有效的应付外部环境的变化,从而将会计处理风险降到最低。
审慎性原则是企业会计基本原则,预算类会计科目中没有所有者权益科目,但审慎性原则的内涵对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仍有着借鉴意义, 对事业单位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会计实务也有着重要的监督警示作用。现在大多数学校在会计人员的编制设置上受到限制,基本上都是一至两人。这样按照审慎性原则处理中学的会计实务就有着更加现实的意义。所以说,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至关重要,从校领导到出纳人员都必须严格按照审慎性原则的要求,使他们养成良好的会计实务操作的习惯。
二、谨慎性原则在中学会计实务中出现的问题
(一)谨慎性原则具有局限性
谨慎性原则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在中学的会计实务操作中,只有将理论知识放在实际操作中进行讲解,才能促进会计人员对谨慎性原则相关知识的理解。在中学会计实务中,由于学校不是营利单位,有些会计实务比如会计方法处理没有其他的方法和程序可以选择,会计人员应该根据单位的实际情况,灵活处理审慎性原则的应用。
(二)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具有很强的主观性
一般来说,谨慎性原则对会计实务的影响很重要,在中学的会计实务中,需要严格遵循谨慎性原则进行操作。由于审慎性原则属于财务人员的“自由裁量权”,所以审慎性原则的使用主观性很强。要尽量避免这一问题,中学的而会计实务操作中,操作人员要尽量避免自己主观性的影响,尽量客观的做出判断。
(三)不能与时俱进,做出创新
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必要条件,同时也是会计实务操作中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现今的会计实务根据会计法律进行操作,不能做出创新。但由于现今的中学会计实务还是原来传统的模式,没有创新,所以谨慎性原则也将无法创新,中学会计实务的发展停滞不前。
三、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改善措施
(一)打破谨慎性原则的局限性
在中学会计实务中借鉴审慎性原则,就需要打破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操作中的局限性。遵守谨慎性原则,不代表要按照谨慎性原则一步一步进行会计实务,从事中学会计实务的人员,也应当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自己的判断。例如收到学生的三年学费(现已取消学杂费),一般是先通过银行存款、应缴财政专户款确认收入,转缴后财政再以返还方式贷记学校的事业收入。按照审慎性原则,应该在应收及暂付款一级科目下设置一个“应收学费”的二级科目,避免出现学生退费的情况而虚增收入。
(二)与时俱进
创新是现今社会不可缺少的力量之一,在中学的会计实务中也是不可缺少创新的这一要则。随之经济的发展,创新已成了新的生产力。在会计实务的操作中,要求一切的会计人员应当忠于职守,认真履行监督职责,不得放弃谨慎性原则,参与违法行为。这就是要求中学的会计实务不得偏离谨慎性原则,但在遵守谨慎性原则的同时,还要懂得创新的含义。在谨慎性原则中加入自己的想法,使得谨慎性原则更加与实际贴近,与时俱进,赋予谨慎性原则时代的色彩,使得谨慎性原则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在现今社会中仍能适用。中学会计实务的创新,就是对谨慎性原则的创新,也是对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创新应用。
(三)加强中学会计事务人员的素质
目前学校的会计人员,很少是正规的科班出身,这个现象我们必须予以承认。好多会计人员的会计素质有待于提高,尤其是部分人员唯校长的意见是从,完全就是校长本人的私人账房先生。这样的从业人员对预算会计的基本原则都很难做到,更不用说审慎性原则的作用了。目前,需要做得的就是落实会计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不能流于形式。尤其对于审慎性原则,要求所有中学会计人员从事中学会计实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决定中学的发展趋势,中学需要对从事会计实务的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和考核,只有经过培训,通过考核的人才能继续进行会计实务工作。
四、结束语
一个国家的发展离不开会计实务的操作,同时谨慎性原则也是会计实务操作中比较重要的原则之一,只有熟练掌握谨慎性原则的运用,才能将中学的会计实务学好。本文从谨慎性原则的发展现状进行研究,通过分析谨慎性原则在实际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研究出相应的应对之策。通过创新来完善谨慎性原则,打破谨慎性原则的局限性,同时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素质,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以促进中学会计实务的发展。本着学习的眼光进行论文的创作,希望在学习的过程中为完善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应用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李晨,王海东.浅谈谨慎性原则在企业会计实务中的应用探究[J].商场现代化,2016-04-10
[2]胡波.谨慎性原则在金融企业会计实务中的应用探究[J].科技致富向导,2013-08-25
(一)公允价值的概念
根据最新的界定中,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委员会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在计量日的有序交易活动过程中,所有的市场的参与者相互之间每次出售一项资产所能够获取的价格或者是每次转移一项资产负债所能要支付的价格[1]。我国近几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将公允价值的属性定义为计量,交易双方在熟悉市场、公平公正和双发自愿的条件下,进行的一项负债的清偿或者一项资产的买卖等。
(二)公允价值的特性
通过上述对公允价值内涵的介绍中可以了解到,其实质是一种“评估的价格”,加以的基础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假想的。其主要特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公允价值是在公平交易的过程中形成的,换而言之,交易双方进行交易的条件是自由、自愿和熟悉,并且在交易双发均同意条款才可以交易。第二个方面是公允价值是一个动态的价值体现,也就是说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对同一资产会有不同的价值体现。第三个方面是公允价值是一个价值计量观念,时间和地点决定了资产的价值和公允的实质。总而言之,公允价值是客观经济环境发展变化的必然产物之一[2]。
二、公允价值在会计实务中的作用
公允价值的提出,有一部分人人为其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也有一部分人人为公允价值促进了全球经济危机爆发。从公允价值的概念和特性方面客观的分析,其既具备一定的优势,也有一定的弊端。
(一)公允价值在会计实务中应用的优势
结合实际生活中公允价值在会计实务中的应用,其主要的优点可以归纳为以下两点。第一点是公允价值计量反应的信息更加及时有效,与传统的静态的信息反馈方式相比,其反应的信息相对是动态的。因此,公允价值的出现使得会计收集到的信息更加与时俱进和确信,对会计实务工作更有利用价值。第二点是公允价值的应用有利于拓展会计实务中会计计量的空间。与传统的财务报告无法避开和化解金融风险相比较,公允价值可以让会计实务对金融风险具有一定的防范和抵抗能力。
(二)公允价值在会计实务中应用的弊端
同自然界中的其他事物一样,公允价值也具有正反两面性。即存在优势必然存在弊端。通过实际工作可以发现,公允价值在会计实务中的应用存在的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第一方面是不清晰的定位局限了公允价值在会计实务中的应用,同时无法将其积极意义发挥至最大。第二方面是基于我国市场机制的不完善的大背景下,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公允价值在会计实务应用方面的可操作性,从而增加了会计实务的监管难度。第三方面时公允价值的计算方式没有官方进行确认,从而存在一定的不科学性和不合理性,从而大幅度降低了信息的可靠性。第四方面是操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个人素质均均存在不足之处,使得职业判断力差而造成了会计实务的无效性和不规范性。综上所述,公允价值在我国会计实务中的应用,不仅具有积极的作用还具有消极的作用,所以我们要通过实际工作,不断的对完善公允价值在会计实务中的应用,将其价值发挥至最大。
三、公允价值在会计实务中的有效应用
纵观全局,公允价值在我国会计实务中的应用处于最初阶段,如果在实际应用中出现偏差,不仅会使公允价值不能发挥其优势,还可能使得会计实际工作造成不良影响。所以,我们需要在实际会计实务处理中,将公允价值的有效性发挥至最大。可以从三个方面做起。第一方面是通过适当评估方式确定公允价值,因为市场环境具有样式多、复杂性高和变化速度快的特点,如果会计实务通过单一方式对资产和负债,可能存在较大偏差,多以需要权衡多种评估方式,以及进行相应的加权计算,从而确定公允价值。第二方面是高度重视公允价值的信息披露问题,因为在我国现行的会计准则中,缺乏针对公允价值信息披露问题管理的规定,这样使得在公允价值发生变化时,带来的利益的损失无据可依。因此需要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来完善这一体系,从而提升公允价值的公开性和可理解性。第三方面是强化对公允价值运用的有效监督与管理,公允价值在不同的项目处理工作中会体现不同的价值,这使得不同项目的公允价值缺少对比性、统一性。而这也无疑增加了会计实务在实际中的操作难度,为了将这样难题从根本上解决,在实际运用中可以加强公允价值的管理。同时对公允价值进行定性和定量这样可以保证公允价值的标准的统一性。
四、结语
[关键词]税法 课程 应用型人才
一、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需重视税法相关课程
在我国,有近500家高校开设会计学专业,各个高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尽相同,但是有很多高校将“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放在首位。而“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尤其要注重对学生税法相关知识的传授以及涉税相关技能的训练,这是因为,如果考察社会需要,就会发现对于会计学人才来说,纯粹的会计专业知识诸如来自于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以及财务管理、管理会计等学科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但仅仅是必要条件,是否掌握税法知识是否熟知涉税实务的处理在很大程度上成为衡量一个会计人员水平高低的标志。正如美国著名会计学家亨德里克森在《会计理论》一书中写到:“很多小企业,会计的目的是为了编制所得税申报表,甚至不少企业若不是为了纳税根本不会记账。即使对大公司来说,纳税也是会计师们的一个主要问题。税法对于提高会计实践水准具有极大影响,并促进一般会计实务的改进及一致性的保持。通过税法还可以促进会计观念的发展”。因此,要使高校培养出来的会计专业人才为社会所需,必须重视和加强税法相关课程。
二、税法相关课程体系
所谓“税法相关课程体系”是指实现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所需设置的税法相关课程的组成及相互衔接。参考国内高校财会类专业本科阶段的教学计划,几乎所有院校都不同程度地开设了税务会计方面的课程,有《企业税务会计》、《税务会计》、《税务会计与纳税筹划》、《税务会计实务》、《税法》等等,这说明对于财会类专业的本科教育而言,税法以及税务会计知识已经成为其知识结构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及实践经验,为实现“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在培养方案中重视对税法课程体系的安排,并且税法课程体系应尽量完备,不可浅尝辄止,在内容上至少应包括实体税法、税收征收管理法、税收行政法制、涉税实务、纳税筹划。其中,涉税实务应不仅包含税务会计的内容,还应包括纳税申报等。在课程设置上,可设置成“税法”、“税务会计”、“企业纳税筹划”理论课程以及“税务实务”实践课程。在税法相关课程体系中,“税法”课程是基础课,应包含税收征收管理法、税收行政法制以及各实体税法,通过该课程,其作用在于帮助学生树立纳税意识,了解涉税相应的法律法规并熟知各税种的相关构成要素。“税务会计”课程将税法知识和会计知识结合,使学生掌握涉税业务的会计处理。“企业纳税筹划”是提升课,能够帮助学生形成纳税筹划的意识,掌握纳税筹划技能和技巧。“税务实务”实践课程则保证了学生具有涉税实务的动手能力,能够将所学到的税法相关知识真正应用到实践中去。在税法相关课程体系中,有理论有实践,有基础有提升,既相互联系有各有侧重点,能够有力地保证“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三、税法相关课程教学安排
从与其他课程的关系上看,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认知特点,税法相关课程应为基础会计、财务会计课程的后续课程。从课程体系内看,“税法”课程是基础课,内容多,更新快,应先开设“税法”课程。“税务会计”和“企业纳税筹划”课程可在“税法”课程之后开设,最后开设“税务实务”实践课程。
四、税法相关课程教学方式方法
在税法相关课程的教学中,一定要突破传统的讲课方法,尤其要强调应用“角色扮演”、“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的应用。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色角度去考虑税法相关问题,在授课过程中,要使学生突破学生本身的角色,不断作为税法制定者、税收征管者、企业股东、记账人员、办税人员等去思考,这样,有助于学生加深印象,形成涉税的管理意识,提升技能,增强竞争能力。
五、结论
本文就高校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时应重视税法相关课程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就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税法相关课程体系设置、课程安排以及教学方法阐明了自己的观点。希望本文的研究有助于高校会计学专业培养方案的设置和改革。
[参考文献]
[1]盖地.税务会计与税务筹划[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2
笔者认为,演绎法、归纳法、实证法是会计理论研究的基本方法。
一、演绎法
对于研究理论问题来说,演绎法是较常用的方法。无论研究和建立何种理论,演绎法的应用都是从基本前提开始,演绎推导出在这种前提之下的关于主要问题的逻辑结论。人们在研究理论问题时,常常是依据反映事物的各种判断之间的联系来分析、探索和研究事物的本质和特点。沿着这些判断之间的联系进行进一步的推理和分析,可以从一些已知的判断得出新的判断。演绎推理是推理中的一种,它是由一般性的前提推到个别的结论。在演绎推理的前提中也必然蕴涵着结论。将演绎法运用于会计理论研究,从研究思路来看,就是从会计理论研究的最一般前提入手,得出一系列的具体结论,并进一步指导会计实务。也就是说,运用演绎法,是从会计的目标或假设出发,推导出那些能为会计实务所应用的有助于会计方法发展的基本原理、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
运用演绎法的典型思路目前有两种:
(一)以会计的基本假设为出发点的思路
这种思路以会计基本假设为出发点进行分析和推理。在假设的规范内演绎推理,得出一些符合假设的会计基本准则,随之又可推知,要保证会计基本准则的实质得以指导和支配会计实务,必须指定具体会计规范和约束会计实务的各种会计准则。按照这种思路研究会计理论和重大会计问题,与如何认识会计直接相关。特别是在对会计目标的研究还远远不够充分的时候,会计被认为是一种艺术或是一种工具,没有特定的服务对象和目标。在研究时,就只能从会计的外部环境和假设出发,逐步演绎推理出会计的基本准则和会计原则,并依此来指导会计实务。
(二)以会计目标为出发点的思路
这种思路首先明确会计的目标,并在此基础上,演绎推理出为达到会计目标,会计所提供的信息应当达到什么样的质量要求,在明确了质量特征之后推理分析出体现这些质量特征的会计要素。同时,在会计目标、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及会计要素的基础上,产生一系列的会计准则,并加以指导和规范会计实务。这种思路的典型代表就是美国的财务会计委员会。
从这两种较典型的研究思路可以看出,运用演绎法推理研究会计理论是从会计一般推理到会计实务的研究方法。
一般来说,运用演绎法可以得出首尾一致、逻辑严密的会计理论,而且经演绎法推理得出的理论,不但是对会计实务进行一般性说明和描述,而且可以在更高的层次上指导会计实务。但是运用演绎法必须保证用以推理的任何假设和前提都是正确的,否则,运用错误的假设和前提进行推理必然会得出错误的结论。同时,还需运用正确的推理方法,否则即使前提正确也难以保证结论是正确的。
二、归纳法
归纳法也是会计理论研究中较为普遍的运用方法,它是借助归纳推理进行研究的方法。归纳推理就是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方法。就此而言,它是由一般性程度较小的知识过渡到一般性程度较大的知识、由特殊事例推导出一般原理的方法。
运用归纳法研究会计理论,是从观察、调查和计量开始,依据对会计实务的调查和分析,对收集的资料加以记录、分类、计量和计算,在能揭示现时会计实务关系的基础上,归纳推导出一般原理和会计原则。采用这种方法研究会计问题时,如果研究者能尽力不受现实的原则和实务所影响,常常也可以得出新的观念和原则。
把归纳法应用于会计领域,一般的思路都是从会计实务开始,根据客观现实的具体情况,归纳出现实会计实务中的一般方法、会计惯例等一般问题,在此基础上进行推理,得出会计基本准则和会计原则,最后由准则和原则推导出会计基本规范和会计假设等等。归纳推理到此并表明研究的结束,应将推理结论返回会计实务,辨其真伪,通过若干次的循环,则可以得出可靠的结论。
采用归纳法进行推理,不一定为预想的模式所束缚,研究者可以有较大的自由度去分析和观察研究的对象;相对于演绎法而言,归纳法所依据的前提和假设不受其他前提和假设的影响,其真实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现实的充分、有效的观察、调查和计量。由于归纳法的前提不一定蕴涵着结论,而演绎法中则涵有,所以采用归纳法所得出的结论常会超出其前提的范围。
三、实证法
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实证法源于资产阶级哲学流派中的实证主义。这一流派的哲学家认为,哲学不应以抽象的推理而应以“实证的”、“确实的”事实为依据,认为人们不可能也不必要认识事物的本质,科学只是主观经验的描述,不反映任何规律。
将实证法应用于会计领域,并应用此法来研究会计理论最早是上世纪50年代开始的。
实证法的研究思路是:
(一)建立假设。即根据现实情况及有关领域的基础理论、基本原理和原则等,设想和设立有关影响本领域某一事物或事项的假设。
(二)根据假设,收集资料。欲证明这一假设成立与否,实证法下要求完全依据资料证明,因而需要尽可能地采取科学的方法,收集相关资料。
(三)调查及分析研究资料,证明假设的现实性和真伪性。将收集和汇总的资料,加以分析、计算、记录、处理等项工作,对此进行分析研究,从而明确假设的现实意义和作用。
从实证法的研究思路看,它是从根据具体实际产生假设开始,经过实践的调查、认识得出某种证明这一思路的持续运用而形成的认识事物的方法,与马克思的认识论进程大致相同。就这点来看,实证方法,特别是那些收集和处理实证的技术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 会计教育 实务
目前,越来越多的学校强调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对于直接服务于微观经济组织或单位的会计师而言,更是如此。这既是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及其提出的“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的响应,也是对前面较长一段时期“过于强调理论化”培养模式的反思与纠偏,鉴于会计与生俱来的应用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说是“返璞归真”。当然,我们的发展方向并不是简单地回到过去那种“经验式”的“账房会计”模式,而是要“螺旋式上升”,更好地把理论与应用结合起来,因此有必要进行较系统的思考。
一、观念:什么是“应用型人才”
所谓“应用型”,就是要以满足实务的需要为基本导向,以发现、分析与解决实务中的问题为基本任务。对于会计人才培养,人们的认识并非一成不变,相反经历了较复杂的转变:(1)相当长时期内,人们一直把会计当作一种技能,类似于木匠等靠“师徒相授”的方式传承的工种或行当。这时的“应用性”是毋庸置疑的,但也只是“原始的应用性”。(2)直到近现代,在工业革命兴起后,大量的企业涌现了,产生了对会计人才的大量需求,因而会计人才的供应模式也自然地从“师徒相授”的“小作坊”方式转变为通过规范的学校教育“成批量”供应的方式,进而产生了对“可以普遍地推广”的“会计理论”的需求。但在较长时期内,这种“会计理论”基本上是对“会计实务经验”的“初级归纳总结”,充其量只称得上“初级会计理论”,当然它的“实用性”还很鲜明。(3)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鉴于会计信息越来越具有“公共性”特征,越来越需要系统的、扎实的“理论支撑”来建立“普适性”的“会计规则或制度”,出现了诸如FASB、ISAC等权威性组织来负责主持“会计的理论化、科学化”工作。这种趋势或倾向发端于美国、欧洲,后在世界范围内愈演愈烈,在中国其规模与热烈程度更呈现出“后来居上”之势,尽管在水准上处于亦步亦趋的态势。但是,它在使“会计”越来越像科学、越来越有“高深理论”的“范儿”的同时,也让越来越多的人们疑惑甚至质疑:这还是会计吗?这样能在多大程度上提升解决实务问题的能力?
在强调对“应用性”的回归时,我们也要防止滑向一些相反的“误区”,首先要在观念上防止一些“矫枉过正”。
1.“应用型人才”不能视为“低端人才”。这在有“眼高手低”、“君子动口不动手”、“尊者动脑,卑者动手”传统的中国尤须澄清。因为,无论是在实务中居于低层、中层或高层的会计岗位,都应有“应用型”的特征,都应强调“应用性”的导向。
2.“应用型人才”不能狭隘甚至错误地等同为“操作型人才”。不能武断地将它界定为做账、付账、查账等具体会计事务的操作者。应该说,即使是居于中、高层管理岗位的“决策者”,也应具有“应用型”的意识、视野、思维、能力与素质。
3.“应用型人才”不是说要抛弃理论,更不是说要回复到原始的“小作坊”生产模式。这种“原始的务实”观念与把理论和“书呆子”、“迂腐”、“教条”等紧密挂钩的错误观念是高度相关的,都是把理论与应用割裂的极端看法或做法。事实上,在包括会计在内的各个领域中,真正成功的一般是兼具理论与经验并能将两者较好结合起来的人才。
二、需要:“应用型人才”需要什么
(一)知识结构
知识结构可从许多维度来分类与认识,这里着重从两个维度来讨论。
1.通用性与专业性。从会计人才的需要来说,其应具备的知识可分为通用性、专业通用性与专业特殊性三个基本类别。通用性知识是指无论是否从事会计职业都需具备的基础性或广泛性知识,如文字表达的知识、基础的数学知识、社交礼仪知识等;专业通用性知识是指会计领域中从事多种职业都需具备的专业知识,如会计准则、税法、经济法等知识;专业特殊性知识是指从事某种会计职业所需具备的专门知识,如从事审计工作应具备的审计技巧、从事税务服务工作应具备的纳税流程等,这类知识还可进一步细分到各个行业中去,如在建筑行业从事会计应了解该行业的成本项目及其计算规则等。
2.理论性与实务性。实务性知识强调“怎么做”,强调具体的、细节性知识,强调知识的“密度”;而理论性知识更强调“为什么”,强调抽象的、逻辑性知识,强调知识的“体积”(广度、高度或深度)。就会计而言,银行办理某项业务需什么样的流程、需准备哪些文件就是典型的实务性知识;而在什么情形下应选择什么样的会计程序或方法则需相应理论性知识的指导。当然,在很多情况下,这两类知识是结合在一起的,如要认识企业某成本项目的变化规律(表现出的“性态”),既要掌握各种分析或研究方法(理论性知识),也要了解在该企业中具体的表现特征(实务性知识)。
一般而论,越居于较高管理岗位、越有较大决策权限的会计人才,就越应具备知识总量或“体积”上的优势,但其优势更明显地体现在通用性、专业通用性或理论性知识上,而在专业特殊性或实务性知识上则往往不具备全面而明显的优势;越居于较基层岗位、决策权限较小的会计人员,特别是在执行或操作性工作岗位上的会计人员要在其局部的知识“密度”上具备相对优势。
(二)能力结构
人们一般地把会计理解为一个信息系统,其基本职能就是提供专业性的信息。从该认知角度出发,会计工作大致可分为信息搜集、信息处理或加工、信息利用或决策等三个阶段。一般而论,居于基层岗位的会计人才应强调信息的搜集或提供的能力,居于中层的会计人才应强调信息处理或加工的能力,而高层会计人才则要强调信息利用或决策的能力。这种要求或分工并非出于身份高低贵贱的区别,而是依据其职责、权限的不同,也符合信息活动的自然规律。
由此衍生开来,居于基层岗位的会计人才应强调对单位内部,特别是与基层操作人员的沟通能力。而诸如总账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人员、审计人员等居于中层的会计人才则更应强调分析、思辨或研究的能力,能从较繁杂、粗糙的信息中提炼出更精炼、更深刻、也更有价值的信息或知识;当然,他们也应有沟通能力,要强调与跨部门其他专业管理人员的沟通能力,比如,成本会计应与各成本发生的分支机构协调配合,准确地认识成本发生或变化的规律,并针对性地予以控制。而居于高层的会计人才,则应强调综合(整合)能力,即将各方面的信息,包括非财务信息整合于适宜的决策框架内,并作出适宜的决策;当然,他们需要更强的沟通能力,更强调的是与外部的沟通能力。
(三)情商结构
如果套用“德、能、勤、绩”的俗话,则“德”与“勤”是情商的主要内容。当然,越是居于较高层次的会计人才,越应有较高的“德”的要求,因为其绩效的计量难度更大、其受监督或控制的程度更小。至于“勤”,对低层会计人才主要是勤于看、勤于问、勤于算、勤于查;对于中层会计人才则要勤于探究、勤于思索、勤于发现;对于高层会计人才而言,则要勤于谋划、慎于选择、敏于决断。
三、供应:高校教育能为“会计应用型人才”做什么
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或改进如果有教育主管部门导向上的改革当然最好,在我国,这种集权式的教育管理体制更是如此,即便教育主管部门因为惯性或惰性尚未作出真正的调整,高校也应在其自限范围内尽力顺应市场、社会的需求导向,主动地向强调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调整。为此,高校应在以下几个基本方面作出系统性的调整。
1.在会计人才培养定位上,高校应主要培养会计专业学生具备基层与中层会计应用型人才所需的知识、能力与情商,因为高层会计应用型人才所需具备的知识、能力与情商更多地取决于个人的天赋、后天持续的学习、以后较长期的工作经验等,学校虽然应保留或促进学生向此层次发展的可能性,却难以发挥决定性的作用。
2.在培养途径及其组合上,学校应尽力压缩授课方式的比重,增加实训与实习的分量(包括社会调查、专业考察、专业实验、专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在毕业论文环节,也应淡化纯理论化的选题,强化将理论应用于具体现实问题的研究方向。
3.即便在授课方式下,也应在以下几方面进行大力调整:(1)减少通用性包括专业通用性知识的讲授,增加专业性、特殊性知识的讲授。比如,英语可大幅降低一般性英语的份额而增加专业性英语的学习份额;高等数学中可减少微积分(特别是多重微积分)、线性代数等更适用于理工科专业模块的内容而更多地讲授概率论、统计方法与工具等对会计专业实用的内容;在会计专业知识上,可压缩诸如会计准则等通用性知识的介绍而增加对各行业经营过程、特点及其对会计需求的介绍。(2)降低必修课的门数及其学分数,增设更多的选修课。(3)减少单向式的讲授,增加诸如案例讨论、问题探讨等双向互动式的活动。(4)在考试形式上,降低知识记忆性的、结果(分数)导向式的期末考试权重,增加以能力强化为基本目的、强调过程控制多样化考核的权重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