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图书印刷方式

图书印刷方式

时间:2023-10-11 10:12:4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图书印刷方式,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图书印刷方式

第1篇

[关键词] 出版业;纸质图书行业;生产成本控制

[中图分类号] F230 [文献标识码] B

一、图书生产成本的构成

图书的生产成本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直接成本和制造费用。其中,直接成本是指可以分清哪一种产品耗用的,能直接计入产品的成本对象,具体包括:编审费、校对费、排版费、编辑费、稿酬、纸张、印刷费、设计插图费等;制造费用是指不可以分清哪一种产品耗用的,不能直接计入该产品的成本对象,具体包括编辑人员的工资、办公费、差旅费、会议费、资料费等,这些费用必须按一定标准分摊后计入某一种产品中,即可以通过印张数或图书码洋或图书册数分摊的方式计入每种图书的成本中。在生产成本中直接生产成本约占图书生产总成本的84%,制造费用16%。直接生产成本中的正文纸张占总生产成本的28%,印刷费占29%,稿酬及版税占13%,其他约占14%.由此可见,图书成本中的纸张、印刷费及稿酬三项主要成本在整个图书成本中占有很大比重,控制了这三项成本,在某种程度上就控制了图书的最终成本,也才会真正实现企业的成本控制。

二、图书生产成本的控制

以下主要就纸张、印刷费、版税这三方面主要的生产成本控制做一详细分析。

(一)纸张的成本控制

1.采购环节。在采购过程中,如果对市场变化趋势预测不准确,计划安排不合理,就会造成库存短缺或积压,导致生产停滞或资源浪费。尤其对出版图书企业来说,出版图书种类繁杂,所需纸张也是规格品种不一,如果没有合理的计划,准确的市场预测,就会给公司带来损失。有了合理的计划和准确的预测,还需要选择合适纸张的供应商和采用合理的采购方式,这样才会采购到质优价廉的纸张。

首先,出版企业应制定准确的出版计划,这一环节是合理确定采购方式的基础。在一个核算年度开始前要制定出较为准确的出版计划,根据预计出版的图书品种,选择合理的纸张材料,由此确定出纸张需要量。因为现在纸张市场上各种规格、种类的纸张花样繁多,而且经常会有新品种来代替老品种,而各个纸张经销商所经销的品种又不同,所以出版公司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纸张的规格、品种及数量,根据这些来选择适合自己的一家或几家供应商。

其次,是合理确定采购方式,在此之前先准确预测和判断纸张市场行情和趋势。虽然市场行情谁也无法控制,但纸张市场的行情和发展趋势专业人士是能够把握的。当纸张市场趋紧,价格开始上涨时,出版企业可根据市场情况,提前购买纸张。如果判断价格上涨幅度比较大,则应立即与大型纸张经销商或造纸厂签订合同,明确数量和价格。通过预付定金,锁定比较有利的价格和数量。同样,如果判断纸张市场走软,价格下跌,则可缩短纸张准备期,甚至临到图书印刷前确定纸张,这样可以减少纸张成本,并可缓解现金流。如果无法确定图书印刷的具体时间,可以与供应商签订合同,明确数量但不签订价格,纸张价格以图书印刷时的实际市场价格为准,这样也可以有效控制或降低图书的纸张成本。

最后,出版公司还应建立科学的供应商评估和准入制度。通过招标等方式,确定合格的纸张供应商。现在市场上各种纸厂和纸张的经销公司很多,往往同一种规格的纸张,在厚度、颜色等方面都不相同。这就要求出版公司有合格的纸张采购人员,进行有效的市场调查,通过专业判断,价格比对,质量比优来选择既有信誉、且产品质量合格的纸张供应商。

2.保管环节。库存纸张的管理不合理又会导致纸张存放时间较长,从而造成大量的残纸。企业应当建立存货保管制度,仓储部门应当定期对存货进行检查,加强存货的日常保管工作.但在实际工作中,有的出版公司没有自己的纸库,而把自己的纸张分别存放在与出版公司有合作关系的印厂,这就要求印厂有独立的存放出版公司纸张仓库,出版公司派专人保管并负责图书印刷事宜,企业应定期进行实地盘点,核对真实数量。将不能使用的残纸尽快清理报废,收回残值。在安排图书印制过程中尽量消化现有库存,减少采购。

3.使用环节。首先,图书排版人员在进行图书版面设计时要合理,如设计文字稿时,正文字体的大小、行间的疏密,四周留空白的宽窄,标题的占行和空行等等都与纸张的使用量有关。当然,并不是说版面排得愈密愈好,譬如儿童读物,字不能太小,行距不能太窄。在适应书稿内容和读者对象的前提下,尽可能地节约纸张材料以降低图书成本。其次,设计人员在进行图书的封面设计时,要对纸张规格、开数有所了解,尽量减少开纸时造成太多边角料浪费,避免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二)印刷费的成本控制

图书的印刷成本占图书总成本的29%,选择合适的印刷企业,不仅有利于降低图书的印制成本,也有利于提升图书印刷质量。

1.印厂的选择。首先,选择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操作规范、服务到位的印刷厂家;其次,还要了解这些印刷厂家图书印制的具体情况,不妨对每种图书选择2~3家符合条件的厂家,同时进行询价对比,并与前期印刷成本进行比较,并从质量方面进行对比、分析,从而选择印刷质量高、印刷定价低、服务意识强的的印刷厂家作为合作对象。

2.印刷前期的工作。在图书印刷前期需要注重印刷成本预测工作。控制图书出版的成本,一个关键就是注重成本预测。图书出版成本预测通常会分两个阶段进行:一是当书稿审定后进入发稿排版阶段,即可对该书的目标成本进行预测。因为字数确定之后,就能根据所定的开本规格计算出所有版面,进而确定印张,再根据装帧设计要求、原辅材料应用以及估计印数即可计算出所需消耗的生产成本和各项费用。二是在印前工作基本结束的发印前阶段,也就是当书稿在排版校对改样工作结束后,印张、装帧形式等前期生产成本数据均已基本确定的情况下,只需最后确定原辅材料应用及提供印数即可进行预测。另外,在印刷前还要对市场进行深入的市场调查,对图书的销售情况进行预测,之后根据销售预测的反馈信息,进行精确印刷,如果实在不好预测销售情况,也要短版印刷,第一版第一次印刷时要少量印刷,控制好库存数量。

3.印刷作业的操作。在印刷作业阶段要完善管理制度,尽量避免重新排版、出片、重新制版、重新印刷、装订等返工现象。企业需要制定一套完整的规章制度,对各个环节加强控制,减少无价值的劳动对于成本的影响。企业在造书过程中应合理选择装祯材料,在选用精装封面用料时,应控制使用皮、棉、麻、丝、毛等织品,尽可能地使用坚韧的纸、漆纸或漆布等物代替。印刷期间须正确选择印刷工艺,例如,对于一般的32开或16开的单、双色的图书,印数在5万册以上的,一般安排轮转机印刷。因为轮转机速度快而且印出的图书页子己经折好,印刷费用又比平板纸印刷机的低。但对5万册以下的图书;铅排的可采用大自动、小自动或八页机印刷;激光照排的可采用B-B式双面胶印机印刷,这是专印书刊的印刷机,按纸令计算印刷费;或用01型、08型单色胶印机印刷,这种胶印机为单面印刷机,按色令计算印刷费。但用B-B式胶印机比单色胶印机速度快且印刷费用低。对于印刷质量要求较高的图书,应尽量选用双色或四色胶印机印刷;对有较大实地的如图书的前后环衬等均应使用单色胶印机印刷,其印刷质量较好。

(三)版税的成本控制

版税是出版者在版权拥有者授权时所支付的版权使用费,出版人按照出售出版物所得收入的约定百分比付给权利人。而这个约定的百分数即是版税率,版税率一般在5%-10%之间。

目前,一般出版单位在与作者签定合同时,采取如下几种版税支付方法,即版税法、基本稿酬加印数稿酬法、合同议定法三种。所谓版税法,是指出版者以该书定价×发行数×版税率的方式向作者付酬。而基本稿酬加印数稿酬,即是出版者按作品的字数,以千字为单位向作者支付一定报酬(即基本稿酬),再根据图书的印数,以千册为单位按基本稿酬的一定比例向著作权人支付报酬(即印数稿酬)。作品重印时只付印数稿酬,不再付基本稿酬。市场经济条件下,作者大多喜欢版税法。

第2篇

随着我国出版体制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各类出版社已步入全面转企的轨道。出版社不仅仅是个科学文化的传播单位,也是经济实体,既必须在坚持把文化价值放在首位的同时,做到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利润是出版企业生存的根本保障,而图书出版成本管理又是保证出版企业利润最大化的关键。一般来说,图书成本包括策划成本、生产(印制)成本、营销成本、管理成本。具体为稿费、管理(编录)费、装帧设计制作费、纸张材料费、印刷装订费、营销费等内容,其中印制成本在全部成本中占据的比例较大。在保证图书印装质量的提前下,有效控制印制成本,在合理范围内降低印制成本费用,对出版企业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目标,确保出版企业可持续良性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拟从出版企业生产管理科学理论出发,结合管理实践经验,以图书出版企业印制成本控制为视角,探讨图书出版印制成本控制的有效途径。

一、控制图书印制成本需要把握好五个关键因素

1.优化图书装帧设计

图书装帧设计制作成本占印制成本平均约25%,艺术画册类彩色图书所占比例会更高,因此优化图书装帧设计非常重要。在图书排制版前,要根据图书定位确定好图书开本、装帧形式、原辅材料选择及印装工艺等,避免因重复排制版而增加费用支出。为降低印装成本节省纸张费用,合理选择图书开本,尽可能避开异形开本的选用。设计图书开本时,应充分考虑纸张使用率及印张工价等因素,优选设计方案。如:同是一本内文200P彩色图书,设计为小8开和大16开,其印张分别为25和12.5个,结果纸张印装成本相差48%。个别图书品种,如艺术画册类确实需要设计成特殊开本,纸张采购时则尽可能采购匹配的特规纸张以减少因白边过多而造成纸张浪费,如果印数大还可以按纸张使用规格直接向纸张厂订购从而节约纸张材料采购费用;确定印装工艺和原辅材料选用上,要有成本控制意识,根据图书定位和需要合理选择与印刷技术匹配的印?b工艺和原辅材料,尽可能使用坚韧的特种纸、漆布等代替精装书封面使用的毛、皮、丝、棉等纺织品,避免片面追求豪华、高档,堆砌多种特殊工艺,控制小构件的使用,如腰封,独页环衬、扉页、单页等。颜色设计上,简笔画、素描速写类美术图书尽可能采用一色,教辅类尽可能用双色代替4色,在印刷效果一致情况下利用专色代替两色叠印办法。图书装订,尽可能采用无线胶订、用PUR无线胶订技术代替锁线胶订,根据图书档次和要求有选择地使用精装,对于需要精装的图书也可以根据用途进行一些简化,用软精装或塑封软精装替代。针对某些图书品种,版式可设计为全书每个P的彩图部分在同一位置,且彩图图案统一,以节省成本支出。

2.重视原辅材料的使用和采购

在图书印刷中,纸张材料费占印刷费用比例较大,印数不同所占比例也不同,印数大的,纸张材料费占印刷费50%以上,因此在纸张材料使用上,应做好成本预算和成本控制,同时避免因材料使用不当,印刷效果差、印装质量不合格而返工重印造成极大浪费现象。首先,根据图书的定位与档次结合纸张材料特性、纸张吨价进行分析比较,合理选择原辅材料。如:单色黑白纯文字图书多采用55-70克的书写纸或双胶纸,单色黑白艺术类的素描速写图书则应选80-100克高定量双胶、轻型纸,彩色图书、艺术画册图书大都使用铜板、哑粉纸,纯质、超感纸等等。特别是定位高的图书和艺术画册类图书,通常使用的纸张材料费价格较高,为节省纸张成本,在使用纸张原辅材料时更应作多方比较,同时通过对纸张定量测算费用对比进行优选。如:采用彩印效果可以与铜版纸媲美的低成本高附加值的轻量涂布纸代替铜版纸。其次,纸张采购前深入了解市场上纸张价格信息,多方询价比较,并实行公开招标竞价方式采购,保证纸张价廉质优。出版社也可以直接向厂家采购争取得到更优惠价格。再次,密切关注纸张材料价格波动信息,尽可能做好纸张预订备货工作,确保图书生产顺利进行,同时避免因纸张材料涨价而增加费用支出。

3.确定好印刷册数

首先,图书印刷前必须对市场进行深入的市场调查,对图书的销售情况进行预测,根据销售预测信息反馈,合理设置图书印数。如无法精确印数,首版可以采取短版印刷,避免库存积压造成浪费。其次,图书印数的多少与印刷工价密切相关,当低于一定的印刷数量时,工价明细会有多处20%左右的加价,所以当印数较少时要做好成本测算比较,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增加一定印数作为样书,表面看加印样书,印制成本会有5%以内的增加,但可以摊低单册图书成本,为该品种图书定价决策提供更多空间,有利于提高该书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为实现销售提供了保障,同时也加快了资金周转速度。

4.正确选择印刷企业和印刷工艺

图书印刷成本占图书总成本约29%,因此选择生产技术能力强的印刷企业,不仅有利于降低印制成本,也有利于提升图书印刷质量。首先,出版社要对印刷企业进行考察,不仅了解印刷企业的生产能力、技术水准、机器设备、机械自动化程度,还应了解印刷企业的管理水平、人员素质、服务质量等等。同时对符合条件的择优选出2-3个厂家进行询价比较,从印装质量、印装工价、印刷周期、服务意识等对比分析确认合作对象,并和长期合作资质好信誉高的印刷企业商谈,在双方共赢的基础上签订合作协议,这有利于争取到印装工价的优惠政策,从而达到成本控制目的。其次,在发单委托付印前,针对每个图书品种的装帧设计、印装工艺等要求和印刷厂沟通达成共识,在保证印装质量、印刷周期的前提下,正确选择利于节省印制成本的印刷工艺。比如套装书拼版印刷、印量大的图书上轮转机印刷等等。

5.有针对性地采用数字印刷等技术

近年来图书行业竞争日益激烈,市场上图书同质化严重,电子图书、阅读器的出现,使纸质图书需求量受到冲击。出版社应从节省成本出发,有针对性地采用印刷新技术。如:数百本以内小批量图书可以采用无制版费、无开机费、无纸张放率费用的数字印刷,而对于没有重印可能只一版过的图书可以采用计算机直接制版直接输出的印版技术印刷,达到降低印制成本的目的。

二、正确处理好图书生产成本与印装质量的关系

随着出版业体制改革和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图书成本的高低决定出版企业盈利能力和市场占有力,同时也反映出版社在同行业的竞争优势和管理水平。因此,加强企业成本控制、尤其是图书生产(印制)成本控制极其重要。但是,在图书成本管理中应加强市场观念,低成本意味着高效率但并不意味着高效益。一味地降低合理的印制成本,造成图书印装质量和品位下降,不?H没有给出版企业带来更高的收益,还会造成库存积压、出版资源浪费和经济效益损失。所以出版企业应坚持图书质量第一的原则,正确处理好生产成本与印装质量的关系。

1.选择品质过关的原辅材料,在成本可能的条件下尽可能选用优质的纸张材料,防止因材料不过关、品质不高造成印刷质量得不到保证

如印刷过程中纸张掉粉、起毛、着墨不匀而造成缺笔断画等等,特别是美术、艺术画册类图书,在材料选用上须确保选用印刷效果图片套印准确、色彩饱和、色彩还原真实、层次清晰等正确优质的纸张材料,确保图书质量,同时予以实现该类图书设计的定位和档次。

2.选用合适的图书装帧设计和印刷技术

由于印刷技术有一定的局限性,图书设计印刷后不一定能100%的再现设计效果,所以图书装帧设计要根据印刷工艺特点选择合适印刷技术的设计方案,有利于提高图书的印装质量。如,布纹纸封面字烫金应注意字体的应用防止糊字和缺笔断画,图书图片边框的色彩应用要防止印刷效果套印误差、避免使用容易串色的色彩等。

3.选择生产技术能力强的印刷企业,是提高图书印装质量的保证

影响图书印装质量的主要因素有印刷企业的设备状况和人员素质。因管理不到位、操作不规范、机器设备落后、自动化生产能力差、依靠人工作业,甚至需要外发才能完成图书印装任务.会造成印刷周期延长不利于提高生产效率,同时也会造成图书品质下降,印装质量得不到保证。

4.应在印刷过程中加强质量监督跟踪,实时与印刷企业沟通

为防患于未然,对图书印前、印中、印后(装订出厂前)和印厂沟通联系并监督检查,防止图书质量事故的发生。发单付印前沟通让承印厂详细了解印装工艺设计要求,监督检查工作中,注意落实印前打样确认、彩色图书印刷机上签样以及装订前的样检、装订后的抽样检测责任制,杜绝印装质量不合格返工作业造成浪费而增加成本支出的现象发生。

第3篇

[关键词]印刷史;出版史;图书馆学家;印刷工业;中国

伴随着电子书媒介与“无纸阅读”方式的盛行,基于纸质媒介的印刷书与纸本阅读方式本身则成为了一种传统的文化现象逐渐引起人们的研究兴趣。作为造纸术和印刷术发明国的我国,对于印刷史的研究一直在不温不火地进行着,其中,图书馆界的研究者和印刷界的研究者成为两大学术主力。

1图书馆学界的“印书史”研究

图书馆学家们关注书籍的印制与形成是自然发生的研究缘起。以曾经在北京图书馆工作多年的张秀民(已故)老先生和钱存训博士为代表的一些学养深厚的图书馆学者们,把对印书史的研究扩展到对印刷史的研究,分别著有传世的关于印刷史研究的代表作。正如钱先生所说:“现代印刷并非单指印书,除用纸张印刷的纸币、纸牌等以外,还包括在纺织品、金属、塑料、皮革、木版、玻璃、陶瓷等表面上的各种印刷。但是一般学者对印刷术的研究,主要对象是书籍,因为文字和图画的复印乃是人类文化交流和知识传播的一种重要媒体,在文明史上自有其特殊的意义和影响。”…所以,被誉为“文明之母”的印刷术的发展历史在图书馆界的研究者们看来,就是一部书籍图文的印刷史。

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初为中国印刷史研究的成长时期,这个时期的书史研究与教学开始兴盛,北京大学、武汉大学的图书馆学系都开设了中国书史课程,书史内容中融合了印刷史(主要是印书史)的内容,所以可称之为以图书出版印刷史为主流的研究阶段。

1956年北京大学和武汉大学两校图书馆学系都给新招收的一年级本科生开设中国书史课,并编出了新的书史讲义,其中以北京大学刘国钧先生的《中国书史简编》影响最大。

武汉大学皮高品先生也于1956年推出《中国图书史讲义》油印本,书中提出按社会发展的五种形态对中国书史进行分期,故在材料和观点上都有所创新和突破。1964年修订增补后铅印,1986年又以《中国图书史纲》为题由吉林省图书馆学会出版发行。

专门研究印刷史的当数北京图书馆张秀民先生于1958年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及其影响》一书。作者在广泛收集古今中外有关印刷术的文献资料和实物例证的基础上,提出雕版印刷发明于唐初贞观年间之说,论述了印刷术对亚洲与非洲、欧洲的影响,编制了“世界印刷术发展年表”,“朝鲜金属活字史料”等。

张静庐先生(1898—1969)历时20年苦心收集、精心整理、辑注,推出了七部专题出版史料,全书共250万字,收录了自1862年创立至1949年87年间出版事业的重要资料。

除上述有影响的学术著作和大型史料集之外,这一时期还出版了一批有关中国出版史的通俗性普及性读物,如刘国钧著的《可爱的中国书》(1952年)、《中国书的故事》(1955年)、《中国的印刷》(1960年)、《中国古代书籍史话》(1962年),陈国庆著《古书版本浅说》(1957年),阿英著《中国年画发展史略》(1954年)、《中国连环画史话》(1957年)等。

这个时期突出的特点是出版史、印刷史的研究互相交叉融合,由于研究者都来自图书馆界、出版界等文史领域,所以印刷史研究实际上是着眼于图书文献范围,书史、出版史、印刷史研究融为一体。

20世纪60年代中至70年代是我国印刷史研究的萧条时期。除刘国钧、张秀民等又编写出几本有关书史、印刷史的通俗小册子,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内部编印几本“中国书史”讲义外,几乎没有出版印刷史学术新著发表。尤其是1966年至1976年间大陆内地的出版印刷史研究基本陷入停滞状态。

就在内地处于停滞状态之时,港台及海外学者没有停止出版印刷史的研究工作,编辑出版了一批著作和论文集,这一时期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是美国芝加哥大学东亚语言文化系及图书馆学研究院的名誉教授、兼东亚图书馆馆长钱存训先生撰写的《中国古代书史》一书。该书原名《书于竹帛》(WtittenonBambooandSilk)英文本完成于1957年底,1962年由美国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

20世纪80年代为复苏壮大时期,五年内出版了三部以出版史、报刊史、印刷史为名的通史著作,各具特色,均有建树,标志着这一阶段的高起点,也预示出版印刷史研究经长期蓄积、准备,盛期将临。这一时期国内也是以出版史研究为主流,但海外的钱存训博士为印刷史研究做出了卓越贡献。钱存训的《纸和印刷》(PaperandPrinting)是英国学者李约瑟主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ScienceandCivilisationinChina)第五卷“化学及相关技术”(ChemistryandChemicalTechnolo-gy)的第一分册。该书出版后在海内外影响巨大。

1987年,北京大学和武汉大学在中国图书史研究上又迈出新的步伐,郑如斯、肖东发编著了成套的教材,即《中国书史》、《中国书史教学参考文选》、《中国书史教学指导书》由书目文献出版社出版,这三本书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图书馆专业教材,故发行量较大,被多次印刷,广泛流传。

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的教授谢灼华主编的《中国图书和图书馆史》注意从广泛的文化领域去说明图书出版、编纂和图书馆发展轨迹及相互关系,分析中国图书对世界文明发展史的贡献,局部理顺典籍发展的线索。

1989年最突出的成果是上海人民出版社推出张秀民的又一鸿篇力作——64万言的《中国印刷史》。该书详细、全面、系统地论述了自唐初贞观年间印刷术发明后,迄清末1300余年的印刷事业的源流演进。不仅广泛吸收前人研究成果,更有许多新鲜资料和独到之处,被美国印刷史专家钱存训称为“划时代的作品”。

20世纪90年代为中国出版印刷史研究的丰收时期。研究的深入还表现在一些学术专著视野开阔,角度新颖,富有论辩性。如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教授曹之先生的《中国印刷术的起源》一书是中国出版印刷史专题研究的新成果,开拓了研究印刷术起源的新思路,其方法是通过对各种文化现象的多角度扫描,全方位、多学科地论证“唐明说”。

220世纪后期“大印刷观”的印刷史研究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印刷工业界的一些学者专家们在对印刷史文化积累与保护措施的关注、印刷史知识的教学普及方面也有新动向,如1982年6月、王仿子先生联名提出《关于建立印刷技术博物馆的建议》,经过各方面的长期努力,1993年底举行了中国印刷博物馆奠基典礼,1996年6月举行了隆重的中国印刷博物馆落成典礼。1985年9月,北京印刷学院首次开设《中国印刷史》课程,由张树栋、张耀昆合编教材《中国印刷史(讲义)》。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印刷科技界专家对印刷史研究领域的加入,倡导“大印刷观”、从科技史角度研究印刷史问题的观念逐渐彰显,成为与传统的图书出版印刷史研究的观念相并列的另一流派。

1976年后,、王仿子、范慕韩等先生倡导建立“中国印刷博物馆”。在鼓励学术研究之下,印刷史学研究成果迭出,先后出版了多种重要的印刷史书,1993—1999年举办了6次印刷史学术研讨会(北京5次,台北1次)、百余篇,出版5册论文集等。

1991年6月南开大学中国古代史专业隋唐史方向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中国印刷术的起源》,赵永东著,作者从雕版印刷术的定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物质条件、古代社会技术发明的一般机制和雕版印刷术发明的技术背景等方面全面探讨了雕版印刷术的起源问题。1998年4月中国科技大学科技史方向方晓阳的博士毕业论文《中国古代特技印刷工艺研究》,从印刷工艺角度研究了古代的特技印刷。

1999年出版的张树栋等印刷科技专家合著的《中华印刷通史》填补了印刷史上的大部分空白,赢得了业界同行专家的高度赞誉。如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的肖东发教授盛赞该书是用大印刷史观、横跨中华各民族、纵贯历史五千年,视野开阔、有史有论、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该书后来又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简明浓缩的版本。

以上约10年之间,印刷史学之研究成果远胜往昔。呈现如下突破:①由书史、印书史向印刷文化史转进;②由印刷文化史向印刷科技史转移;③由传统印刷史观向大印刷史观转移;④由争论“发明”年代向探讨“起源”时间转进;⑤由唐初向上延伸至隋代、南北朝、新石器时代;⑥由清末向下延伸至当代;⑦填补历史空白的《中国印刷近代史》及《中华印刷通史》问世;⑧中国印刷史由1300年往上延伸5000年,往下延伸百年。由雕刻凸版延伸到雕刻孔板、由汉民族延伸到各少数民族、由印纸延伸到印织物;⑨确认了与韩国的雕版纸上印刷品的发明先后之争,及多项模糊不清的史实结论。

3印刷史研究的认识观和方法论

如前所述,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出版印刷史研究的学者大都来自图书馆界、文化学术界,对印刷史的研究其实是关于印书史的研究。钱存训《纸与印刷》、《书于竹帛》,从书名就可显示图书馆界的学者将印刷史视为印书史。张秀民、曹之等先生的研究也关注的是印书史。研究者们在历史唯物论认识观与方法论指导下,注重实物考证与史料查证,这也是出版印刷史学领域通用的研究方法。90年代后,随着“大印刷观”的推行,研究界开始扩展史料考证范围,并进行了工艺史、专题史研究。

1993年在全国第一次印刷史研讨会上,郑如斯教授《书史研究与印刷史研究的联系与区别》一文辨析了两门独立学科的相互联系与区别。她认为,书史与印刷史是交叉学科,两者研究的内容都涉及到图书的印刷。当然,两者研究的角度和侧重点是不相同的:在书史研究中,图书是主体。对印刷的研究是第二位的。在印刷史研究中,印刷术本身的发展变化是主体,图书只是印刷品成果之一种,对图书的研究是第二位的,透过图书探索印刷技术发展的成就和水平。

印刷的起源,历来是中外学者研究的重点。诸多论断,大都根据文献上的记载加以解释。大部分意见分歧,只是由于对早期文献中镌刻或印刷的关键名词解释不同。研究的方法在突破了印书史的套路后,强调探讨“起源”。中国是世界上发明印刷术最早的国家,但无法确切知道中国的印刷术是何时由何人发明的。它是一种经验的长期累积,是一种源流的演进发展。从横的方向看,是相互重叠、综合应用的工艺。所以,探讨中国印刷史的源流演变,可将其看作一条光谱的谱带,李兴才先生更确切地比喻为一条调子丰富的连续调灰色尺,它可以概分为暗部、中间调、光部三大部分,但无法截然地明确分界。张树栋先生在《试论中国印刷史的历史分期问题》中,主张将中国印刷史分为四个时期:准备与发明时期;手工刷印的发展与繁荣时期(古代史);近代印刷术的传人与发展时期(近代史);现代印刷术的兴起时期(现代史)。

印刷史研究中观点的歧义,往往源自技术分析的差异。由流溯源,使得近年来的印刷史研究更加倾向于技术的分析。如周广学、宋青梅整体勾勒出活字印刷的技术演进过程及变化的原因,并首次对不同阶段泥活字印刷技术进行了类型分析;而杨玲通过对宋代雕版印刷的基本要素纸、墨与基本工艺的考察,结合文献与考古资料,揭示宋代雕版印刷业繁荣背后的物质技术原因。

在实证研究方面上,北京印刷学院尹铁虎先生对毕升泥活字的仿真复原研究,是近年来我国在印刷史实证研究方面的一次方法创新。

从大印刷史观研究中国印刷史,即从整体的、全面的、全程的、全方位的角度来研究。

1996年6月1日中国印刷博物馆落成典礼之时,召开了第二届中国印刷史学术研讨会。落实论文49篇。论题进一步深化、细化、方位更广阔。会上延续了对印刷史研究的历史观、方法论的探讨。自然地显现出图书馆界与印刷科技界专家学者们研究的着眼点差异。

武汉大学图书情报学院的曹之教授《关于印刷史研究的几个问题》探讨了印刷史研究的关于“印刷术”的概念问题。曹教授列举古今中外的例子说明,认为印刷术不是印染术,适宜采用约定俗成的“印字术”、“印书术”。钱博士也认为,一般学者对印刷术的研究,主要对象是书籍,因为文字和图画的复印乃是人类文化交流和知识传播的一种重要媒体,在文明史上自有其特殊的意义和影响。

关于印刷术的起源问题,曹先生认为其发明时限范围不能太小,也不能太大,不可能有千年之久。不能把印刷术的发明时间同应用时间混为一谈。印刷术就是印书术,但在研究印刷术起源的时候,就不能从研究印刷图书开始。

对于“大印刷史观”,曹先生认为要从造纸史、制墨史、制笔史、藏书史、目录学史、教育史、抄书史、书业贸易史、图书亡佚史、佛教史、石刻史、外交史、篆刻史、拓印史、文字演变史、印染史、货币史等多方研究,全面考察。印刷史研究是一个巨大的综合工程,需要由一支考古工作者、印刷工作者、文献工作者等组成的一支“大”的队伍,要努力改变各自为战,信息闭塞的研究现状。

印刷工艺界人士与图书馆界人士的认识观与方法论各有特点。海外与内地的观点也略有不同。范慕韩先生的“大印刷观”和李兴才、张树栋先生的“大印刷史观”大同小异。“以印刷为伍,着眼点自然是印刷”,“对中国印刷历史的研究,理应、也只有沿着印刷工艺技术的发生、发展这条主线,顺藤摸瓜,才能逐步接近历史的真实,再现中国印刷术的发展过程。”印刷工业出版社的黄浮云、张子谦在《用大印刷史观研究印刷史势在必行》一文中指出,“印刷虽是以新闻出版为中心的文化事业的组成部分,但从根本上讲,它是工艺技术,是工业,它的起源和发展,是沿着印刷工艺技术发展这条主线进行的。”

印刷工艺界人士认为,印刷术的导源和历程,织物印刷的起源,套印术的肇始和发展,近代印刷术的传人和发展,以及印刷设备、器材、科研、教育等一系列与印刷相关的领域的研究和考证,都是印刷史研究的内容和对象,一个全面、系统、全方位多视角的研究中国印刷史的局面将会展现在世人面前。

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图书馆学界“大印刷观”的重点是强调方法论体系的博大,印刷工业界“大印刷观”的重点是强调研究对象范围的扩大延展。

4印刷史研究的现状和未来态势

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出现了“盛世修史”的繁荣气象,印刷史研究也得到新的发展。笔者曾在2005年通过对国家图书馆的文献资料检索,得知馆藏现有关于印刷史方面的各类图书资料近30种,其中部分在2000年以后出版的专著举例如下:①中国纸和印刷文化史/钱存训著,郑如斯编订.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②简明中华印刷通史/张树栋、庞多益、郑如斯著.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8;③插图本中国图书史/萧东发、杨虎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④近代西欧印刷媒介研究——从古腾堡到启蒙运动/项翔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⑤古代版印通论/李致忠著.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0.11;⑥中国版本文化丛书/任继愈主编.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12。

近年来的研究成果频出。由北京方志编撰委员会撰写、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了《北京印刷志》(2001年),该书史料详实,生动准确地反映了北京印刷业渐进的演变过程,从而也折射出中国印刷业的发展脉络,为后人研究北京乃至中国的印刷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国家设立了多项印刷史研究的项目来鼓励开展印刷通史的深入系统研究。以中国印刷博物馆为基地的印刷史研究活动也在我国印刷工业界的一些老专家的坚韧努力中得到持续进行并发扬光大。

第4篇

DIY小物风靡――我印、我秀

对于“按需印刷”这个名词大家可能会觉得很陌生,但相信有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已经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见识到按需印刷的好处了――最常见的就是用数码印刷技术将自选图案印到T恤、水杯和其他介质上,制成情侣服、写真台历等极富个性和独创性的装饰品。这样做出的衣服、物品往往具有特殊的纪念意义,或送给朋友、恋人,或自己使用、珍藏,不仅不会与市面上购买来的东西重样,还有一定的收藏价值,见证青春岁月和美好时光。

试想一下,在对于亲人、重要朋友或者爱人具有特殊意义的日子用一张自己设计的温馨卡片诉说祝福,将一家人共享天伦的时刻拍入镜头并制作成纪念册珍藏所能带来的感动,将远远超过那些价值不菲的礼物。一直活跃在大众影像界的柯达(Kodak)在数码消费者中向来因成像明快、色彩还原真实、打印清晰享有良好的口碑,其网站提供的软件能够引导初学者做出漂亮的网络相册,通过柯达网站提供的联网服务更能轻松实现网上冲印4D数码全景照片和完成影像产品(台历,挂历、个性贺卡、影响画册、迷你音乐相册、音乐索引册、随心贴、情人珍藏册)的制作,并且使得产出的每一页都完全忠于蓝本。

小印数+零库存――菜鸟也能过把“作家瘾”

随着图书的品种越来越多,印数越来越少,使图书的销售热点转移越来越快,因此要求图书印制的周期也越来越短。据统计,在未来几年,中国书刊印刷中的短版印刷将占整个书刊印刷的60%,因此,按需印刷技术的推广将会使出版社的库存明显下降,出书的周期也进一步加快。

按需印刷是一项可以使出版商能够每次只出版印刷一本书的崭新的技术,这项技术已经对整个出版印刷业产生了明显的影响。按需印刷技术的不断成熟,也成了那些过去被迫自费印书的作者们很容易接受的选择。另外,网上书商也把大量传统印刷拒绝的定单转到按需印刷新出版商这边来,一个新的利润增长点就此出现了。

数字化时代一本图书可以以这样的方式诞生:客户通过因特网远程提交待出版的电子文件,在服务器端接收到客户的文件以后,经过简单的排版等加工处理,可以将文件发送到流程控制的服务器中,再由服务器自动将文件分发到不同的数字印刷机中。印出来的印刷品经过配页、装订、裁切以后,就得到了一本制作精美的图书。国内第一本按需印刷图书《F1狂飙》就是以这样的流程诞生并且与广大读者见面的。

按需印刷无疑是“经济、高效、安全”的,长版印刷的风险被规避到近乎为零,而们也可以根据市场对其作品的反映随时加印和再版,而完全没有诸如销售不畅、库存积压的后顾之忧。据展会现场的专业人员介绍,利用数码印刷技术印制一本32开的150页、彩色封面黑白内页的书籍仅需几分钟,真正做到了立等可取。

让艺术和技术谈场“恋爱”

自1998年起,惠普就一直在与伦敦国家美术馆合作从事艺术品修复和研究活动,惠普采用超高分辨率对伦敦国家美术馆中的所有收藏品都进行了数字化处理,并且提供了专门的服务器用于存储这些以千兆字节计的巨大文件。研究人员和参观者可以通过惠普提供的查询系统访问这些文件以及有关博物馆藏品的详细信息,一旦参观者遇到了令他们动心的名作,即可以在馆内的按需打印点打印出高质量的数字复制品,这些打印精品将不再只是名画的复制品,而是具有了自己的价值。这些作品的另一个妙处在于能够将更多的参观者吸引回伦敦国家美术馆,让大家都能观赏到大师的真迹。

除去惠普,诸如柯达、爱克发、柯尼卡美能达等公司也正在致力于全面提高创造性。依靠的不仅仅是成像技术和打印技术,还有服务器、照相机以及他们在动画技术方面的贡献,致力于使人们享受艺术并创作艺术。

大多数摄影师都希望能够借助书本展示自己拍摄的照片,打印出来并且装订成册的照片带给观看者的震撼和引发的情感共鸣是用电子方式展示所远不能及的。但是现在,使用按需印刷这一经济的方式与更多观众分享照片对于摄影师来讲是一个突破性的机遇。

对于那些新晋摄影师,获得出版摄影集机会几率并不高,尽管他们之中的一些人拥有天分并且创作出过优秀的作品。现在,借助惠普公司最新款数码印刷机HP lndigo 5500,广大摄影爱好者就有机会从精美的书页上看到新晋摄影师们创作的照片故事啦。

在即将于11月14日举办的ON DEM AND Chlna 2007展览会上这款HP Indlc0 5500将会与广大中国用户见面,有兴趣的朋友不妨到现场去领略它的妙处。总而言之,在这个数码印刷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要真实再现曾令画家、摄影师动容的场景实在是件再容易不过的事情了。

从方案到配件――再现一丝不苟的“古堡管家”

在我国,数码印刷市场已经有需求空间不断加大、企业提供给客户的各种票据开始呈现出越来越强的个性化倾向,并希望借此塑造更加鲜明、具有标识性的企业形象。另一方面,随着个人业务的拓展,电信、邮政、银行、证券、保险等国家参与宏观调控的部门也逐渐引入了人性化的管理运作模式,其个性化印刷市场的潜力同样非常巨大。数码业内三巨头之一的富士施乐集团就凭借精心设计的解决方案和高品质打印机产品而被大家亲切地称为“企业私属数码解决专家”。

富士施乐为各行各业的用户提供了全面的数码彩色文件解决方案,这些解决方案可广泛应用于办公、印艺、工程图档管理等各个领域。FreeFlow(自由流程)是富士施乐推出的面向印刷工作流程的解决方案,它提供从订单到作业完成的完整工作流程,提高生产效率,增加服务种类,降低费用;这些都是保证印刷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FreeFlow数码印刷工作流程是一个工作流程软件包。它包含了以下软件:网络服务软件、流程管理器软件、文档制作软件、打印管理器软件、输出管理器软件以及可变数据处理软件。该软件将有助于印刷企业在按需印刷、网络印刷、个性化文件印刷、市场促销型打印及书本印刷等领域脱颖而出,获得喝彩!

在富士施乐彩色数码多功能复印/打印机产品系列中,DocuColor 5065更是其中的佼佼者。DocuCo1or 5065采用富士施乐独有的色彩管理技术,加上内置的Fiery彩 色服务器,色彩还原度出众,输出效果可媲美胶印品质。同时,DocuColor 5065最大月印量为30万印,能处理从明信片到A3,从64g重到300g重的不同尺寸和厚度的介质,既可满足广告、设计、图文快印等印艺行业的专业需求又适合有彩色需求的企业用户的各种个性化应用。

另一款富士施乐公司的彩色数码印刷机DC5000,在近半年的销售中取得了骄人战绩和良好的口碑。DC5000具有2400×2400dpI的业界最高精度,图像的细节和灰度的层次能够被很好地还原。其走纸、对位、定影的技术都有了进一步的改进,保证了整个生产过程的稳定性。针对国内市场的特点,DC5000可以处理从60g-300g的介质,保证了客户在不同的介质上都能有完美的图像输出,而这一切都是在高速生产的过程中完成的。富士施乐公司在前端为客户准备了EFI,CREO以及即将的DocuSP、GSVSERVER等服务器,让客户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应用选择相对应的服务器。

善于精打细算、高瞻远瞩的各大数码印刷设备厂商不断在技术和产品上推陈出新,无非是看中了按需印刷这片广阔的市场。无论是面向企业内部还是面向客户群,按需印刷都能够以最经济俭省、最省时高效的方式满足企业的需求。客户喜欢才能让商家喜欢,按需印刷使得数字化时代的优越性一再得到了最大化的凸显,最终为企业的发展铺平道路。

结束语

第5篇

论文摘要:分析了大学图书馆不同用户的信息需求,探究了网络时代大学图书馆信息资源面向用户需求的配置方式及资源有效利用的途径。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各种信息以更快的速度、更低的成本传递给用户,同时也推动了图书馆的飞跃式发展,使延续了上千年的藏书建设格局在数十年间发生了根本的转变。传统的印刷型信息资源不再是图书馆的唯一资源,图书馆同时拥有了数字信息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那么,这些资源该如何科学配置并得到和谐发展、有效利用呢?

1实体资源和虚拟资源在大学图书馆内和谐共存

现代通信技术、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高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源突破了传统的馆藏局限,导致大学图书馆传统的馆藏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形成了实体资源和虚拟资源共存的复合型、多元化馆藏结构模式。

实体资源是图书馆所收藏的知识信息,主要指传统的印刷型文献,包括图书、期刊、报纸、手册、检索和参考工具书等,以及新兴发展起来的数字化电子资源,包括购买的数据库、缩微品、视听资料、电子出版物、本馆数字化特色馆藏等。它是图书馆自己拥有的可以为用户提供服务的实有馆藏,是图书馆馆藏信息资源的主体,是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基础。

虚拟资源没有一个具体的图书馆实体作依托,用户借助计算机网络广泛利用本馆以外的数字信息资源。它通过超级链接指向因特网上的网页、网站、数据库来收集知识信息资源提供给用户使用。这些资源不能被存储,是一种“虚藏”,其主要包括两大类:一类是图书馆已买下使用权的网络数据库,而一旦图书馆停止付费,这些资源就不存在了;另一类则是网络免费获取的学术信息,这部分资源可以通过网络来收集、获取,经分析整理后通过站点推荐、凶特网专业信息指南系统和专业指引库等网络信息资源导航手段提供给用户使用,使这些资源成为图书馆馆藏的补充。虚拟资源扩展了馆藏资源的范围,提高了图书馆的信息服务能力,对图书馆信息资源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2不同类型资源用户需求及配置

在网络环境下,读者具体信息需求千差万别呈多元化格局,馆藏资源配置则是“拥有”与“存取”并重,实体资源配置与虚拟资源配置并重,流动信息与物化信息共存的局面。形成了以纸质资源、数字资源为主,网络虚拟资源为辅的多元化格局。

2.1印刷文献资源是图书馆馆藏资源的基础

印刷文献资源保存寿命长,历史悠久,具有可靠性、永久性、使用直接、阅读方便、可渎性强的特点,是大学图书馆人数最多的学生最常使用的文献,其需求量大、利用率高。为了了解本校不同用户对各类资源的需求情况,我们设计了一份《图书馆馆藏资源利用及满意度调查问卷》发放于来馆的读者,请他们根据自己的感受填写该表的内容。500份问卷共收回451份,回收率达90%。表1是不同类型用户使用图书馆资源统计。

从表l可以看出:到实体图书馆来的大多数用户是本科生,其次是硕士生.博士、教师用户群属少数。其中,使用最多的馆藏资源是纸本图书和纸本期刊,属印刷文献资源类型。

印刷义献资源可读性强、阅读成本低是大学生学习知识的必备资源。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知识,是以系统学习本专业及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全面掌握各种技能,提高素质为主。他们主要采用阅读的方式获得所需的系统知识,对图书馆的依赖程度最高。从我们对本馆图书的借阅统计中显示图书的年借阅量达到百万册以上。说明纸本图书的利用牢高,需求量大。教育部规定大学图书馆每年要按学生人均3册的量购进新书,就是要保证学生学习知识的图书拥有量。印刷文献资源同样也是教学科研人员有效利用的重要资源,因此印刷文献资源的配置在大学图书馆是必不可少的。

图书馆在印刷文献资源的配置过程中一定要控制好质量。在文献补充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校的专业设置和教师以及学生的需求,根据本馆采购方针对所购入的文献,从需求调查、文献出版、发行、采购过程及文献利用评价等诸环节进行质量跟踪。确保采集到优秀的与本校学科建设及其承担的教学科研任务相匹配的,内容广泛、学科覆盖面宽、种类丰富、适合用户需求的文献资源,同时要控制好各学科比例,避免造成重复浪费。

2.2大力发展电子资源

电子资源具有无损保存,反复同时被多个用户使用,易复制、低成本、形式多样、互动性强、内容广泛、超越时空局限传递信息等特点。同时具有纸质资源不可比拟的检索、查询、聚类功能,特别受到科研人员的青睐,是信息交流巾最受欢迎的信息类型。从我们发放的调查表中显示,经常使用电子资源的.Hj户教师84%,博士生66%,硕士生58%.本科生19%。电子资源是科研人员主要利Hj的信息来源。

科研人员担负着科学研究工作,是科学知识的发现者、创造者,代表着科学发展的方向。他们是学校教学科研的重点也是图书馆重要的用户;他们在研究过程中需要密切关注国内外最新科学研究进展、成果、资料及相关的数据等信息,对信息的需求涉及面广、内容争深、知识面窄。科研人员利用图书馆信息以参考为主,同时特别强调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前沿性和全面性。从我们对朋户的调查结果来看,用户对图书馆信息服务的需求主要以网上全文数据库的检索和查询为主。

电子资源种类繁多,图书馆在配置电子资源时要认真分析数据库收录内容的知识含量和信息质量,各数据库之间异同、相互关系、重叠程度,数据库商应权威性高.可信度强,售后服务好。根据读者的信息需求和学校学科建设的要求,合理规划各类电子信息资源的比例,保证电子资源的配置质量。

2.3大力开发网络信息资源

互联网的现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科学信息的交流与传播不需要像传统印本义献那样编辑、印刷和发行等复杂的程序,直接在网络上发表。读者不需要化任何费_}fj就可以在公共网站上自南获取,直接用于教育与科研,为所有的研究者和网络使用者提供了一个免费、开放的研究环境,满足了科研人员信息需求的迫切性和时效性。这种新型网络信息资源自出现以来,就受到广泛关注并得以迅速发展,学术影响力日益提高,而图书馆将其纳人馆藏数字资源的建设是十分必要的。陶书馆可建立相应的链接.及时、准确地将收集整理好的开放存取资源的目录、网址、简介,编制在图书馆期刊目录和相天数据库巾.在本馆的主贞上出来,以便于渎者的查找和使用。这些内容丰富、可获取的网络免费资源可弥补图书馆馆藏不足,丰富自己的馆藏资源,也可以在某种程度上缓解经费紧张的压力同时还为图书馆资源共享服务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前景.为图书馆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3整合资源提供一站式服务

第6篇

关键词: 绿色印刷;环保理念;高校图书馆

引言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伴随着宽带和无线网功能日新月异的提高,手机、电脑迅速普及,人们获取知识、信息的方式多元化,不再仅仅依靠纸质图书获取知识。高校图书馆工作将现代信息技术引入知识信息的储存与传播,期刊数字化、电子图书的使用,超越了普通纸质媒体的范围,使知识的载体体积日益小型化、信息传输快捷化、覆盖范围世界化。电子载体本身不使用植物纤维做原料,节省了大量的森林资源,实现了媒体材料的环保化。传统的图书因其要消耗大量的森林资源,势必在知识载体方面占的比例势必会越来越小,但基于传统的学习理念、习惯的读书方式,且由于电子屏幕辐射对人体的危害,纸质图书仍将长期存在。把图书本身做得更环保,是绿色印刷的要求。

一、数字化期刊和图书的环保化、健康化

数字期刊或电子图书由于不需要纸张、携带方便、知识、信息储存量大,目前发展很快,且已成为人们主要的阅读载体。电子书包的出现,将在不远的将来极大程度地减轻中小学生的书包重量,对学生健康有利。但是由于电子屏幕的辐射对人体的危害以及长期端坐的浏览方式,虚拟及不健康信息的侵袭,构成了消极影响。因此,从环保与健康的角度,正确分析数字期刊、图书的正确使用方法,消除不健康、不环保的因素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而紧迫的问题。采用液晶屏幕代替电子显像管屏幕能有效降低辐射;加强信息来源管理,有效屏蔽不良信息,可有效消除虚拟及不健康信息。采用电子图书与纸质图书并重,使阅读媒体多元化,这样可避免单一的阅读姿势,有利于学生保持身体健康。

二、纸质媒体的环保化

1 胶水和上光油的环保化

胶水在图书封面的胶装和覆膜上得到广泛使用。目前主要有水性和油性胶粘剂。然而常用的脲醛树脂胶粘剂含有甲醛,释放到空气中会造成甲醛浓度超标,损害读者健康。水性UV胶粘剂使用水做稀释剂,不需要使用有毒活性稀释剂,采用UV(紫外线)或EB(电子束)固化,快捷环保,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很多图书或期刊为了美观及保护封面,常使用上光油来使纸张封面增光。现在常用的上光油品种有水性上光油和油性UV上光油。水性上光油由丙烯酸树脂乳液搭配成膜助剂、流平剂、润湿剂等组成[ 1]。然而成膜助剂对年轻人有生殖毒害,不环保,且水性上光油由于固含量低、乳胶粒成膜难,还有不饱满、光泽度低、难烘干耗能的缺点,限制了它的使用。油性UV上光油相较于水性上光油,由于采用紫外光固化(UV)技术,固化快捷节能,光泽度高,漆膜饱满,用量较大。油性UV上光油主要由光活性树脂、活性稀释剂、光引发剂、有机溶剂等组成[ 2]。光活性树脂有环氧丙烯酸酯、聚氨酯丙烯酸酯等。由于要用甲苯等有毒溶剂降粘,不环保,且增加了VOC排放,这些VOC残留组分对读者健康有一定的影响,目前已不提倡使用。UV固化水性上光油仅由水性UV树脂、水、少量光引发剂、流平剂、润湿剂组成,克服了油性UV上光油和水性上光油的缺点,既水性又高效,零VOC排放,环保节能,目前虽然用量小,但呈快速上升的趋势,是以后纸张上光技术发展的最主要方向。

2 印刷油墨的环保化

印刷油墨长期以来是油性油墨,气味大,残留有机溶剂多,不环保。UV油墨由于其高固含有机挥发份低、干燥速度快而崭露头角[ 3]。水性UV油墨用水做溶剂,满足绿色印刷的要求,虽然到目前还不太成熟,但仍然是未来油墨发展的主要方向。在新闻出版改革发展项目库2012年度入库项目“满足绿色印刷要求的水性UV上光油及水性UV油墨用基体树脂的生产”项目计划中,准备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水性UV树脂:不饱和聚酯酰胺脲树脂与水、颜料、光引发剂、助剂等调配,得到环保型水性UV油墨,有望在相关油墨制造厂家,如杭华等油墨生产企业得到应用,并最终用于图书期刊印刷,造福广大读者。

参考文献:

[1 ] 王少会,杨绍明,章家立.水性上光油用苯丙共聚乳液的合成及性能表征 [ J ] .中国胶粘剂,2012(2).

第7篇

在传统意义上,印制部是出版社的图书生产部门,以生产图书成品、保证图书出版周期和质量、降低成本为主要责任。运用现代企业管理思想,如今的印制部应该在这些职能的基础上,新增加图书参谋和经营两项职责。

1.建立编辑与印制沟通机制,实现印制部门的参谋职能

作为“图书整体设计专家”的印制部门,既要了解印刷工艺,熟悉图书材料及印装成本,也要合理体现责任编辑的设计理念,包括新工艺的运用、价格的控制、设计与印刷的完美结合等。这些对于印制部来说绝对是强项,因此必须极大地挖掘这项潜质。但这项职能只有通过加强与编辑部门的沟通以及前期图书选题的参与才能实现。我们可以建立一个固定的编辑和印制的沟通渠道来实现印制部门的参谋职能。实际上,这是一个成本预测和整体设计的前期参与,这样就能够完全将印制部的主动性挖掘出来,而不是现在的这种盲目跟从――编辑让我们怎样生产我们就怎样生产。

2.运用运营管理智慧,实现印制部门的经营职能

为什么说印制部可以实现经营职责?印制部是市场经济中的“发包方”,如果想真正为出版社提供印刷行业指导价格、选择与其相适应的供货方,必须了解印刷市场、参与印刷供应市场,这样就给其适当的机会去参与与印刷相关的经营,从而创造经济效益,特别是纸张材料的经营,因为从财务角度考虑,纸张材料是存货,是作为企业重要的资产来进行管理的。这主要体现在对纸张供应行情的了解和预期、对纸张价格和付款期的谈判和运用上,关键是操作形式的选择和运作。因此,应该与出版、纸张、印刷等相关行业协会保持紧密联系,关注市场行情,加强材料市场的预判等,这些都应成为印制部的重要工作之一。由于纸张材料是出版企业最重要的原辅材料,占用企业大量的资金,因此成功预测材料市场将能够为出版企业创造更大的效益。

就目前情况来看,印制的这两项新增职能仍有待提升,这就需要我们站在出版企业的整体角度,统筹编辑和印制两个部门的工作,加强二者之间沟通机制的建立,充分调动印制部门的专业积极性,将选题论证、财务预算、对外交流等纳入印制部门的工作范畴,最终才能实现图书的整体效益。

科学设计印装工艺,增强控制成本职能

随着图书出版利润率的逐步走低,原辅材料的不断涨价,国家对教材及教辅用书价格的控制,教育部门为减轻学生负担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这些都不同程度地给出版企业带来了压力。因此,在出版企业优化选题、革新营销的基础上,科学设计印装工艺、合理降低图书生产成本,实际上就是反向推动出版社经济效益的提高。

对图书成本的控制是一个精耕细作、不断积累的过程。在印刷行业低利润的前提下,要想完全通过压低印装和纸张单价来达到预期的成本控制,是极其有限的。即使可能降低,那也是以牺牲图书质量为前提的,终究不是出版社的长久之计。从目前出版企业印制部门成本控制的手段来看,通过改善工艺等方式也有很大的挖掘空间。比如,在印前,可以通过广泛使用CTP工艺来减少胶片输出量,实现电子文件到印版的直接输出,大大降低图书的印前成本;在印中,可以通过合理拼印、改变印刷开数、小全张印刷、量小改数字印刷,或对于大项目通过议价的方式来考虑各方利益、灵活掌握印制费,借助非统一定价等来实现印装费用的降低;在纸张方面,采用压纹工艺或印刷专色来代替部分特种纸,从而体现特种纸的效果,或使用低克重的轻型纸等特种纸张代替同样厚度的高克重一般纸张,以降低令价,实现图书单印张成本的降低。

这些成本控制职能基本上都是通过参与前期规划设计,改变印制工艺和纸张品种来实施的,而不是通过压低印刷工价和降低纸张吨价等有损印厂和纸厂等合作方利润来实现提高出版社利益的方式,这完全符合市场经济合作各方的共赢方针,既能取得合作方的理解和支持,又能得到多方的尊重。

当然,要真正实现这种成本控制规划,首先责任印制要熟悉印刷工艺的设计,了解印刷设备工作原理,清楚纸张材料的印刷适性等;其次,对员工能力要求更高,这需要通过继续教育和专业培训来提升;此外,要提升责任印制在成本控制上的责任意识,并且形成工艺设计规范,以达到预期目标。

坚持内印和外印结合,夯实科学安排生产职能

以前为实现管理的便捷性,出版企业在其所在地进行统一生产,然后再发送到各地用户(简称“内印”)。近年来,随着教辅发行量的增加以及发行考核方式的改变,出版社随发行地就地生产(简称“外印”)的量逐年增加,因此外印已经成为印制工作的重要部分。印制部门应该逐渐在生产安排上发挥主导作用,灵活运用生产管理的集中和分散原则,从出版社整体利益的角度来考虑科学安排生产。这样,印制部门在安排印制生产时,应该站在企业整体角度,综合考虑以下增加发行销售与生产等因素:①当地代印、单位为维护他们的利益,要求出版社把在当地发行的图书安排在当地印刷,实际上是地方保护;②销售部门为达到图书发行等相关合作目的,以印刷项目作为筹码同当地代印、部门谈判;③销售部门给站留出部分利润空间是从印刷获取的;④销售部门为减少本社将货物运输到各地的物流成本;⑤有利于图书出书的周期,保证供货及时,适应市场变化。

综合目前图书营销市场情况、出版社整体利益,根据实际销售状况,就地生产实现了科学规划、精细管理。我们仍然要以市场和选题为龙头,在此基础上做好对外印的监督和管理。而加强对外印的监督和管理,实际上就是利用好外印资源。

为什么说这是一种资源呢?从出版产业长期发展来看,印制生产工作或印厂管理工作实际上就是出版工作的深度延伸。随着出版社的稳步发展,与各地印厂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是树立出版社品牌、形成合作资源、打通供货渠道的重要手段之一,与销售渠道同等重要。这种资源我们完全可以整合起来,即使现在暂时整合不起来,我们起码可以积累,等到形成一定规模时,我们就有机会将它们变成优势。因此,我们现在要做的是适当结合市场情况,主动对外印工作实行严格管理,用专业的人员做专业的事情。

首先,应该理清外印发印流程,规范发印程序。要对社内图书进行分类,明确哪些图书可以外印,哪些不能外印;如果能外印,则由哪个部门来全权负责,印厂如何确定、印数如何传递、周期如何追踪、质量如何监控、成本如何控制等。

其次,要处理好销售部门与印制部门在各自立场上的关系,甚至可以考虑外印职能应该归属的部门。如果实现了对外印的实际管理,那也就不存在异地印刷和定点印刷的区别。而质量、价格、周期、纸张用料等细节问题,也完全可以按照印制部正常生产流程来进行管理,甚至可以适当建立几个外印基地来安排日益增大的外印量。我们现在要考虑的不是降低外印价格的问题,而是一个出版社长期发展、外向延伸产业格局的规划问题。

第8篇

1.面向图书馆的模式。

该模式采用典型的B2B商业模式。代表如Net-Library公司携美国国内众多出版社提供12万余种电子书,向全球8000家图书馆提供服务,其中包括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在内的众多世界名牌大学的图书馆。提供的电子图书由图书馆购买,读者访问图书馆指定的网页即可阅读。图书馆可以指定购买哪一本书及其复本量。购买的每一个复本在同一时间之内只能供一个读者阅读。读者在阅读时需要把图书借出(Check-out),读完后再还回(Check-in);如果超过规定时间没有还回,系统会自动将图书还回;如果读者需要继续阅读并且此时没有其他读者借阅,可以重新借出该书。

2.面向个人的模式。

该模式采用典型的B2C模式。代表如Overdrive公司的电子图书出版模式。个人读者可以直接到公司网站上选择喜欢的电子图书,并通过信用卡支付购买图书的费用,购买的电子图书只能在指定设备上阅读。此外,微软公司也是电子书的技术提供商,提供的电子书阅读器称为微软阅读器(MicrosoftReader),为个人读者提供服务。

3.混合模式。

该模式采用B2C和B2B混合的方式。面向个人读者和数字图书馆提供电子图书借阅服务,如Libwise和Overdrive公司。除上述面向个人用户的服务,Over-drive公司于2002年推出数字图书馆服务,使用AdobeContentServer、MicrosoftDAS等电子图书版权保护系统,支持电子图书借、还操作服务。Libwise使用专利技术,支持复本控制模式。与国际上电子图书出版现状相比,国内电子图书出版产业也取得了长足发展。如北大方正集团有限公司的方正阿帕比(Apabi)电子图书系统同时支持对个人和对图书馆按“本”销售电子书。目前,全国约有400多家出版社和方正合作进行电子书的出版,出版正版电子图书20多万种。

二、电子图书出版模式新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国内外电子图书出版出现了一些新变化。如用户可以在网上电子书店购买电子图书,或在图书馆借阅电子图书;用户对于短版书和断版书等提出了新的需求,按需印刷出版、即时发行等出版模式于是应运而生。

1.按需印刷(on-demandprinting)。

指按照用户要求直接将所需资料的文件数据进行数码印刷、装订,又称“即时印刷”和“闪电印刷”。按需印刷能满足零库存、即时出书和可选个性印书及印刷品一步到位的要求。按需印刷通过互联网进行交易,读者购买图书以后才通过快印店进行印刷。为了保证出版社利益,需要解决版权保护的难点。用于印刷的电子图书文件应得到保护。数码快印店不能随便拷贝,快印店印刷图书需要得到授权,印刷的册数要有公正的计数机制,以便与出版社进行结算。按需印刷系统还要解决的难点是,通过流程管理科学地控制对从接收订单到快印店印刷的全过程,使数码印刷机能够直接输出装订好的、符合要求的图书。

2.即时发行模式。

电子图书的即时发行需要打通电子图书产业链出版、版权保护、发行、网络销售、电子图书信息服务等各环节,实现快速、顺畅的电子图书即时发行流程。电子图书从内容策划、定稿、发行、销售,直到最终送到读者手中阅读,期间需要很多工序。快速、安全、准确、批量地、传递电子图书是实现即时发行的技术难点。

三、电子图书出版中的版权保护

版权保护是电子图书出版发行面临的核心问题,涉及法律机制、技术保护措施、标准化等层面。通常电子图书版权保护方法如下。以法律为手段的电子图书版权保护方法。我国与数字化作品相关的主要版权法规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信息网络权保护条例》《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等。国际上与数字化作品相关的版权法规中较著名的有美国《数字千年版权法》(DigitalMillenniumCopyrightAct,DMCA)、欧盟《关于协调信息社会版权与相关权利的指令》等。这些法律法规为电子图书的版权保护提供了法律基础。采用技术措施的电子图书版权保护方法。国际上许多著名计算机公司和研究机构都在进行数字权利保护系统(DigitalRightsManagement,DRM)的开发并推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著名的有Intertrust的DigiBox和RightsSystem、微软的WMRM、IBM的EMMS、苹果公司的iTunes等。目前的版权保护技术主要采用加密、数字权利描述、许可认证、数字水印等实现版权控制下的浏览、借阅和拷贝等使用权限。

四、结语

第9篇

伴随着时间的脚步,POD所代表的涵义已经从“按需印刷”悄然变成了“按需出版”,在这个变化当中,字母“P”所代表的单词都有了变化,但对于这个变化,大家都非常配合、理解和接受,相比较而言,“DP”就非常不同了,“数码印刷”、“数字印刷”和“数位印刷”等多种说法,至今还有一些争议。我个人倒是认为,“POD”涵义的变化能被大家理解和接受的主要原因在于,最初,国内在解释“按需印刷”概念时,很多时候是将使用数字印刷系统为书刊提供数字化印刷服务作为其中非常重要的成功应用来进行推广的。那时,我记得,“露露(Lulu Enterprises, Inc. and Lulu Press, Inc.)”也是其中之一。

露露成立于2002年初,并在2002年下半年与一家名为“OpenMind Publishing”的出版公司合并。露露为超过200个国家和地区的作者提供在线的出版和印刷服务。十年来,露露一直作为一个正面的按需出版“成功案例”被业界广为传颂:其既作为出版公司,提供有“露露特色”的出版服务;也同其他出版公司一起提供合作出版服务;同时为作者和其他任何出版公司提供按需印刷服务;另外,露露拥有一套非常完善的自助出版系统;其还是一家高科技公司。

以上构成了一个十年传奇的诞生。十年来,露露一直作为开放的出版市场的领导者,其在线自助出版系统帮助了全球众多客户完成了图书、相册、论文、台历、电子书等各种内容的出版,露露的数据库目录内包含超过110万本书(册),并以每个月2万个有效图书数据的速度递增,其提供的基于印刷价格(系统可自动计算,参考因素包括页面数量、纸张尺寸、装订方式以及彩色和黑白印刷方式等)和发行费用,加上作者个人期待的利润作为按需出版图书定价的模式对于按需出版业影响深远。

2009年,露露又开始销售数据库中已出版的图书的电子版本,数据库内图书的作者中不乏当红作家,甚至包括丹?布朗(《达芬奇密码》一书的作者),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纽约客》杂志撰稿人)等,涉及同亚马逊和邦诺等公司的业务竞争。

事实上,只要是我介绍按需出版的概念,露露总是会出现在我的演讲文件中。但就在2012年11月5日,露露首席运营官汤姆?布莱特先生通过邮件证实,已经在总部裁减9名员工,并称这可能不是最后的重组,未来可能涉及其他地点,但具体人数不详。

虽然其管理层事后多次在不同场合声明此次调整主要是为了调整工作岗位和实现战略转移,被裁撤的9名员工可以被优先选择到新的岗位;他们是基于“大量的客户调查”和“满足客户需求”而作出的决定,其“对于2013年充满信心”,并且露露还将“保持”这样的“员工规模”。但是分析家普遍认为,由于露露的客户大多是独立的作者,如何让这些独立的作者认为裁员是基于“为他们服务的考虑”,并且通过裁员能够使“客户享受到更好服务”?这似乎很难被接受,这是露露即将面对的挑战。

对于我们而言,打造一个中国特色的“按需出版平台”除了技术层面的问题之外,还受到更多因素的影响,大量的国内案例已经证明,简单的将“露露模式”复制到中国是不行的,需要适应中国的环境才能生存;但露露现在面对的困难和挑战,我们也许同样会遇到,这对于打造我们自己的按需出版平台而言,会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借鉴意义。

所以我想,不要因此而担心按需出版的未来,反而应该更加积极地、冷静地观察和学习,我甚至还有点期待: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第10篇

>> 柞蚕业的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 土木工程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探析 建筑给排水现状及其发展方向探析 中专美术教育现状及发展方向探析 探析我国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现状及发展方向 我国建筑施工技术的现状及发展方向探析 陕西省安康市花卉产业现状及发展方向探析 探析我国机械制造技术的现状及发展方向 旅游经济发展现状及发展方向研究 我国学前教育理论发展现状及发展方向研究 铁路货运仓储物流发展现状及发展方向研究 地震预报现状及发展方向 网络课程的现状及发展方向初探 浅论多媒体教学现状及发展方向 临床药师工作现状及发展方向 中国护理教育的现状及发展方向 新闻职业现状及发展方向 巷道支护现状及发展方向 浅谈建筑企业的现状及发展方向 高校媒体生存现状及发展方向刍议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艺术 > 按需出版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探析 按需出版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探析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马荻文")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按需出版打破了原有的出版模式,开创了新的出版思路,是出版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对大量研究成果的文献分析,对按需出版的定义及相关概念进行辨析和梳理;归纳国内外按需出版发展现状;对按需出版研究结论中的两大论点提出新的看法,即按需出版的发展基础及按需出版的发展空间;并为按需出版未来发展途径提供参考方向。 关键词:按需;出版;印刷;数字 中图分类号:G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5)04-0062-02

一、按需出版的定义及辨析

1.定义。按需出版(Book On Demand, BOD;Publish On Demand, POD)尚无规范、明确的定义,目前较公认的说法是:按需出版“是充分利用数码印刷技术的优势,按照不同时间、地点、数量、内容的需求,通过数字化以及超高速的数字印刷技术为用户提供快速、按需和高度个性化信息服务的新型出版方式[1]。”从定义中可看出,按需出版以“需”为第一要义,以“数字化”为实现平台,以“数字印刷”为技术支撑得以运行和发展。

2.相关定义辨析。按需出版与按需印刷、数字出版、数字印刷、网络出版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通过文件梳理,对其进行了归纳(如下图所示)。

首先需要阐明的一点是,目前出版界及学术界对按需出版的定义及适用范围一般设定在对图书的出版上,上图中对几个概念的梳理也基于该范畴。(1)数字印刷是按需印刷的技术支撑。按需印刷得以实现必须依靠数字化的内容、数码印刷机械设备以及数字化的工作流程。这些条件是数字印刷才能提供的。故在此将按需印刷简单理解为针对部分有特殊需求的印刷产品进行的数字印刷。(2)针对数字出版有比较专业、规范的定义。2010年新闻出版总署的《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认为:“数字出版是指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内容的编辑加工,并通过网络传播数字内容产品的一种新型出版方式,其主要特征为内容生产的数字化、管理过程的数字化、产品形态数字化和传播渠道网络化[2]。”现实运用中,数字出版的范围更为广泛,CD、VCD、读书机等均可定义为数字出版,且其传播渠道并非局限于网络传播。故将数字出版中以网络为载体的部分独立归为网络出版。(3)数字印刷是数字出版的一个过程,且全程数字化。同理,按需印刷也为按需出版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虽从按需出版的定义上来讲,按需出版是数字出版的特殊化需求,但目前还无法完全做到从内容源头的数字化。在出版转型过程中,按需出版的另一种重要定位是:按需出版是传统出版的延伸。目前的按需出版有很大一部分内容来源于传统出版的图书,按需出版是将传统出版图书内容的数字化。这也将是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按需出版的主要出版内容。(4)网络出版现多以电子书的形式传播,而对有特殊阅读习惯的受众而言,将电子书纸质化,进行按需出版/按需印刷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二、按需出版发展现状

1.欧美国家。按需出版的起源最早出现在美国。1997年,美国最大的图书批发商英格拉姆公司创立的电印刷公司(Lightning Print)利用IBM技术为一所学校印制50本已在市场上脱销的教材事件,被认为是按需出版的开端。在英格拉姆的带动下,美国涌现了一大批按需出版的传统机构及数字印刷服务网站。被人们熟知的如Lightning Souree公司、Offset Paper Baek Mfrs公司、Vesteom公司、Xlibris公司、Lulu公司等。德国出版业的发展在欧洲一直名列前茅。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德国便开始应用按需印刷。德国最大的图书配送公司Libri的子公司Books on Demand GmbH(简称BoD),将传统书业和按需印刷进行了有效结合。贝塔斯曼集团也从2001年起涉足这一领域,下属的Bertelsmann Media on Demand(简称BMOD)公司专营这一业务,并被视为成功案例[3]。按需出版在英、法、意、西、日等国也相继展开。在英国,1998年剑桥大学出版社率先开展按需出版,2009年成立专门出版社Punked Books;2012年,原创电子书出版社开放之路全媒体(Open Road Integrated Media)公司和英格拉姆、闪电资源公司开始合作发行开放之路全媒体公司电子书的印刷版本。在日本,东京书籍贩卖公司、凸版印刷公司和29家出版社共同出资成立Booking公司开展按需印刷;富士施乐、微软和大型出版社讲谈社、小学馆4家共同出资成立按需出版专业公司。

2.中国。我国的按需出版相对欧美国家来说起步较晚。最早开始于2001年知识产权出版社引进数码印刷技术,并在2004年试行按需出版。之后,商务印书馆、凤凰出版传媒集团、中国出版集团、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浙江出版联合集团等传统出版社等也陆续开始实践。此外,除知识产权出版社旗下的中国按需出版网()以外,开展此类业务的还有北大方正的印捷网()、印客网(.cn)、印象社(.cn)、超印速网()、中国博客网的博文e印()、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下属的易文网(ewen.cc)等。上述几家已经借助互联网平台,先后开展了图书按需印刷服务[4]。

三、按需印刷研究现状

目前按需出版研究主要集中于国内外发展历程,我国发展现状、限制因素及发展途径。按需出版研究层出不穷,但观念存在一边倒现象。通过对前者文献的梳理,发现存在两大具有争议的观点。

1.按需出版得以发展的根本条件。许多学者认为按需出版在我国得以发展的条件除了政策支持、市场需求大(网民数量膨胀及个性化需求增加)以外,传统出版存在的弊端是发展按需出版的重要原因。传统出版存在起印门槛高、库存堆积严重、回款难、印数限制、资源浪费等问题[5],且不少绝版、短版图书无法再购买等原因促使按需出版进入图书出版行业,从而弥补传统出版的不足。但这些原因并没有抓住造成传统出版缺陷的根本,也没有真正体现按需出版的价值。库存堆积不是问题,导致库存堆积的原因才是根本问题。从源头梳理传统出版的弊端所在,是出版社的管理制度问题。出版社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导致其前期营利为目的造成恶性循环。起印数量高、追印数量不公开、营利“行规”比比皆是。起因门槛、库存堆积等一系列问题是该行业状态下必然带来的副产品。目前我国的出版市场营利来源大多为教材印刷,这一现象可有力证明我国出版业发展存在一定问题。

按需出版的意义不仅是解决出版业的上述问题,更是为出版业带来数字化变革,给予其新生。同时,也更利于人类文化遗产的保存和传播。当然,要实现按需出版管理制度的完善,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2.按需出版是少量印刷还是永久印刷。按需出版较传统出版而言有着显而易见的优势。其最大的优势或特征体现在①可实现零库存;②节约销售成本;③复活绝版、短版书籍,促进文化积累和传播;④满足用户个性需求[1];⑤促进产业由“先出版再销售”向“先销售再出版”变革等。但也有学者认为,按需出版除技术、资金、管理、配送等外界限制因素外[6],其自身适用范围是个重要瓶颈,仅适合印刷次数相对较少的书籍。按需出版目前的适用范围确实多用于专业教材、学术图书、历史古籍、小众丛书、专利文献数据等受众较少、印刷数量要求不大的图书。但这并不意味着按需出版仅适合于这类图书。首先,按需出版适用于所有图书,当图书出版达到一定量时,按需出版的数字印刷成本可能低于传统出版的胶装印刷成本;其次,按需出版不能简单归类于少量发行。在作为出版业巨头的德国,人们认为按需出版非但不是量上的减少,而是无限发行的开端。

当然,按需出版也存在其有待改进的地方。如书号管理问题、盈利模式问题、知识产权纠纷问题等。按需出版毕竟处于前期发展阶段,其发展牵动着一个社会方方面面的进步,其完善之路也更为崎岖。但不少学者在指出其不足时,牢牢抓住其印刷成本不放。认为其设备的购置费用巨大,且设备更新换代快,投资风险大,且单位印刷成本高等。

任何一项技术的发展都需要有前瞻性,且学术在一定程度上应带有理想主义色彩。我们不能仅因眼前蝇头之利,而蒙蔽透视发展之路的双眼。按需出版是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不仅仅是技术的更新,更是理念的革新。

四、对按需出版未来发展的展望

1.以网络为纽带发展按需出版。按需出版的销售链顶端是用户,用户对图书的搜索是销售的开端。无论是传统出版社、图书经销商还是兴起的数字印刷机构,都要积极借助网络建立健全分销搜索平台,利用网络平台为用户提供内容资源的整合与控制服务。

2.以内容为基石夯实按需出版。对于传统出版社来讲,可依靠自身在图书量上的积累及对图书的深度挖掘来巩固自身按需出版的地位;而作为兴起的小型数字印刷机构来说,注重内容的个性、品味、质量和风格是其生存之道。

3.以行动为证明践行按需出版。喊着按需出版的口号,做着按需印刷工作的单位不在少数。按需印刷是用技术改进技术,而按需出版则需要技术改进人工。按需出版要对用户需求进行分析,对内容进行不断创新,这都需要数字技术的支持,不能仅将技术用于最后的印刷工作。

五、总 结

出版行业的发展牵涉到政治、经济、技术、文化等各方面。虽然我国的按需出版起步落后于欧美国家,且发展限制条件较多,但这并不能成为我们止步不前的借口。发展有瓶颈,是挑战亦是机遇。

在学习借鉴上,因制度差异,我们能向欧美国家学习的内容技术多于管理。但笔者认为,我们最应该学习的是德国人的读书热情。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是我国青少年极度缺失的东西。按需出版是为大众读书提供便利的途径,不要让其仅成为我国青年一代的个人秀场。

第11篇

版式设计与印刷、纸张的关系

版式设计最基本的要求是方便读者的阅读,让它能与文字内容相协调,使读者对内容的理解有帮助,使读者阅读时感到舒服、愉悦。充分利用纸张与油墨等材料的特性,与设计思想的完美结合。如何做到这种完美结合,被评为最美的书的设计者小马/橙子说:一个好的设计师不仅是一个好的创意人,同时也应该是一个埋头干活的工人,一个有责任的监制。作为监制在设计之初就要了解印刷技术和纸张材料的特性与局限性,还要考虑印制成品是否达到设计方案的目的,因此设计与印刷、纸张材料就有了密不可分的联系。

印刷技术对版式设计的影响

1.印刷套准率对版式设计的影响

在多色印刷中,套准率是影响印刷品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在印刷过程中影响套准率的因素很多,所以在版式设计时应该避免以下问题:

①细小的文字避免多色套印。如果细小文字采用多色套印,各色套印稍有误差,文字就会模糊不清,影响阅读。

②避免使用细小的反白字,尤其是多色反白。在印刷滚筒的压力下,油墨扩张会使印迹变粗,从而造成印刷品中的反白字变得更细,造成缺笔断画,难以辨认。多色反白字也会出现套准问题。

③避免使用细小文字叠印在深色背景上。在计算机显示屏上细小文字在深色背景里一般也能看得很清楚,但到了印刷品上,由于油墨的减色作用,细小文字变得很不醒目,给阅读带来困难。正文中的细小文字,尽量不要叠印复杂底纹。

④细小文字避免选择笔画过细的字体,如:仿宋体、细圆体、细等线体等,字体笔画本身就细,如果字号又小,印刷时容易出现缺笔断画的现象,导致字迹不全。

⑤细小文字避免使用金墨、银墨印刷。金墨、银墨的颗粒比一般油墨颗粒粗,用于印刷细小文字时,易导致文字字迹模糊不清。

⑥深色文字或图形印在浅色底色上时,尽可能使用叠印的方式在底色上印文字和图形,避免使用在底色版上挖空套印文字。由于套印误差难以避免,采用在底色版上挖空套印的方法会使文字或图形的周边产生露白的现象。尤其是双色印刷的图书,使用双色机印刷或单色机两次印刷,印刷套准率较四色印刷机差,更要避免此种设计方案。

⑦由于印刷套准率的因素,彩色字,尽量采用两色叠压,避免四色叠压、多色底纹,尽量减少三色叠压。

在设计彩色印刷的书稿时,黑色文字尤其是图片里添加的黑色说明文字只设定成单黑即可,如果使用四色叠压的黑色文字,会由于套准因素影响印刷质量。

2.印刷压力的影响

在印刷滚筒的压力下,油墨扩张会使印迹变粗,因此避免设计使用字体较粗字号又小的文字。否则笔画多的文字会造成糊字,影响读者阅读和图书印刷质量。

3.装订对设计的影响

在设计跨页图案时,考虑到折页误差的因素最好设计在同一印张里的同一版面上,折页时就不会被错开,否则跨页图案很难对齐。因此在实际设计中尽量减少使用跨版图片的设计。

避免出血“爬移”和书眉、页码装饰线或图案出血设计,由于拼版折页的误差,成书后从外观上看,切口处色块或线条会出现上下参差不齐的现象,影响美观。

4.避免使用三色叠压灰色,在三色平网网点相近时出现容易出现龟纹

5.印刷设备的影响

在单色和双色图书中避免设计大面积深色底纹,由于单色印刷机和双色印刷机的设备相比四色印刷机性能较差,大面积深色底纹因为压力、纸张等问题造成墨色不匀。

6.烫印工艺对设计的影响

烫印就是借助一定的压力和温度,将金属箔或颜料箔印到印刷品或其他材料表面上的整饰加工技术。在图书设计中常在封面设计时应用,因此在设计时避免下列问题:

①避免设计大面积烫印工艺,大面积烫印会造成金箔不能均匀覆盖,或形成小气泡,造成质量问题。

②选择烫印工艺时,要考虑纸张所能承受的压力。

③全息烫印首选表面光滑、质地细腻的涂布材料,否则会影响烫印质量。

④避免在金属墨上直接烫印,因为金属墨颗粒粗,不利于金箔附着,易出现金箔脱落现象。

⑤设计图文时,文字最好不使用笔画够细或过粗的字体,字号不小于8磅,线条最好在1.5磅以上,否则易出现缺笔断画或糊字的现象。

7.数字印刷的版式设计

针对传统印刷而言,如果是数字印刷产品,就不存在多色套准等问题,设计的禁忌就要少很多。但深色底纹印文字还是不要使用,会出现与传统印刷同样的问题。

数字印刷目前对于“专色”的印刷还是存在缺陷。排版文件中设置的颜色自动转换成专色会造成印色不准,如果直接用四色印刷成专色效果,成本会大幅增加。

设计与纸张材料

纸质图书版式设计时要考虑承印物――纸张的因素,目前我们常用的纸张种类有:胶版纸、轻型胶版纸、纯质纸、轻涂纸质和铜版纸,铜版纸分有光铜和无光铜。

1.纸张对印刷加网线数的影响

不同种类的纸表面平整度不同,表面平整度由低到高的顺序为(承载油墨压印的能力):轻型胶版纸胶版纸纯质纸轻涂纸铜版纸。因此在设计时使用底色要充分考虑纸张因素的影响,合理使用底色网纹的百分比。比较而言,铜版纸的表面平整度高,能够再现较细的网点,因此加网线数较高;轻型胶版纸表面平整度较铜版纸粗,太小的网点会因纸张的凹凸不平印不全,或者完全落在粗糙表面凹下去的地方,因此应该使用较大的网点印刷。

图像的加网线数应根据印刷品的类别、视觉距离和印刷用纸的种类等因素进行确定。电影海报、宣传画等视觉距离较远,加网线数可适当降低,一般为100~133线;书刊类读物视觉距离较近,书刊印刷各类纸张加网线数如下:

2.纸张因素对电子图片分辨率的要求

电子图片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最终印品的质量,影响电子图片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分辨率。分辨率是数字影像在单位长度中所含的点数或象素数目。分辨率太低图像粗糙,图像边缘出现锯齿状,放大后模糊不清,图像有明显的马赛克现象。分辨率过高,图像不仅占用的空间过大,而且影响图像的处理速度。那么分辨率多少合适呢?

分辨率=图像的加网网线数×缩放倍率×2

3.纸张吸收性的影响

由于纸张的吸收性,当油墨在压力作用下转移到纸张表面时,油墨在被纸张吸收时向四周扩散,产生网点扩大,使整个图像的色调变得比实际更暗一些。由于不同种类的纸张吸收性不同,因此产生网点扩大的效果也不同。纸张吸收性越强,网点扩大值越大,根据不同类型纸张的特性,我们常用的纸张中轻型胶版纸吸收性最大,铜版纸最小。由纸张性能因素所造成的网点扩大通常呈指数规律,设计师在设计底色时应该充分考虑网点扩大因素,设定合理的底色网点百分比。黑字下垫底网建议使用8%~20%的网点。胶版纸尽量减少大面积多色实地底纹的设计,最好不超过三色,因为胶版纸表面没有涂布会出现拔毛、掉粉现象导致墨色不匀。

4.纸张白度

纸张白度是纸张理化指标中的一项,白度不同,呈现出的彩色效果就不同。高白度的纸更能体现真实的亮丽的彩色效果,适合印刷彩色画册。以阅读文字为主时适合选用85°左右白度的纸。

5.纸张光泽度

纸张光泽度和纸张平整度成正比关系,不同种类纸张光泽度从低到高的顺序与纸张平整度一致,光泽度好的纸张更适合印刷彩色图书,使色彩更亮丽。光泽度低的纸张更适合印刷以阅读文字为主的图书,降低眼睛疲劳度。

6.正文纸张松厚度

纸张松厚度直接影响图书成品的厚度,相同克重,不同品牌、不同批次的纸张,松厚度不同。当封面书脊有“卡色位”图文时,在设计书脊时应充分考虑正文纸张的松厚度、纸张批次、纸张类型、纸张克重等因素,避免生产的成品质量不合格。重印时纸张发生变化,书脊厚度可能发生变化,可能需要修改书脊厚度。因此尽可能避免设计书脊“卡色位”。

7.纸张幅面尺寸与出血版面的设计

开本大小、出血版设计需要避免纸的浪费,我们常用的纸张幅面尺寸有:787mm×960mm、787mm×1092mm、850mm×1168mm、889mm×1194mm、880mm×1230mm。其中的787mm×960mm的16开(成品:170mm×228mm)和850mm×1168mm的32开(成品:140mm×203mm)如果设计出血版,全张纸的尺寸不够大,为了节约成本,这两个开本避免设计出血版。

第12篇

关键词:成本结构;传统印刷;新型印刷;定价策略;“万字元”

编辑们都很关心,同时也很困惑:出这本书到底花了多少钱?且听笔者掰开了再揉碎,细细算一算。

一、纸质书的成本构成

1.直接成本

排版设计费(含封面设计、出片) 有的社也把编辑策划加工劳务费算到里面。大多数出版社都有自己制定的《出版社排版、装帧设计标准工价》。

印制费 内文单黑为10.00元每色令,四色彩印为25.00元每色令(根据印数大小略有浮动);封面大多为四色彩印,通常还有覆膜、UV、起鼓等工艺,费用另计。北大社出版部专门设计了一款《平装书印装材料工价计算器》,编辑只要填上一本书的各个“变量”项目,如:印张数、印数、正文用纸、正文印刷色数、封面用纸等,就会自动计算出一个比较接近实际的总体生产费用。这款“计价神器”能够涵盖北大社目前95%以上的新书和重印书。

按照我国印刷业的行规,印数不足3000册的传统印刷按3000册计算印刷费,所以低于3000册的印刷有时成本会很高。随着印刷技术的发展进步,又有了数码印刷(又叫轻印刷)和喷墨印刷两种新型印制方式。以70克胶正度16开单黑印刷为例,在包含纸张材料费、装订费的前提下,不同印刷方式最终产生的成本不同(见表1)。可以看出,目前传统印刷与喷墨印刷的平衡点在1500册,与数码印刷的平衡点在200册左右。在500-1500这个印数区间,喷墨印刷目前的每印张印制成本(纸费加上印装费),正度16开不超过0.45元,小全开的在0.30元左右。当前,重印书、专业书的印数渐渐缩小,喷墨印刷的加入大大提高了印量确定的灵活性,印数1000册左右的印制成本大幅下降。随着喷墨印刷技术使用规模的逐步扩大和本身竞争的加剧,印厂报价必然还会慢慢降低。

装订费 平装、精装、塑封、包装,分开计算,运输费一般情况下包含在印装费中不单独计算。

纸张材料费 近几年,纸价都比较稳定。北大社正文纸绝大部分采用胶版纸(60克、70克胶价格为每吨5400-5550元),少量的轻型纸(也叫蒙肯纸,每吨5600元左右)、玉龙纯质纸(每吨7800元)、雅质纸(每吨8000元)和铜版纸(105克每吨6500元);封面用200-300克铜版纸,每吨5800左右,也有个别用特种纸做封面的,价格按张算,一般在3.50元左右。精装书的材料费另计。

稿酬 字数稿酬、版税或免稿酬。

2.间接成本

具体包括税款:增值税、企业所得税、营业税,其他税费;销售费用(营销、发行、储运);管理费用(办公、差旅、交通、会议、招待、水电、劳务、工会、公积金、保险、福利、折旧等);编录经费(编辑室日常费用,不是排版费);人力成本(含税前工薪、社保医保等);营业外支出。这六项间接成本的合计费用占总生产码洋的30%左右。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加上直接成本,实际总成本达到总生产码洋的50%。如果平均发货折扣在66%左右,算上库存和退货率,纵然接近百分百的回款,利润还剩几个点一目了然。当然,纸书是高度个性化的产品,具体到每一本图书的成本和利润,会因为定价、印数、实销量、重印率等因素的不同而不同;间接成本也难以一一分摊到每种图书里。所以,优化选题、提高净销售册数和实洋,永远是图书出版经营的王道。

另外,笔者不太认同直接成本是可变成本、间接成本是不可变成本的说法。实际上,只要明晰了成本结构,也就清楚哪个环节还有降低成本的空间。值得指出的一点是,人工成本所占生产码洋比例接近10%,比稿酬还要高。如一个工作五年左右的合格编辑,每年大概责编10本书,税前年收入(含五险一金等)15万左右,则该编辑编一本书的收入是1.5万元,这还不算发稿、印制、营销、发行、运输等非编辑加工环节的费用。作者能拿多少钱呢?假如该书30万字,定价45.00元,净销售4000册,8%的版税,则税前所得1.44万元;如果卖不了4000册,或者出版社延付,甚至七扣八扣,怎么算都比责编低。无论如何,作者撰写一本书,即使是编写一本书,总比编辑一本书要费心费力,这种“倒挂”现象说明:并非编辑拿多了,而是作者的创作价值被极大地贬低了(市场可接受的定价太低);另一方面,实际上编辑也不可能从一本书上拿钱,而是需要持久的好书积累,才能得到回报。

二、定价策略

1.定价原则和方法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产品定价策略的唯一原则是市场导向法,或者说市场决定论。专业性、独创性、学术性特别强的高端图书,有一定刚需消费性质,购买群体较窄且为其所必须消费的,可以适当提高定价甚至采用特高定价;受众面广,想扩大销售量的,采用较低定价,可能成本偏高,但随着销量上升,成本会摊薄;普通图书和高校教材,则随行就市。此外还要考虑影响定价的其他因素:首印数、库存率、退货率、折扣率、重印率、劳动生产率等。

市场定价策略的具体操作办法一般有两种:一是成本确定法,即计算直接成本总和,乘以5 、6或7等系数,再加上预估的库存率、退货率等。如果预估的存退率在20%,则在此基础上再乘上120%。二是印张确定法,即印张数乘以不同材料、不同开本所构成的系数(如单黑1.80、2.00、2.20、2.50等,彩印.4.00、5.00等)。为什么有这么多不同的系数?这实际上体现了不同图书有不同的内容和市场定位。为便于编辑操作,北大社制订了《北大社图书开本、纸张及印张定价基准表》,规定了最低定价底线,如果需要低于此线,则由社里特批。

2.了解市场现状和动态

在明确了一本书的成本后就要更清楚地了解竞争者、读者及各类图书市场现状和动态变化情况。北大社总编室2009年8月做过一次市场调查,当时15家兄弟社的平均印张定价是2.05元,我们平均每印张定价1.85元,明显偏低。2013年我们教材均印张价1.96元,学术图书2.83元,大众图书2.72元,这也可以看出以市场为导向的定价策略在不同图书类别里的差异。

根据不同图书的不同情况,市场图书(学术和大众书)大致可以划分出定价敏感图书和相对不敏感图书两类。前者更要根据市场变化情况(如网店、书店打折)、读者对象、同类产品的竞争性、本产品的季节性和独特性等因素来确定价格,后者有一定的“刚需消费”特点,可以适当提高一些定价,但比较忌讳特高定价特低折扣的做法,这样会影响出版社的形象和大局。可以高的一定要“毫不犹豫、毫不手软”地高上去,体现图书的“内容含金量”;应该低下来的,就要降下来。总的原则是“合适”。

3.“万字元”概念与做书策略

笔者在2010年初做过一个北大社每种新书平均字数和定价关系的统计。当时北大社每本书的平均字数30.6万字,每册均价28.80元,每万字平均0.94元,各编辑室的书从平均每万字0.89―1.55元不等。再看看近期出版的书。学术图书《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三联版,35.00)每万字2.36元,《中西文明的对照》(浙人版,32.80)每万字2.01元;热门书《苏联的心灵》(译林版,28.00)每万字1.25元,《美国民生实录》(北大版,45.00)每万字1.28元;畅销书《不抱怨的世界》(湖南文艺,29.80)每万字1.72元,少儿长销书《夏洛的网》(上海译文,22.00)每万字1.10元。杨绛先生的《洗澡之后》(人文版,29.00元),每万字达到“惊人”的6.44元。实际上我们做出版就是编书码字,就是要提高“内容含金量”(“万字元”)。所以书不仅要靠“编”,还要靠“做”,一个总体思路是:把厚书做薄,把薄书做厚。

把厚书做薄

字多书厚的情况普遍存在,书厚了又怕定价太高影响销售。怎么办?一是编辑工作前移,加强主动策划和组稿,根据具体情况,向作者建议或规定不超过多少字数,并实时跟踪作者的编写全过程,确保“瘦身”,这样也大大有利于对书稿质量的把握和后期加工;二是在排版和开本设计上下功夫,如适当缩小字体和行间距等,开本规范节约用料。出版部的服务工作也要前移,在选材、开本设计、排版、成本核算等方面提供参考意见。当然,如果是高端学术著作或重点书,那该厚就厚,定价该高也得高。

如一本50万字的厚书,若5号字,A5开本:50万/31字/29行=556页/32开=17.5印张,这样定价可以不超过45元;还是5号字,用170*230开本:50万字/34字/31行=475页/16开=29.75印张,这样定价就得超过60元;如果小5号字,还是170*230开:50万字/36字/36行=386页/16=24印张,也能控制在50元左右。

把薄书做厚

考虑选材、开本、字号、行间距、是否精装、是否增加插图等,进行适当的“注水”,不仅能增加内容分量,还能提高定价而不显得“太贵”。如《洗澡之后》才4.5万字,字大行稀,小开本精装,定价29元,不显得特别高,但很“富贵”。又如一本10万字的书,用小4号字,170*230:10万/25/24=166页/16开=10.5印张,可以定到26元左右;用5号字,同样开本170*230:10万/34/31=96页/16开=6印张,定价就很难超过16元了。

从用纸来说,60克胶与70克胶比较,节省:70-60=10/70=14.3%,如果用轻型纸,能比普通胶版纸增厚不少。举个例子,北大社的《国家在场的社会事业》一书,2011年1月第一版,155*230开本,20.5万字,14.25印张,60克胶,书脊厚度0.9cm,定价29.00元,每印张2.03元,每万字1.41元,看起来定价也可以了;同年月同开本的另一本书《美学改变我们》,21.1万字,18.75印张,70克轻型,书脊厚度1.7cm,41.00元,每印张2.19元,每万字1.94元,看上去定价也没有显得非常高;差不多字数,同样的开本,后者的印张数多了,用纸不同,书厚了接近一倍,定价高了12元。像前者这样的专业著作,做“厚”了就是超过40元也不觉得太高,而单本书的码洋和利润就大大提高了。同样两本书,编辑付出的劳动差不多,但经济效益区别很大。诚然,定价上去了,印装质量和设计品质也一定要上去,价高物要美。出版部要切实抓好印装质量和材料质量,装帧设计也得多花心思和银子。

一部书稿到了不同编辑的手中,最后呈现的面貌一定不会相同。这就是做书的“理念”问题和“手艺”问题,实际也是如何更好地处理定价、成本、效益的关系问题。所以,拿到一部书稿时,首先应该根据内容和市场定位,预判多少定价能被市场接受(还是“万字元”概念),然后就据此着手设计开本、装帧、用料等等。当然,所有这些做法的前提是“恰当”。需要强调的是,做出版,社会效益永远是优先应该考虑的。从经济学角度讲,一本本图书的出版发行,就是出版社一次次的投资活动,能不能收回投资当时是未知数,也可能是一个个充满诱惑的温柔的陷阱;明白了图书的成本结构,就能明了自己编的书能不能赚钱,卖出多少册才能赚钱,或者卖了多少册赚了几个钱;也能明了怎样做,才能最大程度地压缩成本、提高利润,赚到更多的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