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课程思政专业建设

课程思政专业建设

时间:2023-10-11 10:12:4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课程思政专业建设,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课程思政专业建设

第1篇

各位校长、德育校长、教研员:

上午好!我区中小学“课程思政”建设专项活动推动会和主题研讨会今日隆重举行。我提三点要求。

一、提高站位,充分认识“课程思政”建设重要性

“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举措,是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体系的有效切入点,也是完善“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重要抓手。在座各位要高站位认识“课程思政”的时代价值,全方位行动,持续性推进,实现“思想政治工作,从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渠道,向所有课堂均为主渠道的转变。”

二、创新工作,力求打造示范区“课程思政”特色

各学校要以此次“课程思政”建设专项活动为契机,创新工作,发挥本校优势,努力培养“课程思政”专业化教师队伍,创建“课程思政”示范学科、示范课程、示范课堂,持续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力求打造我区“课程思政”特色。

三、发挥合力,扎实有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活动

校长要带头践行“课程思政”理念,扎实推进此项工作;德育校长要切实负起责任,通过听评课、主题研讨会等形式促进“课程思政”建设活动落地生根;教研员要充分发挥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专业引领作用。认真研究,挖掘学科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深入课堂,探索、梳理、推广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探索教学方法,提高教育质量。

总之,通过这次“课程思政”建设专项活动,力求“课程思政”理念深入人心,做到“人人思政”“课课思政”,真正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为示范区教育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第2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思想政治课;课程建设;多元化

前言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引导大学生认识和理解的主要渠道,是促使大学生形成科学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路径,对于高职院校人才培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我国高职院校思政课程建设出现了一些问题。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高职院校必须重视思政课程建设工作,使得思政课程建设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

1、我国高职院校思政课程建设基本情况

1.1、高职思想政治课课程模式建设情况

首先,我国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尚未形成。思想政治实践教学一般包括参与社会调查和参观教育基地等。受到多方面主客观原因的限制,学生参与机会较少,参与效果也并不明显,缺乏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存在较大的开拓空间;其次,我国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地区特点、专业方向等还未形成有效对接。对于专业培养目标和思想政治课建设相结合的问题,研究力度尚且薄弱,结合力度不够,高职院校也没有针对企业所需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然而,很多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设并不乐观,多为传统的书本教学,课程模式较为落后,网络课程教学、多媒体线上教学较少。

1.2、高职思想政治课课堂氛围建设情况

我国高职思想政治课不重视课堂氛围的建设,主要表现课堂氛围沉闷,教师教学积极性不够,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缺乏。导致高职思想政治课课堂氛围建设情况较差的原因主要是我国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程脱离科技元素和时代背景,采用教育技术教学的比例较少,无法活跃课程氛围。传统守旧的课堂倾向于理论知识的直接灌输,从而在实践过程中忽视学生们的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形象思维的形成,思想政治课程教育过程十分枯燥。

1.3、高职思想政治课课程内容建设情况

教学内容的合理性对于受教育者的综合能力发展影响重大,我国高职院校思政课程内容建设情况不佳,课程内容仅包括思修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毛概课(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远远少于我国普通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内容建设与实际相脱离的问题较为严重,完全遵照教学课本进行教学和学习,参与性较弱。

1.4、高职院校思政课程学时建设情况

我国高职院校为三年学制,第一年和第二年为专业理论课学习和公共基础课的学习,第三年以专业课实践为主。思想政治课也是公共基础课的内容,高职思想政治课所占课时较少,往往被高职院校大量压缩。教育部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的课时要求具体为思修课需要保证每周3个学时,毛概课需要保证每周4个学时,然而很多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安排大幅度挤占思想政治课课时,在思想政治课程安排上克扣时间,为了凑够一定的学时,往往使用一些学习活动来替代。

2、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程多元化建设的路径

我国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应当转变传统落后的观念,认识到思想政治课建设对于学生成才的重要作用,使得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可以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以此激发学生学习思政的兴趣。

2.1、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课程模式多元化建设路径

课程目标改革指出高素质人才是教学目标的重中之重,在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思想指导下,学校可积极转变传统的思政教学训练模式,开辟出完善思想政治研究、完善课程教学和进行思想政治实践三位一体的教学途径,使得高职院校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愈加开放化。

我国高职教育注重提升国民整体素质,要求培养出具有高素质、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然而,学生们的学习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它的形成是有一定的途径和原因的,高职思想政治课程可以以学生的兴趣为课程模式改革的出发点。例如,针对多媒体教学风靡的今天,我国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模式应当融入更多的多媒体元素,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积极性。

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在专业教育过程中,应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不能孤立培养目标,简化教学内容。充分考虑社会系统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培养学生的多元化知识结构和高水平的道德素养。在课程设置上强调专业学习和思想道德修养并重。例如,高职院校计算机相关专业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认识不良的行为对于社会的危害,杜绝“黑客”行为等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网络犯罪的行为。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形式,学生们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

2.2、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课程氛围多元化建设路径

鉴于教育技术的进步使得知识的传播朝着信息化的方向发展,我国高职院校在大力促进教育教学资源信息化的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注入更多的元素,以声、图、动态演示等多种方式活跃课程氛围,引导学生们积极思考、主动参与,提高思想政治教学质量。高职院校可以从其他学校或者本校邀请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组织具备特色的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活动,以使得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更加富有开放性,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2.3、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课程内容多元化建设路径

高职院校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可以融入现实生活元素。教材上的实例往往过于陈旧,学生理解较为困难。学生们缺乏对现实生活的观察,限制了对于思想政治理论的理解。然而,学生的日常生活积累可以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程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可以发挥好主观能动性,学生在课下可以搜集思想政治理论内容,如从网络渠道获取内容,以补充教师的课程内容。教师还需要发挥好率先垂范的作用,每个思想政治理论都具有其历史背景和现实运用条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如何观察现实生活中的元素,以现实中的元素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得学生从多元角度理解思想政治理论。

2.4、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课程学时多元化建设路径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课程学时多元化建设可以分为课内学时建设和课外学时建设。课内学时建设主要是指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课时的建设情况,如果要想改善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课时分配不均、分配较少的情况,需要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课时的完成做好监督工作,可以将课程学习划分为思政理论学习课时、思政理论参与教学课时、思政理论讨论课时和思政理论考核学时等;课外学时主要指思想政治实践学习和参与思想政治理论社会调查课时以及参与思想政治理论研究的课时。

结束语

普通高等院校强调的是知识学习的理论性和系统性,高职教育则强调技术性。我国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关注于课程建设,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和落后的模式阻碍,进行全新的思想政治课程改革。如何构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多元化课程是所有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们需要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周国良.论培养高职思政理论课双师型教师的依据――以淮南职业技术学院思政教学改革为例[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6):24-28.

[2]刘德福,张伟,李权化,刘俐娅,况贤,蔡刚,马亚平.重庆市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面临问题研究[J].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4):62-70.

[3]戴春平.当代大学生生活社会化实现的保障――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下企业锻炼模式的构建[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2):9-11.

[4]齐永芹,邓凡茂.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业自我概念――高职院校思政教师队伍专业化滞涨进程的归因分析[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04):76-78.

[5]储著源.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创新研究――基于办学模式转型与企业行业文化培育视角[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12(06):30-33.

第3篇

关键词:环境设计;思政元素;思政育人

2018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1],明确提出“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高水平本科教育全过程,强化课程思政和专业思政”。

1环境设计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必要性

环境设计专业的多数学生重视专业学习,忽视文化教育。环境设计专业90%本科生为艺术生入校[2]。据研究结果表明,多数环境设计专业学生对自身专业课学习兴趣较为浓厚,对色彩、图形敏感,但对数字计算等较抵触。环境设计专业课程自带大量思政元素,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工匠精神”“生态环保”等。通过问卷调查法,对环境设计专业课程思政元素切入点排序(见表1~4)。

2思政课程融入环境设计专业教学的目标

2.1专业基础

环境设计专业毕业生要求掌握造型基础、形式基础、透视与解剖、专业速写知识,具有良好的创新思维意识;了解现代设计的发展历史,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掌握环境设计表达相关技能与方法,包括徒手艺术表现和专业计算机绘图软件。

2.2应用能力

掌握建筑构造、园林工程与植物、装饰材料与预算、家具与陈设、模型制作等环境设计的相关技术与工艺;具备室内设计和景观设计的综合应用能力,能够独立完成方案设计。

2.3人文素养

掌握哲学、文学、心理学、法律等人文社科知识,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道德品质、法制意识;能够应用基本原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3];拥有强健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掌握一定的中国历史文化知识,有良好文学素养,能够根据国家的政策、方针与行业发展动态合理地进行职业规划。

3思政育人具体策略

通过对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梳理主要课程对接思政切入点(见表4),例如“环境设计概论”结合室内陈设设计典型案例,从文化创新与人文氛围营造角度出发,强化学生的文化认知能力及文化创新意识[4]。“CAD绘图”引导学生了解AutoCAD软件在中国环境设计领域中的应用及发展现状,提升学生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引导学生研究中国园林设计思想及图纸表达,探索现代景观园林发展方向,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及使命感。“建筑构造与造型”结合案例说明建筑构造对建筑设计的重要性,增强建筑工程质量安全意识、环保节能意识和设计责任意识。结合中国传统的砖墙组砌方式和工艺,弘扬“工匠精神”。“设计制图”结合工程图样在环境设计行业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学生自觉执行国家标准和设计规范的责任意识,建立积极的职业价值观。结合作图实践中的各种线型、尺寸标注和图面质量等,要求学生树立精益求精、开拓创新的“工匠精神”,以及严谨细致的职业素养。“室内空间设计”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家居室内空间发展历程及发展现状,提升学生对我国室内设计发展的文化自信。从家具空间功能布局角度出发,以人为本,建立合理流线,增强设计服务意识。“园林工程与植物应用”针对园林河道工程存在社会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从施工材料及工艺方面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为社会服务意识[5]。结合中国绿色环保典型案例解析,培养学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环保理念。结合中国假山艺术文化传承与创新设计案例解析,培养学生“工匠精神”。“人体工程学”关注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生活与居住环境的“无障碍设计”问题,体现以“人”为核心的设计价值观。“城市空间环境实习”倡导学生用环境艺术语言和思维方式,弘扬主旋律,进行相应的设计方法和基本城市空间环境空间处理手法知识的讲授。通过案例解析、作品创作及总结答辩等环节,体验、领悟中国城市环境设计中的“工匠精神”、优良传统和服务社会意识。中外造园艺术比较,中国园林为世界园林之母,结合中国名园典型案例,分析中国园林与诗词、绘画、书法、戏曲关系,提升学生文化自信。分析中国园林文化传承案例,提升学生的民族自信。“模型制作”通过特定比例模型制作,在设计中提高学生精确的设计意识,进而增强“匠人精神”。

4结语

如何使思政课程融入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中,是环境设计专业高校教师应重视的课题。本研究探究思政课程融入环境设计专业教学必要性,明晰思政课程教学目标,提出主要课程思政育人具体策略。所提出的思政导学方案还需在今后的课程实践中不断打磨,以期形成一套可操作性、可推广性的优化教学方案。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EB/OL].2018-10.

[2]盛佳依.思政课程融入环境设计专业教学研究[J].智库时代,2019(17):76-77.

[3]高德毅,宗爱东.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01):31-34.

[4]王敏,王滨.热观察与冷思考:新时期推进“课程思政”改革的必然选择[J].教育探索,2019(1):102-107.

[5]吕宁.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思路探析[J].大学教育,2018(1):122-124.

第4篇

一、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

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面临转型的环境下,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思政课教学如何改革,用什么标准去衡量教学效果是我国高校思政课教学迫切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来说,能力本位考核体系是其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思政课作为高校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课程建设中也应注重能力本位,注重能力与实践的结合。面对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在教学过程中,能否紧跟社会热点,将思政课教学与具体实践相结合,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互换角色,是评价思政课教学是否以学生能力为本位进行教学的重要指标。

除了能力本位的考核评价方式,是否创新教学形式,采取“问题引领式”教学法也是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建设的重点。“问题引领式”教学注重问题学习,模拟真实的情境,使学生分组自由学习来开展教学活动。在“问题引领式”教学下,思政课教师选取热点问题,引领激发学生兴趣,使学习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传统教学评价中的教师“以教评教”在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的背景下已经过时,课程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抛弃填鸭式教学,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课程考核方式上更为注重过程性考核评价。

二、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政课教学发展现状

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下,各高校针对思政课教学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为传统的思政课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是,在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思政课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建设过程中,高校相对更为关注专业学科建设,从专业培养方案到实践环节的制定,高校普遍较为重视。在思政课教学建设具体实施上,没有具体的配套方案,大多数思政课改革仅仅停留在会议及文件上,没有具体有效的建设办法。其次,很多高校在专业实训上投入大量资金,但思政课实践教学经费很难落实到位,大量学生在进行社会实践调研时只能借助于暑假回到老家,自行开展社会实践调查研究,过后向学校提交社会实践报告,但大多数学生并未进行调查研究,仅仅只是从网上下载内容上交应付,使思政课教学实践流于形式,不利于大学生了解国情和民生。再次,在实际操作中,部分高校压缩了思政课教学课时与实践课时。同一门课程,不同的高校开设的教学课时都有差别,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比例也不尽相同。在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上,也缺乏统一规定,多数思政教师也很少有机会去外面参加社会实践,导致指导学生实践教学能力有所不足。除此之外,在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政课教学还面临着学生重视程度不够,课程管理缺少统筹规划等问题。

三、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对策

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开展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在不同层次的高校都需要开展思政课教学工作。作为各类高校培养人才的必修课,思政课教学要针对各高校所处阶段,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对于具有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高校来说,进行思政课教学改革,主要有以下几点对策:

第一,要使学生成为教学实践主体,改变传统意义上的灌输式教学。在思政课教学与实践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要学会理解尊重学生的价值取向。贴近学生,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在教学与实践设置上,通过启发教育,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调查研究能力。第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思政课教师教学实践能力。在理论教学上,思政课教师要选好教学内容,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背景下,要更注重内容的应用型和实践性,结合学生专业调整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在实践教学上,思政课教师存在着理论水平高但实践能力较弱的普遍现象,要创造条件培养思政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第三,提高各高校对思政课重视程度,完善保障措施。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部分高校只注重专业建设,忽视思政课教学和实践,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不相符合。因此,各高校领导必须高度重视思政课教学实践建设,制定相应的保障措施,整合?W校教育教学资源,确保思政课教学和实践环节的顺利开展。

四、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意义

第5篇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专业课;思想政治教育;思考

高校教育教学活动中,主要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新的发展时期,多元文化的发展,高职生信息接收渠道越来越多,因此,必须重视做好高职生的思政教育工作。单纯依靠思政课程无法满足当前思政教育工作的要求,针对性不强,教学效果不佳,因此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到教学过程中,也是当前思政教育需要思考的问题。

1计算机专业课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必要性分析

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中,主要是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单纯地传授计算机相关原理和知识,学生即使掌握了全部计算机知识,也不能代表其符合当前计算机行业的发展需求。当前信息科技的高速发展,计算机技术为信息的传播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同时一些不良信息等也随着计算机技术入侵到计算机系统中,而学生社会经历相对较少,对信息的甄别能力相对较差,无法识别哪些是有用信息哪些是不良信息,因此,计算机知识的传播应该与思想政治教育同步进行。计算机专业课学习中,教师除了讲授计算机相关的理论知识,更需要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专业课程结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最终更好地满足时展的需求。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来讲,当前高校主要是通过开设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是单纯的思政课程因课时较少,内容较笼统缺乏针对性,最终时效性差强人意,影响到学生思政课程的学习兴趣,将思政教育与计算机专业课结合,在提升学生计算机专业课学习兴趣的同时,还能加强学生的思政教育,因此必须将社会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融入到计算机课程教学中。

2计算机专业课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策略探讨

2.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新的发展阶段,经济建设高速发展,对外文化交流不断增多,给高职院校教育也提出了新的挑战,高职学生要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必须重视自身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提升,对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讲,要掌握好计算机基本技能,才能更好地满足未来工作的需求,同时,社会对人才的职业素养和道德品质也有了新的要求,教师要给学生传输更多正能量,让学生多了解计算机行业的优秀楷模,了解其品质和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励学生将自身理想和学习结合,引导学生树立为国建设的思想意识。

2.2培养高职生的爱国精神

计算机专业课教学中,思政教育和计算机教学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教师要结合当前计算机的发展状况,结合时展特点,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让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的同时,了解时政内容,在丰富自身知识积累的同时,也能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最终提升学习效果。

2.3要提升学生的公民意识

高职生处于人生发展和个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计算机专业教学中,也要重视学生的个人道德和职业道德的培养,在计算机结构等讲解中,帮助学生引导正确的学习习惯,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求实的作风,要求学生学习中严格要求自己,脚踏实地,按照社会规范约束自己,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树立良好的习惯。

2.4发挥课堂的教育作用

当前高职院校发展中,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专业课程教学中已经成为院校重点教学发展的方向,除了思政课程教学外,要积极找到计算机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点,可以将与计算机领域相关的新闻热点,如信息诈骗等作为案例,或者是在具体的技术教学中采用联想、启发式教学方法,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加深对思政教育的理解,发挥课堂的作用。

2.5开展特色教育活动

计算机专业课教学中,教师可以选取一些专业领域类知名学者的案例,引导学生做好自身的职业发展规划,并集合思想政治教育,定期开展教育活动,结合专业特色,结合当前信息媒体发展的现状,积极开展思政教育,并借助互联网平台,加强对学生的思政教育。

2.6建立专门的思政建设科研小组

在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一方面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思政教育渗透,还要重视校园环境的影响,要落实思政宣传教育工作,高职院校要定期开展思政教育方面的讲座,以班级或者为单位进行思政教育的学习讨论,或者是思政教育主题的演讲比赛,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

3高职计算机课与思政教育结合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方面,教师要明确高校专业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学生要掌握相关的计算机技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建设和发展;同时,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性的课题,要有针对性的开展,不同学习阶段,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也要有所变化,根据计算机专业课的特点,更好地融入思政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的目的。最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要适量,不能顾此失彼,要有选择性地进行思想政治教学,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

第6篇

【摘 要】面对新时期的挑战与机遇,为保证教育质量,高职思政教育应在专业设置与调整、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更新、实践教学条件与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等方面充分体现自身特色,其中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起关键性作用。文章阐述教学团队的内涵、思政教师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意义和路径。

【关键词】高职;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一、教学团队的内涵

对于教学团队,教育部《关于组织2007年国家级教学团队评审工作的通知》[教高司函(2007)136号]中对于教学团队的组成是这样界定的:“根据各学科(专业)的具体情况,以教研室、研究所、实验室、教学基地、实训基地和工程中心等为建设单位,以系列课程或专业为建设平台,在多年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中形成团队,具有明确的发展目标、良好的合作精神和梯队结构,老中青搭配、职称和知识结构合理,在指导和激励中青年教师提高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方面成效显著。”

二、思政教师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意义

在国外,专业教学团队被认为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重要的工作方式,强调教师专业的同伴互助和合作文化。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在教学团队建设上有着近半个多世纪的实践,对我国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探讨思政教师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若干问题,提升办学能力和水平,建设好学校思政教师的专业教学平台、教师团队和课程团队,提升行政管理专业教学水平,实现对系统内教师资源的整合,更好地推动专业教学改革与科研创新工作。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这就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既要有思想政治素质的过硬,也要有业务功底的深厚,同时要在教学效果上真正实现让学生入脑、入心,就必须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不断改革。要实现这一效果,不能仅举个人之力,必须建设团队合作机制,形成高绩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

三、思政教师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路径

(一)举办人文社会科学讲座,提升教师团队意识

当前,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重构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在高职院校中显得尤为重要。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高低,会在理想追求、价值取向、文化品位、审美情趣、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等方面体现出来。近年来高职学校的连续扩招、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大以及现行教育体制的弊端,造成了青年学生人文精神的失落、人文素养缺失。开展积极有效的人文社会科学的宣传教育工作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许多高校也通过让思政课教师为大学生举办哲学社会科学类的专题讲座的形式,加强大学生的人文修养,坚定政治信念。然而,如何选题,如何保障讲座的质量,如何组织完成这项工作,大都落在“思政”部。要使这项工作真正受到广大青年学生的欢迎,就必须借助骨干力量,依靠思政教师集体的智慧,才能达到最优效果。实践证明,思政部举办高质量的人文社会科学类专题讲座,必须建立团队工作机制,依靠团队的智慧才能到达最佳效果。同时,以承担人文社会科学讲座为契机,可以建立起有效的团队建设机制,从而也能教师的团队工作意识。

(二)打造精品课程,提升团队实力

建立精品课程,提高教学质量,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工作目标。尤其是教育部组织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精彩教案”、“精彩课件”、“精彩一课”评比活动根据高职现代远程教育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学习支持服务等方面的要求,加快建成一批适应学生自主学习和个别化学习需要的多种媒体资源。在资源建设中,要发挥专业教学团队的整体优势,在已建的各种资源的基础上,按照“建设精品资源”,“建出水平,建出特色,建出效益”的要求,每年选择1~2门课程,进行教学总体规划设计和资源建设一体化系统方案设计,达到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一流教学效果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形成品牌,使其他高职学校在实施同类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借鉴、使用这些优质的教学资源,在更大范围内提高高职学校的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长期积淀和反复实践的过程,要力求达到一种至善至美的境界。精品课程建设是教学团队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要以精品课程建设带动其他课程建设,通过精品课程建设提高学校整体教学水平。不断补充和完善网上教学资源,便于学生更好地选择和使用。

(三)营造专业教学团队合作的和谐氛围

首先,在专业教学工作中明确课程目标定位和任课分工,不随意更换课程,不互相抢课或推托课务,要形成相对稳定的课程教学关系。要定期开展教研活动,探讨教学心得、学术前沿动态、教改项目、课程建设及专业建设等方面的问题,努力营造教学团队的和谐的协作氛围。其次,要引导教师发扬互助友爱的精神,摒弃以往那种“跑单帮,搞单干”的形式,以团队为单位申报科研项目,努力发挥团队的优势,分工协作,形成合力。

(四)开展对青年教师的业务培训

要进行教学改革,组建一支结构合理的教学梯队,对青年教师的业务培训十分重要。因此,本专业教学团队要根据我校教学工作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对本专业的青年教师进行培训。内容包括:教学业务培训、计算机知识培训、课件制作技能培训等,使他们在较短时间内能胜任思想政治课教师的工作。同时要开展听课活动,新老教师互听,取长补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五)建立客观有效的业绩考核制度

首先,对专业教师团队实施目标责任制考核及业绩点考核,要求其在完成一定工作量的同时,达到相应的质量标准。其次对专业教师的教学工作专门建立业绩评价体系,可分为学生评价、教师评价、督导评价、领导评价等若干个方面。通过考核把专业教师的水平和业绩分为不同等级,让优秀教师脱颖而出。同时,将考核结果与校内津贴(诸如课时、职称、学位津贴等)及岗位聘任制挂钩,以形成“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竞争激励机制。

第7篇

摘 要 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应牢固树立导向性、职业性、服务性相结合,以职业性为本位,以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服务为宗旨的教学理念,合理安排适应专业所对接行业或者职业岗位要求的定向性的教学内容,恰当运用实践化的教学方法,适当采取多元化的教学评价,建构思政课特色教学体系。

关键词 高等职业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电力行业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2)23-0061-04

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是以能源电力类专业为主体的高职院校,电力类专业所对应的电力行业包括发电、输电、配电、送电、电力建设、电力勘探、电力规划设计、电力信息、电力文化、电力管理等。以学校近5年的招生为例,2007~2011年电力类专业招生人数分别为1314人、1280人、1378人、1477人和1410人,几乎都占当年学校招生总数的60%~70%。根据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以及电力行业需要,学校应加大课程建设力度,大力推行以职业能力为主线、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作为学校整体课程体系中有机组成部分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亦应体现职业能力主线、工作过程导向。

一、确立导向性、职业性、服务性相结合的教学理念

关于导向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鉴于高职学生正处于理想信念成型期,思想活跃但不稳定且容易受各种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影响,政治信仰意识淡薄,价值观功利化,需要加强引导,因此,开展思政课特色教学,必须坚持导向性。

关于职业性。高职思政课教学不仅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更要表现出职业性。思政课教学要与高职院校实际、与学生就业岗位结合起来,重视和加强思政课中立足社会、诚信品质、敬业精神、法律意识、责任意识等素质的培养,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和职业发展能力,树立正确的就业创业观念。

关于服务性。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要坚持“教书育人、环境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的理念,以“精而管用”为标准,实现由“供给者本位”向“需求者本位”转换[1],促进学生身心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发展,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服务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在高职教育语境中,导向性要与职业性、服务性相结合,通过思政课的导向性,促使学生初步掌握世界观和方法论,提高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养的养成,进而为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可持续发展服务。

二、安排适应行业或职业岗位要求的教学内容

(一)教学内容安排原则

概而精原则。即应使高职学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当代中国最新理论研究成果以及社会主义道德法制规范。该原则可以很好地解决教育目标与课程设置不配套、课程目标与学制短、人才培养要求与生源状况之间的矛盾。

职业化原则。即在思政课教育教学中渗透职业教育,充分体现职业性和实用性的特点[2]。思政课教学要把课程理论、政策与学生政治素养、专业发展、能力培养结合起来,如《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重点讲解职业大环境,包括对行业产业政策、就业创业形势、职业发展趋势、职业发展软实力等问题进行诠释。

与行业、岗位对接原则。即坚持就业导向,根据不同专业的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要求,将思政课教学与专业对接的行业、企业、职业、岗位结合起来。

(二)主要教学内容

1.职业环境

社会主义建设包括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这就是职业环境。结合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第一线的特点、要求和发展趋势,选择并突出具有定向性的教学内容。

一是市场经济理论教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逐步完善,使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都纳入市场经济的运行轨道中。思政课教学中应加大有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教学比例,尤其是与学生生活、工作密切相关的市场经济知识,如市场经济规律,鼓励、支持、引导个体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建立健全知识、技术、管理、信息等参与分配的制度,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武装学生头脑,强化学生的市场经济意识,使学生牢记在任何行业、企业、职业岗位上,都要遵循市场经济的要求、规则和规律。在这部分适当增加电力行业有关内容,使学生掌握电力行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该行业产业政策、其自身发展等,并能用市场经济规律等知识诠释电力行业进行的厂网分离、电网主副分离等重大改革。

二是法治理论教育。思政课教学中应加大有关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教学比重,尤其是与学生生活、工作密切相关的的法律知识,如电力法、劳动法、税法、合同法、民法、刑法等法律法规,使学生树立依法办事、遵章守纪意识,突出高职生守法习惯养成的准职业人特性。

2.职业理想信念

职业理想是人们对职业活动和职业成就的超前反映,与人的价值观、职业期待、职业目标密切相关,与世界观、人生观密切相关。职业信念是指个体认为可以确信并愿意作为自身行动指南的认识或看法。在思政课教学中,要将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融入职业理想信念培育中,既发挥其理论指导作用,又使学生认识到理想并非高不可攀,并且正确认识将要从事的职业以及职业与专业的关系,树立成才的理想信念。

3.职业道德

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是体现高职教育特色、提高高职院校办学质量的重要举措。职业道德教育包括基本职业道德教育和行业职业道德教育。高职思政课教学要在巩固一般的基本职业道德教育基础上,加强行业职业道德教育,构建行业职业道德的全方位培养体系[3]。具体教学中,基本职业道德教育要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奉献社会等为主要内容,让学生理解基本职业道德的内涵以及在职业活动中的具体要求;要以敬业意识、诚信意识为培养重点。行业职业道德教育方面,要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的对应行业,把一般职业道德教育内容进一步细化到行业层面,不同专业的职业道德教育内容应结合其行业特点而有所侧重。

4.职业品质

高职生应当具备的能力素质包括基本能力素质和专业能力素质,基本能力素质是职业技能的基础。基本能力素质包括调查研究能力、分析判断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沟通与交流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竞争合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文字运用能力、挫折承受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等。在培养基本能力素质的基础上,提升高职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专业发展能力,使其最终成为高素质人才。基本能力素质主要通过各门基础课程的学习和实践来培养,思政课应结合课程内容和学生实际,注重基本能力素质的培养和锻炼。

三、运用实践化教学方法

(一)实践化教学方法的概念

思政课实践化教学方法,就是学生作为社会生活的参与者,在真实的现实生活场景中,独立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教学方式的总和。

实践化教学方法在高职思政课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使学生加深对理论内容的理解,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客观辩证地认识国情、认识社会,正确认识和分析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和社会现实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树立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的理想;引导学生认识社会尤其是用人单位对职业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特别是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的要求,以便更好地适应和融入社会;强化高职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增强他们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社会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

(二)实践化教学方法的形式

1.讨论

讨论的实施步骤如下[4]:第一, 题目拟定。任课教师事先拟定讨论题目,例如:在讲解价值观这一主题前,可以提出如下问题:如何看待高校包括高职院校中的“考证”、“考级”现象,如何看待大学生的功利化倾向,等等。第二,题目公布与准备。提前一周公布,并提出具体要求,让学生充分准备。学生根据讨论题目,利用图书、网络等资源查找相关资料。第三,小组讨论。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学生自由发言。每位学生都应积极参与本组的讨论。第四,引导与评析。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引导讨论,讨论结束后教师对讨论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并评析。

2.辩论

辩论的实施步骤如下:第一,论题公布。任课教师提前一周向学生公布论题。例如,在讲解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时,围绕是否推行居民生活用电价梯式递增电价改革展开辩论,正方:应推行居民生活用电阶梯式电价制度;反方:不应推行居民生活用电阶梯式电价制度。第二,准备。为参加辩论双方指定指导教师,学生查询资料,组织辩论的思路和论点、论据。第三,辩论。参加辩论学生分成“正、反”两方进行专业辩论,未参加辩论学生旁听。第四,点评。辩论结束后教师点评,重在评价辩论的技巧以及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技巧。

3.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的实施步骤如下:第一,案例介绍。选择案例应坚持以下标准:案例的教育性、鲜活性、典型性和开放性。例如,在讲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时,以“被誉为天下第一村的中国华西村”为案例。第二,案例思考。华西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哪些特色?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样板,华西村给我们哪些启示?第三,案例引导。第四,案例讨论。第五,案例总结。

4.基地实训

基地包括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包括专业实习、课程实训基地。实训的实施步骤如下:第一,准备。包括实训基地的选择,实训师资的确定,实训学生的选拔等。第二,实施。包括实训项目的安排、指导和交流等。第三,总结评估。包括提交实训报告,对学生进行考核等。

5.角色扮演[5]

由思政课教师指导,让学生收集资料、制作课件并讲解某些知识,让学生编排小品、情景剧或设立道德法庭、模拟法庭等,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参与,让课堂变成学生的舞台。

6.社会实践活动

由思政课教师指导,鼓励学生深入社区、农村、工厂、企业,通过参观访问、社会调研、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参与志愿者服务、生产劳动、文化建设等,让学生在丰富生动的社会实践中认知社会,融入社会。

四、采用多元化的教学评价

(一)时间多元化

改变思政课考核时间,变一次性考核为全程考核,包括学习考核、期末考核、年度考核、顶岗实习考核、毕业前考核等,直至毕业前再给出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综合成绩。

(二)主体多元化

尝试引进第三方评价,将实习单位和社会的第三方评价引入教学评价[6],如由实习所在单位的专家或师傅考核学生在顶岗实习中的职业道德、职场礼仪规范、行业法律知识,并给出成绩。

(三)标准多元化

思政课教学评价应设立新的标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进行综合考核,包括理论知识考核、日常操行考核和社会实践考核。其中,理论考核对学生就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基本方法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进行考核,日常操行考核对学生文明礼貌、遵章守纪、参与集体活动等方面进行考核;社会实践考核对学生的实际运用即运用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考核。对于这三部分的分值权重,按照3∶3∶4的结构模式进行划分。

(四)方式多元化

上述三部分考核,分别采取不同的考核方式。对于日常操行的评价,采取学生自我测评、班委团支部集体测评和教师测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师评价包括任课教师、班主任、辅导员的评价;对于理论考核可采用开卷考试、作业、小论文、课堂讨论等形式;对于实践考核,可通过社会实践报告、社会调查报告、职业道德训导报告等形式进行。

参考文献:

[1]如何凸显高校思政理论课建设特色与实效?[EB/OL].[2012-05-26].http:///show_more.php?doc_id=481120.

[2]刘绍斌.探寻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特色之路[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2007(12):63-65.

[3]龚卢芳,林涛.电力高职职业道德综合培养体系构建的思考[J]. 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4):60-62.

[4]张继钢.增强高职刑法课教学实践性的思考[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1):115-119.

[5]张先状.高职视角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与建设[J].青岛远洋船员学院学报, 2010(3):62-65.

[6]付海龙.“211”课程体系下高职思政课教改实证研究——以《思想首先修养与法律基础为例》[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82-85.

Construction of Characteristic Teaching Syste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urse in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

——The Case of the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n Guangx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Electricity

ZHANG Chun-hua1, ZHANG Ji-gang2, XU Xiu-qun1, LI Pu1

(1.Guangx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Electricity, Nanning Guangxi 530007; 2. Guangxi Administrative Cadre Institute of Politics and Law, Nanning Guangxi 530023, China)

第8篇

关键词: 转型发展 思政课改革 创新路径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是社会经济转型升级的历史要求,也是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内在必然。自《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2015年10月)以来,各省陆续开展高校转型发展相关工作。按照《指导意见》的要求,高校转型发展应遵循两个“引领”:一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引领,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及人文素养,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涵盖了历史、政治、哲学、心理学等综合课程内容,能够在培育价值观、提升道德修养、培育辩证思维、培养创新能力等各方面起到良好的辅助和促进作用。二是以适应社会需要为引领,优化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提高实践操作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即便“适应社会需要”着重于强调学科与专业建设,但细化到每个学生,再深厚的专业知识、再强的实践能力都不是在“真空”中施展,因此引导学生进入社会、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并具有“社会化”公民应具有的素质和能力是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思政课恰能在学生“社会化”方面大有作为,帮助学生更好地将个人发展与社会需求相适应。但是,当前思政课在建设过程中还有一些与高校转型发展不相适应的地方,因此高校转型发展过程中,思政课必须以前瞻性眼光参与其中,拓展高校思政课创新路径,为高校成功转型发展做出贡献。

一、转型发展过程中高校思政课的现实问题

(一)思政课课程功能定位的高度统一化与各高校转型发展中培养目标多元化之间存在矛盾。

应用技术型大学的人才培养需围绕行业发展需求和职业岗位要求,强调就业导向,突出能力培养核心,虽然这些目标实现需要以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前提,但当前全国高校使用同一教材,课程目标定位针对性不强,很多高校仅注重课程的政治教育功能,合班教学比较普遍,很难考虑不同专业或岗位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差异化要求,课程教学针对性比较弱,显然难以适应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价值取向。

(二)思政课相对单一的教学模式和转型发展中教学管理灵活性之间存在矛盾。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转型发展之路意味着企业将深度嵌入高校人才培养的过程之中,校企合作因形式、途径、程度等不同,必然需要灵活的教学管理模式。思想政治理论课长期以来形成的“以教师教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要求固定教学地点,统一授课时间,课堂教学以老师讲授为主,课堂教学必将面临学生实习实训的冲击,难以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

(三)思政课实践教学效果欠佳与转型发展中强化实践教学的要求之间存在矛盾。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要求学校完善学生校内实验实训、企业实训实习和假期实习制度,实践教学课时比例要达到30%以上。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无论教学形式、组织管理还是实际效果,距应用技术型高校对实践教学环节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

二、转型发展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改革与创新路径

(一)拓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功能。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本科生的必修课,使用全国材,根本任务是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必须千人一面、千口一词。相反,思政课的授课内容必须和省情、市情、校情紧密结合,与学生切实需求相对接,做到“接地气”,才能“有人气”。因此,应大力拓展思政课的教育功能。

1.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思政课应凭借“所有学生全覆盖”的课程优势,积极引导学生共建共享工大校园文化,尤其在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建设方面大有所为。首先,依托思政部五门课程,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党史国史和形势政策教育、爱国主义和国防教育、法治和创新创业教育、民族团结和宗教观教育,为学风建设提供坚强的思想保障;其次,依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课程深入挖掘学校历史文化资源,加强对大一新生的校史校情教育,培养学生爱学校的情怀;再次,充分利用网络学习平台、微博、微信等工具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引导校园网络文化健康发展。

2.加强省情、市情教育。各转型高校所在省市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对人才的独特需求,以辽宁省为例,辽宁省最迫切的需求就是老工业基地新一轮全面振兴。那么老工业基地是如何形成的?特点是什么?当前面临着什么挑战?该如何应对?政府出台了哪些政策?这些内容都可以在《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形势与政策》等课程中进行有效融合,激发学生在了解省情、市情的基础上树立服务家乡、奉献家乡的意识。

3.加强行业背景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应用型高校转型的有效机制,思政课可以充分依托校企合作平台加强行业背景教育。针对不同的专业,将学生实践企业及企业所属行业的发展现状及前景融入教学,帮助学生尽早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职业观,实现从学校到用人单位的“无缝对接”。

(二)构建分类教学模式,实现课堂主体转变。

思政课分类教学即针对不同专业采用不同的授课方式,使教学更具针对性,变“漫灌”式教育为更为精准的“滴灌”式教育,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

1.文史经管类学生加大研究型教学的比重。研究式教学通常是学习小组通过对某一理论问题或社会重大问题的深入探讨,得出自己的结论,通过自主学习完成对所学知识的内化。文史经管类学生由于前期基础和当前专业学习需要具有相应的人文知识和研究能力,思政课可以利用这一优势加大研究式教学的比重,让学生转变为课堂的主体。

2.艺术类学生加大讨论式教学的比重。艺术类学生有着与其他专业学生不同的特质,文化素质相对薄弱,但积极活跃、乐于表现、接触社会比较全面。因此,课堂教学中可以加大学生自由讨论的时间,提升学生的参与度,有效加强学生对世情和国情的了解。

3.理工类学生加大案例教学的比重。理工类学生一般不易接受理论性太强的知识,案例教学以案例的生动、文字的优美往往能吸引学生。案例展示还可以辅助大量的图片、视频,使学生迅速理解案情。案例分析环节由浅入深、由易入难,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不断拓展实践载体,开展各个层面的实践教学。

1.以校园实践为载体,提升校园文化建设品质。结合校园文化建设的相关内容,思政课应该与校团委、学工部等相关部门紧密合作,开展多种主题的学生活动。如“我为学校建言献策”活动,教师动员学生就学校各个方面展开广泛调研,在此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由教师汇总后,提交给相关部门,为学校发展贡献力量。此外,还可以开展以“美丽校园”为主题的校园摄影活动和以“我爱我校”为主题的学生志愿者活动。通过以上活动增强学生对学校的认可度和接受度。

2.以企业实践为载体,助力学生职业规划。“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方式。思政课应充分运用学校与企业共建的实践基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把课堂搬到企业,应该成为思政课今后积极探索的教学方式之一。

3.以社会实践为载体,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更加广泛的社会实践主要是在假期进行的,实施过程是:放假之前由教师帮助学生确定相关主题,学生在假期通过调查问卷、实地访问等多种方式广泛收集资料,并撰写调查报告,开学后提交报告。实践过程不仅增加学生对社会的感性认知和理性认知,而且锻炼学生包括交往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等在内的实践能力。

(四)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能力结构。

1.引导和激励思政课教师全身心投入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能力。思政课集知识传授和价值引导于一体,讲好思政课不仅需要教师的政治素养和专业知识,更需要教师的情感投入,需要教师和学生情感共鸣,这是价值传递有别于知识传递之处。但是,当前思政课教师由于职称评聘的压力,有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不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能力。学校有关部门应积极探索分类职称评聘方式,以相关政策引导思政课教师回归教学。

2.鼓励思政课教师参加不同形式的进修培训,提升政治素养和理论水平。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是与时俱进的,仅就教材而言,自2008年以来修订过5个版本,每个版本的内容都有较大变动。如何能让思政课教师及时、准确地将最新理论融入教学考验着思政课的实效性。但是,当前我校思政课教师普遍工作量较大,很难有时间和精力参加进修培训。因此,学校应出台更加积极的激励措施,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进修培训,如学历进修、专项培训、业务研修、学术会议,使思政课教师以进修培训方式提升政治素养和理论水平成为“新常态”。

3.进一步丰富思政课教师社会实践内容和形式,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应用型人才培养呼唤应用型教师,即教师要能讲学生之所需。学生需要了解校情、市情、省情、国情、党情,需要创新思维,需要创业精神,思政课教师要成为应用型教师,除了提升自己的理论知识,还必须到社会实践中经受历练。学校有关部门和思政部应共同探讨教师社会实践方式和内容,并给予政策与资金支持。

参考文献:

[1]李道霞.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变与不变[J].科技创业月刊,2015,17.

[2]范大平.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探索――以湖南人文科技学院为例[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5.5.

[3]王亚南.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推动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5,17.

第9篇

(一)组织领导资源

思想政治教育是党的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党领导下的教育实践活动,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

1.党委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定位及工作思路

是否把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放在“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位置;是否有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明确思路

2.健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导体制与工作机制

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系统中,学校党委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导核心,也是能否达到适度整合的关键。党委宣传部、学工部,是管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职能机构;工会、共青团等群众组织,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力助手;行政、后勤等工作系统是潜移默化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资源;教务系统是通过课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这些力量都要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分工合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整合各种组织资源,实现各组织要素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力量最优化、最大化。

(二)人员队伍资源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主体是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另外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普通学生管理人员、图书馆、就业、后勤等跟学生接触较多的工作岗位的人员都负有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责。

(三)课程资源

1.思想政治理论课

按照05方案使用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统编教材,落实规定的学时和学分。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理论教学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帮助大学生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判断是非黑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2.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外的其它课程

人文社科课程、各种基础课程、专业课程都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这些课程的教师都有责任在自己的课上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四)课堂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1.实践育人

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坚持理论学习、创新思维与社会实践相统一,坚持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实践教学、军事训练、社会实践活动是实践育人的主要形式。因此,要积极组织大学生参与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通过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可以帮助大学生深入社会、体察民情、磨练意志,感知时代的要求、了解世情国情、学习新观念及新知识。在此基础上把所学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2.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高校管理无论是制度还是具体行为,都要体现育人的要求。育人是管理的内在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取得成效,就要充分发挥管理的作用,依照法律和规章制度加强和改进学校管理。高校各种与学生有关的管理制度具有指引、评价、预测等育人作用,管理制度用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高校要把严格日常管理与引导大学生遵纪守法、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结合起来,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校管理之中。高校各系统中除管理职责外,更多的体现为服务职能。广大职工通过自己的服务,以良好职业道德影响学生,以优质服务感染学生,以无私奉献教育学生,以优雅的服务环境熏陶学生,言传身教,耳濡目染,使学生在接受具体的服务与管理工作过程中受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精神的熏陶。

3.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精神文化是目的,物质文化是实现目的的途径和载体,是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必要前提;物质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的支撑。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它主要包括校园历史传统和被全体师生员工认同的共同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观念等意识形态,是一个学校个性化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校园制度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包括学校的传统、仪式和规章制度,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

4.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在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和现代传播技术等手段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当代大学生认知特点而设计的一种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另外在学校实际工作中,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资助工作和就业创业等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教育。

(五)经费资源

在一切教育资源中,教育经费可以看作是几乎所有其他资源必须依赖的基础性资源,这是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物质基础。

(六)时间资源

高校学生在校时间为3到5年,时间分配一般为理论知识学习、学校各个组织安排的活动、私人休闲活动。作为一种不可逆的、稀缺资源,它在上述三方面分配时往往存在矛盾,各方都希望自己能分得更多的时间。

二、各项资源的联动措施

在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各个部门明确各自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承担的责任,这就有效避免了教育空白的存在。尤其一般情况下认为思政教育与己无关的专业课教师、管理、服务部门。没有教育空白后,还要避免资源的重复浪费。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辅导员、班主任的整合联动

第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有辅导员、班主任工作经历。通过从事辅导员工作,一方面对学生在校几年中不同时期集中存在的思想方面的问题。在课堂上结合课程中的相关内容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二是建立与所在系部的辅导员的个人间的联系,便于了解学生新的动态。这样思政课的理论教学才能更好的做到贴近学生。第二,对辅导员进行理论培训。辅导员、班主任由于忙于具体事务、又多数不是哲学或思政教育专业,所以在面对学生处理问题时,往往就事论事,不能做出理论解读,使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缺乏深度。一是要重点组织辅导员、班主任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时事政策等内容。二是作为学生学习、生活等各项工作的组织者,学习优良的学风、班风、舍风的引导和建立。第三,共同搞科研。辅导员、班主任与学生接触最多,因此对学生的学习、生活、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最清楚。这就为思政理论课教师以问题为切入点进行科学研究提供了基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与辅导员共同探究问题背后存在的深层次的思想层面的问题,为学生解开如人生目标确立、生活态度形成、知识才能丰富、工作实习岗位选择、如何交友、如何面对挫折等一系列问题的思想疙瘩。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的整合联动

通过相互听课共同挖掘专业课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形成一致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可以通过相互听课的形式共同探讨有时实效性的教学内容。例如大部分思政课程安排在前两年,此时学生上的专业课程相对简单,思政教师基本都能听懂。通过听专业基础课程,思政教师挖掘所听课程内容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在思政课堂上把这些内容作为例子帮助学生理解的观点。专业课教师则在思政教师的课堂上体会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从自己的专业课内容中或是讲授方法中蕴含的的基本原理挖掘出来,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对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思政课内容与专业课内容相关联,一方面引起学生兴趣,另一方面反复刺激强化学生记忆,甚至把这种记忆带人以后的工作中。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资源与课堂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整合联动

第10篇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 思政教师 专业发展 调查问卷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3(c)-0167-01

新建本科院校的思政课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不仅仅关系到每个老师的发展方向,也关系到学校整体的思想政治建设,会给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带来直接影响,因此加强对于思政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解和认识有助于完善高校的相关制度,给思政教师提供更加完善的平台,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思想境界水平的提高,构建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对思政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研究十分必要。为了更好地了解当前本科院校思政教师发展现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得师生对于思政教师的评价,并以此为依据提出相关建议。

1 调查对象与方法

选取广东省一新建本科院校的老师和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共向学生发放问卷700份,回收后的有效问卷为657份,向教师发放问卷300份,回收后的有效问卷为285份。调查的内容主要是对院校中的思政教师进行评价,评价角度包括:专业服务状况、专业知识状况、教学能力、社会能力等多项指标,

2 调查结果

根据调查问卷的结果,超过80%的学生对思政教师的专业知识表示肯定,62.5%的学生认可当前思政教师的教学能力,75%的学生认为思政教师的社会能力十分优秀。教师中约有90%教师认可当前思政教师的专业知识,85%的老师认为思政教师的教学能力突出,92%的老师认为思政教师社会能力很强。

3 思政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

从问卷调查可知,当前学生对于思政教师的各方面能力并不是十分认可,这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因素引起。

(1)缺乏积极的专业发展意识。由于新建院校思政教师入职条件相对严格,学术活动环境较为传统,导致很多思政教师专业发展意识薄弱,对自己的职业和专业发展缺乏进取精神,在教学、科研活动中不能够全身心投入,也不能积极利用先进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思政课的内涵和其对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导致很多学生对于思政课缺乏兴趣,思政教师也进步缓慢。

(2)专业任务繁重。由于新建本科院校大部分学科处于扩展阶段,存在较大的扩招压力,再加上本身教育资源的短缺,导致思政教师的工作任务十分繁重,教师每周的课程数远超标准。繁重的教学任务使得教师身心俱疲,同时还要应付各种各样的教学检查,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兼顾自身的发展,通过不断的学习考试等方式丰富自己,种种因素导致当前的思政教师不能将所有心思集中在课堂教学之中,对于专业的挖掘深度也不够,也就难以满足当前学生对老师的要求。

(3)缺乏社会支持。一些成熟的高校有着完善的教师发展模式,可以通过多个渠道实现个体发展。而新建院校的思政教师由于资源有限,缺乏一些有威望的学者和专家,也就难以获得专业发展的渠道,即使思政教师系统通过与外界优秀教师交流的方式提升自我,也由于经费等问题难以实现,使得大部分思政教师缺少开阔视野的机会,经费的不足也使得教师对自身专业的研究热情大减,长此以往,不仅对于思政教师的个人发展有不利影响,也会影响到整个校园的思想道德建设,社会支持的缺乏是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4 新建本科院校思政教师专业发展的应对策略

(1)政府层面:加大对新建本科院校的财政投入,创新教育筹资机制。教育经费严重短缺是新建本科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没有本科办学的历史积淀底子薄、建设任务重、政府财政投入不足等原因,使得新建本科院校资金缺口严重。政府若加大对该类院校的经费投入,制约教师专业发展的经济因素则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解决。

(2)学校层面: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形成真正的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人才引进要坚持数量与质量并举的原则,在保证数量的基础上,吸引优秀人才到新建本科院校教师队伍中来足够数量的教师是学校办学的基本保障,也是帮助教师解除专业发展任务繁重的前提和基础。学校必须加大、加快对优秀人才的引进,尤其是对新办专业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的引进。

(3)教师个人层面:树立专业理想,全方位提高自身素质,实现专业发展的自主性教师专业发展归根结底是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所以教师个人对专业发展的不懈追求是新建本科院校教师走出发展误区和困境的内部动因。远大的专业理想使教师变得高尚而富有人格魅力,这是古今中外大师所具有的普适性特征。

5 结语

新建本科院校由于自身资源匮乏,导致思政教师专业发展面临较大的困境,教师对自身专业热情不足,对未来发展方向不明确,难以获得充足的机会提升自我,导致学生对于思政课堂满意程度不高,影响了整个校园的道德建设。针对这种情况,政府应该出台具体的政策保障思政教师的基本权利,学校积极引进人才同时给思政教师提供个人专业发展的机会,教师也要树立健康的职业发展观。多方面共同努力,才能实现思政教师个体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碧妹.构建新建本科院校思政课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环境[J].广东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2(4):48-52.

第11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创新;职业性

新形势下,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研究,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水平和整体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是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的重要任务。

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1.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的重要性。

2015年8月中央宣传部教育部下发的《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中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巩固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课程。”因此,新形势下必须切实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工程,推动课程综合改革创新。而思政课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有助于促进课堂教学中教与学的统一,有助于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有效转化,是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的重要环节。

2.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的迫切性。

自05新课程方案实施以来,高职院校根据新课程体系教学的基本要求和高职院校的自身特点,加强了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探索专题教学,采用互动式、启发式教学,引进多媒体信息技术,建立课程网站等,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但总体来看,教育成效上还存在着不尽如人意之处,学生主观认同感不高,学习过程中仍然存在“重专业理论学习,轻思想理论学习,重专业技能训练,轻社会实践能力训练”的现象,其根本原因在于重视不够,投入不够,教学上细枝末节的改进以及教师单兵作战式的推进,并不能真正形成教育合力。因此,深入研究课堂教学方法,实施课程综合创新改革是提高教学成效的迫切需要。

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的主要思路

1.从教学内容上看,坚持思想性和职业性相融合的需要,构建适合高职教育特点的课程教学体系。

任何教学方法都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教学内容是合理选择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思想政治理论课虽然都使用的国家统编教材,教材体系具有系统性和权威性,但是高职院校近年来推行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使得思政课的教学任务和教学情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受到了很大挑战。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承担着为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专业人才的重任。高职院校在加大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方式中,学生的学习场所由校内延伸到校外,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特征越来越鲜明。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学要顺应职业人才培养需求,坚持思想性和职业性相融合,构建适合高职教育特点的教学体系。在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梦的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突出体现职业人才所需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职业能力教育内容,从而保障思政课在职业人才培养中既坚持政治导向、价值引领功能,又切合人才培养的职业性、技能型需求,满足学生成长的实际需要。

2.从教学载体上看,坚持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网络教学相融合的需要,构建多元立体的教学模式。

首先,思政课要充分发挥好课堂理论教学的主渠道作用。课堂教学中,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手段的运用,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提高。推动教学方法改革的主导力量是教师,思政课教师要着眼于“基于学”而设计“教”的教学方法改革和学生“学法”的革命,充分把握和引导学生内在的学习热情。因此,教师需要打牢理论功底,提高教学技艺,能够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的特点设计、实施不同类型的教学计划方案,做到分专业、分年级、分专题的因材施教,才能有的放矢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实现教学相长,共同提高。当前,思政课教师需要着重研究、完善专题教学法、模块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翻转课堂教学法以及微课、慕课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模式,取长补短,综合使用。其次,思政课要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网络教学的有效补充作用,使课堂教学的空间延伸和拓展到企业和社会,形成“课堂、企业、社会”三位一体的多元立体教学空间。实践性是理论的本质属性,加大实践教学环节力度,把实践教学纳入思政课教学体系,完善实践教学模式是加强思政课教学的必然要求。新媒体时代,引进网络教学手段,建立课程网站,开展网络在线互动,使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活动是增强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发展趋势。高职院校要积极探索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学生的专业实习、实训、实验活动有机融合的新模式、新机制。

3.从教学改革体系看,坚持教学与科研相融合的需要。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从来都不是孤立地去探讨某种教学方法本身的问题,而是一个综合性的教学改革问题,必须不断深化教学研究和学科理论研究,为推动教学方法改革提供学理支撑。一方面,现代思政课教学的过程、环节和要素通常都呈现出一种复杂多变的动态性,这种教学过程本身的复杂性、多样性必然要求有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与之相适应;另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无论是指导思想,还是教学实践更多的体现为一种在教学体系视阈下的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变革,教学模式更关注教学方法的内外部要素之间的整体性关联。因此,高职院校要积极鼓励思政课教师整合资源、群策群力,开展教学研究和理论研究,进行各种形式的教学讨论和辩论,加强对各门课程教学设计的研究,加强对不同课程内容衔接的研究,及时解答教学热点难点问题,才能达到有效深化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的目的。

三、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和创新的实践探索

1.整合教材内容,突出职业教育要求,构建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教学内容体系。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下,根据社会发展和职业素质的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把职业教育中诸如职业道德、职业素质、职业能力等内容融入到教育教学活动中,以培养政治素质过硬、思想道德优良、专业水平高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职业人才作为教育目标。在教育教学中,教师根据不同课程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个性特点,分别突出相应的职业教育内容,形成各具特色的教学体系。以当前高职院校开设的四门课程为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重点突出职业道德教育,大学生就业和创业意识培训;《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着重渗透职业发展趋势、职业发展能力和职业发展环境教育;《形势与政策》介绍有关就业和创业形势与政策等方面的内容;《就业与创业》系统讲解就业和创业的理论知识,通过创业模拟、创业实践来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当然,思政课教学体系的构建是在确保其教育的政治导向功能和价值引领作用的基础上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二者兼容而不是相悖的,不能顾此失彼。

2.改革创新多种教学方法和模式,树立以学生为中心,师生互动的教学理念。

思政课肩负着立德树人的重担,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境界从来都不是教师的单边活动就能达到的要求,任何一种教学方法的实施最终都必须通过学生的接收和接受才能转化。因此,教师在实施每一种教学方法时都要进行学情分析,合理设计教学计划方案。比如,在讲解思想时,就“如何正确评价的功与过”这一带有争议性的问题,引入翻转课堂教学法,布置学生课前调查的生平和事迹,在课堂上要求学生用自己收集到的材料来佐证自己的观点,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讨论和争辩,让学生在大量详实的史料面前领略一代伟人的人格魅力和赫赫功勋,顺其自然地形成对这一历史人物的正确评价和认识,最终达到活跃课堂气氛,启发学生思考,增进师生感情,培养学生正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教学要求。再如,在讲解爱国主义时,以“谁不说俺家乡美——爱国主义的生长点”为题,设置了课堂演讲环节,通过学生的精心准备、精彩演讲活动,用小中见大的方法自然激发出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和人生抱负,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3.重视实践环节的教育教学,加强实践教学的课程设置、计划安排和组织管理,形成全员覆盖的长效机制。

工学结合突出的特点就是要求学生的学习在真实的情景下进行,学生学习在学校和企业中交替进行,学习情境从校园延伸到企业和社会。因此,借助丰富的企业实践平台,把思政课的实践教学融入到到真实的情境之中,使学生在“边学、边做、边教”的过程中接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才能获得最大的教学成效,这也是当前思政课实施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可以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一是把知名的劳模、行业专家、社区和街道的负责人以及社会各领域的成功人士等请进教育课堂,以讲座形式或咨询形式给学生讲课;二是结合学生专业特点,以学生实习、实训基地为平台,开展思政课实践课题活动。三是精心设计不同课程的实践主题。如,《概论》课程打造“走进新农村,激发新动力”品牌主题实践活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拓展“人生•理想•法纪”主题实践活动(演讲比赛,社会调查,法律讲座,模拟法庭,观摩庭审,扬州好人、劳动模范校园行、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领略传统文化魅力等活动);《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开展“就业与创业”主题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教学使思想政治教育由“教化”向“内化”转变。

4.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研究和理论研究,整合教学力量,发挥合力效应。

思政课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涉及到教学的各个环节,是一项系统工程。一方面,各个学校要加强集中领导,提供必要的条件,保障经费投入,加强教学管理,配足培强教师,健全和完善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等;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需要抱团作战,集中力量攻克教学热点和难点问题,整体推进教改课题研究和中国化理论研究,以科研促教学,努力形成一批精彩教案、精彩课件,打造一批精彩课堂。思政课教师可以采用以下一些方式进行研究,一是实施集体备课制度。2015年思政课教材新修订以来,课程内容有了较大改动,课程建设趋向新一轮的综合改革创新。通过集体备课的方式,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讨论和辩论,对有效厘清教学重点和难点,相互借鉴高质量的教学研究成果,形成明晰的教学思路和方法起到促进作用;二是开展集体听课评课、互评互学制度。开展教学观摩活动,可以真实、直观地体验课堂教学成效;互评互学制度能够帮助教师有效总结教学经验,取长补短,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三是建立教科研团队。教科研团队中一般要有一两位学术带头人,若干位教学骨干教师组成,围绕教研课题、科研课题、网络课程等项目,集中力量攻关,在取得研究成果的同时发挥传帮带的功能,帮助每一位教师成长。

四、结语

总之,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方式和手段,是一项没有止境的工作。需要各个学校和教师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进行教学研究,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把思政课办成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

参考文献:

[1]丁国浩.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的基本经验与趋势[J].前沿,2013年第1期.

[2]史英平,于爱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的几点思考[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4).

第12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政治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3-0041-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6.03.018 [本刊网址]http:∥

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普遍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说教洗脑的工具,是禁锢人们思想的武器;甚至一些教学工作者,他们也认为高校思想政治课是中国特有的,思想政治教育这个专业在国外都不存在,抛出了该专业无用论的言论;还有人指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占据了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严重影响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研究,也扼杀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批判精神。还有一种声音:关于该课程的“非学术性”的问题争论,思想政治理论课只是“课程”而不是“学科”,思想政治理论课只有借其他学科的码头才能出海。

正是长期存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误解,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的特殊性,才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过程中受到排斥。在教学中出现学生不愿听,课堂出勤率底,教师上课索然无味等现象。接下来,我们将对思政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做以下探讨。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存在困惑与问题

(一)大学生受到社会环境、网络文化的影响,忽视思政课的理论学习

时代造就了“95后”大学生的个性,开放宽松的社会环境赋予他们新观念、新知识。同时,也给他们在思想上带来一些弱点和不足。他们人生阅历单薄,经验不足,缺乏生活锻炼和环境磨炼,在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上重物质轻精神。他们追求自由,反对束缚。追求个性,反对共性。随着网络快速发展,网络语言网络文化逐渐渗入到大学生的思想之中,成为学生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有些甚至已经影响到学生的日常行为。与此同时,西方价值观也在不断渗透到高校。西方价值观和文化已经深深影响到当代的大学生。网络迅猛普及也致使思想文化的多元化发展。这些因素都增添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难度。此外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成了大学生逃课的必选课。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是专业课,这个观念一直是根深在大学生思想认识中,对待思政课心态表现为不学、不听、不问、不思、逃课、上课睡觉等。一些学生表示,来上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为别的,只因为怕点名,“缺课被抓会影响期末成绩。”学生来上课主要是为了应付考试,获得足够的学分,并没有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当做提高自身素质的必修科目,认真对待。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讲授方式存在争议性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在教学讲授过程中存在两难境地,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一种现象:课程里面涉及到的敏感问题老师不敢过多的去阐述。学生要求知道的内容,在老师那里得不到答案,反而,学生已经知道的内容,老师重复去讲。这样的讲授会让学生产生一种莫名的厌学感。大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从感性认识出发,对事物本质把握和分析易存在偏颇和片面性,他们渴望从老师那里得到正确的认识。因此,作为高校教师应该去化解这种矛盾,通过自身的学术修养和知识理论引导大学生。在涉及到一些社会敏感问题时,需要老师从理论出发,找出问题的根源,客观公正地向学生解惑。老师把学生关心的问题讲透,是有利于正常的教学。

在实际教学中还存在另一种现象:个别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思想过于激进,在分析社会问题或教材理论知识时,往往带有主观色彩,缺少客观理性的思考。又或任意歪曲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误导学生。还有老师俨然充当了“愤青”角色,在对国家发展举措、政治制度、党的建设和社会事件问题上,不断地发牢骚,处处是抱怨之声。他们在教学中传播消极观点、散发负能量,在学生中间产生了极坏地影响。这些客观存在的情况,削弱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真正的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目的就是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自身的修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正确认识国家、社会、公民,树立积极健康乐观的心态。

(三)思想政治课理论教学与社会现实严重脱节

理论来源于实践,是对实践的高度概括,然而理论和实践之间并非完全一致,大学生是有着自己思维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具有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同样,在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之后,他们会有很多疑问,比如常见问题就是理论和实际不相符合,当这种情况出现,学生们会过多地去关注实际,去研究实际生活的中的问题,忽视书本理论知识。他们认为书上的理论不真实,从而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失去信心。理论和现实的脱节是大学思想政治课的建设和发展是一个挑战。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发展必须与现实进行充分衔接,依靠书本的知识已经不能打动学生求知欲的心。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要同时并重。当然重理论轻实践的在学生学习中也较为常见,如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必考科目,不少学生为了考取研究生,开始认真的学习理论知识,但是这里只是临时的去学习,机械的背诵,并没有真正的研究问题,没有参加具体的实践。理论和现实的冲突,成了一个很难越过的门槛。

(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参差不齐,队伍结构不合理

就目前来看,从事一线教学的教师,仍存在师资配置问题,非理论与思想政治专业的老师,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学缘结构不合理,缺少专业化的思政课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偏少,老中青三代出现断层现象。从教师素质来看,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并没有坚定的政治方向和良好的政治纪律。他们并不热爱理论教育事业,也没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相应的教学水平、科研水平。此外,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教师数量不足。2015年7月,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中要求:“本科和专科院校分别严格按照1:350-400和1:550-600的师生比配足配强专职教师。各高校要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岗位实际合理确定选聘条件,加强后备人才储备,充分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科研用人需求。”目前,能达到上述要求的高校屈指可数。

二、高校政治课教学改革的出路

2013年11月6日教育部在东北师范大学召开了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现场经验交流会。在会上,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指出:“在当前形势下,要完成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的重大责任和使命,关键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领导要强、教学科研机构要强、教师队伍要强、理论学科的支撑要强。要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标准化建设、教材体系建设、教师队伍培养为重点,统筹协调、分类指导、突破难点,整体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她希望各高校以此次会议的召开为契机,掀起新一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的,以教学需要促进方法改革,以方法改革促进队伍建设,整体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质量和效果。”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师队伍建设,着力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

一门课是否吸引人,老师的因素占到了50%以上。把课程讲的精彩的老师,大家还是爱听愿意听;而水平一般的老师,自然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的学识魅力和人格魅力来自于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应着力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教师对的信仰问题,使教师切实做到‘笃信之,诚教之,躬行之’,自觉坚持的指导地位,自觉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和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以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理想影响和引领大学生。”。在教师队伍的建设上,要鼓励思政课教师进修或深造,定期对思政课教师进行培训,来扎实教师的理论功底,提高讲课水平。思政课教师应在实践中做到与时俱进,及时把握时代脉搏,理论知识要紧密结合社会现实,同时不断研习教材,用新思维新方法贯穿于课程教学过程中。

理论被确立为一级学科,其下属的六个二级学科也已正式确立。这充分说明,思想政治理论课根植于高校这块土壤,势必要依靠高校。高校要全面支持鼓励和引导老师做好教学科研工作,应加大引进高学历、高素质、高职称人才的力度,聘请外地专家学者进行学术交流,大力建设专业的教师队伍,同时积极组织思政课教师外出考察学习。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相结合的方针,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要强化理论专业的建设成果,塑造新型学科带头人,推出系列出教学研究成果,带动思想政治本科教育的发展。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应注重与社会实际结合

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核心问题是使课程内容具有时效性、针对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的能力,满足学生成长和成才的需要。如果仅仅是教育部门加大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投入,增加思政课课时,而学生认为自己不需要这些理论知识,就会对其有抵触情绪,那么即便上再多的课也是白费。因此,课程改革的首要任务就是解决学生真心喜爱思政课的问题。

思政课规划纲要提到要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其次,思政课要让学生构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整体效果并太好,长期以来,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课教条式语言太多,教材体系过于理论,贴近大学生生活的内容太少,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不够紧密。因此,必须把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用富有生活化的语言阐述理论。凡是理论课教学必然要与社会现实结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除了讲解基本理论,更重要的是要结合当今的社会热点和社会问题,用学生看的见的社会想象,来贯穿课本的理论。社会是一个大舞台、大课堂,只有把社会热点和社会实际融入到教学中去,融入到大学生生活中去,用理论文字结合现实画面,以生动的现实带动枯燥的理论,这样才能吸引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才能真正的让学生接受和喜爱。

(三)灵活运用教学方式、方法,积极探索新的考核形式

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很难适应当今的教学,填鸭式教学已经让位于启发式教学。要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实效性和针对性,灵活地教学方法和新颖的教学手段是必不可少的武器。二者的合理结合也可为课程教学增添动力。

第一、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开展演讲、讨论、辩论、知识竞赛等形式让学生参与参与教学活动。通过生动丰富的教学,可以在活跃的气氛中,既能锻炼学生,又能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生的行动。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可尝试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专业结合起来,利用专业知识,做一些社会实践。第二、通过网络多媒体技术与教学方式结合,借助富有感性的文字图片、视频材料,从鲜活具体的事件中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利用班级活动,利用特定的纪念意义的活动,如纪念,清明节纪念革命烈士活动,我的“中国梦”征文活动,群众路线活动,以此为契机,借助视频、文字资料、图片展示等方式展示。第三、通过社会实践,深入社会基层、革命圣地实地参观调查,亲眼目睹具体人物事件,参与具体的实践活动,能够使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多方面得到提高。平时在理论课教学的同时也留出一定的时间进行实践教学,让学生,参加公益活动,阅读经典书籍,总之,要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起来。

在考试考核的形式上,除了理论知识的考察,还要注重考查学生实际能力。我们可以结合学生的社会实践教学,让学生写学科论文、写心得体会、写调查报告、排练情景剧、拍摄微电影、辩论赛等形式。总之,不拘于传统的考试方式,多采用适应大学生实际的考核方式,才能调动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