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竞技体育发展分析

竞技体育发展分析

时间:2023-10-11 10:12:54

竞技体育发展分析

第1篇

Abstract: Using the literature and other research methods, this paper reviewed and discussed theory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foundation of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mass sports and competitive sports, which is designed for the harmonious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China's sports industry.

关键词: 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协调发展

Key words: mass sports;competitive sports;coordinated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G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4-0320-02

0 引言

2008年北京第29届奥运会我国运动健儿在竞技体育方面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其中,金牌51块,银牌21块,铜牌28块,我们居金牌榜第一名、奖牌榜第二名,这是我国奥运史的光辉顶点。然而在此骄人的成绩背后,以科学发展观的视角审视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竞技体育的“举国体制”的关系,是否应该理性的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竞技体育的成绩能否说明我国已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体育强国?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是否协调发展?在“后奥运时代”如何构建两者之间的合理关系,是现时我国体育事业改革与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1 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关系理论探索回顾

近十几年来,学界关于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关系的研究一直没有中断过,大致形成了以下几种观点:

一是“普及与提高说”观点。这首先认为体育事业是由两部分构成的,即提高和普及,二者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1]。此理论,就是搞好了“群众体育”就能搞好“竞技运动”,而抓好了竞技体育,群众体育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这种观点在某种程度是有局限性的。二是“相对独立说”。这认为体育是教育的一部分,本质上是增强体质的教育。而“竞技体育”是一种身体活动,它有一定的规则,有挑战性,并能达到娱乐的目的,这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实践中只能重一方面而轻另一方面[2]。这种观点过分突出和强调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二元对立性,而否认了两者融合的可能性。三是“互补关系学说”。这一说法认为体育的高度分化出现了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他们之间本质相同、形态不同,二者相互依存、在功能上互为补充。互补关系强调的是二者的联系。某种程度上让人们对此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3]。四是“相互取予说”。认为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是整个体育系统的相异的两个子系统,在各自规律的指引下运行和发展是二者协调发展的前提条件。我们不得不承认二者不是完全相同的,但是也要肯定他们之间是有可能融合的,这取决于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身体活动的相同点以及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子系统的开放性[4]。

2 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发展的基础

2.1 制度保障 回顾建国至今60周年的体育事业发展历史,党和国家对体育事业给予了高度重视,在制度保障上为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现时体现群众体育综合指导性政策的主要有《全民健身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文件”,中央8号文件指出,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增强人民体质,是体育工作的根本任务,是利国利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而竞技体育主要有“奥运争光计划”,《奥运争光计划》的实施大大提高了我国竞技体育的水平,使我国竞技体育水平跻身于世界前列,这主要得益于我国竞技体育的“举国体制”。

2.2 经济水平 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GDP值越来越大,人们收入越来越多,这些都为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的伟大前途打下了物质基础,国家给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提供越来越多的资金支持。随着中国逐步进入“小康”社会,人民生活越来越好,恩格尔系数越来越低,就越来越重视体育事业。而在这种良好的经济发展态势下,我国对体育事业的发展投入的资金越来越多,体育事业将向社会化、产业化、市场化的方向转变和发展,不仅要实施《奥运争光计划》,还要不断鼓励全民健身,用尽可能多的方式促进、协调与指导群众体育,使国民素质越来越高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3 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之策略

第2篇

关键词:奥运会;优势项目;拓展

第29届夏季奥运会将于2008年在我国首都北京举办,全国人民对中国体育军团的比赛成绩寄予了很大的希望――希望中国队能够在自己的家门口获得奥运金牌榜的第一名。那么中国队是否具有了这样的实力,还有哪些差距?笔者对我国从23届奥运会至27届参加6届奥运会比赛取得的奖牌进行了统计与分析,争取对中国的整体体育水平与实力得出客观的评价,使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我国传统优势项目的现状,存在哪些不足,以及如何拓展优势项目,最终达到促进我国竞技体育水平的发展,使我国在北京奥运会上能够取得更好的成绩。

1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中国队在奥运会上的崛起 中国队从第23届洛杉矶奥运会开始重新步入奥林匹克运动会,至今共参加了6届夏季奥运会的比赛。从第23届奥运会在射击比赛中取得的第一枚金牌实现零的突破开始,中国队至今在奥运会赛场上已经取得了112枚金牌,96枚银牌和78枚铜牌。同时,中国队在奥运会比赛金牌榜上的名次也不断提升,特别是在第28届雅典奥运会上,中国体育军团不但将昔日的竞争对手德国、澳大利亚、法国等第二集团的国家落在后面,而且超过了第一集团的俄罗斯,与美国队仅三枚金牌的差距获得了金牌总数的第二名,实现了赛前金牌总数冲二保三的目标。

2.2 中国队取得成绩的原因 中国取得突出的成绩的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国家综合国力的提高。二是我国运动员、教练员科学、刻苦地进行训练。三是从1988年汉城奥运会以来,随着我国竞技体育的优势项目乒乓球、羽毛球、女子柔道、女子举重等被陆续列为奥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使我国竞技体育水平的优势在奥运会赛场上得以发挥。几年来,中国队在新增加的乒乓球、羽毛球、女子柔道和女子举重这四个项目里,在奥运会比赛中共夺得了金牌36枚,银牌18枚,铜牌22枚,奖牌总数76枚,分别占中国队同期金牌、奖牌总数的32%和27%,为我国取得优异成绩作出了贡献(表1)。

2.3 中国目前处子第二集团的首位 在奥运会参赛国家竞技体育的整体实力方面,美国、俄罗斯由于实力雄厚,成绩突出,长期处于金牌榜的前二名,属于第一集团。中国、德国、澳大利亚以及日本等处在金牌榜3~6名的国家,属于奥运会的第二集团。中国队这次在雅典奥运会比赛中取得了突出的成绩,金牌总数超过了俄罗斯跃升至金牌榜的第二位,这是否说明中国队的整体实力已经超过了俄罗斯,与美国队同处于第一集团呢?

―个国家在奥运会比赛中的整体实力,既体现在运动员夺取金牌数量的能力方面,而获取奖牌的数量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在奥运赛场的激烈竞争中,获得银牌、铜牌的选手,往往与取得金牌选手之间成绩的差距并不大,也都具有夺取金牌的实力,并与取得金牌的运动员同样是处于世界的先进水平。一个国家能够在众多项目上夺取奖牌,说明有大批运动员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同样体现了竞技体育整体实力的强大。

我们从雅典奥运会金牌榜前六名奖牌数量比较的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表2),中国在获得奖牌数量与美国、俄罗斯两国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中国队共获得63枚奖牌,排在第三位。而美国队获得103块奖牌,多于中国队40块奖牌;俄罗斯队获得92块,多出中国队29块奖牌。美、俄两国与获得金牌总数4―6名的澳大利亚、日本和德国等国相比,都领先几十枚奖牌,有比较明显的优势。因此,美、俄从整体实力上应该还是处于第一集团,中国队则以较小的奖牌数量优势领先第二集团其他国家,处于第二集团的首位。

2.4 中国队夺取奖牌面有了较大的突破 据统计,在23届洛杉矶奥运会时,我国运动员参加了16个大项目的比赛,但只在10个大项目的26个小项目上获得了一共15枚奥运会的奖牌。得奖牌面仅占参加项目的62.5%。在雅典奥运会上,我国运动员参加了26个大项目的比赛,获得了18个大项目里56个小项目的63枚奖牌。得奖牌面占参加项目的69.2%。从表3的数据可以看出,我国运动员在23届奥运会和28届奥运会获得奖牌的项目上相比,大项目得奖牌的项目数量上提高了80%,小项目得奖牌的项目数量上提高了115%。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运动员这次在许多以前不曾涉及的如拳击、摔跤、赛艇、帆船、网球、蹦床和田径的110米栏等项目的比赛中首次得到了奖牌,共取得了4枚金牌、1枚银牌、2枚铜牌的好成绩,这说明中国队夺取奖牌的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已经突破了以前只局限在传统的优势项目中夺奖牌的局面。

2.5 中国队女子项目的比赛成绩优子男子项目 统计数字表明,中国队在参加的六届奥运会上获得的奖牌总数为286枚,其中男运动员获得了125.5枚,占43.88%;女运动员则获得160.5枚,占56.12%,获得奥运会金牌的数量女子也优于男子,在六届奥运会上中国队获得的金牌总数为112枚,男运动员获得的金牌数量为49枚,占金牌总数的43.8%,女运动员获得了金牌63枚,是金牌总数的56.2。

目前中国运动员在奥运会的女子排球、女子乒乓球、女子羽毛球、女子柔道、女子跳水、女子举重、女子跆拳道等项目的比赛中占有优势。以往中国运动员在奥运会的女子篮球、足球、垒球、手球等集体项目的比赛中,都多次取得过银牌和铜牌的好成绩。相比之下,目前中国男运动员仅在奥运会的跳水、举重、乒乓球、射击等个别项目比赛中保持着一定的优势,而在足球、篮球和排球等集体项目中,至今没有一支球队进入过奥运会的前三名。

3 问题与挑战

3.1 我国传统的优势体育项目受到冲击 在历届奥运会上,中国队取得奖牌最多的项目主要有跳水、体操、举重、乒乓球、射击、羽毛球、女子柔道等七项,在六届奥运会上,中国队在这七个项比赛中共获金牌92枚,银牌63枚,铜牌58枚。获得的奖牌总数为213块,占我国获得金牌总数的82%和奖牌总数的74.5%。但是近年来中国队的优势地位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和挑战,一些项目的优势在减弱或已经没有了优势,如体操受到的冲击最明显。另外,乒乓球男单、羽毛球的男单和男双的金牌也处于与国外选手的竞争激烈之中。如乒乓球的男单金牌在进入奥运会后的5届比赛中,竟有三次为外国选手获得。羽毛球在进入奥运会后的4届比赛中,男单金牌我们仅获得过一次,男双金牌在4届比赛中皆被外国选手获得。另外像集体项目中的女足、女垒、女篮、女手等项目,我们在奥

运会的比赛中曾经取得过前三名的好成绩,但在最近两届奥运会上都没有进入前八名。

3.2 中国队投入很大力量争取只有少量金牌的项目 中国队获取奖牌的优势项目虽多,但也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问题。一是我们的优势都是一些技巧性强,缺乏对抗性的项目,因此项目本身的影响力不大。二是这些优势项目所包含奖牌的数量比较少。所以即使投入很大力量,也不会使获得奖牌的数量有较大的增长。

综上所述,美、俄两国在田径、游泳及摔跤等大项目中集中力量,充分利用资源,打造金牌和奖牌优势,高投入,高回报,这种力量投入应该是成功的。而我们精心打造的优势项目却存在投入高,回报低的现象。例如乒乓球项目一共只有4枚金牌,我们却组织了几十人的世界冠军队伍常年进行备战,而且由于比赛场上情况瞬息万变,到最后我们的运动员也可能只能得到其中的2~3枚金牌。这也实际上等于我们平均动用二、三十人备战一枚金牌,在我们的举国体制下,实在也是一种浪费。

应该看到,实际上这些传统的优势项目已经处于饱和状态,仅仅依靠这些奖牌数量很少的优势项目已经不能够使中国队的奖牌数量有较大的增长点。

3.3 中国队球类集体项目夺奖牌的能力下降 在奥运会比赛中,最有影响力的项目应该是足球、篮球、排球等集体项目的比赛。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球类集体项目在前几届奥运会比赛中女队曾经取得过较好的成绩。如女子篮球,曾获得过23届、25届奥运会比赛的铜牌和银牌;女子足球和垒球,都曾分别获得过26届奥运会比赛的银牌;女子手球,也曾获得过23届奥运会比赛的铜牌。但是最近两年,我们的集体项目除女子排球外,其他项目都没有取得过奥运会的奖牌,甚至没有进入过前八名。在男子项目中,除篮球获得了雅典奥运会第八名以外,其他项目都没有进入前八名。中国队现在虽然夺取奥运金牌的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和突破,但是除女排外我们的众多球类集体项目没有一个能够获得奥运会比赛的奖牌,确实与我国体育大国的地位和实力不相称。

4 建 议

1)要巩固在现有的跳水、乒乓球、羽毛球、射击、举重、女子柔道等项目中的优势这些项目是目前在奥运会比赛中,我国夺取金牌最有把握的项目。所以我们必须继续把这些已有的优势巩固好。另外我们还要力争扩大战果,面对外国选手的挑战,我们要打好在这些优势大项目里不占优势小项目的战斗,特别是乒乓球男单和羽毛球男单和男双金牌的争夺,在北京奥运会上对于中国队将是非常重要的一仗。

第3篇

关键词:全运会;竞技体育项目;调查分析

1 引言

全运会是目前国内水平最高的综合性运动会,现在不仅可以全面系统地分析了我国竞技体育的动态强度,已成为对中国的竞技体育实力测试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为了解该项目的结构和布局的重要依据。目前,全运会的任务不仅是国内竞争的形成,更是促进整个运输战略的发展。竞技体育的发展必须以体育项目的布局为核心,全面分析湖北的现状。建立合理的布局,为我省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如何实现湖北的稳定发展,对湖北竞技体育的整体竞争实力,能否继续保持优异成绩再创佳绩是众多竞技体育管理者和众多学者关注的焦点,这也是当前备战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湖北省各地实力运动员

2.2 研究方法

运用文献资料法、运用数理统计法、逻辑推理法的研究方法,对竞技体育整体实力的递增性、竞技体育项目的科技投入情况、男女优势竞技体育项目的失衡性态势、竞技体育项目的训练团队建设情况等进行了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竞技体育整体实力的递增性

各地整体实力的增强得益于全运会新增项目的开发和利用。自全运会开始商业化运作以来,全运会平均每届增加的项目数达17项如除去被抵消的取消项目数,实际增加的项目数更多,平均每届增加7.5%,项目增加数超过了近几届的任何一届全运会。从我国参加的全运会新增项目的结果看,均取得了很好的效益。在女子皇球、举重、跆拳道、足球和柔道等新设项目中共获得16枚奖牌,而作为我国优势项目的乒乓球和羽毛球项目所获得的奖牌达到4枚,两个项目所获奖牌占我国全运会奖牌总数的20.3%。因此,就竞技体育的整体实力而言还是相当不错的,

3.2竞技体育项目的科技投入情况

进一步介绍了一些竞技体育在国内有影响的科研人员和科研成果。探索建立科学技术服务队伍和体育队伍的联合机制,实现科技科研服务团队的优势项目和重点项目的全面覆盖[2]。本研究通过培训管理的调查可以看出(表1),在调查的50名训练管理层干部中,有64%的管理层干部选择增加体育配套科研设施;有70%的管理层干部选择提供科技攻关经费;有50%的管理层干部选择强化教练员体育科技创新与运用能力;有96%的管理层干部选择提供最新训练信息;有72%的管加大力度支持体育学科建设;有72%的管理层干部选择建设体育科技实用人才队伍。可见,体育科技投资的组成部分还比较高。

3.3 男女优势竞技体育项目的失衡性态势

从以往全运会的金牌、奖牌和总分的统计看,我国男、女优势竞技体育项目分布出现失衡性态势,运动员所获得的15枚金牌。统计表明,男子占66.7%,女子为33.3%,全运会所获得的5枚金牌中,60%为女运动员所得,40%为男运动员所得(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我国的优势项目不多,获金牌的项目在7-9项之间。获奖项目主要局限在跳水、体操和乒乓球等传统优势项目上。如果不考虑第14届奥运会女子举重的4枚金牌,跳水、体操和乒乓球3个项目在奥运会上所获金牌数连续2届占到我国所获金牌总数的50%。优势竞技体育项目的稳定性十分明显。

3.4 竞技体育项目的训练团队建设情况

如果运动员的发展是一个充分条件的优势,那么相应的训练队伍是运动员创造优异成绩的必要条件。无论是培训队伍的基本素质、教学水平还是培训水平以及相关的物流等,都直接关系到运动员的训练、比赛成绩和未来体育人才的培养[3]。通过表3我们可以看出,有47%的管理层干部认为训练团队非常需要,有28%的管理层干部认为训练团队比较需要,有15%的管理层干部认为训练团队一般需要,更有10%的管理层干部认为训练团队不太需要和完全不需要,这意味着大多数管理者认为培训团队,这也说明了团队建设的必要性。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我国男女竞技体育项目的分布早现出失衡性发展,女子的竞争实力优于男子。我国在奥运会战略政策向女子项目倾斜,突出发展女子项目,特别是集体项目,同时应注重男子项目

(2)竞技体育项目管理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制约因素对后备人才队伍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科学研究和对运动训练系统和科学问题密切联系的运动员训练。

(3)竞技体育项目的机会主要有湖北经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湖北省国内外体育交流增多;威胁主要是传统优势项目竞争力下降,提高在其他省市竞技体育综合实力、体育经济体制转型的挑战。

4.2 建议

4.2.1 政府加大对竞技体育项目的经费投入

通过调查了解到,国家资金是湖北省竞技体育经费的主要来源,每个省都有部分国家基本经费是肯定的,对于每一个细化的具体项目都可以是有效的资金。因此,湖北省竞技体育的缺乏是影响其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今后我们必须要求政府加大投入,多渠道获得财政支持[4]。

4.2.2 创造良好氛围扩大优势项目群众基础

竞技体育与大众体育的有机结合,将对竞技体育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政治政府要积极为全民营造良好的环境,同时要注重竞技体育的培养。只有这样的人人参与体育,为了让人们对自己的体育运动的重视,从而无形中有助于竞技体育的发展展览。此外,湖北省体育发展的优势是有效的,必须有一个行业的发展的方式,把湖北优势体育项目做成“品牌”推销出去,让全国甚至世界了解湖北优势竞技体育。为了更好地让湖北的竞技体育,更好的可持续发展。

4.2.3积极培育湖北优势项目所需的市场

运动员训练经费来源、竞技体育传统特色的湖北培训资金,湖北政府的主要来源,对人才培养模式的资金来源过于单一,导致在当代市场经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实现湖北体育健康、可持续发展竞技运动会是湖北省体育发展的未来趋势。

4.2.4 加强业余训练模式和体教结合的培养模式

倡导多形式、多因素的业余训练模式和体育教育的培养模式、社会化和产业化发展,是促进湖北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资源合理高效发展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鲍亮,钱枝. 安徽省竞技体育项目布局区域性特征研究[J]. 滁州学院学报. 2012(02):12-13.

[2] 吴俊心. 山西省优势竞技体育项目成因分析[J]. 搏击(体育论坛). 2012(12):35-38.

[3] 余银,沈丽芬. 我国竞技体育项目布局重构探讨[J]. 安徽体育科技. 2009(06):25-29.

[4] 韩斌. 试论新形势下我国竞技体育项目合理布局的新方向[J]. 科教文汇(中旬刊). 2007(08):66-68.

第4篇

【关键词】竞技体育;核心竞争优势;发展路径

通常来讲核心竞争力也就是“核心竞争优势”属于竞技项目在较长一段时间所独自拥有的,也是竞争对手短时间难以模仿超越的,而建立在“核心竞争优势”基础上的竞技体育能够在国际激烈体育市场中站稳脚跟。当前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将赋予竞技体育更多科技含量,在该种背景下国内竞技体育要想在众多国家之中脱颖而出则必须依靠“核心竞争优势”。

一、竞技体育“核心竞争优势”内涵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美国著名的欧拉德普教授提出了“核心竞争优势”这一概念,并对其予以了界定,“组织内部依托于技能整合以及知识整合进而凝聚成的新型竞争力量,该种竞争力量较为强大同时也较为独特。”后续众多研究学者据此概念并将竞技体育实际项目特点融合研究后认为,竞技体育整个运行系统之中,相应的竞技主体如教练员以及运动员或者是科研、管理人员等进行紧密协作以及良好配合,依托于多样手段有机开展竞技人员选材工作以及技术训练工作和相应的竞技管理竞赛工作等,最终获取竞技方面独特能力,也就是所谓的“核心竞争优势”。而通常“核心竞争优势”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对外需要将竞技体育在其他区域国家提升知名度,并寻求跟较多合作机会以及发展机会;另一方面对内需要将竞技体育实际综合实力不断提升,通过知识技能优化提升促使竞争力持续增长,更迎来较好发展。

二、竞技体育中“核心竞争优势”要素

当前竞技体育“核心竞争优势”要素主要是集中在了四方面:第一要素是管理者,任何竞技项目要想获得成功,必须依靠管理者的良好管理,因为具备较强管理能力的管理者往往能够将竞技体育实际发展方向予以明确,同时还能够制定较为科学的发展目标,营造积极向上的组织管理氛围,促使整个的竞技体育团队走向正确发展道路之上;第二要素是运动员,可以说竞技体育之中核心要素就是运动员,因为运动员是执行项目任务的载体,更是竞技体育能够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因此针对运动员来讲,无论是对其选拔过程还是相应的训练过程均需要严格依据体育项目特点以及竞技要求来进行。其中就挑选运动员来讲应该是将一些身体具备先天竞技优势的苗子挑选出来,后期培训更加需要引导运动员将技能与自身优势充分融合起来;第三要素是教练员,竞技训练可以说是教练员本质工作,此外教练员还肩负着训练活动设计者身份以及组织者身份,教练员综合素质的优劣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训练效果以及运动员技能掌握,由此教练员提升自我素质至关重要;第四要素是科研者,当前科技技术不断发展环境下体育比赛将高新技术融合其中,换言之竞技体育方式更加先进,同时竞技体育科技含量更高,对此相关科研者就需要依托于实验以及科研手段掌握竞技运动内在规律,将有关竞技体育方面的服务机构不断完善,更做好竞技管理以及竞技设备等方面的配套工作,积极主动的完成自身肩负的科研任务[1]。

三、国内竞技体育“核心竞争优势”的发展路径

(一)规范管理以及结构调整国内竞技体育要想充分发展

“核心竞争优势”需要从规范管理以及结构调整上入手。具体来讲,竞技体育相应的管理体制需要借鉴国外成功管理经验,为了能够将竞技项目与竞争实力的有效提升,并将其竞技质量良好提高,需要调整体育项目内在结构,也就是说对竞技项目予以明确划分,如划分出重点项目以及一般项目,优势项目以及潜优项目。其中对优势项目需要将其领先地位保持下去,更加需要在现基础上促使其赶超国际水平;而针对重点项目来讲,则需要奖发展目标对准优势项目,换句话来讲就是将重点项目逐渐发展为优势项目,以此提升优势项目数量并扩增优势项目范围;而针对一般项目或者是潜优项目则需要将项目本身的知识技能予以巩固,在此基础上探寻新的发展出路。总的来讲结构调整需要配合规范管理,不同等级竞技项目划分明确之后就需要依托于规范管理实现后续良好发展,此外结构调整之后的规范管理本质上为动态管理过程[2]。

(二)强化竞技方面人力资源

国内竞技体育要想充分发展“核心竞争优势”还需要强化竞技方面人力资源,一般竞技体育方面的人力资源属于“核心竞争优势”关键构成部分。具体来讲,任何的竞技比赛都是建立在人的基础上,也就是说是由人来完成多种竞技项目以及管理工作等等,由此可见人力资源的重要性。而在竞技人力资源中又以教练员和相应的运动员为重要构成部分,针对这两者的强化发展需要从以下四方面展开:其一将国外优秀的具备较高专业水平的相关教练聘请到国内,进而将国际上最新的体育项目相关发展动态及时传递到我国,更加促使我国众多的教练员更新自身的竞技指挥能力以及日常训练方法;其二积极的创造条件,我国需要和竞技体育能力较强国家区域构建学习交流友好关系,在此基础上对于一些青年选手或者是具备较高素质的选手提供更多国外学习以及训练的机会;其三强化培训竞技体育相关教练员以及管理者,对其训练水平以及相应的管理能力予以不断提升,此外还需要对一些优秀运动队相关教练员进行重点培训培养,将其训练视野不断拓宽,分批将教练员送出国进行知识层面以及技能层面和教学层面的深化;其四在国内众多的青少年群体之中予以竞技体育开展全面普及,提供青少年接触竞技体育的体会,并促使其能够在这些体育项目之中获取快乐,之后进行关于青少年群体的后背人才选拔和培养,通过考核措施的制定以及输送条件的制定等等促使国内竞技体育运动员队伍扩充起来。

(三)创新技术以及差异竞争

国内竞技体育要想充分发展“核心竞争优势”还需要从创新技术以及差异竞争上下功夫。具体来讲,创新技术包含了新技术研究以及产生和相应的应用,属于一体化的创新过程,其中又以开发技术以及应用技术作为重要构成部分。针对竞技体育来讲,创新技术可以是单个的体育团队实施,也可以是竞技体育项目和相应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共同实施,而无论是怎样的技术创新过程,技术创新完成必须是建立在某一竞技项目技术成功推广应用基础之上;除了需要不断的创新技术之外,差异竞争也较为重要,所谓差异竞争就是依托于新的训练方式途径实现运动项目的发展,促使运动项目以奇招取胜,最终提升“核心竞争优势”。总的来讲,在当前竞技体育较为激烈的环境背景之下,创新技术以及相应的差异竞争激活冷门体育项目,换句话讲就是挖掘冷门项目,并对冷门项目寻找发展的突破点,最终促使众多国家不关注的冷门体育项目转化为我国的优势体育项目,而其他项目也能够依托于创新技术和相应的差异竞争得到更快的发展[3]。

(四)标杆竞争以及分析对手

国内竞技体育要想充分发展“核心竞争优势”除了可从上述三方面着手,还可以从标杆竞争及分析对手上下功夫。具体来讲,古语有云,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这句话用在竞技体育上再合适不过。任何一个体育项目要想变成我国的体育方面的“核心竞争优势”,均需要建立在了解竞争对手基础上,通过对国际上众多竞争对手实际竞技信息的了解掌握,进而获知其后续行动或者是发展方向,在此基础上制定有利于我国脱颖而出的竞技发展方案;此外对竞争对手予以深入性的研究分析,则能够发现自身体育项目上的不足以及优势,由此后续就能够弥补不足之处同时将优势强化。而分析研究竞争对手则是建立在拥有数据库以及情报系统基础上,其中情报系统具体包含情报人员以及情报组织和相应的系统软件。除了分析研究竞争对手之外还需要依靠标杆竞争,简单来讲就是在超越竞技对手的过程中设置较多的目标标杆,目标标杆应该是由易到难,层层递进,建立在标杆竞争基础上的竞技体育则能够较快较好的形成“核心竞争优势”。

四、总结

新时期,我国与世界范围内其他国家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在该种大环境之下,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体现在方方面面,竞技体育是其中的重要一种。为了能够将国内竞技体育予以良好发展,提炼核心竞争力,依托于“核心竞争优势”最终促使中国竞技体育在国际上占据优势地位。本文将竞技体育“核心竞争优势”发展作为研究核心,期望为后续关于竞技体育方面的研究提供理论上的参考依据,更旨在为国内竞技体育未来优化发展献出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1]王晓红,苏传民.我国竞技体育创新驱动发展方式及其实现机制研究[J].中国学校体育(高等教育),2015,(01):31-36.

[2]刘寒青,刘成,司虎克.我国竞技体育部分优势项目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分析[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1,(05):453-456.

第5篇

论文摘要:为实现竟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有必要叶竞技体育进行社会评价,根据“资源配置一运行一效益”模式,科学构建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指标体系,有利于竞技体育的良性运行,有利于奥运战略的完成和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当代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江泽民总书记在十四届五中全会上强调:“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在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战略已成为世界各国制定发展战略的重要准则,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在认真总结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历程的基础上,针对当前人类经济和社会行为中存在的弊端而提出的一种发展思想和发展战略.其核心内容是,要求人们在考虑目前的发展需要时,必须同时考虑未来人类发展的需要,不能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只有这样,我们人类才能世世代代生存下去.可持续发展的本质是生态文明,是把整个现代社会的发展建立在节约资源、增强环境支撑能力及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

    竞技体育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体育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绩,竞技体育水平已处于亚洲和世界领先地位,在国际体坛的地位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应该清醒地看到,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竞技体育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在这一时期同样进行着前所未有的改革,由以前政府一家办体育转变为政府和社会共同办体育的格局,在这种形势下,竞技体育的分散化和体育活动的社会化将是其发展的重要趋势;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发生急剧和大规模变动的时候,这种发展方式自身及其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矛盾和磨擦也日益突出,这就意味着必须对竞技体育与社会的关系重新加以审视,以便实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1、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必要性

    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竞技体育是社会的一种缩影,它反映了竞技社会的人际关系,竞技是竞技体育的灵魂,竞赛结果的不确定性是运动竞赛的重要文化特征,竞技体育的法制化、组织化是对社会生活的一种模拟.它具有严谨的组织体系和严格的规章制度,同时具有教育、政治、文化、经济等多方面的社会价值,还具有赶超民族、国家、信仰、文化的强大穿透力.竞技体育运动作为人类高级文明活动,是社会机体的一部分,遵循进步繁荣发展的基本规律,呈现加速发展的趋势,它已演进成为人类的一种具有独立体系的文化形态,而确立在社会生活中,它渗透在社会的每一个细胞中,深刻影向着人们的社会生活.竞技体育运动的各个领域都相应地有了长足的进步,它深刻地作用于人类,强烈地干预社会,给人类和社会带来和平、进步,但也给人们的社会生活带来不少麻烦和困扰.人们已充分意识到21世纪体育运动过程中出现的体育现象扩大化与复杂化的趋势,社会的运行不断促进竞技体育的发展,竞技体育的运行交织在社会、政治、文化的运行之中,不断影响着社会的发展.

    在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社会的繁荣、社会利益的结构变化,导致体育管理体制的变革,体育项目发展的投资结构亦发生了变化.竞技体育作为一项事业,国家予以投资,竟技体育的投资决策关系到国家资源的合理配置,如何使竞技体育的投资决策更为科学合理,使国家的体育资源更为有效的得到利用,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那么就要对竞技体育投资进行科学而有效的评价.目前,对于竞技体育投资的财务评价和经济评价,一般采用全国统一的财务评价与经济评价的方法,而对体育项目的社会评价还没有统一的方法.

    从理论上讲,投资项目社会评价的一般概念可表述为分析评价项目对实现国家各项社会发展目标所做的贡献与影响,是从社会效益方面全方位地评价投资项目的社会可行性,保证项目与社会环境相适应,提高投资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体育的社会评价在于全面评价体育投资的综合效益,以减少体育投资的短期行为和盲目建设,克服投资建设领域中各级领导与管理机构决策的种种片面性,加强投资的宏观指导与调控,有效发挥体育的社会功能.我国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竞技体育发展的目标必须符合国家发展的目标,就是说竞技体育社会评价从根本上不能脱离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和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满足.投资与体育发展、投资与体育管理、投资与体育环境、投资与自然环境、体育对社会生产目标实现的作用与影响等都是体育社会评价的范畴.对竟技体育项目的建设、实施,对自然资源、社会环境的利用和影响等予以分析,使各资源在竞技体育项目的运行过程中得以合理配置,提高其投资效益,使竞技体育项目的发展得以整休优化,使竞技体育得以良性运行,使竞技体育与社会得以协调发展,以确保我国奥运战略目标的完成和竞技体育的可持续性发展.传统的体育教育理论已无法全面回答作为社会现实的竞技体育运动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而体育的社会评价就可达到这一目的.通过对竟技体育的社会评价,可以协调国家各体育管理部门,可以使人的活动互相协调,使财物的供应得到适当满足,使人和物的管理手段围绕目标而发挥作用.它可以通过各种信息使竞技体育的发展朝设计的战略方向前进,一旦偏离,立即纠正.还有助于向各级管理部门枪人目标信号,使他们知道自己应该完成的任务和达到的要求.由此可见,对竞技体育进行社会评价就成了摆在人们面前的一项刻不容缓的重要课题.

2、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模式

    评价模式的建立有助于评价过程的操作和规范,科学合理的评价模式有助于发挥社会评价的作用,促进项目的发展.竞技体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它以整体的行为方式和环境相互作用,发挥自己的功能,在社会生活中它已经成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组织.它拥有自己的组织管理系统,财政经费、物质技术基础、职工队伍和教学科研机构等,这也是竟技体育取得效益的资板,它保持着一定的独立性和德定性.为了实砚竞技体育的事业目标,这就要求对竞技体育的各资源系统进行合理配置,以保证体育社会的祖定与发展,使体育项目的决策建立在社会可行的科学分析基础之上,使竞技体育得以良性运行,使竞技体育与社会得以协调发展.竟技体育是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部分,国家和社会予以投资,然而投资计划和决策的关键应是投资的效益,竞技体育的社会评价应促进人们在竞技体育资源配置方面能够制订出最佳的决策,通过资源的运行能取得最佳的效益.因此,竞技体育的社会评价选取“资源配置一运行一效益”的模式应该能够较好地发挥社会评价的作用.

3、竞技体育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1指标体系确定的原则

    要对竞技体育进行社会评价,就必须先确定体育社会评价的指标体系,所谓“体系”是指由一些有规律的互相作用或互相依赖的形式联合起来的物体的聚集物或集合物.这种组合决不是杂乱无章或任凭主观随意拼凑的,应根据研究目的要求和研究对象所具有的特征,把客观上存在着联系的,说明事物现象性质的若干个指标,科学地加以分类和组合而形成的一种指标体系.“指标体系”的功能在于它面对一个复杂、多变、多层次、多目标的社会大系统,可以科学、完整地表述和深刻揭示其内部、外部的有机联系,从而达到帮助人们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目的.建立竞技体育社会评价指标体系,以便为各级体育领导部门及时了解我国竞技体育的情况,研究竞技体育的发展,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和编制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一定的依据.因此在设计和制定指标体系时,依据以下原则来进行.

3.1.1全面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的原则:指标体系必须能够全面反映竞技体育事业的主要特征,从各项指标的相互关系看,指标体系必须是竞技体育内在联系的科学反映,各项指标之间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

3.1.2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指标体系中应有体育事业的共性指标,这是由体育所属行业内在统一性所决定的,但是竞技体育又有自身的特殊性,所以选取指标时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3.1.3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原则:指标的确定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之上,但在选择指标时一定要从统计对象的实际出发,要具有可操作性,否则根本无法实现统计任务.

3.1.4简明性和规范性相结合的原则:指标的设定必须名称简明,含义确切,必须符合统计规范,以便于实际操作.

3.2指标体系.定的方法

3.2.1文献资料法:参阅国内外有关文献资料及体育产业学、体育社会学、体育管理学、可持续发展的系统与分析、社会指标体系及系统科学的相关文献,结合体育社会评价的实际情况,对竟技体育的评价指标进行分析研究,初步筛选能够反映体育社会评价的指标.

3.2.2问卷法:在研究中,根据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在研究过程中遇到的某些问题,并就具体指标进行专家问卷调查.

3.2.3逻辑分析法:在参阅有关文献资料及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竟技体育社会评价实践,采用归纳、演绎、类比、分析等方法,对各项初设指标逐一论证并进行筛选,初步确立竞技体育社会评价指标体系.

第6篇

[关键词]SWOT模型;电子竞技赛事;商业价值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23-0108-03

1 中国电子竞技的概况

1.1 电子竞技的概念

国家体育总局对电子竞技的定义是:电子竞技是利用信息技术为核心的软硬件作为器械进行的、在体育规则下实现的人与人之间的对抗性运动。从定义上看,电子竞技与其他的体育竞技项目并无不同。电子竞技运动把信息技术和体育竞技紧密联系在一起,是一项受到广大人民群众欢迎的新兴体育项目。在电子竞技运动中,这一切都是依赖信息技术来实现的。这是电子竞技运动有别于传统体育的根本不同。“竞技”则指的是其体育的本质特性,即对抗、比赛。作为一个体育项目,对抗、比赛是最基本的特征,这也是电子竞技运动有别于其他电子游戏,特别是网络游戏的主要不同之处。电子竞技运动有多种分类和项目,但共同的核心一定是对抗、比赛。通过运动,可以锻炼和提高参与者的思维能力、反应能力、心眼四肢协调能力和意志力,培养团队精神。并且2003年国家总局《关于同意将电子竞技设立为我国正式开展体育项目的批复》,成为我国第99个正式开展的体育竞技项目。

1.2 中国电子竞技赛事潜在价值

电子竞技并非只是一项娱乐或者体育运动,同时也蕴涵着巨大商机。电子竞技运动需要以高科技的电子产品作为竞技平台,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步提升,可以增加产品的经济性、观赏性和娱乐性,吸引更多的参与者和爱好者。经济的发展决定着一项商业的发展,电子竞技也不例外。如今电子竞技运动普及和领先的国家无一例外都是一些科技和商业发达国家和地区,如:美国、欧洲、日本、韩国等。欧美、日韩的电子竞技产业的成功已经证明电子竞技产业可以是国民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能够有力地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带动计算机硬件、应用软件开发、体育休闲、娱乐业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我国经济近几年的持续高速增长将为我国电子竞技运动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机遇,电脑在一些经济基础较好的城市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普及率,电子产品在国民中的普及为电子竞技运动的开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成为我国电子竞技运动的发展基础。

2 电子竞技赛事的商业价值开发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法又称态势分析法,“S”和“W”指通过对组织拥有的内部资源进行分析来评估职能的优势和劣势。“O”和“T”指在外部环境分析的基础上评估那些可以挖掘的机会以及组织可能面临的威胁。

2.1 优势分析

(1)全国电子竞技大赛产值优势

2010年10月,在马鞍山市举办的全国性2010电子竞技大赛,吸引了包括国内外顶尖高手在内的2000多名游戏玩家纷纷会聚马鞍山,围绕“魔兽争霸”比赛项目展开激烈厮杀,同时大赛也吸引了全国8000万人次在线观看,新浪、搜狐、腾讯等新闻媒体进行了全程报道,使马鞍山数字产业文化在全国声名鹊起。为此次全国电子竞技大赛搭起2010电子竞技大赛这一平台的是马鞍山市引进的数字网络服务运营商――华彤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截至2010年11月,华彤网络科技有限公司通过设在马鞍山的电子商务平台和全国结算中心,营业额达到近10亿元人民币,为马鞍山本地创造了利税超过百万元人民币的业绩,成为马鞍山市数字信息产业中脱颖而出的一匹“黑马”。2010年年初,全国第一个电子竞技中心落成于北京市石景山区。这是投资5000万元的中国电子竞技运动中心,其中包含一座现代化的国际直播中心和电子竞技专业网络运行平台的专业电竞馆、投资5300万元的体育CG技术研发中心、投资3200万元的网络体育衍生品展示与营销中心、投资4500万元的体育动漫和影视产品研发中心、投资1000万元的虚拟现实竞赛中心。随着电脑的普及,电子竞技在当代年轻人中影响力越来越广。越来越多的商家看重这个商业契机,并且投资于电子竞技。电子竞技所产生的经济效应也是巨大的。通过网络、娱乐、体育等媒体的宣传 ,电子竞技已成为兼顾竞技、娱乐等多方面的体育赛事。

(2)电子竞技宣传平台日益增多

由于中国电子选手近几年在国际大赛上斩获佳绩,社会也在慢慢改变对电竞的看法,对其关注度也越来越高。2011年2月2日,上海文广互动电视《五星体育》和《游戏风云》频道联合打造并录制播出全球首届《游戏春晚》,打造了一场真正属于游戏玩家自己的春节联欢晚会。《电子竞技》杂志是经中国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的电子竞技类专业杂志。《电子竞技》凭借对国内外电子竞技市场独到的见解和认识,培养了一批稳定的读者群,以高效、便捷的专业报道,以平媒为主体建立多元化的媒体平台,弥补并完善了国内电子竞技平面媒体的空白,以丰富多彩的杂志内容、以成熟稳定的渠道以及宣传手段为IT、金融、快速消费品等游戏产业相关厂商以及数以千万计的电子竞技爱好者服务。“游我所爱,任我风云”,《游戏风云》是全国性电子游戏类付费电视频道。会聚全球电子游戏的重要信息,奉献全球电子游戏的顶级大赛,展示业界电子游戏的最新成果,打造中国游戏产业的广阔平台。以12~30岁的对电子游戏感兴趣的电视观众为主;覆盖所有热爱电子竞技的广大受众。社会舆论越来越关注,为推广电子竞技商业价值的开发,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并且使得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和关注此项运动,而且还与全球电子竞技强国能有更好的联系与交流。

2.2 劣势分析

(1)中国电子竞技缺乏人才

我国电子竞技产业起步晚,基础薄弱,专业人才缺乏,产业规模较小,同时发展过程中还受到来自国外电子竞技产业的强烈冲击,处境艰难。由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适合电子竞技的游戏出版物匮乏,我国的电子竞技项目大部分是引进国外的产品,主要包括反恐精英、极品飞车、FIFA、魔兽等,而具有我国民族特色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非常少。

(2)社会对电子竞技的偏见认识

社会大众对电子竞技认识有误解,不少人把电子竞技等同为网络游戏,而网络游戏对青少年的诸多负面影响,使电子竞技赛事及行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响。社会舆论大多还是对电子竞技有过颇多为残酷的定义,他们认为,电子竞技不是体育项目,因为它缺乏肢体运动。在中国社会舆论也没有把电子竞技当正式竞技比赛。

2.3 机会分析

(1)发展机遇

随着国内网络游戏以及竞技游戏市场的不断壮大,玩家的游戏竞争意识越来越强,如何更好地满足玩家更深层次的要求,成为当前整个中国甚至整个世界游戏界都必须考虑的重要课题。电子竞技比赛也随着各种各样的即时战略、第一人称射击游戏、借体育竞技游戏的优势而大受欢迎。在中国已经举办过两届的韩国WCG(世界电子竞技大赛)比赛。并且有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关注这类运动。2009年WCG全球有超过100万人参加了比赛,在成都举办的总决赛期间,4天内现场观众近9万名,全球收看现场人数达到 5400万。庞大的人群为电子竞技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2009年全球电子竞技运动行业产值超过100亿美元,且每年以15%以上的速度增长。2009年,中国电子竞技产业的产值1亿美元左右。全球的发展,必将使得中国发展。现如今的经济全球化,带动的信息一体化。中国电子经济产业的产值只占了世界电竞业产值的1%。但与目前我国其中有6500万是电子竞技爱好者的市场基础很不匹配,所以其巨大的发展潜能不言而喻。

(2)市场机遇

中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私人企业经过这些年的摸爬滚打也有了属于中国私人企业的管理模式。运用正确的公司管理模式,赋予选手正确的市场价值。可以借用类似于足球、篮球等专业体育商业活动的模式来经营电子竞技。利用正确的管理模式,电子竞技成功的转型,使其商业化,开发其潜在价值。电子经济赛事营业成本中,固定成本较为低廉,主要有场地租赁费、训练及比赛费用、管理人员和后勤人员工资、办公行政费用、广告宣传费、市场的开发费用、行业管理费用、后备梯队建设费用等。电子竞技比赛对于其他竞技比赛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较短的比赛周期。其他诸如篮球、足球、乒乓球竞技体育项目的比赛周期大约为一年,而一场电子竞技的比赛一般在1小时左右,选手一天就能进行多场比赛的较量。这样保证了资金有着较短周转天数,一年也能多举办不同类型的比赛,以提高投资方的收益额度。

2.4 威胁分析

(1)经营模式不成熟

中国电子竞技俱乐部经营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通过厂商赞助注入资金,另一种是企业或网吧业主成立自己的俱乐部。前一种是队员自己去找厂家拉赞助,谁给钱我就给谁“冠名”。后一种则变现为地方性或者是区域性的小比赛,难以做到电子竞技赛事的“规模化生产”和现代公司或企业的经营模式。其威胁在于,赛事无法做到大规模的宣传,赛事的收入就无法确定,从而导致参赛选手无法得到固定的回报。现今中国的电子竞技选手年龄段在22~28岁,正处在事业的发展阶段。自己本着一腔热血投入其中,但是最终无法得到应有的回报,只会使此类赛事流失大量人才。

(2)规章制度不成熟

电子竞技运动是一项新兴的竞技娱乐项目,与传统的体育项目相比,在承办组织、竞赛方式、竞赛规则、参与群体等方面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在我国电子竞技的起步阶段,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参赛选手在比赛过程中的作弊问题,参赛选手俱乐部的归属问题,俱乐部运营过程中的一些违规操作问题。然而现有的关于法律法规中缺乏针对电子竞技运动进行管理和监督的内容,各级管理部门和赛事的组织者在处理问题时缺乏有力的法律法规依据,这威胁到电子竞技运动的长远发展。电子竞技运动的良性发展,必然是以规范的职业准则、健全的管理模式为起点,但是政策法规的不健全是国内频频出现选手归属问题、作弊问题以及俱乐部违规操作问题的原因之一。

3 促进电子竞技的商业发展的建议

3.1 利用中国现有优秀管理模式增强中国电子竞技的产业商业化

行业管理是关键。在韩国电子竞技已成为年产值超过40亿美元的产业,折合人民币大约330亿元,而且相关产业链的价值甚至超过了汽车业。但是中国根据现在的国情不可能照搬韩国电子竞技发展模式。这个新兴的行业在中国有太多的方面都不完善,因为我们没有一个完整的行业链,没有找到一个适合中国国情的形式来运作电子竞技,同样电子竞技不是说光有人打就能称之为一个产业。可以参照像韩国、美国等电竞大国一样,有长时间、专业化的商业联赛不断创造利润来支持俱乐部投入和选手的工资的经营模式,并加强在媒体方面的宣传以及增强赞助商对中国电子竞技的信心。从监管、投资、职业化等各个方面做起,主办方在等待政府扶持,选手在等待职业化和公众的理解,而随着电子竞技如火如荼地开展,不久的将来会有所改变。从国外的模式看,施行正确的行业管理无疑是我国电子竞技市场化的必由路径。

3.2 加大我国自主电子竞技项目的研发和人才培养

中国企业应加快开发国产化软件。我国电子竞技软件的国产化程度偏低,造成虽然整个市场红红火火,但多数利润都进了国外开发商的腰包。在人才培育方面,政府相关部门应当尽可能的大力扶持国内自主知识产权,支持民族文化类竞技体育的发展,对国内游戏开发厂商的支持也有利于培养中国自己的游戏开发人才。若长期依靠国外游戏软件作为竞技项目,将不利于国内游戏软件行业发展。从长远来看,自主开发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在产业链中,只有自主开发才能占据主动位置,加快电子竞技软件的国产化进程已刻不容缓。如果政府对电子竞技的发展持认可态度,并有一系列倾斜政策的话,则企业在巨大商机面前自然将大举进入电子竞技体育产业。对于一些电子竞技所通用的基础性技术,可以由企业和国家出资,委托高校和科研单位进行研发。

3.3 加快相关部门完善电子竞技赛事的章程制度

2006年9月,中国国家体育总局出台了《全国电子竞技竞赛管理办法》、《全国电子竞技裁判员管理办法》、《全国电子竞技运动员注册与交流管理办法》、《全国电子竞技运动员积分制度实施办法》和《全国电子竞技竞赛规则》等与电子竞技运动相关的法规。随着电子竞技在中国的逐步推广,电子竞技产业必将进入一个黄金发展期,在此情况下,政府相关部门应颁布一批相应的政策法规对电子竞技比赛的申办、裁判员的选拔、比赛选手年龄的限定进行指导和规范,尽量完善电子竞技运动。企业、电子竞技赛事组织者、电子竞技俱乐部、电子竞技选手以及电子竞技爱好者构成了电子竞技产业的主体,相互之间必将发生错综复杂的联系。体育总局颁布一系列的法规一定程度上规范了电子竞技运动的发展,但是现有的法律法规仍不够全面系统,不能完全满足我国电子竞技运动持续有序发展的需要。因此,政府主管部门应更多地借鉴国外成功的模式,结合我国电子竞技发展过程出现的情况,逐步完善自身的法律法规,指引电子竞技运动健康良性地发展。

3.4 积极改变现阶段人们对电子竞技运动的负面效应方面的认识

在韩国,电子竞技运动员一样受到人们的尊敬,获得了社会的高度认可。韩国的WCG在极其短时间内迅速推广到其他国家,离不开韩国政府对其的大力推动。其中,电视转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由于转播,使更多的人认识了电子竞技,相关的企业才会一掷千金。从韩国WCG运作模式看,WCG通过运作赛事,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已被誉为电子竞技运动中的“奥运会”。

第7篇

[关键词]广西中学生竞技健美操第五届健美操比赛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090061

一、竞技健美操的概念

竞技健美操是在音乐伴奏下,表现连续复杂和高强度动作能力的运动项目, 成套动作必须展示出连续的动作组合,柔韧性、力量与7种基本步伐的使用,并结合难度动作高质量地完美完成[1]。本文通过对广西第五届健美操比赛以来的研究,辩证分析我区中学竞技健美操运动现状及发展趋势,为促进我区中学竞技健美操运动的系统化和科学化发展、加大竞技健美操的普及力度、提高竞技水平、加强后备人才提供参考依据。

二、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广西第五届健美操比赛各中学和中专参赛队教练员、运动员。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国内有关竞技健美操及相关学科理论和内容以及广西第五届健美操比赛秩序册、成绩册等。

(2)调查研究法

对参加广西第五届竞技健美操比赛各运动队的人员、组织、训练等现状,设计发放教练员问卷和运动员问卷。

(3)访谈研究法

对部分专家、领队、教练员、运动员进行访谈,获取信息。

(4)数量统计研究法

运用EXCEL软件(电子表格),对各项技术指针的统计资料以及回收的调查问卷原始资料进行整理和统计学分析,并且结合项目特点及训练实际进行分析。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中学组比赛成绩分析

(1)中学组单人操比赛成绩分析

在本次中学组单人操比赛中,南宁三中、广西幼儿师范学校分别获得了冠军和亚军。从对中学组单人操的整个局势来看,参赛队伍较少,只有两个队伍参加。可以看出,第一,领导重视程度不够,竞技健美操未能普及到各个中学,使大部分中学代表队未能参加比赛。第二,场地器材不足,训练场地是决定一个训练队水平最基本的条件。第三,技术能力达不到要求,不能熟练完成整套动作,高难度动作不能完美完成。

(2)中学组集体项目比赛成绩分析

中学组集体项目包括三人操和轻器械6人操。第一,从表1可以看出南宁三中、广西幼儿师范学校在三人操项目中分别获得了这次比赛的冠军、亚军。但是分值比较低。通过录像分析,可以看到各队在完成套路的时候不能呈现出很好的均衡合理性。第二,在难度动作与其他动作的连接方面,欠缺创造性和连贯性。第三,三人操最注重的就是队形的变化和三人的配合与一致性,从各个队的表现来看,南宁三中显然要比其他两个队好,说明在训练配合等方面比其他队伍要强。

2.广西第五届健美操比赛中学组实力分析

中学组的比赛分为男/女单人、三人、六人项目。这次2/5的比赛是中学组的比赛,各级领导对青少年的培养非常重视,只是竞技健美操在广西中小学的开展并不广泛。第一,从表2可以分析得出获得前几名的比赛单位都集中于首府,而距首府较远的学校成绩并不是十分理想。第二,在师资力量方面,南宁三中有健美操培训基地,这无疑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教练和学生都有很强的技术基础。

3.影响我区竞技健美操运动发展的因素

(1)后备力量的缺乏十分严重

第一,我区竞技健美操后备人才分布不均衡,梯队建设不合理,不利于我区竞技健美操后备人才队伍的建设。第二,竞技健美操后备人才的管理体制不健全和选材等各种不利因素是制约我区竞技健美操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第三,后备运动员缺乏科学系统的训练和场地设施的不完备是导致我区健美操竞技后备人才得不到长足发展的关键因素。第四,竞技健美操后备人才培养中教练员的实践技能、岗位培训和有效激励约束制度与职称评定制度有待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2)师资力量体现出严重不足

目前,广西健美操教练不管是从年龄结构、执教年限、学历结构、专业技术等级、裁判技术等级、指导员运动技术等级方面来看,还是从再教育状况来看,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因此,当前我们应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调查发现,广西健美操教师趋于年轻化,大部分是中青年教师。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健美操传入我区的时间较晚,高校专业化程度不够,中老年教师由于思想观念、接受能力、身体能力等因素的影响,专业技术达不到较高的水平。

(3)对人才培养的模式比较单一

多元化培养模式的运行使我国健美操后备力量源源不断,使其发展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但从调查看,我区成人组竞技健美操人才培养主要为高校模式,运动员起点较低,而青少年培养模式只有基地模式和部分中小学自主培养(包括委托培养)模式在运行,其他培养形式基本属于空白,且高水平选手均集中于首府。培养模式的单一会使我区后备人才储备薄弱,对我区竞技健美操运动的发展是不利的[2]。

4.解决对策与发展

(1)积极普及、推广中小学开设健美操课

虽然健美操在大中专学校开展较为普及,但据调查了解,绝大多数中学、小学尚未开设健美操课程的教学,仅有极少数体校开设有青少年健美操课,并设有大众健身操通级赛,而竞技健美操比赛较少。健美操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强烈的节奏感和广泛的适应性,对场地、器材条件要求也不高,练习起来简便、安全,适合在中小学普及开展健美操项目。望教育、体育职能部门互相联合开办各种教师培训班和各种形式的比赛,加大对青少年健美操的重视、普及、提高,这也是响应国家对青少年加强素质教育的体现。

(2)加强师资培养

体育职能部门应成立健美操专业训练队、对教练员、训练场地、器材建设方面加大建设力度。教练员是科学训练的探索者和实践者,应组建一支能有素质、科学地对青少年进行健美操的培养和训练的队伍,队员由各级俱乐部和中小学进行输送,基层以普及提高相结合为原则。高水平队采用层层选拔和基层形成链条,保证后备人才不脱节,才能更好地发展、提高健美操运动竞技水平。

通过这次健美操比赛,我们得知广西健美操已经朝好的方向发展,我区竞技健美操运动经历了从无到有、逐步发展的过程,目前正处于发展阶段。因此各级体育职能部门及健美操工作者,要加强对青少年健美操的重视及研究,从娃娃抓起,从青少年抓起,加强师资力量建设,才能使我区中学生乃至大学生的健美操竞技水平不断发展、不断进步、不断提高、后继有人、傲立于全国健美操之林。

[参考文献]

[1]唐枫,黄梅.从广西青少年竞技健美操人才培养模式看广西该项运动的发展[J].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1).

第8篇

关键词 竞技体育 后备人才 现状

一、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制约因素

随着我国的社会转型不断深化,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制约我国竞技体育进一步发展的关键问题。当前制约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有:1.培养体制,2.激励机制,3.教育质量,4.运动员和教练员的社会基本保障等。他们研究的结果认为,体教结合是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发展的必然选择,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是离不开教育部门支持的。

二、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研究现状

从建国到现在,我国的竞技体操已取得了快速发展,在世界属于领先的地位,尽管如此,我国当面在竞技体操的理论研究方面非常不足,虽然国内运动员水平已经达到国际水平,但对竞技体操的理论研究还需要研究相关的理论框架,使之具有多样化、制度化、规范化等特征。可想而知,竞技体操的研究尚且如此,对于竞技体操的后备人才的研究就更加稀少了。

在研究竞技体操后备人才的培养模式方面,陈道裕、郑婕和虞重干三位学者以教育与体育相结合的模式入手,他们分析了当前的竞技体育均存在的培养模式:“业余兴趣体育活动中心――专业型体育人才培训基地――省(市)队――国家队(国家二队、国家一队)”等,他们研究的焦点在于阐述当前竞技体操下后备人才的培养经费的不足、文化课程教育的滞后、运动员处理不好文化知识与专业训练之间的矛盾、同时更加关注退役运动员的就业问题,都是当前体育相关管理部门急需解决的问题。如前不久的前全国体操冠军张尚武的沿街乞讨事件,因此,实现体育与教育的有机融合,是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和实现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在研究方面国内体操后备人才现状的过程中,侯云(2006)在论文中阐述了当前我国各省市、东西部地区体操人数培养的失衡现象,文章阐述了我国中、东部地区的体操后备人才远远多于其他地区。针对此,作者也提出了体操后备人才培养需要实现地区均衡,克服某些地区不能全面发展的现象。而均衡主要包括地区均衡和男女人数均衡,不能偏一方,发展另一方。走“双均衡”培养模式,可以改观我国竞技体操现在出现的南盛北衰,东强西弱的不正常现象。杨再淮,俞继英在《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资源与可持续发展》中论述认为,后备人才资源是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首要资源,一个国家的竞技体育事业要想取得进步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后备人才培养是实现体育强国关键之所在,是竞技体育发展的基本规律。

在研究各省、各地区体操现状方面,2005年,王永明研究山西竞技体操的发展现状,主要提出了山西省当时体操的主要任务是加强教练队伍自身的培训和建设,完善相关制度。2005年,欧阳锡禹,郑烨阐述了湖南省竞技体育发展主要有六个主要的影响因素,其包括管理方面的体制、训练相关选材和器材、训练及人员的基本生活及物质保障以及教练员和裁判员自身的素质提升等。在研究陕西省的竞技体操后备人才方面,王立伟2005年研究指出需要加大陕西的科技投入,在思想上加强对竞技体育的认识,从多方面入手,迎接挑战,把握机遇,壮大陕西的竞技体操队伍。

在进行对比综合分析研究竞技体操后备人才研究方面,2005年骆意运用对比分析法,分析了广东、湖南两个竞技体操大省的后备人才培养的相关经验,阐述两者仍然存在的一些不足,得出湖南省在竞技体操的综合实力稍逊广东省。从而提出发展竞技体操还是需要有力的经济发展条件。

郑烨在《我国2008年奥运会竞技体操后备人才现状分析》一文中指出,我国在2008年的奥运会派出的体操人员来看,我国的竞技体操后备资源非常充足,年龄越来越年轻化,其别是男子运动员技术娴熟者众多,而女子后备运动员相对薄弱很多。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学者在研究竞技体操后备人才方面主要停留在基础性的研究,主要涉及到各省、市、自治区各自存在的问题方面,然后针对问题提出一些并不可行的政策导向,实则较为肤浅,尽管如此,这些学者的研究还是对我国竞技体操后备人员的研究体系的构建做出了贡献。但是我国学者从整体对我国竞技体操的发展进行那个长远细致的规划的研究则少之又少,这也是当前学者急需研究的领域。总体而言,我国竞技体操在后备人才的选拔、培养、安置等方面没有具体的政策出台,造成了科研状态欠缺、空白;重实践轻理论的不良现象,这也与我国体育强国的终极目标相悖。因此,在未来的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方式上需要尽快出台一系列的措施,加强竞技体操科研力度,是确保奥运争光计划的顺利实施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 赵建.山东省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8.

第9篇

现代竞技游泳;现状;对策

1 我国现在的游泳运动训练体制分析

在竞技体育的改革和发展过程中,我国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高、中、初三级训练体系,即:优秀运动队为高级,体育运动学校为中级,各级各类少儿体校为初级。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这种单一的体制己不能适应现代竞技体育发展的需要。这种体制的弊端突出表现在体育事业快速发展与国家资金投入不足的矛盾上,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体育竞赛的持续健康发展。针对奥运会的金牌大户游泳运动,由于参赛项目较多,运动员队伍日益壮大,单纯依靠国家拨款己不能满足游泳竞赛的需求。为解决中国竞技游泳发展的问题,我国游泳应从体制创新和机制完善,改变目前单一的训练体制,向多元体制转化,以国家为主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的新格局发展。

2 竞技游泳运动训练方法的现状分析

我国竞技游泳训练在几十年的历程中积累了大量经验,探索出适合自己的训练方法和体系非常重要。影响我国竞技游泳的因素主要是技术训练方法陈旧;力量训练比例不足;训练过程缺乏平稳性,影响了训练的整体效果。从侧面反映出我国在游泳的训练方法方面认识的落后。

(1)技术训练。调查发现,我国竞技游泳由于技术性训练不足,训练的方法和手段陈旧单一,使我国游泳训练的技术水平发展停滞不前。现代运动训练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特点是训练方法、手段和训练方式越来越多样化。熟悉掌握这些方法、手段,并且能结合训练实际及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合理地运用,才有可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水上力量训练。力量素质的提高是游泳训练的基础和前提。同时,有计划地进行力量训练,不仅能促进训练效果,而且能有效地减少运动创伤的发生。

(3)训练稳定性。良好的训练稳定能力是运动员竞技能力发挥的基础。运动员训练成绩的高低,训练的稳定性也随之波动。具备良好的训练稳定能力已经成为运动员发挥竞技能力的重要保证。资料显示,我国在同一泳式上远远低于国外的负荷水平,反映出我国缺乏训练的稳定性的研究,在今后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4)训练监控。对游泳运动训练的全过程实行最佳的监测和控制,是提高游泳训练科学化程度的重要保障。据资料显示,由于教练员之间缺乏交流与配合,科研与训练结合不紧以及科研人员不足,影响我国大多数优秀游泳运动员整体训练的效果。近年来我国竞技体育训练过程的科学化程度虽在不断提高,但从总体上看,我国的体育科研力量还比较薄弱。今后应该对运动训练的全过程实行最佳监测和控制,使训练过程更为科学化。

(5)训练周期。为了使运动员能够在每年的重大比赛中形成最佳竞技状态,运动员全年的训练是由教练员围绕当年比赛的次数,精心做出周期训练计划。根据每一个阶段,进行训练分期。目前国外全年训练分期逐步减少,很多国家都“赛练结合”,将比赛作为训练内容。我国在年度竞赛次数上明显少于国外,但训练分期还采用原始模式,这不利于我国优秀游泳运动员竞赛能力的发展,也使得比赛成绩波动较大。

3 提高竞技游泳水平的对策

(1)注重科研,加强科学化训练水平。21世纪,体育赛场上的竞争已经变相转为体育科研人员实力上的较量,现代竞技游泳的训练,更注重科学化与高科技的应用。目前我国在科学化训练方面仍采用运动训练中的基础方法:如重复训练法、持续训练法、比赛训练法等;同时在理论与方法研究方面还存在脱离实践、创新程度较低等问题,这些都暴露出我国在科学化训练方面的研究不足,因此要加大科学训练的力度。

①加强科研人员的培养。科技竞争靠人才,科研人员的不足将很大程度上降低竞争整体的实力,直接影响游泳运动项目的发展。加速科研人才的培养,完善梯队建设,造就一支高水平的、结构合理的科研队伍是提高我国竞技游泳项目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②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增强科研人员之间的交流。“请进来”就是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人才,提高我国游泳竞技水平;“走出去”就是利用我们自己的优势,让更多的中国运动员到外国进行训练,在训练方法上更新理念,在竞技的理念上进一步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③要建立可供科学研究的多功能训练基地。现代运动训练离不开科学的研究,我们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建立集科研、训练、检测、恢复、分析等多功能训练中心,更多地运用体育高科技,加大对科研的投入。重点培养和选拔青少年游泳运动员,

(2)大力发展后备力量。后备力量较为薄弱是我国竞技游泳不可回避的现实。根据我国目前的状况,应进一步扩大人才培养的规模,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具体要抓好以下两个方面: ①加大后备人才培养力度,延长运动员的运动寿命。延长运动寿命,运动员的运动生涯也将大幅度提高。因此,要运用科学性、系统性的训练手段,在保证运动员健康发展的情况下,延长运动员的运动寿命,同时紧抓尖子运动员的思想工作,充分挖掘运动员的内在潜力,使他们能继续保持现有竞技水平。②扩大游泳运动普及面,实现游泳项目持续发展。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协调发展是我国体育发展的战略思想,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针对我国竞技游泳后备力量人才不足的现象,扩大普及面可以提高游泳人数基础,充实游泳后备力量。借鉴国外的竞赛体制,充分发挥竞赛的杠杆作用。

(3)提高教练员和运动员的综合素质。教练员的素质是直接影响运动员成才的关键要素。在我国,几乎都是运动员退役后直接从事教练员职业,在实际能力和理论水平之间还存在着差距。如今,教练员已由过去的经验式训练转变为科学化训练,教练员除了应掌握的专项技术水平外,还应采用多种方式,组织定期或不定期的培训、进修、经验交流会等活动,探讨存在的问题。促进科学化训练的更好发展,全面提高教练员的综合素质水平。

结束语

只有从科研投入、体制改革、训练方法创新、教练员与运动员素质的提高、后备力量的培养多方面施加齐力,多位一体综合出击,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竞技游泳的现状,提高竞技游泳的水平。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 竞技体育;异化;影响因素

在人类历史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社会的物质文化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是检验社会进步性的标尺。因而,竞技体育作为一种社会产物,其发展的过程需要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共同构建。尤其是在揭示竞技体育的本质时,更要重视体育和物质需求、文化需求两方面的关系。当下,竞技体育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黑哨、假球、拜金等异化现象的频繁出现,使人们开始怀疑竞技体育的公平性。无论是体育的何种异化,它都需要通过社会来直接体现。同理,异化现象的出现也需要社会因素对它的反作用。所以,只有通过社会中的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对竞技体育异化作用的分析,才能找出解决异化现象的症结,从而消除竞技体育的异化现象。

一、政治因素

在很多国家,大部分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受:竞技体育和国家荣誉总是连在一起。特别是在大型国际比赛中,这种以国家为核心的集体主义、民族主义、爱国主义情绪特别强烈,所以经常有人通过这样的一种方式来表达对自己祖国的热爱。在全球化的大环境下,竞技体育也被各个国家视为提高国际声誉和地位的重要政治舞台。当然,体育和政治的结合并不总是能产生积极结果。在现代社会,我们也遇到了不少由体育带来的政治问题,比如国家、民族、地区由于体育比赛所产生的冲突。竞技体育被政治操控的事件也时有发生,这些几乎在每届奥运会都会发生,如,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入奥委会,我国台湾地区拒绝参加奥运会;1984年,前苏联、原民主德国、波兰等国拒绝参加洛杉矶奥运会,以示对前一届奥运会的报复等。另外,随着竞技体育的水平成为体现国家综合实力的一种形式,政府为了荣誉频繁参与运动员的招募工作。而上述这些问题都是因为对竞技体育的本质进行“改造”后,所产生的政治领域内的异化现象。因此,政治除了是一种使竞技运动进步的力量外,也是一种使竞技运动产生异化的一个根源。故竞技体育若想平稳发展,政治因素是不可以被忽视的。

奥运会的盛行对竞技体育的加速发展有着巨大的贡献。每四年一届的奥运盛事牵动着亿万人民的心。无论是运动员的摩拳擦掌,还是观众的加油呐喊都无不展现着国家的凝聚力,民族的凝聚力。虽然这里有竞争,有碰撞,有言语上的冲突,但是终归是在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平台上对抗。然而,在每一届的赛事中,我们都会看到不愿意看到的事情。特别是当这些火药味掺入政治色彩,就会变得格外突出。国家因为政治上的不和谐来抵制奥运会的举办,或者不派遣代表团进行参赛的例子在奥运历史上并非少数。这些示威的国家牺牲赛事的举办无非是希望达到政治上的控制与抗议,可是却无情的剥夺了大众对于竞技体育的追求与热爱。在没有战争的世界里,只有竞技体育是能够准确的满足人们对竞争意识、国家荣誉和凝聚力的最有效、最直接的心理欲望,但是政治斗争的卷入无情的扩大了人们与竞技体育的关系,扭曲了人对体育本身的心理反应,从而阻碍了竞技体育的发展,并将使其沦为牺牲品。

在政治外交的历史上,竞技体育的作用也是不可磨灭的。很多国家通过竞技体育的手段来建立政府间的友谊,成为了不少佳话。一般来讲,通过体育的方式来建立友谊是通过宽松的环境下使彼此产生好感的有效途径。例如:中国的“乒乓外交”、 伊朗的“摔跤外交”和古巴的“棒球外交”等等。然而,任何事物都具有其两面性。很多国家同样利用竞技体育所搭建的平台进行抗议与藐视,使竞技体育的公正形象、平等形象受到严重的破坏。

二、经济因素

当下,经济的发展水平直接反映了国家的综合实力。各个国家都必须通过经济的检验来确定未来的发展路线。从这一点不难看出,以经济为主线的软实力竞争已经成为时下国家之间比拼的重要依据,社会的发展趋势亦离不开经济的推动。体育作为社会中的产物,其发展轨迹早已通过经济发展的水平来保持,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国民生产总值、国民平均收入等经济基本指标已然成为体育运动发展的先决条件。根据奥运会等重大赛事的参赛人员和获奖人员的名单来看,占据绝大部分的是美国,俄罗斯,西方等经济较发达地区。不过,是不是所有发达地区的奖牌都是通过正当途径获得的呢?试想一下,相对于经济发展较落后的国家来说,他们需要的是什么?对于一个连基本温饱问题都无法解决的人来说,梦想、国家荣誉又意味着什么呢?所以,很多落后地区的优秀运动员为了实现自己更高品质的生活改变了自己的国籍。比如:代表美国篮球队出场的非洲籍运动员。也许这样可以使更多的运动员实现自己的梦想,但是这样的虚假竞争却抹杀了竞技体育的本真。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娱乐元素的不断深入使大众的口味越来越浓。商机的浮现让众多商家纷纷加大了投入力度,竞技体育市场空前繁荣。每一项重大赛事的比赛都需要有赞助商冠名,每一项体育产业的发展背后更需要无数财团的支持。在娱乐至上的社会里,接受竞技体育融入生活的人们,也习惯性的认可了商业化的包装。当然,竞技体育事业能有如此蓬勃的发展,与商业运作密不可分。在中国足球联赛中,恒大集团的融入恰好说明了这一点。利用金钱效应,高价笼络球星,使球星效应盘活市场,既增加了集团的关注度,挽救了中国足球的市场,又可以使高水平球星对年轻的球员传授实战经验。似乎这样的想法足够完美。起初,在球迷的心里,把恒大当成是中国足球的救世主。在金钱的驱使下,球星的感召下,更多的球迷开始向球场走去,足球市场相比于之前的确是持回升状态。可是,国家足球水平不但没有看到进步,反而可能在某些技战术环节还不如从前。这是为何?巨星加盟的球队很容易患上巨星依赖症,这也是巨星带来效应的一部分,在球的分配与转移上也会存在一边倒的情况,这本身和提倡重在参与的竞技体育运动的发展是不一致的。在联赛中,由于恒大引入了大量国家队球员和外籍球星,联赛的对抗成色明显减少了许多,甚至“联赛没有打,冠军已确定”的消息早已让其他球队放弃了对荣誉和第一的争夺。在国家队里,队员们习惯了让更大牌的外籍球员来支配球权,所以遇到困难时,“人人不敢踢,人人不会踢”的现象就成为失败的主要原因。类似这样的问题在近两年的中国篮球联赛中也屡见不鲜。在竞技体育的赛事中,奥运会无疑是世界瞩目的焦点。尤其是加大广告植入的力度后,其成熟的商业运作模式使比赛更具观赏性。还有,竞技运动中的“过度”商业化操作可以直接导致“金牌”增值。运动员、教练员备战竞技运动的动机也随之发生变化,这样的金钱诱惑便成了异化现象产生的最直接动力。

三、文化因素

在竞技体育的发展初期,人们普遍并不了解其本质。直到顾拜旦在创办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时,才真正揭示了竞技体育的存在意义与价值。和平友谊的宗旨;以人为本,大众参与的体育实质;更高、更快、更强的进取精神;公平、公正、公开的法治原则,这四个要素构成了竞技体育的核心内容。可以说,这样的价值取向不仅仅是对竞技体育本身,对社会的现实意义都具有一定的教育性。但是,由于文化教育本身的自主性和社会的区域性差异,受教育程度无法同步或者一致。从目前统计的信息看,受教育的覆盖面积相比整个社会相差甚远。特别是一些较落后地区,教育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使他们对社会上的很多认知存在着错位和偏差。若不及时根除思想上的误区,异化现象将长久存活于社会中。当然,不同的教育背后,所体现的体育价值也会产生不同的化学效应。在农村,体育被认为是劳动,所以在农民眼里,体育被劳动化;在部队,体育被认为是用于支撑作战时的体能训练,所以在士兵眼里,体育被军事化;在生化试验中,体育被认定为用于了解人体运动构造的学科,所以在生物学家眼里,体育被生物化。因此,文化教育的区域性使得竞技体育本质的传播受到空前的挑战。

随着竞技体育发展的速度不断加快,体育越来越离不开文化传媒的传播。特别是对于大型比赛的相关报道,媒体可以从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不同渠道对赛事进行全方位跟踪直播。特别是人们不用去现场观看就能拿到最新的体育信息。这不仅使人们对于体育运动的了解更加方便,而且通过在网络上对资料的收集更加清晰的了解赛场以外的所有运动信息。地球因为传媒的发达已变得越来越小。然而,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若是对于竞技体育、观众、媒体三者间的关系处理不当,竞技体育的理念也无法通过媒体准确传达给观众。像运动员通过媒体炒作自己,增加自己的知名度。媒体通过对运动员私生活的报道来增加收视率。渐渐地,人们的视线会从赛场中转向赛场外的报道,并彻底将人们对竞技体育本身的兴趣降至为零。当然,还有部分媒体,对赛场不公现象渲染的主色调有问题,让观众在看完该报道后对竞技体育的正面发展产生怀疑。更有甚者,利用夸张的语言,对竞技赛场进行了不实的报道。

四、结语

竞技体育异化是一定社会发展阶段的必然现象,竞技体育异化一直深受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三种因素影响。特别是在异化的过程中,三种因素的介入使得竞技体育异化的形式呈现多样性、变化性和复杂性。因此,在当前历史条件下探寻超越或扬弃竞技体育异化的路径,只能有限消解不能完全克服。即对生存空间的探讨,有助于从微观、学术层面上更清晰的去分析竞技体育异化。

【参考文献】

[1] 周爱光竞技体育运动中竞争与异化原因的探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9.2.

[2] 卢元镇 竞技体育的强化、异化与软化[J].体育文史,2001.4.

[3] 庞建民 对竞技体育中异化现象的分析与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7.1.23.

[4] 曹卫.人文体育观渐入―现代体育异化的反思[J].体育学刊,2003.7.25.

[5] 周爱光 现代竞技运动中异化现象的类型分析[J].体育学刊,2000.9.25.

第11篇

【关键词】高校 电子竞技课程 SWOT分析

1 前言

电子竞技运动(E-sport)起源于单机版游戏,最早是人机(计算机)对战的电子游戏。但随着信息技术、数字技术和网络游戏的不断发展,电子游戏已不再是简单的人机对抗,而逐步发展成为具有现代竞技体育内涵与精神的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电子网络博弈运动,这项运动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已成为最有发展前景的竞技体育项目之一,而且受到越来越多人民的参与和喜爱。2003年11月18日,国家体育总局正式宣布:电子竞技运动成为中国第99个体育运动项目。在高校开展电子竞技课程,对规范电子竞技市场、促进电子竞技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和高校学生就业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2 电子竞技运动概念及其在高校的可行性

2.1电子竞技概念

国家体育总局对电子竞技的定义是:利用信息技术为核心的软硬件作为器械进行的、在体育规则下实现的人与人之间的对抗性运动。

2.2高校开设电子竞技课程的可行性

湖北省体育局局长肖爱山认为:“高校引入电子竞技,开办电子竞技专业完全有可能。”随着电子竞技的发展,俱乐部、IT 业和高校都可以培养电子竞技人才或相关人员。电子竞技是体育产业的一个组成部分,从事电子竞技,硬件上需要网络的支持,这些东西的购买、构建等都是需要一定的资金或者技术支持的,这说明电子竞技项目能够带来很大的经济效应,并带动体育产业产值的增长,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还可以引导更多的在校大学生不再沉迷于网络游戏,对电子竞技和网络游戏的健康、规范、合理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和帮助。

3 高校开设电子竞技课程可行性的SWOT分析

3.1优势(strength)

3.

1.1国家制度有利于电子竞技课程的开展

国家体育总局2003年把电子竞技纳入体育比赛和体育产业的管理轨道。并于2004年4月开始举办国家级的“中国电子竞技运动会”。这是个体制和赛制创新的运动会,选定目前我国主流的电子竞技运动项目,以正规体育比赛的模式进行,可见国家对电子竞技运动的发展相当重视,同时为电子竞技课程的开展提供了政策支持。

3.

1.2高校具备开展电子竞技课程的硬件设施

高等院校作为教学和科研单位,拥有专门从事体育教学和科研的师资队伍,有利于电子竞技课程在高校的开展,并能够对其发展进行引导和加以规范。其次,高校拥有较先进完善的教学和科研设施,完全具备开展电子竞技运动课程的物质条件。再次,在校大学生大都具备较为丰富的电脑软硬件知识。比较完善的计算机与网络设备以及相对较多的业余时间和充沛的精力,这些是参与电子竞技的一些必要条件。

3.

1.3高校具备开展电子竞技课程的软件

在我国已有超过4000万的竞技游戏玩家,而且95%的网络竞技游戏爱好者年龄在16到30岁之间,并且大多是在校大学生,可以说在校大学生是电子竞技的主要群体。随着个人电脑的不断普及和电子竞技运动的进一步发展,电子竞项目技在高校将拥有更多的爱好者和参与者。 转贴于

3.2劣势(weakness)

3.2.1社会对电子竞技的偏见

在现实中,社会舆论有意无意地给人们灌输电子竞技有害论。一些媒体大量报道某些学生沉溺于游戏之中不能自拔,荒废青春和学业的事件,使电子竞技成为“人人喊打”的“电子海洛因”。社会舆论的巨大压力使得电子竞技面临严峻的生存压力。电子竞技比赛的电视转播禁令可谓当前社会歧视中国电子竞技产业的典型。

3.2.2亟需知识产权支撑

由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适合电子竞技的游戏出版物匮乏,我国的电子竞技项目大部分是引进国外的产品,主要包括反恐精英、极品飞车、FIFA、魔兽等等,而具有我国民族特色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非常少。

3.2.3现有电子竞技专业的师资力量极为薄弱

现有电子竞技专业的师资力量极为薄弱,现有大专院校教师极少数接触过电子竞技,甚至不了解电子竞技为何物,所以大多院校的师资力量不能满足该专业的需求。

3.3机会(opportunity)

3.3.1电子竞技产业化的发展

在国外,电子竞技体育产业在韩国已经成为国家的支柱产业,并被列为韩国三项最大体育竞技之一(足球、围棋、电子竞技),年产值相当于40亿元人民币。据北美最大的娱乐软件商会组织IDSA统计:2001-2004年全球电子竞技产业年均成长率持续高达15%,2003年北美电子竞技产值为100亿美元,2004年欧美的总产值达到490亿美元。

3.3.2电子竞技专业人才需求

高校开设电子竞技课程能够解决电子竞技运动的快速发展与电子竞技人才匮乏之间的矛盾,电子竞技已经在中国发展近6年了,但其专业人才还是非常匮乏的,目前国内职业运动员、职业教练员、裁判员、市场营销及管理人员、相关平台及软件开发人员培养的体系还很不完善,这就给高校专业课程开设提供了巨大机会。

3.4威胁(threat)人们对电子竞技认识亟待消除误解。不少人把电子竞技等同为网络游戏,而网络游戏对青少年的诸多负面影响,使电子竞技赛事及行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响。国家体育总局体科所首席专家、奥林匹克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任海曾对电子竞技有过颇为残酷的定义,他认为,电子竞技不是体育项目,因为它缺乏肢体运动。

4 结论

4.1当前多数高校已经具备开展电子竞技课程的软硬件设施,一方面拥有广泛的参与群体,另一方面具备开展这个课程的环境设施。

4.2广泛的就业前景为电子竞技课程的开展提供了保障,社会上需要各行各业的人才,高校就是培养人才的主要场所,因此开展电子竞技课程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4.3电子竞技课程走入高校需加以正确的引导,使其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从而符合时展的趋势。

参考文献:

[1]王永生.高校电子竞技商业化探讨.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5,4.

第12篇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核心竞争力 办学思路

美国著名管理学者普拉哈德和哈默尔在1990年提出了核心竞争力的概念,他们认为,随着世界的发展变化,竞争加剧,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强,企业的成功不再归功于短暂的或偶然的产品开发或灵机一动的市场战略,而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外在表现。按照他们给出的定义,核心竞争力是能使公司为客户带来特殊利益的一种独有技能或技术。学校核心竞争力是学校长期形成的、涵于组织内质中的、学校独具的、支撑学校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竞争优势,是使学校在长时间的竞争环境中取得主动权的核心能力。本文借鉴管理学理论和模型构建和分析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为高职院校办学和发展开阔思路。

1 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

(1)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职业教育概念的核心要素包括“职业”、“技术”和“教育”。职业是指个人在社会中所从事的并以其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职业是职业教育产生与发展的客观基础,职业的发展变化决定了职业教育结构的变化以及职业教育内容、课程体系的调整和教育质量评价标准的变化。技术是指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与技能,包括经验技术和理论技术。技术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原动力,职业教育随着技术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教育是启发智慧、教化国民、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职业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一部分,是教育的一个类型,具有教育的一切属性。高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类型中的教育高级层次,是高等教育层次中的职业教育类型。

从教育的本质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这个哲学命题出发,可得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类型划分的基本依据,再由高职教育培养人的类型,即可得出其本质特征。培养什么人与培养目标有较大关联度,但两者并不相等。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是培养技术型人才。教育的性质是由其培养人才的性质决定的,不同的教育形式最根本差别就在于其培养人才的差异性。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教育通过人才培养促进社会发展,同时实现个体的社会化。

(2)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与事业单位的核心竞争力的表述不是完全一样的,但它的内在实质是一样的。高职院校要在激烈的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就必须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竞争力。高职院校竞争力是指由自身资源和能力提升而成的,并能在持续竞争中保持竞争优势的能力。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是高职院校独有的、长期形成并融入学院内质中支撑学院竞争优势,使学院在竞争中取得可持续生存与发展的能力系统。核心竞争力就是一所学校的理念、文化、制度、学科等体系有机结合而成的系统,就是不断发展演进的学院办学特色。办学特色的灵魂是具有适应国家、社会发展的教育思想与办学理念,其表现为一所学校与众不同的校风、学风、师资水平、学科专业、制度规范、教学与研究方式,其目标是以服务社会发展为宗旨,创造领先的科研成果,培养出与众不同的有丰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2 核心竞争力的理论模型

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提出竞争五种力量模型,波特认为,决定企业盈利能力的首要和根本因素是产业的吸引力,企业所在行业领域是企业环境的最关键部分。行业结构强烈地影响着竞争规则的确立以及可供企业选择的竞争战略,而竞争战略一定是源于对决定行业吸引力的竞争规律的深刻理解。竞争战略的最终目标是运用这些规律或根据企业的利益来理想地加以改变。

波特竞争五力模型将大量不同的因素汇集在一个简便的模型中,以此分析一个行业的基本竞争态势。五种力量模型确定了竞争的五种主要来源,即供应商和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潜在进入者的威胁,替代品的威胁,以及与同一行业中其他公司间的竞争。一种可行战略的提出首先应该包括确认并评价这五种力量,不同力量的特性和重要性因行业和公司的不同而变化(如图1所示),其中,新进入者的威胁是指新竞争者的加入必然会打破市场平衡,引发现有竞争者的竞争反应,也就不可避免地需要调入新的资源用于竞争,因此使收益降低。替代品的威胁是指市场上可替代自身产品和服务的存在,意味着自身的产品和服务的价格将会受到限制。买方的讨价还价能力是指如果买方拥有讨价还价能力,他们一定会利用它。这会减少自身的利润,其结果是影响收益率。供给方的讨价还价能力是指与买方相反,供方会设法提高价格,其结果同样会影响自身的收益率。现有竞争者的竞争能力是指竞争会导致对市场营销,研究与开发的投入或降价,结果同样会减少你的利润。

运用管理学企业竞争力分析模型解决教育问题:第一,分析反映重要因素对学院竞争力的影响以及因素间的相互关系;第二,分析反映学院与竞争对手所处的状态以及状态的转化;第三,帮助分析者找出处理关键因素的办法和引导状态转移的途径。引用企业竞争结构分析模型,从而使学校管理者可以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分析学校竞争结构和竞争状况,以达到分析确定压力中哪个是影响学院成败的关键因素;并及时采取行动的目的。

新的竞争者进入,替代品的威胁,客户的议价能力,供应商的议价能力,以及现有竞争对手之间的竞争是企业五种竞争力,这五种基本竞争力量的状况及综合强度,决定着行业的竞争激烈程度,从而决定着行业中最终的获利潜力以及资本向本行业的流向程度。学校有哪些竞争力,这些竞争力又如何影响着学校生存和发展。

3 构建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

由大系统论可知,“所谓核心是能量最密集的部分,它是持续的优势中心的能量形态,是整个态势运动的重心所在 在核心部分集中了系统大部分的能量(以及质量)。”因此,这个部分的运动对于这个系统的运动具有决定性影响,它形成了一定时间内系统运动的枢纽。核心竞争力正是在生产力态势流、管理力态势流和文化力态势流的运动、集结过程中形成的,或者说是生产力、管理力、文化力所蕴积的能量的一个有机协调的凝结过程。态势流的核心可以随着运动的推移而推移,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不等于系统结构上相对稳定的中枢,后者具有结构上较为长期的稳定性,而态势流的核心则是由运动的态势所决定的。所以,高校核心竞争力也是动态变化的,必须对高校核心竞争力进行持续保护、提升、创新和运用。

管理学理论研究企业竞争力的分析,其竞争威胁主要是来自外部。学校的生存与发展有来自学校外部的因素,更主要的是学校的内因。本文的重点是借助与企业竞争理论的模式,研究学校内部因素对学校竞争力的影响。以学校生产力为基础,学校文化力为核心,学校管理力为重点的“三力”,构成了学校核心竞争力。这三种力的构成是有机的组合,相互关联和影响,构建了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

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要体现出学校的核心价值,其主要特征:第一,会为学校带来长远的发展空间,体现出它的战略价值。如学校发展要素,数量、规模、办学条件、师资队伍建设、对外环境适应力、组织结构优化、质量和效益的提高。第二,它是本校独有的,不易被模仿的。价值观、办学理念不是能在短时期所能模仿的。不易模仿并不等于永远不能被竞争对手模仿和超越,学校必须对核心竞争力不断创新、发展和培育。第三,它是一种基础性的能力,是其他各种能力的统领,可使学校向更有生命力的方向发展。第四,优与竞争对手的核心竞争力是经过学校整合的能力,从外显是局部的,而内在是各种能力的集合。

提高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途径应从提高学校生产力、管理力、文化力入手。而学校决定“三力”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因素具体表现为:首先,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在生产(工作)第一线的应用性人才上,对教师专业应用能力要求高,加强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建设可提高学校生产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是一所高职院校专业教学改革的目标与核心问题。以主动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枝术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职业技术领域和岗位群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制定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培养方案;突出实践教学环节,重新构建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素质教学体系。切入点从专业设置与建设做起。其次,学校管理团队的综合素质及其合力是形成管理竞争力的要素。高职院校领导人的综合素质及其人格是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没有一个好领导人,没有一个起核心、骨干作用的好带头人,就不可能形成凝聚力,就不可能把学校管理好。管理团队的素质的重要体现是形成合力,各级管理者只有形成合力,才能形成真正的学校管理团队,才能形成竞争力。再次,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是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在追求质量,特色、品牌、创新、发展达到具核心竞争力特色目标的保障。而这些都来自于全新的教育理念,一所学校的教育理念反映了该校对学校教育、管理活动中价值关系的认识程度,引领着学校的办学方向,是学校核心竞争力哲学层面的凝练。

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最终体现在学校的办学特色。高职院校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其生命力在于其办学特色和办学质量。有效地把握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具体内涵,就能针对现实的环境和学校自身的特点正确定位学校发展目标,形成自己独特的发展模式、增强高职院校办学的活力和竞争力。外部环境的威胁对高职院校生存与发展同样产生巨大的影响,但最终高职院校生存与发展还得靠自身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和金生.企业战略管理[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10. 3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