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公路地质灾害防治

公路地质灾害防治

时间:2023-10-11 10:12:5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公路地质灾害防治,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公路地质灾害防治

第1篇

关键词: 山区公路;工程地质;灾害;防治

中图分类号:X7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经济实力的逐渐提高,公路工程作为基础设施工程有着迅速的发展,由于不同地区的地质情况存在很大的不同,公路工程的跨度很大,特别是在山区修建公路时,不可避免的遇到各种地质灾害,严重威胁着人们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山区公路的地质安全的问题已日趋成为山区公路建设的核心问题。交通部也出台了相关政策,减小山区公路地质灾害发生的概率,降低其危害性,保障山区公路的正常通行。为了更好的分析山区公路地质危害的发生原因,对地质灾害种类及特点进行分析是十分有必要的。

1 山区公路地质灾害的主要种类及特点

1. 1 滑坡灾害。山体滑坡是山区公路地质灾害的中比较常见的。一般情况下,当山体在外界因素下,如长期阴雨天气等,某区域的山坡岩石及土壤在自重大于其自身的摩擦力时,沿着山体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就是滑坡。滑坡移动的速率刚开始比较小,后期则比较大,小规模的滑坡容易造成了公路的严重阻塞,影响山区公路的通行,大范围的滑坡则有可能淹没附近的村庄,冲毁公路及附属设施,具有很大的危害性。滑坡地质特点存在差异性,可以分为堆积层滑坡、膨胀土滑坡、及基岩滑坡。

(1)堆积层滑坡发生多为浅层性滑坡,发生滑动的山体主要是堆积的砂土、碎石,土质结构不密实,透水性强,大多发生在山谷区域。,

(2)膨胀土滑坡,顾名思义,发生滑动的主体为膨胀土。膨胀土具有渗透能力差、干缩现象明显的特点,主要是在外界水侵入后造成力学性能指标失稳,进而造成滑动,其主要发生在丘陵地带,且滑动速度较缓慢,易于发现征兆。

( 3) 基岩滑坡灾害的主体为泥岩、板岩、页岩、片麻岩等基岩。其地质性质松散、结构面多变,因此基岩滑坡突发性强,发生的规模较之前两个也相对较大,造成的危害最为严重。

1.2泥石流灾害。泥石流是在山区暴雨过后,流水夹裹着大量泥沙、石块所形成的洪流,其密度较大,爆发性强,破坏力很大,严重威胁着山区公路的安全。

1.3崩塌灾害。崩塌灾害多出现在地形陡峭的山坡及路堑边坡上,山坡突出的大型石块,受到重力的作用发生坍塌,崩落,冲击公路。这也是山区地质灾害中常见的一种。

1.4 沉陷灾害。黄土湿陷在沉陷灾害中最为常见,黄土具有土质疏松、分布均匀的工程特性。当公路工程穿越黄土区域时,路基则主要为黄土。其中湿陷性黄土严重影响公路路基的质量,特备是在雨水的作用下,更加剧了路基的危害性。容易造成路面出现网状裂缝、甚至导致边坡失稳、道路毁坏等危害。

2 山区公路不良地质处治措施

2.1 滑坡病害处治措施。滑坡的治理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进行:(1)路线设计的合理性。在设计阶段,就必须对各种方案进行评估,分别实地考察,尽量避开潜在的滑坡灾害发生区;(2)对于不能避开的滑坡潜在发生区,要对该地区的实地情况进行勘察,采取有效措施去干预滑坡的形成,最大限度的保护好公路施工以及公路运行的安全;(3)对滑坡治理过程中必须实时监控,采取合理的应急机制,要保证机械设备可以第一时间的到达。此外,滑坡治理还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技术工作:注浆加固、排水注土、抗滑墙、卸载清方以及反压等。

3 如何预防和治理山区公路所发生的地质灾害

3.1 设计阶段。设计作为质量好坏的源头阶段一定要做好,首先应该根据地质情况,遵循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在山区等自然灾害多发区更应该充分重视,将自然灾害对公路影响程度降到最低。前期的勘察工作是一个细活,千万不能马虎大意,如果对地质条件没有充分理清,不仅会浪费大量的资金,而且也会延长工期,公路走线的设计应该充分考虑不良地质现象以及地形等因素,在原有的设计方案基础上,必须加大施工线段的现场勘查力度,额外制定出更多的方案,对不同方案进行多次对比优化,确保地质灾害对公路影响程度最小,最终选出对工程建设最有利的方案。公路路线设计中可能碰到恶劣的地段,这里常有的地质灾害主要有:沼泽、常年冻土、沙漠、泥石流多发、滑坡、软土等,对于这些地区,在设计取线时就应该尽量避开,施工图应该建立在对地质状况充分了解的基础上,确保方案的可行性。

3.2 实行综合勘察的方法,探索有关地质问题。对于公路路线无法避开的自然灾害多发的路段,我们要综合勘察,采用多种工程方法,比如:钻探、调查、土质评估以及挖井等,以此来获得此路段更为详细的信息,根据施工准则以及地质勘察理论,把地质灾害对公路建设的危害程度进行充分评估,为工程后续的进行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

3.3 特殊地段,应该采取多重措施。要对特殊地段的地质情况有充分的了解,对不同的滑坡设置不同的治理方法,比如抗滑墙、注浆加固、清方卸载等,然而有些地段的滑坡问题,不仅要用到上面的一种方法,有时我们要综合运用上面的几种方法来制定出最为合理的方案,减少工程成本。

3.4 排水工作务必要重视起来 很多滑坡的形成都是水的积累导致土质松软的结果,因此,必须加大排水力度,从源头切断滑坡发生的可能性。现在关于排水的主流思想是综合排水,就是要对地表水以及地下水的排放同时进行。地表排水通常是让地表变得平实、无缝,以此来截断坡面径流,此外还可以设置截水沟或者树枝状的交叉排水系统;对于地下水,我们治理的思路主要是如何有效的降低地下水位,目前可以采用的主要方法有挖盲沟、让排水孔变的倾斜以此加长排水路线长度等,尽量的减少滑坡下面的地下水储存,以此提高滑坡的稳定性。

3.5 提高做好地质工作的意识。岩土工程是一个复杂的学科,地质工作首先要对岩土内部的物质情况有深刻的理解,因为岩土体内部的界面分布是不连续的,我们可以把完整的岩土看成成分各异的异质体,这些异质体之间的应力传递路线是及其复杂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岩土工程其实是一门非线性的综合学科。岩土体内部各单元之间的结构关系的分析需要多学科进行协调优化,这并不是一个土力学或者岩石力学等单一学科可以完成的任务。地质灾害的出现受多方面的诱发,目前我们分析岩土工程,很大程度上要凭借以前的经验,只能做定性的分析。一旦出现了地质灾害,比如滑坡、泥石流等,这时我们就可以对现场进行勘察,获取较多的数据,以此来进行定量分析。然而这仅仅是一种事后的措施,目前对于地质灾害的预防和预测机制,还是非常不完善的。假如公路沿线如果有一个高坡,此高坡很多年没有出现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对其进行分析难度较大,通常我们都要经过一系列的勘察,确定地质力学的应力应变干涉模型,然后计算高坡的稳定性,然而这些计算其实都是很不精确的,比如我们的计算约束条件仅仅是边坡,不能计算真正的边界在哪里,最终给出的结果适用性也是非常狭隘。即使经过充分的勘察,分析工作也是非常到位,施工过程也是严格按照标准来进行,一些地质灾害还是会难以避免的出现,究其原因,因为理论计算的时候默认的边界条件是最终的边坡,没有考虑开挖过程中出现的临时边坡情况,因此,并不能保证施工过程中,任意边坡的稳定性都不会发生变化。因此,一个优秀的岩土工程师,应该根据施工过程,对各种边坡条件进行分析计算,一旦出现不稳定的现象,务必临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补救,确保边坡可以顺利开挖。

3.6 对不良地质活动务必做好实时监测 当滑坡、泥石流等现象发生后,有关部门要第一时间对该路段进行清理,还应该将该路段作为重点监测对象,定期检查该区域的地质情况,避免地质灾害对公路的再次侵害。综上所述,山区公路的建设好坏直接决定于山区公路地质灾害问题的处理能力,虽然地质灾害的预防非常困难,处理方法也没有一个固定的套路,但是只要我们能够采取严谨的态度,真正做好地质勘查工作,对方案不断优化,严格按照标准规范施工,总结经验,促进山区公路建设取得更好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道路,地质,地质灾害

一、道路地质灾害类型分析

1.山体崩塌与滑坡

崩塌是指陡峻斜坡上的块状岩土体高速倾倒、翻滚、坠落于坡脚现象,其特点是垂直位移分量大于水平位移分量,在山区道路灾害中较为常见,大多发生在高陡的路堑边坡上;如左图所示:大量的岩石倾斜而下,造成道路阻塞。而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岩土体主要在重力和水流的作用下,沿着一定软弱面或软弱带以水平位移为主的整体向下滑动的作用和现象。崩塌、滑坡地质灾害是道路工程中常见的地质灾害之一,其产生主要是由地质原因或人为开挖坡脚造成的。由于山坡或路基边坡发生崩塌、滑坡,常使交通中断,影响公路的正常运输,大规模的滑坡可以堵塞河道,摧毁公路,砸坏路基及公路桥,对交通和周边居民的生活造成极大的不利,甚至会造成行车事故,引起人身伤亡。

2.泥石流

泥石流是指发生在山区的一种含有大量泥砂、石块的暂时性急水流,呈粘性层流或稀性紊流等运动状态,一般是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而引发,具有强大的破坏力,它往往在很短时间内摧毁一切工程设施和夺取千百人、甚至上万人的生命财产,泥石流流速较快,严重威胁道路周边人民生活和工程建设。这种道路地质灾害主要是毁坏路基、路面及道路围护拦,产生淤积、掩埋、堵塞、冲击及冲刷道路的现象,据交通局的研究统计,我国道路每年因泥石流造成的经济损失数亿至数十亿,如左图所示,强大泥石流冲刷道路,而使汽车淹没其中。

3.地面塌陷

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种地质现象,在道路地面塌陷的地质灾害类型中,由于地质条件和作用因素的不同,道路地面塌陷可分为岩溶塌陷和非岩溶性塌陷,岩溶塌陷是由于可溶岩(以碳酸岩为主,其次有石膏、岩盐等)中存在的岩溶洞隙而产生的,如左图所示,道路地质中的岩溶洞使得路面塌陷,有可能使过往车辆掉入其中,造成损失,岩溶塌陷的平面形态具有圆形、椭园形、长条形及不规则形等,主要与下伏岩溶洞隙的开口形状及其上复岩、土体的性质在乎面上分布的均一性有关,其剖面形态具有坛状、井状、漏斗状地面塌陷、碟状及不规则状等,主要与塌层的性质有关,粘性土层塌陷多呈坛状或井状,砂土层塌陷多具漏斗状,松散土层塌陷常呈碟状,基岩塌陷剖面常呈不规则的梯状;非岩溶塌陷则是由非岩溶洞穴产生的塌陷,黄土地区较易发生。

二、道路地质灾害预防措施分析

1.前期道路线路选择优化

对于较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地区,在经济建设与居民生活的需求下,进行道路建设的前期过程中,从线路规范到道路设计,都需要进过科学的测算,选线时,要对沿线工程地质进行认真的勘察,对重大的不良地质地段,应优先考虑绕避,并进行多种方案的比选,以达到选线的优化;而对于那些受道路技术指标限制而无法绕避的地质区域,则要加大勘探力度,采用多种勘察手段,如工程地质调查、钻探、挖探井、探槽、原位测试及室内试验等多种方法取得详实的资料,通过深入分析结合工程地质理论,对不良地质的发展规律及其对工程的危害作出符合实际的评估,从而为工程的治理及决策提供有力的前提保障。

2.设计与建设优化

对于那些可能存在道路地质灾害的区域,在进行道路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地质灾害是损伤,比如地面塌陷种类地质灾害,就需要科学检测的基础上,设计预防地面塌陷的道路建设方案,在泥石流多发区域,对周边山坡进行大量的固土蓄水设计,种植绿化带,引导排水等设计工作。同时根据每个滑坡的特点,确定合理的治理措施。如,清方卸载及反压、抗滑桩、抗滑墙、预应力锚索框架梁、注浆加固等多种措施。必要时可以将以上方法结合使用,从而选取最有效、最经济的治理方案,减少工程治理费用,避免对后期运营的不良影响。软弱地基应采取粉喷桩,卵石桩、抛石挤淤、砂砾换填等建设办法。

3.高度重视排水绿化工作

大部分的道路地质灾害均是由于水的作用,使得泥土疏松,产生向下滑动的作用力,所以,排水工作是避免道路地质灾害发生的有效措施之一,道路建设时应将排除地表水和地下水相结合,体现综合排水的思想。地表排水主要是拦截来自滑坡体外的坡面径流,常用方法有夯实裂缝,整平地表,坡体边界外设置截水沟,在滑坡坡体上设置树枝状或网状排水系统,将坡面径流汇集、旁引于滑坡体外排除;对于地下排水,主要是排除地下水或降低地下水位,可采用各种形式的盲沟、仰斜排水孔等措施,以疏干滑体内地下水,增强坡体的自然稳定性。而绿化建设则通过植物的根系作用使土壤更稳定,也能达到蓄水和美好环境的作用。

总结

道路地质灾害的预防需要前期设计的全面,以及道路建成以后对维护工作的用心,地质灾害虽说是地质原因引起的,但人为的因素是可以降低地质灾害发生的概率和减少灾害产生时的损失的,这就需要建设部门和管理部门充分考虑地质特征,制定道路地质灾害发生的预案。坚持科学求实的工作态度,全面细致的开展地质勘察,反复认真的进行方案比选,并不断吸收总结成熟经验,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在管理理念和方式上进行科学创新,希望本论文能为我国道路地质灾害的预防建设通过一个参考。

参考文献:

[1]佘小年.公路滑坡崩塌地质灾害预测与控制技术[M].人民交通出版社,2010

[2]余建锋.公路泥石流灾害及其防治措施公路交通技术[J].2007

第3篇

关键词: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防治措施

1 工程概况

榆(林)麻(黄梁工业园区)二级公路改扩建工程项目全线长16.006公里,其中起点至敬老院段、汽车园内段采用双向六车道市政道路标准,前者路基宽50米,后者路基宽60米;敬老院至汽车城段、汽车城至麻黄梁工业园区段采用6车道一级公路标准,路基宽度33.5米。设计速度60公里/小时,桥涵设计荷载为公路Ⅰ级。

2 地质环境条件

评估区位于榆林市区东北部,所在地为以风蚀为主的风沙草滩地形地貌。总体地势北高南低,海拔在1000~1300米之间。地表原植被较为稀少,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经过多年的退耕还林和禁牧、造林工作,现植被覆盖情况已有所好转,水土流失情况有所缓解。

评估区属中温带半干旱大陆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区内降雨量多集中在7~9月,占总降雨量的78%,多为暴雨,常夹有冰雹,区内年蒸发量大于降雨量。区内年平均风速3.24米/秒,最大风力达9~10级,常掀起沙暴,是形成区内波状沙丘地的主要动力。

区域内地层按新老顺序由下至上主要为侏罗系下统富县组(J1f)、侏罗系中统延安组(J2y)、侏罗系中统直罗组(J2z)、新近系上新统静乐组(N2j)、第四系中更新统离石组(Q2l)、第四系上更新统萨拉乌苏组(Q31s)和第四系风积沙(Q42eol)。

3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3.1 评估对象和评估范围的确定

根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结合实际情况,确定评估范围边界以公路范围为界,向公路两侧扩大500m范围。

本项目工程等级为重要建设项目,工程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为简单,综合判定评估等级为二级。

3.2 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据野外调查,项目区内现无地质灾害点。在原榆(林)麻(黄梁工业园区)路沿线,有约7处对原地貌进行了削坡,斜坡高度10-25m不等,坡度约40°-60°。现有边坡物质组成均为黄土,且经过压实作用。部分边坡上已发育有植被,同时边坡距道路约2-5m距离,边坡整体稳定性好,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较小,仅在受比较大的降水影响时,有可能产生小范围的黄土滑溜和微型黄土崩塌,对过往的行人和车辆可能造成一定威胁,危险性小。

综上所述,项目公路沿线均处于地形地貌简单的风沙草滩区,现状条件下,榆(林)麻(黄梁工业园区)公路评估区内路线上及附近地质灾害发育程度低,地质灾害危险小。

3.3 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本项目主要地质灾害为斜坡外侧或沟谷填方形成高陡的填方边坡,可能对原有斜坡加载而加剧其变形破坏和危害,也可能引发新的地质灾害;另在工程施工过程中边坡开挖、工程建设取土和排土、施工营地和施工便道的建设和使用以及工程运行期动荷载作用也可能会引发和加剧地质灾害的发生。现有公路两侧共有约7处边坡,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由于道路的拓宽,部分边坡会被清除,但也会形成一些新的边坡。

整体来讲,工程建设以路基填方工程为主,无隧道工程,工程建设加剧地质灾害危险性小,引发新增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小,因此遭受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小。

3.4 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

依据地质灾害危险性分级标准,结合前面现状评估和预测评估的情况及地质灾害防治的难易程度和定性分析将评估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分级分区。将本公路扩建工程沿线划分为地质灾害危险性小区。

该项目工程选线位于地质灾害不易发区,评估区各区段的建设用地适宜性为基本适宜。

4 防治措施及建议

根据本项目的特点,工程施工期遭受地质灾害的危胁主要来自工程建设本身。施工前应建立完善工程区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建立完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制,制定地质灾害防御预案,强化安全管理,落实安全责任,及时发现地质灾害隐患并及时处理。施工中严格按照工程设计进行相应作业,按设计做好已有地质灾害治理和工程区段地质环境保护,注意采取合理的施工方法,尽量减少人为影响,避免因切坡开挖、弃渣弃土、爆破振动等诱发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工程建设与地质环境保护应同步进行。

在工程建成投入使用后,应合理控制公路运力,按照设计荷载运行,禁止车辆超载超限,避免因车辆动荷载过大等因素引发或加剧地质灾害的发生。

5 结束语

5.1 按照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及建设工程的重要性等级综合确定本项目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级别为二级评估。评估范围为公路两侧扩大500m范围。

5.2 评估区内整体生态环境仍较为脆弱,工程建设引发和加剧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较小,公路路堑边坡挖填方工程、和边坡开挖、工程建设取石取土和排土、施工营地和施工便道的建设和使用,以及工程运行期动荷载等是引发或加剧地质灾害的重要因素。

5.3 根据沿线地质灾害分布发育情况及地质灾害危险性,地质环境条件,工程建设引发或加剧地质灾害的危险性以及工程建设遭受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及地质灾害防治难易程度,将公路沿线综合划分为地质灾害危险性小区。

5.4 该项目工程选线位于地质灾害不易发区,现有地质灾害和工程建设可能引发和遭受的地质灾害在工程建设过程只要采取简单和适当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和增加相应的防治工程费用,可以达到预防和消除危害的目的。因此,在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的基础上,该工程建设用地总体上是适宜的。

参考文献

[1]陕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陕西省榆林市金鸡滩-麻黄梁煤矿区详查报告[R].1992.

[2]西安地质矿产勘查开发研究院.陕西省陕北侏罗纪煤田榆神矿区高家界勘查区勘探报告[R].2010.

第4篇

关键词:公路滑坡;防治措施;评价分析

1前言

近年来,我国的公路建设发展迅猛。公路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显著。但另一方面,我国山区地域辽阔,山川纵横,气候多变,自然地质条件复杂,导致公路地质灾害频发。公路地质灾害不仅会对交通基础设施造成严重破坏,而且直接影响到交通运输的安全与畅通。如果考虑交通中断造成的运输经济损失和间接社会经济影响,那么,公路地质灾害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负面效应是不可估量的。因此,积极、科学、有效、全面地防治公路地质灾害对于充分保障公路基础设施的完好和公路交通运输的畅通,减小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介绍了公路常见地质灾害滑坡形成原因及防治措施。

2、滑坡及其防治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俗称“走山”、“垮山”、“地滑”、“土溜”等。

2.1滑坡对公路的危害。山区公路遭受滑坡危害非常频繁,主要危害是:掩埋公路、砸坏路基及公路桥、中断交通;造成行车事故、引起人身伤亡。

2.2滑坡产生的原因。从公路沿线滑坡产生的诱发因素角度来看,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及地下水是主控因素,地形、气候等是次要因素,公路工程建设活动是主要的诱发因素。从相关文献可知,约有50%是由于工程建设引发的新滑坡,约30%的滑坡是在工程建设中复活的古滑坡,约20%的滑坡是在勘察设计中已经发现而路线无法绕避的。

2.3滑坡的防治措施。滑坡的防治要贯彻“及早发现,预防为主;查明情况,综合治理;力求根治,不留后患”的原则。我国防治滑坡的工程措施很多,主要有两类:一是消除或减轻水的危害;二是改变滑坡体的外形,设置抗滑建筑物。其主要工程措施简要分述如下:

2.3.1消除或减轻水的危害

2.3.2排除地表水:排除地表水是整治滑坡不可缺少的辅助措施,而且应是首先采取并长期运用的措施。其目的在于拦截、旁引滑坡区外的地表水,避免地表水流入滑坡区内;或将滑坡区内的雨水及泉水尽快排除,阻止雨水、泉水进入滑坡体内。主要工程措施有:设置滑坡体外截水沟;滑坡体上地表水排水沟;做好滑坡区的绿化工作等。

2.3.3排除地下水:对于地下水,可疏而不可堵。其主要工程措施有:截水盲沟―――用于拦截和旁引滑坡区的地下水;支撑盲沟―――兼具排水和支撑作用;仰斜孔群―――用近于水平的钻孔把地下水引出。此外、还有盲洞、渗管、垂直钻孔等排除滑坡体内地下水的工程措施。

2.3.4防止河水对滑坡体坡脚的冲刷,主要工程措施有:在滑坡体上游严重冲刷地段修筑促使主流偏向对岸的“丁坝”;在滑坡体前缘抛石、铺设石笼、修筑钢筋混凝土块排管,以使坡脚的土体免受河水冲刷。

2.3.5改变滑坡体外形,设置抗滑建筑物

2.3.6削坡减重:常用于治理处于“头重脚轻”状态而在前方又没有可靠的抗滑地段的滑体,使滑体外形改善、重心降低,从而提高滑体稳定性。

2.3.7修筑支挡工程:因失去支撑而滑动的滑坡或滑坡床陡,滑动可能较快的滑坡,采用修筑支挡工程的办法,可增加滑坡的重力平衡条件,使滑体迅速恢复稳定。支挡建筑物种类有:抗滑片石垛、抗滑桩、抗滑挡墙等。

2.3.8改善滑动带的土石性质:一般采用焙烧法、爆破灌浆法等物理化学方法对滑坡进行整治。由于滑坡成因复杂,影响因素多,因此需要上述几种方法同时使用

3国内关于滑坡的研究本文主要

由于公路滑坡灾害的频繁发生,目前国内对常见的公路滑坡灾害进行了分类研究,如各种滑坡灾害产生的机理,同时也对公路滑坡灾害进行合理的评估,提出了各种评估方法,并针对具体公路滑坡灾害的特点提出了相应的处治措施。

国内对公路滑坡灾害已有较多的研究。例如广州地理研究所的刘瑞华等人指出了广东省近年公分析了各种类型的成因机制和触发因素,提出在道路选线和施工时,应重视地质环境调查,必须对路线的工程地质条件和场地的稳定性进行综合评价,提高防灾意识。长安大学公路学院张长安等人对公路滑坡机理及稳定性进行了分析,指出山区高等级公路不可避免地会频繁出现高填、深挖方路段,相伴而来地出现了较多的高填方路堤边坡滑坡及路堑边坡坍塌等地质灾害现象,并给出了公路滑坡稳定性计算和评价方法。东华理工大学周龙茂、合肥工业大学的施小平等人对武宁至吉安高速公路主要工程地质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指出导致公路滑坡的因素很多,其中边坡岩土类型和性质、构造特征、风化作用、地貌特征以及水的作用是主要因素。

以上从公路滑坡的产生条件、滑坡的评价分析方法等方面介绍了目前国内外针对滑坡的相关研究及显著的研究成果,为公路滑坡处治技术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并为滑坡治理提供了宝贵的工程经验。本人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在工程实践过程中关于滑坡预防和处治的常规评价分析方法的技术流程,以便更好地指导工程实践,有利于工程技术人员的实际操作。

4工程中边坡(滑坡)评价分析的技术流程

4.1外业调查

滑坡的发育是受地形的起伏高度和地形起伏的变化控制的,一般地形起伏大、变化频率高的地段易发生滑坡灾害,因此调查时应对滑坡的边坡坡度、边坡高度等情况进行调查。外业调查主要包括:滑坡的分布区域和范围、滑坡造成的危害性、滑坡的产生条件。其中滑坡产生条件的调查也是调查环节中最为关键和重要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滑坡发生地段的地形地貌、滑坡前缘临空高度、滑坡体岩性、滑坡体结构类型、河流地质作用、地下水变化、滑坡发生地段周边土质情况、滑坡地段降雨量影响等。只有通过合理详尽的外业调查,才能对公路滑坡有充分而准确的认识,并对公路滑坡灾害进行合理的评估分析,从而为制定良好的滑坡处治方案奠定基础。

4.2滑坡(边坡)现场勘探试验

4.2.1滑坡勘测点的布置

通常每一滑块主轴线断面上的勘测点不得少于3个,间距不宜大于15m,如果滑坡体有明显的分级分块、滑动面形态变化较大、地质复杂的地段,勘测点应该适当加密;如果存在大型的或复杂地质的滑坡,应该在滑坡主轴断面两侧的轴向断面上和垂直于滑坡主轴线的横断面上布置一定数量的勘测点。

4.2.2钻探深度的确定

滑坡体的钻探深度应该穿过滑动面至稳定层3m~5m,若滑坡体为堆积土,钻孔深度应为稳定基岩不少于当地同类岩石最大孤石直径的1.5倍,而且在实际钻探过程中应该根据具体的地质结构和地下水等情况加深。

4.2.3钻探方法的确定

滑坡钻探宜采用反循环钻、干钻、双层岩芯管等方法钻进,保证岩芯采取率达到85%以上。

4.2.4边坡(滑坡)稳定性分析评价试验参数的确定

通过现场调查和勘探试验,取样后进行相关物理力学试验,测试边坡土样和岩体的物理力学参数。具体包括:边坡土层或岩层的判别、现状滑坡的滑动面和地下水位的确定、土样的常规物理力学指标的测定。在滑坡分析过程中,由于大部分边坡是在降雨后发生的,因此试验时需要测定试样在饱和状态下的有效应力c′和有效内摩擦角φ′等参数。测试试样在饱水状况下的试验参数将会提高滑坡稳定性分析的准确性,因此得到准确有效的试验参数是确保滑坡稳定性分析的重要依据,在实际试验操作过程中须严格按照相关试验规程的要求进行。

4.3滑坡(边坡)的稳定性分析评价方法、加固和动态监测

通过外业调查和室内的土工试验,对公路现状滑坡(边坡)进行安全分析时应采用合理的分析方法,具体归纳如表1所示。

对于路堤边坡,根据新建路堤和已建路堤进行安全性能分析,分析方法按照《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04)的要求进行。目前国内外关于边坡(滑坡)防护和加固的方案较多,通常对于小型滑坡,滑动面较浅的可以采用锚杆加固;对于大型滑坡,往往采用抗滑桩和锚索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加固,同时在边坡加固过程中,需要处理好边坡防护和边坡排水问题。同时应加强对滑坡的现场监测,及时观测滑坡的位移变形情况,只有这样,才能提前预测滑坡的产生,减少因滑坡带来的损失。

第5篇

一、2008年地质灾害情况

(一)地质灾害主要影响因素

根据江城镇地质灾害史分析,江城地质灾害主要影响因素为暴雨,据县气象局资料,2008年降雨786.3毫米,较2007年少177.1毫米,比多年平均降雨量少86.7毫米,属降水正常年景。春天雨水略少,出现一般性干旱。4月下旬—5月中旬雨量偏多,雨季开始偏早,降水偏多,主汛期6—8月,降水高峰期出现在6—7月,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匀,多单点性大雨暴雨天气。9—10月,降水正常偏多,雨季在9月中旬前后结束。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匀,大雨、暴雨和局部强降雨是诱发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因素。从地质灾害发生的时间来分析,多发生在6—9月份,所发生的地质灾害与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匀,多单点性大雨暴雨天气发生时间相吻合。

(二)地质灾害概况

2008年,江城镇境内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匀,多单点性大雨暴雨天气发生,但地质灾害活动强度、频度和危害程度都较2007年有所减缓。全年共发生小型地质灾害2起(崩塌)。没有造成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1、2008年7月11日23时,江城镇境内普降大雨,白家营村委会白家营小组村后山体出现崩塌,规模20立方米,导致白家营小组农户蒋树其、白树华两户住房受损,有潜在危险。在强降雨情况下,屋后切坡土体易发生崩塌,将直接砸毁房屋,造成人员伤亡。

2、2008年7月29日11时,白家营村白玉寨村民小组村后山体出现崩塌,杨金明家的房屋顶端裂缝约10公分,基脚裂缝约1公分,房前裂缝约30公分,有潜在危险。

二、2008年地质灾害预测检验

江城镇2008年地质灾害情况与《2008年江城镇地质灾害防灾减灾方案》预测结果基本相符。从地质灾害发生的时间来分析,多发生在7-9月份,所发生的地质灾害与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匀,多单点性大雨暴雨天气发生时间相吻合,地质灾害发生的地点与《2008年江城镇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划定的重点危险区相符。虽然2008年降雨量偏多,但由于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根据预案采取了相应的防治措施,建立了完善的群测群防网络,使2008年地质灾害没有造成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三、2009年地质灾害预测

(一)2009年降雨量趋势预测

据江川县气象局2008年气候趋势预测资料,2009年降雨量预计为900毫升左右,比2008年少114毫米,比多年平均降雨量多27毫米左右,降水属正常偏丰年景。春季雨水偏少,干旱明显。5月雨量偏多,雨季开始,主汛期6—8月,降水高峰期出现在6、8月,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匀,多单点性大雨暴雨天气,有洪涝灾害发生。9—10月,降水正常,三秋期间有5—7天左右连阴雨天气出现,雨季在10月上旬结束。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匀,大雨、暴雨和局部强降雨是诱发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因素。

(二)地震与地质灾害关系

从江城镇历史地震资料和地质灾害史来分析对比,历史上江城镇无地震—地质灾害链的事件发生。但考虑到江城镇所处质构造位的特殊性,小江断裂带为地震多发带,将来发生地震—地质灾害的可能性还是存在的。根据省、市地震局资料,结合江城镇地质灾害史分析,2009年江城镇发生地震—地质灾害链的可能性不大。

(三)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预测

江城镇域内地貌为湖盆地貌和湖盆周围中低山地貌。湖盆内地形平缓,中低山地貌区水系发育,地形破碎。水系为源头地区上游支流,径流长度短、水流急。大小水系均汇入抚仙湖和星云湖内,属珠江流域南盆江水系。镇域内地质构造相对简单,但新构造运动强烈,微地貌再造活跃;公路建设、水利建设、矿产资源开发等人类工程活动强烈。这些均为地质灾害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在暴雨作用下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可能极大。

从江城地质灾害发育特征、现状、灾害隐患点的稳定性、发展趋势,结合气象资料分析预测,总的来看,2009年有加剧的可能,危险性较大。灾害高发期为6、8月,活动范围和强度可能较2008年有所扩大和加强,灾害高发区主要是蔡家庄——烂泥箐——芹菜塘一带,太子寺一带,海门——隔河一带。(见活动趋势预测图)

1、预测的主要依据

(1)江川县江城镇地质灾害发育现状;

(2)江城镇2008年地质灾害活动情况;

(3)2009年江川县降雨量趋势预测;

(4)省、市、县地震局2009年地震趋势分析资料。

2、重点危险区预测(各危险区危险性较大的灾害点祥见附表)

(1)上茅草湾——蔡家庄——烂泥箐——芹菜塘危险区

本区位于茶尔山水库西侧山区,为坚硬岩组分布区,断裂构造发育,岩石破碎。水系发育,地形坡度大,斜坡上风化层厚度大。矿产资源丰富,采矿活动剥离废石土量很大,在暴雨激发下易产生土体滑坡、泥石流、斜坡开裂变形等地质灾害。危害对象为村庄和水利工程设施。危险性较大的灾害隐患点有江城镇白家营村委会白玉寨滑坡、蔡家庄滑坡、烂泥箐滑坡、白家营滑坡,陈家湾村委会上茅草湾滑坡,江川天湖公司清水沟磷矿排土场和祁家营村委会芹菜塘滑坡。

(2)太子寺危险区

本区断裂构造发育,岩石破碎,山高坡陡,水系发育,地形坡度大,斜坡上风化程度高,在暴雨作用下,易产生滑坡、崩塌和泥石流。危险性较大的有江城镇云岩村委会太子寺滑坡。

(3)海门——隔河危险区

本区地处抚仙湖与星云湖交汇地带,地质为炭酸钙,小江断裂带比较强烈,地质环境脆弱,公路建设工程活动强烈,在降雨激发下易产生崩塌,危害对象为村庄、公路。危险性较大的灾害隐患点有江城镇海门村委会的海门三组危岩体崩塌。

3、矿山地质灾害预测

江城镇磷矿资源丰富,开采强度大,点多面广,采石场也较多。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突出,采矿活动破坏了原始斜坡结构,大量的废石土堆体,在降雨的作用下,很容易产生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主要危险矿区有清水沟磷矿排土场滑坡,云岩磷矿排土场滑坡。这些地质灾害不仅对矿山的安全生产构成威胁,而且还严重威胁到矿山附近村庄的安全。

4、旅游风景名胜区地质灾害预测

江城镇旅游资料丰富,有较多的风景名胜点。据了解,2008年,各旅游景区、景点未发生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质灾害。预测2009年也不会发生较大地质灾害,但由于各景点游客流量较大,再加之景区各种配套设施的建设,给各景区的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的影响。在汛期到来时,要加强对各景区、景点的巡查,发现险情,即时报告有关部门。

5、重大工程建设场地址灾害预测

江城镇开工建设的抚仙湖环湖路及林大福建设项目,将不同程度地改变山体斜坡的原始状态,形成较多的人工切坡,在降雨作用下可能诱发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6、公路地质灾害预测

(1)澄川高速公路沿线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质灾害;

(2)江抚公路西边泥石流;

(3)晋思公路桐关段泥石流、山体滑坡。

四、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对策

2009年地质灾害防灾防治工作的主要目标是: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切实贯彻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抓住重点危险区域和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加强巡查、监测、预报和预警,进一步落实地质灾害防治各项工作制度,健全和完善群测群防网络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地质灾害预报成功率,加大山区农村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普及,提高全民防灾、避灾和减灾意识,最大限度地减少、避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此,应切实做好如下工作。

(一)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县防治地质灾害的法规、政策和工作部署,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处理好发展与地质灾害防治的关系,及时周密布置全年防灾工作,组织实施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加强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领导。镇政府成立健全防灾减灾指挥机构,对地质灾害进行统一指挥、调度及协调工作。

(二)继续深入做好法律法规、防灾减灾知识的宣传工作,增强群众防灾减灾意识。汛期到来之前,对群测人员进行一次培训。

(三)完善和加强村组群测群防网络,从而更好的发挥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的监测预警作用,进行地质灾害管理人员业务知识培训,提高业务技能和管理水平。对危险性较大的灾害隐患点设专人进行监测,对危险性一般的灾害隐患点设专人进行巡查。认真落实“五项”工作制度,做到责任明确,任务落实。

(四)加强与气象、地震、水利部门的联系,互相协作,搞好防灾减灾工作。

(五)重点落实地质灾害防治责任制。汛期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巡查、监测制度,地质灾害速报制度和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制度。

(六)鉴于江城镇磷矿开采点多,引发的矿山环境地质问题较多,国土管理部门要加强对矿山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监督和管理,督促矿山企业制定和落实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责任及措施,要落实专人做好地质灾害点的巡查、监测及地质灾害的治理工作。

(七)今年除做好已知隐患点的群测群防工作外,还要侧重调查位于陡坡下河沟口旁的居民聚居地的安全,对存在危险的居民点,尽快调查并及时纳入群测群防监测网络,提前预防。

五、相关职能部门的职责

1、城建部门要加强对建设项目和建设单位的管理与监督,防止建设过程中引发地质灾害,对出现的险情要及时采取措施,及时治理,保障项目和周围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2、交通部门要组织开展公路沿线地质灾害调查,编制公路沿线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建立公路沿线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系统,督促建设单位落实安全措施,做好公路沿线地质灾害的预防和治理。

3、旅游部门要组织开展各旅游区(点)地质灾害调查,编制旅游区(点)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建立旅游区(点)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系统,加强对辖区内从事旅游服务的企事业单位和从业人员防灾知识的培训,加强对旅游者防灾知识的宣传。

4、水利部门要加强对建设项目建设单位的管理与监督,防止建设过程中引发地质灾害,对出现的险情要及时采取措施,及时治理;加强主要水利工程设施区的监测,及时预报,保障下游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5、气象部门做好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测预报及预警信息的,将气象预测预报及预警资料及时通报各有关部门。

六、加强群测群防工作,建立镇、村、组及监测点的四级群测群防网络系统。镇、村、组及各级相关部门要密切协作,加强地质灾害险情的巡回检查,发现险情及时处理和报告。

第6篇

一、地质灾害分布及预防重点

根据2020年3月全镇各村委会地质灾害隐患大排查调查上报核查的数据,有地质灾害危险点43处,分布在12个村委会,全部列入县、镇、村级地质灾害监测危险点(见附件1:《镇2020年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监测预报网络示意图》、附件2:《镇2020年地质灾害群测群防责任区划一览表》)。

二、地质灾害的威胁对象、范围

根据我镇地质灾害隐患排查数据,我镇有近两百人直接受到地质灾害的威胁,受威胁房屋69余栋近339间、林地110多亩、耕地100多亩,一旦形成灾害,灾害点附近的道路、桥梁、电力、通信等设施也将受到威胁。

三、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

我镇地质灾害多发生在汛期,降雨集中的高峰期一般出现在4-6月,但我镇3、7、8月也是多雨月份。因此3-8月是我镇的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据气象部门预测,今年汛期降雨量多于常年,雨量是地质灾害形成的加速器,各村务必高度警惕,加强领导,强化措施,严加监管。当前期持续降雨量和当日降雨量分别达至90mm和35mm,或区域内出现个别的崩塌、滑坡地质灾害时,应进入警报状态;当进入警报状态后,降雨仍未停止,区内灾害点增多,山体出现变形迹象,应进入临灾预报状态,作好抢险救灾的准备。

四、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一)完善监测预报网络,落实监测预报责任

1、完善镇、村、组三级监测网络,镇设站,行政村设组,村民小组设监测员。各村委会要落实村组、监测人员,对人员有变动的,要及时进行调整,并进行登记造册,形成监测网络信息系统,按照群测群防要求,由行政领导负责,层层落实人员,抓好当地重要灾害隐患点的监测,尤其要做好雨季轮流值班,日夜监测工作。

2、各村要负责对辖区内每一个地质灾害隐患点设置警示牌,并在滑波体的前后缘及主要裂缝处设置测量标尺。

3、负责监测任务的单位和个人要严格按规范要求进行动态监测,每个隐患点设1-4个监测点,汛期4、5、6、7月在第一次暴雨的当日起开始加密观测,每日不得少于一次,其它月份一个月不得少于2次,认真观测测量数据,填写监测记录表,及时进行分析和上报监测信息,为政府作出准确无误的临灾预报。

(二)开展汛前调查和汛期应急调查

1、汛前调查:各村要组织力量对辖区内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调查,确定危险程度,划定危险区范围,落实监测人员及防范措施,设置警示牌,埋设测量标尺,做好危险区住户的搬迁工作.同时应将“地质灾害防灾避险明白卡”发放到辖区内每个地质灾害危险区住户手中。

2、汛期应急调查:在汛期一旦发生重大险情或地质灾害,应于半小时内速报镇政府、自然资源、应急管理部门,并及时进行应急调查,做出应急处理,并在12小时内报告处理情况。

(三)积极预防和主动避让

1、对辖区内的隐患点、危险点,要认真落实预防措施,积极创造条件进行治理。暂时没有条件治理的要制订好防治规划,采取简易应急措施加以防范,以遏制和减缓险情。

2、结合新农村和中心村及地灾移民建设等,大力实施地质灾害移民搬迁工程,积极开展地质灾害“主动避让”和“灾民下山”工作。各村委会要对处于威胁区内的住户进行调查统计,确保汛期危险区住户人员撤离,并按照轻重缓急的原则,有计划地安排受威胁区的住户转移到安全地带集中规划建房。

五、地质灾害应急措施

发生地质灾害或者出现地质灾害险情,进入地质灾害防治应急状态,按镇突发应急预案要求,开展抢险救灾工作。

1、政府迅速成立由应急管理办、农业农村办、交通、水利、公安、民政、卫健、电力、通信等部门及镇村干部组成的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部,统一组织和指挥抢险救灾工作。

2、接到地质灾害险情报告后,村委会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动员受到地质灾害威胁的居民,以及其他人员转移到安全地带;情况紧急时可以强行组织避灾疏散。

3、抢险救灾指挥机构统一设置发生地质灾害时的预警信号,制定人员财产撤离、转移路线、医疗救治、疾病控制等应急行动方案。

4、农业农村办会同应急管理、水利、交通等部门尽快查明地质灾害发生原因,影响范围等情况,提出应急治理措施,减轻和控制地质灾害灾情。

5、应急、民政、卫健、市监、商务、公安部门,应当及时设置避难场所和救济物资供应点,妥善安置灾民生活,做好医疗救护、卫生防疫,药品供应,社会治安工作;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做好气象服务保障工作;通信、交通部门应当保证地质灾害应急的通信畅通和救灾物资、设备、药物、食品的运送。

6、险情发生后,由镇政府紧急抽调人员组成抢险救援队伍,筹集好救援资金,装备、物资,确保抢险救援工作的及时展开。因救灾需要,可临时调用单位和个人的物资、设备或房屋、土地,但事后应当及时归还,无法归还或者造成损失的,应当给予相应的补偿。

7、抢险救灾结束后,指挥机构要形成事故处理调查报告,根据灾害的规模等级和影响程度向上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提交事故处理报告。

六、地质灾害监测预防责任

地质灾害防治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贯彻以人为本,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防救结合;统一指挥,分级负责,保证重点;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原则。

社会事务办、卫生院负责我镇公共卫生设施地质灾害隐患的监测预防与治理。

农业农村办负责我镇公路、集镇规划区内地质灾害隐患的监测预防与治理。

农业农村办、林工站负责我镇林区公路地质灾害隐患的监测预防与治理。

农业农村办、水务站负责我镇山塘水库、水电站、水利设施地质灾害隐患的监测预防与治理。

党政办负责联系气象水文部门对灾害性天气作出及时预报,并会同农业农村办共同作出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

镇各包村办公室应会同村委会对所包村的地质灾害危险点组织有效监测和防范。

应急管理办负责组织地质灾害抢险救援工作。

各村委会不但要对辖区内地质灾害危险点组织有效的监测防范,还要发动群众进行群测群防,及早发现新的灾害隐患,并进行有效监测预防。

第7篇

关键词:工程地质;走廊带;地质灾害;防治

1.概述

汶川“5.12地震”后,阿坝州全州公路受到了严重破坏。现有州到县公路和乡乡公路等级相对较低,缺少高等级快速干道。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必须大力发展公路网建设,提高道路等级。成都至兰州高速公路汶川至川主寺段为新建项目,是为了提高现有公路的通行能力而建的高等级快速干道。

线路位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境内,是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各县南下通往四川省会成都市的最主要通道,也是通往著名旅游景区九寨沟、黄龙寺、若尔盖大草原等的主要公路通道。线路起于汶川县,顺岷江河谷而行,茂县之前向北东40°向延伸,茂县之后转而向近正北向延伸,止于川主寺两河(东源漳腊河、西源潘州河)合流处,途径汶川县、茂县、松潘县,路线全长176.7KM。

路线区地理位置与构造位置独特,以高山峡谷地貌和山原地貌为主,地形条件差,气候恶劣,地质构造复杂,崩塌、滑坡、泥石流、不稳定斜坡等不良地质十分发育。

2.地质灾害与地貌

2.1地貌类型分类

线路走廊带所处地区受地质构造及高原气候的控制,地形复杂,地势变化多端,相对高差悬殊。地貌以构造侵蚀地形占主体部分,大体以镇江关为界,以北为山原地貌,包括川主寺、松潘到镇江关;以南为高山峡谷地貌,包括汶川县、茂县,总体趋势北西高、南东低。

1)山原区地貌

大致东起松潘的镇江关,经黑水理县一线之西北,是高原向高山峡谷区的过渡地带。地势高亢,丘原绵延,岭平谷宽,谷底仰望成山,山顶环顾如原。古冰川作用遗迹多,冰川地貌明显,现代流水作用较强烈,气候条件较好,是山原区的种植业地带。

2)高山峡谷区地貌

镇江关以南,属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过渡的中、高山地带,山高谷深,河流深切,峰峦叠嶂,沟壑纵横,岭谷高差悬殊,谷坡陡峻,阶地不甚发育。

2.2地质灾害与地貌的关系

线路走廊带地质灾害主要集中分布在高、中、低山地貌中,崩塌主要分布于高中山地貌区,岷江两岸及其支沟。其中岷江西岸有崩塌8处,东岸崩塌15处,且西岸崩塌规模大于东岸崩塌的规模。本次发现的52处滑坡(群),大型滑坡17处,中型27处,小型8条,高中山地貌区滑坡以大中型滑坡为主。经详细解译及实地调查共有泥石流沟17条,坡面泥石流9条,沟谷泥石流8条,坡面泥石流主要在汶川至茂县段高山峡谷区发育。

3.地质灾害与岩性

3.1 线路走廊带岩组类型

根据公路沿线地层出露情况及其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成因类型、力学性质等,将区内岩土体分为三大类、八个工程地质岩组(见表1)。

3.2 地质灾害与岩组类型

地质灾害的发生跟岩组类型有很大的关系。崩塌常发生在坚硬性脆的岩石构成的斜坡及由软硬互层(如砂页岩互层、灰岩与泥灰岩互层、石英岩与千枚岩互层等)构成的陡峻山坡,为崩塌的形成提供了空间和背景条件。

泥岩、页岩、构造破碎岩层以及坡积物发育区容易形成滑坡。极易风化的软弱岩层和厚层坡积物,冰积物,冲洪积物等形成的滑坡及新的活动滑坡,主要分布在汶川至茂县段,以及岷江谷坡地带,滑坡数量多,规模大,裂隙发育的较软弱岩层以及厚层崩坡积物组成的滑坡及基岩古滑坡,此类滑坡主要分布在以两河口为中心的大片地带,危害相当严重。较坚硬砂岩,板岩及其坡积物,洪积物滑坡,此类滑坡体的坡度较缓,此类滑坡基本稳定,滑坡前缘常有小规模崩塌、泥石流等存在。

危岩体一般存在于高陡边坡及陡崖上,由坚硬半坚硬岩组成,节理裂隙发育,破碎,受到外力影响极容易滑落造成灾害。

泥石流多分布在岩石破碎,植被稀少的地区,这些区域为泥石流提供丰富的固体物质,一般岩石物理风化强烈,大量风化碎屑堆积于山坡,遇到集中降水,极易激发成泥石流。

4.地质灾害分布规律

4.1地质灾害与地质构造

线路走廊带处于秦岭东西向构造带、龙门山北东向构造与马尔康北西向构造带间的三角地块内。线路在汶川~茂县段主要受九顶山北东向构造体系中的茂汶断裂控制。茂县以北至叠溪海子以北段主要受石大关弧形构造以及较场山字型构造控制。叠溪海子以北至川主寺段主要在受岷江南北向构造控制。

线路走廊带褶皱发育,褶皱被断层破坏严重,岩石破碎。部分褶皱受较场”山“字型构造影响,褶曲紧密,次级同斜倒转及尖棱小褶曲发育。崩塌、滑坡地质灾害十分发为育。

断裂构造在区内亦十分发育,其中茂汶断裂,为压扭性逆冲断层,断裂挤压破碎带宽达100余米,并发育 多条北东向分支小断裂。形成叠瓦状构造,崩塌、滑坡地质灾害发育;九顶山断裂,下盘灰岩比较破碎,上盘拖拉小

褶皱发育,坡面泥石流及滑坡发育;石大关断裂,位于较场“山”字形构造搌布前弧,冲断裂构造形成的逆断层,中部向南突出的弧形褶断带,灾害密布区,崩塌、滑坡、危岩等地质灾害发育;岷江断裂,为一条活动性断裂,新构造运动强烈。线路在黑水河口以北大致沿岷江断裂南北搌布,与岷江断裂平行或者斜交,发育有小型滑坡和泥石流,局部地段有危岩发育。

4.2 地质灾害与地震

线路走廊带属地震强烈和邻区强震波及区,自有记载的1948年至今,大于4.5级的地震就达七次,走廊带地震烈度8度。

地震是滑坡、崩塌的最主要的触发因素之一,往往在烈度为Ⅶ度(或震级为6级)以上地震活动地区,尤其在坡度大于25°的斜坡地带,地震诱发的滑坡、崩塌灾害特别严重。线路走廊带地震稳定区在汶川至茂县段,属欠稳定区外,其余路段属基本稳定区。

地震波引起的纵向、横向地质体振动,使松散体及岩体不稳定斜坡,高耸山峰等在惯性力作用下脱离母体发生崩塌、滑坡。同时也为泥石流发生创造了物质条件。堵沟蓄水、溃决,形成低频率、高危害的特大泥石流灾害,危险性极大。另一方面地震作用使山体开裂、塌陷形成易滑面、形成不稳斜坡,在一定条件下再次形成灾害。

5.地质灾害水文地质条件

线路走廊带气候具有川西高原气候区的特点,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对地质灾害影响较大的主要为大气降水。5-10月为雨季,多年平均降雨量60.8毫米,月平均最大降雨量12.8毫米,夏季暴雨频繁,强度大、历时短。地质灾害多发生在此期间,与降雨量呈明显的正相关。

暴雨或融雪深入地下,使岩土软化,降低岩土的抗剪和粘结强度,潜蚀岩土,增大岩土容重,产生动水压力、孔隙水压力和对透水岩石产生托力等,是产生滑坡、泥石流的重要催发因素,尤其在持续降雨时表现更为明显。

6.结论

汶川至川主寺段高速公路主要沿岷江两岸布线,大部分路段傍山临河,山高、坡陡,切割深,为地质灾害的产生提供了势能和临空条件,地质灾害集中分布在高、中山地貌区。岩组类型和地质构造对地质灾害起到明显的控制作用,走廊带内整体地质构造条件复杂,工程地质条件较差。地质构造发育区地质灾害亦发育,褶皱强烈、断裂发育,岩石破碎,剪裂隙发育,岸坡岩体极不稳定滑坡、崩塌、危岩等地质灾害发育,成群成带性明显,是滑坡、崩塌活跃区。大气降水以及地震,是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诱导因素。

线路走廊带不良地质滑坡、崩塌、泥石流特别发育,主要系“5.12大地震”引发,特别是汶川至茂县段。加之工作区特殊的地形地貌、区域地质条件、岩体风化等因素,山体地表特别疏松,后期道路修建应尽量减少对山体开挖,对隧道工程进出口段的滑坡、崩塌边坡应采用合理工艺,在公路工程建设过程中,应尽力保护植被,把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降到最低程度,以防生态环境恶化。

参考文献

[1] 四川省志.地质志,四川省地矿厅 1996年

[2] 茂汶幅、灌县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1:20万) 四川省地质局  1975年

[3] 国道213线川主寺至汉川段公路改造工程可行性研究 西南交通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 罗海涛 2008年7月

第8篇

关键词:路基灾害成因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U213.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公路交通是目前最重要的通行、运输方式之一,在线路长度、客运量、货运量、客运周转量等方面均领先于其他运输方式,对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国的公路建设高速发展,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公路里程快速增长。公路是空间跨度很大的带状工程构造物,跨越多种不同的地区、地质构造单元及自然环境。公路的建设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改变、影响,同时环境的一些变化也会反作用于公路。公路在建设中修筑高路堤、开挖高边坡、沿河布线,这些对自然环境进行的改变,可能会引起一些灾害,破坏公路。

随着我国公路建设步伐的加快和公路等级的提高,公路地质灾害、水毁灾害给公路造成的损失呈增长趋势。从公路建设初期,一直到公路建成使用阶段,地质、水毁灾害都不断给公路造成损害,导致施工延期、施工难度加大、影响运营、威胁安全、投资加大等一系列问题。今后若干年仍然是我国公路持续高速建设发展时期,不仅是公路里程的增加,更重要的是质量上的提高。公路建设将会遇到更多山区、特殊地形地质等情况,这就大大增加了路基灾害发生的可能,路基灾害的防治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1. 路基病害成因分析

公路路基灾害是因为地质灾害,水毁灾害等原因使公路路基发生破坏,从而导致公路通行、运营能力等公路正常使用功能的丧失或减弱的事件,这样路基灾害一般包括地质灾害和气象灾害,常见的有崩、滑、流、公路水毁等事件。

灾害由孕灾环境、致灾因子、承灾体和灾情四部分组成。就公路而言,孕灾环境是孕育灾害的区域,如山区河流易发生暴雨洪水,山区易发生崩塌、滑坡。公路路基灾害的致灾因子是对公路本身、公路设施、道班房等产生不利影响或破坏的事件。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公路路基灾害的承灾体即被灾害破坏的公路及其一系列设施。灾情即公路受灾后公路受影响的情况,包括公路本身设施受灾情况,和公路交通运输受灾害影响的情况。路基灾害的成因有以下几点:

(一)不够良好的施工工程地质条件和水文条件

在这方面主要是地质的构造比较复杂,岩层的走向和倾斜角度对施工带来不利,易产生病害;岩层的属性比较松软,风化现象严重;施工的土质比较差;地下水位比较高以及其他的特殊的不良地质因素影响。这些不良的施工工程地质和水文条件不利于公路工程的施工,也会给其路基带来病害因素,造成安全质量隐患。

(二)不够良好的水文与气候条件因素

在这方面主要是要受到洪水、干旱、冰冻、雪灾、降雨量大以及温差大等不良的水文与气候条件因素的影响,从而给其路基带来病害因素,进而造成安全质量隐患。

(三)施工设计方案不够合理

在这方面主要是公路的路基断面不符合设计要求,包括填挖的高度不合理、边坡的坡率不当、防护、排水以及加固措施不妥当和公路路基低于临界高度等不符合设计上的要求,从而给其路基带来病害因素,进而造成安全质量隐患。

(四)在施工上不符合相关的要求

在这方面主要是没有对公路路基进行及时的维护和管理,在维护管理上的措施不当,从而给其路基带来病害因素,进而造成安全质量隐患。

2.路基灾害的防治措施

公路在设计初期就应考虑到灾害的防治问题,把灾害隐患消除在初期,做到以防为主,防治结合。

2.1规划措施

公路路基灾害同其他大多灾害相同,防患于未然是防灾工作的重点,最好把发生灾害的可能性在规划阶段就降到最低,或完全杜绝。虽然在灾害出现隐患初期采取防治措施,效果也较好,但总的来说,在建设初期详细了解、勘察公路周边自然环境、地质情况,对可能的灾害做出判断、分析,提出多方案供选择,在处理效果和资金投入方面都比被动的防治有很多优势。

1)公路与环境相协调

公路在规划时应详尽的收集公路所在区域的水文气象、地质条件、生物种类及大致规模、文化遗址、风景名胜、保护区、聚居区等各种的资料。一些因素的时间跨度上应较大,给公路规划提供足够的参考。充分考虑路线走向,上述情况中应采取绕避在设计时应避开该区域,需要与公路结合的则设立相应的结合设计。

2)公路设计与环境相协调

公路设计时应对行车时的动态环境进行分析研究,充分考虑驾驶员和环境的关系,把公路环境考虑到公路之中。

3)路基灾害防治综合规划

路基灾害是由多个致灾因子影响,涉及到自然环境、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大气降水等多方面因素,是综合作用的结果。所以防治工作应从总体出发,着眼于区域,而针对不同的自然环境、不同路段、不同灾害、不同等级,防治原则和重点会有所差异。防治方法和工程措施也将不同。

2.2设计措施

路线设计中线形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工程造价和工程质量,在防灾中绕避、减少灾害对公路的破坏十分重要。

l)注重安全

安全是公路运行的首要前提,不论是公路的正常使用还是发生灾害时,都希望能保证驾驶者的安全。驾驶者使用公路时,安全感也是极其重要的,特别是行驶在陌生环境之中,心理坦然,行为才可能自然规范。所以公路首先要给驾驶员安全感,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公路设计时对安全的考虑,还表现在容错能力,即使驾驶者出错发生一些事故,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伤害

2)正确处理公路同水文、地质的关系

早期公路建设等级较低,路线一般按照地形展布,随弯就弯,大填大挖也较少,边坡高度也不是很高。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了适应经济迅速发展的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建设公路要求路面平整、线路顺直势在必行。总体来说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地质情况和水文条件同路线的关系,在保证公路顺直、平整,使用性能好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大填大挖,降低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以防人为灾害的出现。

3)详细勘察地质情况

在公路设计时详细准确的地质勘察工作是极其重要的,是了解公路所在地域工程地质条件的重要手段,是选线工作的基础。地质勘察工作是对路线大致走向经过的区域内的水文及工程地质条件、岩土体工程条件、存在的灾害隐患,进行全面深入的勘察,通过各种手段如历史资料调查、实地调查、工程物探、工程钻探掌握路线走向范围内的岩土工程性质,从宏观上把握水文及工程地质条件会对公路产生的影响。

2.3施工措施

灾害易发路段施工的严格控制,对灾害的防治极为重要。包括施工工期、施工顺序、施工的组织等很多要素。

旱季是施工的最佳季节,工程地质条件即公路所在环境的内在因素是一定的,不会变化的。水是诱发灾害发生的外部因素。如果在雨季施工,由于施工开挖岩土体,为雨水的渗入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岩土体的含水量增加则强度降低。而且雨季施工支护工程往往容易被延误。这样由于稳定性降低,而且支护不能及时跟上,很容易在施工时发生破坏。所以在旱季加快修筑,避免在雨季施工,是减少灾害发生的一个有效途径。

最好在雨季来临前完成必要的支护工程。我国地域辽阔,每个地方都有各自多雨的季节,或长或短。施工时,在雨季来临之前应完成支护工程,如路堑边坡开挖后,本着边开挖边防护的施工原则,而且在雨季来临前要及时完成开挖边坡所有的支护工程和排水设施。避免由于支护不及时在雨季发生破坏。而且雨季本来就是灾害多发的季节,由于雨水的作用,加速了灾害的发展,所以一些防护工程完成后能大大降低灾害的发生机率。

保证施工的速度。必须坚持快速施工,即使在旱季也应加快施工进度。因为施工工期太长岩土体暴露在外太长时间自身强度降低,影响加固效果。另一方面旱季也会降雨,所以工期越长不确定因素越多。所以保证施工进度能有效的保证施工的质量,减少灾害的发生。

3.小结

由于设计或者施工等方面的原因,公路路基病害经常发生,导致路基强度下降,直接影响到路面的使用以及行车安全。因此,对于公路路基病害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深入的分析公路路基病害的发生原因,进而有针对性的提出治理措施,以提高公路整体质量,促进公路运输的安全畅通。

参考文献:

[1]扈进明.公路路基病害初探及对策[J].甘肃科技纵横,2008,34(5)

第9篇

【关键词】矿山环境;地质灾害;保护治理

中图分类号:F470.1 文献标识码:A

一、前言

矿山作为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影响最为强烈活动的场所之一, 合理开发并利用矿产资源是矿山开采的重要目的。矿区地质环境的综合治理主要研究在矿山开采过程中,自然地质作用、人为地质作用与地质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与作用。人类在开发利用矿产资源的同时,也改变或破坏了矿区的自然地质环境,从而产生众多的地质灾害,影响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对由于不合理开发利用 、破坏生态环境 、诱发环境地质问题 , 有损人类生存。

二、矿山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

中国矿山开采过程中引发的地质灾害十分严重, 并且种类繁多, 常见的有采空区塌陷、崩塌、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等。矿山地质灾害可对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造成严重危害和破坏,是由于人为的采矿活动所直接引起或诱发的灾害。矿业活动对地质环境造成的破坏是显而易见的。重力地质灾害现象非常普遍,因此,研究矿山地质灾害的发生及发展规律,提出防治灾害的措施,对保护矿山地质环境显得尤为必要。水土流失是矿山开采过程中最重要的环境地质灾害。

露天开采是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的一个重要原因。露天开采还使植被、土坡土体造成破坏。都使宝贵的可耕地退化以至遭到破坏,引发沙尘暴,使贫困地区雪上加霜。无论露天开采时间长或短, 都存在一个露天矿边坡滑落的危害问题, 并带来极其严重的经济损失。

水土流失多表现为土地沙漠化、石漠化现象的不断加剧。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多是不合理的进行矿产资源开发与利用。人为因素是人类不合理的生产经营活动加剧了矿山土壤的侵蚀。水土流失问题多发生在山地丘陵等地质地貌区域,而水土污染则更多的是发生在程式化进程中。不完全统计,绝大部分的河流水污染事件是由于上游的工业废水排放不当造成的。矿山排放出大量矿渣,矸石和尾矿,堆积于山坡和谷底,有的弃渣堆积过高, 使得这些原生堆积和人为堆积物失去重力平衡。采空区不及时回填引起的塌陷 , 在各种类型的矿山中都有,盐矿矿山尤甚。盐矿山的水溶法,钙芒硝矿的峒室水溶法形成的巨大的溶腔也可造成地面的塌陷。也极易诱发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矿山环境地质问题。

山体滑坡是矿山开采过程中尤其应该注意的一项地质灾害。滑坡一旦发生,其造成的直接间接危害是难以估计的。矿山开采由于其特殊的地质地貌更是极容易发生这一类灾害。在矿山开采的过程中一旦遇到雨水,与山体滑坡紧密相连的就是泥石流。矿山开采中乱采滥挖, 随意丢弃废土废石及植被破坏等都可能导致泥石流的发生或加大原有泥石流的规模和暴发频率。泥石流造成的危害也是不容忽视的。矿山开采过程中的山体滑坡规模比之于暴雨之下的山体滑坡规模小。矿山开采中这一环境地质灾害的发生所造成的影响是十分严重的。它不仅会毁坏田地,还会影响公路铁路地基下沉,不利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防范对策

1、加强宣传

要提高全民爱护和保护矿山、合理开发矿产、节约利用矿产、关注矿山开采的生态环境效应、科学地进行矿业活动的意识。加强矿山开采地区的地质灾害防范宣传是预防相关灾害的重中之重。相关人员必须做到在战略战术上重视地质灾害的防治。建立和完善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的政策法规和规划体系只有这样才可以真正做到危害最小化利益最大化。在矿山地区加强相关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确保其安全上岗。在当地,相关宣传更应该深入人民群众中去。建立完善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标准体系通过建立覆盖矿山地质环境调查、评价、监测、保护与合理利用等方面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标准体系。多种多样的地质灾害防范宣传活动,相关部门应引起全社会的广泛注,加强对地质灾害的重视,从而为更有效的地质灾害预防做出贡献。

2、建立治理模式

在矿山开采过程中应该建立科学合理的治理模式。建立起防水蚀、风蚀兼顾的综合防护体系, 水土保持植被建设包括水土保持林草、经济林、防护林、薪炭林等内容。这样,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固结矿山土壤, 可以有效地防止水土的流失。是采取支挡、铆固、加固边坡、改变滑体外型及疏排地表、地下水等措施以防治滑坡。在建立科学治理模式的过程中尤其应该对矿山泥石流的治理主要以拦挡为主, 要查明矿床周围的地球环境 、生态环境和水文地质条件, 在防治矿山因开采而产生及诱发的显性地质灾害的同时,亦需重视闭坑后潜在的矿山灾害可能对已复垦土地产生的危害。认清矿山地质灾害发生的持续性及潜在灾害发生的滞后性可能带来的危害修筑拦截坝, 拦淤、封固流域内大量的松散固体物质。并在合理位置修建沟渠, 使治理后的泥石流能快速流畅地排走。矿山采 、选 、冶设计和生产要立足于长远,尤其应该注意兴修水利,在水源的涵养以及林木资源的保护方面更应该有所侧重。建立起防水蚀、风蚀兼顾的综合防护体系,借此从根本上遏制水土流失、上体滑坡等灾害的发生。在矿山开采问题上我们必须坚持谁开发谁保护,从而发展可持续经济。最终做到技术标准统一明确、适用范围广、互交式的标准体系,以满足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工作的现实需要。

3、做好监测体系

做好环境地质灾害的监测体系是做好防灾减灾工作的重中之重。建立健全环境地质灾害的应急处理体系是矿山开采过程中重要目标之一。加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标准的制修订工作,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标准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覆盖面上都能够充分满足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工作的需要。减少废水和污染物的排放,懂得如何正确解决资源需求与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矛盾时, 科学的采矿方法将被越来越广泛地采用。

使得开采工作更为科学合理的进行。只有在全面掌握矿山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一切事宜,应用高新科学技术,加强矿山生态环境与地质灾害动态监测是避免人员伤亡和减少经济损失的重要环节。在防治矿山因开采而产生及诱发的显性地质灾害的同时,亦需重视闭坑后潜在的矿山灾害可能对已复垦土地产生的危害。认清矿山地质灾害发生的持续性及不能坐吃山空,应该为子孙后代做好长远打算,把灾害防治与土地复垦结合起来, 要着重改进生产工艺,以达到矿山闭坑后生态重建的目的。

四、结束语

矿山环境地质问题关系到国计民生 , 关系到社会可持续发展 。为了作好矿山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经分析采矿引发地质灾害的原因大都是由于采用不科学的采矿方法造成的。在矿山开采过程中,环境地质分析是不可缺失的重要环节。其中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治理措施更是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重点之一。加强闭坑矿山的审查和管理,全面推进矿山环境综合治理,实施矿山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示范工程。矿山开采方面来说,我国更应该注重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经济的长远发展。加强对矿山环境的管理。只有解决好矿山开采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才能促进中国采矿业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东燕,夏毓超,侯龙,黄伟,蒋海飞.水对库区路基不同密实度碎石土的弱化试验分析[J]. 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 2013(04)

[2] 谭显坤.改进的粒子群优化控制算法及其仿真研究(英文)[J]. 机床与液压. 2012(19)

[3] 何宏康.某船燃油分油机故障分析及维修[J]. 中国修船. 2013(02)

[4]宁涛,彭轲,黎清华,赵信文,黎义勇,何军. 基于RS和GIS的地质灾害易发性定量评价: 以湖北省五峰县为例[J]. 地学前缘.

第10篇

【关键词】山区;高速公路;特点;施工技术;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U412.36+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要致富,先修路”这个喊了几十年的口号,已经成为人们对经济发展的共同认识。随着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产业重心由沿海向中西部以及边远山区的转移,山区复杂地理条件下高速公路里程呈现增加的趋势,山区高速公路的施工技术和质量控制面临着越来越大的难度。如何采用先进合理的施工技术以及质量控制方法,是保证山区高速公路质量合格以及行车安全的关键,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下面就具体作一下分析。

一、山区高速公路的特点

山区高速公路因其所处的特殊的地理环境,与平原地区的高速公路相比,其面临着不同的地质、地形、水文以及地质灾害等条件,受此影响,山区高速公路在施工过程中,展现着不同的特点。具体表现如下:

(1)山区地形地质条件复杂,落差较大,需要填埋和深挖的情况较多,工程量大。

(2)山区高速公路路过地段的地势陡峭,受风化和流水侵蚀作用严重,加上工程施工造成岩体剪应力增加,形成的稳定岩层较少,山体不稳定因素较多,需要大量的护坡、护沟以及完善的给排水工程设施,同时还要营建大面积植被以保持水土。

(3)受山区地形的阻挡等因素的影响,高速公路经常需要蜿蜒曲折,转弯较多,造成公路里程增加。

(4)受山区的地势起伏的影响,需要修建大量的公路桥梁和隧道来减少地形对高速公路的影响,路桥相间的施工形式较多,因此,造成桥梁和隧道的总体长度在公路总里程中的比例较大,并且高空作业的形式较多,不安全因素增大。

(5)由于山区的特殊的施工环境导致交通不便,因此材料和设备的运输成本较大,并且是施工后期的一个棘手问题。

二、山区高速公路施工技术

在山区建设一条既要质量合格,同时又兼有环保生态效益的高标准的高速公路,应该重视和加强地质勘探工作。地质勘察工作贯穿于山区高速公路的设计施工和运营的整个过程,其提供的数据资料是分析和制定施工技术的基础和关键。

1、勘察设计阶段

地质条件是客观存在的自然因素,山区高速公路穿行在自然地质环境中,并且对地质环境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造。这就需要我们充分认识地质条件,尊重地质条件的实际情况,在设计和施工中充分考虑地质因素,遵循地质原则,尽量减少山区高速公路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并且为施工和运营提供良好的条件。

2、贯彻地质选线的原则

制约山区高速公路地质选线的主要因素有地形条件和不良地质现象,经常遇见的不良地质现象如滑坡、泥石、流岩、软弱土、膨胀土、湿陷性黄土、冻土、崩岩、溶岩堆(坡积层)、水害、采空区以及强震区(高地应力)等。在本阶段中,要尽可能详细地收集区域构造地质、工程地质、地震地质、岩石地层、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等方面的资料。一般采用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利用遥感卫片和航片提供的资料,编制满足工程需要的工程地质图和地质灾害(不良地质现象)分布图。在图上应该重点标注大的地质构造比如断层等重大的地质灾害病害体,利用这些资料分析区域性地质灾害发生的条件,进行地质灾害的初步评估。结合已经收集到的地质资料,在路线的选线方案设计中,要进行必要的现场勘探和调查 ,反复与资料提供的信息进行对比,选出工程地质条件最好、地质灾害最少、对地质环境的影响最小的路线,真正贯彻地质选线的原则。除了遵循地质选线的原则的同时,还要尽量减少对山区土地的占用,并且一定程度上照顾沿线的经济点。

3、施工图设计阶段---详查施工地点地质条件

通过初步设计阶段的各种地质勘探工作,已经基本上了解山区高速公路沿线的地质条件,但是还没有达到工程设计施工成熟的条件。在施工图设计阶段应详细检查施工点地质(桥位、隧道深、路堑高、填路堤、陡坡路堤、支挡、构造物)条件,采用调查、测绘、槽探、坑探、钻探、物探等综合勘察手段查明场地岩土体组成性质、分布以及风化层、不良地质、特殊性岩土等工程地质条件在路线纵横方向的变化。

4、施工阶段

这一阶段应遵循信息化施工、补充勘察、动态设计原则。由于山区地质条件的复杂性和受勘察周期的制约,有些复杂的场地或地形困难场地(陡坡、鱼塘等),在设计阶段难以充分完成或者完成不够仔细、全面,无法查清场地详细工程地质条件,在施工阶段,可以进行补充勘察,如对岩溶发育区或岩性差异大的场地逐桩钻探,对原进场困难场地通过施工便道进场钻探。当然,在施工过程中也难免会发现新的地质问题,遇见这种情况也要补充勘察,应该把施工期间的勘察工作视作设计期间勘察工作的重要补充。所以说,勘查工作应该贯穿于山区高速公的设计和施工的全过程。

三、山区高速公路的质量控制

1、高填路堤的质量控制

控制高填路堤的施工质量主要是确保高路堤的稳定性,影响高路堤稳定性的因素主要有:路基填料、边坡坡度、地基性质和水文状况,所以在高路堤填筑时采取的主要质量控制措施为:①设计时,应对高路堤进行稳定性验算;②高路堤填筑前仔细进行工程地质勘察,彻底处理下卧层确保地质承载能力;③通过试验检测选择适宜的路基填料;④严格执行路基施工规范,加强对密实度的控制与检测;⑤加强对高路堤的沉降观测与监控;⑥加强高边坡的超前防护。

2、桥梁施工的质量控制

除了传统的质量控制外,对桥梁特别是大型桥梁采取施工控制措施是确保桥梁施工宏观质量的关键措施之一,也是桥梁建设的安全保证。大型桥梁施工控制是一个施工、量测、判别、修正、预报、施工的循环过程,施工控制的最基本要求是确保施工中结构物的安全,其次必须保证结构物的外形和内力状态符合设计要求。影响桥梁施工控制的因素主要有结构参数、施工工艺、施工监测结构分析、计算模型温度变化、材料收缩与徐变施工管理等,所以,必须建立完善有效的控制系统才能达到预期的控制目标。

3、公路隧道的质量控制

根据公路隧道建设的实践,应将隧道开挖及初期支护质量、隧道防排水施工质量、隧道施工监控测量作为主要质量控制目标,公路隧道的质量控制必须重视以下几个关键问题:①严格实施信息化施工,公路长大隧道主要是按新奥法设计和施工,新奥法是一种现代先进的将设计与施工结合在一起的一体化方法,基本特征是采用现场监控量测信息来确认和修正预设计的依据,并对隧道施工方法、断面开挖步骤及顺序初期支护参数等进行合理调整;②加强隧道地质勘察,超前预报水文地质情况。为减少隧道施工的盲目性和事故发生率,保证隧道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应对开挖工作面前方一定距离工程水文地质条件进行验证,及时超前预报,有的放矢地采取应对措施,预报内容是尽可能采取各种手段探明前方可能出现的坍塌、冒顶、涌水、溶洞断层、瓦斯等地质灾害,并分析其对工程施工的影响程度;③安全生产,制定险情预案。隧道是具有一定危险性的地下工程,必须建立健全一系列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和组织管理体系,层层检查落实,每个生产环节都要严格遵守国家和行业有关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和规范,确保人员和工程安全;④综合治水。隧道病害大多与水有关,隧道施工中防水、治水直接关系到工程质量和隧道的运营安全,公路隧道防排水是一项系统工程,总体上应遵循以排为主,防、排、截、堵相结合的综合治理原则,对地表水、地下水妥善防治。

四、结语

山区高速公路的施工是一个系统而又复杂的工程,他不仅要充分考虑到当地的地质、地形、水文等地理条件,还要顾及山区的风俗习惯和经济点的分布等人文因素,同时采取必要的合适的质量控制措施,保证工程的质量和安全。总之,在山区高速公路的兴建过程中,要因地制宜,根据山区的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措施。相信随着中国山区高速公路的发展,将会有更多的先进的施工技术和经验以及质量控制方法应用到实际中来,带动山区的经济发展,进一步促进中国交通运输行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 JTJ 064--98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M].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9.

[2] 霍明.建设生态公路考虑的几个问题.见: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公路勘察设计技术论文集[C].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1—8.

[3] 孔祥金.当今山区公路边坡治理新技术见 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公路勘察设计技术论文集[C].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226—229.

[4] 王新宇.浅论山区高速公路建设中的设计、施工问题[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7).

[5] 高峰,等.浅议几点市政道路工程施工质量控制[J]. 科技创新导报,2007,35:69.

第11篇

关键词:高速公路:施工;技术;质量控制

Abstract: highway design standards and engineering quality requirements are very high, this paper improve the quality consciousness, pay attention to the laboratory construction and the site tracking check, take effective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design quality award, quality,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highway construction site in quality management, so as to improve the engineering quality management level. At present, many provinces and cities in the mountainous area started to mass of highway construction, but the highway construction must change the original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mountainous area of state environment, using the plain area highway construction you very.

Keywords: highway: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Quality control

中图分类号:O21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修建高速公路是利国利民的好事,特别对改变山区落后面貌具有重要作用,但是高速公路的修建必然要改变山区原有的自然环境和质态环境,其较之于平原地区高速公路建设尤甚。因而在工程建设之初就要对山区高速公路建设地质、山区高速公路的质量控制做好探讨和规划。否则必然会引发一系列包括水土流失在内的环境问题,严重的将引发环境灾害,如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等,给当地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这样就违背了建设的初衷,这在只重建设不顾环保的过去时有发生、教训极为惨痛。要预防和防治这些问题的发生必须根据工程的特点在建设之初预见到工程建设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在工程设计施工中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预防,把山区高速公路真正建成绿色之路、环保之路、福民之路。

1高速公路施工现场管理的主要内容

公路施工现场管理实质上是企业各项专业管理和基础管理工作在生产现场的深化和体现。加强施工现场管理,就是追求企业专业管理和基础管理在生产现场的最佳结合,实现施工企、整体优化。施工现场管理的主要内容为施工作业管理、物资流通管理、施工质量管理以及现场整体管理的诊断和岗位责任制的职责落实等。具体优化措施有:第一,均衡地组织施工生产,实现施工标准化制度化管理。在不影响生产任务的前提下,结合市场供求,为用户提供经济环保的建筑材料,确保安全生产和文明作业。第二,科学合理的组织施工,从根本上杜绝施工生产中的浪费现象,现场协调作业,发挥其综合管理效益,尽可能地用最小的投入换取最大的产出,真正实现生产经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第三,优化人力资源,组建高素质的施工团队。第四,加强定额管理,加强工程造价管理,物耗及能耗降到

最低,减少物料积压占用资金。

2山区高速公路的工程技术特点

(1)地形起伏大,高填深挖地段多。

(2)地质、水文、气候条件复杂,地质灾害多发。

(3)弯、坡、斜桥和高架桥梁众多,长大隧道明显增多。

(4)防护工程数量大,型式多,高边坡防护需要综合采用多项防护技术。

(5)公路长、大纵坡较多,平面半径偏小,整体线形指标较低。

(6)环保问题突出。

3山区高速公路施工技术

山区要建设一条兼顾交通、环保、生态等方面要求的高标准的山区高速公路,应该重视和加强地质工作。地质工作应贯穿于设计、施工和运营的全过程。对地质现象和规律的认识(岩土工程勘察工作)是由面到线、由线到点、由表及里、由粗到细、由宏观到微观,逐步深入的,根据不同阶段应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手段。

3.1勘察设计阶段

地质条件是客观存在的,山区高速公路在自然地质环境中穿行,并对地质环境进行改造,应该认识地质规律,尊重地质规律,在设计中充分考虑地质因素,遵循地质原则,从源头上尽量减少山区高速公路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并且为施工和运营提供良好的条件。

3.2贯彻地质选线的原则

山区公路地质选线主要受到地形和不良地质现象的制约,主要的不良地质现象有滑坡、泥石流、岩崩、岩溶、岩堆(坡积层)、软弱土、膨胀土、湿陷性黄土、冻土、水害、采空区以及强震区(高地应力)等。本阶段应尽可能详细地收集区域构造地质、岩石地层、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地震地质、环境地质等方面的资料,利用遥感资料(卫片和航片),编制中比例尺(1:5万或1:10万)工程地质图和地质灾害(不良地质现象)分布图,图上标注大的地质构造(主要是断层)、重大的地质病害体,分析区域性的地质灾害发生条件,进行初步的地质灾害评估,配合路线方案设计,进行必要的现场踏勘和重点路段的调查,反复对比,优选出工程地质条件最好、地质灾害最少、工程建设对地质环境的不利影响最小的路线走廊带,真正贯彻地质选线的原则。

3.3施工图设计阶段——详查工点地质条件

通过初步设计阶段的各种地质工作,已经基本查明路沿线的地质条件,但是工作深度和广度还不够。本阶段应详查工点地质(桥位、隧道、深路堑、高填路堤、陡坡路堤、支挡构造物),进行重要工点1:2000地质测绘。采用调查、测绘、槽探、坑探、钻探、物探等综合勘察手段。查明场地岩土体组成、性质、分布以及风化层、不良地质、特殊性岩土等工程地质条件在路线纵横方向的变化。

3.4施工阶段——遵循信息化施工、补充勘察、动态设计原则由于地质条件的复杂性和勘察周期的制约,有些复杂场地(岩溶、破碎带、岩性纵横向差异大的地区)或地形困难场地(陡坡、鱼塘等)在设计阶段难以布置充分的勘察工作量,无法查清场地详细工程地质条件。在施工期间,可以进行补充勘察,如对岩溶发育区或岩性差异大的场地逐桩钻探,对原进场困难场地通过施工便道进场钻探。施工中发现新的地质问题也要补充勘察。应该把施工期间的勘察工作视作设计期间勘察工作的重要补充。

4山区高速公路的质量控制

4.1高填路堤的质量控制

控制高填路堤的施工质量主要是确保高路堤的稳定性。高路堤稳定性的影响因素主要有:路基填料、边坡坡度、地基性质和水文状况,所以在高路堤填筑时采取的主要质量控制措施为:①设计时,应对高路堤进行稳定性验算;②高路堤填筑前仔细进行工程地质勘察,彻底处理下卧层确保地质承载能力;③通过试验检测选择适宜的路基填料;④严格执行路基施工规范,加强对密实度的控制与检测;⑤加强对高路堤的沉降观测与监控;⑥加强高边坡的超前防护。

4.2桥梁施工的质量控制

5严格实施规范化的质量管理

为确保创精品工程目标的实现,必须坚持在认真执行操作规程,实施规范化、制度化的质量管理上下功夫。要求市政道路路面工程主要质量指标合格率达到95%以上,均比业主规范要求高出一个档次,一般指标达到90%以上。表面层平整度用平整度仪检测,标准偏差小于0.6min的路段达到9o%以上。工程内在质量要做到全部合格,优良品率95%以上,外观工程质量做到整洁平顺,线面规范,界面分明。根据每条市政道路技术要求,都制定一部创精品工程实施方案,将此方案发放到全体技术干部和施工人员手中,使大家对各项奋斗一目标心中有数。坚持质量检查制度。项目经理部每月定期进行一次质量检查,每次检查结果通报,并与奖惩挂钩。对每月进行二次质量检查。做到施工过程中工序、班组问的自检、互检、专检相结合,对重点部位、关键工序建立质量管理点,设立质量专管人员。

6高度宣传质量动态

①从质量教育入手,把“质量”的重要性溶化到每个职工的自觉行动中,让职工们认识到质量问题不仅是经济技术问题,而是关系到公司的前途和发展。

②利用多种形式搞好质量宣传。每周利用学习日组织工学习质量管理知识。利用黑板报等对身边的质量问题及时宣传报道,在职工驻地、工作现场制做了质量宣传标语。

③项目经理部、处定期召开质量讨论会,对施工中出现的质量问题进行研讨。通过参观、学习、宣传,提高了全体职工的质量意识。

结束语

第12篇

关键词:SNS;柔性防护;边坡

一、柔性防护技术创新要点

1.新的设计理念:SNS柔性防护系统边坡设计允许在控制状态下发生小规模地质灾害而不影响工程的正常使用功能,以减小防护规模,从而实现工程建设最佳技术、经济、安全和社会效益。

2.新的防护结构:该系统的防护理念不同于传统的浆砌片石护坡、护面墙、挂网锚喷等刚性防护结构的特点,它是一种全新的、柔性的、开放性的防护体系,使防护结构轻型化、柔性化,适于复杂地形及边坡坡面的防护,其明显作用特征是局部受力,整体承载,避免了传统刚性结构局部集中受力可能引起的破坏。

3.适应人与自然和谐的景观建设理念:防护结构弱化,保持自然,可保护坡面原生植物及其生长条件,并为人工绿化生态恢复技术提供有利条件,适于边坡生态恢复。

4.施工方便、快捷,干扰小:可解决山区复杂边坡传统防护技术施工困难、进度慢等问题。

二、SNS主动防护系统机理

SNS主动防护系统主要由钢丝绳网(高强度钢丝格栅)、支撑绳、锚杆锚固装置等组成。根据其防护功能及主要构成形式,分为几类不同型号的产品,具体设计时可根据对边坡灾害的正确评价选择型号适合的产品。该系统主要通过以钢丝绳网(高强度钢丝格栅)为主的各种柔性网覆盖或包裹在需防护的斜坡及危岩体上,以限制坡面岩土体的风化剥落、破坏以及危岩崩塌,或者将落石限制在一定范围内运动。其传力过程是从钢丝绳网传递到锚杆,再从锚杆传递到稳定地层。其作用机理是柔性防护网通过系统锚杆固定,分别通过支撑绳和预应力锚杆实现张拉,尽可能地紧贴坡面,从而对整个边坡形成连续支撑,抑制局部岩体(关键性块体)移动或在发生局部移动破坏后将其滞留于原位附近,从而实现对坡面的主动加固,并有效阻止岩体在各种外应力作用下工程性质恶化从而形成更大规模的地质灾害。

三、SNS柔性防护系统的应用范围

SNS柔性防护系统一般用于山区公路路堑边坡的防护,尤其适用于山岭重丘区沟壑纵横、相对高差几百米、坡度大于50°的路堑。这样的路堑边坡为岩石,(可能是同类,也可能是不同类岩石),且坡面的整体性差,甚至岩体有松动、滑坍的可能,还可能造成崩岩,除个别稳定性稍好的地方可采用护面墙防护外,其余均需要用SNS柔性网防护系统大面积防护,用以拦截落石与落物,以消除公路安全运营中的隐患。

四、施工工艺及方法

1.清除坡面的防护区域内威胁施工安全的覆土及悬石,对不利于施工安装和影响系统安装后正常功能发挥的局部地形(局部堆积体和凸起体等)进行适当修整。

2.放线测量确定锚杆孔位(根据地形条件,孔间距可有0.3米的调整量),在孔间距允许的调整量范围内,尽可能在低凹处选定锚杆孔位;对非低凹处或不能满足系统安装后尽可能紧贴坡面的锚杆孔(一般连续悬空面积不得大于5m2,否则宜增设长度2m的随机锚杆,随机锚杆采用φ16的双股钢绳锚杆),应在每一孔位处凿一深度不小于锚杆外露环套长度的凹坑,一般口径20cm,深20cm。

3.按设计深度钻凿锚杆孔并清孔,孔深应大于设计锚杆长度5、10cm,孔径不小于φ42;当受凿岩设备限制时,构成每根锚杆的两股钢绳可分别锚入两个孔径不小于φ35的锚孔,形成人字形锚杆,两股钢绳夹角为15°-30°,以达到同样的锚固效果;当局部孔位处因地层松散或破碎而不能成孔时,可以采用断面尺寸不小于0.4×0.4m的C15混凝土基础置换不能成孔的岩土段。

4.注浆并插人锚杆,采用标号不低于M20的水泥砂浆,宜用灰砂比1:1-1.2,水灰比0.45-0.50的水泥砂浆或水灰比0.45-0.5的纯水泥砂浆,水泥宜用425号普通硅酸盐水泥,优先选用粒径不大于3mm的中细砂,确保浆液饱满,在进行下一道工序前注浆体养护不少于3d。

5.安装纵横向支撑绳,张拉紧后两端各用2-4个(支撑绳长度小于15cm时为2个,大于30cm时为4个,其间为3个)绳卡与锚杆外露环套固定连接。

6.从上向下铺格栅网,格栅网间重叠宽度不小于20cm,两张格栅网间以及必要时格栅与支撑绳间用中1.5号铁丝进行扎结,当坡度小于45°时,扎结点间距一般不得大于2m,当坡度大与45°时,扎结点间距一般不得大于lm(有条件时本工序可在前一工序前完成即将SNS格栅网置于支撑绳之下)。

7.从上向下铺设钢绳网并缝合,缝合绳为中φ8钢绳,每张钢绳网均用一根长约30m(或27m)的缝合绳与四周支撑绳进行缝合并预张拉,缝合绳两端各用绳卡与网绳进行固定联结。

SNS边坡柔性防护系统充分利用柔性材料的易铺展性和高防冲击能力,适应各类坡面地质灾害防护;充分利用高强金属材料的质轻和易加工特点来实现系统的轻型化、部件生产的工厂化和积木式部件安装,以尽可能简单的机具、最短的工期和最少的劳动力来实现施工安装和维护的简单快速化。较好地解决山区复杂地形条件下传统防护工程施工困难、进展缓慢等难题。最大限度地适应各种复杂的地形地貌环境,避免或尽可能降低因开挖所造成的环境破坏和对边坡稳定性的危害;充分利用系统的开放性保护原有植被及其生长条件,提供良好的视觉效果,并给实施人工绿化提供了可能,将工程治理与环境保护、改造融为一体;充分利用技术成熟、性价比良好的金属涂层防腐技术,采用先进材料确保系统较长的防腐寿命。

参考文献:

[1]贺咏梅,彭伟,阳有奎.边坡柔性防护系统的典型工程应用[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6(2):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