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医疗器械智能化

医疗器械智能化

时间:2023-10-11 10:12:5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医疗器械智能化,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医疗器械智能化

第1篇

引言

病床是病人在住院或疗养期间重要的医疗器械。我国的医疗器械行业自建国初期至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为建国后到改革开放之前。这一阶段医疗器械产业从无到有,基本形成了一个较为独立的产业分支。第二阶段是改革开放后的十年,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产业队伍进一步膨胀并开始重新组合。第三个阶段是1987年以后的高速发展时期。经过50年的建设,我国医疗器械工业布局和产业结构趋向合理。

本文针对现在医院里使用的普通病床的改进和创新。无级调速自动升降病床不仅使普通的病床实现了自动升降,使病人休息起来更舒适,而且制造成本得到了很好的控制,能是大多数医院用上这样的病床,让成千上万的病人使用上这种舒适的疗养工具。 并设计类智能化呼叫系统,利用单片机的通讯功能,设计出具有振铃、显示房号等功能的多功能病床呼叫系统,满足了医院的病房管理和护理的要求。

1. 智能化多功能病床的机构分析与设计

常见的一些新型护理病床有手动可升降病床、遥控气动可升降病床、电动遥控病床等。本设计结合护理业的实际情况和病人的实际需要,我们这款多功能病床主要可以实现以下五大功能:帮助病人坐起功能,使病人在任何坐卧姿势下感觉舒适(自主控制);帮助病人屈膝功能,使病人腿部置于所需的舒适的位置(自主控制);帮助病人左右翻身功能,实现病人的左右翻身(自主控制);帮助病人排便功能,使病人在床上能很方便的排便(自主控制);辅助病人用餐和看书的功能,

1.1. 床板结构设计

床板是承载病人和一些医疗器械的主体。要求床板能够轻松协调的实现病人的翻身、仰坐等功能性动作。本文设计的床板分为8块,相互间用合叶铰接如图1所示,左右翻时1、3、5、7或2、4、6、8一起绕X轴翻转;坐起时1、2一起绕 轴翻转;曲膝时5、6一起绕 轴向上翻转,翻转的同时7、8板同时被拖起,7、8板一起绕Y3相对于5、6板转动,从而达到了曲膝的目的。图中A、B为排便的滑板,排便时A、B分别沿Y轴正负方向往外滑动,打开一活门,从而满足排便需要。未工作时床板平置于床架上,和普通的病床一样。采用此种结构的床板,制造简易,且很轻松的克服了各功能间的相互干扰,满足了各个功能协调动作的要求。

1.2. 坐起屈膝的实现设计

对于病人坐、起、屈膝等动作的实现设计,本文采取坐起和曲膝的功能分别驱动的思路。分别是床板平置和坐起及曲膝动作完成之后的状态。床板平置时,人躺在床上和普通病床一样,当需要坐起时由图中左边的电动机驱动螺杆转动,使得螺套向右运动,再由连杆带动转臂旋转,最后由转臂驱动床板绕轴旋转,从而使人坐起。需要曲膝时,同样右边的电动机工作,通过螺旋传动使得转臂旋转,将床板顶起,达到曲膝的目的。

1.3.左右翻身结构设计

左右翻身的实现同上面的原理,由另外一台电动机驱动,通过螺旋传动完成翻转。电动机工作带动螺杆转动,同时带动另外一个螺套向右运动,由连杆带动转臂旋转,使得床板绕中心点旋转。当电动机反转时,同理使得床板绕中心点旋转,从而达到左右翻的目的。

2.基于单片机的智能化病床呼叫系统设计

病房呼叫系统是一种应用于医院病房、养老院等地方,用来联系沟通医护人员和病员的专用呼叫系统,是提高医院护理水平的必备设备。以前当病人需要服务时就不得不亲自到值班室去叫。安装该呼叫系统后,在病人与护士之间架起一座及时沟通的桥梁,可在减少护理人员的同时,保证病人随时能够得到服务,让每个病人及时得到最佳护理。它要求及时、准确可靠、简便可行、利于推广。利用单片机的通讯功能,设计出具有振铃、显示房号等功能的多功能病床呼叫系统,满足了医院的病房管理和护理的要求。

本文设计的智能病床呼叫系统硬件分为四个模块:

2.1.主单片机AT89C52部分,主控制芯片。

2.2.病床呼叫模块医护响应LED灯,作为病床呼叫端。

2.3.响应按钮模块LCD,为医护响应端。

2.4.液晶屏显示模块,显示呼位以及呼叫次数,更方便医护管理。

本系统实现的主要功能是通过程序,完成病床号的显示、呼叫灯的显示。例如:1号病床呼叫时,对应1号床头的呼叫灯亮,同时在呼叫中心的控制台处,对应医好床的呼叫灯亮。2、完成某段时间内对应病床呼叫次数的显示;3、当呼叫中心医护人员听到呼叫后,按呼叫响应停止按钮,呼叫等熄灭、同时病人对应病床呼叫次数显示清零。

3.结论

本文主要研究了一类智能化病床的方案设计。主要内容为阐述了机电一体化方案设计方法和要做的具体工作。根据病人的实际需要,分析和设计了具有多种动作功能的病床基本结构,然后进行方案的总体设计,工艺原理的分析,最后实现了病人的翻身、坐起、屈膝、排便及吃饭等多种基本功能。

对于控制系统的实现,本文设计按照先将程序模块化的思路,分别对系统的电机控制系统和呼叫系统进行分析设计。对系统进行了软硬件的全面设计编程和分析。最后将几个模块结合起来在一个程序中综合运用,并最终实现其功能。

第2篇

何谓智能制造装备和智能模具。所谓智能制造装备是具有感知、分析、决策和控制功能的制造装备,智能模具也是有感知、分析、决策和控制功能的,具有传感、温控功能的冲压模具、压铸模具,具有温控功能、注塑参数及模内流动状态等智能控制手段制造的注塑模具等等都是智能模具。

随着我国低成本人力资源难以为继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自动化和智能化制造必然要成为现代制造业的重要发展方向,智能模具也必将随之快速发展。用智能模具生产产品可使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进一步提高,更加节材、实现自动化生产和绿色制造。因此,智能模具虽然目前总量还不多,但却代表着模具技术新的发展方向,在行业产品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方面将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智能模具发展好了,必然会对促进整个模具行业水平的快速提升起到有力的带动作用,因而,在行业发展中优先发展智能模具尤为必要。

专家总结了为新兴战略性产业服务的智能化模具:为节能环保产业服务的节能环保型模具。

这类模具主要有为汽车节能减排轻量化服务的模具、通过注塑参数及模内流动状态等智能控制手段制造的高光无痕及模内装配装饰模具、叠层模具和旋转模具、多色多料注塑模具、多层共挤复合模具、多功能复合高效模具、LED新光源配套模具和高效节能电机矽钢片冲压模具等。

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服务的具有传感等功能的精密、超精密模具。这类模具主要有大规模集成电路引线框架精密多工位级进模、多腔多注射头引线框架精密橡塑封装模具、电子元器件和接插件高精密高速多工位级进模、新一代电子元器件高效多列精密多工位级进模和多功能复合高效成形模、新一代电子产品塑料零件智能成形模具、高精密多层导光板模具和物联网传感器超精密模具等。

为生物产业服务的医疗器械精密超精密模具。这类模具主要为通过塑料注塑参数及模内流动状态等智能控制手段制造精密超精密医疗器械注塑模具、生物及医疗产业尖端元件金属(不锈钢等)粉末注射模、生物芯片模具等。

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服务的智能化模具。这类模具主要有为大型数控成形冲压设备配套的大型精密冲压模具、为重型锻压设备配套的精密锻压模具、为清洁高效铸造设备配套的大型温控精密铸造模具、为非金属成型设备配套的大型精密塑料模具和高等级子午线轮胎及巨型工程胎模具、为大型数控折弯机和智能折弯机配套的大型精密数控可调试无压痕折弯模和智能折弯模具、航空航天及国防工业特殊材料成形模具及快速模具、用于航空航天及国防工业的特殊铸锻模具和特种有色金属冲压模具、动车组齿轮箱模具和超高速(>300公里/小时)精密轴承模具、军工产品的光学非球面镜片和特种镜片成形模具、塑料金属等材料超薄超精和微特零件的成形模具、为高端制造服务的金属和非金属材料快速高效智能成形模具等。

为新能源产业服务的模具。这类模具主要有兆瓦级风力发电机新型浆叶模具和主轴模具及电机模具等。

新能源汽车产业服务的模具。这类模具主要有新能源汽车电池模具、新能源汽车变速装置模具、新能源汽车以塑代钢和轻金属代钢模具、节能型汽车混合动力装置模具、汽车覆盖件热成形模具及多工位自动化冲压模具等。

第3篇

投资要点:

1、行业整体仍处于历史区间底部。

2、行业同时处于需求淡季,但整体估值低,具备较高防御性。

本期汽车板块跑赢大盘2.12个百分点。目前板块估值虽有所反弹,但整体仍处于历史区间底部。虽然 6-7 月车市景气度会有季节性回落,但鉴于整体估值较低以及新能源汽车利好政策持续推动,汽车板块目前仍具备较好的防御性和进攻性。

车市进入淡季,需求面临季节性回落,但整体估值低,具备较高防御性;同时,新能源汽车在利好政策及事件持续推动下销量将持续加速增长,成为板块进攻点。另外,后市场业务在存量逻辑下进入爆发前夜,预计在行业政策的不断完善与规范发展下将正式迎来爆发期。

一方面,产品技术相对成熟使得其推广较为容易;在大气污染防治政策以及黄标车淘汰与地方推广考核任务的推动下,预计下半年新能源客车推广将加速;另一方面,各大客车正推出 6-8 米和 8-10 米的中小型客车以满足城市短途公交需求。由于其充电快,价格剔除补贴后低于传统客车,性价比高,预计推广相对更快,从而成为新能源客车的增长亮点。

在经济企稳的背景下,本期推荐逻辑以防御为主,兼具进攻。推荐标的为:1)优质整车标的,推荐长安汽车、上汽集团、宇通客车。2)优质零部件标的,推荐松芝股份、精锻科技。

证券:市场化改革加速

投资要点:

1、年内证券板块内部分化仍将继续。

2、下半年政策整体难见超预期利好,执行力度更加重要。

与指数和市场环境直接相关的收入占证券行业整体收入 83%以上,短期内状难以改变。

市场化进程加速是贯穿今年板块投资的主题。1)年初至今证券行业市场化进程加速推进:转型小券商主动降佣带来费率市场化竞争和监管层自上而下推动行业管制放松预期同时存在。2)对于降佣引流的中小型券商,尚未看到有吸引力的后续增值服务,以量补价的新商业模式尚不清晰。3)行业性规制放松,其带来的利好或将在较长周期内体现业绩,短期内市场化加速或将加速稀释券商牌照的垄断价值。4)资本雄厚、业务布局合理的大型券商具有最强的抗冲击能力,而纯粹依赖通道业务存活的小型券商将面临较大的生存压力。

下半年政策方面的实质性利好将来自收益凭证等新型融资工具带来的券商进一步加杠杆的可能性;利空或将来自专项业务牌照加速放开带来的券商通道业务费率竞争加速的隐忧。

推荐资本雄厚、新业务布局合理的中信证券和招商证券,建议关注光大证券估值修复带来的交易性投资机会。

医药:医疗器械有望企稳

投资要点:

1、医药板块表现优异,医疗器械出现大幅反弹。

2、受政策扶持,医疗器械国产化是大趋势,未来国内市场相当可观。

医药子行业中,除中药板块外,其余所有子行业均跑赢沪深300指数。化学原料药和医疗器械领涨。其中医疗器械因前期下跌较多,吸引了资金的关注,资金介入引发了大幅的反弹。而医疗服务则表现不佳,仅上涨1.73%。

医疗器械行业是技术和资金密集型的朝阳行业,亦受到国家的重点扶持,被列入我国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2013年,我国规模医疗器械收入达1889亿元,而2001年国内医疗器械市场规模约为200亿元,年均复合增速接近21%。预计,2015年国内医疗器械市场规模有望将超过3000亿元。目前,国内中高端医疗器械主要依靠进口,进口品牌占据国内中高端市场的七成以上。伴随着我国生物医学材料的发展以及“新医改”的政策大环境,医疗器械的国产化指日可待。与此同时,政府部门对高端医疗器械研发投入了大量专项资金,并且在医疗器械的采购方面优先采购国产品牌。投资者可以看好医疗器械行业个股。

7月份医药组合为鱼跃医疗、凯利泰、金陵药业、东北制药。

机械:下半年挖掘高成长

投资要点:

1、智能装备机器人产业:未来制造业大势所趋,行业处于发展上升期。

2、轨交设备:需求增加、政策托底使行业迎来较好的投资时点。

智能化、自动化和数字化是未来制造业的发展方向,现阶段我国制造业正处于行业变革的关键时期,机器人产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人力成本的上升、劳动力人口的结构性短缺,以及“机器换人”规模效应的体现,使得制造成本降低均是驱动机器人产业高景气度的根本逻辑。产业结构升级驱动下的柔性化进程是企业的内在需求。

第4篇

〔关键词〕医疗器械;人机工程;具体应用;人机界面;可靠性;安全性

在科技发展的推动下,医疗器械的使用功能得到了丰富。目前,医疗器械产品的可靠性虽然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在实际应用中由于人为因素的影响,医疗事故仍时有发生[1]。在医疗器械设计中应用人机工程能够促进医疗器械产品安全性能与可靠性能提升,故我们针对人机工程在医疗器械中的应用进行了如下探讨。

1人机工程概述

人机工程是一项研究人同系统中其他因素之间相互作用和应用的学科。人机工程专家研究的目的是优化和设计环境、系统、产品、工作,让其更加满足人们需求。人机工程学研究的目的是揭开人与环境、机之间存在的规律,以实现人-环境-机系统的优化。人机工程学是在对人-环境-机的特性认真研究的基础上,将人和“物”共处的环境作为系统进行研究[2]。在该系统中人、环境、机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决定了系统的性能。医疗器械的间接或者直接作用决定了人机工程使用的安全性能。科技的发展使医疗器械的操作控制与内部结构更加精准、精细,医疗器械的可靠性能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是人的生理机能进化较小,因此对医疗器械进行人机工程学设计,才能让医疗器械更适合人进行操作,切实实现人机统一。

2人机工程在医疗器械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医疗器械的种类繁多,在对医疗器械进行设计时需要对多方面的因素进行分析。以人为中心的设计原则不仅能够让设计出的医疗器械能够容易理解与使用,同时还能减少医护人员的训练力度,增强医疗器械与人之间的亲和力。让医疗器械更加具有人性化,还能够减少患者焦虑、恐惧的不良情绪[3]。人性化设计的医疗器械能够提升医护人员的操作效率,确保操作的可靠性。不断完善产品质量,能够提高医疗设备对医护人员和患者的吸引力,进而提升医疗器械竞争优势。2.1人机界面人机界面是人与计算机进行信息交换、信息传递媒介对话的接口,是重要的计算机组成部分,而人机交互就是研究人和计算机之间互相影响的技术。人机界面可以分为环境性人机界面、情感性人机界面、功能性人机界面。人机界面的划分并不是绝对的,3种类型的界面存在重叠与交互。进行人机界面设计应当遵循以下几点原则:(1)合理性,在确保系统设计明确、合理的基础上,任何设计都必须进行定量分析;(2)动态性,每一个产品既需要多维空间理念,同时也需要空间、时间变换,以及思维认识、情感演变因素[4];(3)多样化,设计应当进行多样化考虑;(4)交互性,界面设计交互非常重要,其不仅是信息的传递,而且也是人接受程度的反馈;(5)共通性,界面应当确保协调、统一,环境、情感与功能不能单独存在。2.2安全性安全性能是医疗器械设计的关键,安全性设计应当遵循以下三点:(1)产品本身不会对使用者与被使用的健康产生影响;(2)产品设计以及相关配置必须满足安全原则,同时还应考虑到相关行业的技术水平;(3)材料的选择,尤其是涉及易燃物品和毒物,应特别注意材料与体液、细胞和生物组织的相容性。2.3触觉设计按钮是现代医疗器械产品控制装置的主要方式,伴随着电子技术水平的提升,按钮控制器成为主要的轻型触觉控制器。按钮控制器不仅有开、关控制的功能,同时还具备转换功能。伴随着印刷电路的发展,操作者只需在操作面板上轻触特定的标志区域就能够实现功能转换的目的。2.4作业空间设计医疗器械应当满足操作人员不同体型和操作姿势的需求,因此医疗器械需要通过增加各种附件配合主机。但是无限地扩展会导致生产成本增加,同时也导致设备维护难度提升。在设计医疗器械产品时,机构应当根据用户体型与操作的需求自动调节。这样不仅能够让患者接受非常舒适的治疗,减少患者治疗过程中的痛苦,而且还能提升医护人员操作的效率与可靠性。2.5材质设计不同材料的内部组织与构造存在一定的差异,质感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根据材料不同的特性和人们心理感受差异,合理的选择材质非常重要。医疗器械应当避免大面积的应用金属材质,与金属材质相比较,塑料材质亲和力更好,患者更容易接受,这也是大部分的医疗器械应用塑料外壳的原因之一。医疗器械应当采用亚光表面,因为亚光表面能够降低医疗器械强烈的视觉冲击,同时也能达到较好的清洗效果。

3未来发展趋势

未来医疗器械中人机工程技术的发展将会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绿色医疗,在生态哲学指导下,注重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保护,才能满足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2)虚拟人机工程,未来虚拟工程模型、虚拟人机工程设计、虚拟现实系统以及虚拟诊所等将会出现;(3)数字化人机工程,未来将会出现人机咨询系统、人机评价系统、服务分析系统以及人机工程分析系统等;(4)智能化人机工程,未来将会出现自动优化的人机智能系统和自动学习人机工程系统等。综上所述,在医疗器械设计中应用人机工程学,能够提升医疗器械的应用价值和安全性能,降低医疗事故的发生率。注重医疗器械设计细节,能够促进医疗服务质量提升和医疗卫生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谌誉.浅述基于认知和人机工程心理学的医疗器械设计[J].科技信息,2009(20):334-335.

[2]张广林.探讨基本于人机工程学的医疗器械设计[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35):58-61.

[3]覃京燕,李丹碧林,李亦芒.医疗器械产品设计中的人文关怀要素初探[J].金属世界,2009(z1):153-157.

第5篇

大数据助力精准医疗

在联影医疗的展台记者看到,通过差分剪影技术,计算机上同一个人不同时期的两张肺部的胸片影像自动重叠,人工智能自动识别出结节位置,并计算出结节大小、密度等量化数据,供医生直接参考。

众所周知,癌症的早期诊断结果对治愈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作用,越早察觉、治愈率越高。基于上述的智能化技术平台,医院等七家医院共同建立了“肺癌病例数据库”,来协助专家们对正常人群进行筛查。目前做了20多万个个检后,发现了7000余例肺癌的高危人群。

“肺部的医疗影像如果出现光点,需要有经验的医生才能判断出是结节还是肿瘤,需不需要下一步检测。几亿人次都筛查完,需要大量人力。”联影医疗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薛敏说,而这一智能化的平台目前已经引入了人工智能,这个医疗界的“阿尔法狗”可以通过对医生诊断过程的深度学习,通过影像对肺癌进行早期诊断。目前正在将计算机和专家的筛查结果进行比对,如果相似性很高,未来可能实现计算机的自主判断。

这一人工智能系统能自动精准标识影像中小直径肺部结节,还能基于大数据不断自我优化,提供精准医疗。未来还能通过大数据,制定全国首个早期肺癌高危人群的预警标准。

推广全天候无纸化医疗

“我们致力于打造一个开放式、全天候的医疗管护数字平台,病人院前症后的所有数据都可以通过这一平接起来,实现真正的全程医疗。”飞利浦医疗信息解决方案大中华区副总裁陈胜裕说。

过去,不仅医院之间的诊疗、影像类的数据是“孤岛”,有时候同一个医院的不同科室,也很难完全互联,医生想要会诊须有大量的时间用于数据的更新和交接,病人出院后的术后跟踪和回访更是“基本靠自己”。

而记者在飞利浦的展台看到,从手术前的诊断、图像引导治疗;到手术中意外情况的出现和处置;再到术后的体征监测等,都可以在一个数字平台上实现。而且这一平台也是开放式的,不仅是飞利浦的数据,其他检查数据都可以直接接入,实现数据的完全互联。

陈胜裕说,通过数据的共享和平台的开放,早期的慢性病管理阶段,通过先进的体征监测,可以预警、跟踪疾病的发生;在急症发生时,提高医护人员为患者制定优选治疗方案的能力,改善检查、诊断和决策结果;在院后的协作护理中,可以利用可穿戴设备直接监测病人术后的康复状态。“相当于把医生从病历纸中解放出来,打造一种‘无纸化’的医疗。”

云端诊疗破除基层瓶颈

在联影医疗的展台记者看到,一副VR眼镜就能实现远程会诊。带上眼镜后轻轻点击屏幕,屏幕上心脏、神经等的三维图像动态立体、大小方向随意调节,还可以查看病灶和截面,让影像能远程“说话”。通过这一屏幕,老医生就能远程指导新医生看到CT影像中的“关键点”。

这只是联影医疗“U+互联网战略”的一部分。记者通过宣传片看到,在建立了“区域影像中心”的上海市嘉定区,社区医院拍好了CT,成片第一时间就能全部传到二级的中心医院,电脑对所有成片进行自动排序,专业的影像判断人员按照病痛缓急进行诊断,急诊病人半小时就能拿到诊断报告。

“这就好比所有基层的患者开了VIP绿色通道,既不需要过来挂号,也不需要等待,直接就能出片。”薛敏说,嘉定区的居民在社区医院就可以享受基于影像设备的体检、孕检、慢性病随诊、心血管等常见病、老年病随诊及相关的影像诊断服务,做到“小病不出社区”;在区级医院,居民即可完成肿瘤的早诊断、早治疗,做到“大病不用出区”。

第6篇

1.当前国内医疗器械物流管理存在的问题

1.1院外医疗器械物流管理

目前,我国的医疗器械商业企业绝大部分为小规模企业,由于该类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缺乏先进的系统的医疗器械物流管理理念,缺少优秀的既懂经营管理、仓储调配又懂专业技术的综合性人才,导致企业经营规模有限,难以形成网络优势、规模优势。在仓储方面,存在仓储条件差和运输方式原始等现象,导致仓储整体表现为低效、高耗、分散、不安全。从而很难通过信息化、物流建设以提高运营效率,导致流通成本居高不下。由于经营性企业门槛低,使得大量企业均可进入该领域,普遍规模偏小,不可避免的增加可流通领域层级,中间环节过多最终导致层层加价。中间商物流管理水平有限,同时针对储存过程中的层层转包,其监控和追溯也难以全程开展,那么在医疗器械的转运、储存过程中则会增加安全隐患,从而难以保障消费者安全。例如,诊断试剂等医疗器械的运输、储存多需要严格控温,由于国内企业规模偏小,实力不济,冷链物流发展受限,对于出货量偏小的诊断试剂,货量、冷藏车辆的资源整合受到显著影响,难以形成规模效应[2]。大部分医疗器械的价格虚高并不在生产厂家,而是由于流通环节过多、流通过程复杂所引起。

1.2医院内器械物流现状

医院内的物流信息化管理水平偏低,主要包括对内、外的信息沟通、传递以电话、传真以及电子邮件等订货方式为主,存在一定程度的安全隐患。大量工作人员分工不合理,从事的事物缺乏规范性与专业性,且工作效率低下,如大量工作人员叫货、入库、验收、票据、库存管理等低质量、重复性的工作[1]。日常管理中缺乏专业指导,容易导致货物存储混乱,资料查找、核对困难等问题[3]。一些医院盲目攀比,为了提高医院声誉和收益,超前购买、配置各种大型医疗设备,造成其使用率较低,从而引起资源的严重浪费。由于医院重购买轻管理,导致部分医院的医疗设备购置与应用开发、效益评估等存在脱节的情况。加上没有配备专业的管理人员,容易导致使用不到位,仪器一旦出现故障,只能花费很长的周期返厂维修。尽管我国部分医院的医疗设备配置较为先进,但不同级别、不同地区的医院器械物流管理也存在不同的问题,例如三级医院本身实力较强,器械物流消耗量极大,储备、管理、技术人才充足,更容易认识到医疗器械物流管理的重要性,同时也能更多的接触先进的创新的管理理念,整体而言观念、理念认识相对较高,但也存在部分认识不足,出现医院发展参差不齐的现象。而二级及以下医院,主要表现在医院主管人员自身对管理的理念认识不足,缺乏相应的人才,缺乏优化管理的压力,许多医院对于发展精细化、规范化、高效化的物流的动力不足,且对于物流信息化、智能化尚处在模糊不清的初级阶段,多数医院无质量风险控制流程,甚至停留在货物的出入库管理层面。

2.医疗器械物流管理的对策研究

医疗器械物流在整个医院管理体系中的作用、地位越来越重要,对于其的管理优化则是衡量医院诊断治疗效率、医疗服务质量以及保证患者生命健康安全的重要方法。随着政府、医疗系统对该行业的逐渐重视,以及政策和市场的导向,其发展已开始逐步向专业化、市场化、规范化转变。第三方医疗器械商业企业快速发展,不断重组合并,对医疗器械的运输、储存的集约化、规模化管理逐渐展开。目前,医院医疗器械物流管理已开始从简单、粗糙的出入库管理逐步向计划、采购、入库、使用、维护等系统化管理过渡。但物流管理发展的同时面临许多制约性问题,针对以上医疗器械物流发展的趋势、现状以及出现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①优化货位[3]:医疗器械具体分类,并对仓库进行合理布局,以优化货位,不仅可以显著改善医院医疗器械存储杂乱、随意摆放等的现状,有效改善货物周转率、利用率,通过最大限度地减少库存情况以实现“零库存”的管理;②数字、信息化建设[4]:建立一套实时监测的数据监管平台,即通过建立生产企业、物流企业、医疗机构以及监管部门的数据平台,做到信息共享、资源配置优化以及监管得力。通过标准的数据分析、信息交换技术以及预警模型研究,提高医疗器械物流管理的信息化、自动化程度,既可以精化生产企业的按需生产,又可以提高中间环节的医疗器械供应效率,同时保障了医疗部门的诊疗效率,减少了资源的浪费;③建立风险管理和质量控制体系[5]:对医疗器械的采购、验收、检测、考核、维护、使用等一系列环节进行全行控制,并进行优化完善,做好每一环节的登记、交接记录,保障每一环节透明化、可溯源,如此才能将风险、质量管理工作落到实处,保证医疗设备安全、可靠,促进医疗设备的质量和工作效率的提高;④制定行业物流管理标准[1]:政府、医疗、物流行业携手合作,制定关于医疗器械物流的规章制度、法律法规以及行业标准,强制性的规范准入企业、医院、人员规范医疗器械流通、储存等过程中的行为,统一编码,统一管理,建立医疗器械流通标准,便于交流、对接,通过合理提高标准,严苛要求,淘汰或者整改不合规的企业、医疗机构。

3.结语

医疗器械物流管理的优化需要从技术、制度、人才等多方面进行优化、改善,需要政府部门、第三方企业以及医疗机构的共同努力。对于人才的培养,可为行业注入新的血液,有利于现有制度的完善和新制度的提出,对于技术的改进,可优化行业运行效率,降低库存成本,对于制度的完善,可以净化环境,利于各项现代化的物流管理的实施。最终建设完善的医疗器械物流供应链,优化货位和仓贮管理,降低医院运营成本,提高医院的诊断治疗效率以及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张锦,王耀飞,李建生,等.283家医院医疗器械物流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建议[J].中国医疗管理科学,2016,6(1):54-56.

[2]崔忠付.我国医疗器械物流发展问题与趋势分析[J].物流技术与应用,2015,20(11):50-51.

[3]王雨宁,施先亮.三甲医院医疗器械仓库货位优化研究[J].医疗卫生装备,2017,38(6):36-40.

第7篇

在开幕贵宾见面会上,主办方中国模具工业协会和中国贸促会上海市分会邀请了国家及各地方政府的相关领导、展商高级别领导、特邀采购客户汇同中国模协会长、副会长集聚一堂。相关领导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名誉会长、中国模具工业协会名誉会长于珍、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张克林、中国模具工业协会会长曹春华、名誉会长褚克辛、中国贸促会上海市分会王烈副会长、济南市经信局领导、东莞长安镇、横沥镇领导,中国模协常务副会长武兵书以及中国模协多位副会长、重点展商代表等与主办方特别邀请的来自世界500 强制造企业代表霍尼韦尔汽车零部件全球采购主管、西门子医疗器械战略采购部和研发部以及飞利浦(中国)工业部的管理层代表们进行了亲切而深入的沟通,并在随后的现场参观期间就各自关心的产品技术进行了细致的交流互动。“一体化、智能化、自动化”闪耀现场!

本届DMC2015 展品中以“一体化、智能化、自动化”最为耀眼。众多厂家展示了生产加工过程中以智能制造为发展方向的产品和技术:FANUC 的机器人对铜电极上下料机加工系统和手机外壳打磨系统自动化控制、北京精雕的铝合金产品自动化加工单元、海克斯康I-Cell 蓝光自动化解决单元、宝力机械的自动化机床上下料及检测一体化系统、扬州锻压的YDH-220 闭式双点数控高速精密冲压生产线、马路科技自动检测及扫描系统等的现场演示均吸引了众多观众驻足观看,人气爆棚!智能化设备在展会中的大量涌现充分展现了DMC 中国国际模展服务我国高端制造装备的特点,从模具制造向模具智造的整体产业转型升级,充分体现了以工业4.0 为目标的新业态、新发展。

“精密加工”、“模具智造”两大主题板块掀起高端制造技术新浪潮

本届DMC2015 继续以“精密加工”、“模具智造”两大板块为内涵延展以模具为纽带的上下游高端制造,实现高科技产业与传统产业的激情碰撞!

“精密加工”方面,展会几乎囊括了所有国内外模具行业及其精密加工设备的全球品牌企业,如精密加工行业的GF、HAAS、MAZAK、OKUMA、TOSHIBA 等带来的高速加工中心、五轴加工中心、龙门加工中心,北京精雕的新型精雕机JDCT600E_A12S;电火花切割行业的GF,三菱,SODICK,宝玛和特略等公司带来的精密电加工机床;精密测量行业的海克斯康,ZEISS,NIKON 带来的各种高精度测量关节臂、三坐标测量机,扫描测量系统、特博精机的多头组合放点机、思瑞公司送展的大行程影像测量机等丰富的展品。集中展示金切精密及特种加工机床、测量设备,其中用于加工模具三维型面的高动态性能机床,充分展现高速、高动态精度、高刚性、热稳定性、高可靠性、大程序量、网络化以及与之配套的控制系统,各种先进软件对机床的整体性。将显示世界机床朝着高速化、精密化、高性能专业化、系统化、复合化方向发展的应用,掀起高端制造技术的浪潮,同时经济适用的台湾精密加工中心也成为本次展会展出与对接的大赢家,台湾亚葳的加工中心在DMC2015 展会现场就有5 台的新增意向客户订单,展商喜笑颜开。

“模具智造”方面,27 个地方模协展团近500 家国内知名的模具厂家济济一堂,涵盖我国几乎所有模具制造集聚区。其中由中国模协评定的160 家“中国重点骨干模具企业”是展示模具制造能力的主力军,他们参展DMC2015,共同展示中国模具的风采! “W1 馆- 汽车模具馆”则集结了包括一汽模具、天汽模、东风模冲、银宝山新、赛科利、瑞鹄、江淮福臻、普什、亿森、凯华、赛豪等300 余家国内最优秀的汽车模具生产企业展示其最新产品和技术。汽车冲压模具、汽车塑胶模具、汽车压铸模具、大型外覆盖件模具中,以级进模具、多腔、多组份、模内嵌件智能模具、高效模具为特点的研制成果,汽车内外饰模具技术的表面技术,汽车电子模具的自动化技术,快速经济模具的研发运用等;自动冲压线、汽车零部件模具与成型线一体化制造等产品和技术更是体现了“一体化、智能化、自动化”的主题。同时,“W2 馆- 综合模具馆”的青岛海尔模具、嘉仁模具等一批龙头企业也充分展示了我国塑料模具、电子模具的新技术及先进产品 ,广泛服务我国家电、电子、医疗器械、仪器仪表、航空航天、轨道交通等制造领域,引领模具智造的发展方向。

同期多场高端论坛和会议召开,促进行业交流

DMC2015 展览会同期举办了多场高端论坛和会议,实现“会”“展”结合,合作共赢的格局。开幕前日,“中国模具工业协会七届理事会第四次会议”、“中国重点骨干模具企业、重点出口企业工作会议”的成功举办为DMC2015 拉开序幕,该会议已成为一年一度中国模具行业的高端聚会,来自全国各地的理事、中国重点骨干模具企业及模具出口重点企业代表180 余人与会共商中国模具盛世!展会同期举行的“精密成形与模具·技术发展报告会”为推动我国模具工业在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转型升级,实现我国模具工业“由大变强”进行了深入研讨。

青岛海尔模具有限公司举办的以“海尔模具——开放、创新、引领主题研讨会”以“互联网+ 创新”和“从海到云的转型升级”为主题,三位来自海尔公司的主管诠释了海尔模具在互联网+ 时代模具行业的创新思维,让行业分享了海尔模具在互联网+ 时代模具行业的时代趋势。

“增材制造助力模具行业创新发展技术峰会”成为人气最旺的活动之一,现场座无虚席,与DMC2015 展会现场多家3D 打印厂家的盛装亮相互辉映,正如中国模协武兵书常务副会长所期盼的,我们高度关注金属3D 打印,特别希望金属3D 打印在模具行业技术进步中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汽车行业与模具及装备行业技术市场对接会”邀请到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博世( 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等国际知名制造企业宣讲其模具选购的标准、流程和体系及装备应用,吸引了众多汽车模具展商参加,实现近距离与用户企业面对面交流,受益匪浅。

此外,同期还举办了“中国模具工业协会模具标准件委员会工作会议”、“注塑模具内树脂压力的测量和应用研讨会”、“互联网+ 模具——打造智能模具CAD/CAM 一体化创新平台”、“中国模具工业协会高职双师标准、校内实训基地标准论证会”等专业主题会议均各自独领。

特邀百名VVIP 观众对接展商采购洽谈DMC2015 主办方特邀110 名来自世界500 强制造企业的采购部、研发部和模具部等相关技术部门的管理层前来观展,并在现场协助有技术实力的对口展商与其商务对接。成功对接了沃尔沃与北京精雕公司,汇众汽车与西安爱德华,汇众汽车与上海钰泽精密机械公司,博士投资与苏州铭硕公司,比亚迪与上海钰泽精密机械,3M 与西安铂力特激光成型技术有限公司等,使展商有机会与世界500 强制造企业面对面交流洽谈。不少展商从中获益,并对主办单位这一精心安排表示十分赞赏!作为特邀VVIP 观众前来的斯凯孚公司采购部代表反馈“DMC2015 展会很不错,参展的企业品质很高,希望能在展会上看到更多新的且有实力的国内公司”;博世公司采购部代表则介绍“在供应商对接洽谈的选择上,博世更考虑靠近上海周边城市的企业,便于博世对其供应商的管控”。主办单位邀请的110 名VVIP 来自苹果采购运营管理公司全球模具部、上海西门子医疗器械战略采购部和研发部、通用电气上海研发中心、施耐德电气电力事业部和研发部、3M 模具部和研发中心、上海通用汽车车身供应商质量部、沃尔沃汽车研发动力总成部、佛吉亚TC/CAD、博世(中国)采购部、斯凯孚采购部、舍弗勒技术研发部、霍尼韦尔汽车零部件全球采购部、埃驰( 上海)汽车零部件采购部、延锋伟世通汽车模具采购部等,是目前模具和机床厂商的高端用户群,有着严格的筛选供应商标准。作为参加DMC 中国国际模展的增值服务,采购需求也将通过网站、邮件和微信传递给各位参展商,并协助商务对接,欢迎密切关注DMC 不定期的行业信息,祝您赢得商机。

70 个参观团逾6000 名专业观众纷至沓来,成为展会一道亮丽风景线!

本届展会共有70 个参观团超过6000 名专业观众前来观展。他们来自汽车、汽配、家电、电子、医疗器械、仪器仪表等用户行业,以及长三角地区的国家汽车零部件进出口基地、汽摩配产业园区、电子产业园区、飞机产业园区以及知名工业园区。同时, 各地方模具协会也积极组织会员前来,各大院校也纷纷参与,热情高涨地组织前来观展!他们的到来为展会人气锦上添花,现场积极地与展商交流技术与市场,许多知名企业如富士康、敏时集团等都随团前来参观。现场大家合影留念,对主办单位提供的优质服务赞不绝口,对展会的多年来保持的高品质给予肯定。

首次推出OBP 海外买家计划大获成功!

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

DMC2015 首次推出的OBP 海外买家招待计划大获成功!多名来自美国、泰国、越南,马来西亚、土耳其、意大利等国的国际买家在DMC2015 参观采购。CCI 公司的PIN LE LI 先生表示“中国的模具产品,特别是汽车模具这块,无论从价格和供货周期上都很有竞争力。目前,美国汽配公司大都自己设立模具制造部门为其产品制造模具,管理成本昂贵且效率不高。美国的汽配制造企业都应该来观摩下DMC。”他还表示,明年一定会再来,并带来其公司高层及同行企业。Parry Mouldings公司的 M.S.SETHI 说“展会很不错,收获不少,且已经下了一笔小订单做尝试”。Delta Mold 公司的Mehmet Istanbullu 表示“展会很不错,层次很高,在展会上找到了符合要求的供应商进行洽谈,下了一些订单。还会继续参加2016 年的展会。”其中,美国Com-Corp Industries 公司的Pin Le Li 与东莞市祥鑫汽车模具制品有限公司、东莞市硕丰精密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东莞市卓鼎模具有限公司 、铭科精技五金制品有限公司等进行了洽谈,并有意下单。

DMC 中国国际模展现已是全球规模最大的专业化模具展,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今年,组委会首次与JFMA 日本锻压机械协会达成战略合作,支持对方主办的年度展会、参与对方展会;由韩国模具工业协会KODMIC 组织的韩国展团惊艳亮相DMC2015,并组织韩国模具及装备采购团近40 人来华考察。战略合作伙伴德国工商会AHK 在4000 多家德资制造企业中了DMC2015 信息并组织了近百名德资企业专业观众亲临现场采购洽谈。

移动互联提升观展体验,微信关注破万!

第8篇

医院消毒供应室是医院重要的医疗安全保障部门,是全院污染物品及无菌物品集中的科室,担负着医院医疗器械、物品的清洗、消毒灭菌工作,是感染控制的核心部门,直接影响医疗护理质量的效果,甚至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危。同时, 医疗行业是一个特殊、高风险的行业,对人有生命危险的事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特别是我国实施医疗事故“举证倒置”以来,要以充分的理由和证据来证实无菌医疗器械在清洗消毒、配置包装、灭菌储存、发放回收、下送下收等每个环节都无懈可击,以可信性、可靠性证据证实自己无过失或无过错。

2009年4月1日,卫生部颁布了新的《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对医院手术器械包消毒规范有了更明确的质量管理追溯规定。不过在现实中,绝大多数医院在消毒供应流程中,消毒供应室的各环节业务还处于原始的手工记录,这样就存在着记录信息不完整、记录不及时、记录信息随意性、可改性、不准确等弊端;对医疗器械在消毒供应室的各科室不能有效地追溯、控制、掌握动态;对工作人员的责任不明确;对各时期供应量无法进行系统分析;对可靠性数据收集不全,不能达到绩效管理;不能给医院核算室提供有效成本核算。

供应室RFID信息管理系统正是根据医院消毒供应室管理的现状及其在医疗管理过程中的重要性开发的。系统使用了无线射频识别(RFID)、条码技术以及网络技术。通过对RFID系统的使用,消毒供应室的管理科学化、责任明确化;可随时随地对再生医疗器械处理的全过程实行质量追溯控制。

供应室RFID信息管理系统的法律依据和设计要求

1. 法律依据

中国现有《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清洗消毒机灭菌效果监测标准》(WS/T310.1、2、3-2009)3个卫生行业标准,它们都对供应室RFID信息管理系统提出了要求。

2.设计要求

(1)对清洗、消毒、灭菌质量的日常监测和定期监测进行记录

此时应留存清洗消毒器和灭菌器运行参数打印资料或记录。应该记录灭菌器每次运行情况,包括灭菌日期、灭菌器编号、批次号、装载的主要物品、灭菌程序号、主要运行参数、操作员签名或代号及灭菌质量的检测结果等,并存档。

当生物监测不合格时,通知使用部门停止使用,并召回上次监测不合格的所有灭菌物品。同时报告有关管理部门,说明召回原因。相关管理部门应通知使用部门对已使用该期间灭菌物品的病人进行密切观察。检查灭菌过程的各个环节,查找灭菌失败的可能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后,重新进行生物监测,合格后该灭菌器才能正常使用。如果灭菌失败,消毒供应中心应该对该事件的处理情况进行总结,并向相关管理部门汇报。

(2)记录应具有可追溯性

清洗、消毒、监测资料和记录的保存期应≥6个月,灭菌质量监测和记录保留期应≥3年。

(3)灭菌标识的要求

灭菌包外应有标识,内容包括物品名称,检查打包者姓名或编号,灭菌器编号、批次号、灭菌日期和失效日期。

供应室RFID信息管理系统的作用和实现目标

1. 管理目标

系统通过对无菌器械包再生流程人员管理,充分调动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科室对员工的绩效考核更加准确。通过无菌器械包再生流程的信息化管理,消毒供应中心管理层实现了无菌器械包再生流程可视化,使操作人员工作责任心加强,出现问题有据可查,最终实现对整个流程信息化管理的目标。

2. 经济目标

系统通过重复使用RFID标签达到对无菌器械包再生流程成本控制,通过无菌器械包再生流程信息化的方式杜绝无菌器械包使用过程中过期或丢失造成的浪费,最终达到节约成本的目标。

3. 扩展目标

给HIS系统及其他大型系统提供接口,实现全院系统数据共享。确保软件的扩展性,并给其他监控系统预留了接口。医务部、护理部的主管领导可及时从HIS系统中查看无菌器械的供应情况和科室使用情况。

4. 性能目标

一套智能化、人性化、安全完整的系统还需要具备数据传输和处理系统。

供应室RFID信息管理系统的内容和应用流程

1.供应室RFID信息管理系统的内容

供应室RFID信息管理系统要求为每个器械包配带一个RFID标签,负责采集和存储器械包流程各个环节的属性信息,内容包括器械种类和编号、数量、包装人员编号、包装日期、器械包类型等等。系统可以实时显示每个器械包灭菌过程中的温度、压力、时间曲线,随时查询现有器械包的存放位置,统计、分析器械包的使用情况,了解到该器械包的相关信息,包括流程中各个环节相关人员,明确了责任。

2. 供应室对手术器械包的回收流程

回收流程包括回收(清洗)、打包、消毒、发放等四个环节。在各环节中,医务人员主要通过手持机和台式读写器来完成对数据的读取和存储功能。

(1)回收环节

供应室回收护士凭卡登陆系统,而要归还器械包的科室护士则凭科室卡和器械包上的RFID标签确认信息,待回收护士核实确认后可完成回收。

(2)打包环节

包装室器械包配包护士从器械室取来工具与器械包牌,然后与打包护士分别刷卡登录系统,并对所配器械包的包牌进行扫描,系统自动记录人员及时间等信息,便可送往消毒室进行消毒。

(3)消毒环节

器械包消毒后,消毒护士凭卡登录手持机的消毒系统,系统会根据消毒锅上标签核实其消毒是否合格,若合格,护士即对器械包的标签进行扫描(将合格信息写入标签)并自动记录各信息。

(4)发放环节

供应室护士持手持机到各科室完成当天发放任务,各科室护士刷卡确认器械包种类及数量等信息,核实无误后完成发放。

第9篇

1.1智能物流

现在的物流管理有着明显的信息化发展,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物联网技术与物联网与卫星定位技术、GSM/GPRS/CDMA移动通讯技术、GIS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使物流管理的每一个流程都被准确无误的感知和掌握,GIS与GPS与感知信息的结合,构成了物流信息一张强大的网。

1.2智能医疗

自动识别技术为医疗领域提供了方便,最典型的代表是RFID自动识别技术,RFID技术与医院信息系统(HIS)及药品物流系统的融合,是医疗信息化的必然趋势,智能医疗能够帮助医生实现对病人全方位的监控,达到会诊记录,病情记录等关键信息的共享,还有对病人医疗器械和病人病情发展的追踪,这种智能医疗必然会得到更大的推广。

1.3智能交通

物联网在智能交通上的应用也非常普遍,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乘坐公交车时IC卡的使用,物联网技术与公交系统的融合,统筹运用GIS和GPS等手段,达到调度,发配,收费等管理于一体,同时还有智能化的停车,系统调配红绿灯,及时查看路况信息等交通控制调配等手段,都体现了物物相连的物联网对于交通的帮助,还有公路、桥梁、交通的智能检测,都体现了智能交通的作用。

1.4智能农业

智能工业。智能农业与智能工业最主要的体现上是在对于数字的实时监控上,从生产、加工、运输、分销、零售上,企业信息管理系统,从生产监控系统,信息管理系统,质量管理系统,信息服务系统,到信息跟踪,事故追溯系统,质量评估系统,统计分析系统,信息门户系统等,使农业和工作都达到智能化的水平,方便生产。

1.5智能安保

智能安保体现在传感节点的利用上,利用传感节点的覆盖全面性,来防治翻越,偷渡,恐怖袭击等威胁安全的入侵,这种智能安保已经应用到世博会当中。2.6智能家庭物联网对于智能家庭,数字家庭的建设有着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智能家庭不是简单地将家中的电子产品结合到一个遥控装置当中去,这样做只是一个简单的电子设备相连,物联网所要达到的智能家庭,数字家庭的目的,是通过物联网建立外部联系,让服务与设备之间产生联系,达到互动效果,一个最理想的例子就是在工作的过程中,在办公室里就可以指挥家用电器的工作,在下班回来的途中各个家用电器已经各司其职,回家时就享受自动化的成果与便利。

2物联网通信技术的发展

物联网是推动世界发展的重要动力,有人把它比作是继计算机和互联网之后的第三次革命,这样的比喻一点也不为过,1990年的施乐公司可乐售饭机可以被看作是物联网技术的最早实践,1999年麻省理工学院Auto-ID中心在美国统一代码委员会的支持下提出了PC(ElectronicProductCode)的概念.比尔盖茨1995年在书中提及了物联网的概念,199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阐明了物联网的含义,但随着物联网的发展这种含义也产生了变化,再随后的时间段内,各国开始提高了对物联网的认识,并把物联网当作一项国家战略来发展,目前的物联网当中有三项关键的技术,分别是传感器技术、RFID标签、嵌入式系统技术;所涉及的四大关键领域分别是:RFID;传感网;M2M;两化融合,随着各国对于物联网技术的重视,一些关于物联网发展的战略也相继被提出,如日本的u-Japan计划,韩国确立了u-Korea计划,欧盟执委会发表了欧洲物联网行动计划,美国将新能源和物联网列为振兴经济的两大重点,智慧地球被提出并引起强烈反响。2009年8月,总理的感知中国讲话和建立的感知中国研究中心将中国的物联网信息技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物联网被正式列为国家五大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

3总结

第10篇

关键词:中国医疗器械产业;结构分析;特征总结;趋势分析

一、中国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的总体概况

1 市场及产业规模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令世界瞩目。进入21世纪后,产业整体步入高速增长阶段,2000年至2009年10年间,中国医疗器械产业整体规模翻了近6倍,工业增加值在全国GDP中所占比重稳步上升。

目前中国医疗器械产业已初步建成了专业门类齐全、产业链条完善、产业基础雄厚的产业体系,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

根据《医疗器械行业“十五”发展规划》,到2010年我国医疗器械总产值计划达到1000亿元,在世界医疗器械市场上的份额将占到5%,届时超过日本,成为继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大医疗器械市场。

虽然我国医疗器械产业整体发展势头迅猛,但仍无法充分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大型高端医疗设备主要依赖进口,与世界医疗器械工业强国仍存在不小差距。

2 在全球的市场份额

据欧盟医疗器械委员会的统计,全球医疗器械市场销售总额已从2001年的1870亿美元迅速上升至2009年的3553亿美元。全球医疗器械市场需求增长率远远高于全球整体GDP增长速度,医疗器械市场相对全球整体经济而言,发展迅速。

全球医疗器械市场中,美国、西欧、

日本占据绝对领先优势,其中美国稳居行业龙头地位,排名前25位的医疗器械公司的销售额合计占全球医疗器械总销售额的60%,2008年全球前20大的医疗器械企业中有16家在美国。美国医疗器械行业整体销售收入在全球占比高达40.10%,其次分别是西欧,占比32.80%,日本约占10.90%,中国约占2.90%,其它国家和地区共占13.30%。

据中国机电网数据显示,到2010年,中国医疗器械设备总产值将达到约1000亿元,在世界医疗器械市场的份额占到4%,而预计到2050,这一份额将达到25%。

3 进出口情况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进口产品主要是欧美发达国家产的大型精密型医疗器械,而出口产品主要以医用耗材、按摩器具、常规设备等中小型产品为主,进出口产品结构的差异导致我国长期以来在医疗器械进出口贸易中处于逆差地位。

随着我国研发、生产水平的提高,与国外医疗器械生产技术差距渐渐缩小;常规医疗器械设备已基本实现自主生产,高端医疗设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逐步实现进口替代且部分产品批量出口海外市场,由此表现为我国出口逆差逐步缩小,并于2006年首次实现顺差。

就贸易结构而言,当前进口的医疗器械产品主要是高技术含量产品,如CT机、核磁共振成像装置、心脏起搏器、血管支架等;而出口产品集中于按摩器具、血压测量仪等技术含量较低的产品。可喜的是,近年来以来我国B型超声波诊断仪、MRI、病员监护仪、彩超、X射线断层检查仪等出口稳步增加,出口结构升级换代的特征明显增强。

二、我国医疗器械市场结构分析

1 企业结构

在国际上,医疗器械产业是一个高度集中和垄断的产业,前40家企业销售收入占到全球销售的80~85%。而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的企业构成则是以中小企业为主体,占总体企业的88.9%,其总销产值所占总值近60%,而大型企业数量则较少,而且以外资企业为主导,其销售产值所占比重不很高,但出货所占比重最大。

2 产品结构

我国医疗器械产业中产品的结构多为中、低端产品,高端产品基本为外资企业生产。国内虽然在市场上高端产品比例不断提高,但在数量上却以中低端产品占主要部分,如医疗用耗材(如医用棉、纱布、绷带等)、一次性医用耗材(一次性注射器等)、按摩器、血压计和针、导管、插管等简单器械;中端产品主要有病人监护仪、生化分析仪;在高端产品中,国内产品处于中低档水平,如X射线机仍然有工频机,磁共振多为低场永磁磁共振、CT机为16层和32层等。

与我国制药工业类似,长期以来我国医疗器械行业也存在数量多、规模小、行业集中度低、科研投入不足、创新能力弱的问题。我国医疗器械企业虽然数量比较多,但多数都只能在中低端市场寻求生存,或是为国外企业提供零配件,在高端市场的份额不足1/3,产品在使用寿命和产品质量上与国外企业有一定差距。目前我国登记在册的各类医疗器械公司达1.2万多家,销售额过亿元的屈指可数。据统计,我国医疗器械市场中,销往三甲医院的高档医疗器械产品占到30%~35%;而低档产品则占到65%~70%,远高于45%的全球平均水平。

尽管国内有着如此众多的医疗器械生产厂家,却还要从国外进口大量的医疗设备,我国每年都要花费数亿美元的外汇从国外进口大量医疗设备,而国内近70%的医疗器械市场也已经被国外公司瓜分。目前,我国企业除了超声聚焦等少数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外,在高科技产品方面,中国医疗器械的总体水平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约为15年。根据中国市场调查研究中心2007年对中国医疗器械市场的专项调查,约80%的CT市场、90%的超声波仪器市场、85%的检验仪器市场、90%的磁共振设备、90%的心电图机市场、80%的中高档监视仪市场、90%的高档生理记录仪市场以及60%的睡眠图仪市场均被外国品牌所占据。

3 产业地域布局

我国医疗器械产业有较高的自然地域集群的特点,

目前逐渐形成了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湾三大产业集聚区。三大区域医疗器械总产值和销售额占全国总量的80%以上。从各地经济指标的排序来看,医疗器械产业的集中度高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广东等地。其中,珠三角以研发生产综合性高科技医疗器械产品为主;长三角主要生产开发以出口为导向的中小型医疗器械;环渤海湾地区主要从事高技术数字化医疗器械的研发生产;此外,成渝地区是新兴的、以生物医学材料和植入器械及组织工程为特色的地区。

三、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特征总结和缺陷分析

1 行业特征总结

当前我国医疗器械产业主要呈现以下几大特征:

第一、产业发展速度快,规模数量扩张高。第二、区位优势形成,产业地域集中度明显。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环渤海湾三大医械产业聚集区排名前5的省市收入已占到全国市场的66.7%。第三、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低成本竞争优势和本土研发力量的提高加速医疗器械制造业向中国转移。2009年,我国医疗器械出口总额为122亿美元,同比增长10.4%,在我国对外贸易总体下滑13.9%的情况下,医疗器械进出口一枝独秀。第四、产业走向高端,形成技术与资本

密集、多学科交叉的高技术产业。第五、产业构成中,以中小企业为主,高收益大规模企业少,外资企业占绝对主导。第六、产业价值链上外高内低,内部没有形成有效分工。

2 当前医疗器械产业存在的主要缺陷

医疗器械制造业虽在我国发展迅猛,但由于过度注重总量增长,长期以来忽视了结构性的矛盾,市场分散、集中度不高且管理不规范,使得我国医械制造业总体水平较低,国际竞争力弱。主要问题表现为:一、产业结构分散,上规模企业少,生产集中度低,没有形成高端产品产业集群;二、产品结构重复,大部分企业市场定位普遍不合理;三、技术结构落后,产品市场规模扩张快,产品档次低,技术水平显著落后于发达国家;缺少自主创新技术,高端产品关键核心部件仍以进口为主,外资企业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四、生产结构失衡,市场需求旺盛,但结构尚待调整,行业自律、规范经营及企业诚信等方面还需加强。

四、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从中短期看,在新医改政策下,国家将加大对基层医疗服务体系的建设,“填补缺口”和“更新换代”将促进中低端医疗器械市场的迅速增长。而消费升级、人口老龄化和技术革命则是推动我国医疗器械市场长期快速增长的内生性动力。同时,随着“人世”后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国际化的深入,势必将推进我国医疗器械企业逐步实现进口替代,从中低端市场向高端市场突破。

未来行业发展主要趋势性特征包括:

1 医疗器械市场产品结构开始多元化,产品结构不断调整。

我国的早期诊断产品市场不断扩大,家用保健器械市场也得到大幅增长,家庭医疗保健器械产品受到市场青,市场上将会大量出现家用化、便携式、网络化的家用医疗电子器械产品。

2 跨国公司进军国内市场步伐加快,国外资本将进一步进军中国市场。

随着中国医疗器械法规的完善,我国已经成为继美国和日本之后的第三大市场。为充分利用我国的劳动力资源优势和市场优势,跨国公司纷纷在中国设立了生产基地和研发机构,以期实现研发、生产、销售的本土一体化运作,我国的各类医疗企业将面临严峻的挑战。

第11篇

1物联网技术在卫生领域应用的意义

物联网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应用技术主要是基于传感技术和云计算,通过嵌入传感器,使医务工作人员通过终端,随时随地实现患者的检查、诊断、治疗、康复等,从而实现实时同步的诊断。同时,随着医疗模式的不断发展,如今医学诊疗的模式已经逐步转化为“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治疗方式、干预手段等都面临着多样化的发展,物联网在卫生信息领域的逐步应用,使医务工作者对患者的感知更加具体透彻,可以连续地、随时随地的测量、捕捉、传递诊疗信息,更可以通过。

2物联网技术应用架构

物联网的概念包含了两层含义:第一,是物联网技术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第二,是用户端不断延伸,包含了任何物品和物品之间。从物联网架构上来说,物联网由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三部分组成[1]。感知层由传感器和传感器网络组成。传感器主要获取监控对象信号或所在环境信息,监控对象信号或所在环境信息又可分为连续型信号、离散型信号以及动作信号等。传输层主要保持与外部网络进行通信,临时储存和分析由感知层收集的数据,并且执行用户规定的一些程序。应用层主要提供各种应用服务的远程服务器和外部网络。主要包括医疗数据库服务器、医疗事务管理服务器、各种专用远程医疗分析设备、移动终端等[2]。

3在卫生领域中的应用

目前国内大部分医院使用的是医院信息系统(HIS系统),但是传统的HIS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如一些医疗信息仍需要人工录入、信息点比较固定,功能比较单一,各科室之间也是相对独立的。物联网技术以其终端的可移动性、接入点比较灵活等特点,突破了HIS系统目前存在的局限性,使医院可以更显著有效的提高整体的信息化水平[2]。物联网技术在卫生领域中的应用多样有利于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突破医疗资源共享的问题。3.1诊疗信息管理通过物联网技术,使用传感器可以自动、连续、动态的采集患者的诊疗信息,同时通过网络传输到相应的数据库中,医务工作人员通过相应的临床数据工作平台,对患者的信息进行分析处理,最终辅助医生完成诊疗决策。3.2移动诊疗一方面表现在,在患者住院期间,通过患者佩戴的带有传感器设备的配件,存储在院期间诊疗信息,便于医护人员观察,如在院期间的每天用药情况,护理情况等;另一方面,医护人员可通过移动终端完成诊疗工作,如移动查房、移动药物管理、移动病案管理等,通过以上技术极大的提高了医务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节省患者时间,提高医疗服务质量[2-4]。3.3医疗器械、医疗药品的监控管理通过物联网技术可实现医疗器械与药品的生产、配送、防伪、溯源等环节的监管和追踪,避免大规模公共医疗安全问题的出现。同时,该技术还可以应用到医疗废弃物的管理过程中,保证实验室安全,可视化的监控医疗废弃物运输管理[5-6]。3.4患者管理追踪一般医院信息系统只能对在院期间患者的信息收集管理,但通过物联网技术还可以将非住院患者的一些信息实时管理和汇集,所以物联网技术可以为以电子病历、健康档案为核心的区域卫生信息系统服务;同时物联网在新生儿防盗、危重患者抢救等方面也将会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7-8]。

4物联网技术在卫生信息领域遇到的问题

物联网技术在卫生信息领域的应用处于起步阶段,在技术和卫生领域的应用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4.1缺乏从整体角度的规划目前,物联网技术在卫生信息领域的应该刚刚起步,在实施推进的过程中,缺乏统一的规划指导,在后期容易产生问题。4.2推进过程中技术上需要解决的问题随着物联网技术的不断推进和发展,未来可以允许不同的数据源以及不同的设备之间能够进行一些信息交换,而实现这一功能的前提条件是需要有标准的数据模型和数据接口。物联网技术在卫生信息化的进程中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缺少统一的标准,所以很难避免日后会出现信息孤岛现象。4.3人才队伍缺口在现阶段,既有医学背景,又熟悉信息技术的人才需求远远大于人才供给,医学院校开设的卫生信息类专业人才,在培养过程中需要不断融合新技术、新理念,使卫生信息管理类专业学生,满足市场需求。同时在传统的医学生培养过程中,要注重信息化能力的培养。

5物联网技术在卫生信息领域未来的发展趋势

第12篇

刘毅称,九安医疗的最终目标是打造个人健康管理平台,为此把iHealth公司开到了美国硅谷,负责“硬件+应用程序(APP)+云”多维度的产品定义。8月9日,九安医疗还公告,将把云血压计与微信相连。对此,刘毅的看法是,让硬件具备社交能力或是未来移动医疗的发展方向之一。

清科研究中心分析师徐志鹏认为,移动医疗行业本身还未成熟,参与者普遍想掌控先机,九安医疗极力向移动医疗靠拢是一项战略性投资。九安医疗既有在未来成为领导者的可能,但也直面包括互联网巨头在内的众多竞争对手。

从代工走向自主开发

艾媒咨询的《2012~2013年中国移动医疗市场年度报告》显示:2012年,中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达18.6亿元,预计到2017年底,相应的,市场规模将突破百亿元,增长近5倍;2012年中国可穿戴便携移动医疗设备的市场规模为4.2亿元,预计到2017年这一数字将逼近50亿元,增长近10倍。

市场空间足够诱人,但切入移动医疗这一新兴领域的时机把握却并不容易。“做早了成为先烈;做晚了,你起个大早、赶个晚集。”刘毅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表示,“我们最初的时候想把健康管理引进血压计当中,把它跟PC连接。但这种方式市场推广不成功,1台也没有销售出去。”

遭遇挫折的刘毅随后便将眼光盯向了手机。2009年,九安医疗有了把硬件产品跟iPhone相连的想法,于是开始做样机。到了2010年4月第一次测试样机,很快就跟苹果取得了联系。与苹果方面商谈之后,九安医疗逐渐形成了“硬件+应用程序(APP)+云”的发展理念。

确定方向并有初步尝试之后,九安医疗的移动医疗转型更加快速。2010年末,九安医疗在美国硅谷成立iHealth全资子公司。2011年,其推出了首款iHealth产品,并在欧美等国家和地区注册了iHealth商标。

对于iHealth的战略定位,刘毅称,目前iHealth系列已经覆盖了血压、血糖、体重、血氧和运动五个维度,希望利用由移动互联网带来的洗牌机会,帮助九安医疗从传统的ODM、OEM制造商转变成移动健康的全球探索者和领导者。整体逻辑在于,以卖硬件为切口,先得到足够量的用户。在此基础上,形成配套的健康和医疗服务体系,最终打造个人健康管理平台。

三维探索:硬件+APP+云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九安医疗在美国设立全资子公司iHealth之后,又相继于2012年和2013年于中国香港、法国开设了iHealth的分支机构。

在刘毅眼中,三地的最佳分工模式是由美国iHealth子公司负责产品定义,包括硬件及APP的(应用)软件开发及相关配套服务等,然后在中国利用研发速度相对快、成本相对低以及离制造工厂近的优势,做后期技术落地实现。

刘毅称,美国硅谷的iHealth子公司在承担产品定义重任的同时,还负责美国、加拿大、墨西哥等美洲国家和地区的经营。之所以想到在硅谷办公司,“意欲在当地的氛围熏陶之下,真正产生创造力。”目前iHealth美国团队约有20多人,其中只派去了1名中国人。法国公司负责整个欧洲市场的相关事宜,中国香港公司负责亚太市场。

刘毅认为,移动互联网所改造的每一个行业都需要有一个“乔布斯”的诞生。具体到移动医疗领域,目前以iHealth产品单点撬动市场的最大瓶颈在于:“怎么能够定义出符合消费者即用户需求的产品?”

“并不是说把你的产品与iPhone连上了,就能成功。连上之后,到底能给用户带来怎样的体验和价值?能让用户认可并持续使用?这是目前移动医疗行业内谁都没有做到的事情,还处在摸索过程中。”刘毅表示。

因此,对于“硬件+APP+云”的转型理念,刘毅坦言,目前尚处在积累用户的阶段,基本围绕血压和血糖两个方向为核心做APP,未来还希望硬件越来越“沉默”和后移,APP的用户体验不断提升和前置。

刘毅强调,打开移动医疗大门的第一步是把硬件和移动互联网相连,由此想到把传统产品智能化,添加数据存储、查询与分享等功能。但是,功能上的叠加变化无法真正开启市场。

为了探索硬件本身的附加值,6月25日,iHealth智能腕表成为首款与微信连接的可穿戴智能硬件。8月9日,九安医疗发公告称,iHealth云血压计BP5也将登上微信平台。

对于和微信合作的理由,刘毅称,是看中了微信强大的社交关系,让硬件具备社交能力或是未来可穿戴设备的发展方向之一。以APP为发展核心与靠微信等社交平台连接硬件这两种方式都在尝试过程中,后期“哪个做得好,能让用户喜欢用,就以哪个为主。”

对于APP开发平台的选择,刘毅认为,iHealth在iOS和Android两大操作平台均有布局。随着Android系统用户占有量的扩大,下一步再推出新品时,两系统会同步提供服务。

和手机不同,医疗器械存在认证门槛和时间成本问题。刘毅介绍,九安医疗在传统医疗器械行业做了近20年,对相关的医疗器械认证标准都较熟悉,花费半年到一年左右的时间可获得一款产品的认证。如果是其他创业型公司,由于不了解相关程序,通过认证可能要耗时2~3年。

将推进“B2B2C”模式

目前,iHealth系列主要的销售市场是美国和欧洲,在中国还没有真正开始销售,因为发达市场成熟度相比中国市场要早3~4年的时间。对此,刘毅认为,尽管理想状态是在美国摸索出商业模式后向全球复制推广,现实情况却是实时变化的,今后或会考虑在世界各地尝试不同的推广方式。

对于中国市场,刘毅认定突破口将是线上渠道。理由是,现有的智能硬件产品并未面向大众普及,在线上可能更容易找到对“早期产品”感兴趣的群体。反观线下渠道,寻找目标用户的难度和成本都更大。

记者获悉,iHealth系列产品的销售模式主要有两种:第一种,目前以B2C为主,通过苹果和百思买等商业零售渠道卖产品;第二种为B2B2C,也是未来九安医疗想大力推进的模式,即跟保险公司、医疗机构和大企业等合作,通过这些渠道把产品卖向用户。

刘毅这样描绘B2B2C模式:首先以硬件做入口,在获得收入的同时获取用户,并给予帮助卖出硬件的第三方一定比例的分成;其次,在积累足量的用户之后,引入第三方扩充医疗健康服务体系,参与服务费分成。他举例道,今年5月,iHealth公司宣布与Intel和GE的合资医疗公司CareInnovations展开合作,iHealth会帮助收集美国65岁以上老人的相关健康数据,并将之提供给保险公司用作商业用途。

对于如此重视B2B2C模式的原因,刘毅强调,该模式能够帮助上述第三方企业和机构更简单地获取连续数据,这些数据对于第三方而言,在某些场合下的应用是其必需品。这样也将打通远程医疗(移动医疗)的“最后一公里”。

徐志鹏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称,伴随移动医疗产业的发展,与向用户收费相比,向机构和企业收费会是相对成熟的商业方向。因为积累用户量和培养用户的付费习惯之间本身就存在矛盾,一旦开始向用户收费,产品竞争力会下降得非常快。如果是面向保险公司和医疗机构等企业收费,本质上是帮其降低成本、多方互赢。

不过,徐志鹏也提醒道,B2B2C的模式可拓宽盈利渠道、整合业界资源,但大数据的采集、分析和应用“看似是一条线”,实际上需要很多从业者参与。具体到九安医疗的转型案例,他认为,该公司做了多年的医疗器械生意,兼备硬件技术和医疗资源优势。因此,与纯做移动医疗的厂商相比,九安医疗凭借技术优势更能吸引到苹果等平台的巨头合作。但在大数据层面,作为医疗器械生厂商的九安医疗,与谷歌、苹果和百度等科技公司相比,处于弱势。

此外,徐志鹏认为,移动互联网强调营销和服务,在向用户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上,九安医疗或还需集成产业链上各环节的优势服务商,未来有可能会在细分领域以并购或战略合作的方式提升综合实力。

直面互联网企业挑战

瞄准移动医疗这片“金矿”的上市公司并非九安医疗一家。《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宝莱特、三诺生物等公司均有意分一杯羹。

宝莱特是一家专注于医疗监护设备和血液透析设备的厂商。在2013年年报中,宝莱特表示,在移动医疗产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有意加大研发和营销方面的投入,希望创造新的盈利增长点。并且“公司2014年将在立足于生命体征监测技术的基础上,将专业医疗技术与移动互联网相结合,产品方向将围绕智慧家庭保健医疗和可穿戴医疗设备。”

今年3月24日,宝莱特公告称:拟使用自有资金500万元设立全资子公司微康科技,该公司将专注于智慧家庭保健医疗和可穿戴医疗产品。7月23日,微康科技其首款可穿戴硬件——“育儿宝”,该产品的主要功能是对婴幼儿的连续体温监测。

除此之外,2013年9月,主营血糖监测业务的三诺生物以120万元增资糖护科技,获得后者8%的股权。三诺生物表示,此举“有利于公司血糖监测产品在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互联网终端平台的开发和应用,实现公司基于移动物联网平台的糖尿病预防、监测、诊断等数字化管理服务领域及相关云端数据建设等领域业务的开拓。”

对整个移动医疗行业的竞争现状,在刘毅看来,现阶段国内移动医疗领域并没有诞生杀手级应用,入局者的胜负尚难预料。一旦出现了杀手级产品,会加速整个行业的发展进程。把目光再放远一些,当形成个人健康大数据体系后,还有可能对医疗行业产生颠覆性变化,甚至由现在的“B2C”向“C2B”模式演变。

当谈及与医院的数据对接、合作中可能出现的壁垒时,刘毅的态度却比较乐观。他认为,移动医疗在初期肯定会有不被认可乃至被排斥的情况,也一定会有率先接受并尝试合作的医院。如果先行者能获得良好的效益并被复制,就有可能推动整个医疗行业的变革。

面对移动医疗这一超级蓝海,先进入的企业都在积极打造自己的生态圈。徐志鹏分析称,企业这样做,均是想提前“占位”,以便在未来掌握更多的话语权。但这样的布局隐藏的风险也很多。最明显的是,IT巨头也在争抢先机,在此背景下,九安医疗这类医疗器械背景的厂商,其在移动医疗的高额投入并不能百分之百保证相应的高回报;另外,大力向移动医疗产业转型之下,九安医疗们放在传统医疗器械业务上的精力多少会被分散,也要警惕这部分市场份额被竞争对手伺机侵占。

“要未来”还是“保当下”?

2011年,九安医疗开始向市场推出iHealth产品。和所有介入新业务的公司一样,九安医疗也承受着开支增加、但效益还未显现而带来的业绩压力。

2011年,九安医疗营业收入3.54亿元,同比增长18.56%,净利润2080万元,同比下降12.27%;2012年,公司营收同比增长0.55%,但净利润骤降66.44%;2013年营业收入继续增长14.45%,净利润则亏损834万元。增收不增利的不利境况愈发严峻。对此刘毅坦言,iHealth系列产品的研发和销售费用的逐年增加是导致上述情况的主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