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法律风险意识

法律风险意识

时间:2023-10-11 10:13:0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法律风险意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法律风险意识

第1篇

近年来,从张海、顾雏军、黄光裕、严介和等商界名人到中航油、中储棉、中国银行、德隆系等名企都大案频发,究其根本原因在于法律风险管理文化的缺失。随着我国进入了“高风险社会阶段”,当前社会呈现为法治社会与风险社会的双重表征。一些著名专家早有预言:21世纪的管理是文化管理。法治社会与风险社会现实社会表征反馈到企业,必须重视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文化的管理。但中国企业实践中很少注重和提及企业文化中的法律风险因素。在理论界,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文化研究也还是一片空白。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文化的研究与实践是当前企业界和理论界需认真面对的问题。 

一、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文化的结构及内在机制分析 

文化的发展有深层文化和浅层文化之分。文化的深层面表征为一种价值观念、习俗、规范等,具有不易觉察、稳定、抗变革等特性。文化的浅层面则表征为群体的物质形态、行为方式,具有不稳定、易变革、较易觉察等特性。从文化学研究的成果和文化层次来看,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文化又可划分为内层、中层和表层三个基本层面。内层为精神层,中层为制度层,表层为物质层。这三个层面自内向外逐层落实,层与层之间互相制约、互相关联、互相渗透,有机地结合为法律风险管理文化,对企业法律风险管理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如图1。

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文化的表层文化为法律风险物质文化,称为物质层。企业法律风险物质文化是由一系列实物和服务,如那些可以通过感觉器官就能直接体察到的设施、人才、法律风险结果、法律风险形象以及法律风险环境等有形文化基因所组成的,是一个企业思想精神和行为特征在资源和环境上的集中反映。法律风险物质文化往往能反映出一个企业的法律风险管理理念、工作作风、价值追求和精神风貌,并折射出企业对法律风险的关注度及追求程度,是形成企业法律风险文化其他层的物质基础。法律风险制度文化是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文化的中层文化,又称制度层。它是企业为实现企业法律风险防范目标和企业法律风险战略方针而制定和执行的有关制度、规则、规范等,是企业对员工法律风险防范行为和组织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的制度文化、规范文化,主要体现为防范法律风险所需的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工作制度以及有关法律风险识别、评估、考核和激励办法等。法律风险制度文化只有严格遵守和实施才能使之变成一种自觉自律的文化特质和行为规范。法律风险制度文化是精神层的规范性体现,对物质层也具有保证的作用。法律风险精神文化是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文化的内层文化,又称为精神层。它是渗透于企业全体员工思想和心灵深处的法律风险意识形态,是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文化的核心和法律风险管理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主要包括法律风险理念、宗旨、方针、目标、态度以及价值观、发展观等方面。法律风险精神文化决定着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文化的性质与方向,对物质层和制度层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法律风险管理文化的三个层次是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物质层是法律风险管理文化的外在表现和载体,是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文化的基础,为精神层和制度层提供物质保证。制度层是法律风险管理文化的中介,约束和规范着精神层及物质层的建设;既是精神层的支撑和保障层,同时又是精神层的规范性表现;既是物质层的引导和约束层,同时又是物质层的保障。精神层是法律风险管理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物质层和制度层形成的思想基础和动力源泉,并通过制度层和物质层的建设得以贯彻与落实。 

二、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文化的培育 

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文化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沟通企业员工的思想,使其对企业法律风险防范目标、观念、规范产生认同感、责任感和作为一名员工的使命感和归属感,进而使员工个人的思想感情和命运同企业的前途与命运紧密地联系起来。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文化的培育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一)强化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文化建设的信念和意识 

法律风险意识是强化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文化建设的信念和意识,是培育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文化的先决条件。法律风险信念和意识是人们对可能存在的法律风险的认识和觉悟,是一种面对法律风险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在工作实践中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企业管理者的法律风险意识对建立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起着重要作用,甚至是建立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的关键。虽然企业管理者的法律风险意识正在得到逐步提高和加强,但相当部分管理者的法律风险意识滞后,不能很好适应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需要。企业管理者在决策的时候往往忽视或者轻视了法律风险的存在,更注重速度和效率。而存在法律风险的速度和效率是没有速度和效率的,不但达不到决策的预期目标,而且还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甚至给企业生产经营带来严重危害,导致企业走向衰落、倒闭。所以,培育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文化,必须强化企业管理者的法律风险意识,由企业管理者自上而下形成整个企业的法律风险防范意识,从而促使企业建立起有效的法律风险管理文化。其次,建立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文化,还必须注重培养企业员工的法律风险意识。由于工作岗位的不同,发生法律风险的原因和结果也不尽相同。所以,对不同工作岗位的职工,必须有针对性地培养不同的法律风险意识。只有企业管理者和全体职工都建立起法律风险意识,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才可能减少和避免发生潜在的法律风险。而企业管理者和企业员工的法律风险意识的树立和强化,必须通过长期和不间断的法律培训教育来实施。 

第2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法律风险;防范对策

法律风险已经成为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种主要风险。淮安市的企业中95%以上属于中小企业,它们必然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法律风险。通过调查研究,笔者认为淮安中小企业法律风险的成因主要有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两大方面。淮安中小企业法律风险的内部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企业经营者缺乏法律风险意识;第二,企业管理重人治忽视“法治”;第三,企业缺乏专业的管理人才;第四,中小企业劳动者素质有待提高。

淮安中小企业法律风险的外部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法学教育与实际需要的脱节;第二,企业外部环境的影响。

针对淮安中小企业法律风险的具体成因,笔者从以下方面入手来防范法律风险。

一、建立健全企业法律风险内部防控机制

通过对淮安中小企业法律风险成因的调查分析,我们不难看出绝大多数法律风险是由企业内部防控机制不健全甚至缺失而导致的。因此,要想有效防范企业法律风险,必须从建立健全内部防控机制入手。

(一)不断增强企业经营者和广大员工的法律风险意识

“企业管理层的法律风险意识,是有效防范企业法律风险的关键。”笔者通过调研发现,淮安中小企业经营者法律风险意识普遍较低,这直接导致企业决策时不考虑至少是很少考虑法律风险的存在。在笔者有效调查的61家中小企业中,只有12家企业的经营者能够经常关注和学习法律知识,有25家企业的经营者从没有主动过学习法律知识,另有29家企业的经营者只是偶尔学习一些法律知识或者只有在遇到法律问题时才学习法律知识。由于众多的中小企业经营者缺乏法律意识,他们在决策时完全忽视法律风险的存在,只考虑速度和效率,往往给企业埋下了严重的隐患,一旦法律风险出现给企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甚至给企业带来灭顶之灾。笔者建议政府相关主管部门要采取多种措施激励广大中小企业主不断学习法律知识,逐步增强法律风险意识。在增强经营者的法律风险意识的同时,我们还要不断增强广大员工的法律风险意识。企业的大量具体工作是由广大员工去完成的,如果他们的法律风险意识缺失,同样会给企业带来法律风险。实践中,中小企业主要抓住员工岗前培训的机会强化对员工的法律意识和法律常识培训。在日常的生产经营过程中,经营者也要定期或者不定期地采取多种形式的法律培训来增强员工的法律风险防范意识。只有企业经营者和广大员工建立健全法律风险防范意识,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才可能减少和避免发生潜在的法律风险。

(二)完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

市场经济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法治经济,是规则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管理必须依靠制度,制度是最好的风险防范措施。历史经验表明,大到国家,小到一个企业,如果人治盛行,必然国败企亡;反之,如果厉行法治,不但国家可以长治久安,而且企业也可以长盛不衰。然而现实之中,包括淮安中小企业在内的广大中小企业普遍缺乏依法治企意识,很多中小企业还保留着浓厚的人治传统和家族传统,企业管理主要依靠亲友以及所谓信得过的人,很少去发挥制度的管理作用。在笔者调研的61家中小企业中,没有制定工作计划的就有11家,没有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的有14家,没有合同管理制度及合同管理机构的多达22家,没有司法证据制度的更是多达31家。还有14家企业没有专门的印章保管和使用制度,甚至有7家企业竟然没有专人负责印章的保管。不难想象,有如此众多的中小企业存在内部管理制度漏洞,企业法律风险的发生还能少吗?

完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中小企业主必须精心组织精干力量对企业发展必须的管理制度进行梳理,查漏补缺,没有的要及时科学制定,不完善的要及时修订补充。中小企业特别要完善企业合同管理制度、劳动用工制度、司法证据制度、印章保管和使用制度以及财务制度。“徒法不足以自行”,光有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如果制度不能得到有效的执行,制度的价值和作用就无从体现,依靠制度防范法律风险的愿望也就会落空。

(三)突出防范重点

法律风险散布于企业的各个角落,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企业的人力和财力都是有限的,我们必须要把有限的人力和财力投入到法律风险重点防范领域,避免平均用力。企业平常要在充分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建立各个法律风险点,在企业的研究、生产、管理、投资、交易、市场开拓等加强重点防范,尽量拓宽法律风险防范覆盖面,对同一性质的法律风险,重点防范,突出重点,避免均衡用力,这样既能够降低成本,更能够有效的预防企业的法律风险。企业有很多共同面临的法律风险,也企业类型不同法律风险也会不同,如高科技企业的主要防范的是知识产权方面的法律风险,服务型企业的面临更多的是消费者权益方面的法律风险,对外贸易主要是合同方面的法律风险等等。因此,企业法律险防范的措施应当贯穿于企的各个环节,力争做到环环相扣,贯穿始终,内外兼顾,层次分明。

二、充分发挥律师在中小企业法律风险防范中的作用

律师是法律专业人士,他们在防范企业法律风险方面既有深厚的理论素养,又有一定的法律实践经验,特别是担任过企业法律顾问的律师,他们更是防范企业法律风险的行家里手。实践中,充分发挥律师在中小企业法律风险防范中的作用,主要是通过企业聘请律师担任法律顾问来实现的。律师担任企业法律顾问可以在法律风险防范方面起到如下作用。

(一)有助于企业法律风险防控机制的建立和健全

如前所述,企业必须建立健全法律风险内部防控机制才能有效防范法律风险的发生。由于中小企业主毕竟不是法律专业人士,他们光靠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是很难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法律风险防控机制的,这就必须借助于专业律师的作用。首先,作为企业法律顾问的律师可以帮助企业经营者和广大员工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不断提高防范法律风险的能力。其次,作为企业法律顾问的律师可以帮助企业经营者不断完善企业管理制度。针对当前实际,顾问律师可以在完善企业劳动用工制度、司法证据制度和合同管理制度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从而帮助企业减少或者避免法律风险的发生。

(二)有助于企业法律纠纷的顺利解决,有效保护企业利益

目前淮安中小企业法律纠纷的发生频率较高,对于已经发生的法律风险,企业只能去面对,力争将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在遇到法律纠纷时,如果企业临时聘请律师,会存在如下不足:一是费用较高。因为顾问律师在具体案件时,其收费是有很大优惠的,最低收费可以降至标准收费的一半。与顾问律师相比较,临时聘请律师的收费肯定较高;二是效果较差。临时聘请的律师对企业情况不熟悉,而且多是“一锤子买卖”,他们在办理具体个案的业务方面往往难尽全力,多数是临场应付式的。由于顾问律师常年服务于企业,他们对企业情况比较熟悉,希望与企业长期合作,因此他们往往会尽心尽力帮助企业处理法律纠纷,期望赢得企业的长期信任,从而能够更好地维护企业利益。

(三)有助于企业获得律师团队的综合服务

律师单位企业法律顾问是代表律师事务所的,因此企业聘请了某个律师担任法律顾问就等于聘请了整个律师事务所担任企业法律顾问。律师事务所往往会建立法律风险防范的专业团队,企业法律风险的特征告诉我们法律风险治理必须是综合性和全面性的,律师行业提供的服务领域只有不断精细化和专业化,才能改变传统法律顾问模式无力应对和防范企业法律风险的现状,通晓企业管理模式,将管理知识和法律知识结合起来,以法律风险防范专业团队的方式开展新型的法律服务,才能全面的为企业建立法律风险体系。有了律师事务所组建的法律风险服务团队,企业法律风险的发生几率必然大大降低。

尽管律师担任企业法律顾问的好处很多,但淮安中小企业聘请律师担任法律顾问的意识还不到位,很多企业舍不得顾问费这笔投入。在笔者调查的61家企业中,只有9家企业聘请律师做法律顾问,多达52家企业没有聘请律师做法律顾问,占被调查企业数量的85.2%。面对此种局面,笔者强烈呼吁淮安中小企业主学会算一笔经济账,即聘请一名律师担任法律顾问,一年的顾问费也就5 000-10 000元,但一名法律顾问一年往往能帮助企业挽回几十万甚至数百万的经济损失。因此,淮安中小企业主应该积极聘请律师担任企业法律顾问,这样做不为别的,只为避免企业法律风险,只为减少企业因法律风险而产生的损失。

三、保证必要的法律风险防范投入

第3篇

在企业经营当中,企业法律风险与商业风险是企业必须面对的风险问题,相较于企业运营中的商业风险,企业运营的法律风险是可以防控的。对此,企业经营中应该培养相关的法律风险意识。法律风险意识的培养,对于企业运营可以起到预防法律风险和节省运行成本的作用。企业经济作为我国市场经济的主体,必须要守法经营,实现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要实现企业健康发展,对于企业的法律风险的防范与控制都是至关重要的[1]。

一、企业法律风险的概念与定义

在企业经营管理中,企业法律风险是有着明确的定义的,企业法律风险是企业风险管理中的一种,是指基于法律规定或者是双方合同约定,由于企业的外部法律环境发生一定的变化或者是法律主体的作为以及不作为的行为,而产生的对于企业负面法律责任或严重后果的可能性。它的前提是以法律制度与企业签订的合同作为根本的依据,对企业法律的风险进行管理与约束,企业运营中的违约,侵权等行为都是企业法律风险的内容。

二、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的特征

企业法律风险管理具有如下特征,一是强调在风险发生前防范风险,对于法律事务进行防范,事先对于风险采取手段并加以控制,在事情发生之前就制定应对计划,以便实现企业中风险的最小化与企业相关利益的最大化。二是强调围绕企业目标,无论进行何种的法律风险防范,都要以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与利益为基本方向。在企业的法律风险管理当中,必须充分结合企业本身的发展目标与经营前景。三是强调采用综合的方法来进行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法律风险管理是从风险管理中脱离发展壮大并且完善的,风险管理与法律风险管理中有许多共同之处,不同的是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是在法律范畴之中的,企业法律风险是集应用法学与管理学与一体的一个特殊管理方式。

三、企业管理中法律风险问题

企业法律风险中包括企业设立及解散的风险,公司内部权益纠纷的法律风险,企业改革,兼并及投融资的法律风险问题,以及企业知识产权法律风险问题,合同风险,企业侵权纠纷,涉外案件,人力资源纠纷,经营管理人员违法犯罪等等法律风险。企业法律风险包括在企业经营中的方方面面,企业对于法律风险意识的加强是十分重要的,法律风险防范需要涉及到企业经营,发展的方方面面,一旦发生法律风险问题,企业的发展也岌岌可危。因此,在企业中建立现代化的企业法律管理机制,健全企业中的法律风险防范机制,使企业能够最大限度减少风险是至关重要的。

四、企业管理中法律风险防范与控制

在我国法治社会建设过程中,企业内部的风险管理就是建立企业法律风险管理体系。在我国高速发展且不断变化的过程当中,任何企业的经营管理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风险,作为企业的领导者与管理者,做好风险管理工作是至关重要的,一旦企业出现风险,这两者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随着我国企业法制工作的渐渐完善,国家对于企业的法律风险管理也在不断地被提出与重视,目前,我国法律法制工作中的重要任务就是围绕着企业法律风险管理工作展开进行。

五、企业运营中法律风险管理体系的组成与构建

以相关的法律法规作为基础,管理层加强对于企业的内部控制,明确企业运营中的管理环节的法律风险源的控制,实施必要有效的控制手段,确保在企业运营过程中贯彻法律风险防范措施,从而在企业运营中建立完善的法律风险防范制度,以求企业内部形成一个稳定封闭的企业法律风险管理体系,这样的做法可以有效保障企业生产与经营过程中法律风险防范的有效性。无规矩不成方圆,在一个长期稳定发展的企业当中,拥有健全的法律风险管理体系与法律审核程序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是对于企业未来发展十分科学合理的制度。

在企业经营的进程中,贯彻落实解决企业法律风险管理体系中的常见问题,是确保一个企业长久稳定发展,防范风险的有效决策。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措施的实施与发展壮大也是一个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必经之路。在一个优秀的企业发展的进程中,拥有良好的企业法律风险管理体系是十分有必要的。

[法律硕士论文参考文献]

[1]许超伊.刍议完善我国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对策及建议[J].现代商业,2017(24):81-82.

第4篇

关键词:企业;税务筹划;风险;策略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9月22日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秩序的不断完善,企业对税务的管理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特别是针对企业税务的合理筹划变得越来越普遍。良好的税务筹划不仅能使企业获得更大利益,还能有效地完善社会的法律制度,是一种双赢的经济行为。但是,企业进行税务筹划尚具有很大风险,探求税务筹划风险产生的原因,并对其加以规避是当前企业发展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企业税务筹划及其风险基本内涵

(一)企业税务筹划基本内涵。企业税务筹划就是指企业为了尽可能地降低税收成本、防范税收风险以维护自身合法权利,在严格遵守现行的相关税收法律法规的基础上,通过对政府税收政策的合理利用及对企业经营活动、投资项目、理财方式等事项的严密筹划,设计并选择出最优的纳税方案,进而减小企业的税收负担,并从中获取合法税收利益的行为。进行企业税务筹划有利于企业实现其利益的最大化,特别是针对刚刚进入发展期或转型期的企业而言,企业需要大量的资金进行周转,而企业税务筹划则可以有效减少企业资金的流出。

企业进行税务筹划的方式主要有避免税务的筹划、节约税务的筹划以及税务转嫁的筹划三种。当然,不管企业选择哪一种税务筹划的方式,企业都必须在得到相关税务机关认同许可的条件下依法开展相关工作。

(二)企业税务筹划风险基本内涵。虽然企业的税务筹划是一种获得税务机关认同的合法行为,但是在通常情况下企业的税务筹划行为游离于税收法律法规的空白或边缘处,所以一旦企业在进行税务筹划时未能把握好尺度,很容易产生较多的违法行为;或者说企业在进行税务筹划并着手实施的整个活动中,很可能存在某些不确定因素使企业面临一定的利益损失。也就是说,企业进行税务筹划一方面确实能给企业带来丰厚的利益,然另一方面企业进行税务筹划实际上隐藏着巨大的风险。当然,这些企业税务筹划的风险是可以进行有效防范的。所以,企业在税务筹划时必须时刻关注对税务筹划风险的防范,以实现企业的最终目标。

一般而言,企业税务筹划风险的具体表现方式主要分为以下三种:其一,企业在进行税务筹划时可能会因为触犯了相关的法律法规或政策制度等,形成税务筹划风险,进而对企业的经济利益产生不可估量的潜在损失;其二,企业在进行税务筹划工作时投入的筹划费用过高,可能造成企业节省或规避下的税款额度远远小于企业税务筹划所用成本,进而产生收支赤字,使企业净收益受到损害;其三,税务筹划的即时机会成本小于其即时净收益,但是由于不适当的税务筹划动机以致筹资、投资或经营行为短期化,使企业资金运动的秩序受到干扰,影响企业资金未来的获利能力,形成潜在损失。

二、进行企业税务筹划风险防范的积极意义

(一)进行企业税务筹划风险防范有利于保证企业的合法利益。众所周知,企业进行税务筹划是相关税务机构认可下的一种合法行为。也就是说,一旦企业在进行税务筹划时产生风险,其损害的则是企业的合法利益。而企业进行税务筹划风险的防范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可能产生的风险进行事先预测,以引导企业规避这些风险;或者提前制定好化解风险的策略,以便在产生风险时能够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补救。

(二)进行企业税务筹划风险防范有利于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企业要想使税务筹划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就必须依仗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而企业税务筹划风险的产生很可能是因为企业相关规章制度尚不完善。因此,进行企业税务筹划风险的防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发现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企业、财务人员的工作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有利于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

(三)进行企业税务筹划风险防范有利于促进相关法律的完善。企业进行税务筹划工作有时则是顺应政府相关政策导向的结果。特别是在政府部门提出相关的企业优惠政策后,企业往往会在进行税务筹划时有意识地向优惠政策靠拢。这时,一旦企业在进行税务筹划时利用了税收法律漏洞,则相关的税务机关也就可以根据企业进行税务筹划时的种种行为,及时发现这些漏洞的存在,进而对此进行完善。可以说,进行企业税务筹划风险的防范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相关法律法规的进一步完善。

(四)进行企业税务筹划风险防范有利于防止企业违法行为的发生。在企业进行税务筹划时,往往是利用了现有法律法规尚不完善的地方。在此情形下,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由于未能把握好税务筹划的尺度或利用税务筹划的机会谋取私人利益的违法行为出现。因此,进行企业税务筹划风险的防范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为了防止企业内部违法行为的发生,以维护企业的相关利益。

三、企业税务筹划风险及主要原因分析

(一)企业进行税务筹划的风险意识不够强。随着企业进行税务筹划工作越来越普遍,企业税务筹划风险也时有发生。因此,很多企业已经开始意识到进行税务筹划风险防范的重要意义。但是直到目前,我国也仍存在部分企业未能对企业的税务筹划工作有一个良好的认知,也未对企业税务筹划的风险防范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企业对税务筹划的风险意识不够强,直接导致企业领导对税务筹划风险防范工作的不重视,进而影响了企业对税务筹划最优方案的设计及税收筹划风险的有效管理,给企业带来无可评估的利益损失。而对于那些或多或少具有税务筹划风险意识的企业,其具有的风险意识也多是局限在意识到风险,而未能将这些风险意识较好地体现在其具体的实践行动中。如在对税务筹划风险进行有效的预测及控制,当利用科学方法对可能产生的风险进行分析、评估并事前提出应对措施,或建立健全相应的企业税务筹划风险管理机制等环节中,很多企业都没能做到尽善尽美。

(二)因税收政策的变化或利用不当造成的风险。企业开展税务筹划工作主要还是在依据国家相关税收的法律法规、政策制度的基础上实现的。这就造成了企业税务筹划与国家政策法规的高度相关性。因此,企业在税务筹划过程中产生风险,也必然是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税收政策法律的影响。一般而言,企业税务筹划中与政策相关的风险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国家税收政策的变化造成的风险和企业进行税务筹划时对国家的税收政策利用不当引起的风险。

政策变化造成的企业税收风险主要是指国家为了使法律政策更加趋于完善与合理,同时顺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往往会不定期地对税收的制度政策或法律法规进行相应的补充、修订和完善,或推出新的优惠政策等。而企业在进行税务筹划时,如果相关工作人员未能及时注意到国家这种税收政策的变动或未能依据这些变动做出及时的策略应对和调整,就容易导致企业税务筹划的风险。

对国家税收政策利用不当引起的风险是指国家制定的相关政策在具体落实过程中,往往会因为各个地区经济发展程度、文化程度、传统因素及等实际状况的相对差异而在有所调整;或者国家制定出来的某种政策针对企业性质的不同有不同的要求。因此,企业税务筹划人员如果不能将这些国家政策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入调查和了解,很可能在对国家税收政策利用不当的情况下产生某些风险。

(三)企业中进行税务筹划的工作人员职业素养较差。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企业相关人员的职业素养及工作能力的高低往往也决定了企业税务筹划的最终效果。因此,企业税务筹划过程中产生的风险在很大程度上也可能是由于企业税务筹划人员的职业素质或工作能力较低而引起的。事实上,企业进行税务筹划也是近几年才逐渐普及起来的一门技术,尚缺乏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尤其是企业的税务筹划往往涉及经济学、会计学、法律学等多种领域,需要的也是通晓各领域知识的综合型人才。此外,专业的税务筹划人员还要求具有一定的前瞻性、风险意识及统筹规划的能力。而这样的人才不仅仅是企业税务筹划方面,也是各个领域所共同缺乏的。

四、加强企业税务筹划风险防范的有效措施

(一)加强企业税务筹划风险意识。要想加强对企业税务筹划风险的防范,企业就必须首先加强企业税务筹划的风险意识。因此,企业必须对税务筹划工作予以高度重视,并建立健全一系列的风险评估体系。这就要求企业领导应当从确保企业长远利益的角度思考,时刻对企业税务筹划中可能遇到的风险加以警惕,确保企业税务筹划风险的预测、防范和监督工作顺利开展。此外,企业相关职能部门应加强对风险评估活动的管理,将风险管理的初始信息和相关业务的管理流程等进行及时、有效的风险辨识、风险分析及风险评价。

(二)加强企业税务筹划管理工作。一般而言,各个企业针对其自身性质、实际发展的情况以及录用工作人员能力的不同,其所选择的管理方式也不尽相同。而在不同企业管理方式下隐藏着的税务筹划风险也会有所差异。因此,企业要想加强对企业税务筹划风险的防范就必须结合企业自身的管理状况,对税务筹划的管理工作进行不同层次、不同程度的改善。如企业必须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特别是注意对账证完整的保护;选择科学的会计核算方法,对企业的会计凭证或记录进行及时存档,以备考察;企业还应加强对经营活动的进一步管理,以期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

(三)加强对企业税务筹划人员工作能力的培训。企业人员职业素质和工作能力的高低对企业税务筹划风险的产生具有较大影响。因此,要想加强对企业税务筹划风险的防范,企业就必须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以提升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这就要求企业应当:首先,加强工作人员对相关纳税政策、法律的认识和相关理论知识的储备,如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有关税收、会计、财务或法律等知识的专业培训,以充实工作人员的内在素质;其次,应强化工作人员税务筹划的风险意识,要求其在进行税务筹划时充分考虑到各种风险的可能性,然后做出决策;最后,企业还应定期对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和工作成果进行相关的考核,以督促工作人员对自身能力的提升。

(四)加强企业与相关税务部门关系建设。企业进行税务筹划必须获取税务部门的许可。因此,企业必须加强与税务部门的良好互动,建立友好关系,进而避免冲突的发生影响了企业的利益。此外,国家出台的相关税务法律往往具有模糊性,企业的税务筹划人员有时难以正确理解这些法律政策。与税务部门进行良好的沟通则可以有效避免此类问题的发生。

五、结语

综上所述,加强对企业税务筹划风险的防范对企业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但是,通过对实践经验的总结,我们不难发现,造成企业税务筹划风险的主要因素包括国家政策、社会经济环境及企业自身状况等多方面。因此,我们必须从加强企业员工的职业素质、完善管理制度、加强风险意识等方面不断探索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以确保企业的长足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罗国维.企业税务筹划风险及其防范研究[D].苏州大学,2008.

第5篇

(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 广东 广州 510900)

摘要:针对整合后的“网上外贸”课程教学的需要,对其中新增的“风险意识培养”模块进行了研究,在分析网上外贸“风险意识培养”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网上外贸风险的来源以及对“网上外贸风险意识培养”模块教学内容的设计,并提出应通过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及自主学习等途径培养学生的网上外贸风险意识。

关键词 :网上外贸;课程;风险意识;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8-0091-03

“网上外贸”课程风险意识培养教学现状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电子商务的兴起,网上外贸成为一种非常流行、便捷、快速的进出口购销模式。然而,由于网络空间的虚拟性、交易环境的复杂性、交易对象的难测性、交易过程的难掌控性等因素的存在,使得网上外贸面临的风险与传统进出口环境下的风险大不相同。由于风险的存在,在阿里巴巴、E-bay、敦煌网、Tradekey、ECVV等网上外贸平台不断进行自我大力宣传的同时,进出口企业依然不得不采取慎之又慎的态度,在网上外贸平台上小心翼翼地开展业务。传统的“网上外贸”课程重点在于帮助学生完成对外贸平台的认识、注册、产品上传、信息、产品竞价、产品评论管理、货物发送等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操作,在风险方面则极少涉及。

由于因风险导致的问题逐渐增多,企业和市场均开始重视网上外贸人才的风险意识和风险防范能力。然而,“网上外贸风险意识培养”是个新理念,在知网、维普网等资源平台上可以找到的专题文献资源很少。“网上外贸”课程整合后新增了“风险意识培养”模块,如何通过教学活动实现这一目标就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网上外贸风险的来源

与传统贸易不同,参与网上外贸的进出口方更容易缺乏实在感、安全感。进口方在采购货物之前往往无法亲自触摸、鉴定商品实体的品质,收货前会担心拿到的货物是否与自己所需要的一样;出口方在收到货款前,对于进口方的支付能力、收货诚信等问题亦难有全面的了解。除了来自进出口双方的风险外,网站管理、物流运输能力、支付体系、惯例法律、社会风险、隐私保护、文化差异、语言风险等也是网上外贸的重要风险来源。根据风险的来源,可以将网上外贸风险主要分为如下十大类。

网站风险 主要指进出口网站平台在利益驱动下,在网站管理、推广手段、费用收取、事实公布以及是否存在欺诈意图等方面给进出口方带来的风险。

信用风险 主要指网上外贸各方当事人因缺乏诚信导致的款项难收、货不对版、收不到货等方面的风险。

功能风险 主要指由于网站功能缺陷、物流运输体系功能不全等因素导致的风险。

时间风险 主要指虚拟环境中的信息流与实体环境中的物流和价值转移在时间及空间上无法同步运作,致使对应环节信息不相符导致的风险。

支付风险 主要指由于进口方因诚信和支付资信及第三方支付系统的原因导致的风险。

社会风险 主要指进出口方购销行为的被认可度、是否存在负面评价、是否会影响到进出口方在市场上的形象等方面的风险。

隐私风险 主要指进出口方在虚拟平台的个人/公司信息、账户密码、购物习惯、所持款项等信息被泄露或受到黑客攻击而导致的风险。

惯例法律风险 主要指进出口方的网上外贸行为由于受到国际惯例约束、适用法律管制等导致的风险。

文化风险 主要指进出口方由于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产生购销思维、习惯、应对方式不同而导致的风险。

语言风险 主要指由于网上外贸各方当事人语言不同,引起理解差异而导致的风险。

“网上外贸风险意识培养”模块教学内容设计

设计原则 (1)紧贴岗位需要,以网上外贸进出口企业岗位群的工作任务分析作为切入口;(2)以网上外贸业务基本流程为教学主线;(3)坚持理实一体化教学理念,坚持用理论基础指导实训,用网络化训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巩固理论知识;(4)贯彻“以学为重、以训为主”的理念,避免“以教为重、以观为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以开放式网络训练平台为手段,实现课内课外的融合与促进,鼓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主动研究教学项目;(5)坚持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通过自主学习、主动提问、积极操作、尝试解答,让学生亲自体会风险的存在,亲自体验风险的规避与化解,培养真正的风险意识。

设计举例 由于网上外贸的十种主要风险并不是单独存在的,可能是某两种甚至几种风险同时存在。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体会风险,刺激学生培养风险意识,在教学内容设计时建议在不同的项目中侧重于某一种或两种风险,通过多种项目的训练后,选择性地将多种风险集于某个综合性项目中,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循序渐进,逐层递进,切忌急、躁、乱,以免影响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基于以上原则和思想,笔者设计了“网上外贸风险意识培养”模块教学项目举例,如表1所示。

“网上外贸风险意识培养”的主要途径

由于学时的限制,“网上外贸风险意识培养”的途径仅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还需要进一步开发新途径,利用课内的“教学+训练”与课外的“训练+探索”相融合、相促进,才能更好地培养和提升学生的风险意识。

充分发挥课堂优势培养学生风险基本意识 课堂教与训是“网上外贸”课程开展风险教育活动的主要阵地,是大学生风险意识培养的核心环节。通过课堂项目化的教与训,在教师的指导下,引导大学生对复杂网上外贸环境下的种种风险进行逐一识别,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辨别意识,能够促使学生对网上外贸风险意识具体内容的准确认知,并在实际操作环境下形成正确的逻辑思维模式,保证对问题的准确发现、正确分析和公平解决。由于各校学生实际情况不同,要充分发挥“网上外贸”课堂教学主阵地的价值,建议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要充分了解本校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注意教与训的起点、坡度和进度,坚决反对脱离学生实际进行“盲目的教与训”,坚决反对为避免学生抱怨“听不懂、训不明”等情况而故意在“简单项目”教学中放慢节奏,到“复杂的综合性项目”时草草了事的不良做法。

2.要积累教学资源,积极对资源加以整合,大胆进行教材改革与创新。“网上外贸”仍属一门新兴课程,现有的课程标准和教材中有关学生风险意识培养的知识和理论仍未能形成体系,教学资源也相当匮乏。因此,要求教师主动挖掘材料,与企业进行合作,设计和积累相关教学资源,逐步进行整合,最终形成适合本地区、本校学生使用的新版教材。

3.教师要勇于转变观念,积极转型,成为真正的现代“网上外贸”授课教师。在传统的外贸课程中,网上外贸分解在两门课程里,分别是“电子商务实训”和“国际贸易实务”。然而,在今日的外贸市场上,由于网上外贸在国际贸易中的比例与日俱增,对外贸类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只懂电子商务或只懂国际贸易实务,而不懂得网上外贸业务操作、不懂网上外贸风险防范的学生已经远远无法满足企业的要求。学生经过传统的外贸课程学习后,根本无法很好地将两门课程进行有效的结合,同时由于各校“电子商务实训”教学的侧重点不同,如有的侧重于网上外贸平台的技术维护,有的侧重于网上外贸平台的构建,有的侧重于网上外贸的营销等等,这就导致学生容易出现学过电子商务、学过国际贸易实务,却无法运用网上外贸平台进行有效业务操作的尴尬局面。因此,教师应勇于面对这个现实,从传统的“电子商务实训”和“国际贸易实务”的单一型授课教师转型到现代“网上外贸”课程的复合型教师队伍中来,积极进修,积极参与企业顶岗实习,为在真正意义上承担“网上外贸”课程教学打好基础。

引导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网上外贸风险意识 社会实践是培养大学生网上外贸风险意识的重要环节。社会实践就像外贸业务中的货源,如果没有有效的货源,生意是很难做大的。经过课堂的教与训,再参加社会实践,通过学生亲自体验外贸业务,亲自探索网上外贸风险的潜伏地,可使学生产生提高自身风险意识的需要,这将促使课堂教学更容易被理解、被接受、被吸收,并能逐步内化为学生的本能意识,在日后业务中做到主动学习、主动防范。因此,为有效培养学生的网上外贸风险意识,必须重视社会实践的作用。

鼓励学生通过日常自主学习培养网上外贸风险意识 自主学习不仅指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亦指学生离校就业后的自我充电式学习。因此,自主学习应建立在学生“想学”、“爱学”、“能学”、“会学”和“坚持学”的基础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知识和品德的获得不是通过教师的教和训就可以实现的,而是在学习者的个人意愿作用下,在一定的环境中,根据已有的经验和资源,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和新知识意义的过程。因此,培养大学生的网上外贸风险意识,也应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他们自主学习、自主充电,培养和提升风险意识,实现风险意识的可持续发展,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赵松,李月华.企业电子商务风险管理探讨[J].中国商贸,2012(10).

[2]洪亚龙.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现状分析[J].电子商务,2012(1).

第6篇

[关键词] 妇产科;护理;风险管理;探究

[中图分类号] R197.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5(c)-0146-02

随着人们自我保护以及法律意识的不断提高,由于护理人员接触患者的机会最多,再加上护理工作繁忙且琐碎,造成目前临床医疗护理工作难度系数以及风险系数不断提高,发生护理风险机会越来越多[1-2]。目前实施风险管理已成为医院护理管理的重点,充分认识以及防范护理风险事件,并建立健全护理风险的管理机制,对于在工作中提高护理人员的抗风险能力,持续改进护理质量,降低护理差错以及护患纠纷的发生率具有重要临床意义[3]。为研究在妇产科护理管理中的风险及其管理的临床应用效果,本院选取妇产科收治的80例患者,给予其实施护理风险管理,观察护理风险实施前后患者对护理人员工作态度、工作能力、防范风险意识、管理工作以及健康宣教评分变化情况和护理人员的满意度,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月本院妇产科收治80例患者,年龄21~45岁,平均(24.7±2.7)岁。妇产科主要风险因素包括患者因素、医源性因素、医疗护理技术低下、药源性因素、医疗设备因素、医院卫生问题以及组织管理因素等。

1.2 方法

对所有患者均实施风险管理控制方法,观察护理风险实施前后患者对护理人员工作态度、工作能力、防范风险意识、管理工作以及健康宣教评分变化情况和护理人员的满意度。

1.2.1 完善护理风险管理制度 不断完善各项相应的风险管理制度,对护理过程中的各项活动进行规范和约束,明确每一位护士自己应承担的职责,并评估可能遇到的风险,同时管理人员积极主动规范自身的护理行为,从而可有效地规避护理的风险,预防并降低风险事件的发生率[4]。

1.2.2 加强法律知识培训 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学习《护理工作中潜在的法律问题》、《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以及《传染病防治法》等相关的法律知识,定期对其进行风险理论培训,对常见的风险事情和纠纷事件进行专题分析,要求每位护士均发言面对护理风险的处理方法,从而使其懂得依法维护自己的权益。

1.2.3 加强护理业务知识培训 组织护理人员定期学习护理业务,不断夯实护理基础,必须熟练地掌握护理日常操作的流程以及步骤。同时要加强对护理文书的管理,日常护理记录为医疗文件记录的重要组成部分,若出现护理纠纷,护理记录可以起到保护护理人员的作用。

1.2.4 改善护理服务态度 在护理服务的过程中许多的护理纠纷都是由于患者对护士的期望过高或者护士的服务态度欠佳所导致的。因此在妇产科护理中必须要使护理人员认识到开展风险管理控制护理服务的重要性,以改变其护理观念,不断改善护理的服务态度,以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处理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包,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以P < 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施风险管理后,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达98.75%(79/80),明显高于实施前的81.25%(65/80);且患者对护理人员的工作态度、防范风险意识、管理工作以及健康宣教评分均明显升高,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3 讨论

妇产科护理风险潜在于日常护理操作、处置以及配合抢救等多个环节以及护理过程中,对患者以及护理人员均可能造成伤害的风险[5]。而临床护理风险管理控制可以对患者、医护人员以及护理过程中设备、技术、药物、护理制度、程序以及护理环境等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因素进行管理控制,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制度并进行不断改善,增强护理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增强其自身的素质,不断学习相关法律知识,提高护理工作的记录能力,改善其对患者的服务态度,以保证护理质量得到不断提高,从而有效推进护理管理工作朝制度化、系统化以及科学化方向发展,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护理纠纷并规避护理风险的发生,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且更加满意的护理服务,使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得到更好的维护[6-7]。

通过本组研究显示,实施风险管理后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实施前,且对护理人员的工作态度、防范风险意识、管理工作以及健康宣教评分均明显升高,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与江新华[8]研究报道情况相符,充分说明在妇产科护理过程中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可有效提高护理人员的防范风险的意识,改善其工作态度,提高护理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进行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吴慧群,胡杰,张明英. 妇产科护理安全隐患及对策[J]. 中国医药导报,2008,11(10):1-2.

[2] 刘莉. 风险管理在妇产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 齐鲁护理杂志,2012,18(3):88-89.

[3] 吴慧群,胡杰,张明英. 妇产科护理安全隐患及对策[J]. 中国医药导报,2008,5(10):121-122.

[4] 王文君. 妇产科护理中的风险及对策[J]. 全科护理,2010,8(17):1567-1568.

[5] 张宝娣. 影响妇产科护理安全的因素及其管理途径[J]. 内蒙古中医药,2009,16(11):77-79.

[6] 李秀珍,陶小明,刁秀莲. 妇产科病房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防范措施[J]. 全科护理,2011,9(19):1755-1756.

[7] 琚金梅,刘华莉,唐会枚,等. 探讨妇产科护理中的风险及人性化管理的实用价值[J]. 医学信息,2011,24(1):409-410.

第7篇

关键词:注册会计师;风险意识;风险防范

中图分类号:F2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2-00179-02

1 注册会计师提高风险意识的必要性

注册会计师在国际上被誉为“不拿国家工资的经济警察”。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经历了一条恢复、探索、立法、改制、发展,并向国际化迈进改革发展道路,注册会计师作为市场经济的制度安排,它的主要职能是对企业会计工作进行社会审计监督,因而责任重大,作用更加重要。无论是政府部门对市场的监督管理,还是企业的经营和战略发展,以至广大投资者的投资决策,都有赖于注册会计师审计所提供的真实准确的会计信息。特别是在资本市场中,注册会计师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审计,对于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维护广大股民和投资者的权益,保障国家税收和经济秩序,以及引导市场资源的科学配置,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注册会计师风险意识,笔者认为就是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在业务操作中应关注证据的收集、整理、保存,并运用相关法律在诉讼中进行自我保护的意识。有相关事部分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缺乏风险意识,这与注册会计师及会计师事务所的工作性质有关,注册会计师的业务风险几乎都是“将来时”,无论是验资业务还是审计业务都仅有一个完工期限的约束,工作中既没有委托人的监督,更没有任何第三方的勇者参与和制约。因此,注册会计师及事务所常常把“按期完工”作为主要目标,对执业风险估计不足,甚至“活儿”多时,为赶工期,早把执业风险丢在脑后。在我国资本市场接连出现的会计造假以及美国安然、世通等著名大公司因财务造假而被迫申请破产等事件中,一些著名的会计师事务所涉嫌参与,一些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坐上了被告席。这些事件的发生,应引起会计师事务及注册会计师的高度重视。

2 注册会计师执业面临的风险

风险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一定时期内可能发生的各种结果的变动程度,是事物本身具有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可能会带来收益,也可能带来损失。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生活的日益复杂化,注册会计及会计师事务所面临的风险与日剧增,要做大做强,注册会计师必须加强风险防范意识,强化风险管理。只有充分了解所面临的风险的基本特征和产生原因,才能采取针对性措施,防范和化解所面临的风险。

2.1 审计信息需求变异风险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以及民间审计职业的发展,客户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对民间审计的看法不再纯粹是一种法律的要求,而已成为利益相关者判断信息可靠性及保护自身利益的一个重要手段。一旦注册会计师失职而使客户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受损时,他们就会对注册会计师的行为做出反应,包括诉诸法律,由此产生审计需求变异风险。主要包括客户风险、独立性风险、法律责任风险等。

(1)客户风险。尽管注册会计师和事务所遵循了公认审计准则并发表了正确的审计意见,然而由于客户之间的特定关系,当客户由于经营不善而破产倒闭时,失意的投资者和债权人为了挽回损失,会千方百计地寻求有赔偿能力的连带者进行赔偿。因此,注册会计师和事务所常常成了诉讼的主要目标。

(2)独立性风险。如果注册会计师没有坚持独立性原则,与客户存在某种利益关系,在执行审计业务时,就难免会受到客户意见的影响。导致不能客观公正地发表审计意见而引起的风险。

(3)法律责任风险。如果已审会计报表中仍然存在注册会计师未能察觉的重要错报漏报,就会出现注册会计师及其所在事务所主动或被动承担法律责任。

2.2 事务所内部治理风险

事务所内部治理风险是由于没有按激励与约束相容的原则建立恰当的治理结构面临的风险。它主要体现在人员管理风险、财务管理风险、文化管理风险等方面。

(1)人员管理风险。会计师事务所是以人的智力劳动为核心的,其主要资产和优势体现在人的品德和专业水准上。比如事务所股东,在决定事务所发展方向和前途的过程中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非股东注册会计师作为一项业务的执行者,其能力和素质也直接影响其执业质量,这些都会给事务所带来风险。

(2)财务管理风险。财务风险与事务所资金的筹措、管理及安全息息相关,主要来源于财务管理的不确定性。如财务控制的优劣与否,在于财务管理机构组织是否得当、方案设计是否合理、费用与收入分配方法是否恰当等。

(3)文化管理风险。事务所文化是在长期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为全体成员自觉遵循的价值观念、道德准则、行为习惯和生活信念,以及由这些因素融汇而成的整体风格。当文化沉淀到与事务所的利益和价值发生冲突时,就会形成文化风险。

2.3 审计执业风险

根据注册会计师是否遵守了审计准则,审计执业风险可分为审计失职风险和审计职业风险。

(1)审计失职风险。是指注册会计师执行业务时没有遵守审计准则,导致审计结论与事实偏离的风险。它是可以完全避免的风险,但也不容忽视,许多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就因这种风险而蒙受巨大损失。审计失职风险涵盖的范围会随着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加重而扩大。

(2)审计职业风险。是指注册会计师严格遵守了审计准则,但仍不可避免审计结论与事实发生偏离的风险。审计过程中贯穿着审计职业判断,注册会计师不仅要对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进行再判断,还要判断何种审计程序和方法更为有效。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判断受其对会计和审计准则的掌握程度、职业道德、工作经验以及对特殊情况的认知能力的影响,难以用客观的标准规范化。这种判断是在不确定环境下对不确定的未来状况进行的判断,必然蕴涵着风险。另外,注册会计师与被审计对象之间存在着信息的不对称,也会加在审计结论中蕴涵的风险。职业判断的运用和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存在使用审计职业风险不可能完全消除。

3 注册会计师防范风险的方法

(1)风险回避。采取主动放弃或改变该活动的方式,退出会产生风险的活动,以回避损失发生的可能性。例如,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在接受审计委托前,应对影响客户的环境因素进行深入研究,注册会计师在承接业务时保持应有的谨慎态度。

(2)风险控制。《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治理指南》规定,事务所应统一调度和组织本所的人力资源,根据项目的复杂程度与工作量,保障项目参与人员及时间,保障项目参与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与工作精力。因此,在分配业务时,应注重员工综合素质的考量;在后续教育中,应注重各方面技能的培养。业务分配关系到工作效率、质量及风险控制。

(3)风险转移。指为避免承担风险而有意识地将风险转嫁给其他单位和个人,具体可分为保险转移和非保险转

移两类,保险转移是指将注册会计师面临的风险转嫁给保险人的一种做法;非保险转嫁是指通过经济合同将损失或与损失有关的财务后果转移给委托人或其他单位和个人。

(4)风险分散。业务分布范围的拓宽有利于分散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的风险。从推动事务所做在做强的目标出发,笔者认为,一方面应鼓励事务所业务多元化,使审计业务和非审计业务共同发展,以扩大事务所规模,同时降低事务所由于业务分布狭窄而导致的风险;另一方面应杜绝事务所向同一客户既提供审计服务,又提供非审计服务,以免影响审计的独立性,影响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健康发展。

(5)风险降低。一是预防事前。指在风险损失发生前,为消除或减少可能引起损失的各种因素而采取的处理风险的具体措施。如会计师事务所在与审计单位商议一致后确定承接审计业务,即可派人员起草审计业务约定书。约定书应包括委托方、受托方、委托业务范围、双方的责任义务、收费、约定的有效时间、违约责任等。在约定书中必须约定双方的责任,在整个审计过程中应密切关注区分审计责任,以降低审计风险。此外,加强对执业注册会计师及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注册会计师和从业人员的风险意识与业务素质。二是,分散事中。指增加同类风险单位的数目来提高未来损失的可预测性,以达到降低风险的目的。如对一定领域业务努力扩张,甚至垄断。一方面可对这一领域的业务更加熟悉,以减少失误;另一方面业务量在了,可提高预期损失预测的准确性,即使发生个别责任风险,相对整体业务而言概率也小,能达到抵抗风险的目的。三是抑制事后。指在损失发生时或之后,为减少损失程度而采取的各种补救措施,事务所普遍会主动采取这种技术或方法,且方法各异,可以用业务方法补救,也可采取免责措施。

4 注册会计在具体执业过程中风险防范

(1)注册会计师及会计师事务在接受每一单业务时,就应想到做这单业务会不会有法律执业风险,要搞清楚,委托人是否具有签订委托合同的主体资格,委托人提供的材料是否真实齐全。为此形成的谈话笔录、委托人提供的证明主体身份的文件,如身份证、营业执照等,都要委托人签字或加盖公章予以确认。

(2)业务正式开始操作以后,要特别注意全面收集证据。既要为完成眼前的业务收集证据。又要为以后的诉讼准备证据。笔者对有些注册会计师在验资或审计业务中的操作未敢苟同,如有的注册会计师也收集证据,但仅仅是满足形式,满足于填定规定的表格,真正有用的东西没有搜集多少。根据诉讼法的规定,作为证据应具备“三性”;真实性、合法性、关联性。反观注册会计师取得的这些证据,绝大部分是复印自委托人的财务账册,一部分是自己抄录形成的,却往往没有主委托人盖章确认,其真实性、合法性有瑕疵。因此,注册会计师要有意识从满足法律诉讼的角度收集证据。否则,面对原告的指控,仅仅凭借自己填写的几页表格及复印件,并声称是按照审计准则要求做的,法官和陪审员不可能采纳的。

(3)完成外业工作后,注册会计师应及时整理工作底稿,形成工作档案,这是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应对法律诉讼的“护身符”。注册会计师及事务所的工作成果体现在工作底稿中,支持注册会计师出具验资报告和审计报告的证据也保存在工作底稿中。这些工作底稿对注册会计师及事务所具有极端的重要性,是注册会计师及事务所抵御各种责难和执业风险的利器。

第8篇

关键词:企业 应收账款 管理 影响因素

企业在日常经营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应当向购买单位或企业收取的一定款项,称为应收账款。该账款的确认和收入确认存在密切的关系与联系。商业竞争、收款与销售之间的时间差和赊销等是导致应收账款发生的重要原因。该账款在日常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及加强管理对策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一、应收账款在日常管理中出现的几点问题及分析

(一)法律保护意识较为淡薄

部分企业缺乏较强的法律保护意识,在账款发生时没有与购买单位严密的制定销售合同,只是口头交易,由购买单位口头承诺付款。一旦该账款收回不及时或收回困难,企业不能通过正确的法律程序维护自己的相关权益,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账款风险。

(二)风险意识较为淡薄

很多企业缺乏对该账款的正确认识,对账款造成的风险认识不足,风险意识较为淡薄。少数企业为了扩大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占有率,极大的节约管理仓储有关费用,拓展业务,缺乏对该账款的必要管理,造成大量的账款长期拖欠、占用等,极大的增加了坏账发生几率。

(三)缺乏相关管理制度

大部分企业缺乏相关的管理制度,或即使制定了管理制度,在制度中也没有明确销售部门与财务部门的工作职责。销售部门与财务部门之间缺乏日常沟通、交流,导致销售部门工作人员不能及时掌握账款的拖欠、收回、账龄等,财务部门工作人员不能及时掌握账款发生时间、承诺信息等,使该账款管理和收回工作无法进行。

(四)缺乏客户信用体系

很多企业缺乏该账款相关的信用政策,对购买单位的支付能力、财务状况和信用程度了解较少,造成盲目赊销,增加了账款风险的几率。

二、加强应收账款日常管理的对策

结合以上对管理出现的问题及分析,以下从加强法律保护意识和风险意识、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建立客户信用体系三个方面研究如何加强应收账款的日常管理。

(一)加强法律保护意识和风险意识

企业应当正确认识该账款存在的有益处和风险性,加强法律保护意识和风险意识。在账款发生时,应当与购买单位严密的销售合同,合同中应当准确的体现账款发生的时间、发生双方及承诺付款时间等详细信息。一旦出现账款收回不及时、收回困难等现象,销售合同作为法律依据可以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减少账款风险。定期对财务部门和销售部门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自身也应当不断学习,加强自身法律保护意识和风险意识,正确看待企业长期稳定发展与个人业绩之间的关系。企业必须确定管理账款的专职人员,定期对账款进行清理、收回,统一核算,对应收账款的逾期情况、总额、坏账准备情况等全面分析,实现对应收账款的集中、系统管理。

(二)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

企业必须结合实际情况建立健全相关的管理制度,并保证管理制度的可执行性与合理性。在管理制度中应当明确规定财务部门与销售部门工作人员的具体职责,明确要求两部门工作人员必须加强工作沟通与交流。财务部门工作人员的主要职责包括记账和账龄分析,销售部门工作人员的主要职责包括账款发生的具体时间、承诺信息等,促使财务部门能够及时掌握账款相关信息,加强管理。账龄分析对坏账准备的确定和管理重点的确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财务部门工作人员在进行账龄分析时,应当根据款项拖欠的长短时间将账款分为各个区间,在每个区间内计列账款的具体金额,结合前期账款偿还的实际状况估计每个区间内发生坏账的几率。将账款的具体金额与每个区间内发生坏账的几率相乘,获得坏账准备的估值,各个区间坏账准备的估值相加即为账款发生坏账的总额。财务人员必须掌握正确的账龄分析方法及策略,由销售人员协助财务人员做好账龄分析,有利于降低账款风险,提高收回率,降低财务成本。

(三)建立客户信用体系

为了加强对账款的相关管理,企业必须建立客户信用相关体系。信用体系中应当包括信用标准和信用条件等。在制定前,应当对客户信用进行调查,间接或直接的对客户信用资料进行搜集和归纳,如通过直接观察、询问、记录,或通过查看客户财务报表、银行往来资料等。分析调查后的客户信用资料,并评估。评估时应当综合考虑客户对账款的偿还能力、客户整体财务状况和能力、外部影响客户还款能力的环境、客户社会信誉和交易时客户为担保提供的有关资本等。

三、结束语

应收账款是企业在日常经营过程和销售过程中由购买单位单方面占用的资金,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扩大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占有率,节约管理仓储的有关费用,对存货周转率的提高、积压存货的减少具有积极的作用;但长期不能收回该账款,势必会影响企业的资金周转和正常运营,造成三角债、相互拖欠等现象。因此,企业应当加强对该账款的相关管理,对应收账款及时收回,有利于经营生产中产生的耗费及时弥补,对企业实现长期稳定发展、持续经营具有重要作用。笔者查阅了相关资料和文献,简单分析了应收账款日常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有效加强管理的三点对策,供学者参考。关于应收账款其他方面的研究仍值得学者和笔者不断探讨。

参考文献:

[1]郝俊成,方振静.浅析如何加强企业应收账款的管理[J].当代经济.2012,14(15):51-52

第9篇

关键词:普外科;护理风险;风险管理;防范方案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8-0484-01

1 引言

随着时代的进步,在生活中人们的法律意识也在逐渐加强,从现如今越来越多的病患及其家属逐渐增强的法律维权意识我们就可以看出来。病患及其家属不再像以往一样只是一味地听从以及信任医护人员,在目前越来越多的医患纠纷与护患纠纷上,我们意识到人们对医院的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在护理人员对病患进行医疗护理的过程中,时而会发生一些不安全的事情,医学上称之为护理风险。为了对护理风险进行有效的防范,如今在医院的医疗与护理管理中,正在日渐地注重对风险管理重要性的认识。风险管理是在一种事前预防的管理行为,即及时而准确地预见医疗护理中可能存在的一切风险事故,并根据风险等级的大小合理地制定防范措施。

普外科是医院中比较容易发生护理风险的科室,这是因为来普外科就诊的病患的病种比较多,且病情较为复杂而变化也快,除此之外,普外科的急诊频率还比较高,医护人员的手术数量也相对较多,这些因素都导致普外科相对于其他科室潜在着比较多的护理风险,所以做好普外科临床的护理风险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我科室通过提高护理风险的管理水平,对护理中的各类风险进行了有效的防范与处理,现将风险管理工作汇报如下。

2 在普外科临床中存在的护理风险

2.1 护士的法律意识淡薄:在护理工作中,护士本应该将病患的实际病情、医生的治疗方法及其注意事项、药物使用情况等真实地告知病患及其家属,并且在护理的过程中还要注意保护病患的隐私,对病患及其家属进行充分的尊重。但是有些护士的法律意识比较淡薄而且风险意识比较滞后,所以在以上工作中就很难做到位,而且在进行护理记录的时候,也会出现一些漏记、肆意修改等情况,严重影响医护记录的相符性。

2.2 护士没有良好的服务意识:我们知道,在病患接受治疗与护理的时候,如果能得到良好的服务,不但对其的治疗与康复十分有帮助,还可以增进病患与医护人员之间的信任,使双方的关系更为融洽。但是有些护士却不具备良好的服务意识,其在进行护理工作的时候,对病患缺乏一定的耐心与热情,并且也不能够积极主动地去关心病患,当病患及其家属对于治疗或护理中的工作提出一些问题的时候,其也不能够进行有效的沟通,使病患与医护人员之间的关系趋于恶化。

2.3 护士缺乏扎实的护理技术:护理技术的欠缺的、护理经验的不足也是导致医疗事故以及护患纠纷的一个重要因素。先如今的护士大多比较年轻,不仅缺乏丰富的护理经验,还不具备扎实的护理技术,所以在进行护理工作的过程中,就可能因为其能力的欠缺为病患加不必要的痛苦,而且由于其经验的不足,也不能够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及时而准确的观察,不但如此,当发生急诊的时候,由于一些护理没有较强的急救配合能力,导致错过最佳治疗时机的事件也时有发生。

2.4 医疗费用上涨带来的护理风险: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在治疗与护理中使用的一些医疗器械与药物的价格也在上涨,这就给一些经济能力较差的病患带来了一定的经济压力,而且有些费用的使用情况并没有给患者明确地出示给患者,不但如此,有些护士的催款方式也比较生硬而直接。这些都极易引发病患及其家属的不满而致使纠纷的产生。

3 针对护理风险所应采取的防范方案

3.1 提高护士的风险意识:为了提高护士们的风险意识与法律意识,应当定期地为她们提供接受法律与风险的教育的机会。比如安排护理风险讲座、开办风险管理学术会议、针对护理工作中发生频率比较高的风险事故进行分析与讨论等。

3.2 加强护士的服务水平:对护士进行适当的职业道德教育,让她们转变陈旧的思想观念,真正地做到以病患为中心,开展自己的护理工作。培训护士与病患及其家属的沟通技巧,真诚而热心地为病患及其家属提供必要的帮助。

3.3 增强护士的护理技术:为了避免护理风险的发生,增强护士的护理技术也是医院所应采取的之一。可以为护士提供更多的学习专业知识的机会,让她们在牢牢掌握护理技巧的时候也能够做到与时俱进、及时对自身的知识体系进行更新。为了增加年轻护士的护理经验,一些经验丰富的护士可以带那些缺乏经验的护士一起工作。此外,还需指定严格的护理技术考核制度。

3.4 完善风险管理机制: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是有效防范护理风险的有力保障。这就需要医院在建立健全的各项规章制度的基础之上,合理地安排护理人员,并做好对护理治疗的监控。除此之外,医院还应制定合理的收费标准,让病患及其家属充分地了解治疗与护理过程的费用使用情况,加强与病患及其家属间的有效沟通,避免医患、护患纠纷的发生。

4 结果

通过护理风险预防方案的实施,我科室的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法律意识实现了显著的加强,而且护士们的护理技术也取得了很好的提高,在护理工作中的发生的差错越来越少,所以护患纠纷的发生率实现了显著的降低,病患及其家属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度及其工作的满意度取得了很大的提高。

5 讨论

由于普外科具有急诊多、病种复杂、病情多变等特点,所以其护理工作的任务就比较重,而且从中潜藏的护理风险也比较多,加强普外科临床的护理风险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医院与护理人员的共同而不断的努力方可对护理风险做到有效的防范。

参考文献

[1] 林霞.普外科加强护理风险管理的效果与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04(23)

[2] 黄艳青.护理风险管理在普外科临床工作中的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3] 赵晓辉,高振辉,张丽.老年病房实施风险管理的做法与体会[J].护理管理,2009(01)

[4] 姚小康,王天朝,胡笑甜.国外医疗风险管理对我国的启示[J].卫生软科学,2011(02)

第10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财务风险;防范机制

高职院校在现代教育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国家对高职教育的关注力度不断提高,要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现代高职院校的建设中,财务管理是院校建设必要关注的核心问题,随着高职院校建设规模的扩大,财务管理中的逐渐暴露出财务风险以及管理问题,这些风险因素阻碍高职院校的健康发展。要想改进高职院校财务管理现状,就要对高职院校财务风险进行分析,提出针对性的防范对策,完善高职院校财务管理机制,加强院校的内部控制,促进高职院校的健康发展。

一、高职院校财务风险类型和特点

(一)高职院校财务风险的类型

我国高职院校近年来发展速度较快,但在发展中也暴露出财务问题,由于高职院校的特点,财务风险有多种类型。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财务风险有举债风险、投资风险、财务管理风险、银行贷款办学财务风险以及审计风险等类型,对其中的举债风险、财务管理风险以及审计风险进行具体分析:

举债风险:是高职院校财务主要风险之一。主要因为高职院校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过度举债或者不良债务,举债风险会直接影响到现代高职院校的财务主体的运行。表现形式是高职院校通过信贷资金来扩大办学规模,过度负债影响到院校日常教育活动的开展。

财务管理风险:主要是由财务管理不当引起的。主要表现在高职院校预算管理不利(出现“账外设户”等问题),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以及执行力度较弱(院校领导、财务主管风险意识淡薄,财务管理人员专业素质较差)。高职院校的财务管理人员由于缺乏财务预算以及成本管控意识,资金支出与收入形成矛盾,由此出现较大的财务管理风险。

审计风险:是现阶段高职院校建设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审计风险一般意识上来说是在高职院校审计工作中,审计师对审计数据中的误、漏处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风险。高职院校的审计风险主要来源于院校的财务管理,由于高职院校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院校内控制度不健全,导致财务管理中存在较多的问题,由此加大高职院校财务审计的风险。

(二)高职院校财务风险的特点

高职院校的财务管理中,了解财务风险的类型后,要对财务风险的特点进行了解。相比较高等教育,高职院校的财务风险更大,尽管国家加大对高职院校的投入力度,但在高职院校的实际建设中,财务资金仍旧较少,国家投入力度远远低于普通高等院校,而高职院校要想实现发展,只能够不断增加外债,向金融机构借款等,由此财务风险不断加大。针对目前的高职院校的财务风险来看,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潜伏性。高职院校的财务风险是在不断累积中呈现、爆发出来的,收付实现制加大了财务风险。

周期长。高职院校的财务风险中有投资风险,大多是获得社会效益,投资获得效益的周期一般较长,投资收益一般通过社会效益的形式表现出来,例如高职院校的“品牌”效益。

限制性强。高职院校的财务管理中,教育活动的运转资金主要是学生的学杂费,而受到国家法律法规的限制,高职院校的收取的费用一般都是定额的,并且学费标准相对较低,在法律法规的制约下,高职院校不能够随意更改学费标准,长期以来,高职院校负债率不断上升,在这种矛盾下,高职院校的财务风险不断上升。

二、高职院校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

高职院校出现财务风险的原因有很多,可以从主观原因与客观原因两方面进行概述。

(一)主观原因

高职院校出现财务风险的主观原因包含三方面的内容:

高职院校定位不明。高职院校在检核、发展中,自身定位比较模糊,在建设上经常与普通高校混淆,忽视自身的发展实力,盲目进行建设、投资等。例如部分高职院校盲足进行招生,大肆扩建校区,出现过度招生等。

高职院校领导、财务主管风险意识淡薄。随着社会对职业型人才需求量的增大,高职院校在进行发展时,具有更大的自,高职院校的自主建设也带来较大的财务风险。高校领导、财务主管的财务风险意识比较单薄,忽视财务管理体系的建设,导致院校财务建设水平较差,难以有效的进行财务管理。

高职院校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高职院校财务管理制度比较落后也会成为出现财务风险的原因,高职院校一般都是由中专等院校升格而来的,院校的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水平比较落后。高职院校缺乏有效的财务预算管理制度,在财务管理中,一般都将关注重点放置在财务资金的支出或者获取上,没有有效的预算管理制度对院校教育活动预算进行规范、监管。

(二)客观原因

高职院校财务风险的客观影响因素包括两方面,分别是法律法规和金融环境。

法律法规。高职院校的发展具有较强的自主性,一般通过举债的方式来进行建设发展,高职院校受到法律法规的限制,收取的学费标准具有较强的限制性,由此高职院校出现财务风险。

金融环境。金融环境受到世界经济环境的影响,世界经济环境越稳定,金融发展水平越好,金融环境越好。高职院校的资金主要是从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获得的,容易受到金融环境的影响。受到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我国银行贷款制度会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进行变更,银行贷款更加规范,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高职院校的财务贷款能力,容易导致高职院校出现财务风险。

三、高职院校财务风险的防范机制

目前,我国现代教育存在两种教育形式,分别是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两种教育形式有较大的区别。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快和企业人才需求量的增大,高职院校教育的社会关注度不断上升,国家大力支持高职教育的发展。目前,高职教育得到较快发展,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院校的建设水平不断提升,要想促进高职院校的健康发展,就要重视财务风险防范机制的构建,应对财务风险管理问题,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一)强化财务风险防范意识,构建预警机制

高职院校的财务风险防范中,要正确认识负债办学的财务风险,树立风险意识,能够针对财务风险建设风险预警机制。高职院校要想实现健康发展,首先要强化领导全体或者是财务主管的财务风险意识,要求财务主管要将风险防范意识贯穿于财务管理全过程中,要树立举债风险意识,还要树立资本运营风险意识,要建立健全的贷款机制,重视贷款监督和贷款风险意识的建设,要规范贷款行为,避免不必要资金的浪费。

在风险防范意识的强化过程中,要建设动态的监控系统,对高职院校的资产负债率等基本情况进行有效监控,通过数据的获取,进行科学的分析,以及为院校的财务管理给予风险预警,让高职院校能够及时、高效的降低财务风险。

(二)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加强内部控制

高职院校要不断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加强内部控制。在财务管理制度的建设上,要严格按照相关的法律规范进行建设,同时要结合本院校的建设现状,提高财务管理制度的建设水平。财务管理制度包含高职院校对外投资、贷款以及校内资金建设使用管理等多方面的内容,另外还要对高职院校工程建设项目财务管理以及基础设备采购等进行规范,还要重视奖惩制度的建设,通过制度的建设尽可能的规避财务风险,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三)强化财务管理机制,提高管理能力

高职院校的建设需要资金、技术的支持,财务管理水平会直接影响现代高职院校的建设水平,由此可见高职院校的健康发展离不开高效的财务管理。高职院校要想提高财务风险风范水平,就要强化财务管理机制,加强财务监管,提高管理能力。高职院校在进行财务管理时,要加强对财务支取状况的监管,同时还要加强成本预算管理,能够对高职院校活动经费预算进行管理,减少不必要的支出,降低财务负债率;另外,还要重视财务管理制度的落实,要加大监管力度,对于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中的违规行为进行严惩,促进财务管理制度发挥作用。

四、结语

近年来,我国现代教育正处在改革的关键时期,加强高校的内部管理控制是极为必要的。高职院校风险防范中,要不断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强化领导集体的财务风险防范意识以及强化财务管控力度,杜绝院校内的资金浪费,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促进高职院校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周跃进. 高职院校财务风险防范机制的创新研究[J].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1):8-12.

[2]刘学军.高职院校内部财务风险及其防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18): 175-176.

[3]刘晓霞. 高职院校财务风险的成因及其防范──以长江职业学院为例[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03):36-37.

第11篇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管理成为当前事业单位或企业单位主要的管理方式。经济管理在我国事业单位中的应用体现了我国政府经济发展的要求,通过经济管理的应用使事业单位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有所提高。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弊端,许多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对于经济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因此在进行经济管理中对自身单位内部的管理风险和财富风险不能很好地进行认识,导致我国事业单位的发展脚步缓慢。面对当前信息化的经济管理模式,我国事业单位应如何进行经济管理,从而使事业单位的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是当前我国大部分事业单位中所面临的首要问题。在我国事业单位经济管理应用过程中由于领导层缺乏管理经验,员工缺乏管理意识等造成我国事业单位发展缓慢。因此,对于事业单位的经济管理行为应该进一步改进。通过对经济管理制度和行为的建立来实现我国事业单位的经营管理,增强事业单位在经营和管理过程中的管理风险和财务风险意识,促进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

一、加强人才的使用,提高经济管理质量

人才的建设是事业单位发展的主要动力,因此在未来我国事业单位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应该加强人才的建设。首先,在事业单位构建社会效益的过程中应该在保证社会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对事业单位内部的人员进行部分调整或扩招,通过人才的积累实现事业单位经济管理中的利益建设,为社会进行服务,发挥良好的服务效益,为社会的良好发展做出保障;其次,对于事业单位内部的经济管理人才的道德素质和社会技能进行培养,通过人才素质的培养实现事业单位内部素质的提升。对内部经济管理人才进行管理培训,创建良好的经济管理氛围;最后,在事业单位进行经济管理过程中需要做到“好钢用到刀刃上”。将高素质经济管理人才安排在单位需要的和关键的位置上,从而发挥最大的人才使用价值,为事业单位创造更多的利益价值。通过对事业单位人才进行合理的使用,使事业单位在经济管理中实现事业单位社会利益最大化,提高事业单位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

二、完善管理制度,促进事业单位经济管理建设

管理制度的建立是实现经济管理的必然依据,因此在我国事业单位经济管理中应该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为我国事业单位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过程中,要遵循一定的原则。首先,应该遵循事业单位内部规章制度和社会法律法规,通过以社会法律法规为基础对事业单位内部的制度进行完善,进而维护事业单位经济利益;其次,在事业单位内部管理制度的建立过程中可以通过建立各项管理部门来实现事业单位的管理。例如可以建立主导经济管理的部门,通过专业部门的设立,使事业单位经济管理更加具有专业化。或设立经济风险评估部门对事业单位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风险进行专门的评估,从而保证事业单位内部的发展,降低在服务过程中的风险性;最后,对事业单位内部经济管理制度进行完善,根据员工的主观意识和客观需求制定合理、公平、透明的事业单位奖惩制度。通过制度的建立激发事业单位内部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事业单位员工工作的效益,促进事业单位的良好发展用。

三、提高风险意识,增强经济管理的落实

在经济管理过程中风险意识的建立是事业单位长远发展的依据,因此事业单位内部员工的风险意识至关重要。风险意识主要包括财务风险意识、管理风险意识等。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提高事业单位员工的风险意识:①对我国事业单位的财政部门的人员进行风险意识培训,使员工在工作中认识到风险意识的重要性;②建立事业单位风险评估系统,加强风险评估机制的建立;③设立专门的风险部门,通过部门的设立使员工了解到单位对风险意识的重视,从而加强员工的风险意识;④对事业单位的管理层进行经济管理意识和风险意识的培养,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对我国事业单位在经济发展中的要求,充分发挥经济管理的重要性,使事业单位能够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为社会和人民服务,创造更好更多的社会价值。

四、总结

通过对我国事业单位中经济管理的分析,了解我国事业单位在经济管理过程中缺乏主管人才的培养和客观意识的建立,因此在事业单位未来发展过程中应该建立良好的经济管理环境,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策略,对事业单位中管理意识和风险意识进行提高,完善经济管理体制,构建财务部门和风险评估部门,促进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杨慧 单位:达州职业技术学院

第12篇

关键词:国家审计;审计风险;有效途径

国家审计风险不仅会造成直接的经济损失,而且还会给国家、社会声誉等方面带来不良的影响。尤其国家审计,如果一旦出现审计风险,不仅会影响到审计机关的形象,而且也会使国家的形象受到一定的影响,从而会降低政府进行经济监督的威信。因此,采取有效的途径加强国家审计机关的审计风险控制力度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国家审计风险产生的危害

    国家审计工作是一项对社会稳定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工作,他不仅会给投资者、消费者以及企业职工人员造成一定的影响,而且还会给国家的形象乃至经济发展带来不良的影响。其危害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对审计主体造成的危害

审计机关在进行审计时,如果出现审计质量方面的问题,不仅会使国家的形象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而且还有可能引发审计机关的行政复议以及行政诉讼案件,因此,作为审计机关以及相关审计人员将会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这必然会影响到国家审计机关在公众心目中的威严形象,将对对其产生不信任感,从而导致今后的工作难以有效的进行下去。

(二)对审计客体造成的危害

作为国家审计机关,具备一定的能够辨识问题的正确判断能力是十分有必要的。如果国家审计人员在处理问题时出现错误,不仅会影响到其声誉,而且国家以及被审计单位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甚至还会牵涉到一些无关的人员。

(三)对社会政治以及经济环境造成的危害

    国家审计工作对国家的经济发展有很重要的影响。一旦审计质量出现问题,不仅会影响到国家在经济方面的决策工作,还会影响到国家经济的发展,从而会影响到社会公众对国家审计工作以及经济发展方面的信息。国家审计机关作为治理国家的重要部门,国家审计风险不仅会涉及到国家的经济问题,而且还会影响到国家的政治问题。如果在审计过程中对相关事件处理不当,将会严重影响到社会的良好发展。

二、国家审计风险控制的途径

(一)建立健全审计质量管理体系

审计质量问题将会关系到国家审计工作的成败问题,它能够体现出国家审计机关的综合工作质量以及管理水平。虽然我国审计署颁布了相关的国家审计规定,但是依然存在一些问题,缺乏质量管理方面的意识。随着审计方面法律法规的健全以及法律意识的不断增强,市场化的程度也在逐渐提高,经济活动也是日益复杂,国家审计工作将会面临更多的风险。因此,严格的执行相关审计准则,建立健全审计质量管理体系,应注意从基础工作做起,切实将加强审计工作的质量以及防范审计风险的理念贯穿于审计工作的各个环节之中。建立健全审计质量管理体系,并将其落实到实际之中,对促进审计工作质量的提高以及达到预防审计风险有重要的影响。

(二)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

建立并不断的完善与国家审计工作相关的法律制度对防范并控制国家审计风险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只有不断你的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并建立有效地监督机制,才能够确保审计执法工作的严肃性,真正将依法审计落实到实处,从而保证审计工作的质量,降低审计风险,保证审计事业的健康发展。健全并完善审计法规体系,并逐步加强审计工作的规范性是必然的。在此过程中,还应该制定详细的执业规范,提高国家审计工作的可操作性以及技术性,从而减少审计中的实物,有效地规避不必要风险的产生。

建立并完善国家审计的的审计规范以及审计制度,并逐步使其走向法制化、科学化、规范化。明确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如果出现失误,将会承担相关的责任后果,提高审计人员的法律意识以及法制观念,不断增强审计方面的风险意识,使其能够自觉依法审计,从而降低审计中的风险。

(三)提高国家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作为审计人员,只有拥有较高的职业道德素质,才有助于降低审计风险的发生率,也有助于树立政府机关良好的形象。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经济活动也是越来越复杂,相关的规定与政策也在不断地更新,审计对象以及审计内容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因此,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也是必然的发展趋势。对于国家审计人员要想提高自己的综合业务能力,需要进行后续的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以及政策水平,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够提高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

目前我国审计人员的结构知识以及职业道德素质参差不齐,作为国家的审计人员,只有加强其在职培训工作,制定科学、严格的教育制度,才能够提高他们的业务处理能力,让他们能够及时的掌握新知识以及新技能。强化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的风险意识,应严格的规范审计制度,具体落实相关责任,使各个阶段的审计工作以及审计人员能够各负其责,各自承担审计风险。

(四)提高审计技术,减少审计中的失误

目前,我国发生了很多会计舞弊事件,其中还包含了高层管理人员友谊是、系统性的造假特征,而且开始像高层次的管理审计以及效益审计的方向发展。因此,加强审计工作方面的改革与创新是十分有必要的。作为国家审计机关,应树立并强化审计职能风险意识,强化审计质量风险意识是防止不当行为发生的关键。全面的发挥审计职能,不断加强对人才培养的力度,对优化国家审计技术有重要的影响。尤其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审计对象也是越来越复杂,只有不断提高审计技术,才能够保证国家审计工作的有效性。其中开发并应用先进的审计软件,不断提高计算机审计过程中的运行效率,提高审计技术含量以及审计质量,才有助于加强对国家审计工作的风险管理。从而将审计风险的发生率降至最低,最大程度的保护好各方的利益。在国家审计工作中,应保持审计的独立性,只有这样才能够提高审计效果,防止不必要矛盾的滋生,从而降低审计风险。

总之,国家的审计工作是十分重要且非常复杂的,采取有效的途径控制并防范审计工作,既需要审计机关以及审计人员的不懈努力,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大力配合,切实降低国家审计风险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