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物联网的技术开发

物联网的技术开发

时间:2023-10-11 10:13:0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物联网的技术开发,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物联网的技术开发

第1篇

6月29日,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与IBM联手打造的全球首个基于云计算的三维互联网应用孵化平台正式上线,来自动漫及游戏行业的北京猛宏视觉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与上海游路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成了该平台的首批客户。

加速产品开发

秦皇岛三维互联网应用孵化平台将云计算技术与三维互联网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实现了技术与应用模式的双重创新。IBM研究院每年都要做一件事情,就是对未来3~5年的技术和产品发展趋势进行预测,然后根据其重要性进行排行,最终决定技术和产品的研发方向。IBM研究院认为,三维互联网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于是在四五年前就开始了这方面的技术研究。三维互联网就是应用三维仿真技术建造的一个在线虚拟环境。用户在这个虚拟空间中,可以进行产品开发、测试以及虚拟展示和自由交互。目前在全球范围内,三维互联网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游戏、娱乐、教育、产品展示、旅游、房地产、酒店等领域。

秦皇岛三维互联网应用孵化平台采用的三维互联网技术是IBM全球8个研究院历时4年研发的技术成果,其中包含15项技术专利。IBM大中华区全球科技服务部整合科技事业部总经理张庆侠介绍说,秦皇岛三维互联网应用孵化平台具有高安全性、高可扩展性以及用户认证和身份管理功能和系统集成能力,可以帮助客户在安全的环境下轻松处理各种应用与业务。

“当前,中国动漫产业发展十分迅速。在此背景下,如何打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就成了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秦皇岛三维互联网应用孵化平台不仅可以为我们提供灵活、便捷、高质量的开发环境,而且可以大大降低我们在产品开发和测试上的前期投入,让我们把更多精力和资金投入到自己的核心业务上。”北京猛宏视觉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振东表示,“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不仅提供了许多优惠的投资政策,而且拥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和高效、低成本的开发平台。此外,秦皇岛数据产业研究院具有丰富的系统平台维护经验。综合考虑上述因素,我们最终选择了秦皇岛三维互联网应用孵化平台。”

上海游路网络科技副总裁沈宏表示:“无论是做动漫还是做游戏,美术制作的成本都非常高,而秦皇岛三维互联网应用孵化平台有助于降低美术制作的成本。在市场上,也有一些类似秦皇岛三维互联网应用孵化平台的开发和测试平台,但是这些平台无论是在技术深度还是专业性上都比不上秦皇岛三维互联网应用孵化平台。秦皇岛三维互联网应用孵化平台可以大大提升我们的产品开发效率,在保证产品品质的同时还能加速产品的上市速度。”

实现业务创新

2010年,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与IBM达成了战略合作意向,希望通过技术创新与应用模式创新,实现数据产业发展的实质性突破。三维互联网应用孵化平台就是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与IBM合作创新的一个例证。

秦皇岛数据产业基地的规划面积8.07平方公里,拥有建筑物43座,其中有10座独栋的办公楼是为IBM平台招商引资所用,每栋楼房的建筑面积为5000~6000平方米。作为秦皇岛数据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秦皇岛数据产业研究院在过去几年中重点开展了三维互联网、物联网以及云计算等前沿技术的研究工作,同时还提供企业孵化、人才培训等服务。秦皇岛数据产业技术研究院由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投入资金,IBM提供技术支持,燕山大学软件中心负责运营。

在多方共同努力下,三维互联网应用孵化平台这一行业云平台终于落地。张庆侠表示:“云计算带来的改变并不是在技术本身,而是对管理模式的颠覆,包括IT的建设模式以及业务的发展模式等,而这正是IBM的强项。IBM帮助客户实现云计算,并不是只想为用户省钱,而是试图帮助客户挣钱。IBM是站在创新企业背后的创新者。IBM创新的一个直接结果是帮助客户获得更多利润。”

三维互联网应用孵化平台是一种创新性的服务方式,对于中小软件企业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中小软件企业通过租用孵化平台提供的软件服务设计、开发、运营和管理服务,可以加速产品开发,降低成本,实现业务模式创新,不断拓展新的市场和客户群。IBM提供的技术咨询与孵化服务,不仅降低了软件企业创新的门槛,而且可以让企业将精力集中在软件产品设计和开发上,从而缩短产品上市周期。

第2篇

物联网工程、智能电网信息工程:

共掀IT新浪潮

“物联网”被世界公认为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世界信息产业第三次浪潮,被列为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物联网依托IT技术,让孤立的物品(冰箱、汽车、设备、家具、货品等)接入网络世界,让物与物、人与物之间能沟通交流。目前,物联网技术开始运用于智能交通(如公交实时查询、智能打车、实时交通指挥)、环境保护(如污染源实时监控)、公共安全(如周界安全防范系统)、平安家居(如实时监控报警系统)等领域。

智能电网是将物联网技术充分应用到电力系统,从而使电网运行更加可靠、安全、经济、高效,满足更大的用电需求,容许各种不同发电形式的接入等功能。物联网作为“智能信息感知末梢”,在线监测和实时掌控电网各个环节重要运行参数。从发电环节的接入到检测,变电的生产管理、安全评估与监督,以及配电的自动化、用电的采集,还有营销这方面都要采用物联网技术。国家电网已经确定了2020年全面建成智能电网的目标。

为了大力发展物联网、传感网和智能电网,培养更多的相关人才,教育部在2010年批准设置了“物联网工程”“智能电网信息工程”这两个与物联网技术相关的专业。

物联网工程专业

物联网工程专业主要培养具有扎实的物联网专业知识,掌握物联网应用技术、具备物联网工程项目的规划和施工管理、物联网设备安装与调试、物联网应用平台设计与开发、物联网维护与管理、物联网设备营销与技术支持等职业能力和素质的高技能人才。

特色课程:物联网工程概论、高性能网络计算、物联网信息安全。

就业去向:主要在电力、能源、交通、医疗、贸易等与物联网相关的企业和政府管理部门,从事物联网相关的电路硬件(如无线传感器)开发、维护,网络部分(如通信架构、网络协议和标准、信息安全等)的开发、管理与维护。

我国开设该本科专业的高校较多,目前已超过100所,考生报考时可优先选择这些专业实力强的学校。

推荐院校:北京邮电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天津理工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其中,天津理工大学为了利用和借鉴台湾电子技术领域的先进经验,培养方案采用“3+1”联合培养,学生大一、大二在天津理工大学学习,大三到台湾中华大学继续学习,大四回到天津理工完成毕设,毕业后颁发天津理工大学的学士学位证书。

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专业

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专业主要培养掌握智能电网相关的理论知识,在新能源发电与智能接入技术、电网智能调度与控制技术、电能计量与监测、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等方面有专长,可以在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电气系统领域从事研究、开发、设计、运行维护与管理等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特色课程:自动控制理论、电机学、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电子技术、智能电网技术。

就业去向:主要在电网公司、发电公司、科研设计院、高等院校等相关行业或部门,从事设计、开发、生产运行与管理、科学研究、技术支持等工作。

推荐院校:华北电力大学、南京理工大学、重庆邮电大学、青岛科技大学。

物流管理、物流工程:

经济发展的“加速器”

《物流术语》中提到:物流是“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在国际上,物流产业被认为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动脉和基础产业,其发展水平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随着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全球化趋势的日益突出,现代物流理论和技术已在发达国家得到了空前的应用和发展,并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面对我国加入WTO后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引进和发展现代物流理论和技术,培养现代物流经营管理的高级人才,已成为当务之急。因此,现代物流业是我国“朝阳产业”,有很广阔的发展前景,国家对物流专业的人才需求很大。下面为大家介绍物流行业的两个热门专业,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专业。

物流管理专业

物流管理专业主要学习经济、会计、贸易、管理、法律、信息资源管理、计算机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专门知识,培养具有一定的物流规划与设计、物流管理、物流业运作等能力,能在经济管理部门、贸易公司、物流企业从事政策制定,物流业运作管理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化的物流管理人才。

特色课程:物流规划与设计、采购与供应管理、采购项目管理、运输管理、仓储管理、配送管理、包装学、采购决策与库存控制、现代物流管理学、电子商务与物流系统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以去各级经济管理部门和工商企业,从事物流管理工作和与物流相关的铁路、航空、港口、仓储等管理和技术工作。也可以去一般企业(工厂、贸易公司)里做物流工作(比如仓库收发货、保管、计划、采购、运输管理、进出口关务),或去物流企业里工作(比如销售、客服、物流咨询策划)。

推荐院校:北京工商大学,北京物资学院,南开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由于国外的物流行业发展早,教学理念、师资等较国内更优,如果有意出国继续深造,可以考虑报考新加坡东亚管理学院、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密歇根州立大学。

物流工程专业

物流工程专业培养具备物流学、运筹学、管理学、交通运输组织学、运输经济学、运输商务管理等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能在物流企业、交通运输企业及机械或电子制造企业、科研院所、政府机构等部门,从事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物流技术设备和物流自动化系统的设计与集成、物流系统运行与维护的复合型以及应用型的高级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

特色课程:管理学、运筹学、工程图学、机械设计基础、生产与库存控制、供应链管理、物流工程、物流机械技术、国际物流学、电子商务概论、物流系统工程、运输会计学等。

就业方向:在各类制造单位、商贸、物流企业,从事物流系统分析设计、物流系统运营管理、物流项目规划建设等相关技术及管理工作,也可在专业咨询公司、教育培训机构、相关政府部门以及其他社会团体从事物流相关工作。

推荐院校:北京交通大学、天津理工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浙江大学

通过对以上两个专业的介绍,我简单总结下它们的区别:

一、物流管理专业应用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物流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监督,使物流系统的运行达到最佳状态,实现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和经济效益的目标。物流工程专业是以物流系统为研究对象,从工程和技术的角度,研究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与资源优化配置、物流运作过程的计划与控制以及经营管理的工程领域。

二、物流管理专业以管理科学与工程为学科基础,同时跨工商管理和经济学学科;物流工程专业以管理科学与工程为学科基础,同时跨交通运输类学科和机械类学科。

三、物流管理专业偏向文科性质,授予管理学学位;物流工程专业侧重理工科,授工学学位。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

将低碳进行到底

根据美国能源信息署预测,2020年世界能源需求将达到128.89亿吨油当量,2025年将达到136.50亿吨油当量。近年来,受石油价格上涨、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各国都纷纷提出了明确的发展目标,制定了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法规和政策,我国亦是如此。十报告提出,“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加强节能降耗,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新能源产业市场前景广阔,属21世纪的朝阳产业之一。接下来为大家介绍两个与新能源技术相关的两个专业: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和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重点研究与开发新一代高性能绿色能源材料、技术和器件(如通讯、汽车、医疗领域的动力电源),发展新能源材料(新型锂离子电池材料、新型燃料电池材料和新型太阳能电池材料)的学术研究方向。新能源技术是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中最具有决定性影响的五个技术领域之一,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是实现新能源的转化和利用以及发展新能源技术的关键。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本科专业,是由材料、物理、化学、电子、机械等多学科交叉,以能量转换与存储材料及其器件设计、制备工程技术为培养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专业。

新能源材料是实现新能源的转化和利用以及发展新能源技术的关键材料,该类材料包括晶体硅材料、硫系化合物半导体材料、纳米材料等。新能源器件是可以直接或经转换成人类所需的光、电、热、动力等任何形式能量的载能体,主要包括太阳能、风能、核能等形式的储能器件。

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可以攻读“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电子科学与技术”“电子工程”“光电工程”及其他电子信息和电气类相关学科的硕士专业。能到国外一流研究机构进行相关专业的留学深造,能在新能源企业、研究所、汽车公司等单位,从事太阳能光伏发电、动力蓄电池、电动汽车设计与制造、燃料电池、节能环保等热门领域的前沿研究、设计、制造、建设、运行与管理等工作。

推荐院校:电子科技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北京化工大学。

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

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为了满足国家节能减排,低碳经济及循环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对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求。该专业是在2010年设立的新兴交叉学科专业,涉及环境科学、经济、管理等诸多学科交叉与融合。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是依托化学工程与基础的国家重点一级学科,主要以资源循环过程和产品工程为特色,在矿产资源优化利用及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与开发上进行研究。

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学习循环资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基础理论知识,通过对循环经济工程技术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工程实训锻炼,了解我国资源分布、产业布局、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基本状况,具备从事循环资源科学与工程基础理论研究与工程技术开发、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工作能力。培养面向国家建设需要,适应未来科技发展,掌握循环经济工程技术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具备从事循环经济工程技术基础理论研究与技术开发的基本能力,能在循环经济工程技术领域从事科学研究、工程技术开发、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人才。

第3篇

关键词:新兴产业;信息产业;物联网产业;税收政策

一、黑龙江省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

(一)产业发展情况

2011年11月28日工信部了《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强调要着重培养某些行业的佼佼者,以此规划社会资源。在各项政策的扶持下,物联网产业呈现高速发展状态。2012年3月27日,国际电信联盟审议通过了我国提交的“物联网概述”标准草案,成为全球第一个物联网总体性标准,即我国主导“物联网概述”成为全球标准,增强了我国在国际该领域的话语权。就黑龙江省而言,物联网市场规模不断壮大,从2010年的60多亿元到2016年的310亿元,年均30%的增速,到2020年市场规模将达到610亿元;在物联网开发、生产、使用的机构和企业已有100多家,其中传感器、网络传输设备等制造业为130亿元总产值,应用软件业为120亿元总产值;陆续出现了一些优秀企业,如航天科技、海格科技等在产品开发和应用上做的比较好,同时在某些物联网产品市场上也处于领先水平,其技术和产品理念得到了规范和有效的应用,是一种比较成熟的生产过程和生产模式[1]。

(二)产业运行特点物联网产业发展

在黑龙江省有显著的特征:一是通过推进产业园区建设不断加大产业的规模。近年来,全省大力发展物联网、云计算园区建设,目前已建立了哈尔滨经济开发区、哈尔滨技术开发区、哈尔滨物联网产业园、大庆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凌云港”、黑河市“新曙光基地”等重点项目,总投资近600亿元,这些园区的建设有力推动了物联网的进程,带动了全省物联网、云计算产业的发展,还带来了软件开发企业等相关企业的集聚。目前,以中国云谷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已集聚了中金数据、中国移动、浪潮集团、万国数据、天安数码等多个国内知名企业。二是产业配套和行业应用成为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助力[2]。黑龙江省为了推进物联网产品在本省内使用,许多相关企业在一系列领域里开展了大范围内的合作,如海格科技公司根据使用车用LED等车用智能产品和航天科技开展技术合作交流,一起生产制造了一个新型车用仪表的样品模板,而黑龙江天有为电子有限责任公司负责把这个样品模板实行光衰实验。此外,全省正积极主动规划物联网新项目合作,提高智能系统的运用与开发,研究引入物联网的智能识别产品进行生产的可行性。

(三)产业发展趋势

黑龙江省现阶段物联网发展趋势特征明显,一方面,突出地方优势领域。物联网产业链条十分宽广,省政府应该联系本身自己的产业优势所在,在地方具有的优势领域上着重强调突出和运用,以便更好引领和推进。在这一阶段,政府可以采取优惠政策比如对以产业联盟形式开展活动的企业采取税收减免等优惠,使其充分发挥集聚优势,展现本身的优势。另一方面,扩大产业的转移程度。有关政府部门积极主动构建能够承受产业转移的大平台,扩大产业转移力度,从而提高全省物联网产业的配套设施水平,拉动转移平台和产业升级的友好对应,越快构建更大的生产业链条[3]。

二、物联网产业发展的现行税收政策分析

(一)促进物联网产品消费的税收政策

在现行税收政策中,企业所得税明确规定,企业对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安全生产等专用设备进行投资,其投资额的10%可以直接抵免企业当期应纳税所得额,不足抵免的还可以结转以后年度进行抵免,提高了相关企业投资的积极性。为进一步普及物联网产品的推广和消费,还可以在税收上增加对投资或消费物联网产品的优惠。

(二)减轻税负的税收政策

近年来,黑龙江省采取了一系列税收优惠来扶持物联网产业的起步。例如,对物联网高新技术产业,企业所得税税率减按15%征收;新办物联网企业从第一次获利年份起,实行2免3减半的企业所得税优惠,即获利后的前2个年度免征企业所得税,后3年减半征收。企业获得的税后投资利润,再次投资物联网产业中的研发实验、研发设备、信息网络、数据运算处理等基础项目的,或者增加企业的注册资本金,且经营期在5年以上的,给予其50%—100%不等的再投资退税政策[4]。

(三)物联网产业发展税收政策存在的问题

1.税收政策对物联网融资支持不大。黑龙江省给予针对物联网产业的政策的支持和资金支持力度不多,与其他地区相比,对于物联网产业的支持力度仍存在很大差距。产业分布不均,试点工程和技术基地主要设于产业责任主体呈现松散状态,地区间产业发展水平大多不在一个相同水平。税收政策中对物联网的融资扶持力度低,同时招收民间资本进入物联网行业的优惠力度不足,特别是应补充和完善财税优惠政策在支持金融资本、风险投资到物联网产业中。黑龙江产业发展的经济基础薄弱,资金投入不足,市场规模无法打开,缺少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带动力量,融资困难进一步加大。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黑龙江省的物联网产业没办法变成比较大的规模,市场开拓程度不高,企业间更是缺乏相互带动和促进的能力。税收政策对物联网融资支持不大阻碍了物联网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2.税收政策对物联网扶持作用不强。在政策调控手段上,现行税收政策大多是针对企业经营结果的事后利益的直接优惠为主,而基于激励企业生产的事前优惠的间接优惠较少,政策调节手段单一。在激励内容上,现行税收政策大都局限在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的优惠上,而其他有关物联网的高新产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内容则相对匮乏,而且由于工艺及有关技术的限制,一些物联网相关企业无法被认定为高新企业而享受低税率,因此现行税收政策对物联网产业创新的关键环节及领域支持不足,物联网相关税收政策激励力度不足。物联网产业的发展特点亟需上下游企业通力配合,又需要移动、运输行业相互合作,促进物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延伸产业链,推进物联网的普及。而“营改增”后物联网的相关上下游产业及信息产业税负并没有明显降低,税收政策相关优惠不足,激励力度不够。

三、黑龙江省促进物联网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建议

(一)支持物联网产业发展创新投资

物联网产业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为此,除了政府部门增加公共支出外,税收政策应当在吸引投资方面发挥应有作用,大力吸引企业和民间投资,不断壮大物联网产业的资金链。黑龙江省要不断增加对创投企业优惠力度,加大对物联网行业小微企业的税收倾斜,利用税收优惠政策吸引和鼓励更多的社会和民间资本投入到物联网产业的发展中,加速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对于直接出资投资于物联网相关企业和与物联网技术相关的科研项目的社会资本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同时,在高新技术产业的税收政策的基础上,对物联网产业的相关税收政策进行细化和完善,并在税务管理方面予以支持。

(二)鼓励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

对于物联网产业来说,技术创新的集成化和生产制造的智能化是其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特征,加强其科技研发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是推进产业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黑龙江应采取的税收政策应当以技术创新为作用的关键点,从技术创新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出发,为产业的研发和创新提供更多的优惠政策。黑龙江省要减轻各环节税收负担,降低企业的投入成本和研发成本,鼓励企业通过消化吸收助力自身的创新研发,进而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同时,在生产过程中加大优惠力度。在销售环节,对于物联网产业的产品、服务和技术给予税收支持。此外,从支持技术创新的各个主体的角度出发,在对企业自主创新给予优惠的同时,对于提供物联网技术研发和创新的各个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等同样应当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相关研发机构为物联网发展助力。

(三)支持物联网产业风险投资

物联网是一个新概念,重在创新,税收政策设计要在创新领域给予优惠。比如,对创新型企业的研究开发投资产生的费用准予扣除,投资形成的无形资产固定资产等加速折旧等税收优惠;对积极发展投资物联网产业的企业可以实行“三免三减半”,放松物联网企业的相关要求,也要做好企业的优惠资格审查,保证有重点有目标的支持。当前黑龙江省缺乏物联网产业集聚,对如何使税收政策有效促进产业集聚,发挥增加投资后对整个产业集聚企业的拉动作用,应该积极思考和完善。为此,政府可以对物联网示范区和一些实验区给予税收优惠政策,实现行业区域差别,制造某些区域的竞争优惠,进而发挥支持鼓励的作用。同时,为使个人和企业能够勇于投资物联网,投资者从物联网企业中获得的股息红利可以进行减免,以提升对投资者的吸引力和参与度。

参考文献:

[1]卜文娟.重庆:物联网产业发展迅猛[J].中国战略新兴产业,2016,(5):66-68.

[2]马会杰等.成渝经济区物联网产业发展策略协同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6,(2):14-15.

[3]侯彦丽.中国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前景[J].经营管理者,2015,(1):250.

第4篇

“要成为大国、强国,必须重视科研;在科研中,高校应当是最主要的力量。”在“互联网应用创新开放平盟”启动大会上,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任李志民如是说。互联网应用创新开放平盟的创立,也是为了提升中国互联网科研能力,以实现让中国成为互联网大国、强国的目标。

互联网应用创新开放平盟的前身是清华大学的网络平台。“我们发起这个联盟的基本目标就是资源共享。”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徐明伟介绍,清华大学内各个院系以及网络中心都有很多空闲的网络设备,清华大学希望将这些空闲的资源整合起来,让学生共享以供做大规模的实验使用。发起这个联盟,是希望让更多的高校的资源整合起来,为应用创新提供更好的基础。

互联网应用创新开放平台筹建工作历时1年,组织了全国120多所知名高校共同参与,其中,清华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等25所高校成为首批应用示范基地,已初步建成开放共享的协同创新平台,集成各类软硬件资源近6000台套。申报利用联盟平台资源开展的项目类型丰富,涵盖下一代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水文、气象、电力、农业、医疗、化工等一大批具有行业及学科特色的领域。

“这个平台的意义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基于这一平台,实现了计算资源和数据资源的共享;第二个层次是,通过提供一个互联网环境,为高校互联网技术创新和高校学生的工作实习和网络创业提供支撑;第三个层次是,通过资源的整合,为各个方面的研究提供一个环境。”李志民表示,“互联网的基本精神就是合作共赢、共建共享,互联网应用创新开放平台正是这种精神的体现。”

李志民介绍,联盟未来将重点建立三个平台:基础实验平台、创新支撑平台、应用发展平台。其中,基础实验平台围绕互联网应用创新开放平台的底层基础架构进行标准制定、技术开发、运用优化、安全保障、功能升级等相关软件、硬件技术的研发。创新支撑平台是为支撑各类创新应用在平台的设计开展,对具有学科和行业特色的系统平台进行接口开放、功能优化、平台对接等工作。应用发展平台利用平台实验资源及开发环境,围绕国家产业政策,发展需求以及技术发展趋势,结合学科特点及区域特色所进行的互联网创新应用的相关开发工作。

作为联盟的发起单位之一,星网锐捷网络公司总裁刘中东表示:“国内教育与科研资源不均衡的现象较为明显,资源不足和资源浪费情况并存,相信联盟的成立对高校资源共建共享,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的建设,互联网技术创新成果的培育,以及国家创新能力的提升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联盟建立的过程,也需要企业的参与。”李志民介绍,联盟目前有三家企业成员,他希望更多的企业能加入到这一联盟中来。

第5篇

“5G已经蓄势待发,大规模的物联网应用将是5G的应用场景之一。”在近日举办的“双创1+1”走进高校系列主题沙龙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表示,物联网与大数据、智能化、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相伴发展,市场将更为广阔。

万物互联时代即将来临,未来的物联网又将是什么模样?物联网走进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还有什么阻碍?

可穿戴设备扩展了物联网应用领域

轨迹追踪设备、智能手表、智能眼镜以及衣服里的嵌入式传感器等可穿戴设备逐渐走进大众视野并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邬贺铨说,可穿戴设备扩展了物联网的应用领域。

一个网球运动员,球拍上有一个加速度传感器,可以监测震动等情况;手腕上可以戴手环、手表、智能化戒指,动态记录运动量、查看天气,监测脉搏等;身着polo衫的胸部下方安有传感器,可以随时记录身体的变化情况,如皮肤水份的流失等……加载了高科技的运动画风出现在眼前。

试想一下,这就是未来的生活场景,是不是很酷?由于移动互联网、软件、云计算技术的诞生,可穿戴设备应运而生。邬贺铨介绍,作为代表的谷歌眼镜推出市场后迎来两个现实问题:第一是成本,大家是不是都用得起;第二是应用,这个应用是不是刚需。

面对巨大的市场潜力,苹果、阿里巴巴、摩托罗拉等公司都开始掘金智能可穿戴设备领域。智能手环、腕表的面世带来了大众对运动、健康的关注,相比动辄几千的高昂售价,小米手环以79元的售价快速占领中国市场大半份额。从市场反馈来看,高性价比成为当前可穿戴设备的发力点。

除了通过技术改造升级来降低成本,邬贺铨说,现在可穿戴设备的发展还存在一个误区,开发的很多应用不是刚需。但这似乎是一个怪圈,如果找不到市场,规模不上去,成本也下不来,“归根到底还是需求驱动的问题”。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的《可穿戴设备研究报告》显示,从2016年开始,部分垂直领域的巨大潜力将开始释放,可穿戴市场将正式进入启动期,预计2016年可穿戴市场规模将达到200亿元。

物联网“碎片化”成为联结生活的阻碍

从概念,技术开发再到产品应用,物联网一直“看起来很美”。邬贺铨表示,物联网之所以发展的不如想象中那么好,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碎片化”,阻碍了物联网与日常生活的有效联结。

实际上,“碎片化”却是物联网的“天性”。“传感器是多种多样的,有物理的传感器,化学的传感器,生物的传感器,甚至同一物理传感器也多种多样,不可能有一种通用的传感器适用于所有领域。”邬贺铨说。

另外,他还谈到物联网在技术层面基本采用集成电路技术,不能通过传统工艺直接生产出来,也导致成本不易控制。“集成电路技术是以规模来支撑,但是它比一般机器人的电路还要难。因为它涉及到物理量的转换、电量的转换、化学量的转换、生物量的转换,这些转换涉及到化学、物理、生物等等多种技术。”

邬贺铨将碎片化的第三个原因归结于行业间的门槛。“物联网的应用是面向行业的,而每个行业都有门槛,不是有了传感器就可以联成网,关键是通过使用物联网产生增值。”

“物联网产业的统计边界不清晰,什么算物联网,什么不算物联网,有些数字不可信。”邬贺铨既警醒又充满期待。“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出现,物联网从感知层面上升到分析决策的层面。在不改变传感器成本的情况下,由于增加了价值,未来物联网成本仍然可以降低,应用前景广阔。”

物联网安全问题不容小觑

互联网有一句名言,我们不预测未来,我们创造未来。未来物联网会是什么样?不断更迭的科技水平和没有围墙的人类创造力,为我们的生活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

无人驾驶、人工智能机器人、可穿戴设备、虚拟现实……尽管物联网目前还存在很多现实发展障碍,但并不能掩盖其在各领域的突出表现,甚至已将触角延伸至精细化生产过程。邬贺铨举例说,在印制地毯图案过程中,用传感器实时矫正,在扭曲的情况下也可以印出合格的地毯。此外,物联网不仅涉及到工厂,还延伸到供应链和用户,实现了物联网在生产环节的全覆盖。

物联网让很多人看见了商机,站上了创业的风口,但邬贺铨却希望多一点冷静的思考和耐心的研究。“物联网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国内曾经有一些地方太乐观了,把物联网说得很高很大,实际上没有想象的那么好。”

第6篇

[关键词]

二、政府利用税收政策支持物联网建设发展的必要性

(一)基于外部性与公共物品理论

物联网作为最为前沿的信息产业,最具有战略意义的新兴产业,所带来的新技术新知识无疑具有一定的公共产品特性,而物联网发展所需要的良好的法律制度建设、市场环境、完善的支持服务体系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一系列产业发展环境,更是具有明显的公共物品特征。由物联网带来的新的信息革命,必将深远地改变世界的面貌,必将影响到人们的每一个产业,影响到人们的每一处生活。其深刻的渗透性和深远 的社会效应,显然也具有极大的正外部性。而公共物品的效益的外在化,会导致市场供给不足,资源配置的不当。这无疑会严重影响并制约物联网的建设与发展。而矫正市场失灵的最基本方法,就是由政府借助各种政策工具,如财政补贴、税收优惠政策等使物联网建设发展的外部效益内部化,实现私人产品收益与社会产品效益的一致。

(二)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

众所周知,信贷市场属于典型的信息不对称领域。筹资者往往对自身的信用和项目投资前景拥有信息优势,而投资者和商业银行在信息上处于劣势。一般来说,科技型中小企业建立时间短,无法拥有良好的信誉,且业务新、市场前景不明朗,因此为了规避风险,投资者往往“逆向选择”风险较低的大型传统企业,而那些科技型中小企业往往得不到充分的资金投入。这将使得像物联网这样具有高风险的新兴产业得不到充分的资本投入。

针对客观存在的信息不对称,作为宏观经济的调节者,政府有必要通过建立健全推动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和风险转移、补偿机制,调节市场经济中的各种利益关系,寻求经济运行的优化和资源的有效配置。而税收政策的制度安排是实现上述目标,鼓励引导各类风险资本进入新兴产业的不二选择。

(三)基于制度经济学理论

制度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制度创新本身就是一种生产力;而另一方面,有效的制度可以降低技术进步和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交易成本,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从宏观层面来看,制度能促进一国经济发展,主要表现为一国有效的制度环境及制度能减少交易中的不确定性,降低了社会经济活动的交易成本。从微观层次来看,制度能促进一国经济发展,主要表现为有效的制度能解决激励和约束两大市场经济中的基本问题。因此,政府积极探索、制定、理顺有利于新兴战略产业,特别是物联网产业健康发展的新的税收制度与政策,必将进一步推动物联网建设和发展,进一步解放生产力。

三、我国现有税收政策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目前没有专门针对“物联网”产业建设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但物联网产业作为一新兴产业,产业链中的部分企业具有高科技特征,现有的一些法定税收优惠、产业税收优惠和专项税收优惠政策,如技术开发、转让等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政策,软件企业和技术先进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创业风险投资、科技孵化企业发展的相关税收政策等,对物联网技术开发和应用服务开展事实上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由于现有的一些政策缺乏针对性,难以发挥很好的作用。

(一)物联网是一个创新产业,现有税收政策并不能作用到关键环节

物联网作为一个创新的概念,它包括应用创新、技术创新、服务创新,而所有的技术创新、服务创新都是以应用创新为引导,同时又是因应用创新的存在而存在的。也就是说,传感技术、数据传输、数据处理、数据运算、技术服务等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都是因为有了应用创新才得以创新的,即有了应用创新后,才有其他环节的各种创新。因此,税收政策扶持的首要对象是应用创新。然而应用创新本身在现有税收优惠政策体系中无法认定为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其企业也无法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因此,现有税收优惠政策无法很好地作用到关键环节,也无法发挥其最大作用,需要出台针对物联网创新特点的税收优惠政策,找准优惠的着力点,促进物联网产业快速发展。

(二)物联网产业是一项综合性的产业,现有税收政策难以发挥自动调节作用

物联网产业链包括应用解决方案、传感感知、传输通信、运算处理等环节,每一个物联网产品或物联网项目都包含了这四个环节的产品和技术。作为物联网的最终产品,它既不是某一个具体产品,也不是某一项或多项技术,它是多种产品、多种技术的综合工程。所以,各个环节的不同企业享受不同的产业税收政策,可能造成不同环节的税负不均,不利于发挥税收的调节功能,因此需要出台针对物联网产品这一特征的税收优惠政策,才能更好地发挥税收的调节功能,促进物联网产业的健康发展。

(三)物联网产品是全新的产品,现有税收优惠政策的前置条件限制了税收政策及时发挥作用

现有政策中需要一些前置条件,如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规定: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须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占企业当年总收入的60%以上,且近三个会计年度的研究开发费用总额占销售收入总额的比例不低于3%~6%。这对新兴的物联网企业来讲几乎是遥不可及的。即使能够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至少到第四年才能享受高新企业优惠税率的政策,而此时物联网企业已经过了发展初期最困难的时期。又如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的技术先进型服务业务收入总和占本企业当年总收入的70%以上,同样对起步阶段的物联网企业不能及时发挥政策扶持作用,同时这一条件对现有企业转型为物联网企业并没有吸引力。

(四)现有税收政策缺少对物联网产品消费环节的政策支持,难以有力拉动物联网产业的发展

物联网发展初期是以政府引导促进、重点应用示范为主导,带动产业链的形成和发展,企业应用、行业应用是物联网发展的重点。因此,鼓励企业、行业应用物联网产品是促进物联网发展的有效手段,税收政策引导能有效促进需求,推动物联网企业、行业对相关产品的消费。目前的各类税收优惠政策中,除所得税法规定对投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安全生产等专用设备的投资额的10%可以从企业当年的应纳税额中抵免外,几乎没有其他投资类税收优惠政策。因此,为鼓励企业、行业对物联网产品的投资或使用,需要适当增加投资或消费物联网产品的税收优惠政策。

(五)现有税收政策体系缺少对创新示范区的税收优惠政策,不能有效促进产业集聚

产业集聚的本质是把性质相同的中小厂商集合起来对生产过程的各个阶段进行专业化分工,实现作为巨型企业特征的规模经济。通过优化人才、资本、政策和服务环境,加快集聚物联网企业,鼓励建立物联网产业联盟,培育具有持续创新能力和完整配套能力的企业集群,是产业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物联网在发展初期,必须通过产业集聚建立一个具有示范效应的实验区,加速物联网产业的发展,通过示范效应,带动相关产业和其他地区的发展。因此,政府应适度给予物联网示范区或实验区一些特殊的税收优惠,通过一些政策差别,营造特定区域的竞争优势,从而起到鼓励扶持的作用。

在被调查的42户企业中,已享受

税收政策的仅16户,占38%,主要包括高新技术企业优惠税率、软件产品超税负即征即退、软件企业所得税减免等,其中新成立的物联网企业仅有2户软件企业因被认定为“双软”企业而享受到税收优惠政策。可见,对全新的物联网企业来讲,享受现有的税收优惠政策非常困难。

四、支持物联网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建议

针对我国物联网建设发展中暴露出的突出问题和现有税收政策的不足,我们认为要更好地发挥税收政策的引导和激励作用,最大程度地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转变,应在现有政策基础上,提高税收政策的针对 性和有效性,切实解决物联网建设发展中的瓶颈。需要在现有政策享受的范围的扩大和在享受政策的条件简约化上下功夫,同时新增一些更具有针对性的政策,以尽快形成较为完善的税收政策支持体系。

(一)完善现有税收政策,大力支持研发、人才培养引进和技术成果转化

在物联网产业链中,各个环节都需要有关键技术的突破,发挥税收政策的杠杆作用,促进相关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应用创新,对物联网产业发展具有极大推动作用。

1 在鼓励技术研发投入方面。(1)在较大范围内实行加速折旧或摊销办法。对工业企业使用的机器设备进行等级划分,适当缩短折旧年限,或采取双倍余额递减法或年数总和法加速折旧;对无形资产实施一次性扣除,使企业尽快收回成本,增加科技投人。(2)加大对“物联网”企业基础研发创新的支持力度。允许企业、研发机构冲销基础研发以及与基础研发相关的资本性支出(如购买相关的仪器设备、建造实验室等),即使新企业没有经常性利润可以冲抵,也可将其基础研发支出作为当期支出,亏损向后结转。(3)对物联网企业使用物联网公共设计平台费用视同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鼓励运用公共设计平台,提高技术研发效率。(4)对科研机构及高等院校对物联网技术领域的研发投入实施更为积极的税收政策。一是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用于改善研究开发条件的投资部分,经税务部门审核批准可抵扣其应纳税所得额,就其余额征收企业所得税;二是扩大捐赠优惠的范围,鼓励社会各界支持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发展,只要接受捐赠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符合税收优惠条件且运行规范,对捐赠人的捐赠给予所得税优惠;三是社会力量对非关联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研发经费资助或基础设施建设资助支出,其资助支出可以全额在当年度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或部分扣除。

2 在促进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方面。(1)对领军型人才的引进和投入。建议以股权激励、技术入股等形式给予科技人员个人奖励的,暂缓征收个人所得税;适当扩大对科技研发人员技术成果奖励的个人所得税的免税范围;对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设计人员的奖励,经批准,可免征个人所得税;对从事经认定的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的海外留学生取得的工薪收入,在计算个人应纳所得税额时,可按享受附加费用扣除。(2)对技术型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建议对高科技人才的技术转让和技术服务收入,参照企业技术转让和技术服务,一定额度内免征个人所得税,超过部分减半征收个人所得税;对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专业技术人员,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兼职从事研究开发科技成果转化活动取得的收入,减征或免征个人所得税。(3)对技术人员和技术性操作人员的培训。建议对物联网企业的职工教育经费提高税前扣除标准,或对员工的教育、培训费用全额予以税前扣除,鼓励企业对职工的在职教育与培训。

3 在促进研发技术成果转化方面。(1)扩大“四技”收入免税范围,对企业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从事技术开发、技术转让业务,或与物联网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所得的收入,均免征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将投资抵免这一税收激励政策纳入技术转让环节,对企业单位、科研院所从事技术引进、吸收等方面的设备投资、技术投资的部分可在应纳税所得额中抵免企业所得税,加速应用研发创新成果转让。(2)对符合创新条件的技术设备投资实行税收抵免,即对符合创新条件的企业,对其技术先进的设备投资给予税恢抵免,鼓励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为企业科技再投资创造条件。同时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新型企业成长,鼓励以技术投资入股,建议对引进物联网技术进行规模化生产的创业孵化、创新服务的企业,经主管税务机关核准,其无形资产摊销年限可以适当缩短,最短可为2年。

(二)适当扩大政策的适用范围,加大吸引风险资本投资力度,鼓励现有物联网企业对物联网建设发展相关设施的投入

1 在吸引风险投资投入方面。由于目前物联网产业发展仅处应用创新、产业形成的初期,且需高投入,具有高风险、高收益的特点,除需政府大规模对公共管理服务应用的投入外,税收政策应引导社会资本、民间资本的投入。建议扩大创业投资企业投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即创业投资企业采取股权投资方式投资于未上市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2年以上的,可以按照其投资额的70%在股权持有满2年的当年抵扣该创业投资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当年不足抵扣的,可以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抵扣。将物联网企业视同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同样享受相关政策,以鼓励创业投资企业对物联网产业的投资。

2 在鼓励物联网企业加大相关设施的投入方面。一是对投资重点实验室、信息网络、技术研发中心的企业,其相关费用予以一次性税前列支;二是对购入的房屋、建筑物等固定资产用于物联网项目建设,给予3~5年免征房产税的税收优惠;三是对于中小企业将非货币性资产经评估增值转增股本的,可向主管税务机关备案后,暂缓征收所得税。用未分配利润、盈余公积、资本公积转增股本的个人股份部分,暂缓征收个人所得税。

(三)以建立国家级物联网产业试验园区为载体,推进产业集聚,促进物联网企业集成创新

产业集聚有利于外部规模经济的发挥,促进产业的快速发展。为了形成物联网产业应用试点和技术集群,形成物联网产业分工集群,加快物联网产业发展,建议在物联网创新示范区的基础上,建立国家级物联网产业试验园区,以区域性政策为试点,吸引产业集聚,以产业试验园区带动整个产业的快速发展。一是对进入园区的物联网核心企业,经认定后,减按15%的税率收企业所得税;二是园区内物联网企业中涉及软件产品和集成电路的企业均实行增值税实际税负超过3%的部分的即征即退;三是对物联网产业园区管理机构自用以及无偿或通过出租等方式提供给园区企业使用的房产、土地,免征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对其向孵化企业出租场地、房屋以及提供孵化服务的收入,免征营业税。

(四)通过税收政策加速物联网产品市场的培育与发展

1 在促进应用示范方面。建议将应用示范工程的支出作为费用一次性税前扣除。

2 在扩大市场有效需求方面。(1)企业购进物联网产品均可按电子产品人固定资产,缩短折旧年限,对购入物联网产品、项目的相关费用也列入增值税抵扣项目等。(2)比照软件和集成电路企业超税负部分即征即退政策,对“物联网”一定范围内的产品或服务项目,如技术咨询、服务、软件维护等参照技术转让的税收优惠政策或比照软件企业超税负部分即征即退等。

[参考文献]

[1]itu(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internet reports 2005[r],the intenaet of things,2005

[2]路世昌,樊星,邵良杉,产业

第7篇

车联网领域已成兵家必争之地,中兴通讯车联网合作项目在海外再一次开花结果。

11月7日,美国第三大运营商T-Mobile的联网汽车解决方案SyncUP DRIVE正式推出,而中兴通讯正是其中的技术开发者和物联网终端提供商。SyncUP DRIVE方案是中兴与加拿大互联汽车平台厂商Mojio推出的第一个合作成果,同时也是T-Mobile的首款车联网/IoT产品,代表其正式宣告进入物联网领域。可以说,此款方案的推出对于各方而言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SyncUP DRIVE方案在11月18日正式开通运行,基于T-Mobile提供的高速4G LTE 网络实现数据交互,能为消费者提供完整、极致车联网应用体验,并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可适用于1996年之后生产的绝大多数车型。

谈及此次车联网方案,中兴通讯高级副总裁程立新表示:“我们非常高兴能够与Mojio和T-Mobile展开合作,为美国的消费者提供SyncUP DRIVE方案。未来五年,全球经济将持续发生变化,一体化互通程度超过以往任何时期。中兴的M-ICT 2.0战略正在帮助我们引领这一转型。”

事实上,除了在诸如SyncUP DRIVE方案这样的后装市场上秀肌肉外,中兴在广阔的前b市场上也有着强势表现。本月初,中兴通讯推出了ZM83XX系列三款4G多模车规模块(ZM8330、ZM8331、ZM8340),分别面向中国、欧洲和北美,支持全球多种制式及主流频段,提供GNSS、欧盟eCall、FOTA远程升级等功能,满足汽车电子严格标准,是真正意义上的车规级车载模块。

中兴积极布局车联网,显然与市场前景价值判断有关。专家预测,2020年全球车联网有望突破1000亿欧元的规模,而前装车联网市场渗透率也将达到55%。中国将是与美国和欧洲比肩的三大市场之一,2023年中国车联网渗透率将达到67%,成为全球最大的车联网前装市场。

业内普遍认为,车联网将是物联网最大的驱动力之一,在国家社会治理和生产生活中将发挥重要作用。企业已成为物联网创新主体,全球的互联网公司、电信运营商、通信设备制造商等纷纷进入这一领域。中兴通讯早在2014年就提出M-ICT战略,将物联网作为业务新的增长点之一,抓住万物移动互联时代的机遇,通过创新推动ICT产业持续发展。

无论是从公司发展战略方向来看,还是从车联网的布局来看,中兴已经走在行业前列。未来,凭借全球化运作,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兴在车联网及物联网领域将有更大动作。(李晓燕)

第8篇

PTC( 纳斯达克:PTC) 日前宣布任命Klaus G.Hoehn 博士为其董事会成员。Hoehn 博士现任迪尔公司(Deere& Company)高级技术与工程设计副总裁,他自2006 年1 月起担任该职务,负责管理企业总体的高级技术开发与工程设计服务,为世界各地的农业、建筑、商业以及消费类设备的设计和制造提供支持。

Hoehn 博士在学术上成就辉煌,曾在欧洲和非洲被授予终身教授职位,之后于1992 年加入迪尔公司,历任数个技术与工程设计相关的重要领导职位。1998 年,Hoehn 被任命为世界拖拉机及组件工程设计总监,全面负责迪尔公司全球拖拉机工程设计与组件技术开发。

PTC 总裁兼首席执行官Jim Heppelmann 表示:“KlausHoehn 作为一名高管、技术专家、学者及工程师,可在推动技术创新方面为我们的董事会带来非常丰富的经验与专业技术。约翰迪尔(John Deere)是我们长期合作的重要客户,也是采用创新工程设计、制造、服务与连接方法的模范企业,Klaus在该公司的任职使他具有将客户意见带到我们董事会的独特优势,帮助我们广泛了解客户进入物联网产业所遇到的各种挑战。对于Klaus 的加入,我们表示非常欣喜,并期待他为PTC 董事会做出贡献。”

Hoehn 博士是德国工程师协会(VDI) 的成员及VDI Max-Eyth-Society 前董事会成员。此外,Hoehn 也是美国汽车工程师学会(SAE)会员、SAE 董事会前董事、SAE 基金理事会前理事。此外,他还于2012 年被授予SAE 院士,目前服务于SAE 高管提名委员会。他还曾在爱荷华大学、密歇根大学、德国马格德堡大学弗劳恩霍夫工厂运行与自动化研究所等顾问委员会任职。Hoehn 博士还供职于两党共同支持的美国竞争力委员会,担任技术领导及战略计划的联。

Hoehn 博士表示:“在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创新是可持续发展业务的关键竞争力,它对约翰迪尔的成功发展有着非凡的意义,对PTC 亦是如此。我非常期待能够分享我的经验与知识,为董事会做出贡献。”

(PTC 供稿)

第9篇

摘 要:物联网作为继互联网之后信息技术发展的又一个里程碑,它改变了传统的时间和空间观念,将整个世界连为一体。而物联网的关键技术之一就是智能传感器,智能传感器在监控、安全、交通等许多行业有广泛应用。对智能传感器技术及其在物联网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智能传感器;物联网;技术应用

近几年,物联网的快速发展,对推动全球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物联网在我国也被列为新兴的战略产业之一,它在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等许多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传感器技术作为物联网的基础和核心技术之一,对物联网的性能有着重要影响。因此,深入研究智能传感器在物联网中的应用,对推动物联网的不断升级发展有重要意义。

一、智能传感器的概念及特点

(一)智能传感器概念及实现方式

随着高性能微处理器和智能技术在传感器上的应用,就出现了智能传感器。智能传感器作为目前正发展的高新技术,至今还没有准确规范的定义。目前比较流行的说法就是:智能传感器就是具有微处理器和信息检测与处理功能的传感器。要实现智能传感,目前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采用非集成化方式,就是把传统的传感器、信号处理电路和微处理器结合在一起,就构成了智能传感器系统;二是采用集成化方式,就是运用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微机械加工技术把敏感元件、信号处理电路、微处理单元集成在一起,实现智能传感,因此,它又叫集成智能传感器;三是采用混合方式来实现智能传感,就是将整个传感系统的各个环节分别进行集成,如把敏感单元、信号电路、微处理单元等分别集成在几个芯片上,运用总线接口的方式进行连接,从而实现智能传感。

(二)智能传感器的特点

1.能够实现自动标定、自动校正、自动校零功能;

2.具有数据自动采集功能,并能对采集的数据进行预处理;

3.能够实现自动补偿功能;

4.具有自动选择量程、自动检验、自动故障定位功能;

5.能够对数据进行存储、记忆和处理;

6.能够实现双向通信,实现标准化数字输出功能;

7.能够进行逻辑判断和决策处理功能。

二、智能传感器在物联网中的应用

(一)智能传感器的应用能提高物联网的性能

物联网系统的组成中包括传感技术、人工智能、无线网络和RFID技术这四大核心技术。物联网系统的正常运行,需要这四大核心技术的支持,四者缺一不可。在物联网中,各N类型的传感器就组成了系统的感知层,通过这个感知层对外界信息进行获取,进而实现人与物、物与物的信息沟通。智能传感器是系统获取外界信息的主要方法,能否准确、可靠、实时采集信息,会影响系统对信息的传输与处理。因此,利用智能传感器能提高物联网系统的工作效率和准确性,保证系统稳定运行。

(二)智能传感器的发展促进物联网更新升级

微处理器和智能技术的发展,大大推动了智能传感器的升级换代和发展,我国一些自主研发的智能传感器已经跻身世界先进水平的行列。比如,我国西安中星测控研发的PT600智能传感器就是先进传感器的代表,它使用专用的集成电路、传感器芯片再加上高性能微处理器,能同时对外提供数字和模拟两种信号输出。同时该智能传感器还能对不同的用途进行改进,使其能适应更广泛的应用,如用于航天、石油、矿山等多个行业,并可用于各种气体或液体的压力、压强、流量、重量等数据的测量。因此,智能传感器的不断发展,促进了物联网的升级换代,奠定了物联网的发展基础。物联网作为我国新兴的支柱产业之一,近几年来随着物联网的发展,国家也加大了对智能传感器的研究力度,使传感器的技术不断提高。同时,国家也加大了对传感器技术开发人才的培养,为我国的物联网与国外先进水平接轨提供了技术保障。

(三)智能传感器技术是物联网发展的瓶颈

智能传感器作为物联网系统的核心关键技术之一,智能传感器技术也就成了物联网发展的最大瓶颈和难题。近几年虽然我国智能传感器的发展有了很大进步,但是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之处。如,我国智能传感器的种类太少,国产智能传感器的可靠性与稳定性与国际先进水平传感器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特别是智能传感器的高技术、高层次人才还不能满足物联网发展需要。在物联网的四大核心技术中,智能传感器与其他三个技术相比,还处于落后地位,存在的问题比较多,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还需要对智能传感器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开发。

综上所述,智能传感器的发展和应用有力地促进了物联网的发展,但是应该看到,目前我国在智能传感器方面的发展与国外先进技术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由此也限制了物联网技术的升级与发展。所以,对智能传感器的研究和人才的培养还需要加大力度,以开发出更先进、更智能的传感器,从而推动我国物联网的升级和国际先进水平接轨。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高新技术开发区 创新系统 创新主体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伴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球进入了依靠创新来繁荣实体经济的调整期,要想在全球大调整、大变革中掌握主动权,获得竞争优势,必须加快创新,走在科技的前沿。为全面贯彻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14年,授予张存浩、程开甲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授予“40K以上铁基高温超导体的发现及若干基本物理性质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所有这些奖项的设立以及各种鼓励发明创造、创新型企业税收减免,知识产权保护的政策法规都体现了国家对于创新的重视。

1984年8月,国务院启动了我国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步伐,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目前已经拥有105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这些高新技术开发区在推动我国及区域经济发展,推动创新建设方面发挥着积极地作用。可是,也同样存在着一些问题,由于中国各地理区域所处的区位、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政策等存在差异,造成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的区域不均衡,很多高新技术开发区创新型水平低,发展迟缓,而且即使是发达的高新技术开发区也并没有真正带动地区的发展,例如,京津唐经济中心周边依然存在着一些贫困地带。

(二)研究意义

针对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存在的一些问题,根据国务院印发的《“十二五”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规划 》(国发〔2013〕4号),加快建设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加强北京中关村、武汉东湖、上海张江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鼓励行业骨干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上下游企业、行业协会等共建研发组织,建设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创新平台。本文将以中国的“硅谷”――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例,分析其创新系统,为我国其他的高新技术开发区提供借鉴。

(三)相关概念鉴定

一般认为区域创新系统是指一个区域内参加新技术发展和扩散的企业、大学及研究机构、中介服务机构、政府以及社会文化制度环境组成的 ,为创造、储备、使用和转让知识、技能和新产品的相互作用的网络系统,即官产研学媒的结合互动。本文将重点从企业、大学、中介服务机构政府四个创新主体以及各个创新主体之间的联系来分析中关村的创新系统。

二、创新主体

(一)创新企业

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规模不断壮大,形成了一系列的产业集群,如以百度,新浪,搜狐,奇虎等为代表的全国最大移动互联网产业集群,以北斗星通,国智恒,华力创通,合众思状为代表的全国最大的北斗应用产业集群。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主要隶属于以下几种行业:电子信息,先进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其中,电子信息产业规模最大,2012年,占了全区规模的56.6%。在电子信息领域,涌现出了一大批科技成果,如创毅视讯成功研制的全球首款支持20兆带宽的TD-LTE终端基带通信芯片,曙光的“星云”计算机等等。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三网融合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带动电子信息行业全面升级。2012年,拥有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14929个,实现了1788.6亿的利润,共授权专利数28159个,而在2008年,18437个高新技术企业仅有4305个授权专利,利润也仅仅726.3亿,可以看出,高新技术企业在这几年的不断壮大,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

近几年,本科以上从业人员占总从业人员的50%左右,超过同期硅谷约6个百分点,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不仅占有高端智力资源,在科研方面的投入也是非常巨大。2012年,科研活动经费支出超过900亿元,比上年增长了25%。近年来瞪羚企业数量均在3000家以上,收入规模领先示范区总体6.2个百分点,创新投入强度是示范区总体水平的2倍。

(二)高校及科研机构

目前中关村示范区内共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各类高校39所,占北京地区的42.86%,其中,“985工程”高校8所,“211工程”高校18所。此外,还拥有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为代表的各类研发机构300多家,明显高于其他高新区。并且配备有大量国家级的科研设施,如国家重点实验室84家,占全国的30%,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0家,占全国的35.5%。高端智力资源、先进的科研设施聚集在这里,创造大量的科研成果,而且与企业积极的结合,迅速将其产业化。

(三)中介机构

示范区的中介机构,发挥着知识,技术传播与应用的中介枢纽作用,加速了科技成果的转化。中关村示范区在多个领域组建了一批产业技术联盟,将与民营科技企业参与、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如闪联、生物医药CRO联盟等。还拥有一大批的大学科技园、留学生创业园、企业孵化器,搭建起产学研合作的平台。另外,风险投资机构也是重要的中介机构,包括示范区的风险投资公司,风险投资管理与咨询公司。目前,中关村聚集中外风险投资机构超过500家,管理资金规模超2000亿元,涌现出一批以创新工场、联想之星、车库咖啡等为代表的市场化创业服务机构,他们采用“孵化+投资”的模式成为中关村的创业中心。还有帮助中小企业贷款的担保机构,比例约占北京市担保机构的30%。各类金融机构对于中关村企业扩充资本实力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是企业进行创新创业的基础。

(四)政府

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作为市政府的派出机构,负责制定园区的发展规划,实行高效、精简、统一的管理模式,采取统分结合的方式,充分调动各个部门的积极性共同参与到中关村建设当中来。实现了政府的“一站式办公”,“一网式审批”,“全程办事制”,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为示范区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管委会提出的“瞪羚计划”、“展翼计划”改善了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鼓励中小企业积极创新,不断发展。

政府还出台一系列的政策来支持示范区的发展。2010年,“1+6”政策得到国务院的批准,开始在中关村示范区先行先试。“1”是指搭建创新平台,“6”主要是在科技成果,税收,股权激励,科研经费等方面做的一些新规定。中关村科技创新和产业化促进中心(创新平台)的搭建进一步的整合了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创新资源,充分体现了官产学研结合。

三、各类创新主体之间的联系――官产学研的结合

面对如此丰富高端的人、财、物资源,如何产生大量科研成果并将其迅速的产业化是中关村企业能够取得成功的关键之所在,整合高校科技资源,推动产学研结合,便成为了提升中关村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中关村在发展历程中大概经历了以下几种发展模式:

(一)企业与高校共建研究中心模式

方正集团由北京大学1986年投资创办,持股70%。2013年5月,方正集团与北京大学医学部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人才引进、人员培养、医疗管理、品牌联合等方面展开合作。北大医学部将为方正集团旗下医疗医药产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保障,支持方正集团在医疗医药产业进程中使用“北医”“北大医疗”“北大医药”等品牌,这将有利于方正集团提高其知名程度,吸引人才。方正集团将为北大医学部提供教学、实习和科研平台。双方还将深化在药物研发领域的合作,继续支持“北大医学部-方正创新药物研发基金”项目,共建药物研发平台,合作培养研发人才,积极促进研发成果产业化。

(二)企业+实验室模式

博奥生物有限公司暨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自2000年9月30日成立以来,致力于为医疗领域开发和提供创新性产品和服务,研制出了生物芯片及相关仪器设备、软件数据库等四个系列数十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服务,在国际舞台上可以与其他厂商相竞争。这一切的科技成果都要依托于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该中心以清华大学为主要发起人,联合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和军事医学科学院等三家科研单位共同成立。这里,拥有国际一流的科研设施,浓厚的科技氛围,完善的生产条件与高级研究人员,从而孕育出了博奥生物有限公司今天的成果。

(三)7+1模式

“1”是指中国农科院饲料研究所,“7”是指北京大北农集团、北京资源集团、北京九州大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等七家饲料公司。2003年10月31日,他们联合成立了“7+1”高科技饲料企业联合体。在这种模式下,饲料所研究的饲料技术优先卖给企业联合体的成员,使饲料技术快速产业化,饲料产品在市场上得以大规模推广。这种模式改变了我国农业领域“烫手的山芋”吃不到嘴的现象,使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例如,中国农科院饲料所承担的国家“863”科技攻关项目之一“植酸酶发酵生产技术”,该技术可以代替无机磷的使用,从而提高饲料使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降低生产成本、节约磷矿资源,这7家成员企业把植酸酶产品销到欧美,终于打破了国外产品垄断国内市场的局面(过去,我国的植酸酶依靠进口,每公斤高达180元)。1991―2003年的12年间,饲料所只转让过两项技术成果,转化收入300万元,“7+1”联合体成立后的2003―2006年间,饲料所转让了 11项成果,收入达到1300多万元。不言而喻,“7+1”技术转移联合体使农业领域的创新成果产业化,市场化,为饲料企业,饲料所创造了巨大的收入。

(四)院所改制模式

2002年7月18日,北京机电院高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由北京市机电研究院改制组建成立。公司充分利用科研院所转制的优势,秉承其雄厚的技术研发优势,依靠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致力于环保领域的设计开发、生产制造等,创造了一大批的科技成果。在工业危险废物、大型医疗废物、城市生活垃圾、防化危险品、污泥、餐厨垃圾、有机废液焚烧处理领域,形成独特的核心技术,创造了多项国内“第一”,成为了环保领域的骨干企业。

四、中关村与世界先进科技园区的对比

美国的硅谷是产学研高度结合的体现,作为美国及世界的顶尖大学,斯坦福大学每年为硅谷培养大量的高科技人才,而且有大批斯坦福大学的师生在硅谷创业,该产值就占硅谷产值的50%左右,反过来,企业也会投资大学进行科研,大学、科研机构、企业三者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共同推进硅谷的不断创新。此外,硅谷的企业人员非常重视人际交往,企业周围会有很多的休闲、娱乐的非正式的场合,如咖啡馆,舞厅,酒吧等等,看似一个娱乐的场所,却使得企业之间加强了合作,还有利于知识与技术的快速扩散。

台湾的新竹是政府作用的集中体现,1973年,政府主导建立工研院,与此同时,台湾科学部、工研院和新竹科技工业园区在硅谷设立办公室,为有意在台湾设立科技公司的人提供信息,并为回国创业的留学生提供厂房、资金支持。这些海外的创业者便成为了连通硅谷与新竹的桥梁,促进了硅谷与新竹的经济联系。硅谷进行着产品的设计与研发,而新竹进行着产品生产,将科技成果产业化。同时,新竹许多企业在海外建厂和设立分支机构并与世界著名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新竹形成的全球战略联盟的网络成为了创新系统的一大特色。

五、中关村对于我国其它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启示

作为中国的硅谷,尽管中关村与其它世界先进科技园区相比还存在一些差距,但是,它取得的成就与辉煌是毋庸置疑的,对我国其它高新技术开发区仍起着示范与带动作用。针对我国目前高新技术开发区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结合各个开发区自身的实际情况,可以借鉴中关村的创新系统及上述的四种官产学研结合模式,走出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高新技术开发区是产业集群的一种,按照迈克尔・波特的观点,形成产业集群,可以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提升创新能力,加快企业衍生的速度,最终获得竞争优势。所以,高新技术开发区必然会依托这种产业集群形成强大的竞争优势,形成区域增长极,进而形成发展地带带动全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丁焕峰.论区域创新系统[J].科研管理,2011,1-7

[2]胡迎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新体系建设研究―以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为例.2006

第11篇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技术;智慧校园;Android;JAVA

中图分类号:TP311.1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Introduction)

随着信息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和物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继“智慧地球”“智慧城市”的提出,高职院校的信息发展也有过去的“数字校园”逐渐过渡到了“智慧校园”,一种崭新的校园管理模式应运而出,促进了教学、学习、生活和校园资源系统等各种校园因素有机整合,实现校园智能化管理、提供更简单、便携的个。

在过去要想访问传统的信息系统,必须开启个人电脑连接网络或者到附近的网吧上网登录信息系统查询信息,也就是说必须拥有个人电脑和互联网才能够登录信息系统。而通常情况下,学生和老师随时随地打开电脑上网查询信息。在遇到紧急通知情况下,必须要采用“一对一”或者“一对多”层层的方式通知当事人,这就摒弃了传统的信息系统容易造成信息延迟,信息落漏等功能性的弊端。

基于移动终端的“移动智慧校园”除了拥有了传统的数字校园“信息共享”“高效率”“管理规范化”“管理制度化”特点,还拥有“个”“智能化”“成本低”“操作简单”等特点。以移动通信、物联网、4G手机为基础的智慧校园凭借各种应用服务系统充分对教学、科研、技能、生活和校园资源系统的整合利用,充分体现高效、互动、共享、节能的学习和生活校园环境。

2 主要技术(The main technology)

随着“智能”电子产品的普及、物联网技术、Android开发技术以及校园无线网络的发展,几乎所有的学生和老师拥有了Android系统的智能终端,为“移动智慧校园”的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持和保障。

2.1 智能手机

目前,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统称为移动互联网技术,标志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高度融合。智能手机价格也从以前的高端到现在的平民化,功能也堪比电脑,人们以更简单、方便、以操作的方式上网、聊天、视频、购物等,手机彻底改变的人们生活方式,移动办公、移动视频等等应运而生,手机应用越来越大众化。

学生通过手机上网查询竞赛、学术讲座、职业技能考试培训、兼职信息、课程表查询以及校园文体活动等;老师可以通过手机查询科研信息、课程表、手机办公等。总之移动互联网技术使得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拥有一部手机万事无忧。

截至2014年12月底,据统计我国网民规模达到6.49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7.9%),新增网民3117万人包括利用手机上网的人数为4.2亿,占到总网民数的74.2%。据统计,日照职业技术学院100%的学生通过手机这种便携式的设备上网,查询信息[1]。

2.2 Android开发技术

Android是一种基于Linux系统的开源操作系统,支持手机应用软件开发[2]。体系结构由内到外四层构成分别是:Linux Kernel(Linux内核层)、Library(函数库)和Android Runtime(Android运行时库)、Application Framework(应用软件架构)、Application(应用程序)。

2.3 SQLite轻型数据库

基于占用内存资源少的特点,SQLite目前被广泛应用到嵌入式产品开发中,在运行软件只需要几百千兆的内存,提高软件运行速度[3]。

3 移动智慧校园的体系结构(Mobile wisdom

campus architecture)

3.1 移动智慧校园总体结构

通过移动互联网技术Android智能终端连接校园服务器。智慧校园软件设计分服务器和客户端APP两部分,Web服务器端应用程序采用通过JAVA、Servlet技术,客户端APP采用Android和Java技术。移动智慧校园物理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3.2 移动智慧校园应用(APP)业务体系结构

移动智慧校园应用业务系统在不同的学校拥有不同的名字,譬如:日照职业技术学院的名称为“掌上日职”。主要包括:无忧课程表、成绩查询、校园二手交易,校园电影院售票,掌上图书馆,校园美食、校园信息通,掌上办公系统,选课系统和实训管理系统等模块,系统结构图如图2所示,系统文档结构图如图3所示。

建立统一数据,实现数据共享。智慧校园业务应用中的各个子系统建设时,首先做好数据的建设,例如学生基本信息,教师基本信息等。共享数据,保障数据的一致性和正确性,减少数据冗余,提高系统维护性是建立统一数据的最终目标。

4 部分功能模块代码介绍及主要界面(Part of the

function module code is introduced and the main

interface)

4.1 无忧课程表

通过无忧课程表,学生和老师可以随意添加、修改自己的课程表,简单方便操作,其界面如图4和图5所示。

4.2 成绩查询

在大多数院校已经开发了一系列信息系系统,譬如大多数学校已经开发了教务管理系统。在智慧校园开发时直接利用就可,部分主要代码如下:

5 结论(Conclusion)

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优势,开发适用院校发展的移动办公平台,提高办学效率,方便教师、学生工作、生活和学习的高效、简便、易操作等需求,丰富校园生活,提高校园建设高标准要求。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岳国宾,王洁,张增艳.基于Android平台的移动智慧校园系统

设计与实现[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12,12(24):79-80.

[2] 宋以宁,等.基于Android平台的课堂测试软件的设计与开发

[J].科技资讯,2014,12(34):2.

[3] 欧阳零.Android核心技术与实例讲解(第2版)[M].北京:电子

工业出版社,2013.

作者简介:

第12篇

关键词:物联网;人才需求;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6-0265-03

一、引言

物联网是继计算机、互联网和移动通信之后的又一次信息产业的革命性发展,自2009年始,物联网产业已受到各国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极度重视,如美国“智慧地球计划”欧盟的“物联网国家战略计划”同志提出的“感知中国计划”,目前被正式列为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

物联网已被广泛应用于交通、物流、安防、电力、家居、医疗、矿业、军事等领域,作为国家倡导的新兴战略性产业,物联网备受各界重视,并成为就业前景广阔的热门领域。物联网专业是教育部允许高校增设新专业后高校申请最多的学校,其主要就业于与物联网相关的企业、行业,从事物联网的通信架构、网络协议和标准、无线传感器、信息安全等的设计、开发、管理与维护等。

二、物联网专业课程体系现状

物联网专业是一门交叉学科,涉及计算机、通信技术、电子技术、测控技术等专业基础知识,以及管理学、软件开发等多方面知识。作为一个处于摸索阶段的新兴专业,各高校都构建了物联网专业课程体系。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目标一直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而这些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不仅需要专业理论知识的支撑,更需要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高职高专物联网专业的课程体系尤为重要。

目前,多数高职高专物联网专业的课程体系受本科院校的影响,都是以学科理论为导向的“知识本位”模式,缺乏对学生进行物联网应用领域的专业化、行业化的职业技能的培养,专业课程的内容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在实践环节上缺乏先进教学理念的指导和行之有效的手段,在此课程体系下培养出来的学生的专业水平已经和市场需求相背离,从而导致学生在就业时缺乏竞争力。

纵观多数高职高专院校物联网专业的课程体系,大都脱离了就业这个导航标,就业定位不清晰,所开设课程与市场需求相关性不高,有些理论过于高深使学生根本无法掌握,有些缺乏相应的实践技能,还有些课程设置不够全面,这就导致很多即将毕业的学生在就业时无所适从,甚至无法就业。因此,高职高专院校应根据市场需求来设置课程体系。

三、物联网专业人才需求分析与人才培养目标

(一)物联网专业人才需求及岗位能力分析

目前,物联网在智能家居、智慧校园、智能交通等方面广泛应用,对人才的需求也供不应求。通过对各大求职网站及人才市场进行调研发现,目前针对高职高专院校物联网专业的人才需求主要有如下三类。

1.软件研发人员,如物联网开发经理、嵌入式软件开发工程师、物联网产品测试工程师、云计算工程师、C++工程师、Android开发工程师等岗位。

2.硬件开发人员,如物联网硬件开发工程师、传感器设计工程师等岗位。

3.物联网产品生产和销售人员,如物联网设备安装与维护员、传感器制作员、物联网产品销售助理、物联网产品培训师等岗位。

根据物联网人才需求不同,各岗位的职责与能力要求也有所不同。各就业岗位群对能力、知识和素质三方面的需求如表1所示。

(二)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高专教育提倡以就业为导向,全面发展学生的各项能力,致力于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是构建合理课程体系的前提,高职高专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与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一致,这样高职高专教育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1]根据物联网人才需求分析,物联网专业应培养具有物联网行业必备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综合型人才。[2]物联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适应中国物联网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熟练掌握物联网技术开发的专业技能,具备在物联网行业从事物联网软硬件开发、应用、销售和项目管理等工作的能力,具有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精神的实用型人才。

四、课程体系的构建

(一)课程体系的设置依据

课程体系的创建是为了更好地完成人才培养目标。[3]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具体实施,对于高职高专院校,在构建课程体系时,必须考虑以下两个因素。

一方面要考虑学生的就业情况。高职高专的学生只有少部分选择转本继续深造,大多数学生将面临就业,而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的课程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就业岗位的选择。因此,课程体系必须围绕人才需求来构建。按照岗位能力要求,学生需要掌握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也要在课程体系中有所呈现。

另一方面也要考虑生源问题。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学习基础相对薄弱,必须依据多数学生的学习基础来构建课程体系,做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课程和教材的选取要难易适当,理论不能过于高深,同时又要重视实践能力。

(二)课程体系的构建

课程体系应紧紧围绕就业岗位群,依据其能力需求来组建课程结构,以使学生综合掌握物联网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根据物联网专业人才需求及岗位能力分析,物联网专业的课程体系由三部分组成,即公共基础模块、专业核心模块和专业应用模块三部分组成。其中,公共基础模块主要是高等数学、大学英语、计算机专业英语、体育、概论和IT职业道德修养等课程,确保学生有扎实的数学基础和较好的英语阅读能力,能够德智体全面发展;专业核心模块是各就业岗位群所需的专业基础课程,主要有C语言程序设计、数字电路与逻辑电路、计算机组成原理、单片机技术基础、计算机网络技术、物联网技术导论、传感器技术与应用、无线传感器网络、C++或Java程序设计、关系数据库与SQL语言、Linux操作系统、嵌入式系统原理与应用、技术、无线Soc和Zigbee技术、RFID技术基础、综合布线、TCP/IP协议和物联网软件、标准与中间件等课程,确保学生掌握就业所需的物联网知识;专业应用模块主要包括Android系统开发、各类实训课程(如微机实训、单片机技术实训、C语言程序设计实训、实训、嵌入式程序设计实训、工程制图实训、微机组装与维护实训、传感器技术实训等)和顶岗实习,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如果将来欲从事物联网产品销售方向的岗位,还可以选修市场营销类的课程来掌握营销技巧。

五、小结

有效的课程体系能够促进学校物联网专业的发展,并使学生更好地就业。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物联网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物联网专业的人才也炙手可热。高职高专院校物联网专业的学生除了要掌握基础的物联网专业知识,还要具备积极的心态、良好的执行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素质,力争做一个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林喜辉.基于物联网专业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新课程研究,2014,(2).

[2]蒋琴雅.以就业为导向的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