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民族音乐教学反思

民族音乐教学反思

时间:2023-10-11 10:13:0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民族音乐教学反思,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民族音乐教学反思

第1篇

1 什么是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就是人类的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它有人文,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人文精神不仅是精神文明的主要内容,而且影响到物质文明建设。它是构成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化个性的核心内容;是衡量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一个国家的国民人文修养的水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教育中人文教育的地位和水平。由此可见人文精神的重要性,对于我国青少年的人文精神的培养是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

2 在民族音乐教学中培育人文精神的重要性

2.1 促进思辨能力的培养

可以培养青少年的人文思辨能力,思辨能力就是思考辨析能力。所谓思考指的是分析、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所谓辨析指的是对事物的情况、类别、事理等的辨别分析。人文的思辨能力具有三个明显的特征:首先,人文性问题的思考通常都具有很大的争议性。其次,在进行人文性问题的思考和辨析过程中时,要维护之一观点主要是进行辩护性解释和说服性论证。最后,人文性思考的目的不是为了证明或确证一个科学的定理,而是为了鉴别和选择一个最佳的价值理念或行动准则。民族音乐的教学是我们培育青少年思辨能力的一个契机,我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地域广阔,各民族的生活习惯和风俗都是不同的,正是由于这种差距使得每个民族的音乐都是风格迥异的,这些多种多样的音乐构成了我国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文化,在这种文化环境下对于培养青少年的人文思辨能力是极为有利的,不同文化在不断的碰撞中给青少年形成一种文化震撼,让他们开始反思人类文化之间的巨大差距,认识到文化是有局限性的,不能只局限于自己所认可的文化而忽视其他文化,减少这种会偏见对青少年的认识能力的影响,从而看到自身的缺失,利用音乐带来的冲击反思自身,有利于人文思辨能力的发展,促进学生发展创新能力养精神。

2.2 促进民族精神的培养

学生可以从丰富的民族音乐中了解民族音乐中的文化内涵和文化精神,以及其中凝聚的民族精神,由于民族音乐都是基于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创作出来的,因此它反映了我国不同民族的日常生活,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我国共有56个民族,各个民族的音乐都涉及到的题材非常广泛,而且风格很鲜明,比如新疆的木卡姆和汉族音乐相比在律制上的差别很大,而且不同的音乐有不同的用途,比如唢呐曲百年朝就是用来娱神和超度的,不同的地域会形成不同的音乐风格,用汉族音乐来说,北方的音乐风格豪迈,旋律起伏大,较为高亢,而南方的音乐风格则偏阴柔,感情细腻委婉,旋律平缓,由于音乐和地域环境的紧密相连,所以音乐可以创造出一个情感空间,用来加强地域群体之间的联系,形成归属感,在这个空间内,同属一个地域的群体一起高歌热舞形成了空间规范。有些音乐还寄托了千百年来中国儒家思想,比如古筝曲渔舟唱晚表达的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归隐田园,寄情于山水之间之间的追求,我们在这些极为丰富的民族音乐宝库中发现丰厚的文化内涵可以成为师生进行交流时的谈资,我们可以通过民族教学来加强师生间的对话和交流从而提高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促进人文思辨能力的发展。与此同时,学生可以在对多元文化的审视过程中反思自身,树立起自己的人文理想和精神追求。

2.3 促进民族音乐文化的交流

民族音乐的交流和传播能促进民族间的相互理解与尊重,由于我国幅员辽阔, 拥有56个民族,音乐文化源远流长。每个民族各自的音乐文化中也会将他们独具特色的生活习俗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反映出来。可是,尽管文化间的差异会造成文化误读,导致民族冲突的发生,但是不可否认音乐同时也是加强各个民族之间沟通理解的纽带,不同民族可以通过音乐了解尊重彼此之间的文化,有效地促进文化间的交流,加强彼此的民族间、人际间的了解和沟通。

许多培育人文精神的重要契机都蕴含在民族音乐教学活动中,这就要求教师真正领会民族音乐的的文化内涵,把握住这种契机,但是遗憾的是,还是有很多的音乐教师并未认识到这一点,使得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偏差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出现, 导致当前的民族音乐教学陷入困境,是青少年人文精神缺失危机的客观原因。

3 当前民族音乐教学中遇见的问题

就目前民族音乐教学的现状来说,由于工具理性及西方音乐学科的长期影响,在民族音乐教学中嫁接了很多西方音乐体系,形成了轻文化重音乐的现状。

3.1 缺乏对文化内涵的了解

导致学生缺乏对民族音乐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内涵的了解,是由于现在的音乐教学活动热衷于分析音乐作品的形态,忽视了音乐存在的意义。比如民乐合奏春江花月夜,我们在进行该曲的音乐教学时都只是笼统的介绍下曲目的来源和年代,然后就开始分析曲式,学生浑浑噩噩的听完了分析,却没有体会到这个曲子真正的美丽之处在于中国古典音乐的神韵,而对该曲所具有的特定的地域环境,特有的音乐传承方式,特定的历史因素则完全没有概念,更不用说思考与我国儒家哲学和中国传统文化之间深厚渊源了。被忽视的这些因素正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点所在,可是却被大多数教师和学生所忽视。

3.2 太注重于培养技术

在民族音乐的教学中教师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技术,使得学生被技术所牵绊,成为单向度的人。当前我国的民族音乐教学活动中,学生迷恋于训练演奏技能,唯一的目的就是掌握一定演奏技能,学习过程枯燥乏味,情绪被对演奏技能的掌握程度所掌控,演奏技能本来是为人类服务的工具却成为了人情绪的主宰,在技能技巧的规训下,学生机械的演奏音乐,经常担心在某个动作或是某个乐段演奏失误,演奏的过程不再是享受的过程而是成为了一种精神负担。但是,在我国的民间艺人中,这种情形却非常罕见,由于民间艺人并不受演奏技巧的束缚,可以随心所欲地进行演奏,将至性至情抒发出来。

4 改进我国民族音乐教学的措施

4.1 加强优秀民族音乐的推介

将我国悠久的民族音乐历史和文化介绍给学生,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中,民族音乐文化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将一个民族的精神、性格、心理素质和审美情趣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内涵,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社会历史和时代风貌,在7000多年前的原始社会中,我们的祖先就创造出了音乐,出土于河南舞阳的骨笛已经有八千多年的历史了,被称为“世界第一笛”,这充分说明当时的原始人已经可以使用乐器演奏出美妙的音乐了,当时的音乐功能不像现在供人们欣赏,而是服务与生产和生活,具有很实用的功能,我国古代音乐的发展水平很高,世界上最早的根据数学制定的十二平均律是我国明朝的律学家朱载在制定的,不仅仅本国的百姓钟情于中国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姿的艺术体系,也大为邻邦景仰,比如至今日本的雅乐中还保留着唐朝音乐的成分,四五千年中,我国的音乐涉及77种体制、机构乐律、乐种、乐器、音乐人物、著作、曲种、美学,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宝贵财富,是世界文化宝库中极为瑰丽的一颗明珠,因此,在教师进行民族音乐教学时,不仅要将音乐知识与技能传授给学生,还要向学生传播民族文化知识,让学生体会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精神。

4.2 使欣赏优秀民族音乐成为一种常规

让学生收到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的感染,培养高尚的情操,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中往往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的思考,将人类高尚的情感、思想都凝聚在一起,经常欣赏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让学生领略到其中蕴含的精神文化,提高艺术修养。

4.3 把民族音乐教学溶入音乐各科教学中

在音乐各科教学中融入民乐,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欣赏素养,教师有意识的在进行声乐、钢琴、乐理的教学时加重民族音乐的教学,比如,在声乐课上,教师可以将各民族的歌唱技巧和各种戏曲、曲艺的唱腔传授给学生,而不是仅限于传授西洋的唱法,进行钢琴教学时可以将我国脍炙人口的名曲用作练习曲目,学生在弹奏时不仅可以欣赏我国民族音乐的优美还能了解和学习我国民族音乐独特的作曲技术理论和曲式理论,让学生从感性和理性两方面掌握我国民族音乐。

4.4 合理开设民族音乐第二课堂

第2篇

关键词:中学音乐;民族音乐教育;教学尝试

一、教学现状

作为一名在职的音乐教师,我以了解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和类型为目的作了几次调查,调查的结果尽管不让我感到惊奇,但的确令人感到担忧。结果如下:①93%(40人)的被调查者喜欢听音乐;②70%(30人)的被调查者喜欢流行音乐;③19%(8人)的被调查者喜欢古典音乐;④16%(7人)的被调查者喜欢民族音乐…… 从被调查者对音乐的态度上来看,绝大多数的孩子们肯定喜欢听音乐,但欣赏的内容则相对狭窄,他们喜欢流行音乐明显多于古典音乐或民族音乐。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现状一方面当然与目前流行音乐的传播密度有关,另一方面说明了学生欣赏音乐的习惯或能力没有得到良好的诱导和训练,而从学生的长远发展来看,这方面的不足则显得相对严重和值得我们思索。

二、原因分析

1.应试教育长期不重视音乐教育

音乐教育的成绩不去评估,甚至无评估方案。大多数农村中小学音乐课可有可无,音乐课的情况无人问津、无人监督,甚至干脆把音乐课改为语、数、外等科目。校园是社会的缩影,由此反映了音乐课在学生乃至人们的价值取向上存在严重的倾斜状况,其主要症结在于教育体制的不完善,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不能很好地贯彻实施。

2.音乐教师对自我的要求不够

由于音乐课的成绩没有与学生的升学挂钩,音乐老师的教学压力就很小,没有过多去考虑教学效果,只是完成45分钟的教学时间。再加上现在的新教材给了音乐老师很大的自主空间,老师是否有责任心就更加影响教学效果的好与坏。

3.社会人群对民族音乐的重视不足

我们知道,民族音乐是本民族的传统音乐文化,是民族意识与民族精神在音乐领域的积淀,具有巨大的教育价值。但是因为学习民族音乐不能给人带来现实的利益,人们逐步远离民族音乐。

三、教学尝试

1.选取当前流行的民族音乐内容

现在学生课余生活接触最多的音乐是流行音乐,用流行音乐中的民族音乐内容来引导学习,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前有许多流行歌手也都选取民族音乐作为创作的素材。如腾格尔的《天堂》和《蒙古人》是典型的内蒙古长调歌曲,蕴涵着内蒙古民歌的原浆;刘欢的《好汉歌》是选取河北梆子的曲调改编的;“彝人制造”是三个彝族小伙儿组成的一个演唱组合,他们带有独特彝族风情的演唱,越来越受人们的欢迎。选取这些歌曲在课堂上教学,不仅迎合了学生的兴趣,同时也达到了对学生进行民族音乐教育的目的。

2.民歌和民舞音乐的教学侧重于艺术实践

民歌和民舞音乐是民族音乐中的重要体裁,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而且它能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感、高度灵敏的协调能力和良好的音乐记忆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把学生分成几组,要求各小组以唱跳结合的形式进行表演。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加强民族音乐的学习。

3.戏曲内容的加入及其教学的方式方法要适当

戏曲教学是民族音乐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但是,自改革开放以来,包括高等院校在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上对戏曲重视程度也是远远不够的。戏曲是一门综合的艺术,包含着文学、音乐、舞蹈等诸多因素,在注重学生体验的教育大背景下,单单让学生来欣赏戏曲,这样教学效果是不显著的。所以,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方法是值得一线音乐教育工作者研究和反思的重点。

4.丰富教材的民族音乐内容,增强时代感

具有时代性的民族音乐内容很容易引发学生的共鸣。因此,教师在内容的安排上要注重时代感,选取当代一些思想性和艺术性俱佳的民族音乐作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5.开辟第二课堂,成立兴趣小组

为了加强学生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除了课堂教学之外,还可以开辟第二课堂,如组织学生成立“民族声乐演唱”“民族器乐”兴趣小组,每周定期活动,课内课外相互交流,以此来了解和掌握民族音乐内容,为加强中学生的民族音乐教育起补充和推动作用。

第3篇

关键词:高校音乐;民族音乐;继承;发扬;探讨

民族音乐是民族文化的有机构成元素,也是音乐艺术发展史上的瑰宝。全球的不同国度的音乐文化,无不在本国与他国的交互融合中实现民族文化的传承以及发展。我国拥有56个民族,民族音乐能够映射民族文化鲜明特征,并且其在民族文化中所起到的传承作用也极为明显;其就像是在古老的中华沃土上诞生的艺术奇迹。悠远的中华文化、璀璨夺目的民族音乐文化以及多元化的民族音乐形式,不仅让我国公民陶醉,更让世界为之瞩目。然而由于各方因素,其中的问题亦不少。

一高校音乐教学中民族音乐教育目前的困局以及发展情况

我国民族音乐是非遗项目,因其独到的感染力在全球民族文化中的位置节节攀升。“民族音乐的”、“歌曲与舞蹈之乡”、“音乐文化的奇迹”等等饱含溢美之词的称呼是对中国民族音乐的高度精粹。但是很长一段时间内,高校音乐教学不管是在课程设立抑或教学形式方面,大部分都借鉴西方音乐教学的模式以及形式,在基础乐理、视唱练耳、和声、曲式、复调以及配器等理论的传授过程中,剽窃国外音乐理念的情况居多,而忽略了对本国民族音乐的挖掘以及应用。从中国高校音乐教学的情况来讲,大部分学生对国外艺术了如指掌,而对本国民族艺术文化却知之不祥甚至根本没有去了解的想法。在如今的年代,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脚步加快,这对我国古老文明的冲击是剧烈的;特别是对我国传统的民族音乐文化来说更是如此。一部分人甚至指出:中国未来的音乐之路会与国外音乐发展之路重合,自此刻意贬低中国民族音乐文化,误导我国高校大学音乐教学,这对中国的民族音乐来说并不公平。而阅览中国高校音乐教程的教学提纲,国外乐理所占的比重极大,而中国民族音乐文化在其中却屈指可数,虽然一部分高校在课程布置方面添加了《民族音乐》教程,然而本国音乐以及民族音乐在其中仅仅是一笔带过,对民族音乐以及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来说意义不大。我国高校音乐教学中无法传承和发展音乐文化是一种异象,有逐渐脱离主流的态势,这应引发我国的重视。

二民族音乐文化在我国高校音乐教学中的价值

上佳的音乐作品通常包括热烈的情感诉求,对学生的德育品质的形成有极大的助益。中国传统的民族音乐文化通常能够显示出巨大的思想价值,高校传授民族音乐的乐理,对学生来说,不但能够增广见闻,也让学生的审美趣味发生转变。民族音乐是中国人最喜闻乐见的音乐形式,其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风貌与精气神。其在我国漫长的历史变迁中诞生、成长以及成熟,是对社会各方面发展情况的真实记载。高校音乐教学中,把民族音乐文化与高校音乐教学融合,让学生通过对民族音乐的领悟,提升其民族自尊心,让其以本国音乐为荣是当前甚至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高校音乐教学的重点。

三我国高校音乐教学中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对策

音乐教育不可能一蹴而就,特别是在体现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的传播以及教学中,更应参考高校音乐教学的具体情况,从民族音乐文化的独特历史底蕴方面来升华民族音乐文化的魅力,让学生在喧闹的世界中找到灵魂的归属。

1、高校音乐教学要重视对民族音乐的搜集与规整。民族音乐——特别是少数民族的音乐的搜集与规整,必须充分认知,并透过具象化的策略来进行维护以及传承,发掘并发扬音乐文化遗产。笔者通过走访以及调研了解到:目前能够演唱“川江号子”的艺术家已经屈指可数,外号“陕江号子王”的胡振浩业已达80岁以上的高龄,而可以演唱二百余首川江号子、20类以上的曲牌唱腔的陈邦贵业已年满90岁。此外,对某省某区域的小学生实施调研,可以演唱自身所属民族音乐的学生的比例很小。因此,发掘民族音乐并“抢救”民族音乐文化遗产已经刻不容缓。

2、高校音乐教学要重视对民族音乐教科书的编纂以及推介。教科书承载着高校音乐教学的内容,而编纂与推介民族音乐教科书是高校音乐教学的当务之急。高校应在搜集与规整的前提下,挑选适当的民族音乐材料实施编纂以及改写,并在课程设立与编排方面着眼于民族音乐的挖掘。灿若星河的民族文化、源远流长的民族史实、异彩纷呈的民族音乐艺术呈现方式,均为民族音乐教科书编纂的参考元素。而在民族音乐呈现模式的挑选中,应权衡各民族文化的特征,从思维、民族特征方面凸显民歌、曲艺、唱腔、曲目的独特韵味。高校应综合相异地区民族音乐的继承与发展情况,并重视民族音乐自身的多样性,凸显本国民族文化的独到风格——特别是把高校音乐教学与民族音乐融会贯通,完成地区民族文化的继承来充实高校民族音乐素材。

3、高校音乐应重视对民族音乐课程的构建。课程构建是高校音乐教育的主导方向,应妥善处置国外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教育的融通。①从国外音乐的引进来实现中外音乐文化的沟通视界的开阔化,在国外音乐中取长补短,让我国音乐能够实现长足的进步。②要从对本民族音乐的发掘中传承我国的丰富的音乐文化内涵,从重塑人类音乐世界的战略高度来传承以及发展本民族音乐文化。而且,我国高校应以风味独特的民族民间乐曲入手,在课程设立方面增加少数民族音乐教程,透过对我国民族音乐的传承,来奠定高校民族音乐在教学中的重要位置。例如:恰当加入乡土音乐内容,创办有着鲜明的区域特征的音乐教程,提升民族音乐文化在高校音乐教育系统中的影响。

4、高校音乐教育应重视对民族乐理知识精通的老师的引入以及培育。对民族音乐的继承和发展来说,一支民族乐理基础扎实的老师团队是不可或缺的;高校必须大力引入我国民族音乐方面的专家来充当大学民族音乐课中的导师。例如:通过聘请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乐器演奏抑或演绎的音乐界栋梁之才或者可以从民族音乐素材中获得灵感并创编民族歌曲曲目的创作家等等,让师资力量更为充实。此外,应激励老师在校外采风阶段考察民族区域,让其领略民族风情,透过搜集、规整以及研讨来提升民族音乐素质。而透过从民间聘任民间艺术家来校就职,抑或透过开办现场演绎活动以及讨论会,从而让音乐老师从内心深处认同民族音乐文化,让老师与学生在民族音乐文化的熏陶中能够对其进行正确定位,这其实就是对民族音乐文化的继承以及发展。

5、创造性地开发民族音乐教育形式,规整音乐教学资源。推动高校音乐教育革命,通常需要老师在教学形式上进行创新,并调整教学思维,接受新鲜的教学观念——尤其是在民族音乐的教学过程中,高校不但要在常规模式下讲授民族音乐,还应打造民族音乐文化的浓郁气氛,挑选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民族音乐教学形式。例如:创办民族音乐社团,在大学文化的建设中宣扬民族音乐的关键性,让学生以本民族的民族音乐文化为荣;再例如:引入民族歌曲(如新疆舞曲、苗族歌曲等等),让学生领略新疆舞曲的柔媚,苗族歌曲的婉转动听。透过对相异民族歌舞的教学,拉近各民族学生间的距离,推介与发展民族音乐文化。

6、高校音乐教学应重视对民族音乐文化活动的创办。民族音乐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要有探寻精神以及创新思维——尤其是在少数民族音乐的继承与发展方面。应从地区特征、文化内涵、活动模式以及宣扬媒介上实施全方位解析,探寻出一条与高校音乐教学特征吻合的民族音乐活动创办之路。例如:举行民族音乐实践采风活动,融合地区民族特征,在民族音乐采风阶段,不光要搜集民族音乐材料并实施规整;还要透过组织民族音乐汇演,让优美动听或慷慨激昂的民族民间歌曲传遍神州大地。

7、构建民族音乐教育的优良社会环境。气氛上佳的民族音乐教育环境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来说极为关键。高校的民族音乐教学,要引发社会各阶级的关注。在学校中应演播多元化的民族音乐歌曲;在电视节目、播音节目、互联网视频中体现民族文化元素,构成继承与发展民族文化的大环境,体现民族音乐文化的内涵。老师在这方面应让学生多看、多听、多学,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比如快板书、讲坛等让学生领略少数民族文化的历史(比如的歌唱家央金兰泽的《爱琴海》,歌颂了神山圣水,于华丽处见真情,也让听者领略了的风情)以及韵味。而学生在网络资源发达的当今社会,能够随处听到民族歌曲,就是为民族音乐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提供跳板。

四结语

综上,民族音乐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融合以及推介是递进的,高校在归纳以及参考的前提下,应重视创新民族音乐教育的模式。通过多元化、异彩纷呈的民族音乐文化活动并凸显民族音乐自身的感染力,展示各民族的优秀品质,并融入民族文化活动,推动民族音乐文化的继承以及发展,让我国民族音乐为世界所喜爱。

作者:高海燕 单位:太原理工大学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博特乐图.高校到底培养什么样的传承人?——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民族音乐传承班的探索[J].人民音乐,2015,(1):57-60.

[2]黄妙秋.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传承人与高校少数民族音乐师资队伍建设的接轨与契合[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5,(1):17-21.

[3]李松兰,黄虎.2014高校少数民族音乐传承现状调查报告——关于33份调查问卷的分析研究[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5,(3):65-75.

[4]李松,樊祖荫,张欢,等.对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反思——“第三届全国高等音乐艺术院校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学术研讨会”主题发言[J].中国音乐学,2013,(1):12-23.

[5]任占忠.世界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音乐教育中对我国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J].艺术科技,2014,(10):212-212,176.

第4篇

关键词 民族 音乐教育 现状 实践

我国民族声乐的基本含义是指用我国的传统乐器对民间传统音乐进行独奏、合奏形式演奏。我国的民族声乐主要可以分为:民间器乐、民间戏曲音乐、民间歌舞音乐、民间说唱音乐和民间歌曲。

一、我国民族音乐教育发展的现状介绍

在我国现行音乐教育体制的束缚下,多数学生非但不能很好地欣赏和诠释传统音乐,甚至认为其早已过时。在音乐教育体系中如果缺少了传统音乐这一环,学生就会丧失接触各色民俗音乐,品味不同音乐风格的大好机会。音乐教育应植根于本土的传统文化,以此为强大的根基再去倡导其他歌唱艺术。如若不然,其对我国整个音乐教育系统的不良影响都是可以预见的。因此,如何积极公正地对待本土优秀的音乐文化,挽救我国音乐教育过程中民俗音乐知识匮乏的现状,重塑中国多样的民间音乐在人们心中的形象,打造良好的民间音乐文化底蕴,是当代的音乐教育者必须牢记的重任。

二、推动我国民族音乐教育的发展的建议

(一)全面加强中国民俗文化的传承研究

作为拥有56个民族的大家庭,种类繁多、风格各异的民族音乐是我们必须珍惜的艺术典藏。要想把这一珍品尽可能完好地传承下去,教育就是至关重要的一种手段。要竭尽全力地保护各民俗传统的音乐文化,从各学校的音乐教育着手,将民族音乐教育摆在教学目标的重要位置,使其成为承接优秀古典民俗音乐的主导通道。另外,还需要加强民族音乐的开发研究,在学习之时全面开发民族音乐的特质并加以理论方面的研究,由此可很好地弥补学校的呆板音乐教育所带来的音乐基础薄弱的问题。可行的方法有很多,譬如说举办与民族音乐相关的户外采风活动,或是室内的音乐研习都可以。

(二)组建科学系统化的音乐教学体系

为了实现发展完善我国声乐事业的宏伟目标,可吸收借鉴各类民族音乐的教学方法与经验,比如说从我国的艺术精粹曲艺、民歌、戏曲等中鉴别出营养精华加以应用。应该牢记的是,我国的民俗音乐教育必须秉承科学性、民族性的原则,并紧跟时代的发展潮流不断完善自身的音乐教学系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传统民俗音乐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举例来说,在选择具体的音乐教学作品时,其应遵循的原则是由简到繁、因人而异、因才施教,而备选的曲目最好是涉猎到各种题材,作品本身所包含的艺术性高雅独特,且以本国作品为主,辅之以适量的外国作品。

(三)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音乐互动发展

1.科学应对传统与现代民族音乐的关系

作为民族声乐的两种表现形式,传统和现代的声乐其对立冲突主要表现在用嗓方式各异。现代民族声乐发音较为规则、有序化;传统民族声乐的发声方法则灵活多变的多。在吸纳传统声乐唱法共性的基础上再结合美声唱法便衍生出现代流行的声乐唱法形式;另外,传统发声方式也为现代提供了新的特性。要发展民俗音乐就需要这种健康并进的发展方式。在快速发展的社会形态中,要尽量保存各少数民族的声乐传统,并充分结合现代声乐,使二者在音乐发展历程中互补发展,相辅相成,逐步形成传统、现代和谐发展之路。

2.本土与引进音乐的协同共进

在业内长期存在本土音乐与外来音乐的发展争议。著名民俗音乐专家伍国栋认为:我国各大民族之间本存在不同的音乐价值理念与评价标准,那种以某个民族的音乐文化为主导的音乐发展观念应予以摒弃。“没有所谓的绝对正确的民俗音乐文化,不同的民族皆有其存在的客观价值,有其卓越性”。所以,在立足于本民族的优秀音乐传统的基础上再充分挖掘吸收各少数民族的音乐精华是延续我国声乐发展道路的最佳举措。

3.发现培养高素质的民俗音乐人才队伍

在音乐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不断反思过去的教育模式,还要积极探索培养高素养音乐人才的方法。第一、首先要强调的是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所谓审美教育,就是说要帮助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审美情趣,要提升他们创造美、感受美、鉴赏美的各项能力,这在完整的传统民族音乐教育体系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其学习体验的过程中要时刻引导他们感受音乐的审美趣味,在音乐教育理念中奉行音乐的审美本质,如此的教育才能称之为真正的艺术学习。音乐本身不是一门技术,而是艺术。其次是要重视培养音乐学子的创造性。要有长远的发展眼光,素质教育本身就应与时俱进,创造力是极为重要的。在声乐课程设置时加入《创造学》等具体的科目可帮助学生全面掌握和了解创造技法、创造环境、创造过程等音乐基础知识,自此基础上逐步创新。

4.建立健全民族音乐的教学体系

首先是关注青少年儿童对音乐的启蒙教育。可考虑将我国那些经典的戏剧、民歌等编入音乐教材之中,或是根据对方特色举办一些少儿民族音乐竞赛,以激发起孩子们的浓厚兴趣。其次,要注意充分保护并科学利用教育资源。善于组织一些民族采风活动,在亲身体验中培养民族音乐的情感整理、研究、利用和开发各种民族音乐类型。最后,可建立关于民族音乐教育的理论体系。在制定教学大纲时加入一些民族声乐的教学内容,通过多样化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增加了解学习民俗音乐的机会。

本文在充分立足我们民族声乐发展现状的前提下提出一些问题并对此进行了初步探讨。从教育和文化两条线索出发考虑民族声乐教育的未来发展,希望能借此引起社会各界尤其是音乐领域的专家们的充分关注。在探索发展本国民族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唯有凸显自身的民族特色并尽力维护其艺术性,在此基础上延展其他民族音乐文化,才能充分把我国的民间音乐发展下去,才能保证我国的民族声乐教育有着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尹萍.论多元文化格局中的民族音乐教育[J].高教探索,2005(3)

[2]梁燕.浅谈民族声乐教学的特点[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5)

[3]梁健.少数民族音乐教育体系构建之我见[J].音体美教学,2005(6)

第5篇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03-0119-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03-059

[本刊网址]http://hbxh.net

我国历史文化悠久而绵长,诸多文化物质遗产传承丰富且多元,需要保留与传承的文化精粹较多。其中,民族音乐文化则属于我国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为了弘扬与传统民族音乐文化,对于一些已经逐渐淡漠出大众视线的朴实民歌、地方戏曲音乐、或是丰富多元的民族乐器等,我们都应当予以深刻反思这些艺术文化传承的价值所在。它不仅是先辈们留给我们的重要文化财富,同时也是在未来发扬我国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有力依据,不能对其任之放之,应能对其文化传承与弘扬予以高度重视。那么,民族音乐文化作为一种宝贵的中华传统文化体系组成部分,每一位高职音乐教师都应能对其课堂教学工作予以高度关注。

一、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主要现状

中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丰富多元,音乐文化发展历史悠久绵长。特别是对于我国这种多民族国家而言,民族音乐不仅种类繁多,且多数音乐资源也十分丰富。但现如今,只有少部分音乐文化传承被广为流传开来,一些民间艺术音乐已经出现断流、断层,甚至面临濒临传承断绝的危机。比如,有关于民间音乐为主的民间艺术技艺或是绝活等都已经慢慢走向消亡或失传,这些包括一些民间技艺、宗教音乐、或是仪式音乐等。具体而言,像蒙古族乐器“潮尔”、北京白云观传承的道家音乐、纳西族的纳西古乐,甚至包括诸如昆曲、古琴以及工尺谱等都已经逐渐淡漠出人们视线,多数传统文化音乐种类或是传承已经面临断送的危机。另外,诸如宫廷乐、歌仔戏、曲艺曲种等都应重点保护,否则流失的不仅是音乐文化种类或作品等,更重要的是断送了我们宝贵的民俗音乐传承。

近年来,我国受到外来物质文化及市场贸易运作的影响,我国媒体或是网络上播放的民俗、民族音乐典型作品已经越来越少,而诸如流行乐、摇滚乐等则占据大半江山;加上受到哈韩文化、港台流行乐坛风气的推波助澜,一些学生群体也随之趋之若鹜,甚至出现过度追星热、粉丝热的狂热盲目崇拜现象。可以说,我国教育体制主要以应试教育方式为主,在应试教育体制中也并未对音乐教育给予过多关注。许多学生盲目崇拜日韩歌曲或是嘻哈风格舞蹈音乐等也是因为如今音乐文化传播途径较多,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或是媒体对其思想造成冲击与灌输,但在应试教育中关于民族音乐的培养与学习也仅是通过课堂教学来完成,并且有些高职院校教学观念守旧,教学模式生硬,许多学生本就对民族音乐文化未能过多了解,通过生硬、传统的教学方式对其予以学习时也缺乏主动求知欲望。

当前,全球竞争愈演愈烈。我国在改革开放一路艰辛走过来的几十年发展道路历程中,更为重视经济增长与科技建设的可持续化发展,但在民族性文化建设方面稍显不足。面对异域文化的传播刺激或是来势汹汹的外来文化冲击,我们缺乏一种“文化危机感”意识。虽然,各地政府考虑到了民族文化传承建设的重要性,也极为提倡打造地方文化艺术品牌创建,但多数产业建设也仅是针对一些具有利益性、效益性为主的旅游业发展;对于富有中华民族特色与文化传承意味的民俗音乐弘扬却显力不从心,这本身属于一种错位的思想观念。

二、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对于中华民族传统体系中的民族音乐文化所表现出的日益严峻问题,我国也提倡主张提出了一系列政策保护机制措施。如根据地方民族特色及风俗文化差异组织了大批人力对已经面临民族音乐文化断层的民间音乐予以了重点保护;包括由国家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来保护民族音乐艺术家或民间艺人传承等;并且投入了诸多人力、财力资源对各民族聚集地的价值文物、音乐种类与作品进行了整体和保存等;在地方少数民族区域中建立了必要的生态音乐保护基地;另外,随着国家中央及地方政府近些年作出的保护措施应用推广后,目前已经一批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民间音乐被申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且已经有不少被申请成功,准获国家级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行列,包括古琴音乐、昆曲系列、新疆十二木卡姆、蒙古族长调等等。

另外,为了保护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并加强民族音乐文化的重点保护,国家在制定一系列保护措施后,也组织了大批专业人士与不少音乐院校的青年人才向民间老艺术家予以学习和文化交流。而这种文化传承方式的保护机制被人们习惯称为“活体”传统。同时,在各少数民族地区聚集地中,为了沿袭民族文化传承及其民间艺术,地方政府也号召了年轻一代大力学习民族音乐文化,并与之建立了以民族音乐文化为核心的音乐教育体制,目的是不断发扬和继承我国中华民族特色音乐文化传承,使诸如古琴、昆曲、新疆十二木卡姆等艺术文化得以传承开来;而诸如新民乐、“中国风”特色、十二乐坊等社会风气的出现,也说明我国对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实施的保护机制措施有着积极的促进效果。

三、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中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课堂教学途径

(一)提倡民族音乐的框架式课堂教学模式构建

我们知道民族音乐教学与现代音乐文化存在着一定的距离感,学生在课堂学习民族音乐教学内容时,应能建立特殊的“情境”要素构建,用以辅助教学,避免学习时的乏味、陌生感形成,进而激发学习情趣。

一是针对于音乐技术层面,即加强对音乐实践课程相关的作曲技术理论的学习。为此,这一方面可以通过对音乐作品本身设计时的旋律、乐感、节奏、手法、演绎技巧等的分析进行巩固。二是关于音乐形态结构的熟知与理解。比如,可以对一些民族音乐、民间音乐、或是古代音乐作品的风格、体裁背景设定予以研究,同时结合老师的教学设计与情境要素建立,分析其音乐种类的文化差异,以辅助学生能够对音乐作品有着另一层次的高标准认知与理解,进而可促进学生逐步了解到更为深刻的民族音乐形制、艺术价值、文化内涵等的领悟。三是对音乐历史层面的认知。关于这一点的教学内容设计,老师应能通过音乐作品的授课与指导,使学生了解不同民族音乐所处历史背景下的音乐体裁、音乐风格、及具有的艺术价值等,通过互动性提问、情境要素建立、历史背景铺垫等方式加强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全面理解,进而可进一步将过去的音乐作品呈现的音乐文化跃然于课堂教学中,揭示出其具有的发展规律等。

(二)高度结合“音乐新课标”要求予以教学

音乐属于艺术文化体系中的重要载体。而民族音乐文化来源于我国各民族生活之中,是一种社会民间的集体智慧表现,属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遗产中的不可或缺的一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关于民族音乐课堂教学的目标计划完成并非仅仅针对于各类民族乐器演奏技巧等的掌握,同时也需要结合音乐新课标要求,让学生们能够深刻认知到民族音乐文化来源于社会民间与中华各民族的智慧结晶,以培养学生音乐文化素养的同时,具有高度的爱国精神情怀。一方面,民族音乐具有深厚的历史背景,与古代音乐课程部分相互交织,两种具有音乐文化的共同性,通过学习民族音乐课程,学生能够具有高度情怀的爱国主义情操;另一方面,随着艺术文化体系的不断进步,当前用以反映中国现代社会生活的各类音乐优秀作品不胜枚举,包括各类民间艺术等丰富多元,所以学生通过民族音乐学习,能够全面的对诸如民歌、古代乐器、戏曲、曲艺种类、及民间歌舞表现形式等有所了解,使学生在音乐专业学习过程中掌握到不同的文化艺术风格与领略到音乐艺术价值。同时,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参加学校社团与音乐主题相关的组织活动。比如策划出乡村音乐活动,观看某些民族风气活动的音乐表演,包括积极观察民间艺人的艺术文化组织活动等,以提高学生综合音乐素养。

(三)创新课堂教学,注重艺术实践

民族音乐教学有别于其他音乐专业教学体系部分,应在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等方面予以创新。老师在应用“框架式”教学方法时,应能对教学情境要素予以创新设计的同时,还要考虑把握课堂教学节奏,适当穿插一些典型的民族音乐作品用以教学赏鉴。比如在学习京剧版块时,老师可以组织学生以“探究京剧之美”为教学主题,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式探究。当然,这一过程应能提前对学生做好组织分工作业,从而才能让学生在课堂积极讨论与探究中有所收获。学生进行交流研讨的方式可以是相互交流或是技艺表演,最后由老师与学生代表予以共同评价。这一过程中,老师与学生之间通过互动、模仿、学唱交流等,一方面保障了教学课堂授课活跃氛围,调动了学生参与热情,另一方面也可以验证互动式教学的实践效果如何。另外,老师也应积极组织学生推广民族乐器,包括鼓励学生组建民族音乐组合,或是定期参与民族音乐为主题的专题讲座等。

第6篇

摘 要: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在世界艺术瑰宝中独树一帜,是古今无数艺术家创新积累的结晶,是一个博大精深的宝藏和艺术体系。民族民间音乐蕴含着巨大的价值,在日益经济文化全球化的世界,教育工作者以弘扬民族文化的课程基本理念为重心,发挥文化育人作用,对学生进行道德陶冶,精神交流和情操培育。

关键词:音乐课;民间音乐;全球化;情操培育

一、中学音乐课程中民族民间音乐的价值

民族民间音乐的价值包括历史价值、文化价值、民俗价值和审美价值。

1、历史价值。民族民间音乐体现一个地区一个种族的风情特色,题材取于当地劳动生活,将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情趣以音乐的形式记录下来,对考古学家的音乐考古提供足够的素材。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汲取了历史知识和文化背景,对中国民族音乐文化有深刻的体会。

2、文化价值。民族民间音乐,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音乐信息易于进行交流传播,音乐元素渗透交融,逐渐形成了姊妹艺术,相互推进发展,共同进步。

3、民俗价值。民族民间音乐,是受地理因素,文化因素,生活生产方式,环境等方面的影响,从而形成独特的民族特色与特征。民族民间音乐传承当地的民俗地域文化,来源于人民的民俗生产活动,其中包括物质民俗生产和精神上的民俗生产。内容大部分于取材于当地的生活生产民俗,表演上借助于社会、节假日等民俗活动;艺术表现和民间的文化艺术同根。

4、审美价值。从人文性、情感性、实践性等方面,体现了民族民间音乐的审美价值。

民族民间音乐历史悠久,意蕴丰富。长期的演变发展中,反映着人民生活的变迁,反映着每一个个体的价值观念,是我们宝贵的文化财富。

二、新课标改革下的民族民间音乐教学

我国的音乐基础教育从1949年―2009年共经历八次改革。从八十年代开始,我国进行了基础音乐的教学反思。这八次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在教育领域中,都有重大的意义作用。

中小学音乐是音乐教育体系的重要部分,对学生的智力促进、智能的提高、兴趣爱好的萌发、正确审美情趣的培育,起着关键的作用。新课标之下的民族民间音乐,可以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感受理解以及鉴赏能力,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形成正确的艺术价值观,最终目的是身心受益,培养学生的个人品质。

三、教学对策与方法探索

课程内容有四个领域,分别是感受与欣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我们在弘扬发展传承民族音乐文化之时,应遵循如下原则:

1、主体优先原则。继承与传承规律,可以有效保护其原生态,尊重原生态艺术家的艺术心血,对其艺术技能和艺术价值予以充分的肯定,让学生从原生态作品中深刻体会其内涵意蕴。

2、发展性原则。在尊重传统、尊重传承的同时,也尊重民族民间音乐的发展。世界是日益变化发展的,在肯定原生态作品之时,对创新的民族音乐实践同样予以尊重。

3、实践性原则。有体会才会有心得,有实践才能够有领悟。带领学生领悟民族民间音乐的真谛,感受中国国粹之璀璨。

中学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师是主导。教育工作者应该具有较强的实践教学组织能力,将民族民间音乐文化转化为实践成果,发挥现代化教育资源的优势,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结合新课标,传承、挖掘、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推进中国素质教育,以此提高促进学生的审美能力,丰富中学生课外音乐活动。引导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高他们音乐素养、审美能力,甚至可以增加乐器演奏的活动等等。

教师在教授学生民族民间音乐知识之时,应采用以下几个原则:

1、鼓励性原则。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与学习兴趣,给予学生继续学习民族民间音乐的动力,在他们有疑惑不解的时候进行具体的指导讲解,让学生体验成功。

2、及时性原则。当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发现有价值的问题,抓住时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动力和兴趣,尝试进行探索性学习。

3、循序渐进的原则。由于中学生年龄的局限性,未变能够领会民族民间音乐的真谛,所以,教师要耐下性子,由易渐难,逐渐引导,使学生在民族民间音乐的探索上有全面和深刻的认识。

学校在开发校本课程上,建立地方特色的音乐课程,创设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方法,积极展开探究式学习和音乐怡情。

第7篇

20世纪初,美国教育学家、哲学家杜威提出了“多元文化”的观点。之后,伴随着世界文化和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以及多元化的发展方向,教育界关于多元文化的教育以及音乐教育上的多元化成为了当今教育界发展的新的视角和内容。民族化和多元化的协同发展,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上已经成为了本世纪的一个基本原则。在这一大环境下,对于少数民族的音乐教育的传承和发展,高校在改革和创新少数民族音乐教育方面,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二、少数民族音乐教育创新改革之路

1、拓宽教育领域

将民族音乐教育的领域拓宽,编写符合民族音乐的教材。在课堂教学上,少数民族音乐教育不仅仅局限在书本上的知识,更应拓展教学内容,将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和相关学科得以拓展,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实际生活和音乐知识之间所存在的紧密联系。音乐艺术的外延和内涵,具备较强的综合性的艺术形式。教师在教学中,应做到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想学生所想,研究学生怎样才能更好的学习等一系列的问题,针对学生的特色和爱好,因利势导,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更好的参与到学生中,实现愉快学习,完成教学目标。创新民族音乐的教学内容,编写符合本身特色的音乐教材,最主要的还是更新对于音乐的观念。过去的观念里认为,传统音乐教材才是“正宗”的,假如把民族音乐引进课堂,那么就成为了“下里巴人”,只有彻底更新了这一观念,才能够让学生了解少数民族音乐,改革和创新音乐教材。各民族地区、各级学校要材建设,加强教材的规范化、系统化和科学化,从根本上改变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的现状,进一步重视民族音乐的的研究成果,使其能够更好地转化为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从根本上结束目前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的“外语化”“单语化”的倾向。

2、提升音乐素养

加强培训教师的音乐文化素养,提升教师关于民族音乐的文化底蕴。在民族音乐教育中,教师作为主要的实施者,肩负着培养学生情操、弘扬民族音乐的重要任务,以及在爱国主义教育中,教师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提升教育工作者的自身素养,是决定音乐教育质量的必要基础。因此,要不断地培训教师,使其成为一支热爱音乐、师德高尚、熟悉音乐以及有着对于民族音乐的教育热情,心中有一定的使命感,掌握较硬的民族音乐理论知识,教学功底深厚、具有较强的教育实际能力,建立一支强大的少数民族地区教师队伍。只有这样,少数民族地区的音乐教育才能够保持正常的进行,也才能够健康的促进民族音乐的发展和传承,提高本民族的音乐素质。

3、特色音乐教学

在少数民族的音乐教学中,要尽量拓展其教学方式。如果将少数民族的音乐教学仅仅局限在教材上,没有针对自身的特色教学,那么学生就会感觉很枯燥,难以理解其中的内容,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方式上进行必要的拓展,因材施教,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在讲授少数民族的音乐教学中,教师们可以引入和改编一些学生们熟悉的乡土音乐。这样的做法中,既保留了少数民族音乐中的自身本土化特点,又比较适合学生们进行演唱,同时在传播上也加速了少数民族特色音乐的流传,促使学生在今后更加的关注民族音乐。在教学中,正确适当的运用少数民族特色音乐,不仅起到促进学生了解本土化民族化音乐的作用,还使得学生们进一步感受到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愉悦性、多样性以及和谐的美感,从中获得较高的人格教育和艺术情操。

4、实现师生互动

少数民族的音乐教学中,要注重的是教学相长以及师生之间的互动。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对于学生来讲,最好的教师是在教学活动中忘记自己是教师而把自己的学生视为朋友、志同道合的那种教师。”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教学,那么学生和教师应该是平等的。而且,处于民族音乐自身的特色,在其教学中则必然要实现师生互动和教学相长。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以前的传统模式,走下讲台,关注学生的心声和情感。要做到的是多一些鼓励、多一些交流、多一些探讨;同时少一些指责、少一些命令、少一些灌输。只有做到这些,才能够将学生的身份由原来的被动变成主动,在接受方式上由原来的被动接受变成主动参与,将音乐课堂营造成为一个极具平等和谐、充满情趣的地方。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教师不断进行创新和探索,打破原有的传统教学模式,不断进行研究和学习,使其适应新课改所要求的新方法和新思想,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符合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师还要注重反思自身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过程,总结教学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将教学经验不断的理论化,将自身的身份由“教师匠”转变为“教育家”。《新课标》指出,“在音乐教学中,应创设多种情景,提供各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活动中去。”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给学生流出来足够的时间进行唱、听、演奏等活动,并且想法设法地为学生创设多种情景,以多种形式的方式提供给学生更为主动积极的学习方式,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目的就是让学生不光是在课堂上表现出来外在的愉悦,同时在课堂外还要有表现出来内在的成功体现,以便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5、培养创新精神教师

在教学中,要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目前,在我国的少数民族地区,教师在音乐教育新课改的背景下,更加注重学生在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这两个方面的培养上,做好开拓性的工作,营造一种轻松、自由、和谐的音乐教学气氛,展示学生在音乐方面的爱好,更好的将学生的兴趣和天赋表达出来,符合学生身心所具备的个性和特点,注重全方位的引导学生。教师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要确保在音乐教学中所体现出来的内容,包含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和可体验性,对于学生的自由性表达予以鼓励,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其次,培养学生在想象和联想的基础之上,锻炼其创造能力和创造精神,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为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提供一定的心理基础;三是教师要经常组织学生进行民间采风和创作时间活动,直观性地对学生进行民族音乐教育,增强学生在这一方面的学习兴趣和乐趣,激发学生将所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音乐作品的创作中,锻炼学生的创作能力;第四就是进一步拓宽学生学习音乐的去打,不能简单地将学习视角停留在书本上、停留在课堂上,而是要把学生带入更加广阔的音乐生活的世界当中,锻炼学生能够根据生活的需要来进一步选择音乐,探讨和创造属于自己的音乐生活。另外,高校或者是教师在课外活动中还应多多组织一些文艺活动,为学生创造一些登台演出的机会,不定期的举办一些演奏、演唱、诗歌朗诵、舞蹈、音乐舞蹈晚会和作品音乐会等等,让学生充分的施展自身的才华。

6、开发学生潜能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刻注意开发学生的音乐潜能,同时开展文化素养方面和审美能力的教学。过去,在我国的传统音乐教育中,曾经长期受到专业性音乐教育上的影响,导致了过于强调系统性的传授音乐相关知识,从而忽视了审美愉悦性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在教学中,教师所采取的教学手段往往过于单一,充斥着浓浓的理性化教学色彩,一度形成了学生喜欢音乐课程,但是对音乐课程提不起兴趣来的怪现象。在我国的大多数少数民族地区的音乐教学中,应将音乐教育首先定位面向于全体学生的一项普及性的艺术教育,是一条重要的向学生实施美誉的途径,从而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更好的激发学生在音乐学习方面的兴趣,加强学生的审美基础教育,而不是将时间和精力主要集中在音程、音阶、调式和和弦上面。美国哈佛大学教育发展心理学专家加登纳认为,“在个体可能具有的所有天赋中,音乐天赋是最早出现的。”鉴于此,高校要为每一个青少年学生创造良好的环境,保证其音乐潜能的开发和挖掘,提高学生的音乐智能,推动学生在各个方面的和谐发展。少数民族音乐课程的教育上,还应注重学生对于世界各个地区优秀的民族音乐的了解,在审美视野上拓宽学生的音乐道路。也就是说,一方面,要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诸如京剧、秧歌、越剧等汉族的音乐文化,同时还要让学生清楚和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诸如侗族的大鼓、苗族的芦笙等,这样的做法既可以弘扬我国优秀的民族音乐,同时又能够出来各个地区在音乐教学上的特色。在少数民族音乐教学中,除了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还要努力地营造出来美的情境的创造过程。

7、高校引领作用

改革和创新少数民族音乐课程教育,高等音乐院校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一方面,充分利用高等院校民族和地区集中的有力条件,集中性的开设与少数民族相关的音乐文化课程,为社会和地方培养合格的基础音乐教育方面的人才。另外,国家相关的行政部门,要充分利用各种积极性的措施,运用中国音乐学院和中央民族大学的先天性的人才优势,在全国范围内开设短期性质的民族音乐教师培训班。目前,高校师资的培养环境大多是在以西方为传统音乐体系的基础之上培养出来的,受到“西方音乐教育”的理念较为深刻,很难将其现有的音乐知识结构加以拓宽和调整,所以,这一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教育决策者们值得深刻考虑的重要问题。另外,还要与时俱进,探讨少数民族地区音乐双语教育的重要性和可实施性,在更多的学者和教育工作者的理念中,认识到双语教育的重要性,了解到在提高少数民族地区音乐学生的素质方面双语教学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引进双语教育到少数民族音乐教育当中,才能更好更快的发展民族地区的音乐教育。

8、结合现代信息

当前,将现代的信息技术和音乐教育相结合起来,是一种历史的必然。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在现代音乐教育中也越来越明显地呈现出来了高度技术化的趋势,这些现代化的技术手段,不单能够帮助我们发展音乐教育事业,还能够对于教师的教学,诸如那些运用图片和语言均无法表达的东西加以协助,使其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将更多的少数民族音乐知识更加生动详细的展现给学生,使其较为简单地突破教学难点,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所以说,要进一步为高校创造好的条件,加强培训音乐教师,使其更快更好的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完成音乐课程的教学和讲授。

第8篇

即使是时至当代,若论及对世界音乐的了解,我们除了欧洲的创作音乐以外也是可谓知之甚少,如在课程设置上表现为用《欧洲音乐史》替代《外国音乐史》,造成用西欧古典音乐概全世界音乐的历史性偏差,把学生的视野搞得很窄,对欧洲古典音乐以外的音乐几乎一无所知。随着人们音乐文化视野的日益扩大,发现越来越多除欧洲音乐以外的世界音乐正展示着丰富多彩、令人耳目一新的魅力,无论是印度的拉格、日本的能乐、苏格兰的风笛、拉美的混血音乐文化,还是美国的爵士、布鲁斯,无不令人为之着迷、倾倒。在新世纪里,人们面临的是一个多元化的音乐世界,世界各民族音乐的交流与融合必将创造出更为丰富的音乐样式。美国威斯廉大学民族音乐学教授郑苏女士2001年来华讲学时曾一再提到:“世界音乐在21世纪将占据全球音乐文化的主流,从而取代20世纪西方艺术音乐。”①

近年来,对世界民族音乐进行广泛而深入的学习与研究,也已成为各国音乐教育界的共识,目前各发达国家的音乐教育大都放弃了对西方音乐的盲目推崇或对本民族音乐的固步自封,一致在音乐教育中融合多元文化和本土文化,如美国的《艺术教育国家标准》所规定的九项音乐学习领域中就特别包括了“理解世界各类音乐”;澳大利亚音乐教育中,英国文化的主导地位也已被多元文化所取代;一些发展中国家也都意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分别采取了相应的举措来贯彻执行这一现代的教育理念。

在我国,教育部在新世纪伊始最新颁布的《国家音乐课程标准》中,也将“理解、尊重多元文化,树立多元文化观”作为“新课标”中最为重要的基本理念加以强调。虽然对世界民族音乐的学习与研究在全球范围内已初具规模,但在我国,它尚是一个方兴未艾的新学科,目前专门从事这一学科教学与研究的力量相对比较薄弱,能够完整开设该课程的院校也寥寥无几。其中,教材的缺乏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在此形势下,2004年10月人民教育出版社推出了由王耀华、王州编著的《世界民族音乐》,也正如作者在书中“后记”所写:“为了适应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在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专业中开设世界民族音乐课程已成为必然。顺应这一发展趋向,我们编写了这一教材。”②该书作为以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为牵头单位,联合了全国17所高师音乐院系通力合作推出的“新世纪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本科教材系列”中的一部,集中体现了这一集体项目以“适应《新音乐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初衷。

这本按教材体例编写的著作也是王耀华先生在“世界民族音乐”这一研究领域里多年辛勤耕耘,继他六年前《世界民族音乐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一书之后的后续研究成果。从篇幅来看,全书洋洋四十万言只保留了《概论》少量的文字,而三分之二强的篇幅是重新充实的内容,与原《概论》的主要区别是更多着力于具体的各个地区、国家的传统音乐题材形式、乐器及其音乐的介绍,并增加了大量的“曲目赏析”,试图从感性认识入手,让学生体会各个地区、各个国家的传统音乐特色,进而从理性上做简要总结。

全书的体例安排科学得当,条理清晰。分为绪论、主体正文与附录三大部分,与《概论》相比略有调整:将原《概论》中的第一章的全部内容或删、或并入绪论中,而更显层次清晰,简明扼要。绪论中首先对“世界民族音乐”的相关问题作了概括性的介绍和阐述。其中包括相关概念的界定、世界民族的数量、地理分布、经济类型、人种构成、语言系属、,以及作为文化脉络中的音乐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上层建筑等意识形态的关系,还有对世界音乐文化区划分的理论依据的阐释。绪论中,作者还提出对“民族音乐”这一概念应有广义和狭义的两种理解,而后进一步特别说明由于篇幅的限制,也为了更便于理解各民族音乐的固有特征,本书中所涉及的研究对象的“民族音乐”是以狭义的“民族音乐”(即各民族的传统音乐)为主。

全书主体部分的结构依据作者对世界民族音乐按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北非、黑人非洲、欧洲、北美、拉丁美洲、大洋洲等九个音乐文化区的划分而分为九大章。每一章又分为三个部分(三节),第一节是“概述”,对所介绍的文化区的地理、历史、民族、哲学、宗教、语言等整体情况作总览式的扫描,使读者对该文化区首先有了一个全面、概括性的印象,这种理论的先行则非常有利于对随后介入的具体音乐形态的感知与认识。

在每一章的第一节是对各个国家、民族“主要音乐题材、乐器及其音乐”的介绍,也是全书的重头篇幅所在,由于作者前期资料准备工作的充分,使得这一部分展现的材料极其丰富、翔实,所涉及到国家、地区、民族的乐种、曲目种类繁多,包罗万象,从书中长达38页的篇首目录即可窥见一斑。在这一部分的结构安排上,先是以“目”为单位逐个介绍该文化区中较具代表性国家的民族音乐形态,在“目”的下一层次是每个国家的代表性乐种,对每一乐种的介绍又分为“述略”和“曲目赏析”两个部分,就是这样,作者在对每一个文化区音乐形态的介绍时都通过这种章、节、目等六个层次的树状子目录的安排、富有逻辑性的条分缕析的叙述,而使得读者能够比较清晰地从宏观到微观、从理性到感性多层次、多视角地掌握世界各民族音乐的状况。之后,在每一章的第三节,经过建立在前面对大量乐种曲目的感性认识上,作者再次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对所涉及文化区音乐的整体特征诸如音阶、节奏、织体、结构等方面做言简意赅的章节性总结。

《世界民族音乐》还在书中提供学生(读者)比教材本身更为详尽而丰富的资料,其中包括文字的、图像的、与声像相关的。如反映在可供加强视觉认知的书中附录一的“世界民族乐器图选”、可供作为进一步深入学习书目的附录二的包括中、日、英三种文字的“参考文献目录”以及作为声像辅助教学的“曲目赏析资料来源细目表”(附录三),都提供给在世界民族音乐这一领域学习、研究者方便而有效的路标,使得该书无论是作为教材使用,还是作为独立的阅读文本都具有较大的普适性。

该书作者王耀华先生常年潜心于民族音乐学的教学与研究,以本土文化为起点圆心,不断地拓展自己的研究领域――福建南音、中国传统音乐、中日音乐比较以至世界民族音乐,勾画了一个立足本土的“同心圆”。特别是近年来,王先生在广泛收集、占有资料的基础上着眼于全球视野的音乐文化研究,并成为这一领域的先行者。

由于这一教材的问世,即宣告了“世界民族音乐”这一课程就此在全国较大范围内的普通高校中被列入了必修课的专业目录,这对于中国当代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无疑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全书在指导思想上均体现了在观念上力求突破以往唯中西关系二元的思维格局,进而转向全球化,学习人类音乐的多样性,了解并尊重世界其他国家或民族的音乐文化,从而逐步树立平等交流、并存共荣的多元音乐文化观。

只有当我们真正处于这种多元文化的视野之下,并通过对该书中所提供的关于世界民族音乐全面而详尽的知识体系的广泛受益与获取(如世界音乐中节奏、旋律、音色、律制等形态特征的多样化、五声音乐的全球性……),才会理解世界各民族由于文化背景和审美心理的不同而创造出的音乐在形态等方面的差异并非不及之不同,并且还会发现在这些世界民族音乐中尚存着诸多超越于这些差异的共同因素。而这种人类音乐中的共性(世界性)就成为不同民族之间思想交流、感情相通的共同基础,也是民族间相互借鉴、融汇共进的重要前提。

由此还引发我们对本民族音乐与世界民族音乐、本土文化与多元文化的关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以更好地发展中华民族的音乐文化。如对“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一提法的理解,就应当是指只有当一种民族音乐同时也包含有一定的世界性时,其民族性才会更容易引起其他各民族的共鸣和普遍理解而具有更大的接受范围,从而走向世界。还可以认识为,任何一种音乐,包括那些所谓具有“世界性”的,它必然是归属于某个民族而首先具有民族性,并不存在一种脱离民族性的世界性。所以也可以说,“世界的,首先是民族的”。并且,这种具有一定世界性的民族音乐,只有同时也具有其它民族所不具备的特异之美时,才可以突破时空界限,拨动他民族心灵的弦索,产生审美的新鲜感和愉悦感,从而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

可见,在音乐中,民族性与世界性、本土与多元本来就不是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而更应体现其相互依存的统一性与融合性。所以,只有在全面了解世界各民族音乐特点的基础上,将中国音乐放置世界音乐历史发展的长河之中进行广泛深入的沟通与相互对照,并在比较中了解自己的优劣势,扬长避短,才能更好地发展它的民族性,从而取得世界性的认同。

对于中国音乐而言,惟有打破封闭、隔阂,进一步加大开放性,在教育中实践多元化的理念,才能做到对世界音乐有一宏观的了解,才知道我们与其它音乐文化区,其它民族、国家相比较有哪些共同之处与独特之处?本民族音乐中最有价值的是什么?只有在这种以不同文化的“价值相对论”思想指导下,既超越“自文化中心论”,同时也消解“欧洲音乐中心论”的影响,让音乐教育重新回到各民族文化平等的起点上来,才能加快与世界优秀音乐文化的融合进程,在音乐教育上主动与国际接轨,而不再是被动的技法输入,从而形成多元共存的开放性格局。“对于音乐教育工作者来说,重要的是不要让下一代重复我们的不足,不要让‘中国缺少对世界的了解,世界缺乏对中国的理解’的局面继续存在下去。”③

可见,面向世界全方位的开放,追求多元化已成为21世纪中国音乐和中国音乐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新世纪的音乐教育一定会跳出原先狭窄的圈子,以新鲜的口味、喜悦的心情来品尝、共享世界上绚丽多彩、营养丰富的各种音乐,从中汲取活力,更好地发展本民族的音乐事业。”④这也是《世界民族音乐》一书得以问世的初衷及其现实意义所在。

①黄凌飞.《对少数民族地区高等艺术院校如何实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思考》,《中国音乐》2002年第1期,3页

②王耀华.《世界民族音乐》,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493页

③王耀华.《世界民族音乐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年版,299页

第9篇

[课时] 1课时

[教学年级] 高中一年级

[教学目标]

一、 了解新疆维吾尔族的民族乐器,感受维吾尔族民族音乐。

二、 了解新疆维吾尔族的传统民族音乐形式《木卡姆》。

三、 通过学习维吾尔族的民族音乐,引导学生关注、爱护新疆少数民族音乐以及热爱新疆的思想。

[教学重点] 用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了解和感受维吾尔族的民族民间音乐内容。引导学生关注、爱护新疆少数民族音乐以及热爱新疆的思想。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2004年是我最为丰收的一年,7月份参加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音乐优质课录像比赛获得中学组一等奖,12月份参加全国优质课现场比赛获中学组一等奖,这些成绩来得是那样的不易,那样的令人欣慰。通过参赛我有很多的感受想写出来与全国的音乐教师做一下交流,为大家以后的比赛做一个前鉴。

一、 善于取材

大多数老师都清楚参赛课选材非常重要。一个好的教学内容能够生动地、充分地展示教师的教学能力。但如何选材却成为大家的难点。新疆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有着丰富的音乐文化,新疆歌舞享誉世界。身处在这个环境里,每一位新疆人都应该为此而感到自豪。学生们从小都耳濡目染着新疆美丽的音乐,但却不是很系统,因此我将少数民族音乐这一单元的维吾尔族音乐单独提出来学习,丰富学生的维吾尔族音乐知识。在本次大赛点评中,《中国音乐教育》杂志社的主编吴斌老师讲到选材时说:“确定教材中最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教学内容作为教学重点。”由于你深爱着这类音乐,并被之深深地打动了,并会有一种迫切的将这些音乐介绍传授给学生的心愿,所以你会不停地研究它。因为大量的研究使你对这类音乐内容有了充分的了解。由此在教学时才能充分地把握教材,使教学方法和谐而巧妙地贯串于教学之中。

二、 肯于求教

参加全国比赛的优质课在教学中每一个环节、手段乃至每一句话都需要恰到好处,精雕细琢。而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例如我的参赛课《维吾尔族音乐》,当时在本市试讲时,由于其中涉及到了维吾尔族音乐、哈萨克族音乐和回族音乐,结果教学内容太多、太杂使教学目标无法完成。正在我迷茫之际,有老师建议我将维吾尔族音乐单独提炼出来作为一节课,以点带面地使学生了解新疆音乐。

虚心地向每个人求教,诚恳地接纳他人意见,即使一些建议与你的思路相悖,也不因此立即抛弃而是要仔细地思考,从中分析原因,吸收其中的精华。这会让你的教学锦上添花,日趋完美。

三、 坚持己见

坚定信念,相信自己的观点,因为只有你最了解自己。这一点似乎与第二点的“肯于求教”相悖。其实不然,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取百家之长后为己用,这才是重中之重。盲目地听从他人的建议会将你的教学思路打乱。凡是参赛的教师都经历过越到比赛前夕越不会上课的过程,这是最可怕的时候。在本次比赛中,一位小学的参赛教师在比赛上课的前一天晚上还在修改教案和教学课件到凌晨两点多,结果可想而知。凡是临时修改的地方全部在上课时出现了差错,这是多么令人可惜的事啊。这时候一定要敢于坚持自己的教学思路,力排众议。

我的课一直都是在众多的异议声中成长起来的。由于教学内容所涉及到的音乐知识《十二木卡姆》是一套维吾尔族的古典音乐套曲,音乐中有很多古老的维族文字难以解释,尤其是在面对陌生的昆明学生来说更是难以理解。所以如何很好地诠释《十二木卡姆》众说纷纭。有的甚至建议删除这部分教学内容,但我还是坚持了自己的意图。最后在比赛中《十二木卡姆》的教学成为本课的亮点。

最后想告诉每一位音乐老师,其实我的教龄很短,不到五年,今年是第一次参加讲课比赛,从市区比赛到全国比赛真的像做梦一样。但每一步走得又是那样艰苦而充实。感谢《中国音乐教育》杂志社给我们音乐教师提供的这次相互交流的机会,同时也希望更多的音乐教师们上出好课一起来参加比赛。

沈维荔新疆石河子市一中

专家评析

沈维荔老师的《维吾尔族音乐》一课,我先后看过两次。第一次是在北京看她的录像课,第二次是在昆明看她的借班现场课。给我印象很深的是,12月的昆明寒气袭人,室内温度低于室外,看课的老师们大多数都已身着冬衣,可沈老师却穿着单薄的维吾尔族民族服装给学生上课。当时我想:沈老师的敬业精神值得敬佩。

给我印象更深的是:在这节课里,沈老师不仅让学生亲眼看到、亲手触摸到具有代表性的维吾尔族乐器――热瓦普、胡西塔尔、艾捷克、手鼓、萨巴依等,还引导学生对维吾尔族民间音乐,特别是维吾尔族传统音乐――十二木卡姆有了较为深入的认识与了解。例如:通过认识维吾尔族乐器的形状、演奏方法等,感受、体验乐器的音色,知道其分类;通过聆听乐曲、观赏歌舞,掌握维吾尔族音乐的典型节奏,感觉、体验其音乐情绪及民族风格;通过欣赏《拉克》琼乃格曼、达斯坦、麦西热普,认识了解琼乃格曼、达斯坦以及麦西热普的文化含义,认识和了解了十二木卡姆的表现内容、结构形式及民族特色……我想:沈老师在充分挖掘地方及民族教学资源的工作上,在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教学工作上,可谓用心良苦,也确实收到了成效。

对这节课,除上述印象外,还有以下两点建议:

第一, 在这节课中,虽然也对维吾尔族音乐的节奏(尤其是典型节奏型)、十二木卡姆的结构形式等要素问题做了一定的探讨,而对于最能体现维吾尔族音乐风格的节拍、旋律、调式等要素问题却涉入不深。作为音乐教师,我们应帮助学生发展音乐感知能力,尤其是逐步增强学生对音乐要素的敏感反应能力。正如雷默所说:“它们是教师在这一行的家底,成了所有层次和所有活动中教学的基本教材。”因此,建议对音乐要素的探究活动更深入些,更内在些。

第10篇

关键词:特色课程;特色课程体系;特色课程建设

中国音乐学院是我国唯一一所以中国民族音乐教育和研究为主要特色的高等音乐学府。自1964年建院伊始,学院就在特色课程体系建设方面进行了大量积极有益的探索。进入新世纪,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高等艺术教育也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中国音乐学院的特色课程体系建设也取得了新的进展。学院在本科课程体系和学科专业的课程设置中,根据中国音乐学院办学定位与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建设了一批能够引领民族音乐发展方向、体现最新学术研究成果、具有鲜明中国民族音乐教育特质的特色课程。这些课程是对民族音乐课程体系的进一步充实与完善,是对现有学院总体课程体系的有益建构和补充。经过多年的建设,中国音乐学院已经形成了理论课程、技能课程和实践课程“三位一体”的,具有鲜明学院特色、结构合理、内容完善的课程体系。

一、中国音乐学院特色课程体系建设的背景及思路

王光祈先生在《东方民族之音乐》一书中,将世界音乐体系划分为“中国乐系”、“希腊乐系”、“波斯-阿拉伯乐系”三大体系。各个体系有与之相应的哲学、思想和文化。中国音乐教育的课程体系主要是借鉴自欧洲音乐教育体系。经过百余年的实践反思,如何构建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音乐课程体系成为当前中国音乐教育实现体系创新的迫切任务。从课程性质来看,高等音乐学院课程大体包括理论类、技能类和实践类三种类型。从授课形式来看可以分为个别课、小组课、集体课和研讨课。

从专业设置角度看,目前国内高校音乐类设置音乐表演、音乐学、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三个专业。三个专业分别包括若干专业方向。如音乐学专业有中外音乐史、民族音乐学、音乐教育学、音乐心理学、音乐美学、音乐声学、乐器学、音乐艺术管理、录音与扩声。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有作曲、电子作曲、和声学、复调、配器、视唱练耳等。音乐表演有民族声乐演唱、歌剧演唱与表演、中国乐器演奏、管弦乐器演奏、钢琴、合唱指挥和乐队指挥等。与专业设置相应,各专业及方向都有相对完善的课程体系。

中国音乐学院特色课程体系是以专业知识为主线的宏观课程体系。特色课程体系严格遵循逻辑性的要求。学生在大学期间所学课程依据专业培养目标,按照由基础到专业、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顺序逻辑地组成一个体系,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构成了课程设置的基本顺序。从课程性质来看,中国音乐学院“三位一体”课程体系是包含特色理论课程、特色技能课程和特色实践课程。特色理论课程包括中国音乐史、传统音乐、中国乐理、五声调式和声、作曲等基本理论和技术理论课程。特色技能课程包括民族声乐、民族乐器、工尺谱、民族管弦乐队排练、民族室内乐等演奏演唱技能。特色实践课程包括各类音乐会、专业演出等课程。其色理论类课程是使学生掌握学习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特色技能课程使学生熟练掌握本专业的基本技能和能力,特色实践课程是要求学生将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转化为实际的舞台演出、毕业设计(论文)、作品等,进一步巩固、提高和锻炼专业能力。

特色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路是以特色课程建设为抓手,以优势学科专业为依托,以新建专业课程为主要任务,以培育优势创新为重点,以模块化课程为试验点,鼓励和引导各专业建设一批与中国民族音乐教育深度融合,反映最新学术研究成果,具有鲜明民族音乐教育特色,引领民族音乐教育发展方向的课程。以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为切入点,增加特色课程模块,构建包含专业主干、特色课程、学科基础、人文社科自然、实践、讲座为内容的总体课程结构。一方面,推动和激励专业教师在将课程建设与民族音乐学术研究相结合方面进行积极的思考与探索,另一方面,不断积累搭建具有本校特色的课程体系的经验和成果。分“搭建特色课程体系框架、完善特色课程结构、充实特色课程内容”三个阶段,加强引导、改革创新、扎实推进、逐步实施。

从操作层面来看,特色课程可以从课程性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不同维度予以划分。特色课程的建设可以是理论层面、操作层面或实践层面的课程。从课程开发的主体及权限来看,特色课程可以是学院教师自主开发设计的与民族音乐教育紧密结合的课程,也可以是采纳校外的相对成熟的课程。从课程设计来看,特色课程可以是既强调学生基本学习能力的培养与个性自由发展,更要重点强调和考虑学院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的课程。从层次上来划分,可以划分为学院层面特色课程和系部层面特色课程。从类型上划分,可以划分为专业骨干类特色课程和学科基础类特色课程。从课程属性上划分,可以划分为理论类特色课程和实践类特色课程。从修读方式上划分,可以划分为必修特色课程和选修特色课程。设置必修特色课程的最低要求,鼓励开设大量选修特色课。以最低6学分为限,其中必修课程不少于2门,4学分。

二、特色课程体系建设获得的成果

多年来,中国音乐学院特色理论、特色技能和特色实践“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取得一系列的成果。我国高等院校的音乐教育受西方音乐教育理念和模式的影响较大,音乐专业基本上是沿用和照搬西方经典的教育教学模式。中国音乐学院在建院近五十年来,始终坚定不移地把构建中国民族音乐教育体系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在引领中国民族音乐理论研究、民族音乐风格作品的创作与民族音乐表演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民族声乐教学体系引领着中国民族声乐发展方向。由民族声乐教学团队经过长期的理论探索与教学实践,博采众家之长,创立了一套较完整的民族声乐教学体系,目前,正在逐渐形成更具特色的中国声乐学派。中国乐器演奏专业已成为国内外同行所公认的中国民族器乐表演专业最具代表性的教学和学术基地,成为学院构建中国民族音乐教育体系的重要力量。民族音乐学、中国音乐史学、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专家学者荟萃,学术优势明显,科研成果累累。黎英海教授的“汉族调式及其和声”、张肖虎教授的“五声性调式和声手法”、李西安教授的“中国民族曲式”(与军驰合作)、樊祖荫教授的“中国五声性调式和声的理论与方法”、杜亚雄教授的“中国乐理”等均为中国民族音乐教育体系的奠基之作,对中国民族音乐教育体系的构建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近年来学院新建的音乐教育、艺术管理、钢琴、管弦、指挥、音乐科技等专业也都在民族音乐教育体系建设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这些优势与成果大部分已经成功纳入到现有的课程体系,为提升学院办学水平做出了重要贡献。进一步总结提炼、充分利用学院形成的传统优势和产生的研究成果,发挥专家学者汇集和科研学术成果众多的作用,不断加强特色课程建设,是未来特色课程建设的重要路径之一。

不断巩固课程体系中的传统优势课程,如中国乐器、五声性和声、民族配器、中国音乐史、中国传统音乐等课程。以中国传统音乐为例,这门课程含民歌、戏曲、说唱、民族器乐、少数民族音乐等内容,包括民间音乐、宫廷音乐、文人音乐和宗教音乐四大部类,其中民间音乐是其最重要、最基础的部分。中国传统音乐基础课程针对全院各系本科一年级学生开设,是传统音乐系列课程中最基础、最重要的教学环节。课程的设置希望达到如下目的:(1)通过对汉族民歌与歌舞、少数民族民歌与歌舞、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和民族器乐五种传统音乐门类的主要类别、主要艺术风格的介绍,使学生初步掌握我国传统音乐的基本概况。(2)通过对各类别经典曲目的模唱和听辨,使学生具有较强的感性认识,掌握中国传统音乐的基本风格。(3)通过课堂教学示例,使学生初步掌握并运用中国传统音乐的基本分析方法。本课程有助于多元音乐文化观念的形成,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通过对人才培养方案和指导性教学计划的修订,在各专业建立了以特色课程模块为载体的特色课程群。如音乐学专业方向的宗教音乐、工尺谱常识与演唱、数字音频技术;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的民族管弦乐法、中国戏曲音乐模唱与模写、世界音乐、民族乐器;民族声乐专业方向的曲艺、豫剧、京剧、昆曲;美声方向的中国歌剧表演赏析导读;民族器乐方向的乐种学、民族乐器声学概论;管弦乐器演奏方向的新作品视奏、中国作品演奏;钢琴演奏方向的中国钢琴作品演奏、钢琴伴奏艺术、民族声乐钢琴伴奏;艺术管理方向的艺术管理学、艺术市场营销学、音乐鉴赏与批评;音乐教育方向的中国音乐教学法、器乐组合演奏与教学、中国钢琴作品演奏与教学、中国声乐作品演唱与教学;音乐声学专业方向的音乐声学概论;乐器学方向的乐器学概论等。以工尺谱常识与演唱为例,这门课程的先修要求是具备初步的民间音乐基础和乐理视唱基础,采取集体授课方式。工尺谱是西方乐谱传入中国以前,流传使用最广、影响较大的汉族传统谱式,其所运用的符号及其背后所蕴含的“音无定高、拍无定值”,“大字”记录框架、“啊(e)口”彰显风格等文化特点,是西方谱式所不具备的。本课程以通行的工尺谱为主要对象,介绍工尺谱的谱字(音高)、板眼(节拍)、谱式、腔格(装饰音)、调门(调高)等主要内容,结合演唱和做题实践,一学期内达到视谱即唱的水准。

“实践出真知”,艺术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实践。不断完善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艺术实践和科学研究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理论教学协调融合的,具有音乐学院特色的,“全程化、层次化、全方位”的本科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开展每年一次的“艺术实践周”活动,发挥“艺术实践周”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积累艺术实践经验方面的独特作用。改革实践教学内容与方法,探索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教学方法和灵活的考核方式,细化实践教学方案配套环节设计,不断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建立院内外的实践教学平台和基地,更新实践教学内容,突出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

三、特色课程体系建设取得的经验

一是立足探索民族音乐教育体系建设。在特色课程体系建设中,深入学习和研究民族音乐的规律和本质。在挖掘、整理和传承民族音乐传统文化的同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践行创建民族音乐教育体系的理念,并在课程中予以实践,进一步对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做出基础性的探索与贡献。

二是立足凸显学院总体办学特色。特色立校,更要特色兴校。以特色求发展、以特色构筑核心竞争力。中国音乐学院根据自身办学历史、区位优势和资源条件,确定特色鲜明的民族音乐办学定位、发展规划、人才培养规格和专业设置,并努力在形成自身的办学理念和风格的基础上,办出特色,争创国内一流、国际知名。

三是借鉴国内外民族音乐研究的优秀成果。深入理解特色课程模块建设的目的与意义,充分调动教师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避免保守、僵化的思想,力戒狭隘的民族主义和故步自封、不求进取的观念,以开放、融通、创新的教育教学观念指导特色课程的开发与建设。秉承“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原则,立足国内、放眼世界,以广阔的胸襟与气魄,深入研究国内外音乐院校、综合艺术学院、综合大学艺术院系以及研究机构在民族音乐研究和探索中的成果。“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国内外民族音乐研究的一切优秀成果,只要是有利于学院发展、有利于学生成长的“皆为我用”,将其吸收和充实到特色课程的体系中来,把最新的研究理论和成果呈现到课堂上来,使学生能够在本科阶段即学会以国际视野和横纵比较的方法思考和看待问题。

四是积极引导、注重特色课程教师培养。师资队伍建设是特色课程建设的根本保证,特色课程需要配备有与之相匹配的师资队伍,使之在教学和科研方向上与特色课程的培育相呼应。特色课程建设是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也是教育师资成长,积淀学院历史文化的重要举措。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1)在学院教师队伍的建设中,招聘和留用能够讲授特色课程模块课程的专业教师。(2)在学科科研建设与研究生计划中,主动招收和培养能够讲授特色课程的博士和博士后,以学科科研建设带动师资培养。(3)在现有专业教师中,有目的、有计划地予以培训和扶持。

五是加强特色课程的开发与教材建设。特色课程建设是系统庞大的工程。特色课程建设具有长远性、规划性与灵活性的特点,需要逐渐完善课程教学目标,有效搭建评价体系,逐渐规范过程管理,进而完成整个特色课程的建设工作。以特色课程建设项目招标制的方式,有计划地建设一批学院层面规划的特色课程,同时,鼓励教师自我研究、自我开发和自我建设。另外,在新开课和开新课的资格审核中予以特别支持,使之能够优先开课,甚至可以采用边试边讲等激励措施。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载体,是进行教学的最基本环节和工具,也是深入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特色课程的设计最终要落实到教材的编写上。需要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充分体现特色课程教材建设的自身特色,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内容与教学相结合。

六是加大投入,加强特色课程的管理。从教学科研立项、教学经费和教学条件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加大投入比例。成立特色课程建设的专门领导机构,加强特色课程过程的建设与管理,全面负责课程的建设、指导、实施、评价及资源的整合,切实理顺课程实施的流程,形成动态性、常态化的课程实施与过程管理机制。

参考文献:

[1] 王光祈. 东方民族之音乐[M]. 北京:音乐出版社,1958:15.

[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3] 崔雅. 对地方高校音乐专业设置特色课程的思考[J]. 陕西教育·高教,2012(12).

第11篇

关键词:教学改革;壮族民间音乐;教材建设

前 言

目前,我国的音乐社会潮流,是现代传媒高度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特点相结合的产物。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改革经济大潮逐步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同时,现代工业与商品市场也造就了多种多样的“大众音乐热潮”,如所谓的“怀旧热”、“追星热”、“发烧友热”等。通过这些社会听众的各种音乐行为表现,及他们不同的音乐审美情趣和音乐欣赏态度,我们不难发现,我国社会音乐听众的组成是多层次性的。由此可见,高等音乐学校的音乐教育的问题已不是单纯的“教育”的问题,它是涉及更为深远的文化构建的问题。在我国,学校音乐教学,首先使学生领略中国传统音乐之美,了解华夏优秀文化之伟大,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其次,用民族音乐陶冶学生的性情,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民族心理素质,使更多的人,特别是下一代都来参加民族文化的创造和发展。而在高等音乐学校的专业教学中如何继承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如何让音乐教育更符合新的时代精神,以全面提高我国人民的综合素质,这正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选题缘起与基本思路

广西是壮族聚居区,它历史悠久,民族文化遗产丰富,千百年来,广西壮族与各族兄弟一起繁衍、生息在这片古老的“百越之地”,共同缔造了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

多年来,学者们对广西壮族民间音乐的研究硕果累累,成绩斐然。然而,由于研究目的和切入视角的不同,目前有关壮族民间音乐的研究尚未有以音乐学为专业背景,结合多学科方法、理论为学术关照的教材呈现。有鉴于此,笔者本着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保护和传承的历史责任感,采用文献法、访谈法与田野考察相结合,从包括音乐史学、民族音乐学、音乐美学、音乐传播学等不同理论范畴归纳、整理了近年国内有关壮族音乐研究的学术成果,具体分析其文化内涵及音乐范式,其中尤其关注富有广西壮族地域与民族特色的历史背景和民俗生态,将广西壮族民间音乐的历史渊源、民间信仰、种类划分、音乐形态、文化审美、传承发展等内容系统地融入研究,以期展开对《广西壮族民间音乐概论》教材的逐步建设。

二、《广西壮族民间音乐概论》之内容论证——以“民歌”单元为例

1.历史源流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祖辈,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过去,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这份“历史财富”的被张扬、特指必须依赖于一个文化表述类型的不断强调和重复提示[1](p42)。壮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现代民族学、历史界一般公认壮族是由中国古代岭南的越人的一支发展而来,它与周时期的西瓯、骆越,汉唐时的僚、俚、乌浒,宋以后的僮(撞、獞)人、俍(狼)人、土人等有着密切的渊源。广西壮族民间音乐是壮族文化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产生与发展,都与其族源历史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因此,绚丽多彩的民间音乐将千百年来壮族社会的思想理念不断地传承,并为我们展现了这一古老族群的社会历史与文化。

2.民间信仰

广西壮族的民间宗教至今仍以祖先崇拜、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及鬼神崇拜等多神崇拜为其信仰形态,集中体现了传统精神理念中的多重性及原始性。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与民族意识、风俗习惯、道德规范等融合一体,常被视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民间歌谣作为民族文化的传承载体,其长期孕育于族群意识的形成与发展之中,因此,透过包含民族信仰内容的民歌及宗教仪式过程中的音声,我们可窥见该民族不同历史阶段中的社会宗法现象。

3.种类划分

民歌类型在民间音乐特征中是一个基本的组成要素,因此,民歌的歌种划分理所成为整个民歌音乐研究的重要部分,而且其他方面的音乐构成也与歌种研究存在着必然的影响及联系。壮族民歌的种类丰富,形式多样,各地称谓也各有不同,其总体可概列为“欢”、“诗”、“嘎”、“比”、“伦”、“歌”六种,而从民歌的社会功能方面将壮族民歌又分为古歌、情歌、赞美歌、猜谜歌、童谣、风俗歌等类型。

4.音乐形态

音乐形态的艺术特征是壮族民歌区别于他族民歌的重要因素,它不仅是该民族的语言形态、心理素质、性格特征等在民族音乐文化上的集中体现,而且还是该地域人民生活结构特点在民间音乐中的生动反映。从音乐形态的角度,通过对曲式结构、调式音列、旋律色彩、节拍节奏、歌词韵律、演唱特点等内容的描述以展示壮族民歌独有的艺术特征和音乐思维逻辑。

5.审美透视

壮族民歌具有丰富的审美价值,其主要表现在音乐美、形式美、意境美、哲理美等多种形式。壮族社会的民族心理、歌唱历史、良操美德等方面均折射出其独特的艺术审美和意识倾向。现今,优美的壮族民歌在当下社会的精神与物质文明的建设中也仍然体现着一种民族的审美需求和实际的社会功用,而壮族民歌的歌唱形态更是表现了一种所谓声画自然合一的“真境”,以及超越感性生命甚至超越音乐本身的“逸境”。

6.传承发展

民歌的传承将一个民族的历史发展和社会状况代代口耳相传。这种方式尽管不具备文字、数据般记载的精确度和完整性,但对于一个无文字的民族来说,民歌的传承无疑是一种最直接、生动地文化传递。

壮族民歌是在一定历史背景下产生的文化现象,它与族群的祭典、节庆、择偶等族内活动密切相关,因此,壮族民歌的传承性,在内容上,它成了歌颂祖先德泽、记录历史迁移、规范伦理道德、呈示人际关系、表现生活形态等广泛意义上的确立与认可;在形式上,口头传唱,不仅是一种音乐发声的物理现象,而且还使传承习俗化作该民族的集体无意识式的音乐表达[2](p29)。

当代社会,壮族民歌的传承从以往单一的口耳相传发展成为现今借以现代电声技术与时尚传媒手段相互融合的多元化的传播方式,与此同时,“民歌新唱”也正以“激情+幻想”的表现形式为民歌传播注入了一种新的生命力。

三、《广西壮族民间音乐概论》之体例设计

体例设计:吴 霜 潘林紫

体例一:

绪 论

第一节 广西壮族概况

第二节 广西壮族民间音乐

第一章 广西壮族民间音乐的方言区划

第一节 北路壮方言区的音乐体系

第二节 南路壮方言区的音乐体系

第二章 广西壮族民间音乐的类别与体裁

第一节 民间歌曲

一、历史沿革

二、艺术特征

三、民歌赏析

第二节 民间歌舞

一、历史沿革

二、艺术特征

三、歌舞赏析

第三节 民间器乐

一、历史沿革

二、艺术特征

三、器乐赏析

第四节 民间戏曲

一、历史沿革

二、艺术特征

三、戏曲赏析

第五节 民间说唱

一、历史沿革

二、艺术特征

三、说唱赏析

第三章 广西壮族民间音乐的教育与发展

第一节 壮族母语音乐教育体系的构建

一、教学体制

二、教材建设

三、师资培养

第二节 壮族民间音乐文化的新发展

一、壮族民间音乐与旅游经济

二、壮族民间音乐与节庆文化

三、壮族民间音乐的产业发展

以上体例构想,首先是将壮族的历史发展和音乐概况进行历史学及音乐学角度的概述,为第二章有关音乐形态方面的分类介绍铺垫相关人文背景。二是,侧重于壮族民间传统音乐,包括民歌、民族器乐、戏曲、说唱四大部分的体系呈现和代表性的曲目赏析,强调音乐的感性认识和实践应用,并具体配以部分经典民歌的影像、范唱、曲谱,这样既体现了各体裁类型发展纵向的历史脉络,也同时关照了各部分内容的音乐特色和文化内涵。三是关注广西壮族民间音乐在地方文化教育中的发展及其在文化产业中的市场应用。

体例二:

绪论

第一章 追溯历史

1.民歌演变

2.乐器考源

3.壮剧沿革

第二章 多神崇拜与精神皈依

1.仪式音乐中的壮族个性

2.佛道守护的民族信仰

3.代神言以歌的仙凡一体

第三章 传承中的自觉世界与外部压力

1.音乐对壮族文化的保存

2.放眼世界后的壮族大歌

3.被高等教育聚焦的壮族音乐

第四章 交融共生中的壮族音乐

1.异族群居中的文化认同

2.东盟时代的自我调适

3.多样交融与多支系特色

第五章 现代音乐多维视角下的壮族新形象

1.现代时尚中的壮族民歌

2.当代器乐创作中的壮族元素

3.文化产业中的原生态立场

第一章通过对壮族乐器、民歌、戏剧等音乐历史的考察,揭示壮族音乐的演变过程及发展规律,从中提炼出壮民族的选择视角,并获得对壮族民族性的文化透视。

第二章壮族仪式音乐中体现了的多种崇拜,在吸收多种宗教文化为已用之后,进行了哪些改变,同时也保留了哪些元素,而且不同地域又呈现出不同的吸收、融合的现象,这些都能在比较研究中彰显壮族的信仰个性。

第三章涉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民族音乐传承问题。在全球化及多元文化并存的当下,壮民族在与异文化的对比中,也在反思本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问题,在实践的道路上,一些成功的个案及经验的反思,都为壮族音乐文化与时俱进,继承与创新,带来更多的启迪与思考。

第四章体现壮族与多民族群居的现象。多民族群居造成文化的相互影响和融合,而异族群居不仅形成了壮族多支系及相应的音乐文化特色,同时也展现了壮民族宽广的包容胸怀。本章以东盟经济圈的发展为展望平台,考察壮族音乐元素在异族群居中的吸收与变异,以及壮族音乐的发展如何处理传统与现代、特色与多元等时代问题。

第五章重点以音乐社会学及音乐传播学的视角来呈现壮族民间传统音乐与专业音乐创作、流行音乐文化、文化产业等相互间的应用价值。

结 语

就一个民族而言,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是其立族之本。壮族是我国南方历史悠久的土著民族,壮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出神奇绚丽、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文化,使壮族的历史闪耀出灿烂的光辉。壮族文化是一个包括壮族历史文化、哲学文化、伦理道德文化、文学艺术等文化形态在内的综合性文化体系。历史上,虽然壮族由于在发展过程中没有形成统一的、广泛应用的文字,但壮族民间音乐以其独特的民族形式和浓厚的地方特色作为壮族文化体系中的艺术形态早已客观存在,而且通过民族民间音乐大多也将其民族文化进行了有效地传承。因此,鉴于目前国内高校专业音乐教育中尚无相关教材的现状,《广西壮族民间音乐概论》的教材建设,对弘扬壮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壮族地区社会进步和教育发展均具有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彭兆荣、黄蔚、邵志忠、毛殊凡、何玲玲.南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5

[2] 吴霜.广西融水苗族民歌的传承研究[J].艺术探索.2010,1.29

第12篇

一、在我国职业学院实施多元化音乐教育的必要性

所谓具有中国特色的多元化音乐教育,就是在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下,坚持以我国本民族音乐文化为立足点,尊重和吸纳其他民族和国家的音乐文化,转变以欧洲音乐文化为主流音乐文化的传统观念,学习和吸纳世界各民族的音乐文化的新时期下的新型的音乐教育。

全球化背景下,怎样更好地贯彻实施具有中国特色的多元化音乐教育是中华文化在成为世界民族优秀文化的追寻之路上所需解决的首要问题。教育者负有弘扬本民族音乐文化和传播世界民族音乐文化的重大责任。理解和贯彻落实具有中国特色的多元文化的音乐教育对于教育者来说,是培养出全球化格局下各领域的高尖端人才,完成中国音乐教育系统新时期的重大改革的宏伟目标的必要举措。对学习者而言,实施多元文化的教育对他们来说不仅仅是一种智力水平上的扩展提升,更是时代所提出的挑战。多元化的文化教育是全球化进程中很关键的一环,它具有促进学生跨文化理解能力的逐步形成,帮助他们理解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树立多元文化的视野以适应丰富而多变的现实环境的重要意义。在我国职业学院中实施多元化的音乐教育,有助于保证其在多变的现实情况中教学质量的稳定和教学水平的达标,有助于鼓励一大批学院中具备创造精神、开辟勇气和人生智慧的教师,提升自身素质创造更加卓越不凡的教学成果,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真正的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下的优秀人才。

二、音乐教育在我国职业学院的现状

一个民族的音乐是表达其民族灵魂最直接的手段之一,所以如果我们要在音乐教育中培养出未来领军世界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艺术生活的人才,现在的首要任务就是打破“二元论”,构建“多元化”的音乐教育。然而现实中我国职业学院的音乐教育还存在着诸多不尽人意之处。

音乐教材的视野狭隘,无法囊括世界民族和本民族的多元文化。我国是一个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国家,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是各民族文化多元交融和汇合的统一过程,其音乐的多元性是历史的必然。再者说,随着全球在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的联系不断加强,世界各族人民的全球化意识崛起,全球化趋势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正在不断扩张,音乐文化的多元性已成不可避免的现实。而我国现在的音乐教材视野狭隘,并不能满足我国自身的历史背景和全球化的现实状况所要求的文化教育的多元性。

音乐教学手段单一。纵观当今我国职业学院的音乐教育,不难发现一种物质社会条件下音乐实践和理论知识教学脱离的不健康的教学现象,部分学生和教师急功近利,片面地进行音乐教育实践,而忽略了理论知识的重要指导作用,导致很多弊端。诸如学生普遍爱音乐爱唱歌,但基本都不识谱;对音乐的摹本也有针对流行音乐的局限性,甚至出现严重跑调的结果。

三、在职业学院中如何贯彻实施具有中国特色的多元化音乐教育

职业学院的音乐教育必须设置多元文化音乐课程,注重对学生教材之外的视野拓展。我们并不需要另设一门世界民族音乐学科或少数民族音乐学科来开展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课程,也不需要将世界各个民族的音乐文化内容都纳入到现有的教学大纲之中。因为这些改变将造成学校课程设置的冗余,继而造成教师的教学任务和学生学业负担过重,且对多元化音乐教育的落实无实质上的贡献。为了更好地贯彻实施具有中国特色的多元化音乐教育,我们应该提炼出世界各国各族文化的精华,将其添加进学院现有的课程之中,通过提升学生主观上的认知能力让学生真正投入到学习中去。

首先,贯彻落实中国特色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应该尊重多元的文化,引导学生正确欣赏本民族文化并平等地对待他民族的文化。课程的发展应该以文化为核心,在音乐课程中应渗透各个民族丰富多样的生活方式、习俗、语言和等具体的文化内容和精髓,传达不同文化中各异的价值观。

其次,贯彻落实中国特色的多元化音乐教育必须基于本民族文化。世界各国因其民族的多样性在实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过程中的做法也是多样的。在职业学院的音乐教学中应强调中国特色,做到合而不同。

同时,要贯彻和落实中国特色的多元化音乐教育应该特别重视教师素质的提高。教师是实现多元化音乐教育的核心力量,只有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完成自身职责的定位,明确教学的目的和要求,认识到自己既是所教学科的学科专家也是该学科的教育专家,开展师生讨论、生生讨论、自我反思的讨论式教学环节,善于对学生的感知和体验进行积极引导,尊重和注意倾听学生的审美感受,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对世界各族文化的鉴别能力,多元化的音乐教育才能起步并继而得到长足有效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