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政治经济形势

政治经济形势

时间:2023-10-11 10:13:0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政治经济形势,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政治经济形势

第1篇

论文摘要:APEC地缘战略角色的形成和演化的导因是多重的:经济全球化发展和政治多极化趋势以及亚太区域的经济与政治安全形势的特点及变化是推动APEC形成和演化的外部因素;而APEC独特的组织框架与合作机制以及各主要成员地缘战略的调整与互动则是推动APEC形成和演化的内部因素。从这些内外因素,可以看出APEC的诞生和发展一直与各主要成员的地缘战略以及全球与亚太区域政治经济安全形势息息相关。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sia-PacificEconomicCooperation,简称APEC)自1989年诞生以来的发展历程,不仅其成员数量、组织结构、合作机制、议事范围以及作用与影响力都有了重大的扩展、变化和发展,而且其政治经济影响与政治经济色彩也日益凸显和浓厚。主要表现于维护亚太区域政治安全形势和秩序、协调实现各成员利益和地缘战略手段。

首先,APEC的诞生,就是全球政治经济战略地缘与区域政治经济战略地缘变化的反应和结果。二战结束以后,美国确立了在全球(包括亚太)经济的主导地位,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起,东亚地区开始形成日本--四小龙--东盟相互间的区域产业分工结构,七十年代末中国也开始了逐步加入世界主体经济体系,而地处大洋洲的澳新也开始把经济联系的中心移向东亚。但是直到冷战的结束,才“把亚太地区分割开来的''''柏林墙''''最后推倒了,亚太作为一个经济区域的概念才自然形成了。”[1]“所以,从一定程度上看,APEC可以说是冷战结束的一种积极反应。”[2]

其次,APEC的发展特别是重要新成员的不断加入使得APEC在建设和维护战略地缘具有多样性的、和平稳定的区域秩序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政治经济平台作用。1991年11月中国以国家身份、中国台北和中国香港以地区经济体身份正式加入APEC并出席第三届部长级会议,这“标志着APEC已更具有生命力和摘要:APEC地缘战略角色的形成和演化的导因是多重的:经济全球化发展和政治多极化趋势以及亚太区域的经济与政治安全形势的特点及变化是推动APEC形成和演化的外部因素;而APEC独特的组织框架与合作机制以及各主要成员地缘战略的调整与互动则是推动APEC形成和演化的内部因素。从这些内外因素,可以看出APEC的诞生和发展一直与各主要成员的地缘战略以及全球与亚太区域政治经济安全形势息息相关。

1993年墨西哥、巴布亚新几内亚加入和1994年智利加入以及1998年秘鲁与越南的加入使得APEC的影响力扩展到南美洲地区,更增加了APEC的多样性;特别是1998年俄罗斯的正式加入,使APEC囊括了除欧盟以外全球的主要力量,这意味着在“G8”之外世界“又有了具有重大政治意义的由中、美、日、俄组成的''''G4'''':四大国利用这个场所不仅可以进一步加深经济上的相互合作和相互依存,而且通过双边会谈,还可以就国际形势进行定期磋商,并作为探索建立冷战后新的国际体系的场所而发挥作用。”[4]因此,重要成员国的加入,更加突现了APEC在建构与维护和平稳定的亚太区域秩序的作用及其在全球经济和世界政治中的影响力。第三、APEC的诞生和发展体现了各主要成员政治经济地缘战略需要,也是各主要成员政治经济地缘战略互动的结果。就澳大利亚来说,一方面可以通过APEC积极改善和加强与东亚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东盟国家的关系;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其在APEC中“第三者”的身份,来协调东亚发展中国家与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之间的利益关系,从而更好地实现其“融入亚洲”的外交战略目标。对日本来说,一方面APEC的成立与发展可以为其减缓来自美国的压力和构筑新的区域秩序提供一个重要的平台;另一方面“通过以APEC为中心的跨太平洋合作的系列外交活动,为日本参与解决太平洋两岸的分歧与冲突,充当东西方桥梁作用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5]从而有利于日本加速实现政治大国和主导区域秩序建构等战略目标。对美国来说,利用APEC,一方面可以形成亚太自由贸易圈,既能主导和密切区域内的经济合作与联系,又可以此为更大依托而推动全球性的经济合作和抗衡其他区域的经济合作;另一方面推动APEC的发展,可以使其成为美国实现亚太战略的一种重要手段和途径。对东盟来说,其成员占了APEC三分之一,所以理应充当重要角色:通过自己小国外交的独特魅力,在APEC的运作方式、发展进程等领域发挥重大作用,以小圈(东盟自由贸易区)推动大圈(APEC),争取参与主导APEC的进程,使APEC成为平衡中、美、日、俄等大国关系的一个重要机制,从而维护和发展有利于东盟政治经济建设的亚太区域秩序。对中国来说,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APEC的活动平台,为中国进一步搞好睦邻友好关系以及改善和发展中美、中日等大国间政治经济关系服务;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参与相关活动来推动APEC的发展进程,在重大问题上发挥中国的优势或施加独特的影响,既有利于各成员增加对中国的理解并形成相关的共识,又有利于为中国国内经济建设与政治改革的顺利进行创设和发展一个和平稳定的区域政治经济秩序。对俄罗斯来说,借助APEC,并纳入其亚太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一方面可以在中、美、日等大国互动关系中发挥独特的平衡作用,另一方面有利于改善在亚洲地区的政治经济环境,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来自北约东扩造成的压力。[6]对台湾来说,“参与APEC的目的,是希望以亚太地区民主发展的前驱、自由市场的忠实拥护者以及世界发展最快速的经济体等因素,通过参与亚太地区的国际经济合作与社会活动,加强与亚太其它国家的政治经济关系,塑造台湾的''''国家''''形象,以增强其国际地位。”[7]

结束语

APEC的成立、运转和发展既依赖于全体成员的积极参与、协调一致和承诺落实,同时又需要一个好的综合环境:成员个体内部良好的政治经济形势、整个区域良好而稳定的经济形势、主要成员(特别是发达经济体成员)能够起带头作用以及各成员间稳定的政治关系。总之,APEC的政治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各主要成员的地缘战略,客观上或间接或直接地有利于维护亚太区域政治安全秩序,因而有力地促进了亚太区域经济合作的深入发展以及APEC本身的不断演化。

参考文献:

[1]张蕴岭,赵江林.亚太区域合作的发展.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2.

[2]喻常森.亚太地区合作的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3.

[3]王嵎生.亲历APEC.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26.

第2篇

关键词: 先秦时期 军事制度 衍变因素

西周、春秋、战国三个时期统称为先秦时期。

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各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军事制度也从领导体制、军事兵种、兵役及军赋制度等方面进行着衍变。

先秦时期军事制度衍变因素是什么?本文从以下两方面加以概括。

一、与政治制度的联系

西周的军事制度是依托于分封制的。分封制是西周建国的组织方法,是西周初期贵族内部对财产和权力进行再分配的一种方式,也是借此控制地方、巩固和扩大周朝统治的手段,即所谓“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室”,周朝享国八百,奠基于此。周朝通过层层分封,在一个大范围内,建立起天子、诸侯、卿大夫上下统属的贵族政治体系。由于诸侯、卿大夫受封于天子,受周天子的控制和保护,因此,王畿最大,直属于周天子的军队数量也最多,周天子并且握有组建和指挥诸侯国军队的权力。

周初分封,是以周人及其友族的宗亲子弟对当地土著进行控制、管理和同化的一种方法。统治的族群在受封地集中居住在都邑之内,是即国人,而受封国的原有居民,散居在各处的聚落中,是即野人。国人在受封地为了保证统治的有效性,必须保持团体的凝聚力,维持一定的组织,宗族氏族恐怕是最好的方式。不仅分配族群时有殷民六族七族的名称,周人自己的组织也是以族为单位。周代在卿大夫中实行宗法制度,所以每个卿大夫家族都有一套宗法体系,有所谓宗主、宗邑和族人。族人负有保卫宗主和宗邑的义务,由此就形成了以族人为骨干的“族兵”。“族兵”在战场上是一支不可轻视的力量。族兵的使用也要听命于天子,常常应天子之命出征讨敌。多件铜器铭文都说明了这一点,如明公簋:“惟王令明公遣三族伐东国。”[1]诸铭中的族均是亲族单位。在春秋时代,族仍保持这种凝聚团结为一体的特性。《左传》载:成公十六年,“栾、范以其族夹公行”,仍是以族为作战单位。可见族兵也是西周、春秋军事制度的一部分。这种以亲属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超越了地缘性团体,在中国古代典籍中被称为宗法制度,因此军事制度也必然受到宗法制的影响。受封国因其与原居民的糅合,而逐渐成为地缘性的政治单位,遂演变为春秋的列国制度。因此,分封制在始封之时,就埋下日后诸侯并起纷争的种子。

二、与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联系

就战争的动机与目的而言,春秋时期的战争当然含有兼并的内容,如秦、晋、齐、楚等大国疆域“皆数圻矣,要无侵小,何以至焉”。[2]但这不是战争的最高目的,战争的最高目的在于争夺中原的霸权,在于“更主夏盟”,充当霸主。在早期的争霸战争中,齐晋都抬出周天子,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藉以号令中原诸侯。这就说明了周王室至少在名义上仍是天下共主,仍具有一定的政治影响力,列国还不具备取代周天子一统天下的主客观条件,用周大夫王孙满的话说就是:“周德虽衰,天命未改。”而战国时期则不然。战国时期周王室已经彻底沦为一个无足轻重的小国,这就使得霸主政治变得不合时宜了。结束四分五裂的战争局面,统一天下,重建天子成为大势所趋。正像孟子与梁惠王的问答所说:“天下恶乎定?”“定于一。”[3]因此这时期的战争不再是春秋时那种以战败国受盟纳贡为目的的争霸战争,而是争城夺邑、兼地略土,由纷争走向统一的战争。

战争的性质决定了战争的规模。春秋时期的战争意在争霸,虽然战争也很频繁,但激烈惨苦的战争并不多。得胜者振臂一呼,便从者云集,所以才有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而成霸主的事情。而战国时期战争是要通过自保以达到统一天下的目的,因此攻城野战异常残酷,战争规模极度膨胀。步兵空前发展,以步兵为主,步兵、骑兵、车兵、水兵多兵种协同作战。战场也不再限于平原旷野和城郭都邑。春秋时期各国在关隘险要之处,一般并不设防,而战国时期,平原、山地都已开辟为战场,各国的关塞要津更成为攻守双方的必争之地。

战争规模的扩大是以生产力的发展和人口增加为条件的。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在中原地区的推广普及,大规模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各国的政治经济改革,为大规模的战争提供了物质保障。生产力的发展带来了军事技术的发展和进攻与防御性武器的改进,为步兵的壮大提供了物质技术前提。一是进攻性兵器的改进。从出土文物看,战国时期的青铜兵器比春秋时期更为锋利、坚韧、精美,而铁兵器的比重也在增多。二是防御用具的改进。以前用皮作甲,战国时期渐渐用铁,至后期铁甲(或要害部分用铁)已较通行。进攻性兵器和防御用具的改进,有利于步兵作战,为步兵数量的剧增提供了方便,促进了步兵的发展。

人口的大量增长则为大规模战争提供了人力资源。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时代,人口的增加就意味着社会生产力的增加,意味着社会物质财富的增加。因此春秋列国在增加人口上都不遗余力,积极鼓励繁衍人口,如《韩非子・外储说右下》说齐桓公“令男二十而室,女子十五而嫁”。繁衍人口在当时一方面是出于生产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出于战争的需要,可以为扩充军队提供更多的兵员。战国时期赵国的名将赵奢在与田单谈论古今战争形势的变化时说:“古者,四海之内分为万国,城虽大,无过三百雉者,人虽众,无过三千家者,而以集兵三万,距此奚难哉!今取古之为万国者,分以为战国七,能具数十万之兵,旷日持久,数岁,即君之齐已。……今千丈之城、万家之邑相望也,而索以三万之众,围千丈之城,不存其一角,而野战不足用也。君将以此何之?”[4]战国时期的战争能“具数十万之兵,旷日持久数岁”,令往昔的战争无法相比。

与大规模的战争相适应,战国时期的战争方式和手段也大为改进。大规模的步骑兵的野战和包围战已经代替了春秋时期整齐的冲击战。春秋时期的战争仍保持着礼的作风。交战双方事先“结日定地”,约好决战的时间和地点,届时各以战车为主力摆好阵型,然后击鼓冲击、厮杀,一些“不以阻隘也”“不鼓不成列”等“古之为军”的信条,还有一定的影响。战国时期则崇尚兵不厌诈。《孙子兵法・计篇》说:“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交战国家利用设伏、诱敌、包围、要击、避实击虚、避强击弱、以逸待劳等一切“诡道”来达到克敌制胜的目的。“攻其不备,出其不意”成为兵法的至理名言。

军事制度伴随着国家和军队的出现而产生,其本身就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产物,与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社会形势等因素联系紧密,时代越远,越是如此。随着社会分化程度的加深,军事制度逐渐独立,并自成系统,中国历史上军事制度的发展就说明这一点。因此,我们必须在与其他因素的联系中分析,才能真正把握军事制度发展衍变的脉络。其他问题,我们也应该在联系中分析把握,与社会相联系,才不至于只是纸上游戏。

参考文献:

[1]许倬云.西周史[M].三联书店,2001.

[2]杨伯峻编注.春秋左传注・襄公二十五年[M].中华书局,1981.

第3篇

最近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我国2012年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稳中求进”的方针:要突出把握好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

稳,就是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基本稳定,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社会大局稳定。进,就是要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新进展,在深化改革开放上取得新突破,在改善民生上取得新成效。

“稳中求进”的总基调,是在全面分析当前国内外形势的基础上作出的战略决策,对我国各行各业在新的一年里如何把握好前进方向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刚刚过去的2011年,我国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呈现增长较快、物价趋稳、效益较好、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为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开了一个好头。但是,经济运行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和问题仍很突出,经济增长存在下行压力,物价上涨此伏彼起,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从制造大国到品牌强国的征程依然任重道远。

全球经济形势同样值得高度重视,一年来,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国际贸易增速回落,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持续发酵,欧债危机正向深层演变,各类风险明显增多。因此,世界经济复苏前景变得若隐若现,全球经济形势总体上十分复杂。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和国内经济运行的新情况新变化,只有坚持稳中求进,才能破解成长中的烦恼,更好地应对国际动荡带来的困难和挑战,巩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

“稳”是基础,“进”是方向。必须做到四个“牢牢把握”: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把扩大内需的重点更多放在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发展服务业、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上来;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努力营造鼓励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社会氛围;牢牢把握加快改革创新这一强大动力,抓住时机尽快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着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不断增强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牢牢把握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一根本目的,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切实办好涉及民生的大事要事,注重提高发展的包容性。

今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一年,机遇与挑战并存。只要我们紧紧抓住科学发展这个主题,沿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稳中求进,就一定能够继续以优异成绩挺立于世界之林,一览众山风光。

第4篇

关键词:新时代 政治经济学 教学改革 互动式教学 工商管理

一、《政治经济学》教学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政治经济学》 是工商管理类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都严重抑制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缺乏对现实问题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一)课程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内容体系陈旧、混乱。

国内大学讲授的《政治经济学》的内容体系,主要是论述马克思《资本论》的部分内容。这些内容主要是批判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的经济社会及政治社会,考察对象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社会的早期发展现象,并试图将经济作为政治的一种附属品进行论述,缺乏对现达国家发展新特点、新动向的分析,更缺乏对我国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现象的分析。

2.对现实经济现象及规律的解释力不足。

《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创立的《资本论》。然而时代的车轮在不断前行,今天的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在中国开始市场经济时代之后,政治经济社会更是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使得政治经济学中的部分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具有了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对现实经济运作的解释力不足。如果《政治经济学》教学内容还停留在几十年不变的陈旧理论体系上,不能结合中外经济发展的实践,那将使得政治经济学出现理论和实践偏离,学不能致用的情况。

3.内容缺乏针对性,影响学生学习兴趣。

现在的政治经济学在内容上缺乏针对性,不能根据工商管理类学生的学习需要进行变革,教材的可读性较差,案例分析普遍偏少。许多高校的教师都将《政治经济学》定位为纯粹的思想政治课程,不能从实际出发合理安排内容,解决学生急需了解和需要解决的理论与现实问题,这使得学生学习积极性差,不能真正理解政治经济学中的规律和精髓。

(二)教学方法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国内高校《政治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普遍使用的是“填鸭式”的“满堂灌”教学方法,老师一人独占讲台,滔滔不绝,缺乏良性的教学互动。最近几年随着多媒体的应用,使得教学课堂略微生动活泼一些,但由于教学时间紧、教材老化死板、缺乏与现实问题的结合等原因,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模式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观,课堂仍然是大多数任课老师的“独角戏”。教学方法的呆板与单一,必然制约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降低了学习效果,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新时代下《政治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探索

(一)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

对于工商管理类和经济学类的学生来说,《政治经济学》不是思想政治课,而是专业基础课,是一门经济类的基础前沿学科,因此必须从经济学的专业角度,重新设计《政治经济学》教学内容体系。

1、课程理论体系的重构。

内容上,笔者在坚持讲授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克服教条主义,结合其他经济学科的科学原理和有用理论进行课程理论体系的重构,对于一些不符合当今时展的理论进行修改、完善和丰富。比如在适当的地方穿插一些西方经济学、会计学、国际贸易原理等后续课程的知识点,结合讲授,帮助学生将《政治经济学》与其他经济学科联系在一起。

在具体内容框架安排上,根据教学时间、教学任务以及教学目标的要求,进行重新设计,摒弃过去教材的“大而全”现象,根据专业不同,重点讲授部分知识点,将不符合时展的理论和观点留给学生课后自行思考,批判性继承。尽量吸纳社会新发展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形成政治经济学的全新理论体系, 调动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

2、课程内容的变革和丰富。

在重构课程理论体系的同时,笔者对《政治经济学》的课程教学内容也进行了丰富和变革,具体来说,一是结合时代的发展,创新课程内容体系。改变教材内容陈旧、僵化的问题,将最新的中外经济发展实践引入课程教学内容之中,特别是将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实践经验纳入教学内容当中,用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去解释最新的经济状况,避免脱离实际的空谈。比如中国与美国的双方关系;欧美以及日本最近10年的经济发展概况等。二是选择最新、最热点的典型案例,放入教学内容中。现今发达国家的经济现实和中国国内的经济现实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我们需要新的典型案例来阐释和学习政治经济学。比如结合08年全球金融危机分析资本主义危机的实质和规律;利用08年到10年黄金价格的变化帮助学生理解货币的相关知识等。

(二)课程教学方法的探索

1、采用互动式教学方式。

对于《政治经济学》这样理论性强、逻辑性强、时代性强的专业基础课程,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因此,为了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现实分析能力的高素质学生,新时代下的《政治经济学》必须引入互动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与学生双方交流、沟通、协商、探讨,在彼此平等、彼此倾听、彼此接纳、彼此坦诚的基础上,通过理性说服甚至辩论,达到不同观点碰撞交融,激发教学双方的主动性,拓展创造性思维,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

2、案例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考虑到工商管理类学生未来主要从事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工作,需要的更多的是运用理论解释现实,运用经济学理论去指导自己实际工作,因此,在教学方法改革过程中,笔者把传统的讲授法和案例分析法、问题讨论法以及社会实践等多种教学方法有效的结合起来,特别是要将案例分析、互动教学作为传统讲授法的主要补充,通过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广大同学在“参与式”教学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最终促进《政治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效果的大幅度提高。以达到将《政治经济学》运用于现实问题分析的能力,使旧理论能与时俱进,指导新世纪下的实践。

在对新时代下《政治经济学》的教学改革探索中,笔者发现下面几点是课程重建的关键:

通过建立一套跟课程相关的世界最新经济现象的案例系统,以吸引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能力;

确定互动式教学的方式、手段,设计能提高学生讨论热情的方法,以促进学生能大胆、积极地投入到课堂讨论中来,形成师生间的良好互动;

第5篇

1.对世界经济增长的预测

2008年世界经济面临次贷危机、油价高企等因素的影响,最近各研究机构纷纷调低了预期经济增长指标。2008年1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2008年全球经济增长速度的预测从2007年7月时的5.2%下调到4.1%,下调了1.1个百分点;对美国和日本经济增长率的预测均下调至1.5%;对欧元区经济增长率的预测降为1.6%;对中国经济增长率的预测降为10%。美国经济发生衰退的风险加大,但不会引发全球经济衰退,主要经济体之间周期的非同步性决定了全球发生经济衰退的可能性很小。

2.美国次贷危机及影响

美国次贷危机产生的原因在于,“9.11”以后,为刺激经济,美联储一直实施低利率政策,导致不动产价格攀升,继而形成房地产市场泡沫。从2004年6月开始,为了遏制通货膨胀压力的上升,美联储连续17次提高基准利率,至2006年6月联邦基准利率最终被提高到5.25%,导致房地产需求下降,价格回落。同时,因为债务已经超过了房屋的实际价格,拖延还贷的现象显著增加,首先被拖欠的贷款就是所谓的次级贷款。美国住房市场的急剧降温,引发了全球金融市场的激烈动荡。

关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在学术界有这么几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看法,认为美国经济将陷入严重衰退。有评论认为,美国这次经济衰退将比1991年、2001年的衰退历史更久,全球面临60年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第二种看法,认为对美国经济的估计不必太悲观。从长期看,美国经济结构比较稳健,目前所面临的只是一些短期的不确定因素。第三种看法,认为世界经济正在步入一个拐点,全球主流经济政策正在由自由放任转向政府干预。第四种看法,认为以美国为支柱的国际货币体系开始瓦解,需要重新考虑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机构的使命。第五种看法,认为短期内次贷危机引发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可能性不大,但对中长期经济走势会产生重大负面影响。次贷危机发生后,美国与其他发达国家政府通过利率政策、注入流动性政策、财政政策、行政措施进行市场干预,这些政策会阻止次级贷危机的进一步扩散。但中期内大量注入流动性与降息使通货膨胀风险加大,长期内将影响金融市场的运行模式。

3.石油价格波动及走势分析

关于原油价格高企,油价已不单纯是石油供需关系的反映,而是世界地缘政治、外交关系的晴雨表,国际金融资本市场的衍生物。近期国际油价波动的影响因素主要有:(1)美国原油库存的变化;(2)石油产量的变化及产油国政局的影响;(3)石油市场的投机活动;(4)全球通胀与美元贬值;(5)对经济增长的预期;(6)经济结构变化与技术进步导致对原油的依赖程度大幅下降,等等。石油价的确定,既受供求关系影响,又受金融投资影响,还受预期影响。研究显示,石油市场是一个信息无效市场。这意味着,石油价格并非随机游走的。目前,金融投资是决定石油价格的主导因素。国际上的金融强国(美国、欧洲和日本)在石油价格的制定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关于油价走势,,持续6年的弱美元局面可能于年内改变,相应地,高油价、高金价状况也会改变,国际大宗资源和农产品价格的走势可能不会延续太久。这是因为尽管弱美元有助于提高其国家资产负债的质量,但从战略上说,强美元符合美国的根本利益。长期实施弱美元政策,一是降低了美元作为国际货币和国际储备资产的地位;二是使俄罗斯获益;三是激化了美、欧矛盾。投机与欧佩克(OPEC)理念的转变是此轮油价上升的主要动因,但全球经济减速短期内将不支持油价大幅攀升。油价走势在短期内不排除继续创出新高的可能,但需求面不支持油价上涨;中期看,新兴市场经济对石油需求的稳定增长与OPEC理念的转变,使油价仍然维持在高位;长期看,油价走势将取决于替代能源的开发进展。

二、世界经济形势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国际经济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主要有两方面:(1)出口减少,经济增长下降。有关分析认为,外部环境“趋冷”,使中国内部经济自动“降温”。如果宏观调控过度紧缩,容易形成“超调”。(2)货币政策加息空间很小。中美货币政策具有不同取向。在美联储不断降息的情况下,中美利差的扩大将会吸引更多的国际资金流入中国,加剧中国的流动性过剩。中国紧缩性货币政策的加息空间被一再压缩。

次贷危机对中国出口的影响程度将取决于美国经济减速的程度。根据测算,中国出口增长率与美国GDP增长率之间存在着较强的正相关关系,美国GDP增长率每下降1个百分点,中国出口增长率平均将下降5.2个百分点。因此,2008年要警惕出口增速下滑,但一些行业的生产性投资依然过快增长而可能出现的产能过剩。

世界上一些国家对中国企业在海外寻求资源的紧张甚至限制,主要是出于对“中国崛起”的恐惧,其中不排除某些国家有压制中国的战略思维。在获取世界重要资源方面,中国今后还会面临新的矛盾和冲突。此外,出于长期的战略考虑,中国也应审时度势,更加理性地分析当前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克服急功近利的情绪与做法,避免当年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收购美国石油公司不成反而形成被动局面的事情再次发生。实际上,中国不必过分沉重地背上资源的包袱,毕竟当今世界是全球化的时代,经济合作与互利共赢是当前国际经济关系的基调。同时,作为长期的发展战略,寻求海外资源应当更加理性化、策略化,多采用民间资本包括海外华商资本的形式,实现资源主体的多元化。

国际经济形势对中国的影响主要有:全球经济减速对出口的负面影响;在美元有序调整与美国经济减速的环境下,外部世界对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依然强大;发达国家对华贸易保护主义势力加强;高油价、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产生较大的通货膨胀压力;国际金融市场激烈动荡对资本市场的心理冲击加大;国际社会炒作中印充当全球经济增长发动机有可能要求我国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发达国家对基金的投资限制有可能放松,为“走出去”战略提供相对宽松的环境。

第6篇

关键词:国家油价:下跌:石油贸易格局:原因:影响

在国际政治、经济以及科技等多个因素影响下,经济发展的速度变缓,原油市场的供需呈现出不平衡的趋势,国际市场上的原油价格变动极大,近年来呈现出下跌的趋势。而原油价格的下跌,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全球的贸易格局,进而就会影响到全球经济的发展,对中国石油企业来说,国际石油价格的下跌会给企业带来重大的机遇与挑战。对于传统的原油生产商来说,一味的追求原油的炼化能力已经不能够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而是应该改变现状,加快对炼油结构的调整,优化企业的生产。对于原油的贸易商来说,随着国际石油贸易格局的变化,也需要提高对市场的观察度与灵敏度分析,来更好的适应石油贸易发展出现的新格局。

一、国际石油价格的现状

在2014年,国际油价就曾出现过大幅度的下降,而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在2015年,国际油价还是呈现出下降的趋势,油价变动十分厉害,就连(WTI)西德克萨斯中质原油、布伦特原油以及迪拜的原油价格也都呈现下降的趋势,成为了近几年来的最低油价。从整个年度来看,2015年英国的布伦特原油价格的在53.60美元/桶上下浮动,与2014年相比,跌幅的幅度为46.1%,创新了近十年以来的最低均价。而美国的西德克萨斯中质原油的均价为48.76美元/桶,与2014年相比,下跌的幅度为47.5%。从2016年度来看,国际石油的价格变动区间大概在30~60美元/桶。而从2017年1月份的国际石油价格来看,大都是维持在53美元/桶,与2016年度相比呈现出一个小幅度的回升。

二、国际石油价格下跌的原因分析

(一)美国的走强使得全球大宗商品价格遭到承压

2014年以来,美元加息的持续在发展,在2015年的12月,美国联邦储备召开了委员会议,使得全球货币的汇率都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动,进而影响到国际市场上大宗商品的价格。随着国际政治形势与经济形势的变化,欧盟解体,对欧元区的经济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经济复苏趋势体制,再加上欧洲一些国家与俄罗斯之间采取相互制裁的战略,使得欧洲地区的经济形势更加不乐观,希腊等一些以欧元流通为主的国家还深陷到债务危机当中,使得国际政治形势更加的复杂化,欧元地位弱化。除此之外,从亚洲地区来看,日本央行在经济形势与政治形势下,推行财政宽松政策,支撑美元汇率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推动美元快速走强。而对全球的大宗商品而言,大部分都是以美元砑萍鄣模而美元的强劲势头就会造成国际上大宗商品的市场价格出现下跌,对石油来说,也会产生重大影响。

(二)全球的经济形势面临巨大的挑战,市场上对石油需求下降

根据研究发现,全球的经济增长与石油消费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全球经济形势发展好有利于拉动市场上石油的需求。从近几年的国际形势来看,除了美国以外,国际上主要几个国家的经济增长都出现放缓的趋势,特别是对一些新兴的经济体而言,经济增长的速度大幅度下降,与原来相比,对石油的需求呈现出疲软的现象。从2014年来看,世界上对石油的需求量大约为70万桶/d。从亚洲地区来看,如中国、日本以及印度等一些石油的主要消费国的石油需求与前年相比,仅仅增长了0.4%,增长的幅度过小。而从俄罗斯、巴西等国家来看,对石油的需求也出现疲软。为此,市场上石油价格的需求降低,是影响石油价格下跌的重要因素。

(三)国际上的石油市场供应出现过剩的现象

从当前来看,全球的主要产油国为了促进国家经济的繁荣,抢夺原油市场的份额,就实行继续增产的策略。从2015年的数据来看,OPEC的原油产量与之间相比增加了110万桶/d,其增加的原油产量主要是来自于伊拉克国家与沙特阿拉伯国家。从整个年度来看,非OPEC的原油产量增加了120万桶/d。在国际市场对石油需求下降的形势下继续加大对石油的开采,使得全球市场上石油的供应呈现出过剩的趋势,就会继续恶化石油的供需不平衡问题,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就会导致石油价格继续下跌。

三、全球石油贸易格局呈现的新特点

(一)全球石油贸易“东移”趋势愈发明显

在国际经济的发展的推动下,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石油需求不断提高,再加上技术的进步,炼油能力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石油的贸易格局呈现出“东移”的趋势,从原先的流向大西洋地区(主要是美国与西欧)转而向太平洋地区移动。从石油进口的层面上来说,在2008年,亚太地区对石油的需求量与进口量都超过了北美地区,一举成为了当前国际上最大的石油进口地区。其中,中国、印度等一些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投资项目的增多,就不断提升对石油的需求量。与此同时,美国等一些国家的石油进口量却呈现出下滑的现象。从出口的层面上来看,全球上石油主要出口量是集中在中东、非洲等等一些地区,这些区域为了适应经济形势的变化,都不约而同的加大了东向的原油出口,在一定程度上就减弱了西向的原油出口。

(二)油品贸易区的发展快于原油贸易,区内贸易逐步转向于跨区贸易

国际上的炼油能力呈现出不平衡的现象,区间发展的不平衡在很大程度上也推动了油品贸易的快速发展。从2014年的有关数据来看,世界上的原油贸易总量高达1905万桶/d。在2000"2014年这短短的十四年间,全球有关的油品贸易的年均增长速度高达5.5%。而这个数据与原油贸易增长速度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除此之外,由于区域经济发展速度与科技发展水平的不同,使得区域间的炼油能力与石油的消费水平也有所不同,而这些发展的不平衡也会导致了全球内的油品贸易从区内贸易转而向着跨地区贸易发展。

四、石油价格下跌对石油贸易格局的影响

(一)有利于中国降低石油进口成本来减轻石油的贸易逆差

对中国来说,2002年的石油进口总额达到128亿,而到了2014年石油进口总额则达到了2283亿美元,增长的幅度则是达到了29.5%。从中国具体的石油进出口数据来看,中国的石油贸易成为了其所有进出口商品中最大的贸易逆差品种,进而也会影响到国际上的石油贸易收支状况。自2014年以来,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中国的贸易顺差现象有所改变,贸易逆差的现象甚至是出现在部分月份。所以说,油价的大幅度下降对中国的影响来说,在降低石油进口成本上具有巨大的优势,能够缩减贸易逆差,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人民币贬值带来的压力。相关数据表明,油价每下降10美元/桶,中国就能够节省206亿美元的成本。除此之外,换个角度来说,国际油价的大幅度下跌,有助于提高中国的石油储备能力,并且还能够降低石油的储备成本。

(二)有利于增加石油进口国在石油贸易中的话语权

从全球的角度来说,石油价格的下降,对石油的贸易格局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对一些以石油消费为主的国家来说,能够大大的降低石油进口的成本,进而就能够增强买方市场的话语权。而话语权的提高,就能够提高这些国家在石油贸易中的地位。从反方面来说,石油价格的持续下跌,则会使这些国家的财政面临严峻的压力,从而也会削弱其在石油贸易中的话语权。总的来说,在石油价格大幅度下跌的环境下,如中东、非洲等等产油地区就面临着严峻的财政压力,对内经济形势的发展也不容乐观。随着国际原油价格的下跌,原油市场的竞争压力进一步加强,为了争抢更多的市场份额,一些主要的产油国就采取恶性竞争的方式,下调原油的官方价格,进而就会减少其财政的收入,影响国家经济的发展。

第7篇

关键词:基本原理;中国经济;世界形势;既存现状;具体对策

中图分类号:D6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3(2012)11-0032-02

依照基本原理关于政治经济层面的论述集合,我们会直接意识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剩余价值”等等这些睿智宏博的精神财富与意识结晶,这是唯物主义哲学体系在社会经济运营发展层面的集大成者,也是指导我们社会主义经济实体构筑基本理论、丰富指导方法、拓宽实践途径的,尤其是在当今经济发展整体低迷、社会阶段贫富差距急剧拉大、对象个体价值取向模糊混乱的阶段背景下,合理有效地结合运用基本原理进行以上实践问题集合的针对性解析、实效性处理以及长效性解决,已经刻不容缓,势在必行。

伴随着近年来美日经济体发挥态势持续低迷、欧洲债务浪潮不断冲击以及发展中国家投资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集中爆发的物质集体层面的阶段性问题,附带导致的不仅仅是世界经济形势更加复杂多样、困阻重重的物质发展曲折性,而且也催生了社会阶层贫富差距迅速扩大、社会群体自身利益诉求无法有效保障、社会系统道德价值取向沙化现象严重等消极混乱的精神意识层面的典型问题。而处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以及市场经济发展初期的中国经济体也当然地遭受了物质系统内相联系的因素要件的制约影响,集中性地出现了国内需求放缓压力、房地产市场受挫、投融资领域潜在风险增大等主要瓶颈问题。

针对以上艰难困阻的经济发展世界形势,我国经济系统运营的相关决策管理者需要秉持实事求是的唯物主义基本理念,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立足阶段实际、找出问题症结的关键部分,稳定继续地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稳健货币政策的同时,进一步增强宏观经济政策的灵活性,深化释放市场经济微观主体的活力和潜力,以有效的量变积累实现稳定的质变突破,从而积极推进既存经济体制改革与产业结构调整,力争在并不利好的全球经济态势背景下,逆势增长,最终在经济发展模式上取得突破性改革以及实质性进展。

一、现阶段世界经济与中国经济系统的格局现状以及产业特征

现阶段的世界经济格局不同于以往同期的整体架构走向态势,更多地参杂融合了政治因素干扰、社会价值个体诉求等新的特点,这也是基本观点所揭示的物质永恒地在进行运动发展的本质内涵。这就要求我们坚持实事求是这一最为基本也最为核心的意识导向,排除不利的外部因素干扰,充分进行物质改造与意识能动作用。

接下来笔者将就现阶段世界经济发展态势与中国经济系统遭遇的阶段瓶颈两个位阶层面进行层次剖析、内容辨识,从而为相关研究、实践操作提供具备一定参考价值的辅助资料。

(一)现阶段世界经济发展的格局态势

第一,政治周期与经济位阶交叠重合。自公元2011年以来,主要发达经济体诸如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家实体都纷纷进行了新一轮的政府选举、议会更迭以及政治改革,试图从物质基体的排列结构上进行调整优化,以达到更新物质内涵、实现物质质变的经济索求。而面对经济持续下滑、债务急剧膨胀、失业率加速增长等集中性问题,政治家群体以及政治团队都纷纷发表相对偏激的“大嘴”言论以及难以兑现的“空头支票”承诺,暂时营造“面包、香槟”的虚空幻境,从而迷惑误导处于被剥削位阶的资本主义工人阶级群体,进而使得整个资本主义发达经济体的社会格局的意识导向更为扑朔迷离。

第二,国际协调与合作难度增大。基于物质决定意识的基本原理,物质存在对应的意识实体都具备难以短期改造的本质属性,具体到发达经济体与新兴经济体之间的博弈,则是彼此政体、经济结构、社会意识形态的价值立场、利益诉求、政策取向的差异化,而在极不景气的经济基础的影响制约下,这些原本就对立割裂的矛盾因素要件也开始变得更加微妙。

第三,经济结构调整与短期效益目标的抵触冲突。由于在公元2012年主要发达经济体的政治权力角逐的影响,很大程度上使其无法实施真正有利于经济长期增长的结构性调整,这样就是基于唯物主义矛盾对立层面的关键本分制约矛盾整体发展的核心论断的现实体现。不过由于资本主义政治体制的自身属性与既存特征,欧债危机的真正化解消除还有待时日,这也使得2012年世界经济总体发展上陷入中长期低迷的可能性继续增加,甚至深陷难拔。

(二)中国经济系统遭遇的阶段性瓶颈

一方面,我国经济运营系统的出口增长速率明显减缓。由于处于物质系统客观联系的链条之中,发达经济体的经济结构调整乏力、债务危机拖累以及财政刺激空间压缩都直接或间接得在世界经济市场体系内产生蝴蝶效应,从而导致整个物质系统内部的组成部分都不同程度遭受连带性影响。加之国际市场动荡、出口条件恶化、资本流动的冲击加大,无效些微的局部量变无法实现矛盾整体的实效质变。我国出口增长也难以达到同时水平,这是物质运动发展的必然联系,我们必须正视现状、敢于承认、勇于接受,真正落实实事求是的基本价值

导向。

另一方面,国内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有所回落。基于任何运动物质都处于客观联系的有效链条之中的基本原理,由于进出口速率的下降,附带产生了国内内需的增速放缓,尤其是制造业、房地产业投资这两个关键环节的集体低迷,深刻凸显了关键部分制约矛盾整体发展的核心内涵。而从房地产投资看,目前开发企业待售房面积处于历史同期最高水平,且资金链趋紧,融资难度加大,未来一段时间商品房投资进度将会放缓,这也就为未来一段时期我国经济的运营发展增加了不稳定的制约因素,从而使得物质系统的运动发展历程更为曲折、螺旋式上升的周期消耗更为长久。

二、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形势背景下的改革探索以及可行措施

(一)进一步调整结构性减税,持续提高国内经济活力

依照有效量变积累引发实效质变突破的基本原理,通过对量变因素进行重新的结构调整、排列组合,会在一定程度上提升量变的实效进度。而加大结构性减税力度的改善调节、增强经济内生性增长动力则是改变物资结构与排列次序,是应对总需求收缩、实现经济量变的重要举措。首先,进一步加大对小、微企业技术创新和改造的财税支持力度;其次,加快落实农产品增值税进项税额核定扣除办法,减轻农产品加工企业税收负担,促进食品生产和价格稳定;再次,加快增值税扩围改革试点,解决现行营业税重复征税问题;最后,研究建立资本利得税,对房地产增值收入开征资产所得税,并实行累进税率。这样一整套行之有效的量变因素的结构调整优化、排列次序整合的“组合拳”推衍,通过一段时间的量变积累,必然协调实现经济实体物质系统的最终质变。

(二)继续改进货币政策,深化微观机制的具体改进

坚持运动物质客观联系的因果要素,做到实事求是、灵活应变。一方面,我们应当把握国际资金避险回流美国、人民币远期无交割汇率贬值的时机,采取非对称加息操作,在维持贷款利率不变的前提下,小幅提高存款利率,适当缩小利差。这一举措通过对处于物资系统内部的联系要件进行重新整合,统一矛盾的内涵位阶,不仅有利于减轻长期负利率对居民消费的影响,也有利于促进银行业改善管理、增加竞争、提高效率;另一方面,基于物质载体的因果联系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我们在提高金融监管效率,在大力发展小、微型金融机构的同时,也可借鉴现行农村信用合作社的监督管理模式,充分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使得省级政府逐步成为小、微型金融机构的管理主体。从而在合理遵循事物因果联系的基本前提下实现物质系统的良性改造。

(三)稳步推进社会民生改善,协同促进稳定就业

利用矛盾系统的关键部分改进实现矛盾整体提升的核心原理,加强对关键部分、重要环节的适配运作。在抗通胀过程中,我们应当积极稳定居民消费,加大对低收入人群的实物补贴力度;同时结合国际经验,针对我国目前社会保障个人账户存款利率定得过低,适当提高各类账户计息标准;再次,鉴于社保基金收入增长较快,支出相对稳定,可考虑对中小企业实施社保基金按比例返还制度,根据一定时期社保缴纳标准,加快实行农民工随读子女异地高考政策,促进劳动力进一步有效转移,缓解局部民工荒。通过以上对经济体系物质系统内部的矛盾体的关键部分、重要环节进行改进拓展,大力改善民生、深化构筑社会保障,从而助推国内经济运营发展的协调进程,最终实现物质系统矛盾整体的更新改造。

三、结语

现阶段世界经济形势存在着诸多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以及不可知性因素,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是物质运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实际。新形势、新挑战、新机遇,我们需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正确指引下,秉持实事求是、立足实际的基本原理的价值导向,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细化积极的财政、稳健货币政策的实施操作,稳步贯彻落实中央制定的一系列年度经济改进措施,进而实现我国社会经济、民生机制、产业结构的物质集体的关键部分突破、结构层次优化、实效效益提升,最终完成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物质系统的良性改造与长效发展。

参考文献

[1] 白雪秋.消费理论及现实指导意义[J].商业研究,2011,(2).

[2] 杜人淮.和西方的政府与市场理糙评[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11,(6).

[3] 王天龙.2012年世界经济形势及中国的对策[J].中国经贸导刊,2012,(4).

[4] 郑琳佩.浅谈马克思经济发展理论对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启示[J].企业导报,2012,(4).

第8篇

【关键词】财务 管理 环境 分类 意义

财务管理环境就是对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产生影响的企业内部、外部各种影响因素的组合。如果用系统论的观点来解释财务管理环境,那么存在于企业财务管理这一系统之外的、对企业财务管理有一定影响的一切系统的组合,都可称为财务管理环境。

一、财务管理环境的分类

企业的财务管理环境十分复杂,各种环境要素纵横交错、相互制约,从不同侧面对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产生影响。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财务管理环境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别。

1、按照财务管理环境与企业的关系分类

按照财务管理环境与企业的关系,可将财务管理环境划分为外部财务管理环境和内部财务管理环境。

外部财务管理环境是来自企业外部、对企业的财务活动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国家的政治体制、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周期、通货膨胀情况、法律法规的健全程度、金融市场的发展状况、教育、科学、文化的发展水平和特点等,均属于外部财务管理环境。内部财务管理环境是来自企业内部、对企业的财务活动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企业的管理水平、经营规模、技术状况、资产构成、人员状况等。

在外部财务管理环境与内部财务管理环境中,前者较为复杂,需要认真调查、充分收集资料,然后才能分析研究、了解掌握;后者则相对简单些,企业内部即可提供所需的资料,不需要额外收集,所以能够较容易地掌握和利用。

2、按照财务管理环境影响范围的大小分类

按照财务管理环境影响范围的大小,可将财务管理环境划分为宏观财务管理环境和微观财务管理环境。

宏观财务管理环境是对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部门或行业内的所有的财务管理活动都有影响的环境因素。如国家的政治形势、经济形势、法律法规、社会文化、自然资源状况以及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等。微观财务管理环境则是仅仅对一个特定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有影响的环境因素。如企业的组织形式、管理水平、生产状况、资产构成、员工素质、技术水平、供销状况等。

对特定的企业而言,一方面,它不能改变对一定范围内的所有企业都有影响的宏观财务管理环境,而只能适应其现状及其未来变化;另一方面,它却能够通过生产经营改变公司的内部状况,从而趋利避害,适应和利用对其有利的内部财务管理环境,改变对其不利的环境。

3、按照财务管理环境的相对稳定程度分类

按照财务管理环境的相对稳定程度,可将财务管理环境划分为静态财务管理环境和动态财务管理环境。

静态财务管理环境是对企业财务管理活动产生影响、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的各种环境因素。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企业所处的地理位置、人文环境等都属于静态财务管理环境。动态财务管理环境是对企业财务管理活动产生影响的同时、本身又不断变动的各种环境因素。一个国家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水平、物价状况,资本市场上的资金供求关系,企业的管理水平、经营水平、技术水平、人员水平等。对于通常在短期内变化不大、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相对稳定的静态财务管理环境,企业一旦认清后,一般无需在短期内经常研究。但是,一旦发现其有不稳定的迹象,则需要特别予以关注。相反,对变化速度快且可能无规律可循的动态财务管理环境,企业应着重研究其变动情况,分析其影响,以便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调整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提高财务决策的及时性和正确性。

4、按照财务管理环境的可控与否分类

按照财务管理环境的可控与否,可将财务管理环境划分为可控财务管理环境和不可控财务管理环境。

可控财务管理环境是指既对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产生影响,又受到企业管理当局的控制,可以被其调整或改变的环境因素。企业管理当局可以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对企业的内部财务管理环境作出调整或改变,因此,内部财务管理环境属于可控财务管理环境。不可控财务管理环境是对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产生影响,同时不受企业管理当局控制,不能被其调整或改变的环境因素。不能被企业管理当局操纵或控制的企业外部环境均属于此类。

二、研究财务管理环境的意义

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加强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企业的财务管理环境日益复杂、变化迅速。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必须重视对财务管理环境的研究,充分认识财务管理环境的各项因素,分析和把握其变动趋势,以趋利避害、随机应变,合理地利用环境,发挥其对企业财务管理的积极能动作用,在提高财务管理工作对财务管理环境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和利用能力的同时,更好地实现财务管理目标。具体来说,认真研究、充分认识财务管理环境具有以下重要的意义。

1、充分认识财务管理环境,有助于企业做出正确的财务决策

通过对企业财务管理环境的研究,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可以正确地把握国内外的政治、经济形势,充分了解国家的经济政策、法律法规,金融市场上资金供求关系以及科学、技术、教育的发展状况等等。这些因素都是财务决策的基础,只有了解了这些因素,才能保证企业做出正确的财务决策。

2、充分认识财务管理环境,有助于企业做出及时的财务决策

财务管理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只有持续关注财务管理环境,研究其发展变化,才能掌握其变动情况,才能及时采取对策,在充分利用财务管理环境中的有利条件、获取最大收益的同时,克服财务管理环境中不利因素对企业利益的消极影响,保证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

第9篇

    美国风险投资金融经济的价值

    对新型企业技术创新的贡献风险投资行业的发展和技术创新是有很大关系的。美国风险投资行业发展的经验证明:风险投资跟行业专利之间存在正相关性。美国哈弗大学着名经济学教授,Lemer教授,在他的着名着作《创造的财富》中,特别强调指出,如果没有风险投资者的支持,多余三分之二的企业三年之内就会倒闭了。一般需要风险投资企业进行投资的都是一些新兴的、有着巨大潜力的未来会有所贡献的新型创新性企业。风险投资就作为主要动力推动这些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并为企业的发展作支撑。在现实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随处可见,这也安全证明了风险投资和技术创新之间具有很深的关系。对整个国家宏观经济的贡献我们都知道美国是一个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风险投资对美国整体的宏观经济形势,美国国家风险投资甚至于国家在国际中的竞争力有很大的推动作用。风险投资行业的发展对美国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是做了巨大贡献的。除此之外,风险投资对美国宏观精神的发展也做出了巨大贡献。风险投资行业促进了企业的发展,由此也带动了美国年轻一代人的创业热情,从而带动了美国整体精神现象的提高。对劳动力市场就业及创业热潮的贡献风险投资行业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企业的发展壮大,为企业的生存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使得很多具有生命活力的小企业得以持续发展,从而直接带动了劳动力市场的发展,促进了就业市场的稳定。而且,也从侧面鼓励了很多年轻人投身创业,带动经济的发展。不只创造了很多的工作岗位,而且为经济的发展和很多人的创业创造了机会。因此,风险投资行业的兴起带动了经济的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国家整体的就业质量。

    针对美国风险投资金融经济的成功经验

    以先进的科技为背景风险投资的发展过程中,与科技成果是息息相关的。我们都知道,美国的科技发展是世界领头羊,科学技术是美国经济能够长期以高速度发展的重要源泉。而且,研究表明,美国的科学技术力量和对各行业的开发及投资都是居世界首位的。从美国的研发投资费用占美国GDP的比例来看,美国一直是名列前茅的。发达的科学技术力量和巨大的投资市场后盾使得美国的经济发展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世界上一半以上的发明专利都是在美国产生的,其中不乏信息技术、药品和生物技术的创新发展。国家给予的一系列优惠政策美国的政府一直是对风险投资相当的重视,并且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来为其做强大后盾依靠。争取为国家风险投资行业的稳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1957年的《国内税法》,1982年的《小企业发展法》,1978年的《雇员退休收入保护法》,还有1980年的《小企业投资促进法》。一系列的优惠措施使得美国的风险投资金融行业得到快速平稳的发展,同时推动了美国整体经济形势的良好发展。这与美国政府采取的一些列政策措施是离不开的。一系列有效的增值服务在美国,一个企业刚刚起步时,也就是需要大量资金支持是,不仅会得到风险投资机构提供的风险资本,最重要的是会得到风险投资行业在管理方面的大力支持。尤其是在如何有效的发展和管理企业,合理分配企业资源和对企业所在行业的形式分析方面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无疑是起着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与美国高新产业的有效结合调查显示,美国风险投资行业,整体投资回报率一直是保持在百分之二十以上,这几年甚至是一直已超过百分之四十的速度加速发展。远远比同时期的股票和债券的回报率高出很多。正是因为如此,美国针对风险投资的数量和整体的资本结构和水平不断进行完善。二十世纪后期至今,美国的风险投资资本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在这部分资本中,来源于个人的份额逐年下降,来源于企业和机构的份额是逐年递增的。美国风险投资的对象也集中于具有潜力的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投资和高新技术的结合得到完美阐释。设置好的畅通的退出机制目前,美国对于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做了完善的设置。从创业企业中保证自身利益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下面几个渠道退出:通过创业企业股票首次公开上市发行的方式退出;通过大公司收购兼并或其他风险投资基金收购创业企业的方式退出;通过创业企业创办人、管理者和员工赎回的方式退出;通过创业企业破产清理的方式退出。

    分析美国风险投资金融经济价值的结论及启示

    由于美国政府对风险投资金融行业的重视,以及为保障风险投资金融行业的良好快速发展制定的一系列保障措施,使得美国风险投资行业的投资回报率一直是相当高的,是之外国家的良好借鉴。各国也应根据自己国家的政治经济形势,结合本国风险投资实况,做适当的调整和转变。借鉴美国对技术创新和一系列专利的发明创造,我们应该针对不管是中小企业,还是发展中的大型企业的技术创新形势给予鼓励和足够的分享投资成本,针对各行业的发明和专利的申请要给与足够的重视,加大投资力度。从美国风险投资占国家GDP比重来看,风险投资金融行业的发展,对国家整体经济形势及国家经济实力和国民经济水平是相辅相成的。雄厚的经济实力离开风险投资金融经济的发展是很难维持的。风险投资对工资水平的提高起重要作用。风险投资行业的发展创造了大量的工作岗位,带动了大量的年轻有为青年进行创业,推动国家经济多元化,年轻化的发展。而且,我国正处在经济形势转型的重要时期,加大风险投资行业的发展是重中之重。鉴于以上方面,如何把风险投资的科学理论与中国的特殊国情相结合,以实现我国经济的良好快速发展,是需要进一步探索和研究的理论与实务课题。完善各项政策法规为风险投资的发展提供可靠的制度保障。鼓励和保护风险投资的政策及法律环境是风险投资得以发展壮大的必要条件。拓宽资金来源渠道为风险投资的发展注入充足的风险资本。开办科学的培养,为社会和企业机构输送大量的风险投资专家,以更高效的方式,促进我们风险投资金融行业的发展壮大。人才是关键,因此,不妨在各大高校开办风险投资金融经济的相关课程,并鼓励广大学生进行实践活动。以期促进我国风险投资行业的发展。建立健全退出机制。在我国创业板股票市场还迟迟没有建立柜台交易市场发展又非常缓慢致使风险资本不能适时退出。必须尽早解决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问题:第一建立创业板市场为风险投资的退出打造一个理想的通道;第二加强各类场外交易市场建设完善我国风险投资以并购方式退出的渠道;第三,鼓励国内创业企业赴境外创业板市场上市为风险投资退出寻求更广阔的市场。

    总之,针对美国风险投资金融行业的发展,我们应该持借鉴的态度,对美国近来经济风险投资金融行业的发展以及美国相应的经济政策形势做适当的理解。吸取其精华,结合我国当前经济形势。我国现在是改革开放30多年,经济形势一直不太稳定,而且近来,世界经济政治形势都是不容乐观的,世界金融危机一直在蔓延发展,因此,加大对经济行业风险投资的力度,对我们经济的发展,和国家政治形势的稳定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第10篇

关键词:房地产;财务风险;投资决策;环境风险;内部控制

中图分类号:F29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0-0-01

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房地产行业的前景一直被看好,房地产企业也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房地产企业的经营模式具有较大的特殊性,其高收益的背后也蕴藏着比一般企业更大的风险。近年来,我国房地产业进入空前的高速发展时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行业竞争的日益加剧,加上央行调控政策多管齐下,房地产企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风险。只有正确认识财务风险的形成原因,才能采取有效的防范和控制措施,保障企业正常经营和持续发展,增强核心竞争力。本文将详细分析当前政治经济形势下,我国房地产企业所面临的财务风险成因。

一、决策失误产生的财务风险

决策失误是房地产企业产生投资风险的重要原因。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常常因为企业对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缺乏周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加上决策时所参考的经济信息不真实、不全面,以及决策者的决策能力有限等原因,致使投资决策发生失误,使投资项目不能获得预期的收益,甚至投资无法按期收回。

房地产企业投资决策是对拟投资项目的宏观把控,其准确性和科学性直接影响项目成败和企业的经济效益。决策失误产生的财务风险主要形成于企业项目开发两个阶段:一是可行性研究阶段。项目整体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决定整个项目投资的成与败。如果企业没有做充分的市场调查和技术研究,对企业效益分析不到位,将造成因投资决策规划失误产生的财务风险。二是投资估算阶段。在进行投资决策时,确定了项目的投资规划后,财务部门需要对拟开发项目的投资编制进行估算。如果由于财务部门的投资估算出现较大偏差,而大量资金已经投入,将造成企业在资金周转上出现危机,使项目资金无法正常流转,影响最终投资结果。

二、宏观环境变化产生的财务风险

房地产企业所处的宏观环境主要有经济环境、市场环境、资源环境、政策环境。下面分别对四种环境风险进行详细说明。

1.经济环境风险。从发展周期性角度分析。房地产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受经济发展周期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较大。我国房地产的周期与国民经济的发展周期基本一致,与GDP的波动密切相关。房地产的周期性发展对国民经济的影响深远,反之,经济周期的波动和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对房地产业的兴衰以及房地产企业的经营状况产生重大影响。从产业关联性角度分析。房地产具有很强的产业关联性,它与金融业、批发和零售业、建筑业、化学工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都密切相关。据统计,我国每年钢材产量的25%、水泥产量的70%、木材产量的40%、玻璃产量的70%以及塑料制品的25%,都用于房地产的开发建设中,相关行业的产品价格、质量和更新周期都会对房地产企业造成影响。房地产的产业关联性使得该行业易受宏观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尤其在经济不景气时期,其关联产业遭遇的经济危机会加大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的发生机率。

2.市场环境风险。市场环境风险是房地产商品进入市场之后可能面临的风险,主要由房地产市场整体状况和企业的销售策略来决定风险的大小。我国住房改革制度的建立和推进,个人购房者的个性化需求逐渐突显,这就要求房地产企业对不同客户群体的相关产品进行细分和完善。如果企业投资开发的房地产产品在项目定位、规划设计上缺乏前瞻性,在销售策略方面没有创新点,就可能发生产品滞销的风险。

3.资源环境风险。房地产企业所面临的资源环境风险主要来自土地。因为土地是房地产开发中不可缺少的非可再生资源,国家的土地政策、土地价格、土地市场的供求关系以及土地本身的位置,都会对房地产企业产生很大影响。近年来,土地闲置问题十分严重。由于土地成本是房地产开发成本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占用资金比例很大,不仅会影响企业的资金周期率和预期收益率,而且根据2011年12月21日国土资源部起草的《闲置土地处置办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如企业未能在规定时间内开发所储备土地,将面临征收20%的土地闲置费甚至被无偿收回土地使用权的风险。

4.政策环境风险。政策环境风险主要是指政府机构为保证国民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针对房地产行业采取的宏观调控政策给企业造成的财务风险。这些宏观调控政策往往有很强的针对性,对房地产企业的收益具有很大影响。

三、内部控制不善产生的财务风险

历史学家汤因比曾说过:“一个国家及至一个民族,其衰亡是从内部开始的,外部力量不过是其衰亡前的最后一击。”可见,内部控制管理是决定企业生存状况最重要的因素,任何企业都要正视内部控制管理问题。在当前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下,房地产企业很容易暴露出内部控制方面的薄弱环节。

(一)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不完善。通常情况下,如下原因会造成房地产企业内控制度不够完善:首先,有的企业只是针对企业运作的具体几个层面,零散地制定了一些操作规则,相互之间也没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和可操作性,并未形成一个完整的制度体系。其次,在制定内部控制制度时,没有遵循房地产行业的发展规律和管理要求,没有充分考虑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盲目地构建内控制度,缺乏系统化考虑,使内部控制只停留在制度层面,没有与之配套的具体操作流程,便会失去可操作性和实用性。然后,在制定内控制度时容易产生片面性思维,生搬硬套,没有结合自身的企业规模、业务特征等实际情况来考虑,这样制定出的管理制度必定不切实际,无法产生防范风险的作用。

(二)内部控制监督不到位。内部控制制度的监督执行程度直接决定企业内控风险控制的好坏。有的企业虽然制定了内部控制制度,在实际工作中也实施了内控程序,但缺乏规范有效的监督机制,使内部控制流于一种形式,也促成了财务风险的发生。如果企业的审计部门和财务部门没有分开,有的甚至隶属于财务部门之下,这样将会使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受到各方利益的牵制,难以对财务流程进行有效的约束和控制,影响审计监督职能的正常发挥。

参考文献:

[1]陈妮.浅议房地产项目可行性研究的现实意义[J].价值工程,2011(23).

[2]盛光明,周会.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5,8(4).

[3](英)阿诺德·汤因比.历史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5.

第11篇

一、中学地理德育的主要特点

1.地理德育因素的广泛性。

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学科。它兼有文科和理科的属性;中学地理课是学生学习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所必须的基础课,它具有众多的、广泛的德育因素。《新课程地理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中学地理教学应使学生进一步受到爱国主义、国际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有关的政策教育,还要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资源观、人口观和环境观的教育。

2.地理德育内容的时代性。

中学地理教材提供了国内外大量的现实材料:人地关系,国情国策,祖国建设成就,开放、改革、搞活、资源、能源、粮食、人口与城市问题、环境保护、生产布局和生产力发展,等等。教师还可以把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发展变化的最新情况充实到教学中去。这些内容都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不仅体现地理教学的时代性和现实性,而且也反映地理德育内容的时代性和时代精神。

3.地理德育作用的独特性。

地理教学在培养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方面都有其独特的作用。把具体的、生动的爱国主义内容渗透到教学中去,能使学生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他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情操,对消除一度出现的“社会主义不如资本主义”、什么都是“外国的好”等错误思想,会起积极的作用;结合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新内容,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唯物的、发展变化的、实事求是的思想教育,顺应时代潮流,推动改革,联系实际,引导学生运用学到的地理知识去解决一些生产和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教育学生直接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所有这些作用,是其它学科不能代替的。

4.地理德育活动的形象性。

德育活动是重复地把社会规则传递给学生,使其在思想意识和行为方面适应所处的社会规则。地理德育活动是形象的,例如地理学论证了自然界是由物质组成的,一切物质都是运动的,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这些规律是可知的,等等。分析了地理事象的发生、发展、演变、分布规律以及各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翻约、相互影响的关系,论证和分析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论据具体、真实可信,这样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形象、生动,使受教育者易于接受。

二、中学地理德育教育渗透途径

根据中学地理德育的五个特点。在中学地理德育教育教学的渗透中,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五方面进行。

1.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地理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十分丰富多样,其文字、图象、图表本身就有教育作用。但很多寓意深刻的德育因素、隐蓄在知识的基本观点之中,教师应通过分析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各种德育因素,将其自然地渗透到教学中去。如我在讲地壳的变动这一节时,通过讲述地形是不断变化的事实,对学生进行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辨论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通过内、外力作用的分析,让学生认识到现今的地形是内、外长期对立统一的结果,以此对他们进行对立统一的辨证观点的教育;通过分析地形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有利和不利的影响,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的民族自豪感和立志改造我国自然面貌的责任感,培养学生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的科学态度;通过讲述我国科学工作者对珠穆朗玛峰、南极等进行考察所取得的成就。对学生进行热爱科学,不畏艰难、勇攀科学高峰的教育。这是实施地理德育教育的最基本最有效的途径。

2.及时补充地理德育内容。

及时补充和充实一些必要的地理教学内容,是实施地理德育不可缺少的途径。我国推行对外开放。对内改革、搞活政策。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形势正在向多极化方向发展,客观上要求人们具有此相适应的时代精神和时代观念。这就要求教师以时代观念去丰富、充实我们的思想、政治、道德等教育的内容。根据需要, 教师可以在地理课内适当补充一些文字、图片、图表资料,在课外指导学生阅读有关报刊、书籍或组织学生观看有关电影、录相等。

3.广泛开展地理课外活动。

地理课外活动是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克服封闭式教学、使学生正确认识地理环境以及实施地理德育的有效途径。在课外,结合教材的有关内容,通过现场教学和参观、访问、观察、调查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开阔眼界.了解大自然和社会现实,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增强自我教育,辩别是非,独立思考和工作的能力,培养他们热爱科学、热爱劳动、艰苦奋斗和遵纪守法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通过组织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意志、性格和生活情趣,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4.努力实行科际间的联系。

第12篇

本刊讯 一年前,作为目前国内惟一承办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业务的国有独资保险公司――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下称“中国信保”)在人民大会堂了我国首份《国家风险分析报告(2005)》(以下简称《报告》)。一年后,仍然是在人民大会堂,中国信保一如既往地密切关注、实时跟踪全球190个国家(除中国外)风险水平的变化,如期推出新版《国家风险分析报告(2006)》。

12月11日, 2006版《国家风险分析报告》正式对外亮相。此次的《报告》(2006版)提供了除2005版《报告》中已有的60个国家以外,其余130个国家的风险分析。经过首轮两年的周期,《报告》在国家数量上实现了全面覆盖,除中国外全球190个国家已悉数登场,中国信保对每一国别的政治、经济、金融、社会形势悉心描绘,并给出国家风险参考评级。至此,我国首张国家风险地图全部绘制完毕,首个国家风险分析体系也得以全面建立。

据中国信保总经理唐若昕介绍,中国信保在对“国家风险”评估时,完全基于客观数据和实际状况,针对企业个体单独在一国从事商业活动时,应该考虑的客观风险而分析。2006版《报告》采用统一标准行文,各篇结构相对固定。全篇分为“国家基本信息”、“政治状况”、“经济形势”、“投资状况”、“双边关系”以及“总体风险评估”6个部分。在2006版《报告》编写过程中,中国信保秉承了2005版《报告》的特点与优势,坚持以“中国视角”为出发点,综合考虑国家安全、双边关系、地缘政治和历史渊源等特殊因素,以支持我国外经贸政策,配合出口企业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在更加广阔的范围内,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促进共同发展。此外,记者发现,在中国信保关注的190个国家中,既有与我国建交的国家,也有未建交国家;既有我国开展对外经济贸易活动的重点国家,又有非重点国家,尤其是针对小国家,报告按既定格式无一例外地做出了系统全面的分析,这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国内国别研究分析方面的空白。

入世5年来,中国的变化有目共睹:贸易规模、资本流入和双顺差持续增长,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出口商品国内增值率不断提高……但最深刻的变化也许是中国人面对世贸组织正在从仰视转向平视。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积极“走出去”,并取得了卓越的成绩。但需要看到的是,在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我国面临着日趋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局势和纷繁复杂难以把握的商务环境。中国企业在开拓国际市场时,对国家风险的漠视可能招致无可挽回的损失,而对国家风险的过于畏惧又会让企业在机遇面前坐失良机。国家风险日益成为我国对外贸易和经济合作所必须考虑的主要因素之一,也是我国政府和企业需要即时关注、积极防范的重要课题。

2006版《报告》的推出,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5周年及中国信保的5周岁生日送上了一份贺礼。中国信保公开的《国别风险分析报告》充分考虑到政府、企业和相关金融机构等不同主体的风险关注点,可在多个层面发挥重要的支持及引导作用,对政府出台相关支持政策,银行完善风险管理措施,出口企业制订战略规划、准确把握市场机遇,有效规避国别风险,合理、科学、安全地开拓新兴市场,更好地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均具有积极意义。

“2006版《报告》重点关注一个国家的市场潜力、发展趋势、风险状况,尤其着重于一个国家的国际收支、外债负担、偿付能力、信用等涉及中国贸易投资安全的关键因素。通过国家风险的揭示,这份报告将从专业的眼光帮助企业开拓思路,放宽眼界,全面认识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金融、社会形势,帮助企业识别和防范国家风险,商业机会和市场风险,减少在参与国际竞争过程中的盲目性,主动选择资金的最优流向,更好地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从而实现经济活动效益的最大化。”业内专家学者对此给予了充分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