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郊游音乐教学反思

郊游音乐教学反思

时间:2023-10-11 10:13:04

郊游音乐教学反思

第1篇

但在有些音乐课上,也会发现授课教师诸如概念错误、美感缺乏、音乐形象理解偏差等不尽如人意的现象。那么,如何才能真正实现音乐教学的“回归”呢?

一、立足教材,善于挖掘教材内涵

立足教材意味着教师对教材应“了如指掌”。纵观现今的中小学音乐课本内容,很多音乐作品的内涵常常通过乐句的延伸、变化、发展以及层次的递进手法等来表现人的思想感情,从而形成一种艺术的意境。因此,在走进音乐课堂之前,我们必须对所要讲授的歌曲或乐曲是充分理解的,针对其中的教学难点和课堂上学生有可能出现的疑问做好思想准备并找到解决的方法。

笔者第一次执教《郊游》时,就犯了很多教师上公开课前的通病,急着上网查找资料,可以说对《郊游》的定位完全来自于资料,根本没有静下心来好好研读课本与教参,更没有考虑低年级学生在欣赏音乐作品时,总是以直接感知的方式倾听音乐。因此,教学效果不甚理想。这也从反面验证了深入研读教材的重要性。

二、把握时机,注重学生情感与认知的和谐发展

音乐教学毋庸置疑是情感教学,音乐教学也必须包含音乐认知教学。但是,在实施音乐课程标准的过程中,我一直感到困惑的是:如何正确引导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以及如何正确处理音乐审美情感与传授音乐知识技能的关系。在第二次执教《郊游》时,为了吸引学生对这首歌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充分聆听、感受乐曲的情绪,我尝试着从速度、力度、和声、节奏到旋律方面不断给音乐加“调料”,结果学生反响强烈。这让人体味到:情感教学和音乐认知教学可以共同发展,相互促进,关键在于你选择什么样的时机和采取什么样的手段进行教学。

三、抓住作品音乐特征,成为音乐的“知音”

音乐教学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但在以往的设计中,我们最关注的问题往往是怎样上课有新意,怎样参与能调动气氛,而很少反复去聆听音乐,考虑课堂的教学目标怎么制定。

音乐课中,应充分抓住音乐作品的主要特征,把握好作品的音乐形象和音乐风格。让学生用心去触摸音乐、用情去体验音乐,才能实现用音乐之情感染人、塑造人的目的。上学期我曾看过一节《苗岭的早晨》视频音乐欣赏课,上课的教师从了解苗族的“飞歌”和“芦笙舞”的风格特点入手,通过一系列的听、看、动、比较等参与活动,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发现作者是如何运用音乐要素来表现场景和内涵的,从而让学生深刻地感悟到艺术作品的表现力,更让学生明白艺术来源于生活,再以艺术的形式表现生活的道理。平时只有多聆听古今中外优秀的音乐作品,多注意自身的积淀,正确、到位地理解音乐,才能成为音乐的“知音”。

第2篇

关键词:音乐课堂;导入环节;有效体验;音乐要素

古人写文章讲究“起要美丽,中要浩荡,结要响亮”,称为“凤头、驼峰、豹尾”。我想,音乐课堂教学亦如此。结构完美、布局合理的课堂教学,可以增强其艺术魅力。一节好课的精彩导入环节便称为“凤头”,它如高手对弈的第一招,为全面胜利铺垫基础,有一石激起千层浪之妙。

课改至今,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可以找出许多丰富多彩的导课实例,其中最常见为故事导入、谈话导入、聆听导入、多媒体导入、表演导入、对比导入等,这些精彩的导入成就了精彩的课堂。但是也不可否认有些导入的偏颇使课堂教学越走越远。笔者以为导入的设计不能只考虑形式,更应该对导入自身的有效性作深入的思考。

一、注重音乐的体验,切忌游离在音乐之外

音乐具有非语义性和抽象性,这使得音乐学习无法仅依靠讲授进行,必须通过亲身实践才能体验。音乐课堂教学导入应以音乐为本,重视音乐要素,紧扣音乐意境,使导课和新课的学习一脉相承,一气呵成。如湘版小学三年级音乐教材中《山谷回声真好听》课中,认识“f”“p”两个力度记号,并且了解力度记号在表现歌曲情感上的作用是这节课的目标之一。导入课例如下:

1.聆听、模仿

师生问好:

第一遍:采用常态的师生问好方式。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第二遍:教师用弱力度,加上体态语的辅助再次问好。

师:为什么这样打招呼呢?

生:好像我们隔得很远。

2.体验、探究

师:现在,假定我们来到了云雾缭绕的山顶上,也用这样的方法和大山打招呼吧!

师范唱:12 34 | 5 ―|

大山你 好

师:我们的心情很激动,声音很……

生:很强、很大。

师:我们就用这样的记号“f”来表示“强”的力度,激动的心情。(教师再次示范并用体态语引导学生感受连贯的声音,学生模唱。)

师:听,山谷中传来我们的……(回声)音量很……(小、轻)那我们就用“p”来表示弱的力度。 (学生再次模仿,也可用自己的方式和大山打招呼。)

本课例通过对比、模仿、体验的方法,在形象的教学情境中,认识了两个力度记号,感受力度的音乐表现作用,并尝试了良好的歌唱状态。接下来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山谷回声真好听》的歌曲学习当中。所以音乐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参与音乐实践体验的过程,学生只有在实践中获得对音乐的直接体验,才能掌握音乐知识和技能。

二、抓住教材的特点,切忌偏离作品主题

音乐课堂的导入可以精彩纷呈、方法颇多,但每个音乐作品都有自身的特点与风格。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导入设计时要先反复聆听音乐作品,学会敏感地捕捉音乐音响的运动变化,理解音乐语言要素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找出作品中最能打动心灵之处,才能在课堂中带领学生感知音乐的巨大魅力,点燃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

例如,教学《哈里》这首歌曲,《哈里》是一首特立尼达民歌,具有舞曲风格,歌曲结构方整,是由四个乐句组成的一段体结构,每个乐句末都以衬词“哈里”结尾,四个“哈里”节奏相同,但旋律不一,使歌曲别具一格,饶有兴趣。根据教材特点,老师精心设计了导课环节:在歌曲伴奏音乐中律动进教室,谈话创设情境导入声势活动。在声势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用拍腿、拍手等方式体验歌曲的基本节拍,再由此过渡到踏步走,并由单独拍手发展为两人对拍。活动中注重在衬词处以重复变化的动作唤起学生的无意注意。这种简单易行、不断变化且极富规律性的游戏活动,在课一开始就促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地参与活动。看似简单的几个动作,将学生对乐曲结构、节拍、节奏、情绪以及音乐微差变化的感受和理解予以体现。活动中反复播放的音乐对学生演唱歌曲、记忆旋律更是起到积极的作用,为下一学唱环节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三、找准教学切入点,切忌导入繁芜丛杂

课堂导入的教学是为了让学生将兴趣与思维集中到教学内容上来,但有的教师的导入却是兜圈子、猜谜语,设置了让学生困扰的问题,使教学不能及时进入学习主题。所以我们要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找准教学的切入点,把音乐中的“技”与学生学习中的“趣”紧密结合,切中要害,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在教学歌曲《敲起我的小木鼓》时,教师紧紧抓住佤族音乐中常用的三个音:2 、1 、5作为教学切入点,导课时设计了音乐游戏“有趣的声音”。

课例:

师:请你跟我这样唱。

师:2 ― | 生:2 ― |

1 ― | 1 ― |

5 ― | 5 ― |

师:加上回声 2 ― |2 2121 | 。

师:让美妙的声音传得更远些 。

2 ― |2 2121 |5 ― |5 ―|。

学生随着教师指挥唱出大山回声效果,并找出这个乐句中共有几个音。教师小结过渡:这是我国佤族音乐中常用的三个音,最能体现佤族音乐的风格,这节课我们将跟随这些小音符去佤族做客。

这样的教学借助多媒体设计了有趣的音乐游戏,活动由易到难,使学生在愉快的体验中感受到这三个音高、时值等的不同变化,能用自然和谐的声音演唱,解决了教学中的难点,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

四、联系学生生活经验,切忌脱离实际学情

在设计导入的形式与内容时,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立足于学生的心理特征来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来拨动学生理解与求知的心弦。

第3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回归生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8(c)-0064-01

在教育领域提出回归生活教育其有意在于:打破传统的教育观和教学方法,把课堂教学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传授的知识与学生个体的生活实际相关联,祛除教育中的异化,恢复教育本真的过程,并提出教育就是学生当下的、正在进行着的、真实理性的生活世界。下面将举出三个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案例来说明如何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回归生活。

1 “要不要郊游”教学片段

1.1 引出话题

师:“请告诉我这个新朋友,同学们平时最喜欢参加什么活动?”生:“游戏。”生:……生:“春游、秋游。”师:“春游、秋游合称为郊游。喜欢这项活动的请举手!”(几乎全部举手)师:“既然同学们对郊游这么感兴趣,我们就来欣赏一组关于郊游的镜头吧!”(录像上是秀丽的风光,有学生观赏美景以及参加各种有兴趣活动的场面。伴随着优美的音乐和教师的旁白)师:“很多同学都参加过郊游活动,在郊游当中肯定有许多有趣的事令你难忘。谁来给大伙说说?”(生争先恐后举手发言)……师:“关于郊游,不见得都是好消息。现在,我们来看一条新闻。”(屏幕出现近年来在郊游中发生事故的有关数据)师:“同学们,大家觉得我们还要不要郊游呢?坚持要去郊游的请举手!”

1.2 唇枪舌剑,辩论交锋

(把学生按照“要去”和“不去”分为正方和反方两大组)师:好!现在先请各组进行准备,研究一下“对方可能会说什么,你方将如何进行反驳”,要有理有据,把你方的理由说清楚,同时注意说话的分寸。(生分组商议,师巡视)师:现在辩论开始。每位辩手都可随时站进来发表意见。正方生1:我觉得小学生要去郊游―― 师:(示意暂停)打扰一下,你现在是正方辩手。你的意见代表你这一方,应说:“我方的观点是―― ”能再说一次吗?正方生1:我方的观点是“要去郊游”,因为我方觉得郊游可以让我们学到许多知识,扩大我们的视野。反方生1:我方不同意对方的观点。美丽的校园是我们学习知识的摇篮,书本中的知识学也学不完,何必冒险到外面去学呢?师:所以我方认为―― 反方生1:我方认为不去郊游是对的。正方生2:对方辩友,你们的思想太封闭了,成天关在家里、学校里、抱着书本,不成书呆子才怪呢。反方生2:但是对方辩友想过没有,在郊游中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危险。你没有看刚才的新闻吗?山洪暴发,连命都没了,再多的知识又有什么用。正方生3:只要遵守纪律,做好安全工作就好了,何况郊游好处多着呢,它可以锻炼我们的身体,提高我们的自理能力。为什么不去呢?

经过正方生和反方生激烈的言辞辩论,教师在一旁适时参与,使得这场辩论有声有色,生动有趣,同学们在这辩论当中学到了“去郊游”与“不去郊游”带给同学们的不同观点的利弊。在此案例教学中,老师选择了同学们最喜爱的户外活动―― 郊游作为让课堂教学回归生活的典型例子,这是现实生活的再现,真境里充满着真情,真情引发了学生的真言,同学们在这当中自然而然地畅所欲言。此时,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充分调动起来,因为大家都有出去郊游的经历及感受,由此引发的感触是不同的。因此这堂课让学生学会了表达与倾听,学习了交流与沟通的技巧。总之走进课堂的小学生不是一张白纸,他们有着自己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的感性认识。所以我们所选知识如果建立在学生原有生活经验基础之上,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样传授的知识学生学得才更加牢固。

2 案例3《羚羊木雕》教学片段

师:这篇课文用“我”的心理活动来结尾,你们怎样理解?(同桌交流,然后汇报)生1:这种行为不是出自“我”的本意,“我”心里很委屈。生2:父母逼着“我”向好朋友要回羚羊木雕,“我”觉得太没面子了。生3:我觉得用心理活动来当结尾,体现了“我”当时心理非常复杂,比用议论结尾效果更好,能深刻写出“我”当时愤怒,痛苦与无奈的复杂心情。生4:这种心理写出了对父母很气愤,“我”又很委屈,父母只知道东西贵,而不顾及孩子的友情,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生5:我认为这个结尾写出了文中“我”虽然得到了万芳的谅解,但在父母的威逼下的反悔行为使“我”的心灵受到了极大地伤害,“我”感到“我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我”无颜面对自己的好朋友。(同学们响起了一片掌声)师:说得太好了,同学们的掌声是对你发言的最好肯定。如果遇到类似“我”那样的伤心事,你们会怎么处理?说出来让大家听听。生1:我一定要和父母坐在一起谈谈,想办法让父母理解我。生2:我可以用书信的形式把自己的想法告诉父母。生3:我可以把看过的文章推荐给父母,让他们理解孩子,更不要伤害孩子。生4:跟父母说金钱是买不来友情的,让父母更多地了解孩子的想法。生5:我觉得同学之情重要,父母之情也重要,都不能伤害,我要跟父母说:我们要尊重父母,父母也要尊重我们。

这是一个典型的面向学生生活的教学片段,在当中教师以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为什么要用‘我’的心理活动来结尾”后,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课文知识的表层理解,而是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当遇到类似情况时你们会怎么处理”。这样,老师很自然地就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既激发了学生思考讨论的积极性,又启发了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如何处理类似事件,如主动与父母面谈、书信交流、推荐文章,让父母了解自己的想法等等;培养了学生通过与人交流沟通处理矛盾、争议的意识,为未来圆满的生活奠定一定基础。知识不是关键,关键的是学生用所学的知识为自己的生活服务。因此,教师在处理教学内容时,不能只关注对课本知识的梳理,还应该有启发意识,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关注儿童未来的生活,教给他们在以后的生活中会用到的知识,培养儿童的学习、生活、做事的能力和树立健康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观念,提高他们未来生活的质量和生命的质量。

综上所述,通过以上三个语文教学片段案例,体现出生动有趣的语文课是应该回归生活的理念,同学们从中学到了很多知识,我也从这种回归生活的教学理念中领悟出教好一堂语文课是多么重要,教师需要改变以往陈旧的教学模式,运用多种可行的教学方法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让同学们的脑筋跟着老师的思路转起来,让语文课堂教学回归生活。所以,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刻不容缓的,我们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应做好迎接教育改革的准备,迎接教学改革的新挑战。

第4篇

诵读是一种审美欣赏性的阅读。新课标对第三学段诵读的要求是: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它关注了诗歌的音律节奏,把感受诗歌的情感,并通过诵读传达出来作为重点。基于以上认识,笔者以古诗《游子吟》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对第三学段诗歌诵读有效性的认识。

一、创设情境,营造“美”的氛围

师:最近,我听了一首歌叫《儿行千里母担忧》,很受感动,想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仔细听听,感受一下歌曲中的母亲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生1:慈祥的母亲。

生2:关爱孩子的母亲。

师:是呀,母爱是伟大的。因此,古往今来,人们对母爱的赞颂从未停止过。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古诗《游子吟》也是如此。

根据古诗的特点,创设情境是古诗课堂教学行之有效的方法。古诗的特点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美”。因此,只有创设出美的课堂情境,才能相得益彰,收到好的效果。本课一开始就播放歌曲《儿行千里母担忧》,把学生带到母子离别的情境中,找到了古诗教学的切入点。

二、有效诵读,体味古诗的“美”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说明学习古诗的有效方法是读。诵读能体会古诗的句式整齐、节奏明快、音韵优美的特点;还可以品味出古诗诗中有画、寓情于景、思想深刻的特点。可见,古诗教学以诵读为主的做法,遵循了学生的认知心理发展规律。如何有效诵读呢?

第一,明确读的目标。

师:诗人孟郊吟诵什么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读古诗,把古诗读通顺,注意把握诗歌的节奏。

指名学生读。教师相机点评:

①你的字音读得真准,如果你把节奏放慢就更好了。

②你读得字正腔圆,节奏也把握得很好。

③你不但读得有板有眼,还融入了自己的感受。

第二,丰富读的形式。

师:老师也很想把这首动情的诗歌读给大家听听。(教师范读)

师:想像老师这样美美地读一读吗?(教师领读)

师:我们一起合作读一读吧。(师生对读)

师:大家一起读一读,边读边根据你的初步理解,想象画面。(全班齐读)

本片段通过教师范读,把握情感基调;师生分层对读,读准节奏;全班想画面齐读,整体感知。这样既丰富了读的形式,又达到把握音韵节奏和情感基调的目的。

第三,理清读的层次。

从读的层次来看,可以分为初读、品读、诵读。初读要求读正确,即读准字音,不读破词语;品读要创设情境,抓住重点词句,读出画面感;诵读要读出诗情,熟读成诵。在品读《游子吟》中,我通过反复的创设情境引读,达到诵读的目的。

师:是啊,儿子走多远,母亲的视线便走多远。沐浴着母爱的阳光,让我们一同道出游子的心声——

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师:用心感受温情,用爱传递感激,让我们倾听心中的爱,高声诵读——

以上教学虽然整个过程都是“读”,但是讲究读的有效性,做到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积累,读中表达。

三、自主创造,再现古诗的“美”

阅读教学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古诗教学也一样,要想让学生理解古诗,最好的方法莫过于让学生对古诗进行再创造。如,给古诗配上合适的音乐和画面。一首古诗就是一幅画、一段乐曲。学生能找到相应的乐曲和画面就说明他已经充分理解了诗的“情”和“境”。如,在把握诗歌的情感后,播放不同的乐曲,让学生选择一首为本诗配乐。《游子吟》是一首表现母子情深的诗歌,学生对诗进行了再创作,就会对诗有更深的理解和感悟,入情入境也就水到渠成了。还可要求学生创作插图,诠释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含义。这些创作活动,帮助学生理解了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四、丰富积累,鉴赏古诗的“美”

古诗固然美,但是如果离开了人们的欣赏,它的美便无从谈起。第三学段必须培养学生的初步欣赏能力。在《游子吟》一课中,我设计了一个“透过景物悟情”的环节,就是借助插图中小草无法报答阳光的情景来感受诗人那种无法报答母亲的愧疚情怀,效果很好。提高学生古诗鉴赏能力要从两个方面下工夫。

一是丰富古文化的积累。如,在课后拓展孟郊的其他诗歌,如《游子》《别老母》,使《游子吟》的诗画得到延伸,诗意得到了拓展,并引导学生阅读相关母爱诗篇,诗情得到升华。

第5篇

1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

今天随着信息技术发展的迅速加快,多媒体在小学教育教学中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更有利于改善课堂教学氛围,增加学生对音乐的喜爱,师生之间也能更多的互动交流。例如:《洋娃娃和小熊跳舞》可运用多媒体展示音乐动画场景,教师和孩子在音乐声中一起扮洋娃娃或小熊进行互动。这对于学生而言能够增加他们的学习兴趣,通过多媒体自身的教学优势彰显音乐课程本身的魅力。

2有效应用多媒体设备

小学生正处于知识学习的关键时期,兴趣是吸引学生参与音乐课堂的内在动力,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合理应用多媒体设备,使其能够更有效的辅助教学活动,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并不是所有的音乐课堂都适用于多媒体,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内容合理运用,这样才能促使多媒体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促使课堂教学更有效,而多媒体教学在某种层面上只是发挥辅导功效,音乐教师仍然在教学过程中发挥非常关键性的作用。例如:教师在进行发声训练过程中,对小学生唱姿有着严的要求,这样才能进行正确的发音,口形需要正确,在这种要求前提下,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进行反复练习,从而让学生能够学习到正确发声技巧。另外,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让学生了解不同的发音,通过图文并茂的生动有效的形式让学生加强训练,根据教学内容筛选相应的课件,这样才能够促进音乐教学可以取得显著的成效。

3运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吸引学生兴趣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这时就需要教师做好教学引导工作,从而完善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效果。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常都会表现非常厌恶的情绪,对音乐课堂学习逐渐失去兴趣,课堂参与度不断递减。针对上述教学现状,教师需要借助多媒体设备组织全新的音乐教学,为了优化学生参与音乐教学的兴趣,通常情况下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改善课堂教学现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感受到音乐课程的魅力,例如:在《小小的船》的教学中,教师需要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感知到音乐教学内容,同时在教学课程之前需要准备相应的课件,内容主要是音乐课程的内容,为学生提供视频动画,让学生感知到音乐所要表达的含义,这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自然就能够增加他们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能够活跃课堂氛围,使师生之间的互动不断强化。因而,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创设教学情境是非常必要的,能够促进教学有效率的提升,改善教学效果,优化学生对音乐课堂参与的兴趣。

4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

小学生由于认知能力的限制,在对其进行多媒体教学过程中需要根据他们的情感特点进行教学,在课件的设置上要以小学生的接受程度为基准,为其提供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音乐本身就会让人感觉到放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抓住这一特色,从而增强学生的音乐学习能力,最大限度地挖掘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与学生进行良性的沟通,了解他们内心的想法,并从中知道他们对音乐的认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果学生对课件内容有不理解的地方,教师需要予以解释,然后再继续播放,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多媒体课件对教学的辅助作用。例如:教师在进行《郊游》的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借助《阿里山的姑娘》作为知识导入部分,引导学生了解这部分歌曲来自宝岛台湾,然后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相应的风土人情、名声古迹等等,再通过播放歌曲引导学生跟着哼唱,当学生对音乐知识内容完全掌握之后,教师还可以组织他们进行音乐剧的表演。例如;{郊游}可在音乐中进行情景表演,主要是通过分组的形式展开,并从中对学生进行引导。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

5多媒体渗透多元化音乐

音乐知识内容相对来说是比较广泛的,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需要体现出这一点,对于小学生而言,其正处于学习的关键时期,因而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打破教学限制,运用全新的教学理念,注重音乐多元化,这样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比如用多媒体选取民族音乐,或是筛选西方国家音乐让学生欣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适当的筛选,给予适当的音乐拓展,让学生感知到音乐学习的魅力。总体来说,小学音乐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反馈可知,教学效果非常显著,从而改善当前教学现状,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辅助音乐课程教学工作,完善教学效率。

作者:周小燕 单位:永川区汇龙小学

第6篇

关键词:设疑激趣;点面结合;妙用变式;悟情审美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6-071-02

前段时间参加了江津区石门教管中心组织的“卓越课堂”研讨会,石门小学区级骨干教师古咸华所上的西师版二年级语文《游子吟》一课,教师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教学新秩序,在课堂上狠抓字词教学和朗读教学,体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注重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行有感情的朗诵、背诵训练,教学中渗透了“母爱子孝”的人文思想,使得学生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课堂容量大,各环节、各板块过渡自然、分配合理、重点突出,实现了高效课堂。尤其是精彩纷呈的细节,突显了教师精心的设计和高超的教学艺术,让课堂更显卓越。

一、课前交流,设疑激趣

上课老师是借班上课,课前交流只有短短几分钟。老师从一幅“老妇缝衣图”让孩子们交流看到了什么?这个老妇是谁?老师适时用举手的动作示意发言的孩子要举手,用谈话法引入“母亲爱孩子,孩子爱母亲”的话题,顺势放起了“世上只有妈妈好”的背景音乐,渲染了环境气氛,引导孩子们在“爱”的氛围中静息。通过课前简短对话,使师生相互熟悉了语气、语调、动作、神态,有了初步的情感交流,为师生情感无缝衔接起了铺垫。

二、活用游戏,巧用故事

上课伊始,首先进行的是课题教学。教师从慈母缝衣图,提炼出板书“慈母”[唐]“孟郊”,老师写出课题“游子吟”。并且要求全班同学一起动手书空。看到全班同学口中念着笔画,齐刷刷挥起小手随着老师的书写书空笔画,觉得一个小小的课题教学环节,也被老师调动起了全班同学参与的热情,课堂上没有了瞎起哄的“南郭先生”,课堂效率自然得到了提升。

随后老师通过游戏环节“鱼儿吐泡泡”对“游”字进行拼音和识记的教学,从同音的“由”“油”到“游”比较,到“游”字的朋友“春游”“游泳”“游子”,在师生互动中,学生们知道了“游子”是远离家乡的人。在如何记住“游”字笔画时,老师用拆分的方法编了一个故事:方方的水池里,大人带着孩子游泳。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这既有趣又形象的说法,让他们很容易地记住了写法。这种巧妙折分汉字的教学方法,成为本节课识字教学的一个亮点。

三、点面结合,张驰有度

老师在田字格中一笔一画写出生字“游”, 老师的字非常端正、漂亮,但老师却故意叫学生们评价写得如何,得到学生们一致赞赏DD“漂亮”,老师也一脸幸福陶醉地向孩子们连声说“谢谢”“谢谢”。激起了学生们的羡慕和向往,老师适时要求同学们描红课本上的生字“游”,再在空田字格中写出“游”字。在巡查写字练习时,老师适时提醒姿势不对的同学要做到“一寸一尺一拳头”,老师的提醒看似随意,实则有心。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对于低年级学生的养成教育,教师特别要随时培养孩子正确的说话、读书、写字的习惯。

看到孩子们写完后,老师要求同桌同学互相交换检查、评价,让写得好的孩子站起来接受大家的赞赏。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老师很多时候不可能检查完所有学生的课堂练习,在教师的引导下,发动学生参与检查督促,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消除了学生不参与课堂活动的现象。

对于其他生字的教学,老师则让学生“圈小红帽字宝宝”,学生自己借助拼音反复拼读。由学生来提醒每个字平翘舌、前后鼻韵,学生小老师反复教读,老师适时在某个点上强调教读,如“迟ch픓寸cùn”。学生们很踊跃地抢着来担任小老师,与大家分享自己的体会,激发了学生的成功体验,更多的孩子勇于表现自己。这种做法既减轻了老师的负担,也激发了学生热情,充分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课堂状态。

四、拓展迁移,妙用变式

学生基本熟悉拼读后,老师呈现出去掉了拼音的生字,让孩子们继续认读。这是充分遵循记忆规律,让学生的识记能力发生迁移;老师继续增加难度,让学生从读生字到“扩词”,如“迟”“迟到”;

老师继续使用变式,师生们玩起了“识字魔方”。老师将本课的生字打印张贴到魔方的六个面上,每4人小组一个魔方,让1个同学抛动魔方,其他学生随机识字。经过3种变式的巩固后,老师继续用生字卡片强化,学生情绪高涨,人人抢答,最后是全班几乎都站起来抢答生字。这几种科技含量并不高的教学手段,却达到了字词教学扎实高效的效果,老师由衷地称赞“同学们真了不起!”

五、情景交融中诵读,反复诵读中悟情审美

教师在词语教学后,又把“临别”“慈母”“恐怕”“吟诗”等词语还到课文中,从而引导学生诵读诗词和理解诗意。学生自由朗读、集体诵读后,老师像指挥家一样优雅地挥动手臂,用手势的快慢强弱引导孩子们与老师一起抑扬顿挫地“吟诵”课文。显示了老师娴熟的教学技巧,这一细节也让人特别深刻。

在深情的“游子吟”音乐中,老师饱含深情地叙述起母亲深夜缝衣、清晨临别送儿的情景,情到深处老师泪花闪现,一声“郊儿”催人泪下,让人不由肃穆,感染了学生和听课同行。在老师引导下,学生们情不自禁地深情朗诵“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老师引导学生们叙说生活中母亲的“爱” ――送饭、盖被、买衣、送伞……通过幻灯片展现母亲在生活中对孩子的关爱场景。虽然二年级的学生生活积累较少,但孩子们所说到的都是母子情深的生活实际。对每一个场景老师都引导孩子们一遍遍自发地喊出“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体会“母亲爱孩子,孩子爱母亲”的情感,表达子女对母亲的感恩之心。对这个重点诗句的诵读,在课堂教学中就出现了7次。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虽然是二年级的孩子,但他们在短短40分钟的课堂上,却一遍遍诵读和呼喊“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让人不由感受到,这些小小的孩童多么具有“灵性”啊!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受到了诗人的情怀和诗词表达的意境。充分体现了教师对重点的把握,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根本。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有活力的。”恰到好处的拓展延伸能使学生由“乐学”到“活学”再到达“会学”的境界,使我们的课堂教学闪现出智慧的火花和生命的活力。本节课诗意在流淌,是诗意的课堂,是生命的课堂。在这节课上,我们看到的是爱的流淌,学生生命的灵性。老师动之以情,学生深深被打动,课堂真正的活起来,学生想到的是自己的母亲,成了感受母爱,感受亲情,感受生命的社会大课堂。

一个个细节,一个个亮点,像一颗颗耀眼的珍珠,点缀了优质的课堂,成就了课堂的卓越!

参考文献:

第7篇

我就读的小学叫浙江温州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六年制。那时正是从清末残余的私塾教学向欧美的十二年制小学、中学过渡,我的大哥哥便是在私塾里学习,以后转入师范学校毕业。我正是这个新潮学制下的首批儿童。后来长大了才知道,我就读的那六年,正值爱国民主运动──的高潮,美国的教育家杜威应邀来华作考察讲演,宣传他的教育理论“儿童中心”(或儿童本位)。这同中国传统的儒家教育显然格格不入,却与“五四”运动主张的打倒孔家店、反对文言文一脉相通,所以受到欢迎。

我记得一年级入学的第一天,打开课本,先生(那时不称老师)教的第一课是“开学了,开学了,哥哥、弟弟、姐姐、妹妹们,大家一起去上学……”,课文的下面画着一些崩崩跳跳的小男孩和小女孩,身上背着小书包。这同大哥在私塾里念的第一课:“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成了鲜明对照。

整个六年期间,教的都是白话文,没有一点文言文。半文半白的阅读能力是课外看《三国演义》等小说获得的,文言文是到初中和高中才补读的。其中印象最深至今未能忘怀的是高年级的课本《爱的教育》,这是夏丐尊从日文重译的意大利文学教育名著,里面好些篇的内容如“侠义的卡隆”、“最后的一课”等都深深打动了儿童的心灵,成为做人的楷模。

识字教育是推行语言学家北大教授赵元任创制的国语拼音字母,课堂上有赵元任录音的唱片,配合留声机放送,进行教学,是标准的国语发音。字典上的字都按拼音字母注音,小学生很容易学会认识和使用新字,这套国语拼音字母现在台湾还在使用。

三四年级的算术课推行一种速算练习,印象也很深刻,上课时,先生发给每个人一张纸板,上面印好练习的题目,答案下面是一个空白框,下面填一张白纸,学生只需把答案写在框下的白纸上就好了。譬如一道14+16+17+13+12+18+19+11连续相加的算题,不必一项一项地加,只需先把个位数的4 和6,7 和3…等都加成10,共得40,再把十位数相加得80,很快就得到40+80=120。乘法的一九得九,二九十八……九九八十一等口诀,当然要会背而且背得烂熟的。高年级学习珠算,有四则的口诀,会背口诀就知道怎样拨珠子。这种训练儿童心算和笔算结合的速算能力,很起作用。

练习写字在一二年级时,用方格的黄纸,上面印好的红字,拿毛笔描盖红色,养成笔划先后顺序的习惯,三四年级以后开始临摹字帖,各人选择自己喜欢的字体,爱好笔划饱满的,临学颜真卿,喜欢笔划瘦劲的,临学柳公权。我是学颜真卿。

对我印象很深的是劳作课,课堂里有各种手工劳动的工具。每年春季要做风筝,小朋友们都要学会自己做风筝,不是买现成的风筝。人人先动手把竹篾劈成细条,然后用绵纸扎风筝的骨架,最后糊上绵纸。风筝上天要保持平衡,这是最难的关键,要反复试飞,不断纠正,最后上了天,真有说不出的高兴。小学生们做的都是鲤鱼风筝,取“鲤鱼跳龙门”的吉祥之兆。还有在春季学习养蚕,从蚕卵孵化开始,慢慢地给蚕儿喂桑叶,观察蚕儿一次又一次的蜕皮、长大,上簇,吐丝成茧,最后蚕蛾破茧而出。对蚕的一生从卵、幼虫、蛹到成虫有个全过程的了解,获得了昆虫变态的基本知识,印象难忘。

学习美国式教育最生动的一项,是童子军,小学高年级和初中的男女生都要参加童子军(女生外加学习救护)。童子军有童子军的制服、军帽、领巾、小刀、绳索和木棍。其中的绳索最有趣,很实用,人人都要学会各种结绳的技术,如活结、死结、瓶口结、拴马结等。童子军的目的在培养独立生活能力,每年的秋季要举行露天宿营活动,童子军们行军去郊外山上驻扎营地,自己动手搭帐篷,随军带去铁锅、盘碗、刀砧等炊事用具。大家分头去采柴草、打水、洗米煮饭。夜里熄灯后,大家轮流在帐外站岗放哨,同时举行扮“敌人”去别的营偷袭,相互捉“敌人”。平时遇有集体活动如开运动会、市民大会等,都要派童子军持军棍维持秩序,大人们都听童子军的指挥,神气得很。

再就是一年一度的春季远足郊游,温州市郊是水域,出城可以坐汽船去风景区,从学校到船码头的来回路上,要队伍整齐,前面有小小乐队开路,音乐先生在旁边指引,一边走,一边唱郊游的歌,我还记得歌词是:“野外日光明,郊原天气新,趁这好时光,郊外去旅行。岸边的草儿青青……,树上的鸟儿也叫个不停,它们都表示欢迎……”边走边唱。乐队是中西合璧,有铜鼓、洋号,也有笛子、口琴。记得有一年我报名参加乐队,领到一支笛子,临时抱佛脚,苦练几天,混在乐队里充当南郭先生。

旧式的私塾里,孩子们背不出课文,教书先生要拿戒尺打手心,是很痛的。新制的小学里取消了打手心,对于不听话的顽皮儿童,改用立站的办法。放学的时候,大家都排队出校门回家了,受处罚的小朋友,先生让他站立在墙壁或黑板前,面孔紧对墙壁或黑板。直到先生认为够了,再让他一个人回家。我在一次露营的活动中,夜间和几个小朋友在被窝里玩手电筒互相嬉笑,妨碍他人睡眠,回校后,被罚站黑板一次,是唯一的一次。在我的记忆里没有先生打学生的手心或对学生进行体罚的事。

我们的王校长是位多才多艺、招儿童们人喜爱的好校长。如他训练大家对于紧急事故如火灾发生时,如何保持秩序、冷静应付的能力。他先是宣布听到紧急警报时,每个教室的学生向那个方向疏散的路线,并张贴了一张疏散图,让大家牢记。过了一段时间,有一天,正在上课的中间,忽然火灾的警报铃声大响,大家以为真的起火了,都纷纷按已知的路线分路疏散,我是向操场的方向跑步,中间要经过一条小路,那天跑进小路时,看到路中间有块石头,我们都一跳而过,有个小朋友不小心拌倒在地,起来再跑。演习结束后全体集会,王校长当场点名,叫一位某某同学站出来,向大家介绍说,往操场方向疏散的小路上有块石头,是他有意放上去的,他一直躲在路边守看,多数小朋友们都是一跳而过,一位小朋友被拌了一跤,只有某某同学看到这块石头,停下来把石头移到路边,然后再跑,这位同学在紧急的时候不忘关心集体的安全,大家应该向他学习!大家都热烈鼓掌,这种教育方式令人深刻难忘。

文娱生活方面,每个星期六下午停课,是全校的文娱活动时间,称周会。会上的表演节目由各年级事先准备分担。记得我在周会上曾表演过国王的角色,鼻孔里插个八字胡子,坐在堂中央,很神气。同班的一位同学叫余之任,会打拳,使双钩,经常有他的武术表演。最热闹的是每学期的开学大会,和期末的毕业生毕业大会,这两次大会都邀请家长们参加,表演的内容也丰富许多。有一位高我一班的同学许铁生,家里开戏院,耳濡目染,能登台表演京剧“碰碑”之类的唱工戏,非常令大家惊异赞叹。这位许铁生,就是解放后定居上海的著名京剧评论家。

课余的时间里,学校组织小朋友们开办图书室和储蓄所,由小朋友们轮流自我管理。图书室鼓励大家把家里的书寄放在图书室里,开辟了书源,室里的书供阅览,也可以登记出借。储蓄所的钱来自大家多余不用的零钱,彼此周转,要用时取出来,培养小朋友们爱好读书和节约用钱的习惯。

课余的十分钟休息,是最活泼快乐的时候,可以跳绳、踢毽子、荡秋千、坐滑梯、爬竹竿、捉迷藏等。这是校里的游戏,在家里与邻居儿童们的游戏如滚铜钱、斗蟋蟀等是不好在学校里玩的。

第8篇

关键词: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兴趣;节奏;创造力

当前,许多农村音乐教师在教学中尝试改革,引入各种教学方法,但因农村学生“沉默寡言”,主观认识的不正确,加上家长对音乐学科的茫然,以及教师的教不得法,导致学生学习动机不强,使得课堂学习效率不高。《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的任务,不是为了培养专门的音乐人才。而应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作为农村小学,实现素质教育,音乐课堂就是学生接受音乐教育的主渠道,因此教学得法尤为重要。

奥尔夫音乐教学理论,是当今世界影响最大的音乐教育体系之一,特别是它充分体现了我们所推行的素质教育中“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和“让学生主动发展”的三个基本要素,强调对学生“创造力的开发”。如何让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走进农村小学音乐课堂呢?下面谈谈本人的具体做法。

一、兴趣导入,边玩边学,玩中启发

按照奥尔夫元素性音乐教育的观点,音乐教育首先是“育人”,要求在音乐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的素质,教材中的内容不仅是简易的、易被孩子们所接受的,而且最好带游戏性。根据这一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奥尔夫体系的多项训练,把教材内容载入游戏之中进行教学,将教学内容进行分解,使学生在兴趣浓厚的游戏中边玩边学,得到启发。

如:在上《火车开啦》时,课前我把教室里的椅子排成六组,教室中央摆放好节奏卡片。接着,播放火车汽笛声,请学生进入教室,并在教室中央站好队。然后采用情境引路,提问:“同学们,刚才你们听到了什么声音?”学生回答是火车鸣笛。接着向学生介绍自己的身份:“音乐火车站站长”,并邀请大家登上小火车。在复习节奏这一环节,又设计了火车要检票的情境,我提出要求:“读对了‘车票’的节奏就可以上车了,首先请同学相互之间读一读。”然后,站长逐一检票,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过关。学生在争先上火车的游戏中练好节奏,避免了枯燥的反复练习。最后在学唱歌曲的环节,我又带领学生边唱边开火车,学生接成火车长龙绕着教室跑:“让我们一边唱,一边开动小火车。”整个学唱歌曲的过程中都贯穿律动,大大提高了学生在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增强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自信。

二、降低难度,节奏先导,感受音乐

运用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声势节奏教学,降低学习的难度,能使学生更快地掌握比较复杂的学习内容。对于小学音乐教育,节奏活动与孩子们的生理、心理节律有着直接的联系,用“肢体活动”来表现,易于着手,易于被感受和领会。在每节音乐课,以节奏开始,设计与该课主要内容相一致的节奏内容,效果显然。

如:在教学二声部轮唱《两只老虎》时,将学生分成两组,请第一组小朋友先开始,按节奏拍手说歌词,第二组小朋友从记号(比第一组晚两拍)按节奏拍手说歌词,当第一组说到“真奇怪”时再反复一遍“真奇怪”,最后说“真奇怪”时两组齐念。在这样练习后,学生就很容易能掌握这首歌曲了。接着可再发展为朗读、拍手与踏脚的三重声部节奏类型,让学生在多次反复中记住它。

三、主动学习,实践体验,培养创造力

奥尔夫明确指出“让孩子自己去寻找,自己去创造音乐,是最重要的”。音乐教学中创造能力的培养,除了在一般教学形式(舞、奏、唱、律动、游戏)中的情感创造外,主要应用于音乐创作练习,借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对音乐艺术的特性,形成一定的感性认识。在音乐创作练习中,对学生的创作没有具体要求的让孩子们自己去做。也许儿童在成长、实践的过程中的结果是幼稚、粗糙、不完美的,但对儿童的探索精神是长久、持续的。

如:上《郊游》一课时,当学完歌曲后,我拿来一次性的餐盒,让学生给这首曲子伴奏,要求每人用不同的方式把它敲击出声。有的学生用手指弹、有的在盒上敲、有的打破在地上摩擦等,他们每人还编配着不同的节奏型。总之,大家都在不断挖掘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如此自由的空间让每一个人积极地投入,这就是奥尔夫的魅力。

第9篇

关键词:两汉;四言诗;发展;变化

王莽之乱将汉分为西汉和东汉,虽同为刘氏天下,思想制度多有承袭,但时代有别,不同时期又自有其时代特征。西汉文坛楚风浓厚。大赋兴盛,学术方面是经学大盛,儒家经典成为国家的统治思想;儒家思想在东汉之初走向极端后,统治地位开始慢慢动摇,楚风浙淡,大赋趋向衰落,抒情小赋兴起,五言诗开始涌现。学术方面反谶纬、反虚妄的思想开始活跃并渐深入。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作为一种雅正诗歌,四言诗也打上了时代的烙印。西汉四言诗的特点是受到《诗经》和《楚辞》等的双重影响,重在模拟,歌功颂德之诗尚未僵化。但个人情感则备受经学思想的桎梏,抒情言志之诗则不多见;东汉四言诗经历由强调颂美到诗歌创作重情求真的转变,逐渐摆脱对经学和政治的依附,歌功颂德之诗已无文采可言,但在个人情感抒发方面则出现了一些清新可曲的诗歌。本文拟就诗歌内容和语言来分析两汉四言诗的发展变化。

一、歌功颂德之诗趋向僵化

两汉歌功颂德之四言诗主要有两种:一是宗庙郊歌,如高祖时唐山夫人的《安世房中歌》十三首,武帝时《郊祀歌》中的《帝临》、《青阳》等,东平宪王刘苍《武德舞歌诗》等;二是文人的歌功颂德之诗,如译吏翻译白狼王唐蕞献歌《远夷乐德歌》、《远夷慕德歌》、《远夷怀德歌》和班固《南都赋》系诗《明堂诗》、《辟雍诗》和《灵台诗》等。这些诗主要是歌颂汉德、祥瑞及帝王功绩。但西汉和东汉此类诗歌相比较不难看出,发展到东汉这些诗从内容到语言已经僵化,试以郊祀歌为例探讨其内容及语言的变化。

西汉之初郊庙歌重在颂祖德。刘邦之姬妾唐山夫人《安世房中歌》,用于祭祀祖考:“乃立祖庙。敬明尊德”,其内容纯为儒家思想,尤侧重于孝道:“大矣孝哉”、“皇帝孝德”、“呜呼孝哉”等这样直接写“孝”的句子皆在四言篇章中,如第一章:“大孝备矣,休德昭清。高张四县,乐充官庭。芬树羽林,云景杳冥。金支秀华,庶旄翠旌。”沈德潜云:“首云大孝备矣,以下反反复复,屡称孝德,汉朝数百年家法,自此开出。累代庙号,首冠以‘孝’,有以也。”其它几首也主要是歌颂先祖“令德”、“德音孔藏”、“浚则师德”等。武帝时期司马相如等人作的《郊祀歌》主要是祀天神地祗,其中四言八首可谓是一组完整的郊祀歌。第一首《帝临》写武帝郊祀时“海内安宁,兴文偃武。后土福缊”的国家背景,其后四首《青阳》、《朱明》、《西颢》、《玄冥》分咏春、夏、秋、冬,准确地概括四时特点,歌颂万物和季节的和谐。唐山夫人和司马相如的这些诗歌不仅仅歌功颂德,还有劝诫之意,如陆侃如所云“多祝颂及教训的话”。如“承天之则。吾易久远。烛明四极”、“嘉承天和,伊乐厥福。在乐不荒。惟民之则”、“承帝之明,下民之乐。”嘲即告诫汉臣民只有顺承先祖美德,子民才会安定,国家才会统治四方,天下才会幸福安康。《安室房中歌》“我定历数,人告其心。敕身齐戒,施教申申。乃立祖庙”,有语重心长之感。“这歌格韵高严,规模简古……西汉乐章可与三代比拟的就只有这房中歌”。《郊祀歌》中对天地四时的描写意在使统治阶级顺应季节的变化、合乎神意“承神至尊”,还要“惟慕纯德。附而不骄。正心翊翊”,都有告诫之意在里面。 但到了东汉以后,此类诗歌内容则完全沦为国家的颂美之词。这和东汉之初的统治思想有关,东汉光武帝中元四年宣布图谶天下。章帝建初四年在汉宫白虎观大会经师,钦定经义,《白虎通义》即班固等人奉章帝之昭在此时期撰集而成。诗经学的神学化至此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东汉以后诗歌也重在美汉德、歌图谶,东平宪王苍进献的《武德舞歌诗》杂糅“天人感应”说以应图谶。“章明图谶。放唐之文”叫。班固《两都赋》后附四言诗三首,简直就是颂诗的翻版,索然无味。其一《明堂诗》:“于昭明堂,明堂孔阳。圣皇宗祀,穆穆煌煌。上帝宴飨,五位时序。谁其配之,世祖光武。普天率土,各以其职。猗欤缉熙,允怀多福。”表现出“天人感应,阴阳五行”等内容和虚妄之词。西汉之初的宗庙诗歌颂还透着一种警醒和劝诫,东汉则这种讽谏之意全无,都是纯粹的颂美之诗。

西汉楚文化浓厚,鲁迅《汉宫之楚声》“故在文章,则楚汉之际,诗教已熄,民间多乐楚声,刘邦以一亭长登帝位,其风遂亦披宫掖。”所以西汉郊庙之歌受楚风影响很深。其中《安世房中歌》“高祖乐楚声,故房中乐楚声也”语言不甚艰涩枯燥,“其中描写的地方,一方面雍容尔雅,不专以典重见长;一方面词句秀丽,颇有楚辞的风味”。如第一章最后四句“芬树羽林。云景杳冥。金支秀华,庶旄翠旌。”被沈德潜评为“幽光灵响,不专以典重见长”又:“《七始》、《华始》,肃倡和声。神来宴娭,庶几是听。鬻鬻音送,细齐人情。忽乘青玄,熙事备成。清思眑眑,经纬冥冥。”写音乐“清思呦呦,经纬冥冥”,极其形象的描绘了音乐的感染力量,梁启超评价云:“此歌为秦汉以来最古之乐章,格韵高严,规模简古,胎息出于三百篇,而词藻稍趋华泽,音节亦如舒曼,周汉诗歌嬗变之迹,最可考见”。《郊祀歌》写四时的语言形象生动。如写秋天:“西颢沆阳,秋气肃杀。含秀垂颖,续旧不废”;冬天:“玄冥陵阴,蛰虫盖藏。草木零落,抵冬降霜。”描写极具特征,文从字顺,旨趣了然,“体裁和气格,有点出自《诗经》的三颂,却并不袭三颂面目,有点出自楚辞的《九歌》,也不袭《九歌》面目,最少也是熔铸三颂《九歌》,别成自己的生命。”

东汉郊庙歌语言没有创新,完全模拟《诗经》。如东平王刘苍进献的郊庙歌诗《武德舞歌诗》,几乎就是《诗经·清庙》的翻版,刘苍诗对《清庙》仅做了几处改动而已,把五字句变为四言,比《清庙》更古奥庄重。“于穆清庙,肃雍显相。济济多士,秉文之德。对越在天。骏奔走在庙。不显不承,无射于人斯。”(诗经·清庙》)“于穆世庙,肃雍显清。俊义翼翼,秉文之成。越序上天,骏奔来宁。建立三雍。封禅泰山。章明图谶,放唐之文。休矣惟德,罔射协同。本支百世,永保厥功。”(刘苍《武德舞歌诗》)

班固《东都赋》系诗三首流于颂语,如其二《辟雍诗》:“乃流辟雍,辟雍汤汤。圣皇莅止,造舟为梁。皤皤国老,乃父乃兄。抑抑威仪,孝友光明。于赫太上,示我汉行。洪化惟神,永观厥成”,胡应麟评价为:“太质无文”。白狼王唐蕞进献的三首诗之一:“大汉是治,与天合意。吏译平端,不从我来。闻风向化,所见奇异。多赐缯布,甘美酒食。昌乐肉飞,曲申兼备。蛮夷贫薄,无所报嗣。顾主长寿,子孙昌炽。”(《远夷乐德歌》)虽没有沾染东汉浓厚的经义谶纬之学,却又走向另一极端,诗歌直白如文,“太浅无味”,亦没有什么价值。随着东汉颂体文学的繁荣,此类诗歌以后不见有载。

二、抒情言志诗走向新生

在经学思想浓厚的西汉,诗歌主要抒发的是诗人在政治、儒家礼仪等的规范下的思想感情,而其真实的内心世界并无表露;东汉以后,随着儒家思想的日渐松动,社会的日趋黑暗,文人开始关注自身命运,四言诗逐渐摆脱经学教义的束缚及对政治的依附,成为一种可以自由抒发的诗体。

西汉韦孟的《在邹诗》、韦玄成《自劾诗》,在“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仪”的诗歌理论规范下,诗歌中透出一种依经立义的意味,个人的行为无不是以经义来约束自我。西汉孔藏《杨柳赋》写到朋友宴饮时的情景:“几筵列行。论道饮燕,流川浮觞。肴核纷杂,赋诗断章。合陈厥志,考以先王。赏恭罚慢,事有纪纲。洗觯酌樽,兕觥凄扬。饮不致醉,乐不及荒。威仪抑抑,动合典章。”赋诗要“考以先王”,喝酒时言行举止要符合典章礼仪“事有纪纲”,西汉文人之言行谨慎由此可见一斑。韦玄成的《自劾诗》很鲜明的表现了在经典约束下的自我批评和警诫。东汉之初的傅毅《迪志诗》也还透出这种意识“秩秩大猷,纪纲庶式”。正因为这种思想的影响。他们在述志时都无一例外的要叙先烈、述祖德。韦玄成《自劾诗》叙述先祖:“赫矣我祖,侯于豕韦。赐命建伯,有殷以绥。厥绩既昭,车服有常。朝宗商邑,四牡翔翔。德之令显。”和傅毅《迪志诗》:“于赫我祖,显于殷国。贰迹阿衡,克光其则。武丁兴商,伊宗皇土。爰作股肱,万邦是纪。奕世载德连我显考”,如出一辙。但傅毅在诗中表现的思想和情绪与韦孟、韦玄成相比有了很大的不同。傅毅之诗在于“将叙先烈,述祖德与励志紧密结合起来,既不同于韦孟诗中诗旨不统一和情感游移的情况,也没有韦玄成诗中畏缩的情感表现。弥漫在汉末士人心头的那种渴望通过建功立名实现个人价值的观念已初现端倪。透露出古老的四言诗体在流变中走向新生。”而且诗中有了作者自己个人意识的觉醒,不纯粹是在典章之下的呻吟:“自兹以坠,谁能革浊。清我灌溉,谁能昭因。启我童昧,……无恒自逸。徂年如流,鲜兹暇日。”已有了对时光荏苒、时月如流的感慨,使得诗歌的抒情部分有了作为个体面对无情的时间流逝而发出的真实感叹:“行迈屡税,胡能有迄。密勿朝夕,聿同始卒。”在自勉自励中不时流露出对个人生命的担忧。四言言志诗至东汉已经开始转向日常生活中的平凡世界和真实细微的文人感受,傅毅这首诗已经透露出四言诗新变的迹象。

东汉中叶以后,随着社会的日益黑暗,世风发生了变化,文人们的思想已经开始从外在的经典礼教的束缚转向对自我内心的审视,如朱穆在《崇厚论》中说:“夫道者,以天下为一,在彼犹在己也。故行违于道则愧生于心,非畏义也;事违于理则负结于意,非惮礼也。故率性而行谓之道,得其天性谓之德。德性失然后贵仁义,是以仁义起而道德迁,礼法兴而淳朴散。故道德以仁义为薄,淳朴以礼法为贼也。”其思想明显带有道家思想的色彩,已经开始趋向率性而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思想契机。这种思想的产生是源于礼法废弛、社会风气颓靡的现实,开始把礼义重重的外在约束点点剥落,从而转向个体内在的心性;在生活态度上即表现为重情求真的倾向,在文学上则表现在单一的以颂美为旨的文学局面向趣味化、抒情化审美新潮转变的趋势。诗开始摆脱儒家诗论较为浓重的说教传统,疏离了对《诗经》雅颂之典正诗风的机械模拟;四言诗更趋个性化、抒情化,雅俗开始相互影响渗透。传统雅正的四言诗开始冲破厚重的经学桎梏和模拟的范式,重新以生动的形象、清雅的语言、和谐的声韵来抒发真情实感,表现人生体验,具有鲜明个性的诗歌形式。这些诗歌敢于大胆表现主观爱憎,重视抒发真挚情感。蓝旭在其《东汉士风及文学》一书对两汉四言诗风格的变化概括比较全面:“颂美的沦没、讽谏的式微,是此期诗赋创作区别于东汉初、中叶的显着特征,代之而起的。一是对现实政治的激烈批判、对传统教条的叛逆精神;二是对世俗情感、日常生活情趣多方位的挖掘和体验。与此相应,汉末诗赋的风格亦突破雍容典雅、婉而多讽的模式。不平之鸣则慷概激扬,流连风物则清丽婉转而声情摇曳。”阁

四言诗摆脱了功利主义的羁绊,释放了经学的重负。重重郁积的愤怒和苦闷可以用四言来尽情宣泄,压抑许久的世俗情趣可以用四言诗来书写。东汉中期的张衡《怨诗》:“猗猗秋兰,植彼中阿。有馥其芳,有黄其葩。虽日幽深,厥美弥嘉。之子之远。我劳如何。我闻其声,载坐载起。同心离居,绝我中肠。”此诗前有小序:“秋兰,咏嘉美人也。嘉而不获。用故作是诗也。”表明了立意和主旨。这是一首咏物言志诗,虽用《诗经》四言形式,但以秋天兰花喻幽隐的才德之士,抒发倾慕之思,又可体味到融通楚辞的意蕴。感情真挚,个性鲜明,语言清新典雅。全无以前四言诗呆板说教之病,被刘勰赞为“张衡《怨》篇,清典可味”。标志四言诗的新走向。其后的四言诗完全突破了传统的雅正诗风,这类作品比较明显的出现于文人思想趋于解放的东汉中后期,其中有抨击官场上污卑贪婪之势力小人以表明自己高沽志向的,如朱穆的《与刘伯宗绝交诗》:“北山有鸱,不沽其翼。飞不正向,寝不定息。饥则木览,饱则泥伏。饕餮贪污,臭腐是食。填肠满嗉,嗜欲无极。长鸣呼凤,谓凤无德。凤之所趋,与子异域。永从此诀,各自努力。”朱穆是东汉顺帝、桓帝间人,性刚直,居官清廉,对逐利之徒嫉恶如仇。刘伯宗曾几次投奔他为属吏,后来此人钻营为大臣,竟然派人召朱穆去拜谒。朱穆怒其“于仁义,道何其薄哉!”册而作《与刘伯宗绝交书》,并作此诗。全诗皆用比兴手法,以鸱比刘,讽刺其丑恶肮脏面目,以凤自比,以示志趣遇异,只能绝交。语言辛辣,感情激荡,图形写貌,极尽其丑。语言清新流畅,毫无典正古奥之迹。其后一脉相承充分表现冲决传统思想束缚的还有仲长统的《述志诗》(又名《见志诗》):“飞鸟遗迹,蝉蜕之壳。腾蛇弃麟,神龙丧角。至人能变,达士拔俗。乘云无辔,骋风无足。垂露成帷,张霄成幄。沆瀣当餐,九阳代烛。恒星艳珠,朝霞润玉。六合之内,恣心所欲。人事可遗,何为局促。大道虽夷,见几者寡。任意无非,适物无可。古来缭绕,委曲如琐。百虑何为,至要在我。寄愁天上,埋忧地下。叛散五经,灭弃风雅。百家杂碎,请用从火。抗志山西,游心海左。元气为舟,微风为柁。翱翔太清,纵意容冶。”这是一首言辞大胆解放,个性突出的篇章。“六合之内,恣情所欲。人事可遗,何为局促”,这是绝对的无所顾忌。他还进一步宣言,要“寄愁天上,埋忧地下,叛离五经,灭弃风雅”。作者表面上说要摒弃现实,“敖翔太清,纵意容冶”,但实质上是企图摆脱儒教桎梏的一种强烈躁动,一种奋力的呐喊。所以他说:“百虑何为,至要在我。”高度肯定了自我的主观能动性,是诗人主观精神的高度张扬。正如元·吴师道所评:“仲长统《述志诗》,允谓奇作。其日:‘叛离五经,灭弃风雅者,得罪于名教甚矣。盖已开魏晋旷达之习、玄虚之风。”仲长统的诗歌对统治两汉三百多年的儒家进行了反叛,道家思想已出露端倪。其思想之激进,汉代文人诗歌罕有其匹者。

桓帝时秦嘉《赠妇诗》一首,更是大胆打破传统,用庄重肃穆的四育体来抒发思念妻子之情:“暖暖白日,引曜西倾。啾啾鸡雀,摹飞赴楹。皎皎明月,煌煌列星。严霜凄怆,飞雪覆庭。寂寂独居,寥寥空室。飘飘帷帐,荧荧华烛。尔不是居,帷帐何施。尔不是照,华烛何为。”精心构思,反复比托,以时令景象来渲染独居空室的寂寥冷清,倾诉对爱妻的深深眷恋,真切感人,表现出对艺术追求的自觉。

总而言之,西汉抒情言志之诗从西汉走向东汉末年,则不再是儒家经典束缚中的模拟之作。虽然数量不多,也没有形成一种潮流,但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两汉文人对四言诗认识上的变化。四言诗完成了一个蜕变的过程,不再背负厚重的经学和政治思想,从高雅的庙堂和政治文学走向了文人的日常生活及私人情感世界,为建安文人四盲诗创作的辉煌扫清了一切的障碍。

三、称誊人品才学之诗的兴起

东汉中叶以后,国家政权渐为外戚、宦官及其党羽所把持,出现了外戚、宦官互相倾轧、轮掌朝政的局面,社会日趋黑暗,人们朝不保夕,尤其党锢之祸后,文人多避祸自保,两汉经学学风也有了很大差异,章句之学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永元十四年徐防的上疏中即已提到:“伏见太学试博士弟子,皆以意说,不修加法”。“今不依章句,妄生穿凿,以遵师为非义,意说为得理。”武帝之后,动辄说经至上百万的情形已不可见;西汉“说圣人之经,解贤者之传,义理广博,无不实见。故在官为常位,位最尊者为博士。门徒聚众,招会千里,身虽死亡,学传于后”的局面在东汉中期以后很难见到。《后汉纪·殇帝》中尚敏上殇帝疏中可见:“自顷以来,五经颇废,后进之士,趣于文俗,宿儒旧学,无与传业,士俗吏繁炽,儒生寡少。其在京师,不无经学,竞于人事,争于货贿,太学之中,不闻谈论之声;纵横之下,不睹讲学之士。”这一时期经学家法废弛不举,经生更多的以交游为业,人物品评之风盛行。出现了一些称誉人品才学之诗,这些诗主要有两类,一是直接赞美对方:“搞藻扬晖,如山如云。世有令闻,以迄于今”(应季先《美严王思诗》)“乘彼西汉,潭潭其渊。君子恺悌,作民二亲。没世遗爱,式镜后人。”(刘珍《赞贾逵诗》)嗣另一类是文人在交往应答诗中的称誉和赞美:“斌斌硕人,贻我以文。辱此休辞,非余所希。敢不酬答,赋诵以归。”嗍(蔡邕《答卜元嗣诗》)以诗相赠并称誉对方的诗歌传统在《诗经》时代已经出现,《诗经·菘高》:“吉甫作颂,其诗孔硕。其风肆好,以赠申伯”,诗主要赞美申伯美德:“申伯之德,柔惠且直。揉此万邦,闻于四国。”但这时期的赠诗主要适用于政治外交场合,是站在国家立场上对对方的称誉。而东汉以后出现的此类诗则纯粹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应答:“甘罗十二,杨乌九龄。昔有二子,今则桓生。参差等踪,异世齐名。”(《客示桓麟诗》)“邈矣甘罗。超等绝伦。伊彼阳乌,命世称贤。嗟于蠢弱,殊才伟年。仰惭二子,俯愧过言。”(桓麟《答客诗》)

第10篇

一、言语幽默

教育家斯维洛夫说:“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 良好的教学幽默具有快速弥漫性和情绪感染力,能有效地活跃课堂气氛。在音乐教学中,教师不妨来点幽默,让课堂上的欢笑声为教学增添色彩。如教学《溜冰圆舞曲》一课时,班里一位学生的小宠物仓鼠在教室里乱窜。看见那学生通红的脸,我没有上前批评,而是笑着说:“小仓鼠听到这美妙的音乐不由自主地想跳一曲溜冰圆舞曲了。”学生们听了都笑了。我紧接着说:“那就让我们为小仓鼠伴奏,随着它优美的舞姿感受乐曲的节奏特点吧。”就这样学生不仅没有因为仓鼠的出现而慌乱,反倒是更加积极参与、体验音乐,课堂气氛活跃。在课程结束时我不忘感谢课堂上的这位“不速之客”,并幽默地对学生说:“仓鼠在我们音乐课堂中已经学会了跳溜冰圆舞曲,是合格的毕业生了,它要到动物世界去教其他小动物溜冰了,下节课就不参与音乐课堂了。”那位私自把仓鼠带到学校的学生听了心领神会。

二、 游戏互动

玩,是儿童的天性。在音乐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游戏,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玩,让他们在游戏中感受音乐,在游戏过程中学习音乐,在游戏过程中表现音乐,在游戏互动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让音乐游戏成为儿童学习音乐的桥梁。如教学乐理知识时,我巧妙结合音乐游戏。在认识“Do、Re、Mi、Fa、So”这五个音时,运用多媒体进行“小猫钓鱼”的游戏教学,让学生扮演馋嘴的小猫,将“Do、Re、Mi、Fa、So”这五个音符写在可爱的小鱼身上。小猫钓1条鱼时,学生唱“Do”,钓2条鱼时,学生唱“Re”……借助这样的游戏,学生在游戏中反复练习,轻松地记住了5个音的唱名。从孩子的生活天地里取材,让孩子在玩中学习音乐,将游戏引进课堂,不仅有新鲜感,而且有助于学生开动脑筋去寻找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音乐给予的快乐。

三、 角色扮演

音乐是体验性的学科。学生天生爱表演,让他们担任相应的角色,在充满音乐的教室里,在自由放松的气氛中,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进行表演,让他们根据歌曲内容模仿和创造音乐形象,孩子们乐于参与,积极性高。如教学《理发师》一课时,课前我为学生准备了生活中理发所需的工具,课上让学生扮演理发师和理发的顾客,教室里的气氛马上沸腾起来,同学们高兴地争相扮演。他们跟随歌曲内容表演理发师理发的情景,小剪刀的咔嚓声,喷雾的沙沙声,小顾客照镜子的表情……同学们表演得很投入,歌曲中的角色一下子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同学们成了热情的演员或观众,自然而然地进入了教材描写的情境之中,在角色扮演中轻松地学会了歌曲《理发师》。这样的角色扮演,孩子们参与其中,既可以听,又可以看,而且富有戏剧性,情、景、音乐交融在一起,不仅仅拉近了他们与音乐的距离,而且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思维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四、 个性表达

音乐能带给孩子一种无穷的想象,它是一种异常活跃、大胆的思维活动。作为流动音响的艺术形式,音乐无论在时间还是空间上都有广阔的想象力。教师在音乐教学活动中,要给孩子们一定的自由空间,尊重他们的奇思妙想,这会让他们倍感自豪,牢固树立主人翁意识,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中的各种音乐活动。如在引导孩子们聆听《森林与小鸟》这首管弦乐合奏曲时,我就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音乐。有的孩子就用画画的方式表现出自己对音乐的感受;有的孩子则随音乐模仿小鸟在森林里飞舞的情景;有的孩子随音乐节奏陶醉地指挥着;有的孩子则有了参与演奏的强烈愿望;有的孩子用语言描述了自己的理解或联想……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了对音乐的理解。每个孩子的生活经历和知识经验不同,对同一首曲子的主观感受和体验也会不同,所使用的表达方法也会不一样。教师要积极接纳和肯定每个孩子对音乐不同的理解,鼓励他们大胆想象、主动创作和个性表达,让他们全身心地融入音乐。这样学生在音乐中将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

五、编创快乐

第11篇

同步单元: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

特邀撰稿教师:山东省青岛市实验小学 庄 敏

要求:

经过三年的学习,我们积累了很多古诗。大家都知道,学习古诗是有方法的。我们要了解诗句的出处、诗的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及诗句的意思,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请大家选择两句诗,找到原作和相关的参考资料,进行初步的探讨和研究,并把学习收获写出来。

快乐导航:

我们在写这篇作文时,要按照一定的步骤来完成,先确定题目,然后查找相应的资料,再解决相应的问题,最后写这篇作文。

名言加油站:

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

――[苏联]高尔基

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音乐,那便是母亲的呼唤。

――[意大利]但丁

全世界的母亲多么相像!她们的心始终一样,每一个母亲都有一颗极为纯真的赤子之心。

――[美国]惠特曼

词语加油站:

无微不至、含辛茹苦、

任劳任怨、勤勤恳恳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山东省青岛市实验小学三年级 欧奕阳

如果问起表达母爱的诗句有哪些,我想每个人都会脱口而出:“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句诗我很小的时候就会背,它出自唐朝诗人孟郊的《游子吟》,全诗是:“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中的关键词是“寸草心”和“三春晖”,我认为它们的意思分别是“小草抽出的嫩芯”和“春天的阳光”,其中“寸草心”象征子女的孝心,“三春晖”象征母亲的慈爱,所以它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意思就是妈妈对孩子的恩情非常深,就好比春天的阳光之于小草,这恩情是怎么也回报不完的。

这首千古传诵的诗歌是作者在什么情况下写出来的呢?原来孟郊一生都漂泊在外,没有陪伴在妈妈身旁。一直到他五十岁时,才得到一个溧阳县尉的小职位。他结束了长年的流离生活之后,便接妈妈来身边一起生活。

有一天深夜,妈妈为孟郊赶制出门要穿的衣服。她年纪大了,虽然双眼模糊,双手微颤,可还是小心翼翼地缝着。尽管没有绫罗绸缎,有的只是普普通通的布,可每一针每一线都包含着她对儿子的爱。天蒙蒙亮,孟郊醒来发现妈妈房间的油灯一直亮着,透过门缝一看,他惊讶了!他看到妈妈一直在为自己缝补衣裳,双眼已布满血丝,那头长发也添上了几缕银丝。孟郊心里无比感动,临走时他看到路边小草沐浴着温暖的阳光,正以茁壮的成长来报答太阳,便即兴写出了这平凡又感人的诗文。

我的妈妈对我也有许多的爱,她不仅在生活中把我照顾得无微不至,在我遇到困难时还会鼓励我、帮助我,在我开心时也会和我一起大笑。

有一次,妈妈打扫了一阵卫生,累了,便坐在沙发上休息。在旁边看书的我赶忙走过去,问道:“妈妈,你怎么了?”“我没事。”妈妈边说边站起来继续收拾。我想:一定是妈妈身体不舒服,我来帮妈妈打扫完卫生吧!于是,说干就干,我让妈妈指点我该从哪里做起,怎样去做。

等我把所有的家务活都干完后,我感到腰酸背痛。这次我终于体会到了妈妈的辛苦,妈妈每天都要干这些家务活,从来没有向谁抱怨过腰痛,我呢,只扫了一次地、洗了一次碗就叫苦连天。通过这次劳动,我感受到了妈妈的辛苦。从那以后,我经常帮妈妈打扫卫生,妈妈夸我长大了。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我们不能忘!虽然我们现在还小,能帮助妈妈做的事情很少,大多数时间还是妈妈在为我们付出,但我们要记住她们的恩情,要听话、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用我们小小的爱去报答妈妈大大的爱,妈妈一定会开心的!

指导老师 庄 敏

“不仅……还……也……”层层递进,表现了妈妈对“我”无微不至的关心。

通过我“腰酸背痛”的反应,从侧面表现了妈妈的不易。

教师简介:

庄敏老师,从事教学工作十四年,在教学中珍视学生独特的思维,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表达,所教学生乐于表达、善于表达。

[点评]

第12篇

关键词:城郊农业休闲园;体验型;植物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4)17-4100-04

Plant Landscape Design of the Experiential Agricultural Leisure Manor in the Suburb

NIU Yan-ling

(Nanjing Institute of Railway Technology, Nanjing 210000,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and the changes of consuming concept of people, the experiential agricultural leisure manor in suburb comes to be the mainstream of consumption in the tourism market. Plants creates value for suburban experiencing agricultural leisure manor and plant design is the basic element to build a sustainable leisure manor in suburb. Based on the theory of ecology and landscape aesthetics, the design model of plant from time, space and environment was analyzed. The improvement of plant design would speed the development of experiencing agricultural leisure manor in suburb from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to modern leisure paradigm.

Key words: the suburban agricultural leisure manor; experiential; plant landscape design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消费结构快速升级以及工作压力的增大,越来越多生活在钢筋水泥之林的城市居民开始崇尚自然、回归自然、享受自然,乡村旅游成为城市居民新的消费需求和生活方式,到乡间原野体验大自然的魅力越来越具有吸引力。乡村旅游是第一产业(农业)与第三产业(服务业)的结合,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同时,旅游经济的附加也改变了农村单一的经济结构,起到了兴一处旅游,富一方百姓的作用。植物景观作为休闲农业园旅游的核心要素,不仅是农业生产和农业休闲场所,更要体现观光、休闲、体验、旅游等多功能需要。为此,立足于游客“体验”的需求角度,研究农业休闲园的植物景观设计,包括农业休闲园植物景观设计的功能和原则等内容,旨在给人们创造休闲活动的空间,创造舒适宜人的环境,促进城郊乡村旅游质量的提升,促进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1 城郊体验型农业休闲园植物景观概述

1.1 城郊体验型农业休闲园的概念

体验型农业休闲园,俗称休闲农场、休闲农业园、生态休闲度假村。城郊体验型农业休闲园是指位于郊区范围内,经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和设计,以乡村自然、人文资源为特色,以观光、休闲、度假、娱乐、体验、求知为目的,依靠农业生产、农事参与、生态养生为载体,集农田、森林、草地、果园、蔬菜、花卉为一体的休闲农业园。对于城郊农业休闲园的概念,国内外学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至今未达成共识,但都有一定的共同特征:城郊,作为城市向农村过渡的地带,集聚城市和农村的双重身份,既具有城市四通八达便利交通的设施优势,又具有乡村田园的自然特色,城郊体验型农业休闲园,是指以放松休闲、享受自然为目的的车程2 h以内城市周边体验型农业休闲园,是与城市公园、市区植物园等相对应的概念。中国的乡村旅游发展30年来,经历了从对资源的简单利用、综合利用到深入挖掘三个阶段,实现了产业的不断提升。目前中国乡村旅游的主要发展模式有田园农业观光、民俗风情游、农家乐、村落古镇、休闲度假、科普教育等模式,大多停留在“参观+品尝”的层次,游客的参与、体验性相对较差。

1.2 城郊体验型农业休闲园的植物景观

1.2.1 植物景观概述 植物、水体、地形、建筑是园林的主要素材,植物要素是惟一具有生命力特征的园林软质景观要素。植物景观,一个休闲园林系统的整体设计,主要指由自然界的植被、植物群落、植物个体所表现的形象,以及运用植物题材来人工创作的景观。植物景观设计是指为了满足人们的观赏、休闲、娱乐的需要,利用植物本身的形体、线条、色彩等特征,创造出与园林主题、周围环境、理念创新等相适应、协调的具有生态、文化与艺术性的景观,也叫做“植物造景”[1]。是对农业休闲园系统整体进行全面设计,而不只是对植物景观单元素的设计,是对多种需求的统一规划,包括游客、动植物、高产值、审美等多种需要。

1.2.2 城郊体验型农业休闲园植物景观特征 植物具有时空特征,在空间上表现为地域性,在时间上表现为季节性。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对植物也是一样,不同的地理特征对植物生长具有决定性作用,包括地形、土壤、气候、生物、水文条件等数量、质量与组合特征呈现强烈的地域性差异。自然界的植物种类繁多,形态各异,根据植物习性可以分为乔木、灌木、花卉、草坪、地被植物、藤本植物和水生植物等,按植物配置方式又可以分为孤植、列植、片植、群植、混植、散点植等多种方式,按照观赏部位又可分为赏花、赏果、赏叶、赏枝等多种分类方法。

1.2.3 城郊体验型农业休闲园植物景观功能 体验型农业休闲园在各种园林中植物景观所占比例最大,对植物景观的设计既要符合自然规律,遵循生态原则,同时还要满足社会功能、艺术范畴,实现整体优化[2]。通过植物景观的合理设计,展现当地地形地貌、气候环境、生产生活方式、历史文化等区域特色,又能在时代的引领下与旅游业和谐发展,实现美丽中国的美丽乡村。在功能上,依据丰富的植物资源,因时、因地、因材制宜设计植物景观,实现农业生产、旅游观赏体验、景点过渡、美化环境、保持物种群落稳定和多样性、科普教育等作用,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发展。

2 城郊体验型农业休闲园植物景观设计的理论基础

景观设计作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涉及到实体设计和户外空间设计中的多个细节,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完美的的景观设计成果依赖于全面、客观、科学的理论知识,是生态学、美学、建筑学等方面的理论。城郊体验型农业休闲园的植物景观设计以植物景观为设计对象,主要依赖于对生态学、美学和群落学知识的应用。

2.1 景观生态学

城郊体验型农业休闲园其本质是农业生态。在城郊体验型农业休闲园植物景观设计中要根据斑块、廊道以及本底特征,从功能、结构、景观等角度合理选择、规划植物种类和种植方式,使得植物景观的设计既要避免对环境的破坏,又要促进人居系统和生态系统的协调。城郊体验型农业休闲园植物景观设计必须依托乡村自然景观,如地形地貌(森林、湿地、梯田、坡地、湖泊等)、气候环境、生产生活方式、农耕文化、历史人文等特色的背景规划,又要与当地村镇、居民相融共生,以保证生态设计[3]。

2.2 景观美学

景观美学是美学理论研究景观艺术的美学特征和规律的学科,讲求统一、对称、均衡、比例、尺度、对比、调和、节奏、韵律等基本规律。追求审美是城郊体验型农业休闲园植物景观设计的核心,也是决定休闲园旅游功能的关键。在城郊体验型农业休闲园植物景观设计中,必须从视觉、味觉、嗅觉、触觉、感觉等多角度追求植物景观设计的美感;如根据植物的树形、色彩、线条等特征来合理搭配不同植物,以形成平视、仰视、俯视等不同视线角度不同视觉感受的体验。

2.3 植物群落学

植物群落是指一定范围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一定的植物会有规律的共同生活在一起,形成的一个植物群体,在环境与植物、植物与植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包括自然植物群落和人工植物群落。在城郊体验型农业休闲园植物景观设计中必须尊重自然规律,维护和保持植物群落的稳定和多样。因此,城郊体验型农业休闲园植物景观设计之前必须尊重和保护植物群落的发展规律,既能充分保证各植物要素良好生长,又能发挥植物造景和生态效益,满足旅游者追求自然生态的功能,同时也促进当地生态和农业园区的持续发展[4]。

3 城郊体验型农业休闲园植物景观的设计原则

植物景观设计不仅要注重植物的个体美,还要注重一定的时空背景,不仅要营造植物景观的视觉效果,还要注重植物的适应性、自我更新能力以及具有地方风貌的代表性,其宗旨都是为了反映植物群落的自然分布和整体景观效果,因此在城郊体验型农业休闲园中植物景观设计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3.1 以人为本,安全第一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植物景观设计必须满足人的需求,既有不同年龄、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游客都能够得到满足,又有当地居民对经济、生态社会发展的满足[5]。以人为本,既要满足游客回归自然、愉悦身心,又要帮助游客陶冶情操,增长知识,实现游客与植物景观之间的融洽。安全第一是农业休闲园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求,植物景观设计既要保障旅游者的安全,又要保持生态安全,维护生态多样性。既包括植物选材及种类搭配,寄生、共生、附生等,符合当地的自然条件状况,又包括空间结构布局与地形相适应,引进植物与乡土植物搭配合理,保持群落多样性与稳定性,提高景观效果和生态效益。

3.2 生态自然、返璞归真原则

“生态自然、返璞归真”强调城郊农业休闲园中的植物设计必须有别于都市喧嚣、污染、钢筋水泥的环境,为旅游者营造放松身心的自然淳朴的乡村氛围。生态强调植物景观设计必须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健身追求不只是健康的体魄,还有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态体现在原生态的田园野趣,在植物物种选择上要注意适应性强、管理粗放的野生植物和草本植物的搭配[6],特别是作为乡村原真性的景物、景观,更不能改变其原真形貌,保持植物群落原生态的自然美和乡村自然、人文环境的原真性。

3.3 文化为魂,体验为心原则

植物景观设计还要重视文化资源的利用、继承和保护,将民俗风情、传统文化等融合在植物景观设计中,使其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和文化特性。城里人是用一种浪漫来想象乡村旅游,是“民俗风、山水画、田园诗、文化歌、生活曲、梦幻情”的综合体验,是大自然、深生态、活文化、真生活的完美体现。从走马观花到反复驻留,从一种好奇到一种心灵感受和生活状态,从最初视觉景观的营造,到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的全方位体验,从游离生活之外的景观旁观者到与休闲项目融为一体的参与者,从大众到个性,运动、文化、游乐、养生、科考、感受自然、体会农村生活等不一样的体验带来同样的愉悦。

3.4 以旅富农,以农兴旅

植物景观设计必须遵循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城郊具有独特的地理环境、便捷的交通、适当的旅游经济距离、优美的乡村环境。城市稳定的顾客群对城郊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通过合理规划植物景观,包括观赏类植物、品尝类果蔬、苗木基地的苗木销售、农业休闲体验园的其他服务等项目,促进城郊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分化和转移,增加城郊农村收入。城郊经济、社会的发展使之有足够的资金完善旅游所需的相关的配套设施,吸引更多的游客,反过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从环境发展来看,通过合理设计植物景观,能够维持和保护生态平衡和群落的多样性,能够增强农民的环保意识,有利于绿色、健康的区域生态环境的形成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4 城郊体验型农业休闲旅游植物景观设计内容

植物景观作为园林设计的核心,利用其色彩、季节性展现艺术美,利用其寓意和扩展意义传达社会美,利用其吸附、净化功能体现生态美,植物的观赏特性犹如音乐中的音符,绘画中的色彩、线条、形体是情感表现的语言。植物景观正是通过这些跳动的音符向游客展示视觉美,甚至会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7]。城郊旅游主要以散客周末、节假日为主,淡旺季区分不明显。如何通过植物景观的设计,一年四季利用不同的、别出心裁的植物景观特色吸引、保持游客的注意力,维持城郊体验休闲园稳中发展的接待率是植物景观设计者必须考虑的问题。植物景观设计必须符合相关知识的理论,包括景观生态学、景观美学、植物群落学、环境心理学、休闲学等依据旅游者的体验、休闲、生态的需要,其植物景观设计内容见图1。

4.1 植物景观的时序变化

农业休闲园主要的造景要素就是植物,包括果蔬、花卉或者其他观赏性植物。植物景观设计应遵循美学与生态的原理,利用植物生长和植物群落演替的规律,重视园林的景观功能,植物景观随着时间和季节的变化通过展现不同的季相特征来创造四季变换的视觉美感。因此要求对植物景观设计时必须考虑季节性,将不同花期的植物搭配种植,避免出现时空上的断层现象,使游客感受植物景观时空变换的动态美,从而达到步移景异、时移景异的目的,创造出胜于自然的优美景观。

4.2 植物景观的地域特色

随着人们出游观念的转变,集体验与求知于一体的旅游方式成为新的时尚。城郊体验型农业休闲园植物景观设计理念必须适应这一发展趋势需要而转变,要在充分挖掘植物景观特色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赋予其文化内涵与体验意义。利用乡村特有的地域文化、独特的生活方式吸引游客,为游客提供越来越丰富的旅游产品,所以植物景观的设计必须体现一定的地域特色。如槟榔、棕榈展现的是一派南国热带风光,白桦林则体现了北国风景,在长久的植物景观发展历程中,受各地文化的渗透,逐渐蕴含一些地域性,如日本的樱花、荷兰的郁金香、加拿大的枫树等都在植物景观设计中蕴含着地域性。在城郊体验型农业休闲园植物的物种选择上,应以具有农业生产价值和旅游观赏价值的农业植物以及富有野趣的乡土园林植物的合理配置,使城郊体验型农业休闲园内植物景观设计达到生产、生态和生活“三生一体”的效果。中国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各地自然、人文条件差异悬殊,充分发挥植物景观的可塑造功能,是展现地域特色的有效载体。

4.3 植物景观的意境创造

中国的植物景观中,尤其是人起决定作用的景观,或多或少都包含着人的情感。同时,我国有很多将植物赋予特殊含义的植物景观,尤其是在古代园林中表现突出,借助植物特有的形、色、香等特点表现人的思想品格、意志、志向,赋予植物人格化的寓意,创造出寄情于景和触景生情的意境[8]。即所谓“梅之独傲霜雪、竹之虚心有节、兰之幽谷清香”的说法。粗质型植物给人的“强壮、坚固、刚健”的空旷情调,细质型植物“柔软、纤细”的感觉等都是借助植物景观设计的意境创造。

4.4 植物景观的体验强化

久居都市钢铁水泥的森林之中,人们渴望生态和自然的回归,从盆栽、绿植,到全生态的餐厅、运动场所等,越来越多的生态元素都需要考虑植物景观的设计。目前城郊农业休闲游主要在“观光+品尝”的层次,如何在保证原生态为主,不影响生产、生活功能的前提下,实现动态景观的设计,是植物景观设计者必须考虑的问题,比如通过体验植物景观的图案制作,设计植物迷宫,开展空中游览、寻宝、逃脱、解谜等活动,通过增加项目的趣味性与游憩方式的多元性丰富游客体验内容,充分利用植物景观发挥“创意元素”,突破时空限制,实现更广阔的发挥空间。在植物景观设计中借助现代科技手段,通过5D设计直接让游客身临其境,感受不同季节、不同空间的大地艺术,将植物景观装饰风情创意餐厅、休闲吧等创意景观设计,通过植物景观模型DIY等活动,提升休闲园的趣味性和参与性。

4.5 植物景观的空间变化

植物景观以其柔和的线条和多变的造型,作为营造园林空间结构的主要部分。不同形体特征的植物在不同的空间环境中具有不同的空间构造功能,如基面、垂直分隔面、覆盖面和时间等[9]。在植物景观设计中最重要的设计要素除植物外,就是地形要素。地形是构成园林景观的骨架,是园林中所有景观元素与设施的载体。植物景观设计的成败与场地内的地形条件是密不可分的,轻松改变和塑造地形,富于变化和塑造微地形。在设计过程中有助于设计人员推敲地形和植物群落的相互关系,以便营造出植物与地形巧妙配合的植物景观。在组景上通过植物景观设计的疏密、高低、远近的变化形成帷幕、屏风式的空间结构和群落多样性的特色搭配。通过障景、抑景、添景、夹景、漏景、框景、对景等借景手法扩大园林空间,丰富园景,增加变化,依景借的距离、视角、时间、地点可分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因时而借、因地而借,对植物景观进行设计,来美化人们视线、视野的改变产生“步移景异、一步一景”的空间效果,使景观具有层次感和流动性。将植物与其他园林要素组景,既可以美化建筑物的不和谐棱角,又可以装点小品的视野,还可以过渡水景的视觉[10]。

5 小结

随着现代人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随之加快,特别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们的生活空间正相对缩小,同时环境污染日趋严重,迫于各方面的压力,现代都市人都希望能够从快节奏、多污染的环境中解脱出来,回归自然,放松身心。植物景观设计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不仅需要理论的科学指导,还需要实践的艺术设计。作为软化景观中硬质要素的植物景观,掌握植物景观设计的作用、原则和内容,是顺利进行植物造景的基础。利用植物造景,实现城市居民回归自然的梦想,在生态中享受休闲、体验;利用植物造景,在艺术中提升农业品味,促进农民增收,提高经济、社会效益;利用植物造景,完成农业的产业转型和旅游业的模式创新,促进城郊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宋莹莹,边远红.植物景观设计探微[J].科技创新导报,2012(15):127.

[2] 屈仁超.城郊体验型农业休闲园植物景观设计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1.

[3] 刘雪松.城郊型农家乐植物景观设计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08.

[4] 张旭光,黄文斌,刘梦绥.休闲农业庄园植物景观设计[J].中国科技博览,2011(4)285-286.

[5] 邹馥蔓.景观设计人性化―城市景观设计[J].美术界,2010(12):103.

[6] 张佳娴.长沙地区休闲农业庄园植物景观设计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09.

[7] 王淑芬,苏雪痕.质感与植物景观设计[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1995,21(2):41-45.

[8] 宋 娜.植物景观空间营造中的人性化设计研究[D].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