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1 10:13:0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常见病的健康管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指导思想
构建和完善我校防治常见病、多发病工作的长效管理和应急管理机制,全面落实“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的防治原则,使防治工作科学、规范、有序、高效地运转,切实保障我校师生员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二、工作原则
充分发挥防控领导小组的作用,校长亲自指挥,从讲科学、讲政治、讲稳定的高度,认识常见病防控的重要性,加强对各项预防措施的落实,并认真检查监督,扎实有效的开展工作。
三、工作要求
全体教师和学生要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常见病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服从学校的工作安排和统一指挥,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将工作做到实处。班主任要在教学工作中注重宣传教育本班学生讲究卫生,保持校园和公共区域的环境,及时清理教室,服从大局,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履行请假手续,辅导教育工作要注意方式方法,避免出现抵触情绪。
四、工作细则
(一)成立学校防控常见病、传染病、多发病领导小组。
(二)利用多种形式加强防控常见病的宣传工作。
充分利用科普宣传材料,板报,橱窗等宣传常见病的预防知识,使全体师生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常见病防治工作,正确认识传染病对人类的危害,采取有效措施,控制预防各类常见病的传播。既高度重视,又不能盲目恐慌,树立必胜信心。
(三)认真落实预防常见病的各项措施:
1、教室、办公室要经常通风换气。
2、图书室、阅览室等公共场所要做到通风换气和5‰的84液擦拭桌面和地面。
3、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是预防本病的关键,做到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勤洗手,打喷嚏或咳嗽时掩住口鼻。
(四)加强校园管理:
1、门卫要做好门检工作,对外来人员进行检测。
2、常见病、多发病高发期,根据需要,每天对学生进行体温检测,此项工作由班主任老师完成并进行登记,卫生室派专人检查。
3、做好学生晨检工作,密切关注学生健康状况。凡发热在38、5℃以上或有流感症状者,应立即隔离患者,并及时通知家长,接回去医院治疗,痊愈后持医生诊断证明(无传染性)方可复课。
4、按要求做好对发病学生的情况调查工作,并登记造册。
5、加强值班,实行24小时值班制,保障通讯畅通。发现有传染性疾病及时向学校及上级主管部门和当地疾病防控机构报告。
(五)增强师生健康体质,提高抵抗疾病的能力。
1、加强体育锻炼,多做户外活动(课间操、体育课、课外活动及课间休息)。
2、根据气温变化,提醒学生及时增减衣服,注意防寒保暖。
3、合理配餐,加强营养及维生素的摄入。
【关键词】中职学校;学生;常见病;治疗
1中职学校学生的几种常见病及其防治方法
1.1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流行性感冒(Influenza)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流感病毒是引起流感的病原体,属正粘病毒科,系RNA病毒,直径80-120nm,呈球形或丝状。流感病毒有三种,即甲(A)、乙(B)、丙(C)三种,主要的特点表现在容易发生变异,其中甲(A)型流感病毒最明显,也是人类流感最主要的病原,其次是乙(B)型流感病毒,最稳定的要属丙(C)型,多为散发病例。如果学生感染了流感可使用桑菊感冒片、小柴胡颗粒、三九感冒清热颗粒等药物来治疗或者把流感消灭在襁褓之中。
1.2痤疮痤疮也就是青春期的孩子脸上所长的痘痘,一般最后都难免留下青春的印迹,所以对于中职学校学生来讲,长痤疮粉刺是最头痛的一件事。其实这种病主要是由肺胃积热,复感外风,日久热毒雍滞,搏结于面所致。一般建议大家不要过多地使用化妆品或洗面奶之内的东西,还有就是严禁用手挤,这样会有很多细菌,反而会更严重。可以使用防风通圣丸,做到清热解毒、自然排除毒素,另外还可用桂枝茯苓丸等,并且在痤疮好了之后最好少用洗面奶,多用温水洗脸,注意少吃辛辣的食物。
1.3疥疮疥疮是由于疥虫(或称疥螨)感染皮肤引起的皮肤病。疥虫寄生于皮肤中,导致感染者皮肤剧烈刺痒。这种病一般发生于冬季,传播途径是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并且这种病的传染性非常强,学生中可能一个人得了,其他人都可能被传染。表现出来的主要症状有瘙痒、红色小丘疹、丘疱疹、小水疱和结痂等等。所以我们要非常注意个人卫生,经常洗晒被褥和被套。还可以使用外用药物治疗,如10%硫磺软膏、3%水杨酸、10%克罗米通乳膏、扑灭司林霜、10%-25%苯甲酸苄酯洗剂或乳剂等。
中职学校学生的常见病还有痛经、胃痛、胃炎及十二指肠溃疡、梅尼埃综合症、口疮、肥胖症等等,这些都需要同学们自己注意卫生和日常饮食,做到爱卫生,讲卫生,为自己的身体着想。
2关于中职学校学生几种常见病的防治体会
2.1学校和社会需共同做好的工作
2.1.1学校要定期组织班会和学校会议,防范宣传常见病症状、危害及其治疗方法,提高中职学校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一般中职学校每个月需要组织一次班会,特别是在常见病高发期,更加要加以重视,班会的主题是宣传学校的卫生工作,让同学们都引起重视,并且在学习过程中要认真学习,了解常见病的症状、危害及其治疗方法,可以及时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也可以观察同学的身体状况,防止常见病的出现。另外中职学校的教育行政干部学和保健人员要结合本校学生体质的实际情况,讲解学校的卫生工作目的和任务,使学生、教师和校医从思想上认识和贯彻以“预防为主”的方针。
2.1.2学校和社会要加强医疗卫生知识的宣传,提高中职学生和教师的医疗卫生知识水平和爱护卫生的意识。我们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告诉我们“病从口入”,现在长大了也要着重宣传这一理念,中职学校可以定时出版学校医疗卫生知识宣传栏,定期开展医疗卫生知识讲座,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传授基本的医疗卫生常识,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学生的自我用品最好是分开用,自己分开洗,这样就有利于降低传染率,也就是从源头把好“病从口入”这个关。
2.1.3学校要建立健全医疗卫生制度,并且实施监督策略。中职学校可以建立健全本校的医疗卫生制度,在日常的教学中进行监督,设置卫生监督部门,定期检查学生的个人卫生、班级的室内卫生、寝室卫生以及公共区域卫生情况,采取一定的惩罚和奖励措施,监督学生养成爱卫生、讲卫生的好习惯,这也是城市建设的需要。
2.2学校与政府部门需共同做好的工作
2.2.1学校和政府共同出资改善中职学校的办学条件,增加学校的卫生设施设备,实现美化、绿化和净化学校环境的目的。学校是人口相对集中的地方,也是细菌滋生的地方,所以需要学校和政府共同努力,拿出一笔建设资金,添置学校必须的卫生设施设备,如植树、增加垃圾桶、增加垃圾处理的洁净程度等等设施设备,达到减少学校细菌繁殖的目的,从而从根本上抑制常见病的频发。
2.2.2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卫生防疫部门以及学校后勤管理部门要共同做好小摊小贩的食品售卖管理工作,坚决取缔不卫生的食品流入校园,危害学生的身体健康,为学生的健康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2.3家长和学生需共同做好的工作
2.3.1家长要了解中职学生常见病的症状、危害和治疗方法,还要及时与学校以及其他家长进行交流,了解学生在家里、在学校的卫生状况,为以后的卫生常识教学提供资料,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2.3.2学生需要对自己的身体健康引起重视,要注意个人卫生以及公共环境的卫生,不随手乱扔垃圾,乱用别人的私人用品,这也是为自己以及他人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孟昭影.疥疮治疗应注意什么[J].健康向导,2011,17(1):23.
一、严抓秋季传染病防控工作
加强传染病的管理,建立健全防护体系,严格控制传染病在校内爆发流行,明确职责,落实到人。本学期学校继续按以往的要求,做好因病缺课登记、晨检、因病缺课追查登记和传染病报告等相关工作。仍实行网上报表,在每月的最后一天将当月统计结果填入因病缺课统计报表后,打印存档一份,并通过QQ群上传报表。
传染病报告发现一例报告一例,上报方式实行网上报告,并做好传染病登记。虽然预防传染病工作认真的去做了,但本学期我校腮腺炎发病一共有9人,其中有8人是一个班级的,我们做到了发现一例立即隔离,但总结连续发病的原因就是潜伏期很难看出来,以后应加强这方面工作。我们将本班学生接种卡收上来查验,发现只有一两个腮腺炎疫苗接种时间没超过五年,其余都应该继续补种腮腺炎疫苗,要求学生立即去补种。教育其他学生每天早晚用淡盐水漱口,服用板蓝根冲剂。
在预防秋季传染病工作上学校利用广播、宣传报等形式使学生认识得到提高;学校每天都进行通风,坚持晨检,每周消毒一次,发现有传染病的班级,当天就进行了彻底消杀。通过以上努力,我校本学期传染病情况得到了控制。阶段性流感,在班任和保健教师的严格把关下得到控制。
二、继续加强学生健康教育
1、利用广播和相关节日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充分利用好各班卫生员的宣传和监督作用。
2、继续向学生进行保护视力,预防各种常见病的宣传教育,使学生懂得保护视力和预防各种常见病的重要性。还利用午休时间为患近视学生做近视矫治工作,只有两台矫治仪器,所以轮班矫治,效果比较好。
3、结合“月20日”全国爱牙日活动利用广播向全校学生进行了“预防龋齿“的宣传教育。
4、结合区保健所要求本学期我们在全校开展了眼保健操和读写姿势竞赛活动,由主管校长孙志凤、唐校长和保健教师三人组成评委到各班考核,通过此活动增强了学生眼保健操的准确性和爱眼护眼意识得到了提高。
5、在一年级进行了良好习惯教育,包括读写姿势、眼操,使学生从小就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还在一年级进行了流水洗手活动,本次活动首先由保健教师在两个一年级进行正确洗手方法的指导,然后进行比赛。通过本次活动,使学生懂得了正确洗手方法,从而有效把住了“病从口入”这一关。
三、认真做好“麻疹”的摸底和接种的监督统计工作
本学期在上级领导的指导下,我保健教师和班任教师积极配合,将麻疹摸底工作在3天内就顺利进行完,保健教师认真负责,积极督促学生去接种麻疹疫苗,使我校接种率达到了上级要求。
四、积极进行常见病的防治工作
在常见病的防治工作中,我校始终坚持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原则,本学期将预防近视的发生当作了重点来抓。教育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认真做好眼保健操,并做好眼保健操的监督检查工作,使学生做操质量明显提高,学生视力不良患病率稳中有降。
教育学生从小养成早晚刷牙,饭后漱口,睡前不吃零食的良好习惯定期检查口腔,早发现龋齿早治疗,是控制龋齿发生和发展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病因分析;常见病;防治措施
1.牛的几种常见病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1.1传染病:牛的传染病很多,主要介绍以下两种
(1)牛炭疸:俗称“飞疔”,是由炭疸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夏季多发。草食家畜最易感。
症状:发病急剧,昏迷、倒卧、呼吸困难,反刍停止,高烧,可视粘膜呈兰紫色,全身痉挛,临死时七窍出血。如有此病发生,应严格封锁发病区域,对疫区严格实施封锁,隔离,消毒的综合性措施,尸体不能解剖,因为这是人畜共患的传染病,必须进行深埋或烧毁,千万不能吃。
预防:每年注射一次无毒炭疸芽胞苗或第二号炭疸芽胞苗,可获得一年以上坚强而持久的免疫力。
(2)牛出败:俗称“清水喉”,是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其症状为高热、肺炎、急性胃肠炎及内脏出血等。各种年龄的牛均可发生。发病后一般很难治疗,所以预防很重要。在加强饲养管理下,每年坚持春、秋两季预防注射牛出败氢氧化铝甲醛菌苗。
1.2中毒病
(1)中毒病。发病时有便秘、腹泻、水肿等症状。黄牛、水牛均可发生,在生产实践中对牛的危害最大,重者均要死亡。但是只要不在青杠叶林地放牧或割青杠叶喂牛垫圈,一般不会发生此病。
(2)氨中毒:引起氨中毒的原因主要是牛过多饮用含氨物质。如氨化秸秆过多地添加了尿素,碳酸氢铵等非旦白氨源,牛采食未经放氨的氨化料后,吸收过多的氨而引起的中毒病。
症状:口吐白沫、呼吸困难,吼叫,松驰,瞳孔散大等。
防治措施:注意不让牛偷饮尿液。制作氨化秸秆要按操作规程,把好用尿素关。喂料时,一定要进行放氨处理后方可;作好品质鉴定,不喂霉变、氨化不好的秸秆。如发生此病,必须立即灌服食醋或酸菜水1.5―2斤进行解毒。
1.3常见病
牛的常见病较多,发病时只要及时进行医治,均可治愈。瘤胃膨气:又名气胀、肚胀。是牛吃了过多易于发酵、膨胀的饲料、使瘤胃内溶物急剧发酵产气,导致产气增多,排气障碍的充气性疾病。病牛主要采食了大量的易于发酵的饲料或食入霉烂变质的青贮料和过食新鲜豆科牧草。
症状:腹围增大,腹痛不安,食欲、反刍、暖气很快停止,呼吸困难、粘膜发绀,食欲废绝。
发现此病应立即治疗,排除气体,减压、制酵,除去瘤胃内的有害内溶物和恢复前胃机能。急性膨气,要进行穿刺放气,平时应加强管理,不能喂太多的豆科牧草或青草和易于发酵的青饲料;切勿给予发霉、腐烂的饲草、毒草等等。
牛的常见病较多,但只要发病,就及时治疗,均可治愈。牛的传染病因其传染快,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不易治愈而危害最大,尤其是人畜共患传染病威胁人民的生命安全、农村养牛业一定要切实抓好春秋两季预防注射,坚持“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方针是至关重要的。
2.牛病综合防治措施
2.1科学饲养管理
加强饲养管理、实行科学养牛,是预防奶牛、肉牛疾病的有效方法。因为许多疾病的发生,饲养管理不良是主要因素或诱因。所以,搞好饲养管理是减少疾病发生的一个重要途径。
2.1.1分群饲养, 科学配方
按牛的品种、年龄、体况以及产奶量高低进行分群饲养,并制定科学饲料配方,注意饲料的营养平衡,不搞“一料制”,以保证牛的正常发育和生产的营养需要,防止营养代谢障碍和中毒疾病的发生。
2.1.2改善环境, 注意卫生
牛舍要采光充足,通风良好。冬天防寒, 夏天防暑,排水通畅,牛床清洁,粪便及时清理,运动场干燥无积水。要经常刷拭或冲洗牛体,保持牛体、牛床、用具等的清洁卫生,使牛群始终生活在干净卫生的环境条件下,防止呼吸道、消化道、皮肤及蹄部疾病的发生,并生产出优质的牛奶。
2.1.3充足给水, 适当运动牛每天需要大量的饮水,特别是
产奶牛,每天每头牛饮水及用水量200千克左右,故必须满足其洁净的饮用水,有条件的牛场应设置自动饮水装置。如由人工喂水,饲养人员必须每天按时供给充足的清洁饮水,特别在炎热的夏季,供给充足的清洁饮水是非常重要的。同时,应适当给予运动,运动可增进食欲,增强体质,沐浴阳光,有利犊牛的生长发育和母牛的繁殖配种,可减少犊牛的佝偻病、成年牛的繁殖障碍等疾病的发生。
2.1.4定期驱虫
驱虫对增强牛群体质,预防和减少寄生虫病和某些传染病的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般在每年春秋两季各进行一次全牛群的驱虫,通常结合转群、转饲或转场实施。犊牛在1月龄和6月龄各驱虫 1 次。驱虫前最好做一次粪便虫卵检查, 查清牛群寄生虫的种类和危害程度,或根据当地寄生虫发生情况有的放矢地选择驱虫药物。驱虫后的粪便应集中无害化处理、防止散布病原。
2.2 严格消毒制度
消毒是消灭病原、切断传播途径、控制疫病传播的重要手段。是防治和消灭疫病的有效措施。设立消毒池和消毒间。场门、生产区和牛舍入口处都应设立消毒池,内置1%~10%漂白粉液,或 3%~5%来苏儿、3%~5%烧碱液,并经常更换,保持应有的浓度。有条件的牛场,还应设立消毒间(室),进行紫外线消毒。牛舍、牛床、运动场应定期消毒(每月l~2次),消毒药一般用10%~20%石灰乳、1%~10%漂白粉、0.5%~1%菌毒敌,或百毒杀、84 消毒液均可。如遇烈性传染病, 最好用2%~5%热烧碱溶液消毒。牛粪要堆积发酵,也可喷洒渗入消毒液。用2%~3%敌百虫溶液杀灭蚊、蝇等吸血昆虫。用具的消毒。用具应坚持每天用完之后消毒一次,一般用1%~10%的漂白粉、84消毒液等。工作人员进入牛舍时,应穿戴工作服、鞋、帽,饲养员不得串舍;谢绝无关人员进入牛舍,必须进入者需要穿工作服、鞋。一切人员和车辆进出时,必须从消毒池通过或踩踏消毒。有条件的可用紫外线消毒5~10分钟,方可入内。禁止猫、狗、鸡等动物窜入牛舍,不准将生肉等带入生产区和牛舍或煮食肉类食物,不能在生产区内宰杀病牛或其他动物,并定期灭鼠。
2.3 按时免疫接种
为了提高牛机体的免疫功能,抵抗相应传染病的侵害,需定期对健康牛群进行疫苗或菌苗的预防注射。目前,我国应用于奶牛、肉牛的疫(菌)苗很多,为使预防接种取得预期的效果,应在掌握本地区传染病种类和流行特点的基础上,结合牛群生产、饲养管理和流动情况,制定出比较合理而又切实可行的防疫计划,特别是对某些重要的传染病如炭疽、口蹄疫、牛流行热、牛出败等应适时地进行预防接种。
2.4疫情控制
发生疫情时,应立即采取有效措施, 制止传染病的蔓延和扩散,使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
(1)隔离病牛。这是为了防止病牛向健康牛传播所采取的一项措施。在隔离前,应组织人员逐头认真检查,根据结果把牛分为病牛、可疑病牛和假定健康牛三群,然后分别进行隔离。
(2)严格消毒。对污染场地、牛舍、工具、用具及饲养员、兽医人员的衣物都应彻底消毒。牛粪应堆积发酵15~30天,并喷洒消毒液,无害化处理后方可运出做肥料。
(3)病牛尸体焚烧深埋。如果是烈性传染病,其病牛和可疑病牛均应捕杀,并做焚烧、深埋处理。
2010年11月6日,首届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实践论坛暨郑州市“片医负责制”服务模式交流大会在郑州市举行,郑外“片医负责制”开始向全国推广。之后,各类媒体纷纷对郑州开创成功的“片医”模式进行采访和报道,许多城市甚至英国、德国、沙特等国家都纷纷派出考察团到郑州考察学习。
郑州“片医”模式
1999年,时任郑州市人民医院院长的顾建钦决定,在郑州市率先由大型综合性医院领头,建立社区卫生服务站,以期拉近医务人员与社区居民的关系,做好医疗卫生服务。12年前的这一尝试,成为郑州市“片医负责制”的起点。
“片医负责制”就是把传统的医疗卫生机构职能“搬”到社区门口。这一服务模式要求每一位责任医生和护士必须走进自己分管的社区,走进居民家庭,以预防保健任务为主,从传染病管理、妇女儿童和老年保健、慢性病管理及重点残疾人康复等方面,向社区家庭的每一位成员提供全程医疗卫生服务。
顾建钦曾在英国诺桑比亚大学学习并获得公共卫生和社会保健管理硕士,在新加坡国立大学接受管理培训。他介绍说,郑州“片医”模式,不同于英国的全科医生模式,也不同于美国的家庭医生模式,而是融英美发达国家的实践于一体,且具有中国特色,着力构建“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新型就医模式。
郑州“片医”模式,每个社区按1000户~1500户居民划分成若干服务区,每个服务区配备1名医生和1名护士,每3000户~4500户居民配备1名防保人员,组成一个“片医”小组。“片医”小组负责对辖区内的慢性病患者、残疾人、精神病人、妇女儿童等特殊群体进行管理,签订医疗保健协议,实施一对一服务。居民有个头疼脑热,可以就近诊治;行动不便者打个电话,“片医”将提供快捷的上门服务;需要转院时,“片医”会帮助预约专家,开辟绿色通道。
十几年来,郑州“片医”模式通过对基层公立医院、企事业职工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所进行改造、转型和向社会公开招标等多种途径,基本完成了郑州市城区和农村的卫生服务网络的构建,打造出了中心城区15分钟社区卫生服务圈。
健康管理进社区
郑州“片医”模式,提出了贴近居民的“十进社区”服务:即健康教育进社区、妇幼保健进社区、基本医疗进社区、慢病指导进社区、康复辅导进社区、免疫规划进社区、中医中药进社区、精神卫生进社区、关爱老人进社区、体质监测进社区。
通过这些服务,慢性病患者学会了合理用药、科学保健,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减少了医药费支出;残疾人、精神病人得到了系统的康复训练;社区居民在各个生命周期里掌握了科学的生活方式和保健知识,享受到了较完善的基本医疗保健服务。
这一模式注重对健康危险因素的干预,实现了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的转变。该模式有望改变长期以来大医院专家教授95%的精力看常见病、多发病的现状,保证高级医疗人才在临床上主要看大病、重病。
顾建钦说:“务实发展是一切工作和事业的根本。医疗卫生机构的工作,更要务实为民。要让人民群众看病不再难,感受到政府的关怀,关键在做。”
这是一份责任
作为一名卫生行政管理人员,顾建钦对医疗卫生服务改革有着高度的责任、浓厚的兴趣且充满激情。当医疗卫生改革面临体制性、机制性、结构性等深层次的矛盾时,医院成为这种矛盾激化的前沿阵地。医院该给患者什么?真正的医疗卫生服务是什么?现代医院如何去规范经营、有序管理和科学发展?区域和国家如何成功开创一种医疗卫生服务的全新模式,实实在在地服务于广大民众?成为顾建钦深深关注并思考的问题。
郑州“片医”模式的探索、实践和成功的事实,较圆满地回答了医疗卫生服务该给患者什么这样一个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著名心血管专家、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教授葛均波调研这一模式时说:“我在德国行医时—上午看7个病人,但在上海一天要接待100多位病人。因此,我国迫切需要推广郑州‘片医’这样的模式,建立一套科学的转诊分流体系,引导患者一般常见病、多发病就诊重心下移,让社区医师承担一般常见病的诊治任务,改变长期以来大医院专家教授95%的精力看常见病、多发病的现状,保证高级医疗人才在临床上主要看大病和重症病人。”
【关键词】 已婚女性;宫颈疾病;调查分析
宫颈疾病是妇科常见的疾病之一,其中宫颈癌是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也是严重影响女性身心健康、威胁女性生命的重要因素之一。女性病普查、普治工作是降低女性常见病、多发病发病率的有效措施,它能够及早发现和及时治疗女性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并且可以及时控制某些疾病的进一步发展,降低病死率[1]。我社区医院2006至2010年对社区所辖的9 450例已婚女性进行普查,对其结果进行分析,并探讨本社区5年内各类宫颈疾病发病率的变化趋势及相关因素,降低本社区宫颈疾病尤其是宫颈癌的发病率,进一步完善了社区医院的女性保健职能。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社区2006至2010年辖区女性普查的相关数据及报表。
1.2 方法 采取集中来院检查的方式,统一制订女性病普查登记表,进行妇科检查、宫颈刮片、盆腔b型超声(b超)、乳腺扫描等项目检查。全部资料统一建档、专人管理、分析。
1.3 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宫颈疾病患病率 9 450例中发生宫颈疾病者1 761例,患病率为18.63%。2006、2007、2008、2009、2010年宫颈疾病患病率分别为25.05%、22.98%、19.38%、15.67%、13.93%。表1 2006年至2010年女性普查宫颈疾病患病率统计
2.2 连续5年女性普查,各年度各类常见宫颈疾病检出情况 见表2。表2 2006年至2010年女性宫颈疾病患病率统计
2.3 各年龄组间宫颈糜烂检出率差异 处于生育高峰年龄组(20~39岁)的女性宫颈糜烂患病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表3 不同年龄组女性宫颈糜烂患病情况
3 讨论
3.1 宫颈疾病的检出情况 女性病普查普治工作是降低女性常见病、多发病发病率的有效措施。宫颈疾病是妇科常见的疾病之一,通过连续五年定期开展女性病普查工作,统一建立女性病专项档案,专人负责管理,督促患患者员及时治疗,并加强宣传教育,提高自我保健意识,使得社区女性宫颈疾病患病率逐年下降。
3.2 常见宫颈疾病的患病情况 通过连续五年女性宫颈疾病普查,结果显示:宫颈糜烂的发病率最高,其次为宫颈纳氏囊肿、宫颈肥大、宫颈息肉。据文献报道,宫颈糜烂的患者患宫颈癌的危险较未发生糜烂者高10倍[2],针对这一人群开展健康宣教,并对此类患者积极干预,及时有效规范地治疗,可以防止宫颈轻度糜烂向中重度发展,以减少宫颈癌的发生。我社区5年间共进行宫颈刮片6 000人次,巴氏ⅲ级以上39人次,送上级医院进一步检查,1例为宫颈原位癌。所有患者全部进行相应治疗、随访,无一例宫颈浸润癌发生。
3.3 不同年龄组宫颈糜烂的检出情况 本资料显示:生育高峰年龄组(20~40岁)的女性宫颈糜烂的患病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生育高峰期女性性生活频繁,雌激素水平较高,并经历了分娩、流产、上环、取环等手术,宫颈极易发生不同程度糜烂。据文献报道,宫颈癌、宫颈内瘤变患病年龄分布在31~50岁年龄组,因此,应当将该年龄段女性作为宫颈疾病防治的重点人群[2]。
总之,随着我国新医改政策的出台,城镇居民医保的推广,社区医院逐渐成为女性健康普查最基础、最有效的医疗单位。以社区为单位进行女性病普查,不易遗漏普查人群,便于管理、治疗、追踪、随访,降低社区女性宫颈疾病尤其是宫颈癌的发病率,保障广大女性身心健康,也将为国家节省卫生资源,优化医疗资源配置。
【参考文献】
关键词:新生仔猪;常见疾病;预防及治疗
中图分类号:S8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10-0216-1
随着我国畜牧业的不断发展,作为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养殖行业,已经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对仔猪的饲养更是作为重点被人们所关注。由于仔猪在刚出生的一段时间里,自身免疫力比较低,很容易患上疾病,从而影响到仔猪的健康,严重的还会引发死亡的情况发生。因此,对新生仔猪的常见疾病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治疗便成为了养殖人员的首要工作,只有将新生仔猪的常见疾病进行有效的预防,才能确保仔猪健康成长,从而从根本上促进我国畜牧业的发展。
1 新生仔猪常见的几种疾病
新生仔猪常见的几种疾病主要包括:水肿病、传染性胃肠炎以及缺铁性贫血等等。饲养人员应该将这几种常见疾病的起因和症状进行充分的了解,从而做到正确的预防和及时的治疗,保证仔猪能够健康成长。
1.1 水肿病
水肿病是新生仔猪最容易患的一种疾病,这种病多发病于2个月左右的仔猪,通常情况下容易在仔猪25~30天的时候发生,由于这个时候,仔猪进入旺食阶段,体内摄入的蛋白质以及微量元素营养过多,从而就会导致仔猪出现消化不良和肠胀气的情况发生。其主要的症状表现为呼吸困难、眼睑和眼结膜的地方会有显而易见的浮肿,胃壁水肿也极为明显,结肠、盲肠的浆膜和黏膜下也会出现高度的水肿现象。
1.2 传染性胃肠炎
传染性胃肠炎是多发生于仔猪身上的一种高度接触性肠道疾病,这种疾病的发病时间越短,其引发的死亡性就越大。这种传染性胃肠炎通常容易发生在1周以下的仔猪身上,患病的猪会出现快速脱水的现象,死亡率很高。相对于一周以下的仔猪来说,2周后的仔猪死亡率就会相应的降低一些。患病仔猪的主要症状是呕吐,然后会排出黄绿色或者是白色的粪便,且气味难闻,患病的仔猪还会出现口渴的情况、脱水,体重也会随着迅速的减轻。严重影响到了仔猪的身体健康。
1.3 缺铁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主要是指刚刚出生的仔猪到25天这段期间,由于哺乳仔猪缺铁而引起的一种营养性贫血,这种疾病容易发生在以水泥地面为主的饲养场环境下的仔猪,由于这种情况下,不对仔猪进行相应的补铁措施,就会导致仔猪体内缺乏应该有的铁元素,从而导致仔猪缺铁性贫血。患病的仔猪主要表现为精神沉郁,食欲不振,营养不良,体温偏低等情况。同时,还会存在一些可视粘膜苍白,轻度黄染,看不到明显的血管等特殊症状。
2 新生仔猪常见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新生仔猪常见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是保证新生仔猪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为了能够保证新生仔猪免患疾病,饲养人员必须要做好对常见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工作。
2.1 水肿病的预防和治疗
在对新生仔猪进行喂养的时候,应该严格遵守少食多餐的原则。近几年来,在喂养仔猪的饲料上,主要是全价颗粒饲料,在对仔猪进行喂养的时候,应该定时、定量的进行喂养,在喂养的饲料中,可以搭配少量的青绿饲料,让仔猪自行采食。与此同时,要保证仔猪饮水的充足。另外,还可以给仔猪服用价格比较便宜的抗菌消炎方面的药物,以此来对仔猪容易患上的肠道疾病进行预防,比如说黄痢、红痢、肠炎以及痢疾等。利于消化的药物也可适当的给仔猪服用。
2.2 传染性胃肠炎的预防和治疗
对于传染性胃肠炎的预防和治疗,饲养人员可以采用给仔猪喂食母乳的方法,从而使仔猪获得被动免疫。经验所得,如果母猪在产前曾经接种过传染性胃肠炎疫苗,那么对3天哺乳仔猪被动免疫保护率达到了95%以上,针对传染性胃肠炎,目前并没有出现治疗药物,因此,一旦发现仔猪患病,就应该立即将患病的仔猪进行隔离,以此来减少损失。
2.3 缺铁性贫血的预防和治疗
对仔猪缺铁性贫血进行预防和治疗,饲养人员可以加强对怀孕母猪的饲养管理,以此来增加仔猪的外源性铁的供给,一般情况下,采用口服铁剂的方法,既经济又有效。也可以采用给仔猪注射铁剂的方式对患病的仔猪进行治疗,比如说注射大北农血糖,通常情况下,注射1次即可,必要的时候也可以隔七天再注射一次。
3 结语
综上所述,对新生仔猪常见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实施是否到位直接影响了养殖场的经济效益。因此,相关工作人员一定要对其进行高度的重视,针对患有疾病的仔猪应该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治疗,以此来保证新生仔猪的健康状况,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养殖行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周秀平.新生仔猪常见疾病的防治[J].畜牧与饲料科学,
2012,(04).
[2] 孟刚.新生仔猪常见病的诊断和防治[J].农家之友,2010,
(02).
[3] 喻晓静.初生仔猪的管理及仔猪常见疫病的预防[J].畜牧市场,2008,(09).
关键词:基层医生;在岗培训;继续教育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一、调查基本情况
本研究以北京协和医学院“基层全科医生培训班”结业的7次共341名乡村基层全科医生作为调查对象,调查对象分别来自内蒙、江西、河北、四川、贵州、浙江、福建、山东等9个省区。自行设计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319份。
(一)乡村基层医生的性别和年龄构成
此次所调查的基层全科医生中,女性有101人,占31.6%;男性218人,占68.4%,男女比差较大。小于26岁的医生所占比例为6.1%;51岁以上的占8.8%;处于41-50岁的年龄组人数较多,共占41.7%。
(二)乡村基层医生的从医时间
基层医生中从事医生工作10年的占大部分,达到211人,占66.1%;其次是6~10年的,有50人,占15.9%。
(三)乡村基层医生的执业资格构成
本次参加调查的319名医生中,共有197名选择了取得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选项,占61.8%;其余的122名医生没有取得执业(助理)医师资格,已达到38.2%。
(四)乡村基层医生的学历构成
在初中、高中、中专、大专、本科、硕士研究生及以上的分组中,拥有中专学历的人数较多,达到127人,占39.8%;其次是大专,也有94人,占29.5%。
二、培训需求情况
(一)以往培训基本状况
1.以往培训情况
在参与调查的319名乡村基层医生中,共有287名医生以前接受过相关培训而且是每年都有参加,所占为 90.0%,其余的32名医生以前没有接受过相关培训。
2.以往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结问卷发现大多数医生认为以往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首先是培训内容不适宜运用,其培训内容多是一些理论基础知识,虽然很重要,但却被反映在实际工作中实用性不强。其次是培训时间仓促,培训内容广泛,医学知识都会涉及到一些,但却都没有讲到实质,培训内容不容易消化。最后是培训重点不突出,没有针对特定的人群制定特定的目标,使得培训效果不大。还有其他如培训时间不合适,课程设置不合理,ε嘌蛋才挪宦意等问题。
(二)培训需求状况
1.培训课程内容知识的需求
本问题设置了4大类16种,希望从这些问题的答案中能够更加科学合理地设置往后的培训内容。分别是A类:常见内科病、多发病的诊断和治疗(包括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常见疾病、心脑血管、耳鼻喉、皮肤/性病常见病等);B类:妇幼保健服务(儿科及免疫接种、妇产科及计划生育指导等);C类:外科与急症类(包括急危重症的处理、常见外科急腹症的处理、红十字急救培训等);D类:健康教育与管理类(包括健康管理与健康促进、医患沟通技术、医疗行为中常见的法律问题等内容),在上述这四项中,选择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和治疗的有175人,占到了54.9%;选择妇幼保健服务的有66人,占到了20.7%;选择外科与急症类的有57人,占17.8%;选择健康教育与管理类的有21人,占到了6.6%。在调查中了解到,基层医生们选择最多的是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和治疗。
2.培训授课场地的需求
本次问卷中可供的选项有医学院校及其临床医院、三级医院、县级医院与其他。其中,大部分人选择了医学院校及其临床医院,达到223人,占总人数的近7成。
3.培训授课教师的需求
在参与调查的乡村基层医生中,对培训教师的选择,其中有182人选择了医学院校副教授以上相关专家,占57.1%,可见在师资力量相对比较雄厚的医学院校培训是比较有吸引力的,所以有超过一半的医生选择医学院校相关专家作为培训教师。这些老师理论知识比较扎实,具有丰富的教书育人经验,也都在医院里有相应的临床任务;其余剩下的人则选择了医院专科医生、社区全科医生等。
4.培训授课方式的需求
在培训方式中,共有理论讲授、理论加临床案例讨论、床边带教实践等三个选项。有176人选择了理论加临床案例讨论的方式,占55.2%;114人选择了床边带教实践的方式,占35.7%;选择理论讲授的有29人,占9.1%。可见绝大多数医生都希望在培训中直接加入实践学习。
5.乡村基层医生对培训内容的建议
问卷中该项设置的问题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培训效果,在乡村基层医生培训过程中,您认为还需讲授哪种内容,以及对授课还有什么好的意见或建议?”最后搜集到了各类有参考意义及借鉴价值的建议共220条。经过归纳整理以及分类后将这些建议主要分成2个大类8小类,主要包括:
第一大类:培训内容方面
(1)培训内容应符合农村实际情况
乡村基层医生培训的内容应该切合乡村的实际情况,应多介绍一些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及治疗方案。在建议中,该条关于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和治疗的建议依然被不少基层医生提起,可见乡村基层医生虽然已经进行了多次培训,但这些基础性的问题仍然是他们最想要继续学习与提高进步的。所以将这些基础性普遍性医学知识进行更清楚透彻地讲解与授教是培训课程设置所需重视的。
(2)医疗新技术,新形势的介绍与讲解
除需要上述基本的常见医学内容外,乡村基层医生还建议想多了解一些医学的新进展或者是最新的医疗技术动态等问题,也有提到了讲一些与病人沟通、交流的方法以及开展健康教育等问题,这在“培训课程内容知识的需求”里也提及。可见基层医生同样关注一些医改政策、医学前沿等问题,在以后的培训中不可忽视对这些有关知识的讲解。
(3)中医药实用技术
虽然西医的自身特点及快速发展,使得其在基层医疗中越来越得到普遍运用,而快节奏的生活需求也导致中医在基层的比例减少。但中医的“简、便、廉、验”的特点也使得其在农村依然有比较良好的生存环境,并且相当一部分农民群众对中医的有很高的认同度,所以乡村基层医生会提出要了解并掌握一些基本的中医知识,以便更好地为农民群众服务。
(4)疾病预防保健的相关知识
乡村基层医生作为基层的医疗卫生工作者,除了提供最基本的提供医疗卫生服务外,还应该向农村居民提供预防、保健等其他的基层医疗保健服务。这才是真正意义上全科的涵义。所以乡村基层医生同样需要接受包括预防、保健在内的系统的全科医学教育的培训,为居民提供安全、有效、便捷、经济的基本医疗服务。
(5)药物的适宜应用
现有的培训内容多数为疾病的诊断,而疾病的治疗则因为涉及药物随主治医生的不同和治疗药物种类繁多没有统一的用药标准所以甚少会详细讲解。但合理用药是治疗疾病的关键,且《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及《国家基本药物处方集》(基层部分)也陆续公布。《应用指南(基层部分)》是采用“以病带药”的方式,针对基层常见病、多发病提出具体的用药方案。对指导基层医务人员合理、规范使用基本药物有很大的意义。
(6)医疗诊断辅助技术的应用
乡村诊所或基层医院虽然条件有限,可能没有足够的经济条件配备相应的医疗检验或影像设备,但这不代表乡村基层医生没有对此类医疗技术的了解需求,他们同样需要借助这些简单的辅助诊断技术如心电图、简单化验单、X线片来诊断疾病,所以也有多位医生提出了增加此类培训内容的建议。
第二大类:培训方式方面
(1)培训模式应临床与实践相结合
医生们认为光讲枯燥的理论知识是不够的,这些内容对其来说在实际生活中可能没有多大的实用性,他们关注比较多的是如何去诊断一种疾病并如何去治疗它,而疾病的诊断治疗只有理论知识及书面介绍与解释是不够的,需要经过实践才能实现真正的效果,因此培训模式的制定应符合基层医生的实际需要,建议多将临床与实践相结合,多进行临床培训、临床实际操作,有条件的还可以参观科室查房及诊疗过程等等。
(2)培训时间应该合理安排
多数医生对这样的培训学习有很高的积极性,均提议在适当的时期应多举办此类学习培训班,培训时间可安排在双休日或农闲时间,每次3-5天为宜,每年定期开展培训3-7次。对于乡村基层医生来说,他们接受培训的欲望比较强烈,因此多举办培训班是非常受欢迎的举措。
三、对策建议
(一)从乡村实际情况出发合理设置培训内容
培训内容需贴切基层农村日常生活,也要适宜当地的基层医疗技术水平,以农村常见病、多发病为主。从乡村基层医生最迫切需要的内容出发,讲述一些在农村中能真正用得到的知识。近些年国家一直在推广农村卫生适宜技术的应用,农村卫生适宜技术是指适合于常见病、多发病诊治和广大群众预防疾病、增进健康的技术;能够为广大基层、预防、保健单位的医药卫生人员掌握和应用的技术;费用较为低廉、广大群众在经济上一般能够承受的技g各种疾病的诊断治疗。农村卫生适宜技术的适当培训,可以满足基层医生学习的需求,使他们能在基层卫生工作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二)采取合理实用的培训方式
大多数乡村基层医生已参加过多次培训,他们已经对一些理论知识已经比较熟悉,需要的是更多的实践操作,所以主要的培训方式应是理论培训和实践操作相结合,即先在课堂中进行理论方面的培训而后在相应的医院进行实践技能操作或观摩的培训。但培训方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应该根据每个地方不同的实际情况,根据乡村基层医生的需要,采取更加实用、灵活的培训模式。比如第一次参加培训或者是理论知识比较欠缺的医生,则可相应的多设置理论课程,而那些基础较扎实的已参加过多次培训的医生,则可以提供更多的临床实践的机会。
(三)安排合理的培训时间,适当提高培训次数
基层乡村医生大多数是半农半医的身份,既要从事农业生产又要开展医疗卫生服务。且广大农村地区地土广袤,导致医生分布分散,不是所有时候都能集中培训。因此,在培训时间的选择上也应该充分考虑到乡村基层医生的实际情况,将培训时间尽量安排在闲时的下午、晚上或是周末。培训时间安排合理了,医生才可以按时参加培训,有较高的出勤率是培训达到效果的一个基本保证。
其次,乡村基层医生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一直很高,鉴于他们目前的实际需要,可以适当提高培训次数,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且每次培训的时间也不宜过长,每年定期开展培训3-7次,每次3-5天为宜。
(四)设置适当中医药的内容知识
中医在农民群众中依然有比较高的民意基础,相当一部分农民群众对中医的有比较高的认同度。因为一般的基层医疗设备都比较基础,而一些中医诊疗手段,如针灸等不需要复杂的医疗设备,使用起来比较简单,疗效比较显著且花费比西医少,一些药材在乡村也容易得到。因此,针对当地常见病、多发病,制定相应的中医诊疗方案和措施,有针对性地对中医、中药等方面进行培训也是十分必须的。
(五)注重乡村基层医生的全科发展
乡村基层医生虽然未被称为全科医师,但是他们现阶段的工作以及社会赋予其的责任就是全科医生的职责,所以乡村基层医生除了提供最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外,还应该向农村居民提供预防、保健等各种其他的基层医疗保健服务。目前全国的全科医生紧缺,水平亟需提高,而在现在的培训中,往往是仅对医疗技术进行培训,但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培训。因此,在以后培训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基层医生的全科发展,使全科医学的理念深入到每个基层医生的心中,使他们能够真正明确自己作为基层医生所应该承担的具体任务。
四、结语
首先通过对此次培训班调查结果的分析讨论,得出了目前乡村基层医生培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需要在以后的培训中需要重视的一些内容,并据此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乡村基层全科医生的岗位培训需要依据乡村实际情况,在培训内容上要切合农村的基本情况,使得培训内容更加合理、实用。同时,要利用乡村基层医生合适的时间每年多次开展具有多种灵活方式的培训,并增加实践操作的内容。同时要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的教育支撑与影响扩大作用,为乡村基层全科医生的培训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胡睿.指导基层医生规范使用基本药物[J].中国社区医师,2010(12).
[2]李顺平,李雪梅,孟庆跃.关于农村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应用的思考[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9(9).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全面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加大“课改”力度,努力实施“快乐体育”。全面贯彻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提高教师素质,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不断深化体育、卫生、艺术类教育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工作目标: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体卫艺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保障。
2、快乐体育抓典型,普及踏板操,规范完善“大课间”,打准突破口,树立新形象。
3、继续推广棋类教育,创办体育特色学校。
4、有针对性的开展常见病的宣传预防工作,加强学生卫生保健意识,培养学生的卫生保健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
5、课内开全课程,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课外艺术小组活动有训练,有指导,能展示。
三、工作完成情况:
1、体育工作打准突破口,树立新形象。
(1)加强对体育教师的培训工作,不断探索、研究“快乐体育”的课堂教学模式,抓典型课例,创排头经验。
(2)进一步完善大课间,推新出彩。针对学校操场小的特点,普及踏板操,做到大课间活动美化、科学化、规范化。
(3)结合第二套学生广播操的学习,组织队列广播操比赛。
(4)继续推广棋类教学,形成规模,参加赛事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5)在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的基础上,开展一些群众性、趣味性的体育活动竞赛,使学生在锻炼中逐渐形成各种技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健康成长。
2、健康工作重实效,身心齐发展。
(1)上好健康课,做好眼保健操,加强对卫生教师的专业培训,保证课时,保证质量。
(2)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有针对性的开展常见病的宣传防治工作,通过卫生宣传橱窗、健康手抄报、卫生知识问答竞赛等形式,增强学生的健康意识,掌握防治各种常见病、多发病的方法,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使发病率控制在最低限度。
(3)增设心理咨询窗口,对学生进行心理疾病的疏导治疗,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使他们身心俱健,快乐成长。
3、艺术教育重普及,学有特长。
(1)选派最佳人选担任艺术课教学,开全课程,保证质量。
(2)根据教师的自身特点,组织开展课外艺术班活动,发挥教师特长,培养学生具备一技之长。
(3)结合重大节日、纪念日,开展艺术教育活动,如“五一劳动最光荣书画展”、“庆六一歌咏比赛”、文艺联欢、“春踪摄影比赛”等,丰富了学生的文艺生活,锻炼了学生的文艺才能。
4、鼓励并创造条件让教师参加继续学习和专业培训,提高自身素质,丰富知识底蕴。
5、明确各项规章制度,落实重在管理,奖惩公平、分明。版权所有
【关键词】儿童 死亡报告卡 死亡原因
中图分类号:R17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8-351-02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是衡量儿童生存状况的主要指标,为了准确地了解我县5岁以下儿童死亡情况,给政府制定妇幼卫生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制定强有力的干预措施,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故对我县2000-2009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情况进行回顾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资料来自2000-2009年全县13个乡镇场卫生院、县医院每月上报的儿童死亡报告卡,县妇幼保健站专职人员对报告卡进行统一审核,所有的相关数据均进行县、乡、村三级质量控制,逐级核实补漏。经统计汇总后,得出各年龄组死亡率。见表1
2 结果
2.1 2000-2009年儿童死亡率及其变化趋势。2009年全县新生儿死亡率为13.71‰,婴儿死亡率为21.68‰,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25.82‰,分别比2000年的66.6‰、86.9‰、89.3‰明显下降。
2.2 儿童死亡率县城与农村比较:2000-2009年农村儿童死亡率明显高于县城,各项指标均呈逐年下降趋势。见表2
3讨论
3.1 争取政府重视降低儿童死亡率是一项社会性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所以我们要争取政府重视,寻求政府、妇联、民政、财政等部门的密切配合,加强对儿童保健工作经费的投入,设立专项资金,让家庭确实贫困不能入院诊治的患病儿童得到及时救治。
3.2 加强围产期保健尼勒克县新生儿死亡率、婴儿死亡率、1-4岁儿童死亡率都呈逐年下降趋势,但新生儿死亡率仍居首位,因此,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重点是降低新生儿死亡,尤其是早期新生儿死亡。另外,10年来,导致我县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仍是新生儿窒息、肺炎、早产及低出生体重,因此,应加强围产期保健,及时筛查高危孕产妇,重点监护,减少早产及低出生体重的发生,并提高产科、新生儿科对危重早产儿的抢救水平,推广新生儿窒息复苏等适宜技术的培训,减少新生儿的死亡率。
[关键词]淡水鱼养殖 常见病害 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S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6-0225-01
淡水鱼的健康与水质、水温、病原体以及自身免疫力等因素有一定的相关性,一旦出现病害,对鱼群的数目和鱼肉的质量造成较大影响,严重影响养殖户的经济收益。相关文献指出,每年的春、夏、秋季节是南方淡水鱼病害流行的高发季节,尤其是高温天气和梅雨时节,不但发病率高且传染速度快。因此,要加强淡水鱼养殖防治措施,做好日常管理工作,避免大规模爆发病害。
一、淡水鱼病害发生原因
水体污染、鱼类自身免疫力、水温等都与鱼群的健康有密切的相关。水体污染会加剧致病菌、微生物的繁殖,水体结构发生变化后,鱼的身体机能受到影响,免疫力下降,导致容易感染病害,再加上鱼是群体动物,当水温上升或降雨天气时,加速病原菌的传播,从而大规范爆发疾病[1]。笔者以多年经验分析,造成鱼病害的主要原因是环境污染。水体一旦被污染,水体的自我净化功能被破坏,其氨化作用、氧化作用以及反硝化作用等一系列功能受到破坏,导致水体氧含量下降。水体氧含量下降严重破坏水体的稳定性,而水体中的鱼由于长期缺氧,身体机能衰退,从而导致免疫能力下降;且由于氧含量的下降,氨氮离子、亚硝酸离子、硫化氢离子等化学有毒物质逐渐增多,造成鱼中毒,进而加剧各种病害的爆发[2]。
笔者以多年工作经验分析得出,淡水鱼养殖水体污染主要是由于投入饲料的质量较低,饲料在水中分解受会产生氮磷化物,大量氮磷化物进入水体之中,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进而促进各种病毒和致病菌的繁殖,提高了养殖鱼病害的发生率。
二、淡水鱼养殖常见病害及预防措施
1.寄生虫病
寄生虫如车轮虫、指环虫、孢子虫、三代虫、锚头蚤及鱼虱等。寄生虫病是寄生虫侵入鱼各个脏器而引起的疾病。因虫种和寄生部位不同,引起的病理变化和表现各异。本类疾病分布广泛,对鱼类而言该疾病是极为频发的疾病,不过主要南方地区多见,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更多。感染主要是由于鱼类抵抗力等相对较为薄弱,寄生虫的出现和存在往往和人体抗感非常相似。
2.真菌病
真菌病包括水霉病等。水霉病较常见。该病发生初期无明显症状,细菌学检测可观察到有病菌感染,当水温≤22℃时,加速水霉菌的繁殖。鱼在患病后会出现运动障碍、常在水体上层游动且动作缓慢,反应迟缓;病情较重的病鱼会出现血脓、肌肉腐烂甚至死亡[4]。该病的防治需要使用生石灰彻底清洁鱼塘,根据鱼塘大小适当稀放。可用食盐溶液浸泡5min进行治疗,食盐浓度需维持在3%左右;若病鱼的症状较严重,需要长时间浸泡,可将食盐浓度稀释至0.5%;或使用食盐加小苏打溶液浸泡5min,隔天用1次,连续使用3次;或多种治疗方流使用,最后使用灭菌药物清除鱼塘内的致病菌。
3、 细菌病
常见的细菌病有淡水鱼类败血症、细菌性烂鳃病和细菌性肠炎。
淡水鱼类败血症:病鱼的上下颌、口腔、鳃盖、鳍基及鱼体两侧轻度充血患鱼表现为食欲下降,体色发黑且以头部最为明显,两侧及腹部易腐烂,红肿。
细菌性烂鳃病:病鱼体色发黑(头部尤为明显),游动缓慢,独游不吃食,对外界刺激无反应;进一步观察,鳃盖内表面的皮肤发炎充血,中间部分常糜烂成一圆形或不规则的透明小窗,鳃上粘液增多,鳃丝肿胀,鳃的某些部位因缺血而呈淡红色或灰白色,也有的部分因淤血而呈紫红色,甚至有小出血点;严重时,鳃小片坏死脱落,鳃丝末端缺损,软骨外露。
细菌性肠炎:病鱼同样游动缓慢,独游不吃食,对外界刺激无反应,轻压腹部有黄色黏液或血液样液体从流出。剪开肠管可见肠壁充血发炎,黏液增多,肠内没有食物或公在后有少食物。
细菌病治疗关键是1、水体消毒用二氧化氯等进全塘泼洒2、内服抗菌长药物,拌饲投喂。两者结合效果才较好。
4、 病毒病
草鱼出血病较常见。该病的死亡率较高,患鱼可表现为呼吸困难、常到上层游动,鱼口、腹部以及皮肤表现出现炎症。病毒感染的治疗主要使用碧水爽、净水宝、优碘等进行消毒,此外还要加入增氧机,减少为食量。该病的预防需要通过加入免疫疫苗进行防治,在鱼苗入池后要控制好水温,合理添加营养成分,增强鱼群的免疫力。
三、淡水鱼常见病害的综合防治措施
除了不同病害的防治措施外,还可从各方面着手,降低淡水鱼病害的发生率。首先可以从加强饲料投喂及水体管理方面出发。保障投入饲料的新鲜、营养及质量,有助于提升鱼群的抵抗力和免疫力;投入量要根据季节及水温变化进行相应的调整;根据当地淡水鱼养殖病害流行情况,每月定期投喂3次预防药物,加强防控措施;保障水体的清洁、氧含量,定时换水或注入新水。科学使用降解药物将鱼塘中的有害物质溶解,并根据说明书加入“水精灵”(水质改良剂),能够有效改善池塘水质不佳、鱼群食欲下降的问题。当天气状况、水体结构不稳定时,容易出现含氧量下降、鱼群食欲下降的现象,在此时尤其要注意水质的控制及相关防治措施的实施。然后要加强观察,尽早发现和治疗病害。一旦发现病鱼,要第一时间进行诊断并采取相关预防措施,针对疾病的类型使用高敏感药物,加强水体清洁,有效将淡水鱼中的致病菌和微生物清除;每天巡查2次,观察有无死鱼,一旦发现死鱼要及时打捞并解剖,分析其死亡原因,将病害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此外,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对症下药,严格控制药物的剂量,服药后要仔细观察鱼的变化;对于免疫力较差的鱼群,可以定期加入营养物质,增强鱼的免疫力和抵抗力,提高其成活率。
结束语
文章首先分析了淡水鱼病害发生原因,然后分析了红头病、暴头病、水霉病、肠炎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最后提出了淡水鱼常见病害的综合防治措施,旨在保证淡水鱼养殖户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关键词:水产养殖; 病害; 防治思路
随着水产养殖病害的种类越来越多,爆发的频率越来越快,给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冲击,使许多养殖企业和个人丧失信心。笔者将重点分析几种较为流行的病害,并提出防治措施。
1 病害的流行趋势
1.1 病害种类多 水产养殖中的病害有许多种,而且随着环境污染的加剧,病害的种类也在逐年增加,例如,鲤鱼普遍流行的出血病、三代虫病等;草鱼的常见病有赤皮病、烂鳃病等;虾类的常见病有细菌病、寄生虫病、红腿病等。
1.2 耐药性强 耐药性的增加给病害防治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困难,而且会加大鱼病防治的公害化程度。从车轮虫病到中华鳋病;从细菌性肠炎病、赤皮病到败血症。相同的病害,由于具有了耐药性,而导致用药量加大、用药时间长,同时还需要根据病害的实际情况不断更换药品,然而治疗效果还不是非常明显。
1.3 流行范围广 由于水是流动的,所以病害具有很强的传播性,而导致流行范围非常广泛。许多病害从过去的季节性流行演变成了多季节性甚至是全年性的病害,而且流行的间隔时间越来越短。
2 常见病害的主要类型
2.1 细菌性败血症 对于细菌性败血症,不同地区的称呼也是不一样的,其发病原因是由温和气单胞菌、嗜水气单胞菌、河弧菌生物变种等多种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引起的。主要分为以下几种:腹水病 出血性腹水病、溶血性腹水病、淡水养殖鱼类暴发性流行病等,是鱼类病害中常见的疾病。
2.2 亚硝酸盐 通过呼吸作用,亚硝酸盐经鱼的鳃丝进入血液,降低鱼的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数量,从而减弱了血液的载氧能力。导致鱼的摄食量有所减少,出现组织性缺氧,而且鳃组织出现病变而对呼吸产生严重的影响、缺乏平衡能力,这时鱼的血液为红褐色或者黑紫色,甚至于内脏器官皮膜的通透性也发生了改变,渗透条件能力降低,造成充血,其症状与出血病相似。
2.3 瓜虫病 瓜虫病是一种寄生虫性原虫病,是淡水鱼类中的一种常见病害。几乎在所有的淡水鱼类养殖中都出现过瓜虫病,导致大量的鱼种、鱼苗死亡。淡水小瓜虫病多是由多子小瓜虫引起的。随着水温的变化,小瓜虫生存的时间也发生着变化,在20~25℃或者1℃时,虫体最易感染宿主鱼;而当水温在30℃以上时,虫体不能发育,所以在炎热的夏天,瓜虫病不会发生。瓜虫病的病征表现是染病鱼体表面或鳃上出现白色小点,因此瓜虫病又称为白点病。
3 病害的防治措施
只有推行健康的养殖模式,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水产养殖中的病害问题,坚持“以防为主,防止结合”的原则,加强养殖生产管理,保护养殖环境。
3.1 细菌性病害的防治措施 细菌性鱼病主要有出血病、烂鳃病、赤皮病、肠炎病以及细菌性败血症等,引起病变的细菌主要是水气单胞菌、黏球菌、弧菌、假单细胞菌等。当水质恶化,而且有适宜的温度调节,这些病菌通过鱼的呼吸经鳃到达鱼的体内,生成病灶。所以保证水的质量,控制好水温是完全可以避免此类鱼病的发生。
3.2 病毒性病害的防治措施 水产养殖病害中最严重的类型之一是病毒性病害,这是导致鱼类死亡的最主要原因。主要的水产病有河蟹抖抖病、虾类肌肉白浊病等。主要预防措施有,首先是彻底清塘后,在将鱼放入池塘的7 d前,用精碘再进行一次消毒。这种方式对病毒性病害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其次,在发病季节到来之前,增加2次精碘的使用;如果已经发生病害,使用内服药,以防止病害的扩散。
4 水产养殖病害防治基本思路及对策
从水产养殖的实际情况出发,我国水生物病害防治的基本原则是“预防为主、 防治结合”,以实现水产品质量的安全性。
积极争取财政补贴,加快水生动物基本防治的技术开发,同时逐步完善相关的配套设施。使得水生动物疾病的诊断技术产品快速的推陈出新,并加速渔药的研发。
加大健康养殖技术的推广力度,实现以预防为重点的生态养殖。首先,要加强“养鱼就是养水”这个理念的宣传。第二,实现规模化养殖,通过财政补贴的方式积极推广芽孢杆菌制剂、以乳酸菌为主导菌的EM菌剂等微生态制剂,逐步淘汰以化学成分为主的水质净化消毒剂,从而形成健康的生态养殖环境。第三,利用财政补贴等手段,以草鱼出血病灭活疫苗,同时推广、普及工侑四是以水产品出口基地为重点,建设标准化养殖示范区。
对于从事水产养殖的企业和个人来说,病害的防治是关系着生存与发展的大问题,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方式防止或解决病害发生或扩散,保证水生动物的水环境,保证水的温度,实现健康养殖。
参考文献
[1] 朱丽娅,普家勇. 水产养殖病害综述. 渔业致富指南,2005(1):49-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