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课外阅读的感悟

课外阅读的感悟

时间:2023-10-11 10:13:0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课外阅读的感悟,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课外阅读的感悟

第1篇

关键词:依托课内;促进课外;阅读策略

语文课程改革给语文教学带来机遇,给人们提供着新的教学理念。作为教育主管部门在颁布新课程标准时,要关注学生语文素养的真正形成。如,在教育目标中尤其强调增加学生课外阅读量的问题。扪心自问,我们平时的语文教学让学生去达成课外阅读目标了吗?还没有!作为肩负学生精神成长之引领责任的老师,应当思考学生课外阅读的问题。笔者所思考和实践的依托课内阅读促进课外阅读已经获得比较实实在在的效果,现着于笔端,权且抛砖引玉。

一、让学生感受到阅读趣味无穷

小学生在平时的阅读感悟中,会经常露出灿烂的笑容。这是因为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迈入阅读感悟的坦途,获取了较为丰富的精神营养。虽然学生没有“书中自有黄金屋”的意识,但学生也开始意识到书中蕴含着不尽的宝藏。但这还只是从教材文本所产生的感悟。如果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摒弃那些比较机械的训练,让学生去涉猎更为丰富而又广泛的阅读内容,那么学生会更加灿烂起来。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要让学生的课堂阅读感悟成为学生课外阅读感悟的凭借和依托,促进学生去课外阅读,促进学生去感受课外阅读的余味无穷。

如和大家一起学习《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故事的情节是通俗易懂的,语言也就是那样的明白如话。学生在读懂了一个卖矛和盾的人,夸赞自己的矛和盾,他的话前后互相抵触,不能自圆其说。学生读懂卖矛和盾中带给人们的笑话后,自然地感到:寓言就是用一个个短小精悍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个极为深刻的道理。如学习了《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后,学生就感到人们说话要前后一致,要实事求是,不能夸夸其谈,自相矛盾。学生更会意识到:如何去获取这些人生道理呢?简单而又唯一的路径就是去阅读。

二、让学生感受到阅读必需方法

我们看到的现实是,小学生虽然有一定的智慧,有阅读感悟相关作品的潜质,但有时也不可能凭借自己的智慧去感悟出文本之相关意义来。只有在平时比较实在的阅读感悟实践中,才可以渐渐形成相关的能力。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去做阅读感悟的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悟出具体的方法。

如教学时,让学生以多种形式去读,就是一条比较理想的阅读感悟的途径。譬如和学生一起学习丹麦著名作家安徒生的作品《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时,我们不仅仅以这样为满足:学生知道在大年夜,一小姑娘又冷又饿,在街头卖火柴。她擦燃了火柴,眼前出现了暖和的火炉、美丽的圣诞树和慈爱的奶奶这些美好的幻象。最后她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街头。学生知道小女孩的悲惨遭遇,更让我们看到当时社会的黑暗,也感受到作者对穷苦儿童的深切同情。在学生获取感悟的基础上,让学生能够从自己的感悟中总结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经验来,那学生将会做出这样的抉择,积极进行课外阅读,而且更加深刻地明白:要么不读,读了就要老老实实地读,甚至就是咀嚼意义上的读。

三、让学生感受到阅读必须广泛

从一定意义上说,小学生对所接触到的教材文本还是比较青睐的。但并不一定让学生进行教材文本的阅读感悟,就可以形成学生阅读感悟的技能,就可以形成学生比较完美的精神力量。正如鲁迅先生在上个世纪早就谆谆教诲进步青年那样,要像蜜蜂那样去采花,去采许许多多的花,去辛辛勤勤地采花,进而酿出许许多多又香又甜的蜜来。让小学生像蜜蜂采花酿蜜似的去进行课外阅读,从一定意义上说不可强迫,而应当是理想意义上的诱导。如果强迫,限定学生去读怎样的书,要求学生在多长时间内读多少篇幅的书,学生是不可能心甘情愿的,有时还完全可能不去读书,反而去糟蹋那些本很完美的书。所以,对小学生的课外阅读,还应当让学生感到整个文学巨库里有着极为丰富的典藏。我们所阅读到的教材文本仅是沧海一粟。更应当让学生感到一个大家之一生所创作的作品很多很多。如,安徒生一生就创作童话160多篇,而安徒生所创作的作品又是那样的爱憎分明,想象力丰富,构思巧妙,情节生动。那与《卖火柴的小女孩》所不同的作品还有哪些?又从怎样的角度去表达出自己的爱憎分明?这时,我们的小学生也就完全可以形成对阅读安徒生童话之如饥似渴的良好局面。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们不仅仅要让学生对教材文本产生基本的好感,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产生迫切地想要读书的意愿,想扎扎实实地把书读进去。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学生才会对课外阅读产生比较自觉的行动,进而去吮吸到更为具有滋补作用的乳汁,获取到充满无穷正能量的精神营养。

参考文献:

第2篇

一、指导选择课外读物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给孩子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是教育者极为重要的任务。要完成这个任务,我认为教育者的立足点应从小学生的兴趣出发,通盘考虑,综合开发课外读物。

1.

针对小学生年龄特征选择读物。小学阶段的孩子一般都具有好奇心强、好表现的心理特点,比较渴望神秘、冒险,仰慕机智、勇敢等。了解这一点,我就推荐神话小说《西游记》、高尔基《我的大学》、历史读物《上下五千年》和科普读物《十万个为什么》等。我要求学生丰富班级书架,他们把自己喜爱的书籍,像《海底两万里》、《伊索寓言》、《木偶奇遇记》、《安徒生童话》、《吹牛大王历险记》、《哈利 ・波特》等,借给班级图书角,推动了读书活动的开展。

2.

顺应时代潮流辩证地选择课外读物。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学生所读的书籍庞杂,良莠不齐。有些书籍成为

“校园时尚”,我们应该认可这种课外读物宝贵的社会资源,不能粗暴地扼杀。充分利用“时尚”读物这把双刃剑,摈弃因为它的低劣质量导致学生心理扭曲的后果,合理利用其流行元素。对待这种“时尚”读物的正确弁度应该是积极地亲身体验,正确引导这种时尚。

3.甄选塑造健康人格的课外读物。相对儿童而言,读经典名著可以丰富语文素养。不要把经典名著仅仅局限于

《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等四大古典名著和《唐诗三百首》等,只要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符合学生认知发展水平,能促进身心健康完美发展的课外读物,都应该推荐给他们。

二、教给课外阅读的方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当前小学生阅读现状不容乐观。尤其是对作品的理解,高度概括能力普遍低下。阅读方法和技巧的掌握是否恰当是其根本原因。因此,正确训练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才能有效帮助他们形成恰当的课外阅读方法。比如,低年级学生阅读时要从语感着手,引导运用联想和想象,通过头脑中形成的表象的再现感悟文章。中、高年级学生阅读时要侧重培养学生的概括、比较、分析、综合和系统化的抽象思维。结合学生的阅读与思维特点,课外阅读方法可重点对学生进行如下指导。

1.

朗读感悟,延伸联想。课外阅读的核心是理解、感悟,而感悟要依靠思维,课外阅读必须注重思维想象,读书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阅读文章一定要集中注意力,边读边想;读完文章,再前后联系起来想一想,印象就加深了。

2.

读记结合,撷采精华。读书的目的是为了学习、借鉴,吸收精华。做读书笔记的方法有勾画、圈点、摘录、批注、写心得等。如在读文章的过程中,把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用圆圈圈起来,把优美的词、语句、片断用括号括起来,把中心句用波浪线划出来,把疑难问题用问号标出来……除了做标记,可以要求学生准备必要的读书笔记本,把读到的优美词句、精彩片断分门别类抄写下来。这对培养学生理解能力,提高写作水平很有帮助。

三、积累课外阅读的成果,学以致用

学生课外阅读的另一个问题是学以致用的问题,那么,

如何指导他们综合运用课外阅读的成果呢?写作对于学生也是比较头痛的事,丰富的课外阅读积累,首先可以运用于借鉴仿写,习作可以借鉴阅读的精彩文章,仿照文中精彩的句子、段落来练习写作。如句子修辞手法的运用、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刻画、环境渲染的衬托等等,这时候运用起来就得心应手了。依据小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摘抄仿写过渡到思辨仿写,逐步过渡到成功的创造性写作,在“仿”中求“新”,提高了习作的能力。其次,课外阅读积累,陶冶了学生的性情,提高小学生明辨是非、美丑的能力。不仅增强了

第3篇

初中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2~3部名著”,这是语文课程标准对课外阅读具体的规定。此外,新课标还特别强调了“提倡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对课外阅读的这一重要的规定,把课堂内外、书本内外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了“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基本规律,为学生强化课外阅读,提高素养,学好语文指明了方向。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重视感悟能力的培养

所谓感悟,是指阅读主体在面对阅读文本的时候,经过自己的思维而领悟出道理、体悟出情感、会意所蕴含的人文精神的过程。课外阅读有充足的时间来让学生完成这一过程。学生在与文本进行对话交流时,不仅可以领略阅读文本的形,还可以仔细琢磨文本的事理和神韵,理解作者所托之情感。换言之,感悟越深刻,对文章的意蕴理解就越深厚。教师在课堂上就需要根据学生的层次来设计教学,鼓励学生进行质疑探究,就要充分发掘学生丰富细腻的情感。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对生活充满爱心,才会产生细腻丰富的情感,也才会有大脑的灵动。

另外,语感是经过长期训练才能日趋完善的。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积累语文知识的习惯,要让学生明白没有语文知识的积累,阅读能力的提高也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这一道理。在精心指导的基础上,教师应增加课文中要求学生必须会读、会写、会用的词语的数量,指导学生长期不断收集课内外词汇,注重培养学生勤摘抄、勤做读书笔记的习惯。感悟不同文本之间的不同特点,久而久之,学生在遇到陌生文本时,也能独立完成文本的解读。

二、注意阅读兴趣的激发

语文阅读教学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超越,真正走上素质教育的轨道,就不单单是紧扣教材,而应让学生真正成为独立的阅读者。语文教学应该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提倡广泛阅读,少做题,鼓励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让学生懂得,阅读应是出于自己的生命需要,是一种自觉的行为。阅读是为了获取信息而读,为爱好而读,这才是真实的阅读。

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样教学法就会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为此,教学时应力求避免使用那种包教百课的“平推式肢解法”,而采用新鲜活泼、比较实用的教法,力求课堂上有笑声、有沉思、有条理,生动活泼,趣贯满堂,以有趣引兴趣。在实际讲解中,教师应只作一般方法上的介绍,如圈点勾画、点评批注、寻章摘句、卡片心得、浏览背诵,当用则用,这法那法,并无定法,唯有“读”、“悟”是上法。俗话说“读遍天下书,尽知天下事”,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形成语感、在读中学会读书,心无杂念,读出个“心领神会”,读出个“忘乎所以”。

三、培养正确的价值取向

叶圣陶先生指出:“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正同说话一样,胸中有所积蓄,不吐不快。”然而由于每位作者所处的时代、生活、社会阶层不同,他们在作品中所反映出的风格和主题,对于新世纪受物质文明影响日益深刻的学生来说已经难以或体味不出原来的那种思想情感,存在着差距和局限。故此,教师要明确正确的价值取向,才能熏陶感染学生,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如某位教师教学寓言《白兔和月亮》,在探讨寓意时,有个学生认为白兔得月后有了无穷的得失之患,是因为它独自拥有了月亮,因此我们有什么东西也不能独自专有,应与朋友共享,还举了例子,如金钱、爱情等。这引起了全班学生哄堂大笑。这时教师因势利导,他说:“世上有很多东西可以与他人共享,如友情、欢乐、书籍、自己的劳动成果等,但也有个例是不能与他人分享的,特别是爱情等。爱情不同于友情,它是自私的,等同学们长大后便会体验到。”教师寥寥数语,让学生懂得了爱情与友情的不同,避免了学生陷入误区。因此,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教师应侧重引导学生关注和体会作品中所弘扬的正义感和良知感,在阅读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同时,对作品中所表现出的一些社会负面现象,需要教师辩证地指出这些现象并不是社会的主流,从而使课外阅读得以健康发展,而不至于把学生引入歧途。

总之,阅读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要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就必须立足于课内,着眼于课外,课内与课外相互结合,互补互助,相得益彰。课文阅读是基础,对课外阅读起着指导作用,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延续和补充,反过来丰富并深化课文的阅读学习,真正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第4篇

一、培养课外阅读的兴趣,进而形成自主阅读的习惯

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的兴趣是与心理需求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中学生随着自身年龄的增长,个人的求知欲也越来越强。他们想要了解未知的世界,想要探究人生的价值,也想通过一定的方式寻求内心的愉悦,每位学生的内心也有提高自身修养和气质的渴望,这些都是激发课外阅读兴趣的内在因素。如果学生自身潜在的课外阅读兴趣激发起来了,那么,就会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拥有更多的自主性,才会有更多的热情,才会有更多的思考,才会更自觉地去发现问题,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和素养。如果能够长期坚持,就会形成自主阅读的习惯,进而实现终身阅读的目标,学生也将会受益终身。

二、课外阅读要有计划性

一是要定时,即限定一定的时间进行课外阅读。学生可以根据学校的课程计划,安排合适的时间或固定的时间进行课外阅读。二是要定量,即保证一定的读书量。比如,可根据自己的课业实际,每天读完多少页书,必要时也可让教师、家长和同学进行监督。三是要定计划,即在每周、每月或每学期制订一个读书计划,包括读什么书、定时或定量的数额、如何读、如何实施计划等。如果学生的课外阅读具有计划性并且有步骤地、长期不间断地开展下去,就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课外阅读的随意性,提高课外阅读的有效性。

三、要掌握并能恰当运用课外阅读方法

首先,精读和略读是基本方法。精读,就是要认真深入地阅读文本,揣摩文本,鉴赏其精妙之处,深入剖析其思想内涵。在高中生学业压力大、业余时间少的条件下,略读也是常用的一种课外阅读的方法。略读的主要目的在于简单快速地获得更为丰富的信息。当然,任何方法都不可能完全孤立地存在,这两种阅读方法也不例外,在进行课外阅读时,可根据具体内容适时地做出调整或交互结合使用。

其次,可以把检索、圈点、做批注、写读书笔记等作为辅助方法。检索,就是通过文献资料、网络信息储备查找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或者资料的过程。圈点,就是指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一边阅读,一边圈点,可以帮助记录精彩段落和语句,加深印象,同时方便以后重温精彩。做批注,一般是指在阅读材料的空白处写评语和注释。只读不记,印象肯定不深,写读书笔记也是提高课外阅读质量的有效措施。

四、做好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有效结合

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对于提高阅读能力来说,犹如鸟之双翼,不可偏废。在课内阅读教学中,学生要在教师的帮助下,学习掌握阅读技巧与方法,通过与教师、同学、文本的对话,自发、主动地体悟、探究、反思,最终达到由阅读主体转化为思考主体的目标。学生只有把握好了课内的阅读学习,才会慢慢地掌握阅读方法,逐渐拥有思考与探究的习惯,加深阅读思考的深度,然后再进一步指导课外阅读,提升能力和素养,成为具有真正独立思考能力的课外阅读者。

五、要精选课外阅读书目和材料

首先,要引导学生阅读经典作品。经典作品一般有着高水平的语言标准和艺术,有着深刻的思想。这些作品,如果能够细致阅读,精心品悟,一般都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在阅读经典作品的同时,还应该注意课外阅读材料的丰富性,还可以辅以报刊杂志,多方面涉猎。比如,《读者》《青年文摘》《思维与智慧》《意林》等,这些报刊的阅读材料篇幅较小,语言较为容易理解,内容或者贴近高中生活,或者涉及各个领域的热点,或者介绍成功人士的经历,且有一定的励志作用。

六、要学会个性化阅读

阅读是极富个性化特点的学习活动,阅读能力的形成很大程度要靠学生的自我领悟和体验。同时,个性化阅读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所以,在课外阅读活动中,学生要学会与文本进行个性化的对话,重视个人情感的融入,从中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作者心灵交汇,与文本产生共鸣,从而丰富自己的情感,享受审美的乐趣。同时,在阅读过程中,还应学会进行批判和反思,要敢于质疑,不人云亦云,不随波逐流。通过自己独特感受和个性体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且针对发现的问题,反复诵读,认真思考,寻求解读问题的新途径,即学会探究性、创造性地解读文本。

第5篇

【关键词】课外阅读;知识面;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课外阅读能够增加初中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初中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然而,初中学生的时间比较宝贵,初中学生要掌握一定的课外阅读方法,提高课外阅读的效率。否则,课外阅读不但不会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反而会浪费学生的时间。因此,本文将分析初中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常常存在的一些问题,然后提出一些课外阅读的方法,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效率。

一、课外阅读对于初中学生的重要性

课外阅读能够拓宽初中学生的视野,扩大他们的知识面,增进他们对各个领域的了解,从而丰富初中学生的知识系统,让他们产生新的思考和想法,用新的角度来看待一件事情,从而获得不同的感受。初中学生的知识量比较有限,个人阅历不足,因此,也要多进行课外阅读,养成读课外书籍的习惯,自觉地从课外书籍中汲取知识营养。

二、初中学生课外阅读常常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阅读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许多初中学生只知道自己需要通过课外阅读的方式来增加自己的知识面,但是不知道如何选择对自己有用的书籍。市场上,各种各样的书籍琳琅满目,让学生觉得无从选择,学生便会根据书籍的封面设计随便挑选一些书籍,而这些书籍并不利于学生知识水平的提高。还有一部分学生根据家长的意见,买回来一些比较难懂、深奥的书籍,后来因为看不懂,就对课外阅读望而止步。比如,有些初中学生因为听从他人的建议,买回《红楼梦》的原著来看,后来因为看不懂,所以索性不看,对《红楼梦》完全不感兴趣了。所以,初中学生还应该根据自己的知识层面和能力来选择读物,可以选择一些难度较小的改编版本。

(二)阅读存在一定的片面性

一些初中学生并没有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合理地挑选一些书籍,增加自己各方面知识的能力,而只是挑选一些自己喜欢的书籍。自己喜欢的书籍,他们就买、就看,而对于一些自己不感兴趣的,但有很大知识价值的书籍,他们却连翻都不翻。比如,一些初中学生喜欢看一些比较浅显的幽默故事集和连环画,并且乐此不疲,这些书籍对学生的学习并没有多大的帮助,只是能够起到一定的娱乐作用,它们还会使学生对于一些比较正式的书籍不感兴趣,所以初中学生应该尽量少看这类书籍,多拓宽自己的知识面,选择一些其他类型的、对于自己帮助作用较大的文章和书籍来看。

(三)阅读存在一定的随意性

许多初中学生阅读没有一定的方法,进行课外阅读的时候,只是随意地浏览一下,而并没有从中学到很多的知识,所以这样的课外阅读并不能帮到他们的学习,只是作为他们的一种消遣方式而已。

三、提高初中学生课外阅读有效性的方法

针对上文提到过的初中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本文将从阅读的题材选择、阅读方法的培养和阅读后的巩固等方面探讨如何提高课外阅读的有效性。

(一)阅读材料的选择

在阅读材料的选择上,语文老师可以起到引导的作用,语文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课堂知识的学习,向学生提供一些课外书籍的名称,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然后找一个合适的时间进行阅读。其次,老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的不同和知识结构的不同,向不同的学生推介一些不同的书目,从而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某方面知识的学习,使学生的知识变得更加全面、更加系统。老师还可以向学生推介一些适合初中这个年龄段的健康的语文读物,如《读者》《青年文摘》和《语文学习报》等,让学生加强语文知识的学习,并且加强对一些富于哲理性的知识的学习,提高他们的知识感悟能力。

(二)阅读方法的培养

没有好的阅读方法,只有阅读材料,也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有效性。语文老师要让学生知道根据书籍的不同类型,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对于一些文笔非常优美的文章,要采取精读的方式,努力学习作者的语言手段,感受文中的语言魅力。对于一些哲理性的文章,重在感悟文章的哲理,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生活体验,从而提高自己的生活感悟能力。对于一些感情丰富的散文,重在体会文章中流露出来的情感,并且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猜想自己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对于一些科技知识之类的说明文,要重在获取文章表达的科技信息,选取文章的重点段落来读。所以,初中学生要根据不同的文章类型,采取不同的阅读方式,节省阅读的时间,减少做无用功。

(三)阅读的后续工作

为了提高阅读的有效性,在课外阅读之后能够有所收获,学生还必须做一些阅读后的巩固工作。在阅读之后,学生要对一些优美的句子做好记号,在文中用笔划出来,然后将其写到自己的笔记本上。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适当地将一些优美的句子摘抄到笔记本上有利于加深学生的记忆,否则学生读过之后,就忘记了,起不到阅读的效果。学生在闲暇之余,一定要时不时地将笔记拿出来,记一记、背一背,然后再进行改写、仿写或扩写,增加语言表达能力,这样才能起到好的阅读效果。

第6篇

关键词: 阅读兴趣;阅读体验的差异;表现的差异;营造良好氛围

【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3)02-0122-01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课外阅读可以弥补课内阅读的不足。课外阅读可以成倍的增加阅读量,有利于养成独立阅读的习惯,提高独立读书的能力以及泛读速读的能力。此外,课外阅读还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陶冶性情,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思想教育的机会。难怪,法国大作家雨果曾深有感触地说:“种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仿佛烤在火上一样,逐渐熔化。”

我们怎样面对孩子们进行课外阅读的体验?这是一个很现实、很严峻的问题,因为阅读总有体验要我们面对;因为体验的不公正遭遇是会影响阅读的动机的,所以,我们一定要谨慎。我觉得有必要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有意识的引导和指导,以自身的言传身教,激发学生的兴趣,并给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机会和空间,使学生有目的、有方向地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

一 重视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产生阅读的内部动力,才能开发心智主动地去了解、研究,在了解和研究的过程中,渐渐培养学习的持久性,提高自学能力。特别是对于那些初学阅读的小学生来说,教师应成功地激发他们的阅读动机,使他们在头脑中将阅读与乐趣相联系。那么如何激发阅读的兴趣呢?我们常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向学生简介要读的文章内容,以激发其阅读兴趣,也常利用故事中紧张、精彩、感人的情节创设悬念,让学生产生寻根究底的好奇心,以此激趣。

二 允许存在阅读体验的差异

阅读是一种很个性化的行为,课外阅读更是一种纯粹的孩子与文本之间的一种对话和互动。这种对话受到孩子的个性、阅历、知识、经验、兴趣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其阅读的结果,也就是对课外读物的解读一定是有差异的,有时这种差异会很大。例如,在《三个火》中有的孩子读到的是智慧,有的孩子读到的是英勇,有的孩子读到的是忠心,有的孩子读到的是友情,有的孩子读到的是正义……

面对课外阅读中存在的体验的差异,我们应该有正确地认识,即承认这种差异是正确地,也是合理的,是孩子全身心投入阅读的结果,其中包含孩子的思考、体验、感悟;同时,我们还应该有明确的态度,即允许这种解读的差异的存在,并且要支持和鼓励在课外阅读中体验差异。只有这样,课外阅读才可能成为孩子生命的一部分,成为孩子成长的动力,成为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的基点。

我们要坚决抵制将别人特别是承认的体验强加给孩子,《守株待兔》在我看来是一个很美好的故事,小时候我读到它,我不但看到了兔子就在我的跟前,而且我甚至闻到了兔肉的香味,可老师告诉我:不要存在侥幸心理。课外阅读调查显示,如果让孩子们在阅读后自由发表见解,就能让他们在文化学习方面获得最大的收益,在获得文化素养上取得进展。我们应该相信孩子的智慧,也应该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智慧,有自己的主张,有自我个性化的存在。

三 允许存在阅读后表现的差异

青少年通过课外阅读会产生心理和行为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在对阅读内容的体验和感悟获得的。例如,阅读了《基督山伯爵》以后,有的孩子喜欢模仿人物,有的孩子变得喜欢沉思,有的孩子被书中的人物所打动,也有的孩子会聚集在一起热烈地交谈书中的情节。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一切都是孩子阅读后的兴奋溢于言表,激情真实流露,冲动难于自抑的表现。

从促进孩子持续阅读的角度来看,有表现就是最好的,有表现就是有热情、有兴趣、有欲望,就能提高辨别生活曲直的能力,提高感悟生活美的能力。我们在过去犯的错误就是把课外阅读的教化功能看得过重,认为阅读是一件很高尚的事,是一种很正统的教育,阅读应该能够使人的行为变得“健康向上”。现在看来,这种看法实在是太功利了,太偏激了,也太主观化了。阅读首先是一种享受,是一种个体化的感觉,因为有了感觉,得到享受,所以喜爱阅读,阅读的表现只要是没有危害的就是正常的,就是允许的,就要给以鼓励。毕竟,表现愉悦是可以有很多方式的。

四 营造课外阅读的良好氛围

课外阅读对孩子的人生如此重要,是青少年乐意阅读,去有效阅读。享受阅读,就要正确指导孩子的课外阅读,保持孩子阅读的热情,保护孩子阅读的兴趣,允许孩子有个性阅读的选择。我们要相信孩子,对他们要有信心,给孩子的书要有足够的魅力。让孩子的阅读之火越烧越旺,这就是读书的氛围。

一个喜欢阅读的家庭容易培养出一个喜欢阅读的孩子,一个喜欢阅读的老师更容易带出一批喜欢阅读的孩子。教师在平时要有意识地积极营造一种浓厚的读书氛围,一种浓厚的教室文化,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这就是说,阅读的启动和保持是一种集体行为中个体的无意识行为。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受益的首先是孩子,又不仅仅是孩子,受益的是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

第7篇

体验是主体借助经验运用直觉,通过感悟来理解外物时所受到的心灵震颤。心灵震颤对写作的重要是毋庸置疑的。那么,生活面相对比较狭窄的学生,在实际体验机会不多的情况下,如何增加体验,不断丰富情感,从而写出描写细腻、情感真挚的文章来呢?回答是:通过借助课外阅读体验,进一步提升写作水平。

课外阅读的效果取决于阅读的方法。阅读的方法很多,如摘录法,朗读法,吟诵法,笔记法等,而这里我们要特别提出的是课外阅读中的体验性。可以说,谁能科学并充分地注重课外阅读中的体验,谁的写作水平就会快速提升。那么,具体如何操作?

一、借助课外阅读,学会细腻的心理描写

心理描写似乎并不难,但要把内在心理描写细腻,同学们往往会感到不容易。这是因为我们缺少一颗对外界的十分敏感的心,也即缺少对人、事、物的心理感受。而一些名篇佳作就不同了,作家们那颗灵动的心几乎是与外界融合了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会让作家们的心湖荡漾。如果同学们在阅读名篇佳作过程中能细细地体验其心理感受,并进行设身处地地想象,久而久之,我们的心理就会变得细腻起来,文章中心理描写自然就轻而易举了。比如,狄更斯《美国札记・尼亚加拉大瀑布》中是这样来写在瀑布前的心理感受的:“一瞬的感觉,而又是永久的感觉――是一片和平之感,是心的宁静,是灵的恬适,是对于死者淡泊安详的回忆,是对于永久的安息和永久的幸福轮廓的展望,不掺杂一丁点黯淡之情,不掺杂一丁点恐怖之心。”可见,作者的心理感受的描写细腻形象得实在是到达了极点。这样的文字如果能反复吟诵,并闭上眼睛如身临其境般地反复回味,体验,以后碰上类似的情景,我们的心理感受就会情不自禁地与你阅读时感受到的体验呼应起来,作文时自然就能毫不费力地描摹了。

二、借助课外阅读,学会抒发丰富的情感

我们的作文之所以缺乏感染力,大部分原因是少有或者没有抒情,而少有或者没有抒情的原因则是内心没有情感可抒。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培养丰富的情感,培养情感的途径很多,其中比较有效的就是借助课外阅读中的体验。我们不妨再来看狄更斯的《美国札记・尼亚加拉大瀑布》,有这么一段:“我们在那个神工鬼斧、天魔帝力所创造出来的地方上待了十天,在那永久令人不忘的十天里,日常生活中的龃龉和烦恼,如何离我而去,越去越远啊!巨浪的砰訇对于我如何振聋发聩啊!绝迹于尘世之上而却出现于晶莹垂波之中的,是何等的面目啊!在变幻无常、横亘半空的灿烂虹霓四围上下,天使的泪如何玉圆珠明,异彩缤纭,纷飞乱洒,纵翻横出啊!在这种眼泪里,天心帝意,又如何透露而出啊!”面对这段透心彻肺的抒情,我们绝对不能读下去就了事,我们不但要探究领会句中排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效果,更要体验句中传达出来的丰富情感:“日常生活中的龃龉和烦恼,越去越远”是一种什么感觉?“天使的泪”“玉圆珠明,异彩缤纭,纷飞乱洒,纵翻横出”是一种什么状态?“天使的泪”“天心帝意”又是怎样的不同于平常?等等。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就是体验,而这些体验经过日积月累后,我们的情感就丰富起来了,我们作文时的抒情就会水到渠成。

三、借助课外阅读,引发深刻的人生思考

有些同学怕写作文,说原因是觉得生活单调,无事可写。究竟是生活单调,还是对生活缺乏深刻的思考呢?回答应该是后者。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大大小小的事情合成了平凡的每一天,这一天里的大大小小的事情能不能作为作文材料,关键不在于事情本身,而在于我们对生活的思考程度。有些同学平时总是忙于做题,忙于考试,而不思考自己的生活,感悟自己的人生,导致作文时腹中空空,强迫自己做“无米之炊”。纠正这一偏差的方法有很多,而其中一个重要的方法还是借助课外阅读中的体验。比如白岩松的《生命的邮件》,文中有作者很多独特而深刻的人生思考:“宽容能松弛别人,也能抚慰自己。”“我们每一个人,只不过是和自己赛跑的人,在那条长长的人生路上,追求更好强过追求最好。”……阅读此类文章,反复体验必不可少。宽容的结果究竟有哪些?生活中有这样的事例吗?“最好”与“更好”我们究竟该追求哪一者?为什么?等等。每次阅读后,对脑中产生的各种问题静静地思考,就能提高对丰富生活的感悟能力,提高对多彩人生的思考能力。

四、借助课外阅读,激起强烈的写作欲望

一般情况下,我们写作文的心理状态是老师“要我写”,于是皱着眉头,搜肠刮肚,到最后写出来的还是干巴巴的作文。改变这种状态就要从“要我写”转变到“我要写”。方法之一仍是借助课外阅读中的体验。平时看课外书时,我们要充分调动自己的情感因素,努力做到让自己的心灵与文章对话,与作者对话,从而切身地体验文章所传达的思想情感。这种体验日积月累到一定程度,“欲吐而后快”的心理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当然,体验有其转瞬即逝的特点,这就需要我们阅读时写读书笔记,随时记录并整理课外阅读中体验到的思想及情感,而这种读书笔记的日积月累,等于是给“欲吐而后快”的心理添了翅膀,使写作的强烈欲望如日之喷薄,作文便不再愁煞作文人。

其实,充分地注重课外阅读中的体验性,在具体实施的时候还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但愿大家能充分地注意到这一点,以提升自己课外阅读的效果,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第8篇

关键词: 知人论世 古诗文阅读 教学策略

笔者任教初中语文发现,古诗文的阅读感悟比起现代文要困难得多,这困难不仅仅建立在古诗文的文言字眼的不理解上,还建立在学生对文本作者的多个方面的不熟悉上。这必然就引起我们的思考,古诗文教学必须注重古诗文作者本身相关资源的搜集。只有这样才可以为古诗文的阅读感悟锦上添花。如何形成知人论世的古诗文阅读感悟,笔者在这样的几个方面引领学生进行实践。

一、知人论世的古诗文阅读感悟需借鉴其他学科资源

入选初中语文教材的古诗文,内容相当丰富,有描写祖国壮丽山川的,有描写人间真情的,有叙述人际事理的,有议论国家大事的。如此丰富的内容让学生能够充分意义地感悟,着实具有一定的困难。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比较理想地借鉴其他学科课程的资源,让跨学科课程能够得到比较理想的整合,形成一定意义上的资源共享,实现真实意义上的知人论世的古诗文的阅读感悟。笔者感到可借鉴的学科课程是比较多的,历史课程可以借鉴,地理课程可以借鉴,就是数学、生物、化学课程也有可以借鉴的地方。譬如教学《诗经》中的作品《蒹葭》,教学这首诗必须建立学生情感态度,提升学生对美的语言和美的情感的认知与感受。但如果对作品中的蒹葭没有比较清楚的熟识,学生就很难深入感悟。所以,在教学时,在学生已经知晓诗歌之大概意思的基础上,借鉴相关的植物常识,让学生知晓蒹葭是飘零之物,随风而荡,最终止于其根。诗人为什么要选择这一植物,采用赋比兴的手法极力铺陈?学生便由蒹葭这种植物的具体特征,猜测出诗人之身世可能。诗人作诗时其心绪肯定是缥缈恍惚、若有若无的,最终还牵挂在相思之情上,学生则比较理想地揣摩出诗人虚幻而无形,不可捉摸的相思之情方面的胸襟。这种凭借其他学科课程资源的知人论世在历史课程上应当是最多见的。诗人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能创作出怎样的诗歌。

二、知人论世的古诗文阅读感悟需强化学生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不仅是引领学生精神意义上的成长,而且是学生综合能力提高的重要保证。作为语文学科课程的学习,作为阅读感悟乃至比较创新意义上的感悟,离开了课外阅读的支撑,创新阅读就根本无从谈起。我们可以这样设想,一个对诸葛亮根本一窍不通的人,怎么感悟《出师表》的真实意义。所以,在古诗文的阅读感悟中,学生要进行大量课外阅读。追求学生的课外阅读,评价课外阅读达到知人论世的目的,窃以为功应当用在平时,而不是简单意义上的临时抱佛脚。我们千万不能为了利用一定的常识知人论世而比较暂时性地阅读课外读物。因为暂时性的阅读学生不能得到比较理想意义上的积淀,不容易获取比较深刻的认识,对古诗文的阅读感悟无法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促进效果。正如学习诸葛亮的《出师表》,诸葛先生忠心辅佐两朝的赤诚之心,《出师表》在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价值,不是学生凭着文本之语言文字所能够感悟出来的。在教学前,笔者先通过一定的形式让学生进行了多方面的讨论,如对诸葛孔明辅佐两朝的特殊历史,对后世刘禅的为政情形,对古代君臣之间纳谏所可能遭到的不测,对相关文人大家对《出师表》、诸葛亮的评价,对诸葛亮所处特殊年代的战争历史现实,等等。学生多从课外阅读中进行了比较理想的表达。学生在这样的互动交流的基础上,学习《出师表》就显得比较轻松自然,感悟显得比较深刻透彻,诸葛亮的为人在学生的心目中显得更加丰满和光辉。

三、知人论世的古诗文阅读感悟需引领学生充分积累

古诗文之作者,上下几千年,纵横数万里,初中学生所掌握的能有几何?不是学生少阅读,而是学生年龄小,涉猎的范围不广、感悟不深。教师必须或者所能做的是什么?引领学生进行充分积累。让学生进行比较意义上的充分积累,切不可以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为代价,应当以比较巧妙的形式,灵活机动地开展一些行之有效的活动,达到积累的目的。对引领学生进行有效积累,窃以为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学生之间进行的激烈争辩容易在学生的心灵烙下比较深刻的印记。因此,平时,笔者这样做:每学习一些古诗文,首先在学习前,向学生推荐比较广泛的古诗文阅读材料,如学习《蒹葭》,就让学生阅读相关的《诗经》中的其他作品,就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虽然学生不可能完全感悟《诗经》中的其他作品之内容,但对《诗经》中的其他作品的表现形式之相同有着比较深刻的领悟。虽然学生还不完全领悟《诗经》中的“赋、比、兴”之相关术语和相关作用,但业已开始意识到这就是《诗经》所共有的一种表现形式,在当时或许就流行着这样一种表现形式。如教学司马迁的《陈涉世家》时就及早让学生阅读《史记》中的相关篇目,学生从《史记》的相关篇目中,大略了解到司马迁的用笔特色。让学生阅读比较丰富的相关司马迁的资料,尤其是历史教材对司马迁所处时代的介绍和陈胜吴广所处时代的历史现实,学生有了如此多元资料的积累,对作者、对作品都有了比较充实意义上的感悟。知人论世的古诗文阅读感悟需引领学生充分积累是一条比较现实意义上的教学原则,需切实予以遵循。

知人论世的古诗文阅读感悟,不是新鲜的话题,平时大家运用较多。笔者认为比较科学而合理地运用努力,不但是简单意义上的促进学生阅读感悟教材文本,而且是习惯的养成和意志的磨炼。教师必须乐而为之。

参考文献:

[1]蒋晓丽.感悟意象品典故.知人论世明诗情――学会把握诗歌的情感[J].新高考:升学考试,2014.

第9篇

一、淡化“功利性”,强化“广博性”

不少中学生阅读的功利性太强。我常问学生:你们阅读课外书的目的是什么?他们的回答十有八九是为了学习作文的写法。在这种目标的诱导下学生们读得最多的是作文选之类的读物,诸如《中学生优秀作文选》《作文大全》《作文选刊》《优秀作文》……以作文选为主要课外读物,就如同长期以方便面为主食,必然造成营养不良。学生在这种阅读背景下进行写作训练,最多不过像在浴盆里学游泳,终究写不出“大气”的文章,对其语文素养的形成很不利。基于以上认识,我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对学生的阅读内容做了适当调控,使学生跳出功利性阅读的误区和以作文选为主的狭窄读书范围,要像蜜蜂采蜜那样广泛博览。具体做法如下:

1.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告诉学生读书不只是为了写作,即使学习写作,只读作文选,你写出的文章在选材、立意、谋篇布局上永远是“学生腔”,难有创新。要想写好作文,就要广博地阅读小说、散文、诗歌、寓言、童话、科普小品……只有广博地阅读,博采众长,写作时才能纵横捭阖、融会贯通、联想丰富、游刃有余。

2.量体裁衣,帮助学生选择适当的读物。读物内容要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与学生的精神世界息息相通,与人性中最基本的最普通的情感息息相通,与学生的思维及心理特点相适应。刚刚由小学升入七年级的学生仍爱幻想,这就意味着他们仍爱读带幻想的故事,如童话、科幻小说等;好奇又是他们的一大天性,因此可推荐他们读一些探险和探秘的故事,如《西游记》《鲁滨逊漂流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到了八年级,学生们的思维已开始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想发展,特别是八年级下学期及九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已占较大比例,学生的审美情趣、审美水准已有较大发展,对事物的认识水平也有较大提高。此阶段可推荐学生阅读一些千古传诵的经典美文及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如《水浒传》《三国演义》《羊脂球》等,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帮助他们正确认识丰富多彩的世界。

3.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班级与班级、小组与小组、学生与学生经常交换读物,使阅读资源共享。这样,学生就可能读到种类繁多的好书,视野更为开阔。

二、力求组织形式既丰富多彩又富有实效,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

七年级学生年龄小,注意力不太集中,维持对某一事物的热情时间较短。因此,丰富多彩又具有实效的组织形式会更利于帮助他们对课外阅读保持持久的兴趣和注意力。

1.小组竞赛。在课外阅读组织指导中可尝试让学生自己选择阅读伙伴,并组建课外阅读小组,利用每周的阅读自习课或午休时间,在组长的带领下开展阅读或交流,并进行多种形式的评比,以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这种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的竞赛不仅引发了同学间的良性竞争,还有利于同组成员间的相互鼓励,维持对课外阅读的长久兴趣,使“读好书,好读书”在班级蔚然成风。

2.自读自悟。这是最普通,也是用得最多的一种组织形式。有部分学生读书只是应付差事,导致学生对所读材料缺乏深入的思考,“读而不思则罔”。如果选择读物不当,还会对学生的课外阅读产生误导。因此,教者在给学生充分自主、自由的同时也要对学生的阅读过程适时监控和正确引导。

3.选取改编成电影、电视剧的文学作品。由于电影电视的普及,影视剧成为热门话题,中学生无法拒绝影视作品对他们的影响。及时介绍学生阅读被搬上影视舞台的文学原著,会使学生阅读兴趣增强,理解也会更形象、更生动。

4.成果展示。只有尽量为学生提供展示他们阅读成果的舞台,让他们有一种成就感,才能更好地激励学生多读书。因此,我们常开展“手抄报比赛”“古诗朗诵赛”等活动,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在活动中树立自信、培养兴趣。

三、把课外时间交给学生

许多学生有课外阅读的愿望,但大量的课外作业吞噬了学生的课余时间,无暇顾及课外阅读。因此,尽量少留书面作业,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多读书。如每周固定一节课作为课外阅读指导课,专门来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并开展各种形式的读书或读书竞赛活动。

四、书本未翻,笔墨先行

第10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课外阅读; 有效指导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11-056-001

一个人的健康成长离不开阅读活动,任何有成就的人都是从阅读中获得知识,培养情操,汲取营养和前进的力量。对于一个审美观、道德观、人生观都正处在形成时期的初中生来说,阅读不仅对人的文化素养、品德修养的提高有着直接的关系,而且对于写作也有着极大的帮助。《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各年级课外阅读量有明确规定:初中一至三年级每学年课外阅读三至五本书,经常阅读报章杂志。语文课程改革者对语文课外阅读是极为重视的。

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也就成了中学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可农村初中在语文课外阅读方面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学生课外阅读处于无序状态,加上教师指导的不得法或没有指导,效果令人担忧。农村初中学生学习任务紧张,无暇他顾;轻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书籍来源贫乏;阅读盲目性;影视文化代替了课外阅读。

农村初中语文课外阅读尚处于一种半封闭的状态。教师、家长以及社会对课外阅读的认识有偏差;学生从根本上还没有养成阅读习惯、学会阅读。对学生的课外阅读,究竟该怎样引导?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一、应转变观念,重视课外阅读

语文不是一门纯粹的技术性学科,它的许多能力因素不是靠直接的传授和简单模仿获得的,而是在天长地久的语文实践中,慢慢领悟,一点点积累形成的。我们要把开展课外阅读,让学生养成爱读书的习惯,当作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语文老师应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个任务,要把这个工作看成是语文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为阅读是长期的、日积月累的、潜移默化的,是伴随人一生的。更重要的是,阅读影响的是一个人素质中最基本、最核心的东西――审美观、道德观和人生观。“腹有诗书气自华”,“知书达理”指的就是这个影响。同时,阅读既是一个了解世界和思考世界的过程,又是一个人心灵自我观照的过程,这对一个人的精神成长至关重要。我们很难想象,一个从来不读书的人是一个修养良好、内心丰富的人。

二、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

要激发初中生课外阅读兴趣,首先就要提高初中生对课外阅读的认识,激起其对课外阅读的渴望。应该让学生明白课外阅读和课内学习是相辅相成的。课外阅读可以丰富知识,扩大视野,活跃思维,培养兴趣,陶冶情操。合理利用课外资源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丰富各科知识的重要手段,更是学生适应未来生活受益无穷的知识财富。其次要注意运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教师要以身作则,在情感上感染学生,使学生感到读书不是繁重的学习任务而是光荣快乐的事情。如可以先布置一些较轻的课外阅读任务。让学生挑选自己最喜欢的书籍门类先读。在学生尝到课外阅读的甜头后,再逐渐提出更高的课外阅读要求。还可以布置一些课外阅读交流活动,让学生在交流中感受课外阅读的乐趣等。

三、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要培养初中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就要培养初中生良好的作息习惯。我们发现初中生平均每天的课外阅读时间以半小时至一小时为最高,大多数学生回家后做完作业再看课外书;另一些学生回家就是看电视或玩游戏,根本没时间进行课外阅读。因此,应该教会初中生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制定阅读计划,每天固定一个阅读时间,早晨可以读英语和语文,读一些精短的文学作品,放学后先做作业再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其次,要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如自觉阅读习惯、专心阅读习惯、勤于诵读习惯、善于默读习惯、边读边思考习惯等。

四、指导科学的阅读方法

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指导初中生进行科学的课外阅读:

(1)课内外有机结合。“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课内教师结合教学讲授各种阅读方法,课外再让学生用课内学到的精读、略读、速读、浏览等方法进行阅读。

(2)“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心记不如笔记。应鼓励初中生写读书笔记,把自己的点滴发现和感悟写下来,这样既培养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也培养了初中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3)采用反思和探究的阅读方法。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喜好确定自己探究性阅读的对象,并在收集、整理、归纳信息的基础上,对作家作品有自己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这样课外阅读不仅可提高学生阅读行为的层次,更培养了他们的创造思维和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

(4)及时反馈交流。及时交流课外阅读情况,可以巩固课外阅读成果。如可以开展一些读书剪报、读书报告会等活动。

五、推荐适宜的阅读内容

初中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有必要向初中生推荐品位、格调俱高的作品,提倡择真而读,择善而读,择美而读。“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因此,向初中生尤其是那些盲目型的学生推荐适宜的阅读内容,是一门重要的心育艺术。

六、创设宽松的阅读环境

第11篇

摘要:阅读是一个人个体生命的扩展。根据学生不同年龄段的身心特点,提供适合其阅读的读物,让小学生形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进而提高其阅读兴趣。

关键词: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

作为农村的一名语文老师,我真切感受着乡村小学在开展课外阅读过程中的重重困难,同时,我也深刻认识到了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崭新地位——课外阅读赋予了语文新的生机与活力,学生在学习教科书和开展课外阅读这两项相辅相成的活动中爱上文字,爱上语文,爱上表达。

课外阅读,这四个字对我们语文老师来说,一点儿也不陌生,每学期,我们学校各个年级的老师都会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推荐课外书籍,也荣获了“书香校园”的称号。但是关于课外阅读指导课,我们没有明确的课程,因此,我只是把书目推荐给学生,却没有展开具体的指导活动。课外阅读是学生在课外进行的活动,课外阅读指导则是语文老师应该承担的责任,而课堂是语文老师履行课外阅读指导责任的重要场所,语文老师应该在课堂中进行课外阅读指导。

一、重视读书推荐课

不管大人或小孩,看书是因为喜欢阅读,不是因为看书对我们有好处。以前我在推荐书籍时,只考虑到书的内容是否经典,例如我曾推荐学生读纽伯瑞儿童文学获奖作品、中国的四大名著等,我觉得经典的书籍会比较有教育意义,会比较感人,但我忽视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学生是否感兴趣。乐趣来自于我们阅读的方式和内容使我们思考与感受,如果我们要为学生推荐作品,相信我们应该基于阅读的层面而推荐学生想要阅读的或喜欢阅读的作品。让学生能应付考试,或为了达到某种功利目的所进行的灌输性阅读,往往成为阻碍儿童阅读的最大障碍。课外阅读是个,课外阅读指导推荐不能也不应该要求学生读相同的书。课外阅读推荐就是把儿童带进浩大的宝库,打开一个个看似平常的宝盒,带学生经历一段段神奇的感受,因此,要把选择的权利交给儿童。那些专门为儿童创作的优秀作品应该是阅读推荐的首选,《小猪唏哩呼噜》《乌丢丢奇遇》《我要做好孩子》《草房子》《窗边的小豆豆》《浪漫鼠德佩罗》《喜乐和我》《时代广场的蟋蟀》等,不胜枚举。这些好书从儿童的视角呈现儿童的生活,于是儿童的生命里多了许多“爱、承担、理解、包容、勇敢”等丰富和积极的情感,有了更多“想象、幽默、理性、规则”等感性、具体的生活智慧,儿童的生命因此生动起来。

二、重视儿童阅读回应

儿童对阅读作品的回应反应了儿童的兴趣所在以及他们对世界的认识。学生对作品的回应需要与人交流,需要得到重视与反馈,并因此获得深层次的阅读乐趣。对学生自主感悟的回应的重视,是教师与学生对话的基础,也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效引领的抓手。因此,在课外阅读交流课中,给学生最大的自主表达空间是最重要的。其实在交流时老师真的不应该用过多的问题牵制学生,应该让学生将阅读中的感受真实地与同学交流,和老师交流,让他们尽情地说出自己的阅读体会,从而激发学生继续往下阅读的兴趣。如果老师还是像平时的阅读课一样,一板一眼、一句一段来分析讲解,恐怕学生的阅读兴趣就随着老师的讲解分析消失殆尽。的确,我曾经也上过多次阅读“读中交流课”,一切都按照我设计的教案进行,却忽略了学生阅读中真实的回应。比如,有一次我在教学《淘气包马小跳》的时候,有大部分学生都很喜欢马小跳,但是我认为这是一个反面,应该让学生多去认识书中的其他优秀的同学,从而向他们学习,但是每当学生交流到马小跳的时候却总是津津有味地说着他干的坏事,我总是在想:我的引导是不是有问题?其实不是,是因为学生读进去了,读到了他们的生活中,和他们的生活发生了某种联系,从而觉得很有意思,于是就说出了自己读的过程中最真实的感受。我想,在实际的教学中应该尽量减少以教师的所谓正确、全面、深刻理解来替代、淹没学生阅读的真实回应过程,剥夺学生阅读的乐趣。比如教学《雨啊,请你到非洲》时,让学生在黑板上自由写下自己的阅读感受,学生写下了诸如“痛心、幸福、害怕、难过、珍惜”等近二十个关键词。教师进而请写下这些关键词的学生采用“读读议议”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认识过程。交流过程非常简单,学生在教师营造的氛围中读自己印象最深的片断,然后再表达自己的想法、回应别人的想法,最后教师和学生一起分享自己的认识和理解。

因此,阅读指导课应该着力于不断给学生打开一扇扇窗,指点一处处风景。一位教师如果只能教会学生写几个字,读懂几篇课文,根本算不上履行了全部的职责。一个乐于和学生一起读书,一起分享感悟,一起寻找下一本好书的老师更加容易得到学生们的喜爱和尊敬,教学相长也在这样的过程中得到了实践。如果因为我的努力,学生喜欢看书了,这就是我一个大大的成就。

(作者单位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精河县茫丁乡小学)

第12篇

【关键词】低年级;家长;兴趣;方法

在新课程的理念下,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越来越得到重视,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知识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 ”可见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研究表明,儿童阅读能力培养的关键期是小学一二年级,即八岁左右进入自由阅读状态。可见,低年级是进行课外阅读的黄金时期。如果我们在低年级就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那么,课外阅读就会成为学生的一种爱好,一种习惯,阅读的行为会伴随孩子一生。可低年级的学生。识字量少,独立阅读的能力低,要引导他们进入课外阅读,并不容易,这就需要老师和家长密切配合。下面我联系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指导低年级学生进入课外阅读的几点尝试。

1.家校联系,做好课外阅读的准备。

1.1 家校沟通,提高认识。大多数家长认为,课外阅读只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课外阅读是高年级学生的事情,有的家长甚至认为,看课外书是看闲书,不务正业。因此,只有让家长对课外阅读有正确认识,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力量,学生的课外阅读才可能顺畅、高效地进行。

我利用学校的家长会、家校联系平台,用各种成功的教育案例和教育家的理论研究,让家长们认识到,课外阅读不但提高了学生的习作水平,它更是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感悟能力,提高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1.2 教给方法,有效引导。一年级的孩子,大多识字量少,阅读速度慢,仅靠教师的引导和自己的努力是不够的,因为,如果硬让他们进行独立阅读的话,一个故事,一本书看下来磕磕绊绊的,学生的受挫感会很大, 课外阅读的积极性必然大受打击。而能最好地解决这个问题的人就是家长了。因为学生的课余时间,家长陪伴最多,在学生接触课外阅读的初期能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帮助,学生就会较快地进入课外阅读。因此,我建议家长根据学生的水平,选择合适的方法帮孩子一把。有的孩子识字量少,就需要家长多花一些时间为孩子讲故事,在孩子听故事的过程中,巩固生字,认识新的生字;有的孩子的识字量较大,可以让孩子独立阅读图文结合的书籍,家长有时间和孩子一起进行亲子共读,阅读一些纯文字的书籍。

1.3 根据需要,提供书籍。每个孩子阅读的“口味”是不同的,家长要根据自己的孩子的兴趣购买或借阅书籍。一切以孩子的兴趣为主,对于刚进入课外阅读的孩子,吸引才是最重要的,家长不要用自己“有用”的眼光来强求孩子看他们不喜欢的图书。

2.激发兴趣,走进课外阅读

低年级学生对书籍的认识还不深,书籍对他们来说,可能是一种有趣的东西,也可能是一种负担,一个任务。因此,我利用各种形式让学生对书籍产生积极的情感。

利用早读课,每天给学生讲一个故事。低年级的孩子最感兴趣的当然是童话故事、寓言故事、神话传说故事了,而经过老师精心挑选的故事更是妙趣横生。哪吒传奇故事、阿凡提、青蛙王子、孙悟空三打白骨精……都成了我的“鱼饵”。学生的胃口被吊了起来,他们惊奇地发现,原来书籍里有这么多有趣的故事,这时,让学生回家找找有没有这样有趣的图书,拿到学校里来,和老师分享一下。学生把自己的图书借给老师,老师把自己的图书借给学生。然后,鼓励学生之间互相借阅图书。有了兴趣的指引,再加上“书非借不能读也”,学生就慢慢进入了课外阅读了。

教师推荐书目和学生自选相结合。如果学生的课外读物都是自选的,那么教师难以掌握学生课外阅读的水平,如果都是教师推荐的书目又不能兼顾学生的爱好和个性化发展。所以我推荐了一部分书目,如《小猪变形记》、《活了一百万次的猫》、《爷爷一定有办法》、《小猪唏哩呼噜》、《哪吒传奇故事》……同时鼓励学生去看书,找来更多好看的图书来推荐给老师。

在每周一节的课外阅读课上,我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持续点燃学生课外阅读的热情。“小小故事会”让学生绘声绘色地和同学们分享故事,“图书推荐会”上学生们纷纷把自己钟爱的图书介绍给大家、“我来续讲故事”,更是精彩纷呈,使我们不得不佩服学生的想象能力,“图书漂流会”把个人有限的图书资源流通起来,变少为多。

建立班级图书角,把自己的好书带到图书角,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在图书角里,我还设立了读书卡,里面是图书角里的图书名称,学生可以把自己的阅读体会,图书的内容,最精彩的部分记录下来。这也是老师了解学生阅读水平,提高学生阅读质量的一个途径。

搭设激励平台。在班级的显眼位置,我设立了班级课外阅读之星的评选图。根据读书的数量,一个学期读六本书的学生授予“学士星”,读七本书的学生授予“硕士星”,读十本书的学生授予“博士星”,让学生拥有如游戏过关般的兴趣和热情。每学期举行一次读书周活动,在活动中,针对教师推荐的几本书进行答对有奖活动,奖品当然是学生喜爱的个性化的文具和好看的图书了。

3.指导方法,提高课外阅读质量

有了家长的支持,有了兴趣的支撑,学生的课外阅读还要有方法的指导。

在阅读初期,我让学生给爸爸妈妈布置作业,让家长给孩子讲故事,内容由孩子选定,爸爸妈妈不能讨价还价(漫画书除外)。过一段时间,我让学生和家长比赛讲故事,鼓励把比赛的成绩报告老师,老师把它上墙公布。

叶圣陶说过:“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可见,课外阅读的方法要从课内的阅读开始。我主要教给孩子以下几种方法。

第一,内容提炼法。看完一本书后,看谁能用最简短的语言把书本的内容说清楚。

第二,精彩情节说说看,把书中最精彩的情节说一说,也可以演一演。如让学生阅读《青蛙王子》这个故事,我让学生扮演青蛙王子和公主的角色,在角色的饰演过程中,体验到了阅读和参与的乐趣。

第三,质疑问难法。书中哪些地方你有疑问,哪些地方的情节不够合理,请你质疑问难。如引导学生读《狐狸列那的故事》这本书中的《列那狐偷鱼》故事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列那狐用什么方法偷鱼?它为什么能偷到鱼呢?

第四,批注法。在阅读课上,让学生学会找出好词好句,在有趣、有疑问、有体会的地方做批注。把这种习惯迁移到课外阅读上,如果是借阅的书籍,可以做读书笔记。

有了这几种方法的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会多一些的理解和感悟,更能把书本的内容内化和运用。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要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需求,采用恰当的方法,持之以恒地进行课外阅读的引导,用书丰富孩子的世界,让孩子的“人生银行”里拥有一笔丰厚的“文化存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