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1 10:13:1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城乡教育一体化,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从内涵上说,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是指从区域统筹的角度,通过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束缚,整合城乡职业教育资源,构建动态均衡、双向沟通、良性互动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机制,促进城乡教育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实现城乡教育的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的现代治理,其基本内容就是在政府的统筹管理下,促进城市和农村在资源和条件上的整合,使城乡有机互动、协调促进,形成可持续的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机制。要实现这一现代治理,构建基于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现代治理体系尤为关键。组织学和组织行为学理论认为,组织的治理结构可以分为四个部分:价值和理念、组织体制、运行机制、方式方法和技术手段。治理能力的提升,也就是治理内容与治理结构要件不断优化的过程。基于这一视角与理论,我们认为,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现代治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形成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共同价值与理念,实现价值目标的聚合认同;二是形成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组织体制;三是形成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现代治理运行机制,保证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可持续性;四是不断完善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现代治理手段与方法。从价值目标、结构要素、综合能力上不断完善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治理体系,能够从总体上提高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具体说来,包括以下三方面:
1.现代治理的价值目标认同
主要指城乡职业教育的各个主体通过各种互动与推动,使“一体化发展”这一理念获得广泛的认同,并得到各个主体的共同推进,最终发展为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理论中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价值理念。从某种意义上说,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价值理念,就是以教育公平为底色的职业教育城乡均衡发展,公平应该是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定性,并决定职业教育发展的性质与趋向,同时也是其核心价值和动力。一方面,城乡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要以“公平发展”为基础理念,在相关的政策与制度安排上,体现城乡职业教育公平这一基本状态;另一方面,这也是基于城乡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不公平与差距考量而形成的基本目标,即最终消除不公平现象,形成城乡职业教育公平发展的基本格局。从宏观层面来说,以此为导向,出台推进城乡职业教育在资源、基础条件以及师资等方面的政策,形成均衡化、一体化发展的顶层设计。地方应基于区域实际,形成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具体方案与措施。
2.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现代治理,在组织体制上主要关注治理主体
城乡一体化发展涉及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因此,要在相应的法律和政策框架内,框定各方的职能与边界,保障多元主体的共同职责和各自利益。从现状来看,多元主体包括政府、学校、企业、行业、学生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因此,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现代治理,就是要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治理主体形成利益共同体,并通过调适发展过程中的利益关系,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和办学机构的参与作用。在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现代治理主体中,政府是主导性、基础性的主体,这是由政府的性质和地位决定的。职业教育属于一种准公共物品,政府是主要的供给方,承担着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改变职业教育发展城乡二元分割的格局,政府的责任更为重大。从我国发展现状与政治体制特征看,突破城乡二元体制,还需要政府强有力的政策与制度支持。缺乏政府的有效引导与强力支持,很难出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格局。同时,这也与我国社会组织与民间力量的孱弱有关。“大政府、小社会”的现状,导致社会组织在社会变迁的作用极为有限。对职业教育而言,企业、行业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办学的过程中影响非常小。此外,城乡职业院校的学生、家长以及企业和行业,其自身利益也都与城乡职业教育的一体化发展紧密相关,也都应是现代治理体系的多元主体之一,并与政府在这一过程中有效协商、良性互动,以期达成共识。
3.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现代治理,要形成稳定的现代治理运行机制,制定规范的治理制度
从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治理需求来看,要形成与治理价值和治理目标相配套的制度体系,保障机制的顺利运转。制度体系主要包括决策机制、执行机制、监督机制、协调机制、服务保障机制、政策保障机制等方面,通过一系列的制度整合,形成一整套城乡一体化发展现代治理的运行机制。从具体操作层面来说,城乡一体化发展涉及发展规划一体化、经费投入一体化、队伍建设一体化,等等。在宏观制度体系的框架内,要将涉及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各项措施具体化,形成稳定的现代治理运行机制。在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过程中,多元主体各方在利益取向上不一致,甚至相互冲突,而且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相关工作的推进,各方的利益格局有可能经常发生改变。因此,要根据利益格局的变化,形成反映现代治理多元主体利益诉求的调整机制,通过利益均衡,平衡各方的利益需求,将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的矛盾与冲突降到最低,并激发多元主体参与一体化发展的积极性,形成既具有刚性、又有较强灵活性的现代治理机制,促进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公共管理研究专家认为,治理理论的核心理念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主张为公共利益建立体现法治和责任的公共服务体系,政府、市场与公民社会对公共生活进行平等协商、合作管理,达成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善治;二是要求社会系统要素间平等协调、对话和互动,追求广泛的共识和参与;三是强调社会管理过程中权力运行向度的变化。基于此视角,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现代治理体系的治理目标就是“善治”。“善治”也可以有几个方面的标准,最为根本的标准是改进了社会公共福利,即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的职业教育得到发展,城乡居民都能享受到符合需求的高水平职业教育服务,实现职业教育的机会均等、资源配置均衡、城乡融合互动,形成城乡有机结合、优势互补的局面,全面提高全社会职业教育资源的配置水平与利用效率,并在治理成本、利益协调等方面达到理想的高水平均衡状态。现代治理内容则涉及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各个方面,如各类职业教育机构、不同群体职业教育需求、职业教育效率与职业教育公平的协调、各类职业教育要素(管理、办学、师资、生源、资金、教育教学)整合。这些内容的重点在于形成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共同平台,基于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基础与条件,统筹城乡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基础能力、课程设置、师资队伍,通过一系列制度安排和政策导向,实现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目标。
二、推进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办学现代治理的对策
在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的实践探索方面,我国部分地区已经进行了相应的实践探索,如成都武侯区、安徽铜陵市、重庆梁平县、上海浦东新区、天津市、北京市以及河北三河市等地区。这些实践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不仅为理论研究和政策制定提供了许多合理化建议,也为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的未来提供了实验基础。但是,在如何实现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现代治理体系方面,仍需继续探索。通过对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现代治理体系进行初步探索与分析,我们认为,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推动现代治理,以期达到现代治理的“善治”目标。
1.推动现代治理制度变革。制度变迁往往决定了教育发展
我国职业教育城乡二元状况的形成与存在,与二元管理体制是互为表里的。虽然城乡的天然差距、民众认识水平以及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影响了城乡之间的公平性,但是,制度的不公平是根本原因。因此,推动现代治理制度变革,是形成现代治理体系的核心。作为社会制度的下位制度,职业教育制度变革的基础与环境是社会制度的变革,如户籍、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因此,应通过逐步推进的方式,形成城乡一体化的社会制度,并在此基础上推动职业教育制度的变革。从现代治理制度体系看,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制度改革:一是形成职业教育区域均衡投入制度。发展不均衡主要是投入的不平衡,因此,在城乡一体化发展目标下,应加大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经费支持力度。在补齐农村职业教育“欠账”的基础上,消除城乡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的差异,不断完善职业教育在中央和省级财政的转移支付制度,形成稳定的城乡一体化投入制度。二是形成职业教育教师的区域均衡配置制度。城乡差距造成农村职业学校的教师不断流失,因此,要建立区域均衡配置的教师管理制度,制定城市职业院校教师到农村职校支教的制度,完善农村职校教师到城市进修的制度,并利用现有条件建立完善教师城乡交流的信息交流机制,形成稳定的职业教育城乡交流制度与职业教育教师区域均衡配置制度。三是形成促进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的监管制度。监管制度主要包括对一体化发展水平的监控和相关责任主体推进工作的责任监管。基于我国行政区划的特点与现状,主要应由省级政府出台各个市级区域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指标体系,由市级政府负责推进与落实,并将其纳入政府相关工作考核的内容。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制度变革,逐步形成稳定的职业教育治理制度体系,并致力于形成一种有利于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制度文化。
2.建设城乡一体化的职业教育发展平台,推进城乡共同治理
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是一个聚合了多方面力量与资源的社会大平台,政府、学校、企业以及行业都参与其中。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政府是城乡一体化治理主体中的主导者,其治理权限、内容以及方式都与其他主体存在较大差异。城乡之间、不同主体之间的协同合作尤为重要。因此,要建立城乡一体化的职业教育发展平台,通过围绕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目标,协调各方利益,在政府主体地位的引导下,通过协调城乡职业教育利益相关各方,共同参与治理。建立城乡一体化职业教育发展平台,首先要明确各级政府的责任与地位。省级政府要明确省域内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主要目标和重要指标,并出台相应的制度与政策,为建设发展平台制定标准与方向;市级政府是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主体,是各项目标的具体落实者;市级政府所辖的各下级政府是具体执行者。其次,通过建立市级政府组织统筹的、实现区域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联席会议制度,联合市辖的县、区的相关部门,组织学校、企业等部门形成共同参与推动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组织体系。再次,形成城乡共同治理的相关方案与制度。城乡共同治理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市区政府与县级政府在各自的治理权限与方式上的差别,分析城市职业院校与农村职业学校在参与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的能力差异,有重点、有区别地组织相关的责任主体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参与到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的现代治理中来。
3.重点加大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力度,弥合城乡差距
1、强化政府职责,实现城乡教育责任考核一体化。
一是不断完善“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始终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列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科学制定教育发展总体规划和具体措施。先后制定下发了《市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市关于进一步加快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市教育体制改革实施办法》等文件,在加强义务教育领导、经费投入、教师队伍建设、促进义务教育健康发展等方面对县级人民政府作出了具体明确规定,促使县、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统筹、教师队伍统管、教师工资统发在2006年就全部落实到位。二是明确各级政府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责任。按照《义务教育法》的要求,市政府下发了《市关于深化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落实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责任。2007年全市教育总经费7.1亿元,预算内教育经费4.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6.17%、81.22%。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共安排资金3852.5万元,城乡义务教育全面实施免学费和贫困生免教科书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政策。全市补助公用经费资金1173.7万元,市直义务教育中小学公用经费标准,由省规定的小学154元/生、初中178元/生,提高到300元、500元。三是完善党政领导教育考评制度。按照《国务院转发教育部关于建立对县级人民政府教育工作进行督导评估制度的意见》(〔2004〕8号)的要求,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建立各级党政领导教育工作目标责任制的意见》,把当地教育特别是农村教育发展状况纳入县级领导班子和主要领导干部任期内的政绩考核内容。将统筹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情况,确保教师工资、中小学公用经费、校舍建设维修改造经费等教育投入情况,作为考核的主要内容。四是积极化解农村“普九”债务。按照“制止新债,摸清旧债,明确责任,分类处理,逐步化解”的总体要求,积极化解了“普九”1.1亿多元的债务工作,同时建立起制止发生新的农村义务教育债务的稳定机制。
2、科学合理布局,实现城乡学校规划建设一体化
一是推进学校布局合理化。按照“高中阶段学校向县城集中,初中向中心镇集中,中心小学、幼儿园向乡镇所在地集中,新增教育资源向城镇集中”的原则,制订并实施新一轮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为缓解城区学校大班额问题,市委汪德和书记、市政府副市长亲临一、二、三小现场办公,当即决定投资1200万元扩建三所小学,共新建校舍面积8475平方米,增加教室、多媒体室60间。市委汪书记召开市委常务会,决定在市区新建扩建了暨阳学校、明志小学、弘德小学、四小4所,下拨300万元用于市三中搬迁到市一中老校区,市三中原校址由区政府建设四小,市西湖小学新征地10亩扩建校园。乡镇所在地逐步将规模小的中心小学合并到乡镇中学举办九年一贯制学校,整合教育教学资源。罗坊镇投资650多万元将危房严重的草池中学、下山桥中学合并,在集镇兴建了罗坊二中。高新开发区在市十六中的原址上规划了一所能容纳四千学生的新学校。九龙山乡将危房较多的中学与乡政府所在地进行互换,增加校园面积15亩,规划一所全新的高标准的九年一贯制学校,总投资600万元。二是实施学校建设标准化。几年来,通过多方筹措资金,全市共投入近亿元对农村中小学危房进行改造,新建、扩建农村中小学80所,校舍面积30多万平方米,基本消除了D类危房。从2006年开始,区共投入近5000万元对农村各中小学重新进行校园规划,进行改造扩建,使全区农村学校校园面貌焕然一新,小学生均校舍建筑面积6.92平方米,初中生均校舍建筑面积14.62平方米,生均图书小学12.23册,初中16.22册。分宜县中小学实验教学开设率达100%,分组实验开设率达95%以上,其它教育技术装备利用率达98%以上。
3、激励约束并重,实现城乡教师队伍建设一体化
一是改革学校人事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农村学校人事管理权限,实行管事管人相统一。县(区)农村中小学取消级别,人事任免权归口教育部门,组织、宣传部门实行监管;校长实行聘任制,教师实行合同制,工资实行动态制,人员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建立一种全新的用人和分配机制,把教育成果与收入挂钩,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区从2004年9月开始,全区中小学教师资格认定、招聘录用、职称评聘、培养培训、调配交流、考核、副科级以下干部任命就已全部归口教育行政部门管理。二是建立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为促进教师向农村流动,实现教师队伍的均衡,我市城区学校将增加5%的机动编制,用于安排新进大学毕业生到农村支教;今后城区(含县城)学校招考教师,除特殊专业和紧缺专业外,报考教师均需具有5年以上农村教龄;城区学校新进大学毕业生均需先行安排到农村学校支教两年。三是提高农村教师待遇水平。一方面,加大农村教师住房问题解决力度,农村中小学教师住房公积金财政补助的缴交部分适当高于城区教师,在农村任教达15年以上的教师可享受城市经济适用房政策。另一方面,缩小城乡教师收入差距,在确保农村教师各种政策性补贴不低于当地公务员水平的基础上,从2006年9月1日起,对全市农村教师按人均月增248元的标准增加岗位津贴。四是利用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资源,加强教师继续教育。进一步理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管理体制和培训职责,推进教师培养和在职教师继续教育改革,利用投资近1200万元的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建设工程,让每位农村教师不出远门就能享受到中央电教馆的优质教学服务,节约教师外出成本进一步更新了农村教师的教育理念,提高农村教师业务素质和学历、学位层次。
4、加大扶持力度,实现城乡学校教学质量一体化
一是开展了结对帮扶和支教活动。从2006年起全市组织开展了“三个一”帮扶活动,即一个县级行政事业单位帮扶一所农村学校,一位行政事业单位县级以上干部资助一位贫困学生,一所城区学校帮扶一所农村学校。2006年起全市94个市直单位帮扶了94所农村学校,498位县处级领导干部资助了509名贫困学生,城区学校结对帮扶50所农村学校,帮扶资金、达数百万元。建立了城区中小学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服务制度。2007年秋季开始,城区学校已选派了61名教师赴农村中小学支教。农村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既优化了农村教师的工作生活环境,又稳定了农村教师安心在农村执教。二是完善扶贫助学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家庭困难学生助学教育制度,广泛动员和鼓励社会各界以多种形式捐资助学,落实对捐资助学单位和个人的税收优惠政策,设立专项资金。为全市中等职业学校6311名贫困生发放了资助金631.1万元,完成率为121.67%;为普通高中贫困家庭学生数1961人,发放资助金额156.88万元,完成率为115.22%;为高中生考入大学的贫困家庭478位学生,发放资助金额达239万元。三是强化了农村教师师资培训。从2002年起,市里每年都会举办教育改革与发展报告会,聘请北京等地专家学者为农村教师授课;举办农村学校校长和骨干教师培训班。开展城区骨干教师课堂教学开放月活动,每年3月,市教育局组织城区中小学骨干教师面向全市农村教师上示范教学课,每年都有近万人次参与听课。组织开展教研员、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送课下乡”活动,每年一万节以上;提高了农村学校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四是进一步扩大优质高中均衡招生名额。出台了系列中招改革措施,扩大优质高中均衡招生名额。从去年秋季起中招扩大优质高中招生名额1000名,扩大比例约30%。实施30%的重点高中招生指标均衡分配到各初中学校招生的制度,减少择校生招生名额,做到优质教育普及化、平民化。
5、完善管理机制,实现城乡学校办学行为一体化
一是妥善解决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上学问题。成立了领导小组,建立了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入学联席会议制度,下发了《关于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明确了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范围,凡符合条件的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依据就近入学的原则安排学校就读,其义务教育阶段收费与城区学生一视同仁,保障了流动儿童少年受教育的权利,维护了教育公平。二是积极推进学制改革,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从2002年起,小学全部由五年制向六年制过渡。严格执行中小学课程计划,既按国家规定开足、开全课程,又坚决制止乱补课现象的发生。对全市中小学教材、教辅用书进行全面审定,坚决制止学校私自乱订教辅用书。三是坚决治理教育乱收费。严格执行上级有关收费政策,由校长负总责,全面实行“一证(收费许可证)、一卡(明白卡)、两公开(公开收费项目和标准,公开收费使用情况)、四统一(统一制作公示牌,统一时间、统一收费、统一收据)”制度,认真落实公办高中招收择校生“三限”政策,对违反规定的学校实行“一票否决”,情节严重的,按有关规定给予负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行政或者党内处分,行政撤职或者撤销党内职务处分。四是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加强校本教研制度建设,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方法;抓好了教育科研基地建设和管理,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教学评价制度,多渠道推广应用教育科研成果;加强了新课程教学的监测和评估工作,改革考试评价和招生选拔制度,建立健全了素质教育督导体系。2007年全市参加第十三届全国信息学(计算机)奥赛(赛区)决赛,获提高组一等奖4名,二等奖4名,三等奖6名,获普及组一等奖2名,二等奖4名,获初级组二等奖5名。数理化生等学科全国奥赛获国家一等奖1人,二等奖2人,三等奖3人;获省级赛区一等奖15人次,二等奖34人次。全市已立项的国家级、省级课题达100多个,有50多个省级课题结题,并有近20个课题获奖。
关键词:城乡教育一体化;城乡边界;制度变迁;研究范式
中图分类号:G40-0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13)04-0005-05
城乡教育一体化建设是新时期我国面临城乡教育二元结构所提出的新的发展战略。进行城乡教育一体化建设的逻辑前提是理解城乡教育一体化,但是,人们对于什么是城乡教育一体化并未达成一致。从构词方式上看,城乡教育一体化由“城乡”、“教育”、“一体化”3个关键词组成,理解城乡教育一体化首先要从这3个词入手来考察。城乡的边界决定了城乡教育一体化的范围,教育的本质决定了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实质,一体化研究的不同范式及其相互关系决定了城乡教育一体化研究的可能路径。
一、城乡的边界:城乡教育一体化的范围
城市、城镇、农村、乡村等概念,都是表述我国社会区域的基本概念。本文中的所谓城乡指城市和乡村。但是,我国对城市和乡村概念的理解和把握有很大分歧,在使用这对概念时也较为混乱,其结果是影响了人们对城市、乡村等相关问题的认识和研究。因此,对城乡教育一体化进行研究,必须要澄清城市和乡村的概念以及空间范围。
对于城市与乡村的内涵,人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加以描述,如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历史的、地理的等等。在实际当中,人们往往也是从多功能的角度对城市与乡村进行划分的:乡村是主要从事农业生产、人口分布较城市分散的地方,主要依赖自然过程进行生产;城市则是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人口密度较大的地方,往往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和信息中心 [1 ]。《现代汉语词典》也对城市与乡村的概念做出了类似的解释,所谓“城市”,就是“人口集中、工商业发达、居民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地区,通常是周围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2 ];“乡村”则是“主要从事农业、人口分布较城镇分散的地方” [2 ]。现代城市与乡村是一个更为复杂而又模糊的概念。这是因为随着城市化速度的不断加快以及城乡交流的不断增强,传统意义上城市与乡村的区别已不是那么明显,它们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对于我国来讲,乡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城市里有了乡村社会文化的一些特征,而乡村里也同样有了越来越多的城市生产和生活方式。我国一直以城、镇(乡)的行政界限作为城乡划分的基础,而实际上在城、镇行政区划内也往往包括了相当一部分的农业和农村人口,城镇的实体地域概念并没有真实的建立。
总而言之,不仅在纯理论意义上界定城乡的概念是一个难题,即使对城乡的概念达成了一致,甚至确定了具体的标准,也很难在实体地域上将二者严格地分开。但是,现实的城乡教育一体化研究与实践却不允许这种模糊性的存在,必须对此加以确定。从国家的统计标准来看,自2008年8月1日起施行的《统计上划分城乡的规定》,把我国的城乡划分为城镇和乡村,城镇又分为城区和镇区。城区是指在市辖区和不设区的市,区、市政府驻地的实际建设连接到的居民委员会和其他区域,不包括市辖区和不设区的市中的乡以及村。镇区是指在城区以外的县人民政府驻地和其他镇(统称为县镇),政府驻地的实际建设连接到的居民委员会和其他区域,同样不包括县人民政府驻地和其他镇当中的乡和村。乡村是指城镇以外的区域,分为乡中心区(乡政府所在地)和村庄,其地域范围不仅包括行政区划当中所有的乡及其中的村,还包括市辖区、不设区的市当中的乡和村,也包括县人民政府驻地和其他镇当中的村。
上述规定及其实施办法对于认定和划分城乡边界提供了很好的标准。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城乡是具有相对性的。如果把乡村看做“纯粹”意义上的乡的话,那么相对于乡村,镇区就更具有城的意味。但是和城区相比,镇区就显得更像乡村了。因此,我们可以把城乡看做一个连续的序列,根据城乡的不同的等级和层次,以及我国的行政区划,把我国的城乡关系划分为7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乡村内部乡中心区和村庄的关系;第二个层次是镇域内的城(镇政府驻地)和乡(村庄)的关系;第三个层次是县域内一个镇的镇区与另一个镇的乡村的关系;第四个层次是市辖区内的城区与乡村的关系;第五个层次是地级市内的一个区县的城镇(城区和镇区)与另一个区县的乡村的关系;第六个层次是省域内一个地级市内的城镇与另一个地级市内的乡村的关系;第七个层次是全国范围内一省的城镇与另一省的乡村的关系。与这7个层次的城乡关系相对应,城乡教育一体化也可分为7个层次。考虑到我国行政区划的设置情况,乡和镇一级、县和区一级的可以合并到一起,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层次也因此得到简化,依次是:镇(乡)域内的城乡教育一体化;县(区)域内的城乡教育一体化;地级市域内的城乡教育一体化;省域内的城乡教育一体化;国家层面的城乡教育一体化。
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层次性决定了其实现的非同步性,但这种非同步性并非是从低到高层次的依次实现,而是依据管理和投入主体等多种因素来确定的。虽然乡镇是我国最低层次的行政单位,但是由于其不是管理与投入的主体,并不适合以它为基本单位来实现城乡教育的一体化。而县级政府则由于其义务教育的管理与投入主体地位,理所当然地成为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基本单位。正因如此,2010年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指出,“建立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率先在县(区)域内实现城乡均衡发展,逐步在更大范围内推进”就成为我国现阶段的政策选择。等到县(区)域内实现基本均衡以后,要想在更大范围内推进,就需要管理和投入主体的调整,这意味着统筹主体的提高。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层次越高,统筹主体也就越高。
需要指出的是,城乡教育一体化实现的非同步性,并不意味着城乡教育一体化建设在各层级政府开展的有先有后。城乡教育一体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层级政府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只是在不同时期各层级政府的侧重点和实现程度有所不同罢了。
二、教育的本质: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实质
从以往的研究来看,不管是区域一体化理论还是城乡一体化理论,都主要是从经济方面展开,虽然也涉及到了社会的其他方面,但并不是主流,研究也并不成熟。教育作为一个与经济并不相同甚至差别很大的领域,虽然我们可以从城乡经济一体化研究中得到很多启示,但是城乡教育一体化肯定与城乡经济一体化有很大差别。如果不注意这种差别,而盲目借鉴,就会出现很多问题。
1. 城乡经济一体化与制度
从整个人类发展史来看,城乡经济关系经历了一个乡育城市城乡分离城乡融合的演变过程,具有很强的客观性。城乡经济分离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城乡经济二元结构在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它的产生源自于城乡经济结构的差异。在发展中国家,城市以现代化的工业部门为主,而农村则以传统的农业等部门为主,工业和农业的生产效率存在着很大的不同,这是城乡经济二元结构形成的根本原因。要想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必须要拉平城乡之间生产效率的差距。当农村农业部门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劳动力过剩的情况,并呈现出无限供给的趋势,这时农业部门的边际劳动生产率出现停滞甚至负增长。如果要想继续提高农业部门的边际劳动生产率,就必须转移过剩的农村劳动力,减少农村农业人口。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不断转移,农村人口不断减少,城乡之间生产效率的差距不断缩小。当农村人口减少到一定的程度,城乡之间的生产效率趋于一致时,城乡二元结构就会得到消除。虽然包括经济在内的一切社会领域的活动,都是由人来完成的,但是城乡经济二元结构的形成不是作为参与主体的人有意识建构的结果,而是源自于社会自然分工所造成的工农差别。所以说,城乡经济二元结构的形成更多的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传统经济学只关注土地、劳动、资本等实体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把制度作为既定的前提。新制度经济学开始把制度作为影响经济的内生变量纳入到经济学研究的核心位置,用制度及制度变迁来解释经济发展的效率问题。制度到底是作为外生变量还是内生变量来影响经济,在这一点上可能还存在争论,但是作为影响经济的一个要素是确定无疑的。用新制度经济学的解释就是,制度规定了产权结构和游戏规则,从而约束了人的行为和经济效率。但是,无论如何,制度本身并不等同于经济,最多只是影响经济的一个要素。并且,经济自身有着客观的发展规律,制度的制定也必须遵循这些规律,而不能随心所欲地建构,否则就会影响经济的健康发展。同样,对于城乡经济一体化建设来说,对制度的选择不同,可能会影响其发展的路径和走向,但并不会改变经济规律本身。
2. 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实质是制度建设
与制度外在于城乡经济一体化相比,城乡教育一体化与制度有着更为密切的联系,甚至在一定意义上,城乡教育一体化就是城乡教育制度(体制机制)的一体化,他们具有内在统一性。这是由教育的本质来决定的,教育活动与经济活动有着很大的差别。
首先,经济活动具有较强的规律性,而教育活动的规律性较弱。教育到底是一门科学还是一门艺术,长期以来存在争论,这实际上也是人们对教育究竟存不存在规律的争论。既然教育没有或只有弱规律性因素的制约,这使得人们在从事教育活动的时候可以发挥更大的主观能动性,根据一定的价值取向来建构教育制度。
其次,正规的学校教育是随着国家的产生才开始出现的。从广义的教育活动来看,它与经济活动一样是随着人类的产生而同时出现的,诞生于国家之前。但是,对于学校进行的正规教育活动而言,它产生于国家之后。这种现象说明,教育是作为国家的一种制度建构而存在的。
再次,从国民收入的分配来看,教育处于再分配领域。国民收入的分配分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两个阶段。初次分配是在物质生产领域内进行的分配,与人们对生产要素的占有情况和谈判能力的强弱密切相关。教育不属于物质生产活动,只能通过财政和政策等手段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实现正常运转。财政和政策等手段本质上是一种制度保障。
最后,从产品性质来看,教育属于公共产品。根据世界各国的通例,人们都把教育视为一种公共或者准公共产品,由国家出资来兴办教育,义务教育尤其如此。由国家出资兴办本质上就是一种制度供给。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从宏观意义上讲,教育与制度是内在统一的,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制度建构,对于城乡教育一体化建设来说同样如此。
3. 城乡教育一体化与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区别
通过以上分析与比较可以看出,教育与经济有着很大的差别。经济与市场联系密切,而教育与制度安排和政策选择有着更为直接的关系,甚至可以说教育本身就是制度安排的结果。从制度变迁的角度来看,根据实施主体的不同,制度变迁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政府主导通过强制力来实施完成的变迁方式,即强制性制度变迁;另一种是社会和个人为获得潜在利益而进行的制度变迁,即以需求为主导的诱致性制度变迁。对于城乡经济一体化建设来说,由于其与市场联系密切,以需求为主导的诱致性制度变迁更多一些,市场的作用是最重要的;而对于城乡教育一体化建设,由于其与经济的差别,决定了政府是促使其发生变迁的主导力量,特别是在中国的集权式政治结构中,政府拥有绝对的政治力量对比优势,而且还拥有很大的资源配置权力,能通过行政、经济和法律等手段在不同程度上约束其他社会行为主体的行为 [3 ]。从这个意义上讲,城乡教育一体化建设主要是政府主导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市场的地位在其次。关于这一点,众多的研究者也有着充分的认识,研究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学者几乎无一例外地认为其实质就是制度问题。
三、一体化研究的不同范式及相互关系:可能的研究路径
当前,在我国的城乡教育一体化研究当中,大体存在着3种不同的研究范式:结构功能主义范式、博弈论范式以及制度主义范式。
结构功能主义是现代西方社会学中的一个理论流派。它认为社会是具有一定结构或组织化手段的系统,社会的各组成部分以有序的方式相互关联,并对社会整体发挥着必要的功能。整体是以平衡的状态存在着,任何部分的变化都会趋于新的平衡。功能主义的基本观点是 [4 ]:第一,系统优先于其各个构成要素;第二,系统的构成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第三,系统的各个构成要素都有一定的功能,或正功能,或负功能;第四,每一个系统都是各部分良好结合的有机整体;第五,社会是具有自我调节机制的相对稳定的结构;第六,社会系统的良好运转,需要社会成员价值观念的一致与共同目标的达成;第七,社会的主导状态应该是稳定的秩序,而不是分歧和冲突;第八,社会系统要稳定,有些功能条件就必须得到满足。城乡教育一体化研究当中的功能主义范式,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功能方法的基本观点,如有的学者指出,城乡教育一体化是指在教育发展中,不能把城市和乡村看成是两个独立的系统,而要把它们视为一个整体,打破城乡二元经济和社会结构的束缚,以系统化的思维方式,推动城乡教育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共同实施教育的现代化 [5 ]。还有的学者指出,城乡教育一体化是指整合城乡教育资源,统筹城乡教育发展,构建双向沟通、动态均衡、良性互动的教育体制机制 [6 ]。
博弈论是指研究多个个体或团队之间在特定条件制约下的对局中利用相关方的策略,而实施对应策略的学科。有时也称为对策论,或者赛局理论,是研究具有斗争或竞争性质现象的理论和方法。目前在经济学、政治学、军事战略和其他很多学科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在城乡教育一体化研究当中,笔者曾运用博弈论方法,选取政府、社会与受教育者三方作为权力与利益博弈的主体,来解释城乡教育制度的变迁过程 [7 ]。城乡教育一体化作为一种制度创新,也是各教育主体博弈的结果。
制度,作为社会科学的一个基本范式,一直非常宽泛。制度主义范式在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和组织分析等诸学科中的兴起,构成当代社会科学发展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趋势。制度作为社会科学分析的一种范式,因为不同的假设、逻辑以及主张而被赋予了不同的意义构成了不同的制度分析观。虽然不同的制度学派主张不同,观点各异,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即都十分重视制度的重要作用。研究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学者几乎无一例外地认为其实质就是制度问题。有人指出,从城乡教育均衡到城乡教育一体化是理念变革与制度创新 [8 ],城乡二元结构问题本身就是制度问题,破解城乡教育二元结构,推进和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必须从改革制度入手 [6 ]。
上述3种研究范式对于理解和实施城乡教育一体化建设都具有非常大的启示作用,但是和任何一种理论一样,每种研究范式在具有自己优势的同时,也存在着自身的局限性。结构功能主义范式虽然指出了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应然状态,但是功能主义者一般最关心社会结构的静力学,而较少关注社会结构的变化;致力于发现社会的稳定,而不是社会变迁;是一致,而不是冲突;是因循,而不是创新;是规范的拘束力量,而不是规范据以建立或被新规范所代替的机制 [4 ]。正是由于这种原因,结构功能主义的视角就很难说清楚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应然状态是如何达成的,其动力机制何在。而博弈论范式,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讲冲突论范式恰恰解决了“功能主义者不能在他们自己的理论中提出和处理一个充满了冲突与需要根本改革的当代社会中的主要问题” [4 ]。与功能主义关心一致、调适与合作不同,冲突论则关心冲突与斗争。功能主义研究一种因素对于另一种因素的适应,冲突论则研究它们不协调的程度。前者视社会体系的均衡为关键概念,后者则认为系统的变迁至关重要。冲突论虽然解决了社会发展的动力问题,但是与功能主义者将稳定与均衡视为社会的主导秩序一样,冲突理论则假设人类社会是一个持续的变迁流转过程,从一个极端进入了另一个极端。制度分析范式的出现,为解决两者之间的矛盾架起了一座桥梁。
以往,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学科领域,都从不同的角度和立场对制度概念进行了理解。尽管对制度的理解形形,但总体上都倾向于在规则、规范性这一维度上理解“制度”概念。规则本身就是一种结构。当代英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就曾从结构的维度理解“制度”概念,给予我们很大的启发。吉登斯认为社会自身再生产具有“结构性特征”,并且这种“结构性特征”最根深蒂固,而“结构”最重要的特性,就是制度中反复采用的规则与资源。吉登斯事实上将制度规定为一种结构,这个结构具有稳定性与持久性特征 [9 ]。它具有实践的特征,是人类较稳定的行动程序。通过这一理解,就把制度与结构功能主义所倡导的秩序与系统结构联系起来。那么,由此带来的另一个问题是,制度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呢?从博弈论的视角来看,博弈是社会主体从各自的动机出发相互作用的一种状态,制度与博弈之间的关系是多方面的:第一,制度是博弈的均衡,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博弈会形成制度或制度体系,即关于博弈如何进行的共有信念的一个自我维持系统,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规范、约束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或行为选择;第二,制度是多样化的,通常情况下,人与人之间的博弈或相互作用是在先前的正式和非正式的制度安排下进行的,也就是说,人的行为或多或少受到制度的制约。而随着人与人之间的博弈或相互作用的进行,制度会随着时间、技术、偏好等其他因素的变化而发生变化,这就是制度变迁。所以,制度变迁的过程也是一个社会主体之间的博弈过程。同时,人们又会在新的制度安排下相互作用即博弈,如此循环往复,人类在曲折中不断进步与发展。
虽然不同的研究范式在研究假设以及研究方法上存在着很大差别,但是不同的理论视角是互相补充的,我们力求的是视界的融合,而不是用某一理论视角解释所有的问题,这在事实上也是不可能的。事实上,在以往的文献当中也很少有用单一视角来研究城乡教育一体化问题,只不过很少有作者意识到自己在研究当中的这种视角的转换。比如在谈到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未来样态时,多数学者用到的是功能主义的视角,而在谈到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时,却又不自主地转入到制度主义的视角,在解释制度是如何形成的问题时,有些学者则采用了冲突论的视角。因此,并不存在一个关于城乡教育一体化的统一理论研究框架,城乡教育一体化研究路径应该是整合性的。
参考文献:
[1]黄坤明.城乡一体化路径演进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K].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3]陈天祥.论中国制度变迁的方式[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86-93.
[4]于 海.西方社会思想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
[5]王克勤.论城乡教育一体化[J].普教研究,1995,(1):6-8.
[6]褚宏启.城乡教育一体化:体系重构与制度创新――中国教育二元结构及其破解[J].教育研究,2009,(11):3-10,26.
[7]杨卫安.我国城乡教育关系制度的变迁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一、现状分析
(一)郫县城乡教育布局概况
全县幅员面积432平方公里,辖14镇,261个行政村,总人口48.1万,其中农业人口38.2万。郫县现有完中4所,职中2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74所,其中九年一贯制学校2所,农村单设初中15所、城镇小学2所,农村中心校19所,村小36所。农村中小学现有教职工3617人。在校学生小学36728人,初中17859人,普通高中8304人,职业高中3331人。
(二)目前城乡教育发展现状
自1998年接受“两基”复查验收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和全县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经过6年的发展,全县城乡基础教育已达到一个较高的发展水平,各项指标在全省位居前列。一是中小学办学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城乡学校基本排除C、D级危房,全县新扩校地570余亩,新建校舍20多万平方米。全县中心校以上学校基本实现“校舍楼房化、路面硬质化、环境生态化、设备现代化”,小学“五室”、中学“七室”齐全。所有中心校及以上学校达到成都市学校现代教育技术配备执行标准。二是农村学校布局得到适度调整。采用拆、并、联等方式共调减村小30余所,新建九年一贯制学校两所,改、扩建镇中学、中心校10余所,义务教育阶段初步形成“一镇1所初中、1所中心校、1—3所村小”的格局。三是优质教育资源持续扩大。先后建成国家级重点职业技术学校1所、省级重点中学2所、市级重点中学1所,省、市级校风示范校10所。四是教师素质大幅度提高。小学、初中和高中教师具有大专、本科学历和研究生比例分别达到58.5、52.3和30.2,培养了15名特级教师和学科带头人。五是办学水平显著提升。20__年,全县小学、初中适龄儿童入学率分别达到100、99.9,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达88,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35,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2年。我县先后被省政府授予“四川省两基先进县”称号,被教育部确定为四川省唯一的国家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
二、当前郫县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存在问题
在郫县城乡教育得到飞速发展的同时,巩固“普九”成果的标准也在提高,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要求越来越强烈,人民群众对教育数量和质量的需求不断增长,社会经济发展对与之相适应的教育发展的要求越来越高,由于教育经费增长速度的相对缓慢,我县教育资源短缺以及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性的矛盾还比较突出,制约了我县城乡教育发展的一体化步伐。主要表现为:
(一)经费投入不足,农村学校硬件建设进展迟缓
农村学校硬件普遍不硬。农村初中、小学同城镇中小学相比,在设施设备上存在较大差距,普遍表现在校舍面积不足,教学用房陈旧,功能用房不配套,教育信息化水平较低,60以上的村小教学用房仅仅达到“排危”要求,迄今没有一所村小有水冲式厕所、图书室、实验室、电脑、钢琴等,办学条件改善步伐跟不上当地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二)大部分城区学校班级“超载”严重
城区学校“大班额”现象严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聚集效应使外来人口逐年增加,造成了城区学校学位紧张,郫筒一小、郫县实验学校、犀浦实验学校等大多数班的学生人数都在70人以上,最多的已近90人,超过教育部颁发的每班上限45人的标准近1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村小布局调整任务艰巨
目前,全县尚有村小36所,教学班221个,在校学生1万余名,分别占全县小学班数和在校学生人数的38和26。由于村小普遍规模过小,分布极不均衡,条件简陋,生源不足,使村小办学效益低下,有限教育资源浪费较大。要完成农村小学的科学布局,压力很大。
(四)农村师资整体力量薄弱
由于生源的激增,全县每年新增教师不能满足事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得不到及时的充实,青黄不接的现象较为严重。目前,我县农村小学中老年教师比例已超过50,有的学校已超过60,这部分教师大多是当年的“民转公”教师,其综合素质跟现代教育的要求之间差距明显。
上述现象的存在,体现了我县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整体薄弱的状况还未得到根本改变。这种现象,使我县农村中小学教育与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不相适应,基础教育的“均衡化”和“平等性”不能落到实处,若不及时扭转这一现状,必将致使我县城乡教育差距进一步拉大,从而影响“西部新中心”的建设进程。
三、对策建议
统筹城乡教育发展,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是建设西部新中心的必然要求。在工业向重点区域、土地向业主、农民向城镇“三个集中”的新形势下,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一体化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加快农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步伐,努力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
(一)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快实施“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
要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化、充分体现教育的公平性,必须加快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要按照现实性与前瞻性相结合、一次规划与突出重点分层推进相结合的原则,严格按照中小学校舍建筑标准和技术装备标准,新建九年制学校、改扩迁建现存农村中小学,基本实现全县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的标准化、规范化,至20__年全县农村基础教育实现“4所完中、2所职中、1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7所单设初中、17所小学”的目标要求。要加大利用市政府投入 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资金的力度,积极倡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从而加快推进“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
(二)加快实施“教育强镇建设工程”
在义务教育工作中,义务教育阶段继续实施“两基”年审制度,大力推进“教育强镇建设工程”,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把创建县级“校风示范校、实验教学示范校、现代教育技术示范校”列入各镇教育工作目标,作为农村学校均衡发展的基本标准。在此基础上,创建一批教育强镇和市级义务教育示范学校,犀浦、红光、郫筒、花园、三道堰等镇要率先进入市教育强镇行列,郫筒一小、花园中学、三道堰小学等一批学校要率先进入市级义务教育示范学校行列。
(三)促进教育交流,加快实施“城乡学校对口帮扶工程”
县内四所普通高中分别辐射一个片区,从硬件、师资、管理等方面向所辖片区初中和小学实施扶持,部分教师实行双向交流、定期轮换;依托友爱职业技术学校组建全县职业教育中心,将乡镇化技术学校作为其延伸点,实行统一管理。城区学校与农村学校一一结队挂钩,联动发展。合理配置教师资源,鼓励城镇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和担任领导职务,建立城镇教师到农村学校轮岗、中心校教师到村小轮岗制度。
(四)统筹社会力量,加快实施“农村中小学帮困助学工程”
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统筹社会力量,组建“郫县教育发展基金会”,实施“帮困助学工程”。切实保证每一个失地农民、下岗职工、城乡贫困户子女公平地接受教育,努力做到不让一个孩子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县、镇两级政府均应设立“帮困助学”专项资金,不断扩大全县接受“两免一补”(免杂费、免课本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的学生范围,逐步对全县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实行免杂费、免课本费,经济条件较好的镇可率先开展此项工作。
(五)加大培训力度,加快实施“农村优质师资建设工程”
整合城乡师资力量,建设一支数量足够、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认真落实《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切实抓好师德师风建设,不断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逐步推行师德诚信卡制度,家访制度,将教师的师德表现作为聘用和确定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重要依据之一。通过支(送)教下乡、集中培训、特级教师和学科带头人与农村教师结队等多种形式,尽快提高农村教师的业务素质。加强教师继续教育,重点解决农村教师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的更新和教学水平的提高等问题。整合教师继续教育资源,强化骨干教师培训,促进教师学历水平、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实现城乡教师专业发展的均衡化。
(六)推进教育信息化,加快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
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大力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以信息化带动农村教育的发展。按照“整体规划、先行试点、重点突破、分步实施”的原则,积极推进“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逐步实现所有中心校以上学校具备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教室和闭路电视系统,所有高中和职业学校建成校园网,所有中心校以上学校通过宽带接入实现“校校通”。初步形成农村教育信息化的环境,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学生的审美教育日益被关注,音乐教育作为塑造人们审美品质的重要分子影响着现今的素质教育发展进程。音乐以其与人类情感的空间与时间的同构关系传递着情感体验的精华,音乐以其与人类情感的微妙传动作用牵动着人类本质力量的释放。人们在音乐的情感体验之中感受着人性与自然的和谐,感受世间爱的萌动。音乐以其独特的品质构建着人类审美的彩虹桥。在素质教育蓬勃发展的今天,小学音乐教育作为审美教育的基础阶段更是不可小觑。然而现今我国农村音乐教育的发展境况让人堪忧。在我国很多乡村小学没有音乐课,有很多学校即使有音乐课也不是专业的音乐教育老师在教授。严重的音乐教育城乡失衡影响着全民素质教育的实现。教育作为我国公民享有的权利,更应以公平的姿态彰显教育的光辉。教育公平不仅体现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师资的公平才是重中之重。师资公平才能有效地实现教育公平。
解决师资的均衡发展,仅仅靠政府政策扶植是远远不够的,问题的症结在于对教师职业审美的解决。这有赖于高师音乐教育对于学生执教审美理念的引导与塑造。
一、 音乐教师执教审美的正确引导
我国高等师范音乐教育是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的摇篮,由于长期受到专业音乐院校教学要求的深刻影响,导致了高师音乐教育教学方法与教学目标的不相符,教学的实施无法真正地实现高师培养合格基础音乐师资的目标。在高师教学中,由于完全采用音乐表演专业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更迷恋于“上舞台”而对于“上讲台”则抱着消极的态度。高师是在培养基础音乐师资,是在培养实施美育的人才,无法体会到教师这一伟大职业的美怎能热爱教师这一角色?又何谈“传道、授业、解惑”?
现今社会人们扭曲了物质观的理念,把金钱和功利这些狭隘目标作为自己的生活方向,忽视了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大义。全民物质的发展才能实现全民文明进步。狭隘的物质价值观只会让人民沉迷于贪图享受的堕落中。
审美是牵引人实践的内部动因。美是人们产生心理愉悦的符号外显,审美是人们对于美的倾向。人们会按照自己的美的规律认识、改造世界。高师音乐教育应该树立学生崇高的学习观念,让师范生的学习摒弃功利的世俗做出音乐执教者应有的审美判断,把学习目标定位为:传播音乐情感,实现全民审美提升。高师音乐教育应该教学生拥有一颗艺术的心去感受生命和世界,感受一种诗意的生存和审美精神。让音乐审美教育者做出学习音乐师范专业的基本判断。让学生去升华自己的自我价值实现方式,站在全面推进全民音乐教育的高度,带着教师职业修养的信念到音乐教育发展薄弱的地方去实现音乐师范的审美价值。只有水桶的每一块木板都长高了,华人的音乐审美之水才能越聚越高,人类的素质教育才会长足发展。因此农村教育这块木板要加固提升才能更好地保障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
音乐教师的师范情操的引导不仅要在高等师范院校的培养中渗透更要在教学实践的情感体验中去感悟升华。
二、.通过职业实践引导执教价值观
人类通过学习营造着这个世界。但是学习过程又必须融入到人类通过彼此对话而建立的能够被共享的,并能被理解的个人体验之中。体验学习是在让学习者与正在被研究的真实世界建立了直接的联系,并与正在被研究的现象发生直接的碰撞。人们只有通过实践,与人、与事交往才会获得情感体验,从而形成审美观念。由此可见要形成师范审美就要建立人们与工作的交往实践平台,提供给学生塑造师范审美的情感体验机会。
身为教育工作者,我们的职责是“育人”。在国外的艺术院校的学生会走上街头演绎自己的音乐,让这个流动的街头品评他们的音乐修养,对于这些学生来说走上街头时如此荣幸的事情。演员可以在街头演绎,那么我们的教师同样也可以走上街头,形成街头教育啊。街头教育是教育平等的现实写照。是十教育公平的体现。我们应该给予所有想接受教育的人应有的教育,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分组抽出几个小时来,满足这些孩子的求知渴望。如果我们高师能够把这些孩子组织起来。根据这些孩子的不同程度划分小组,让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实践。不仅是给予我们的学生提供实践机会检验自己的所学,总结教学经验。也是在给予这些孩子们走进音乐殿堂的机会。
我国应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发展贫困落后地区素质教育,高等师范院校可以通过与收容所和希望小学结对子的教育实践活动,让学生体悟作为音乐教师的真实价值,明晰音乐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从而提升师范生的职业素质,让学生能够积极投身于农村音乐教育之中,以国之大义为己任,做人民满意的教师。
[关键词]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公平
[作者简介]张涛(1987-),男,安徽亳州人,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管理、教育战略规划;罗旭(1988-),男,侗族,贵州凯里人,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公共管理;彭尚平(1956-),男,四川成都人,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管理、技术经济管理。(四川成都610064)
[课题项目]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8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基于城乡一体化的职业教育发展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DJA080197)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7-0005-04
城乡一体化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高度的必然结果,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经阶段。为实现城乡一体化,国家把统筹城乡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并得到整个社会的广泛认同。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首要任务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而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城乡一体化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更好地整合城乡职业教育资,统筹两者的协调发展,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已成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研究领域,同时也对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出了相应的挑战。
一、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与城乡一体化的内涵及关系
1.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作为职业教育发展新理念,是适应城乡统筹发展所提出的一种全新的发展思路,也是城乡一体化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的全新要求。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实质就是要突破城乡二元结构对职业教育分离发展的束缚,把城乡职业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使城乡居民以平等的身份享受职业教育所带来的发展机会,以完善职业教育制度、优化城乡职教教育资源配置和调整职教政策为手段,来实现城乡职教资源的优势互补、双向流动,最终达到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良性互动①。
从统筹城乡发展的角度来看,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是指在教育公平原则的指导下,把城乡职业教育发展作为一个统一体,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束缚,以城乡职教资源双向互动为节点,构建城乡职教内部要素的相互融合、协调发展的新型战略,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职业教育新体系,使城乡职教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中的功能得以全面的发挥。要真正实现城乡职业教育的统筹发展,在城乡职业教育的规划和管理中,就要注意考虑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四性”要求,即“发展规划的全局性、发展目标的一致性、发展过程的双向性、发展速度的协调性”②。
2.城乡一体化。城乡一体化理念萌芽最早可以追溯到马克思的“乡村城市化”和恩格斯的“城乡融合”思想的提出。对此,恩格斯科学地预见到“城市和乡村由分离、对立走向融合”的一体化发展趋势,并指出“城市与乡村相互对立的消除不仅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而且是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的实际要求”③。马克思也进一步提出“城乡之间的对立的条件就是私有制存在,也只有在私有制的范围内才能得以存在”④,实现城乡融合是一个漫长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⑤,需要通过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以及伴随着工业化与现代化的发展而推进的城市化才能实现城乡融合。
城乡一体化发展是城乡关系发展的历史轨迹之一,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经阶段⑥。城乡一体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发展条件下,城乡之间各个要素实现自由流动、相互协作、优势互补、相互融合,最终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稳定、协调发展的和谐状态和过程。在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城乡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其中任何一方的进步发展不是建立在牺牲对方的基础上,而是基于对方发展为前提。因此,我们必须把城乡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对城乡之间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中所处的地位、功能和作用进行清晰的界定,实行协调统一与均衡融合为核心的发展模式。
3.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与城乡一体化的关系。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与城乡一体化二者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体。一方面,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是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要步骤和路径,是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以及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建设,构建和谐新型城乡关系的必要举措,也是城乡关系发展的必然要求。总之,统筹城乡职业教育的发展是实现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助推器。另一方面,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开展,有利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壁垒,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促进城乡资源的优化整合,必将促进城乡职业教育的协调、有序、稳定的发展。城乡一体化既为城乡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为城乡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
二、我国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深化职业教育体制改革,打破职业教育城乡二元结构的束缚,推进城乡职业教育的均衡、协调发展,不仅是构建和谐社会、协调城乡职业教育健康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保障。但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城乡统筹发展的力度仍然不足,城乡职教之间存在着不平衡与不协调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职业教育的整体发展,制约了职业教育服务功能的发挥,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城乡职业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导致城乡职业教育发展起点不公平。正义的原则要求平等地分配基本的权利和义务,也要求平等地分配社会资源,这样才符合社会的公平正义,否则会导致人们发展起点的不平等⑦。城乡资源的不平等分配导致了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起点不平等。城乡职业教育在资源分布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不管是在硬件设施上还是在软件上,农村所拥有的教育资源远远落后于城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农村职业教育学校的数量很少,且农村人口基数大,但是职业教育的整体覆盖率太低,使得接受职业教育的机会更少,难以满足农村地区对职业教育的需求。一方面,在现实社会中,城市职业学校拥有的教学场地、建筑设施、教学设备、教育资金等普遍优于农村职业学校,造成了城乡职业教育起点上的严重不平等。另一方面,农村地区学生也很难获得同城市地区学生同等的发展机会、同等的教育内容体系以及同等的评价体系。
其次,农村职业教育学校的规模小,教学设施不齐全,学校师资力量不足,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提高产生了不利的影响。一方面,农村地区的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结构上不尽合理。很多农村地区的职业学校,教师的文化素质都不高,学历层次较低,不仅年龄偏大,自身的知识水平也有待提高。其中中青年教师数量偏少,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呈现两极分化的趋势,并持续向“哑铃式”结构发展。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农村地区的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知识水平的扩展。另一方面,农村地区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水平偏低。广大农村地区由于经济水平低,生活条件差,又没有较高的收入,很难吸引优秀的人才,更不可能留住优秀的人才。并且,农村职业学校教师数量也不足,在教学任务不变的前提下,加重了单个教师的教学任务,同时也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升。
最后,农村地区职业教育的办学条件落后,缺乏足够的财政投资。一方面,在教育实行分级管理的前提下,政府财政收入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城乡教育经费投入的多寡。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低,人均收入低,加上自身的短视行为,导致农村居民个人对职业教育的投入资金不足。另一方面,基层政府由于自身财力有限,在教育经费的问题上往往是力不从心。中央和省级政府对农村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不足,也未能有效弥补农村提供职业教育经费所出现的资金缺口。由于办学资金短缺,无法改变农村职业教育落后的现状,城乡职业教育统筹发展也就无从谈起。
2.城乡职业教育二元结构体制,导致城乡职业教育发展过
程不公平。教育过程公平是指教育制度在设计和实施时要公平地对待每一个社会成员,让每个社会成员都有平等的机会享受对等的教育来实现自身发展。由于历史、政策和经济发展不均衡等原因,导致了城乡教育资源配置的巨大差距,从而导致城乡职教过程不公平⑧。
首先,教育政策的重城轻农导向导致了城乡职业教育发展过程的不公平。由于城乡二元管理体制的差异,城市不管在经济建设还是在发展教育上都比农村有更多的政策优惠和财政支持。政府往往根据区域的级别和经济发展水平来制定相关的教育政策、财政政策,使得城镇地区在拥有更多资源的条件下享受到更多的政策优惠,在这个过程中,城乡职业教育之间发展差距越来越大。城镇在初次的资源配置上已经优于农村,起点的不公平加上政策制定时的城市偏向,使得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进一步落后于城镇地区。
其次,公共财政教育投入的重城轻农偏向进一步导致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不公平。我国教育领域实行的是“国家指导,地方负责”的分级管理体制,教育服务责任的实施大部分落实到了基层政府头上,而基层政府提供教育服务时往往缺乏上级必要的财政支持,加上农村地区财政收入的有限,致使农村职业教育后续发展能力不足。这种财权和事权不对等的制度设计让基层政府在执行上级政策时力不从心。公共财政政策缺乏公平性,公共财政支出结构的矛盾突出,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投入和扶持水平较低,特别是在一些少数民族偏远地区,由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下,基层政府财政收入很少,上级财政资金投入不足,加上资金的使用效率很低,使得农村职业教育均等化建设缺乏有力的财力保障。
3.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起点和过程的不公平,导致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结果不公平。教育结果公平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业教育后,都能达到学业上的成功,在步入社会后能获得均衡的就业和发展机会。教育起点和过程公平是教育结果公平的前提条件,教育结果公平是教育的起点和过程公平的逻辑结果,由此可见,教育的起点和过程不公平必然导致教育结果不公平。同一层次的毕业生在学识和能力方面参差不齐除了与其先天因素有关外,还与他们在学校里享有的教育资源密切有关。
城乡职业学校在办学条件、师资力量以及教学管理水平等方面存在有很大差距,而农村职业教育资源在各方面相对落后必然会影响到学生的培养质量和未来的发展机会,对农村职校学生的社会竞争力也势必会产生影响,使得农村毕业生要想获得较好的社会待遇,就必须付出更加艰辛的努力。与农村职业学校相比,城市的职业学校拥有更先进的培养模式、更好的教学设备、更高的管理水平、更优秀的教学队伍,这些丰富的教育资源为城市学生提供了更高的平台和施展才华的环境,最终使得城市学生在求职时比农村学生拥有相对更强的竞争力和适应能力。
城市职业学校所处的市场环境比农村更具优势,城市能提供学生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广阔的市场,学生也会有更多的选择。而农村地区由于经济发展落后,就业市场发育不成熟,难以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学生们面临更大的就业压力和生存压力,这也是由于城乡资源分配的差异造成的。城乡职业教育起点不公平是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结果不公平最深层次的根源,加上相关政策在制定、执行过程中的城市偏向,进一步拉大了城乡职业教育之间的发展差距⑨。
三、统筹城乡职业教育以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对策建议
如何统筹发展城乡职业教育,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在学术上不仅具有理论指导意义,在现实中更具有实践意义。然而,目前我国城乡职业教育存在种种问题,已对城乡一体化建设产生了不利影响,要想改变这一现状,就必须根据城乡教育、经济、文化一体化良性互动的内在要求,深化城乡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改革。
1.建立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规划机制,提高对农村职业教育的财政投入力度。规划是实现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基础,建立健全城乡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规划机制也是实现职业教育与城乡一体化良性互动的重要前提⑩。制定统筹城乡的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要坚持区域内共生共荣、区域间良性互动、城乡间协调发展的基本原则。这也是基于一定区域范围内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职业教育所处的发展层次、发展特点以及现有的发展战略为前提,以城乡一体的发展为目标,对未来一定时期内该区域的城乡职业教育发展进行战略规划,使城乡二者之间能够协同发展,最终实现办学效益最大化。着力构建城乡职业教育统筹发展的规划机制,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首先,建立健全统筹城乡的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机制。目前,我国城乡职业教育发展起点的不公平主要表现在教育基础设施的不公平配置方面。要实现城乡职业教育起点的公平,实现城乡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就必须在推进城乡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方面通盘考虑、协调布局、稳步推进。相对于城市职业教育,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办学设施设备条件较差,这是一个由来已久的问题,也是国家历史上长期重视城市发展,忽视农村建设的必然性结果。要改变这一现状,就必须坚持把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加强城乡职业教育设施的衔接、互补,加大对农村职业教育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城乡共建、城乡联动、城乡共享”。具体来讲,要缩小城乡职业教育基础设施的差距,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城乡职业教育基础设施的基本平等,促进城乡职业教育的起点公平。一方面,要制订并实施规范化的乡(镇)一级农村职校和实训基地建设计划,建设一批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管理有序的乡(镇)农村职校,启动建设装备齐全、资源优质、服务质量高的农村职业教育实训基地,使其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技能培训、再就业培训和技术推广、开发的中心基地。另一方面,通过人才培养革新、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教学资源共享等方式,来推动城乡职业学校协调发展,使其成为城乡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平台。
其次,建立健全城乡职业教育统筹发展的财政投入规划机制。财政投入是实现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方式和手段,足够的财政投入也是实现城乡职业教育统筹发展目标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十分落后,在欠发达农村地区更是如此,加上农村剩余劳动规模逐渐扩大,农村职业教育的办学规模远远满足不了现实需求。并且农村职业教育具有公共品属性,而公共财政对其投入的不足,严重影响了农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功能的发挥。为了打破城乡职业教育二元化格局,最重要的是增加对农村职业教育的财政投入力度,确保职业教育财政投入随经济增长而持续增加。因此,促进城乡职业教育协调发展,要着手建立统筹城乡的职业教育财政投入规划机制,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职业教育投入的倾斜力度,实行城乡职业教育均等化发展的财政政策。
最后,建立健全城乡职业教育统筹发展的师资培养规划机制。师资是办好教育的基本条件,教师素质是农村职业教育质量得以保证的重要条件,也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重要支撑,职业教育也不例外。统筹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除了保障硬件设施齐全外,还要兼顾“软件”建设,即师资的培养工作。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实行“城市中心”的发展取向,具有较强的制度惯性,城市集聚了大量优质的职业教师资源,无论质量还是数量都远远优于农村。为了更好地促进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缩小城乡职业教育师资力量的差距,应着手建立统筹城乡职业教育的师资培养规划机制。
根据职业教育自身特点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目标定位,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的培养规划应与城乡一体化所需人才的能力要求相一致。一是制定相应优惠政策,加大政府对城乡师资的统筹力度,积极推进农村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引进工作;二是政府应加强城乡职业教育师资的校际交流与合作,引导城市职业院校对农村职校进行对口支援,主动担负起农村职业教育师资的培养,达到以城带乡、城乡统筹、共同发展的目的;三是从企事业单位引进技师类人才作为农村职业院校的兼职教师,并为他们提供技能教育的平台,在一定程度上也缓解了农村师资短缺的困境;四是要不定期和定期地将师范院校毕业的在职教师送到相关岗位上进行培训、学习和锻炼,帮助他们了解、掌握一门专业技术,积累实践经验。
2.创新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管理体制,加大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政策倾斜力度。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实行的是“二元分割”的管理体制,走的是一条城乡相互独立的发展道路,导致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两极分化,城乡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差距非常明显。现行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已不适应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战略要求。因此,构建城乡职业教育统筹发展的新格局,要建立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管理体制,推进城乡统筹发展职业教育的制度安排。
首先,打破城乡二元管理体制的束缚,完善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制度设计。为了促进城乡职业教育统筹发展,政府就必须打破传统二元管理模式的限制,构建统筹城乡发展的管理体制。这就要求要以政策为先导,完善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安排,彻底打破二元结构,突破二元体制的束缚。具体来说,一是要统筹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规划,建立一个能够打破按照所有制、行政级别、城乡来规划职业教育发展的管理体制。二是要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 展,政府必须保证城乡职业教育统筹发展政策的公平公正。在我国,城市在职业教育上往往比农村拥有更多的政策优势和财政供给。要改变这种城市偏向的政策,国家应对当前城乡职业教育政策不平等问题进行研究,制定公平的职业教育发展政策,在一定条件 下,注重政策的农村倾斜力度,提高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起点。
其次,革新职业教育城乡分离的发展机制,构建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公平正义的制度。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打破了传统的城乡分离的管理理念,将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纳入统一的战略发展中。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要以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为重点,完善教育公平所对应的相关制度安排。因此,要以“公正平等”为导向,以城乡协调发展为目标,切实保障城乡职业教育统筹发展制度的公平、有序、有效供给。同时,制度的设计要体现公平价值、人本价值、民生价值,切实维护城乡居民公平享有职业教育资源的权利。
最后,在注重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制度设计公平性的同时,还应完善对农村职业教育的补偿制度。当前,我国城乡职业教育发展制度很不规范,农村职业教育制度设计远远落后于城市地区,城乡二元的制度设计仍然存在。因此,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制度建设,其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在于尽快缩小城乡职业教育的制度性落差,实现制度上的平等,以构建城乡协同发展的职业教育新格局。
3.健全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市场机制,加强对农村职业教育的市场引入力度。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必须要有公平的外部市场环境作保障。因此,引入市场机制是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要加快城乡职业教育的市场化改革,形成公平合理的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市场竞争机制。
首先,要建立健全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的办学市场。目前,我国城乡职业教育办学主体较为单一,市场化程度低。政府作为办学主体,统揽了职业教育发展的各个方面,缺乏市场竞争机制,可能造成办学低效率、人才培养水平不高的弊端。城乡职业教育具有很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其直接为地方经济服务。因此,要加强对城乡职业教育办学市场化的改革力度,吸引社会各方力量投入到职业教育的办学中来,特别是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投入,实现办学性质、办学形式以及办学主体的多元化,以为城乡一体化建设服务。
其次,要建立健全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的招生市场。要统筹城乡职业教育招生市场,首先要全盘考虑自身的办学力量,以及城市和乡村的职业教育生源的状况,打破地方保护主义。统筹城乡职业教育招生要求把城乡的生源看成一个统一体,打破区域的限制,城乡的职业学校根据自身的办学能力提供学习机会,只要学生有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供给和需求的双方可以自愿双向选择。但对于农村职业院校招生困难这一实际问题,国家可以在实施一定优惠政策的基础上,比如减免学费、帮扶就业等形式吸引考生积极报考,这同时也保证了农村职教资源的充分利用,缩小了城乡之间的生源差距,实现城乡职业教育统筹发展。
最后,要建立健全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市场是学生走向就业岗位的平台,就业市场的完善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顺利就业。因此,深化劳动力就业市场改革,构建公平合理的城乡一体化市场制度,是城乡职业院校学生实现公平就业的外在要求。通过建构公平竞争的就业市场环境,以此带动劳动力在城乡间、区域间的自由流动,确保城乡劳动力拥有公平的就业机会。但我国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程度仍然较低,劳动力市场改革仍未取得有效进展。一方面,要逐步改革户籍制度,打破城乡二元体制的劳动力市场分割壁垒的制约;另一方面,通过制度安排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对就业的限制,尽量减小“地方保护主义”对劳动力跨区域自由流动的阻碍力度。
四、结语
职业教育在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要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顺利推进,必须对城乡职教资源进行公平、公正、有效、合理的分配,促进城乡职业教育起点、过程、结果的平等。针对目前我国各区域间城乡差距各自的实际情况,各级政府要因地制宜地采取有效措施,以统筹城乡职业教育为契机,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不可否认的是,我国城乡职业教育之间的发展差距仍然较大,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的过程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在职业教育的改革进程中,要基于公平正义的原则,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立足于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积极探索城乡职业教育统筹发展之路,为实现我国城乡一体化做出长期不懈的努力。
[注释]
①张小林.城乡统筹:挑战与决策[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80.
②顾馨梅,苏君阳.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的基本内涵与社会价值探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30):18.
③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8.
④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9.
⑤Rondinelli,Dennis A.Secondary citie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policies for disf? fusing urbanization[M].BeverlyHills:Sage Publications,1983:31.
⑥顾馨梅,吴志娟,水淑燕,等.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统筹职业教育发展路径初探[J].中国成人教育,2011(1):86.
⑦(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6):14.
⑧熊卫平.论实现城乡教育公平的策略问题[J].当代教育论坛,2009(1):18.
⑨张雅君.教育起点的不公平与学校教育公平的实现[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7(4):2.
⑩姜作培,马亮.职业教育与城乡统筹发展的良性互动[J].职业技术教育,2010(16):57.
10马建富,董存田.城乡职业教育统筹发展的理论预设、原则与着力点[J].教育与职业,2012(3):11.
11雷世平.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路径:城乡统筹发展职业教育[J].职教通讯,2010(2):33.
12董仁忠.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研究[J].职教论坛,2009(21):13.
13铁明太.城乡职业教育发展失衡及解决机制初探——基于城乡统筹发展的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11(12):76.
摘要: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农村教育问题日益受到各界的重视。而在农村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中,如何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愉快地成长,就成为一个重要的话题。探讨了在此背景下的农村基础教育方法的创新,再次强调了愉快教学法的重要性。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 农村 基础教育 愉快教学
进入新世纪以来,党和国家针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出现的新形势和新局面,提出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目标。这是城乡社会发展中高瞻远瞩的正确思路。过去,因为我国的特殊国情和当时的国际形势所迫,我们在发展道路上选择了一条暂时牺牲“三农”保城市、工业的路径。而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们必须把目光再次聚焦三农――这次不是为了“牺牲”,而是要“反哺”,以工哺农,以城带乡,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在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涉及到各种资源的协调与整合,而其中教育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教育是百年大计,是我们的立国之本。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教育是根本,是未来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虽然没有发展农村教育的专门章节,有专门涉及农村教育的条款,并把发展农村教育写进了“发展任务”里同时。在第四部份“保障措施”中提出,凡是涉及农村教育的内容都强调要重点加强或重点发展。近年来,农村义务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普九”以后,农村中小学的师资力量和软硬件有了显著改善,但城乡差距依然存在。在农村教育中,农村学生、农村教师和学校,被称为教育“三农”问题。我们要改变农村教育的落后局面,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在农村教育中重视素质教育,要改变以往课堂教学中填鸭式的教学,实施教学方法上的创新,让学生在快乐的体验中学到知识,增长才干。这一点在基础教育中尤为重要。
所谓素质教育,是根据人的社会发展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的主体和主动精神,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康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它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培养综合性人才的需要,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是教育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需要。素质教育的成功实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教学的效果。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面向每一节课,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避免满堂灌,克服“填鸭式”的教学。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做到“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积极推行愉快教学法,运用新奇的导入法、优美的教学语言、开放式教学等教学手段,把学生强制被动的接受转化为主动探索的过程,变“苦学”为“乐学”,使教室成为师生的“共鸣箱”,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和关键所在。
愉快教学法简单地说,就是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充分利用自身、教材及环境中所蕴涵的快乐情境,调动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激发并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求知欲和良好的心境,使其真正成为学习过程中的主人,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真的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在与学生的教与学的交流中倾注感情。情感的力量是巨大的,人与人之间的融洽、和谐,无不以真情为前提。一旦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往往受年龄和阅历的限制,在课堂上行为的情感性比较强,他们往往乐于配合那些与他合得来、关心爱护他们的教师的教学活动,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平时,教师关心、爱护学生就会缩短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对学习较好的学生要多鼓励,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多一分关心,少一分指责,则会增强他们的自觉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来说,也就是可以在课堂教学的三个阶段,即新课引入阶段,新课进行阶段,巩固运用阶段,分别根据每一阶段的学生心理特点和教学内容需要,努力创设愉悦的课堂气氛。(1)在课堂教学的最初时间内,可以通过提出问题,引人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因为在基础教育中,由于学生年龄的特点,这一阶段的学生注意力往往与兴趣结合得更紧密。我们可以采取录像、实物、实验、游戏、故事、儿歌、谜语、讨论等多种多样的引入方式,用有声有色的画面立刻牢牢地吸引住学生,并产生浓厚的探究新知的乐趣。(2)在课堂学习的第二阶段,由于学生年幼,注意力不易持久等特点,可以通过表扬、暗示、鼓励等手段,同时采取师生合作表演、竞赛、讨论、游戏等形式,让他们自己动口、动脑、动手去探索科学知识,激励学生刻苦学习,这样可以使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自觉自愿,积极主动地获取新知识的过程。(3)在课堂教学的最后阶段,由于已临近结尾,学生的疲倦感已经到了最高峰。这时,如果再采取传统的死记概念、简单罗列知识点等方法,学生难以产生兴趣,最终导致课堂宝贵时间的浪费。在这一阶段,可以采取讨论、抢答、操作、游戏等易于保持学生兴趣,又可以巩固课堂前两阶段所学知识的形式,同时一部分书面作业也可以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这样能最大限度地解放学生,让学生始终在一种愉快的体验中轻松学习,使学生不会产生厌倦情绪,从而使课堂学习能自始至终保持一个良好的效果。
总之,在社会主义经济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过程中,没有农村的繁荣、农民的富裕、农业的发展,我们的现代化就无法实现。而要解决“三农”问题,必须重视农村的教育发展。要努力进行教育方法的创新,通过实施愉快教学法,充分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尊重他们的主动精神,变教学生“学会”为学生“会学”,贵在学习方法指导,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样就可以形成以人的健康个性为根本特征的现代农村教育,让素质教育得以真正地推行,让民族素质真正得以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李永宁.将愉快寓于教学之中.中学教学参考,2010,(4):96.
[2]闫智慧.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教育反思.中外教育研究,2010,(5):147.
[3]徐君.失地农民职业教育的对策研究.浙江社会科学,2005,(3):121-122.
[关键词]教育公平 江苏 职业教育 城乡一体化
[作者简介]许金如(1963- ),男,江苏南通人,扬州市职业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顾馨梅(1964- ),女,江苏大丰人,扬州市职业大学电气与汽车工程学院党总支书记,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城乡统筹发展问题。(江苏 扬州 225009)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3年度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社会有机体理论视域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课题批准号:D/2013/03/135)和2013年度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基于教育公平视野下的江苏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研究”(课题批准号:D/2013/03/11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3-0024-02
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一方面,经济发展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础。经济发展的水平决定了职业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质量,良好的经济基础能有效地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职业教育又反过来影响经济发展。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将为经济发展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职业教育在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同时,自身也得到了发展。如果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和人才质量不能满足经济发展需求,人才结构就会失衡,将会出现用工荒或人才过剩导致的就业难问题,制约经济发展。因此,职业教育和经济发展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协调双赢。受城乡二元体制影响,职业教育领域的二元体制的影响仍未消除,随着国家城乡一体化战略的推进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迫切要求推进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使之成为城乡一体化的动力和引擎。
一、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江苏既是人口大省,也是经济强省。2012年,江苏省常住人口7920万人,地区生产总值54058.2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8449元,位居全国第四。江苏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来自于人才的支撑,职业教育的发展助推了江苏经济的腾飞。但是江苏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城乡和地区之间存在很大差别。1978年全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为11.86,2000年为11.89,2005年为12.3,2010年为12.52,2011年为12.44,2012年为12.43。改革开放之前,城乡就有比较大的差距,改革开放之后,差距有扩大化的趋势。除城乡差距外,地区差距也很大,苏南、苏中、苏北的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由发达到欠发达再到不发达、从富裕到欠富裕再到不富裕的阶梯式分布,人才流、资金流向苏南地区、向大城市流动,呈现逆向倒流。2011年,苏南、苏中、苏北地区的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31762元、24052元、18415元,农村居民收入分别为15213元、11396元、9246元,居民人均储蓄金额分别为47398元、35339元、15318元。城乡发展和地区发展长期失衡,将会给社会稳定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要改变这一现状,迫切要求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通过以城带乡、以工哺农、建设新农村等举措,多政策多途径地化解“三农”问题,改善农村面貌。城乡一体化成为缩小城乡差距、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由于职业教育最贴近经济发展,是最平民化的教育类型,它所具有的文化传承功能、推动经济发展功能、科技创新功能、人力资源开发功能、促进就业与个人生涯发展功能等决定了职业教育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具有特殊而又极其重要的社会价值。
二、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是城乡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乡一体化是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的新阶段,是城乡关系发展的大趋势。城乡一体化就是要把城乡作为一个整体来统筹谋划,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消除城乡二元体制的消极影响,实现城乡政策平等、产业互补、国民待遇一致,使整个城乡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城和乡是一个有机统一体,两者缺一不可,任何一方的发展都不能以牺牲对方的利益为代价。这个过程是缩小城乡差距,构建新型城乡关系的过程。城乡教育一体化是城乡一体化的衍生概念,是指统筹城乡教育发展,构建动态均衡、双向沟通、良性互动的教育体系和公平的教育制度,促进城乡教育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双强共荣。它要求以教育公共治理的整体性系统思维去创新城乡教育的体制和机制。
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是城乡一体化在职业教育领域的体现,是城乡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全局观和系统论为指导,“把城乡职业教育发展作为一个整体统一规划,通盘考虑;运用多种方法,通过制度设置,把城乡职教中存在的问题及相互关系综合起来研究,加以统筹解决,让城乡职教资源畅通无阻地流动起来,形成城乡优势互补、相互渗透、协调发展、融为一体、共同发展的新型关系”①。这意味着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目标的一致性、发展过程的双向性、发展速度的协调性以及教育资源的互补性。城乡职业教育的目标是通过城乡职教统一规划和资源的科学配置,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职教共同繁荣,更好地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制度设计的基点就是教育公平,主线是一体化,而不是分裂化,其过程是城乡居民平等享受教育资源的过程。它符合统筹城乡发展的国家意志,适应了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面向人人,服务终身”“尊重基本人权,满足公民就业和再发展需求,促进城乡社会发展”是构建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体系的基本定位。城乡一体化是包含职业教育的一体化,离开职业教育一体化,就不是完整的一体化;同时,职业教育一体化将成为推进一体化的动力和引擎,为城乡一体化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
三、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是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职业教育的主要功能是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人才。“人才的数量结构和质量水平是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重要基础”②,产业结构调整反过来会推动人才结构的调整。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匹配度及其与当地产业结构的适应性是衡量职业教育发展状态的重要指标。只有适销对路,才能促进经济的发展,职业教育自身才会得到健康发展。近年来,江苏农村人口减少,城镇人口增多,产业结构由“一二三”变成“二三一”。2012年江苏的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20.8%,第二产业占42.7%,第三产业占36.5%。第一产业从业人员的减少,绝不意味着农业地位的下降,而是意味着对农业发展的要求提高了,因为从业人员虽然减少了,但是产品的数量和品种不能少,质量不能降低,农业的附加值要提高,这就要求农民的素质必须提升,农业的科技含量要增加,以科学种田和集约化经营为重要特征的农业现代化成为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职业教育承载着培养新型农民和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历史重任。第二产业开始关注内部结构的调整,以高新技术为重点的先进制造业加速发展,高技术、高技能型人才成为需求的方向,以新材料、新能源、新光源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将有力地促进江苏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机械、数控、机电、电子、土木、汽车、医药等专业成为江苏职业教育的长线专业,为地方经济培养大量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以服务型、管理型人才为主要需求的第三产业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但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了以下问题:第一,专业供给与产业需求失衡。不少职校在设置专业时没有很好地进行调研,盲目跟风,专业设置重复,使得专业培养与社会需求不能很好对接,造成人才资源浪费。第二,与新型产业匹配的专业较少,尚未形成与新型产业匹配的人才培养体系。如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文化创意等专业较少,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第三,涉农类专业设置单一,招生清淡,农村科技人才缺口较大,无法满足农业现代化的需求。以农业科技人员为例,1978年占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为6.1%,2000年为2.4%,2005年为2.1%,2010年为1.9%,2011年为2.0%,2012年为1.9%。第四,与江苏区域特色传统产业对接的专业稀少,许多传统产业面临后继无人的状况,如扬州足疗沐浴文化、苏州刺绣文化等。总之,江苏职业教育因专业结构不合理导致人才结构失衡的情况依然突出,其原因主要在于:其一,各教育单位之间因行政隶属关系不同而各自隔离,难以统筹,造成人才培养结构的不合理。其二,教育脱离社会需求,校企脱节,人才培养者与使用者不能直接对接,造成教育资源浪费。如果在一体化的背景下,注重顶层设计,破除行政藩篱,对薄弱地区和稀缺专业给予必要的政策扶持,统筹规划,完善制度,就能有效控制人才结构失衡。同时,一体化将有利于理顺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外关系,推动企业等用人主体直接参与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来,有效拓展和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形成全社会支持职业教育的良好社会环境。
四、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是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教育效能的迫切需要
由于受到二元体制下长期的重城轻乡、重工轻农的影响,教育中的二元体制也明显存在,职业教育更是作为次等教育,在教育的夹缝中生存,社会的认同感始终处于后位。国家对于教育的投资和政策倾斜、社会对教育的支持等远远不如普通教育。而在有限的职业教育资源中,城市职业教育明显处于优势,城乡资源处于不均衡状态。此外,有限的城市职教资源存在严重浪费现象。因此,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有利于实现教育公平,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提高教育效能。褚宏启认为“教育公平不是构建城乡一体化教育体系的全部目标,与教育公平至少同等重要的另一个目标是教育效能”③。教育效能是解决职业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创新等诸多问题的基础性因素。无论何种层次的职业教育都要求培养人才的过程是有效的,这些人才能够满足个人、社会和未来社会发展需要,能够确保教育目标、内容、实践和成果能适应信息技术化和知识经济化的挑战,适应地方经济的发展需要,从而发挥职业教育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方面的作用。因此,建立高效率和高质量的质量评价体系,提升教育效能,是实现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
五、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是完善教育制度、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客观要求
在现有的教育制度中,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个渠道,是相互隔离的,不能互认学分,不能直接通达,层次不衔接。近年来,随着普高高考热的持续升温,中等职业教育受到了很大的冲击,江苏在经过1995年中职教育的繁荣之后,连续多年招生数下滑,在学校数量、师资、学校规模等方面明显处于劣势。1995年是江苏中等职业教育的大发展时期,从2000年开始,高中招生数、在校生数、毕业生数分别是中职的1.81倍、1.33倍、1.05倍,到2012年一直稳定在1.3~2倍左右。普通高中的数量也从1995年的1.47倍,增加到2012年的2.44倍。中职专任教师1995年约占一半,之后一路下滑,2012年普通高中专任教师数上升至中职的2.44倍,说明普高热处于持续高温态势。
中职教育力量的削减造成中职供需矛盾突出,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的发展。2010年年底,苏州企业需要22万职高、技校、中专毕业的员工,但苏州的职业教育中专毕业生数为3万人,迫使很多企业到外地招聘。从目前来看,中职毕业生的需求量还是很大,但是现实情况却是中职教育在萎缩,尤其是农村职业教育。此外,很多中职想尽办法升格为高职,而升格后未能突出高职教育的职业化特质,仍然简单沿用普通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对职业技能培养目标和考核要求重视不够,未能实现高层次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出现理论抵不上普通本科,技能抵不上技校的尴尬状况,导致毕业生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质量的需求,未能在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进行教育体制改革,彻底消除二元体制的消极影响,调整和优化教育体系中的各种结构比例关系,使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中高等职业教育相互沟通,建立结构合理、层次衔接、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把非正规的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纳入职业教育体系,并建立相应的法规制度,以保障公民多元和终身教育需求。完善教育制度、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过程正是推进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实现教育公平的过程;是推进国家城乡一体化战略,实现人力资源强国战略目标的过程;是保障公民特别是弱势群体多元教育需求和终身教育需求的过程。
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城乡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需要;是实现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教育效能的需要;是完善教育制度、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需要;是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需要。推进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是个系统工程,“政府应成为城乡教育体系的规划者、教育条件的保障者、教育服务的提供者、教育公平的维护者、教育标准的制定者和教育质量的监管者。”④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是一个开放的体系,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也是一个多元化、特色化的体系,和而不同,从个性中突出共性,在共性中体现个性。
[注释]
①褚宏启.城乡教育一体化:体系重构与制度创新――中国教育二元体制及其破除[J].教育研究,2009(11):3.
②顾馨梅,苏君阳.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的基本内涵与社会价值探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30):17.
③赵光辉.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互动的一般规律研究[J].商业研究,2008(2):38.
④王茜.城乡教育统筹发展问题研究[J].新疆社会科学,2012(2):102.
[参考文献]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城乡二元制;定位
所谓城乡发展一体化,就是要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统筹谋划,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基本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精神与物质文明。城乡一体化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经济发展不断取得成绩的基础上提出的。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由于历史上优先发展重工业,优先发展城市的战略布局,形成城乡之间隔离发展,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导致各种经济社会矛盾出现,在这样的背景下,城乡一体化思想逐渐受到重视。2013年,中国科学院了《城乡一体化蓝皮书》,将我国城乡一体化以理论的形式提出来了,将城乡一体化提升到了理论高度。城乡一体化的提出,为合理解决城乡发展矛盾和提高城乡人民整体生活水平指明了正确的方向,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根据我国国情,实现农村和城市一体化建设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中国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只有城乡二元制经济结构结束,城乡差别消除,我国的经济发展才会走得更高,走的更远。只有从根本上实现城乡政策上平等、产业发展上互补、城乡居民的无差别待遇,让农民的生活更好,城乡一体化才能取得实效。
1我国城乡一体化的定位
我国城乡一体化的本质是财政收入在城乡间的公平合理分配使用,城乡一体化的关键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使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协调发展,互为补充,互相促进,共同进步,最终的目的是实现诚城乡现代化。所以在当前一段时期内,城乡一体化的总体定位应该是努力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的长足发展。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1实现农业现代化
我国农业发展一直是国家的重中之重,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但是我国农业面临着耕地面积锐减、土地退化严重、农村劳动力不足、农业机械化水平低、农业基础设施发展滞后、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等问题,国家虽然一直在加大农业投入,但是距离实现农业现代化目标还有差距。实现农业现代化,是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的最主要途径之一,所以,要想实现城乡一体化,首先要大力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
1.2消除城乡二元制制度
目前我国城乡二元制的经济社会制度是阻碍城乡一体化实现的主要障碍。所以,要实现城乡一体化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城乡二元结构,包括经济的和政策的。城乡一体化建设需要打破制度和身份壁垒,如目前我国户籍制度就存在城市户口和农村户口并行的制度,另外在医疗制度和公共卫生方面,也存在着城乡差别,这种二元制并行的制度严重阻碍了城乡一体化发展。所以要想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宏伟目标,消除城乡二元制制度是必须进行的。
1.3加大农村投入力度
加大农村投入力度是我们促进农村发展,改变城乡二元制最直接也是见效最快的方法。主要投入在于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等多方面投入。因为我国农村在这些方面与城市的差距不是一天两天了,是几十年,所以如果想要在短期内就能起到效果,我们必须在这些方面加大投入力度,使农民生活环境得以改善,农村经济得以发展,才能留住人,农村的发展才会更好。
1.4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公路、水电、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不完善甚至基本没有,住房条件,生活条件很艰苦,所以,要想改变城乡二元制结构,促进城乡一体化,我们必须改善农村的生活环境和生产环境,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
1.5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
一直以来,我国教育就存在着城乡差别,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的问题,城市教育无论在师资、基础设施方面,还是在教师待遇方面,都远远好于农村。城乡一体化建设关键在教育,只有教育搞好了,农民的文化水平上来了,农村才能发展的更好。所以,城乡一体化建设必须加大对农村教育事业的投入,从师资到教学硬件设施,从基础设施到教师工资,都要加大投入,这是城乡一体化建设绕不过去的问题。
1.6完善农村医疗体制
努力完善农村的医疗体制,逐步健全农村新农合制度,城乡医疗接轨,并加大对农村一老卫生事业的投入,在医疗上促进城乡公平,城市反哺农村,互相配合,解决农村看病难、看病贵的现状。加大对农村医疗方面的投入,卫生院、卫生所合理布局,使农村医疗卫生事业更上一个新台阶。1.7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我国城乡农村文化存在较大差异,城市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而农村基本没有文化生活和娱乐活动。很多农村在农闲时节,不是聚在一起喝酒赌博,就是无所事事。主要原因是农村的文化娱乐生活的匮乏,所以,城乡一体化建设还在文化上实现城乡一体化,多发展电影下乡、农村民俗文化发展等农民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加大对居民娱设施的建设。以上几个方面,使我对我国城乡一体化的定位,不全面,但是总体上来说要表达的思想就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农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农民生活现代化,消除城乡经济文化壁垒,使城乡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2城乡一体化建设遇到的问题
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定位,是根据我国在城乡一体化建设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而定的,通过城乡一体化工作实践,我们总结出了建设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2.1国家政策不平衡
一直以来,我国奉行的经济政策都是在牺牲农业的利润加快工业化、城市化建设,同样的政策在农村和城市分别有两条不同的标准,这就导致了农村发展不起来,城乡居民生活差距越来越大。在我国,政府财政账户上,列有“城市建设费”专项,却从未设立“农村建设费”户头。仅此一点,就能看出国家政策的倾向性。
2.2很多农村在凋敝
我们发现,在我国不同区域,农村的发展也是不同的。东中西部农村的发展不平衡,越往西,农村的基础设施等各方面越不健全,所以,中西部的很多农村在凋敝,经济拮据,文化流失。正在走向消亡。
2.3农民不自信
在我国,农业农村一直是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有其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农村经济的不景气直接导致了很多不好的影响:第一,农业发展受到影响,大多数农村农业收入偏低,致使农业从业者脱离农业生产,投入到其他行业;第二,农民收入单一,收入少,使农民缺乏自信;第三,由于历史原因,农民一直是奉献者,所以城市人口在对农民时,有一种天生的优越感,这就增加了城乡之间的情感隔阂。城乡二元制并行将二者割裂,在心理上的互相不认可。综上所述,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定位,在现阶段,主要是发展农村的生产力、发展经济,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对教育文化事业的投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在经济上实现城乡共同发展,慢慢延伸,在社会结构、文化等方面深入发展,最终实现农村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从整体来看,城乡一体化是我国社会发展的一个新阶段,为我国社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是我们今后工作的重点,当城乡二元制的体制真正解体,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相同的时候,城乡一体化建设就实现了。
[参考文献]
[1]汤艳红.乡镇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中的角色定位和作用研究——以吴江市同里镇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9(11).
[2]易歆.浅析政府在中国城乡一体化建设中的角色定位[J].商情,2012(7).
[3]王宏利.大力推进小城镇建设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J].财会研究,2011(5).
[4]刘江晖.桃园生态城乡一体化建设之路——可持续返本归真之方略[J].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2012.
[5]刘玲.国际化大都市背景下西安城乡一体化建设[J].研究生产力研究,2012(7).
[6]王玉华,杨剑,黄坚.论城乡一体化过程中的村庄功能整合与村庄建设[J].中国城乡规划论坛,2008.
[7]陈永欣.鹭海城乡齐发展特区建设谱新篇——厦门市加快小城镇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小[J].城镇建设,2001(4).
[8]胡永生,高春真.四级联动建设生态城镇推进城乡一体化[J].科技致富向导,2015(4).
[9]肖梅.以创新思路推进龙口市城乡一体化建设[J].小城镇建设,2010(11).
一、一体化办学活动取得的基本经验
1. 不断更新管理理念,促进学校管理水平的提高。一体化学校领导共同交流学校的发展规划与新学期的工作计划,就学校教育管理、教学研究、教育科研等进行深入的探讨,共商学校发展大计,确定工作重点,相互协调,制定一体化办学实施方案,保证工作顺利开展。通过结对发展,办学理念更新了,办学目标明确了,办学品位提高了,教师自身业务素质提升了,为城乡学校的进一步发展赢得了更广阔的空间。
2. 增强教师创新意识,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实施“‘强带弱、点带面、城带乡’的区域合作城乡一体提质工程”。重点开展“双优送教”活动,即优秀教学管理人员和骨干教师深入结对学校送观念、送教研、送培训,使农村学校的教师得到更快的成长,教学质量得到逐步提高。严格执行城乡学校在管理者、教师方面互派支教(顶岗)教师的相关政策。建立考核评价机制, 结对帮扶工作一年一总结。同时,通过网络平台优秀教案、教学经验、教学反思,经常性地开展学习交流。
3. 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创建积极向上学校文化。首先,开展班主任结对活动,从班级管理、班级文化建设、班队活动开展等方面加强互动交流,切实提高班主任工作水平。其次,开展了结对学校学生之间的“手拉手”互助互学活动。鼓励倡导一体化学校学生之间或书信往来,或情感交流,或捐款捐物,使受援学校贫困学生和学习困难生得到精神、物质和学习上的帮助。再次,利用国庆节等节日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大型活动,进一步丰富城乡学校的校园文化生活,展示师生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精神风貌,增进一体化学校之间的默契。
二、一体化办学活动开展过程中的不足
首先,学校师资相对较少,城乡教师均有到对方学校长期学习的欲望,可是由于课程的压力,教学工作的延续性等,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师交流的广度。其次,城乡学校之间教学硬件和教育教学理念的差距使农村学校的教师在实施“一体化”办学方案,开展教研活动等方面存在诸多困惑,有效落实还有不足。再次,城乡学校间管理团队的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虽然城乡学校各自有着好的管理班子,但这支班子如何形成一个更加强大的管理团队,形成良好的互助,还是需要研究的课题。此外,各校的“结对帮扶”工作主要随中心学校工作同步开展,这样做的好处是省时省力,但缺点是缺乏主动性和灵活性,工作依附性和依赖性大,容易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和束缚。最后,一体化办学活动缺乏必要的资金投入和制度建设,许多活动还没有形成长效机制。
三、促进活动深入开展的几点做法
1. 定期互派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对方学校挂职锻炼,促进双方办学理念,管理体系的融合。加强校园网站建设,以此平台加强学校之间、教师之间、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促进学校间的共同发展,教师间的共同进步,学生间的共同成长。
2. 进一步加强城乡学校科研交流,以双方学校科研骨干为核心,全方位、多层次进行学习交流,实现学校科研突破,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3. 实行对农村学校教师的倾斜式培训培养。增加农村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的机会和名额,优先支持农村学校教师进入名师工作室,带动农村教师不断提高教科研能力。
4. 尝试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坚持发挥城区学校优势,名校带动农村学校共同发展,不断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开展集团、核心学校和成员学校一体化。采取两所学校“一个法人,一体化管理”的模式,两所学校变成一所,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即使没有上面的要求,学校也会自己想办法缩小分校和本部之间的差距。
一、义务教育区域均衡发展的时代意义
本世纪初,我国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义务教育实现全面普及和免费之后,国家明确提出要努力实现让所有的适龄儿童都上好学的目标,这就要求义务教育必须均衡发展。教育部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以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一直是现阶段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中之重。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任务比起实现普及的任务来说,更艰巨、更复杂,用的时间会更长。当前,区域间、城乡间、学校间不均衡的矛盾仍比较突出,推进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将伴随着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水平差异、整体提升教育质量的全过程;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将伴随着城乡一体化办学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差别的全过程。
二、确保义务教育区域均衡发展真正取得实效
促进义务教育区域均衡改革,需要统筹各方面力量,在一些重要环节上重点突破,狠抓落实,齐抓共管,这样才能确保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真正取得实效。实施义务教育区域均衡,不是抑优扶弱,更不是削峰填谷,而是应该让学校普遍达到标准化办学水平,从而缩小城乡之间的办学差距。
1. 政府要进一步扩大公共服务范围,增加教育经费,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义务教育区域均衡是教育公共产品或教育公共服务,政府提供的义务教育区域均衡应普惠城乡,从而确保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权利公正和机会公平,这是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均质化办学的必要前提。
2. 办学联合体要进一步明确分工,开展调查研究,分析学校发展现状。联合体统筹安排教育教学工作,探索均衡发展方式。实行六个统一,即学管理,统一实施教学活动,统一组织联校培训,统一进行质量监控,统一开展教学评估,统一组织艺术节、运动会、综合实践活动、团队活动等。
3. 县区教育行政部门要组织协调并及时解决一体化办学改革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抽调精干力量督促、指导、考核各相关学校实施一体化办学改革工作,促进县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确保实行一体化办学后,学校仍保留独立法人资格,独立财务管理,现有名称不变,编制不变,建制不变,隶属关系不变。
4. 办学联合体内部学校要进一步加强联系,教师实行统一配备或定期交流。通过强校帮弱校、大校带小校,争取校际合作关系的实质性进展,最终实现城市强校、大校和农村弱校、小校的横向联合,并逐步走向实质性融合,通过名师送教、跨校兼课、集体备课、共同承担课题、统一组织技能竞赛等方式,创设互帮互学、共同提高的教师专业发展环境,整合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切实实现区域义务教育一体化办学标准化、均衡化。
三、把义务教育区域均衡提高到新水平
当前推进义务教育区域均衡,要以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为基本要求,以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内涵发展为重点,通过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把义务教育区域均衡提高到新水平。
1. 提质量。在人人都有学上之后,人们对教育公平的关注主要体现在教育质量上。促进均衡发展要把提升质量作为根本,更加注重教育的内涵发展。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让学生从应试教育的重压下解放出来,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
2. 缩差距。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后,城乡、区域间发展不均衡上升为义务教育的主要矛盾之一。促进均衡发展,就要大力加强义务教育区域均衡一体化办学改革模式的推进,尽快形成城乡同标准、一体化办学的格局。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资源整合;可持续发展
一、什么叫城乡一体化?城乡一体化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1.什么叫城乡一体化
简单地讲,就是把城市与乡村、工业与农业、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开发。整合城市与乡村的有利资源,促进城乡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生态环境、社会事业一体化,让城乡居民共同得到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
城乡一体化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促进城乡居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变化的一个过程。上世纪80年代末,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历史所形成的城乡隔离,城乡差别,矛盾逐渐突出,并受到了国务院的高度重视,针对中国的城乡差别,许多学者对中国的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从城乡的关系、城乡的生产、城乡的优合,发表了不同的看法,并从城乡人口、技术、资本、资源等要素,如何融合、互为、协调、发展,进行了调研和论证。尽管人们对城乡一体化的理解不同,思想观念不同,但是,对城乡一体化的重大变革,对体制和机制的创新达成了共识。因而,根据不同的理解,不同的学科,形成了不同的城乡一体化理论。对打破城乡壁垒,合理优化,促进城乡经济和社会的紧密结合与协调发展,形成了一个全新的理念。
2.推动城乡一体化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城乡。体化离我们还有多远,这是一个抽象的概念问题。从上个世纪的80年代的提出,到本世纪的实施,城乡一体化走了近20年的漫长路程。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又是一个农业大国。在偏远山区,农民的温饱还刚刚得到解决。受农业资源的影响,制约了农民、农村、农业的发展速度。农业耕地的分散,土地的贫瘠,水资源的落后,大大的制约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根据中国目前的现状,在推行城乡一体化时,务必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城乡一体化不能一刀切
中国地域广阔,人口分布不均,农业人口占了九亿多,居住偏远,居住环境恶劣,人口分布广,经济收入总体水平低。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势必会造成迁徙成本过高。
(2)在较发达的地区先行试点
城乡一体化,可以在比较发达的地区,人口比较密集的乡镇或乡村搞试点。依托经济较好、设施布局比较齐全的城镇,以点带面。以经济特别好的乡村为中心,就地规划。贫困村庄向发达地区靠拢,以富带贫,以富促贫,共同治富。
(3)城乡一体化不能统一模式
城乡一体化要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不同地区的现状,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目标。逐步调整和推动劳动密集型产业、涉农工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由农村向城镇转移。加快城乡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
二、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建立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1.实施农民向城镇集中工程
政府出面牵头,集中规划,选择地理位置好、交通方便、经济比较发达的城镇或乡村做为集中点,制定优惠政策,集中建设低价经济实用房,或者通过宅基地置换的方式向规划小区集中,以产业为先导,整合城乡资源。并建立健全的就业制度,打破城镇乡村限制性政策,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城乡统筹发展,统一规划,实施强有力地管理。
2.发展非农产业经济,完善农村土地承包
农民转移定居后,对原有的废旧宅基地进行复垦,并完善农村土地的承包,引导农户转包、转让、互换、租赁、入股的方式进行经营。对一些原有的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并纳入农业的综合开发。加速城乡工农的产业融合,开拓农民的增收空间,增加农民的就业比率。
3.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城乡一体化,做到软件硬件兼容
城乡一体化关注的焦点,就是优化农业和进一步发展农村环境,建立城乡统筹新机制,为农民向城镇集中,提供坚实的基础。根据农民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生活习俗,规划出一个适合农民居住的生活环境。其硬件基础设施包括:
(1)建立城乡一体化的供水体系。自来水的配套设施,建设齐全卫生;水库河流的有效利用;污水源的合理处理;水资源的供需优化。
,(2)建立城乡一体化生态体系。集中规划绿地,植树造林,退耕还林,有效地治理荒山滩图。综合开发和利用沼气、风能、太阳能。集中处理垃圾、人畜粪便。改善农民的居住环境,降低农民的生活成本。
(3)建立城乡一体化的信息网络体系。推行“三电合一”的信息综合服务模式,有效利用信息资源,加强加大农业监测、监管;信息共享,技术服务系统化。
(4)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流通体系。农村产品市场设计合理配套齐全,方便于民,方便于客商。建立大型的批发市场,实现产品物流一体化,并启动社区基层的服务中心建设。
(5)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政策制度一体化。合理配置教育设施,优化教育资源,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统筹加大农村社会养老制度;建立健全农村的社会救助体系,大幅度提高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补助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