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1 16:32:4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农村合作社财务管理制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摘 要 农村合作社财务管理存在制度、资金、监督和人才的多方面的原因,正视这些问题才能够积极找到解决办法,完善农村合作社的管理,推行可持续发展。本文针对农村合作社财务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力求在农村合作社的建立过程中能够重视这些问题,尽量规避,找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 农村 合作社 财务 问题
一、财务制度不健全
第一,农村合作社的财务制度存在明显的安全隐患漏洞。完整的财务管理制度是没有资金安全漏洞的,但是目前很多农村合作社的财务管理工作存在安全漏洞,例如:合作社内部很多应该分工设置的财务管理项目存在重合管理的问题,会计、出纳、审计等重要环节都有重复管理的问题,导致很多重要资金都能够通过几个人就可以完成非法转移,加上农村合作社的资金往往是小笔但是繁多的,对具体管理也产生了影响。
第二,农村合作社对于合作社的固定资产的管理缺乏约束。从农村的具体情况来看,家族式的模式显著,很多农村合作社的管理人员无法阻碍当地农村家族的合作模式,对于一些小型的固定资产管理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
第三,对于农村合作社的制度建设必须要强化预算制度的规范,但是目前合作社的预算制度过于简单,合作社的长远预算需要有周期性的规划和资金设计的预算,但是这些工作都没有在合作社内广泛开展起来。
第四,在制度建设方面,很多合作社没有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的规定执行,这个试行制度要求合作社应根据本制度规定和会计业务需要,设置会计账簿,配备必要的会计人员。不具备条件的,也可以本着民主、自愿的原则,委托农村经营管理机构或记账机构记账、核算。但是,很多农村合作社没有完全按照这个规定来执行,还是在走着原始的农村财务管理模式,无法走出困局。
二、资金营运能力差
第一,合作社的融资困难,很多合作社虽然提供了较强的服务性,但是相对于城市大型企业的支持而言,很多国家银行和商业银行都对合作社没有信心,导致借贷问题严重。解决对策:争取在合作社党支部牵头的情况下,争取农业生产运营的专项担保基金,用基金作为社员扩大产业贷款担保,以破解资金短缺的“瓶颈”。同时,也能够在专项资金的管理模式下形成品牌效应。总之解决融资问题就要尝试实现统一技术、统一销售、一体化财务管理的模式,解决实际的融资难问题。
第二,农村合作社的资金分配也存在很多问题,合作社还没有形成全面的股份制模式,自然也就导致股金分红、股息、利润返还的比例不够明确,这种随意利润分配的形式一方面导致了农户的不信任,增加了融资的难度,另一方面也导致了合作社的财务管理的随意性。解决对策:对于资金分配管理问题要尝试进行明确的账目核对工作。明确的管理是我国农村合作社资金分配管理的关键,其主要的财务管理模式就是要形成详细的股权计算,避免出现不平等的问题也避免了财务核算与管理的随意性,失去入股村民的信任。
第三,资金预算能力较差。解决对策:要对经营项目进行明确的预算。例如:对于小尾寒羊的饲养问题,要明确预算期价格“小尾寒羊价格(优质种羊)3-8月龄:羔羊360-1000元、1-2岁怀孕母羊1200-2400元。波尔山羊价格(优质种羊)1代220-320元、2-3代280-360元、4-5代400-680元、纯种种公羊 2000-3000元。奶山羊:500-820元。”而且要对预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合理的财务记录,例如:小尾寒羊的养户缺乏科学的喂养方法,饲料浪费大,利用效益低,养牛成本高。有的没有喂养经验,出现很多积食病牛,有的还造成死亡等。
三、审计监督形式化
首先,内部审计制度缺失,农村合作社的内部审计制度更多的是形式化,很多审计组织只有两方面的表现,一方面是完全赞同,导致内部审计制度形同虚设;一方面就是由于利益分配的因素而一味地反对,导致很多合作社的活动无法开展起来。
其次,外部审计制度缺失,农村合作社的外部审计更多的是要依靠财务管理的形成部门,而对于村民的民主监督来讲存在很多问题,村务公开监督小组和民主理财小组人员虽然经村民大会选举产生,但由于种种原因造成部分人员文化素质不高,法制观念淡薄,责任意识不强,没有认真履行权利和义务。这样的情况下监督管理人员对财务工作基本不了解,平时只是听财务人员汇报工作,但并不知道工作过程中存在的弊端,而财务人员也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弄虚作假、谋取私利。
四、财务人员素质低
农村合作社财务管理工作开展的过程中也受到了人才因素的影响,财务工作人员的素质较低,很多财务管理的实际工作无法有效开展,例如:“松原市宁江区大洼农村经济管理服务中心”对某村的财务人员调查发现,财务人员的选用,一般都是由村级领导就地任命,没有经过严格的选拔、正规的培训,在4名会计中有2人没有参加任何会计培训,缺乏必要的法律、财经基础知识。解决对策:通过推行会计选聘制,各镇(街道)吸收了一批年轻的、有专业知识的会计人员,为农村财务管理队伍注入了新鲜血液,增添了活力,改变了农村会计人员的年龄结构和素质结构,实现农村会计人员的年轻化、专业化,提高了顺德农村财会队伍素质。另外,有的会计业务上只能做到“记记账、打打算盘”,还不能完全适应新会计法的要求,不能及时发现村经济运行中的问题,由此可见培养一支高素质的财会人员队伍,是搞好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的基础和关键。
综上所述,农村合作社财务管理存在制度、资金、监督和人才的多方面的原因,正视这些问题才能够积极找到解决办法,完善农村合作社的管理,推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志峰.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财务管理工作的探讨[J].中国集体经济,2011(06).
[2] 张光涌.当前我国农村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1(08).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5-0000-01
坂面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大力发展,是当前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有效载体,促进了当地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的培育、发展和壮大;提高了农户进入市场的竞争力,有效解决了家庭小规模生产经营和外部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带动了农村土地经营权的合理流转,推进农业产业结构的合理化调整。截止目前,坂面镇农民合作社共有33家,其中:种植类14家、畜牧养殖类3家、农机合作社10家,服务业合作社6家,注册资本金6530万元,目前已创建3个县级示范社。
一、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政府扶持不够,金融扶持难落实。对已建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来源主要来自合作社成员的资金,地方政府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政策、资金、税收优惠等方面的重视程度不够,影响了合作社的发展壮大,目前政府只对县级以上的示范社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涉农金融机构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少之甚少,对农民的还贷能力存在一定的质疑,只能凭社员个人名义获得小额贷款,金额少,利息高,期限短,而且认为银行交易成本较高,在金融政策宽松的环境下,不愿办理贷款业务。
2.合作社人才的缺少。由于进城务工青年的增多,合作社中的负责人大多是产业所在村的村干部,或者素质稍微突出一些的社员所担任,因此农村合作社中懂经管、善管理,而且具有市场开拓的优秀人才十分缺少,其中管理层大专以上学历人数为足8%,严重影响了合作社的发展壮大。由于农村工作环境和条件的艰苦、工资福利待遇较低,对专业技术管理人才缺乏吸引力,我镇有关农产品的合作社大多处于初级加工阶段,科技含量低,在当今社会化大生产的社会,市场竞争力不强。
3.内部运行和管理机制不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成立之初都制定了章程,同时设立了理事会、监事会、社员(代表)大会等机构,但在实际运行和管理过程中,这些机构的职能未能充分发挥,大多是流于形式,形同虚设,部分合作社还存在为获得财政奖补资金而建立的。财务管理制度不规范,合作社对社员几乎没有进行利润二次分配,,合作社和社员之间的经济利益联系不够紧密,导致合作社对社员缺乏凝聚力和吸引力,也失去了真正合作的意义。
4.生产经营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虽有牌子,固定办公场所,但很实质没有开展任何活动,形同虚设,只是为了套取国家补助和扶持资金。大部分合作社由于自身规模小,实力较弱,不仅生产经营的内容单一、市场开拓能力弱、服务层次低,而且合作社与社员之间联系不够紧密,没有形成利益共同体,更没有合作社之间的再联系,大部分合作社只停留在种植、养殖等方面对初级产品的生产销售,未能通过深加工、标准化生产、品牌建设等方面,来增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和提升竞争力。
二、建议与对策
1.加大政府、金融机构扶持力度。首先,地方政府在合作社有关农产品质量认证、电子商务、标准化生产、培训和信息服务、品牌建设等方面提供有效帮助。其次,地方政府应制定相关的奖励措施,对获得“三品”(即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论证的、县级以上示范社的,给予一定的奖励性资金。还有,落实好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对新建立的合作社,根据其生产经营的项目,生产经营的初级阶段可免征或减征企业所得税。最后,涉农金融机构应放宽信贷条件,降低门槛,对经营业绩良好,规范化建设的合作社应提供信贷支持和利率优惠,帮助合作社解决发展资金不足的困难。
2.加强培训和人才引进。缓解合作社经管管理和专业技术等方面人才的缺乏,政府农业相关部门聘请相关专家经常性的开展培训班,分期分批对合作社中的负责人、经管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财务人员进行培训,全面提升综合素质。也可以组织合作社的负责人通过高校学历教育、技能培训、外出学习考察等形式的培训,培养和造就一批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地方政府制度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毕业生、进城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吸引专业技术人才到合作社中兼职,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促进合作社健康有序发展。
关键词:村级财务管理;问题;农村财务管理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1-0-01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发包、出租欠规范。1.程序欠规范。个别村主要干部搞暗箱操作,不进行招、投标;有的不开“两委”会,少数人说了算,即使开了会,个别干部又擅自变更集体决定。2.手续欠规范。主要表现在:口说为凭,书面合同少;合同要素不全,条款不明,权利义务不平等或其他不符合法定要求等等。3.付款收费欠规范。大部分工程项目的付款以领款凭证方式入账,农村已成为工程承包商逃税的“黑洞”;有的“寅吃卯粮”,由于集体收入少支出大,于是只好提前收缴承包款和租金,村集体资产被严重“透支”。
(二)会计账务处理欠规范。主要表现在:1.会计账簿、科目设置不规范。如财产物资等有账无物,有物无账,有总账没有明细账;对同一经济业务前后年度会计账目处理不一致;总账、明细账不一致;现金与存款不分。2.一些工程、项目开支另行建账,甚至不记账,未能纳入总账之中。3.会计、出纳自行记账,对账不及时,凭证传递方法不规范,出了问题互相推诿。4.会计档案管理不善。一些村办公条件差,实行村账制前的会计凭证自行保管,因保管不善难免遗失;有的财务人员调整以后,移交档案不全,甚至拒不移交账册凭证,村干部也束手无策。
(三)财务公开欠规范。1.乡镇记账的审核问题。乡镇农经站是最后也是最有效的一道审核关口,但由于农经人员不熟悉村务、业务素质较弱、原则性和责任性欠强等原因,存在着重记账轻监管,只审凭证,不审开支合理与否等现象,使违反财务制度的票据凭证得以入账。2.实行会计电算化以后,对电脑打印账目校核不细,产生失误,引起群众误解。3.在公开的内容方面存在着欠细欠具体的问题,对于基本建设等重大支出项目没有专项公布;无关紧要的公开,实质性内容公开不细,如干部误工往往同村民误工捏在一起公布。4.许多村民参与意识淡薄,缺乏现代民主意识,遵循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处世原则,看问题凭好恶,往往将自身利益放在首位,对公共事务关心较少,对村级财务问题不愿管、不想管或不敢管。
二、规范农村财务管理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做到依法治村。要采取各种行之有效、切实可行的方法,加强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制度的宣传教育,大力宣传正反两方面的典型,防止图形式,走过场,尤其要注重对党员、财监小组成员、村民代表的教育,切实提高监督能力,使他们敢于监督和善于监督,以堵塞财务混乱的漏洞。
(二)坚持和完善各类财务管理制度,做到有章理事。要规范农村财务,制度建设是根本保障。实践证明,我市已经推行的诸如农村经济合作社制度、村干部补贴制度、财务公开制度、乡镇记账制度和村会计电算化制度等制度都行之有效,且便于操作,关键是如何进一步做到不折不扣落实执行的问题。当前,结合我市实际应尽快建立完善下列制度。
1.建立完善村级财务管理制度。应着重抓好从村级收入计划到资金使用、资金监督等一体化的管理制度建设。
2.建立完善工程项目建设、资产承包租赁公开制度。为避免村干部暗箱操作、贪污贿赂挪用等情况的发生,凡涉及工程项目建设、集体资产的发包、租赁及出让必须经两委会讨论,重大项目必要时由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大会讨论表决方可实施,且均应采取公开招投标方式向村民公开,以彻底改变个别人说了算的现象。对于各类合同文书,建议由农经站和司法所协助审查,以符合法定要求。
3.建立完善外来资金管理制度。实践中,经常有村民反映土地征用补偿款、社会捐助款物、上级部门拨款等外来资金收不入账现象,为堵塞村干部违法乱纪漏洞,防止村民误解,建议对上述外来资金规定统一先由乡镇接收,再拨付村级使用。
4.建立完善审计监督制度。首先,乡镇农经站应严格把关,对现金存款进行不定期盘库,防止挪用;发现不符要求的票据、不应开支的项目必须坚持原则,监督执行。其次,市农经站可对村级财务实行轮流审计,争取村干部届期内能轮审一次,发现问题及时协助乡镇解决。
(三)加强乡镇监管,做到服务于民。农村财务问题之所以未能得到根本性解决,某种程度上说,关键在于乡镇的认识态度上。由于现在农村工作越来越难做,如果脱离村干部或者得不到村干部的支持更是寸步难行。因此,乡镇应站在大局角度重视抓好村干部队伍建设和农经员队伍建设,选配好村级主要干部,对于在执行财务制度上屡教不改,违法乱纪的干部坚决调整与查处,决不姑息迁就,采取扎实措施把村级班子建设好。
1.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1经营制度不规范、不完善
一是《合作社章程》的建立和执行不规范。多数依照农业部示范章程建立,流于形式,合作社成员对章程内容不理解,有的合作社写一套做一套。二是组织机构不健全。即使有也流于形式,没有切实履行章程规定的职责,日常活动不正常,没有按章程规定正常开展活动,有的成立之后一年连一次活动都没有,合作社成立后基本处于松散状态。有的合作社在决策权力有家长式作风,没有体现决策民主,农户利益得不到有效的保障。三是财务制度不健全。多数专业合作社未建立财务管理制度,甚至有的连基本帐目都没有。
1.2缺乏管理和技术型人才
目前合作社的牵头人,大多是一些农村能人和专业户,多数属于传统农民,学历不高,缺乏专业知识。而且,由于农业是弱势产业,许多专业和技术人才并不愿意投身合作社,因此缺乏专门的管理人才和技术骨干。此外,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技术上也存在着不少制约,由于缺乏相应的技术指导,大部分合作社没有能力实施标准化生产,直接影响到市场竞争力的提高,制约了合作社的发展。
1.3合作社资金短缺融资困难
由于合作社最初都是由少数专业户、经纪人发起的,在起步阶段,农户入股资金很少,大部分是土地、技术、劳动力的合作,再加上《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后,由于没有相应的配套政策,使得国家鼓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政策措施难以落实。同时多数合作社因资金困难而无法为成员提供生产资料供应和产品销售服务,目前只能为成员提供生产技术指导服务,维持在协会功能上。在调查中,合作社社员反映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金融贷款难度大。金融机构中仅有信用社愿意为合作社贷款,并且只对合作社成员个人贷款,不对合作社贷款,因此,资金问题制约合作社进一步发展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后续发展乏力。
1.4品牌意识不强,阻碍高位发展
品牌战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当前,农产品市场竞争从产品质量竞争上升到形象竞争的新阶段,着力打造品牌、商标、包装、信誉等无形资产形象显得十分重要,其中品牌战略尤为突出。普遍存在品牌意识不强,品牌获利能力不强,这不仅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服务层次低,还缺乏适应和开拓市场的能力,造成市场竞争力不强。
1.5发展氛围不够浓厚
调查发现,不少从事农村基层工作的领导干部不知道我国有《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也没有学习过《农民专业合作法》,有些乡镇从来没有人从事农民合作社的调查,更谈不上研究、解决合作社的具体问题,合作社的发展还处在一个自发性的初始阶段。加上宣传造势力度不大,不少农民不知道合作社的性质,不知道该不该参加合作社。
2.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几点建议
2.1提高认识,加强指导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是主体,但并不意味农民专业合作社事业仅仅是农民的事情,各级党委政府应关心、引导和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要树立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就是扶持农业、扶持农民的观念,切实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做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载体和加快农业现代化的一项战略措施来抓。各级农业部门要增强责任意识,做好日常工作。同时,要注重对合作社的指导和监管,树立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就是扶持农民促进增收的思想观念,改变只求数量不求质量的思想。改进管理方式,改善服务态度,帮助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在加强业务指导,开展技术培训,提供政策咨询,搜集市场信息等方面提供优质服务,全力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2.2探索合理运行机制,不断完善服务内容
农民专业合作社搞的好不好,有没有凝聚力和竞争力,关键是看它的运行机制优不优。我们应从本地实际出发,以农民获得最大的利润为目的,引导建立适合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科学合理的运行机制,确保农民专业合作社做大做强。在管理上,按照合作制原则,重大事项充分协商、以票决定,做到民主决策;在经营上,按公司制运作,实行成员大会和理事会制度;在利益分配上,采取以成员与合作社之间按交易额比例返还和股份分红相结合的分配方式,建立农户与合作社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在同担风险、共享利益的基础上为农户提供信息、技术等服务,形成产、供、销一体化发展。
2.3典型示范,逐步推进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要分类指导、典型示范、逐步推进。一是对基层供销、农技等部门兴办的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的专业协会在吸收农民入股的基础上进行股份制改造,使其成为股份制专业合作社;二是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改革后的粮食购销企业、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农产品经销大户、农村经纪人领办专业合作社;三是各级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指导协调,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行业自律。
2.4加大信贷支持力度
关键词: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角色定位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2)15-0067-01
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都离不开农业的协调发展,它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已由过去的农村合作社,变成了适应我国商品经济发展的新型的农业经济体系,它对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深入研究农村集体经济的形式,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促进农业产业化和龙头企业的快速发展。因此,建立适应新型农村经济发展的合作组织,加强农村经营的管理与指导,进一步提高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的经营效率,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意义的界定
对于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意义的界定,就目前的资料看,没有一个确定的标准,经常用的有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农村经济组织等称呼,另外,不同的名称有着不同的意义内涵。
第一,性质的不同。有专家认为: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是农民自主管理、自由结合、互帮互助的非营利性的经济组织。也有人提出不同的观点: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是农民共同经营、供体约束、互助合作的公司形式的经营共同体,各互助个人以增进自己的利益为目的,具有私人性质的剩余利益的分配。
第二,不同的组织形式。很多研究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专家学者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作了细致界定。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农村中的生产、消费等各种形式的经济,是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所以,这两种组织形式有着本质的区别,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以集体经济为基础的,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是私有制经济的一种形式,是农民由于利益的驱动,自愿加入的。
第三,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涉及的范围。有些专家通过分析农民、农业及现代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系,对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进行了较全面的阐述,着重强调了农村第三产业的经济关系和合作经济组织中的各自独立的财产权。
2 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组织模式
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设立,在各个地区出现了不同组织模式,根据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运行过程,有些学者把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分成公司导向型、政府指导型、才人主导型等几种形式,还有的把其分成农民专业合作社、股份制协会等。总之,虽然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各种类型划分标准不同,但对农村产业化经营的模式给予了充分肯定。
3 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定位
许多专家及学者对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角色定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认为: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注重政府的导向作用,加强农民与市场的沟通,并能为组织内的农民进行市场信息指导,为他们谋取最大限度的经济利益。同时,为提高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市场竞争能力和经营效率,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它是连接市场经济和农业资源的绿色通道。
4 存在的问题与局限性
虽然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在农村经济发展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也具有明显的优势,但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
一是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作依靠;二是没有完备的与其相适应的市场经济;三是一些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行政主导作用较强,没有以维护农民的利益为重心,没有充分发挥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合作作用;四是由于农民的“小农经济”的长期影响,加上自己思想上的差距,也没有充分认识到自己在合作组织中,对财产和管理的权力;五是合作组织自身发展机构不齐全,机构内部管理混乱,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六是合作组织没有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资金管理规范化程度不高,各部门之间由于利益的驱动而对组织资源的分配不合理;七是没有统一的计划、标准,只是随意定任务、定指标,严重降低了农村合作组织的运行效率。
5 学术界研究的不足
当前,许多学术界的专家、学者对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也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第一,研究的角度和范围过于狭窄。现在的一些学者只是从经济学角度去研究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而在法学、人类哲学、政治学等领域的研究却微乎其微。第二,就研究内容来看,目前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没有一个统一的、确定的定义,这就很大程度限制了人们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性质的深入认识,阻碍了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政策方面的深层次探讨。第三,从研究方法上看,理论层面研究较多,而深入实践的研究很,这就很大程度上使理论缺少实践的检验。第四,许多学者的研究侧重于发达地区,而偏远穷困的地区却研究很少,这就一定程度上说明对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研究缺少代表性。第五,研究的宽度和深度不够。许多专家学者对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研究,没有放在农村广阔的背景之下去深入调查,而只对其内部环境,组织结构等方面做表层探究。第六,研究者没有对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作深入的共性研究,只对个别的如:股份合作组织等某一类型的经济组织进行探讨。
总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在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已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面对目前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要真正找出其应对措施,还需要更深入的调查和研究,以尽快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宣传 农民 合作社
[中图分类号] F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2-0008-01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自2007年7月1日颁布以来,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问题在金淘镇农业主管部门一直高度重视下,技术传递、信息集合、产业开发、规模经营、资源共享等方面得以充分发挥,推动了地方农业产业升级和农民收入的增加。截止2013年12月,全镇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共17家,入社农户357户,带动农户2150户,年产值达6720万元,可增加农民收入1500多万元,涌现出一批运作良好、具有地方特色,带动能力强的专业合作社。
一、 主要做法
1.领导重视,扶持有力度
金淘镇党委、政府立足于发展现代专业,以提高农业产业化为切入点,从资金、政策、技术等方面入手,不断致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镇党委书记、镇长多次就加快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作出重要指示,镇人大主要领导、分管农业领导多次率人代表及农业服务中心人员到各专业合作社开展调研活动。
2009年初,金淘镇将合作社建设列为2009年镇党委、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制订并组织实施了《金淘镇2009年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作方案》。选择一些具有地方特色,带动能力强、发展前景好的专业合作社进行重点扶持,加强农民技术员培训,提高成员的整体素质,进而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合作社发展。2009年至2013年金淘镇金茂园农机专业合作社、联芳茶叶专业合作社、乾林格林业专业合作社、青永阁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大埠头中草药专业合作社、跃生照园艺专业合作社获南安市示范合作社称号。金茂园农机专业合作社联芳茶叶专业合作社、乾林格林业专业合作社入选泉州市及福建省示范合作社.
2.部门联动,服务有广度
金淘镇农业部门积极主动,加强与科技、供销、财政、林业等部门密切配合,深入实地调查摸底,理顺因竟争而产生的隔阂,帮助选择好的带头人,指导制定章程、财务制度,相关注册所需材料,同时加强后续扶持,建立科技信息服务点,加强市场分析预测,完善销售网络布局。因此,金淘镇农民专业合作社基本上是农业部门牵头创建成立的,同时,农村合作银行、农业银行等金融部门主动上门为合作社办理各项审批手续,财政等部门积极向上争取资金扶持。
针对合作社成员多为传统农民、年龄偏大、学历不高、缺乏专业知识,合作社成立后,面临如何进行标准化生产、产品质量、认证产品市场开拓以及解读政策精神等成员们办不了、办不好的问题,金淘镇及时组织农业、供销、林业、财政等部门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各项配套服务,经常性进村入户,了解社员心声,并切实解决实际问题。
3.加大宣传、指导有深度
2009-2013年金淘镇进一步加强宣传,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组织各有关部门宣传学习,积极推动合作社与上级有关部门合作组织合作社成员参加省农业厅举办的农业实用技术培训讲座,聘请南安市农海局、林业局专业技术人员到现场指导,加强与南安市农科所沟通联系。
二、主要成效
1.强化了管理规范化。通过部门整合,形成合力,全方位帮助合作社建设,以质促“量”,在杜绝产生“虚假社”“空壳社”的同时,理顺了现有合作社成员之间的关系,加强同一产业整合。
2.带动了生产集约化。金淘镇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多是由农业、供销、科技等部门引导建立,充分引入股份合作机制,由农户自愿联合,按“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原则组建合作社,有效地把分散的农业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联结起来。
3.提升了经营市场化。合作社积极通过降低生产成本,形成价格统一、增加农民收入。
4.加快了农业产业化。与龙头企业联系,建立加工厂,增长产业链,增加农民收入。
5.促进了品牌意识化。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参加、学习、交流活动,广大合作社成员扩大限界,增长见识,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变被动为主动,积极与相关技术人员沟通联系,加强了成员之间的相互学习,提升产品质量,积极参与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认证。
6.推进了服务社会化。合作社服务范围不断拓展,从各自为政发展到产前联合进料,产中技术服务,产后加工销售。
三、金淘镇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农民平均科技文化素质低,很多文化水平较高的年青人另谋职业或进城打工,不原意再回到农村种地。那些由地方政府督办成立的合作社很少实施民主管理,基本上以大户、政府部门或者龙头企业为主,合作社的依赖性过大,农民的主观积极性并没有发挥出来。
2.群众认识不到位,有待加强组织化。《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自颁布实施以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形式蒸蒸日上,但也在一定程度上群众认识还不足,部分群众对一些政策法规的理解不够。因此,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需要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积极性,改善农民小农思想的束缚,改变个别群众办社目的和创社宗旨。
3.合作社内部运作随意性较大机制不够规范。部分合作社在管理水平上存在一些问题,民主管理意识差,虽然理事会、监事会等一些组织存在和健全,但发挥作用还不充分。部分合作社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利益关系不紧密。
4.产品竞争力弱、缺乏技术支持。金淘镇多数专业合作社生产的一些产品存在着科技含量低、品质不高、市场竞争力弱的问题。一是农产品精深加工少,附加值低,降低了经济效益。二是科技投入不够,大多数专业合作社仅停留在养殖、种植、栽培等生产环节,而对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和产品的精深加工技术等投入很少。
四、今后阶段发展思路
1.强化宣传培训规范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一是根据各地产业特色,积极发动群众,加强资源整合,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为民谋福。二是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宣传学习,尤其是乡村干部,应该懂法,自觉遵守法律,也应懂得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管理。农业管理部门应当编写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教材,发给农村干部,农业科技人员学习,也可以组织愿意学的农民学习,还可以在基层党员干部培训班、农业科技培训班上当作一项讲课容。
2.助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要强化政策扶持。一是组织领导要继续加强,在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指导、扶持、协调、服务上切实加强,部门责任要落实,先行先试意识应不断强化,工作机制应不断创新,帮助解决具体问题。二是扶持力度要进一步加大,加大金融信贷方面的协调力度。三是切实加强指导服务,农业和相关涉农部门在各项扶持和优惠政策落实的同时,在帮助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创办上加大力度。
3.在合作管理、科技上下功夫,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因地制宜研究适合应用农民专业合作社类型和产业,使农民专业合作社能尽快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导力量和主力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助推农民增收。
参考文献
[1]李旭. 农民专业合作社成长的影响因素: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D].沈阳农业大学,2012.
(一)农村经济多元化进程不断深入。随着城乡一体化规划和建设的稳步推进,无锡市农村工业经济的蓬勃发展,各县、区、乡镇纷纷建立体现各地优势的产业园区,产业集群化规模不断扩大,形成了各有特色的支柱产业和特色工业,而传统农业在农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在逐步下降。2009年,无锡市实现农业增加值93.6亿元,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占比为1.86%。同时,现代服务业也在不断向农村渗透,农村经济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二)农村土地集约化及城市化步伐加快。随着十大强农惠农工程的实施,农田水利建设、农村环境综合治理等工程稳步推进。为了改善农业与农村生态环境,无锡市大力实施农村造林绿化工程,并在重点水源保护区和环太湖周边地区实施面源污染治理和退耕还林还湖。根据国土资源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的要求,2008年起实施了以土地整理改造为中心的“万顷良田”建设工程,还积极开展“两置换一转化”试点探索工程。
(三)发展现代农业成为战略方向。改革开放以来,无锡市高效农业、特色农业、观光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等一批新兴农业主体应运而生,现代农业产业化呈现加速发展趋势。目前全市现代高效农业面积108.5万亩,占耕地面积比重达52%。同时,工商资本投资开发农业、建设高效农业园区的农业经济“捆绑式”发展模式也逐渐兴起,2003年以来工商资本累计投入农业超过120亿元,华西集团、阳光集团、红豆集团等企业集团都对建立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发挥了积极作用。
(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方兴未艾。在规模化、产业化发展趋势的带动下,能人带动、农学联手、龙头带动等多种形式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成为农户扎根农村、发展农业的自觉选择。2010年6月末,无锡市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已发展到582家,经营范围包括粮油、蔬菜、花卉、苗木、畜禽、特种养殖等10多个门类100多个种养品种,在组织农民生产、促进农民增收、发展产业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无锡市信贷支持“三农”的基本情况
至2010年6月末,无锡市涉农贷款余额2335.38亿元,同比增长22.93%,占各项贷款余额的比重为38.51%,继续保持逐年稳步增长态势。其中,对纯农业的信贷支持约占到整个涉农贷款的20%左右,占主导地位的方式是通过直接支持镇、村工业企业,提高工业企业经济效益,从而增加农村劳动力就业,提高农民收入,并通过“以工哺农”来扶持农业的发展。
(一)改进农村信贷管理机制
一是成立农村金融专业机构。如农业银行无锡分行根据股份制改革的总体要求,建立专门的组织机构,成立了农村产业金融部、农户金融部、三农信贷管理部,分别挂靠公司业务部、个人业务部、信贷管理部,另外在风险管理部内设三农风险管理中心,在财务会计部内设三农财务管理中心,实行专业人员配备、专项计划资源、专门考核核算、专门风险报告路径的“三农事业部”制经营模式。二是保持和提升基层网点的服务能力。如农业银行对江阴、宜兴支行充分、独立的小企业授信权和个人助业贷款权限,尽可能缩短信贷决策流程,扩大县域网点的信贷转授权,提高县域支行市场响应能力。宜兴农合行在基层网点所在的乡镇撤并后,仍然保留了10多个分理处,发挥贴近村级农户的服务优势。三是加强涉农信贷服务的考核。如宜兴农合行对基层网点出现贷款难投诉的,内部实施对基层网点的追究制,从机制上确保涉农金融服务的有效开展。
(二)突出农村信贷支持重点
一是加快农村个人信贷业务的发展。辖内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等金融机构,积极做好做实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农业担保基金贷款等传统业务。同时,又推出了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青年创业贷款、大学生村官创业贷款、助学贷款以及个人经营贷款等,多层次多渠道满足农户贷款需求。上半年全市农户贷款余额86.27亿元,同比增长38.62%。二是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包括农业发展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都积极介入支持。如农业发展银行在做好做足粮油储备贷款的同时,积极拓展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上半年投放了良田整治、水环境治理、蔬菜基地等5个项目,金额8.77亿元。农业银行对惠山区农村“双置换”项目牵头组建了10亿元银团贷款,其中该行贷款8亿元;还对重点乡镇的市镇改造、供水建设等项目投放6亿元项目贷款。三是支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围绕农业产业化和城乡一体化,重点支持具有地方特色的龙头产品和龙头企业。如锡州农商行对唯琼生态、鸿山生态等8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进行重点支持,贷款余额5540万元。农业银行积极支持农资生产及流通企业,先后对中农新肥、太平洋化肥等近10家化肥生产企业提供信贷资金近10亿元,有效推进了农业产业化进程。
(三)创新农村信贷服务方式
一是丰富农村信贷授信方式。农业银行根据农户信贷需求,量身定制了惠农卡产品,面对农村种养殖户、个体经营者或交通运输户发卡,授信起点5000元,最高5万元,可循环使用授信额度,目前发卡3万张,授信6213万元,市场反映良好。江阴农商行开办了暨阳卡银贷通业务,可在授信额度内循环使用,共发放银贷通982张,授信额度达7.39亿元,有效支持了农村小企业主和商户的经营。二是创新涉农信贷产品方式。各金融机构结合农村地区实际,探索了多种抵押担保方式,推出了适合农户、涉农企业的信贷产品。如农业银行推出了县域中小企业应收账款质押贷款、县域集体用地抵押贷款等新品种,较好地适应了县域的信贷市场。江阴农商行推出了以工保农的现代农业贷款,即由工业企业为农业贷款提供抵押或者担保、由农商行向农业企业发放农业贷款的新产品。例如由阳光集团提供担保,江阴农商行向江苏阳光生态农林开发公司发放农业贷款,用于支持其大规模的农业开发。宜兴华丰农村小贷公司推出了“合作社+社员”“、公司+农户”等多种信贷产品。三是探索涉农信贷审贷新模式。锡州农商行、宜兴农合行已启动了“阳光信贷”业务流程,成立贷款评议小组,深入农村开展农户及中小企业有效贷款调查,确保贷款调查、手续、定价等阳光操作。宜兴华丰农村小贷公司聘请了农业技术顾问,对种植、畜牧、水产等审贷项目进行专业指导,对项目的可行性提出专业的审贷意见。
三、当前农村信贷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不够规范
一是运作不够规范,大部分合作经济组织比较松散,没有按照规范的公司治理进行运作,没有建立有效的财务管理制度。二是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其经营范围多为农副产品的种植、养殖和流转,经营单一,市场价格波动对经营风险的影响较大。
(二)涉农信贷的贷款期限不尽合理
据调查,我市金融机构对涉农企业的贷款期限大部分都在一年以内,农业产业化企业普遍存在着短贷长用的问题。这就造成部分行业的涉农贷款期限与其实际需求不匹配,造成企业财务成本的不必要增加。
(三)抵押物缺失影响涉农贷款投入
涉农企业大多租赁集体土地进行生产,在集体土地的流转还没有切实可行操作办法的情况下,我市金融机构对涉农企业利用集体土地抵押贷款存在较大的操作难度。而农村宅基地、集体林权、农业设施、土地承包经营权等因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政府服务及社会中介配套服务,而难以转化为有效的抵押价值,涉农企业获得银行贷款的难度加大。
(四)农村信贷担保体系尚不健全
涉农贷款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足额有效的抵押、担保。无锡市在涉农贷款担保方面有一些尝试,如宜兴2006年由财政出资300万元,作为市农业贷款首期保证金,为涉农贷款提供担保,并制订了操作办法,最高担保额可达1200万元;江阴由财政出资,吸引其他社会资本参与成立的富民担保公司,服务于“三农”。但是上述的种种措施与大量的涉农信贷担保需求相比,显得杯水车薪;为“三农”服务的担保机构太少;另外还存在审批时间长、收费高等问题。
四、加快农村信贷创新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改进农村金融服务机制,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效率
1.引导商业银行向基层网点倾斜。要实行扁平化管理,减少中间环节,提高经营效率,满足农村金融需求“短、平、快”的特点。同时,要因地制宜适当扩大基层商业银行贷款审批权限,根据基层行当地的经济发展规模和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合理赋予基层行一定的贷款自,适当下放农村中小企业流动资金贷款、银行承兑汇票签发、贴现等业务的权限,减少不必要的中间环节,提高审批效率。
2.加强农村金融服务机制建设。完善贷款风险定价机制,使利率水平与贷款风险挂钩;针对农民贷款和涉农等小企业贷款金额小、笔数多的特点,优化信贷管理组织架构和业务流程,适当降低管理重心,提高效率;要进一步健全考核机制,使激励、约束机制适应“三农”特点。加强涉农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团队建设、人才培养,提升“三农”服务专业性和服务能力。
(二)创新农村金融服务产品,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水平
1.加快针对农村地区特点的金融产品的创新步伐。对农村地区规模较大的农业产业集群,可尝试组织金融机构联合发放支农银团贷款,支持“公司+农户+市场”为主要形式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支持有特色、有销路、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构建大规模的产业带,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升级换代。对经营效益好、产品有市场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在掌握仓库货物进出控制权的前提下,对仓库货物进行评估和保险,按照仓库库存的一定比例,发放存货抵押贷款,满足加工企业大额流动资金需求。对经营效益良好,产品适销对路,信用纪录良好,但资金周转有困难的中小企业,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可以用企业的应收账款作抵押发放贷款。进一步开发符合涉农等小企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资产特点的农用生产设备、集体林权、土地使用权抵押贷款。
2.为农村经济发展引入多样化的融资方式。探索推广城市中已成功运用的多种新的融资方式,如在农村中小企业技术改造中,可积极为其提供融资租赁和买方信贷等业务。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可与公用事业部门建立合作关系,以收费权作抵押发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积极利用国际通行的BOT和BT等融资方式满足农村道路、环保设施建设等资金需求。在支持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也可尝试创立专业化的农业风险投资公司,提供股权融资服务。
(三)完善农村金融保障体系,为农村地区长期稳定的金融供给提供必要的保障
1.加快发展农业保险和涉农保险。进一步拓展农业保险险种。要根据农业、农民、农村的多元化需求,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和前瞻性地开发多样化产品,特别是要开发针对高新农业、产业化农业、外出务工农民、失地农民的涉农保险产品,将产品覆盖面从传统的种养两业拓展到涉及农业和农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涉农信贷+涉农保险”运作机制,加大信贷支持力度。
2.积极探索引入农产品期货市场机制。通过期货市场特有的价格发现和回避风险功能,使农产品价格波动的风险分解转移,从而起到缓解农价波动,稳定农产品生产与流通的作用。交易所在制定各种规则时,要考虑到农民的现状,在交易资格、交易组织等方面制定出有利于农民入市的条款。同时,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使分散的商品集中起来进入期货交易。
3.完善农业信贷担保体系。鼓励发展针对农村特点的担保方式,如在农户联保的基础上,推行农村中小企业联保,支持农村中小企业的发展。鼓励设立“会员制、封闭型、小额度、非盈利”的担保基金组织,通过各类基金担保组织的有效控制,发挥乘数效应,对基金组织成员给予信贷支持,从而实现农村信贷良性循环。引导各类资本成立为三农服务的专业担保公司,为农村各类经济主体获得贷款提供支持。
(四)加大金融政策支持力度,形成对农村金融发展的较为完整的政策支持体系
1.促进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一是完善政策,引导金融服务投向农村。政府要通过财税政策和货币政策对农村金融服务实行定向的税收减免、资金供应和费用补贴,引导更多以信贷为主的金融服务投向农村。二是扩大贴息范围。地方政府应根据自身财力,制定“三农”贷款贴息办法,扩大贴息范围,降低借款人的财务成本,提高贷款人的风险转移能力。
关键字:村级组织;运转经费;涉农补贴;问题;解决措施
一、村级组织运转经费的现状
村级组织的运转经费主要来源于乡镇财政安排、上级财政转移支付和集体经济收入。由于大多数村集体经济的经营并不理想,财政收入仅依赖上级的财政转移。近几年,许多地区合并村组织,加大了村干部的工作量,但乡镇的财政转移支付有限,严重挫伤了村干部工作的积极性。村级组织的财政支出主要是村干部的工资报酬、日常的办公费用以及各项必要支出等。经费的不足导致各项活动不能够正常运转,必须强化村级组织运转经费的管理。
二、村级组织运转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村级组织的收入偏低,支出较大
目前,许多村级组织的集体经济发展比较缓慢,经济实力不强。村级组织不能够从集体经济中获得财力支持,严重影响了公共设施的建设和群众参与农村建设的积极性。目前政府的财政拨款根本不可能满足各种公共设施的建设和办公费用需求。由于缺乏充分的资金,村级组织很少组织开展公益活动,村民生活比较单一,严重的影响了村民对精神文明的追求,阻碍了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步伐。此外,村级组织干部的薪资报酬也需要大笔费用支出,由于农村进行了相应的合并,造成了村干部的工作任务比较重,而薪资报酬过低,严重影响了村级组织干部工作的积极性。
(二)村级组织的经费财务管理问题较多
1.村级组织的财务管理职权不明确,责任混乱。村级组织的财务管理并不是由专门的财务人员负责,而是全部由村级组织的干部参与管理。当出现问题时,责任不能够得到有效落实。重大财务问题的决策由上级部门决定,往往脱离本村的实际发展情况和财务状况。
2.村级组织财务管理的科学性不强,缺乏有效的预算编制。村级组织不注重财务预算的编制,资金使用随意性比较强。编制的预算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村组织的预算涵盖面比较局限,只是对部分资金或者部分项目进行了预算,并没有做到统筹兼顾;二是村组织的预算贯彻性和实施性不强,多数预算只是停留在文字表面应对上级的检查,并没有针对具体的项目进行细致的编制。
3.村级组织的账目管理比较混乱。缺乏专业的财务人员对村级组织的账目进行管理,村级组织对财务的管理只是流水记账。由于原始凭证的不足加上账目的核算周期较长,有些干部会为了自身的利益修改账目,导致集体财产流失。村级组织对外部的借款追要不及时,存在许多坏账和死账。村级组织每年都会有大量的债务,债务负担过重,旧的债务还没有解决,新的债务已经生成。村级组织不可避免的会与上级部门存在财务往来,由于工作效率低下,款项到位不及时,给公共事业的正常开展带来了影响。
(三)村级组织对国家的涉农补贴管理不完善
1.涉农补贴的落实不够有效。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农业对于社会的发展作用也日益凸显。国家近几年加大了惠农政策,涉农补贴的项目比较多,主要表现为生活保障金(农村低收入保障,军属生活补助以及计划生育奖励等)、农业生产的补助金(粮食直接补助,农业设备补助金,农药以及肥料补助金等)和改善农民生活水平的补助(家电下乡补助,家电以旧换新)。管理涉农补贴的部门比较多,且工作效率低下,资金经过多次周转后,到达农民手中比较少。涉农资金的发放不及时,不能够在农民需要资金的时候提供帮助,严重影响了国家政策的贯彻效果。
2.涉农资金发放缺乏公平性,违背了涉农补助资金的初衷。涉农资金是国家为了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所设置的,但是在实际资金的发放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由于现在种植粮食的收益比较低,多数农民都将土地进行了承包或者是改种其他的经济作物。涉农补助实际操作过程比较混乱,一些种地的农民得不到补助,反而一些不种地的人员却领取农业补助,补助的对象不够明确,严重挫伤了种植者的积极性。村级组织对农民的种植面积和种类缺乏精确的实地调查,缺乏充足而准确的数据,导致对补助的发放不够准确。
3.涉农补贴的资金监督管理不到位。目前国家采取的是“一卡通”转账业务,在很大程度上杜绝了专项资金的挪用与占用。但是村级组织的财务管理人员缺乏,核算、审计、会计等工作由同一个人担任,缺乏监督与审核机构,不可避免的会出现错误账目。村级组织对涉农补贴的金额不进行明确的公示,资金的使用缺乏农民群众的监督,因此,涉农补助存在严重的代领和冒领现象,给某些人员挪用专项资金提供了可乘之机。涉农资金的监管不到位,给提供了温床。
(四)农村信息化设施建设较为缓慢,严重影响村级组织资金的管理工作
首先,农村的硬件设备建设比较缓慢,不注重网络手段的应用,信息的共享性比较差,对村级组织资金的管理落实情况无法及时了解。其次,村级组织的软件更新比较缓慢,没有根据农村近几年的变化状况做出相应的调整,也缺乏专业人员对软件进行维护,存在大量的过时数据,对村级组织资金的管理起不到作用。最后,村级组织的工作环境相对于大城市而言比较差,不利于吸引专业的人员到乡镇进行工作。缺乏专业人员对资金进行管理,导致了村级资金管理的混乱,不能给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利的决策依据。
三、强化村级组织运转经费的管理措施
(一)加大资金转移力度和村集体经济的发展,确保村级组织有足够的资金支持
1.要加大资金的转移,将政府资金进行相应的划分。其中要将村级组织的办公费用和管理费用划为保障的范围,确保村干部在满足日常生活物质需求的前提条件下搞好全村的工作。
2.建立有效的薪酬奖惩机制。通过将村干部的薪资报酬与农村的经济发展状况相结合,促进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改变以往的村干部整天没有事情可干的局面,激励村干部积极结合本村实际调动村民的工作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3.将村集体经济做大做强。结合本村的地方特色发展产业经济,村干部要对本村的经济状况进行实际调查,积极扩宽融资渠道。通过利用上级政府以及国家的项目资助等优惠政策,促进村集体经济形成规模化产业化经营。通过开展农村合作社等方式,促进农民增收,给村组织提供充分的资金保障。
(二)完善村级组织资金管理机制
1.建立比较完善的村级财务管理机构,明确村级组织的职责。财务管理由专门的人员负责,并且制定严格的责任落实机制。制定村级财务管理制度,对出现的违法乱纪行为要根据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处理。强化财务监督工作的落实,制定相应的政策依据。严格规范日常财务的运转,保证村级财务安全性,确保资金能够真正的服务于老百姓,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2.充分发挥村民在财务预算中的作用。最大限度的让村民参与财务预算,确保村级组织资金用到所需要的地方。预算编制的方法要科学,要充分结合本村当地的经济状况和最近几年的预算实施情况的数据。在日常生产工作过程中,要严格的贯彻预算的执行,对预算的执行信息要及时的反馈。编制的预算要进行公示,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
3.减轻村级债务负担。村级组织要加强对资金收入的管理,对资金收入要进行及时的登记入账。对债务要及时追要,最大程度的避免死账和坏账。要严格杜绝向银行大批贷款进行形象工程的建设,避免造成村集体银行债务负担过重的行为。与乡级的账目要明确的记账,并且及时的完成资金的运转。
(三)加强村级组织涉农补贴资金管理的建议
1.要规范涉农资金的管理,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的惠农强农政策。要制定比较完善的涉农资金补贴依据,有效的保障涉农资金补贴的可操作性。涉农资金补贴的发放必须要体现其公平性,确保所有的粮食种植者都享受到国家提供的优惠。村级组织还要及时地对土地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确保涉农资金发放的公平性。要严格规范涉农资金补贴领取的程序化,决不允许代领和冒名顶替现象的发生。
2.要加强对村级组织资金管理监督体系的建设。这要求村级组织要对相应的政策和补贴资金的发放情况向群众进行详细的公布,补贴的标准、补贴的种类、补贴的金额以及相应的法规依据都要进行公示,以便老百姓对涉农资金有效监督。
3.村级组织可以将自己的财务管理业务委托乡级进行监督管理。乡级的账目管理相对于村级而言更加科学规范,确保原始凭证的有效性和规范性。这种委托机制确保了资产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归村集体所有,并且对村集体的财务进行了有效的监督和指导规划作用。
(四)加强农村“双基”建设
1.加强农村机构的建设,建立比较完善的财务监管机构。改善工作环境和提高薪资报酬,引进专业的财务管理人员,强化对村级财务管理,结合本地区的地区优势和环境优势,将村集团经济做大做强。
2.充分发挥网络优势,推进信息化的建设进程。加大对本村硬件设备的购置,利用网络加强与外界的联系,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经济战略。利用网络便于农民对资金使用情况以及政府制度的有效性进行监督。
四、总结
村级组织对于国家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实现精细农业和落实惠农政策起到了不可代替的作用。资金管理是村级组织进行各项活动的必要条件,关系到国家政策的落实。要加强资金管理的规范性、预算编制的科学性以及资金监管的有效性。积极的搞好村集体经济,实现农民致富、农业发展和农村繁荣,推动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1]李丹.谈新农村建设中村级财务管理[J].财会通讯,2011(16).
[2]朱静.村级组织财务管理问题研究综述[J].才智,2011(24).
[关键词]农村保费归集,农业银行,信用社,储汇局,资金风险
积极探索农村保险运作模式是保险业服务和支持“三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农村保险运作模式内涵丰富,既包括客户开发、产品创新等直接面向市场的前台服务,也包括客户投保后如何归集保费资金等后台支持问题。城区的保险客户通常可以到身边的金融机构交纳保费或者通过诸多商业银行转账,但广大农村的情形却千差万别,农村保费资金的及时有效归集是关系到农村保险业务有序、健康发展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如何利用现行的农村金融体系,实现保费资金归集得安全和时效,成为保险公司必须认真研究并加以解决的问题。本文在分析目前农村金融服务现状的基础上,对乡镇、乡村(以下简称“两乡”)保费资金归集的金融渠道作了理论上的探讨。
一、农村保费资金归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保费资金归集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保费资金归集包括两个层次,一是保费资金从保户到基层公司,二是基层公司将保费资金上划至上级公司(即:狭义的保费资金归集)。对于第一个层次保费资金的归集环节,目前的做法一是通过银行代收交至公司账户,即:由个人人以现金交款,客户到银行交费、授权自动转账。二是由个人人和客户直接以现金、银行卡方式交至公司柜面。从实际操作层面,在首期保费资金的收取上,个人人收取现金的形式占大部分,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展业模式决定的。对于续期保费资金的收取,在银行网络发达的地区尤其是城市,投保人通过银行交费和自动转账收费则更多地被采用,但个人人收取续期资金的方式也大量存在。在管理措施上,对个人人收取的保费资金,保险公司多采取规定资金缴交期限、定期核销单证、客户回访、个人人管理系统等多种方式规范管理、防范风险。对于第二个层次保费资金的归集环节,目前保险企业多实行“收支两条线”,通过开立收入账户专门归集保费资金,并定期向上级公司上缴资金。而保险公司通常对开户银行都作了相应的要求,且大都不允许在农村信用合作社开立账户。
众所周知,农村地域广阔,金融机构和服务存在缺失,给保险公司在农村归集保费资金带来许多障碍,资金归集效率较低且存在较大风险。具体表现在:一是既有银行渠道出现断层。县级公司在认可的商业银行主要是农业银行开设账户,但农行县以下的对公业务和储蓄业务存在缺位,个人人无法将资金通过农行交至公司账户,投保人通过农行交费也很困难,使得县以下的保费资金无法通过农行渠道顺利归集。二是现金交至县级公司方式风险增大。由于受地理环境、交通条件的限制,诸如资金上缴期限、定期核销单证、客户回访等制度规定的可操作性均受到挑战,在实践中难以有效执行。此外,由于上述风险监控措施未能得到有效实施,降低了资金归集的效率,并在一定程度上诱发了个人人的道德风险。
据了解,有的保险公司已就农村业务的资金归集做了一些工作,但从整体上看,公司的资金归集模式在县域尤其是县以下地区的运行仍不畅通。只是由于各地情况不同,且农村保险业务发展慢于城市,这些矛盾或问题才没有引起高度关注。为了多渠道疏通资金归集通道,解决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有必要先对我国农村金融服务的现状进行研究。
二、我国农村金融服务现状分析
随着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相继收缩服务网点,并陆续撤出农村市场,现在农村金融机构的主体主要有中国农业银行、邮政储蓄和农村银行类机构(包括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目前,农村金融机构所提供的存款和汇兑结算等金融服务,基本覆盖了90%以上的农村地区,广大农村地区基本上能够享受到金融机构提供的储蓄、汇兑等基本金融服务。
(一)中国农业银行
中国农业银行的网点遍布城乡,其中有61.9%的机构网点、51.5%的在岗员工分布在县及县以下,是农村保费资金归集的首要渠道。
1.农行网内收付业务功能。2006年,农行统一了网内收付业务的管理规范(网内收付是指农行营业机构根据存款人委托,通过农行现金管理系统,实现系统内跨农行营业机构人民币结算账户资金实时收付操作的行为)。对保险公司而言,网内收付业务能解决非开户行的资金代收代付问题。根据农行数据集中及现金管理系统升级的进度,大部分分行已具备开通网内收付业务的能力。但对于网内收付服务,目前只针对异地转账有明确规定,未提及同城转账是否收费。
2.农行单位理财卡创新。农行部分分行开办的金穗单位理财卡(以下简称“单位卡”)业务,是在金穗借记卡基础上专门为单位(公司)开设的具有资金归集管理功能的单位卡。此卡可开设多张子卡,主卡不能存取现金,子卡只存不取,单位卡账户资金从对应子卡转账存人,并且只能转账支出到其单位的对应账户。主要适用于系统性、集团性单位客户的资金清算和归集需求,具有使用安全、实时到账、封闭运行、结算成本低等特点。
(二)邮政储汇局
邮政金融业务是在综合利用邮政网点设施、人员等资源的基础上,面向城乡居民提供的零售金融服务。目前我国邮政储蓄营业网点超过3.5万个,其中县及县以下农村营业网点占比近80%,约2.8万个网点,覆盖面很广。为适应邮政金融业务的快速发展,突破邮政储蓄与邮政企业混合经营的管理体制,2005年7月国务院原则通过了《行政体制改革方案》,提出改革邮政主业和邮政储蓄管理体制,成立邮政储蓄银行,实现金融业务规范化经营。中国银监会也在积极推进邮政体制改革,加快成立由中国邮政集团控股的邮政储蓄银行。
邮政金融的业务类型主要包括储蓄、转账、汇兑、、清算和国际业务等。由于暂不能开设对公账户,这里仅从业务角度探讨资金归集的实现方式和成本分析。
1.汇兑业务。作为全国最大的个人汇款网络,中国邮政汇款网络利用先进的计算机系统传递汇款信息。目前已形成覆盖全国所有市县的邮政电子汇兑系统骨干网络,建成了联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468个县市、2.5万个联网网点的邮政电子汇兑计算机处理系统,开通了投单汇款、24小时汇款、2小时汇款和实时汇款等业务。全国遍布城乡有约5万个汇兑网点(包括近3万个联网网点)均可办理邮政汇款业务。汇兑业务基本资费按汇款金额的1%收取,单笔最低收费2元,最高收费50元(单笔最高汇款金额5万元)。在同一县域范围内,资金归集如果采用邮政汇兑方式,需按资费规定支付汇兑费,但如果通过银行渠道,则无需支付费用或者只需支付少量费用。出于成本预算的考虑,保险公司大都不采用这一渠道。
2。转账业务。目前我国邮政绿卡用户达到9000万户,邮政储蓄已成为我国第四大发卡机构。邮政储蓄储户总数达2.7亿户,主要分布在广大农村。邮政储蓄网络可实现国内的异地实时转账。省际间转账业务的基本资费按汇款金额的1%收取,单笔最低收费2元,最高收费50元(单笔最高汇款金额5万元)。对于省内转账业务则是在不高于省际标准的情况下,由邮政各省局自定。按照现行规定,邮政储蓄虽能开办针对个人的储蓄业务,但不能为单位开设对公结算账户,因此对于转账业务如何实现资金结算还需与邮储局进一步探讨。
3.业务。邮政业务包括保险和代收付业务两部分。与资金归集直接相关的是邮政代收付业务。邮政代收付业务是邮政部门接受客户(法人或自然人)的委托,依托邮政及邮政金融网络优势,利用自身的经营职能和技术手段,按照委托协议代收代付,提供各种金融服务的经营行为。主要包括工资、养老金,代收电信资费、公益事业费,代缴税金等业务,品种达数十种。目前对于代收付业务由各省分局为主自行办理,总局没有作统一要求。
(三)农村信用社
1.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基本情况。农村信用合作社(以下简称“农信社”)是在广大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的非银行金融机构。作为独立的企业法人,农信社以其全部资产对其债务承担责任。1996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正式启动了农村金融改革。2003年8月,深化农信社改革的各项政策措施逐步落实到位。通过改革,一是形成新的管理体制。农信社1996年与农业银行在管理体制上脱钩后,由中国人民银行管理,改革后管理职责被移交给省级政府,初步形成了“国家宏观调控、加强监管,省级政府依法管理、落实责任,信用社自我约束、自担风险”的管理体制框架。二是产权制度改革取得一定成效,形成了两种产权模式(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四种组织形式(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县农信社统一法人、县与乡镇农信社两级法人)并存的产权结构。目前除少数地区成立农村商业银行或者农村合作银行外,大部分地区都选择了省级联社作为其省级管理机构。截至2005年11月底,已组建农村银行类机构59家,其中农村商业银行11家,农村合作银行48家,另有10家银行类机构批准筹备;组建了以县(市)为单位统一法人的农村信用社联社334家,另有384家已批准筹备。三是资产质量普遍不高。2005年6月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农信社平均的资本充足率为5.89%,未达到《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规定的8%要求;不良贷款率21.23%,远高于商业银行10%的平均水平。
2.在农信社开户的利弊分析。作为农村金融体系的主要机构,在农信社开户能够提供“两乡”地区归集保费资金的通道。其优势体现在:具备基本的银行结算功能;资费水平较低;网点分布广泛,在乡镇甚至较大的村落均设有营业机构,客户和人缴费方便;深化农信社改革取得一定成效。但通过农信社归集保费也存在较多问题,突出表现在:大部分县乡信用社为独立法人,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抗风险能力较弱,存在较大的非系统性风险;部分地区农村信用社结算手段较落后,结算效率低下;监管政策的认可标准较为严格,编制偿付能力报告时,信用社存款为非认可资产;与商业银行相比资产质量普遍不高,资本充足率普遍较低,一旦农信社出现经营风险,公司的存款可能变为不良资产;地区发展不均衡,各地农村信用社在资产质量、管理水平、法人治理结构、改革进度方面差异很大等。
三、利用农村现有金融服务归集保费资金的探讨
保险公司要充分利用现有农村金融服务归集资金,强化部门间协作,加强对农村人的管理,明确交款和单证管理的要求。引导或要求人鼓励有条件的客户采用授权转账方式交保费,逐步减少现金交费。
(一)充分利用中国农业银行的网络
在“两乡”地区通过农行网点归集保费资金优势明显:农行是目前唯一一家在两乡地区尚保留营业网点的国有商业银行,开户风险小,技术手段相对先进;方便农村地区客户和人缴费,降低了人在送款途中的人身风险;缩短了保费资金在人手中停留时间,减少资金占用;结算成本低;对账相对简单。
建议:一是充分利用农行网内支付业务开展银行代收业务。对有农行网点的地区,保险公司应积极利用其现金管理系统,通过开通网内收付功能实现保费资金的归集。二是关注农行单位卡的功能改进和应用范围的最新进展,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在规范管理的前提下利用单位卡实现保费资金的归集。另一方面,保险公司还应通过宣导转变个人人和投保人的观念,引导持有农行存折或银行卡的客户签订转账授权书,实现转账代收,减少现金收款。
(二)探索利用邮政网络归集资金
邮政金融在机构网点、储蓄客户以及地方影响力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技术手段在一定程度上能满足保险公司的资金集中需要。由于一直以来资金的收付都是通过银行系统实现的,邮政储蓄本身不能对公结算,因而与银行相比,存在资金不能实时到账,资金归集效率较低等问题。另一方面,无论是汇兑、转账或代收,资金快速归集至公司后,基层公司的管理压力增大,体现在:对账工作量将急遽增加;农村地域导致日常的在途资金和期末大量的未达账项等。虽然邮政储蓄未来发展的方向已经明确,但是发展进程还不十分明朗。
建议:一是充分利用邮政储蓄网点,开办代收付和转账业务。从邮政储蓄目前的管理体制看,各省分局具有较大的业务开办权和定价权。保险公司可与储汇分局进行沟通,约定上述业务实现的方式和费用水平。二是通过邮政汇兑实现保费资金的归集。除3.5万个邮政储蓄网点之外,遍布“两乡”尤其是乡村腹地的还有约2万个汇兑网点,都能提供汇兑功能。个人人从保户手中收取的、“两乡”展业网点收到的及客户交的现金保费,就可采取这种汇划方式转入保险公司代收保费项下。利用邮政网络最大的困难在于如何合理确定代收保险费的资费水平。与农行相比,邮政储蓄的转账、代收费和汇兑的资费水平明显偏高。保险公司可与邮储分局分别协商确定结算资费,尽量比照银行同类服务的资费标准。这是因为:邮政资金运用体制的改变使得其扩大中间业务的动力较强;各地情况存在差异,当地邮储局有一定的定价权;邮储银行成立在即,使得在邮政资费与银行资费标准之间寻求双方都可接受的水平成为可能。三是关注邮政储蓄银行的最新进展,积极跟进解决保费资金归集的新渠道。
关键词:村级债务;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收支;地区差异
中图分类号:F3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0)02-0098-06
不同的区域,村级债务形成的原因不尽相同,且债务的发展趋势也不尽相同,这其中的成因较为复杂,既有制度政策的客观原因,也有监管失当的主观因素,但在深层次上则与我国经济转轨时期政府职能转换不到位、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不规范密切相关。笔者在村级债务的调查和分析中发现,通过村级财务收支状况的分析,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村级债务的形成原因。为此,笔者从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和宁波市鄞州区2006~2008年村级债务的规模和结构差异分析人手,各选择了两区地理位置基本相同的两个乡镇,即黄岩区的A乡镇和鄞州区的B乡镇。在对两乡镇全面调查的基础上分别选择了资产规模、地域状况基本相同的两个代表村庄,即A乡镇的A村与B乡镇的B村,对其2005~2007年的每一笔收支进行了调查,并进一步分析两村的收支差异,为村级债务的地区差异及产生根源提供一些实证依据。关于村级债务的界定,理论界说法不一。本文所用的村级债务概念是借鉴了张海阳、宋洪远的定义,认为村级债务由短期借款、应付款和长期借款及应付款三部分组成,该数据来源于村级经济合作社资产负债表中的相应数据。
一、村级债务规模和结构分析
浙江省农业厅于2008年7~8月对全省2006年底及2008年6月底的村级债务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笔者选择了黄岩区及其属下的A乡镇和鄞州区及其属下的B乡镇进行了重点调查以了解村级债务的地区差异,以下村级债务数据大部分是来源于各农经部门逐级汇总的清查数据。
(一)村级债务的规模分析
1 村级债务规模的比较分析
从表1可见,两区的债务规模不同,宁波市鄞州区的债务规模要大于台州市黄岩区。截止2006年,鄞州区村级债务73422万元,平均每个乡镇3337.36万元,涉及377个村,村均194.75万元。而同期黄岩区村级债务37278.92万元,只有鄞州区同期村级债务的50.8%,平均每个乡镇1962.05万元,涉及421个村,村均88.55万元。到2008年6月底,鄞州区村级债务总额为71422万元,比2006年减少了2.7%,平均每个乡镇3246.46万元,涉及378个村,村均188.95万元。而同期黄岩区村级债务总额为55145万元,是鄞州区同期村级债务的77.2%,平均每个乡镇2902.37万元,涉及464个村,村均118.85万元。
鄞州区村级债务2006年是黄岩区的1.7倍,2008年虽出现了下降,但还是黄岩区同期村级债务的1.12倍。从农经人员和村会计的访谈中和笔者的调查均发现鄞州债务虽然规模大,但实际意义上的村级债务规模并不大。这主要是由于浙江省村级债务数据来源于各农经部门的调查,虽浙江省农业厅要求村级债务调查数据是本文界定的基础上再减去一些应发未发的土地征用费、押金、正常往来的金额,但在调查中发现,有的村却没减去这一部分,造成调查数据的虚增;二是村级债务的原始数据主要来源于村级会计资料,但有些村的债务债权并不完全按权责发生制核算,造成债务债权数据的不真实。在黄岩后一种原因比较突出,而鄞州由于城市化进程比较快和村集体经济财务管理比较规范,前一种原因相对黄岩比较普遍,因此鄞州的债务数据实际上有些虚增。 2 村级债务规模的变化趋势分析 村级债务的规模与当地的农村发展状况、发展模式及农村的财务管理制度等有关,其区域比较的实际意义并不是很大。对本研究而言,重要的是研究两区村级债务变化趋势。从表1可见,两调查区的债务规模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鄞州区的债务呈减少趋势,而黄岩的债务有上升的趋势。2006年开始,鄞州区村级债务规模呈下降趋势,到2008年6月底,全区村级债务总额比2006年减少了2.7%,降低速度超过了浙江省。而黄岩区从2006年开始村级债务规模呈上升趋势,到2008年6月底,全区村级债务总额比2006年增加了47.9%,在全省债务总额略有降低的情况下,出现了明显的上升。
从以上分析可见,宁波市鄞州区的债务规模要大于台卅l市黄岩区,鄞州区的债务呈减少趋势,而黄岩的债务有上升的趋势。因此可见,两区村级债务呈现不同的变化方向,呈明显的地区差异。 3 村级债务结构的分析 因举办农村义务教育形成的、因发展除基础设施建设外的公益事业而形成的、因替农户垫交农业税等国家税费而形成的村级债务,在两被调查区不管是相对数还是绝对数,在债务总额中都不大,特别是因举办农村义务教育和因替农户垫交农业税等国家税费而形成的村级债务基本上不存在或已化解。同时,由于浙江省在征地时规定,按被征用土地的一定比例(一般10%左右),返还给被征地村集体经济组织,并免缴有关规费,用于发展二三产业。两区被调查村集体基本上都用自留地或返还地建造了标准厂房,用于出租,每年获得较稳定的租金收入。因此,因生产经营性项目建设而形成的债务是村集体特别是被征地村的新增村级债务的主要因素。
除因举办农村义务教育、因村基础设施建设、因发展除基础设施建设外的公益事业、因替农户垫交农业税等国家税费、因生产经营性项目建设以外原因而形成的债务统称为其他原因造成的债务。从村级债务结构分析可知,总体上而言,本调查各层次的村级债务形成原因,都是由于其他原因造成的债务。被调查区域其他原因造成的债务主要包括:应发未发的土地征用费、押金、正常往来金额、预收的房租费、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险村集体的补助金额、村经济合作社股份制改革时帐外预估的支出、旧村改造、新村建设中形成的债务。在以上7个主要的其他原因形成的债务中,鄞州区除不存在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险村集体的补助金额外,其余均是鄞州区主要的其他原因形成的债务。黄岩区主要的其他原因形成的债务中,不存在村经济合作社股份制改革时帐外预估的支出和旧村改造、新村建设中形成的债务。而预收的房租费在黄岩的财务管理中不重视,在笔者的调查中只有一个村的应付款中存在于2004年以前预收了5家企业的若干年厂房租金,到2004年还剩未来6年的租金811368元,平均每年提取135228元记人经营收入,到2007年底还剩405684元
预收房租费,在未来3年分别记人经营收入。而鄞州对这一块管理的比较严格,除在会计账薄中核算预收或未收的租金外,政府还要定时考核租赁合同的兑现率,并跟考核挂钩。
从以上分析可见,两区形成债务的具体情况不同。以被调查村为例,黄岩主要是村集体因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险补助形成的债务以及因生产经营性项目建设形成的债务;而鄞州主要是旧村改造、新村建设中形成的债务和预收的房租费等形成的以及因生产经营性项目建设形成的。鄞州区除因生产经营性项目建设形成的债务外,其余大部分实际上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债务,而只是结算造成的时间差异。同时,两调查区除因一些非生产性原因造成的债务排在首位外,其次就是因生产经营性项目建设形成的债务。据调查,鄞州被调查各村生产经营性项目建设过程中形成的债务,当项目建设完工后,均能用经营收入或土地款偿还,基本上具有自我偿还能力。在黄岩调查村,2004年和2005年就因为建造工业区还欠村民71.93万元和72.7万元借款,2006年由于参加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补助,负债急剧增加,到目前为止,这笔钱还没还清。
二、村集体经济财务收支区域性差异分析
村级债务产生的直接原因是村级组织收不抵支,为了深入了解现阶段农村的收支状况和地区的差异,笔者分别选择了两调查区资产规模基本相同的两村,即A村与B村,对其2005~2007年的每一笔收支进行了调查,并进一步分析两村的收支差异,试为村级债务的区域差异提供一些实证依据。
(一)村集体经济收入的比较分析
1 村集体经济总收入变化方向的差异
2005~2007年,A村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平均为502.53万元,2007年比2005年下降了4.7%。而B村2005―2007年村集体经济总收入平均为489.9万元,2007年比2005年上升了52.4%。虽然A村的经济收入起点比B村高,但通过这几年的发展,到2007年B村在经济实力上已超过了A村。 2 经营收入是村集体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 A村经营收人占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的比重三年平均83.6%,是集体经济的主要来源。A村经营收入主要来源于房租及地租收人、菜场摊位费、收拖拉机管理费等,2005~2007年经营收入分别为461.44万元、380.62万元和418.23万元。由于参加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险集体三年内共需补助1201万元,再加上已参加城镇职工保险的人员每人一般由村集体一次性发放补助现金14860元,到2008年6月止村集体已支付了292.58万元。每年还不断有人年满25周岁要参保,这么大的资金压力使这几年村集体在经营方面的资金投入很少,集体发展后劲不足。
B村2005~2007年经营收入分别为358.9万元、382.7万元和540.3万元,占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的比重三年平均87.2%是集体经济的主要来源。该村利用靠近现代装潢市场这一大蛋糕,利用土地资源发展仓储业,吸引该市场老板前来投资,形成了融批发、零售与一体的仓储区,在宁波市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该村2005~2007各年经营收入中除2005年的1.5万元外,其余均是资产租赁收入,其中大部分是仓储租赁收人。从2005年开始,B村经营收入就不断上升,2008年通过对市场行情的调研,对仓储区的价格进行调整,在原仓储收入基础上增加村级可用资金180万元,2008年经营收入为704.7万元,而且发展前途和发展潜力很大。
3 补助收入获得水平不同
A村补助收入比重三年平均为0.5%,其中2005年2.89万的补助收入主要是一些奖金,包括2003年文化俱乐部考核奖1万元、省级先锋工程示范村奖l万元、防台抢险奖2千元以及收到的经济普查经费6900元;2007年收到的5万元是河道疏通费;2006年没有补助收入。该村2005~2007年共获7.89万元的补助。B村2005~2007年共获77.6万元的补助,占三年总收入的5.3%,除2007年的0.5万元由区级拨款外,其余均为乡镇补助。2005年分别是街道元旦春节慰问款3600元、2004年医疗补助款17300元,街道扶贫款5700元、创文明城市补助5万元以及其他补助5.05万元;2006年分别为春节送温暖4700元,独生子女费等3840元,卫生村奖励费5000元;2007年独生子女费等2910元,春节送温暖困难补助5500元、星光工程补助10万元,农业普查经费下拨2.11万元、基层文化建设奖1万元,篮球场补助5000元,一枝黄花(即黄花梨)补助500元及过渡房清卫补助4800元。
A村属当地有名的新农村示范村,与B乡镇的有名新农村示范村C相比,其获得的政府补助远远不如,2005~2007年H村547.23万元、118.81万元和562.42万元。即使A村所在的A乡镇各村的2006年补助收入总和也只有113万元,2007年各村补助收人总和为283万元;而B村所在的B乡镇各村的2006年和2007年的补助收入总和分别为451万元和1165万元。由此可见,鄞州的政府补助规模和力度都超出了黄岩。
(二)村级集体经济支出的比较分析
1 村集体经济总支出变化方向的差异
2005~2007年,A村村级集体经济总支出平均为639.87万元,其中2006年比2005年增长了5.57倍,均超出收入增长的幅度。2005~2007年,B村村级集体经济总支出平均每年只有262.2万元。2005~2007年A村平均每年集体经济总支出超过村集体经济总收人为137.87万元,占村集体经济平均收入的27.5%;而F村三年平均下来支出少于收入,平均每年节余227.7万元。也就是说,A村由于2006年支出急剧上升,三年下来不但花完了全部收入,连以前的积累也花了不少。而B村由于这几年支出变化不大,而收人上升,因此村集体有足够的资金来不断偿还债务,这几年村经济发展不错。 2 社会福利和保障支出成为村集体经济的主要支出,但支出种类和数量不同。
A村2005~2007年的社会福利与保障支出分别为73.16万元、1362.26万元和140.95万元,分别占总支出的32.6%、92.38%和63.93%,三年共支出1576.37万元,平均每年525.46万元。2007年比2005年增长了92.7%,其中2006年比2005年增长了17.62倍,在村级集体经济总支出中居第一位。2005~2007年,B村社会福利与保障支出分别为125,78万元、148.18万元和141.26万元,分别占总支出的47.2%、50.9%和61.7%,三年共支出415.22万元,只有A村的26.3%,平均每年只有138.40万元,在村级集体经济总支出中也居第一位。也就是说,虽然两村社会福利和保障支出规模不同,但均是村的第一支出。
两村社会福利与保障支出的种类也不完全相同。B村该类支出种类相对A村来说并不多,按支出的多少排列分别是粮食补贴、治安消防、卫生费、社保养老金、民用水电费、计划生育、文化教育、五保困难军属、看望及丧葬补贴、折旧、医疗费及其他支出。其中社保养老金的支出三年也只有13.33万元,占社会福利与保障支出中平均也只有3.2%,其实鄞州区的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规定与台州市出台政策基本一样,但由于街道各村土地征用时均统一每人发放2.4万社保补贴和劳动力货币安置费(在土地费支出中核算),其余土地征用款作为村集体投资发展用,农民只有参保后才能发放剩余的劳动力货币安置费,B村社保补贴5 000元,由于每个村统一,就保证了失土农民的参保,2005~2007年,失土农民社保补贴分别支出17.75万元、5.6万元和2万元。由于土地已全部征用,2005年村发放劳力安置费至2008年9月共1113万元,已参加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人数212人,已有116人领取每月340元至440元不等的养老保障费,据不完全统计,现已有405人缴纳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有120人领取每月1 000元左右的养老金,真正做到了老有所养,解决了后顾之忧。由于土地被征用,B村就每月发给每个村民粮食补贴,2005~2007年共发放307.2万元,处于该村社会福利与保障支出的第一位,2008年由于进行了股份制改造,就不再发放粮贴,直接按股份发放股金分红,2008年每人发放6000元的股金分红,在该乡镇处于第一位。随着国家新型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通过大力宣传,使村民意识到参加新农村医保是抵御大病风险,防止因病致贫的有效途径,村民参保率达到100%,并且全部费用由村民负担。随着农民的参保,B村的医疗费支出下降,到2007年此项支出就不再发生。
B村社会福利与保障支出种类A村均有外,A村还有农医保补助、养老保险补助、农民住房保险补助、老年生活补助支出、有线电视费支出、扶贫款支出、赞助费支出、退伍军人安置费支出等,其中最多的支出为养老保险补助。2006年由于参加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社会福利与保障支出急剧上升,2006年比2005年增长了17.62倍,这主要是A村村民参加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由于土地征用款已全部发还给村民,为提高参保率,村集体补助了1296.2万元。2006年的养老保险补助由两部分组成,参加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人员集体补助了1019万元,已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大部分人员集体补助了现金277.2万元。由于2006年参保人员集体补助部分三年缴清,2007年A村又缴了86万元,剩下的是新保人员的集体补助及零星的已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人员现金补助。2007年养老保险补助虽比2006年下降了93.3%,但还是占社会福利与保障支出总数的95.15%。值得注意的是,老年生活补助费2006年比2005年增长了60%,这主要是因为A村是2006年lO月份参加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从2006年1月开始,村为60岁以上老人按季度发放生活补助,每人每季度600元,到第三季度提高到每人每季度800元,共发放了三季度,合计43.08万元,而2005年只是在老人节时每人一次性补助1280元,共25.98万元。由于首缴时达到养老年龄及以上的人员,在办理一次性缴费和领取养老金手续的次月起享受养老金,所以从2006年第四季度起村里就不再发放生活补助,2007年主要是发生一些零星的老人生活补助3.97万元,比2006年下降了91.3%。如果把养老保险补助和老年生活补助费合并成社保养老,则2005~2007年这项支出占社会福利与保障支出的比重分别是38.96%、98.5%和64.2%,可见,社保和养老成了A村的巨大负担。同样的为提高参保率,村民的其他保险均由村出资,在调查中发现,有些村民对保险了解的并不多,特别是农房保,村民知道的更少,他们反映“反正是村集体出资,要保就保吧。”
3 组织运转支出具有刚性,但A村的支出规模比B村大
组织运转支出就是维持村集体经济组织正常运转的管理费用,包括干部报酬、办公费、通讯费、会议费、书报刊费、差旅费、招待费等。两村组织运转支出的种类基本相同,排在前三位的两村都是干部报酬、交际费(招待费)和会议费。A、B村组织运转支出三年共支出分别为93.7万元和71.35万元,平均每年分别为31.23万元和23.78万元。在A村干部报酬由干部工资和奖金组成,并且全部由村组织承担。而在B村干部报酬由干部工资组成,而干部的奖金由乡镇政府根据村里经济发展、计划生育、社会事务等考核结果情况统一由乡镇发放,根据笔者调查,A乡镇调查村的村干部工资和奖金比较少,基本在0.5万~1.5万左右,即使像A村这样的富裕村,村干部的收入也只有1.5左右。而B乡镇调查村的村干部工资和奖金相对来说比较多,在3万~10万左右,并且B乡镇调查村的村长、书记、妇女主任、文书能享受职工养老保险的待遇,如2008年参保时,4个村干部平均每人只要付1624元,村里补贴每人3853元,其余的保费均由政府承担。由于福利的提高,解决了村干部的后顾之忧,使他们能安心发展村集体经济。而这些待遇是A乡镇调查村的村干部所无法享受的。
A村作为市级经济十强村、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就不断有各级领导来村参观检查、调和指导工作,有报社、电视台等新闻人员来村采访、有各县市区的村干部来村参观和交流等,为此A村每年要承担不少招待支出,而获得各级政府的补贴却很少。B村相对来说,这些支出就少些,因为这些事务基本上由国家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C村来承担,但C村却获得不少的政府补助。由于组织运转支出具有刚性,A村这几年由于参加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补助造成资金紧张,已经在减少组织运转支出,虽支出呈下降趋势,但支出规模还是比B村大。
三、村级债务与村集体经济财务收支关系的综合分析
(一)村集体承担了大量的本应由政府承担的公共品的支出
陈东平从乡村公共品供给角度对村级债务进行了界定,他认为:对一具体的乡村公共品的供给项目,政府全额负担,没有资金缺口,则不存在一系列的负担、债务问题;若有缺口,但农民对此项目非常欢迎,自愿出钱,也不存在债务问题;若此缺口,已被通过一系列手段,使农民同意出钱,此只表现为农民负担增加,也不表现为村、乡债务;若对政府转嫁的法定责任,农民不同意,但事情已表现为非做不可(村已组织实施),村组织又不能用自有资金补入,则表现为村级债务。税费改革以前,为了鼓励村级组织为村民提供公共服务,国家专门设立了“三提五统”、农村教育集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集资,统一规定了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等筹集资金方式。2000年全国进行农村税费改革,逐步取消了统一规定的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改革了村提
留征收使用办法。村干部报酬、五保户供养、办公经费等,除原由集体经营收入开支的仍然保留外,凡由农民上缴村提留开支的,采用新的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附加方式统一收取。农业“两税”附加属集体性资金,全部用于村级开支。取消农业税、农业特产税以后,农业“两税”附加也随之取消,除难以操作的“一事一议”之外,国家也不允许村级组织收取任何费用开展公共服务,这使村级组织失去了兴办公益事业的物质基础。另外,农村税费改革后,村级组织仍然承担了过多的事务:一方面,要做好计划生育、落实政策、维护稳定、精神文明教育等党政基本工作;另一方面,上级还经常下达统计普查、接待检查、公益事业项目建设等多项任务,却不安排相应的工作和建设资金经费。村级组织工作职责的无限膨胀造成村级支出范围过宽,经费更加紧张。这样就造成了村集体经济财权和事权的不统一。但相对来说,A村承担了更多的此类乡镇一级政府职能。除承担大量的各类保险补助外,A村还承担扶贫款支出和赞助支出;凡有村民退伍,根据A乡镇的文件规定,村里还要根据村集体经济状况一次性发放退伍补贴;这几年该村的治安支出也比较多,基本上由村民组成,治安巡逻虽不定期进行夜间的巡逻,但更多的是负责辅助公安做一些外来人口的管理,A乡镇也成立了治安巡逻大队负责各村的巡逻,但曾经向A村等收了不少巡逻经费,后被上级政府制止了。每年的民兵训练,乡镇还要求村里发放训练补贴。与A村一样,被调查村还要负责计划生育工作,为促使妇女去参加每年两次的妇女B超照环检查,村里就要支付不少误工费,每年的征兵还要发放误工费,如村民应征人伍村里还要送礼,到过年还要慰问军属。也就是说,包括A、B村在内的村集体承担了大量的本应由政府承担的公共品的支出。
(二)村集体获得的公共品支出的补助不多,造成公共品提供中的财权和事权不统一
村级组织工作职责的无限膨胀造成村级支出范围过宽,经费更加紧张。因此政府应该安排相应的工作和建设资金经费。但从账面上反映,A村补助收入2005~2007年只有7.89万元,三年平均占总收入的比重只有0.5%,即使A村所在的A乡镇各村的2006年补助收入总和也只有113万元,平均每村4.19万元,只有10个村有这部分收入,其中两村分别获得36万元和35万元的补助收人,占总补助收入的62.8%;2007年各村补助收入总和为283万元,平均每村10.48万元,但只有11个村获得这部分收入,其中三村分别获得130万元、36万元和31万元的补助收入,占总补助收入的69.3%。而B村2005~2007年共获77.6万元的补助,占三年总收入的5.3%,B村所在的B乡镇各村的2006年补助收入总和为451万元,平均每村12.53万元,其中一个村获得118.81万元的补助收入,占总补助收入的26.3%;2007年各村补助收入总和为1165万元,平均每村43.15万元,其中一村获得562.42万元的补助收人,占总补助收入的48.3%。也就是说,B村由于承担的公共职能比A村少,而获得的补助收入比A村多,相对A村来说,B村的财权与事权统一性比A村好。从图1中可明显地看出,与B村不同的是,2005~2007年A村的财务总支出超过了财务总收入,而补助收入却占了财务总收入的很少比例。从全乡镇而言,见图2,随着新农村的推进,两乡镇的村级补助2007年比2006年提高了不少,但不管从补助总额还是村平均补助额,2006--2007年B乡镇都超过A乡镇,这种情况在两地的其他乡镇情况也差不多。也就是说,鄞州区各级政府对村集体的投入超过黄岩区。
(三)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不完善使村集体的社会福利与保障支出巨大,是新增债务的主要原因 现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面临困境,与政府责任不到位,作用不充分有必然联系。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政府作用的产物,政府主导作用的有效发挥和政府责任的合理承担关乎未来中国农村养老问题的解决。特别是现行的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存在财政补助过低,相关制度建设滞后,以及监督乏力等问题,使村集体成为现阶段农民养老的主要责任主体,支出压力过大。从调查可知,不管是黄岩区还是鄞州区,农民的养老保障已成为村集体的重要负担,对村集体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A乡镇,A村的财务收支情况还算比较好的,有些村由于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上负担过重因此造成大量的债务,有些村的债务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风险。近年来,鄞州区先后建立了农村养老保险、失土农民养老保险等制度,特别是从2009年1月起实施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相适应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农民缺乏有效保障机制,农村养老保险、失土农民养老保险养老金发放标准过低等问题有了一定的缓解。同时鄞州制定了严格的村级土地征用款管理政策,对征地补偿费的分配有统一的政策规定。而黄岩对征地补偿费的分配没有统一的政策规定,当地村土地征用费、补偿费和青苗赔偿费全部分到个人,而且相互攀比,越演越烈,根本没有留下土地储备金和农民养老金。这也是为何鄞州征地农民参保比较顺利,而黄岩却因此造成大量村级债务的直接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