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1 16:32:5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医疗联合体实施方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根据方案,2011年至2012年,上海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在国家21项的基础上再增加21项,达到42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在国家9个项目的基础上,逐年增加3个项目。
此外,从今年起,上海的职工医保、居民医保、新农合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分别提高到职工年平均工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倍以上。职工医保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从7万元提高到28万元,居民医保和新农合住院费用平均报销比例达到70%左右。
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沙忠飞介绍,新方案将在目前各类基本医保制度覆盖全体户籍人口的基础上,将外来从业人员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体系,研究外来灵活就业人员、在沪农民工子女参加本市基本医保制度的具体办法。到2012年底,基本医保制度覆盖全市城乡居民,参保率达到90%以上。
推进公立医院改革
根据上海市医改《近期重点实施方案》,今明两年,上海将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重点工作包括完善公立医院运行机制,严格医院预算和收支管理,在大型综合医院试行总会计师制度;逐步取消公立医院特需床位,剥离“院中院”;完善岗位设置和聘任制度,探索医师多地点执业办法。
上海市卫生局局长徐建光介绍,今后上海将实行不直接与医疗服务收入挂钩的工资总额预算管理制度,建立以岗位工作量、服务质量、患者满意度为基础的内部收入分配制度。完善监管机制,建立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医院综合评价体系,作为政府对医疗机构实施监管和调控的“指挥棒”。同时,实行医疗机构“一户一档”、医务人员“一人一档”和不良执业行为积分管理制度,强化医疗服务行为监管。
改进就医秩序
看病难,到大医院看病更难。为了改变这一局面,上海未来几年将着手完善医疗服务体系,以改进就医秩序。
其中值得关注的一个举动是组建区域医疗联合体。在二级医院与一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纵向联合平稳运行近六年的基础上,上海医改方案提出组建“1+2+3”纵向医疗联合体的设想,即每个区县组建由一家三级医院为龙头,联手区内数家二级专科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成的“医联体”,通过健全转诊系统、医保支付等配套改革等措施,鼓励市民签约医联体,按病情分层就医。
【摘要】 医联体是推进医疗资源纵向整合,构建科学合理的医疗服务体系的有效形式。回顾了医院推进医联体松散型和紧密型两个阶段,阐述了具体推进举措和存在问题。认为医联体应建立紧密型直管制,同时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信息资源共享机制、有效的激励考核机制。此外政府应出台医保、人事、补偿等相关配套政策,最终实现政府、医院、社会、病人多方共赢。
关键词 分级医疗;区域医联体;实践
医疗联合体是由区域医疗中心或三级医院联合二级医院和区域内一级医院、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组成的跨行政隶属关系、跨资产所属关系的联合体,也称医联体。它是当前国家卫生改革高度关注的重点和热点。北京、上海、武汉、甘肃、福州、天津等地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医联体实践。但何种形式更有效,医院及学术界争论不一。臼2009年以来,江苏省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先后进行了松散型和紧密型医联体的探索,一定程度上形成了“首诊在社区,大病在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分级医疗格局。
1 实践
1.1 松散型阶段
2009年6月,在沟通交流、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医院与崇安区卫生局及下属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同制定《医疗服务全面合作实施方案》,签订合作协议,强调医疗支援活动、专家门诊及查房、双向转诊、疑难危重病人会诊、专业技术人员业务培训、义诊及健康教育讲座、提供大型检查及特殊检验检查绿色通道等合作内容。同时,实行“专科帮扶,一院一科”。分别对崇安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呼吸科、老年病科、心内科、皮肤病、肿瘤科等特色专科建设进行帮扶,提高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技术水平,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居民“看病难、看名医难”问题。
5年来,医院共有23个专科的80位专家以及200名医师赴崇安社区轮流坐诊,累计接诊患者41500人次;下社区进行危重疑难病人查房、会诊550人次;开展业务讲座3 14场,累计9 820人次参加;下转患者19 000人次,上转患者43 000人次;免费接收社区来院进修4 534人次。同时,积极响应市属公立医院“健康社区行”活动,在崇安区6个社区义诊47次,服务群众近57 000人次。
但是,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缺乏激励约束机制,上转容易下转难;二是协同机制不畅,大医院对社区医院只有建议权,无法制约或处理社区医院不符合规范的医疗行为;三是未建立有效的利益分配机制,医院或医生未获得相应利益,影响了医联体的推行效果。
1.2紧密型阶段
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自2014年起,医院开始探索和推进紧密型医联体。
1. 2.1 成立医联体理事会 理事会是医联体的最高议事机构,按照市、区政府的统一要求,统筹协调医联体总体发展规划、学科建设、人员培养等重大事项的决策。理事长由核心医院院长、区卫生局局长担任,理事由医联体内各医疗机构负责人担任。理事会定期召开会议,讨论和解决医联体运行中出现问题。理事会下设办公室,设在核心医院内,负责理事会日常工作。
1.2.2 明确成员单位分工 (1)核心医院。负责牵头联合各成员单位,构建分工协作机制;承担医联体理事会及办公室筹建,负责日常运行;制定双向转诊、重点专科对口扶持、人员带教及培训、检查检验绿色通道和远程会诊等工作细则;承担疑难复杂危重疾病的诊疗,开展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专科诊疗技术,承担下一级医疗机构的业务指导;负责医联体日常工作例会、工作信息和数据的收集、汇总等。(2)二级医院。承担一般疑难复杂疾病和常见病、多发病以及某些专科疾病的诊疗,负责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业务指导等,完成医联体理事会规定的相应工作。(3)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承担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和慢性病管理,开展部分常规诊疗和康复、护理等治疗,完成医联体理事会规定的相应工作。
1.2.3 推行十大运行机制 医联体内医疗机构均为独立法人单位,其原有法律关系、经济关系、资产归属、财政拨款渠道、职工身份等保持不变,以技术、服务为纽带,以医联体理事会为框架,通过签订长期协作协议,相互协作,共同发展。
(1)建立重点专科对口扶持机制。根据功能定位及成员单位业务特点,核心医院推行“2对1”专科帮扶,即医院安排至少2个专科对口帮扶1个基层医院。病区与基层医院专科病房统一管理,通过派遣骨干人员任职等,开展技术协作、双向转诊、人才培养等工作。
(2)建立业务指导机制。根据学科指南或临床路径,制定统一的诊疗和操作规范,逐步实行单病种规范化治疗。核心医院通过定期讲座、查房等,对成员单位医务人员进行培训;建立和完善上级医院医务人员定期下基层医院进行技术指导或兼任学科带头人机制;鼓励医联体内医疗机构开展科研协作,联合申报科研项目。核心医院、二级医院安排固定的高年资主治医师及以上职称专家定期下社区卫生机构开展查房、出诊、带教、会诊等。医联体内二、三级医院的专业技术人员在晋升高级专业技术资格前,必须在医联体内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累计1年以上。建立医联体内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务人员到核心医院、二级医院进修及培训机制。
(3)建立双向转诊绿色通道。根据双向转诊临床标准,结合专科会诊意见,建立会、转诊档案。按照患者自愿、分级诊治、连续治疗、安全便捷、尽量减轻患者费用负担等原则,制定医联体内各成员单位双向转诊制度,制定合理、方便、畅通的双向转诊实施细则。医联体内基层医院发现疑难危重病人向上转诊时,优先在核心医院进行检诊和住院。
(4)探索建立紧密型医疗联合体。核心医院选择两所条件较好的社区医疗中心(江海社区卫生中心、上马墩社区卫生中心),安排科主任或副主任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担任业务主任,负责医疗业务工作。将社区作为医院的延伸点,重病人转至医院治疗,康复和轻病人转至社区治疗,与核心医院开展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的试点工作。
(5)建立医院公共卫生支持机制。发挥各级医院对社区卫生机构慢性病防治、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妇幼保健、康复技术指导、支持等作用,组织核心医院技术骨干开展社区适宜技术推广,组建“健康讲师团”,定期下社区进行健康教育。
(6)建立新型医保结算方式。医联体内发生在基层医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门诊工作量统一计入核心医院,下转病人参保总费用由医保统一结算给核心医院,核心医院根据实际情况按一定比例核算。
(7)建立区域医疗资源统筹机制。统筹使用医疗卫生资源,避免浪费;在统一质控标准的前提下,医联体内检查检验结果互认。整合医联体内现有医疗设施,统一组建6个中心,即临床检验中心、病理诊断中心、影像诊断中心、消毒供应中心、基层药物配供中心、全科医师实训评估中心等,实现资源共享。
(8)建立连续健康管理和信息共享机制。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与医院电子病历信息系统对接,实现居民健康管理的连续性。医联体内各成员单位检查检验门诊预约挂号有效衔接,方便居民就医。
(9)探索建立基层医疗机构药物统筹供应机制。根据慢病患者康复治疗用药情况,在基层医院设立药房,方便下转病人配备相关药品,保障药品使用的连续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诊病人通过二、三级医院设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信息终端,开具常用非基药品。
(10)建立医联体考核评估机制。医联体理事会对各成员单位进行绩效考核,包括双向转诊、质量管理、专科建设、人才培训等;设立专项基金,重点对社区医院新增工作量进行奖励。
紧密型医联体推行以来,明确了议事机制,建立了内部运行机制,区域病人就诊、双向转诊更便捷。但由于医联体各成员单位隶属于不同的管理机构,有其相对固化的利益导向,在具体推进中尚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
2思考
2.1 医联体的托管形式宜采用紧密直管制
医联体是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纵向流动,盘活现有区域医疗资源的有效途径。医联体根据主体关系一般可分为院办院管、医院“托管”、协议合作、以公益为导向的松散式等4种方式。院办院管为主体医院直接建立分院,法人关系、治理结构明确。后三者内部成员单位一般均为独立法人,根据紧密程度可分为一体型、紧密型、半紧密型、松散型。在医联体探索过程中,应建立紧密型直管医联体,同时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信息资源共享机制、有效的激励考核机制等,确保医联体稳妥推进。就医联体推进而言,当务之急是政府出台医保、人事、补偿等相关配套政策,实现政府、医院、社会、病人共赢。
2.2 医联体的持续发展需要顶层设计
从医联体推行实践来看,更重要的是三级医院领导的重视,应充分发挥公立医院“公益”作用,通过分级诊疗合理分流病人。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政府顶层设计安排尚不详细,市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隶属于不同机构,财政来源不同;区政府有“扔包袱”想法,区卫生局在医联体中定位不明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既想得到三级医院的技术支持,又不愿放弃已有的财政支持;三级医院内部存在争议,医联体对三级医院发展的近期、远期效益尚不明朗;政府更多的是停留于签约、文件重视等层面,缺乏整体的、系统的项层设计。
2.3 医联体的顺利推进需要医保政策支持
由于医联体尚处于试点阶段,政府尚未出台相应医保政策。社区病人上转容易,但回到社区后,社保部门规定的社区人均住院费用远远不能满足病人的康复需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难以消化此类病人平均费用,这是造成“下转”困难的主要原因。政府规定在社区签约病人每年可报销6 000余元,但实际支付仅为1/3左右,导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愿接待太多病人。
参考文献
[1]许栋,王国栋,张明,等,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的现状及策略[J].中国医院管理,2013,33 (4):10 -13.
[2] 王朝君,医联体[J].中国卫生,2013( 12):39 - 40.
[3]朱凡,高卫益,马捷,等.新医改背景下瑞金医院卢湾医疗联合体实践与思考[J].中国医院管理,2013,33(5):10 -12.
[4]方鹏骞,林振威,陈诗亮,等.医联体联动模式及其核心医院改革前后综合效益分析以武汉市为例[J].中国医院,2014,18(7):14 -16.
[5] 郭天康,医联体之甘肃模式的探讨[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4,21(2):71- 73.
[6] 黄向东,福州市第一医院探索医联体新路径[J].中国医院院长,2014( 18):30 - 30.
[7] 田 璐,天津某医院实施医联体建设的探索与思考[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4,30 (1):72 - 75.
[8]张文燕,医联体跃进[J].中国医院院长,2014(1):50 - 51.
[9] 曾耀莹,石应康.应对构建医联体六挑战[J].中国医院院长,2013( 24):41 -41.
[10]余开焕,马鹏,任俊.信息共享在综合医院托管社区卫生机构中的展望[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4,21(3):106 -107
[11] 吴韬,周斌,赵列宾,等,从患者就医行为认知看医联体[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2,28(7):551 -552.
通信作者:
易利华: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E - mail:hp3036@ sina. com
收稿日期:2015 - 01 - 27
一、工作目标
通过推进市级公立医院综合试点改革,公立医院新的补偿机制逐步建立,以药补医机制得到根本改变;公立医院管理水平和运行效率明显提高,医疗费用得到合理控制;市域医疗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广大医务人员积极性有效调动,服务能力明显提高,医疗质量安全更有保障,人民群众看病就医更加便捷,公立医院公益性的回归和可持续发展得到保证。
二、工作任务
(一)逐步建立公立医院经济运行新机制
1.破解“以药补医”机制,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公立医院所有药品(中药饮片除外)实行零差率销售。根据实际需求制定市域药品总控目录,市域总控药品目录由国家基本药品目录(包括省增补药品目录)、医保甲乙类药品目录以及其他必需药品组成,并合理确定各类药品目录比例。试点医院严格使用市域总控药品。年度基本药物(包括省增补药品)和中药饮片使用金额不得少于药品总金额的25%,非医保目录药品使用金额控制在药品总金额的15%以内。中药饮片处方的费用原则上不得高于上年度平均水平。公立医院因控制药费支出而减少的收入通过增加政府投入、调整医疗服务收费标准和加强内部成本控制等途径解决。
2.调整医疗服务收费价格,完善医疗服务收费结构。按照医药费用“总量控制、结构调整”的原则,以2010年药品差价为基础,根据药品实际招标价格下降幅度,财政补助、医保支付方式调整情况和医院内部适当消化的要求,适度调整手术费、治疗费、护理费、诊查费(或增设药事服务费)、床位费等。价格调整方案由物价局会同卫生局提出,报市价格主管部门审核,并报省级物价主管部门批准后施行。医疗服务价格调整要与医保、卫生、财政政策调整相同步。应同步调整的政策由医保、财政、卫生等部门另行制定。
3.发挥医保政策调节作用,引导病人合理就医。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后,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农合政策均按照由此而调整的医疗服务价格执行。因政策调整造成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出现赤字的,由市财政给予保障。调整基层医疗机构与二三级医院、本市医疗机构与外地医院之间的就诊报销比例,扩大差距,引导病人合理就诊。同步推进基本医疗保险结算制度改革,探索实施总额控制下的总额预付、按病种付费、按服务单元付费或按人头付费等支付方式。
(二)建立公立医院内部综合管理新模式
1.深化优质医疗服务管理。(1)开展预约诊疗服务。重点推进电话预约、网上预约、自助挂号预约,特别是社区预约和分时段预约,推进以预约诊疗为主要模式的双向转诊服务。到2013年底,社区转诊预约占本地门诊就诊量的比例达到25%。(2)优化医院门(急)诊环境和流程。积极开展门(急)诊流程再造,医疗环境重置,减少就诊流程和环节,积极创造条件推行“先诊疗、后结算”模式,依靠信息化手段,为群众提供方便快捷的各项检查结果查询服务。(3)推广优质护理服务。合理配备医院护士数量。临床一线护士占全院护士比例不低于95%;病房实际床护比≥1:0.4。积极实施“优质护理示范工程”,努力创建“温馨病房”、“无陪护病房”“低陪护病房”,逐步实现80%的病房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的目标。
2.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规范临床抗菌药物应用行为,提升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水平,二级医院、三级医院抗菌药物品种分别控制在35种、50种以内;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不超过60%,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超过20%;抗菌药物占药品消耗比例控制在等级医院评审标准内;医院利用信息化手段检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
3.实施医疗费用控制策略。严格医疗费用控制管理,通过多种手段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积极探索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农合结算制度改革,实行总额控制下的多种结算方式的应用;扩大临床路径试点范围和推行单病种质量控制工作;开展日间手术试点,缩短住院床日;逐步增加国家基本药物在门诊和病区使用金额的比例;积极推行同级医疗或区域医疗联合体内辅助检查结果互认。建立相关费用指标考核体系和公示制度。
4.加强医疗技术行为管理。加大医院龙头学科和区域专病中心建设力度,增强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针对转诊率靠前的临床科室进行重点帮扶,逐步降低转诊率。加快发展特色优势学科,为患者提供优质医疗服务。同时积极开展包括中医药技术在内的适宜技术的推广利用。加强医疗质量管理,重点管好病历书写、手术安全、医院感染和急诊急救工作。通过实施单病种质量控制、临床路径和处方点评等管理措施,引导医务人员坚持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
5.加强卫生行风建设。深入开展“三好一满意”活动,教育广大医务人员严格遵守行为规范,尊重患者、理解患者,主动为患者着想。加强医患沟通,充分尊重患方的知情权、同意权、选择权。设立医院病人服务中心,完善服务、投诉受理工作机制。强化监督检查,提高制度执行力。坚持廉洁行医,严肃查处违法违纪的单位和个人,严厉打击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行为,坚决查处开大处方、滥用药物及过度检查等行为。
(三)推行公立医院运行机制改革新措施
1.完善院长负责制。落实公立医院独立法人地位,强化具体经营管理职能和责任。突出院长职业管理能力的培养,推进院长职业化、专业化建设。探索建立以理事会为核心的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形成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制衡的权利运行机制。制定落实院长任职资格、选拔任用、考核评价和问责奖惩等方面的管理制度,完善院长收入分配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同时,重大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大项目投资、大额资金使用等事项须经集体讨论并按管理权限和规定程序报批、执行。实施院务公开,推进民主管理。
2.完善人事和收入分配制度。根据公立医院功能定位、工作量和现有编制使用现状,核定公立医院人员编制数。建立健全以全员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为主的内部人事管理制度。完善绩效考核制度,建立以岗位和职级为基础、总额控制、分配合理的工资制度和以工作数量、工作成效、技术含量为基础的绩效考核机制,做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人员经费支出占业务支出的比例适当增加,提高临床一线医生和护士的工资待遇水平,有效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探索规范医务人员多点执业,引导医务人员合理流动。
3.增强医院运行效率。推广医院精细化管理,积极落实审批权、采购权、保管权和使用权“四权分离”的机制,招标采购医院各种物资。切实加强医院运行成本控制,提高运行效率。严格执行医院财务会计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内审内控制度,严格预算管理和收支管理,加强医院成本管理,提高资产的共享程度和利用效率。
(四)发挥市级公立医院联动纽带新作用
1.加强医疗资源合理配置。结合我市“十二五”卫生规划,制订公立医院设置和发展规划,明确公立医院的类别、数量、规模、布局、结构和大型医疗设备配置标准。通过规划和筹资手段加大对医疗资源配置的宏观调控力度。深化“五大中心”建设,继续探索加强医疗卫生资源整合的有效途径,提高区域内医疗卫生资源利用效率。
2.加强与大医院的对口协作。加强与上海、杭州等地上级医院的交流与协作,争取与更多的上级医院建立各种形式的对口协作关系。邀请上级医院专家定期来姚讲课、技术指导。选派优秀年青医生以培训、进修等形式到上级医院深造。借助上级医院的人才优势、技术优势帮助我市公立医院推进学科建设和人才培训。
3.加强对基层医疗机构指导。大力推进市镇纵向合作机制建设,建立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分工协作机制,促进公立医院的人员、技术、管理等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流动。公立医院通过合作、托管、组建医疗联合体等多种方式,建立市镇医院间的长期对口协作关系,加快完善基层首诊、分级医疗、双向转诊制度,推进基层医疗机构发展,引导一般诊疗下沉到基层,发挥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的整体功能和效率。实施健康关爱工程,通过健康体检,建立健康档案,开展跟踪随访、健康教育等活动,关心群众健康,提高群众身体素质。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任务重、难度大,要充分认识我市公立医院改革的重要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坚持总体设计、突出重点、大胆创新、稳步推进的试点原则,切实加强对我市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领导。试点工作由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领导小组统一领导,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具体事务协调和处理。市卫生局要在确定的医改方向和原则基础上,细化措施,突出重点,在体制机制创新上积极稳妥,大胆尝试,力求有所突破,取得实效。
(二)加强部门配合。市发展改革局(物价局)负责将市级公立医院的发展列入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同时对医疗服务价格进行调整;市财政局负责资金保障工作,加强资金的监督管理;市人力社保局负责基本医疗保险政策执行、人事分配制度落实情况的监管;市食品药品监管局负责药品质量安全监管;市卫生局负责实施公立医院改革的各项具体工作,以出资人身份建立对公立医院绩效考评和奖惩机制;加强医院内部考核。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及时制订出台市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配套文件,细化相关政策措施,及时发现并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对发现的重大问题,应及时向市政府报告,有效形成推进改革试点的工作合力,确保市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深入推进。
(三)加大宣传力度。宣传部门和新闻单位要采取多种有效形式,加强对市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重要意义、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的宣传,调动广大医务人员参与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争取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妥善处理好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矛盾,共同营造全社会参与的良好氛围。卫生、宣传部门要加强对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舆情监测与研判,积极引导社会舆论,坚定改革信心,合理引导社会预期,为公立医院改革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
(四)加大保障力度。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要进一步体现政府职责,强化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合理安排政府对公立医院的投入,主要用于公立医院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扶持重点学科发展、单位缴纳社会保险补助、绩效工资改革后退休人员增加的费用、政策性亏损补贴和承担的公共卫生任务给予专项补助等方面。建立公立医院改革调节基金,基金来源以财政安排和卫生系统自筹等多渠道筹措,由市卫生局专项用于公立医院改革政策性补亏。
四、工作安排
(一)改革试点范围
市人民医院、市中医医院、市第二人民医院、市第三人民医院、市第四人民医院、市梨洲医院。
(二)改革实施步骤
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从2012年1月开始,分三个阶段进行:
1.2012年1月—6月底,前期准备阶段。通过调研,拟定方案,征求意见,与有关部门协调相关政策。完善综合改革方案,制定相关配套政策,出台改革文件和相关配套政策。
在厦门这几年的工作中,医院-社区上下联动带来了两方面的变化。一方面,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大医院的帮扶和政策支持,自身能力得到大幅提高。另一方面,门诊量下沉社区,倒逼大医院通过自身管理和能力建设把重心转移到疑难危重疾病的诊治上。也就是说,通过上下联动,厦门正逐步实现,至少慢慢接近了“强基层”和让大医院回归功能定位的医改宏大目标。
2015年9月11日,国务院的《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同样提出,逐步减少三级医院常见病、多发病复诊和诊断明确、病情稳定的慢性病等普通门诊,分流慢性病患者,缩短平均住院日,提高运行效率。通过组建医疗联合体、对口支援、医生多点执业等方式,提高基层服务能力。
然而,医院-社区联动说到底是对利益的重新分配,推行过程中遇到阻力在所难免。厦门如何规划上下联动,遭遇过哪些困难并如何解决,如何建立上下联动长效机制,政策如何有效跟进,目前面临什么瓶颈,都值得探究。从很多意义上来讲,厦门提供的经验都难能可贵。
“院办院管”和“区办区管”
厦门的特殊性在于岛内岛外实行两套完全不同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制度。岛内两个行政区内1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隶属于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第一医院”)、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以下简称“中山医院”)和厦门市中医院(以下简称“中医院”)3家三级医院,即所谓的“院办院管”。岛外四个行政区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则隶属于当地区政府,即“区办区管”。
厦门市卫生计生委副主任洪丰颖告诉《中国医院院长》,岛内人口占整个厦门人口的50%以上,为了让群众不再拥挤在3家大医院而愿意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08年厦门市政府将岛内15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建制(仅限于医疗服务部分,公共卫生部分仍由所在区政府承办)移交给3家三级医院。后者对前者实行人、财、物的全权管理。
2011年,国家出台政策要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行“收支两条线”的财政制度,并且只允许使用基本药物。因此,厦门市政府将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也划归相关三级医院管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行二级法人管理制度,三级医院仅负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日常运营和院长任命,人事权、财政权不再和医院有关系,而归政府管理。与此同时,厦门岛外23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仍采用“区办区管”的管理体制。
“这实际上是一种退步,收支两条线让社区人员不再有工作积极性,基药制度又对社区用药产生很大限制,这直接导致患者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失去信任。”洪丰颖说,“再加上大医院开展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就医流程改善、就医时间缩短,并开展延时门诊、便民门诊,一系列措施促使患者不断流向大医院,最终造成大医院的‘战时状态’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门可罗雀’。”正是在如此局面和背景下,2012年,厦门开始了慢性病医院-社区一体化管理的试点,并最终取得了今天的成绩。
“院办院管”模式由大医院全权管理变更为二级法人管理,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带来了一些积极的变化。“以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没有人事权和财政权,招聘员工要总院审批,审批完了要公示、考试,整个流程下来至少要8个月时间。设备购置、项目费用都要到总院报销。”莲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下简称“莲前社区”)主任阮国强对《中国医院院长》说,“社区中心主任就像一个监工,没有一点自,做什么都要到总院审批,效率极低。改变后,社区中心主任变成总院任命的独立法人,对社区中心人、财、物管理拥有完全的自。”
不同于通常意义上的医联体,这种隶属关系下的紧密联合,为双方合作提供了诸多有利条件。尽管岛内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不同的管理体制,但厦门市三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之间还存在一种“交叉互助”机制――承担“院办院管”任务的大医院专家也会去“区办区管”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坐诊,进行业务指导。这些组织管理体制的改革为“三师共管”模式的诞生和发展打下了基础。
专家进社区的“两带一信”
患者之所以宁愿去医院排队也不愿去社区就医,在于好医生集中在大医院。厦门市的做法是,患者诊断和治疗方案制定仍由三级医院专科医生负责,这些专科医生同时承担社区全科医生的培训工作。
2015年初,厦门市政府印发《进一步推进慢性病分级诊疗试点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提出鼓励大医院专科医生到基层服务,推动大医院慢性病普通门诊下移到基层。依托慢性病分诊疗信息化管理平台,由专科医生提供专科化医疗和指导服务。
事实上,早在2013年,厦门便启动了11名专家参与、首先在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展开的市级医院中医专家进社区试点工作。同时,厦门市卫生计生委还出台《厦门市中医专家基层师带徒工作实施方案(试行)》,使市级医院中医专家深入基层,以培养更多优秀的基层中医药人才。今年3月,厦门市卫生计生委首批遴选了19位知名中医药专家与社区中青年中医生签订师带徒协议,4月1日正式开始带教工作。目前,中医专家进社区人员已增加至26名,覆盖1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据了解,厦门每年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对基层医护人员进行为期3个月的慢性病防治知识轮训,推行大医院“名医定时、定点下社区”,岛内3家三级医院首批派出多学科慢性病专家共121名深入社区开展诊疗。
杨叔禹向《中国医院院长》分析,大医院专家进社区会发挥“两带一信”的作用。首先,将大医院适合在社区管理的慢性病患者带到社区来;其次,通过“师带徒”,将社区医务人员对常见疾病的诊疗技术和对急危、疑难疾病的识别能力带上去;最后,利用专家的声望与技术,逐渐提高患者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信任度,从而落实分级诊疗。
在第一医院院长姜杰看来,做好分级诊疗,关键要提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生对疾病的识别能力。初步的分诊要求全科医生能够在第一时间辨别疾病的轻重缓急,一旦出现意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信誉将遭到极大破坏。对此,第一医院拟将日急诊量3000多人次的急诊科打造成全科医学科。全科医学科的核定人数在原有基础上增加15%,建成全科医生培养基地,社区医生到基地学习、培养、锻炼。第一医院还支持社区医生不定期到医院跟专科医生看门诊、查房,加强业务培训,提高诊疗水平。
目前,第一医院共有53名专家下社区,均为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每个月下社区约150余人次。第一医院还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固定、有序、紧密的对口支援联系关系,定人、定点、定期下社区指导。截止7月31日,专家下社区举办的培训达到32场。另一家三级医院中山医院同样调派专科医生下社区进行周期,目前已派遣25名主治以上的临床、医技医生到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每批次为期半年。另外,中山医院还开展了专科对口帮扶,选定5个专科分别与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对口帮扶关系,一轮服务周期2年。
从慢性病管理到家庭签约
在厦门“三师共管”模式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承担了其中的“两师”,在分级诊疗工作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提升全科医生和健康管理师的能力,加强与专科医生分工协作能力,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重要工作,也是医院-社区实现“上下联动”的关键。
今年以来,鼓浪屿医院组织健康管理师和全科医生开展地毯式入户调查并建立健康档案,分片包干进行管理和干预。该院将这些患者按照疾病控制满意情况进行红、黄、绿分级管理。绿标是指血压或血糖近两周比较稳定,患者依从性好,健康管理师每个月不少于4次电话随访和两次血糖、血压监测。黄标是指血压或血糖近两周控制不理想但低于警戒值,健康管理师需要协助患者到全科医生处就诊。红标是指血压或血糖达到警戒值,或伴有明显不适,需要健康管理师至少每周面对面随访一次,在全科医生与专科医生沟通预约后转诊至专科医生处治疗。
从居民最初的不信任、拒绝态度到目前的欢迎、建立良好关系,鼓浪屿医院医务人员在巨大的转变过程中体验到的是尊严的回归与帮助他人的满足。“健康管理师去居民家里,老人们热心地把冰箱里的食物拿出来给她们吃,还留她们在家里吃午饭。”鼓浪屿医院院长张晓良说,“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通过慢性病管理,居民和医务人员建立了一种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亲情关系。”
作为厦门市“糖友网”第一个试点单位,莲前社区自2014年1月1日启动“糖友网”项目以来,截至2015年6月30日,已签约管理糖尿病病友1021名。2015年3月13日,莲前社区又在全市率先启动“高友网”项目。在一年多的逐步完善中,莲前社区通过规范慢性病管理流程、设立慢性病管理门诊、注重于教授患者自我管理技能、加强病情追踪与健康教育等方式,初步实现患者精细化、个体化管理。此外,该社区还加强对中心全科医生和健康管理师的理论、技能培训。通过每月数次的慢性病专题讲座、技能培训,提高全科医生和健康管理师的管理水平。
开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则启动了家庭医生签约,为居民提供免费健康管理服务。家庭医生服务以团队形式开展,每个服务团队一般为3人以上,由全科医生、健康管理师和中医生组成,以居民健康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为居民提供免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惠民医疗、个性化医疗保健服务。截至8月31日,在短短的两个月内,该社区共完成了家庭医生签约数1500人。目前,厦门多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已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实施方案》也明确提出,鼓励以家庭为单位与社区全科医生签订服务,签约服务费按年收取,由医保基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和签约居民个人共同分担。为确保有序实施慢性病分级诊疗,在推进全科医生基层契约服务的同时,应针对符合条件的慢性病患者建立“三师共管、上下联动”的签约服务关系。
“全科医生参与家庭签约后,和患者紧密的契约关系就形成了,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厦门市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孙卫对《中国医院院长》说,“家庭医生提供的服务可以从慢性病患者个人逐步过渡到家庭其他成员。因为慢性病的影响因素比较多,如遗传因素和生活方式。这种家庭签约是一种有目的、有选择地扩大服务。”
绩效考核激发新活力
为调动医院和基层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建立分级诊疗长效机制,厦门调整了财政补助方式与结构,对公立医疗机构建立与慢性病分级诊疗改革绩效考核结果挂钩的财政补助机制,调整三级公立医院普通门诊工作量补助为专项补助。
2014年,厦门市财政局和卫生计生委联合发文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行“全额拨款,差额管理”政策。新的薪酬制度维持社区全额拨款单位的性质不变,但实行差额单位的绩效工资制度,鼓励社区承接患者,加大绩效工资的激励力度,释放社区医疗服务中心积极性和工作热情,提高基层社区医疗机构工作积极性。
目前,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全科医生、健康管理师和护士的基本工资处于同一水平,保证13.7万/(人・年),年底进行绩效考核,绩效工资在1万~4万/(人・年),即根据绩效考核得分,达到80分,绩效收入保证1万元,每多1分,多得1500元,4万元封顶。除此之外,全科医生和健康管理师签约“两病”患者还有额外收入。
2015年4月,厦门市卫生计生委制定了《慢性病分级诊疗绩效管理试行办法》,根据该办法,厦门将按有效签约人数,每人每年600元给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约服务经费补助。其中20%(120元)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用于开展“三师共管”签约服务相关工作经费,80%(480元)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用于“三师”的激励补贴。用于“三师”的激励补贴,按健康管理师0.375、全科医生0.375、专科医生0.25的分配系数进行分配。每季度按有效签约人数及季度考核结果预先发放2/3,剩余1/3按绩效考核结果兑现。
姜杰告诉《中国医院院长》,为了保证慢性病科室的积极性,第一医院对内分泌糖尿病科、心血管内科进行单独绩效核算。医院还调整了绩效考核机制,医务人员从第一医院分流一位慢性病患者到社区并加入“糖友网”、“高友网”,按照在第一医院诊治一位出院患者的标准予以奖励。同时,对医院派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带教和出诊的医生给予适当补助,从卫生计生委下拨的分级诊疗专项经费中支付。
鼓浪屿医院则围绕社区慢性病管理进行创新,改革以往过度追求医疗收入的考核体系,试行以慢性病控制满意度作为奖励性绩效发放参考标准。除入户建档补贴之外,还根据慢性病管理考核结果制定管理补贴。
采访中,有医务人员向记者表达了自己的担心,目前三师共管、两网建设、人员激励的经费都是由财政或公共卫生经费直接补贴,“这种方式能持续多久,谁也心里没底,一旦财政补助减少呢?怎么持续?”孙卫认为,这是一个误区,因为这不是钱数问题,而是支付方式、补助方法、资金管理问题。“分级诊疗实际上可以为财政、医保节约大量资金。现在的确是在花钱,但这只是一个引导,我们想以少量的资金转变大家的思想、观念,最后达到省大钱的目的。”孙卫说。
信息化助力“上下联动”
“上下联动”的关键是实现诊疗、用药、检查检验结果、健康档案等信息在上下级医疗机构间共享和交换。因此,信息化在分级诊疗中的作用再怎么强调也不为过。厦门分级诊疗纲领性文件《实施方案》也强调要“积极拓展医疗信息资源共享服务,构建厦门市慢性病三师共管信息管理平台,健全完善慢性病管理系统”。
厦门市卫生计生委信息中心主任孙中海介绍,厦门市依托覆盖全市的以“市民健康信息系统”为主要特征的区域卫生信息化系统,研发建立了“三师共管”慢性病信息管理平台,该平台以慢性病先行、三师共管为核心,结合全市门诊预约统一平台,为患者提供就诊信息与健康档案共享、重复检查检验智能提醒、诊间预约、基于诊间预约的双向转诊、检验(检查)转检服务、区域心电协同、远程会诊、云医疗等多项服务,实现了市、区医疗卫生信息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业务协同,提高了准确性和效率。
孙卫告诉《中国医院院长》,厦门市区域慢性病分级诊疗平台在设计上整合了厦门市民健康信息系统接口平台、区域慢性病患者信息交互平台(涵盖医院HIS与EMR交互接口、基层医疗机构业务系统交互接口)、区域慢性病综合信息协作与管理平台。该平台建成了厦门市区域慢性病的完整数据库,内容涵盖了患者基本信息、专科医生诊疗方案、用药与检查检验,社区全科医生的处理情况及健康管理师的日常随访与跟踪情况。
该平台还具备区域慢性病的全程管理功能,满足了区域慢性病的全程管理需求。具体包括专科医生的确诊与下转,全科医生的接诊、管理与上转,健康管理师的日常维护情况。此外,此平台还满足了患者全方位参与的自我健康管理需求。患者可通过智能穿戴设备、健康小屋与自我健康信息输入等多种途径参与健康管理的需求,同时还提供了APP、微信及社交网络等各种途径信息的采集。
关键词:中医药 国际化 政策措施
长期以来我国中药产业的发展缺乏长远规划,无论是在研究开发、种植及生产过程。还是在销售和临床应用中,都存在较大的无秩序和盲目性。中医理论和中药产品缺少创新,过度开发和低水平生产现象严重,市场供求关系极不正常。这不仅直接影响和危及有关厂商、药农及中医药从业者的切身利益。而且严重影响了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健康发展。因此。有必要为我国的中医药产业发展建立一套比较科学的发展战略。
一、国内市场
在国内中医药市场的培育和开发方面,应由政府主导积极支持和扶助我国中医药产业的培育和市场发展。就现实情况而言。中医药的广泛应用可以部分解决国内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同时可以部分减少国外医疗器械和药品的进口,相对解决医疗资源配置失衡的矛盾。
(一)由国家立法将中医药治疗、保健正式纳入国家医疗保健范畴。由政府主导形成与西医、西药平等的国内市场环境
我国广大农村、牧区医疗卫生条件有限,国家高成本投资引入的医疗设备、材料等资源相对有限,而农村作为我国人口结构的主体。较难享受到该部分医疗资源的服务。即便有条件也很难承受高昂的医疗费用支出。同时,广大农村对中医药的接受和普及程度又相对较高。随着我国将农村人口逐步纳入国家医疗保健统筹的实施,全面采用中医药医保方式的可操作性更强。
(二)为了鼓励中医药学防病治病,降低医疗费用,缓解“看病贵”问题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和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将考虑把符合条件的中医医疗机构纳入医保定点:将省级药品监管部门批准的治疗性制剂纳入基本医疗药品目录。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每年至少有一次专题会议研究本行政区域内中医药工作。以解决实际问题。
(三)国家对中医药产业给予必要的补贴等倾斜政策
对于各医疗卫生机构积极采用中医药进行医疗救助的,政府应适当给予财政补贴;对中医药生产企业。国家应给予必要的减免税优惠;专门从事中医药教学及科研等部门,国家应加大投资和扶持力度。
(四)从国家长远利益考虑。应对我国中医药人才技术服务出口给予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继续鼓励走出去。广泛学习和交流,有条件的可长期扎根生活和进一步深造
(五)资金和技术方面。由国家进一步加大教育培训的投入
引入国际先进的医疗服务理念,运用先进的网络及各种信息技术,为世界各地的医患方面提供诊疗服务。强化同世界各国医界、学界的交流与合作。使中医药的服务和输出能够适应国际规范。
(六)建立一套适合中药技术和产品的专利保护规则和法律
由国家组织的专门机构负责起草和建立一整套冠之以“中医、中药技术”项下的专有技术。该专利条件完全区隔与西方医药技术理论和条件。应自成体系。能真正适合中医药产业技术规范要求。
(七)积极开展中医药标准化工作,成立专门的标准化工作组织,以提高竞争力为核心。把标准化作为国家科技发展重要战略之一,全面实施标准化战略
(八)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一批国有的各种中医药产业实施基地
如中国中医研究院正进行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了一个现代化的中医药研究中心。四川省政府提出了建立“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香港政府已提出要把香港建成中药国际化中心等。
(九)联合有一定基础的医、产、学、研、科、工、贸单位组成以开发外向型产品为主的联合体,迅速形成经营规模,发展成为中国民族医药产业的跨国集团
(十)组织相关专业队伍,对中医药关键性重点课题开展攻关性研究,如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中药复方的研究等
二、国际市场
在中医药技术、产品和服务的输出过程中,不仅输出了技术、产品和服务,也推广中医理论和中华文化,增进技术交流,扩大了贸易出口等。在中医药与西方医学的互动、结合和应用过程中,通过更加宽广的市场平台。推动专有技术的输出和获取知识产权的收益等。
(一)政府应在政策导向、资源配置、技术培训、财政支持等方面制定一套完整的实施方案,首先选择对我国经济、文化比较了解,意识形态相近,国家和民众历史感情较深。社会经济水平发展相对较弱,而未来市场发展潜力较大的国家。来积极推动我国中医药的普及和推广
(二)总结在德国下萨克森州立布拉姆萨市约翰尼特设立中医示范医院的成功经验。集中力量,在世界主要国家建立大型中医示范医院和诊疗咨询中心,改变分散的中医药劳务出口状况
选择一些中医药临床治疗优势领域的相关技术并结合世界各国流行病学发病特点,针对性地开展医疗科研攻关和临床诊疗服务,提升国际社会对中医药的兴趣和关注。
(三)强化知识产权保护。鼓励和辅助企业进行专利、品牌商标等的国际申请。加快完善国家对中医药的专利权保护立法。维护企业的合法权利。切实保障企业创新的积极性,为我国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保驾护航
(四)大力推广中医网络诊疗技术的同时。建立健全国际植物药商贸信息网络。扩大中医药成果的对外翻译出版工作。强化中医药科普宣传、学术交流和应用示范等。开辟国际中医药产业的信息交流,积极开展“中医、中药文化和产品博览会”,促进中医药的国际化发展
(五)建立多种基金,增加中医药开发的资金来源
中医药现代化研究开发需要建立新的投资机制,而风险投资正是这样一种符合市经济运行规律。能够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快高新技术发展的投资机制。中医药现代化研究发展应该尽快在政府的帮助下建立风险基金和基础研究基金。
(六)从国家长远利益考虑。应对我国人才技术服务出口给予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继续鼓励走出去。广泛地学习和交流,引入国际先进的医疗服务理念。使中医药的服务和输出能够适应国际规范
鼓励和扶持达到专业水准的中医药人才到国外积极从事和参与国际合作事业,吸引国外学者来中国进行中医药学习和交流。在国外与各国政府及大学合办各类的中医药教育。为世界各国和地区培养本土化的高层次中医药人才。
(七)推行中医药国际化
根据医药管理要求和具体条件,采用现代医学术语来指导用药,促进中药在国际医疗市场的推广应用,逐渐使中医药融入国际医药主流市场。扩大中药的国际市场份额。
(八)积极拓展融资渠道。实现多方位、多渠道的资金筹措,积极利用外资,对有条件的中药企业支持其在国内外资本市场上市,利用产业结构调整,最大限度地发挥资金利用效率
三、中医药企业国际化发展的措施
目前国际医药产业形式有利于加快中医药融入世界医学科技主流的进程。为中医药的发展带来生机,中医药行业应抓住机遇。积极应对。实现中医药产业的国际化发展。
(一)加强对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的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对策与措施。加强对国外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的引进。加快中医药科技和学术的规范化、标准化建设
通过制定、完善法律法规和利用多边协议。协调和保护知识产权。充分利用我国对医药行业的产业政策。加快科技体制改革。培养和引进科技人才,促进中医药的国际化、产业化、现代化进程。
(二)进一步推广现代化生产管理。积极采用国际先进的生产技术。如低温萃取、真空浓缩、冷冻干燥及我国发明的二氧化碳临界萃取等技术,全面实施三G(GMP、GCP、GLP)标准,以技术含量高的产品占领国际市场。减少初级产品的出口,缩小与国际制药工业和国际市场差距
(三)大力实施品牌战略
这是振兴我国中医药产业的重大举措,也是我国中药企业最终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
(四)将中药与现代生物技术相结合,应用细胞工程、基因工程等现代技术手段加快中药产业现代化和国际化步伐。实施重点突破的策略。针对国际市场,将一些基础研究资料可靠,使用安全。疗效好,易被国际医学界和患者接受的中医药制剂。优先推向国际市场
(五)积极拓宽资本渠道,充分运用国际资本市场各种资本运作手段。利用国际资本市场充裕的资金,采用联合、兼并等手段使企业快速形成竞争条件和能力
(六)树立国际营销意识。积极吸收国内外成熟和先进的市场营销手段和理念,选择部分成熟中医药产品。借助既有的规模大、条件好的市场销售网络平台。快速占有国际市场
(七)增强企业的CI战略意识
CI是企业形象识别系统。西方发达国家CI已成为一种成熟的、流行的,规范化和系统化的企业形象设计方法及传播工具。Cl战略可以起到加快企业目标、经营方针及产品服务等信息传递的作用。迅速提升企业形象,扩张企业无形资产,提高企业产品的非品质竞争力。
(八)充分运用我国目前在世卫组织的有利条件和影响。广泛宣传和积极营销,争取国际社会对我国中医药文化和产品更加广泛的接受和认同
并采取积极的中医药对外援助政策等,努力实现我国中医药产业本质的突破。
一、指导思想
顺应新常态下招商引资工作的新要求,坚持理念创新、方式创新、政策创新、服务创新,以招引生产业和新兴服务业为主线,以长三角、珠三角和日韩港台为主攻方向,以市级以上服务业集聚区为载体,强化产业招商、专业招商、精准招商、联动招商,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招商洽谈活动,力争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产业配套强、附加值高的服务业项目,加快形成新的增长点。
二、工作目标
引进生产业项目100个,引进新兴服务业项目100个,项目投资总额突破100亿元。
三、招商重点
(一)生产业招商。围绕延伸汽车、机械、纺织、化工等主导产业和节能环保、新能源、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链条,着力引进产业关联度高、与上下游配套的项目落户,推动制造业由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现代物流。按照“依托产业链、优化供应链、提升价值链”的总体思路,依托市级物流集聚区,紧盯央企物流企业和行业百强企业,重点围绕港口物流、能源物流、冷链物流、保税物流、电商物流、农产品物流等领域,加强与马士基、达飞轮船等世界20强航运企业、英国劳氏船级社和美国船级社等世界著名船级社对接洽谈航运物流合作,招引国内外知名贸易流通商,拓展加工、配送等增值功能,提供一体化供应链物流服务。发挥市开发区保税物流园区功能和政策优势,培育保税物流市场。适应电子商务发展需求,重点招引连锁配送、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业态。金融服务。围绕“双十”工程、“三重”项目等重点领域,积极推进金融机构加大对我市优势产业、重点企业、重点项目以及中小企业的有效信贷投入。积极招引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和风投、创投、金融租赁公司、互联网金融等金融公司来盐开设分支机构。做好对新韩银行设立分行的服务工作,进一步加大对恒丰、光大等股份制银行、永丰等台资银行的跟踪对接力度,推进上海银行分行早落地,促进浙商银行分行加快筹建工作。汽车服务。依托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服务业集聚区、东方汽车广场和国际汽车试验服务中心,重点招引汽车产业链前端的整车设计、调试、匹配、试制、研发、教育,产业链后端的检测、养护、品牌,以及汽车租赁、汽车保险服务、汽车金融与汽车信息互联互通等相关企业、机构入驻集聚区。继续完善中汽中心汽车试验场功能,加快汽车25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支持大丰港争取国家汽车整车进出口口岸资质,大力发展汽车进口贸易,加快打造“千亿级”的汽车后服务市场。科技服务。围绕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等领域,重点招引公共性技术、关键性技术研发和导向性科技服务等科技服务企业,提升产业的研发与实验服务水平。突出“互联网+”模式的众创模式,招引企业来盐建设一批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推进各类专业设计企业发展壮大,吸引一批工业设计企业来盐为汽车、风电、纺织等产业开展专业化、定制化的设计服务。环保服务。依托环保科技城、建湖节能电光源产业园、阜宁环保滤料产业园等载体,重点招引节能工程总承包、节能系统集成设计、节能信息咨询和节能检测等综合性节能服务企业。进一步打响国际环保产业博览会品牌,积极争取举办国际、国内节能环保产业高峰论坛、大型展会,搭建稳固的交流合作渠道,提升节能环保产业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新兴服务业招商。落实“互联网+”行动计划,坚持网络经济与实体经济相结合,大力招引线上线下互动的电子商务、旅游服务、健康养老、文化创意等新兴服务业,推动服务业管理创新、业态创新和服务创新。大数据。依托智慧城市试点建设和部省市共建大数据产业园,强势推进产业集聚,加快建设数据中心、数据分析应用、智慧、载体平台、基础设施全产业链。重点招引云存储绿色数据中心、大数据交易平台、大数据基础研发、数据挖掘增值服务、行业大数据应用、大数据创新创业孵化等高端企业以及相关研发中心入驻,推进百度、腾讯、阿里等著名IT公司项目和华为网络信息管理学院、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大数据研究院等科研机构加快落地。电子商务。积极推动电商拓市,重点招引化工、建材、船舶、工程机械、医药、纺织、汽配、家具等垂直类电子商务平台,打造一批具有行业特色的专业性平台,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立足我市现有名特优农产品,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强化与阿里巴巴、京东等第三方平台的合作。鼓励重点产业园区吸引国内知名电子商务企业和配套服务企业入驻,形成集商品贸易、平台运营、物流配送、融资支持、软件开发、人才培训等多功能、多业态为一体的电子商务服务平台。旅游服务。围绕全市“特色精品旅游线路”这一主线,设计春夏秋冬线路产品,精心策划组织举办中国丹顶鹤国际生态旅游节、春季乡村旅游节等旅游节庆活动。深化与旅游新干线旅游经济联合体合作,加快开拓“一带一路”旅游市场。充分利用韩国、上海、南京旅游推广(资讯)中心平台,加强与所在地旅游市场全角度、多层次的衔接。广泛开展电商线上营销,组织编印新版城市旅游地图、探索推行旅游年卡制度。健康养老。整合健康养老优势资源,推动健康养老服务与医疗、旅游、养生等功能联动发展。重点招引专业化社会组织、家政和物业等企业和机构,加盟、参与、托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加快培育养老产业集群,重点招引龙头企业建设生态养老、健康养生、医疗康复、教育培训、商贸服务、现代信息等方面的健康养老基地。依托城南健康美容城,重点招引具有专业资质的企业投资建设健康美容、医养一体化、高性能医疗器械、医疗设备关键配套等项目。文化创意。全面整合海盐文化、红色文化以及淮剧、杂技等传统文化资源,推进文化与产业融合,引进一批市场容量大、发展前景好的大型文化企业,加快推进文化产业提档升级。重点招引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网络广播电视、高清电视等新媒体、娱乐新媒体、生活新媒体等特色媒体,有声读物、电子书、手机报、数字报、电子阅报栏和网络出版物等新兴出版发行业态,形成从创意设计、制作到播出,再到产品开发和销售的完整的文化创意产业链。
四、主要任务
(一)谋划推进产业招商。加强招商战略研究,立足我市主导产业和各地首位产业,突出产业建链、延链、补链、强链,重点围绕“双十工程”、“三重”项目等领域,策划、论证一批重点招商项目,建立动态管理的招商项目库、资源要素库,定期年度招商引资指导目录。着力引进知名跨国公司和行业龙头企业,建设企业总部、功能性机构、研发中心,投资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等创新项目,促进全市产业集聚和新兴产业培育。
(二)精心搭建招商平台。1实施主题招商活动。围绕招引生产业和新兴服务业两条主线,组织实施6月份香港生产业专题招商活动和10月份上海、浙江新兴服务业专题招商活动,拜访一批重点客商,签约一批重点项目。2开展专题招商活动。围绕长三角、珠三角和日韩港台等客商资源集聚地,主攻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科技服务、汽车服务、环保服务、大数据、电子商务、旅游服务、健康养老、文化创意等十大产业,全年安排各类招商活动30场以上。
(三)定向精准对接招商。建立专业化、市场化招商机制,以市级服务业集聚区为载体,从各自招商需求出发,紧扣项目线索和合作意愿,精心筛选确定重点目标企业,定向开展小分队招商活动,有的放矢地组织登门招商,积极开展委托招商、招商、网络招商等各类新型招商活动,实施产业、园区“点对点”精准对接。(四)市县协作联动招商。指导各县(市、区)结合本地实际,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并在客商资源、联络协调等方面给予支持。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招商组织领导。建立服务业招商部门联席会议制度,请市政府分管领导牵头,市发改委负责日常推进工作,定期召开工作例会,通报各责任主体工作任务完成情况,研究解决存在突出问题和矛盾。各地、各条线尽快排出具体招商方案,及早行动,确保取得实效。
(二)推进园区提档升级。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尽快满足企业入驻需求。加强集聚区展示交易、研发设计、检验检测、数据中心、专业人才培训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实施服务业集聚区动态管理,指导服务业集聚区改善投资发展环境,增强综合竞争优势。
位于汶川县映秀镇的汶川特大地震震中纪念馆目前正式封顶,预计将在今年底全面完工。震中纪念馆工程由中国工程院何镜堂院士主持设计。其中,纪念馆主体占地面积为近4000m2,高10余m,是一座两层的半覆土建筑。建筑设计标准为抗震设防烈度8度,分别应用了框架和抗震墙的结构形式,采用了阻尼消能减震器的减震设计。
2010上海世博会揭晓“生态建筑奖”获奖名单
2010年5月1 3日,法国罗纳-阿尔卑斯大区和《时代建筑》杂志在2010上海世博会联合公布了“生态建筑奖”获奖者名单。北京墨臣建筑设计事务所荣获“生态建筑奖”,并将参加在法国举办的由罗纳-阿尔卑斯大区资助的生态建筑文化交流活动。此外,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集筑建筑工作室、SBA及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均获得提名奖,也将受遨参加世博会罗纳-阿尔卑斯大区展馆内举行的生态建筑主题周活动。
生态建筑奖评选汇集了创造性的建筑及规划项目设计理念,由中国建筑师、规划师、学者及国内学生推动绿色施工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生态建筑领域的专家、法国罗纳-阿尔卑斯大区的建筑学教授以及中国的生态建筑行业专家就创新性、宜居性及可持续性对参赛项目进行评估,所有获奖的设计方案将在世博会的罗纳一阿尔卑斯大区展馆进行展出,并发表在《时代建筑》杂志的网站上。
会呼吸的屋顶――武汉天河机场T3航站楼
屋顶能自动开闭、利用太阳能照明、雨水循环利用……即将动建的武汉天河机场T3航站楼集合智能化屋顶、建筑节能、雨水再利用和生态绿化为一体,堪称一座智能化、低碳化的绿色航空港。其设计理念和科技亮点,借鉴了首都机场、韩国酋尔机场、日本成田机场等优秀机场的成功经验。根据国内外同类建筑的应用状况,T3航站楼的节能效率预计可达20-30%。
沙特馆蝉联世博展馆人气榜榜首
在世博园众多场馆中,沙特阿拉伯馆自开馆以来已成为最受中外观众追捧的场馆之一。沙特馆拥有皇室标准VIP接待厅,世界最大的全景融入式IMAX展示空间和景色宜人、视野极佳的屋顶阿拉伯花园。沙特馆也是上海世博会所有外国自建馆中唯一由中国建筑师设计的场馆。丰富的空闻营造和创新的全景融入式立体参观流线设计,浪漫的阿拉伯屋顶花园,为中外观众奉献了一场丰盛的阿拉伯文化盛宴。
中国建研院中标徐工集团总部及研究院项目
近日,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设计院成功中标江苏徐工集团总部及研究院项目。该项目方案设计主要突出了“绿色、生态”主题,通过营造“园林式科研基地”来展现徐工集团现代化大型企业的形象。建筑外形以简洁的现代风格为主,同时,结合最新节能环保设计,为整个集团提供一个舒适、现代、生态、绿色的高品质科研、办公环境。西安高新将打造320m高层办公楼
西安高新区引进全球知名规划设计公司
理念,推出“木塔城市综合体”、“软件新城”、“创业新大陆企业总部”等重要板块、项目规划实施方案,成为高新区加速“世界一流园区”建设的亮点事件。其间包括一座320m高层办公楼,堪称“西部第一高楼”。
河北省星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实施方案
河北省于日前了《河北省一二星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实施方案》。绿色建筑评价标识是指对申请进行绿色建筑等级评定的建筑物,确认其等级并进行信息性标识的一种评价活动。标识包括证书和标志。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分为“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识”和“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珠海一院三馆动工建设
近日,珠海市歌剧院、博物馆、规划馆、文化馆(一院三馆)动工仪式在野猩岛举行,“一院三馆”正式开工建设,预计珠海歌剧院的建设工期为4年左右,珠海市博物馆和城市规划展览馆以及珠海市文化馆均可望在2012年前后建成。
郴州将建湖南省最高会展中心
由湖南省建筑设计院总建筑师杨瑛设计的郴州市会展中心已通过专家评审。建筑工程由会展中心、博物馆、图书馆及相关配套设施三部分组成,建筑造型波澜起伏,通过对郴州独特地理特征的挖掘,汲取当地传统文化,塑造了极具雕塑感与地域特色的建筑形象,使之成为视觉印象强烈的郴州新地标。这座湖南省最高的会展中心,将成为湖南省地级市中规模最大的会展中心,也是湘粤赣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段家楼:正在被唤醒的百年“宝库”
坐落在井陉矿区、二十世纪初期伴随着正丰矿应运而生的“段家楼”,是目前华北地区保存比较完好、规模最大的欧式建筑群体,也是西洋建筑与中国古典建筑完美结合的建筑艺术珍品。如今,有关方面已经对其进行了部分抢救性发掘,历史的尘埃渐被拂去,“段家楼”展露出了昔日的瑰丽容颜,吸引着人们赞叹的目光。同时,如何进一步保护开发这一珍贵的工业遗产也亟待引起更多关注。
广州亚运会11个新建场馆主体结构封顶
日前,亚运会12个新建场馆中,11个主体结构已经封顶;剩下的广东重竞技综合馆也将于近日实现主体结构封顶。58个改扩建场馆中,广州体育馆等5个场馆已经完成改造,并先后承担了世乒赛、亚洲铁人三项锦标赛、游泳世锦赛等重要国际赛事。其余大部分改扩建场馆土建工程已基本完成,正在进行体育工艺施工和设备安装调试,部分场馆还已成功举办了测试赛。除个别项目外,全部70个场馆将分阶段、分批次干6月底前完工移交。广州首个国家二
星级绿色建筑落户清华科技园
坐落于该园区的一期主研发楼“创新一号”在北京举行的第六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上,获得了由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专业委员会颁发的中国二星级绿色建筑标识证书。此为广州地区获得的首个、也是迄今唯一一个国家级二星级绿色建筑。
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生态建材分会标准化促进中心成立
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生态建材分会标准化促进中心在广东佛山成立挂牌,是我国建材行业的一件喜事,标志着我国生态建材在标准化方面跨入了一个新的里程碑。宋博物院概念性规划设计方案评审会召开
近日,南京市召开南宋博物院概念性规划设计方案评审会。国家文物局专家组成员、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张忠培,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原总工程师付清远,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唐宋研究室主任朱岩石等9位专家对7家入围方案进行了评审。以色列SOLAR索拉建筑规划与遗产保护事务所与浙江省古建筑设计研究院组成的联合体和澳大利亚IAPA设计顾问有限公司2
家的方案为优胜方案。
世园会联手八院校共创“大学生建筑景观文化节”
为迎接2011年即将在西安隆重开幕的世园会,一场由世园会与西安市八所著名院校共同筹备的“花开世园・活力之城”西安市首届大学生建筑景观文化节于5月陆续在西安八所高校举办。活动将以“花开世园・活力之城”为主题,把世园会的“绿色”、“时尚”理念与在校大学生“青春”、“活力”的特点相结合,以建筑景观为载体充分展现年轻一代对西安世园会的理解和期待。
国际旅游文化产业园落户天津市蓟县
总投资45亿元人民币、占地660亩的国际旅游文化产业园落户蓟县。约占地660亩,总建筑面积71.7万m2,分成主体建筑、商业街、附属设施三部分。项目计划建设豪华酒店、会展中心、5A级写字楼、研究与教育中心、欧式风情商业街、民俗风情商业街、冰水公园、高档会所、国学双语幼儿园和高档公寓等多项功能于一体的城市综合体建筑组群。
国内规模最大的速度赛马场地在成都开建2012年建成
作为国内设计标准最高、规模最大的速度赛马场地,“成都金马国际马术体育公园”在不久前完成了各项审批手续,得以从图纸上走到了实际建设阶段,在温江区金马镇开始施工。
中国馆将成下一个埃菲尔铁塔?
目前,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李翔宁副教授受邀作客广州日报上海报网直播室,从专家的视角解读了上海世博会的建筑。他表示,城市最佳实践区对未来建筑将有很大的启发作用,而中国馆将很可能成为建筑经典。国际部分
森德兰市将建英国最高桥梁
森德兰市议会(Sunderland)日前批准了由SpenceAssociates设计的英国最高桥梁计划。这座324m长的桥梁最高点为190m,是市中心出入交通的第三个重要节点。市议会评价这座桥梁“是进入森德兰市中心的一座真正激动人心的门户。它有望作为最高桥梁而成为一个景点和令人印象深刻的地标。”施工工作将在2012年开始,历时两年时间完成。
wallflower公司在新加坡设计“水冷”住屋
Wallflowe 建筑设计公司所设计的“水冷”住屋,住宅结合水体在调节室内温度的同时,池塘中的“眼”状结构不断反射出曲线和折射,让用户在视觉上享受到充沛的自然景观。
HOK设计美国新的国家癌症研究会园区
美国新的国家癌症研究会园区由HOK事务所设计。园区坐落在马里兰州的蒙哥马利县,是占地10英亩,可容纳2100名员工进行世界上最尖端的癌症研究。项目的建筑面积为57.5万平方英尺,由两座7层建筑组成,以一个共同的人口连接,园区所有的空间都有100%的自然光照。HOK还将结合可持续性设计,使该项目获得LEED金级认证。
美国旧金山Transbay交通中心的最终设计稿问世
Pelli Clarke Pelli事务所在旧金山设计的Transbay交通中心的最新设计稿提交给了TJPA。玻璃和钢搭建的交通中心将服务于12条交通系统,包括未来的加州高速铁路。其中一个特点是在屋顶建造了5.4英亩的停车场和一座100席的户外剧场,可举办音乐表演和晚场电影,同时设置了咖啡馆和餐厅。新的交通中心将在2017年开放。荷兰艾瑟尔堡建造“集体商务中心”
这将是一座优雅和独特的建筑,以其立面上的对角线格栅而引人注目,同时有着“结实、充满工业意味和严肃的”特点。为了实现这个目的,窗框以45。角旋转,并用长棍形成三角形的图案,覆盖了整个立面。由于这些棍子是在立面的外部,从各个角度看,立面都有所不同。建筑的结构是用钢梁和混凝土地板搭建,立面采用了雅托巴(jatoba)木材,地板下设置了采暖和制冷系统。
美国匹兹堡Phipps温室和植物园进行扩建
由匹兹堡的lKM设计的Phipps温室和植物园扩建工程面积为1.2万平方英尺,在新的玻璃屋中采用了最新的生态技术和园艺学。底层的Palm Circle可容纳40人,让他们了解园艺展的历史和现代方法。IKM设计的迎宾中心获得了LEED银级认证,其热带丛林温室按照可持续方式设计,使得植物和参观者所需的能耗降到最低。
波赛尔・米勒・特里顿将整修伦敦查尔斯・狄更斯博物馆
波赛尔・米勒・特里顿事务所(Pu rcellMiller Tritton)赢得了在伦敦整修和扩建查尔斯・狄更斯博物馆的机会。该工程将在2012年庆祝狄更斯诞辰200周年时完工。现有展馆和档案室空间面积将翻一番。老建筑将成为“维多利亚时代的体验”,而新建筑是一座游客中心,配备了学习区和国家狄更斯图书馆和档案室。
英国齐切斯特博物馆开始建造
由基思・威廉斯(Keith Williams)事务所设计的英国齐切斯特(Chichester)博物馆日前已经开始动工。这座博物馆设有三座单独的展厅以及研究、教育和存储空间等。博物馆坐落在1970年代齐切斯特发现的罗马浴室废墟之上。这座废墟也将结合在博物馆的设计当中。这座博物馆计划在2011年秋季开放。
WORK建筑公司设计纽约布鲁克林“食物校园”
WORK建筑公司设计了纽约第一座“食物校园”(Edible Schoolyard)。该项目位于一座学校停车场,由一座有机花园、一座可移动温室、一座厨房教室以及安装了雨水蓄水池、太阳能电池和鸡窝的墙面系统等。这座校园提供了学习、种植和烹饪的空间,各个相互连接的可持续系统产生了能源和热量,并收集雨水,堆积混合肥料,分拣垃圾,形成了一个完全脱离电网的基础设施。
3XN设计丹麦的MiddeIfart银行总部
3XN设计的MiddeItart银行总部建筑采用了丹麦科技大学开发的节能采暖和制冷系统,并利用加入塑料管的预制混凝土来吸收和释放热量,调节室内温度。除了节能之外,由于减少了对采暖和制冷的需求,运营成本也大大降低。有着无数开口的大块木质结构的屋顶成为建筑的焦点。
Pyle事务所的柬埔寨金边大学图书馆新馆开始施工
由Pyle事务所设计的柬埔寨皇家金边大学的图书馆新馆开始施工。工程面积为2800m2,以总理洪森的名字命名。大块双层玻璃开口为人们提供了清晰的观景视野,也能够抵挡住束埔寨季节-性极端气候。百叶窗能够实现自然通风,南北立面则安
装了厚重的遮阳板,挡住了强烈的阳光。扩建工程计划在2011年初完工。
首尔国立大学医院设立“高级治疗和开发中心”
12层高、4.188万m2的首尔国立大学“高级治疗和开发中心”为首尔国立大学医院最知名的医疗组提供了空间,这个在设计竞赛中获胜的项目采用了“关爱丝带”
(ribbon ofcare)的装饰图形。两条平行的条状结构(病房)用弯曲的流通路径(丝带)连接,从视觉上将患者与护理人员联系在了一起。发光的“丝带”沿着屋顶展开,形成医院的一种标志。
Stanton williams设计伦敦国王十字广场
Stanton Williares在国际竞赛中获胜,将设计伦敦最大的公共广场之一――国王十字车站(King’s Cross Starion)站前广场。繁忙的Euston路周围的公共区域将得到改善,为每年数百万乘客提供更多的空间。作为伦敦最繁忙的交通中转站的一部分,建造新的公共广场将为周边地区的复兴计划做出重要贡献。
阿布扎比将建Rihan Heights豪华住宅楼
KIhanHeighls的目标是在干旱的沙漠和葱郁的植被之间形成一个激动人心的对比。为此,景观设计考虑到了阿布扎比的天然环境,并减少了灌溉用水的需求,垂直的空中花园形成了每一座住宅楼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组成醒目的图案花纹。三层楼的墩座用独特的景观包裹,容纳了停车场等功能,住宅楼就扎根在斜坡上的景观中。
韩国“绿色明天”住宅楼实现零能耗
由SAMOo事务所与Arup香港公司合作的“绿色明天”(Gree nTomorrow)项目采用了所有可持续和环境友好型的设计元素,成为韩国第一座零能耗住宅楼,也是韩国第一座实现LEED白金级认证的建筑。“绿色明天”住宅楼由两座建筑组成,一座是“零能源屋”(zero Energy House)另一座是双层的办公楼。该项目赢得了2010年BCI绿色设计奖的“住宅建筑绿色领先奖”。该项目的主要概念是要推动人们节能,并提供了绿色城市住房的模本。
西班牙直布罗陀海湾将建“赫尔克里士大厦”
建筑师Rafael de la Hoz完成了在西班牙加的斯(Cadiz)设计“赫尔克里土大厦”的任务。这座象征着希腊神话中大力士赫尔克里士的柱形建筑将成为安达卢西亚地区的最高建筑。126m高的大厦从直布罗陀海峡拔地而起,成为新的地标,也是海峡地形转换处的标志。
美国布莱恩特大学的跨中心开放
位于美国罗得岛的布莱恩特大学(BryantUniversity)的跨中心由(InterfaithCenter)Gwathmey Sie,qel&Associates事务所设计。中心可用作日常的祷告服务、个人沉思以及小型集会等。建筑内部空间采用了木料、石块等材料,投射出水与光影的自然景象,塑造了宁静的空间。其外墙主要用石灰岩包面,并以曲线、矩形和方形的外观构成对比。
PEL事务所设计新西兰的“树屋”餐厅
太平洋环境建筑事务所(PEL)设计了这座“树屋”餐厅。树屋附着在一棵高大的红杉上,处在40m高的树干的10m上方,可以俯瞰周围开放性的草地和溪流的全景。这座树屋获得了包括新西兰建筑师协会的布兰奇奖(Branch Award)、新西兰设计协会的金奖、新西兰建筑学会的最佳建筑奖等诸多奖项。“是一个儿时的梦想,也是一个充满了想象力和魔力的童话故事”。
Standard设计美国加州的可负担型老年人住房
“Bahia草地”(Bahia Meadows)项目日前在加州老年人住房设计竞赛中获得荣誉提名奖。其设计灵感来自于原先居住于北部湾地区的人们。Standard设计的房屋将现代技术与当地的历史结合起来,创造出一个新的社区,鼓励居民之间的交往。紧凑的房屋排列减少了对环境的影响,并结合了被动太阳能系统。“Bahia草地”住房对于更绿色和更吸引人的
巴塞罗那新媒体中心广泛使用Texion材料
位于巴塞罗那市中心22区的媒体大楼汇集了世界顶级的信息和通讯技术,也为媒体和视觉音响行业提供了空间。建筑公司Cloud 9与ETFE设计公司Vector Foiltec提出广泛采用Texlon材料的建筑方案,使这座建筑可节能20%。Texlon材料带有防沾剂,不会变脏,也不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失去弹性、透明性和强度以及隔热性能。外墙太阳能系统并以双层包面来调节光照,减少能源的消耗,提高照明效率。膜片中设置Texlon太阳能过滤器,以三层Texlon实现了不变压差和可变的空气流诵。
可净化河流水质的环保花园
比利时著名建筑设计师文森特一卡勒博(Vincent CalIebautl设计了一座白鲸形状的--绿色环保水上花园Physalia(直译为僧帽水母)。该建筑在往来于世界各地航道之余还能顺便净化当地的水质。此外,周全的绿色环保能源系统满足自身能源供应,建筑顶部由绿色植被与太阳能采集薄膜组成,在有效调节建筑温度的同时还能充分吸收太阳能,建筑底部的水力涡轮机能利用从其流过的水流发电。
墨西哥城将建拉丁美洲最高摩天楼
墨西哥LBR&A Arquitectos建筑事物设计所名为“Torre Reforma”的绿色摩天大楼将在墨西哥城拔地而起。这座摩天大楼设计高度为224m,将成为拉丁美洲最高的大楼,在全世界摩天大楼中排名180。目前,这座大楼正在建设中,预计将会在2011年年末建设完成。其他
美国沃森维尔水资源中心入选AIA/COTE十大绿色工程
美国建筑史学会环境委员会(AIA,COTE)题名沃森维尔(Watsonville)水资源中心为2010年十大绿色工程。其设计者是旧金山的WRNST作室,沃森维尔区水资源中心支持的是水再生工程,并通过沃森维尔市与Pajaro河谷水管理局联合工作,为南SantaCruz和北蒙特雷沿海地区提供再生灌溉用水。水资源中心将获得LEED白金级认证,显示了功能性、教育性和视觉的延伸性。
Kleihues&Schuwerk获得奥斯陆博物馆设计竞赛桂冠
挪威国家艺术、建筑和设计博物馆的国际竞赛结构出炉。其中,德国的Kleihues&Schuwerk事务所战胜237个对手获得了一等奖,丹麦的Jaja事务所和Henning Larsen事务
所分获第二和第三名。这次竞赛意图在奥斯陆建造新的博物馆。
“世界博览会展馆展示设计国际论坛”即将上演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深圳市人民政府特干2010年5月在深圳会议展览中心举办“世界博览会展馆展示设计国际论坛”。届时将邀请2010上海世博会中国、美国、日本、韩国、意大利、德国、法国、英国等国国家馆总设计师作为主讲嘉宾,相互交流、探讨世博会相关展馆展示设计的理念和实践。
2010年第五届海峡两岸四地室内设计大赛启动
2010年《第五届海峡两岸四地室内设计大赛》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启动。将掀起两岸合作,以借此大规模的活动平台,促进两岸友好合作关系,让来自港、澳、台、大陆各地区,甚至东南亚的室内设计师在此进行更高层次的学术交流。
明月山机场征集航站楼设计方案
为把江西宜春明月山机场航站楼建设成宜春的标志性建筑,明月山机场面向全国公开悬赏征集宜春明月山机场航站楼建筑设计方案。
第二届中国绿色建筑峰会即将在京召开
第二届中国绿色建筑峰会将于2010年6月在中国北京召开。中国绿色建筑峰会是年度性的行业会议。本次“第二届中国绿色建筑峰会”也将帮助企业深入探究中国的绿色建筑市场,提供最新的行业政策法规讲解,包括绿色建筑评估系统、环境标志产品认证、行业税收优惠政策等。
欧阳修故居建筑群将恢复重建面向社会征集设计方案
安徽省阜阳市颍泉区近日决定在古颖州西湖遗址恢复重建欧阳修故居建筑群,为使重建后的建筑群更加符合历史风貌,颖泉区政府面向社会公开征集与恢复重建有关的设计方案、意见和建议,以及文史资料等。
北京延庆妫河建筑创意区获得一等奖
近日举办的“国际可持续建筑大赛”中,北京延庆妫河建筑创意区获得一等奖。此次获奖的各国建筑设计部具有低碳、可持续的特点。正努力打造新型社区、新型城市和生态产业,以解决人类面临的能源危机和气候变化。北京延庆妫河建筑创意区采用开放式环境,让当地居民有机会与大自然亲密接触。设计在考虑节能减排的同时,涵盖了简洁性:绿色纽带和城市结构。
关键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人才队伍建设,是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实现分级诊疗的关键所在,是解决广大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基础性工作,是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重要举措。新医改以来,福建省在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才队伍建设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和行之有效的措施,对此进行总结,对“十三五”期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人才队伍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福建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新医改以来,在缓解基层人才薄弱问题上,福建省陆续实施了许多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培养计划,如全科医生培训计划、千名医师帮扶乡镇卫生院、万名乡村医生规范培训等,取得了一定成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人才队伍数量和结构有了很大改变。根据福建省卫生统计提要显示,2014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技术人员9855 人,比2009年增长113.17%;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28001 人,比2009年增长 35.62%。基本医疗方面,2014年基层医疗机构共诊疗人次数10818.9万人次,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诊疗人次为1415.6万人次,比2009年增加511.28万人次,增长56.54%,占医疗机构诊疗人次的6.7%;卫生院诊疗人次为2416.9万人次,比2009增加419.89万人次,增长21.23%,占医疗机构诊疗人次的11.4%。2014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急诊人次数1368.9万人次,比2009年增加了61.75%;乡镇卫生院门急诊人次数2356.1万人次,比2009年增加了21.23%。[1]
可见,2009年以来,在新医改精神的指导下,福建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硬件和软件建设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展,但由于人才保障机制滞后,人才“下不去、留不住”现象依然严峻,全省普遍存在基层卫生人才队伍总量不足、整体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和人员编制紧张等问题。
(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存在的问题
(1)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才总量不足。 2013年福建省基
层医疗卫生机构每千人床位数为0.86张,每千人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为0.337人,每千人常住人口注册护士为0.312人。而2013年全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每千人床位数为0.99张,每千人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为2.06人,每千人常住人口注册护士为2.05人。福建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卫生技术人员与全国平均数相比,差距甚远。访谈中有的基层医疗机构负责人表示,由于缺乏医技人员,有了医疗设备,也没有人懂得操作,造成资源浪费。2014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师每人每天担负诊疗人次14.01人次,比2013年增加0.41人次。卫生院医师每人每天担负诊疗10.03人次,比2013年增加0.71人次,卫技人员工作负荷量大。
目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普遍面临着“招人难、留人更难”的困境,尽管每年都提供大量编制用于对外公开招聘卫技人员,实施“五个一批”措施,并放宽招聘条件,将招收人员学历要求从本科下降至大学专科,同时为稳定新录(聘)卫技人员队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也制定了许多政策。如福州市要求“新录(聘)用人员在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最低服务年限为5年,自录(聘)用之日起计算,在最低服务年限内,原则不予办理辞职相关手续。如特殊情况,须经组织研究同意方可辞职或解除聘用合同。若未经同意,擅自离开工作岗位的,一律按照自动离职处理”。但每年实际招收数仍与计划招收数相距甚远。每年计划招收的卫技人员大部分为临床医生、影像医生(放射医生、超声医生)及检验医生等紧缺型卫生技术岗位,大多数医师岗位没有招到人员。紧缺岗位如临床医师和B超医师几乎无人报考。
(2)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职称中高、中级岗位结构比例偏低。事业单位人员工资待遇取决于各自的职称等级,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现行的职称比例不合理,缺少高级职称人员,限制了医护人员发展空间。比如福州市事业单位一般的高、中、初级岗位总体结构比例为9:36:55,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高、中、初级岗位结构比例为5:28:67,比例少于其他事业单位编制。目前基层医疗机构人才队伍的主体是近年来加入到基层医疗机构的大、中专毕业生,他们年龄相近,三、四年后都将取得中级职称资格,中级职数竞争激烈,且有限的中级职称职数用满后就无法聘任,更无法报考高级职称资格考试。据调查,目前福建省许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高、中级职称岗位已聘满。受高、中级岗位职数的限制,卫技人员考取高、中级资格后却难以评聘上岗。许多乡镇卫生院院长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都认为,现行规定的职称职数总数太少,而初、中、高职称比例也不合理。机构存在大量的中级、高级待聘人员,而副高级职称人员也觉得自己已到顶点,没什么奔头了,严重影响了医护人员工作积极性,也无法安心在基层服务。
(3)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培训机会少,卫技人员医疗技术水平提高慢。由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卫技人员少,目前的医务人员工作任务重,服务时间长,工作强度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以来,门诊人次数逐年攀升,致使基层卫技人员的基本医疗业务量激增。医务人员除了为辖区居民提供日常诊疗服务外,还承担着为辖区居民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预防接种、0-6岁儿童健康管理、孕产妇健康管理、65岁及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35岁及以上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35岁及以上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重性精神病患者管理、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及处理、卫生监督协管、65岁及以上和0-36个月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等12类43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卫技人员所承担的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任务是按户籍人口予以核编,即:每万人核编7-10名卫技人员。但福建省是人口流入大省,因此,福建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际服务人口远远超出了核编的工作任务。
由于工作任务繁重,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都无法安排医技人员去参加学习、进修或者培训。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技人员外出培训多数为短期或以会代训的形式,客观上影响了卫技人员的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无法得到更进一步的提升和锻炼。此外,基层医疗机构科室多数设置不够齐全,仪器设备相对落后,就医环境普遍简陋,到基层就诊病源数大大减少,且基本为常见病,导致基层单位卫技人员临床经验积累不足,在医疗服务水平方面难以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4)基层全科医生服务模式滞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福建省医改的一项重要内容,旨在通过医疗资源下沉,引导居民有病先到社区首诊,从而推动“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再回社区”的分级诊疗模式,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状况。由于目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业技术人员尤其是全科医生总量严重不足,且现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大多以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为主,健康管理、 营养咨询等相关知识、技能则相对欠缺;全科医生多数为各科室的骨干医生,忙于开展日常业务工作,主动服务、上门服务的意识不强,没有真正成为居民的“家庭医生”,服务能力也难以满足社区居民的需要。
(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卫生人才匮乏的原因分析
(1)基层医疗机构员工收入偏低,积极性受到影响。 在绩效总量限制下,与其他公立医院和社会办医院相比,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收入偏低,员工的积极性受到影响。在基层医疗机构,扣除个人所需缴交的社医保、住房公积金,高级职称医师实际工资为5572元/月,中级职称医师为4392元/月,初级职称为3382元/月。据了解,在同样有医保、社保、住房公积金保障的情况下,有B超资质医生市场月收入水平在10000元左右,省市医院的护理岗位平均工资均达7000-8000元,工资待遇的较大差距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基层卫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而全额拨付的机构绩效工资较平均,无法拉开骨干医生和一般医生收入差距,造成骨干医生收入下降,更是无法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调研的机构普遍认为,由于医患关系紧张,相比之前,很多病现在能看也不看了,建议病人去上级医院,无形中又造成群众“看病难,看病贵”。
(2)空编现象突出,临聘人员多。福建省基层医疗机构都面临着人员正式编制少和大量聘用临时人员问题。我们调研的基层医疗机构总编制人数 354人,其中在编在岗人数 221 人,占编制人数的 62.42%,实际在岗人数 329人,其中临时聘用人员
88人,占实际在岗人数的 26.74%。在调查的 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除了两个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满编,其他均存在空编现象,其中有一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超编的原因是之前是企业的医院转型而来,人员太多,但其中许多不是医疗技术人员,而是辅助人员,更是增加机构的负担。临聘人员一般都面临工资待遇不高,没有医保、社保、养老保险等保障,因此,这些人员更不安心工作,流动性大。这更不利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卫生人才的可持续发展。
(3)乡村医生福利待遇低,卫生院难以对其进行管理。乡村医生没有纳入事业单位编制,社保医保得不到保障。大多数村医不愿意纳入药品零差价管理,公共卫生实施的质量也难以保证。同时,乡村医生老龄化严重,影响了乡村一体化管理和信息化建设。村医也面临后继无人的处境。
此外,由于近年来卫技专业毕业生资源紧缺,而省市医疗机构的不断扩建吸引了大量的卫技专业毕业生,而每年为数不多的新进人员还需参加为期2年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才能参加中级资格考试,致使基层卫技人员极度短缺。
总之,由于基层硬件环境较差、工资待遇偏低、个人发展受限等不利因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务人员普遍对工作不满意,鲜有安心在基层工作的,导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招不到、留不住”医疗人才。
二、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
(一)进一步提高基层医务人员工资待遇水平
北京大学李玲(医改方案主要设计者之一)教授说,在中国,只要激励机制正确,基层医务人员和院长就能焕发出无穷的创造力。当然,激励机制的关键是方向和目标要准确[2]。因此,完善财政支付制度和绩效工资制度对于发挥基层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1)增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工资总量。在国外,医院的人员支出一般占总支出的60%以上,而在我国,这个比例还不足30%。[3]在当前事业单位绩效总量的情况下,应适当提高人员经费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和增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工资总量。如江苏省徐州市就明确规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工资总量控高线确定在本地区基准线的150%。[4]
(2)改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收入分配政策。允许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从医疗净收入中提取不低于20%的比例纳入绩效工资总额作为奖励性绩效工资的增量部分用于二次分配,允许基层医疗机构自主确定奖励性绩效工资和奖金分配办法,合理拉开收入差距,体现多劳多得。
(3)赋予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及院长(主任)一定的自,实现绩效考核与经费分配权的对等行使,提高其工作积极性和强化其管理责任。
(二)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职称比例
(1)增加基层正高职称和中、高级职称职数。根据工作量和实际需要,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编制标准,满足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需求。如果编制零增长,建议空编内专技临聘人员享受与在编在岗人员同工同酬待遇,工资福利均按在职同类人员职称每年的平均工资标准发放,基层财政根据事业单位在职人员年平均工资标准计算,按空编内实际外聘人员数补助经费,并列入每年财政预算。
(2)赋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较为灵活的用人政策。为了吸引和稳定基层医疗机构卫生人才队伍, 允许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根据本单位的岗位需求、个人表现等经考核通过后可以单位内聘的形式聘任高、中级职称,并享有相应职称的工资待遇,所需经费由财政专项补助予以下拨(解决)。同时规定,凡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的医师和护师可提前一年参加中级资格考试和高级职称考试;而对于在基层评完职称服务未满5年的到二、三级医院就职给予降级使用。
(3)为了保障村卫生室网底建设,允许各地区为村医核定专门编制,用于引进医学生和招聘具备执业资格人员 。三是组织开展空编问题专题调研督查,督促空编地区对符合岗位要求的编外人员开展公开招聘工作,纳入编制管理。[5]
(三)加大基层卫技人员的培养、培训力度
(1)加大培养力度。一方面,鉴于现阶段医学本科生难以下沉到基层,可考虑定向培养大专“3+2”,补充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另一方面,建立医疗联合体。县(市)级医院招聘的本科医学生在县(市)级医院经过一年的锻炼后,再分配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而其关系仍隶属于县(市)级医院,让他们安心在基层服务。
(2)加大培训力度。新医改以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许多医务人员得到了培训机会,提高了工作能力,增强了自信心。但由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数量少无法外出培训等原因,基层医务人员参加培训的机会还是偏少,他们反映护理人员及医技科室人员培训的机会更少。因此,今后政府政府要加强对基层卫技人员的培训,制定有效和长远的培训计划和各种类型的培训模式。一是盘活现有基层人才。采取“请进来、走出去”方式加大培训工作力度。利用院镇(街)协作,邀请省市三甲医院专家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举办讲座、传授医学新知识、解惑疑难病例,有针对性地安排基层医技、药剂、护理、公共卫生等人员专业特点,进行短期培训,有效促进现有卫技人员的知识更新,提升专业水平;二是加强对中、青年骨干人才和学科带头人的培训,输送业务骨干到上级医院脱产进修深造,开展适用技术培训、转岗培训及医学学历教育等教育培训,不断提升基层卫技人员的诊疗水平。
(四)积极组建家庭医生服务团队
着力转变基层全科医生的服务观念,推广以人为本,树立“亦医亦友,亲情服务”的基层卫生服务人文理念。一是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和社区(乡村)医生组成家庭医生服务团队,采取预约、主动上门服务等形式,开展基层签约服务,不断改进和提升全科医生居民健康管理、营养咨询等方面医疗技术水平,为居民提供全面、连续、及时且个性化的医疗保健服务,充分发挥社区全科医生“守门人”作用。二是制定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施方案,完善和落实家庭医生基层签约方式、服务内容、绩效考核、医保支付等方面政策,加强对家庭医生的考核管理,完善家庭医生岗位的激励机制,鼓励家庭医生多劳多得。
(五)营造“尊医重卫”的社会环境,建立和谐医患关系
访谈中,基层医疗机构的管理者和医务人员都表示,为了减少医患纠纷,他们都尽量把病人往上级医院转,造成了新的“看病难、看病贵”,这有背于新医改的精神。因此,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宣传,增加医疗透明度,使社会给予医务人员真诚的尊重和认可;完善医疗纠纷处理机制,增进医患沟通,在全社会形成“尊医重卫”的社会环境,形成全社会关心卫生工作、支持卫生工作、参与卫生工作的良好风气。
总之,解决基层医疗机构卫生人才短缺等问题是一个需要长期努力、多措并举的系统工程。只有重视并不断加强此项工作,才能真正让更多的医疗卫生人才热爱基层、奉献基层、服务基层,从而不断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更好地为群众提供连续协调、方便可及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推动“分级诊疗”顺利实施,提高群众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 根据福建省2014年卫生统计提要整理.
[2] 李玲.健康强国:李玲话医改[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324.
[3] 刘益兵,吴伟.江苏省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卫生人才,2014(10).
一、“十一五”工业发展回顾
(一)“十一五”工业经济取得的成就
“十一五”期间,工业经济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实施“双业并举,转型提升”经济工作主战略,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努力克服市场和要素的较大制约,实现工业经济较快发展。
1.规模总量持续增长,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十一五”期间,全区工业经济总量保持较好的发展势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收入由2005年的147.29亿元提高到2010年的395.95亿元,年均增长23.2%;工业经济以项目引进、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为抓手,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占比由“十五”末的9.8:59.7:30.50调整为2010的7.2:60.5:32.3。工业内部结构逐渐优化,纺织业比重从2005年的52.4%下降到2010年的51.5%,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从无到有,2010年占规上工业经济的比重达到7.3%,电子信息业的比重从2005年的1.7%提高到2010年的3%。
2.平台建设有序推进,投资质量稳步提升
“十一五”期间,全区以“项目提升年”活动为抓手,强化平台建设和项目引进。截止2010年底,新区、工业园区和各市镇工业园区累计开发面积27.9平方公里,累计基础设施投资55.05亿元;依托发展平台,大力招商引资。“十一五”以来累计合同利用外资14.01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5.72亿美元,引进区外内资143.7亿元,其中:市外内资77.7亿元。进区企业累计1708家,201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381.38亿元,利税总额36.23亿元。
工业生产性投入平稳增长,由2005年的43.9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72.38亿元,年均增长10.5%,其中装备水平得到提升,设备投资比例在60%以上。全区土地等生产要素主要向新兴产业倾斜,投资结构得到优化。新能源新材料产业投资增速较快,近三年累计投资29亿元,占同期工业投资的8.0%。产业集群优势明显增强,新能源新材料、现代纺织、新型家电、机械制造、电子信息等特色产业集群初具规模。
3.企业实力不断增强,对外贸易发展迅速
至2010年,全区销售收入达500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有757家,比“十五”末增加239家;企业实力明显增强,经济效益稳步提高。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从“十五”末的26家发展到2010年的70家,其中超5亿元企业12家,超10亿元企业4家。规模以上企业利税总额由2005年的10.23亿元提高到2010年的37.11亿元,年均增长29.4%。涌现出一批竞争力较强的规模龙头企业,这些企业对提升工业竞争力,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全区企业进出口总额由2005年的46243万美元增加到2010年的158823万美元,年均增长28%,累计外贸进出口总值58亿美元。其中:出口45亿美元,年均增长27%;进口13亿美元,年均增长31%。出口结构逐步优化,机电产品出口占28.5%,成为出口第一大产业。
4.科技进步与品牌建设成效明显,节能减排有序推进
“十一五”期间,全区企业科技经费投入31.2亿元,年均增长28.4%。科技孵化城()建设全面启动,“一心八园”发展格局初步形成。行业共性技术平台建设加快推进,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建设日臻完善,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创建率达100%。深入推进品牌战略和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截至2010年底,全区累计核准注册商标1718件;拥有中国驰名商标10件,省著名商标13件,市著名商标52件;省名牌产品5个,市名牌产品27个。
节能减排工作日益成为政府和企业的共同行动,到“十一五”未,全区单位GDP综合能耗下降18%,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8.2%,化学需氧量减排率达到12.6%,二氧化硫减排率为17.6%。四项重要指标均完成或超额完成“十一五”目标。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至2010年末,传统产业占全部工业经济的比重达到74.3%,比重依然过大;新兴产业起步较晚,新能源新材料产业正在成长,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较缓,对工业经济贡献率不高。新能源产业主要集中在配套新材料、太阳能组件、LED新光源等环节,相互间内在联系较少,产业链不完善,尚未形成较强的竞争力。
2.产业层次有待提高
产业升级跟不上需求升级的步伐,以低端产业、低附加值产品和低层次技术为主的产品结构特征明显。大部分企业处在加工制造环节,处于价值链低端,作为区内优势产业的传统纺织业产品结构相对单一,以服装里料、薄型面料为主。多数企业缺少产业前道的研发设计和后道的品牌营销功能,未能形成相对完整的产业链和价值链。
3.企业组织化程度较低
传统产业集群多数以企业水平分工和简单复制的集聚方式存在,产业分工的专业化程度不高,产业优势不明显,市场竞争力较弱。不少企业延续初创时的家族管理模式,企业内部组织形式单一,管理方式较落后。大企业数量少,股份制改造力度不够。企业“低、小、散”现象仍然存在,股权相对封闭,现代化、信息化管理水平不高。
4.企业创新能力较弱
企业装备水平较低,全区拥有的各类织机中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设备占全部设备的比重不足15%。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有待强化,研发投入仍偏少。2010年,企业科技经费投入仅占全区规上企业销售收入的1.96%。同时,企业品牌意识较弱,中小企业大多为贴牌生产,拥有自主核心技术的较少。行业同质化竞争严重,缺乏有竞争力的行业品牌。区域品牌优势不够强,王江泾纺织、洪合针织、王店小家电对外影响力较弱,创新和宣传力度有待加强,与周边发达地区相比存在一定差距。
二、宏观环境和发展趋势
(一)宏观环境
1.世界经济进入后危机阶段
后金融危机阶段世界经济出现了若干新特征,一是经济复苏进程缓慢曲折,将进入一个相对平缓的增长期;发达国家消费方式发生部分变化,全球总需求对世界经济增长的拉动将有所减弱,国际市场萎缩难以在短期内改变。二是发达国家发展战略发生明显变化,美国等发达国家提出了以重振制造业为核心的“再工业化”的新思路和措施,这些国家和地区实体经济相对弱化的格局得到了一定回调。三是新技术新理念催生新增长点,引领全球新一轮产业升级,许多国家都加速了技术进步和创新步伐,发达国家更把“智慧地球”、“新能源战略”和低碳技术的深度应用和产业化作为突破口,世界将进入到一个新的密集创新和产业变革时代。
2.国内发达地区进入工业化后期的前半阶段
由于我国地域面积大,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区的工业化进程落差巨大。近期以来,国内特大城市逐步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广东进入了工业化后期的后半阶段,而、江苏和山东都进入到工业化后期的前半阶段。工业化后期和后工业化时代的到来并没有割裂工业化进程,工业化的方式及工业比重将发生质的转变。工业化中期与后期的最大区别,就是“两头在外而过程在内的中国工业产品制造模式”将被彻底替代。创新驱动将成为工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生产业将成为二、三产业互动发展的重要领域。
3.长三角地区进入一体化发展阶段
当前,长三角地区正处在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国务院正式批复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为长三角地区“十二五”时期,乃至更长一段时期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绘制了蓝图,强调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一体化发展方面走在全国前列。根据新的发展定位,长三角地区将进一步提升上海核心地位,进一步强化5个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进一步突出包括在内的16个城市组成的核心区作用。根据新的产业发展框架,工业领域将做强做优电子信息产业、装备制造业、钢铁、石化等四大先进制造业,加强发展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民用航空航天等四大新兴产业,巩固提升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根据新的空间布局安排,长三角各城市之间将强化重点产业分工协作,强化区域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强化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区域合作,打破市场分割与地区封锁,提高要素配置效率,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
(二)发展趋势
1.双业并进趋势
区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是双业并举,共同推动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五年前,上海的人均GDP水平与目前的水平相当,上海提出了“坚持二、三产业共同推动经济发展,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方针,从实践看,是正确的。区经济基础薄弱,相对于其他县(市、区)而言,工业化任务更为繁重,产业转型升级的任务更为紧迫,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显得更为重要。
2.结构优化趋势
当前,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成为各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环节,区工业经济结构优化的核心内涵是实现两个突破,即突破高新技术产业和生产业相对弱小的发展瓶颈。同时,根据工业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大力培育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优化提升产业链结构和价值链结构,优化提升企业的投资结构和产品结构,优化提升企业的组织结构,是“十二五”时期区工业结构调整的重要趋势。同时,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经济和社会将深度变动,需求结构和产业结构将趋向高级化。
3.两化融合趋势
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是当今时代脉动的大趋势,是调整工业产业结构、转变工业经济发展方式、提升工业整体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工业化是信息化的物质基础和重要载体,信息化是工业化的延伸和发展,是推进工业化的动力,工业化和信息化是推动经济社会大船快速顺利前行的有力“双桨”。“十二五”时期,“两化融合”将得到强力快速推进:在企业层面,围绕研发设计、过程控制、企业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开发、新型业态培育、企业技术改造等重要环节,提升自动化、智能化和管理现代化水平。在区域层面,各级政府将抓住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现代物流发展和工业园区建设等四个切入点,把促进“两化融合”纳入地方发展规划。
4.绿色低碳趋势
近年来,党的十七大提出的生态文明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节能减排已经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倒逼机制,特别是联合国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中国政府已经作出了自愿大幅减排二氧化碳的庄严承诺。最近,省委审时度势,在筹划“十二五”发展的关键时期,作出了《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市委、市政府也作出了专门部署。由此可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是“十二五”时期经济发展的大趋势。这一发展阶段的工业经济必然以生态文明战略为指导,加快形成高附加值、低消耗、低排放的工业内部结构;必然以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经济为目标,全面完成国家下达的“十二五”节能减排任务;必然以工业园区的生态化改造为抓手,大力构建低碳运营模式。
三、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是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关键时期;是积极应对宏观经济环境重大变动,确保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时期;更是推动工业转型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深化时期。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构筑“一核两翼”组团式发展平台的总体布局,紧紧抓住工业转型升级这条主线,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更加注重先进制造业与生产业并举,更加注重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并举,更加注重引进外资、国资和激活民资并举。以新兴产业倍增和大企业倍增为着力点,大力实施平台构筑工程、产业集群工程、企业培育工程、品牌创建工程、项目推进工程、节能减排工程,促进工业经济发展方式从投资推动型向创新推动与投资推动有效结合转变,产业结构从传统产业为主向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并重转变,产业组织从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变,管理制度从经验管理模式向现代企业管理转变。
(二)基本原则
1.创新发展
坚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工业转型升级的中心环节,全力打造科技孵化城()区域创新体系主平台,着力构建区域创新(行业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大力扶持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建设,不断提升以企业为主体,政府为主导,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坚持体制机制创新,激发各类创新要素的活力,充分调动和整合创新团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进一步推动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
2.集群发展
紧紧抓住新能源、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加速发展的契机,制定和实施新兴产业倍增计划,培育若干个新的产业集群,力争新兴产业产值五年翻二番。充分发挥传统产业块状经济优势,遵循不同块状经济提升发展的内在规律,坚持存量优化、增量带动方针,着力促进现代纺织、新型家电等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发展;加强标准引领、品牌带动、管理创新,大力提升产业集群的综合竞争力。
3.集约发展
大力推进工业园区和规模企业从单纯追求外延发展向内涵提升转变,从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式发展转变。着力提高单位土地投资强度、容积率和产出率,着力提高资本利税率和劳动生产率,着力提高单位能耗和单位排放产出率,扎实推进节能减排,加速淘汰落后过剩产能。努力形成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集约型发展方式。
4.集团发展
坚持培育龙头骨干企业的发展方针,制定和实施大企业倍增计划,打造5个上市公司,培育年销售收入超100亿、超50亿元的大企业,打造一大批超亿元企业。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在通过资本积累做大做强的同时,更加注重通过联合、兼并等资本运作和资产重组方式,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全力打造工业的第一方阵,积极构建“领军型龙头企业—成长型企业—创新型企业”的良好发展格局。
(三)发展目标
至“十二五”末,工业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工业经济总量达到1000亿元以上,其中:规模经济总产值比“十一五”翻一番,达到700亿元以上;产业布局趋于优化。“一核四组团”总体布局更为完善,五大产业集群特色明显。转型升级取得明显成效,投资结构更趋优化,投资内涵更趋深化,力争新兴产业投入和产出占工业经济总量的45%,传统产业内部结构更趋合理;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工业经济运行质量稳步提高,经济效益年均增长15%以上;生态工业发展水平持续提高,按期淘汰落后产能,节能降耗指标和主要污染物减排指标完成上级下达任务。主要的指标如专栏1:
四、产业发展方向及发展重点
(一)大力培育新兴产业
“十二五”期间,区做强做大新能源、装备制造业等具有一定基础的新兴产业,大力培育节能环保、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力争至“十二五”末,新兴产业占工业经济的比重达到50%。
1.新能源产业重点领域
新能源:坚持市场导向和政策推动相结合,着力壮大产业规模,培育产业特色。重点发展太阳能光伏产业,依托我区光伏产业的现有基础,做强太阳能超白特种玻璃、太阳能光电转化膜、聚光型太阳能光电系统等;以提高电池转化效率为核心,重点发展高效晶体硅电池及组件、多晶硅薄膜电池组件、新一代非晶硅薄膜电池组件;鼓励发展大面积超薄晶体硅切片;积极探索和改进硅材料提纯技术;积极培育和推进太阳能电池及组件生产用辅助材料产业;在光热产业领域,以提高技术水平为核心,着力提高真空管镀膜工艺,发展相关核心设备的生产装备,鼓励企业应用集热管镀膜、发泡生产、水箱、支架流水线生产设备,开发太阳能——热泵一体化热水系统;鼓励发展风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产业。
新材料:重点发展新型节能环保墙体材料、绝热隔音材料、防水材料和建筑密封材料开发生产;大力开发碳纤维复合材料、混杂纤维复合材料、玻璃纤维复合材料以及特种功能材料等。支持发展纳米材料、高分子材料;鼓励发展以太阳能硅单晶多晶材料、磁性材料、绝缘材料为主的电子信息材料;鼓励发展以高性能泡沫玻璃为主的新型建筑材料、以钴镍材料为主的特种功能材料;积极发展半导体新材料、高性能金属材料、新型纺织材料、生物医用新材料等产业。
新光源: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加强项目引进,培育产业特色。积极发展新光源设备、新光源节能照明产品、新光源照明系统、新光源显示等产品及应用,大力发展LED芯片、发光组件、光电显示器、光输出产品以及光储存、光通讯、镭射及其它光电应用产品等产业。
2.装备制造业重点领域
精密机械:重点发展精密机械关键零部件及智能化仪表、特种仪表、长寿命电能表、电子式电能表、特种专用电测仪表和电网计量自动管理系统。大力发展数控机床等重点主机配套用精密轴承,高性能、长寿命液压、气动控制元件;积极发展精密测试仪器,包括电力和电子测量仪器、通信测试仪器、数字音视频及数字电视测试仪器、半导体和集成电路测试仪器、电子基础测试仪器;鼓励发展精密、复杂、长寿命塑料模具及冲压模具;支持发展在功能、结构上有重大创新的新型阀门技术和新型泵技术,以及有核心专利技术或自主知识产权、利用新传动原理、新机械结构和新加工工艺的新型机械技术等;积极发展电气成套设备、高低压电器成套设备、中高压光电复合海底电缆、高压和超高压变压器绝缘材料及输变电设备;鼓励发展食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设备及智能化成套食品加工与包装设备等产业。
航空及零部件:贯彻实施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和非公经济参与国防工业建设的方针与政策,建立民营经济与军工产业相结合的机制,培育具有军工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紧紧抓住航空产业快速发展以及军民两用机场建设的契机,建设航空临港产业基地,着力发展航空维修产业、航空物流设施、航空零部件、航空材料等多个领域。
汽车及零部件:适应消费升级需要,充分利用长三角的汽车生产、装配、销售和维护中心的区位优势,积极承接上海及周边汽车产业的辐射,发展汽车零部件产业。重点发展汽车变速器、电动转向装置、牵引控制系统、驻车制动系统、中央照明系统等汽车关键零部件;鼓励发展鼓励发展新能源汽车、电动汽车或混合动力汽车、混合驱动电池、发动机、电动汽车或混合动力汽车动力总成;积极开发轨道交通设备及零部件等产业。
3.其他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
节能环保产业:着力开发先进节能技术与设备,力争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取得较大突破。积极发展新型变频器、高效节能型电机;鼓励发展工业和城市节水、废水处理技术及设备、大气污染控制技术和设备、固体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和设备、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和设备、环境自动监测系统等;鼓励发展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技术及装置、绿色制造关键技术与装备、清洁生产工艺技术与装备等产业。
电子信息产业:围绕省重点推进的六大工程,即半导功率器件及集成电路产业壮大工程、通信与网络产业核心竞争力提升工程、电子元器件和专用材料产业升级推进工程、数字音视频及视频监控产业转型升级工程、信息技术深化应用工程、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创新发展工程,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加大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研发,力争在重要产业领域取得重大进展。重点发展网络设备、光传输设备、接入网系统设备、数字移动通信产品;积极发展计算机、计算机外部设备、软件和电子商务;大力发展集成电路、信息功能材料与器件、电子专用设备及仪器、新型显示器件、新型元器件;鼓励发展汽车电子等产业。
生物医药:以生物基因工程和现代中药为重点,大力发展生物反应及分离技术、给药技术、新型疫苗、诊断试剂和重大疾病防治创新药物;积极发展生物医学材料及产品、新型医用精密诊断及治疗设备、医学信息技术及远程医疗、生物芯片等产业。
(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十二五”期间,区传统产业要坚持以信息化提升传统纺织业,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纺织业,巩固服装品牌优势,推动纺织业的转型升级。巩固发展厨卫、集成吊顶、制冷电器、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等优势产业,加快培育数字化、智能化、节能环保型新型家电产品,实现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优化调整。
1.现代纺织业重点领域
丝织业:着力提高丝织业产业层次,大力开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重点发展差别化、功能化化学纤维、高技术纤维及天然纤维、多种纤维混纺及高档纺织面料;积极发展家用纺织品,积极开发舒适、时尚、保健型新产品;扩展产业用特种纺织面料及制品、产业用非织造布、高性能过滤材料和无纺新材料的开发和生产。
针织业:以多元化纱线为突破口,以加强研发设计、质量检测和品牌营销为重点,以提高装备和工艺水平为支撑,带动针织业提档升级。开发生产以天然纤维为主的多组份短纤维针织纱及其针织毛衫产品和新型纤维针织产品;开发和生产功能性内衣;发展品牌针织服饰,打造毛衫“区域品牌”,整合海内外要素资源,提升产业竞争力。
染整业:推广节能减排技术,扩大清洁染色技术,发展新型印花技术,开发多功能后整理技术,加大数字化技术应用,淘汰低水平染整产能,加快淘汰落后印染产能,推进企业兼并重组。服装业: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引进先进设计技术,提高服装产品的质量、档次和附加值;推进服装及服饰产品系列化生产,加强品牌经营和虚拟设计生产,扩大品牌影响力。
2.新型家电业重点领域
集成吊顶:集成照明、取暖、通风等光电技术,开发多种艺术造型的集成吊顶新产品,将集成吊顶的应用领域拓展到办公空间、会展空间和娱乐空间,提高市场占有率。
家居配套:推动家居集成化发展,以智能家电与家具集成为发展方向,开发家居集成产品,实现居住空间的温度调节、空气净化、家电操作、家庭安保的全电脑程序控制,实现家电系统的集成化、立体化、一体化。
制冷电器:以龙头企业培育为重点,大力开发多功能、环保型、节能型制冷电器产品,逐步做强家用、医用及产业用冷柜和冰箱等系列化产品。注重产品的研发,大力开发绿色清洁技术,提高国内外市场占有率。
车载电器:开发和生产汽车电子音响设备、车用空气净化器、吸尘器、冰箱及汽车防盗器等车用电器等产品。
电气器材:积极发展为智能电网建设配套的高压电容器、智能电表、高压元件、变频器、断路器、智能化自动焊接设备、高压特种复合线缆、微型特种及节能电机、新型节能环保电动工具等。
3.其他传统产业重点领域
提升高档新颖家具系列化生产;提升不锈钢及金属制品;开发和生产天然食品添加剂原料及其应用产品,发展绿色食品系列化精深加工等。
五、产业空间布局
全面贯彻区委《关于构筑一核两翼组团式发展平台的决定》,根据各区域产业定位及发展目标,突破行政区划的限制,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形成“一核四组团”的产业空间布局。“一核”指科技孵化城()、新区、工业园区和新塍园区,“四组团”指王店、洪合、王江泾、油车港等四个工业组合区,加强工业园区与四组团的联系和整合,努力把四个组合区建设成为工业园区的功能分区。
(一)一核
1.科技孵化城()
科技孵化城()总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整体布局为“一心八园”。科技孵化城()以打造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新兴科技企业的孵化基地及区域性的总部基地为目标,“十二五”期间,把科技孵化城()建设成为省区域创新体系副中心的核心区,成为区域内创新思想最活跃、创新文化最普及、创新活动最积极、创新成果转化最便利的中心区域,成为长三角创业环境最佳的科技新城之一。
“十二五”期间,突出“大产业、大平台、大企业和大项目”,瞄准新能源、先进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和生物医药等战略型新兴产业,积极开展招商选资(智)工作,引进一批高科技项目。积极开展应用技术研究、行业共性技术研发、公共信息技术的开发和高科技人才的培训等工作,逐步完善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模式,为区实现科学发展奠定基础。
到“十二五”末,科技孵化城()成为国内一流的科技孵化和产业化基地,成为市的标志性名片。孵化城内集聚公司总部50家以上,科技孵化器10家,孵化器(含产业用房)面积达100万平方米,孵化城技工贸总收入500亿元以上。
2.工业园区
由工业园区和新塍镇工业园区整合组成。作为区工业发展的主战场,工业园区以打造“新能源产业基地、军民结合的产业基地、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为目标,力争在“十二五”期间,把工业园区建成在长三角地区有较强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十二五”期间,工业园区应抓住国内外产业转移的有利机遇,以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为重点,着力引进和培育太阳能光伏材料、LED半导体照明、先进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电子信息和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努力培育新能源、新光源、航空及汽车零部件等产业集群,打造先进制造业高地。以制造业产业集聚为基础,重点发展生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积极培育总部经济。同时,有效承接科技孵化城()的成果转化,实现高新技术的产业化。
到“十二五”末,工业园区成为长三角地区富有特色的、有较强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市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示范区。园区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达285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利税总额30亿元,工业增加值实现78亿元以上。
3.整合提升新塍园区
提升新塍园区功能,加强配套设施,形成与工业园区地域相连、产业相配套的产业区。大力引进和培育新能源产业,开发高效低成本晶硅电池、薄膜太阳能电池及组件;大力发展数控机床等机械制造产业集群;建设制冷电器产业园,发展冷柜、冰箱及不锈钢金属制品等产业,培育发展电气机械产业。做强以金属家具、户外休闲家具为主要特色的家具产业基地。坚持存量提升,引导现有企业以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为动力,淘汰落后织造产能,提高装备水平和研发能力,提高企业自身实力。
到“十二五”末,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产值45亿元,年均增长10%以上。实现利税总额4亿元,工业增加值12亿元。
(二)四组团
1.王店镇工业园区
大力发展节能保温材料,积极发展集成吊顶和新型家电,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业,提升发展现代纺织业,着力培育节能保温新材料和新型家电两大产业群,全面提高工业竞争力。
“十二五”期间,积极创造条件筹建节能保温新材料产业园,培育新的增长点,打造保温新材料产业集群;充分发挥政府的政策引导和支持作用,加快王店·中国集成吊顶小家电城建设,建立适应市场需求的电子商务平台和现代化营销网络,培育集成吊顶产业集群;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不断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小家电产业的转型升级;依托便捷的交通优势、良好的区位优势、现有的产业基础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快物流园区的开发建设,注重发挥物流园对全区制造业的带动和促进功能,以物流环节剥离为手段促进制造业主辅分离,培育现代物流产业集群。发挥台华、龙源等龙头企业对产业链延伸和产业提升的作用,培育现代纺织产业集群。
到“十二五”末,把王店镇建成在全国具有较强影响力、长三角地区著名的现代物流中心;建成全国重要的特色小家电产业制造基地和王店·中国集成吊顶小家电城;力争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达90亿元,年均增长17%以上。实现利税总额9亿元,工业增加值25亿元。
2.洪合镇工业园区
提升发展毛衫业,以洪合羊毛衫市场和毛衫科技创业园为两大平台,加快产业集聚区和市场功能区的互动发展;借助于军民两用机场建设的契机,借助空港优势,发展航空物流、航空维修、航材交易等关联产业。
“十二五”期间,规划和建设毛衫业提升区,加强与欧美及其他新兴市场合作,大力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着力提升毛衫产业集群;引导企业改造提升,大力引进国际先进的全自动、智能化设备,通过装备提升带动毛衫产业向高端市场拓展,提升产品附加值;鼓励企业生产新型的多种纤维针织毛纱,迎合多元化产品的市场需求,发展丝、毛、羊绒混纺纱等针织用纱,延伸毛衫产业链,形成具有地方特色针织毛衫产业集群;加快毛衫印染后整理产业的整合提升,加快淘汰低、小、散的印染产能,鼓励企业转产(转向生产经营其他产业)、转移(政府引导生产基地转移至内地)、并购(通过行业龙头兼并重组)等途径有效加以解决,实现传统产业的绿色低碳发展;加快空港经济的发展步伐,重点发展航空物流业。
到“十二五”末,建成中国外贸毛衫制造基地、品牌毛衫生产基地和国际有影响力的毛衫集散基地,积极打造南部空港物流平台。规模以上企业工业产值达5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实现利税总额6亿元,工业增加值15亿元以上。
3.王江泾镇工业园区
全面提升纺织业,重点发展高档面料纺织品、产业用纺织品、家用纺织品;延伸发展家居及先进装备制造业等新兴产业;完善公共服务平台,坚持有形和无形交易并重,着力提升·中国南方纺织城,将·中国南方纺织城打造成为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专业市场,并成为我区纺织业联接国内外主要纺织品市场的窗口和通道。
“十二五”期间,鼓励企业通过技术的引进和创新,逐步向产业用纺织品制造方向发展;鼓励企业加大纺织装备的更新和技术开发的力度,在纺纱与织造领域推广低支高密技术,提高织机档次;按照国务院和省政府关于加强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要求和有关产业政策规定,有序淘汰落后产能,对印染企业进行优化整合,退低进高,鼓励企业通过转产、转移、并购等途径整改提升,增强染整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加快重大项目引进,着力培育家居及先进装备制造业等新兴产业,明显提升新兴产业在全镇工业经济中的比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
到“十二五”末,把王江泾建成在中国有较强影响力的纺织品制造基地和交易中心。至2015年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达18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4%以上,利税总额16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55亿元以上。
4.油车港镇工业园区
着力调整工业内部结构,积极发展装备制造业、机电及信息产业;提升发展食品加工等其他传统产业。
“十二五”期间,坚持增量优化,以重大项目的引进为手段,重点发展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等先进制造业,努力培育特色机电信息产业群;坚持存量提升,通过提高环境保护水平和生产装备水平,鼓励企业生产高档面料和品牌服饰,促进纺织企业改造提升;着力培育富有特色的食品加工业。
到“十二五”末,打造成为区重要的机电信息产业基地和食品制造基地。至2015年,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达5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0%以上。实现利税总额5亿元,工业增加值15亿元以上。
六、重点工程
围绕“十二五”工业发展总体目标,创新工作机制,推进平台构筑、产业集群、企业培育、品牌创建、项目推进和节能减排六大工程,集中要素资源,实现战略目标。
(一)平台构筑工程
1.着力提升先进制造业平台
加快工业园区和新塍工业园区规划整合,建设先进制造业发展平台,在优化产业布局的基础上,引进和建设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新兴产业集聚区,为先进制造业的提升发展拓展新空间。
加快各市镇工业区的整合提升。推进现有各类园区的整合提升和拓展工作。编制新一轮园区发展规划,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十二五”期间新开发面积6平方公里,围绕重点培育的五大特色产业,构筑一批专业特色园区,提高园区产业承载力。大力实施“腾笼换鸟”,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型升级,加大园区企业改造提升力度,提高园区产业整体竞争力。有计划推进产业集群示范区建设,制订促进园区持续科学发展的评价体系,形成部门互动、上下联动的推进体制。
2.重点发展科技创新平台
以科技孵化城()为公共创新主平台。强化创新型、战略型、基地型项目的引进培育,加快“一心八园”主载体建设。增强创新资源集聚、科研成果转化和科技孵化能力,不断提升对中部创新平台的内生支撑和对全区的高端辐射。
围绕我区特色产业发展,重点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技术平台建设,完善现代纺织、新型家电、毛衫等传统产业共性技术平台。重点推进新能源、新材料、汽车及零部件等新兴产业共性技术平台建设。支持企业联合高校、科研机构、知名企业组建政产学研企联合体,对重点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和重大科技项目进行攻关,促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3.积极打造生产业平台
加快新区建设,大力发展楼宇经济和创意经济,着力发展电子商务、金融保险、担保服务业,鼓励发展软件服务、信息咨询、技术推广、技术产权交易、检验检测、科技培训业,逐步建成完善的公共科技信息平台和协作网络。
拓展建设南部空港物流平台。以融入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大平台为依托、机场建设为契机、物流园为核心、王店洪合为两片,提档扩容南部空港物流新城,强化现代物流园核心区与机场空港的区域联动,打造一平台六中心。
以实现大市场、大贸易、大流通为目标,进一步扩大专业市场贸易规模,提升专业市场水平。发展与提升·中国南方纺织城和洪合羊毛衫市场,积极筹建王店·中国集成吊顶小家电城,通过提高产品附加值等手段,引导经营户由中低端产品经营向中高端产品经营转变,以市场升级换代促进特色产业转型升级。
(二)产业集群工程
推动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是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重点。着力培育产业优势突出、专业分工完善、服务体系有效、创新能力较强的产业集群,是提高产业竞争力的有效手段。
1.加快培育新能源产业
培育新能源、新材料、新光源是“十二五”时期区培育新能源产业集群的主要方向,肩负着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任。新能源产业集群由工业园区新能源产业区(重点展LED新光源、光伏材料等)、节能环保产业园、洪合新能源产业区和王店保温材料产业园等四个产业区组成,根据产业定位和空间布局,强化招商选资,以项目引进为重点,加快培育产业特色。到“十二五”末,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集群销售收入超过200亿元。
2.着力发展装备制造业产业
航空、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由汽车零部件产业区、航空零部件产业区、王江泾机械家居产业区、油车港机电信息产业区组成。依托机场,新建以航空维修、航材交易、零部件制造为主的航空产业基地;迎合现代消费潮流和现有产业基础发展提升发展汽车零部件产业、机电信息一体化产业和机械家居产业,到“十二五”末,先进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年销售收入达到150亿元以上。
3.巩固壮大现代纺织业产业
纺织业是区最具特色的传统产业,“十二五”期间,面临着改造提升和转型升级的重任。现代纺织业产业集群由纺织产业提升区(主要是提升产业链和纺织印染后整理技术,提高高档面料和家纺、产业用纺织品比例)和针织服饰提升区(主要是以毛衫科技创业中心二期、中美战略产业园等为平台,整合国内外要素资源,提高产业竞争力)组成。到“十二五”末,现代纺织业产业集群年销售收入在200亿元以上。4.优化整合新型家电产业
新型家电产业集群由王店厨卫电气产业区和新塍电气机要产业区组成。立足于集成吊顶、家居配套、电气机械、器材制造特色产业,加强产业配套,提升产业层次,提高产品档次,到“十二五”末,新型家电产业集群年销售收入达到100亿元。5.发展壮大生产业产业
生产业也是“十二五”期间区重点打造的新兴产业之一。抓住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趋势,加强供应链管理,重点发展现代物流、总部经济、信息服务、科技服务、批发分销、国际贸易、服务外包、文化创意等生产业,形成支撑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服务体系。到“十二五”末,生产产业集群年销售收入达到100亿元。
(三)企业培育工程
突出培育大企业,发挥对产业集群的龙头引领作用。重点培育一批主业突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核心竞争力强、带动作用大的大企业大集团。“十二五”期间,重点推进“十百千”工程,即重点培育10家在国内有较强影响力、在行业内有较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培育100家具有一定经营规模和专业特色的成长性企业,培育1000家产值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
1.加快培育一批龙头型企业
在全区工业企业中重点选择10家左右的行业龙头企业,指导企业编制发展战略,提高企业经营者的创新意识、管理理念和战略眼光。引导企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快研究开发并投产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有自有知名品牌、有较高附加值、有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推动企业产品由产业链低端向高端提升、由价值链低位向高位提升。培育销售超百亿企业1家、超50亿企业2家,加快形成一批在行业中规模优势明显、带动作用大、市场竞争力强、对地方贡献大、资源消耗少的大集团、大企业,充分发挥其在工业转型升级中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2.加快培育一批成长型企业
深入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创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进一步优化中小企业政策环境、服务环境和融资环境。选择100家左右的成长型中小企业,制定企业发展规划,完善政策扶持体系,以科技创新为动力,研发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高附加值的新产品,加快形成有一定规模优势、专业特色明显、市场竞争力较强、对地方贡献大、资源消耗少的专、精、特、新企业。
3.加快培育一批规模企业
重点关注一批微小企业,特别要关注好科技孵化城()内的初创期小企业。加大政府引导力度,加速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进程,加快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颁发的《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鼓励民间资本投资高新技术领域。到“十二五”末,全区销售超500万元企业1000家,其中超2000万元企业500家以上。
(四)品牌创新工程
实施大品牌创建工程是振兴产业和企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十二五”期间,深入实施品牌战略,实施品牌创新工程。至2015年底,培育和创建省区域名牌2个、省名牌产品10个、市名牌产品50个;全区新增注册商标总量达到1200件、区著名商标30件、市著名商标30件、省著名商标10件、省知名商号5家,中国弛名商标1件。市专业商标品牌基地1个、省专业商标品牌基地1个;培育市信用示范企业25家,省信用示范企业5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培育专利示范企业,区级达50家、市级30家、省级20家、国家级5家。到“十二五”末,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产品品牌、产业品牌和区域品牌。
1.大力实施品牌战略
依托丝织业、毛衫业、小家电业等产业集群,鼓励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牵头,根据各行业实际情况,制定行业和区域品牌培育计划,在各种国内外知名展会、新闻媒体上整体营销推广,努力培育知名区域品牌。以商标、品牌、名牌建设为载体,以产业为依托,以品牌企业为龙头,创建专业商标和区域名牌,培育和发展品牌企业群体,形成商标品牌与品牌基地建设互动的品牌推进机制和以商标品牌为纽带的产业链。推进企业创牌行动,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积极引导一批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制定品牌发展规划,提高核心竞争力和产品附加值;加大品牌宣传和推广,扩大自主品牌国内外影响力。培育一批有发展潜力的成长型企业,作为品牌培育的第二梯队,以商标注册为基础,通过培训和指导,增强企业品牌意识。鼓励大量中小企业与品牌企业配套协作,增强与品牌企业的结合度。
2.深入实施标准化战略
鼓励企业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制定优于国家、行业或地方的标准。引导企业重视标准创新,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转化为标准,支撑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实现。推动产品质量提升,引导行业协会、商会和龙头企业牵头制定先进的企业联盟标准,促进产业集群整体质量提升。鼓励企业参加国际、国家、行业及地方组织的标准化活动,积极参与国家、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标准研究和制修订工作,争取主导或参与制修订国家、行业或地方标准,为产业发展赢得更多的话语权。引导企业重视标准化建设,加快培养实施标准化战略的人才队伍;鼓励企业创建省、市级标准创新型企业,大力实施标准化科研项目、标准化示范项目,争创“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
3.全面实施知识产权战略
鼓励企业、各类科研机构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重大产品。进一步完善专利奖励政策,加大财政对专利专项资金投入以及各类知识产权的补助力度,引导企业建立健全专利管理制度,鼓励和支持企业把专利成果产业化。完善知识产权示范体系建设,以国家知识产权试点、示范企业创建为重点,培育一批专利示范企业,发明专利申请授权量达到100件。加强知识产权服务平台和中介机构建设,鼓励企业购买和应用发明专利、商标、版权和专有技术。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积极开展专利执法专项行动,对规模以上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开展知识产权保护培训,提高企业专利申请、保护及应用能力,确保专利申请数和授权数持续较快增长。
(五)项目推进工程
“十二五”期间,重点推进“三个一百”计划,通过“锁定式”和“命题式”招商,确保投资在新兴产业方面的大项目达到100项,投资在传统产业提升方面的大项目不少于100项。技术创新产业化项目不少于100项。
1.百个项目促转型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十二五”时期工业投资的重心,规划引进与建设总投资在1亿元以上的新兴产业项目不少于100项,总投资不少于200亿元。注重重点领域项目引进,编制“十二五”重点领域产业导向目录,引导社会资本投向,促进投资结构优化。按照“招强、选优”的要求,推出一批重大对外招商项目,开展一批重大引资活动,积极推进与世界500强企业、国家大企业大集团、著名民营企业和区域性行业龙头企业的对接,引进一批产业链长、关联度大、带动作用明显、效益好的项目。特别重视对工业转型升级起关键性作用的超大项目的引进和培育,着力提升工业经济的核心竞争力。
2.百亿技改促升级
“十二五”期间,引进与建设总投资在2000万元以上的技术
改造项目不少于100项,总投资不少于100亿元。建立健全重大技术改造项目推进机制,进一步加大财政资金对企业技术改造的扶持力度,不断完善产业政策与信贷政策、用地政策的衔接互动机制,发挥各级促进技术进步和企业自主创新建设的政策引导作用,每年推进一批技术改造重点项目开工建设,促进传统制造业企业提高产品质量,提升产品附加值。
3.百项科技成果产业化
建设以企业技术中心为核心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重点建设市级以上企业技术(研发)中心,每年培育5家,提高创新能力。建设以产学研联合为纽带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鼓励和帮助企业争取国家和省市重点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不少于100项。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活动投入特别是研究开发投入,提升整体技术水平。把握国内外先进制造技术发展趋势,着力开发应用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设计技术、先进制造工艺技术、制造自动化技术和系统管理技术;着力开发应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产业化前景的核心技术,能突破产业技术瓶颈、推动传统产业升级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及配套技术,运用领域广泛和市场潜力大的先进适用技术。
(六)节能减排工程
1.大力推进节能降耗
建立健全工业项目的节能评估和环境评价制度,未通过审查的项目一律不得审批、核准,不得开工、验收,从源头上限制消耗大、污染重、产出低的项目进入。大力推广节能技术和产品,发展新能源产业,推进再生资源利用。强化重点耗能单位节能管理,落实节能降耗的目标责任制,加强能源计量和用能管理,提高用能水平,完善节能降耗统计、监测和考核体系,重视合同能源管理,运用价格杠杆促进节能降耗工作,严格执行差别定价政策。
2.切实加强减排工作
严格执行“十二五”时期国家的各项污染减排政策,切实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污染减排指标。全面推进清洁生产,推行锅炉燃料清洁化改造。加强园区生态化改造,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工业结构和增长方式。加大环境污染综合整治力度,加强对重点区域的环境保护,禁止和限制发展重污染工业项目。严格执行印染行业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全面推行热电行业锅炉脱硫改造、织造企业废水回用,进一步探索和推广排污权交易,强化“城乡一体、三级联动”的工业废弃物集中收集处理体系,创建更多的绿色企业。
3.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是发展先进制造业、提高工业增长质量和效益的重要基础,也是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手段。要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通知》和《省淘汰和禁止发展的落后生产能力目录》,把淘汰落后产能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工业结构、推进节能减排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管住增量、调整存量、扶优汰劣的思路,加大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的力度,“腾笼换鸟”,优化产业结构。根据我区行业特点,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的重点是产能相对过剩、能耗较高和污染较重的印染行业以及低小散的丝织业。建立淘汰落后产能办公室,分年度制定实施计划,完善相关政策,采取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多管齐下,有力推动。根据其生产工艺、设备和产品层次情况,通过并购重组、转产、淘汰等形式实施有序退出机制。
七、工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
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区“十二五”工业转型升级领导小组,由分管副区长担任组长,负责协调解决《规划》实施中的重大问题,区有关部门要从各自职能出发,研究制定支持规划实施的政策措施,加强协作配合。各镇、街道、新区、工业园区要研究制定加快工业转型升级的规划实施方案。
完善专项规划和政策体系。制定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等专项规划,制定分年度行动计划,明确工作目标,落实政府部门、工业园区和各镇责任,强化考核。修改完善我区产业导向目录,进一步明确产业发展方向,健全新兴产业培育和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政策措施和科技创新支持政策。完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淘汰一批落后产能。制定加快产业集群培育的实施意见、推进机制和考核办法。加快工业企业中制造和服务环节的主辅分离,着力构建适应工业转型升级要求的生产业体系。
优化企业服务。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切实将工业经济管理重点放在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上来。把为企业排忧解难作为中心环节,持续开展企业服务年活动。完善领导干部联系企业制度和长效服务机制。扎实推进政府效能建设,改进工作作风,进一步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提高办事效率。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坚决整治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
(二)积极发挥行业协会桥梁与纽带作用
发挥协会作用。行业协会的作用在于联系政府、服务企业、加强自律。协会是企业与政府之间的桥梁与纽带,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强和改善行业管理,反映企业诉求和行业情况,组织制定“行规行约”并监督实施,协调维护企业利益,督促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制订并组织实施行业职业道德准则,大力推动行业诚信建设。完善行业自律性管理约束机制,规范企业行为,防止同业恶性竞争,维护市场秩序。加强协会公信力建设,公平、公正、公开地处理行业事务,协调会员企业关系,协商解决企业间争议,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推动行业合作。区、镇两级政府支持行业协会举办关于产业发展的专题研讨和技术、产品、设备展览展销等活动。促进贸易和信息交流,建立本行业与国内上下游行业组织的磋商机制。加强同国外行业协会的联系,推动多边、双边领域的合作与交流。组织企业做好反倾销、反补贴等应诉、申诉工作,配合政府有关部门协调解决国际贸易中出现的问题,维护市场公平和产业安全。定期组织企业参加大型商品交易会、产品展览会,主动在国际国内市场上展示我区特色优势产业和产品。
加强行业管理。认真做好发展战略研究、行业运行分析、产业政策实施、技术标准贯彻、经济信息传导等管理工作。按照市场化改革取向,加强工业行业协会建设,培育和发展中介组织,使之更好地发挥政府和企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三)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
加强战略管理。对现有产业集群中关联度大、主业突出、创新能力强、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要制定发展战略,发挥产业辐射、技术示范和销售网络中的引领作用。行业龙头骨干企业通过联合、并购和品牌经营、虚拟经营等现代方式整合中小企业,提高产业集中度。通过实施国际化战略,在区外、省外、国外设立原料、能源供应基地、研发设计基地和营销网络,积极开辟新的发展空间。
加强制度创新。引导企业选择适合自身特点和发展需要的企业组织形式和运作机制,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引导企业进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造;引导上规模的企业实行股权结构由封闭向开放转变。支持企业跨地域、跨所有制的相互参股、联合重组和嫁接外资;鼓励民营资本参与国有大型企业和垄断企业改革。引导处于成长期的中小企业通过股份制改造、聘用职业经理、设立外部董事等多种方式,优化企业经营机制。争取实现企业上市的较大突破,特别是支持新兴支柱产业中的龙头企业上市,通过企业上市融资实现产业裂变发展。抓好中小企业改制上市培育工程,利用资本市场做大做强。
加强管理创新。引导企业从传统管理向现代管理提升,从家长式、经验型管理向制度化、科学化管理转变,切实改变管理粗放现状。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化。着眼于提高快速响应市场能力和企业运营效率,显著提升信息资源和信息管理技术的应用水平。重点对研究开发、工艺设计、生产过程控制和财务、营销环节进行信息化改造,促使生产经营方式根本性变革。积极发展电子商务,扩大网上采购和网上营销。引导中小企业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有重点地推进管理创新。
加强市场创新。企业应着力加强市场研判,把握市场动态,加强营销队伍建设,采取更加灵活的营销策略,积极开拓产品市场,努力扩大市场占有率。
(四)切实保障生产要素有效供给
提高土地资源配置效率。按照《区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实施意见》,完善节约集约用地问责制度,加强土地出让合同履约管理。以新农村建设、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为途径,盘活和优化配置农村土地资源,拓展区域发展空间。进一步建立健全“亩产论英雄”评价机制,严格执行工业建设项目投资强度和容积率“双控”指标。加强存量土地盘活力度,坚决制止粗放型用地行为,提高土地利用率。结合产业导向,进一步完善项目预评估机制、项目准入机制、项目土地配置机制、项目后评估机制等四大机制,引导土地要素合理流向优势产业与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