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计算机技术课程培训

计算机技术课程培训

时间:2023-10-11 16:33:0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计算机技术课程培训,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计算机技术课程培训

第1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素养;学科整合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10-0207-01

人类在了解自然、改善环境的过程中,不断对信息进行获取、传递、存储、处理和控制,进而产生了一系列信息工具。各种信息工具的改善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在信息技术发展快速的今天,信息技术也成为了中小学必须学习的一门关键课程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兴的课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有意无意地把它与传统的学科相提并论,教学中也沿袭了传统学科的教学方法,甚至把学习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教育等同起来,缺乏与其他学科整合的意识,这样就大大降低了信息技术教育的应有价值。

在我们正常的信息技术课教学中,由于所使用的教材里有关技术方面的内容远多于信息获取、加工、传输、处理、分析、应用的内容,例如:在讲述Word软件的时候,是不断的讲述各种操作技巧和排版的技巧技术;在学习Flash的时候只是讲述如何制作各类动画;并没有将信息道德教育和如何获取所需素材的信息融会在一起。再加上教学过程中频频接触计算机软硬件,占据了这门课程的绝大多数时间;这就很容易让师生片面认为信息技术教育就只是学习计算机软硬件知识和操作,学习各种应用软件的操作技巧,制作多媒体作品,这就背离了信息技术课真正的教学目标,走进了崇尚技术水平的误区。

一、计算机技术学习不是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

在中学设立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中学生的信息能力、提高中学生的信息素养,它的学习范畴远大于计算机学科的内涵。

如果仅仅是学习计算机科学,那么这种学习的目标应当是高校计算机学科的主要目标,在高等院校里,重点是培养各种各类的高技术专业人才,可以把技术当作计算机学科的重要教学目标,也是学生们的学习目标。

在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对学生的计算机及其软件的操作能力的培养应归于信息的了解、收集、处理,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计算机和网络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操作等,更要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也就是:能够快捷有效地获取各种信息,熟练地、批判性地评价信息,准确地处理信息,创造性地使用信息。使他们具备终生学习的意识和利用信息技术处理生活、学习问题的能力。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处理生活、学习的问题,在中学生中有很广泛的应用价值。例如,其他学科会在课前让学生查找相关的知识,而这些知识在课本上是不可能那么全面的,学生在网上找到大量的相关信息,再对信息简单的分类、处理,从而找到有用的知识,对学习相关学科的知识是有非常大的帮助。通过经常的这种信息培养,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就已经具备了很强的信息获取、处理、加工的能力和素养。

与信息能力和信息素养相比,技术是第二位、浅层次的。可以设想,今天一些优秀的软件,如VB、Ottlce、Flash等将来都有可能被更好的软件取代,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却有很大的相似性,正如对于编程而言,具体的语言是可选的、多变的、愈来愈强大易用的,而算法这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却基本保持不变。这便要求教师不仅教会学生使用信息工具,更要教会学生从信息技术的角度,正确理解、判断、评价信息,拓宽学生的视野和思路,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这样说,信息技术课的设立是为了培养创新人才,而不是培养计算机的操作者。

在这方面有一些反例,如社会上有些人利用自己掌握的计算机技术盗窃网上银行、制造病毒、成为黑客攻击网站等,这些现象如果没有引起信息技术课教师的充分重视,在教学中未能有意识地对学生正确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信息观念,难免会产生新的计算机犯罪。例如:有的老师在讲穷举法时,提到可用此算法编写破解密码的程序,立刻有学生问能不能编出破解取款机上密码的程序。还有一些学生上课时候希望教师给他们讲Photoshop的技能,问他们为何学习的时候,他们却说:修改照片呀,把别人的脸换换;可能他们觉得计算机高手就是像网上经常发现的那些被修改照片的作者一样,能受到很多人的“称赞”。可见对信息的理解、评价和正确利用在很大程度上比计算机的具体操作更为重要,这就要求信息技术课教师能够经常、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素养、道德、法规方面的教育和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信息观。

二、信息技术不是门独立学科

教师只注重课本知识的教学,忽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缺乏与其他课程整合的意识,这也是信息技术教育的一大误区。前面已经提到了,信息技术课是培养学生学习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能力的学科。所以来讲信息技术课应融会到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时时考虑到与其他课程的渗透,教师的这种意识甚至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都会产生很大影响。

第2篇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兴的课程,不少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有意无意地把它与传统的学科相提并论,教学中也沿袭了传统学科的教学方法,甚至把学习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教育等同起来,缺乏与其他学科整合的意识,这样就大大降低了信息技术教育的应有价值。

信息技术课教学中,由于教材里有关技术方面的内容远多于信息获取、传输、处理、分析、应用的内容,再加上教学过程中频频接触计算机软硬件,占据了这门课程的绝大多数时间;同时,具有指挥棒作用的信息技术会考中的题目也侧重于考核学生的软硬件操作的熟练程序,这就很容易让师生片面认为信息技术教育就是学习计算机软硬件知识和操作,这就背离了信息技术课真正的教学目标,走进了唯技术论的误区。

误区一 技术学习是教学目标

设立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它的学习范畴远大于计算机学科的内涵。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对学生的计算机及其软件的操作能力的培养应归于信息的收集、处理,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计算机和网络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操作等,更要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和信息素养,即:能够快捷有效地获取信息,熟练地、批判性地评价信息,准确地处理信息,创造性地使用信息。使他们具备终生学习的意识和利用信息技术处理生活、学习问题的能力。

与信息能力和信息素养相比,技术是第二位、浅层次的。可以设想,今天一些优秀的软件,如VB、Office、Windows等将来都有可能被更好的软件取代,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却有很大的相似性,正如对于编程而言,具体的语言是可选的、多变的、愈来愈强大易用的,而算法这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却基本保持不变。这便要求教师不仅教会学生使用信息工具,更要教会学生从信息技术的角度,正确理解、判断、评价信息,拓宽学生的视野和思路,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这样说,信息技术课的设立是为了培养创新人才,而不是培养计算机的操作者。

在这方面有一些反例,如社会上有些人利用自己掌握的计算机技术盗窃网上银行、制造病毒、成为黑客攻击网站等,这些现象如果没有引起信息技术课教师的充分重视,在教学中未能有意识地对学生正确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信息观念,难免会产生新的计算机犯罪。例如:有的老师在讲穷举法时,提到可用此算法编写破解密码的程序,立刻有学生问能不能编出破解取款机上密码的程序。可见对信息的理解、评价和正确利用在很大程度上比计算机的具体操作更为重要,这就要求信息技术课教师能够经常、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素养、道德、法规方面的教育和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信息观。

误区二 计算机是门独立学科

由于存在“学科本位”的思想以及应付会考等原因,部分教师只注重课本知识的教学,忽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缺乏与其他课程整合的意识,这也是信息技术教育的一大误区。信息技术课应融会到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时时考虑到与其他课程的渗透,教师的这种意识甚至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都会产生很大影响。

最近,我听了几节信息技术评优课,同是讲Word中的自选图形,一位老师只是把课本内容讲完了事,另一位老师则是用自选图形绘制了高中物理课本中的各种图形,如物体受力图形等,显然,后一位老师深刻领会了信息技术课的内涵,将这门课的学习与其他学科有机地联系在了一起,学生通过这节课不但能很好地掌握计算机知识也能联系到其他课程的学习。如果计算机老师都能像这位老师这样,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才会发挥应有的作用。又如VB程序课,一位老师只讲了课本上的几个例子,另一位老师则讲了如何用VB编写一个打印数学上的正弦和余弦函数图形。从课堂气氛和课后效果看,后者明显好于前者。

第3篇

论文摘要:高职教育要持续发展必须一就业为导向,以理论与技能为中心,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本位,以获得职业资格证书为标志,逐步实现从学习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转换的办学模式。我认为要构建出适应就业需求的高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必须解决好两点:一是办学定位问题,二是教学改革和创新问题。

1 高职学院计算机技术专业办学的定位

高职计算机技术专业教学应以培养的是专业型、技能型、智能型的实用人才,使受了教育的应届毕业生获得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后就业,具有一定的工作能力为主线来设计课程教学体系,努力实现所开设的课程与企业人才需求相结合,学历教育与技能证书认证培训相结合,理论讲解与技能培训相结合,模拟训练与实践相结合,职业技能与综合素质教育相结合。由于高职学院现有计算机教师大部分来源于普通高校,以学科理论为主,对于社会上计算机职业人才的需求不是十分了解,这就必须充分发挥学院就业办的指导作用。学院就业办组织系部领导和教师,深入社会和企业一线进行广泛调研和分析,掌握计算机行业的最新动态。

2 高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

“能力本位”不同于传统普通教育的“学科本位”,所以,教学理论的转变、教学模式的革新是教学改革的关键。教学方法改革的目标就是要提高教学的形象性、生动性和通俗易懂性。应根据课程的性质和内容、施教对象以及有利于职业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选择切实可行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2.1 师资队伍建设影响学生计算机技术水平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社会子不断进步,知识在不断更新和发展优秀的教学理论和经验不断的涌现。这就要求我们的计算机教师能适应社会和知识的发展,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和完善,学院应根据专业课程的需要安排教师下企业锻炼,教师能够了解企业生产流程,知道企业需要教师培养出的学生具有的能力,提高教师的技能水平,只有教师队伍层次的提高,才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质量,培养出优秀的毕业生。

2.2 计算机技术专业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改革

传统的教学是的以知识传授为特征,教师为主体、学生只是被动接受者。可以这么说高职的学生大多数是普通教育的失败者,存在一定的逆反心理,但在其他方面只要他们感兴趣,学习就有效果,他们的智力和记忆力不比其他学生差,关键是学生有没有兴趣。因此,如何让学生带着兴趣走进课堂,使学生掌握计算机技术是高职教师应该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

教师必须认真研究计算机学科的发展历史与趋势,介绍学科发展的新成果和新动态,激发学生的学习计算机技术相关知识的兴趣,将创新意思贯穿于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根据课程大纲、人才培养目标,合理的安排教学计划和教学时数,对计算机技术课程的内容进行合理的调整并科学的组合,同时要具有新时期教学改革的新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问题法、案例驱动法、讨论式教学等方式,引导学生多方位的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索问题和发现问题的欲望,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创造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的培养非常重要,尤其是学习计算机技术课程,如果我们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加以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的训练,以后只要稍加指导,学生就会乐在其中地完成后续学习任务。教师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设计不同的教学案例,把计算机课程讲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结合我的教学,举例如下:

如在讲授很多学生认为枯燥无味的程序设计课程时,我没有一味去分析基本语句、语法,二是从开始注重锻炼学生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程序设计思想和养成良好的程序设计习惯,使学生具备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和能力。我首先从他们身边的事入手,引用了校园中的“程序”:

NO1.学生到指定的教师上课。

NO2.教师检查上节课的作业。

NO 3.带作业的学生,可以让老师检查,转到NO 5;否则,回宿舍拿作业,转到NO 4。

NO 4.回到宿舍,拿到作业,转到NO 1。

NO 5.老师检查作业。

NO 6.上课,学生听讲。

NO 7.下课铃响,上午课程(循环)是否上完(条件),上完转到NO 8,否则转到NO 1。

NO 8.下课去食堂。

通过具体实例,分散介绍语法难题避免了学生枯燥和畏难的产生厌学情绪。

2.3 考核方式的改革

考核的目的是对学生只是与技术掌握的评价,也是对教学效果的一种评估。对于计算机专业课程,传统单一的笔试考核模式已经不再适应以综合素质教育为核心综合评价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应转变传统的考试观念,树立以“能力测试”为中心的现代考试观念,紧密结合高职教育教学特点和培养目标,系统规划考试制度。

考核的内容应包括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在理论方面,笔试是一方面,还应将形式多样化,包括学生的平时表现,完成课程任务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多方面,多学生进行多方位的考察。同时让学生在不同阶段参加各种级别、各种类别的职业资格认证,以便于高职的教育与最终的培训认证相结合。在实践方面,采用作品评价方式进行考察,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考察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更多的让学生到用人单位去,培养自己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锻炼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积累更多的经验,同时能够发现自身的缺陷和不足,及时作出调整,为将来步入社会就业领域利用计算机知识解决自己专业的实际问题奠定扎实的基础,使学生能将计算机较好地应用到自己的专业领域并独立开展工作。

3 总结

算机技术教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这就要求我们在办学的定位以及教学改革在创新上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在探索中研究,在实践中探索,在创新中发展,走出一条适合高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教学的新思路,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核心,把握住社会发展的需求和职业岗位对高素质劳动者职业能力全面的要求,力求达到两者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 钟山学院.关于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14).

[2] 刘秀功.信息技术基础》课教学方法新探[J].中国成人教育,2006(1).

[3] 徐阳.计算机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J].考试周刊,2010(1).

第4篇

关键词: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 问题分析 对策研究

信息技术课程是国家教育部面向新世纪,为培养和提高全民素质而设定的新课程。信息技术是和“读、写、算”一样重要的、终生有用的基础技能之一。加快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提高信息技术课程的效益,对实现教育信息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一、信息技术与信息素养

黄荣怀指出信息技术就是指能够完成信息的获取、传递、加工、再生和施用等功能的一类技术,是感测、通信、计算机和智能及控制等技术的整体。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信息化教育的重要目标。南国农指出信息素养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等方面的内容。信息素养的培养正在引起世界各国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并逐渐进入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目标与评价体系之中。信息技术课程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平台,能使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内容,提高学生信息技术能力和水平,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

二、河北省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存在的问题

尽管河北省中小学从2000年起开始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后,河北省的信息技术教育得到了一定发展,但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仍发现师生比高、硬件投入不均衡、教学内容不确定、评价方式单一等问题。师生比较高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最低师生比在廊坊,为1∶50;最高师生比在邯郸为1∶1000。多数教师除了讲信息技术课之外,还要负责繁重的机房维护,教学质量很难保证。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各地计算机配置情况不一,有的计算机已处于淘汰期,有的不能接入互联网,有的不能保证学生上机时间或多人共用。半数以上的学校只讲授课本要求的内容,不再扩展。少数教师会有选择性地补充一些内容,但也是以考试大纲为指导。调查中有的教师透露:该门课程不重视,课程的开设也只是为应付会考。信息技术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而非为了通过考试,尽管教师也意识到这样做偏离了信息技术课程开设的初衷,却束手无策。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统一思想,摆正位置。

思想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行动,所以在信息时代培养和提高国民的信息素养刻不容缓。信息素养是人的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高新科技层出不穷的今天,信息素养的培养变得前所未有的重要。

只有从上到下统一思想认识,把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摆在重要位置,培养出的社会建设者和接班人才能更加符合社会的要求和需要。

(二)加大投入,缩小差距。

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会导致对教学的投入不足。硬件设备是进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基础和保障,所以要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对硬件设备的投入和建设,加快计算机设备的更新换代,平衡地区之间的差距,逐步缩小地区之间及城乡之间教师工资水平及其他待遇的差距,使得教师能够安心工作。

(三)统筹师资,优化教学。

教育部于2005年4月开始实施决定启动“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其目标是:2005年组织部分省市试点,2006年开始在全国推开,到2007年底全国1000万以上中小学教师的绝大多数普遍参加培训,并参加全国统一考试。虽然中小学教师大部分参加了教育技术水平考试,但是其培训与学习只是针对考试内容,难以形成系统认识。所以持证上岗后,还需要专门针对信息技术教学进行培训。

(四)规范评价,促进学习。

评价是为了改进和提高,而不仅仅是为了测试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情况。因此建立良好的评价机制可以从根本上改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可以采用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机制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

四、结语

尽管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是随着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推行,对信息技术课程的研究日渐增多,研究深度也日益加深。这些都势必会推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实现信息技术课程设立的初衷。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 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30-7551-02

目前我国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水平参差不齐,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模式也大有不同。而现今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要让我们的信息技术教学适应学生的需求,我们就需要由现状着手分析,寻找出有效的改善方法。

1 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现状

1.1 学生认识不足

目前,很多中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认识不足,认为学习信息技术课程,就可以更好地上网打游戏,而计算机操作和应用的基础几乎为零。学生学习普遍存在着消极、被动的想法,生源的层次问题日益严重突出。

1.2 教学手段单一,师生间的互动不够

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巴、一本教材、一个演员,自始至终唱独角戏,包打天下。结果一堂课下来,教师上课讲得头头是道,喉干舌苦;学生听得云里雾里,一无所知。学生就会形成隋性,不积极思考,被动接受,缺乏创新能力和主动学习能力。

1.3 教学设施陈旧

社会技术的高速发展,计算机技术更新换代的加快,而中学的计算机软硬件设施更新速度相对缓慢。学生必要的学习软硬件不能及时到位,因此学生在学习时不能够及时的实践所学理论知识。从而造成学生接触到的计算机知识理论多于实践,动手能力较差。

1.4 过于讲求知识的系统性,不注重知识的模块化教学

上中学信息技术基础课时,习惯于从计算机的起源、产生、发展,讲到它的作用意义,再讲到它的构造特点,尤其是讲它的编程语言和方法,一下子把学生带入到云里雾里的境界。让学生产生了对学好计算机的恐惧感。要知道我们教育对象是中学生,学习基础不扎实,学习兴趣不高。要因材施教,选取学生够用的、适用的、想学的、能学好的知识模块,如计算机基础模块中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Windows、文字图表处理Word、电子表格处理Excel、演示文稿PowerPoint小模块等。

1.5 师资情况复杂

中学信息技术专业教师的组成相对复杂,部分是其它专业改行的教师,只有较少的专业院校毕业的教师。有些教师就职时间较短,因此教学经验较为欠缺;有些教师则通过自学上岗,没有受到过系统的专业训练,教学水平较低。

2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定位

中学在信息技术教学方面,不能够局限于一般的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在信息技术课程方面应该有自己独有的教学特色、理论和教学模式,突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宗旨,培养素质全面、操作能力较高的人才。另外,我们的教学应该不断地吸取先进的教学经验,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潜力,在不断的改进创新过程中,更好的提高学生信息技术课程的成绩。

3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方法

3.1 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时代的发展,正在促使教育改革从传统的以教师传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强调“学”重于“教”,目的在于体现“教育应满足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之需求”,体现“顺应市场、服务社会、服务学生”的价值取向。因此,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在教学中应起组织、引导、答疑的作用,从知识的传授者、教学的组织领导者转变成为学习过程中的咨询者、指导者,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3.2 提高信息技术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

教师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能力,从根本上影响着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有的教师缺乏必要的实际应用动手操作能力,只能够照本宣科。这样的教师不能够跟上计算机发展的步伐,对学生来说是及其不负责任的。因此,我们要加强教师的筛选考核制度,严格要求计算机专业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要对教师进行定期的考核;我们要建立明确细致的奖惩机制,注重提高教师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们要重视教师的培养,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通过培训提高教师们的专业素质和能力,为专业教学做好准备。

3.3 设计科学、合理的专业教学

信息技术课程一般都属于有较高动手操作能力的技能课程,因此,在教学课程的设定方面,应该以实践上机操作为主。让学生多动手练习,实践理论知识的学习,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思考。专业课程的设计应该将重点方向定位于社会实际应用。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只有让学生多方位的全面掌握基础,在基础的层面上加深专业技能的培训,才能让学生在众多的竞争者中脱颖而出。

3.4 更新计算机教学软硬件设备

信息技术教学应该紧跟计算机发展的步伐,中学教育重在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学中所需的计算机软硬件设备的及时更新就必不可少了。只有让学生掌握了最先进的、最有用的计算机专业知识,具备较高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才能够提高教学的质量,从而促进学生的成绩提高。

3.5 建立以实验室、视频室为主战场的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课程具有操作性强、适于视频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再沿用“教室+黑板+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而应采用以实验室、视频室为主战场的教学模式。

3.6 建立以多媒体技术为教学环境的教学模式

多媒体技术为教学提供交互式的教学环境。教学内容里用文字和语言难以表述清楚的部分,用教学课件可以直观地呈现出来,既明了,又生动形象。其次,多媒体技术能为学生创造一个能听、能看、能动手操作以及进行讨论、交流的环境,可提供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

4 结束语

总之,信息技术课程传无论是课程设计方面还是教学方法都应该改革,必需更新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改变教学理念,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培养学生掌握较强的专业技能、较高的综合素质,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真正让学生愿意学,学得好,学得轻松愉快。

参考文献:

[1] 吴孝燕.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模式探讨[J].教育探索,2003(8).

[2] 李兴旺.浅谈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模式[J].中国冶金教育,2003(5).

[3] 许映连.探究式教学:信息技术课的新视点[J].中国电化教育,2002(1).

第6篇

关键词: 小学信息技术课 课堂教学 教学思考

随着人类文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计算机信息技术将被广泛应用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并将改变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当今世界,定义“文盲”已由过去的识字与否定为能否使用计算机技术。学生要素方面,学生学习兴趣方向有偏差、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水平差异较大、学生合作能力较弱。因此,在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已成为教育部门当前迫切的任务。从宏观上看,将为协同教学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研究提供案例,为信息技术教师的成长拓宽途径,有利于强化学生的信息技术课堂学习效果,有利于教材的二次开发和合理应用,有利于使大部分学校中有限的信息技术教学媒体合理利用。下面我就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谈谈看法。

一、当前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在基础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要求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的手段。但由于这一学科是新生学科,在成为和发展中必然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

1.重视程度不够,缺乏有效的管理、促进机制。由于历史原因,小学信息技术的前身是计算机兴趣班,以前一些条件较好的学校都是以“兴趣班”、“劳技课”的形式开设计算机课。因此,导致部分学校领导对信息技术课认识不深,重视不够,开展不力。在小学课程体系中的地位难以提高。课时难以得到保证和落实。部分学校资金不足,对计算机设备的投入力不从心,有些计算机的硬件设备配制不当,硬件维修、软件维护等难以开展,硬件建设难以适应当前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的需要。加上家庭购买力低下,特别是一些农村家庭,交学费都有问题,根本没有能力为孩子购置计算机设备或提供培训辅导。因此,信息技术课教学成了“纸上谈兵”。

2.学生程度参差不齐,科任教师难以驾驭课堂。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要求学生动脑、动眼、动手能力相应较强。因此,一些好动、调皮的学生光顾网吧的机会较多,有一点基础,学习起来倒是容易入门。但是,那些循规蹈矩,学习认真的学生,动手能力不强,这些学生成绩也不佳。所以,科任教师要经常采用反馈手段。

3.未形成上下一致的教学较研体系。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既缺乏教研的渠道,又没有形成教学教研的风气。一些学校任课教师就只有一至两个人,所以教学交流较少,而且与外校外地的沟通少,“信息”反而闭塞。而且以后的“会考”、“高考”怎么考法,一切都未明朗,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真是“前无古人”。

4.一些学校用传统的方法评价科任教师,挫伤教师的积极性。鉴于信息技术课本学科的特点,教师将会采取与其他学科截然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比如在课堂教学的艺术手法上,板书、语言特点等将会与传统学科不同。特别是在上机实验课中对学生必须更加严格要求。特殊的管理手法将会“得罪”一部分学生。这些学生在评价教师时将带有“盲目”性及报复心理。因此,学校在评价教师时要注意调动其积极性。

二、加强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的对策和建议

小学信息技术课这一新生学科,知识抽象灵活,更新换代快,实践性强,学生基础总体较差。因此。学好这一课程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解决,而必须多方面协调配合,达成共识。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增加投入,不断改善教学的教研体制,合纵连横,切实解决师资短缺问题,努力提高计算机教师的理论水平及实际操作能力。除此之外,信息技术课的教师还应因材施教,组织教学做到条理性强,言简意赅,不断提高课堂的调控能力,充分发挥教师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做到教学过程和设计合理,首先复习提问,调动学生的情绪,便于引入新课;每节课教学目的明确,做到讲练结合。努力提高单位时间的效率,主要问题讲清楚之后,让学生多点时间练习;要善于小结,概括每节课的主要内容、主要操作要点,尽可能把课材问题化,问题要点化。其次让学生自主学习。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兴趣。很多人认为,学生对学习计算机肯定有兴趣,其实则不然,由于计算机理论知识较抽象,加上没有考试的压力,因此“任务驱动”教学有时难以奏效,要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上下工夫,使学生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另外,还要不断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计算机知识更新换代快,教师必须不断“充电”学习,何况学生?让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的话绝对跟不上时代的变化,学生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学习方法,努力培养看书自学的能力,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理解运用信息技术课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样才能满足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

尽管当前信息技术课没有统一的权威教材,没有现成的教学方法,教学软、硬环境参差不齐。但只要思想统一,上下一心,师生共同努力,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相信这门课程的教学就会迅速步上正轨,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参考文献:

[1]龚朝花,陈桄,黄荣怀.电子教材在中小学应用的可行性调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2(01).

[2]肖焕之.信息技术教材离经典有多远[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1(09).

第7篇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 德育渗透 教学

一、为什么要进行德育渗透?

(一)社会需求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以计算机技术、通用技术、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经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一方面人们的信息活动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的价值,另一方面也带来了诸计算机犯罪、恶意侵犯他人隐私、计算机病毒、信息垃圾、充当网络黑客等一些不良影响,这些影响反映了在信息活动中违法行为和道德失范现象严重的现实。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与希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他们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形成阶段,最容易出现问题。。

(二)学校需求

学校是教育为首的主要阵地,是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任何一门学科教学都要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进行德育渗透。信息技术既是一个独立的学科分支,又是所有学科发展的基础,随着信息技术蓬勃发展,信息技术教学也越来越重要。

(三)课程需求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标中指出: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与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因此,在信息技术课程中渗透德育,本身就是信息技术课程内容。

二、信息技术课程特点

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学科在我国高实现必修课和若干选修课的课程体系,与其它学科相比,信息技术学科一门年轻的学科。具有以下特点:

1、综合性

它除了涉及计算机技术之外,还涉及到许多其它学科,如审美艺术、环境、语文、数学、硬件时尚、软件开发等等,具有综合性的特点。

2、时代性。

信息技术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从计算机延生之日起,计算机技术发展迅猛,带动信息获取和加工、处理方法的不断更新,这样,信息技术学科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处于高速度与高淘汰并存的发展状态。

3、开放性

开放性是指学习的对象及提供的平台都是开放的。开放性其实是一把双刃剑,既有利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也存在一些负面的影响。如:在人际交往方面,在信息技术教育的网络教学中,以虚拟化的交流角色为主体的交友方式中,具有间接、虚拟、平等、自由的特点,又有欺诈,还有可能对未成年人形成“自闭症”等。所有这一些在信息技术教育中都要渗透进去。

4、整合性

整合性即信息技术教育不仅仅是一门简单的技术,还包括如审美、艺术、政治、体育等方面的知识,尤其突出的是internet网络内容讲解时,知识面很广。平时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应该使未成年人自主的利用这些整合性的知识为自己的知识体系服务,并能正确的区分鱼龙混杂的信息知识。

三、如何进行德育渗透?

在了解高中生心理特点和信息技术学科特点之后,如何发挥信息技术学科自身优势,利用课堂这一学生受教育的主阵地,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是值得我们探究的,以下就是我本人对如何渗透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分析好教材,挖掘隐性德育教材信息技术课本中,从表面上看没有多少显性的德育内容,但只要我们认真阅读教材,分析材料找出其内涵,就能发现德育无处不在。例如:在处理分析电子表格时,可以设计一个与气候的主题,让学生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我们作为教师,就应该平时注意资料的积累,多钻研教材与教法,努力创新,找到德育渗透的切入点。

(二)做好课堂规范,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在日常的信息技术课堂上,尤其是在上机实践过程中,一定要教育学生爱护电脑设备,强调正确规范的操作,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使用计算机习惯。在第一次上机课前,要求学生认真阅读学校的“机房上机规则”等一些机房教学的规章制度,使学生就座有序,保证课堂秩序。所以做好课堂规范,注重培训学生良好的使用计算机的习惯,这一细节本身就是德育渗透,有利用于培养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三)创新设计,竞赛中渗透德育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可以在每个学习单元后,设计一个有主题的竞赛活动。例如:可以让学生采用网页、动画、平面等形式,主题可以涉及爱国方面的,环保方面,感恩方面的等,让学生通过上网查资料、收集、整理从而根据所学知识来创造,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操作技能,巩固所学知识,还渗透了许多德育思想,可以说是两全其美。

四、德育渗透注意事项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十分重要,要想有效的进行,就要避免庸俗化的形式主义,避免简单说教,特别要警惕“政治冲击一切”的教训。这里说的是渗透,不是强加附合,更不能一蹴而就。因此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切忌脱离教材,掌握好育人渗透点。教学中思想道德渗透必须依托教材,离开了教材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教材的“育人因素”大多寄于知识之中,呈隐性状态,只有教师潜心地钻研教师,充分驾驭教材,将知识教学与思想教育最佳“融合点”即“渗透点”探寻出来,才能悟出育人之真谛。

(二)切忌生拉硬扯,掌握好育人渗透时机。爱因斯坦说过:“无论多么好的食物,强迫吃下去是不行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有机地结合教学内容,随着教学进度随“机”自然而然地渗透,因“材”施教。我们说德育无处不在,并不是要求在每一章节、每一个具体内容上都要扯上几句思想道德教育的话,更不能抛开载体,额外来一段政治说教,要把握好渗透时机,获取最佳渗透效果。

第8篇

【关键词】农村中学 信息技术教学 问题及对策

21世纪是信息的时代、是知识经济的时代。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水平的不继进步,农村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学在很多地区已基本普及,这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综合体现,也是教育形势发展的需要。但因其教学方法及教学环节尚无固定的模式,所以长久以来,随着课程的逐步普及,课程所存在的问题也逐渐突显出来。下面笔者就浅谈一下关于农村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个人的一些思考。

一、农村信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资金投入不足,设施落后,硬件、软件配置严重不足。由于农村经济的制约,政府和学校没有足够的经费建设学校信息技术硬件、软件。既使配置一定数量的计算机,但配置很低,数量很少,与城区学校的配置存在很大差距,与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要求差距甚大。缺少专项经费购置软件资源,比如购置优秀课程资源库、网上学习平台等软件资源。由于计算机数量少,经常出现在学生上信息技术课时,几个学生共用一台计算机的情况,甚至好多学生没有信息技术课本。学校计算机坏了,学校没有维修的经费,这样信息技术课教学就缺乏必备的物质载体,实为俗话说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甚至很多偏远贫困山区初中至今没有连接因特网,从而无法共享优质网络教学资源,信息技术课被改为其他学科的自习课。由此可见,资金投入不足,是制约农村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工作的瓶颈。

教师教学思想观念落后,对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视程度欠缺。目前,部分学生沉迷于网络的确是一种社会现象,互联网对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构成潜在威胁,影响了学生身心健康。很多农村的学生初次接触网络时很容易被网上五花八门的内容迷失自我。其实,如果我们加以正确引导,而不是“一棒子打死”的做法,让学生在虚拟网上完成“网上冲浪”反而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把网络运用于学习。而在教学中让学生在虚拟网上冲浪,这样做既安全又省钱。当然,在“冲浪”前,一定要首先培养和形成学生正确的道德价值观、道德评判力以及道德自制力,使他们在光怪陆离的网络世界里健康遨游,免于成为“迷途的羔羊”。对于学生能不能上网,社会各界对此看法不一,舆论纷纷,有的认为中学生在网上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支持他们上网,而有的则认为网上的东西太多,不应该让学生上网;也有的不了解网络,听之任之。

学生基础差,水平参差不齐。由于农村经济基础差,各方面条件相对落后,大部分小学没有资金购置计算机,好多学生在小学都没有接触过计算机,有部分同学连计算机都没有见过,更不用说亲自操作计算机,所以来到中学连基本的开关机都不会,甚至有的学生进入计算机教室,胆小害怕,不敢操作,坐在计算机前发呆。有少部分条件稍好的学生自己家里安装了计算机,这一部分学生会简单的打字、画画等操作。另外有个别小学配有几台计算机,安排课时数量少,间隔周期长,学生当时学习的一些基本操作没有得到及时巩固,结果收效甚微。有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把学生带到计算机教室,学生就把计算机当成游戏机、VCD等娱乐工具。有小部分学生沉迷于计算机游戏,根本没有把心思放在学习上等等。学生水平参差不齐,自身信息技术基础薄弱等这些因素都导致了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无法正常开展,在短时间内无法改变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的传统教学模式。

二、对以上问题的个人见解及分析

加大资金投入,完善信息技术软硬件资源建设。信息技术课主要以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为依托,要想正常开展信息技术课教学,离不开教师电子备课室、计算机网络、优质教学资源的建设,同时也需要购置一些教学光盘、教学录像带、录音带、投影仪等来充实学校资源库。但这些硬件设施耗资很大,农村甚至更加偏远的山村初中是没有足够经费支持的,一方面需要上级政府和主管部门重视,加大农村初中这些设施的投入。另一方面学校领导应该适当增加少量信息技术设施,增加日常运行、维护的经费,购置一部分稳压器保证计算机教室电压稳定,提供不间断电源,以确保学校计算机教室的各设备能正常投入使用。把计算机教室连入因特网,通过上网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教学形式要求讲练结合,注重学生上机实践的时间安排。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操作性特别强的学科,学生只有通过动手实践,才能掌握信息技术,培养信息技能,探究新知。《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规定,中小学信息技术课“上机课时不应少于总学时的7O%”。这种讲练结合的教学形式一方面使课堂教学动静结合,有助于形成良好的节奏,符合农村学生的认知规律;另一方面,注重学生上机实践的时间安排,为农村学生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解决了农村学生因对信息技术接触过少而产生的神秘感和迫生感。

提高教师教学认识,转变思想观念。互联网是一个信息资源的海洋,它有极其丰富的各种图书、文献和技术资料以及工作、娱乐、生活、教育、新闻和商业等各种信息,为我们提供了更多交流和学习的机会。现在农村的留守儿童逐年呈上升均势,学生学习压力较大,社会实践经验严重缺乏。网络的出现无疑是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交际空间,扩大了学生的交际范围,但学生的交际能力也会因沉迷网上聊天而降低。对于这样的群体,作为教师、家长、社会,都要积极引导他们,让他们明辨是分。

总之,农村信息技术教学存在诸多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应该首先正确认识这一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自身的重视程度,政府及各相关部门也应该加强关注力度,加大资金的投入;学校和教师应该转变传统的观念,在21世纪应该坚持与时俱进的观念,努力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适应信息社会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实际操作能力

信息时代逐渐来临,信息技术受到人们的关注,高中也开设了相关的信息技术课程来加强高中生的信息技术实际操作水平。信息技术课程和其他的科目区别较大,这门课程是知识和技能的结合,授课时更加注重对于高中生技能操作的培养,经过不断的操作培训加强学生技能水平。

一、目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常见的问题

(一)教师认知层面的问题

技术教师认识上有一个错误,教师认为学习信息技术的目的在于应付考试。所以很多信息技术老师在教学的时候只注重讲解考试要点,忽略了学生的技能训练。虽然目前的教育是应试教育,但是教师应该重视起信息技术教学,全面地为学生讲解相关知识,并且加强高中生专业技能培训,让学生能够真正的把所学习的信息技术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信息技术开课的时间较短,考试涉及的数值不高,这让信息技术老师在教学时产生了松懈,教授学生应付考试的技巧,重视程度不够,没有有效的管理课堂纪律,设置出现了很多学生在计算机课堂上利用电脑玩游戏的现象。

(二)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不够重视

因为分值较小的原因,很多高中生一直把信息技术课程当做了一门副课,有些学生甚至不去上信息技术课程,把信息技术课程用作学习其他课程。再加上信息技术上课是在微机房,教师对于不去的学生无法有效管制,这让学生的思想上忽视了信息技术课程。造成高中生大都以为信息技术课程是用来上网冲浪的休闲课,导致信息技术教学根本无法有效开展,学生学习的仅仅是理论知识,实际操作能力没有得到训练,使得学生计算机综合素质得不到提升。

(三)教学模式固定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开设的课程,发展的历史较短,教学还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教学模式比较单一。这样就造成了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效果没有预期的完善,很多高中信息技术老师采用传统式的授课方式,以老师的讲解为核心,学生不停的记录信息技术理论知识,老师和学生之间缺少沟通交流,学生有很多不了解的地方。

(四)信息技术教师水平有限

很多中学教师在毕业之后,就开始进行信息技术教学,但是信息技术是不停发展的,知识系统非常庞大,教师自身不进行学习就会和时代脱节,给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教学时讲解的信息技术知识不全面,没有时效性。目前的实际状况是极大多数的信息技术老师知识水平还是停留在以前的水平,没有自身学习完善知识网络。

二、提升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注重实践

(一)针对性教学,了解学生学习情况

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经常发现这样一种情况。有些喜欢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对于教师讲解的信息技术知识很快就理解吸收,但是一些对信息技术没兴趣的学生,勉强地学习一些基础性的知识。这样就造成了信息技术老师在教学时授课内容有冲突,针对这样的情况高中信息技术老师要做到深入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针对性教学。比如在讲解“PPT”的操作设计时,对于基础较差的高中生,老师可以让学生学习掌握“PPT”软件的基本使用,了解软件内的一些功能,对于学习基础好的学生,信息技术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PPT”课件制作,让学生利用所学习的知识设计幻灯片。

(二)小组模式,合作学习

信息技术教师可以采取分组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小组通过组员的合作一起进行实践,共同研究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难点,每个学生能够很好的合作交流,通过组内的共同探究完成课题实验,合作学习中,每一个高中生都可以熟练的掌握信息技术应用技巧,提升自己的实际操作水平。

三、帮助学生树立信息技术意识

(一)信息技术授课中帮助学生培养信息意识

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可以采取很多方式帮助学生培养信息意识,最常见的就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利用高中生的好奇心理来开展教学,教师可以把自己设计的计算机程序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产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这样学生就会自主的学习计算机技术,老师开展教学时学生听讲很认真,学会自主思考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二)创新教学能够起到很好的效果

信息技术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授课经验创新教学模式,通过新型高效的教学模式提升课堂效率。设置合适的教学情境开展教学工作,让学生不再感到信息技术课程和原来一样无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第10篇

1 随县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1.1 信息技术设施缺乏,设备缺少专业人员维护,耗损严重,急需更新换代

农村办学条件落后,没有机房,缺少电脑和相关的电教设施,有的至今还没有联上网络,缺少与外界的信息传递与交流。只有几台零星的电脑用于统计报表、统计分数、印发文件等日常教学工作,很难开展日常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上信息技术课就看下载资源,缺乏实践操作,学生基本的信息技术能力没有得到培养,更谈不上提高。这不仅造成国家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违反了教学规定。更为严重的是,使学生产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误解,产生不良影响,不利于今后的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

由于缺乏专业的计算机人才,信息技术设备得不到基本维护,由于时间原因和人为原因,电脑损坏后闲置的现象普遍存在,信息技术教学活动无法开展,使农村的信息技术教学陷入瘫痪。

1.2 信息技术专业教师缺乏,整体素质不高

在农村中小学,缺乏专业的信息技术教师,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农村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瓶颈”。农村在职的信息技术教师,大多由原来数学、化学和英语教师担任,存在年龄老化、知识结构老化和缺乏创新思维等缺陷,大多是边教边学,非常辛苦。由于时代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也在不断地更新,这就更加增加了他们在教学中的难度。专业的计算机人才又不愿意到第一线工作,造成农村信息技术教师新老交替“断层”,一支专业的教师队伍都没有,这就无法去谈教学质量。

1.3 农村“应试教育”思想严重

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导致教师的授课方法和模式不当,学生的主动学习性没有充分发挥。加强教育改革步伐,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不断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知识水平和实践动手能力,以提高未来建设者的科学文化素质、能力和科技意识,是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根本任务。在现代社会,如果忽视计算机技术的存在和发展,就意味着落后,意味着被淘汰。但是,在现阶段,“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一块黑板”的“灌入式”教学模式在农村普遍存在。由于监督机制不完善,在农村,大多教师有“山高皇帝远”的思想,没有落实相关的教育制度,到检查时也是敷衍了事,没有把信息技术课程当成正事来抓,也就无法出教学成果,提高教学质量。“教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缺乏实践操作能力,忽视了学生认知主体的作用,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4 部分学校的教育技术装备在教学上的应用不合理

有的教师认为,这是一个信息时代,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越多,则其教育思想和观念愈先进。放眼现在的各级各类公开课、优质课、观摩课,几乎没有不使用多媒体的,如果有谁不循此道,可能就会与大奖、好评失之交臂。而一提到传统教学,很多人不屑一顾。因此,多媒体的运用出现过热现象。

1)随便滥用,教学内容华而不实。多媒体计算机虽然具有多媒体、超媒体的功能,但在教学过程中它仅仅是一种媒体,只能是辅助教学。有的教师误认为是一种全能媒体,整堂课不论是课题,还是课文中的字、词、句等,一切由计算机完成。一堂课上下来,黑板上不留一点儿痕迹,多媒体几乎成了另一本供学生观看的课本。而有些教师所用的所谓多媒体课件,也只是简单的文字加图片,是传统的挂图、小黑板、卡片等完全能够实现的。这样大材小用,造成大量资源浪费,多媒体成了名副其实的花架子。

笔者认为,多媒体功能的发挥是有赖于一定的条件的,并不是说在教学中采用了多媒体就一定能改善教学,更不是说多媒体用得越多越好,还需多考虑在什么条件下用,如何使用,而不是处处滥用。过度提供形象素材,不但会使学生忽略对文本的阅读,影响学生审美欣赏能力的发展,而且会分散学生课堂的注意力,不利于学生思考、探究能力的培养。

2)教学内容设计重难点不分,利用多媒体授课时随意呈现。课堂教学过程中,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够把被感知的对象形象直观地呈现出来,通过音响、色彩、动画等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更为集中、稳定、持久,思维更为积极活跃,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但在许多课堂实践中,教师的设计就偏离了教学的重点、难点。有的教师在上公开课时怕操作失误,为图方便,就让计算机将课件设计成顺序式结构,上课时只需按一个键,课件便按顺序播放下去。这样的课,教师总要想方设法将学生的思路引到电脑的既定流程上来。更有趣的是,由于教师在操作电脑时多按一次键,电脑便自说自话,教师则手忙脚乱,学生哄笑不已。

此类现象实在是多媒体教学的悲哀。究其根源,实质上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演变成了“电脑+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思想,这只不过更强化了教师的主动性和学生的被动性。因此,这样使用多媒体进行授课,不但没有优化教学效果,反而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分散了学生的课堂注意力,给本课的教学带来了负面的影响。

3)不符实际,随意搬用网上资源。近几年来,网络上的资源越来越丰富,下载方便,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有一部分教师信息技术水平低,缺乏信息技术能力,只将网络上别人现成的课件或其他资源不加任何修改地运用于自己的教学,犯了拿来主义的错误,没有遵循因材施教的规律,从而影响了自己的教学效果。

2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1)加大农村信息技术教师培训,吸纳优秀的计算机人才到农村任教。为适应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县教育局必须完善农村信息技术课程的相关政策,为农村信息技术课程的实施提供政策保证,改变农村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现状。

对现有农村信息技术教师进行定期培训、考核,对合格的教师颁发合格证书,对信息技术课程实行“执证上岗”。每年农村学校选派一定的名额,参加信息技术课程培训,对考核合格的颁发合格证书,以扩充我国农村的信息技术教师队伍。同时,还应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吸纳优秀的计算机人才到农村任教,以改善我国农村的信息技术教师结构。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与应用能力是眼前面临的重要问题,在农村建设一支素质优良、勇于创新、富有活力的信息技术教师队伍,成为我国农村信息技术课程改革中的重要任务。

2)对农村信息技术教学设备进行更新补充,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保证农村信息技术课程的实施。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操作能力很强的课程,没有相关的教学设施,将无法完成教学任务。随县农村无成套的电教设施,无法完成信息技术班级授课,也是农村信息技术课程无法全面实施的重要原因。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政府应加大投入,通过提高农村电教室、多媒体教室硬件、软件水平,完善相关信息技术教学设施、教学环境,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信息技术的平台。

针对农村信息技术设备耗损严重的情况,政府应及时对其进行升级和更新,在各地方成立维护小组,定期对所属片区的信息技术设备进行维护和修理,承担本片区的信息技术培训工作,保证农村信息技术课程的顺利实施。

第11篇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教学改革;教材

计算机在中职学校的课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已经成为中等职业学校的必修课程,。然而,近年来由于中职学校的快速发展,计算机教学面临着一些无法回避的问题,这些问题已经造成了严重的困难局面,这就需要我们做出适当的改变。

一、中职计算机教学的现状分析

中职计算机教学中一直都存在有弊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教学效果差的现状。学生由于知识面的局限,诸多问题的限制。不少计算机班的学生在学完课程后,仍然不知道如何合理的选购电脑以及正常的使用电脑。主要面临以下几点问题:

1.1教学课程设计不合理

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比例问题是计算机教学中最常见的问题之一,而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应用型、技术型人才,所以在计算机教学中更应注意理论与实践课程之间的比例设置。我认为实践课程应当是中职计算机教学的关键。

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这就要我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最根本的就是要选择恰当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目前大多数中职院校的计算机课堂授课都停留在旧的教学模式水平上,填鸭式教学和教师的独自表演阻碍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主体地位体现不出来,从而导致学生只能照葫芦画瓢,却无法灵活处理实际问题的现象时有发生。

1.2学生计算机运用水平低

由于不同的学生之间,计算机运用水平存在差异。中学学校对计算机教育的重视程度也是形成学生差异的原因之一,一些学校较重视计算机教育,课程开展充足,学校有时间给学生进行实践,学生基础扎实,也有一些学校只为学生通过计算机会考,只让学生一味地做题目,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技能的掌握很少。再者,由于学生的个人因素。学生个人学习兴趣同样也是导致学生之间差异的重要原因,大多学生由于对计算机专业知识不感兴趣,加之理论知识的枯燥和教师传统的灌输法更让学生觉得计算机课乏味。

1.3计算机教学内容脱节

由于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的相应教材更新速度跟不上发展的需求,导致教材不能跟上社会发展的要求,很多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知识,等到工作后发现已是过时的理论。另外,众所周知,计算机所涉及的内容广泛,硬件、软件、网络、程序等内容繁多,许多中职学校出现了教学内容庞杂,使学生虽然有全面系统的知识,却没有能拿得出手的精通技术。

2.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措施

2.1开发专用教材,实现分类教学

中职计算机的教学要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结合社会需要,开发校本教材,使教材跟上时代步伐。其次,教材应与实践操作相呼应。中职学校的计算机基础教材应是理论和优秀适用的练习素材相结合。因为,一本好的上机练习册,既能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提高他们的技能水平,从而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由于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明显,教学中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体特点。教学目标上,我们可以设置基础类和提高类两个不同的教学目标。以办公软件为例:基础类要求学生熟练运用文字处理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提高类则在实现基础类的基础上,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举一反三,解决实际问题。这样既能充分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又能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2.2提高教师专业水平,改革教学模式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须更新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知识。一方面,要围绕教学大纲重新制定教学目标,突出重点和难点,细化知识点和能力点,教师在讲课当中也要经常注意学生的反应,关注学生的课堂反馈,随时调整授课行为。另一方面,教师一定要通过自身的学习及时掌握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多阅读与计算机有关的杂志及书籍,并掌握当前比较流行的软件及计算机先进技术的应用,尽量找到和学生的共同语言,进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中职学校应积极地去聘请具有“双师”资格的专兼职教师来改善我们的教学力量。对学校自身而言,也应加紧制定和完善教师的轮流进修制度,去提升教学水平。

2.3改革考核方法,参加社会实践

计算机专业的实训有利于学生通过实际的操作与练习,提高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积累相关的工作经验。而校企合作既能为学生找到合适的实训场所,同时也能锻炼他们参与实践的能力,是提高学生就业率的有效途径。因此,为适应当今企业对计算机技术的更新的需要,同时也解决理论和实际脱节、学校实习设备和条件不足的矛盾,中职学校应根据自身,培养的学生的技术特点,联系相关的企业,通过双方协商确定合作的流程。比如可以邀请企业负责人到校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目标是要为企业发展量身打造所需人才,并针对培养的人才需求数量、人才规格专业设置、校企双方的权利与义务、教学实习和顶岗实习的开展方式、毕业生就业安置及待遇等具体事宜进行协商并达成协议。也可利用假期和毕业实习,鼓励学生进入企业做实习。社会上有计算机培训机构,这类培训机构往往具备培训的硬件条件和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学人员,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到培训机构去学习,这样可以利用社会资源,对于学校和培训机构来讲,都可以实现“双赢”。

参考文献

[1]袁嘉,计算机课程有效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广东教育:职教,2011.

[2]肖恒玲,探究中职计算机专业课有效教学的实践方法[J],成功:教育,2011.

第12篇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小学语文教学;整合;认识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08-0000-02

计算机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就是通过学科课程将计算机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让内容丰富的学科课堂教学作为计算机技术的有效的载体,又把计算机技术作为学科课堂教学的一种崭新的支撑,提高学与教的效率,改善学与教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朝基础教育现代化的目标靠拢。前教育部长陈至立部长在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曾经指出:在开好计算机技术课程的同时,要努力推进计算机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计算机技术手段,并把计算机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可在具体的操作中,人们注意的多的是计算机的运用和课的设计,还有一些问题给忽视了,在此我想想自己的一些新的认识。

一、正确对待计算机

计算机技术的载体就是计算机,计算机进入学科课堂教学,利弊皆有,用好了对课堂教学起着促进作用,反之就会产生副作用。有些老师上语文课,计算机主宰了一切,老师成了计算机的附庸;学生也只是计算机的奴隶。其效果可想而知。所以设计计算机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教学环节,应该简明扼要,该用的用,不该用的不要画蛇添足。而且,对于每项设计,都不能为了展示计算机而抑制教师的作用,限制学生的活动。所以,我们在设计计算机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模式的时候,首先要考虑的是小学语文语言文字自身的特性,再正确认清计算机应是辅助作用,用来帮助教师教,帮助学生学的。用一颗平常心,把计算机视同于小黑板、录象等辅助工具,它只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用的工具,不是什么新鲜事物,完全没必要把它神化。

二、尽可能资源共享

使用计算机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除希望有特别的效果外,我们期待的就是减轻教师和学生的负担。但我们现实生活中看到的却是老师们往往为了一节 40 分钟的课,在计算机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上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花上几个小时甚至十几个小时来设计课件,还事先选定几个学生,课前花上好几个小时对他们进行培训,然后才能上课。可遗憾的是,这些花费了语文老师和电脑老师大量心血的课件,通常只是用来上一堂公开课,表演一次之后,就搁置一旁,无人问津了,再用也是上公开课。设计该课件的老师,以后有机会再教这一课的时候,可能还会想起来用它,别的老师碰它的可能性都是小的。这样的资源就白白浪费了。

目前,语文课使用计算机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最大的问题我们以为缺乏一个理想的平台软件。数学有几何画板,语文没有功能类似的平台软件,语文教师似乎只好自己来制作课件,这些课件共同的弊病是制作时耗时耗力,个性很明显,通用性很低,结果成为一次性产品,造成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我们希望老师上课应有自己的个性,老师讲课有鲜明的个性,是课堂魅力的重要因素。但是我们也希望课程整合设计应该重视共性,好的整合设计应有很强的通用性。利用它们上课,不同的老师用它可以上出不同的风格,不同的效果,发挥出不同的效能。

三、注意交流把握情感互动

语文课使用计算机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特别要注意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互动,由于操作的原因,教师表现得很紧张,这样造成和学生的情感阻碍。所以教师要适时调整情感,及时给予引导,把自己的注意力和学生的注意力都找回来,引领学生由对精美的画面的关注转移到主动积极的思考上。计算机技术与教学的整合学生必定放在主体地位。教师不可能代替学生读书,也不能代替学生感知、观察、分析、思考。整合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和情感因素,并为学生主动学习,自身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所以,对学生的情感期待时时在师生互动中进行。

四、正确对待计算机应用技术

信息化的时代,行业的职能都越来越社会化,教育发展的趋势也是一样,我们以为仅由学校来统揽一切已有一定困难了。所以,计算机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软件的制作,同样可以而且应该社会化。不必让每一个老师都来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制作课件,课件制作的事应主要交由软件公司去做,老师只需要向软件公司提出构想要求就行了。软件公司的效益追求,软件公司的专业人才,专门设备,制作出来的课件,肯定比业余的匆忙的老师们做得要好。所以,教师专心学科教学就可以了,没必要成为计算机专家。当然如果教师精通教学同时也能精通计算机甚至其它学科会更好,但能这样的教师毕竟是少数。对大多数教师来说,只能掌握计算机基本的操作技巧,近年来的计算机应用考试情况也能看出来。所以,我们更希望将来的计算机能简单方便随时能用。如果再一个好的平台上,不必花太多的力气,也能做出较理想的课件,那当然再好也没有了。

五、有效拓宽范围

对计算机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理解,随着平时的应用发觉,计算机运用不应只局限于课堂。教师用计算机备课、出题、上网浏览教学信息,这在各学校已普及使用,但学生用计算机光碟做习题、上网接受远程教育等,目前却是有相当困难的,这虽然都是计算机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内容,但牵涉到经费这一瓶颈问题,实施起来很困难。现实中,大家关注的是听公开课,上公开课。而让老师和学生都来上网,建立自己的网站,专门进行辅导的网页等。这些在课堂上不能直接见得到的,它的效果也不可能是仅在课堂上体现出来的,更要有人去做。我们应当一定要重视计算机在课堂之外的使用。

六、关注课堂节奏

在计算机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中,有大量的多媒体教学环境,声、光、色变幻交错,知识信息泉水般涌出,对于小学生来说,注意教学节奏的安排就显得很重要。如何让学生有思考的余地,教师既要注意操作,又要关注学生的接受。课堂上要留出空白让学生对课文进行感悟,充分体会语言艺术本身具有的魅力。

七、关注学习效果

计算机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可以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语文,资源极为丰富,学生个性差异表现突出。语文教学的方式方法也多种多样。学生可以利用互联网,搜集、整理、选用资料,并相互合作协调,在各个环节培养信息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活动过程中,作为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能力,把各种机会让学生把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生活经历,都有独特的情感体验。因此,计算机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中也要让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沟通起来,并鼓励他们无拘无束的表达真实感受。学生语言的灵感,常常是刹那的,闪过即逝。如果能及时捕住或激发,那么一定会对学生的语文素质产生明显的推动作用。如读书交流会往往会激起学生表达的欲望,教师见状要适时鼓励,允许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及时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测评,同时让学生借此进行对自己学习水平的自我评价,了解自己,更好地提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