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区域经济前景

区域经济前景

时间:2023-10-12 09:41:2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区域经济前景,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区域经济前景

第1篇

估值驱动警惕高风险

关于反弹的逻辑,共性的看法大致集中于流动性扩张和经济复苏预期,特别是汽车和房地产两大消费品市场和信贷规模的超预期增长,推动市场在遇到阶段性估值压力时都可以顺利化解。从市场上涨的驱动力分解来看,无论基于什么逻辑,都可以分解为两个驱动因素:一个是业绩驱动,一个估值驱动。

业绩渐趋回归正常

从业绩变化来看,以上市公司一季报为例,按整体法计算的2009年一季度每股收益为0.0833元,与2008年一季度的0.1178元和四季度的0.0142元相比实现同比增长-29.29%和环比增长486.62%。显然,2008年四季度的业绩是经济骤降后的非正常状态,而2008年一季度则是一个高增长的状态,那么2009年一季度的业绩应该是一个回归正常的结果。而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主要是2008年四季度业绩大大超出预期的下滑和2009年经济刺激政策力度超强。

估值过高埋风险

有足够的理由认定本轮市场的上涨主要来自估值提升的驱动,而缺少业绩增长的驱动(尽管环比来看业绩正在复苏,但就绝对水平而言仍然比较低),特别是从PE角度来看,这种独轮舞的上涨特征就更加显著。由此,对判断市场趋势有如下启示。

目前制约市场进入牛市的因素主要在于经济复苏转为趋势增长的时间并不确定,还有大小非减持对流动性格局的冲击。因此,1664点以来的上涨界定为熊市周期中的反弹。如果上述因素没有出现确定转好的迹象前,市场反弹的幅度应该是有局限性的,而这个局限性主要就是估值压力。在缺少业绩驱动贡献的情况下,由估值驱动的市场上涨部分超过50%通常都可以认定进入高风险区域

从行业来看,目前仍然具有估值优势的行业只有11个(占比为20.37%),分别是银行、高速公路、航运、汽车整车、造纸、港口、通信运营、证券、半导体、机场和传媒。从风险角度看,以历史高点估值的均值来比较,航空、生物制品、电气设备、食品加工可能是风险较大的品种。

经济复苏要看民间投资能否启动

当前经济复苏的推动力主要来自固定资产投资,其中又以政府驱动的基础设施投资为核心,按照正常的投入周期,这部分投资的效用会继续在三季度有较为明显的表现。从略长的周期看,政府投资能否撬动民间投资可能是经济复苏能否持续的关键。

从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结构分析,国家预算资金占比在2009年上半年转为快速回升,其所起到的主要作用是撬动银行贷款的配套投入。

截至目前,企业自筹资金的占比是自1996年以来第一次较为显著的占比下降过程,并且已经持续4个月低于上年水平。同时,利用外资的投资占比继续下降且绝对额也有所降低。

这说明民间投资的启动仍然是较为缓慢的,如果未来企业自筹资金占比至少需要稳定在2009年5月份的水平不能回落,更理想的状态是能够回升到与2008年下半年基本相当的水平。据此判断,目前处于经济复苏的观察期,尚未进入确定期。

下半年:调整难避免

支持上半年市场上涨的因素在下半年都可能发生变化。

流动性难以支撑大牛市

从估值天花板来看,目前距离天花板的主要品种是银行、高速公路、航运和汽车整车等20%左右的行业,虽然这些市值比重较大的品种在向估值天花板靠近的过程会对指数上涨形成较大贡献,但其占用的流动性也较多,按照我们前述的流动性与流通市值匹配理论,会制约权重股推升指数的空间,很难形成类似2007年5・30之后金融地产的大牛市表现。

复苏形态待验证

从经济复苏预期来看,下半年或将进入经济复苏形态逐渐明朗化阶段,但无论是确认还是经济复苏出现反复,都可能造成市场的调整。如果经济复苏得以确认形成V型反转,市场可能因为大量流动性短期内回流实体经济而出现一次健康的调整,对股市长期趋势而言,就是牛市趋势形成前的一次调整;如果经济复苏出现反复演变为L型或W型,那么市场可能因为担心经济前景而调整,这样的调整从性质上可能比较接近指数的二次探底。

基于以上因素的变化和制约,再考虑到交易层面的重要规律,即任何一次牛市启动和上涨趋势的最终确认都需要经历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指数突破年线后的回试确认。调整幅度的一个基本目标就是考验年线的支撑。是否大幅跌破年线出现更大幅度的二次探底则取决于经济复苏的形态。

配置策略:

中晚周期+主题投资

基于以上判断,建议下半年的投资策略为中晚周期行业配置+主题投资。

基于经济复苏配置中晚周期行业

在行业配置层面,经济目前处于见底复苏阶段,根据历史经验判断,股市中的行业反映顺序基本是:

早周期行业(有色金属、石油、煤炭等)一制造业(消费品,如汽车、家电、房地产等)一工商服务业(银行、交通运输、物流、机械设备)一制造业(投资品,如化工、钢铁)。根据顺序,下半年宏观经济继续复苏无论是V型、L型还是W型,只要经济见底回暖的大趋势和基本预期不变,那么股市对经济复苏预期的反映将逐渐从早周期行业进入中晚周期,建议重点配置工商服务型产业,即银行、券商、交通运输(含物流)和机械设备。

主题投资关注上海、海西和8G

站在当前的时点看,2009年下半年可预见的主题投资应该包括两个。

第2篇

[关键词]FDI;区域经济;地区改善建议

[中图分类号]F752.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880(2011)05-0051-02

外商直接投资(FDI)作为国际资本的直接流动方式,其投资行为经常伴随着在东道国投资建厂、技术转移和扩散、东道国人员的培训以及产业关联等实际经济活动,因而区别于一般意义的国际资本流动。我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逐步敞开了对外开放的大门,各种形式的外资流入我国的相关产业和地区。而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吸引FDI的比例不是均衡协调的。为了吸引外资并协调东西部的引资差距,我国先后推出了包括东部地区的优惠开放政策、西部大开发政策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政策等。这些策略措施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我国所吸引的FDI流向。

东部沿海地区是经济基础较好的区域,毗邻港澳台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再加上国家给予的优惠政策,使得东部地区吸收的FDI份额连年达到80%以上。中西部地区吸收FDI占全国的比重一直以来都比较低,国家相应提出1999年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和21世纪初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策略,政府鼓励外资到中西部投资,但是并没有产生人们期待的FDI向中西部大量转移投资的景象。这说明在缺少产业投资的配套设施的硬环境和投资的软环境的情况下,单靠优惠的政策还是无法吸引外资的。

二、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战略思考

FDI是带动和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并通过示范效应、技术外溢效应、人员流动效应对我国的经济产生深远的影响。对发展中国家而言,直接投资不仅仅是资本的流入,同时也是促进经济变革的重要力量,是国际市场关注其经济政策与经济前景的晴雨表。所以我国在目前国际经济和金融市场变幻不定的情况下更应该稳定这一最重要的外资来源。我国引进外资的长期趋势不会发生逆转,原因是左右外资进入的长期性因素没有变。一是廉价的劳动力市场因素以及全球制造业转移向中国的趋势还在继续;二是整个外资的规模比较大,前几年同期使用外资金额基数高,而且一直处在高位运行状态,这反映引进外资本身运行状况是良好的;三是虽然对外开放以来引进外资的格局比较明朗,但加入世贸组织的很多政策优势还没有反映出来。从这些基本面的因素看,未来我国还会保持强势引资的取向。

中国经济的改革开放是伴随着外资的参与和影响慢慢发展起来的。开始的时候,外资作为一种补充,属于边际增量。但外资增长得比较快,份额的扩大比较明显,因此不仅带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也逐步扩大了外资的影响力。然而我国外资的引入和利用遇到了瓶颈期问题。东部地区高质量劳动力密集、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和投资环境良好成为吸收FDI的主要区域。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和资源空间利用程度接近饱和,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对经济政策、优惠措施和资源空间的竞争越激烈。西部地区幅员辽阔,自然资源储量丰富且具有潜在的环境承载能力。如何根据东、中、西部地区的禀赋特点和经济发展状况改善我国吸引FDI的区域格局,是现阶段吸引国际直接投资面临的主要战略性问题。

FDI的引进应根据我国不同区域采取不同的导向措施。按林毅夫的观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战略要和这个国家或地区的禀赋结构相一致,这样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企业剩余积累的速度才快,企业才有自生能力。同样道理,FDI的发展也应和当地的资源禀赋结构相一致,这样,吸收FDI的企业才有发展的空间,我国的资源才能得到充分利用。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国各个地区的禀赋结构就是一成不变的,是静态的。随着经济的发展,生产技术的提升,工资水平会不断上升,资本会变得越来越丰富,劳动力会相对稀缺,禀赋结构就升级。最近几年,东部沿海地区劳动力成本上升,外商直接投资有向西转移的趋势就说明了这一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在资源禀赋上差异很大,自然资源、地理环境、人口素质、经济条件差别很大。这就要求我们在利用外资上,应采取不同的政策和战略。

包 畅:我国吸引FDI战略及中西部地区改善投资环境的建议三、改善中西部地区投资环境的策略建议

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区域差距既是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还是我国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战略、全面提高综合国力的现实选择。中西部要把投资硬环境和软环境的改善结合起来,加快提升西部地区对外资的吸引力。

(一)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硬环境的改善措施

中西部地区外资引进的产业重点应集中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由于我国中西部地区引进外资还处于初级阶段,应充分认识到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营造良好的硬件环境对中西部地区引进外资的重要性。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大型基础建设项目投资的财政支持力度。加强公路、铁路、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迅速改变在信息技术和相关配套设施上的落后状况。同时也应鼓励外商投资于中西部的基础设施,一是西部应尽快制定吸引外商和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政策法规。二是中西部应积极利用BOT等投融资方式吸引外商进入基础设施建设领域,这些措施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来加强和促进中西部基础设施建设。

(二)中西部地区软环境的改善措施

1.加快区域内市场的统一

促进经济增长,提高中西部经济基础是推动中西部地区投资环境改善的最重要的途径。中西部地区的各级政府在招商引资时要有长远眼光,充分结合中西部地区的特点和自身已有的资源优势,制定促进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长远可行的规划,并切实贯彻执行,确保中西部地区经济稳健、可持续增长,努力缩小与东部地区的经济基础差距。在投资软环境方面,要加快国内市场的统一,实现区域在引资过程中的合理分工,避免重复引进。国内市场不统一是我国市场化程度东高西低进而造成引资东高西低的重要原因,中西部地区可以首先在区域范围内实现市场的统一,然后再向全国推进。

2.发挥地区要素禀赋资源优势

中西部地区要克服地域限制,发挥资源优势,可大力发展能源、矿业、机械制造、农果业、中药材、加工业、特色旅游业及文化产业等。中西部地区不仅资源丰富,而且各种资源的组合匹配条件好,除西北部分地区缺水外,一般水资源、能源和矿产资源在空间上都能达到理想组合。在促进自然资源开发方面,政府部门应尽快转变直接投资开发资源的角色。为国内外投资者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和服务,吸引国内外投资者开发资源。政府应放开资源开发准入限制,积极鼓励外商和民营资本进入资源开发和制造业市场,打破包括石油、天然气、化工、电力等行业的垄断地位。

3.发展代表性中心城市经济,带动周围区域经济发展

在区域城市带动方面,中西部地区利用FDI战略应着力在具有扩散效应的中心城市和主导部门以及有创新能力的行业,以点带面,带动中西部地区走向繁荣。一些典型中心城市,如重庆、西安等地形成了一定的发展极,其向心作用和扩散作用都是巨大的。这些城市经济基础雄厚且发展较快,基础设施日趋完善、资本供给充足且经济积累能力强、FDI集聚效应明显。将这些城市发展成重要的支点和辐射点,并通过扩散作用带动周边地区吸引外资和经济发展。加快这些开放城市吸引外资的步伐,从而带动中西部地区全面繁荣。

4.发挥FDI的集聚效应,吸引外资流入

集聚经济是影响FDI区位选择的至关重要的因素。中西部地区由于区位方面的劣势,虽然在对外开放上差于东部沿海地区,但可以通过增强地区经济产业关联性程度从而增强集聚力来吸引外资。在现有条件下,中西部地区要注意引进生产和经营外向化程度较高的内资或外资企业,尤其是中枢型产业,它们或许已是东部地区产业升级中欲转移的行业,通过这些行业中的企业迁徙,促进中西部地区投资环境特别是区域开放度的改善,以强化产业的关联效应,提升本地产业基础和集聚水平。

[参考文献]

[1]张建刚.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经济增长[M].经济日报出版社,2007.

[2]姚云霞.外商直接投资的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扬州大学,2009.

[3]吴殿廷.区域经济学[M].科学出版社,2003.

[4]包群,赖明勇,阳小晓.外商直接投资、吸收能力与经济增长[M].上海三联书店,2006.

第3篇

安倍经济学由三支“箭”组成。第一支箭是宽松的货币政策。日本央行行长黑田东彦(Haruhiko Kuroda)形容该货币政策是“远远超出了理性范围”。第二支箭是财政刺激,增加了总额为13万亿日元(超过1400亿美元)的财政预算。这两支箭的确在股票价格上产生了出乎意料的效果,但是对实体经济变量的影响还不明确。第三支箭是实施增长战略或结构性改革。5月23日日本股市发生动荡后出现一种观点,认为安倍经济学需要再增加第四支箭,以恢复市场对日本国债务持续性的信心。

为了弄清楚安倍经济学的性质,我们需要回顾一下日本的通胀紧缩为何持续了15年之久。我们并不清楚具体的原因。克鲁格曼(Krugman)(1998)、埃格特松(Eggertson)和伍德福德(Woodford)(2003)、奥尔巴赫(Auerbach)和奥波斯特菲尔德(Obstfeld)(2005)等经济学家认为,通货紧缩是由需求受到短暂性冲击引起的。但是事实与他们的理论相反,日本通货紧缩持续的时间远远超出了他们的预期。他们认为,一个非同寻常的货币宽松政策可以有效地避免通货紧缩,前提是该紧缩是暂时的,但事实上,日本的通货紧缩并非暂时性的。这些经济学家的逻辑是,在短暂性冲击结束后,如果日本央行致力实行高通胀率,那么经济预期会改变今天的实际变量,即便在流动性陷阱的条件下。这种逻辑严重依赖于这样的假设,即不论现在采取何种政策,暂时性冲击总将会在某个时间点消失的。这个假设似乎并不符合日本旷日持久的通货紧缩这一现实。

一些其他的经济学家认为,日本的通货紧缩是一个可以长久持续的平衡现象。但是,这个观点并不符合日本的现实,即日本银行提供的基础货币一直在持续增长,并且预计在未来还会继续增长。(用经济术语表示,跟不断增长的货币相关的,长久的通货紧缩这一观点违反了横截性条件。)总之,我们并不清楚日本通货紧缩的结构,也不知道摆脱紧缩的具体办法。这是“安倍经济学”之前并没有得以实施的一个原因。另一个原因是担心实施过于激进的货币政策可能会导致通货膨胀不可控,因为考虑到日本公共债务会继续像滚雪球般增长,市场对日本国债价值和货币价值的信心会丧失。我们会认为,这种担忧与安倍经济学的前景有很大关系。

安倍经济学的前景

安倍经济学可能会振兴日本经济一年或两年,但是到2015年,对日本财政可持续性的信心可能会逐渐减弱,并且经济情况会变得不确定。安倍经济学的关键节点在于,安倍政府能否在2013-2014年间展示出日本有坚定的毅力和能力恢复财政的可持续性。如果市场丧失了对日本公共债务可持续性的信心,那么安倍经济学将会以不稳定的利率和不可控的膨胀而告终,导致日本经济严重崩溃。另一方面,如果市场维持对财政稳定的信心,那么安倍经济学可能会引发与稳定的膨胀相关的稳定增长。然而,由于若干原因,安倍经济学的效应仍然是不确定的。

第一支箭的不确定性:过度的货币宽松政策“远远超出了理性范围”。

过度的货币宽松政策能否实现2%的通胀目标,目前尚不确定。因为我们不能清楚地理解,在当下紧缩持续、名义利率为零的情况下,货币政策如何发挥作用,因为这种情况在日本已经持续了15年之久。日元会继续贬值吗?我认为,安倍经济学的公开秘密是,该政策的一个主要目标是日元贬值。货币汇率的前景也是不明确的,因为汇率主要取决于市场参与者的行为,包括国内外的投机者。如果日元继续贬值,我们将会有更大的机率成功,即取得更高的经济增长。从短期看,日元贬值会损坏区域经济体发展,因为日本会增加净出口。但是,从长期看,日本的持续增长会扩大日本的国内市场,而区域经济体,比如中国和韩国,将会在日本国内市场发现众多的商业机会。

第二支箭的不确定性:短期内的财政扩张

安倍经济学现在取得的效果是一种宣布效应。股票价格上涨,响应了13万亿日元的财政预算刺激方案的宣布,但是支付尚未实现。财政扩张可以暂时性地振兴日本经济,正如它在过去20年里一样,但是我们的经验让我们怀疑,它能否激发日本持续性的经济增长。

第三支箭存在着一个更大的不确定性:实施增长战略,或者结构性改革以增强持续性增长。

自从4月份以来,日本政府已经三次公布了该政策的内容,主要是女性劳动力、农业和投资方面的管理改革。然而,到目前为止,这些方案并没有受到市场参与者的欢迎。

鉴于这些不确定性,日本经济增长和膨胀的前景并不明确。

最严重的问题在于安倍经济学的退出:到最后,我们能恢复财政可持续性吗?这种对未来的担忧情绪使得今天的市场变得脆弱和不稳定。如果财政的可持续性并没有恢复,那么日本的经济增长将会是自毁型的,正如我们下面描述的情形:如果随着安倍经济学的进行,膨胀率和经济增长不断上升,那么,利率自然也会上升。如果公共债务的可持续性并没有问题,那么利率的上升不会引发任何问题。但是因为日本有着庞大的公共债务,其债务超过了国内生产总值的200%,所以利率的小幅增长会使得政府的债务负担大幅增加。如同滚雪球般增长的债务增加了日本公共债务的信用风险,加快了利率的进一步增长。如此一来,庞大的债务会引发利率增长和债务增加之间的恶性循环。为了阻止这种恶性循环,日本中央银行将会被迫购买数量无限增长的政府债券。换言之,日本央行将被迫无限地增加基础货币的供给。这种情况下,日本央行不可能阻止膨胀的加速发展。

最后,日本的最终结果会是利率的上涨,或者不可控的膨胀,而这将导致经济增长的恶化。这就是安倍经济学自毁的可能性。

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日本经济将会快速增长若干年,然后由于公共债务危机,恶化的可能性较大。因此,日本对世界经济构成了一个最大的不确定性。

日元的贬值在短期内仍将持续,这导致日本净出口的增长,并且对区域经济体产生负面影响。而另一方面,日元贬值引发的经济增长将会增加国内需求,而这将对其他国家产生良好影响,因为日本进口将增加。因此,短期内,安倍经济学的净效应对世界经济而言,是正面的。

但是,日本国债的长期不稳定性必将严重影响世界经济发展。由于膨胀的不稳定,日元将大幅贬值,也将会引发真正的货币战争,或者实行以邻为壑的政策:在即将到来的财政危机中,日本的国内需求将大幅缩减,日元将大幅贬值,这会导致日本对邻国,以及美国和欧洲等国家的出口激增。在这种情况下,在出口市场上,日本将会成为中国、韩国以及其他亚洲国家的强劲对手。

应该采取的应对措施

为了避免日本经济不稳定对世界产生的不良影响,恢复日本公共债务的可持续性是重中之重。国际社会应该清楚日本经济前景的“不容忽视的事实”,并且应该要求在未来几年里实施严格的财政稳定和持续增长。

第4篇

10年之后,“金砖四国”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增长,已跨入世界经济前列,使得“金砖四国”的概念比其他经济思想更有力、更准确地定义了21世纪。 然而未来究竟怎样发展?金砖四国能否继续保持无与伦比的增长速度?还有哪些国家将促使经济力量进一步往南、往东扩张?

金砖四国的成功,也使得其他国家为争当下一个金砖国家而使出浑身解数。在这本书中,吉姆・奥尼尔自述他每次看到印度尼西亚的朋友,他们都会三番五次地暗示我,BRICs确实应该改为BRICI,而墨西哥决策者认为,BRICs应该改为BRICM,土耳其决策者则希望改为BRICT。

于是在2005年,他带领高盛公司团队研究继金砖四国苏醒后的下一批发展中国家,提出了“新钻11国”(Next Eleven,简称为N-11)的概念,它们分别是孟加拉国、埃及、印度尼西亚、伊朗、韩国、墨西哥、尼日利亚、巴基斯坦、菲律宾、土耳其、越南。

金砖四国及其他人口大国已经成为重要的经济力量,这使作者相信,世界经济将会越来越强盛、越来越健康。在他看来,新挑选出来的11个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都拥有庞大的人口。如果这些国家充分参与到全球经济中来,会表现出惊人的潜力。

毋庸置疑,资源是金砖四国经济增长的关键,同时也是金砖四国与世界各国建立关系的关键。

很多金融方面的专家在研究金砖四国的时候,往往会把分析的重心放在大宗商品上。金砖四国对大宗商品的需求固然强劲,但金砖四国的消费势力也正在崛起,这一点更值得关注。到2010年年底,金砖四国的消费总量为5万亿美元,虽然不到美国的一半,但差距即将缩小。到2020年,金砖四国的零售总额将超过美国。

金砖经济体和成长型市场的崛起,将大大改变这些国家同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区域经济、政治关系必将发生深远变化。这种变化或许会对国家之间的历史关系形成考验,但如果决策层能以开放的眼光和积极的心态来看待建立新贸易关系等各种关系的潜在效益,那么就有可能出现新的、更强大的联盟。

随着金砖四国占世界GDP的比重越来越大,金砖四国的资本市场必定会有所发展,国内外投资者投资金砖四国的机会也会随之增多。只要政府发展经济的愿望持续存在,投资者就有可能看到更多成熟的股票市场和信贷市场,就有可能看到更完善的法律法规。

如果能看懂这个市场,那么你还怕找不到赚钱的机遇吗?

【作者】 (英)吉姆・奥尼尔

【译者】 吴进操

【出版日期】 2012年4月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名人点评

劳尔德・贝兰克梵

高盛集团董事长兼CEO

“吉姆・奥尼尔仅用四个字就确定了21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一个主题。他改变了世界对经济增长的看法,也改变了金砖四国对自己的看法。”

苏铭天爵士

WPP集团CEO

“吉姆・奥尼尔对未经深思的大众舆论提出了异议,他使我们相信,西方人应当欣然接受全球机遇向东转移的事实,而不应感到焦虑怨恨。这本书人人都需要阅读。”

迈克尔・斯宾塞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这本书对什么改变了世界和人们的生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作者对发展中国家与全球经济前景的描绘无人能及。”

尼尔・弗格森

哈佛大学历史系教授

“吉姆・奥尼尔是世界经济未来新图景的最佳导游。此书观点鲜明、思想深刻,讲述了我们这个时代的伟大故事,即经济力量将由西方转向世界的其他地方。”

作者简介

吉姆・奥尼尔:现任高盛资产管理公司董事长。奥尼尔于1995年进入高盛集团,后升至高盛全球首席经济学家。2001年,奥尼尔带领团队进行金砖四国分析,于全球率先提出“BRICs(金砖四国)”的概念。被《商业周刊》誉为“高盛公司的摇滚明星”。

奥尼尔还身兼SHINE慈善组织的主席,英国皇家经济学会、欧洲智囊机构Itinera、比利时智囊机构Bruegel的董事会成员。

亚马逊管理类图书畅销排行榜

1

《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

作者:曼狄诺

2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珍藏版)

作者:彼得・德鲁克

3

第5篇

关键词:安倍经济学;日本经济;改革;财政政策

一、“安倍经济学”的概述

(一)“安倍经济学”的背景

20世纪90年代初期,日本泡沫经济破灭后,日本经济在长期萧条的状态下徘徊。为改善物价持续下跌及经济增长缓慢低迷的通缩状态,日本政府曾多次动用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但均收效甚微。2011年的日本“3・11”大地震更是使日本国内的经济环境雪上加霜,甚至造成了日本国民“日本经济看不到未来”这一普遍悲观看法。

安倍政权就诞生于这样的经济环境下,安倍政权以“安倍经济学”为其核心竞争力,并将刺激日本经济使其复苏,使日本恢复其原先的国际地位作为其首要目标,这点亮了日本经济惨淡的前途,使得安倍政权获得了广泛的支持与拥护。

(二)“安倍经济学”的内容

“安倍经济学”其实就是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执政后实施的一系列刺激经济的政策,其核心内容有以下三点:

第一,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具体措施如下:首先,货币政策操作目标从之前的无担保隔夜拆借利率转变为基础货币。其次,央行将选择期限较长的国债来进行购买。最后,日本当局每年购买300亿日元的房地产信托证券和1万亿日元的交易所基金。

第二,灵活的财政政策。有两方面含义:一是短期内要扩大财政支出,以填补供需缺口;二是中期要实现财政健全化。

第三,结构性改革。2013年4月,安倍内阁出台了支持女性就业、医疗的第一轮经济增长战略。

二、“安倍经济学”的实施效果

客观说来,“安倍经济学”在日本的实施使日本经济显示出较好的复苏势头。日本2013年第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较前一季度增长了1%,年化增长率也高达4.1%,为2012年一季度以来最快,远远高于美国和欧元区的经济增长速度。

(一)“安倍经济学”的实施现状

首先,日本国内经济诸多领域显现复苏迹象。

2013年一季度以来,日本经济逐步复苏。一是工业生产强劲复苏。工业产值在1月份微跌0.6%后,出现了连续4个月的上涨。二是公共投资增势良好。根据日本内阁府提供的相关数据显示,2013年5月公共工程合同金额和4月公共工程合同订单双双同比增长。三是企业投资信心稳步提升。日本Sentix投资信心指数一路上升,从1月到9月分别为0.5、5.5、3.9、6.3、7.3、8.4、12.3、14.5、14.1,这可在某种程度上促进日本企业投资的增长。四是民间消费有所增长。

其次,通货紧缩状况已经出现缓解迹象。

截至2013年5月,日本CPI显示出了很好的势头,其中CPI和核心CPI环比分别连续增长3个月和4个月。但从同比来看,日本CPI和核心CPI均已连续12个月是负增长或零增长。总之,日本经济仍处于温和的通货紧缩阶段。

最后,日元贬值对出口的提振作用日益突出。

由于欧债危机、全球经济增长放缓、中日邦交关系恶化等因素影响,日本出口持续低迷,雪上加霜的是日本当地核能发电萎缩,火力发电成本上升。自从日本当局实施安倍经济学以来,日元开始对主要币种进行全线贬值,截至7月24日,日元对美元、欧元和英镑较2012年末分别贬值15.02%、15.12%和8.74%。日元贬值使日本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得到了明显的提升,截止2013年3月起日本出口已经实现连续4个月同比增长。

(二)“安倍经济学”的积极影响

在“安倍经济学”的刺激下,2013年以来日本经济的各个方面均显示出强劲的复苏态势,前两季度GDP增长率分别为4.1%和3.8%,远远高于同期美国和欧元区的经济增速。当前日本经济主要有以下三大特点:

首先,经济增长的基础逐渐稳固。一是工业生产强劲复苏;二是公共投资增势良好,公共工程合同金额连续数月增长;三是企业投资信心稳步提升;四是私人消费逐渐稳定,家庭每月支出也渐趋稳定;五是失业率不断下行,截止2013年7月,日本失业率已经创2008年以来的新低,仅为3.8%。

其次,通货紧缩的状况已经出现缓解迹象。2013年6月和7月,日本CPI已经结束了一年以来持续负增长的尴尬局面,同比增长分别为0.2%和0.7%,可以说日本已经进入结束通缩的过程中了。

最后,日元贬值对出口的影响是积极的。在安倍经济学的作用下,日元汇率对主要币种进行了全线的贬值,使日本出口的竞争力大大加强,并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

(三)关于“安倍经济学”的争议

对于经济持续低迷的日本来说,安倍的经济政策既是一个无奈之举,也是一个大胆而有意义的尝试。安倍的经济政策就像是一把双刃剑,虽有助于日本经济的复苏,但也蕴含了巨大的风险,因此引发了很大争议,具体如下

一是,宽松的货币政策是否够刺激实体经济的发展。支持者认为,宽松的货币政策将刺激日本经济出现良性循环。反对者则认为,日本出现问题的根源是人口老龄化导致劳动力供给的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宽松的货币政策消除了通货紧缩,也难以刺激经济达成持续的增长,因为它没有从根源上解决日本的问题。

二是,宽松货币政策能否实现通胀目标。支持者认为,通货紧缩说到底是一种货币现象,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对摆脱通货紧缩是十分必要的。不过,反对者指出,从2008年的次贷危机至今,美联储资产负债表规模扩张了近4倍,但通货膨胀水平依然较低,这与传统理论不符。然而,日本央行仍寄希望于宽松的货币政策,这明显是错误的。

三是,宽松的货币政策将对国债收益率产生何种影响。通常,通货膨胀会引发国债收益率的上升,而现今日本政府债务余额已是GDP的2.4倍,政府还本付息的压力会空前加大。如果由此引发债务危机,日本经济将再次陷入衰退。

四是,日本国际收支是否会转向入不敷出。相关专家指出,日元贬值与日本企业出口增加存在一定的时间差,如果今后日元汇率继续维持低位,日本的出口额会有较大幅度提高,贸易持续逆差的状况也会得到改善。但也有专家指出,日本对外依存度较高,目前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表现低迷,如果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出现上涨趋势,日本经常项目可能由顺差转为逆差,这对日本经济无疑又是一次打击。

五是,财政政策还有多少空间。IMF总裁拉加德指出,日本财政刺激政策愈发难以持续,需要制定明确的计划来降低日本的债务。对此,首相安倍晋三曾多次表态,当局将推行可持续的财政政策,但由于涉及日本政党利益之争以及安倍政府的支持率等复杂因素,因此目前还未付诸行动。

六是,结构性改革能否实现预期目标。在安倍政府执政之前,日本其他执政者已经对日本经济未来的发展进行了规划,但均以失败告终。“安倍经济学”则直击日本社会的老龄化这一问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但这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改变的,因此安倍经济学增长战略的效果还需要时间检验。

三、日本“安倍经济学”所面临的问题

虽然安倍经济学对刺激日本经济的复苏已经起到了有目共睹的作用,但与此同时,其负面影响已初现端倪:

(一)日本金融市场的波动性加大

2013年以来,日本股市频繁出现暴涨、暴跌现象,其波动幅度大大领先于全球其他主要股指。并且在安倍经济学的各项刺激政策分别出台后,一向被视为安全资产的日本国债也变得极不稳定,甚至多次触发熔断机制。

如下表所示,根据IMF在2013年度对一般政府债务的预测,日本的债务余额占名义GDP之比为245%,这一数值为发达国家之中的最高。

(二)“安倍经济学”在刺激出口的同时也存在巨大隐患

日本经济一直都是出口导向型经济,通过日元贬值来刺激出口的作用虽然有所显现,但也有隐患:

首先是日元贬值的同时抬升了进口成本。2013年上半年日本贸易逆差为近5万亿日元,创了1979年以来贸易逆差的新高。

其次是日元贬值的优势随着时间的推后可能会被削弱。日元贬值已经引起韩国等发生经济往来的国家的强烈反对,诸如韩国,已经采取了相应的本币贬值的措施,随着其他国家应对日元贬值出台的各项保护本国出口企业的措施,日元贬值所带来的优势将会大大减弱甚至消失。

最后是在日元贬值过程中,盈利大增的日本出口企业的资金流向值得关注。在全球经济危机中,日本深受其害,日本企业也意识到固有的保守理念会拖垮自身,因此这一部分增大的利润则大多被用于预留资金额度来防范风险,而没有使其增加科研或者其他方面的投入。综合来看,宽松货币政策对提振经济是利弊参半的。

(三)“安倍经济学”对提升中小企业信心的作用微弱

日本央行公布的相关数据显示,日本大型企业指数在2013年的第一季度为1%,但在同年第二季度已经升至8%,成为继2008年以来的历史新高。中型企业指数则由-3%上升至2%,小型企业指数则由-12%升至-8%,虽然各种类型的企业指数均显示上升趋势,但是可发现,小型企业指数的升幅远远逊色于大型企业指数的升幅,究其原因则是日元贬值使大型企业获益,但是会导致原材料价格高涨,使小型企业的利润减少、成本增加。

(四)“安倍经济学”尚未能惠及到普通民众

安倍经济学使得股市大涨、房地产回温,使得日本相对富裕阶层的财富得到了增加,但是对日本普通的工薪阶层却影响甚微,甚至日元贬值导致企业原材料上涨,也会使生产生活必需品的企业生产出的产品价格也上涨,反而加大了普通消费者的生活负担。

日本是全世界负债最高的国家,据IMF的数据显示,截止2013年6月末,日本债务已经超过1000万亿日元,2014年的偿债成本也将创历史新高,因此,2020年东京奥运会的举办对刺激日本经济而言是具有一定风险的。

四、日本对“安倍经济学”的前景展望

自“安倍经济学”在日本实施以来,一系列经济利好数据都表明了其对提振日本经济的有效性,日本自民党也因此在2013年7月的选举中又获得了日本未来三年的实际控制权,这也使得“安倍经济学”能够得到持续的发展。

(一)2014年度和2015年度展望

第一,经济将会持续复苏。在“安倍经济学”的“三支利箭”的刺激下,日本经济的各个领域都出现了利好信号:2013年日本GDP实际增长28%,名义增长26%;CPI(除生鲜食品外)2013年为06%,2014年为13%;经济逐步复苏,私人消费也有所增加,出口贸易也有所增长。

第二,持续宽松的货币政策。日本当局的货币政策委员们在2013年7月召开的“政策委员及金融曾策决策会议”中,一致表决同意维持当前的货币政策不变,即在未来几年内,日本的货币政策将处于持续宽松的状态。

(二)中长期趋势判断

第一,经济稳定增长,财政不断改善。日本内阁府预测日本今后10年GDP的平均增长率实际值为2%,名义值为3%;CPI两年间提至2%,日后也将稳定在2%左右;2014年到2015年间,为努力改善财政收支,日本将实施《中期财政计划》;2016年之后,日本当局则会加大对社会保障的支出来应对更为严峻的人口老龄化情况。

第二,奥运效应显现,提振景气复苏。2020年夏季奥运会在东京的举办已经成为“安倍经济学”中的“第四支利箭”,或将提升日本的持续增长。据东京都政府预估,奥运会期间,酒店业和餐饮业将会大幅受益,交通运输业、出版业、广播电视等行业同时也将获得良好刺激。

五、“安倍经济学”对我国的启示

“安倍经济学”虽在一定程度上刺激日本经济的回复,但没有促进日本经济实质性的产出,从而使得日本经济想要长期增长的后劲不足,且安倍政府当局的种种措施未触及到日本经济的内在矛盾,甚至加剧了日本与其他国家的贸易摩擦。这些政策的实施经验为我国的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借鉴:

(一)不能用宽松货币政策解决经济长期增长问题,应通过改革解决结构性问题

通过货币超量投放来刺激经济增长,本身就是饮鸩止渴,只能在市场缺乏流动性的情况下获得短暂的效果,而宽松的货币政策也不应成为经济增长的常用手段,仅可作为经济严重衰退时的重要法宝,否则过多的使用则会使社会出现不稳定的状况。

目前我国应致力于进行国内的结构性改革,一方面调整我国的经济整体结构,将投资和出口为导向的经济发展模式改变为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的发展模式;另一方面,我国应优化我国的产业结构,推进产业升级、提高农业生产技术和生产效率、强化第三产业尤其是服务业对经济的贡献作用。

(二)不能回避人口老龄化问题,应通过加大科技创新和教育投入解决人力资本总量不足的问题

同日本一样,我国也逐步步入老龄化社会,截止2012年,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已经接近2亿人,20年后,这个数值将达至4亿,平均下来,每2个20至59岁的人就要赡养以为老人,形势是十分严峻的。

要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经济增长放缓等问题,我国应把重点放在推动经济潜在产出,具体措施就是:一方面,积极鼓励科技成果的转化,改善经济增长的质量;另一方面,逐步增加对人力资本的投入,重点支持职业教育的开展和提升,以缓解经济发展中人力资本总量不足以及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矛盾。

(三)不能忽视地缘政治对经济的影响问题,应努力实现区域经济体之间的互赢共生,并承担应尽的国际义务

我国作为政治和经济大国,在对外经济、金融交往中,不论出台何种政策都应周密考虑地缘政治对经济的影响。应从区域经济共赢的角度制定政策,本着负责任的态度,承担应尽的国际义务,开拓更广阔的经济前景,助力我国经济持续、稳健发展。我国应更广泛的深入到区域经贸合作,多与周边国家协调沟通,加入区域性对话机制,如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等,协同制定区域发展的规则,为国家核心利益服务。(作者单位:四川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 张乃丽,蔡俏,《“安倍经济学”传递机制中的企业投资研究》[J],国际经贸探索,2013(10)

[2] 郑蔚,《“安倍经济学”的背景、机理及风险探析》[J],东北亚学刊,2013(9)

[3] 王薪龙,《“安倍经济学”的内容、效果及风险分析》[J],农村金融研究,2013(10)

[4] 朱海燕,《“安倍经济学”解析》[J],现代日本经济,2013(6)

[5] 郭可为,《“安倍经济学”进行时》[J],中国外汇,2013(9)

第6篇

回顾2010年中国股市前有经济增长、通胀、政策之间的博弈,后有估值修复的触底回升和流动性通账预期的行情演绎,沪、深两市走出了“V”型走势,最终分别录得14.31%和9.06%的下跌。在全球经济寻求再平衡、中国经济转型的背景下,10年是复杂的一年,也是不平静的一年。“结构性行情”简单的5个字对全年行情格局作出了清晰明了的解答。虽然10年大盘和指数不尽如人意,但各种市场热点和投资主题也足以撩动大家的热情,精功科技、包钢稀土、广晟有色为代表的一些品种的年涨幅可是用倍数来形容的,新能源、区域经济、低碳、物联网、稀土永磁等热点和主题也蕴含了令人痴醉的机会。在10年底通胀压力增大后,11年将是治理失衡,寻求经济稳定的关键之年,11年是重复10年的逻辑还是又有什么新的发展?

通货膨胀对市场的影响

2010年的通胀是80年代以来,中国唯一一轮没有伴随经济过热的通货膨胀。究其原因,短期来看是流动性过剩引起的结构失衡,长期来看是中国经济正在走过“刘易斯拐点”所引发的劳动力成本,特别是底端劳动力成本的阶段性过快上涨。

资本市场看的是通胀预期,而不是通胀;11年的管理通胀需要政策的持续性,不持续会造成事实的通胀和通胀预期的大幅波动。事实的通胀对股市有利,但通胀预期会加大股市波动。如果现行的通胀管理有效,对资本市场而言,11年春节后将降低通胀预期,股市的第一个时间窗口出现。这个时间窗口可以适当的改善政策预期,财政政策的积极性预期可能提高,如何看待经济增速与通胀的稳定性则成为判断反弹幅度的关键。

货币政策对股市的影响

2010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11年的货币政策定调为“稳健”。那么如何理解稳健的货币政策及其对股市的影响?

首先,货币政策回归稳健是货币政策恢复常态,并不意味着紧缩,而代表的是中性的货币政策。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理解上,“稳健”意味着要保证宏观调空目标的实现,货币条件要实现经济增长和管通胀之间的平衡。如果通胀维持高企,那稳健货币政策执行起来就是偏紧的货币政策;如果通胀受到控制,那稳健货币政策执行起来就可能是偏松的政策。中期来看,可能这种相机抉择原理将会在未来一年内对管通胀、调结构、稳增长间多次出现。

其次,以上这种宏观政策背景决定了,今后的股市行情难以用一个方向的趋势简单加以概括,但有两点是可以初步确定的,第一,货币政策的大开大合决定股市暴涨暴跌的宿命没有改变;第二,未来的市场热点分散且切换快,更应该是理性投资者、成熟投资者的舞台,投资难度将进一步加大。

2011年股市运动轨迹分析

关于2011年的股市的走势,各券商、研究机构都纷纷提出了各自对11年市场的看法,目前主要有“前低后高”和“前高后低”截然相反的预测。

“前低后高”的观点认为,由于通胀走势,调控通胀的政策紧缩风险加剧,投资者对经济前景的预期将受到负面影响,在11年通胀冲高回落之前,股市维持弱势震荡是大概率;通胀压力化解和货币紧缩结束后,市场有望重拾升势。

“前高后低”的观点则认为,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仅从国内视角预测政策走向远远不够,而应该从全球视角来审视11年中国宏观政策的变化。11年在美联储发出回收货币的政策信号前,中国股市面临的政策紧缩压力相对温和,行情尚可维持升势;而随着美国经济的复苏、好转,一旦美联储开始回收货币,外部环境确定安全,中国获得解决经济内生性问题的空间,央行将更为坚决地回收货币,中国股市将面临内外政策紧缩周期叠加的压力,行情或将转跌。

从技术分析来看,上证指数自2319点以来的上涨可以用波浪理论进行如下两种分析。其一:2010年7月2日的2319点至9月7日的2704为第一浪,2704点至9月20日的2573点为第二浪,2573点至10月26日的3073点为第三浪,3073点至10月29日的2955点为第四浪,2955点至11月11日的3186点为第五浪;其二:这种数浪方法和第一种方法的区别在于将2573点至3186点视为第三浪,3186点至今的走势为第四浪。

如果第一种数浪方法成立,那么从3186点的以来的下跌是对从2319点至3186点的五浪上升的修正,目前的幅度和空间远远不够。如果指数继续下跌,破了第二浪的高点2704点则这种走势基本可以确定,11年极大可能出现“前低后高”的行情轨迹。

反之,如果第二种数浪方法成立,那么从3186点的以来的下跌只是对2573点至3186点第三浪的修正。如果指数在12月29日2721止跌后继续上涨,并创出新高,则第二种走势可以确定,11年可能演绎“前高后低”的行情轨迹。

2011年应对策略

第7篇

目前无论从经济或投资的角度看,美国经济与美元汇率依然是经济领域和市场环境中的关注焦点。美元资产价格走势对美国经济信心和金融心理依然具有重要作用,而美国经济现状与前景又对美元汇率形成制约与推进。因此,美国经济与美元汇率是相辅相成的的统一体。目前美元汇率的下降趋势,对美国经济结构矛盾的缓解,即减缓贸易逆差上升压力,具有一定的作用,并已经有利于制造业等传统产业的调整复苏;同时对美国对外的竞争力是有利的积累。任何事物的涨跌都有一定的周期或限度,货币汇率趋势同样也离不开这一规律,美元下跌中具有积累转化反弹的条件与时机。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美元汇率的下降趋势,对投资信心具有一定的影响。虽然国际资本流动方向与趋势的调整并非真正有利于欧元,然而在心理上对美元的忧虑是不能排除的。

欧元困惑

突出表现在欧洲央行降息不当的被动上。当前市场最为关注,并对汇率具有重要影响的是利率问题。6月5日欧洲央行决定降息50个点,是今年3月6日之后的第二次降息举措,欧元区官方利率调降至2%的历史低点。降息对经济刺激或许有作用,但目前全球经济不景气,尤其是美国宏观经济中利率调控,已经显示利率作用的弱化,经济复苏的刺激拉动中利率手段已经远滞后信心心理的影响。而欧元短期的升值具有较大的投机性,不确定的技术周期与经济实际脱节现象,使人难以看清汇率走向以及对经济的影响,汇率现状与前景依然处于模糊、不清晰状态。此时的降息或许不仅不能刺激经济,反而伤害自身经济,美国利率调控的前车之鉴已经可以说明,面对经济环境的波动、不景气与不确定,环境对利率调控的干扰加大。而欧元利率高出美元的优势不仅有所刺激投资流入,而且也是制约美元或美国经济竞争的唯一筹码;但利率下降将削弱欧元优势空间,且不利于欧元的稳定和协调合作。因为,欧元区毕竟经济处于尚未统一,经济政策协同对汇率尚有干扰,财政赤字问题就是明显例证。而从货币政策协调或合作层面看,欧元区不仅具有较大的差异与矛盾,更缺少技术与心理娴熟与承受能力,“年幼”的经历使其难以应对当前复杂的局面,相对稳定是以静制动的最好办法与思路。伴随欧洲央行降息的关注,欧元走势的休整与技术周期默契,使欧洲央行的利率抉择更加艰难。

欧元汇率相对剧烈的波动水平,充分反应了货币依托的脆弱性,其中包括欧元利率的变化、欧元区企业的接受反响以及经济状况的不利。首先是政策抉择的不恰当。利率下调在当前欧元区经济下行中愈加不利复苏,降息不足以刺激经济,更对经济信心有所打击,欧盟已经因此将欧元区的经济增长预期下调至1%以下,2003年基本预期改为0.4-1.0%之间,明年在1.9-2.9%之间,欧元升值使其经济复苏进一步缓慢,并具有恶化乃至衰退的可能,货币协调更加困难。5月份欧元区的通货膨胀水平为1.9%,略显平缓,但区内差异较大,最高水平爱尔兰为3.9%,最低德国为0.6%。欧元区贸易顺差4月份数据增加,实现30亿欧元,但出口减少6%,与欧元升值具有直接关系。欧元区银行业的不乐观现象,从信心有所冲击欧元心理;标准普尔公司的分析认为,欧洲各银行的偿还能力今年内不会得到根本改善,原因在于银行被迫提高风险准备金;股市波动影响养老金基金收益,因此各银行增加了养老金支出;银行人寿保险收益下降;标准普尔公司对包括德国四大银行在内的18家欧洲银行的偿还能力持悲观态度,仅对3家欧洲银行的偿还能力表示乐观。欧元区系统性风险在上升,潜在的忧虑逐渐增多,对欧元稳定性具有较大冲击。

美元彷徨

突出表现在美联储利率作用有限的困惑上。面对美欧两大货币依托的各自状况,此时的政策调控

手段愈显重要,其中最为引起关注的就是各自的利率抉择。而近期对市场影响牵动最大的是美联储例会,降息点数的争论较为突出,而最终美联储在6月24-25日例会之后宣布降息25个基本点,联邦基金利率为1.00%,为45年来的最低水平,也是自2001年年初以来,美联储的第13次降息举措。之后市场呈现与欧洲央行降息之后有违于理念的逆向波动,美元走稳、股市下跌。随着美国经济的变化,以及政策面的争论或影响,美联储是否降息将是对美国经济现状与前景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依据美国目前的经济形势和金融表现,尤其是面对复杂、动荡的国际环境,美联储利率的相对稳定,是经济信心维持和经济效应磨合的恰当选择。一方面是美联储利率调控空间有限,经济前景的不确定,甚至不可预料事件的潜在影响,应该留有应对突发事件的相对余地;另一方面美国经济起色已经显现,股市投资热情与价格的上升,不仅是自然周期的必然,更是企业改革和新经济调整反弹的体现,对于经济信心具有支持提升作用,如果此时降息,势必打压信心、加重恐慌,对调整中的复苏是抑制,而非刺激;而降息所起到的作用已经微乎其微。因为,新经济环境的变化,已经使得传统经济时期,实体经济弱化虚拟经济,信心心理已经超越经济本身的支持与影响。新经济的无规律、无周期、无经验、无“对策”,需要摸索、探讨,美国经济的彷徨、困惑阶段,应以冷静观察、等待,而不应过急过激采取举措,否则将可能适得其反。

近期美国经济状况有喜有忧。一方面经济复苏迹象明显,无论政府官员或市场人士均认为,下半年美国经济将会明显走好,经济增长率将会为3%~3.5%,这无论对于美国自身或世界经济都是一个利好,当然不能与强劲经济周期相比。另一方面美国经济面通货紧缩的忧虑减轻,5月份的核心通货膨胀上升0.3%,是去年8月来最大涨幅,2003年美国通货膨胀将稳定在1.5%左右,因此今年核心通货膨胀大幅放缓忧虑有所减缓,减轻通货紧缩压力。而5月份工业生产上升0.1%,设备利用率维持在74.3%,房屋开工率上升6.1%,房屋完工率创1987年1月最高,制造业复苏有望,6月份指数上升到26.8,5月份为10.8,远高于预期,进而刺激拉动股市持续走高明显,对经济信心恢复形成支撑,美元汇率略显稳定向上。但是美国经济依然处于艰难磨合之中,美国严重的经常项目逆差第一季度继续升5.8%,达到1361亿美元,财政赤字突破1992年2900亿美元,截止5月份已经为2920.6亿美元,失业问题依然严峻,不确定中负面因素继续令美元彷徨。

伴随全球经济特别是主要发达国家经济的不景气和不确定,国际外汇市场出现较大的震荡性走势,主要货币汇率波动幅度与频率,已经远远超出市场预期和对经济基本面的依托,经济金融理论已经难以解释汇率状况,各主要货币体的货币政策处于不清晰的矛盾状态。引起关注的焦点依然是美元与欧元的较量与竞争,这不仅是全球经济或国别、区域经济重要的关注重点,而且也是投资信心和投机策略选择的重要依据。美欧货币政策,欧元被动的“失策”和美元主动的“对策”,则成为两者之间竞争较量的重要体现,并将影响未来国际货币体系格局和国际金融发展趋势。

就今年时间范围预期,美国经济不确定中具有加快复苏增长的可能,美元汇率具有反弹的较大空间与条件,但依然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波动,震荡性走势将会继续困惑、干扰市场投资组合。因此预计第三季度美元将继续以贬值为主要取向,美国财年决算的特殊需求将使美元缩水再现,尤其是对日元贬值将较为明显,一来是技术周期与币种的需要,二来是美欧日三种货币竞争策略的需求;汇率水平预期美元兑日元为1:115-122,美元兑欧元为1.17-1.25:1。第四季度至明年初,美元强势将继续显现,并伴随美国经济复苏的可能,美元依托的经济周期和政策需求进一步强化,美元汇率将继续走高至1欧元兑0.95-1.09美元,美元兑日元将达到125-128日元,甚至有可能走向130日元水平。

第8篇

一、日本2010年前三季度经济运行特点及相关政策

(一)出口增长趋缓,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出现停滞

2010年前三季度日本出口环比增长率分别为7.0%、5.6%和2.4%,出口增长明显趋缓。自2009年二季度开始,因中国等新兴市场需求快速增长、以及欧美等经济的缓慢复苏,日本的对外出口已连续5个季度呈现快速增长趋势,面向新兴市场国家的出口成为主要增长方向。但自2010年下半年开始,受希腊等国债务危机和美国定量宽松政策等全球金融形势变化、日元快速升值、以及全球经济特别是亚洲新兴市场增长放缓等因素影响,7―9月出口增长出现明显回落,特别是以汽车为中心的出口下滑,使得净出口对实质GDP增长的贡献度下降到仅为0.02%的水平,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作用已经出现停滞。7―9月尽管日本对美国的出口环比增加1.9%,对欧洲的出口环比增长4.3%,但对亚洲的出口却环比下降了2.6%。

尽管受到全球经济形势变化的影响,日本的进口依然保持了稳定增长的局面,2010年前三季度日本进口环比增长率分别为3.2%、4.0%和2.7%,日元快速升值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影响。此外,自今年3月份以来外汇储备持续上升,10月份已达1.118万亿美元的高点,超过金融危机前的水平。

(二)受短期政策影响消费可能反弹,但极可能出现大幅波动

2010年前三季度日本民间最终消费的环比增长率分别为0.7%、0.1%和1.1%。民间消费自2009年二季度以来保持连续增长趋势,受短期政策因素影响,2010年三季度对GDP增长的贡献度已达0.7%,成为本季度的首要增长拉动因素。7―9月家电销售额明显上升,其中以绿色补贴制度为背景,平板电视销量持续增加,受9月份绿色汽车补贴制度到期影响,汽车销量快速增长,同时,受酷暑影响,空调销售数量也明显提高,7―9月仅汽车和空调两项的消费增长就达到11.1%,对GDP增长的贡献度达0.6%;但是,面对各种绿色补贴政策已经或即将到期,以及持续的较高失业率和工资收入增长停滞等因素影响,新车销售量已由9月份的47.2万辆下降到10月份的30.4万辆,10―12月民间消费下行概率很大。

民间住宅投资2010年连续出现正负波动,尽管7―9月住宅投资有所反弹,在4―6月负增长0.8%后,实现1.3%的增长,政府减税等住宅消费支持政策产生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受就业和收入等严峻形势影响,即使未来住宅投资可以保持持续增长,也将是极为缓慢的。

(三)民间和政府投资弱化,企业效益有所好转

民间企业投资呈现连续4个季度的正增长,7―9月设备投资环比增长0.8%,增长势头弱化。除运输机械设备投资小幅减少外,整体设备投资4―6月与1―3月基本持平,7―9月明显增加。除船舶、电力外的机械订单数一改全球金融危机以来连续下降的趋势,自3月份开始一直呈正增长趋势(6月份有小幅负增长);企业设备开工率也由2009年的63.1―84.1%的低水平,提高到今年1―8月88.3―91.3%的相对较高的稳定状态;大用户用电量自今年6月份开始基本恢复到了金融危机前的平均水平;汽车产量也基本上恢复到了危机前的水平,但各月之间仍有较大波动;尽管7―9月制造业、非制造业及服务业等分类别的投资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但受日元升值、出口与生产钝化等因素影响,设备投资增长的基础相对较弱,且设备过剩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这些都将影响到设备投资的未来发展。

企业经营状况出现了全面转好。对占上市企业总数56%及市场价值82%的885家上市企业的统计表明,2010年7―9月的经常性收益同比提高49%,已经恢复到了危机前的7成水平,销售收入提高7%,也已恢复到危机前9成的水平。同时,以新兴市场需求及国内政策支持为背景,制造业业绩回升迅速,大企业的订单增加,制造业销售额提高13%,经常性收益为去年同期的3.3倍。

公共需求方面,尽管政府消费连续保持较弱的增长态势,但政府投资进一步下降,继4―6月环比下降2.3%后,7―9月又下降0.6%,已连续5个季度持续下滑,政府公共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仍在持续减弱,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负影响因素。此外,受政府债务负担沉重等因素影响,预计下一季度政府公共投资还将有所降低。

(四)通缩状况没有明显改观,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2010年前三季度日本继续处于通缩状态之中,7―9月扣除生鲜食品的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分别为-1.0%、-1.0%和 -1.1%,尽管与上半年相比略有好转,但通缩的总体趋势并没有改变。2010年前三季度就业状况仍不见好转,完全失业率一直在5.0%左右徘徊,受企业降低成本策略影响,7―9月份失业率为5.2%、5.1%和5.0%,9月份完全失业人数340万人。因企业经营状况整体向好,有效求人倍率呈现轻微的改善迹象,7―9月份分别为0.53、0.54和0.55,但未来走势依然很不明朗,并且明年大学毕业生就业确定率降至57%的最低水平,比去年同期下降4.9%,进入“就业冰河时代”。

(五)金融环境逐步改善,金融机构效益明显好转

日本广义货币M2在7月增长2.9%的基础上,8―10月份分别增长2.8%,在经济增长率很低的情况下,继续保持稳定宽松的货币供应。银行间市场同业拆借月加权平均利率维持在0.1%左右的水平,10年期长期国债平均利率自8月份开始降低到了1.0%以下。日本6大银行4―9月的纯收益是去年同期的2.7倍,达1.2兆日元,债券的销售扩大7.7倍,不良债权损失减少81%,贷款同比减少7.5%。尽管银行资金充足,信贷环境改善,企业资金借贷成本有所降低,资本和债券市场运行状况良好。但受欧美经济不景气及日元升值等因素影响,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仍然很大。

受美国和欧洲经济不景气,以及美国定量宽松货币政策等影响,日元快速升值,由4月份的1美元兑93.38日元的平均值,提高到10月份的81.81日元,升值幅度超过12%,对日本的出口增长产生了明显的冲击,并且影响到了国内就业与政府财政收入状况。

二、宏观经济政策

(一)实施更为宽松的货币政策,并着手税收政策的调整

为减轻日元升值对日本经济的影响,日本银行于10月5日宣布,将银行间无担保拆借利率从0.1%,下调到0―0.1%,开始了实质性的零利率政策。

日本银行8月30日出台的《追加金融缓和对策》。规定到2011年上半年,继续维持长期利率1.0%左右的宽松政策,同时还规定以较低的固定利率方式扩大信贷供给,在原有的3个月资金信贷量基础上再追加20兆日元的资金,并启动了为期6个月的信贷供给政策,为此提供10兆日元的资金。

针对法人税在OECD国家处于明显的高位以及消费税偏低等状况,为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发展能力,日本政府正在研究降低法人税5―10个百分点,并提高消费税5个百分点等相关措施,但在提高消费税方面国内出现了明显的意见分歧,并对7月份的参议院选举产生了影响,面对日益严重的政府债务,消费税的提高似乎不可避免。

(二)出手干预汇市并进行资产购买,追加日元升值和应对通缩预算

9月15日,当日元对美元的汇率突破83∶1后,日本银行在东京外汇市场抛售日元并买进美元,直接干预日元汇率,这次行动日本银行动用了约250亿美元的资金,使日元对美元汇率在当日下跌至85∶1的水平,这是今年全球汇率争议出现以来国际上首次由国家出面干预汇市,也是日本政府6年多以来首次干预汇市。

日本银行在10月4―5日的例会上,除再次确定了零利率政策,并确定了执行到2012年以后的时间表外,还在上述30兆日元的信贷政策的基础上,又推出了5兆日元的资产购买方案,主要用于购买国债(到期时间两年以内)、短期国库券、以及企业债券等其它金融资产,以进一步刺激经济增长。

针对7―9月经济增长明显下滑的现象,以及政府财政收入低、负债严重等问题,日本政府以10月29日的《日元升值和应对通缩的紧急综合经济对策》为基础,向国会提出了5.1兆日元的2010年度预算修正案,该修正案已于11月16日在众议院获得通过。主要涵盖就业和人才培养、推进新成长战略、医疗看护、以及提高地区经济活力和搞活中小企业4个主要领域。

(三)以新成长战略为目标,在政策上将应对日元升值、通缩等与新成长战略密切结合,以进一步提升经济竞争力

在2010年8月出台的《经济对策基本方针》中,针对日元升值和全球经济不景气等可能带来的经济下滑风险,以及应对经济下滑的摆脱通缩措施,从应对日元升值和全球经济不景气的经济下滑风险,和构建低碳社会等的《新成长战略》两个视角,更加注重实效地对创造新需求和就业的政策措施进行严格筛选并实施,以期尽快摆脱通缩局面,相关的5个主要支柱包括:就业、投资、消费、区域防灾减灾、以及体制机制改革。同时,通过设立《新成长战略》实施促进机构、召开就业和人才战略对话会议、实施日本国内投资促进计划、编制2011年年度预算等措施,加速推进《新成长战略》的实施。

经济产业省在2010年9月10日出台的《与经济产业省相关的经济对策实施概要》中,提出了通过大力发展绿色产业促进低碳型就业和投资、对中小企业实施高附加值化与销售渠道开拓等紧急支援、强化新毕业人员的就业对策、延长家电绿色生态返点制度、延长住宅绿色生态返点制度、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等6项重要措施,以及促进法人税下调、设立《新成长战略》实施推进机构、实施促进日本国内投资促进计划、加速体制机制改革等相关措施,来更有效地应对当前的经济不景气局面。

经济产业省在2010年10月出台的《日元升值和应对通缩的紧急综合经济对策》的相关部分中,提出基于经济产业省的8500多亿日元相关补充预算,通过资金支持、以及技术开发和海外拓展支持、领域开拓支持、地区商业活化、缓解就业压力等具体措施,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创造就业和提高地区活力;通过家电绿色生态返点、以及住宅绿色生态返点范围的扩大、住宅太阳能电池设施补贴、中小企业低碳发展支持、绿色柴油车购买补贴等具体措施,来创造新的就业机会;通过促进国内投资、加速技术开发、有效应对稀土危机、日元升值正面效果运用、以及医疗看护产业支持等具体措施,来推进《新成长战略》的实施,以建立和巩固中长期经济成长的基础。

(四)以APEC会议为契机,强化区域合作、努力开拓亚洲市场,增强外需拉动力

日本以APEC东道主的身份,大力推进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进程。在2010年11月14日发表的横滨宣言中,明确了努力纠正世界经济不均衡状况、追求健全的财政运行政策、抑制贸易保护主义等区域经济合作目标,同时,对未来发展提出了许多重要战略设想,以促进亚太国家间的经济自由化和一体化进程,稳定并增强亚太国家的外需,从而保证为日本经济未来持续稳定增长提供相应的外部动力。

同时,日本经济产业省以《新成长战略》中的海外市场拓展战略为核心,在《产业结构展望2010》中,将高速铁路、核电等11个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确定为海外拓展的重点领域,并提出了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产业竞争力,通过官民结合等方法,加强海外市场拓展等策略。日本企业也借助日元升值的有利时机,以新兴经济体和环境领域为重点,继续加大海外投资并购力度,据估算2010年日本企业主要海外并购额超过1兆日元,主要集中在制药、化妆品、机电等领域。2010年海外设备投资额预计将同比增长35.1%,达2.76兆日元,在制造业的1.9兆日元新增投资中,汽车行业增长44%,电气电机行业增长55.5%,成为海外投资增长的主体。日本已连续4年加大在汽车、电力等领域的研发和投资力度,日本7大公司在2010年将保持14―52%的投资增幅。日本企业希望通过占领新兴市场来进一步提高其收益,以带动本土相关产业发展,并基于国内外一体化的战略考虑,从整体上保持目前的发展势头。

三、2010年日本经济发展趋势分析

(一)经济增长明显放缓,通缩状态将长期持续,美国定量宽松政策及全球经济不景气带来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加大

1、外需市场下滑趋势明显,货币和财政政策已基本穷尽

目前美国6000亿美元的二次定量宽松货币政策已经出台,韩国G20峰会并没有对相关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澳大利亚、日本、巴西等国汇率升值严重,新兴经济体面临着更大的通胀压力,不仅通胀率高,货币升值也普遍较快,巴西、泰国、新加坡、韩国等已纷纷出台相应措施控制热钱流入,全球经济进入新的不稳定期。对日本经济增长支撑很强的中国及亚洲经济不稳定性增加,已经使得日本7―9月对亚洲的整体出口呈下降趋势。同时,日本企业经营状况全面转好加上日元持续升值的影响,会进一步加快企业的海外投资进程,进而对日本的出口及税收、就业产生明显的负面影响,使得政府未来的财政与货币政策更加捉襟见肘。

由于政治和战略层面上对美国的严重依赖,日本在金融政策方面的自主性受到了明显的限制。尽管9月15日日元对美元的汇率突破83∶1后,日本银行采取了直接干预日元汇率的行动,但由于美国和欧盟的批评,在美国出台二次定量宽松货币政策后,日元对美元的汇率一度跌破81∶1时,也没有再次干预汇市。5兆日元的资产购买量化宽松政策相对于美国6000亿美元的水平来说,也只能是小巫见大巫。目前日本的宽松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已经走到了尽头,利率已接近于零,并且由于日元升值加速企业走出去,将会使日本政府本已债台高筑的财政状况进一步恶化,很难再通过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来刺激经济的复苏。

2、内需反弹非常不稳定,相关政策有待延续和加强

尽管国内需求拉动在2010年三季度由负转正,并成为三季度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个人消费和住宅投资政策也有一定的效果,但受失业率高居不下、收入增长缓慢以及经济前景渺茫等因素影响,内需反弹非常不稳定,10―12月份极可能出现明显的负增长。汽车绿色生态返点政策已经在9月底到期,绿色家电及绿色住宅补贴返点制度也将在12月底到期(国土交通省已经决定将绿色住宅补贴返点制度再延长一年),新的拉动政策的出台将受到政府日益沉重的债务负担的严重制约,影响甚至决定今后内需的持续改善,民间银行收益持续下滑等因素,已经对地方投融资产生明显的负面影响。

(二)2010年日本经济发展预期

日本国内经济学者对10―12月的经济增长普遍不看好,认为汽车消费等将出现明显下滑现象,并且工矿生产业将连续两个季度继续下滑,将出现与1994年和2004年相类似的,因短期政策等原因第四季度由正转负的经济增长格局。

从相关经济研究机构的分析来看,三菱综合研究所认为日元升值对实质GDP的影响为-0.4%,其对今明两年的经济增长预测与第一生命经济研究所、伊藤忠商社相同,2010年的实质GDP增长率为2.6%,2011年为1.0%;日本总研对2010年实质GDP增长率预测也为2.6%,2011年为0.2%;日本经济研究中心的预测为2010年2.7%,2011年1.3%。

四、启示与建议

(一)内外并举,从战略高度看待和处理通胀问题

与日本的货币快速升值和经济通缩不同,受美国二次量化宽松及我国去年宽松货币与财政政策的滞后效应双重影响,我国当前面临着巨大的通胀压力,尽管今年已经6次提高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加息一次,人民币汇率也升值了近3%,但10月份的通胀率还是达到了4.4%的水平。鉴于拉美债务危机和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沉痛教训,我国更应着眼于预防定量宽松后热钱流出的更为严重的后果,并与当前的通胀控制措施有效结合起来。为此,首先,应加大与往年相比的人民币升值幅度,以抵消部分国际通胀的传入影响,并防止人民币兑美元以外的其它货币的明显走低对结构调整的不利影响和外汇储备的进一步增加。其次,应大幅收紧国内的货币流动性,提高加息幅度,着眼长远,特别重视与制止资产泡沫相关的金融手段的应用,控制资本和热钱流入。再次,还可以考虑配合采用一些价格管制等行政手段。总之,这次美国定量宽松货币政策带来的冲击不仅是一次重大挑战,也是一次重要的机遇,我们应抓紧国内经济结构和收入分配调整工作,练好内功,以更有效抵御未来更大的外部冲击。

同时,既然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地位无法在短期内被替代,通过大量减持美国国债的方式,降低美国国债和美元信誉来制止美国定量宽松货币政策的继续实施,又将引起中美间的政治冲突与全球性风险。所以,我国应在与其他国家密切合作,加快国际金融改革的同时,加大对美国的国际压力,并优化自身的外汇结构,以10+6为基础,加速区域金融一体化进程,通过更加紧密地金融合作在区域贸易结算中降低美元的使用,以减轻外部通胀压力及相关影响。此外,还需要采取相关措施,帮助受影响大的东盟、澳大利亚、巴西等国提高抵御能力,为我国未来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提供相应的资源和市场保障。

(二)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根据自身发展制定相应的策略

第9篇

[关键词]主权债务危机; 原因分析; 启示。

一、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发展历程。

( 一) 债务危机初现端倪。

2009 年 10 月 20 日,希腊新任首相乔治·帕潘德里欧( Georgios Papandreou) 突然宣布当年的财政赤字将占GDP12. 7% ,公共债务占 GDP113% ,远远高于欧盟在《稳定与增长公约》中设定的 3% 和 60% 的上限。鉴于希腊财政状况的恶化,自 2009 年 12 月开始,惠誉、标准普尔和穆迪三大全球信用评级机构相继下调了希腊的主权信用评级。标准普尔还强调说,如果希腊政府短期内不能改善财政状况,有可能进一步降低希腊的主权信用评级。这一举动导致希腊股市大跌,欧元兑美元汇率走低,希腊债务危机正式爆发,拉开了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序幕。

( 二) 债务危机持续蔓延。

继希腊之后,葡萄牙、爱尔兰、意大利和西班牙等国家的内部债务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爱尔兰政府于2010年 9 月 30 日宣布,由于救助本国五大银行耗资最高可能达 500 亿欧元,预计当年的财政赤字会骤升至 GDP 的32% ,到 2012 年爱尔兰的公共债务与 GDP 相比预计将达到 113%,爱尔兰债务形势急剧恶化。2011 年 6 月,意大利政府债务问题使债务危机再度升级,其 10 年期国债与德国国债之间的收益率利差已升至欧元流通以来的新高。此外,危机还波及地处欧洲心脏的比利时,其 10 年期国债收益率呈现连续上扬态势。

( 三) 债务危机不断恶化。

由于债务的主要债权国是欧洲核心国———法国、德国和英国,倘若上述五国不能如期偿还债务,欧洲核心国也将卷入,欧洲债务危机愈演愈烈。在此期间,欧盟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一直都在寻找缓解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措施,但效果并不理想。标准普尔于 2012 年 1 月 13 日宣布下调法国等欧洲 9 个国家的主权信用评级,法国步美国后尘,失去 3A 最高评级。至此,欧元区内保留顶级信用评级的国家仅剩德国、荷兰、芬兰和卢森堡四个国家,而葡萄牙、希腊、爱尔兰则处于“垃圾级”( BB + ) 。

2012 年 1 月 24 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世界经济前景》报告中称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已经进入一个“危险的新阶段”,并预计 2012 年欧元区经济将下滑 0. 5%,此前预期为增长 2. 1%; 2013 年则将增长 0. 8%,低于此前预期的1. 5%。欧元区国家信贷状况趋紧、债务利率上升、失业率攀高、经济增长缓慢以及大规模的罢工都表明欧洲主权债务危机进一步恶化。

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原因分析。

( 一) 美国金融危机是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诱因。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是 2008 年美国次贷危机的延续与深化,次贷危机直接导致的是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使得社会总需求急剧下降,国内经济陷入衰退,经济结构发展不平衡等。为了救市,希腊、爱尔兰、西班牙等欧盟成员国陆续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增加财政支出,扩大公共债务刺激经济,以缓解失业和保持金融市场的稳定,从而导致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水平进一步恶化。随即这些国家的偿债能力受到了质疑,相继爆发了主权债务危机。

( 二) 政府过度举债是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直接原因。

2008 年美国次贷危机使欧洲国家的财政状况堪忧,为避免国内经济衰退,欧洲各国政府开始实施一系列的经济刺激计划政策,直接导致了一些国家政府财政状况恶化以及债务规模攀升。除西班牙与葡萄牙在 20 世纪90 年代经历了净储蓄盈余外,出现危机的五国在 1980—2009 年间均处于负债投资状态。长期的负债投资引发了巨额政府财政赤字。根据欧洲中央银行的统计,2009年爱尔兰、希腊、西班牙、葡萄牙的财政赤字分别为14. 3% 、13. 6% 、11. 2% 和 9. 4% ,远高于欧元区 6. 3% 的平均水平,更超过欧元区 3% 的警戒线,而且他们的负债水平也都比较高,爱尔兰、希腊、西班牙、葡萄牙及意大利分别达到 82. 9%、124. 9%、66. 3%、84. 5%、116. 7%,远超过欧元区 60%的警戒线。

( 三) 社会收入分配和保障制度缺陷导致财政负担沉重。

欧元区各国实行以高福利为特色的社会收入分配制度和涵盖养老保险、失业救济、教育和医疗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保障制度,形成了沉重的财政压力。随着各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劳动力人口下降,生产产出减少,特别在金融危机爆发后,失业率不断攀升,使得社会保障支出进一步增加,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由于工资以及各种社会福利存在“粘性”,在上涨之后难以向下调整,导致政府与私人部门的负债比率节节攀升。庞大的福利费用使政府财政支出不断扩大,提升了主权债务水平。

( 四) 欧元区内部经济结构失衡是主权债务危机的深层次原因。

欧元区成员国之间的经济结构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希腊国内收入主要来源于海运和旅游业等外向型产业;爱尔兰则主要依赖于房地产业,房地产泡沫的破灭使其国内经济陷入衰退期; 意大利长期出现高失业率、高税收导致国内经济陷入停滞状态。就外部来看,欧元区核心国家与外围国家也存在着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为外围国家负债压力较重,核心国家向外围国家出口并向外围国家提供贷款。一方面欧元区核心国家和外围国家存在劳动生产率和竞争力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另一方面由于外部资金的大量涌入而推高了危机国家的工资和物价水平,削弱了本国产品的竞争力,造成实际收入不断下降,最终引发欧元区经济结构失衡并逐步累计扩大。

三、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对我国的启示。

( 一) 严格控制政府财政支出。

众所周知,在政府财政总收入既定的前提下,财政总支出越大,财政赤字就会越多,而政府财政赤字越高,引发主权债务危机的可能性就越大。由于近年来我国政府消费性支出增长较快,政府每年的公款出国、公款吃喝等花费居高不下,在未来几年仍有增长之势,因此在控制政府财政支出时,要特别注意控制消费性支出。巴西财长卡多佐曾说: “通胀的根本原因很简单: 政府花的比赚的多。面对赤字,大印钞票。”因此,严格控制政府的财政支出,强化预算管理,防范政府的挥霍性消费,对于防止主权债务危机至关重要。

( 二) 规范地方政府债务管理。

从目前来看,我国存在的债务风险不在中央,而主要在地方政府。自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迅速扩张。2011 年 6 月国家审计署公布的《全国地方性政府债务审计结果》显示,截至 2010 年底,全国地方性政府债务余额达 10. 71 万亿元,其中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约占 62. 62%,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或有债务约占21. 80% ,政府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其它债务占15. 58% 。在未来几年,大部分地方投融资平台将陆续进入偿债高峰期。由于土地出让收入的减少,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也可能有所缩减,再加上这些借贷资金大部分被用在自偿能力比较低的基础设施和其他公共建设项目上,一旦投融资平台无法偿付债务,那么地方政府将背负巨额债务。因此,我国应加强对地方政府财政预算的管理工作,以法律的形式规范地方政府债务的用途、融资规模、融资平台以及资金来源,加强风险管理。

( 三)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注重发展实体经济。

希腊和爱尔兰主权债务危机共同的教训就是单纯依靠房地产业和旅游业等第三产业来推动经济发展,实体经济基础非常薄弱,导致两国的经济走势完全依托于国际环境的变化,缺少可以应付的资本。因此,我国应坚持以国内经济发展为主线,以实体经济发展为支撑,不断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了防止房地产泡沫对经济的冲击,要不断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努力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 四) 积极稳妥推进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从此次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可以看到,过于优厚的社会福利制度很可能成为政府的沉重负担,成为社会经济增长的重要障碍之一。因此,在我国不断探索和改革社会保障制度的同时,要吸取欧洲高福利制度的经验与教训; 在不断完善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同时,注重扩大保障的覆盖面,以努力消除因保障水平、身份和标准不同造成的不公平现象,不片面追求福利水平的提高,避免因福利体制弊端而陷入主权债务危机。

第10篇

论文关键词:中小企业;国际竞争;比较优势;存在问题

国际贸易开展的起因在于互通有无和提高消费者剩余。中小企业在企业的缝隙中生存,以大型企业无法比拟的灵活性,起着拾漏补缺的作用,因此无论是中小企业品种的多样性,还是因为地区间的成本差异产生的价格竞争力,都使得中小企业成为国际间活跃的贸易主体。

一、中小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必然性

(一)从自身角度来看 中小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对自身竞争力的增强是有益的。首先,作为最直接的效果,中小企业可通过国际化经营扩大市场占有率。从全球范围来看,世界各国的生产力水平不同,各国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也不一样,当国际竞争激烈时,中小企业可以在国外寻找低竞争的销售市场。其次,国际竞争可以迫使中小企业管理工作逐步正规化。在国际化经营过程中,企业要面对不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与国内市场相比,将会面临更多的风险。因此,国际竞争将迫使中小企业谨慎行事,不断学习,灵活机动地调整。此外,国际竞争还有助于中小企业无形资产的积蓄,成功的国际竞争可以为企业树立形象,从而有利于企业吸收资金、吸引人才等等。

(二)从宏观角度来看 中小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看。首先,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劳动力供给丰富,在国际贸易方面具有巨大的成本优势。但是,又由中国长期被排斥在GATT和WTO成员国之外,中国的出口严重依赖于外贸零售商。因此,鼓励中小企业参与国际贸易,有利于形成千军万马搞外贸的格局,可以带动相关区域经济的发展。另外,在剩余经济条件下,大企业虽然效率极高,由于受到社会有效需求的限制,往往开工不足,导致社会就业的急剧衰减。相比较而言,中小企业设备简单,易于及时改变生产方向,可以比较好地符合消费者标新立异的需求。所以,中小企业对维持较高的就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此外,在社会生产的自动化水平不断提高,而社会有效购买力也相应随之降低的趋势下,市场的非均衡现象成为剩余经济最为普遍的现象和最为棘手的问题。积极支持中小企业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和国际贸易,对缓解市场的非均衡压力,避免过度竞争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中小企业的比较优势及存在的问题

(一)比较优势 一般地说,中小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优势表现为两个方面:其一,品种的多样性;其二,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绝对成本优势。

1、品种的多样性。在现代大机器工业条件下,尽管技术的进步,使各种自然条件下的生产都成为可能,而且国际间产品生产的差异变得越来越小,但国际间产品生产的差异仍然存在。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大企业生产品种的单调性。具体地说,尽管大企业具备强劲的生产能力,但是它不能很好的满足社会各个方面的需求,特别是对那些社会总需求小而缺乏弹性的商品,大机器作业显得无能为力。同样,需求具有多样性要求的产品或品种大企业、大机器生产也不如中小企业得心应手。所以,在生产品种和小批量的商品方面,中小企业具有大企业无法比拟的绝对的灵活性。在国际市场上只要存在对多品种、小批量商品的需求,中小企业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就具有它的必然性。

2、在价格上具有绝对成本优势。一般来说,在国际统一大市场条件下,大企业广泛地采用机器体系进行生产,不仅可以降低单位商品分摊的固定费用,而且可以通过采用新工艺、新技术降低单位产品的可变成本。但是,在市场容量相对小的细分市场上,由于受到大机器工业生产的特点所限,大机器工业的优越性无法显现出来,中小企业的半机械化作业甚至手工作业的所需的设备简单、投资较少、调试方便、改变生产方向容易,因此所生产出来的商品的成本可能低于大企业的高度自动化的机械体系。中国人力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廉,中国中小企业具有巨大的成本优势。特别是那些具有外贸进出口权的中小型工贸公司,成本低廉,生产方向选择灵活,能够比较好地适应国外市场,在国际贸易方面大有所为。

(二)存在的问题 自由竞争能够充分发挥各市场行为主体的积极性,但是也存在明显的盲目性与缺陷。在中小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经济交流和国际贸易的过程中,也出现一些问题和偏差,主要表现为过度的价 格竞争、信息不灵通和缺乏规模经济效益等问题。

1、价格竞争。毫无疑问,在贸易条件不发生过度恶化的条件下,千军万马搞外贸可以扩大出口。但是,如果外贸经营主体过多,就会导致单纯的价格竞争和贸易条件的急剧恶化。根据产业经济理论研究,在完全竞争市场,商品的需求弹性为负无穷大。也就是说,价格变动的趋势与需求量变动的方向相反,而价格的微弱变动会导致需求量的巨幅变动。如果价格提高一点点,需求量就会大幅萎缩,如果某一市场价比统一商品的市场价格降低一点点,需求量就会大幅上升。千军万马搞外贸,实际上形成了类似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根据产业经济理论研究的成果,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可以在短期内使消费者获得较大的实惠,但最大的问题就是容易导致过度竞争和贸易条件的迅速恶化。在市场处于均衡和供不应求条件下,完全竞争能较好地发挥作用,但是在市场出现供过于求的情况时,巨大的市场供给的压力使得厂商展开无情的价格竞争,最终导致厂商的利润空间压缩甚至得不偿失。

2、信息不灵通。中小企业参与国际经济交流和国际贸易另一个比较大的问题是信息不灵敏的问题。一般地说,中小企业设备相对简单,调整生产方向容易,能够比较好地适应国际市场需求。但是,由于它的生产批量小、人员规模小,一般无法承担在外设置分公司的巨大支出。他们所获得的国际市场需求信息主要依赖于国外零售商、亲戚朋友的口头信息甚至国内的专业外贸公司。这种信息不灵敏的状况给中小企业开展国际贸易带来了巨大的障碍。

3、缺乏规模效益。中小企业生产批量小、人员规模小,无法在全球各地广泛设置分公司。一方面,由于形成了千军万马完全竞争格局,中小企业发展外贸对一个国家贸易条件的恶化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另一方面,中小企业开展外贸,每一个外贸经营主体都必须配备相关的人员和设施,使得外贸经营的固定费用大大增加。这样,使得中国外贸经营的规模效益越来越差、贸易条件越来越恶化。 此外,像融资渠道不畅、管理水平低、缺乏宏观层次上的政策,以及经济全球化和高新技术的挑战这些内外部的压力都会使中小企业参与国际竞争面临巨大挑战。

三、参与国际竞争时中小企业应采取的措施

(一)加强信息化建设 中小企业参与外贸经营最主要的是一个信息问题。掌握了国际市场需求的信息才能开展外贸经营,否则只能是异想天开。所以,把参与外贸经营的中小企业信息化提到重要位置是明智之举。当然,中小企业的信息化,也不能贪大求洋,盲目追求全面信息化,而必须因地制宜、量体裁衣,分阶段发展,有步骤地稳步推进。最基础的信息化要求是中小企业有一个信息通道,能够将自身有关的产品信息出去,同时,能够及时了解国际市场的需求信息。中小企业的信息化也可以采取委托中介公司甚至政府外贸部门信息的方式实现。这个方式简便易行,而且能够节省费用。对于国际市场信息的搜集,经济条件较差的企业也可以采取上网的方式访问和查询有关厂商、消费集团的网站。

(二)发展合作经营 在国际贸易实践中,中小企业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形成了类似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容易导致过度的价格竞争和贸易条件的恶化。因此,必须采取适当的措施和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解决这个问题。 在现有的自由贸易格局下,外贸企业发展应以龙头企业为依托或以同等规模企业的为基础发展对外贸易的合作经营。合作经营可以降低总的固定费用、可以建立合理价格协商机制,可以避免过度竞争,可以有效地扩大出口。毫无疑问,厂商理性具有局限性,社会、企业主管部门甚至中介机构应该通过一定的措施,譬如通过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使用、高新科技产业园区的优惠条件等鼓励外贸经营主体的合作经营。

(三)加强外贸经营人才的建设 一般地说,中小企业设备简单、生产规模小、人才短缺。在现有的经营条件下,人才的短缺被推到首当其冲的地位。中小企业特别是中国的中小企业大多是以家族为中心、以农村的基本经营条件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所以无论是所有者、经营者还是普通的作业人员都存在科学技术知识匮乏、经营管理方式陈旧的问题。同样,中小企业参与国际贸易也是在家族企业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经营外贸的人员也是从经营国内贸易的人员中挑选出来的,外语、外贸知识贫乏是中小企业经营外贸的最大的弱点。在外贸人才缺乏的条件下,中小企业只能依赖其他公司间接经营外贸。

所以,外贸人才的缺乏是中小企业发展外贸的瓶颈。 加强外贸经营人才的建设可以通 过引进和自主培养的方式实现。在中国教育迅速发展的条件下,引进招聘外贸人才已经不是难事。同样,对以家族为基础的中小外贸企业也可以通过派遣留学生的方式培养发展外贸所需的专业人才。 中国的中小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是完全符合中国中小企业状况的。在知识经济时代,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努力开拓全球市场,制定与自身相适应的跨国经营策略,才能使中国的中小企业在未来的国际经济舞台上扮演重要的角色。当前在中国扩大开放的政策引导下,中国中小企业更应积极学习和借鉴国际跨国公司的成功经验,进行国际竞争以促进自身更快的发展。

1、陈乃醒.中国中小企业发展与预测(2002~2003)[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2、张玉利,任学锋.小企业成长的管理障碍[M].天津大学出版社,2001. 3、李雪松.加入WTO与中国经济前景[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

4、张汉英.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环境研究[J].改革研究,2005(5).

5、黄津孚.中小企业信息化刻不容缓[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2(1).

第11篇

中国外贸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取得了惊人成绩,进出口总额由1978年206.4亿美元上升到20__年超过2万亿美元,增长约105倍,20__~20__年进出口年均增速高达28.7%,贸易顺差突破2600亿美元。但是,近几年中国外贸发展也面临越来越多困难和问题,如外贸依存度过高、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针对中国的贸易摩擦加剧、贸易条件恶化等等。特别是近来由于国内货币和贸易政策调整、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及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外贸增长遇到新的挑战。据海关统计,20__年前三季度,中国进出口增速出现明显下滑,其中出口增速下滑了4.8个百分点,贸易顺差同比减少47亿美元。前9个月中,有8个月的出口增速低于上年同期水平,一些大宗商品进出口放慢,尤其是对美国的出口减速。1~9月,中国服装及衣着附件、鞋类、家具和塑料制品出口增速比去年同期分别回落21.2个、1.7个、3.5个和8.4个百分点;中国对美国出口增速回落4.6个百分点。从进口看,1~9月重点进口商品中初级塑料、树脂、合成橡胶、铜、铝、钢等16类商品同比出现负增长。预计今后一段时期,美国金融危机和全球经济形势对中国外贸的影响将更加突出。

全球经济增长放缓、需求下降影响中国外贸增长

美国次贷危机已全面演变为金融危机,并对其消费、投资等实体经济领域造成严重影响。危机爆发以来,美国房地产和股市价格大幅下降、信贷减少、失业增加、家庭部门债务负担不断加重,金融资产不断缩水。种种因素逼迫美国人不得不捂紧钱包。多年来建立在信用经济和财富效应两大基础上的居民消费这一拉动美国经济增长的最大引擎丧失了动力,各地区经济活动出现疲软,部分地区对经济前景的悲观情绪增加。20__年1~9月,美国非农业部门就业岗位累计减少了76万个,失业率从年初的4.7%上升到6.1%;9月份的零售额下降了1.2%,达到3年来的最大降幅;制造业活动指数由8月份的49.9降至9月份的43.5,为20__年10月以来的最低点,表明美国制造业已连续两个月出现收缩,其中汽车销量较20__年同期下降27%,创1991年以来最大月度跌幅,通用、波音等工业巨头业绩纷纷亮出红灯。

受金融危机冲击,欧洲经济也出现问题,甚至比美国更为严重。20__年第三季度,英国gdp环比下降0.5%,为1992年第二季度以来首次出现萎缩;gdp同比增长仅0.3%,为16年来最低增速。欧元区8月份的失业率增至7.5%,9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降至45.0,连续四个月萎缩,其中主要经济体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制造业萎缩程度均超过预期。欧洲汽车制造企业,如宾利、路虎、雪铁龙、雷诺、沃尔沃、戴姆勒和菲亚特等纷纷发出盈利预警,宣布减产。在亚洲,日本10月份反映经济景气的11个指标也不乐观,其中出口、生产和就业等6项指标出现下滑,这是1998年4月以来首次出现的情况。以上迹象表明美国经济衰退的影响已开始向全球蔓延。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是中国主要出口市场,占中国出口总量的46%。其经济衰退、需求萎缩、订单减少必然对中国出口产生不利影响。中国出口中50%以上是加工贸易,出口下降必然导致相应的原材料、初级产品进口减少。

全球资金供应紧张及美元长期贬值趋势对中国外贸企业发展不利

美国金融危机导致全球资金链供应紧张。一方面,银行不愿意向企业贷款或提高了贷款利率;另一方面,纳斯达克、新加坡等国际资本市场新股发行持续萎缩增加了企业直接融资的困难。融资成本上升、资金不足迫使企业不得不减少投资和采购。对中国而言,直接影响是海外订单减少,违约风险增加。同时,海外融资难以及对华投资减少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国内进出口企业特别是外商投资企业的生产经营。

美国长期以来存在巨额经常项目赤字和财政赤字,加上金融危机和美国经济衰退的打击,美元尽管短期出现反弹,但长期存在贬值趋势。目前,世界上大多数资源及石油以美元定价,美元贬值将在长期不断推高国际市场资源和石油价格。中国对外部资源依赖较大,意味着中国进口要付出更高代价。对国内出口加工型企业而言,初级产品、原材料涨价太快导致企业成本增加,出口价格优势减弱,经营困难。另一方面,近期美元汇率剧烈波动也使企业面临巨大汇率风险,为规避汇率因素,企业很可能尽量减少长期出口合同,从而影响正常经营和发展。

救市措施难以立竿见影,经济金融动荡仍将持续,调整需要较长时间

继1999~20__年美国互联网泡沫后,如今其房地产市场、金融市场又出现严重问题。虚拟经济濒临破产,汽车等重要制造业不景气,美国需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动力,而这需要一定时间。短期看,美国如果能使房地产市场迅速回暖或可遏制金融危机继续恶化。但次贷危机发生以来,美国通过多种措施和途径向市场注资的救市效果并不明显。历史经验表明,房地产市场调整周期是漫长的,美国1979年和1989年出现的两次房地产价格下降分别历时3年半和5年半时间。据此估计,当前美国房地产市场低迷状态至少还将持续1~2年,受其拖累美国经济增长在短期和中期并不乐观。再加上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在危机中受到动摇,可能对美国的经济复苏产生更复杂和不利的影响。

从全球来看,无论是g7还是20国集团,乃至受美欧主导的国际金融机构都很难在短期内找到特效药来阻止金融危机的继续蔓延,单靠注资、降息等措施难以从根本上起到稳定市场信心、化解信贷危机的作用。金融危机在全球造成的损失还只是冰山一角,其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也存在时滞,没有完全显现。目前各主要学术及金融机构均对未来经济

形势表示担忧,如imf4月份的《世界经济展望》预计,国际贸易增速将由20__年的6.8%回落到20__年的5.6%。其10月份最新报告则进一步将20__年全球经济增长率由7月份预计的3.9%下调至3.7%。其中,20__年美国经济增幅预期由0.8%下调至0.1%,欧元区经济增幅预期由1.2%下调至0.2%,日本经济增长预期由1.5%下调至0.5%,亚洲新兴经济体增长预期也由7.8%下调至7.1%。美国乃至全球经济复苏迟缓,将导致我国外贸在今后一年甚至两年内继续面临严峻挑战。

加快中国外贸科学发展的战略举措

面对新的形势,中国外贸应及时调整发展思路,转变发展方式,采取切实可行的战略措施,实现科学发展。

加大海外投资和对外援助

目前,影响中国外贸增长的突出问题是全球需求不足,因此当务之急是创造需求。加大海外投资和对外援助有助于带动国际市场对中国机电产品和劳务的需求,从而增加出口,缓解不利的国际经济环境对中国外贸发展带来的压力。同时,中国经济发展长期面临资源短缺局面,在当前国际市场商品价格较低的形势下,支持国内企业海外收购和资源投资,与发展中国家进行资源开发合作,既可以解决国内资源瓶颈制约,也可以促进海外对中国产品的需求。长期来看,通过增加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支持,帮助其改善基础设施,促进经济发展,可以提高当地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为中国企业和产品创造更多商机,促进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和经济合作。

引导沿海地区企业向内陆转移

目前,国内外贸企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企业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这些企业往往规模不大,技术含量不高,利润空间小。在当前国际贸易环境恶化的情况下,其生存发展越发艰难。鉴于中国劳动力资源丰富,而实现技术和产业升级、完成工业化进程可能还需20~30年时间,因此短期内不能轻易放弃原有优势。中国的中西部地区,劳动力人口数量比东部沿海多,成本优势更明显。应支持、引导沿海地区外贸企业向内陆转移,通过利用内陆低成本冲抵人民币升值、原材料涨价和国际贸易环境恶化等带来的压力,为企业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可以为发展中西部地区经济,解决就业和促进内需发挥作用。

加强自主研发,提高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随着劳动力成本、资源成本、环境成本的提高,国内产业向高新技术转移成为今后的发展趋势。据统计,20__年我国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研发强度仅为3.4和5.7,远低于大多数发达国家水平;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仍以加工贸易为主,占比高达四分之三以上。在20__年国内授权专利申请中有81.8%为国外专利,国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不足千分之一,自有品牌产品出口只有十分之一。针对当前情况,今后应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加强员工培训,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当然,向高新技术转移不意味着就不做纺织、服装、家具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而只做高科技电子产品了。因为,即使是劳动密集型产品甚至小产品也同样存在高新技术和高附加值环节,例如纺织业中新材料的研发与应用、服装的设计和销售,打火机的耐高温技术等。因此,当前应在各产品线、产业线上做好高新技术、高附加值部分,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打造中国的国际知名品牌。

调整外贸结构,促进进出口市场多元化

目前,在西方消费萎缩的情况下我国出口之所以还能维持较高增长水平,一个重要原因是保持了与东亚地区和新兴经济体贸易的强劲增长和对拉美、非洲等发展中国家出口的快速上升。数据显示,前三季度中国对韩国、东盟、印度、巴西和南非的出口分别同比增长41.8%、28.4%、43.1%、90.2%和20%。这在很大程度上消化了中国对美国出口下降的不利影响。在当前美欧市场需求萎缩之际,中国应进一步开拓新兴和发展中国家市场,增加对发展中国家的进出口。

转移低端产业链,实现国内产业深度化从国际经验看,发达国家主要由本国企业以贸易方式获取订单和进口原料,主要集中于深加工、高附加值产品的加工环节,其知识产权和研发营销等高价值环节都掌握在自己手中。例如,全球纺织服装产业中,中国企业从棉花(11340,215.00,1.93%,吧)生产、纺纱、织布、印染到成衣仅占全球产业链价值的17.5%,而高端的设计、品牌和零售环节则被外国企业占据并以此获得高额利润。借鉴国际经验,我们可以向发展中国家出口纺织机械,在当地生产棉纱、布匹,在国内进行深加工、服装设计制造,然后再出口可以获得更高的附加值。

加强境外自由贸易区建设,促进中外经贸合作互惠双赢

目前,中国正在同全球29个国家和地区协商建设12个自由贸易区,这些自由贸易区涵盖了中国外贸总额的1/4。进一步加强中国自由贸易区网络的建设,不仅可以增加中国出口渠道,而且能为双方企业和产品进入市场创造机会,有利于中国与其他国家经贸合作实现互惠双赢。

加强金融支持外贸发展的思路和措施

外贸发展需要多方面力量支持。金融作为引导社会资源配置、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部门,应针对当前国内外形势,积极支持中国外贸发展。通过加大金融支持力度、调整金融支持领域和重点、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推动国内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外贸增长方式转变,改善贸易不平衡状况,实现外贸科学发展。

作为国家支持对外经贸合作的政策性金融机构,中国进出口银行自成立以来,为支持中国成套设备、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对外承包工程和境外投资等作出了重要贡献,成为支持中国外贸发展的金融骨干力量。近年来,为适应新形势,进出口银行进行了大量创新,推出了一系列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今后,进出口银行将进一步加大金融支持和服务力度,为中国外贸的科学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大力支持战略性资源能源、关键设备和技术进口

为解决国内经济建设面临的资源短缺问题,促进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缓解国际收支不平衡和贸易摩擦,进出口银行推出了进口信贷业务,重点支持重要资源能源和重大技术装备进口。截至20__年10月,进出口银行累计批准进口信贷1774.3亿元人民币,累计发放贷款1451.8亿元,对进口信贷的支持力度今后还会不断加大。

大力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一直是进出口银行的支持重点,截止20__年,进出口银行发放的高新技术出口信贷占出口卖方信贷实际发放额的比例已达到36.6%,成为最主要的业务品种。进出口银行还设立了特别融资账户部,支持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培育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它们的出口产品附加值。今后进出口银行将重点加强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有技术和自有品牌产品出口的支持力度。

大力支持中小企业出口

中小企业对经济增长、技术创新、产业结构调整、区域经济崛起、解决就业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普遍存在融资困难。为此,进出口银行开展了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业务,探索形成了中小出口企业统借统还贷款模式并在安徽省宁国市进行了试点工作,目前这种做法正在向安徽芜湖、天长等五个地区推广,取得经验后将向全国推行。截至今年10月末,进出口银行已累计对中小企业贷款578.51亿元,占卖方信贷余额的26.3%。

大力支持国内经济薄弱环节和重要领域

一是

开办农产品出口信贷,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促进发展外向型农业;二是将港澳台资企业纳入支持范围,促进大陆、台湾、香港经贸合作;三是推出出口创新基地贷款等业务,支持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市场开拓能力,产业特色明显,注重技术创新,有较强示范、带动和辐射能力,产业链较为完善的出口基地的建设;四是推出软件出口、动漫产品出口和旅游文化国际化贷款,开拓服务贸易融资。截至今年6月底,进出口银行累计发放农产品出口卖方信贷等上述四类贷款140多亿元。

第12篇

关键词:企业数字化;职业本科;财会类;人才培养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为核心的新一代网络信息技术正在迅猛发展,改变着社会经济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越来越多的传统行业被基于数字化技术的商业模式所颠覆。在2021年3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指出要加快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充分发挥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壮大经济发展新引擎。实体经济与新一代网络技术的深度融合,推动着企业数字化转型,数据将成为企业管理的核心要素之一。王坚在《工业大数据助力智能制造知识创新》一文中指出企业所管理数据的规模、种类和复杂程度都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工业领域进入了以工业互联网和万物互联为特征的大数据时代。在大数据时代的数字化管理,与信息化时代的数字化管理相比较,管理的策略以及数据价值的利用由被动转为主动,由洞见转为先见,并基于大数据智能和知识进行决策。在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财务深度融合,使得财务数字化的转型升级已经成为了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职业本科培养面向行业岗位群(职业群),具有较强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其人才培养必然要与行业需求和企业需求对接,所以基于企业数字化背景,本文探讨了职业本科财会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主要目的在于:一是研究人才培养的思路,为职业本科财会类专业培养出合格的会计人才;二是进行课程的建设研究,分析现状,提出建议;三是对师资队伍和实践平台的建设进行研究,为职业本科财会类专业提出科学性、适应性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入产教融合,加强校企合作。

企业数字化背景下职业本科财会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路

在企业数字化背景下,行业对会计从业人员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教育部的《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中也指出:职业教育要坚持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育人机制,突出职业教育的类型特点,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这些都集中体现在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上。职业教育应以服务区域经济为核心,依靠主要产业,紧跟产业发展趋势和行业人才需求,以此为基础培养人才。基于此,本文围绕行业、职业以及岗位群分析构建“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职业能力为核心,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的职业本科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一、建立校企合作、校校合作的三方共育培养模式

通过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实现企业、学校、兄弟院校共同参与人才培养。一是职业本科学院发挥自身优势,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的技术技能型会计人才。二是通过校企合作,将人才培养过程与企业对接,建立以企业为依托的实训室、工作室,强化人才培养的实践性,有效实现与企业岗位之间的对接。三是在校企合作、校校合作中,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设置、教师、教材、教法等多方面进行深度融合,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会计专业人才。

二、基于岗位胜任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进行广泛的市场调研,邀请行业专家、企业人员、合作院校进行充分论证,参照国家专业标准,分析财会类专业对应的行业,细分面向的职业以及岗位(群),并分解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或普适性工作任务,总结其所需要的职业综合素质和行动能力,从而针对此能力开设课程,最终形成课程体系。构建基于岗位胜任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将教学内容由实操型转变为实战型,可以有效实现学生与企业工作岗位的对接,提升学生实践应用能力。

三、实现“岗课赛证”深度融合

财会类专业与众多职业岗位需求关联紧密,因此,要从实际工作岗位对财会人员的需求出发,对接行业、岗位,理清财会类专业课程体系与“1+X”职业技能标准、技能竞赛标准之间的关系,改革培养财会专业人员职业核心能力的路径,真正实现“岗课赛证”融合。见图1。基于岗位设置课程,并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技能大赛纳入课程体系。一是梳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对应的课程,并将其内容纳入相关课程,如财会类专业的“1+X”智能财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分为初级、中级、高级,可以将初级的内容纳入会计信息系统、财务会计基础、出纳实务课程;将中级证书在初级证书基础上增加的内容纳入纳税申报实务;将高级证书的内容纳入到大数据分析类的课程和财务管理、纳税筹划课程。二是将技能竞赛内容梳理后纳入对应的课程,并与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对应,如将智能财税大赛与智能财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对应,在校级竞赛训练时,以相关课程的上课内容为主,既提升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又提升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也为省级竞赛选拔了选手。在省赛训练队成立之后,学生将进入到中级证书内容的学习,此时学生仍然可以在课堂上学习竞赛知识,并在课后进行针对大赛的重点辅导,真正体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赛学结合”的育人理念,也符合大赛精神。将竞赛内容纳入课程惠及每一位学生,可以从整体上提升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三是将竞赛中体现的工匠精神、职业精神与日常教学结合,相互促进,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也达到了思政育人的目的。

企业数字化背景下职业本科财会类专业课程建设

一、企业数字化背景下职业本科财会类专业课程建设现状

在企业数字化转型背景下,企业业财一体化、财务智能化、财务数字化已经是大势所趋,将相关大数据和智能化课程纳入课程体系也是目前职业本科财会类专业的难点之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在会计管理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审计核算、经济前景预测、资产评估预测、参与会计管理决策和规划、运营风险防范及企业重大事项预测等。企业业财一体化、财务智能化、财务数字化将导致传统的会计核算、科目汇总、账目登记、报表编制被完全或部分取代,会计工作的效率大大提升,会计从业人员减少,会计就业岗位的结构发生变化,传统的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变。在教学方面,就要求高校更加注重培养财会类专业学生的持续学习能力、职业判断能力,跨专业学习能力,并要求学生掌握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使得财会类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多元化、立体化,这必然要求高校在传统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知识。基于此现状,本文认为应该建设与企业数字化转型相匹配的财会类课程体系。

二、存在的问题

在企业数字化背景下,尽管高校已经对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网络信息技术如何融入会计课程体系中做出了初步的探讨和实施,如在各类技能竞赛中加入大数据、RPA等;各教育类企业与学校合作开发了一些相关课程,但仍存在软件平台繁多、内容融合深度不够,标准不统一等问题。所以目前尚未有企业数字化背景下,针对职业本科财会类专业融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相对完善的财会类课程体系。

三、解决措施

成立专家委员会专门研讨相关课程的设立、开发。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大数据与会计专业两次邀请正保网中网集团专家,共同研讨职业本科会计专业课程的开设、大数据财务课程建设、“1+X”证书课证融通、会计技能竞赛课赛融通等问题。开发相关专业课程,如开发大数据财务初级、智能财务中级、高级数据挖掘课程、Python数据挖掘与分析等理实一体化的课程,并建立相应的实训课,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对应,如财务共享实训、财务数字化实训、智能财税实训等课程。此外,课程建设的重点之一是教材的编写,有了课程就必须要有与之匹配的教材。教材的编制是至关重要的,它是“三教”改革其中之一,因此,应鼓励校企共同开发教材,使其最大程度与实际工作岗位内容相匹配。

四、课程体系建设意见

职业教育本科财会类专业应该培养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良好的职业道德、人文素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掌握较为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具备一定的创新创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复合型会计技术技能人才。同时,注重学科的前沿性和跨学科课程的设置,构建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岗位能力课程、职业进阶课程四大主体的课程结构体系。一是通识教育课程,其主要教授思想政治理论、科学文化基础知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以及基础学科的工具方法,旨在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二是专业基础课程,通过“岗课赛证”的融通,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理论和方法,使其知识体系系统化。三是岗位能力课程,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通过与行业、岗位对接,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对接,形成实训类课程,将理论知识融入实训中,提升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满足学生就业岗位所必需的基本技能。四是职业进阶课程,其注重培养学生跨专业学习的能力和职业的迁移能力。

企业数字化背景下职业本科财会类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践平台的搭建

一、师资队伍建设

在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财务深度融入,新技术的引入必然要求教师知识结构的变化升级,来适应新形势下的教育环境。根据职业本科院校双师素质要求,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尤其是双师型队伍建设对财会类专业人才培养至关重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途径主要包括:一是校企合作双方通过互聘制度实现身份的互换,专业教师可以到企业进行实践,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二是以赛促教,专业教师参与各类技能大赛的指导或参加技能大赛,如智能财税技能大赛重点关注“财税大数据应用”“大数据与会计”“大数据与财务管理”等新专业建设与数字化改造,教师通过参与指导大赛,可以提升其对数字化财税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水平;三是参加各类培训、进修,教师应积极考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以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进而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四是学历再提升,职业本科院校一般是由之前高职高专院校升本之后形成,其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普遍以研究生居多。但作为职业本科学校,这样的教师学历结构已不能满足职业本科发展的需要,所以应鼓励专业教师进行学历再提升,促进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

二、实践教学平台搭建

搭建多元实践教学平台,并依托实践教学平台培养财会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通过校企合作,将学校资源和企业资源进行整合,如成立以合作企业为依托的工作室,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将专业课程知识与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结合,对接企业岗位标准,将专业知识与单项实训内容融合、将教室与实训室融合、将校内教师与企业教师融合,有效衔接学生就业实习。同时,将技能大赛平台与日常实践教学平台融合,精确地将技能大赛平台模块拆分到各实训课程中,全面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此外,通过企业实习,搭建真实的实战战场,全方位提升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进而促进职业本科院校教育水平的全面提升。

结语

综上所述,在企业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本文从培养思路、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践平台的搭建三方面对职业本科财会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以此提升了人才培养的成效。作者简介:袁文娟(1985—),女,甘肃兰州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财会方向。

参考文献

[1]孔祥宏.基于数字化、共享化背景下财务管理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J].中国煤炭,2021,47(02):41-45.

[2]刘检华,李坤平,庄存波,张雷.大数据时代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新内涵与技术体系[J/OL].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1-20[2022-06-24].

[3]侯正施.职业本科AI+会计人才培养及课程建设研究—以山东外事职业大学为例[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1(4).

[4]王坚.工业大数据助力智能制造知识创新[J].上海信息化,2018(12):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