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2 09:41:2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生命的起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看一幅漫画有感
水源,对于一切有生命的事物来说,就是他们生命的起点。所以,水源就是我们人类生命的起点!如果人类失去了水,那么人类就会灭绝。
在我看到这样一个漫画时,知道了水对于生物是多么重要:在一片干枯的已经龟裂的土地上,有一块悼念水的石碑,上面明显地刻着水滴的模样。一个年迈的水龙头穿着礼服捧着鲜花来到石碑前,它毕恭毕敬地献上鲜花,深深地鞠了一躬。它双眼凝视着石碑,它多想哭呀,可是它永远也哭不出来了,因为世界上早已没了水,泪又从何而来呢?
大地的子孙,地球的孩子,快醒悟吧!你们发现那没人关的水龙头了吗?你们发现那不断流进下水道的干净的水了吗?你们发现那将干净的水用来浇地的现象了吗?如果你们不是笨蛋,那就赶快阻止这些行为吧!让水少减一点,就能让一个人多活一分钟。我想你们那些浪费水的人一定还不知道地球上有多少淡水吧!告诉你们,地球储水量为138。6亿立方米。而淡水、湖泊、河流却只占总储量的0。31%。这个调查是不是让你们很吃惊呢?它告诉我们水是多么珍贵,多么有限。这时,我想起了一个道理,水——生命的起点。昨天我们用水来生活,今天我们用水来生长,那么明天我们就可能因为没水而烦恼。水是珍贵的,我们不能浪费水、污染水,这些可耻的行为最终伤害的是我们人类自己!我们不能一错在错了,不要再让一滴干净的水从我们手中流过。水是生命的源泉,我们不能失去水。行动起来吧,让我们的生命有更悠久的历史!
水源是生命的起点,也是生命的终点。有水就有生命,就是生命的起点,没有水就没有生命,就是生命终点。让我们节约水资源吧!我们的生命将会伴随水源而延续!
四川省宜宾市高县沙河实验小学校六·二班郑杰
从起点到终点,其距离就是途中。
感觉生命总是在途中,就像候鸟,总是从南飞到北,又从北飞到南;就像泉水,总是从溪流入河,又从河流入海;就像花草,总是从春长到夏,又从夏长到秋。是的,自从离开起点以后,生命就总是在途中,在时间与空间的途中。而且不管情愿与不情愿,总是在日渐靠近某个可知的或未知的终点。这很自然——有花开就有花谢,有日出就有日落,有起点就有终点。但对一些具体的生命而言,似乎出发就是为了抵达,似乎付出就要有结果,于是必经的过程被视作漫长的等待,总是在途中就感受到生命最大的煎熬和无奈。
然而,抵达真的那么重要吗?终点真的那么美好吗?等待或许是一种煎熬,然而生命总是在途中真的就只有无奈吗?
水气抵达天空或许就成了彩虹,蛹到了生命的尽头或许就成了蝴蝶,但并不是所有的抵达和终点都具有终极辉煌。花朵的终点是凋谢,道路的终点是绝境,生命的终点通常是死亡,即使水气是因为抵达天空才成为彩虹,蛹是因为到了生命的尽头才成为蝴蝶,他们也是分别经历了一定的转化和蜕变过程,才各自化为虹和化为蝶的。是过程成就了他们最终的美。
其实,过程对于任何一个生命体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甚至可以说,过程即生命,或者说,生命就是一个个过程的完整体现,是无数生命细节的集结。而终点不过是生命的界限,主要用于寓示生命体的完结。它有可能构成生命的升华,却绝不会是生命的目的。
但我们往往将最美好的愿望寄于终极。仿佛美好的风景只在彼岸,而此岸只是一种过渡,是一段抵达某处的旅途。因此,对此处的风景常常忽视,并习惯于生命总是在别处。当然,每一个至美的终极愿望当然都必须受到肯定,但是生活不是只有这些,也不该只有这些。活着,也不能只是追求刹那的辉煌和完成某种使命,或是为了去到某一个地方而赶一段路。如果生是为了死,就像花朵是为了凋谢才盛开,这样的生命,存在的意义还有多大?
生命不是一次简单的奔赴死亡之约,每一个高品质的生命,或者有高品质愿望的生命,都必须首先做到安于途中。因为生活并不总是在别处,生命也只有在途中才成其为生命。就像候鸟,只有在不停地从南飞到北,又从北飞到南,才构成其一生的迁徙;就像泉水,只有不断地从溪流入河,又从河流入海,才体现其自身的运动。
生命也不完全是为了抵达。就像泉水,并不是非要到达怎样的地方才算完成使命;就像花草,并不是非要到达哪个季节才算实现价值。因为,生命中绝大部分的风景总是在途中。生命主要是为了经历。就像候鸟,不停地迁徙就是为了经历季节和风雨;就像泉水,不息地流动就是为了经历交汇和起伏。尽管具体的经历总是显得那样琐碎,那样平凡,那样漫长,又是那样不胜其烦,但是,恰恰是他们构成了一个个真实的精彩的人生,这才是生命最弥足珍贵的状态。
每一个安于途中的生命都将尽享人生。
终点并不意味着结束,而意味着重新开始。
——题记
花儿会凋零,但来年会再吐新芽;生命会逝去,但同时也有新生命的降临;比赛会结束,但终点,是下一个起点。
奥运会上刘翔的背影给了我们太多的落寞与伤感,没有太多的解释,他就这样带着伤痛离开,走向了这次奥运会的终点。但重点亦是他的起点,一切都必须重新开始,重新开始接受身体的磨难与考验,开始踏上下一届奥运会的道路,开始越过伤痛,走向未来。
然而只有比赛中才有终点么?不,生命的旅程中,同样有着终点。
荧幕上的武打巨星李小龙曾被黄皮小子暗算,变成了瘫痪,多少人为他惋惜,多少人以为,轮椅会是他武术生涯的重点。但是他没有放弃,他不相信所谓的医学权威,他用他顽强执着的精神,创造了生命的奇迹。轮椅,成了他新生活的起点。是的,一切都必须重来,只有经过肉体上的痛苦和精神上的磨难,他才能恢复到以前的状态,但这也使他更有勇气与毅力,去面对未来的一次次不经意的考验。
我想,这样的“终点”离我们并不遥远,每一次失败,都是一个“终点”。
校运会上百米赛跑的惨败,让我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决堤的泪水诠释着我无奈的心情。赛场上的终点线诉说着别人的成功,我的失败。我无法理解为什么付出与收获不成比例,不住地哭泣。但哭泣是我唯一能做的吗?不,不是。我可以从终点,跑向下一次校运会的起点!
终点并不意味结束,而意味着重新开始。让我们以终点为端点,延续我们未完的梦!
聆听生命
在我们了解什么是生命之前,我们已经将它消磨的一半,这时我们才深深的了解了每一个黎明好比一个新生命的开始,把每一个黄昏看作生命的小结。
每当我们受挫一次,对生命的理解就会加深一层;失败一次,对生命的感悟就会增添一阶;不幸一次,对生命的认识成熟一级;磨难一次,对生命的内涵透彻一番······
蓦然回首,已是落日楼头,顽皮的落日装作不认识你,不知你的心思,悠悠落入山的怀抱,也静静的沉寂在水的柔情里。我在这夕阳之下聆听生命。
柳丝随风微微摆动,绿的清新,绿的娇嫩,含羞的低垂,好似一位端庄的少女但是她掉了一个绿夹子,这让她体会生命的过程,知晓生命的华章。谁的生命不想如夏花般绚烂,那在柔风细雨中成大的夏花它们是这片大地上最美的风景,你看那姹紫嫣红的一片怎能不叫人怦然心动,这个绚烂多情的夏日这个叫人神往的青春雨季,花样年华。一叶落知秋,岁月蹉跎,我们迎来了秋季,那落叶尽显他们的风情万种,他们知道他们已经成熟,知道他们要报答大地的养育之恩,他们在离开树的时候身体奋力的向上越,随着秋的音律在半空中翩翩起舞,那绰约的舞姿叫多少人都看得如痴如醉。他们深知自己已经成熟,是他们报答大地母亲养育之恩的时候了,秋叶在半空中舞动一阵子终还是回到了母亲的怀抱,深深的亲吻母亲知道身化泥土化作春泥更花。有人说心灵最纯净的两种人是婴儿和老人,一个是人生的起点一个是生命的重点,的确的,看着这洁白的纷纷落雪我不由得想向这纯洁的生命的致敬,这种纯净洗涤了一生的污点,心里了然“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人生暮年,留下的是一片洁净,也有一片清新,一片淡然·····
走过人生的春夏秋冬,看垂柳,品花香,观秋叶,賞落雪,聆听生命。
每一天的生活都是天空中雨后出现的彩虹,有着绚烂的色彩。
厌倦了单调的城市生活,多么渴望心灵的解放!来到田野里,花儿隐去了芬芳的笑靥,只留下遍地残红。“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愁三月雨。”诗人对这样的场景似乎总是带有一种忧愁感伤,而在我的眼中,欣赏它们却是一种快乐的生活方式。远离了城市的喧嚣,在短暂之中寻找永恒,这同样是快乐的生活。这春残花落的情景不是生命的终点,却是生命的起点。
城市的喧嚣与过分的繁华使我们远离了自然的宁静和谐,心灵的重担使我们无法真正地快乐生活。欣赏外表并不美丽的事物也会带给你一种快乐。那残落的花朵在黯淡过后,生命的辉煌会继续下去,那短瞬的黯淡只是它生命的序曲而已。
缕缕雨丝轻轻地掠过花儿,留下浅浅的吻痕,每一片花瓣之中都栖息着一个恬淡的灵魂,包含着默默的感动与忧伤。每一滴雨珠,都在盈盈闪动。
快乐的生活仅仅因为你获得了一份让你难忘的感动。
回到原点,重返本真,重拾你的真性情。
难忘毕淑敏的一句话:“额头上没有一丝皱纹的美人,怕血管里流动的都是水。”的确,生活在现代世界里的人们是不是已经忘记自己不施粉黛的素颜?是不是已经遗漏了真性的原点?我们习惯于挤出不由衷的笑容,习惯于对化妆品和面具的依赖。殊不知,我们暗自高兴以为岁月的痕迹和世故的表情统统遮去,却令自己最珍贵的一面,生命最澎湃的热度一同抹去。
生命的原点在于个性的张扬,在于情感的表露,在于性格的突围。回到原点不是褪下成熟的外衣,而是撕掉不必要的包装;回到原点不是原地踏步,更不是退回起点,而是以淡定而真实的姿态上路,轻轻抬头,已屈指行程二万,翻越无数的高山……
每次坐飞机时,空乘人员都会为乘客演示应急用品的使用方法,面对乘客,本是机上空姐绽放最美丽一面的时机,但我却每每看见一张张木然而冰冷的脸,很规范却很敷衍。
我想,再动人的面容也经不起随意的解读和虚伪的摆弄。回到原点,虽不完美亦叫人亲切;远离原点,尽管精致但让人生厌。回到生命的原点,是展现自己自然而感性的一面,是在生命的轨迹上搏动着最和谐的节奏,是在自己和他人的心中演绎着真善。
于是想起著名的人口学家,尽管在那个人云亦云的年代,多少学者为苟全学说已放下知识分子的尊严,但马老依然保持着不屈的姿态,“宁鸣而死,不默而生”。造反者说他已丢掉立场的原点,我却谓马老回到了一个学者应有的原点,“绝不向以力服人不以理服人的人低头”。这个原点如此厚重而神圣,承载了人性的光辉和一个知识分子最倔强的底线。
原点不是起点,坚守原点者业已登上一个道德的高台;原点又是起点,坚守原点,回到原点者从这里再出发,再启航,最淋漓也最真实,最平平淡淡也是最轰轰烈烈。
在一个浮躁的社会里,我们满足于“枝枝叶叶外不寻”,但一个人人都标榜“金钱为原点”“权力为原点”的社会又何尝不是一个迷失了原点的贫血社会?唯有每个人都自觉地寻找原点的坐标,重获人性的庄严,才有“民德归厚”的一天。
回到原点,重拾本真,这样的要求算不算太高?
2、生命的意义只能从当下去寻找,逝者已矣,来者不可追,如果我们不反求当下,就永远探触不到生命的脉动。
3、生命的意义只能从当下去寻找,然而幸福就在当下,当你存心去找快乐的时候,往往找不到,唯有让自己活在此刻,全神贯注于周围的事物,快乐便会不请自来。
4、生命的意义也只能从今天去寻找,过去的事,已经过去而不存在。
5、人生的意义在于奋斗。古人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如果一个人失去了奋斗的目标,那么即使他活着,也不过是一具行尸走肉。
6、生命太短,最没有意义的就是不情愿的重复,所以人生第一要义不是天天幸福,而是不烦,喜怒哀思悲恐惊,酸甜苦辣咸麻涩鲜,都是人生经验。
7、生命的意义不在于时间之长短,岁月之内涵亦不论贡献之大小。
8、生命的意义不在于它的终点站,而在于欣赏沿途上的风景。
9、生命的意义,在于善用自己。
10、生命是自己的,生活也是自己的,不要把太多的时间浪费在和别人的对比上。
11、生命的意义——在从发现生命的无意义开始。
12、给自己一个梦想,之后朝那个方向前进;但是如果没有梦想,生命也就毫无意义。
13、生命是可贵的,未来是光明的,明天是遥远的,今天是实在的,昨天是过去的。
14、人生之简单,是生命长卷中的几笔线条,有着疏疏朗朗的淡泊;是生命意境中的一轮薄月,有着清清凉凉的宁静。
15、意志是人内在的生命追求,人生是生命追求的外部表现。生命中有许多阻碍,有追求亦有斗争,生命意志就是人生最内在的动力和精神支柱,没有意志的人生将无法想象。
16、努力走好脚下的路,对得起自己生命的每一刻。
17、生命,要用智慧驾驭。人生本来就是一场空,没有任何东西是你生时带来的,也没有任何东西是你临终时可以带走的。
18、生命,其实就是一场孤独的旅行。一路跋涉,一路舍和弃。一路收藏旖旎风光,领略无情风雨。跨过险滩激流,穿过丛林荆刺。一路坚强和美丽。
(一)人的双重生命观:种生命与类生命
硕士生闫凤玉认为,高清海老师认为人出现后不满足于原有种生命的这种特性,通过本身所具有的这种自为本性,使生命在性质、功能、价值和意义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对种生命的超越,形成了类生命,类生命属于自为生命。种生命是类生命的现实基础。种生命与类生命的关系是前者须以后者为性质规定,后者则以前者为实体依托,各自又只能从对方去实现自身的价值。因而人的两重生命是不可分割的内在统一关系。我们不能从单一性去看待人。既然类生命是由人创生的自为生命,那么我们认为人就是要去做:生命的意义都是在做的过程中实现的。而教育就是培养人开拓可能生活的能力。硕士生康君明认为,种生命到类生命是一个提升,即高清海先生所说的“自为”,用赵汀阳老师的话说是人是做出来的。硕士生樊榕认为,人与动物不同,不仅有生物学意义上的自然生命,还有自为自创的生命。正是人的双重生命使得人以追求幸福生活为一切行动的最终目的,这是对生存的超越。一个人的生命有无价值,取决于如何去做,如何提升自己自为生命的价值。硕士生张中伟认为,人不满足于生命支配的本能生活,人的生活是经过理解的生活。人要规划自己的人生、创造自己的价值,这说明人作为人已超越了“生命”的局限,要去追求高于生命、具有永恒意义的东西,已属“超物之物“”超生命的生命体”,这才所以称之为“人”。因此我们把握人,也就不能将其看作单纯的生命存在,仅仅理解为不过是具有某种附加值的动物生命,真正的人应该是种生命、类生命、人“三位一体”的关系。
(二)人的“类本质”
为了让大家深入理解“类生命”的内涵,刘旭东教授提出要从“类本质”的立场去认识问题,希望大家对这一词与类生命进行比较来理解与讨论。博士生吴永胜指出,高清海老师提出的类生命是对马克思所说的类特性的深化。马克思说人的类特性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或者实践,这种实践让我们成为人。高清海老师认为类生命是一种自主生命,在生命的自主性上实现了对动物的那种原初的本能生命的超越。人能够对自己的生命进行自我规划、自我把握、自我期许、自我提升。这样就把人之所以为人更深入了一步。阿伦特在《人的境况》中说动物在类上就是能区分的,而人所以为人是在个别人的意义上才能区别开来。动物可以按类别区分,作为个体的动物是没有意义的,而人不是以类别来存在,是以个人来存在的,个人死了,人就死了,人是有死性的动物。但是作为类存在的动物不会死,会永远通过种族的延续而存在。人是世间唯一的有死者。硕士生黄巧玲认为,郝文武老师将本质分为现象的本质和本质的本质,本质的本质就是本体。教育的本体是指导学习,现代教育的本质是主体间指导学习。从古代到现代教育永恒不变的就是指导性学习。类本质是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本质。博士生刘炎欣认为,社会文化的嵌入即人社会化的过程是人从种生命走向类生命的一个发展过程。冯建军老师将生命分为超生命、自然生命、精神生命、社会生命等等,都是从人的本质角度去说的。他所归纳的人的类本质就是独立性、生成性、自由性、创造性、开拓性、精神性,更重要的是人的社会性和主体性。刘旭东教授指出,人的类本质是马克思想要区分人与动物的区别而提出的。类本质不能理解为所有人共同的东西。如果将类本质理解为所有人身上抽取出来的同类项,那么就曲解了马克思的意思。马克思所说的类本质是人能够把事物作为对象而存在。动物和这个世界是混在一起的,因此在动物里没有工具可言,在它的眼中没有对象,能否对象化是人的一个特点。但是类本质不仅仅在这里,是指大家都是社会人的情况下人与人的不一样的地方。“社会人”在这里是作为一个背景。而对于社会中人与人不同的地方,马克思给出了一个思想方法: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个人的社会关系的总和都是不一样的。不一样的人就会在社会生活当中独特地存在和生成。但是可怕在于现在大家活得都一样,因而要去找影响人存在和发展的外部的东西。
(三)中国古代哲学中生命的内涵
硕士生陈亮认为,教育产生于人的生活实践,无论在历史进程中人类又给教育增添了多少意义和功能,都不能改变这一根本特性。因此教育最根本的功能就是为了人更好地生活和传承。因此不论中西,人类早期乃至古代的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都是围绕这一点展开的,这也是教育与生命的结合点。人的生命与其他生物的根本不同点在于除了生物的意义之外还有形而上的意义。中国哲学将人的生命称之为性命,显而易见当分为性和命两部分。性是人的本体,命是承载性的器。于是,教育的任务就是修养性与命。所谓修养分为修和养两部分,修就是孟子说的求放心的求;养就是养护,使壮大发展,意义与“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当中的“养”字相同。现代教育的弊端就是忘性而伤命,与古人之修养之学大相径庭。综上,大家的共识是:人的生命是自为的,适应性与超越性并存,人只能以个人的意义存在。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而同是社会人,每个人也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在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展开的,在生活之中生成的。
二、教育与生命
每一个生命都应是独一无二的存在,然而在现实中,人的丰富性被抹杀,正如作家王朔调侃教育所说的话“,教育把每个人培养的都跟教育一样”。针对教育现实,有学者如冯建军老师提出“教育即生命”,并对当下的工具性教育进行了批判,大家也就此展开了讨论。刘旭东教授指出,要将冯建军老师所认为的被工具理性腐蚀的教育与我们倡导的生命教育,这两种教育分别所建构的生命进行对比,进行深入讨论。
(一)工具性教育及其生命观
硕士生闫凤玉认为,冯建军老师质疑“工具性教育”,认为其使教育成为社会发展的工具,培养的人也变成了工具,其更多地是从社会而非人的发展的角度来看待教育。“教育即生命”是从教育为了社会到为了人,为了人的生命的发展或生命有目的地自我建构,教育在起点、过程和结果之中都是和生命内在地融合在一起的。硕士生刘洋认为,冯建军老师所提到的“工具性教育”的出现不是偶然。教育过程变为把人培养为工具的过程,已失去了最初的含义。社会发展是人发展的条件,但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的发展,因而人的生活、生命质量的提升才是教育的目的。教育要在促进人的成长的过程中教其领悟生命的价值,体现教育“以人为本”的主旨。硕士生关子秋认为,挣脱自然的束缚,人类开始自己生产生活资料;挣脱神的束缚,尼采宣布上帝死了;挣脱他人保护的束缚,康德鼓励人们运用自己的理智。理论为我们搭建一个又一个行为模式,为我们带来效率和便利的同时,也使我们的思维成为标准件,人的个性渐渐消失在各种技术之中。诚如冯建军老师所言“文化、智慧、道德、人格等精神方面的发展”只能通过“社会遗传”实现,“教育显然是社会遗传的最有效途径”。因此打破工具理性对教育的束缚,是对教育向高深发展的呼唤。
(二)生命教育及其生命观
硕士生张中伟认为,教育必须回归到生命的基础,珍视每个个体生命的独特性。人要实现其价值必须通过教育来完成,教育要适应人的丰富性,要满足生命的需要。教育在起点上,直面人的生命;在过程中,通过人的生命,遵循生命的本性;在结果上,促进生命的成长,追寻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提高生命的质量。直面生命是前提,循于生命是保证,达于生命是目的,教育只有三者协调一致,才能实现其生命的本质。教育要始终在生命的前提下进行,生命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归宿。叶澜老师在论述生命与教育的关系时认为,生命价值是教育的基础性价值,教育具有提升人的生命价值和创造人的精神生命的意义;生命的精神能量是教育转换的基础性构成,教育活动就其过程的本质来看是人类精神能量通过教与学的活动,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实现转换和新的精神能量的生成过程;师生主动、积极地投入学校各种实践,是学校教育成效的基础性保证,是人发展的重要内在保证,也是人生命特征的本真体现。生命教育是在生命活动中、通过生命活动、为了生命而进行的教育。生命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爱自己、爱他人的能力,也要提升学生对自己生命的意识和关切,对生命价值的更深思考。硕士生刘洋认为,美国学者唐纳.华特士于1968年首次提出生命教育,美国的死亡教育名为谈死,实则通过死亡教育让孩子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念,以正确的态度保持生命、追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随着生命教育思想的传播,其核心从“尊重人的精神”和“对生命的敬畏”来定位道德教育的目标到“鼓励和引导学生面对生命中的挫折”。硕士生魏荣国认为,柏格森说“把每一个生命当成艺术品来看待”。一块黄金一刀下去,就变成了两块黄金;一团棉花从中间一刀就变成两团棉花;但是一条狗,如果敢用一刀去对待它,那它一定不会变成两条狗,只会变成一条死狗,这就是生命的可贵之处。空间是同质性的,但是时间却是异质的。生命就是这样,每一刹那都是唯一的,一去不复返。正因如此,教育要让我们的每时每刻都有质量,而恰恰教育追求的就是使生命获得最大可能的发展,这就让教育与生命内在地融合在了一起。教育具有鲜明的社会性,但这种社会性一定是以尊重个体的生命价值为基础的。所以“把每一个生命当成艺术品来看待”是充分发挥教育能量的原点。硕士生关子秋认为,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在《诗经》开篇《关雎》中透露了他的教育主张:生活美好,生命宝贵,真爱尚德。生命教育是孔子给学生上的第一课,在孔子看来对青少年生命意识的唤起是教育的第一要义,也是教育的出发点。刘旭东老师从生活的角度关照生命,认为“生活过程本身就是充满智慧和挑战的历险活动”,提出“以生活世界为教育的价值目标,澄清教育理念,批判工具理性对教育的束缚”。从教育和生活紧密相连的血肉关系我们看到,生活离不开教育传承和指引,教育也无法离开生活而独立发展。实现对每一个生命个体的高水平教育,是对社会个体生命的最好关照。关照生命,以生活世界为价值目标的教育是高水平的教育,是每一个教育者的努力目标。如何通达这一目标,便需要每一个教育者用自己的爱来铺就一条教育之路,陪伴孩子不断成长,在这条独特的教育之路上,师生共同前进、发展。硕士生樊榕认为,教育是生命的必需,与生命同构。当今教育的功利性扭曲了教育的意义,忽视了教育的人文性与丰富多彩性,割裂了教育与生命的联系。因此,我们应该反思教育的价值取向,使教育真正回归生活世界。通过讨论,大家普遍认为:工具性教育建构的生命与人的生命的内涵相悖,抹杀人的丰富性,而生命教育倡导教育要珍视每个生命的独特性,使每个生命获得最大可能的发展。教育要实现向生命教育的转换,要使教育始终以人的生命为前提。人的生命在生活之中展开,因而要实现生命教育、尊重人生命的独特性就要使教育回归生活。
三、教育回归生活
紧接着,大家对“教育回归生活”这一命题展开了讨论,主要围绕何为生活以及如何理解教育回归生活两个方面。
(一)如何理解生活
明晰何为生活,即教育要回归的怎样的生活是理解教育回归生活的前提。因而,首先就此展开了讨论。硕士生康君明认为,人是交往当中的人,在交往中成长与发展,交往就是生活的一种。关于生活有很多观点,比如胡塞尔的“基底世界”、海德格尔的“存在”、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哈贝马斯的“交往”。人在其中如何做就涉及到教育。做就是创造,教育就是用来提升人创造的能力。刘旭东老师在《对教育与生活关系的思考》一文中,提出生活有三个含义。第一是胡塞尔所说的“基底世界”,是一切可能之本源;第二是事实性的、被知觉的日常生活,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既包括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出来的历史意义上的生活,也包括当下创造的生活;第三是每个人通过各自的实践活动所开拓出来的生活,也是哈贝马斯所说的日常交往活动构成的生活世界。硕士生张中伟认为,胡塞尔所指的生活世界是和科学世界、概念世界相对独立的、原初的、直观的经验世界,它包括人们的一切实际生活,是一个我们生活于其中并能够经验到的世界,也是其它世界得以生成的起点和源头,是人们的真实世界。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慢慢地偏离了人的生活世界,教育成了外在、抽象的、绝对化的概念,忽略了其中的人性。
(二)如何理解教育回归生活
硕士生王慧婕认为,刘旭东教授在《对教育与生活关系的思考》中认为作为价值理念的“教育回归生活世界”,首先强调教育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社会体制化的产物,其目的在于使人不断摆脱各种外在羁绊、走向自由,为此,教育要密切与生活的关系,不仅把生活作为自身的起点,也作为自身的终极目标。其次,作为试图扬弃一切遮蔽的反思批判性活动,强调现实中存在的教育事实具有历时性,不能以此作为教育的最终目标和最后根据,而必须以不间断的反思批判超越它。最后,作为理解和协调人与世界关系的价值策略,“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立足于人的生成性,强调要抛弃一切脱离真实生活的、抽象的、僵死的、直观式的教育思维,还教育以生活的本性,关注学生发展的真实需要,通过教育创新,使教育从以往单向的知识授受模式转换为基于真实情境的交往活动。硕士生张中伟认为,教育就是追寻智慧、回归生活。刘旭东教授的文章提出要从三点把握:一是以生活世界为教育的价值目标,澄清教育理念,批判工具理性对教育的束缚。二是以生活世界为教育的价值源头,还教育以充满智慧挑战的本性。三是以生活世界为教育的思维方式,加强教育与生活的关联,在实践中实现教育的建构性。概括起来就是以生活世界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在实践中用批判、动态的思维方式去看教育与生活的关系。教育是社会生活的必需,而不是社会体制化的产物。教育产生于人的生产生活经验的需要,与人的生活世界紧密相连。硕士生施小龙认为,作为此在之人的生命是在每时每刻的时间总和中慢慢逝去,直至生命结束。生命是自由的,不存在外在的限制与束缚。人自有生命时间起,教育就涵盖着人生,就占据着人生生活的时间。教育与生命的关系从本质上来说是教育与人生的关系,教育是人展示自身人生意义的一种必然方式。而人生的展示形式从根本上讲是对生活意义的理解与追寻。因此,教育对于生命的意义就是教育对于生活本身的意义。人存在、生活的意义不是为着外在的存在目的,其本身就是为着幸福的生活,幸福生活是人的终极价值诉求,这是不容质疑的人生命题。因此,教育对于生命的意义就是让人能够体验幸福,并在体验幸福的过程中领悟幸福的真谛,用关注人的幸福这把“钥匙”去开启“生命之门”,教育对于人之生命的意义就是不断去追寻完满的生活方式与幸福空间,进而使人生导向自由与解放的幸福过程。硕士生刘洋认为,教育一直被冠以“让生活更美好”的目标,人们也都认可教育的功能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决定了教育就是“面对面的交流、心与心的唤醒”。孟建伟教授指出当今教育存在着一种实证化、功利化、技术化和模式化的倾向,即教育活动的中心似乎只是实证化和功利化的知识,而不是活生生的人;教育过程仿佛是技术化、模式化的生产流程,而不是对人的全面而充分地培养。在当今教育活动中,师生之间平等关系逐步窄化,师生之间关系淡漠,教师角色从全方位地协调向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教学过程注重知识传授而忽略对学生道德、人格、生命的教育,学校注重学生“学科知识”的教学,中、高考成为学生学习的唯一目标。提出教育回归生活世界是对教育的促进,它提倡以日常生活为依归,力求创造更加丰富多彩的生活。人作为主体具有无限的可能性,教育要在生活这个充满无限挑战的情境下进行,寻求人的无限发展。
四、结语
生生死死,本是自然循环,又何需畏惧与恐慌。话虽这么说,但能有几个人不怕死。
人死了,就会到另一个世界去了
人死了,一切不会再知道了
人死了,神经麻木,再也体会不到喜怒哀乐;悲伤痛苦。一切的一切将香消玉损。
可谁还记得那些为之而痛苦的亲人呢?
死亡就是最静谧的黑衣使者,若隐若现,似乎一个流浪的生灵,在寻找着什么。生命往往脆弱得不堪一击,在顷刻间便将倒下。
你该问了,为何人要死?可以不死么?也许你正这么想着,当你真的不可以死的时候,你又会问“:为什么我不可以死?”
真的,不死真是一件痛苦的事情,正如“:活着,不是一种负担;死,也并非是一种解脱”。这句话说的太妙”。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时,你才会深有此感。
人生犹如一段旅程。从起点到终点,又从终点回到起点。时间在流逝,再美的故事也会结束。来了,是一件欢喜的事;走了,并非是一件悲伤的事。会体验生活的人都知道,快乐一转身后就是痛苦。过去我也一直这么觉得:快乐时,时光飞逝。悲伤时,却怎么也熬不过,日子像是变长了。可是那有,只是个人的心理作用罢了!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渗透生命教育的重要性
印度诗人泰戈尔说过:“教育的目的是向人类传递生命的气息”。而长期以来,在我国的教育体制中,往往只重视对学生的应试教育,而忽视生命教育。何为生命教育?顾名思义,“生命教育”就是有关生命的教育,是指以生命的孕育、发展的知识为起点,使学生珍惜自己,关爱他人,发展生命,提升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教育。
1.高中阶段是进行生命教育的关键时期
高中阶段从心理学角度看,按照年龄划分为十四、五岁至十七八岁,这个阶段正处于青春发育时期,学生身体发育已臻成熟,神经系统发育基本完成,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基本保持平衡,但神经系统的联系和机能复杂化仍在继续。在认识方面,高中学生绝大部分能正确处理好个人的命运与时代的要求和社会的发展之间的关系,但也有部分学生极有可能出现一些不良心理倾向:自我意识过强,抗挫折力差,自控力弱,缺乏辨别能力,叛逆心理严重等,导致种种漠视和践踏生命的行为屡屡发生。从高中生身心发展来看,高中生已经具备了进行生命教育的物质条件,更有进行生命教育的必要性,高中阶段是进行生命教育的关键时期。
2.高中思想政治课是进行生命教育不可或缺的学科
教育要实现人的生命的总体生成,需要借助各门学科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培养,而其中,思想政治教育又是基础性的,不可或缺的一门学科。高中思想政治课是为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学科本身具有丰富的生命教育的资源。在思想政治课中渗透生命教育,把德育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引领学生感悟、体验生命的意义,形成正确的生命观,健康的生命情感,提高文明生活的基本素养,形成良好品德和健全人格,树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这不仅是思想政治学科的性质和任务决定的,也是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3.进行生命教育是高中政治课新课改的要求
高中政治课新课改是“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模块构建的,关注生命的教育必然是富有生活性的教育,高中政治教学应该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出发点,让课堂教学回归生活。生命是一个不断生长、发展的动态过程,课堂教学是师生知识共享、情感交流、心灵沟通的共同的生命互动过程。要实现这个过程,课堂教学要注重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师生间的交互活动才能展开,学生才能焕发出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同时不断地体验生命成长和发展的快乐。
二、如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1.巧借时事之躯渗透爱惜生命、保存生命教育
政治学科是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离不开时事政治、社会现实、学生的思想实际等教学资源,再鲜活的教材与日新月异的社会现实相比总是滞后的。因此,政治教师要与时俱进地处理教材,给教材注入动态式的新鲜内容,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时代感和实效性。此外,时事具有新奇性的特点,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充分体现时政性的教学深受学生欢迎,并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我及时向学生了如"某校学生野外游泳溺水身亡"等的相关报导,让学生感到时政就在我们身边,引出他们关注的"热点"和"焦点",如安全问题、心理健康问题等,师生共同探讨问题存在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启迪学生,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兴趣,并把浓厚的兴趣延伸到自觉去关注生命、爱惜生命、保存生命。
2.巧借课题研究渗透生命教育内容
把生命教育这课题研究主题给学生,让他们自己成立课题组,确定课题名称,制订研究计划,确定各成员的基本任务,然后各自纷纷到图书馆、互联网、书店等去搜集资料,他们通过对资料的认真筛选,发表他们各自的看法和体会,由作文较好的成员组织文字并写成课题研究论文,再把课题研究论文向各成员传阅并提出修改意见,直至没有意见后由各成员签上自己的名字。我把他们送来的论文作了认真的批阅,发现他们对生命教育的内涵、目的、意义等的认识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例如,某班课题组的论文的最后一段是这样写的:"人生是一个圆,生和死作为矛盾的统一体,是圆的起点和终点。微小的生命也可以活出精彩,让我们人生的圆化作一个闪亮于人世间的光环。珍惜自己的生命,爱惜别人的生命,让仅有一次的生命活得有价值,活得光彩照人。"
3.渗透生命教育关键在教师
到来,离去。生命的舞台,犹如旋转的木马,我们粉墨登场,我们溘然长逝。一尾尾生命,就像一则则美丽的传说,茫茫然不知故事的起点,却广为流传。
生命的篇章,拢天地为笺,捻岁月为笔,几撇几捺,一目了然。生命的历程,逶迤成云彩,铺满历史的天空,层次分明,绝不模糊。
有的生命,轰轰烈烈,光彩夺目;有的生命,庸庸碌碌,风过无痕;有的生命高贵如金,有的生命低贱如尘。生命如此相似,生命的质感却又如此不同。
也许,生命原是一场寻寻常常的旅行,有苦有乐,苦中作乐,一边探行,一边收藏美景;也许,生命只是一场普普通通的游戏,贫贱富贵,喜怒哀乐,全凭运气,发牌出牌,不断洗牌;也许,生命本是一场苦苦难难的修行,耐得寂寞,历尽磨难,出人头地,名扬天下;也许,生命就是一场分分合合的宿命,缘来缘去,聚聚离离,聚时相依,离时相思。
面对生命无情的流逝,我们总是黯然神伤。年华,就像窃取大好时光的贼,逃走得迅疾而又悄无声息,稍不留神,我们便会被遗忘在时光的无涯的荒芜里。
长大的背后,是时光冷漠宁静的脸。几天,也许只是生命中的一个墨点,我们留下鲜明的印记;几年,也许只是生命里的一个章节,我们昙花一现;几十年的花开花谢,弹指一挥间,却始终换不来真正的成长。懵懂和稚嫩,更像不散的幽魂,不时侵蚀我们的本真,蒙蔽我们的双眼。
生命之中早已存在太多的磨难,面对种种坎坷,我们终日惴惴不安。生命的长度,也许只有上帝知道,即便最最葱茏的生命,也有可能一夜凋零。这偶然的偶然,如同一道又一道的魔咒,成就了生命之轻的迷人诱惑。是做生命长河里微不足道的一粒尘埃,还是在短暂的时光里,做一颗耀眼的星辰,一切,由我们自己选择。
我们都是平凡的生命,因为平凡,我们卑微。因为卑微,我们懂得。我们无法承载生命之重,不敢把高贵的理想构筑在泥巴之上,因为卑微,更不会用谎言编织生命的花环,我们只会仰视着我们的敬仰,如同向日葵面朝太阳,我们只能在现实的围栏里,卑微的生下来,活下去。
看看那些小草吧,它们低贱到整天与尘埃为伴,终年风吹雨淋,可是,它们倔强地活着。因为只要活着,就能延展希望,可以把梦想埋在泥土下,掩在种子里,代代相传,只要觅得一丝机会,它们就能顽强地向天,向天宣示着不朽的生长,傲然地蔑视着主宰和权贵。
2009年,还记得曾经在学校庄严的大会堂上宣誓:十八岁以前是属于父母的,十八岁以后的是属于我们自己的!而今却已踏入社会;对待学习我们两耳不闻窗外事般的孜孜不倦;对待工作,我们敢于做到“若水三千只取一瓢饮”似的精益求精。
十八岁不是生命的开始,而是人生法定意义上的休止符,它意味着你将承载起生命的意义—责任。每一个人都应该有这样的信心:人所能负的责任,我必能负;人所不能负的责任,我亦能负。如此,你才能磨炼自己,求得更高的知识而进入更高的境界。这是美国总统林肯说过的一句话,虽不能告诉你生命的真谛,却也道出了我们人生的本质。十八岁不是生命的开始,而是畅游社会江河的开始,那里有激流险滩,我们的人生之旅该如何起航?建立自信相信喷泉的高度不会超过它的源头;一个人的成就不会超过他的信念,相信自己,你就是强者!十八岁不是生命的开始,而是追逐梦想的起跑线:他可能是你成年后的第一幅设计,也可能是你未来的分水岭。朝阳的光辉照耀着我们十八岁的青春,时光的闪电镌刻了我十八岁的成年;十八岁,让我们这群同路的寻梦人在十八岁的起点,携手前行,奔向未来,向青春挥手召唤!在梦里,你微微的向我笑着,我倚靠在窗棂边,把烟雨里的树影读成写你的诗,光阴带走我的寄托,我把梦留给了你……如诗,如烟,如画的十八岁!
新泰二中高三:刘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