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学生品德教育

学生品德教育

时间:2023-10-12 09:41:3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学生品德教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学生品德教育

第1篇

【关键词】小学生;思想品德;德育教育

新课程标准对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应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因此,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必须贴近现实生活,帮助学生逐步认识世界,形成判断是非的能力,从不断的自我教育中自省、自悟、自助。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是时代的要求,是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目标,是造就新世纪的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因此加强德育宾至培养,应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做到教师的主导地位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结合。

一、思想品德教育应满足学生自身的道德需求

现实生活是学生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更是学生道德认识素材的主要来源。学生是从面对现实生活开始逐步认识世界的,并通过对现实生活中人与事的思考,逐渐形成对善恶、是非、美丑的认识和判断,从而形成自身的思想道德素养。小学生的在校时间比在家时间要长,与老师和同学的交往也比较多,虽然有的学生比较喜欢与人交往,但部分学生或不愿与人交往、或不会与人交往、或害怕与人交往。因此,小学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在校时间,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各种交往情境,引导学生学说礼貌用语、学做礼仪行为,使学生能够主动关心别人、帮助别人,从而实现互助友爱、快乐成长。同时,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开展自我教育。自我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使学生自律性的用道德规范和约束自我,实现道德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开展自我教育必须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在学生自己进行认知、体验、领悟、抉择、践行的基础之上,满足学生自身的道德需求。教师应以理解、尊重和爱护学生为原则,组织学生对已开展的道德实践进行讨论,从而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教师在自我教育的过程中,应起到启发、引导与帮助的作用,而不应当去左右学生的思考、理解、体验、选择与行动。

二、思想品德教育应将教育资源有效整合在一起

小学生的思想品性主要是在家庭和社会的实践生活中潜移默化形成的。家庭思想品德教育是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的基础和必要补充,对帮助青少年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素养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家庭作为小学生人生旅程的起点,是小学生德育教育的基础。家庭思想品德教育是小学生早期思想教育的基础,其在小学生早期思想教育中的作用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所无法企及的。而学校思想品德教育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的,其在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方面具有主导性的作用。因此,要提高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成效,学校与家庭必须合力参与。学校应当将各种教育资源有效整合在一起,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之间得到相互衔接,为学生搭建一个健康成长的平台。学校可通过定期召开家长谈心会、开展教育理论培训等活动,帮助学生家长了解教育方面的新信息、新理念,增长学生家长的教育经验,使学生家长能够更加尊重孩子,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从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思想品德教育是施教者与受教者之间心灵接触的过程

良好的德育氛围是提高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成效的重要保证,它可以使小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接受高尚道德情操的熏陶。要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首先要给予学生积极的德育期待。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是施教者与受教者之间心灵接触的过程。积极的德育期待是一种潜在的、暗含的、难以估量的强大教育力量,它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真挚情感的体现。积极的德育期待对培养学生的良好思想品德具有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教师应当对德育期待进行合理有效的利用,从而发挥其强大的效力,为思想品德教育创造良好氛围;要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还应当建立起互相尊重、人格平等、教学相长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不仅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更应理解、宽容、信任学生,对学生付出无微不至的爱。当学生犯错时,教师不应一味苛责学生,而应当报以宽容和理解的态度来帮助学生改正。在思想品德教育活动中,教师应打破以往单一的师生关系,建立起互动沟通交流的新型师生关系。不仅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而且学生也可以向教师提问。这样双向的交流方式可以使师生关系变得更为和谐、密切,从而为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打下基础,使思想品德教育的成效得以提高。

四、思想品德教育需要丰富社会实践活动

第2篇

调查表明,当前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存在着环境、课程、实施主体等方面的问题,需要认真加以研究解决。

1.实施环境的问题

环境泛指个体生存于其中,在个体的交往活动中,与个体相互作用并影响着个体发展的外部世界。影响思想品德教育实施的环境主要有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家庭环境。

(1)社会环境

从小学开始,学校就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然而道理讲了很多,实效却总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社会有时未营造良好的道德环境来引导少年儿童的品德发展。现今,一些网络不健康信息层出不穷,学生甄别能力弱,极易受不良文化的影响,特别是一些暴力恐怖游戏,潜移默化地侵蚀了学生的心灵,模糊了他们的道德认识。

(2)学校环境

将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的根本目标。但是,在当前的思想品德教育中,存在着严重的偏差。重智轻德普遍存在,以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更有甚者将学生的成绩与教师的奖金、考核挂钩。思想品德教育的评价难以量化,在教学的过程中难以公正地对每一个学生进行公平公正的评价,进而导致思想品德教育有时可能背离了正确的方向。

(3)家庭环境

在竞争激烈的当代社会,部分家长只顾经营自己的事业,没时间对孩子进行良好的教育,更谈不上会重视思想品德教育。另外,部分家长过分溺爱孩子,让他们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而忽视了对他们思想品德的培养,遇到挫折时,心理抗压能力弱。

2.实施内容的问题

实施内容主要指课程,思想品德课程是为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课程,但课程本身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1)教材内容

思想品德教材在内容上有时过于理想化,脱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当前的思想品德教育着重于对学生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的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理想人格。但有时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导致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下降。若教材过于单一乏味,内容缺少趣味性,则很难对学生起到启发作用。

(2)教学形式

一堂生动有趣的思想品德课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但部分教师大多采取说教的形式,让学生们坐在枯燥乏味的教室里进行重复的学习,学生长期处于一种被灌输知识的状态。教学缺少系统科学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大打折扣。

(3)课程评估体制

大部分教师只注重在课堂上进行教学,并未关注学生的课外表现,不能对教学效果进行真实而全面的反馈。他们忽视了思想品德的养成和培养更多的是从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相对于课堂教育它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学校对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质量没有科学合理的衡量标准,教师对学生的表现仅靠个人主观印象就做出评价。

3.实施主体的问题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是思想品德教育实施的主体。然而,现今思想品德教育中,教师教的能动性、学生学的能动性未得到很好的配合。

(1)部分教师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目前,部分学校缺乏专职的思想品德课教师,教师缺少专业的知识,教学方法陈旧,形式单一,课堂教学不能吸引学生。部分教师只注重语文、数学和英语的分数,不注重学生平时的思想表现和行为习惯。思想品德课虽纳入课程计划,但大部分教师不严格执行计划,当成是“副科”,看轻思想品德课的思想越来越严重。

(2)有时忽视学生主体地位

学生是一个完整的发展中的人,他们有自己的情感和需求。当前的思想品德教育中,多是教师的硬性灌输,空洞说教,生搬硬套的多。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未让学生亲自参与体会。教师很少对学生感情进行激发,引起学生感情方面的共鸣。还有部分老师不仅没有注意到学生的情感活动,而且完全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因素,致使学生在接受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

二、对策与思考

以上问题仅仅是枚举一些现象,调查中发现的问题还有很多,需要统筹考虑,多方协调,综合解决。

1.优化社会、学校和家庭的环境

在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中,整个社会环境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发挥着极大的影响力。因此,应动员全体社会成员参与到思想品德教育的宣传工作中,从而营造良好的道德氛围,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为实现思想品德教育的根本目的提供良好的社会保证。同时,学校应该积极为学生创设一个整洁优美,生机勃勃,井然有序,健康向上的校园环境,充分发挥出校园文明的润泽作用。通过浓郁的校园文化来给予学生们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道德意识,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再次,应重视家庭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使学生家长形成对思想品德教育的正确认识。

2.改善思想品德教育的课程系统

首先,应把思想品德教育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身心健康作为教育的出发点,教学内容中融入学校、家庭、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们去体会、感悟,学会合作,提高独立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在教学内容中更多融入学生能够理解的信息,让他们去认识社会。同时,教师还可以选择学生比较喜欢的革命故事、先烈事迹等作为教学内容,侧重于爱国主义精神、情感的教育,以提高他们对革命先烈的事迹及爱国主义精神的认识与感悟。应有意识地抓住各种教育时机,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道德实践活动,促进道德认识的形成,有利于知行统一,提高道德评价能力和道德素质。让学生走出课堂,自觉主动地参与,亲身体验。应改变传统的以考试分数为主的评价标准,综合考虑笔试、校内实践以及校外实践等综合内容。在评分上,还可以通过等级制代替百分制,做到评价的客观性与合理性。

3.提升思想品德教师的综合素质

第3篇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育 策略 情感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23.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8-070

小学是学生思想形成的初级阶段,也是极为重要的阶段,在此时如果教师加以适当的引导,学生则会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形成明辨是非的能力,而如果思想教育中的某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学生的思想则有可能向一个不良的方向发展。所以作为教师,我们要注意引导学生思想的发展,时刻监督和观察学生的思想发展状态,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搭桥铺路。以下是我根据多年的从教经验分析出的一些教学拙见,在此与各位共勉。

一、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小学生对社会的认识源于对生活的体验,教师在上思想品德课时要注重把课本内容和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在生活中实践课本中所学的知识,并督促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避免出现纸上谈兵的现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是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的特殊要求。在小学教育中,思想品德课程并不是作为一门重点的考试科目,因此,许多学生甚至家长都不把它放在心上。但是思想品德教育却影响着一个孩子的未来,它独特的重要性是不可用分数来衡量的。而这时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要深入人心,而不是只是为了完成形式上的教学任务而草草了事。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对教师信服则是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多发言,引导学生把教材与生活相结合。

二、情感教育是品德教育的基础

对孩子而言,我认为情感是品德的基础。如果一个孩子心中没有情感,没有爱,那我想一切的品德教育都是苍白无力的。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与从内心而发出的爱,是学生前进的动力,它会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鼓舞,从而产生巨大而不可估量的人格力量。作为一名思想品德教师,首先要学会爱自己的学生,并且以身作则,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给学生传递一种正能量。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鼓励学生常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如拔河比赛、篮球比赛等,在这样的比赛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唤起学生对班集体的关爱。一个团结的班集体,正如一名好的老师一样,会指引学生往好的方向发展。它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而且可以对全班学生的思想品德和个性化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鼓励学生多参加实践活动

当代的学生很多都是独生子女,自我意识十分强,但太过自我就变得自私自利。当代的独生子女缺乏责任心、缺乏奉献精神是人们有目共睹的。如何才能改变这种现状是我一直在思索的问题。我认为,让学生多融入不同的集体,和不同的人交流沟通,一起参与一些有意义的公益实践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变这个现状。如我带过的一个班级,我就曾让他们参加过一个植树的活动。我让他们用自己的零用钱每人买一颗种子,然后在植树节那天带他们到郊外的一个植树园去,跟着植树工人一起种树。在植树的过程中,有的学生用心地培土,有的学生和工人们一起为种子浇水,学生在劳动的过程中也得到了快乐。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植树的辛苦,体会到劳动人民的辛苦,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互相帮助的精神,还可以激发学生保护环境、保护大自然的热情,培养环保意识,最重要的是让他们通过植树来唤起他们对生命的尊重。在诸如此类的有效活动中,学生可以真实地体验生活,为思想品德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在教学中加强法律法规教育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理解水平和实际情况,适当地加强法律法规教育。这能使学生从小就知道这个世界一直有一种力量在约束着自己,让学生知道哪些事情是好事,是可以帮助他人的、社会鼓励去做的;而哪些事情是违法的、是不能做的,如果做了违法的事要付出怎样的代价,受到怎样的惩罚。通过法律法规教育,为我国建设法治社会打下良好的教育基础,让学生在未来的发展中不至于因不熟悉法律而犯错,帮助学生从小就树立起自觉遵纪守法的意识。

第4篇

【关键词】中学生;思品教育

一、教师要严以律己

古人云“德高为师,身正为教”。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属于主导的地位,教师的劳动对象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简单地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的道德品质,行为举止,为人处世,社会名誉,会对学生行为习惯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正如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教师个人对青年人心灵的影响所产生的教育力量,无论什么样的教科书,什么样的思潮,什么样的奖罚制度,都是不可以代替的。”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曾说过:“其身下,不令则引,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由此可见,正人还须先正己。

二、教师要转变观念

转变观念是对中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前提。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教师的观念意识也要随时代转变,尤其是对教育对象的认识,要以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当代中学生成长中遇到的新问题,并清醒地认识到,这些新问题的出现是时代的产物,具有必然性。教师的教学思维、观念和方法要顺应中学生发展的新情况,而不是让学生身心发展的新情况来适应教师。因为中学生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客观的,而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往往带有主观的性质。观念意识的转变还表现在,教师应当与学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体现平等性原则。当今社会,民主意识平等观念已深入人心,如果将教师与学生放在平等的位置上,就能使学生产生亲切感,这有利于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与交流。教师还要了解学生的生理与心理特点,智商与情感特点,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以体现个性化的特点。

三、教师更新德育方式、方法

传统的道德教育方法,主要以教材内容对几位英雄人物事迹进行宣读或由学校组织看几场革命故事片的电影,召开主题班会等。新时期要使教育的成效提高到一个新阶段,就必须在高度注重传统教育方法的同时,更要注重现代化教育手段的应用,如网络电视、广播、计算机网络等。这些技术的应用所体现的中学生创造性、艺术性,是传统教育手段不可比拟的。

德育的方式,方法不能脱离实际,讲大而空的抽象内容,而要根据不同年龄、不同的实际情况,不断培养他们高尚道德品质。中学学生大多数是身心发生急剧变化的时期。比如中学生开始对异性注意,可又不懂什么是爱情;爱评论周围的人和事,可是又缺乏足够的知识和分析能力;求知欲很强,可是兴趣极不稳定;英雄感很强,可是常常行为很不得当。这时,我们必须针对中学生的这一年龄特征开展这方面的德育工作,进行理想、情操和人生观教育。

四、教师要加强中学生的自制能力

中学生的道德观的形成与发展,深受社会生活环境的影响。这种影响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人际交往范围的扩大而日益增强。同时,中学生受影响的渠道也是多方面的,各种媒体、人际关系、榜样、时尚、风气等都是影响教育的渠道。它们以五彩缤纷的形式,全方位的信息途径,铺天盖地地将中学生包围起来,严重影响着他们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的分辨能力和自制能力。社会环境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人们的思想必然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特别是我国当前正处在改革的攻坚阶段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情况发生着复杂深刻的变化。诸如赌博(包括一些电子游戏机);贩卖黄色书刊、播放黄色录像带、影视屏幕上形形的不健康镜头,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思想带来了消极影响,都将使不少中学生的思想受到影响,精神上受到污染,有些中学生无心念书,有些中学生过早成熟,有些甚至犯罪。我们所面临的不仅仅是经济的竞争,科技的挑战,而且存在着思想文化领域的激烈较量。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种思潮,各种不良诱因,都会对中学生道德产生影响。

针对上述情况,政治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明辨是非,提高道德认知能力;第二,坚持原则,不为内外不良诱因所动摇;第三,坚定信念,树立远大理想,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第四,实事求是,客观地对待自己和他人;第五,保持情绪稳定,不急不躁;第六,虚心接受别人的监督和提醒。

加强中学生道德教育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特别还要依靠镇、街道、居委、村等政府和组织努力建设良好的社区环境,积极支持配合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负起青少年学生校外思想品德教育的责任。通过举办家长学校、开办家庭教育指导讲座、家教咨询等多种形式,引导广大家长使家庭教育也向素质教育转轨,指导家长对孩子实行正确的家庭教育,特别是家庭以德育人的教育。

政治教育工作者更要适应时展要求,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青少年学生道德教育工作的特点、规律,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机制上努力改进和创新,切实加强中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促进中学生健康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的公民。

参考文献:

第5篇

一、小学生道德教育的现状分析

现在的小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众星捧月,从小养成了为所欲为、唯我独尊的不健康心理,不仅社会观念淡薄,是非观念差,连起码的家庭观念也极淡薄。他们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的希望,可是由于年龄小,知识少、阅历浅和缺乏社会生活经验,又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正处于人的发展的基础阶段。儿童的品德行为正处在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阶段,可塑性强,只要正确地引导,就能促进儿童向健康的方向发展,变得更加优秀;反之,如果在德育的某一环节上出现偏差,则将使儿童向不良的方向发展,就成了大家眼中的“坏孩子”。因此,加强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摆在我们学校和家长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思想教育必须从小学生抓起,它对于人品的养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让小学生及时了解思想道德的内容,他们就可以用它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指导自己的行为,知道自己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知道应该怎样做人,做什么样的人,从小道德观念强,思想品德好的人,长大以后是很少违法犯罪的,这已是不争的事实。而在小学阶段就形成了不良道德习惯的人,往往走上犯罪道路的可能性要大得多。“合抱之木,生于毫木”“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对于他们的一生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影响小学生道德品质的因素

通过与学生谈话,家长沟通和查阅相关资料显示学生出现不良道德品质的因素有:学生自身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

(一)学生自身因素

当前的小学生,在家中都是娇生惯养,稍遇不顺,便会发脾气,情绪冲动产生不良行为,造成严重后果。

(二)家庭因素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独生子女政策的落实,许多家长过分宠爱孩子,对孩子提出的任何物质的要求都尽力去满足而忽视运用正确方法对子女进行品德教育。父母离异的残缺家庭,孩子过早地推动父爱和母爱,在单亲照顾下成长。这样,很容易出现偷窃、斗殴、浪荡、内向、怯弱、忧郁等行为

(三)学校因素性格特点

在学校,小学生没有任何方式可以免于从教师那里获得道德态度,道德信仰和施行行为习惯,教师对待小学生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也会影响小学生品德的发展。社会学家的调查证明:强制专横型的教师只能培养出屈从推卸责任不愿合作、弄虚作假等品质的学生;放任自流型的教师所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道德品质差,学习也不会好,因为他们缺乏最基本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责任,不懂得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什么是善的,什么是恶的,不知道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更无合作精神和自觉性可言;而民主型的教师,能尊重小学生的情感需要,尊重学生性格,培养的学生有责任心,有自觉的行为习惯,有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共同合作的行为表现,形成了良好的道德品质。

三、小学生道德教育对策分析

小学生思想品质受多方面的影响,所以学校、家庭、社会必须共同参与、相互配合,形成合力才能真正完成学生良好品德形成这一艰巨的任务。

(一)学校方面

小学生喜欢模仿老师的言行,因此教师要注意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水平,牢固树立热爱教育,献身教育的信念,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学习对教师的评价要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把政治理论水平、育人效果、师德作为衡量教师的重要内容,而不是单一凭分数论高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该把班主任单独评议改成自评、互评、家长评议相结合;缩短评议时间,及时与家长沟通。只有教育的思想正确,把学校德育摆在重要位置,才能把学校真正办成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基地。

(二)家庭方面

“养不教,父之过。”作为家长应积极地为孩子一个和睦、幸福的家庭环境,让孩子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作为教师应该爱护、尊重学生、对出现打架、骂人、旷课等行为的孩子要正确疏导,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努力改善他们与群体的关系,不能强制,以免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加快不良品德形成。加强与学生家庭的联系,通过家访,让学校的教育,使学生的自治、自理能力得到提高。

第6篇

在校内,老师教育主要是以理论教育为主的,特别是在当今的教育形势下,出于对孩子的呵护,出于对孩子的安全考虑,各级主管部门不允许学校随意组织学生参加课外活动,更不允许班主任和老师私自组织学生进行春游、野炊等类似的活动,万一出事责任重大。学校和老师为了避免麻烦上身,也都基本上不敢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活动了。过去的学生每周都有劳动课,现在不但没有劳动课,甚至连卫生大扫除都要仔细想好来做。虽说省颁课程里有安排“劳技课”,但各校在执行时大多把“劳技课”变成理论课,甚至只是挂名应付检查的课。老师们在校不敢组织学生劳动,因为万一有个磕碰,那就责任难当啦。所以学校教育非常缺少让学生体验的机会。

很多知识光有理论是很难掌握的,必须回到实践中去!品德教育也是如此。学生的很多行为习惯是在生活中慢慢养成的,而不是靠听一两次理论教育就能养成的。为了让孩子更好地掌握知识,同时培养孩子的高尚情操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就一定要遵循“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原则。

虽说学生在课余时间能够从电影、电视中学到一些生活知识,但那里面的知识也都是理论性的多,就算有点实践性,那大多也是经过修饰和人为加工的,味道不够纯。很多孩子都懂得说“那是广告”。

家庭情感培养是培养孩子美好情操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家人之间的勾通是情感培养的关键。有一位孩子的母亲反映说她的女儿在她面前说过“有爸爸和没爸爸有什么差别噢”的话。父女关系不是很融洽,调查后发现:原来从小到大,孩子有事找爸爸时,爸爸总是推说:“去找妈妈”或给钱“自己去办”。久而久之孩子心中自然就形成了“只要找妈妈或有钱就行了”。这就说明家人之间的情感勾通和生活体验是非常重要的!

让孩子体验生活,很多的实践活动老师是无法完成的,必须靠家长!很多的实践活动学生在上课期间是无法完成的,必须在假日!假日是学生参加生活体验的大好时期,家长必须充分利用假日时间陪着孩子去体验生活,在体验中培养和提高孩子的品德素质。

假日里学生的体验生活活动和情感培养活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 做家务活

家务活是每个家庭都的,但现在的孩子却很少做家务。有的从小娇生惯养不让做家务;有的家长说家里没多少家务活,大人都不要怎么做,那里还要孩子做。有的怕孩子影响学习不让做家务等种种原因。造成现在大多数孩子都不理解父母做家务的辛苦,凡事都只懂得叫父母做,叫父母付钱。所以建议年轻的父母能够以身作则,带动孩子做家务。以每日三餐为例,一定要按时动手煮给孩子吃,不要每天都花钱让孩子自己去外面吃。那是既花钱又丢感情的事!如果那样,孩子就只知道饭菜是花钱买的又不是父母煮的。笔者在家中尝试过这点,留给孩子的深刻印象是“奶奶煮的饭菜最好吃,妈妈打的毛衣比买的更漂亮”!现在孩子长大了,对奶奶、妈妈自然很孝敬。

再者,家务活虽少,孩子能做的要尽量让孩子做一些,有时有的家务活可以两代人一齐做,让孩子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快乐, 提高孩子的生活技能。同时建立一家人的和谐氛围。

2 参加生产劳动

在家长的看护下,让孩子参加如上山捡柴、下田拔草、浇水,在家搞卫生,到社区做好事等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都能够让孩子亲身体验到劳动的艰辛和快乐,从而更加尊重劳动、尊重父母。让孩子参加劳动,不应该在乎劳动量的多少。那种认为孩子小,做不了多少事,没必要让孩子做而不让孩子去做的思想是错误的,让孩子参加劳动,关键是“重在参与”!

3 主动带孩子参观一些社会活动场所

在孩子小的时候,并不需对孩子采取“封闭”、“限制”的手段,在没有外人干扰的情况下,适时主动带孩子到舞厅、茶座体验生活。让孩子从小就认识到“舞厅、茶座就是那么回事,很吵,很无聊”。 揭开一些事物的神秘面纱,打消孩子对一些事物的好奇心,对孩子的生活习惯进行引导,可能会取得很好的效果。p所以希望家长们在假日里,在环境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亲自带孩子到一些社会活动场所见识生活,并且能够在社会活动中以身作则,用实际行动引导帮助孩子养成优秀的品质和行为习惯,不要用“大人的地方小孩不能去”的借口来限制孩子。

4 带孩子逛一逛

孩子需要接触大自然,需要感受自然而现实的生活。假日里不要让孩子们只忙于学习。有空了,家长要安排时间带孩子到处逛一逛。比如到郊外树林里采集树叶标本,到集镇市场购买物品。让孩子亲身体验自然生活,感受大自然的优美,这样可以拉近两代人的感情,同时在言传身教中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提高孩子的素质。

5 在家中陪孩子玩一玩,聊一聊

有的家长一到假日就忙着花钱请家教、找兴趣班,让孩子忙于学习培训,美其名日提高孩子的兴趣、素质,笔者认为,当孩子不愿意时,千万不要硬逼着孩子去学。

孩子最好的素质就是优秀的思想品德,有了优秀的品德,那就会有很强的上进心;有了很强的上进心,何愁他不去学习什么兴趣爱好呢?而当孩子自己想学时再投资,不就事半功倍了吗?

对孩子的重要投资,不仅仅是经济,还要有感情。经常听有些家长说为孩子花了多少钱,孩子还是不听话。这些家长就是不知道孩子的意愿并不需要多少钱,更多的需要是情感关怀,是爸爸、妈妈陪他们玩。现在家中的孩子少,每家的孩子玩具多,但他们还是闹,不听话,原因是没人陪他们玩。孩子不听话,最大的原因是两代人缺少沟通,没感情。平时孩子有事情需要解决,就会找父母要钱。造成孩子心中的印象是“有事给钱就好,不要人。”久而久之他们就会认为不需要听父母的话了。

第7篇

    一、  感化机制。

    这一教育机制要求教师以真情实感对待学生,用真挚温暖的爱心去感动,转化学生的德育观,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

    时代的发展,观念的更新,决定新时代的儿童不要“师道尊严”,而渴求教师既为良师,也是益友,可以遵循仰仗的模范,也可以倾吐心声的港湾。由此,教师的德育方法必须倾以真挚的爱心,把任重道远的工作在轻松融洽的氛围中酝酿,发酵,以至达到预期目的。

    曾有一名叫黄晓斌的学生,原活泼伶俐,谈笑风生,没想到第二学期伊始,便发现他郁闷不乐,常在教室发呆,少与他人搭讪,谈笑,一反上学期的表现,着实令人不解。更令人意外的是,开学二周后的他竟无故逃学。家访之余,方知他母亲刚去世,父亲借酒消愁,家庭环境骤变。这就是黄晓斌同学变得孤独乃至逃课的症结所在。我体会到母爱的失去使他缺乏温暖,父亲的酗酒更使他消极厌学。于是,我主动多次与他促膝谈心,列举一些孤儿成才的故事,课余时间多给他补课,让他的成绩提高起来;给他购买学习用品,假日甚至为他浆洗衣服……,真情的付出没有白费,他把我当成朋友,当成姐姐,敢于把心里的悲与苦说给我听,一改孤苦无依的表现,他又变得聪明活泼,谈笑风生了,学业成绩也蒸蒸日上。

    二、激励机制。

    这种机制指用激发,奖励的手段促进中后层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及转化工作。多数中后进生在为人处事上,对待学业上,都存在瞻前顾后,畏手缩脚的心理,甚至有自卑,自弃的思想倾向。教师如果未能采用良好的诱导方法,为学生打气加油,帮学生制订奋斗目标,使他们奋发向上的话,可能会导致学生出现前面所列举的情况。因此,有计划地激发学生自强自信心理,合理采用奖励手段也是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良好机制。

    一名叫黄洵的六年级同学,就因为心理上存在很大压力,唯恐自己脑瓜不如人,升中考不如意而灰心消极,顾虑重重,导致学习积极性下降,愁闷,彷徨。在获悉其内心世界的同时,本人即刻导以语重心长的谈话,把她学习勤奋,肯动脑筋等“闪光点”说给她自己知道,树立她的自信心,让她明白只要多努力一定能行的事理。进而,本人帮她制订了学习计划,传授一些适合她的学习方法,用阶段性的进步为目标,用“红花少年”,“进步奖”等奖励手段为激发因素。从此,黄洵同学发愤图强,不懂就问,扎实坚毅地攻关,一步一个脚印,功夫不负有心人,每个阶段性的进步她都达标了,每一种奖励她都获得了。看着她手捧奖状的甜甜笑容,看着她孜孜不倦的认真劲儿。本人也会心地笑了,奖励机制产生效用啦!

    三、跟踪机制。

    顾名思义,这种机制指对学生进行持之以恒的教育方式,专门“对付”那些反复无常的后进生,顽劣生。

    特殊的年龄赋予小学生反复的心理特点,因为他们很容易受家庭环境,社会氛围,社会舆论所左右,在旁鹜、徘徊之时也很容易步入歧途。但他们都是可塑造之才,教师不能因为差生的反复而灰心丧气,更不能“一棍子打死”,认定学生“无可救药”,相反,更应该尝试改变教法,另辟蹊径,重臻佳境。对此,跟踪机制不失为有力的一着。

    在跟踪机制中我具体做法如下:

    (一)掌握跟踪档案。

    教师对容易反复的后进生应分门别类,把他们的心里特征,容易犯的毛病,容易接受的教育方式,家庭情况等内容写成资料,制成档案,做到对学生了如指掌,对学生的反复有先见先知的预算,争取防患于未然,才能事半功倍。

    (二)建立跟踪卡。

    深入了解掌握学生品德档案后,应因人而异,建立对应跟踪卡,定期对学生行为,思想动向进行观察,记录,及时发现反复苗头,紧抓不放,适时教诲,防微杜渐。当然,跟踪卡上绝对少不了学生进步的表现,转化的兆头,这些尤为重要,要教师能及时表扬,促其上进,使德育工作更上一层楼。

    (三)检测跟踪信息。

    学生的表现,思想观念的改变这些跟踪信息的来源大致有两方面:教师亲自观察到的;教师听说到的。虽有“耳听是虚,眼见为实”之说,但事物的真理往往会被它隐蔽的外相所歪曲,看到的,听到的都有可能不是真实,这决定了跟踪信息的难度。教师应不厌其烦,永远有一双“雪亮的眼睛”去看待学生的变化,不要让道听途说所欺骗,也不能为学生一时的好表现所蒙蔽,应该用真情实感去对待他们,发现他们隐藏起来的真实世界,反复变化难以捉摸的行为习惯。只有这样的检测才是真实的,学生的进步与否的评价才是恰如其分的。

    当然,跟踪机制需要恒心与毅力,教师应锲而不舍地进行教育,活用教育机智,才能立竿见影。

    四、反馈机制。

    反馈机制是检验学生德育表现的又一有力方式。它可以通过班级中的成员,班干部的评价获悉,还可以通过学生家长的评价了解,使教师心中有数,更科学地评价学生。其中,家访是必要的一环,它能把学校教育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联系起来,结成一条多元化的桥梁,能多层次,多方位地选择教育学生的途径。

    有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叫锐鑫,他在班中是骨干,学科的带头人,乐于帮助后进生,积极参加各科文体活动。可以说,这样的学生似乎无可挑剔。可是一家访,家长却道出他在家庭的表现。养尊处优的锐鑫从不帮忙家务活,哪怕是力所能及的小活,对父母的态度比较粗鲁,动不动撒娇耍赖,好大一个“淘气包”。这样的反馈信息跟该生在校的表现大相径庭,对此,本人又须与该生促膝谈心,晓以情理,教育他在校是个好学生,,在家必须是个好儿子,长大才能成为社会一名好青年的道理,要求他改变对父母的态度,发扬在校的优良作风,帮助完成力所能及的家务农活等。的确,锐鑫同学在教师和家长相互沟通,相互教育下,他进步了,成为一名真正“无可挑剔”的好学生,好孩子。

第8篇

【关键词】寄宿制;思想品德;教育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5

1 引言

思想品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学生健康成长和成才的重要基础保障。思想品德教育包含民族精神教育、理想信念教育、道德品质与文明行为教育、遵纪守法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等内容。学生高尚品德的养成,需要以正确的认知为基础,良好的行为为实践,其实质是健康、积极、向上的知行统一的过程。家庭因素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家长的教育态度与教育方式能够直接影响学生“三观”的形成。但在寄宿制学校中,学生长期离开家庭和父母亲人,正常的家庭教育活动无法展开,家庭教育严重缺失,由于学生众多,教师也无法逐一对学生进行周到的思想品德教育,因此,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和发展得不到很好的引导,处于一个自我形成与发展的状态。

2 寄宿制学校思想品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在寄宿制学校中,当前思想品德教育方面存在如下问题:第一,学校教师并不是全部都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多数教师都在全力以赴地抓教学质量,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除了班主任在抓,很少有人关注;第二,没有形成多元评价体系,学生不能从评价中获得成功、成长的快乐;第三,学校结合上级部门要求,会开展一些时令性的教育活动,但局限性较大,而且活动多流于形式,还有更广阔的思想品德教育空间有待开辟。

3 寄宿制学校思想品德教育方法与实践

3.1 做好学生常规管理,抓好三支队伍建设

班主任、生活教师和共青团监督岗,是寄宿制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管理中要抓的主要方面,如果要提升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效果与质量,就必须要在实际工作中充分调动并全面激活这三支队伍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持久地发挥他们的能动作用。

(1)加强学生的个体管理,建立全面的管理和考评制度,营造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氛围。除了正常的学习和纪律方面的管理外,寄宿制学校学生的常规管理还应包括发型着装、生活纪律、就餐秩序、生活区卫生等。首先应结合实际,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和考评制度,做好及时的检查反馈和整改;并根据考评制度对逐一项量化,做好表彰奖励与违规处罚,最后,每月一汇总,对违纪严重的进行处理,对优秀学生予以表彰。

(2)加强班级管理,重视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把教育权利还给每一个学生,提高学生的民主意识和参与能力,使学生得以自由、健康的成长。班主任应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应少说多做,不讲空话套话,多做实事,通过召开民主班会、民主家委会、民主评议等方式来解决班级事务,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调动学生参与班级事务的积极性,努力做到班级事务让学生知情,让学生做主,由学生管理,请学生监督,让学生自己做出正确的选择。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时,要注意语气、态度,一视同仁、公平公正,才会让学生心服口服,自觉地去承认错误并改正。

(3)重视生活区管理,依靠规范而科学的管理,向学生及家长提供优质服务。生活区的管理是寄宿制学校管理中的一个重要区域,首先需从生活教师中选聘工作责任心强、业务素质好的教师担任生活部主任,组建生活区管理团队,制定科学合理的生活教师的岗位职责和考评细则,不断加强培训,提升生活教师的素质,并建立健全考评机制。定期召开班主任、生活部的工作交流会议,及时反馈,将班主任的考核与深入生活区解决实际问题的考核相结合,提高生活区的管理力度,依靠规范而科学的管理,向学生及家长提供优质服务。

(4)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育人是校园文化最主要的功能。因此,寄宿制学校要充分发挥和结合好区域特色和地域优势,投入必要的物力、财力、人力,搞好校园文化建设。文化娱乐场馆和课外活动要全方位地向学生开放,书法、绘画、器乐、合唱、舞蹈、棋类、特色跳绳、抖空竹、地书字等兴趣小组有序地开展,以满足学生娱乐、参与、创造的欲望,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3.2 加强校内外联系,整合资源巩固思想品德教育成果

要巩固好学生在校思想品德教育的成果,离不开家庭与社会的大力支持和配合。寄宿制学校可通过如下方式,来巩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成果。

(1)家长会。家长会能增进教师与家长、学生之间的相互沟通、了解和信任,让家长对学校、教师和自己的学生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与认识,从而提高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针对性、艺术性和效果。

(2)“校讯通”。教师利用“校讯通”系统,可将学生在学校的思想表现情况、学习情况、生活情况和临时通知等反馈给家长,让家长能及时了解学生在校的表现。同时,学校也需要家长的支持和理解,可以以短信的方式告知家长,得到家长对学校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3.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育工作者自身素质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高度熟练、真才实学、有本领、有技术、手艺高超、实事求是、不辞劳苦――这才是最吸引孩子们的东西。”作为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者,必须要从自身做起,不断钻研业务知识,加强自身修养,保持乐观健康的心态,从而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去感染学生。精通教学业务,不仅可以使教师学生产生一种热爱科学、不断进取的潜移默化的感染教育作用,也可以使教师本人对学生保持着一种源于科学、源于知识、源于专业的人格魅力。

3.4 不断创新,健全思想品德教育评价机制

首先,评价要体现出动态性。可将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有效结合。形成性评价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要随时进行,以便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改进;同时一学期进行一次总结性评价,有助于对学生的道德价值进行判断。其次,整个评价过程要科学。评价的整个过程应以学生的自我评价为主,教师评价、小组评价为辅。再次,评价要体现出主体性。评价要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这样评价过程也是学生自我分析、自我认识、自我完善的过程。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初中生;思想品德

How to carry out ideological and moral education for high school students

Wu Tong-en

【Abstract】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moral education needs to be strengthened, they showed all the worrying phenomenon, should arouse the concern of the whole society and thinking, in recent years the rise of juvenile delinquency, weariness team continues to expand, and now most of the students is the only child , some of it is left-behind children, adolescents, their parents are not around, the process of inter-generational dependency is full of spoiled, there are some basic moral prominent issue. Self-centered, in the "caring" has done worse. This part of the performance of students everywhere, "way", "selfish." "Joneses" mentality, manifested in than to eat, than to wear than playing on. Concept of weak labor, labor in which most students are either indifferent or duplicity. Whether it is school, family, or society as a whole has a duty of care to their healthy development.

【Key words】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moral

初中学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同时也是思想意识、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的时期。他们在这一时期所受的教育,所形成的思想品德,对他们的一生都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对他们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和忽视。我们必须按照教育规律和德育教育要求,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及时对他们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样才有利于他们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一、充分利用思想品德课这块主阵地

思想品德课是有系统、有计划、有步骤,并结合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规律进行德育教育的有效手段。因此,学校要认真上好思想品德课,并坚持贯彻落实主席在全国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理论联系实际,用中华民族的伦理道德及优秀品质陶冶学生的情操,塑造学生的美好心灵,认真抓好五爱教育,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大讲主席倡导的“八荣八耻”,使广大青少年能够明辨是非,树立远大的理想。

二、必须把思想品德教育放在各项工作之首

怎样才能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呢?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先要塑造好青少年一代美好的心灵,使他们懂得如何做人,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此外,我们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的道德理想信念教育,集体主义观念的情感行为教育,从整体出发,点滴做起,把思想品德教育真真正正落到实处,只有这样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遵纪守法教育不可少

法律是由国家行使立法的机关依照立法程序制定的,受国家的强制力保证执行的行为规则。没有严密的法律制度,社会主义民主就不能实现。所以,加强法制教育,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客观需要。

同样,在一个学校里,无规矩不成方圆,中学生必须学会遵纪守法。纪律是在集体中以规章制度、守则、条例等形式明确规定出来的行为规范。没有纪律,集体就不能从事有秩序、有效率的活动。没有纪律的保证,学校就不可能取得教育和教学的实际效果。

由于初中生对法律知识知之甚少,往往意识不到自己的社会责任,他们常认为法律是对成年人的要求,很少把自己的行为和法律联系起来。因此,我们应针对学生的这种心理进行知法、守法、与不法行为作斗争的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能成为遵纪守法的好公民,这是学校在任何时候也不能忽视的事情。

纪律和法律虽然在要求、范围、年龄、方式上有所不同,但都是对个体在道德行为方面强制性的约束。因此,学校在进行遵纪守法教育时,应该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

四、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系列化

我们要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就需要学校把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系列化,符合学校的实际情况,长期稳定地开展下去。这就要求学校必须对学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使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尽职尽责的敬业精神。此外,还要培养学生优良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包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不怕挫折、诚实守信、积极进取,特别是中华传统美德的养成教育,增强学生尊老爱幼、尊敬师长、孝敬父母的礼仪修养,加强五自教育,即自我、自理、自信、自立、自强,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生活、劳动、创造等方面的能力。

五、整合力量,更新手段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思想品德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往往给人以务虚之感。我们通过大量的实践证明,要想避免思想品德教育空泛,光靠我们学校单方面的努力是不行的,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只有家庭、学校、社会三方有机结合,才能达到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另外,目前思想品德教育内容空泛,教学方法陈旧,并不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感、认同感,要想将思想品德教育的成效提高到一个新阶段,需要我们高度重视现代教育手段的应用,比如,校园网络、电脑室、多媒体室等,还可利用第二课堂、专题教研、社会调查等活动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同时,我们要将课堂教育社会化,使知识性与趣味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达到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

六、运用各种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第10篇

一、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中学生是儿童从少年向青年的过渡时期,是身心各方面发展变化最大的时期,改革开放以来,思想品德教育的环境条件发生了许多变化。义务教育的普及,教育形势的灵活多样,家长投入的增多,这些都是社会进步的象征,是搞好青少年教育的基础,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对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教育也出现了不利因素。

(一)文化市场的管理不严,一些黄色书刊、音像屡禁不止,尤其一些中学生迷恋网络,这对他们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中学生是庞大而特殊的群体,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可塑性强,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形成,如果引导的正面积极,就能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但这也是一个危险的年龄,近年来刑事犯罪中有不少是未成年人,有些中学生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较深,如果教育不及时,有可能成为西方腐朽文化的俘虏。当今社会,网络以人们无法控制的速度、立度、深度和广度对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带来影响,也推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而青少年正处于心理发展的“继乳期”“危险期”和“关键期”,网络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影响更为直接和深刻,它导致一些学生沉迷虚拟世界,荒废学业,甚至出现了心理与行为问题的障碍。因此,青少年的“迷网”之心不可忽视。

(二)生活条件的改善,家长对子女的娇惯、溺爱带来了一些适得其反的效果。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极不成熟,多变性是他们的一大特征,情绪化特别严重,难以辨别是非,无法正确看待中学阶段出现的各种变化。再者他们普遍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独立生活能力很差。家长的过分溺爱造成了唯我独尊的性格,过剩的营养又使身体发育早熟,表现在学习上就是不谦虚、不谨慎、不容易接受他人的意见,这样难免会出现很多诸如早恋、吸烟、酗酒等恶习。可见,青少年的性格、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家庭教育等有很大的关系。

(三)社会不良风气的滋长蔓延,更容易通过潜移默化污染青少年的思想。

如何引导中学生正确认识社会,明辨是非,抵御不良现象的影响是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一个重要课题。中学生是正在成长的一代,他们能否健康的成长关系到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兴衰。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偏面影响,一些社会不良风气也无时不在,如大吃大喝、攀比名牌等。因此,我们要用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去占领中学生的思想阵地。从思想上、心理上加以引导,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思想品德课的育人功能。

二、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对策

针对目前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再结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本人就如何提高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提出几点建议:

(一)明确思想认识

中学时代是青少年身体发育、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既是被动接受教育的时代,同时也是开始主动认识社会的时期。民族的振兴、国家的昌盛,寄希望于当代青少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教育也发生了许多变化,带来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当今社会还存在着对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力度不够、方法不当等问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认识上的主要误区就是对青少年培养的目标认识不清,这个问题解决不好,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教育就会迷失方向。在现实生活中,对青少年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普遍存在,反映在学校教育中,主要表现在片面追求升学率。因此,把德育摆在首位,是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二)确定教育内容

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很多,宣传、教育等主管部门对教育内容都有较为明确的要求和规定,从总体上看是可行的。但从目前的现状来看,“特色理论”教育和法制教育比较薄弱,应重点加强。许多中学生对基础理论和基本法规的无知,对当前一些社会现象的迷惘,对个人行为的失之约束,都说明了这一点。要解决这个问题:一是要把“特色理论”教育和法制教育列入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二是要解决师资问题,使教育人者首先要补好这两课。另外,还要对青少年加强艰苦奋斗教育,弘扬中华民族刻苦耐劳的精神。提高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从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三)教育方式要灵活

第一,开展丰富多彩的各类活动,寓教于乐。在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应多开展一些他们乐于参加的各种活动,如文娱联谊、体育比赛、智力竞赛、读书演讲、义务劳动、瞻仰祭扫、远游军训等,也可搞一些社会调查,观看一些有教育意义的影视录像。通过各种活动,使他们进一步了解社会、热爱生活、增长知识、得到教益。

第二,注重解除青少年的思想压力。虽然青少年的读书生活条件比以前有了明显的改善,但来自各方面的思想压力并未减轻,如求学难,就业难等问题,这样的社会环境使他们生活的并不轻松,有时一些社会不公现象,也使他们心理上失衡。特别是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处于劣势的一部分青少年,有的往往会产生悲观厌世的情绪,以致萎靡不振,甚至铤而走险。因而,从解决他们的具体问题入手,解除他们的思想压力是第一位的。

第11篇

摘 要: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改革与深化,当下在高校对学生的教育中比较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也迎合了现如今对全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而就目前教学现状而言,往往忽略了对德育的教育,德育作为高校教学的主要内容是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关键因素,那么该如何进行有效的德育教学?通常对学生的品德教育与体育教育这两者并不是完全分开的,而是相互影响的,本文就高校体育教育对学生的品德教育的作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育对学生品德教育的作用

高校体育教育作为一种户外活动,参与的学生大都比较活跃,这类课堂的活动性大,在实际课堂中难以做到对每个学生的纪律要求,也正因为如此,利用体育教学课堂这一特点可训练学生独立性与自觉遵守纪律的品德教育。其次,体育课程主要强调以锻炼学生身体为主,在很多课程内容训练中,运动做多了学生会感觉到累,而让学生体会到活动的苦于累正可劳其筋骨,锻炼学生坚持的意志与不轻易言弃的品德。下面就具体的高校体育教育对学生品德教育的几个方面作用进行说明。

一、打破传统教育中专业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无关的观念

首先高校体育教育对学生品德教育的作用第一有能够打破教育界中多年来认为专业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无关的观念,利用这种体育教学与品德教学两者结合在一起的德育教育,在体育课程训练中强化对学生的品德道德的塑造,而在品德教育基础上也进行了相应的体育课程内容学习。这实现了教育的全面性与立体性,使得传统的思想品德不再是局限于课本的哲学名句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品德魅力也能强化学生对其的认知与感受,提升对学生德育的教学质量。其次,这种将专业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联合起来的德育教育还能将学生的品德形成与培养贯穿至教学的方方面面中,实现对学生的全面性培养。除此之外,体育教学与品德教育的结合也能作为其他学科相融的启发,本身学科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但在实际教学中为了不让学生混淆,也是有着一定区分。而万变不离其宗,教师可在适当的时候将学科之间的联系串联起来,用以使得学生心中的知识网络更加系统化与完整化,加强学生综合能力发展,减少一些偏科等现象产生。

二、以特有的体育思想道德标准展开德育工作

高校教育对学生品德教育的作用还有第二能够以特有的体育思想道德标准为载体,有针对性的展开德育工作。与通常在课堂上强调的思想品德内容不同,体育课程中所重点关注的思想品德有关于学生的爱国意识、公平公正意识、参与拼搏精神、集体荣誉感、奉献精神等。在实际的体育活动中可通过游戏、训练等方式来强化学生对这些品德的感悟与认识,比如说团队比赛,让学生体会到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竞赛意识,培养其参与拼搏精神以及集体荣誉感。还有在比赛过程中同学之间的互相帮助,也能提升学生对友谊、对协作、对合作的精神认识。例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适当组织一些体育竞赛活动,灵活运用各种方法,设立奖惩机制或是鼓励与激励学生在比赛中尽全力争赢名次以此让学生能够积极进取,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在这种竞争与协作两者统一的矛盾中,让学生能够充分展示自己,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体育运动中,有目的的消除满足现状、不思进取的不良习惯,提高其敢于拼搏、力争上游的优秀品质,而且在这种活动开展中还能使学生身心都得到锻炼,是种双赢的活动开展。

三、能够为学生树立平等观念

高校体育教育对学生品德教育的作用还有第三能够为学生树立平等观念,将单向思想灌输转化为双向思想交流。在体育教学中会有很多体育竞赛等相关活动,而赛事中重点是对平等、公正的认识,学生可通过体育课程锻炼学习到平等的含义,了解平等公正的真正内涵,这是在课本中通过学习相关定义所难以体会到的。另外,教师可多与学生进行沟通,将对学生单向的理论传输转化为双向,学生可向教师表达自己的感受,比如说在训练时遇到的问题等,或者是对老师提出的意见,教师可虚心接受,毕竟学生的有些想法还是很独到的。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认知能力与分辨能力,不能只是一味的灌输思想,做到与学生的平等相处。

四、可强化学生坚韧精神

高校体育教育还可强化学生坚韧的精神,磨练学生的意志。体育教育与其他理论性学科教学的最大区别是体育主要锻炼到的是人的身体,比如说你在教室坐着解一道数学题,千思苦想也未想出解题方法,这时你会想放弃,这也会很容易让你放弃,想不出来就不做了,空着等老师讲,而体育教学不同,规定任务跑三千米,就算你中途实在是不想跑了,跑的腿都打颤,但你还是要继续跑下去,因为这里没有人会代你跑,也没有人告诉你解决办法,与解数学题毫不相同,体育教学只要求你要能坚持,要能跑完全程。而也正因为如此,体育教育才能更有利于磨练人的意志,培养学生不轻易放弃、坚持不懈的优良品质。虽然这些内容都可以从思想品德课本上学到,但是只有自己亲自切身体会才能感知坚韧的魅力。在自己坚持跑完全程,完成所有的体育训练后,虽然全身没力,但是内心会是充满自豪,而这也正是自己坚持的结果,就此,学生能切身体会坚持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今后遇到困难时就不会轻易气馁,保持那份咬牙跑完全程的决心,这对塑造学生良好的精神面貌以及磨练意志品质都有重要作用。

当下进行对学生德育教育指导的目的是塑造培养出身心健康、品质高尚、综合素质发展的全能型人才。将体育教育与品德教育融为一起,施行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能够在锻炼学生身体的基础上,让学生感知与体育竞技相关的品德,比如说首当其冲的遵守纪律,我们都知道无规矩不成方圆,在学生进行体育比赛训练时对纪律的要求很高,而遵守纪律是进行体育活动的前提,若不在规定的时间或要求下自由散漫,很容易发生安全事故等。此外,体育中所体现的道德品质还有公平公正,对结果的宣判都是眼见为实,谁跳的远谁跑的快都是有照实的数据显示,要在学生心中树立起不能浑水摸鱼的概念,要在生活工作学习上处处都落实到位,才能被大家认可。体育教育中所体现的还有关于意志的磨练,这是通过给学生身体上的磨砺进而带来心理上的感悟。

综上所述,根据高校体育教学对学生品德教育的作用探讨,我们可以提炼出很多有关指导学生品德教育方面的教学方法,未来还可将学生的品德教育拓展至专业理论学科内容中,用以强化学生品德思想,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其次,体育教学以其独特的教学形式能做到在一些理论课程课堂上做不到的某些方面的思想品德教育,能完善学生价值观、道德观的建立,通过培养学生正确道德理念也能推进体育课程的学习,让学生能更好的锻炼身体,达到体育教学的目的,使其保持身体健康,用作未来发展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候选人才。

参考文献

[1] 周鸣鸣;任毅华;张睿娟;;《化学美育》课程学生作I资源开发的创新与实践[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17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2] 刘建敏;孙理;;关于加强高校党内民主建设的思考[A];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2009年年会优秀论文专辑(二)[C];2010年.

第12篇

关键词:家庭背景;高校;思想品德教育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推进,我国原有的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逐渐发生着变化,在使得经济水平飞速增长的同时,也导致社会阶层出现分化加剧的情况。社会阶层分化所导致的不同家庭之间逐渐拉大的贫富差距,已经慢慢影响到社会的各方各面。众多学者也分别从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等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但目前针对不同家庭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现状研究较少,不利于现阶段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施。对此,本文拟对不同家庭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状况进行分析讨论,并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期对高校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有所帮助。

一、不同家庭背景下大学生思想状况分析

(一)阶层意识分化严重

近年来,大学生中间已经出现了明显的阶层意识。而校园内,可以明显的发现穿着高档用度奢侈的学生往往会集一起,大众消费的学生也自聚一方。这无疑是阶层分化的具体表现。阶层分化不可避免的导致部分家庭条件较好的大学生产生攀比心理,而部分家庭条件较差的大学生产生自卑情绪,甚至仇富心态,不利于和谐校园氛围的维护和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开展。

(二)人际交往短缺

现阶段,数字技术及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彻底改变了人类获取信息的方式:仅凭借一台电脑、一部手机,足不出户就可以览尽世事、丰富业余。可以说互联网给人类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并逐渐成为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然而,互联网的便利在一定程度上也给当今大学生带来了麻烦:对虚拟世界的过度依赖不但影响了大学生自身正常的学习、生活,而且阻碍了必要的人际交往,不利于不同家庭背景的大学生相互了解,进一步加大了大学生阶层分化。

(三)价值观社会化

现阶段大学生的价值观,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呈现多元化倾向。大学生涉世不深,还未形成自身稳固的价值观,其思想、行为易为社会风气所影响,呈现随波逐流的特点。现阶段,现实生活及社会流行的合理利己主义对大学生影响很大,很多大学生将理想追求和现实功利相结合,倾向于奉献与索取并重。但由于个体在家庭背景、成长际遇上的差异,容易在信仰、心理等方面都呈现出越来越多的问题。

(四)以自我为中心

现阶段大学生,不论家庭背景条件,在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大背景下,大多为独生子女,为家庭成员所珍爱。即使非独生子女,在少子化的当今社会,家庭养育更趋于宠溺。长期的娇生惯养,使大部分大学生呈现以自我为中心的特点,不但缺乏关心他人、换位思考的精神,更缺乏必要的勇于承担责任的品质。加之部分大学生心智尚未成熟,缺乏理性思考,有时为了逃避责任甚至会逾越法律底线,给社会增加不安定因素。

二、贫富差距加剧背景下强化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对策分析

(一)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通过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大学生善于接受新鲜事物、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积极引导,对其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将有很大帮助。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需要坚持以人为本,要求开展思想品德教育时,充分考虑学生家庭背景,尊重学生,以教育、关怀为主。引导学生对贫富差距问题进行正确的认识和理解。

(二)加强集体生活建设

加强集体生活建设,增强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并通过开展不同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之间的交流搭建广阔的平台。积极引导大学生在各种集体活动中提高自身人文素质,并培养其合作意识及互助能力。通过丰富的校园集体活动,帮助学生更好认识自己的同时,促使不同家庭背景学生之间建立起必要的理解和尊重,以使其能够换位思考、相互理解。

(三)提升教师素质

加强思想道德教育队伍的建设,增强教师自身道德修养,提升自身个人魅力,充分发挥教师榜样作用。在开展德育工作的同时,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法制教育,并根据学生的个体情况,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及时对部分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以及根据学生现实需求,提供就业指导,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作者:蒋力 单位:郑州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曹韵.新社会阶层思想行为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湖南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