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印刷企业价值观

印刷企业价值观

时间:2023-10-12 09:41:3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印刷企业价值观,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印刷企业价值观

第1篇

整合资源 进军网络印刷市场

景华印通是朱勇在11年前一手创立的,但真正完成重组是在2010年。除了担任景华印通董事长之外,朱勇的另一个职务是金冠方舟纸业物流有限公司董事长,在纸张方案咨询、纸品供应和物流服务方面,朱勇都有丰富的经验。而朱勇的合伙人、景华印通的总经理郭建宏,则拥有自己的广告公司和印刷厂——北京帝诚国际广告有限公司和北京建宏印刷有限公司,在创意策划、平面设计、网络设计、印刷制作等方面都是一把好手。

朱勇和郭建宏本是业务上的合作伙伴,随着合作的不断持续和深入,逐渐成为了志同道合的好友,在2010年景华印通完成重组之前,二人一起走遍了许多国家,德国、美国、日本、韩国……他们只有一个目的:希望了解印刷行业最新的发展动态。走了一圈,他们发现,随着数字印刷技术的不断成熟和网络环境的改变,这些国家成功的印刷企业无一例外地都选择了传统印刷与数字印刷相结合的生产方式,并借助网络做起了印刷生意。

“我们对国内的印刷市场和网络发展一直也非常关注,国内印刷市场短版、个性化需求的增加和数字印刷技术的逐渐成熟让我们感觉到网络和印刷有效结合的时候到了,我们开展网络印刷的时机也成熟了。”于是,回国后,两人重新整合了手中的资源,着手引进了HP Indigo 5500、Indigo 7500和Indigo w7200等一流的数字印刷设备,打造“传统+数字”工厂,并向网络印刷市场进军了。

多管齐下 破解网络印刷难题

虽然网络印刷的广阔前景毋庸置疑,但真正开展起来,困难着实不少,人才、技术、市场推广……每一件都令人头疼不已。面对这些难题,景华印通是如何一一破解的呢?

打造IT团队

在众多难题当中,IT团队的打造算得上是朱勇心头的“第一痛”。“和单纯做印刷不一样,网络印刷需要的是既懂印刷又精通IT技术的人才,所以IT团队的打造是我们面临的最大的难题”,朱勇这样解释道。但这样的人才却十分难找,且不说随着电子商务的兴起,IT人才本就紧缺,即便是找到了,这类人才对薪资、工作环境、工作氛围和职业规划的要求也比较高,很难真正留在印刷企业。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景华印通一方面下意识地寻找对印刷比较感兴趣的IT人才,另一方面,对公司已有的IT人才不断地进行培训和沟通,向他们描绘网络印刷未来的发展前景,使之认同景华印通的价值观。据朱勇介绍,截至目前,景华印通的IT团队已经达到60多人,分别负责运营、创意、客服和市场等不同领域,这支强大的IT团队正是景华印通长时间积累下来的最宝贵的资产之一,也是其开展网络印刷的坚实基础和不竭动力。

创建综合型网络印刷平台

“网络印刷是需要技术平台的”,朱勇一直这么认为。目前,虽然国内大大小小的网络印刷网站不在少数,但这些网站大都只是一个简单的运营平台,只能完成简单的订单接收工作,而不能完成作品的编辑和管理、客户服务、后台支付等功能,客户体验不尽人意。虽然一些印刷软件解决方案供应商也推出了不少网络印刷系统,但在朱勇看来,这些网络印刷系统基本都是基于客户端的,终端客户需要下载客户端软件,才能开始DIY的设计,而在支付环节中,又需要回到基于互联网的平台上,操作较为复杂。

介于这些原因,景华印通选择了自己开发网络印刷平台。目前,他们开发的网络印刷平台——涂书网已经上线,这一平台包含了订单管理系统、客户管理系统、后台物流系统、编辑系统、作品管理系统等几大部分,可以提供微博书、明信片、轻涂本、海报、个人写真等多款产品,用朱勇的话说,这是一个“真正的、综合型的网络印刷平台”。终端客户不必下载任何客户端软件,从策划、设计到下单,从修改、看样到印刷装订、物流配送,所有的操作都可以方便地在线完成。

可即便如此,朱勇仍坦言,目前景华印通的网络印刷平台并不成熟,能够实现的功能和组建程度只达到了预期的60%,还需要根据客户的反馈进行持续修改和更新。

采用基于互联网的营销模式

对于不少开展网络印刷的企业来说,建立有效的营销模式是关键。因为大多数网络印刷平台针对的是小额的个人印刷市场,这些市场非常零散,根本不可能采用印刷企业传统的营销模式来获取业务。怎么办?朱勇给出的答案是采用基于互联网的营销模式。

第2篇

如今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发生了飞跃的变化,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质量的提高,使得人们对商品的个性化要求也在提高,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设计师必须不断地设计出各种各样的烟包造型和结构,使其日趋美观和方便实用。而包装的造型设计是整个包装设计的基础,一个成功的卷烟造型设计有助于美化产品,吸引消费者的眼球,满足消费者日益提升的品味追求与多元化的价值观,实现产品的最终销售。市场上经常可以看到的卷烟包装,是那种符合卷烟最基本需要而设计的长方体的纸盒结构(GD包装),分为硬盒和软盒两种。这种结构造型已经造成人们的审美疲劳,迫切希望有所改善。我们组成的烟包特种工艺研发团队,在分析总结目前香烟盒优缺点的基础上,最终设计出了软型硬包的异型烟盒结构,并第一次创新性的提出了软型硬包的概念。软型硬包侧开式异型香烟盒,具备以下的优点:

1.烟盒盖的开启端较长,可以将烟盒盖开启端的高度设计为大于香烟过滤嘴的高度,这样在取烟的过程中,手指不会接触过滤嘴,这样在吸烟的过程中就不易受到细菌的感染。

2.香烟盒每个面的接触部分平滑圆润,在拿取香烟的过程中,不容易对香烟盒造成磨损,香烟盒的密闭防潮性较好。

3.在对香烟盒连接面进行粘贴的过程中,边线较易对齐,不易裂开,美观和密闭防潮性较好。

4.本实用新型的突出优点为在对香烟盒进行加工制造时,以最常见的香烟长度为8.5cm、容量为20支的烟盒为例,需要纸张的面积大约为21cm×10cm,远远小于普通的香烟盒所用的纸张,因此节约纸张、绿色环保。

5.香烟盒外观上长边无搭扣,香烟盒密闭防潮性较好、形状美观,手感好,上档次。

6.软型硬包烟盒相对传统烟标包装的优势:相比较软包的优势:防漏气、防灰尘,取烟方便、递烟卫生;相比较硬包的优势:省掉舌口纸(面积约为30.4cm2),降低空隙率(在后来基础上降低12%),综合节省用纸19.5%;取烟更方便,递烟更卫生。初步估算,每年为中国烟草烟包材料综合节省的成本价值将是一个巨大的数字。

二、装潢设计与印刷创意

在包装印刷行业,烟包印刷是技术含量最高、新技术推广应用最快的领域之一。在工艺方面,为应对日益激烈的同质化竞争,烟包印刷企业更加青睐于将多种工艺综合应用到烟包生产中,同时兼顾对成本的考量,不断改进和优化烟包加工工艺,以期达到烟包附加值和企业利润双丰收的目的。目前有些烟包设计人员往往对包装的材料性能、印刷工艺、机器精度不甚了解,常常导致设计出来的卷烟包装不适合上机印刷和后加工工艺要求,或者印出来的产品远远与产品本身的价值相脱离。所以在印前设计中,一定要注意和印刷环节以及印后环节多多沟通,注重印前、印刷、印后的工艺整合。还必须注意在印刷新工艺新技术方面不断培养和提高超前意识。目前在烟包印刷领域已经应用或正在推广及潜在的新技术设想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UV局部印刷、满版印刷,UV折光、冰花、上光、UV磨砂、UV凸字

油墨等具有特殊效果的新型油墨应用以及水性油墨应用是包装印刷业油墨发展趋势,符合烟包印刷环保绿色的要求。

2.冷烫印技术,比普通烫印更具豪华感、质感、艺术感、光彩夺目,极显雍容华贵。

所用原材料的图案及颜色等更加丰富,利用丝网印刷墨层厚实的特点,先印刷一层冷烫浆,再进行冷烫材料的转移,目前主要是解决附着力的问题。3.夜光印刷。采用长余辉稀土发光材料,在白天吸收太阳光10-30min,就会自动发光10h以上,在夜晚仍可发光。如在烟包上可以利用丝网印刷技术印刷夜光之月,白天是普通的烟包,晚上变幻为一轮圆月,产生“烟包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艺术境界,还可以实现夜间很容易找到烟盒、使用方便的作用。而将夜光油墨运用于烟包的猫眼之上,则更真实地再现了包装设计仿生学。

4.丝网版画艺术的应用,目的是讲求实现烟包的艺术性、收藏价值。

丝网版画是与木版、石版、铜版具有同等地位的四大版种之一,以相比其他版种更为开放的姿态广泛吸纳国内外的艺术养份,并自由地借鉴各种艺术表现形式,因此发展速度蔚为可观,而其不断升高的艺术价值必然带来艺术烟包的良性发展与收藏热潮。

5.使用温变、光变、水变油墨等印刷活画艺术烟包。

这种烟包画面颜色随着温度、湿度、光线等的变化而变幻莫测,如花随季变、夜观神仙、时隐时现,堪称集艺术收藏、欣赏把玩于一体的艺术烟包珍品。6.其他,如金属感拟真化工艺处理、珍珠感拟真化处理、绒面感拟真化效果处理、玻璃感拟真化效果处理等。

三、智能包装

智能包装既是创意包装,又是功能性包装,可有效实现产品的防伪、追溯,利于烟草行业信息管理,也利于卷烟产品的内在质量管理等。智能包装开创了网购商品、网络业务物流的智能新模式,开发了包装印刷行业新的效益增长点,开创了包装印刷行业新的营销模式。智能型包装在保护消费者权益与人身安全、保护市场正常秩序、方便商务电子化、开发新颖的产品消费形式方面将起到其重要的作用,具有极广阔的发展前景。通过运用RFID智能包装、物联网技术,将会有助于建立起基于现代信息技术以及烟草供应链管理技术基础之上的烟草现代物流配送系统,实现物联网技术全面覆盖,打通行业生产经营各个环节,基本实现“全面感知、全面覆盖、全程控制、全面提升”的中国烟草物联网的总体建设目标,从而实现烟草物流营销的现代化建设,进一步提高我国烟草行业的经济效益,从而有助于全面提升中国烟草行业的总体的竞争力。而目前我国智能包装与RFID标签技术的应用还不够广泛,智能包装在国内烟包领域的研发和应用尚未完全普及。北京市烟草专卖局副总工程师金涧说:要通过物联网准确掌握市场的信息,智能包装就必须精确到卷烟小盒,这是卷烟销售的最小单元,要精确到盒就意味着要为每盒香烟植入RFID标签,但目前还存有以下技术瓶颈,如RFID芯片植入烟包后,局部厚度会发生增厚,部分软盒烟包的厚度植入标签后会产生较大变形,影响包装效率;再如在烟草行业,烟盒里包装都采用锡箔纸来防潮,而金属会对RFID标签发射的信号产生屏蔽,所以如果包装不变,烟草行业的智能包装物联网应用将受到阻碍,精确到盒的智能包装应用就无从谈起,只能停留在物流阶段。目前智能包装的实现方式一种为粘贴智能标签,一种为嵌入式智能标签。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就要对烟包从材料、结构、印刷工艺等方面进行研究与创新,比如立项研发锡箔纸的替代产品,立项研发采用丝网印刷方式及导电油墨直接印刷、喷墨印刷或直接打印RFID电子标签在包装上等高新技术。以上问题的存在同时也说明了烟包的智能化创意设计尚存在巨大的市场空间,有待于设计与印刷专业技术人员进一步发现、挖掘。

四、结语

第3篇

关键词:书籍设计;材料;工艺;设计价值

中图分类号:J0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02-39-2

作为文明的载体和象征,人类的书籍已经走过了数千年的历史。作为物质性的实现手段,从原始形态的书籍到手工形态的书籍再到现代工业背景下流水线生产的书籍,材料与工艺始终在这一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随着当代经济技术的发展,书籍加工制作的材料与工艺达到了前所未有的丰富程度,这一切都推进着人类书籍的进一步发展,使其日臻完美,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些材料与工艺的多样性也为现代书籍的视觉创作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如何与书籍的艺术表现相结合,将这些材料与工艺准确有效地融入视觉创作中,当面临着数字化媒体的冲击,传统意义上的书籍如何通过材料与工艺进行自身的变革使之更符合当代的阅读和审美习惯,在当代多元价值观的背景下,这一系列问题的分析和探索具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材料与工艺是实现书籍本体价值的基础

书籍以信息承载和信息传播为目的,材料与工艺则是一本书籍从概念、计划、编辑、设计等构想行为到实体的必经过程。在德国书籍设计家汉斯・彼得・维尔堡《发展中的书籍艺术》一书中,他指出了“书籍的发展通常是受到两方面影响的,技术的和审美的。”而在其技术环节中,材料和印制工艺则是两项最基本的内容。在现代书籍的创作中,围绕着这种本体价值,材料和工艺体现了多方面的功能。首先是保护功能,为了适合反复阅读的需要,书籍被要求尽可能的牢固耐用,这与材料的质地,装订的方式以及后期的加工密切相关。其次是还原功能,字迹清晰、图像细腻、色彩准确几乎是所有书籍成品的标准,而材料的肌理、油墨的质量以及印刷设备、印刷流程、印刷技巧等细节都是实现这些标准的关键因素。再次是书籍的阅读功能,在材料与工艺中,诸如材料的厚薄,装订技巧等多方面的细节都会影响到书籍的阅读体验,材料适当,装订精巧的书籍自然能为读者带来舒适流畅的翻阅感受。在德国莱比西举办的“世界最美的书”的评比中,除了对于书籍审美价值的评判,材料与工艺也被列为单独的项目进行考核,这也体现了一本“完美”的书籍应当是审美和功能的结合体。应当说,在现代书籍设计中,材料与工艺是实现设计构思,达到设计目标的基本保障,是实现书籍本体价值的基础。

二、材料与工艺是营造书籍物化美感的必经途径

在现代书籍设计中,可选用的材料和工艺已经有了相当宽泛的选择。某些材料和工艺的运用显然有着更多功能性的目的,它们共同保证了书籍作为记载,传播和阅读的本体价值的实现。而某些材料和工艺的运用则显然超出了这一目的,尽管从古至今,人类对于书籍的审美大部分集中体现在由图文营造的风格样式中,而从实际效果上来看,这些材料和工艺丰富了书籍的色彩呈现,强化了书籍的肌理感受,塑造了书籍的多样形态,而这些特殊的色彩,肌理和形态等审美因素是仅仅依赖图文的设计方式所无法带来的,因此,对于书籍设计,材料和工艺不仅具有功能价值,而且蕴涵潜在的设计价值,是实现书籍物化美感的手段和途径之一。

三、材料与工艺的设计融合体现了书籍的多元审美

对于书籍,材料与工艺的意义是否就局限于技术性,功能性的目的?对于综合了功能性和艺术性的书籍载体而言,首先,书籍的材料,印刷和装订工艺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书籍成品的使用功能,因此是实现书籍本体价值最重要的环节。其次,书籍的材料与工艺往往也决定着书籍成品的质感,肌理以及整体的视觉感受,因此,也是还原和提高书籍设计表现的重要手段。在很多书籍的视觉创作中,设计往往局限于色彩、图形、字体和图文形式的创意,而材料与工艺往往因为带有明显的技术性色彩而被排除在设计的范畴之外,事实是,很多通过计算机进行的书籍设计到“屏幕阶段”也就结束了,而其后的材料与工艺的设定多半只是出于成本核算的目的,由印刷企业,技术工人全权负责。正是由于这种片面的书籍设计观,才间接造成了目前材料工艺与设计表现之间严重脱节的现状。很显然,整体的书籍设计观应当是包括了材料与工艺的,书籍整体的美感自然也包括了由材料与工艺所带来的美,如果图文形式优美,而材料和工艺简陋,势必也会影响到书籍整体的视觉效果。

“当我们拿到一本书,用指头翻开书页,这时书的流动便随着阅读的速度而展开,阅读的速度又因读者心情、目的以及书的内容不同而发生微妙的美妙的变化。同时,流动还带动几个感官诱导出读者的触觉、嗅觉、听觉、味觉以及最重要的视觉等五种感觉的增强。”在这里,日本书籍设计师杉浦康平所强调的五感也是一种全面整体的书籍感受,显然,这些感受并非单一来自视觉的,因此无法通过“图文”的方式完全体现,这就需要结合材料与工艺的运用,为书籍带来肌理、质感、结构以及形态等多重语境,有效地促成书籍整体多元审美价值的实现。

四、材料与工艺是现代书籍创作的设计增长点

如果说,在人类早期的书籍设计中,材料与工艺带来的主要还是技术性提升的话,那在现代的书籍创作中,材料与工艺已经越来越多的从这种“功能性”向“艺术性”转化,事实上,在当代,用于实现书籍“功能性”的材料与工艺已经十分完善,正如《发展中的书籍艺术》一书中提到的,从外观上,现代书籍和数十年前,甚至是数百年前的书籍已经没有了本质的区别。人们也可以发现,在当前时代的书籍中,很多新材料和新工艺的运用已经不再是类似当初为了保护和运输书籍,也不再完全是为了创造书籍清晰,流畅的阅读体验,而是开始以一种更加积极的态度参与了书籍的视觉创作,成为了书籍整体设计中的一部分,某些巧妙的材料和工艺运用甚至能成为书籍设计构思中最为“出彩”的部分。

凭借着计算机的帮助,当今书籍设计中图文形式的表现手法几乎已经“繁荣”到了无可附加的地步。在这样一个时代,视觉风格、视觉趣味、视觉强度已经成为了一件奢侈的事情,设计师挖空心思挖掘的创造着个性化语言,新的图形和文字样式不断涌现,而读者在这种反复的视觉冲击下,逐渐的视觉疲劳,从这个角度看来,依赖于色彩、构成以及图文创意等平面技巧的书籍设计方式已经遭遇了严重的瓶颈。而在这个背景下,材料与工艺的设计价值就突现出来――通过材料与工艺,人们不仅可以改善,提升设计表现的效果,更可以通过材料与工艺来改变书籍的某些本质特征,诸如形态和结构,从而使书籍摆脱千百年来人们所熟悉的形态样式,或者是通过具有创造性或者是观念性的语汇融入到书籍的设计中,在为书籍带来商业价值的同时,带来具有时代特征的视觉价值。因此,材料与工艺实际上也可以被看作为时代赋予人们的创作利器,设计师应当重视材料与工艺,特别是新材料与新工艺的设计价值,通过材料与工艺为现代书籍带来新的设计增长点。

五、材料与工艺是传统书籍价值重塑的重要手段

“印刷形态”的书籍已经有了近千年的历史,至今仍然是人类信息传播的主要手段之一,而在最近数十年的时间里,数字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正在悄悄改变着书籍的形态,正如同历史上纸张和印刷的发明一样,这些新技术终究会促成全新的书籍形态的形成,为人类的信息传播带来革命性的进步。“在2020年以前,书写装置将能提供非常接近纸张的体验,从而将目前的纸质模式改变为数字传播,到那时,90%的书籍、杂志、报纸等都将以电子书籍的形式出版发行,那将标志着纸质书籍时代终结的开始。”当面临数字媒体的冲击的时候,传统书籍的发展和未来变得十分微妙,当面对诸如网络以及数字化媒体,书籍传统的平台优势和本体价值正逐渐丧失。而依据有关学者研究,传统书籍极有可能在未来的发展中转化其价值取向,并通过类似形态和形式上的变异来呼应这种转化。英国设计批评家克里斯・福格斯(Chris Foges)曾经说过:“今天的人们也许会有这样的想法,印刷的书籍在未来只能作为装饰品或奢侈品,而数字化媒体将会占据主导地位。在经济迅猛发展的时期,这完全可能发生,一些人只对新型材料的出版物或有独特设计的出版物感兴趣。”这种观点在一定程度上点出了某种具有后现代情节的阅读和审美倾向。事实上,在现有的图书市场,人们也可以发现,传统书籍的样式已经变得越来越不“规矩”,这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这类书籍对于当代审美习惯和阅读心理的迎合,而材料与工艺无疑成为了这种价值重塑造的重要手段之一。

第4篇

【关键词】塑造 企业文化 问题

企业文化是存在于企业之中的共同的价值观和以共同的价值观为核心形成的准则、企业形象的集合体。它是一个企业的灵魂和精神支柱,对企业发生凝聚作用、激励、协调、约束和形象塑造作用。

什么样的企业文化才能对企业经营发挥这样积极的作用呢?这是理论界和实业界都非常关心的问题。

一、我国企业文化塑造的现状分析

实践中,对于为何要进行企业文化塑造存在着众多误区。

1、多数企业塑造企业文化的目的是打造公司形象和品牌形象。这些企业一般在进行企业文化工作之前就会让人们知道他要做企业文化了,并且其企业文化工作本身也大都是为了公司宣传所需要。

2、部分企业塑造企业文化的目的是灌输企业领导或上级的指示。这些企业中,企业文化工作主要就是宣传领导本人和领导的指示,甚至把吹捧领导作为企业文化塑造的主要工作。

3、部分企业塑造企业文化是为了跟风。因为大家都在做,且还是美国、日本传过来的理论,多少应有些好处吧,凭什么我们不做,至于目的作用什么的,以后再去考虑。

4、部分企业塑造的企业文化缺乏目的性和针对性。为了企业的长期发展,这些企业的立意都比较高,也按照塑造的程序走,可以说中国企业在短短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在企业文化塑造方面作了较多的有意义的探索,但在企业文化塑造的成功案例却不多,有的企业在兴旺的时候把企业文化当作口头禅,而一旦遭遇危机,却又发现,企业最缺乏的仍是企业文化。有的企业确立了一整套冠冕堂皇的价值理念体系,但只要一认真起来,就不难发现其中的表里不一。

二、塑造企业文化的程序

1、动员宣传,使企业员工认识到企业文化的重要性。首先,使员工对企业文化及其作用有共同的理解。可以通过讲座、媒体、参观的方式统一大家的认识;其次,明确企业文化建设的目的。目的不同,企业文化建设的要求就不一样;有的是塑造企业高品位形象;有的是改变企业现存的不良风气;还有的是为了打造一支具有强大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员工队伍。

2、梳理文化理念。由于企业文化的核心是共有的价值观,因此,在员工对企业文化大致有所了解以后,就可以着手企业文化理念的梳理。它包括 :先聘请专家对高层进行访谈,然后通过问卷或座谈或访谈,讨论或专家引导等形式缩小员工认识上的差异,形成理念初稿,再围绕基本理念,明确企业的经营理念、管理理念、和公共关系理念。这个过程可能需要反复多次。

3、文化理念的宣传贯彻和落实。短期宣传可以通过召开企业文化宣传专题会议、优秀员工引导其他员工、板报、组织案例讨论、树榜样等形式进行;长期宣传印刷企业文化宣传手册,达到人手一份,要求员工反复学习。企业文化不是企业门面的装饰品,而是指导员工行动的指南。因此还必须要求付诸行动,使企业的行为与理念保持一致。

二、企业文化塑造的应注意的关键问题

1、企业文化塑造的目的。对企业文化塑造应该报一种什么样的期望,企业文化究竟能够给企业带来什么成果?根据比较成熟的企业文化理论,可以把它归纳为一句话:即企业文化塑造的目的在于保证企业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持续发展。如果将其细化,可以分为如下三个部分。

(1)企业文化塑造是为了使企业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企业的首要使命和最主要的使命就是要生存,要生存就必须适应周边的环境,并且当环境变化时,还必须能够适应。企业文化塑造主要通过提高企业成员的凝聚力和企业对外部环境的影响力来实现这个目的。在企业文化塑造中,主要通过共同价值观的贯彻落实来增强对内部的凝聚力,通过企业形象及产品、服务文化的塑造来形成对外部环境的影响力。

(2)企业文化是为了企业经营绩效的提高。企业适应环境的方式也可以分为两种,即主动的适应和被动的适应,主动的适应环境能促进经营绩效的提高,且适应能力越强提高的越多,被动的适应则会造成经营的停滞或危机。企业要想主动地适应环境变化,就必须有自己的企业文化,并且使之不断完善与更新,来推动企业战略和管理变革,等到环境逼迫企业变革的时候才有所动作,为时已晚。

(3)企业文化是为了将企业的生命周期延迟长。任何事物都有生命周期,人类无法改变这个规律,但可以将这个周期的时间延长。企业文化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延长企业的生命周期,一是通过企业文化的不断创新来长期保证企业对环境的主动适应,二是通过企业文化的传承,使企业避免受到个人及其它不利因素的影响。

2、企业核心价值观的评估。企业核心价值观在整个企业文化体系中居于核心的地位,是企业文化能否对企业经营发挥正面作用的关键。核心价值观的确立与落实是企业文化塑造的核心内容,关系到企业文化塑造的成败。在确立和落实企业核心价值观之前,企业对自己的核心价值观要有充分的认识。

(1)企业核心价值观是否是企业真正的价值观。企业在确立企业核心价值观之前,应该反问一下自己,那是不是你真正的价值观,你是不是已经有了去贯彻落实这个价值观的思路和决心。比如企业确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那么就要反思一下,你是不是出于内心的对员工的尊重,你准备通过哪些方式来落实这个价值观。

(2)企业核心价值观是否符合企业大环境的需要。多数企业在这一点上已经有了共识,这里的大环境包括企业所面对的市场、顾客、员工、国家、社区等可以对企业产生影响的一切因素。企业应该考虑自己的价值观能否满足顾客、员工及社会的需要,与社会价值观、道德观念、政治观念能否协调,与行业环境、区域环境及人文环境能否共生,企业价值观不仅不能和企业环境产生冲突,还应该对企业各项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

(3)企业核心价值观有没有自己的特色。国内很多企业在这方面存在着较大的误区,塑造企业文化时,A公司聘请了另外一家企业的专家,参照他们企业文化制定了一整套自己公司的核心价值观,并且建立了一套鼓励创新与竞争的管理制度,塑造企业文化大功告成。可是A公司为了什么去确立核心价值观?员工接受这些价值观吗?顾客会怎么看?这些问题如果没有解决,何谈自己的价值观。因此,企业必须经过多次的调查探讨,确立了适合其行业特点和企业特色的,以“亲和、自然、和谐”为主体的核心价值观体系,通过一系列的运作,很快就能得到员工和顾客的认同。

任何企业都是独一无二的,企业价值观也一样。因为企业文化属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以企业在确立核心价值观时,一定要以企业自身为出发点,充分考虑企业环境因素,确立有自己的特色并能促进企业发展的核心价值观,只有这样的价值观才更有利于企业文化的落实并对企业经营产生促进作用。

3、由谁来做企业文化塑造工作。企业文化工作涉及到企业的方方面面,在传统的企业组织架构下,企业领导和工会系统肩负者企业文化方面的职能,很多企业都没有专门的企业文化部门,而对企业文化稍微重视的企业,也只是将其挂靠在人力资源部门、工会或营销部门,也就造成了企业文化工作不系统、不持续,进而使企业文化工作成了摆设,不能为企业带来任何价值,甚至对企业经营产生负面影响。

企业如果没有专门的部门来系统的整合企业文化工作,就极容易造成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企业文化工作效率低下。企业往往付出了较多的资源和精力,但企业文化并无显著的改善,比如企业花费了大量的资金做宣传,但其品牌却鲜为人知。

(2)企业文化对经营绩效的促进作用不明显。企业文化的真正目的就是提高经营绩效,但如果期望企业文化能对经营系统发挥正面作用,就必须做到企业经营管理体系与企业文化体系的协调。

(3)企业文化工作甚至会对企业的经营造成负面影响。企业每个部门对企业文化的立足点不一样,比如有些以营销部门为主的企业把企业文化工作重点放在对外的传播上,但内部建设没有跟上,这样的企业极容易因为外强中干而导致危机。

鉴于此,企业在进行企业文化塑造时,应该有专门的企业文化部门来主持企业文化工作,其主要履行如下职责。

(1)企业文化战略规划。“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企业文化工作也是这样,应该由企业文化部门根据企业整个内外部环境及企业的实际需要来制定企业文化战略及计划。

(2)企业文化运作管理。企业文化塑造是长期的持续的工作,并且企业文化还应落实到企业每一项经营管理活动中去。企业文化部门应对整个企业文化工作进行有效的管理与控制,并根据运作的实际情况对企业文化战略作出修正与调整。

(3)企业理念的完善和更新。企业环境随时都在变化,所以企业的事业理念应随之不断完善和更新,否则就会出现经营的被动及危机。由于企业文化系统与环境的水融,其对环境变化的敏感度要比企业战略及管理系统高。因此,企业文化系统要先于战略系统对环境变化作出判断,进而通过自身的变革来促进战略和管理变革,使企业长期处于主动和有利的位置。

企业文化工作是一项长期、系统和艰巨的工作,必须把企业文化当成企业每时每刻的工作,确保在企业文化塑造的关键环节上不出现的偏差,否则就极有可能影响到整个企业文化系统,从而影响企业的管理和经营。同时企业还要确立正确的思路,采取专业的方法。只有这样,企业文化塑造才能落到实处,也才能对企业经营产生真正的长期贡献。

【参考文献】

第5篇

一、成立之初:纵横捭阖,顺应大势

成都传媒集团(CMG)从成立之日起,就努力在行业管理上向部门对接转向,除继续保留原报业集团和原广播电视台的牌子,继续沿用广播电台和电视台的播出呼号之外,在具体运作上努力推行和实施的都是“事业法人登记&企业化管理”的操作模式。合并后的成都传媒集团,拥有4个办公区、6个电视频道、4个广播频道、3家日报、2份周报、3家杂志、1家出版社和3家公司。作为中国地方传媒中的“航空母舰”,这也是国内首家在中心城市成立的,涵盖了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体形态的综合性地方传媒集团。

从理论上来讲,报业和广电都是,都属国有资产管控范围,所不同的只是传播方式和表达方式上的差异而已。在国际传媒市场上媒体间融合步伐加快的大背景下,一个地区的报业和广电即使现在不走向融合,将来也会走向融合。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背景下,在保持党的领导地位不动摇和喉舌功能不改变的前提下,任何一种媒体形态都是可以以资本为纽带进行强强联合和深度整合的。其实,早在成都传媒集团成立之前,成都日报报业集团就已经开始了自己的业务拓展步伐和资本扩张进程,并试图同广电媒体资源进行深度合作,但在两者之间所存在着的行政分割和行业壁垒等条件限制下,最终并没有取得大的进展。在这种情况下,成都市委、市政府从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整体战略部署出发,在调研和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决定将成都日报报业集团与成都广播电视台合并为“成都传媒集团”;并提出了“政治上不削弱、经济上不滑坡”的基本改革要求,希望集团立足四川和西南,最大限度地激活本地传媒生产力,尽快走到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在国际上赢得一席之地,取得1+1>2的集团合力效果。

二、经营管理:合并重组,战略连横

1.管理之路。大体来讲,传媒扩张主要有两种模式,即滚雪球式的单一发展模式和集团化、跨媒体的合力经营发展模式,相比而言,后者能够在短期内迅速实现扩张,而前者则需要一个漫长的、循序渐进的历史累积过程。在不改变成都市广播电视局是成都广播电视台设立主体、管理上不增加运作层级的前提下,成都传媒集团在运营策略上以“扁平设计、垂直管理、层次清晰、责权明确”的总体思路为组织体系,设立了党委会和董事会,并以党委会为整个传媒集团的领导核心和决策中心。围绕党委会,集团设立编委会和经委会,分别负责采编和经营工作。集团总部在内设机构上设立集团党委办、行政办、编委办、经委办、人力资源部、财务中心、总工办、监察室等8个公共职能部门,在事业部门设置上则配备了节目中心、技术中心和广告中心等3个直属部门。在集团总部以下,则为各子媒体和各个子经营机构,囊括了近30家生产单位和近9000人在岗职工。

成都传媒集团成立之初,在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运营管理体系、财务管理体系、企业文化建构等方面并不完善,基本上处于由事业型向企业化转型的过程中。集团的业务组合和业务模式亟待调整,管控体系亟待完善,总体上看,这些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传统媒体业务急需做精,新媒体业务需要发展,新的业务发展模式亟待形成;二是现有多元产业急需清理整顿,资源配置急需进行再调整,以形成新的产业聚合效应;三是体制机制上的陈规陋习急需冲破和解决,以便按照市场化、国际化、标准化的要求设计集团的战略管控体系、运营管控体系、财务管理体系和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打造集团的核心竞争力。在理清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成都传媒集团在运营措施上积极改善战略管控体系,在谋求挖潜增效上初步建立了三大战略协同机制:集团内部纵向部门间的战略协同、集团公司与子公司间的战略协同以及子公司之间的战略协同。在改善运营管控体系上,集团则完善了结构功能设置与内部分工部署,制定出了经营管理组织结构阶段性调整计划,理顺了经营管理结构的汇报关系。在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上,集团则在建立科学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的基础上,以平衡记分卡系统为指导,组建集团财务公司,逐步建立起了规范、科学、高效的管理体制,为在最大限度上激活集团的创造力和内在潜力垫下基础。

2.经营之道。成都传媒集团在组建过程中,采取了整体上的“连横”策略,即以一个强大的集团为核心,充分整合集团内部的各种资源,降低集团的内容生产成本,最大限度地调动集团内部的生产力,通过集团的合力取得市场竞争的胜利。在集团成立后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2007年1月22日成都传媒集团就组建了全新的战略规划小组,着手起草《成都传媒集团“一五”战略发展规划报告》,其内容包括了《成都传媒集团新闻出版板块战略发展思路》、《成都传媒集团广电板块战略发展思路》、《成都传媒集团图书出版板块战略发展思路》、《成都传媒集团蓝海战略规划》、《成都传媒集团资本运作战略思路》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性项目。同年3月,成都传媒集团临时党委原则同意了《2007年“十个一”重点项目实施推进计划》,以成都日报报业集团为核心(对于成都传媒集团而言,其优势中的优势是《成都商报》。根据CTR市场研究机构的调查数据,在2006年《成都商报》年广告实际收入已经超过了7亿元,2007年这一数字进一步提升至8亿元,进入中国单张报纸广告收入的前三名),将包括博瑞传播再融资、跨媒体合作、期刊运营整合、快速启动电视购物、建设大型文化产业园区、打造一系列影视大制作、打造全新户外广告形象等内容纳入其中。

对于可经营性资产,成都传媒集团则以集团经营性资产管理为核心,利用专业化、市场化的手段,实行存量盘活与经营性资产运营并进的经营模式,推行市场化运作进程。在集团组建之初,为了全力打造“地产系列”,成都传媒集团陆续推出了《第一房产》、《24小时房产》等电视栏目和《好房100》网站等联动措施,实现了“地产系列”在电视、报纸、杂志和网络等媒体上的全方位覆盖,电视板块的地产广告也由不足600万元增加到逾3000万元,增幅高达500%。其次,集团还将原成都电视台的物业公司并入新闻物业公司,合力打造集团性物业经营平台。第三,集团启动下属公司的清理工作,将那些远离传媒主业链且经营不善的公司裁减撤并,并将按照成都市国资委的相关要求,对集团所属的二三级子公司及以下公司进行了整合。在进行以上工作的同时,成都传媒集团还实施了对《成都晚报》的发行交接工作,全面完成了集团内部发行资源的整合任务。在这其中,成都传媒博瑞集团的崛起和改制引人注目。

早在2003年10月,成都日报报业集团开始进行资源整合时,博瑞集团就被定位为报业集团的投资经营平台,旗下上市公司博瑞传播则被作为报业集团的资本运作平台来打造。在报业集团资源整合过程中,本着资源整合集团化、资源配置市场化的原则,2004年11月,博瑞传播旗下的成都“立即送”网络配送有限公司及成都博瑞广告有限公司分别签约成都日报社,取得了《成都日报》征订发行的全权资格和其广告业务的总权。2005年7月,博瑞广告又开始涉足《成都晚报》的广告,全权其周末版广告业务,并涉足新技术传媒领域,在成都传媒集团改革之前就起到了引领传媒产业结构升级更新的导航作用。作为中国西南地区传媒行业规模最大的企业,博瑞集团按照以传媒为主业的有限多元化策略,形成了传媒产业的核心竞争优势。成都传媒集团在资本运作方面,充分发挥并继承了博瑞传播的融资能力,在努力实现集团经营性业务整体上市的同时,通过收购、兼并等多种资本运作模式,搭建起新的更大的融资平台,向实现集团跨区域、跨媒体经营以及利益、资产、实力的高速增长目标迈出了重要一步。

目前,成都传媒集团的报刊出版位列全国前10强,广播电视跻身全国各省会城市前列,已成为中国西部综合实力最强、影响力最大的综合性地方传媒集团。但集团各产业间盈利能力差距悬殊的问题却也同时愈趋明显,强强联合、优势互补、产业共生的良性发展局面,并没有像原来预想的那样如期到来。这主要表现为:区域性媒介资源结构限制集团的外向拓展;网络媒体发展缓慢,盈利模式不成熟;多元化产业拓展力度不够,具有独立生存能力、良好发展前景且不受地区限制的经营领域开发不足等。从当前的资源组成分析,纸媒仍然是支撑成都传媒集团发展的主要优质产业,但在2007年以后以报业发达著称的成都传媒业也面临着广告增长遭遇“顶棚”的限制;广电媒体随着报纸经营情况的整体下滑,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将成为最具挖掘潜力的产业结构领域之一;有线电视网络则需要在加快数字化平移速度和双向网络建设上继续改进,网络媒体的发展重心则应聚焦于盈利模式的建构和内容产业的提升两个方面,这些都将成为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制约成都传媒集团实现发展战略转移的前提条件和基础平台。

三、资源整合:建构品牌,规模发展

一个真正的传媒集团,应该是充分实现了文化、制度、人事和经营方式等全面融合的集团,而在中国现有的国情下,几乎所有由行政命令统合起来的传媒集团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明合实散”的共有病症。由报业和广电两个板块组成的成都传媒集团也不例外,其同样面临着稳定、发展、激活上的巨大挑战。如何打造一个具有统一意志、统一文化、统一方向的传媒航母,随着改革进程的推进,日益成为成都传媒集团改革的重中之重。

1.以品牌策略和多渠道刊播方式,打造集团核心竞争力,增加市场经营收益。随着技术的进步,利润在信息的流动链条中出现了向下移位的趋势,内容的生产力(生产环节)价值下降,渠道的整合力(获取环节)和内容的呈现力(有针对性的组织和呈现环节)价值飙升,并逐渐成为媒体的核心竞争力所在。成都传媒集团通过各种外部合作,如塑造慈善公益形象、参与《赤壁》宣传制作、与新浪门户网站合作、打造百事可乐成都印象罐等,有效地彰显了作为媒介集团的整体品牌,提升了渠道的竞争力。传媒集团各子媒体间的相互协同和配合作战,不但有效地降低了媒介产品的生产成本,也使新闻产品借助各子媒体刊播平台得到了不同程度、不同样态的多方位呈现,并进而在产品的深度开发和蓝海竞胜中获得策略先机。

在品牌经营上,2006年成都传媒集团旗下的《成都商报》面向“三有读者”(有钱、有闲、有权),致力于高端读者争取提高有效发行量,虽将报纸年订阅价提高了20元,并损失了2万多订户,但却通过发行公司、报社市场部、新闻部门与990个高档楼盘的物业协会合作,使自己在成都高档社区的市场占有率达到了20%左右。在一升一降间,《成都商报》不但在发行上提升了受众层次,同时也在经济收益上获得了一定提高。通过控制成本,提高产出价值,初步建立起具有自己特点的资本和品牌积累机制,成都传媒集团为做大做强、扩大再生产奠定了品牌化发展的基础。

2.开发创新能力,激发体制改革;占据二级市场,扩大集团战略版图。在机制创新上,成都传媒集团以项目运作带动机制调改,大力进行创新能力的挖潜和提升。通过电视板块选拔优秀节目主持人的活动、成都商报与成都电视台经济资讯频道/成都电台/环球资讯频率以及成都全搜索网站的深度合作活动、广电与报业物业公司的整合行动、启动电视剧制作公司项目等,成都传媒集团在机制创新上逐步实现了集团市场主体激励机制和创新意识的常态化,权力与责任挂钩,资本与效益搭配,创意与收入调和的运作模式逐步建立。除了在创新能力和体制改革上谋求发展之外,集团下属各媒体还在抢占省会成都以外的二级市场上积极探路,《成都商报》陆续在绵阳、乐山、内江和自贡等二级城市开设了分印点,并通过强化零售体系建设,以高价向各地市级报纸购买稿件,迅速扩大了自己的战略领地和生存圈域。2007年以后,通过“成都楼盘十城联展”活动,成都传媒集团还把自己的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扩充到成都市中心版图之外,进一步强化和提升了集团品牌在四川全省和西南地区的影响力与号召力。

3.以强势团体为核心,实现各下属媒体间的深度合作,带动弱势团体的正向发展。成都传媒集团各组成部分中,报业集团占据着优势地位,这同四川全省尤其是和成都的文化氛围和生活习惯有关。依托报媒丰厚的资源优势和市场化运营经验,传媒集团构成中相对弱势的广电板块,也被带动陆续开始推行全成本核算和企业会计制度,在划小核算单位、构建运作经营内部市场体系的同时,将生产要素和经营责任向频道和中心集中。在人事管理制度上,各广电媒体则开始实行全员聘用和竞争上岗制度,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并确定了固定工资和绩效工资相结合的分配方式。随着全国电视广告份额的稳步增长,成都传媒中广电媒体的弱势地位也注定只会是阶段性的,如果持续保持良好的运营状态,居于弱势的成都广电势必逐步超越报纸的强势地位,转变成为成都传媒集团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内容主体:主打新闻推产业

国内的新闻媒体和运营机构被历史赋予了两大任务:一是宣传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和引导水平,这是传媒的政治属性和社会责任;二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产业经营和发展,通过市场来发展壮大,这是媒体的产业属性。在现有条件下,这两个属性互为依存互相促进,彼此统一不可分割。只有舆论导向正确,宣传深入人心,才能履行好传媒的喉舌功能,也才可能在现有的传媒语境下赢得市场,并进而获得发展的机会与可能。反过来,也只有做大做强了传媒的产业,媒体才有经济实力不断提高自己的硬件建设和社会影响力,从而才可能更好地发挥舆论喉舌的宣传作用。

成都传媒集团成立以来,就一直把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放在集团发展的首要地位置,坚持“政治家办报办台”,坚持党管媒体、管好媒体的基本取向,随着集团综合优势的发挥和增强,其新闻宣传的质量优势和规模效应也都不断得到体现和佐证。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在准确完成常规新闻的宣传报道任务上,成都传媒集团下属媒体相继编播了全国“两会”、成都市“三会”、“创佳”、“非遗”、“美食节”、“汶川地震特别报道”等一系列重大新闻,并先后推出了“暖冬行动”、“成都杰出贡献奖评选”、“5・12地震灾难百日悼念”等大型主题宣传活动,切实履行和承担起了主流传媒的社会责任。二是在做深做透重大主题的宣传报道上,集团将不同媒体形态的记者进行队伍混编,组成深度报道课题组,以“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成都实践”、“工业发展在成都・走近工业园区”等为主题,对成都市近年来的城乡统筹实践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宣传报道,并围绕“成都获批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进行了大规模的宣传报道。三是在构建和完善集团层面的新闻资源管控体系上,以刚性原则确保了宣传的安全。面对媒体形态空前增多的现实,成都传媒集团以重大新闻宣传调控和底线管理体系为重点,实行新闻宣传统一归口管理制,协调资源使用,避免资源浪费,形成了“新闻宣传统一指挥、不同媒体分类指导”的新闻宣传管理格局。四是在集团内不同形态媒体的新闻报道合作上,逐步形成了强大的宣传合力。不论是常规宣传报道,还是统一重大行动,集团内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等多种形态媒体立体响应,尤其是打通电视与报纸两大媒体之间的媒介,重大新闻宣传实施队伍混编,降低了生产成本,放大了宣传效果,逐步形成了“同题竞技、差异表达”的宣传格局。

在打好“新闻主牌”的同时,成都传媒集团还积极推进其产业发展项目建设,紧紧围绕文化产业市场,稳健拓展传媒多元产业,实现了资产规模的扩张。这同样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跨媒体合作项目的稳健进行,利用打通行业分割所形成的平台,成都传媒集团实施了成都商报、成都33频道、环球资讯频率、全搜索网站四种媒体形态间的跨行业合作运行,在品牌、渠道、信息、广告等方面,四种媒体形态之间初步实现联动。二是在影视剧大制作项目上,集团把原来隶属于电视台的电视剧制作中心部门性建制改造为了集团旗下的先锋影视公司独立建制,集团作为投资方和出品方之一,联合中影集团、英皇集团和紫禁城影业共同拍摄制作了电影《赤壁》,以及《张居正》、《龙的传人》、《一品天下》等影视剧。三是在全球营销项目上,集团借“可口可乐”全球更换包装的商机,在百事大中华区发售“成都印象罐”,在宣传成都形象的同时,使成都传媒集团站在更高的起点上向实现自己的品牌化和多元化发展战略靠近。同时,成都传媒集团还与同韩国CJ家庭购物等有关企业公司进行合作洽谈,在与世界接轨上逐步跳出狭隘的地域和行业限制。四是在期刊整合项目上,成都传媒集团将下属期刊资源进行了打通融合,成立了成都先锋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统一运作推广,面向全国打造出“先锋”系列期刊品牌,由其推出的《榜样》、《评论》、《慈善》、《超级粉丝》、《成都客》、《高尔夫时尚》等刊物均已进入市场发行流通。

五、外部竞争:“一五”战略占鳌头

作为一个新兴的传媒集团,成都传媒集团根据自己的集团实力,制定了符合自我定位的明晰规划,即“一五发展战略规划”,将“成为中国以跨媒体深度融合为载体、以文媒互动为增长平台、以上市融资为扩张支撑的国际化综合传媒集团”作为集团愿景,以“铸就中国传媒新航母,缔造国际传媒新势力”作为集团使命,奉行“拒绝平庸,追求卓越”的价值观和“团结、敬业、创新、责任”的企业文化,遵循着巩固、拓展现存业务,开发新兴业务,以品牌作为“做强”主线,以资本运营作为做大手段,合力建设“大媒体、大内容、大服务、大融资、大产业”等五大运营平台的总体发展思路,逐步建立起自己的产业蓝海竞争策略。

通过打造大媒体平台,成都传媒集团各子媒体在聚焦/集中战略指导下,立足于细分市场,满足多种层次受众的需求,进行跨媒体深度融合,在集团内部形成了“资源情报超市”运作机制,大力推进了集团媒介产品链条的延伸和经营利益的最大化。在打造大内容平台上,成都传媒集团以文媒互动为增长平台,以资本运作为手段,以差异化战略为指导,强势进入互联网内容生产领域,以打造文化产业基地为目标,通过文媒互动将集团和成都形象面向全球推广;充分利用网络原创文学、视频、动漫、游戏、音乐及其延伸产品和网络广告等内容资源,努力打造产业发展的新生支柱。在打造大服务平台上,成都传媒集团则以电视购物项目为基础,以差异化战略为指导,对集团客户资源(报刊、有线电视、购物)进行整合,建设零售商业数据信息管理系统,对集团客户资源进行专业分析,形成了新的增值服务和新生资源,从而为集团了提供稳定、优良、巨大的现金流。在打造大融资平台上,成都传媒集团则以上市融资为扩张支撑,实现了集团业务在国内A股、香港H股以及海外资本市场的上市,在基本层面上初步构建起了理想的资本市场布局。根据集团战略规划,成都传媒集团借助博瑞传播,不但实现了资本市场的再融资,为集团发展提供了所需的资金源,还通过融资手段为现有业务和新投资业务引进了战略投资者,在改进现有管理体制,提高现有治理水平,实现集团的跨区域发展,以及优化股权结构上,创造并铺垫下了良好的前提条件。在打造大产业平台上,成都传媒集团以大型文化产业园区为龙头,以文媒互动为核心,以资本运作为手段,通过创造性思维不断向生产、加工、推广和营销等各环节拓展,形成了文化产业良性循环的新机制。大型文化产业园的建设不但将为成都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持,还将成为成都文化产业发展的高速增长带,包括文化旅游、主题公园、休闲运动、商务度假、生态农业、大型影视基地、教育培训等在内的为各项业务渐次开展起来。

在2007年,成都传媒集团还推出了“2007年重点项目”建设工程:博瑞传播融资项目、文化复合地产项目、影视剧大制作项目、户外广告项目、电视购物项目、期刊整合项目、对外合作项目、全球营销项目等。通过规模化建设,博瑞传播8年来第一次实现了增资扩股,成功融资2.8亿元人民币,成为全国文化领域上市公司中惟一的一家,实现了历史性的“零”的突破。作为成都传媒集团实现自己发展战略目标的重大举措之一,2007和2008年,作为集团子公司之一的成都先锋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还陆续推出了《青年作家・评论》、《调查》、《榜样》、《慈善》、《中国国家历史》、《高尔夫时尚》、《超级粉丝》、《成都客》、《黄金楼市》、《理财》、《潮流》等11本统一品牌的“先锋系列”期刊。这11本面向全国发行的期刊,不但填补了成都传媒集团暂时欠缺的全国覆盖能力,还以全新的传媒姿态,成为了中国期刊市场的生力军,迈出了成都传媒集团打造“全国影响力”的第一步。加上成都传媒集团原有的《青年作家・作品》、《时代教育》、《先锋・居周刊》、《先锋・车周刊》、《地产商》系列,成都传媒集团以拥有16本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系列杂志的实力,崛起成为中国期刊领域第一阵营内的重要力量。在以上这些项目的带动下,成都传媒集团与家庭购物公司合作、与房地产开发公司合作、与国际性影视制作公司合作、与国际知名门户网站合作,初步形成了多种产业互动发展的大文化产业格局。这一大产业格局的形成,不但使其在以文化产业为主导的成都市城乡统筹新城镇建设过程中做出了突出贡献,也为其在集团业务的多元化经营和产业发展上提供了强大支撑。

六、未来愿景:持续发展定乾坤

成都传媒集团作为一个综合性地方传媒集团,实现国内卓越、国际影响是其在成立之初就确定的发展目标。博瑞传播董事长孙旭军认为,虽然面临激烈的竞争格局,但集团的优势已经凸显,发展势头良好,集团可以通过内外资源整合、创新资本运作以及积极寻求国际合作等手段,进一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媒体合作的跨越式发展。基于此,成都传媒集团对自身的资本运作进行了不同阶段的划分与理论预设:近期融资平台以博瑞传播为基础,中期融资平台以网络产业为基础,长期规划则以现有和未来上市公司为基础,实现向国内外的同步扩张。

在未来十年中,随着联合经营趋势的加强,更多综合性巨型媒体集团应运而生的时机将逐步成熟,地区和行业限制也将被逐一打破。主要业务集中在传统媒体领域的国营传媒集团和主要业务集中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领域的民营传媒企业,将呈现出并列前行的发展趋势。根据《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的相关统计,从2005年开始,报纸广告的低增长态势已经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而手机等新媒体则增长迅速,并以超越报纸杂志和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稳步增速,逐步向媒体创收排名前列进位。传统媒体发展趋缓,新媒体发展迅速,文化产业层高速增长的速度和空间的巨大,成为当前传媒行业发展的显著特征。成都传媒集团因应这一形势,在深度融合传统媒体,巩固区域优势的基础上,通过“转制、转型、产业融合、战略联盟”的方式,正迅速加快在新媒体领域内构筑未来发展业务模式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