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2 09:41:4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农产品期货走势,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价格重心上移
国泰君安期货分析师何笑凡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明年全球农产品供应依然趋紧,而且农产品需求也依然强劲,一旦政策利空被消化,市场价格将回归基本面,有望恢复牛市。”
从国际市场来看,农产品期货走势依然强劲。新湖期货首席农产品分析师时岩指出,从期货合约问价差来看,国际市场上棉花、白糖、棕榈油以及大豆期货均出现现货升水现象,这说明现货紧张格局在加强。农产品牛市处于中期阶段,后期较容易出现牛市加速的情况。
此外,从进口价差来看,白糖、油脂等商品进口成本与国内现货价格均处于倒挂局面。长期倒挂的话,将导致价格报复性反弹。从国内市场来说,国内农产品库存水平相对较低。棉花库存消费比达到历史最低点,玉米库存消费比也仅有8%,白糖也是。大豆库存原本较高,但经过农业部两次下调,也基本回到平衡位置。
因此,从国内外市场来看,农产品期货面临诸多利多因素。
玉米也被看好
值得关注的是,2011年的玉米期货被市场人士普遍看好。
何笑凡指出,在众多农产品期货品种中,豆油和豆粕期货较有潜力,而玉米期货将有不错表现。
新湖期货分析师李延冰指出,201 1年的明星品种应该是玉米,玉米市场将出现真正的质变,投资前景非常好。
玉米存在产需缺口。2009/2010年度中国共拍卖约2570万吨玉米,同时收购60余万吨临储玉米,加上两次向灾区调拨玉米,国有库存约减少2500万吨2530万吨。估测非国有期初库存同比增加约300万吨500万吨,社会总库存下降约2000万吨2200万吨,即产需缺口为2000万吨2200万吨。估测2010/2011年度产量增加1300万吨1500万吨,需求增加300万吨500万吨,产需缺口减小约1000万吨。即该年度产需缺口仍可能保有1000万吨1200万吨左右。如此巨大的产需缺口近几十年未出现过。当然缺口大小还会随实际产出而调整。
国际市场玉米价格高企,推高进口成本。新湖期货预测2011年6月后中国玉米供需缺口将开始暴露,而进口闸门很可能自此拉开。国际玉米价格从2010年年中开始暴涨,截至目前涨幅已经超过80%。2011年国际玉米价格将延续上涨格局。
政策风险较大
虽然,2011年农产品期货价格重心上移,但市场面临的风险也不小,特别是政策风险。
何笑凡指出:“2011年投资者仍需关注政策风险。”
申银万国期货分析师王颖棵指出,2011年市场面临政策压力,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将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努力保持农产品价格合理水平,放入明年农业农村工作的重点任务当中,彰显了中央政府对于加强农产品价格调控的重视。
除国内政策风险外,国际市场上美元走势也将影响农产品期货。如果美国经济明年上半年出现明显好转,有可能提前退出量化宽松,届时全球量化宽松环境都会改变,美元将走强,这对美元计价的全球大宗商品形成压力。
新湖期货建议,总体而言,明年上半年商品市场整体价格重心将上移,但阶段性还需看美元具体表现,对于明年下半年投资者需相对谨慎。
农产品将维持盘整走势,而部分有色金属、贵金属和能源相关品种将维持强势。大宗商品的价格走势分化将较以往明显,对投资品种的甄选,就显得格外重要。
根据目前的市场状况,预计农产品将维持盘整走势,继续大幅度飙升和暴跌的概率都已经不大,而部分有色金属、贵金属和能源相关品种将维持强势。
判断农产品价格难以继续大幅上涨是因为以下几点:一是部分大宗农产品价格的大幅上涨,推高整体通胀水平的效果非常明显,在国计民生受到影响的情况下,出台的行政干预措施,取得了明显效果,投机囤积受到明显抑制。二是国内粮食多年连续丰收,库存充足,并不存在绝对短缺现象。三是部分农产品价格上涨与中间商囤积和农民惜售有很大关系,但要清楚,所有的农产品都有保存期限、存储成本、存储损耗的问题。不可能一直被囤积,这部分供给终究要释放,尤其是在春节前,会有供给的小高峰。
同时,也要看到在生产成本高涨的情况下,如果过度打击农产品价格,农民收入会大受影响,这不符合长期保持农民增收的国策。所以,农产品价格维持一个震荡格局,既符合控制通胀的要求,也不会过大压缩农民的利润空间。还需注意一点,如果条件发生改变,农产品价格本身也存在较大的分化可能。进口依存度较高的品种,因为刚性需求的存在,无可避免的受到国际价格涨跌的影响,国家在此类品种上的调控效果要打折扣。
现阶段,支撑金属和能源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之一,仍是货币政策。虽然中国采取的一系列货币紧缩措施引发了国内外大宗商品价格的全面回落,但放到全球来看,主要经济体的货币政策仍非常宽松。11月初,美联储推出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饱受各国批评,但由于美国失业率已经连续19个月高于9%,美联储主席表示,不排除采取第三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可能。同时,预计欧盟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也将推进,爱尔兰过后,葡萄牙的救助问题被提上欧盟议事日程。
当然,制约金属和能源价格上涨的因素也显而易见,那就是除中国外,欧美日的经济增长水平仍较低。此外,由于欧元区的危机和部分地区的政局不稳,令资金回流美国,美元持续上涨,对商品形成压力。但是,一定要明白,美元上涨对商品的利空压力,较以往已经大大弱化,因为汇率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汇率的高低,并不能完全代表购买力的大小。最近两年来,各国为了刺激经济,竞相向市场撒钱的行为,已经令各国货币购买力整体削弱。
在股票操作中有择时和选股的要求,在商品期货中择时和品种选择也同样重要。既然判断未来大宗商品的价格走势分化将较以往明显,操作上对品种的甄选,将显得更加重要。
*作者系湘财祈年期货研究员
2009年的期货市场总结为三个关键词,分别是规模,监管和格局。产品丰富了,规模爆发了,监管健全了――过去一年,在金融危机影响延续下,我国期货市场非但没有止步不前,而且在变革中迈步,跨入“百万亿时代”。
全球大宗商品市场2009年迅速摆脱了美国次贷危机所导致的崩盘式下跌,强劲复苏的走势让2009年成为继2006、2007年之后,又一个超级商品牛市。在这长达一年的时间里,但凡坚定做多期货的投资者都获得了高额利润。
统计数据显示,国内三大商品交易所所有上市交易期货品种2009年全线飘红。其中,以有色金属、白糖、棉花的涨幅最为惊人。上海期货交易所期铜主力合约2008年最后一个交易日收盘报23670元/吨,而到2009年12月29日收盘时,沪铜主力合约收报58590元/吨,一年时间铜价每吨大涨34920元,涨幅高达147.5%。与铜相比锌、铝的表现稍稍逊色。即便如此,沪锌、沪铝主力合约全年累计涨幅仍分别达到102.5%和49%。
此外,国内唯一一个贵金属期货品种――黄金期货的表现也不得不提。过去一年,国际黄金价格创出历史新高,纽约商品交易所黄金期货合约12月份摸高1227.5美元/盎司,受此影响,上海期货交易所黄金期货主力合约最高飙升至270.49元/克,较2008年最后一个交易日收盘价189.21元/克足足高出了42.9%。业内人士表示,作为垒球最重要的大宗商品,黄金价格的大幅暴涨确实超出市场预期。
2010年期货市场是否还能够继续复制09年的牛市呢?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对于部分期货品种而言,其走势之强可能远远超出市场预期。
这是因为,一方面,为避免拯救经济的动作前功尽弃,各国政府迅速退出经济刺激政策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这会让全球流动性充裕的局面维系下去;另一方面,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因农民种植积极性下降导致的农产品种植面积下滑的后遗症正在发挥作用,尽管有关部门年内已经动用了国家储备进行抛售打压,但数量有限的储备很难改变现货市场供不应求的局面。
2010年的钢材、农产品存在很大的投机机会。因为随着世界经济复苏,美元贬值,带来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原材料价格上涨,从而为钢价上涨提供了成本支撑。而通胀预期是同时支持钢材和农产品期货走强的主要因素,这是由于在市场形成对通胀预期的统一认识后,理论上物资价格的上涨将成为必然,无论是应用率普遍较高的钢材,还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农产品,其价格都有一个上涨的过程。
2010年的钢价走势将分为三阶段。第一阶段是在以房地产为主导因素推动下的冲高过程,这一过程可能会创出钢材期货上市以来的新高。
第二阶段为需求爆发后的调整期。这一阶段的主导因素将是加息预期与库存的增加。2009年国内钢材库存高企,在这种情况下钢材价格表现相对坚挺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资金充裕。充足的资金使得生产商、贸易商、终端用户可以以较低的资金成本把多余的钢材变成库存。反之,若资金收紧,囤货成本的提升将降低各个环节商家的囤货意愿和囤货能力,势必有更多的资源要在市场中流通。这将给钢市带来巨大的压力。
第三阶段为成本因素主导下的恢复期。这一阶段钢材价格经过调整之后,库存得到一定消化。同时上游行业逐步好转,在钢材成本上升预期的推动下钢市将逐步好转。预计钢材期货全年的运行区间为螺纹钢3800-5200元/吨、线材3600-5000元/吨。
值得注意的是,期货交易本身具有高风险、高收益的特点,风险控制应该时时刻刻被投资者所注意。虽然期货市场被投机者看做享受“盛宴”的地方,但是如果失去对风险的控制,一味去追求高收益,那么享受到的恐怕就是“剩宴”了。
2010年商品价格大涨,宽松的流动性是第一推动力。展望2011年,货币因素仍是关注的重点。可以明确,在美欧日宽松的货币政策仍在实施、并可能继续加大实施力度的情况下,仅凭中国一己之力,恐怕难以遏制商品价格的上涨。2011年,本身供需面存在利多与流动性利多重叠的品种,将是“明星”。
2011年中国经济最重要的调控目标是“保8”、“防4”,即国内生产总值(GDP)约增长8%,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涨幅控制在约4%。通胀的容忍度上升,表明中国开始告别低通胀时代。为了“保8”,市场普遍预期2011年的M2增速目标将在16%左右。远高于GDP增速的M2增速,加上较高的通胀容忍度和低利率,将继续强化各类大宗商品的金融和投资属性,加上2010年开始的人工成本的大幅攀升,都成为支撑2011年所有商品价格的重要因素。
不过,一些利空因素也不容忽视。一是欧洲债务危机仍未解除;二是美国虽有意实行第三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但若其国内通胀抬头,则不排除将步入升息时期;三是中国政府对个别商品的调控政策形成的短期冲击会非常大;四是如果人民币升值,内外盘比价会降低。
那么,2011年哪些品种值得关注?
www//链接/散户如何从大宗商品上涨分杯羹
期货:短期交易品种多
经验显示,大宗商品更适合短期对冲暂时的通胀冲击,不太适合长期投资。原因就是大宗商品价格具有周期性,涉足于大宗商品市场最合适的方式就是做期货。期货中可以选择的品种非常多。
期货交易相对比较简单,如果从纯粹投机角度来说,只要会看K线图,就能操作好期货。如果想了解单个品种的话,期货市场比股票市场需要更多的时间学习。期货市场流动性好,参与度高。但最大的缺点就是杠杆交易,风险比较大。
远期交易:流动性稍差
远期市场交易里有很多品种是期货中所没有的,例如大蒜等产品。对于现货商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投资方向。缺点也比较明显,就是主要针对现货商,流动性较差。锟行理财产品:选择挂钩商品型
银行发售的结构性产品,会以大宗商品为标的。但是,从历年产品到期情况看,这类产品最终兑现其标注的“诱人”收益的概率相对较小。银行设计的产品结构常常限制投资者获得高收益。比如,银行规定,挂钩标的上涨到一定幅度后,产品即终止;或者,规定出标的的波动区间,一旦挂钩标的运行到区间外,产品也难获得高收益。
能源化工:PTA和塑料的机会多
2010年,日本和中国的橡胶期货价格,由于南亚暴雨和汽车工业的发展而创出历史新高,国内橡胶期货半年最高上涨了近90%。相对之下,原油在2010年走的只是一个震荡盘升的行情。若各国经济复苏水平提升,原油需求上升,全球又将回归到能源紧张这一永恒的主旋律,加上全球持续的通胀背景,原油将在2011年有所表现。在这位“带头大哥”的号召下,其下游能源化工类商品值得关注,替代品供应紧张而需求强劲的PTA和塑料的机会较多。
国内供不应求的天然橡胶则依赖于国际橡胶市场的行情,橡胶生产国的天气将是影响2011年价格的主要因素。如果天气正常,泰国、印度、印尼等天然橡胶生产国的产量预计会得到恢复和增加,天然橡胶的上涨势头将受到一定的限制,从而在通胀支撑下,呈现出高位宽幅震荡。
农产品:存在供需缺口的品种仍将强势
2010年,可谓是农产品年。郑州白糖期价半年的最高涨幅为60%,郑州棉花期价更是不到3个月就飙升了近一倍。在此背景和夏天灾害性天气频繁影响下,国内较封闭的品种,如小麦、稻谷等也难免受到波及,引起大幅上涨。
2011年,种植成本上升和气候变化依然是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助推器,需要及时跟踪不同农产品的产量形成关键时期主产区的气候变化,以及国家对农产品的调控政策。棉花、大豆、棕榈油等全球存在供需缺口或国内进口依存度较大的品种,在政策调控下,经过调整后报复性上涨的几率仍然很大。
此外,若2011年原油持续在90美元上下的高位运行,还将引发能源替代品乙醇、植物油的需求,减少糖的产量和增加植物油的需求量,导致它们的价格上涨。
金属:铜价支撑因素依然充足
6月1日,鸡蛋期货价格大幅“飙”升,放量大涨,收出一根光头光脚的大阳线,似是宣布底部确立,要走出这段灰暗低迷的时期。市场人士认为,前期蛋价低迷的主要原因在于高存栏背景下的现货价格超预期下跌,期货价格高升水回归现货价格。随着存栏量相对回落,以及传统“双节”的到来,蛋价基本调整到位,未来反弹上涨是大概率,预计7月份至9月份需求回升,但7月之前回升动力仍旧不足,涨幅最终取决于市场的需求情况。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用来形容鸡蛋的表现再贴切不过了。
鸡蛋期货自今年三月以来,延续下跌走势,缩水20%多,跌出“白菜价”。现货价格更是屡屡刷新历史新低纪录。每每出现在大家的视线中,总是以“跌出新低度”的方式出现,略显悲凉。偶尔自嘲,发现在慢慢下跌之路上并非只有鸡蛋自己,还好有橡胶,不是太寂寞。
据相关数据资料显示,2017年1-5月全国主产区鸡蛋均价呈震荡下行走势,鸡蛋价格由3.03元/斤降至1.90元/斤,累积跌幅37.29%。
鸡蛋近三个月来延续下跌的逻辑市场已经讲了很多遍,这里不再赘述。一方面,前两年高价、高利润导致存栏量持续攀升,供应端持续高位;另一方面,受环保、监察、禽流感等因素影响,下游食品厂的开工率下降,现货市场需求低迷,现货价格超预期跌至低位,并跌破饲料成本。简言之,供需两端共同作用下,鸡蛋价格一跌再跌,而期货价格升水现货,基差偏离较大,回归现货是必然。
那么现在呢?为什么6月1日鸡蛋走出了一个大阳线,有市场认识就表示“鸡蛋宣布底部确立”了呢?我们先来看一下现货市场的蛋价情况。
整个五月鸡蛋价格触及低点后,逐渐企稳,5月中下旬价格有所回升,5月末现货价格稍有所反弹。整体来看,“六一”后,蛋价有小幅度的回温上升。市场人士认为,随着现货市场鸡蛋价格的企稳回升,前期基差修复带动鸡蛋期价下跌的逻辑不复存在,鸡蛋底部基本确立。
需要指出的是,就河南地区鸡蛋销售情况来看,虽然当前鸡蛋价格虽有企稳,贸易商拿货略有好转,但基本上都是随进随出,仍未走出亏损期,养殖户仍旧顾不住成本。
长江期货农产品研究员潘钰烛认为,“父母鸡”的淘汰率逐渐增加,存栏量虽稍有下降,供应压力趋于缓和,但实际的淘汰率并没有想象中的高。“养殖户虽然悲观情绪浓厚,但对蛋鸡的实际淘汰不及市场预期,这也导致了目前现货价格持续低迷的原因。”潘钰烛认为,养殖行业去产能将是一个长期的痛苦的过程。目前的鸡龄结构也反映产蛋鸡存栏量近期没有出现大幅下跌,而蛋品质量差进一步拖累现货价格。
短期蛋价上涨动力仍存疑“双节”反弹高度关键看需求
尽管大家都基本认同随着传统“双节”的到来,蛋价未来会有所上涨,但在6、7月份的走势、传统旺季蛋价反弹高度等问题仍存在较大的分歧。
卓创资讯鸡蛋分析师对鸡蛋6月的走势仍持不容乐观的观点。6月份产区多进入高温天气,H7N9流感将逐渐减退,市场需求或有所好转。养殖单位积极淘汰老鸡,供应面有所减少,但从目前存栏量来看,6月份市场供需矛盾依旧突出,鸡蛋价格缺乏上q动力。
黄子轩认为,6月初局部地区因节后库存压力减轻,蛋价小幅上涨0.10元/斤左右,随后因需求不旺,蛋价或再次走低,中旬后因高校陆续放暑假,市场需求减弱。因此,在6月高温天气下,鸡蛋价格或仍陷寒冬。
牛磊表示,近期在贸易商和养殖单位的循环出货作用下,各环节存货逐渐清空,库存压力得到缓解。同时前期养殖单位长时间处于亏损状态,为降低养殖亏损积极淘汰老鸡,导致在产蛋鸡存栏量下降,局部地区大码鸡蛋货源相对偏紧。加上市场需求缓慢恢复,鸡蛋价格开始触底反弹。5月30日-6月1日鸡蛋均价由1.89元/斤涨至1.94元/斤,涨幅2.65%。
国泰君安期货农产品研究员刘佳伟认为,近期鸡蛋现货价格已经见底了,6月份应该是一个震荡上涨的走势,最近贸易商反映货源偏紧,尤其是质量好的鸡蛋收货比较难,从目前到9月份鸡蛋现货价格应该是处于季节性上涨通道,市场的分歧在于涨多高。
值得注意的是,端午节前后鸡蛋期货资金都在减仓,5月最后一个交易日也是减仓下跌,六月第一天也是减仓上涨。年初至今,全国蛋鸡存栏下降了30%-40%,供应后期是逐渐减少的情况,现在就是需求还没有恢复,最近也是比较平淡,鸡蛋现货价格的上涨要等需求增加来提振。
以农产品为首的各种商品期货一周来出现持续暴跌,特别是之前上涨的领头羊棉花期货的价格近日连续下跌,“疯狂棉花”出现大转折。
以郑商所棉花期货的主力合约――明年5月到期交割的棉花期货为例,该期货今年9月份开始一路暴涨,当月棉价暴涨达20.83%,9月底报收2.16万元/吨;10月份再涨25.9%,报收2.72万元/吨,到11月初更是突破3万元大关,11月10日的盘中最高价为3.37万元/吨,短短3个月时间里,期棉价格就涨了一倍。不仅棉花期货,白糖、食用油等农产品期货都出现暴涨。
然而,期货市场走势11月12日突然转向,当日一开市棉花、白糖等多个品种就告跌停,三大商品期货交易所无一品种上涨,超过半数品种跌停。
之后一周,期货市场继续下跌,11月17日国内期市再现大面积暴跌行情,当天有13个品种跌停。到18日期货市场涨跌不一,但棉花、菜籽油等品种仍在小幅下跌。
22日是本周第一个交易日,农产品期货更是一片普跌,白糖1109合约跌幅扩大至3.01%,报6318元;郑棉主力合约1105尾盘跳水,大跌4.84%,报25870元;此外,豆一1109合约跌1.01%;豆二1109合约跌0.55%;豆粕1109合约跌1.11%;豆油1105合约下跌2.12%;玉米1109合约跌0.69%;棕榈油1109合约跌2.22%;强麦1105合约跌0.53%;硬麦1105合约跌0.43%;菜油1105合约跌1.75%;籼稻1105合约跌2.96%。
仅仅一周多时间,棉花期货跌幅超过20%;白糖期货跌幅超过15%;菜籽油期货跌幅超过10%。
到底是什么力量让农产品期货的价格坐上了“过山车”?
暴涨联着暴跌――都与流动性密不可分
新湖期货研究所副所长时岩分析,本轮大宗农产品期货暴跌,与前期暴涨有密切关系。前期的持续上涨,一方面由于人力成本的提高,一方面是大量的货币投放所致。也就是说,流动性助推了农产品期货的持续上涨。
华泰长城期货农产品分析师孙宏园也印证了这个观点。她认为前期的农产品大幅上涨是系统性的,有相当的农产品是流动性带来的跟涨。以大豆为例,美国的大豆在7、8月份已预知了丰收与增产,按理期货价格应该回落,但是,受到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影响,美国大豆期货价格不跌反升,由于中国的大豆70%―80%都要依赖进口,因而国内的大豆期货也跟着上涨。
另外,欧盟出现的爱尔兰债务危机,使欧元贬值,美元升值,由于期货价格都以美元标价,而且美元与期货价格存在负相关性,当美元升值时,商品期货价格也就下跌。这也是本跌的一大原因。
东证期货研究所所长林慧还谈到,近期的农产品期货大跌也有技术上的需求。由于前期涨幅过猛,技术层面也需要这样的调整。
加息、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物价调控――国家管理通胀的决心压低了市场预期
物价上涨尤其是农产品价格过快上涨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国务院办公厅11月20日《国务院关于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通知》,要求各地和有关部门及时采取16项措施,进一步做好价格调控监管工作,稳定市场价格,切实保障群众基本生活。
此前,11月1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更是明确提出要抑制价格上涨势头,必要时将实行价格临时干预;19日,央行时隔仅9天再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显示政策回收流动性的力度正在加大。
时岩分析,农产品现货价格上涨诱发了CPI的上涨,国家的上调准备金率、加息等举措,让流动性一下被收紧,这是农产品期货价格突然暴跌的一个主要原因。
专家分析认为,生活用品价格大涨,影响太大,政府必然要出手调控,如抛出国储棉、国储糖等措施抑制价格;交易所又采取措施打击投机,在这些因素影响下,投机资金无法抗衡,出现价格暴跌是必然的。农产品期货的持续暴跌是市场预期的正常反应。市场经历连续大幅下挫消化政策利空后,上周五曾出现止跌企稳迹象,但上周末央行再度上调存款准备金以及国务院出台“十六条”平抑物价措施,表明了国家管理通胀的决心和紧迫性,政策面将继续施压短期市场。
针对物价上涨的调控不会停止――应该走出“牛市”惯性思维
暴涨暴跌之后,农产品期货价格走向何方?
林慧说,农产品事关民生,近期还将受到调控,加上9、10月份是农产品特别是粮食的上市季节,价格可以保持相对的平稳。
“超级牛市”不再,2013年大宗商品料呈震荡向上走势
回顾2012年,大宗商品市场上演了“过山车”行情:一季度,由于主要经济体经济指标好转,需求好转拉动,大宗商品价格普遍反弹。进入二季度,由于欧债危机的担忧升温,加上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速减缓,部分商品进入需求淡季,商品价格再次大幅回落。三季度,尽管各国相继出台宽松政策使得市场价格有所企稳。但四季度由于受投资者对宏观因素的担忧,市场再度展开了宽幅震荡。
展望2013年,大宗商品又该如何演绎?业内人士普遍认为2013年大宗商品将呈现震荡盘整走势,出现大起大落的几率较小。
南华期货高级总监杨光明在接受新华08网记者采访时表示,2013年大宗商品有望高位震荡,且震荡区间能有所保持。他表示,一方面,像2003-2007年经济高速增长的局面已难再现,大宗商品大幅上涨的基础薄弱。另一方面,在市场需求不进一步萎缩的情况下,价格下跌的空间也不会很大。
北京工商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所长胡俞越日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亦表示,过去十年中国经济是全球经济最大的增量部分,大宗商品市场上的增量表现得尤为突出。大宗商品在未来十年重演过去十年大牛市的行情是不太可能了。2013年大宗商品将呈现盘整、调整或者寻找方向的走势。
中商生产力促进中心首席分析师陈克新指出,尽管2013年外部宏观形势依然较为严峻,但随着国内需求力度逐步增强,大宗商品价格的趋稳回升态势将获得更强的支撑。
接受采访的中粮期货首席投资顾问王在荣认为,整体来看,2013年大宗商品多数品种会温和上涨,震荡向上将是趋势。
他建议投资者可将逢低买入商品作为主旋律,相对低位买入就会相对安全。股指、黄金、白银、农产品是最值得投资的品种。
交投活跃套利机会显现,菜籽菜粕期货首秀亮眼
与去年末上市的玻璃期货交相辉映,菜籽、菜粕期货上市首日的表现同样十分抢眼。当日,菜籽、菜粕期货均大幅高于基准价开盘,至收盘,菜籽成交量超过12万手,菜粕成交量更是高达52万余手。
“菜籽、菜粕的活跃度比我们预期的要好,开盘价较高但也在预料范围之内。”湖北一家粮油加工企业的负责人告诉期货日报记者。
对于菜籽、菜粕当天的交易情况,华安期货分析师王亚玲表示,菜籽属于政策性商品,有临储价格托底。“国家今年将油菜籽的最低收购价定在5000元/吨,对于种植面积不断减少的油菜籽而言,2013年若启动临储,可能还会继续上调其保护价”。
菜粕方面,业内人士认为,首日近强远弱的行情正是对其季节性特点很好的诠释,盘中也初显出可行的套利机会。对此,长江期货分析师童波解释说,5月份合约对应的正是现货市场青黄不接的时点,且正是水产消费启动阶段,而10月份逐渐进入淡季,菜粕价格逐渐回落。“5月合约强于9月与11月,这给投资者带来套利机会,买近月抛远月可能会成为近期市场套利的主题”。
“菜粕上市首日与豆粕有较大的价差,同样给市场带来了套利、对冲的机会。” 北京中期分析师杨莉娜表示,菜粕与豆粕的跨品种套利是市场最为期待的组合。按照通常的季节性规律,年末菜粕将形成季节性底部,而豆粕在这段时间则偏强。进入春季,菜粕价格又会逐渐走高而豆粕面临南美豆上市压力处于弱势,易于形成套利机会。
目前菜粕与豆粕5月合约价差在940元/吨。在美尔雅分析师王春泉看来,正常情况下,豆粕和菜粕的价差达到1000—1100元/吨就会有介入的机会。“根据菜粕与豆粕供给差异及现货价差历史走势,可以尝试在近月上进行买菜粕空豆粕的操作。”此外,王春泉认为,首日盘中的压榨套利机会也非常大,按照目前盘面上的价格计算,压榨利润在-370左右,这也给市场带来了压榨正套利的机会。
不过,毕竟菜籽、菜粕还是新品种,价格走向有待进一步观察,虽然有套利空间,但多数企业表示“密切关注,等待更好的时机”。
螺纹钢焦炭去年底领涨,财政悬崖或将发酵
十后国内政策支撑明显,加之市场近期消息面平淡,陆续公布的经济数据也整体向好,故市场风险情绪较此前明显回升,这使得商品普遍获得支撑,国内期货市场“基建板块”中的螺纹钢、焦炭去年12月均有良好表现。接下来,来自美国“财政悬崖”利空或将发酵,这也使得商品在高位略显迷茫,而具备避险功能的贵金属则有望绝地反击。
值得提及的是是12月橡胶表现,受益于日元持续贬值以及国内收储支撑,橡胶异常强劲,但后市来看全球性产出高峰与需求低迷仍旧是主要矛盾所在,保税区库存持续走高凸显国内现货压力巨大;加之国产胶相对进口胶处于比价劣势且在关税下调的情况下,进货有较大利润,期货卖出套利或套保自然存在较大的可操作空间,这在上期所库存的连续变动中不难看出端倪,故后期橡胶仍旧面临一定的回调压力。但鉴于当前库容相对紧张,多头凭借此及收储概念炒作连续拉高期价,故在此情况下空头即使有一定操作的空间但仍需观望等待时机入场,重点关注26150附近的表现。
任正晓认为,期货价格能够反映早籼稻远期供需形势,提供预期价格,有利于引导稻谷种植。通过期货市场的套期保值功能,有利于稻米企业规避经营风险,有利于种粮农民保值增收;通过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预测未来价格走势,有利于健全早籼稻价格形成机制。
任正晓建议,在早籼稻期货上市后,相关部门应切实加强监管,立足为稻米产业服务,给早籼稻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一个比较准确的预期价格,用于指导生产、引导消费。粮食行业将会积极配合,与期货业共同努力促进稻谷现货与期货市场良性互动,为促进粮食增收、保障粮食安全,为我国妥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稻谷期货启动 中国农产品期货交易体系日臻完善
4月20日上午9时,随着郑州商品交易所4月早籼稻期货挂牌交易的锣声响起,中国农产品期货交易又添一新军――早籼稻期货。至此,中国已经形成了粮、棉、油、糖大宗农产品、门类比较齐全的农产品期货交易体系。
记者在交易现场看到,4月籼稻期货主力合约ER909以每吨2050元开盘,比挂盘基准价上涨110元。
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在开盘仪式上表示,稻谷是中国第一大粮食作物,上市稻谷期货将有助于中国完善稻谷价格形成机制,为相关企业提供风险控制手段,以达到提高决策科学性、稳定生产的目的。
“这标志着中国粮棉油糖等主要农产品期货品种体系已基本健全,品种建设的工作重心将逐步转向做精做细现有品种。”尚福林说。
作为世界最大的稻谷生产国和消费国,中国在争夺粮食国际定价权方面具有优势。稻谷分籼稻和粳稻两种主要类型,籼稻中又有早籼稻和中晚籼稻之分,早籼稻产销重心主要集中于长江流域及南方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生产和价格涉及南方早籼稻产区113个省份近4亿农民。
郑州商品交易所方面表示,将早籼稻作为最终交易标的决定,是在对早籼稻、中晚籼稻和粳稻都进行了深入的调查论证和反复权衡的基础上作出的。
专家分析,早籼稻市场化程度和商品率高、用途多样、价格波动较大、耐储藏、易运输、质量最易标准化,在目前的稻谷品种中,最适合开展期货交易。
郑商所分析师乔林生说,之所以将稻谷作为农产品期货交易品种,是因为稻谷是中国的重要粮食品种,关系国计民生。作为稻谷中一个较小的品种,在稻谷中首先推出早籼稻期货,比较稳妥。
中国逐步实行粮食价格放开政策后,农民种粮不得不直接面对市场价格的波动,尽管国家对农民依然有财政支持,但中国的粮食收益必须在全球市场上进行再次分配。一旦种错粮食,农民遭受的损失就可能“吃掉”补贴、减税等政策产生的收益。
远在湖南长沙郊区的种粮大户王惠球说:“2008年像‘过山车’一样的粮食价格让农民无法把握,稻谷期货上市可以让我们尽早把握价格的基本面,通过市场行情决定种什么和不种什么,避免盲目种植带来的损失。”
目前,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中国农民无疑面临更加严峻的粮食价格风险。“中国选择在这样的时机启动稻谷期货,也是希望通过期货市场对现货市场的指导作用,逐步完善稻谷的定价机制,并最终形成稻谷的‘中国价格’。”南华期货总经理罗旭峰说。
罗旭峰认为,期货价格的发现功能将改变现有的稻谷价格形成机制,有利于政府、企业和农民较准确地把握市场供求状况,稳定稻谷生产经营和市场价格。
事实上,世界大米主要贸易国美国、第一大大米出口国泰国和第二大大米生产国印度,均上市了稻谷期货合约。业内人士分析,中国稻谷产量和消费量占世界的30%以上,稻谷期货的启动,必然会对稻谷的国际价格带来影响。
近年来随着粮食市场逐步开放,中国开始重视建立自己的农产品期货交易体系。2004年,大豆期货作为中国最早的农产品期货产品在大连商品交易所上市交易。此后,小麦、棉花等主要农产品期货也相继推出。作为大宗粮食品种,早籼稻期货的上市使这一体系趋于完善。
一、国际玉米价格波动的主要特征
国际玉米现货价格(美国2号黄玉米)与期货价格(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玉米)走势大体相同,现货价格略高于期货价格。以现货价格为分析对象,全面分析在2001―2013年6月期间,现货价格波动的总体特点、趋势性特点和周期性特点。
(一)总体波动特点
国际玉米价格波动总体呈上升趋势,并呈现峰值越来越高、间隔越来越短、涨速越来越快的特点。从时间来看,2007年以前国际玉米价格走势相对平稳,波动较小,2007年以后波动性明显增强。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统计数据,国际玉米现货价格从2001年1 月份的94.3美元/吨上涨到2013年6月份的297.1 美元/吨,累计涨幅达215.1%。其间经历了5次较大的波动,第一次波峰出现在2004年4月,峰值达133.4美元/吨。第二次波峰出现在2007年2月,峰值达177.4美元/吨。第三次波峰出现在2008年6月,峰值达287.1美元/吨。第四次波峰出现在2011年4月,峰值达318.7美元/吨。第五次波峰出现在2012年7月,峰值达333美元/吨, 创历史新高。
(二)趋势波动特点
国际玉米现货价格在2001―2013年6月经历了“四次上升四次下降”8个阶段。第一次上升为2001年1月到2004年4月,从83.2美元/吨升至133.4美元/吨,升幅达60.1%;第一次下降为2004年5月至2005年10月,从129.3美元/吨降至93.4美元/吨,降幅为38.4%;第二次上升为2005年11月到2007年2月,从96美元/吨升至177.4美元/吨,升幅为84.8%;第二次下降为2007年3月至2007年7月,从169.5美元/吨降至147.1美元/吨,降幅为15.2%;第三次上升为2007年8月到2008年6月,从147.1美元/吨升至287.1美元/吨,升幅达95.2%;第三次下降为2008年7月到2010年6月,从266.9美元/吨回落至150.6美元/吨,降幅为77.2%。第四次上升为2010年7月到2012年7月,从163.9美元/吨升至333美元/吨,升幅达103.2%;第四次下降为2012年8月到2013年6月,从332.2美元/吨回落至280.3美元/吨,降幅为18.5%。
(三)周期性波动特点
国际玉米价格的周期性特点比较明显,周期不重复不对称。按波谷―波谷划分,2001―2013年6月可划分四个周期:2001年6月―2004年10月为第一周期,2005年11月―2007年7月为第二周期,2007年7月―2009年9月为第三周期,2010年6月―2013年4月为第四个周期,第四个周期的最大值和均值都高于以前三个周期。
二、影响国际玉米价格波动的主要因素
(一)全球玉米供需和库存变化因素
供求关系是决定玉米价格的基本因素,各种因素通过影响供求双方,对玉米价格产生影响。农业生产的周期性导致供给在短时间内不可调整,日益扩大的人口规模决定了对玉米等粮食产品的需求相对刚性,国际玉米供求关系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供求任一方出现变动,另一方难以在短期内作出相应调整,供求关系出现失衡,便会导致国际市场玉米价格的大幅波动。
玉米作为应用最为广泛的粮食品种,主要用作饲料和工业原材料,随着世界人口和收入增加,以及消费结构的改善,全球玉米消费需求呈刚性增长,科技进步和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也促使全球玉米产量总体呈增长趋势,但玉米生产受耕地、水资源和气候条件等因素制约,全球玉米产量波动较大,有些年份增长相对缓慢,往往滞后于消费的增长。根据美国农业部统计,2001/2002―2012/2013年,全球玉米消费需求稳步增长,从6.22亿吨增至8.73亿吨,增幅达40.4%;全球玉米产量从6.01亿吨增至8.6亿吨,增幅达43.1%。但在此其间有2年减产,分别是2005/2006年、2012/2013年;有两年基本持平,分别是2002/2003年、2008/2009。从全球供求平衡来看,有6年产不足需,分别是2001/2002年、2002/2003年、2003/2004年、2006/2007年、2010/2011年、2012/2013年,供需存在较大缺口,处于紧张状态。而全球玉米库存作为平衡供需缺口的主要方式,却处在不断下降过程中,基本上维持在较低的水平。充分的库存能够对玉米的低供给弹性进行弥补,当出现短期供给不足时,库存能够持续供给以满足需求。库存对于稳定农产品价格,减少波动起到了关键作用。因此,低库存/消费比会导致较高的价格波动水平。全球库存消费比近年持续走低,突破联合国公认的17%―18%的警戒线,2012年降至14.1%,为1975年以来的最低值。
全球玉米生产与出口地区高度集中,而消费和进口地区则相对分散,这种供求格局凸显国际市场玉米供给体系的脆弱性,因而成为国际玉米价格大幅上涨,不断攀升的内在动力。美国、中国、欧盟、巴西、墨西哥、阿根廷是全球玉米的主产地,玉米产量合计约占全球总产量的80%以上;美国是全球最大玉米生产国,占全球玉米总产量近40%,其次为中国,占20%以上。全球玉米的主要出口国是美国、巴西、阿根廷、乌克兰和印度,出口量合计占全球总出口量的80%以上。美国在全球玉米贸易中占主导地位,但近年出口量占全球总出口量的比重急剧下降,2012/2013年降至20%以下,首次退居全球第二,巴西和阿根廷的玉米出口地位日益增强。全球玉米主要消费国家为美国、中国、巴西、欧盟和墨西哥,玉米消费量合计占全球玉米总消费量的70%以上。全球玉米主要进口国为日本、韩国、墨西哥、中国台湾、埃及,进口量合计占世界玉米进口总量近40%。玉米进口国较多,主要分布在亚太地区。全球玉米的库存主要集中在玉米的生产国,中国和美国的库存占了全球玉米总库存60%以上,因此全球玉米库存的变动主要受中国和美国库存变化的影响。随着美国生物能源政策的实施,燃料乙醇大大增加了玉米的消耗,是全球玉米库存不断降低的重要原因。
(二)气候变化因素
气候变化通过影响玉米产量进而改变国际玉米市场供求格局,引起玉米价格波动。玉米作为农产品,在播种和生长期间,天气情况的改善会使玉米产量由减产转为增产,并导致供求心理预期的变化,玉米价格随之产生下跌压力。反之,玉米价格会由于长期干旱或其他不利天气因素而诱发供给紧张预期,并产生推动价格上涨的动力。近年来,与气候变化有关的极端天气事件频频发生,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不断增强,主要生产国和消费国由于气候原因引致的玉米大幅减产正是国际玉米价格大幅波动的主要因素。
(三)能源价格因素
以原油为代表的能源价格是导致玉米等国际农产品价格大幅上涨的重要因素。虽然原油价格一直是农业生产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玉米等农产品与原油价格传统上显现较低的相关性。过去10多年来,不断上涨的油价从根本上改变了农产品与能源之间的关系,玉米等农产品价格和原油价格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国际油价的波动成为影响玉米等农产品价格的重要因素,玉米等农产品也因此具有了能源属性,并随着国际油价上涨而增强。国际油价在2008年7月达到145美元/桶的历史高位,较2001年初的27美元/桶上涨了4倍多,此后,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国际油价从高位回落,但近年仍在100美元/桶左右徘徊。高企的原油价格主要通过以下两条途径影响国际市场玉米的现货和期货价格。
1、国际油价高涨推高玉米生产成本
能源在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不仅是化肥的主要生产原料,也是农业生产和运输的动力来源。因此,以原油为主的能源价格上涨,导致农用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农业生产成本普遍提高,这是包括玉米在内的国际农产品价格上涨的重要原因之一。根据美国农业部统计,美国玉米生产成本在2001年是162.3美元/亩,到2012年达到349美元/亩,增加了一倍多,其中化肥和燃料占生产成本的比重50%左右,2008年国际油价升至历史高位时这一比重也最高,达到61.5%。
2、国际能源价格高涨促进生物燃料发展,进而扩大玉米需求
高油价加速了生物能源生产的扩张,从而提高了对农作物的需求,导致玉米等主要农产品国际市场供需结构变化。高油价推动各国加快生物能源发展,美国作为全球最大能源消费国,为确保能源安全,积极实施生物能源发展战略,导致全球玉米消费需求增加。据统计,2008/09―2012/13年,全球玉米消费年均增长3.3%, 其中燃料乙醇消耗的玉米占70%以上。美国生产燃料乙醇所消耗的玉米年均达1.2亿吨,约占全球玉米产量的15%。美国燃料乙醇发展,加剧全球供求紧张局面,推动国际市场玉米价格不断上涨。
尽管生物能源政策在美国一直饱受争议,尤其2012年的旱灾使美国玉米大幅减产,反对的呼声强烈。但2012年11月,美国环境保护署(EPA)宣布,将不会废除美国可再生能源(RFS)标准中强制添加乙醇的相关条款。RFS标准是美国推动生物燃料开发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按RFS标准,到2022年,美国玉米乙醇产量将达到150亿加仑,美国环境保护署(EPA)的决定意味着在美国汽油中强制添加乙醇的地位得到确认,未来玉米的能源属性仍将继续存在。
过去12年来,由于玉米生产依赖于能源的大量投入,以及玉米越来越多地被用作燃料乙醇的生产原料,国际市场玉米价格与国际油价联动的趋势日益明显,而国际油价的波动更多地被传导到玉米市场上来。有关计量分析表明①,国际玉米价格对国际石油价格的长期弹性系数为0.51,也就是说,从长期来看,国际石油价格增长1%,国际玉米价格增长0.51%。
(四)美元汇率变化因素
美元汇率的变化是影响大宗商品价格的一个重要因素,两者呈较强的负相关性。美元贬值,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美元反弹则大宗商品价格跌落。因此,美国的经济状况、货币政策会通过美元汇率变化对大宗价格产生重大影响。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玉米生产国、出口国,国际玉米价格受美元汇率波动的影响更大。其次,美元持续贬值的过程,实际上也是美元资产向其它资产(金融资产和商品资产)转移的过程,投资者纷纷涌入商品市场来对冲美元贬值,推动了大宗商品价格的大幅上涨,加剧了玉米等农产品价格的强势。2013以来,美国经济稳步复苏,正筹划逐步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预计美元汇率将逐步走强,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有可能会在一段时期内向下波动。
(五)金融市场和投机因素
全球流动性过剩推动投机资金大举进入农产品期货市场,投机因素显著提高了国际市场玉米价格波动幅度。实证研究表明,投资基金进入农产品期货市场造成了更多的市场波动,同时使得农产品价格高于供需基本面决定的价格水平。在一定期间,期货贸易量和农产品价格波动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②。2012年,因美国遭受严重的旱灾,玉米大幅减产,国际市场玉米期货价格在6月―8月短短的几个月内大幅飙升,投资基金显然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根据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统计,2012年5月―8月,投资玉米的指数基金持续上升,涨幅达33.3%,远超投资其他农产品的基金涨幅③。
投资基金近年来大获发展的原因主要在于,全球金融危机导致世界经济陷入衰退,为刺激经济增长,美国、欧盟、日本等主要经济体纷纷采取了前所未有的宽松货币政策,投入巨资,为市场注入流动性,导致全球流动性进一步加剧。各国奉行的超低利率政策为投机基金提供了低成本的融资渠道,大宗商品因其金融属性的强弱而被投机资金轮番炒作,推动价格反弹回升。在黄金、石油、有色金属接连出现大幅度上涨之后,农产品由于其上涨幅度相对较小,且受供需紧张、库存走低和气候恶化等诸多利多因素的支撑,成为基金炒作的新热点,并吸引了大量投资基金转向农产品期货市场。进入后危机时期,由于主要发达国家债务过度扩张,全球金融体系依然脆弱,资本避险需求和投机炒作欲望不减反增,投机因素对国际农产品价格的影响越来越大。特别是在气候异常、自然灾害频发的情况下,农产品减产预期会成为一个价格波动的因素,一旦有投机资金从中操作,便可能在短期内大幅推高农产品价格。未来美国要退出量化宽松政策,将减少国际市场上的流动性,有助于降低商品市场的投机因素,抑制商品价格水平。
(六)主要进出口国的农业贸易政策
在世界玉米供需紧张,国际市场玉米价格持续上涨的背景下,主要出口国采取限制出口的政策,加剧了国际玉米市场供需紧张形势,进一步推动国际市场玉米价格的上涨。2007―2008年,正是阿根廷、印度、乌克兰等主要玉米出口国采取限制出口的政策,加剧了国际市场玉米价格上涨的趋势。
三、政策建议
综上所述,我国入世后的最初几年,国际玉米价格波动相对平稳,但2007年以来,波动加剧,总体呈上升趋势。影响国际玉米价格波动的因素主要有全球玉米供需和库存变化、气候变化、美元汇率、金融市场和投机资金、能源价格变化、主要进出口国的农业贸易政策。其中有长期因素和短期因素,两者常常叠加在一起,共同发生作用,尤其随着玉米的能源属性和金融属性的增强,国际玉米价格凸现波动加剧,不断创历史新高的走势。
我国已从玉米净出口国转变为净进口国,近年净进口急剧增加。国际玉米价格波动对我国玉米市场的影响不断增强。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以及居民消费结构的改变。未来我国玉米净进口可能成为常态,对国内玉米市场可能带来的影响和冲击不可低估,确保国内市场稳定,进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条件。为此,应采取一些积极应对措施,以确保国内市场稳定,进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首先,加快发展和完善商品期货市场。为了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我国应该高度重视粮食产品国际市场定价权。通过发展和完善商品期货市场,打破目前大宗商品国际定价权由少数国家、甚至少数跨国企业的垄断,逐步摆脱定价被动的局面,争取全球大宗商品定价中心的地位。因此,我国在包括玉米在内的粮食市场政策制定上应继续采取积极的政策,促进粮食市场生产和消费的持续协调发展,同时适当放宽对粮食市场的管制,有效发挥大国粮食消费市场的作用,将中国粮食生产和粮食消费大国的影响真正施加到国际粮食定价权,争取在国际市场中掌握更多的话语权。这些都将有利于我国企业减少和避免参与国际大宗商品购的操作风险,确保国内粮食价格的稳定。
其次,提高国内玉米等农产品供求信息的透明度。随着我国进口规模的扩大,玉米等农产品的供求信息已经成为国际农产品期货价格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向国际市场传递客观、连续、公开、透明的供求信息,有利于稳定国际农产品价格,减轻国际农产品价格波动对我国的冲击。因此,建议商务部、发改委、农业部等国家权威部门定期国内主要农产品的需求、生产、库存、贸易等数据,包括预测数据,给国际市场以稳定、明确的预期,从而减少中国因素对国际玉米等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影响和冲击。
第三,加强在玉米贸易和金融监管方面的国际合作。针对国际玉米价格趋势波动和周期波动的新特点,中国和美国有必要也有可能加强合作,两国同为世界最主要的玉米生产国和消费国,对国际玉米价格有重要影响,加强玉米贸易合作以及金融监管合作,有助于减少国际玉米市场波动的影响。
注:
①金三林,张江雪. 国际主要农产品价格波动的特点及影响因素[J].经济纵横,2012,3:34
②顾国达,方晨靓.国际农产品价格波动成因研究述评[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12,2:14
美麦行情启动
7月29日,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大豆、小麦和玉米继续上涨狂潮,其中大豆期货跳涨至一周高位,玉米期货近月合约则创出历史新高,与玉米替代关系密切的小麦期货也重启涨势。
受外盘行情感染,7月30日大连豆类跳空高开,大豆1301合约收盘大涨168元/吨,涨幅达3.65%,收于4775元/吨。豆粕日内再度强势领涨,近月1209合约和1301合约强势封于涨停,1305合约也接近涨停报收,各合约增仓近17万手。豆油、棕榈油和菜籽油期货三大品种涨幅也在1%以上。郑州强麦1301合约收出“第五阳”,盘中涨幅一度达1.41%。
有种说法,粮价是百价之基,而小麦价格又是粮价之基。小麦作为粮食和饲料的主要来源,除自身商品价格外,还拥有“基础价格”属性。以小麦为基础,衡量农产品投资价值历来是不少投资者的首选策略。
作为全球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小麦的总面积、总产量及总贸易额均居粮食作物的首位,全球有1/3以上人口以小麦为主要食粮。如果小麦开始发力,那么其他农产品价格也要纷纷上涨。从实践看,2006年农产品牛市爆发的导火索正是小麦。当年澳大利亚大面积干旱导致其小麦减产近1/3,引发全球范围内小麦期货价格连续暴涨,随即带动大豆、玉米、棉花等农产品期货的连续上涨。后来,也因为小麦期货价格率先回落,才使得农产品从牛市转入调整期。
国际投行已开始逐步调高小麦预期价格。据麦格理7月30日表示,未来几个月全球小麦市场供应趋紧将推高价格。实际上,小麦供应自去年以来就开始下滑,因稍早俄罗斯、欧洲和哈萨克斯坦遭受干旱,且这些地区可用于出口的小麦数量下滑。
该机构称:“美国小麦出口将弥补缺口,这将推动CBOT小麦追随玉米涨势。”据悉,美国9-11月期间播种的冬季小麦作物土壤条件变得干燥,且厄尔尼诺现象料导致澳洲小麦天气条件干燥;阿根廷小麦种植面积减少,因大麦种植面积扩大。
豆类何时交棒
豆类牛市何时交出接力棒?这是目前市场普遍关注的焦点。据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获悉,当前市场对豆类走势仍普遍看好。浙商期货首席农产品分析师徐文杰表示,因今年美豆播种时间提前两周,未来两周将进入关键生产期,到8月中旬左右,美豆产量才能初见分晓。当前最应关注的无疑是将于8月10日公布的美国农业部7月月度报告。
而从盘面来看,美盘豆类出现了明显的大幅回调,但从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公布的外盘机构非商业持仓来看,并未有明显缩减,机构对美豆的多头持仓比例已接近40%。有机构分析,此数据或仍可说明外盘对后市行情的乐观预期,而国内豆类经过一周的调整之后,仍有再试前高可能,若天气炒作延续,则豆类有望再创新高。
徐文杰认为,现在还看不到豆类期货涨到何时。不过,一旦美国农业部大幅下调单产,那么豆类牛市非但不会交出接力棒,还会从预期牛市转为真正的牛市。
笔者也注意到,全球粮食市场已经出现了三个警示信号,小麦接棒之后农产品涨势或出现扭转:
2008年金融危机蔓延、全球经济陷入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衰退之中,2009年被认为是全球经济走向的重要节点。出人意料的是,这一问题在2009年得到了几乎完全正面的回答,而这点在商品市场中反映的尤为明显。分析总结2009年国际商品市场的运行特点,判断后危机时代全球主要商品价格的发展趋势,在全球经济一体化逐步确立的时代,无论是对政府部门、机构投资者还是个人决策,均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从2002年开始至2008年上半年期间,国际市场主要商品价格一路上行,并在2008年7月达到历史性高峰。2008年9月15日,美国投资银行莱曼兄弟公司(LehmanBrothersHoldings)宣告破产,标志着美国次贷危机全面升级到世界金融危机,全球经济陷入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衰退之中,国际市场主要商品价格一路暴跌,2008年12月跌至低谷。2009年,在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下,主要商品价格持续性走高,尤其是期货价格上涨明显,2009年年底,现货、期货价格分别上升了约28%和58%,总体水平基本回升至2007年4月的水平。
一、2009年国际市场商品价格运行总体情况
2008年金融危机导致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在半年内跌去了过去四年多的持续上涨。从2009年开始,世界主要国家相继公布的数据显示,全球经济复苏形势逐步明朗,加之全球经济刺激计划导致流动性过剩,无论是实体市场还是投机市场,对初级产品的需求开始增加,影响全年初级产品价格逐步回升。尤其是第二季度以来,在石油、有色金属价格上涨的带动下,回升幅度明显加大。
2009年年初,在主要经济体经济刺激计划预期的影响下,主要商品价格出现4%的上升,2月和3月持稳后,第二季度出现一轮连续上攻行情,8月达到阶段性高位后,9月小幅下跌,10月和11月连续两个月保持近2%的上涨,12月在原油价格回落的影响下,带动其他商品价格小幅下降。从全年来看,主要商品现货、期货价格水平分别累计上涨28.4%和58.4%,期货价格涨幅大大高于或领先于现货市场,但和危机爆发前的2008年7月相比,仍下跌了35%和32%。
从不同类别商品来看,农产品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小于工业品。从2009年全年来看,尽管原油、有色金属等生产资料价格走势领先于油脂油料类、食糖、纺织原料等类别商品,但后者走势表现得更为稳健,全年涨幅还高于生产资料。2009年农产品价格累计上涨了29%,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了23%。这一年里,农产品和生产资料价格均有五个月环比出现了下降,但其中农产品价格有三个月降幅微弱,比较而言,而生产资料价格仍体现为较大的涨跌。
2009年两大类商品均不乏亮点,部分品种走势出人意料。农产品类商品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食糖类,2009年全年累计上涨约90%,比金融危机爆发前的价格高近60%。其次是纺织原料类价格,上涨36%,也高于金融危机爆发前的价格水平。2009年年底前,国际市场大豆、食用油价格出现一轮上涨行情,引发了市场极大的关注,全年油料油脂类价格累计上涨23%。2009年,除玉米价格受国际油价飙升而出现12%的上涨外,国际市场粮食价格总体呈较为稳定走势,全年累计上涨约4%,大大低于金融危机爆发前的价格水平。在生产资料市场中,原油、成品油价格持续上升一直是全年市场各方持续关注的热点。纽约市场原油期货价格从年初的每桶40美元最高涨到81.37美元,按月平均价格计算,全年累计上涨约83%,但和金融危机爆发前的价格水平相比,仍低40%左右。2009年汽油、柴油价格也分别上涨了103%和40%。在原油价格的带动下,贵金属价格屡次创造新高,全年黄金价格上涨约37%,白银价格上涨72%。2009年,天然橡胶价格累计上涨达到92%,化工产品价格上涨49%。在有色金属市场中,铜、铅、锌价格涨势突出,分别上涨了95%、138%和98%。而钢材类价格在产能过剩的影响下。2009年表现低迷,整体下降约23%。
二、2009年主要商品价格变化情况
2009年,国际市场商品价格运行的主要特点是上涨面广,部分商品涨幅大,在统计的近50个商品中,除小麦、钢材类价格略有下降(比2008年12月,下同),铁矿石价格下跌近12%外,其余商品均出现明显上升。
(一)原油价格大幅上扬
2008年金融危机后,原油期价已经滑落到2004年的水平。2009年,尽管全球供略大于求,2009年前两个月基本围绕40美元窄幅波动。但3月中旬以来,美国实施多重刺激经济举措,经济复苏、美国金融市场逐渐恢复、投机资金也有所活跃,国际油价在6月初突破每桶70美元后,原油期价连续创出年内高点,最高时10月21日纽约原油期货价格达到81.37美元/桶,11月基本在80美元范围内波动,12月波动中略有回落,降至每桶70美元水平。12月,原油现货、期货价格分别累计上涨了82%和73%。
在原油价格的带动下,2009年国际市场汽油、柴油价格也出现较大上涨,12月价格分别比上年12月累计上涨了103%和40%。
(二)有色金属价格持续大幅上涨,以铜、铅、锌为最
由于市场对全球经济信心持续恢复,投机资金大举进入市场,金属的需求步入高峰。2009年,除2月出现短暂下调外,国际市场有色金属价格呈现持续大幅上升走势,尤其是4月和8月上涨突出,涨幅达到15%。全年,铜、铝、铅、锌、锡、镍期货价格分别上涨97%、27%、140%、98%、35%和74%。伦敦金属交易所铜价最高时在12月初达到7094美元/吨,铅、锌价格也达到一年来的高点,均比金融危机爆发前高20%左右。
受需求增长持续不振影响,2009年钢材价格出现震荡下行走势,全年黑色金属价格水平累计下降25%,其中冷轧薄钢板、热镀锌薄板价格分别下降了5%和42%。
(三)大豆、食用油价格高位上升
2009年以来国际市场大豆价格呈波动上升态势,6月11日现货、期货价格一度涨至每吨436美元和466美元的当年最高价,此后价格大幅下降。10月和11月大豆价格再次出现明显上升,现货、期货价格分别从10月初的每吨304美元和325美元升至11月30日的367美元和390美元,涨幅分别为20.72%和20%。12月价格走势较为平稳,年底美国大豆现货、期货价格比年初分别上升7%和8%。豆油价格走势与大豆基本一致。年底美
国市场豆油现货、期货价格与年初相比分别上升12%、18%。
上一年度南美大豆减产,本年度期初结转库存下降是影响国际市场大豆价格上升的主要原因。2008/09年度阿根廷、巴西两国大豆产量分别比2007/08年度减少1420万吨和400万吨,降幅分别为30.74%和6.56%;本年度期初库存与上年度相比分别减少573万吨和723万吨,降幅分别为26.33%、38.25%。美国农业部预计2009/10年度世界大豆产量大幅增加18.68%,当年产量高于消费量1650万吨,期末库存大幅增加34.61%。
(四)粮食价格低位震荡
由于上年国际粮价大幅走高刺激了各国扩大粮食播种面积,致使上年度全球粮食产量快速增加,而2009年粮食市场实体需求仍未出现明显增长,且粮食品种金融投资属性较弱,导致2009年国际粮价走势远弱于原油、金属、油脂等商品。2009年国际粮食市场每月价格变化不大,在4、5月及年底分别出现了一轮小幅上升,但总体呈弱势运行。截至2009年底,粮食价格累计上涨了4%。其中,小麦价格下降5%,玉米、大米价格分别上涨了15.5%和7%。原油价格高位上升,美元延续下跌走势,市场对大宗商品价格维持乐观情绪,带动国际市场玉米价格上行。而泰国政府公布稻谷收购政策以及在印度、菲律宾出现天气灾害等因素的刺激下,稻谷市场出现较大上涨。由于天气干旱,本年度印度稻米和玉米等谷物减产严重,印度联邦政府预计2009/10年度夏播谷物总产量可能比上年减少18%,印度将由出口大米转为进口大米,推动大米价格上行。
(五)金银等贵金属价格创新高
2009年上半年,金价走势平稳,多数时间还一直在900-1000美元/盎司区间宽幅震荡。但进入下半年后,由于市场担心世界经济可能陷入高通胀、各央行购金增储、投资性需求激增以及美元长时间大幅贬值,因此行情明显加速,尤其是进入第四季度后涨势更加凌厉,不断刷新历史高点,最高时12月2日纽约市场黄金、白银期货价格分别达到1212美元/盎司和1929.5美分/盎司。12月黄金、白银价格比上年底分别上涨了37%和73%,创下了黄金自商品化以来的年度最大涨幅,而黄金价格比金融危机爆发前高了13%。
(六)棉花、食糖、天胶价格均出现大幅度上升
2009年全球棉花产量、期末库存下降,消费量增加,当年产量低于消费量。据估算,2009年全球棉花产量为2237万吨,比上年度减少4.5%;全球棉花消费量为2472万吨,比上年度增加2.18%;期末库存为1170万吨,比上年度减少13.37%。棉花价格在第一季度持续走低后,4月开始出现加速上涨态势。全年棉花累计涨幅达到42%。
食糖是2009年全球商品市场中最为突出的品种。截至2009年底,洲际交易所(ICE)的原糖3月合约价格已超出26美分/磅,刷新二十八年来历史最高。糖价的飙涨与巴西糖产出的缩减有一定关联。作为全球最大产糖国,巴西2009年的湿润天气延迟了甘蔗的收割,糖产量因而受到影响,并进一步限制了国际供应。同时,金融市场的回暖似乎也助推糖市,使得基金多头择机进入市场。
天胶价格主要受国际油价上升的带动,同时,全球天胶主产区东南亚的天胶生产旺季产量仍然没有放大,欧洲和日本的汽车销售仍然保持上年同期水平。美国汽车销量创一年以来的最高水平,中国车市在政策刺激和行业复苏的双重推动下,2009年中国汽车销量同比增长超过40%,带动橡胶需求快速增加,全年天胶价格累计上涨近90%。
三、2009年国际商品价格持续上升的原因
推动2009年初级产品价格大幅上涨的因素很多,其中主要是各国大规模的经济刺激政策、低利率释放的流动性、大宗产品的投机属性和美元贬值,而2008年下半年的恐慌性暴跌也为反弹提供了较大的空间。2009年,在世界各经济体持续采取经济刺激政策,拉动消费需求,世界经济逐渐摆脱衰退并出现复苏势头。3月美国金融市场逐渐恢复功能,金融市场开始了一波较大幅度的反弹。自2009年第二季度以来,世界经济出现了积极变化,主要经济体公布的一系列向好的经济数据也反映了全球经济开始走向复苏,市场预期衰退的幅度减少,这不仅拉动了实体经济的需求,也从心理预期上调整了对全球经济的预测判断。而在经济刺激政策的影响下,流动性过剩等因素凸显,推动了期货市场价格的高涨。
此外,从一年来美元汇率走势来看,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投资者选择抛售欧元及其他货币,转而买进美元寻求避险,促使美元从2008年9月迅速攀升,2009年3月涨至高位,此后美国金融市场开始恢复,股市和期货市场从低位反弹,投资者风险偏好上升,抛售美元,美元汇率出现了明显的下滑走势。目前反映美元对一揽子货币的美汇指数(DXY)比2009年3月初的高点下降了近15%。美元汇率持续贬值,也是推高2009年初级产品价格的又一重要因素。
四、后危机时代国际市场商品价格发展方向
2010年,世界经济将步入后危机时代。2009年10月1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2010年世界经济将增长3.1%,12月联合国报告预测2010年世界经济增长2.4%,而欧佩克(OPEC)预期2010年世界经济增长2.9%。因此,尽管复苏过程曲折,但是世界经济实现低速增长,世界贸易稳步回升,在2010年将逐步明朗。经济走好将为商品市场价格上升提供有利的经济环境。同时,美联储在2009年11月会议上决定仍坚持在较长时间内维持超低利率,这也成为欧盟、日本等国的共同政策。不过,有分析认为,尽管2009年底美元出现小幅上升的势头,但美国的巨额财政赤字将迫使美元在2010年上半年前继续贬值,这些因素都为后期产品价格上涨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但是应该看到,2009年底,绝大部分商品均达到年内高点,部分商品价格甚至已经达到历史性高位,在全球经济尚未完全走稳的情况下,仅靠流动性、低利率、美元连续贬值及因此带来的通胀预期推动的上升行情并不能够持续,实体经济的回暖才是拉升价格的根本。综合各方面因素,上涨形式将主要表现为阶段性上攻。预计,2010年上半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将出现先降——后涨——再稳的走势,在实体需求提升后,商品价格将可能达到新的水平。从下半年开始,预计主要经济体将逐步退出经济刺激计划,对国际商品价格产生下行影响。
五、2010年国际市场主要品种价格走势最近,主要发达国家相继表示将继续延续已经实施的经济刺激政策,目前各国经济货币政策虽有微调,但货币政策并未出现大幅紧缩。可以预计,2010年上半年以前,经济刺激政策并不会退出。而这一政策导致的流动性过剩将推动大宗商品进一步金融化,推动国际商品市场价格上行,主要表现为石油、有色金属等投资属性较强的品种领涨,使得在2010年上半年全球通胀压力持续加大。
(一)粮食
从2010年全球粮食市场的产需变化来看,尽管粮食产量仍可能高于需求,但产量有减少趋势,需求量呈现增长态势,2010年将处于粮食市场产需关系改善的时期,对粮食价格产生提升作用。根据美国农业部最新的报告,2009/10年度世界谷物产量预计比上年度下降1.52%,达到21.97亿吨,需求量比上年度提高1.73%,达到21.84亿吨,当年谷物产量仅略比需求量高0.59%,而上年度产量比需求量高3.9%。
但高库存仍是粮食市场面临的主要问题,也将是抑制粮价上涨速度的主要因素。根据美国农业部的最新预测,2009/10年度粮食期末库存量预计达到4.57亿吨,是八年以来的最高位,比上年度增加2.87%。从对粮价变化有重要参考作用的库存消费比看,目前全球粮食库存消费比为20.9%,大大高于17%的安全水平,不利于粮价大幅度上涨。
从粮食价格周期波动特性来看,国际粮价底部运行期即将完成,预计2010年前期将继续低位运行,后期有可能步入缓慢上升周期。
同时,2009年国际投机资金主要集中在能源、金属、油脂类商品中,在流动性充裕的背景下,2010年有可能借机转投前期涨幅较小、目前价位较低的粮食品种,粮食产品的金融属性有可能得到进一步提高,从而推高粮价。
综合来看,2010年前期国际粮价将延续目前的低位小幅波动走势,后期借机回升的可能性较大,但在高库存、低贸易的影响下,价格涨幅受限。
(二)原油
2009年,纽约原油期货平均价格约62美元/桶,比2008年的平均100美元/桶下跌了38%,但从全年走势来看,油价已经处于稳步回升的通道之中。从2010年的供需情况看,国际能源署(IEA)的报告认为,2010年全球原油日需求将达到8610万桶,较2009年增加1.7%,全球原油市场基本面仍处于供大于求的格局,但原油供应受OPEC影响极大,而OPEC的油价心理价位在70-90美元,如果长期低于该水平,OPEC将减少低成本油田产量。但目前美国的馏分油库存仍然维持在五年来的较高水平,抑制价格上升速度。总体来看,2010年国际油价将呈现温和升值态势。预计第一季度将在每桶72美元上下波动,第四季度达到85美元,期间将突破百元大关,全年石油均价预计为每桶80至90美元。
(三)金属类
中国需求是世界金属消费的主要动力,2010年中国消费将保持稳定增长,而发达国家复苏也将带动需求,预计2010年金属消费需求会迅速回升。尽管2010年前期存在下调的可能,但预计第二季度国际铜价将达到每吨8000美元,年中有可能创造历史新高,但从第三季度开始,正常情况下的消费需求将出现季节性放缓,而且后期可能面临美联储升息及全球调息升温的情况,价格出现震荡。预计2010年铜均价约为7000至7500美元。
(四)纺织原料类
目前国际棉花的供需处在失衡状态,面临着库存下降,库存消费比走低的问题。据估算,2010年全球棉花产量比上年度减少4.5%,棉花消费量比上年度增加2.18%;期末库存大幅下降13%,在2010年9月新季棉花上市前,棉花的供需难有较大改观。而后期随着纺织服装的复苏,新季棉花的产量亦不容乐观,对价格构成持续拉升。
(五)食糖
2009年,在巴西产量下调及投机基金的积极介入影响下,国际糖价翻番。2009/10年度全球食糖产量预计为1.535亿吨,消费量预计为1.538亿吨,仍呈供求偏紧状态,糖价有继续冲高可能。但2010年新榨季开始前,2010/11年度全球甘蔗种植面积很可能因糖价的高企而大幅增长,投机基金也将退出糖类市场,导致糖价回落。
我国订单农业起源于上世纪90年代初,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在规模、品种等方面均有较大发展,对于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收入起到了重要作用。政府非常重视订单农业问题,国家“十五”计划纲要提出,鼓励采取“公司加农产”、“订单农业”等多种形式,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部于2002年底专门下发《关于发展和规范订单农业的意见》,以促进和引导订单农业规范发展。
然而订单农业在发展中也出现很多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是履约率低,其履约率不足20%。农户、企业违约以及诈骗企业骗取农产种子款等事件不断发生,使得一些农产、企业谈“订单”色变,严重限制了订单农业的发展。国内理论界对订单农业履约问题提出一些解决方法。如曲昭仲、张海如 (2003)、郭红东(2005)等从影响因素着手提出解决建议。何嗣江和汤钟尧(2005)提出订单农业和金融工具相结合,为研究开辟了新思路,并指出研究的方向和问题。事实上,“熙熙攘攘,皆为利往”,订单农业违约产生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利益分担机制不合理;找出导致利益分担机制不合理的根本原因,建立新的利益风险分担机制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基于已有研究,本文将分析订单农业风险产生的根本原因,然后探讨金融衍生工具和订单农业结合构建新的利益风险分担机制,规避订单农业违约风险。
二、订单农业违约风险产生的机理分析
(一)利益最大化行为的解释
订单农业主体——农产和农业企业均可视为理性经济人,即追求利益最大化。这个特征是促使订单农业主体违约的直接原因。
假设订单农业合同规定农产品的收购价格为p,农产品的市场价格为p+ε,违约金为a。一方违约,另一方起诉的净收益为b。农业企业按照合同价每收购一单位农产品的收益为r:(不考虑市场信息成本)
1.农户的利益最大化行为分析
当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大于合同价格时,即ε>0时,农产按照合同出售农产品的收益小于按市场价格出售的收益,此时农产可能违约。设农户出售单位农产品的收益为R,
农户是否违约取决于企业是否起诉农户的违约行为。如果企业不起诉,则选择违约;反之不违约。而企业是否起诉同样要基于自身收益最大化的考虑。
设农业企业按照合同价每收购一单位农产品的净收益为r,总的收益为f。在ε>0的条件下,如果农产违约,则企业的单位收购成本将增加ε,
若b>O,则企业选择起诉,反之不起诉。但在实际中,由于农产和企业的交易量小,胜诉的收益小而起诉的成本很高,往往意味着b<0,(-ε+b)<0。因此,企业在农产违约的情况下,一般不选择起诉。
因此,由于企业不起诉,使得农产的违约金a=0,基于利益最大化考虑,农户的最佳行为是违约。
2.农业企业的利益最大化行为分析
农业企业违约的必要条件是农产品的市场价格低于合同价格,即ε<0,这样企业违约然后在市场中以低价购进农产品。企业的收益f如下:
同理,企业是否违约要视收益而定。如果农产对于企业的违约行为不起诉,则企业自然要违约。而农户是否起诉取决于起诉净收益的大小,即b的大小。由于农户的经营规模小,相互之间不宜形成集体共同起诉,因此农户起诉的概率很小,在很多情况下只能任由企业违约,只有在农户法律意识增强,相互之间能形成团体,共同起诉的概率才增大。因此根据这个特点,企业在忽视信誉的情况下;往往选择违约,而且又很少交纳违约金。
(二)订单农业风险产生的根本原因:利益风险分担机制不合理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订单主体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将根据市场行情变动和对方的行为,在权衡利益的情况下,作出决策。从表面上看,这是主体的利益最大化因素使然。然而,透过现象看违约行为产生的根本原因,可以发现,订单农业合同自身的缺陷是订单农业违约风险发生的根本原因。
目前普遍实行的订单农业事实上是一种远期合约,即在农业生产前事先约定农产品的买卖价格,农产品成熟后进行实际交割。这种交易的典型特点是事先锁定农产品的价格,消除价格变动风险。对于农产而言,能够保证农产品的销售渠道,保证一定的收入。对于农业企业而言,保证了货源,确定了成本。但这种交易最大的弊端是,在确定了农户收益和企业的收购成本的同时,也使得二主体丧失了市场行情变动带来的高收益机会。当市场价格与约定价格偏离较远时,若执行订单合同,其中一方将完全丧失高收益的机会,而另一方获得高收益。例如当市场价格高于约定价格时,双方执行合同,农产的收益低于在市场上销售的收益,企业收购成本显然低于从市场收购的成本。这样就导致在共同遵守合同的条件下,高额收益的机会只能由一方获取,造成收益和风险分担机制不合理。
设P为农产品的订单价格,也为农户的订单收益;R2为企业的订单收益;X为市场价格。图1表示了农产、农业企业的订单收益与市场收益间的比较。——表示企业的订单收益和市场收益;——表示农产的订单收益和市场收益。
可以看出,在市场行情与约定价格不相等时,只有一方能获得高收益机会,一方的高收益建立在另一方的收益机会损失的基础上。由于目前社会信用环境不完善,订单农业契约的不完全性,农产经营规模小,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等,很容易导致合同主体放弃集体利益而追求个人利益,订单农业违约风险由此产生。因此,履约率低的根本原因在于订单农业合同设计的利益风险机制不合理,其他影响因素均是通过订单农业合同来发挥作用的。解决的关键是设计一种利益风险分担机制,既可以规避风险,订单主体也不会丧失高收益的机会,让收益在双方之间实现合理分担,实现共赢。
三、利用金融衍生品构建订单农业风险分担机制
金融衍生品的本质功能就是规避价格变动风险,其中期货、期权与远期交易相比,既能规避风险,主体也能利用高收益机会。因此,可以利用金融衍生品中的期货、期权指导订单农业实践,构建合理的利益风险分担机制。
(一)利用期货构建订单农业的风险分担机制
期货主要的功能是价格发现和套期保值,这是订单农业和期货相结合、构建新的风险分担机制的关键所在。
第一,价格发现功能有助于订单农业形成合理价格,调节供给和需求。期货市场通过集中竞价形成价格,比较客观的反映了市场的供求状况和价格走势,为订单农业的价格确定提供参考依据。农户可以根据期货价格的走势判断未来某类农产品的供求状况,初步判断订单农业合同价格的合理性,从而进行生产经营决策。如果订单农业价格与期货价格偏离较远,则能说明合同价格不合理;如果期货价格偏低,则可能意味着产品的未来市场需求不大,农产可以调整生产规模,避免生产的盲目性。如美国、日本和许多发达国家的农民,一边种田,一边听收音机,了解期货行情,以此来指导生产和经营。农业企业同样可以根据期货市场的价格信息调整自己的需求规模和合同价格,并能保证双方订单的盈利与市场盈利差别不大,从根本上消除对方的违约风险。如期货价格很高,说明未来现货价格也趋涨,则企业可以大胆的高报订单价格,让利于农户,减少未来违约概率,而自己也不会损失。河南周口市沈丘县推出订单+期货”相结合的模式,2000年至2002年三年里累计增加农民收入2800万元。在期货市场进行了套期保值的河南粮贸公司,在2003年新小麦收获时,挂牌收购价比市场价高2分/斤,结果,该公司共收购小麦1000吨,直接让利于农民40万元。
第二,套期保值功能规避价格变动风险。期货的套期保值体现在交易主体通过在期货市场上做一笔与现货市场方向相反的交易,这样现货市场的盈亏可以通过期货市场来抵补,还可以得到基差风险带来的收益。订单的农产和农业企业都可以利用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如农业企业签单后,可在期货市场做一笔卖出交易,在到期日前进行平仓;若期货行情上涨,可在到期日以实物交割。河南省新乡延津县是将订单和期货相结合的典范。该省金粒麦业公司给农产的订单机制有三种,一是农产先将粮食存入公司,待价格理想后再按市价结算,二是按订单结算,三是结算价按照几个月份中最高价结算。公司一方面与分散的农民签订小麦种植订单,另一方面通过小麦期货市场开展套期保值业务,并对在期货市场上的获利较大时给农产二次分配。其小麦订单履约率近两年均达到100%。而在其它小麦主产县,一般履约率在20%左右。农产同样可以利用期货进行套期保值。农产进行订单交易后,买人期货交易,若市场行情上升,现货市场的损失可以通过期货市场的平仓收益抵补。
(二)利用期权构建订单农业的风险分担机制
期权的买方拥有在未来某一时期以约定的价格买卖一定数量资产的权利,到期可以根据市场行情选择执行或放弃权利,为获得该权利,买方需要向卖方支付期权费。与期货相比,其灵活性更大。根据买方拥有权利的不同,期权可以分为看涨期权和看跌期权,其中看跌期权的买方拥有在约定时期以约定价格卖出一定资产的权利。在农户和农业企业之间可以利用看跌期权规避订单农业的风险。农户作为看跌期权的买方,在市场行情低于约定价格时,选择执行合约,高于市场的收益通过支付期权费向企业转移一部分;在市场行情高于约定价格时,则可以放弃执行权利,而在现货市场上出售农产品,损失止于期权费。农业企业作为期权的卖方,无论农产是否执行权利,都能得到期权费,这可以补偿经营风险,抵补收购成本的变动风险。
因此,农产品订单和期权理念结合,一方面农户不会丧失高收益机会;另外企业通过期权费收入也得到补偿。市场行情变动所带来的高收益机会通过期权费在双方之间进行了分配。这样就形成了利益与风险共担机制,有利于保证合约的顺利实施。设期权费为c,执行价格为p,市场价格为x,则运用期权和订单结合后双方收益、成本曲线比较如图2。
期权和订单农业结合的关键点就在于期权费的确定问题,可以运用期权的二项式理论和Black-Scholes期权定价公式来确定订单农业期权费用问题。这是研究订单农业和期权相结合的又一重要课题。
四、结论与建议
金融衍生品和订单农业相结合可以实现订单农业风险和收益的有效分担,有效规避违约风险。而要实现和订单农业的结合,需要在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一)完善农产品期货市场
首先,加强期货知识宣传,鼓励农产和企业参与期货市场交易。目前许多农产、农业企业对期货知之甚少,政府要引导农户、企业学习和参与期货交易,增强他们的市场意识,使得期货进入寻常百姓家。县、乡政府可以成立教育基金,组织相应的知识讲座,或通过各种媒体传递期货信息,宣传期货知讥期货交易所、农业服务部门也可以定期组织相关的培训班。在这方面美国是一个典范,如1998年美国风险管理局(RMA)建立了3亿美元的教育基金,帮助农场主和牧场主成为积极的风险管理者。近年来大连商品交易所以“帮助农民利用市场机制避险增收”为目的,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开展以“千村万户市场服务工程”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免费进行了70多场次期货培训班,在投资者教育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次,积极推出农产品期货新品种。期货品种少限制了与订单农业的合作广度。必须研究增加新的品种,才能使订单农业和期货结合的广度增大。第三,放开期货市场准人限制,提高监管水平。放开对企业期货交易资金的限制,代之以严格有效的监管。目前要求企业必须使用自有资金从事期货交易,这等于取消了很多农业企业参与期货交易的资格,也使其丧失利用期货市场套期保值的机会。放开对其的限制,而相应提高对企业的监管水平,避免过度投机。监管部门才真正做到“管理”而不是“管制”。
(二)促进农产品期权市场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