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2 09:41:4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学校原因
学校对学生的三观教育起重要影响,在我国现行的教育方式中存在着较多不利于青少年成长,容易导致教育失效甚至引发青少年犯罪的潜在因素。现行教育机制育人功能的偏差。虽然在我国素质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但面对高考制度还未改革的现状,许多学校迫于升学的压力将升学作为衡量学校教育质量的首要标准。表现在教学过程中“重智轻德”,忽视思想政治工作导致一部分学生不能树立正确的三观,这部分学生一旦升学无望就会灰心丧气,甚至心理失衡。在评优评模中教师也常常以成绩评优劣,学困生往往会不同程度地遭到挖苦、讽刺或被老师置之不理,这加剧了他们悲观失望的心理,对自己失去信心甚至破罐子破摔开始堕落。一些学校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以及法制教育流于形式,空洞说教缺乏说服力和吸引力,工作方法简单缺乏针对性灵活性,导致少数学生是非观念模糊,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淡薄,少数学生及易受到不良现象的影响产生越轨行为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2.自身原因
进入青春期的青少年身心变化显著,在这个时期青少年精力旺盛感情脆弱。从心理学角度来讲青春期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时期,人的生理和心理的急剧变化和认识能力存在着矛盾,意识和情绪之间存在着矛盾。在这种情况下,青少年由于法制观念淡薄分辨是非能力有限,所以经不起诱惑容易冲动从而走上犯罪道路。主要表现为:强烈的好胜心与叛逆心。好胜心与叛逆心是青少年普遍的心理特点,也是他们奋发向上的内在动力,由于青少年分辨能力差抵制诱惑的能力弱易受社会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导致一些扰乱道德甚至违法的行为,这种好胜心与叛逆心的扭曲和演变是青少年犯罪因素之一。恶性膨胀的消费早熟心理。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使他们养成任性、自私的不良习惯,强烈追求个人吃喝玩乐往往会出现低收入高消费的矛盾,在心理上出现挫折感使之走上偷、抢、骗的犯罪道路
二、如何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中的预防教育
1.自身预防
青少年应该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增强抵御不良诱惑的能力,这应该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根本性措施。因此,提高青少年的知识水平和道德素养是预防犯罪的基础。我们应当培养他们遵守法律法规及社会公共道德规范的观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辨别是非和自我保护的能力自觉抵制各种不良现象及违法犯罪行为的引诱和侵害,促进青少年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当然这必然需要与家庭预防、学校预防、社会预防相互配合才能产生更好的效果。
2.家庭预防
家庭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基石,家庭教育是教育的一种基本形式是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培育子女是父母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只养不教是父母的失职。家庭环境的优劣,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父母自身具有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对孩子良好品行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一个和睦的家庭,一种恰当的教育方式,有利于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塑造正确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可以有效地预防青少年的犯罪心理和行为的产生。
3.学校预防
学校作为青少年另一个关键的成长场所,对青少年的成长成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校在教育的内容、形式和时间上都优越于其他场所。因此学校应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把德育放在与文化教育同等重要的位置两手抓起。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资源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使教师具备优秀的思想道德素养。教师除了教好书更要育好人,加强学生三观教育。改革现有的教学内容与单调的教学方式加大道德教育的分量,学校利用各种各样的形式和组织开展思想品德教育,把青少年学生培养成为新时代的四有新人。另外控制犯罪边缘青少年,这是预防犯罪的关键。在学校里一些学习成绩和心理素质都比较差的学生是最容易走向犯罪的群体,对此学校不仅要给予学习上的鼓励和帮助,还要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利用辅导员或是心理咨询老师的资源,不定期地给学生做心理健康讲座引导和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将学生一些危险倾向扼杀在萌芽状态中。[3]
4.社会预防
关键词:青少年;思想道德;方法途径
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问题一直是一个难题,只有充分注重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对青少年的未来发展才能起到良好保障作用,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是漫长的工作,这就需要从理论层面加强研究,为实际的教育提供理论支持。
一、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问题分析
当前我国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方面,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有待解决,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当代的青少年在国家的观念上还有高度的保持,但是在思想观念上就趋于理性。在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的重要性还没有充分认识,在教育方面还要能进一步的提高[1]。在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有着积极作用,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有全面的认识,只注重学生理论课程的教学,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没有重视。
再者,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在教学的方法上没有科学化的呈现。实际思想道德教学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老师的空洞说教比较多,在感情的触动上相对较少。一些老师在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学过程中,没有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对和学生之间的公平沟通没有充分重视。在教学中的封闭式思想道德教育比较多,在一些开放式的教学内容比较少,没有注重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学的实践和理论的结合,教学中缺少生命体验性的活动等[2]。这些方面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就有着诸多不利。
另外,青少年思想道德教学过程中,在内容上没有和时代的发展相契合,有的传统道德已经不合时宜。在教师队伍方面的力量相对比较薄弱,没有将学校的思想道德教和家庭的自己社会的等进行形程整体合力[3]。这些层面的因素就造成了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效率水平比较低。
二、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实施
为能促进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水平提高,就要能充分主要教学方法的科学实施。笔者结合实际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进行了探究,在这些方法的应用下,就对教学的效率提高起到了促进作用。
第一,加强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理论学习。要想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的水平提高,就要注重从理论层面进行引导学习,让青少年能够对社会主义的概念以及本质等有详细全面的认识,并要能够使其能在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方面能够有所体会,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促进青少年的价值观正确树立,在对思想价值的判别能力上不断提高。要注重对青少年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进行更新优化,能方便青少年对教学内容的接受。
第二,注重在思想道德上的教学内容科学化的引导。从具体的方法实施上,就要能充分注重对青少年的实践体验活动的加强,注重对青少年的行为习惯养成。能够注重青少年的实践体验活动的类型多样化呈现,注重通过活动现场的体验来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4]。在实践性方面能鲜明的突出,在日常行为习惯的引导工作上要能加强,注重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结合。只有在这些方面得到了充分重视,才能有助于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水平提高。
第三,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就要能充分注重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内在要求紧密结合,并能和时代需求相结合,在教学的内容能与时俱进,将思想道德的教育内容进行不断丰富。只有在这些方面得到了充分重视,才能有助于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就要能在教学的内容上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相符合。对学生的集体主义的教育要加强,能够科学化的引导嘘声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处理方法实施。
第四,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在民主理念的教育层面要能加强。在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要能注重对社会市场的经济发展有充分的认识,在德育教学的内容方面不断强化,并要能够和现代化的建设相适应,在新的思想道德规范内容的教学方面加强重视。
三、结语
总而言之,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就要能充分注重方法的科学应用,在实际教学的方法上能注重创新性应用。通过从理论层面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进行分析研究,就能从理论上提供教学的思路以及方法,为青少年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魏晓丽.影响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障碍及对策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18).
[2] 李婷,赵慧君.新时期家庭教育对小学生道德发展的影响[J].现代交际.2015(07).
关键词 青少年 学生 思想道德 教育
中图分类号:C41 文献标识码:A
1当前中学生的思想状况
1.1学校教育思想不端正,潜伏着思想工作的危机
这几年学校教育工作的主要问题,是重智轻德。高考指挥棒操纵一切,由于片面要求升学率的错误导向,扭曲了学校的培养目标,一切为了高分,甚至连思想政治课也不得不为升学“捞分”服务,品德评语为了升学遮遮掩掩,使学生的品德考核流于形式。尤其到了初三毕业班,为了升学考试,一切让路,出现了思想教育工作的断裂层,这就必然潜伏着学生思想成长过程中的不良危机。所以中学德育工作这几年来尽快努力改革,然而由于方向不准,干扰太大,地位不稳,其收效不大。现实教育我们,德育是学校的重要工作,学校只抓智育,不抓德育,不可能培养出真正的人才。因此,必须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教育工作的首要位置来抓。
1.2家庭教育的负面作用,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现在不少家长由于工作忙,无暇顾及教育自己的子女,有的家长只寄希望于学校老师;有的家长偏重于智力投资,对子女成长期望较高,有的家长在生活上对孩子娇宠;家长的思想政治倾向给子女以直接的影响。学生的思想反映了家长的思想。故有的学生在思想目标的追求上,希望成才立业,然而光有职业理想,缺乏政治理想和道德理想。有的学生在人生价值的认识上,注重自身的存在,脱离社会和国家的需要;有的学生在行为上,希望受人尊重,不愿循规蹈矩;有的学生在生活方式上,向往现代化美好生活,然而往往脱离国情,缺乏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有的学生在处理人际关系上,只希望别人理解关心自己,而很少去理解关心别人。凡此种种,都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对待。
1.3从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变化的大背景的高度来剖析当代中学生思想和心理状态。如何全面认识和分析当今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就需要站在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变化的大背景的高度来做深入的剖析。在现在的中学生的头脑中,对于我国的国情知之甚少,缺乏有效的国情和国史教育,也缺少必要的革命传统和马列主义教育。形形资产阶级腐朽思想侵蚀着幼稚的青少年学生,使之产生盲目崇拜。这个深刻而现实的教训是值得我们认真记取的。
2学校德育工作的反思
2.1在教育的内容上忽视了基本政治观点的教育
这几年来,中学的政治思想教育开始注重学生的行为规范和品德教育,而忽视了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根本建设,没有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本政治观点教育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重点和主线,甚至一度出现企图以品德教育代替政治教育的倾向。对传统教育否定多,而继承发扬少。@几年来较多的是抓学生纪律教育和行为规范训练,而不是学生的思想和政治倾向。就事论事教育多,而系统理论灌输少,教育工作缺乏有力的理论依据,没有加强学生思想政治观点上的基本建设。
2.2在教育途径和方法上存在脱离和偏离的倾向
在教育途径上,知与行相脱节,理论与实际相分离,在教育工作上课堂教学多,社会实践少;重复说教多,行为训练少,这往往造成学生口是心非,言行不一,行知脱节,实践能力差。
在教育方法上,强调了渗透疏导,而又否定了必要的灌输;重视物质奖励,而忽视精神奖励;注意生动活泼而放低教育要求;强调自我完善而放松了互相督促。
3加强对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对策思考
3.1加强道德规范的训练,继承发扬优良传统
中学阶段是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和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道德教育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中学德育工作的基本内容,也是整个德育工作的基础。
《中学德育大纲》和《中学生行为规范》是学校实行品德教育的依据,在对学生进行道德行为的教育中,要把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与培养现代人的高素质有机结合起来。在孝敬长辈、关心他人、热爱集体、学习雷锋等方面开展多样的教育活动。
3.2加强基本政治观念的教育
政治工作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方向和灵魂,任何时候都要对学生进行四项基本原则和基本观点教育,要使学生明确必须把坚持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要特别抓好学生的国情教育,使学生懂得爱国主义必须上升到社会主义。要树立正确的理论信念,具有坚定的无产阶级立场。
3.3从学生不同层次思想基础出发,提出不同的教育要求
德育工作要改变一刀切,一般化的毛病,就必须坚持从不同年级学生的实际出发,在德育的要求和内容上要有坡度、分层次。对于思想基础比较好的学生骨干还要在德育上更上一层楼,在思想政治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以激励他们更好成长。
3.4发挥德育工作的整体功能,形成多方面的教育合力,开创德育工作的新局面
近年来,广大教师在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付出了辛勤劳动。但是,在许多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效益是比较低的。怎样在高中政治教学实践中提高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是当前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一个紧迫课题。
一、要增强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必须有强烈的实效意识
目前,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较低,其原因主要有:思想政治教材的有些内容脱离学生实际,脱离学生所关注的社会政治热点问题,在许多方面要求学生理解连成人甚至学者也难以回答的问题,由此产生了高要求和低效益的矛盾;理论教育与行为训练脱节。偏重学生认识的提高,而忽视行为规范的训练:应试教育倾向的干扰,学校把思想政治中政治理论知识的考核当硬任务,而把思想道德教育当软任务,缺乏对思想道德教育质量和效益方面的评价和考核,不追求教育活动的最终效益;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较大,学生在课堂上所学到的道理与在实际中看到、听到、得到的现实存在较大反差,致使学生是非界限模糊,价值观念失范。上述原因归结到一点,就是在指导思想上没能牢固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实践中确立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意识。在实践中,我们深深体会到,增强实效意识是提高思想道德教育实效的前提条件。有了强烈的实效意识,才有可能进一步追求教育活动的合目的性程度,做到在开展活动之前认真考虑一下,该项活动到底能使学生受到什么教益;在开展活动之后认真总结一下,学生是否受到了这样的教益,从而不做表面文章,不图形式上的轰轰烈烈。有了强烈的实效意识,才有可能进一步提高教育内容的科学化水平,针对青少年学生的实际,有的放矢地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必须看到,思想道德教育的成效具有多层次、多维度的特点。它既有显性和隐性之别,又有近期和远期之分。有时候,教育的成效能立即见之于学生的行动;有时候,教育的成效要到一定的时期才能显现(如舍己救人);有时候,教育的成效在学生身上潜移默化地发生作用,虽受用终身却无明显的行为表现。追求思想教育的效益,不能仅仅满足于即显效益、短期效益,还要重视隐性效益、长远效益。要注意避免和克服急功近利倾向,着眼于长远,从较长的时间跨度和较大的空间范围来规范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二、要增强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必须根据学生特点分层次开展教育
高中年龄段的学生,因教育程度不同、家庭背景不同、生理心理成熟程度不同,对事物的接受能力也不同。因此,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必须根据思想政治教材内容,对学生分阶段、分层次、有步骤地实施。理想教育一直是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道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其目的在于使学生把个人成才同国家前途、社会需要结合起来。在中学阶段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就如同送他一个人生的太阳。只有区分高初中学生的不同特点,理想教育才能收到好的成效。高中学生已从少年迈向青年,对未来的追求和向往十分强烈,理想教育应紧紧围绕“立志成才,志在四方,报效祖国,为国争光”展开,从而激发他们为实现理想而奋斗。另外,高中学生喜欢实实在在的能唤起激情、增长知识、增长才干的活动,我们应根据高中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在挖掘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同时,多开展社会考察、演讲辩论等富于理性的活动。还有,每个学生所受到的社会影响各不相同,因此我们在进行群体教育的同时,还要做好深入细致的个别疏导工作,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和风细雨,循循善诱。
三、要增强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必须敢于触及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
中学生思想活跃,思想的触角指向生活的方方面面,他们对某些问题非常关注。一部电影,一本书,一盒磁带,一则消息,一场球赛,都可能成为他们关心的热点、议论的中心。他们热心某一问题的时机,正是我们有的放矢地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的契机。所以思想道德教育不能仅仅在课堂上进行,还应把握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从而使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真正做到学生心坎上,真正起到激励、导向、强化的作用。老师应多接触学生,多了解学生,及时发现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主动把握学生思想脉搏。在此基础上,还要及时开展书评、影评、新闻分析、热点透视等活动,理顺学生的情绪,疏导学生的认识。另外,对高三毕业班而言,毕业后的去向几乎是历届学生关注的永恒的热点。抓住这一带有共性的热点问题,坚持开展系列教育活动,利用假期组织学生到工厂、农村进行社会调查,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舞台中寻找适宜于自己担任的角色,寻找有利于自己成长的途径,促进学生实现自我选择和社会选择的一致,主观愿望和社会需要的一致,就会收到较好的思想道德教育效果。
四、要增强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必须重视文道结合、寓教于乐
文道结合,寓教于乐,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中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文体活动的开展,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受到情感的陶冶、心灵的净化、人生道理的启迪,这是提高思想道德教育实效的有效途径。在这方面,要注意发掘教材内容中的思想道德教育因素,不失时机地渗透思想道德教育。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内容既是对学生进行政治理论知识教育的主要内容,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资源。教材中有社会发展理论和人生观原理,也有科学的思想方法。要根据学科的特点渗透思想道德教育,使学生从中获得先进的思想、做人的准则和生活的动力。比如,可以将思想政治教学结合语文和历史学科的教学进行爱国主义和传统美德教育,可以结合理科教学进行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的教育。文化生活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影响很大。近年来,文化市场受到消极因素的严重冲击,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东西屡禁不止。为了给青少年的健康发展创设良好的人文环境,我们要通过举办中学生文化节、科技节等,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园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建设以社会主义文化和优秀的民族文化为主体的校园文化,以此来抵御消极腐败的非理性化文化的影响。另外,中学生学习负担较重,紧张的学习常常压得他们透不过气来,他们迫切需要课外文化生活来调节紧张的神经,也渴望学校为他们创造一个舞台让他们可以自由抒发青春的豪情。可以让学生通过参加音乐、美术、体育、科技等活动,培养兴趣,发展特长,提高自身修养。
1.自由性。
在学校和社会组织中,人们的交往一般要按正式的规则进行,其言行要受到一定的限制,有时不得不做一些违心的事,接触不愿接触的人。而同辈群体是个体根据自己的意愿和需要进行自由组合和自由选择的交往对象,成员之间的交往是自由、平等的,不被约束。正因言论自由,不受限制,有些不便在正式群体里讨论的问题,可以在群体里自由讨论。例如:对某些政治问题的看法,对某些人物的评价等。这势必对人的思想品德产生广泛的影响。
2.渗透性。
学校、社会组织对人们品德的影响往往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而同辈群体对人们的思想品德影响大多是通过成员间的互动,在无意间进行思想交流,也就是说,此影响是在潜移默化中实现的,人们受到影响可能是不知不觉的。但能聊到一起,必定是大家都感兴趣,有话说的话题,各抒己见,通常具有较高的心理认同感和内聚力。群体是在平等的基础上与同伴进行交往,但话题总有人带领讨论,在群体中一般会有较强的权威性的核心人物。
3.独特性。
学校和社会组织一般向人们传递主流思想、社会公认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而同辈群体却有自己独特的一套行为规范、价值准则。其价值标准可能和社会主导的价值标准一致,也可能与其不符,有的甚至尖锐对立,背道而驰。同辈群体特有的思想观念、价值标准、行为规范对其成员会产生相当大的无形压力,个体往往会依从核心人物或随大流,在这种特殊的环境下,导致同辈群体成员与之发生认同。这就决定同辈群体对其成员的思想有较大的影响。
二、青少年同辈群体在青少年思想道德养成中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青少年同辈群体的思想品德不断发生变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正确的利用同辈群体环境在青少年思想道德养成中的正向影响,对工作对象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把握,以增强工作的有效性。
1.青少年同辈群体提供了相互了解青少年真实思想的条件。
当代青少年思维活跃,崇尚自由、独立,希望自己可以自主管理自己,且积极组织并参与各种活动,希望取得与成年人同等权利。而这些愿望往往得不到教育者的理解、支持和肯定,青少年常感到自己的想法受到老师和家长的约束,往往对于各种束缚产生抵触和排斥心理。变得叛逆,做出与老师和家长提出的愿望相反的事情。在同辈群体中,更容易获得相互信任,于是他们更愿意与同辈群体成员交流自己的思想,探讨有关的问题,且乐于接受别人对自己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利用同辈群体这一资源,摸清学生真正的思想,对症下药,提高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青少年同辈群体为思想道德养成营造轻松良好的教育氛围。
同辈群体广泛存在于青少年之中,具有强大的亲和力。成员之间自由平等,更容易交心,沟通层次较深。刚进入青春期的青少年往往处于“心理断乳期”,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还不成熟,独立意念强烈,逆反心理严重,不愿意接受家长或者老师的说教,但是当他们进入同辈群体后,由于年龄、志趣、需求等相近,成员之间容易产生频繁互动,学习、生活、情感、思想的交流容易深入,他们更愿意倾听成员之间的建议,乐于接受同辈成员的说服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可利用青少年同辈群体这一资源,优化青少年同辈群体相处的环境,营造轻松的氛围,渗透思想道德教育观念。
3.同辈群体为思想道德教育内容提供价值认同感。
在同辈群体中,个体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会增强。青年正处于逆反心理较强的时期,不愿意接受教育者的批评教育,而乐于接受同辈群体内的说服教育,且有较高的价值认同感。青少年之间的交往,彼此可以获取海量的社会经验和信息。他们不仅可充分展现自我,而且能在群体中获得了归属感、体验了受尊重和自我实现的快乐。他们学习适应自己的角色,不断学习社会规范,在这自主的学习中,慢慢地了解社会积极向上的主流思想,在潜移默化中学习中,也就是对思想道德教育内容的学习,从而觉得思想道德教育内容是有价值的,最终产生认同。
三、因势利导,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养成
同辈群体作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载体,既有优势,也有不足之处,为了避免同辈群体成为消极文化的载体,需要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因势利导,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确保青少年在同辈群体中健康成长。
1.尊重同辈群体,在思想道德养成中引导青少年合理调节情绪。
青少年在同辈群体中,通过交往可排遣郁闷、宣泄烦恼获得情感的抚慰。通过同辈群体可促进青少年情感的健康发展、满足其社交需要、获得社会支持、安全感和亲密感。青少年在实现“个体化”的过程中,个体会重新建构和父母间的关系,走向自主,因此会产生焦虑、恐惧、自卑等消极情感体验。青少年会依赖同伴关系来寻求慰藉;同时将情绪向亲密的同伴释放。个体在亲密的友谊关系中和一般同伴团体中所寻求的社会需要是不同的。爱、亲密感和可靠感,更多是从亲密的同辈群体中获得;归属感或包容感则更多地在一般的同辈群体中寻求。他们在群体中能够得到支持和认同,获得心理满足和情感慰藉;通过同辈群体的交往、活动和文化认同,产生了归属感;通过在群体中扮演一定的角色来证明白己的存在价值。在思想道德养成中,要注重利用同辈群体中的情绪释放功能,引导青少年通过正确的途径抒发、排遣情绪。思想道德教育者可指导他们如何从同辈群体当中获得情感的支撑和精神上的交流,鼓励他们学习合理的调节情绪,例如:有意识把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事物或活动上去;在适当的场合哭一场;向他人倾诉;进行剧烈运动;放声歌唱或大叫;听音乐;写日记。从而促进青少年身心的进一步健康发展。
2.重视同辈群体,在思想道德养成中引导青少年建构自我同一性。
同辈群体对个体的“自我”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它促进着自我同一性的形成和人格的发展。构建同一性就是定义你是谁,你的价值是什么。在同辈群体中,青少年有着不同的角色经历,同伴能够为其提供各种类型的信息,促进了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建构,是德、智、体、美等素质在个体身上的特殊结合,是富有个性特色的发展,与其它人不一样。其中人的良好思想品德是一种把握现实世界的能力,表现在对善恶是非的识别上,对自我、他人、社会等的致善上,也就是自我道德价值世界的建构。美国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沙利文认为,个体的人格是由个体的社会关系塑造的。他认为,同伴为个体逐渐理解合作与竞争的社会规则和服从与支配的社会角色构建了基本框架。在思想道德养成中,要重视青少年同辈群体,引导青少年建构自我同一性。青少年的成长背景各异,教育者可以鼓励他们合理的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形式,通过引导他们认识自己作为物质世界和社会历史创造者的主体地位,唤起其主体意识。帮助青少年树立崇高的理想,正确认识社会、人生、自己,提高适应和改造客观环境的能力。在完善个体的思想品德中指导青少年参加和改造外部世界,使他们乐在其中,马克思曾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指出:“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经验赞扬他们为最幸福的人。”
3.借助同辈群体,在思想道德养成中引导青少年习得社会行为规范。
同辈群体对个体的发展有着微妙的影响,它以独特的、重要的方式塑造青少年的个性、社会行为、价值观以及态度,是青少年社会化的主要动因和重要途径。同辈群体为青少年发展社会能力、获得熟练的社交技巧提供了重要的环境。皮亚杰在他的早期著作中论述了同辈群体在社会能力发展中的作用。他认为,正是产生于同辈群体中的合作与感情共鸣,使青少年获得了关于社会的更广阔的认知视野。同辈群体成员间的交往与学生和老师间的交往相比,更直接、更经常、更亲切,他们无话不谈,彼此从对方获得大量的生活知识经验、社会信息和价值观念,提高社会角色的领悟和扮演能力,习得融入社会的行为规范。成员若有违反规则的现象发生,可能会受到某种形式的惩罚。若没有亲密友伴,青少年可能会表现出很多的适应不良。在思想道德养成中,要充分借助同辈群体环境,引导青少年习得社会行为规范,促进个体社会化,推动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要指导青少年通过同伴的思想交流来学习、认同、巩固和内化各种社会行为规范,逐步形成对某些事物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其的沟通、自卫和合作的能力;教会其彼此平等为人处世;引导其学会换位思考。最终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传播先进文化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四、结语
【关键词】青少年;道德;价值观;教育
明代洪应明《菜根谭》中写道“德者,事业之基,未有基不固而栋宇坚之者。”意即一个人的品德是他一生事业的基础,如同兴建高楼大厦,如果不事先把地基打稳固,就绝对不能建筑坚固耐久的房屋。的确,品德的修养是人生的基础,决定一个人一生行事是善是恶是美是丑。一个人没有好的品德,学识越高,能力越强,对社会的危害越大。一个品行不端的人,很难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即使可能荣耀一时,但终究会贪赃枉法,误国误民。爬的高会摔的更重。所以成功的事业者必须德才兼备。
人们常以“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来称赞老师,“灵魂的工程师”,顾名思义,就是要塑造学生美好的灵魂。由此看来,人们在赋予教师这一光荣称号时已特别突出了其对道德传承教育的重要职责。韩愈在《师说》中不也指出老师的首要职责即为“传道”吗?
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世界的主宰,他们以自己年轻的资本,火热的激情,承担起国家时代赋予的使命,成为推动历史发展的劲旅。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写道“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充分肯定了青少年对国家社会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正因如此,对青少年的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近年来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也给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带来了不容忽视的问题,思想道德建设既面临新的机遇,也迎来了严峻的挑战。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经济成分,利益关系,组织形式和分配方式日益多元化,这为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创造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但与此同时,社会领域的单纯追求物质享受,以及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等对青年学生的价值观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另外,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飞速发展,虽给青少年的学习和娱乐开辟了新的渠道,但一些有害的信息也通过网络传播开来,腐蚀了他们的心灵,在网上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下,少数青少年精神空虚,行为失范,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当然,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这些学生身上表现出的践踏生命,法制意识淡薄的倾向不能不说是思想道德教育上的漏洞和过失。
由当前现状可知,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刻不容缓,势在必行。身为高中语文教师的我,深深感到了自己肩头责任的重大。为了不使自己成为一个仅仅知道传授知识的“授业”者,我常常以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的一句话来警示自己:为每一个培养起善良、诚挚、同情心、助人精神及对一切有生之物和美好的事的关切之情等品质―这是学校教育的基本的起码的目标,学校教育就应当由此入手。
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语文教师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因为,一些优秀的篇目及古今中外作家名人的奋斗史、成长史本身就是很好的德育教材。在讲屈原、杜甫、陆游、辛弃疾等爱国诗人的作品时,我会借助诗词内容及诗人的爱国情怀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他们内心牢固树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信念。在讲、等伟人事迹时,我会告诉他们,不仅要有爱国情怀,更要有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粪土当年万户侯”、“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气魄与自信,以此来激励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在学习当代作家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时,我把作者的不幸遭遇介绍给学生,同时还列举了中外诸多身残志不残的名人,来教育学生学习他们面对厄运,永不屈服,战胜自我的坚强信念,从而让他们珍惜生命,奋发学习,使其认识到一个生命个体不仅属于自己,更属于这个社会,激励他们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知识素养,来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我还利用课文中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感激怀念之情,激发学生用心感受自己的父母之爱的伟大。在课堂上,我还特意放了《父亲》、《母亲》两首歌曲,让学生在动听的歌声中品读母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许多学生都感动的流下眼泪。
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我还常常把它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使思想道德教育回归生活,指导生活,让学生学会在实际生活中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看到了某些学生存在大手大脚花钱,随意丢弃馒头等不良倾向,除了对他们进行理论上的说教,我还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在收麦的大忙季节到田地里帮农民收麦子。从而使其在汗流浃背,腰酸腿痛的亲身体验中领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真谛。利用节假日,我还组织学生郊游,让他们聆听大自然的天籁之音,让他们感受大自然的多姿多彩,让他们触摸大自然的心跳,让他们感受大自然蓬勃的力量,从而激发他们对生活、自然的热爱,提高他们“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新时代的竞争意识。
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很广泛。美国当代教育家厄内斯特・波伊尔规范“基础学校”的道德教育有七项:诚实、尊重、负责、同情、自律、坚忍、奉献。广大教育工作者应在充分提高自身道德修养的前提下,以切实有效的方法把思想道德教育的各个方面落实到位,并从内心充分认识到“道德教育是教育的根本”(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校檀传宝如是说),认识到道德修养于一个人的重要意义。同时,还希望社会能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道德环境,比如开设专门的思想道德教育课,推出一些宣传思想道德的影视作品等。我相信,只要我们社会、学校、家庭联合起来为学生打造一片明净的道德天空,就一定能把学生培养成新形势下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摘要]良好品德的养成是有条件的,环境和教育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学校是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主阵地,对塑造人的灵魂,培养理想信念、保证方向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在充分发挥学校德育的一切积极因素的作用的同时,如何与社会影响同步教育,紧密结合社会生活实际和学生的思想认识实际,培养学生道德判断能力,引导学生在复杂的社会道德环境中理性掌握并自觉运用道德原则,坚持做人准则,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学校德育社会现实环境因素
良好品德的养成是有条件的,环境和教育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学校是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主阵地,对塑造人的灵魂,培养理想信念、保证方向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同时,“在其现实性上,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环境是影响青少年道德内化、社会化的重要因素。目前,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学校德育的目标、内容、方法等与当代社会生活存在不容忽视的裂解,严重影响了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因此,在充分发挥学校德育的一切积极因素的作用的同时,如何与社会影响同步教育,紧密结合社会生活实际和学生的思想认识实际,培养学生道德判断能力,引导学生在复杂的社会道德环境中理性掌握并自觉运用道德原则,坚持做人准则,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
人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环境是影响人发展的现实性的社会基础。从青少年德育的角度来看,良好品德的养成不是无条件的,环境和教育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学校是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主阵地,对塑造人的灵魂,培养理想信念、保证方向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同时,社会环境是影响青少年道德内化、社会化的重要因素。目前,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学校德育的目标、内容、方法等与当代社会生活存在不容忽视的裂解,严重影响了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因此,在充分发挥学校德育的一切积极因素的作用的同时,如何与社会影响同步教育,紧密结合社会生活实际和学生的思想认识实际,培养学生道德判断能力,引导学生在复杂的社会道德环境中理性掌握并自觉运用道德原则,坚持做人准则,加强德育有效性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德育目标的实现,离开受教育者的关心,离开学生的需要是不可想象的,脱离当代社会生活、脱离学生实际的德育就脱离了学生的需要,就不会得到学生的关心,就像是建在沙滩上的海市蜃楼。因此,学校德育必须研究当代社会生活,以现实为维度。
首先,设置适宜的德育内容,反映当代生活。德育内容是指用来培养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思想道德观点、原则和规范体系。每门学科都有自身的逻辑结构,道德教育的内容确实很难与社会实际问题一一对应,也不可能“学到了就能在社会上派上用场”,目前,我们的学校道德教育传递的通常是经过过滤、筛选的纯而又纯的做人道理、基本原则和完美的道德典范,呈现给学生的只是美好、善良、非真实的一面。然而客观现实并非学校德育教育所描述的那么美好、单纯,它是一个充满是非、真假、美丑、善恶、冲突的世界。其结果是学校德育工作不但与现实生活脱节、学生实际脱节,沦为不切实际的空谈,而且会导致一些学生以纯理想的态度去对待现实。而脱离现实的道德理想主义只会造成巨大的心理落差,当这种落差超出其心理承受能力的时候,变异就会产生。“除开该被时代所否定、扬弃的腐朽道德,凡属对现时代具有进步意义的道德,都同时具有超前性和现实性两个方面的属性。德育教育的适度超前无疑对社会进步具有“导向”上的功能,但脱离现实的道德理想主义只会带来消极效果,造成“超时代的悲剧”。
其次,把握道德教育的基础,研究学生、理解学生。行为是人和环境的函数,行为随人和环境这两个因素的变化而变化,不同的人对同一环境可能产生不同的行为。道德根本上是社会的,但道德也与个人的反省和选择有关。由是观之,道德教育必须研究学生、理解学生。研究、理解学生要求不是简单地对之进行道德说教,而应从青少年的道德实际出发,尤其是从他们的道德心理实际出发,忠实地描绘他们的道德现实,解剖、分析其道德现状,探究青少年道德教育的规律。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是一个知、情、意、行辩证统一的发展过程,只有那种符合学生的需要,能激发、引起他们的关注,并产生情感的道德教育才会是有效的,否则道德教育的内容就不能被学生同化,成为他们自身的一部分,就永远是一种外在物,对其将来的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不会产生什么影响。最后,发展思想道德教育理论,解决新问题。没有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现代社会是一个空前开放的社会,改革与竞争彻底改变了传统社会发展迟缓、变化呆滞的状况,思想道德教育也应在竞争中不断改革、发展,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那些“不顾教育过程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来论述教育理论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是自甘浅薄,势必在社会上和教室里遭到蔑视。道德生活是不断发展的,道德理论也要随着道德生活的发展而发展。发展道德理论,不仅要以现代社会的实践为基础,而且要以广大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的研究为支撑。因此,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研究,关注现实、关注变化,思考、研究变化的原因,并作出正确的回答和说明,发展道德理论,是现代社会条件下思想道德教育有效性的重要条件。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 德育工作 问题 对策
1.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存在的问题。新时期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取得了不少成绩,特别是近几年来,学校重视了对学生进行近代史和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抓住了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和养成教育,开展了各种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社会、实践活动,这些工作都取得了十分明显的效果。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信念普遍增强,要求上进,好人好事越来越多,法制观念和组织纪律性有所增强,认识事物的能力不断提高。同时,随着德育工作的加强,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积极性也明显提高。对于近年来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取得的成绩,应充分肯定。但也要看到,新时期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还存在如下问题。
1.1 时代变化给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带来了严峻挑战。随着我国社会从传统向现代、由计划向市场转型期的完成,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青少年面临多种观念的冲击,为中等职业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一方面,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时代的到来,使得青少年道德意识弱化,青少年利用网络进行思想交流的结果造成道德情感冷漠,心理问题增多;另一方面,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的攻坚阶段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情况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影响着青少年的价值取向,国际国内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和斗争更加复杂。尤其是国际敌对势力加紧对我国青少年一代进行思想文化渗透,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腐败思想给青少年带来了消极影响。因此中等职业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就尤其显得任重而道远。
1.2 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对学生的德育。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其学历层次算不上高,如何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足呢?用什么去和那些本科生、研究生一比高低呢?那就是技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技能娴熟,一到用人单位马上就能上岗,适应性很强,工作也很安心,颇得用人单位的好评。用人单位在选择毕业生时十分看重学生技能等级的高低。因此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形势和在这种重技能的招聘标准的影响下,学校为了使学生在竞争中取胜,将技能等级的高低放在重要位置也就显得十分自然,这就难免出现“重技轻德”的弊端。即使进行德育,学校往往也是从个人前途、个人利害关系上对学生教育多,以国家前途、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为出发点进行的教育少,这就造成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突出的心理和人格缺陷:自私、冷酷、内向、孤僻,以自我为中心、自尊心过分强烈、挫折承受能力低,遇到实际问题往往走极端。
1.3 学校教育目标和内容脱离实际使德育缺乏实效性。现行德育不仅具有主观主义倾向,而且主要考虑社会价值和社会需求,目标过于高、大、空,过于政治化、成人化、工具化,内容也存在着脱离学生身心特点和知识水平的实际。比如:一是显性的教育多,隐性的教育少。口号式的宣传貌似轰轰烈烈,却无多大实效,校园里缺乏必要的文化气氛,学生课余生活单调乏味。二是限制性的教育多,引导型的教育少。一些学校校规、校纪满纸都是“不准”、“禁止”之类的字眼,违者便是罚款、处分,教师对学生缺乏必要的耐心和多种教育方法,动辄便训斥或以停课叫家长来相威胁,满足于学生表面上的驯服,很少想到以榜样的力量去引导学生奋发向上,通过剖析身边发生的实例对学生晓之以理。只会“堵”而不会“疏”,这样往往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三是“知”的教育多,“行”的教育少。关门读书的状况很普遍,只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做,而对学生的管理和训练跟不上,很少组织学生参加较为艰苦的劳动锻炼。这种落后的教育理念不能很好地遵循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规律,不能很好地回答学生关心的实际问题,必然缺乏可信性和实效性。
1.4 中等职业学校生源的特点给德育带来了困难。中等职业学校生源近几年来看是较差的,汇集了初中阶段的中下等学生,学生水平差异较大,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进校后不思学习,对自己放松要求,轻则得过且过、自由散慢,重则打架闹事、违法乱纪,给学校德育工作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更为突出的是,有一部分学生是学校协办单位、用人单位或上级主管单位干部、职工的子女,总认为自己的表现好坏无所谓,毕业后不愁分配不了,甚至还能分配到令人羡慕的好单位。学校为维持办学,对于这些学生在校表现较差却能首先就业的现象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其他学生,特别是家庭条件差、处于弱势群体的子女学生,觉得自己表现再好也无望在毕业后分配到理想的工作单位,所以他们中的一些人也不思进取,学习没有劲头。
2.加强和改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对策。面对目前新形势下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素质状况,中等职业学校如
何重新认识思想道德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有针对性、有实效性地抓好学校的德育工作,是每一位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和解决的紧迫问题。
2.1 根据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思想道德现状,改进思想道德格局。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存在的问题大体上是一致的:相当一部分学生缺乏理想信念,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极不端正,整天无所事事,无心向学,个别学生法制观念淡薄,旷课、逃学、早恋、打架斗殴、顶撞甚至辱骂老师。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低下,衣着打扮和行为举止怪异,是非不明,美丑不分。少数学生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自私自利,对家庭、集体和社会缺乏责任感,一切以自我为中心。面对这一情况,如果仅仅通过开设德育课程,仅仅依靠学校管理部门和班主任来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不够的,我们必须改进学校思想道德教育格局,形成一个以书记校长为核心,学生管理部门、班主任为骨干,科任老师和学校其他人员全员参与的学校德育工作群体;形成一个以德育学科教学为主、各种活动为辅的德育工作渠道;形成以爱国主义教育、法纪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为主线的德育内容体系;形成以正面教育为主、各种活动潜移默化为辅的德育工作方法体系。通过构建一个全员参与、全程管理、全方位渗透的德育工作格局,使中等职业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2.2 根据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特色,以专业社会实践为契机,深化职业道德教育。中等职业学校的学习有着很强的专业特色,从他们一进入职校的大门起,就选定了某一“专业”,而这一“专业”又和学生毕业后所要从事的“职业”有着密切的联系。因而,在中等职业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中,要以具体的某一职业的职业道德教育为切入口。一方面在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及实际操作中引导学生了解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道德要求;另一方面,加强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在具体职业环境的氛围中,进行有效的思想道德教育,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使中等职业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现阶段我国家庭教育在德育教育方面出现的问题
(一)随意性
实际上,我国很多家庭对于青少年的培养与教育理解出现了一定的偏差,单一的认为青少年的成长成才是依靠于学校的教学,而家庭的作用只体现在对青少年的衣食住行上。当然也有一些家庭比较重视对青少年在家庭中的德育培养,但是随意性较大,很多家庭不具备专业的系统化教学资料,更加没有构建出科学的教学规范 [1],加之家长对青少年的教育理念以及教育行为都有着一定程度的不规范化,不理性成为家庭教育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当青少年受到来自家庭的不理性责备,内心的承受能力较弱,容易使得很多不良的因素侵蚀到青少年的内心,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健康成长有着消极的影响。
(二)错误的理解家庭教育
我国的传统文化对于家庭的结构作用显得极为的固化,在儒家思想下,父母之命对于孩子的成长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导致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展现出一种至高无上的权威性。即便是现代社会,思想的解放以及社会结构的变化,对家庭结构的改变还处在较为基础的阶段,很多家长对自己孩子的教育还停留在传统的观念里,孩子是家长的“私有财产”,对孩子自身所具备的社会属性极为忽视 [2]。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脱离了“尊重”、“平等”以及“公平”,使得家庭教育偏向了强制性以及服从性的方向,这从根本上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成长不利,极易出现偏差。
(三)复杂性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制度的改变,改革开放一方面带来了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全新的教育理念。虽然现代化的教育观念给家庭教育带来了生机,但是在我国几千年延续下来的传统教育理念下,很多家长面对多样化的教育模式,无所适从,不知道该选择哪个才是对孩子真的好。这种现象使得家庭教育极为复杂,不同家庭选择的不同教育理念,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着不同的作用,加之社会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家庭之间存在的贫富差距,都使得青少年的心理成长受到一定的影响。
二、对青少年采取争取的家庭教育
(一)构建氛围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青少年时期正是孩子们成长的重要时期,无论是孩子身体的成长还是心理的成长,家庭以及学习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在世界观以及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家庭教育应当时刻的准备好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家长在其中的作用不可言喻。首先家长要营造出和谐的家庭环境,让青少年可以有一个轻松的成长空间,其次,在青少年家庭教育的重要时期,比如寒暑假,家长可以与青少年积极的沟通,对青少年出现的问题,做出适当的引导等。
(二)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
社会的发展,使得先进的教育理念被广泛的应用,传统的教育理念已经无法满足家庭教育的需求。因此,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首先要对青少年的整体发展进行全面的关注,而不是单一的对青少年的成绩重视,其次要引导青少年自己做出事物的理解和思考,并给予肯定和支持,增强青少年的自信心,最后,改变传统的棍棒教育理念,要与青少年做朋友,积极地与青少年进行心灵的沟通,了解青少年的需求,帮助青少年成长。
(三)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沟通
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并不是家庭或是学校一方的教育工作,而是需要家庭与学校的联合教育。因此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的联系,通过双方的沟通,发挥学校与家庭的道德榜样作用,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道德意识,从而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成长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社会现代化的建设发展,网络的普及使得不良信息的传播途径更为广泛,青少年的心理成长还处在基础阶段,对不良信息的侵蚀很难做出正确的判断,对青少年世界观以及价值观的形成有着消极的影响。因此加强家庭教育,通过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提高青少年的道德意识,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丙元 .家庭教育及其对学校德育的启迪和支持 [J].教育导刊 ,2005(02):17~19.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这个“本”已经持续了千年,内容一直在扩充,内涵却从未改变。随着时代的变迁,“本”不移,“形”却变化着,我们追随着时代的变化,有所坚守,有所突破,坚守的是教育的本心,突破的是教育的形式。
纵观教育的形式,我们不得不想到既令我们万分欣喜,又让我们无比困惑的网络的出现。网络的出现让每一个人既开阔了眼界,又充实了思想。但大量信息的出现使每个人都无法轻易辨别真伪,大量信息未接受洗涤就直接出现在我们的面前,这一道道难题无法解决,让我们既乐于其中又无法自拔。网络的双刃剑让我们在现实中都有所迷茫,更不要说对于所有教育者的影响,如何运用这把双刃剑完成现当代的教育,尤其是思想道德的教育,这是我们坚持的,也是我们新的“本”之所在。
互联网与新媒体的出现让无数人沉迷其中,大量信息的涌入无时无刻不冲刷着我们的大脑,传统教育在互联网与新媒体的逐渐统治下无法找寻本身的出路,很多教育屏障被打破,如何继续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传统的不能抛弃却无法一如往昔,新进的不能全盘接受也不能置若罔闻。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更好地在思想道德方面教育学生,就一定要结合新时代的新特点,严格遵循教学规律却满怀创新精神,为思想道德教育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指引。在众多多媒体平台中,最突出的一个典型就是易班。
易班作为新媒体出现在大学生面前的时间并不是很长,它逐渐从不成熟的一个实验平台渐渐向全国进行推广。作为易班这种新媒体传播平台下最前线的实验基地,我们也在积极探索与实验,希望通过易班的积极传播弥补传统教育的不足,让每一个身在其中的大学生都有所得有所获。易班平台作为多媒体的代表,具有不同于传统媒介的巨大优势,信息含量丰富,传播速度快捷,选择角度自由,这种种无可比拟的便利让教育教学必须参与其中,借用它的便利推动教育教学的发展,而在教育教学的核心领域的思想道德教育方面,新媒体的出现对思想道德建设有着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无论从实际操作到预期设想都影响着思想道德发展,具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实际操作与预期设想两个方面:
从现实操作方面来看,易班这种新媒体对于思想道德教育的影响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拓展了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现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流途径便是学校开展的各种思想道德教育课程,这种课程几乎从学生一开始接触一直延续到毕业,各种内容与形式的改变却一直无法真正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连最基本的教育目标都是勉强实现。互联网的迅速普及所带来的新媒体的爆炸式发展,让类似于易班新媒体平台迅速占领大学生的视线,正是由于新媒体的这种优势,伴随易班的全国推广,很多思想道德教育内容我们可以通过易班传播,而这种网络的传播让每一个大学生走出了思想教育的应试课堂,运用自己喜爱与擅长的学习手段完善思想道德品质。
其次,增强了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学习动机。思想道德教育开展的最主要问题在于强硬化的讲授与死记硬背式的推送,让每一个大学生在接受思想道德教育成为一种负担与压力,这样的教育一定不可能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易班这种新媒体的出现,打破了应试教育的桎梏,尤其是其中具有游戏式的各种学习环节,通过学习或者是思想传达交流可以积累一定的经验值,这种经验值可以最后兑换为实实在在的实物与奖品,在这种有趣且带有实际价值的学习引导下,切实贴合了当代青年人求实的思想态度,更好地为思想道德教育提供了一个自学的高效的教育平台,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很高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的形成最后会直接带来思想道德教育的良好效果。
最后,更新了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认知理念。思想道德教育的传统教育理念与方式让很多大学生开始曲解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真正理念,大学生对于思想道德教育的认知理念开始出现偏颇,在这种渐行渐远的教育中,我们的初衷被误解,效果得不到体现。易班的出现让每个学生自觉地选择被挑选过的话题学习,各种课程与老师可以被随意挑选,大家走出四面墙的教室,挑选适合自己学习思路的教师与教学内容,在这种自主自觉的学习中,大家慢慢找回了对于思想道德教育的正确认知,那就是道德不是灌输,而是潜移默化与自觉自主的选择与升华,易班为思想道德教育提供的不只是平台的新颖,更重要的是告知学生教育是多元的,思维是开阔的,我们想要传播的思想虽然核心内涵专一,但是我们正在逐渐放开学习的可选择性,也许在这种类似于宽容与体谅的理念下,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才会更加理想。
从预期设想方面来看,易班这种新媒体对于思想道德教育的影响不仅仅存在于表面肤浅的表达,更重要的是我们面对易班平台的发展,如何发掘其中的真正价值点,将易班与思想道德教育达到不可思议的结合,才是我们所关注的,这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创新与突破。
易班平台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的应用在未来预期设想发面最重要的影响便是易班潜在的教育意义。易班平台是一个结合了各种信息交流、文字传播、视频分享学习等种种丰富功能的平台,而这些平台的最大作用表面上看起来是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传播途径,但是深入探索我们便可以发现,易班这种新媒体最重要的优势便在于传播,传播效率是惊人的,一个终端的传输也许只是带来不同节点的信息接收,但是如果每个大学生都作为信息传播的节点,大家都传播具有道德意义的内容,那么我们在使用易班平台的同时也就是在进行思想道德学习,教育这个概念就成了一种广义上的人与人的传播,运用易班平台主流意识的强大支撑,让每一个进入其中的人成为思想道德教育的出发点,这样教育便会无所不在,无所不完善。
互联网新媒体的出现对于思想道德的影响是一把双刃剑,这把剑刀锋锋利,削铁如泥,用得好可斩去污秽杂念,让每一个学生都在主流内涵的主导下践行思想道德的真正意义,用得不好则可变为思想道德教育的坟墓,无法自拔。当我们遇见互联网新媒体的兴起,又急需解决传统思想道德教育的问题时,一定不能慌张也不能盲从,一切从实际出发,善用新媒体,会用新媒体,能用新媒体,这才是互联网新媒体出现的真正价值所在,也能够真的为思想道德教育建起万里之地,无人可摧。
一、优秀的传统思想道德规范面临考验
当我们翻开魏魏华夏5000年的历史画卷时,不难看到,中华民族有着历史悠久的优秀传统道德。虽然,不同时期道德内容和要求不尽相同;但历史上一些优秀的传统道德仍不泛具有对我们起积极作用的东西。
在个人道德修养上,中国古代德治思想强调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将个人的道德修养作为头等大事来考虑。在处理人际关系上,强调“仁者爱人”;倡导人与人之间相互爱护,相互友好,强调“恭、宽、信、敏、惠”,主张做人要庄重、宽厚、诚实、勤奋、慈惠。在修身养性上,把“慎独”、“内省”作为座右铭,强调做人要言行一致,人前人后一个样;不能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尤其是独处无人之处,也要按道德准则行事,不做坏事;要经常反省自己是否做错了事;发现自己有错误,要作自我责备。在家庭道德上,强调“孝敬父母,尊老爱幼”同时还要“推及己人”,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为吏和治理国家上,要求为吏者对道德必须身体力行,以自己的榜样和模范行动,来影响广大老百姓,所谓“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就是这个意思。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强调“天人合一”、“尽物之性”。这些优秀的传统思想道德规范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内在灵魂,激励着一代代志土仁人以天下为己任,内而修学储能,砥砺道德,外而平治天下,建功立业。在这些优秀传统道德思想中,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的奉献思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品德,自强不息,刚健有力的进取精神,厚德载物,道济天下的胸襟态度,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英雄气概,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为政风范,都是我们今天在建立健全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过程中所应弘扬的优秀传统和民族精神。
我们的党从成立之日起,从未停止过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规范建设工作关注和重视,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以来的几十年中,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深入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日益深入人心,为人民服务精神不断发扬光大,崇尚先进、学习先进蔚然成风,追求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已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社会道德风尚发生了可喜变化,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体现时代要求的新的道德观念相融合,成为中华民族道德建设发展的主流。
但是,在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道德得以继承和发扬的今天,社会的一些领域和一些地方中,却不时发生一些与优秀传统道德格格不人的东西。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湃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见利忘义、损公肥私行为时有发生,不讲信用,欺骗欺诈成为社会公害;、腐化堕落现象严重存在,这些在成人世界里发生的不良行为,已严重影响并侵蚀着青少年学生的心灵,一些本不该由青少年学生担当主角的悲剧,如今一幕幕地在上演。一段时间以来,这样一些信息充斥了我们的视野和耳膜:几个初中学生为了打发时间、找点儿新鲜和刺激,就把一个乞丐套在麻袋里,然后是一顿疯狂的殴打和拳击,甚至用上了棍棒,结果导致乞丐死亡。在一项调查研究中,有的孩子因为父母的打骂教育,竟然滋生出“恨不得和他们拼了”、“长大以后找他们算账”等想法。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放到全国十个城市的近6000份问卷中,有34.6%的未成年人到过网吧;到过电子游戏厅的占29.2%;到过录像厅的占9.5%;到过歌舞厅的占7.4%;另外38.5%选择了“不知道”。由于网络的普及,少年儿童可能接触的不健康的信息源较多,有的未成年人面对网络几乎迷失了自己。当被问到“你都访问过下列哪些站点”时,24.1%的被访问少年儿童选择了“聊天室”;23.4%选择了“交友天地”;17.0%选择了“影视娱乐”;7.2%选择了“占卜星座”;1.8%选择了“成人保健”。
比如,在个人道德修养上,人们一直认为青少年学生的心灵是纯洁的;加强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应该不难。然而,部分青少年学生很多时候表现出的自私自利、损人利己、幸灾乐祸、落井下石的行为,让人很难感受到“人之初;性本善’的古训。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也强调与人相处要谦和、宽容、互相尊重,即使是一家人,也应该做到互相容忍,但现实中部分青少年学生身上体现出的“自我”意识;已使同学之间纯真的友谊变得脆弱。在家庭美德、社会公德建设上,孝敬父母,尊老爱幼原本是最基本的做人准则,但现实中这一基本准则已变得非常勉强,“血浓于水”往往变成聊以的话语。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也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但诸如“烧熊”、“烹狗”的惨剧却不时上演,也让人们不禁为当今部分青少年学生的残酷、冷血担忧。而部分在校青少年学生不成熟的“感情问题”,已不是什么个别问题。在校园内抽烟喝酒的行为成了某些青少年学生显“酷’的一种方式。部分学生视读书学习为畏途,争优创先;加入学生社团组织对一部分学生来说已无多少吸引力,对于家长、学校稍显严厉的管束,动辄就要对簿公堂,讨一个说法。这些事件和数据一次又一次向全社会敲响了警钟,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迫在眉睫。
二、青年学生思想道德规范建设缺失的原因
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规范建设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导致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也是多维的,既不排除学校教育不到位的原因,也不排除家庭教育不当的可能,更不排除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一是缘于部分青少年学生对课本知识(确定性知识)的“轻视”。适龄儿童必须入学接受教育,这是法律明文规定。学生在学校,一方面是对课本(确定性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就是接受其他方面有益的教育。但部分青少年学生,特别是那些不受思想道德规范约束的学生,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他们并不热爱学习,不愿意学习书本知识,不清楚为何要读书,为何要对书本知识进行掌握?其中,有一部分家长还错误地认为,提倡素质教育,给学生减负就是让学生放松或是放弃对书本、课本知识的学习。从而导致有的学生不愿学习,不想学习或者认为学习完全是为了应付家长和学校。
二是缘于家长、学校、社会对学生主体的“藐视”。这里所说的藐视,并非是真的看不起孩子,而是在现实中,家长的眼里,孩子永远是孩子,孩子没有自己的思想,孩子就只有无条件地服从家长安排的一切。老师的眼中,学生就是规规矩矩,唯唯诺诺,只有听老师讲,只能接受学校的教育模式。社会大环境对过早踏入社会的青少年也是一种不接纳的态度。这些认为、态度都是藐视的表现。正是家长、学校和社会大环境对未成年人这一主体的藐视,最终造成这样一种状况,做家长的看不明白自己的孩子,做老师的理解不了自己的学生,社会大环境与未成年人之间,特别是那些提前步入社会的青少年学生之间的互相不接纳,从而引发一些极端的社会行为。
三是缘于重道德认识轻道德需要与道德实践。在大多数人的认识里,总认为道德教育与道德修养是一回事,只要对未成年人进行了思想道德行为规范的教育,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水平就会提高,行为就会受到规范,因此,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就停留在表面,过多注重青少年学生是否服从,是否完成了家长、学校制定的规章制度,而不愿意去感知或是肯定这些学生是否将思想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体需要和信念,是否由单纯服从转变为认同,从而达到内化,变成能主动加强道德风尚和主动参与社会道德体系建设的主体。
四是缘于社会一些消极、阴暗的东西对青少年学生的影响。从部分青少年学生对世界认知的程度看,大多数青少年学生已经能分清是非,认识美丑,判断对错,对社会有一定了解,但现实中存在的一些社会问题,如少数人的现象、部分成年人之间的欺骗欺诈、人与人之间的诚信缺失、善举得不到认可、好人没好报等现象,已对部分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带来直接负面的影响,进而产生种种与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规范建设背道而驰的行为。
三、家庭、学校、社会应共同关注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规范建设
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教育是基础。要解决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失范的问题,并不是某个人、某个部门能解决的事,只有紧紧抓住影响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观念形成和发展的重要环节,让家庭、学校、社会携起手来,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各方面的努力,共同构建青少年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规范体系。
首先,家庭是人们接受道德教育最早的地方。青少年学生高尚的思想品德必须从小开始培养,从娃娃抓起。与时俱进的时代对每一个家庭提出了要求,父母、成人要在孩子懂事的时候,就对孩子进行思想道德和启萌教育,要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循循善诱,以事明理,引导其分清是非,辨别善恶。“救救孩子”不能只说不做。1、家长要加强学习,争做表率。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家长不仅要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还要学习网络科学,要使孩子知道社会需要有知识的人,也只有有知识的人才能在社会上立足。2、引导孩子正确认识社会现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必然会带来利益格局的深刻变化,部分家长要以一种客观、平和、淡定的心态主动为孩子讲一些社会上正在发生或已经发生的社会现象,避免过激的言论和行为给孩子的心灵造成伤害。3、家长要拥有一颗平常心。无论是身居要职的父母,还是作为普通职工的家长,对孩子的希望应是相同的,对孩子的教育也应是相同的。
其次,学校作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阵地;也是一道门槛,应该以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高度负责的态度,充分认识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增强做好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各项工作的自觉性、坚定性,牢牢抓住加强和改进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着力点。1、大力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让青少年学生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青少年学生的道德素质是在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各项活动中接受熏陶,受到教育而不断培育起来的。学校作为青少年学生接受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应通过国旗、国歌教育,让学生聆听革命前辈讲历史,听先进典型报告会,参加扶贫济困活动,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通过出黑板报、放广播、办校刊、上政治课和思想品德课等形式,用丰富多彩的校内、校外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2、作为教师要正视信息传播及网络飞速发展给青少年学生带来的影响,正确引导青少年学生观看图书、报刊、音像制品,正确使用互联网,通信工具,让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接触社会先进文化。3、学校要加强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工作,选派思想素质好、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的优秀教师从事班主任工作,加强对那些所谓的“双差生”的德育教育工作。4、净化环境,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学习环境。学校要主动加强与社区、家庭的联系,加强与文化市场管理部门和执法部门的配合,净化校园内外的环境,维护治安秩序,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教育网络体系。
【摘要】文章针对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特点,提出要积极探索思想道德教育的新内容、新途径、新方法、新机制,开拓高校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新局面。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社会环境。”这对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是对高校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出的新要求。
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及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理想信念模糊,政治思想稳定、健康,政治鉴别能力增强,政治理想模糊倾向。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某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等问题。对于社会中存在的一些现象不能做出正确的分析判断,在政治取向上具有明显的实用、功利的特点。在政治理想和政治观念上存在的淡化的倾向,主要以自我发展为视点看待政治问题,政治理想模糊。(2)人生价值观带有功利主义倾向。由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群体复兴分配的差别的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大学生在价值观念上的困惑和矛盾明显增多。譬如我们高校有的学生,在报考入学和求学动机时,从原来的单纯追崇高校的名气到现今的推崇所学专业知识的实际实用;在毕业和择业的意识上,从原来的服从国家需要到现在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3)强调自我价值,以自我为中心视个人利益,重功利,讲实惠。当代大学生逐步摆脱了社会义务本位的主流价值,由传统的政治化道德化的价值倾向转变为以经济为基础的功利实用倾向,开始全面审视并高度重视自我价值,显示出强烈的“自我”意识,崇尚价值主体的自我化。特别的是当个人利益与他人、社会利益发生冲突时,强调个人利益为中心。他们愿意为社会,为他人提供帮助和服务,但他们并不希望以牺牲自己的利益为代价。(4)道德评价双重标准,价值取向存在矛盾困惑。道德价值观模糊,一方面表现在他们的道德评价十分宽容、模糊,该赞美的不去赞美,该批评的不去批评,还冠之以“理解万岁”;另一方面表现在道德评价上存在双重标准,以自我为中心。只考虑自己,不乐于助人;只求权利,不尽义务;希望别人尊重自己,却不能以礼待人;对社会要求高,对自己要求低。他们往往以集体主义的价值标准要求别人,对自己却采取利己主义的价值标准;对学雷锋,见义勇为等行为虽在观念上认同,但却不能积极转化为自己自觉的行动等等。
二、高校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途径
(1)理论课要切实解决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的问题,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教育。在思想建设上,要始终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社会环境里,确立大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使之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接班人和建设者。教他们运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认识和看待社会主义现实问题,提高自己的鉴别力。(2)以思想政治课为基础,积极拓宽思政治课的内容,充分发挥其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积极探索大学生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充分利用社会大环境,努力营造校园小环境,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和氛围。围绕中心工作和社会热点问题和焦点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主题教育和专题教育,帮助学生认识和理想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对社会上存在的消极负面现象,帮助同学们进行客观分析,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分析。在道德建设上,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在文化建设上,要始终突出思想道德教育的功能。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3)转变德育观念,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法。要与时俱进,积极探索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在时代不断发展变化的情况下,做好大学生道德教育也必须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潮流。教育者要转变观念,使个人观念与时代要求相适应,为做好大学生道德教育打下基础,要根据变化了的情况了解大学生的特点与状况,寻找符合大学生实际要求的道德教育的方式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为适应时代需要、更好地进行大学生道德教育创造条件。要不断积累经验,在综合的基础上实现创新,发现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只有这样,道德教育才能够得到大学生的认可,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事关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事关国家与民族的前途命运,是我们的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高校作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主课堂、主渠道,必须把思想道德教育放在学校一切工作的首位,实行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方针,按照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增强时效性的要求,以创新的思维,积极探索思想道德教育的新内容、新途径、新方法、新机制,以开拓高校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N].人民日报.2007-10-25
[2]莫秋蝉.我国高校德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J].教育探索.20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