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灾害防控

灾害防控

时间:2023-10-12 09:41:4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灾害防控,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灾害防控

第1篇

关键词 小麦;气象性灾害;产量;改善途径;影响;防控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12.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9-0164-01

小麦生产是全年粮食生产中最重要的部分,同时又是受各种自然因素影响时间最长的农业生产,因此应高度重视小麦生产。干旱、倒春寒、赤霉病、干热风和穗发芽是不同生育阶段影响小麦产量的关键自然灾害,影响小麦的有效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等。只有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应对各个时期的影响小麦生产的限制因子,才能发挥每阶段影响产量性状的关键因素,从而取得小麦生产的最佳效益。

小麦生育期长,容易遭受各种自热灾害的危害。小麦生产中最终获得的产量,是不同时期积累的各种积极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影响小麦产量要素的重点不同,因此在每个不同的生长阶段,必须采取有针对性地管理措施,从而防患于未然或及时有效地防治,把灾害降到最低。气候性灾害主要指各种自然环境带来的不利于小麦生长的因素,主要是与水、风、温度有关的各种灾害。

1 越冬期至起身期麦田干旱

1.1 冬春干旱对小麦的危害

近年来,黄淮麦区连续遭受冬春连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小麦的产量。冬季干旱主要指的是小麦播种出苗后,天气干旱或气温低,主要影响小麦的分蘖数、次生根数和叶龄指数,使越冬最大群体的数量和质量受到很大影响,最终造成小麦苗势弱、抗冻性降低、成穗数降低。

1.2 防控技术

一是冬灌或早春灌溉的好处。在适当时期进行冬灌或早春灌溉,既可以缓和地温的剧烈变化,防止冻害死苗,保证麦苗安全越冬,又为返青保蓄水分,做到冬水春用;同时可以消灭越冬害虫。总之,冬灌具有明显的增产作用,一般可增产10%~20%。二是掌握时机,及时冬灌或早春灌溉。冬灌要适时,灌水过早,气温高,蒸发量大,入冬时失墒过多,起不到冬灌应有的作用;冬灌过晚,温度过低,水不易下渗,地面积水结冰,麦苗易死。因此,要看气候变化和土质情况灵活掌握,群众的经验是“不冻不消,冬灌过早;只冻不消,冬灌过晚;夜冻昼消,冬灌正好”。但对晚茬麦,在播种时底墒充足的情况下不宜灌冬水。同时结合冬灌施肥,对群体偏小的二、三类麦田,可以追肥。早春灌溉也是如此。

2 起身期至拔节期遭遇倒春寒

2.1 倒春寒带来的危害

倒春寒,又称早春冻害,是指小麦在过了立春后进入返青拔节这段时期,因寒潮到来温度降低,地表温度降到0 ℃以下发生的霜冻危害。因为此时已到3月,气候已逐渐转暖,故也称为早春冻害。小麦完成春化阶段发育后正处于拔节初期,抗寒力就降低,已完全失去抗御0 ℃以下低温的能力[1-2],对处于雌雄蕊原基分化期的幼穗,很容易受冻;对处在二棱期(起身期)的幼穗,受冻后仍呈透明晶体状,不受影响。因此,小麦的主茎穗和大分蘖穗受冻较重,早播麦田冻害重。受冻后的幼穗发育为麦穗后,会有缺位、缺粒现象,造成穗粒数减少。倒春寒发生的几率较高,几乎每2年发生1次,特别是近几年来,气候异常,发生的频率更高,因此更要防范其发生危害。

2.2 防控技术

一是培育壮苗,它是防止早春冻害的重要措施。因地制宜选用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小麦品种、适期播种、采用精量或半精量播种技术、氮肥后移技术等方法能够培育壮苗。二是对旺长麦田采取早春镇压。三是灌水预防。由于水的热容量比空气和土壤热容量大,能减小地面温度的变幅,同时灌水后土壤水分增加,土壤导热能力增强,使土壤温度增高。有浇灌条件的地区,在寒潮来临前浇水,可以调节麦田小气候,对防御倒春寒有很好的效果。四是补肥与浇水减轻危害。受害的麦田应立即施速效氮肥和浇水。氮素和水分的协同作用会促进小麦早分蘖、小蘖赶大蘖、提高分蘖成穗率、增加有效穗数,从而减轻冻害的损失[2-5]。

3 扬花期持续降雨诱发小麦赤霉病

3.1 小麦赤霉病发生的条件和危害

在有大量菌源存在的条件下,小麦抽穗扬花期间若遇3 d以上连续阴雨天气,气温保持在15 ℃以上,赤霉病将会大流行。赤霉病是小麦的癌症,不仅大幅度降低粒重,减产幅度达5%~50%,而且产生毒素,引起品质下降。赤霉病危害大,应高度重视小麦赤霉病的防治[6-8]。

3.2 防控技术

3.2.1 品种选择。赤霉病虽然与气候有关,但是发生的严重程度却与品种的抗性有关,抗病品种较感病品种更能抵抗病菌的侵染,感病穗几率低1倍以上。因此,要选择抗赤霉病的小麦品种。

3.2.2 适时早播。注意适时早播,半冬性品种适宜播期为10月15—20日,弱春性品种适宜播期为10月20—25日,从而使小麦扬花期提前,使小麦在病害大流行前已经进入灌浆期,避开感病时期。

3.2.3 加强田间管理。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合理施肥,忌偏施氮肥,增施有机肥,促进小麦健壮生长,提高植株抗病力。

3.2.4 药物防治。在10%小麦抽穗至扬花初期第1次喷药,间隔5~7 d进行第2次用药。防治方法为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 500 g/hm2,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750~1 125 g/hm2+40%三唑酮悬浮剂1 500 g/hm2对水750~1 125 kg常量喷雾,喷药时要重点对准小麦穗部,均匀喷雾。

4 灌浆期遭遇干热风

4.1 小麦干热风的危害

干热风是小麦灌浆末期发生的一种常发性气象灾害,主要降低小麦灌浆速度和缩短灌浆时间,对籽粒的饱满度有较大的影响,从而降低小麦产量。一般可减产5%~10%,严重时可达20%。

4.2 防控技术

在小麦灌浆期要“一喷三防”,即用杀虫剂+杀菌剂+磷酸二氢钾混合喷洒的方法,既能预防小麦干热风,又能防病治虫,达到一喷多效的目的。

5 成熟期持续降雨导致穗发芽

5.1 小麦穗发芽的危害

小麦穗发芽是指收获前遇到阴雨天气时籽粒在穗上发芽的现象,是河南南部麦区常见的气象灾害。由于发芽后的呼吸作用不利于籽粒内干物质分解,极大降低籽粒的重量和品质,产生较大的经济损失。

5.2 防控技术

小麦穗发芽主要是天气与品种特性共同作用的结果。小麦收获前遇连阴雨天气是诱发穗芽发生的主要外部因素,而内因则是小麦本身的生殖休眠特性。因此,应选用抗穗发芽品种[9]。同时要对成熟麦田及时收获,降低穗发芽的机率。

6 参考文献

[1] 张清田,黄华. 防好小麦冻害利高产[J].农业科技通讯,2010(3):69.

[2] 于金宝,孔凡红,孔英姿. 小麦防冻害栽培技术[J].科学种养,2011(12):13-14.

[3] 石风泉,王金辉.小麦防冻害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2008(3): 24.

[4] 张娟丽,高九思,张建林,等.豫西地区早春小麦冻害的发生原因及防控补救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0(10):93-94.

[5] 吕国辉,尹绍忠,胡殿亚,等.豫北小麦冻害发生原因及预防补救措施[J]. 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08(8):52-53.

[6] 丁广礼,方黎. 沿淮麦区的气象特点及小麦高产技术关键[J].安徽农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1995(4):40-44.

[7] 陈怀亮,邓伟,张雪芬,等.河南小麦生产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分析及区划[J].自然灾害学报,2006,15(1):135-143.

第2篇

一、加强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

由各县区政府负责,对气象信息员名单再核实,月底前报到市应急办和市气象局,要选聘有责任心的村干部、志愿者担任信息员,要切实能发挥信息员作用,每个村、社区、学校至少有名气象信息员。县政府和应急办每年组织气象信息员培训、气象局负责培训内容。气象信息员需掌握本村住户、气象灾害防御知识等情况。气象信息员通过手机短信接收市、县气象局发出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通过喇叭广播、走访、电话等方式通知各有关农户、居民。对已经发生的气象灾害,通过电话将灾害发生时间、地点、灾情报告市县气象局。市气象局需掌握最新的灾害防御负责人和气象信息员变化情况,及时将预警信息传递给气象信息员。

二、加快农村气象信息服务站建设

各县选取个村作为农村气象信息服务站(提供实时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农业气象服务信息等)建设示范点,可以利用已有的远程教育培训站、农村信息服务站等,在原有站点基础上加挂“气象信息服务站”牌子。农村气象信息服务站建设标准:有固定场所(可容纳村民前来咨询,有科普宣传橱窗);有信息设备(电脑、宽带网络、电子显示屏、农村大喇叭等);有信息员(能及时接收和传播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有管理制度(公示服务项目、开放时间、信息员职责和考核指标);有服务内容(接收和广播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登陆气象信息服务网、更新科普宣传板报橱窗、参与气象灾害调查、反馈农民的意见)。

三、开展县级气象灾害风险调查和区划

各县区牵头,组织气象、国土、水务、民政专家,开展调查,摸清气象灾害危险区域、适宜安置点,制作重大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图、旅游区气象灾害分布图。滦平县作为示范县,今年底完成县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灾害应急预案的编制,实现重大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延伸到乡、村。

四、做好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工作

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是指对某个乡镇是否具备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和意识,是否能自发进行灾前、灾中到灾后各项防御工作进行综合考评认证。各县按照认证标准,逐一落实考评内容,滦平作为示范县,今年底前完成认证,由气象局和市应急办负责对滦平县气象灾害应急准备工作进行检查和认证,争取其他县明年通过认证。认证标准:有健全的组织、掌握气象灾害风险状况:有专门小组全面负责乡镇气象防灾减灾事宜;有一名乡镇负责人分管,有气象信息员承担相关工作;有气象信息服务站;有一支基层气象防灾减灾队伍。掌握乡镇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重要设施、危险地区、气象灾害风险图、弱势民众、防灾减灾资源(避难场所信息、防灾减灾专家等)。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渠道畅通:有多种渠道(显示屏、大喇叭、电话、手机等设备)接收气象灾害预警信息,重大气象灾害发生时能通知到乡镇每户居民。有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明确乡镇气象防灾减灾领导小组和应急队伍联系人及联系方式,对弱势群体救助措施,乡镇气象灾害避难图(包括气象灾害风险隐患点、应急避难场所分布、安全疏散路径、临时安置场所、消防和医疗设施及指挥中心位置等信息);定期开展气象灾害应急演练。定期科普宣传、民众有气象防灾减灾意识和基本技能:利用学校、广播、宣传栏、橱窗、安全提示牌、电子显示屏等公共场所或设施开展科普宣传,普及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和避险自救技能;定期印制分发乡镇气象防灾减灾宣传材料。居民知晓本乡镇的避难场所和行走路线、气象预警信号含义;居民掌握气象防灾减灾自救互救基本方法与技能。防灾基础设施齐备:每个乡镇至少1套天气自动监测设施、并能正常传输数据;应急避难场所有明确位置、可安置人数、管理人员等信息、路口设置醒目的指示牌引导居民快速找到避难所;乡镇储备必要的应急减灾物资。有工作制度:建立相关人员、气象防灾减灾设施维护的管理制度,建立两卡发放制度(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明白卡发放给防御责任人和信息员,气象防灾减灾明白卡发放给乡镇居民);定期进行气象防灾减灾检查;建立气象减灾工作档案。

五、做好新增加密自动气象监测站规划

各县区政府负责组织气象局、水务局、水文局、国土局、交通局,在现有自动气象站基础上,选择重要工程区、重点流域、地质灾害频发点、人口集散地、重要交通干线,布设自动气象监测站,各县在月底前将自动气象监测站布设规划图、预算、安装进度报市气象局汇总提交市政府,此项工作争取列入“十二五规划”。

第3篇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为认真贯彻落实熙来书记在全市经济工作会议上关于做好地质安全的重要指示精神,切实做好“两节三会”期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经区政府同意,现就我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

现阶段是非主汛期,又值年末岁首,各防灾单位和责任人思想上极易麻痹大意,放松防灾工作警惕性,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形成隐患。各镇街务必高度重视“两节三会”期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做到人员不散,劲头不减,措施、责任不变。

二、落实措施,全面排查

(一)组织人员,全面排查。

各镇街要立即组织人员对辖区内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全面排查,尤其要重点排查正在实施尚未完成的 年搬迁治理项目。对潜在坡面泥石流、土溜等地质灾害威胁区加强监测,及时组织对潜在崩塌威胁区内及不稳定凹岩腔下部的居民进行搬迁,消除隐患,确保安全。

(二)落实措施,加强监管。

切实做好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各镇街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各级监测网点,作好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和监测预警工作,发现险情及时处置。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作重心要落实到村组和居民个人,进一步完善地质灾害险情报告制度,确保发生险情信息畅通和及时处置。同时,各镇街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地质灾害防治资金的作用,抓紧完成 年地质灾害搬迁防治任务,并对当前排查出来的隐患点及时落实防灾措施,确保险区内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三、完善制度,宣传到位

各镇街对重险地段实行24小时不间断监测制度,落实24小时值班制度及领导带班制度,保证信息畅通。要加大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宣传力度,扎实细致地做好宣传工作。既要做好已发现灾害点的预报预防工作,更要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的群测群防工作,广泛宣传防灾减灾知识,普及灾害防治基本知识,增加人民群众对灾害的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让群众随时观察房前屋后山体变化,及时发现险情,及时采取相对的应急处置措施,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第4篇

为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灾害事故的危害,确保在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灾害事故时,能够及时、迅速、高效、有序地做好应急处理工作,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灾害事故医疗救援工作管理办法》、《浙江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与应急办法》、《岱山县重特大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岱政办[20__180号)等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结合本县及卫生系统实际,特制定岱山县卫生系统来发公共卫生事件与灾害事故应急处理预案。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下简称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中毒、重大职业中毒、传染病菌种毒种丢失、重大化学毒物污染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灾害事故是指造成或可能造成重特大人员伤亡、巨大经济损失以及性质特别严重、产生或可能产生重大影响或严重后果的如暴雨、洪水、台风、潮汛、干旱、风暴、地质灾害、地震等各种自然灾害与火灾、爆炸、毒气泄漏、触电、坍塌、道路交通、海难等各类事故。

防治突发事件与灾害事故遵循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方针,贯彻统一领导、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加强合作的原则,建立卫生系统反应及时、措施果断、依靠科学、群防群控的突发事件与灾害事故防控与处置机制。

一、应急处理组织体系

1.为强化对突发事件与灾害事故的应急工作,县卫生局成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灾害事故应急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突发事件与灾害事故的应急工作。应急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卫生局主要领导和有关医疗卫生单位负责人共同组成,并履行下列主要职责:

(1)制定卫生系统突发事件与灾害事故应急处理预案,在突发事件与灾害事故发生时,根据突发事件与灾害事故的性质和危害,决定是否启动本预案,决定是否向县政府提请启动有关突发事件与灾害事故应急处理预案。

(2)指挥调动各有关医疗卫生单位立即到达规定岗位,开展突发事件与灾害事故的调查与救治工作,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3)根据需要在全县卫生系统内紧急调集人员、储备的物资、交通工具等相关设施、设备。

(4)根据突发事件与灾害事故的性质和危害,负责向县政府请求各方面的支持,负责同县内各部门进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相关的协调工作,并在本县医疗救护、调查控制技术力量不足时,向市卫生局请求支援。

(5)根据需要报请县政府对人员进行疏散或者隔离,并依法对有关重点区域或者传染病疫区实行紧急措施或者封锁。

(6)根据需要报请县政府对食物和水源采取控制措施。

(7)对本系统突发事件与灾害事故的应急处理工作进行督查和指导。

2、县卫生局分别设立突发事件与灾害事故应急处理综合协调工作小组、预防控制工作小组和医疗救治工作小组,明确相关人员和主要职责,一旦启动本预案,立即在县卫生局突发事件与灾害事故应急处理领导小组领导下开展有关工作。

(1)综合协调工作小组由县卫生局和各医疗卫生单位相关人员组成,负责突发事件与灾害事故的信息收集和通报,联络和协调各单位应急处理工作,协助做好物资准备、调配与后勤保障等工作。

(2)预防控制工作小组由县卫生局和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县卫生监督所有关人员为主组成,负责指导和实施各类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流行病学调查、提出和实施应急控制措施、进行现场勘验、监测、实验室诊断,查明原因并作出评价报告;负责灾害事故后有关预防与

控制工作;协助进行现场救治。

(3)医疗救治工作小组由县卫生局和县级医院有关人员为主组成,负责指挥和实施各类突发事件与灾害事故的现场救援和医疗救治工作,协助进行突发事件的调查和预防控制工作。

3、县级各医疗卫生单位均要成立突发事件与灾害事故应急处理工作领导小组和相应工作小组,并明确职责;县第一人民医院应成立医疗专家会诊小组。原创文秘材料,尽在文秘站网网。乡镇卫生院要成立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小组,各单位负责人必须对突发事件与灾害事故应急处理工作负总责、负全

责。各工作小组名单报县卫生局备案。

二、预防与应急准备

1,县卫生局按有关规定制定卫生系统突发事件与灾害事故应急处理预案,并根据情况制定卫生系统有关突发事件、灾害事故或传染病疫情的专项应急处理预案。吝医疗卫生单位要相应制定本单位的突发事件与灾害事故应急处理预案。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县卫生监督

所还要根据职责,制定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中毒、重.大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等事件的专项应急预案。各单位的应急预案(专项预案)报县卫生局备案。

2、各医疗卫生单位应当根据突发事件与灾害事故应急预案和专项应急预案的要求,根据各自职责,建立突发事件与灾害事故应急流行病学调查、传染源隔离、现场救援和医疗救治、现场处置、监督检查、检测检验、卫生防护等有关物资、设备、设施、救治药品和医疗

器械、技术与人才等资源储备,保障突发事件与灾害事故应急处理的需要。

3,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县卫生监督所和县级医院应当根据不同类型突发事件与灾害事故应急处理的需要,建立相应的应急反应队伍和预备队伍,并根据需要组建若干梯队,配备一定数量的医疗急救、现场调查与控制应急处理工作包,明确人员联系电话。具体负责相关突发事件与灾害事故的调查、控制和医疗救治工作。应急反应队伍和预备队伍主要由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执法和临床医疗救治等专业人员组成.

4、县卫生局定期组织全县医疗卫生工作人员进行突发事件与灾害事故应急处理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定期组织所属有关医疗卫生单位进行突发事件与灾害事故的应急处置演练,达到实战要求;各医疗卫生单位也应定期对本单位工作人员开展相关培训,掌握现场应急处理基本技能经常组织各类突发事件与灾害事故的应急演练;县级医疗卫生单位应积极对乡镇、村等基层医疗卫生工作人员进行预防控制、医疗救治等 方面的业务指导和培训,不断提高医疗卫生工作人员处理各类突发事件与灾害事故的反应能力和技术水平。

5.各医疗卫生单位应根据各自情况积极开展健康教育活动,组织开展突发事件应急知识和灾害事故医疗救护、自救和互救的知识及基本技术的科普教育,增强全社会突发事件与灾害事故的防范和应对能力。向全社会普及卫生防病知识,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

式,促进公众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维持家庭及社区环境卫生。

6、县第一人民医院和县第二人民医院分别为我县本岛和衡山岛突发事件与灾害事故定点急救医院和相关传染病定点诊治医院,应合理设置急救通道、传染病门诊、隔离观察室和病房等,提高应急救治能力。其他外岛乡镇,由当地乡镇卫生院先组成医疗救护组进行救治,

县第一人民医院随后组成医疗救护组给予援助。其他乡镇卫生院要根据各自情况,加强内部建设和管理,提高协助处理突发事件与灾害事故的能力。

三、监测与报告

1,县卫生局建立突发事件与灾害事故监测和预警系统,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开展突发事件的日常监测,并确保监测与预警系统的正常运行,及时发现潜在的隐患和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突发事件与灾害事故监测预警系统由全县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和其他相关单位组成。

2、本县各类医疗卫生单位均为突发事件与灾害事故的责任报告单位。执行职务的医护人员、防保人员、乡村医生、个体开业医生等均为突发事件与灾害事故的责任报告人。各单位必须加强对本单位工作人员的培训与管理。

3.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对本县突发事件与灾害事故的报告与管理;负责收集、核实突发事件与灾害事故有关信息和其他信息;负责突发事件、疫情信息资料的报告、分析、利用与反馈;建立监测信息数据库,对各医疗卫生单位的突发事件报告和信息管理工作进行

技术指导。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县卫生监督所设立立24ij}时值班电话,随时接受突发事件、灾害事故和传染病疫情的报告,及时搜集各种来源的突发事件、灾害事故和疫情信息。

4.其他各医疗卫生单位承担责任范围内突发事件、灾害事故和传染病疫情的监测与报告任务,建立突发事件、灾害事故和传染病疫情监测报告制度、首诊负责制度以及门诊工作日志制度;明确值班电话;建立或指定专门的部门和人员,配备必要的设备,保证突发事件、

灾害事故和疫情监测信息的报告工作;对本单位工作人员进行有关突发事件、灾害事故和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工作的培训。医疗卫生机构发现突发事件和传染病疫情,应立即向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

5.各医疗卫生单位发现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在2小时内向县卫生局报告,县卫生局在接到报告后2小时内向县政府报告,并同时向市卫生局报告:

(1)发生或者可能发生传染病暴发、流行的;

(2)发生或者发现不明原因的群体性疾病的;

(3)发生传染病菌种、毒种丢失的;

(4)发生或者可能发生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事件的;

(5)自然灾害和各类事故发生或可能发生重大人员伤亡的。

6,各医疗卫生单位的初次报告,必须包括突发事件与灾害事故的类型、特征、时间、地点、范围、受害或伤亡人数、主要病(伤)情、事件的地区分布、已采取的相关措施以及投入的医疗资源等内容,同时根据现场调查和采取措施的情况,及时作出进程报告。

7、任何单位和个人对突发事件与灾害事故,不得隐瞒、缓报、谎报或者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

8.各医疗卫生单位必须严格遵守突发事件信息的法律制度,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突发事件的有关信息。禁止传播虚假、恐怖信息。县卫生局根据国家、省和市有关突发事件信息制度规定,根据上级有关部门的授权,向社会本县行政区域内突发事件

的信息。

四、应急处理

县卫生局接到突发事件与灾害事故报告后,应迅速了解情况,统一领导和指挥应急处理工作,根据突发事件与灾害事故的性质和特点,组织医疗救治和预防控制应急工作人员以最快速度到达现场,开展现场医疗救治、调查与预防控制工作,必要时请求县政府和市卫生局给予支持。

(一)预防控制应急处理

1,突发事件发生后,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县卫生监督所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人员,要及时赶到现场,对突发事件进行调查处理。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对突发事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现场监测、实验室诊断,查明原因,并提出控制措施建议;县卫生监督所负责对

突发事件调查、现场勘验,采取控制措施,确定危害程度,作出评价报告。各级各类医疗卫生单位与个人应积极配合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和县卫生监督所工作人员进行突发事件与灾害事故的调查、采样与处理。

2、突发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现场调查应包括以下工作内容: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密切接触者追踪调查和传染病发病原因、发病情况、疾病流行的可能因素等调查;相关标本或样品的采样、技术分析、检验;现场卫生监测;突发事件的确证等。

3、各有关单位对参加突发事件与灾害事故应急处理的医疗卫生人员和其他人员必须采取有效防护措施,配备必需的防护设施设备、用品,并按照规定穿戴有效的防护衣具和携带相关安全警示仪器设备进入突发事件与灾害事故相关现场,做好个人防护工作。

4.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应当对按照规定需要隔离治疗的传染病病人和疑似传染病病人,采取就地隔离、就地观察、就地治疗的抬施.对传染病病人的密切接触者和一般接触者,由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根据情况提出采取医院隔离观察、家庭隔离医学观察或者指定其他

地点隔离医学观察。接触者在观察期间内出现异常症状,负责隔离医学观察的单位要立即通知负责转运的医疗机构,尽快运送到指定医院就诊。各有关医疗卫生机构要与当地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和被隔离观察人员所在单位或者其他相关单位密切配合,按照规定对被隔离

人员进行医学观察、监督管理。

5,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各医疗卫生单位要按规定做好疫情信息的收集和报告、人员的隔离、公共卫生措施的落实工作,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及时安置传染病病人和疑似传染病病人到指定医疗机构进行隔离、观察、治疗。加强重点单位、重点人群、重点环节的预防控制措施,防止造成疫情扩散.并向居民、村民 宣传有关传染病防治的法律以及科学预防知识。

6、发生自然灾害后,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县卫生监督所应以最快速度了解灾情,并根据灾害特点及变化情况,加强饮食、饮用水和环境等环节的卫生监督、监测,组织开展环境消毒和除害灭病等有关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措施。

7、根据突发事件与灾害事故应急处理的需要,必要时经县卫生局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召集专家确定,向县政府提出采取下列紧急措施的建议:

(l)临时限制关闭有关的公共场所,对特定场所进行强制消毒;

(2)临时停工、停业、停课;

(3)对人员进行疏散或者隔离,实施交通卫生检疫或者对传染病疫区实行封锁;

(4)对水源、供水设施以及食物采取卫生安全控制措施;

(5)对危险物品进行强制封存、销毁;

(6)禁止举办大型活动;

(7)临时征用房屋、交通工具;

(8)根据需要设立隔离控制区;

(9)其他必须采取的紧急措施。

紧急措施由县政府决定和宣布解除。

8、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当组织指导有关机构和人员,按照消毒技术规范要求对疫区、疫点进行预防性、终末性消毒。对疫点的终末消毒必须由专业人员进行。对因传染病死亡的尸体,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与有关部门配合,提供技术指导,并

按职责采取必要的隔离、消毒、身份确认、火化等处理措施。叭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县卫生监督所根据突发事件与灾害事故预防和控制的需要,在对突发事件与灾害事故现场采取控制措施的同时,要及时提供卫生科普资料,广泛开展健康教育,及时对易受感

染的人群和其他易受损害的人群采取应急接种、预防性投药和群体防护等措施。

10,在突发事件与灾害事故调查处理中,发现有违反《传染病防治法》、《食品卫生法》、《职业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卫生法律、法规行为的,县卫生监督所应及时进行调查,并报请县卫生局依法查处。

(二)医疗救治应急处理

1,突发事件与灾害事故发生后,各医疗单位接到医疗呼救或者救援指令时,启动医疗救护快速反应系统和运转机制,医疗救治应急反应队伍迅速到达现场,提供现场救援与医疗救护。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县卫生监督所在采取现场控制措施和调查的同时,要积极配合与

协助医疗机构进行现场医疗救援。

2.医疗应急救援工作人员现场医疗救护过程中,要本着先救命后治伤、先治重伤后治轻伤的原则,并填写清楚经治伤员的血型、伤情、急救处置、注意事项等随伤员流转。

3.医疗机构对前来就诊的突发事件与灾害事故致病致伤的人员,实行接诊医生首诊负责制,不得推诱、拒绝。接诊医生要书写详细、完整的病历记录.对需要转诊的重症病人,要负责将病历复印件或原件随病人转送到有条件的或指定的医疗机构。

4.医疗机构收治突发事件与灾害事故致病、致伤人员,应当实行先收治、后结算的办法,不得以医疗费用等为由拒绝收治或者拖延治疗。所需费用按照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执行。

5.突发事件与灾害事故发生后,突发事件与灾害事故应急处理领导小组根据需要,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全县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设施、设备、药品、器材、卫生人员、医学科研成果及其应用等医疗资源进行整合调配。承担医疗救护的医疗单位在医疗救护力量不足时,由县卫生局请求市卫生局派员支援。

6、各医疗单位必须按有关规定加强医院内消毒管理,并做好医护人员的个人防护工作。收治传染病病人、疑似传染病病人的医疗单位,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隔离、消毒条件,配备必要的救治设备;设置污染区、半污染区、清洁区及缓冲带,安排合理的人流、物流走向;

对传染病病人、疑似传染病病人要隔离治疗,避免交叉感染。

五、奖惩机制

1,县卫生局按国家有关规定和政策,对参加突发事件与灾害事故应急处理的医疗卫生人员给予适当的补助和保健津贴;对参加突发事件与灾害事故应急处理作出贡献的人员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因参与应急处理工作致病、致残、死亡的人员,按国家有关规定给予相应的

第5篇

【关键词】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应对措施

森林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组成部分,林业有害生物是生态系统中的衍生物,主要的林业有害生物指对林木有害的植物、动物、病原微生物。包括害虫、病害、害鼠(兔)和有害植物。这些有害生物是森林生长的大敌, 与森林火灾和乱砍滥伐并称为森林三大灾害,不仅具有水灾、火灾那样的危害性和毁灭性,还具有生物灾害的特殊性和治理上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以及防治的必要性、紧迫性。因此,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成为国家减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这项工作对保护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制约,汤原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防控工作仍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形势不容乐观。

1.汤原地区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形势

1.1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现状

1.1.1汤原地区常发性害虫发生面积居高不下

以松毛虫和鼠害为主的常发性林业有害生物,每年发生面积均在2万亩以上,发生面积居高不下,成为有害生物防治的重中之重。

1.1.2突发性有害生物日益突出

1996年落叶松叶蜂、2011年杨叶蜂、2012年柞褐叶螟在汤原地区大发生。虽末造成大的灾害,但这几种灾害在汤原有记录以来从末发生过危害,出现了危害,危害面积达千亩以上。

1.1.3偶发性有害生物在一些地方暴发成灾

舞毒蛾在汤原地区很少发生或造成危害,1996年突然暴发成灾,大面积次生林叶被吃光,面积达到几万亩以上。

1.1.4检疫性有害生物蔓延速度加快

上世纪末,杨干象在汤原地区还没有发现危害,近两年,随着造林绿化步伐加快,外地引进苗木数量品种不断增加,杨干象在本地危害程度和危害面积逐渐扩大。

1.2诱发林业有害生物危害因素

1.2.1气象条件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异常,极端气象因子出现频率增加。汤原地区属于半干旱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加之近几年连续干旱、暖冬等异常天气,造成树势衰弱,害虫越冬死亡率低,病虫基数急剧增加,给林业有害生物危害传播和蔓延创造了有利条件。

1.2.2森林自身御灾能力

森林结构类型能表现出抵御灾害的能力,大面积纯林抵御林业有害生物侵袭能力弱,混交复层林的森林群落在抗御灾害能力要强,也就是说森林生物多样性的群落,在抵御生物灾害能力上要高于物种简单的森林群落。本县大面积人工纯林较多,特别是中龄林以上林分组成多数为纯林,森林群落构成简单,生态系统稳定性差,抵御生物灾害能力不强,一旦发生病虫害,极易暴发成灾。

1.2.3森林资源经营管理

合理的森林经营管理能提高森林自身御灾能力,在森林经营管理的理念上要树立正确导向,改变过去对林木经营管理粗放,投入不足,没有及时进行土壤和树体管理,致使部分林木处于亚健康甚至衰弱状态,诱使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

1.3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机制有待完善

1.3.1防治投入机制

许多公益林,在生态防护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以提供生态产品为主,森林经营者从中获益很少,由于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标准低,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投入比例低,森林经营者难以承担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费用。防治经费的短缺,降低了森林本身御灾抗灾减灾能力。

1.3.2防治渠道

现在的大部分森林经营者缺乏防治知识和技术,缺少防治设备,面对灾害发生时,没有能力解决林业有害生物危害问题,人工防治技术还没有得到普及,防治市场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尚需完善。

1.3.3防治基础设施

监测预警体系、检疫御灾体系、防治减灾体系和应急反应机制还不完善,基础设施不足,缺乏必要的防治设备和交通工具等,测报、检疫、防治等环节未达到最佳运作管理模式和协调均衡发展,森防体系建设急需加强。

1.3.4防治意识

森林经营者对林业有害生物的危害性和防治检疫工作的重要性认识足,国家防治方针和责任制度还没有完全落实,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存在灾来救灾和从众意识,没有像森林防火那样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2.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对策

2.1加快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体系建设

森林资源培育的各环节中都有林业有害生物和参与。因此,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进一步完善监测预警体系、检疫御灾体系、防治减灾体系和应急反应机制,增强防治能力。全面强化宣传工作和法规教育,加快实用技术和法律知识的普及,提高全社会森防意识。根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形势需要,大力培植防治市场,发展专业化防治组织和队伍,促进森防社会化服务,朝着健康方向发展。

2.2提高森林自御能力

从森林经营理念出发,大力推进综合性营林措施,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贯穿于林业生产全过程,发展生态林业,提高林分健康水平。在采种、育苗、造林、抚育、采伐等各个环节都要增加林业有害生物预防措施,实行规范化管理,增强林分自然抵御病虫害的能力,走出一条林业生产与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协调发展的路子。

2.3防控机制转变

按森林分类经营改革的思路,建立公益林有害生物的预防和重大危险性病虫的治理,以各级政府投入为主,商品林有害生物的防治以经营者投入为主、各级政府补贴为辅的投入机制,将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纳入政府防灾减灾计划,对以天然林为代表的生态效益为主的公益林有害生物,走政府主导型防治之路,实行联防联治;对以落叶松林为代表的经济效益为主的商品林有害生物,走市场主导型防治之路,实行群防群治。

2.4引进现代化防控手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技术也在不断进步,防治手段也在不更新。就汤原地区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上来看,改变了过去大量使用高毒、高残留化学农药,广泛采用低毒、低残留对环境安全的绿色农药。施药手段也得到了改进,大面积防治的地域,应用飞机和车载喷雾机等各种新型防治机械,不仅提高了防治效率,而且还降低了防治成本,增强了防治效果。按着现代林业建设的要求,在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上,要加快实现机械化、现代化、信息化,对常发生性林业有害生物以飞机防治为主,其他措施为辅;对偶发性害虫以车载喷雾器防治为主,其他措施为辅;对珍稀经济林、园林、观赏林以人工防治为主,药剂防治为辅。同时,要加强对防治新技术、新方法的引研推广工作,走无公害的绿色防治之路,依靠科技推进森林可持续经营。

【参考文献】

[1]张执中等.森林昆虫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

[2]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中国森林昆虫[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

[3]陈昌洁.松毛虫综合管理[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

[4]张星饶.森林病理学研究的生态数学方法[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9.

第6篇

今天我们在这里举办“市2012年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培训班”。我们非常荣幸地邀请到了农业大学束庆龙教授、上海市绿化管理指导站严巍副站长、郑州拜尔有害生物防治技术服务有限公司王耀辉经理、市摄影家协会和理事来为大家授课。这次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培训班较以往培训在范围上有所拓展,在内容上更加丰富,包括园林有害生物病害、虫害防治知识,黄连木主要有害生物防治知识,与居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城市卫生害虫防治知识,以及摄影基础知识(生物摄影)等相关内容。目的是提高我们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公共服务能力,进一步推广普及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知识,培养技术骨干,奠定工作基础,提高为创建国家级园林城市、国家能源林黄连木保护、居民生产生活需求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参加这次培训的学员是基层林场、苗圃及县(市、区)森防站从事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技术人员,共70多人。林场、苗圃是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基本单元,森防技术人员是林业有害生物监测和防治的第一线力量。这次培训对大家进一步提高认识,交流思想,掌握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基础知识、切实做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下面就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重要意义

林业有害生物特别是危险性有害生物具有潜伏性、传播性和周期性等特点,控制难度大,一旦蔓延,极易造成大面积灾害,严重威胁森林安全。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是林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护森林的战略性措施,是维系生态安全的基础性保障工作。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事关国土生态安全、经济贸易安全、森林食品安全、林业“双增”目标的实现。

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和森林火灾、乱砍滥伐是威胁森林资源安全的三大灾害。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监测防控是国家防灾减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保护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我市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总体形势

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的种类与林分结构和质量紧密相关,多数属于寄主主导型,加上气候异常,持续高温和干旱,灾害性天气频发,有害生物发生危害的诱因增多,发生面积居高不下。加之对外贸易频繁,种苗调运量大,进口木材增多,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的机率增加,对生态系统造成更加严重的威胁,防控减灾的形势严峻。我市属于江淮丘陵地带,森林生态环境脆弱,未来五年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将呈持续高发趋势。随着造林绿化步伐加快,森林面积逐年增加,特别是大面积的单一树种,为其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危害增加了机率。加上森林经营质量和管理水平较低,林业有害生物灾害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严重影响林业生产和生态建设。当前,我市松材线虫病发生形势依然严峻,美国白蛾兵临城下,杨树食叶害虫、松毛虫等林业有害生物发生情况较往年日益加重,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形势相当严峻,任务非常艰巨。具体表现一是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面积不断增加,同时随着人工造林面积的增加,特别是杨树纯林的增加,有害生物危害加剧,在当前资金、人力、技术等有限的情况下,防治难度加大;二是成灾有害生物种类增多,危害损失严重;三是危险性有害生物潜在威胁增大;四是治理难度大,暴发现象常有发生。例如,危害比较严重的杨树食叶害虫等,大都具有暴发成灾的特点。

三、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几点要求

一要明确防治目标。我们要以落实防治责任为抓手,以防治机制创新为动力,以重大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为主线,建设与林业发展相适应的监测预警体系、检疫御灾体系、防治减灾体系和支撑保障体系,全面提升林业有害生物防控能力,坚决遏制林业有害生物的高发态势。

二要做到“三个服务”。一是服务林业事业。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林业是造福人类的公益事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是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联系最紧密的行业,也是其他任何行业不可替代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要通过加强监测预报、检疫检验、防治减灾等措施,更好地服务林业事业,这应成为各级森防部门的基本使命。二是服务林业“双增”目标。实现“双增”目标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林业中心工作。要加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力度,遏制林业有害生物高发态势,减少林业生物灾害损失,保护森林资源,为实现林业“双增”目标贡献力量。三是服务营林主体。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检疫检验、技术指导属于公共服务范畴,林业经营主体难以独立完成。各级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机构要认真履行职责,强化行业管理、监测预警、检疫检验、防治管理和技术指导,为各类营林主体提供及时有效的服务,帮助做好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

三要掌握四项基本原则。一是政府主导,属地管理。按照“守土有责”的要求,进一步落实地方各级政府在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中的责任,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责任落到实处。只有全面落实地方政府和林业部门“双线”责任制,防治工作才能取得实效。二是预防为主,标本兼治。以培育健康森林为目标,以营林措施为基础,以生物防治为主导,把有害生物预防措施落实到林业生产全过程,不断提高森林抵御生物灾害的能力,实现有害生物可持续控制。实践证明,只要预防工作做好了,防治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三是依法防控,加强监管。推进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法制化进程,突出抓好检疫执法工作。运用法律手段,规范防治行为,明确政府、部门、经营者、公众的责任和义务。只有将工作重心转移到检疫执法、监管指导和公共服务上来,改进工作作风,才能有更大作为。四是科学防控,综合治理。科学地协调运用人工、物理、生物、化学等防治措施,实行综合治理。实行无公害防治和联防联治,将防控工作纳入营造林全过程,才能确保防治成效最大化。

四要加大宣传力度。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是一项社会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而做好新形势下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协调配合,需要各级党政部门的大力支持,需要有一个良好的氛围。这就要求我们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各种载体,开展多种形势的宣传活动,宣传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的危害性,广泛普及防控知识,增强社会各界的防控意识,形成群防群控的良好局面和工作氛围。

五要提高防控水平。机构队伍是防治工作组织体系中的硬件,人员素质是软件。机构队伍的作用能否得到充分发挥,除了取决于地方政府和林业部门对防治工作的重视和支持程度和全社会参与意识外,更多地取决于队伍人员的素质高低。人员的责任意识、敬业精神、工作作风、管理能力、技术水平、工作方法等构成了人员素质的重要内容。作为技术人员要不断提高综合管理能力和科学技术水平,改进工作方式方法,以适应林业新形势的需要。具体对于基层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人员来说,就是要在实际工作和生产中,进一步强化预防措施,将防控重心前移。要突出营林在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基础地位,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措施纳入造林设计、森林抚育以及种苗生产中。如大力推广良种壮苗,禁止不合格苗木用于造林;优选乡土树种,积极营造混交林;强化森林经营,优化林分结构,及时伐除衰弱木、感病木;加强种苗质量管理,培育健康合格苗木用于造林绿化等等。

第7篇

北京林业大学副校长,教育部创新团队带头人、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带头人,兼任全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林学会森林昆虫分会主任委员、亚太地区林业院校校长会议机制专家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长期从事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科研与教学工作,是林木钻蛀性害虫防治领域的资深专家,具有极高的学术造诣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其研究推广的三北防护林蛀干害虫综合防治技术,对有效防治光肩星天牛等蛀干害虫,保护三北防护林建设成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基于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的隐蔽性、潜伏性、连续性和反复性,防控任务必然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从长远来看,我国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面积在短期内将会有增加,因为人工林面积持续增加,但新的宜造林地的立地条件将更为低下。与此同时,国际贸易与交流将不断加强和频繁,而我国的木材需求对外依存度很高,但目前的进口原木并未能在口岸得到全部、及时、有效的检疫处理,因而外来入侵生物将会加剧。此外,经济林和荒漠灌木林生物灾害,因全球气候等生态环境变化所导致的生物灾害将更受关注。

林业有害生物的控制策略与主要技术

综合防治是较早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的主要策略,其理论基础是“消灭哲学”;其次是以二战时DDT的合成与广为应用的化学防治,这种策略显现出了抗药性、残留和再猖狂的弊端;再者是上世纪70 年代后的综合治理,引入了经济阈值的概念,理论基础是 “容忍哲学”;随后是以“协调共存”为理论基础的可持续控制,是生态学和经济学相结合原则指导下的一种“调控”。以上的防治策略基本上借鉴于农业,很少考虑或体现森林生态系统的特色与优势,直致森林健康理念出现。健康森林是美国近10 多年来在森林经营管理实践中践行的一种新理念,它指出健康森林是总体经营目标,影响健康森林的主要威胁有有害生物、火灾、生物多样性减少、大气污染、湿地退化和其它生态环境变化。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不完全等同于健康森林,但有害生物防控是维持森林健康的主导因素。

森林生态体系在生物灾害的调控方面具有其自身的优势和劣势。丰富的物种多样性、结构复杂性和时空稳定,及水平和垂直方向类型的多样化,和对生物灾害具有独特的自我调控和补偿能力,特别是延时补偿机制,都赋予了森林自身调控生物灾害的诸多优势。当然,树种配置不合理的人工林分结构一旦构建较难改变,也限制了森林自身生物灾害调控的能力。因此,在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中,要充分结合森林自身的特性,扬长避短以达到最佳的防控效果。

从生态学角度来看,所谓“林业有害生物”,除外来入侵生物外,本身就是时空稳定性较强的森林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天然林中,有可能是可有效控制其种群增长的主要生物和非生物因子之间环节失控导致有害生物成灾;在种群单一的人工林中,有可能是人为无意识提供了极有利于其种群增长的条件导致有害生物成灾。不论是在天然林中,还是在人工林中,都有可能因人为无意识地将外来有害生物引入而使原生境自然抑制种群增长的因子缺失继而致使有害生物成灾。不管是哪种情况,林业有害生物成灾本质原因是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关系的失衡。因而,生态调控应当成为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的重要控制策略。

生态调控是从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出发,辨析生物灾害的成因,针对人为可控的成灾主因,以持续有效的生态措施控制灾害的发生。其核心是从“点状调控”上升为“网状调控”,即从单纯有害生物到综合考虑有害生物、目标树种、有益生物、生存环境几者之间关系的“四位一体调控”。生态调控以监测与预警为基础,从林木—害虫—天敌—其它环境因子相互关系出发,综合辨析灾害成因,从而解析成灾主因,明确人为可调控的成灾主因及所属层次(如生态系统/群落/ 种群);继而从技术和成本两个方面比较人为可控措施之时效性、持效性和可行性,采取不同层次的主导措施与辅助措施。

生态调控的监测分为大尺度的遥感、中尺度的信息素和小尺度的人工三种。其中,航天和航空遥感主要运用于生态系统监控评价,生物灾害等级与损失评估,灾害发生规律;信息素包括昆虫源信息素(如性外激素,聚集激素)和植物源引诱剂;人工指固定标准地调查、种群生命表分析。预警建立在这三种不同尺度信息的耦合分析之上。

生态调控的技术层次分为生态系统层次、群落层次和种群层次。生态系统层次的关键技术是辨析成灾主因、确定调控途径、入侵生物防控等;群落层次的关键技术是构建具备抵御生物灾害功能的人工林、应用抗性林木品种、引进外来天敌等;种群层次的关键技术是本土天敌的应用、昆虫信息素调控、植物源信息素调控、环境协调性化防等。要依据不同调控措施的持效性、可行性比较分析,来确定不同调控层次的主导与辅助措施。

生态调控是一种策略或理念,必须明确在不同实际情况下的切入点,使其具有可操作性。实践中生态调控的切入应当遵循“百病百态,对症施策”的原则。从林分起源类型看,生态系统结构简单决定了其脆弱性。人工林因树种结构简单,生态系统脆弱,可分别从生态系统、群落和有害生物种群三个层次入手。天然(次生)林则从有害生物种群入手、辅以群落层次。从调控的主要途径看,植被结构调控为主多适合人工林,以有害生物为中心的群落功能调控为主则适合天然(次生)林。从成灾主导性看,针对次期性害虫、弱寄生或隔生病菌的寄主植物主导性,主要从生态系统入手,以提高树势为主;针对初期害虫、(绝对)寄生病菌的有害生物主导性,主要从有害生物种群、群落层次入手。从有害生物起源看,土著有害生物应综合考虑林分起源类型、调控类型和成灾主导性;外来入侵生物更为复杂,有时不能简单的讲道理,应采取一些极端的措施。

加强我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几点建议

从行业外部来看,林业部门要进一步加强与其它相关政府部门的沟通与合作。建立较完备的法规与标准体系。我国现在已有检疫、监测预警、防治三个体系,应当建立起“依法治害”的第四个体系,要加快修订《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植物检疫条例》,争取新制定《外来入侵种法》等法规。另外,要建立新的特殊管理机制,适应林权体制改革之需,如探索重大林业疫情应急除治的补偿机制(类似禽流感 )等政策,特别是疫情和疫木的应急清除。同时,要积极推进森林综合保险的试点。

从行业内部来看,一要珍视林业的特色与优势,实施生态调控策略,以促进森林健康为核心,切实将有害生物防控纳入林业生产全过程,特别是造林、营林环节;二要快速提升以“3S 技术”和昆虫信息素技术为核心的监测预警体系与技术水平;三要重点加强无公害防治技术,特别是在涉及食品的经济林有害生物防治中,在强化生物防治的同时,要客观地评估其持续控灾效果;四要依据入侵生物不同种类的风险等级和控制难度,完善分级管理机制;五要大力探索和推进新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机制,如重塑森防体系的功能定位与运行体系、按生态地理和重大有害生物的相似性完善与提高区域协同防控和交流机制、探索横向(同一区域内省区间)互评互考机制和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防控目标责任制的考核机制、遵循“求准勿粗”的原则摸清家底。

第8篇

关键词:城市防火;规划;消防工程

中图分类号:S762.3+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城市消防内涵

安全是社会发展、人类进步的永恒主题,其包含狭义安全与广义安全,是当前世界范围内、各行各业均需重点关注的重要问题。狭义安全主要指治安安全,而广义安全则涉及经济、条件、政治等多方因素,代表生态、工业生产、国家安全以及生活、人身安全与单位企业安全等。只有安全可靠的环境才能确保各项事业的顺利发展,生产效益的稳步提升。众多安全控制之中,城市安全是与百姓生活最息息相关的系统工程,而其中消防安全更是重中之重。纵观影响城市安全的各类可避免的灾害事故不难发现,火灾事故最为常见,其同城市现代化建设发展步伐体现了一致性,即火灾事故伴随城市建设规模的日益扩充呈发生机率逐步上升趋势,而其中以建筑火灾事故的发生最为频繁,并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与大面积的人员伤亡。引发火灾事故的成因多种多样,最显著的成因则在于城市规划、防火管理、建筑工程管控建设存在不完善之处。倘若前期完善规划,充分准备,树立科学预防意识,引入现代化管控技术,创建安全可靠、科学合理的城市消防体系,强化灭火、救火、防火、预防火灾、重建保护、应急管理综合能力,则可为整体社会创建安全、可靠的生活、工作、发展环境,杜绝不良的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降低火灾危害影响、减少事故发生机率。

2、城市防火规划科学目标与消防工程建设途径

城市防火体系规划目标在于为城市的健康、优化、稳步、持续发展,创建良好的火灾防护救援体系,降低事故发生机率与不良损失,为人们创建舒适、安全、可靠的城市生活环境。当然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防火安全制度的优质保障,只有由源头上树立科学预防意识,制定有效的控制救援策略,促进消防安全体系的规范布局,公共安全消防系统设施的优化建立,才能真正为城市的发展建设保驾护航,创设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实现安全、科学、持续发展建设目标。在展开区域规划管理与消防工程体系方案布局设计阶段中,应综合考量各项防火标准要求,例如消防通道设计、运送各类危险物资的安全路线、如何合理科学规划消防站点位、城市防火安全应急疏散空间。对于各类建筑工程的规划设计同样也应囊括于城市防火规划任务中,应确保建筑工程与他类建筑项目具有安全的防火距离,提升结构体系安全可靠性、装饰材料防火耐火性能,有效降低可燃物品具体总量,进行防火区域的有效分配。对于具有较大危险系数的火灾分隔区域,应细化制定预防火灾与防控计划,实施严格周密的防火监督管控,提升综合方案安全管理效益。在由设计角度完善城市防火规划的基础上,应做好全面系统的消防工程操作施工、管理审核、竣工验收、规范应用、优化管理与技术维修养护等具体环节。相关规划单位在进行总体城市布局阶段中,应由城市体系的绿化景观、功能体系划分、交通工程、预防灾害等视角出发,做好居住集中区域、工业分布区域的细化、统筹布设安排,令其由源头上强化预防火灾综合安全能力,营造良好可靠的应用发展环境。具体的防火规划设计应引入专业精英人才,依据科学操作规范进行方案计划的统筹制定,而后实施各工种的分配与细化设计。应由城市总体规划、应急救援管理与建筑系统预防火灾等层面开展完善优质的预防火灾策略分析制定,进而有效做好火灾防御、危害处理,促进整体城市的科学、可靠与安全发展。

城市消防原则与科学防火实践策略

3、1城市消防原则

通过与火灾事故的长期抗争,我们总结了丰富的预防控制经验,为有效预防火灾蔓延、造成不良破坏,我们应树立以预防为主的科学原则,同时应做到防消、防救结合,制定有效的城市消防管控政策、方针,提升综合管控效能。城市消防控制实践中,应树立尽一切力量预防火灾的原则,引入现代化管控技术、制定有效预防策略。同时应借助法律武器维护合法权益,提升综合防火能力。另外应主力控制火灾造成的不良损失,令其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应通过高新技术研究开发,提升城市防火综合水平能效。为优化控制效果,应从源头诱因入手,采用高技术水平材料,优化调节监督、控制消防技术整体水平。对于存在的不良火灾隐患问题,应做好技术环境优化,有效强化火灾防范意识。当火灾发生时,应制定良好全面的应急预案作出迅速反应,优化装备配设整体标准与综合救灾防控能力。

3、2城市防火科学实践策略

针对火灾对人类社会发展、经济建设造成的重大危害影响,我们应树立战略化管控目标,做好城市防火规划,制定有效的预防控制策略,提升城市综合防火能效,进而促进现代化社会的持续、安全、优质发展。为此,首先应强化防火安全培训教育,提升工作人员、城市民众整体减灾防火意识。纵观各类火灾事故,人们的主观预防意识以及面对火灾的谨慎从容态度是降低火灾事故影响、提升逃生机率的重要保证。为此,应强化防火全民安全教育,提升领导阶层防火管控重视力度,强化防火工程投入,进而优化更新当前重视救灾救火、工程防火,忽视预防控制、非工程防火的不良态势。现代化科学技术在社会经济建设发展过程中体现了重要的职能作用,即提升经济效益,同时降低灾害影响及不良损失,进而获取变相的经济增值。由此可见减灾的另一层面便是创设增产效益,提升经济水平。当前,我国各地发生的火灾事故引发的直接与间接经济损失高达千亿元,而建筑火灾引发的损失则最为显著。为此,我们只有强化减灾预防,提升全面安全防控意识,才能实现增值目标,创设显著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为提升预防综合能效,应强化防火领域的深入开发研究,引入高新技术手段,提升城市防火预警监测综合能力。可基于卫星定位技术实现火灾消防遥感监测,借助全球定位与地理信息体系优化防火系统建设,引入现代化计算机网络平台与通信技术实现火灾事故的准确预报与科学防范,获取各地真实、全面的火灾资讯信息,进而实现早发现、早预防、早救助、降低不良经济损失的科学控制目标。在监测火灾层面应包括先先兆预测、发展情况管控,预报火灾应包括对潜在火灾、环境干燥等级、风速情况与防火级别的通报。城市防火管控实践中,应科学明确消防重点,对于经济发达区域、人流分布密集、重点开发区域、旧城区、棚户区,应强化重点防控,将其视为核心管控区域,并强化防火工程以及非防火工程的统筹建设,重点教育,杜绝灾害死角的存在。另外,在灾后重建阶段中,应做好灾情状况的综合评价,涵盖破坏状况、可用程度等,通过有效评估确保灾区快速的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最大化降低火灾事故损失影响。

结语

总之,针对火灾事故造成的重大灾害影响,我们只有明确城市消防科学内涵,做好城市防火综合规划、树立科学实践目标,明确消防原则,制定优质防火控制策略,才能全面提升现代化城市综合防火能力水平,降低火灾事故不良影响,创设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促进人类社会的持续、安全、高效发展。

[参考文献]

[1]周亚飞,刘茂.基于GIS的城市火灾风险评价及其在防灾规划中的应用[J].灾害学,2010(21).

[2]曹建国.城市火灾防救对策——以陕西省为例[J].灾害学,2008(21).

第9篇

一、充分认清形式切实加强领导

今年入汛以来,全区出现了大范围的风雹灾害和持续降雨天气,造成了全区7个县市46个乡镇186469人受灾,已引发了死亡6人,失踪1人,伤病1人和大量农作物受灾和绝收的恶果,给全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其中与我县毗邻的织金县就是全省三个重灾县之一。在上述灾害发生期间,我县幸免于难,主要原因是得益于上苍的庇佑,近期以来的风雹灾害和强降雨天气未光临我县所致。当然,这也并不是完全否定我们前期的工作,据我了解,自我县5月4日召开第一次防汛抗旱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以来,各乡镇、各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在物资准备、汛前巡查、预案编制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对构建我县防汛抗灾的坚强体系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从人类抗御自然灾害的历程来看,任何努力都是有效的,同时又都是永远不够的,我们只有尽最大努力做得更好,却无法做到最好。况且近年来天气灾害不稳定因素增加,极端灾害天气异常明显,破坏性特别严重。所以,各乡镇、各部门在认识上一定要清醒,要充分汲取四川汶川地震灾难血的教训,努力克服将防汛抗灾工作作为常规工作来抓的麻痹大意心理,切实加强领导,积极做好防御,全力夺取防汛抗灾的全面胜利,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二、明确职责落实责任

防汛职责我们在以前的文件和会议中已经提到过,但今天我还得再一次强调。实际上从某种意义上讲,强调责任的过程就是强调纪律的过程,也就是说如果同志们不按职责做,就是失职或渎职,就要受到责任追究。防汛抗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各部门各乡镇尽职尽责、密切配合至关重要。所以,希望各乡镇、各部门在防汛抗灾工作中,既要做到各司其职,又要做到密切配合,坚决杜绝各自为阵、互相推诿扯皮等不良现象发生,为防汛救灾工作提供组织保障。对因领导不力,,临阵逃脱、推诿扯皮及处置失误而造成严重后果的,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从严追究责任。

一是水利、防汛部门要充分发挥牵头单位作用,完善应急预案,要求县、乡、村三级必须有防汛预案,加强抗灾救灾物资储备,加强水利安全检查,特别是要加强列为重点防汛的七个水库(红旗、鞍山、过狮河、吊水岩、小坝、大海坝、小湖坝)和危险河流巡查工作。二是气象部门要加强气象预报,特别是灾害性天气的短期和中长期预测预报工作,努力延长预见期,提高预报精确度,为防汛工作提供科学的、准确的决策参考。三是民政、卫生等部门要做好抢险救灾物资、医疗设施的准备,确保汛期防灾、减灾、救灾的需要。四是公安、武警、消防中队、民兵应急分队要加强沟通与联系,充分发挥人民子弟兵在抗洪抢险中的突击队作用,确保灾害能在第一时间得到有效处置。五是县应急办要充分发挥重大灾情应急中枢机构的作用,加强信息的收集上报,当灾情发生时,及时调度整合各类救灾资源,提高应急处置能力,保证救灾工作有序进行。六是各乡镇要认真落实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中心的防汛安全责任制,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把各项工作抓早、抓紧、抓实,做到责任到人,任务到岗,工作到位。

三、加强值班调度保障信息畅通

防汛期间,各乡镇、应急办、气象、水利、民政、国土、公安、交通、电力、通讯等部门要严格实行汛期24小时执班制度,坚持专人值班和领导带班制度,所有防汛责责人要随时保持通讯畅通。要坚持灾情及时上报制度,特别是要加强突发性灾情的上报工作,当重大突发性灾情发生后,各部门在报上级部门的同时必须报县委和县政府,对于这一点,大分乡镇和部门现在都做得很好,但有极个别部门和乡镇还未扭转先报部门为主的观念,今后,对于不按要求上报灾情,导致上级知道而县委政府还不知情的现象发生,将由监察机关追究有关人员的失职责任。同时,针对当前互联网信息传递较快的情况,县应急办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注意浏览搜索有关××的灾情信息,利于我们第一时间掌控灾害信息,防止信息传递被动情形发生。

四、加强督促检查巡查确保工作到位

各牵头单位从今天会后开始,要组织对责任点各项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一次专项检查,重点检查责任书的签订、预案的编制、值班的情况、制度的落实、物资准备等情况,以后要开展不定期检查,对检查出的问题,立即要求整改,确保各项防范措施落到实处。同时,要针对防控重点的防御设施开展一次大巡查,及时消除安全隐患,确保防控重点安全。

五、突出防控重点积极加强防范

确立重点,有利于有的放失,做好防范。我县目前有针对性地将水库、山塘、河流、小水电、地质灾害点、学校、城镇、煤矿和非煤矿山列为防控重点。请各有关部门和乡镇要层层签定责任书,落实责任到人头,坚决做到人不漏点,点不离人。要制定完善防汛预案,开展预演练习活动,提高防控能力。

(一)抓好水库、山塘安全度汛。水库、山塘安全度汛是我县防汛抗洪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防汛抗洪的薄弱环节。我县列为防控重点的水库共有七个(红旗、鞍山、过狮河、吊水岩、小坝、大海坝、小湖坝),山塘一个(维新朝阳水库)。有关部门要针对各个水库、山塘的具体实际,加强汛期水库防汛值班和巡查。要逐一不漏地签定责任状,进一步明确水库乡镇行政首长负责人、技术负责人和专管人员的责任。要做好病险水库的安全管理,加强日常管理和巡查工作,确保安全渡汛。水库责任人要亲临现场,督促检查水库安全度汛措施和水库工作运行状态,一旦出现险情,立即组织抢险。

(二)抓好河流防汛安全工作。要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和分级负责的原则,认真进行安全检查,排出危险河段进行重点布控。各有关乡镇要积极配合水利部门,对境内河段进行分段落实责任到人,密切注视汛期动态,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确保河流安全渡汛。有关部门和乡镇要吸取5.29乐治镇化启河翻船事故的教训,加强汛期河流航运管理,坚决打击无牌无照船只运输行为,完善汛期禁航规定,要加大航运知识宣传,增强群众安全防范意识,杜绝安全事故发生。

(三)抓好小水电安全度汛工作。县电力公司要切实担负起小水电安全度汛责任,要明确一位副经理分管小水电安全工作,确保小水电安全度汛。各乡镇要认真履行安全监督责任人的职责,对小水电的安全防范要盯死看紧,不得疏漏。县小水电公司要履行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加大管理和汛期巡查力度,完善制定防汛预案,并上报县防办。小水电站负责人要履行好直接责任人的职责,切实按照相关部门要求,积极落实各项防范措施,带头值班值守,确保小水电安全。

(四)抓好山洪地质灾害点防御工作。县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各乡镇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要高度重视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要按照××县汛期地质灾害防灾预案的要求,认真落实值班制度,密切做好各地质灾害危险区、区段、多发区的监控工作,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领导,严密组织,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做好防范预测工作,加大防御力度,做到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有条件的乡镇,要采取综合治理、防治并举的措施,逐步从根本上治理隐患。国土、水利等部门及各乡镇要加强合作,做好地质灾害监测和预报,真正做到群测群防,早预报、早预防、早发现、早转移、少损失。

(五)抓好学校防汛安全工作。各乡镇、教育行政部门和各中小学要认真抓好学校的防汛安全工作,千方百计杜绝学校及学生汛期安全事故的发生,为今年我县两基迎国检做出应有的贡献。一是要加强防汛安全知识教育,提高学生防汛和自我保护意识;二是认真开展一次大巡查,及时发现排除学校安全隐患,对不能立即排除的,要及时完善防洪预案,同时有针对性开展疏导演练,确保一旦发生险情,全体师生能有序避让;三是对一些存在洪涝、泥石流、山体滑坡重大隐患的学校,要根据灾情预报,紧急情况下可以采取停课等方式规避险情。

(六)抓好城镇安全度汛工作。我县雍熙镇城区易受洪灾影响的地段主要是沿河小区一带,去年5月份发生的洪涝灾害,造成了巨大损失。因此,各有关部门一定要引以重视,积极配合做好防洪工作。县水利部门要做好汛前防范各项工作,提升防汛抗洪整体水平,保障汛期城区防洪安全。雍熙镇要加强对抢险救灾队伍的预演练习,确保一旦发生灾情,能及时有效处置,将损失降到最低点。县城管局要及时做好城区河道清淤和上游泥沙杂物等拦截工作,同时,对堵塞防洪通道的建筑要坚决予以拆除,充分保障河道畅通,减少灾害发生。县建设局要从长计议,认真制定城区防洪规划,加强防洪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区抗洪能力。寨乐、阳长、董地等三个乡镇也要高度重视,积极抓好集镇防洪工作。

第10篇

关键词:四川西南地区;穹窿地貌;地质灾害;防治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国民经济的发展,生活需求不断提升的同时不断增加对各种资源的开发力度使得原本就已经十分脆弱的地质环境承受着新一轮压力造成地质灾害的出现,这些问题的出现不仅给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了重大威胁,同时更是给态环境带来严重影响,为此在这里我们有必要对地质灾害的的发生采取有效得问防治措施,尤其是铝矿山的地质灾害问题。对于四川西南部地区来说,地质条件比较复杂,地貌特征比较特殊,而且是我国的内陆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东部地区相比还比较落后,再加上此地区属于穹窿地貌,地质灾害频发,类型较多,影响大,危害严重,为了改变这种情况,要针对四川西南地区穹窿铝矿带地质灾害的具体情况,采取一些有效的防治措施。

1四川西南地区穹窿铝矿带地质特征

穹窿铝矿带地貌主要是发育在地台盖层上的背斜,一般呈圆形形态,中部呈穹窿状态。对于规模较大的穹窿构造来说,其形成的原因主要是岩浆侵入,或者是方向直交的褶皱运动发生互相干扰。对于穹窿地貌来说,主要是岩浆侵入沉积岩,沉积岩上拱而产生的一种地貌。穹窿地貌形成初期,也就是上部的沉积岩没有被破坏时,呈现出孤立的山地状态,水系发育的形状也多为放射状。但是随着时间的延长,外部沉积岩被侵蚀,核心部分的岩浆岩就会逐渐暴漏在外面,从而行程山丛。这也是四川西南地区穹窿铝矿地貌的主要特征。

2四川西南地区穹窿铝矿带地质灾害问题分析

该地区铝矿带矿体呈层状于震旦,矿体展布行于区内剥离断层(基底与盖层接触带)的展布形态,具明显的沉积特征,沿走向稳定延伸,并具局部膨大的特征,在四川西南地区穹窿铝矿带地区,一般出现的地质灾害主要有:滑坡、崩塌和地面塌陷等。出现这些地质灾害的主要原因就是,此地区的峡谷较深,坡度较陡,这也是发生滑坡和崩塌的必要条件。此外[1],倾斜岩基上的土体比较松软,这也是发生滑坡的潜在原因。在四川西南地区,岩体的完整性遭到破坏,再加上暴雨和持续的强降雨较多,还有人类的活动等都是加剧这些地质灾害发生的因素。铝矿带发生地址灾害的主要特征:铝矿带滑坡,一般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在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雨水浸泡、或者地震以及人工切坡等因素的影响下,再受到重力作用,在岩层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着坡度向下滑动的情况。此地区主要是基岩滑坡,与软弱的岩层有关系,一般滑坡的体积、规模较大,同时也与当地的生产建设活动关系密切,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双重作用,导致了基岩滑坡,造成的危害较大。铝矿带崩塌一般分为两类。其一,滑移式崩塌,最初是滑坡状态,但是滑体育滑床脱离以后,就会出现高速的翻滚状态,直至跌入河床或者沟谷,其二,倾倒式崩塌,这种崩塌类型,岩性软硬综合,在长期的风化作用下,岩体本身存在的裂隙不断发育,在下伏软弱层形成崖腔,硬层受到重力卸荷的作用,最终导致倾倒式崩塌。无论是哪种崩塌形式的地质灾害,都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和损失[2]。铝矿地面塌陷,主要是指地表岩层、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突然向下陷落,塌陷坑、洞在地面形成。如果这种情况发生在有人类活动的地区时,就会造成一定的破坏和损失,成为一种地质灾害。对于四川西南地区穹窿地区来说,主要是岩溶塌陷,地面塌陷具有一定的,不容易预防,因此,造成的损失较大。塌陷地区或瞬间吞没车辆、行人、农田等。影响非常大。

3穹窿铝矿带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防止铝矿带矿产开采带来地质灾害:改善工艺方法防止金属矿产开采带来地质灾害矿业开发过程中,应将清洁生产工艺贯穿于采、选、冶以及其他生产活动的每个环节,即清洁的投入,清洁的生产过程和清洁的产出,注重绿色科技在环保和资源开发中的作用,从根本上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3]。铝矿带矿产地质灾害实时监测: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在铝矿带矿产地质灾害防控工作中,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根据铝矿带矿产穹窿地貌地区的地质灾害情况,合理建立地质灾害数据库,提高防治的主动性,以防为主,以治为辅,结合先关数据,及时进行分析,对地质灾害进行监测和预测。铝矿带矿产地质灾害预警:对于西南地区穹窿地貌地区的地质灾害防治,要根据该地区铝矿带的具体地质环境情况进行全面分析,科学建立预警系统,并且不断对其进行改进,创新,与当地的地质灾害实际发展形势相符合,真正发挥出预警作用。这也是比较有效的灾害放防控措施。要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在3S技术基础上,应用地质灾害预警技术,建立健全铝矿带地质灾害防控数据库和监测网站,切实发挥出地质灾害预警在铝矿带矿产中的作用,对不同类型的灾害进行科学预警,逐渐提高防灾减灾水平和强度,把事后救灾尽量转化成事前防灾,最大程度上减少地质灾害的损失和影响。铝矿带矿产避险搬迁及工程治理:在西南地区穹窿铝矿带地区,受到地质灾害威胁的基础工程设施要进行及时治理,对于铝矿带矿产地质灾害隐患要科学分析,尽量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也有利于改善当地的地质,降低铝矿带矿产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对于影响较大或者危害较为严重的地址灾害隐患区,要把周围居民进迁移到安全区域,切实规划、做好搬迁安置工作,把工程治理与避险搬迁有效结合起来,有针对性的实施,提高防治地质灾害的水平。铝矿带矿产地质灾害防治:在西南地区穹窿地貌地区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要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视度。要在当地进行地质灾害宣传,提高公众的防治地质灾害认识,能够在生活生产中,主动保护生态环境,尽量减少人为原因导致的地质灾害。

4结论

综上所述,四川地区地质环境、生态环境等比较复杂,铝矿带的开采使地质灾害也频频发生,不但影响了自然环境,也影响了地区的经济发展。对于四川西南地区穹窿铝矿带地区,地质灾害形势不断变化,具有很大的危害性,已经受到社会的高度重视。因此,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降低地质灾害的危害和影响,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匡永宏.对四川西南地区地貌地质灾害的防治探讨[J].世界有色金属,2016,23:110-111.

第11篇

关键词:林业 生物灾害 综合治理

林业生物灾害防治是一项基础性公益事业,是现代林业建设和国家公共危机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集行政、法律、经济、技术于一体的系统工程。

1、林业生物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

(1)加强林业生物灾害防治工作是有效遏制我国林业生物灾害严重趋势的迫切需要。林业生物灾害是“不冒烟的森林火灾”,是林业发展、生态建设的大敌。林业生物灾害的严重发生,给广大林农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迫切需要科技“服务三农”走进千家万户。因此要从根本上落实防控责任,促进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为经济社会提供必要的生态支撑。有效防范、及时控制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保护森林资源,巩固造林成果,保障国土与生态安全。

(2)加强林业生物灾害防治工作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林权制度改革的重要保障。当前农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正在全面顺利开展,这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举措,也是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然而,杨树天牛、林业鼠害等林业生物灾害的严重发生,必将挫伤林农营造林的积极性,影响退耕还林等“民心工程”、“致富工程”的顺利实施,进而危及到林农的经济利益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因此要从根本上落实防控责任,促进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为经济社会提供必要的生态支撑。

(3)加强林业生物灾害防治工作是维护公共安全、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选择。生命安全、生物安全、生态安全是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维护公共安全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大事,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4)加强林业生物灾害防治工作是应对气候变化影响、维护全球生态安全的重要领域。全球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危机之一。森林以其特殊功能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研究表明,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我国林业生物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可能增高。生物灾害的加剧,将直接影响“森林方案”的实施效果,削减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和成效。林业生物灾害防治不仅是《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中的重要内容,也是这一全球应对战略的重要领域,必将在未来的实施进程中发挥巨大作用。

(5)加强林业生物灾害防治工作是保护国家利益、促进国际贸易的战略措施。我国是外来有害生物入侵并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林业又是外来有害生物危害最严重的领域,全国排名前10位的重要林业有害生物中有7种是外来有害生物,几乎所有类型的生态系统中都有其危害。随着我国加入WTO及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外来有害生物入侵问题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近年来,我国出口欧美的货物因木质包装材料的光肩星天牛等问题受到限制,给我国对外贸易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我国是《国际植物保护公约》缔约国,承担着防止有害生物人为扩散的责任和义务,加强林业生物灾害防治工作,事关国际贸易,也关系到国家形象。

2、林业生物灾害防治的措施

(1)坚持发展与保护并重,把保护森林资源作为发展林业的永恒主题。发展和保护森林资源始终是林业工作的核心任务。在强调加快森林资源发展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森林资源的保护。

(2)坚持推进森林健康理念,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森林健康的核心是培育健康森林,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林业生物灾害究其根源是生态问题。林业生物灾害防治工作必须坚持推进健康森林理念,以培育健康森林为目标,加强森林生态系统的修复和重建,促进形成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培植最优的林分、最佳的林相和最有利于人类健康的服务功能,努力实现生物灾害的可持续控制。

(3)坚持预防为主,实现由重除治向重预防的战略性转移。实践证明,事后除治不如事中救治,事中救治不如事前控制。林业生物灾害防治工作必须走出“重除治,轻预防”、“灾后救灾,被动救灾”的怪圈,把预防工作摆在首位,切实做好灾害预防工作。加强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工作,宣传普及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基本知识,提高群众森防意识,形成专群结合、联防联治的整体合力,把危险性有害生物控制在萌芽状态,遏制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的传播蔓延。

(4)坚持科学发展观,严格按客观规律办事。林业生物灾害属自然灾害,有其自身的发生发展规律。必须在不断认识其规律的基础上,坚持科学的方针,研究科学的对策,采取科学的措施,遵循经济和社会规律,正确处理好预防与除治、治标与治本、内部与外部、生态与经济、重点与一般的关系,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机制创新。

(5)努力提高广大群众的生态意识,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落实在日常生产活动之中,从根本上激发全社会的干劲和热情,进一步在全社会形成自觉保护生态和推进人与自然和谐的强大合力。

3、结语

总之,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充分认识林业生物灾害的严重性和防治工作的紧迫性,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全面遏制林业生物灾害严重发生的局面,坚持“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方针,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监测预警和防治减灾能力,建立快速反应机制,提升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的控制能力,保护森林资源,促进我区林业和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桑成达,李生彪,白雪芹.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0,13.

第12篇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县有关粮食生产会议精神,确保粮食安全,切实做好我镇粮食生产工作,使我镇粮食生产保持持续上行的发展势头,确保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现根据靖府办发〔2013〕19号文件精神,经研究,对我镇2013年粮食生产提如下实施意见:

一、坚持科学发展观,拓宽渠道,夯实基础。各村要把粮食生产摆到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首位,以“稳面积、扩复种、提单产、增总量”为重点,合理优化品种结构,提高产品质量,扩大规模经营,提高农业效益。

二、全面宣传落实好国家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今年国家扶助粮食生产的政策继续加强,惠农补助奖励资金进一步增加,所以我们要把扶持粮食生产的各项政策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告诉种粮农户,最大限度地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严禁以任何借口、任何形式降低补贴标准、改变补贴用途、克扣农民补贴,及时足额将惠农资金发放到种粮农民手中。

三、全面推进早稻集中育秧工作。千方百计扩大“单改双”种植面积,提高复种指数,严禁土地撂荒,同时,要充分利用冬闲田、荒坡、荒地扩大马玲薯、玉米、豆类、小麦等其它旱粮作物,增加粮食总产。

四、进一步强化粮食生产的服务力度。加强对农资的调控与监管,保持农资市场价格稳定,确保农资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及时做好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防工作,帮助农民解决粮食生产中遇到的各种技术难题,确保各项技术措施落实到位。

五、加强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全力做好主要农时季节农业气象灾害趋势分析,及时制定防灾减灾应急预案,适时启动应急响应,做好主动避灾、科学防灾、有效减灾。要加强农情信息体系建设,加强干旱、洪涝、病虫害等灾害监测预警和防治指导,及时预警信息。指导农民增强抗灾意识,切实做好抗旱防涝准备工作。

六、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农业。积极引导农民和专业防治组织应用绿色防控技术;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继续开展“多用一斤种增收百斤粮”技术推广活动,确保水稻种植密度;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技术和实施整建制推进示范工作,大力推进配方服应用,力争肥料利用率提高2个百分点;加强对粮食作物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工作,在水稻高产创建示范区整体推进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工作,指导农民安全科学用药,降低化学农药用量,保障水稻产量、质量和稻田生态安全。力争重大病虫防治处置率达到90%以上,绿色防控技术应用面积达到35%以上,病虫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

七、着力培植新型粮食生产经营体系。在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在落实种粮补贴试点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资金的导向作用,积极引导种粮大户、着力培植种粮合作社、家庭农场、联户经营等新型粮食生产经营主体,努力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粮食生产经营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