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2 09:42:4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生命临终关怀,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 恶性肿瘤晚期;临终关怀;生命质量;影响
恶性肿瘤在我国发病率较高,近年来每年新增170万人,是对人类健康威胁最严重的疾病之一,其病死率仅仅低于心脑血管疾病,年死亡人数已经达140万左右,且呈直线上升趋势。尤其是晚期恶性肿瘤,对患者的生命质量有严重的负面影响,令患者随时可能面对死亡的威胁[1]。如何提高恶性肿瘤晚期患者的生命质量,是当前临床的重要课题。本文主要探讨临终关怀对恶性肿瘤晚期患者生命质量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以我院2012年2月~2013年2月收治的已经被确诊为晚期恶性肿瘤的3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这些患者均对临终关怀持接受态度。其中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20例;年龄28~81岁,平均年龄58.67;肿瘤类型:肺癌10例,肝癌9例,直肠癌5例,卵巢癌4例,宫颈癌3例,胰腺癌2例,食管癌3例;患者病程为11~80个月,平均病程为36.8个月;文化程度:文盲7例,小学5例,中学12例,大学及以上12例。
1.2 方 法 由责任组长和责任护士对患者的临终关怀护理进行落实,主要内容包括:对患者知情权表示尊重,给予患者晚期经济和生命支持,引导患者合理饮食,对患者采取有效疼痛护理和药物治疗,注重与患者的沟通关怀,帮助患者平和对待死亡,为患者营造良好的病房环境等。
1.3 疗效指标 疗效指标主要包括四点,即患者四肢症状是否改善、患者焦虑情况、患者抑郁情况、患者总体生命质量改善情况[2]。
1.4 统计学处理 对研究所得数据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 果
36例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在实施临终关怀护理后,生命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患者的四肢症状改善率提高明显,焦虑、抑郁发生率下降较为明显,总体生命质量改善率尤为明显(P
表1 临终关怀前后36例患者生存状态比较[n(%)]
3 讨 论
所谓临终关怀,顾名思义就是在已经了解患者即将离开人世后对患者进行关怀,其服务对象主要是已经到晚期且无法治愈的癌症患者。随着全球环境污染不断加重,人类生存环境愈来愈严重,都促使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不断上升。进展为晚期几乎是恶性肿瘤患者必然经历的一种生理现象,但近年来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不断提升,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对生命质量也开始有越来越高的要求。对恶性肿瘤患者实施临终关怀护理干预,对患者的生命质量有重要影响。临终关怀护理干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 对患者知情权表示尊重 对患者的临终期限目前还不能精准确认,主要指患者已经处在疾病末期,可能会在短期内死亡,比如仅能活2~4个月。为了减少患者的恐惧感和悲伤感,患者家属一般都不愿相信患者已经处于生命晚期。但在美国,医院都会选择告知患者实情,以使医生治疗更加顺利,也能使患者家属减少遗憾。因此,在临终关怀护理中,患者有权知道自己的情况,且医院要对患者知情权表示尊重。医护人员对患者全面了解后,选择适当的告知方式。
3.2 给予患者晚期经济和生命支持 恶性肿瘤患者大多数都需要高昂的医疗费用,尤其晚期患者经济负担更重,为了减轻患者及家属的心理负担,医院应对患者的治疗手段和费用尽量减少,必要时应尽量为患者选择综合性价比高的方案。其次,医护人员还应该坚持对患者进行综合治疗和监护,帮助患者缓解疼痛,满足患者生存的各种需要,对患者生命维持给予支持。护理人员应对患者资料进行收集,有针对性地制定符合患者需求的护理计划,一旦发现问题应立即采取措施。
3.3 引导患者合理饮食 在患者饮食方面,应注意饮食合理搭配和营养,在此基础上尽量选择患者偏爱的食物。食物应以优质蛋白、高维生素及高热量为主,对能进食的患者实施少吃多餐,对不能进食的患者实行鼻饲饮食或者通过静脉输入来维持患者生命需要,以使患者的生命尽可能地被延长。食管癌和直肠癌患者尤其要注意饮食关怀和护理。
3.4 注重与患者沟通,帮助患者平和对待死亡 因生命即将走到尽头,大部分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由于怕被亲人和社会遗弃会出现社会孤独感[3]。在护理中,相关人员必须注重与患者的沟通,心态一定要宽容,态度一定要和蔼,且要具备足够的耐心,在呵护患者身体的同时关心患者心理。另一方面,医护人员还应该对患者的心声认真倾听,对患者进行系统的死亡教育,让患者能够坦然平和地面对可能到来的死亡。
3.5 为患者营造良好的住院环境 由于生理和心理的双重痛苦,晚期恶性肿瘤患者一般心情都会比较阴郁,脾气可能较差,为了改善患者心情,医院应尽量为患者营造良好的住院环境,病房布置可以在家属的配合下尽量家庭化,以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情[4]。
本组患者通过临终关怀护理,四肢症状改善率从22.22%提升到66.67%;患者的焦虑症状发生率从33.33%下降到13.89%;患者的抑郁症状发生率从38.89%下降到13.89%;总体生命质量改善率从33.33%上升到83.33%,证明了临终关怀护理对恶性肿瘤晚期病人生命质量的改善有明显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石玉玲.肿瘤患者临终关怀的心理护理研究进展[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4(4):23-25.
[2] 付炜,洪立立,刘纯艳,等.心理干预对恶性肿瘤患者及其配偶生活质量影响的研究[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11,10(20):138-139.
临终关怀(hispice care)是指由社会各层次(护士、医生、社会工作者、志愿者以及政府和慈善团体人士等人员)组成的团队向临终患者及其家属提供的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等方面在内的一种全面性支持和照料。临终关怀护理是对那些已不能治愈的病人在生命即将结束时所实施的一种积极的身心整体护理。其护理目的是以整个人为对象,提供精心照料,解除躯体痛苦,缓解对死亡的恐惧,维护其做人的尊严,提高其尚存生命质量,并给予家属心理关怀、最终使逝者死而无憾,生者问心无愧。
1 临终护理的发展
临终关怀组织是桑得斯博士1967年在伦敦首创的“圣克斯多弗临终机构”。1988年天津医学院建立了我国大陆第一所临终关怀研究机构,随后在上海、北京、西安、沈阳等地相继展开,1992在北京成立我国第一所民办临终关怀医院――松堂医院。1998年由香港著名企业家李嘉诚先生捐资在汕头大学医学院建立了临终关怀医院,开始了国内临终医疗服务。从2001年开始,李先生又每年捐资2000万元给国内20家重点医院,创立了临终关怀病房。据资料报道,至2003年3月,全国接受临终医疗服务的病例已超过了800例。为关爱生命,造福社会,启迪人类爱心,促进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 临终关怀的困惑
临终关怀措施很难在短期内见到效果。在我国,由于受传统观念中生命神圣论、死亡观的影响,死亡一直是人们忌讳谈论的问题。对死亡和濒死持否认、不接受的态度。从崔以泰等对大陆居民调查中也进一步证实,因人们对死亡有很高的排斥性,人们基于心理的防卫系统,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对他人的死亡表现出漠然的忽视。不少人误将临终关怀认为是“安乐死”,所以临终关怀在国人中难以推行。
3 影响临床开展临终关怀护理的因素
3.1 传统死亡观的影响
“生死荣衰”是中国传统的社会习俗,人们用逃避的心理,非理性地对待生命的终结。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人认为死亡是不幸和恐惧的,对死亡始终采取躲避的负面态度,甚至忌讳谈论死亡。一些医护人员也受此传统观的影响,也忌讳谈论死亡,对临终关怀的哲理原则知之甚少,甚至有对临终关怀产生错误的理解。在对我国三甲医院护理的调查中发现,64.7%的调查对象表示从没听说多姑息护理这个概念,更不了解临终关怀的哲理与原则。试想,医护人员本身就没有树立正确的死亡观,对临终关怀护理的理念知之甚少,又何谈对临终者、国人提供死亡教育,给以精神抚慰,实施全方位、高质量的临终关怀护理呢。
3.2 传统孝道观的影响
“百善孝为先”传统的孝道观早已深深融入了中国人的价值观中,使国人对临终关怀尚没有做好足够的心理和情感上的准备。他们在情感上无法接受临终关怀,在现实中排斥临终关怀。在现实生活中,如子女想对亲人进行临终关怀,他们通常将要承受来自两方面的压力,一是来自于自己内心世界的自我良心谴责;二是来自于社会的评价,比如“久病床前无孝子”、“养儿防老”等。因此,国人普遍认为:父母临终时子女只要守在老人身边就是孝道,反之则视为不孝,不愿将老人送到专门的医疗机构接受临终关怀服务;不惜一切代价地延长患者的生命是为孝道,这往往忽略了患者的意愿,造成患者的身心痛苦。实际上,临终关怀的原则是“不以延长生命为唯一目的,而以减轻临终患者的身心痛苦和提高生活质量为宗旨。从这个意义上说,尊重、满足临终患者的个体需求才是真正的孝道。
3.3 传统生命观的影响
临终关怀、尊重死亡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不加速也不延迟死亡。重视生命的质量必然就要放弃一些无效的救治,这与传统的护理观存在差异。传统的护理观轻视临终关怀,认为放弃一些治疗是对患者的不负责,而过分期望和过度给予根治性治疗。在很多人的观念中,只有治疗才是负责任的表现。
4 发展临终关怀事业需树立正确的临终关怀理念
尽管临终关怀护理在我国刚刚起步不久,发展较为缓慢,存在许多因素的制约,但它是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这些影响我国临终关怀发展的伦理因素,引导国人及医护人员树立正确的临终关怀理念。
4.1 加强正确的生死观教育
在死亡观教育中,引导人们正确看待死亡,并理性接受死亡,取代迷信、愚昧、落后的观念,使人们认识到生命结束是一种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学会坦然的面对、接纳死亡;使人们认识到一个人的寿命长短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如何珍惜现有的生命质量,生活的更加健康、快乐,对社会更有价值。对于开展临终关怀护理的护理人员来说,更要树立正确的死亡观,需要开展死亡知识毕业后教育,纳入医学继续教育范畴,并进行死亡知识的定期培训、考核与资格认定,以保证临终关怀在实践中有效推行。
4.2 要树立现代的医疗观
医学一直以来就被人们认为是救人性命的,医护人员的根本职责就是救死扶伤。人们也一直信奉哪怕已经没有生存的希望,也要尽100% 的抢救及治疗。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且不说是对医疗资源的过度浪费外,一旦医护人员做出对病人放弃治疗、终止治疗的决定,反而会被家属所不容,会被传统生命观推崇的医德原则“审判”,面临道德及社会的谴责。
4.3 明确护理人员在临终关怀护理中的主导地位
对于医护人员来说,服务的对象是濒临死亡的患者,进行临终关怀的护理人员角色较为复杂,他们主要为照护者、健康教育者、心理疏导者、丧葬咨询者等,因此护理人员要具备娴熟的护理操作能力、广博的知识、高度的职业道德、正确的死亡观、现代医疗观,明确自己在临终关怀护理过程中的重要性及主导地位,才能更好地为临终患者服务。
4.4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临终关怀伦理观
临终关怀具有很强的文化和伦理特色,不同的文化、伦理观对临终关怀产生不同的认知、解释和关怀模式。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千差万别,但是一些较为成熟的临终关怀理念和服务内容值得我们借鉴。在西方发达国家,对于丧亲的家属会有专业的团队,包括医生、护士、神职人员、社会工作者等为其提供居丧服务,服务内容包括协助家属处理后事、心灵抚慰与疏导等。
参考文献
[1] 吴清爱.临终关怀护理发展的探索[J].大众科技,2010(2).
[2] 周玲君, 赵继军. 癌症儿童的临终关怀[J]. 现代护理,2006,12(1):93.
[3] 孙慕义.弃治疗与生命质量[J].医学与哲学, 2000,6(21):1-3.
[4] 焦蝶英,崔以泰.我国临终关怀的实践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1993,25(2):70.
[5] 映兰,欧阳玉燕.我国的临终关怀模式探讨[M].现代护理,2002, 8(11).
[6] 卢人玉,龚爱珍,肖清秋.宁养院临终关怀工作及护士素质要求[J].实用护理杂志,2002,18(11):215.
[7] 杨建兵.在我国推行临终关怀的必要性及其护理伦理原理[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1(6).
[8] 黄艳琼.OREM自力学说在临终关怀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2000,2:27.
施教授概括地告诉我们,从上海地区来看,癌症患者数量与临终关怀的需求量呈正比。《2013年上海市主要卫生计生统计数据》显示,上海市现患肿瘤患者人数为24.25万人,全年死于恶性肿瘤数为3.76万人,平均每天死于肿瘤数为105人。此外,上海是一座迅速老龄化的城市,2013年60岁以上老人的死亡数为10.87万,其中80岁以上高领老年人死亡数为5.73万人,据此推算本市高龄老衰临终者约为4.6万人。以2013年的数据测算,上海的恶性肿瘤患者和高龄老衰临终者年终关怀需要量达到8.36万人。
2014年4月,施老师带领他的团队对2012―2013上海市舒缓疗护(临终关怀)试点机构进行了初步调研。目前,本市晚期恶性肿瘤临终关怀住院床位的实际供给为234张,2013年恶性肿瘤死亡人数3.76万人,按平均住院29天来计算,社区临终关怀床需求1275张,相对于床位需求,供需缺口约1041张。2013年高龄老衰临终者4.6万人,按平均住院72.78天,老衰临终关怀床位需求636张,目前实际用于高龄老衰临终关怀床位16张,供需缺口约620张。上海作为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随着老龄化和疾病谱的改变,百姓对临终关怀的关注度不断增强,社会对临终关怀的需求量不断增长,上海应当也必须开展好临终关怀服务。
“临终关怀”在关怀什么?
临终关怀是对生命末期患者进行全人(身、心、灵)、全家、全队、全程、全社区的关怀照顾。根据联合国卫生组织的22字方针,即通过应用“早期识别、积极评估、控制疼痛和治疗其他痛苦”症状的适宜技术,改善临终患者生命质量,维护患者尊严,缓解家属痛苦,促进社会和谐。临终关怀更多的是对病人心理上的关怀,是对人的关怀而不是对病情。一般来说,疾病分为可逆的、可治愈的与不可逆的、不可治愈的,这些往往都是在生理层面,而临终关怀是对病人心理上,精神上、心灵上的支持,为病人提供温暖的医疗环境,帮助病人完成人生的最后旅途,并给予家属关怀和安抚。
联合国提出“享有临终关怀服务是人的一项基本权利”,被视为国家和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所有194个成员国都做出承诺:把临终关怀服务列为自己国家卫生系统中的重要工作。目前,我国临终关怀尚处于起步阶段,提供临终关怀服务的主要以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为主,而全国开展临终关怀的医疗机构、养老机构仅有150家,容量极其有限。上海地区的“临终关怀”始于1988年10月,从南汇县老年医院的最早探索,到闸北区临汾街道医院的4张临床关怀床位,到2012年率全国之先把18个试点单位开设舒缓疗护服务列为市政府实事项目,再到2014年上海市政府实事项目新增1000张床位,逐步形成了网络体系,说明临终关怀服务体系建设在上海正稳步前行。
施教授为我们耐心的讲解到,一个人在临近生命尾声的80-90天里(一个人的临终期一般为10-14天,有时候可以短到24小时),人存在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变化,在这一阶段,医生护士人员的目标应当从“帮助病人恢复健康”转向为他们“减轻痛苦”。在最后的日子里,病人常常得被动地接受这样的“待遇”:一是过度治疗,有些病人甚至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仍在接受创伤性治疗;另一个是治疗不足。这两种情况,使病人受到的痛苦和不适直到死亡也没有得到解脱。最好的情况是,在对病人身体给予照顾的同时一定要顾及到精神上的抚慰。
临终病人常处于脱水状态,吞咽出现困难,周围循环的血液量锐减,导致病人末梢神经接触不到,所以病人的皮肤摸上去凉凉的,很多家属都会觉得病人很冷,需要加盖被子。实际上是相反的,即使只给他们的手脚盖上薄薄的一层,绝大多数临终病人都会觉得太重。正确的做法是:打开窗户和风扇,给病床周围留出足够的空间。另外,使用麻醉剂帮助病人减轻喘气困难。再比如,当吞咽困难使病人无法进食和饮水时,有些家属会想通过注射营养液,此时进行静脉输液虽然能解决病人的脱水问题,但同时给病人带来的是水肿的后果。
濒死的人在呼吸时还常常发出呜咽声或喉鸣声,医学上称为“死亡咆哮声”,不过病人并不一定有痛苦,此时可用一些止痛剂,使他能继续与家属交谈或安安静静地走向死亡。听觉是最后消失的感觉,所以不想让病人听到的话即便在最后也不该随便说出口,更不要在病人床前哭天喊地,应该让病人平静安详地离开这个世界。
哪些人在从事临终关怀事业?
从对2013年上海市18家临终关怀项目试点机构临终关怀人力资源现状与问题进行的调查数据来看,上海市临终关怀的医护比例不够合理,平均为1:1.05,护理人员相对缺乏,这与世界卫生组织为中等水平国家制定的1:2有很大差距。同时,志愿者的参与也非常少,大量临终关怀的调查显示,仅有5.3%的关怀对象接受过志愿者帮助。从学历构成来看,我国医护人员总体素质不高,临终关怀科医护人员存在学历、职称较低的情况。专业护士少,人员数量明显不足,很多都是护工在做。在国外,从事临终关怀的护士一般都是高学历、高待遇。而调查数据显示,在上海,护理人员的工时费用计算结果为23元/小时,比现在家政钟点工的劳动报酬还要低,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护工人员的流动性较大。
我们希望,首先,能把临终关怀作为一门专业学科来建设。现在高校不设临终关怀专业,不是学科,卫技委也没有进行正规的职称培训考核。其次,能逐步建立并完善医务人员的继续教育,提高护工的工资待遇以稳定护工的队伍。最后,希望通过政府宣传及媒体,最大程度引起社会对临终关怀的关注,吸引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参与进来。我们这里临终关怀病房的一名护士说,经常有志愿者会来,但是每次发觉都是新的面孔,很多志愿者来了一次就不再来了。
推广临终关怀,我们还需要做什么?
首先,需要改变我国传统文化对生死的态度,确立正确的生死观。儒家文化认为不给亲人予以积极抢救,就是不孝。百行孝为先,“孝”的观念在中华民族文化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受这种思想的影响,很多人认为如果把老人送到临终关怀机构去,就是不孝。家属也很难接受让病人平静的死去这个事实。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家属一再央求医生想尽一切办法,不惜一切代价,用最好的药延续病人的生命。其实,有些治疗措施给病人带来的是痛苦,甚至是折磨。如果想让病人有尊严地离去,就要正确看待死亡。国内对于死亡的教育相对薄弱,生命伦理教育课程远没有达到普及,总是避而不谈。正常的死亡只是生命的组成部分,人生的落幕是人这一生最精华的点、浓缩的点。所以在我国,临终关怀不是一个能力问题,而是属于文化问题。
其次,需要政府对临终关怀推广在政策性倾斜,加强制度设计。现在,二、三级医院与社区卫生中心存在利益冲突;如何衔接肿瘤科、疼痛科以及临终关怀科病人的分配,界限不清晰。我们在调研时发现,平均每一个晚期恶性肿瘤出院患者在综合性医疗机构日均所花费用远远高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前者为1100元/天,而后者仅仅是189元/天。大家有没有想过,这其实也是对医疗资源的一种浪费。对于临终关怀来说,所选用的药品多为相对便宜的缓解病症、减轻疼痛的药物;相比于进行化疗等治疗的病人,其对病房、床位等资源的占用更为合理。这在基层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全能达到以上要求。一方面,临终关怀病房的使用率不高,出现床位空量,另一方面,大量没有实际治疗意义的晚期病人占据着医院病床,浪费了有限的医疗资源。
最后,需要加强专业队伍建设。临终关怀需求量大、缺口大,专业人员数量不足,职业压力巨大。在我们的调查中显示,不愿意从事临终关怀服务的原因是心理压力负担大,导致临终关怀科医护人员紧缺、后备人员不足,志愿者构成不稳定。
近十年专注于临终关怀学的安宁护理和老年保健研究的施教授与他的团队给出如下建议。首先,政府要给予配套的政策支撑。对临终关怀服务设置激励机制,加大经费保障和支持。临终关怀是一项民生工程,不应以盈利为目的,所以一定要给予经费上充足的保障和支持。要进一步完善医保配套政策,健全临终关怀服务的收费设定、医保纳入项目等。其次,要加强社会宣传,普及死亡教育。再次,要推进对社区临终关怀人才队伍建设,建立临终关怀服务专业人员的交流平台,增加培训方式种类。要重视志愿者服务,在全社会形成合力。第四,要加大临终关怀学科建设,逐渐形成一门独立的医学专业分支学科,使临终关怀事业形成体系,可持续发展。第五,要落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临终关怀科功能定位,整合卫生资源,依托二三级医院建立临终关怀联动机制,开展临终病人转介服务,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转介细则,从而明确联动机制中各方责任。
目前临终关怀项目的困境仍在
临终关怀事业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应当看到临终关怀项目困境仍在。主要体现在下述几个方面:
1.临终关怀覆盖面仍然较窄。不可否认,目前上海临终关怀项目已帮助了大量的患者和家庭,但是从面上来看,覆盖面仍然较窄。一方面,临终关怀的区域覆盖面还不宽。上海市共计有200余个街镇乡区域,应当说,街街、镇镇、乡乡都有临终关怀的需求,但从目前情况来看,临终关怀还仅在18家机构实行,据相关数据测算,目前上海年度恶性肿瘤患者和高龄老衰落临终者关怀需要量大约在8.36万,而2013年上海18所临终关怀机构收治人数仅为1301人,2014年虽新增床位数1000张,但与广大患者、老人的需求,仍存在较大距离。另一方面,服务对象还较为单一。由于目前临终关怀资源有限,使其服务对象也较窄,目前主要服务于高龄晚期肿瘤患者,但事实上高龄老人、艾滋病晚期患者、运动神经元疾病等慢性疾病生命末期患者,都有临终关怀服务的需求。从全国范围看,我国临终关怀(舒缓疗护)晚期肿瘤患者,只占慢性病死亡人数的1/5,目前其他慢性病仅仅是普通护理,还得不到应有的救助和关怀。
2.疗护质量不高。临终关怀(舒缓疗护)不仅是提供一个场所,而是一个人性化的照顾理念,它对资金、空间、人员有很高要求,需要将人道精神发挥到极致,为临终患者及其家属提供缓和及支援性的照顾。从理念角度来看,一个完整的临终关怀应该是身体、心理、社会、灵魂四位一体的。特别是心灵的抚慰,是临终关怀的核心,没有心灵的抚慰就不能构成完整的临终关怀项目。而目前来看,由于受种种约束,临终关怀(舒缓疗护)主要停留在身体层面,还达不到对临终患者心理和情感关怀的要求,而对患者亲属的关心抚慰更是凤毛麟角。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疗护机构不足,设施好、技术先进的综合医院不仅费用高,而且对晚期病人的收治具有很大的选择性,而一般性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往往对临终照护了解不够,难以提供有效的临终关怀服务;另一方面是疗护人员的专业素养亟待提高,长期以来医护人员只是把病人当作一个患者来看,而不是一个有感情有独立思想的“全人”,所以医疗服务主要是技术,鲜有心理、精神等人际间的情感交流,这在很大程度上减损了临终关怀的质量。
3.政策支持不够。上海市已将临终关怀列入市政府实事工程,但仍有相应的政策障碍。首先,资金来源不够。经费不足现象较突出,虽然有来自市财政、区县财政、街道及机构自筹等经费来源,但数量较少,收支情况不平衡,项目还没有实现和医保的接轨,因此整体亏本运行,亟需资金支持保障。其次,没有建立制度。目前临终关怀是作为实事项目而存在的,而实事项目因是年度项目,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面临着某年度取消的可能,这给项目的持续发展带来一定风险。再次,立法存在空白。面临许多伦理、放弃治疗处理方面的挑战。第四,学科需要建设。虽从1988年允迹临终关怀(舒缓疗护)研究和实践己经开展了25年,医疗学科和临终关怀学科的专业规范等核心问题还没有得到完全解决,临终关怀缺乏高素质的人才队。除此之外,政府在监管方面也存在一定缺陷。
4.观念意识落后。作为一个新兴项目,临终关怀(舒缓疗护)目前还没有得到社会的广泛接受。对普通公民甚至相当一部分医务人员来说,临终关怀也是个陌生的概念。虽然临终关怀工作从社会公众来看普遍持认可态度,但目前对临终关怀的服务宗旨、服务内容、含义等认知度都偏低。几千年来社会忌讳讨论死亡,家庭儿女尽责忠孝,给中国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许多人不能正确理解临终关怀的真正含义,致使临终关怀的发展举步维艰。为此,需要对临终关怀(舒缓疗护)做进一步普及推广,需要人们在观念上进行思想革命,改变讳言死亡传统,敢于承认无效治疗的无谓;改变使用卫生资源的传统观念,通过舒适的照料来替代卫生资源的无谓消耗。
面向未来的临终关怀体制保障与政策创新
在临终关怀事业已经起步并小有所成的的背景下,特别是在临终关怀获评上海十大社会建设创新项目、在更大范围内获得社会影响的背景下,我们需要进一步面向未来,推进临终关怀工作进一步提能升级,做好临终关怀的体制保障与政策创新。具体来看,体现在下述方面:
1.扩大政府支持力度。形成具有上海特色、上海风格的临终关怀事业,需要政府主导,全力支撑。一是加大投入力度。通过资金投入,资源投入,推动临终关怀工作在区域上逐步扩大覆盖,在服务对象上逐步延展关怀类别,这样才能在更大范围内,通过关怀惠及民生,帮助临逝者走完人生的最终一公里。二是注重政策突破。要盘活相应资源,看到临终关怀对无谓治疗产生的节约性,设定临终关怀医保预算专项,并逐步扩大专项使用范围,对已纳入临终关怀服务的生存期评估、心理护理治疗、音乐疗护、哀伤辅导的明确收费标准,以用者付费的方式维系补贴项目运行。三是推动临终关怀从实事升级为制度。在有效评估临终关怀实事项目取得成效的基础上,上海适时率先将临终关怀纳入上海市民健康人生关怀的重要组成,形成制度化的政策设计。四是加大法治保障。主要是加强立法研究,能够有效解决目前的伦理、放弃治疗等一系列问题。
2.推进临终关怀医疗机构建设。除了在宏观上给予临终关怀以政策保障以外,还要在微观上做强做大临终关怀医疗机构。一是进一步落实社区卫生中心临终关怀科的功能定位。明确相应的业务范围,增强其专业能力建设,并形成二三级肿瘤医院肿瘤科、疼痛科与社区服务中心的联动。二是做好临终病人的顺利转介机制。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转介细则和规范化的转介流程,从而有效合理使用相应资源。三是加强药品物供给。特别是镇痛药的供应和管理,保障临终关怀机构的用药支撑。四是加强考核和经验总结。逐步形成并完善一套行之有效的作业方法。
3.加大队伍学科建设。要把临终关怀学科作为新兴学科给予看待支持,一是要努力形成单列化的职称评定体系,解决临终关怀医生从事工作的积极性,扩大队伍的稳定性,以应对老龄化社会的来临;二是要努力推动临终关怀学科的成长与壮大,着眼于老龄化社会来临,加大对其研究和学术活动开展的支持,通过人才建设、课题研究、学术交流推进,逐步使之成为高峰高原学科体系;三是要大力开发工作岗位,通过岗位开发,加速有大量需求的医务社工、心理咨询、护士、康复医生等专业人员的来源拓宽,并强化其技能培训。
4.扩大社会支持和社会理解。临终关怀需要政府主导,但仅仅依靠政府资源是不够的。临终关怀事业作为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才能不断推进事业前进。一是要加强社会合作。要加大对临终关怀智库机构的支持,上海近年来与中国生命关怀协会广泛合作,已初步形成了一条政社协力的工作道路,在新形势下,要进一步加大合作机构,发挥好中国生命关怀协会在准入标准设计、工作流程研究、专业人员辅导、工作效果评估等方面的专业能力特色。二是要加强志愿者建设。要通过与学校联动,成立社会组织等方式,动员更多社会力量参与临终关怀事业,发挥其公益性特质,同时加强生命教育,推进临终关怀事业做大做强。三是要加大社会宣传力度。要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各种方式,通过互联网方式,出版科普书籍普及临终关怀知识,增强公众特别是患者、家属对死亡的理解和正视。
【关键词】临终关怀;施护;心理护理;疼痛
【中图分类号】R617.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09-0057-01
由于医疗救护技术的日臻完善,许多生命被挽救回来,人的寿命得以延长。现代人不但要求高质量的生活,而且高质量的死也渐受重视,这就是所谓的临终关怀(Palliative care)。临终关怀并非是一种治愈疗法,而是一种专注于在患者在将要逝世前的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的时间内,减轻其疾病的症状、延缓疾病发展的医疗护理。临终关怀是近代医学领域中新兴的一门边缘叉学科。就世界范围而言,它的出现只有二三十年的时间。临终关怀组织于20世纪60~70年代由英国人桑德斯博士(Dr Dame Cicely Saunders)所倡导和推动。1967年“圣克里斯多弗”临终关怀机构在伦敦的创立而开其先河。它的宗旨是减少临终病人的痛苦,增加病人舒适程度,提高病人的生命质量,维护临终病人的尊严,同时希望给予病患家属精神上的支持,给予他们承受所有事实的力量,进而坦然地接受一切即将面对的问题。[1]对临终的时限,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标准,如美国规定为预计寿命在6个月内,日本规定为预期寿命2~6个月,中国规定为当前处于疾病末期,死亡在2~3个月内不可避免。
1 临终关怀的意义
临终关怀是一项符合人类利益的崇高事业,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
1.1 临终关怀符合人类追求高生命质量的客观要求。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人们对生命的生存质量和死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向迎接新生命、翻开人生历程的第一页一样;送走、合上人生历程的最后一页,划上一个完美的句号。以便让患者在死亡时获得安宁、平静、舒适,让家属在病人死亡后没有留下任何遗憾和阴影。
1.2 临终关怀是社会文明的标志。每一个都希望生的顺利,死的安详。临终关怀正是为让患者尊严、舒适到达人生彼岸而开展的一项社会公共事业,它是社会文明的标志。
1.3 临终关怀体现了医护职业道德的崇高。医护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就是尊重患者的价值,包括生命价值和人格尊严;临终关怀则通过对患者实施整体护理,用科学的心理关怀方法、高超精湛的临床护理手段,以及姑息、支持疗法最大限度地帮助患者减轻躯体和精神上的痛苦,提高生命质量,平静地走完生命的最后阶段。医护人员作为具体实施者,充分体现了以提高生命价值和生命质量为服务宗旨的高尚医护职业道德。
2 临终关怀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2.1 临终关怀的必要性。人总是要死的,死亡过程应该是庄重而无憾的。但是,疾病给人肉体上带来的痛苦、精神上的悲观、焦虑往往给人类这一自然过程蒙上恐怖的阴影。尽管从时间上看,濒死的过程是短暂的,但是其心理影响是深远的。因此,临终关怀的宗旨就是克服传统的旧观念,为垂死的病人及家属提供缓和性、支持性的照护,给死者以安宁,让其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安详、满意地到达生命的终点。
2.2 临终关怀的迫切性。其一,现代生活模式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家庭规模与职能的缩小,尤其是在城市,一对夫妻一个孩子组成的家庭愈来愈多,这些人在临终之际将会只有一个子女照护,其精力往往不够,故而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临终关怀机构体系,大力发展居家护理、家庭护理形式和医院附属的临终关怀病房,尤显迫切需要。其二,肿瘤病人急剧增多,我国每年约有200万人新患癌症,约有140万人死于癌症,癌症死亡已占死因第一、二位,癌症不仅威胁个人健康,而且其医疗费用逐年上升,这对家庭是一项沉重的负担。
3 临终施护要点
对临终病人来讲,治愈希望已变得十分渺茫,而最需要的是身体舒适、控制疼痛、生活护理和心理支持,因此,目标以由治疗为主转为对症处理和护理照顾为主。
3.1 安排舒适环境。病房的环境布置宜家庭化,房间要空气清新、温度适宜、灯光柔和。窗帘、被服、床罩宜色彩淡雅,窗台放些病人喜爱的鲜花,绿色植物。有条件时每间病房可备有电视、书报,每张病床配备电话、收录机、衣柜及桌椅。对病人物品放置不作硬性规定和限制,允许病人在墙上粘贴自己喜欢的画、工艺品、像片等,使病人在舒适的、温馨的环境中度过有限的时光。病室内安排病人方面也应有所讲究,意识模糊、濒临死亡者,单独住一间,便于家属陪护。对意识清晰、尚能说话、生活不便、慢性消耗等病人,最好2~3人住一间,在护士的关怀之余,病友之间相互鼓励进餐、吃药、唠家常等,暂时分散精力,促进生命延长。
3.2加强心理护理。良好的心理护理可以适当延长病人的生命。临终病人由于疾病的折磨,极易产生悲观、恐惧、绝望、自暴自弃的心理。但是他们对亲人的依恋和对生活的留恋,使得他们的情绪变化异常,极不稳定,求生的欲望使得他们心理异常脆弱,并且更加依赖医护人员,这就要求护理人员更应该尽职尽责,一丝不苟,细心观察,精心护理,做到语言文明,态度和蔼,耐心解答,及时给予心理援助和疏导工作,使其乐观面对现实。应正确分析患者的生理心理状态、对症施治,根据患者不同的生活阅历和知识层次,从细微处观察分析患者心态, 减少患者的忧虑及恐惧,提供精神支持。 ①尽可能让患者的重要关系人陪伴在其身旁。②经常与患者接触让其感到被关心、重视和照顾。③对有特定的患者,应满足其需要,使其能安心接受死亡。④在频死患者床前谈话时,要注意尊重、保护、关心患者的人格权,因为听觉是最后消失的一种感觉。
3.3积极减轻病痛。2000年,WHO提出“让每一个癌症患者无痛”,患者在癌症晚期,医护人员的主要任务不是治愈疾病,延长寿命,而是减轻痛苦,让患者舒适,提高生存质量。应用音乐疗法和教会病人应用放松法、想象法减轻疼痛。及时给予评估疼痛的指数,根据疼痛指数来描绘疼痛曲线图,找出疼痛的规律,在疼痛发作前给予止痛剂。[2]绝对不能让患者强忍疼痛,违反医疗的人性化护理原则,护理上应注意吗啡类药物的效果及不良反应,防止呼吸抑制,当出现上述情况时,及时报告医生,并做出相应的处理。
3.4 提供丰富饮食。癌症病人由于长期慢性消耗,加上化疗,或者口服中草药而厌食,导致体制虚弱,因此饮食要根据病人的嗜好口味更换花样,做些色香、味美、易消化、富有营养、含维生素丰富的食物。可选择补气养血,健脾补肾之品,如海参、燕窝、冬虫草、乌龟、枸杞子、当归、北芪等食物;也可给予生地黄粥、银耳、芝麻、红枣等养阴生津之品。忌吃肥腻、辛辣、燥热刺激性食品,如肥肉、辣椒、煎炸及熏制食品,禁食公鸡、狗肉、羊肉、蚕蛹、虾、蟹、螺、蚌等食物。鼓励病人多进食瓜果、蔬菜、加强营养,增强体质。
3.5 防止并发症。加强生活护理、基础护理,给患者洗头、擦身,保持口腔皮肤清洁,卧位舒适,适当保暖。勤翻身、拍背,勤整理,勤更换,预防褥疮、肺炎等并发症。
4 体会
笔者通过多年对临终病人护理,体会到人类进行自身生命控制和优化自身质量,一方面有赖于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完善;另一方面也有赖于医学伦理和医学实践效果。病人从获知病情到临终时期的心理反应和行为改变总结归为:震惊、否认、协议、乞求、抑郁等五个典型阶段。临终关怀,医护人员应满足病人的精神需要,让病人感到自己正得到医疗保护,消除心理恐惧,减轻痛苦。护士高尚的道德品质、精湛娴熟的技术、和蔼可亲的笑容都会赢得病人的信赖,要自觉地竭尽全力去满足病人在人世间最后的要求和心愿,要通过医护人员的努力,增加病人的舒适感,维护病人的尊严,让临终病人在有限的时间内,安详地度过人生的最后时光。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临终关怀,一种理性照护生命终端的方式在国外已经被广泛开展,而在中国推广却是步履维艰。传统孝道观以及医务人员的现有医道观等是阻碍其推广的主要因素,由此社偿日仑理环境的改变足破解临终关怀开展困境的必由之路。
临终关怀是一种舶来品,是一种处置终极生命的方式,提倡对生命不可逆转的患者,转变延长无谓“生命”长度的治疗,转向关注患者在有限时序里生命质量的提高,使患者在最后的短暂时间里身心幸福并且有尊严地走完余生。
面对生命即将走到终端的老人、艾滋病人以及恶性肿瘤患者等,照护他们的终期生命,临终关怀应该成为一种理性和道德的选择方式。在西方很多国家,临终关怀无论在理论和实践上都能得到普遍支持,并且也被认为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在中国,自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以来,由于我国老龄化步伐加剧,临终关怀逐渐被人们关注,但在现实推行中,却表现出“冰火两重天”的境况。笔者近期走访了上海、南京、武汉以及合肥等多家开展了临终关怀的医院或科室,这些地方确实是门庭冷落,甚至有的地方已经转变了临终关怀的服务方式,临终关怀的开展处于尴尬和窘迫的境地。
1临终关怀开展受阻的重要因素:传统伦理思想
我国推行临终关怀步履维艰,是移植过程中理论理解的偏差还是技术操作层面出了问题,还是我国根本就不需要临终关怀这种方式呢?答案是否定的。其实,我国老龄化趋势的加剧以及普遍存在着过度治疗终期患者的现实,无不强烈呼求一种更为理性的对待方式出场。二十多年来,内地志向于临终关怀的学者也大量介绍了西方有关这方面的情况,理论上我国已经具备了开展临终关怀的条件,但是临终关J坏被移植到我国后,它与我国传统伦理思想的适应度决定了它的生存状态。解决临终关怀推行艰难的难题,必须探求其与传统伦理思想的抵触点所在。
1. 1传统死亡伦理观的影响
临终关怀在我国实践中受阻首先碰到的问题是大众固守的传统死亡伦理观。在中国,一谈到“临终”二字,往往认为是生命即将消失,死亡的降临是对人的彻底毁灭,死亡是极力回避和忌讳的字眼,伦理观念上把死亡看作是最大的“恶”,所以面对临终关怀活动,国人从概念上就会拒斥,这其实反映出中国大众整体死亡态度为“重生忌死”。笔者在安徽中医学院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组对此问题设计过问卷,其中对问题“您酬尺遥远的死亡问题一A有过思考;B从未思考过;C不愿思考;D忌讳思考”进行随树由取568人调查时,数据显示选择B, C. D的答案占到52%,之所以有这种情况,折射出把死亡价值看作是最大的“恶”仍然左右我们的思想,也就是传统“忌死”文化观还在起着强大的作用,因而临终关坏受到排斥。
1. 2传统“孝”道观的影响
临终关怀在我国推行艰难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很多人认为它是违背“孝”道观的。临终关怀在西方操作上一般是把临终患者送到专门的医院或科室,进行舒缓治疗和关爱,使患者在医院或临终关怀科室里走完人生最后时一光。这样给人的印象仿佛是当老人即将临终时,家人或亲属把老人送到外面,然后撒手不管,在中国人看来这是违背了传统“孝”道观的。传统“孝”道观要求子女在老人即将谢世时必须床前守护,方可显示孝心。
1. 3传统医道观的影响
临终关怀在现实推广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就是医护人员面对临终患者的无意识。这种无意识表现为医护人员对生命无法逆转患者的救治还是按照传统的救治方式来进行,总是设法使用现代医学技术和药物来延缓患者的无谓生命,至于用“关注护理而非治疗”的临终关怀理念来指导医疗实践,医护人员往往是措手不及,认为这样做是与医学坚持的传统医道观一一救死扶伤有悖的。
2临终关怀顺利开展的路径:传统伦理思想的突破
临终关怀在我国实施与我们固守的一些传统伦理思想有诸多抵触,所以顺利开展临终关怀必须放弃、拓展或突破不利于临终关怀“生长”的伦理思想,营造出适合临终关怀“生长”的伦理环境。
2. 1颠覆死亡是最大“恶”的观念
开展临终关怀首先要颠覆死亡是最大“恶”的观念,而这种观念受着深层伦理文化影响,认识死亡必须回归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来解读。一般来说,生死是自然生理现象,本没有伦理评价的意义。但由于它关涉人生的两个终极问题,对它们的考量反映了人们对生命意义的把握以及形成行动的指导,这时人们对其探求就赋予了伦理意义。中国传统文化中始终占据主流趋势的是儒家文化思想,儒家文化对待生死考量上,由于一味重视“生”的价值,忽略了对“死”的价值认识,甚至是排斥思考死亡的意义,以至于形成一种民族心理文化定式一一“重生忌死”。儒家思想发展脉络清晰呈现出这一点,我们知道自从孔子提出“未知生,焉知死”开始,就奠定了传统思想中“重生忌死”的生死文化基调,“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更把“生”的意义规约在“仁”的范畴之下,“生”的意义变成了对道德的追求。孟子也有“夭寿不贰,修身以侯之,所以立命也。”就是看到了生死有别,强调通过道德修养来延长“生”的长度。其实都反映出传统思想着重于“生”的价值探讨,赋予“生”有积极意义,而缺少了对死亡价值意义的探求。这在现实中也确实是这样,因为死亡给人的表象就是一切现实的消逝,是对所有现存的彻底毁灭,“生死两茫茫|”、“死去元知万事空”等都是对死亡价值的消极认识表现,因而死亡被认为是最大的“恶”,人们因此过分贪恋生而不愿去思考死。这种生死观对临终关怀的推行产生了巨大的阻碍。
改变这种现状,要对死亡价值进行再认识,也就是对死亡是最大的“恶”的观念进行颠覆。伦理学上的“恶”其实就是对行为或事物存在的价值以否定的评价,或称为其与客观“应然”的相悖,按照黑格尔的意思就是“恶即是它与客观实在的不同。”按照这种思路来看待死亡的存在可以发现,死亡其实不能被看作最大的恶,因为它是与自然的符合并且也有着终极的价值意义。首先死亡是自然安排而无法逃越的现象,以自然观来看这是符合自然伦理的,也就是死亡是自然规律,顺其自然发生的事物不应从恶的角度来评价。相反在某种意义上我们甚至要积极看待死亡的价值,比如古罗马思想家西塞罗早就有这样的思想,“老年时的死亡是成熟后的自然现象。我认为,接近死亡的‘成熟’阶段非常可爱。越接近死亡,我越觉得,我好像是经历了一段很长的旅程,最后见到了陆地,我乘坐的船就要在我的故乡的港口靠岸了”其次死亡的存在是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发展的机制是新陈代谢,也就是新的事物的出生必然有陈旧事物的消亡,社会以此来达到平衡,才能发展。死亡是社会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社会的动力系统,丧失了死亡也就无所谓发展,因此死亡现象具有维护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价值。再次死亡的存在是人完善的需要。人的一生包括生死两端,生与死是人生必须思考的两大问题,有死亡的存在,它会时刻警醒着人们对“生”的珍视,所以人们才会在有限的生存时间里奋进。丧失了死亡存在的人生,也就是对死亡不去思考的人生其实是麻木的存在,也就会没有目的意义的生存。只有死亡才是敲打人前进的最好武器,死亡在促进人完善方面也有最高价值。当然改变死亡观认识不是简单的说教可以完成的,但理论认识上的准备是必须的,接下去的任务是我们国家应该像西方一样,尽快开展全民死亡观教育,营造积极看待死亡价值的氛围,更应该宣传儒家文化思想外的一些超越认识死亡的思想,消解对死亡恐惧的心理。死亡价值观的改变才能使大众接受临终关怀这一事物。
2. 2摒弃临终关怀有悖“孝道”的观念
我们知道中国几千年来就是一个伦理型文化国度,伦理在维系国家发展和家庭延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孝”在其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孝”一开始就是作为至要德性被认知的,《孝经》有“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把“孝”上升为衍生一切善性的根基。孔子更有“夫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从而把“孝”凝固为贯通天地的要德以及人间的道德法则,“孝”成为检视和评判行为的标准。传统社会中,“孝”主要以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的功能来表现,它是调节家庭和社会关系中不可随意违背的天理。众所周知,传统中国是农耕文化为主,这就要求形成以血缘关系的家庭单位来协作劳动,为了维系家庭的延续,使劳作不至于因缺乏劳动力而停止,生育后代来传宗接代成为晚辈必须尽的责任,并且上升为“孝”的要求,“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当然,孝道观在家庭伦理中的意义要求作为晚辈不仅仅完成族的延续,更重要的是必须服从长辈和奉养长辈,因为晚辈“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并且“三年而免于父母之怀”,这就要求晚辈在长辈老年时要在跟前赡养老人直到老人去世,甚至在老人去世后也要在坟前守上三年,《论语》中即有“父母在,不能远游”、“孝始于事亲”等,以此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情而显示“孝道”。“孝”成为传统中国人在家庭以及社会生活中最核心的伦理基础。
那么临终关怀是不是违背孝道观呢?其实要把临终关怀要义理解清楚,临终关怀在西方最早产生的原因是临终关怀先行者看到临终患者要么是受到过度的医疗救治,要么是在家庭里不能得到应有的护理,患者不仅要忍受躯体的折磨,更主要是心灵的痛苦不能去除,从而不能有尊严、幸福地走完人生,对待临终患者往往是过多关注“生”的救治而忽视了“死”的照护,所以提倡成立专门的临终护理机构,用伦理关怀来对患者短暂的最后时光进行“身、心、灵”的关爱。这其实是不违背孝道的,孔子曾有“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十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就把传统“孝道”内涵表征为不仅仅是能给亲人吃好穿好就是“孝”了,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对亲人的挂念和尊重,考虑如何使老年人在精神上感到幸福和尊严,“孝”应是一种心里的敬仰反映。那么现在我们在老年人面前怎么才算上“孝”呢?现在中国家庭结构正在发生改变,即“四二一”家庭结构的形成,传统尽“孝”基础的丧失要求我们对“孝”的观念进行重新认识,不是说把老人放在眼前亲自照护,能够吃好、住好就是“孝”。现实中对于一对夫妇要供养四位或更多的老人,为每位老人的去世而在床前尽“孝”或老人去世后要守“孝”三年现在己经不大现实,家庭照护老人的方式可以说己经呈现出不能承载现实状况的重压。把临终老年送入临终关怀的医疗机构,让他们在那里得到充分的照护,其实对老人可以接受到家庭中不能完成的照护,这并不与“孝道”相悖。其实质只不过是把家庭照护转移到社会机构来进行的方式上的转变。
2. 3去除医“死”违背“医道”的观念
顺利开展临终关怀,作为临终关怀主要实施者医护人员的认识观念也要澄清,也就是面对临终患者,医护人员采取的舒缓照护方式违背医道吗?
我们知道,现代医学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能够对生命终极的两端“生、死”进行干预,或制造“生”(代孕、克隆人)、或延迟“死”(当然很多状况下,是以过度医疗延缓无价值生命的长度)。不可否认,医学的发展为人类生命健康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医道的问题更显突出。临终关怀的首倡者桑德斯就曾说过:“垂死病人往往被迫在医院病床卜度过最后一段日子,身上插满了管子,并与家人隔绝。他们亦很少得到医务人员的关心和照顾。”罗斯博士也曾说:“他(垂死病人)可能迫切需要得到休息、宁静、尊严。但他得到的是输血、输液、心脏机或气管切口术。”这都是医务人员在传统医道坚守下把医学使命狭窄化的结果。
【关键词】 晚期癌症;临终关怀;护理进展、
随着人类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人们对生活水平和生命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死亡是人生旅途的终点,也是生命过程的最后一个阶段,因此,临终阶段的生命质量及临终和死亡给病人和家属所带来的影响,也备受重视,临终关怀(hospice care)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和文明建设的客观需求。同时,随着生活环境及生活方式的转变,癌症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最严重的疾病之一,晚期癌症病人则成为临终关怀的主要对象[2]。癌症患者无论是在生理上还是在精神上都承受着正常人无法想象的痛苦,作为护士,虽然不能挽救他们的生命,但为临终患者及家属提供全面的身心照顾与支持,以满足晚期癌症患者生理、心理及社会方面的需求是非常重要的[3]。
1临终关怀的概念、发展背景
1.1临终关怀的概念临终关怀又称善终服务、安宁照顾、安息所等。是向临终病人及其家属提供一种全面的照料,包括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使临终病人的生命得到尊重,症状得到控制,生命质量得到提高,家属的身心健康得到维护和增强,使病人在临终时能够无痛苦、安宁、舒适地走完人生的最后旅程。因此,临终关怀不仅是一种服务,而且也是一门以临终病人的生理、心理发展和为临终病人提供全面照料,减轻病人家属精神压力为研究对象的新兴学科[4]。它涉及了医学、护理学、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等多个学科,要求医务人员具有爱心、奉献精神及丰富的多学科知识。
1.2癌症病人临终关怀的发展背景2002年7月1日世界卫生组织发表的研究报告显示,今后20年全球癌症新病人将由目前每年的1 000万人增加到1 500万人。因癌症死亡人数也将由每年的600万增至1 000万,全球癌症的发病率和病死率都有上升的趋势,占居民死因的第1位或第2位[1-5]。凡诊断明确、治愈无望、预计生命期不到6个月的疾病晚期病人,都属于临终病人的范围[6]。癌症病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病程较长且医疗费用昂贵,生命质量差,在生理和心理方面都承受了较大的痛苦。随着临终病人(癌症病人)数量日益增多,对晚期癌症病人实施临终关怀,既减轻病人的痛苦,同时也能减轻社会、家庭的压力和负担,并让临终病人在充满温馨的环境中,舒适安详地走完人生的最后旅程。临终关怀服务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需求。医护人员在临终关怀工作中承担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他们对临终关怀学的了解和认识程度是开展临终关怀服务的基础 [2,7]。
2临终病人的心理特点分析
2.1焦虑心理焦虑心理是临终病人重要的心理特征。具有焦虑心理的病人对现实持有一种消极的评价,在展望自己的未来时感到无比艰辛,充满挫折,百般无奈和失落,以致坚信没有任何方法和途径能够摆脱苦难,他(她)进入医院接受各种医疗检查和治疗时,心理上首先产生一种焦虑[8]。主要表现为心事重重,唉声叹气,情感脆弱。
2.2忧郁心理忧郁心理是临终病人最常见的一种负性情绪。临床观察表明他(她)有较多的消极信念,从而滋生失望和抑郁。许多病人随着病情的恶化和症状的加重,亲人含泪的目光和特别体贴,多意识到自己将不可避免地离开人世。主要表现为心情忧郁、痛苦、消沉、失望,有时为避免亲人们的悲伤而暗自流泪,病人先是急于交代后事,然后沉默不语,但希望亲人日夜守护在身边[8]。
2.3极端否认心理这类患者大多具有“非好即坏”的偏执认识,易在思维上走向极端,没有回旋余地,不能根据现实调节自己的期待,表现为拒绝接受检查、治疗,易与家人和医护人员发生冲突[8]。由于我国的临终关怀事业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与国外还有很大差距,亟需大力发展。在死亡认识的差异上,在中国许多癌症病人到死都不知死于何种疾病,家属不愿意让病人知道病情。临终是否放弃治疗,是由家属决定,医护人员尊重家属的意见,这是由中国的国情决定的[9]。由于我国实行的是保护性医疗制度,对临终病人采取保护性措施,不能把真实病情告知病人,当病人意识到或间接知道了自己的病情,心理上不愿接受这种事实,常常反复追问医生自己的病情如何,不安、急躁、烦闷,要求家属带自己到大医院进行复查,以图否认客观存在的病情。否认对临终病人来说如同一种缓解沉重打击、减轻心理压力的缓冲剂。
2.4认可心理病人认为应该交代的事情已经安排妥当,于是等着与亲人作最终诀别,这时病人既不痛苦,也不害怕,病人与家属为了避免对方伤感,彼此心意相通,都显得平静安详,不愿与人交谈[9]。
3临终病人的生理表现
晚期癌症病人的生理表现为生命体征紊乱(血压、心率、呼吸改变),单个或多个器官功能衰竭。常常表现为:①疼痛,表现为烦躁不安,不寻常姿势,痛苦面容。②胃肠蠕动减慢或停止,病人食欲减退,恶心呕吐、便秘、口干。③呼吸功能减退,出现鼻翼呼吸、潮式呼吸、间停呼吸等。④循环衰竭,四肢发绀,皮肤潮冷。⑤意识不清,感觉、知觉障碍。⑥肌肉张力消失,表现为大小便失禁,吞咽困难,不能进行自主躯体活动,易发生褥疮。其中疼痛是最突出的症状[10]。
4临终病人的关怀与护理
4.1临终病人心理护理
4.1.1焦虑心理的护理安定情绪,调整心态,护理人员要多亲切的与病人交谈,耐心倾听病人的诉说,使用合适语言安慰,生活上多给予关心照顾,让患者感受到自己被重视[11]。
4.1.2忧郁心理的护理避免刺激,活跃气氛,分散注意力,在病人面前避免使用恶化、加重、转移等刺激性词汇[11]。可与病人聊天,谈些新闻趣事,让病人听些音乐相声,以转移病人注意力。
4.1.3极端否认心理的护理正确引导,以防不测,护理人员应主动正确地引导病人,加强观察情绪举动变化,防止病人的极端行为[11]。
4.1.4认可心理的护理精神安慰,平稳善终,护理人员要严密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尽量陪伴在病人身边,精神上给予安慰鼓励,为临终病人提供心理上的安慰[11]。
4.2癌症病人的临终关怀护理临终关怀应给临终者提供综合,即舒适护理。舒适护理的目的是使病人在生理、心理、社会、灵魂上达到最愉快的状态,或缩短、降低其不愉快的程度[12]。
4.2.1控制疼痛晚期病人的癌性痛苦应该得到控制,具体止痛措施有:①药物疗法。按照WHO制定的三阶梯疗法给药止痛。第一步给予非麻醉性镇痛药,如阿司匹林;第二步选用弱麻醉性镇痛药,如吗啡等;对于持续剧烈疼痛肌内注射镇痛药不能缓解者,可使用镇痛泵持续给药,以缓解疼痛。②非药物疗法。可采用安慰剂疗法、音乐疗法或针刺穴位止痛等,以减少对身体的损伤。
4.2.2基础护理为病人提供舒适的治疗环境,保持病房安静,空气新鲜,温度适宜。24 h监护,主要给予对症治疗。合理安排病人的饮食,注意食物的营养搭配,少量多餐,增进食欲。定时翻身,做好皮肤护理,避免发生褥疮。
4.3为患者家属提供支持癌症不仅威胁健康,而且医疗费用较高,大部分家庭难以承受精神和经济上的负担。家属因长时间照顾患者,身心疲惫,当患者的情况逐渐恶化时易产生灰心、失望。因此护士不但要有特别的爱心,尽量减轻患者的痛苦,还要为家属尽可能提供帮助,开导、劝慰他们,对他们表示同情和安慰,稳定情绪,如实告诉患者的病情,指导他们参与护理计划,让他们陪患者一起度过人生的最后时光。使患者体会到在与病魔的斗争过程中,医护人员和亲人始终陪伴着他,使之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这样既能减轻患者的孤独无助感,也可以使家属在患者去世之前充分的尽到义务,有利于家庭在患者临终阶段和去世之后保持正常的心态[13]。要做好临终者家属的思想工作,与病人家属建立相互依靠、相互合作的关系,鼓励家属宣泄情感,安慰家属面对现实,尽力提供生活建议和指导,同时,对家属进行适当的死亡教育。当家属得知病人失去康复希望时,除了做好家属的心理疏导外要做好病人的生活护理,为临终者提供心理、生理关怀,减轻病人的疼痛也是对家属的关怀和安慰。死亡是病人痛苦的结束,同时又是家属悲哀的高峰,护士必须认真进行尸体料理,使病人清洁、整齐、安详地离去[14]。可通过信件、电话等对丧主进行随访,帮助家属较好地适应生活。
5讨论
临终关怀是人类社会发展和文化变迁的产物。为癌症病人实施临终关怀,可以使临终病人安详地走过人生最后旅程。在实施癌症病人临终护理中,应以提高生命质量为宗旨,满足病人生理及心理需要,维护病人的尊严,使病人安详舒适地离去;同时,对临终病人家属给予安慰和指导,进行适当的死亡教育,使其早日从悲伤中解脱。临终关怀是十分复杂的过程,需要社会、家属、医护人员共同配合、协调,做到严肃而不冷漠,温柔而自然,操作轻柔稳重,满足他们的最后愿望,帮助他们平静、安宁地度过人生最后一刻,这就是临终关怀的价值具体体现[15];毋庸置疑,对临终病人的完善照护,是一种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善举[16]。让我们在莎士比亚的话语中细细品味吧:人在临终的时候总比他们以往要引人注目。正如夕阳的余晖、乐曲的终了、杯底的美酒一样,留给人的记忆是最温馨、最甜蜜,也最久远!
参考文献
[1]石艳,金纳新,刘亚力.癌症患者临床护理心得[J].中国实用医药,2008,2(3):106.
[2]侯晨辉,钟玉杰.癌症病人的临终关怀[J].现代护理杂志,2008,1(14):264.
[3]张镜.癌症患者的临终护理体会[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1(8):337.
[4]殷磊.护理学基础[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18-424.
[5]余悦,周绿林.关于我国临终关怀发展策略的思考[J].医学与哲学,2006,27(1):65.
[6]孟宪武.临终关怀[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
[7]郑悦平,李映兰.医护人员临终关怀知识、态度及影响因素现状[J].现代护理,2008,2(14):318.
[8]张彤,严勤,等.患绝症临终病人的心理护理[J].中国全科医学杂志,2007,10(9),716.
[9]孟宪武.中国临终关怀工作的发展及其前景展望[J].肿瘤防治杂志,2003,10(1):17-20.
[10]龚丽萍.临终病人的心理特点分析及护理措施[J].中国医疗前沿杂志,2007,9(2):17,128.
[11]侯晨辉,钟玉杰.癌症病人的临终关怀[J].现代护理杂志,2008,1(14):265.
[12]朱丽霞,高凤莉.癌症病人的临终关怀与护理[J].护理研究杂志,2004,18(11):1894-1895.
[13]张宏,朱光尹.舒适护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01,16(6):409-410.
[14]王淑英,王彩云.临终护理的现状与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4):281-283.
【关键词】临终关怀;护理
1 临终关怀护理(或安宁疗护,或善终服务)
临终关怀临终关怀是为当前医疗条件尚无治愈希望的临终病人及家属提供全面的舒缓疗护,以使临终病人缓解极端的病痛,维持临终病人的尊严,使其得以舒适安宁渡过人生的最后旅程。 其护理目的是以整个人为对象,提供精心照料,解除躯体痛苦,缓解对死亡的恐惧,维护其做人的尊严,提高其尚存生命质量,并给予家属心理关怀,最终使逝者死而无憾,生者问心无愧。如果一个临终病人得到了成功的护理,他死时就会感到活得有价值。临终病人由于躯体疾病的折磨,对生的渴求和对死的恐惧会产生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改变,甚至行为与人格的改变。病人从获知病情到临终时期的心理反应和行为改变 总结 归为:震惊与否认、协议乞求、抑郁等五个典型阶段。临终也是生活,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生活,正确认识和尊重临终病人最后生活的价值,提高其生活质量是对临终病人最有效的服务,帮助他们能较安详舒适地过好人生最后的生活。
2临终病人的护理
2.1尊重生命
护士有一颗热爱生命救死扶伤的的天使之心,但这并不等同于尊重生命,完整的生命过程应包括死亡过程,尊敬生命应包括尊敬死亡。开展临终关怀,是对护士传统思维模式的冲击,要其更新观念,自觉地进行自我死亡教育。死亡教育是实施临终关怀的重要内容,包括对临终病人及其家属的死亡教育。其目的在于帮助濒死病人克服对死亡的恐惧,学习“准备死亡,面对死亡,接受死亡”;帮助家属适应病人病情的变化和死亡,使他们缩短悲痛过程,减轻悲痛程度[2]尊敬死亡是我们迈出的第一步,它属于死亡教育的一部分。
2.2关注护理
护士长期以来在为救死扶伤辛勤奉献着,习惯于和医生合作把病人从疾病中拯救出来。而对“关注护理并非治疗”的临终关怀概念,不啻是承认医院对某些疾病无能为力的尴尬,导致对整个医疗职业能力的怀疑,这对以救死扶伤为宗旨的医务人员的心理不可避免地产生一定程度地震撼,可能会导致潜意识里对临终关怀的抵触情绪。虽然说在医疗无能为力的情况下,护理更显示出其独特的主导性[1],但是突然把护理的地位提高到主导地位,护士往往会感到无所适从。对于临终关怀,护理的重点也从生理上转移到心理、社会、精神等方面,这给护士的理论知识也带来巨大的挑战。要求我们扩大知识面,加强心理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理论学习,并能独立有效地运用于临终病人的护理上。
2.3重视做好病人家属的思想工作
家属是病人的亲人,虽然在治疗过程中,家属所起的作用无法代替药物的治疗作用,但在治疗过程中病人能否处于最佳心理状态,家属的作用不可忽视。当病人家属了解到病人的病情已经无法挽回时,精神受到沉重打击,表现十分悲伤。护理人员要做好其思想工作,主动关心引导,并告知家属情绪可直接影响到病人的情绪而不利于治疗。如果家属能较好的控制感情,病人就情绪稳定,为了病人能安然走完人生最后一站,医务人员、家属应努力共同为临终病人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人间的温暖和社会的尊重[3]。只有减轻病人临终前的心理压力,克服对死亡的恐惧和焦虑,才能在充满温情的气氛中离开人间。
总之,临终病人的心理极为敏感、复杂,对人格、友谊、尊严倍加珍视,对护士的一言一行更为注目。因此,护士高尚的道德品质、精湛娴熟的技术、和蔼可亲的笑容都会赢得病人的信赖,哪怕能给病人带来片刻的欢愉,也要自觉地竭尽全力去做,满足病人在人世间最后的要求和心愿,直到带着护士最崇高圣洁的“爱”安然离去。
参 考 文 献
[1]靳风林,郭清秀.传统文化中等死亡归属理论与临终关怀学中国医学化理学.1996(6)54-56.
【关键词】:临终患者 临终关怀 护理体会
临终关怀[1]并非是一种治愈疗法,而是指对生存时间有限(6个月或更少)的患者进行适当的医院或家庭的医疗及护理,以减轻其疾病的症状、延缓疾病发展的医疗护理。临终关怀目标是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通过消除或减轻病痛与其他生理症状,排解心理问题和精神烦恐,令病人内心宁静地面对死亡。报告我科对临终患者实施临终关怀的结果和护理体会如下:
1 一般资料
鉴于干部老年科病房的收治对象多为老年患者,临终患者较常见。2010年1月—2010年7月,共11例。其中男性8例、女性3例,年龄在53岁—97岁之间,干部6例,职工4例,家庭妇女1例,住院时间为23h—21d。
2 护理方法
2.1 常规方法:落实常规护理工作,根据病情和医嘱,准确地完成各种药物治疗和基础护理,加强巡视,对病人不适症状及时报告处理,准确评估影响病人自理能力和基本生理因素,防止出现意外。
2.2 根据其出现的症状予以对症处理:不能进食患者予置胃管喂食,高热患者予以药物解热或冰枕物理降温,体温不升者予以保暖,使用热水袋温度小于50℃,防烫伤;气喘、水肿患者予以利尿平喘消肿;二便失禁者予以保持干爽清洁,行留置导尿;褥疮患者应填报褥疮发生备案表格,局部应用康惠尔敷料贴、上气垫床、定翻身计划q2h。
临床观察一些常规的治疗和护理可导致患者舒适度下降,表现为厌烦及拒绝。
经知情同意后,让患者及家属签字为证,充分尊重患者的意见,采取治疗为辅,实施临终关怀。
3 临终关怀的实施
3.1 设置安宁病房
让临终患者住进安宁病房,使病人有尊严地迎接死亡。因临终是生命的特殊阶段,提供单间病房,增加与家人团聚的机会,减少干扰,提供病人自我肯定的场所。
3.2 制定临终护理计划,做好基础护理和生活护理
临终患者身体各器官功能衰竭,机体抵抗力下降,并发症多,提供高质量的护理让病人感到舒适,协助患者饮食、排泄、睡眠等生存的最基本需要,做好皮肤、口腔护理,预防褥疮,保持身体的完整形态和预防感染。补充高质量营养,不能进食者可静脉补充营养。
3.3 对有意识和情感的临终患者,缓冲疼痛是首要任务
可按WTO阶梯疼痛法(从少侵入性/低危险性渐渐到高侵入性/高危险性的步骤)采取口服、直肠给药、皮下注射和药物阻滞破坏痛觉传导通路止痛。
3.4 心理护理[2]
临终病人照料的重点不是挽救生命,而是为病人减轻痛苦和送终,临终护理的核心在于心理和生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3.4.1 传递恰当的信息
根据病人的承受力与家属意见以适当方式告知病人其真实病情。
3.4.2 全面的心理支持
在病人知道即将离世已是无法挽回的事实后,医务人员就需给予病人最大的心理支持和安慰,护士在这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
3.4.3 妥善做好临终病人家属工作
护士需注意为家属提供心理支持,若有条件尽可能安排专人陪伴家属,进行安慰和劝说。
4 结果
通过我科人员的同努力,11例患者无一出现自杀倾向,均安详离世,无医疗纠纷,其中一例家属出现较剧烈悲痛情绪,其余患者家属均能冷静平和地接受现实,并对医务人员所实施的临终关怀表示满意,当面口头致谢。
5 护理体会
5.1 对11例临终患者实施的临终关怀仍不够完善
我们的护理过程说明,当护士本身能正确对待死亡,在工作中建立起积极的信念,病人也能受到良好情绪的感染,在护士的安慰和支持下,平和安详地迎接死亡。
5.2 完善临终关怀,要求护理人员必须积累基础医学、心理学、伦理学、人文学、营养学等多学科知识,只有不断完善自己,全面提高护理技能,才能在实施临终关怀工作中做到游刃有余。
5.3 临终关怀的对象可以是所有的临终患者,可贯穿于临终阶段全过程的服务,临终关怀患者的死亡是一种自然死亡,而安乐死是人为使病人提前死亡,因此临终关怀无论从传统习俗、道德伦理、法律、宗教等方面都更易为人们所接受。
5.4 随着我国护理学与国际日益接轨,讨论临终关怀将不再是一个过于沉重的话题。在此引用原卫生部部长陈敏章在首届东西方临终关怀国际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致辞:“对临终病人的完善照护,不仅体现对人的尊严的维护,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家庭和单位的负担,也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一部分内容,是一种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善举。”
参考文献
关键词:肿瘤;临终关怀;心理干预
临终关怀又称为善终关怀、安宁照顾等,是指向临终患者及其家属提供一种全面的照料,包括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使临终患者的生命得到尊重,症状得到控制,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家属的身心健康得到维护和增强,使患者在临终时能够无痛苦、安宁、舒适地走完人生的最后旅程[1]。选择该院2012 年12月~2014年12月收治的32例晚期恶性肿瘤患者,进行临终关怀与护理干预,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2012 年12月~2014年12月收治的32例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分为临终护理关怀患者16例(观察组)和常规护理患者16例(对照组)。观察组男10例,女6例;年龄33~75岁,平均年龄(50.8±6.8)岁,病程1~5年,平均年龄(3.5±2.1)年。对照组男9例,女7例;年龄32~74岁,平均年龄(51.2±6.5)年。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病情上没有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观察组临终护理关怀和心理干预,对照组采用和常规护理。对比分析入睡时间、睡眠时间、自尊水平、无或轻度疼痛比例、焦虑评分、抑郁评分,生理功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等生活质量方面的评分。
1.3统计学处理 运用数理统计软件SPSS19.0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与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表示,进行χ2检验,P
2 临终关怀的心理干预
2.1照护为主 临终照护以全面护理为主,目的是减轻和避免患有威胁生命的疾病的患者遭受痛苦,以提高患者临终阶段的生命质量,维护患者死的尊严。
2.2适当治疗 晚期患者的基本需求有三条:①保持生命;②解除痛苦;③有尊严地死去。患者既然保持生命无望,就要求能够解除痛苦,并且无痛苦地死去。我们在尊重生命和死亡的自然过程方面,针对医学治疗和伦理原则,提出了临终患者适度治疗的原则,即不以延长生命的治疗为主,而以解除患者痛苦和进行姑息治疗为主。
2.3重视心理护理 临终患者的心理是极其复杂的,即将走向生命终点,这类患者的身心往往非常疲惫和痛苦,且因人的性别、年龄、社会背景、性格特征、文化修养、疾病认知、家庭社会等的不同而有差异。晚期患者的心理活动分为5个阶段:否认期、愤怒期、协议期、绝望期、接受期,从而逐步走向死亡。对晚期患者应加强心理护理,增加患者的舒适,减轻压力反应,提高其生命质量,维护患者人格尊严,帮助患者正视现实,面对死亡,平静安详地离去。
2.4实行人道主义和整体服务 对临终患者充满爱心、关心、同情.理解临终患者。尊重他们生的权力和尊严,并进行全方位服务,包括:临终患者的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给予关心和照护;既关心患者自身,又关心患者的家属;既为患者生前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又为其死后提供居丧服务等。
3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入睡时间、睡眠时间、自尊水平、无或轻度疼痛比例、焦虑评分、抑郁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4 讨论
当临终期不可避免地延长,反省一般医疗种种的作为,一方面针对医疗行为提出可能的改进措施,以扭转现代死亡与临终所面临的境况,另方面协助患者与周遭的亲友面对日益延长的临终期,使死亡回复过往平和亲近与自然的原貌[3]。疼痛除了控制人的一言一行之外,造成人生理上的不便外,同时随着疼痛时间的拉长,疼痛指数也随之日益增长,如此让病患陷入忧郁的境地。临终患者最常遇见生理上的不适便是疼痛[4]。尤其是癌症,随着癌细胞的扩散,会逐渐压迫到周边的器官或侵犯到神经,因而造成肉体上的疼痛。临终患者在生理上要忍受病魔的侵袭,内心被恐惧所占据,再加上我们面对他们因有着难掩的尴尬,而仅能做到沉默以对,这些都会加深了他们的孤独感[5]。在临终的这一段日子里,由于社会领域所赋予患者的角色功能,逐渐退出患者的生命世界,伴随着身体的崩溃,甚至连反思的能力都没有,曾经在社会中建立起来的一切,如今就像被洪水冲破的堤防一般,脱离社会中的人际,遗忘自己的成就,放弃所有,不再回首人世间纷纷扰扰,这是患者要隐入生病世界的过程中。本组资料显示,临终关怀的心理干预有利于改善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的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郭志娟. 晚期肿瘤患者临终关怀的护理措施及效果研究[J]. 中国医药指南,2015,29:267.
[2]刘小红,吴梅利洋,谢志洁,等. 16名恶性肿瘤临终患者死亡认知的质性研究[J]. 医学与哲学(B),2015,08:43-46.
[3]王小群. 临终关怀在50例晚期肿瘤患者中的护理效果[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29:240-241.
摘 要:目的:观察分析恶性肿瘤晚期患者临终关怀的重要性。方法:对入院的395例恶性肿瘤晚期患者进行行为言语评估记录,经医院医护人员对患者实施临终关怀(主要包括临终心理关怀,临终生理关怀,临终生命伦理关怀)后,在患者最终去世后由管床护士再次按如下评估表对患者进行行为言语总结,对以上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入院后情绪可控患者有361例,占总人数的91.4%,入院时总体得分80分,人均得分只有0.2分,入院后总体得分为504分,人均得分1.3分,入院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恶性肿瘤晚期患者进行临终关怀能够极大改观患者的生活态度,很好地安抚患者心情,也体现了临终关怀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临终关怀;恶性肿瘤;重要性
恶性肿瘤即癌症,严重地威胁到了人类的健康问题。恶性肿瘤晚期患者饱受了长期的病痛折磨,怎样能让患者的痛苦降到最低,让其最后的生命质量提到最高,临终关怀显得尤为重要。临终关怀是指在患者生命结束前几周甚至几个月内对其生理、心理和生命伦理采取的辅助临床治疗措施的综合。对癌症晚期患者实施临终关怀,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我院2010年11月~2011年6月收治恶性肿瘤晚期患者395例。男194例,女201例,年龄17~75岁,平均(46.4±9.1)岁。其中生殖系统152例,呼吸系统144例,消化系统99例。住院时间15~201 d,平均(45±8.5)d。
1.2 方法:评价标准为情绪乐观,有笑声得4分;情绪乐观,有笑容爱交流得3分;情绪平和,不爱与外人交流得2分;情绪平和,拒绝与外人交流,偶有自杀言语得1分;情绪低落,时有自杀言语得0分;情绪低落,频繁出现自杀言语或偶有自杀企图,或偶有自杀行为得-1分;情绪低落,企图自杀行为频繁得-2分。
1.2.1 临终心理关怀:恶性肿瘤晚期患者长期忍受着病痛在生理上的折磨,同时他们的心理会变得敏感、脆弱。多数患者会郁郁寡欢,觉得生活没有了希望,我们鼓励患者家属同我们一起通过良好的沟通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用真诚的笑容,适当的触碰,贴心的服务和患者建立信任温馨的氛围
老年社会工作包含许多内容,涉及不少领域,由于老年人群的特殊性,死亡就成为老年社会工作实务中不能回避的话题。因此,死亡与濒临死亡问题是老年社会工作重要部分,也是对老年社会工作者的一个挑战。如何帮助病痛中的老人面对濒临死亡的过程,如何帮助老人家属面对丧亲的现实。这些决定了要在老年社会工作中开展临终关怀服务。在老年社会工作实务中,目前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一个是帮助老年人面对死亡,包括帮助他们面对自己的死亡和亲人的死亡;二是帮助家属或其他相关的人面对老人的死亡问题,如一些善后事宜等。这一切都汇集于临终关怀的社会工作服务中。如,面对死亡,协助老人树立正确的死亡观。应用个案或小组的工作方法,与老年人一起探讨死亡的话题,使老年人正确的认识和理解死亡,减少对死亡的恐惧心理。
二、老年社会工作中的临终关怀工作实务
(一)临终老人及其家属的需求。一个临终的老人,在即将辞别人世的最后岁月中,身体通常已饱受病痛折磨,不仅身体丧失了部分或全部的活动能力,疾病与死亡的预期,也给临终的老人带来了情绪、心理方面的问题,其次他们通常久卧病床,久违了朋友交往等社会活动。因此,临终老人需要他人给予身体、心理情绪、精神乃至社会生活方面的关爱与满足。
临终老人的家属在照顾老人,陪伴临老人走向死亡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一系列的压力,包括在长期照料生病的老人的艰辛过程中,所承受的经济负担和身体的劳累,另一方面,面对老人死亡的过程与现实,均能引发家属悲伤的情绪,带来精神上的震动。因此,临床终老人家属也需要被支持和帮助。他们需要社会帮助其舒缓因照料临终老人而产生的种种压力和负担,需要获知临终关怀的理念、生命教育和死亡教育的知识。
(二)临终关怀工作开展的指导思想与方法。社会工作者在临终关怀的工作中,承担着案主情感支持及组织与协调作用,其次还承担部分资源整合作用。
社会工作者要为临终老人及其家属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在临终服务开展的过程中,临终老人及其家属所面临的最大的问题是心理情绪上的困扰。社会工作者首先需要帮助临终老人及其家属认识死亡,让他们能够坦然地面对和谈论死亡这一话题。同时,对于临终老人在治疗和护理过程中的恐惧和焦虑感,及老人家属的悲伤情绪等,也需要社会工作者提供相应的情感支持。这种支持,当然是建立于临终老人及其家属对社会工作者充分的信任和依赖的基础之上。
社会工作者还需要担负协调者的角色,是临终老人与其他老人之间、与家人、与照料机构之间的协调者。因为,老年社会服务工作的临终关怀,本质是为临终老人及其家属建立一个社会性的支持系统,这个社会支持系统需要相互联系和协调。这种协调能带来尽善尽美的临终关怀服务,满足临终老人尊严、自信和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让其在最后的岁月中生活得更好。如在制定临终关怀服务计划时,多方探讨与考虑临终老人及其家属的需求,为临终老人提供最需要、最合适的关怀服务。
再者,是对临终老人及其家属进行适当的死亡教育。死亡教育是临终关怀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开展临终关怀服务的基础,也是提高临终关怀服务质量的保证。死亡教育可以帮助濒死病人做好迎接死亡的思想准备,减少对死亡的恐惧,减轻病人及其家属的精神痛苦。死亡教育不仅针对临终老人和其家属,也涉及其它的专业工作者。
对临终老人家属的关怀主要分两个阶段。一是临终老人在世时,使家属尽早对病情进展及预后形成正确认识,做好心理准备,并指导家属参与对临终者的护理,使其得到安慰,减少将来的遗憾和内疚。二是老人去世后,对家属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和关心,帮助老人家属接受现实、尽快回到正常的现实生活中去。
(三)临终关怀实践案例简析。某位患重病,即将离世的老人,我们对其开展了临终关怀。过程如下:
首先对其需求进行全面的评估,发现老人的需要主要在个人与家庭方面。临终关怀工作分三个阶段进行。
临终关怀初期,主要是说服老人积极的接受治疗,工作方法采用怀旧法,就是引导老人回顾过往生活中重要、难忘的时刻和事件,从回忆中重新体验生命中的快乐、尊严和成就等,帮助老人找回荣耀,以调节老人不佳的情绪和心态。我们有意识地谈起老人过去的骄傲事迹,但起初老人一直沉浸在病痛的阴影中,少有回应。经过几天时间里与老人多次的聊天,当一次提及老人退休前工作的成就时,引发了老人的自豪与成就感,慢慢使其找回信心和勇气,开始勇敢面对现实,积极的配合治疗。
临终关怀中期,观察临终老人的感受与变化。老人不害怕即将到来的死亡,主要是当心疾病带来的痛苦,以及为自己患病给家人和朋友偿带来负担,而充满内疚和羞愧式的自责。老人期望在人生的最后阶段能像正常人那样活着。这时,我们主要通过组织和协调家属、老人朋友、医生和护工等。给老人创造一个舒适的环境,让老人提供能够平静地面对一切的优良环境。
临终关怀晚期,主要针对老人家属进行服务。针对老人一些家属进行相关的死亡教育,帮助老人家属理性面对老人已经故去的现实,帮助他们理性管控老人离世后的哀伤情绪,顺利度过亲人离世后的悲伤期。至此,完成了老人生前的照顾、护理,再圆满做好善后的工作,为临终关怀工作画上了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