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电子科学与技术培训

电子科学与技术培训

时间:2023-10-12 09:42:4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电子科学与技术培训,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电子科学与技术培训

第1篇

今年来,浙江省衢州市科协根据市委决策部署,充分结合实际,扎实开展“百千万先锋行动”,深入推进“三走进”活动,走进社区农村、服务民生,走进企业、服务发展,走进科技工作者、服务成长成才,真抓实干转作风,践行群众观。截至4月中旬,衢州市科协领导干部深入村、企开展调研9次,谈心谈话52人次,排查问题6个,开展服务活动10多次,真心实意为基层解难题、办实事,推进建立了浙江省首家光伏产业院士专家工作站。

一、走进社区农村、服务民生。积极动员组织单位全体在职党员到所居住社区注册报到,参加社区活动,带头履行社区居民应尽义务;组织党员干部深入柯城区府山街道城站社区,认领“微心愿”,进行“微服务”,落实帮扶资金5000元。组织开展党员志愿者服务活动,参加“万名党员志愿服务日”活动和“万名党员志愿服务”进社区等活动,为社区发展服务。联合举办“迎新春,食品安全科普宣传进社区”活动,开展食品安全科普知识宣传;联合举办“智慧浙江”科普报告会、科普图片展、科普之夜文艺晚会、科普大篷车进校园活动,向市民普及科学知识;邀请浙江省政府应急管理专家组委员、杭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赵国秋主任做客“科学+咖啡馆”为大家主讲“幸福了吗”讲座,帮助大家从心理学角度化解压力,提升幸福感。深入开展进村走访和“干部基层结亲”活动,与5户家庭困难的群众结成了帮扶对子,针对每户家庭的不同情况,提出了高山蔬菜规模种植、绿色畜产品养殖等具有针对性的建议,并指导结对村开展农村实事项目建设。针对“一村一品”需求,组织科技专家深入农村基层一线,开展农业技术的普及、推广和培训,针对农业生产中的实际技术问题,进行现场指导,助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

二、走进企业、服务发展。集中开展了“走进企业”活动,到衢州绿色产业集聚区、龙游、常山相关企业认真开展调查研究,摸实情、办实事。深入浙江名芯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浙江中硅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衢州飞瑞特种陶瓷有限公司、浙江深泰克电子有限公司等企业走访,了解生产经营状况。根据企业需求,推动建立浙江中硅电子科技有限公司院士专家工作站,还邀请褚君浩院士为衢州光伏企业作了一场光伏产业形势学术报告,并与企业进行了互动问答、交流,给企业解疑释惑。市科协会同市委组织部等部门多次上门为衢州飞瑞特种陶瓷有限公司服务,力促成立“浙江省绿色产业发展研究院衢州中科光电研究分院”。联合省科协、龙游县科协举办2013年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来自全省工业、农业、医疗战线的20余位资深专家,分赴该县各乡镇(街道),开展蔬菜、水稻、葡萄、笋竹等专题技术培训,医疗专家下基层义诊,专家与企业家“手握手”等11大类19项惠民服务活动。联合巨化集团公司科协、常山县科协开展科技服务企业行动(走进常山)活动,组织6位化工专家为浙江常山鸿运化学有限公司、浙江常山科润化学有限公司、浙江富盛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等常山相关企业开展一对一“保姆式”科技服务,开展技术咨询、项目论证、技术培训等,现场帮助企业解决实际操作问题和在科技项目实施过程中碰到的其他难点疑点问题。

三、走进科技工作者、服务成长成才。开展了走访人才活动,多次赴上海等地走访褚君浩等院士,为衢州企业牵线搭桥。深入开展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研究成立衢州市交通运输学会和营养学会,推进科技工作者之家建设。为促进学术繁荣、学科发展、人才成长和科技进步,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联合市人力社保局、市科技局启动开展第十五届衢州市自然科学优秀论文评选活动。联合市教育局举办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培训活动,邀请了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黄勤妮、华东理工大学教授安琦、绍兴市新昌中学特级教师黄林、台州市第一中学特级教师陈征燕等5位青少年科技辅导方面的专家来衢授课,来自全市中小学校的110名科技辅导员参加了培训,为提高衢州市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工作能力和水平服务。(浙江省科协)

第2篇

论文摘要:介绍了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在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改革方面的具体措施和方法。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采用“发现式”互动教学方法,引进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重视实践环节,以网络技术构建网络课程教与学的互动平台,理论与工程应用并重。 

一、教学目标定位 

“计算机网络”课程是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网络工程、信息安全等专业的核心专业技术基础课之一,也是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智能科学等专业的专业限选课或任选课之一,通过该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懂得网络的总体框架结构,能建立网络的概念,重点是使学生掌握网络基本原理和核心协议,并熟悉最常用的网络服务和网络工具,了解网络技术的新发展。 

教学目标的正确定位是教学改革行之有效的前提和保障,即明确教学是为培养什么类型人才而服务。计算机网络的教学目标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1]网络基本应用、网络管理员或网络工程师、网络相关科学研究。其中,网络基本应用目标要求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可熟练利用各种网络资源,如浏览新闻、收发电子邮件和查找资料等,适合于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智能科学等非计算机专业;网络管理员或网络工程师目标要求掌握网络集成、网络管理、网络安全、网络编程等知识和技能,并对其中一项或若干项有所专长,可以胜任如网络规划设计、网络管理与维护、架设各种服务器和网络软硬件产品的开发等工作,适合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信息安全等专业;网络相关科学研究要求具备深厚的网络及相关学科的理论基础,今后主要从事科研和深层次开发工作,适合网络相关的研究生。本文主要研究第二层次的改革与实践。 

二、“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模式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新形势下的培养目标有一定的制约作用,主要问题表现在几个方面。[2] 

1.教材知识结构理论性偏强,教学内容偏离实际应用 

目前国内的大多数计算机网络教材都是以osi/rm为索引,分层次展开,全方位介绍各个网络层次的工作原理、相关协议、运行机制等,知识点较多且内容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难以提高学习兴趣。osi体系结构是一个较为全面的网络层次结构,但是在实际中并没有得到广泛应用,实际中的网络案例又不完全符合osi体系结构,这往往会使学生对网络结构感到困惑。 

2.教学模式落后 

最初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通过黑板板书和语言描述向学生传授网络知识。这种方式有利于教师组织和监控整个教学过程,便于系统地传授知识,但不利于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于网络协议这类较为抽象的理论知识,单纯的板书和描述难以帮助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深入理解。 

3.实践环节薄弱 

一方面,计算机网络实验室的建设相对薄弱,实验设备落后,与实际应用的网络设备具有较大差距,且数量不足,无法保证每名学生具有较好的实验环境。另一方面,实验课程的内容过于流程化和简单化,没有突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4.忽视工程应用 

课程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缺乏与工程应用相结合的内容,与之相适应的软件建设滞后,难以将工程应用融入到课堂。 

三、“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改革与实践 

针对以上不足,我们主要在五个方面进行了改革和实践。 

1.教材选用与内容优化 

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教学目标,必须选择相对应的教材。对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信息安全等专业而言,“计算机网络”课程是专业技术基础课之一,除了要掌握一定的基本网络理论和核心协议,还要求掌握更高一等的技术和技能。经过课题组成员比较,选择谢希仁教授主编的《计算机网络》;在外文教材和双语授课时选择andrew s.t.的《computer network》英文教材。 

对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智能科学等专业而言,“计算机网络”课程是专业限选课或任选课之一,侧重于网络基本理论与应用。经过课题组成员比较,拟选择乔正洪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应用》。 

针对教材内容太多、偏重于介绍理论、欠缺实践环节、与工程联系不够紧密等问题,在讲授的时候略去了部分内容,比如安全方面的内容(另外一门课讲授),增加了一些实践相关的内容,如winsock编程、路由器基本操作等。在教学内容上力求推陈出新,引进和精选当代网络技术新发展及新应用作为网络基础的指向,在不断更新教学内容的同时优化课程体系,将基础知识与现代技术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发展意愿。 

2.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 

(1)贯彻基础课的教学必须和科学技术同步发展的教学观念,[3]建立终身教育的观念。科学发展与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相结合,以学科建设推动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又支撑新型专业建设与学科的发展,推进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更新教学内容的同时优化课程体系,将基础知识与现代通信技术紧密结合,将专业基础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融为一体,实施知识结构合理、基础扎实、适应能力强、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基本内容的人才培养模式。 

(2)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改进课堂的教学方法,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提高教师的授课质量。教师努力研究课程的基本知识点以及这些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系,处理好信号、数据、信息之间的关系和传输特点;研究重点理论和实践知识点的教学方法,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教师采用“发现式”互动教学方法,通过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采用“提出问题+要求解决方法”、“引导思考+适当提示”、“找出学生思路正确部分引申”、“扩充认识解决问题的条件”等方式,把握课程的进度,活跃课堂气氛,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能从应用的角度思考网络通信中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使学生建立科学的思维方法与创新意识。 

3.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 

(1)把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教学中,使理论和协议架构分析变得生动、形象、具体,同时解决了传统教学中课堂画图既费时效率又低的问题。再辅以现场概要线图等,让学生在学习具体知识时心中有网络体系大框架,便于知识定位。 

(2)建立网络教学环境。目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已有四个相关网上资源供学生使用:“计算机网络”课程网站,使师生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学习;网络辅助教学平台(blackboard):向学生提供资源下载口、作业提交口、讨论区等;思科网络技术培训网站(http://cisco.netacad.net)作为思科网络技术培训基地之一,目前为部分优秀学生开放思科培训网站,让学生参与全球交流,直接接触最新网络技术;教师ftp:作为系统冗余,从教师ftp中学生也可以下载课件等。

4.加大实践教学环节,重视实践能力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计算机网络是理论和实践结合非常紧密的一门课程。目前国内外计算机网络相关教材一般都偏重于理论的讲授,而忽视了动手实践方面的引导,为此应实验单独设课,独立考试。实验课学时占总学时的25%,并要求课外1∶1配套。实验内容根据学生的层次、学生的兴趣分为基础层、提高层、综合应用层三个层次。同时,补充了教材上没有的相关内容,如利用套接字进行网络通信编程,培养实践动手能力。而且把原来以教师为中心的实验教学变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积极开展开放性实验,延长实验室开放时间,增加大量的设计性或综合性实验,为学生近一步提高动手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5.在课程教学的各环节中大力开发和应用网络技术,以网络技术构建网络课程教与学的互动平台,理论与工程应用并重 

计算机网络是一门理论和实验实践相结合的专业基础课程,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贯彻教学理念,引用网络发展历史背景故事和实际应用具体案例来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形成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综合专业素养。教学采用理论结合实践教学法,通过实验课程开设、实际网络系统参观和课程设计三个渠道将相关网络技术的应用充分融合到课程教学之中,使同学们接触到真实的网络世界,提高实践运用能力,理论与工程应用并重。 

实验课程通过综合设计性实验,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是使学生获得对网络的工作原理与操作方法的感性认识,加深理解、验证、巩固课堂教学内容的最佳途径。 

实际网络系统参观是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安排并带领学生参观校园网、学院局域网和企业的网络系统,使学生对计算机网络有感性认识。 

课程设计要求学生独立设计一个网络应用系统或者分析企业已有计算机网络系统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方案,为企业设计满足实际需求的计算机网络系统,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对计算机网络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四、结束语 

本课程已建立课堂教学、实验教学、网络教学和工程应用交叉融合的教学结构,各教学环节相辅相成、互相交融,实现“加强基础,注重实践,因材施教,促进创新”的目标,形成了立体化的教学模式。通过这样的互动平台,使教与学进入互动沟通的最佳状态。不仅使教师实现了教懂、教准、教活,学生达到了乐学、善学、活学,而且增强了学生日常使用网络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王绍强.应用型本科计算机网络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9,(18):16-18. 

第3篇

关键词:实验室建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电工电子

一、实验中心建设的理念、思路、定位和目标

以高等工程教育、创新人才社会需求、电子信息科学发展的趋势为依据,在“科学人文环境”熏陶下,以开放实验教学为基础,培养学生的“两个基本”(基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基本的工程素质)和“三创”(创新的思维、创业的精神、创造的能力)。为了将学生培养成为“厚基础、宽口径、创新性、复合型”的高层次人才,实验中心提出从“重视基础、强化能力”出发,以“发展个性、因材施教”为基本原则,实行“分层培养、启发创新”的教育教学思路。

将实验中心建设成实验教学研究和改革的试验田,创新人才的训练场,建设成果的示范辐射源。构建国内一流,与国际接轨,集基础性、先进性、开放性为一体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实践中心。

二、实验教学体系和内容的建设

1.构架塔式结构的实验教学新体系

为了有效地解决传统实验实践教学模式下学生知识面较窄、综合设计能力较弱等问题,我们构筑了一种实践教学新体系。该体系呈塔式结构,分为四个层次,即:基础实验层、提高设计层、综合应用开发层、科技活动层。四个层次均贯穿着研究设计型实验。实验中心为四个层次的实验教学确定了教学目标。

基础实验层培养学生的基本工程素质,基本实验技能,基本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提高设计层培养学生知识更新、独立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的思维。综合应用开发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系统分析、应用、综合、设计与创新的能力。科技活动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增强学生的工程设计与综合应用素质。以上四个层次的实验教学有利于“保证大面积成才,强化优秀生培养,促进拔尖生脱颖而出”的分层次培养。

2.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创新意识,加强创新性、综合性、研究型的实验内容和项目

为了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增强他们的知识获取、知识发现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实验中心针对实验体系中不同层次,设计了一系列创新性、综合性、研究型的实验内容,其比例达到40%。

在基础实验层实行基本命题与扩展命题相结合。基本命题以单元电路为主;扩展命题是在其基础上,对单元电路的功能和性能要求进行扩展。在提高设计层设计了EDA、DSP、单片机、ASIC等领域的若干个专题项目,由学生自己选择。在综合应用开发层设计了涉及多个电子技术领域的若干个综合项目。到目前为止,已有3000名学生完成了近1000个自选题目。科技活动层中的实践题目有些来源于教师承担的科研项目,有些来自社会需求,还有一些来自各类科技竞赛和学生的兴趣及创新要求。我校每届本科生中,有10%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活动,20%左右的学生参加省、国家级的各种科技竞赛,80%左右的学生参与校级科技活动,使学生受到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锻炼。在以上各层次中,实验中心总共开设了23门电工电子类实验课程,供学生选修。

3.瞄准国际水平,组建了新技术实验平台作为提高设计层、综合应用层和科技活动层的支撑平台,实验中心分期组建了11个新技术实验室。这些实验室涵盖了当前电子信息技术的新领域,做到了实验内容及采用的实验技术与当前新技术同步更新。新技术实验室采取集中规划、集中投资、集中建设、集中管理的方式组建,实验室的负责人来自各学院,不脱离所依托的学科,不脱离理论教学和科研,具有比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工程实践能力,保证了高层次实践教学人员的稳定,有效地实现了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互通和结合。新技术实验室技术先进,创新氛围浓厚,与技术进步合拍,因而深受学生的欢迎,也引起了国内外许多著名企业的兴趣,目前已成为学校本科教学对外联系和展示的窗口。实验中心已经与十多家国际著名公司进行了多项合作,保证了技术和设备的先进性。新技术实验平台使学生不仅有长久的后劲, 而且具有一定的工程素质,能比较快地进入到研究和设计角色中。

三、实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

1.基本原则

实验中心确立了“保证大面积成才,强化优秀生培养,促进拔尖生脱颖而出”三个层次的分类培养目标,大力提倡教学方式由知识传授型向知识发现和知识创造型的转变;重视设计方法学变革,引入EDA技术,着力培养学生运用现代化设计工具的能力;加强数字化、综合化、系统化实验,对实验教学进行一系列的改革,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精神。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实现了“四个结合”,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观察型、验证型实验与综合型、研究型实验相结合:软件仿真与硬件实验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2.实验教学的模式与方法

实验中心针对不同层次的实验采用了三种不同的实验教学模式:基础层实验――采用“独立设课”的模式;提高设计层实验――采用“理论课与实验课融合”的模式;综合应用开发层和科技活动层――采用“学生自主组队、自选或自定题目,完全开放,以研究创新为主线”的模式。这三种不同的教学模式体现了实验的三性,即观察认知性、设计综合性和研究创新性。

实验教学方法采用多种形式示教与学生实验验证相结合的方式,以夯实基础;大力提倡项目方式,提供一批创新性、综合性、研究型题目,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任务并为解决问题而实验;系统引进了EDA技术,淡化软件和硬件设计的界限,让学生体会和掌握设计方法学的革命所带来的变化――科学化和高效率;各实验室全面实行多媒体教学;建立实验中心网站,设有网上选课系统。新技术实验室已经实现了时间和实验内容的全面开放,基础实验室也正在逐步实现开放。实验中心采取以任务带实验、多媒体教学方法、实验室开放等措施,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基础层实验是塔式结构的底座,主要采用独立设课、必修的方式来实施。在完成仪器设备全面更新、规模扩大后,基础实验的改革重点转向实验内涵,主要表现在实验内容和实验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对于一部分实验以任务书取代实验指导书。学生要根据任务书自行设计电路和测试方案,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设计和综合性实验,将实验题目分为“基本命题”和“扩展命题”两部分。“基本命题”部分是观察认知性质的;“扩展命题”部分则是带有一定探索性的,给学生发展个性、开拓思维留有一定的空间。将计算机仿真技术引入基础实验,引导学生以虚拟仿真与硬件实验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实验,先做虚拟仿真,后做硬件实验。拓

展实验的时间和空间,实验中心为学生提供了移动式实验箱,该实验箱内装有万用表、烙铁、工具和常用元器件,学生可以带回宿舍、教室做实验,同时也为学生课外实验和科技活动提供了条件。

提高设计层采用“理论课与实验课融合”的模式,引导对比分析,边学边练。

综合应用层和科技活动层采用“学生自主组队、自选或自定题目,完全开放,以研究创新为主线”的模式。实验中心建立了综合实验题库,供学生选择,题库中的项目多数来源于科研和各类科技竞赛。学生也可以自主命题,但需经教师审核。

3.实验考试制度的改革

实验考试制度是保证实验质量的重要环节。针对实验体系中各层次的特点,实验中心制定了相应的实验考试制度,并建立了实验试题库。基础层实验采取平时实验与期终考试相结合。平时占30%,期终考试占70%。笔试和实际操作相结合。在期终考试中,笔试一小时,内容是基本测试原理和测试方法;实际操作一小时,题目由学生抽签而定,并当场搭建电路、演示效果。笔试占40%,实际操作占60%。如果实验成绩不及格,必须重修。提高设计层和综合应用层采取考试与项目作品、报告、论文以及竞赛结果相结合。凡获奖者可免相应实验课程考试。按参加不同级别的科技活动获奖等级确定成绩。获省级三等奖以上,成绩评为85分以上;获校二等奖以上,成绩评为80分以上;其他按项目评定方法给出成绩。项目作品的成绩评定方法:题目合理性,10分;题目难度,20分;设计完整性,20分;作品完成质量,30分;作品工艺界面及可操作性,10分;作品设计与测试报告,10分。

四、实验教材建设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水平、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也是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成果的核心体现。为提高学生的综合设计与工程实践能力,引入新型实践教学理念和模式,实验中心专门组织编写出版了两本实验教材:《现代电子线路与技术实验简明教程》和《电子设计指南》。这两部实验教材均被列入国家级“十五”规划教材,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近年来,实验中心还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和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了5本新技术类和2本基础实验类教材。另外,实验中心还编写了10本实验讲义。除了上述教材外,每门实验专题都有相应的多媒体课件,学生可在网上下载。

五、师资队伍建设

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实验教学队伍是实验室建设的关键。多年来,学校十分重视实验教学队伍的建设,在人才引进、进修、培训、晋升和业绩考核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提升了实验教学教师的地位,极大地调动了实验教学教师的工作能动性和积极性。

实验中心采取以专为主,专兼结合,一人多职。以专为主就是通过学校的政策引导,稳定专职实验教学队伍;专兼结合就是要聘用一部分理论课教师和专业技术人员为实验教学服务;一职多用就是要充分发挥实验教学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使其能够承担几门相关课程的实验教学工作。

目前实验中心教师承担教学研究项目共25项近5年在国内外刊物和会议上发表教学研究论文共100余篇,其中正式刊物上发表教学研究论文85篇;担任主讲的国家级精品课程(实验部分)有4门,省级精品课程有8门:有6人次在英、美、日等国家留学进修,10人次出国参加国际会议。实验中心教师近5年主持和主要参与的科研项目共30项,共获得6项省部级奖励,所完成的项目多数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在核心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

六、网络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

在实验中心的建设初期,就制定了网络信息化管理的目标,逐步建立了以数字化校园网络为基础的开放实验室综合管理信息平台,服务于实验中心的诸多环节。开放实验综合管理系统的主要特点是:良好的开放性;学生的自主性;提高了实验管理的效率;提高了实验设备的利用率。

七、开放管理运行模式建设

为了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实验中心采用开放运行管理模式,开放的形式表现为六方面:

教学内容的开放。围绕所建立的实验教学新体系,设计了具有“创新性、综合性、研究型”特点的实验内容,开设“工程设计”和“系统综合”的必修实验课。各实验小组(1-3名学生组成)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可以在实验题库中自主选题或自定题目。管理形式开放。实验室的资源在网络上公布,每一个实验只规定最后完成的时间,学生可根据资源空闲状况和自身的条件安排实验时间。通过采取开通中心网站、建立电子教学资源、网络选课、网上预约/申请、身份确认、智能监控、师生交流和设备管理等网络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了开放式实验教学管理。实验器材开放。对于基础实验,为每一个学生免费发放一个实验箱,内备有基本的仪表、工具、实验用多功能PCB板或面包插件板、元器件和材料等。对于提高类、系统综合类等实验,实验中心建立了元器件库,实验小组可根据需要申领或经批准后到电子市场购买。实验场地的开放。实验中心的新技术实验室全天开放,基础实验室在完成必需的基本实验后、部分开放。对创新型科技活动开放。学生可利用中心的新技术实验室进行科技创新活动,每年学校进行选拔。对校内外交流培训的开放。实验中心与国际著名电子信息技术的公司企业合作,开设新技术培训,对校内外交流与开放教学。

八、示范中心建设促进学生校园科技活动氛围的形成

第4篇

产业化基地成立以来,坚持以发展本地集成电路产业,建立健全产业链,壮大产业集群,提供良好的产业技术支撑环境为己任,卓有成效地开展了一系列服务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有力地推进了西安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并已成为政府推动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所需产业规划与研究、资源整合与配置、招商引资咨询、企业孵化与扶持、交流与合作、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养、专业技术支撑与咨询服务等的桥梁与载体,对西安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起到了“组织、协调、引导、推进与聚集”的作用,取得了良好的国内外影响和社会效益,为区域新兴科技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为地方集成电路产业规模化奠定了基础。

1.西安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现状

西安产业化基地坚持“政府引导、市场驱动、深化服务”的方针,以发展集成电路产业,建立健全产业链,壮大产业集群,提供良好的产业支撑环境为目标,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产业公共服务与技术支撑服务体系。随着一系列扶持集成电路产业优惠政策的制定实施和产业公共服务的不断拓展深化,西安集成电路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在产业规模、产业链完善、自主创新、人才吸引和培养、公共技术支撑与服务平台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

产业规模不断增大:经过近10年的发展,陕西省现有集成电路企业70多家,其中95%都集中在西安,设计企业近50家,制造封装企业8家,硅材料生产企业10家,设备制造企业8家,测试与分析中心3个,相关科研机构约18个,学历教育机构8个,专业培训机构2个,并形成了以西安高新区为核心的集成电路产业聚集区。从引导完善集成电路产业链出发,聚集了英特尔、西岳电子、美光、威世半导体、天胜、应用材料等重点Ic企业,形成了集成电路设计、加工制造、封装测试及半导体支撑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陕西集成电路产业2001年实现销售收入约3.2亿元,2005年达到20.2亿元,2010年达到70.22亿元,“十一五”期间增长近3.5倍。2010年,我国集成电路产业销售收入为1440.15亿元,增幅为29.8%,陕西省2010年销售收入增幅为41.92%,约占全国销售总额的5%。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目前,西安集成电路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累计300多种,涵盖了物联网、通信、微处理器、信息家电、半导体照明、消费电子、设备制造、器件研发等多个领域。代表性产品有:华芯的存贮器、西电捷通的WAPI IP核、深亚的SDH芯片、英洛华的LED驱动芯片、龙腾微电子的32位嵌入式CPU、理工晶科的8/12寸硅芯炉、能讯基于氮化镓的开关功率晶体管元器件、炬光的大功率激光器等,充分体现了西安在集成电路领域的巨大潜力和科技研发与创新优势。

人才优势促进产业发展:西安有10多家集成电路研究机构及高校,与集成电路相关的科研、教学与设计的技术人员约占全国的六分之一,在西安交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邮电学院等多所高等院校设有微电子学科或集成电路设计专业及重点实验室,年在校相关学科学生近10万人,年输送相关学科毕业生2万余人,占全国的14%,人才优势为西安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保障。同时,随着本地集成电路产业的兴起,外流人才纷纷回归,2005年以来成立的留学生企业10多家,给西安集成电路产业带来了先进的技术、丰富的管理经验和大量的资金,人力资源和产业资本相互吸引、相互促进的局面正在形成。

公共服务平台辐射带动作用明显:西安基地在做好集成电路设计业的同时,注重发挥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将服务延伸到整个半导体产业链,提出了发展上游半导体材料与设备、中游集成电路制造、下游集成电路封装与测试产业集群,以及半导体照明、太阳能光伏、先进半导体器件、卫星导航应用等产业集群的建议。目前,以集成电路产业集群为核心、硅材料与太阳能光伏产业集群为支撑、半导体照明与卫星导航应用产业集群为补充的新兴半导体产业正在形成,并已成为西安信息产业新的增长点。

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经过近10年的发展,西安集成电路产业水平得到了大幅的提升。但相比之下,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设计业与整机的结合力度不足、产业链相对弱小、支撑业发展滞后、适用性人才不足、产业环境亟需改善等这些因素制约了本地集成电路产业的快速发展。

2.产业发展思路

“十二五”期间,西安将统筹优势资源,优先发展集成电路设计业,大力发展分立器件制造业,积极引进新一代芯片生产线,提升封装测试水平和能力,增强关键设备和基础材料的开发能力;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积极促进企业的整合重组,以龙头企业带动产业的发展,促进产业集群的建立,完善产业相关配套环境建设。

政策引领,聚合力量,促进产业大发展。以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产业为目标,以政府支持和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改善产业发展环境和创新机制为手段,引导资本、技术、人才、市场等要素交叉整合,优化配置,统筹协调产、学、研、用各环节有效衔接,形成合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整合资源,优化结构,重点突破,实现集成电路产业跨越式发展。

着眼全局,推动创新,提升产业竞争力。推行从芯片设计到系统应用的全产业链思维,积极推进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制度创新,推动银企积极合作,大力培育集成电路在新兴产业中的应用,通过改造提升,实现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在产业链各环节形成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构建战略性集成电路产业研发和产业化体系。

3.产业发展目标

通过新兴产业培育和产业结构调整,到“十二五”末企业数量达到100家以上,全行业销售收入达到400亿元,从业人员达到6万人,其中高端技术、管理人员达到10%,工程技术人员达到40%,高级技术工人达到30%;着重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和水平,通过转变发展方式和机制创新,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机制,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全行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企业科研投入强度占销售额的比例平均达到6%,重点骨干企业研发投入强度力争达到8%。

4.产业布局规划

以关天经济区建设为契机,以西安为中心,统筹整合咸阳、宝鸡、渭南、汉中、天水等西部地区现有的微电子产业资源,发展上、下游配套的产业链,建立由“一区四园一基地”组成的西部微电子产业基地。

西安集成电路产业出口加工区:依托西安出口加工区B区,完善其基础及配套设施建设,引进出口加工型企业落户,使区内企业达到10家以上,成为西安集成电路产业国际化的支撑平台。利用出口加工区的政策优势,培育龙头企业,发挥龙头企业的

辐射带动作用,促进相关配套企业跟进,带动集成电路产业的快速发展。

西安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园:以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依托,建设西安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园,形成集成电路设计企业聚集区,吸纳40-50家集成电路设计企业人驻;建设集中的产业公共技术支撑服务区,营造良好的人力资源供给环境,大力吸引境外跨国公司的研发机构、国内知名企业的设计中心和本地规模设计企业入驻,加大创业企业的扶持力度,使园区成为智力引进和实现企业自主创新的有效载体,成为推动集成电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

西安集成电路制造产业园:以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依托,建设西安集成电路制造产业园。以新型分立器件、LED芯片及集成电路制造为核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5-10家规模制造企业入园,使其成为国内有一定影响力的集成电路制造产业园区。

西安集成电路封装测试产业园:以西安经济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依托,建设西安集成电路封装测试产业园,大力扶持本地企业,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及相关配套企业,吸引5-10家企业入驻,将该园区打造成国内有一定影响力的封装测试产业园。

西安集成电路设备与材料产业园:以西咸新区和西安民用航天基地为依托,建设西安集成电路设备与材料产业园,聚集一批设备与材料及相关配套企业聚集的产业园区,吸引15家以上相关企业入驻,发挥我西安装备制造业优势,建成国内一流、西部第一的集成电路设备与材料企业聚集区。

5.进一步完善产业服务体系

自2000年国家科技部在西安设立国家集成电路设计西安产业化基地以来,产业化基地一直采取“政府主导”的建设模式,探索出了一条产业推进、技术支撑与产业服务协调发展的有效模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产业公共服务和技术支撑服务体系,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专业孵化器+产业公共服务+技术支撑服务+专业人才培养”的综合服务体系,能够为企业提供从产业研究、产业咨询、企业孵化、产业推进等产业公共服务和EDA设计服务、MPW&IP服务、封测服务及人才培养等技术支撑服务。“十一五”期间,孵化集成电路企业20多家,通过服务平台为产业发展争取各类资金超过1亿元,举办和参加行业展会近30次,为政府决策提业研究报告和专项报告10多项;利用EDA设计平台开发产品30多个,通过MPW&IP平台流片的产品近200种,流片费用近1亿元,封装测试平台服务项目近100个,培训平台培养各类技术人员4000多人,为企业累计节约成本超过1亿元,极大的促进了西安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

“十二五”期间,产业化基地将以“一区四园一基地”为依托,进一步完善产业服务体系,提升产业化基地的服务能力,促进西安集成电路产业的突破发展。

产业服务方面:建立产品展示交易平台,构建电子商务系统,定期举办和参加有影响力的行业会议,形成全方位的产品展示交易服务体系;搭建投融资服务平台,设立“陕西集成电路专项种子基金”,将政府引导和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相结合,多渠道引导国内外风险投资基金、金融债券等资金进入集成电路产业,为产业发展提供所需的金融资本支持。

第5篇

关键词: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综合改革;课程体系;人才培养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是在我国很多高职院校所普遍设置的一个专业,以培养具备电子、计算机、自动化、测控仪器以及信息系统的基础知识,以从事各类电子信息产品的生产、检测、维护及管理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由于专业综合交叉性强、行业应用广,社会需求量很大,因此培养需要一大批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电子信息工程应用型若人才显得非常必要。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2015]36号)和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的文件精神,结合我院实际,围绕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学团队以及实践教学环节等主要内容,对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进行了综合改革试点,在教学科研以及学生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一、专业综合改革的指导思想

2014年,我院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被立项为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围绕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的建设目标,充分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结合专业定位,提炼专业特色,按照准确定位、注重内涵、突出优势、强化特色的原则,自主设计专业综合改革建设方案,推进培养模式、教学团队、课程教材、教学方式、教学管理等专业发展重要环节的综合改革,促进人才培养水平的整体提升。为此提出人才培养目标: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是以电子技术为核心,信息技术为工具,培养以实现硬件电路软件化为目标的高技能工程技术人才。本专业培养的人才,应具备良好的科学人文素养,掌握足够的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知识,具有立足电子信息产品行业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专业综合改革的基础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技术自2005年开办以来已有10多年的历史,现在校生200余人。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对电子信息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该专业的发展非常迅速,目前已经与多家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建立了满足学生实习实训需要的校内校外实习实训基地。2008年“电工电子实验实训中心”获批为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2009年获批省级“电子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012年“微电子与软件创新中心”获批为省级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2013年“信息技术专业群教学团队”获批省级教学团队,2014年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获安徽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立项。目前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有专任教师12人,教授3人,副教授、高级工程师5人,具有硕士学位10人,师资队伍的年龄、学历、学缘、职称结构科学合理,而且中青年教师居多,在传帮带机制下,他们成长迅速,初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以教授、副教授为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的具有工程实践和教学科研双重经验的师资队伍。

三、专业综合改革的措施

(一)教学团队建设

根据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要求,采用培养、引进和聘用相结合方式,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专业结构合理,改革意识强、教学质量高、创新能力强的具有工程实践背景的“双师”型优秀教学团队。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1)建立了师资队伍统筹协调发展的机制,营造教学名师和优秀人才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促进教学研讨、教学资源开发和教学经验交流;(2)加强校企合作,加大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着力加强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所有青年教师利用假期或脱产前往合作企业参加项目培训和工程开发。同时组建一支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一线工程师和管理人员构成的兼职教师队伍,充实和完善专业教学团队。(3)组织新入职的教师进行培训,建立新入职的教师培训制度,组织老教师对新教师进行指导,推进教学工作的传、帮、带和老中青结合。(4)支持鼓励申报和参与教科研项目的申报、研究工作,支持教师参加国内外教学改革会议,组织教师参加知名企业举办的师资培训或教育部门的举办的专业培训。

(二)课程体系与教学资源建设

根据专业特色和学生特点,依据人才培养方案,把电子信息技术在区域产业中的应用贯穿到理论教学、实验、课程设计、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等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形成“知识点案例教学(实验、理论课程)———课程综合应用(课程设计)———专业知识综合应用(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环环相扣逐步加强的应用型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制订课程标准。以教研室为单位,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课程审核制度,促使教师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定期梳理和调整课程学习目标、课程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建立课程教学档案,充实和优化模块化课程体系,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专业核心课程群。同时加强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丰富和完善网络教学资源。

(三)教学模式改革

通过举办行业企业专家参与的教学研讨会、毕业生回访、实习学生座谈、教师企业顶岗实践等方式,调研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对人才规格和内在素质的要求,确定职业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知识点、技能点,总结归纳面向区域产业集群的电子信息类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型[2]。主要措施有:1.全面修订专业教学管理制度,完善组织结构和制度执行流程,形成专业教育的持续改善机制。2.在课程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项目教学、任务驱动、理实一体等教学手段,促进课堂教学方式多元化,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3.多媒体教学、网络数字化教学与常规教学的有机结合,引入信息化云班课,促进教学从展示到启发的转变。4.改革课程考核评价标准,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从课堂表现、作业、实验实训、课程设计、顶岗实习等方面进行过程性考核,并以量化的方式呈现评价结果。

(四)创新实践教学

为创新实践教学,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1.以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为目标,构架从入学到毕业全过程、四层次(基础层、工程认识层、综合层、创新层)、六模块(基础实验、工程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科技创新、顶岗实习)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2.开放实验室,建立科技创新学习小组,高年级学生指导和管理低年级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学生梯队。3.与江苏新通达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共建校内企业研发测试中心,作为学生校内实训基地,完善实训管理和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形成满足学生技能实训、教师科研开发、企业技术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社会行业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实践教学基地。4.加强校企合作,形成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格局,实现课程与岗位能力需求融合、教学内容与岗位职业活动融合、实践教学环境与工作环境融合、人才规格与就业市场要求融合、考核标准与行业企业规程融合,实现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毕业设计、顶岗实习和就业四位一体。5.与江苏新通达、飞科电器、德仓电子、华宇彩晶、埃泰克汽车电子等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五)创新能力培养

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形成完善的创新教学体系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3]。1.提高和完善“工学融合、以赛促学”的人才培养理念,实施技术、管理、服务三类平面型个性化教学,完善管理型和服务型人才校内培养机制,争创特色鲜明的专业。2.以省级实践教育基地“微电子与软件创新中心”为平台,以专业技能竞赛为载体,以教师科研助手为手段,强化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促进学风建设,实现对人才的个性化培养。3.建立学生创新实验室,组建科技项目小组,以技能竞赛平台,进行技术创新,每个学习小组都有项目导师参与管理和指导,充分实现内容开放、时间开放、空间开放和管理开放。

(六)评价体系构建

专业综合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评价主体应具有多元化和开放性。多元开放的评价主体使对高职教育的评价不再局限于学校的自评和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官方评价。应以培养目标为导向,以教学质量为中心,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和人才培养评价机制。为构建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采取的措施有:1.成立专业建设专家委员会,定期进行专业建设情况审查,对专业建设和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决策,提出改进方案;2.健全学校、二级学院、教研室三个层次相互衔接、权责分明的质量管理制度,完善专业建设、教学质量监控等人才培养关键环节的管理;3.改革教学评价机制,在学生评教、同行评议的基础上,引入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由教育主管部门、企业单位、行业协会、学生、家长、一线教师等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评价人才培养质量和效果;4.建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对学生政治思想表现、日常行为规范、社会实践活动、职业素养等影响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综合素质进行评价。

四、专业综合改革的成效

我校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经过近三年综合改革,在教科研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均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成功申报安徽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重点项目2项,安徽省高校优秀青年人才支持计划重点项目2项;省级质量工程项目5项,出版教材3部,申请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学生参加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电子设计大赛、智能汽车竞赛、单片机应用技能竞赛等赛事获得国家级省级奖励11项,2015届、2016届毕业生就业率分别为98.8%、100%(含专升本学生),截止2017年6月2017届毕业生目前已达94%。承办安徽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嵌入式产品开发”“电子产品芯片级检测维修与数据恢复”和“移动互联技术应用”三个项目、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安徽省赛(软件类和电子类)、安徽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主办的安徽省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专业技术人员高级研修班。

五、结束语

通过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建设,以服务区域电子信息产业和地方经济发展为宗旨,以培养技能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为目标,强化教学团队建设,创新实践教学,优化培养模式,强化创新创业教育,构建科学评价体系,全面推进专业建设与改革的各项工作。通过专业改革使人才培养方案得到了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得到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水平得到了提升,为地方经济建设输送了大量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落地人才,取得了良好的办学效果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张国云,李宏民,李武,等.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综合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6,38(2):33-35.

[2]乔爱民,罗少轩,王艳春.基于工程项目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教学方法研究[J].高教学刊,2017(5):28-30.

[3]曲强,杨永辉,迟涛.基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7(2):137-138.

[4]曾水玲,刘昕.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新开课程建设的意义和作用[J].高教学刊,2016(05):83-84.

[5]宋金沙.浅析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J].高教学刊,2016(24):150-151.

[6]马艳娥,张甜.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建设与改革[J].高教学刊,2017(07):148-149.

第6篇

经济全球化的实现,科技的不断发展,对于不同信息的需求已日益迫切,当今档案信息化的建设已被档案界最为重视,成为近几年重点探讨课题,尤其是在人事的档案信息化建设方面,为企业的发展以及走向国际化都提供了全面的信息保障。这些年来,各界都在重视对档案进行信息化的管理,而信息化最主要的途径是将信息资源进行关联,这样一来可以为企业的人力资源提供准确的信息支持。电子文件凭借着其使用方便、保存完整等优点逐渐取代了传统的“实体档案”的管理方式。人事档案的管理可以说是整个人力资源对相关的人事信息进行整理和收藏的重点内容,因此对于现在而言如何使人事档案的管理快速成为信息化的管理,如何使其能更好、更快的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服务成为现在最急于解决的问题。 

1、新形势下建设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必要性 

1.1构建现代化人事档案的管理形式 

强大的信息化时代要求人们努力从生活中去挖掘各种各样的信息,这就需要我们去解决如何打造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现代化人事档案管理模式这类问题。为了能够将繁重的工作变为灵活机动的流程,我们必须跟随信息化时代的节奏;为了能够提高信息的收集处理能力,我们必须合理运用现代信息化技术;为了从源头上让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效率得到提高,我们必须实现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 

1.2推动人事档案信息的资源共享 

信息化时代将各大领域联系在了一起,让不同的信息得以交叉汇总,整合成更为系统的信息库,这就创造了信息资源的商机。也就是说,信息资源已逐渐成了现代化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重要战略资源。为了能够实现人才价值开发的最大化,我们必须开展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使得人事资源得到共享,为人事工作提供服务。同时也应该运用科学管理对人事管理信息实施加密措施,保障人事信息资源的安全运用环境,推动人才的发展。 

1.3开发人事档案资源的运用价值 

信息化时代的标志——计算机的广泛运用在人事档案信息资源的管理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这一新型的管理模式将会带来人事档案管理模式的转变,尤其会提升人事档案信息的利用率。計算机的开发与运用推动了立体化、全面化、多层次人事档案资源集成模式的构建,充分发挥了人事档案在人事工作中的服务功能。数字化的人事档案查询方式为人们随时查阅人事档案信息提供了便利,让档案的实用价值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这种新型的管理模式完全可以满足新时期对人事档案工作的各种要求,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为社会现代化经济建设提供服务。 

2、新时期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路径 

2.1建立档案管理制度 

为了使档案的管理符合企业发展的需求,企业管理人员必须提高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并制定相关的档案管理制度。对于一个企业而言,若能够妥善的利用企业的人事档案信息化的内部资料,对于企业的发展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因此,企业的领导者必须重视信息化档案管理的相关工作,不仅要加大这方面管理的资金投入,还要完善相关的管理设施,通过奖励的制度来吸引管理人员努力工作,同时还要定时对管理人员进行相关的专业培训,从而保证管理人员可以科学的进行管理工作。此外,相关的部门还要进行制定相关的制度,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依据我国的相关法律规定来进行制定,同时还要考虑到企业本身的情况,从而制定最为适合企业发展的管理制度。 

2.2加大档案信息化建设投入 

企业有时候为了发展,需要和国际进行接轨,因此,对于企业的人力资源而言也是一样的。为了使企业更好的发展,需要尽快完善人事档案信息化的相关工作,加大对其的资金投入,使企业的相关管理配置能够满足管理的需要,建设本企业的档案管理查询、存储和检索模式。此外,还要尽量的保证档案信息平台与企业数据平台是保持联网的,减少甚至是完全取代纸质档案,使得档案的管理不再出现纸质档案的所带来的问题,真正的实现电子化管理模式,使企业的人事档案管理逐渐发展为企业的内部财富。对于企业的人事档案信息化的建设需要成立专门的管理部门对其进行管理,同时,还要严格要求管理人员,不仅要定期的进行技术培训,还要使他们具有责任意识,使档案的管理工作可以真正得到落实,真正做到专业化、信息化的管理,实现信息资源之间的共享。 

2.3强化信息化网络安全防护 

在对认识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做出进一步优化过程中,应充分重视起防护工作的有效落实。主要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一是,做好网络的各项安检工作,在共享网络设备上配备相应的入侵监测系统,以此来对进出网络的数据流做出全面、技术的分析与统计,真正做到及时发现、解决各种安全隐患;二是,积极引进、落实更先进有效的安保措施,对具有密级的各种资料信息做出科学界定,并在查阅方面设置相应权限,只有通过密码、身份确认,才能够进行相关档案信息的查阅,且要对重要数据库信息及时做出备份;三是,应科学安装防火墙技术,不断强化访问控制,并针对信息化管理系统运行的具体情况,实施科学有效的管理、维护措施。 

结束语 

人事档案管理的发展趋势是实现人事档案管理的信息数字化,这是一项耗时长、系统性且复杂程度很高的工作,需要档案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的积极参与及单位各部门全体人员的积极配合。我们要对档案管理部门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给予高度重视,适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推动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适应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杨薇.虞家河乡政府人事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3. 

第7篇

关键词:军队 信息化 人才队伍 建设 研究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军队为适应中国特色军革,提出了“打赢信息化战争、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发展战略目标,加强军队信息化人才培养的研究,努力培养和造就一个高素质的信息化人才群体,旨在全面提高军队信息化条件下的作战指挥能力。人才是兴军之本,军队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是加强信息化人才工程建设,只有加强信息化人才培养,培养高素质信息人才队伍,才能为推动军队信息化全面建设提供发展动力,信息化人才培养势在必行。

一、军队信息化人才的素质要求

军队信息化建设对人才的能力、体力和心理等综合素质都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面对未来的信息化浪潮,不仅要求部队官兵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更要具备过硬的专业军事素质,熟练掌握信息化条件完成作战任务的知识和能力。

(一)具有宽厚的信息技术知识。军队信息化对军事人才的知识结构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信息化人才对计算机原理与应用、网络及其接口、网络协议、信息编码、信息传输、数据融合、软件工程等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及电子领域的专业知识,如侦察干扰原理及技术、夜视技术、作战模拟技术、导航定位技术和通信对抗等知识,都有一定的理解和掌握,否则,就不能适应军队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二)较强的开拓创新能力。信息化条件军队作战行动需要大批具有开拓创新能力的技术开发人才、谋略运筹人才和组织指挥人才,必须能够利用军队装备的各类侦察情报装备和手段,迅速、准确地查明对方意图,为武力攻击做好准备。能综合运用电子、网络、心理等多种作战手段,对作战对象进行软杀伤、硬摧毁与心理攻击。能巧妙运用欺骗手段,有效迷惑对方的侦察,降低信息利用价值。能精确判断战场态势,适时组织实施机动和信息佯动,掌握作战的主动权。

(三)熟练掌握信息化装备的应用技术。信息化条件下战场态势千变万化,情况复杂,过去那种一招鲜,只精通某一种装备的军事人才,已不适应未来作战的需要。因此,所有指挥员和技术保障人员,都要熟练掌握有、无线通信装备、卫星通信装备、侦察与监视装备,熟练掌握信息获取、传递、处理和利用技术,熟练使用军队配发的各种指挥训练软件和各种数字化设备和仪器,能识图用图、网上协同、排除故障,使信息装备始终处于良好的状态。

(四)丰富实用的信息化训练经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信息化条件的训练必须融会于部队训练之中,结合部队开展信息化作战的实际,大力培养具有丰富经验的信息化人才,保证信息化条件下的组织训练真正做到区分层次、突出重点、联系实际、切实可行、丰富实用的训练经验。

(五)具有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信息化作战人员必须具有坚定的信心,过人的胆略,稳定的情绪和坚强的意志。要有较强的心理战应变能力,善于打心理战,能根据高技术条件下心理战手段和环境的变化,寻敌弱点,制定心理战预案,实施有效的心理攻击。尤其是指挥员,更要能在任何艰难险阻的情况下处惊不变,沉着镇定,坚持果断,充满自信,富有感染力和号召力,始终保持部队顽强的战斗力。

二、军队信息化人才培养的途径

信息化人才培养涉及到计算机网络技术、通信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网络安全技术、系统集成技术和网络硬件等多种高新技术。必须大胆探索人才培养的新途径,才能培养出适应军队信息化建设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群体。

(一)科学制订人才培养规划

近年来,军队信息化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同时信息化人才的缺乏制约了军队信息化发展,军队必须面对现实,着眼于未来发展,把信息化人才培养作为军事斗争准备的一项重点工程和战略任务来抓,把人才培养纳入军队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之中,加强调查研究,区分层次,摸清需求底数,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素质结构,科学制订人才培养规划,确保人才培养与信息建设的协调发展。

(二)建立完善的人才选拔、使用机制

军队要培养计算机网络战人才,必须要以提高学历层次为切入点,把具有大学本科以上的学历层次作为人才选拔和使用的基本条件。一是面向社会,广开招贤纳士之门。适当降低入伍体检标准,放宽入伍年龄限制,把那些有志于国防事业、有真才实学、有培养前途的大学生、研究生,特别是在计算机网络方面有特殊才能的人才招收到部队来。甚至可以对各地公安机关掌握的网络“黑客”加以甄别,通过教育,使之增强法制意识和国防观念,特招入部队。二是直接引进人才。信息技术瞬息万变,世界军事领域发展的快节奏给军队人才建设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军队可直接利用社会资源,引进所急需人才,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加快人才建设。如接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软件工程、自动化控制等部队紧缺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和在职人员,以加快推进军队信息化建设。三是不拘一格使用人才。要防止偏见和苛求,正确看待和全面评价人才,做到大胆放手地使用年轻优秀人才,多压担子,扬其所长,使他们在实践锻炼中不断增长才干,得到全面发展。四是广泛开展学习成才活动。利用外部有效资源,广泛开展学习成才活动,也是培养军队人才的有效途径。

(三)建立科学合理的培训机制

1、建立院校培训机制

一是重视院校、科研院所的教育。部队要有计划地把政治思想好、年轻、有发展潜力的优秀人才送到院校、科研院所学习。通过院校、科研院所培养一大批掌握信息化尖端技术的专家型人才,形成一支适应军队信息化建设的骨干力量。二是重视地方院校教育。针对军队专业与地方院校相通的特点,借助地方院校的教学和科研优势,选送部队专业人才到地方院校深造,培养造就一批部队急需的信息化人才。

2、建立基地化培训体系

总部机关应根据军队信息化建设的特点和实际,建立“基地化”培训体系。坚持定点、集中、归口的原则,充分利用基地训练设备正规、教学力量强等优势,采取短期封闭集训、参观见学、网络教学等形式,有针对性地对人才队伍进行集中轮训,以优化知识结构,不断提高人才队伍的综合素质。

3、建立警地联合培训机制

部队可与院校、科研院所或军工厂建立广泛的人才联合培训机制,采取“请进来教”的办法,把相关单位的专家或技术人员请到部队来,通过举办培训班、专题讲座,开展研讨活动等,广泛传授新技术和进行专题补差式训练,以开阔人才视野,拓宽人才的知识面;采取“走出去学”的办法,适时安排专业技术人员到军工企业学习,掌握和学习配发信息化装备的有关知识和技术,推动军队人才素质的整体提高。

4、建立岗位培训机制

岗位培训是人才成长的重要途径,应根据军队信息化建设的实际,把训练的重点放在掌握新装备、填充新知识上,有计划地开展学理论、练战法、研训法等活动,不断提高信息化人才的综合素养。

(四)建立完善的人才激励机制

人才培养需要有良好的外部环境。通过制定完善的政策和建立一定的竞争激励机制,在政治上关心,实现优秀人才提拔任用优先、评功评奖优先;在生活上照顾,解除人才的后顾之忧;在工作上重用,让人才负责关键岗位。激发人才的工作热情,创造一种人人争上游、练技术、攻难关的良好氛围。

三、加强军队信息化人才培养应把握的几个问题

(一)树立创新培养的观念

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是军队信息化人才素质的主要特征。网络战与信息战研究与技术应用的前沿性,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二)注重培养重点

知识密集、装备先进、要素复杂,需要大量的复合型指挥人才、学者型参谋人才、全能型操作人才和专家型维修人才。要适应这一需要,必须有重点地抓好以下几支队伍的建设:一是指挥员队伍建设。只有使指挥员的素质始终保护很高的科技含量,才可能带出高素质的军队。二是教练员队伍建设。以此带动部队整体训练水平的提高。三是专业技术员队伍建设。大力研究开发各种新型训练器材,发展训练理论,提高自身驾驭战争的能力。

(三)增大高科技知识学习的比重

要积极拓宽培训渠道,区别人才培养层次,加大高科技知识学习的比重。针对计算机网络人才的现状,明确学习的内容和标准,主要与地方电信局、网络公司取得联系,借助地方高科技网络平台的先进性和技术人才众多的优势,举办培训班,拓宽培训渠道。把对高科技知识 的学习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确保人才始终处于科技领域的前沿阵地。

(四)建立完善的后备人才库

我国信息网络产业发展迅速,网络技术人才和网络设备都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因此,可以电信部门、广电部门、院校和网络公司为依托,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着眼于战时网络人才的需求,以省或地区为单位,组建后备网络技术专业分队,实行条令编组,垂直管理。应尽快制定有关法规,加强对后备网络技术专业分队的技术培训和军事训练,尤其要加强协调行动能力和网络安全防护能力的训练,不能小打小闹,更不能漫无组织,必须使之成为一个组织严密、动作协调、指挥灵便、行动统一、人才济济的战斗集体。同时要加强后备人才参与计算机网络战的技术研究和理论研讨,使其确实有能力担负起科技参战、科技支前的任务。■

第8篇

【关键词】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项目驱动教学

根据浙江省杭州市《都市快报》记者邬愉波的报道,义乌青岩刘村几十位身家不菲的网店老板为了招聘专业运营人才,喊出了“诚聘网店运营人才,三年有房有车”的口号。这个村是个著名的淘宝村,在1800户的村庄里,已经开出2000多家网店。这几年,有上百家网店跨入了皇冠或金冠行列。由此可见,电子商务人才是多么炙手可热!但是,根据笔者了解仅仅在杭州下沙高校园区的某些学院里,电子商务班的毕业生中有85%找不到电子商务或和IT相关的工作。大学生和学校都反映由于近几年的盲目扩招,电子商务人才过剩,没有合适的工作可找了;而网店老板和一些涉及电子商务业务的企业老板都感到电子商务人才千金难寻。这是到底是怎么回事呢?电子商务人才是过剩还是短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两难悖论”的局面呢?笔者根据对浙江省电子商务人才市场调查研究和对目前我国某些高校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查研究,提出以下值得探索的问题:

一、电子商务人才“两难悖论”的原因

(一)高等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培养在理论上不成熟

高等院校对什么是电子商务至今没有统一正确的认识。存在着对电子商务基本概念上的片面认识,这些认识不仅影响了电子商务在我国的发展进程,同时影响了电子商务教学模式的选择。现在分述如下:

1、电子商务=计算机+商务。[1]这种观点认为:电子商务的就是把普通的商务活动变成无纸化的电子商务活动,投资建设电子商务的基础网络平台是电子商务的重点内容。比如,全球信息基础设施委员会的定义是:“电子商务是运用电子通信作为手段的经济活动,通过这种方式人们可以对带有经济价值的产品和服务进行宣传、购买和结算。这种交易的方式不受地理位置、资金多少或零售渠道的所有权影响,共有、私有、公司、政府组织、各种社会团体、一般公民、企业家都能自由地参加广泛的经济活动,电子商务能使产品在世界范围内交易并向消费者提供多种多样的选择。”[2]

IBM的定义是:“电子商务是把买方、卖方、厂商和合作伙伴在企业内部网、企业外部网和因特网结合起来的应用。”[3]从以上对电子商务的定义中我们不难看出,他们认为电子商务就是:计算机+商务。笔者以为,这种观点是片面的、不完善的,电子商务不仅是把商务活动用无纸化的网络手段来解决,它是关系到人们思想意识和生存状态的大变革,并不能单纯用计算机+商务商务来表达。

2、电子商务就是建网页建网站。[4]这种观点认为,电子商务是通过网络进行的商务活动,因而企业建立起自己的网页或网站就成为必然的一种趋势。于是自然认为电子商务就是建立网页或网站,然后通过网站就能完成商务活动,当然设计一个优秀的网站是能够把企业的大部分商务活动通过网络来完成。但电子商务绝不是这么简单,由于电子手段的采用,传统的商务流程将有很多地方发生了变化,如果仅仅将原来的商务活动模式集成到网站上来,还按传统的商务活动模式进行活动,则不能充分发挥电子手段的优势,弄不好还会给企业带来额外的成本。在事实上,一些企业也正是由于增加了电子商务业务,又没有放弃原来的商务活动而增加了费用和支出的。如果说电子商务就是建立网页或网站,那么所有的企业都可以在一夜之实现了电子商务化,也没有必要进行基础平台的建设。因此这种认识不仅是片面的,而且是有害的。

3、电子商务就是网上交易,[5]就是B2B和B2C。这种认识是基于电子商务是电子条件下的商务活动,但对于商务活动的认识比较片面而形成的,实际上是把商务活动等同于买卖本身而形成的。

事实上,自从电子商务作为一中新生事物产生出来到现在,有关电子商务基本概念的争论就没有停止过,在大学里,认为电子商务是以电子信息技术为主的学校,把电子商务专业放在电子信息系;认为电子商务是以商务为主的学院,又将电子商务放在经济管理系。因此,同样是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的学生,由于所就读的学校不同,其知识结构相差很多。前者,以技术问题为主;后者以企业经营管理见长。很难找到既懂经营管理又精通计算机技术的人才。可见,大家对电子商务的基本概念认识的不一致,已经影响到高等教育的质量,影响到电子商务人才的知识结构和工作能力。因此,我们认为有必要重点探讨一下什么是电子商务?电子商务的本质是什么?这样两个问题的解决有利于我们电子商务事业的发展,也有利于电子商务理论的系统化、科学化,有利于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和使用。

我们对电子商务的定义是:电子商务是应用网络的手段对商务活动的重新构建,它不但将原有的商务活动重新整合,还要创造出新的商务活动形式,同时要将更多的领域联系起来。从而改变人类的生存状态的一种新的信息时代的商务浪潮。可以说它不但创造了新的商务活动形式,还催生了新的法律的诞生

(二)高等院校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实践中存在着三大问题

1、课程设置比较少,涉及的知识领域比较狭窄,不能满足电子商务实际工作的需要[6]

根据我们的调查了解,将电子商务定位在经济管理系的学校,开设的经济类课程相对多一些,比如有基础会计和财务会计;有统计原理和企业统计,同时对计算机课程开设比较少一点,有些高级计算机语言课程和电子商务英语高级课程都不开设;而将电子商务定位在计算机系的学校则开设的计算机课程多一点,比如: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结构、软件及其应用。对于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主要课程:电子商务概论、网页设计与制作、电子商务英语、Visual Basic程序设计、网络营销基础、网络广告设计、网络市场营销与策划、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电子网站建设与实例、市场信息学等开设的课时比较少。显然,要担负起重新整合商务活动的重任,仅仅学习这些知识还是不够的。比如,在电子商务中时刻不能回避的会计电算化问题,是在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中应该考虑进去,所以,不开设会计电算化课程肯定不利于电子商务的人才培养。另外,由于企业融资和投资行为的网络化,因此,电子商务人员应该对企业资金的运作和企业的商业运作有个全面的认识,所以应该开设有关财务管理的课程。可是,目前各个院校都没有开设此类课程。这对于电子商务人才的使用是非常不利的。另外经济法、税法等课程也是不可少的。

2、教学方法比较死,缺乏动手能力的培养

根据笔者了解,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培养主要是传统的讲课方式,虽然许多学校是以现代化手段进行讲课的,比如利用多媒体教学等,但是基本教学理念是陈旧的,基本上是教师在讲课,学生在听课,缺乏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和工作体验。有些学校进行了某些改革,比如增加了技能训练的环节,对学生进行建立网站的模拟训练等等。但是,这对于学生将来面临的电子商务工作而言,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在毕业的时候,对于电子商务的基本业务还只是停留在初步认识阶段。

3、考试制度比较落后,不利于复合性人才的培养和考核

目前,我们对电子商务课程的考核,还是一张考卷定乾坤的办法,对动手能力和原创能力的考核几乎没有,这样做不符合电子商务课程的本质。每一项电子商务业务都是一次原创能力的展示,它要求设计者有看透问题本质的分析能力,还要有创建未来的原创能力,要开发一个新的项目、要解决一个电子商务中的难题,都必须有原创能力,所以,我们对电子商务的考核应该注重原创能力的考核,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考核,这是那些客观性的选择、判断题目不能解决的。

(三)企业在电子商务人才使用上存在短期行为

除了上述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外,企业在对电子商务人才的使用上存在着短期行为也是“两难悖论”的原因之一。主要表现在:

1、企业只重视电子商务人才的使用,不重视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许多公司试图招聘熟练的技术人才,不想招聘应届大学生后再根据本企业需要进行技术培养。理由是留不住人才,电子商务人才跳槽过于频繁,自己培养成本高收益小。

2、由于电子商务人才的待遇比较低,而且工作不稳定,更由于企业文化的原因,比如没有对高技术人才的奖励制度等,在职的电子商务人才对技术钻研不够积极。造成企业重视人才招聘工作,轻视人才挽留和培养工作。

二、破解电子商务人才“两难悖论”的对策

(一)高校应该加强对电子商务理论的研究

现在,国内许多学者已经认识到:电子商务是商务活动主体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利用电子手段和其他客体要素所进行的商务活动。这一概念明确指出了商务是基础,电子是条件。我们以为,这还是不够的,电子商务的本质是对商务活动的重新设计,同时能够将更多的领域联系起来,商务活动不仅包括买卖本身,还包括买卖之前的信息沟通、信息传递、资金融通、商务条件的谈判、合同签订与管理、广告宣传活动、企业形象的设计、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建立与维护、客户关系的发展与维护、合作伙伴之间的协作,企业与社区的关系等。而这些活动占电子商务的大部分,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就是基于网络的企业流程的重组。因此认识电子商务,还是应当对商务活动有一个全面的重新的认识,电子商务就是要通过电子手段将这些商务活动整合起来。基于这一特点,电子商务还将创造出许多新的商务活动形式。此外我们应当把电子商务看成一种新的浪潮,它将改变整个人类的生存状态,所有企业都要或迟或早地参加进来,唯一不同的是企业参与的深浅程度。从这个角度上讲,目前我们高等院校培养的电子商务人才不是过剩了,而是远远不能满足企业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

总而言之,我们对电子商务的标准定义是:电子商务是应用网络的手段对商务活动的重新构建,它不但将原有的商务活动重新整合,还要创造出新的商务活动形式,同时要将更多的领域联系起来。从而改变人类的生存状态的一种新的信息时代的商务浪潮。可以说它不但创造了新的商务活动形式,还催生了新的法律的诞生。

根据以上对电子商务的定义,电子商务是信息时代的产物,在市场经济社会里,它是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中枢系统,它将彻底改变我们的商务观念和生存环境。甚至可以说它将改变世界。回顾一下我国改革开放的三十年,电子商务不但影响了我们的商务管理,而且影响到我们普通百姓的生活。目前,电子商务人才主要是缺乏技术管理双兼顾的复合型人才。我们认为:电子商务专业应该归属于计算机信息管理系,这样更有利于电子商务专业课程的设置和电子商务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不涉及电子商务的信息管理是没有前途的。

(二)高校应该科学设置电子商务专业课程

作为电子商务专业的大学生,他们的知识结构应该横跨经济和计算机信息两个学科,我们建议要考虑深厚的信息基础知识和经济基础知识的积淀,应该开设以下的课程:1、文化基础课程有大学英语、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离散数学、概率与数理统计、运筹学及应用。2、社会科学类课程有哲学、政治经济学、法律基础、西方经济学、企业管理和财务管理学、统计学、证券投资分析、商业心理学、会计原理及会计电算化。3、专业基础课程有计算机应用基础、操作系统、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计算机综合应用与实践、信息管理、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结构、软件及其应用。4、专业课程有电子商务概论、网页设计与制作、电子商务英语、Visual Basic程序设计、网络营销基础、网络广告设计、网络市场营销与策划、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电子网站建设与实例、市场信息学。详细情况见表1所示。

(三)高校应该推行项目驱动教学法

电子商务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法要彻底改变,就要以工程项目驱动教学法代替传统的课堂讲授教学法。电子商务工程项目可以是虚拟的,更应该是现实的,比如:我们可以设立一个“国内长途汽车售票系统设计”项目,然后带领学生一起分析,这个项目的本质问题――我们乘车的过程所需要的并不是车票,其实是一个特定日期和特定行程的交通工具中的一个具置,并且这个位置与个人的身份相联系。想到了这一层,我们完全有理由不再印制有形的车票,也不用在车站公告候车地点、剪票时间等。只要旅客从运输部门的系统确定了乘车时间、车次和座位并支付了票款,旅客就可以凭身份证直接乘车,乘车时只要将身份证在车站入口处一刷,旅客就会得到候车地点,进站时间及列车停靠的站台等信息,旅客根据提示到达列车门口。通过这样的分析,我们可以使学生认识到:虽然我们可以说电子商务是通过电子手段特别是网络手段所进行的商务活动,但应当看到这种活动是一种全新的商务理念,是通过一种全新的形式满足顾客需要的商务活动,它的本质是对商务活动的重新设计,同时能够将更多的领域联系起来,如运输部门与旅客所在的单位。然后,他们就能设计出新型的电子商务产品。这样以来,我们不但传授给学生一种电子商务的技能,同时,我们传授了一种全新的电子商务理念,传授了一种项目设计的思想方法,这是传统的讲授中不能完成的。不仅如此,我们的许多课程内容比如物资采购、成本核算,销售环节业务等等都可以参照以上的案例来进行。[7][8][9]

(四)高校应该改善对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的考试方法

除了对课程进行传统的考卷考试以外,对于一些主要的电子商务课程应该增加动手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的考核,比如实行项目设计和验收的方式来解决。可以让学生建立网站或网页,教师通过验收比较给出优秀、良好、及格和不及格等不同的成绩。还有一些理论性比较强的课程可以通过课程设计和论文答辩的形式来考核学生的学业成绩。

(五)企业和相关单位应该积极和高等院校联合办学

企业要经过多方沟通,把企业对电子商务人才的业务要求提出来,和学院签订用人合同,学院为企业进行订单式培养电子商务人才。这个方式现在高职院校比较盛行,希望普通应用型大学也应该学习这种人才培养上和用人单位零距离接触的好方法。另外,企业还可以经常派人到联合办学的高等院校进行调查了解学生的学业情况,及时给与业务上的引导;学院也可以派人到企业进行走访,了解企业对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及时调整学院的教育计划等。最后一学期可以安排学生到电子商务相关企业去顶岗实习,进一步掌握电子商务技能。

(六)企业应该重视电子商务人才的职业规划和薪酬待遇问题

企业不但要重视人才的使用,更要重视人才的培养,要定期对员工,特别是研发人员制定出职业发展规划,定期对其进行业务培训。企业要有科学地内部考核方法,对员工进行业绩考核,并且与薪酬待遇挂钩。

综上所述,电子商务人才“两难悖论”的原因从高校方面讲主要是高等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理论上的不成熟,实践中存在着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考试制度三方面的问题,加之和企业联系较少,企业用人上的短期行为影响等。我们应该采取的对策主要有:加强电子商务理论的研究,完善电子商务的理论,完善电子商务专业课程设置,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法,完善考试制度,加强企业和院校的联系和合作。从公司方面来讲应该注重员工的新技术培训和日常技能,注意员工的职业规划和业绩考核。提高电子商务人员的薪酬待遇等等措施。只有企业和高校双方的共同努力,我们才能改变我国电子商务人才“两难悖论”的局面,把中国的电子商务事业做的更好。

参考文献

[1]李洪心.电子商务案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2]濮小金等.电子商务案例分析[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

[3]杨坚争.电子商务基础与应用[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1).

[4]杨善林.电子商务概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7).

[5]方美琪.电子商务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1).

[6]谈新就业形势下的职业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建设[J].电子商务,2007(1).

[7]浅谈物资采购的电子商务化[J].电子科技,2007(1).

第9篇

[关键词] 医院; 人事; 档案; 信息化; 管理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18. 052

[中图分类号] G2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18- 0093- 02

医院人事档案管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信息资源管理工作,它是医院人员个人经历和社会实践的重要记录,是其业务能力、工作表现、实战业绩等的重要反应,也是重要的人事信息资源。重视和加强医院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充分发挥人事档案的资源优势,是促进医院人事制度改革,合理有效配置医院人力资源,促进医院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1 医院人事档案管理的现状

目前医院人事档案管理仍基本上沿用几十年人事档案的基本模式,其偏重静态性资料描述、注重历史性和过去时的记录、传统档案管理方式的弊端在电子科技日趋发达的今天,变得难以适应现代化的办公快速、便捷的要求:① 查询效率低,当前的人事档案中有相当材料如各级表彰、外出进修等档案多保管在各职能部门,遇到归档或查询问题时,工作量大,劳动强度大。档案员要经常往返于各职能部门和库房之间,有的人事档案材料上百页,为了防止丢失,查阅前后都要核对页码、内容。② 档案安全性难以保证。由于直接对原始资料查阅,为防止查询人员对原件的毁坏、涂改,要派专人负责陪同。即使发生档案损毁这种情况,由于没有备份也无从查对,将承担不必要的损失。③ 归档困难。由于资料的变动(增加或更新),如年度考核、医德医风考核、学历变更等以及多卷相关档案同时查询的情况时有发生,不可避免地发生归档错误。一旦出现此类问题,就有可能将上千卷档案重新整理,牵涉大量的人力、物力。归档的频繁,导致工作人员从事大量的体力工作。④ 管理困难。由于档案都是整卷归档的,有时只能查部分内容,但难免将一些不应查阅的内容被阅,很难控制。大量的纸制文档,只能手工建立索引数据和登记,无法体现出档案状况,缺乏一套对档案出、入库记录和档案变动的管理系统。

2 医院人事档案的作用和价值

加强医院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是医疗事业管理及办公规范化、标准化、系统化、自动化得以实现的基础。实现档案信息化管理,使人事档案管理从电子人事档案的生成、采集、验证、归档、入数据库到电子人事档案的利用等工作流程全部是通过自动化工作平成,使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由传统的人工化向自动化、智能化转变,这样大大减轻档案工作人员的重复劳动,节省大量人力和时间,提高档案的现代化管理水平。人事档案的管理和利用方式这种质的改变是信息化的需要。

2.1 建立电子文档归档制度

通过建立以现有档案管理人员为主,多科室协作的电子文档归档制度,通过组织业务学习和相关的技术培训,使档案工作者掌握一定的信息管理自动化的基本知识,能够独立承担起电子文档归档工作的这一重任。医院电子文档涉及的问题比较广泛,仅靠档案科室一家很难完成,通过采取电子文档形成科室、档案科室、管理科室三结合的方法,共同协作来解决归档问题,实现了资源共享,相关的职能要相互渗透,取长补短,发挥各自的优势,在电子文档归档中集成一体,共同形成质量较好的电子文档。

2.2 实现档案管理的微机化、网络化

以档案的原始材料为依据,运用信息维护系统,将人事档案的信息录入微机,建立完整、准确的人事档案信息通用数据库。将信息数据库进行分类,尽力争取人事档案的数据化。通过数据库建设可以进行人员信息的查询、统计、整理、分析等,同时,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快,存储信息量大、计算精度高,可以及时给决策人员提供准确、全面、快速的人事资料和有关数据。从而使数字化管理系统有足够的信息基础。

2.3 建立人事档案管理信息系统,扩大人事档案信息内涵

在医院,影响人力资源需求的因素主要来自医院内部,有效的人事档案管理对分析医院内人力资源状况是否适应医院的改革与发展的要求有积极的作用。医院人事处以利于医院人才队伍建设为立足点,做好人事档案管理和人事档案信息的综合分析,为了适应新时期档案管理工作的要求,不断提高对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水平,必须建立人事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个人基本信息的微机检索,不断扩大人事档案信息的内涵,以确保医院在人才培养、职称晋升、干部聘用等方面的合理性和公正性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进而为医院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 加强医院人事档案管理的措施

医院人事档案管理要适应新形势下医院发展的要求,加强人事档案管理,充分发挥医院人事档案的资源优势,为更好地为医院选拔和使用优秀卫生事业人才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

3.1 提高对医院人事档案管理的认识,增强管理意识

医院人事档案管理要立足于服务人事管理的基础之上,充分发挥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作用。提高档案管理全员的管理意识,不但需要领导者认识到人事档案是一个重要的信息资源,必须予以重视和加强,而且要档案管理人员认识到医院人事档案资料对医院的人事管理和医疗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并应该尽职尽责。同时,医院普通职工也应该积极参与和支持人事档案的工作,主动为档案管理人员提供线索和材料,使得档案管理得以有序进行。

3.2 重点加强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合理有效利用人才资源

干部人事档案作为医院人事档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实现良好的管理具有重大意义。干部人事档案中真实地记录了一个人的从业经历、职业能力和品德,因此,它对各类人员的合理分配和人力资源的合理利用、优化医院部门结构调配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干部人事档案不但可以维护干部本人的合法权益,而且也可以为医院开发人力资源提供宝贵的信息依据。加强干部人事档案管理,是实现有效利用医疗人才资源的强有力手段。

3.3 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进行医院人事档案的管理

要不断完善医院人事档案的现代化管理工作,就要积极采用现代化技术和设备,应用计算机管理软件,建立科学有效的人事档案存储和检索工具,更有效地实现人事档案资源的科学配置和利用。这样,既能保证医院在进行人才培养、干部聘任、晋升职称等方面实现科学化、公平化管理,做到人尽其才,而且能够为医院进行人事资源整体调配、充分发挥人事资源优势为医院快速发展提供坚实的人力资源支持。

第10篇

关键词:理论学习 资料管理 油田开发

资料录取是油田开发过程中一个最重要的基础环节,随着油田开发时间的不断延长,油田产量、含水等波动越来越大,再加上油田“三低”的特点,不仅给资料录取增加了许多难度,同时也给产量波动原因的分析和油田开发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在这种情况下,为确保油田开发各项资料的准确性,我们加强了员工的岗位技术培训及资料录取等方面工作。

1 开展形式多样的资料管理活动,提高全员责任意识

员工的责任意识能否加强,技术素质能否提高直接关系到资料录取和管理能否落到实处,因此,要始终注意开展群众性的质量管理活动,使质量意识深入到每个员工心中。

1.1 加强理论学习,提高全员的业务素质 结合油田实际情况,可以主要采取以下三种形式对员工进行培训:一是进行思想教育和理论学习,由于技术队各岗位业务专业性较强,相互联系密切,所以要求员工要清楚自己所录取资料的重要性,并对每一个岗位的业务知识都应有所了解,力争做到一岗精,二岗通。并以前线和后线相结合、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对各岗位所涉及到的相关知识进行了相互学习。通过学习,使全体员工的理论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在年度技术考核中能够取得优异成绩。二是把理论学习同班组建设、科研项目结合在一起,做到理论学习与实际工作的结合,并有效地指导实际工作,提高员工的学习意识,从而达到提高业务素质的目的。三是加强对较重要岗位人员的技术培训。主要是对油水井动态管理人员做重点辅导,在进行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又分别从基础资料的录取、各项报表的填写、注水和产量波动原因分析等方面进行学习和指导,经过不断学习,使动态管理人员掌握采油工程和油藏地质等大量的知识,明确了自己的职责与油田开发的重要性,进一步理顺了工作流程,很好地促进了月报的编写及多媒体制作工作的顺利进行,并能独立地对各项资料数据进行分析。

1.2 加强资料管理工作,提高全员资料管理意识 在日常工作当中,以开好每一次的资料管理分析会的方式加强对资料的管理,针对地质和工程资料管理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透彻分析,并制定落实整改措施及整改时间,使员工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和出现问题的原因,从中吸取教训,引以为戒,把质量隐患控制在萌芽状态,时刻督促广大员工增强质量忧患意识,通过认真开好资料分析会,使全员质量意识明显增强,使资料的管理更加系统化、科学化。

1.3 围绕资料管理水平,搞好群众性的质量管理活动 随着油田开发的不断深入,对资料的管理和分析工作就显得更加重要,为了提高技术人员的管理水平,做好技术人才储备,要积极发挥每位员工的聪明才智,并结合一些组织活动献技献策,围绕资料管理大搞科技攻关,大力解决资料管理中的重点难点,使资料管理达到准确、及时,为资料分析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重视资料的录取过程,提高资料管理质量

由于每一位员工的工作水平各不相同,在资料录取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一定的误差,为了确保资料的准确率,主要采取了以下两种方法:

2.1 加大对资料的检查力度,严把质量关 油田作业区要对小队结构进行调整,将采油队技术员调入技术队,进一步完善专业化管理程度。在技术力量增强的同时,增设了资料管理岗,选派技术过硬、责任心强的同志担此重任。还要配合技术员狠抓资料录入和检查工作,从事资料检查的人员本着严细认真的原则,严把质量关,确保资料录取的准确性。

2.2 加强资料录取的过程,增强全员管理的意识 为了使油水井现场情况及时反馈到技术人员手中,缩短油水井问题发现及处理的时间。加强资料录取过程中各环节的相互联系,即,采油工巡回检查时发现油井出现:井口光杆发黑;盘根加不住;电机出现异常响声;上下电流发生变化;取样不出或全水;翻斗量油不出或突升突降;憋泵不起压或稳不住压;放套管气变化异常等情况时,及时上报到采油队,采油队队干部要马上报到作业区调度室,调度室将问题及时通知到技术队落实,技术队在2小时内测功图液面,综合诊断后做出结论或提出治理措施。制度执行后使现场问题的发现由原来的几天,缩短到几个小时,提高工作效率。如:技术队接到调度通知:某井取样不出,上电流下降幅度较大。接到调度通知后,技术员很快赶到现场,并采取量电流、蹩泵、功图测试等鉴定措施,综合诊断后确认为抽油杆断脱,并及时上报要求作业处理。

3 采用不同管理方式,提高资料全准率

建立严格的质量奖惩制度,增强员工的责任心。要对内部查出的质量隐患,根据其可能产生的危害程度和质量上可能造成的后果大小,进行奖金考核,在员工中树立隐患大于事故的思想,提高全员的质量意识,使资料录取和管理工作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3.1 引用点项管理法,制定资料检查点 为了使资料检查不漏项,引用点项管理模式,对日处理资料制定多个检查点,对综合资料制定多个检查点,使资料员明确各项资料的主要检查点,在资料填写过程中对检查点的数据重点审核,加深印象,避免遗漏。

3.2 制定资料三级管理流程,形成资料分类管理交叉检查 由资料员对采油工上报的油水井班报进行日审核之后,技术人员对资料进行分类的日常管理、审核,并进行月度交叉检查,队干部对检查后的资料再进行抽查,通过细化资料管理,规范资料管理流程,促进作业区资料管理走上程序化、制度化、标准化轨道。

3.3 做好新井的产能资料录取工作 为了及时搞清新井的生产情况,技术人员要亲自到采油现场进行监督,通过对现场资料分析后,逐步制定出了合理的工作周期,并对每一道工序都派人现场全程监督,保证了新井资料的准确性。

4 加强资料管理分析,为油田开发创新增效提供保证

录取高质量的资料的目的是为油田开发提供依据,动态分析是油田开发的基础,通过对各项高质量数据的认真分析,找出产量、含水变化的规律,从而为制定高效的油田开发方案提供有力保证。

4.1 加强资料管理分析,提高对新油田开发过程中的一些异常现象的敏感性 新油田由于地下油水分布复杂,产量和含水变化没有明显的规律,还经常出现一些异常现象,为了搞清这些异常现象产生的原因,一方面要提高资料录取质量,修改资料录取周期,增加产量、含水的录取数量,扩大录取范围。另一方面对这些数据进行动静结合分析,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如:西151区块的西140-47井,自2008年投产后一直全水,为了进一步搞清该井的生产情况,要从2009年2月13日开始对西140-47进行连续捞油,累计捞油12次,共捞水102t,化验氯离子6次,平均氯离子含量为1923ml/L,动态分析结果表明该井所产水为地层水。但经过动静结合重新分析认为,该井所产地层水来自上部的PI4层,下面的PI10层为一大片席状砂体,周围射开该层的油井产出较好,为此可以制定了封堵PI4层,对下部的PI10层进行单采的治理方案。2009年6月1日对该井实施单层提捞(封堵上部的PI4层,单采下部的PI10层),重新射孔后,该井含水降到20%,日产油1.5t。

但在对西140-47井的封堵施工和单层提捞过程中发现,邻井西151井的产液量随着西140-47的产量的变化而变化,经分析发现,西140-47井的PI10.1和PI10.2小层与西151井连通较好,而且井距较近,只有200m,因此西140-47井的生产对西151井产生了井间干扰,通过分析认为这两口井之间可能存在裂缝,因此取消了一次压裂。

通过对开发过程中取得的资料进行质量分析,可以对储层有更新的认识,同时也可以对地震勘探解释结果做有效补充,从而为制定下一步开发方案提供更可靠的依据。

4.2 通过对压裂井的分析,寻找出适合本区块的压裂工艺 如:延137地区已投产油井10口,平均单井日产液1.0t,日产油0.5t,综合含水50.0%,自然产能较低。5月4日到10日对其中3口油井进行压裂,初期日增油14.0t,效果较好,但压裂有效期短,10天后基本恢复到了压前的水平,而试采公司3月25日压裂的3口油井则效果较好,日增油20t,有效期已达两个月。为此,对两种压裂工艺进行分析发现,试采井压裂采用陶粒做支撑剂,而压裂井采用的是石英砂做支撑剂,由于石英砂强度小,在地应力较大的深井中使用易破坏,造成裂缝闭合,因而影响了压裂效果,因此可以提出对下一口井延91-68井采取石英砂与陶粒两种支撑剂结合的方法进行压裂的建议。

5月20日延91-68井采用石英砂与陶粒两种支撑剂结合使用(尾追陶粒)的方法进行压裂,压裂后日产液由0.1t上升到目前的4.5t,上升了4.4t,日产油由0t上升到0.8t,含水由100%下降到82.1%,液面恢复速度由27m/d上升到430m/d,上升了403m/d,取得了较好的压裂增油效果,目前延91-68井液面恢复速度稳定在150m,产油量稳定在0.4t/d。

5 结束语

任何一项工作都离不开质量管理,油田开发更是要求全员参加质量管理,而资料的录取和利用将有效指导油田的高效开发,将质量管理渗透到油田开发的每一个环节,形成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做到预防为主,防检结合,从而提高油田开发质量,扩大油田的开发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柯.新时期电力企业发展过程中的资料管理问题研究[J].科技创业家,2013(23).

第11篇

【 关键词 】 信息安全;毕业生质量;调查分析

Analysis of information Security Undergraduates’ Quality

Zhao Ze-mao Wang Yun-lu Wang Xiao-jun Lv Qiu-yun

(College of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Hangzhou Dianzi University ZhejiangHangzhou 310018)

【 Abstract 】 In order to get the further information about employment situation of the undergraduates who major in information security, and the employers’ and the undergraduates’ opinions and suggestions on information security personnel training, investigated the employment situation of 2008-2012 information security graduates in Hangzhou Dianzi University , interviewed and investigated the employers and part of the undergraduates, and analysed and researched on the results of the investigation. 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enterprise demand for graduates ability, overall evaluation and suggestion in personnel training, including graduates’ evaluation, ideas and suggestions about the school teaching work and personnel training . At last , this paper put forward a suggestion on undergraduates major in information security about personnel training target, knowledge and ability structure, the basic theory and professional teaching and ways of training and employment guidance.

【 Keywords 】 information security; the quality of graduates;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1 引言

高等院校的历史使命是为社会输送合格毕业生,毕业生是高校直面社会,检验自己培养的产品合格与否的窗口,毕业生就业质量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反映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与社会认同度。在毕业生就业、工作过程中,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优势能得到充分展示,而弊端也会暴露无遗。

分析并跟踪毕业生的就业去向、职业成长,分析毕业生职业成长与在校期间接受学习和训练的潜在关系,从就业的角度评估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更多地吸取企业方面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和建议,根据调查分析结果采取相应措施,改进教学与管理工作,提高教育质量和就业水平,更好地培养适应社会、符合用人单位实际需要的工程型应用人才。

2 信息安全专业本科就业情况及分析

2.1 总体就业情况

在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下,杭电信息安全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虽然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但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毕业生就业的压力也不容小觑。近5年来,我校信安毕业生总体就业情况比较稳定,考研出国人数有所增加,如图1所示(图表中考研和出国的人数未算作就业)。

2.2 就业单位情况

最近5年,毕业生就业仍然以大型和中小企业为主,部分国企和事业单位,少量公务员,总体上保持稳定,也存在细小的变化,毕业生就业于大型企业的比例,2008年至2012年分别为38.8%、27.4%、48.5%、46%,29.3%,其中2010年和2011年所占比例较高,突出表现出我校毕业生较高的竞争力,总体趋势相对稳定,其中前两年的就业单位中事业单位和国企的比例较高,分别达到9%和16.2%,如图2所示。

2.3 就业地区情况

就业地区仍然以浙江省(杭州市、宁波市、温州市、金华市)、北京市、上海市等为主,近年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其中杭州市、北京市、上海市等都是发展更为迅速,毕业生选择在这些地方就业,就业的信息丰富,虽然竞争会比较激烈,但就业的机会也多,也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是新一代大学生中很典型的选择,如图3所示。

2.4 就业情况分析

(1)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信息安全专业本科生毕业生的就业率较高,且比较稳定,2008年至2012年就业率(考研和出国未算作就业)分别为89%、82%、83%、84%、75%,位于浙江省高校前列,这是学校领导和全校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全校毕业生就业井然有序、稳步发展。

(2)浙江省的杭州市、金华市等,还有北京市、上海市、南京市等经济发达地区是毕业生的首先,这也充分体现了我校毕业生良好的综合竞争力。

(3)近几年考研和出国留学的比例有所增加,由于就业压力的逐渐增加,很多毕业生选择了考研或者出国来提升自身的学历和素质,为以后的就业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4)从毕业生就业单位的性质来看,用人单位的类型主要有企业、机关和事业单位等,其中有约70%的毕业生进了相关专业的企业,有约20%的毕业生进了政府部门或事业单位,有约5%的毕业生选择继续读研或出国深造,还有约5%的毕业生选择考公务员。与专业相关的企业中有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私营企业和外企等。毕业生在这些企业中从事的主要职业有软件研发(包括开发与测试)、技术支持、工程实施、销售服务(售前、售中、售后)等。在政府部门或事业单位工作的毕业生则主要从事管理服务方面的工作,极少部分从事技术方面的工作。

(5)从毕业生从事职业的类别来看,大体上可以分为四类:学术型人才、工程应用型人才、技术型人才、技能型人才。学术型人才指继续读研或留在高校里就职、从事学术研究的人。工程应用型人才指系统工程师、产品开发工程师、安全维护工程师及技术培训工程师等。技术型人才主要指程序设计工程师、软件测试工程师等。技能型人才指从事销后服务、信息系统安全管理等方面的人才。

3 企业对毕业生人才培养的评价及建议

3.1 企业对毕业生能力的要求

我校信息安全专业毕业生走向社会后,大部分都是从事与信息安全相关的职业,他们基本满足不同岗位的职责要求。既具备了基本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又掌握了一定的专业实践技能。很多学生进入移动、联通、电信、华为、诺西等大公司,也有很多学生进去一些不知名的小公司。还有学生进去专门做信息安全产品的公司,如杭州市基础信息安全测评认证中心、杭州迪普科技有限公司、杭州天是信信息安全有限公司、杭州三零盛安信息安全系统有限公司等。不管他们进入什么公司,基本上都是从事与计算机、通信、信息安全相关的工作。有的做软件开发,有的做软件测试,还有的做技术支持等。

根据信息安全毕业生从事的岗位不同,可具体分析不同的岗位对毕业生专业能力的不同要求。

(1)系统工程师,也称系统架构工程师,指具备较高专业技术水平,能够分析用户需求,能用各种系统平台和服务器软件进行设计并实现业务解决方案,这个技术职业要求能够亲自动手进行软件、硬件操作,具有较高的技术能力和综合素质。因此,刚刚毕业的学生一般是很难胜任系统工程师这一职位,至少需要经过两三年的工作时间,有了一定的技术积累和经验才有可能完成系统工程师的任务。

(2)产品开发工程师,具备系统的开发、设计和实现的基本能力。能够承担软件工程各个阶段的工作,从需求、设计到编程实现。不同的公司,对产品开发工程师的岗位要求也不同。一般的公司都会要求学生至少掌握一门计算机语言,如C/C++、Java、.NET等,做网站开发的公司还要求掌握html、js、css等网页编程技术等。

(3)软件测试工程师,具备利用测试工具对产品进行功能和性能测试的基本能力,甚至能够根据需要编写不同的测试工具,对测试方案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评估。公司要求应聘该岗位的学生必须熟悉目前常用的测试工具和测试方法,如功能测试工具、性能测试工具,还有黑盒/白盒测试等。还能够根据产品特点,制定测试方案,完成测试与调试工作。

(4)技术支持工程师,具备从事售前或售后技术维护、应用培训、升级管理、技术咨询与服务等基本能力。要求能够快速熟练地掌握本公司各类软件产品的各种功能,能够针对需求及时完成各种形式的产品解决方案,还要求应聘者有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

3.2 企业对毕业生的总体评价

(1)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整体评价普遍较高。第一,由于我校是一所电子信息特色突出的高等学校,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IT企业精英,毕业生的计算机水平得到了一致好评,并且在实际工作中的比较务实;第二,学生的基础知识比较扎实,尤其在面试的时候表现的很出色,也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认可,这与学校的教学培养培养密不可分;第三,由于我校是工科类的学校,毕业生在对于语言类的学科整体水平不高,尤其是英语水平;第四,我校学生的整体素质不错,但是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不是很强,创新意识也不够。

(2)从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来看,那些只掌握了理论知识而不懂实践技能的学生在找工作的过程中会面临很大的困难。他们不但没有实习经验,就连基本的软件应用能力都很差,这样的学生可能最后就选择了非对口的工作。而那些理论知识缺乏但实际动手能力很强的学生在找工作的时候往往会有很大的优势,因为企业往往都比较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不是课程成绩。但是这些学生在企业工作了一段时间后就会慢慢发现,由于理论基础不扎实,他们学习新理论新技术的时候会有一定的难度,会影响整个工作的效率。只有那些既掌握了理论知识又具备实践技能的学生,才会比较顺利地找到与专业相关的工作,并在工作中实现自我价值。

3.3 企业对高校人才培养的建议

经过调研、访谈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干部,他们对我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建议总结。

(1)学校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分层培养目标及相应的培养方案。一部分学生可能要继续深造,对这部分学生要加强理论基础课的教学,开展适当的科研方面的训练;大多数学生可能要直接就业,走上工作岗位,对于这部分学生,学校应开展产、学、研合作,给学生提供接触社会的机会,了解企事业单位的需求,使他们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2)学校除了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外,还要强化他们的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团队协作的能力,这是当代青年普遍存在的问题,需要进行针对性的培养和训练。

(3)课程的设置要结合企业的需求,除了要保证学生的基本理论扎实,还要加强实践环节的训练,与企事业单位的需求接轨,还可以让学生参与企事业单位的实习,学生借此锻炼实际动手能力,企业也可以通过实习情况决定是否毕业留用。

4 毕业生对教学和人才培养的评价和建议

4.1 毕业生对我校教学工作的评价和建议

毕业生对我校教学在几个方面的评价。

(1)毕业生普遍认为学校的课程设置比较合理,但是具体的课程内容不够新,没能及时更新课程中的新技术和新知识。

(2)毕业生的专业课理论知识比较扎实,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计算机能力也比较好,但是由于学生过于注重这些方面的能力,而忽略了英语的学习,并且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和团队协作的能力不是很强,因此以后学校要着重加强学生在这些方面的培养。

(3)学生比较活跃,比较积极参加各种活动,这与学校的鼓励分不开,学生可以在自己喜欢的活动中放松自己,提高自己的兴趣爱好。

(4)我校大部分老师除了具有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老师的专业水平固然重要,然而不能忽视师德风范,有些学生反映部分老师的教风不理想,孔子曰:“其身正不会则从,其身不正,虽会不从”。老师的言行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有的会影响我们的一生。因此,老师在交给学生知识的同时,还应该在思想和品德上给学生做好示范。

(5)虽然大部分学生认为母校的教学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有些毕业生认为母校还应继续加大改革的力度,改革不能搞形式主义,要以真正促进学生的学习为前提,希望学校在改革方面听取一下学生的建议。

(5)我校毕业生工作大部分都是与自己的专业相关的,因此普遍认为大学里学的课程中,专业方面的课程和工作直接相关,这应该得益于学校合理的教学培养计划。

4.2 毕业生对我校人才培养的意见和建议

(1)学校要注重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在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同时,还要加强学生的吃苦耐劳和团队协作等人文素质,课余时间多邀请一些各个学科的知名人士来学校给学生做讲座,这样学生在放松的同时还能开阔自己的视野。

(2)由于信息安全专业除了本身的专业课外,还涉及通信工程专业和计算机专业,因此作为一个偏向实践的学科,仅仅通过课本的学习是很难学好的,必须加强学生们的实践训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实践既可以在学校实验室内,也可以通过到企业实习。

(3)在课程中及时加入行业的最新和最前沿的技术和知识,会大大提高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而针对企业需求开设一些更为实用的课程,则可以培养真正满足企业需求的人才。合理的课程设置可以实现学校、学生和企业的多赢。

5 我校信息安全专业教学改革建议

在当今形势下如何发扬优势、克服弱点,使培养的人才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更受社会欢迎是值得思考的主要问题,因此基于信息安全专业2008年至2012年的就业质量调查分析和企业对我校的反馈,对我校信息安全专业教学改革提出几条建议。

5.1 人才培养目标方面

信息安全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仅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是不够的,在书本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必须通过自己动手来验证才能深入地掌握核心的原理性的内容。因为学生是要到企业工作的,而信息安全专业有自己的特点,培养真正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是最根本的目标,也是提高我校社会知名度的最有效的方式。

5.2 知识和能力结构方面

现在的用人单位在选择人才的时候不在仅仅看重专业技能,他们还要求毕业生要有基本的吃苦耐劳精神、团队协作精神和良好的心里承受能力等综合素养。因此,学校也要结合企业用人的需求,调整专业的培养计划,适当调整和优化课程设置。

一个企业有自己的文化,它或许是一种价值观,或许是企业的某种信念,又或是一种精神,它们都是一种正面的向上的表达,所以学校不能仅仅加强专业课的教学,更要让学生具备一种内在的积极的人文精神,更好的适合时代的需求。

5.3 基础理论和专业课教学方面

毕业生走向社会,接受社会的考验,他们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会在企业面试的时候赢得机会,也会为母校赢得声誉。因此,学校必须要抓好学科建设工作,并且学科教学要和企业需求相结合,在师资方面要重点引进高素质人才。在教学方法方面要与时俱进,科学改革,借鉴前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自己也要结合学校自己的特点探索适合自己的改革道路;有了优质的教学资源,在实施培养的过程中要严格执行,不搞盲目的形式主义。

5.4 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方面

要避免一直使用相同的教材,既要增强专业知识,更要提升实际动手的能力,信息安全专业与计算机专业、通信专业、密码学、电子工程等专业密切相关,因此在教学内容中要及时结合这些学科的最新前沿发展,在教材的编写方面要及时更新。由于信息安全专业涉及的学科比较多,课程的设置面要宽,不能局限于某个学科,并且除了单独的学习这些学科,还要从具体应用的角度增加一些跨学科的课程。

5.5 培养途径方面

杰出的校友是学校的宝贵资源,学校应该充分利用校友和某些企业的关系,寻找学校和企业联合培养的合作机制,这样既能实现学生、学校和企业的三赢,也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通过这种校企合作培养方式,学校可以根据企业的最新需求合理调整教学计划,学生可以学到企业需求的技能,企业可以通过实习生选拔优秀的毕业生。

5.6 就业指导方面

作为浙江省开办信息安全本科专业最早的大学,杭电担负着为浙江省乃至全国信息安全专业人才的历史重任,必须做好育人的这项工作,有限的毕业生输送到与信息安全相关的行业就业,唯有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才能实现这个理想和目标。

就业指导的根本目标就是让毕业生能够顺利从学校走向社会,顺利找到自己相关专业的岗位,在走向岗位接触社会的时候少一些迷茫,而就业指导工作不能只是在学生即将毕业的时候才进行,因为就业指导工作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必须循序渐进,不可一蹴而就,所以在学生刚刚进入大学的时候就应该开始,并且应该开设就业指导课程,让学生从上大一时就开始重视起来,大学四年每年的课程内容要循序渐进,除了开设理论课程,还要每年进行现场模拟训练,只有通过亲身经历才能真正体会到就业指导的重要性。通过四年的理论学习和亲身实践,让每个毕业生都能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并根据自身特点制定一个明确的目标,唯有这样,学生才能自信地走向工作岗位。

参考文献

[1] 杨河清,李佳.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实证分析[J].中国劳动,2007(12):26-28.

[2] 黄培清,林逢春.当前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反思及对策建议[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01):54-55.

[3] 秦建国.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探析[J].改革与战略,2007(01):71-74.

[4] 康敬群.大力加强社会实践,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5):101-103.

[5] 马洪亮,王静.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实施的实证研究[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1(06):62-66.

[6] 蒋春堂.高校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与就业指导[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1(02):47-50.

[7] 李颖,刘善仕,翁赛珠.大学生就业能力对就业质量的影响[J].高教探索,2005(02):91-93.

[8] 张安涛,田保状,孙慧敏,张小村.对高校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的几点思考[J].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08(S1):405-407.

[9] 马于强,李井红.新时期大学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13):22-23.

基金项目: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高教研究课题重点项目(ZD1010)。

第12篇

[关键词]ERP;企业采购系统;采购管理

计算机信息技术早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之中,极大的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是ERP系统的出现,更是大大的提高了企业各个方面的协调能力、采购管理能力,进而为企业创造了更大的经济利益。做好ERP系统在企业采购管理中的运用已经成为现如今企业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ERP在企业采购管理中的作用与效益

(一)ERP在企业采购管理中的作用

对于企业而言,采购工作往往是繁琐且十分重要的,而由于采购环节出现问题而对整个企业的运行流程产生影响的现象也是屡见不鲜。尤其是传统的采购模式,仅仅是通过电话对供应商的价格进行询问,根本无法及时保留相关的信息记录,也更无法真实的展现出供应商的基本信息,进而给后续的采购活动遗留下诸多安全隐患。而ERP出现则有效的帮助企业实现了采购办公自动化,这一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核价细部化、物量及订单管理流程化、原价节俭和供应商选定规范化几个方面之上,而其中原价管理恰恰构成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现如今企业制定经营战略过程中重点分析的对象。同时,ERP系统也将供应商的所有信息、评价真实的展现出来,通过整个供应商、客户、销售网络,将企业的销售、供应、生产环节紧密的结合在一起,进而达到及时、快速生产与经济的根本目的,大大的提高了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二)ERP在企业采购管理中的效益

ERP系统应用在企业采购管理中,可为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进一步提高了企业的采购速度,并且降低了日常清点库存的巨大工作量。2.进一步增大了流程效益。使用ERP系统后可以更为直观的看到企业各个部门的实际运转情况,可以使货物验收、录入工作变得更加便捷,进而增大流程效益。3.进一步加快了信息的处理速度。ERP系统的应用使各个部门能够共享公共信息,省去了流程文件的中转时间,加快了采购信息的实际运转速度。4.进一步提高了企业的采购管理水平。使用ERP系统以后极大的降低了采购管理人员的工作量,加快了采购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使其能够有更多的精力、时间去进行管理,挖掘更优质的供应商。

二、在企业采购管理中做好ERP应用的准备工作

(一)做好思想工作的准备

要想做好ERP系统的应用,不仅要有快、准、狠的干劲,还要做好ERP系统转化工作所带来的思想变化。尤其是企业领导决策层,作为ERP系统实施的重要决策者,提高他们对ERP系统重要性的正确认识,使其充分的认识到ERP系统是一项十分宏大的工程则尤为重要。此外,还要注重ERP系统在企业采购管理中测试阶段与实际应用阶段存在的差异性,做好新旧系统软件的过渡,注重对ERP系统维护人员的培训工作,尽可能的避免一些不可抗拒的非技术因素,从而促进ERP系统的良好应用。

(二)做好技术工作的准备

在使用ERP系统前,企业就要对全体员工进行全方位的软件技术培训,并且成立相应的专家小组对企业下达任务,以此锻炼企业员工对各项信息的重新组合与及时完成能力。此外,有条件的企业还应该建立属于自己的网管中心,以便加强对网络规划等基础性工作的安全管理。

(三)做好资金工作的准备

ERP系统在企业采购管理中的应用,不仅仅是对传统采购模式的一种改造,更是将先进的技术引入到了企业管理之中,为企业的现代自动化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尤其是ERP系统其本身就是一项十分宏大的工程,所以就需要企业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因此,企业应该为ERP系统做出合理的资金预算,具体包括:硬件、培训、场地、软件、顾问等在内的多方面资金,在ERP系统的实施与应用过程中要尽可能避免挪用企业的流动资金。

(四)做好物资工作的准备

企业应该根据实际的生产布局设置ERP系统的主要办公场所,节约光缆光纤等昂贵价位物资的使用。同时,从整体布局结构出发,考虑场地、管线的实际布局,对于原有的旧设备要进行适当的处理,从而最大限度的降低企业生产成本。

三、ERP在企业采购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一)对供应链的有效建立

将ERP应用到企业采购管理中后,企业能够建立起供应商信息档案,并且能够根据供应商所提供的资源进行主次分类。企业还可以根据供应商所提供的产品建立相应的产品目录,严格监督供应商提供的产品,对合格产品与不合格产品进行分别记录。同时,正是因为ERP系统能够完整的保留下企业对供应商的历史评价,所以,在制定采购计划前,企业应该结合供应商的历史记录,对供应商的基本资料进行分析,对需要采购的商品信息进行分析,将采购商品范围设定在合格商品之内,也只有这样才能够制定出科学、合理的采购方案。

(二)对采购计划的有效生成

结合ERP物料的实际需求可以为企业制定出行之有效的采购计划。特别是在实施采购前,企业应该充分考虑到采购商品的订货量、储存方式、运输方式等方面的问题,并且利用ERP对物料进行合理的分类与合并。假如企业所采购物料的实际采购周期较长,那么牛鞭效应就进一步增大了供应商在生产、供应、库存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的不稳定性。而ERP系统则可以根据自身在数据分析上的巨大优势,对物量变化进行及时的反映,进而帮助企业制定出科学有效的采购计划。

(三)对供应商的合理选择

企业采购部门在选择供应商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ERP系统,对供应商的基本信息进行分类、对比,使供应商们的不良率、价格、纳期等方面指标被更为直观的展现出来,以此作为采购部门进行量化的重要考核依据,从而选择出最为优秀的供应商,制定采购经营战略计划。

(四)对生产采购用款的制定

当企业制定出合理的采购计划以后,就可以利用ERP系统对采购总款进行自动生成,并且制定出相应的用款计划。同时,企业的采购部门即可通过ERP系统将采购用款计划直接上报给财务部门,财务部门确定以后直接向采购部门发送反馈信息,最终经过两个部门的共同认可之后,即可实施采购付款。

(五)对采购订单进行自动生成

ERP系统能够结合企业实际采购产品的总储存量,采购时间、采购总量、商品运输方式、采购用款计划以及计划外的额外费用等信息自动生成采购订单,每日订单的发送也可以根据ERP系统中的最新物量进行及时调整,对长期库存或者产能不足等情况提前管理,有效减少因为供货不足而导致停线情况的发生。

(六)对采购定金进行跟催

利用ERP系统设置订单追踪周期以及时期,从而形成跟随计划。采购部门可以依据ERP系统所给出的计划对供应商开展跟催活动,在跟催订单的过程中,ERP系统能够给采购部门提供供应商的商品质量情况以及生产、运输进度等信息。

(七)对商品进行验收

在商品的验收过程中,采购部门可以对供应商所提供发票以及订单进行详细的检验,并将发票以及收货单信息录入到ERP系统当中。同时,ERP系统可以依据企业的实际流程以及集成特点,从资材管理员手中将货物按照订单进行验收。

(八)对采购总费用进行结算

在商品的验收完成之后,采购部门需要配合财务部门对整个采购活动进行费用的整体结算,并且依据采购结算单以及计划外费用的实际情况,计划出采购活动整体的投入成本数量。

(九)对采购订单进行结算

ERP系统能够自动结算采购订单。在上诉所有步骤均完成之后,便可以利用ERP系统对采购清单进行分析,并依据订单进行采购活动的整体费用结算,最终由ERP系统按照付款结算的方式进行费用结算。

(十)对ERP系统数据进行维护

ERP采购系统经过一系列的采购活动之后,会产生采购信息、供应商信息以及商品信息等基本数据,对于这些数据,ERP系统能够自动的进行储存、备份,从而防止数据意外丢失,保障数据的可靠性。

四、结束语

要想更好的将ERP系统应用在企业采购管理工作之中,就必须要明确掌握ERP系统在企业采购管理工作中的作用,清楚其在企业采购管理工作中的具体应用,从而为ERP系统的运用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也只有如此,才能够发挥出ERP系统的最大效用,更好的协助企业完成采购工作,使企业的采购管理工作更加的规范化、流程化、自动化,为企业的决策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并且有效改善企业的采购模式,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所以,在今后的工作中企业应该更加完善ERP技术,将其更好的深入到企业各个环节之中,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卢文涛.ERP在企业采购管理中的应用[J].商场现代化,2014(8).

[2]卫亭廷.ERP在企业采购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科技风,2016(2).

[3]蔺云莉.ERP系统在企业采购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3(14).

[4]罗伟.ERP在企业采购管理中的应[J].商场现代化,2015(22).

[5]董艳普.ERP在企业采购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化工管理,2016(19).

[6]郭丽丽,石纯.浅谈ERP在企业知识管理中的应用:中国企业运筹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7]陈科,贾文友.ERP在企业中的应用的分析研究:2005年“数字安徽”博士科技论坛[C].安徽省科学技术协会学会部,2005.

[8]刘娟.科研型企业ERP物料采购系统的实施方法论研究:2014年全国电力行业两化融合推进会暨全国电力企业信息化大会[C].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科技开发服务中心,2014.

[9]李春明.水泥企业采购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与应用:第十四届中国科协年会(第九分会场)———建材工业电子信息及仪控技术研讨会[C].中国硅酸盐学会,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