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2 09:42:5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java课程精品培训,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面向应用;可持续;java程序设计;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B
1Java的普适性和基础性地位
Java语言能解决传统程序设计语言的重复教学问题,保证面向应用从程序设计基础到软件系统开发面向应用可持续培养巩固发展学生的软件设计开发技能。
程序设计课程是计算机类专业建立和培养学生优良的程序设计与实现能力和计算思维能力,初步的软件开发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等基本专业素质的基础课程,是后续课程和专业学习的前提。Java程序设计作为计算机、电子信息工程和通信控制等理工科本科生阶段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是一门操作性、技术性和工程性都很强的应用型课程。国内部分高校面向非理工科学生开设了Java程序设计选修课。同时,Java语言是工业信息化部和人事部共同组织的全国软件资格水平考试采用的二种考试语言之一,部分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等级考试也选用了Java语言。
2面向应用的UPCA教学目标
面向应用的“UPCA(Understanding, Programming, Configuration and Application)”教学目标指“理解、编程、配置和应用”,是Java程序设计课程关于知识与能力结构的基本要求,其中“U”指理解面向对象编程思想、基本概念、基本语法和编程规范;“P”指学会面向对象编程、GUI编程、网络通信编程和数据库应用编程,成为SCJP(Java程序员);“C”指掌握构建与配置Java SE、Java EE开发环境及选择高效的开发模式;“A”指在学会Java API基本应用的基础上,将Java语言作为信息系统开发的平台,能初步在网络环境中开发Java应用系统。
Java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目的是面向应用将Java作为本科计算机类专业的面向对象编程的入门语言、基础性应用架构和开发平台,形成面向应用的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在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上充分考虑Java语言平台的支撑性,构建如图 1所示分步骤、多层次、立体化的课程体系,以Core Java为主线贯穿整个架构,循序渐进,有机融合,巩固深化,保证运用Java面向应用开发的可持续发展。
图1基于Java的多层次立体化课程体系
本课题得到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07JJ6113),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XJK08AXJ002),湖南省计算机应用技术重点建设学科(湘教通[2006]180号),湖南人文科技学院精品课程(院通[2008]20号)和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RKJGZ0708和RKJGZ0912)的资助.
作者简介:郭广军(1971-),男,湖南双峰人,硕士,副教授,CCF高级会员,研究方向为网络计算与分布式处理,服务计算。戴经国(1962-),男,湖南双峰人,硕士,教授,研究方向为网络与信息安全。谢东(1971-),男,湖南益阳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数据库技术。彭智朝(1976-),男,湖南双峰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网络与服务计算。陈海林(1981-),男,江西樟树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Java技术。
3面向应用的理论教学体系
理论教学按照“少而精,面向应用,解决重点,突破难点”的原则,以“设计形态”为主导,以UML贯穿分析设计,实现程序观到系统观的提升,着重培养程序设计与实现能力,计算思维能力和系统分析与设计能力。本课程重点讲授Java语言基础知识、面向对象的编程技术、字符串与数组技术、常用Java API的使用、异常处理、基本I/O技术、网络通信编程、数据库访问技术、GUI编程等;要突破的难点主要包括面向对象的编程思想方法、类变量和类方法的使用、各种输入输出流的应用、事件处理模型、多线程技术等。
在教学环节上,本课程主要包括理论教学、课内实验、课外实验和课程设计。理论课教学、课内实验一般开设18周,周课时(理+实)为3(2+1)学时或4(2+2)学时,课外实验每周不少于2学时,课程设计单独开设2周。Java程序设计的理论教学体系的知识模块和学时安排如图2所示。
图2Java程序设计的知识模块与学时安排
4面向应用的实践教学体系
4.1 “三层次、四阶段”实践教学体系
本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根据面向应用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软件工程师的需求接轨,围绕UPCA教学目标,分阶段巩固、螺旋式提升的原则,分为“三层次、四阶段”,如表1所示。第一阶段基于课堂演示实验,导以观察认识,学生参与互动,为动手编程热身;第二阶段是学生课内和课外实验,开放实验室,学生动手设计编程,亲身体验,完成单个较小主题的设计编程与测试,是对某一知识点编程能力的单项训练;第三阶段是课程设计,完成综合性的简单系统开发,提升分析、设计与编程能力,具备初步的系统开发技能;第四阶段是高级技能与应用软件开发能力的实战训练。
除第一阶段外,每个阶段分三个层次进行,充分体现因材施教,量力而行的教学原则。第一层次是编程技能的最低要求,主要面向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使其通过模仿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掌握基本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第二层次是编程技能基本要求,面向中间学生,通过模仿进而自主设计编程的实践过程,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基本的分析设计能力;第三层次是编程技能的高级要求,面向学有余力的优秀学生,给其自由设计空间,培养他们基本的软件开发能力和创新精神。
表1实践教学体系
阶段环节要求
第一阶段
(验证性/设计性)课堂演示实验教师演示和学生参与互动相结合
第二阶段
(设计性)课内实验
课外实验
(开放实验室)按实验目的与要求,分析设计每一个实验题,并上机调试验证
模仿样例设计实验并上机调试完成
上机调试样例程序,消化理解
第三阶段
(综合性)课程设计
(分散与集中相结合)按课程设计任务书,设计一个比较简单的应用系统,并上机调试验证
模仿案例程序完成系统设计
上机调试案例程序,消化理解
第四阶段
(综合性)毕业实习实训
(导师制)按设计要求自己选题,独立进行需求分析、设计并编程实现
模仿案例按毕业设计要求自己选题,独立分析、设计、实现、部署、测试
消化理解应用系统案例,并上机调试实现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采取以下措施来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1)采取集体讲解与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绝大多数同学通过课内实验较好的掌握基本分析、编码和调试技能。(2)通过案例教学和简单项目设计等形式,来提高学生的软件设计与编程能力。(3)课内与课外实验相结合,通过网上教学、开放实验室、正确引导、激发学生上机实验的积极性和兴趣。(4)组织为期二周的专门的Java课程设计,聘请合作公司软件工程师参与方案制订和现场指导,实现校企对接,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开发技能,使学生初步掌握简单应用系统的设计开发方法。课程设计题目及要求在学期初公布,在集中设计前两周选题,学生分组做好相关准备工作。课程设计题目要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可行性,难度与设计工作量适中,允许经指导老师批准学生自己拟题。
4.2校企合作,拓展实践教学体系
(1) 校内实验、实训环境
建成了环境友好、软硬齐备、性能优良、协作开发的软件开发实验实训室,安装配置了Java系列开发平台和工具、应用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等,实验项目开出率达100%,其中有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的课程占整个实践性课程的95%。此外,开放实验室为完成课外实验,培养学生自主探索性学习,为提高创新设计能力提供了基本条件保障。
(2) 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以“致用、实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原则,面向出口,主动对接市场与企业需求,校企联合创办了包括美国杰普、广州达内、长沙国软等多层次的校外软件开发实习、实训基地,拓展了实践教学体系。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革新、技术开发、资源互补、认证培训、学生就业等各个领域开展合作,为学生专项培训、课程设计、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提供了优良的软件开发条件,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5面向应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
5.1教学方法改革
(1) 基本教学方法贯穿整个教学活动
① 启发式教学:可通过先果后因、分析提问、编程互动、程序调式等,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分析、讨论、参与,共同探寻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法和答案,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可联系实际打比喻使抽象概念具体形象化,如“类、对象、实例”可比“面、线、点”;对比分析看本质使机理明析化,如“接口与类”犹如“设计与实现”;运用UML使面向对象的思维科学化、设计思想可视化,如“类图、对象图、接口、时序图”等在面向设计中的合理使用。
② 讨论式教学:对于重点和难点内容,适当安排讨论互动环节。如类的设计,从实例出发,由学生思考讨论,给出类的属性和操作,由教师总结、修改和完善,达到预期效果。
③ 案例教学法:通过提出问题,给学生一些时间思考、讨论待解决的问题,以更深入地展开学习,其实施过程有若干个角度。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引入恰当、有趣、易于说明问题的小范例,教师演示学生参与完成;以“大作业”的形式引进典型案例,基本概念的阐述和应用性操作围绕该案例展开,自始至终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课程设计、实验实训和毕业设计等环节中,对已有的案例进行剖析,模仿案例设计完成类似的应用系统开发。
④ 项目驱动教学法:是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一种教学方法,以帮助学习者明确学习目标,根据项目需求来学习,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寻求知识,是应用开发能力培养重要途径。通过“提出项目、分析设计、编程测试,边学边用,总结完善”的过程,在项目情境教学中体现出面向应用、共同协作、互动创新、发扬个性的教学风格。具体实施设置在第三阶段的实践环节,提前作好整体规划、分组设计,然后学生演示、教师总结,使得群体思维与智慧为全体学生所共享。
(2) 多种教学方法的融合突破重点与难点,培养应用开发能力
① 对于基础知识点采用“多媒体课件+启法式+讨论式教学法”相结合。即让学生带着问题,教师采用启发式等方法借助多媒体课件完成重点、难点的突破。
② 针对应用技术知识点采用“多媒体课件+活代码+案例教学+项目驱动法”相结合。即让学生带着任务,教师以活代码通过案例或项目,借助多媒体课件培养学生应用开发能力培养。
(3) 引入双主模式教学和研究式教学
① 双主模式教学方法:在应用与提高部分的讲授中,介绍开发企业级应用系统的一些高级编程,涉及到的知识点深、知识面宽,难度较大,主要在第三、四阶段的实践环节中进行操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并非自始至终,其角色要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到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学生更多的时候是在教师的帮助下进行主动的思考、探索与实践。
② 研究式教学:方法一,在课程设计中,指导学生作小课题,要求学生设计、实现并调试成功某个小型应用系统。方法二,把课程教学与教师的科学研究有机地结合,即把一项规模较大的工程设计项目引进教学的全过程,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研究项目,通过实践获取知识。
5.2教学手段的改革
课程组教师充分利用计算机学科在教学过程中的优势,在多媒体网络教室或实验室中进行互动的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Java语言程序设计在线教学系统提供了集成化网络教学平台,开发了丰富的立体化教学资源,开设了学习论坛和网上答疑等互动教学。
注重应用动手能力,改革考试考核方式。除了常规理论考试之外,还通过机试、课程设计考试、答辩式考试等多种形式,使考教相融,学教互动。
逐步开设创新性实验。在课程设计等环节中,设计难度、层次、技巧有所区别的研究性和开发性课题,引导和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开发。在第二课堂活动,开展程序设计竞赛,培养学生利用Java语言进行程序设计的兴趣,为后继课程的开展作好充分准备。
6立足精品,加强课程建设
“Java程序设计”于2008年被学校评为校级精品课程,进一步优化整合教学内容、革新教学方法、加强师资队伍、网络课程和教材建设。课程组主编的《Java程序设计教程》(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加强了课程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建成了Java程序设计在线教学系统,开辟了网上答疑系统和Java技术论坛,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空间。
面向应用修订完善了相关专业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实验大纲、考试大纲、考试考核办法。研制了多媒体电子课件、实验指导教程和试题库,制作收集整理了大量的图文声像教学资料和开发案例,及时更新优化教学内容,反映最新的Java应用技术水平与发展趋势。这些扩充性资料既满足课程教学的需要,又兼顾了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要求,深受学生的欢迎,效果良好。
7面向应用,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学改革的具体实践者,师资队伍建设是保障改革顺利实施的关键。针对当前计算机技术发展快而教师教学任务重、缺乏提升自身业务水平机会的现状和青年教师多的特点,特制定相应师资培养措施:(1)改善职称结构,合理规划、有计划的选派青年教师攻读博、硕士学位。目前课程组教师队伍共12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4人,讲师6人;博士2人,硕士10人。(2)学术会议、课程进修。积极支持教师参加国内各种高质量的教学会议和学术会议,选派青年教师参加国内各种优秀(精品)课程培训,到校企合作单位,如上海杰普、广州达内等轮岗培训,确保教学与社会需求接轨,提升教师软件开发水平和科研实力。(3)教研活动、集体备课。定期开展集体备课、听课评课、示范公开课等多种形式的教学研讨活动,由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优秀的教师向青年教师传授教学方法、教学规范、教学艺术,帮助青年教师练好教学基本功,提高
教学水平与能力。(4)传帮带、导师制。对首次开课的教师,由副教授以上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其导师,指导备课、随堂听课、及时辅导,使之尽快掌握教学规律、站稳讲台。通过上述措施,有效地提高了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Java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团队已经成长为一支结构合理,教学、学术水平高,勇于创新的教学队伍。
8结论
经过本课程组几年来的共同努力,面向应用,对“Java程序设计”教学实施了系列的改革和实践,紧紧围绕“一目标、二体系、三层次、四阶段、可持续”,改革内容涉及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实习基地三大方面。通过改革,整合优化了理论教学体系,强化了“三层次、四阶段”实践教学体系,加强了实习基地、教材与师资队伍建设,适应了可持续面向应用的人才培养需要,实践效果好,得到了学生和同行的好评,提高了学生的应用软件设计开发能力,提升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配套的在线教学系统已在多门课中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参考文献:
[1] 郭广军,刘安丰,阳西述,等. Java程序设计教程[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2] [美]Grady Booch, James Rumbaugh, Ivar Jacobson. UML用户指南[M]. 邵维忠,麻志毅,张文娟,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3] 董丽萍,刘宇. 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体系研究[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24(9):121-124.
[4] 朱小英. 以项目方式驱动Java实验课程教学的创新[J]. 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22(8):93-96.
【关键字】Java语言;教学方法;教学理论;考核方式
Java语言是目前最为流行的编程语言之一,近年来在各大高校列为计算机专业主干课程。培养学生面向对象编程技巧、动手实践能力和积累项目开发经验,从而使学生尽快适应企业需求是Java教学的主要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创新学习能力,提高教学效果是Java任课老师需要考虑的问题。文章通过对目前Java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几个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合理的教学建议,并对Java任课教师提出了几点要求。
1 Java语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1.课程内容缺乏实用性,学生学习兴趣不浓。
Java语言课是实践性强的一门课程,但各种参考教材都偏重基础理论知识的讲解,实验
内容都是验证型的,且与实际应用脱离严重,学习起来枯燥乏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渐渐失去兴趣。
2 课堂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相对薄弱
由于课程学时压缩,Java课的学习基本在一学期的60学时以内就结束,课时安排较少,并且课堂教学多于实践教学。再加上Java教学内容涉及面广,所以目前还主要是作为一门普通的语言课进行教学,如重点放在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课程实践环节强度不大。由于实验课少,导致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浮于表面,并且缺乏实践中各种宝贵经验的积累。
3 考核方式单一,偏离教学目标,影响教学过程实施
目前考核方式主要是笔试为主,重点是考核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学生为了应付考试主要放在基础知识的死记硬背上,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同时,对于动手能力强的学生不能真实地反映真实成绩,从而打消学习的积极性,阻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2 对Java课程教学的建议
下面结合笔者总结的Java教学经验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三方面提出几点教学建议。
2.1 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
2.1.1 参考教材选择
选择一本实用的教学参考教材是教学成功的第一步。参考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学习资料,也是最方便最直接的学习资料,对于初学者是最适用的。主要参考教材的选择首先要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和认知规律,便于自学和具有创新性。其次要“新”,由于计算机学科是发展很快的学科,新旧技术更新周期变短,为了适应新技术,Java语言教材版本更新加快。另外,最好有配套的实训材料,包括验证型实验,综合型、创新型实验,特别是面向工程应用的实验。
2.1.2 实验材料的组织
阅读足够的典型程序的源代码和充分的动手实践训练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Java语言的编程思想和技巧,并很好的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实验内容应包括大量的基础与验证型实验,并在此基础上增加小型综合实例和综合探究型案例材料。试验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分层次分阶段组织进行。
试验材料和案例选取首先要具有教学性和代表性,选择趣味性实例或比较接近学生本身的案例,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比如计算器,动画制作等可以“寓教于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成绩管理系统是学生比较熟悉的案例,可以对其进行分解和重组形成典型的小型综合实例,例如可以分为登陆界面,成绩录入界面,成绩查询界面等。
2.1.3 提供网络学习资源
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了开放的学习形式,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最好途径。为学生提供权威的Java 语言网络学习材料,如精品课网站,Java论坛等,使他们能够按照自己的时间、学习进度和兴趣进行自主辅助学习。特别是对于水平较高的学生,可以弥补学校教学过程的限制,能够接触到更深刻的学习内容。
2.2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实施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应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主动性。借鉴建构主义和任务驱动式学习理论,将理论知识和实践锻炼进行有机的结合,合理实施教学内容。
2.2.1 理论知识采取三步骤教学法
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是教学过程必不可少的部分,由于比较抽象,学习起来枯燥乏味,而且学生难以发挥主动性,理解比较困难。理论知识的学习主要通过“理论讲授――例题解析――模仿解题”三个步骤来完成。首先,理论讲解可以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具体化,比如列举与现实生活相关的例子,如果讲继承技术的时候结合生物学的遗传变异现象进行解释,并制作图文结合的多媒体课件直观表达,能更利于帮助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其次,对相应的例题进行详细解析和演示,实现理论知识到代码实现的转化过程。最后,以例题为模板引导学生模仿类似问题的解决策略,最好提供具体题目,引导学生完成思路设计和关键代码的实现,直到学生能最终写出可以运行的代码。
2.2.2 实践教学分阶段分层次实施
基础与验证型实验:作为各部分的教学环节的上机实践材料,主要特征是与课堂教学密切结合,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各部分的基础知识。同时可作为教材的扩展材料,提高学生程序阅读和理解能力,是学生动手实践的基础。
小型综合实例:以作业或任务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阶段性提出并选讲,学生主要自主设计完成,可以帮助学生完成从理论学习到动手实践的过渡,并为综合探究型案例提供基础。
课后作业可以巩固和深化课堂知识,小型案例可以综合掌握知识模块,这部分教学可以锻炼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合探究型案例:给定或自选项目方式进行,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可以培养学生项目开发的基本流程,积累项目开发相关的经验,尽早适应软件开发的工作。
这部分内容在教学后期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完成时进行,采用小组协作学习模式为学生构建一个基于任务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学生模拟软件开发流程通过协作交流共同完成任务。教师适时给出案例的开发流程、相关案例等必要的引导,可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2.3 考核方式体现知识与能力并重的过程性评价原则
在Java教学中由于学生对语言学习的悟性、学习策略等存在差异,因此接受各方面知识的能力不同,有的理论强一点善于设计,有的实践强一点善于实现。例如案例教学中从项目需求分析到设计及实现的各个环节需要发挥学生各方面的不同的优势才能完成整个任务。所以单纯的卷面考试已经不能真实全面的反映学生掌握水平。
最终成绩应体现理论知识兼顾实践能力,注重教学过程的过程性评价,主要包括下面几部分考核:
1 课堂提问和课堂作业等随机考查情况有时候更能真实反映学生的水平。
2 课后作业及案例任务的完成情况,按时独立完成,并能通过调试运行。
3 项目实现过程中从需求分析到设计及实现的各个环节进行相应的考核。
4 期末卷面考查,对于各知识点全面的测试。
3 对Java教师提出的几点要求
3.1 不断学习,全面把握教学内容及更新。
俗话说,教给学生一碗水,老师需要一桶水。Java教师要充分的把握教学内容才能在教学中有充分发挥的空间。计算机学科不同于其他基础学科,技术更新速度快,因此Java教师需要不断地学习才能把握最新的理论和技术。随着网络教学的发展,各种学习资源如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视频教学录相等不一而足,为获取知识提供了极大的便利。Java教师应积极获取相关知识进行学习,并善于加工整理新知识来充实教学内容,弥补参考教材资料的不足。
3.2 积极参与各种项目培训及实际开发,提高自身实践能力。
学校的教师知识结构和专业素养存在差异,一般专业知识扎实,但缺少实际开发经验,所以不利于Java实践教学环节的进行。因此Java教师需要从自身出发,打破能讲清课本内容为目标,积极参加各种实践培训活动,参与实际项目的开发,提高自身实践能力,成为既能讲授理论知识,又能组织项目实践的“双师型”教师人才。
3.3 学习先进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技能并应用于教学。
传统的“知识型”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的知识灌输型教学,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难以发挥,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已经不适应现代教学的特点。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应用的发展,建构主义理论发展起来,其特点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发现和对所学知识的主动建构过程。结合Java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案例教学和项目教学中采取小组合作方式完成,充分利用建构主义理论进行设计和实施以提高教学效果。
现代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与学交互性,利于学生接受抽象、复杂的学习内容。所以Java教师应在多媒体课件、动画制作等多媒体教学方面多下功夫,并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结合,对提高教学效果有很大的帮助。
5 结束语
Java语言程序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重点培养学生面向对象编程技巧和动手实践能力。Java教师要把握教学过程实践的各个环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教学为主的教学原则进行教学。从提高自身教学技能出发,培养学生对Java语言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方面下功夫,提高Java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毋建军.Java实训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理工卷,2010,3.
[2] 何可抗. 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电化教育研究,1997,4:25-27.
[3] 沈维政,苏中滨,赵洁.项目驱动教学法在Java语言程序设计教学中的应用[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2:49.
一、高职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基本思路
设计一个专业的课程体系,首先要明确专业的学科定位和人才培养定位,然后建立相关的知识体系,确定课程体系,最后确定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通过这些年的实践,我们逐步构建起了产学合作,以就业为导向、以企业需求为依据、以综合职业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实施“双证书制”教育的高职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
1.明确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
明确专业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是专业改革的起点,也是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的行动指南。《职业教育法》规定:“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实施职业教育应当实行产教结合,为本地区经济建设服务,与企业密切联系,培养实用人才和熟练劳动者。”由此可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任务就是面向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用人单位欢迎的人才。通过近几年的实践,我院确定的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能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能在IT产业第一线长期从事计算机软件开发及应用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2.以能力为本位,构建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理论教学体系
高职的性质与功能都是由课程具体体现的,高职软件技术专业课程改革目标是建立一整套与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一致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软件人才培养,如果脱离企业和社会,闭门造车,培养的人很难得到社会的认可。高职课程改革的深化和突破在于走产学结合、校企合作之路。产学结合重点体现在以就业为导向,开设产学结合的课程上,通过对职业岗位群进行能力分解,以技术应用能力或面向工作过程的能力为支撑,明确一般专业能力和核心专业能力。核心专业能力要体现在掌握本行业主流技术、先进技术和新技术等方面,重点是培养技术的运用能力和岗位工作能力,然后分析学生必须经过哪些技能训练,才能够掌握这些技术能力和关键能力,必须有哪些理论支撑才能围绕核心能力的培养形成课程群和课程链,再从这些专业课及实训课中推出需要掌握的基础理论,按理论以够用为度的原则,对部分课程进行整合,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与更新,加大实践技能训练的比重,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操作性,力争使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保持零距离。
实践证明,软件编程人员若不是从事系统分析和算法研究等高层次工作,熟练掌握了一种或几种编程工具的高职学生,特别是通过认证的学生,完成具体的编码工作是完全可以胜任的。有鉴于此,我们构建了“宽基础、多方向、模块化”的课程体系,整个课程体系包括必修课(公共必修课、职业基础课、职业技术课、职业技能训练课)和选修课(限选课、任选课)以及认证课三大部分,并针对专业核心能力,形成纵向的,由简单到复杂的技术培养和训练体系。职业技术课要参照企业对员工技能的要求、著名培训机构和认证机构的课程体系,针对专业方向设置专业课程群和专业课程链,供学生选修,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有非常明确的学习路线,能根据个人兴趣进行选择,使学生学有所长,利于其就业,也能够形成专业特色,便于高职院校开展订单式培养。如软件技术专业可以以Java程序员、.NET程序员、C++程序员、数据库管理、软件测试五条主线组织以主干课程为中心,关联交叉课程为依托的课程模块。删减与专业方向关联不大的课程或者将其改为选修课,例如汇编语言。整合内容相近的课程,调整教学内容,减少重复课时,如可以将“C语言”与“数据结构”整合为一门课程。与此同时,拓宽专业口径,大幅增大有特色的限选课的比重,可让学生在计算机系内跨专业选修。采取这种“宽基础、多方向、模块化”的专业课程体系,既可以提高学生就业的应变能力,又可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学生树立信心,成为职业生涯的成功者。
产学结合的另一种形式是课程置换,施行“订单式”人才培养。如我院与IBM软件学院合作开办软件测试专业,在我院2005级教学计划的基础上,引入IBM软件学院测试专业的课程体系,采用课程置换的方式将IBM课程融入到教学计划中来,对不适合高职学生的课程进行替换与简化,对动手能力培养比较关键的实践课程,在课时与师资配备上进行加强,利用IBM的丰富案例资源与技术资源进行教学,培养出的人才纳入IBM人才库。
3.完善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环节,我们依据职业技术岗位对专业技术能力的要求设置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包括专业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术技能训练和毕业实习三个部分,基本技能训练通过认知实训和基本操作实训完成,专业技术技能训练则要通过综合应用在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中实现,使能力的培养由浅入深、逐步递进。为了加强教学的实践环节,我们加大了专业实训课的比重,使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学时比为1∶1,部分操作性强的课程教学在实验室进行。
毕业生实行“一教双证”,即毕业生在获得毕业证书的同时,还必须获得职业技能资格证书。这不仅符合当前国家大力推进劳动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就业政策,也符合当前企业的要求。目前,计算机类的证书有行业和企业的认证,如“微软”、“思科”、“Adobe”等认证,也有政府部门,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和信息产业部的认证,这给软件技术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很好的考证机会,这就要求学校认真进行市场调查,以便引导学生考取社会认可度高又有助于学生就业的职业资格证书。
4.建立与课内教学相结合的课外教学体系
课外教学不仅仅是课堂教学的简单延伸,它能实现课堂教学难以达到的目标。一是能够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组织不同的教学内容,培养多模式、多层次人才。二是解决相对基础的教学内容和门类众多的应用技术的矛盾,让学生及时掌握新理论、新技术。三是能够增强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具体形式有以下几种。
(1)开设网上课堂
充分利用校园网的功能,开设网上课堂,要求学生围绕所学知识,通过自学、自问、自解、自判等过程,完成课外练习,当学生遇到自己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时,由专业课老师轮流进行在线辅导,及时为学生解惑答疑。加强网络教育资源的建设和利用,如结合精品课程建设,将各种课程资源如课程大纲、试题库、习题库、课件库和教学录像等上网,便于学生预习复习,节省课堂教学时间,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还可以将一些新技术的电子培训教程(如电子图书、教学光盘)上网,帮助学生在课外掌握专业新知识。
(2)开展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和学科竞赛
借助专业实验室,建立学生课外科研活动基地。从各专业挑选学生组成课外兴趣小组,各教研室指派老师负责指导学生的科研选题,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每学期组织几次课程竞赛或综合性的学科竞赛,对优胜者予以奖励并组织他们参加国家和省级学科竞赛,力争取得好成绩,借以扩大学校的影响。
三、高职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
在对软件企业的发展规划、软件技术的发展趋势、软件人才的需求状况等进行了深入的市场调研的基础上,按“夯实基础,增强学生的发展潜力;强调适用,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原则设置了如下的软件专业的课程体系。
公共必修课包括计算机数学、英语、体育等。本模块的课程必须适应专业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继续学习的需要。
职业基础课包括计算机应用基础、程序设计语言、数据结构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等。本模块的课程要以职业素质为基础,注重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力求专业针对性和社会适应性相结合,要强化实践能力的培养。
职业技术课按专业方向提供专业课程群,并根据市场需求可搭配成多种专业课程链供学生选择,学校加以指导和调控,这种模块化的专业课程体系便于满足用人单位“订单式”培养和学生专业发展的需求。具体设置如下:
“Java程序员”方向: Java程序设计基础、JSP、XML程序设计、J2EE、Oracle数据库管理与维护、软件开发过程与项目管理。
“.NET程序员”方向: 、、C#、XML程序设计、、SQL Server 2000数据库、软件开发过程与项目管理。
“数据库管理”方向:关系数据库与SQL语言、SQL Server 2000数据库管理与维护、数据库应用程序设计、数据库需求分析与规划、Java语言、网络数据库设计、Oracle数据库管理与维护。
“C++程序员”方向:C++程序设计、SQL Server 2000数据库、基于C++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软件开发过程与项目管理、Java程序设计、基于.NET的Web程序设计、源程序阅读训练。
“软件测试”方向:电子商务核心知识、Java 2编程技术基础、DB2通用数据库基础、软件测试、网络与Web技术导论、软件开发生命周期、使用 Rational 测试工具进行功能性测试、使用 Rational 测试工具进行性能测试、使用 Rational TestManager 进行有效的测试管理、Rational团队管理工具。
选修课包括限选课和任选课,其中,限选课包括互联网实用技术、图像处理、电脑组装与维护、多媒体实用技术、数据库基础与应用、实用操作系统、计算方法、英语、计算机英语、Delphi程序设计、JSP、面向对象程序设计、J2EE、Oracle、Visual C程序设计、技术、软件测试技术、企业管理、电子商务、工程制图、计算机辅助设计CAD、会计应用软件等。任选课包括演讲与口才、人际交流、文献检索、书法与美术等。本模块的课程是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重要保证,有利于扩大学生的就业面。调查发现,许多毕业生就是靠某一个专门的技能就找到一份工作。
认证课包括各种职业资格证书的认证培训考试、等级考试和IT厂商的产品认证等。如通过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举办的“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就可以取得相应模块的职业资格证书。
四、课程体系改革的保障和配套措施
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师资水平决定着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是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关键。目前,高职院校较为缺乏具有在软件公司从事过软件开发经验的教师,大多数老师难以有效指导学生进行项目开发的实训和承担一些新课程的教学任务,因此,必须建立一支专兼职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在鼓励老师加强自身学习的同时,应采取多种途径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如根据课程建设的需要,送相关老师去培训机构培训和到合作企业参与项目开发;请有关专家来学院作新课程培训和举办有关软件产业发展、软件技术、软件企业管理模式和软件营销等专题讲座;发挥现有教授、副教授的作用,以老带新,开展课题研究,促进教师教学和科研开发能力的提高,成立以系为依托的科技开发公司。
在加强自身师资队伍建设的同时,可以招聘校外具有扎实的软件知识功底和丰富的软件开发经验的教师以及合作办学企业中的技术骨干作为兼职教师,使得专兼职教师人数比为2∶1。这样既解决学院师资实际开发经验欠缺的问题,又能发挥兼职教师了解IT企业要求的优势,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能熟悉企业的运作方式,适应市场需要,从而保障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2.构建教、学、做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
在专业课的教学中,要从根本上转变原有的教学模式,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教学上淡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界限,推行“教、学、做”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努力做到两者互相渗透、有机融合,使学生在“做”中“学”,老师在“做”中“教”。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可采用课堂讲授和小组学习相结合的模式,主要的、基本的知识在课堂上讲授,以便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更多系统化的知识,同时,展开小组合作学习活动。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开发具体的软件,一方面可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程的教学中,全面深刻地掌握相关原理和概念,另一方面可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及合作精神,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方法要更注重实效性。要从问题出发、从应用出发,对工程性和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如计算机基础、网络数据库、VB、组装和维护等),可因地制宜地采用实验室或实践教学基地现场教学、单元教学、真实企业案例教学或者项目式教学等教学形式,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任务设计、完成任务、归纳总结、实践应用的步骤来组织教学活动。采用真实企业案例教学,组织学生对开发成功的项目,从设计思路、设计技巧、程序结构等方面进行讨论、分析,在各抒己见、相互启发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将理论和实践较好地结合起来,学习的目的性更强。而采用项目驱动方式教学,可利用合作企业的项目或者已实际应用的成熟系统,在企业软件工程师的指导下,将学生组织成多个项目小组,对学员进行项目开发培训,帮助学生掌握系统开发技巧与项目设计、开发文档、系统测试等知识。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尽早感受企业真正的工作流程,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还可以以教学促科研,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
教学手段也要注重实效性,所有课程都要全部或大部分采用多媒体手段教学;要充分发挥校园网和校内实验实训场所的作用,让学生用计算机作实验、提交作业、复习、考试、阅览,师生通过校园网和互联网网上答疑、批改作业。
3.加强课程资源建设
课程体系的实现最终要落实到每一门课程上,可结合省级、国家级精品课程的申报,组织相关教师组成项目组,围绕课程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课件库、习题库、案例库、教学录像和考试题库等内容开展建设工作,成果全部上网。主干课程要有校企合作自编的教材,并编写与课程相配套的实验实训教材。
4.加强实验实习基地的建设
加强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开展中小型综合性实验,建立集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专业实验室,建立企业实习基地,学院应在资金、人力和场地等各个方面给予资助和支持。专业实验室由相关教研室管理,便于教师开展教学实验和科研,把科研项目纳入实践性教学工作中,可作为毕业设计课题让学生参与其中,改变目前毕业设计流于形式的状况。学生在企业实习基地实习期间,也可以让学生把实习项目作为毕业设计课题,采用学院和企业的“双导师”制。如果学生带着开发设计出的成果去求职,学生就业的机会将大大增加。
5.建立新的教学评价体系
关键词:信息安全;专业建设;培养模式;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目前,国内开设信息安全及相关专业的高校,在教育部高等学校信息安全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针对各自学校的人才培养规格定位,开展了信息安全专业的课程体系与专业特色建设。近年来,我校信息安全专业围绕培养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信息安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在专业建设方案、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及其专业教学队伍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建设,以期建立更为科学、合理的满足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信息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课程目标
2.1专业建设目标
我校信息安全专业建设的总体目标是着眼于国家对信息安全人才的需求,立足北京,面向全国,满足国民经济与社会信息化建设对信息安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以培养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信息安全应用型人才为主,建立起合理的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制订出优化的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信息安全专业培养方案,力争将本专业建设成为市级特色建设专业,并成为享有良好行业声誉的品牌专业。
2.2专业建设思路
按照教育部信息安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专业建设方针,结合本校的本科专业培养的基本定位,围绕培养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信息安全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提出较为科学、合理的突出专业特色的专业建设方案。
在信息安全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要求培养的人才具有宽阔的知识面、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快速的知识更新能力。因此,在专业建设中,不仅要重视具有合理完备的理论课程体系,而且还要强调建立良好的实践教学体系,帮助学生在实践中真正把握理论知识,掌握基本的信息安全技能,并培养出综合素质高、善于理论联系实践的信息安全应用型人才。
2.3专业建设方案
面向应用人才培养的信息安全专业建设方案,具体包括:
(1) 完善课程体系。明确了本专业学科核心课程3门,专业主干课程5门。课程体系建设中,围绕信息安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增设大量的实践类课程。
(2) 大力加强实验室建设。实验室是进行实践教学的重要基地,是理论联系实践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的主要实践基地,因此实验室的建设是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信息安全专业建设的关键组成部分。
(3) 积极建设科研平台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加强与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的合作,采取共建联合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方式,积极建立固定长期的合作关系。依托科研平台开展学术研究,通过产学研结合,培养出实践能力较强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信息安全专业人才。
(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形成一支具有丰富工程实践背景的优秀专业教学队伍,鼓励教师出国交流与在职深造。加大引进具有工程背景的优秀师资的力度,鼓励专业教师与企业开展工程项目合作,选派有潜力的教师在职培训与出国研修。
3课程体系建设
按照“专业培养目标服务于社会需求,课程教学服务于专业培养目标”的原则,发挥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功能和作用,通过构建课程教学体系,明确课程内涵,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建设是专业建设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只有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才能实现预定的人才培养目标。
3.1 “三位一体”课程体系建设
在教育部信息安全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通过我校信息安全系专业教师的教学实践,并在专家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由专业认知与程序设计能力培养课程群、计算机网络与专业基础课程群和专业及综合能力培养课程群等三个课程群构成的“三位一体”课程体系。构成专业课程体系的三个课程群为:(1) 专业认知与程序设计能力培养课程群,包括:信息系统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Java程序设计等课程组成。突出对专业的认知,从基础开始,分层次按学期循序渐进的开展程序设计和基本实践能力的培养;(2)计算机网络与专业基础课程群,包括:信息安全数学基础、信息安全概论、密码学、计算机网络、编译原理、信息安全法律法规、电磁防护与物理安全和网络安全协议与标准等课程组成。突出专业基本理论与技术,培养学生的专业理论素养,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的专业基础;(3)专业及综合能力培养课程群,包括:入侵检测技术分析、防火墙与VPN技术分析、信息系统安全技术及应用、信息安全管理与评估、计算机病毒分析与防范、信息隐藏技术分析等课程组成。突出专业理论与技术,培养学生的信息系统安全方案设计和信息安全技术综合分析与运用能力。
针对三个课程群,每个课程群提出并建设一门以上校级精品课程,同时开展专业教材建设。目前,已有3门课程通过共建等方式获得了“校级精品建设课程”,出版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2部,北京市精品教材1部,有3部教材获得学校优秀教材奖。
3.2课程教学团队建设
突出以课程群建设为核心,实践能力培养为支撑的信息安全专业课程教学团队建设。在开展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的过程中,由三个课程群支撑的信息安全专业课程体系,分别由三个责任组负责。这样,逐步形成由三个课程群责任组组成的本校信息安全专业教学团队,如图1所示。提出并建设形成的课程群责任组具体包括:(1)专业认知与程序设计能力培养课程群责任组;(2)计算机网络与专业基础课程群责任组;(3)专业及综合能力培养课程群责任组。责任组的组长由具有丰富专业教学经验和良好学术造诣的教师担任。
2009年信息安全专业教学团队获得了学校“优秀教学团队”称号。
3.3课程教学质量保障
在教学安排上,坚持程序设计能力培养不断线和专业素质培养不断线。在培养方案中,每个学年均设计一定学时的程序设计及其实验课程。在教学形式上,针对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鼓励教师在信息安全专业实验室开展教学,使得学生与教师进行直接的互动,边学习边实践,突破常规的理论与实践隔离的教学形式。在教学方法上,引入启发式、案例式、讨论式教学,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提高学生的独立思维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4实践教学环节建设
在构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过程中,加强与国内高校的交流与合作,特别是同一些办学特色明确的高校间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完善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通过“课内实验课程设计专业综合实习毕业设计”的四个层次不断深入的层层递进,逐步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和应用能力。在实践教学的课时设计上,加大实践教学的学时,通过“精讲多练”,突出学生的应用能力的培养。实验室建设的水平直接影响实践教学的效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建设,逐步建立了技术先进,满足专业实践教学需要的专业实验室。同时,还建设了3个专业教学实习基地。
4.1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实践性教学围绕信息安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从实践能力培养的三个环节和信息安全专业课程群两个方面构建信息安全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性教学的实践能力培养的三个环节包括:课内实验、课程设计和专业实习等。
课内实验包括:(1)专业认知与程序设计能力培养课程群的信息系统基础实验、C语言程序设计实验、数据结构实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实验和Java程序设计实验等;(2)计算机网络与专业基础课程群的密码学实验、编译原理实验、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实验、数据库系统及应用实验、操作系统实验、计算机网络实验和网络安全协议与标准实验等;(3)专业及综合能力培养课程群的信息系统安全技术及应用实验。
课程设计包括:(1)专业认知与程序设计能力培养课程群的数据结构课程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设计和Java程序设计课程设计等;(2)计算机网络与专业基础课程群的编译原理课程设计、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设计、数据库系统及应用课程设计、操作系统课程设计和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等;(3)专业及综合能力培养课程群的入侵检测技术分析课程设计、防火墙与VPN技术分析课程设计、信息安全管理与评估课程设计和计算机病毒分析与防范课程设计。
专业实习包括:专业教育与认知实习、信息安全专业综合实习和毕业设计等。本专业的独立实践教学环节达到了42周,通过大量的课内实验、课程设计、专业实习等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操作技能和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2实验室建设
实验环境建设是专业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专业实验室是进行实践教学的重要环境,是理论联系实践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的主要实践基地。因此,实验室的建设是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信息安全专业建设的关键组成部分。
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实验室的三期项目库建设,不断构建与完善专业实验室功能,包括:信息安全综合实验仿真平台、信息安全攻防实验平台、网络协议分析与网络安全开放实验平台等实验平台建设。在设计满足日常实践教学需要的同时,积极建设专业科研平台,为教师和学生提供科学研究的实验环境。
目前,信息安全专业实验室配备了良好的信息安全综合实验系统,已初步建成先进的信息安全专业实验平台,正在构建优良的实训平台。目前,信息安全专业实验室已经能够支撑密码学、网络安全、防火墙与VPN技术、入侵检测、病毒分析与防范、信息系统安全技术及应用、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管理与评估等信息安全专业课程,以及网络攻防实验、统一威胁管理实验等实验项目。
信息安全实验室建设项目的逐步完成,大大加强了我校信息安全专业的实验教学环节,提高了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具备信息安全系统设计及开发技能,善于理论联系实践的信息安全应用型人才。可以大力加快我校培养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目标的实现,能有效支持我校为首都国民经济信息化和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信息安全专门人才培养。
5专业教学队伍建设
信息安全作为一个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新兴专业领域,技术发展与更新较快,专业教学团队成员的结构正是符合了这个专业的特点,由富有朝气和活力的中青年教师组成的团队,来自包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号与信息系统、数学等不同专业领域,组成了跨学科专业的充满活力和创新素质的组合体系。通过近年来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形成了相对稳定的队伍,具有明确发展目标、良好的合作精神,知识结构合理,专业与实践并重,且具有良好的师德风范,成为了团队坚实的工作基础。
通过近年来的专业建设,在自我发展与培养的基础上,引进优秀人才加入教学团队,做到学历、职称、年龄结构的合理配置,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能力并重。团队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专业结构、年龄结构合理,队伍的整体教学与科研水平较高,教学效果好。
团队师资队伍通过近年来的建设,逐步达到了“四高一强”(学历高、职称高、学术水平高、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创新性应用型”标准要求,是一支结构合理、群体优化、质量优良、创新精神强、专兼结合的“创新性应用型”队伍。特别是,通过学校的本科教学评估,增强了团队的战斗力和凝聚力,使团队的协作趋于成熟。
团队中的成员均具有国内著名科研机构和学校的教育背景,具备了良好的与外界和同行交流的交互平台,能够有效的获得专业领域研究的前沿信息与资源,同时团队具有开放的与外界交流的机制,鼓励成员关注政府、企业和同行的相关技术发展,与企业开展工程项目合作,加强与国外的高校与研究机构的合作与交流,选派有潜力的教师在职培训与出国研修,不断提高团队自身的建设水平。
特别是,信息安全专业教学团队于2009年获得了“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优秀教学团队”称号,期望通过不断的建设与提高,达到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的队伍建设目标。
6结束语
本文依据我校的定位和办学特色,确立了信息安全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信息安全应用型人才。建立了专业认知与程序设计能力培养课程群、计算机网络与专业基础课程群、专业及综合能力培养课程群建设为核心的“三位一体”专业课程体系,以及课内实验、课程设计和专业实习三个环节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与实验室建设、专业教学队伍建设,提出并构建具有一定专业特色的面向应用的人才培养方案,在优化和逐步完善信息安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探索,以期建立更为科学、合理的满足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信息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参考文献:
[1] 王海晖,谭云松,伍庆华,等. 高等院校信息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 现代教育科学,2006(5):143-145.
[2] 赵泽茂,刘顺兰,王小军. 信息安全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1):63-66.
[3] 杜瑞颖,张焕国,彭国军,等. 武汉大学信息安全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研究[J]. 计算机教育,2007(19):22-26.
[4] 贾春福,张文新,陈吉荣. 信息安全与法学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思路探讨[J]. 计算机教育,2007(7):38-40.
[5] 王清贤,朱俊虎,陈岩. 信息安全专业主干课程设置初探[J]. 计算机教育,2007(19):12-14.
[6] 马建峰,李凤华. 信息安全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现状、问题与对策[J]. 计算机教育,2005(1):11-14.
随着新成长劳动力已进入高峰期,特别是高校毕业生近年增量多、压力大,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激烈,通过为毕业生求职提供适当的职业指导方案,设计与制作出一份卓有成效的求职简历是打开求职成功之门的钥匙。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优秀求职简历范文,以供大家参考。
优秀求职简历范文一:姓 名: 性别:
婚姻状况: 民族:
户 籍: 年龄:
现所在地: 身高: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求职意向
希望岗位:幼儿园教师
工作年限: 职称:无职称
求职类型:全职 可到职日期:随时
工作经历
xx年3月—xx年7月 xx学院,担任幼儿园教师。主要工作是:1、负责算数、英语口语、体育、音乐、自然科学、绘画等科目的教学工作;2、兼任学校兴趣班的教学工作;3、帮助其他老师进行代课,保证教学工作的进行;4、保证同学在幼儿园的安全,以及教授他们与人友好相处的道理和方法;5、负责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安排、实施,定期举行亲子活动,增加同学们和家长的互动,也增加与家长沟通的机会。
xx年3月—xx年7月 xx学校,担任幼儿园教师。主要工作是:1、负责本班幼儿的安全,严格执行安全制度,防止发生事故;2、负责幼儿的日常教学工作;3、参与幼儿园组织的教师培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4、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按照实际情况改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5、辅导幼儿参加一些比赛,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
教育背景
毕业院校:xx大学
最高学历:本科
毕业日期:2004-07
专 业:学前教育
技 能:1.可通过阅读财务报表判断可能存在的风险的重大程度以及企业运营状况;2.了解企业的内部控制及运作流程,对零售业,建筑业,制造业等行业特点有较好了解;3.熟悉国内会计准则,国际会计准则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证券从业资格证书;大学英语六级
语言能力
英语水平:优秀
国语水平:优秀
粤语水平:优秀
个人自传
本人绘画、钢琴、数学、英语、围棋等都擅长,能够教小朋友各种知识,对于小朋友具有耐心和责任心,能够保障小朋友在活动中的安全。工作认真负责,每次课程都仔 细备案,不断调整教学方法,积极寻找最佳的教学模式。懂得同家长沟通,了解小朋友在家中的情况,增强与小朋友的沟通。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强烈的爱心,希望 在小朋友的启蒙阶段担任一个称职的角色。
优秀求职简历范文二:姓 名:
性别:男
民族:汉
政治面目:团员
学历(学位):学士
专业:工业电器自动化
联系地址:北京市东城区XX大街10号
邮编:100007
教育背景
毕业院校:北京工业大学 1993.9--1997.7 工业电器自动化专业
主修课程:自控原理,电力拖动,电子技术,自动测试系统,计算机组织与结构,计算机硬件及接口电路设计,汇编语言程序设计,C.C++程序设计,软件工程计算机网络原理等课程
另:其他培训情况
*微软认证系统工程师培训,培训科目:Windows NT Technology,Windows NT Enterprise,Networking with TCP/IP on Windows NT,ⅡS4.0 WindowsNT
* 英语 通过国家四级考试,阅读和 翻译 能力较强,曾多次为机械工业出版社 翻译 计算机书籍,并获出版。
工作经历
*1998年5月---至今 XX公司
网络系统工程师
Cisco、IBM网络产品的技术支持
网络系统方案(局域网和广域网)的设计和规划,解答用户的疑问,根 据用户需求提出最佳解决方案;Cisco、IBM网络产品的现场调试和系统维护
客户技术培训,及公司内部的技术交流与培训
网络基本原理及技术:LAN,WAN,TCP/IP,ATM等,以及Cisco、IBM 网络设备调试过程;讲解IBM AIX基本系统管理及高级系统管理、Netview、
NFS、HACMP等
曾经参与的项目
设计,安装,调试“吉林97工程”--吉林省电信综合管理系统ATM网络及主机系统,长沙卷烟厂,锦州合作银行,人民教育出版社信息系统;设计云南省邮电办公信息集成系统,济南广电ATM宽带综合业务网、陕西有线电视宽带网。
*1996年9月---1998年3月 XX公司
系统管理员/工程师
CHINAGBN Internet网络信息中心的系统管理
熟练掌握UNIX(SUN Solaris)操作系统、网络管理并参与组建了CHINAGBN Internet网络中心(包括网络设计,安装系统,联调,维护,网络编程)
CHINAGBN 金桥网六城市网络站点的建设
参与各站点Internet网络中心的总体规划和建设及其与卫星主干网的连接,对主干卫星网、X.25分组交换、Frame Relay、ISDN和DDN及其相关设备有所了解
CHINAGBN Internet网络中心Web系统管理员
个人简介
具备丰富的工作经验,认真踏实负责,且具备优秀的表达能力,曾多次主持对用户和内部的技术讲解和培训,获得用户和公司的一致好评。曾在电子工业部“三金工程展风采展示会”上向来宾讲解CHINAGBN专线集团用户解决方案。
自我评价
温和、谦虚、自律、自信(根据本人情况)。
优秀求职简历范文三:姓名:
(男,28岁,本科学历,3年以上工作经验)
婚姻状况: 未婚
民族: 汉族
参加工作时间: 2006-06
身高: 170
现居住地: 石家庄市
户口所在地: 石家庄市
联系电话:0311-88888888
求职意向
期望工作性质: 全职
期望工作地点: 石家庄市
期望从事行业: 计算机软件,互联网/电子商务
期望从事职业: 软件工程师,研发工程师,数据库管理员/数据库开发工程师
到岗时间: 1周以内
期望月薪: 2000元-2999元 (税前)
教育经历
毕业学校: 石家庄经济学院 时间: 2004-09至 2006-06
专 业: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学历: 本科
专业描述: 更加深入学习数据库系统与原理,软件工程,操作系统,数据结构,数值分析,算法分析等相关专业课程。为自己能够深入的开发打下了良好基础。期间深入学习.net有关知识,能够熟练运用c#.net,asp.net(c#)开发基于b/s和c/s的多层结构系统
毕业学校: 石家庄法商职业学院 时间: 2001-09至 2004-06
专 业: 计算机信息管理 学历: 大专
专业描述: 熟悉信息系统开发流程及信息系统的后期管理.能够运用asp编写数据库后台程序,熟练使用sql server 2000,灵活运用sql语言进行数据查询.期间主要深入学习数据库相关理论
工作经验
公司名称: 北京某软件公司
职位名称: 软件工程师 工作时间 : 2009-08至2009-09
工作描述: 为河北移动做bi,主要负责bass的后期维护以及系统升级
公司名称: 石家庄某软件公司
职位名称: 软件开发 工作时间 : 2008-03至2009-06
工作描述: 负责住房公积金数据库维护工具的软件设计与开发
公司名称: 北京某软件公司
职位名称: 软件开发 工作时间 : 2006-06至2008-01
工作描述: 完成gps软件模块的相关设计,编码与测试工作。在美工配合下独立完成网站的开发。
公司名称: 石家庄某贸易有限公司
职位名称: 网站开发与维护 工作时间 : 2004-04至2004-09
工作描述: 主要负责公司网站开发与维护。
自我评价
具备丰富的工作和管理经验,认真踏实负责,具备优秀的表达能力,主持过各种内部技术讲解培训和用户培训,获得公司及用户的好评;具备极强的沟通协调能力,协助公司建立了牢固3级客户关系,建立了公司最具活力的一个团队;具备广阔的知识面,从事过开发、测试、和技术支持等工作。
熟悉面向对象系统分析与设计(uml)和软件工程相关知识。熟练使用c#,asp.net(c#),
j
avascript/ajax,java,jsp,extjs开发过b/s软件或c/s软件(c#)。
有良好的数据库理论知识,能独立设计数据库(符合数据库范式约束),熟悉sql语句,对sql server / oracle / db2 比较熟悉。
参与过生产型软件系统的需求调研,对企业生产与运作管理比较熟悉
目前正在研究领域驱动模型设计,.net环境下基于csla的系统设计和.net 3.5 环境下 wcf 的设计,对于.net 和java环境下web service,soa,workflow和 jbpm 有所了解,对hibernate等orm模型及相关技术比较熟悉。
项目经验
项目名称: 数据库维护工具 时间: 从 2008-05至2009-06
项目描述: 针对公积金系统数据库做维护开发,主要完成系统日志查询,系统性能检测和相关业务数据的检测及试算功能。项目采用 jsp/extjs + struts 1 + spring 开发,应用服务器采用weblogic 8 ,数据库随终端用户不同而改变 (oracle / sybase / db2) 责任描述: 从事系统设计,编码,测试与实施工作,完成系统各层次的公用接口设计与实现,比如数据层针对数据库操作的接口,extjs 数据转换公用程序等 。编写项目详细设计,测试报告,bug说明等文档资料
证书:
我国是人口大国,自1999年以来,进入高等教育行列的学生人数不断创下新高,大众化的教育模式成为各高校急需解决的重要难题。网络管理教学平台的应用正是解决高校教学空间不足、教学资源短缺和教学模式改善的有效策略,各高校纷纷进入了研究开发网络课程教学的新阶段。然而,不同的高校网络课程的设计分门别类,网络课程的类型与教学任务日益增多,使得网络教学课程管理工作难度加大,缺乏完整的系统性的管理模式,网络教学不能更好地实现资源共享,教师与学生的网络课程学习多数只局限于校内资源的利用,教师的互动也局限于校内或少数性质相同的伙伴院校,严重制约了我国网络教学课程应用成效。
二、网络教学课程开设中存在问题
网络教学课程的开设道路并非一帆风顺,结合研究人员调研结果与相关文献资料,表明我国网络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不足之处,影响网路管理教学开设的原因具体表现如下:
(一)网络教学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网络管理教学普遍存在杂乱无序的现象,主要表现为缺乏完整的系统管理,各地区高校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建设不完善,学术交流合作欠缺。
1.教师和学生网络教学应用能力要求不达标
信息化时代的今天,人们正逐步进入一个科技全新发展的时代,掌握网络技术和各类电子操作技能成为生活和发展的必然。然而,老一辈的教师和部分落后地区的学生尚未能将网络教学技能应用自如。在国家政府推进教育现代化发展扶持帮助下,我国多数学校包括落后的山区学校,都加大了校园网络教学课程建设,如宽带校园网、教师电子设备室、投影仪、多媒体教室以及学生计算机室等。可见,教师和学生应用操作技能的“软件”尚未跟上网络教学建设“硬件”建设的步伐,偏低的信息技术水平与网络教学要求还存在一定的距离。
2.学生层面的失调现象
高校学习环境较为开放与自由,学生自主学习观念与能力面临新的挑战。多数学生迷恋于网络各类新奇的活动,对网络课程的重视度不高,学生网络课程自主学习的动机偏差,主要是应付学校所安排的学习任务,而非因兴趣激发的学习积极性。再次,学校对网络教程监控力度不足,教师的教学信念与实际教学情况有出入,学校编排的信息意识与教学信息知识不匹配。如大学英语教学的课堂教学方法与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存在出入,新型的教师对网络教学课程平台的应用频率较高,而老一辈教师偏向于传统式教学方略。在进行英语读写课程的讲学中运用网络教学平台较少,而进行英语视听说教学讲学中多偏向于网络化教学,学生在接受传统式读写课与网络化视听说课的讲学中转变存在一定的难度。
(二)、网络教学课程整合和平台功能完善力度不足
高校网络教学课程硬件建设与学校改革模式存在偏差,偏向于文科类别的高校对网络精品课程的硬件设施要求一般与理科类别的信息工程高校不同,不同专业对网络课程录制的的画面质量、屏幕分辨率和视频流畅速度有所不同。一般的课程录制对画面质量与屏幕分辨率的要求不高,而类似于生物类别的课程录制,为能够更清楚地观看实验课程的细胞的颜色、形状和类别,就需要准备精密的录制设备。其次,不同课程的课时安排也有所差异,课时较少的课程的磁带的储存大小、拾音技术、录制模式和跟踪技术等要求不高。
三、网络管理教学课程的创新设计思路
根据教师和学生实际需要出发,结合相关调研材料与文献资料分析,提出以下网络管理教学课程的改进策略:
(一)采用先进的网络管理教学设备
先进的网络管理教学设备的构建是改善网络课程教学的基础,学校需加大对校园网络建设的投资力度,健全统一完善的网络管理教学课程系统。
1.自动化网络管理教学课程录制设备的采用
网络管理教学课程首要步骤是完善课程录制任务,采用先进的自动录播设备,讲教室实际情况、教师的课件根据需要转换录制,如尔雅通识课程的教学录制就采用较为先进的录制的仪器,在教师讲学过程中,录制仪器根据教师教学的需要转化教师讲授的页面,在需要进行具体授课内容时,录制仪器会在接受到遥控设备发出的信号后自动转变到PPT页面或课堂板书页面。如此一来,自动化的课堂教学录像代替了人员录像,极大提高了精品课程的录制成效,也便于视频的后期制作,为网络管理教学课程的顺利开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理清网络管理教学课程的安排
高校师资队伍在整合网络教学课程安排中根据不同类别设计相应的教学安排,对通学的课程做好精细的录制编排工作,减少不必要课程的网络教学设计工作,避免网络管理教学课程工作杂乱无序,节省课程制作的成本和提高管理效率。贯彻落实网络课程教学的试点工作,为学生提供提建议的网络平台,让学生找出网络课程学习的不足之处,改进后在面向全体进行推广。如JAVA的网络课程教学,在网络管理系统设计中追求统一化、高效化,提高了管理的精确性和管理效率,成为我国高校网络教学课程的发展热点。
(二)提高教师与学生的网络管理教学操作技能
教师网络操作能力优良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网络管理教学工作的发展状况,教师进行网络技能培训是现代化教训的必然要求。教师在掌握较高的网络操作技能,可根据学校实际发展状况和改革需求,设计与实际相符合的网络教学平台。不同的课程教学特色不一,如民族院校的民族大义教学,在网络教学平台设计中比较注重师生交流平台的设计,以便不同民族的学生进行民族风习的交流,根据“和而不同”的校训设计具有民族特殊的交流平台。为此,教师需要掌握网页设计的基本技能,并结合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指导和吸引学生参与网络互动学习,从而达到网络教学的高成效。
四、小结
【关键词】程序类课程;项目驱动;实践教学
随着国内“应用型”本科办学要求,越来越多的高校将“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改革作为“应用型”教学的突破口,而计算机专业的程序语言类课程涉及基础的C语言,专业核心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编程提高类的C#程序设计、JAVA语言程序设计等编程主流语言。因此,以“项目驱动”为导向的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成为了研究的热点。
1.项目驱动的内涵
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是一种起源于西方发达国家,以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为基础的新教学模式,和建构主义的基本思想一样,这种教学模式也试图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主体的地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较好地把理论学习和实践教学结合起来。该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将日常的学习活动与实际的工程项目结合,师生共同推进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而完成具体的教学活动,通过讨论、探究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来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并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项目驱动教学模式”不仅能推动C语言、面向对象程序设计、C#语言程序设计等大学计算机语言类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精品课程建设,还能带动该课程的教学团队建设,促进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的能力,还能够锻炼学生的项目开发能力,让学生更好地适应企业环境,今后的工作环境,并提前接受针对职业生涯的实践培训。
2.实施“项目驱动”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分析
结合目前高校“项目驱动”方式的教学模式实施情况,同时,我们以某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中的“C++语言程序设计”、“JAVA语言程序设计”两门课程实施“项目驱动”教学模式的改革,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要想全面推广实施,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具体来说如下:2.1教学目标不明确。通过文献研究,我们发现目前国内高校关于“C语言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等语言类课程教学目标的设定,突出强调理论教学+案例教学的方式,少有学者能够将具体的工程项目直接应用到教学过程中去,更无法提出“项目驱动”方式的实践课程考核标准来量化学生动手能力的掌握情况,他们在具体教学组织过程中,偏向以教材为主线,按理论教学大纲来展开,而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能够让实践教学活动按照企业级人才需求方式培养学生。2.2教学方式过于单一。目前,大部分高校的授课教师任然采用传统的讲授法+实验+课程设计的三部曲方式完成教学过程,这种教学方式千遍一律,培养的学生没有任何特色。由于教师主导了教学过程,因此,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够,主动参与性下降,即没有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而且对问题的分析和处理不能做到举一反三,其学习效果可想而知。虽然部分高校也采取翻转课堂、微课等新的教学手段,多种途径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但翻转课堂在计算机程序语言类教学中实施还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受限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的兴趣度及学生和教师本身的知识把握情况等客观因素,因此,采取单一的讲授法+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模式或直接应用翻转课堂、微课等教学方式均不可取。2.3教学过程不完整。一般来说完整的教学过程,包括心理准备阶段,感知和理解知识阶段,运用知识阶段和最后的检查、评价学习效果阶段,在高校程序类课程的教学中,大部分教学都是做到了运用知识阶段,至于最后的检查、评价学习效果阶段主要以学生提交课程设计报告或是一个简单的个人作品来完成,这样的作品本身的难度学生很难把握,其教师的评分也存在极大的主观性。利用项目驱动式教学可以让学生通过项目团队的角色适应,体会到项目开发过程的每一个步骤,且可以采用标准化的评价体系来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客观评价。2.4教师业务能力有待提高。目前高校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且科研压力较大,导致讲授这些课程的教师知识仍然停留在一个较为陈旧的时期,并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接受系统的继续教育进行知识的更新,其次,高校教师在进行程序类课程的实践教学活动中,一般结合个人的编程经验和书本的理论知识较多,真正做到企业级项目设计、实施过程的较少,即缺乏“双师型”教师,而将导致实践教学的任务很难落实到位。2.5缺少足够数量和质量的教学类工程项目。“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实施的核心是项目,而目前,教师选用的实践教学项目主要以小型游戏开发、简单MIS系统的开发为主,这类项目不是存在任务量偏小或是偏大、就是难度很难把握,而企业级项目更加注重客户的需求及功能模块的稳定性、持续性及新技术应用,这类项目直接用于教学,不管是对于实施项目驱动教学的教师、还是学生来说难度较大,从而失去本身教学改革的意义。
3.实施“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对策研究
上面已经总结了实施“项目驱动式”程序语言类课程教学模式遇到的各种问题,现在,我们可以进一步讨论上述问题的解决方式,具体如下:3.1明确教学目标,调整人才培养计划。在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类课程教学目标制定中,更应该突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通过项目驱动式教学的团队合作来考核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即把学生互评和教师点评结合起来,让教学目标更清新和完整。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中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即模拟企业工作模式和工作流程的软件项目开发,突出教师指导作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零距离接近真实的接近软件企业工作环境,无缝的与企业用人需求对接。3.2改进教学方法、延伸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过程中,采取以实践教学过程为主,理论教学为辅,以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为基础,让学生来主导课堂教学过程,教师的启发式教学、兴趣驱动式教学、过程性总结作为课堂引导性手段来推进课堂教学,这样的方式更加有利于学生编程兴趣的培养,深入的发现问题,积极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课堂之外,采用比如:扫雷游戏、APP手游、媒体播放器、聊天类等小项目软件的开发,提高学生的项目参与度,延伸课堂教学,巩固教学知识。3.3完善语言类课程实践教学的内容及评价体系。教学改革过程中,可以将实践教学内容分成实验验证过程、课程设计过程、校外实训过程三阶段完成,实验验证部分,可以把传统的案例教学及平时的上机练习统编成基础型实现实验、设计型拓展实验、综合型提高实验。课程设计部分采取双项目教学设计,项目一使用综合基础型项目,该项目一般是结合书本基础知识进行简单综合,项目二使用创新性设计项目,该项目一般为书本知识的灵活运用,解决实际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一般应以“应用性”项目为主。校外实训主要涵盖两个方面:校企合作+校内实习基地,该部分主要以市场主流的应用软件项目为蓝本,让学生以顶岗实习的方式加入到企业的项目团队中去,体会项目的具体实施流程,参与实际的项目开发,累计项目的开发经验,提高学生的整体编程水平。其次,学校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建成一批融实践教学、软件资格水平培训、和应用技术研发等功能于一体,同时具备“系统性、创新性、开放性”特征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产学研”一体、满足学生综合实训和生产实习需要的院办企业;同时依托合作办学企业,完善校企共建共管的长效运行机制和校企一体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建设校外顶岗实习基地。教学评价方面,针对上述三大实践教学过程,我们考虑改革原有的实践教学内容评价体系,以上述三部分作为学生综合评价的组成部分,分内容,分层次,分权重的综合的、客观的评价学生。3.4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促使教师向“双师型”转变。学校应该倡导教师主动加入到相关企业的项目中去,下企业进行锻炼,教师应该通过相关项目的学习与实践,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业务与项目实施能力,学校甚至还可以设置教师企业培训专项经费或是课时减免方面的优惠措施。同时聘请相关企业项目经理或系统分析师、系统架构师等企业项目实施专家来学校兼职上课,带动学校教师实战能力,成为“双师型”教师。3.5合理选取“项目”,完善教学的项目库。通过教学团队的共同协商、校外兼职教师、校办企业专家、校外实训基地的项目推荐,逐步建立并丰富和完善教学项目库,同时,为每一个项目提供详尽的项目实施计划、项目需求说明书、项目设计报告等技术开发类文档,具体说明项目实施过程中需要的团队人数、项目难度、实施标准及考核评价要求。
4.结论
为了高校能够更好的培养“应用型”复合人才,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技能及就业率,我们将“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引入到计算机专业部分语言类教学过程中。教学实践表现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不断增强,自学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同时,通过项目的合作及角色的体会,让学生能够更好的沟通,更富有团队精神、更加能够适应未来的工作环境。此外,实施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也要求我们建立并完善教学项目库,明确教学目标、调整人才培养计划、改进教学方式、完善教学评价体系,不断促使教师向“双师型”转变。总之,“项目驱动教学、项目促进教学”。
作者:李军 单位:湖南涉外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项目驱动的软件工程实验教学探讨[J].熊凡,李伟波.?中国电力教育.2012(02)
[2]面向新时期的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傅彦,任立勇,陆鑫,陈文宇,董强.计算机教育.2013(09)
[3]基于科研项目情境构建的建构主义教学探讨[J].王富治.大学教育.2013(06)
[4]“项目驱动”实践教学法在计算机接口课程群中的应用[J].王晓晔,温显斌,肖迎元.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11)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计算机;课程体系
如何通过中外合作办学,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进一步提高办学质量,这是目前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先决条件,课程体系直接反映教育的成效和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人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课程体系建设需要统筹考虑中外双方课程体系的特点和优势,既要有选择地继承,又要有选择地引进,形成自己的特色。本文以郑州轻工业学院与英国爱丁堡龙比亚大学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计算机类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为例,对此进行探讨。
一、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重要性
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一般是指世界范围内具有较高水平和办学特色,具有一定领先优势的教育教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教育管理制度、师资队伍、管理团队和质量保障体系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指出,要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吸引境外知名学校、教育和科研机构以及企业,合作设立教育教学、实训、研究机构和项目。《纲要》对中外合作办学做出了长远规划和总体部署,并提出了明确要求。资源引进的数量和质量、课程体系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中外合作办学效果的优劣。
中外合作办学是我国改革开放后出现的新生事物,是中国教育机构与外国教育机构依法在中国境内合作举办的以中国公民为主要招生对象的教育教学活动,包括合作设立机构和合作举办项目两种形式。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是中外合作办学的核心和事业成功的决定因素。
二、课程体系国际化与本土化相结合
郑州轻工业学院国际教育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中英合作办学本科学历项目开办于2002年。在办学过程中,中英双方通过学分互认,对郑州轻工业学院计划内招收的学生实施教育教学活动。该项目学生一般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四年完全在国内接受中外双方的联合培养;二是采用“2+2”或者“3+1”的培养模式。两种情况都涉及课程衔接及学分互认等问题。中英双方共同协商、共同探讨、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建设体系,通过借鉴国外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不断改进和优化郑州轻工业学院中外合作办学计算机类专业课程体系。目前,该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课程设置主要分为公共基础课模块、综合英语模块、专业基础课模块和专业课模块。
1.公共基础课模块
课程体系的建设必须将国外的学术培养标准同我国的教育政策、教育方向等要求结合起来,培养出既熟悉中国国情和传统文化又具备国际意识和诚实守信的国际化人才。要注重大学生爱国主义的教育,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课程体系中《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完全保留,学分设置及课堂教学完全体现中方要求。
2.综合英语模块
中外合作办学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因此,英语学习至关重要。一方面学生出国需要通过相应的英语考试;另一方面由于合作办学的教材大多是原版教材,并且很多纯英语授课。学校在原有课程大学英语、英语听力基础上,增设英语阅读、英语写作、英语口语、专业英语等课程,加强大学生对专业基础英语及专业英语的学习。
3.专业基础课模块和专业课模块
郑州轻工业学院中外合作办学课程体系的基本方案与培养目标一致,力求突破传统的工学学士培养体系。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设置是中英合作双方共同协商,在保留中方具有优势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基础上,引进外方优质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使项目的课程体系体现培养目标的国际性、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学习方式的自主性和教学过程的实践性等特点,力求课程体系符合培养学生本科毕业直接就业、考取研究生再就业、出国留学再就业等的人才培养目标。各学期引进的课程和学时数根据中外合作办学资源引进、中外合作双方学分互认的要求以及学生是否出国的实际需求来设置。具体来说,针对大一新生对专业知识及专业的迷茫,结合外方课程体系的设置,引进了专业技能课程,由中外双方教师共同授课,拓宽了学生的专业视野和国际视野,为学生今后专业方向的选择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针对该专业计算机语言类课程和数据库类课程的重要性,我们设置了四年不断线的课程体系。传统培养方案通常一个学期学完一门甚至两门计算机语言或数据库类课程后就不再学习,一方面学生学不好,容易失去兴趣,知难而退;另一方面即使能学会也不能深入。为解决此类问题,我们借鉴国外的课程体系设置,如从第二学期开设《C程序语言设计》,第三、四学期分别开设《JAVA程序设计》和《JAVA高级程序设计》,第五、七学期中外双方共同设立语言类课题,学生完成后可以取得相应的学分。
三、中外合作办学计算机类课程体系的实践
郑州轻工业学院中外合作办学课程体系通过中英共同协商,兼顾中方培养基本要求及英方培养的主干课程要求,每年进行课程调整。课程体系建设首先注重本科教育的传统性、系统性及本专业领域必需的较宽技术基础理论;着重落实引进并融合国外优质教育资源,跟踪本学科领域的最新发展趋势,形成动态链接式人才培养方案,为学生提供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并引导学生开展各种学术讨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独立研究及跨文化的国际视野及实践能力。具体实践及举措有:
1.创新教学模式。郑州轻工业学院在创新教学模式上主要采取的措施有小班授课、分组授课、外籍专家授课、双语授课、英语分类教学、英语第二课堂教学、远程视频教学等多种模式,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2.转变课程考核方式。郑州轻工业学院借鉴外方的考核模式,通过学生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课程设计及项目完成情况、团队合作情况等,重点对学生学习过程、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进行考评。在促进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升师资水平。课程的主导者是教师,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个人专业素养直接决定所授课程的教学质量。在聘请外方知名专家、学者来校授课的同时,每年选派8~10名中外合作办学优秀的博士、专业教师和语言教师到英国学校接受课程培训和交流访问,将国外的先进技术和教学理念带到国内,运用到教学中。
4.以教改及科研合作促进课程建设。科研合作,是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推动中外合作办学科学发展的重要工作,是中外合作办学层次提升的重要标志。学院计算机专业教师一直与英方进行科研及教研方面的合作,合作申请了省级双语精品课程两门、校级重点教改项目一项,并在积极申报省级科研项目。教研科研项目的合作,极大推动了相关课程的建设。
中外合作办学课程体系注重引进国外教学模式及外文原版教材,结合国内教学的优势,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国际视野及实践能力。郑州轻工业学院中外合作办学经过十余年的发展,课程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初步显现了国际化课程体系的建设特色。郑州轻工业学院利用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的相对灵活性,把国外先进的思想和课程培养体系引进到国内,运用专业理念,改革现有模式。实践证明,这样的课程体系切实提升了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符合郑州轻工业学院办学实际,是适应当今社会需要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案。
参考文献:
关键词:实训基地;综合电信;高等职业教育
根据国际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趋势以及我国现代化建设急需大批的技术型、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实际,教育部已明确要求在今后几年内,高等职业教育要进行大的改革,使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定位更加科学准确,人才培养模式和目标更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为此,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进一步加大了教学改革力度,特别是将多年创建的具有鲜明特色的专业教室建设拓展为实训基地。实训基地建设为实现全新的职业教育理念和全面推进教学改革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走向市场架起了桥梁。实训基地的建设过程,也是学院内涵建设的过程,各方面的工作都有了较大的收效。本文以电信工程系的综合电信实训基地建设为例,探索高等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建设的模式,特别是国家级综合电信实训基地的建设模式与方案,并结合综合电信实训基地的内涵建设,对发展我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作了进一步的探讨。
综合电信实训基地建设总体目标
为适应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对人才的需求,适应首都经济发展的人才战略,综合电信实训基地建设应以培养信息产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在重视综合电信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特别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技术应用能力、检测维修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以通信领域的最新技术应用为导向,开设与之相适应的实训项目,使学生在具有必备的通信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专业方向上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广、职业素质高等特点;突出电信工程系在通信应用技术教育领域的办学特
色,把实训基地办成全国同类专业的示范性窗口。
综合电信实训基地设计思路
根据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高职通信技术专业的办学思想,综合电信实训基地总体设计遵循以下几个设计原则:(1)以教学体系改革为突破口,建设高等职业教育的精品通信实训基地。(2)以现代通信领域的新技术应用为依托,实现零距离就业。(3)培养学生通信网络的建立、维护和管理的核心能力。(4)实现精维护、重调测、懂施工、会管理、能设计的总体培养目标。
一中心四平台通信专业实训基地设计方案
综合电信实训基地设计方案该设计方案(如上图)包括一个中心和四个平台,即现代通信技术实训中心和通信与电子基础实验实训平台、通信网络施工与系统集成实训平台、终端设备检测与维修实训平台、通信应用设计与创新实训平台。四个功能平台分别着重对学生理论、工程、维修和设计等能力做强化训练。现代通信技术实训中心采用现代通信技术的新型系统设备,构建了多种典型的通信系统网络,可以实现真实的通信,贴近通信行业各类主流的通信设备和系统,达到了实战训练的目的。这一个中心四个平台通过有效的教学组织和完善的系统管理,为师生提供了统一的教学平台和资源环境,从而达到了培养学生通信网络的建立、维护和管理的核心能力,实现精维护、重调测、懂施工、会管理、能设计的总体培养目标。
综合电信实训基地实训项目
通信基础实验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数字电子技术实验、高频电子线路实验、信号与系统实验、通信原理实验、移动通信原理实验等。
通信技术实训电信综合布线实训、光纤与光缆接续实训、光纤传输实训、光测量实训、VOIP网络组建实训、C&C08数字程控交换实训、数字传输实训、通信系统电源故障诊断与维修实训、通信系统故障信号分析与处理实训、通信营运支局运行管理与维护实训等。
职业技能实训移动通信用户终端设备原理与检测维修实训、数码产品检测与维修实训、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实训、计算机组装与维修实训、家用电子产品维修技术实训等。
技术与创新实训综合电信毕业设计、实验室IC卡管理系统、智能网络考核系统、远程视频教学管理系统、JAVA网络通信应用设计、单片机应用系统设计与开发、教学评估系统设计等。
综合电信实训基地内涵建设
实训基地的构建过程,给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学院的整体办学水平有了新的提高,电信工程系人才培养模式走向了市场。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推进了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手段、实训项目开发、校企合作诸多领域的工作。
人才培养模式实训基地的建设过程,打通了企业与学校合作办学的渠道,人才培养模式走上了产学研合作办学的轨道。通过与企业共同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我们把通信人才的培养定位在:培养电信行业具有通信系统的运行维护与管理能力,通信设备的安装、调试和故障排除能力,通信工程的施工、组织与管理能力,通信设备及通信产品的制造能力和销售能力的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和技能复合型人才。
课程开发与教材建设综合电信实训基地的建设,促进了全面的教学改革。我们在充分学习和研究国内外职业教育教学模式(CBE和BTEC)和课程体系的基础上,确定了以行业和企业为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主体。我们聘请了通信行业、通信企业专家,结合通信企业员工培训课程,以及职业鉴定标准等,共同完成了通信技术专业培养计划的修订,以适度、够用为原则,全面压缩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理论教学课时,加大了实践教学课时比例,达到50%以上,并以职业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为核心进行整合,同时新开发了一系列新技术课程,这类课程以综合实训项目、职业鉴定标准为导向,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力图通过系列实训模块包的形式提供给学生,逐步形成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新开发的课程突出了三个特点,即采用项目教学法、涵盖职业鉴定标准和最新技术及行业规范。
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是实现人才培养的关键。为尽快适应通信新技术的发展,适应综合电信实训基地实训项目的教学要求以及新课程体系,教师的新一轮培训和教师队伍建设尤为重要。我们采取两种途径:其一,教师到邮电企业(华为大学、华旗资讯实验室、泰尔实验室、泰亚通信)参加企业技术人员的新技术培训,到产学研合作企业参加实践,参加“双师型”教师培训班进修;其二,引进通信行业、企业和社会上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专家,建设一支兼职教师队伍。
产学研合作办学产学研合作是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互惠互利、双赢多赢的产学研合作办学形式,成就多家企业和我们达成合作办学的共识。到目前为止,我们与华为集团、北京松下彩管公司、泰尔实验室、东方泰亚通信公司、华旗咨询数码实验室、北京邮政管理局等多家企业进行了合作办学。来自上述多家企业的行业专家和技术专家与学校专业教学人员组建成专业建设委员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确定办学思路与定位,确定实践、实训项目与内容,确定企业对学生应取得的职业证书要求,确定企业顶岗实习安排等等。企业已完全走进学校的大门,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并试图使学生在校期间完成向企业员工的转化过程。学校无疑为企业人才需求创造了最有效途径和优惠条件。同时,企业对学校的办学条件(实训条件)的改善,特别是提供的真实的职业环境,也是学校教育自身根本无法解决的。
产学研合作育人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类型和目标决定了在育人方面必须建立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我们必须通过产学研合作育人的方式来解决育人模式问题。该模式要同时满足两个方面要求:一是要突出培养学生适应日新月异的岗位所需要的职业技术技能;二是要突出培养学生作为不同职业人所特有的职业素质,包括职业道德养成教育。要真正成为“职业人”,顶岗锻炼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学生不仅要完成职业技术技能的训练,更重要的是要完成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角色转换。我们从学生入学教育开始,合作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就参与此项工作,并以企业文化为核心,以做一名合格企业员工为内容的系列培训,贯穿在每个学期的专题讲座中。同时,我们将优秀合作企业的企业文化、员工职业培训的部分内容引入相关课程中,使学生不断接受优秀企业的企业文化,具备优秀的职业素养。当学生完成校内实训基地的技能训练后进入到企业,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实践,逐步完成学生到准员工,再到合格员工的转化。
产学研合作就业产学研合作可以使参加合作培养的技能好、敬业的学生实现“预就业”。参加合作项目的学生由于普遍在技术技能和职业素质方面得到了提高,无形中也提高了就业竞争力。目前通信技术专业结合用人单位确定的人才目标,专业方向基本分为通信工程,通信网络施工与维护,手机维修与检测,数码产品生产、检测、维修与销售。此外,在与北京邮政管理局合作的几年来,我们根据企业的要求,及时调整专业方向,结合岗位适度增加和强化岗位技能,每年为北京市城八区邮电局输送100多名经过岗位技能培训、毕业后就能顶岗工作的合格员工。
产学研合作教育产学研合作教育是产学研结合的重要形式。在学习和研究各高职院校产学研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我们不断探索,在合作教育领域,企业与学校双方不断拓展合作空间,形成多领域的合作。电信工程系综合电信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结合行业和企业特色,校企共同制定设计方案,共同开发设计实训项目,共同编写实训教材,共同开发实训考核软件平台等,实现了校内外实训基地零距离对接。在该系部分院级科研项目中均有企业技术人员参加项目研究,而企业研发项目中也有该系教师参与。学校的实训基地正计划与企业双向挂牌,它也将成为几家企业员工的技术培训基地。产学研合作教育,推动了教学改革深层次发展,校企在硬件资源及人力资源上互惠互利,优势互补,使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工作有了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吴岩.必由之路——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操作指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关键词:软件工程;教学团队;教学改革
软件产业是最具前景的产业,目前,我国软件产业发展迅速,人才需求旺盛[1]。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全球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等服务外包产业结构调整正在兴起[2],如何抓住机遇尽快地融入到国际竞争的大舞台,营造和谐的软件产业发展环境,培养应用型的创新性软件人才,是高校培养软件人才的重中之重。
厦门理工学院是一所新兴的本科院校,我们的办学特色清晰地定位在“开放式、应用型、地方性、国际化”之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相关本科专业建立时间短,教学班子经验不够丰富,如何让教学契合学校的办学定位,尽快办出特色,形成可操作性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是一线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国内软件工程教育者从教学内容[3]、人才培养体系[4]、课程体系[5]、实践培养体系[6]、创新人才培养[7]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实践。本文讨论作者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教学团队指导项目小组接受完整的软件工程训练的一系列方法和措施,从师资建设、教学安排、特色实训环节等方面阐述团队建设的实践经验。
1教学中的问题
在多年软件工程类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对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进行调研、改革和实践。通过总结经验、与兄弟院校交流和考察企业,我们发现以往的教学往往忽视软件工程的“工程”性,导致学生对软件工程没有具体的感受,更谈不上深入理解软件工程相关的原理、方法及其在具体实践中的运用。对此,我们在以下方面进行反思。
1.1课程内容得不到很好的整合
软件工程专业课程知识结构可分为基础课、软件开发技术、软件工程等部分,课程之间内容联系强,知识点相互交叉。由于该专业课程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因此,不联系实际学生就很难理解其精华,任课教师压力很大。如果教师对整个课程体系不了解,没有实践经验,对相关概念、原理不熟悉,教学时详略不当,前后课程不能衔接,就极易造成各自强调自身课程的重要性,实验内容简单重复的现象。虽然某些课程设计的独立实践环节是以学生组团形式完成一个项目,但是,很少有项目能够结合数门相关课程,因此,也就没有完善的项目。
1.2重编程轻设计
软件工程专业要重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基本理论技术的教学及目前常用的、流行的技术、平台和开发工具的介绍,同时又要注重分析、设计、项目管理等一系列与培养、提高工程能力、团队精神紧密结合的课程。以往的教学往往重视前者而忽视的后者,这种教学方法使人在面对目前众多开发方法、平台、技术时会感到无所适从,不知道具体该开设哪些课程才算全面恰当。以前我们就有过Java平台和.Net平台之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这两种技术并重,它造成课时紧张,给教师和学生带来不少的压力。
软件工程专业应当培养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使之能够胜任在团队中承担程序开发工作。但过分强调程序设计的重要性,将大量的课时投入到编程语言和工具的学习上,并不能将学生培养成优秀的软件工程专业毕业生。软件工程专业的重点应该放在软件工程的原理和方法上,使受教育者接受项目的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部署以及项目管理等整个过程的训练,并成为提供解决方案团队中的优秀成员。
1.3教学缺乏“团队性”
虽然软件工程强调团队合作,但以往的教与学并没实现这一要求。事实上,完成软件项目需要运用项目分析、设计技术和框架、语言的实现以及测试、部署和维护等过程,涉及整个课程体系,这个特点决定任课教师知识结构必须全面,需要高度合作,需要全局观念,绝不能只把重点放在自己的课程上,而不考虑课程之间协作和内容整合。
以上问题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影响的,课程孤立本身是教学缺乏团队性的表现,长此以往会加剧课程内容之间的割裂。项目设计与编程实现不能协调也是课程教学内容孤立缺乏团队性的体现。制定课程设计,但没时间实现,实现了,却没时间测试。总之,如果不能破除这三个现象,问题就会更加突出,就无法达到培养优秀软件工程人才的目标的。
2建立软件工程教学团队的三个步骤
2.1建立软件工程课程体系
软件教学团队应当确立在合理的课程体系之上。为了准确定位、达成共识,软件工程教研室历时半年,集中精力进行了软件工程培养计划的修订工作。通过访问兄弟院校、走访企业、研究国内外成功经验等多种形式,我们逐步清晰了办学的定位与特色,形成了自己的培养计划,主要专业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课程体系主要是优化软件工程系列课程和实验实践环节,同时,在认识高度统一的基础上削减专业课的课时。这次修订最大的改革是在第六学期和第七学期设置两个大型的独立实践教学环节,将软件工程、面向对象设计、软件测试、软件项目管理和软件体系结构等课程内容综合在实践环节,体现“做中学”的理念,训练学生软件开发、设计的综合能力,熟悉主流的开发技术、方法和工具,接受完整的项目实训,积累一定的开发经验。
通过对课程体系的长时间探讨,我们明确了课程的性质和在课程体系中所处的位置,教学团队对该体系有总体的认识和一致的看法,并能从全局考虑问题。
2.2确定课程教学大纲
有了教学团队认同的课程体系,我们就需要制定教学大纲,这事关团队教学成败。我们的做法是,根据个人的教学经验,各自提交熟悉课程的教学大纲,并在教研室会议上讨论,讨论是建立在相关课程大纲一起考察、修改的基础上,目的是做到大纲上统一整合,理清课程承接关系。例如,在讨论“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的时候,我们将这门课与“数据结构”和“数据库原理与应用”一起讨论,结果发现应当用C++中的模板概念来加强数据结构概念和运用,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设计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调用相关类库来访问数据库。由此,这三门课的联系得到加强,教师教学时也更加清楚课程的重点。再如,将“软件工程概论”、“面向对象的分析与设计”和“软件项目管理”一起讨论时,我们会发现这三门课的内容既有区别又有交叉,课程大纲应当各有侧重。另外,这三门课应当建立统一的实践环节,综合性运用这三门课的知识,避免单独设计三门课的实践,造成内容重复。
2.3明确合作教学环节
教学大纲的讨论和确立使教学团队在每一门课的教学内容上都达成共识,理解自己的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作用。事实上,还有很多富有实效的合作教学机制,例如大型独立实践环节(比如持续一个月)需要教学团队多个教师参与指导,每人指导的内容有分工、有合作。例如,在项目实践Ⅰ中,我们安排3个教师分别承担不同的任务,一个教师指导项目管理,一个教师指导项目分析和设计,另外一个教师指导开发与测试。另外,针对教师不同的教学重点,在一门课中可以由两个教师或多个教师合作教学。例如“软件体系结构”课程,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主讲设计模式,另一个教师主讲体系结构概念。目前合作教学环节如表1所示。
3团队教学的保障措施
团队教学要出效果、出成绩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一个人的事情,需要整个教学团队的协调合作,要创造各种条件和保障措施,让这个过程持续发展,常做常新,其具体措施如下。
3.1组建精干教学团队
软件工程专业课程实践性强,任课教师必须对整个课程体系有全面的把握,方能把握好教学的内容和重点,因此,我们有必要培养教学团队,进行系统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在实际中,结合培养定位,我们的师资讲究学历搭配和学缘搭配,重视引进有企业工作经历和项目开发经验的教师。目前,博士学位的教师约占36%,企业引进的教师约占30%,另外还有专门从事项目开发与管理的实验师资。所有成员每年都有机会在专业课程、企业产品、IT英语等方面接受培训,同时,我们也聘请从事软件开发培训的企业师资进行某些课程的教学和交流。
3.2争取课题的支持
实施教学改革,不能闭门造车,不能停留在口头,而需要我们查阅资料,访问兄弟院校,与企业交流,参加学术会议,这样才能开阔视野、了解现状,把握发展方向。教改项目、各级部门的重点课题、精品课程等项目都是教改的动力源泉。我们通过“软件工程”精品课程和校级“教学团队”,即一系列的校、市、省级课题的建设,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教学团队的能力得到整体提升,积累了丰富的教学资料,建立了专业教学网站,开发了一系列教学软件。
3.3做好教研活动的规划和实施
有了共同的目标,教研活动就容易落到实处。建立课题体系,确定教学大纲和明确合作教学环节等过程需要反复讨论和论证,每一个主题内容都非常复杂,需要长期研究,必须纳入教研活动中,对于不成熟的教学团队,这一点尤其重要。教研活动的规划以周为单位,讨论形式可以灵活多样,但内容必须明确。许多创新的思维都是在各种观点碰撞之时产生的,具体教学过程必须取得共识才能顺利开展。
3.4注重教学案例的整理完善
要达到团队教学的目的,需要比较完善的教学案例,该案例能反映多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这样才能使教师围绕相同的话题讨论和实施教学。目前我们正在完善《毕业设计管理系统》和《等级考试报名系统》这两个教学案例,具有分析、设计与测试等文档,并且系统正在试用阶段。这两个案例是两年来任课教师指导学生共同探讨的结果,是团队教学的成果,该案例可用于“C#程序设计”、“软件工程”、“面向对象的分析与设计”、“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程序设计”等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是团队教学的基础。
4结语
团队教学是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内在要求,本专业课程内容更新快、实践性强,为了提高任课教师对专业的整体认识,优化教学内容,我们就课程体系的确立、教学计划的确定和合作教学环节的创立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申请了一系列的课题,筹建专业教学网站,丰富了教学案例,学生的学习内容具有较强的连贯性,学习兴趣提高了,效果明显提高,任课教师的付出得到认可。接下来的工作就是进一步完善教学案例,研究《项目实践Ⅰ》和《项目实践Ⅱ》的具体实施计划。
参考文献:
[1] 陈登坤. 中国软件产业自主创新及人才需求趋势[J]. 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1):89-90.
[2] 高虹. 大连软件和信息服务外包的迅速发展之优势分析[J]. 现代经济信息,2009(19):139-140.
[3] 李超,谢坤武,向军. 软件工程课程教学内容及方法探索[J]. 计算机时代,2010(7):56-58.
[4] 文俊浩,胡海波,杨丹,等. 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4):63-68.
[5] 文志诚,曹春丽.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J]. 计算机教育,2010(4):59-62.
[6] 马燕,张根耀,王文发. 软件工程实验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研究[J]. 教育与职业,2006(36):149-150.
[7] 毕叶,黄,郭倩林,等. 适应社会竞争需求培养创新应用人才:软件工程专业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探索[J]. 中国高教研究,2007(6):93-93.
Application-type Construction Project of Software Engineering Teaching Team
WENG Wei, ZHU Shunzhi, XIAO Lei, XIE Yanqi
(Computer Science Department, Xiame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Xiamen 361024, China)
关键词: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实践教学;教学硬件;教学软件
1引言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作为教育部确定的21世纪高等学校经济学、管理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在经济管理类教学中居于核心地位。另一方面,独立学院在我国本科教育系统中居3本或2B类的普通本科院校位置,人才培养模式有其独特性,是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本科人才为目标,为地方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应用型人才。独立学院基于这一培养目标探索专业的设置和选择独特的课程模式、教育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估办法。因此,独立学院“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课程应根据这样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实际教学中遇到的困难进行教学改革。笔者长期担任该课程教学,对于该课程教学的不足和关键环节有着切身体会,尤其是实践教学环节在实验教学内容的安排、真实操作环境的模拟以及师资队伍的培养等方面均存在不足,要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必须在教学内容、体系、模式等方面不断改革和创新,因此增加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是十分必要的。
2“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2.1教学目标体系不明晰
实践教学目标是实践教学应达到的标准,在整个实践教学体系中,目标体系是核心,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和实践教学条件保障体系的结构和功能。目前关于独立学院课程实践教学目标的定位还非常模糊,由于其特殊的办学模式,很难确定其目标的具体标准,进而影响到实践教学的具体实施。结合“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这门课程,高职、专科类的教学主要是直接面向职业岗位或岗位群需要的技术教育,如银行前台的会计、出纳、综合查询、信贷等基础业务;一本和二本院校则更偏重于银行的中间和表外业务及其风险管理的实践学习;大多数独立学院的实践课程设计类似于高职和专科类培养要求,却没有高职专科学校的专业化,体现不出独立学院银行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从而影响到学生将来就业的竞争力。
2.2教学硬件设施不完善
在商业银行的实践教学中,上机操作是一个重要的实践环节。近年来一些独立院校为适应社会对应用型专业人才的需求,提出建设模拟银行实验室等,但大多都在计划中,真正落实的院校少之又少,即使某些独立学院建立了实验室,其银行模拟软件普遍依托ASP.Ne和JAVA技术开发Web服务应用平台。基于操作IE界面的Web服务,虽具备远程教学、管理方便等优点,但操作平台及界面与商业银行现行柜面系统差别巨大,仿真度低,无法支持密码键盘、票据扫描器等外设,难以训练学生的实操技能与技巧。同时很多独立学院软硬件的维护和开发缺乏自己的专职技术人员,实验室管理较为混乱,缺乏对实验室的长远规划,虽然已有少部分独立学院在硬件配置上进入了先进行列,但更多的是硬件设施落后难以支撑教学软件的有效运行。除了像银行实验室这种模拟仿真配置设施外,很多独立学院还不能为学生提供具有真实环境的实习机会,如去银行去实习,没能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从而造成毕业生就业后上手较慢、动手能力不强。
2.3教学软件条件有限
实践教学的发展不仅需要硬件设施做基础,还需要教学软件条件做辅助,而软件条件的建设主要取决于师资力量的建设,拥有强大师资的学校教学软件才能完美的推动学校实践教学的发展与创新。从长远来看,教学软件条件甚至比硬件条件的作用还要大。目前,独立学院存在着师资队伍数量不足和结构失调的问题。教师结构不合理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人才培养质量,独立学院教授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的教师主要来自于刚从学校毕业就到学校工作的青年教师,部分来自于外聘教师。青年教师缺乏社会经验、缺少科研基础和实践积累,而经验丰富的外聘教师一般都只是限于完成课时,与青年教师之间的交流很少,对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帮助不大。另外,该门课程对实际操作有要求,缺少具有丰富实践经验、能指导学生实习实训的教师。
3“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实践教学改革建议
3.1构建合理的实践教学目标体系
独立学院的教学目标是要培养“知识结构合理、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对于这一培养目标,可从不同层面来理解。对于银行类专业来说,实践教学的目标体系应该以职业应用能力培养为主体,以职业素质、关键能力培养和职业资格证书获取为两翼。首先,银行职业应用能力体现出的是职业的应用和创新,不是流水线的技能培养。例如我们在银行信贷调查过程中,如果只按照流程要求提取客户的相关资料,而不考虑现实情况的差异,那将会增加银行大量风险。其次,职业素质和关键能力的培养直接影响学生在未来职业中的发展高度,银行对人才自身的能力要求、职业素养要求会更加的高,笔者认为独立学院的学生大多数来自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社会阅历和人际交往的能力可能会更有优势,那么我们在实践培养中可偏重于学生在银行发展业务中的营销能力培养。最后,职业资格证书获取是学生在人才竞争中的有力砝码,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介绍并推荐目前最常见及其含金量较高的证书,以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需求。这样,所建立的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就把素质教育、关键能力和职业技能有机联系起来,从而确立了三者互为条件、互为促进的关系。
3.2完善教学硬件设施的建设
教学硬件设施的建设要重量兼质。首先学校要根据专业人数的多少,配置相应数量的电脑和软件,尽量能做到上课学生一人一台电脑,方便学生操作;教师多从知识、经验、阅历出发,应用先进的设备,为学生提供模拟演练的机会,促使学生对理论内容进行深入思考,能够透过业务表面现象深入分析金融领域的本质问题。其次,学校还应参考任课老师的建议及借鉴其他学校的使用情况,选择适合本校学生的软件。银行模拟软件普遍包括储蓄业务、对公业务、信贷业务、业务、特殊业务、系统管理等教学功能。目前软件的使用一是来自专门的软件开发公司,二是学校自我研发。对于师资强大的独立学院,建议研发自己的模拟银行软件,结合本校专业特色,配合编写相应的实验教材。此外,学校可以借用自己的内部资源,比如有和自己业务往来的银行,与其展开合作,建立银行业人才培养的双向培养和实习基地,满足学生们为积累就业阅历到商业银行实习的强烈需求,帮助学生们更加熟悉商业银行的基本运作,获取更为切身的从业感受和体会。
3.3提高实践教学软件的条件
在教师队伍方面,应注重老中青年教师的结构合理化。学校应聘任高水平的外聘教授或专家为学科带头人来帮助一大批年轻教师尽快取得巨大进步。目前讲授“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教师基本都具有研究生学历或讲师职称,专业基础都比较好,可以定期聘请银行的在职人员到学校给教师培训;学校在业务经验方面,一是制定教师进修培养条例,不定期地组织教师到实验教学开展较好的学校进行观摩、培训。鼓励教师通过进修、自学等获取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技术等级证书,并定期选派教师到银行进行业务实践;二是请金融机构的人员做学生的教学实践教师,让他们把工作经验带到实践教学环节中来,进而充实实践教学队伍,促进教学、生产、科研相结合。
参考文献:
[1]万佳.独立学院“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教改探讨[J].北方经贸,2012(5).
[2]张迎春,吕宏芬.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10(6).
[3]范淑芳.《商业银行经营学》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3(11).
[4]许崴.创建“实验银行”培养金融人才综合业务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7).
我院在专业建设的初期就与河北新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制定了校企合作方案,实施了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四合作”机制,实现了“校企合作双主体育人”模式,即我院与新龙公司共同担任人才培养的主体。移动通信技术与谷歌公司建立合作关系,加入了谷歌公司的“Android学术合作计划”,分享谷歌公司的优秀课程建设资源,参与谷歌公司组织的各项活动,包括师资培养、大学生挑战赛、创新项目等。通过与谷歌公司合作,及时了解Android架构的发展与变化,培养师资队伍,锻炼学生的设计开发能力。作为具有电力特色的专业,我院与电力公司人力资源与职工培训部门建立了长效沟通机制,定期交流指导专业的建设。我院定期派遣专职教师到供电公司下场锻炼,深入了解电力行业在智能移动终端设备岗位的职务需求,同时培养移动通信技术的师资队伍。学生顶岗实习与综合训练阶段,派遣学生到电力公司指定岗位顶岗实习。
二、加强课程建设
课程是为了实现一定培养目标而精心选择的教育与训练内容的范围及其安排的总和,是专业建设的核心。课程不仅要教授学生技能以适应生产世界的要求,还要注重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建构,实现学生职业能力发展与内在精神建构二者的有机结合。本着课程不仅是教育还是培训的目的,我院针对培养方案,经过与合作企业技术部门和培训部门反复论证,最终形成了移动通信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移动通信技术专业的主要课程如图1所示。课程体系分为两条主线、六个阶段、四个方向(数据库、java开发、Android开发、电网通信)。移动通信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既具有软件专业通用性,又具有我院的电力特色。在不同学期根据情况安排企业人员进行专业引导与教育、课程项目全程贯穿引导、素质拓展、心理讲座、职业素养培养等,综合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能力、心理素质;每个阶段都有明确的目标,并由相应的职业资格认证和考核。
1.教学内容建设在核心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过程中,通过对实际工作岗位中的应用需求进行详细的分析与研究,依据通用性原则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和序化,将整门课程设计成多个具有代表性的学习情境,既考虑到实用性,又兼顾到知识的逻辑性,改变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学习和练习一些毫无关联的小程序来理解与掌握程序流程,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仍一筹莫展的教学问题,使学生在开始学习程序设计时就理解未来工作中将要遇到的概念和问题,充分体现了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使学生切实感受到现实工作的实际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在教学内容的选取和组织上本着“必需,够用,切实可行”的原则,力求体现以学生学习为主,教师教学为辅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以适应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格要求为目标。打破学科体系,以能力为主线,把理论、实践内容进行充分融合,把多种相关技术整合成一门课程,强化案例式教学和知识的模块化。
2.教学手段与考核方式建设(1)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充分利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室、网络资源、电子平台和第二课堂等多种手段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质量和工作效率,在学生和教师间均获得了良好的反馈。利用一体化教室构建贴近实际工作的教学环境,课上教师讲完理论部分,亲自动手做演示,带领学生动手完成本次课内容,加深学生的理解与认识,同时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所有课程的多媒体课件、源代码等资源对学生全部公开,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结合手头的教材,及时复习巩固已经学习过的内容,预习新的章节。沟通与交流的过程就是知识传播的过程,每学期会安排两次师生座谈会,由系部安排教师与学生代表进行沟通交流。除面对面的交流之外,电子邮件、BBS、E-mail和QQ、MSN等均是师生之间沟通的桥梁。通过这些手段,学生有问题可以及时请教和反映;而教师也可以及时得到反馈,对自己的教学内容、手段和进度进行调整,从而改善教学效果。(2)灵活多样的考试考核方式。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所有课程考核都是以能力为中心,采用形成性考核方式,即通过课堂教学过程考核、实训项目考核、单元测试考核、期末理论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其中课堂教学过程考核强调平时的出勤、课堂纪律、课堂表现和作业;实训项目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单元测试考查学生对单元知识的掌握情况;期末的理论考核考查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同时,为了有效考察学生的项目能力、动手能力、理论知识、职业素质等综合素质,在专业课考试方式的改革上做出了多方面的探索。首先,对传统笔试一考定终身难以考察出学生的真实水平做了完善,加大了平时对学生考查的力度,设立了多处考查点,将平时上课的评价成绩纳入考核体系,要求学生注意平时积累,而非考前突击。其次,上机考试方面结合具体的专业课程,以项目为单位组织考试题目,且多是一次考试布置一道完整的项目题目,综合考查学生多方面的综合能力。再次,针对每学期末的项目实训,采取项目组答辩的方式,除了对项目小组的项目成果进行评定之外,对每组的成员个体也要单独考查,从技术能力、团队合作到精神风貌、语言表达,都会有一个综合评价。最后,通过与企业合作,引入企业的考核模式,由企业出题并派监考教师来考核学生,试卷或者上机项目由他们来组织评审,这样一方面题目更贴近真实,更贴近企业的需要,另一方面也实现了教考分离。
3.教材与教学资源建设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在选取教材上尽量选用面向工作过程思想编写的教材,使用任务驱动,围绕工作任务展开知识点的讲解,使学生在“做中学”。通过分析工作任务制订工作步骤,在实现任务的过程中完成对知识点的理解,并最终完成工作任务。教材中选用的任务和案例都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代表性,选择了在程序开发中经常使用的功能作为程序案例,使学生在今后的实际项目开发中能直接利用相似的程序功能。移动通信技术专业积极选取企业教材,并按照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要求,与企业合作共同编写与就业相结合,注重实践动手能力培养,适合基于工作过程的教材。另外,每学期期末的实训项目均来自企业。
三、实践教学
1.实践教学体系设计实践教学体系与理论教学体系既相对独立又相辅相成。移动通信技术专业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突出实践教学地位,实践教学学时为1990个小时,占总课时的62%。所有实践课程都制定了相关课程标准。实践教学分阶段,循序渐进分为基本技能实训、专业技能实训、岗位技能实训三种实训并贯穿于人才培养方案整个过程。实践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实践教学实施过程由我院与合作企业——河北新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承担,基本技能实训由校内“双师型”教师承担,但其中的课程项目贯穿由企业兼职教师承担,在整个理论课教学过程中由兼职教师带领学生完成1个或多个项目。专业技能实训以校内“双师型”教学为主、企业兼职教师为辅来共同承担。兼职教师主要是设计项目实训内容、提出项目实训要求,进行项目实训验收或答辩;日常实训过程的指导、辅导主要由校内“双师型”教师来完成。岗位实训主要以企业兼职教师为主、校内教师为辅的方式来承担教学工作。校内教师主要参与方案的制定、实训过程的检查和实训结果的验收;企业兼职教师(软件研发工程师)在企业内的实训基地(厂中校),按软件公司的开发流程,带领学生完成至少2个真实的软件项目,实现学生从准职业人到职业人的转变。
2.实践教学条件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是培养和提高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实践创新能力、提升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和重要保障。我院根据专业需要,对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进行了全面规划,建成了较为完善的实验实训室和实训基地。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公用实训室;二是班级综合实训室;三是专业特色实训室。每个实训室都由品牌机构成,并配置了完善的教学设施,保证了教学做一体化。首先,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建有6个公用实训室,根据每个实训室的计算机软硬件配置不同,所承担的主要教学任务也不同。其次,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建成了4个班级综合实训室,该实训室具有理论授课和实践教学两重功能。平时上课保证人手一机,课堂练习以及课程设计实践环节在班级综合实训室完成。阶段综合实训等实践环节根据情况可在班级综合实训室完成,也可在公用专门实训室完成。班级综合实训室的建成,为学生充分培养和锻炼自己的基本技能、专业技能、项目实践能力、创新性实践以及承接一些软件开发项目,起到了保障作用,提供了很好的实践平台。最后,专业还建有一个专业特色实训室。实训室除了配置有PC机外,还配置有企业捐资和自购的多种型号、品牌、类型的Android系统移动终端设备,方便学生参与到一些承接的软件开发项目中来。
四、教学团队建设
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高水平人才的关键。目前,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教师团队主要由10名校内专任教师和6名企业兼职教师构成。其中校内专任教师主要由博士、硕士组成,占教师总数的70%,主要负责教授移动通信技术专业的理论相关课程;企业兼职教师主要由来自企业的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构成,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较强的教学组织能力,主要承担职业素质拓展和企业实训等课程。高职教育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深刻的理论知识,还要有实践技能水平,对开展的实践教学项目,从理论、实践操作到考核认证都必须达到企业一线技术骨干的水平。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从建设初期就注重鼓励教师掌握新技术、新理念,定期组织教师到企业现场工作一年或半年时间进行调研、学习和锻炼。三年以来,专职教师下厂锻炼3人共计23个月,其中两名教师分别先后到合作公司软件开发部下厂锻炼半年,学习企业的开发过程、开发技术、开发理念;一名教师到电力公司下厂11个月进行锻炼调研,了解电力系统的需求,尤其是智能电网的发展,以便使移动通信技术专业的发展与电力行业更加紧密的结合,为社会与电力行业提供服务。
五、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