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影视艺术的特点

影视艺术的特点

时间:2023-10-12 16:12:0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影视艺术的特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影视艺术的特点

第1篇

【关键词】舞蹈艺术;影视媒体;现状;展望

中图分类号:J70-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1-0168-01

在传统的舞蹈艺术形式中,舞蹈艺术主要是借助于舞者的表演进行传播和展现。但这种形式,和不间断的时间性音符跳跃和流动的身姿动作相比,不能引起人们感官的审美愉悦和内心的强烈震撼。在影视媒体中,舞蹈艺术的传播是运动的,由于有着不间断的音乐,舞蹈艺术通常都能对原来的形式特性进行保持。受众借助于银幕、荧屏等影视媒介,能对舞蹈艺术家对音乐的表达理解更深刻。通过对舞者们身韵和造型的欣赏,对现场的气氛感同身受。可见,在舞蹈艺术传播中,影视媒体的传播更加受欢迎。

一、舞蹈艺术在影视媒体传播中的现状

伴随着迅猛发展的影视技术,舞蹈艺术家和影视工作者,也有了日趋成熟的思想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目前,影视舞蹈艺术拥有着诸如舞蹈题材的专题片、舞蹈电影、舞蹈艺术片等诸多形式。通过有机结合影视和舞蹈,在艺术创造上,成为一种独一无二的舞蹈形式。在这种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影视艺术家、影视工作人员的作品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这种艺术作品被称之为影视舞蹈艺术。

诸如北京奥运会的舞蹈作品《丝路》,就拥有庞大的导演组阵容、诸多明星演员参演,绚烂的灯光、宏大的舞美等等。无数巧妙特技的运用,使画卷上那富有中华民族韵味的曼妙舞姿,深深地镌刻在观众的脑海中。

影视舞蹈艺术的优势是,善于对舞蹈细节的刻,利用摄像机的特写镜头,将表演的空间性加大,甚至将时空的局限性突破。利用视听语言和舞美技术,将影视技术的表现力进一步增强。但影视舞蹈艺术,也有着自身的局限性,相比于古典艺术,影视舞蹈艺术将内质的虚幻性掩盖,对于表面的真实性更加偏重,它在视听演绎中,带有影视媒体普遍的规律。在其作品中,创作者的主观意图非常强烈。为此,需要将影视艺术和舞蹈艺术有机融合,使二者的结合相得益彰。

二、舞蹈艺术在影视艺术中的特点

巧妙地运用镜头语言,是影视舞蹈艺术的创作特点。通过有机结合舞蹈与影视技术,将舞蹈语言本身进行了展现。同时,将舞蹈的连贯性进行了消解,并将舞蹈语言向影视画面和语言转化。其欣赏、表演和创作具有以下的特点:

(一)影视舞蹈艺术的创作。影视舞蹈艺术作品的功利性和主观性极强,它符合影视传播的规律。因为影视媒体本身就带有一定的说服性,导演和编舞等,都可成为舞蹈的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还涉及信号的传播、多媒体技术等等诸多因素。因此这是一个高度集体化的制作过程,要求导演的实践能力丰富,理论知识扎实,同时创作理解水平和现场调度能力都要达到一定的高度。

(二)影视舞蹈艺术的表演。在影视媒体传播中,降低了舞蹈演员的二次创作。它主要是依据导演的意图开展表演的舞蹈艺术形式,但却没有降低对舞蹈演员的要求,它要求舞者的表演性极强。因为受众对舞蹈的欣赏,是通过场景的变化和镜头语言,而不是在一个固定的场景中。这样受众对于舞者的表演,可在不同的距离和角度进行欣赏。由此要求舞者能准确把握细微动作、面部表情和整体的协调性。

(三)影视舞蹈艺术的欣赏者。影视媒体作为大众媒体之一,具有非常广泛的受众。由此将其艺术欣赏者人群范围大大扩大。但因为欣赏者具有参差不齐的素质,因此,影视舞蹈艺术应向通俗化发展。

三、影视舞蹈艺术的发展趋势

3D技术是一种新兴的影视技术,若是在影视舞蹈创作中运用3D技术,不单单能使立体感增加,还会全方位地提升影视舞蹈艺术。三维空间作为空间艺术,

是舞蹈艺术极力需求的,通过后期包装,还能进一步扩大其表演空间。同时,通过巧妙的特技的配备,会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其舞美设置、空间和视听语言方面,挖掘潜力非常巨大。需要我们在未来的道路上不断进行探索。除了探索3D技术,还需要我们加强与受众的双向交流,深化文化内涵,提升艺术品位。

四、结论

在舞蹈艺术的发展过程中,需要对影视媒体充分利用。提高艺术创作的自由性和专业性,不仅要让舞蹈的本质特点尽可能地恢复,利用肢体语言,加强生命节奏的碰撞和情感的沟通,同时还要走中国特色和民族特色的舞蹈道路,并让多媒体带领我们走入一个神奇的世界。

参考文献:

[1]刘冉.新媒体艺术带给舞蹈创作的新纪元[J].艺海,2011(01).

[2]高伊依.中西美学思想在舞蹈艺术中的体现[J].才智,2011(04).

[3]徐娜.论电视媒体对舞蹈艺术的影响[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10(04).

[4]郑莉,崔宾彬.中国传统舞蹈在影视艺术创作中的美学思考[J].大舞台,2010(12).

[5]张彤,韩俊武.论影视作品中的舞蹈画面[J].电影文学,2010(22).

第2篇

关键词:微传播;影视艺术;文本接受

0前言

微媒介作为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产物,是许多行业领域用于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而这种利用微媒介进行传播的行为便被称为“微传播”。以影视艺术领域为例,其完全可借助微传播快速、便捷、微小等特征,使自身传播形式更为大众所接受。需注意的是微传播下影视艺术中的许多传播文本都会发生较多变化,所以要求艺术创作者与传播者正确认识微传播特点与规律。因此,本文对影视艺术微传播问题进行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影视艺术与微传播关系分析

关于影视艺术与微传播,二者在关系上实质表现为艺术与技术的相互影响,其中的艺术可直接将许多文化补充给技术,而技术又使艺术的表现与展示得到创新。从影视艺术对微传播的影响来看,具体表现在:第一,影视艺术在实际创作中趋向于得草根化、生活化。传统影视艺术在创作方面多为受众带来“权威性”之感,创作中的设备、技术与团队都极为专业,但在微传播背景下,影视可直接由草根阶层完成,如被称为“伪纪录片”的短片《情非得已》《苜蓿地》等。同时,从生活化角度看,微传播下的影视作品强调将生活的真实情感表达出来,如《阿泽的夏天》《老男孩》等,其内容与个人生活极为贴近。第二,影视艺术受微传播影响在传播形式上发生改变,如现行大多微短片强调的“颠覆经典、挑战权威”,其便是多极化传播的重要表现,以《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其涵盖的恶搞内容成为大多网友追捧的内容。另外,从微传播受影视艺术的影响分析看,微传播与传统互联网传播方式不同,其更倾向于艺术化、影视化以及审美化等特征。以内容艺术化为例,当前较多微博组图转发中与影视艺的蒙太奇组接理论相同,注重传播信息与附加信息的组合,如“杜甫的一天”图片,其是经过微博不断转发发酵而成。由此可见,影视传播与微传播二者相互影响极为明显。[1]

2微传播下影视艺术的发展

微传播时代下,较多如微信、微博以及MSN等都可作为影视艺术的微媒介,这些微媒介利用中便滋生了微电影与微电视的萌芽。首先,从微电影的产生看,其在类型上表现为“作者微电影”与“商业微电影”两种,其中“作者微电影”侧重于对创作人自身情感的抒发,如《看球记》《老男孩》等,能够引发受众的共鸣。而对于“商业微电影”,其相比传统电影,在广告植入方面的优势更为明显,如《一触即发》等影片,完全在故事中融入较多品牌诉求内容,通过电影语言使品牌文化故事展现出来,进而实现品牌营销整合目标。微电影作为传统电影艺术和微媒介融合后的电影表现形式,其不仅使电影艺术主体内涵得以丰富,同时进一步拓宽了艺术表现空间。可见,微电影的发展成为影视艺术在微传播影响下的重要创新物。另外,从微电视角度来看,其主要将微媒介融入电视媒介中,使电视节目可借助移动网络终端如手机、笔记本电脑进行传播。事实上,微电视本身作为网络电视的具体在现,其不仅是现行信息传播的重要媒介,更是当前艺术发展的新型艺术形式。从微电视的内容来看,其与传统电视传播相比较,更具互动性、可控性以及智能性等特点。例如,微电视节目播放中可直接选择直播或点播形式,传统需在固定地点与时间收看电视节目的形式,很难与现代受众观赏需求相适应,而在电视运用下,即使在机场候机厅、咖啡厅或办公室,也可对微电视直播进行收看。再如,微电视的点播,受众无须因错过精彩电视节目而遗憾,仅需利用移动终端中的如PPTV等软件,便可进行节目的挑选。此外,微电视区节目与传统电视节目的最大区别是,微电视在互动性方面更强,如微电视节目播放中的较多“弹幕”,其便是受众互动的具体表现,无须进入现场便可达到互动目标,节目自由度较强。由此可见,微传播时代下微电视的发展,除融合微传播特性外,也使网络电视、传统电视的不足得以弥补,成为现代影视艺术创新的重要体现。[2]

3微传播下影视艺术文本接受问题研究

3.1传媒文本特征分析

微传播背景下,影视艺术中的传媒文本所表现出的特性也较为明显,包括感性表征与符号特性两方面。首先,在文本感性表征方面,微传播下的传媒文本实质是对影视意识作品信息的展现与演绎,受众在欣赏过程中可直接获取作品感性信息。因此,微传播传媒文本既可使浅层情感与意义得以表达,同时也会在受众欣赏节目中感悟其中的价值观理念与时代精神。其次,从文本符号特性上看,主要表现在媒介化、类型化与大众化等方面。以媒介化特性为例,不同的文本符号特征使文本传达的意义也极为不同,如现行微博中展示的影视艺术作品,通常有微博博主身份标签设置其中,这种标签便可作为传媒文本的符号,受众可根据自身喜好进行产品的选择。再如,大众化特性方面,微传播下的传媒文本本身以“作者情感抒发”“商业广告”两种类型为主,实际传播中为得到受众认可,会尽可能使文本符号特性展现出大众化特点。[3]

3.2受众对影视艺术文本接受的具体表现

影视艺术传媒文本所涵盖的内容并非一次性便可被受众所接受。微传播过程中,受众对影视艺术的接受具有明显的逐层性特征。具体在接受文本过程中,涉及的内容主要表现在信息接收、文化接受以及审美接受等三方面。通常在影视艺术微传播中,信息的接受往往为受众文本接受的第一步,受众需对影视作品的基本信息如主题、情节等进行筛选。需注意的是微传播下不同传播媒介也会对受众信息接收程度产生影响,如利用电脑进行影视作品欣赏,很容易意外因素使信息接受受到影响。再如,利用手机终端,尽管其便携性与移动性较强,但往往接受信息比较碎片化,所以与手机媒介相比,电脑媒介更能帮助受众接受完整信息。而对于文化接受,受众在接受作品基本信息后便会对其中的文化内涵进行判断,假若作品内涵能够使受众产生文化认同,便可被受众完全接受。以《功夫熊猫》为例,其中包含的打斗场面、建筑风格都是中国元素的具体体现,所以大部分人直接将该作品作为我国文化的代表作。另外,在审美接受方面,影视艺术微传播的草根化与大众化特征,很容易使受众对影视作品产生情感共鸣,这样在体验作品情感艺术过程中便会获得审美上的满足。因此,现代影视艺术创作中,应充分结合微传播下的受众文本接受特点,这样作品才更易被大众接受。[4]

4结论

微传播时代的到来为影视艺术的发展注入新鲜的活力。影视艺术实际创作中应正确认识微传播的性质,挖掘微电影与微电视的优势,并根据受众文本接受特点,使影视作品得到更多受众认可。另外,影视艺术微传播作为现代影视艺术的重要创新物,也是未来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需关注的重要方面,应引导其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彬.影视艺术微传播研究[D].江苏师范大学,2013.

[2]袁乐欣.新媒体环境下影视制作与传播的发展路径[D].东北师范大学,2014.

[3]胡智锋.微时代的艺术生产与传播——以影视艺术为例[J].探索与争鸣,2014(07):16-17.

第3篇

关键词:影视;造型;艺术;审美

一.影视造型艺术

影视造型艺术是一门综合艺术。随着现代高科技数字化技术制作的应用与发展,这门艺术在艺术领域中独占鳌头。它继承和发展了诸多不同艺术的表现方式,具有塑造不同形象的艺术个性和魅力,是日趋完善的艺术体系。这种艺术体系的形成,在其表现内容上与其他艺术一样,都是把人类的情感世界作为自己的核心对象,再现现实中人的情感及状态,使人们在物质世界、精神世界之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情感世界。在表现手法上,它能更有声有色地反映生活、模拟生活、再现生活。其逼真性是人类已有的任何艺术都无法比拟的。这种艺术形式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审美情趣,提升了人们的艺术修养,培养了人们的艺术欣赏和鉴赏能力。

二.影视造型艺术的特征

影视造型在制作中有它独特的表现形式,其主要特征为艺术个性与艺术魅力的塑造。影视造型作为一种表现手段,在影片的制作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影视作品中,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使他们具备独特的艺术个性和魅力,是一个复杂的艺术追求的创作过程。艺术的审美和创作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的关系。

影片《公民凯恩》,是一部跟好莱坞传统表现手法分庭抗礼的具有世界电影里程碑性质的影片。导演奥逊・威尔斯以大师般的从容,从“纯电影”的审美角度把物质与精神、占有与爱情,以及人物之间的冲突转换成影片独特的叙事结构,使复杂的人物性格、复杂的理性结构、真实的凯恩形象、复杂而丰富的电影风格完善而和谐地统一在作品之中。如果没有影视艺术的审美和创作,这种人物造型的魅力所在也就无从谈起,一部优秀的作品永久被埋没亦未可知。

通过影视造型的审美标准来总结创作经验、阐述创作规律、指明美学原则,是影视造型艺术表现与再现的完美结合。创作在前,完整而系统的审美活动在后;但审美决不是简单的“诠释”或“索引”之类的附庸。好的审美论断不仅应该通过对具体的影视艺术作品及其有关现象的分析研究作出客观、科学、公允的评判,而且还要抓住带规律性的东西从一定的理论高度予以概括和总结。

三.影视造型在制作中的表现手段

影视造型作为一种表现手段,在不同的影视作品中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影视化妆师对剧本的理解和所设想的人物造型构思必须和导演的创作意图相吻合,导演是一部影视作品风格样式及整体构思设计的创作者,化妆师在了解了导演对艺术结构、色彩基调、造型风格、音乐构成等设想后,才能展开工作。

电影《郭明义》是一部反映现实题材的人物故事片,作者高满堂把一个活着的雷锋式人物刻画得入木三分,那么我们在二度创作时怎样才能给予演员的外形相似呢?扮演郭明义的演员侯勇他本人所具备的是军人气质,那么就存在着一个局限性,在造型时首先从发型和肤色上接近原型,由于我们为演员准备的眼镜不是太新,就是不合适,为了更好地突出郭明义本人的特点,便借用郭明义本人的眼镜给演员戴上,加上演员的精湛表演,人物个性和特点马上出来了。

四.现代影视艺术当中的审美意识

(一)多元化的审美意识

相比一般文学形象的塑造,影视作品所具有的特点更加的独特、复杂,其艺术形式与内涵也更加的丰富。对于现代的影视艺术当中的人物造型审美意识,受到演艺风格越来越深入的影响,也逐渐趋于多元化。

(二)写实造型设计

影视艺术对于人物造型设计手段当中,写实手法是主要的方法之一,写实手法并非以往的将人物角色形象进行还原,更多的是将现代化的审美意识融入到其中,除去特定的造型依据以及历史条件之下,强调风格化、装饰性以及形式感。写实的造型设计注重真实之感,重点在于形似,对角色的外部形式以及内在的情感以及人物形象的深刻度与准确性等,都需要通过现代化的艺术技巧将其呈现在人们的面前。

(三)写意造型设计

将传统的中国美学精神融合到影视作品当中,并且赋予作品独特的东方艺术韵味和强烈的审美内涵,使现代的影视作品具有中国独特的民族风格。在人物造型的设计之初,通过“以形写神”的来刻画人物,运用独特的民族风格的符号化艺术语言,着重对角色的神韵、意态进行描绘,从而达到“情境交融、意与境浑”的地步。人物造型的写意性与影视空间的真实性,是现代影像的一大主流,虚实相生的影像风格既符合了现代大众审美情趣又为现代电影作品的风格多样化增添精妙之笔。当人物造型具备符号价值的时候,则可以通过抽象、比拟、象征的手法让形象更具诗意化,而侧重于人物的形式与内在美的刻画。影视造型作为艺术审美的物化形态,是一个多层次、多侧面、多变化的审美课题。影视造型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影视作品局部的感受上,必须对大量的创作心理现象和影视观众群体的心理反应作横向、纵向的比较分析,寻找出规律性的东西。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 多维视角 影视文学评论 特点

中图分类号:I207.3 文献标识码:A

1影视文学评论的简述

影视文学评论的发展与影视艺术的历史进程有着直接关系,由于影视艺术的历史相对较短而影视文学评论的出现也相对较短,其与我国文学评论相比在很多领域上较为稚嫩,而且我国影视文学评论的理论体系也尚处于摸索和完善中,影视文学评论学科的建设进程尚处于半自觉状态。影视文学作品的创作是影视文学评论的先决条件,其可以直接影响到影视文学评论作品的内容、规律以及体系,所以在影视文学评论中首先要探索出影视文学作品创作的规律,也只有通过这一研究才能明确出影视文学评论的基本特征。学界将影视文学评论定义为是通过对影视艺术中的文学因素,其中主要是对影视文学作品剧本的分析和评价,并且对影视文学作品的创作规律进行深入探讨,而这种探讨成果的语言表述便是影视文学评论的文体,本文根据影视文学评论这一基本性质在基于多维视角的前提下,结合现代文学评论与其他文学评论的特点对影视文学评论进行深入研究。

2基于多维视角的影视文学评论

2.1评论对象与任务的共通性

本文运用不同阶段的视角对影视文学评论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运用了社会政治视角、人性人情视角以及审美视角等,通过研究可以发现影视文学评论与小说评论、戏剧评论等其他文学体裁的评论有着很多相通之处,其中评论对象与评论任务的相通性是其主要的表现。影视文学评论在本质上与其他文学评论最大的共通之处在于,都是用语言塑造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具体文学作品作为评论对象,小说、戏剧作品以及影视文学剧本这些不同的评论都是属于文学的范畴,但是影视文学评论与政治评论、思想评论、经济评论以及新闻评论存在很多差异性,所以影视文学评论在艺术评论系统中的归类如图1所示。

2.2评论内容的一致性

影视文学评论的思维方式在实际中要符合文学评论的特定要求,但是影视文学评论是建立在对影视文学作品的鉴赏基础之上,要求评论家要从感受、体会、理解和分析影视文学作品中人物和思想感情为着手点,并且要求评论家要对评论对象有一个有形象具体的感受,所以需要评论家要以理论、抽象、判断性的语言表达形式将其表述出来。作为影视文学评论对象的影视文学剧本也是语言的艺术作品,虽然影视文学剧本是一种新兴的独特文学体裁,但是其在本质上充分包含了语言艺术作品的各种特点,与其他文学评论都具有反映社会现实、描绘生活图景的功能,同时也意味着影视文学评论要担负起对文学要素进行综合分析和评论的任务。影视文学评论的对象是无法脱离题材、主题、语言、结构以及表现手段等要素,这也就导致影视文学评论与其他文学评论一样都将评论人物形象、思想情感作为主要内容,同时也将分析作品在人物创造中所使用的艺术手法、技巧等作为评论内容,这也就充分揭示出影视文学评论与起他文学评论的内容是一致的。

2.3与其他文学评论的差异性

影视文学评论的发展使其已成为评论体系中的独立学科,这也就意味着影视文学评论与其他文学评论相比具有很多差异性,其主要表现在影视文学评论十分注重作品的视听因素、叙述语言的直观性以及结构方式的特殊性等,这些都是受到影视文学作品的特殊性而产生的。影视文学作品中的社会生活都是由视觉画面和听觉音响实现的,这便要求评论家要通过最直观的感受去了解、发现影视作品背后的文化,虽然影视文学评论已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但其在使用中要服从影视艺术的特殊要求,而直观性与避免静止语言是影视艺术对其最重要的要求。影视艺术作品都是通过画面的转换、变化和组接等方式构成完成的故事情节,这便要求影视文学评论过程中要注重影视艺术作品这一特性,而不能完全依赖现代文学评论的词语、句子对其进行过度和衔接。

3结束语

现代影视文学评论在新时期已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评论体裁,但是影视文学评论在发展中必须融合影视艺术的各种特点,只有不断结合现代文学评论的手段、特点进行完善与创新,才能使影视文学评论在新时期发展成为一门完善的新学科,从而使影视文学评论可以与其他文学评论一样建立出完善的系统体系,这样才能为广大人民群众在新时期不断创作出更多的影视文学评论作品。

第5篇

[关键词] 影视艺术;剧本;文学艺术;视觉艺术

影视传媒艺术作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视觉艺术表现方式,存在于群众生活的各个角落。由于影视剧的内容有许多来源于文学作品,因此对于文学作品的改编也与影视剧同时出现在了历史舞台上。影视剧之欣赏方式虽然来源于视觉和听觉,但是其视听表现还是依托于内容和情节的贯穿,所以剧本应需要而出现。

剧本的作用是介于文字艺术和媒体艺术的转换。影视剧导演往往需要物色到一个合适的故事架构,将其加工润色,变成富有表现性的影视艺术作品。在这个过程中,主要起到转换作用的就是剧本。剧本的文字表达方式是在保证原有文学作品故事的情节和架构的基础上,采用大量的对白和旁白,而将文学作品改变为影视剧,有时也根据影视剧的需要改变一些文学作品原有的结构和内容。改写剧本作为一个由文学艺术表现演化为视听觉艺术表现的过渡阶段,其省略了文学语言中惯用的大量修饰性描写和烘托气氛的表现语言,文字转换得更为简练和准确,以大量的对白为主体,旁白只补充具体场景、细节以及辅助人物心理变化的表达。并且根据影视剧的表现方式特点变化,将需要强调的剧情予以强调,省略的则需要删除。剧本是实现由文学表达到视听传达的一个转换过程。为什么在影视剧与文学作品中需要存在剧本这一过渡方式呢?这与视觉艺术及文学艺术各自的表达方式和欣赏过程的关系密不可分。

文学语言所侧重描写的精神层面,往往与其改编的影视剧作品有一定出入,其原因依然源于文学语言表达与视觉表达方式的差异。文学艺术作品的主旨传达更明确地指向人的精神层面,其欣赏过程也是通过阅读而在大脑中构建一个虚拟的场景,达到的精神上的愉悦。在阅读中,欣赏者通过文字描述的场景和细节,在脑海中形成了一个贯穿在故事情节架构之上的想象世界,这个世界里的时间和空间,每一个细节都是应文字的描绘而生。最特别的是,由于阅读者各自的想象空间不同,对文字的理解不同以及种种差异,造成了这个虚构的故事在每个阅读者脑海中的情景再现都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正是阅读的魅力所在。一部优秀的长篇小说尤其善于架构这种想象空间,无论是人物角色还是故事情节都描绘得真实动人,给阅读者带来精神上的享受和共鸣,从而使文学作品得到高度的赞誉。

影视艺术作品的表达方式通过人物的表演、场景配合、镜头切换等,更具有视觉的直观感,其情景的变换、人物的对白以及故事情节的发展是通过视觉和听觉去传达的,往往在剧本改编过程中,更多的表现语言注重的是视觉和听觉效果,而一部电影的时间长度往往不能涵盖其改编文学作品的全部主旨,因而进行了有选择地演绎,所以其精神内容的含量相对文学作品会有所不同,而相对的,其视觉表现性会大幅度增加。对于视觉艺术形式范畴内的影视剧而言,更多的表达方式是通过视觉可见的画面、构图、色彩以及人物表演,和听觉的背景音效烘托的气氛、对白等来呈现。而从欣赏者的角度说,一部成功的影视剧一定具备以下几个要点:第一,有冲击力的视觉效果。视觉效果在所有视觉艺术表现形式中都是第一位的,无论是2010年热播的《盗梦空间》,还是2009年火爆的《阿凡达》,其镜头表现的视觉效果都堪称美轮美奂。影视艺术的欣赏方式综合了视觉、听觉等感受,显得更为真实,而影视剧中的虚幻场景也会因此显得真实存在,这也是影视剧的一大魅力。在这个以视听觉观感为要点的影视剧艺术中,视觉是完全占据了主导地位的。早期的无声电影就能够证明这一点。第二,有动人的故事情节。影视剧中除去大量的文学作品改编的情节以外,也有很多是专为影视剧而写作的剧本,其故事情节设计更适合于影视剧的表现需要。无论是改编的剧本,如《红楼梦》《飘》《哈利•波特》等,还是为影视剧所创作的剧本,如《疯狂的石头》《阿凡达》等,都能拍出精彩的剧作,只要情节动人、真实,有其特有的艺术处理,能使观众产生共鸣。而影视剧中的真实又与现实的真实有一定的距离,与其说是完全的真实,不如说是一种脱离了现实的真实,其真实性更体现在人的本性方面,而不是是否合乎于现实。这一点,无论在影视剧还是文学作品中,其特性应该是相同的。

以《哈利•波特》为例,在这部文学作品中,交代了主角哈利•波特从小失去父母,在养父母家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因而心理上自然产生了一种摆脱现实环境的渴望。由此引出后来进入魔法学校的经历,衔接非常自然。小说对于场景的描写虽然十分精彩,但是对于人物的烘托一直是小说的重点。读者往往会被小说中描写的精彩场景吸引,投入其中,但是往往也清楚这并不是真实的世界,是构建于文字上的一个虚幻的世界,可是为什么能在虚幻世界中找到其真实性呢?原因是否在于小说的作者虽然描写了一个魔幻的魔法世界,但是其世界的规则与人物行为方式,与现实世界密不可分,可以说是现实世界的投影与再现。其主角所涵盖的性格特点以及行为方式会使人有明确的认同感,完全地符合人性。因此,虽然小说所表现的并不是现实世界,但是却令人觉得真实、完整,有魅力。由此可看出,文学作品中吸引人的部分,在于以有特点的文字和情节所烘托出的气氛和故事,表现了人性中最真实的追求和探索。在魔法世界中,依然存在人性中最基本的真诚、诚实、向善等美德,是小说中最打动人的内容。而根据这部小说所改编的电影,与小说的步骤相同,内容也尽量真实地参考了小说的内容。其着重突出了小说所描写的魔法世界的视觉再现,通过精美的画面将小说中描绘的魔法学校变成了视觉可见的现实场景,这是此部电影的卖点之一。电影通过视觉完善了小说所描述的各种人物形象和场景。而相对于小说的篇幅而言,电影未能完整交代各个故事情节中的细节,而是只将几个重点的场景和情节加以再现和完善。在视觉上可表现的内容中,比如魁地奇比赛,电影中的视觉效果似乎要超过小说中的描写,镜头十分的精彩,人物表演也到位真实。但是人物角色的塑造相对而言没有小说中来得那么丰满和完整,情节的丰富性也欠缺一些。这也是影视剧中不可避免的。虽然在原有文学作品的基础上作了调整和改变,但是电影版的《哈利•波特》也创造了良好的票房,可视为是一部成功的影视作品。

在此笔者发现有一个现象:就是阅读过此部小说的读者往往会去看这部电影,目的似乎是渴望看到小说中描写的内容的真实视觉感受;而没有阅读过小说的观赏者会在看过电影之后去阅读这部小说,通过阅读更深入了解电影中的人物性格特点和故事的细节,并且互相比较,选择一种自己更为喜爱和接受的情节发展方式去认同。由这个事例可以看出,在文学艺术与视觉艺术的欣赏方式之间,存在着一种互补的关系。无论这部小说还是以小说改编的电影,都可以说是各自领域中较为成功的范例,可以说同一个题材和故事,成就了一部文学艺术作品,也成就了一部视觉艺术作品。而两者在各自领域的成功,说明了艺术作品不同的欣赏方式都有其市场。两者都以其特有的表现语言描绘了一个超脱现实的世界,这个世界却使身在现实世界中的观众和读者产生了共鸣,这种真实应该界定为是一种人性角度的真实,而并非现实的真实。无论是影视剧还是文学作品,能够引起共鸣和感动的都是这种真实的存在。

这种真实,在小说和影视剧中,又有着不同方式的表达。文学艺术化的表达,在于通过文字所构建的精神空间,其更能表现出人性中的真实,是因为没有视觉的界限后,读者自由阅读而产生的精神景象更接近于自己所认知的真实世界,因而在视觉艺术已经近乎泛滥的今天,文学艺术依然有其广泛的市场生存空间。而视觉艺术的表现更多是通过视觉可见的场景或者物体,为了摆脱真实物体所带来的界限和视觉认知中人本身已经产生的界限,往往在视觉艺术中会出现以往视觉经验不多见的表现,例如影视剧中的魔幻场景和人物的出现。这种视觉经验外的视觉形象往往由视觉经验内的形象元素的打破重组而产生,因而令人有一种似乎见过,而又不认识的新的视觉感受,这种艺术表现方式是视觉艺术所特有的,存在于包括影视剧艺术在内的几乎所有视觉艺术形式中。这种全新的视觉感受带来了和文学艺术完全不同的欣赏经验,因而其互相之间是不可取代的。同时,也因此存在了互补的特性:文学艺术有的故事架构、场景描述和几乎没有界限的想象力,给了视觉艺术丰富的表现空间;而视觉艺术中这种特有的带有视觉冲击力的表达,也进一步表达了文学作品中丰富的想象。两者相辅相成,从而可以共同获得市场,共同成功。

由以上的论证可得出结论:影视剧作为视觉艺术的一种表现方式,其表现语言更注重将视觉可见的内容作艺术处理而表达,观赏者通过视觉和听觉来欣赏,需要具有一定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化处理。其表现内容是基于真实人性化的视觉再现。文学作品作为文学艺术的一种表现方式,更强调通过文字阅读给读者所造成的精神想象空间的完整与真实,这种真实通过文字表达以及阅读者各自的想象力来存在,其表现内容最终也是人性化的真实再现,而不是简单的现实世界的照搬。这两种表达方式各不相同,而欣赏方式也不同,但是可互为补充。无论哪一种表现方式中,基于人本性中的真实体现都是最为重要的。作为视觉艺术的欣赏方式而言,这种真实并不会因解读方式的不同而产生变化。

[参考文献]

[1] 张宗伟.中外文学名著的影视改编[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

[2] Susanne K Langer.艺术问题[M].滕守尧,译.南京:南京出版社,2006.

[3] [美]鲁道夫•阿恩海姆(Rudolf Arnheim).艺术与视知┚酰M].滕守尧,朱疆源,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4] 汪流.电影编剧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4.

[5] [美]乔治•布鲁斯东.从小说到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

[6] [英]理查德•豪厄尔斯(Richard Howells).视觉文化[M].葛红兵,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7] [俄]康定斯基.艺术中的精神[M].李政文,等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

[8] [俄]瓦•叶•哈利泽夫.文学学导论[M].周启超,王加兴,黄玫,夏忠宪,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第6篇

关键词:影视音乐 声乐教学 应用价值 内容 方法

影视音乐,既是影视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又是音乐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具有影视艺术与音乐艺术的双重属性,属于影视艺术与音乐艺术的交叉艺术或边缘艺术。

影视音乐作为音乐艺术崭新而又独立的一族,具有独特、新颖的审美特征,将其应用于声乐教学之中,不仅为声乐教学的题中应有之义,而且具有鲜明的创新性、现代性、实用性等特点与优长。为此,本文结合笔者近年来对影视音乐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实践与理性思考,对影视音乐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这一重要课题发表若干浅见。

一、影视音乐在声乐教学中应用的重要价值

要正确、全面、及时地将影视音乐应用于当前的声乐教学之中,首先必须正确、全面、及时地解读影视音乐应用于声乐教学的重要价值,其中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创新性

艺术的生命与灵魂就是创新。“艺术创作是人类一种高级的、特殊的、复杂的精神生产活动。艺术的生命就在于创造和创新。没有创造,没有创新,就没有艺术。这就意味着艺术家必须不断地超越前人,超越同时代人,以及不断地超越自己”。①

影视音乐的诞生,带有先天的创新性艺术基因。众所周知,电影艺术从无声电影(默片)到有声电影的重要标志,就是电影音乐:1927年,第一部有声电影诞生于美国,片名为《爵士歌王》,就是在无声电影中加进4支歌、一些台词和音乐伴奏,从此开始了电影史上的一个崭新的时代。据此可以说,电影艺术的创新是以电影音乐的创新为发端和载体的。

而声乐教学,同样应以创新为生命与灵魂,换言之,声乐教学的创新,应当与影视音乐的创新相同步。

(二)现代性

影视音乐与整个影视艺术一样,现代性是其本体美学特征之一,也是它的美学价值之所在。例如我国电视连续剧《北京人在纽约》中的片头曲《千万次地问》,歌曲中英语“Time and again you a skne”“Lask my self”与汉语的混搭、歌曲的现代风格、演唱的流行音乐流派等,都是十足的现代音乐。又如美国大片《泰坦尼克号》中的歌曲《我心永恒》,词、曲、演唱、音乐伴奏等,也都是典型的现代音乐。

而现代的声乐教学本身,就应当以现代性为其题中应有之义,也就是说,现代的声乐教学也是与影视音乐的现代性相匹配的,声乐教学应当借助影视传媒现代性的翅膀,在现代化的道路上飞得更高、更远。

(三)实用性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证明,影视音乐已成为音乐艺术中被受众,尤其是青年受众追捧与青睐的音乐形式。很多影视歌曲,都已成为大受群众欢迎的歌曲,例如美声歌曲《我爱你,中国》(影片《海外赤子》的插曲)、《滚滚长江东逝水》(电视剧《三国演义》片头曲);民族歌曲《我的祖国》(影片《上甘岭》插曲)、《谁不说俺家乡好》(影片《红日》插曲)、《九九艳阳天》(影片《柳堡的故事》插曲)、通俗歌曲《渴望》(电视剧《渴望》主题歌)、《青藏高原》(电视剧《天路》片头曲);外国影视歌曲《友谊地久天长》(美国影片《魂断蓝桥》插曲)、《我心永恒》、《拉兹之歌》(印度影片《流浪者》插曲)等等,都是其中的代表作。

声乐教学必须充分考虑到广大音乐受众的审美需求与学生的学习热望,把这些影视歌曲引进到课程中,从而使声乐教学适应现实的需要,适应文化市场的需要,适应受众与学生的需要。

总而言之,影视音乐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具有多方面的重要价值。

二、影视音乐在声乐教学中应用的主要内容

影视音乐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应以下列内容为主:

(一)以影视歌曲为教学曲目

要在以往教学曲目中,删减部分过于陈旧的曲目,增加一些影视歌曲。

(二)以经典影视歌曲为重点曲目

要优中选优,选用词曲创作与演唱艺术高超的影视歌曲精品,作为声乐教学的重点曲目。

(三)内容多样化

要选择各种题材、各种主题、各种情感、各种风格、各种乐派的影视歌曲作为教学曲目,包括中国和外国的、现代与当代的、严肃与轻松的等等,形成多元化的格局,以彰显影视音乐本身的丰富多彩的美学特质。

第7篇

中国传统戏剧艺术的传承现状

同所有传统艺术一样,戏剧艺术发展到现在,都面临着衰亡的危机。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们对文化产品的选择更加便捷和多元化,电影电视、随身听、DVD机、互联网等的普及为人们提供了自由和广阔的选择空间。相反的,戏剧艺术的生存方式就显得陈旧和过时了,传统戏剧只有在舞台上与观众面对面地交流,才能表现出它的艺术魅力。但这种以剧院(舞台)为中心的创作、传播和欣赏方式给人们带来很大的约束。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人们,已不再愿意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到一个固定的场所去欣赏一种程式化的、剧情相对比较简单的传统戏剧表演。不仅戏剧如此,所有的剧场艺术都面临着普遍的危机。目前,全国共有戏剧剧种360多种,除了一些比较著名的剧种外,还有几百个小剧种分布在全国各个地区、各个民族。它们的传承现状都不容乐观,对于一些地方上的大剧种,如京剧、越剧、豫剧等都开办有专门的艺术院校,但近年来都面临着生源匮乏的危机。对于一些小剧种,更加令人担忧,有些剧种的传承人仅仅剩下为数不多的几个甚至一两个,更没有任何资料得以保存,他们的传承全部靠一代一代的口口相传,这样一来,很多小剧种都悄无声息地消亡了。为了保护这些传统戏剧,近年来国家也制定了一些相关的政策,采取了一些保护措施,但是保护模式过于保守,保护手法过于陈旧,跟不上社会与时展的趋势,效果不好。因此,对戏剧艺术进行合理的保护和科学的传承迫在眉睫。

如何发挥影视艺术在中国传统戏剧艺术传承中的作用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中明确了保护文化遗产的根本目的是: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因此,对传统戏剧艺术的传承和保护是非常必要的。运用最能体现现代科技手段的影视艺术,将对传统戏剧的传承和保护发挥巨大的作用,归纳起来有以下三点:

(一)借助影视艺术的强大记录功能,对经典剧目、经典唱段以及演唱方法,特别是一些濒临灭绝的小剧种,进行记录、归类整理成视频资料,统一保存。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要遵守产生、发展、消亡的自然法则。但是每一种艺术形式能得以产生和发展都是人们对生活的一种积淀,又有着其独特的艺术内涵,因此,在它消亡之前,我们必须要做的就是对它的记录,因为只有在这些传统艺术的基础上,才可以不断地绽放出新的艺术之花。而影视艺术的技术性恰恰具备了这一特点,使记录不再单纯地停留在文字和图片的层面上,而是真实地保存了它的影像和声音,这对今后的戏剧艺术家的创作提供了最直观的资料,也为这种即将消亡的艺术形式保存了最真实、原始的影像记录。

(二)借助影视艺术的传播功能,通过电子媒介将优秀的戏剧剧目传播出去,让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人们都可以领略到中国传统戏剧艺术的魅力。传统戏剧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产品,其生产、传播和消费都受很多条件制约:它必须要有一个舞台(空间),它的创作和传播都是在舞台上完成的。而观众欣赏戏剧也必须通过舞台,每一个观众由于所坐的位置不同,其观看的角度就不同,因此他们的感受也会有所不同,而且经常会忽略掉很多细节的表演。而在观看的过程中,即使是去趟洗手间或者接一个电话,都会漏掉很多精彩的片段,要想再看一下几乎是不可能的,除非重新安排时间、花费金钱从头看一场。因此,戏剧艺术与影视艺术的结合是必然的趋势,借助影视艺术的先进技术,通过摄像机的角度转换和镜头、景别的切换,从不同的角度、距离来展现每一个场景,使剧中人物的每一个细小的表情变化都可以被观众看到。再借助影视艺术的传播功能,把这些优秀的剧目通过各种不同的电子媒介传播出去,人们再也不用局限在剧场里,就可以随心所欲地去欣赏。这样,就打破了传统戏剧传播的局限性,可以让更多的人有机会去接触戏剧、认识戏剧,进而热爱戏剧,戏剧艺术也将因此而更加接近普通老百姓,从而重新找到其生存的土壤。

(三)在保护传统戏剧艺术的同时,努力融合影视艺术的美学原则,开发新的戏剧形式,使戏剧艺术更贴近生活,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艺术来源于生活,真实、自然、最大限度地接近生活,成了观众对艺术的一种追求。所谓真实,是艺术的真实,是艺术对生活准确的提炼和概括。而对于戏剧来说,其精华所在却是追求神似的写意风格——假定性和程式性。传统戏剧要在一个小小的舞台上诠释复杂的场景和情节,解决舞台空间与剧情实际空间之间的矛盾,在几代艺人的努力下,终于创造了一整套拓展舞台空间、变换舞台空间的巧妙办法,这就是高度程式化的虚拟手段。例如,同样是表现上楼梯、开门的情节,在戏剧艺术中,可以用几个程式化的动作就交待了;而在影视艺术中,就必须要有真实的楼梯和门,而演员也要像在生活中一样去上楼梯、开门,仿佛身临其境。戏剧艺术不仅通过富有音乐节奏的肢体语言,配之以小道具,创造出各种变幻的空间,并且以不同的脸谱来概括类型化的人物特征,生活形象被高度抽象化、符号化。这些恰恰就是中国传统戏剧的精华之所在,也是我们必须要坚持和保护的。就像现代的剧院文化一样,虽然都在逐渐式微,但作为一个国家文化的象征,剧场艺术一定要保存,因为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因此,要欣赏到真正的、原汁原味的戏剧艺术,还必须回到剧场、回到舞台,这也是对传统的尊重,对传统戏剧的尊重。

另一方面也必须顺应时代的要求,接受和吸纳新的艺术元素,开拓新的戏剧形式。影视艺术真实地反映客观世界,影视艺术运用蒙太奇的手法,借助科技的手段,制作出逼真的场景,突破了舞台时空的限制,实现了时空与视听的综合再现。影视艺术的美学特征培养和改造了现代人的审美意识和审美经验。传统戏剧也可以大胆地进行尝试,依据影视艺术特有的艺术手段、传播媒介、欣赏方式、审美心理,运用影视艺术的思维方式去创作全新的、以戏剧艺术为基本内容的屏幕艺术作品。在融合的过程中,肯定要经历痛苦的割舍,因为戏剧艺术中的假定性和程式性恰恰违背了影视艺术中的逼真性原则,因此,割舍在所难免。其实,不仅是戏剧,各种艺术形式都会经历这样的过程,例如电影,随着剧场文化的逐渐萎缩,电影艺术本身也正在萎缩。但是,在电影艺术式微的同时,它还在不断地接纳新技术或与别的科技含量较高的媒体进行融合,催生了许多新的艺术形态,比如二维动画、三维动画、影视广告、活动网页、电脑游戏等。而传统的、古典意义上的胶片电影,可能会成为电影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因此,戏剧艺术要得以延续,就必须符合大众的审美心理,融合影视艺术的审美特征,催生新的戏剧品种。艺术发展史的经验证明,所有生命力旺盛的艺术门类都是能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而历久不衰的,但它们的语言结构是有寿命的,需要做出不断的调整才能与时俱进,适应历史的发展。将传统戏剧与影视艺术结合起来,必将会扩宽传统戏剧的传播途径、增强传播效果,对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起到重要作用。

作者:李海英单位:河南艺术职业学院

第8篇

[关键词] 影视广告;技术;艺术

广告是向大众传播信息的手段,随着市场经济、全球贸易的发展,形形的广告信息大量涌向各种媒介。研究表明:人们接收的信息95%来源于“触觉传达”、语言声音的“听觉传达”、文字图形的“视觉传达”以及听觉、视觉传达兼备的电影、电视的“综合传达”。影视作为四大传统媒介之一,具备广泛性、多样性、时效性且现场感、冲击力强、可信度高的优点,因此,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影视已成为应用最普遍、最主要的一种广告信息“综合传达”媒介。

在我国,影视广告不仅是一种传播经济信息的手段,也是宣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种形式(如公益影视广告)。广告创作者不但要熟练掌握相关广告方面的政策法规,用以指导广告设计的方向,还必须从传统绘画艺术创作的框子中跳出来,树立正确的传达观念,将广告的传播、宣传功能同优异的设计制作技法以及格调高尚的艺术表现效果熔为一炉,设计出传达功能强,特点突出,健康向上且具有中国特色的优秀广告。

影视广告涉及包括影视学、广告学等多个方面的内容,本文仅试图从技术和艺术两个角度去考察影视广告设计,从而更深刻地认识两者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利于我们学习新的设计观念,采用正确的方法进行影视广告设计,使影视广告脱离纯技术的崇拜或纯艺术的追求,成为真正的“广告”。

一、以技术为基础,展现影视广告设计的魅力

影视广告设计是在广告战略指导下进行的。影视广告设计不是随意的个人情感的表达,而是在广告战略指导下,以设计手段实现广告目标的。在着手设计之前,设计者面临着许多不断变化的情况,如什么样的图形、色彩、语言能符合消费者的心理,并能刺激他们的购买欲望。要减少盲目性,设计出有针对性强的广告,必须以科学的调查方法,收集市场、消费者心理以及产品的有关资料,并对结果进行技术性统计,这样才能进行广告的设计制作。

此外,影视广告设计本身就是受社会经济发展和现代科学技术影响的产物,从最早的电视技术到现在的数字媒体技术,从广告设计的前期策划到后期制作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一部影视广告的成功,离不开设计细节、产品价值与日新月异的各种技术之间的巧妙协调。

(一)熟练掌握摄影摄像技术,是影视广告设计的必备武器

摄影摄像是影视广告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依赖于技术的操作。它可分为以下两个部分:

1.对光影照明技术的了解

我们不但需要了解灯具本身的技术,还需要懂得灯光照明布局技术层面的操作,如内外景的取舍,照明方向的选择,摄像机的角度调整等。而且在拍摄中,就涉及具体的灯光照明技术:选择一个光源的方向,并基于该方向的逻辑放置主光源,加入补光可以控制阴影区的再现;加入轮廓光和后向光使演员具有立体感,并使被摄体与背景分离;放置布景和背景灯光,以便形成逼真的幻觉;放置特殊的灯光以增加深度和强调人与物。布置四分之三前向主光、补光和辅助光,三者的结合形成一种三点照明风格,三点照明技术无论是室内效果还是室外都可适用。

2.对摄影摄像器材的使用

对摄影摄像器材的使用不仅仅指的是对摄影摄像器材本身技能的熟练掌握,更重要的是在拍摄过程中对拍摄的每一单独画面的技术处理,这直接影响到镜头艺术的表现力。如拍摄时不同的景别,可以引起观众不同的心理反应,造成不同的节奏;摇镜头有时候代替了旁观者的主观视觉; 移镜头使观众产生一种仿佛置身其里的感觉,从而增强了技术感染力。

(二)灵活运用后期制作技术,为影视广告设计锦上添花

影视广告在拍摄完成后,许多工作才刚刚开始,经过后期制作,广告才能从手中和脑中变成看得见、听得到的现实。后期制作依据剧本的要求,经过一定的数字技术:CG、3D、AE等硬件、软件技术对所拍素材进行再整合加工。后期制作技术更能展现影视广告设计的魅力,虽然制作设备和技术几乎天天都在变化,但是常用的后期制作技术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动画与特效技术在影视广告设计中的应用

动画技术发展迅速,现在几乎所有的影视广告都或多或少地加入了动画。有的全部画面由纯动画特效构成,如HP电脑广告;也有实拍和动画相结合的,这种方式为大多数影视广告所采用。动画技术的加入可以把复杂的、专业的产品与品牌的诉求主张,以一种简单、直观的方式表达出来。许多产品与品牌的传播主张,源自或形成于一些专业概念。这种专业概念通过通常采取的单纯拍摄方式,很难通俗易懂地传达给消费者,或是根本无法通过实拍完成。影视广告可以通过动画的表现方式配合理性诉求,把许多晦涩难懂的专业词语和专业概念清晰地呈现在消费者的面前。如在伊利牛奶影视广告“营养更细化篇”中可以看到,画面采用实拍加三维动画演绎的表现方法,让消费者直观地明白了产品的独特销售主张。

后期特效技术可以大大提高影视广告作品的感染力。根据广告主题的表现诉求,后期特效技术可以营造出梦幻般的神奇氛围来刺激打动受众,从而起到与受众沟通的目的。现代后期特效技术在不断地推陈出新,创造出令人耳目一新的视觉感官体验,为影视广告表现注入了活力。

2.影音合成技术,呈现精彩

影音合成是影视广告设计制作中一道精彩的工序。主要是运用组合、修饰、纠正和结构等合成技术对素材进行编辑。

当多余的素材已经去掉,镜头已经组合串联在一起,画面与声音已经同步,就可以看到影视广告的全貌。因为广告的大量信息和含义,并不是包含在某一个镜头的画面中,而正是包含在一连串画面的组合中、包含在画面与声音的联系中,毫不夸张地说,影视广告精彩效果在很大的程度上正是在影音合成技术之中表现的。

如今的影视广告后期制作技术,除了表现在影视剪辑和合成外,更多的就是用实景拍摄所得到的素材,通过计算机动画技术与合成技术来制作特效镜头,形成一个在真实生活中找不到的镜头。这些镜头充满不可能性、创造性、视觉性等。然后把镜头剪接组合在一起,并且为影片制作声音,从而设计出一个有强烈渲染效果的完整的广告影片。

科学技术的发展,将为影视广告设计插上腾飞的翅膀,带来更广阔的创作空间,使广告更富于魅力,尽善尽美,达到理想的境界。而同时,影视广告已不再被看作是单纯的商业产品,更多时候人们已经从艺术的角度欣赏它、要求它。

二、以艺术为准则,提高影视广告设计的水平

广告并不是纯粹的艺术而是信息沟通的工具,但优秀的广告却可以成为视觉艺术品。影视广告设计应在美学理论指导下,运用艺术手段来完成。广告美学理论在指导广告设计艺术实践,帮助广告设计者认识广告设计美的发展规律,在提高广告设计者审美水平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一)影视广告设计展现真实的美

影视广告设计所讲求的美,是一种真实的美。只有真实地再现广告对象的特点,才能使读者感受到形象美,从而对广告内容产生兴趣。这种真实、典型、理想的广告形象,要依靠艺术手段来实现。通过艺术手段,将抽象的广告主题加以形象化。将各种广告要素合理配置组合,使广告产生艺术美的魅力,增强广告的针对性和可信性,沟通广告与消费者之间的感情,将广告信息准确有力地传达给读者,刺激他们的购买欲望,进而达到促进销售的目的。

(二)影视广告的拍摄过程离不开艺术的处理

镜头画面不能仅有视觉形象,还必须注意画面中视觉形象的安排和画面的变化,使画面能更加清楚地表达广告对象的情节内容和主题,引起观众的注意和理解,产生美的艺术享受。对画面的艺术处理就是要把握画面的主体、合理地处理陪体,利用环境的烘托、配合色彩的运用、注重画面的空白和均衡,这些也是影视广告拍摄常见的艺术手段。

影视广告的音频元素是音乐、声音与音响效果,它与画面相联系。在大多数的影视广告中,声音是十分重要的,有时甚至是广告的核心。通过对声音的艺术化处理,可以表现声音所处的具体空间,能给人真实、亲切的感觉; 可以暗示画面外的环境,使人对画面所处的环境有所感知;可以产生 声音的距离感和特写;可以产生声音的运动感。

(三)蒙太奇思维为影视广告设计提供艺术美的自由

镜头的组接、镜头组接前对镜头组接后所产生的作用与效果的构思,是一种艺术的创作。蒙太奇思维不仅仅局限于镜头间的组接效果,它也是整个广告的场面、段落和结构的艺术构思手段。“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只有一个孤单单的镜头是无法构成现代影视广告作品的。影视的各种元素(包括视觉元素和听觉元素)靠整体的艺术把握。通过蒙太奇的方法,把单个镜头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它们能表达一定的内容和意境。

蒙太奇可以创作思想、创作节奏,还可以创作银幕时空。影视的时间可以合成(如闪回),空间转换也极自由。在现今,配合影视技术的发展,蒙太奇的表现手段也更加多元化,它不再仅仅满足于剪辑和合成,在镜头的转换上,它的表现更具有艺术感染力。

三、技艺的完美结合

目前的影视广告作品对于克服人类日常生活中的生理、心理运动的平淡性、单调性、片面性,具有宣泄、补偿、丰富的功能。人的思维运动是由悬念、问题、好奇、喜爱启动的,当他们大致走完了自己具体的认识进程,达到了对认识对象的逻辑关系的一定把握之后,便产生了冲动、欲望、思考以及之后的购买行为,广告的艺术目的就在于此,而它的实现则依赖于技术的支持。通过技术与艺术的相互结合,借助画面和声音产生的强烈冲击力,导致一定程度的消费者的参与,可以有令人难以相信的能力:它们能使平凡的产品变得很重要,令人兴奋、有趣。

现今社会,影视广告也已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每年,数以万计的人们欢度广告盛会;人们聊天聚会,有人会不时随口说出几句流行广告语……影视广告,作为一种文化产物,已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融入了由历史地域冲击所形成的文化环境中。

科技的快速发展,技术手段的创新,为影视艺术的发展提供更大空间,也必将带来影视艺术的创新方式。先进技术在改变着影视广告的未来,但技术的先进和更新不能改变技术与艺术的根本关系,技术是艺术的基础,并为艺术服务,二者必须融为一体,共同为人类的文明服务。影视广告将超越技术和艺术的界限,把它们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达到一个更高的境界。

[参考文献]

[1] [美]温迪•特米勒罗.分镜头脚本设计[M].赵嫣,王璇,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

[2] 姜浩.数字影视后期合成与特技特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3] 张一平.DV短片创意•拍摄•后期制作[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4] 袁智忠.影视鉴赏[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

[5] 李培林.现代摄影造型艺术[D].北京:中国广播电视体育大学,2010.

第9篇

影视化妆在影视艺术作品中,并不是独立的人物呈现模式,因此在进行现实主义创作过程中,应该寻求和其艺术表现方式配合的合理的表现模式。其中,影视化妆和服饰的相结合,便是其中的一大特点,有利于体现影视作品的真实性和协调性。影视作品中的人物塑造要注意作品的整体效果,影视艺术作品则是一门集编导、演员表演、美术、摄影、灯光、化、服、道等众多艺术元素于一身的综合艺术。优秀的广告必须把众多视听元素有机结合起来。因此,影视化妆不是独立的艺术创作,它要同许多艺术部门取得相互协调,才能达到完整的艺术效果。

关键词:影视 化妆 现实主义

中图分类号:J943.12 文献标识码:A

所谓影视化妆,是从绘画延伸出的、与表演艺术相结合的一门新型艺术,它除了要具备必要的绘画基本技巧外,还应具备其自身的特点,即通过合理的化妆造型,准确体现剧中人物的地位、身份、个性、心境,使人物角色获得一个确定的外部形象,对于人物角色的塑造具有很好的辅助作用。 鉴于影视化妆在影视艺术作品中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于研究影视化妆的现实主义创作法则显得意义非凡。由于影视化妆现实主义创作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影视艺术中不可忽视环节,因此对于在影视艺术作品中如何进行影视化妆,怎样把握人物形象的塑造显得至关重要。习惯上将影视化妆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化装造型,即化装艺术的创作部分;另一部分是化装的工艺技术、表现技法、表现手段。鉴于这两个部分,对于影视化妆的现实主义创作法则做一下几点分析。

一、首先。影视化妆与其他影视表现艺术的结合

(一)影视化妆与服饰的相结合,体现影视作品的真实

影视化妆在影视艺术作品中,并不是独立的人物呈现模式,因此在进行现实主义创作过程中,应该寻求和其艺术表现方式配合的合理的表现模式。其中,影视化妆和服饰的相结合,便是其中的一大特点,有利于体现影视作品的真实性和协调性。影视作品中的人物塑造要注意作品的整体效果。影视艺术作品则是一门集编导、演员表演、美术、摄影、灯光、化、服、道等众多艺术元素于一身的综合艺术。因此,影视化妆不是独立的艺术创作,它要同许多艺术部门取得相互协调,才能达到完整的艺术效果。如服装与化妆的配合方面,它的功能不只限于视觉方面,同时还向观众揭示人物的性别、身份、时代特征、人物性格和所处的场合。当然服装的风格要与化妆相一致,作为统一的人物造型,服装化妆应是统一的风格形式。

服装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化妆的色彩和感觉。一般来讲,在柔和灯光布局下,浅色服装或亮背景时,化妆宜淡;服装越深,背景较暗或灯光布局较亮时,化妆越深。因此在影视化妆的现实主义创作过程中,遵循影视化妆和影视服装的融合原则,不仅仅对于主题反映和故事烘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影视作品的艺术呈现和观众对于影视作品的欣赏都有十分重要的帮助。

(二)影视化妆与影视背景的结合,体现环境和人物的融合 影视化妆与影视背景的结合,体现环境和人物的融合又是在影视化妆的现实主义创作中要遵循的一条必要法则。影视艺术作品是现代科技手段与传统舞台表演艺术相结合的产物,在某种意义上说,是舞台表演艺术的延伸。从I:_点可知,舞台表演艺术是一门综合性艺术,作为化妆,既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又与各艺术门类的关联性,尤其是与美术、摄影、灯光、服装紧密相联。

摄影的角度、灯光的色彩、美工的构图、服装的款式,均对人物化妆造型能否达到最佳效果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在人物化妆造型时,首先要按照导演的整体要求,与美术、摄影、灯光、服装等部门主创人员进行艺术构思方面的沟通,以达成表现风格上的统一。在实际拍摄过程中,要根据现场的客观条件,灵活应对各种突况,及时与相关艺术部门进行协调,对艺术体现风格上有差异的地方进行必要的调整,最终统一于导演的总体艺术风格上,为演员们更好地塑造人物角色创造最佳的条件。

二、三大类影视化妆的现实主义创作法则

(一)历史剧化妆现实主义创作法则

对于不同类型的影视艺术作品的现实主义创作有着不同的化妆要求法则,在三大类影视艺术作品中,各自有着各自的侧重点,历史剧便是其中的一个类型。

历史剧所表现的情节一般是历史的某个年代或某个朝代中所发生的事件,有的事件有史实记载,而有的事件则是虚构的,史实也好,虚构也好,都有其发生的年代,都有这个年代的历史背景,所以在化妆造型方面,要以历史为依据,人物的服饰和发型都要符合历史年代特点。因此化妆也要真实,不能过于夸张,否则通过镜头反映出的人物形象便会虚假、做作,而影响整部影视剧的效果。历史剧化妆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必须尊重历史文化背景,切忌一些脱离历史,影响影视作品的艺术魅力。

(二)现代剧化妆现实主义创作法则

现代剧作为三大类影视剧其中之一,对于影视化妆的现实主义要求显然与历史剧有着天壤之别。由于信息时代、网络时代的到来,世界成为了一个联系紧密的统一体,我国原有生活方式受到了西方生活方式的冲击。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接受了世界,各国文化相互冲击之下,现代性标志逐渐明显。然而对于现代剧影视化妆,必须体现出现代性标志作为创作原则。然而现代影视剧的化妆,现代剧体裁的影视化妆造型应从镜头中反映真实自然的妆面效果。要理解剧情,分析剧中人物心理,随着剧情的发展,人物的喜怒哀乐也会随之而变化,在化妆造型时,选择与剧情和人物心理相适宜的色彩,利用色彩的情感作用与化妆线条的变化来反映人物的个性特点。现代剧影视化妆造型,同样要求化妆技法娴熟,化妆效果细腻真实.如果剧情需要,皱纹的描画与假发的使用应接近生活,符合真实效果,从荧屏或银幕中能表现出来的人物妆型应没有明显的粘贴痕迹,否则人物形象会失去真实可信的特点。遵从现代影视剧的特点,进行影视化妆现实主义创作,合理运用可塑性化妆材料,可以更好的服务于现代剧影视艺术创作。

(三)特殊剧化妆现实主义创作法则

所谓特殊剧是指除历史剧和现代剧的其他类型影视剧种,对于这类影视人物的化妆,与其他类型影视剧显然是不相同的。随着影视创作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人们思维模式的变化,大量充满神奇想象力的影视剧作应运而生。在这些影视剧中,人物的形象多怪异、新奇,在化妆造型时,也应该根据情节需要设计人物造型,其中以粘贴方法使用最多。改变人物的面部结构,使其夸张,充满神奇效果。

第10篇

[关键词] 文学;影视;现代性;审美

人类从诞生之日起,就别无选择地踏上了试图认识世界、认识自己的漫漫征途,从图画、文字到科学、艺术,无不记录了这个充满深刻意味的过程。而艺术的最高价值在于它不仅仅表达了创作者对世界、对自我的认知,更重要的是它带给人们不可替代的审美感受,成为人类的精神家园和灵魂栖所。影视艺术在当今社会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们直观或迅速地通过感官传达着咨询、情感、刺激,使人们能通过视觉、听觉去感受图像画面传导的信息。

一、文学与影视艺术的关系

文学与影视的关系问题曾在理论界争论许久,固然,现在人们已经充分认识到影视艺术的本质特征,既不会把它简单地等同于文学,同时也不会忽略其自身包含的“文学性”。不论我们怎样区分文学与影视的不同特质,都无法否认二者之间的彼此渗透和深刻联系。

文学和影视都是运用形象思维,通过塑造生动可感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唤起人们审美感知的艺术样式。爱森斯坦认为,电影思维是人类最完善的一种形象思维,最符合人类艺术活动的逼真性和时空自由跳动的假定性,所以早就为文学大师所掌握,至于电影机的发明,不过是使这种形象思维物质化而已。我国古代文论中常常讲“意在笔先”,认为文学意象形成于动笔之前。总之,不管是用作家手中的笔,还是架起影视艺术家的摄影机,它们最终的目的都是塑造生动活泼富有感染力的艺术形象。但是,它们塑造的手段却各有不同,文学以语言文字为手段塑造形象,而影视则以空间画面为手段塑造形象。语言文字的特性决定了文学形象只能出现在读者的想象之中,因而它是朦胧的、模糊的,具有一种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而影视形象没有符号作为中介,它直接诉诸观众的视觉,具有物质的空间显现。因此,影视形象是直接的,文学形象是间接的;影视形象是具体的,文学形象是抽象的;影视形象是单一的,文学形象是多义的。

影视与文学最根本的联系还在于两者都具有时间艺术塑造形象的延续方式,也就是说,它们都要竭尽所能在时间的流动线上进行某种叙述。影视虽然是诉诸视觉的空间艺术,但同时又是可以运动发展的时间艺术,影视的运动性决定了它的时间特性。文学是词与词的衔接在延续时间中积累组合,在读者的脑海里形成对文学作品的形象、体会,影视则是画面之间的衔接在延续时间中运动发展,在观众眼前构成整个影片的银幕形象。正因为文学与影视共有时间艺术的延续形式,所以电影在其发展初期,才有可能从文学中学习蒙太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蒙太奇就是镜头在时间上的组织形式;正因为文学与影视同有叙述的功能,所以二者都可以表现运动,在流动的时间中描绘动作的发展,并通过动作表现人物的内在心理活动,影视才有可能像文学那样使用对话,并以此来揭示人物性格。影视与文学在时间推进上彼此相似,文学才有可能反过来学习影视的表现手法。由于文学与影视同有时间艺术的美学特征,所以它们将继续在互相影响中并肩而行。

二、文学与影视的转换

文学与影视有着先天而紧密的亲缘关系,文学不仅是影视艺术的母体,还源源不断地为其提供着新鲜而丰富的艺术滋养。文学作品历来是影视题材的重要来源,影视改编的不断实践,是影视艺术与文学母体保持联系的最直接的一个纽带。当今社会,文学影响力的下降和影视文化的崛起是最为引人注目的现象之一。音像取代文字,视听取代阅读,影视取代书籍,已经是当代人类文化发展进程中一个无可回避的演化趋势。因此,反对将文学作品改编为影视作品的声音从来没有停止过,有些作家、学者认为文学作品的改编会破坏其深刻的意蕴以及语言魅力。

文学作品改编成影视是运用电影、电视思维,遵循影视艺术的规律和特点,将他种文艺形式的作品再创作为影视剧作的艺术形象。改编是影视创作的重要来源,它实际上肩负着普及文学名著、扩大影视题材、开拓自身艺术表现领域的使命。文学与影视的转换通常不改变原著的风貌。将文学作品经过改编搬上银幕,历来是国内外电影、电视题材的重要来源。从《一个国家的诞生》《乱世佳人》到《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可谓数不胜数。在影视一百多年的历史发展中,稍微有些名气或出色的小说与戏剧作品几乎都被搬上过银幕;影视艺术发展的历史,在某种程度上又可以说是影视文学的改编史。然而,有些作家认为文学叙述的魅力会止步于影视。C•格拉西莫夫面对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中那轮著名的“黑色的太阳”,却让电影画面绕道而行,以俯拍的繁茂树冠取而代之。[1]尽管影视编导们殚精竭虑,诸多从文学改编的影视作品,还是让作家们微词不断。加西亚•马尔克斯曾经这样表达他的直率想法:“具体到我的小说来说,我一向反对将它拍成电影。”这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认为:“在文学作品被搬上银幕后,它的韵味就会损失很多,这样就彻底毁坏了小说的文学价值。”[2]

现代社会及其生活方式,使人们可以没有阅读,但不能没有影视。文学与影视的转换不仅使受众人群增多,而且能扩大文学作品的影响力。但两者之间的转换,需要忠实原著的本意,不能把原著改编得面目全非。文学作品与影视是两种不同的艺术样式,从一种艺术样式转换成另一种,绝对的重现是不可能的。每一次对文学作品的改编,都是在运用创造性思维,挖掘文学作品背后深刻的内涵,使广大观众对其进行一次新的心灵感受及审美享受。

三、文学与影视的审美

文学与影视都是给人来鉴赏的,鉴赏判断是审美的。为了确定某物是否美,我们不是由知性把表象联系于客体以取得知识,而是由想象力,也许要与知性相结合,联系于主体及其愉快或不愉快的情感。影视是直接诉诸于视觉的空间艺术,那么它就必然像绘画那样具有空间艺术的审美意义:镜头以撼人心魄的空间表现力给观众以巨大的心理冲击;画面以独特的构图魅力和夺目的色彩运用吸引观众的审美注意,从而使他们产生情感的律动。当然,我们在对影视进行审美时,在感叹各种视觉、听觉上美的震撼的同时,能探究和发现影视美背后的深刻意韵以及现代性意义。比如张艺谋导演的作品《红高粱》,整部影片在一种神秘的色彩中歌颂了人性与蓬勃旺盛的生命力。当我们面对《红高粱》时,就会感知到全片都被那辉煌的红色所浸透。导演对这种基调的选择几乎完全剥夺了我们对戏剧情节的关注,而进入一种对一个特定的造型空间的纯粹情绪性体验。这是一种对完美自由的自然生命的渴望与赞美。这不是一个完全现实时空的再现,而是我们内在生命力的精神外化。影片结束在那神秘的日全食中,红色的扩张力获得了一种凝固的近乎永恒的沉寂效果。黑红色的高粱舒展流动,充满了整个银幕空间,极为辉煌、华丽、壮美。

文学作品对语言文字进行凝练,组织结构,富有节奏和韵律地刻画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进而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读者根据自身的认知能力以及审美判断去发掘文字背后的内涵。对文学的鉴赏是一种精神性的活动,这种精神活动又是富于审美意味的。一方面,鉴赏者以审美需求为内在动力,由此激发鉴赏兴趣,以便在欣赏作品过程中获得内容之外的审美感受;另一方面鉴赏者在欣赏作品时也付出了自己的感情,并以此种审美情感贯穿始终,从而完成个体情感对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3]鉴赏者的精神收获是作品与其心灵碰撞的结果。比如对《红楼梦》“命意”的理解,不同身份的阅读者就有完全不同的切入点:“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留言家看见宫闱秘事……”文学作品中既有的艺术容量决定了读者鉴赏活动中普遍性的一面,而读者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对作品的创造性读解又有其特殊性的一面。人们对文学艺术的审美最终目的还是为了达到人与人之间健康、和谐的精神共鸣和情感交流。文学与影视作为一种艺术样式,都应将审美和艺术视为人性完整、人生意义获得实现的重点。

四、影视应在文学滋养中提升

影视艺术离不开文学的滋养,是否具有丰盈的文学精神和品格是一部影视作品优劣高下的重要标准。文学对影视作品的滋养是多方面的,有人说它从诗歌里借鉴了含蓄生动的比喻;从散文那里领略了清淡的风韵;从戏剧那里学到了紧凑顺畅的整体结构和戏剧矛盾冲突的设置;从小说那里懂得应该注意人物内心世界的挖掘。文学作为人学,丰富了影视艺术的人文性,具有对人类共同价值的关怀,从表现现实人生、剖示感性生命出发,为观众提供现实生活中精神展示的可能性,在情感表达上追求真挚,不虚假造作,在叙事上讲究圆融连贯,在表现手法上学习对意境的营造。诸如情景交融、先声夺人、铺垫照应等,让场景的气氛营造和人物情绪的转换互相映衬,在有限的画面中拓展出无限的审美内涵。文学经典中王熙凤出场和琵琶女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手法在一些影视作品中被广泛借鉴,成就了中国影视艺术的民族风格。传统之外,一些现代派或者后现代小说的技巧,如主观的叙述方式和心理结构的整体构思等也在丰富着影视艺术表现的可能性空间。

除了对影视艺术思想内涵的渗透、故事和人物对话语言、表现手法等多方面的滋养,还有一些影视经典直接被改编于文学作品,可以这么说,一些世界名著都已被搬上银幕,如《红楼梦》《简•爱》与它们的文学原著一样成为艺术的精品。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中外影视艺术历史上经典的作品都充盈着丰富的文学性,把对人类共同价值的关怀作为自身的价值追求,用优美诗性的语言向观众奉献着精彩动人的故事。文学的心灵诉求、理性思索、人性关怀和形而上精神,提高了影视作品的艺术品位和思想的丰富性及深刻性。

影视的生命与文学基础、哲学高度紧密联系,不可分离,离开了文学性的支撑,电影只会变成高科技的杂耍。人们对于影视的要求不再仅仅是满足故事情节的一波三折,画面的刺激与美,他们更希望能够在影视中寻找对生活的思索,对人性的思考。影视需要借鉴文学的深刻性和思想性,只有那些具有优美的语言艺术、思想内涵、品质优越的作品,才能打动人们,使思想美真正进入影视作品中,从而在影视作品中表达对人类过去、现在以及未来命运的思考,展示对人类共同价值的关怀。影视艺术的发展需要在文学滋养中提升。

[参考文献]

[1] [前苏联]弗雷里赫.银幕的剧作[M].富澜,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79:15.

[2] [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文学言论集(下)[J].外国文艺,2007(06).

第11篇

[关键词]动画;审美心理;影视动画;视觉形象

视觉形象审美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能力,不仅是天赋本性,而且还体现在人类的审美本性能够在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中,通过学习和接受教育而得到锻炼和发展。所谓“审美”,就是通过观察、感受、想象、联想等形象思维活动来辨认什么是美。我国古代美学名著《乐记》中说:“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概括说明了审美的特点和作用。

在我国,影视动画已经成为广大少年儿童所喜爱的一种视听艺术形式,其视觉形象审美创美能力和水平的提高,不仅标志着人类社会的进步、文明和解放,也反映了社会文化的多样性和多元化。

影视动画角色视觉形象的审美意义与影视作品里的演员相比更为广泛,尤其对于儿童的影响力使动画角色的创造更具有针对性。积极健康的故事、亲切的形象、优美的视觉形式、浪漫的想象等特点,给动画角色的视觉审美赋予了不寻常的意义。影视动画作品所蕴涵的丰富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都会直接影响人们(尤其是少年儿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一、影视动画审美心理过程

在审美心理学中把审美感觉和审美知觉合在一起,统称为审美感知。感觉,按心理学的分析,是对事物个别特性的反映,如对事物的色彩、线条、声音等的感官印象,它是通过感官与对象的直接接触而获得的。

构成审美经验最主要的基石,就是人们的感知、情感、想象、理解等活动。这些动画审美心理要素经过复杂的相互作用,构成了奇妙的审美体验。同样在欣赏动画过程里,对动画的感知、情感、理解、审美、想象构成了动画审美经验。动画审美经验主要是动画感知,动画感知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活动,具有对动画角色、场景、情节的选择性与探索性。对动画艺术的视觉经验越丰富,动画感知就越敏感。动画艺术里,动画的角色形式、画面效果触发感知,成为动画美感经验的基础和出发点。

动画想象,是指在影视动画作品里,大自然的美景、个性的角色和卓越的艺术形式往往富有感染力,唤起人们愉快的心情。这是想象被激发的结果。当然,丰富的体验和经历是想象的源泉,深刻的思想和敏锐的洞察力是促使想象升华的动力。动画情感是动画审美产生的重要原因。

人们在欣赏影视动画时,审美体验时把自己的人格和情感投射到对象物当中,与对象物融为一体。内心的结构同外部事物的契合,是人类进化实践的结果。影视动画审美中的感知因素是导向影视动画审美经验的出发点,情感是它的动力,想象为它添加了翅膀。

二、影视动画艺术审美的意义

影视动画片具有文化传播意义是因为主流观众是儿童和青少年,以寓教于乐的方式传播文化知识信息,是传统动画创作的基本模式,宣扬人文精神和赞美大自然是主流动画片创作的思想基础。动画片以美术的手段刻画形象,以电影的技巧表达思想、创设情境、塑造性格。动画片创作在传达积极健康的主题思想时,潜移默化地净化了观众的心灵。动画作品的主题立意的高度与创作者的文化素养的高低有直接的关系,是动画艺术家的崇高目的和文化底蕴创造了《幻想曲》、《种树的人》、《风之谷》、《小魔女》、《幽灵公主》等永恒而经典的作品,这些作品中所渗透的人文内涵对意识形态的影响不可低估。

但是,也有些技术高超的动画片却不能让观众喜欢,原因是缺乏文化的见地与思想深度。要让观众有兴趣阅读你的故事,从中受到感动,动画艺术家就必须要具备崇高的思想境界。官崎峻的作品能够获得全世界观众的喜爱,主要是其中包含的文化信息和艺术的生命力,即由主题立意和故事内容引发的艺术形式感――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这主要来自他对文化形态的理解,来自对历史的情感、对人类文化的关怀、对社会及自然知识的兴趣,可以说他的动画片创造性地表现了多元文化的意境。

动画片可以表现悲壮的、史诗式的重大主题,也可以表现带有装饰色彩的浪漫题材以及具有通俗文化特点的现实故事。无论什么样的主题和故事,影视动画创作的艺术形式常常赋予影片独特含义。

影视动画的形式符号所产生的奇境远远超出了故事本身的含义,例如,《磁性玫瑰》的视觉符号反映了欧洲文化信息;《埃及王子》的视觉符号折射的是古埃及的自然形貌与人文背景;《大力神》的视觉充满了古希腊建筑与手工艺特色;《白雪公主》是美国式的童话;《狮子王》暗示了生态文化的含义;《风之谷》的形象符号传达的是神秘文化;《龙猫》表现的是魔幻文化;《小魔女》体现的是巫术文化;《幽灵公主》创造的是超自然文化境界;《萤火虫之墓》呈现的是人类悲剧文化;《梦幻街》反映了现实生活文化等等。

影视动画创作的审美包括情感的审美、视觉的审美以及听觉的审美,动画语言可以集中所有的令人愉快的艺术元素,有意思的画面、悦耳的声音、流畅的运动等。造型艺术的表现力与电影语言的魔幻术让观众愉快地欣赏故事意境。动画创作的审美情趣要与各个时代的整体文化特色相协调,从其他学科领域吸取营养,不断地充实与完善其本体语言系统,创造性地开发新颖独特的动画艺术形式。例如宫崎峻对动画语言的突破――创造了动画形式的新型审美境界,如《小魔女限时递送》、 《龙猫》、《红猪》、《幽灵公主》等。

三、影视动画视觉形象的审美体现

艺术的审美过程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思维过程。先从知觉的印象到形象的分析,再到内在精神的感悟,然后在心灵上获得审美的愉悦。首先我们在视觉上,强调形象对视觉感官的刺激作用,让观赏者从知觉印象转换到视觉认知。

首先,运用离奇的视觉形象和动画意象,体现夸张、变形的视觉审美张力。人们面对正常的客观形象往往熟视无睹,而对怪异的形象或变态的事物则容易产生好奇。动画中出现的人物、动物也是动画艺术吸引人眼球的原因之一。人们对鸭子、老鼠动画经典角色的审美切入点、表达方式以及视觉形象也常常出乎人们的意料之外。

其次,明亮的色彩,卡通化的造型以及画面强烈的“动感”。这是动画最显著的画面形象特征,让人们在感官上产生强烈的刺激或视觉,感官刺激越强烈,视觉感染力就越强。

最后,影视动画的虚拟想象性可以借助高科技手段来实现,表现了人们对虚幻空间的好奇与向往,折射出人们心理的不安和无奈,反映在对现实中不尽如人意之处的恐惧,因而,对虚拟空间才会产生比较强烈的渴望。

四、视觉形象的审美特征

动画艺术的最根本特性是假定性。动画片擅长表现夸张、幻想、虚构的题材,它的假定性的特点并不局限于拍摄“活动起来的画”,即使是活动起来的真人表演也是符合假定性的特点。真人活动的假定性不依赖于题材的非现实性的幻想,而是由逐格拍摄、挖格技术的处理,或者由电子计算机来实现的。如在波兰动画导演布津斯基的动画片《探戈》、《我停不住了》中,以真人作为道具并没有破坏这些影片的动画美学特性,他的独特表现手法保持了这些动画片的假定性。

在其他影视艺术中,假定性也是其基本特征,但是对于动画艺术来说,假定性有更为特殊的地位,因为动画的根本特性就是假定性,这种假定性是多重的、全方位的。

第12篇

关键词:影视文学;影视艺术;联系;差异

影视已经成为现代人们日常生活中一项不可或缺的娱乐项目,它将静态的文学作品以视觉和听觉的形式直观地展现在人们面前,向人们展示着形形的外部世界,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增添了不一样的色彩。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必然是影视文学与影视艺术的完美融合。

影视文学为电影和电视剧提供丰富的拍摄素材,而影视艺术则为电影和电视剧增加感染力,吸引更多观众的眼球。处理好影视文学与影视艺术之间的关系对一部影视作品至关重要。

1.影视文学

影视文学与传统文学表达形式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用电影、电视、广播等有声设备将文学剧本通过看和听的方式直观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影视文学已成为现代文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比传统的小说、诗词歌赋等更具吸引力,它具体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第一,它也是文学的一种表现形式,因此在思想感情的表达、故事情节的设置、人物形象的刻画等方面与传统文学一样,遵循同样的规律。

第二,它与传统文学的不同之处在于,表现形式更为丰富,结合影视媒介使得文学剧本既可以“看”、“读”,还可以“听”。

第三,影视特征鲜明。一是视觉方面,将文字所描述的景象转换为具体而鲜明的视觉形象,观众可以直接听到和看到声音、动作等;二是结构方面,为了呈现给观众更好的表现效果,需要对剧本中的内容、场景等进行合理地组合排列,采用蒙太奇结构。

2.影视艺术

影视艺术是指运用各种方式来增加影视作品中银幕形象的感染力,达到时空完美融合的艺术效果,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及情感需求。影视艺术最早是运用在电影方面,后来普及到了电视方面。它讲究的是意境、意象和神韵的结合,使观众在视觉和心灵上感受到愉悦,净化心灵,养眼养心。影视艺术主要通过空间的营造、再现、表现及叙事的发展过程来表现。但是有些影片与影视艺术并不能相提并论。如有些商业影片为了迎合观众口味,提高收视率,往往会降低艺术标准,流于暴力和低俗。由现达的光电科技造就的特技效果虽然也能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冲击,提升影视效果,但并不能称之为真正的艺术。如何将特技效果能与影视作品有效结合,达到养眼与养心的观看效果,需要把握一个“度”。

3.影视艺术与影视文学之间的关系

影视文学与影视艺术虽然含义不同,但他们在影视作品中并不是独立存在的,二者也无法做出完全独立的区分,如果任何一个有所欠缺,都会对整个影视作品产生影响,显得不是很完美。

3.1二者之间包含的艺术共性

无论如何界定,影视文学与影视艺术之间都是彼此渗透、紧密相连的。

第一,表现内容一致。影视文学在表现故事时,都是以人物为主体,思想活动为线索,在错综复杂的社会活动中建立各种关系之间的连接,激发人们的情绪。编排故事情节时,无论是刻画人物、描写环境,还是渲染气氛,都要求影视剧本必须具有艺术性。影视艺术无论是采用时间还是空间的表现手法,都是以人物关系为前提,最终也是为了烘托所要表现的主题。

第二,艺术的出发点一致。从美学形态方面看,二者都是通过时间、空间的手段来展现人物、故事情节。影视文学以启迪心灵为终极目的,采用影视艺术也是为了达到震撼心灵的目的,因此,两者的出发点一致。

第三,运用蒙太奇结构,将影视文学的各部分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使故事情节流畅、连贯;影视艺术也是如此。

3.2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

第一,影视作品必须包含文学性。在一部影视作品中,影视文学是影视艺术得以存在的前提和基础。影视文学无懈可击,才能给予影视艺术广阔的展示空间,否则再完美的艺术也是空中楼阁。如果影视文学的内容空洞乏味,不足以吸引观众,那么再绚烂夺目的影视艺术也不会得到长久的关注。因此,影视艺术必须依托影视文学而存在。

第二,影视文学需要影视艺术的渲染。一部文学剧本就好比一座房子,单凭坚实的地基还不足以吸引眼球,还需要继续添砖加瓦,给它设计新颖的造型、漂亮的外衣,让人充分感受到美感。有意义的文学作品,如果没有影视艺术的衬托渲染,就会显干瘪无生气,勾不起观众的欣赏欲望。影视艺术通过运用各种手段来增强影视文学的表现力,让观众透过华美的艺术表现领悟作品更深层次的内涵。

总之,缺乏文学价值的影视艺术不能持久,毫无影视艺术的影视文学缺乏美感,只有相辅相成,有效融合,才能成就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形象丰满、内涵深刻、兼具欣赏价值及艺术价值,长盛不衰、历久弥新。比如《泰坦尼克号》《魂断蓝桥》等影片就是这两方面完美结合的代表。首先是作品内容饱满、故事编排精妙、演员表演精湛,再配以完美的艺术手法,使人们在观影时不由自主地受到感动和震撼,在感叹美好瞬间的同时,灵魂受到深深的触动。

3.3影视艺术与影视文学都必须以文学为前提

第一,影视艺术应该尊重文学。影视艺术的存在是为了更好地表现文学内容,因此它必须围绕文学的内容展开,不能凌驾于文学之上。在尊重文学内容的前提下,合理地运用影视艺术,才能使影视作品显示其独特的魅力。而现阶段,有些影视作品为了迎合观众的口味,对原作进行胡乱改造,比如影视剧的结尾,原作的悲剧结局更能引发大众的思考,更有现实意义,但为了迎合大众的喜好,硬是以大团圆收尾,使整部影片缺少了韵味,平淡无奇。

第二,影视文学作品能够赋予文学更丰富的内容。现代文学借助于影视来表现,相比于传统文学,更加形象直观,一个镜头能折射出复杂的世间百态,表现跌宕起伏的故事。影视文学作为一门综合艺术,融合了音乐、舞蹈、诗歌等多方面的内容,丰富了文学的表达形态及表现形式,又增添了艺术美感。

3.4二者与观众的接收方式之间的相互作用

影视文学和影视艺术不能一味迎合观众的需求,但也不能脱离观众的意愿。影视文学相比传统文学有更大的受众群体,具备更大的影响力,可以更好地传递思想感情、塑造审美观点。影视作品就是给大众看的,如果脱离了观众,再精美、再深刻的作品也只能束之高阁,无人欣赏,失去市场价值,更不用说文学价值、艺术价值了。影视作品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既要贴近大众又要能够传达美的主题,起到积极的作用,这就对影视文学与影视艺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找到二者与观众之间的契合点,既能被观众接受,又能提高影视作品的文学和艺术水平。

结束语

影视具有广泛的观众群体及强大的表现力,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带给人们的不只是精彩的视觉盛宴,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享受。作为影视作品的两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影视文学和影视艺术关系到影视作品的自身价值和生命力,如何有效地将二者融合,是现代影视作品今后需要努力的方向。找到二者与观众需求的切入点并有效地结合,有助于影视作品的健康发展。(作者单位:民族大学)

参考文献:

[1] 修晓琪.谈影视艺术与文学的关系[J].西江月.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