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教学设计课程总结

教学设计课程总结

时间:2023-10-12 16:12:0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教学设计课程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教学设计课程总结

第1篇

关键词:中学体育;课堂;教学设计;举隅

课程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体育课程改革后提出终身体育的理念,而这就对教师的教学设计有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参与体育学习可以提高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培养体育精神。因此做好中学体育的课堂设计,可以有效的贯彻新课程的理念,进而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1.中学体育教学设计与内容

1.1教学设计分析与过程的实施

教学设计是指通过利用系统化的方法,对教学过程当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确定教学目标、提出针对性的应对措施,并对教学成果进行评价与修改的过程。在中学体育课堂中教学设计主要是指根据学校和本专业的特征与任务、学生的年龄特点、课程之间的联系等对课程的设置、顺序和课时进行规定。

中学体育教学设计的实施一般包括分析问题、设计目标、实施与实施效果的评估、修正等几个过程。教学设计在实施的过程中是把教学过程当做一个系统进行控制与实施。首先是对教学问题进行分析,进而确定相应的目标、选择合理的实施方法,在实施后对方案进行合理的评估最后作出修正。在实施的过程中强调对教学目标、方法、结构和内容的优化,进而保证教学质量。

1.2教学设计的内容

教学设计一般包括课前内容、课堂内容和课后内容三部分。课前部分包括对课程标准、学生以及教材的分析、制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策略与教具。课堂内容包括课前准备、导入新课、实施课程内容、课后总结与课后作业等。课后部分主要涉及教师对知识、教学效果和教学方法等的反思。

2.教学设计在中学体育课堂中的应用分析

2.1教学设计在课前部分的应用

教学设计在课前部分的设计包括对课程标准、学生以及教材的分析、制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策略与教具。例如在初中一年级排球的扣球技术的学习中,教学设计的课前准备部分时要对课程目标、学生以及教材进行深入的分析。根据大纲规定的要求:经过学习学生要能够掌握三、四号位的扣球等,同时培养学生的空间感、以及体育精神当中的协作精神。对整个扣球动作的认知是学习该技术的基础也是教学的难点。而学习的对象是初中生,对于本体感觉还没有形成较完善的认识,学习的内容比较抽象,学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学生具备乐于接受新内容、喜欢表达自我的特点,同时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教师可以依次作为切入点,在进行教学方法的选择时可以利用接近其生活中的动作进行引导,同时可以通过对教师的动作轨迹进行想象、讨论。比如教师可以将扣球过程的鞭打动作比喻为摘取高挂的西瓜,这样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体会。

2.2教学设计在课堂部分的应用

课堂内容包括课前准备、导入新课、实施课程内容、课后总结与课后作业等。在扣球技术的学习当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网络上搜集一些排球比赛当中扣球动作的视频,这样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对教学内容有一个较为模糊的认知,再看视频的过程中对动作之间的差异进行比较,这样带着疑问走进课堂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和主动性,此外这也是将教学内容导入课堂的很好的切入点。

在课程内容的实施中要求以学生为主体,进而有效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例如在篮球可当中,由于项目的特点许多女生不愿意参加到教学的过程当中,传统的自由式的教学模式自然不能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也很难完成教学的目标。此时就需要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安排一些教学比赛,同时依据学生的能力水平、性格特点进行合理的分组,保证每一个小组都有高低水平,小组成员之间以强代弱,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2.3教学设计在课后部分的应用

教学设计在课后部分的实施主要包括教师对教学内容、方法、效果等的反思。而在此过程中反馈将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这一过程对教学质量的提高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在排球传球教学结束后,教师可以组织一次课程内容的小结,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对整个学习过程谈体会,总结学习过程中运用到的动作、贯彻的体育精神,教师可以依据这些外来的反馈进行及时的调整。同时对学生提出的疑问等进行专业的解答,总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动作,并分析原因,这样能够让学生对技术的学习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

3.小结

教学设计在中学体育教学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课前教师通过对教学的目标、学生特征以及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进而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有效的应用多媒体、学生的生活经验等进而合理的应用各种教学手段。在对课堂进行教学设计时,要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课程设计更丰富、全面进而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过程当中来。在课后设计时应当通过反馈等途径对课堂的教学效果进行及时的修正,找出教学过程当中的成功与失误之处,进而积累丰富的经验。有效、合理的利用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应当提升对其认识,并不断的积累经验,让教学设计的优势有效的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陈刚.体育教学设计案例分析[J].中学生导报,2010(09)

[2]陈洪.教学设计与反思[J].教育界,2011(06)

第2篇

关键词: 英语教学 教学设计 有效性教学 基本模式

教学设计是一种基于现代学习理论的现代教育技术,是教师基于学习者需求分析,设计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策略、教学技术,并进行评价反馈,以进行教学准备的过程。据此,我们可将教学设计理解为一套系统化的过程,每一次教学设计过程都是针对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进行的,这个教学系统就是一个教学设计模式。

我国教育技术学家何克抗教授提出,教学设计的模式可以基于教学设计的实施方法进行分类,他以此把教学设计模式分为: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模式,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模式,和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主教学设计模式。从不同的视角分析教学设计,可以提出不同的教学模式。不过,教学设计的实践可以基于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展开。英语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包括如下部分。

一、分析

1.学习需求分析。学习需求就是学习活动要达到的学习目标与学生现有的学习水平之间的差距,也是通过科学、系统的调查与分析,确定学生的学习需求。学习目标的确定是学习需求分析的关键,确定学习目标需要结合社会需求和个人发展需求,充分考虑可以利用的各种资源(教师、学生、教学设施、教学媒体、教学材料、教学经费等)和各种相关的促进与制约因素,确定合理的、科学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的确定需要考虑长期的目标、中期的目标、近期的目标或者整个学期的目标、学年的学习目标、单元的学习目标、课时的学习目标。只有形成科学、合理的目标体系,才能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

2.学生分析。准确分析学生是成功开展教学设计的一项决定性因素。学习者分析是整个教学设计的起点,教学设计的一切都基于学习者的特征分析。因为只有准确把握学习者的英语学习特征,才能设计出符合这一特征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技术和教学过程与评价标准。对于英语教学设计而言,学生分析要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目的、心态,以及已有知识水平、知识认知机制、学习逻辑顺序和英语学习机制,因为这些要素都对英语教学设计有着根本性的影响。

3.学习内容分析。学习内容就是教学活动中为实现学习目标而学习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总和。根据国家英语课程标准的规定,英语课程的学习内容包括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情感态度、文化意识、学习策略五个层面。当前,在我国英语教学中,英语教师在进行学习内容分析时都能很好地把握教学内容的语义内容,很多也能比较好地把握语境内容,但大多数英语教师都存在把握语用内容的困难,普遍出现在分析教学内容时,只分析到语义内容或者分析到语境内容,却没有分析到语用内容,这导致语用能力的严重缺失。分析教学内容时,我们必须把握教学内容的语义、语境、语用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培养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

二、设计

1.教学策略设计。这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而对教学活动的程序、方法、形式和媒体等教学因素的总体设计,包括对知识与技能教学内容的序列设计,对教学活动过程的系列问题和期望的学生反应的设计,对教学的组织形式和媒体呈现信息方式的设计等,具体包括课时的划分、教学顺序的设计、教学活动的设计及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与设计。教学策略不仅要基于教学目标,切合教学内容,适合学习者特征,还要考虑实际教学条件的可能性;创造性地设计,灵活地安排教学活动,巧妙地设计各个环节,合理地安排各有关因素,形成系统的、总体的设计,使之能够发挥整体的教学功能。教学策略有多种分类方法,常见的分类为: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顺序、呈现特定教学内容的教学组织策略,确定教学信息传播形式和媒体、教学内容传递顺序的教学传递策略,将教学组织策略和教学内容传递策略协调起来的教学管理策略。

2.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是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开展的多个教学活动组成的连续过程。在长期发展中,英语教学理念形成了强调学习过程的任务教学,这也是英语新课程倡导的英语教学途径。

3.教学技术设计。教学离不开技术,无论是传统的黑板、粉笔等形成的彩色粉笔使用和板书技术,还是现代电子技术、互联网技术、多媒体技术的使用,都有助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所以教学设计需要教学技术设计。教学设计包括教学媒体选择与使用、运用教学媒体辅助教学活动的设计。我们应基于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者特征和教学策略与教学过程的设计,依据各种教学媒体辅助所具有的教学功能与特性,选择教学媒体和设计教学媒体辅助活动。在英语教学设计中,由于视频、音频媒体是语言教学的重要媒体,因此对于这些媒体的设计与选择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不能为了媒体而媒体、为了技术而技术,而应以教学需要为依据来选择和使用教学媒体。

三、评价

1.确定学习成效评价标准与方法。教学设计的目的在于提高教学有效性,教学目标是否实现是评价教学设计有效性的关键,而学习成效的评价是评价教学有效性的基础,确定学习成效的评价标准,是开展教学评价的前提。从评价目的分,学习成效评价可分为诊断评价、学业成就评价等;从形式分,可分为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或称为终结性评价)。学习成效评价的标准应该以学习目标为基础,如诊断评价的标准要根据学习过程中的实际学习情形确定,学习成绩评价的标准则可以直接依据学习目标确定。我国当前英语教学的评价存在很多问题,主要是评价标准过偏,评价手段单一,往往用单一的语言知识目标代替语言综合运用目标,用总结性评价作为学习过程中的评价。

2.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获得有关学习的反馈信息,对学习者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所进行的系统性评价,是日常教学过程中由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的评价活动,其目的是对学习者的学习行为、学习结果,以及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进行评价。形成性评价是教学过程之中的活动,以诊断和促进为目标,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教学的重要因素。英语教学设计中应尽可能采用形成性评价,帮助教师及时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需要调整教学方法,不断增强教学效果。英语教学设计的形成性评价应基于激励原则,采用描述性评价、等级评定或评分等评价记录方式。

3.总结性评价。这是一个学习阶段结束时对学习者学习效果的评价,如月度考试、期末考试等。总结性评价是检测学习者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发展程度的重要手段。英语教学设计的总结性评价应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开展评价,着重考查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运用英语的能力。总结性评价应根据教学的阶段性目标确定评价的内容和形式,包括口语、听力、阅读、写作和语言知识运用等。

基于英语新课程标准确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这一课程总体目标,英语教学设计的总结性评价试题应以具有语境的应用型试题为主,合理配置主观题和客观题,不能孤立地考查某些语言知识点,更不能考查对知识的机械记忆。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教学中广泛存在总结性评价目标过偏的问题,我们在英语教学设计中,尤其需要强调围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这一总体目标设计和开展终结性评价。

四、反馈修正

反馈修正就是根据评价提供的反馈信息,对教学设计进行调整,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教学设计作为一种预设,自然可能因为分析的误差、设计的失误,而导致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作为对教学的修正,教学评价能够提供大量的反馈教学信息。教学设计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僵化的预设,而应该是根据教学过程中反馈的各种教学信息,不断调整教学策略,甚至在教学设计中预测可能出现的问题,预设一些预案,从而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反馈不断修正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有效性。

在英语教学实践中,一些经验丰富的老师往往根据自己的经验,随时捕捉教学信息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促进教学有效性的提高。教学设计是一种理性化的教学准备活动,可以促进青年教师教学实践从经历到经验的提升,帮助教学经验不多的教师在较短时间内成长为经验丰富的教师,达到可以随时捕捉教学信息反馈、根据教学信息反馈随时调整教学策略的程度。在英语教学设计中,存在学生已有知识与技能不足、教学环境与条件不充分等特殊困难,尤其需要根据教学信息反馈随时修正教学策略。

综上所述,英语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为分析、设计、评价、修正模式,其中学习目标的分析、教学过程的设计、评价目标的确定、依据反馈不断修正教学策略,是最为关键的。

参考文献:

[1]鲁子问,王笃勤.新编英语教学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第3篇

【关键词】问题化教学设计信息技术高等数学教育应用探究

加涅(R.M.Gagne)曾指出,教育的关键核心问题就是教会学习者思考,学会运用理性的力量,成为一个更好的问题解决者。当前教育的核心在创新,创新的核心在思维,培养学生思维与问题意识及问题解决能力密切相关。高等数学作为高校教育中一门课程,不仅仅是一种工具、一门科学,它凝聚了人类的智慧,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具有无法估量的现实意义和价值。高等数学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一直是枯燥的、乏味的、困难的,而其现实意义也难以体现,对于高等数学教育者来说,教学的目标是使学生理解数学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在实践探索中理解高等数学的真正内涵。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普遍开展,如何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实现对高等数学教育的改革发展?结合各种信息技术,通过问题化教学设计,可以为我们提供一种改革路径,它对于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建构,以及思维的发展起到关键作用,为学生的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情境及思维空间。

一、研究意义

教育改革发展至今,问题化教学设计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已有普遍应用,但是由于多种因素(如大学教师科研任务重、高等数学内容较复杂较晦涩、教学课时的限制等)影响造成其在大学数学教学中还较少运用。在高等数学教学中采用问题化教学设计,能够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展示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大学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发展学生的记忆能力,不是为了让学生记住更多的知识,而是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知识的目的就是为了应用它解决更多的问题,高等数学教育就要本着教会学生学会并应用数学理论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问题化教学设计能为实现其教育目标提供一个良好的途径。

在CNKI数据库搜索有关高等数学教学设计的文章,以关键词“高等数学”+“教学设计”搜到文章35篇。文章多数是从高等数学教育的一个或几个方面探讨教学改革(如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等),并没有理解教学设计的真正内涵,或者根据教学经验针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如教学方法运用、教学策略探讨等)。多数文章对高等数学教育目标的理解也不全面,只是从知识的角度论述,研究如何能达到有效的系统化内容的教学设计,目的是教授学生更全面知识,也有文章涉及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和数学文化的培养,却没有教学设计方案。只有个别文章(如《自助式教学设计在高等数学中的实践》)有针对地阐明实践的步骤方案、评价实施效果、提出改进措施。

目前,高等数学教育的理论研究及实践多数滞留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上,并没有真正从全局把握,形成系统化的教学设计。要完成高等数学教育循序渐进的改革发展,不仅要对其目标、内容、方法、过程、评价都形成先进的思想理念,而且要把这些思想融入到高等数学教学设计的整体方案中。目前对高等数学教学设计的多数研究并没有深入到教育内在实质的变革,要完成实质改革就要求教师对教育技术学的理念和方法有正确的认识,在实际工作中完善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形成自然的教学设计的思想理念和实际操作流程。本文以《定积分及其应用》为设计案例,阐述在高等数学教育中运用问题化教学设计的思想理念及操作流程,希望能对各位同仁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二、问题化教学设计

问题化教学是以一个主题单元作为一个整体通过问题化教学设计来完成对其教学过程的确定。它是以一系列精心设计的类型丰富、质量优良的有效的教学问题(教学问题集)来贯穿教学过程,培养学习者解决问题的认知能力与高级思维技能,实现其对课程学习的持久深入的一种教学模式。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技术对教育实现了多方面、多角度的辅助支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产生了许多高效的教学模式,问题化教学设计正是以关注教育问题为出发点,用精心设计的各种学习问题来组织和实施课程教学的教学设计模式。在问题化教学设计中适时地运用各种先进信息技术,结合传统教学方法方式完成教学过程,谋求在整个过程中整合信息技术的强大作用,来支持和提升教学的效果。

实质上,问题化教学设计是以丰富、优良的教学问题为主导,以信息技术为支持,从问题的视角对课程教学进行系统化建构,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设计教学。

问题化教学设计系统分解图[1]:

问题化教学设计是以建构主义理论为依据,教育者要根据设计问题的理论及操作流程,完成丰富、优良的问题设计,设计中必须树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设计理念,通过增强学习过程投入性、趣味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真实的学习任务下,在学习活动的互动中,为学生提供充分的空间和时间,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建构。布卢姆(Bloom,B.S.)从1948年开始构想教育目标的分类,把以培养人为核心的所有教育目标综合归纳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高等数学教育除具有科学教育的特征外,还有其自身特点,教学设计在高等数学教育中运用时,需要综合考虑数学理论、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数学文化以及数学审美等方面的教育目标,结合教学大纲要求,了解学生基本素质,并且从中观层面上设计、组织、实施和评价问题化教学。在高等数学教育中应用问题化教学设计,要适当以各种信息技术作为设施环境、教和学的工具、资源载体和评价手段等。

三、问题化教学设计在高等数学教育中的应用探究

在高等数学教育中关键是把握教育目标,体现其各方面的意义与价值,这就必须立足于主题单元来设计教学。通过中观的教学分析,明确要达到的目标及效果的评价标准,设计丰富、优良的问题集,再根据问题构建各项活动专题,从而把问题分散到各个活动中,解决问题达成目标。

下面本文作者为《定积分及其应用》进行问题化教学设计,通过这个案例阐明问题化教学设计在高等数学教育中的应用,以期为从事高等数学教育的工作者提供一种改革的途径。基于问题化教学设计,将信息技术运用于高等数学的课堂中,提高高等数学的课堂教学效率及教学效果。

首先完成主题单元的目标及内容的分析,如下所示

教学活动中运用到的信息技术有网络、多媒体计算机、数学实验室和各种数学软件工具等。

根据主题单元目标及涉及内容,完成问题设计,把问题按照基本问题、单元问题和内容问题分类,设计时要明确问题所对应的学习目标及内容。根据定积分的教学大纲要求及数学教育的目标,现将主体单元的问题设计如下:

根据本单元教学目标,针对学习问题的各个学习活动,设计了主题单元规划图如下:

本文作者以活动专题1(图:活动专题一)和活动专题5(图:活动专题二)为例。

两个专题的具体教育目标:

活动专题1是通过学生利用网络进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自学的能力;利用科学家的生平事迹指导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学生的学习和自我总结培养其创新的能力,使其理解科学的意义和价值,树立正确的数学观,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科学真理的精神;理解定积分的概念及其与不定积分的区别;理解定积分的几何意义。活动专题5是要通过教师讲授,使学生知道什么是微元法,以及微元法解决问题的方法步骤;通过学生课前对问题的思考以及课上教师对相关问题的解释,使学生明确哪些问题可以用定积分来解决;通过教师讲授微元法在几何问题中的应用,使学生明确使用微元法的具体操作方法步骤;通过学生探究定积分在物理、经济等领域中的应用,熟练掌握用微元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操作步骤,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习迁移能力;通过学生的操作计算,掌握数学软件工具的使用方法及技巧。

以下是笔者设计的两个活动专题的概念图。

活动专题1(图:活动专题一)的具体实施步骤:

课前收集资料,课堂上学生讲演、讨论,教师总结讲评,教师讲授部分内容,学生课外总结、复习、练习。

步骤1:课前为学生提供部分参考教材及参考文献;提出相关问题,令学生课前思考;学生利用网络收集资料,教师给予一些网络帮助指导。(视学生自身素质基础设置方案)

步骤2:课堂上学生讲演收集资料,提出自己见解;

步骤3:组织学生讨论相关问题;

步骤4:学生陈述讨论结果,教师对学生的学结点评;

步骤5: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讲解部分课程内容;

步骤6:学生总结本次课的学习,教师布置课外作业。

活动专题5(图:活动专题二)的具体实施步骤:

课前学生思考分析,课堂上教师讲授,学生讨论总结,教师讲授案例,学生练习,学生操作计算,在学生成果展示后教师总结点评,学生课外收集案例、练习。

步骤1:课前教师提出要思考的问题,学生探究思考,收集信息;

步骤2:课上教师讲授微元法的方法步骤及其可解决实际问题;

步骤3:学生讨论总结;

步骤4:教师讲授案例;

步骤5:学生练习,操作计算;

步骤6:学生展示成果,教师总结点评;

步骤7:学生课外收集案例、练习。

两个活动专题中第一个已经在课堂中实践,通过教师的教学总结及学生的作业分析,以及使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学习结果进行了分析讨论,发现85%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自学的能力增强;93.6%学生树立对数学科学的正确认识。其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出现,由于学生的信息素养、自学能力的缺乏,学习的目标还没有完全实现,例如90%作业没有创意,教师对教学时间的控制没有处理好,课堂时间分配不完全合理等。第二个活动专题由于条件限制还没有完全得到实践,但是本文作者及单位同事立足于小型的数学实验室已经完成了其中部分教学工作,发现有一定的积极教学效果,但学生的学习环境受到数学实验室的限制,如果有相应适合的学习网站作支撑,则能更好地促进学习效果。基于高职高专的高等数学教育需求,作者及其同事考虑设计一个结合课堂的同步式教育网站,在网站中学生可以随时作数学实验,并讨论相关问题,也将有多个其它专业课教师参与其中,根据学生的理论及技能的发展所需的数学理论与实践,提出相应的要求及建议。

四、结语

第4篇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主要是以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为指导思想,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通过设计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各环节,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实际上介于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以及实践教学之间的。教师通过对小学科学教学进行定位和设计,可以有利于学生和自己全面掌握学习的重难点,从而使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得以有效提升。因此,小学科学教学实施设计规划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现阶段,我国小学科学的规范化教学设计仍然存在很多问题,相关的教师必须要积极研究和探索能够实现小学科学规范化教学设计的有效途径,从而最大限度地提升小学科学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一、小学科学规范化教学概述

1.前期分析

对小学科学的规范化教学设计进行前期分析,实际上指的是在开展教学设计以前,首先要对可能影响课堂的相关因素进行合理的分析,该影响因素不会影响到教学设计的方法。当越来越多的人都开始接受教学设计理念的时候,相关的研究者又发现了前期分析实际上主要是分析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环境以及学习需求等。不管小学科学规范化教学设计的前期分析包含什么内容,不可否认的是它对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主要指的是根据前期分析明确该课程期望学生能够达到的过程性或结果性目标,它是形成教学设计评价、实施教学设计的重要依据。通过分析教学设计的各种文本,总结出了表述教学目标方面主要包括的问题有:首先,表述的维度出现错误,诸如,技能、知识、态度情感价值观,或者是方法与过程、科学概念、价值观与情感态度等。甚至还有的教师把教学目标错误地表述成初中或高中的科学课程标准,这些都能反映出教师没有学习和关注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其次,目标表述缺乏清晰的层次,如“方法与过程”、“态度、情感和价值观”,这样的表述就是维度有重B;最后,在表述多维度目标时含糊不清,目标表述和所用词都不够具体和准确。

3.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主要是在教学的过程中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教师所采用的行为方式或手段,教学目标是教学方法的指向。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根据教师与学生的情况和特点以及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一般情况下,教学方法主要包括讲授法、讨论法、观察法、探究性学习法、小组合作法、引导法、查阅资料法、总结归纳法等。教学方法主要具有随意性、科学性、先进性的特点。随意性就是教师可以按照自己的感觉选择教学方法,科学性则表现为没有明确的认识教学方法且选择教学方法缺乏依据,先进性则是指部分教师已经关注到了课程改革的关于探究、合作、自主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

二、小学科学规范化教学设计的现状

现阶段,小学科学在开展规范化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其中最明显的就是缺乏科学性和规范性。近年来,新课程改革的步伐逐渐深入,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小学科学教学也必须要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教师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也必须与国际接轨。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经验,同时借鉴一些国内外比较科学规范的教学设计方法,研究出适合学生的规范化教学,从而提高小学科学的教学质量。但是,在实际开展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往往比较随意,不仅没有合理地分析学生的特点和学习情况以及教材情况,而且未能明确地判断出学生的学习能力,误以为分析教学就是分析教学的背景。这很可能造成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一味地注重知识传授的数量,却没有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在确定和划分小学科学课程的重难点时也比较随意,通过传授知识来完成教学目标。

另外一方面,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运用灌输式的传统教学模式,学生只能是被动接受,这样的教学方式是非常不恰当的。在进行小学科学教学的过程中,因为教师没有准确地描述相关概念而造成学生对该概念的认识也不全面,这样就很容易导致学生对教师讲授的知识有混乱的认识。如教师在讲解那些学术性非常强的概念时切勿以“对话”的方式或者是模棱两可的语言进行讲解,这样的方式将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学生吸收新知识的能力。

三、实现小学科学规范化教学设计的有效途径

1.拓展学科知识,凸显其学科性

在对小学科学教学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往往存在学科性偏失现象,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其一,教师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科内容有错误的理解;其二,教师未能彻底地理解小学科学这门学科的本质,教学设计往往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直觉进行,这就很容易导致教学设计不能真正地体现出小学科学的特征。针对教师对小学科学这一学科内容的误读和理解偏差,需要对相应的课程设置作出相应的调整,一些科学拓展课程的开设比例也应该平衡,从而有利于教师在理解该学科主题内容的时候能够立足于科学视野下,使其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深入浅出。对于教师未能彻底理解该学科的本质,就需要进一步深化和拓展学科内容,通过借鉴一些国际上的研究成果,同时开设一些诸如STSE的综合类课程,帮助教师从环境、社会以及技术等多元化角度对学科特点进行全面的认识;开设一些研究性课程,帮助教师在探究、试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和认识科学。

2.注重研究教学设计,确保其规范化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具有非常丰厚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学习理论、传播理论、教学理论以及系统论等,这些理论为教学设计的长久发展从多角度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小学科学教学的构成因素主要包括有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环境以及教学目标等,它必须要进行系统的指导。教学实际上是知识信息的一个传播过程,它是学生与教师共同的活动,教师在对小学科学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必须要对信息知识的通道和数量密切关注。科学的教学理论实际上是通过总结科学的实践理论和经验提升而来的,同时它也是规范化教学设计的理论来源。而学习理论则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有助于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所以,对小学科学进行规范化教学设计首先教师必须要深入学习和研究相关理论,教师教学理论的基础对教学设计中选择教学方法、阐述教学目标、理解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以及开展教学评价等都有着直接的关系,可以说教师的理论素养决定了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品质。

3.注重教学的实践性

规范科学的教学设计一方面要考量教师是否使用了合适的教学方法、完整的教学环节,另外一方面还要考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发挥了其主体作用、能否充分地体现其探究、合作与自主。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对批判性反思予以足够的关注,透视教学实践,才可能对教学这种教和学双向互动的过程有明确的理解和认识。这样教师才可能通过学生回答问题和学习以及发表意见的主动和广度及其思维状态、信息互动状态以及情感状态等参与学习状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从而从真正意义上理解和开展科学规范的教学方法,从而提升小学科学规范化教学设计的实践性。与此同时,学校应该尽可能地增加教师在开展教学之前的教学实践经验,为教师提供体验教学的机会,使教师在真实教学情境里对教学设计的科学化和规范化进行质疑和反思。这样教师通过不断的实践就明白了在开展教学设计的时候怎样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反应对自己的教学节奏进行调整。

第5篇

《linux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网络专业的核心课程。但是传统的教学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教师觉得该课程内容抽象、枯燥无味,难教;学生觉得该课程听不懂、不感兴趣,难学。这样,就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怎么保证?学生所涉及该课程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怎么有效的形成?学生的就业和就业质量为此而受影响?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究其原因,最根本的问题是该课程的教学设计没有合理的设计,没有根据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做有效的教学设计,没有客观的根据目前与该课程相关的教学条件做合理的教学设计,没有根据职业教育的规律设计适合该课程的教学设计。所以,《linux操作系统》工学结合课程教学设计研究与实践是值得研究的一个课题,研究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根据其特点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适当的教学方法,使其提高学习该课程的兴趣;研究该课程的校内外教学条件的情况,然后合理的整合的教学资源,使得教学内容的实施有可靠的保障;研究根据职业教育的规律做符合该课程特点的教学设计。该项目的研究,使该课程能够成为计算机网络专业的特色课程,对于提升专业的建设内涵都积极的意义。

1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做《linux操作系统》工学结合课程教学设计

高职学生的特点是动手能力强、对理论的学习不感兴趣。所以,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主要以实践操作为主线,同时嵌入理论教学内容。

2利用现有的教学条件做《linux操作系统》工学结合课程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分院和北京中科红旗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的红旗linux学院,该学院的成立为本课程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更加教学内容的需要利用公司所提供的资源,以便更好的为教学服务。

3根据职业教育的规律做《linux操作系统》工学结合课程教学设计

根据职业教育的规律,本课程在教学设计时注意如下几点:

1)将技能培养和素质培养相结合。

2)将当前教育和可持续发展相结合。

3)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引入企业。

4)将行业界的标准引入课程内容。

4《linux操作系统》工学结合课程的宏观和微观教学设计

4.1宏观教学设计

4.2微观教学设计

4.2.1学习任务

使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的web网站能够用域名访问,即能够用xjnzy.edu.cn访问。

4.2.2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熟练掌握dns服务的图形化配置。(重点)2)学生能够熟练掌握dns服务的文本配置。(重点)3)学生能够简单的进行dns服务故障的配置。(难点)

4.2.3载体

域名解析。

4.2.4工具

红旗asianux server 3 sp1软件,虚拟机,计算机,投影仪,纸。

4.2.5教学方法

1)以学生体验为主导。

2)以任务驱动为主线。

3)以过程考核为基础。

4)理论知识穿插于实践过程。

5)虚拟公司的方式。

6)让学生参与到备课的某些环节中来。

4.2.6教学实施过程

1)准备(2分钟)

边点名(学习委员),边让学生启动虚拟计算机且启动远程访问服务。(所有学生)

2)引入(3分钟)

以学校网站为例引入,学校的ip地址为10.1.1.5,但是访问起来不方便,则用xjnzy.edu.cn访问则方便多了。那么,我们这节课的主要任务是如何完成web站点的域名解析。说明以虚拟单位的方式分组和考核的标准。(教师)给每组发放虚拟单位表和考核标准。(学习委员)

3)方案的制定与讨论(15分钟)(3+3x4)

让各组制定该任务的解决方案,解决方案有两种类型,即图形化配置和文本配置,并针对方案的合理性对进行讨论。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讨论法。采用的教学步骤是组内讨论→组间讨论→教师评价。具体执行为:先让组长陈述该组的方案内容,然后让组员评论方案是否能够继续完善,其次另一组的学生评价方案,最后教师评价方案。选取有代表的3组进行讨论,其中图形2组,文本1组。

4)图形化配置(40分钟)

采用学生体验的教学方式。选择图形配置方案一组的到教师机操作,边操作教师边提问题边讲解关键步骤点。

配置的步骤及教师需要指导的地方。

图形化配置参考方案

5)文本配置(10分钟)

采用学生体验的教学方式。(学生操作)

6)学生练习,教师考核。(15分钟)

7)故障排错(6分钟)

采用引导文法。设置故障点时,由单一故障到综合故障。

(教师)故障点设置:

a、服务没启动。

b、将客户端的域名服务器删除。用nslookup测试有问题。8)总结(8分钟)

先让学生总结的同时播放录屏录像。

9)能力扩展(1分钟)

任务一、如何将ftp服务进行域名解析?

任务二、如何将邮件服务进行域名解析?

5结论

第6篇

摘 要:本文立足于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以消防联动控制系统为例,分析了其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通过案例导入、创设情境、确定任务、实施任务、总结评价、案例再现六个环节予以实施,课堂教学效果明显改善。该教学设计理念、设计方法可为其他课程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 :高职课程 信息化 教学设计 消防联动控制

课 题:本文系北京高等学校青年英才计划项目(Beijing Higher Education Young Elite Teacher Project)成果,项目编号:YETP1844。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指出:“创新教育内容,促进信息技术与专业课程的融合,着力提高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和学生的岗位信息技术职业能力。”发展规划体现了国家对职业教育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并引导职业院校的教师不断提升信息技术水平,创新教学模式。

一、信息化教学设计理论基础

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理论来源十分广泛,主要有三大理论:一是建构主义;二是教学结构理论;三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

基于以上理论对信息化教学的要求:在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课程教学活动;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利用信息化加工工具让学生进行知识重构。

二、消防联动控制系统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

1.消防联动控制系统信息化教学分析

消防联动控制系统是消防专业核心课程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与施工中的一部分内容,是把消防风、水、电、气四大核心系统连接起来的关键环节,也是消防专业学生未来从事消防系统项目施工管理、检测、运行维护岗位所必须掌握的核心技能,但课程知识内容抽象,操作过程复杂、效果难以观测,给教学工作带来诸多难点。为此,本文将教材内容与信息技术加以融合,构建了一个可观测、可体验、可交流的学习环境。

2.消防联动控制系统信息化教学实施

通过对学生特点和教学内容的分析,结合实际案例并运用虚拟场景、拼图游戏、远程视频会议和web等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以学习情境为载体,以任务驱动为主线,通过案例导入、创设情境、确定任务、实施任务、总结评价、案例再现六个环节展开教学。教学课时2学时,共90分钟。主要教学环节如表1所示。

(1)案例导入。播放20秒火灾视频案例,主要内容是着火后无法联动相关消防设备引发群死群伤,突出学习消防联动控制系统的重要性。

(2)创设情境。运用3DMax技术模拟真实的工作情境,将火灾自动报警、喷淋、防排烟等系统直观、形象地展现出来,通过鼠标点击设备上的热点区域,则弹出该设备的说明窗口,激活学生已储备的知识。同时,配以工程图样作为电子导航,随着光标的移动,虚拟场景随之变换,帮助学生提高形象思维能力。学生在此场景中可以任意漫游,而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问号标记,可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点击之后则引出发生火灾后各个消防系统是如何实现联动控制的。

(3)确定任务。以解决问题为目标,为了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教师将总的任务分解为有一定层次和梯度的子任务。

(4)实施任务。在实施任务环节,教师给出实施线索,学生紧紧围绕任务中心,利用网络资源获取相关的信息,以体验、探索和交流的方式来进行学习。

方式一:体验。为了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能力,设置多人互动游戏。在游戏中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分别充当不同的消防系统,按照联动程序,协作完成消防联动控制系统的顺序启停工作,实现复杂的联动控制流程。同时在游戏的场景中,教师布置消防联动控制系统的动态示意图,将工作在建筑物不同位置的这些消防系统集中展示出来,并将各消防系统间信号的发送、传输、接收等动态情况模拟出来,让学生可以边操作,边思考,从而突破了传统教学中学生只能做而不能看的限制。

方式二:探索。消防联动控制系统的故障往往不易察觉,而又难以再现。为此,教师设计一个拼图游戏,让学生可以任意搭接设备和管道,尝试各种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必要考虑实训材料的损耗。如果方案可行,则系统测试成功;如果方案不当,则给出必要的提示,从而在不断探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方式三:交流。利用网络环境,将学生划分成虚拟工作组,展开阶段性的小组讨论,通过不同观点的碰撞、补充和纠正,形成更为合理的运行方案。同时,还利用远程视频会议平台,将企业专家也轻松地请进课堂。专家在施工现场向学生展示设备的运行情况,对学生的讨论给予引领,并且现场答疑。在实施任务环节,教师还可以利用web技术随时地查看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进度,必要时通过锁定和解锁按钮灵活地调控教学进度。

(5)总结评价。学生在实施任务环节的积分将由电脑自动记录生成过程性评价。学生之间对学习态度和协作能力进行主观性评价。教师对学生提交的方案进行总结性评价。从而形成多元化的动态考评体系,如表2所示。

(6)案例再现。让学生为刚上课时引入的实际案例提供消防联动控制系统的运行方案,提升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消防联动控制系统信息化教学设计思考

第一,运用三元互动平台、视频播放、动画效果和游戏环节进行教学,实现“教、学、做、训、评”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己动手设计联动方案并能直接测试方案,可充分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该教学设计理念、设计方法可作为其他课程的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参考依据。

第二,能够正确地运用flash播放消防联动控制系统工作流程的动画几乎没有。该动画一旦开发出来并应用于教学,不仅对消防专业的学生很有帮助,对社会消防安全知识领域的宣传和培训同样带来很大益处,非常适合推广。

第三,游戏环节的引入一方面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同时也对教师课堂的掌控能力和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黎加厚.教育技术教程:教育信息化时代的教与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刘传熙.《员工队伍建设》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探索与实践[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4).

第7篇

关键词: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检测 作业纸 成果展示 教学效果

近年来,多次参加有关德国职业教育理论及其实践的研讨会,并且有幸参加了北京市教委组织的汽车应用与维修专业赴德培训团接受德国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培训,收获甚大。德国职业教育模式的理念及实施方式对我系汽车技术类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以德国职业教育模式为参考,我系开发出了汽车电子技术专业、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的课程专业标准、课程教学标准、课程设计方案(包括课程教学设计总体方案、课程教学任务设计方案、课程教学活动设计方案),通过培养原有师资力量或引进高素质人才将汽车技术类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成为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将实训基地建设成为北京市重点实训基地。在上述各项教学建设任务中,受益最为突出的是课程设计方案的建设。通过将课程设计方案进一步细化后,即可得到每次课的课堂教学设计。本文将主要结合汽车保养课程中的汽车轮胎检修内容来谈如何实施理论课和实验课的教学设计。

一、理论课和实验课的教学设计

1.课程设计思路

经过广泛的企业调研与组织实践专家研讨,得到我系汽车技术类各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总结出各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应重点学习的各门课程,制定出相应课程的教学标准。具体到每门课程及课程内的每次课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可采用如下思路:

(1)根据课程教学标准,考虑学生与教学设施的实际情况,确定课程的学习任务;

(2)确定每个学习任务的教学目标、学习内容、采用的整体教学方法及考核法等;

(3)完成学习任务下的每次课(理论课或实验课)的教学设计。每次理论课或实验课的教学设计主要包括学习活动设计、教学方法设计、教学媒体设计及时间分配等方面。

2.理论课教学设计

(1)理论课教学设计实例

汽车保养课程中的轮胎检查理论课教学设计(如表1所示)。

表1轮胎检查理论课教学设计

专业:

汽车电子技术 课程:汽车保养

教学内容:轮胎检查 4课时(20人班)

根据学生、设备情况可以进行调整

序号 课程步骤 具体内容 教学法 教学媒体 课时

1 提出问题 教师提出学习情境(故障现象):

某轿车在80km/h时速时,方向盘抖动。

教师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要解决抖动问题需要学习那些方面的知识?

针对学生说出的原因及解决办法进行总结,得出学习内容:轮胎功能、轮胎与轮毂的组合、轮胎标识、轮胎种类、轮胎的结构等。 讲授法

头脑风暴法;(教师应加强引导) 实物

图片

黑板 20min

2 轮胎功能及其与轮辋的组合 学生分组借助工具书及资料,查找轮胎的常见故障现象、轮胎功能、轮胎标记、刹车距离与花纹深度的关系、轮胎与轮辋的组合。 自主学习

2人小组

教师指导 教材

其他资料

黑板 30min

3 学习目标检测 学生自主完成作业纸的1~4题,可以两人一组完成(或布置幻灯片让学生完成)。 自主学习

成果展示 教材

作业纸 15min

4 轮胎标识 学生分组借助工具书及资料,查找轮胎标识的含义;教师讲解轮胎高度、轮胎转速的计算方法。 自主学习

(独立完成)

教师指导

教师讲授 教材

黑板

投影仪 25min

5 学习目标检测 学生自主完成作业纸的5~9题。 自主学习

成果展示 教材

作业纸

幻灯片 15min

6 轮胎种类 教师讲授轮胎的种类、应用范围及各自的特点。 教师讲授 教材

投影仪

黑板 20min

7 学习目标检测 学生自主完成作业纸的10~14题,可以两人一组完成(或布置幻灯片让学生完成),结果自己展示出来。 自主学习

成果展示 教材

作业纸 15min

8 轮胎的结构 教师把轮胎名称标在黑板上,与学生交流,师生对话,小组补充完成内容(如13题) 分组(4人)

教师指导 实物

图片

模型 25min

9 学习目标检测 学生自主完成作业纸的10~11题,可以两人一组完成(分小组如同桌),结果自己展示出来,对答案。 自主学习

成果展示 教材

作业纸

幻灯片 15min

10 教师总结 结论:通过上述知识的学习,掌握了检查轮胎有无问题及选择合适轮胎的方法。 教师讲授 黑板

投影仪

(2)理论课作业纸

轮胎检查课堂教学所用的作业纸的样式如表2所示。该作业纸共有3页,表2所示的是作业纸第1页。作业纸第2、3未列出。

表2轮胎检查课堂作业纸样式

作业纸

页码:1 课程:汽车保养

教学内容:轮胎检查 姓名:

班级: 学号: 分数:

学习情境:客户要求更换轮胎

1.根据图示描述故障现象

2.据图指出标记的名称和最小值

3.下图为刹车距离与花纹深度的关系

a)读图,刹车距离从7到1.6变化多少?

b)为什么会这样?

刹车距离(湿面)

速度60-100km/h

4.根据汽车厂家维修手册选择轮胎与轮毂的组合

轮胎 轮辋

二、实验课教学设计

1.实验课教学设计实例

汽车保养课程中的轮胎检修实验课教学设计可以采用表格形式,也可以使用一般文本形式。具体的设计过程如下:

(1)学习情境设计

通过设计一个在汽车4S店或维修厂常见的场景引入课堂教学。本次课采用的课堂引入方式为:演话剧。具体的实施方式如下:

①教师扮演顾客,学生扮演维修工人。故障描述:顾客的汽车在公路上行驶,打开车窗,听到右后车轮有嗒嗒异响,开直线时要握紧方向盘,否则汽车向右侧跑偏。请学生检查。

②学生检查轮胎外观,进行故障确认。用举升机将故障车升起,检查轮胎是否有局部损坏。在举升故障车时,应注意举升机的使用注意事项。

③教师强调注意事项,进行安全教育。

(2)学生分组

采用随机组合法,将学生分为5组,每组4人。

(3)布置学习任务

工位1:学习并查找轮胎标识。其任务为:熟悉标识,画出轮胎图。

学生查找资料,确定标识的含义。教师将轮胎上重要的标识用颜色笔作出记号,引导学生查找。

工位2:学习轮胎修补工具的使用及修补轮胎。其任务为:学习轮胎修补方面的资料,用修补工具、材料修复轮胎。

工位3:轮胎拆装。其任务为:熟悉轮胎与轮毂的装配关系、轮胎的外观检查、轮毂的外观检查及拆装轮胎。

工位4:轮胎动平衡检测。其任务为:检测轮胎的动平衡特性,安装平衡块。

工位5:成本核算。其任务为:核算修1个轮胎的费用与换1个轮胎的费用,并进行比较。

每组学生对应1个工位,20分钟后进行互换。

(4)教师演示

教师分别演示拆装轮胎、动平衡及修补轮胎的方法。

(5)巡视及指导

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教师进行巡视,观察学生练习情况。对于存在的安全隐患要及时排除,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6)学习成果展示

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后,应向全班同学展示其学习的成果。

(7)学生完成作业纸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8)教师评价

教师评价采用回答问题并给予奖励的方式。利用20、30、50三档分数题,对向学生进行课堂学习效果的检测。口答形式,分3轮进行,每组抽取1题,若本组不能回答,将由其他组进行抢答。将各小组得分的情况记入表3所示的积分表。最后得分高者为优胜组,给予奖励。奖励方式为:利用所学技能,将故障车的故障排除,并请其他组同学观看。

表3各小组得分记录表

轮次 小组1得分 小组2得分 小组3得分 小组4得分 小组5得分

第一轮

第二轮

第三轮

总分

2.实验课作业纸

轮胎更换/修补实验课教学所使用的作业纸如表4所示。

表4 轮胎更换/修补实验课作业纸

作业纸

页码:1 课程:汽车保养

教学内容:轮胎更换/修补 姓名:

班级: 学号: 成绩:

学习情境描述:顾客的汽车在公路上行驶,打开车窗,听到右后车轮有嗒嗒异响,开直线时要握紧方向盘,否则汽车向右侧跑偏。请学生检查。

请说出造成汽车向一侧跑偏的原因是什么?

――――――――――――――――――――――――――――――――――――――――――――――――――――――――――――――――――――――――――――――。

请写出轮胎的结构名称以及作用:

序号 名称 作用

1

2

3

4

5

6

7

8

9

3.在何种情况下,轮胎需要做动平衡检测?

―――――――――――――――――――――――――――――――――――――――――――――――――――――――――――――――――――――――――――――――――――――――――――――。

4.通过下图分析:为什么当轮胎花纹磨损到1.6mm时,必须更换新轮胎?

――――――――――――――――――――――――――――――――――――――――――――――。

5.请简要叙述修补轮胎的过程。

―――――――――――――――――――――――――――――――――――――――――――――――――――――――――――――――――――――――――――――――――――――。

四、结束语

汽车电子技术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与重要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采用本文设计的理论课和实验课教学设计形式后,由于学生已经习惯于传统的教学形式,难以及时适应新的课堂教学形式,刚开始的几次课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但在逐步适应新的课堂教学形式后,课堂教学效果开始明显好转。在新课堂教学方式实施到约1/2进程时,其教学效果开始明显好于传统形式课堂的教学效果。下面将试点班(0653221、0823211)与未实行新课堂教学方式的对照班(0653222、0823212)的反映课堂教学效果的数据列出,如表5所示。注:0653221班和0653222班的生源质量相同,这两个班的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检修课程由同一位教师任课;0823211班和0823212班的生源质量相同,这两个班的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检修课程由另一位教师任课。

表5试点班与对照班的课堂教学效果数据

数据类型

班级 1~4周

学生认可度 5~8周

学生认可度 9~15周

学生认可度 16周(期末考核期)

及格率优良率

0653221 53.4% 78.1% 91.7% 93.2% 34.9%

0653222 87.8% 88.2% 86.9% 86.0 23.3%

0823211 56.7% 80.3% 93.2% 93.2% 37.2%

0823212 87.8% 88.2% 86.9% 86.0 25.6%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实行新课堂教学方式班级的教学效果一直在稳步上升,并最终达到教学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班。由此可以证明本文介绍的基于德国职业教育模式的理论课与实验课的教学设计是切实可行的。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3]李向东,卢双盈.职业教育学新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第8篇

论文摘要:文章通过基于培训和教研的行动研究,提高了农村化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探索出法库县在“培训模式上集中面授与远程教学相结合,迁移方法上网络教研与行动研究相结合”的化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模式

一、问题的提出

关于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和培养问题,一些国内教育技术一专家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进行了广泛而深人的研究。吴忠良的《参与式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者培训模式探索》,对集中面授培训进行了研究尸一乔爱玲和工楠的《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模式新探》,不但对面授培训进行了深人的研究,同时关注了培训后的实践尸郭的《从一门网络培训课程到“虚拟”教师培训学院》,对远程培训的教学平台和远程培训做了详尽的介绍与研究;柯清超的《面向混合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模式研究》,对面授培训和远程培训的结合进行了详尽而深人的研究。但他们研究的结果所依据的环境和条件与我县的信息技术环境及教师的技术能力基础、教育理念基础不同,为适应我县化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实际情况,还须进一步研究以下两个问题:农村化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模式,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迁移方法。

二、问题的研究

我县是辽宁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项目试点县,按省市的部署,试点县在2008年年底要完成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全员培训任务。针对需要研究的培训模式和迁移方法两个问题,我们将研究过程分为课程培训、实践指导、分析总结三步。首先,按一定的培训模式完成课程培训;其次,被培训完的教师回到工作岗位上用所学到的教育技术进行教学实践,教研员深人课堂指导或通过网上指导,组织课堂教学观摩,进行点评互评,教师反思总结等等,以达到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迁移的目的;第三,对“培训模式的行动研究、迁移方法的行动研究”的结果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

1.培训模式的行动研究

按照上级要求,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全员培训可采取远程网络培训的方式,可采取以县为单位的集中面授的培训方式,也可采取以校为单位的校本培训方式。根据我县的各中小学校骨干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实际水平胜任不了培训要求的实际情况,我县不适合以校为单位的校本培训方式,所以我县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可采取远程网络培训模式或到县教师进修学校集中面授的培训模式。

(1)集中面授的培训模式

按照“培训人员以教研员为主、技术人员为辅,学员按学科组班”的组织方式,采用何克抗教授编写的教材,将全县化学教师集中在教师进修学校的多媒体网络教室里进行面授模式的培训,50课时完成培训任务。

调查访谈:经过面授培训后,学员们反映,培训的内容多,强度大,在短暂的50课时培训时间内很难掌握;基层学校领导反映,每个教师都有满负荷的工作量,参加连续的集中面授培训影响正常的课堂教学,而且到县里接受集中面授培训增加了教师的经济负担。

反思改进:如果完全按面授方式进行培训,除了存在工学矛盾、增加学员负担外,还存在培训效率低的问题。按上级部署,我县应在2008年底完成教师的全员培训任务,如果为了解决教师的工学矛盾问题而只在寒暑假进行培训,根本完不成培训任务,因此应尝试远程网络培训模式。

(2)远程网络的培训模式

2007年暑期,市教育城域网光纤宽带已经联通我县每个乡镇的中小学.在硬件设施上我县具备了远程培训的必要条件,因此开始了化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远程网络培训。由化学教研员和电教馆的技术人员为远程培训的辅导教师,采用祝智庭教授编写的教材,被培训教师利用各个乡镇初中的网络多媒体教室进行自主远程学习,学习时间为两个月。

调研访谈:远程培训后培训者反映,远程学习的组织和监控很难,学员对整个培训过程不清楚,对如何进行远程学习的方法不明白,技术问题是阻碍教师学习的重要因素,碰到一点技术问题就会停止远程在线学习,从培训的实际情况看,我县农村化学教师还不具备独立远程学习的技术基础。

反思改进:远程网络培训虽然具有打破时空限制、解决工学矛盾、经济方便高效等优势,但农村化学教师的基础和培训教师的远程辅导能力与开展远程培训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因此应尝试面授与远程结合的培训模式。

(3)集中面授与远程教学相结合的培训模式

这种培训模式要求:首先,培训教师将学员集中到计算机网络教室进行面授,划分学习小组,提出学习要求,完成课程中技能操作领域的学习;同时对学员进行远程在线自主学习、讨论、协作、完成和提交作业的方法指导;然后学员回到工作岗位边工作边参加网上培训。在时间安排上,利用双休日进行集中面授,工作日被培训教师在进行正常教学工作的同时,抽出时间参加远程在线培训,学习时间为一个月。

调研与思考:面授与远程相结合的培训模式集中了面授与远程培训的优势:面授可以充分发挥培训者的作用,便于组织和监控培训过程;远程培训可以解决工学矛盾,提高培训效率,减轻学员的经济负担,缓解学员的学习压力,同时培养培训者的远程辅导能力。

2.迁移方法的行动研究

2008年底,我县基本完成了化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经培训后的教师回到教学第一线,将培训所得应用于教学实践,实现从学习教育技术到应用教育技术的迁移。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主要是教学设计能力的培养,为使化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巩固和提高教学设计能力,化学教研员精心设计了一组基于教研活动的行动研究。

(1)通过传统教研,提高个别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

化学教研员深人学校,将一个化学教师的一节课作为研究对象,让这个教师按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时的要求拟定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再面对教研员以说课的形式说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教研员听后进行评价、指导,教师根据教研员的评价指导修改“教学设计”,再用修改了的“教学设计”上课,教研员深人课堂听课后再和上课教师共同探讨,再提出改进的指导意见,教师再综合自己的反思和教研员的指导进一步修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2)通过网络教研,提高更多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

通过“十五”、“十一五”期间教师信息技术的中、高级培训,同时由于市光纤宽带到校工程的竣工,我县网络教研的条件已经具备。为发挥我县全体化学教师的集体智慧,化学教研员组织全体化学教师进行网络教研的探索,以此提高更多化学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具体程序是:每个教师将自己的“教学设计”上传到学科论坛上,请教研员和其他同行提出修改意见,教研员和其他同行将自己的“意见”通过论坛或邮箱发表出来或发给相应的教师,教师将他人意见综合,修改自己的“教学设计”,用修改了的“教学设计”上课并进行“课堂实录”,将“课堂实录”和修改了的“教学设计”再上传到论坛上,再请学科同行和教研员给予评价,教研员和学科同行观看后给予评价并上传到论坛或以邮件形式发给上课教师。通过这样多次的网上同伴互评,更多教师“教学设计”的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三、分析与结论

1.分析

(1)关于培训模式的分析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全员培训的目的是使教师学会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学方式、基于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并将所学应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现在中小学教学是以班级授课为基本模式的,即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在同一教室内进行的。如果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采取班级授课的模式,培训教师在班级环境下用讲授与在线结合、主导与主体并重的教学模式进行培训,被培训的教师亲身体验在同一教室内讲授与在线结合、主导与主体并重的教学模式,就更容易将培训中所学的新的教学模式迁移到自己的实际教学中。如果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完全采用远程培训的方式,被培训者将不能亲身体会在同一教室里以新的教学方式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对将培训所学迁移到教学实践中去不利。因此,即使具备远程培训的条件,在进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时也不该完全采用远程培训,而应该以面授和远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用大部分课时远程培训以提高培训效率和效益,小部分课时在同一教室集中面授,让学员感受班级授课制下如何用新的教学模式进行整合的设计和教学,为将培训所学应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打下基础。

(2)关于迁移方法的分析

通过从传统教研到网络教研来提高教师的教学一设计能力,用的都是基于教研的行动研究的方法。基于传统教研的行动研究的方法,解决的是个别教师教学设计能力提高的问题;基于网络教研的行动研究的方法,解决的是更多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提高的问题。教师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提高教学设计能力,是需要长时间总结实现的,是提高速度较慢的方法;用基于传统教研的行动研究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是通过教师本身和教研员共同研讨总结实现的,是比靠自身努力提高更快的方法;用基于网络教研的行动研究来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是通过教师本身和教研员及学科同行共同研讨、反思、总结实现的,因此是更科学更有效率的方法。

第9篇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设计;微课程

目前,国内外已经对微课程的应用进行了一些探索与实践,并取得了积极进展。本文在理解微课程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试就基于微课程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作一探析。

一、信息化教学设计综述

1.信息化教学和信息化教学设计

所谓信息化教学,是与传统教学相对而言的现代教学的一种表现形态。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承担着自我学习的责任,通过自主探索的方式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信息化教学设计是强调以学为中心、促进学习者综合能力的教学模式。

2.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特点

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核心是教学过程设计,重视学习资源的利用,教学周期一般以单元为单位,教学评价通常采用过程评价、作品集评价、集体评价等方式。

3.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1)以学为中心,注重学习者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要促进,引导、监控学习进程,并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评价。

(2)以“任务驱动”和“问题解决”作为学习活动主线,在相关的情境中获得知识和技能。

(3)强调“协作学习”。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教师之间的协作。

二、关于微课程的相关研究

1.微课程的概念

国内外已有多人对微课程的概念进行了阐释,综合各方观点,笔者认为微课程是以简洁的教学视频、PPT等媒体形式为呈现载体,围绕某个教学知识点(重难点)和教学环节(实验、任务)开展的教学活动及配套资源总和。

2.微课程的特征

(1)内容主题明确,资源使用方便。心理学认为,人的注意力集中的有效时间为10分钟左右,结合中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微课程的时间也比较短,通常为5~8分钟。并且多为流媒体格式(如MP4、FLV等),容量小巧,传播方便。

(2)结构松散耦合,自主控制学习步调。微课程的设计秉承信息化环境下倡导的个性化学习理念,松耦合的片段化知识结构决定了它的灵活性,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需求随时上传、更新微课程资源,学生可以自主控制学习进度,选择适合的内容,对不懂的内容反复学习,对新的内容提前预习,对进阶内容深入探习。

三、信息化教学设计中微课程的应用

由于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原则之一是以学为主,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笔者尝试以学生自主学习微课程为切入点,通过基于微课程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教与学,帮助学生建构知识。其中的操作应用分以下几个阶段:

1.课前学习、构建新知阶段

(1)搭建微课程开放交流平台。信息化课堂的师生互动,必须先搭建起微课程开放交流平台来实现信息与资源共享。教师可以上传微课程及其配套资源、通知、教学计划、学习框架等信息,学生能够查阅最新动态、下载或在线学习微课程,也可以上传自己希望共享的资源;在互动专区进行互动与解惑,协作学习,深度交流;在练习与测试专区,检测掌握程度,延伸知识圈。

(2)自主学习新知识。教师上传开发好的微课程,按照预定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在课前自主完成新知识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和学习领悟在平台上各抒己见。

2.课堂内化学习,探究知识阶段

(1)组织多元课堂活动。教师要积极创造有利条件,利用微课等手段,吸引学生开展协作探究学习活动,强化反馈和实践运用,融合形成个人知识,从而实现知识内化。

(2)促进整体式协作探究。学生将个人或小组的各类成果到平台上与大家交流分享,这样既有利于学生之间相互学习,也有利于汇总不同的观点,转变为整个班级的协作探究,提升学习层次和深度,激励学生求知、求新的精神。教师应及时记录学习情况,充分挖掘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潜在创意,做好建设性指导与评价。

3.课后复习,巩固已学知识阶段

本课结束后,学生依照自己的学习进度,有针对性地调用和观看适合的微课程进行复习巩固,突破难点,起到查漏补缺的作用。如果圆满完成学习目标,则证明学生具备学习新知识点的基础;如果距学习目标仍有距离,则继续学习至达标。

四、总结

基于微课程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中将容易习得的知识使用微课程在课前传递,然后充分利用节省出来的时间组织“以学生为主体”的有效的协作探究活动,将知识点融会贯通其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在问题解决和应用中得出真知,实现了课堂时间的高效化。

毋庸置疑,微课程有良好的前景,为了发挥微课程的作用,笔者在操作层面上对基于微课程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作了初步探讨,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但笔者的研究水平有限,个别研究问题理论和方法不够深入,只是在前人大量研究基础上稍作总结,对微课程的应用方式方法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与实践。

参考文献:

[1]张静然.微课程之综述[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11):19-21

第10篇

一、“参与式教学设计”概述

“参与式教学设计”相关理论从二十世纪末期开始在西方兴起。美国教学设计专家,Bela.H.Banathy,从教学设计本身出发,总结出四代教学设计模式,其中第四代叫做Designingwithin,就是我们今天探讨的“参与式教学设计”。“参与式教学设计”倡导让学生参与教学设计,需要学生积极为教学设计出谋划策,师生间、生生间需要相互交流、相互讨论、通力合作,共同为教学设计的成功以及相应效果的达成作出努力,也就是说,“参与式教学设计”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它需要让学生主体直接参与到制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选用教学方法与教学工具甚至包括构建教学策略等等,这个过程需要师生全身心投入,并且密切配合,最后还要由师生共同参与对整个教学的评价。

二、“参与式教学设计”在医学伦理学教育中的具体应用

首先,转变教师角色定位。从传统意义上来讲,教师的角色是教学设计决策的“权威”、“绝对主体”,而在“参与式教学设计”的教育教学模式中则需要教师将自己的角色转变为“合作者”“协助者”以及更重要的一个角色“引导者”。作为教师,不仅要能够走进学生心理,更重要的是还能够尊重、鼓励学生就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发表自己的观点,与学生分享,成为参与“教学设计”全过程中的一位普通的一员。其次,明确运用“参与式教学设计”在医学伦理学教育教学中的目的。目前,各医学院校在设置医学伦理学课程中,课时基本限定于22—36学时之间,除去个别讨论课程外,基本不设实践学时。课时少和课程内容任务重的矛盾比较大,引入“参与式教学设计”的教学方法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医学伦理学教育现状中的课时与授课内容的冲突问题,使医学生在进行医学实践的同时,能够同时成为伦理学的践行者,具备高尚的医德、基本的伦理意识和分析以及解决伦理问题的能力。最后,注意在医学伦理学教育中将“参与式教学设计”教育与其他教育活动有机结合。“参与式教学设计”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不是独自存在的个体,它可以与其他教育教学活动结合开展,比如说与邱学华教授所倡导的“尝试教学”相融合,可以和“PBL”临床教学相融合等等,因此,“参与式教学设计”并不是孤立的,它可以成为多种教育教学模式的相互促进相互结合的有效途径。

三、“参与式教学设计”教育模式的优势与限制

“参与式教学设计”的研究是时展的需要。二十世纪末期,社会进入了快速发展变化时期,社会步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信息时代,这个时代对教育产生很大冲击,一是知识经济,一是多元文化。多元文化强调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提倡文化价值多元。对学生的尊重、对学生权益的保护,不仅体现在学生得到关心与爱护,更体现在学生的意见也应该获得应有的尊重,因此,参与式教学设计正是符合了时展需要的新型教学模式。参与式教学设计也是改进现行教学设计方式的需要。“参与式教学设计”能够满足深化新课程改革的需要。目前,学生参与教学实施、教学评价在我国已经获得学者们的普遍认同,但新课程改革所提出来的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需要进一步的课程体系改革,“参与式教学设计”意味着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设计方式,改变原有的思想观念以及传统做法,甚至还要改革整个教育系统的制度与体系,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在“参与式教学设计”中的影响力不是变小,而是变大。学生参与教学设计,在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中作用不断增强,这并不意味着教师的影响力的变小。相反,教师的影响力要更大,师生之间的关系要更为紧密。“参与式教学设计”虽然表现为学生参与教学决策,但在与学生对话、协商的过程中明显增进了师生之间的对话,有利于师生关系的进一步融洽,不仅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更有利于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在不同的教育背景下,不同专业学生以及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团体面前,参与式教学设计开展的模式不同,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对教学设计过程要做出重大的贡献,教师需要更强的领导能力、组织能力,引导能力,并具有广阔的专业知识,能够灵活应用。具有倾听能力、整合能力和辨析能力,能够及时掌控教学设计,并使之良性循环,掌控事态发展,洞悉问题存在,能够启发学生思考,充当良好的咨询者和建议者。因此,“参与式教学设计”是否成功,核心的内容是教师能否作好引导者的角色。

作者:戈丽薇 单位:辽宁医学院

第11篇

随着现代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信息化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现代教学事业中,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高职院校中,物理课程是十分重要的课程内容之一,引进信息化技术参与教学是实现物理教学水平不断优化的重要教学模式改革。本文简要就高职院校物理课程中《电磁感应现象》一课的教学中对于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进行分析,以期为促进高职物理课堂教学设计中对于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优化提供参考,实现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

关键词:

信息化视野;高职物理;课堂教学设计

现代信息化技术是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下的重要产物,在教育改革与教学模式改进不断推进的情况下,信息化技术引进并深入到现代教育教学中,为教学设计提供了全新的方向。为实现高职院校的物理教学设计水平的不断提升,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资源实现教学设计是十分重要的。其主要应用模式是依靠信息化技术对教学中的现有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制定教学目标与教学策略。同时还应当利用信息化技术下发展的教学媒体进行教学展开。

1《电磁感应现象》的总体教学策略

《电磁感应现象》是高职物理课程中的重要教学内容,该部分知识内容的较为抽象,学生学习存在困难。在展开正式教学之前,教师应当明确该部分内容的教学目标为学生对“楞次定律”的初步掌握,并能依靠该定律实现电流方向的判断。同时,还应当对学生的实验观察与分析能力进行培养。另外,教师还应当明确该部分课程教学的重点为楞次定律探究,而难点是磁场与元磁通量之间的关系。另外,在课程展开之前,教师还应当积极引进现代化信息技术来进行教学总体策略的制定。这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与空间限制,尽量在学校机房内完成教学,将电脑与实验相关仪器进行个人或小组分配。之后在正式教学过程中,将理论、实验以及信息化技术进行结合完成教学。同时,在课下利用微信APP等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教学交流。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当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进行实验视频或者模拟动画的制作,实现将抽象知识具体化的转变,最终实现在信息化技术引导下的该课程学习。

2高职物理课堂教学的设计策略

2.1课前知识内容预习中的信息技术应用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进行教学空间的创建,为教学开拓全新的方向与实现方式。在进行《电磁感应现象》的教学时,教师可以首先将与课程相关的“小铝环之间的神奇现象”这一实验视频上传至教学空间中,并要求学生在课前进行视频观看,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在这一教学空间中,教师还应当设立专门的实验讨论区,让学生在对该部分课程内容进行预习之后在该空间内进行进度汇报。同时还应当鼓励学生在视频观看后及时发表想法,就实验原理进行探讨。

2.2教学引入中的信息化技术应用

在课程理论正式讲解之前,教师还应当再一次地在课堂上进行小铝环实验的操作演示。之后将学生进行合理分组,分组方式主要以在教学空间中针对该实验观点不一致的学生为一组。然后让小组学生进行观点探讨,并制定相应的总结PPT。之后教师再邀请学生分组上台进行PPT演示,最后引导其他小组的学生进行点评与问题提出。由教师进行观点总结,推出该课程主题。

2.3楞次定律探究中的信息化技术应用

首先,教师应当在网上找到楞次定律探究实验进行上传,让学生首先进行实验视频的观看。之后教师再将实验所需的条形磁铁、线圈以及导线等分配到学生或小组手上,要求学生根据实验视频进行完整的实验操作,并就实验操作中的现象进行记录与分析。在这过程中,教师应当重点引导学生就感应电流的流动方向进行探究,并进行相关的问题提出。在这里学生大都会就磁场和元磁通量之间的关系进行疑问提出,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对这一疑问进行分析与探讨。之后,教师还应当让学生观看实验的模拟动画,在这一模拟动画的设计中应当满足学生能依靠鼠标进行感应磁场与电流等的自由选择,并在学生选择后将原本抽象的磁感线与电流标识出来。同时学生在进行磁铁移动的过程中也能将磁通量的实际变化情况进行展示。在学生自主操作后已经具有基本的理论知识之后,教师还可应当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加快磁铁移动速度,对电流变化进行观察。这主要是为之后学生进行电动势学习铺垫基础。另外,在以上实验操作与探究结束之后,教师还应当引导学生进行该定律的原理总结,并从加强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方面进行方法传授。例如“来、据、去、留”这一口诀的运用以及右手定则的运用等。

2.4知识巩固环节的信息化技术应用

在课后的知识巩固阶段,教师应当在教学空间中进行概念例题的上传,让学生完成例题并上传,以此来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掌握。同时就小铝环实验要求学生进行进一步的实验总结,并就预习时提出的相关问题进行解答。最后,由于物理课程的学习始终是服务于生活实际,所以教师还应当在课后鼓励学生通过网络搜索来进行知识应用与发现。

2.5教学评价环节中的信息化技术应用

教学评价是实现教学反思与教学质量优化的重要措施。教师应当在课程开展之前就进行相关的评价问题准备,并要求学生在课程结束之前统一就评价问题进行在线完成。其主要包括了学生自我学习评价、学生间的相互学习评价、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的评价以及学生对于教师教学的建议。

3结语

随着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传统的教学模式弊端已经逐渐显现,只有不断引进现代化信息技术,实现多元化的信息教学才能满足当前的教学需求,实现教学水平与质量的进一步提升。所以,高职物理教师应当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加强对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引进。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从课程预习、内容引进、相关内容与理论的深入探究以及知识巩固与评价等多方面实现教学设计。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实现教学质量与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李豆.信息化环境下高职院校大学物理教学初探[J].全国商情,2014,16:39-40.

[2]冯琳佩.探究信息化视野下高职英语教学设计[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12:166-167.

[3]刘淑娟.翻转课堂在高职物理中的应用[J].亚太教育,2016,05:272.

第12篇

一、 做好教学设计的前提是认识、分析所教学生的特点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一般来说文化基础较差,缺乏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这些特点在数学、语文、英语等文化基础课上表现更为明显。但与此同时,这些学生具有思维活跃、精力旺盛、表现欲望强等优点。

学生的一般性特点好总结,但每一届学生、同届的不同班级的学生都会有所差别,这就需要教师多观察、与学生多交流、多总结,尽快了解所教班级学生的特点,并进行必要的分析,在教学设计中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例如有的学生接受能力很强,但是心思不在学习上,对于这类学生,进行教学设计时需要重点考虑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把他们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有的学生接受能力不差,也能坚持学习,就是基础太差,对于这类学生,进行教学设计时需要认真分析教学内容,把与本节内容相关的基础知识点总结出来,进行前置复习或穿插性复习,降低学生接受新知识的难度;有的学生学习很努力,但接受能力^差,对于这类学生,进行教学设计时需要重点考虑如何以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的方式来讲解,并在课堂教学中及时关注学生的接受程度,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进行调整。

总体来说,了解学生的特点,是做好课堂设计的前提和基础。

二、 根据学生的特点,合理设计教学目标

中职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目的是为生产生活服务,因而更注重于数学知识的应用方法。正是由于这一点,中职学校的教学目标更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根据中职学校的教学特点,教学目标的设计要落实在学生素质的提高上。知识将成为实现素质目标的使用材料。以前在教学设计时,总是侧重于知识的传授,侧重于如何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而忽视了知识的实际应用。这是一个误区。

职业学校的学生是按专业划分的。不同专业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的应用也是不同的,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需要立足于本节知识在专业上的应用,要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组织教学,突出数学教学的专业特色,在例题设计等方面尽可能与专业应用联系起来。

三、 教学内容的设计

在教学内容设计时,需要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改变。如在讲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一节时,教材是通过取直线上两点P1(x1,y1)、P2(x2,y2)推导出斜率公式的。但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很大一部分学生没有养成代数思维的习惯,直接用一般点代替具体点的方法学生不容易接受和理解,而在先用两个确定点如P1(2,1)、P2(3,5)计算出斜率,再用一般点P1(x1,y1)、P2(x2,y2)替换具体点的坐标的方法讲解,更容易使学生理解。

四、 教学方法的设计

需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在讲授函数的定义一节时,可采用分解讲授的方法,把函数定义这个知识点分解为定义域、对应法则、值域、表示方法四个知识点进行讲解;而在学习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一节时,先给学生提出学习要求:概念―记忆、图像―会画、定义域值域―能分析、函数的性质―理解与总结,再采用分组学习法,效果要比集中讲解的方法要好。

笔者认为,教学方法要根据课程内容及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设计,不存在一种万能的教学方法适用于所有的课程及内容。有些内容适合集中讲授,有些内容适合分组学习,有些内容更适合多媒体教学,有些内容与实践结合效果更好,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五、教学设计应预留调整的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