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个性化教学成功案例

个性化教学成功案例

时间:2023-10-12 16:12:0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个性化教学成功案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个性化教学成功案例

第1篇

[关键词] 智能学习环境; 新涌现技术; 学习方式配置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杨娟(1979―),女,四川成都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人工智能与认知、分布式人工智能及e-Learning研究。E-mail: 。

一、 背景及相关研究

信息科技的日新月异,总是让教育界有不断的惊喜。虽然技术本身并不能使教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只有跟上技术发展的步伐,教育才能不断地突破,做好人类知识传承的重要工作。从信息技术产生至今,信息技术成功运用于教育领域的成功案例仍在不断增多,例如从多媒体技术带来的互动教学到Internet网络技术所带动的LMS(学习管理系统),都是信息学与教育学结合的典范。当Russell在1999年提出了“无显著差异现象(th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henomenon)” [1]的研究报告以后,信息技术所带动的新教育模式的推广更是达到了巅峰。其结果是使得由信息技术辅助的新兴学习模式如雨后春笋般产生,例如分布式学习和CSCL(计算机辅助的协作学习模式)已成为现代教育模式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今日,许多学生生活在可以通过移动设备24小时无间断访问信息资源的社会中,这些技术允许他们创造并与全世界分享各种多媒体资源,允许他们参与到汇集全世界智慧的社会网络中,与他人协作,并学习新知识。在学校外,学生可以更自由地以自己的方式建立自己的知识空间。在这样一个新技术不断涌现的环境中,机会是无限、无界且随处可得的。因此,当今教育系统面临的挑战在于如何在学习科学与新技术之间取得平衡,为每个学习者提供可反映其日常生活和真实未来的个性化学习经历。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随着信息化的普及与深入,新信息技术正在不断地被引入教育领域,以期达成使更多普通人受惠于教育的目标。学习者的学习环境已经从传统教室转变为多元化的智能学习环境,[2][3][4]而学习者学习的目标也产生了相应转换,从单纯的知识学习转换到了能力学习。美国在其2010年的教育技术规划草案《转换美国教育:技术促进的学习》报告中就提出,新涌现技术对于学习者的帮助已经不仅仅是局限在传统的知识传授上,而更多的是可以帮助其获得21世纪必备的综合能力,包括决策思维、复杂问题解决、协作、多媒体通信等能力。[5]而学习者的学习方式也必须适应智能环境的需求,为达到复合学习目标而产生变革。

从信息技术产生至今,已有许多将信息技术成功运用于教育领域的案例,例如基于网络技术的学习管理系统(LMS)。虽然这些成功的传统远程教育系统在全球范围内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的LMS已不能满足当前网络学习的需求,新的学习模式必然会产生。当前教育领域中的新涌现技术大都与网络技术相关,如云计算技术、社会网技术、RFID(物联网)技术、普适计算以及移动计算等。而由此则产生了一系列与之相配套的学习方式概念,例如云学习、社区学习、泛学习、普适学习以及移动学习等等。除了基于网络的新技术,新媒体技术也在不断渗入教育领域,例如手势识别技术、增强虚拟现实技术以及由此产生的体验式学习等学习方式概念。无论是什么样的新技术,其共同的特征便是使得学习环境更加智能化和便捷化。因此新涌现的学习方式也必然需要满足智能学习环境的特点,基于智能学习环境的学习方式研究在全球范围内都在开展。例如澳大利亚教育和早教发展部门在2010年了使用Web2.0进行教育和学习的研究报告,其中包括了对社会网、维基百科等Web2.0工具的技术特征分析、使用方式配置等内容,并通过试运行项目提供了大量的在Web2.0学习环境下变革学习方式的指导意见。[6]澳大利亚在2008年提出了“灵活学习框架”项目,[7]项目通过对新涌现技术,包括移动学习、RFID、QTI、虚拟增强现实、智能笔、HTML5等19项新技术所产生的智能学习环境进行了技术特征分析,并通过试用案例给出了新型学习方式模型。而新媒体联盟(NMC)的地平线项目则对新涌现技术在教育领域可能的前瞻性应用进行了客观分析,其每年的《地平线报告》则成为智能学习环境趋势变化的一个重要参考。[8]

对于智能学习环境中产生的新涌现学习方式,我国北京师范大学[9][10]、华东师范大学[11][12]、华南师范大学[13]等众多高校的知名学者都给予了大量关注,其中文献[9][10]对新涌现技术在构建智慧学习环境上进行了量化分析,在分析典型智能学习环境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使用新技术构建典型智慧学习环境的技术指导,这为研究智能学习环境下的学习方式变革提供了启发式线索。除此之外,国内的关于智能学习环境下新涌现学习方式的研究相对较少,特别是深入到技术特征和使用方式配置上,缺乏有效的可考评量化分析模型。因此,这方面的研究亟待展开。

二、智能学习环境中的学习方式新需求

智能学习环境的产生必然对学习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4]在知识建构上以突出群体协同的知识建构为目标,在认知目标上以高阶认知为重点,评价方式上转换为多元化评价,学习活动则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学生为中心。因此,智能学习环境中学习方式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新涌现特征:

(一)学习方式间必须无缝对接

根据美国在其2010的教育技术规划草案《转换美国教育:技术促进的学习》报告中就学习所提出的要求,学习应随时、随地(Any Time,Any Where),学习方式要桥接学校内学习和学校外学习,因此,学习方式间必须要能无缝对接,例如校内集中授课学习方式中产生的学习资源,必须能够被课堂外学习方式(移动学习)共享。在智能学习环境中,学习已经不再单纯是学校的事,而是贯穿于学习者的整个生活。学习所需要使用到的资源、所产生的成果、学习评价分析数据,都应该在各种学习方式间进行共享和交换。

(二)学习方式应具备群体交互特征

随着社会网络的虚拟化,人与人之间建立连接不再是件复杂的事。根据六度分离原理,世界上任意两个人之间最多只需要6步就能建立链接,因此,将社会网运用于教育是必然趋势。文献[5]详细分析了在Web2.0学习环境下新型学习方式的群体互特征。NMC在2012《地平线报告(高校版)》中则提到社会网在教育领域的更深入运用,例如通过草根学习网站平台,建立向任何人学习任何事的点对点新型学习方式。实际上,无论新涌现学习方式是基于互联网的,或者是基于互动媒体技术的,群体互特征都必不可少。在智能学习环境中的新学习方式如果没有考虑群体互特性,则会产生信息孤岛、资源孤岛等现象,会影响学习方式间的无缝对接。

(三)学习方式应满足个性化需求

1937年奥尔波特《人格: 心理学的解释》以及1938年默瑞《人格探究》的面世标志着人格心理学成为心理学领域中的一门独立的学科。人格心理学是需要从整体上研究人的动机、情感、认知、意志和行为等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联。

近几十年来,人格心理学家发展了多种研究范式,采取各种途径对人格进行了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入和需要,人格研究的多种传统趋于整合,相互取长补短。自20世纪50年代认知心理学从心理学领域崛起以来, 心理学家开始用实验认知心理学的方法研究人格, 用人们加工信息和解释事件的方式和过程描述来定义人格。具有不同人格特征的人其事物认知方式和过程也是不同的。例如,威特金(Witkin)在用棒框测验研究知觉的过程中发现,知觉过程存在个体差异,而这种差异和人格组织的差异有关。在此基础上,威特金区分出场依存性(FD)和场独立性(FI)两种经典的认知方式(很多文献又称之为认知风格),从而开创了关于人格的认知方式差异的研究。[15]

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是智能学习环境要达到的另一教育目标,因此,新的学习方式必然也要满足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对每一个学习者来说,学习就是个性化的学习经历和体验,智能学习环境中的学习方式都需要为学习者提供实现这一体验的可行途径。

三、 新涌现技术与学习方式配置框架

智能学习环境对学习方式所提出的更高的要求使得新技术支持的学习方式设计和开发都处于探索阶段。如何在现有新技术支持的条件下设计出适当的学习方式是本文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本文提出了一个关于新涌现技术与学习方式的配置模型框架,这个配置模型框架的核心思想在于通过对已有研究成果的系统分析建立新涌现技术和可行学习方式的映射关系。通过这个框架的运用,可以很好地为学习方式设计者提供指导和帮助。

在这个框架中,所有基于新涌现学习技术的成功学习案例都将被分解成由“智能学习环境”、“学习者”、“教师”、“学习资源”、“学习数据”5个对象所组成的系统(如图2所示),其学习过程通过这5个对象间的交互来进行形式化的描述。配置模型框架的根本目的是希望通过对成功案例的学习,找到一个可行的学习方式设计方案提供给需要在智能学习环境中学习的学习者或教师。

(一)新涌现技术与学习方式配置框架的总体设计

图1是新涌现技术与学习方式配置模型的总体设计。从图中可看出,配置模型首先需要将基于新涌现技术的成功学习案例分解为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两部分,并将学习环境中的各要素作为设计前提,学习方式的形式化描述作为结果存储为样本。配置模型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样本优化过程,在这个步骤中,主要是筛选掉重复样本,使样本具有典型性。优化后的样本被作为案例保存在配置模型中。配置模型的第二个部分是机器学习,机器学习会通过对案例的学习,形成推理规则,当输入新的智能学习环境要素时,输出基于案例的学习方式配置方案。

(二) 智能学习环境下的学习过程形式化描述

新涌现技术与学习方式配置模型首先要对由新涌现技术构成的智能学习环境(Intelligent Learning Envrionment,缩写为ILE)进行对象抽象,其次再通过对象间的交互来形式化描述学习过程。如图2所示,ILE由各种新涌现技术(Emergent Technology,缩写为ET)组成,学习过程中可能参与的对象分为学习者(Student)、教师(Teacher)、数据(Data)和资源(Resource)。而他们与ILE的交互都通过操作符O(Operator)实现。

操作符分为C(Communicating)、P(Processing)、I(Integrating)和U(Use)4类。操作符的调用如图3所示,4类操作符描述了对象间不同的交互,使用“对象(O)对象”就可以形式化地描述智能学习环境中的学习过程。例如澳大利亚教育和早教发展部门在2010年的使用Web2.0进行教育和学习的研究报告[16]中所描述的一个关于使用流媒体技术的成功案例――Hawkesdale 学院的“TechnoChinese项目”,其中关于使用流媒体进行中文教学的学习过程则可对应地被分解为表1的形式化描述。

四、 基于案例推理的机器学习配置模型

第2篇

1 教学反思的涵义

反思是行为主体对自身既往行为自觉进行异位思考的认识活动。反思指向过去的意识行为,具有价值判断的性质。

教学反思一直是理论界及一线教师普遍关注的问题,主要在于它与理论层面的非常规性,能够体现教师对自身进行思考和批判的态度和方式。

反思与经验总结有一定的区别,经验总结可以是由别人来完成,而反思是由自己完成,两者都是对现有的经验进行再次的价值判断,但总结也要在实践者反思的基础上进行提炼加工,所以反思是经验总结的基础。

教学反思就是教师追求教学实践合理性的态度和方法。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在反思中得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不断对教学进行优化设计,让教学能够更好的为学生学习服务。

教学反思是多方面的,不仅要反思教学中的失败案例,还要对成功案例进行适当分析。既要对教学实际提出问题,又要对教育理念进行思考。经过多次反思,不仅让教学效果不断明显化,让自身的品质也得到了不断的提升。

2 教学反思的意义

2.1 教学反思是新课改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反思在化学新课改教学中无处不在。由于新课改的个性化创造性等要求,使我们的教学反思变得更加重要,贯穿于教学的各个方面。在教学内容上经常出现的一些难于理解的部分,例如:化学键、勒夏特列原理、苯的结构理论等,如何讲授,如何将背景融入到讲授环节当中,如何将重点突出,这些都是我们在教学内容上时时需要反思的部分。在教学方式上如何结合多媒体进行教学,如何权衡实验与多媒体演示之间的比重,如何设计问题吸引学生注意,这些都是我们在教学方式上常常需要反思的问题。

2.2 教学反思是教师向专业化高水平发展的内在动力。一位专业的教师应该有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并不断实践创新,使自身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教师应用教学反思能够构建个人教育理论,将共同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中时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通过教学反思,把握这些问题的本质,获得对教育的感知和领悟,不断将理论合理化个性化,不断实践创新,最终便让理论创新水到渠成,形成自己的教学理论,优化教学效果,推进教师专业知识和能力水平水涨船高。

2.3 教学反思是推动教学研究,生成实践智慧的重要途径。职业特征决定了教师应该不仅仅是课堂的领导者,更应该是研究者与实践者。教学反思便是对教学活动的分析与反馈,使得教师能够及时调节教学活动的开展方式,这便促使教师的教学研究不断细化、深化、个性化,让教师得以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成果,积极探索在新课标下的新思想新方法新理论,让教学研究早日开花结果。实践智慧便是我们在实践中对教学合理化的要求以及对实践中问题进行反思后得到的宝贵经验。教学过程并不是简简单单的演绎过程,而是一个复杂的对实践智慧进行展示的过程。教师的实践智慧便是一名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给学生的最直观展示,是教师的一项最基本的素质。对教学的成功失败进行及时反思,能够得到很多启示,有益于实践智慧的培养,使教师能够不断调整教学实践方式,使得实践智慧与日俱增。

3 教学反思能力的成长

3.1 专业知识与理论基础是生成教学反思能力的前提。 教学反思能力的形成固然要依赖于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不断积累,但是没有专业知识和理论基础是不能在反思中得出科学正确结论的。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更是要经常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过程,转变教学观念,将缺失的知识面和理论进行补充,了解和掌握新时代化学教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不断充实自己。更要不断研读专业的教学方法著作、教学杂志、优秀论文,提高专业素养,了解学科前沿的发展趋势,不断丰富专业知识,为教学反思能力的成长打下良好基础。

3.2 课堂教学是教学反思的主要平台。课堂是教学实践最主要的平台,同时也是教学反思的主阵地。课堂教学的中的成功失败都是值得反思的部分。大到教学环节的设计,小到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应是我们反思的重点。课堂教学中有大量的财富需要教师去进行发现,往往一个实验的错误都可以成为反思后课堂教学的助力。例如:一次课堂教学中,将CaCO3块状固体加入稀HCl溶液观察现象,这时出现了一个错误,发现气泡在出现了一小会儿后便不再出现了,这时同学们也很奇怪,而在检查药品时发现用的是稀H2SO4溶液,导致生成的微溶的CaSO4附着在CaCO3表面,使得里面与酸液无法接触,不再生成气泡,改变试剂后,实验继续,并对学生讲解了这个错误的原因。这个教学中的错误引起了我的反思,在后来的题目处理过程中我发现出现这个错误的班级对CaCO3投入稀H2SO4溶液产生的现象与产生原因把握十分准确,而没有出现这个错误的班级的学生在处理这类题目时便没有那么好的记忆了,于是在接下来几十年的教学中每当讲到这堂课时我都要准备稀H2SO4溶液给同学们演示这个实验,也收到了不错的效果。近年的新课改推行,我便将这个实验交给学生去做,并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这不仅让学生对这部分内容加深了印象,更让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得到了发展。对此教学过程的反思,使我们清醒的认识到了实验事实对于课堂教学的重要性,更让我们对新课改有了新的认识和教学措施,当然也提醒了我们严谨的教学态度也是时时刻刻都不能缺少的。

3.3 学生对于教学的反馈是反思的重要来源。新课改下,学生占据了教学活动主体地位,学生对课堂内容有自己的看法结论和感悟,往往能够给教师提供不一样的思路,提出并没有注意到的问题,也会提醒教师哪方面学生都没有理解明白有必要再进行补充说明。这些都是学生给老师进行教学反思的重要素材。例如:我在教学中一直坚持让学生将作业本的背面当成给老师写信用的信纸,有什么想法,有哪里不会,有什么困惑都可以在上面写上,与老师推心置腹的用书信方式交谈,而学生也往往会提供很多有益教学的意见建议,让我受益匪浅,上面有很多问题都是我在教学中没有注意到的,让我能够有更多实际素材进行反思,于是让我得以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收到了更好的教学效果。

3.4 教学观摩是教学反思的又一重要途径。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不停耕耘却不去观察其他人的成果,永远都只是井底之蛙。公开课,教研课,联研课,甚至是普通的老教师的一堂讲授课,都有很多值得我们反思的闪光点。吸取别人教学中的经验教训是教学反思能力快速成长的有效途径。在教学观摩中往往能看到很多自己没有注意到的方面,通过反思,对于错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对于优点,要根据自身实际采纳吸收,让教学反思成为提高教学能力的重要工具。

教学反思所包含的方面远不止本文所提到的这些,只要能够及时反思,我们每个人都会有更多的收获。在实施新课改的现有背景下,对于教学反思的重要性,教学反思能力培养的研究也是刚刚起步,但是已经受到了各级教学管理人员及广大基层教师的广泛关注。有很多关于教学反思的问题还需要广大实践者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给予解决。但可以肯定的是,要想成为一名新时期下的优秀教师、学者型教师、研究型教师,我们需要创造性地利用教学反思这一工具,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让自己不断为达成新课改三维目标及推进素质教育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第3篇

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的便捷,现成的教案教辅通过网络和其他途径唾手可得,教师的惰性也在其中滋生蔓延,加之过度的社会竞争也给新时代的教师带来过重的工作压力,从而使原本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转入年复一年的简单重复,导致课堂效率下降。另外,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发现,面对不同的教育对象,教师要因材施教,必须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再加上教师本人教学理念的落差,教学经验的深浅,教学个性的迥异等因素,不同教师面对相同的教学内容会有自己个性化的教学设计。因此“同课异构”成为一种日渐流行的校本研究形式。

本学期,我校利用校庆,展开了“百人百课—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活动,在新的教育理论的指引下,对课堂教学进行深层探讨,共同探讨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成果。我有幸成为“同课异构”活动中的一员,更有幸亲身感受数以百计的充满智慧的“异构”课堂。正如英国教育专家Stenhouse(1975)认为的那样,每个课堂都可以成为教育研究的场所。不管什么样的课,如果我们以研究的视觉去看,都有值得思考和学习的地方。在那么多充满活力和张力的优质课堂中,其中有两节英语阅读课(牛津初中英语7B Unit4 Amazing things)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至今回味无穷。下面就这两节英语课谈谈我个人的所得所获和点滴感悟。

二、“同课异构”案例分析

1.教学片段一(导入)

教师A的导入教学过程:

Step 1.Leading-in:(1)Review the amazing things in Welcome.(2)Tell students a ghost story to learn new words.(3)Qs:Who can the ghosts usually be?Can the ghosts be some animals?

教师B的导入教学过程:

Step 1.Leading-in:(1)Daily report-Ghost ship.(2)A free talk with students to learn new words such as amazing,surprised,strange,whisper,frightened.

比较分析:

教师A运用复习、故事、视听导入相结合,一方面为学生扫除理解的障碍,使学生有信心也有兴趣进入学习课文的状态,另一方面锻炼学生的听力能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集中他们的注意力,为讲授课好铺垫。

教师B通过值日生报告(Daily report),巧妙地帮助学生学习课文中的重要语言知识,这样既能帮助学生在思维层面认识词汇,又有助于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增强词汇的丰富性和准确性,还能保持学生对知识需求的新鲜感,让学生品味语言的魅力。

2.教学片段二(课文阅读)

教师A的阅读教学过程:

Step 2.Reading:(1)Skimming:Was it a real ghost in the park?What was it?Where did they take the“ghost” later?(2)Detailed reading with four tasks in different groups.(3)Use the questions to retell the story.How did Millie and Amy find the ghost?How did Andy find the ghost?

教师B的阅读教学过程

Step 2.Reading:(1)Skimming:Why were Millie and Amy frightened?What was the ghost?(2)Work in groups,read the text,and each group prepare three or four questions,then ask another group to answer.Then arrange the sentences in the correct order.(3)Retell the story.The first one to get the chance to retell the story can get 15 points(competition going on).

比较分析:

教师A首先从词、句开始到文章结构逐步建立起对课文的整体理解,并根据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对课文信息进行猜测、预测、推导,对课文信息进行处理。首先在第一遍阅读后要求学生在整体把握语篇内容的情况下,使其在第二遍阅读时通过问题和填表的形式进一步梳理信息,感悟和把握文章应有的基本脉络,从而为今后阅读与写作这类文体的文章构建框架,一次阅读达到多重目的,第三遍阅读则在前面活动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要求学生在所给信息重建语篇的基础上复述故事,从而推动理解向更深层次发展。

教师B通过教学生捕捉关键词把握文章的结构及段与段、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对文章进行分析、概括、推理和主旨归纳,促进学生对文章细节和具体问句的理解。另外,教师B还通过小组竞赛(Competition)的形式进行细致的启发式教学,从而了解学生对语言点的理解程度,引导学生尝试寻找并提炼一些语言点,并再进行必要的补充,最后引导学生运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教学片段三(结课)

教师A的结课过程:

Step 3.Group work:Work in groups of four and try to make an interview.One is reporter,the others are Millie,Amy and Andy about the story.

Step 4.Discussion:Why did the cat hide in the bushes in the park?What will you do if you see weak animals like the cat?Then listen to a song“Heal the world(拯救世界)”and try to make a conclusion.

教师B的结课过程:

Step 3.Discussion:Nowadays,more and more people like to keep pets,what is your opinion?

Step 4.Go on with the story.As we all know,the cat was sent to the animal center,do you want to know how he lives in the animal center today?Please go on with the story,the first one can get 15 points(Competition).

比较分析:

教师A通过小组采访(Interview)活动,进行角色表演,实现课文信息的转换和提升。另外,又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根据文章内容让学生说一说个人感受,与学生个人实际生活建立联系,从而使阅读活动具有个人意义。本节课更有意义的是巧妙运用Michael Jackson的歌Heal the world(拯救世界)引发学生对动物爱护、保护的共鸣,又让学生谈谈听完这首歌的感受,使情感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升华。

教师B由当前流行的养宠物的社会现象,透析出学生对动物的感情,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知道,爱护动物即爱护我们人类。在后续活动中,通过小组活动的形式让学生续写故事,与理解细节活动(step 2)相呼应,也是对细节内容的再处理,从而使阅读教学有所依托,无处不在,收到潜移默化之功效。

三、“同课异构”的实践意义

1.“同课异构”能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任何一个教师都不可能是一切优点的全面的体现者,每一位教师都有他的优点,有别人所不具备的长处,能够在精神生活的某一个领域里比别人更突出、更完善地表现自己。”这种对优点的汲取,在“同课异构”活动中有更充分的体现,可见“同课异构”对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确实有一定的推进作用。

2.“同课异构”能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成功的教学有赖于教学者对教学情境的复杂性有充分的了解,并进行有效的教学决策,而同课异构活动恰为教师做出决策提供了讨论和学习的案例。另外,“同课异构”也为教师的同伴互助提供了平台,通过课前对课程标准的讨论,课后对教学设计和教学效果的分析,教师在同课异构的活动环节中通过互相讨论,取长补短,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正如教育家Day(1994)指出:教师专业发展包括教师的一切学习经历和有意识、有计划的活动,期望通过这些活动让个人、小组或学校直接或间接地受益,从而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由此可见,教师在“同课异构”中的自我反思和对他人的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真实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成长。

3.“同课异构”能促进学生的学业成长

教学活动中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学生的发展是开展教学的唯一目标。不同班级学生,不同师生教学互动课堂环境,取得的教学效果是不同的。正视不同班级的学生差异,自然会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就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让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类型的学生在学业上有所收获,有所提高,有所进步。“同课异构”活动中,选择不同的教学切入点会取得不同的效果,不同的教学解构会和学生产生不同的共鸣,课堂因此将变得生机勃勃,教学也会因此变得丰富多彩,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业发展和成长。

四、结语

在“同课异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过程,就是教师自我构建、自我反思的过程。只有立足“去粗取精,吸收精华,发展自我,超越自我”,教师才能找到适合自我成长和发展的有效途径。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能够真实感受到对同一教学内容的多种处理方式,并经历开放性的教学反思和自我反思。可见,对同一种教学设计有不同的看法是正常的,我们不必追求细枝末节的完美,而应从大局出发,发展性地总结教学中的得失,这样才能提高教师审视教学的能力和水平,使教师成为“同课异构”活动的真正受益者。另外,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再成功的课也难免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果教师在每节课后都能反思教学中的不足和失误,多积累“病例”,每次就几个教学环节进行切片分析,在“同课异构”活动中寻找对症下药的疗法,就会收到吃一堑,长一智的效果。这样立足教学实际中的若干小问题,再通过“同课异构”不断的解决,便于操作,有利于教学和研究的结合,还可以借鉴分享他人的成功案例,有利于传承和创新的结合。

参考文献:

[1]陈纬刚.感受“同课异构”.语文教学,2009(9).

第4篇

个人知识管理是关于个人知识的获取、存储、分享以及利用的管理。知识经济时代是终身学习的新时代。“一个人学习过的知识如果每年不能更新7%的话,那么这个人便无法适应社会的变化。”目前,一个工程师知识的半衰期是5年,如果不继续学习,那么5年后他就面临被淘汰的境地。身为知识工作者的教师,同样面临着知识更新的困境。教师的知识是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综合体,其中,隐性知识在很大程度上更能深刻的反映一个教师在专业方面的成熟度。教师知识管理的核心应当是隐性知识的积累、交流和共享。教师的隐性知识是自身建构的、动态的生成性知识,是“知道怎么做”(know-how)的知识。教师在教学方面的隐性知识更多的是通过教学实践和同伴互动获得的。

一、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重要性

个人知识管理理论的提出对于教师再教育的改革有着重大意义。目前教师培训流于形式、实效性差,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极大浪费已成为有目共睹的事实。究其原因,以灌输式为主的教师培训以培训者为中心,不考虑教师的原有经验和水平,因而难以调动教师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其培训效果可想而知。这种教师教育形式很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我们呼唤以教师为主题的教育形式。个人知识管理理论带给我们的启示是,教师的个人知识是教师职业发展的基点。参与式培训、体验式学习等方法都是教师教育的有效形式。但是,笔者认为,对于教师的个人知识进行系统的更新和优化,应是改革教师教育的一条重要思路。理由很简单,教师的教育行为受其个人知识的支配,那么优化和丰富教师的个人知识就应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

二、教师个人知识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实质在于教师不断整合自己的信息资源,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然而有诸多因素阻碍了教师有效的进行知识管理。

1.缺乏个人知识管理的意识

在我国,教师缺乏知识管理的意识,不善于对个人已经获得的知识进行管理。有调查表明,仅有16.7%的教师写教后记,83.3%的教师从不或只是偶尔通过这一形式来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研究还发现,75%的教师认为,从教以来,自己在专业知识上收获不大或没有收获。教师往往不清楚自己所缺乏的知识,无法找出需要创造的新知识。

2.因担心失去对个人知识的垄断地位而拒绝知识共享

在我国中小学,普遍存在教学“专业个人主义。”教师将个人独立获得的经验、专业知识看做是私有财富以及谋生、升迁和参与竞争的资本。在业务和学术上,教师常常坚守自己的独立王国不愿与他人合作。长期的相互隔离限制了教师之间的互动,给教帅之间的合作设置了障碍。即使学校提供了机会,但在知识分享方面,教师仍得保守且不自然。教师常会有如下的疑虑:“假如个人知识是一种有价值的资源,那么我为什幺要与人分享,使自己受到威胁?”“假如我的工作是创造知识,那我为什么要用你的知识取代我的知识?”一方面,教师很担心,一旦将自己的经验公之于众,自己就会失去在该领域的权成性和垄断地位;另一方面,学校对知识共享没有相应的鼓励政策。因此,教师不愿意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不愿意把自己的知识,尤其是实践知识与别人分享。

3.对交流与共享知识的需求不够。

长期以来,学校追求的是考试分数、升学率,考什么,就教什么。教学主要是教材,教师的工作变成了程序化的操作,创造性劳动变成了简单的重复劳动。教师的工作重点不是发现新知识,而是传承既定的权威性知识,教师缺乏知识交流与共享的欲望。

三、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主要技能

个人知识管理与组织知识管理相比,具有较大的相对独立性。因此实施的可能性也较高。个人知识管理一般包括管理已有知识、获取新知识和创造新知识三层含义。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主要技能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1.探索信息。通过各种途径搜集信息。基本上,只要是与一般教学或是专业发展相关的资料,都是教师个人知识管理可以搜集的范围。例如,教学计划、课程发展、活动设计、班级经营、师生互动、教学评价,以及实录性资料,如相片、录音带、录像带与书面记录等。

2.评价信息。搜集到信息后,要对信息进行评估,过滤掉无用信息。评价时不仅要评估信息的内容质量,而且要确定它与自身知识建设的相关度。

3.组织信息。经过评估得到有效信息后,需要有效的储存信息。建立信息之间的联系,以方便今后的查找和使用。组织信息可以采用大家熟悉的管理系统来实现。

4.分析信息。从已经组织好的大量信息中分析、归纳、综合出有价值的知识。找出它们内在的联系,从而实现知识的迁移与转化。

5.展示信息。分析后得到的新知识只有通过交流才能传播和共享。可以使用幻灯片、动画片、网页等形式将其展示出来。展示的过程也就是个人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转化的过程。

6.信息协作。通过小组或团队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讨论,协作与交流的基础上对一些共同的任务,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协同工作。交流和共享彼此的观点和知识。

四、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基本策略

1.建立个人知识库,注意显性知识的整理和组织

教学工作是教师有意识的将零散的和不连贯的显性知识组合成新的知识,并在此基础上运用明示的方法进行知识传播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经常性的对所学的理论进行系统化的整理,并采用数据库等手段对知识进行清点、评估、规划、整合和创新,以便在使用时及时搜寻、提取想要的知识,提升显性知识的价值。

建立教师个人知识库应该采取下列措施:

(1)进行知识的搜集、分类与组织。教师要经常反思自己的知识结构,检查自己知识结构的缺陷和薄弱环节.然后多反面的搜集、积累知识。教师在知识积累上可采用数据库、博客、媒体(录像带、幻灯片、录音带)、文件、书籍.、读书笔记等形式,然后利用计算机软件建置知识系统,建立个人知识库。

(2)制定个人学习计划,通过系统的读书、专题学习、听专家讲座等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

2不断地进行教学反思,将隐性知识外化为显性知识

教师要不断进行批判式的思考,把自身的个性化知识和实践性技能深刻的概括出来,并清晰的表达出来,从而使个性化知识的传播成为可能,具体方法是撰写反思性札记和生活史叙述。反思性札记是指教师及时记录对自身教学行为的反思,为个人隐性知识的显性化留下素材。生活史叙述是教师对自身进行的一种“原认知研究”,是个人回溯记录的一种重要形式。撰写生活史可以使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成长历程进行梳理,发现自己的人格特征、认知特征、知识结构、常用的教学方法、教学成功案例和教学诀窍。通过这种知识管理活动,教师能了解自己的专业发展脉络,对自己的特点、倾向、优势和需要加强的领域有明确的把握,一方面有助于制定和修正自身的专业发展计划,另一方面,可是内隐知识逐渐显性化,并与他人分享与交流。

3.开展行动研究,将显性知识内化并创造新的知识

教师要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就必须将群体所共享的显性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智慧,在此基础上实现对自身知识系统的拓展、延伸和重构。开展行动研究,能是教师省查自己的学习的教育理论与自己日复一日的教育实践之间的联系,能不断的修正与更新知识,促进知识的活化。

4.将“社会资本”变成“智慧资本”,实现知识价值的最大化

知识的生命力在于使用和流动,教师要主动与同事分享教学经验和专业知识,学习他人的隐性知识,共同解决在教学上遇到的难题,增加教师个人专业知识的流通性与可接近性,把“社交资本”变成“智慧资本”,实现知识的共享与交流,使知识价值最大化。教师之间在知识结构、智慧水平、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在合作对话中,教师能获得个人反思所得不到的东西。

5.建立学习型组织,提供知识共享的平台。

学校要推动教师个人知识管理,就必须建立学习型组织。

(1)学习型组织的建设要立足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之间通过分享与对话丰富自己的知识系统。

第5篇

关键词:成长教育;校园文化;成长校园文化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教育要做到极致,就是做文化,就是以文化人,就是以文育人。学校文化,是一种精神,是一种力量。学校建设某种程度上可以视为学校教育的灵魂。信懋中学学校文化基于“成长教育”的理念,立足于现实,着眼于未来,以“成长”为核心的校园文化构建理念也在实践和研究中应用而生。

一、“成长教育”的基本内涵

生命是教育的逻辑起点,而成长是生命存在的价值,教育的价值,也是教育的终极意义。教育应该尊重人的生命的原有基础及成长规律,为每一个人的生命提供合适其发展的机会和可能。信懋中学作为宁波国家高新区的一所初级中学,经过思考、辩论、学习、请教,认为学校是为学生的成长而设的学校,学校及教育本身也是在不断成长的,于是,确立了成长教育的教育理念,并突出了两个关键词:促进、奠基,学校要促进学生健康地成长,学校要为学生更快、更好地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以此为核心明确了办家长放心、教师安心、学生开心的学校,实现师生同成长、家校共发展的办学思路。确定发展创建智慧校园、书香校园、科创乐园、健康家园,让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天赋潜质得到充分发展的办学目标。学校也以成长教育为载体,通过构建成长校园文化、成长德育、成长课程、成长评价五个体系,多角度多方位来实现成长特色的学校建设。

二、成长校园文化的形成

一个学校特色校园文化内涵的的形成,有他独有的基础。人类学家指出,文化就是浸润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的。美国学者迪尔和彼得森认为,“学校文化是由行政管理人员、教师、学生等长期以来的工作和生活所共同建构的组织传统与规则,并内化为人们的思考、活动和感知问题的方式”。信懋中学校园文化的形成从学校的历史、现状和特色出发,一步步确立富有本校特色和灵魂气息的成长校园文化内涵。(一)基于历史渊源的成长校园文化成长校园文化的挖掘源于学校的传统渊源。信懋中学的历史追溯于1911年的私立凤育完小,系王传麟先生之父王信懋先生筹划创建。1992年王传麟先生捐巨资重建凤育完小,并以父亲的名字命名为信懋小学,1994年3月投入使用。信懋中学源于一个商人王传麟先生感恩社会回报家乡的情义,信懋中学的文化元素可以理解为一种“根”的元素,这些元素表现在凤育学堂的演变、台商回报家乡的举动、培养学生具有服务社会的意识。(二)基于大众教育的成长校园文化一所初中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首先应该明确什么是初中,初中首先是义务教育,不同于精英高中以及精英高校,初中以培养公民基本素养为目标,是面向全体国民的。因此初中的育人目标就是给各生提供一个成长的环境,帮助学生挖掘各自不同的潜能,使他们得到最大程度的进步,而不是以将学生塑造成什么样的人才为目标。(三)基于地域特色的成长校园文化信懋中学是宁波高新区的一所初中,就要突出高新区注重科技注重创新的特点和未来发展的趋势。在信懋中学校园文化的元素挖掘中以宁波人走向世界的创新精神来综合设计。(四)基于校本特色的成长校园文化学校文化是校内群体(诸如校长、教师、学生之间)以及校内群体与校外群体(包括家长、社区、社会团体、公众等)交互影响和互动作用下,最终形成的教育观念、教育行为、教育情感在学校生态环境中的呈现、累积、演化和共享。学校文化在校内外群体之间互相影响和互动作用的过程中不断衍生、不断变化、不断赋予新的诠释和意义。作为校园文化的主要载体的师生,学校文化生于师情和生情,使学生成长有更开放的态度和更广阔的社会联系。

三、成长校园文化的实践

《周易》中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以文化人”,需要建文化之道,更要通文化之途,一花一世界,一校一春秋,面对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信懋中学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寻找最佳的途径做到以文育人。当然文化建设的内涵非常丰富,外延也非常广阔,信懋中学着力于学校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的探究,建立了有效的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一)绿化美化校园环境,精心营造成长意义的人文氛围校园环境是学校物质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它与学校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一脉相承,密不可分。学校的文化特征和学校的办学内涵相统一,主题建筑、人文景观和楼宇命名都独具匠心和成长理念相统一。学校的校标为“飞舞的凤凰”,灵感来自于信懋中学的前身1911年建校的凤育完小,内涵包括“生命、希望、阳光、品格、礼仪、气质、桑梓、历史、人本、胸襟”。学校的主题雕塑的寓意体现信懋中学的育人目标:培养有书香气和国际视野的现代中国公民。体现中国人和世界观的育人文化。学校的楼宇命名分别为行政楼为“三省楼”,寓意为校长之“三省”、教师之“三省”、学生之“三省”。信懋中学以“成长”为核心文化统领营造出不同的环境文化主题。学校在环境建设上打造书香园、花香园、乐学园、追梦园、成长园五园环境。学校的图书馆构建了一个智慧学习中心,电子阅读、小组讨论、自由展示等形态的学习方式都在智慧中心加以体现。书籍的摆放充分利用边角位置,营造分散、开放、随时随地的读书环境。校园的绿化重点不仅体现在景观的设计上,更是利用绿化空间将生活中和课本中的蔬菜、植物、农作物、果树等在校园的专用区域,使学生的校园生活和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另外,学校还专门设置了涂鸦墙、学生小组讨论室、谈话区、小舞台等布局,为孩子的成长精心营造人文氛围。(二)建设凸显以“立信”为核心的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校风、教风、学风是一所学校办学经验的结晶,是全体师生共同遵循的思想信念和行为准则。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是学校精神环境建设的核心工作。学校的校名为“信懋中学”,从校名挖掘校训为“信以立人,才德并懋”,信以立人,才德并懋:“信”,取“信懋”之“信”,寓意信仰、信念、信心、信任、自信、诚信、忠信等意;“懋”取“信懋”之“懋”,意为茂盛、丰硕、丰收之意。信以立人,才德并懋,寓意信懋中学以信立人,追求德才兼修,德艺双馨,桃李满园。以此为基础确立学校的核心价值理念为“立信”,立信取自典故“徙木立信”,意为“人无信而不立,法无信而不施”。衍生以“立信”为核心的成长校园文化内涵为:一立立起“诚信”;二立立起“信任”;三立立起“信仰”;四立立起“信心”。诚信为立人之本,信任让人温暖,信仰生成力量,信心引领成长。以“立信”为核心确立信懋学校的校风为“诚信、勤勉、自信、进取”的8字。“诚信取自《论语•为政》中的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句,“诚信”为信懋中学师生的立人之本,要求全体师生做到诚实守信,表里如一。“勤勉”是成功之道,要求全体师生做到勤奋好学,坚持不懈。“自信”取自《史典》中的“自信朱启萍:基于“成长教育”理念的校园文化建设者不疑人,人亦信之”句,是成事之品,要求全体师生做到相信自己,相信潜力。“进取”是圆梦之源,要求全体师生做到努力上进,有所作为。8字的寓意体现信懋中学培养诚信做人,勤勉做事,充满自信,为梦想而追求不止的人的办学目标。以“立信”为核心确立“乐学、勤思、善辩、躬行”的8字校风,乐学作为学生学习的兴趣,取意《论语》中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勤思作为学生学习的品质,取意《论语》中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善辩作为学生学习的能力,取自《后汉书•班昭传》中的“善辩者智,长于言辞,滴水不漏”。躬行作为学生学习体验的要求,取自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中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8字学风寓意信懋中学重视学生兴趣培养和思维训练,强化学生表达能力和实践习惯培养的教学文化。以“立信”为核心确立“修身、进学、赏识、奉献”的8字教风,修身:品正才成典范。教师品正德芳,方可担当育人之责。进学:学高方为人师。教师懂得自我教育,才能教育别人。赏识:赏识创造成功。教师赏识教育,是生命与爱的教育。奉献:奉献诠释爱生。教人者如赠人玫瑰,手留余香。8字教风寓意信懋中学教师崇德修身,重视自我教育,奉行赏识,以奉献诠释爱生的教育观。(三)注重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要注重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就要加强学校的报刊、校园网、微信平台的建设,加强原生态文化的引导和管理,坚持导向鲜明、富有内涵、引人向上。信懋中学的校报《信懋之风》立足于学成长文化的宣传,做的工作是引导、弘扬、建设好的文化;我们要让优秀文化深植于师生的血液中,让优秀文化转化为一种习惯,内化为一种德性,成长为一种文明;我们要让学校文化引领家庭、社区文化,成为社会进步的推动力。作为学校的文化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学校还结合办学历史、办学特色、地理位置、学生的年龄特点、社区资源、家长资源考虑策划一些具有特色鲜明、可操作性、具有生命活力、有温度和有厚度的活动仪式。如学校的每年的毕业典礼、每学期的家长开放活动,让孩子和家长共同经历成长的过程,留下温馨的回忆。例如:学校围绕“成长•感恩”慈孝文化节,让感恩情怀生长在每一位信懋学子的心中;“成长•诚信”书香文化节,让诚信扎根在每一位信懋学子的人生里;“成长•梦想”科技文化节,让梦想插上科技的翅膀展翅翱翔;“成长•赏识”体艺文化节,让赏识发掘更多天赋异禀的信懋学子;“成长•自主”学习文化节,让自主学习成为一种习惯。让学生们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感触、感动、感悟,将外在的东西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四)建设特色课程,彰显文化感染力学校处处皆课程,时时有课程,有形的,无形的,物质的,精神的,融合时代,基于学校,生于师生,成于互动,是具有生命力和校本特色,为学生发展提供最适合的环境的绿色生态场。信懋中学成长课程开发致力于建设一种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的弹性校本课程体系。构建致力于发展学生的担当和合作能力、健康和艺术能力、学习和生活能力、科技和创造能力成长课程体系,体现学生和教师的成长性,课程本身的生成性内涵,构建成长特色的校本课程文化,并通过多元拓展课程开设丰富成长体验。依托“135”生本课堂实践探索,学校课堂教学逐步从“理念课堂”走向“素养课堂”“个性课堂”和“生态课堂”。针对学生发展有快有慢、参差不齐的实际情况,我们设计了学生“个性化课程”,进行分层教学。依托课程的社团化实践,为学生成长挖掘更多的核心成长元素。开发有利于学生成长的社团,如义工志愿者社团、足球社团、篮球社团、模拟城市社团、机器人社团、铜管乐社团、合唱社团、国画社团和文学阅读社团。课程的社团化实践,通过更多的活动培养学生对学习和生活的兴趣,激发他们的自信心,锻炼他们的合作意识和组织能力,为他们的学习和成长注入强劲的动力。依托“常规教育课程化管理”,将学校常规教育推陈出新,形成特色。例如早晨大课间的周一集会爱国主义教育,汇操展评、长跑早锻炼、活力课间,实现强化全民身心健康观念的新课改目标。经典诵读:晨读开展英语、语文经典诵读,回溯源头,传承文明。依托“德育课程系统化提升”,学校德育形成系统,进入品牌建设轨道。围绕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7年第2期“感恩”“诚信”“梦想”“赏识”“自主”五大主题,通过“德育课堂校本课”“德育活动校本课程”“德育实践校本课程”“德育展示校本课程”四个板块构建成长德育课程。将学校德育活动围绕“成长德育”主题进行分类整合,并丰富充实,在此基础上提升为校本精品课程。依托“家校课程社会化合作”,积极探索综合实践活动校本化实施的有效途径。通过建立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机制,把各学科课程的社会实践要求与综合实践活动有机整合,以主题模块的形式,组织多种多样的科普活动、拓展训练和公益性劳动,努力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集体观念、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在大量研究了家庭教育的成功案例后,把家庭教育也列入了课程体系,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依托社会和家长资源,开设了太极拳、药理知识普及课程。多元课程,极大地丰富了校园文化,真正实现让学生全面有个性地发展。

四、成长校园文化的借鉴意义

第6篇

关键词:物理课程改革;回顾;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2)4(S)-0001-4

为深入了解《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实施的情况,教育部先后两次以一线骨干教师、教研员为主要对象展开了全面的调研。2003年调查市县级实验区17个,其中被试有252人;2007年调查了29个省,其中被试有2895人。针对《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的课程性质、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科学探究及案例、内容标准、实施建议,以及《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实施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2007年,课程标准修订组成员又针对《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实施情况访谈了中科院、南京大学、吉林大学、苏州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等单位的专家;通过与当地教研员的合作,访谈了江苏、宁夏、广东、辽宁、山东、福建、北京、天津等地的中学教师及教研员。十年来,物理课程标准组成员深入一线实地考察,听课、评课3000多节。另外,我们还通过查询相关教育类期刊杂志,了解《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实施状况。调查结果和查询的文献表明:《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得到了教科书编写者、教学研究者、教师和学生的广泛认同。广大物理教师改革热情高涨,教学观念发生了新的变化,教学中注重应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学生课堂生活出现了新的局面。很多一线教师深刻地感到新课程促进了他们_的专业发展。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改革是一次从理念与目标,到内容与实施,以及评价的全面改革,对学校和教师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在改革过程中出现各种困难和问题在所难免。为了深化物理课程改革,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本文将从改革取得的主要成效和存在的主要问题两方面总结物理课程改革的实施情况,并展望改革的前景。

1 物理课程改革的成效

从问卷调查、访谈、课堂观察和教师发表的论文中了解到,本次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改革对教师专业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较大的提高,物理课程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1.1 有效促进了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

《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紧密结合新课程改革的精神,提出“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注意学科渗透”、“构建新的课程评价体系”等课程的核心理念。经过新课程的培训和实践,这些理念已经得到教师的高度认同。教育部2007年在全国实验区的大范围调查结果显示。87.2%的被调查者非常认同或比较认同《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出的基本理念,87.8%的被调查者认为基本理念很好或较好地体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66.8%的被调查者认为基本理念完全能够实现或经过努力能较好的实现。在课程内容设置上,教师们认识到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应满足所有学生发展的需要;课程教学应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生活现象中去探究并认识物理规律,让他们体会到物理在生活与生产中的实际应用,以及科学的发展与社会科学的相互渗透等。在教学方式上,教师们认为,要让学生通过学习物理知识,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养成正确的价值观;探究学习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而且能促进学生理解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发展科学思维、培养科学精神。在学生评价上,教师们普遍认为对学生的评价应全面,特别要重视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意识、动手实践能力、科学精神等方面综合素质的评定:不仅要有对学习结果的评价,更要注重过程性评价;评价要考虑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

教师普遍认为,《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的理念促进了教师的教学研讨和反思,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新的理念已成为教师工作的“航标灯”,引领着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改革的方向,并在实践中焕发出勃然生机。

1.2 教师对物理课程的教育功能有了新的理解

《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确定了课程的总目标,并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构筑了义务教育物理课程的培养目标,强调“过程与方法”的学习.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功能,加强了科学、技术、社会的教育,这些对原教学大纲的突破,深得广大教师的认可和赞同。2007年教育部的问卷调查显示,针对“知识与技能”维度的目标,有51.7%的被调查认为描述得“好”,40.9%的被调查者认为“较好”,认为一般的仅占6.9%:对“过程与方法”维度的目标,有44.1%的被调查认为描述得“好”,44.6%的被调查者认为“较好”,认为一般的仅占9.4%;针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的目标,有41.8%的被调查认为描述得“好”.42.0%的认为“较好”,认为一般的仅占14.5%。

调查、访谈和文献显示,绝大多数教师认为,《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的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总目标和课程分目标,符合社会发展、物理学科特点和学生终生发展的需要。老师们谈到,三维目标是物理课程中体现人全面发展的一个多元化的课程目标,有利于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

实地的课堂观察发现,教师改变了以往重视知识结果的教学模式,现在的课堂特别注重适当地展现客观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引导学生在一个个物理问题情境中获得概念、发现规律、深化理解,从中体会科学探索的过程,发展探索的兴趣、能力及创新意识,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并充分体会物理课程的价值。三维目标引导教师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1.3 科学探究有力地促进了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

《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将内容标准分为科学探究和科学内容两部分。很多教师认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将科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强调了在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要突出“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程目标,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教学建议部分提倡多种教学方式,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与新课程理念相关的五点建议。调查表明,大多数教师(77.6%)认为教学建议有利于他们拓宽视野,改进教学方式。还有不少教师(64.1%)认为教学建议有利于教师结合可利用的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促进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从实地课堂观察中可以看到,教师们特别注意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让学生多动手做实验,培养学生收集和分析信息的能力,很多教师动手利用身边的物品制作了各种简单而有创新的教具,设计了新颖的实验,让学生经历科学探

究过程,体验科学的方法和探究、创新的成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学生的学习不再感到枯燥无味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有了较大的提高。

十年来,教师们对科学探究的教学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践探索,探究式教学逐步成为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教学方式。他们已经深刻地认识到让学生亲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物理的主要途径。教师在探究目标的确定、探究内容的选择、探究情境的创设、探究活动的展开、探究过程的评价等方面都进行了研究和实践。总结提出了有效的探究教学方法与策略,如“问题串”教学法、基于前概念的探究策略、物理双主探究式教学、“透镜式”教学法等等。在实践中教师们还积累了大量探究教学成功案例。物理标准组每年都在全国各地组织召开系列科学探究教学课题研讨会和现场教学观摩,并通过建设网站、开展网络论坛、远程研修,将教师们的研究成果及时推广,发挥了很好的引领作用,成功地帮助了教师解决探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促进了探究教学本土化的实施,提升了广大教师实施探究教学的水平。

1.4 教师开发课程资源的主体意识得到提高

丰富多样的课程资源是教师开展物理教学、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重要条件。《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出了具体的建议。调查表明,多数教师(59.7%)认为,课程实施建议部分有关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内容是很可行或比较可行的,他们认为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建议开阔了自身的课程视野。访谈中,很多教师谈到,学校普遍重视抓好校园网、图书馆、专用教室及各类教学设施的建设与使用。在实验仪器不足的情况下,许多一线教师除了充分利用现有仪器.还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的需要自制教具,同时还鼓励、组织学生自制教具,引导他们动脑筋想办法利用生活、生产中的一些简单材料,废旧、废弃的物品,制作物理课中需要的教具。在学生中开展科技小制作、小发明竞赛。自制教具的创造活动,不仅节省了开支,而且解决了教学仪器不足的问题,保证了实验活动的顺利进行,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使物理实验更贴近于生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动手能力、科学态度和勤俭意识。

1.5 教师重视发挥评价的诊断、激励和发展功能

《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学生学习评价建议中提出应强调评价在促进学生发展方面的作用,要重视学生在活动、实验、制作、讨论等方面的评价建议。调查表明,大多数教师认为评价建议能引导教师真正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67.7%),促进学生主动学习(57.6%),使教师能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业成就,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52.7%)。访谈中发现,物理课程中学生学习评价的改革不断发展,评价更加注重激励、诊断与发展,许多教师尝试运用课堂观察、作业、测验、学生成长记录袋等多种评价方法。老师们认为,借助学生成长记录袋,能够对学生发展状况有清晰、全面的把握,促进学生的自我反思,激励学生的进步;他们还谈到,学生成长记录袋内容可包括作业、学习笔记、阶段总结、观察日记、调查报告、研究性学习小论文、小制作、研究报告,以及教师对学生活动表现的记录资料等:他们还提出成长记录袋使用要明确使用的目的.应指导学生选择成长记录袋应收集的内容,真实地反映学生成长的状况。评价内容的设置应与课程目标一致,应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进行评价。

1.6 新课程的研究与实践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师是课程教学的组织者、实践者,他们的视野和能力直接影响物理新课程教学的质量。新课程实施十年来,各地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学校围绕“学习-实践-反思-改进”的工作思路,组织由高校教师、省市物理教研员、中学物理骨干教师组成三结合的专业指导团队,在通识培训的基础上进行学科培训,培训方式采用专题报告、研修、案例分析等多种方式,注重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在此基础上,重视在岗教学研究。引导教师发现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分专题进行理论学习;指导开展教学实践研究,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通过现场教学观摩、专题研讨、网络论坛等活动形式,进一步交流、反思和总结,提炼形成教学研究成果,不断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2 物理课程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几次大规模的调研、深入一线的课堂观察和访谈,发现物理课程改革还有许多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关于科学探究

探究教学是物理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的教学方式。教师们虽然认同探究教学,但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着许多困难和困惑,如怎样教学才符合科学探究的思想?探究是更注重学生的操作还是思维活动?不同的学生如何确定探究活动的水平?怎样处理探究过程中学生主体和教师指导的关系?如何认识科学探究与传统实验教学的关系?如何实施探究教学的评价?如何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等等。教师们希望能在物理课程标准中适当增加不同类型的探究案例,使探究案例具有典型性、多样性和新颖性,并增加对案例具体的剖析,以增进教师对科学探究教学的理解,提高探究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们在使用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合作等新型教学方式的过程中也出现一些问题。虽然教师给学生更多的思考与活动的空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然而,实践发现,课堂气氛活跃了,教学效果反而下降了,学生动手多了,但动脑思考少了,讨论、交流、合作流于形式,缺乏促进问题解决的思维活动。教学情境的设计追求生活化,但有时出现“穿靴戴帽”的情况,生活化情境与内容缺乏本质联系。

2.2 关于学生学习评价

评价内容与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重点。教师认为《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对学生学习评价的导向性建议是值得肯定的,但是新的评价方式在实施中存在一些问题,在操作性和可行性方面还有待提高。

2.2.1 评价建议需要增强可操作性

部分教师认为,《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的评价建议内容偏简单,缺乏评价的基本模式、案例、学生的日常表现记录范例等,评价建议应有更具体的指导。有关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课程目标评价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入,增强可操作性和实效性。例如,教师在科学探究中对学生多种探究能力评价的把握上有困难。教师们认为要鼓励学生创新意识,建议增加实验动手、小制作、小发明、小设计等测试。但有教师认为.评价这些项目对于个体来说是有效的做法,但面对太多的学生就难以操作。目前教师普遍工作量偏大,且班级人数多,操作若过于繁琐,实施难度大。

2.2.2 考试评价内容与形式有待深入研究

调查结果反映,学生学习的过程性评价缺乏科学合理、可操作的指标体系,过程性评价在学生学业总成绩中所占比例的研究不够深入。无论

是中考还是学校组织的考试。仍然以考知识与技能为主,主要采用的形式还是纸笔测验,考试评价中如何更好地体现对学生学科核心能力的考查,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等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2.2.3 评价的反馈应及时有效

教师应将评价结果及时地反馈给学生。评价结果的及时反馈可以帮助学生发现、纠正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自信心。促进学生的发展。有效的激励必须建立在对学生学习过程及其发展变化全面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自己获得了哪些提高、发展了什么能力、还有什么潜能,同时还应通过恰当的方式指出其存在的不足,但应以鼓励、肯定和表扬为主.避免出现轻视、为难、伤害学生的情况。

2.3 关于课程内容

《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的科学内容包括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能量三大部分。调查结果显示,对《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以及“能量”三部分的科学内容,多数教师认为适中。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发现,教师们认为偏难的内容都是与生产、生活相联系的要求探究的内容,实际上,这些内容在知识上的要求都是最低的,仅要求“了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不容易把握探究的“度”,对于一些探究结论比较明确的内容教师们比较欢迎。这说明教师对课程教学的认识和把握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

总体上。教师对科学内容标准是认同的,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不同学科对某些能力要求不太一致。例如在计算能力的要求方面,数学允许学生用计算器,而物理学科却不允许用;物理教学中的文字式运算与数学不要求文字式运算脱节,初中物理的计算题要求带单位参与运算与化学、数学学科的要求脱节。诸如此类问题,都需要做出改进,不断完善。

回首十年的改革历程.广大物理教师对物理新课程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最初存在疑问、到认同、到今天的积极探索,这证明了物理新课程的大方向是正确的,实施方案是可操作的。可以预见,在认真总结十年改革经验的基础上,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总结推广新课程实践中的成功经验,不断丰富课程教学资源,搭建资源共享的交流平台,加大对农村学校帮扶的力度,通过多种途径提高教师课程实施的水平和能力,义务教育物理新课程实践必将取得更丰硕的成果。

第7篇

恒安标准人寿高级理财规划师

恒安标准人寿张磊理财工作室 国家职业资格认证理财规划师 MDRT美国百万圆桌会议会员

济南市优秀保险人

山东省十大保险明星

张磊,一个追求卓越与快乐的女性。新闻专业毕业的她,曾经是一名电台著名主持人。然而,人生的华尔兹总是在不经意间来个华丽转身,最终成为恒安标准人寿的高级理财规划师。

虽然刚过而立之年,但她已有10年的工作经验。眼前年轻的张磊理性中透着知性、坚定中透着温婉,年轻而平静的她早已荣誉满身,成为行业内的知名精英:入围美国百万圆桌协会、苏格兰杯竞赛业务明星奖、开业冲天飞鹰奖、连续总公司历届高峰会十佳会员、入公司以来蝉联并获得所有竞赛荣誉方案、“终身骑士”荣誉称号、济南市优秀保险人、山东省十大保险明星……

李小舟:电台主持人是让很多人羡慕的职业,你为什么转身到恒安标准人寿做理财师呢?职业转型给你带来什么收获?

张磊:从电台主持人到理财师可以说是因为偶然。我记得2006年,济南的大街小巷、报纸、车体、户外等显眼处都是外资保险公司的广告,如此有声势的宣传,一定是资金雄厚、有市场前景的职业。于是我开始了解,当时有个概念,从2006年到未来的16年,叫做保险业的黄金十年。这个概念非常吸引我,我开始考察,记得当时有六家,恒安标准人寿是其中之一,而且是国内注册资本金最大的一家合资公司,也是唯一一家职员制公司。最重要的是恒安标准人寿的企业理念特别吸引我――“生活比生存更广阔”,我觉得生存只是延续生命,是低品质的,而生活却是内涵丰富、有生命品质的,是可以活出真正自我状态的。

还记得我第一天走入公司时,就被那里特别的文化氛围所吸引,正符合我心中高贵、典雅的品位和环境,有种“一见钟情”的感觉,对,就是初恋的感觉。从那刻起,我默默地在心里许下了一个愿望和承诺:我要做最专业的理财顾问,把HASL特有的“以需求为导向”的高品质服务带给每一位客户。在让人羡慕的电台主持到理财师的角度转换过程中,我最大的收益是:转变、新鲜、创新、经历、成长、快乐。

李小舟:你在山东和行业内是知名人士,你是如何把电台主持和理财规划师都做得如此专业和出色呢?其中的秘密是什么?

张磊:谈不上什么秘密。如果说有秘密,我想第一是感恩。我很庆幸,总是遇到贵人。我感恩每一位陪伴我一路成长的老师、领导、同事和朋友,我觉得自己是一个既幸福又幸运的人。第二是真诚。如今,我仔细盘点走过的每一步,从事的虽然是不同的工作,但我都是非常真诚地对待,这份真诚是我人生最宝贵的财富,工作也会很真诚地回报我。现在我能够为无数家庭进行理财规划,也缘于我的真诚,他们非常信任我的人品。做人有个规律,朋友一旦认可你的人,也会认可你做的事。

李小舟:你特别欣赏“生活比生存更广阔”的理念,对你而言这句话的内涵是什么?有何特殊意义?

张磊:这是个非常美好的理念。“生活”和“生存”是两种不同的态度和思考方式。我认为,“生活”表达的是一种积极和科学的生活态度,代表着拼搏、进取、担当、感恩、远见以及对健康价值准则的认同和尊重;而“生存”则表示消极、被动、推诿、逃避、自私、短视以及价值准则的缺失。对我而言,“快乐工作、快乐生活”是我的生活理念,我也会把这种状态和理念传递给身边的朋友和客户,更希望尽自己所能带给客户更美好的服务。所以,我喜欢“生活化”的工作,给浮躁的社会和竞争激烈的行业注入一股温暖而清新的感觉。也许就是这种工作状态,吸引了很多人,我的业绩直线上升。因为业绩突出,3年前公司在济南成立了第一家理财工作室,并且以我的名字命名“张磊理财工作室”,我非常受鼓舞。有了工作室,我开始为客户搭建更多资源的平台,很多客户在我的平台上,建立了合作关系,他们都非常感谢我这个“红娘”。为了让客户得到更多的收获,我们经常组织一些运动休闲、子女教育、健康人生、形象顾问、心理咨询、家居装饰、读书会友、爱心行动等高品味的沙龙活动,使客户之间互相交流、互通有无,真正实现“生活比生存更广阔”的生活理念。

李小舟:许多人对“保险行业”怀有“排斥心理”,你是怎样看待这种现象的?

张磊:是的,这种心理很普遍。其实人们排斥的不是保险,而是排斥保险业务人员穷追猛打和以销售产品为目的的服务方式。很多人传统意识中接触到的保险服务都是“以产品为导向”的被动销售,很多保险工作人员也是以推广产品为目的,不考虑客户的真正需要,所以人们一听到“保险”,就认为是“拉保险”、“跑保险”,自然的条件反射就是“排斥“和“反感”。其实,很多人无法认识到自己的“需求点”,更不会科学地通过保险这一金融工具来规避生活中的潜在风险。所以,作为一名合格称职的寿险顾问和理财规划师,其主要目标是帮助客户进行科学的需求分析,然后根据每个客户的家庭实际情况为其“量身定做”个性化的建议书,提供最合理的解决方案。然而,很多从业人员为了完成任务,就顾不上从客户的角度去科学规划,而只考虑出售保险产品,所以让人心有反感。

我的解决方案非常简单,就是“以需求为导向”。人都喜欢别人关心自己,为自己考虑,当我真心实意地站在客户的角度去跟客户沟通时,他们能够感觉到我的真诚,所以客户对我的评价是:感觉你和其他保险人员不一样!哈哈,之所以不一样,就是我站在了客户的立场,当以“客户的需求为导向”时,自然会打动客户的心。

李小舟:你研究客户的心理吗?连续多年入围MDRT美国百万圆桌会议会员,这是需要业绩的,你是如何做到年年达标的?

张磊:嗯,我们有专业的成功案例教学片,就是以打心理战而成功的。但我是个例外,没有走这条路线,因为我是一个非常简单的人,所以不会去研究客户的心理,但我会用真诚的心去跟客户交流,在交流中我自然会感觉出客户的需求。知道了需要,我会用心用专业就像对家人一样负责的态度替他们规划理财方案,只要是我从客户的实际出发,站在他的角度用心做出来的计划,客户就会感觉到我的负责和真诚,即使这次他暂时不选择,我们也会成为朋友。我的很多客户都会在需要帮助时找到我,而不仅仅是“买保险”。有的客户在工作中有了烦恼会约我坐下来聊聊,请我帮他策划公司的发展和规划;有的感情出现问题,也会找到我倾诉和解决;有的客户孩子上学、有的想寻觅伴侣、有的调动工作都会找到我出谋划策,而我也是乐此不疲地忙活。我有位客户,她的儿子上高中,由于“代沟”很难与儿子沟通,她找到我,希望我做桥梁。于是,我经常跟她儿子沟通,给他激励和辅导,分享自己的成长经验,并提供一些高考信息等,后来他顺利通过高考。他经常会把自己的收获和烦恼说给我听,我也很乐意跟他沟通和分享。如今他已经出国深造,还笑称将来学成回国也要加入我这一行,做职业经理人。我深深为这种超越客户成为朋友的信任关系而感到幸福。

所以,我愿意除了保险和理财业务之外,在更多方面为客户朋友提供资源。给朋友之间搭建合作平台,是我最开心的事。我经常组织一些联谊会、自驾游等活动,让不同行业的客户成为朋友,为大家搭建起一个交流的平台,互帮互助,互通有无,促成了很多合作新项目。所以,很多朋友都开心地说,张磊给我们的“附加服务”的收益早已超过我们的理财收入了!是的,让客户感受到与众不同的高品质售后服务,一直是我“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价值理念。也正因为如此,很多客户把我当作可依赖的朋友和闺蜜。这让我收获了自己价值的快乐,也心存感恩大家的信任!

李小舟:作为一位专业的理财师,你认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养成哪些好的理财习惯?

张磊:一是先储蓄后消费。很多人都是将每月的收入先消费完了,最后剩下的部分存起来,其实这样到头来存不下多少,甚至成为“月光族”。所以科学的方法应该是每月的收入先定存下一部分资金,不一定很多,但日积月累就会积少成多,化整为零。要将付给自己未来的钱,列入月度固定支出项目内。二是记录家庭账本。其实一个家庭像一个公司一样,会有资产、负债、现金流量等,不妨制定一个”家庭现金流量表”将各项收入和消费记录下来,既能督促自己避免不必要的消费,也能不断审视和修整家庭理财目标的计划。三是巧用信用卡。信用卡不必过多,1-2张即可,多了反而刺激消费导致浪费。四是长期投资,善用复利。时间+复利=原子弹。这个道理大多数人都听说过,但真正做到的并不多。这需要一个良好的心态和持续性,真正坚持下来,将会受益颇丰。

李小舟:家庭理财有哪些小窍门可以借鉴?

张磊:一是将应急金可以购买成货币基金,既没有认购和赎回手续费,又没有任何风险,同时可以T+2天到账,可以当活期储蓄来应急支用,却可以得到高于活期储蓄的利息。二是“三五法则”,贷款与信用问题,每月还贷额度不要超过家庭收入的35%,20%较合适。三是“二零法则”,从现在开始要准备20倍年支出的费用,确保无论发生任何风险家人和孩子的生活都不会有所影响。目前年支出=收入-存款。四是“100法则”,股市投资与风险承受度100-年龄,也就是股市投资占全部存款的比例数。

李小舟:保险在家庭生活中能够起到什么作用?

张磊:保险可以说是家庭中的“稳定器”。比如,我们说像桌子上的这杯水,如果没有这个杯子,里面的水会怎么样?可想而知,洒落一地,对吗?其实保险就像外面的这只杯子。再比如,我们每个家庭都会有两扇门,最里面是木门,最外面就是“防盗门”,所以保险其实就是家庭的防盗门,起着关键的防护作用。所以,我们在家庭理财金字塔中,将“保险”位于最底层的最基础的保障,如果没有最基层的保障,之上的一切都是空中楼阁。一个健康的家庭保障体系,应该拿出年收入的10%-20%,保额不低于年收入的10倍来做好最基础的保障,这样无论遇到任何的风险,家人的生活都不会有任何的改变。从被保险人来讲:先是家庭的主要经济支柱,先大人后孩子。从产品来讲:先考虑意外、疾病的基础保障再考虑子女教育金、大人养老金,然后投资性规划等。从需求点来讲:家庭结构不同,面临的风险点及需求也不同,同时在人生不同阶段,根据家庭状况的不断变化,都要进行合理的补充和调整,不是一份保单能解决所有问题。此外,选择一个信誉好的公司和专业的寿险顾问也是很关键的因素,因为购买后是一个长期持续的服务。

同时,保险还有很多其它金融工具不具备的特,比如保护个人财产,具有专属性。朋友有个案例,张先生是位公司老板,其妻是全职太太。12年前,先生白手起家创办公司,太太当时是先生公司的出纳,两人在工作中日久生情,走入婚姻,怀孕后在家做了全职太太。先生把公司经营得有声有色,公司收入节节攀升,张太太在家也过得舒心快乐。可是一年前,太太发现老公有了外遇,一气之下提出离婚,没想到先生非常痛快地答应。在财产分配上使太太陷入非常不利的境地。两人名下的家庭资产只有一套房子,两辆轿车,银行存款不足5万元,让太太没有想到的是公司净资产竟然是负值。太太认为十多年来,据她了解公司净资产应该有上千万元,要求先生分给她500万元,另外每个月给女儿支付2万元抚养费,而先生只答应支付2000元。法官调解的结果是:女方通过公司账目无法举证先生有转移资产行为,且太太和先生同为公司股东,股东间纠纷与离婚案件无关,所以不予裁定;至于抚养费,法官认为每月2万元属于过高要求,维持2000元标准。如果张太太提早10年为自己和女儿购买了“恒爱相传两全保险”,那她生活的结局大有不同,可以保障她和女儿的生活衣食无忧。

通过这个案例可以看出,智慧的女性完全可以利用保单的“专属”功能为自己做好家庭婚姻财富管理,这份收益永远不会因为生活发生离婚等变故而改变。但很多人在生活顺畅的时候,会认为这个举动无所谓。

李小舟:你如何平衡工作与生活关系?

张磊:善用时间管理。如果做好时间管理,工作与生活是可以平衡和兼顾的。我所从事的行业,工作时间最大的特点就是可以自我掌控,我会有比较系统的时间管理表,比如月行事例、周行事例和日安排表,根据事情的轻、重、缓、急做好分类,把拜访客户的时间、员工的辅导时间和自己的休闲时间做好计划表,如果没有特殊变化就可以按计划执行,如果有临时变化稍作调整即可。这样工作效率很高,生活休闲也很丰富多彩。比如,每周我要游泳两次、看一场电影、周末节日陪伴家人、每年还安排旅游度假等。

其实,工作是为了更好的生活,我经常也把“快乐工作、快乐生活”理念传递给身边人。去年,我去加拿大的温哥华参加全世界寿险业最高荣誉MDRT年会,MDRT所倡导的“全人的精神”就是“事业、家庭、健康、学习、财富、奉献”人生“六大”方面的完美平衡。我深受启发,所以回国后,我不仅自己这样做,还此理念传导给客户和朋友,以“全人”目标实现平衡人生,感受生活的幸福、美好与快乐,真正实现“生活比生存更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