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工程管理领域的热点问题

工程管理领域的热点问题

时间:2023-10-12 16:12:1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工程管理领域的热点问题,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工程管理领域的热点问题

第1篇

工程管理作为一个学科,它是工程技术与管理科学交叉而生的复合性学科。其学科属性是属于管理类,但是,由于其管理对象是建设工程项目,其具有的特殊性需要具有相关工程技术方面的知识基础。可以说,工程技术知识是其重要的学科基础。1998年教育部进行学科专业调整后,工程管理专业其培养目标明确定位为“培养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和土木工程技术的基本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项目决策和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学生毕业后能在建筑施工、工程投资策划、工程规划设计、工程监理、工程咨询等单位以及政府职能部门、金融机构等领域从事工程项目管理工作。目前在设置工程管理专业的院校中,其学科方向分为房地产方向、工程项目管理方向、投资造价方向居多。总体来讲,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均应具备如下一些基本知识和能力:(1)工程建设过程所涉及的有关技术、经济、管理和法律等领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2)工程建设全过程所需的综合性决策能力、管理能力和素质以及相应的知识基础;(3)能够在工程建设、房地产等相关专业管理领域从事管理工作的职业适应能力;(4)在管理工作中独立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科研、组织管理能力,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创新意识和较高的综合素质。根据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科要求和必须具备的能力,可以看到,《城市规划原理》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该课程学习,使工程管理专业学生掌握城市规划、城市建设与管理方面的基本技能,熟悉城市空间形态规划设计知识,初步具备各类用地规划设计与管理的能力,为工程管理专业其他相关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基础。城市规划原理课程设置已由城市规划专业肩负指导城市发展的重任转变为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职能。所以,基于其角色转变,在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甚至由于科技的发展,在教学手段上都将发生根本的转变。

二、城市规划原理课程特点引发的问题

《城市规划原理》课程系统阐述了城市规划的基本原理、城市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以及规划设计的经济问题,涉及到经济、政治、建筑、工程技术、艺术等多方面的内容。在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对城市及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及发展过程有所了解,能够掌握城市规划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法,对城市总体布局规划、道路交通系统、居住区规划、城市公共空间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等内容较为熟悉。城市规划原理作为工程管理专业的技术平台课,涉及到的学科门类较多,具有政策性、综合性、实践性和应用性等基本特点,由此也造成一些学习障碍。首先城市规划原理有关政策性的内容让学生感到乏味。城市规划学科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对城市的空间系统进行优化配置,偏重于城市的物质形态部分,涉及城市产业的区域布局、建筑物的区域布局、城市工程设施的布设、道路及运输设施的设置等,与政策相关的叙述性、理解性的内容比较多,这很容易让学生感觉枯燥而失去注意力。其次城市规划原理具有综合性的特点令学生困惑。课程涉及到经济、社会、生态、文化、地理、技术、法律等多方面内容,呈现出知识面广,体系复杂,内容跨度较大的特点,令初学者往往难以把握学科的框架、体系而陷入一片混乱之中。最后城市规划原理课程设置缺乏相关实践性让学生只会被动学习。课程中包括建筑设计、中外城市建设史、城市规划设计、城市景观设计、城市道路与交通、居住区规划、城市工程系统规划、城市总规设计、城市详规设计、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等逻辑性和连贯性很强的知识,这些知识由于压缩为一章或一节,且没有设置相关的实践环节,学生很难通过一门课程的理论学习掌握整个城市规划的学科体系,对城市规划的一些新思想、新理论更是不能理解、不感兴趣。

三、面向工程管理专业的“城市规划原理”教学

要有效提高城市规划原理课程的教学质量,达到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要求,重在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1.教学目的的确定

综合前述专业特点、课程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多学科性的工程管理专业是以工程技术类知识体系为基础平台,而综合性的城市规划原理又是这个基础的一门入门专业基础课程。因此,在该课程教学活动当中,我们既要看到该学科的基础性特点,深入解析学科的知识点,又要重视工程管理专业的全过程性管理要求,在此基础上理清该学科的脉络体系,从学科的特点和专业的要求两方面寻找平衡点。具体来讲,可以从下述三个方面确定课程的教学目的。首先,要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来消除城市规划的深奥感。使学生深刻理解城市规划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城市发展问题而做的规划和计划。其次,使学生能站在宏观的社会经济发展背景的角度,通过收集、分析、处理大量多方面的信息,用长远规划的眼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即对待问题能以一定的深度去分析,为后续课程提供知识基础,而不是就事论事只揪住细节不放。第三,通过本课程系统的学习,在意识深处,树立科学的城市发展观和思维方法,如:可持续发展观、低碳经济等,以指导学生毕业以后的工作。

2.课程构架的梳理与重构

对课程构架的梳理与重构是在保证内容体系完整的前提下,着重从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工作要求出发,合理调整与配置教学内容,提高教师讲授和学生学习的效率。从一定意义上说,课程构架的梳理与整合重构是决定课程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具体来讲,可以从下述三方面进行:对内容的梳理,首先应保证课程内容体系的完整性,但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工程管理毕业生大多数从事着与城市建设相关的监督、管理、咨询、施工、设计等工作,城市规划知识的传授,主要是培养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从而让学生从宏观、整体的角度把握住课程的知识框架,不至于在众多知识点中失去方向。笔者认为可以将课程按主题划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讲述城市发展和城市规划学科发展及关系,城市规划的工作内容、编制程序和城市发展战略,让学生从历史、宏观和全面的角度掌控城市规划原理课程体系,树立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第二部分讲述组成城市空间各类规划的具体方法和知识。城市用地构成、城市总体布局,这两章对各类具体的城市规划设计起到控制和引导作用,它们是该部分的核心,应注意在教学中把握它们和城市道路与交通、居住区规划、城市工程系统规划、城市详规设计等章节的逻辑性和连贯性的问题。第三部分讲述城市规划的实施和具有的行政职能。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城市规划是一种政府行为,对今后的微观建设行为具有指导和管理的作用。其次,对于具体的知识点,要在课程框架下紧抓脉络、逐层解析各种基本类型,在把握住基本类型的基础上进行发散教学,从而做到以点、线带面、举一反三。此阶段可以将案例融入整个教学过程,通过案例设疑、理论讲述、分析讨论、解决方案比选、总结评析这一过程反复训练学生全面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不但掌握众多的理论知识点,而且利于学生更迅速、更牢固地实现知识、能力和态度三者的迁移。以便今后能够灵活运用,能动性的解决所遇到的城市规划问题。另外,作为教师,还要积极关注新技术的发展在课程中的应用,如地理信息系统等,及时更新教材的有关章节,使学生所学的知识能够紧跟时展的脚步。总之,课程构架的梳理与重构工作要做到目标明确、体系完整、内容精炼、衔接适合,使之既符合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又适应社会需求。

3.教学方法的创新

教学方法的创新,重点是在上述完整的理论框架基础上,除了及时补充教材内容,将最新的学科发展成果和最新的规划理念引入教学中,还要注意增进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和教学互动。因此,在课程构架的梳理、重构的基础上和理清教学内容主次的前提下,对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才能收到较为理想的效果。

(1)突出规划理念的渗透式教学。如:反映宏观思维模式的城市发展战略、城市总体布局的章节,以及有关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的章节(可持续发展、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产)。这部分知识以讲授式教学为主,讨论式教学为辅。即针对宏观知识部分,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中间配以一些问题的思考来学习。具体可以通过结合讲课内容提出热点问题,增加个别课堂讨论环节,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可以采用课外调研的方式,有目的的启发学生,思考当代国际城市发展和中国城市建设的基本问题,一步步引导学生把宏观综合的理论理解和消化。

(2)普及规划知识的发散教学,以案例讲述式教学和网络式教学并重,讨论式教学为辅;针对城市规划编制的各个阶段部分,采用多媒体、网络教学,借助大量国内外城市规划案例让学生了解各个规划阶段的成果内容。如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规划、商业区规划、居住区规划、绿地规划等都可以采用这种形式。由于这部分规划知识与生活联系密切,还应当选择学校所在的城市,鼓励学生实地考察调研,了解各个规划阶段成果的实施情况并进行讨论。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对规划知识和身边社会关系的理解,达到对已经熟视无睹的城市问题能理解与思考的目的。

(3)规划设计的实践教学。城市规划原理课程实践对工程管理学生可以采用认识实习、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结合等多种形式进行。实践环节的教学重在过程,而不仅是看结果。具体讲就是要在实践过程引用学生比较熟悉的实例剖析,增强学生将理论运用于实际的能力,并积极开展规划实例的课堂讨论,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教学互动取得更好地教学效果。如:用规划的眼光分析学生身边熟悉的环境,可以选择校园、居住小区等,或者是所在城市的绿地、交通等,通过讨论,对其现状提出改进建议。或者,通过做一个简单的居住区规划设计,具体掌握规划中要考虑的几个常用要素。因为小区建设是今后相当一段时间我国建设的重点,也是工程管理毕业生接触较多的建设领域。教师先串讲之后,让学生用规划的眼光去参观不同层次的小区,然后进行交流,再通过一个小区或组团的规划设计课题来实践。在完成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进行评价和引导,学生通过这种“引、学、练、评”式的实践教学不但将重点知识点融会贯通,也会弥补很多在讨论中无法深入的知识点。

(4)了解规划编制和内容的拓宽教学。城市规划的编制程序以及不同规划阶段的主要任务和成果属于了解性内容。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规划是如何从宏观向微观一步步控制并指导城市的建设发展。应该尽量采用讨论式等容易发挥学生能动性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这就需要引导学生课前加强自学,课堂上有针对性的答疑解惑,并重在梳理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脉络关系,促进学生融会贯通这部分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相关章节还可以聘请校内外有关专家客座授课,丰富和拓展课程内容,效果会更好。

4.教学手段的完善

城市规划原理课程信息量大、图片多,而且多数知识点仅靠语言文字的描述难以理解透彻,配合图片甚至模型的直观展示是理解和掌握知识的有效手段。因此,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与传统教学方法结合,以多媒体教学手段为主,促进教学的互动与启发。首先它可以多角度、多层次的展现工程建设各阶段的工作内容与要求;其次它信息量大,生动形象,易于识别与理解。特别是可以通过多媒体来展示现场照片、播放城市建设的录像,能够有效弥补学生缺少现场参观所带来的不足。还可以运用多媒体进行网上教学,进行该课程网站主页建设,逐步完善网上教学互动。内容包括:网上的课程概况(包括课程历史沿革、课程简介、各方评价),师资队伍(包括课程负责人情况、教学队伍情况)和教学实践(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介绍;网上的教学热点问题讨论;网上的学生作业递交等。在此过程中可以加宽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渠道,在师生交流中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理论构架以及基本内容的深入理解,在实践中不断得到深化,获得学生广泛好评。

第2篇

一、提高对企业开展效能监察的认识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新旧机制的更新,思想的进步和观念的创新决定了企业未来发展方向,而先进的思想和创新的观念与社会变革发展相融合,才能在变革时期抓住机遇而迅速发展,这是毋庸置疑的。“主辅分离、厂网分家,打破垄断,引入竞争”的电力体制改革已进入了关键时期,作为电力施工企业要进行新的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在全新的经营环境和管理方式下调整和重建企业的经营机制。因此,在深化改革的进程中,不断增强核心竞争能力、创效增盈能力、持续发展能力和抗御风险能力,已构成电力施工企业自我发展的首要任务。当前,电力施工企业管理现状在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主要框架下所面的是新机制、新要求、新环境的严峻挑战,加强管理创新已成为一种不可回避的选择和必由之路、振兴之路、制胜之路。所以,推进电力施工企业健康发展,就必须发挥效能监察对监察对象是否依法、合理履行职责,执行职能及工作质量、工作效率、实际社会效应等情况进行行政监察的作用。起到对规范项目适应市场低标价的成本管理,减少效益流失和管理浪费,提高效益指标等各方面的积极作用。最终目的是达到“改善管理,提高效能”,保证企业管理合法和生产经营活动高效,以及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

二、构建符合实际的、行之有效的效能监察制度

企业效能监察的内容相当广泛,可以涉及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而企业纪检监察部门的力量是有限,无法全方位开展工作。在现有的企业制度下,由于机制的不完善,不够细化的程序法规或者规定,在实施过程中会出现操作没有依据、操作不够规范的问题,这都将影响效能的实效。为此,本人认为电力施工企业要充分发挥效能监察作用,一是由监察部门牵头,组成效能监察工作班子,联合检查基层单位,从总体上全面分析评价工作,这样更有利于抓住主要矛盾,相应解决其它问题。二是按效能监察的理论、原则、方法、特点和要求,结合企业实际建立健全符合施工企业实际的、行之有效的效能监察制度,规范企业效能监察工作的领导体制、工作机制、工作目标和任务、基本职责和权限、担负责任和义务、实施范围和方法、机构设置、人员配备以及经费保障等。三是规范施工企业相关组织、职能部门及其领导干部、工作人员的职责范围和岗位责任制度,明确企业效能监察工作的监督检查和责任追究办法及措施等。四是规范企业效能监察工作成效评价的依据、原则、标准、程序、奖惩办法及措施,建立起效能监察成果的科学评价体系等。通过加强效能监察的制度建设,使效能监察跳出一般意义上监察门户的框框,提高效能监察的有效性和渗透力,以促进效能监察的深入开展。

三、抓住关键环节开展调查,围绕中心开展工作

电力施工企业要充分发挥效能监察的作用,必须紧紧围绕提高经济效益这个中心,抓住企业管理中的重点部位和容易滋生腐败的薄弱环节,加大对经营决策、财务管理、工程招投标、在建工程管理、重要物资采购、企业改制改组等关键环节的监督力度,做到事前预防、事中制止、事后查处,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实现效益最大化。一是要增强效能监察工作的针对性。企业效能监察工作能否取得实效,必须在提高效能监察的针对性上下功夫,做好深入细致的工作,以保证效能监察的可行性和实效性。首先要明确效能监察的内容和重点。要结合企业实际,按照电力施工企业经营管理的特点,摸清本单位在效能上存在哪些问题,管理上存在哪些漏洞和薄弱环节,有哪些群众反映的热点问题。把企业管理工作的难点和经济效益的流失点作为效能监察的重点,内容要具体,针对性要强,督察时间要短。二是要增强效能监察工作的规范性。企业效能监察要保证质量、达到预期效果,关键是要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使每一步工作都能做到规范运作、真抓实查。首先是合不合法;其次是是否完成计划;第三是合理不合理。效能>:请记住我站域名/计划、任务和情理、法度基础上的综合评价体系。而开展绩效考核的目的是使个人、团队业务和企业的目标密切结合;提前明确要达到的结果和需要的具体领导行为;增强管理人员、团队和个人在实现持续进步方面的共同责任;在工作要求和个人能力、兴趣和工作重点之间发展最佳的契合点。其实质就是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即对效能监察所确定的单位施工生产的基本情况要查清、存在的问题要查清、产生的原因要查清、有关人员应负的责任要查清,以确保效能监察工作的实效。同时,要注重效能监察工作的连续性。效能监察是一项系统性较强的工作,不能简单地走过场,必须与党风廉政责任制结合起来,要落实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督责任制,真正体现管理的再管理,监督的再监督,发挥积极的事前防范、事中跟踪性和事后改进的功能,及时反馈信息,总结经验,把效能监察引向深入,使效能监察工作善始善终,确保达到预期目标。

四、抓好选题立项,坚持“五个结合”

施工企业管理和生产经营活动千头万绪,效能监察不可能囊括生产经营的所有方面,着眼点要放在管理方面的问题上,重点就应放在质量和效益上。抓住施工管理中的“重点”,抓住领导关心的“难点”,抓住职工群众关注的“热点”。必须根据实际,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配合本单位的中心任务确定开展效能监察专题,确定项目不可过多,要确定一些影响大的、效果明显的、易于取得成功的项目,抓住这个重点,监督检查工作才合拍,才能集中精力予以突破,工作成果才能得到普遍认可,并为下一步的提高打下基础。因此,可以说效能监察工作不是一项独立的工作,它贯穿于企业的整个运转过程之中。

本人认为,要抓好效能监察工作 ,除选好题外,还必须坚持做好“五个结合”:一是与绩效考核相结合开展效能监察。开展效能监察必须与企业绩效考核相结合,建立分层分类的绩效评价体系。绩效考核注重个人和团队,效能监察注重团队与企业管理,只有二者互动,相辅相承,效能监察才能找到其落角点。二是把效能监察与加强企业制度建设相结合。本着为大局服务的指导思想,要把强化企业制度建设作为效能监察工作应尽的职责,通过一找问题,二提建议,三抓整改,对原有的各项管理制度,从提高效率、效益、效能,防止腐败方面加以甄别、补充、修订和完善,有效堵塞经营管理中的一些漏洞,做到了惩治与堵漏并重,治标与治本并举,实现在各项管理工作层面上的制度创新。三是把效能监察与党风廉政建设相结合。通过开展工程投招标、物资设备招标采购、外部劳务录用、效益评估、专项查检等效能监察工作,全方位发挥效能监察的预防、监督、服务效能,推进企业生产管理和经营管理领域党风廉政建设工作。通过结合党风廉政教育,对党风廉政教育进行拓展和延伸,发挥积极的事前防范效能。四是把效能监察与查办案件相结合。要在党委或党组的统一领导下,由纪检监察部门牵头,组织协调各方面的力量,联合办案,形成办案整体合力,集中突破,把效能监察工作不断引向深入。五是把效能监察与解决企业职工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相结合。要充分重视,解决好群众反映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它不仅是各级领导勤政和廉政的重点和焦点,也是影响企业吸引力和凝聚力的重要因素。因此,工作中应把廉政监督与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相结合,透过厂务公开形式,应将职工关心的住房、人事用工等热点问题纳入视野,通过参与对有关操作程序的监督,促进最大限度的公开,避免暗箱操作,从而达到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凝聚人心,增强企业凝聚力的作用。

五、加强队伍建设,提高监察质量

效能监察工作的广泛性、复杂性和涉及法律法规全面性要求效能监察队伍必须是一支政治素质高、工作专业化高、业务能力强、纪律严明的队伍,不但要熟悉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熟悉施工企业内部的各项规章制度,而且要有专业经济人才,行政管理人才,高科技人才等各方面人才的职业化人才队伍。所以要适应效能监察工作所面临的新形势,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团结的、稳定的效能监察队伍。

第3篇

关键词:技术经济学;系统思维;课程设计;工程管理

作者简介:江新(1966-),男,安徽寿县人,三峡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工程管理系,教授;朱沛文(1989-),男,湖南郴州人,三峡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硕士研究生。(湖北 宜昌 443002)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2-0140-02

一、常规课程设计的不足

技术经济学是技术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结合的产物,是一门研究技术领域经济问题和经济规律,研究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1]工程管理专业将技术经济学作为专业基础必修课,其目的是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技术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技术经济分析能力,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对工程项目和企业管理中的技术经济问题进行分析与评价,因此,它又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在实践环节中,技术经济学课程设计显得相当重要,但是目前对该课程设置的课程设计只是一种常规模式,学生理论基础掌握相对较好,但是将知识系统化和实际动手的能力相对较弱,[2]从而达不到该课程教学的目的。这种常规课程设计模式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学生所学的技术经济学知识是割裂分散的

工程管理专业本科大学生因初次接触有关经济、技术、管理等概念,不免对一些纯理论知识难以真正理解和消化,有些基础知识根本上尚未掌握,学到的也是一些零散割裂的知识要点,因此在做课程设计时会无从下手,不能灵活运用。同时他们因经验不足也难以将各种知识、方法和工具综合起来运用到课程设计当中。

2.学生被动参与使课程设计的效果不佳

学习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互动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上只是起主导作用,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但是在课程设计实践中,有很大一部分同学都是被动参与,认为这只是老师布置的任务,并未将该过程设计作为锻炼和提升自己的目标,从而使课程设计的效果不佳。

3.常规的课程设计难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学与用

技术经济学课程内容包括资金的时间价值及等值计算、技术经济评价的基本要素、经济评价方法、投资方案的选择、不确定性分析、项目可行性研究、项目财务评价、项目国民经济评价、价值工程等。常规的课程设计具有时间短、涉及知识面广、教学资源缺乏等特点,因此学生难以在短期内将如此多的知识融会贯通,特别是对于工科的工程管理专业学生来说对财会知识掌握甚少,在学习财务评价和国民经济评价时感到很吃力,[3]这也就更加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效果和学生能力的提升。

二、课程设计中系统思维的引入

1.系统思维的概念和特征

系统思维(System Thinking)最早由切克兰德在著名的《Systems Thinking,Systems Practice》中明确提出,作为思维方式的一种,系统思维也是一套概念框架或话语体系,可以运用它来整理思想,这是各种思维方式的共性;而作为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系统思维的个性是借助“系统”这个词所把握的整体性概念来整理思想,强调把握对象的整体性,强调把思维成果系统化。[4]因此,系统思维就是把认识对象作为系统,从系统和要素、要素和要素、系统和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综合地考察认识对象的一种思维方法。系统思维能极大地简化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带来整体观。

系统思维具有整体性、动态性和综合性的特征,在运作过程中形式多、创造性强。将系统思维引入技术经济学课程设计,目的是改善其常规设计过程中的不足,它是让学生站在整体的视角把各知识点联系起来学习研究,从概念、判断、推理阶段到进一步用模型来模拟、检验推理阶段,[5]让学生的思维始终构成一个知识系统。学生在学习每一个新的知识点时,只要和他的知识系统融合,就很容易成为一个拓宽知识体系的节点,从而形成扩大的知识网络系统。这种思维习惯从课程开始就应该养成,因为该课程的课程设计一般是安排在课堂教学完成后,有的甚至在学期末,所以学生对知识的学与用的衔接也考验了其思维系统的持续性。

2.系统思维促进理论知识与课程设计相结合

为了让学生更容易、系统地掌握理论知识,比如“现金流量”、“内部收益率”、“技术经济分析”等重难点,在平时课堂教学中就引入适当的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和方法,帮助学生把各知识点串联起来。一方面把课程设计的要求提前告诉学生,让学生带着课程设计的问题进行学习,比如说课程设计需要学生熟练掌握并运用Excel软件,因此目的性强、兴趣高,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另一方面,从系统思维的角度,让学生在知道是什么的基础上把握知识存在与变化的根据和规律,让学生能够整合所学的理论知识,并直接在课程设计中体现出实践运用能力。

3.系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

技术经济学课程设计是对理论知识、案例分析和实验等环节进行系统整合的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在决策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因此它的内容应该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为解决社会实际生活问题而设。设计内容可以分为必做和选做两部分,让有能力的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将设计向更深层次进行;客观题不设标准答案,让学生思维发散,争取创新。当然有一些数据可让他们自己设定,模拟市场情景,把自己当作一个可行性研究人员,就某个具体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深一步的决策。最后,可以借助计算机网络,把决策行为输入计算机,计算机就会给出每次决策的结果。

4.系统思维在课程设计中的重要性

在工程项目建设的过程中,可行性研究阶段是项目建设程序中的一个重要阶段,[6]而技术经济学课程设计的过程就是可行性研究和项目经济评价中最重要的工作,它是项目建设程序的一个子系统。从项目这个大系统的角度来思考,系统思维让学生对技术经济学的学习上升到更高层的项目管理领域。因此,设置技术经济学的课程设计就是让学生按建设项目经济评价的原则、程序和方法,深入研究一个案例,包括原始数据收集、计算方法的选择、财务报表的编制、评价指标的计算和分析,最终写出项目评价报告以判断项目财务和经济上的可行性。[7]同时,根据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及毕业生应具备的专业能力要求,以项目建设程序为目标,技术经济学课程设计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

三、基于系统思维的课程设计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课程设计中系统思维的引入是一个需要长期锻炼和培养的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本身就能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并且能动态地整合自己的知识系统,不断地进行思维训练,不断地弥补实践中的不足。因此,基于系统思维的课程设计的实施,不仅能使学生在理解理论知识时事半功倍,而且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真正理解技术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应该如何在各类社会经济问题的解决中体现,即达到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目的。

1.在纵向上,培养了学生思维技能,让学生重视知识的过程设计

学生从开始接触该课程,然后经过课堂教学与教师的互动,直观理解技术经济理论中的相关概念和方法,再通过案例具体生动地进行分析,最后通过课程设计来实现学习该课程的目标这一系列过程,每一个阶段都是部分与部分的相互作用,每一个阶段都在培养学生的思维。最后的课程设计升华了学生的知识系统,使它更加丰富和充实。因此学生必须重视学习过程中的积累,只有知识积累的质量达到了一定程度才能在课程设计中体现出来。

2.在横向上,有助于使学生有效获得不同领域的信息,积累学习经验

系统思维在技术经济学课程设计中更是体现出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事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它不是单靠在该课程学习和课程设计中就能够真正掌握的。如果学生在课程设计前就掌握了课程设计过程中需要的相关知识和工具,比如经济学的一些知识、网络技术知识和Excel操作能力,那么在这些经验基础上,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就能够更好地体现。通过纵向和横向的相互结合,更加有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四、结语

系统思维不仅适合于人们认识世界,揭示事物的运动规律,而且也适应人们改造世界、变革现实的需要。技术经济学是一门研究技术领域经济问题和经济规律,研究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学生只有在系统思维的角度,辨证地对待课程设计,不再停留在单个知识点上,而是把认识提高到系统水平,把技术经济学包含的各种知识看作各要素,按不同的联系方式组成不同结构。每种结构都具有不同功能,是系统内部联系的描述,而功能是系统与外部联系的表征。学习的过程就是实现结构与功能的统一,真正让学生在课程设计中达到灵活运用知识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傅家骥.工业技术经济学[M].第三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6.

[2]赵超,姜长茂.工程经济学课程实践改革探讨[J].科技信息,

2013,(17):14.

[3]王晓玲,马立强.“技术经济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20):107-108.

[4]魏宏森.复杂性研究与系统思维方式[J].系统辩证学学报,

2003,(1):7-12.

[5]苗东升.系统思维与复杂性研究[J].系统辩证学学报,2004,(1):1-5,29.

第4篇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土木工程;生态设计;节能措施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our social economy, the progre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ivil engineering will be more and more to the era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quirements.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civil engineering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trend, analyzes the strategy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uidance and direction of the link, and introduces the new building materials and structure, urban design such as ecological strategy concrete measures, and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cientific perspective trying to pla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civil engineering. Civil engineering field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research put forward some constructive reference and opinions.

Keyword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protection; Civil engineering; Ecological design; Energy saving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E0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概述

土木工程建设与人们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特别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中国到处都是繁忙的施工工地,四通八达的路网,翻山越岭的隧道桥梁,规模空前地水利工程以及全面城市化的建筑工程及其相应基础设施。但从发达国家社会发展的历史轨迹和国内已经显现出的各种生态环境污染、恶化问题,可以推断:高速、高效的经济发展具有双重社会效应:一方面,它可以利用科学技术改善人们的生活状态,追求更高的文明;另一方面又会造成短时间、大规模的资源消耗,石油、煤炭等不可再生能源开采殆尽,时常伴随着环境的恶化,引发水土流失,导致气候异常、物种消失和原始生态平衡被打破等众多现实问题。特别是在土木工程领域,面对规模庞大的建设活动,如何应用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策略解决各种工程环境问题,成为当下理论和实践研究的热点问题。

我国土木工程现状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土木工厂涵盖了道路、铁路、桥梁、建筑、水利等众多工程,目前,我国土木工程的某些分支领域理论、设计和施工管理等方面的研究水平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但由于在新结构、新材料、新技术等科学技术与可持续发展意识方面,较之欧美发达国家却还有一定的差距,下面我们具体就不同工程分类对其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

道路和铁路

随着改革开放和城市化的进程,我国公路建设近几十年一直保持着高速发展,并逐步向高架立体空间发展;而我国铁路虽然起步较晚,但总里程已经超过5万公里。可问题在于,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运输任务日益繁重,人均公路里程和列车载重能力都有待提高,成为限制人口流通,物流运输的重要因素,导致了全国范围内周期性大规模交通拥堵的出现。正因如此,我国道路和铁路土木工程建设的任务还十分繁重,现状还不容乐观。

桥梁工程

特别是我国悬索桥、斜拉桥的技术研究与建设施工工艺已经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世界著名的十大斜拉桥中国占有六席,而目前仅有的600公里以上的6座大跨度斜拉桥中国占了4座,分别在南京、武汉、福州和上海。但随着环境的恶化,大规模自然灾害频发,加强桥梁土木工程科学技术和质量管理对我国道桥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建筑工程

在土地资源紧张,经济快速发展的中国,我国建筑工程总体呈现层数增多,高度加大的发展趋势。特别是改革开放后,高层建筑的施工建设进入兴盛时期,据统计1998年末,全国高度在100米以上的超高层建筑项目就已超过两百个,并且其中相当数量的高层建筑处于高地震等级地区。但高层建筑带来的不只是城市CBD价值体现,更有交通、采光、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超高层建筑的环境隐忧建筑从本质上讲是土木工程对环境的破坏,如何在解决我国十多亿人口的人居环境问题时,体现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论和策略时土木工程工作者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

水利工程

我国近五十多年来,兴建了一大批用于发电、防洪、灌溉、排涝,开发可持续能源,治国安邦的水利工程,在维护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水土资源、促进农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初步形成了大中小全面结合的水利工程防洪减灾体系。以七大江河为核心建成了一系列防洪蓄水、河道堤防的土木工程体系。例如,水库数量由建国伊始的一千余座,增加到约9万座;又如南水北调和引黄济青工程的建设。数据表明,我国城乡水利工程蓄、供水能力较之建国初期增加6倍以上,年均减少水土流失15亿吨,累计水利工程治理面积105万平方公里。但是水利项目的土木工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即饮用水资源匮乏,地下水过度开采,工业用水量激增等,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大瓶颈。

可持续发展策略的指导理论和技术措施

可持续发展策略的指导理论

作为消耗自然资源最多的人类活动之一,在土木工程建设过程中坚持可持续发展策略的意义十分重大。可持续发展不仅是当代社会追求的科学理念,更关系到子孙后代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是全世界的地球居民不可推卸的的责任。各国对此指导理论的研究和推进从未停止,联合国环境规划部门早在二十世纪初就通过了《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等一系列最高级别的纲领性文件,为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可持续发展的工程技术措施

可持续发展的工程技术措施涵盖了土木工程的设计、施工,工程材料的选择、生产、加工、运输,以及坚持后项目的运营、维护,最重要的是土建工程中产生的大量废水、废气、废渣的排放和处理会对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产生深远的影响。针对土木工程材料运用中矿产资源大量消耗和环境破坏问题,目前国际上已经出现了高性能轻质混凝土等、高强度钢材等工艺的研究和应用。土木工程设计建造过程中则着重开发智能设计、结构优化等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技术措施。

结论

土木工程影响到国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可持续发展策略的研究与应用,减少能源消耗与环境破坏,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是对我们的子孙后代,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文明进程的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林海波,颜其搏,徐子欣.浅析节能减排在土木工程施工中的应用[J].科教导刊,2011,(12):147-148.

[2]叶俊辰,周丹.道桥工程电力系统的施工管理[J].科技向导,2001,(53): 37.

第5篇

关键词:建筑智能化;工程管理;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TU198 文献标识码:A

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结合了传统建筑工程与高新技术等多学科,其涉及系统规划、设计、施工与竣工验收后的运营维护等各阶段。如何有效地规范行业行为充分发挥智能建筑的投资效益,促进行业企业健康有序地发展,近年来己成为行业发展的热点问题

一、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特点

(一)目标的明确性

任何工程项目都有明确的建设目的,有明确的工期和投资限额要求,有明确的质量和功能标准。工程项目管理所追求的目标,就是在项目的各限制条件的约束下,将项目顺利建成。

(二)责任的明确性

1、签订严谨合理的工程建设合同,明确项目管理各方的责任和义务,并且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相互监督和促进对合同的履行。

2、工程项目管理的当事人在组建自己的项目管理组织机构时,要根据实现目标任务的需要,设置部门和岗位,并明确其职责、权利和任务,明确组织中各工作人员的责任,制定完备的工作制度。严格履行合同,有一支精干高效的项目管理组织,是确保工程项目顺利实施的主要措施之一。

(三)管理的复杂性

工程项目管理是对项目发展周期全过程的管理,跨越了从项目选择、论证、决策,到项目设计、招标投标、建筑安装,一直到项目运营后和评价,跨度大、时间长。现代工程项目本身技术和内容就十分复杂,而工程项目管理的内容又包括质量、进度和投资(或成本)控制,包括项目组织的建立与管理、合同管理和信息管理多个方面,因此是一个综合的、复杂的管理。工程建设项目的一次性和固定性,使得工程建设项目设计单一,不能像一般的工业产品成批生产(建设),工程施工受气候、水文、地工程质量的可靠保证,可以科学的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和效益。

二、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应用现状

(一)智能化建筑概念

目前有关建设部门将智能化建筑定义为:以建筑物为平台,兼备信息设施系统、信息化应用系统、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公共安全系统等。集结构、系统、服务、管理及其优化组合为一体,向人们提供高效、安全、便捷、节能、环保、健康的建筑环境。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结合了传统建筑工程与高新技术等多学科,内容涵盖多个学科领域,近年来,在我国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及巨大的市场潜力。

(二)智能化建筑发展现状

由于我国的智能化建筑发展起步较晚,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缺点和尚待完善之处。首先,我国建筑智能化发展的水平低。建筑的智能化系统功能短缺,导致有些工程无法如期完成,从而拖延了建筑整体的完成,难以保证效率;另外,国内一些厂家生产电子产品的质量较差,故障率很高,而国外进口产品价格偏高,给日常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使智能建筑并不为一些业主青睐。其次,我国智能化发展十分迅速。另一方面,社会需求量明显增大。进入信息时代以后,人们的脑力劳动急剧增加。对舒适宜人的生活环境、方便快捷的办公场所,以及人性化的建筑设计理念的需求都将智能建筑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同时,“五位一体”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要求,国家节能减排力度的不断加强,也将为智能建筑带来新的发展契机。

三、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要点

(一)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

建立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是施工单位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质量管理体系需要制定相应的措施,以确保工程的质量。一方面,对于施工单位来说,应该选用见多识广、精明能干、尽职尽责的人员来担当项目管理人员。尤其是质检人员,更应具备一定的操作能力和专业技能,并且要对工程项目的各个质量控制点了如指掌另一方面,每个工程项目都应当根据实际的情况对项目部人员进行明确分工,确保做到责任到人,各负其责。质量管理体系还应制定一定的质量检查制度,以约束施工人员,通过组织建立和制度的订制,全面开展质量管理工作。

(二)严格的施工组织设计

在施工之前,项目部应根据工程项目的具体情况来详细的制定施工组织设计,以此确保一切工序切实可行。施工过程中,需严格按照施工组织设计的要求来进行施工,对比实际工程进度与计划工程进度,找出问题,及时调整施工方案,解决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避免工程质量问题的出现,确保工程的质量和进度。

(三)控制施工工序

加强施工工序的控制,可以有效的防止工程质量问题的出现,施工工序质量是工程施工质量的重要保证。施工中要严格按照施工工序,合理设置质量控制点,控制工序活动质量,检查工序活动的结果,掌握质量的动态,从而有效的保证施工工序质量。

四、建筑智能化工程管理技术的应用问题及解决措施

(一)建筑智能化工程存在的问题

尽管建筑智能化工程在今年来已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是由于其发展历程短等方面的原因,我国建筑智能化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我们去解决。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缺少系统规划理念

由于建设单位对智能化系统的理解深度还不够,因此,常常片面地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要求,而承包单位对以需求为主导规划理念的缺乏,管理部门专业技术人员的缺少,造成经常是外行管内行,最后导致仅仅简单以技术系统的数量堆砌为衡量建筑智能化的标准,进而使整个工程的有效性降低。

2、设计院设计过程脱节

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设计单位主要是建筑设计院和系统集成商。无论是设计院还是集成商,在从事智能化系统工程中均存在各自的弱点;设计者的知识更新、知识储备、实践经验等方面与快速发展的工程建设要求不相互匹配,设计人员不熟悉当期主流产品的技术性能、技术要求,进而造成建筑工程的具体实施过程和设计院的规划出现不一致现象,以致由于设计问题影响到工程质量。

(二)加强对建筑智能化工程的管理,促进智能化行业健康发展

首先,高素质人才的缺乏依然是目前行业的重大问题。因此,有必要加大力度培养一批技术水平过硬的专业科研人员,在技术开发,科研设计等方面深入探讨,在现有理论研究的基础之上,组织更多由多方参与的研讨会,听取包括建筑商,施工单位,业主,集成商等众多意见,共同磋商行业发展的方向和出现的问题。建立行业专项研究基金和奖励基金,不断推动科研水平的提升,以此促进整个行业的发展。

其次,在系统分析阶段,首先要定义清楚用户所需的智能化系统,在系统规划设计阶段,为用户做出详细的系统规划书,并在详细设计阶段做好技术设计与施工组织设计。协调好各部门之问的设计和职责问题,合理安排布置,统筹兼顾,有的放矢。在具体实施中,纠正总体设计中的问题,进行优化设计。再次,施工中要严格按照施工工序,合理设置质量控制点,控制工序活动质量,检查工序活动的结果,掌握质量动态,完善施工检查与验收过程。抓好施工现场的项目管理,做到施工有序进行。加强后期服务维修工作的力度,对维修人员和使用人员进行专门业务培训,采用竞争上岗的方法,对技术不过关人员进行淘汰,为智能建筑赢得良好的口碑。

总之,智能化建筑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和巨大的市场潜力,未来的建筑业中,智能化的水平将会不断提高,智能化也必将得到更为广泛的认可。只有不断建立健全智能化管理体制,完善设计施工水平,提供周到良好的服务,才能使智能化建筑工程在建筑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这需要智能建筑业界人士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控制系统 可靠性设计 硬件 软件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5)12-0000-00

计算机控制系统在工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工业领域中的仪表、机器等设备能否安全稳定工作重要保障。目前,计算机在人们的生活中应用越来越广,计算机控制系统中的可靠性出现了很多问题,如何避免外界对控制系统的干扰,让控制系统安全稳定地运行,成为我们研究的重点与热点问题。

1影响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可靠性的设计因素

1.1系统输入可靠性设计

计算机控制系统中的输入和输出步骤较多,但是传感器是其中最为直接、可控的,其传播过程中会输入信号,同时也要保证其自身的安全。系统输入功能被应用于较多领域,比如工程管理工作中可依托于该系统实现智能自动化,当工作人员输入特定的程序后,计算机获得信息并且对其进行适当的处理,最后这些信息传达到机械,之后机械完成相应的操作。纵观该流程可发现,计算机控制系统主要由输入和输出两个环节组成,并且这两个环节都十分重要,只有保证这两个环节的正确性,机械才能顺利地完成相应的工作。所以,工作人员必须要输入准确的信息。

此外,设计输入接口电路时,我们一定要设定输入保护,并且保证多信号输入防御的安全处理正常运行,比如信号不稳定或者在其他干扰信号作用下,系统保护功能可提高强度。因为在日常工作中,传感器直接接收或者传达信号,其硬件接口很容易被破坏,所以,我们一定要根据情况及时设置越限报警设备。

1.2系统输出可靠性设计

系统输出是计算机所有命令中的最后一个指令,之后根据指令来执行需要完成的工作,可见其可靠性要求极高,这些指令应用于设备的电路和接口处等,其可靠性覆盖的范围广,执行器为主要的硬件。输出系统设备通过和电路连接,依靠软件进行驱动控制,需要大量的接口,而其中的软件成为了控制系统中最不可靠的部分。所以,必须要提高系统输出的可靠性,从而减少误操作。

1.3诊断技术

通过合理的诊断,我们可以弥补错误发生的可能性,能够及时保证信号的正确,这样才能使系统正常工作。诊断技术能够快速找到发生故障的位置,并及时地反馈相应的代码,这样可以保证工作人员快速解决所发生的问题,减小了工程延误所带来的损失。

例如,当我们检查CPU运算所运用的方法为:在每个特定的存储区会存储对应的数据,其中一个数据是其他数据做出运算后的特定结果。我们在使用诊断技术时,可根据先前设定好的运算规律,比如按位相加或异或等,使参与运算的数据进行计算,将这个运算结果与之前设定的好的结果相比较,出现差错进行报警提示。再者,对输出和输入通道的检查方法为:当我们使用诊断技术时,计算机会给输入通道输出一个随机数,再通过输入通道读出来,和输出的输入数比较。正常时,两个数字完全一样,但这模拟量通道中,如果误差不在允许的范围内,输出通道就会发出报警提示。

诊断技术对我们系统运行的可靠性不会有直接关系,但出现问题过后,我们能够及时诊断并解决,减小了系统故障问题的发生,从而直接保证了系统稳定的运行。因此,诊断技术能够及时地发现系统发生的问题并发出相应的报错信号,直接影响了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可靠性设计。

2增强计算机系统控制可靠性的设计方法

2.1计算机硬件的可靠性设

为了提高计算机硬件可靠性设计,我们可以选择质量较好或者合理的维护措施:(1)计算机系统中元器件工作的效率和功能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因此需要考虑温度因素的影响。由此可见,在计算机可靠性设计中,电源的配置工作和散热系统至关重要,因此在配置设备过程中结合实际选择零件;(2)系统的可靠性很大程度上由各个元件的可靠性决定,只要性能指标达到系统要求,尽量使系统结构简单化,减小元件的数量;(3)如果一些需要执行的工作能够满足CPU有效的条件,我们要尽可能地使用软件功能来完成此项工作,尽量节约硬件资源,降低成本;(4)根据功能的需要,硬件系统一般会由很多元器件结合而成的,操作人员要认真检查它们之间的接触和焊接部位,避免故障的发生。同时,我们应该有针对性地高频率地对发生故障部位进行检查,防患于未然。

2.2软件可靠性设计

硬件可靠性的设计不足以保证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可靠性,只有当硬件和软件同时满足要求时,可靠性才能得到满足,所以我们一定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提高软件可靠性设计。

(1)编制的程序需要达到很快的运行速度,在这种情况下,程序运行的周期比断电器等一些保险装置的反应时间小,这样就保证了运行程序时,不会因为小错误而发生很大的故障。可见,提高应用程序的运行速度十分重要;(2)在系统运行发生过负荷发生时,我们要对现场进行保护,尽快地换取备用装置,排除故障过后,保证系统尽快的恢复正常工作。完成这些工作后,我们需要使用系统信息管理相关的软件来调度控制系统;(3)操作人员可以编制相应的程序不断地对计算机系统进行测试,一旦发现系统运行不正常,可让系统发出相应的报警来提示工作人员对该系统采取措施进行保护。因此,日常工作中可以通过编制程序来监控控制系统的运行情况,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行。

3结语

当前计算机在国内较多领域应用,各单位对其控制系统可靠性要求越来越高,所以我们需要过对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设计来增强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可靠性。对此,本文从两方面来探究提高计算机控制系统可靠性应对方法,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还会出现更有效地提高计算机控制系统可靠性的方法与措施,而这也需要我们广大同仁一起努力。

参考文献

[1]马爱永.计算机控制系统可靠性设计[D].成都:西华大学,2011.

第7篇

一、提升财政监督理念,推动监督检查工作

提升财政监督理念,完善财政监督是财政管理的延伸,是新时期财政监督发展的需要。从几年来财政监督检查情况看,违规违纪问题产生的原因,大体可以概括为:一是由于政策滞后已不适应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而造成的违纪。如招待费问题,按国家现行的财务制度规定招待费不得超过当年单位预算中“公务费”的2%,但这一标准已很难适应事业发展的需要,造成单位招待费超支,有的单位私设“小金库”来满足自己需要。二是财务人员政策观念淡薄,业务水平低造成的违纪。如一些单位在财务处理上出现白条列支、固定资产不入账、违反控购采购规定、截留国家预算外收入等现象。三是财政财务管理和工程管理不到位造成的违纪问题。由此看来,如果我们还用就检查论检查、就违规论处罚的财政监督理念来统领我们的检查工作,已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财政监督理念不能停留在原有的状态上,而是要提升到新高度,用新的理念来谋求财政监督检查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即财政监督要以检查为手段,以完善财政财务管理制度为目标,用财政财务管理制度来规范财政财务收支行为。同时,应与审计部门共建一个监督检查平台,实现信息共享,以便进行现代化的、有效监督,构建科学高效的财政监督机制,从而达到保障财政资金安全有效地运行,不断推进财政监督检查工作向纵深发展。

二、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保证财政监督检查工作顺利进行

(一)内强素质是开展财政监督检查工作的根本保障。只有建立一支政治素质强、业务素质高的监督检查队伍,才能出色地完成监督检查任务。在内强素质上,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1、强化监督检查队伍建设。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监督检查干部队伍,是做好监督检查工作的基础。我们一抓学习。不断发展的市场经济,对监督检查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不强化学习,就很难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因此,学习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在学习上,我们采取自学和统一组织学习相结合的方式,不断提高监督检查人员的政策水平、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二抓工作作风。财政监督是一项严谨而又艰苦的工作,必须有求真务实、坚持不懈、热忱服务的工作作风。每当被检查单位有抵触情绪或提出问题时,我们就不厌其烦地讲解有关政策法规,保证圆满完成检查任务。三抓廉政建设。建立一支清正廉洁的监督检查干部队伍是保证监督检查工作质量的先决条件。因此,在干部队伍的廉政建设上,一是组织全体人员学习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有关规定,教育干部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二是要求检查人员不许在被检查单位吃请,不许接受被检查单位的礼品、纪念品,从小事做起,防微杜渐。正是如此,几年来我局从未发生过违法违纪现象。

2、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建设。为强化财政监督检查职能,保证监督检查工作质量,提高监督检查工作水平,我们先后制定了《*市财政监督检查工作规程》、《*市监督检查工作人员纪律准则》等制度。这些制度的建立,不仅规范了监督检查工作人员行为,提高了依法行政水平,而且提高了监督检查机构的整体素质,使监督检查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轨道。

(二)外树形象是开展财政监督检查工作的重要保障。检查与被检查本身是一对矛盾。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取得被检查单位的理解和配合,我们的做法一是执检部门要端正态度,以服务之心来实施检查,将检查工作寓服务之中,以缓解被检查单位的抵触情绪。二是要实事求是地对待查出的违纪问题,充分考虑问题的成因、违规程度,按照财政法规做出公正的处罚。与此同时,执检人员必须严格遵守《财政监督检查人员纪律准则》,严禁吃拿卡要,使财政监督检查工作在公正的平台上进行,真正树立起财政监督检查干部公正廉明、热忱服务的工作形象。几年来,我们在监督检查工作中始终坚持财政监督寓财政财务管理之中,寓服务之中。我们正确处理行政执法与规范行为的关系,也取得了被检查单位的理解和配合。由于我们依法行政能力较强,执法形象较好,得到了社会广泛的认可,市政府指令我局对20*年中国*国际矿泉节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全面检查。

三、拓宽财政监督检查领域,深化财政监督检查工作

(一)科学统筹、合理安排,提高监督检查工作效率。根据《*市财政监督检查工作规程》规定,财政监督检查工作由财政监督检查机构负责,为的是减轻被检查单位负担,降低监督检查成本,提高监督检查工作效率,我们着重解决监督检查一口出的问题。首先,在制定年度监督检查工作计划前,向局内各科室印发“关于各科室拟报年度财政专项检查的函”,在规定的时间内各科室将拟定的专项检查计划,报监督检查局。其次,围绕财政中心工作,结合实际,确定开展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单位。再次,根据局党委意见确定内部审计单位。最后形成工作计划,并报市政府法制局批准。20*年,我们将省局安排的工商系统、药监系统的会计信息质量检查与我们计划安排的天然林保护资金专项检查结合起来,用一个检查组,在规定时间内完成。20*年我们又将省厅安排的政府性基金检查和“双清”检查合并在一起,一次性完成两项检查。这既节省了时间、人力、物力,又减轻了被检查单位负担,提高了监督检查工作效率。

(二)完善监督检查方式,提高监督检查质量。财政监督不能就检查论检查就违规论处罚,而是通过财政监督检查发现财政财务管理的漏洞和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达到完善管理的目的。这就要求监督、处罚与管理有机结合。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探求新思路,探索新方法,注重解决监督检查中的热点问题,不断深化监督检查工作。

1、强化内部监督,完善财政内部管理。强化财政内部监督检查,是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重要手段。在认真总结财政内部监督检查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制定了《*市财政局内部监督检查工作实施办法》,据此,不断拓宽内部监督检查领域,实现了内部监督由单纯的财务收支审计,向监督检查财政财务法规政策和贯彻执行情况的拓展。20*年3月,我们对局属农发办进行了检查,发现在项目管理和资金使用上都不同程度存在问题,就提出整改意见和建议。农发办采纳了我们的意见和建议,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的整改,并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制度,同年6月对所有农发资金项目全部实行招投标管理,保证农发资金的安全有效运行。

2、查管结合,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会计信息质量直接影响到国家宏观经济调控和经济政策的制定。因此,实施会计信息质量检查,规范会计基础工作,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是财政监督检查工作重要的组成部分。几年来,在会计信息质量检查中,我们始终坚持以完善财政财务管理为目标,正确处理行政执法与规范行为的关系,积极稳妥地推进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工作。

第一,会计信息质量检查要寓财政财务管理之中。会计信息质量检查是手段,完善财政财务管理是目标。会计信息质量检查,一要发现财政内部管理上的问题,二要寻求解决问题、堵塞漏洞的方法,完善财政管理制度。我们对本地区技术监督系统20*年会计信息质量检查时发现,各县区的年末经费超支一律挂在“其他应收款”科目中,导致各单位的会计报表资产虚增、结余虚增,会计信息不准确。我们为其纠正了这一错误,使各单位能正确地按照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处理各项帐务,从而规范了财务管理,维护了财经法规。实践证明,我们通过检查找出共性和个性的问题,进一步完善了财政管理,促使被检单位规范财务管理,维护国家财政法规的正确执行和财政资金安全、高效运作。

第二、正确处理行政执法与规范行为的关系。在实施会计信息质量检查中,势必涉及对违法、违纪、违规问题的行政执罚,而行政执罚的目的在于增强被检单位遵章守法意识,规范财务收支行为,完善财政财务管理。我们对*市建设局及所属事业单位20*年会计信息质量检查时发现,整个系统的事业单位都未执行政府采购的有关规定。原因是财政局在印发相关文件时,只发到主管部门,主管部门没有及时转发,而财政部门本身宣传又不到位,导致其所属的事业单位均未按照政府采购的有关规定进行采购。我们本着实事求是原则,对此问题做出了从轻处罚并责令改正。由于会计信息质量检查的目的在于规范行为,完善财政财务管理,为此我们建立了回查制度,对责令改正的问题和应补缴的税金等事项进行回查,该调账的调账、该补缴的税金要补缴,维护了会计信息质量检查的严肃性。

3、拓宽专项检查内容,提高专项检查质量。为了更好地发挥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保障专项资金安全高效运行。在认真总结多年来专项资金检查工作情况的基础上,我们认识到:专项资金检查如果只对账面检查,就不能全面反映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以及在管理上存在的问题。以水利建设专项基金为例,20*年我们受省局委托对本地区水利建设基金使用情况进行检查,为了能够客观公正地检查和评价我市水利建设基金的使用情况,我们从市基建审核中心抽调了一名水利工程技术人员与市监督局检查人员组成检查组,从工程立项、招投标管理、预决算编制及财务管理等方面,进行详实的检查并对各工程项目进行现场勘察,查出违纪金额2,200万元。其中: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挤占挪用工程款、超批复概算范围支出、未按规定取得票据、无原始票据列支等,违纪金额2,058万元,占违纪总额的94%。工程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工程招标形同虚设,工程项目施工单位非中标单位,工程质量难以保证;工程预决算审查不严,造成多支付工程款等,违纪金额142万元,占违纪总额的6%。如果扣除尚未取得原始发票列支的违纪金额1,765万元,那么财务违纪金额占违纪总额的67%,工程管理方面的违纪金额占违纪总额的33%。这说明在专项资金管理使用上,除了财务管理方面存在违纪问题,工程管理方面的违纪问题也相当严重,因此,专项资金检查除了账面检查外,还必须延伸检查相关内容,从而达到客观公正评价专项资金使用效益。

四、几年来监督检查工作的体会

一是加强领导是构建科学高效的监督机制的关键。建局初期,财政局党委不仅十分重视机构编制和人员政治业务素质的配备,还协调县区建立健全了一整套监督检查机构,配备了较为精干的专职人员。随着监督工作的发展,市财政局精干整化了监督检查局和监督检查办公室的力量,以财政局文件形式印发了监督检查局制定的《*市财政监督检查工作规程》等多种工作制度和规范,要求各科室积极配合监督检查局开展系统内部审计工作。在抓典型案例出“精品”工作中,或遇到较大阻力和繁重任务时,财政局领导都及时帮助我们解决。实践使我们感到: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始终贯穿在整个监督检查运行机制之中,特别是关键性的工作。

二是建设高素质的队伍是不断强化监督检查工作的根本保证。目前,我市各级财政监督检查机构健全,人员配备齐全。这支专职队伍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较好的职业道德和较强的专业能力,已基本适应了监督检查工作发展的需要。建立以专职为主兼职为辅的高素质队伍是解决时间紧任务重的重要举措,我们在广泛深入开展全市的监督检查工作中,采取临时抽调专业人员加之上岗前培训的办法,来组建兼职检查队伍,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第8篇

关键词:水文工程;建设;管理与思考

中图分类号:S1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水文水资源工程建设管理,经过了漫长的探索之路,已经从最初的自建自管,逐渐步入到了目前相对规范化的轨道。建设法人制、招投标制、监理制、质量监督制,逐步得到了落实与完善。做好项目建设管理关系到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大局。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发展模式转型的关键时期,对于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的开发利用是至关重要的。做好水文水资源设施工程项目的建设管理,是当务之急,也是国家投资发挥最好效益的重要手段。

一、我国水文水资源领域的一些不足

1.研究相关技术落后

近些年,我国对水文水资源的研究不断深入,研究经费也有大幅度的增加,但由于水文水资源所涉及的时间、空间跨度大,需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经费不足短期内将难以解决。一些全球性的水文问题,由于问题的复杂性、所需研究经费巨大,目前并没有得到充分的探讨,此外,水文的研究还呈现出一种不平衡性,有些热点问题,聚集了太多的人力、物力,而一些冷门领域,则研究项目少之又少。

2.水文设备不足

目前我国用于水文监测的设备数量不足、设备也相对落后。先进的实时监测设备可以将水文工作人员将繁重的重复劳动中解脱出来,在西方国家,这些设备被广泛应用于水文监测的各个领域,在我国,这些高效率、高精度、全自动化的监控设备,并没有得到大规模的应用,大量水文数据还是通过传统人工方式获取,人工获取方式不仅效率低、而且容易出错。

3.建设主体不明确

由于水文机构管理体制尚未理顺,制约行业发展。地市级水文机构按流域水系进行设置,行业垂直设置与地方交流较少,往往一个地市级水文机构负责多个地市的水文工作。这就直接影响了水文水资源项目建设的管辖权的归属,极大可能造成工程项目管理的主体缺位,项目建设处于管理主体不明确的情况出现,工程项目投资的效益就会打折扣,不利于水文事业的发展,不利于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及利用。

4.项目建设管理程序意识不强

水文作为国家公益事业重要组成部分,应该按照国家基本建设程序开展项目的建设组织实施,项目立项决策以及建设管理的全过程都应严格按照基建程序进行。水文机构体制的问题产生了一些地方保护主义的现象,项目立项存在地区的不均衡,没有严格按程序进行项目审批,项目建设过程中管理模式粗放不精细。基层建设项目管理专业人员缺乏,对基建程序了解较少,意识较为淡薄。影响了项目建设管理的实效。

5. 施工环节存在诸多问题

目前在我国能够从事水文设施建设方面的专业施工单位并不是很多,在实施过程中有些工程是随水利工程走的,有些是随工民建工程走的,但无论是什么施工单位,它们对水文建设工程都是比较陌生的,加上项目比较零碎,工程量较小,导致大的施工单位不愿干,小的施工单位干不好,这也给工程建设管理带来了较大难度。在“工程带水文”建设项目中,我们的身份有时也会出现模糊不清的情况。

6.水资源污染给水资源建设带来不利影响

工业技术和城市生活在给人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水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我国目前相关的工业、生活污水处理技术落后、生态修复也差强人意。应该加大宣传,使人们认识到水资源的珍贵,并积极在生活和生产中节约用水,同时鼓励污水处理、生态修复相关领域的研究。

二、水文工程建设特点

1.项目琐碎,要求特殊

水文建设项目一般都是以水文站为单位的,一项工程建设基本上就是一个水文站的建设或改造。其建设项目内容往往都包括征地、站房、道路、仪器设备及安装、水文测验监测设施、办公及辅助设施等等。其中水文测验设施又可包括水尺、水文缆道、水位自记井、观测道路等;仪器设备购置可包括缆道操作系统 \流速仪、巡测工具、普通雨量计、自动雨量计、蒸发器等;办公及附属设施,包括桌、椅、电视、空调、电脑等,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2.单项工程量小,建设成本高

在水文工程建设中,涉及土建的工程量都较小,一般情况站房建筑面积都在200平方米左右,最多的不会超过 300平方米,而缆道房、观测房则只有十几或几十平方米。一套中小型测流缆道,总投资最多不会超过30万元,二一座水位自记井建设的投资则更加少,大约为10万元左右。这些工程位置一般都比较偏僻,施工运料极为不便,再加上工程量较小,施工环境叫差,建设成本明显偏高。导致大的施工单位不愿干,小的施工单位干不好,给工程管理带来诸多的困难。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1.严格建设项目立项审批程序,增强管理程序意识

对于管理程序意识不强的问题,可以开展专门的培训班,让基层管理人员深入了解项目管理程序,在程序的审批环节加大执行力度,不符程序的项目立项不予立项,对项目建设过程中超投资计划的项目进行严格控制,提高管理程序执行力。在工程实施前必须重新进行实地勘察设计,编制具体实施方案。因此水文建设项目初步设计,宜粗不宜细。初步设计越细,实施时变更可能会越大。水文规划设计应重目标,轻细节,在实施时应重细节,凸目标。

2.合理划分工程标段界面,做好各专业的有机融合

由于水文建设项目空间跨度大,可以根据项目所在河流流域的地区归属进行标段划分,每个标段要设立独立的项目法人,明确项目管理责任和义务,并且设立明确的标段管理界面,不至于各标段之间的权利义务混淆,使项目管理流程明确,责权利界面清晰。再者,由于水文水资源工程建设涉及专业面广,可以在项目前期决策中充分考虑,各专业的衔接界面,还可以建设模块化的标准建设单元来将各专业有机结合起来,尽可能做到,项目地点变化,但项目内容可以进行模块组合,提高项目建设效率。

3.保护水资源

水资源越来越珍贵,在节约用水方面,科学技术功不可没,要有效利用水资源,就必须把好两道关,一关是“开源”,城市、工业污水的处理必须依靠科学技术才能得到有效的处理,水的重复使用也有赖于过滤、净化相关技术的发展;另一关是“节流”,传统的农业灌溉、极易造成水资源的浪费,应该积极推广各种节水灌溉技术,在工业领域,各种新技术、新工艺的使用也可以减少水资源的使用。

4.施工过程应加以控制,严加管理

(1)合理划分工程项目

工程质量评定很重要一个环节是项目划分,因为他直接关系到质量的评定。目前,全国还没有一个权威机构对水文项目的划分提出指导意见,需要结合水文实际,按照项目划分的原则,探索性的进行工作。

(2)对施工单位质量管理体系实施状况加以了解并进行监控

施工单位是否真正按照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执行,管理体系的运行是否发挥良好的作用,有何不足和问题,如果达不到质量目标的要求,对该体系要进行持续改进和调整。

(3)对关键质量点跟踪监控

一来是旁站与巡视检查,二来是平行检查,对于比较重要的工序和部位、质量控制点应在现场进行施工过程的旁站加以监督与控制,从而确保工程质量。

(4)做好施工过程中的检查验收工作

对各工序的产品和重要部位,应该先交由施工单位按规定进行自检,在自检合格之后,向监理工程师提交质量验收通知单,经监理工程师检验确认合格后,方能进入下一道工序施工。

四、结束语

搞好水文水资源设施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是项目管理者对国家和社会应尽的义务。工程质量的形成是一个有序的系统过程,它涉及到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勘察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高质量的工程产品是上述各方协同工作的结果,要做好水文水资源工程项目需进行全过程质量管理。

参考文献:

[1]李瑞森,情学功.基层水文局面临的危机和对策——以沧州水文水资源勘测局为例[J].水利发展研究,2011.

第9篇

关键词:园林;施工;管理;问题;策略

1 加强园林施工管理的现实价值

园林工程是一个城市实现良性发展的一股重要力量。园林施工管理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具备了切实可行的意义,其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因此,园林工程的施工管理就具备了战略意义上的现实价值。

1.1加强园林施工管理。有利于城市园林工程实现规范化运行

园林工程关系着城市的发展和城市的公共利益。因此,其从雏形初露到最后完美呈现,给公众带来美的享受,都需要一个很复杂很细致的施工过程。可见,园林施工管理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加强园林施工管理,才能保证施工过程不出现纰漏,使实物与美实现很好的结合,散发出整体美感。这些都需要依赖于有效的施工管理,使施工过程达到规范化运行的状态。

1.2加强园林施工管理。有利于园林安全施工意识的普遍落实

在很多时候,在园林施工过程中会出现很多责任事故,这是我们非常不愿发生和看到的。因此,加强园林施工管理,能够使每个人都时刻牢记工程质量的重要性,从而时时处处理性审视和约束自身的思想和行为,实现安全施工,减少危及社会稳定的不良因素,从而确保园林工程预期利益的实现。

1.3加强园林施工管理。有利于有效践行和谐社会的伟大构想

人与社会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伟大构想的重要内容。一个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人力的推动,一个城市的发展也不能忽略人的生存环境及生存需求。因此,城市园林的施工管理就使得园林作品能够及时顺利的呈现给公众,使他们在为城市的发展努力付出的同时,也能够随时享受城市带给他们的乐趣。可以说,园林施工管理使园林工程进度有了保障,也将美的视觉享受及时的传递给了公众。

2 我国园林施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不良现象

若想使城市园林工程的预期利益如期实现,就应当从现实的施工环节中获取理性的思考,给予园林工程施工管理应有的高度重视。当然,我们首先必须从现实中发现施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不良现象,并勇敢的面对这些弊端。

2.1缺乏统一的质量管理体制。导致施工管理随意性较大

我国尚未形成统一适用的园林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体制。因此,城市园林工程施工过程中,常常是出现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在施工质量管理问题上缺乏明显的前瞻性。施工质量管理随意性较大,势必为园林工程的预期景观效果带来不良影响,使整体景观效果没有质量上的保障,不利于园林工程现实价值的体现,最终影响了园林工程的美感。

2.2施工管理人员综合素质较低。影响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园林工程涉及很多领域的知识,比如艺术学、生态学、环境学、工程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然而,我国很多园林施工管理人员专业知识还不是很扎实,更不用提这些综合知识的储备。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园林施工管理水平和效率,不利于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例如,有些城市的矮树丛,只能修剪出几种简单的外形,显得非常单调,不利于园林整体效果的呈现。

2.3园林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存在纰漏。影响各个环节的有效衔接

园林工程在进入施工阶段前,需要由施工组织对工程必要的投入进行全面审慎的预算和规划,这是整个园林工程的提纲挈领。因此,施工组织的数据要真实客观有效。然而,很多时候,施工组织的设计存在很多纰漏,使工程进度无法得到应有的保障,有时还会殃及工程施工质量,导致施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无法实现及时有效的衔接。

2.4设计图未能得到重视。影响工程进度及工程造价

园林工程的完美落成,在某种意义上将就是依靠科学合理美观的设计图。然而,我国很多建设单位及设计单位在图纸设计环节破绽频出,有些施工单位甚至连图纸的设计意图都不能领会,直接阻碍了合理设计的实现,这种做法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延误了工程进度,使建设单位额外支付不必要的费用,影响工程造价的合理计算。

2.5政府尚未认真思索当前形势。行政手段层出不穷

政府部门是非常重要的部门,其职能作用的及时发挥会为城市发展带来很大的推动力量。然而,不是每个领域都需要政府部门的介入。目前,我国很多政府部门尚未清醒的意识到,园林工程施工管理问题不需要政府过多的参与,而政府仍然通过较多的行政手段去加以不当干预,严重影响了工程自主施工的步伐。

3 加强园林工程施工管理所遵循的原则理念

园林工程施工管理需要一些得当妥善的措施来实现。不过,在采取得力措施前,应当着重分析施工管理所应遵循的原则及理念,使园林工程施工管理具备战略意义,实现一定高度上的总括性指导。

3.1坚持安全管理的原则

作为劳动者的人,是施工过程中最为活跃的动态要素,对园林工程作品的落成发挥着重大的能量作用。因此,劳动者成为施工主体的同时,也理所当然的应当成为施工安全保护的客体。因此,施工过程中安全都是最主要最首要的条件。在工程施工前,就应当注重安全方面的考虑,这样,当施工过程中出现了安全事故,才能及时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力缓解施工与安全之间的冲突。

3.2营造施工团队和谐氛围

团队意识在园林工程施工过程中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园林工程的落成离不开团队协作精神的有力支撑。因此,和谐愉悦的施工氛围是施工管理过程中所应坚持的新理念,也是人文化理念的具体体现。具备了和谐施工氛围,才能将施工人员之间的冲突化解在细微之处;也能够使各个部门实现互相帮扶,通过工作上的积极配合,随时随地掌握现场施工情况,避免某个部门出现不必要的重复劳动,影响工程进度。总之,在和谐氛围内施工,使乏味单调的施工活动充满活力,使大家拥有平和稳定轻松的心态,才能积极投身于施工活动,并积极配合施工管理工作。

3.3高度重视施工材料采购工作

园林工程的施工活动,需要一般的土建材料及水电材料,这些材料事关工程的基本质量,因此,要格外注意对这些材料的采购工作。同时,园林做为一件艺术品,需要一些花草苗木材料,花草苗木材料事关园林艺术品的审美质量,同样不能小觑。总之,一件园林工程艺术品需要各种材料的合理运用,这些材料使得园林工程充满美感质感,需要严格把好材料采购关口。

4 强化园林工程施工管理的思考

在园林工程施工管理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现实弊端,努力避免这些弊端将会使工程整体效果更加显著。因此,我们必须尽快做出全面审慎的考量,抓住问题的症结所在,相机而动,合理运用一些有效措施。

4.1推广园林工程施工监理制度。维护诚信理念

在园林工程施工阶段,应当努力推广园林工程监理制度。通过有效的施工监理,工程质量会有所保障,严抓施工过程,一旦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使工程及早落成,使公共利益及时实现。同时,施工监理也能够最大限度的维护施工单位的合法利益,使施工单位秉持诚信理念,树立良好的对外形象。

4.2努力提升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确保管理个有序进行

高水平的施工管理人员能够使施工过程朝着理性状态迈进。因此,高校应当加强专门学科的建设工作;施工单位要加强在职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升,可以开展有效的培训活动,增加管理人员的知识储备,加强职业道德培养,提升综合素质;另外,施工人员也应当严格自律,利用业余时间自学综合知识,为自身工作的开展提供一个有力砝码。

4.3确立施工组织规划唯一性。夯实施工质量基础

园林工程施工组织的规划具有独一无二的特点。因此,这种规划不可能同时适用于多个园林工程,其他园林工程也不能照搬抄袭,所以,要确立施工组织园林规划的唯一性地位。同时,施工组织还应对施工预算进行合理规划,并对花草苗木的栽植时间做以科学计算,苗木的反季节种植已成为较为普遍的现象,为此我们必须把好苗木的反季节种植这一关,一般栽植季节应选在适合根系生长和枝叶蒸腾量最小的时期,一般以落叶后至春季萌芽前的休眠时期最为适宜,从移栽时期上看,常绿树在早春发芽前最适宜,尤以春雨期最佳;落叶树在落叶后休眠期间至第二年新稍发芽前最为适当。约11月下旬~翌年3月间,除1、2月严寒期外;针叶树的最佳时期为3~4月,其次为9月下旬~10月下旬。例如,广西省某市在2010年初春在某区进行了常绿树的移植,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使绿色时刻环绕着城区。

4.4严抓园林工程设计环节。确保工程预期利益顺利实现

园林工程图纸设计工作是一件费时费力的工作,是专业工作人员的一项智慧成果。因此,应当极力避免不必要的设计变更情形。设计图纸是工程施工的蓝本,应当体现出对设计者劳动的尊重,体现出对工程的尊重,体现出对公共利益的尊重。因此,只有严抓工程设计环节,工程预期利益才能得到保障,公共利益才能得以实现,社会的不和谐因素才能得到应有的抑制和排除。

4.5政府合理运用行政手段。保障造价合理控制的自

园林工程的施工管理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和保障。因此,政府应当合理运用行政手段,在保障施工自的前提下,为施工管理亮起绿灯,使其有所保障,施工管理质量必然会取得不错的效果。当然,政府在提供方便的同时,也要加强自身的监管职能,合理运用已有的法律法规,为工程施工提供良好的监督管理服务,确保施工管理的水平和质量。

第10篇

高校改革发展的总体趋势是:建设资金投入加大,基本建设规模加快,办学规模的快速发展,整体实力和办学效益提升很快。现阶段,各高校积极投资建设新的基础设施或新校区,工程建设项目不断增加,工程建设规模不断增大。如何加强对基本建设资金的有效管理和合理使用,已经成为各级领导、高校教职员工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高校内部审计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开展高校基本建设项目跟踪审计,能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高校投资机制,规范基建工程投资行为,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我认为在高校基建管理中实行跟踪审计是一项十分有效的审计措施,在工程管理的各个环节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基本建设项目跟踪审计含义

建设项目跟踪效益审计的简称是基本建设项目跟踪审计,在经济效益审计领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指采取跟踪审计模式进行的建设项目效益审计,是提高项目建设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的审计。跟踪审计是以国家的法律法规和相关造价文件等为依据,运用计算机和软件等先进审计手段对基本建设项目决策、设计、招投标、施工、竣工验收及结(决)算等全过程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有效性进行审计监督,能够维护高校的合法权益,合理控制工程造价,提高投资效益且促进廉政建设。

2.基本建设项目的现状分析

长期以来,高校对建设项目的审计主要采取工程竣工结算审计方式,基本都是以事后审计为主,以项目合法、合规性审计为核心,尽管在这些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没有很好的体现审计的价值所在,这是一种事后的静态审计监督方式。实践证明,事后审计往往是对已建好的项目进行审计,很难事先预防和全过程控制。竣工结算审计核减了建设资金,节省了投资,但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建设项目竣工后,在竣工结算审计中即使发现了决策失误或管理漏洞,但错误已无法纠正;即使查出了损失浪费或工作人员失职渎职仍至腐败,但资金已无法挽回。竣工结算审计方式时间滞后,矛盾突出,所以这种事后的审计监督方式难以满足现阶段高校内部审计的需要。

目前有些高校在新项目建设过程中,通过以学校内部审计为主、社会中介审计机构为辅的审计模式,对基本建设项目投资进行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跟踪审计,并进行绩效考核,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3.基本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的特点

3.1不同的审计时间

跟踪审计将建设全过程划分成若干审计阶段,审计人员介入的时间早,参与的深度深,能及时审计每个阶段。基建项目的决策、审批、设计、施工、竣工验收、竣工决算全过程的审计,能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和改进,完善基建管理工作,促进基建管理工作规范、有序、高效运行。

3.2不同的审计方式

施工阶段跟踪审计主要是在现场进行工作,体现为就地审计方式。跟踪审计根据工程进度、施工实施先后分别进行。

3.3不同的审计内容

3.3.1建设项目资金筹集与使用审计

审计建设项目的主要内容有:建设资金是否及时足额到位,使用是否合规,有无转移、侵占、挪用建设资金的问题;建设项目资金的筹集、拨付的情况是否合规,有无因资金原因影响工期;跟踪审计人员深入施工现场对工程的当月形象进度进行核实,对完成的工作量进行审核并计算出金额,签署支付工程进度款建议书,通过严格控制超预算支出,切实减少损失浪费。高校的内部审计人员要充分发挥其在投资控制中的作用,对资金的运作进行监督。

3.3.2合同签订中的审计

在跟踪审计模式下,施工合同的条款可避免与合同法相冲突,减少诉讼。从单纯的合同执行审计扩大到对合同条款在签订合同前的审计,防止了因为不合理条款使高校建设资金损失的问题。

合同是工程项目各项费用支出的依据,审计的内容主要有:是否在合同中写明工程名称、工程地点、施工范围、工作内容、工程价款、竣工日期及保修期限;是否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是否明确工程质量要求、验收和检验方法;是否明确设计变更的程序;是否明确竣工结算方式以及发生争议时的处理原则等内容;是否明确违约责任及处置方法等。

3.3.3建设项目施工管理审计

跟踪审计的主要内容有:建设项目是否存在随意扩大规模,故意提高工程标准,突破初步设计概算的情况;施工单位是否为挂靠或违法分包,项目经理是否常驻现场,项目经理部是否有效开展工作;工程的进度是否与进度计划一致;工程质量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并通过国家质量检测部门的评定;加强签证的程序和内容管理,审核签证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有效性,维护高校利益。

3.3.4以预防和控制为主的动态审计

跟踪审计不再局限于事后的查处,而是更加注重事前的防范和事中的有效控制。传统审计范围只涵盖了施工和竣工结算两个阶段,且是一次性静态审计。建设项目跟踪审计则包含了决策、设计、招投标、施工、工程竣工结算等阶段,并且对同一项目不同时点多次介入,多次审计。

4.开展高校基本建设项目跟踪审计是审计方式的客观需要和必然要求

高校建设项目审计方式变革的客观需要和必然要求是开展跟踪审计,它是建设项目在基建工程管理中,所采取的全过程审计监督方式。跟踪审计将建设全过程划分成若干阶段或期间,将传统的事后审计程序前移至项目决策阶段,将审计工作贯穿于基建项目全过程。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审计人员及时对各阶段的审计事项进行审计,并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帮助参与项目建设的各方主体及时纠正存在的问题,改善工作机制,预防风险,使建设项目实施得以规范、有序、高效运行,促进基建项目各环节的有效管理,更好地控制工程投资,提高工程质量,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效发挥跟踪审计的作用和效能监察作用是高校审计工作的客观需要。

5.基本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的作用

5.1跟踪审计对合同制定、执行的把关作用

在基建工程管理中,需签定《施工合同》、《安装合同》、《材料合同》、《设备合同》等一系列合同。无论哪种合同,审计人员都需要逐字逐句的推敲、斟酌,对合同条款的完整性、可行性、合规性、真实性,作出判断。对合同涉及的专业性强的条款,审计人员进行咨询或通过专家论证。审计人员发现合同条款有缺省、遗漏以及有隐含不公平的地方,应及时提出,经工程例会讨论、达成共识,进行修正。在合同的执行中,如出现特殊情况需变更合同的,应严格按相关的制度、程序办理变更手续。对购进的设备、材料的规格、品牌、型号、材质、色泽等方面要求监理和有关人员对照合同验收后,签章认定,作为审计核算的有效依据。

5.2跟踪审计对材料、设备采购过程的价格把关作用

材料价格对整个工程成本有着相当大的影响,而目前的建筑材料市场很不规范,一物多价、材料采购过程中存在各种优惠如折扣、甚至回扣等现象普遍存在。针对此种现象,跟踪审价根据工程进度,要求施工方提前报出所需的材料。审计人员对所报材料有市场信息价的,按规定月份的信息价执行;对没有信息价的材料,审计人员执行“货比三家”的原则。跟踪审计在监理方把质量关的前提下,通过大量的电话咨询、网络查询、到市场询价,搜集所有材料价格资料,做到心中有数,在三至五家报价的基础上,通过工程例会,由相关职能管理部门参与论价、议价,最后由甲方综合各方情况进行定价,并经各方签章认可,作为决算价格,计算工程成本。

工程中使用的设备,价格一般比较高,审价员必须在掌握大量价格信息的情况下,通过公开招投标的形式,进行比质量、比信誉、比资质,使用“质优价廉”的设备。

5.3跟踪审计对设计变更的约束作用

学校每年在对高校财务年度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分析时,发现常常有超预算的情况,其中基本建设投资超支占相当一部分。究其原因,很多是设计变更引起的。有的基建项目在施工中进行设计变更,在变更中进行施工,导致超投资、超预算现象时有发生。因此,跟踪审计对单项或单位工程的设计变更部分进行具体分析:变更是否按规定程序办理变更手续,变更是否合理,计算变更部分增加的投资额,如发现变更幅度大,出现超投资现象,跟踪审计应及时向学校发出超支警示,防止随意增加工程成本。

5.4跟踪审计对现场签证的牵制作用

针对隐蔽工程现场签证的随意性大、不切实际的现象,跟踪审计制定了“现场签证制度”,规定了签证程序、设定签字权限和责任,并实行基建处、监理、跟踪审计联签制,而对数额较大的签证,要求施工方提前申报,跟踪审计等各管理方人员到现场商定。这样使得现场签证有章可循,各方互为牵制、互相约束,使工程成本更加切合实际。

5.5对工程进度款支付的审定作用

跟踪审计要求施工方按月申报工程进度款,按规定的程序进行。跟踪审计根据施工合同及形象进度的完成情况,审定工作量,并与基建处、财务处、审计处相关人员共同确定工程进度款的支付额度,使工程进度款不会超支或积压占用。

5.6跟踪审计有利于发挥效能监察的作用

跟踪审计有别于其他的审计模式,在于它的全程性。跟踪审计克服了事后审计的局限性,审计贯穿到建设项目的各个环节,可以及时发现项目中存在的问题和漏洞,可以随时对建设项目提出建议和意见,监督工作进程,真正做到“边建设、边审计、边纠正、边规范”。

跟踪审计的效能监察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5.6.1跟踪审计可以加强决策阶段科学决策

科学决策是落实高校科学发展观的前提。决策阶段主要是提出项目建议书、进行可行性研究、确定投资估算和编制设计任务书等。建设项目各项经济决策对项目造价以及建成后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决定性影响,决策是工程造价控制管理的重要阶段。审计计人员能从审计专业和各业务专业提出具体的分析,修正决策者的不足。

5.6.2跟踪审计以审查设计的效益性为重点,确保建设项目选型经济实用

基本建设投资规模的控制在很大程度上需要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案来支撑,科学的工程设计既要满足功能需求,又要达到经济实用的效果。基本建设项目审计关口前移,既可以避免项目决策错误造成损失浪费,又便于后期审计工作开展,切实从源头堵住资金流失,因此,审计设计方案对有效控制基本建设投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5.6.3跟踪审计可促进提高工程建设质量和取得更佳的经济效益

在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通过加强质量监控,将审计监督的关口前移,加强成本核算,开展全过程监督,及时发现施工和建设管理中的不足之处并加以纠正,这样可以更好地控制和节约工程项目的成本,取得更佳的经济效益。

第11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 质量 管理

一前言

当前,我国正处在大规模经济建设时期。建筑业的规模逐年增加,已经成为继工业、农业、贸易之后的第四位支柱产业。但是,安全事故的起数和死亡人数一直较高,部分地区建筑安全生产形势严峻,成为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目前,我国的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事故总量居高不下,各类事故隐患大量存在,特别是中小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不够到位,生产条件简陋,安全设施缺乏,员工的安全生产素质不高。社会公众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安全意识淡薄,自我保护意识不强,违规操作、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现象时有发生,造成很多员工往往既是事故的肇事者,也是事故的受害者。为此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加强质量管理,确保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是施工项目管理的头等大事。我们作为建设工程的参与者,本着对国家、对人民、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切实增强质量责任意识,从建设项目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落实质量责任,确保建设工程质量。

二 目前我国建筑项目质量管理的现状如下:

1、建筑项目质量体系在多数项目上未能得到真正有效运行,程序文件得不到有效贯彻执行。在这些工程项目上,具体有如下表现:施工组织设计及施工方案编制欠针对性,施工作业指导书不能紧贴作业面。每个工程都有各自的弱点,但有些项目部却照搬方案;材料进场检验及试验不到位,致使有不符合要求的材料被使用; 工程技术交底笼统、形式化; 过程检验不规范,作业人员以完工为目的,质量好坏不管,而项目质检员又未能尽责;质量控制点的设置与管理不合理、不规范,关键、重点部位有失控现象;工程质量检验评定不客观、不及时;一些地方和部门,市场准人制度管理疏漏,在施工企业中出现虚假的有资质无能力或高资质低能力的不正常现象,或存在无证施工、借证卖照、超规定范围承包,或逃避市场管理、摘私下交易等等。其他事例,不一而足。

2、建筑施工企业法律意识淡薄。在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及其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标准的颁布实施,既明确建筑施工企业的责任和义务,同时也明确了施工企业在工程技术、质量管理中的操作程序和规范。但一些施工企业由于法律意识淡薄,法制观念弱化,在施工活动中违反操作规程,不按图施工,不按顺序施工,技术措施不当,甚至偷工减料,由此造成工程质量低劣,质量事故不断发生。

3、通过认真管理,可使建筑工程质量得到基本的保证。但是,要从根本上提高工程质量管理水平,归根结底必须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科学技术是由人来创新的,制度也是通过人去制定和执行的,只有提高人员的素质,才能使新技术、新方法和政策法规得以应用和贯彻实施,才能进一步提高建筑工程质量。为此,必须更加注重加强对人员素质的培养,首先,必须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政策观念强,行业道德高尚,能认真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遵守国家法律和地方法规,坚持原则,公正廉洁;其次,还必须加强人员的理论学习和业务培训,使其不断在建筑工程建设实践中得到锻炼,以提高人员的决策能力、组织能力、指挥能力、判断能力和应变能力。这样有了高素质的工程管理人员,加上实施工程全程管理和加大工程质量监督与执法力度,就可以保证工程的质量。

三 国外建筑项目质量管理的现状

国外发达国家比较重视建设工程质量管理的立法和执法,通过法律手段加强建设工程的质量管理,提高建设工程质量。国外发达国家一般都有完善的法规体系,如规划法、建筑法、建筑标准、建设工程从业人员专业资格管理制度、建筑材料、构配件和设备生产许可和检验制度等。这些法规和制度能够得到比较严格的执行,政府主管机构在项目建设的各个阶段,参与项目的监督管理检查。监督项目各方如监理、施工、勘察设计等单位遵守有关法律、法规,从而有效地提高了规划、设计和施工质量。国外发达国家十分强调业主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的管理,由业主指定项目经理或业主代表对项目的进度、成本和质量进行全面管理控制,由业主选定设计者和承包商并对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的执行情况进行评审,业主有效的质量控制对保证项目质量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政府质量监督管理部门主要检查有关法规执行情况。

四如何来改进现有施工现场质量体系

(1) 加强合同管理

现场管理人员一旦进入工程质量管理阶段,必须严格按照合同要求,落实人、材料、机械等生产要素,审查施工单位的施工现场质量管理是否有相应的施工技术标准,建立完善施工质量检验制度和综合施工质量水平评定考核制度,并督促施工单位落实到位。仔细审查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方案,检查和审查工程材料、设备的质量,杜绝质量事故的隐患。针对工程的特点和合同中签订的质量等级,建设方的要求、施工单位的资质等情况,确定现场监控的目标和标准,确保监控的内容和各自的职责、权利,订出监控的工作制度、工作程序,做到施工质量管理工作正规化。

(2)健全内审员制度

施工企业应重视内审和内审员的培训,内审工作应每年进行一次,覆盖每一个生产过程及每一个体系内部要素。每次内审都能发现一些问题和不足,因此也可以保障体系的持续改进和有效运行。因为施工过程复杂而漫长,所以内审员的数量应该有足够多,能覆盖施工过程的每一部分。

第12篇

【关键词】公共项目;开发;经营模式

中图分类号:F272.3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近年来,由于城市公共项目开发工程的不断壮大,城市公共项目开发经营模式的问题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虽然我国在此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改进,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新时期,加强公共项目开发经营模式的探讨研究,对我国城市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二、城市公共建设项目的范畴和特点

城市公共建设项目是指那些建设规模大、投资额高、成本回收期长(有的成本无法回收)、享用面广、城市正常运转不可缺少的各种公共设施项目。它们包括道路、桥梁、隧道、场站、公园、垃圾处理场、污水处理厂、给排水设施、供电供暖设施和防灾设施等。城市公共建设项目具有以下特点:

1、利益递减性。一般来说,城市公共建设项目具有不可转移性,其服务范围则取决于所提供利益的辐射半径。

2、利益共享性和外在性。城市公共建设项目及所提供的服务是供城市居民和外来人员共同消费和享用的。利益外在性则是许多城市公共建设项目在提供各种服务时很少获得利益,而享用公共建设项目服务的企业或个人可以得到不同的外在利益,并可部分转化为内部利益,这个特点要求以受益者为中心建立投资补偿机制。

3、成本聚集性。城市公共建设项目的初期投入大,呈高度集聚状态。其后它们的管理成本集聚度也不低,尤其是在利益外溢的情况下,除一部分项目的成本可以在一个较长时期内回收外,相当一部分项目的成本形成集聚沉淀,从而导致低回报或无直接回报。在这种情况下,多数民间投资者不愿涉入纯粹是公益性的建设领域。

4、收益的长期性。一些经营性和准经营性公共建设项目初始成本大但长期平均成本递减,且有一定的垄断性,故其收益是长期和稳定的。这个特点对民间投资者具有相当的吸引力。

三、城市公共空间因缺乏社会参与行为而导致的问题

1、忽视使用需求的“空”间

我国的城市公共空间规划和建设一直以来都是城市政府一手包办的。在城市开发的初期,由于公共空间不能带来直接经济收入,很容易使城市政府单纯追求具有直接经济利益的开发项目,而忽视了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即便在注重城市形象和品质的今日,公共空间的开发逐渐得到了政府的重视,政绩效应仍然常常使其追求城市建设规模、档次,而缺少对城市公共空间的布局、功能的关注,导致公共空间不宜使用和不可持续。

2、无回报的公共财政支出增大了政府的压力

虽然城市政府对于公共物品的投入是其职责所在,但是政府单一投入的开发模式很容易造成因资金短缺而带来的开发不力或政府负担过重。计划经济时代政府全权主导分配已经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也忽略了公共空间自身的规律。

3、公共管理导致管理低效

任何企业和个人都是城市公共空间最积极的消费者,而免费使用很容易造成公共资源的恶化和枯竭。任何公共空间都可能因为超过其承受容量的过度使用或不合理的管理维护而遭到破坏。这也就是哈丁“公地悲剧”所描述的所有权不明确导致的使用需求超出总量所产生的后果,哈丁认为,资源枯竭或恶化是资源公有的必然结果

四、公共项目开发经营模式的原则

1、注重公平,兼顾效率原则

公共项目大都以公益为主,而经济效益偏低。因此,公共项目的建设资金来源有部分或大部分为财政性资金、政府担保的贷款、国内外赠款等。这些资金归根结底来源于纳税人,或需由纳税人承担一定责任。因此在公共项目实施的全过程中,应始终贯彻保护公共利益的原则。

2、利益主体相互制衡原则

公共项目各阶段的参与主体众多,包括相关政府部门、使用单位、管理公司、咨询机构、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材料供应商等。由于公共项目中政府投资的所有权人为公众,是一个“缺位的业主”;其他参与主体也都不能真正对公共财产负责,而是希望从项目实施过程中获益。因此,如果不形成有效的制衡和监管机制,就难以约束各方的行为,也就难以保障公共利益。

3、专业化管理原则

现代项目管理提倡分工与协作的统一,不同参与主体应发挥各自的特长,相互协助。国家发改委倡导代建制、建设部倡导总承包和项目管理模式,都是在倡导用专业化的项目管理公司取代或协助缺乏工程管理经验的使用单位、投资人作为管理单位,改善业主方的项目管理水平。

五、公共项目投资合作及决策研究

1、融资渠道

融资渠道的选择和不同组合是制定融资方案的关键,对公共项目来说更是如此。我国目前处于大力发展公共事业阶段,需要借鉴发达国家在公共项目融资方面的成果经验。例如,税收体系研究,地方政府债券发行额度和适应面研究,保

险基金和养老基金研究,公共项目民间融资平台,进入门槛研究,投融资法律法规研究,融资模式研究等。另外,我国政府如何从公共项目提供者转变为公共项目服务者,如何保持政府前后政策的连贯性和一致性,如何提高政府的公信力等也是有待研究的热点问题。

2、合作机制

基于公私伙伴关系(PPP)投资是各种参与到公共项目中来的不同性质所有制的生产要素在一系列契约基础上共同作用,公私双方形成合力的公共基础设施投资、融资、建设、运行合作模式。国内外相关文献从不同角度讨论了公共项目公私合作投资的效率、各利益群体的决策准则与模型、所有权结构等,邓小鹏等介绍了城市公共项目中PPP模式内涵解析及相关概念,何寿奎等人的系列研究中分析了公私伙伴关系的合作投资情形,讨论了投融资合理比例,私人公司收益分配与社会效率及政府转让基础设施部分经营权的比例与效率分析。建立了公平分配机制模型,进行最优监督权和监督机制设计,建立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预期效用机制,基于公共项目效益正外部性的支付转移机制,科学的奖惩激励机制,并对项目服务定价、运行监管与补偿提出了政策建议。

在今后的研究中,投资比例、收益分配、经营权转让的定量讨论,合作机理、产权制度与政策需还需进一步深入探讨。

3、投资决策

我国公共项目依据建设规模可分为中央和地方两个决策层次,公共项目决策存在决策主体的短视行为,项目决策的标准单一,决策程序不完善以及决策缺乏约束等问题。应该通过明确决策主体,实施多元化的决策标准,严格执行的决策程序,扩大决策参与及建立约束制度来完善公共项目的决策。如何进一步完善我国公共项目投资决策是个系统工程,需进行全面科学的可行性研究和分析,为项目决策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公共项目投资决策控制和决策监督控制对投资项目的成败具有何作用,建立何种决策控制体系才能使项目投资决策体系形成完善的流程,这些问题都是值得研究的。

4、决策方法

公共项目投资的目的是为了增进社会福利,这就要求公共项目投资行为必须是理性的,因此需要一套规范的方法来进行决策。较之于一般的工程项目决策,公共项目的决策更加复杂。在既往的研究中,已有学者将群决策中关于偏好集结的相关方法运用于公共项目决策中,如邱蔻华在对大型社会公共项目决策的影响因素进行模糊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建立了基于熵权的模糊决策分析模型,以帮助决策者抓住公共项目决策中的主要矛盾。但是实际环境中的公共问题(项目)决策

问题,所面临的情况比已有的各种模型所描述的更为复杂。从软系统的视角出发分析,公共项目的决策具有一系列软系统的特征,运用软系统的思想方法,可望为决策者提供充分发挥其知识、智慧和经验的方法和工具。柳林论证了公共项目决策具有显著的软系统特色,构建了基于软系统思想的公共项目决策智慧生成模式框架。如何进一步将软系统思想运用到公共项目决策或其他方面也是新兴的研究方向。

六、结束语

通过对城市公共项目开发经营模式的问题探讨,进一步明确了经营模式在城市公共项目开发工程中的重要性。因此在城市公共项目开发工程的后续发展中,要加强经营模式的研究,确保城市公共项目开发的稳定进行。

参考文献

[1]严玲 公共项目治理理论与代建制绩效改善研究 天津大学博士论文 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