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计算机基础知识

计算机基础知识

时间:2022-08-07 20:18:0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计算机基础知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计算机基础知识

第1篇

1.1提升基础知识的学习要系统化与模块化

我们经常用到的Office办公系统软件,和广告设计中应用Ps软件系统,这是以计算机的某项应用为主,同时结合其他软件的辅助作用,我们就可以基本达到日常工作的目的,满足其基本需要。有效应用计算机解决各种课题,通过标准的技术要求,将最终成型产品提供给需要的人,这种工作就需要办公软件和PS软件的基本应用和综合,使用者必须从自如何将计算机基础知识更好地运用于实践文/周蓉身内部搭建一个模块化的应用平台,知道两者的作用,形成最终的综合应用,灵活解决各种问题。

1.2基础中的重点要重点突破掌握

找出计算机运用最重点的功能方向,进行重点的突破,循序渐进,按照事物本身的发展顺序就一步步展开,是掌握应用技术且用之于实践的有效途径,对于计算机来说,夯实基础应用知识为根本,以应用知识带动应用能力,以应用能力推动技术创新,是一个事物完整发展的全部,也是在工作中全面发挥计算机应用技术范围和潜力的必然要求。计算机运用最多的就是office办公技术,它囊括了我们当前所有的办公应用,在文字格式与图片排版方面具有特别的功能,这种功能就是将我们的需要结合了起来,便于我们的日常办公与学习。在应用软件成为我们辅助的时候,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应运而生,成为了生活中的一部分,并且起到了主力军的作用,推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不断向前发展,促进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突破,这种网络技术已经运用到了各个领域当中,成为了人们的有力的工具。

1.3基础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与运用

计算机的应用已经成为人人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技能,贴近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实际,有效应用于工作指导当中,理论和实践操作并举,成为我们一向重要的课题,在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形成知识模块体系,形成整体认知,达到全面覆盖,融会贯通的学习目的,为将来灵活运用计算机打下基础。

2.实践的操作与拓展需要基础知识的运用

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结合,是提升计算机应用水平巩固基础知识的必由之路。夯实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对今后计算机的应用起到辅助作用的知识进行模块的构建,“计算机的数学基础,程序设计”等,都是需要我们掌握的必备知识。这是通用知识的掌握,另外想具体的知识,像专门的图像处理等,都是从基础知识上面延伸出来的。3网络基础在实践中的拓展运用

计算机网络技术运用已经普及到大众生活和工作,像信息的及时交流、信息的传递、多媒体技术的在线运用、电子商务的开展等,都成为大家爱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有的已经完全取代了人工,省时省力,在基础理论方面,涉及到具有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基础理论知识,具备计算机网络、计算机信息处理、企业网站建设与管理、网页设计与网络宣传、网络数据库的开发应用以及网络安全技术等方面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性的基本理论。

3.评价反思感悟

第2篇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改革;途径

Computer Basic Knowledge Teaching Reform Way Improving

Wang Weiqing

(Jiangsu Jingjiang Fourth High School,Jingjiang214500,China)

Abstract: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s changing people's work life,and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main goal is to train highly qualified workers,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times,so that more consistent in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of market economy,more open and diverse.Therefore,the teaching of basic computer knowledge is necessary to reform the teaching of not only the computer can adapt to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but also the ability to meet the range of vocational students.This paper to address this issue make details analysis

Keywords:Vocational;Computer;Basic knowledge;Teaching;Reform;Way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生活工作中的各个领域几乎都运用到了计算机,这也使得中职教育中的计算机课程得到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当然,也是中职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面临的新的挑战。在中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中,主要的改革方向即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强化实践性的特点,使学生可以最快的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本文从教学的内容和教学方法以及考试模式等方面对改革的途径做了进一步的探析。

一、中职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教学内容改革

在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上,主要突出三个方面的原则,一是前瞻性,二是实用性,三是针对性。在前瞻性方面,主要强调不仅要与时俱进,还要具有一定程度的超前性,使得学生在进入社会后可以迅速的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同时还可以有效的应对各种技术的发展变化带来的新要求。例如许多的院校在进行基础知识教学中都是用的office2003版本,那么我校就可以在进行此版本的教学上,适当增加office2007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对新的技术能够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有兴趣的学生还可以更进一步的学习研究。在实用性原则上,主要是近年来,电子商务的大力发展,使得计算机应用软件的操作已经成为了一项必备的工作技能。为了提高中职学生的应用能力,在使用计算机应用软件的方面又特别强调对于办公软件的运用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可以顺利过渡,在日常的工作中很好的使用计算机。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教学可以在计算机基础知识和计算机体系、工作的原理以及网络、internet应用这方面少花一些课时,而在办公软件这方面的教学中多花些课时,尽量深入的给学生进行讲解训练,使学生可以达到熟练运用的程度,并且对于其中的原理有个全面的掌握和了解。在针对性方面,根据教育部对于中职教育的相关规定,我校召开了多次的教育教学研讨会,讨论了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法改革问题,并且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制定了针对性的教学课程体系,就是“1加X”的模式,将计算机基础知识作为这个“1”,再根据不同专业的具体要求,选择学生所在专业的计算机要求开展课程教学。

其次是对于教材和教学的要求,在教材的选择上要注重对于理论知识的运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并且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根据时展的需求,不断的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并不一定要局限在教材的范围内,使学生对于计算机可以有一个充分全面的了解。另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补充一些必要的教学资料,促进学生对于计算机的兴趣和热情。在网络中的很多信息都具有传播快和共享性高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改变以往将教师作为教学主体的模式,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与学生进行互动,使得学生在生动的氛围中完成对计算机的学习。

此外,对于实践能力的培养也不可轻视。只有实践才能出真知。而计算机这门课程从根本上就是一门实践性的课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不能忽视对于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可以把操作系统和数据结构、汇编语言等设计成一系列的实践课程,并按照软件设计的要求从各个方面通过实践上机来实现程序。教师可以选择一些较为简单的问题作为设计的任务,让学生按照要求完成,独立进行代码的编写。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对于设计的思路和技术的手段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实践课程不仅可以让学生运用计算机的能够得到有效的提高,还能够使学生在实际的操作中很好的锻炼程序编写和调试等方面的技能,让学生在自己的实践操作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从而更好的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

二、中职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教学方法改革

在教学方法方面,主要是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计算机基础知识是一门基础性的中职教育课程,同时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的实用性是很强的,我们的学生不仅要求要能熟练的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还要可以自主的解决一些计算机的实际问题。所以在教学中要打破以往的教学中先理论后实践的教学模式,采用案例教学法或者分组竞争的方法,用真实的案例来对学生进行教学,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使学生可以自主的进行思考学习。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要注意根据学生的心理,设计一些可以提高学生兴趣的案例,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使得整个的教学过程都是在实践中完成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的。除此之外,计算机的基础教学也可以与第二课堂的活动进行一些结合,比如开展“电脑组装大赛”或者是“计算机录入竞争”等等,在活动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增强,同时对于学习的内容也是一次深化,也提高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还可以采用一些不同侧重点的情景教学法。这种方式主要是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在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中所采用的。例如,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就可以在讲授了Word的基本知识和使用方法后,让学生运用此软件制作企业年度报告等;在教授了Excel的知识后,就可以让学生制作价格表格或者市场调查表等;对于财会专业的学生,还可以增设一些综合运用word和excel、PowerPoint的能力的课程。在计算机基础知识方面不仅是这些应用软件要熟练的掌握和运用,还要对于一些程序设计的概念和思想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总之,针对不同的专业可以开展一些不同类型的情景教学方式,在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的同时也能促进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

三、中职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考试模式改革

许多的中职院校在考试中由于受到传统的应试教育影响,都只片面的注重笔试成绩,对于计算机这门实践性课程来说这显然是不合时宜的。由于许多中职学校的生源质量都有所下降,所以在对学生的评价体系上,不仅要考虑笔试的成绩,还要注重学生计算机的平时的学习方法和态度的方面。所以在这点上也是中职院校进行考试模式改革的关键,要打破以往的传统考试模式,从素质教育的目的出发,对于学生的计算机成绩进行客观的评价。一方面可以运用实践操作为主,同时辅以标准考试的方式作为考试的模式,并且在考试中完全可以引入一些企业的部分日常项目作为考试的命题,从而比较客观的反映出学生对于某些特定的职业的实践操作能力。这种引入实际案例的考试方法,也是考核学生对教学的内容掌握的程度和应用能力,对于以前的死记硬背的考试方式的弊端是一个很好的克服方式,解决了实际的问题。而另一方面,可以注重在平时的考试成绩作为考核学生的主要标准,而集中考试只是作为辅助手段。例如在讲授office的主要应用软件后,可以针对每个模块的功能进行一次考试,期末再进行一次综合考试。总之教师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尽量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价考核。在肯定学生平时的学习中取得的成绩外,也要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帮助学生提高计算机的实践操作能力。教师还可以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进行自我检测,让他们在对自己的评价中不断发现自己的问题,从而完善和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操作水平。

四、结语

总而言之,进入了二十一世纪后,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的发展使得中职教育中已经面临着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的挑战,而如何进行最有效的改革创新已经是关系到中职学生在毕业后的综合素质以及就业发展的大问题。因此,许多的中职院校都就此展开了反复的讨论与分析,并且进行了许多的试验教学,这其中得出的普遍被赞同的途径就是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采用更为丰富的教学手段,并且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同时还要注重对于教师队伍的素质培养。围绕中职教育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不断改革创新教学的手段和方式,认真研究课程的内容,与时俱进,继续探索,培养出符合时展需要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海燕.如何提高中职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改革探讨[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0,6

[2]谢瑾.计算机基础知识课程教学研究[J].科学咨询,2008,9

[3]吴建屏.试论计算机基础知识内容及教学方法[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3

[4]李建.《计算机公共基础》教学的困惑与对策[J].福建电脑,2006,4

[5]肖红力.告知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优化拓展的改革与实践[J].科技信息,2010,17

第3篇

关键词:中职 计算机 教学 实用性人才

中职计算机教育,应以“能力本位”为指导思想,坚持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实践性教学计划,针对职业岗位对人才的计算机知识、能力要求进行教材编排,走以“精理论、多实践、重能力、求创新”的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培养模式。

1常见的中职计算机教学方法改革

任务教学模式。任务教学就是由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设置相关的教学任务,要求学生完成,在此过程中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的教学过程。有了学习任务,学生就有了努力的方向,知道了学习的目标,这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将任务教学法应用于计算机基础教学之中,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学能力,挖掘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施任务教学,第一,任务的目标要明确。在设计过程中,把总体目标的每一步细化,分化为一个个的小目标,并且把每个小目标作为一个模块,使之容易掌握,再通过这些小的任务来体现总体目标。

1.2 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就是通过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合作在解决问题、促进学习的教学过程。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中所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在小组内相互协作,从而为他们提供一种带有竞争性、协作性以及个性的课堂教学形式。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应当是根据教学活动的实际需要而开展的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共同合作活动。在合作学习中,小组为活动的基本单位。小组组成主要以异质为主,即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性别、成绩水平、性格特点、能力倾向等方面的差异,组内异质的差异可以为小组成员进行优势的互补。当然这都需要教师做充分的调查,根据学生各方面的情况进行合理的分组。分组人数以4到6人为宜,可以定期根据学生情况变化和教学需要进行调整。小组内可设组长,负责小组活动的组织。合作学习要保证每个小组成员都从中有所收获,教师应对合作的任务进行具体的分工,保证每个成员都有参与的机会,使整个合作小组通过教师的合理设置小任务,合作轻松解决大任务。

1.3 分层教学模式。分层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首先根据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基础、智力水平和学习态度等,将学生大致分成三个层次:A基础扎实,接受能力强,学习自觉,成绩优秀,B知识基础和智力水平一般,学习比较自觉,有一定上进心,成绩中等,C计算机基础、智力水平较差,接受能力不强,学习积极性不高,成绩欠佳。在学生分层的基础上,根据教材和大纲要求,以及各层次学生的水平,对各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根据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设计好教学内容,课堂提问,技能训练并注意层次和梯度。教师评价也要分层进行,对成绩好、活泼、自信的学生要指出其不足,鼓励其继续进步;对于成绩不好、内向、不自信的学生要指出其优点和进步,激发其学习兴趣。

2 中职院校计算机基础的创新教学策略

2.1 讲解应通俗易懂。计算机学科中有些教学内容比较抽象,不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作为老师应化繁为简,将深奥的理论讲得简单化,便于学生的理解。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巧用生活中的实例,例如:在讲计算机原理及结构时,可以将计算机系统比喻成一个人,人的感官系统相当于计算机的输入设备,输入信息到CPU相当于人的大脑经过处理后,由输出设备(嘴巴等)输出来。又如:在教Excel中统计、排序这一内容时,可以结合考试成绩来进行,让学生将考试成绩输入电脑中,试着在电脑中将各科成绩汇总,还要排名次,然后引出Excel的统计、排序方法,通过Excel应用软件来完成任务,这样一讲,学生比较容易容易而且正确地理解。

2.2 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必须加强对计算机教学内容的改革。由于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为使学生在课堂生学习到的内容,在其参加工作时不至于落后,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应随时做以调整,保证教学内容与计算机技术发展同步。课程的内容内容要新,适用性要强,即课程内容必须与计算机技术接轨,能够反映出最新的成果。注意减少授课内容与中学内容的重复性,可以将一些内容列为学生自学项目,逐步减少Office办公软件和Internet应用等技能操作练习在教学当中的比重。针对不同专业选择不同的训练项目,在对各专业的职业岗位做了细致的分析后,从其典型的工作任务中,提炼出几个典型工作案例,教学内容围绕完成典型工作案例进行组织。

2.3 增强教学的实践性。我们必须保证上机实践课有充足的课时。实践的过程中,老师可以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发现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合理布置学习任务。对于一些动手能力差的学生,要鼓励他们不怕犯错误。实验课必须严格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独立完成上机任务。期间教师应在同学之间来回穿梭发现问题并加以辅导。在组织学生上机的实践过程中,还要适当地设计一些大型的作业, 有目的地帮助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使学生体会到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喜悦,提高其学习的兴趣。在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中,应结合程序员、计算机等级考试等专业证书的获得进行实践教学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样,学生不仅能取得毕业证书,而且能获得计算机职业岗位的多种证书,既提高了中职学生的岗位适应性,而且使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得以强化。

参考文献

[1]龚俊峰.高职计算机教学模式浅谈[J]

[2] 覃坚.现行教育体制高职计算机教学模式的探究[J]

第4篇

1 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微课的主要特点

时间短,在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运用微课教学模式,微课的核心是需要教师制作一个完整而短小的教学视频,目的在于让高职学生利用移动终端设备或网络功能,合理利用自己的碎片时间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并根据他们的学习规律与认知特点,微课时间为十分钟左右,在观看时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注意力。

内容精简,微课与传统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相比,有别于由浅及深、循序渐进的传统教学内容设计,而是针对某一具体教学难度或重点进行精心设计微课内容,虽然知识点较少,但是目标明确,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与目的性,在演示或讲课过程中教学内容更加精简。第三,资源容量较小,微课一般采用媒体传输方式让高职学生观看和学习,微课视频以及相关的学习资料文件较小,一般为几十兆左右,而且视频格式支持多种媒体播放,像flv、rmvb、mp4和rm等,方便学生下载到笔记本电脑或手机上进行灵活或移动观看与学习,几乎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2 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微课的具体运用

(一)微课教学内容需要科学合理

在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运用微课教学模式,教师在选择和制作微课教学内容时,应该保证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主要为计算机基础知识中的重点、难点与疑点,并需要对知识点进行细分。在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实践中,教学内容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即为:综合性内容和验证性内容,其中综合性教学内容根据高职计算机教学大纲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知识点:网络应用;Excel数据搜集与整理;PPT幻灯片的制作,图片插入、背景设计、动画效果和音乐添加等;Word排版,页眉与页码的使用、图片和表格插入、间距与段落设置等;计算机操作系统,系统安装、控制面板和任务管理器等。验证性教学内容则主要包括各个单元章节中,详细的计算机基础操作步骤,内容相对简单。

(二)制定教学目标做好教学设计

在高职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运用微课教学模式时,需要严格制定教学目标,同时做好教学设计,从教师与学生的角度出发,进行综合而全面的考虑,只有明确高职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目标,才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计算机理论知识水平与实际操作水平。因此,高职计算机教师所设计的微课内容,应该把教学目标设定为,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可以熟练掌握,并可以熟练运用常见的基础软件,PPT、Excel和Word等。教学设计可以从教学技术的角度出发,也可以加强实践操作,把计算机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有机结合。

(三)微课内容包含全部教学过程

当高职计算机教师确定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需求,制定好目标与做好技术设计之后,就需要动手录制微课教学内容,虽然微课教学模式的时间较短,但是应该包括全部教学过程,不能忽视教学细节,对计算机基础知识中的重点、难点与疑点全部展现出来,方便学生的学习与掌握。在录制微课视频之前,教师需要与录制者共同配合与协调,并设置好录像设备、麦克风、音箱等硬件教学设施,教师应该熟悉掌握教学步骤与教学内容,然后确定和设计镜头。同时,在整个微课录制过程中,需要控制好时间,确定在合理范围之内,遵循十分钟原则,每个计算机基础知识点的微课讲解应该控制在十分钟以内,这也是微课的基本特点与要求,因此,教师应该提前准备充足,保证所有教学内容全部在微课视频中。

(四)微课的后期编辑与具体传输

在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运用微课教学模式,教师在录制完微课视频之后,并不可能没有任何瑕疵,十全十美,而且教学效果也不一定是最佳的,此时后期编辑就显的特别重要。因此,高职计算机教师应该做好微课视频的后期编辑工作,把视频中的一些瑕疵和不合理的地方进行改善或纠正,可以增强整个视频画面的光线度,提升画面的协调感,美化视频画面,也可以在微课视频中搭配适当的音乐,使微课内容更加符合高职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微课内容的传输工作也十分重要,教师应该保证这些微课视频可以正常传输给学生,让学生使用手机、电脑或MP4等终端设备进行正常观看。所以,教师应该建立一个微课视频资源共享库,让高职学生能够及时、顺利的观看微课视频,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

第5篇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9.126

0 引言

在经济水平不断提高的前提下,我国社会得到了全面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在网络时代已经到来,计算机基础知识是人才培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个人发展的必要技能。我国近几年网络技术不断更新,网络已经关系到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但在我国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中,仍存在一些较为明显的问题,严重影响着学生接受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实际效果,面对新形势,发展新型计算机基础教学方法和手段,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途径。通过教学内容的革新、教学方式创新、教学观念的转变,能够使计算机基础教育水平得到全面提高。

1 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重要性

现如今,人们的生活与计算机技术息息相关,计算机基础教学就是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进行的相关基础知识教育,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计算机知识水平,对其未来的工作和学习都是有益的。通过科学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能够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使其能够通过计算机技术分析、解决问题,全面提升我国青少年计算机素质水平。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对象是全体学生,是保证其得到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从驾驭事业全局出发,加强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发展至关重要。

2 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

2.1 对计算机基础教学观念陈旧

人们对计算机基础教学观念还停留在传统层面上,在时代不断变迁的同时,对其思想观念仍停步不前。首先,教师和学生对计算机基础教学没有足够的重视,认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无用,因此学生得不到良好的教育条件,计算机基础课程课时少、教学效果低、收益差。

2.2 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落后

我国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大量课时被应用到计算机文化基础之上,使学生没有真正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很多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在毕业之后仍对计算机基础知识一窍不通。另一方面,现在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落后,新型知识较少,学生在学习之后,不能适应现代计算机基础日新月异的发展环境,造成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水平低下。

2.3 计算机基础育教学方式不合理

教学方式是影响教学水平和效果的关键因素,传统的教学方式造成了教师讲、学生听的学习模式,这种教学方式容易使学生面对难以理解的问题是产生困惑,造成学生学习缺乏积极性、学习效果差的后果。

3 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策略

3.1 教学观念向新形势转变

落后的观念造成了计算机基础教育得不到教师和学生的认可和重视,想要在社会发展新形势下,对传统计算机基础教学进行改革,首先要转变观念,重视计算机基础教学,充分认识计算机基础知识对学生今后发展的重要性。校方应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增加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培养具有更高职业素质水平的教师,带领学生共同提高计算机基础知识学习水平。教师应认真完成自身的教育工作,主动提升自我修养和专业知识,对待非计算机专业学生需要更加谨慎,调整学生厌学的学习态度,从而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水平。

3.2 创新教学方式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传统教学方式是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应用水平低的关键因素。教学方式的创新是改善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教师应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发挥教学中的引导作用,使学生能得到思考空间,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和计算机技术应用的能力。计算机知识对于非专业学生是比较难以理解的,教师应摒弃纯理论、纯术语的教学方式,应将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应用到计算机基础教学中。例如,可将家庭成员关系、树干与枝杈关系来生动地形容层次模型和网络模型,使学生能够便于理解。

3.3 革新教学内容符合人才发展需求

计算机基础应包括文化基础、技术基础和应用基础三个部分,在课程设置中,应将三个部分分别设定教学目标,进而形成完整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同时,需要引进现代新型计算机教学知识,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使用近期教材,剔除陈旧、落后的知识,并确定教学内容的完整性,保证学生在学习之中,能够真正得到可以应用于各方面工作的知识,从而达成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目的。

4 结束语

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是时展要求,计算机技术也是人才得以发展的基础条件,完善计算机基础教育,培养适应社会发展新形势的人才,需要从教育改革做起。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是满足人们在现代社会生活和工作得以进行的必要手段,通过文中的研究,创新教学方式、转变教学观念和革新教学内容,是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主要手段。

参考文献

[1]谭韶生.信息化视角下计算机教改思路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6,(18).

第6篇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革新;建议

中图分类号:TP3-4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高校学生在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入门课程,为培养和夯实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提升计算机应用技能产生重要影响。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作为一门讲解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和应用技能的科目,对于锻炼学生的实际应用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挥重要作用,历来是计算机教育的基础,受到各个学校高度重视。然而,我国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方面存在着突出的问题,应用基础教学的过度理论化,轻视实际应用的现象较为普标,不利于我国学生夯实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实际应用能力的提升。因此,如何分析出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存在的各种问题,有所针对地探索出与之相适应的革新方案,是我国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领域的重点,对于提升我国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水平和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及应用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深远意义。

1 我国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事关学生计算机知识的巩固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为学生今后深层次的计算机知识学习打下基础,历来是众多学校加强计算机教育的重要基础科目。我国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教学的开展较早,但教学水平较低,教学太过形式化;教学条件有限,用于计算机基础应用教学的计算机设备缺乏,致使在实际教学环节中重视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忽视教学实践及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与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设置的初衷背道而驰,呈现出不好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形势。因此,针对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进行改革,切实夯实学生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培养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刻不容缓。

2 我国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面临的现状

步入现代信息化时代,计算机的应用已经越来越普遍,为人们生活带来诸多便利,极大地提升了人们生活水平,因而计算机基础教学也便是我国各学校教育的重要入门课程。纵观我国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现状,问题非常突出,严重制约着我国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质量的提高,主要体现在:

2.1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忽视差异性,“一刀切”式教学方法普遍存在。我国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采用一刀切式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个体差异性和区域差异性。高校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受各地方基础条件的限制,各地区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度和实际知识应用水平高低不一,接受计算机知识学习的程度具有差异性。比如有的学生来自东部沿海发达城市,接受现代化教育的程度高,计算机基础知识扎实,实际应用水平高;有的学生来自西部边远山区的农村,在小学甚至中学阶段未接触过计算机,这种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处于空白状态。在这种情况下,采用一刀切的计算机教学方式显然会使有的学生学不懂,有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懒得听,导致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效果不理想。

2.2 过度重视理论知识,轻视计算机实践教学,教学观念有待改观。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科目,理论为实践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为计算机应用提供指导,计算机实际应用是对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的检验,以培养学生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二者缺一不可。然而,我国许多高校的计算机教学存在着重视计算机理论知识教学,忽视计算机实际应用教学的现象,这种情况下势必会导致学生眼高手低,空有满腹经纶,却无实际应用能力,不利于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的提高。

2.3 计算机基础设备陈旧、缺乏,影响着计算机应用教学的开展。我国许多学校不太重视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计算机教材多年沿用同一套老教材,教学水平落后,计算机设备陈旧、老化,缺少更新换代,给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开展带来诸多障碍。

3 深化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的措施。

3.1 转变思想观念,重视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随着我国教育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对计算机等现代化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我国众多学校在教学理念和教学制度的制定上对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不够重视,把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当作一门可有可无的课程来看待,致使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课时设定减少,没有达到计算机基础教学规定的课时要求;老师在教学上产生懈怠思想,把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作为应付式教学,根本就不重视学生计算机应用知识的学习。对此,各个学校应该制定合理的教学制度,把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作为学校的一门重要课程纳入日常教学活动中,切实转变过去传统的教学观念,懂得计算机知识在当代学生教学和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提升教师和学生的思想意识,对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给予高度的重视。

3.2 针对学生个体差异,改进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方法。高校学子来源于全国各地,他们接受计算机教育的程度不一,实际的计算机知识功底存在着差异性,如果忽视学生的个体和区域差异,采用笼统的一刀切教学方式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必然会导致计算机教学出现各种问题。对此,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活动应该制定科学的教学方案,制定多种教学方案,针对不同计算机功底的学生开展差异化的基础教学,使功底差的学生能够按部就班地夯实计算机理论基础,为计算机应用实践创造良好的条件;对于计算机功底较好,基础知识掌握牢固的学生,老师应该采用灵活的教学形式进行较高水平的计算机知识教育,着力强化这类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实践应用能力。

3.3 添加、更新计算机设备,为计算机应用教学创造良好的条件。我国许多学校由于长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不重视,致使计算机设备严重缺乏,已有的设备陈旧、老化,故障频发,影响了计算机应用实践学习的开展。对此,各学校一定要切实重视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实践活动。首先,要添置计算机设备,满足学生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活动中对计算机设备的需求;其次,要对陈旧的计算机设备进行更新换代,为应用实践活动提供便利,使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实践环节能够顺利开展,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得到飞速提升。

3.4 坚持计算机基础理论与计算机实践结合,提升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质量。长期以来,我国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过度重视理论知识,忽视计算机实践教学,这不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制约学生计算机实践能力的提升。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活动中,应该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针,首先要夯实学生基础理论知识,为计算机的应用实践提供正确的指导;其次,要深化计算机实践活动,用计算机实践检验基础理论,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思路提升学生的计算机知识水平和教学活动的质量。

3.5 打造优秀的教师团队,提升教师教学水准。计算机课程是一门现代信息计算含量高的教学科目,它要求教师队伍具备较高的计算机教学水准,才能胜任日新月异的计算机知识教学。因此,学校要加强对教师专业能力的考核,适时对教师进行专业培训,提升学校在岗教师的专业计算机教学水准,提升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活动的实际效果。

3.6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应用能力。首先,鼓励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使学生懂得学习计算机知识的重要性;其次,要激发学生对计算机知识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提升计算机应用水平。

参考资料:

[1]陆汉权.大学计算机基础教改新尝试[J].计算机教育,2004(7).

[2]冯博琴.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思考[J].计算机教育,2003(1).

[3]唐铸文.计算机基础课体系统研究与教学改革实践[J].荆楚理工学院学报,2009(7).

第7篇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分层考试;分析;启发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6-0273-03

一、背景

计算机基础作为大学新生计算机知识的入门课程,在建立计算机的基本概念、训练计算机的基本技能以及丰富计算机的基础知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同时也存在着诸如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教师认识不统一,以及学生水平差异而造成的分层或分类教学等问题。由于我国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各个高中阶段学校的重视程度不同、以及学生个体差异等原因,大学新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具有显著的不同。实施分层教学是提高计算机基础教学质量的必要途径。

因此,2013年我校组织了的新生计算机基础分层考试,从考试结果中准确掌握大学新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现状,据此设立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并规划相应的教学内容,从而建立大学计算机基础分层教学体系。本文重点就计算机分层考试结果进行分析,并给出一些重要结论。

二、题目设置

本次分层考试采用计算机题库方式进行,设置了三种题型,分别为单选题、填空题和操作题,总分为100分。其中,单选题和填空题侧重于考察基础理论,主要包括计算机硬件基本结构、数值编码及二进制运算、操作系统基础知识和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等,总分为25分;操作题主要考察Windows操作、Word操作、Excel操作和PowerPoint操作,总分为75分;其中,Windows操作部分占25分,Word操作部分占20分,Excel操作部分占15分,PowerPoint操作部分占15分。

理论题部分设置有单选题和填空题两种形式,其中,单选题涉及二进制运算、ASCII编码、数制及数制转换、文本压缩、IP地址及分类、MAC地址及其与IP地址的转换、操作系统的进程管理、设备管理、处理器字长和冯诺依曼原理等内容;填空题涉及多媒体文件存储容量计算、计算机网络协议、绝对路径及相对路径、计算机工作原理和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等。操作题部分包括Windows操作、Word操作、Excel操作和PowerPoint操作四个部分,其中,Windows操作主要考察文件夹的创建、删除和修改、快捷方式及其创建、记事本软件相关操作、计算器软件相关操作以及文件的复制、重命名和删除等,Word操作主要考察文字格式设置、指定内容查找、文字的基本编辑、表格制作及格式设定以及图片插入及格式调整等,Excel操作主要考察单元格格式设置、基本公式(含求和、求平均数以及四则混合运算等)的运用、数据区域选择及图形生成、背景设置和自动筛选等,PowerPoint操作主要考察模板设置及应用、文字格式设置、动画设置、放映方式设置和背景设置等。这些内容的设计基本符合国家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规划和要求。

此外,考虑到大一新生对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没有系统地掌握,而在平时生活中相对比较多地接触计算机的相关软件操作,将基础理论题与操作应用题的分值比例设置为1:3。

三、考试结果的分析

(一)总体结果分析

总体考试结果的平均分为47.19分,看似这一成绩还算不错。考虑到基础理论题与操作应用题的分值比例设置为1:3这个前提,一方面说明当前大学新生对常见操作软件并不是非常陌生,另一方面也说明大学新生对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缺乏一个系统全面的掌握。Windows题目得分率为83.27%(按照百分制进行折算,其他类似),说明绝大多数大学新生对Windows操作系统都能够有很好地掌握;Word题目得分率为51.96%,说明接近一半大学新生对Word的基本使用,如输入、简单格式排版和替换等基本操作有所掌握;Excel题目得分率为12.54%,说明绝大多数大学新生没有接触Excel软件操作,没有建立数据处理的理念;PowerPoint题目得分率为44.51%,略差于Word题目得分率,说明大学新生对PowerPoint的基本操作也有所掌握;理论题得分率为28.66%,说明绝大多数大学新生对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并没有形成系统的、全面的掌握;及格率仅为18.82%,说明绝大多数大学新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包括理论和操作)的系统掌握还很不够。特别需要重点说明的是,本次分层考试的题库中,操作题和理论题的难度都相较于期考考试标准有了较大程度的降低。如果按照常规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期末考试的要求来进行的话,可能在各项指标上还要有较大程度的下降。总体考试结果说明,大学新生对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掌握还很不够,尤其对计算机的基础理论知识是非常欠缺的,本门课程的设置非常必要。考虑到计算机对于大学生未来学习和工作的重要性,取消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不合适的。

(二)分类结果分析

本次分层考试还对考试结果进行了分类统计。考试结果按照三类进行统计,即信息类、非信息理工类和非信息文管类。其中,信息类选择的班级包括计算机1301、通信1301、物联网1301、信息安全1301、自动化1301、测控1301和人工智能1301等共计14个班级;非信息文管类的班级包括工商管理1301、经济1301、企业管理1301、社工1301、法学1301、行政管理1301和日语1302等共计14个班级。由于非信息理工类学生人数在全校占据绝大多数,所以选择了更多的班级,具体包括土木工程1301、采矿1301、环境工程1301、矿加1301、机械工程1305、能源工程1301、安全工程1301、工业设计1301、物流工程1301、材料工程1305、生物技术1301、数学1301、物理130和化学1302等共计28个班级。从以上选择的班级可以看出,这些班级基本上涵盖了学校在信息类、非信息理工类和非信息文管类中的所有学生,样本具有显著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对于及格率,信息类为23.81%,非信息理工类为15.55%,非信息文管类为16.71%。信息类学生在及格率指标上高于非信息理工类学生和非信息文管类学生,这得益于信息类大学新生在理论题得分率、Windows得分率等其他指标上也高于非信息理工类学生和非信息文管类学生。究其原因,信息类大学新生可能在高中阶段对计算机较为感兴趣,对计算机相关知识给予了更多的关注。但是,这一及格率指标的绝对值还是很小的。单纯从这一指标上来看,不管是取消信息类,还是取消非信息类大学新生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这一课程都是不合适的;对于Windows得分率,信息类为83.96%,非信息理工类为82.27%,非信息文管类为82.85%。信息类和非信息类大学新生对Windows基本操作的掌握都比较良好,这得益于计算机的日益普及;对于Word得分率,信息类为54.00%,非信息理工类为50.13%,非信息文管类为52.68%。信息类和非信息类大学新生对Word基本操作的掌握还比较欠缺,这是由于大多数大学新生没有对Office相关软件进行系统的学习,Word等软件的学习可能是自发的和随意的,这不利于对Office软件的系统掌握;对于Excel得分率,信息类为16.03%,非信息理工类为11.27%,非信息文管类为11.34%。绝大多数信息类和非信息类大学新生对Excel的基本操作还没有涉及,对数据处理的概念还没有形成,而考虑到数据处理对于大学生未来学习、科研和工作的重要性,对Excel软件操作的掌握和数据管理概念的形成具有特别的意义;对于PowerPoint得分率,信息类为47.31%,非信息理工类为43.63%,非信息文管类为44.90%。信息类和非信息类大学新生对PowerPoint基本操作的掌握也是比较欠缺的,而随着大学新生步入社会,利用PowerPoint作为平台来展示自己或介绍产品或规划项目等都是必不可少的;对于理论题得分率,信息类为29.82%,非信息理工类为28.50%,非信息文管类为27.59%。绝大多数信息类和非信息类大学新生对计算机基础理论都没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基于这样的基础是无法完成后续计算机相关软件和硬件课程的进一步学习。

四、考试结果的启发

本次分层考试目标是选拔优秀大学新生组成快班,进行差异化和针对性的教学。这里,我们不涉及有关分层教学体系的内容,主要是从本次分层考试的数据结果分析中,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大学新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并没有系统的了解和掌握,考虑到计算机基础知识对于未来专业课程学习的重要性,取消大学计算机基础这一课程是不合适的。

2.就理论知识来说,绝大多数大学新生对计算机理论知识的掌握非常欠缺,需要在课程学习中加强计算机工作原理、编码、多媒体、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网络等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

3.就应用操作来说,虽然绝大多数大学新生对Windows操作都有比较良好的掌握,对常见的Word操作和PowerPoint操作的掌握仅限于对一般的文字编辑操作上,并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解和掌握,对Excel操作则非常陌生,没有形成数据管理的基本概念。因此,需要在应用操作方面继续完善Word和PowerPoint等常见办公软件的高级操作的练习,并重点加强数据管理操作软件的学习,如Excel或SQL Server数据库管理系统等。

4.信息类和非信息类大学新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基本相当,作为入门课程可以采用基本相同的教学体系。当然,如果考虑到信息类学生未来专业学习的需要,可以适当引入一些专业化的内容,并进行差异化教学。

5.总体来说,大学新生对计算机操作软件的掌握要好于计算机基础理论,考虑到基础理论中有关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等知识的抽象性,可以适当地增加相关操作软件的学习,如Photoshop或网络模拟软件等,以便具有形象化的学习效果。

五、小结

对计算机分层考试的结果进行分析,包括总体分析和分类分析,得出的主要结论包括:取消大学计算机基础这一课程是不合适的;绝大多数大学新生对计算机基础理论的掌握比对计算机及基础软件操作的掌握更加欠缺;信息类和非信息类大学新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基本相当。

参考文献:

[1]姜茸.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取得的成绩及问题研究[J].云南大学学报,2007,29(s2).

[2]吴宁.对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部分问题的探讨[J].中国大学教学,2007,(8).

第8篇

摘要:本文根据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和面临的情况,对大学新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能力以及学习兴趣进行了调查,分析了调查结果,提出了相关建议,为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和研究人员提供了有益参考,便于对学生进行分类分层次教学和个性化教育。

关键词:计算机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大学新生;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调查背景

因此,各高校都非常重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并将其列为必修的基础课程之一。在时展的趋势下,进一步提升和加强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已成为必然。目前,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遇到的情况主要有:

(1) 非零起点且有较大差异。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入口是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大部分学生在进入大学前对计算机知识都有一定的接触,了解了一些计算机相关知识,会一些计算机和网络的基本操作。同时,每年入学的大学新生来自不同的地区,学习基础和家庭情况各不相同,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水平相差很大。

(2) 兴趣爱好不同。对于计算机的学习,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兴趣喜好。有的对多媒体比较感兴趣,有的对网页设计与制作比较感兴趣,有的又比较偏爱程序设计与软件制作。

(3)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和重点的不断调整。社会信息化进程加速,用人单位对新员工的计算机能力要求不断提高,大学生的计算机素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今后的发展。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与其专业的教学和实践的联系更加紧密,各个专业也给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须与时俱进,改革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调整教学重点,以保证教学的科学、先进,适应时展的需求。

(4) 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认识各异。一部分教师认为,大学生已经具有了较好的计算机基础,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应该为其他课程让路,其教学内容和课时可以大大缩减。一部分学生认为自己也具有了较好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对计算机的知识也懂得不少,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过于简单。而还有一些老师和学生却感觉到,大学新生的计算机知识还相当缺乏,计算机应用能力还相当薄弱,想通过课程学习和实践进行加强。

那么,大学新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究竟处于一个什么样的水平呢?大学新生对计算机基本操作的掌握程度如何呢?距离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在计算机知识与能力上应该达到水平有多远呢?学生对于大学计算机课程的学习兴趣有哪一些呢?为了充分而且深入地了解这些情况,我们对2007级的非计算机专业的新生计算机学习基础和兴趣进行了调查。

2调查设计

作为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的依据和目标,每一个本科毕业生在计算机知识与能力方面应达到下列水平:

(1) 掌握一定的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知识,具备使用计算机实用工具处理日常事务的基本能力。

(2) 具备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利用信息,以及与他人交流的能力,了解并能自觉遵守信息化社会中的相关法律与道德规范。

(3) 具备使用数据库等工具对信息进行管理、加工、利用的意识与能力。

(4) 具备使用典型的应用软件(包)和工具来解决本专业领域中问题的能力。

本次调查主要通过对各非计算机专业(包括工商管理、市场营销、金融、国贸、会计、中文、外语、公共管理、旅游管理、艺术设计、广告等)的2007级新生发放问卷的形式进行的。

此次调查问卷中的问题结合白皮书提出的大学生应具备的计算机知识和能力水平进行设置,考虑到大学新生以往学习的基础和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内容,主要考查学生以往的学习经历和能力基础以及学习兴趣,而非问一些专业问题。问卷主要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

(1) 接触和学习计算机的经历和计算机使用情况的调查

(2) 硬件基础知识和软件基础知识调查

(3) 软件操作与应用能力调查

(4) 学生的兴趣和学习要求

在问卷调查的同时,也抽取了部分学生进行座谈,了解他们的学习经历和计算机使用情况,听取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具体要求。

3调查结果及分析

3.1使用和学习基础

根据调查发现,大学新生接触电脑和开始学习计算机课程的时间较早,接触电脑在初中及以前的占80%以上,入大学才接触电脑的只有3.37%;开始学习计算机课程的时间在初中及以前的占70%以上,入大学才开始学习有14.21%。与此同时,学生感觉以前的计算机课程学习不系统(69.16%的学生有此感觉)、应用计算机的范围较窄(家庭电脑用于上网娱乐的占33.33%)、并受到家庭条件的限制(家中没有电脑的有46.99%,其中城镇家庭为31.51%,农村家庭为54.6%)。

其余一些特别设置的问题也反映出学生的基础知识较薄弱。例如:有23.30%的学生不知道什么叫CPU;有14.43%不知道自己经常使用的操作系统是哪一种;有54.60%表示对计算机网络不太了解。

3.2能力基础

学生对计算机基本操作和应用的掌握程度较差。在不要求精通的情况下,有60.59%的学生表示基本不会什么软件,58.97%的学生表示没有学过程序设计语言。另外有37.33%学生不知道什么是Word,56.61%的学生不知道什么是Excel,14.16%的学生没有用过Office。

另外,一些问题的调查结果表明学生的基本操作熟练程度不是太差。例如:对键盘的快捷键不会的仅有10.33%;另外有9.24%的学生表示会一点电脑组装。

3.3对当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主要内容的掌握情况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教学内容学生在入学前并没有掌握。表1是学生入学前对一些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相关内容的掌握情况。这些也是最基本的计算机应用,是每一个大学生需要掌握和在以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需要用到的。

3.4学习兴趣

在学生最感兴趣的计算机知识中,比例最高的为操作系统基本知识(62.69%)、计算机应用领域(48.76%)和网络基础知识(41.79%)。其余依次是计算机安全、计算机工作基本原理、计算机发展历史、计算机发展前景等。所有选项的比例如图1所示。

学生对多媒体、网页技术、程序设计这些与平时应用紧密相关的技术最感兴趣。这三项技术的感兴趣比例为48.26%、46.77%和41.29%。其余依次是文件管理、动画制作、文档排版、网络管理、数据管理、设备管理等。所有选项的比例如图2所示。

通过图表可知,学生最感兴趣的计算机知识(前5项)和最感兴趣的计算机技术(前6项)互相之间的比例差距并不大,这也说明,学生的兴趣很广泛,不同学生之间的兴趣差别较大。

3.5结果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新生计算机基础水平差异较大,虽然有一小部分基础较好,但还有较大一部分起点很低。大多数同学在进入大学前都已经接触过计算机,但对计算机基本应用掌握程度较差。根据与学生的座谈沟通,了解到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如下几点:

(1) 部分中小学对计算机教育的重要性的认识不够,思想上存在种种畏难情绪,落实并不到位。再加上计算机课程并不参与会考,对升学率也没有任何影响。所以在教学当中,并未把它纳入主要课程的范围。

(2) 学生对计算机课程的学习投入不够。学生在中学阶段的学习都以中高考为主导,对他们来说没时间去深入学习这些不影响升学的课程。有学习和实践机会时,也没有很好的把握。

(3) 计算机教学和实践环境缺乏。由于经费和投入的原因,造成计算机教学设备和资源的有限性(尤其在农村地区表现比较突出),一些学生很少有上机操作实践的机会,教学和实践环境的缺乏导致很多学生的计算机学习效果较差。

(4) 师资力量薄弱。许多中小学的计算机基础课老师是其他课程的老师兼任的,他们本身可能并不具备完整、系统的计算机知识,达不到计算机教学基本要求。

上述原因在农村体现尤其明显,根据我们的城乡分类调查结果,来自城镇的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能力的掌握比例要明显高于来自农村的学生。但同样值得注意的是,调查显示,仍有较大一部分来自城镇的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能力也相当欠缺。表2列出了城镇学生的相关调查结果。

4相关建议

本次调查表明,大学新生的计算机水平的“非零起点”并不等于有了“好起点”,懂一些计算机基本操作并不意味着有一个良好的计算机知识与能力的基础。也充分说明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意义和作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在当前的形势下,不能被削弱,反而应该不断加强。通过调查有如下建议:

(1) 根据学生现有的计算机学习基础,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时和课程安排应该有基本的保证,不仅体现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地位,也确保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

(2) 反馈调查结果给学生,使学生对自己计算机基础知识水平的现状有比较清醒认识。同时,也要让他们进一步了解其所学专业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当今社会、经济、科技发展条件下用人单位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

(3) 在新生入学时进行大学计算机基础入学测试,进行分层次教学,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第9篇

关键词:高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3-0238-02

一、引言

计算机基础教育是指高校各专业学生在校期间所应接受的最基本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教育。当今社会已进入数字化、信息化和网络化的新时代,计算机和网络知识将成为人们知识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迎接信息革命的挑战,培养适合新时期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实用人才,是高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中急需探索的课题。因此,教育部根据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培养目标,提出了“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和“计算机应用基础”三个不同层次的教学课程体系,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提供了纲领性指导意见。本文研究了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和需解决的问题,提出了可行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具体方法和策略。

二、高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根据各大高校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研究资料和改革情况的分析和研究,发现长期以来,多数教师沿用传统的“教师边讲解、边演示,学生边听、边模仿”的教学方式,出现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践,考核评价方式不尽合理,专业针对性不强等问题,使得许多大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缺乏足够的兴趣和重视。以下对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讨论。

(一)学生入校水平不同,专业针对性不强

大多数高等院校面向全国范围内招生,这些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他们在中小学时期掌握的计算机知识水平有很大的差异。基于学生计算机水平的不同,如果采用一刀切的方法教学,水平好的学生不想听课,意识不到他们自己缺乏的知识,就不想要学习新东西;基础差的学生不能跟上教师的进度,就会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降低了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兴趣。

(二)教学方式单调,重理论轻实践

目前,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课堂教学多采用多媒体教学,这种形式已经改变了以往传统的“黑板+板书”的教学模式,可以更加直观形象地向学生呈现大量的信息。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还是实行“填鸭式”教学,在课堂上给学生灌输大量的理论知识。虽然是多媒体教学,但电子教案采用的仅仅是课本的电子化,并没有对内容进行精心的编排,影响了教学质量。此外,上课操作演示时采用传统的“教师边讲解、边演示,学生边听、边模仿”的教学方式,缺乏创新意识,同时忽略了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而且我们发现,教学中大多数实践课让学生“自由活动”,没有对实践课规定明确的主题或任务驱动,造成学生在实践课上打游戏,看视频或上网聊天等,做一些与学习无关的活动。

(三)考核方式单一,评价体系不完善

目前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考核方式是: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成绩(理论课程),有的是平时成绩+大作业+课程设计(实践课)。表面上看,这样的考核方式应该是兼顾了对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综合评价,但在现实生活中,这些考核方式并没有很好地实施。有很多课程,只是用最后的统一笔试成绩作为评价标准,进行测试时,死记硬背的内容多,需要动脑思考的少,动手实践操作的更少,造成了现在学生“重知识、轻能力;重成绩、轻智力;重猜题、轻思考”的不良现象。计算机基础课是一门需要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课程,完全采用笔试的考试方式,就仅仅考查了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忽略了考查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对于实践课程的考核,有些是上交一份程序设计报告,有些是一份电子作品,使得信息技术教学评价过于简单化,学生的学习能力很难仅凭一份程序设计报告或一份电子作品给予准确评价。

三、针对高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中问题的可行对策

(一)采取分层次教学与专业相结合

由于大学生入校时对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的水平不同和各专业对计算机技能需求的不同,就需要针对这样的情况对教学内容和进度进行调整,采用分层教学与专业相结合的方式。首先,要了解这些大学生入校前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可以采用调查问卷和考试测验相结合的方法。一般来说,可将学生分为“零起点”和“非零起点”两类。“零起点”的学生即在入校前基本没有接触过有关计算机基础知识或是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掌握较差的人群,对于这些学生要采用“零起点教学”的方法,从最基础的知识和技能教起。这样可避免这部分学生因起点低而无法跟上老师的进度,可以更加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而对于“非零起点”的学生,他们在入校前就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因而就要对他们采取“高起点”的教学方法,教授他们更多、更广泛、更有深度的知识和技能。对于同专业的学生,要根据其专业性和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时对计算机技能的需求来调整教学大纲,其内容和侧重点都要有所不同,例如,设计类的学生需加强对Flash、Photoshop等软件的使用,而所有师范专业的学生都应学习有关CAI课件制作方面的技能。

(二)增加上机课时间,着重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要求很高的课程,实践操作在计算机教学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这就需要增加上机课的时间,着重培养学生的上机操作和实际应用能力。学生上机操作的时间应多于课堂听讲的时间,以彻底解决学生操作能力提高较慢的问题。上机课的内容不仅仅是安排学生进行技能的训练和培养,更要对理论课进行延伸和重要补充。

上机课是以学生动手实践操作为主、老师在旁辅导的课程,因此上机课的效率高低,就要看教师对实践操作内容的安排是否严密。特别是现在高校学生之间的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布置一样的实践操作内容,就有可能造成低水平学生“吃不下”和高水平“吃不饱”的现象,因此每节课的安排都要设计紧凑,做到有的放矢、层次清晰明确,才能提高学生实践操作的能力。

(三)改进教学方法,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对于许多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并不需要掌握那些枯燥的理论和编程知识,只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技能和常用软件的使用方法就可以,这就需要一种能够让大多数学生快速掌握各种软件的教学方法,我认为可以采用“案例引导+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教师在教授课程知识之前要有针对性地挑选相对完善的案例,展示给同学们,通过优秀的作品和有用的技能引起同学们的兴趣,然后给大家讲解案例中使用的知识并对其进行扩展和延伸,避免了现代教学知识点多,实效性差,与实践应用相脱离的弊端。知识点讲完后,教师给学生布置与案例类似的任务去完成,将知识点贯穿于任务,通过完成任务更加准确和牢固地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学生的任务完成提交后,老师应对大家的任务结果和过程进行评价,对优秀和有创造性的作品提出表扬并向大家进行展示,对大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总结和解答。

(四)完善考核方式

首先,为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要加强对学生平时动手能力的考核,可采用理论课和实验课每周各安排两节的方式,实验课成绩占总成绩比例的30%。实验课要特别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考核,每次实验课都要安排明确的实验内容,制定明确的目标,且每次实验课都应根据学生对技能掌握的熟练程度和做实验的快慢来当堂考核打分,借此来激励学生更快更好地完成实验。理论课要采取师生互动和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一般先由教师讲完一个章节的知识后请学生上台给同学做上机示范,学生的课堂表现占总成绩比例的10%。除了这些之外,课程作业应安排综合性和实践性较强的任务,采用抽查和上台做报告的方式考核,给学生一个展示技能和自我的平台,作业占总成绩比例的10%。这样一来,期末考试的成绩就只占总成绩的50%。

四、结语

计算机基础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对学生文化基础和人才素质的教育,也是对实践技术基础的教育,更是为高校学生将来走向工作岗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奠定坚实的基础。高校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应更广泛更深入地学习与计算机基础相关的知识和技能。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必然会面对更多新的问题和挑战,但我们相信,随着高校对计算机基础教学进行不断的改革和完善,从教教师对教学的不断探索和辛勤的付出,这些问题将会迎刃而解。

参考文献:

[1]栗宁.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探析[J].科技信息,2010,(9).

[2]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课题研究组.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2004.

[3]冯志红.高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考核方法的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4,(9).

[4]丁爱萍.高职院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8(6).

第10篇

当代的科技迅速发展,各国之间的竟争逐渐转向科技和经济实力的竟争,科技是提高生产力的重要手段,其间最重要的是人才的竟争,培养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成为了教育的重任,在计算机技术广泛普及的当下,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与人才需求间出现了偏差,如何做好我国大学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培育高素质的国家建设型人才已经迫在眉睫,转变传统教育模式,积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是当前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必行之道。

一、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实意义

大学专业分类繁多,各专业开设的课程也有所异,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不仅是让学生掌握一种能够处理多种信息的现代化工具,同时也是一种不可缺少的文化基础教育,是一种改变学生知识结构、知识层次,提高人才科学综合素质的教育,更是一种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和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基础教育。大学应该根据不同专业的应用需要确定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范围和重点。计算机基础知识应服务于应用目的,不宜脱离应用去系统地学习理论知识及相关实际操作,有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宜结合应用进行学习,把握计算机基础知识更好的帮助学生专业知识的应用。

二、当前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是通过高考,从不同地区来到同一个学校、一个专业进行学习,学生之间的计算机知识基础是有所差距的,加之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积极性差,我国当前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存在两大突出问题:

问题一:学生基础不一,学习存在问题。大学新生入学时所具备的计算机知识差异性很大,少数学生在高中已经熟练掌握计算机基本技能,但是有的学生连电脑什么样都没见过。一部分学生在入学前学生掌握的计算机知识多限于网络的初步应用,比如收发邮件和聊天,但是基础知识仍然未达到大学计算机教学的目标。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基本实现,但由于各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新生的计算机水平会呈现出差异。计算机基础教学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法无疑会造成两极分化的局面:一方面层次较高的学生学习效果不佳,埋怨计算机基础课程是浪费时间,学习积极性受到很大打击。另一方面层次较低的学生学习吃力,对计算机课程产生畏惧,从此自我放弃,这对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都将产生极大的障碍。

问题二: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脱离实际。大学专业间存在差异,不同专业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需求也不一样,随着计算机信息化本文由收集整理不断向纵深发展,各行各业的信息化进程不断加速。商务、电子政务、数字化校园、数字化图书馆等进入校园,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计算机能力要求有增无减,计算机成为衡量大学生业务素质与能力的突出标志。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就事论事的现象,只是教会学生如何操作,而忽略对学生计算机意识的培养,没有很好地激发学生用计算机解决任务的强烈愿望,学生不知道如何有效地使用计算机,如何在自己专业中使用计算机等,进而造成学生的困惑,对计算机学习存在无用论的想法,挫伤了学生学习积极性,造成计算机基础课程学习效果差。

三、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发展前景展望

首先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思索教学改革

认清当前计算机基础教育面临的形势和任务,针对高等学校具体的实际情况,要建立新的教学模式和进行教学改革,将多媒体教学和网络辅助教学相结合,加强教师的主导作用,强调实践环节,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基本素质和实践能力,以及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确定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各门专业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保证计算机系列课程的科学性和先进性。计算机基础教育课堂教学着重讲授计算机技术中的一些重要概念和方法,培养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的方法,主要的技能知识内容放在实验教学环节,根据大学文理分科的情况,计算机课程也应该区别对待,根据不同的专业实施不同教学计划,有些工程性强的专业涉及到的计算比较多,艺术类专业可能会注重多媒体处理。根据专业需要开设课程。

其次,综合专业需求,合理设计课程学习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课程设置,应该区别对待,对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侧重于应用,让学生在掌握一些计算机操作的实际技能基础上,再发挥专业优势,将计算机与专业结合起来,可适当多学一些专业实用软件知识。除目前课程中讲授的常用软件外,还可以结合专业选择一两个软件,对软件的讲解应着重对软件的功能介绍,使学生了解所讲软件能解决什么问题,不必详细讲操作步骤,但要选择一系列合适的题目让学生做练习,在做练习的基础上再进一步讲解,选择一个软件,较深入地讲解应用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思路,同时给出一些实例,让学生学会应用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只有这样全面兼顾,统筹安排,才可使内容既适应目前的形式,又适应学生知识积累的需求。

最后,改革考核方式,理论与操作相结合

传统的考核是期末一份笔试试题,考的是学生的记忆能力和理解力,却不能体现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可采用作业、平时测试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策略,完成阶段性教学任务后要进行一次阶段性测试,作为一次平时测试,期末进行一次综合测试,既要测试理论知识,也要测试实际操作能力,可采用上机考试系统很好地完成这项任务,也将老师从传统的判卷中解脱出来,按各部分比例计算出的综合成绩作为学生这门课的总成绩,达到改变考核方式,更好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目的。

四、结束语

第11篇

一、计算机基础教育应考虑学生的不同专业背景

计算机基础课程在各类院校中往往被设置成公共必修课,教学重点往往放在计算机基本理论知识、技能的传授上,忽略了不同专业对计算机应用的要求各有不同。不同专业的学生除了需要学习计算机基本技能外,也需要根据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计算机知识。例如医学专业的学生需要应用计算机进行医学文献的检索,运用医学统计软件进行临床病案分析,等等;建筑专业的学生需要学习相关制图软件的使用;财会专业的学生则需要学习财务软件的应用。总之,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应该结合自身专业在学习计算机课程时有所侧重,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二、注意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计算机课程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其具有极强的应用性,计算机技术总会跟着实践发展的步伐不断更新,因此计算机教师除了要传授计算机基础知识,更应该与时俱进学习新的计算机理论和技能,把最新的理念和技术传授给学生,这样才能保证学生所学知识不会过时,保证毕业生踏上工作岗位时能够顺利适应新的角色。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师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因为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是十分迅速的,很多新的应用技术不能够及时在计算机教材中有所体现,所以很多先进的软件学生在学校根本没学过,因而造成计算机毕业生学了计算机课程但是不具备实际工作能力的境况。刚刚毕业的职场新人一方面要不断调整自己适应新的环境,另一方面要尽快学习新技能以满足工作需要。如果在校期间他们就能够学到及时更新的计算机知识、技能,那对于提高工作能力是非常有帮助的。所以,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师应该多关注计算机领域的创新和发展方向,带领学生一起跟上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步伐,真正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实际应用水平。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计算机技术迅猛发展的势头还将继续,要想提高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并非易事,如果学生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能够主动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就将对其自身计算机应用水平的提高产生十分重要的作用。自学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不同方面进行完善才能够见成效。一方面,计算机教育工作者需要做好计算机基础知识的传授工作,这些基础知识包括计算机学科基本概念,基本的软硬件知识,以及常用软件的基本操作技能,等等。基础知识是每一种课程学习的最基本要求,也是学生能力提高的基础,因此教师要重视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教学。另一方面,善于思考对于提高学生自学能力极其重要,教师要鼓励学生多思考,多发问。在计算机实践教学过程中,计算机教师可以先安排时间让学生自己尝试完成教学任务,遇到的问题随后集中时间由老师解答,这样既能够锻炼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又能够深化其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四、因材施教,因势利导

“因材施教”思想是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提出的,千百年来一直为历代教育工作者推崇。由于成长环境、知识储备、思维方式、领悟能力等诸多方面的差异,不同的学生应该接受不同的教育方式,优秀的教师往往能够察觉这些差别而对其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一个班级中的学生对计算机的理解和认知方式肯定有所不同,有的学生可能系统学过计算机基础知识,而有的只会上网聊天玩游戏,还有的学生可能接触计算机的机会很少。因此,用某一固定的方式教授所有的学生肯定是不恰当的,必须因材施教才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计算机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将整个班的学生分为上、中、下三个层次,在备课时采用复式备课的方式,分层次设计教案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每一课时都必须制定出基础目标、中等目标、发展目标三种教学目的,体现出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具体要求[1]。

五、教学方法多样化

计算机教学有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计算机教师根据这门学科的特点组织教学,从单纯传授知识向教授获取知识方法转变,从讲解为主向启发引导转变,学生不仅要“学会”,而且要“会学”计算机知识。教学过程中对较容易理解的内容,可以用自学课的方式教学,给出自学提纲,交代自学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对自学成果进行检测及时总结评价。而对于较难理解的内容,教师则可以启发式教学与分组式教学相结合[2]。计算机课程同所有应用性科目一样,都要求学生能举一反三。例如办公系列软件的学习,如果只是由教师讲解为主,学生只是单纯地被动接受,而缺乏必要的交流和应用练习,教学效果则不会很好。如果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能够积极引导学生思考,组织学习小组,让学生多交流学习经验,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总之,如何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效率是每一位高等职业教育工作者都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积极探讨、摸索计算机基础教学规律,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尝试不同教学方法是必要的工作。广大教学工作者有必要针对计算机基础教育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必要的反思和改进,为进一步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第12篇

关键字:医学院校;计算机教学;特殊性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25-0082-02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工作、学习、生活娱乐。为适应时代的发展非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也开设了计算机基础教育而医学院校的学生相对于其他综合性院校的学生而言,计算机教学对于他们有其独特性。然而对比医学院校计算机教学的现状和其特殊需求,计算机教学并未完全切合医学院校计算机教学的需要,因而文章从医学院校计算机教学的发展现状、医学院校计算机教学的特殊性提出医学院校计算机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并对医学院校计算机教学改革提出建议。

1医学院校计算机教学的现状

1.1医学院学生在入校前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但是学生之间知识水平存在差异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大部分医学院校学生在入校前接触过计算机并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有些中小学开设了计算机教学课,因而有很大一部分学生不但了解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基本操作甚至能够独立使用计算机。然而由于家庭环境、教育背景、经济因素等各方面的原因有些学生在入学前并未接触或很少接触计算机,从而导致学生之间计算机知识水平存在差异。

1.2医学院校计算机教材与医学教育结合不够紧密

由于目前医学院校计算机教学的目标仍然是让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因而医学院校所采用的教材未考虑到医学院校计算机教学的特殊性,多为教育局统编或规划教材,教材内容多为计算机发展历程、office基本操作等计算机基本知识,医学相关的计算机知识很少或并未涉及。医学院校计算机教材与医学教育结合不够紧密。

1.3医学院校计算机课程体系安排不合理

大部分医学院校所采取的是理论课和实验课相结合,理论课和实验课的安排是一比一的结构。而计算机这门课程的特殊性要求应多操作练习,因而医学院校应调整其课程结构多进行实际操作练习,让学生有更多的实践机会进行医疗信息技术练习。同时医学院校的计算机课程为公共必须课,但其考查方式为考查课,因而学生在心理上并不重视计算机这门课程,从而导致计算机教学实施困难。

2医学院校计算机教学的特殊性

2.1医学院校学生的特殊性

我国的医学院校学生普遍存在理工科基础薄弱的问题,因而在计算机学习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且医学院校学生入学前在计算机水平方面存在差异。医学院校大部分学生计算机方面的学习意识淡薄,认为计算机并非专业课,只需要考试过关即可,且学习兴趣多停留在上网、看影视、玩游戏及聊天中。学习的积极性低。加大了医院院校计算机教学方面的困难程度。

2.2医学院校教师的特殊性

医学院校计算机老师多为计算机专业或相关专业的理工科专业教师,知识体系单一,医学方面知识匮乏,因而在计算机教学中教学内容和医疗信息化结合不紧密,对学生的实际需要不甚了解,教学目标不明确,从而导致学生不知学为何用,学习积极性下降,影响了医学院校计算机教学的顺利进行。

2.3医学院校计算机教材的特殊性

不同于其他高等院校,医学院校的计算机教学在涉及计算机方面的基本操作、基本知识的同时也要涉及医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所需要用的医学方面的计算机知识;其次,由于医学院校学生的特殊性,在选择教材的时候不可过难,要结合医学院校学生的切身需要在学好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学习医学相关的计算机知识。因而医学院校在选择计算机教学的教材时就需要考虑到其特殊性。

2.4医学院校计算机教学方法的特殊性

对于医学院校来说,理论课和实验课相结合,且以理论为主的计算机教学不是很适合。对于医学院校的学生来说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历程、二进制算法、Office软件等计算机理论知识是不够他们日常生活和工作需要的。在学习好基础的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应相应的增加实验练习,让学生多进行医疗信息化实际操作练习。因而在教学方法上医学院校的计算机教师应避免“一刀切”、“满堂灌”,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进行课堂演练,从而让学生能够更好的接受,提高学习效率和兴趣。

3医学院校计算机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及改革建议

3.1医学院校计算机教学未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进行学习层次分类教学

结合学生的计算机知识水平现状和计算机教学的现状,我们可以发现,医学院校在进行计算机教学时一刀切,将所有学生放在同等的知识水平上进行教学,然而有很大部分学生已经掌握了计算机的基本知识且能够独立使用计算机,对他们再进行计算机基本知识的教学是教学资源的浪费。

因而在课程设置方面应进行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结合,增加课程分类。在开设计算机基础知识课程必修课的基础上,可开设医学统计软件、医学信息学、远程医学等选修课程。从而能够保证学生在学好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结合了医学院校学生的学习需求,满足学生以后工作学习的需要。

3.2医学院校计算机教材未结合学生需求,不能满足医学院校学生学习需要

医学院校计算机教材多为教育局统编或规划教材,教材内容为计算机发展历程、Windows操作系统、office软件等基本知识,并未结合医学院校学生需求的特殊性。

在教材选择方面应结合医学院校的特殊需求选择教材,然而医学方向计算机专门的书籍较少,因而应加大科研力度,针对医学院校计算机教学进行编辑教材,从而能够跟上医学院校计算机专业发展的需要,切合医学院校学生学习计算机和医疗信息技术的需求。在教材编辑时教材内容应在包含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偏向医学信息化。且结合目前医院所需医学生掌握的计算机信息知识,相应增加教材内容。

3.3医学院校教师的知识结构单一,医学方面知识匮乏

医学院校计算机教师多为计算机专业毕业的老师,教师的知识结构过于单一,教师医学方面的知识匮乏。因而应该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学习培训,跟上计算机发展的脚步。同时还应聘请医学专业专家对计算机教师进行培训,了解医学方面的知识,丰富教师的知识结构,其次可以让计算机教师更加深入的了解医学院校学生在计算机方面的学习需求。

4结束语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和现代医学教育密不可分。然而,目前医学院校的计算机教学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发展不是很完善。根据医学院校计算机教学存在的现状和其特殊性,积极探索医学院校计算机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继而推动医学信息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祥生,吕晓燕,张海,焦瑞.医学院校计算机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4(1):42-49.

[2] 周洪建.医学信息学课程内容与教学模式改革的探讨[J].医学教育,2005(6):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