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2 16:12:2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跨学科融合教学的案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学科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完善途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刚要》)明确指出:“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优化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促进多学科交叉和融合。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这是第一次将应用型人才培养写入正式文件,也是对我国经济转型时期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部署。应用型人才主要是在一定的理论规范指导下,从事非学术研究性工作,其任务是将抽象的理论符号转换成具体操作构思或产品构型,将知识应用于实践。
[人才类型\&学术型\&应用型\&技能型\&职业规划\&主要从事科学研究型工作\&从事复合型专门性工作\&从事生产第一线技能型工作\&知识体系\&注重学科体系建设与学科发展研究\&以行业设置专业,注重知识的复合性和跨学科性\&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基础,侧重掌握实用技术\&培养目标\&偏重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偏重综合能力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偏重实际技术运用跟改良能力的培养\&]
按照《纲要》的要求也就要区分实践教学过程中,不同人才需求的培养目标,方式与方法一定要有所区别,而改变了传统高等教育过程中统一的精英培养式方法。
一、交叉学科强调不同学科的融合
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基于实下经济大融合的背景提出的,而这一背景下培养的人才要体现学科的融合行,“跨学科”与“交叉学科”一词都被翻译为“interdisciplinary”,最早出现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西方文献中。1930年,美国社会科学研究理事会在一份有关理事会的目标的声明中,正式使用“跨学科的活动”的说法。1937年,《新韦氏大词典》和《牛津英语辞典增补本》首次收入“跨学科”一词。“交叉学科”或“跨学科” ,有广狭之分。广义的交叉学科包含3个方面的含义: ①打破学科界线,把不同学科理论或方法有机地融为一体的研究或教育活动,即通常所说的跨学科研究和跨学科教育;②指包括众多的交叉学科在内的学科群,如边缘学科(即在原有学科之间相互交叉、渗透而形成的学科)、横向学科(即以不同学科或领域中的某一共同属性或方面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综合学科(即综合运用多门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某一特定对象或领域的学科)等;③指一门以研究跨学科的规律和方法为基本内容的高层次学科,可以称为“跨学科学”或“科学交叉学”。狭义的交叉学科,它只是指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相互交叉地带生长出的学科。
实际上国际上一些知名院校早就开始在学校内设置了一些文理交叉的学科,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一些知名院校如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也开设了一些文理交叉的学科。国内外一流大学的实践办学经验证明,交叉学科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论和思想。他并不仅仅限于多开几门课,多上几个交叉性专业,而是涉及知识体系、思维、传统习惯等多方面能力培养的综合性问题,本质上是一种对现行教育全面的、系统的、整体性的变革。
如果要全面的变革应涉及两个基本点:①是教育思想的转变,即高等教育须变知识传授为能力培养,单一 的知识教育体系变为教学―研究―实践一体化教育体系,变专才教育为通才教育。②是交叉学科教育的整体化,具体表现在如培养目标整体化(职业化,专业化)、学科设置整体化(与行业发展相配套)、课程结构整体化(多学科相渗透,基础知识与能力培养相结合)、在具体的教学方式,方法等诸方面协调统一,包括考察方式都可以调整。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人才培养注重法律意识信仰的培养
自由法学代表埃尔利希,将法律分为书本上的法律(制定法)和行动中的法律(活法),他表达了自由法学的基本立场:“无论是现在还是其它任何时候,法律发展的重心不在于立法,不在法学,也不在司法判决,而是在社会本身。”
虽然我们认识到了交叉学科中的不仅要求将必要的、系统的法学理论教授给学生,同时要教授超乎于传统法学教育范围外的知识给学生 (上面所提及交叉学科的知识),并按照职业需要培养与职业相关的技巧、能力和素质。我们应当如何更有效的达到这些条件呢?这就使我们不能不按照具体职业要求来调整和完善实践性法律教育的内容和教学方式。
“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伯尔曼这一经典名言屡被引用而经久不衰。这充分表明了,人们已经越来越重视法律信仰在依法治国进程中的作用。人们开始意识到,“仅凭理性的推导与功利的计算,怎能唤起人们满怀激情的献身不具有神圣意味的法律又如何赢得民众的衷心拥戴”然而,“社会主义法律意识不可能自发的形成,而必须有意识的进行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强调的是复合型,专门型人才的培养,培养他们的法律信仰有利于法治国家的建立,人们对法律的敬畏会使得法律在解决社会矛盾,社会纠纷中的作用更为突出,更为有效,也是社会法制建设的必然。
应用型人才的教育应当以职业教育为主,兼顾素质教育,也就要求交叉学科中的法学教育要兼顾法治理念、人文精神的培养。学生学到的不应该仅仅是知识信息,也应该包括法律思维。而法律思维一旦形成,不仅让学生终生受益,也会进一步促进法治社会的建立。
理由有以下两点:其一,诚如《刚要》所提要求,当代高等教育要适应时展,向社会提供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而这类人才的培养除了要对学生进行一般科学方法和综合能力的训练,还应该进行人文精神的培育,并进一步开发学生的心智和潜能,使其能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自我学习,自我完善。其二,现代社会对知识的分类越来越细,专门化程度要求越来越高, 传统的培养“全才”或“通才”的博雅教育已经不再适应社会需求,社会需要某一领域的专业人才或适合从事某一职业的专门人才。其三,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实际操作能力的体现和职业道德要求,都是新形势下一个合格的毕业生应当具备的。这就要求在交叉学科中各学科技能是为实践服务的,而不能只停留在表面,仅仅停留在对书本知识的把握阶段。当然职业化的倾向容易使教师产生忽视理论教学的心理,而误导学生只注意职业技巧的细枝末节,甚至是低层次的模仿,从而忽视对于基础知识的把握,这也是教学实践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三、教学方法突出案例教学法并结合方法论
交叉学科的法学教育中老师应当奉行“培养兴趣、掌是握理论、注重实践”的教学理念。理论的积累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兴趣是理论积累的先决条件,只有具备浓厚的学习兴趣,才会更好的去积累理论与知识,实践又是理论厚积薄发的体现,只有在实践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才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领悟知识的精髓。如果老师知识面很广,理论结合实践开拓学生眼界,培养了学生对法律知识的兴趣。 也根据不同的教学课程并充分考虑不同班级的各自特点因材施教,比如增加专业考试重点的部分,增加理论讲解,更注重细节。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注重把事例论证与课堂气氛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会让课程更具有吸引力。使学生不仅从中能够得到大量的理论知识,还能学会用法律分析事件和实践生活,这也许就是交叉学科中法学教育的目的所在。这也就需要教师能熟练的掌握案例教学法跟法学方法论。
1870 年,美国哈佛法学院院长克里斯托弗・哥伦姆布斯・兰德尔创立了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它采用以判例为讲授的主要内容,由教师在课堂上通过类似苏格拉底式讨论的方式向学生教授法律知识和法律技巧。通过学生和教师的互动,不仅仅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和增加实践经验,也使得枯燥的法学学习变得有意思起来。正是这一方法的运用让法学教育的重心向实践应用层面慢慢倾斜。
传统的案例教学法有几个误区。第一种案例说明法也是最常见的一种。他往往强调在学科体系基础之上,按照理论体系的需要来设置案例并进行说明,为了讲授知识点而设置案例。第二种是案例讨论法。教师为了帮学生巩固刚刚学过的知识,在每个章节讲授完成之后安排专门的讨论。第三种是案例课程法。教师按照体系对经典案例进行编排,再按照进度进行讲授和讨论。在讲授过程中灌输给学生理论知识点。应当说这三种教学方法各吸取了案例教学法的某些特点,但都存在一个缺陷,没有完全摆脱传统教学体系的约束和限制。而真正的案例教学法则是籍由案例作为教学材料,结合教学主题,透过讨论、问答等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让学习者了解与教学主题相关的概念或理念,并培养学习者高层次能力的教学方法。这三种教学方法都割裂了案例教学的综合性和应用性,也偏离了判例教学法对逻辑思维能力进行培训的初衷。学生即使通过此种方式掌握了某一具体理论知识,但在遇到综合性案例就会不知所措无法融会贯通。
真正的案例教学法就是通过对法律案例分析、追问的过程,养成学生反思实践问题的精神,提高反思实践问题的意识,掌握反思的方法与技能,发展与提高学生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他们能够在无需教授的情况下,也能依靠自身的通过法学教育培养起来的素质和基本知识迅速理解和运用新法律。案例教学法的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表达能力、分析材料的能力,使其真正能够处理具体事件,毕业后能够最快速的进入工作状态,有效的减少了学校到单位之间实践与再学习的时间,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优势。
案例教学中在讲授知识的同时也注重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但法学本身属于人文科学,因此价值评价因素不可避免,也就是说法学有其固有的价值评价因素。在法律的规制下如何合理的解决众多的社会纠纷和矛盾,正是法学评价因素处处体现社会政策的目标或社会的价值取向的体现跟应用。因此案例教学中应同时体现法学方法论。
我国台湾学者杨奕华先生在构建法学方法论研究范畴的基础上,提出了法学方法论的定义。他说:“法学方法论系以一套先设的假定为准据,确定基本的研究立场,从事法学理论之建构,进而以之探讨、诠释、批判法之存在与衍化现象、法之科学技术及法之实践功能等之研究态度之学科也。
法学方法论的指导性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如何体现具体法律规则的外延及内涵,法律论辩规则外部证成与内部证成的运用,价值判断和利益权衡的取舍,以及典型性案件中法律规则与法律原则的具体适用,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细致而独到的分析,是教师在运用案例教学时应当考虑的问题。如果缺乏方法论的指导案例教学很容易流于形式也就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
案例教学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发掘案例中蕴含的法律原理。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推进讨论展开和深入,启发学生,学会更多角度,更深层次的思考和争辩过程中得出结论。同时要及时帮学生理清思路,避免走入误区或偏题,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发现不足之处。
应当说应用型人才培养不应流于形式,社会进步,经济的发展都需要复合型,专门型人才。传统的研究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需要,从这个角度来说交叉学科的建立非常之必要,但以往那种增加几门其他学科课程,或者了解一下相关知识的做法已经无法满足职业需要。因此交叉学科的整体化建设,制定相应的知识结构体系也就显得非常必要。而在交叉学科中法学教育即要区别于法科教育,又不能像过去非法学仅停留在普法层面,我们不仅仅要培养守法的公民同时要培养具有一定职业素养的应用型人才,这才是当代高等教育应当完成的目标让学生在学到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受到良好的专业训练,在推动社会关系,促进社会进步的过程中起到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伯尔曼著.梁治平译《法律与宗教》[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导言第3页
[2]孙国华.《法学基础理论》[M].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12页
[3]刘天君.《法学案例教学法研究》[J].《法学探索》2006年第3期
[4]苏力.《法学本科教育的研究和思考》[J].《比较法学教育》1996年第2期
[5]杨奕华.《法学方法论研究范畴之商榷》[C].月旦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版,第153页
其实,师范美术教育中学生有机会学习多种艺术门类,因此也存在融合的优势。强调学科融合方法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会有更深厚的文化底蕴,有更远大的前景。很多学生却误认为师范院校学得很杂,好像门门通,却样样不精,不像美术学院学得那么专业,技法上不能钻研得很深。一个合格的中小学美术教师,其任务首先应当是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美术、世界美术的历史和现状、中华民族优秀的美术遗产等内容,以培养他们认识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因此其知识结构中美术史论和相关艺术学科应占较大比例。
1994年,美国制定的《艺术教育国家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其中艺术学科有舞蹈、音乐、戏剧和视觉艺术(包括传统美术、传播和设计艺术、建筑和环境艺术、民间艺术及其他艺术制品)。标准强调了在各门艺术之间以及在艺术与其他学科之间寻求合理的联系。“各门艺术之间、艺术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有两种类型……其一,是‘相关’。相关指学科之间具体的异同……其二是‘综合’……综合在使用两种或更多学科的资源时,其方法是学科之间的相互强化,并往往表现为多种学科之间的统一。”
2000年,新西兰公布的《国家艺术课程标准》中规定的艺术课程同美国的《艺术教育国家标准》一样,包括舞蹈、戏剧、音乐和视觉艺术4个学科,并对艺术学科和语文、数学、科学、技术、社会科学以及健康和体育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阐述,指出:“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会产生适当的、有意义的联系,学生通过跨学科的活动可促进其他学科学习的提高。尤其在小学和中学的课程中,艺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更为密切和频繁。”
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特别设置了“综合•探索”这一新的学习领域,强调了综合性学习的重要性。“综合•探索”领域分为三个层次:“(一)融美术各学习领域(‘造型•表现’‘设计•应用’和‘欣赏•评述’)为一体;(二)美术与其他学科相综合;(三)美术与现实社会相联系。”在不同阶段的教学活动建议中都有结合语文、音乐、传统节日等内容进行美术创作,根据儿歌、童话制作美术作品,并表演舞蹈、童话剧和皮影戏等内容。在附录中也有美术与语文、自然、社会、生活劳动和传统文化结合的案例。《美术课程标准》还明确规定:“通过引导学生对一些美术或跨越美术学科的课题进行综合与探索性的学习,能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认识美术的基本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发展规律与趋势。”这都为高师美术教育进行学科融合指明了方向。
现代社会的分工越来越细,有高度专业化的倾向,但是边缘学科的相互渗透,中、西文化的对撞与启迪,一刻也没有停止过运动。美术内部各专业本身就是一个整体,专业分化不应肢解学科间联系和专业间的整合性。高师美术教育对学科融合教学方法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学科门类上的融合,关注不同画种之间的交叉借鉴;二是文化上的融合,探究美术与音乐、文学、民俗等相关人文学科之间的内在规律,以促进其深度融合。
一、美术学科各门类之间的融合
高师美术教育要注重综合知识能力的培养,学生在注重主修专业的同时,还应利用课余时间多学一些相关美术学科的课程。在传统艺术方面,可以选修书法篆刻、彩陶研究、蜡染扎染、漆画等选修课。对现代艺术进行研究,可以选修美术创作与批评、城市形象、服装、壁画、纤维艺术等课程。要充分考虑学生知识建构的全面性,并促使学生从专业理论技能到相关的政策法规、信息资源利用和学科研究诸方面都达到较高水准。此外,与美术有着密切关系的美术鉴定学、美术考古学、美术馆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也应该在课余时间有所了解,以拓宽知识面,提高其自身修养。虽然这些课程不可能都和主修课一样学得深入,但通过选修自学等途径去涉猎是完全可以的。
二、美术与音乐、文学、民俗等其他人文学科之间的融合
美术和音乐同属艺术范畴,都是客观世界在人的意识领域内的审美反映。音乐的感人之处在于优美的旋律和节奏,美术也同样强调节奏和韵律的美感。两者之间有着很深的渊源关系,有许多可以融合的地方。音乐与美术的相融性不仅为欣赏者打开了想象的闸门,而且还能为其提供更为广阔的思维活动空间。高师美术教育要涉猎相关人文学科的知识,应加强学生文史哲的理论修养,以便更好地提高学生的鉴赏力。引导学生读古今中外的哲学著作,一方面益于学生了解绘画作品产生时期的哲学思潮,另一方面也有益于增强学生的哲学思辨能力。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读文学作品,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想象力及其他思维能力。新西兰《国家艺术课程标准》中认为:“艺术学科与语言和语文的学习关系非常密切。尤其在演戏、演讲、录音,利用各种静态的图像或动态的电影和电视图像过程中,以及利用视觉、口述,或用英语写各种文本时都有明显的联系。”这也足以成为我国高师美术教育改革的重要参照。
另外,宗教、民俗等领域的知识也应在课程设置之列。美术的发展总会受到同时期的宗教、文化的影响,正如丹纳所说:“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地设想他们所属的时代的精神和风俗概况。……只要翻一下艺术史上各个重要的时代,就可以看到某种艺术是和某些时代精神与风俗同时出现,同时消灭的。”这自然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我国古代许多画家具有很高的佛学造诣,如王维山水画的净空澄澈就颇受般若学的影响。民俗学知识在正确鉴赏民间艺术样式的过程中,也具有不可或缺的理论意义。如皮影、年画、剪纸、泥塑、蜡染、社火等民间艺术样式的产生和差异化发展,就与各地区不同的民风民俗差异有密切关系。
校本课程建设是教育革新的客观要求。我国乡村小学校本课程建设存在教师资源相对薄弱、学生厌学情绪蔓延、课程开发负担沉重的现实困境。面对压力与挑战,济南西营镇南营小学积极与镇教育办公室合作,以跨学科整合的思维探索并打造了独具特色的“中草药课程”。该课程结合乡村实际,制定课程目标;融合不同学科,设计课程内容;引领多方参与,构建评价体系,在困境中做出了全新探索,也为乡村小学校本课程建设提供了思路。
关键词
乡村小学 校本课程 跨学科 课程整合
校本课程建设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受到欧美国家的广泛重视,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化和推进,这一策略在我国也备受关注。早在1999年,我国颁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要求“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课程管理的举措”。[1]2001年《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2]乡村小学在教育资源短缺的现实条件下,校本课程建设逐渐面临困境。尽管如此,一些乡村学校仍然结合自身实际,做出了一些有意义的探索。济南市西营镇南营小学采用跨学科整合的方式来开发中草药校本课程就是其中的典型案例。分析其课程设计理念对乡村小学校本课程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乡村小学校本课程建设的困境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导致了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总体来看,经济发达地区的教育条件优于欠发达地区;城市学校的教学资源优于乡村学校。在这样的背景下,乡村小学的校本课程开发成为难题。
1.教师资源相对薄弱
乡村小学教师资源比城市学校薄弱,制约着校本课程的开发。首先,乡村教师水平较低。大部分教师长期工作在乡村,这里生活条件艰苦,社会、家长对教育关注度低,很多教师不思进取,工作缺乏激情,难以专心教学。其次,乡村教师数量紧缺。2001年起我国乡村小学进行了撤点并校,并没有取得整合教师资源的效果,反而因为辞退大量代课教师而使教师数量更加紧缺,乡村小学尤其缺乏英语、音乐、美术学科的教师。再次,乡村教育条件和工资待遇依然较差,对优秀教师的吸引力依然较弱。“调查显示,农村教师队伍中有51.2%的人被初次配置到乡村学校,但在二次配置中有56.9%的教师调进了县城,有36.7%的农村教师‘想要离开’现在的岗位。在县域教师流动中,有67.3%为‘向上流动’,28.2%为‘平行流动’,只有4.5%为‘向下流动’,而且流动者多为年轻教师、高职称教师和优秀教师。有77%的城镇教师不愿意交流到边远艰苦农村学校任教;有80.2%的师范生‘愿意当教师’,但‘愿意去农村当教师’的仅有38%。”[3]教师流动的单向性造成农村学校已多年没有补充新教师,特别是部分有一技之长的优秀青年教师不断流向城区学校,使得农村学校教师年龄结构、学科结构失衡,中老年教师占多数,非语数学科教师难以专业化。
2.学生厌学情绪蔓延
乡村小学生主动性的丧失,也同样使校本课程设置举步维艰。乡村小学生相比于城市孩子,缺少了更多自我发展的平台。在偏远山区,他们很少能充分享受城市学生司空见惯的互联网资源,很少有机会参加素质拓展培训班,他们寻求自我发展的最主要场域就是学校,而城乡学校教育资源配置依然存在较大差距。“2013年小学各类器械配备达标率,乡村仅为42.2%,镇区为59.6%,城市为76.5%,城乡差距依然较大。”[3]乡村学校环境的落后,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受到影响;在原始的包班教学和管理体制下,学生们往往面对一成不变的教师。教师既是班主任,又是各科教师,不仅教师疲惫不堪,学生对此也倍感厌倦。面对没有任何新意的学习环境,学生学习积极性受挫,在课程实施中逐渐丧失主动性,从而产生厌学情绪。
3.课程建设负担沉重
遵循国家课程设置标准,乡村学校既要考虑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全面开展,又要考虑学校自身建设。伴随课程开足、开全的压力,乡村小学校本课程建设负担沉重。音乐、美术课程缺少专业教师,学校开足这些课程都很困难,只能安排其他学科的教师代课,这些教师由于没有受过正规训练,课程实施缺乏专业素养,教学效果差强人意,更谈不上课程资源开发;而乡村优秀教师的教学负担本来就重,对于校本课程开发更加力不从心,在提出校本课程设计方案时,多是从互联网上搜集现成资料,很少有自己的建设思路,课程内容往往平淡如水,起不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
二、跨学科整合:困境中的有效探索
尽管校本课程建设是困扰乡村学校发展的难题,但是体现特色、内容充实、促进学生发展仍是乡村小学校本课程建设的努力方向。南营小学立足现实,积极思考:设置综合课程可以缩减学科门类,减轻教师的负担;课程内容贴近乡村生活,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为此,学校决定采取跨学科整合的设计思路,建设综合化的乡土课程。
1.结合乡村实际,制定课程目标
为了进行有效的课程整合,南营小学课程建设团队根据乡村实际,从乡土文化传承、国家课程拓展、学生全面发展三个维度出发,规划设置了“中草药课程”。其课程目标为通过中草药课程,使学生认识身边常见药材,知道它们的生长环境、药性、药效;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部分劳动技能,培养观察、分析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创造力;通过活动,让学生感悟家乡资源的丰富,增加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从而激发他们研究事物的信心与决心。
首先,立足乡土文化传承。中草药课程建立的最初原因是校领导充分考虑了当地资源和文化环境,西营镇位于济南南部山区,群山林立,是济南市拥有药材最多的乡镇,仅植物药材就有千余种。镇里人熟悉百草,有着丰富的药物学经验,当地也孕育了诸多老中医,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南营小学尝试设置“中草药校本课程”。在对课程进行跨学科整合的实践探索之后,学生可以通过“中草药歌谣诵读”、“中草药的采集”、“中草药文化探究”等活动了解家乡文化。使学生打开生活视野,从不同方面学习中草药知识,促进乡土文化的保留与传承。
其次,推动国家课程拓展。南营小学试图将该课程打造为国家课程的拓展平台。中草药课程面向三至六年级学生开设,设置系统的总教学目标和阶段性教学目标,自主开发教材,每个年级以主题的形式开展教学,并设有系统的课程评价制度。西营镇南营小学,在国家要求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这一必修课的前提下,积极考虑把两门课程融合在一起,开发中草药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素质拓展的机会。运用课程综合化的方法不断对课程内容做体系化开发和深化,打破该课程建立初期单一传授药物知识的局限,使国家课程的相关内容在本门课上得到深化和拓展。
最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乡村小学地处山区,有广阔的活动空间,与其把学生禁锢在书本和教室中,不如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接近自然。儿童和成人一样,他们所认知的周围世界不是以学科的形式出现,而是以综合的、整体的自然事物或社会现象呈现。从现实情况来看,“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共设九门课程,加上省级地方课和乡土课,多达十几门。就小学生而言,学了这么多课程,念了这么多知识条条块块互相割裂的书本,很难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们加工整理,形成一个统一的体系。”[4]中草药课程的开设可以让学生有机会感知自然地理,将书本中学到的知识活学活用,提高自己的劳动技术、社会交往等多项技能,实现自身素质的综合发展。
2.融合不同学科,设计课程内容
目标的制定为内容的安排提供了依据。南营小学课程建设团队在课程内容的深化和拓展方面做出了一系列探索,形成了最终方案:课程设置围绕活动主题展开,在每个主题的框架内筛选和整合其他学科内容,逐渐走上了课程综合化的道路(如表1)。在目前的中草药课程中,主要实现了四个学科的有机整合。
(1)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设置(实验稿)》中明确规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地方、校本课程共占总课时的比例为16%~20%。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也明确指出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南营小学在建设中草药校本课程中,将国家必修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其子学科来开发。目前,已经开发了四项较为完整的综合实践活动方案,分别为野外中草药采集活动、中草药香包制作活动、药膳加工活动、中草药民间故事搜集活动。中草药采集活动与劳动技术教育相结合,中草药香包制作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药膳加工与社区服务相结合,民间故事搜集与信息技术相结合。
(2)音乐学科的融合。中草药课程在三年级第一学期第一个活动主题的教学设计中,整合了小学音乐课程的相关知识,本主题设计有三个课时,第一课时为“中草药谚语精选”、第二课时为“中草药歌”、第三课时为“西营中草药赞”。由于在小学一二年级的音乐教学中,学生学习了沙锤这一简易乐器,并注重打节拍的训练,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主动引入沙锤等小型打击乐器,与学生同唱歌谣,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将一二年级学到的乐理知识付诸实践,进一步提升个人素质,这一课程设计对一二年级学生的音乐素养起到检测和拓展作用。
(3)历史知识的渗透。中草药课程在开发的过程中,也注重与历史学科的综合。例如,三年级第二学期前两个模块由两大活动主题,八个课时组成。第一主题为“中草药的起源”,分为两个课时:“原始群时代”、“神农尝百草”;第二主题为“医药名人”:分为六个课时开展,依次为“华佗――麻醉散”、“药王孙思邈”、“李时珍与《本草纲目》”、“扁鹊的传说”、“皇帝的传说”、“医圣张仲景”。学生通过在课外阅读相关书籍,在课上小组汇报的形式,系统学习与中草药相关的历史知识。
(4)品社课程的拓展。品社课程在中草药课程中以隐性融合的方式存在。中小学品社课程是小学高年级的必修课程,其课程设置具有三大基本理念: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是核心,学生的生活及其社会化需求是基础,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是课程的追求。在中草药课程中,教师积极思考,为学生提供更多交流合作的平台:在中草药采集活动中,学生之间劳动合作;在药囊香包制作中,小组之间协调分工;在药膳烹饪中,家长与学生沟通交流;在民间故事收集中,学生与社区积极互动。参与这些合作交流活动,学生能始终与同学、班级、学校、家庭、社会保持良好关系,使他们真正在生活中学、在做中学,无形中提高了德育修养,激发了他们的生活热情,这是对纯文本授课的品社课程的深化和拓展。
3.引领多方参与,构建评价体系
南营小学采用跨学科整合的设计思维打造“中草药课程”并没有急于求成,而是不断反思和总结,立足于课程的长期规划和建设。为此,学校构建了一套多方参与的课程评价体系。
首先是学校领导的评价,这一评价贯穿于整个学期。在每学期开学前,中草药课程的指导教师要撰写好本学期的活动预案、活动计划,经过学校领导审核后方可开展活动;在学期中,分管领导通过公开课加强指导检查,关注课堂中教师的组织能力,关注学生在活动中的发展,监督教师积累学生活动过程的资料或素材,建立综合活动学生档案;在学期结束后,学校领导要审阅授课教师整理的经典案例、特色作业和撰写的课程论文。学校领导通过整个学期的监督和评价来筛选课程内容,不断修正和完善新学期的课程内容。其次是师生互评,这方面的评价主要集中于每个主题的教学结束之后。依据是学校编制的“学生自我评价单”,该评价单分为七部分“活动参与”、“体验获得”、“方法运用”、“能力发展”、“学生反思”、“小组评语”、“教师评语”。前四部分共设置17个标准,每个标准都有相应的分数,学生根据自己的表现,给自己打分即可;后三个部分,属于开放性的评价,由学生和教师共同完成。学校课程建设团队,通过学生的打分和评语,进一步深化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修正新的活动主题。最后是校外专家的评价。一方面,南营小学聘请当地优秀中医作为课程顾问,为中草药课程建设提供思路;另一方面,南营小学积极寻求高校专家的指导,希望通过专家的观察与评价发现不足,为校本课程长远的规划和发展提供保障。
三、乡村小学校本课程建设的启示
济南市西营镇南营小学中草药课程资源还没有达到精细化开发的程度。但是,学校扎根西营镇独特的乡村环境来建设本门课程,已经做出了有意义的探索。通过现有成果,我们深刻体会到“跨学科整合”是乡村小学校本课程建设的有效途径。
1.制定长期规划,打造课程特色
采用跨学科整合的设计思路建设校本课程之前,乡村小学需要制定长期规划,这是本门课程资源进行有序深化和拓展的保障。校本课程建设不能一蹴而就,要经过一个从无到有、从单一到综合、从粗略到精细的过程。
学校立足于自身实际,制定校本课程建设的长期规划。首先,组建校本课程开发团队。乡村教师资源缺乏,校本课程开发不能仅仅依托个人力量,需要教师群策群力。课程开发团队建设不仅需要学校领导的重视、专业教师的参与、校外专家的指导,还要充分考虑到课程的传承性,使本门课程的师资能够长期保留,并不断得到建设和完善。其次,要规划课程开发的阶段性目标和实施策略。南营小学将校本课程建设规划为三个较为合理的阶段:第一阶段为2008~2009年是中草药课程的探索建立阶段,主要目标是打造单一科目的具有自身特色的中草药课程;第二阶段为2009~2013年处在课程的规范实施阶段,主要目标是建立和完善活动课程,规范主题教学,做好课程计划、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第三阶段为2013年至今,主要目标在于保留经典活动,建立课程的主体框架,并尝试以跨学科整合的方式,拓宽课程内容,做好校本课程的长期建设。
2.有机整合资源,深化课程内容
乡村小学采用跨学科整合的思维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是一条可行性的路径,但在资源整合的过程中,要认真考虑整合哪些资源,如何整合的问题。
跨学科课程整合,绝不是机械拼盘――将学校任意几门学科的课程内容拼凑在一起。一门优秀的校本课程应该充分整合资源,深化内容。南营小学的中草药课程融合了音乐、品社、综合实践活动等多门学科的知识,但这种融合并非机械整合,而是保持了多门学科之间的有机联系。比如,目前南营小学的中草药课程将国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为子学科,把中草药课程本身规划为音乐和品社的拓展学科,将来进一步精细化设计之后,中草药课程也完全可以将自身设计为语文、数学等学科的拓展学科。乡村小学校本课程开发始终要以学校为本位,学校要积极考虑在现实条件下建立自己的课程体系,而不是对国家课程全盘照搬、机械实施。倘若,乡村小学能够找到一门课程作为彰显自身特色的平台,并以此为焦点,进行课程的有机整合和规划,学校课程建设将不再是难题。
3.完善评价方案,促进学生发展
学校采用跨学科整合的思路建设校本课程,离不开完备的评价方案。由于各校的特点、情况不同,校本课程评价方案的制定不可能有统一标准,而是要因校而异,采取适合本校特点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手段。但是,无论采取何种评价方案,校本课程开发离不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标准。
“校本课程评价方案的制定,要综合考虑评价对象的全面性,评价主体的多元性,评价标准的差异性,评价活动的及时性和全程性”[5]。南营小学首先遵循了三个基本评价原则:注重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的统一,注重描述性和等级性评价的统一,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性与评价内容的多样性。其次,在评价主体方面作了规划,学校领导参与课程评价,主要通过开学伊始的材料验收,与学期期中之后至期末前一个月的校本课程公开课两个环节来监督;学生在进行完每个活动主题之后进行自我评价;授课教师制定了课程评价单,在每次活动主题结束后,教师对学生表现进行打分,并为每位学生写评语;学校还组建了由校领导和专业教师、家长组成的7~8人校本课程评委会,通过每学期的公开课展示对本门课程做出评价。再次,在评价标准方面,学校根据课程中的活动内容设计标准,并通过打分的方式促进学生的素质发展。
总之,乡村小学的校本课程建设应该是学校为解决自身的教育问题,根据国家或地方课程实施纲要的基本精神,结合现实条件,以学校师生为主体进行课程改革与发展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Z].1999.
[2]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Z].2001.
[3] 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课题组.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13~2014)[Z].2014.
[4] 课程教材研究所编.综合课程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关键词】高校;文科实验室;建设
多年来文科实验室的建设和改革始终未引起重视,在高校处于一个薄弱环节。实验室建设普遍还处于自发的、分散的起步阶段。与理工科专业的实验室相比,资金短缺、条件落后,缺乏规范,人员流失严重。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传统文科办学观念的惯性思维――认为文科教育只需一块黑板、一支笔、一张纸、几本教材。忽视了科技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对高等教育带来的冲击,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文、理、工、医等诸学科在朝着微观细分纵深方向发展的同时,又朝着宏观整合的横向方向发展。这种纵向横向的发展促进了学科之间不断地交叉融合,文科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发展时代,一些综合性的学科和新兴学科不断涌现,一批实践性强、操作能力要求高的新颖文科专业如心理学、物流、新闻传播、社会工作等应运而生。随着信息技术的高度普及和应用,社会对复合应用型文科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增长,高校需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文科人才。重新定位应用文科实验室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尽快改变高校文科实验室建设相对落后的局面是高校有关工作人员的重要责任。
“应用型文科实验室”是建立在“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基础上的。大学应用文科实验室的建设旨在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与职业素质。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 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出发点,以实验教学质量建设为重点,实现实验教学改革和实验室建设的协调发展
坚持基础实验注重共享,专业实验注重方向,综合实践注重特色的原则做好文科实验室建设工作。经管类、法学类、传媒类、艺术类等专业,对实践性知识需求较强,在实验教学设计中重点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实践能力。高校实验室需购置相关软件、设备,创建了企业运营仿真平台、法律援助中心等,实现了综合实践仿真化。法学类令业学生可在模拟法庭、模拟派出所、法律援助中心开展实践活动;演播室供新闻学、广播电视编导、广告学、传播学等专业学生开展实践训练;同声传译训练中心、自主学习活动中心及有线电视视听室,面向外语类及文科专业学生开放,为学生外语学习提供自主学习环境。模拟导游实训系统帮助旅游专业学生接触导游实际、培养良好的应用技能;这些实验设计促使学生将所学管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传统的实验教学基本上是一个封闭教学体系,学生是在规定的时间按规定的内容进行实验。这种模式对学生限制太死,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影响培养。在基础实验基础上开设一些专业性实验,引进科研和生产型题目丰富实验内容,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感兴趣的题目和联系实际的题目。这些实验的开设对实验模式和实验手段提出了新的要求,将学生的学习状态从需要做的被动变为我要学的主动,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理解消化和完成实验。实现开放性的实验教学,使学生在校期间的创新能力和职业素质有质的飞跃。
2 以功能完整、资源共享、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科学规划实验室建设
科学规划建设方案,合理确定应用文科实验室的发展目标、发展战略和发展格局,是建设文科实验室的前提。目前很多高校文科实验室建设的思路尚不明确,文科实验室体现单纯教学性的特点,没有包括现行基础教学、专业教学和科研的融合发展。实验课程的设计多从本学院和本专业出发,没有从学校和学科整体着手,比如音乐、美术、教育技术、新闻传播、广告设计等专业共性实验资源分散在各个学院,资源的利用率以及教学实验人员的教学效率低,同时缺少学科之间的交义融合,实验课程设计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培养出来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质量离社会要求有差距。
高校要根据自己学科和专业的特点,站在学科建设和培养适应新世纪现代文科专业人才的高度来规划文科实验室的建设规模和功能设计。树立“跨专业、跨学科、大中心、现代化”新型实验室建设理念,鼓励跨学科交叉、资源共享和高起点建设,尽可能避免走层次低重复建设的老路。加强实验教学建设,努力提高文科学生实践技能及全校学生人文素养。实验室工作的基本目标除了要满足本科教学的需要,还要将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成为“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基地作为实验室建设目标。
3 自上而下,分层设置,构建完整的文科实验室建设体系
应用文科实验室应实施自上而下的建设,就是将实验室建设融入学校建设和学科建设的总体目标和建设计划之中。将本科生教学、研究生教学和科学研究的实验需求通盘考虑,统筹配置资源进行实验室建设,实现集中管理,资源共享,高效利用。
3.1 基础功能实验室
基础功能实验室结合文科的学科特点,集中建立的一些共同的基础知识技能实验室。主要包括计算机实验室、多媒体实验室、语音实验室、摄像实验室等等,主要为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外语基础实验教学提供实验室环境,解决整个所有文科学生的实验实习的需求,是培养学生信息化、国际化能力和良好的工作作风的重要基地。基础功能实验室建设可以克服实验室过去那种各自为政、重复设置、低效率运转的弊端,实现资源共享,节约建设资金。在新型的管理体系下,还可以促进各学科之间学生的交流,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复合型人才提供坚实的基础实验平台。
3.2 专业功能实验室
专业功能实验室的建设由二级学院直接负责规划建设。专业功能实验室注重所学知识的灵活应用,培养动手能力,提高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专业功能实验室包括新闻学的传播实验室、经济学的证券模拟实验室、法学的模拟法庭、心理学的心理咨询实验室、会计专业的会计模拟实验室、经管专业的设计开发实验室、市场营销决策模拟实验室等等根据专业特点来建立的专业功能实验室。专业实验室能为学生开拓一个传统教学模式不能达到的更广阔的思维和学习空间,让学生在虚拟实践中灵活掌握和应用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开拓进取精神。
如通过专业实验室的实验教学活动,旅游专业的学生会了解旅游、餐饮、酒店等行业的动态和现代管理趋势;法律专业的学生学会现场勘查、痕迹检验、案例分析、法庭审判等等。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学生学会熟练地应用统计学软件包SAS和SPSS、股票实时行情信息系统、企业财务分析系统、投资项目评估系统等软件系统,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判断、决策。功能实验室应该具有研究开发了各种类型的教学实验项目的功能。
3.3 综合功能实验室
综合功能实验室是跨学科群综合实验室平台,集中了高校主要的大型精密仪器设备。综合功能实验室原则上由学校规划,相关职能单位直接负责建设实施。具备促进产、学、研协调发展的综合功能。一方面,为教学设一些综合性、研究性强的实验,提供研究性教学基地,服务于教学,培养学术型人才。另一方面,为大学教师从事科研、学生参与科研以及项目开发提供有力的保障。同时应积极利用高校设备、人才集中的优势,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促进实验室建设横向发展。
大学应用文科实验室分层式建设方法按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个实验室到综合实验的原则在各实验室课中安排,以形成对学生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的全过程。这一方法强化了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加强了学科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完全适应现代化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4 以人为本,加强实验室管理人员队伍建设
长期以来由于文科实验室规模小,教学任务少,经费短缺,实验技术人员的培训学习机会少,实验系列职称只能评到副高,实验室工作人员归为教辅人员,在评估和晋级上不被重视,实验技术人员不安心工作和流失现象比较普遍。因此,实验技术队伍的建设己成为高校实验室建设的重要基础工作。
文科实验室的实验技术人员既需具备文科学科的知识和人文素质,又需要熟练掌握工科的实验手段和方法。要加强对实验技术队伍的培训,建立一套有利于实验室队伍稳定、发展和提高的管理体制。根据实验室和学科建设的需要,同时,结合教学科研工作,采取近期目标和长远规划相结合的办法,制定切实可行的培养计划,支持实验技术人员参加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分期分批组织实验技术人员参加实验技术培训、仪器维修培训、计算机培训,开展多种形式的管理和学术研讨活动,对实验教学效果进行考核评估,并将培训和教学的考核评估结果与提职和晋级结合起来;此外,通过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督促实验技术人员提高自身业务水平。
【参考文献】
[1]朱静君,谢.文科实验室建设与使用的探索[J].广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
[2]李殿鹏,吴华洋,李艳酥.韩莉加强文科实验室建设构建实验教学新体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11).
[关键词]市场营销学;教学内容;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9)01-0132-02
《市场营销学》理论于19世纪末诞生于美国,《市场营销学》是一门从经济学分化出来的已有近百年发展历史的独立学科,但是,作为现代《市场营销学》,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建立起来的一门年轻的学科。然而在这半个世纪里,《市场营销学》的核心观念不仅在西方现代经济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导航作用,而且已经完全地渗透到西方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包括政治、文化、国防、卫生、教育、宗教、慈善以及家庭。尽管市场营销的理论和实践对西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但它却与中国近代社会和经济生活基本无缘,20世纪80年代,才引入我国,90年代中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吉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自20世纪90年代开设《市场营销学》课程以来,一直在教学内容上进行探索,不断演绎解构和重构的过程,以便达到学生培养方案的目标要求。根据本人多年教授《市场营销学》的经验所得,认为教学内容改革可从突出课程的专业能力培养、模块分析、学科特征等几方面加以讨论,出发点是消费者需求。
1 消费者需求分析
《市场营销学》是经济管理学院市场营销、工商管理、财务管理、农业经济管理等本科专业的专业基础理论课,且在不同学期对其他专业如中药学、农学、动物科学、家政学、资源环境、外语专业等进行授课。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专业选择、学时和学分上都呈扩大化的趋势。
1.1 学习者的共性分析
21世纪,高等教育要在加强学生理论功底基础上,注重培养社会需求量大的应用型或实用性人才,适应各行业对专门人才的需求,而且不同领域的科技知识交叉、渗透和组合,使社会上出现了许多跨学科的职业岗位和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新兴职业,如某些农资产品的销售,这些岗位所要求的许多技能和知识已经大大超越了传统职业所界定的内容范围,它们不只是属于某种职业,而是许多职业的共同基础。因此,从事新兴职业的劳动者,不仅需要掌握传统的知识技能,也要具备相应的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方面的知识。
1.2 学习者的个性分析
由于自然科学专业的学生大多数没有学过《西方经济学》《管理学》等课程,没有相应的基础,且各专业所开学期、学时、学分均有差异,即使管理学院各专业也有不同,如工商管理为48学时、市场营销专业为80学时,因此在教学内容、结构上应该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2《市场营销学》教学内容现状
2.1 教材体系
目前课程所应用的教材是以吴健安主编的《市场营销学》为核心,辅之以赵春雷等主编的《市场营销学》、吕一林的《市场营销学》、菲利普•科特勒的《市场营销管理》等,基本能够做到难度适中、覆盖面宽、层次合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但在创新理论添加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尤其是面对市场营销专业教学中,应该突出最新理论观点,并加强学生对其的理解和应用。
2.2 教学内容
随着教学进程的不断深入,《市场营销学》已经形成了较为合理、重点突出、难易结合的课程内容体系。主体内容包括概论、市场营销管理哲学、市场营销战略、市场营销环境、消费者市场分析、市场营销调研、市场营销的4P策略等。各章节在讲述过程中,配之以案例教学内容,加深学生印象,提高其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另外,伴随着营销理论的发展演化,营销学的教学内容呈现明显的动态性特征:一方面,表现在传统课程的改造和更新,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对营销理论需求的日益突出,绿色营销、网络营销、关系营销、整合营销等新兴理论不断涌现,极大地拓宽了市场营销的含义,改变了以往人们所认为的市场营销理论多局限于售中、售后环节的局面,因此相应的要求市场营销学的教学内容要做出改变;另一方面,表现在对新兴课程内容的补充与完善,如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市场营销更注重吸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不断引入并进行改革,如沙盘模拟技术、计算机分析软件的应用和案例实验的推广等。
2.3 课程结构
经济管理类学生中,《市场营销学》开课学期多为2~5学期,而其他专业分布不均衡,但大多数都开在后期,希望能为学生就业提供支撑和帮助。
3 改革措施
3.1 改革的指导思想
3.1.1 课程内容改革要以学生和社会需求为依据
学生和社会的需求决定了《市场营销学》课程改革的方向。在市场经济社会中,市场营销学的理论应用和分析、策划方法在社会各层面应用越来越广泛,《市场营销学》课程的生命力就在于不断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因此课程的培养目标应考察学科的发展需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将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努力的方向。
3.1.2 教学改革要全体动员共同参与
学科的课程改革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并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学校、教师和学生在课程改革中所处的角色和地位不同,共同构成了《市场营销学》课程改革的过程。学校可以根据学生需求、社会需求,引导、鼓励教师进行课程改革,为其创造有利的人文环境,从而进一步为学校改革做铺垫;教师在学校引导下,依照《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目标,融合教学内容,实现课程改革。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参加学习和实践,完成学习任务,并把对课程内容的意见、建议及其满意度反馈给学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求是推动课程改革的动力,教师在课程改革中处于主导地位,决定着改革的成败,学校是课程改革的指导者和评价者,只有三者协调关系、相互促进、共同参与,不断从改革的一个阶段进入到另一个阶段,改革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3.2 重组课程结构
要将《市场营销学》作为基础类课程进行讲授,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能够接受的前提下,学期尽量提前,使学生能够提前接触专业课,尤其是本专业学生,通过这门课程学习,对其未来的人生发展和规划进行指导,而且要由熟悉本专业发展前景和发展方向且水平较高的专业课教师主讲,有利于学生以后结合本专业学习其他基础课,并树立稳定的专业思想。对于其他专业的学生,提前接触《市场营销学》,能够开发其思维和认识社会的能力,拓宽其知识面,为其更好地学习本专业及跨学科发展做准备。
3.3 选择优秀教材 不断完善教材体系
要根据学生需要形成完善的教材体系,要确定核心教材、辅助教材、辅助教学资料,资料来源途径要更加广泛,除正版印刷教材之外,还应从网络、企业内部、教师科研成果、商业信息等处不断更新教材辅助资料,使教材体系更加丰富、新颖、与时展接轨。
3.4 关注理论发展动态 不断更新和优化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改革是对教授知识体系和内容的改革。首先是知识基础的平台,同时也是认知基础的平台,知识的传授是课程的一个方面,认知则是课程的另一个方面,课程内容改革的方向应该由引领知识向认知知识转化。就知识基础平台而言,有一部分知识是陈旧的、过时的或重复的。而对那些今后在本领与学习、研究和开辟新的领域中能继续发挥作用的最关键、最基础的知识,即所谓有效知识要强化。
3.5 内容选择合理 推行模块教学
在进行《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内容选择时,应解决好课程内容多与授课时间少的矛盾,使教学内容具有针对性。为了解决这一矛盾,针对学生的专业差异,采取“有所讲、有所不讲”的做法,凡是涉及主体内容体系、涉及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知识一定要讲,如市场营销管理哲学、市场营销战略、消费者市场及其行为分析、4P策略等内容;而涉及《市场营销学》详细的发展情况、主要流派和与主体内容体系或不涉及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知识不必主讲。而且根据学生就业需要,要有的放矢地选择教学内容,处理好近期的就业“必须够用”和将来的发展“迁移可用”的关系,突出重点和及时性。
3.6 加强案例教学
1910年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首次将案例教学法应用于商业教育,通过案例教学能让学生在模拟商业环境中充当决策者,感受压力,分析形势,识别风险,并作出决策,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增强主动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方法相比,具有显著的启发性、时效性和互动性特征。因此在《市场营销学》教学中要加大案例教学的力度,要做到精心选择案例、适度使用案例、及时更新案例和正确引导讨论,并辅之以实践教学环节,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环境的素质和能力。
参考文献:
[1]陆秀玲.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研究[J].职业技术,2008(1):17-18.
[2]喻立文.全球化视野中的高校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的原则与路径[J].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4):28-31.
[3]刘臣.《宏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探索[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4(3):31-33.
[4]邹长明,等.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初探[J].安徽农学学报,2007(12):150-151.
1.开发理实一体化教学项目
为了推进本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我们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式的教学。围绕工作项目来组织教学,打乱原有的章节顺序,边学边做,边做边学,将所学理论与实践完全融合起来。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掌握理论知识,并学会如何运用专业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教学内容主要涉及冲裁模具、弯曲模具、拉深模具设计等内容。分析企业的工作情境与工作流程,构建6个典型项目,每个项目包括若干模块。
2.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
在教学项目的基础上,进行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实施。本文以项目二冲裁模的设计教学过程实施为典型案例,介绍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实施过程。
3.创新理实一体化教学考核评价方法
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必须创新考核评价方法。本课程的考核内容主要是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动手能力、团结协作能力、职业素养等进行考核。首先,将教学项目实施过程中各模块的理论知识学习效果纳入考核成绩,如教师布置的工艺分析、工艺计算、模具零部件设计计算等完成质量;其次,将项目实施过程各模块的实践操作纳入考核成绩,如模具拆装,模具零部件加工,模具装配,调试等完成情况;第三,将模具零件加工工艺编制,图纸完成质量和答辩成绩纳入考核成绩;第四,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工作状况,学习纪律、与同学之间的交流合作等方面纳入考核成绩。考核过程中采取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和评价方法,将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按比例计入成绩,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保证了成绩的客观公正。
二、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实践的几点体会
1.需要高素质的教师团队
要完成理实一体化教学,必须要有一支精通模具专业理论知识,而且具有丰富模具制造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团队作为保障。首先,要求教师深入模具生产一线锻炼,积累模具制造经验,了解行业先进技术及信息;其次,要求教师具有跨学科综合教学能力。模具设计教学项目的完成涉及多学科教学内容,是以学生对“机械制图”“公差测量”“模具材料”“模具制造”等课程的掌握为基础的,这要求教师不仅熟悉本学科和本专业知识,还要了解相邻学科或专业领域的发展状况。本课程在理实一体教学实施过程中,采取一名专业教师与两名实训教师的组合授课方式。专业教师负责教学项目中理论知识的讲授,并指导学生完成模具设计和图纸绘制;实训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模具零件加工,装配与调试。整个教学过程使专业教师与实训教师优势互补,发挥教师团队的作用。
2.需要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
理实一体化教学实施过程中,需要加强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为以后进入模具企业快速适应岗位要求打下良好基础。本课程在理实一体化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加强了学生模具零件加工工艺编制能力的训练,根据教学项目结合现有加工设备条件,指导学生制定出合理的加工工艺流程。在模具零件生产过程中,教师严格要求学生按模具零件图和加工工艺流程加工模具零件,确保模具零件的加工精度。整个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紧密结合,并将教学目标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相统一。
3.需要科学的管理方法
理实一体化教学实践表明,这种教学模式更能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快速融入教、学、做的过程中,但课堂管理难度较大。在课程实践操作环节,教师需要投入更大的精力,科学管理课堂。首先,确保学生的操作安全问题,操作前对设备线路进行检查;其次,操作过程的管理,如果学生动手操作加工模具零件,教师指导不及时,可能出现零件加工不合格而报废,不仅浪费了耗材,也达不到教学目标。此外,应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和个性发展,因材施教,合理施加压力,进行适当的引导和督促。
三、结语
关键词: 通识教育;电子商务;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913 (2007) 23-0022-04
E-business Teaching under General Education
Zhao Weidong
Software School, Fudan University 200433
Abstrac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general education in terms of generalization and specialization, some problems of e-business teaching under general education are firstly analyzed. Then, how to handl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eneralization and specialization in e-business teaching is discussed in detail.
Key words: General Education; Electronic Business; Education
1引言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 又称为普通教育和通才教育。自19世纪初 A.S.Parkard教授第一次将之应用于大学教育之后,世界一些著名大学的学者开始热衷进行研究[1]。通识教育不仅是针对专业教育而言的,更是一种教育观[2],通识教育中专业教育和非专业教育是不矛盾的,两者互相促进,互相补充。更重要的是,通识教育是一种人性教育,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它也是一种全面的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注重思维方法的训练。
通识教育的本质是反对过细的专业划分,强调学科综合,目的是培养学生作为一个社会人的基本素质和能力。电子商务公选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手段等与通识教育的内涵是一致的。首先,电子商务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它涉及到计算机科学、管理学、经济学和法学等多个学科领域,教学方法也兼有多个学科的特点,这与通识教育跨学科的特点是一致的。其次,电子商务课程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在课程学习中,同学可以锻炼口才、组织能力、科研能力、综合应用能力,等,也可以根据自己将来的职业规划有针对性的在课程中提高自己某一方面的能力,以能力培养为手段达到通识教育的目的。
2国内外通识教育简况
美国哈佛大学是通识教育最早的发源地和试验场,很早就推行了选修制度,1951年开始正式实施通识教育计划,20世纪70年代推出了针对所有本科生的“核心课程”计划,2004年推出了更加强调多学科融合的“哈佛学院课程”取代已有的核心课程。我国的通识教育开展得比较晚,由于受功利主义思维和重专业轻基础的传统教学体系的影响,通识教育在国内开展得并不顺利。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由北京大学提出了“淡化专业,加强基础”的通识教育原则[3]。90年代末,复旦大学按照学科大类构建了综合教育、文理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三大课程板块,扩大了学生的选课自[4]。除了上述两所大学以外,全国的其他著名高校也在近些年实施了通识教育计划。
通识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是通与专的关系问题。从我国高等教育的历史来看,此前过多地强调了专的问题而忽略了通才的培养,导致人才知识结构的不合理[5]。未来的知识经济时代,要求人才有扎实的基础知识,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在专业技能的基础上更强调多种能力的培养。在传统的专才式教育中,学生花了很多时间学习专业知识,虽然在专业知识上可能很精通,但知识面和能力往往有局限,一旦应用领域发生变化,很难胜任其他方面的工作。通识教育是专业教育的基础,因为通识教育为学生的专业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这些能力适用于各个领域,利用通识教育积累的知识和能力,可以更好地促进专业学习。通识教育也是专业教育的延伸,通识教育为专业人才提供了继续学习的能力,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此外,在强调通识教育时还要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通识教育不仅意味着知识的广博,更要求学生对专业知识融会贯通,离开专业培养的通识教育只能是空谈,因为通识教育毕竟不能取代专业学习。另一方面,通识教育强调学生的基础学习,以通识教育为平台扩大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充分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明确自己的专业目标,制定科学合理的人生规划。
在电子商务教学中,如何处理好教学内容多学科综合性与突出各个学科重点的关系,如何处理好教学中学生多种技能的培养都值得思考。
3通识教育与电子商务教学
在电子商务教学中,通与专有不同的侧重点,但两者不是矛盾的,要处理好通与专的关系,就必须做到通、专兼顾。首先,电子商务课程教学要以案例为中心,通过案例提供一个综合性的情境,让没有电子商务基础的学生也能理解教学内容。其次,电子商务课程也应该重视基础能力的培养,注意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素质,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第三,通识教育不是没有重点的综合,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专业特点、兴趣方向和职业发展,根据他们的实际需求提供相应的教学内容。第四,电子商务课程应当注意自身内容与其他专业的结合,帮助同学在电子商务与自身学科的结合领域找到兴趣点,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既要注重综合教学也不能忽视学科重点,既要把握整体教学,也要做到个性培养。
3.1通识教育环境下电子商务教学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电子商务公选课教学中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其中主要问题是课程内容安排的问题。有的课程内容涉及到过多专业的问题,如信息安全技术、网站开发,等,这些内容可能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比较适合,但其他专业的同学就往往难以理解。在有限的课时中涉及太多的专业细节不能体现电子商务的学科综合性。另一方面,一些电子商务课程似乎内容丰富,表面上有一定的综合性,但没有重点的综合只能让学生浅尝辄止。因此课程内容的专与泛需要很好地平衡。
3.2把通识教育思想贯穿到电子商务教学中
下面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专业学习和能力培养等几个方面分析通识教育环境下电子商务教学改革的思路。
(1) 教学内容
电子商务综合了很多领域的内容,主要包括电子商务战略、电子供应链、物流、客户关系管理、网络营销、移动商务、电子商务技术、电子商务法律和商务智能等[6]。每个部分都可以独立成为一个教学单元。这些内容涉及到计算机、管理学、经济学和法学等多个领域,这就要求教师有上述学科的基础和综合讲授的能力,利用开设讲座、课程实践、课堂讨论和研究型教学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课程内容的综合性是由电子商务多学科相关性决定的,案例分析是学习电子商务的有效手段。在进行案例分析时,学生需要从各个角度分析企业实施电子商务的情况,不同学科的学生除了要运用本专业知识进行深入思考外,还要学会从其他学科的角度进行分析。案例分析的综合性不仅体现在知识的综合,更体现在思想的综合。单个人的见解总是有局限性的,教师应该要求学生通过创业计划书等小组形式完成项目,这个过程本身也是对学生团队意识的培养,即电子商务教学中“通”的部分。另一方面,通识教育的目的是要改变专业划分过细的教育体制,通识教育并不意味着取消专业,而是为了促进专业之间的交叉和渗透。对于电子商务课程而言,虽然它是一门综合学科,但是选择课程的学生来自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兴趣方向,教师可以鼓励同学对本专业相关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让学生更加了解本专业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情况,这可以说是电子商务教学内容中“专”的部分。事实证明,交叉学科经常能产生创新点,在知识综合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发现新的研究方向,这里的“专”已经不局限于已有的专业,而是学生思维的创新。
(2) 教学方法
电子商务公选课的特点是课时少、知识量大,短短的课时无法讲授所有知识点。参加公共选修课的同学来自不同专业,拥有不同的学科背景,如计算机专业的同学可能对电子商务支付、信息安全和网站开发等内容感兴趣,企业管理专业的同学可能倾向电子商务企业的供应链管理、物流管理,等。针对上述情况,教师除了在课堂上注意“通”的部分外,还需要为不同的同学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即“专”的部分。美国的研究型大学的通识教育一直致力于鼓励教师帮助学生成为一个积极的课堂参与者,并把创新的想法投入实践。电子商务中有很多前沿性的研究课题,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结合其专业,对一些题目进行深入探讨,进行研究性的教学,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或者对不同兴趣方向的同学布置不同的课外阅读材料或不同的课程项目,鼓励他们通过电子商务的学习选择一定的专业方向。也可以为不同职业规划的同学进行有针对性的能力训练,让学生在课堂中遇到将来职业发展中可能面临的问题,通过解决问题锻炼自己的能力。
(3) 专业学习
开展通识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通识教育课程促进学生的专业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电子商务课程可以起到综合性平台的作用,提供学生各个不同领域的最新应用情况,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自己专业的发展前景与方向,明确学习的目的,例如某计算机专业的同学了解到商务智能是电子商务中的一个新兴研究领域,通过课程的学习他了解到了商务智能应用的巨大市场前景,他可以在今后的学习中选择有针对性的相关课程或者进入商务智能公司进行实习;对于没有选择专业的低年级学生而言,电子商务课程的学习可以让他们在综合性的教学内容中找到自己的兴趣,从而选择相应的专业继续深造。在大学生专业学习的过程中,相对于专业知识,对创新精神的培养应该引起高校更多的重视。单一的思维模式往往会束缚想象力,多学科的思维方法常常可以帮助学生从新的角度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电子商务课程不仅带给学生在本专业中实用的知识,更能提供给学生一个知识融合的平台,它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开阔眼界、扩展思维。一般说来,理工科学生习惯于逻辑思维,而文科学生主要习惯于形象思维。电子商务课程本身就没有明确的文理界线,既有计算与分析,也有丰富的案例与讨论,这有利于发展理科学生的想象力、感悟力等形象思维, 对文科学生则有利于培养他们定量分析的逻辑思维能力,这种多学科思维方式的养成对学科中的创新十分有益的。
(4) 能力培养
大学的知识可以分为哲学、文学和自然科学为主的学术性知识和以各类工科、法律、医学为主的应用性知识。有的学者提出在通识教育中应该以讲授学术性知识为主,尽量少开设应用为主的课程。这种观点有利于帮助学生重视基础知识,为将来的进一步深造奠定基础。但在我国目前还没有成熟的终身教育体制,毕业后的学生很难有时间接受进一步的教育,他们希望在校期间能够学习到更多的应用性知识。
在通识教育中,学术性知识和应用性知识并不矛盾,它们可以统一归结为对能力的培养[7]。我国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大多数还是采用传统的知识讲授方式进行教学,这种死板的教学方式是有悖于通识教育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宗旨。在课程中,教师应该更多地组织小组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此外,有不同职业规划的同学也需要在课堂中锻炼各种“专”的能力,在布置各种课程作业时,教师应当给与学生一定的选择余地。如打算锻炼开发能力的同学可以尝试开发校园网上交易平台;对科研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找到合适的题目研究,最终形成论文;对网络创业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参加模拟项目,制定相应的计划;对项目管理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担任小组的项目组长,对项目进行规划并监督项目的实施。除了实践能力以外,团队协作意识、学术道德意识都是未来人才所必备的素质。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通过小组完成任务,鼓励学生通过合作共同完成某个项目,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团队能力。课程论文的写作可以培养同学的基本学术道德,有关电子商务的文章随处可见,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对身边的电子商务案例发表自己的看法。
综上所述,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专业学习和能力培养等方面都要注意处理好通与专的关系,通作为专的基础,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获取知识的平台,促进对专的学习;另一方面,专是通的目的,通是为专服务的,只有经过专的实践才能深化了对通的理解。
4结论
在通识教育的大环境下,高等院校中开设电子商务课程是符合通识教育要求的,但国内大学通识教育和国外大学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通与专的关系是通识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在电子商务教学中也要处理好通与专的关系,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专业学习和能力培养等方面做到通、专兼顾。
参考文献
[1] 李曼丽,杨莉,孙海涛.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现状调查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2:72-76.
[2] 张寿松.近十年我国通识教育研究综述[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23(10):12-14
[3] 陈向明.从北大元培计划看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4(3):59-62
[4] 秦绍德.复旦对于通识教育的理解与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2006,2(15) :18-21
[5] 王纬.通识教育课程内容浅析[J].教学研究,2006,29(5):12-15.
[6] 赵卫东,黄丽华.电子商务模式[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7] Ronald C.Floyd. A model fo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urriculum[C]. Proceedings of the 5th conferenc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ducation. ACM Press. 2004. 83-89
【关键词】高中美术;生态课堂;教育生态学
1 引言
美术作为一种视觉艺术、一种交流文化,它超越了时空的限制,是个人思想、情感、价值观的延伸。然而,当前的高中美术课堂教学存在诸多弊端,影响了美术功用的发挥。主要表现在:一是教师大多根据写好的教学设计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课堂上重“预设”而轻“生成”;二是教学目标设置过于抽象化,难以落实在具体课时目标中;三是盛行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这一现状,有必要结合教育生态学理论,建立生态化的美术学习新视角。
2 美术生态课堂理论依据
生态是指生物在一定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而生态课堂主要包括学生、教师及其周围的环境,以教育生态学理论为指导,坚持和谐可持续发展观。它以学生为中心,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全方位能力。教育生态学是把教育与其周围的生态环境联系,并以其相互关系及机理为研究对象的新兴学科。美术生态课堂的构建以教育生态学的基本理论为依据,基本理论主要有:1)限制因子定律;2)最适度原则;3)局部生境效应;4)可持续发展观。限于篇幅这里不作详细,具体可参见相关文献。
3 生态课堂构建策略
1)合理布置课堂教学环境
为了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和学习动机,营造美术教学特有的艺术氛围,需要布置一个良好的美术课堂教室环境。在座位的编排上,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类型(讨论课、活动课、互动发言课等),灵活选用不同的座位编排方式,以利于学生的交流学习;在教室环境颜色选择上,要符合心理学原则,要根据教室的具体用途,合理使用搭配色,使整体色彩协调、适宜,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教室墙体颜色要中性,地面宜选沉稳色,桌椅保持自然色;在教室光线和温度的调控上,要尽量采用自然光并配备优质的隔光窗帘,室内温度也要视具体环境条件做出调整。
2)制定合理的整体教学目标
高中美术课堂的整体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简称三维目标。教师要注重三维目标的平衡发展,制定合理协调的三维目标。在知识和技能的选择上,要用发展的眼光精选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基础知识,而非脱离学生实际的专业美术知识;在学习过程和方法的选择上要因人而异,以恰当的教学方式构建开放的课堂环境;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教师应树立“单元教学意识”,在总体上确定好一个主题或理念,并且落实到每一个课时中,在有限的课堂上承载无限的内容,以对学生的美术学习过程产生积极影响。
3)选取不同的教学方式
古人云: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因此,在生态美术教学中,教师应该考虑学生的生理节律,在适当时间安排适当课程,并选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以求达到最佳效果。可以采用诸如讲授法、提问法、启发式教学法及发现教学法等不同的教学法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有效综合跨学科知识
美术学科自身知识面广、涉及门类多,需要合理打破学科界限,将其与其他学科有效综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在谙熟美术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融合工学类及农史类学科知识,用学生容易理解的方式进行呈现。
4 教学实践分析
笔者所在高中初步构建了生态美术课堂,并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美术教育实践活动。下面以绘画雕塑为案例分析生态美术的效用。在绘画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选择了一组学生最有兴趣且当下比较流行的时装,以及传统中国风的图案绘画作品,并组织简短讨论。学生们对传统纹样在服装上的运用产生了浓厚兴趣,并各抒己见。接下来教师问学生们是否愿意举办一场时装秀,服装要亲自绘制,大部分学生兴致盘然,可如何做成为一大难题。面对有些学生的不自信,教师便和学生一起探讨解决方案。经讨论决定做一次某类女装时装秀,通过查阅资料学生了解到丙烯颜料能在此类女装上直接绘制,且便宜易于购买。接着学生们5人一组自由组合,绘制过程中学生主动学习绘画的步骤、色彩的搭配以及图案大小的确定等。学生们的选材各异,有的从中国传统纹样中提取元素进行搭配绘画,另有部分学生选择了梅兰竹菊进行表现,学生们发现中国传统纹样绘制的美无处不在。在这次成功的生态美术课堂教学中,学生提高了动手能力并渐渐培养了创新意识,享受了美术带给他们的快乐。
关键词:新工科;计算机专业;问卷;计算思维
1引言
2020年是极为复杂的一年,突如其来的疫情对各行业都造成了历史性的影响。对于人才的供给与需求研究而言,最为直观的影响有两点:一是经济形势恶化衍生的“就业难”问题;二是国际形势恶化衍生的“出国难”导致高端人才回流。在两点影响的交织下,人才市场原有平衡会向公司为代表的需求侧倾斜,毕业生的就业成功率与待遇水平的两极化趋势加剧。在严峻的现实考验下,伴随新工科改革的不断推进,高校对专业人才的培养改革工作变得更为重要。本研究针对计算机专业本科生教育培养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的调研与探索,以期得出切实可行的改革举措。
2计算机专业现状调查与结果分析
遵循调查研究的一般过程,针对吉林省部分普通高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制作并发放结构化封闭问卷,首先了解学生的“输入特征”,调查学生的专业志愿选择、专业热爱程度、专业培养目标认知等基础情况;其次了解学生的“过程特征”,调查学生的专业教学方式期望、科研意向与机会获得、知识技能期望等过程情况;再次了解学生的“输出特征”,调查学生的单位类型期望、就业地区期望、归因方式等结果情况;最终结合择业效能感、专业特质焦虑和社会支持三项测试调查结果,综合考察当前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得出当前计算机专业人才供给侧现状的一般结论。经过对问卷收集、整理与分析,初步对问卷有效性进行了检验。通过对调查问卷基础项目的回答情况分析后,可以发现以下结果。
2.1人才输入特征方面
由于计算机专业的理工科学科性质,受访者大多数为男生,受访者男女生比例约为1.86:1;从受访者年级分布上看,大一和大四学生的回答数量位列第一、第二位,能够较好地符合研究需要。通过对高考填报志愿的选择进行调查,了解到计算机专业并不完全是受访者最希望进入的专业,第一志愿填报计算机专业并入学就读的学生仅占全部受访者的57%左右。在进行专业热爱程度问项调查时,表现出非常热爱的学生仅有约21%,约40%的受访者比较热爱,最为重要的是有约35%的学生认为一般。总体来看,这种供给端的专业态度与人才市场对计算机专业的青睐出现了较大的差异,根据这一线索性结果,下一步可以探索原因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与专业热爱度相类似的是,受访者对专业培养目标的认知也表现出了相当程度的茫然与模糊,对所学专业培养目标很清楚的受访者仅占全部受访者约13%,认为自己比较清楚的约占41%,认为一般的约占35%,说明大多数学生并没有能够对自身做出清晰合理的职业规划,这一方面可能源自对专业的热爱程度不够,另一方面也可能源于在培育过程中高校在职业生涯的规划和指导方面有所欠缺,有待进一步借助后面的量表测试开展深入分析。
2.2人才过程特征方面
研究发现:在预设的五种教学方式中,有58%左右受访者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更注重实践模拟方式,其次是理论讲解和案例分析,学生对翻转课堂和传统的考核测试不感兴趣,说明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应紧紧把握应用性的专业属性,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上机实践操作与课后、课外实践机会;在科研意向与机会获得方面,61%的受访者没有机会参与到科研活动中,25%的受访者认为机会较少,仅有13%的学生得到了充足的科研机会;在知识技能期望方面,约50%受访者认为在专业学习过程中掌握的知识技能与就业单位比较相符,约14%受访者认为很相符,但仍有约30%的受访者认为相符程度一般,说明在实质性的计算机专业知识技能教学方面仍然需要高校紧密贴合业界实践,动态调整培养方案与课程内容,努力提高课程供给与业界需求的匹配程度。
2.3人才输出特征方面
通过对受访者最期望的就业单位类型进行调查,发现有约33%的学生选择国有企业作为就业单位类型的首选,其次是约38%的学生希望进入科研机构或高等学校从事相关工作,重要的是仅有约7%的学生主观上希望去私营企业从事工作,研究认为这一调查结果可能受地域、文化、家庭背景等影响较大,另一方面,与过程特征中科研意向与机会获得的调查数据比较,可以清楚发现仍有约25%的受访者难以接触到其主观希望得到的科研机会,未来应结合这一情况进一步探索解决对策;在就业地区期望方面,约71%的受访者希望在大中型城市工作,约20%的受访者希望在中小型城市或县城工作,约7%的受访者希望在特大城市工作,说明学校应在就业资源对接上主要侧重于大中型城市用人单位开展沟通;在归因方式上,六成以上受访者认为行业市场、学历提升、实习工作经验三项条件是毕业生实现理想就业目标的主要影响因素。在对问卷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和调查结果研讨后,进一步对择业效能感量表、专业特质焦虑量表和社会支持量表进行Cronbach信度分析,分析结果显示:择业效能感量表α系数为0.990,专业特质焦虑量表α系数为0.955,社会支持量表α系数为0.994,三种量表的全部测度项已删除α系数均未超过量表总体α系数。综上所述,本研究所采用的三种量表均达到了良好的信度,可以进行后续的模型分析。
3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改革举措
3.1教学中注重计算思维的培养
通过前期的问卷调查、无结构式访谈,研究发现:在新工科时代,计算思维对于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成长成才至关重要,是学生在校以及未来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计算思维本身就蕴含在学生的专业能力与思维方式之中,是计算机专业人才的核心专业特质之一。计算思维较强的学生往往会被用人单位视为是“专业”“学习勤奋”“能力强”的体现,会更受到人才需求侧的青睐。因此,在新工科背景下,需要更加注重培养高校计算机专业大学生的计算思维,使学生逐渐拥有计算思维的思维习惯。结合文献研究与调查问卷结果,并根据当前计算机专业人才教育教学实践,认为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地融入案例教学,调动学生学习和研习兴趣,才能从思维而非表层的知识技能层面上引导学生接受并自我塑造新的思维模式。通过对高校计算机专业课程培养方案以及实地观察发现,可以尝试在经典案例中理解计算思维,如在算法学习中对冒泡排序的形象化理解;在疫情期间培育出的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模式中,探索符合本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特点的“MOOC+SPOC+翻转课堂”的协同教学模式;还可以尝试与实际的工程案例相结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等等。目前,“MOOC+SPOC+翻转课堂”课程改革有望成为互联网时代新工科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式之一,能够有效促进计算思维在计算机专业人才教育培养过程中的融合程度;程序设计思维是计算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进一步探索在程序设计类课程中强化计算思维混合教学模式效果有助于强化计算机专业人才供给质量。因此,对计算思维的培养不应只停留在形而上学的抽象概念阶段,应让学生实际感受到现代化科学的丰富魅力,在学生自主的实践实证活动中不断探索、体会计算思维的真正含义。
3.2理论教学改革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计算机专业学生普遍对传统的考核测试不感兴趣,原因在于传统的考核测试并不能够真实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难以达到对学生专业综合能力培养的准确衡量,需要进一步探索产生这种问题的原因,及时提出解决对策。从大一开始训练学生的“计算思维”和“创新思维”,而不只着眼于“知识”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大学计算机》课程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实现了由“教”向“学”的转变,通过MOOC平台和SPOC工程案例相融合的创新理念实施教学;同时摒弃“唯期末考试”论,实现过程性考核,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本校计算思维培养和运用的典型代表课程。《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离散数学》《软件工程》等课程从2018级开始尝试根据实践案例的教学特点设计教学方案,将多轮渐进式教学方法和任务翻转式融入教学中,促使学生主动思考、深入探究,应用“找问题,想方法,去解决”的思维方式进行学习,并采取灵活多元的考核评价体系,通过学生期末反馈教学模式改革的评价体会,进一步修正和完善教学改革。
3.3实践教学改革
专业实验室是学生实践环节培养的重要场所。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大二开始,越来越多的计算机专业本科生进入到实验室参与教师的科研实践、模拟仿真工作中;鼓励和带领学生参加电子设计竞赛、国际ACM程序设计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数学建模竞赛、ITAT教育工程就业技能大赛等科技活动,不仅拓宽了知识面,提高科技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通过比赛中不断取得的优异成绩,也提高了本校在社会上的知名度,进而促进学生就业择业的稳步增长;同时持续扩建、新建专业实验室,如硬件综合创新实验室,物联网技术实验室,大数据技术实验室。积极拓展省内外的实习基地。力争增加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每年选派一定数量学生到基地进行认识实习和毕业实习,深化校企合作,针对计算机专业大四毕业生,通过学生与企业双向选择方式,实施校企学分置换;充分发挥合作企业所具有的工程教育资源优势,与本校的人才培养进行优势互补,将更多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创新性、先进性的企业课程引入到教学当中,注重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
(山西大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山西太原030006)
摘要:针对计算机教育面临的新形势,分析国外一流大学计算机导论课的现状,提出重新规划面向计算思维培养的计算机导论课程内容,阐述利用MOOC资源开展混合教学模式的方案,探讨MOOC资源选择、课上内容和课下习题设计等几个重要问题。
关键词 :计算机导论;计算思维;MOOC;教学改革
文章编号:1672-5913(2015)15-0046-04 中图分类号:G642
基金项目:2015年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12015003);山西省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立项重点课题( 20122001);2011年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J2011005)。
第一作者简介:谭红叶,女,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人工智能、自然语言处理,hytan_2006@126.com。
0 引 言
计算机导论是计算机学科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学好这门课能使学生了解学科概貌、理解学科核心概念、领会学科内涵、了解与后续课程之间的联系和特点。近年来该课程也面临着挑战:①导论导什么,一直是人们争论探索的问题[1-4]。②内容覆盖面广,但学时有限,一般为24~32个学时。③学生起点参差不齐。有的同学经过中学学习,已具备一定的操作和编程能力;有的同学则对计算机操作还比较陌生,教师很难找到适合所有学生的方法。④目前的教科书视角多样化,有的是计算机领域主要课程内容的简化堆砌,有的是一些常用软件的操作教程。
有研究者提出,计算机导论的主要作用为“五导”:导知识、导方法、导思维、导意识和导职业。我们认为该课程应集思维性、方法性、知识性、实时性于一体,以训练良好的计算思维意识和方法为主,建立计算机科学的整体框架,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1 计算机教育面临的新形势
计算思维( computational thinking)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进行问题求解、系统设计、人类行为理解等涵盖计算机科学之广度的一系列思维活动。计算思维代表着一类普遍的认识和普适的技能,每一个人都应了解它的运用,这是周以真教授对计算思维的定义和解释。这个概念的提出使计算思维在计算机教育界备受关注,使人们对计算机科学的认知从狭义工具论转变为计算思维,使计算机学科的教育从操作技能和编程能力的培养提升为计算思维的内化和养成。
与此同时,由美国硅谷发起并在全世界迅速崛起的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 massive openonline course.MOOC)影响了全球高等教育,也引发了许多关于MOOC教育的研究和思考。MOOC的主要优势是:①提供优质教育资源,实现教育平等,使全球各地的受教育者接受和享受世界顶级教育成为可能。②拓展学校范围,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加灵活,不仅可选择适合自己的时间和地点进行学习,而且整个学习过程可根据自己的接受能力灵活调整。③教授者可通过交互式即时测试,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提供个性化的帮助。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阿曼多·福克斯教授和戴维·帕特森教授,还提出小规模私有在线课程( 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SPOC)理念用于MOOC与校园教学的结合,并在世界各地的混合式教学实践中取得良好效果。
这些新理论和新技术给大学计算机教育带来了重大机遇和挑战,因此,计算机教育者有必要重新梳理计算机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形式,利用新理念和新技术提升学生学习效果。
2 国外一流大学计算机导论课现状
过去十几年,随着IT泡沫崩裂和金融危机的爆发,国际对IT人才的需求于2005年跌至最低。2007年,这种现象开始改变。美国政府的一份报告显示:IT人才就业的强劲增长至少会持续到2018年。因此,各大学纷纷开始改革计算机课程教育。
国外著名大学基本都开设了计算机导论性质的课程,但各大学专业优势不同,因此教学侧重点不同。MIT(麻省理工学院)的计算机导论课程名为“Introduction To Computer science andProgramming Using Python”(课程编号6.OO.1X)。课程包括4个主题:计算机科学导论、Python编程、计算思维、数据科学,其中有一个主题专门讲授与计算思维有关的内容。总体来看,该课程特色在于通过Python编程,让学生学习计算思维、编写程序解决现实问题。
CMU(卡耐基梅隆大学)的相应课程名为“Principles of Computing”(课程编号15-110)。该课程名突显计算的核心概念,课程主要内容为程序结构、数据组织、计算领域中的抽象概念、问题求解中的计算准则、经典的计算问题、新计算技术引发的社会伦理和法律问题。
UCSC(加州大学圣塔克鲁兹分校)在美国国家自然基金的资助下,从2011年开始尝试改革计算机导论课( Introduction To ComputerScience,课程编号CMPS10)。从该校2014年春季的课件可以看出,课程强调从计算原理和计算思维两个层面传递“计算、抽象、数据与信息、算法、编程、网络”等重要思想。课程通过增加许多趣味性内容(如图形化编程游戏软件Lightbot),让学生体会程序工作原理和函数级抽象、递归等程序层面的核心概念。课程还包含计算机技术发展引起的社会问题,如数字足迹、隐私、计算机艺术等。
可以看出,上述学校的导论课程,从不同层次和角度强调了计算思维和计算机科学的核心概念与问题。其中,MIT的计算机导论课已在edX(MOOC的3个平台之一)之上。
3 面向新形势的计算机导论教学思路
3.1 重新规划课程内容,突出计算思维的培养
结合地方性大学的特点,兼顾计算机能力和素质不同的学生,我们以计算思维培养为主线,重新规划计算机导论的课程内容,从始至终凝练贯穿计算思维概念点,融合计算机界的最新研究和计算思维在跨学科领域的最新应用。课程包括4部分内容:计算机文化、计算机系统和网络、计算理论、计算学科方法论。每一部分都清晰地提出具体的计算思维概念点或学科核心概念,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以知识、技能、能力为载体,逐步理解和掌握计算思维的基本内容和方法,领会知识背后对学科发展有深刻作用的伟大思想。具体情况见表1。
受《计算机科学概论》作者观点的启发,我们对内容顺序的安排围绕“计算、抽象、算法与形式化、程序、问题求解、计算思维”等概念,从学生易于产生共鸣的主题“数据表示存储、计算机工作原理、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人手,由浅入深地过渡到较抽象的“计算、可计算、计算模型、算法、计算领域典型问题、计算学科方法论”等内容。在计算理论部分,引入计算学科最新技术,如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社会计算以及计算生物学、计算社会学等学科交叉融合案例,引导学生进一步体验计算思维。
3.2 引入MOOC资源,尝试混合教学模式
结合课程特点,我们提出混合教学模式的初步实施方案,见表2。
实施方案中引入基于MOOC资源的在线学习,学习流程涉及传统课堂和在线课堂两种形式,因此是混合教学模式。核心的3个环节是:①课下看视频学习;②课上精讲讨论练习;③课下继续讨论协作完成实践。
整个学习流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到引导和帮助的作用。其中,第①个环节取决于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接受能力;第②③个环节,取决于老师对课上精讲内容和讨论题目的设计是否具有创造性和活力,是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动力。
混合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课堂“课上听讲、课下练习”的模式,对老师和学生提出了新的挑战。例如,对于老师,不仅要选择适合的在线教学内容,而且要设计课上活动和课下习题,还要区分哪些知识学生可自学,哪些必须经过点拨,哪些内容需要通过多次练习才能熟练掌握,哪些原理需要讨论才能明晰。对于学生,由于缺少面对面的沟通,缺乏传统的监督机制,因此需要更强的意志力和责任感,才能完成课程的学习。
因此,本课程将加强以下问题的研究和实践:
(1)MOOC资源的恰当引入。引入什么MOOC资源,引入多少内容,这些内容与本课程的关系是关键问题。目前,网易云课堂有一门中文计算机专业导论课,主讲老师是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占德臣、聂兰顺等。该课程分为3个子课程:思维与系统、语言与算法、学科与专业。其中涉及计算机系统、程序与算法的内容更强调计算思维的概念和意识,符合我们的教育目标,因此本课程将选择相应内容进行混合模式教学尝试,不断总结应用开放课程资源的得失,及时改进和优化相应课程资源和教学方法,为全面实施混合教学模式提供宝贵经验。
(2)更具活力的课上内容设计。课上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①精讲,旨在将碎片化的知识汇集成完整内容呈现给学生,有效弥补独立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偏弱学生的听课局限;②课上讨论,旨在引导学生进行深化课程内容的思辨式讨论,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3)更具思辨性的课下习题设计。可以让一些问题更具争议性,正确方法或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化思维;引入安全、隐私、责任和社会意识等问题,鼓励学生思考现实社会与课程内容的关系。课程习题分为练习题、章节复习题、思考题。练习题用于复习刚刚学过的零散的知识碎片;章节复习题覆盖整章内容,启发学生整合知识点并解决问题;思考题提供社会问题,激励学生思考讨论并开展课外研究,要求学生提交书面报告或口头报告。此外,还提供实践题,引导学生独立或以小组形式协作完成。
(4)探索建立新评价指标。与传统教学相比,混合模式中需要考虑新的学生行为,如MOOC资源利用情况、线上或课下讨论活跃度、课下习题反馈及正确率等。评价指标要反映学习过程的每个环节,才能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充分发挥优质MOOC资源的作用,有效提升混合模式的教学效果。
4 结语
我们利用优质MOOC资源,以计算思维培养为目标,进行计算机导论课程的教学改革,在大学计算机教育体系中具有重要意义。本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正在进行中,取得的效果还需进一步验证和分析。相信计算机导论课程的改革,对学生计算思维的内化和养成,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扩大学生国内国际视野,都具有积极的推进作用。
参考文献:
[1]何钦铭,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困惑与跃升[J]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2012(10): 49-53.
[2]陈钟.斯坦福与北大计算机课程的改革实践[J].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2013(1): 46-51.
[3]袁方,王兵,李继民,等.改革教学方法,发挥计算机导论的“五导”作用[J]计算机教育,2011(1): 95-97.
[4]杭月芹,管致锦,陈德裕.计算思维驱动下的计算机导论课程改革[J].计算机教育,2014(3): 61-64.
[5] Wing J M.计算思维[J].王飞跃,徐韵文,译.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2007(11): 77-79.
[6]陈国良,计算思维[J]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2012(1): 31-34.
[7]战德臣,聂兰顺,计算思维与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J].中国大学教学,2013(2): 56-60.
[8]李廉,计算思维:概念与挑战[J],中国大学教学,2012(1): 7-12.
[9]冯博琴.计算思维: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第三个里程碑?[J]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2013(7): 49-52.
[10] Cooper S,Sahami M.对斯坦福MOOC的思考[J].孙志岗,蒋泽清,译.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2013(5): 66-69.
[11]吴文峻,美国MOOC考察见闻[J]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2013(10): 46-50.
[12]孙茂松,从技术和研究角度看MOOC[J]计算机教育,2014(9): 2-4.
[13]肖天骏.MOOC: -个学生的体验与思考[J]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2013(6): 41-43.
[14]徐葳,杨升浩,吕厦敏,等.MOOC时代,姚班在行动[J]计算机教育,2014(21): 2-6.
[15] EdX. Introduction to Computer Science and Programming Using Python[EB/OLl.[2015-01-16]. edx.org/course/introduction-computer-science-mitx-6-00-1 x-O#.VJj ZPUAAIE.
[16] CMU. Principles ofComputing [EB/OL]./cs.cmu.edu/~/5110/.
[17] UCSC. Introduction to Computer Science [EB/OL].[2015-01-16]. courses.soe.ucsc.edu/courses/cmpslO/Winter14/01.
[18] Brookshear J G.计算机科学概论[M].刘艺,肖成海,马小会,等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前言部分VI.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 给水排水工程 人才培养模式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14-0059-03
一、前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实施卓越工程师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是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主要内容之一”。2010年6月,教育部在全国开设工科专业的1003所本科高校中批准了61所高校为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试点院校,其中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卓越计划”的高校共有4所。[1]经过几年的发展,全国现已有10余所大专院校开展了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卓越计划”,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这其中除了既包括同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老牌重点院校外,也涵盖了诸如山东建筑大学、安徽建筑大学、天津城建大学等新兴力量。可以看出,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卓越计划”是大势所趋,也是今后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办学转变理念和改革教学思路的主导方向。
创办于1952年的武汉理工大学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有着长达60余年的办学历史和较为丰富的培养经验,曾被誉为全国高校给水排水专业中的“老八校”。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大学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发生了较大变化,我校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在全国的排名和影响力已今不如昔。为了贯彻落实纲要精神,配合教育部开展的高等学校“卓越计划”,我们以培养造就具有创新能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给水排水工程技术人才为教育目标,对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行了研究,力争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发展和壮大我校的给水排水工程专业。
二、给水排水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
“卓越计划”是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一种新探索,重在提升学生的工程素养,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2]其主要目标是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3]与此同时,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也是保障和评价教学质量最重要的依据。结合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自身特点,参考国内已开展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卓越计划”院校的相关有益经验,以及本专业主要就业单位对毕业生要求的反馈信息,我们主要从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的学术性标准、职业性标准等方面,建立兼具工科专业普遍特点和给水排水工程专业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
(一)学术性标准
大学教育首先是学术性教育,而“卓越计划”最大的特点则是在学术性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和自主性,给予学生宽松和谐的学术环境,鼓励学术创新,促进其专业化、个性化的发展,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发现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保证“学术为本”这一根本价值,建立合理的学术型标准,构建适合的知识结构系统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必要条件。结合给水排水工程专业自身的特点,相关的学术性标准既可包括广泛的通识性知识(诸如人文社科知识,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等)、专业基础知识(诸如水力学、微生物学等)、专业性知识(诸如给水工程、排水工程、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等),也应涵盖具有实践性和创新思维能力的知识(诸如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而如何将这些知识点进行有机组合,将创新能力作为系统的核心,则是构建完善的学术性标准体系的一大难点。
(二)职业性标准
所谓职业性标准,就是以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所发挥的作用和岗位适应性程度来评价高校的教育质量。[4]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职业性标准制定,应树立服务于市政工程行业、给水排水工程行业和水污染控制工程行业的工程教育理念,以社会需求(供水、排水)和环境需求(水源保护、水体修复)为导向,以就业单位对毕业生要求的反馈信息为补充,以各种实际的给水排水工程实例为依托,以水处理技术为主线,通过校企联合、校企互助,统筹规划学生应达到的培养目标,着力提升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
三、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培养计划
基础课程教学、专业课程教学和实践实训教学是工程类人才培养的基本要素,是能否培养出合格的工程技术型人才的关键。传统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已经不能适应“卓越计划”对工程人才培养的要求。[5]我们以现行的《武汉理工大学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培养计划》为基础,以培养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为目标,提出“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多交叉”的培养目标,并据此进行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培养计划的修订,巩固培养计划中的多种类基础课程,强化培养计划中的实验类课程,增加培养计划中的创新性课程,注重培养计划中的实践实训性课程,以此构建跨学科交叉整合的课程体系。
(一)“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多交叉”的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定位是实施人才培养的纲领,“卓越计划”的培养目标和定位就是要培养具备健全人格,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强,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需要,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的栋梁人才。因此,我们制定了“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多交叉”的培养目标。
首先“宽口径”,即不拘泥于给水排水工程行业内的知识,引导学生广泛涉猎各个专业,使学生具有开阔的视野,个性突出,具备不同行业发展的潜力。其次“厚基础”,要求学生对基础性知识牢固掌握,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再次“重实践”,即对学生进行给水排水工程理论与实践的训练,通过校企联合、产学研结合等方式的引入,突破以往“填鸭式”课程教学为主的模式,强化工程实践和工程应用能力,强化动手能力而。最后是“多交叉”,通过对交叉学科的学习,帮助学生找寻不同学科的交叉互通点,以引导式思考、案例式教学等为中心的多元培养模式,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探索研究、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造就具有给水排水工程、土木工程、环境工程、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工程经济等专业学科背景,满足给水排水工程各关键技术领域及其相关不同行业需要的基础宽厚、创新意识强、工程素养突出、综合素质优秀具有发展潜质和国际竞争力的卓越工程人才。
(二)跨学科交叉整合的课程体系
作为“卓越计划”的培养对象,拔尖创新人才必须具备不同知识的交叉融合,有较强的研究创新能力。因此,构建跨学科交叉整合的课程体系是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卓越计划”培养方案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参考和借鉴国内外高校同类专业的建设经验,以给水与污水处理为核心技术来进行专业定位、专业发展和专业交叉渗透融合,从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入手加以优化。在重点介绍基础内容的同时,强调水处理工程的最新进展情况及相关专业的行业动态,如新增设了水环境化学、建筑暖通空调、水工程新技术与新材料、环境监测与评价、给排水工程监理、人工湿地技术等课程,着力改变以往单纯以本学科知识点为标准构建课程体系的观念,按照“卓越计划”培养目标和培养标准的要求,以满足学生自身未来发展和行业当前需求为目的,进行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增加选修课程、综合性课程的数量,让学生自主选择,引导他们自主地确定今后的发展方向。同时,通过与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著名高校的紧密联系,加强外文教材的引进和修订工作,进一步提高双语教学的质量,使学生能够真正接触到国际最新专业进展情况。
四、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方法
在“卓越计划”通用标准讨论稿中,对本科层次工程师的知识与能力要求包括“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科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参与生产及运作系统的设计,并具有运行和维护能力”。[6]实践是工程的灵魂和根本,实践类教学是大学工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加大了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实践类教学的改革力度,以期通过增设“工程实践课群”和建立“1+1+1”培养模式,加强和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一)工程实践课群
产学研结合是工程教育的重要特征和本质要求,我们设立了以课程实践、项目实践和工程实训为基础的工程实践课群,涵盖与基础理论相关的实验课程(如水处理实验、给水水质检测实验)和课程设计(如自来水厂设计、污水处理厂设计)、与实际工程相关并到实地参观、亲身参与的实习课程(如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及实训课程(如给排水基础强化训练、给排水能力拓展训练);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实践教学内容,整合相关的课程实践、项目实践和工程实训课程,创建工程实践课群;合理分配实践类课程的课时及开设时间,使学生在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后,马上通过工程实践课群的锻炼,加深印象,在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1+1+1”培养模式
“1+1+1”培养模式即将课堂教学―实践操作―企业实训三者有机结合,从这三种不同类型培养方式的教学方式、教学设计、教学评估及教学保障入手,建立完善的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培养模式和实践教学体系,解决当前实践性教学的结构不完善、教学内容单薄、教学方法单一的问题。依据培养内容在不同时间点上所处的不同阶段和层次,我们按照理论学习、动手操作、实践创新层层推进的方式构建“1+1+1”培养模式,使学生通过学习―动手―实践层层推进的方式,完善工程创新能力的形成、培养和训练过程,在理论学习―模拟试验―工程现场相结合的学习环境中逐步造就成一名合格的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
五、结语
作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的基本要求,如何建立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是摆在每位大学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道全新的难题。本文针对我校开展的相关教育改革研究工作,从给水排水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培养计划、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方法等三个方面对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其中不可避免地存在各种瑕疵及未能深入研究的内容。在此仅希望能抛砖引玉,为新形势下我国大学工程教育的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发展探索新的思路。
[ 注 释 ]
[1] 张建锋,黄廷林.基于“卓越工程师”目标下的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93-96.
[2] 高等学校给水排水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第五届第二次会议[C].广西:桂林,2011.
[3] 陈希.着力培养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N].人民日报,2010-07-09(A8).
[4] 陈玉强,朱斌.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1(31):203-204.
[关键词]工程管理 工程经济学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0-0087-03
一、工程经济学课程开设要综合考虑其他相关管理类课程的开课时间
笔者所在学校的土木工程管理专业工程经济学开设在第五学期。此学期前,已经开设的主要专业技术课程有管理专业导论、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建筑材料、理论力学、工程测量、材料力学、房屋建筑学、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结构力学等专业必修课程。这些专业技术课程足够学生在开展项目决策中使用。但是,在前四个学期中,经济管理类课程只开设了经济学概论和管理学原理,而会计学和财务管理是学习工程经济学课程的基础,特别是财务管理中的投资决策理论和方法构成了工程经济学的主要理论和方法体系。比如,工程经济分析的经济要素涉及的基本概念,诸如资产、负债、收入、费用、税金、利润等需要有会计学的基础知识,资金时间价值、方案评价方法与指标、融资方式与融资成本、不确定性分析、财务评价等内容与财务管理课程密切相关。但是,笔者所在学校土木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培养方案却将会计学安排在第六学期、财务管理安排在第七学期完成。这样的课程安排方式导致学生在学习工程经济学的过程中感觉非常困难,听课时不知所云,做课程设计时不知从何处入手,特别是不能理解各种基本报表和辅助报表中项目的基本含义和构成,基本无法独立完成课程设计报告。
笔者之所以能游刃有余地学习工程经济学这门课程,并顺利独立完成工程经济学的课程设计报告,甚至作为学习委员指导全班同学完成其课程设计报告,是因为基于笔者之前的自学基础。笔者进入土木工程管理专业学习以前,已经自学了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及初级会计师的全部课程,并获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和初级会计师职称证书,初步拥有了学习工程经济学应有的基础知识。基于笔者亲身感受的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障碍,深刻体会到会计学和财务管理课程先于工程经济学开设的重要性,因此建议所有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经济学课程都应该开设在会计学和财务管理课程之后。有些学校只开设财务管理而不开设会计学课程的做法也不合理,因为会计学中的会计六大要素理论是学习经济管理知识的基础,如果不理解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六大要素的构成及其增减变化因素分析和其存在的平衡关系,也就学不好财务管理课程,更学不好工程经济学课程。
二、工程经济学实践教学内容要与专业培养方向紧密结合
工程管理专业是管理学下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的一个子专业,国内大部分工科院校都设有工程管理专业,但由于各学校的传统和优势的不同,专业的侧重方向也不一样。笔者所在的学校分别在公路学院和建筑工程学院开设了工程管理专业,两个学院培养的专业侧重方向不同。前者为公路工程管理,后者为土木工程管理。在其培养方案中都开设工程经济学课程,所用教材和教师讲课内容基本一致。但上课教师一定要结合专业方向加以区别,特别是课程中综合案例的选择要有针对性。
笔者所在学校的土木工程管理专业工程经济学课程在学期结束时安排了一个学分的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提供了一个年产量达到若干万吨的生产投资项目案例。案例中给出了产量、固定资产投资、成本费用的一些估算值,要求完成包括投资估算表、现金流量表、损益表在内的主辅报表,并进行可行性和不确定性分析。该案例的要求是工程经济学课程设计的基本要求,无论哪个专业开设工程经济学都可以以此案例作为设计要求,但是这样的案例不能体现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土木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最好能够结合一项房地产项目的投资做为课程设计案例,利用一些如万科、保利、恒大等知名房地产企业的投资案例进行可行性分析,并要求学生上网搜集相关企业的信息,使学生认识更深刻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三、工程经济学教学要注意灵活使用多种方法
1.教师要采用案例教学法。工程经济学课程极强的应用性决定了案例教学是其必要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要利用现实生活中学生关心或常见的事例,结合一定理论,通过各种信息、知识、经验、观点的碰撞来达到强化吸收理论知识的效果。有些教师在上课时很重视案例教学,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课堂上经常海阔天空地谈,但常常跑偏,与课程内容相去甚远。这说明教师在进行案例教学时没有计划性,事先没有经过周密的策划和准备。教师准备的案例应该与本节课的教学目的相符,其案例可以是自编的故事,也可以是现实生活中的事例。工程经济学中经济要素基本概念的解释、资金时间价值、财务评价指标、可行性分析等内容都可以利用案例进行教学。
2.教师要采用指导教学法。工程经济学课程的知识容量非常丰富,融合了会计学、财务管理、经济学等课程的知识,但是培养方案中只给了两个学分,教师的授课时间明显不能满足课程内容的要求。教师只能选择性授课,教材中很多内容不再作为教学内容讲解,使学生感觉到学习的不完整性,因而要求教师要针对工程经济学知识体系,指导学生如何分清课内学习和课后自学的内容。特别是对课后自学部分,教师要为学生梳理出知识框架,让学生初步掌握知识的纲领,指导学生掌握课后学习的方法,告诉学生这些知识与其他课程及就业岗位的相关性,让学生学会如何自学及重视课后的自学,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该部分内容不讲,放任不管。
3.教师要采用传统与现代教学手段并用教学法。现在的一些教师在教学手段的运用上经常会有两种极端表现。一些老教师,由于计算机技术使用不熟练,或者根本不会使用计算机,因而上课时基本不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得多媒体教学中信息量大、动画图案显示等功能不能被充分利用。另一些年轻教师,由于缺少上课的经验和对课程内容不熟练,常常将讲课的所有内容都作成PPT,特别是将大量的概念性文字和公式演示都列示在PPT上。教师离开PPT就无法授课,学生实际上无法看清PPT上的内容。这两种极端的方式都不利于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教师上课过于机械,学生学习显得非常无趣。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已经有很多年,其优势显而易见,但切不可进入误区。在工程经济学的课堂教学中要合理利用传统与现代教学手段。一是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无需板书或用PPT展示,直接指出在教材上的出处,使学生能够熟悉教材所授内容。二是涉及的案例资料可以以PPT形式来展示,并建立网络沟通平台,让学生能够在课后利用网络与老师保持沟通。三是工程经济学中大量的公式推导和案例过程计算要利用粉笔和黑板进行演示,让学生跟着老师的演算进度逐步理解公式的运用和计算。
四、工程经济学授课教师应该是拥有跨学科知识的复合型教师
根据前文所述,工程经济学是一门内容非常广泛、涉及知识较多、技术性较强的课程。这就要求教师要具有丰富的跨学科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既不能是只懂土木工程专业技术偏工程的教师,也不能是只懂财务偏管理的教师,更不能是只懂经济学的教师。这是一门复合型课程,要求授课教师拥有复合型知识。但是很多高校对工程经济学教师的配备不够重视,大多数是由土木工程专业技术课程方面的教师转行而来,其专业技术理论知识有一定的基础,但会计学和财务管理知识严重缺乏,后期通过自学仍没有能够完全掌握财务会计的全部知识体系。他们对财务会计专业术语的理解本来就不够透彻,也就无法在课堂教学中做到深入浅出、融会贯通地讲解,有时自己讲不通的内容就要求学生自己意会或者直接跳过。另外,他们由于不担任专业技术主干课程的教学,其专业实践的机会不多,或者自身就不重视专业实践,因其实践知识的不足而导致课堂教学中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不强,只会照本宣科,不能旁征博引,启发学生思维。
土木工程管理专业应该提高工程经济学教师素质。第一,各学校要重视工程经济课程建设,进而重视对工程经济学教师的培养。学校应为教师提供学习和实践的平台,给工程经济学教师更多的进修和实践的机会,帮助教师提升专业水平,加强对教师执业能力的考核,建立合适的奖罚机制。第二,工程经济学教师在拥有土木工程专业技术知识的基础上,应系统学习财务会计理论知识,通过参加会计师考试的方法督促自己提升财务会计专业水平,以满足课程教学的需求。第三,工程经济学教师应该注重社会实践,以承担横向课题的方式,帮助一些房地产企业做可行性研究报告或项目财务评价报告,以提高自身的实践运用能力。第四,工程经济学教师应该更多地参加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如造价工程师、资产评估师等职业资格,使自己成为双师型教师,同时指导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第五,工程经济学教师应该自觉编写教学案例,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动态修订教学案例,使教学案例符合教学需求。
五、工程经济学的学习要变被动为主动
大多数学生在学习工程经济学课程时,由于难度较大,没有相关知识的积累,上课时无法听懂所讲授的内容,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其学习的目的仅仅是不要挂科;学生在完成课程设计报告时也仅是应付式的,搞不懂各项指标的经济含义,不清楚各经济指标的内在逻辑性,只能依葫芦画瓢或者直接抄袭完成设计报告。这样的学习导致学生不能真正掌握工程经济学的理论知识,前学后忘,在今后的工作中也不能或不会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
主动学习者在遇到困难时,能够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机会,学习热情较高,常常事半功倍。被动学习者缺少主动探索的精神,常常感觉学习枯燥无味,注意力不集中,常常事倍功半。如何让学生在学习工程经济学课程时能够变被动为主动,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就需要教者与学者的共同努力。(1)教师要精于引导。一是教师在开学第一次课上要用风趣幽默、富有激情的语言,具有说服力的事例来强调学习工程经济学的重要性,让学生从开始就能认识到学习该课程的重要性及对未来职业生涯的帮助。二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能深入浅出地讲解课程知识,还要能够艺术性地提出问题或者要求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让学生有更多的自由思考空间,充分利用网络互动平成问答过程。三是老师要善于结合学生的长处和兴趣点来完成枯燥的教学任务。如指导学生利用EXCEL电子表格完成项目财务评价指标的计算和各种报表的编制,可以通过竞赛的方式奖励那些能够充分利用EXCEL函数运算完成财务评价指标计算的学生。(2)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更应该主动地认识到学习工程经济学的重要性,不能因为课程内容的枯燥无味和难以理解而放弃学习。学生要具有学习知识的热情和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遇到困难时能够积极主动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要积极地与教师交流学习中遇到的难题,要善于将学到的理论知识与社会现象或实践联系起来,通过主动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促进理论知识的吸收和消化,并进一步指导社会实践活动。
[ 参 考 文 献 ]
[1] 鲍学英,王琳,王恩茂.“工程经济学”重点课程教学改革[J].价值工程,2011,(8):177-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