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2 16:12:2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教学案例与反思,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处理信息,感受和体验知识产生的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最终培养学生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如何使“探究式”的内涵真正落实,切实提高教学的效益,给学生以最大的发展空间。本文结合实际教学案例,读读探究式教学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策略。
[教学案例]
放学送路队时,碰到一台正在工作的压路机,学生出于好奇,把目光投向了这台公路上的“大哥大”。教师灵机一动,说:“想看看吗?”生:“当然罗!”师:“好吧!但为了交通安全,咱们自由组成6个小组观看,行吗?”生(十分兴奋地):“行!”师:“同学们,请仔细观察,压路机上有哪些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各组合作讨论,若干分钟后)第一组的张伟豪抢着说:“车轮是圆形的,门是长方形的,窗是正方形的……”师:“哎呀,张伟豪真厉害,数出这么多学过的平面图形。”“老师,张伟豪说得不完全正确。”第三组的王乐天迫不及待地打断老师的话。师:“是吗?老师不信,那你说说看。”“行。压路机的车轮不是圆形的,因为它不是平面图形,它和长方体差不多,是立体图形,听我哥说这种形体叫圆柱,这个曲面叫侧面。”师:“你真不简单!知道这么多。这个轮子确实是个立体图形,也确实叫圆柱,这个曲面就叫做侧面,那么,看一看这个圆柱里有没有圆形呢?”第六小组的杨影说:“有,这两边就是两个圆。”师:“说得很好!下面能不能对这个车轮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呢?”(各小组讨论得很热烈,若干分钟后)第五组的叶丹丹抢先说:“我们组提出的问题是这两个圆的周长和面积各是多少?”师:“提得很好,同学们能解决吗?”生齐:“能!只要量出这两个圆的半径或直径就能算出来了。”第四组的程小雨又发表不同的看法:“我认为求这两个圆的周长只要量出这个轮子滚动一周留下的痕迹的长度就行了。”徐冠杰代表第二组说:“我们组提出的问题是压路机的前轮滚动一周能走多远?压过的面积又是多少?”师:“你们组提出的问题真有深度,哪个小组能解决?”第一小组的张靖宇:“求走多远就是求这两个圆形的周长之和。”赵秉政:“不对。应该是一个圆形的周长,因为车轮滚动时,两边是同时滚动的。”师:“说得太好了。你们很不简单!可压过的路面有多大又怎样计算呢?这是我们没有学过的内容,你们有没有信心把它做出了?”话音刚落,第二组的孙铁明激动的说:“能算出来。老师,你看,压路机的前轮滚动一周压过的路面就是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是这个圆的周长,宽就是这个轮子的宽,我们只要量出这个前轮的宽,也就是这个长方形的宽,就能算出压过的路面面积。”“怎么会是长方形呢?”第五组的刘帅问。孙铁明拿出一张长方形纸,让刘帅亲自卷成圆筒,又展开,这一卷一展后,全班学生的思路豁然开朗。这时刘帅情不自禁地说:“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哇!我现在是茅塞顿开。”师:“你们真是太棒了,还没有学过的内容你们通过自己的探究思考,就解决了,真了不起。”
[教后反思]
1. 探究式教学设计要灵活,操作程序要便捷。在教学中,不少教师认为探究式教学花时多、效率低,常态课应避免采用此法。但在本案例中教师并没有充分准备,只是放学送队时偶然遇到压路机,发现学生的好奇心,便抓住这个学生饶有兴趣的生活情境开始探究并获得最后的成功,时间也不过15分钟左右,就自己解决了第十二册圆柱侧面积的教学任务。可见,探究式教学比传统教学方法省时、省事、灵活、便捷,且更加有效。笔者认为,要让探究式教学更有效,问题的关键是要开发生活中的课程资源,选择学生感兴趣、富有挑战性且不脱离实际的生活场景,让学生懂得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
2. 探究式教学创设要合理,探究情境要科学。教师应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将学生的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纳入学习活动,为学生提供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等多种解难释疑的尝试性活动,轻松地解决问题。在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时,教师要不失时机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情境,创设探究氛围,促进探究的顺利开展,并把握好探究的深度,科学的评价探究成效。在探究过程中,促使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 探究式教学要采用合作、讨论的形式。从本案中不难看出,合作、讨论对探究过程的顺利开展起着关键作用。所以,教师开展探究活动,尽量采取小组合作、讨论形式,这样效果会更加。学有余力的学生在自己完成学习任务后会积极去帮助其他同学,学习较困难的学生出于集体荣誉感和自尊心,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学习,以保证自己所在的小组不会因自己而落后。学生在小组里各抒己见,不仅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且能认真倾听他人的观点,提高认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
关键词:教学案例;锁定“错误”;重视操作;放大“生成”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1-0061
片断一:找角
师:谁来说说你找到了哪些角?
生1:我找到了尺子上的角、书本上的角、桌子上的角。
生2:我们找了三角板上的角、文具盒上也有角。
生3:我姐姐有块量角器,这里也有角。
师:对,这是块量角器。这里真的是角吗?
(学生中有说是的,也有说不是的)
师:看来,同学们有不同意见!请你们先在小组里讨论一下。
生1:角有一尖尖的顶点,还要有两条直直的边。这个量角器的有一条边是弯的,所以不能说是角。
生2:只有一个尖尖的点不能说它是角。
听了这两位同学的发言,学生恍然大悟,激动地点着头说:“对!对……”
师:你们明白了吗?
生:(异口同声)明白了!
师:那么,你们觉得以后在判断角的时候,应该提醒同学们注意些什么?
生1:一个角要有一个顶点,还要有两条边。
生2:这两条边一定要直直的,还要连成一个尖尖的顶点。
片断二:创造角
师:认识了数学上的角,想自己动手做一个角吗?
(提供材料:小棒,硬纸条,拼接条,圆纸片,线,钉子板……)
学生小组合作展示结果:
组1:我们用小棒搭;
组2:我们用纸条钉;
组3:我们组用线、橡皮围;
组4:我们用圆纸片折……
师:你们想像力真丰富,相信只要动脑筋,还会创造出更多的角。
片断三:比角大擂台
师:森林里正要举行一个比角大擂台,想请同学们再当一当评委好吗?
师:小猴和小兔各画了一个角,你们看谁的角大?
生:小兔画的角大。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小兔画的角张口大,小猴画的角张口比较小。
师:你真历害,一眼就看出了谁的角大。
师:第二场是小猫和小狗,你们看谁的角大?(出现两个一样大的角,一个边长,一个边短。)
生:小狗画的角大。
师:你能说说为什么吗?
生:因为这个角的两条边很长。
师:边很长,角就很大吗?
此时,有的同学已经开始嘀咕了:好像不对!不对!……
师:看来,同学们有不同意见!请你们讨论一下,如何比较这两个角的大小?
生1:我觉得是一样大。
师:你能说说理由吗?
生1:我们这小组用刚才做的活动角比过了,两个角的张口是一样大的,说明这两个角是一样大的。
师:你们的方法真棒!你能演示一下吗?生演示
生1:老师,还可以把这两个角重叠起来比一比。
师:你们觉得在比较角在大小时要注意些什么?
生:判断角的大小不能看两条边的长度。
生:角的大小要看两条边张开的大小,不能只看边的长度。
……
【反思】
1. “错误”也是一种资源
在“非预设生成”中,有的是正确的,有的是不成熟的,甚至是错误的。只要对教学有意义,哪怕是错误的生成也是有价值的,也是可以利用的宝贵资源。因为研究问题既可以从正面(正确的)开始,也可以从反面(错误的)入手,而从反面探讨往往对人的触动更大,给人留下的印象更深刻,效果自然会更好。因此,面对有意义的生成资源,教师千万不要轻易放弃,任之流失,而应该及时抓住,并尽力把它放大、做强。案例3中,学生对“边长角就大”产生的错误问题,虽然不是师生在预设中要探讨的话题,仅仅是学生计算时的疏忽,但是,就是这个小小的疏忽却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它对解决“比较角的大小”方面问题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可以说,这是非常有价值的生成。所以,教师对此没有淡化处理,而是机智的抓住、理性的对待,把学生的思维迅速从原来关注的“边的长短”上自然集中到角两边张口的大小上来,为促进学生的发展创造了生长点,提供了机会和平台。
2. 重视操作,增强学习的有效性
要实现学生的有效学习,教师还应当注重开展恰当有效的数学活动。新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学习方式。在教学中,教师需针对相应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以操作实验、思考讨论、合作交流等形式来完成。教师应以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参与到活动中,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达成师生互动,以实现数学活动的有效性。
3. 让学习更富有生命活力
锁定“错误”的目的是为了放大生成,教师通过拉长对生成性问题的探讨过程来实现“生成”的放大。在本案例中,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一是思辩。教师在锁定错误后,并没有急于评判错误,而是故意放慢教学节奏,用一句极其简单而又具有“杀伤力”的追问――“这里真的是角吗?”和“边很长,角就很大吗?”来营造积极的反思氛围,激励学生去重新审视自己的思考过程。教师利用延迟评价,把评价的机会和主动权还给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学生成功的确定生成问题中的问题。二是修正。在学生明确问题的基础上,教师顺应学生的思维,提出:“如何比较这两个角的大小?”,把学生的学习活动从“思辩”带入“修正”,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计算策略,自然、流畅!三是提升。教学应有“放”有“收”。“放”,要放的真心、实在;“收”,要收的及时、自然。教师在“放”到生成问题解决时,并没有马上“收”,觉得还有必要把学生刚刚获得的学习经验进行提升,于是就继续追问:“那么,你们觉得在比较角的大小时要注意些什么?”和“在判断角的时候,应该提醒同学们注意些什么?”促使学生把具体、零散的活动经验概括化、理性化,让新的生成主动纳入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学生在“跳一跳”中“摘到了真正的桃子”。
[关键词] 高中化学 实验探究 教学案例
一、前言
化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而具体的目标,就是要改变至今仍普遍存在的学生被动接受、大运动量反复操练的学习方式,提倡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式学习。在遵循新课程标准编写的高中化学教材中,也设计了大量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主动探究过程,在获得化学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形成相关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可以说,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是当前化学课程改革中的一大“亮点”,这对于改变化学教学中长期存在的学生被动接受学习的状况;对于以往过分重视化学基础知识的系统掌握,而忽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等,从教育理念更新到教学实际变化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探究
1.必须保证学生的安全和在一定时间内能够完成实验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但也并不是所有的实验都适合学生探究,在选择实验内容让学生探究时,首先必须保证学生的安全和在一定的时间内能够完成实验。例如:有关氨气的实验室制法和性质实验一般不适合学生探究,因为氨气对人体的危害和环境的污染比较重。
2.现象明显的实验可以让学生探究
在化学学习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很多与实验有关的内容,如果我们只是告诉学生结论,而不让学生亲自进行实验、进行探究,就会使学生丧失了许多探究的机会;丧失了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不惟上、不惟书、只惟实”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通过采用探究式实验,不但会使学生深刻地理解和牢固地掌握所学的知识,还会使学生真正地体会实验探究的奇妙和化学学习的乐趣。
案例一: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实验1:将5g氯化铵溶解在盛有5mL水的试管中,感觉温度的变化情况
实验2:将5g生石灰溶解在盛有5mL水的试管中,感觉温度的变化情况
学生总结:1中试管温度降低,反应吸收了热量;2中试管温度升高,反应放出了热量。
在实验室开放的活动中,同学们深刻体会到了实验在化学中的作用。通过实验,学生不仅巩固了课堂上学习的知识,还发现了一些新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锻炼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创新意识,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探究方法。在发现现象与预想的结果不一致时,通过反思实验过程,找出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利用实验进行探索,直到得出正确结论,这不仅使学生获得了正确的知识,同时锻炼了学生的意志,对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探索新知识,将是一个良好的经验。
3.在学习化学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时可以采用实验探究
我们在学习化学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的时候,也可以采用实验探究教学的形式,这样不仅会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还会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使学生有一种成就感。
案例二:催化剂的概念
在以往学习催化剂的概念时,教师通过氯酸钾在加入二氧化锰前后反应放出氧气的快慢来向学生介绍催化剂的概念,虽然学生了解了催化剂的概念,但是不是真正地理解了这个概念,则不得而知了。那么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探究来了解催化剂的概念。具体实验方案可参考如下:
(1)取等质量的氯酸钾两份,其中一份不加二氧化锰,另一份加入二氧化锰(要测出质量);加热相同的时间,观察氧气的放出情况。
(2)将生成物溶解、过滤、蒸发,回收二氧化锰,与原来的质量进行对比。让学生体会催化剂的概念。
(3)还可以用此次回收的二氧化锰(与氯酸钾)继续制取氧气,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催化剂的概念。
(4)实验结束后,由学生自己归纳,得出催化剂的概念。当然概念不能要求非常精确,只要理解其本质就可以了。
4.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现象也可以采用实验探究
探究活动的设计应当符合学生的心理活动的特点,注意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化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化学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捕捉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进行探究,使学生深刻体会化学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实用性等。
案例三:怎样给水壶除水垢
(1)查阅有关水垢的成因和成分的资料,在此基础上初步考虑可以采取的除垢措施,整理成参考材料并与同学进行交流和讨论。
(2)向家长或其他有经验的人征求意见,通过查阅资料和生活常识,了解到可用食醋除去水垢。
(3)根据收集的资料作水垢与醋酸的实验,不但积累了相关知识,而且通过实验牢固掌握了醋酸的酸性,以及醋酸与碳酸酸性的相对强弱,使课本知识与生活实践紧密联系,学以致用。
三、对实验探究教学的几点反思
1.合理安排课堂探究内容
探究性学习是本次新课改所提倡的教学、学习方式之一,这种形式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探究问题的习惯和能力。然而,方法再好,也并不等于所有的学科知识都适用于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有的教师不管学习内容盲目地采取这一方式,反而抹杀了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实际上,物质名称、概念、事实等方面的陈述性知识就不必让学生费时间去进行实验探究,接受性学习同样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只要用得恰当、合适。
2.提高教师课堂驾驭能力
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让学生“动”起来,可当学生真的“动”起来以后,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有些甚至是令人始料不及的。结果造成学生提出的问题超出教师的预设,教学任务完不成,课堂纪律无法控制,学生成绩两极分化,中下层次的学生无法通过探究提升自我水平。
3.对实验探究中表达交流的正确认识
在实验探究中,由于学生拥有发现知识的机会,他们不再是被动的接受信息,而是主动的构建知识。在探究同一个问题时,不同学生的观点和意见不同,是极为正常的,因为不同学生的知识基础不同,在探究中的视角不同,建构的结果也会有所不同。这就需要学生用语言将自己的思想观点准确的传递给他人,通过与其他同学的交流完善自己的认识,在不同意见的讨论过程中激发自己的思维。而教师则要适时给与评价,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的重要性,同时也能理性地对待自己思维的不合理之处。
小数除法是北师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本是一节枯燥无味的计算教学课,若将它设计成一节有趣味的生活数学,让学生感受数学的重要性、趣味性、实用性,就能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学生在熟悉的、喜欢的情境中进行探究,探究的热情高涨,就会探究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案例
【片段1】
(多媒体课件展示本课的主题图。)
师:同学们认真观察图意,你从图中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1:我知道在甲商店买5袋牛奶11.5元。
生2:在乙商店买6袋牛奶12.90元。
师:大家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
生3:两个商店牛奶的品牌是一样的,哪个商店的牛奶便宜呢?
师:说得真好!你们知道哪位同学买的牛奶便宜吗?
生4:甲同学花的钱少,甲买的牛奶便宜。
生5:我认为他的说法不对,应该算一算才知道谁买的便宜。
(学生们点头表示赞同。)
师:哪个便宜我们就买哪个,这位同学的想法代表了很多人的想法。请同学们想一想,该怎样算呢?
(学生们个个跃跃欲试,迫不及待地发言。)
生1:应该用除法计算。
生2:应该求出单价,用总价除以数量,可是小数除法,我们不会算啊?
师:你们的想法非常对,今天我们就来探究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这时教师板书课题:小数除法。)
师:请同学们四人一个小组讨论交流,比一比,看哪个小组能最先找到解决办法。
生1:甲乙两商店的牛奶一盒大约2元多。
师:你是怎么估算的?
生1:因为11.5除以5,商应该是2点多,而12.90除以6,商应该是2点多。
师:究竟哪个商店的牛奶便宜呢?
生2:可以先分别求出两个商店的牛奶每盒多少元,再进行比较。甲商店的牛奶单价是:11.5除以5;乙商店的牛奶单价是:12.90除以6。
师:这两题都是小数除法,怎样计算呢?这是一个新问题,同学们可结合生活实际和你学过的知识,自己先想办法,再在小组内交流。
(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再组织全班交流。)
生3:我们组在计算甲商店每盒牛奶多少元时,先把11.5元化成角,11.5元=115角,115÷5=23角,23角=2.3元。在计算乙商店每盒牛奶多少元时,先把12.9元化成角,12.9元=129角,129÷6时有余数,我们就把12.9元化成分,12.9元=1290分,1290÷6=215分,215分=2.15元。得出乙商店的牛奶便宜。
师:你的想法不错。还有别的想法吗?
生4:我们组开始时是这样想的,但觉得这样做太麻烦了,我们发现可以用小数直接去除整数,只要在列竖式时,商的小数点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就可以了。
师:你能说说,为什么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其呢?
(这位学生挠了挠头,有点说不出来,此时有位学生迫不及待地要说。)
生5:11.5除以5,先用11元除以5,商2元余1元,余下的1元与十分位上的5角合起来是15角,15角除以5商是3角,2元3角就是2.3元。所以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这时,有些学生已经在座位上交流起来。)
师:认为他的方法有道理的举手(全班同学都举起手来)。这位同学的方法非常正确,我们用掌声给他鼓励。
生6:我们组也这样尝试过,计算11.5除以5时比较顺利,但是在计算12.9÷6时,除到小数部分有余数怎么办?
生7:在余数后面补0再继续除,因为在小数点末尾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可以把12.9看成12.90.
师:如果以元为单位时,我们想一想,计算小数除法时应该注意什么?
生8:在计算时,商的小数要和被除数的小数对齐。
师:同学们同意他们的意见吗?
(下面的学生不停地点头。)
……
【片段2】
师:我们已经探究出了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同学们能结合具体情境,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吗?
生:异口同声“能”。
(学生们热情高涨,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课件展示一组画面,并配音说明:四位同学星期天结伴去公园玩,车费一共花了18元,请你算一算,平均每人花了多少钱?
师:谁来说说你的算法?
生1: 18÷4=4……2,说明平均每人花了4元多一点。
生2:我是用估算的方法,如果每人花4元一共就花16元,如果每人5元就是20元。所以每人花4元多一点。
生3:我是用竖式计算的,当除到有余数2时,就是余下2元钱,2元就是20角,再用20除以4商5,就是5角。所以平均每人4元5角,也就是4.5元。
师:你再说一遍,我板书给同学们看一看。
师:你真是太棒了,说得太好了!
(学生们不由自主地鼓起掌来。)
二、反思
数学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参与特定的教学活动,获得一些体验,并且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对此进行解释和应用。”基于此认识,笔者认为在数学教学中,让生活中的数学使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兴趣盎然。收到的效果是一般的分析讲解所达不到的。本节课,学生始终以饱满的热情、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来,他们积极思考,大胆探究,小组合作,互相交流,表现出了很高的兴趣和智慧。
1.源于生活,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情境。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教学中,以教材为蓝本,注重密切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创设轻松、愉快的数学情境。这节课,借助多媒体形、声、色的特点,变教材的静态为动态,模拟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探究数学问题,尽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并且通过不断的质疑、讨论,让学生在一节课中不仅学会了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还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勇于探索的学习品质。
2.用于生活,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新课程强调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学有用的数学。因此,数学学习必须加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只有回到生活中,才会显示其价值和魅力,学生只有回到生活中运用数学,才能真实地显现其数学学习水平。
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合理地改变和利用教材,提取生活中的素材,突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想学—会学—学会—应用,体会数学的重要性、实用性。
3.以说促思,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叶圣陶说过,他并不称赞某老师讲课时有怎样的最高艺术,“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看老师讲课。”一堂数学课究竟怎么上?传统数学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宰,教师领着学生去学。长此以往,学生习惯了被动地去学习,成为思维上的懒惰者。显然,这种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数学教学,没有充分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性和能动性,是不利于学生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的。
本节课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创设讨论交流的机会,注重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放手让学生去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小学生都乐于表现自己,教师提供的素材又是学生十分熟悉的生活数学,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探索出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在说算理的过程中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学生整节课中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体,有效地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理解单位“1”
1.电脑演示出示,我们将一块饼、一张纸平均分,这样的一个物体我们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我们把它叫做单位“1”。
2.让生看大屏幕上的线段:说一说括号里填什么,并说出你的理由。
师:像这条线段一样,一个计量单位也可以称为单位“1”。
3.那么,单位“1”除了表示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外,还可以表示什么呢?
4.出示4个苹果图问:如果把它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1个苹果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出示6只熊猫图,如果把它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6份,一只熊猫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师问:这里,谁又是单位“1”?
师小结: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或是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我们把它叫做单位“1”。
5.同桌说一说什么叫单位“1”?在我们身边还可以把哪些看作单位“1”?
(反思: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教学层次清晰,教学过程流畅。在难点单位“1”的教学中,先认识被平均分的一块饼、一张正方形纸,这样的物体可以叫做单位“1”,再认识一个计量单位也可以叫做单位“1”,最后通过平均分4个苹果这个实例,认识单位“1”也可以表示一个整体,剖析明确,教师提出的问题都能得到令人满意的回答,似乎已经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但深思一下,在教师一步一步的“引导”下,学生到底有没有真正参与到探索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去呢?《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不仅指出了数学教学的“知识技能目标”,而且明确阐述了数学教学的“过程性目标”,数学学习应该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新问题进行主动探索,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
二、理解分数的意义
1.让学生每4人一组,用学具摆一摆:把6张熊猫卡片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有几种分法,每份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
2.学生汇报分的过程,电脑同时进行演示。
3.分别根据平均分成2份、3份、6份的示意图说出其他分数。
电脑出示: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个整体。
师问:无论你们分的是“一个物体”还是“一个计量单位”,或是由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都是把它们怎么分的呀?屏幕显示:阴影部分是纸的1/4吗?
知识与能力
1.理解压力、压强的概念.
2.理解压强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3.能用压强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4.了解增大和减少压强的主要方法.
过程与方法
1.观察生活中与压强有关的现象.了解对比是提高物理思维的基本方法.
2.通过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观察实验现象、采集实验数据,获得对压强比较深入地了解.初步学习控制变量法.
3.在压强概念的学习中,理解比值定义的方法.
4.了解改变压强的实际意义和方法,具有运用知识解释简单现象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5.通过实践研究改变压强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对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 压强概念的理解以及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教学难点】 压力与重力的区别与联系,受力面积的正确理解.
【实验器材】 木条、钩码、气球一个(质量好容积大)、一张报纸、矿泉水一瓶、夹子等.
【教学过程】
情景导课
演示 (1)用重物压住气球,并适当增加重物.(2)用笔尖轻戳气球,球破裂.
讲述:气球两次不同的“经历”却导致了它不同的“命运”,这是为什么呢?今天学习了“压强”的知识后,我们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
学生活动 学生猜测并观察.起初,球不破,但随着重 物的增加,前排的同学开始堵耳朵、侧身,可始终没有看到自己担心的现象出现.球始终没破,使学生的意外变成了惊奇.看到球被轻轻地戳破,学生的惊奇又变成了困惑.
一、认识压力
演示1 如图1所示,把长木条的两端垫上等高的物体,中间放一钩码,木条向下弯曲.
问 钩码对木条的力叫什么力?画出这个力.
学生用塑料直尺代替木条,用透明胶带将钩码固定在直尺中间,跟随老师进行同样的实验. 实验观察后作图.
演示2 固定好钩码,慢慢抬起木条的一端,指导学生观察木条的形变情况.
问 木条弯曲的程度与刚才还一样吗?这说明压力与重力一样吗?
实验结论 (1)木条弯曲程度变小了;(2)弯曲方向不再是竖直向下了;(3)说明压力与重力不一样.
演示3 将木条竖直继续让学生观察.
问 木条还弯曲吗?砝码对它还有压力吗?这说明压力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问 木条弯曲吗?木条还受压力吗?这又说明压力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实验结论 木条不再弯曲,不再受压力了;说明压力产生的条件是“两物体要相互挤压”.
演示4 取下砝码将木条水平放置,继续让学生观察.
问 木条弯曲吗?木条还受压力吗?这又说明压力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实验结论 木条不弯曲,木条不受砝码的压力,说明压力产生的条件还有“两物体要彼此接触”.
问 (1)钩码的重力发生变化了吗?(2)木条受到的压力呢?(3)施力物体的重力和物体受到的压力始终相等吗?
实验结论 (1)没变;(2)有变化;(3)不是始终相等.
问 通过这个实验,大家对压力有了怎样的认识?请同学们先讨论、总结一下,然后大家交流.
引导学生从以下三个方面回答:(1)压力的产生条件;(2)压力的大小;(3)压力的方向;(4)压力的作用点.
学生交流并归纳 (1)两物体只有在接触并互相挤压时才会产生压力;(2)物体放在水平面上时,水平面受到的压力才等于物重,斜面上的物体对斜面的压力小于物重;(3)压力的方向始终垂直于接触面;(4)压力总是作用在接触面上.
讲述 这种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幻灯片展示)
练习 (幻灯片展示) 分别画出图中物体受到的重力和它对支持面的压力.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
二、压强
(一)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
问 同样的压力产生的效果是否也一样呢?
小实验 如图4.
问 两手指感觉一样吗?
讲述 生活中有不少压力效果让人们感到意外的情况,如:
播放幻灯片
(1)庞大的雪地直升飞机竟然能“踏雪无痕”,这是怎么回事儿?
(2)身体孱弱的蝉竟然能刺破坚韧的树皮,是因为它的力气大吗?
学生观看并思考.
问 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学生交流、猜想 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和受力面积有关.
教师讲述 下面请大家利用面前的实验器材:一瓶矿泉水,一只气球、一个夹子.根据实验目的来设计实验.
引导学生,讨论并思考以下问题:
(1)用什么方法进行实验探究?
(2)通过什么去判断压力的作用效果发生了变化?
(3)通过什么措施改变压力的大小?
(4)通过什么措施改变受力面积?
(5)设计实验表格.
学生设计实验:小组内充分讨论,并在老师的引导下得出以下结论.
(1)控制变量法;
(2)通过观察气球的形变程度来判断压力的作用效果;
(3)通过改变瓶内水的质量;
(4)把矿泉水瓶子压在气球上,正放一次,然后再倒放一次;
(5)设计实验表格
教师:指导学生分析表格中收集到的信息,得出结论并板书.
学生分析论证 小组内交流得出结论:(1)受力面积不变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2)压力不变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引导学生自评.
重点放在方法总结,目的是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
评估 (1)在实验时,不论改变压力还是受力面积,都要与“半瓶水时底朝下”相对比,因此,将该操作放在第二步更好,这样做与前后都能对比,既能提高效率,又能增强实验的条理性.
(2)气球充气太足会使现象不易区分.
(3)用大气球实验效果会更加明显.
(二)压强的物理意义
过渡 通过刚才的实验,压力的作用效果能否用压力的大小来描述呢?
为了描述压力的作用效果,人们引入了压强的概念.
要求学生自学压强的定义、公式和单位.
在学生自学的同时做好以下板书:
板书
1.物理意义:压强是用来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2.公式:p=F/S.
3.单位:帕斯卡 1 Pa=1 N1 m2.
学生自学压强的定义、符号、公式和单位.
(三)压强的定义、公和式单位
讲述 拿出一张报纸放在桌面上,说明一张报纸对桌面的压强大约是1帕,说明帕斯卡是一个很小的压强单位.
学生体会1帕的大小,并估计身边的压力产生的压强的大小.
让学生思考这是一种怎样定义概念的方法?举例说明我们曾经学习过的哪些概念使用了这种定义方法?
小组内交流并快速汇集意见,形成答案:比值定义法;例如:密度、速度、电功率等.
(四)受力面积
过渡 压强的定义中提到了受力面积,怎样理解受力面积呢?
演示 (1)将书本平放在讲桌上,逐渐推向桌外;(2)将书本平放在讲桌上和用手托起课本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什么是受力面积.
学生认真观察,并对比两现象的异同,领会受力面积概念.
练习 (1)指出从甲到乙,地面受力面积的变化.
(2)从甲图到乙图,地面受力面积变了吗?A、B间的受力面积变了吗?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个别学生回答,其它同学纠正或点评.
三、怎样减小和增大压强
讲述 在生产和生活中,出于需要人们通过采取一定的措施,改变了压强;观察下面的图片(幻灯片展示),说说压强变大还是变小了,是通过什么方法来改变的?
点拨学生利用公式加以说明.
(1)布置学生自主学习“想想议议”,理解教材图14.1-4、14.1-5、14.1-6.
(2)幻灯片展示减小压强实例;让学生解释现明.
(3)幻灯片展示一些增大压强的实例.
学生小组内交流,利用公式加以分析并通过控制变量法进行说明.
引导学生归纳改变压强的方法.然后通过幻灯片展示并板书.
学生归纳总结 改变压强的方法:
减小压强受力面积不变,减小压力
压力不变,增大受力面积
增大受力面积并减小压力
增大压强受力面积不变,增大压力
压力不变,减小受力面积
增大压力并减小受力面积
练习 (幻灯片展示)
观察图9,根据所学的压强知识,结合学生青春期身体成长发育的特点,谈谈中学生应如何合理着装?
学生利用压强的知识进行分析,从物理的角度认识青少年时期穿高跟鞋的危害;从而感悟题目中渗透着的健康教育信息,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进一步认识正确的行为习惯对成长的重要性.
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与同学交流从三维教学目标分别总结.
【板书设计】压 强
一、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
1.受力面积不变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2.压力不变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二、压强
1.物理意义:压强是用来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2.公式:p=FS.
3.单位:帕斯卡 1 Pa=1 N1 m2
三、改变压强的方法
【教学反思】
1.案例的“亮点”是利用身边唾手可得的“小物品”开展实验,其好处是:(1)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可以随处挖掘条件开展实验,培养了学生利用身边的物品进行实验的习惯;(2)让学生从身边的用品中寻找材料准备实验,既增加了学生的参与度又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还减少了教师准备和整理器材的工作量;(3)能为教具不足的学校提供实际的帮助.
2.小练习融进了健康教育,体现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教学理念,同时,依据科学进行说理,增强了对问题的说服力.
3.初中物理实验应重视“生活化”.刘谦的魔术之所以神奇,恰恰是他对身边的物品顺手拈来就能使用!一瓶矿泉水,一只钢笔,一片纸巾,一枚硬币就能让人瞠目结舌;只要教师用心,物理实验同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魅力!
4.定性实验可改进的余地往往比定量实验的要大.这就为教师和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留下了更大的空间.
课堂检测
1.如图10所示,A、B、C三图中是同一物体在三种不同情况下静止时的情形,其中物体对支持面压力大小等于重力的是图______,物体对支持面压力小于重力的是图______,物体对支持面压力大小与重力无关的是图______.
2.在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时,某同学作了如图11所示的三个实验,通过观察三次实验时泡沫塑料______,判断压力作用的效果.在比较(a)(b)两图的实验中,控制了______不变,比较______的不同,可得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______有关;在比较图______与图______实验中,控制了受力面积不变,说明受力面积相同时,______越大,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______法.
3.如图12所示,用50 N的水平推力将20 N重的物体A压在竖直墙壁上,物体A与墙的接触面积为0.01 m2,则物体对墙的压强为______.
一、开展教学案例研究的意义
1、促进幼儿教师专业理论素养的提高。幼儿园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开展,对实施课程的幼儿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课程改革大背景下,不少幼儿园定期或不定期开展教学案例研究活动或相关研究课题的培训。这样的活动主要由当事人教师及同事、园长和研究员或专家参加,活动的目的旨在促进教学案例研究的进一步开展和深化,间接实现自己从教学经验到教育理念的升华。
2、促进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幼儿教师是实践性很强的职业。基于行动的教学案例研究恰恰在理论与实践两者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使理论与实际之间的鸿沟得以弥补。教学案例研究归根到底是促进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促使幼儿教师把先进的知识理念运用到具体的情境中、类似的情形下,并通过思考产生新的教学行为方式。
3、教学案例研究是教师学习和反思的载体。教学反思是教师在组织教学的全过程中,对自身教学活动反映出来的教育观念、教学组织能力、教学应变能力等的利弊得失的思考和相应的调整。幼儿教师不光要重视教学活动的过程,更要重视教学活动后的反思,要在理论指导下学会反思,在反思过程中领会理论,运用反思推进实践。以教学案例研究为载体,理性地审视自身的教学行为是否具有价值,进而思考怎样完善自己的教学行动,使今后的教学行动更为长期有效。
4、促进教师在团队互助中成长。同伴是教师个体成长的合作者、支持者和推动者,教师个人的生存与成长有赖于同伴的支持。幼儿教师作为教学案例研究的主体,围绕同一教学案例表述自己的想法,贡献各自的智慧,案例才会更完善,教师个体成长才会更迅速。
二、开展教学案例研究的问题与困难
(一)客观因素
1、社会重视程度不够。长期以来,幼儿园与幼教工作者们一直致力于幼儿教育重要性的宣传工作,但幼儿教育尚未从大众观念上得到足够的重视和支持。幼儿教师又普遍面临职业歧视、精神压力大和工资待遇低的现状,这就造成了幼儿教师队伍的不稳定和急剧流动,对教学案例研究工作的开展带来了负面影响。
2、教师缺少时间和精力。幼儿生理、心理特点与中小学生的不同,必然导致幼儿园教师与中小学教师的不同工作特质。不少幼儿园的教师身兼数职,除了正常的备课、上课外,多数幼儿教师还要编写各类台帐、教学反思等,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开展案例研究活动。
3、缺乏专业引领。幼儿园每次开展教学案例研究活动,虽然形式上搞得轰轰烈烈,但往往收益不大。在教学案例研究中,幼儿教师之间互相帮助、共同研讨,但由于缺乏高一层次的专家、研究员或骨干教师的引领和帮助,同一水平的横向互助往往只停留在原始的水平
(二)主观因素
1、教师的态度。虽然越来越多的幼儿园把课程改革和教学研究视为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但是很多自认为资质老的教师愿意坚持自己保守的、惯有的教学模式,这种“示范”作用直接影响到年轻教师对待教研活动的心态。往往多数很有教学经验的年长教师和年轻教师会采用观望的态度,对教学案例研究的深入、有效开展无疑造成最直接的负面冲击。
2、教学反思与行动表面化。教学案例研究中的反思与评价大多局限于对个人教姿教态、幼儿表面行为等一些活动细节的反思与评价。在反思过程中,有的上课教师怕暴露自己的缺点而采用保守、封闭的态度,坚守自己根深蒂固的观念。这种表面化的反思评价与教学行动毫无意义,不能解决实际的问题,达不到实质性的效果,更谈不上对教师成长和教学行为的促进和发展。
三、建议与设想
1、有关部门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幼儿教育是教育的根基,对国民优良素质的形成和国家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的政府及有关教育主管部门也应对幼儿阶段的教育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大力支持,应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改变教师的工作环境,更好地为幼儿教育事业服务。
2、重视专家和骨干教师的专业引领作用。幼儿园可以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把积极进取的优秀教师送出去培训、进修,学习先进的教学案例研究方法。在此基础上,发挥园中骨干教师的最大优势,以此培养优秀教师群体的形成。
3、营造开放的教研氛围,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教学案例研究能够为教师提供一个开放的环境,使教师工作中的思想和问题得以清晰地描述。教师应该成为开放的主体,愿意敞开自我、敢于质疑、善于反思、勇于创新、乐于分享,成为积极与外部合作的、善于学习和吸纳来自外部经验的主体,不断从团队中汲取营养,一步步获得成功。
4、及时进行“行为跟进”。“行为跟进”是在教学案例研究过程中将具有改进空间的典型课例进行再设计、完善、实践、创新、思行结合的教研活动,通过总结提升,使之成为能举一反三的核心案例,以此促进教师在实践中加深对案例深层理念的领悟和对自身教育行为的改进。只有不断地进行行为跟进,在行动中获取处理复杂的,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才能得以迅速提高。
5、深入反思与集体反思。真正的反思与评价不能停留在对个人表面化的评价上,应切实地把理论联系到实际中,针对教师在实践中无法解决的问题、困惑,对隐藏在这些做法背后的理念进行反思与评价,提出切实有效的解决办法与策略,以便教师自省感悟、提炼、调整并进行再次尝试。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案例设计;问题分析
教学案例在教学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但可以对教学过程中的一些重点和难点进行分析和阐述,而且还会对教学行为进行记叙,能够充分的反应和体现教学过程中的遇到的各种问题。接下来,笔者就对初中数学教学案例设计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如下详细的分析。
一、教学案例
1.教学案例的涵义。所谓的教学案例就是指对实际具体的教学过程进行描述,包括具体的情境、问题、矛盾等。它是一个具体的教学实践的过程,描述的是教学过程的一系列事件。
2.教学案例的特点。首先,教学案例与论文相比,在文体和表述上论文是以议论和说理为主的,而案例则是以记录和叙述为主,同时进行必要的、适当的议论和说明。也就是说,案例是通过对故事的讲述,以此来阐述和说明一定的道理。由此可见,无论是从写作思路和方法上,两者的区别也是非常大的。
其次,与教案和教学设计相比,教案和教学设计都是在课前就对教学过程进行设计,而教学案例则是对已经发生的教学过程的一种反映。前者是在教学活动之前,后者是在教学过程之后,两者在时间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除此之外,教学案例比较适合实现师生之间的交流,而教学设计就无法做到这一点。
最后,与教学实录相比,虽然这两者比较相似,都是对教学情境进行具体的描述,但是教学实例是有针对的对教学情境进行记录,必须是作者经过反复的思考的结果。
综上所述,教学案例最大的特点就是它本身具有真实性、典型性、浓缩性和启发性,这也是教学案例被广泛的应用到教学活动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3.教学案例的构成要素。根据初中数学的特点,教学案例的设计一般需要包括如下几种基本要素:
首先,在背景上应该把事件发生的有关情况,如时间、地点、人物等,都向读者交代清楚。
其次,要把该案例的主题交代清楚,这也是案例设计中最重要,同时也是最基本的构成要素。在对案例进行设计时,首先要考虑的就是这个案例想要反应的问题是什么,然后再根据这个问题做出一系列的阐述和分析。
再次,在确定主题之后,就要考虑具体的情节,如果说主题是主干,那么情节就是支架,是使主题变得更加丰富的重要因素。例如,把教师在课堂中如何指导学生的方法和手段进行介绍,或者把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进行详细的记录等。
最后,对设计方案进行具体的实施,即应用到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在对教学思路进行说明的过程中,教师通过观察学生们的反应,从而了解到教学案例的结果,这对加深了解整个过程也是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的。
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对这次教学案例的设计,以及具体的实施过程进行必要的反思和总结。在反思的基础上,对事件进行进一步的揭示和分析。
二、对初中数学教学案例进行设计的必要性和意义
1.促进教师的教学反思。教师在对教学案例进行设计和实施的过程中,也是教师对自己教学的一种检验,通过在教学中应用教学案例,教师可以对一些教学问题有一个更加客观、合理的认识,能够对这些不足进行总结,从而使教学水平得到提高。
2.推动教学理论的学习和发展。对教学案例进行设计时,一定会与教学理论结合起来。因为只有把教学理论作为最基本的理论支撑,才能计出优秀的教学案例。这对促进教师学习和掌握学习理论也是有很大的帮组的,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教学理论的学习和发展。
三、初中数学教学案例的设计策略和方法
根据初中数学新课标的一些要求,在对教学案例进行设计时应该充分的结合初中数学的教学内容、特点和教学目标。只有这样设计出的教学案例才能符合新课程的具体标准。
1.充分的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以往的传统教学只是侧重对知识的灌输,很少去考虑学生的情感和认知,因此,在对初中数学案例进行设计时一定要充分的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
2.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在新课标理念的要求下,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已经成为当今初中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就像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的那样,现在很多数学课堂只是把现成的饭拿上桌,而缺少绝提做饭的过程。例如,在学习勾股定理这一节时,教师就应该摒弃以往那种向学生灌输的教学方法,而是向学生们提出具体的学习目标,让学生们通过对直角三角形各边的观察和计算,从而得出具体的结论。这不但可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们积极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而且对开发和培养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也是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的。
3.培养学生数学的抽象思维 。初中数学最终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思维,即能够将实际问题抽象成具体的数学问题,并用相关的数学知识进行解决的能力。一般建议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等形式的教学案例。
4.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除了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外,还要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认知能力等进行培养。具备以上几种能力也是新时期对初中生最基本的要求,是符合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的。
结束语:
初中数学作为初中课程中最主要的学科之一,因此,如何提高初中数学的教学质量,使学生在中考中取得一个优异的成绩也是很多人非常关注的问题。本文通过对教学案例的涵义、特点和组成要素,以及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教学案例的意义和具体策略、方法等,做出了详细的阐述和说明,希望可以为初中数学教学给予一定的启示和帮助。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委员会基础教育司,课程教材研究所编.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数学卷[C]
[2]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数学室编.全日制普通初级中学教科书数学(必修)第3册(上)[M]
[3]吕传汉,汪秉彝.中小学“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教学的理论基础及实施策略[J]
关键词:课堂教学案例;新课程;教师培训
一、研究背景
近几年以来,随着全国各个省、市陆续开始实行新课程,对教师进行大规模的教师培训成了各级、各类教师培训部门的重要工作之一。教育部规定,在各地实施新课程之前必须对教师进行培训。师范类学校的教师也认为,中学在职教师需要培训。各级中学的领导和教师也觉得需要参加培训。可以说,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教师培训的大环境,教师培训使得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有一定的更新作用。在培训过程中,培训教师也尝试了很多种培训的方式,帮助教师在教学中进行行动研究,以课例为载体的方式,反思性的教师培训方式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然而,教师们对新课程培训也持有很多不同的看法。其中,有的教师对培训不太满意。在教师培训中,有“五大顽症”,培训专家所讲授的理论比较深奥,教师难以接受,培训的形式单一,培训的各方面内容过多,培训考核、管理不恰当。一次关于市级培训的调查表明教师们对课堂教学对利用课堂教学案例来剖析新课程的理念特别感兴趣。教师既然有对课堂教学案例有需求,我们就应当在这方面进行研究和实践。因此,作者设计了一次利用课堂教学案例培训高中英语教师的活动,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并对这次培训进行案例分析。
二、研究问题
(一)利用课堂教学案例培训英语教师的效果怎样?
(二)利用课堂教学案例进行培训,英语教师获得那些方面的收获?
(三)在利用课堂教学案例培训教师的过程中,不同的培训环节对教师有何不同的作用?
三、培训案例描述
(一)培训对象
笔者组织培训某地区高中一年级英语教师32名。这些教师已经参加过市级的新课程培训。培训的主要内容有《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解读、人民教育出版社新课程教材的特点、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设计、新课程下的教学案例分析。教师基本理解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能够有意识地按照新课程理念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但是教师对新课程理解的水平和实际教学操作的水平还有待于提高,不同教师之间的水平也不尽相同。参加培训教师30名学历为英语教育专业本科,2名为英语教学方向硕士研究生。教师平均年龄29岁,平均教龄7年。男教师3名,女教师29名。
(二)培训目标
在其他新课程培训的基础上,参加培训的教师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新课程的理念,能够对课堂教学中的实际的、具体的问题进行更加深刻的分析。
(三)培训环节
1、课堂教学案例的设计介绍
上案例课的教师将印好的教学设计方案发给受训的每一位教师,教学设计方案包括教师教学的教案和学生学习的学案。教师使用的教案主要内容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板书设计。学生学习的学案上列出了学生在课堂上要完成的口头和书面的练习材料。上案例课的教师同时为参加培训教师提示上述内容,只说明上案例中的大致内容,并不说明各项设计的意图,介绍案例的时间为10分钟。参加培训教师提前浏览教学案例的教学方案,为观看教学案例做准备。
2、观看和评价课堂教学案例录像
参加培训教师观看一节45分钟课堂教学案例的录像并填写课堂教学评价表和教师的个人收获表。本次培训活动结束时,参加培训教师将填写好表格上交。
3、教师自由口头评课
培训教师主持评课,引导参加培训教师评课。每个评课的教师都会得到一本教学参考书作为奖品。当参加培训的教师不积极发言时,培训教师提示一些分析课例的角度,如可以从教学目标的角度,可以从学生活动的角度,可以从教师素质的角度等。如果参加培训的教师想要发言,就举手示意。主持教师允许后,参加培训教师说出自己对教学案例的看法。参加培训教师既可以评价教学案例的优点,也可以评价它的缺点或者说出值得思考的问题。参加培训教师在此期间填写教师个人收获表,具体写出收获的内容。这个活动环节的时间是40分钟。有15名教师主动评课说出了自己的观点。
4、上案例课教师讲解案例的设计
上案例课教师对教学设计进行全面的讲解,说明自己学生的实际水平、本单元的整体教学安排、平时教学的特点、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意图、准备课例时遇到的问题、课例录像之前的试讲情况等。上案例课教师还针对前一个活动环节中参加培训教师提出的问题做了相应的解释,帮助教师进一步理解本节课的设计思路。上案例课教师讲解时间为20分钟。
5、培训教师整体评价
培训教师针对本节课教学设计和教师提出的关于案例中的问题,依据新课程的理念进行全面的口头评价与解释,提出了一些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培训教师整体评价时间为20分钟。
四、数据收集
(一)评价表与问卷
研究者即培训者预先设计了课堂教学评价表和培训活动收获问卷。参加培训教师在培训活动的进程中随时填写评价表和需要笔头回答个人收获的问卷,在培训活动结束之前还要再利用15分钟的时间来填写评价表和需要笔头回答个人收获的问卷。
(二)研究者亲自体验
研究者即培训者在培训现场,观察和体验到了当时培训活动的全过程。
五、数据分析
本研究的数据分析既有定量数据分析也有定性数据分析。分析包括参加培训教师填写的课堂教学评价表和他们在培训活动中的收获这两个大方面。
(一)对教师填写的中学英语课堂评价表的分析
表1中的数字为选择相应项目的教师数量,总人数为32人。从表中可以看出,教师对本节课例的认可成度较高,认可度最高的项目是“符合学生实际、教师的专业素质、师生活动的比例”这三项。教师认可度最低的项目是“学生能提出有意义的问题和见解”,但是也有超过一半的教师选择“好”这一程度。通过数据可以确定,参加培训的教师认为这是一节好课。从教师所写的课堂评语中也可以看出教师对这节课的评价很高。其中一位教师写道:“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明确,以学生学习为主体,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学生以体验、探究的方式学习语法,避免了教师直接地讲授语言的规则。教师有效地指导学生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活动。”教师对教学案例进行评价、反思,有利于教师更好地理解新课程的理念。
教师对本课例的评价比较高,在观看和评价课例
的过程中,就可以从案例中体会到新课程的理念,体会到新课程理念在实际课堂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其中一位老师在填写自己的整体收获时写道:“通过自己观看和评价这节课,我更加体会到做到真正实事求是,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水平去讲授英语课,复杂语法的讲解,没有母语的帮助,一般学生是很难接受的。而且,学生应该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语言体验、语言探究、语言规律归纳,在情景中应用。语法课不能只是教师在讲授,教师应该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和机会进行思考,才能达到预定的学习目标。”
(二)通过问卷调查参加培训教师的收获
表2中的数字表示的是选择相应项目的教师数量。从表中可以看出,参加培训的教师在表中所列的方面收获均比较大。教师还对上述问题做回答,说明了自己的具体收获。
1.观看和评价案例后,您对新课程理念的反思与收获如何?
参加培训教师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包括:课程理念强调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合作式学习;语法课的过程是学生阅读观察一体验一操练~归纳一应用;教师要对教材进行整合,从课文中提取含有语法项目的语句;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要充分;制定的教学目标要适合自己的学生;要把握好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师要研究新课程理念和自己教学实际的结合;在语法课上,教师要适当利用母语和学生已经学会的知识。
2.听上课教师讲解课堂教学案例设计后,您的收获如何?
参加培训教师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包括:本案例教学设计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教师考虑了多方面的因素,特别是学生的实际水平;教学设计思路清晰,语法课堂教学的步骤要循序渐进,要借助母语的原因就是要真正从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出发。教师在学校备课组内经常交流,充分考虑到了课上可能遇到的问题;教师与学生互动,随时向学生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语法教学的落脚点是运用语法进行语言交际,语法就应该和语言实际交流结合在一起;上案例课教师的思维比较活跃,接受新课程理念比较快;教师要结合自己学生实际,对教材进行再开发、再创造;教师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和学习知识,教师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发现语法规律,利用学生之间的讨论解决问题的活动非常实用。
3.听评课(包括参加培训教师评课和培训者评课)交流后,您的收获如何?
从总体上讲,评课教师对课堂教学案例的评价到位,既说明它的主要特点也提出了一些值得研究的问题。参加培训教师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包括:获取到了多位老师的有益观点;要想课堂教学具有很好的效果,教师就要把新课程理念和自己的课堂教学实际操作尽可能完美地结合;听其他教师的评课,反思到了自己上课的一些缺点,课例中的一些具体做法值得借鉴;自己评课和听他人评课帮助教师提高评课的水平,而且能够及时获取别人的经验;教师要通过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对语言知识的运用能力;教师设计的学生运用语言情境要尽可能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在课堂上,教师有时也要根据学生在课堂上当时的反应灵活地调整某些教学环节;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法课要求教师从语言的意义人手,要让学生首先体会含有相应语法结构句子在文章中的意义,再去分析语言的结构;学生大声朗读是促进学生内化语言的一个重要步骤。其中一位教师这样写道:我想到的是,上一节好课并不只是一个人思考的结果,通过交流讨论,教师们更能发现问题,改正不足,发扬优点,这样集思广益我们能够提高教学水平。
4.您觉得这样的教研活动方式的效果如何?
绝大多数参加培训的教师认为这次培训活动的方式很有效。他们的看法包括:教师讨论热烈、思维活跃,把这节课堂教学案例研究得比较深入,获得了上好一节英语语法课的启示;教师们能够相互启发、相互借鉴,能够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进行反思;上案例课教师和听课教师,通过评课、交流意见的方式提高了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程度,对今后备课有很大启发,共同分享了有效教学的体验。另外,有5名教师将观看教学课例录像与在当场听课比较。他们认为,观看课堂教学案例录像不如在当场听课效果好。主要理由是教师不能观看到课堂上学生的实际整体表现,体验不到课堂的实际气氛。
六、研究结论
本次利用课堂教学案例培训高中英语教师的活动取得了很好效果。绝大部分参加培训的教师对培训的效果认可,通过课堂教学案例培训中的不同方式获得了多方面的收获。通过观看和评价课堂教学案例,每位教师看到了新课程理念的具体化方式,再次体验了一个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变式”;通过听上课教师讲解课堂教学案例设计,教师理解到了上课教师的整体设计意图以及设计的方式和全过程,这对于他们以后的备课有启发;通过听多名教师评课的过程,教师的思维进一步开阔,从更多的角度来分析这节课,更加深刻地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从而提升了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获得了更多的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实际课堂教学操作方式。
案例教学教学法案例分析案例教学法就是通过一个具体的教育情景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的情景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它起源于1920年,由美国哈佛商学院所倡导,采取一种很独特的案例型式的教学法,这些案例都是来自商业管理的真实情境和实践,这种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实施之后,效果显著。1986年,美国卡内基小组在《准备就绪的国家:二十一世纪的教师》的报告书中,特别提出案例教学法在师资培育课程中的价值,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教学模式,而国内教育界开始研究案例教学法则是在1990年以后才开始的。
一、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和意义
通过对案例分析与教学方法的比较研究,发现在近几年的课题研究、实践和反思中深刻地感受到,对大多数教师而言,最为突出的问题不是不为,而是不能。特别是有追求的青年教师,更要解决不能的问题,以此来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能力。教师教学素质提高离不开教育教学实践,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实现成长。学校既是教师专业生活的场所,又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地方,因此教学案例分析研究是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最佳手段。
在案例研究中,教学围绕研究的课题,积极扎实地开展对某具体教育教学对象或现象进行观察与分析,通过分析研究对象的个别性,方法的综合性,内容的深入性,可保证教师在时间和空间上有条件对研究对象进行全方位、多层面的研究,为课题研究提供详实的第一手资料。
二、案例教学法的组织和实施过程
1.撰写教学案例
要撰写教学案例,首先要明确教学案例的一般要素。标题在教学案例中有画龙点睛的作用,一个好的标题能够提高人们的阅读兴趣和对案例内容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标题可以是单一的,一句话、一个短语来表达观点、概括情境、点明内容;也可以是复合型标题,除主标题外还有副标题(对正标题的内容加以说明、补充)。
任何一个教学案例都有它特殊的背景,包括环境、教师和学生,对象不确定,过程不可复制,结论不能套用。在撰写案例的时候要向读者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并且要准确的介绍教材版本、学制、学科及课题,重点要说明案例中故事发生特殊原因和条件。教学案例的主体部分就是除了把案例教学中的核心事情写清楚,还要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如何在对话互动中发现、提出、思考和交流问题的过程写详细、具体、清晰,尤其是与主题有关的细节―学生的情绪反应与教师的内心感受进行真实的描述,成为教学实践的真实再现。最后,在记述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评价与反思。就是对案例所反映的主题和内容的看法与分析,来进一步揭示事件的意义和价值,反思自身的教育教学行为,总结利弊得失和启示。
2.案例教学法的实施
首先,要选择符合教学目标的教学案例,这样有助于学生获得知识和提高某种技能。挑选的案例一定要真正来源于生活,具有可信性和典型性,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所选的案例要有代表性,通过案例讨论以达到理解理论的目的。
其次,要根据新课标中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始终与学生进行互动,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发言,对学生发言中的论点随时进行引导、点拨和补充。再由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考核,提高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从而建立学生的自信心。
三、中小学教学案例实例分析
一年级数学课上,老师让同学们做课本上的一道题。题目是看图列式,左边图上画了一棵大树,树上有5只鸟,树的旁边画了3只鸟(头朝树)。学生当即写出算式:“5+3=8”,表示“树上又5只鸟,又飞来了3只,一共是8只”。右边图和左边的图一样,只不过小鸟头的方向是朝向远离树的一边。这是学生也当即写出算式:“8-3=5”,“表示树上原来有8只鸟,飞走了3只,还剩下5只。”在课堂教学进行得很顺利的时候,一个小朋友站起来说,他列的算式还是“5+3=8”。老师就问:“难道你没看见头朝左边表示加,头朝右边表示减吗?”我们发现在教学中,老师曾经做过很多这样人为的规定,“实线就表示合并,虚线就表示去掉”“看见总和共就加,看见剩下就减”。如果把此案例用于课堂中,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发言得出为第二个图为什么是8-3=5而不是5+3=8,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从而发现规律找到正确的答案,而不是一概而论“头朝左边表示加,头朝右边表示减”。通过启发引导式的教学,教师应该像学生传授的是一种学习的能力而不是死记硬背的所谓“公式”。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学习此教学案例,不仅发现了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并及时加以纠正,也使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效率大大提高了。
四、在中小学推广案例教学法的意义
中小学教育在教育体系中处于一个基础的地位,在这个阶段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学习能力、自主探究能力,等等,对于学生在以后的高等教育中起到一个强有力的推进作用。如何能够提高中小学教育的教育质量,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应该深思的问题。新课标明确提出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在中小学教学中,正确的实施案例教学法能有效地完成“三维目标”。在案例教学法中,首先,教师要经常撰写、搜集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定期与同事交流案例心得,从中发现自己教学的不足之处,同时吸取好的教学经验以补充到自己的教学中,使自己的教学更加完善。其次,是教师围绕每节课的教学目标精心挑选教学案例在教师的策划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情境中,深入角色进行案例的分析,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方法符合青少年的认知规律,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良好的教学情景,让学生设身处地的去思考、分析、讨论,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笔者在小学、中学、高中三种不同年龄特征、不同心理特征的受教群体中走访、听课、调研,最后得出结论:案例教学法在中小学教学中的运用是卓有成效的,它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宗旨。应该在现有的案例资源中进一步发挥每一位一线教师的主体作用,使我们的教学案例逐渐系统化、成熟化,为我们的中小学教学法注入新鲜的血液,增加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文/郭冬梅
【摘 要】教学反思对促进教师的成长,具有极为重大且现实的意义,强化教学反思,不但有助于教师教育理念的进一步完善,同时对优化教学目标设计,改善教学手段,都极为有利。在实际的中职劳动法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展开教学行为,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而为了进一步提升劳动法的教学效率,那么对劳动法案例教学法进行反思是必要的。基于此,文章将对案例教学法在中职劳动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行阐述,并展开反思,提出改进措施,进而使中职法律课堂焕发活动,达到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 中职;案例教学法;劳动法
前言
中职院校是实行就业教育的一个重要场所,因此,加强对中职生法律素质的培养与教育,使其树立法律意识,且时刻站在法律的角度上去看待问题、处理问题,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然而,在实际的中职法律课堂教学中,依然存在一定的不足,因此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显得尤为重要。
1.劳动法案例教学法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虽然自案例教学法用于劳动法教学以来,获得了广大师生的认可与欢迎,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学生在利用法律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依然较差,劳动维权意识也较为淡薄。由此可以发现,在中职劳动法教学课堂中,案例教学模式依然存在一定的不足,具体表现为:
1.1案例质量不一,功能简单
由于我国是沿袭大陆法系的传统,并未把判例当作真正的法律渊源,因此,并没有对司法裁判进行高效、合理的整理。在中职劳动法教学课堂中,虽然十分注重案例的运用,然而在收集案例、整理案例上,依然无法达到与其他先进国家法律课堂上任意使用案例的程度。我国法律教育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案例,其来源极为复杂,大部分是源自于各种辅导书、报纸以及杂志等,亦或者是教师以自身所的案件作为教学案例,有的甚至是闭门造车,上述种种情况造成教学案例的质量不一,一些教学案例生硬、老旧,缺少真实性,无法有效调动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兴趣与热情,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例如教师在讲“劳动合同法”时,给出一个案例,即:工人王某在上班期间乱扔烟头,进而导致工厂起火,给工厂带来极大的经济损失。提问,工厂有权单方面解除和王某之间的劳动合同吗?学生会回答:“有权利”。这种类型的案例生硬、老旧,没有新意,对发散学生的创新思维极为不利。
1.2案例教学过程中师生作用两极分化
在中职劳动法案例教学课堂中,教师占据主导地位,由教师选择案例,提出问题,并且对问题进行分析,最终得出教学结论。在这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受教师的控制。这种教学模式虽然与中职生的实际水平相符,中职生因为缺乏社会实践,对比如劳动保护、薪资待遇等内容缺少认识,因此难以针对案例提出问题。但是教师的这种教学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阻隔了学生依据案例提问的机会,使其丧失了对问题探究的兴趣。
2.中职劳动法案例教学的反思
2.1选择典型教学案例
好的教学案例,不但是一个让师生展开分析与学习的重要工具,还能够将部分现实的生活融入于教学课堂中,引人深思。这对劳动法课堂教学中,培养中职生的法律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教师应当对教学案例进行严格的选择。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应当将依据理论所“制造”出来的案例抛弃掉,这种案例无法为学生打造一个良好的法律学习氛围,其所能得到的教学效果也极为有限。因此,教师应当从实际生活中取材,同时还应当及时对自身的案例内容进行更新,以确保案例的“新鲜度”。在平时,教师应当注重对有关案例的收集,例如从《今日说法》等节目中收集一些典型案例用于实际的教学。
2.2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
要想真正达到提升中职生法律意识与利用法律知识处理问题的能力,那么单一的理论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当组织学生对典型的案例进行讨论与辩论,通过这种方式来加强学生法律知识的运用能力。例如在中职劳动法教学课堂中,教师可以选择百度公司“裁员门”作为教学案例,要求学生对这一典型案例进行辩论,进而使其可以准确的了解并掌握“劳动合同解除”该法律制度;又如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刻的认识“最低工资制度”,教师可以选择“北京和合谷餐饮公司海龙分店小时工最低工资案”,要求学生对其展开充分的讨论。在整个讨论过程中,教师可以不断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掌握课堂氛围,并且在讨论后进行总结。利用这种方式能够有效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与兴趣,提升学生对有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结束语
综上,虽然案例教学法在中职劳动法教学中存在较为明显的优势,但是并非是完美无瑕的,依然存在一定的缺陷与不足,例如案例过于生硬、老旧。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当积极转变观念,展开教学反思,凸出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优化典型案例,改善教学方式,以便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劳动法有关知识的兴趣与热情,有效提升中职法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李旭.如何提高中职法律教学的实效性[J].电子制作 ,2013,(16):164-164.
[2]李洁春.对中职学校法律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讨[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17(6):16-18.
马龙县教师进修学校云南马龙655199
【摘要】如何提高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质量是我们每个培训者必须要认真思考的问题。要提高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质量,培训者要更新培训理念,科学合理设置培训内容,采用有效的培训方法,培训后要及时进行跟踪指导,认真总结和反思,对不完善的地方要进行改进,为下一步的培训工作打好坚实的基础,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质量。
关键词 教师培训;更新理念;改进方法;总结反思
The teacher continue education the training want renewal principle, improvement method
Shu Gui sheng
【Abstract】How exaltation the teacher continue education training quality is we each training have to want earnest thinking of problem.Want exaltation teacher to continue education training quality, training want renewal training principle, science reasonable constitution training contents, adoption valid of training method, training empress want in time carry on follow instruction, earnest summary with introspect, want to carry on improvement to the not perfect place, is next move of training work dozen very solid foundation, only have so then can exaltation the teacher continue education training quality.
【Key words】The training of the teacher;Renewal principle;Improvement method;The summary introspect
作为一名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工作者,研究教师培训工作,提高培训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教育教学服务是我们应尽的义务和责任。本文以作者多年的继续教育培训经验和深入实际对参加培训教师的了解和研究,就如何提高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质量,谈点自己的观点和方法以期和大家共勉。
一、培训者必须更新培训理念
1.要树立以培训对象为中心的理念。培训者必须将培训对象的需求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既要了解他们现实的需求,更要了解他们潜在的需要,还要去研究他们发展的需求,在培训的内容、模式上,应该尊重培训对象的选择,在充分尊重培训对象的基础上来确定培训方案,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丰富。转变培训理念就要求培训者要尊重培训对象的现状和需求,按需施教,这样才能提高培训质量。
2.要树立培训者首先是一个研究者的理念。教师培训,不仅是一项工作,更是一项事业,是一门科学,尤其是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培训工作,呈现出许多新的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面对、需要研究、需要探讨。这就要求培训者首先要是一个学习者。要在新课程理念下转变角色,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学习现代教育教学成果,只有首先成为一个学习者,才能做好培训者。同时培训者还是一个研究者和合作者。培训者必须要研究教学、研究培训,要与团队合作与培训对象合作,才能提高培训者的自身素质和能力,促使其不断探索教师培训工作的方法和规律,提高培训质量。
3.要树立培训对象是重要培训资源的理念。培训者在培训时不仅要开发文本、环境和社会资源,同时要将培训对象作为重要的培训资源,教师在其教育教学实践中同样创造了宝贵的经验,在培训过程中培训者要特别注重开发生成性的资源,这样才能保证培训工作的实效性。要转变将培训对象仅仅作为是被动的接受者的传统观念,要将培训对象作为重要的参与者和资源的提供者,要尊重他们的创造,尊重他们的经验,注意在培训中互动和交流时生成资源的捕捉和开发。
二、培训内容的设立要具有科学性和现实性
1.设置培训内容时要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确立科学的培训内容是一项重要任务,首先培训内容的确立必须建立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调研结果要进行分析,要从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出发来科学设置培训内容,值得注意的是对象的需求往往从现实出发,多是自己实际工作要碰到的难点和困惑,往往重操作、重技能、重现实的多,而对能力素质的提高、考虑发展的需求较少。作为培训工作的组织者必须站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角度,既要注意教师现实的需求,又要考虑他们发展的需要,既要解决他们操作层面的问题,又要研究他们理论支撑和知识拓展的核心问题,总的来说,教师培训工作应以提高实施新课程能力为突破口,建立一个循序渐进的培训内容模块,帮助培训对象建构知识体系,促进其可持续的发展。
2.培训内容设置的现实性。通过调查分析,在现阶段教师培训内容主要应在下述几个方面:现代教育理论,解决教师理论基础,以开拓视野,更新观念、增强教育责任感和使命感;教育教学管理及班主任工作;新课程标准学习,面对新的课程标准,开展新课标的基本理论学习,让教师们把握新课程的原则增强实施新课程的自觉性;教育教学技能训练,为老师上新课程理念下的展示课,启发和引领教师去适应和实施新课程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育教学研究,进行教育科研能力基本知识和方法的学习和训练,引导教师们立足岗位开展教育科学研究,不仅提高他们的研究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研究和成果应用,可以极大地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培训时要选择有效的培训方法
培训方法是为培训内容服务的,培训者在进行培训时要选择科学合理、有效的培训方法。
1.反思性教学法。对教学经验的反思,即反思性教学。指教师凭已有的实际教学经验优势,在实践中发现问题,通过深入的思考观察,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以期达到自我改进、自我完善的目的。在教师培训中倡导反思性教学,促进教师把实践性知识与理论性知识融会贯通,反思重构,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2.教学案例研究法。教学案例研究法是通过对典型教学案例中的问题、过程的记录与再现、反思与探讨。培训中的教学案例研究活动能让教师在短时间内接触并处理大量的教学实践问题。教学案例让教师进入特定的教学事件和情境之中,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结合自身经验进行分析,产生丰富的、个性化的、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案。教学案例研究的意义在于促进教师运用教育理论审视教育实践,在真实背景和个人体验基础上,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训者在分析教学案例时,不仅要从案例中指出理论要素,从经验上升为理论,更要从案例研究过程中使受培训者得到实践性知识,得到改进自己教学实践的启示。
3.问题切入法。从培训对象本身存在的困惑出发,结合培训目标,就某一带共性的问题由培训者列出专题,在进行讲座的前提下,将问题作为深入进行研讨的专题,让培训对象共同参与,这种研讨有利于激活培训对象潜能,促进提高培训对象总结反思能力,还有利于教学双方相互启发、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四、要做好培训后续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