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食品安全宣讲

食品安全宣讲

时间:2023-10-13 09:44:2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食品安全宣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食品安全宣讲

第1篇

2011年底,辽宁省葫芦岛市科协科学技术普及推广中心(科普推广中心)正式成立,负责组织、指导、协调相关部门对未成年人、农民、城镇劳动人口、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社区居民等开展科学技术普及、教育、培训,收集、培养科普人才,组建科普人才库。同时,葫芦岛市科协积极主动争取社会各方力量的支持,在全市打造了科普工作的新队伍、创新了科普工作的新形式。

自葫芦岛市科协“科普宣讲团”开展工作以来,组建了由食品安全质量专家、气象专家、种植业、养殖业专家、通信专家、军事国防专家、医疗卫生保健、心理健康等多个领域的80多名专家教授组成的科普宣讲团,围绕六大人群(进党校、进社区、进校园、进乡村、进企业、进军营)开展了150多场科普宣讲活动,受到广大群众欢迎和有关领导的好评。

截止12月中旬,中心在各期领导干部素质能力进修班和公务员初训班上就“地震知识增强自我互救能力”、“实施科普法让科普造福人类”、“国家安全”、“食品添加剂”等内容举办科普宣讲20场。在社区开展“气候变化与低碳生活”、“关注心理健康”、“善于调节心理,保持阳光心态”、“肺癌的早期发现与治疗”、“食品添加剂的安全”、“肺癌的诊断与治疗”、“倡导低碳,呵护地球”、“环境与人生”科普宣讲66场。深入中小学开展了“专家科普校园行”等“倡导低碳呵护地球”、“ 气象灾害防御知识”等科普宣讲36场。深入驻地各部队宣讲“国家安全”、“食品安全问题”、“环境与人生”等内容18场。深入企业进行了“环境与人生”、“国家安全”、“食品添加剂的安全”等科普宣讲5场。

2011年初,葫芦岛市全民科学素质工作正式纳入葫芦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为推动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的实施,市科协联合市通信学会、移动、电信和联通公司,搭建了手机科普知识短信服务平台。截至目前,科普短信已经发送100多条,200万人次收到短信科普。经过几个月资料收集、样式设计,葫芦岛市科协科普推广中心制作的首套“科普知识系列扑克牌”印制完成。

2012年,葫芦岛市科协举办了首届“七星杯”青少年科普剧汇演活动启动仪式以及“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培训班”。葫芦岛市站前小学“纸人王国”、葫芦岛市第二实验小学“水中情”、葫芦岛市连山区幼儿园“神奇的七巧板”等10个节目参加了首届科普剧汇演活动。

在广大农村,葫芦岛市科协利用农村科普惠农服务站开展了“食品安全与公众健康知识进乡村”科普宣传活动,利用宣传栏展出了“食品安全与公众健康”科普知识挂图。利用科普大篷车多媒体,巡回播放科普专题片,向农民发放了《如何判别伪劣食品》、《预防食源性疾病的十项建议》、《预防食物中毒》等科普知识宣传单3万余份,《蛋鸡饲养》、《猪的饲养》等实用技术手册2万余本。全国科普日期间,市科协在连山区锦郊乡二台子村开展了科普宣传活动。市科普宣讲团成员、国家心理咨询师王福森为村民宣讲了“趣说婚姻家庭法”、“保持心理健康”等内容。宣讲结束后,市科协工作人员现场赠送了健康科普知识、果树栽培技术、科普扑克等科普图书资料,受到了村民们的欢迎。(金谦 编辑:扶勇华)

(来源:辽宁省科协供稿)

第2篇

一、指导思想

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落实全市领导干部会议精神,提高社会公众的食品安全科技意识,推进食品安全领域的科技自主创新,加强强化知识产权的形成与保护,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在全市食品安全工作中充分发挥科技“支撑”和“引领”作用。

二、任务目标

重点解决食品安全中的关键检测、技术标准、控制和监测等方面的科技问题和公众食品安全科技知识匮乏问题,建立符合我市的食品安全科技支撑体系,以提高食品质量水平,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举办食品安全科普活动2次,受益群众达1000人次;组织研发食品安全共性技术或关键技术3项;申请支持转化应用食品安全科技成果3项,建立食品安全科技示范点3处,协调申请知识产权5件。

三、具体安排

(一)开展食品安全科技普及活动

分别在农村和城市各巡回科普1次。科普活动的主要内容是:宣讲食品安全和检测知识,讲述购买食品的小常识、饮食方面应注意的事项以及防范不安全食品的办法,提供食品质量安全、知识产权申报与保护等问题现场咨询服务,开展主食营养、粮食鉴别、膳食结构等方面知识和问题的互动交流。

(二)加强食品安全技术创新

认真梳理,组织有关专家评估论证,从食品安全检测、监测、预警、控制和安全食品生产两方面筛选凝练出3个项目,整合创新资源,开展研究攻关。重点研究开发食品中农药与兽(渔)药残留、食品添加剂与饲料添加剂、环境持久性有毒污染物、生物毒素、违禁化学品、食源性疾病和人畜共患病病原体的监测、监控、溯源关键技术与仪器设备。

(三)支持食品安全科技成果转化

紧盯国家政策,结合我市实际,找准成果应用载体,重点支持食源性病原微生物分子分型技术、食品危害物多残留前处理技术、食品危害物溯源与食品溯源技术等3项科技成果的转化。

(四)实施食品安全科技示范推广

建立以水果、水产、肉类、食用菌、蔬菜为重点食品安全关键技术标准体系,跟踪一批科技型食品加工企业,建立绿色食品生产示范基地、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示范单位等科技示范点3处,通过示范辐射,提高我市食品安全水平。

(五)推进食品安全知识产权工作

完善知识产权激励机制,引导食品生产企业和食品安全检测单位提高运用知识产权制度和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能力和水平,大力促进自主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化,努力营造良好的知识产权发展环境。开展食品安全知识产权执法专项行动,建立高效、协调的快速反应机制,形成保护知识产权的合力。

四、保障措施

为保障活动方案顺利实施,将采取以下措施:

(一)成立食品安全科技工作领导小组,总体部署方案实施工作,协调各方力量,集成各类资源,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第3篇

为巩固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成果,根据市委、市政府创卫工作食品安全建立长效监管机制的安排部署和我局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实际,制定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创卫食品安全长效监管工作措施: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严格按照市委、市政府创卫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要求,在总结以往创卫食品安全监管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调动广大工商干部工作的干劲热情,进一步明确职责,落实责任,严肃纪律,加强领导,坚持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确保食品安全监管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坚决克服松劲情绪,打消厌战思想,确保创卫工作任务圆满完成。

二、周密部署,强力实施。一是进一步加大食品安全宣传力度。采取张贴标语、上街宣传等形式,宣传创卫工作的意义和创卫带来的巨大变化,不断激励和引导食品经营者参与创卫的积极性,促使食品经营者从思想上把创卫工作变为自觉行动,形成自觉创卫、拥护创卫、维护创卫、配合创卫的良好氛围。二是切实加大对食品经营者创卫知识培训力度。结合工商职能,积极深入市场、经营门店和个体经营户当中,采取现场说法,集中宣讲、专门培训等方式,不断提高食品经营者创卫意识,使其懂规定、熟政策、知标准,积极配合执法人员做好食品安全工作的每一个环节,自觉落实创卫工作的每一项要求。三是将加大市场日常巡查力度。严格按照工商所日常监管工作规范和“网格化”监管工作要求,落实制度,突出重点,增加巡查频次,提高巡查效率,确保食品经营安全、规范,坚决杜绝食品经营者出店经营行为,保持良好店容店貌,保证设施完备,卫生干净,店容整洁,病媒生物防治制度落实到位,达到各项创卫标准。四是坚持加大存在问题整改力度。将针对日常检查、群众反映和上级通报的各种问题,在整改上下功夫求突破,举一反三抓落实,坚决做到问题整改不到位不放过,标准不提高不放过,反馈问题纠正不彻底不放过,使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各项任务有新的起色,新的改观和新的提升。

三、加强督察考核和责任追究。一是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实行领导包抓责任制。市局领导包抓分局,分局领导包抓市场,一线监管人员包抓区段的三级包抓责任制,按照区域将创卫食品安全工作任务分解落实到分局、工商所和监管人员,做到任务明确,责任落实。二是严格执行“5+2”、“白+黑”监管工作机制和错时上班制度。继续按照双创办的要求,坚持早上班、晚下班和错时上班,做到创卫食品安全监管常态化。三是成立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应急分队。泾渭、、渭城分局的经检大队承担应急分队任务,实行24小时不间断巡查,确保问题能及时得到发现和消除,群众举报后立即有人处理。四是严格制度落实和责任追究。继续按照《关于巩固提高双创工作成果,强化责任追究的若干规定》和《市工商局城区集贸市场及市容环境卫生考核奖惩办法》的要求,该奖励的奖励,该处罚的处罚。对市双创办评比最后一名的工商所长实行诫勉谈话,对倒数第二名的实行警示谈话,对连续两次挂黑牌的工商所长就地免职。并将考核结果纳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

四、密切配合,形成合力。积极主动与相关部门密切协作,工作中不分份内份外,执法中讲求协作精神,讲政治、讲团结、讲大局,严格按照国卫标准和市政府“双创”工作要求,锁定目标,以敢为人先、敢于取胜、敢于负责的精神,立硬茬、下硬手,确保国家爱卫办综合评审顺利通过。

第4篇

为了解北京市民对本市食品安全以及食品监管工作的看法意见和建议,近期,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在全市抽取760户城镇居民,开展了入户问卷调查,调查样本覆盖全市16个区县。调查内容涵盖了居民对食品安全状况、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评价,参与食品安全的社会监督程度以及对政府打击食品非法添加行为文件的看法、建议等。

近七成被访者肯定北京食品安全

调查结果显示,对北京食品安全状况持否定态度的被访者,即认为“不太安全”和“不安全”的比重分别为20.6%和9.7%,共计30.3% ,其余持肯定态度,即认为“安全”、“比较安全”和“基本安全”的被访者共计69.7%(详见图1)。近七成被访者持肯定态度,表明市民对本市食品安全状况基本认可。

调查还显示,对本市食品安全监管水平表示“满意”、“比较满意”和“基本满意”的被访者达到73.4%,持否定态度的被访者,即认为“不太满意”和“不满意”的共占26.6%,表明多数被访者认可本市食品监管工作,但逾两成的被访者投反对票,显示出北京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仍有待改进的地方,需进一步提高监管水平。

“生产加工”环节最易出现食品安全问题

食品从种植、养殖到餐桌,涉及种植、养殖、生产加工、流通运输、食品销售和餐饮六大环节,这其中,哪一环节最容易出现安全问题?调查发现,选择“生产加工”环节的被访者占多数,为67.0%(详见图2)。调查结果与近年来食品市场频频发生的安全事件十分吻合,毒豆芽、染色馒头、三聚氰胺毒奶粉等均是食品“生产加工”环节发生的事件,可见,食品“生产加工”环节是需重点监管的关键。

进一步调查发现,被访者认为生产加工问题之最是“滥用食品添加剂”,占比近六成;其余的种植、养殖、运输、销售和餐饮各环节中,问题之最分别是“蔬菜瓜果上的农药残留”、“饲料中添加禁用物质”、“贮存、运输、装卸食品的容器、工具和设备受到污染”、“以假充真、以次充好出售食品”和“餐厨废弃物重复使用”,比重依次为49.1%、80.7%、49.6%、47.3%、71.2%。

多数市民愿意参与食品安全监督

遭遇食品不安全问题,或知道某品牌某食品有质量问题时,采取举报和投诉的行为,不仅仅是个人维权的问题,更是一种参与食品安全社会监督的公益行为。要创造一个食品安全环境,提高公民意识,逐步形成公众广泛参与的社会监督氛围至关重要。在问及“如果您知情某单位或个人在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中存有违规违法行为,您会举报吗”时,79.1%的被访者选择了“举报”,20.9% 的选择“不举报”,表明市民参与食品安全社会监督的意愿较强。

问及“如果您遇到食品安全方面的问题会投诉吗”时,调查显示,68.4%的被访者选择“投诉”,另有31.6%选择“不投诉”,表明多数被访者在遭遇食品安全问题时会选择投诉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调查还显示,当得知某品牌某食品出现不安全问题时,65.0%的被访者表示“不再食用该品牌的所有食品”,18.4%的人表示“不再食用该品牌的该种食品,仍会食用该品牌其他食品”,14.6%的人表示“不再食用所有品牌的该种食品”,另有1.7%的被访者表示“继续食用该品牌的该种食品”。以上调查结果表明,如某品牌食品安全事件被曝光后,该品牌某种食品的销售会受到严重影响,还将危及该企业所有食品的销售,甚至会殃及同行业同种食品的销售。

市民对政府打击食品非法添加行为反响强烈

自2011年4月20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严厉打击食品非法添加行为 切实加强食品添加剂监管的通知》(即[2011]20号文)以来,打击食品非法添加行为备受社会关注,北京市民同样对文件涉及的“严厉打击食品非法添加行为,规范食品添加剂生产使用,加强长效机制建设,严格落实各方责任”等四个方面内容反响强烈。对此,本次调查用开放题的方式,征询了市民的意见和建议。

政府加强食品监管力量,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有的被访者认为“加强监管队伍建设,增加查办人员”;“政府有关部门在依法处罚这些违法行为时应提高工作效率”;“给检测人员发放快速检验设备,对所售食品及时抽查”。

应尽量少用、不用食品添加剂。有的被访者认为“要确定添加剂对人体无害才能用,说不明白的就一定不能用,不要用人来做试验”;“所有食品都不应该添加添加剂,添加剂对人体没好处”。

监管机制要做到切实长效,不要做表面文章。有的被访者认为“应建立一套科学、完整、高效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从上到下层层落实相关法律法规及制度,不能搞突击检查,要长年坚持”。

应形成全民参与的食品安全社会监督模式。有的被访者认为“全民齐参与,才能发挥食品安全社会监督作用”;“应从社区做起,多举办食品安全宣讲会,普及食品安全知识,让人人都可以起到监督的作用”。

保障食品安全重在加强监管水平

第5篇

作为一所学校,食堂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食堂这个有限空间,维系着全体师生的生命健康安全。食堂文化的外观布置、内容质量的高低和很多隐形文化所构建的食堂文化氛围也就成了维系食品安全的重要保障。

一、在食堂文化建设中,首先要加强制度文化建设

制度是根本,是管理好学校食堂、确保不出安全事故的基础。作为不同部门、不同学校的食堂,因实际情况的迥异,在制度建设方面并非雷同。但作为各类食堂,特别是学校的食堂,都有其共同点,都应该具有一些最基本的制度。

比如,食堂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和相关责任制、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和培训制度、食品安全事故处置方案等等。这些应该是作为一个食堂最基本的制度,在此基础上,结合食堂实际和管理需要又将自然派生出很多相关的制度,最后实现规范化管理。

笔者作为学校食堂的管理者,根据学校实际拟定了相关的管理制度:餐厅卫生管理制度、疫情报告制度、食堂值班制度、食堂各岗位职责等。有管理就有制度,是一定范围内工作人员都必须遵守的准则。所以,我们拟定的制度应该公示在工作地点的显目位置,也就是常说的“制度上墙”,用以随时提醒和指导工作人员的工作。食堂制度的入心入脑是食堂工作人员搞好工作的前提,制度的落实兑现是避免各类安全事故发生的重要保障,更是一种隐形的食堂文化。

二、饮食文化宣传是食堂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时下,“文化”这一词语被广泛用于各个领域,其内涵越来越深,外延越来越广。“民以食为天”,“食”文化在我国传承了几千年,其中的糟粕逐渐遗弃,精华得以不断发展。在饮食文化的宣传上,要注意宣传服务的对象和环境,做到因人而异、因地制宜。

作为食堂这一特定的环境,应该是宣传饮食文化的主阵地。我们的服务对象是学生,文化宣传内容应该符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在学生的理解水平和接受能力范围内。在我校食堂,室内餐厅、室外墙壁橱窗都进行了精心布置,有精美的图片、有内容丰富的健康知识宣传专栏、有温馨的警示语。室外的橱窗,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季节变化,及时向学生宣传有关食品卫生安全的相关知识,为学生提供健康指南,这些内容同时做到适时更换。健康向上的饮食文化,教会了学生健康饮食的基本知识,让学生养成了健康的饮食习惯,有效地避免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

三、增强服务意识和提高服务质量是食堂文化的再现

我们的服务对象是学校师生,服务质量的高低将会影响学校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影响师生的生命健康安全。

当前最“时尚”的一条管理理念就是“以人为本”,因此,笔者在食堂管理中经常要求工作人员要增强安全意识、服务意识,面对我们的服务对象,更要做到以人为本。我校食堂的墙上有这样几句话:“亲爱的同学,你的健康是我们永远追求的目标。”“我们所做的饭菜安全卫生,请放心食用。”几句非常温馨通俗的话语,既是全体工作人员对学生的承诺,同时时刻警醒着他们的每一项工作。

有意识才有行动,才有做好工作的内驱力,才能提高食堂的服务质量。工作人员有了浓厚的安全意识、服务意识,就会严格按操作规程办事。比如,在物品原料的采购、发放、领取、使用、出售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采购员不采购腐败变质、感官异常的食品原料,保管员不保管和发放腐败变质、感官异常的食品原料,操作组不领取腐败变质、感官异常的食品原料,工作人员不使用和出售腐败变质、感官异常的食品原料,师生不购买腐败变质、感官异常的食品原料。这样层层抓实抓细,最后进入师生口中食品的安全系数就会大大提高。

因此,从食品的加工至销售到师生口中,整个过程要确保安全,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服务质量是非常关键的,更是食堂文化在工作人员身上的具体体现。

四、食品安全教育活动是食堂文化宣传的载体

食品安全教育的形式多种多样,要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合理、适时地开展。首先,坚持定期主办食品安全的专题讲座,围绕食品安全的相关法律法规、准则规范、操作要求、饮食注意事项等内容,为工作人员和师生“上课”;其次,抓住学生集会的有利时机,在大会上宣讲食品安全,教给学生正确饮食的方法,主动规避不安全因素;再次,食堂应规划一定的空间设置专栏,开展食品安全的宣传教育,让学生在就餐的同时,学到课本上无法获取的一些知识。采用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以此提高师生的防范能力,保证食物进“口”安全,最终避免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

五、浓厚的文化氛围为食品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

第6篇

记者:据您了解,目前中国面临的食品安全风险包括哪些?应如何解决?

王铁:第一,整个供应链的管控问题,包括从源头,生产过程到流通的各个环节;第二,人的因素,因为在食品安全管理中最大的变数其实是人,其具有的价值观影响到其最终采取的行为。第三,沟通交流的问题,随着民众对食品要求的日益提高,食品行业也在不断地向前推进和发展,同时越来越多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也摆在了人们面前。提高民众的专业知识,及时与民众积极沟通变得尤为重要。

此外,针对中国食品安全现状,提高民众对食品行业的信赖度是当务之急。可从以下3点入手:首先是企业的自律。一些企业片面追求利润,导致了食品安全风险和隐患。所以提高企业自身的责任和道德意识,加强自律性非常重要。“七星公约联盟”的初衷就是怎样使业界的同仁联合团结起来共同提高整个行业的自律。其次,是科普教育。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知识了解不够充分,信息不全面造成了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恐慌。最后,是媒体报道的专业性和准确性。因此怎样帮助媒体深入了解食品安全领域也是重要环节。今年,艺康公司通过与《第一财经》及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合作,重点是加强企业、媒体及消费者的联系,从而提升消费者对整个食品行业的认知度。

记者:能否向我们介绍一下今年第二届“中国食品健康七星奖”?与去年相比有哪些特色?目前为止,艺康对此主要进行了哪些工作和准备?相比其他类似评选,有何不同?

王铁:“中国食品健康七星奖”是艺康携手知名媒体和食品安全专家联合主办的,并集合专家、学者、相关政府部门共同打造的关于食品安全领域的最高规格的奖项。整个评选过程分为3个阶段:企业报名、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奖项针对三个行业:食品制造、社会餐饮和食品零售连锁行业。其旨在表彰企业过去一年在健康引领、组织完备、原料品控、工艺严格、员工自律、渠道管控、诚信负责各个方面取得的突出成绩。

今年的“中国食品健康七星奖”较去年有了进一步的优化,首先,今年“七星奖”与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深度合作,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作为一个权威独立的第三方能够帮助我们提供技术支持,带动更多的业内专家参与进来,旨在将专业性的行业知识对大众进行普及;第二,专家评审团的权威度更高;第三,评选的问卷和面访环节全面升级;最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中国食品健康七星奖”组委会成立了“中国食品健康七星公约联盟”。成立这里联盟组织的目的就是联系政府、行业组织、食品安全领域的专家、企业分享食品安全最佳实例,最大程度的社会价值创造,从而来推动中国食品安全的进步,同时也进一步提高消费者的食品安全认知水平。

今年“中国食品健康七星公约联盟”的工作重点就是“公众科普”。旨在针对社会大众,向他们普及食品安全科普知识,传达正确的食品安全观点,帮助消费者正确理解食品安全。6月30日,我们携手知名媒体在北京举行了一场主题为“粉碎舌尖上的阴谋”的消费者食品安全公众科普活动。现场有近200名消费者参与,并且都非常踊跃地和现场专家互动,反响热烈。在7月21日,联盟组织又在养乐多进行了一场消费者科普活动,除了向大家宣讲生活中的食品安全知识以外,我们还告诉大家艺康是如何保障食品饮料企业的食品安全的。

“中国食品健康七星公约联盟”除了向公众消费者普及食品安全知识外,我们还对食品行业的从业人员进行行业专业知识培训:7月27日,七星公约联盟在上海龙之梦万丽酒店举办了《餐饮食品安全操作规范》的培训。特别邀请到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高级研修学院的老师,以及上海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资深专家为现场来自不同餐饮行业近140名学员进行了培训讲解。获得了众多知名餐饮、超市、酒店的支持和好评。

我们认为食品安全提升是需要企业、公众和媒体共同努力的。食品安全问题涉及到每一个供应链环节,所以需要全社会的关注与参与。因此,囊括了众多的参与领域和范围,不仅包括从原材料生产、加工制造企业,到餐饮业整个供应链,而且相关专家、媒体、协会,甚至政府部门也都应该参与其中。再者,该联盟是完全的非营利组织,我们更多地是想帮助整个食品行业,这使其具有了更高的社会意义。

记者:在食品安全领域,艺康以“国际标准、客户至上”为承诺,推出了全方位食品安全解决方案,帮助客户有效提升食品安全质量。请介绍一下这套全方位食品安全解决方案。

王铁:在食品安全领域,艺康提供的创新、完善的食品安全全方位解决方案在确保企业生产高标准、高品质产品及食品安全的同时,还可以提升企业的运营效率、可持续发展能力及整体竞争力。

艺康品质卓越的食品安全解决方案旨在协助客户建立一个有效的、系统的、可持续改进的管理系统。其中主要包括全面评估、咨询服务、清洁方案、管理体系、综合培训、质量控制6个方面。首先,根据客户现有的设备条件和环境,了解客户所遇到的问题,识别食品安全风险,并对其提供咨询服务,协助客户建立和实施专业的解决方案。艺康更加重视的是为客户提供有价值的服务,当然其中包括产品,它是我们解决方案的一个方面。因为很多的食品加工企业的生产过程和环境较为复杂,在不同的水质及温湿度条件下,清洁消毒的效果不尽相同,而且针对不同产品原料的消毒频率和过程也完全不同,需求根据实际的解决方案是需要为客户度身定制的。在艺康全球4万多名员工中,约2.5万名员工从事现场服务工作。他们从客户最初的厂房设计、生产流程设计开始,就参与其中,提供全面的技术支持和现场服务,包括最适合的清洁消毒方案、客户员工的现场训练和培训,生产线的常规维护等等。然后,针对客户的实际应用情况完成其质量评估。完善的评估报告不仅能够查看我们的服务是否到位,并且可以明确指出问题所在,帮助客户改进完善。此外,我们将评估得到的相关数据汇总起来,不仅能够使客户清楚了解其生产运营状况,而且可以供整个行业来分析借鉴。

记者:研发是企业创新的根本与活力,也是企业生命力的延续。作为全球500强之一的知名企业,艺康在研发领域的优势是什么?

王铁:研发是艺康继“服务”之外最具特色的地方。艺康作为全球水、卫生及公众健康、能源等技术和服务领域的领导者,有500多名具有相关领域的博士及博士后学历。在中国,落户上海浦东的研发中心成为继北美及欧洲后的全球三大研发中心之一,目前具有80多名研发人员,且70%以上具有博士学历。在研发投入方面,艺康也投入很多。艺康全球的年研发投资额达数亿美元,中国浦东新研发中心总投资额也大于1亿人民币,且完全配备了先进的研发设备。其不仅是中国市场技术创新及产品研发的基地,更能为亚洲乃至全球提供支持,将全面提升中国在食品安全、预防感染、公众健康和可持续发展领域与国际接轨。

我认为,研发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将从国外引进的先进技术改良后投入中国的应用;另一方面,是根据中国现有市场需求进行研发。艺康的研发目前更多的是针对后者。因为中国的食品行业有其特殊性,饮食形式不同于国外,所以针对中国食品行业的解决方案也有其特殊性,决定了其研发必须立足于中国的食品行业和现状。在中国的研发方向上,艺康一方面将针对实际需求以基础研究为主,而不完全是应用研究;另一方面,将深入与研究机构及相关院校展开合作。

记者:2011年7月艺康集团宣布收购纳尔科公司,又迎来了又一次重大的发展机遇;今年又恰好喜逢您全权接管艺康大中华区,您作为新任艺康大中华区总经理,对于新艺康今后一两年在中国市场的发展有何规划?

王铁:纳尔科是全球水处理和工艺改进服务的领导者,业务遍及150多个国家和地区。通过此次并购,艺康在水处理领域获得了重大的发展机遇。

近年来,艺康在中国的业务持续保持快速增长。从大环境来看,中国食品行业处于高速发展和重要调整期。对于艺康来说,今年到明年也势必是一个调整年,以“练内功,打基础”为主。今年,中国有两家大工厂将要竣工,一个是太仓工厂,一个是纳尔科水处理工程二期,因此在员工的素质和培养方面我们会继续加大投入。有人评价,“太仓工厂今后将是中国食品安全领域的一个里程碑”,从规模来看,针对食品安全行业接近1亿美金的投资目前在中国,甚至亚洲都是首家;更重要的是其生产流程控制也是一流水平。我坚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公众将享受到更清洁、更安全的饮食和更高质量的生活改变。

另外,服务、安全,以及对员工的培养也是新艺康永远的宗旨。我们将融合两家公司优秀的企业文化和价值观,在新艺康传承下来,使每一位员工都能为新艺康快乐地工作服务。而且,艺康也是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在与中国经济同步发展的过程中,履行着“致力于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的义务。我们会将全球领先的信息、技术、解决方案和服务引入中国,整合全球资源,助力中国食品行业和企业实现飞跃和可持续发展。

王铁 艺康全球资深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总经理

第7篇

健康,何等重要!生命,何等珍贵!

12月1日,《湖北省食品安全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施行,这是一部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地方性法规。它将有力地推动食品安全法在该省的贯彻实施,加大该省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有效解决食品安全领域中的突出问题,为该省食品安全提供更加坚实的法治保障。

近日,记者就《条例》的相关问题对湖北省食品药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湖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柯俊进行了专访。

规范立法 引领食品安全

记者:柯局长您好!随着人们对健康的追求,食品安全必然会越来越受到关注。请问湖北省的食品安全状况如何?

柯俊:近年来,我省食品安全形势总体稳定向好,没有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食品安全事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合格率和食品抽检合格率连续三年达到94%以上,食品安全工作正走上体制不断完善、措施不断强化、保障不断增强、形势不断向好的良性发展轨道。同时,当前食品安全基础依然脆弱,问题易发多发,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还不高,保障食品安全任务繁重艰巨。

记者:近年来,有的地方层出不穷的食品安全事件让公众焦虑,担忧,愤怒。请您谈谈《条例》是如何立法的?

柯俊:“小智治事,大智治制”。从国家层面看,2015年10月1日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颁布实施,为加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武器。新《食品安全法》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在新法试行后的一年内制定出台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的具体管理办法。为保障湖北5816万城乡居民的饮食安全,也为更好地促进湖北食品产业的健康发展,迫切需要在《食品安全法》等上位法的指导下,制定顺应时代要求、体现人民意愿、符合湖北实际的食品安全地方性法规。

《条例》从酝酿到最终出台,是省委、省人大、省政府重视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的结果。2015年2月,省人大常委会确定《条例》为2015年省人大重点立法项目。2015年10月,我们向省政府上报了《条例(草稿)》。2015年11月2日,省政府常务会议讨论通过《条例(草稿)》,同意提交省人大常委会审议。2015年11月24日,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对《条例(草案)》进行了第一次审议。2016年3月29日,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对《条例(草案)》进行了第二次审议。2016年4月20日,省人大常委会在黄石市同步举行基层立法听证和网上立法听证,并通过湖北经视、长江云新媒体进行现场直播和网上图文直播,在全国尚属首次。2016年7月28日,省第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全票审议通过《湖北省食品安全条例》。

“”铁律 确保有章可循

记者:请您讲解一下《条例》的主要内容。

柯俊:《条例》共计六章、八十六条,分为总则、食品生产经营、食品安全保障、信息公开和社会参与、法律责任和附则,有以下创新和亮点。

(一)强化食品安全责任。一是强化主体责任。《条例》要求,食品生产经营者对食品安全承担主体责任,恪守职业道德,诚信自律,接受社会监督,承担社会责任。二是强化政府责任。首次以立法形式明确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安全委员会7项具体职责,要求县以上人民政府加强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能力建设,将食品安全工作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明确专门人员具体承担食品安全隐患排查、信息报告、协助执法和宣传引导等职责,在村(居)民委员会、社区聘用食品安全协管员或者信息员,协助做好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三是强化监管责任。确认了我省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成果,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对本行政区域内的食品生产经营活动实施监督管理,要求各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加强协作,实现对食品安全的无缝监管。

(二)划定“三小”生产经营“红线”。《条例》规定:一是建立小作坊、小餐饮许可管理,食品摊贩登记管理制度,将“三小”纳入法治范畴;二是设立“三小”的准入条件和生产经营要求,规范其具体生产经营行为;三是明确“三小”生产经营“负面清单”,规定了“三小”禁止生产经营的食品品种;四是加强对食品摊贩的管理,食品摊贩由城市管理部门负责监管,食品摊贩的食品安全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监管。五是对“三小”的违法行为设置了法律责任,按照“最严厉的处罚”要求,对“三小”累次违法行为加重处罚,对“三小”严重违法行为设置五年的行业禁入期限。

(三)促进网络食品经营健康发展。《条例》规定:一是入网食品经营者要依法取得许可,并在其网站明显位置公示食品生产经营许可等信息,以便于消费者监督;二是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提供者要建立入网食品生产经营者审查登记、销售食品信息审核、食品安全检查、违法行为处理、投诉举报处理等管理制度,加强对入网食品的检查和管理。

(四)栏窦喙鼙=∈称废殖嵯。当前,通过会议或者讲座等形式宣传推介和销售保健食品比较普遍,一些销售人员打着各种“尊老助老”、“健康工程”、“专家巡讲”与“免费赠送”的旗号,欺骗误导中老年消费者,高价推销保健品。对此,《条例》规定:一是从事保健食品经营,应当依法取得相应的许可,并在许可的经营场所内进行销售;二是保健食品会销不得作夸大功能、虚假或者误导消费者的宣传,不得在许可的经营场所以外进行现场销售;三是对在经营场所以外从事保健食品销售的违法行为设置了最高20倍货值金额罚款的严厉处罚。

(五)锻造食用农产品监管链条。《条例》规定:一是农业部门、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建立食用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衔接机制;二是食用农产品集中销售市场要建立健全食用农产品安全管理制度、日常检查制度、检验记录制度及公示制度,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三是市场开办者要建立食用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食用农产品进入集中市场交易销售,必须提地证明、购货凭证、合格证明文件,不能提供食用农产品产地证明和合格证明文件的,应对入场销售的食用农产品进行快速检测或者抽样检验;四是食用农产品销售者要建立食用农产品进货查验记录制度,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食用农产品销售者采用电子数据追溯。

(六)突出对学校食品安全的特别监管。幼儿园、中小学校周边和校园食堂的食品安全是食品安全监管的重点区域。《条例》规定:一是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在幼儿园、中小学校周边划出食品摊贩经营的“”;二是各级学校要建立落实食品安全校长负责制,逐步推行学校食堂食品安全视频监控。

(七)动员公众参与食品安全治理。《条例》设立“信息公开和社会参与”专章,一是规定各类食品安全信息特别是食品安全风险警示信息、食品安全重大事故调查信息要及时向社会公开与;二是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对食品安全管理决策活犹岢鲆饧和建议,建立食品安全举报奖励制度,依法保护举报人,设立食品安全举报奖励专项资金,激发公众举报食品安全违法行为的热情;三是规定新闻媒体要公正、客观报道食品安全信息,曝光食品安全违法行为,正确引导公众舆论,营造良好的食品安全社会舆论环境。

(八)严打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为对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人形成警示和震慑,《条例》规定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要与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的食品安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相衔接的工作机制,建立健全线索通报、案件移送、案情会商、信息共享等制度。

“五大”举措 推进落实全覆盖

记者:面对当前严峻的食品安全形势,贵省颁布了这一重典来保障食品的安全。那么,如何加大《条例》贯彻实施的力度呢?

柯俊:第一,高举党政同责的“指挥棒”。一是抓好领导干部教育培训。举办县级领导干部食品安全研讨班,开设《条例》专题辅导课,积极推动各地党委中心组将《条例》纳入到学习计划,进一步提高领导干部领导食品安全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二是抓好“双安双创”。以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县(市、区)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市、区)创建为契机,把“三小”综合治理、食品安全追溯体系、信用体系建设作为“双安双创”重要内容,把《条例》有关要求落实到具体计划和项目上。三是抓好考核评价。把贯彻实施《条例》作为市州党政领导班子年度考核的重要指标,推动形成重视食品安全依法治理的政绩导向。

第二,唱响宣传培训的“合奏曲”。一要组织监管人员学法。在省级层面,将会同省人大、省政府法制办编写《条例》释义读本,举办全省县(市、区)食药监局局长培训班,组建普法宣讲团,送《条例》到基层一线。在市县层面,指导督促各地开展集中学习、案例分析、以案说法、现场问答等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二要促进从业人员守法。以“六个一批”(一批食品生产经营企业法定代表人、一批食品安全主管人员、一批小作坊业主、一批小餐饮从业者、一批乡村厨师和学校食品负责人、一批食品摊贩从业者)培训教育为重点,压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三要面向社会公众普法。加强与新闻媒体的合作,开辟《条例》宣传专版、专栏,利用“两微一端”新媒体推送《条例》重要条款,增强《条例》宣传的可读性和互动性,增强人民群众参与食品安全治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营造《条例》贯彻实施的良好氛围和社会环境。

第三,夯实制度建设的“压舱石”。按照《条例》的授权,我们对现有的规章制度进行全面清理,组织制定了《湖北省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生产许可管理办法》、《湖北省小餐饮经营许可管理办法》和《湖北省网络订餐监督管理办法》,还将制定《湖北省食品摊贩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湖北省网络食品销售监督管理办法》等规定,这些制度将与《条例》密切衔接,细化落实《条例》具体管理内容,为“三小”生产经营有法可依、监管执法有章可循提供制度遵循。

第四,打造专业监管的“脊梁骨”。按照《条例》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建立食品安全职业化检查员队伍的要求,加强教育培训工作,加快人才储备步伐,探索建立职业化检查员队伍,着力培养一支素质高、专业化、能力强的食品安全检查员队伍,不断提升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第8篇

文 石学慧

根据《山东省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印发2015年全省“守护舌尖安全”整治行动总体方案的通知》要求,不断提升该省虾米(海米)质量安全水平,近期,山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印发《关于规范虾米(海米)生产经营行为开展集中查处行动的通知》(以下统称为《通知》)和《关于规范虾米(海米)生产经营行为的通告》(以下统称为《通告》),在全省范围内开展虾米(海米)生产经营规范行动,重拳打击违法违规生产经营虾米(海米)行为。

《通告》中明确要求,生产经营者要认真自纠自查,规范包装标识,严禁违法添加,保证生产经营行为符合相关要求;各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对检查过程中发现的虾米(海米)生产经营违法违规行为从严实施处罚,对涉嫌犯罪的移送公安机关查处;鼓励社会公众举报虾米(海米)生产经营的违法犯罪行为,对提:供的线索监管部门将认真调查处理,对举报属实的依法给予举报者奖励。

整个查处行动将从6月份起,各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在虾米(海米)生产经营场所集中张贴《关于规范虾米(海米)生产经营行为的通告》,宣讲解读虾米(海米)生产加工、流通经营、餐饮服务行为规范,要求生产经营者对照《通告》自查自纠,对照《规范》规范生产经营行为,落实主体责任。7月份,各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统一联动,按照“四个最严”要求,开展虾米(海米)生产经营违法违规行为集中查处行动,对问题产品追根溯源,一查到底,做到违法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公布一起。

第9篇

关键词: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推广对策

近年来,食品质量问题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社会性问题,重视食品安全是十分必要的。为提高食用农产品安全性,绿色农业技术应运而生,不仅提高了农产品的生产水平,保护了生态环境,而且满足了国家对农业发展提出的需求。

1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优势和作用

绿色无污染。农药残留问题是食品安全最大的问题,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推崇无农药栽培,尽可能地消除农药残留,在保证农产品的食用安全的同时,也避免了对土壤造成污染。经济效益好。推广绿色农业种植技术降低了农产品种植对于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农产品的生产成本,并且更受消费者青睐,提高了农产品的经济效益。优化产业结构。绿色农业种植是技术发展的产物,有助于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优化我国农产品产业结构。

2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推广工作发展现状

目前,随着对绿色农产品种植技术的大力推广和宣传,其所具备绿色、环保的生产特点也得到认可。但是对于我国农业大国来讲,传统的耕种思想根深蒂固,绿色农产品在广大农村地区进行推广还有一定难度。一是技术水平不足,知识体系不完善。绿色农产品种植对于土地、环境、技术等要求相对传统的农耕技术要求高,绿色农业种植技术准入门槛较高,相当一部分农民在实际的种植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问题并且都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导致生产水平低,产量缩减,影响了农民的收入;二是绿色农产品的价位普遍较高,目前在市场上的占比依然较小,销路还未完全打开,因此,很多生产基地和农户并不愿意尝试该项技术。总之,在当前阶段,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使用还仅限于小范围内,大规模的生产体系还未形成,技术的宣传推广工作仍旧十分重要。

3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推广工作创新对策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革,新旧事物的更替是必然趋势。在传统的种植技术无法满足当前人们的需求的时候,研究和推广新技术已经成为必然。绿色农业种植技术可以研发出更多的绿色健康食品,让农业生产质量得到显著提高,重视绿色农产品的技术推广是当前重要的工作之一。

3.1扩大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宣传范围

宣传是技术推广的基础。当前绿色技术的推广不容乐观,首先是宣传方式单一,以理论宣讲为主,宣讲内容专业性强、不符合农村现状;其次是意识引导力度不强,思想未实现根本转变。因此在绿色农业技术的推广上应该注重把握关键环节。一是把握宣传目的,宣传工作的主要目的在于让农户充分认识到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作用,形成绿色生产的意识,并且充分调动农户学习这一技术的积极性。二是注重宣传方式,根据农民及农村的发展特点,以技术下乡、产品展销会等形式向农户展示绿色农产品及技术,让人们从本质上了解技术是关键。

3.2加大生产扶持,制定惠民机制

在当前阶段,有一部分农户已经开始接触绿色农产品种植,但是对于新技术的不熟悉,导致很多农户不敢大胆尝试,都是小规模生产,这就要求当地政府应该制定相应的惠民机制、政策,解决农户的后顾之忧。一是要提供人才技术扶持,安排相应的推广人员为农户讲解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理论知识、实际操作等内容;二是要提供资金扶持,结合实际情况,为引入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生产基地、专业合作社及农户提供一定的补贴和奖励。青岛西海岸新区管委2020年4月就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乡村产业振兴鼓励政策的通知》,对获得绿色农产品认证的经营主体给予3万元的奖励。

3.3由点及面,建立示范基地

示范基地作为一种全新的推广渠道,对于拉近与农户之间的交流,提供实际操作参考具有重要意义。在推广的过程中,各地区可以以乡镇为单位,建立试验田、观摩点,以示范基地为圆点,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农业绿色产业发展。在示范基地可以提供技术指导、试种体验点等,让农户亲感种植,学习技术。除此之外,还可以建立科研中心,为农民提供与科研人员交流探讨的机会,切实解决农户在种植中遇到的难题,提高农业种植技术的实用性和本土化。3.4加大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前期投入技术的推广不仅需要智力支持,还需要资金带动和政策保障,并且需要经历相当长一段时间,因此务必要重视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前期投入。主要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比如修缮公路、兴建水库等,保障生产的硬件设施,用来支持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普及。

4结语

第10篇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4-0636-02

为加强小餐饮食品安全整顿规范工作,提升小餐饮食品安全总体水平,加快推进食品安全放心城市建设,根据国家、湖北省、宜昌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印发的有关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示范创建意见、实施方案等文件精神 ,按宜昌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统一部署和要求,葛洲坝卫生监督所 结合宜昌市城市建设整体规划要求及本地实际,选取西坝鱼街作为首个小餐饮示范创建街。

1 基本情况

由于历史原因,葛洲坝工程建设尹始,葛洲坝区域内的卫生监督工作就由企业自行承担,三十年多来,葛洲坝卫生监督所一直代表企业履行卫生监管职能。目前监督所承担餐饮服务、公共场所卫生安全监管职责的监督员有6人,分二个科室两大片区履行职责。

西坝鱼街在西坝岛沿三江下游岸边,是一条以烹制鱼类为特色的饮食一条街。城市规划定位为以城市文化休闲娱乐、水电旅游观光发展为重点的江心岛和综合性城市居住生活区。

2 我们的主要做法

(一)结合鱼街实际,制定整治标准

鱼街原有经营户23家,由于庙嘴大桥施工的影响,4 家歇业, 19家仍在经营。

通过调查与分析,我们认为西坝鱼街的主要问题为:卫生制度不健全,相关证照未按规定悬挂;食品加工操作间面积小、地面与墙壁的防水磁砖破损不齐全,结构流程不合理;冰箱里存放食品生熟不分;一次性筷子无合格证,除客人吃饭用的餐具是消毒公司提供的外,供客人剩莱剩汤的莱盘和汤碗等多数未消毒,且无餐用具保洁柜或容量不能适应要求;餐用纸不符合卫生要求;普遍不重视环境卫生;从业人员有部分未取得健康合格证等。这些问题不仅影响鱼街创建示范,而且存在着潜在的食品安全隐患。

鱼街整治有个不利因素:因庙嘴大桥施工建设影响鱼街生意,部分店主不愿拿钱改造。对此,如果我们把整治标准定得过高并强行推进可能会遭致店主们的抵制,影响局部社会稳定;如果标准定得过低又达不到整治效果。因此,根据鱼街的具体情况,研究确定了“八个必须”的整治措施,一是操作间、卫生间墙面必须粘贴规定高度瓷砖并进行顶部装修;二是必须使用统一的消毒餐具(由有资质的消毒公司提供),其他的餐用具必须清洗干净;三是必须有冰箱或冰柜并生熟分类存放 ;四是 服务人员必须穿戴统一、规范、清洁的工作衣帽;五是必须提供卫生的 抽纸盒、 餐巾纸;六是就餐场所必须有足够的废纸篓;七是卫生 管理制度、人员健康证、餐饮服务许可证、餐饮服务食品安全量化分级公示牌必须统一上墙公示 ;八是必须有 食品原料进出库台账登记、索证索票记录 。

(二)广泛宣传动员,统一思想认识

按照文件精神,2013年3月28日,我们联合鱼街管理部门西坝街道办事处,召集19家鱼街店主现场召开整治动员大会。宣讲鱼街整治的意义及进度要求,发放整治承诺书。因多数经营户对整治有抵触情绪,我们没有要求店主当场签订承诺书。会后工作人员用两天的时间到各家各户做工作,告知经营户,一是有些卫生问题必须整治,整治可降低食物中毒发生机率;二是可提高整体形象从而吸引顾客增加生意,让店主认识到不整治不行,整了对大家都有利,帮助店主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经过耐心的说服动员,最终19户业主在承诺书上全部签字。

(三)监管服务结合,服务促进监管

在西坝鱼街的整治工作中我们尝到了服务促监管的好处。以鱼缘肥鱼馆为例,鱼缘肥鱼馆是进鱼街的第一家餐馆,经营规模在整个鱼街算中等,生意一般。整治前,他的操作间瓷砖破旧,墙壁、灶台、地面粘满油垢,监管人员多次要求店主改造操作间都被店主以修建庙嘴大桥、生意不好而搪塞。鱼街整治方案启动后,监管人员改变工作方法,从服务经营者入手:一是开车接送该店从业人员进行健康检查并将健康证明送到店主手中;二是帮助其联系餐厨废弃物收集单位(此项可给该店增加一些收入);三是认真指导该店厨师正确使用食品添加剂。监管人员的不懈努力终于感动了店主,店主决定将操作间整体改造。经过近十天的改造,该店的后厨面貌较以前大为改观,不仅清洁明亮,而且布局流程也较以前更为合理,食品安全风险大为降低。

(四)以点带面,力求整体达标

西坝鱼街19家经营户中硬件条件、店主素质、营业收入参差不齐。在整治动员会召开后,为使此项工作顺利推进,我们选择了生意最好、店主素质稍高的黑子餐馆为突破口。一是帮助其设计厨房改造方案;二是选择该店作为样板整治动员会的会场;三是联系电视台采访店老板借此宣传该店;四是请鱼街其他店主参观该店改造后的厨房。以上措施使该店生意更加红火,对此那些原本生意不太好的店主开始动心,主动找到执法人员,要求我们指导其改造厨房,提高硬件条件。通过此次改造,西坝鱼街19家经营户的后厨卫生环境都有不同程度的改观,有的后厨整体改造,有的厨房重新吊顶,有的地面辅上地毯,19家经营户均达到了整治标准中规定的“八个必须”。

三月份以来,我们给鱼街从业人员举办食物中毒预防知识和小餐饮整治专业培训学习班各一次,接送餐饮从业人员体检35人次,免费发放 食品原料进出库台账登记本 76本,免费张贴“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信息公示牌”19个。

(五)完善管理制度,建立长效机制

如何让西坝鱼街整治中规定的“八个必须”持续有效,这是需要制度来约束和维持。因此,我们对监管工作做如下规定:

1、店堂张贴“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信息公示牌”必须常挂。此举可让消费者了解各餐馆的食品安全风险级别及卫生状况,消费者可根据“公示牌”上提供的餐饮食品安全监督电话随时监督经营者的违法行为。

2、建立不定期检查制度。我们联合西坝街道办对鱼街餐饮经营户食品安全情况进行不定期检查,检查中发现的问题以监督意见书的形式下达并督促限期改正。

3、加强日常监督管理,严把许可审核关。加强日常监管是一项长期工作,不能松解。严格把好许可审核关是促进餐饮监管有效措施。

经过近三个月的综合整治,鱼街的卫生环境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在多次的现场考核检查中,受到省、市食药局领导和有关专家的好评。

三、个人的几点体会

(一)领导重视是前提。

在西坝鱼街创建中市局领导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多次亲临现场检查指导工作。省局、市政府有关领导也予以了一定的关注,对鱼街创建工作进展情况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本级领导高度重视,将此项工作列年度重点工作任务,征求多方意见,拟定工作方案,并参与宣传动员、现场监督、整改督办全过程。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加快了工作进程,使“示范街”创建顺利进行,并取得预期成效。

(二)多方参与是保障。

在西坝鱼街创建过程中,有多个部门参与协助,如辖区电视台、报社等新闻媒体大力宣传鱼街整治的目标与意义,追踪相关工作的进展情况,对创建先进典型进行正面报道,并且与街道办、市政环卫、城管监察等部门沟通与协作,动员社会多方力量参与创建整治工作。多个管理部门的相互支持与协作,多方的参与共建,为西坝鱼街创建工作的顺利推进铺平了道路。

(三)措施得力是关键。

西坝鱼街“示范街”的选取,与宜昌市西坝岛规划建设相适应,时机适宜。在创建整治过程中,因地制宜,没有完全按市里制定的“九大变化”整改,而是结合鱼街具体情况提出“八个必须”,这“八个必须”既抓关键环节风险控制又能根据鱼街经营户自身能力使要求落实到位。

在落实过程中采用监管与服务相结合办法。 小型餐饮业主既有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也有社会上的闲散人员,这要求监督员既要执法公正,又要防止矛盾激化,采用合法合理的监督手段,以教育、疏导为主,处罚为辅的指导思想监管小型餐饮业中出现的卫生问题,事实证明这种创新切实可行而且行之有效。

此外,“重点突破,先进示范,以点带面,全面提升”等策略性治理方式,也是创建工作取得实效的关键性措施。

第11篇

食品安全事件因为涉及范围广、造成伤害深、社会影响大一直备受关注,尤其是在复杂性、多样性、风险性倍增的现代社会更是成为学界与实务界研究的热点。

我国现行食品安全治理机制存在利益博弈格局下的“分段监管”之困境,亟须从信任重塑与协调共生两个维度对其进行网络化治理机制设计。要通过个体利益让渡与公共利益建构、权威信息与信息不对称消除、伦理道德规范建设与公共道德体系重塑,重建各参与主体间的信任关系。要通过价值协同、信息共享、诱导及动员三个向度的协调机制设计,协调各方利益,提高治理实效。

[关键词]

网络化治理;食品安全;信任;协调

中图分类号:D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10X(2016)06008506

一、问题的提出

食品安全事件因为涉及范围广、造成伤害深、社会影响大一直备受关注,尤其是在复杂性、多样性、风险性倍增的现代社会更是成为学界与实务界研究的热点。现实证明,过度的政府规制不仅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还降低了政府信誉。政府对经济和社会的干预正在不断地侵蚀个人自由[1] 。西方国家开始反思其治理范式,积极推进政府改革,通过引入民营化、市场化、企业家精神等改革理念,减少政府作为公共物品直接提供者的角色。政府分权化色彩更为凸显,越来越愿意与私营部门分享其政策行为者的角色[2](P7),从而重塑政府与社会、公部门与私部门之间的关系,出现了所谓“国家空洞化”(Hollow State)[3] 。传统公共行政理论根本无力应对这一挑战,网络化治理理论随之应运而生。这一全新的治理模式追求社会主体通过网络关系的构建、合作机制的完善,充分实现对于权力的分享以及对于公共事务的多元参与及合作共治,“其利益冲突并不通过法律及审判加以解决,而是基于交涉与辩论,通过谈判与自愿协议来解决”[4],最终达致其终极目标――公共利益最大化。简言之,“网络化治理”超越了传统官僚制下单向的权力线,重新建立起一种以合作伙伴及互动行为为基础的行动线,追求各种伙伴关系的平衡,传统官僚制下由政府雇员负责的工作,在网络中将以协议、同盟、伙伴等形式完成。在网络化治理模式中,公众实现了平等参与,且由于技术的突破而享有更多选择权[5](P621)。

目前我国历经数次改革而形成的食品安全治理模式,尽管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食品安全,

也着实在机构整合、职能协调、伙伴关系营造等方面采取了有效措施,但仍存在利益博弈格局下的“分段监管”之困境,治理机制亟须重构。

二、我国食品安全现行治理机制解构

我国现行食品安全治理的运行机制是“在分段监管基础上的争权诿责机制,或者说是在利益博弈格局下的分段监管机制”[6],各主体罔顾整体公共利益之寻求而醉心于各自权益最大化,陷入治理机制困境,信任机制缺失以致社会资本匮乏,协调机制缺失以致杯葛纠缠不断,导致我国食品安全形势始终无法彻底好转。

困境之一:以具体环节内部整合为导向的改革忽视整体协调。我国食品安全治理的历次改革均着力于各监管环节内部的权力集中,太过关注治理链条上各环节的内部调治,忽略了环节之间的机构整合与职能合并;太过关注治理机构的部门利益,忽略了治理过程的整体利益。最终导致在食品安全治理领域“九龙治水”与“多头混治”现象严重,治理机构设置的集中性缺失,监管权在部际之间分段切割,进而诱发关系“碎片化”。诸如此类,都会使食品安全监管部际协调及合作成本激增。

困境之二:超部门协调机制不完善导致利益综合不够。以一种制度而存在的食品安全行政协调机制,可以充分发挥其在政策耦合的推进、协调行政的促成、行政效率的提升等方面的作用。无论是食品安全委员会,还是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下称“总局”)的设立,无不体现出国家在食品安全领域强化部门协调、整合部门利益的决心。但令人遗憾的是,无论是《食品安全法》,还是《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抑或“大部制改革”的介绍,均未对“食品安全委员会”这一协调机构的工作职能、责任权限、协调方式做出明确规定,也未明确说明以往分散在各部委之间的权限如何归并到新部门以实现“无缝对接”,而如生猪定点屠宰监管由商务部划入农业部而非“总局”,又为实际上的多部门管理埋下伏笔,机构整合之有效性、可行性、实效性还有待观察。在部门整合尚未完成之前,“总局”是否拥有足够权威调和各“超级”监管部门间的分歧与张力,如何协调各监管部门的关系,如何解决部门间基于“监管职责”产生的“争权诿责”现象,如何实现部门间的利益综合,这些具体问题均有待解决。

困境之三:职能导向的资源配置方式加剧利益竞争。合理的资源配置机制应是一种以实现组织价值与功能为目标取向,突出结果导向与地区特性,推进各核心团体高效获取公共服务,在整体利益基础上进行资源分配的机制。目前,我国食品安全各监管部门间的资源配置仍坚持以职能为基础,突出专业分工及职权归属,关注官僚体制内部的等级划分及层级节制,“保障食品安全”这一公共导向遭到摒弃,各部门间横向协同与合作遇到阻碍,加剧了部门间的利益竞争。加之“分段监管”的环节化设计,人为固化各监管环节的部门职能,最终造成各监管部门都只顾“自扫门前雪”的监管困局。

困境之四:跨部门目标责任考核缺失阻碍部门协同。食品安全目标责任制以消除部门间“断档真空”,准确进行分工与清晰界定职权为实施前提。但现行分段监管模式既具有“团队协作”的突出特征,又必然导致各环节间职能重叠交叉与断档真空,团队协作的整体性又加大各部门监管业绩衡量的难度,提高其度量成本。现行责任考核机制的价值取向仍为部门目标,食品安全跨部门目标责任制的缺失往往使得跨部门协同监管的绩效被忽视,无法进行有效的信息交流与共享。跨部门目标不明确及考核不到位造成的“部门化”、“碎片化”加剧了食品安全监管链的“分裂性”,极大地阻碍了监管部门间基于共同目标的协同。

客观存在的治理机制困境使得体制机制优势无法有效发挥,制假售假引起的食品不安全事件屡有发生,严重危害民众生命财产安全,冲击政府的公信力[7]。相关数据显示,近15年来,我国每年中毒报告数在150起以上,中毒人数为

6000人以上,因中毒死亡人数在110人以上

以上人数是作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网站(http://)相关数据整理而来。,触目惊心的数据突显了完善治理机制之紧迫性。

三、食品安全网络化治理的逻辑设计

在食品安全治理网络中,传统的权威中心已然解构,并无任何一个行动者拥有支配他者的绝对权力,各主体平等自主地实现协商合作。尽管共同的价值目标依然支撑着网络架构,但具体到各主体的利益主张、理性诉求、参与策略并不完全一致,结构性张力仍旧存在。食品安全网络化治理的逻辑是合作交流与互动协调,而这些逻辑的合理推演及实现又最终取决于网络主体之间的信任关系及协调共生。

(一)信任重塑:食品安全网络化治理的逻辑原点

与传统官僚体制不同,治理网络并非建立在合法权威之上,而是多个平等主体间相互依赖的组织。这些不同主体虽未受到强制规约,却仍能以集体行动来解决问题的重要原因就是信任机制。合作治理必须基于一种理性的、实质性的全新信任关系,也即合作型信任[8](P357)。在食品安全治理过程中,各主体均面对许多其他主体并与他们联合共同行动,为了共同目标――保障食品安全而合作,这一目标是任何一个主体单独无法很好完成的。当众多主体参与合作时,由于每一个主体都是自由而不可预测的,造成食品安全治理过程中的风险性与不确定性急剧上升。在此情况下,信任显得尤为重要,成为治理网络各主体间合作关系构建以及维系的黏合剂。唯有政府、企业、公众、社会组织之间建立起真正的信任,食品安全的网络化治理才能建立并发挥实质性功效。可以说,信任之于治理网络,等同于权威之于科层制。在食品安全治理网络中,各参与主体能否通过紧密合作而摆脱集体行动之困境,主要取决于他们之间信任关系的联系度及依存度。“让信任充分发挥作用,就像在经济交换中合作功效卓著的剂,通过它化解复杂问题,比利用预测预报、运用权威、讨价还价等手段,快速且省力得多”[9](P263)。

信任机制的设计与信任关系的培育对于治理网络的有效运转尤为重要,可谓网络治理的逻辑原点,必须关注信任关系之重塑。就食品安全治理网络而言,一方面要通过机制建设去彰显利他性并约束自利性,推动相互间利益的让渡并实现公共利益,最终实现治理网络各主体间相互信任关系之构建。公共部门与市场部门要建立食品安全信息公开、评价、监管机制。对处于信息弱势地位的消费者而言,信息获取不足及大量负面信息的涌现极大地消减其对于政府及食品企业的信任,尤其是在政府三令五申强调食品安全的背景下,食品安全事件仍不断曝光,严重冲击公众的信任底线。而安全问题出现后,所谓“专家”以无法令人信服的理论不负责任地搪塞世人、为政府企业辟谣,进一步加深了公众的不信任感。食品安全治理网络中的大部分公众都是理性主体,若对其进行适当、正确、合理、科学的引导,辅之以充分信息,合理的消费选择完全可以实现。正因如此,作为食品生产者的企业必须公布相应的食品安全信息,作为监管者的政府也必须完善监督机制,督促企业公布信息,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与微信微博等新兴媒体均为可行媒介。政府还要与行业协会等专业社会组织加强合作,展开对于食品行业的评估并将结果公之于众,引导理性消费选择。对于信任关系的构建,主体之间充分的利益表达与利益交流、利益综合必不可少。在治理网络的信任关系构建中,政府要畅通利益表达和利益综合渠道,组织食品安全利益相关者代表召开公开座谈会,鼓励其充分明确地表达利益诉求,并围绕食品安全与公众健康福祉推进利益综合。作为公共权力的执掌者及公共资源的权威分配者,政府通过监管行为约束食品企业的生产加工、运输销售行为,约束公众的理性消费及利益表达行为,约束社会组织有效规范与引导行业发展行为,建构公私组织间平等交流与对话协作关系,最终建构相互之间的信任关系。

另一方面,要依托伦理道德建设,从思想文化上对政府行政人员、食品企业职员、社会组织成员进行教育,重塑职业道德素养,使其坚持公共利益优先,遵循公共价值。一是加强公共道德建设。当下中国社会急剧转型严重冲击本已脆弱的公共道德,制假售假与欺诈等不诚信行为存在于社会各领域,不断冲击社会道德底线。鉴于此,必须通过大力宣传与正确引导,培育公众的公共道德意识,重建我国社会公共道德体系。二是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职业道德是每个行业必须遵守的伦理规范,是行业健康有序发展的合伦理性约束。通过宣讲、宣传、学习等形式建构政府公务人员基于公共利益与公共价值导向的行政职业道德,以及企业管理者及一线从业人员基于社会良心的经济职业道德。三是强化公平、正义等普世价值观的宣传教育,以普世价值的树立推进食品安全领域公共利益――保障食品安全的实现。无论是何种历史文化传统、何种社会生态、何种政治制度,公平和正义等价值导向都是全人类所崇尚、追求的理想与行为目标。必须以公共健康福祉为依归,减少直至杜绝不安全食品之生产流通,保障安全食品为全体民众所能平等获得,提升民众的改革获得感。

通过上述两方面的机制建设,以个体利益让渡与公共利益构建,以权威信息与信息不对称消除,以伦理道德规范的建设与公共道德体系的重塑,方能使传统规制模式下各参与主体间业已丧失殆尽的信任关系得以重塑并持续发挥效用,推进食品安全治理网络的有效运转。

(二)协调共生:食品安全网络化治理的具体进路

信任对于网络的有效运行极为重要,而要培育治理网络的信任关系,单靠政府管制并不能实现,必须构建协调机制,使各相关主体基于共同目标共在共生。从某种意义上,“集体行动”是网络中合作关系的本质体现,而“集体无行动”和“集体行动”的困惑一直是集体行动议题的核心。例如,集体无行动的代表――“公地悲剧”即为一种典型的非合作博弈,行动者基于自利考虑不愿为集体贡献力量,致使集体行动缺位,而集体行动则是以制度或机制激励,促使民众为集体、为公共利益做出自己的贡献。参与各方在合作关系中,均可从共担风险、知识、责任中互利互惠,政府通过合作增强合法性,企业通过合作履行社会责任并实现长远利益,公众通过合作获取更为健康的食品,社会组织通过合作实现对于公共事务更为有效的参与,整个网络组织通过合作提高食品安全治理之绩效。在具体争端上,合作各方乐意以协商谈判方式加以解决,而不是通过对抗、竞争来解决纠纷。所以,协调就是通过共同协商、共同筹划以及对话方式来协调参与主体间的关系。在这一关系中,参与主体交流共享彼此信息,照顾彼此利益关切,在共同利益基础上以对话协商而非强力规制来维护集体行动。在网络管理中,“管理者必须成为能正确感知及推动发展的指挥者、谈判高手及专家。在复杂系统中,控制往往有赖于重要参与主体间的关系系统,而非个人力量。非正式联盟及对共享的理解,包括正规互动及交换模式正变得非常关键

……认识到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合作依赖的能力,是网络管理的核心”[10](P188)。

1.价值协同的协调机制设计。食品安全治理网络中参与主体众多,网络内部权力分配及制度环境不同,决定了合作的动力及阻力相异。协调机制设计必须立足正和博弈与双赢的实现,促进集体行动,形成并维系网络合作关系,“在组织间的关系框架内,促成不同目标的行动者为解决问题而相互调适”[11]。在合作网络中,基于不同的组织特性与利益诉求,各参与主体对于食品安全治理存有不同看法且实现目标路径各异,网络必须创设一种协调对话机制,致力于缓解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公众、政府与社会组织、企业与公众、政府与政府之间的矛盾,提升网络向心力,追求1+1>2的协同效应。资源互补会产生互补效应,而协同效应则是因合作导致总体效应大于各部分效应之和,所以二者并不相同[12](P2938)。通过网络组织内部价值协同的协调机制设计,整体的系统优势得以构建,相互依赖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得以减少,完成共同目标的合力得以增强。至于具体的协商路径,则需有效彰显公共部门在网络中的主导作用,以公开交流、网络互动等形式实现政府规制政策、企业食品安全信息、公众利益诉求、社会组织专业信息在治理网络中充分交流、互动,并在公共利益价值导向下,由政府主导各参与主体充分协商,达成治理共识、形成治理合力。

2.信息共享的协调机制设计。食品安全治理网络的显著特征就在于各参与主体间实现了多向多维交流,而参与主体的个体目标、信息资源及其分配方式等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交流互动频率的高低。所以,加强信息交流、沟通、共享,将有助于强化互动频率。在食品安全领域,各利益相关者之间占有的信息数量及质量存在巨大差异,企业和政府长期处于信息优势地位,而公众则处于信息劣势地位,明显的信息不对称必然导致不平等。在现代信息社会,权力大多来自于知识,且与信息密切相关,所以大部分社会成员分享信息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缺失,以维系权力基础。此时,合作网络极易出现“沟通堵塞”。所以,要通过信息共享的协调机制设计,推进知识创新,完善信息公开及披露机制,畅通信息获取及交流渠道,促进网络中的有利信息实现充分交流与共享。在这一机制的设计过程中,必须关注信息规范与信息公开问题。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主要体现为两个层面,一是事实层面的食品不安全,即一些不法企业为追求利润最大化而丧失职业道德制假售假,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二是心理层面的食品不安全,即随着新闻媒体的不断曝光,社会舆论的营造使得公众对于食品的不安全感急剧上升,即便问题并未如此严重。造成心理层面食品不安全的主要原因既有严峻的客观现实,亦有不正确信息或食品安全信息的不规范。由于现代社会“职业活动的集约化与分工程度大大增加,人们的精力大多被约束在职业范围内,在各种信息潮令人目不暇接之时,路径依赖就会起作用”[13],也就是说在信息接收方面,由于专业知识有限,消费者往往处于被动地位而出现“从众”行为,容易受舆论支配。部分媒体为追求新闻的新奇性、刺激性,在缺乏食品安全专业知识的情况下,通常会以夸大的事实甚至是编造的事实来吸引公众眼球。如果任由假新闻泛滥,既不利于我国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亦不利于食品安全的有效治理,更会带来社会的不稳定。所以,在强调信息公开与充足信息获取的同时,必须注重信息的真实性与公开的规范性。一方面,新闻媒体要强化职业道德,坚持媒体人的职业操守与价值导向,为公众提供正确科学的食品信息;另一方面,包括政府、公众、企业、社会在内的多元主体要加强对于新闻的监督,以外部机制杜绝假新闻,通过自律与他律结合以规范信息。

在信息公开方面,除了强调足量以外,还要注意公开及传播的方式。信息公开及传播主体要根据公众的信息获取习惯,以不改变其浏览及阅读习惯为原则,有针对性地选择有效的公开传播路径。在信息社会,网络无疑是最佳选择。食品安全信息各方要充分利用各大门户网站及在地方颇具影响力的报纸等,相关食品信息,进行相关安全教育,运用微信等新媒体建设交流互动平台,或直接在经营场所显著位置公布食品安全评检结果,充分保障消费者对于重要信息的知情权与可及性。通过这种“门板得分”的惩罚激励经营者改善食品安全。通过以上两方面的努力,在规范信息的同时增强信息的可及性,避免“信息独白”,实现信息的有效共享。

3.诱导及动员的协调机制设计。诱导及动员各参与主体对治理网络的共同事业――“保障食品安全”――做出庄严承诺,成为网络组织协调机制运行的关键一环。在诱导及动员协调机制设计中,要遴选合适的参与者,动员相关资源参与进入网络,如专业人员、信息、金钱等。动员是治理网络有效运转的重要一环,因为“信息、技术、财富、资源可以有效整合网络”[14](P13)。

可以尝试引入“激励性治理”理念。参与治理者,尤其是主导者――政府,在准确认定其他各方利益诉求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有效激励以诱导其积极参与治理。就政府对于企业的动员而言,政府为食品企业制定相关技术安全指标,并据此创设激励机制,随后将指标及激励信息准确传达给食品企业,企业根据自身特质自主选择。当激励机制在企业中得以实施后,政府便灵活运用肯定性奖励与否定性处罚两种手段来实现诱导与动员。至于前者,政府可对符合激励机制的企业施以税收优惠、财政补贴、金融扶持、投资倾斜、技术开发支持、产品定价优惠、市场准入优先、优先采购、优先立项等物质奖励;给予信用评级、表彰性宣传及品牌权威推荐等精神鼓励。至于后者,则要通过立法等手段,提高食品企业的违法成本。现行《食品安全法》对于企业处罚的金额过低且措施过松,明显无助于形成威慑力。必须加大处罚力度,从处罚手段、罚款金额甚至退出机制等方面入手,增加企业的违法成本,使其不愿、不想、不敢再从事不法行为,主动加入治理网络,自愿承担治理食品安全的责任并发挥积极作用。

食品安全关涉面极为广泛、影响极为深远,必须认真对待并妥善处理。必须在保障网络化治理各参与主体各归其位、各行其职的基础上,重建信任机制以增加食品安全领域的社会资本存量,完善协调机制以促进信息共享与价值协同,以良善的运行机制推动网络架构的良性运行,多元共治、多措并举、多管齐下,以通力协作之功,实现食品安全治理之效。

参考文献:

[1]陈剩勇,于兰兰. 网络化治理:一种新的公共治理模式[J]. 政治学研究,2012,(2).

[2]Donald F.Kettl.The Global Public Management Revolution:A Report 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Governance[M].Brookings Institution,2005.

[3]H Brinton Milward,Keith G.Provan.Governing the Hollow State[J].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2000,(2).

[4]P.Nedergaard,M.D.Jensen.The Anatomy of Intergroupsnetwork Governance in the Political Engine Room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J].Policy Studies,2014,(2).

[5][美]斯蒂芬・戈德史密斯,威廉・D・埃格斯.网络化治理:公共部门的新形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6]李静.从“一元单向分段”到“多元网络协同”――中国食品安全监管机制的完善路径[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

[7]李静.信任危机与重塑――食品安全监管的伦理学分析[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4,(6).

[8]张康之.行政伦理的观念与视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9][美]罗德里克・M・克雷默,汤姆・R・泰勒.组织中的信任[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

[10][加]加里斯・摩根.驾驭变革的浪潮:开发动荡时代的管理潜能[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11]Klijin E. Analyzing and Managing Policy Processes in Complex Networks: A Theoretical Examination of the Concept Policy Network and Its Problems[J]. Administration & Society, 1996,(28).

[12]Klijin works and Governance: a Perspective on Public Policy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M].IOS Press,2003.

第12篇

紧紧围绕“保障群众饮食用药安全,保障餐饮医药经济发展”中心任务,以健全监管机制为基础,以深化治理为保障,以服务经济发展大局为根本,以强化企业信用为抓手,以社会监督为补充,对辖区餐饮药品企业监督检查面达到100%,全市餐饮药品生产经营秩序得到进一步好转,全年不发生重特大餐饮药品安全事故。

二、主要措施

(一)健全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制

1.根据市委、市政府对食品药品监管机构改革的整体部署,推动县区、乡镇食品药品监管责任体系建设,逐步建立和完善乡镇(街道)、村(社区)监督网络,建立乡镇级食品安全综合监管的专、兼职队伍,做到城乡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的全覆盖。

2.加速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建设,为食品药品监管提供技术支撑和靶向性指导。

3.对县区餐饮、保健品、化妆品监管工作进行业务指导。以监管形势需要为出发点开展培训和练兵活动,提高监管人员素质,提升全市餐饮药品安全保障水平。

(二)深化餐饮药品安全治理

1.推进餐饮食品动态量化分级管理制度,严格实施药品生产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和医疗器械户籍管理制度,强化医疗机构药房的规范化管理。推进电子实时监控系统网络建设,强化全过程监管。加强基本药物目录药品和特殊药品监管力度,覆盖面达到100%。推进农村“两网”建设,加大对农村药械市场监管力度。

2.深入推进餐饮药品专项治理行动。重点研究小饭桌、私房菜等环节的治理方案,加大农家乐、小餐饮、火锅店、学生食堂、建筑工地食堂等环节监管力度,强化重大活动安全保障。严厉打击制售假劣药品行为,重点开展基本药物、疫苗血液制品、非药品冒充药品、药品广告等专项整治。

3.坚持从重从快、严厉打击的方针,保持打假治劣的高压态势。拓宽举报受理渠道,扩大监督抽验覆盖面,探索完善打假治劣长效机制,加大案件查处力度和追根溯源力度,切实为全市人民创造良好的用药安全环境。

4.加强食品污染物评估、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络和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建设,健全餐饮服务环节食物中毒事件、药品安全事件快速反应机制和信息通报制度,开展突发事件应急演练,提升应急反应能力。

(三)优化环境,服务餐饮医药企业发展

在市场准入、经营范围、经营条件等方面下功夫,做好相关政策扶持、服务工作,进一步推动我市餐饮药业资源整合进度,在保障安全的基础上,支持企业做大做强。

(四)强化信用体系建设,落实企业主体责任

继续实施企业严重不良行为黑名单制度和企业向社会公开承诺制度,加大对有主观故意违规行为和生产、销售药品质量公告中假劣药械的企业的查处力度,提高责任意识,强化源头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