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旅游文化打造

旅游文化打造

时间:2023-10-13 09:44:2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旅游文化打造,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旅游文化打造

第1篇

中国旅游网络媒体联盟――(鄂前旗讯)据鄂前旗旅游局局长边子文介绍,内蒙古鄂托克前旗利用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围绕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宜乐的文化旅游名镇”旅游品牌,加快建立多元化的投资融资机制,加大旅游业投入力度,加快完善精品景区项目,打造上海庙旅游区、大沙头旅游区、鄂尔多斯沙漠大峡谷旅游区、阿拉格苏勒德旅游区等精品景区,形成“一镇、二区、四大基地”的旅游新格局,着力打造中国西部、乃至全国一流的旅游休闲度假目的地。

以上海庙旅游综合体项目为龙头,立足内蒙、依托宁夏,积极融入“大宁夏旅游圈”,借助宁夏“黄河金岸”旅游带开发,积极打造差异化旅游产品体系,以大型系列节庆活动为载体,重点发展马产业和民族文化演艺两大产业,开发特色文化旅游项目,打造历史文化、自然景观、工业文明相结合的重点旅游文化品牌,着力把上海庙建成西北地区乃至全国独树一帜的旅游目的地,带动全旗文化旅游业快速发展,为城乡统筹、集中发展提业支撑。

上海庙旅游区规划建设面积80平方公里,计划分三期投资50亿元。目前,已投资近4亿元完成了草原大舞台、国际赛马场、蒙古大营、北纬38 主题酒店等主要项目的建设,并于2011年9月份成功地承办了“内蒙古上海庙草原文化节、内蒙古上海庙赛马节暨上海庙首届那达慕大会”。由中央电视台著名导演及国内一流创作团队倾情打造的大型原创鄂尔多斯歌舞史诗剧《神圣玛尼宏》成功在草原大舞台上演,该剧利用现代化的声光电技术与160多名舞蹈、威亚、杂技、武术、马术演员的完美结合,以极其震撼的演绎效果,全景式的再现了玛尼宏的前世今生和蒙古草原千年部落的不朽传奇,让观众如痴如醉、赞不绝口,自治区主席巴特尔看后给予了高度评价。该剧的推出,极大的提高了鄂前旗旅游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也必将成为鄂前旗最响亮的一个文化旅游品牌。投资7000多万元的上海庙赛马场严格按照国际赛马场的标准投资建设,看台可容纳4000多名观众,赛马场集活动、表演、赛马、骑乘、休闲、蒙古马繁育、马产业发展为一体,成为内蒙古地区乃至全国最高端的赛马基地、养马基地和中国马文化保护基地,是上海庙旅游区又一具有极强吸引力的旅游项目。

在旅游大发展的同时,鄂托克前旗在打造上海庙旅游名镇上,按照招大商、招重点企业的原则,积极走出去,广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成功落实了上海庙旅游区的投资开发商,组建了“内蒙古上海庙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从而拉开了上海庙旅游区大开发大建设的序幕。上海庙旅游区也成为鄂前旗第一个政府主导、企业开发、市场运作的旅游景区开发成功典范,同时上海庙旅游区通过高起点、高标准的打造,必将成为全国独树一帜的旅游目的地。

鄂托克前旗相关政府官员这样描述鄂前旗上海庙镇的建设成果。通过发展旅游和国家能源化工基地的建设,对当地农牧民的生活改善、就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对农牧民增收和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未来,在建设大旅游方面将不断探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服务水平、服务项目和当地农牧民就地转化,即带动整个旅游业发展,还要为当地人民群众带来收益,实现鄂前旗对外影响力和产业发展的双丰收。 (本刊编辑)

第2篇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5-164-02

一、引言

旅游文化的传播战略研究是将传播学和旅游文化学融汇整合,从而实现跨学科的综合研究。在国际旅游业的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国的旅游文化传播研究较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 旅游文化传播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旅游目的地利用媒介实现其旅游文化传播,逐渐成为目前大众传播的新兴手段。2009年实施“旅游立市”战略后,河北省秦皇岛市计划通过整合旅游资源,明确市场定位,用文化引领旅游产业由资源依赖向创意提升的转型升级。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文化传播战略研究对秦皇岛旅游业的转型升级至关重要。本研究拟从秦皇岛旅游文化的传播战略现状着手,发现旅游文化的传播与媒介的关系,探索分析秦皇岛旅游文化的传播战略及对策,从而实现秦皇岛传统旅游模式的蜕变,促进秦皇岛旅游在国际旅游背景下的战略性发展。

二、秦皇岛旅游文化传播现状

(一)文化传播目标定位问题

2009年,秦皇岛市确立了“旅游立市”战略,计划将秦皇岛建设成为休闲度假胜地、山海生态宝地、长城文化高地、健康长寿福地,整体打造“国际旅游名城”。可以说,这一决策把旅游业提高到“立市”的高度,反映出秦皇岛市政府高度重视发展旅游产业。但运用文化传播媒介推动秦皇岛市旅游业的发展,需要对旅游业进行具体清晰的文化传播目标定位。在政府主导型的旅游产业发展政策的环境下,秦皇岛市将旅游业定位为主导产业还是支柱产业对文化传播定位具有导向作用。秦皇岛市应依据自身旅游资源特色进行具体的文化传播定位,满足旅游市场不断发展的需求。同时实现秦皇岛市打造成“国际旅游名城”的目标,需要针对国际旅游市场和受众做出更为清晰的跨文化传播目标定位,从而形成有效的跨文化旅游传播策略。

作为传播环节的终端,受众在旅游文化传播的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秦皇岛旅游文化传播具有庞大而又多元的受众群体,然而在2009年秦皇岛市提出的“旅游立市”的城市经济发展战略中,着重城市生态资源和文化资源开发战略的同时,受众文化传播战略未得到充分重视。受众在旅游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决定了受众需求分析对于秦皇岛市旅游业战略性发展的重要性。秦皇岛市的旅游发展战略具备长期性和统一性,但受众群体的分散性和多样性加大了市场目标定位的难度。对游客旅游动机、行为、心理、需求的研究显得尤为不足,只有对受众进行细分,对旅游目标市场的进行细分,才能提高旅游文化传播目标定位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二)文化品牌战略问题

2012年,秦皇岛市《政府工作报告》中在阐述旅游立市时,将文化和生态建设纳入到了大旅游范畴。秦皇岛作为国家首批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其旅游、文化、生态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然而,在国际旅游发展背景下,秦皇岛旅游业还存在着单纯依赖孤立的旅游景点,没有形成独具特色的品牌形象。虽然拥有世界闻名的旅游景点却没有吸引大量的外籍游客。秦皇岛旅游要实现打造“全国著名的滨海休闲度假基地”、“文化创意之城”和“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等目标,必须塑造城市整体的旅游形象。目前,秦皇岛在跨国旅游环境营造以及文化分享等方面还没有发挥其特色专长的品牌策略。秦皇岛旅游的长远发展单纯依靠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优势,完备的旅游服务体系是不够的,更需要强大的精神文化品牌的支撑。因此,秦皇岛要注重从形象和品牌角度作整体的考虑,加大力度推广城市形象与文化品牌,科学地利用和提高自身文化资源、人文精神等层面的软实力,实现旅游文化传播的战略性长远发展。

三、秦皇岛旅游文化的传播战略及对策

(一)基于综合数据进行市场定位

实现秦皇岛市旅游文化传播战略性发展,需要制定有效的文化传播对策。有效的对策的形成离不开准确的市场定位。准确的市场定位需要以宏观信息和微观数据为基础。宏观信息包括国家及地区政治经济政策信息。2009年,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共同出台了《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进一步加快文化与旅游的结合,形成有效的合作机制,取得文化和旅游合作新的成果。秦皇岛市于2011年,被国家旅游局列为全国四个旅游改革试点城市。同年11月,国务院批准实施《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在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以及秦皇岛旅游改革试点城市的旅游发展机遇下,秦皇岛市必须抓住大好发展契机,结合“旅游立市”的发展规划,打造秦皇岛市旅游产业品牌,制定行之有效的旅游文化的传播战略及对策。微观数据包括具体的目标市场的规模,购买力,受众的旅游动机、行为、心理、需求等进行细化分类的统计数据,进一步研究数据之间的关联。秦皇岛旅游文化的传播要根据旅游目标市场地区的人口规模、性别、年龄、宗教、国籍、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分类,来确定潜在市场规模及属性,实现有效的市场定位。

(二)基于综合媒介进行品牌化文化传播

从文化传播媒介的时效性方面比较,网络媒介的传播时效性最强,其次是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的时效性较弱。通过网络媒介的文化传播具有全时性和及时性的特点。全时性在旅游文化传播中尤为重要。秦皇岛市应发挥网络媒介的全时性优势,实现全天候的旅游信息服务,使文化信息实现及时的、以受众群体为主导按需供给、更加精准、深远、有效的传播效果。广播电视媒介的应用在旅游文化传播中也占据着较大的比重,在我国广播电视媒体覆盖面和普及率最广,到达率高,在旅游文化传播渠道中占据重要地位,能较形象地表现旅游产品的特征。电视以其收视群体广大、能够提供视觉和活动图像的优势,成为当前旅游文化传播媒介的首选。因此,电视在文化传播中具有较高感染力,对于旅游文化传播受众的影响大于其他媒体。秦皇岛旅游文化传播要综合多种媒介的优势,通过传播媒介的融合,宣传“全国著名的滨海休闲度假基地”的旅游品牌,打造“文化创意之城”的旅游形象,从而实现“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的目标。

第3篇

[关键词]平潭;国际旅游岛;特色文化

[DOI]1013939/jcnkizgsc201707052

2015年,国务院正式提出了建设平潭国际旅游岛的发展规划。日前,福建省通过了《关于贯彻落实平潭国际旅游岛建设方案的实施意见》,要求逐步落实平潭国际旅游到的建设方案,预计到2025年,平潭国际旅游岛将全面建成。平潭拥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海丝文化、平潭地域文化等,这就为发展国际旅游文化产业提供了良好的文化素材,把市场运作、产业机制融入到平潭地域文化的保护、继承和发展中,进而可以打造出独具平潭特色的旅游文化产业。

1 平潭国际旅游岛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及不足之处11 构建平潭国际旅游岛的机遇和优势

111 机遇

一是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成立。平潭作为福建自贸试验区的三大片区之一,已经被国务院定位为沟通海峡两岸家园和国际旅游岛两大功能。2015年12月,平潭宣布启动建设国际旅游岛方案。中央政府同时赋予平潭一系列的经济优惠鼓励政策,加快平潭围绕国际旅游岛大力发展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创意文化、现代服务等产业。

二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的部署与实施。“一带一路”给平潭国际旅游岛的发展带来了极为难得的机遇。在构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过程中,平潭可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密切与东南亚、南太平洋群岛的合作,促进区域间的贸易交流与合作,合理规划产业布局,既要把平潭打造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贸易枢纽,又要将平潭国际旅游岛这块蛋糕做大做强!

112 优势

(1)旅游资源优势。由于受地质构造和海水侵蚀的自然条件影响,平潭境内湖泊、岩礁、沙滩等景观遍布全岛,被誉为“海蚀地貌博物馆”,其中最为有名的就是石牌洋、海坛天神和南寨石林。平潭全县海岸线绵延漫长,沙滩的沙质优良,细腻洁白,其中海坛湾、坛南湾、三岐澳三大海滨沙滩极为著名。此外,平潭海岛上还生活着众多的鸟类、爬行动物和小型的哺乳动物,与天然的海岛风光相得益彰。

(2)区位优势。一是平潭位于我国福建省的东部,与台湾隔海相望,是中国大陆距离台湾最近的地方。二是平潭西邻福厦泉旅游金三角,东邻台湾省金马旅游开放区,是连接台湾海峡、闽江口的重要中转枢纽,同时也是我国与东北亚和东南亚经济商圈的重要接洽点。三是平潭所在的福建省与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形成掎角之势,周边交通条件在近些年得到了大大改善,得益于如此便捷的区位优势,平潭国际旅游业必将客源不断。

12 发展平潭国际旅游岛文化产业的不足之处

121 国际旅游岛文化产业发展起步较晚,财税等方面扶持力度弱化 早期,平潭的旅游业发展没有得到政府宏观政策环境的支持,错失了旅游业发展的良机,与之相关的旅游文化产业发展起步也是比较迟缓,总体规模较弱,还没有形成较为完善的文化产业体系。综观平潭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框架,会展庆典产业、影视传媒产业、文艺汇演、旅游产业、旅游赛事等与文化相关的产业发展都比较缓慢,有些产业甚至还处于空窗期。随着近些年,平潭旅游业发展速度和规模的加快,文化产业也呈现出复苏状态,但主要还是旅游工艺品、文艺汇演为主,平潭区域文化和时代性文化内涵没有得到深度挖掘,整个旅游文化产业有待重构和升级。

从政府扶持方面来看,财政文化投入力度不够,对发展文化产业项目的财税政策不够完善和具体,这些都极大制约着旅游文化产业的集约化程度,影响了新的文化业态的发展。

122 文化产业项目建设还存在盲目、模仿跟风、欠规范等一系列问题 一是随着旅游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一些文化产业基地、园区、主题公园似乎是一夜之间就遍布境内,由此引发的盲目投资建设、铺张浪费、重复模仿等问题应当引起重视和警觉。盲目建设,一味地模仿跟风只会导致文化产业雷同现象越来越严重,引发市场的恶性竞争和价格战,不利于构建具有平潭特色的旅游文化产业体系。

二是旅游文化产品的内涵空洞,缺少地域文化的融合与创新。想要打造出具有平潭特色的旅游文化产业,就要深入、细致地挖掘平潭本土文化,将地域文化的潜在价值转化成旅游文化产品,不仅能够提高旅游文化产品的内涵和品位,还能将地域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发扬光大。

123 国际旅游岛文化相关产业融合较难

平潭拥有着得天独厚且优良的旅游资源,与之相融共生的就是平潭文化,华夏文化、海岛文化、宗教文化、民族地域文化等在这里繁衍生息,传承积淀。然而目前的实际情况却是,平潭旅游文化的开发过于简单、粗糙,没有真正体现出平潭本土文化的精髓和魅力,平潭文化的传播影响力严重受阻。

此外,平潭旅游文化的产业融合性较差,辐射范围较窄。当前,平潭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主要是依赖旅游拉动旅游,住宿、餐饮、交通、门票、旅游工艺品发展火热,而其他相关产业如会展、影视、广告、娱乐等多方面融合较难,联动性不足,因此,旅游文化产业的经济产值增幅较慢,再加上重视程度不够,宏观政策不给力,无法实现文化产业的规模化发展。

2 发展平潭国际旅游岛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研究

21 进一步完善扶持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

为了使平潭旅游文化产业能够搭上建设国际旅游岛这趟快车,首先就要大力举措,改革相关制度,建立健全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体制和制度。与旅游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地区相比,平潭还存在着很多不足和短板,这就需要各职能部门协调配合,整合资源、综合政策,形成文化部门全局把控,各相关职能部门联合协作,街道社区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进而逐渐实现产业融合和行业融合,推动平潭旅游文化产业规模化、品牌化的发展。因此建立起一套旅游产业文化管理体制很有必要,不仅可以规范政府职能部门和文化企业之间的权责关系,使之更好地协同合作,而且还是符合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O需要的。

此外,中央及地方财政部门要持续完善各项扶持政策,加大财政资金投入、税收金融等方面对旅游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切实推进平潭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创新。一是增加财政资金对旅游文化产业的投入。地方财政部门要把文化支出列入预算保障体系的重点,做好超预算的准备工作,确保公共财政文化支出的增长幅度是逐年增加的。二是设立专项扶持基金,支持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创意设计、会展、旅游资源的再开发、影视传媒制作和平潭文化旅游品牌推广等项目。三是认真落实国家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各项税收政策,并做好及时的跟踪、监督和反馈工作。四是充分发挥好文化部、相关金融机构、文化投资服务单位的职责,加强对特色旅游文化企业的金融投资和支持,鼓励发展新的文化业态,鼓励文化企业开展并购重组改革。

22 加快文化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大胆创新,提升平潭文化产业综合竞争力 在新时期,我国居民的消费结构正在由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社会大众的消费需求热点逐渐向教育、文化、科技、旅游等方向延伸,这就为平潭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市场。平潭拥有良好的旅游开发资源,地域特色文化也很突出,我们要加快文化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大胆创新,提升平潭文化产业综合竞争力。

首先,优化旅游文化产品结构,满足人们群众日益多元化的消费需求。以股权和合作等方式来融合国有文化企业和民营文化企业,这样既可以避免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分散性,做好优势互补,逐渐培育出一批实力强大的文化企业,继而推动旅游文化产品的创新和优化。具有古朴气息的乡村旅游旨在休闲和度假,二者与平潭旅游发展的有效融合,将会逐渐形成具有平潭特色的乡村旅游文化。依托平潭古朴浓郁的石头村落、渔家风光,深入挖掘主题乡村文化精髓,通过重点打造一些知名的文化主题村,不仅为平潭树立了一个典型旅游风向标,而且还打响了平潭旅游的头一炮,提高了知名度。

其次,大力发展健康体育相关产业。平潭拥有绵延漫长的海岸线,质地优良的沙滩,海域广阔,非常适合发展健康体育项目,如高尔夫、潜水、帆船比赛、赛马等这些都会推进平潭休闲体育产业品牌的建设与发展,还能够大大提高平潭旅游文化产业的知名度和关注度。

最后,积极发展影视传媒产业。平潭是中国大陆距离台湾最近的地方,因此可以以平潭自然风光为背景,以海峡两岸手足情为素材拍摄精品影视作品。影视传媒产业的发展可以极大地带动平潭文化品牌的塑造和宣传。

23 多措并举,促进平潭国际旅游岛文化产业的融合

一是引入信息化技术,提高旅游文化产业的现代化程度。随着现代信息科学的进步,网络信息技术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也为各行各业的融合提供了技术支持和保障。平潭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也要与时俱进,积极引入信息化技术,推动旅游文化产业向信息化、现代化迈进。比如说在庆典汇演、商业会展中,可以使用能够增强舞台渲染力的声光电综合集成应用技术、仿真模拟技术等。

二是加大产品的融合力度,重点突出平潭地域文化。将文化产品与旅游产品进行重新定位,包装组合,衍生出新的文化业态,这是文化产业与旅游业深度融合的重要一环。充分利用好平潭丰厚的文化底蕴这一优势,可以开发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化纪念品,后期就可以通过文化纪念品展销会、创意设计征集等形式进行市场推广。

三是整合各种形式的活动,发挥产业连带效应。积极响应并参与全国性的文化旅游主题活动,如文化旅游年、国际文化旅游节、大型赛事活动、会展节庆等,以此契机,着力推动平潭旅游文化产业品牌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在加快活动融合力度的同时,要以本土地域文化为根本,发挥其突出优势,紧紧围绕平潭文化,一步步打造会展庆典、博览会、电影节、体育赛事、动漫游戏等主题的旅游休闲文化活动,为平潭攒人气、传口碑、渲影响、增效益。

24 培养和引进旅游文化创新型人才

一是不断优化平潭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环境,吸引高端文化人才。平潭应以重点扶持文化项目为平台,依托本区浓郁丰厚的生态文化底蕴,吸引国内外的艺术家、投资商来平潭投资。通过一些大型活动赛事,吸引大批的旅游爱好者、文化、体育等方面的人才,加强本土与外来人才的交流c互动。

二是定向培养旅游文化产业人才。一是就目前文化旅游人员开展综合业务和专业技能的培训,将在职人员进行分类培训,大体有旅游管理类、专业技术类和服务型人才三大类型,逐渐打造出一支旅游文化产业的复合型人才队伍。二是与福建省内的一些高等院校合作,让旅游专业的学生多了解平潭的地域文化,可以为平潭定向输入人才。

3 结 论

随着建设平潭国际旅游岛各项政策的出台和建设的逐渐深入发展,平潭旅游业对文化产业的需求也是日渐凸显,尤其是平潭国际旅游岛是我国继海南国际旅游岛之后的又一重大旅游项目,需要有更多的创意文化的诞生,以满足国内外游客对生态文化的需要。平潭国际旅游岛作为两岸同胞共同向往的海岛式休闲度假旅游胜地,应注重自身文化的深度开发和挖掘,把本土文化与新时代文化融合创新,然后糅合到国际旅游岛的开发建设中,带动平潭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第4篇

红色旅游资源是开展红色的载体,也蕴涵着丰富的红色旅游文化。所谓红色旅游文化,是指革命老区的历史、革命故事、人物故事、历史事件、地方文献等等一些增加红色旅游色彩和价值的文化。红色旅游文化强调的是“文化”,即以“红色旅游”为主要内涵的“文化,它是一种精神的承载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华的体现。

一、当前红色旅游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市场化发展使红色旅游文化认同受到冲击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整个社会经历着市场化、全球化过程。市场化,不仅带来了经济的流动,也带来各种文化和价值观念的流动。个人文化、炫耀文化、过度消费文化、金钱文化等对当代旅游者造成了深刻的影响,使得旅游者在很大程度上排挤了红色旅游文化历史记忆的空间。同时,红色旅游文化历史记忆的淡忘又进一步导致当代旅游者对红色旅游文化的陌生。在当代旅游者的眼里,红色文化生长的历史时空遥不可及,那样“艰苦”和“匮乏”的环境难以与当下的“幸福”和“丰富”生活相对接,中华民族过去所遭受的挫折、屈辱、贫弱好像只是一种抽象的符号表达而难以引起深层的历史反思。

(二)红色旅游文化产业缺乏新意

在不少红色旅游景区,“一桌一凳,两块床板一盏灯,游客进门就转身”的尴尬现象屡见不鲜,红色旅游文化有“名”无“实”。红色旅游发展中有重硬件、轻软件现象,部分红色旅游景区产品陈旧、功能单一,缺乏吸引力等问题。一些红色旅游文化在经营上还停留在遗址参观、简单的图片和物品展示阶段,如井冈山的旧址和“红都”瑞金等,展示的内容雷同,形式单调。旅游者在游览此类景点时均以参观为主,缺乏参与效应。

(三)红色旅游文化产业过于功利化

在红色旅游发展过程中,一些人曲解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实质,导致红色旅游文化在个别地方沦为实现世俗的功利需求的工具,一些人为了追求商业利润,片面追求“卖点”,不惜走向庸俗、低俗与媚俗。如黄山一景区推出一红色旅游项目,重现时期“鬼子进村”场景,游客可以购票扮演鬼子、汉奸、“花姑娘”等角色。红色旅游的过程,不仅是游山玩水的过程,更是人们学习知识、感知历史、提高修养的过程。文化是需要沉淀的,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直接影响到当代旅游者对红色旅游文化的吸纳。

二、增强旅游者对红色旅游文化心理认同的思考

心理认同是指人们在认知、情感及行为方面对事件所要表达的意义的认同程度,主要包括理性认同、情感认同、意志行为认同。在开展红色旅游文化建设过程中,旅游建设人员要充分认识到旅游者心理认同的重要性,最大程度整合旅游资源,提高旅游者对红色旅游文化的心理认同度,增强红色旅游文化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一)理性认同:打造精品

打造红色旅游文化精品,是增强红色旅游文化心理认同的基础。然而由于红色旅游文化产品开发模式雷同,影响了红色文化传承的效果。因此,各地在开展红色旅游文化时,要追求主题化的发展,打造精品。譬如江西瑞金――共和国的摇篮,南昌――人民军队的摇篮,等等都有明确的发展主题。为了使不同主题的红色旅游文化深入人心,得到有效传承,在开发红色旅游文化时还须不断创新,借助重大历史事件和特殊纪念日集中开展主题宣传活动,定期举办红色主题会展或表演活动,宣传红色文化,从而极大增强红色文化的吸引力和说服力,触及旅游者的心灵深处,促进旅游者对红色旅游文化的心理认同。

(二)感性认同:增强体验

红色旅游文化虽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但毕竟当代旅游者与那个历史年代相距久远。加之红色旅游又常常以橱窗展示、静态观赏等为主,参与性、互动性的活动较少,游客对红色文化的感性认知缺乏。为了激发游客对红色旅游热情,扩大传承群体,应将红色旅游文化开发与体验参与结合起来。这样不仅能满足游客的猎奇心理,还能提高他们的满意度,扩大宣传范围。江西卫视举行的“中国红歌会”这一大型电视活动,不仅唤起了人们的红色记忆,而且有力宣传了红色旅游,为其发展开辟了新的形式。如果在红色旅游地开展类似的主题活动,使得作为主体的旅游者始终都在积极参与,那么其主体性得到了尊重和发挥,旅游者得到积极地情感体验越强,对红色旅游文化的认同就会越深刻。

(三)行为认同:创新传播

创新传播方式,跟进旅游者的时尚潮流,是增强旅游者对红色旅游文化心理认同的媒介要求。对于旅游者而言,在一定意义上,传播方式是否新颖,是否贴近旅游者的日常生活,是否符合旅游者个性化的心理需求,决定了内容对旅游者是否有足够的吸引力和说服力,决定了红色旅游文化的效果。因此,要借助现代科技手段使教育贴近旅游者思想实际。当前,互联网已经成为旅游者获取各类资讯、抒发感想、分享体会的虚拟的个人空间。旅游景区必须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如qq、微信、微博等方式,用旅游者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传播,是红色旅游文化贴近旅游者生活,贴近旅游者思想实际的最便捷、最有效的信息途径。

第5篇

    一、永州市旅游资源状况

    (一)旅游文化资源丰富

    (1)历史悠久,人文景观众多。永州历史名人众多,如舜帝、柳宗元、怀素、周敦颐、黄庭坚等;地方文化丰富,如舜文化、柳文化、碑文化、女书文化、草书文化等。此外,永州有历代形成的古陵、庙、塔、阁、桥两千多处,已被国家、省县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238处。(2)风景美丽,自然景观独特。永州是以山多水秀闻名的。潇水南北纵切,湘江西东纵横;九嶷山、阳明山、舜皇山、金洞林场4大国家森林公园分布境内,全境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山水相间,风景独特。(3)少数民族众多,民俗风情古朴。永州境内居民共有29个民族成分,以汉族、瑶族、壮族为主,这使得永州民俗文化源远流长,地方气息浓郁,对外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二)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日趋完善

    1.旅游基础设施逐步改善。(1)永州市道路系统日趋完善,交通条件得到改善。境内有洛湛铁路、衡枣高速、永连公路三大交通动脉,区位优势逐步显现。(2)相关配套设施明显改善。永州市供水、电、气系统完备,环境卫生良好,为永州市旅游活动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2.旅游服务设施发展很快。全市现有各类旅行社19家,其中国际旅行社2家;拥有星级饭店20家,其中四星级1家,三星级3家;省旅游餐饮示范点1处。

    (三)初步形成较为完善的旅游经营管理网络

    永州已经初步形成了芝山柳文化、九疑山舜文化、阳明山佛教文化、浯溪古书法碑林、江华江永瑶文化、道州濂溪故里、中心城区百里平湖和舜皇山生态旅游区等九大风景名胜旅游区,基本上形成了较完善的旅游经营管理网络。

    二、永州市旅游文化开发中应注重的新问题

    (一)文化主题的物化

    文化主题的物化,即将旅游文化的内涵用具体的、形象的、生动的载体体现出来。旅游者外出旅游,其目的是观光、游览、娱乐、休闲,获得一种经历,而绝不是探究某一种文化。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只有通过一系列的物化过程,以一种独特的、直观的、可感的形式表现出来,才能为旅游者所接受。因此,开发旅游文化,首先要注重的就是文化主题的物化。永州市要开发旅游文化资源,就必须注重文化主题的物化。但是,永州旅游文化的物化新问题不容乐观,以柳文化和舜文化为例摘要:有关柳文化的唯一的景点就是柳子庙,而闻名天下的“永州八景”现在大都难觅踪迹;舜帝是道德文化的鼻祖,舜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但是,目前只有舜帝陵和舜文化有关。

    (二)文化内涵的拓展和延伸

    旅游者的需求千变万化,若旅游文化仅仅固守其原本的文化基础,最终只会被旅游者所遗弃。作为具有重要吸引功能的旅游文化,应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的汲取新的营养,拓展其内涵,延伸其外延。永州市在文化内涵的拓展和延伸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柳文化在旅游者的印象中,基本上还停留在柳宗元时代;舜文化的开发,其目标顾客主要是拜祖、寻根的旅游者;女书文化正在进一步被遗忘……这种局面之所以产生,一方面是由于旅游文化的物化新问题;另一方面,是由于永州市的旅游文化基本上还保持在固有的模式上,其内涵没有得到进一步的拓展和延伸,使得旅游者和旅游文化之间缺乏一座沟通的桥梁,使得旅游者对其敬而远之。

    (三)旅游文化资源的保护

    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但是二者并不矛盾,关键在于能否在二者之间找到一个均衡点。目前,有关旅游资源的开发性破坏,在我国时有发生摘要:建设性破坏,景区超载开发、错位开发、索道建设等,屡见不鲜;保护性破坏,以保护为名,却使得景区失去原真性、整体性;管理性破坏,由于旅游区管理不善,使得环境受到污染……目前,虽然永州市还没有发生严重的开发性破坏,但由于开发不当,导致旅游事故的事情也有发生。因此,永州市在开发旅游文化时,应该以此为鉴,在保护和开发之间找到一个契合点,在保护的基础上开发,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三、永州市旅游文化开发的策略

    (一)突出地域文化,打造历史文化名城

    首先,突出“舜文化”特色,兼顾“柳文化”。开发舜文化,应注重“德”、“教化”,将和舜文化相关的载体联合起来,即以“舜文化”为主题,将舜文化、碑文化、舜帝陵结合起来,以九嶷山风景区为基地,根据游客的需求,有特色、有重点的整体开发,形成立体开发网络。开发柳文化,可重修永州八景,恢复当年风貌,既要突出柳宗元纵情山水的欣喜,也要流露出“独钓寒江雪”的孤独,并将柳子庙作为凭吊柳宗元的场所,将柳宗元当年的游览线路贯穿起来,形成一条独特的旅游线路。其次,纵向开发,打造历史文化名城。开发永州市旅游文化资源,可纵向开发,将永州的古老文化以时间为纽带,一一展现出来,突出其历史的厚重性,把永州美丽的自然风光和古老的历史文明结合起来,打造历史文化名城。

    (二)科学开发,深入挖掘文化内涵

    永州市开发旅游文化,必须深入挖掘,将其内涵和游客的思想感情结合起来,如瑶文化,可突出少数民族的生活情趣,开发一系列的节庆活动,如“盘王节”、“耍春牛”、“敬鸟节”、“坐歌堂和送亲”等,让游客和瑶族人有一个亲密的接触机会。此外,可通过题材和立意(突出其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形态设计(张扬其个性特征,设计不同人物形象)、材质(通过木、竹、金属等不同的材质,开发独特的旅游工艺品)等,从不同的方面展现瑶族人民的风貌。

    (三)增强旅游产品的参和性

    永州市开发旅游文化资源,在不破坏原生文化内涵和历史遗迹的基础上,应增强旅游产品的参和性摘要:首先,可以利用声、光、电等先进技术,以时光倒流的方式让游客欣赏永州的历史文化;其次,和特色文化相结合,以生动有趣的形式让游客接受古老文化的熏陶,如体验舜帝的耕作方式、学习怀素芭蕉练字、模拟柳宗元“独钓寒江雪”、参加瑶族的节庆活动、熟悉女书等等,通过种种途径,让游客以一种独特的方式了解永州市的旅游文化,将游、娱、乐和旅游文化融于一体,从而达到吸引游客、发展旅游业的目的。

    (四)加强宣传促销,塑造旅游形象

    首先,科学、统一规划旅游文化资源,将永州市的旅游文化资源通过某种联系贯穿起来,凝聚在一起,从而改变旅游资源零散、不集中的弊端;其次,将“舜文化”和“柳文化”作为对外宣传的重点,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介,利用图片、影视,塑造其历史文化名城的旅游形象,改变过去落后的旧面貌;最后,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的城市环境,为游客提供一个美丽、干净、卫生的旅游环境,展示永州市的良好面貌。

    参考文献

    [1潘宝明,中国旅游文化[M,北京摘要: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

    [2 秦方,评析旅游文化产品的开发设计[J,知识经济,2008(5)摘要:164-165

    [3http摘要://hntj.gov.cn/sxfx/yzfx/200706120 013.htm

第6篇

    (一)旅游文化资源丰富 

    (1)历史悠久,人文景观众多。永州历史名人众多,如舜帝、柳宗元、怀素、周敦颐、黄庭坚等;地方文化丰富,如舜文化、柳文化、碑文化、女书文化、草书文化等。此外,永州有历代形成的古陵、庙、塔、阁、桥两千多处,已被国家、省县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238处。(2)风景优美,自然景观独特。永州是以山多水秀闻名的。潇水南北纵切,湘江西东纵横;九嶷山、阳明山、舜皇山、金洞林场4大国家森林公园分布境内,全境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山水相间,风景独特。(3)少数民族众多,民俗风情古朴。永州境内居民共有29个民族成分,以汉族、瑶族、壮族为主,这使得永州民俗文化源远流长,地方气息浓郁,对外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二)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日趋完善 

    1.旅游基础设施逐步改善。(1)永州市道路系统日趋完善,交通条件得到改善。境内有洛湛铁路、衡枣高速、永连公路三大交通动脉,区位优势逐步显现。(2)相关配套设施明显改善。永州市供水、电、气系统完备,环境卫生良好,为永州市旅游活动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2.旅游服务设施发展很快。全市现有各类旅行社19家,其中国际旅行社2家;拥有星级饭店20家,其中四星级1家,三星级3家;省旅游餐饮示范点1处。 

    (三)初步形成较为完善的旅游经营管理网络 

    永州已经初步形成了芝山柳文化、九疑山舜文化、阳明山佛教文化、浯溪古书法碑林、江华江永瑶文化、道州濂溪故里、中心城区百里平湖和舜皇山生态旅游区等九大风景名胜旅游区,基本上形成了较完善的旅游经营管理网络。 

    二、永州市旅游文化开发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文化主题的物化 

    文化主题的物化,即将旅游文化的内涵用具体的、形象的、生动的载体体现出来。旅游者外出旅游,其目的是观光、游览、娱乐、休闲,获得一种经历,而绝不是研究某一种文化。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只有通过一系列的物化过程,以一种独特的、直观的、可感的形式表现出来,才能为旅游者所接受。因此,开发旅游文化,首先要注意的就是文化主题的物化。永州市要开发旅游文化资源,就必须注意文化主题的物化。但是,永州旅游文化的物化问题不容乐观,以柳文化和舜文化为例:关于柳文化的唯一的景点就是柳子庙,而闻名天下的“永州八景”现在大都难觅踪迹;舜帝是道德文化的鼻祖,舜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但是,目前只有舜帝陵与舜文化有关。 

    (二)文化内涵的拓展和延伸 

    旅游者的需求千变万化,若旅游文化仅仅固守其原本的文化基础,最终只会被旅游者所遗弃。作为具有重要吸引功能的旅游文化,应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的汲取新的营养,拓展其内涵,延伸其外延。永州市在文化内涵的拓展和延伸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柳文化在旅游者的印象中,基本上还停留在柳宗元时代;舜文化的开发,其目标顾客主要是拜祖、寻根的旅游者;女书文化正在进一步被遗忘……这种局面之所以产生,一方面是由于旅游文化的物化问题;另一方面,是由于永州市的旅游文化基本上还保持在固有的模式上,其内涵没有得到进一步的拓展和延伸,使得旅游者和旅游文化之间缺乏一座沟通的桥梁,使得旅游者对其敬而远之。

    (三)旅游文化资源的保护 

    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但是二者并不矛盾,关键在于能否在二者之间找到一个均衡点。目前,关于旅游资源的开发性破坏,在我国时有发生:建设性破坏,景区超载开发、错位开发、索道建设等,屡见不鲜;保护性破坏,以保护为名,却使得景区失去原真性、整体性;管理性破坏,由于旅游区管理不善,使得环境受到污染……目前,虽然永州市还没有发生严重的开发性破坏,但由于开发不当,导致旅游事故的事情也有发生。因此,永州市在开发旅游文化时,应该以此为鉴,在保护与开发之间找到一个契合点,在保护的基础上开发,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三、永州市旅游文化开发的对策 

    (一)突出地域文化,打造历史文化名城 

    首先,突出“舜文化”特色,兼顾“柳文化”。开发舜文化,应注重“德”、“教化”,将与舜文化相关的载体联合起来,即以“舜文化”为主题,将舜文化、碑文化、舜帝陵结合起来,以九嶷山风景区为基地,根据游客的需求,有特色、有重点的整体开发,形成立体开发网络。开发柳文化,可重修永州八景,恢复当年风貌,既要突出柳宗元纵情山水的欣喜,也要流露出“独钓寒江雪”的孤独,并将柳子庙作为凭吊柳宗元的场所,将柳宗元当年的游览线路贯穿起来,形成一条独特的旅游线路。其次,纵向开发,打造历史文化名城。开发永州市旅游文化资源,可纵向开发,将永州的古老文化以时间为纽带,一一展现出来,突出其历史的厚重性,把永州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古老的历史文明结合起来,打造历史文化名城。 

    (二)科学开发,深入挖掘文化内涵 

    永州市开发旅游文化,必须深入挖掘,将其内涵和游客的思想感情结合起来,如瑶文化,可突出少数民族的生活情趣,开发一系列的节庆活动,如“盘王节”、“耍春牛”、“敬鸟节”、“坐歌堂与送亲”等,让游客和瑶族人有一个亲密的接触机会。此外,可通过题材和立意(突出其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形态设计(张扬其个性特征,设计不同人物形象)、材质(通过木、竹、金属等不同的材质,开发独特的旅游工艺品)等,从不同的方面展现瑶族人民的风貌。 

    (三)增强旅游产品的参与性 

    永州市开发旅游文化资源,在不破坏原生文化内涵和历史遗迹的基础上,应增强旅游产品的参与性:首先,可以利用声、光、电等先进技术,以时光倒流的方式让游客欣赏永州的历史文化;其次,与特色文化相结合,以生动有趣的形式让游客接受古老文化的熏陶,如体验舜帝的耕作方式、学习怀素芭蕉练字、模仿柳宗元“独钓寒江雪”、参加瑶族的节庆活动、认识女书等等,通过种种途径,让游客以一种独特的方式了解永州市的旅游文化,将游、娱、乐和旅游文化融于一体,从而达到吸引游客、发展旅游业的目的。 

    (四)加强宣传促销,塑造旅游形象 

    首先,科学、统一规划旅游文化资源,将永州市的旅游文化资源通过某种联系贯穿起来,凝结在一起,从而改变旅游资源零散、不集中的弊端;其次,将“舜文化”和“柳文化”作为对外宣传的重点,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介,利用图片、影视,塑造其历史文化名城的旅游形象,改变过去落后的旧面貌;最后,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的城市环境,为游客提供一个优美、干净、卫生的旅游环境,展示永州市的良好面貌。 

第7篇

一、把握自身优势,抢抓旅游文化时尚产业融合发展新机遇

哈尔滨不仅旅游资源富集,而且文化底蕴深厚,品位时尚高雅,加快推进哈尔滨旅游文化时尚产业融合发展势在必行、大有可为。一是融合发展基础坚实,条件优越。哈尔滨有历史,是金、清两代的发祥地,一千多年前女真人的兴起,八百年前金代统治者的征战厮杀,北宋徽钦二帝“坐井观天”,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哈尔滨有文化,是中西文化的交界点,在国内城市中个性鲜明、独树一帜,是名副其实的“万国建筑博物城”。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支交响乐团、第一个音乐学校、第一家啤酒厂等都诞生在哈尔滨。哈尔滨有灵气,冬有冰雪,夏有湿地,自然风光秀美,生态环境宜人,世界公认的四大旅游资源森林、冰雪、湿地、海洋,哈尔滨就占了3个,是一座百临不厌的“冰城夏都”。哈尔滨更时尚,拥有影视动漫、音乐艺术、时装美女等众多时尚元素,是享誉世界的“音乐之城”。同时,哈尔滨也正以更加靓丽的风采、更加开放的姿态备受世界瞩目,刚刚的《旅游舆情调查报告》显示,哈尔滨在亚洲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知名度和来哈意愿快速增长,位次大幅前移,居副省级城市前列,为发展旅游文化时尚产业提供了外部条件。二是融合发展需求旺盛,前景广阔。旅游文化时尚产业作为新兴业态、注意力经济,正孕育着强大的需求空间,特别对正在实现新跨越的哈尔滨来说,是拉动经济增长、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提升城市吸引力和竞争力的重要引擎。近几年,通过重点打造冰雪节、湿地节、啤酒节、五花山赏秋节等节庆活动,哈尔滨旅游人数屡创新高,旅游收入年均增速20%以上,“冰城夏都”正成为一个四季皆热的旅游城市,形成了旺盛的市场需求,连续多年冬季接待游客排在国内城市前列。2014年,哈尔滨入境游客大幅增加,仅韩国游客就达到5万人,实现同比倍增。哈铁国旅接到全国各地来哈旅游专列26列,中央大街每天接待游客高达70万人次。暑运期间,哈尔滨铁路日均发送旅客37.9万人次,机场进出港旅客增长15.3%。三是融合发展机遇难得,千载难逢。当前,国家对发展旅游业高度重视,制定实施了《国民旅游休闲纲要》、《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省委、省政府对哈尔滨更是紧盯不放,在政策资金上大力支持,制定实施的《黑龙江省促进经济稳增长的若干意见》,包含很多对哈尔滨旅游文化时尚产业发展的专项扶持政策,省文化厅、省旅游局制定出台了为哈尔滨量身打造的发展政策。在宣传推广上,省委、省政府把争取来的“全国旅游局长研讨班”、“全国百强旅行社龙江行”等活动先后放在哈尔滨举办,省领导亲自参加活动并进行推介,极大地提升了哈尔滨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难得的发展环境和大好机遇为哈尔滨旅游文化时尚产业乘势而上、顺势而为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加快改革创新,探索旅游文化时尚产业融合发展新途径

围绕省市战略部署,主动适应新形势、新变化,不断探索提升城市品质的新途径,旅游文化时尚产业融合发展成效初显。一是产业项目牵动,城市核心吸引物集聚。以项目为龙头,牵动旅游文化时尚产业融合发展,成立由主管市长担任组长的旅游文化产业推进组。2014年重点推进文化旅游产业项目43个,完成投资87.9亿元,一批旅游、文化高度契合的大项目建设和开发进展顺利。投资200亿元的万达文化旅游城建设世界最大室外主题乐园和室内滑雪场,投资100亿元的波塞冬海洋王国建设大型嬉水游乐项目,推动旅游文化时尚产业向更高层次迈进。海宁皮草城、华南城等购物场所的兴起,提高了城市的时尚品位,增强了哈尔滨的吸引力和向往度。哈尔滨大剧院、音乐厅、西城广场等文化产品的建成并投入使用,彰显出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产业项目的落地建设,推动了哈尔滨旅游业与文化、经贸、地产、会展等多领域的融合,突破了哈尔滨市旅游文化时尚产品的季节性壁垒,为引入无限的外部需求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二是深挖资源底蕴,城市休闲氛围日益浓厚。对415处历史老建筑进行梳理归集、界定分类和定向招商,重建格拉祖诺夫音乐学校,推出犹太老会堂音乐表演,恢复亚细亚电影院原貌,在保护浓郁历史气息的同时,彰显现代都市的时尚特色。将教育书店辟建成国际水准的游客服务中心,中央书店改建为全省唯一的多功能休闲书店,不仅迅速成为旅游新亮点,更成为展示全省丰富旅游文化资源的全新平台。加快推进中央大街商业业态调整和音乐艺术氛围营造,提高整体业态深度,使发展更符合城市鲜明特点。原创旅游商品设计大赛、老建筑摄影和故事大赛、“哈埠菜”评选、夜游松花江等活动,使旅游要素不断丰富。探索以文化促旅游、以时尚提品质的创新发展之路,2014“迷人的哈尔滨之夏”旅游文化时尚活动成效显著,品牌效应全面彰显,哈尔滨居全国60个避暑旅游城市排行榜首位。通过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和整合时尚传统,哈尔滨变得越来越有味道、越来越有意思,融合发展聚变出前所未有的磁吸力。三是丰富产品内涵,城市品牌走向世界。按照全省旅游业发展的总体要求,哈尔滨市对城市资源进行了重新分类,最大限度地发掘城市鲜明而独特的气质,推出了更具地域特色的历史、文化、建筑、艺术、时尚、冰雪、生态、美食等八个哈尔滨的全新旅游产品,并针对境外游客、国内游客和本地游客的不同需求组合连线,使旅游文化时尚产品更加清晰有序,指向性更加明确。通过线上线下多渠道推广,境内境外全方位营销,八个哈尔滨旅游产品迅速成为新热点,进一步彰显了城市魅力,哈尔滨已跻身世界旅游文化名城行列,被评为“最具特色魅力旅游目的地城市”,荣登2014旅游业最美中国榜,荣膺“2014构建美丽中国先锋单位”。

三、坚持突出重点,开创旅游文化时尚产业融合发展新局面

旅游文化时尚产业融合发展是一项长远发展的大计,更是一项复杂艰巨的工程,只有常抓常新,才能撬动冰城经济的后发优势,带动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一是加强规划设计。通过规划引领,突出抓好旅游文化时尚产业重点区域、重点景区、重点项目布局,促进产业相互间的深度融合、互动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加快构建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旅游文化时尚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二是实施品牌战略。彰显优势,叫响“冰雪节”、“迷人的哈尔滨之夏”等旅游文化时尚品牌,提高太阳岛风景区、平房动漫游戏、松雷原创音乐剧等国家级旅游文化示范基地的发展质量,展示旅游文化时尚产业发展新成效。着力提高吊水壶、金龙山、松峰山等景区的文化内涵,打造旅游文化时尚融合发展新景区。挖掘资源,培育道外中华巴洛克、南岗“花园街黄房子”等大型历史保护街区融合发展新业态,把历史街区打造成旅游文化时尚融合发展的新名片。开发产品,加快促进以油画为代表的艺术品展销市场开发建设,利用丰富的温泉资源和医药优势,积极申请建设中医药养生健康旅游基地,促进旅游业向多个领域渗透,延伸产业链,拓宽产业面,集聚产业群。三是营造发展氛围。以哈尔滨交响乐、犹太老会堂弦乐、松雷音乐剧等高雅艺术为依托,着力打造交响乐团、音乐剧团等高端艺术团体,不断提升演出档次和水平。力争佛朗哥•德贡创作的大型秀场实现驻场演出,大力营造哈尔滨“音乐之城”氛围。依托哈尔滨时尚传统优势,深入挖掘建筑、艺术、生活、娱乐等领域的时尚亮点,通过啤酒节、时装周、电影节、艺术展等国际时尚节事活动,做大做强群力文化艺术、松北科技金融、道里南岗时尚商圈等新业态,进一步引领时尚潮流,扩大时尚消费。四是做好营销推广。营销宣传是加速旅游文化时尚产业发展的助推器。围绕“冰城夏都”城市品牌,建立旅游文化时尚产业项目库,编制招商引资项目册,以项目合作带动融合发展。利用各种媒体开展城市旅游形象宣传,集中资金、组合出拳,形成立体宣传阵势。依托旅游文化时尚产业特色产品,以俄罗斯、韩国、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为重点,制定入境旅游发展计划,建立市场促进体系,通过扩大开放、国际合作、招商参展、踏线采风等方式,不断引入境外需求。

单位:哈尔滨市旅游局

第8篇

当前,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文化旅游业进入了发展转型期和重要战略提升期,深入挖掘本土文化内涵,提升特色文化品位,是旅游业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实现差异化、品牌化、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就宜君而言,虽然旅游产业起步较晚,但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充分发挥“自然、绿色、休闲、避暑”的特色,围绕建设“中国避暑城”,重现昔日唐王朝宫廷“后花园”盛景这一目标,打造旅游景点,优化发展环境,开发旅游文化产品,积极开办旅游文化节庆活动,旅游文化产业正在成为宜君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

但是,同省内和周边旅游产业发展好的地方相比,宜君县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产业的发展还仍然处在比较低的水平,旅游业占全县经济比重较小,带动能力弱,远未达到预期效果。特别是宜君地域文化文化与旅游发展的结合程度不深,特色文化没有很好地融合到旅游中,文化提升旅游,旅游传播文化的效果没有发挥出来。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决定》精神,要建设国内知名旅游目的地和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在此背景下,宜君旅游文化产业如何定位、如何做大做强,成为当前需要迫切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做大旅游文化产业是推动宜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从自身条件来看,宜君属传统的农业县,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积极发展苹果、核桃、蔬菜和养殖等特色主导产业,努力打造苹果、核桃、畜牧、蔬菜等产业板块,主导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同时积极依托农业办工业,走农工贸一体化、工业园区化路子,发展涉农加工和新能源加工,工业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第三产业主要以服务业为主,全县三次产业比为32.8:41.1:26.1。但在整体上,经济总量增长缓慢,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还不高,工业占GDP的比重仅为45.4%,发展第三产业成为县域经济最为可能的增长点。而旅游文化业由于产业关联度高、涉及面广,是第三产业中最有潜力的部分,并已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部分,因而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产业成为我们的现实选择。

(二)城乡居民持续增收的需要。从农业发展角度来讲。一方面,由于受传统农耕文化影响,群众对特色产业管理粗放,对于发展科学化、商品化、集约化、产业化的现代农业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引导和转化。另一方面,近年来气候异常,自然灾害频发,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有限,严重影响了农民持续增收。2010年,受倒春寒的影响,核桃绝收,仅此一项全县农民人均少收入近2000元。而传统服务业由于受人口规模、物流发展水平等制约,增收空间不大。旅游文化业由于在第三产业中属关联度最大的新兴产业,对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有很大的带动作用,也有很大的潜力挖掘,必然成为宜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的选择。

(三)拓展宜君发展空间的需要。其一,在地缘上,宜

君是全市五个区县中唯一远离市区的县,受气候、地形地貌、资源缺乏、生态环境约束等多方面影响,在发展思路和方向上与市区存在差异,与全市在基础设施、城镇化建设等工作部署上不能同步进行,可谓“四区为城我为乡”,市区对宜君民生工程的布局和辐射带动作用不明显。其二,相比五个区县的发展总量,宜君最小,对全市的经济贡献最少。在工业发展缓慢、农业抵御风险能力弱的条件下,宜君如不能实现跨越发展,会存在被边缘化的危险,独辟蹊径,而以旅游文化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兼具消费业和生产业的双重属性,是现代服务业中最为活跃的因素,不仅可以增加季节性流动人口数量和消费,拉动诸多相关服务业的发展,还可以推动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并能催生出许多现代服务业的新业态,不断拓宽现代服务业的内涵,培育和带动出一大批新兴市场,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无限生机和活力,所以发展旅游文化产业成为宜君拓宽发展空间、避免被边缘化的重要途径。

二、找准定位发挥特色是宜君做大旅游文化产业的关键

近年来,宜君全力打造“中国避暑城”品牌,突出“自然、绿色、休闲、避暑”特色,深入挖掘文化底蕴,积极发展生态观光、休闲避暑、民俗风情三大旅游产业,不断加强重点旅游景点基础设施和服务游乐设施建设,坚持每年举办“中国避暑城文化旅游节”,现已基本形成“一湖(福地湖)、三园(太安森林公园、南山公园、龟山生态园)、一山(云梦山)”的发展格局,被全市168旅游总体规划确定为旅游目的地之一,我县旅游业的知名度有了较大提升。但景点多而杂、小而单、浮而浅,有说头、没看头、少玩头是宜君景区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各景点资源挖掘不深入,文化内涵浅,观赏程度不高;娱乐活动少,参与性不强,游客逗留的时间短;景区管理、服务质量与旅游业的需求还存在较大差距,宾馆、购物、娱乐等旅游供给能力较低,远远达不到需求;旅游产品、纪念品销售品种少,无层次,还没有拓展到大众游客层面。由此形成了游客少,旅游市场疲软,对第三产业带动力不强。陷入第三产业欠发达,进而旅游市场不景气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裹足不前”的被动局面。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思路是找准旅游开发定位、市场定位,寻找突破口,打破被动局面。解决好我们靠什么吸引游客、游客为什么要来宜君,旅游第一市场是哪些?第二市场是哪些?只有弄清这些问题,才能有的方矢,突破发展,逐步推开,进而做大。

(一)从旅游目的地入手发展旅游文化产业。《中国国内旅游抽样条产资料》显示,休闲观光﹨游览度假占全部9种目的的46.9%,说明以休闲观光﹨游览度假为主要旅游目的的旅游者占主导地位。宜君生态优势明显,森林覆盖率46.4%,植被覆盖率91.8%,是秦岭以北最大的一块绿洲,被誉为“西安的一叶肺”,有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绿化模范县、省级文明卫生县城等荣誉。对于生活在繁华、紧张、喧嚣的现代都市人们来说,满目苍翠,碧绿生辉,一种置身于青山绿水,漫步于山间小径,感受天然氧吧、回归自然的感觉是都市人所向往的。同时,避暑特征鲜明,在炎热的夏季,这里有绿荫遮顶、凉风拂面、云山雾海,有“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的宁静、幽远,全县年平均气温9.3℃,夏季平均气温19℃,独以凉爽备受省内外游客青睐。为宜君发展旅游产业提供了不可或多的自然资源。

(二)从旅游市场的培育上抓旅游文化产业。随着关天经济区的发展,涵盖六市一区近3千万人将会逐步走向小康,加之关中率先发展、陕南突破发展、陕北跨越发展战略的实施,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追求精神享受、探究另类文化、阅览异地风情、感受大好河山等方面的需求将会创造强大的客源市场。宜君周边东有白水的仓颉造字、北有黄帝陵、南有避暑胜地玉华宫,这些都能够辐射带动客源流入。2009年,全县接待入境游客总数突破16.7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3406.54万元。在游客当中,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地区是来宜旅游的主要客源地,以观光度假、探亲访友、商务避暑为主游客占据主导地位,份额占到48%。宜君要巩固这一客源市场,努力用3-5年的时间努力把旅游产业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并以此为基础,有计划地“滚雪球式”发展,逐步扩大范围。

(三)从文化与旅游紧密度上推动旅游文化产业。“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没有文化的旅游没有魅力,没有旅游的文化没有活力”。宜君自古就有“负北塞,阻环庆”,南下故都长安之称,地当要冲,多雄关险隘,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历史悠久。公元前2600年,宜君与北临黄陵县同为人文初祖轩辕氏活动区域的桥国,据史料记载和民间传说,黄帝的正妃嫘祖曾在宜君教民养蚕织布、推广稼穑、发明桑椹造酒等,完全可以借助于白水的仓颉造字、黄陵祭祖和嫘祖的古文明文化构成大的黄帝文化圈,利用人们寻根华夏情结,吸引游人探究、纪念、传承古文明。宜君县境内文物古迹众多,有仰绍文化遗址,有彭祖故里、哭泉姜女泉、北魏石窟、云梦山道教胜地等名胜古迹,太安森林公园、福地湖被确定为省级风景名胜区。县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1308件。宜君民间剪纸、农民画构思精巧,做工精美,有“艺苑奇葩”和“中国的毕加索”的美誉,是国家文化部命名的“中国民间绘画画乡”,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宜君剪纸被省旅游局推介为全省旅游纪念品。历史文化的积淀造就了其资源的不可替代性。宜君民风朴实,民情淳厚,长期的劳作过程中人们创造了乡间村野文化,民谚、顺口溜、秧歌脍炙人口。因此,宜君完全有条件靠挖掘提升深厚的历史文化,准确把握旅游发展的方向,抓住旅游的看点,提高旅游发展水平。

基于此,要立足于独特的生态、气候、文化特征,以嫘祖文化为依托,以、西安、咸阳、宝鸡、延安为游客圈,重点突破,唱响“黄陵祭祖、宜君避暑”旅游宣传主题,打响“中国避暑城”品牌,大力发展休闲观光、游览度假游,加强宣传推介,提高知名度,在大的黄帝文化圈中吸引游客观光旅游、休闲避暑。

三、挖掘特色文化,用地域文化推动宜君旅游产业大发展

(一)以文化创意提升旅游价值。地域文化是旅游发展的灵魂,发展旅游业依赖于地域文化。而要体现宜君地方文化特色,就需要把握宜君本土文化的内核和特质所在,以现代形式、大众方式来诠释和表达,打造宜君特色旅游文化品牌,营造地方文化氛围,找到旅游的经济属性与文化属性的最佳结合点,目前,要在已编制完成了全县旅游总体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做好景区详规的研究编制工作,要体现出宜君的文化内涵,有文化创意。要围绕黄帝文化和道教文化深入挖掘嫘祖和鬼谷子传说,在县城开发建设中,充分体现嫘祖文化元素;在云梦山景区建设中体现鬼谷子故事,以发挥文化的持久魅力,将适合旅游业开发的文化资源直接转化为具有市场效益的文化旅游产品。一方面要搜集整理民间传说,从多层面挖掘,形成反映其人其事的一整套故事传说,满足游人猎奇心理;另一方面要提炼丰富,把嫘祖养蚕织布、推广稼穑、发明桑椹造酒以及鬼谷子在云梦山传道授业、发展军事理论等古文明与现代文明结合起来,用生动的文化产品提升景区建设水平。同时,要加大文化创意。创作反映嫘祖、鬼谷子等名人和民俗文化的文艺演出和歌曲,偿试类似桂林的“印象刘三姐”、河南的“禅宗少林音乐大典”等实景演出,还可以修建抽丝、织布、酿酒等手工作坊和设立模拟古代军事战场,增强游客的参与性,以本土文化创意提升宜君旅游价值。

(二)加快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互动。文化提升旅游,旅游传播文化,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必会产生很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要改变撒胡椒面式的投入导致景点散而小,形不成核心的局面。在深入挖掘特色文化的基础上,将文化与景区发展融合互动,加快核心景区建设,带动其它景区发展,形成合理配置的格局。当前,宜君旅游景区建设要抓住以避暑文化为主的县城旅游建设、以鬼谷子道教文化为核心的云梦山景区建设和以山水休闲文化为主的福地湖建设,全力以赴打造“两山一湖”核心景区。县城建设要充分发挥山城特色,遵照“山林为本、文化为媒”的思路,将黄帝文化与避暑文化共同融入其中,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好县城,拉大框架,扩大规模,完善功能,整治环境,提升品位,建设园林生态旅游县城。云梦山景区建设要打响道教胜地品牌,突现道教文化魅力,深入挖掘鬼谷子故事,保护和恢复原有遗址,设立古代军事文化实景和道教布道场,精心打造西北第一个融道教与军事文化为一体的景区。福地湖景区要抓住山水特色做足文章,挖掘驰名省内外的北魏佛道石龛石窟的文化价值,打造具有佛道文化、休闲垂钓、旅游观光三大功能于一体的省级AAA级风景名胜区。只有通过打造核心景区,才能使宜君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迈上新的台阶。

(三)抓好特色文化和旅游品牌的宣传促销。宜君自北魏建县制以来,历经千年的发展,形成了仰韶文化遗址、北魏石窟以及孟姜女、鬼谷子传说等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有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26处,宜君的剪纸和农民画久负盛名,这些历史文化已经成为宜君的一种宝贵资源,成为重要的资本形式和经营对象,开发的价值日益显现。要树立科学辩证的发展观和抓文化建设也是抓经济、抓发展的观念,牢牢把握文化具有参与性和能动性的特点,立足于宜君历史文化资源,把加快特色文化的发展放在与经济建设同样重要的位置,挖掘潜力,深度开发,变文化资源为经济资源,从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中寻求新突破,把特色文化产业上升到接替产业甚至支柱产业的地位,为实现宜君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提供动力。

旅游是典型的形象产业,只有加大对外宣传推介力度,创新宣传营销方式,把自己的旅游产品推出去,把自己的特色优势介绍出去,才能增强游客对景区景点的熟悉了解,诱发游客的兴趣和消费需求。要认真学习外地经验,积极开展旅游促销宣传活动,在县内外新闻媒体上设置一个旅游栏目、制作一套光盘、印制一本画册、出版一本书籍、坚持办好一个节会、设立一批广告、设立一处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向外推介一批歌颂宜君的歌曲。定期开展歌手唱宜君、画家画宜君、作家写宜君和摄影家拍宜君活动,编辑出版系列文化旅游丛书和光碟,在西安等大城市举办宜君风景画展,编排推出大型地方特色文化旅游演唱会,传唱民歌,打造欢乐城乡,着力提升旅游文化内涵。要立足周边城市,实施对点营销,定期组织高校师生、机关干部、企业职工、社区群众游宜君和游客品宜君农家乐等促销活动。通过一系列卓有成效的举措,吸引更多的人了解宜君、关注宜君、走进宜君,提高宜君旅游文化品牌的吸引力和美誉度。

第9篇

关键词: 湘西地区 旅游文化演艺产品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1.引言

近年来,随着旅游文化的快速发展,旅游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新型支柱性产业,并且受到当地旅游部门的高度重视。湘西地区风景优美,人文底蕴浓厚,民族风情彪悍,是融风景与人文为一体的旅游产品。旅游文化演艺产品是指借助舞台表象形式,通过人体肢体语言的特殊性手段向游客展现地域性文化产品,让游客在观看表演时体验其民族文化魅力,从而达到愉悦身心的目的,它与传统的一站式的风景旅游模式相比更能吸引游客。当前学术界对旅游文化演艺产品的概念还缺乏统一的定义,也被学者称为“旅游表演”、“旅游演出”,通常认为,其概念包括:第一,地域性的文艺演出;第二,相匹配的多功能综合型娱乐剧场(剧院);第三,以演出为核心产品之一的主题公园,为项目收益的保障点;第四,项目周边的旅游休闲综合配套区,这是产业链延伸部分;第五,围绕演艺项目构建历史文明的话语体系,则属于营销和推广部分;第六,产权质押和股权交易,此为最关键的融资和流转部分[1]。但是当前旅游文化演艺产品属于新兴产业,存在发展时间较短、种类较少、创新不够等缺点;反之,湘西地区种类丰富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项目正在濒临消亡或失传。通过对湘西地区旅游文化演艺产品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协同发展研究,分析二者互动发展的思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旅游文化演艺产品丰富和创新的新内容,旅游文化演艺产品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扬和传承的新途径。二者协同发展有利于丰富湘西旅游文化市场,提高旅游文化演艺产品质量,同时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搭建了文化舞台,对湘西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2.湘西旅游文化演艺产品的表现形式

湘西地区旅游文化演艺产品市场的开发始于21世纪初,以张家界武陵源景区的魅力湘西大剧院为代表。张家界・魅力湘西搜集和整理了一大批民间传统文化表演素材,将民间艺人请出山寨、请上舞台,令很多隐匿深山、濒临失传的湘西民俗和民间技艺重新展现在世人面前。当前张家界的旅游文化演艺产品有10多项,以杂技为主,引进了湘西地区少数民族特色的歌舞,展示了湘西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弘扬了灿烂的文明;土家风情园每天下午4点左右的民俗晚会上演绎土家大型摆手舞、茅古斯舞、铜铃舞等;德夯苗寨有苗族鼓舞、苗家跳歌晚会、拦门对歌、歌舞会、灯火送客等各类演艺产品。湘西地区平时客流量远远少于民俗节庆期间和民族集会时,其原因在于除了节假日有空闲时间之外,更重要的是,在节庆期间和民族集会时,有很多民俗活动,少数民族居民们都盛装打扮、载歌载舞,民族体育活动开展非常热闹,值得游客前去参观和感受,因此,国内外游客络绎不绝,纷纷选在节庆期间和民族集会时汇聚在此。

3.湘西旅游文化演艺产品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协同发展

湘西地区旅游文化演艺产品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旅游文化演艺产品丰富和创新的新内容,旅游文化演艺产品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扬和传承的新途径、新平台。

3.1旅游文化演艺产品为体,搭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舞台。

旅游文化演艺产品作为展示文化的载体,能够让“地下的东西走上来,书本的东西走出来,‘死’的东西‘活’起来,静的东西动起来”,赋予传统体育文化以市场活力和经济价值。旅游文化演艺产品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中生产性保护的一种方式。民族传统体育不论目的是娱乐、健身还是竞技,其形式上都是身体展演,并与游客产生积极的互动,通过资源整合与互动,形成跨区、跨文化圈的产业联盟,以实现生产性传承目标;与此同时,推进民族体育的产业化发展,并使之融入旅游业的发展,提高旅游业的文化体育含量和产业附加值,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充分利用民族地区的自然环境、旅游市场、民俗、歌舞、节日文化等综合发民族体育旅游产业,依托现有风景名胜区和民族体育文化生态村的布局开发地域性、民族性、趣味性、精彩性较强的体育旅游活动,使之形成突出的合力与优势,打造旅游品牌,提高旅游区域的知名度与市场吸引力[3]。湘西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通过做成旅游产品,进入旅游市场,这些传统体育文化遗产就立马变得鲜活起来。旅游文化演艺产品能把零散的文化聚集化。大湘西地域辽阔,文化资源相当分散,分布在村村寨寨,需要旅游这根红线串起这些散落的“珍珠”。比如一台文艺晚会,就能将苗族鼓舞、舞龙舞狮、杂技、茅古斯舞等民间传统体育文化汇聚一堂,让游客享受一顿湘西民族传统文化的“大餐”。

3.2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塑魂,提升旅游文化演艺产品内涵。

民族传统体育之所以能够长期得到传承和人们的喜好,关键因素是它具有竞技与表演功能。竞技与表演和娱乐、艺术是不能分开的,民族传统体育正好完美地把它们结合在一起。然而,随着民族社会历史的发展与变迁,一些民族传统活动改变了原来的实用目的,演化成表演性和竞技性很强的体育活动[4]。传统体育文化的“软实力”可转化为旅游演艺产品的“硬实力”。近年来,湘西凭借其独特的旅游资源,旅游市场发展得红红火火,产业规模快速扩大,但仍存在大而不强的问题。传统体育文化的融入将提高旅游演艺产品品位、提高旅游素质,加快旅游业的产业升级。一方面,传统体育文化融入将让旅游产品更丰富,种类更加创新,另一方面,传统体育文化融入将擦亮特色旅游品牌。湘西文化的特质,具有地域性、独特性乃至唯一性,不可复制,成为神秘湘西旅游品牌的核心价值。它是让湘西以外的世人最好奇、最感兴趣也最能触摸到湘西神秘气质的关键所在。在打造湘西旅游文化演艺产品品牌核心价值体系时,融入神秘湘西的传统体育文化元素,使之成为统领湘西旅游的总灵魂,最大限度地释放出“神秘湘西”体育文化旅游的巨大魅力。创新是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极其重要的因素,在当今的旅游市场中,竞争激烈化、旅客需求多元化,旅游演艺产品只有创新才有生命力;民族传统体育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对其进行开发与利用,化为旅游文化演艺产品,不但可以增强旅游业的竞争力,而且可以促进湘西体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徐世不.异军突起:勃兴的旅游演艺市场[J].中外文化交流,2006,(3):16-19.

[2]梁永康,郑向敏.我国文化旅游演出项目开发研究――以首批国家重点旅游演出项目为例[J].企业活力,2011,(05):56.

[3]刘坚.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2.

[4]梁传诚.从民族社会学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特点与功能[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9,(6):42-44.

第10篇

关于旅游文化这一概念,不同的学者曾给出不同的定义。本文认同“旅游文化是文化交流与对话的一种形式”的说法,理由是这个定义揭示了旅游文化的本质是“互动”,即旅游文化的产生依赖于旅游活动的行为主体———“人”与旅游活动的客体———旅游地的人文地理风貌等相互碰撞之后所发生的交流互动。假如旅游活动的主客双方不发生或很少发生互动,旅游者游览之后没有或很少产生“到此一游”所触发的丰富感受,人们就很难说这一旅游行为是有价值并具收获感的。“旅游文化”是旅游者自身的文化因素与旅游地异质文化因素相互碰撞之后所产生的结果,是二者融合之后产生的一种新的文化形态。罗平旅游对旅游者是否具备“异质文化”的吸引力,罗平旅游到底“游什么”,这是我们思考罗平旅游文化内涵构成最基本的出发点。综观当今我国国内的旅游形态,大致包括自然风光旅游、古迹旅游、民俗旅游、宗教旅游、文化观赏旅游、红色旅游、现代都市购物旅游等几个大类。罗平旅游的主要承载物是每年春天的油菜花旅游,这是一种农耕文化加上自然风光观赏的季节性旅游。显然,其中所承载的文化意蕴并不丰富,而是相对单一和固化的。这就迫使我们不得不得出一个结论—罗平旅游文化的内涵过于单薄,罗平旅游文化的内涵急需充实和丰富,这是建设罗平旅游文化的当务之急。广义“文化”概念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二者相结合的产物,“旅游文化”概念亦然。罗平旅游文化建设的物质依托首先是罗平的地里环境山川景物,罗平坝子中一座座锥螺形凸起的山峰在云南境内是独一无二的,这种被统称为喀斯特地貌的地理结构形态是罗平自然景观的一大特点。问题是这样的特点如何才能让旅游者感受到?罗平自然风光的代表是大叠水瀑布和多依河风景带,问题是类似的自然景观其独特性如何体现出来?它们能否给人带来好奇新鲜、惊险刺激、领悟回味等综合性的获得感?就精神文化的层面讲,罗平旅游又能够给旅游者带来什么样的收获?依我看,民俗文化可以作为罗平旅游文化开发的重要着力点,应该以一种从宏观到微观的视角重新对此进行思考和定位。例如布依族文化,不能仅仅停留在风情的营造、风光的打造上,还应该延伸到布依族的婚嫁和丧葬文化、祭祀文化、习俗文化。地处滇黔结合部,是否还可以考虑适度发掘隐藏在民间的“巫”文化(仪式和符号),将其与道家文化、道教文化的根源和联系挖掘和展现出来。此外还可以发掘和培育民族民间饮食文化,包括“农家乐”现代休闲餐饮业等。当然,对于餐饮业,政府不仅要帮助和推动其形成特色,还要使之达到相应的档次和水准。罗平的旅游开发只能立足于地方本土资源,罗平的旅游文化建设必须建立在发掘和营造本土的文化传统和文化要素上。罗平旅游文化的构成包括罗平的自然环境、历史古迹(革命史迹)、社会生活形态、民族风情、民俗宗教、民间饮食文化传统等所呈现出来的特色与风貌,其内涵则是指罗平拥有的旅游资源所能够给旅游者带来的有价值的核心要素,它给旅游者带来的独特的旅游体验和文化体验。

二、罗平旅游人才培养

(一)罗平旅游文化建设急需的人才

1.创意人才。

现代旅游开发属于文化创意产业的范畴,既然是“创意产业”,说明需要的首先就是创意人才。什么是创意人才?目前为止还没有公认的定义。我的理解,创意人才就是在特定行业、特定领域有着丰富的知识和经验的积累,能够有针对性地提出创新性设想并能推动或能将创新设想付诸实现的人。具体到罗平旅游文化的建设与开发,其所需要的创意人才,首先指的是能够对“罗平旅游”这一特殊产品进行创新性研发的人才———既能够放眼国内乃至国际旅游市场,同时又立足于本国本地的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对罗平旅游开发进行通盘构想、规划并提出切实可行实施方案的人才。罗平旅游文化建设急需的首先是创意型人才,这样的人才到哪里去找?这样的人才当然不是凭空就能产生的,因为能够担当这一重任的人,最重要的是要能够通过研究和发掘罗平的旅游资源、文化传统来构筑创意的基础,然后结合对省内、周边省区、国内旅游市场的分析预测,提出罗平旅游开发的未来设想和规划。这种设想和规划既要立足于现状,又要具备足够的前瞻性。因此,本文认为,开发“罗平旅游”这一产品恐怕不是某一个人所能独立完成的,而应该是一群人、一批人,或者更准确地说应该是需要一个团队,需要群体的智慧和力量。个人或许能提供一个很好的点子,但很难形成一个完整的规划、一个可供具体实施的系统思路和中长期发展方案。罗平旅游文化的建设与开发,需要强大的创意能力来推动,这种创意能力并非是指某个人具有的个别能力,而是指一个创意群体、创意团队的集体智慧和能力。应该说,在这个创意团队中,本土精英、政府官员和外部行业专家等,这些人都是其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2.营销人才。

旅游产品作为消费对象,离不开科学合理的营销策划和恰当有效的促销手段。因此,懂得现代营销知识和具备营销技能的人,是罗平旅游建设和开发人才队伍中不可缺少的人才。对罗平旅游进行营销策划,首先需要做的是对罗平旅游进行定位,这种定位如果只针对油菜花盛开的春三月,事情似乎就简单得多。但如果是针对罗平旅游的整体、针对一年四季均有效的旅游定位和命名,事情无疑就变得很复杂,这是相对大一点的角度。小一点具体一点,针对一时一地的旅游活动进行促销策划也很重要,像有奖销售、打折优惠、配发纪念奖品等,都属于营销的范畴。

3.管理人才。

旅游管理需要管理人才,其工作职责包括从事景区规划、养护和日常管理等。对这些管理人才最重要的素质要求是要具备良好的服务意识、质量意识和职业道德素质,不能有官办作风、衙门做派,不能双眼只盯着钱。要用心做好旅游服务这件产品,让旅游者舒心、放心地来旅游,而不能是时刻担心被骗被宰;要经营和打造出声誉良好持久的旅游品牌。

4.导游人才。导游是旅游业的桥梁。

建设和开发罗平旅游,导游人员肩负着重要的使命。我们这里所谈的导游人员主要指“地陪”人员,也就是在罗平本地负责接待游客的本地导游。近几年,云南旅游业时不时发生在国内引起强烈反响的游客投诉事件,其中多数与导游的职业道德和综合素质不高有关。建设和发展罗平旅游业,对本地的地陪人员提出的要求不外乎两:第一个是要非常了解和熟悉“罗平旅游”,也就是对所销售的产品要知根知底,要非常熟悉;第二个是要认同“罗平旅游”,热爱“罗平旅游”。没有激情的销售是无法打动消费者的,只有热爱和珍惜“罗平旅游”这个品牌,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导游的职业驱动问题,才能避免发生这样那样的人为的质量事故。

(二)本地导游人才的知识结构和素养

上述四种人才中,居于金字塔尖的是创意人才;营销人才和管理人才居中偏上;导游人才是基础。前三种人才不说了,这里单说处于基础位置、人数稍多的导游人才的知识结构和技能,他们到底需要由哪些要素来建构。我们知道,人才培养的根基首先是对常识的掌握,“常识”就是我们通常在高等教育中所说的“通识”,亦即通识教育。罗平旅游所需要的导游人才,其通识知识的部分与其他类型的人才大致类似,而又有其特殊之处。比如,一般知识中的政治学知识、经济学知识、地理学知识、文化学知识、人类学知识、民俗学知识、心理学知识、管理学知识等,这些属于通识范畴的知识,我们的导游理应具备和掌握。特殊一些的,比如本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地方民族文化习俗的变迁、地方史知识、地方风物传说等方面的知识,我们的导游更应熟悉和掌握。在人才培养中,人们常说要培养通才与专才相结合的人才,对于罗平导游人才的培养来说,我的观点是应以“专”为主,兼顾“通”———也就是更多地应将重点放到对本地文化、本地历史知识的学习和思考把握上。罗平导游人才的职业素养包括具备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遵纪守法,吃苦耐劳;具备良好的服务意识,礼貌礼节周全并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包括不说脏话,不骂人;沟通技巧良好,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友善对待游客;具备团队精神,善于合作、协作,愿意付出;具备外语口语能力,能够接待外国游客;获得导游资格证(导游证)等。

(三)人才从哪里来

目前云南省内的大专院校和众多的国内高校大多开设有旅游管理专业,罗平旅游文化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可以有效地利用省内省外的高校资源。这里说的利用,一是指可以从这些高校中物色本地籍的学生毕业后回原籍就业;二是指可以采用校地合作模式定向培养旅游专门人才;三是可以委托高校不定期地为罗平开设专门的培训班培训人才;四是吸引外地籍的高校旅游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充实到罗平的旅游人才队伍中。在可以预期的时限内,前述四种人才中的后三种人才,都是可以利用省内外的高校资源获取的,具备很强的可操作性。至于居于金字塔尖的创意型人才,如前所述并非指单个的个别人才而指组合型的人才团队,很显然这是需要通过多种途径、调动多种资源才能形成和造就的。创意型人才是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一个人才尚且难得,要组合成一个人才团队,其难度可想而知。这里还应该提出的是,委托高校旅游专业培养旅游人才,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和职业爱好;在旅游管理系列课程的设置中,为罗平旅游量身打造的课程,一定要侧重于导游方向课程、景区景点规划及管理方向课程,以及网上营销、旅行社合作运作方向课程等。

三、结语

第11篇

[关键词]旅游文化 产业园区 构建 目标 路径

山地生态城市是相对于沿海生态城市而提出的,三明市属于闽西北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其地貌特征以山地为主,具有良好的绿色生态,属于典型的山地生态型城市。近年来,三明市旅游业不断加快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旅游经济总量仍然偏小。三明旅游经济如何实现从旅游资源大市向旅游经济强市跨越,笔者以为,发挥其地方文化资源优势,探索旅游文化产业园区建构的科有效路径,对加快旅游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促进旅游经济产业化和规模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三明旅游文化产业园区建构的目标

三明市自然生态环境优越,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旅游产品品牌优势和区位交通优势明显,在中央明确提出要将我省建成国内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和富有特色的自然文化旅游中心口]政策环境下,要立足以上有利条件,坚持在我市“一龙头一中心三个区”旅游发展布局的总体框架下,构建特色鲜明、项目集群、产业联动的旅游文化产业园区,主要应努力实现以下目标。

1 以大宋文化为主题的旅游文化体系。从我市尤溪县是朱熹的出生地,以及我市不少城市都为两宋名城,拥有不少宋代历史文化名人极其宋代历史文化遗迹这些资源结构的实际出发,发挥朱熹这一文化品牌在世界文化领域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广泛的文化影响力和号召力的优势,将三明旅游文化体系的主题定位为大宋文化,以彰显城市的个性,体现我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鲜明特色。为此,完善的、个性特征鲜明的我市旅游文化体系就应当是,以大宋文化为主题,以客家文化、古文化、和宗教文化为支撑的旅游文化体系。这一体系包括其核心层中以宋代将乐的杨时、沙县的罗从彦、尤溪的朱熹等闽学先贤的大宋理学文化内涵,中层包括在泰宁、尤溪、沙县、将乐等两宋名城中留下的历史文化遗迹和名人故居遗址,外层则以以客家文化、宗教文化、古文化所蕴含的民俗、礼仪、宗教、艺术、服饰、建筑、饮食等方面,积极推动以大宋文化为主题的旅游文化体系在海内外的文化影响力和感召力不断提升,促进三明旅游城市目的地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2 优化的旅游文化产品结构。旅游产品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以休闲、养生、文化为主题的旅游产品体系初步形成,旅游产业结构规模扩大、功能多样、档次齐全,城市文化旅游品牌体系初步建立,服务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旅游产业规模结构合理,到2015年三明游客接待量达到1500-17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占GDP的7―8%。

3 特色鲜明的旅游文化产业园区。

按照一个主题,三大支撑的地方文化发展体系结构,发掘三明地方文化资源的内涵,整合不同区域的文化资源,逐步打造以下四大特色旅游文化产业园区:1、书香茶道文化体验产业园区。以朱熹、杨时、罗从彦等闽学先贤文化遗址遗存为依托,整合各种理学文化资源,形成以大宋理学文化为核心,以书院文化、诗苑文化和茶文化为特色的旅游文化园区。2、客家始祖文化旅游产业园区。以宁化客家始祖文化园为依托,整合泰宁、将乐等地的客家文化资源,形成以客家始祖文化为核心,民俗文化、古民居文化、饮食文化、娱乐文化为特色的客家文化旅游园区。3、古文化科考旅游产业园区。以万寿岩、回瑶古窑址、清流狐狸洞和明溪南山遗址为依托,以科考、科普和修学为目标群体市场,引入完善的知识解说系统,融入趣味性和参考性的旅游项目,形成古文化科考、科普为特色的古文化科考旅游园区。4、宗教文化体验旅游产业园区。以庆云寺、淘金山、灵台山为依托,整合三明各种宗教文化资源,形成以宗教朝圣为核心,以宗教养生、宗教修学、宗教文化体验为特色的宗教文化体验产业园区。

4 规范化和标准化的旅游产业的管理与服务。

在贯彻已有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基础上,结合当地旅游服务业特点,逐步建立“结构合理、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的旅游服务标准体系。同时,为全面推进旅游文化产业向集约型、品牌化、效益型方向发展,着力提升旅游企业在管理、信誉、品牌、服务、理念等方面的软实力,为游客提供国际化的优质服务。

二、三明旅游文化产业园区建构的基本路径

1 要站在推进三明在海西建设中加快发展的高度,要强化旅游文化产业化发展意识。

首先,必须强化市场意识,坚持用一种全新的开放的市场观念来看待文化资源,坚持以对旅游文化资源进行资本化开发运作,来支撑旅游文化企业持续向好发展。其次,必须强化创新意识,坚持以不断新的创意来发掘地方文化的内涵,整合开发旅游文化资源,形成富有时代特征、创意独特的旅游文化体系,为旅游文化的产业化发展奠定坚实的市场基础。其三,必须强化项目运作意识。旅游文化产业化必须以项目运作为抓手,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文化资源为载体,以创意为手段,来策划项目,尤其要策划好旅游文化的核心项目,促进核心项目拉动其它项目的集群发展。

2 充分挖掘三明旅游文化的内涵,进一步提高旅游的文化含量。

一是要深入挖掘景区(点)民间特色文化内涵,促进特色文化与景区自然景观的有机交融。要组织一批专业人才深入挖掘整理以大宋理学文化为核心,客家文化、古文化和宗教文化为主体的旅游文化产业体系中不同结构和层面中的文化内涵,寻求与自然景观以及游客审美和情感需求的有效对接渠道,实现文化内涵与自然景观的有机交融。加强这些景区属地文化内涵的拓展,收集整理一些口耳相传的民族传说故事,发掘整理和提炼梅林戏、肩膀戏、傩舞等民间文化资源,并且以生动活泼的艺术形式展示出来,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品牌,并且将这些文化品牌与景区的游览有机结合起来,增加景区游览中的互动活动项目,使游客既看到秀美的山水,又能参与游览中的文化娱乐活动,感受到景区优美的自然景观与神奇的民俗文化的魅力。二是要深入挖掘整理民族习俗文化资源。要组织力量编写《三明客家风情民俗化精典解读》,对客家风情和民俗进行深度挖掘和详细讲解,拓展提炼“神奇的客家风情民俗”内涵,将客家风情民俗加以改造提炼,融入休闲度假旅游、安养旅游的互动体验活动中,让游客在休闲度假、安养的旅游中充分获得客家悠远、神奇、神秘等别样的文化体验。三是要充分展示饮食文化、民族服饰文化和民族建筑文化。要发掘旅游文化园区内具有特色的饮食文化、民族服饰文化和建筑文化。如对大宋茶文化、酒文化和风味小吃文化进行进行开发整理,促进茶道文化、酒文化和风味小吃文化的产业化发展。工商、税务、旅游等职能部门要出台政

策,鼓励旅游景区(点)从事饮食、旅馆、交通、商业、娱乐的个体工商户及行业窗口工作人员着本地客家土布服装,推动具有特色的客家土布服饰向旅游商品方向发展,形成客家土布服饰的产业化生产经营。要出台和落实《关于在城镇建设中充分体现客家民俗特色的若干规定》,在各级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名镇、历史文化名村、风景名胜区建设一些标志性建筑体现客家族群特色,鼓励和支持一些宾馆酒店建设体现宋代特色的仿古建筑。

3 突出旅游文化产品的特色,着力延伸旅游文化项目的产业链。

一是要批准核心特色项目。三明旅游文化要以“走进历史,感受人文,体验大宋”为主题、体现“浓郁的民俗风情、厚重的人文历史、醉人的书香茶道、众多的名胜古迹”等四大特色,围绕突出大宋文化主题,发挥各自旅游文化资源的优势,着力策划能够体现四大文化特色、有整合文化资源能力的核心项目,促进旅游文化产业链的打造和延伸。我市旅游文化产业化的核心项目可以着重从创设大型演艺活动、主题公园和节庆会展等方面着手。比如可以策划举办梦回大宋客家的大型歌舞节目、朱熹诞辰祭拜乐舞、世界客家朝觐乐舞等大型歌舞;可以打造大宋文化主题公园;可以构建万寿岩古文化体验主题公园和万寿岩古人类城市雕塑群和其文化广场;还可以按照各地文化品牌的资源赋,举办世界客家祖地祭祀大典中国小吃文化节、三明笋竹文化旅游节等节庆活动和海峡两岸林博会等节庆会展活动。二是要精心构建项目集群。在核心项目形成后,要充分利用核心项目的品牌效应,以市场为导向,拓展核心项目的内涵,整合旅游文化资源,延伸核心项目的产业链。比如依托大宋文化品牌,创设大宋文化主题公园品牌项目,就可以将原来散落的朱熹南溪书院,朱熹父亲朱松的故居苇斋旧治,朱熹名诗《观书有感》中的半亩方塘的遗址、理学先贤杨时、罗从彦的纪念馆、宋代闽学先贤诗词碑林,宋代闽西北的民间习俗和民间曲艺、以及客家的擂茶和风味小吃等资源整合起来,促进名人书院、名人诗苑、酒店宾馆的建设,客家美食、客家茶道、客家水酒、民间曲艺、旅游商品等项目的开发与完善,扩大游客的住宿、美食、茶道、酒吧、购物、娱乐等消费活动,促进旅游文化产业链的延伸。三是要注重以文化创意为动力。一要发挥品牌整合旅游文化资源的湖大型实景地演出的核心文化项目,将泰宁的客家民俗风情、经典民间曲艺表演、大金湖的渔火、闽西干等客家土特产等文化资源整合起来,以新的创意发掘核心文化资源,放大比较优势,强化价值竞争力,从而促进产业链的延伸。二要注意文化资源的审美化。遗址遗迹等文化资源,要有效转化为旅游人文景观资源,很重要的是在产品设计过程中,注重形象塑造和情感激活,促进文化资源的审美化,使隐性文化显性化、使在地下的、书本里的文化,走上来、走出去、活起来,使之变为可视、可读、可体会、可感知和可消费的旅游产品。

4 提高旅游文化产业的集约化程度,推动企业经营的品牌化和规模化

一是要实施区域品牌共享战略。应加强区域品牌对旅游文化资源的整合力度,尤其要在突出大宋文化主题下,着力培育以朱熹、杨时、罗从彦等理学先贤为代表的大宋文化品牌、以泰宁世界自然遗产地和世界地质公园为载体的客家民俗文化旅游品牌,以海西客家始祖文化园为依托的客家祖地文化旅游品牌,发挥这三大品牌对三明旅游文化资源的整合作用,促进消费群体的集聚,提高三明旅游文化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二是要推动企业的集聚。从资金、土地、税收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促进旅游文化企业向园区集聚。要以资本为纽带,推进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和联合重组。积极组建以资本为纽带政府控股的骨干旅游文化企业集团,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实行统一运作,统一规划,统一营销,逐步实现经营的品牌化、规模化、网络化。同时,创造条件鼓励省内外,国内外大型文化企业进入三明旅游文化园区发展,促进旅游企业的横向联合与兼并,进行跨区域资产组合,同行业之间联合,争取早日组建大型旅游上市公司。三要推动产业的联动。要对旅游产业园区内的核心项目进行深入的研究,深入研究核心项目所能够衍生的产业和产品,在做大这些产业和产品的同时,加强产业链的对接,促进产业之间的联动。比如宁化在策划与运作“海西客家始祖文化园”这一核心项目后,就应同步策划运作客家美食街、客家擂茶馆、客家书院、客家婚庆馆、客家民俗村、客家休闲会馆、客家祖地旅游纪念品生产线等项目,推动衍生项目形成的餐饮业、擂茶业、娱乐业、旅游纪念品产业同步发展。

参考文献:

第12篇

一、影视旅游的特点

根据对影视旅游所做的定义,以下分别从资源和文化的角度,对影视旅游所凸显的特点进行分析和归纳。电影是高于生活的艺术,通过影视作品,观众往往能从感官和意念上拥有模糊的时间和空间界限,了解日常生活中无法经历的事和物,亦或者从影像中获得感同身受的体验。作为艺术创作、文化创作和经济运作相结合的成果,影视作品是能使观众产生感情共鸣的文化消费品。因此,由影视所衍生的旅游资源具有深厚的文化特质是无可厚非的。同时,影视旅游资源是具有强烈的可感知性的。影视作品本身所创造和展示的意境是对资源文化内涵的一种烘托和渲染,影视旅游还原了影视作品中相关的自然景色、人造景观、人文古迹等丰富资源,物化的影视旅游资源是旅游者心理上和感官上最直接的感知。《梅兰芳》热映后,有许多海内外的京剧票友专程前往北京游览梅兰芳故居并在什刹海胡同细细品味梅府家宴。除此,泰州梅兰芳纪念馆更是将梅兰芳生前使用过的练功镜、梳妆台等家具进行了原样陈设,为旅游者传递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影视旅游用一种直观的、可感的形式为各类旅游者提供了一项文化之旅。

二、影视旅游文化的概念探究

作为一种文化体验过程,如何将影视旅游的文化功能最大化,使旅游者在参与影视旅游活动的过程中得以获取最大的文化满足是值得思考的。因此,有必要对影视旅游自身的文化内涵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1.影视旅游文化的形成

无论是广义还是狭义,文化都是人的活动,而且具有实践性。影视文化是狭义文化的类存在,它改变了人类传统的感知方式。传媒科技的发展使得影视艺术得以被广泛接受和传播。因而,影视文化具有广泛性。同时,影视艺术具有被不同年龄层次和文化层次观众所接受的可能。因而,影视文化具有普及性。影视的最终目的在于使观众在感官上和精神上得到认可和愉悦。因而,影视文化还具有娱心性。从审美到观念,包括影视旅游的出现,影视文化广泛性、普及性和娱心性的特质使影视渗透到了人类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旅游文化是以旅游活动为核心而形成的文化现象和文化关系的总和。旅游使影视旅游文化得以产生和表现。旅游活动中的旅游主体——旅游者、旅游客体——旅游目的地以及旅游介体——旅游经营者之间的各种交流活动势必会产生文化行为和文化影响。旅游活动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活动。旅游者的客源文化、旅游目的地的资源文化和东道文化、在旅游过程中旅游经营者所展示的服务文化等等融合组成旅游文化的内容。因而,旅游文化具有融合性、综合性。同时,由于旅游者和旅游目的地之间的文化差异、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之间接受服务和提供服务的人员差异都使得旅游文化具有一定的多元性。旅游的最终目的是愉悦身心,接受文化和精神享受。因而,旅游文化势必也具有娱心性。王恩涌在其《人文地理学》中认为“在一个文化系统内,各文化层次,各层次的文化特质在功能上形成协调,这就是该文化系统实现了文化整合。”影视文化与旅游文化是具有一定相同特质的文化,这两种文化最终表现为愉悦的心情和满足的精神享受,在相互吸纳、重新组合的过程中催生了影视旅游文化的形成。

2.影视旅游文化的涵义

影视旅游是由与影视相关的各类旅游资源所构成的文化体验过程。旅游文化扩充了影视文化的内涵,而影视文化则为影视旅游所服务,可视其为影视旅游活动中的文化资源,它提升了影视旅游活动的意义,使这一专项旅游为更多人所接受,是旅游文化的实践。因此,影视旅游文化是以影视旅游活动为载体所展现的文化交融和文化整合现象。(图1)影视旅游文化的“源文化”——影视文化、影视旅游资源的各种文化要素以及影视旅游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文化关系是影视旅影视旅游文化具体特质表现为:(1)综合性。影视旅游文化所包含的要素众多,所表现的形式丰富。从影视拍摄地的静态景观到各种影视城的动态演艺节目、各类旅游资源和文化产品无一不体现出影视旅游文化这一整合文化的丰富内涵。(2)广泛性。作为感染力最强的艺术,影视艺术已经发展成为了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文化信息传播方式。影视旅游虽还只是一项新兴的旅游活动,但影视和旅游是被广泛接受和认可的娱乐方式,热爱影视和旅游的人们众多,只要能有具备吸引力的影视旅游资源,人们自然会对影视旅游产生兴趣,影视旅游文化具有被广泛传播的可能。(3)可感知性。文化的概念是宽泛的,但是介于影视旅游资源的感官体验使得影视旅游文化可感可知。从影视作品影像中所抽离出的逼真的旅游资源驱使旅游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文化感受。(4)娱心性。影视旅游是能带给人们精神享受的文化体验之旅,影视旅游文化宣扬和传递影视和旅游的魅力,使旅游者得到文化需求的满足。

三、探究影视旅游文化涵义的启示

影视旅游文化的综合性、广泛性、可感知性和娱心性足以使得影视旅游成为一项具有文化吸引力的特色旅游产品。始终关注影视旅游文化作为一种整合文化所存在的优势和特点,不断扩充具有文化内涵的影视旅游产品、营造影视旅游目的地的文化氛围、对文化需求强烈的旅游细分市场积极使用文化营销、将文化倾注于影视旅游品牌的打造。

作者:沈依慧 单位:上海建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