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3 09:44:3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医学影像发展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医学影像技术
医学影像技术主要是应用工程学的概念及方法,并基于工程学原理发展起来的一种技术,其实医学影像技术还是医学物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用物理学的概念和方法及物理原理发展起来的先进技术手段。医学影像信息包括传统X线、CT、MRI、超声、同位素、电子内窥镜和手术摄影等影像信息。它们是窥测人体内部各组织,脏器的形态,功能及诊断疾病的重要方法。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以胶片为主要方式的显示、存储、传递X-ray摄像技术已不能满足临床诊断和治疗发展的需求,医疗设备的数字化要求日益强烈,全数字化放射学、图像导引和远程放射医学将是放射医学影像发展的必然趋势。
1 传统摄影技术在摸索中进行
1.1 计算机X线摄影
X射线是发展最早的图像装置。它在医学上的应用使医生能观察到人体内部结构,这为医生进行疾病诊断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在1895年后的几十年中,X射线摄影技术有不少的发展,包括使用影像增强管、增感屏、旋转阳极X射线管及断层摄影等。但是,由于这种常规X射线成像技术是将三维人体结构显示在二维平面上,加之其对软组织的诊断能力差,使整个成像系统的性能受到限制。从50年代开始,医学成像技术进入一个革命性的发展时期,新的成像系统相继出现。70年代早期,由于计算机断层技术的出现使飞速发展的医学成像技术达到了一个高峰。到整个80年代,除了X射线以外,超声、磁共振、单光子、正电子等的断层成像技术和系统大量出现。这些方法各有所长,互相补充,能为医生做出确切诊断,提供愈来愈详细和精确的信息。在医院全部图像中X射线图像占80%,是目前医院图像的主要来源。在本世纪50年代以前,X射线机的结构简单,图像分辨率也较低。在50年代以后, 分辨率与清晰度得到了改善,而病人受照射剂量却减小了。时至今日,各种专用X射线机不断出现,X光电视设备正在逐步代替常规的X射线透视设备,它既减轻了医务人员的劳动强度,降低了病人的X线剂量;又为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应用创造了条件。随着计算机的发展数字成像技术越来越广泛地代替传统的屏片摄影现阶段,用于数字摄影的探测系统有以下几种: (1)存储荧光体增感屏[计算机X射线摄影系统(computer Radiography.CR)]。
(2)硒鼓探测器。(3)以电荷耦合技术(charge Coupled Derices.CCD)为基础的探测器 。(4)平板探测器(Flat panel Detector)a:直接转换(非晶体硒)b:非直接转换(闪烁晶体)。这些系统实现了自动化、遥控化和明室化,减少了操作者的辐射损伤。
1.2 X-CT
CT的问世被公认为伦琴发现X射线以来的重大突破,因为他标志了医学影像设备与计算机相结合的里程碑。这种技术有两种模式,一种是所谓“先到断层成像”(FAT),另一种模式是“光子迁移成像”(PMI)。
1.3 磁共振成像
核磁共振成像,现称为磁共振成像。它无放射线损害,无骨性伪影,能多方面、多参数成像,有高度的软组织分辨能力,不需使用对比剂即可显示血管结构等独特的优点。
1.4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它是利用计算机系统将造影部位注射造影剂的透视影像转换成数字形式贮存于记忆盘中,称作蒙片。然后将注入造影剂后的造影区的透视影像也转换成数字,并减去蒙片的数字,将剩余数字再转换成图像,即成为除去了注射造影剂前透视图像上所见的骨骼和软组织影像,剩下的只是清晰的纯血管造影像。
2 数字化摄影技术
数字X射线摄影的成像技术包括成像板技术、平行板检测技术和采用电荷耦合器或CMOS器件以及线扫描等技术。成像板技术是代替传统的胶片增感屏来照相,然后记录于胶片的一种方法。平行板检测技术又可分为直接和间接两种结构类型。直接FPT结构主要是由非品硒和薄膜半导体阵列构成的平板检测器。间接FPT结构主要是由闪烁体或荧光体层加具有光电二极管作用的非品硅层在加TFT阵列构成的平板检测器。电荷耦合器或CMOS器件以及线扫描等技术结构上包括可见光转换屏,光学系统和CCD或CMOS。
3 成像的快捷阅读
由于成像方法的改进,除了在成像质量方面有明显提高外,图像数量也急剧增加。例如随着多层CT的问世,每次CT检查的图像可多达千幅以上,因此,无法想象用传统方法能读取这些图像中蕴含的动态信息。这时在显示器上进行的“软阅读”正在逐渐显示出其无可比拟的优越性。软拷贝阅读是指在工作站图像显示屏上观察影像,就X线摄影而言这种阅读方式能充分利用数字影像大得多的动态范围,获取丰富的诊断信息。
4 PACS的广阔发展空间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现有医学影像设备延续了几十年的数据采集和成像方式,已经远远无法满足现代医学的发展和临床医生的需求。PACS系统应运而生。PACS系统是图像的存储、传输和通讯系统,主要应用于医学影像图像和病人信息的实时采集、处理、存储、传输,并且可以与医院的医院信息管理系统放射信息管理系统等系统相连,实现整个医院的无胶片化、无纸化和资源共享,还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实现远程会诊,或国际间的信息交流。PACS系统的产生标志着网络影像学和无胶片时代的到来。完整的PACS系统应包含影像采集系统,数据的存储、管理,数据传输系统,影像的分析和处理系统。数据采集系统是整个PACS系统的核心,是决定系统质量的关键部分,可将各种不同成像系统生成的图象采入计算机网络。由于医学图像的数据量非常大,数据存储方法的选择至关重要。光盘塔、磁带库、磁盘陈列等都是目前较好的存储方法。数据传输主要用于院内的急救、会诊,还有可以通过互联网、微波等技术,以数据的远距离传输,实现远程诊断。影像的分析和处理系统是临床医生、放射科医生直接使用的工具,它的功能和质量对于医生利用临床影像资源的效率起了决定作用。综上所述,PACS技术可分为三个阶段,(1)用户查找数据库;(2)数据查找设备;(3)图像信息与文本信息主动寻找用户。
5 技术----分子影像
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飞速发展,在今天已具有显微分辨能力,其可视范围已扩展至细胞、分子水平,从而改变了传统医学影像学只能显示解剖学及病理学改变的形态显像能力。由于与分子生物学等基础学科相互交叉融合,奠定了分子影像学的物质基础。Weissleder氏于1999年提出了分子影像学的概念:活体状态下在细胞及分子水平应用影像学对生物过程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
分子成像的出现,为新的医学影像时代到来带来曙光。基因表达、治疗则为彻底治愈某些疾病提供可能,因此目前全世界都在致力于研究、开创分子影像与基因治疗,这就是21世纪的影像学。 新的医学影像的观察要超出目前的解剖学、病理学概念,要深入到组织的分子、原子中去。其关键是借助神奇的探针--即分子探针。到目前为止,分子影像学的成像技术主要包括MRI、核医学及光学成像技术。一些有识之士认为;由于诊治兼备的介入放射学已深入至分子生物学的层面,因此,分子影像学应包括分子水平的介入放射学研究。
6 学科的交叉结合
交叉学科、边缘学科是当今科学发展的趋势。影像技术学最邻近的学科应为影像诊断学。前者致力于解决信息的获取、存储、传输、管理及研发新的技术方法;后者则将信息与知识、经验结合,着重于信息的内容,根据影像做出正常解剖结构的辨认及病变的诊断。两者相辅相成,互为依托。所以,影像技术学的发展离不开影像诊断学更密切地沟通与结合将为提高、拓展原有成像方式及开辟新的成像方式做出有益的贡献。医用影像诊断装置用于详细地观察人体内部各器官的结构,找出病灶的位置毫克大小,有的还可以进行器
官功能的判断 。还有医用影像诊断装备情况,已成了衡量医院现代化水平的标志。
7 浅谈医学影像技术的下一个热点
医疗保健事业在经济上的窘迫使得90年代以来,成为一个没有大规模推广一种新的影像技术的、相对沉寂的时期,延续了一些现有影像技术的发展,使得他们中至今还没有一种影像技术能对影像学产生巨大的影响。随着科技的发展,最近逐渐发展起来的一批有希望的影像技术。如:磁共振谱(MRS),正电子发射成像(PET)单光子发射成像(SPECT),阻抗成像(EIT)和光学成像(OCT或NRI)。他们有可能很快成为大规模应用的影像技术,将为脑、肺、及其他部位的成像提供新的信息。
7.1 磁源成像
人体体内细胞膜内外的离子运动可形成生物电流。这种生物电流可产生磁现象,检测心脏或脑的生物电流产生的磁场可以得到心磁图或脑磁图。这类磁现象可反映出电子活动发生的深度,携带有人体组织和器官的大量信息。
7.2 PET和SPECT
单光子发射成像(SPECT)和正电子成像(PET)是核医学的两种CT技术。由于它们都是接受病人体内发射的射线成像,故统称为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成像(ECT)。ECT依据核医学的放射性示踪原理进行体内诊断,要在人体中使用放射性核素。ECT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空间分辨率低。最近的技术发展可能促进推广ECT的应用。
7.3 阻抗成像(EIT)
EIT是通过对人体加电压,测量在电极间流动的电流,得到组织电导率变化的图像。 目的在于形成对体内某点阻抗的估计。这种技术的优点是,所采用的电流对人体是无害的,因而对成像对象无任何限制。这种技术的时间分辨率很好,因而可连续监测实际的应用,已实现以视频帧速的医用EIT的实验样机。
7.4 光学成像(OTC或NIR)
近期的一些实质性的进展表明,光学成像有可能在最近几年内发展成为一种能真正用于临床的影像设备。它的优点是:光波长的辐射是非离子化的,因而对人体是无伤害的,可重复曝光;它们可区分那些在光波长下具有不同吸收与散射,但不能由其它技术识别的软组织;天然色团所特有的吸收使得能够获得功能信息。它正在开辟它的临床领域。
7.5 MRS
1学好儿科学相关知识,是做好儿科影像临床工作的基础
成像是工具和手段,归根到底是用来“看病”,因此必须了解“病”。在医学上,小儿与成人有许多不同之处,年龄越小,差别就越大,绝不仅仅是缩小版的成人。儿科学的研究对象从胎儿到新生儿、婴幼儿、学龄前儿童、学龄儿童及青春期青少年,这段时期的特点是全身组织和器官逐步成长,体格、心理和精神行为均在不断发育的过程,遗传性先天性疾患最为多见,感染性和其它后天性病症容易发生,环境因素对机体的影响也非常明显,这个阶段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远远超过成人时期。正是由于小儿解剖、生理及病理等方面有特点,疾病谱与成人不同,而且病死率高,所以加强及巩固儿科学相关知识非常重要。只有熟知了相关的知识、理论,才可能得出正确的影像诊断,才可能及时帮助解决临床问题。学好儿科学相关知识,能帮助影像医生形成正确的儿科影像诊断思路。系统地学习儿科学相关知识,可以让我们对儿科生理病理特点、儿科疾病的种类及特点有一个总的了解,结合具体临床工作,逐步形成儿科影像思维方式。这对于非儿科系毕业的医学生、综合医院的进修医生可能更为重要。比如:在成人,上纵隔增宽首先要想到肿瘤;而在儿童,要想到可能是胸腺。儿童在5岁以前,胸腺都可能比较大,在胸片上显得很突出,20岁以后则不应再表现突出了。再如:儿童恶性肿瘤潜伏期短,生长迅速,侵袭性强,罕见与环境中的致癌因素有关;以白血病最多见,其次是脑肿瘤、淋巴瘤、神经母细胞瘤、肾母细胞瘤、软组织肉瘤及胚胎性癌等。而成人恶性肿瘤多与环境致癌因素有关,多见上皮性肿瘤,如胃肠道癌、肺癌、膀胱癌等。学好儿科学相关知识,临床工作中不易漏诊误诊。儿科临床工作中,常常遇到许多先天发育异常、发育畸形,小儿全身各个系统器官均可发生,而且在一个患儿、甚至一个系统器官常常会合并存在多种和或多处畸形,其中许多是必须进行手术矫正或切除的;熟悉相关儿科学及胚胎学理论知识,则不易漏诊误诊。比如,小儿食管闭锁与气管食管瘘可同时存在,也可分别发生,形态变化也多样;而食管闭锁与气管食管瘘本身又常伴有多种器官、不同程度的其他先天性畸形,大约接近一半的比例。常见的多发异常为VACTERL(V代表骨性脊柱异常,A为胃肠道闭锁,C为先天性心脏病;TE为其他的气管食管异常,R为肾脏及远端泌尿道异常,L为肢体异常)联合体。此外,还可伴有唇裂、腭裂、后鼻孔闭锁和狭窄等等。治疗和预后与伴发的异常、以及异常的部位及程度密切相关。再如,胚肾最初位于盆腔内,随着腹部的生长,肾脏逐渐上升,并旋转了90度。到妊娠的第9周,其触到肾上腺,到达了最终的位置肾窝。在胚肾自盆腔上升和旋转过程中的发育障碍就可形成异位肾和肾轴旋转不良。知道这些,就很好理解为什么会有盆腔异位肾;在影像检查时,若一侧肾窝空虚,则应继续向下寻找看看是否有异位肾。不过,胚肾上升过了进入胸腔这种少见的情况也会有。不同疾病有相同或相似的形态、功能及代谢改变时可以表现出相同或相似的影像学改变,即异病同影:而同种疾病在不同时期或不同状态下可以出现不同的影像学表现,即同病异影;这时除了考虑综合应用多种影像检查技术外,密切结合相关临床资料尤为重要,因此必须有一定的相关临床认识。学好儿科学相关知识,有助于做好治疗前后的影像评估工作。比如,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切除囊肿作胆总管近端(或肝管)空肠Roux-Y式术或间置空肠胆管十二指肠吻合术是普遍采用的术式,可以达到去除病灶和使胰胆液分流的目的,了解了这些术式,就会明白术前后影像评估的要点,才能看明白术后的影像改变。
2学好儿科学相关知识,是开展儿科影像科研工作的重要基础
医院的核心工作是治病救人,医疗服务行业的主旨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满意的医疗服务和健康保障,这是医学科研工作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临床工作中遇到或发现的问题,往往是人类医学科学发现和进步的起点。纵观现代医学的历史,就是一部临床与科研紧密结合、互相推动的发展史。无论是临床型研究,还是基础研究,皆非凭空而来,都是来自于临床实践、临床需要,而前者与临床实际关系更为紧密。临床科学研究应该紧紧围绕临床工作,以解决临床疾病的诊疗为目的,发展新技术新方法、提高认识,因此好的科研工作会促进临床工作的进步,从而形成良性循环。作为儿科影像医生,开展科研工作仅仅懂得影像技术、影像学表现显然是不够的,要懂得儿科临床疾病,要有丰富的儿科学相关知识,这是我们科研工作的基础与源泉。另一方面,在开展科研工作时,要努力学习儿科学相关知识、积极与临床科室沟通、协作,多学科共同研究同一儿科课题,往往事半功倍,而结果可能会更深入、更科学,更能为临床提供依据。
3学好儿科学相关知识,是做好儿科影像教学工作的重要条件
儿科影像教学工作离不开影像学,自然也离不开儿科学,这就要求教师要有一定的儿科学知识水平。没有扎实的儿科学相关知识,不懂儿科疾病谱,没有儿科影像诊断思维的教师,必然做不好儿科影像教学工作。儿科影像教学工作的主要对象包括医学影像系学生、儿科系学生、放射科住院医师及进修医师。教师决不可“就影论影”,忽视了疾病本身的规律,并将这种片面的学习思维方式传给学生,尤其是缺乏儿科学培训的学生。相对来说,儿科影像学一向不被大家所重视。但由于小儿的发育不成熟、不同年龄疾病的特殊性,我们不能简单套用成人影像标准进行诊断;小儿不同年龄、不同疾病的检查方法及检查技术、对比剂种类及剂量可能都会有所不同;许多影像诊治手段风险很大,须熟知适应证、禁忌证及并发症的急救措施。所以,无论是教师还是学员,都应该重视儿科学相关知识的学习,提高对儿科疾病的认识。儿科医学工作的目的是尽可能使儿童获得最佳生活质量及健康。只有健康的儿童,才有健康的未来、健康的世界。因此,我们一定要重视儿科学相关知识的学习,重视儿科影像学的提高。
作者:温洋 刘玥 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影像中心
[关键词]生物医学工程;介入超声学;微创技术
生物医学工程学是生物学、自然科学与工程学、医学等多专业结合的典型的交叉性学科,研究内容涉及:探索人类生命的奥秘、研究组织器官病变机理,并通过相关技术手段对疾病提供诊断、治疗、预防的有效方法。不久的将来,各种技术相互融合、现有技术的不断演变、改进,新技术的发明、医疗整合及精准医疗的出现会更好的为人民的健康事业服务。未来医学对于操作的微创性、精准性的要求会越来越高,生物医学工程在医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越来越精,生物医学的发展无疑会对医学的发展展现其巨大的创造力和推动力。
1生物医学工程在临床中的应用及发展
1.1微创技术
“微创技术”始终贯穿于整个医学发展,是医学技术未来发展的方向。1985年由英国Payne和Wickham等最早提出了“微创操作”的概念[1]。而“微创外科”的概念是在微创概念的基础上出现的,其本质是腔镜技术。相对于传统开放手术,实则就是对患者采用最小创伤达到最佳治疗效果的方法都归“微创技术”,如介入超声、介入放射、内镜、腔镜及微创化手术等。而这些微创技术创造、发明,都是在生物学、工程学及医学等多学科的融合下完成的。
1.2内镜技术
我国内镜技术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目前国内临床工作中常用的是纤维内镜。伴随科学技术及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内镜和腔镜技术都不同程度的得到进一步发展及完善,诊疗过程也越来简便、微创化,是微创技术发展中最为全面和成熟的,如目前有更轻便的胶囊内镜等,无处不体现生物医学工程的重要性。
1.3腔镜技术
腔镜技术的发展在过去的20世纪80年代后期才有了质的飞跃,其中最为突出的是腹腔镜技术的发展,自1992年我国荀祖武首次开展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之后,腔镜技术在国内发展迅猛,直到今天腔镜技术广泛应用于各个外科领域[2],目前国际及国内更流行的有3D腹腔镜及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
2生物医学工程在影像及介入医学的应用
2.1影像介入技术
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影像学科也在不断发展,尤其是透视引导下的微创技术更是发展迅猛。根据透视设备的不同,透视微创技术主要包括在X光/CT引导、超声引导和MRI引导下开展的透视微创治疗技术。而介入超声因其设备轻便、操作简便、无辐射等优点深受广大医务人员及患者的青睐。
2.2介入放射学
介入放射学技术是在1895年由Haschek和Lindenthal两位教授在行血管造影后首次提出并应用的,此技术出现后就引起了世界医学界的广泛关注,从此,世界范围内掀起了研究和应用的热潮。其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展。介入放射学因其创伤小、效果好等特点,世界范围内绝大部分医疗机构都成立有不同规模的、单独的介入科,介入治疗在国内外已成为部分疾病的常规诊治措施,甚至取代了外科手术。
2.3CT引导下的微创-数字技术与医学的融合
生物医学不仅在诊疗设备、三围图像重建及数字医学等方面取得跨越式的进步,而且在诊疗模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这些成果的取得恰恰是在计算机辅助下完成的[3]。主要体现为CT辅助的立体定位技术,例如CT定位引导下组织穿刺活检、脑血肿清除及腰间盘突出的定位。
2.4超声引导微创技术
我国在半个多世纪前超声学已应用于医学临床诊断,相对于其他医学影像学,超声有其诸多优势(如无放射性、无创伤、费用低廉、设备简单、报告迅速、便于多次随访等),而且还可以动态观察机体或脏器情况,对体内病理改变比较直观,故在超声引导下对甲状腺、乳腺、肝脏及肾脏等疾病进行微创治疗也得到良好效果。目前介入超声治疗在临床越来越被受到重视,尤其在小肿瘤的治疗优势更明显,其不仅代表了21世纪现代医学发展的方向,而且还展现了其定位精准、疗效显著、微创安全的医学发展模式。介入超声学在临床的应用使其成为最具发展潜力和学术活力的医学科学体系。近10余年,由超声科、医学工程学科专家创立和发展起来的这门新型学科技术,正在被泌尿外科、肝胆外科、血管外科、麻醉科及骨科等更多的临床医师所应用,这不仅使得介入超声学得到更迅速的传播和承认、在肿瘤及多种技术的综合应用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同时也体现了生物医学工程在临床中的重要地位。超声引导下肿瘤的射频消融术对探针的要求比较高,而目前对金纳米材料的研究成了科学研究领域的一大热点,并取得了很大进展。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金纳米材料具有独特的光学、电学、热学、化学等性质,在疾病的诊断、食品检测、肿瘤的显像与放射治疗、靶向载药、药物控释、以及对有机物的选择性催化反应等领域有着巨大的优势和广阔的应用前景[4~7]。面对学科发展之迅速。要求我们必须努力发展新技术、开展新业务,同时也要求我们技术操作更科学、合理、规范、个体化[8],而这些恰恰需要有生物医学工程的参与,才能创造出更多、更精、更无创的医疗设备。
3生物医学工程展望
3.1生物医学工程学与其他学科的多学科合作
微创技术需要永无止境的追求。个人觉得相比于“能治病”,“会治病”更重要,这就要求我们必要要培养一种临床思维模式,这正如我们需要通过“微创”在客观上建立另一种临床思维模式,即微创技术的创新-微创医学的长远发展[9];在微观上,借国家医改大好政策,展望未来5~10年微创技术将会进一步发展及普及,如现有各种微创技术的全面、系统提升,以及不同技术间的融合及新技术的创新发展。但是,微创医学发展到今天仍挑战巨大,特别是学科之间竞争激烈,这些可以在医疗资源及专业主导地位的分配反映出来,故使我们不仅要更进一步加快学科建设、人才培养,而且要促使基础、临床及预防医学和其他多个学科之间的合作,更进一步加快生物医学工程在医学中创造新方法、制造新设备的步伐,最终使各个学科受益,各个患者、医生受益。
3.2医疗整合
近些年临床各亚专科、亚专业的进一步细化,国内医学的发展模式也是以“能分则分、能细则细”为主,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诊疗水平,同时伴随的是医学知识及诊疗实践出现碎片化、机械化的问题。那么如何可以改变‘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状况以及未来医学到底该如何发展?樊代明、郎景和等多名院士及著名医学专家在2016年中国整合医学大会的发言称:实现医学模式转变不仅要进行医学整合,而且未来医学发展的方向,更需要我们为保障人类健康而具备新的临床思维模式和新的医学观念,而不是像目前仅具备的单纯“能看病”。所谓整合医学,前提必须是以人的整体为基础,根据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的现实将各医学专业目前国际最先进的知识和各专科最有效的治疗加以有机整合,使其对人体健康和疾病诊疗更符合、更适合的新的医学体系,医疗服务不仅使得心身并举、防治结合,而且要达到医养共进、人病同治的目的。国民全面健康,医学发展必须要靠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生物工程学及预防医学等多学科整合,医学又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等多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所以凡是涉及和人或人类健康有关的学科或科学都应该用来更好的为医学服务,为人类健康服务。而生物医学工程正是这样一门学科。同时把各种先进知识、有效实践经验进行合理、不同程度的整合,使其更好的为人类健康服务,形成生命医学高度融合的乘法效应。
3.3精准医疗
美国总统奥巴马于2015年1月30日在国情咨文演讲,宣布美国正式启动“精准医学”研究计划[10]。早在2011年,由美国科学院、工程院、国立卫生研究院及美国科学委员会就共同发出了“精准医学”的倡议[11~13]。其最高规模4大研究机构的联手倡议,为未来的医学指明方向,代表精准医学就是未来的医学发展方向。医学发展史上发展的3个里程碑分别是经验医学、实验医学和循证医学。而过去的研究模式以试验为主导的[14,15],这不仅和临床距离大,而且根本无法达到临床需求。而以临床为主导的新研究模式恰恰是目前所提出的精准医学,精准医疗的发展必然要应用更精准的医疗仪器及设备,而精准设备及仪器的研发恰恰需要生物医学工程与其他学科的融合[16]。展望未来,所有疾病的治疗最终都将走向精准医学,医学的发展一定和生物医学工程的“同呼吸、共命运”。
参考文献:
[3]罗长坤.当前生物医学发展特征及其对科技创新方式的启示[J].医学与哲学,2014,35(1A):1-4.
[4]张磊,刘晓燕,沈晶晶,等.纳米颗粒在抗癌药物可控靶向释放中的应用[J].化学进展,2013,25:1375-1382.
[5]曹丰晶,胡玉才,王卓,等.金纳米颗粒在疾病诊断和食品检测领域的研究进展[J].中国材料进展,2012,31:31-35.
[6]凌萍,张旭光,涂或.纳米金在肿瘤显像与放射治疗中的应用[J].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2011,35:59-62.
[7]王亮,孟祥举,肖丰收.负载型纳米Au催化剂催化氧化反应的研究进展[J].石油化工,2010,39:827-833.
[8]马和平.微创介入放射学的临床实践与展望[J].内蒙古医学杂志,2006,38(6):489-491.
[9]王永光.微创、微创外科与微创医学[J].中国医刊,2004,39(1):57-59.
【关键词】高职 物理教学 激发兴趣 教学质量
物理学不仅是自然科学的基础, 而且是高新技术应用的基础。物理学基本原理已渗透到各学科领域中,尤其在职业技术领域有着广泛而重要的应用。物理课是高等职业学校医学类、理工类和工科类各专业的公共基础课,但由于各种原因, 高职物理教学普遍存在学生对学习物理兴趣淡漠的问题, 导致物理教学效果总是不尽如人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要提高物理学教学质量, 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因此如何让高职各专业的学生体会到基础物理知识的重要性, 激发他们学习物理学的兴趣是高职院校物理教师面临的问题。
当前高职院校物理教学现状
在当前高职院校中,物理课普遍存在课时短,学生基础差,专业种类层次多等情况,这些情况给教学增添了许多困难。
1.学时压缩给基础课带来冲击[1]
在市场经济的今天, 学生在校学习时间明显缩短, 其教学模式已由学科教学转向职业技能教学, 教学目标培养模式已经发生变化, 培养的是技能型、实用型的第一线人才。在课程综合化改革的大环境下,基础课首先受到了冲击, 课时严重削减,物理课自然也难逃课时压缩的厄运, 有的专业总共物理课时不到40 学时。
2.生源结构的改变, 对物理教学能力形成挑战
从高校扩招以来, 生源情况有较大的变化。高职专科学校招收的学生大体由三部分组成,一部分是高考分数低段的学生,一部分是单招考试录取的中职生,另一部分是初中起点五年一贯制录取的学生。学生学习习惯差、学习能力弱等使教学难度不断加大,给当前高职专科学校的基础课教师带来了许多实际困难。
3.职业院校专业层次多
高职物理课专业包括影像、检验、护理等医学类,电子、汽修、计算机、供用电等电子类各个专业,这些专业既有医学类,也有工科类的。层次包括高中起点三年制大专、初中起点五年制高职、初中起点三年制中专。各类层次参差不齐,教学要求也不一样。
4.学生重专业课轻公共课[3]
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现行物理学教材中通识内容多,与专业联系不够紧密,与专业相关的内容也相对滞后。而职业院校学生中盛行实用主义,认为学习物理没用,重视程度明显不如专业课程,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的学生从中学开始就对物理存在畏惧的心理,随着时间的推移,兴趣更是越来越淡漠,重专业课轻公共课的思想普遍存在。
面对高职院校这种现状,教师在安排物理教学过程的同时,必须千方百计、自始至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
1.以史激趣
结合课本内容,向学生介绍一些物理学家的奋斗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如法拉第十年辛劳的过程、爱迪生发明之路、牛顿的生平和成果。能够使学生了解物理规律的研究发展过程,知道每一个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提出,都是经过科学家长期不懈的努力,使学生感到物理知识既有用又有趣,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走进物理世界。
物理学史、医学史、专业发展史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不仅使学生掌握所学知识,而且使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基本方法。比如在医学物理教学时让学生了解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相关历史。劳厄因用晶体衍射的方法证实X射线是一种波长极短的电磁波,获得了1914年的诺贝尔物理奖。伦琴因发现X射线,于1901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奖。巴克拉因研究元素的特征X射线而于1917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奖。西格班因研究X射线谱,而于1924年获得物理奖。布拉格父子用X射线作晶体结构分析得出布拉格方程,而于1915年获得物理奖。康普顿因研究X射线散射,得出康普顿方程,获得 1927年的物理奖。因用X射线诱发果蝇基因突变,获得1946年生理医学奖。克里克、沃森、威尔金斯因用X射线衍射证实DNA的双螺旋结构,获得了1962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将物理学、医学史、 专业的发展史引入教学中来,既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质又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以奇激趣
好奇心是高职院校学生的一大特点,教师可利用此特点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尽量用实验导入新课,通过趣味新奇的物理实验演示或自己动手去做,可以使学生产生悬念,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索的欲望。比如:讲“牛顿三定律”,可让学生双脚并拢、不弯膝盖、不踮脚尖,然后向上跳,当他们跳不起来时,学生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就有了深刻的理解。在讲“伯努利原理”时,用手拿着两张竖直相距较近的纸,使纸平行,当向两张纸的中间吹气,这两张纸不仅没有吹开,反而靠拢。在讲“浸润和不浸润”现象时,往玻璃杯倒一滴晶莹透亮的水银,水银珠滚来滚去的,煞是好看且和玻璃杯一点不沾。而往玻璃杯中倒一点红墨水却沾得到处都是。从而引入课题,使学生在好奇心理的驱使下进入听课角色。
3.直观激趣
物理教学中,有很多很抽象、很难理解的概念,以及大量的微观、瞬变的现象。如电磁场概念,功能的概念,光学中的干涉、衍射等,这些概念单凭教师语言是不易讲明白的,学生无法理解透彻就会导致学习积极性的下降,失去学习的兴趣。若在教学中能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来辅助教学,[2]就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下对教师所描述的抽象的物理现象得到直观的认识,而对这些有趣物理现象的演示,往往能引起学生极大的探索兴趣。
应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展示课堂实验无法演示的微观的、宏观的、极慢的或极快的物理过程,从而突破时间以及空间的束缚。进行逼真的模拟,灵活地放大或缩小物理场景,将物理过程形象生动地展现于学生眼前,使学生理解透彻、认识加强。比如在讲光学这章,用PPT演示光线可以一条一条地出现;并利用Flas虚拟光波干涉情景,慢镜头播放光波振动。直观的演示再配上教师的生动讲解能帮助学生更容易理解正确的波的干涉、衍射现象。如讲到振动的合成和多普勒效应时,利用动画进行模拟,效果就非常好。例如,在对于LC电磁振荡电路的振荡过程分析中,通过应用计算机的动画演示功能,展现出随着电容的充电放电,LC回路中的电场能和磁场能之间周期性的变化,振荡电流的大小和方向变化的整个过程,形象逼真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思维高度活跃、精力高度集中、求知欲高度旺盛的状态。
这些直观、生动的感性材料,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对物理原理的理解与记忆。比起单纯靠教师讲解的教学手段,显然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让教学效果提高了很多。
4.以实激趣
物理学与学生所学专业,与生产生活实际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高职物理的教学内容要恰到好处地与学生的专业相结合,利用物理教学为专业服务的实用性,[5]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与他们的未来工作密不可分,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在讲课中,如能把物理学与专业结合在一起,用物理学解决专业学习中的实际问题,就会受到学生欢迎。
比如在医用物理教学中,在讲人体力学时,着重讲解人在搬重物时为什么第五腰椎易损伤,而形成椎间盘突出。讲到激光时学生对激光手术和激光美容兴趣盎然。在讲X射线阳极效应时,着重讲解在拍腰椎正位片时为什么应把腰椎的上部置于球管阳极端,腰椎的下部置于X射线球管阴极端,这样才能拍出浓度均匀的照片。在讲液体的流动时,着重讲解在微循环中红细胞(RBC)为什么会轴向集中,而在血管边缘形成血浆层。
物理教学要与各个专业紧密结合,为此我们平时注意多与各个专业教师交流,查阅有关学术期刊,在讲课中穿插一些专业相关实例,通过这些实例,让学生了解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使学生加深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
5.以疑激趣[6]
结合所讲物理课题和专业对象,合理设置系列问题,由浅入深,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兴趣。例如:医用物理学中在学习附加压强时,讲到表面张力系数一定时, 弯曲面的半径越大, 附加压强越小。半径越小, 附加压强就越大。讲完之后, 随即就引发一个实际问题, 人体肺部有许多肺泡, 肺泡大小又不一样, 且有的肺泡间是相通的, 那为什么大肺泡没有破裂, 小肺泡没有萎缩呢?假如上述情况发生, 人的生命会怎样了?学生立刻兴趣大增,再引出表面活性物质的作用,自然过渡,教学效果非常好。
又如:在讲气体栓塞这一节时提出:为什么静脉注射前总是将药液推少许?如果不这样做对病人会产生什么后果?再一步一步从气体栓塞的定义、产生、消除及应用一一解疑, 学生恍然大悟。再比如:在学习血液循环中最重要的特点——单向性,提出问题,人体的血液循环为啥保持单向?心脏瓣膜起到一个什么样的作用?
通过以疑激趣,疑问的解决,学生对这章所学的内容理解得更深入,更加体会物理学知识在专业实践上的应用。学生更容易全身心投入到学习过程中, 并能集中精力地去听课。提高了学生们学习物理学的积极性, 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6.反馈激趣
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会产生相当大的激励作用。因为学生知道自己的进度、成绩、成效,可以激起其进一步学习的愿望。同时,通过反馈的作用,又可以及时看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及时改正,并激发起上进心。首先, 为了有更多的信息反馈给学生, 除了平时的作业外, 在每章结束时还应安排一次小测验。由于太多的作业会引起学生的反感, 所以题目应该少而精, 及时批改,及时发还, 批改时不放过任何细微的错误, 这样学生做作业时就不敢有丝毫怠慢。当然, 还可以加一些评语和眉批,对优秀的学生给予表扬,对较差的学生给予鼓励,这点很奏效,会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怀。其次,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课堂上多用设问句,教师不能搞一言堂,可偶尔在教室里走动,不仅为学生提神,也缩短了与学生间的距离。在讲题目时,可以让学生到黑板上解答,让学生走上讲台可以满足他们的表现欲望,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7.科技激趣
物理学在职业技术的应用已相当广泛,许多高新技术,如通信技术、现代交通技术、医学影像技术等发展都与物理学密不可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反映出物理学原理在职业技术中的实际应用,让学生体会到职业技术对物理学科的迫切需要,建立物理理论与客观实际的联系,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他们所学的物理课是一门应用如此之广而又充满生命力的科学,对物理学的学习兴趣自然随之而来。[7]
同时,物理学的许多基础知识是可以直接通向物理学前沿领域的。如:物体的能量辐射、物体的相对运动、振动现象、导体的导电性、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等基础知识都可以直通量子论、相对论、混沌理论、高温超导、超弦理论等物理学的前沿领域;物理学的电磁技术、声学技术、核技术、光学技术等也可直达医学的高技术领域。课堂教学中介绍一些跟专业相关的高新的科学技术可以为基础知识的前沿领域打开一个窗口,使学生了解专业的前沿阵地,引导学生向纵深思考,为学生今后的学习、研究和发展打牢基础、开阔眼界。
比如在医学物理的教学中,把纳米科技医药、超导量子干涉仪、计算机远程会诊、核磁共振检查、γ刀手术、多普勒彩超、热成像等物理学在医学上的高科技应用及最新发展介绍到物理教学中来,那么我们的教学就会充满活力,更加朝气蓬勃,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8.语言激趣
在教学中,教师语言既富有哲理又有幽默,能极大地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深深地感染和吸引学生,使自己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8]
比如在讲“浸润和不浸润”时,用生活中人们对形容全身被雨淋湿的人的习惯说法用“落汤鸡”,而不用“落汤鸭”。在讲楞次定律时,可以这样比喻:在被太阳晒过的烂泥塘里,当人踩上去时,稍硬的表面会阻碍你下沉;当下沉后,你想拔出腿来,烂泥又会阻碍你拔出腿来。在讲共振的原理时把共振比喻成,“臭味相投,一拍即合”“酒逢知己千杯少”。又如在医学物理中,讲解骨骼的力学性质是可以把骨骼类比成空心钢管,人体中骨骼和肌肉的力学性质就好像是楼房的钢筋水泥结构。心脏好像水泵,心脏瓣膜就好像是单向阀门。
物理教师用生动风趣的语言描述生活中的事例,深入浅出地讲解物理原理。学生很快就理解和掌握了有关的物理知识,而且也记得牢,多少年后,有些学生还说老师举的这个例子很有趣,印象特别深刻。
激发兴趣的原则
1.理论联系实际原则[9]
在激发学生兴趣的过程中,必须遵循一个重要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理论联系实际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原则,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既是教学的根本目的,也是提高兴趣、营造“兴趣课”的关键,是激发兴趣提高教学质量的生命力之所在。
物理教学中要针对高职各专业学生的特点、年龄特点、地域特点,选取与专业联系紧密的教学内容,联系生产生活实践,灵活选择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和途径,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2.适度原则
对于学生的兴趣,既不要压抑,也不要放任。面对学生各种各样的兴趣,教师要恰当分析和选择,以确定哪些是确实重要的和微不足道的,哪些是有益的和有害的,哪些是转瞬即逝的和持久永远的。压抑兴趣减弱了心智的好奇性和灵敏性,压制了积极性和创造性;放任兴趣等于以暂时的东西代替永久的东西。
比如以史激趣时,教师在上课前通过给学生讲与专业课题相关的物理学史,科学家的奋斗史来引入课题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之后,教师就应该切入主题,讲授这节课需要讲授的内容,如果一直给学生讲历史,离题千里,那么这节课的意义就不大了。教师需要及时把学生的兴趣合理地引导到课题上,引导到专业上,实现我们激趣的目的。因此,教学过程中把握适度原则是很重要的。
3.系统性原则
激发学生的兴趣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程。不仅是一节课而是在整个物理课程的教学中都需要有计划有目的地激发学生的兴趣,需要自始自终把激发学生的兴趣放在教学的第一位。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结合物理课程的不同章节不同内容,在课题引入、概念教学、实验教学、习题讲解、复结、课后辅导、课外活动等各个环节合理设计,系统地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最大限度地激发并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江晖.中等职业学校物理教学的反思[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7.
[2]乔斌,张晶娜.浅谈多媒体课件在《医学物理》教学中的作用[J].教育教学论坛, 2012,5.
[3]汤迪娟.浅谈高职医学专业物理教学的特点[J].中医药导报,2006,4.
[4]叶光胜.物理教学激趣种种[J].职教论坛,2003,4.
[5]黄贵发.如何在物理教学中提高学生兴趣[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7,13.
[6]李辉.物理教学中激发兴趣、启迪思维的探索[J].中华少年,2012,18.
[7]张晓春,李富全.大学物理教学现代化的研究与实践[J].大学物理,l998, 12.
新医改方案在2009年4月公布启动。一直密切追踪卫生信息化前沿的妇幼卫生保健工作在“医改”的大旗下,蓄势待发。
2009年6月,卫生部就宣布,先期启动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这些项目涉及面广,对提高群众健康水平有重要影响,将直接惠及亿万群众及家庭。其中就有多项直接涉及妇女儿童的保健服务,包括为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项目、农村妇女“两癌”检查项目、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项目以及孕产妇系统保健服务和0~3岁儿童保健系统保健服务项目等。中央财政已下达服务项目补助资金,标志着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工作正式启动。
社会的发展使得妇幼卫生工作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妇幼卫生自身业务和管理的提升完善也就显得越急迫。2009年8月中旬,妇幼信息化标准与信息化建设管理论坛在内蒙古包头举行。这是新医改后,全国妇幼卫生信息化领域的首次全面集结。参会的代表已经感觉到,妇幼卫生信息化正处在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新医改背景下,动作一向快捷的妇幼卫生信息化建设也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会上有专家表示,妇幼保健中心承担的有关课题任务,就是帮助卫生部加紧研究制定专门针对妇幼卫生工作的监督和测评体系。妇幼卫生所承担的一系列重大任务和工作的基础,都离不开基础信息的采集和覆盖全行业信息流的通畅,否则,国家和各级主管部门对于诸如国家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执行到位情况、行业监管,就只能停留在原有信息滞后导致事后评估的状态,对于业务的实际运营状况更会是“两眼一抹黑”。
挑战当前
回顾妇幼卫生信息系统的发展史,可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为早期起步(20世纪80年代初期至1990年,工作方式以妇幼卫生年报、纸质报表和手工汇总为主。第二个阶段为中期探索(1990年至2003年),单机版的妇幼卫生年报软件,纸质报表电子化,手工汇总加计算机汇总,在这一时期于1996年完成了妇幼卫生监测“三网合一”,包括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孕产妇死亡监测和出生缺陷监测的部署。第三个阶段为提高发展的时期(2003年至今),电子邮件传输妇幼卫生年报数据、妇幼保健信息基本数据集标准、信息系统基本功能规范、信息系统网络支撑平台研制、妇幼保健机构监测网络直报全面铺开、妇幼卫生监测的网络直报启动、妇幼保健服务记录表单规范、基于健康档案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妇幼保健信息系统。
众所周知,在卫生信息化的建设路程中,不乏信息孤岛、系统分割的现象。这种现象也同样困扰过妇幼保健信息化。2009年,当以居民健康档案为基础的区域卫生信息化被推向前台时,妇幼保健的信息化也开始紧密部署。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项目规定,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预防接种,传染病防治,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防治,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老年人保健,重性精神疾病病例管理。同样,在国家的重大公共卫生项目中,农村妇女住院分娩规定为继续实施的项目之一,以求达到保障母婴安全,进一步提高住院分娩率,逐步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
据悉,中央财政2008年投入19.04亿元,对中西部地区22个省(区、市)所有县(市)的814万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给予补助,其中对西部地区按每人400元补助,对中部地区按每人300元补助。2009年,中央继续实施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项目,将项目范围扩展到全国所有县(市),对全国1186万名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给予补助,补助标准不低于2008年。
而在2009年开展的项目中,农村妇女孕前和孕早期补服叶酸以及农村妇女两癌检查都是妇幼保健的重点项目。为达到项目目标,与会专家提出,必须做好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的基础信息统计、分析和管理工作,对辖区内孕产妇数(包括农村户籍孕产妇数、非农村户籍孕产妇数、孕产妇总数)、活产数、住院分娩人数、孕产妇死亡数,资金使用情况及节余情况等按季度逐级报送。
在妇幼保健工作中,信息技术究竟能提供什么样的支持?有专家表示,第一,能直接为制订相关政策提供依据; 第二,对政策的执行情况进行监测; 第三,对政府的投入进行总体评价; 第四,是实现政府公共卫生服务职能的基本保障和重要途径; 第五,是对妇幼保健机构进行规范化管理和评估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第六,是进行社会宣传和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和支持系统。
据悉,未来妇幼保健的信息化工作会朝着三个方向发展: 统一部署,改变目前数据出自多个部门的现状,形成全国统一的信息收集、传输体系,同时解决安全问题,达到卫生信息工作的有序发展; 区域规划,以区域为单元,对卫生信息的采集、管理进行统一规划; 完善系统,加快妇幼卫生等各系统的信息资源管理。
“一盘棋”互动
以信息标准化推动全行业范围内的信息共享,一直是七年前才成立的国家级妇幼保健中心孜孜以求的梦想。经过几年的持续努力,妇幼保健中心克服资金不足、人才短缺、管理分散等不利因素,不仅大幅度改善行业统计指标年度报告的时效性,而且,还在全行业借助信息化手段,推动了日常办公业务信息的流转和公开,完成了卫生部下达的妇幼卫生信息标准化课题。
这恰恰暗合了卫生部层面以信息标准化推动卫生信息化的思路。5月中旬,卫生部印发了《健康档案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试行)》的通知; 7月底,卫生部网站公布了其组织专家起草的《电子病历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征求意见稿)》。卫生部在标准化问题上的态度空前坚决。在“打好三个基础、建好三级平台”的卫生信息资源规划建设蓝本下,卫生部明确表态,要在公共卫生领域,推行基于居民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系统平台; 在临床信息化领域,推动基于电子病历的医院信息系统。
新医改方案把“建立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列为“支柱”之一,而且是惟一的技术支撑。医药卫生信息系统将以推进公共卫生、医疗、医保、药品、财务监管信息化为着力点,整合资源,加强信息标准化和公共服务信息平台的建设,逐步实现高效统一、互联互通为目标。要实现这样的建设目标,“打好三个基础,建立三级平台,提升业务系统”是必经之路。
据介绍,标准化居民健康档案即加强居民健康档案标准和规范研究,开发制定统一的、适应各方面需求的居民健康档案标准和规范。国家电子病历基本架构即根据居民健康档案和各个业务领域管理的需要,研究制定适合中国中西医特点的电子病历基本内容和应用规范。卫生信息标准与数据字典则是加快卫生信息标准与规范制定,确定各个业务领域数据集和元数据,提取公用数据元,形成数据字典,实现不同业务系统信息交换的基础。三级平台则是指市级、省级、国家级平台。提升业务系统包含了人人拥有医疗保险,享有公共卫生服务,普及基本医疗服务,保障基本药物供给,加强医疗卫生监督,整合卫生管理平台。
有关专家表示,健康档案是居民健康管理(疾病防治、健康保护、健康促进等)过程的规范、科学记录,以居民个人健康为核心、贯穿整个生命过程、涵盖各种健康相关因素、实现信息多渠道动态收集、满足居民自身需要和健康管理的信息资源。它既不等同于“病历”,也不等同于“社区健康档案”,而是架构于区域范围内各医疗卫生机构之上的、以“人”为中心的个人健康数据。电子病历是现代医疗机构临床工作开展所必需的业务支撑系统,也是居民健康档案的主要信息来源和重要组成部分,是医疗机构对门诊、住院患者(或保健对象)临床诊疗和指导干预的、数字化的医疗服务工作记录。电子病例是居民个人在医疗机构历次就诊过程中产生和被记录的完整、详细的临床信息资源。电子病历不等同于“医院信息系统”,它是重点针对个人在医疗机构接受各类医疗服务活动的过程中产生的临床诊疗和指导干预信息的数据集成系统。
未来居民健康档案将覆盖每一个人的整个生命周期,其内容必须从婴幼儿出生便开始采集。健康档案的内容来自于基本信息、问题摘要和服务记录三方面。系统构架包含8个生命阶段、健康和疾病问题、卫生服务活动(干预措施)的三维概念。
据了解,卫生部正在组织专家研究的电子病历三维模型,将遵从时序性、层次性以及逻辑性。内容来自于病历概要、住院病历记录、健康体检记录、转诊记录以及法定医学证明及报告和医疗机构信息。
呈现新亮点
妇幼卫生信息化不可一蹴而就,循序渐进是每一个成功“案例”的必然路径。
2006年,天津市“十一五”公共卫生重点项目《三级预防减少传染病危害 控制出生缺陷》出台,从孕前专项疾病筛查、产前专项疾病筛查、产后救助三方面入手。基于网络不健全、人员不到位、信息不真实、工作低水平,天津市启动了《天津市妇女儿童健康行动计划(2008~2012)》。
据天津市妇女儿童保健中心信息相关负责人介绍,按照规划,天津市妇幼保健信息系统从妇儿健康网站等公众平台、法律证件、HIS、系统管理五方面进行了框架规划。在统一应用框架下,以实现高度数据共享,消除数据“孤岛”为原则,以达到为管理与决策层提供结果,以详细需求分析为基础,业务、管理人员与信息技术人员紧密配合、分工合作为目标。重点设计妇幼卫生信息基础平台,以数据共享为目标,基础平台与各个分系统的应用数据依照一定的规则确定其共享程度和存储位置。
到目前为止,天津市妇幼卫生信息系统包括基于统一平台的十几分系统,每个分系统均在基本功能规范的基础上,根据天津市妇幼保健业务流程的特点加以扩充和细化; 一些分系统或子系统已超出了基本功能规范的范围; 妇幼卫生信息网络直联至市卫生局、市财政局、市残联,可以满足直接授权的远程终端查询并输出相应报表,全市各单位的业务开展情况,数据经过验证真实准确。
此外, 天津还完成了全市妇幼保健三级信息网络的建设,实现600多家医疗保健机构和相关单位联网; 通过Internet,连结远程工作站1300多台; 注册用户达到2000多人; 高峰时同时在线操作可达到600多人。
上海市长宁区的卫生信息化建设从2002年开始。长宁区卫生局以数字医院为抓手,统一部署实施了医院临床信息管理系统,从而实现了临床诊疗信息系统(CIS系统)全覆盖。至今已部署实施社区居民健康档案信息管理系统(CHSS系统),同时自主创新开发全科团队信息系统(TIS系统),并通过三大系统间对接进一步激活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实现了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中心、站点、家庭”全流程信息化整合的工作模式。在公共卫生领域,长宁区开发完成并投入应用了“诊疗机构监督管理信息系统”、“公共卫生监督管理综合信息系统”、“疾病预防控制预警监测信息系统”、“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信息管理系统”,从而有效地提升了区域公共卫生信息化管理应用的效能。
据介绍,2008年12月份正式验收的《区域医疗信息整合平台的研究与应用》课题,基于3T Net网络构建了区域医疗信息整合共享系统,建立了数据整合和交换平台、应用支撑平台及信息资源目录服务平台,开发了区域健康档案应用共享子系统、区域诊疗信息应用共享子系统、区域医学影像应用共享子系统、社区综合健康卫生服务子系统、社区全科团队服务管理子系统、社区居民健康档案互动服务子系统,向着数字惠民、决策支持、支撑改革三项目标不断靠近。
采访手记
期待妇幼卫生信息化的突破
妇幼保健工作很不容易。曾经,某地的妇幼保健院引进了一名懂信息技术的男性大学毕业生,如同稀世珍宝,吃的、用的以及取媳妇的事,领导亲自过问,就是要留下人才。一些妇幼保健工作者,为了保障母婴安全,甚至自己垫上住院费让待产的贫困孕妇到医院生产。
同样,妇幼保健的信息化工作也是从一张白纸开始,最初甚至举步维艰。2002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成立时,做信息化工作的只有当时信息中心主任汤学军一人。汤学军在临床一线工作过,搞过科研项目,而后前往武汉计生委工作,负责计生委信息网络的规划和建设,最后来到妇幼保健中心担任信息管理部主任,开展信息化建设工作。他曾向记者吐露过,妇幼保健的信息化一开始就他一个光杆司令。
几年过去,妇幼保健信息化一直在很沉静的状态中耕耘,但伴随信息化预算与投入的逐年增加,行业信息标准体系的初步确立,信息化人才队伍的不断扩大,让人看到了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