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3 09:44:3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工业经济增量,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工业经济运行情况
受大环境因素的影响,茭道镇一季度以来的工业经济运行总体表现为:“存量企业总量下降,增量企业未及体现,区内企业投资增速,预计后期增长可期”。
3、今年以来新开工建设企业4家,共占地59644平方米,全镇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3053万元,同比增9.51%。实施转型提质,辉煌工具、星星泡沫、美辉工具、永奉铸件都实施技改,新增项目有5个。
4、加强服务,配套政策,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在县工业经济大会后召开了全镇党员干部大会,镇政府拿出54.6万元对符合镇出台的2012年工业奖励政策相关企业进行兑现,进一步激励企业共渡难关的信心。根据县委办“千名干部进千企”专项行动相关要求,镇干部纷纷走访企业,了解企业经营状况,听取企业当前存在的困难,宣传涉企扶持政策。镇政府还投资60多万元完成了主干道两边的绿化工程,召开了胡宅垄工业园区保洁村企共建会,对卫生长效管理机制进行了完善,工业园区的环境卫生状况有了明显转变。
从一季度运行情况看,主要问题表现在:一是受国际环境影响,企业出口下降迅速,出货值一季度同比下降26.23%,若剔除出口下降因素,全镇实现工业总产值同期比去年还略有增长。二是招商引资势头明显减弱。今年以来除同4—5家企业实施意向洽谈外,其余企业主在洽谈中表现平淡。三是受各种因素制约,我镇新增部分增量,虽实际已投产多时,但一直未能在我县得以体现,某种程序上影响了效益的实现。四是我镇近250亩工业用地,2008年已完成报批,2009年已完成政策处理,但受各种因素制约,至今尚未能实施场地平基和招商引资,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后续潜在的发展速度。
对此,下步工业经济工作重点:
2、抓政策推进。针对金融危机,帮助和指导企业积极运用好县级各项政策扶持杠杆,苦练内功,在转型提质上下功夫,化“危险”为“机遇”。同时镇党委、政府也将积极配套相应政策,与企业一起共渡难关。
3、抓持续发展。充分利用义乌公路拟将兴建之契机,以及土地总规调整的机遇,谋划长远,提前规划和准备,为茭道镇及全县工业经济发展谱写新的篇章。
4、抓环境建设。企业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给予最大的关心。一方面加强服务,特别是在企业员工培训上下功夫,为企业解决一些遗留问题和配套服务事宜;另一方面加大园区配套服务,在环境卫生、亮化、美化上下功夫,进一步提升企业生产和职工生活的环境,努力做到留得住厂,留得下人。
二、重点项目及“三农”工作情况
1、重点项目进展情况:
近年来,我市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市”战略,以提高工业经济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持续推进招大引强和转型升级,全力做大经济总量、调优产业结构。2015年,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30.41亿元,增长10.6%,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583.6亿元,增长17.2%,实现工业开票销售433.4亿元,工业入库税金16.8亿元,工业用电量47.6亿千瓦时。
一是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坚持把发展优势产业、提升产业层次作为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全力打造千亿级不锈钢、千亿级健康食品和机械制造、医药及包装材料、新能源等N个百亿级特色产业集群。主导产业加快提升。全力推进不锈钢产业特色化、高端化,健康食品产业集群化、品牌化,机械制造产业技术自主化、制造集约化,2015年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中三大主导产业完成产值1240.3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78.3%,其中不锈钢产业产值913.5亿元、健康食品产业产值187.3亿元。以创建国家级食品工业园区为载体,开发区品牌食品产业加快集聚,产业链初具规模,五得利面粉、安井食品、华东可可、伽力森主食等一批品牌食品龙头企业发展较快,安井食品公司开票销售4.8亿元、入库税金4180万元,分别增长39%和95.3%,五得利面粉公司开票销售25亿元。新兴产业加快起步。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电子信息、高端装备等新兴产业培育力度加大,投资领域进一步拓宽。华电渔光互补发电项目并网发电,养殖业与新能源产业融合发展;__循环经济产业园、悦兴药业、瑞德机械等一批重大项目加快推进。2015年新兴产业完成规上产值345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22%,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
二是发展后劲不断增强。坚持调整存量与优化增量并举,持续激发创新活力,工业经济发展后劲不断提升。重点企业支撑有力。大力实施兴达式企业培育、成长型企业技改、企业上市三个三年行动计划和培优育强“1520工程”、小微企业进规模、百家科技创新型企业三个培育工程,2015年全市兑现工业经济、开放创新奖励资金3567.69万元,销售超亿元企业404家、超10亿元企业8家,净增规上企业26家,33家成长型企业开票销售、入库税金占全市总额22.4%、20.2%,锁龙消防公司在“新三板”挂牌,博生公司与香港上市企业石四药集团实施兼并重组。项目突破成效显著。持续开展“重大项目推进年”活动,精心组织菜花节、板桥节以及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招商活动,从市级机关部门抽调120名中层以上干部专职驻点招商,制定落实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七大机制”、六大服务流程、“五个一”督查推进制度,严格考核奖惩,2015年完成招商引资额130.5亿元,实施亿元以上项目74项,其中新开工项目33项,工业投资262.7亿元,增长34.7%。创新活力明显增强。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获批省创新型试点市、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成立国家钢丝绳索具、铁皮石斛、河蟹和亚麻纺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2015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38%。开展“百家企业进百校、百名专家进百企解决百项技术需求”活动,先后邀请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徐德龙等5位院士来兴指导。启动实施科技创新券制度,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7家、省民营科技企业52家、省高新技术产品40个,获批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项,被评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集群管理试点单位”。
三是承载能力不断提升。强化园区载体建设,提升政务服务水平,努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园区建设不断加强。整合政策、产业资源,加快开发区、__-张郭、安丰三大经济板块建设,着力打造开发区和14个特色工业园区。园区提档升级步伐加快,全力做大开发区,做强__科技园区,做精安丰汽配产业园,做特陈堡精密铸造和茅山台商工业园,__科技园区获批国家级“城市矿产”示范基地,陈堡精密铸造产业园获批省精密铸造产业基地,开发区被认定为省两化融合试验区,茅山台商工业园获批省首家“苏台中小企业合作基地”。平台建设成效显著。“十二五”期间全市累计建成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9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9家,建成江苏__特种不锈钢产业研究院、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等一批省级以上平台载体,国家不锈钢制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获批工信部工业产品质量控制和技术评价实验室,正在加快建设省级食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和精密铸锻造产业研究院。政务服务不断优化。创新服务机制,提升服务效能,着力优化实体经济发展的金融环境、生态环境和服务环境。深入开展“三服务”活动,定期组织企业家座谈会,落实市领导及市级机关部门挂钩服务重点园区、重点企业、重大项目制度,切实帮助企业排忧解难,努力做到企业围墙外的事包办、企业围墙内的事帮办。深化政银企保合作,积极应对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全力防控重点区域和重点企业金融风险,维护区域金融稳定。
今年以来,我市紧紧围绕“奋力超千亿、全面达小康”核心任务,凝聚“工业兴则__兴、工业强则__强”的强烈共识,大力实施“工业强市、生态立市、人文兴市”战略,持续扭住“年年都是项目建设年”关键抓手,坚持工业经济发展主战场,集聚资源、集成政策、集中力量,优化存量、引导增量、主动减量,更好发挥政府“有形之手”作用驱动创新,不断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新型工业化进程,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围绕工业经济首季开门红目标,加强工业经济运行监控,大力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业经济总体保持平稳发展势头。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去一降一补”任务,在
泰州市率先出台《关于全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任务分解方案》,对工业部分12条工作举措进行细化分解,制定实施细则,列出具体清单,明确责任单位、完成时限。大力发展实体经济,落实《省政府关于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的意见》,研究制定我市的具体实施办法。抓好扶持政策落实和要素协调保障,有针对性地帮助化解共性和个性难题,关注节后企业复工情况,支持有市场、有条件的企业开足马力生产。坚持问题导向和底线思维,强化源头防范,加强对重点行业、企业互保联保等风险领域的监测分析,主动防范应对经济运行、金融风险。一季度工业经济可望实现开门红:1-2月份,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0.6亿元,增长9%,占年度目标的14.6%;实现工业开票销售76.1亿元,占年度目标的15.9%;完成工业投资36.3亿元,占年度目标的11.6%。一季度,预计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0亿元,增长9.9%,占年度目标的23.1%;预计实现开票销售110亿元,增长8.9%,占年度目标的23%;预计完成工业投资80亿元,增长19.6%,占年度目标的25.6%。
“十二五”以来,全州工信系统在州委、州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统一认识,抢抓机遇,坚持主基调、主战略,扎实推动工业经济各项工作,“十二五”规划目标圆满完成。全州工业经济呈现平稳快速发展的态势,工业对全州经济发展的驱动效应进一步增强。
一、工业经济快速增长,总量进一步壮大。工业总产值从__年的280.8亿元增长至842亿元,年均增长24.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从95.45亿元增长至259亿元,年均增长16.1%。工业投资从38亿元增长至410亿元(50万元口径),年均增长60.91%。累计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45户,全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377个。
二、园区建设日新月异,聚集效应不断凸现。建成10个产业园区,产业涵盖能源工业、冶金工业、化工工业、建材工业、农特产品加工业、制药工业六大产业。园区总产值从__年的__.6亿元增长至350亿元,年均增长45.09%;园区投资从2011年的162.9亿元增长至250亿元,年均增长11.3 %;入园项目达到451个,建成__电厂(一期)、清水河自备电厂(一期)、宜兴30万吨硝铵项目、黔桂年产240万吨水泥项目、万峰林纺织年产1亿米纺织面料项目等一大批重点项目;开工建设__地方电网、__登高煤电铝一体化循环经济产业基地项目、清水河100万吨高纯铁合金项目等一批能形成较大增量的工业项目。
三、信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升。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完成投资31.3亿元,年均增幅50%。城域网上链带宽扩容达到260G,光纤到户覆盖家庭数达到87.77万户,光缆线路达5.5万公里,交换机容量达382.17万门,3G和4G基站数达6839个。城市有线电视网络双向化改造覆盖用户超过16.6万户;农村家庭数字电视延伸覆盖达4.2万户;高清交互数字电视用户超过7万户。
四、民营经济发展势头强劲,比重进一步扩大。民营经济增加值从__年的82亿元增长到395.7亿元,年均增长37%,民营经济占比达到50.2%;民间投资从120亿元增长到363亿元,年均增长24.78%。市场主体从6.1万户增长到13.02万户,年均增长16.37%;注册资本从142亿元增长到322亿元,年均增长17.79%;新增就业从0.6万人增长到6.4万人,年均增长60.55%。
五、工业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增长方式进一步转变。轻工业占全州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从__年的3.1%提高到12.1%;电子信息产业规模从11.19亿元提高到40亿元,年均增长37.5%;淘汰落后产能246.4万吨,节能86.1万吨,减排化学需氧量93.7吨、二氧化硫790.3吨,腾出土地面积1405.7亩。建成鸿大垃圾发电、腾翼、兴筑、濮鑫源等一批节能环保产业项目。
一、当前襄樊市工业经济中存在的不和谐因素
1、工业经济发展不足,与襄樊市经济社会不相适应。一是规模以上工业发展不足。目前,襄樊市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46家,占工业企业总数3244家的16.83%(2006年底),实现产值654亿元。而同级别的福建省厦门市于2005年底拥有1556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家,占工业企业总的2500家的62.24%,实现产值2026.91亿元。由此可知,不论是规模以上企业数量,还是总产值,襄樊市的工业经济发展都落后于发达地区。由于工业对财政的贡献率低,致使襄樊市对社会基础设施建设、文化、卫生、教育、再就业培训等财政投入不足。同时,也不能及时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来解决就业问题,间接影响着社会稳定。二是工业企业外向度力量薄弱。2006年元至10月份,襄樊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出货值11.36亿元,同比增长34.7%。但只占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总量650亿元的1.75%;而福建省厦门市200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出口成交额887.11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的44.1%。
2、产业结构脆弱,工业经济运行存在安全隐患。一是产业结构不合理。汽车行业的产值约占全市工业经济总产值的60%,致使全市工业经济走势易受汽车行情的左右。产业结构畸形化、产业层级低级化、生产经营粗放化、产品结构初级化为特征的高耗能、高投入、高污染工业,低产出是襄樊市工业经济的实际。二是产品结构不合理。工业产品是中间产品多,末端产品少,低档产品多、高档产品少,粗加工产品多,高精尖技术含量的产品较少。没有末端产品,很难形成自己的品牌。目前,襄樊市场上所销售的包括电器、电子类、机械、服装、化工等都不是自己品牌产品。三是企业布局不合理。同类行业布局分散,不易形成产业集群。襄樊市的汽车零部件行业,摩擦材料企业多分散于枣阳、襄阳、谷城等地,实现力弱、规模小。并且20多家摩擦材料生产企业中有多半压机在10台以下,年生产能力在2000吨以下,所有摩擦材料企业年产值只相当于杭州两个摩擦材料企业的产值。
3、环境污染严重,生态压力不断增大。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襄樊市污染物排放量也步入高峰期。据悉,市区化工企业每年的污水排放量高达700万吨;磷化工企业每年产生30多万吨的工业固体废物磷石膏,大量堆积于汉江、唐白河的河道内、河堤边,对汉江、唐白河造成了严重污染。有些企业分散于市民生活区内,排放的污染物和噪声对居民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这些因素正逐步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障碍。
4、政府职能部门沟通不畅,信息滞后,影响上层决策。负责工业经济工作的市经委与其它相关市直职能部门衔接不畅,造成信息滞后,使领导错过做出正确决策的最佳时期,进而影响全市工业经济的监控、分析和调节。按要求,统计部门应定期向社会公布相关数据,使相关部门及时了解和掌握全市经济发展现状,以便为当前的工作安排做出正确决策。然而,现实情况是统计部门一年公布一次数据,而且滞后期较长,这样即使得到了相关数据,对政府决策部门而言,已经没有任何参考价值。
5、重复建设现象突出,新上项目技术水平偏低。许多企业不考虑现实条件和未来效益的可能,盲目投入,造成项目建设高度雷同。在摩擦材料产品效益好的时期里,短短的几年时间,枣阳市区摩擦材料生产企业如雨后春笋一样冒出,数量即将达到20家,其数量及密度是浙江、山东、广东等全国其他三大摩擦材料生产基地所不及。这样,直接后果是该行业利润空间减小,企业盘活盘大的能力下降,进一步影响企业的持久发展问题。
6、能源利用率远低于沿海地区,甚至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我市工业生产依然是粗放式的生产经营方式,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是它的一个显著特征。2005年襄樊市万元工业增加值耗能为2.75吨标准煤,分别是广东省和全国平均水平的3.481倍和2.263倍(2005年广东省万元工业增加值耗能为0.79吨标准煤,全国平均万元工业增加值耗能为1.215吨标准煤)。所以,襄樊市节能降耗工作任重道远。
7、转轨企业劳资机制不健全,影响社会稳定。国有企业成功改制和民营企业的异军突起,促进了工业经济总量和就业岗位大幅增加,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的社会问题。主要是由于我国关于民营企业劳资方面的法律不健全等原因,造成劳资纠纷问题时有发生。在当前民营企业,普遍存在着民企老板只注重生产,不注重职工安全,不注重经济增量,不注重环境污染,只注重企业利润,不注重职工生命现象。工人的劳动时间长、劳动条件差、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工人成了民企老板任意支配的工具等问题是诱发劳资纠纷的主要原因。而且,有部分职工法制观念淡薄,为了获得个人利益,通过采取封门堵路、打标语、拉横幅、制造事件等非正当手段或过激行为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些都给社会稳定造成极其不良的影响。
另外,还有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等。
二、构建和谐襄樊工业经济发展的应对措施和政策建议
1、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和民营经济。构建和谐社会,发展经济,应在发展县域经济和民营经济上下功夫。民营企业可以提供大量无需高技术含量的劳动岗位,而且对GDP有很高的贡献率,又能有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要实现和谐社会的时代重任,不能没有民营经济的参与。发展县域经济和民营经济必须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放开市场准入政策,实行公平的金融市场准入制度,注重民营经济发展数量和素质。同时,要逐步完善政府社会化服务职能。凡是应该由企业办的事情,政府不干预,企业办不了的事,政府要主动提供服务。
2、注重行业结构调整,促进工业经济和谐发展。目前,襄樊市汽车行业产值约占工业总产值的60%。汽车行业对工业经济有很强的拉动作用,但也预示着该行业的波动对整个襄樊工业经济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要注重培植各行业同比例协调发展,防止汽车行业出现异情而导致工业经济大起大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把推进新型工业化作为加快发展的“突破口”来抓,把产业、企业、项目的发展建设同推进行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重点支持汽车、纺织、电力、食品等行业调整和发展,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战略产业旗舰。着力研究延伸上下游产品、拉长产业链条、发展产业集群等重大问题,推动企业膨胀规模,加快发展。扶持好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形成新一批重点骨干企业,打造工业经济发展的第二梯队。
3、理顺涉及工业经济运行、分析、监控的市直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促使工业经济和谐发展。正确的决策来自于正确的指导思想和信息。建议由市委、市政府牵头,由经委及其战线各协会、局(办)和市统计局、工商局、税务局等部门建立定期联席会议制度,以便及时沟通相关信息,衔接相关事务,互能有无,防止信息不畅而影响经委战线监控、分析工业经济运行态势的力度。同时,也有利于领导掌握准确信息,以便做出正确决策。
4、理顺劳动关系,推动工业经济和谐发展。正视并化解劳资矛盾,平衡劳资利益分配,构建和谐的劳资关系是摆在政府、企业、工会、职工面前的共同课题。我市工业经济要和谐发展,就应在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中更多规范自身行为,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依照“劳动法”和相关劳动关系规定,为全体职工办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为合同制职工办理了养老保险,设立专项资金对遇到困难和遭到不测的职工及时采取鼎力相助措施,解除员工的后顾之忧。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构建和谐的劳资关系。
5、构建工业创新体系,强化工业经济和谐发展。一是要强化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促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决策主体、投入主体、技术开发主体和承担风险的主体。鼓励企业开发和应用新技术,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促进各类工程技术中心、研发中心建设,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促进以大中型企业为骨干、以科技型中小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为新生力量的技术创新主体建设。二是大力发展中介服务机构。制定和出台相应的制度,加强对中介服务市场的监控和引导,为企业技术创新特别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供管理、技术、信息、人才、财务、法律、市场需求等方面的服务。三是积极探索适应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融资方式。采取“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配置、企业运作”的方式,构建多元化融资机制,为一些科技企业解决贷款难、融资难等问题。
6、倡导发展循环经济,促使工业经济和谐发展。循环经济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利用、高效益。因此,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引导工业企业在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等各个领域,依靠科技进步等有效措施,实行节水、节地、节能,提高资源利用率,积极加以推进循环经济建设。一是制定和实施有利于节约资源的产业政策;二是合理布局工业生产力,注意环境保护,加强污染治理。要根据城市功能分区和工业分类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市区重点污染企业实行关停改造和搬迁治理,减少中心城区的环境压力。三是向直属行业协会、局(办)、企业下达节能降耗任务指标。最后,要积极推行“绿色管理”,把环境保护纳入企业决策、生产和社会生活之中,创建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示范企业、社区和县市。
一、今年以来,伴随着工业经济总量增长全面回落,工业经济运行质量也出现了急剧下滑,这样的总体态势,给近期工业经济运行迅速回升增加了诸多不确定因素。
工业经济相对低迷运行中的探索思考——以宁波规上工业一季度运行态势为基本样本长,14个县区中有7个出现了负增长,6630家规上企业中有3189家出现负增长。从主要工业产品实物量生产观察,随着以房地产为代表具有较强需求拉动行业的降温,原材料工业回落尤为显著(见表1)。与此同时,一季度销售产值依然维持着负增长态势为-1.6%,由此产销衔接也创下21个月新低,约为95.7%。与此相对应,产成品存货同比增长12.2%%,超过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2.2个百分点。工业经济运行质量也出现了急剧下滑:一季度利润总额和利税合计同比分别增长 46.4%和-27.6%;35个行业大类中有28个利润出现负增长(其中9行业出现全行业亏损),29个利税出现负增长;14个县区中有10个利润同比出现负增长,9个利税同比出现负增长;6630家规上企业中有1983家出现亏损,亏损企业亏损额同比增长74.4%。亏损企业增加与亏损额上升并存,反映出目前工业企业经营状况的困难;而工业经济效益相对低下,给下步工业经济产出总量迅速回升增加了诸多不确定因素。
二、鉴于宁波工业产品市场分布结构,出口增长深幅下探是导致工业经济下行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以高耗能行业为主导、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工业经济主格局,更是造成此次下行首当其冲的主要成因之一。
按照目前宁波规上工业产品市场取向格局,其内外销比例基本维持在4︰1水平。一季度规上工业出货值同比增长-11.0%,国内销售市场同比增长1.1%,在内外市场共同作用下,一季度工业销售产值增长-1.6%,仍末走出负增长阴影。较长时期来市场需求不足,继续制约着工业经济产出总量放大,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工业企业生产经营的艰难。高耗能行业即纺织、化纤、造纸、化学原料、非金属矿物制品、黑色金属冶炼、电力、石油冶炼行业,一季度其工业总产值占同期规上工业48.2%,同比增长-0.7%,对全市规上工业增长负贡献率为1.4个百分点。高耗能行业增速回落,暂时缓解了宁波长期居高不下的能耗压力。一季度,高耗能行业中,除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电力及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两个行业的能耗同比略有上升外,其他六个行业都有不同程度的回落,其中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纺织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能耗回落最明显,同比分别下降14.1%、13.8%和12.1%。民营工业经济 是宁波最具活力经济群体,然而正如三年前国际金融危机深度影响时那样,目前民营工业经济对环境变化所表现出的敏感性再次得到印证,一季度民营工业经济完成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0.4%,增长速度低于全市平均水平0.41个百分点。辩证地看,由于民营工业经济市场化程度的充足性,注定其对市场变化反映的敏感性,这种敏感性应该是其对市场变化所作出的正常反应。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这种反应结果将促使其在市场环境发生负向变化时尽可能少地遭受损失,民营工业经济自保导致的阶段性生产收缩,有时是对市场机制理性感悟的结果,无可厚非;然而,同时也存在着部分民营工业企业面对市场波动表现出措手不及,无奈地-改变既有的生产节奏,导致生产经营的被动和困难,但这并非主流。一季度数据显示:私营企业亏损面为27.0%,分别低于集体经济、有限责任公司23.0个和2.0个百分点,也低于港澳台投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7.1个和9.7个百分点。
三、去年以来,点多面广以加工业为主的中小工业企业因市场不景气(尤其国际市场不景气)而出现的生产收缩,由于工业产业链的传导效应,目前已经波及到以规模经营为主要特征的原材料工业和装备制造业,这样的回落态势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触及全市工业经济基本面。
去年以来,全市点多面广以加工业为主的中小工业企业出货值从去年年初增长20%以上到去年底已经回落到7%左右,其中小型工业企业去年12月当月已经出现负增长(-0.8%)。由于工业产业链的传导效应,这种回落态势目前已经波及到以规模经营为主要特征的原材料工业和装备制造业,今年一季度大型工业企业出货值增长-39.8%,进而拖累大型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增长下行,同比增长-4.6%,低于全市平均水平约4.6个面分点,这是继2009年初以来再次出现的深度回落。从工业经济运行质量观察:一季度规上原材料工业和装备制造业的亏损面分别为30.7%和25.7%,同比分别上升9.0个和6.5个百分点;规上原材料工业和装备制造业实现利润总额同比分别增长-75.1%和-17.7%,而规上原材料工业和装备制造业亏损企业亏损额同比分别增长216.5%和66.1%。一季度数据还表明,原材料工业和装备制造业产出经济总量占规上工业67.9%,占全部工业的54.8%的,一定程度上已成为当前宁波工业的基本面,其效益急剧下滑,为预后宁波工业生产迅速回升增加诸多难度。鉴于宁波工业经济总体格局,这样的波及一旦过度漫延,势必影响全市工业经济基本面。然而短期内试图利用政策修复基本面或寻找增量弥补基本面也非易事。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带有传统计划经济烙印的过度调节手段,如不加舍取的刚性保增长等,在市场经济背景下,所带来的预后综合效果极有可能会适得其反。
四、融资成本继续高企、劳动用工相对不足、能源约束刚性显现等矛盾和问题在工业经济下行过程中“涛声”依旧,而更大制约因素来自传统经济管理方式——如一味依靠各级财政巨额转移支付的政策思维,又如较长时期来政府主导而形成“多高”行业正在逐步成为全市工业经济的基本面。所有这些,势必给预后工业经济稳中求进式发展带来不确定性。
今年一季度,全市规上工业财务费用同比增长34.5%,其中利息支出同比增长37.8%,大大高于同期主营业务收入(负增长3.2%),利息支出占同期银行贷款余额的年化率约为7.2%,同比上升了1.1个百分点;规上工业职工平均人数同比增长-3.2%,这是继2009年一季度以来再次出现的负增长;由于“十二五”以来,全市乃至整个浙江省没有新增规模火力发电机组有效投入,工业用电硬约束已经刚性到来:从供给角度观察,一季度全市发电量198.96亿度,同比增长-8.23%;从使用角度观察,全部工业用电84.4亿度,同比增长-1.1%,其中制造业用电同比增长-3.6%。要素刚性制约及要素成本高企,使工业企业综合成本加速抬升,今年一季度数据表明,主营业务成本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为86.2%,同比上升2.1个百分点,三项期间费用占同期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为8.2%,同比上升1.1个百分点。值得注意的是近期中央政府在积极探索金融体制改革与创新上加大力度,试图破解工业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工业企业融资难问题,从预后看,对于具有市场潜质的经济主体而言其融资难问题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然而,资源、能源刚性约束是长期存在的,试图通过政府计划调控手段缓解这种约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且这样约束的目的就是要形成强大的倒逼机制,促使工业经济转型升级。辩证地看待当前用工难是十分必要的,劳动力市场供方数量相对下降,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全国经济发展均衡性在提高,作为需求方也倒逼着工业企业集约使用劳动力,通过技术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当前宁波工业经济格局能够应对多要素的约束吗?从数据看,高能源占据型的石化行业、高人力资源占据型的纺织服装行业(简称“多高”行业)等传统优势产业 ,一季度产值达1327.7亿元,约占同期规上工业的51.0%,日渐成为宁波工业的基本面。工业经济要素的硬约束与宁波工业“多高”行业并存,有可能会给稳中求进式的工业经济发展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这是宁波工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所必经的历史阶段。于是,当前全市工业经济下行态势首当其冲就在所难免了。面对目前态势,与其着力去“修复”抑或“弥补”工业经济基本面,倒不如下定决心调结构。实践告诉我们,转型升级工作往往在内外环境紧约束下,更能形成强烈有效的市场倒逼机制,这无疑比政府“亲自”去有计划地刚性参与更具有经济性、平稳性和可操作性。
五、事实上,“十二五”以来,政府强力推动的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工作,目前仍处于初步展开期,远没有成为宁波工业经济发展的主流。换个角度审视,初步展开时期不可避免地对即期工业经济增长会起到一定程度的调整性作用,而这样的调整是工业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不可逾越的阶段,无疑是积极的,会给预后工业经济发展留下了较大的发展空间。
全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宁波“十二五”期间工业经济发展重要目标,也是工业经济转型升级重要体现。今年一季度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 实现工业总产值为451.8亿元,占规上工业的17.3%,份额比去年底虽提高约0.2个百分点,然而仍没有成为宁波工业经济发展的主流。从其成长角度观察:今年一季度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为-3.3%,低于全市平均水平3.3个百分点。成长性暂时低下,充分反映出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初创期之艰难,而这种艰难有时更表现为各级经济管理部门共识的欠缺。换个角度观察:高新技术推广也是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今年一季度,全市累计高新技术产值762.1亿元,同比增长2.5%,高于整个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速2.5个百分点;高新技术工业总产值占整个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为29.2%,比去年上升4个百分点。上述两组数据表明,工业经济不仅表现为正在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方向转型(尽管还处于初步展开期,进展相对缓慢),而且在既有传统产业中也程度不同地发生着技术升级。即便如此,我们还是应该对当前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有一个理性认识。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是企业自主行为,也是一个动态的、长期的、相对的过程,政府在其中只能起到一定程度的引领作用,政府以有限的财政存量决不可能成为工业企业转型升级包办者;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又是痛苦的过程,痛苦承受者有时并不仅仅指向企业,政府可能在一定时期内要直面阶段性调整所带来的发展速度相对减缓的局面;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更是充满着稍纵即逝的契机,弃旧创新需要过程,而置身于此过程又充满变数和挑战。既然政府已下定决心“调结构”,就必须面对在此过程中所出现的暂时困难,同时为暂时困难作出的必要调整。这样的调整是工业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不可逾越的阶段,无疑是积极的,注定将会给预后工业经济留下了较大的发展空间。唯其所选,坚定其选。
发展现状:走出低谷,增长势头强劲
近年来,秭归从事关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高度,对工业经济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重新定位,制定出了建设“精品工业强县”的战略指导思想。抓改革,盘存量;抓引进,扩增量;抓营销,拓市场;抓技改,培后劲;抓管理,增效益;抓环境,促发展,使我县工业经济逐步走出九十年代末期的发展低谷,保持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态势。20__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8亿元,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8.42亿元、销售收入4.8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8.43、24.80、14.66。
1、深化改革,激发了工业经济的发展活力。坚持以民有民营为改革基本取向,从实现产权主体多元化、职工身份社会化、经营者选择市场化、法人治理结构规范化入手,全面深化企业改革。对全县158家工交企业实行全面改革,采取先破后卖、先租后卖、先股后卖等多种形式,破产关闭141家,保留发展17家。通过引进联合,盘活了橙汁厂、酒厂、包装材料总厂等破产企业的闲置。鹏程水泥公司、金山公司、木林森公司等一大批企业通过改制,一举甩掉了沉重债务包袱、人员包袱和不良资产,实现了轻装前进,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
2、突出重点,培育了工业经济的骨干支撑。县委、县政府从全县工业企业中筛选出33家骨干企业,组成工业经济发展一二三梯队,力争用3-5年,把等20家企业培育成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把森达、AB、洛兹、华扬等9家轻纺工业企业培育成年产值超过6亿元,把鹏程、平湖、楚城等家5建材工业企业培育成年产值达4亿元,把三金硅等3家化工冶炼工业企业培育成年产值超过5亿元,把木林森公司培育成光电子产业的骨干企业,从领导、资金、人才、技术、政策等方面给予倾斜扶持,进行重点培育。目前木林森、三金硅、森达等5家产值过亿元企业建设初具规模;四宝、维维、华扬等7家产值过5000万元的企业保持旺盛发展势头;三合化工、三江盖业等11家产值过3000万元的企业正在崛起。20__年,33家规模以上企业实现销售收入、产值、利税分别占全县工业企业总额的40以上,起到了骨干支撑作用。
3、科技创新,加快了传统产业提档升级步伐。坚持多渠道融资,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对化工、建材、轻工等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促其提档升级,提高产业综合效益。20__年,全县完成工业技术改造项目37项,完成投资15644万元,同比增长36.81。一大批工业企业技改项目的完成,有力地促进了传统产业升级,使我县工业经济的运行质量和效益稳步提高。
4、产品开发,增强了工业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近年来,我县按照“淘汰一代产品,优化产业布局;优化一代产品,壮大优势企业;开发一代产品,发展新型产业”的原则,狠抓新产品开发,优化我县工业产品结构,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金属硅、文化纸、LED支架等主要产品产销两旺,供不应求。工业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不断提高,全县已拥有LED发光二极管、医用铝塑组合盖、华扬热水器等3个高科技产品。企业的产品结构逐步优化,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日益增强。
5、招商引资,培植了工业经济的发展后劲。近年来,我县共引进项目84个,协议投资近8亿元,安置库区移民和下岗工人达5000余人。特别是森达、AB、洛兹、华扬、维维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大企业、大集团先后落户秭归,不仅引进了人才、引进了资金,壮大了我县工业规模,优化了我县工业资本结构,更重要的是引进了先进的技术、先进的管理经验和先进的发展理念,为我县工业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存在问题:基础薄弱,制约因素较多
近年来,我县的工业经济虽然得到了长足发展,但目前还只是恢复性的增长。20__年,我县工业增加值只占GDP的38.25。这与我们实施“工业立县”和“双二0”战略的要求相差甚远。要加快我县工业经济的发展,真正让工业担当起全面建设小康秭归的大任,必须下大气力解决好当前工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五大问题。
1、规模总量小,社会贡献低。在19个三峡库区县市中,我县综合经济实力排第8位,GDP增长率排名第16位;在全省35个山区县市中,我县人均GDP排名第11位,财政收入排名第21位。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总量看,宜都和夷陵的规模企业增加值是我县的4.6倍;与我县条件相近的长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提供税收分别是我县的3倍、5倍;规模工业利税总额和利润总额位居全市倒数第二。特别是我县企业个体的规模也普遍较小,全县还没有1家利税过千万元的企业。
2、产品结构单一,科技含量低。我县绝大多数工业企业装备落后、技术层次低、产品能耗高、缺乏竞争力、企业效益不高。全县规模以上企业中拥有自营出口权的只有3家,外向型产品不到30,出口境外产品不到20;初级产品、原料型产品占70以上;附加值较高的产品不到3种,只占20。
3、缺乏支柱产业,支撑能力弱。虽然我县工业的门类较为齐全,拥有轻纺、化工、建材、电子、能源和农产品加工六大产业,但各产业的规模都不大,优势和特色不明显。20__年,这六大产业分别占全县规模工业总产值的33.37、8.68、10.16、12.61、16.83、18.35,年产值过亿元的优势产业较少,没有一个能支撑全县工业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4、整体素质不高,核心竞争力低。全县规模以上企业的法人代表中没有一个科班毕业生;企业中 技术工人仅占职工总数的40,高中以上学历不到50。除木林森公司初步形成了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外,我县几乎没有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品牌产品的企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较低。同时,企业管理人员普遍缺乏现代管理知识和先进的发展理念,管理方式比较落后,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发展。
5、发展环境不优,综合竞争力低。一是受条块分割和利益掣肘影响,少数部门仍然部门利益至上,对县委、县政府制定的各项优惠政策没有认真落实,“三乱”现象仍然存在。二是与周边县市比,我县还存在着企业税赋过重的问题。三是国家规定的企业利用自有资金进行技术改造和新上项目税收、土地等方面的优惠政策,综合利用“三废”税收减免的政策,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等方面的政策,还需要进一步加大落实的力度。四是企业投融资渠道不畅,企业发展的资金“瓶颈”制约仍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对策思考:壮支柱建园区引外资上项目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表明,没有工业化就没有现代化。要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缩小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工农差距,就必须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三化”并举,而核心是工业化。因此,必须树立发展工业就是发展县域经济的思想,破除一切束缚县域工业发展的思想障碍,从政策上引导,环境上创新,着力加快工业化进程,以此带动整个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发展思路。按照“培育产业集群,构建产业链条,壮大骨干企业,建设重大项目”的思路,以扶优壮强为先导,以招商引资为核心,大力推进工业集群化,用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推进第三产业现代化,促进城乡一体化,确立工业经济在县域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力争到2020年,一、二、三产业比重分别达到10:60:30,基本实现“工业立县”的战略目标。
(二)基本原则。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注重保护优势资源,充分发挥资源的经济销以,注重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协调,促进县域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坚持统筹发展的原则。坚持工业化与农业产业化统筹发展,用工业化的理念谋划农业,用农产品加工企业来引导农业产业化,用现代化的服务服务业配套工业化,支持工业化,用工业化促进三产业的发展;坚持非均衡发展的原则。突出产业发展重点,既不能搞发展上的“平面推进”,也不能搞产业发展的“以一概全”,既要突出工业的主导地位,又要带动二、三产业的发展。
(三)主要对策
1、把培育支柱产业作为工业立县的重中之重。按照“开发优势资源,构建特色产业”的总体思路,采取“短抓骨干企业、主导产品,长抓支柱产业”的策略。所谓“短抓骨干企业、主导产品”,就是要立足现有的工业基础,着力抓好“三梯队”企业培育,通过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提高企业的科技装备水平和创新能力,加快传统产业升级,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力争每年都有5家左右的企业实现梯队发展目标,每年新发展一批中小工业企业,不断扩充县域工业经济总量。所谓“长抓支柱产业”,就是要选准一两个特色鲜明、市场前景好、发展空间大、产业关联度高、带动能力强的优势产业,进行大力培育,力争将其培育成能够支撑全县工业发展的支柱产业。要依托森达、AB、洛兹、华扬、维维、帝元、华强制盖,扶持发展轻纺工业,轻纺工业产值超过6亿元;依托鹏程水泥、楚城水泥、平湖水泥、新滩水泥、三和化工,聚集扩张建材工业,建材工业产值达4亿元;依托四宝纸业、鸿程包装,扶持纸品包装业的发展,使之总产值达到3亿元;依托三金硅业、金山实业、晶鑫矿业,加速发展以三金硅、微细钙为主的化工冶炼业及下游产品的系列开发,硅、钙产值超过5亿元;依托LED,积极发展电子元件及系列产品开发,电子产业产值过3亿元。力争到20__年底,基本建成20家产值或销售收入过亿元、利税过千万的企业,建成20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工业年总产值力争达到30亿元,增加值达到12亿元。
2、把加快工业园区建设作为工业立县的有效载体。兴办工业园区是实现工业集中连片开发,扩大城市框架,增加城市人口,增强城市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工业企业的规模、聚集、辐射和带动效应,是最具潜力的增长点和工业总量扩张的骨干力量,必须把工业园区建设作为我县工业发展的重要平台,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形成“项目布局合理、重点企业突出、园区特色鲜明、产业协调发展、规模效益明显”的园区经济格局。在园区规划上,要坚持“总体规划,分步实施,政府引导,业主开发,引资建设”的原则,总体规划建设九里工业园区、郭家坝建材工园区、沙镇溪硅钙工业园区。在园区建设上,要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市场化运作,做到边建园区、边招商、边发展,以园区吸引项目,以项目支撑园区,吸引各类生产要素向园区聚集,促进产业集群和集约化发展,构筑产业集群和块状经济,加快形成园区建设与招商引资联动发展的新格局。在园区管理上,由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全权负责工业园区的管理。对入园的企业,实行“零干扰、零收费”的全新管理模式,所需一切证件由管委会代办,一切税费由管委会一家代收。除国家有强制规定的以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进入企业进行各类检查和税费征收,必要的安全检查须报经县委、县政府批准后方可进行。
3、把招商引资作为工业立县的支撑点。解放思想,扩大开放,是我县工业经济发展的关键措施。一是要转变招商观念。要彻底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调整思路,敞开山门,树立“用资源换技术,用产权换资金,用市场换项目,用存量换增量”的思想和“你发财,我发展”的观念,算大帐而不算小帐,算长帐而不算短帐,舍小利而求大利,让近利而谋远利,变依靠政府包办项目为依靠市场竞争上项目,变借钱跑项目为改善环境引“老板”,用“老板”带来的人才、资金、技术、市场来解决政府难以解决的问题。二是要创新招商方式。推动全县引资工作由阶段性招商向常年招商转变,由热情招商向素质招商转变,由普遍招商向重点区域招商转变,由资源招商向搭建平台招商转变,着力提高我县的招商引资的质量和水平。要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实行全县资源共享,鼓励各地各部门采取异地招商的办法,凡引进客商到工业园区或其他镇的,按照“谁引进、谁管理、谁服务、谁受益”的原则,引进项目实现的产值、税收归口引进的乡镇或部门,以此激发各级各部门招商引资的积极性。三是要提高招商实效。要立足于本地资源优势招商,招有雄厚资本投入的商、招环境污染小的商、招劳动密集型的商、招能够大幅增加税收的商。
4、把项目建设作为工业立县的突破口。项目建设是工业经济发展的生命线。要牢固树立“抓项目就是抓机遇、抓项目就是抓发展”的观念,把项目建设作为考核各级各部门工作实绩的刚性指标,以项目建设论政绩,以项目建设论工作能力。按照“工业立县”的要求,认真研究国家产业扶持政策,把项目储备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来抓,既要保证政策紧缩时有项 目可调,又能确保政策宽松时有项目可上,并围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选择重大项目,建设一批资源型、开发型、造血型项目,为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提升,高新技术产业的培育和壮大提供有力保障。精心组织策划,强力实施项目,做到改造一批,新建一批,争取一批,储备一批。坚持大中小项目并举,在大项目上突破;坚持产业项目、基础设施项目并举,在产业项目上突破;坚持一、二、三产业并重,在工业项目上突破,尤其注重研究和实施一批由科技含量、有就业容量、有经济增量的的好项目。启动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帝元罐头扩建、木林森LED扩建、花蕾魔芋、正富丰魔芋、三和化工扩建2万吨轻质钙等项目,抓好上海永旭鞋业、三金硅业扩建、晶鑫矿业扩建、板桥河流域水电开发、观音堂电站灯项目建设。通过依托大项目、大投入,推动新型工业化快发展,带动县域经济大发展。
工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现代化建设的主导力量。党的十提出要把推动工业经济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2012年底浙江省启动了工业强县(市、区)建设工作。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工业经济一直在上虞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一些结构性、素质性矛盾制约着上虞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因此有必要重新审视工业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效益,科学判断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冷静分析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探索符合上虞实际的工业强区建设道路。
一、上虞工业经济质量效益显著提升
近年来,上虞工业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大项目建设为抓手,壮大优势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扎实推进“四换三名”工程,全区工业在总量规模、产业体系、发展后劲、企业培育和集约发展等方面都积累了一定的优势。
1.总体实力稳步提升。新世纪以来,上虞工业生产实现跨越式发展。2000年上虞工业总产值仅425.52亿元,自2009年突破千亿后实现较快增长,2015年达2058.99亿元,“十二五”前四年实现年均增长9.3%,其中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下文简称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值1728.37亿元,年均增长12.1%。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保持在五成左右,始终是推动上虞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2015达336.33亿元,“十二五”年均增长10.2%,高于同期GDP增幅1个百分点。
2.产业体系优化升级。上虞坚持全面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做强现代制造业,确立“工业活市”和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战略目标,围绕“4+5”产业体系,加快产业结构优化,逐渐形成了以先进装备制造、绿色化工和新能源新材料为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产业体系。2015年上虞实现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102.04亿元,增长11.4%,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33.6%,增幅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0.4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101.33亿元,增长11.5%,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33.7%,对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34.7%,成为工业经济在新常态下平稳增长的重要动力。
3.发展后劲日益增强。近年来,上虞企业投入力度不断加强,创新意识不断提高,企业发展后劲不断增强。2015年全区完成工业生产性投资287.27亿元,占固定资产投资的60%左右,“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20.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经费支出26.51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为1.73%,比绍兴平均高0.57个百分点。创新活动成效显著,2015年专利授权量2800件,比2010年增长10%,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达287件,位居绍兴五县市区首位,是2010年的3.33倍。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率和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35.3%和56.2%。上虞虚拟大学园、省级企业研究院(中心)等创新平台顺利运行,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区)和全省首批创新型试点城市。
4.企业培育卓有成效。上虞积极实施“三名”企业培育工程,龙盛集团入围省第一批“三名”培育试点企业,闰土等4家企业入围绍兴市“三名”培育试点;实施创新成长型企业和小微企业三年培育计划,2015年新增“下升上”工业企业80家。2015年底全区年主营业务收入亿元以上企业204家,其中5亿元以上企业55家,分别比2010年增加42和19家;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尤其是通过跨国并购推进转型升级,区域经济证券化率水平明显提高。2015年末全区共有上市公司15 家(其中新三板4家),直接融资117.4亿元,11家上市公司总市值达1821.8亿元,区域证券化率达250%以上,位列全省前列。
5.集约发展不断深化。上虞积极倡导“亩产论英雄”,以差别化的政策措施,实现资源要素更高效的市场化配置。2014年万元GDP能耗0.4吨标准煤,比绍兴平均低0.2吨标准煤,“十二五”前四年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14.1%;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21.1%,比单位GDP能耗多下降7个百分点。2015年规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23.31万元/人,比2010年提高9.76万/人。
二、新常态下上虞工业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近年来上虞工业经济增长质量渐趋改善和提高,在2014年度全省工业县(市、区)综合评价中位列第六。但当前中国制造业进入历史转折期,上虞工业经济也面临重大挑战,许多转型较早,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期,但一些规模小,创新能力弱,基础条件差的企业则面临淘汰。这既有国内外宏观环境的影响,也有上虞工业结构性和素质性的问题。
1.工业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上虞工业结构中,传统产业仍占据主导地位,化工、机械、纺织等三大传统行业产值比重高达70%以上。新兴产业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仍处于成长阶段,以卧龙、金盾和世纪华通等企业为龙头的先进装备制造业仍局限于电机、风机和配套零件传统领域,战略性不强,与国家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标准还有一定距离;新能源和新兴信息产业则规模较小,2015年上虞在生产新能源企业仅晶盛和龙柏两家企业;凯信等4家新兴信息企业全年仅实现产值3.27亿元。块状经济中同质企业简单集聚现象明显,缺乏产业链统筹和创新创意,制造业产品则呈现出中间产品多、终端产品少、产业链较短等突出问题。同时化工纺织等消耗大、污染重的产业,环境代价高。2014年工业强(县、市)综合评价中,上虞绿色发展得分仅46.1分,低于综合得分18.83分,在全省90个县(市、区)中排名第28位,成为总体评价的“短板”;规上工业单位用地工业增加值69.08万元/亩,规上工业单位能耗工业增加值1.72万元/吨标准煤,与先进县市区相去甚远,也明显低于周边诸暨、新昌等兄弟县市,在全省90个县(市、区)中排名分别排第61和42位,新常态下这种粗放型的增长方式若不能有效转型,企业将难以生存。
2.工业产出效益有待进一步挖掘。上虞规上工业产值超千亿,位居全省前列,但产出效益却明显落后。从标志性指标看,2014年上虞规上工业增加值率17.14%,低于全省平均2.23个百分点;规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虽实现逐年提升,2014年达20.35万元/人,但仍低于诸暨市近3万/人,在全省90个县(市、区)中排名分别排第71位和32位。同时企业间分化明显,2015年,全区14家大型企业产值占全区规上工业产值的35.6%;利润却占到全区规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的47.2%。而541家小微型企业产值占全区规上工业产值的36.9%,利润仅占全区规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的24.1%。从投资产出效益看(如表1所示),上虞的工业投资效果系数(N年的工业增加值增量/N年、N-1年和N-2年三年工业投资的平均值)从2010年的0.35下降到2015年的0.07,这种高投入低产出的状况若不能有效转变,将严重制约工业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
3.“两化”融合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近年来上虞“两化融合”程度不断提升,并被列为省第一批两化深度融合国家示范试点区域中的5个“浙江省绿色安全制造信息化示范区”之一。但横向比较看,上虞“两化”融合整体水平依然不高。2014年上虞“两化”融合指数和信息化指数分别为66.89和0.86,分别低于全省平均19.41和0.02,在全省90个县(市、区)中排名分别排第30位和45位。从工业企业信息化程度看,中小企业“两化”融合水平与大型企业有很大差距。17家大型企业EPR、MPS和数控装备等单项信息化应用率较高,卧龙、龙盛等龙头企业已实现信息化系统应用。而中小企业因存在认识不到位、资金不足和人才缺乏等问题,“两化融合”还处于单项应用逐步覆盖阶段。目前中小企业ERP和MES的应用率在50%左右,但对其他环节的信息化建设尚缺乏认识,普及率较低。
三、提升上虞工业经济质量效益的几点思考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增速换挡期,上虞工业发展进入转型的关键期,迫切需要提高工业经济的质量效益。这就要求全区上下瞄准新目标,树立新理念,形成新合力,积极克服“三期叠加”困难,加快推进工业集聚发展、集群发展、集约发展,切实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开创工业经济“新常态”发展的新局面。
1.以“中国制造2025”为契机,重塑上虞工业结构升级新优势。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用十年时间进入全球制造业的第二方阵。上虞应紧抓契机,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和新兴产业培育,实现工业经济转型升级。一是加速提升优势产业。立足机电、化工等优势行业,鼓励和支持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加强科技研发,提高产品竞争力,促使优势产业向高精深方向发展。二是加快壮大新兴产业。充分利用现有基础和优势,以重大产品和关键核心技术为主攻方向,组织实施生物技术与新医药、节能环保等行业领域科技创新工程,发展壮大高端装备制造业、汽车等行业。不断协调传统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竞相发展,促使工业经济内部结构调整优化。
2.以“互联网+”为平台,挖掘上虞工业智能制造新动力。积极顺应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趋势,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以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为途径,抢占工业经济发展制高点。一是着力提高“两化”融合水平。鼓励企业积极探索智能制造生产方式,把设计数字化、生产自动化、管理现代化、装备智能化、营销网络化作为途径,利用信息技术在企业各个领域的渗透,发展基于互联网的众包设计、柔性制造、个性化定制、智慧物流等新型制造模式。二是要搭建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建立健全“两化”融合推进工作机制,及时研究和解决“两化”融合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积极推广卧龙、龙盛等成功示范,依托e游小镇,引入有代表性和特点的信息化软件产品、解决方案和服务理念,促进工业全产业链智能协作。
3.以“供给侧改革”为导向,拓展上虞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在劳动力、资本、创新、政府四条主线上积极推进供给侧改革,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产业融合,鼓励企业更加积极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增加优质新型产品和生活服务等有效供给。一是强化要素保障。围绕工业提质升级,整合各类扶持政策,统盘考虑土地资源和土地指标的使用,优先保障高质量工业项目;构建激励机制,加大对有潜力的转型升级项目的金融、财政和税收扶持力度,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二是加速产业间融合。大力发展生产业,推进制造业主辅分离,加快工业经济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发展;做优楼宇总部经济,发挥上虞建筑业的比较优势,推进建筑产业化和新型工业化的协调发展;以“精致上虞”为目标,发挥交通区位优势,推进新型城市化建设,在沪杭甬都市圈中为上虞工业经济赢取更大发展空间,实现上虞经济高质量高效益发展。
为了进一步坚定信心,沉着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市工业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保持来之不易的发展形势,促进我市工业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困难面前不动摇,坚定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信心。随着国际金融危机愈演愈烈,我市部分工业企业遇到产品定单减少、销售价格下降、资金短缺等问题,一些企业停产或开工不足,工业经济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面对新的形势,我们要坚定发展工业经济的信心不动摇,既要增强忧患意识,正视困难,又要充分认识到只要我们把困难估计得充分一些,把应对措施考虑得周密一些,注重从变化的形势中捕捉和把握难得的发展机遇,树立必胜信心,苦练内功,坚持“工业强市”战略不动摇,坚持推进工业新型化思路不动摇,就一定能化“危”为“机”,“危”中求“机”,实现我市工业经济的新一轮又好又快发展。
二、抢抓机遇,跑“部”进“厅”,积极争取国家专项扶持。市直各部门要按照国家扩大内需、调整结构的统一要求和安排,充分发掘政策资源,用活用足国家的积极财政政策,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和惠实税收政策以及各项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积极争取上级政策性资金。市发改、经济、财政、商务、农业、环保等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认真研究国家和省出台的各项支持、扶持政策,主动为企业组织、筛选、包装项目,积极争取国家、省在中小企业发展、技改贴息、产业集群、农业产业化、财政间歇、工业生产调度、循环经济、出口创汇、担保体系建设等方面的专项扶持。对争取专项扶持贡献突出的部门,市政府将给予通报表彰和资金奖励。
三、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帮助企业渡过难关。①进一步完善工业经济发展考核考评制度。在一定时期内,凡招商引资的工业项目,不论项目大小一律计入考评实绩。凡是当年成长的规模企业,每新增一家规模企业除兑现《市委、市政府关于突破性发展工业经济的若干意见》(**发〔**〕11号)文件已规定奖励外,在实绩考核成绩中给服务主体单位或主管部门增记2分。对当年出口在100万美元以上,且增幅在25%以上的出口企业奖励企业法定代表人5000元。②建立健全企业服务直通车制度,对投资在5000万元以上的重大工业项目和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由市“四大家”领导直接调度、协调服务。其它工业项目由工业经济工作部门和招商引资主体单位提供面对面、一对一的服务。③将现有工业企业归并行业服务并建立市直部门及行业协会对口帮扶制度。④建立企业生产经营定期协调制度。每月一次协调会,重点问题及时解决,急难问题现场解决。⑤按**发〔**〕11号文件规定在优惠期内享受土地使用税奖励的企业,实行即征即奖制度。⑥建立银企定期沟通制度。每季召开一次银企对接会。
四、减轻企业负担,降低投资和生产成本。①凡投资新上的工业项目按照合同约定的建设周期投产后,其在征地时缴纳的契税或耕地占用税市政府所得部分立即奖励给企业。②对利用现有场内存量土地且符合规划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增加容积率的工业项目,建设过程中不再收取相关行政规费。③对2009年度高新技术企业或固定资产投资在5000万元以上的重点企业,其技改或扩大生产规模的新增固定资产贷款,按人民银行同期贷款一年期基准利率对其给予20%的贴息补助。④工业项目服务性收费在过去文件规定的按下限30%的基础上再降10%。⑤担保公司为企业担保贷款可实行质押物登记抵押。⑥对企业排污费征收期内确有困难的经批准可缓交三个月。⑦对特困企业的工会费、残保金,通过协商可作暂缓缴纳处理。⑧劳动保障部门免费为企业用工提供定单式培训。
五、积极搭建企业融资平台,缓解企业资金矛盾。①企
业主管部门及发展和改革局要定期我市已审批的建设项目和招商企业新进项目,把项目和新进企业介绍给银行。②金融部门要定期不定期举办信贷产品推介会、沟通会,积极辅导企业开展评信活动,让更多的企业评上A级信用企业,要积极为企业争取更大的授信额度,并及时发放贷款;要积极创新完善新的信贷产品,大力推广联保贷款。③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要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参股担保公司,市财政每年从省集中税收增量返还的总额中拿出50%用于补充信用担保机构资本金,力争将信用担保资本金额度扩充到5000万元,资本担保倍数放大到5倍,每年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融资1亿元以上。④支持、培养有条件的企业积极上市融资。
六、切实关注困难企业和困难职工生活。①劳动保障部门对困难企业暂缓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对缴纳职工养老保险确有困难的企业要及时上报省政府批准后缓缴养老保险金;将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的缴费比率降低一个百分点;从失业保险金中调剂25%的资金对**年9月以来没有裁员或安排返乡人员就业,且签订一年以上劳动用工合同的企业予以补贴。②工业经济主管部门和各行业协会要及时调查掌握困难企业困难职工的生活状况,及时向工会、民政、劳动保障等部门反映企业实际,共同关注困难职工生活。工会要根据困难职工的生活状况发放优惠购物证;民政部门在调查核实的基础上及时将符合低保政策的困难职工、特困职工家庭纳入低保范围;劳动保障部门要解决零就业家庭的就业问题。
七、提高行政效率。所有涉企收费均由集中收费中心统一核定收取,集中拨付;一般许可审批事项随时受理随时办结,重要许可审批事项限时办结,特殊许可审批事项特事特办,严禁各部门在未经行政服务中心审批情况下到企业乱检查、乱评比、乱摊派、乱收费、乱募捐;市纪检监察、行政服务中心等部门要定期对企业环境优化情况进行督察,对服务不到位甚至违规违纪的单位和个人,严格实行责任追究。
指导思想
坚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对工业发展战略的要求和部署,动员全区人民积极行动起来,全民参与,多业并举,创办实业,形成人人争先创业的良好局面,推动我区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目标任务
(一)开展“创办小企业、开发新岗位”活动。通过开展全民创业活动,2008年实现如下目标:新登记注册和私营企业增长10%以上;新增就业1500人;创建扶植市级创业辅导基地1家,省级创业辅导基地1家;争取民营经济增加值增幅在18%以上。
(二)实施创业培训工程。充分利用已创办的中小企业发展园区设施及服务体系,引进师资或联合办学,为已经创业或落户我区的企业提供技术纯熟的人员保障,全年培训各类人员2000人次。
组织领导
为推动全民创业活动深入开展,特成立区全民创业活动领导小组,负责全民创业活动的组织领导、指导协调等工作。(名单附后)
主要措施
(一)广泛宣传、营造氛围。通过宣传发动、典型带动、政策激励、创优环境等措施,把我区群众创业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力量凝聚起来、智慧发挥出来,在全区营造“想创业、敢创业、会创业”的浓厚气氛。充分利用现有的宣传工具,广泛宣传在全民创业方面取得的新经验、新典型、新办法,大力弘扬创业精神,营造和谐创业环境和良好舆论氛围,努力形成凝心聚力谋发展、全民创业促腾飞的生动局面。
(二)招商引资,项目对接。紧紧围绕全民创业活动,切实做好产业引导、项目推荐、招商引资等工作。
1、组织学习考察。根据创业人的需要,有针对性地组织全民创业考察,认真学习外地的成功经验和做法,更好地促进全民创业。
2、强化产业导向。根据我区制定的优惠政策和措施,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坚持集约节约发展,做大增量、做优存量,加速壮大区域工业经济实力。
3、搞好项目推荐。围绕我区工业经济发展规划,切实做好创业项目规划、策划、筛选一批创业指导项目,充分利用区位、环境资源优势,对外招商项目,加强与外地大企业、大集团联系,争取独资和合作项目。
(三)创优服务,推进建设。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创新工作方法,提供优质服务。把执行政策的原则性和灵活性结合起来,切实做到为全民创业创造良好的环境。
1、在政策上扶持。2008年我区还要广泛宣传国家和地方的优惠政策,以鼓励更多的群众投入到创业的行列中来。
关键词:南阳市;新型工业化;主导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13.009
近年来,南阳市工业化进程快速推进,工业经济取得巨大成就,但也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缓慢、要素资源日益趋紧、节能减排压力增大等诸多问题。党的十明确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以及河南省第九次党代会也提出,要继续探索可持续发展的,不破坏生态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的道路,以新型工业化改造地方经济发展模式,带动地方工业经济发展。
1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及其本质
新型工业化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以信息化和科技进步带动、突出质量与效益、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化。新型工业化的持续发展,才能够使工业产业集聚度提高,提供更多的岗位解决就业问题,使农村;劳动力向城市集聚转移,发展农业产业,实现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加快城镇化进程。工业增长是全市经济增长的动力,是经济构成的主体。要增强南阳市整体经济实力,推动南阳工业的快速跨越式发展,就必须大力发展工业经济,实现传统工业向新型工业化的新转变和新突破。
2南阳市工业化发展现状
目前,全球宏观经济环境日益复杂,机遇与挑战并存。南阳市委、市政府深刻贯彻落实国家和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稳增长、调结构,加快实施南阳市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战略,把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与地方经济实际情况精准结合,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实施新型工业化政策,优化产业结构,南阳工业经济结构调整成效明显。
2.1工业经济平稳运行经济效益不断提升
2015年,南阳市规模以上工业累计实现增加值885.3亿元,同比增长9.7%,全市工业品产销衔接良好,出口增长较快。全年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36.7%,拉动GDP增长3.4个百分点左右,是全市经济最重要的推动力。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累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524.9亿元,突破3500亿元大关,同比增长7.1%。
2.2产业集聚带动作用逐步彰显
2015年以来,全市着力实施对外开放战略,进一步拓展投资空间,开放招商、承接产业转移成效显著,有力推动了产业优化和集聚效应形成,产业集聚水平不断提升。2015年,全市产业集聚区实现增加值598.45亿元,同比增长10.2%,高于全市平均水平0.5个百分点,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67.6%,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1.5%,拉动全市工业增长6.9个百分点。产业集聚区已经成为稳定全市工业经济增长的关键支撑。
2.3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2015年,南阳市工业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创新驱动水平提高,“双高”(高成长及高新技术)企业成为对全市工业发展贡献较大。其中,全市六大高成长性工业行业全年实现增加值359.5亿元,同比增长123%,总量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量的406%,比上年提高3.1个百分点,同增速高于全市规上工业平均水平2.6个百分点,对全市规上工业生产增长贡献率高达48.5%,成为2015年工业生产主要拉动力量。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278亿元,同比将增长18.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1.4%,较上年提高6百分点左右。
2.4企业个数不断增加,大中型企业竞争力增强
2015年,南阳市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数达到1836家,有335家是大中型企业。2015河南民营企业100强中,南阳市龙成集团、淅川铝业集团等13家企业榜上有名,入围数量居全省省辖市第一。
3工业化进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当前工业经济运行面临的形势日趋严峻复杂,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工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依然严峻。
3.1工业经济总量偏小,缺乏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
多年来,南阳经济的高增长主要是由高投入拉动的,但传统的工业经济多为粗放式增长,随着经济发展进程加快,经济结构不优的矛盾日益显现。与周边地市相比,全市总量明显偏小,差距进一步拉大,2015年,全市规上工业企业个数位居全省第4位,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在全省18个省辖市中却仅处于中间水平。
3.2高新技术缺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亟待加强
南阳市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较多,产业专业化协作与分工程度较低,没有规模优势;产业园区之间关联性小,县域之间的产业未能合理配置,建成投产企业多为附加值低、初级加工的企业,未能成形较长的产业链。2015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278.2亿元,占全部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仅为31.4%。
3.3高耗能行业比重较大,产业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
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重工业总产值占规上工业的59.6%,这些行业大多是全市工业中的优势产业。在节能减排的大形势下,严重制约全市经济快速发展。产业结构偏重对全市环境也造成较大压力。
3.4科技创新在工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有限
近年来,虽然南阳市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R&D)支出逐年增加,但是与周边地区和较大城市相比,占GDP的比重仍然较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企业对科技创新方面的投入依然有限,此项工作甚至停滞不前。
4全面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路径选
4.1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增强南阳工业经济发展后发优势
根据十精神以及中原经济区建设总体规划要求和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南阳市工业已迈入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关键时期,加快推动全市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已成为南阳工业发展的必然选择,要坚持不断提升科技竞争力、产业竞争力和企业竞争力,着力壮大主导产业,积极推动产业的上下游垂直整合,实现产业和产品结构升级。积极发展传统优势产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着力加快产业化,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尽快形成完善的产业链。
4.2培育壮大大型企业集团,促进产业集聚发展
南阳市人口数量大,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低,尚处于工业化的高成长时期,受资金、技术、能源价格等因素的影响,全市能源利用效率比发达地区低很多。要对企业分类型加以指导,扶持优势工业企业,培育骨干企业,向重点工业企业政策倾斜、资源倾斜,促其快速发展壮大,充分发挥产业集聚区产业聚集效应,有计划、有步骤的引导优势产业、骨干企业和重点企业集聚发展。
4.3建立生态宜居城市,发展绿色循环经济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发展,资源污染和生态恶化的现状对新型工业化的制约作用越来越明显。我们应根据南阳自身情况,合理规划、统筹安排、加强引导,发展生态产业,提倡可持续发展,建立可循环产业结构,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合理安排工业产业结构布局。
4.4注重人才培养,建立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工业化
在推进工业化时,注重人才培养,发挥全市人力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吸纳劳动力容量大的区域,发展有利于创造就业岗位的适用技术。加强技能培训,培养出一大批具有专业技术特长、适应市场需求的劳动者,建立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高度重视企业家队伍建设。要加强企业家队伍自身建设,不断学习,增强素质,把企业尽快做大做强,当好南阳经济发展的带头人。
参考文献
[1]韩国明,张恒铭.我国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空间分布差异研究[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05).
[2]张林,冉光和,郑强.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发展研究[J].农村经济,2015,(08).
主要行业发展现状剖析
国民经济的良好发展建立在三大产业持续增长的基础上,要保持整体经济的良好发展,必须要做好农业、工业、建筑业和第三产业的建设工作,要分析全县经济的发展前景,也只能从三大产业入手,才能会有比较全面的认识。
1、农业基础地位在削弱,生产持续多年下滑,占全县经济比重一降再降。人人都明白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抓好农业生产是一项基础性的、社会性的工作,是保证整个国民经济良好发展的前提条件。从我县农业的生产情况看,随着耕地面积的逐年减少,生产的总量在缩减。而粮食面积已出现连续七年负增长,粮食产量更是连续八年下降。与2000年相比,表面上全县农业总产值由6.86亿元增加到8.04亿元,实际上这种量的增加主要是由于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引的,真正的农业生产量并没有明显的增多,其占全县经济的比重由2000年的6.5%下降到5.3%。从农业资源看,与2000年相比,耕地面积由31.16万亩减少到29.83万亩,净减1.33万亩,若再考虑这几年中新造耕地大多为山区旱地,因此,全县良田的减少还要远超过这个数据。从农业主要产品的生产规模看,与2000年相比大宗产品呈下降趋势,其中粮食播种面积由50.94万亩减少到33.52万亩,粮食总产量由15万吨减少到10.4万吨;生猪饲养量由34.16万头下降到32.34万头,蔬菜、水果、家禽等经济型农产品虽有一定程度的扩大,但每年的增量却非常有限。因此,在我县农业资源逐年减少的情况下,农产品经济效益若没有大的提升,希望农业出现大的回升是不现实的。
2、工业生产的持续快速发展难度在加大,制约要素在增多。从我县总体工业发展层面看,近几年来发展速度较快,全县工业总产值由2000年的136.45亿元增加到2004年的近250亿元,年均增长超过15%。我们知道,当我们的工业经济总量还处在200亿元以下的规模时,基数较低,实现年增长15%的水平相对比较容易。而当我们的工业经济总量达到近250亿元的规模时,基数增大,再要达到年增长15%的水平,年产值增量须超过37亿元,这就相当于每年要增加乌牛、桥下、沙头三镇的产值,也相当于奥康、报喜鸟、红蜻蜓三家全县最大集团企业的产值,因此,在我县工业企业家数不到2500家的前提下,要实现37亿的增量,其难度是不能与2000年前直接相对比的。从我县的皮鞋、泵阀、服装、钮扣和拉链四大主导行业来看,其中有三大是生活消费品,要知道生活消费品需求不仅受市场份额的影响,还要受到消费群体的限制,在消费市场没有很好拓展开的形势下,盲目地追求量的扩张是非常冒险的。从我县工业企业规模和产品档次看,企业规模偏小,产品档次偏低。2004年末,全县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企业约500家,仅占全县工业企业总数的五分之一,其产品科技含量普遍较低,附加值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从我县工业的区域发展看,沿江与山区发展十分不平衡,2003年、2004年则更依赖于瓯北工业来带动,桥头、乌牛、桥下、上塘等乡镇均呈缓慢增长或下降的趋势。要知道,一个地区工业仅依靠一个乡镇的增长来带动,这种“单头挑”的发展是非常危险的,一旦瓯北工业发展出现问题,全县的工业将受到严重冲击。从工业经济的外部制约要素看,原料进价与产品售价呈“高进低出”格局。2004年,全市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3.6%,能源原材料购进价格上涨高达14.9%,这种状况显然有利于原材料生产行业的发展,但对加工行业造成较大压力,由于我县工业是以加工制造业为主体的产业群,如果能源、原材料价格与工业品出厂价格继续保持反差,加工企业将面临成本提高、售价走低的双重压力,对企业经济效益造成很大的冲击,并严重影响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出口能力,对工业经济整体效益的提升和工业发展产生直接影响。电力供应紧张问题也是制约我县工业发展的主要瓶颈。随着我县工业经济总量的不断扩大,一批新建工业项目陆续投产,全县工业用电需求量增多,电力供求矛盾日益突出,企业生产用电紧张,自备发电造成生产成本上升,部分企业订单流失。从县电业部门了解到,我县今年电量缺口仍有1亿度左右。
3、建筑企业势单力薄,社会投资拉动力较弱。2004年,全县完成建筑业增加值8.83亿元,比上年增长6.3%,占生产总值比值为8.4%。全县目前建筑企业只有23家,上年完成建筑业产值仅19亿元,竣工产值不足15亿元,如此小的行业规模很难对全县经济有大的贡献。从社会投资角度看,增长的空间有限。2004年,全县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为29.7亿元,比上年增长4.9%,其增幅已连续多年出现回落。今年全县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目标为33亿元,按照此目标值,我县日平均投资额要超过900万元,难度非常之大。从投资的资金来源看,我县还主要是依靠政府投资和房地产投资来带动,企业、自然人等民间投资力度仍然不足。2004年,全县全部项目投资中,政府性投资与民间投资呈“五五开”的局面。在财政收入只有10亿的县域经济条件下,政府性投资只能是导向性的,不可能每年都采取大额的政府投资。从我县当前的投资前景看,今后几年虽有“交通百亿”工程的投资,但按照统计上的口径,真正归入我县份额可能会少之又少。
4、三产中传统行业发展速度放慢,金融业势头看好,国有经济成分比重提高。在三产诸行业中占主导地位的应是交通、商贸等传统行业,2000年,两大行业占三产增加值比重达到47.8%,四年平均增长分别为10.9%、7.4%,低于三产年均增长2.6和6.1个百分点,其所占比重也下降到2004年的40.2%。交通行业发展放慢有其一定的必然性,一是近几年没有培育出大的交通企业,长运公司、联运公司、轮船公司等几家稍成型的企业,运力和运量都还很有限。二是没有开辟好的交通线路,在交通线路不变的情况下,增长只能依靠客源量和货源量的增加,在当前的处境下,这种增长潜力不大,如:县轮船公司在不能提高收费标准,没有开辟新的轮船线路的情况下,其每年的增长是非常有限的。贸易业这几年应该说是持续低迷,社会有效的消费需求始终没有大的改善,永嘉的区位优势相对贸易业而言应该是个区位劣势,一些高档消费、新型消费很容易外流,加之我县近几年农村消费渠道并没有大的拓展,部分农村潜在的社会需求没能实现。在这种状况下,全县社会消费需求提升缓慢也就不足为奇,2004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只增长8.6%,增幅比2003年回落3.5个百分点。金融业的繁荣发展有着双重的意义,一是为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起着保驾护航的作用,能推动其他行业的快速健康发展;二是其自身是国民经济的一大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部经济中占据一定的份额。与2000年相比,金融业增加值翻了一番,年均增长18.9%,高出三产平均增幅5.4个百分点,其占三产的比重也由2000年的8.1%上升到上年的9.8%。在我县教育、卫生科技及国家党政机关中有95%以上是属于国有经济性质的,随着近几年基础设施投入的加大及机构改革的深入,国有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其所占比重逐年在提高。2004年,其增幅达到16.3%,所占三产的比重也由2000年的16.8%上升到上年的22%。
主要利好因素浅析
面对我县各行各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必须做好利好分析,充分发挥我们的优势,扬长避短,努力做到克服经济发展路上的各种困难,以保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1、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造就一方红土地。温州市“两会”提出要将永嘉融入大都市圈,随着温州城市的北连,与市区仅一江之隔的永嘉将按照“轴线连接、组团发展、相向推进、实现联体”的思路,加快上塘、瓯北的联体发展,全力打造中心城区。对此,本就享有“温州浦东”之称的瓯北镇已成为一片投资热土,三江片的合理开发利用将极大地促进瓯北及永嘉经济的全面发展。随着“金丽温高速”、“诸永高速”、“温州绕城高速”的建设和开通,未来的瓯北乃至整个永嘉将都可能成为一片投资热土。
2、强烈的品牌意识,培育一批地方龙头企业。县委、县政府深入实施“质量立县、品牌兴业”战略,鼓励、引导企业做大做强,做好品牌扩张、品牌宣传和品牌保护工作。目前,全县已拥有中国驰名商标3枚、中国名牌产品3个,国家免检产品19个,并培育了大批著名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在刚刚公布的温州市50强企业中,永嘉占有6家。这种政策导向将继续引导大批中档企业朝做大做强方向努力,为永嘉经济带来活力。
3、难得的宏观政策,带来难逢的市场机遇。中央加强宏观调控,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重工业,实施西气东输、南水北调、火力发电等大批重大工程项目,给我县的泵阀产品及成套设备提供巨大的市场需求。我国当前正在积极扩大国内需求,推进城市化进程,加大对城市的煤气管道供给及污水管道排放处理等公共设施建设力度,也将为泵阀产品带来巨大潜在的市场商机。
同志们:
上午,市委、市政府在黄泽镇召开了推进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破解发展瓶颈制约现场会,下午又在甘霖镇召开发展家庭个私经济现场会,都是贯彻落实市委十一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的具体举措。两个会议“一个抓大、一个抓小”,“一个抓存量提升、一个抓增量扩张”,主题又都是加快发展工业经济,上午的会议重在破解发展瓶颈制约,拓宽发展空间,提高发展质量,下午的会议重在发展面广量大的个私经济,增加经济总量,以量变求质变。
刚才,各乡镇和有关部门分别作了汇报交流,总体感觉大家认识到位,工作到位,把个私经济作为发展工业经济的重要抓手,在实际工作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姚向军副市长就下一步全市个私经济工作作了具体部署,我都同意,请大家认真抓好落实。下面,我再谈三点想法。
第一,要认清差距,切实增强×××经济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纵向看力度大,手笔大,成效也很大,但横向比与兄弟县(市)之间还有差距。因此,各级各部门必须切实增强危机感和忧患意识,保持不甘落后、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全力推进经济发展。从×××实际看,家庭个私经济是经济发展的潜力、后劲、希望所在,因此,一方面要扶优扶强,促进特色块状产业提档升级,另一方面要从家庭个私经济抓起,力争通过艰苦的努力,把经济发展总量搞上去,把质量提上去,使×××工业经济再上一个新台阶。版权所有
第二,要联系实际,走特色化的家庭个私经济发展路子。家庭个私经济是实实在在的民本经济,其基本投资冲动都来自于群众。因此,发展家庭个私经济,要做到结合实际,发挥优势,不拘形式,自主发展。一方面,各乡镇地理位置、资源条件、产业发展状况各不相同,要注重因地制宜、灵活经营、发挥优势,把发展家庭个私经济与充分利用当地的劳力、人才、市场以及农业等资源优势结合起来,走出一条特色发展路子。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发挥我市领带服饰、针织服装、机械电机、厨房用具等块状特色产业优势,加强与市内规模较大企业的对接,在本地发展一批为大企业配套加工的家庭个私企业,努力把一些企业在外地的部分生产组织转移到本地农村。版权所有
第三,要加强领导,进一步掀起家庭个私经济发展的热潮。发展家庭个私经济也有一个积累的过程,各乡镇要一步一个脚印抓好落实,积小胜为大胜。一是要成立发展家庭个私经济领导小组和工作班子,加强领导,加大力度,促进形成家庭个私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二是要合理引导家庭个私经济发展方向,制订发展规划,出台扶持政策,明确发展重点,确保其有序发展,并逐步引导家庭个私经济从家庭作坊向个私小区集聚,从个私小区向工业区发展,特别是对上一定规模的个私企业,要注重引导其跳出家庭经营模式,开辟新的发展途径,努力向中小型企业转变。三是要落实工作任务,对党政班子成员、中层干部、一般干部及驻村指导员等分层面落实个私经济发展任务,细化责任,加强考核,迅速行动起来,扎扎实实地抓好这项“活一方经济、富一方百姓”的民本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