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3 09:44:3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茶艺与茶道的关系,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茶文化茶道茶道精神
我们知道,中国是茶的故乡,世界各国的植茶、制茶、饮茶均直接或间接源于中国。“中国在茶业上对人类的贡献,主要在于最早发现并利用茶这种植物,并把它发展成为我国和东方乃至整个世界的一种灿烂独特的茶文化。”茶道与茶艺是茶文化的重要内容,其中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本文重在分析茶道概念的提出及茶道精神的创立,并且进而说明中国不仅是茶的故乡,而且也是世界上最早提出茶道概念和创立茶道精神的国家。
何谓茶道,茶文化专家、北京社会科学院的王玲教授在其著的《中国茶文化》一书中对茶艺与茶道的关系作了精辟的论述,其中也包含着对茶道概念内涵的阐释。王玲教授说:“茶艺与茶道精神,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我们这里所说的‘艺’,是指制茶、烹茶、品茶等艺茶之术;我们这里所说的‘道’,是指艺茶过程中所贯穿的精神。有道而无艺,那是空洞的理论;有艺而无道,艺则无精、无神。……茶艺,有名、有形,是茶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茶道,就是精神、道理、规律、本源与本质,它经常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你却完全可以通过心灵去体会。茶艺与茶道结合,艺中有道,道中有艺,是物质与精神高度统一的结果。”
我们从王玲教授的论述中不仅明确了茶道与茶艺之间的关系,而且对茶道概念的内涵也有了正确的认识,即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艺茶过程中所贯穿的精神,茶道具有无形性和不可见性,需要通过心灵去体会。茶艺中如果缺少了茶道精神,茶艺便会无精、无神,就会失去茶艺的真正意义,行道是艺茶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我国唐代著名的爱茶诗人卢仝更是以诗的形式生动且细致入微地描述了自身艺茶行道的体会,揭示茶道概念的内涵。卢仝在其著名的茶诗《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中写道:“……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总之,茶道就是在操作茶艺过程中所追求、所体现的精神境界和道德风尚,经常是和人生哲学结合起来,成为茶人们的行为准则。正如已故浙江农业大学茶学专家陈香白教授所说:“中国茶道就是通过茶事过程引导个体走向完成品德修养以实现全人类和谐安乐之道。”
有人说,虽然中国是最早发现并利用茶叶的国家,但却不是最早提出“茶道”概念和创立茶道精神的国家。其实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中国不仅是最早发现并利用茶叶的国家,中国也是最早提出“茶道”概念和创立茶道精神的国家。
“茶道”概念的提出在中国最早可追溯到唐代。唐代著名的诗僧皎然在其著名的茶诗《饮茶歌诮崔石使君》的最后一句提到了“茶道”这一概念,使其不仅成为中国提出“茶道”概念的第一人,而且也成为世界提出“茶道”概念的第一人。该诗的全文是:
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牙爨金鼎。
素瓷雪色飘沫香,何以诸仙琼蕊浆。
一饮涤昏寐,情来朗爽满天地。
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
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
愁看毕卓瓮间夜,笑向陶潜篱下时。
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惊人耳。
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皎然虽然对“茶道”这一概念的内涵没有具体解释和说明,但在其诗中应该说已作了很好的诠释,人们如果用心去细细品读该诗不难体会其中的茶道精神。
继诗僧皎然之后,唐时的封演在其编撰的笔记——《封氏闻见记》中再次提到“茶道”这一概念,封演在《封氏闻见记》中说:“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灸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统笼贮之,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
我国明代张源在其著的《茶录》中也讲到“茶道”。他说:“造时精,藏时燥,泡时洁,精、燥、洁,茶道尽矣。”
我国不仅是“茶道”这一概念的最早提出者,而且也是最早创立茶道精神的国家。
唐代茶圣陆羽在其著的世界第一部茶书——《茶经》中将茶人精神规定为“精行俭德”。陆羽《茶经》中有:“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即饮茶者应是具有俭朴美德之人。在陆羽看来,喝茶已不再是单纯地满足解渴这一生理需要了,而是对饮茶者提出了品德要求。陆羽的茶人精神其实就是茶道精神,所以说陆羽是中国乃至世界茶道精神的最早创始者。
继陆羽之后,唐末的刘贞亮在其《茶十德》中也对茶道精神有所表述。刘贞亮在《茶十德》中将茶道精神表述为:“以茶利仁礼,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志,以茶可行道。”
“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卢仝的《七碗茶歌》中将品味香茗之境界描写的颇为悠然自得,杯中禅意,笔底诗情,再读一读《红楼梦》中“栊翠庵茶品梅花雪”,感受那种良缘佳景、美人香茗的意境,不禁让人有红尘幻梦,何足道哉之感。
从古至今,茶叶早已不仅是茶叶那么简单,其背后带来的茶道为人们所推崇。茶道,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也被认为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沏茶、赏茶、闻茶、品茶,伴随着叮咚流水声而静静品味,不仅能够静心,亦能够静神。茶艺绵绵,诗思泉涌,伴着颐和园迎旭楼中悠扬的民乐,让我们展开中日韩三国品茶悟道之旅。
廉、美、和、敬中国之茶
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国。相传,远在4700多年前的神农时期,就已经有人发现了茶的药用价值,随后的几千年,茶叶逐渐从药用转变为供人们饮用的饮料。发展至今,中国的茶道精神已经可以用“廉、美、和、敬”四字而论。廉,即推行清廉、勤俭有德,以茶敬客、以茶代酒;美,即名品为主,共尝美味,共闻清香,共叙友情;和,即德重茶礼,和诚相处;敬,即敬人爱民,器净水甘。
茶道是以修行得道为宗旨的饮茶艺术,包含茶礼、礼法、环境、修行四大要素。不过茶艺和茶道之间还是有着些许不同。茶艺可以独立于茶道而存在,但茶道却离不开茶艺,茶艺是茶道的基础,是茶道的必要条件。茶道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并通过茶艺表现精神。茶艺重点在“艺”,重在习茶艺术,以获得审美享受;茶道的重点在“道”,旨在通过茶艺修心养性、参悟大道。
据一位业内知名茶艺师介绍,中国的茶道主要讲究“五境”之美,即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品茶,更多是在享受茶的味道和周围的意境,因此这五境之美不可缺一。”他表示,“以环境为例,品茶的环境不仅指茶艺馆周围所处的环境,如自然景色、房屋建筑、室内的陈设布置以及人工设施等,而且还包括品饮者之间的人际关系、品饮者自身的涵养及素质,以及与泡茶相关的服务环境等。”品茶所用的茶具从唐朝发展至今,已经有陶土、金属、陶瓷、玻璃等多种材质,而且形式多样,不仅能够泡出好茶,也能够为品茶者带来美的享受,因此成为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品。
茶具在用途上分为两类,一类是必备的茶具如茶壶、茶杯、茶碗等,一类是辅助的饮茶用具,如茶盒、茶船、茶洗等。茶壶主要用于泡茶,也有直接用小茶壶泡茶、盛茶和独自酌饮的。茶壶由壶盖、壶身、壶底和圈足四部分组成,壶盖有孔、钮、座、盖等细部。泡茶时茶壶的大小依饮茶人数的多少来定。平时喝茶的盖碗茶杯叫做茶盏,通常有盖、碗、托三件组成,在中国茶道中象征着天、地、人,因此又称为三才杯。
要泡出好茶,茶叶的选择至关重要。一般红茶、绿茶的选择要注重“新、干、匀、香、净”,要保证茶叶的新鲜、干燥、粗细色泽均匀、香气纯正、净度高。在中国的茶道中,泡茶用水是有等级之分的。陆羽《茶经》中道:“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砾乳泉、石池,漫流者上。”江苏镇江的冷泉、无锡惠山的惠泉、苏州虎丘的观音泉和杭州的虎跑泉都是沏茶的优质泉水。
“尽管泡茶用水有很多种,但是不论选用哪种水都要符合四个条件,一是酸度近中性,二是水的硬度低于25度,三是重金属和细菌、真菌指标要符合饮用水的卫生标准,四是透明度好,无异味。”茶艺师表示。“目前市面上常见的是用纯净水和矿泉水来进行泡茶,因为这种水净度好、透明度高,因此泡出的茶汤晶莹透彻,且香气滋味纯正,无异杂味,鲜醇爽口。”
和、敬、清、寂日本之茶
在7世纪之前,日本人并没有喝茶的记录,直至中国唐朝,中国的饮茶习俗才流传进入日本,到了宋朝时,日本人已经开始种植茶树并制造茶叶。但是一直到明代,才真正形成独具特色的日本茶道。日本茶道的基本精神是“和、敬、清、寂”,旨在要求人们通过茶室中的饮茶进行自我思想反省,沟通彼此间的思想,于清寂之间去除自己内心的尘垢和彼此的芥蒂,以达到和睦的目的。
日本茶道的喝茶顺序为更衣、观赏茶庭、初茶、茶食、中立、浓茶、后炭、薄茶、退出、衔接共计九个步骤。日本茶道非常注重茶庭与茶室的设计,茶庭与一般的庭院不同,不是供人玩赏而是修行的道场,日本茶道称茶庭作“露地”,此名取自佛经,意思是修行的菩萨冲过三界的火宅到达露地。
在正式进入茶室之前,客人先要在茶庭里徜徉,净身净心,经过一番净化后在进入茶室时,客人内心的火气已经消失。通常茶室的门都很小,只有半米高,客人要跪着才能够进去,茶室内也不大,通常在9平米左右,出了壁龛和地炉,就是空旷的榻榻米,壁龛里挂着高僧的墨迹,客人一般在进入茶室后需要向墨迹行礼并拜读。
茶道正式开始之前,主人会端上一份点心给远道而来的客人,当然小点心不适合狼吞虎咽的客人。日本茶道有严格的程序,只有经过多年研练,精通诗书棋画的人才有资格从事日本茶道。
“首先按照顺序,把茶道要用的道具都一个个擦拭干净,对于擦拭茶具所用的手绢也有固定折法,这是对茶具的尊重。将茶壶的盖子打开,然后用热水把茶碗热一下,热茶碗时要先检查一下茶道用的刷子有没有折断,如果没有才可以用刷子刷茶碗。”茶艺师介绍,日本茶道中品茶的过程是非常庄严的,其程度不亚于牧师主持一场小型宗教仪式。
在日本茶道中,禁止戴手表,也没有钟,这里不能够谈论金钱、女色、生意,话题仅限于艺术、自然。喝茶过程中擦拭茶具特别重要,主人在擦拭茶具前会进行娟巾的操演,首先从腰里拿出绢巾,仔细打量一番后折成三角形,再折小,然后才能开始擦拭茶罐,擦完茶罐后擦拭茶勺,横擦一次,竖擦两次;然后再擦清水罐、茶碗,最后将茶碗正面转向自己。
“擦拭茶具完成之后,主人会用茶勺把抹茶粉末慢慢舀出放入茶碗的底部,不要小看抹茶粉末,这可是日本茶叶的精华。”据茶艺师介绍,抹茶粉通常是用日本茶叶最好的一部分研磨成粉末,具有一定的药效功能。放入茶碗底部的抹茶粉要加热水打制成泡沫状,方成为茶。
和、敬、俭、真韩国之茶
由于韩国与中国一衣带水,因此自古以来关系密切,而中国儒家的礼制思想对于朝鲜的影响也很大。韩国的饮茶史也已经有数千年历史,高丽王朝是韩国饮茶的全盛时期,当时的饮茶之风已经在韩国大肆发展,成为了贵族、僧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并流行于广大民间,因此,韩国的茶文化也就成为了韩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在儒家的中庸思想被引入韩国茶道中后,形成了“中正”精神,而创建“中正”精神的是草衣禅师张意恂,意为凡事不可过度也不可不及,劝解人们要有自知之明,不可过度虚荣,知识浅薄却到处炫耀。后来韩国的茶道归结为“和、敬、俭、真”四字。
韩国的茶礼种类繁多,各具特色。如按照名茶类型区分,则分为“末茶法”、“饼茶法”、“钱茶法”和“叶茶法”四种。以韩国“叶茶法”为例,可以看出韩国对于茶道的考究及重视。当宾客光临时,主人必须先至大门口恭迎,并以“欢迎光临”、“请进”、“谢谢”等语句迎宾引路,宾客则必须按照年龄高低顺序随行。
进入茶室后,主人须立于东南向,再次向来宾表示欢迎后才能面西而坐,宾客则坐西面东。宾主落座之后,茶道正式开始。在沏茶之前,主人需要先收拾并拆叠茶巾,将茶巾放置茶具左边,用烧水壶中的开水倒过茶壶进行预热,然后再将茶壶中的水分别平均倒入每一个茶杯,温杯后将水倒入退水器中。
茶具在预热之后就可以开始进行沏茶了。首先主人打开壶盖,右手持茶勺,左手持分茶罐,用茶勺捞出茶叶放入茶壶中。“在韩国茶道中,不同季节需要采用不同的投茶法。”茶艺师解释道,“一般春秋时节采用中投法,夏季采用上投法,冬季则采用下投法。投茶量为一杯茶投一匙茶叶。将茶壶中冲泡好的茶汤,按自右至左的顺序,分三次缓缓注入杯中,茶汤量以斟至杯中的六七分满为宜。”
小孙在新加坡留学期间,课余时间在茶馆里打工,深感茶道之高深。于是暑假期间回到北京,专程到东方国艺国际茶文化交流中心“充电”,经过几个月的培训,又返回新加坡。她开始对周围的人“吹”自己会中国茶,并在大学里表演、讲课,教身边的人学习茶道。小孙的茶道表演不仅让同学和老师对她刮目相看,而且“捎带着”挣够了她的留学费用。
在东方国艺总部,一位准备近期回到日本的女士对笔者说:“你们在茶的故乡,这么好的条件,没有学习茶道太可惜了。”
茶文化跨越国界
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茶道,一定是源于中国,原汁原味的。东方国艺的熊志惠女士介绍时这样说。
唐代陆羽的《茶经》是世界第一部茶书,也就成了茶源自于中国最早的记录与凭证。据说,唐朝时,日本寺院的和尚来到中国,开始学习茶道,而后带回茶的种子和中国的茶文化并加以繁衍。而英国人喜爱喝茶的习惯,则传说是当年中国的红茶在厦门港易,带到荷兰,又转给欧洲某个国家的公主,公主很喜欢喝中国的红茶。后来公主嫁给了英国的王子,将茶带到了英国的皇室,于是英国皇室开始从中国进口茶叶。英国皇室的“楷模”作用推动了英国人喝茶的习俗,并讲究起喝茶的“繁文缛节”来:英国人早上起床,习惯空着肚子喝茶,并命名为“床茶”;上午8时还要喝一次“晨茶”;午饭后,还有一次“午后茶”;而到了下午4点半左右,就是饮“下午茶”的时间;到了晚饭后他们还要喝一次“晚饭茶”。
喝茶,就要懂茶。熊女士介绍说,做茶道和茶艺师最初级的也要知道中国有多少茶类、各类茶有什么特点?学会基本的、规范化的泡茶:一种是表演型的,一种是实用型的。根据茶的绿、红、黄、白、黑五种分类,又根据不同产地形成各自特点,掌握不同的茶叶、不同的水温、不同的时间、茶与水的不同比例等等,才能把茶泡得好。比如乌龙茶是部分发酵茶,其中产自福建武夷山的水仙,属于乌龙茶的一个种类。这样的茶与水的比例是1:20,即1克茶20毫升水,就它而言,第一泡的时间是40秒。而乌龙茶中的铁观音,第一泡就要50秒。
解渴是茶的基本功能,但是,饥渴的时候往往难以喝出好茶的味道。茶是需要品的,好茶好水好环境好音乐好朋友,是品茶人刻意营造出来的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品的茶绝对是不一样的。茶,既可以大杯解渴式地喝,还可以小杯一个人独饮,静静地感受茶的魅力;既可以两人或三五知己斗茶,朋友聚会沟通;又可以用于会议招待、商务洽谈的场所。
喝茶本是很个人、即得即失的东西,每个人都有他自己对茶的独特喜爱和喝茶习惯,如泰国人喜欢饮冰茶,在热气腾腾的一杯热茶中放入一些冰块;埃及人则喜欢饮甜茶,茶中放入许多白糖,同时备一杯供稀释茶水用的生冷水。品茶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它可以修生养德,有利于人的心态平衡;可以放松身心,缓解压力;亦可品味文化,提高生活品质。
但是,茶又是一种媒介和载体,可以把方方面面的人联系在一起,客人到家、朋友来访都先敬一杯茶。以茶待客、以茶代酒,“清茶一杯也醉人”。以茶会友是茶文化最广泛的社会功能之一。和酒相比,茶的功能更广、也更雅一些。酒桌上的合同不一定是理性的,但茶桌上的合同一定是理性化的结果。
难怪世界著名科技史家李约瑟博士,将中国茶叶作为中国四大发明(火药、造纸、指南针和印刷术)之后,对人类的第五个重大贡献。
熊女士说,现在有一种全民学茶的趋势,它不分职业、不分职位、不分年龄,反映了在市场经济下人们希望能够多掌握一项技能,而这种技能又和当代人所追求的生活质量密切相关,茶道、茶艺就恰恰符合了市场和人们的这种需求。
茶艺师有国家标准
在学习茶艺的人中,有不少专程从日本、韩国来的人,他们组合成专门的“茶文化学习团”,来到北京进行至少一周的学习,也有的是全家几口人一起来的。一些出国留学的中国学生,在国外总是遇到别人问他们有关茶的各种问题,答不上来的就觉得很尴尬,有心者则出国前就把掌握茶道列入到国外必备的“生存技能”之一,先学为快。
学习茶艺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按照我国制定的茶艺师职业标准,将茶艺师定义为“在茶艺馆、茶室、宾馆等场所专职从事茶饮艺术服务的人员”,并分初级(国家职业资格五级)、中级(国家职业资格四级)、高级(国家职业资格三级)、技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高级技师(国家职业资格一级)五个等级。初中毕业文化程度为基本起点,并根据这一岗位的特性,要求其“具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形体知觉能力,较敏锐的嗅觉、色觉和味觉,有一定的美学鉴赏能力”。
当然,仅有这些还只是个基本条件,还要经过初级不少于160标准学时,中级不少于140标准学时,高级不少于120标准学时,技师、高级技师不少于100标准学时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训。基础知识方面包括:茶文化基本知识,如:中国用茶的源流、饮茶方法的演变、茶文化的精神、中外饮茶风俗等;茶叶知识,包括茶树基本知识、茶叶种类、名茶及其它产地、茶叶品质鉴别知识、茶叶保管方法等;茶具知识,如茶具的种类及产地、瓷器茶具、紫砂茶具、其它茶具等;品茗用水,如品茶与用水的关系、品茗用水的分类、品茗用水的选择方法;还有茶艺基本知识,包括品饮要义、冲泡技巧、茶点选配;以及科学饮茶、食品与茶叶营养卫生和相关的法律、法规常识等。而技能方面,则涵盖了礼仪、接待、茶艺准备、茶艺演示、茶事服务和销售等。
一、茶艺课增强中职生的人文素质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茶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提炼其核心思想:即为“仁”。提出“茶以清心,茶以雅志”的茶道就是基于儒道传统思想。中国古代传统茶德的内容是:俭、清、和、静(即:节俭朴素、清正廉洁、和睦处世、怡淡安静)。当代茶人庄晚芳提倡的中国茶德“廉、美、和、敬”四字即为:廉检育德、美真康乐、和诚处世、敬爱为人。从古至今我们的茶文化体现了一种高尚“仁”为核心的人生观和处世哲学,同时也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通过茶艺课的教学也使我认识到,学生的人格核心是仁,教师要用仁心、仁德来作为自己教育事业的基石。通过茶德精神与师德、让学生在思想道德品质方面得到提高茶出自深山幽谷,得益于山野自然之造化,秉性朴素高洁,不入俗流。在茶艺课的教学中,以茶为载体,茶性的俭朴可以培养超然、淡泊的雅趣和恭谦俭让的精神涵养。“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崇尚节俭是个人优良素质的一种体现,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对于中职生来讲,节俭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消费取向,还是一种精神品质,一种道德的修养。寒夜客来茶当酒,清茶一盏也醉人。淡淡的茶香,使学生从诸多繁杂的学习生活中走向心灵的宁静,情感的净化和对朴素人生的追求。而节俭并非吝啬,它是一种自我的约束,是以一种简朴的生活态势达到一种精神快乐的境界。弘扬节俭的美德也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上保持旺盛的精力,磨炼意志,锻炼吃苦耐劳的精神,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适应艰苦环境的能力,培养了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中国茶道提倡茶人精神,以茶喻人,通过品茶品味人生。它是一种艺术的熏陶与礼仪的训练,更是一种纯朴节俭的生活方式的养成与道德素质的造就。在茶艺表演的教学中我还发现,茶礼的教育使学生懂得了敬老爱幼,懂得了礼仪;通过,茶事的活动使学生更加和睦相处了;茶史的教育也使学生更加了解了灿烂的民族传统文化,体验到了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增强了民族自豪感;泡茶训练也使学生养成了凡事自己动手,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从而还能满足他们的表现欲望。
二、茶艺课陶冶中职生的艺术情操
审美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品茶之所以被看作一种文化,主要是因为它在满足人们口渴的生理需要的同时,还能满足人们的审美愉悦。中国茶道讲究六美,即人美、茶美、水美、器美、艺美和境美。在安静幽雅、完美和谐的品茗环境中进行审美活动,通过这种审美活动和审美体验去感受人与茶、人与自然之间最深刻、最亲密的关系。茶道最精髓的就是清静与和谐,我们师生同在茶艺教室这一清静的处所斟上一盏清茶,看茶汤的透彻,观杯中茶叶的沉浮舒展,沉下心来细细体味那始涩而后甘的滋味。这些既是对生活的一种享受,也是对自身道德修养的一种陶冶。茶艺是情感的艺术,情感又是茶礼、茶艺的本源。茶艺课将情感体验作为教学原则,充分体现了人文关怀的理念。例如音乐为茶艺配备了它最美、最纯、最真挚的情感灵魂;美术赋予了茶艺立体、色彩等丰富的视觉审美情趣。明心要以情感体验为原则,才能荡涤学生的心灵。大方得体的茶礼、优雅得体的茶艺为中职生的艺术情操的培育提供行为范式。通过学习、实践、体验、升华,使人文素养内化于心、彰显于行。唐末刘贞亮的《茶十德》对茶的功用作了如下概括:“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病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雅志,以茶可行道”等。其中“利礼仁”、“表敬意”、“可雅志”等说的就是茶道的精神范畴。中职生通过饮茶来领悟哲理,感悟人生,减缓压力,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等的沟通,更使学生的艺术情操得到了很好的陶冶。
三、茶艺课促进中职生的创新能力
茶艺课除了教会中职生科学的泡茶技艺与知识之外,还要培养中职生的创新能力。正如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布鲁纳所说的:我们应当尽可能使学生成为自主而自动的思想家。中职生在掌握了绿茶、红茶、花茶、乌龙茶等茶的特点,学会了基本冲泡技艺及一些配料的特性之后开始学习创编调和茶。选茶具、测量水温、品尝、起名、填写实验报告。有以龙井为主茶料、玉蝴蝶、金莲花为配料的“蝶戏金莲碧玉泉”,不仅口味上佳、赏心悦目,名字也有味道;有用“勿忘我”作配料,高雅清爽,品位独到、有益健康;还有“圣杯红”、“游龙百合”“神清气爽茶”中职生的灵性与激情在迸发。科学的方法、修养品性和文学内涵融合在一起,当学生呈上缤纷馥郁的实验成果时,课堂散发出了智慧的光芒。
四、茶艺课培养中职生的协作精神
在茶艺教学中,学生的协作性很强,尤其在茶艺表演中表现突出。茶艺表演是在泡茶技艺的基础上,对泡茶的各项程序进行艺术加工,将生活中的泡茶技艺上升为一种表演艺术,使人们得到一种美的熏陶。茶艺表演一般情况下要三人同台合作,即主泡手、助泡手、解说员。主泡手负责泡茶,助泡手协助主泡手,负责焚香、赏茶、敬茶等,解说员负责各项泡茶程序的解说。在整个过程的进行当中,要求主泡手、助泡手和解说员在同一时间内有良好的协调与配合,不能因为个体的独立而破坏整体的和谐之美。而在不同的场合以及泡茶任务的搭配中,有时候要求某些学生承担主泡手的任务,有时候又要求学生承担解说员或助泡手的任务,角色的变化意味着学生必须与他人紧密合作。因此茶艺表演是培养学生协作精神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可以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群体意识与团结合作精神。在教学中,教师告知学生,中国人有喝茶的礼仪。例如:茶水不能倒得太满,中国人有句俗语“茶满欺人,酒满敬人”;茶杯的拿捏——大拇指、食指轻拿杯沿,中指托杯底,叫“三龙互鼎”,剩下的两只手指不能指着别人,那是不礼貌;敬茶时,一手三指执杯,另一手侧掌护于杯前,对老人平举齐眉,并轻声道请,对平辈双手托杯,略高即可;喝茶四部——闻香、嘬唇、徐啜、小口,这是品茶的最高境界,茶汤入口后还要在舌边轻轻鼓漱一番,再徐徐吞咽,体验回味。不可仰头大口猛喝等等。中职生在实操中逐渐养成自觉动手,互相提醒,互相帮助的好习惯了,形成一股“争、赶、超”的良好学习氛围。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智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发展和充实智能,而且也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质”。高中阶段是中职生人格、身心重塑定型阶段。通过在中职校开设茶艺课程,必将使中职生朝着做一名人格健全、体智健康,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方向发展。
作者:江巧玲 单位:重庆市渝中职教中心
关键词:茶艺;哲学;思考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已经成为千百年来国人生活必需品,上至达官贵族,下至普通百姓,一日三餐与茶相伴。“一杯润口,两杯润喉,三杯沁入五脏六腑,世间不平事,皆付笑谈中”。从宋代开始,饮茶、品茶之风已经风靡天下,甚至这种饮茶风气逐渐蔓延至周边国家地区。随着饮茶之风的盛行,茶艺文化也逐渐成熟完善。中国人很早就认识到品茶其实就是在品一种人生态度。茶如人品,观其饮茶之举可知其性格品质。茶艺从产生伊始就与我国传统哲学产生密不可分的逻辑关系,如中国传统哲学主张“天人合一”的思想,而茶取之于田野,茶味自然纯朴,饮茶本身就是在进行人与天地的沟通。因此,我国已故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曾说,中国茶道茶艺是最能彰显中国哲学精髓的载体之一。
1何谓中国茶艺
所谓茶艺,就是指茶叶品评技法、艺术操作手段、创设品茗美好环境,体现了形式与精神统一。茶艺从本质上来看已经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不同地区茶艺的差异性甚至成为区分地区文化的标签,如砖茶在内蒙古、西北等地区盛行,体现了当地人粗犷的生活状态,而南方地区居民更喜欢精致的红茶、绿茶等饮品。茶艺的具体环节主要有选茶、择水、烹茗、洗具、泡茶、品茗等,不同环节又有更加具体细致的文化内涵:选茶注重节气、地域,择水以高山清泉水为上,烹茗主张采用红泥小炉,茶具以紫砂为上等。从史学角度看,中国茶艺真正发端于晋朝,酝酿于南北朝,发展于中唐,成熟于宋明时期。近代国情动荡,茶艺有所衰败,但是改革开放以来茶艺被各地所挖掘传承从而再次复兴。从哲学角度看,茶艺已经成为中国哲学纯天然的载体之一,与传统哲学文化水融。茶艺作为与周边国家乃至全世界各国交流的重要媒介,不少国外人士因茶艺而接触中国茶文化,喜爱中国茶文化,进而了解中国传统哲学思想。
2茶艺中“和、静、怡、真”的传统哲学思想
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博大精深,以人为本、天人合一、有容乃大、中正平和等传统哲学思想已经内化为国人的品质,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品性、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无不受到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茶艺文化中也浸润着传统哲学思想的精髓。总体上看,我国茶艺文化主要体现了“和、静、怡、真”的传统哲学思想。
2.1茶艺中“和”的传统哲学思想
“和”是中国传统哲学的精髓。儒家“中正平和”,道家“天人合一”,佛家“大和至善”等“和”的哲学思想已经深入国人骨髓。茶艺中也包含着丰富的“和”的传统哲学思想。选茶讲究天时地利人和,茶具讲究“五行调和”,饮茶要求“酸甜苦涩调太和,掌握迟速量适中”,烹茶用文火等。茶艺表演者要求谦和有序、彬彬有礼。“饮罢佳茗方知深,赞叹此乃草中英”。古人最喜入高山、采茗茶、用明泉,焚香烹茶,坐而论道,追求天人合一、中正平和。今人于闹市中觅一净室,邀几名友人,烹一壶香茶,对桌而坐,互诉心声,世间烦恼之事也随袅袅茶香而去,留下的是一种平和的做人心态,一种达观豁达的人生体悟。中国传统哲学“和”的精髓思想以茶为媒,代代相传。茶艺成为沟通人际关系的有效桥梁。中国人与人为和的思想借助茶艺文化传递到世界各地。茶艺文化在今天茶道复兴时代将会带给国人更加平和的心态,推动国人树立更加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让国人生活得更加幸福美满。
2.2茶艺中“静”的传统哲学思想
茶艺要求人修身养性、清静无为,方能追求更高的人生大道。而这与我国传统哲学思想中“静”的思维不谋而合。传统道家哲学思想要求“致虚极,守静笃”,儒家主张“静能生慧”,佛家认为“禅茶一味”,而禅的最高追求之一就是“静”。茶艺文化本身属于一种“静”的文化,只有在宁静的环境中,用静的心态才能真正领略空明的茶文化的内涵。从茶艺的各个环节具体分析“静”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如下几点:一是茶品的选择,高品质的茶叶本身生长于高山之巅,如无静谧环境无法产出高品质好茶,选茶需要精心体味,不能粗枝大叶,只有具备“静”智慧的人才能找到真正高品质的茶品;二是饮茶的过程要求“静”,真正品茗之人需找一静谧之所,不受俗事干扰,这样才能体会茶的真谛,闹市中饮茶不过是解渴而已,不会真正领悟茶艺文化的魅力;三是从烹茶者来看,一壶好茶的烹制如果没有“静”的心态是无法真正获得的。现代茶艺表演中要求表演环境安静,动作举止轻缓、行云流水,功到自然成,这也符合中国传统哲学“静”的思想。“静”的思想贯穿茶艺文化的始终,“静”的茶艺文化也成为传统哲学“静”的思想传播发展的有效平台。
2.3茶艺中“怡”的传统哲学思想
中国传统哲学中“怡”的思想主要是指愉悦身心、引人向上的意思。道家追求“自在”,佛家主张“明心”,儒家讲究“修身”等就是“怡”的思想的具体体现。中国茶艺中“怡”的思想无处不在。中国茶艺,可抚琴歌舞,可吟诗作画,可观月赏花,可论经对弈,可独对山水,亦可以翠娥捧瓯,可潜心读《易》,亦可置酒助兴。儒生可“怡情悦性”,羽士可“怡情养生”,僧人可“怡然自得”。这与今天日本茶道追求的“清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中国茶艺“怡”的思想更能引发普通群众的热情,如果没有“怡”的品性中国茶艺仅会沦落为高端文人雅士的小众事情。茶品怡人,绿茶清幽淡雅,红茶甘冽清爽,花茶清香袭人,黑茶厚重浓烈。茶具怡人,不同材质的茶具多外观美观,让人喜爱不已。茶艺环境怡人,有时即便是陋室只要摆放一壶清茶,袅袅茶香也使得陋室不陋,相反更加彰显陋室主人高雅的品性。茶艺技巧怡人,“红酥手煮茶、倒茶”,姿势优雅,令人赏心悦目。总之,中国茶艺文化中“怡”的思想体现得淋漓尽致。正是由于“怡”的思想才让茶艺文化拥有其他文化不具有的强大的群众基础,使得茶艺文化能够一代一代延续至今。
2.4茶艺中“真”的传统哲学思想
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要求追求宇宙人生大道,追求人生存在的真谛。“真”的思想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最高追求,做真事、成真人、求真道,实现人生的大成境界,是历代国人美好的追求。而茶艺文化中也包含着丰富的“真”的哲学思想。甚至古往今来很多历史名人雅士通过茶艺、茶道体味到了何谓“真”。从这个角度看,“真”是中国茶艺追求的起点也是最终的目的地。中国茶艺中“真”的思想体现如下:一是追求真茶、真香、真味,所有爱茶者为了心中所爱不怕跋山涉水只为寻找心目中最喜爱的茶之“真”,这种求“真”的思想大而化之,演化为国人做事认真、品性直爽的人生态度;二是茶具的“真”,一套好的茶具为人所追捧,甚至不惜花费万金只为求得一套心仪的茶具,这体现了国人身上为求“真道”不屈不挠的哲学精神;三是待人要真,以茶待客需要付出真情,唯有“真性情者”才能真正做到“以茶会友”,这种茶艺的“真”本身既来源于传统哲学“真”的思想同时也极大丰富发展了“真”的思想,尤其是在引领国人真诚待人、扎实做事方面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总之,中国茶艺的各个环节、各个部分最终的追求就是要实现“真”,这对今天我国建设和谐社会主义社会也有积极借鉴意义。
2.5茶艺中其他传统哲学精神的体现
中国茶艺除了体现上述“和静怡真”的传统哲学思想外,其他传统哲学思想也有所体现。中国传统哲学主张“辩证思维”,茶艺文化中也体现了较为丰富的辩证思想,如烹茶中“静”与“动”,饮茶中的“缓”与“急”,茶具的好与坏,茶品质量的高与低等。中国传统哲学要求“有容乃大”,即人应当树立宽广的胸怀,不要为琐事所累。茶艺文化本身博大精深,浸润茶艺、茶道可以让人逐渐放下俗世一切烦恼。“斩断万千烦恼丝,只留明台一清明”,这种豁达的精神在茶艺文化中也体现得比较明显。中国传统哲学要求“知行合一”,要想培养较高的茶艺文化素养需要做到知茶、爱茶、品茶,这本身也符合“知行合一”的思想。中国传统哲学主张“以人为本”,茶艺文化最初的创立者和最终的受益者都是“人”,茶艺修身养性、培养人健全的人格,让人能够以更加积极平和、真诚大度的心态为人处世。中国传统哲学还特别重视人伦等级理念,茶艺表演中茶具的摆放、奉茶等各个环节追求“君臣”之道、上下有序等也体现了这一点。中国传统哲学强调自强不息,一泡好茶、一套好茶具、一壶好茶饮的获得都需要人付出艰辛的劳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依托茶艺得以更好地继承发展,茶艺因富含传统哲学精髓思想而获得更加持久的文化生命力。综上所述,茶艺中包含着非常深厚的传统哲学思想。我国茶艺之所以盛行千年而不败,最终的原因就是由于茶艺与传统哲学精华思想暗合,二者相得益彰。传统哲学因茶艺而升华,茶艺因传统哲学而更富文化魅力。
3近代西方哲学思想对中国茶艺的影响
近代随着西方对中国经济军事的入侵,西方哲学思想也逐渐传入中国。一些西方哲学思想的精华也为中国茶艺文化所吸收借鉴,成为中国茶艺文化全新的精神素养。笔者认为对中国茶艺文化影响最深的是哲学思想。马克思哲学主张用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世界万物,采用联系、发展、矛盾等方法认知世界。不同地区根据地质、气候等特色种植相关的茶品种等,体现了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做法。马克思哲学强调辩证的否定,要求树立创新意识。茶艺文化在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不断被添加全新的内容,这本身体现了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意识。马克思哲学认为人生真正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与奉献。今天的茶艺文化不断给人全新的文化情感体验,在塑造和谐社会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这与主张奉献的哲学不谋而合。除此之外,西方其它哲学思想也对中国茶艺文化带来一定积极影响,如人文主义文化主张人类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创造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民众,更好地促进民众完美的发展。这种人文主义思想给中国茶艺文化的启示,一切茶艺都应当满足百姓身心发展的需要,离开群众基础空谈茶艺文化只会是“缘木求鱼”,最终将会丧失发展的活力。当然,西方哲学思想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相比,后者对中国茶艺的影响更加深远。当前一些茶艺表演者在海外表演中为了更好地开展茶艺表演宣传工作,在表演中融入西方文化元素,但是大多数茶艺表演仅是在茶艺表演环境、茶艺内容等方面纳入部分西方文化元素,这仅是形式上的借鉴,并没有从实质上对茶艺文化产生根本性的影响。
4结语
中国茶艺中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哲学思想,“和、静、怡、真”的传统哲学思想在中国茶艺文化中无处不在,茶艺文化也因为纳入丰富的传统哲学思想而获得更加持久的生命力。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茶艺文化在今天也需要不断吸收借鉴域外其他国家和民族的哲学思想,这样才能让中国茶艺成为世界的茶艺,让中国茶艺获得更加宽广的生存发展空间。总之,茶艺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较有代表性的文明创造。一杯清茶,传承千百年民族精神,一段茶艺史,见证中华文明发展的独特历史阶段。茶艺应当为今天的国人所传承发展,应当让茶艺成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活名片”。
参考文献
[1]姜宇,般若堂.茶言禅语[J].中华手工,2016(10):49-50.
[2]马强.浅谈茶道[J].芒种,2017(3):107-108.
[3]程炳光,汪巍,朱汉珍,汪松能.略论中国茶文化的发展[J].蚕桑茶叶通讯,2013(2):83-85.
【关键词】 茶文化;大学生综合素质;实践;思考
茶文化作为一种具有人文情怀的重要载体,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弘扬校园茶文化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等方面都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在高校普及茶知识,开展茶文化活动,弘扬茶文化,俨然成了校园文化活动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并为学生高品位的校园文化生活增添了特色,也是很多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有益补充。
小小的一片茶叶,富含多种对人体有益的成分,如氨基酸、茶多酚、矿物质和多种维生素等,它们是人体必需并具有一定营养及功能的物质。茶是一种健康的天然饮料,喝茶有益健康是很多人越来越认同的事情,随着茶文化知识的普及,许多同学越来越认识到喝茶的好处,认识到茶叶中的咖啡因可以振奋精神,兴奋中枢;强化思维,提高工作效率;强心活血,帮助消化等;茶多酚物质有较强的抗氧化作用,有解毒、抗辐射及防癌抗癌的作用;茶叶中含有多种维生素,绿茶中含有的维生素C,能有效提高人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现代医学已经证明,茶作为一种古老而传统的饮品,具有很好的保健和药用、养生价值,对人体的健康有着积极作用。[1]喝茶是一件优雅的事情,经常喝茶之人身上都有一种恬静泰然的气质。可见,茶人受到的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很大。另外,茶文化还涉及到一些戏曲、小说、诗词等等,其中可以学习的内容十分广泛,这极大的丰富了大学生知识面,同时也潜移默化提升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茶文化在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中的内涵
茶道的文化功能体现在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发扬传统美德等方面。茶道“五谛”的内涵:廉-清廉自律;美-崇尚美德;和-和睦相处;敬-敬人爱民;勤-勤劳朴实。[2]通过学习茶道文化,达到弘扬廉洁自律、勤劳朴实、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和睦相处等传统美德。中国的茶道,为茶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茶文化中蕴含的知识和精神,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审美和品位,让大学生在茶文化的熏染下,感悟到茶的清静之美,理解了今后面对生活中的所有问题时都要泰然处之,才能正确的解决。同时通过学习茶文化,大学生会渐渐地提高自身的修养,自觉地远离低俗和暴力,综合素质会得到明显的提高。
茶的礼仪中,包含了儒家思想的“温、良、恭、俭、让、孝、悌”。[3]通过对茶礼仪的学习,可以规范大学生的行为礼仪,引导学生知礼、习礼、重礼,进而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通过茶中蕴涵的丰富思想和道德观来辐射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倡“茶味人生”,茶味入口时先苦涩而后甘甜,启示人生像茶一样,不会一帆风顺,总会经历风雨,人生如茶,有甘甜亦有苦涩,茶味不管有过怎样的甘甜与苦涩,终将归于平淡,正如人生,无论有过怎样的辉煌,终不失质朴与平凡。
二、茶文化对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
进一步探索和丰富校园文化内涵,能够帮助大学生完善品德,提高内心素养,学习茶道、茶艺,能够让大学生更为系统地领略到祖国茶文化的内涵。茶德所倡导的“廉、美、和、敬”精神,[4]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启示大学生要遵循自然规律,不要“急功近利”,才能形成良好的价值观。茶,犹如君子,君子性情高洁,重情重义。品茶,就像和君子对话,学习君子的性情。我国从古至今十分崇尚君子的风骨,因此茶文化也推崇君子的高尚品德。大学生在接受茶文化的教育时,自然就会领悟到茶文化中所蕴涵的高尚品德,所以说,茶文化在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过程中,可以增进大学生的修养。
三、弘扬校园茶文化的实践与探索
茶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开展不同形式的“茶文化”活动,构建和谐健康的校园文化环境,可对大学生起着多方位的教育作用。一是开展形式多样的“茶与健康”宣传活动,可引导学生科学饮食,喝健康饮品,树立良好的饮食习惯;二是定期邀请茶学专家开展“茶科学、茶文化”的专题讲座,可使学生了解祖国的茶文化、茶历史,以及茶叶对人类的贡献等,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三是开展系列的茶艺、茶道表演及“以茶会友”活动,帮助学生增进友谊,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山东药品食品职业学院以茶艺社为载体,通过举办讲座、开展丰富多彩的茶艺活动以及开展茶艺技能大赛等为大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加强同学间交流、协作,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展示自我的平台。茶文化作为一种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密切相连,通过茶文化的学习和茶事活动,大学生感到提升很大、受益匪浅,同时学校文化氛围也日益浓厚,育人环境也不断得到优化。
普及茶文化知识,增强大学生对茶的了解。茶文化包含的知识内容十分丰富,从古至今,随着时代的变迁,茶文化的内容也在不断添加,其中包含的内容,总是某个时代最推崇的、可以传承的文化。茶文化主要包含了佛道儒三家的思想精髓。尤其是儒家思想,所包含的传统美德,更是现代人应该学习的。茶在被赋予了这些文化知识以外,还保存着自身的文化,即茶本身的知识。比如茶的原产地,茶的种类,以及每种茶本身带有的故事等。因此,在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过程中,普及茶文化,开展茶文化课程,可以加强大学生对茶文化知识的了解,同时对提高他们的人格魅力和思想道德水平有着重要作用。
总之,文化素养对于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素质体现。茶文化所包含的知识是十分丰富的,涉及到很多的领域。茶作为传播祖国文明的载体,在高校通过开展各种有益活动,可达到以茶敬客,以茶会友,以茶示礼,以茶联谊,增强同学之间友谊,增强团队和协作精神,建立和谐人际关系。通过茶文化可以培养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因此把茶文化渗入到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构建中,对大学生的素质培养和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参考文献】
[1] 沈佐民,陈念,李年蛟.茶文化在构建大学生综合素质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茶叶加工,2012.
[2] 陈海菊.茶文化在构建大学生综合素质中的运用[J].福建茶叶,2016.
[3] 王化.中华茶文化在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中的应用[J].人力资源管理,2015.
[4] 张学连.浅谈茶文化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及其开展[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0.
关键词:茶道 教学 创新
茶道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实践课程,这门课程担负着为社会输送应用型人才和传播传统文化的双重任务。近年来随着人们的饮茶习惯、饮茶方法以及养生常识的普及与传播,教学内容也在不断地与时俱进,因此,在职业技能方面对应用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通过改革《茶道》实践课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从市场出发改革实践课程教学
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来说,高等职业教育是基础,旨在培养各方面共同发展的能够与就业单位无缝对接的技能型的劳动者。近十几年来,随着全国各地的高档茶馆、餐饮业、多种类型酒店的不断兴起和发展,茶艺工作从业人员的需求缺口不断增大。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现有职业资格的茶艺人才之间的供需矛盾逐渐凸显,主要表现为:大部分茶艺从业人员都是半路出家,重操作轻理论,对茶文化内涵一知半解。根据国家劳动部相关规定,对茶艺专业实施职业资格证持证上岗制度,对于茶艺行业的发展来说,一方面熟练掌握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娴熟进行操作与表演的人才,是促进其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具有相当广阔的就业前景。《茶道》实践课程教学,也应以满足不断增长的社会需要,以及社会对新型劳动组织的需要为出发点。从业人员不是重复简单的劳动,而是以消费者为导向,解决各种问题,满足个性化需要的创新型、技能型人才。
2 以学生为本的创新与改革
《茶道》课程教学要完成以实践为主线的课程目标,在课堂上是把学生作为主体,目的是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理论、能力和技能的发展。课程目标要以实践活动为主线,在该过程中,授课教师重新对自己的角色进行定位是最大的障碍。教师要转变自己的职能,从课堂控制者和知识灌输者向学习引导者、促进者及参与者不断转变。启发、辅导,帮助学生自发、主动、创造性地学习,这是教师的主要职责,这才是实践课程教学的重中之重。在《茶道》实践课程教学中创新方法如下:
2.1 深入企业发现存在的问题
根据学校要求专业教师深入企业一线的指示,到贵阳翰林茶院进行了调研,在调研过程中,了解到茶艺师只会操作,对于如何向客人进行介绍与销售无从下手。因此,运用简捷、准确的语言与消费者进行沟通,这是当前茶艺行业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到茶馆调查与实践,较为真实与确切地了解了企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进而能够充分地施展自身的专业技能和适应市场需求,这也是对高等职业学校在开展实践课程时的基本要求。教师对实践课程的教学授课形式进行改革,首先要转变自身的职能,逐渐从课堂的控制者和知识灌输者向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及参与者进行转变;其次,课程设置与安排应该根据职业特点、技能实践、有针对性地较为灵活地进行安排,对课程教学理论与操作技能实践之间的界线进行淡化,在一定的范围内对陈旧的内容进行增删,对教学内容互相重叠的部分进行重组与合并。
2.2 生活是实践教学的基础
根据社会的就业需求和学生实际生活需要设置实践课程教学内容,这是近年来实践课程改革与创新的主要思路。随着社会变革与发展,知识爆炸及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模式已经影响制约了学生的创造性,为了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学校学习过程中,一方面学生要学习基础知识,另一方面要培养将知识转化为解决今后工作和生活中所需的能力。况且,人们的日常生活就与“茶”本身息息相关,以介绍生活常识为媒介向学生输出课程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践。如:选购茶叶、鉴别紫砂壶、保存茶叶,以及茶叶的妙用等。在教学内容中,可以溶解枯燥的课程,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教师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能使课堂活跃起来。再比如:在“科学用茶”的课程讲授中,先让学生叙述生活中用茶生产的产品,茶的其他用途等,将茶的抗辐射、增强免疫力等功效引入教学过程。通过由浅入深的方式逐渐将《茶道》的知识和生活进行融合,进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效地改变学生的地位,实现知识的共建。在一定程度上增添实践课程授课的时代感,提高了学生的生活能力。
3 实践课程教学创新想要达到的目标
3.1 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通过改革优化《茶道》实践课程的教学形式,在课堂授课时教师对于理论知识的讲授一改传统的“灌输式”与“填鸭式”,教师通过积极的引导,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用自己的知识,凭借自己的能力将知识进行内化。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通过互动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现有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通过课程实践(茶艺表演、技能训练和展示)得到培养和提高。近年来,在实践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职业能力受到学校领导以及系部领导的高度重视。通过举办各种职业技能比赛,组织职业能力实训,进而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发展的平台,同时学生的内在潜能也得到开发。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升其实践技能方面,获得较好的反馈与评价。作为一门技能性非常强的学科,学生在《茶道》实践过程中,其职业能力训练和体验需要较多的课堂实践做支撑。在教学时采取分组教学模式,一方面锻炼学生的团队精神,通过彼此之间的相互合作体会到团队的伟大力量,同时感受到与人合作的乐趣。
3.2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通常情况下,实践教学作为实现课程改革目标的重要措施,对于教师来讲,需要提高教学水平,深化教学改革,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基础上,以就业为主,以能力为本,将理论与实践进行紧密结合,对课程进行优化与创新。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不断开发学生的潜能,进而确保实践课程与社会的职业需求相互吻合,培养学生的全面综合素质,使其健康发展;中国的职业教育逐渐由定向教育向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转变,深化改革、优化结构、扎实基础,使学生掌握从事茶艺活动所必须的理论知识、技术实践能力。
4 小结与建议
对实践课程教学进行改革与创新,通过大家多年的探索实践,革新传统实践教学,以模块化教学为主线,通过各种技能比赛、技能展示、职业能力训练等活动,为学生搭建了展示平台,进而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收到良好的教学反馈和社会评价。实践课程强调的是学生的职业技能,并且这种职业能力要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生活习惯、饮茶需求的变化而不断与时俱进。因此,培养适应社会的职业技能型人才,应以学生发展为本从实践课程结构、教学过程和考评体系进行改革创新,才能进一步完善《茶道》实践课程的教学形式和方法。
参考文献:
[1]徐国庆.论职教课程中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结合点[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4(13).
[2]徐继存.西方课程与教学理论中国化的方法论考察[J].当代教育科学,2007,4.
[3]杨金土.我国高职教育形势当议[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26).
关键词:道德教育;茶文化;关系;探究
1茶的文化发展历程与道德文化的联系综述
任何一种文化的根源都是物质层面上的,而茶文化作为一种传统的文化,其根源便是茶叶的演变。最初的茶叶产生在5000多年前,在春秋战国时期便有关于茶的确切记载,最初茶是做药用,后来在最初的药用功能上,随着历史的发展又衍生出了“饮用”、“礼用”等功能。而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士人论文品茶之风渐盛,而此行为推进了茶文化的发展。魏晋南北朝为文化史上三教开始融合的时期,故此茶文化的最初融入,便是儒家、道家、佛家的三教交融的思想,而非分批缀入,此点值得注意。而注意这一点的原因,在于,若茶叶中蕴含的文化,最初便是三教交融的文化,那么其开放性、包容性、创新性便有了根源。传统道德理念,是以礼教为首的一种宝贵精神品质。追求真理曰道,正直中和是德。魏晋时三教的文化精髓在品茶这一优雅行为中随着茶香渗透进了茶中,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此处可以确切知道茶文化中蕴含了道德文化。茶叶的本性自带有一种不偏不倚、正直倔强的品质,这种品质为历朝道德文化所看重,故此茶叶一经引入文教体系,其道德文化便彰显出来。我们知道,茶的本性便可说是道德水准,而其衍化的文化中又携带了道德文化元素,所以茶叶与道德教育是有巨大关联的。
2道德教育与茶文化的关系探究
想要探索茶文化与道德教育的关系,首先要知道茶文化的主要内容。茶文化来源于茶叶、茶树,其最早的文化内容便是茶叶、茶树的本性,即茶性,次之,茶叶最初具有药用与饮用功能,药用在后期引入了中医文化,而饮用自衍化成茶道。茶道,实际上是包含茶艺、茶具、饮茶文化在内的一切茶的技艺,而茶德更是这种茶艺的精神提炼以及具象理论。在下文中,笔者将立足茶文化本身,从茶性、茶道、茶德三个方面,深入探究茶文化与道德教育的关系。
2.1茶性与道德教育的关系
欲明茶性,必先知茶之理。茶的生长条件极为独特,其他植物,或要求少风少雨,或受限与季节条件,更多的是必须有肥沃的土地才能长成。而茶树,往往生长在高山低谷,人烟迹罕至之处,或是深山丘陵,餐风露雨之处。据科学研究,在茶树的生长条件中,碱性土地与潮湿空气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其次,茶树往往低沉而直立,不争不艳,不偏不倚,卓尔大方。考究完茶的生理条件,茶的本来性质便不难得出,茶的第一点特性是生性顽强,能在极为恶劣的地方生长。这种特性,在道德层面,便是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高贵品质。根据茶的这一品性,很多诗人墨客,作家,画家都加以作品描述,在丰富茶文化的同时,又使得茶的坚忍不拔与自强不息得以传承,而在现代教育机构的道德教育中,例如学校,则可采取茶与其茶文化作为精神样本,将道德教育实际化,起到深层次的教育效果。茶的第二点茶性,便是茶的低沉直立。众所周知,古人往往寄情于景,托物言志,将眼见的事物给予人性化的道德评价,并有梅兰菊竹四君子之称,而这四君子都代表了不同的道德文化。例如,梅花的孤傲不群,兰花的优雅,的淡泊,竹子的不俗和谦虚都是用来彰显道德品质并起到教育作用。而茶叶本身具备了低沉直立的品质,表现为接地气不孤傲,优雅不做作,淡泊不空荡,谦虚而不自持,兼具四种美好的道德品质,更应该作为道德教育的模范。茶性的第三个特点,便是不偏不倚,卓尔大方。不偏不倚的品性,历来为人们所歌颂。因为这代表了正直的品质,当然,同样以正直出名的本性植物,有松,有竹,有白杨,有胡杨,但是茶树的不偏不倚是有其特色的。茶树往往不高,其不偏不倚,蕴含在其短小的身躯内,更彰显正直之气。无怪南明遗民见茶树而涕泣之。不偏不倚即指茶叶喜居本土,安居乐化,体现在道德教育上,即是要爱自己的祖国不能崇洋。
2.2茶道与道德教育的关系
茶道是广博的,其中既有优雅大方的茶艺,又有雕工精美巧夺天宫的茶具,亦有饮茶、泡茶的各种细节讲究,更有古人对茶的文化评价。其中不乏许多与道德教育有关的内容,例如,茶艺的优雅大方、茶具的精益求精、细细雕琢、品茶时的从容不迫、追崇自然、天人合一,甚至于自明清以来,市场上红极一时的茶馆、茶楼都是茶道的产物。由此又可知茶道的创新变化,因时而变。古人在道德教育上,往往主张言传身教,耳提面命,如此口耳相传。例如明朝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余立侍左右,俯身倾耳以请。”讲的就是传统教学的情况。另一方面,便是寓情于物,以物相较。例如传说中的临终前折箭之教,赵简子的赠书之教。而这两方面,在茶道中皆可做到。在品茶中,等水开、等茶香,可放松急躁的心境,培养耐心,这是物教的境界;而在品茶之时,如魏晋南北朝士人品茶,或是潮汕地区的功夫茶,都喜欢聚集品茶而言文化,这样,无形中亦起到文教的功能,所以有人说茶文化中自带道德教育,是极有道理的。茶道中的道德教育,尚且不止文化理论上的言传物教,而是实践上的道德推广。例如,紫砂壶的铸造需要极高超的技艺,极精细的工夫,这些不从实践中经历千百遍磨练是学不会的。这种茶具的精雕细琢精神,便有了茶道的自然教化功能,在实践层面推动了道德文化的教育。
2.3茶德与道德教育的关系
说到茶德与传统道德的关系,这里要理清二者的大小之辩。首先茶德的提炼来源于茶道,而茶道又是来源于士人、民间的品茶活动,最主要是士人阶级的研究探索,故此,茶德间接来源于士人文化,而士人文化又是传统道德的继承者和弘扬者,由此一看好像两者没有什么区别。但是别忘了茶性中本来就有道德影子存在,而且茶道中的道德,亦不止是传统道德文化上的品质,故此两者自有区别,应该说传统道德文化是共性,而茶德,是个性。或者说,茶德是传统道德体系中非常光辉的部分。之后,中国的国门渐渐打开,人们接受了越来越多的西方文化,我们不能说西方的文化对我们造成了伤害,文化的发展本身就是相互影响的。但是,我们所痛心的是中国的传统道德在西方的文化冲击下显得非常脆弱,也就是说我们的传统道德体系始终处于劣势地位,显得岌岌可危。如今我们时时刻刻都在讲人们相互之间越来越不信任,人们相互之间显得越来越陌生,人们不愿意去帮助陌生的人,因为害怕被骗,人们不愿意冒着被讹诈的风险扶一个摔倒在马路上的老人。这就是社会存在的道德危机,而我们需要找到一个解决道德危机的入口,笔者就自然而然的想到了茶文化。因为,茶文化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数千年,有着深厚的民间基础,同时茶德对人的约束不那么激烈,先得温文如玉,其对人道德冲击不会很大。人们在品茶的时候就能感受到这种文化的魅力。所以,在公民的道德教育中嵌入茶文化是非常恰当且合适的,一定能起到非常好的效果。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的民族目前的确存在一些道德危机,这是我们任何人都不愿意见到的。需要用什么样的方法来重拾人们的道德有很多办法,笔者认为重拾道德并非就要从茶文化入手,但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最精华的部分对于公民的道德教育确实非常有帮助,笔者从茶文化入手,剖析了茶文化和道德教育的关系,帮助人们找到重拾道德的一些思路,希望人们尊重中国的传统文化,尊重中国的传统道德体系,共建一个温良恭俭的社会、一个人人都有温度的社会。
参考文献
[1]邢雯芝.茶文化在高校教育中的价值与实现[J].福建茶叶,2015(5):58-60.
[2]刘瑞华.解读茶文化与思想道德之关联[J].福建茶叶,2016(2):245-246.
[3]孙汝建.汉语国际教育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系的重建[J].海外华文教育,2014(4):384-394.
[4]陈文华.论中国茶道的形成历史及其主要特征与儒、释、道的关系[J].农业考古,2002(2):46-65.
[5]沈佐民,陈念,李年蛟.茶文化在构建大学生综合素质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茶叶加工,2008(3):49-52.
[6]朱红缨.基于专业教育的茶文化学体系研究[J].茶叶科学,2006(1):42-48.
[7]余悦.中国茶文化研究的当代历程和未来走向[J].江西社会科学,2005(7):7-18.
[8]张进军.中英茶文化比较及对中国茶文化传播的启示[J].世界农业,2014(8):175-176+196.
[9]余悦.净慧法师对当代禅茶文化的贡献及其学术史意义[J].江汉论坛,2014(4):131-135.
西安是盛唐的都城,而中国的茶文化正是从唐代起源的。据史料记载,唐代的茶不像现在,是团饼茶。过去,茶也不是冲泡的,而是煮来喝。因此,徐南眉设计的大唐宫廷茶艺表演中,科学地再现了碾茶(把茶饼碾碎)、煮茶、皇帝赐茶给功臣嫔妃等宫廷茶道的场面,整个茶道的表演演员包括皇帝、大臣、宫女、礼官、泡茶师等多达36人,是目前全国规模最大的一次茶艺表演。
徐南眉退休后依然致力于推广茶文化,向民众普及茶道表演,自己还编写了例如《茶文化常识》、《茶艺培训基本知识》的教材,方便民众了解、学习茶文化。
茶道意味
茶道,就是品赏茶的美感之道,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灵魂。茶道亦被视为一种烹茶饮茶的生活艺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一种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吴觉农先生曾在《茶经述评》一书中写道:“饮茶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种艺术,或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茶道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喝茶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这与提倡“清静、恬澹”的东方哲学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内省修行”思想。
茶道要遵循一定的法则,古人品茶讲究六境:择茶、选水、侯火、配具、环境和品饮者的修养,其一招一式有极严格的要求和相应的规范。唐代为克服九难,即造、别、器、火、水、炙、末、煮、饮。宋代品茶有一条法则,叫做“三点”:新茶、甘泉、洁器为一;天气景色宜人为一;风流儒雅、气味相投的佳客为一。明代品茶要求更为严格细致,有“十三宜”和“七禁忌”。“十三宜”即:一无事,二佳客,三独坐,四吟诗,五挥翰,六徜徉,七睡起,八宿醒,九清供,十精含,十一会心,十二赏鉴,十三文僮。“七禁忌”即:一不如法,烹点不得法;二恶具,茶具不清洁;三主客不韵,主人、客人举止粗俗;四冠裳苛礼,过于拘束礼仪;五荤肴杂陈,茶贵清,一案荤腥,不能辨味;六忙见,没有品茶的工夫;七壁间案头多恶趣,环境布置俗不可耐。
因此,品茶有“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的说法。
茶道的礼仪是颇为讲究的在客人面前先将茶筅洗净,然后轻敲三下举起两下后,便完成了清洗的动作。而在结束的时候,则是先用热水将茶碗中的余茶洗净,然后用热水洗净茶筅,最后轻敲两下后举起,如此便完成了结束时的清洗动作。即使同样是茶筅,但是开始和结束时的意义却有不同,不能加以混淆。
在喝茶的时候转动茶碗,是为了避免从正面饮用的意思,将茶碗转动一圈半,并离开茶碗的正面后,便可以开始饮用,而饮用完后再加以清洁嘴角所碰触之处,然将茶碗转回正面,如此重复。
如今的时代,茶楼、茶馆就是喧嚣都市的幽静竹林,紫砂壶、字画、流水、古琴声……这样的环境令人内心安宁;泡一杯茶,慢慢享受它完全的滋味、美丽的颜色、茶的芳香和口味,以及周遭氛围。静心冥想,当你使周围的世界平安美丽时,你的心和头脑就有了相同的心境。
茶叶品质
茶叶品质的好坏,可以用感觉器官来进行鉴别,称为感官评审。对茶叶品质的评定,可分为干评外形(嫩度、色泽、条索、整碎、静度),湿评(开汤评)内质(香气、汤色、滋味、叶底)。在专业评茶的部门,还有专业的茶杯、碗、样盘、叶底盘等。
除感官评茶内容外,鉴定茶叶品质的好坏,还要鉴别茶叶有否变质,有否异味(如焦烟味、酸馊味、陈味、腥味或其他物品污染味),如是隔年的陈茶,则绿茶色泽会发黄有陈味。
茶叶由于疏松多孔,表面积大,叶内又含有茶多酚、蛋白质、果酸、糖等多种亲水性成分,因此当空气湿度增加60%以上,茶叶就易吸湿变质,同时茶叶中含有不饱和脂肪酸,极易吸收外界异味,因此在茶叶储藏中要保持干燥和隔绝异味、隔绝氧气。
煮饮技巧
水是茶叶冲泡之关键,自古以来,人们就十分重视泡茶用水,陆羽在《茶经·五之煮》中写道:“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又提到勿用停滞不动的死水,要用涓涓流动之新泉。
中国茶类十分丰富,各类茶由于采制原料老嫩不同,因此冲泡中对水温的要求也不一,茶叶根据鲜叶原料老嫩,制成的茶叶品质也不同,鲜叶越嫩,制成茶叶级别越高,冲泡时要求水温较低,一般细嫩原料制成的名优绿茶冲泡水温以80℃为宜,这时泡出的茶汤嫩绿明亮,滋味鲜爽,香气清高,如温度过高,则汤色变黄、滋味变苦,维生素C大量破坏。原料较成熟的鲜叶制成的茶叶则冲泡水温要求较高,如乌龙茶,冲泡时不仅要100℃的水温,且在冲泡前要温茶具,冲泡中还要拿开水冲淋壶身加温。如紧压茶,则要求在水中熬煮,才能将茶叶中的成分浸提出来。
从一方水土说起
中国人的民族特性是崇尚自然,朴实谦和,不重形式。中国人视道为体系完整的思想学说,是宇宙、人生的法则、规律。所以,中国人不轻易言道,不像日本茶有茶道,花有花道,香有香道,剑有剑道,连摔跤搏击也有柔道。在中国。饮食、玩乐等活动中能升华为“道”的只有茶道。
饮茶对于中国人来说,是“柴米油盐酱醋茶”,开门七件事之一。饮茶在中国,不像在日本那样具有严格的仪式和浓厚的宗教色彩。但茶道毕竟不同于一般的饮茶,单单“清饮”又可分为四个层次:将茶当饮料解渴,大碗海喝,称之为“喝茶”;如果注重茶的色香味,讲究水质茶具,喝的时候又能细细品味,便称之为“品茶”;如果讲究环境、气氛、音乐、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等,则被称为“茶艺”;而在茶事活动中融入哲理、伦理、道德,通过品茗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澡雪,这便是中国饮茶的最高境界――茶道。
不论是在中国谈茶道,还是于日本讲茶道,茶道始终都还属于东方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不同。在于东方文化往往没有一个科学的、准确的定义,而要靠个人凭借自己的悟性去贴近它、理解它。那么讲茶道。该从何时说起呢?
“茶道”一词,最早在我国唐代就已出现,例如,《封氏闻见记》中讲到:“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唐代刘贞亮在饮茶十德中也明确提出:“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不仅如此,唐代还出现了被后人尊称为“茶圣”的陆羽,即前文所讲到的“鸿渐”。
但是尽管“茶道”这个词从唐代至今已使用了一千多年,但至今在《新华辞典》、《辞海》、《词源》等工具书中均无此词条。那么,什么是茶道呢?
茶,由最初的药用到生活中的享用。由提神醒脑的天然功用到“致清导和”的精神作用,由自然的茶品到社会的人品,这种渐进的认识、升化过程,不仅表现出了人对自然的认识历程,而且也反映出了人与自然高度契合、和谐统一的过程,同时也彰显出茶道精神的精髓。
茶道文化的本身特点正如老子所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同时,佛教也认为:“道由心悟”。如果一定要给茶道下一个定义。把茶道作为一个固定的、僵化的概念,反倒失去了茶道的神秘感,同时也限制了茶人的想象力,淡化了通过用心灵去悟道时产生的玄妙感觉。
谁最符合中华文化的大观
从悠久的中国茶文化历史来考察,茶道体现的精神与儒释道三教思想体系有着广泛而深刻的联系,茶道思想蕴涵着儒释道三教思想的精华,负载着三教的文化内涵。
茶道精神中,首先融合了儒家“中庸和谐”的思想观念,主张以茶协调人际关系,实现互爱、互敬、互助的大同理想,并以茶的清廉、高洁之精神磨炼自己的意志。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培养廉洁之风,并用于明伦理、倡教化,茶道精神中这种注重“以茶可雅志”的人格思想,认为饮茶可自省、可审己,而只有清醒地看待自己,才能正确地对待他人。所以“以茶表敬意”成为“以茶可雅志”的逻辑连续,它表明了一种儒家的人生态度,就是从自身做起,落脚点在“利仁”,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是化民成俗。这是一种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的体现,其深层体现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思想。
其次融合了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茶文化与道家的渊源是久远而深刻的,“茶禅一味”的哲理概括所浓缩的深刻涵义,成为茶文化发展史上的思想精蕴。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使人们体悟到,人必须顺应自然,符合大道,才能获得身心的自由。茶人认为,烹茶的过程就是将自己的身心与茶的精神相沟通的过程。“道”的性格像水,茶是吸收了天地精华的灵芽,茶处水之间才是最好的发挥。茶道是“自然”大道的一部分,茶文化从自然取得精华,在这里与老庄信徒们的求得长生不老的“仙道”发生了原始的结合。“自然”的理念导致道家淡泊超逸的心志,它与茶道精神的虚静恬淡的本性自然吻合。
在茶道精神中,儒家和道家的思想精髓似乎都较显而易见。而佛家“普渡众生”的思想显得有些隐晦。佛家以“普渡众生”的精神为宗旨,主张用茶的雨露浇开人们心中的堡垒,使人明心见性。要学习“清寂”态度,“和敬”精神,以澄明心境,洁身自好。佛教在中国兴起后,由于坐禅的需要,与茶结下不解之缘,同时在茶的种植、饮茶习俗的推广、饮茶形式传播及美学境界的提升诸方面,都有禅佛思想的体现。“自古高山出好茶”,“天下名山僧侣多”,历史上许多禅林寺院出产名茶,一系列茶礼、茶宴等茶文化形式的建立,具有高超的审美趣味,它对中国茶文化的持续的推波助澜,直接造就了中国茶文化的兴盛,促进了禅宗思想的发展。
不管是儒家、道家,还是佛家,它们的思想都要求习茶者用心灵去悟茶道的玄妙感受,好比是“月印千江水,千江月不同。”有的“浮光耀金”,有的“静影沉壁”。有的“江清月近人”,有的“水浅鱼读月”,有的“月穿江底水无痕”,有的“江云有影月含羞”,有的“冷月无声蛙自语”,有的“清江明水露禅心”,有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有的则“雨暗苍江晚来清,白云明月露全真”,月之一轮,映像各异。“茶道”如月,人心如江。在各个茶人的心中对茶道自有不同的美妙感受。
道,现代茶人如何说
人们通过饮茶,明心净性,增强修养,提高审美情趣,完善人生价值取向,形成了高雅的精神文化。在中国茶文化发展的历史上,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茶文化提出或阐扬了不同的人生价值思想,构成了中国茶道的核心内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已故浙江农业大学茶学专家庄晚芳教授提出的“廉、美、和、敬”,并加以解释:廉俭有德,美真康乐,和诚处世,敬爱为人。与此同时,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所长程启坤和研究员姚国坤主张中国茶德可用“理、敬、清、融”四字来表述。在此之前,台湾的范增平先生于1985年提出中国茶艺的根本精神,乃在于“和、俭、静、洁”。更早一点。在1982年,台湾的国学大师林荆南教授将茶道精神概括为“美、健、性、伦”四字,即“美律、健康、养性、明伦”,称之为“茶道四义”。茶道精神成为了人们在对茶的认识、应用过程中有关精神财富的升华。
其实,总结茶道精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数千年时间积淀下来的文化,要用寥寥几字概括,着实不易,除非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深刻的认知,对茶有着独到的体悟。尽管如此,从古至今关于茶道精神的讨论也从未停止过。中国的学者茶人对中国茶道的基本精神又是怎样理解的呢?
童启庆(浙江大学茶学系博士生导师):我个人及国内众多知名的茶学专家,都很认可庄晚芳先生的总结。在
庄晚芳先生之后,有很多人也提出了自己对茶道精神的总结,追根溯源,多出自古籍,但基本都有相同的内涵。
吴雅真(中国茶道表演艺术家):茶道精神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自然、素朴、雅静、和谐。茶本身就是自然成长的植物,茶道精神也要从自然出发,追寻发自内心的精神追求;自然的往往是素朴的,发自本性的常常是最宝贵的;茶道是典雅而宁静的,荼道精神通过优雅的茶艺、荼事为人们达到内心的宁静;茶像和平使者,茶道文化也指导人通过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达到精神世界的和谐。
且饮且读(资深茶人):自然、平和、包容应是茶之道。对于荼我们是不能轻言“道”的,那是一种至为崇高的义理。茶当为饭后余事,不必让她承受太多我们自己都说不清道不明的所谓“道”,如若能于茶中得到一点形而上的圆融生趣,则离茶之本性近矣。而明人是最通晓这些道理的,尤其是明中晚期的文人,他们口中的茶,正如他们笔下的小品文,不再承担什么。对于这种回归,明人自知且颇为自得。
吕谏(青年学者):借于东方传统的礼法,融入“清、静、和、美”的精神,并在艺术、道德、哲学、宗教以及文化的等方面加于切入,在生活中提升精神,于人文中享受自然;道法自然,返朴归真,保持平常心,朴实味美,动则行云流水,静如山岳磐石,笑则如春花自开,言则如山泉吟诉,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都应发自自然,任由心性;从而使人性得到完全解放,使自己的心境得到清静、恬淡、寂寞、无为,使自己的心灵随茶香弥漫,仿佛自己与宇宙融合,升华到“悟我”的境界,笑看天下事,勿忘一杯茶。
张丹(三醉斋论坛版主):通向茶道的路是静、真、通。静指身静、心静、思静,是一个习茶之人首先需要领悟的;真可归纳为:真茶、真器、真功、真味、真知、真悟;通,则是一种通达的世界观,作为一个荼人要追求的至高境界。由茶而心,由心而道,是一个从外而内的通达的过程。
解方(云南丽江秋月堂堂主):“公、和、静、道”为茶道的精神所在。公,公开、公平,和,和气、平和;静,心静、安静;道:对话、交流。所谓茶道,所谓茶道精神,不是停留在书本上、课堂里,不是拿来宣讲的,是要让大众能参与的、很生活化的东西。我告诉我的学生,我也只是在不断学习中,茶的海洋很浩瀚,我永远都是小学生。
也有茶人提出“和、静、怡、真”应作为中国茶道的四谛。因为。“和”是中国茶道哲学思想的核心,是茶道的灵魂。“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不二法门。“恰”是中国茶道修习实践中的心灵感受。“真”是中国茶道终极追求。
8个月茶山生活,给亿万富翁深深震撼
在广州荔湾区芳村大道的1850创意园内,坐落着一栋青砖结构的方形建筑。墙的一侧,一块巨型的阴沉木(乌木)赫然而立,上刻“陈国璋茶文化馆”7个金漆大字。
步入馆中,扑鼻而来的是沁人心脾的幽幽茶香,舒畅、清明,让人忍不住深吸几口气。仔细打量,才发现茶香来自室内的三面茶墙。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门厅那面“普洱屏风墙”,一个个由陈国璋设计的栅栏式木箱整齐叠放直达天花板,认真一数,整面墙收藏了1536块茶饼。而厅中那张由古旧船木打制而成的“聚贤大桌”更令人惊叹,茶桌足有6.5米长、2米宽,可同时容纳30人围坐品茗。
叩开二楼的潮州金漆屏风做成的雕花木门,一身白色唐装的陈国璋进入了我们的视野,一口港式粤语不经意间透露了他的出身,而满室陈列的历代茶艺工艺品,则彰显了他“资深茶人”的身份……
说起自己与茶的结缘,陈国璋仅用了两个字概括——偶然。一切皆因玩心而起。
陈国璋出生于香港,本在香港经营巴士生意,资产上亿。1988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日本体验了日本茶道。回到香港后,他向朋友感叹:“为什么我们就没有日本这么好的茶道呢?”谁知朋友笑道:“日本的茶道也是唐宋时期从中国东渡去的,日本人不过是换了和服,加了一些礼仪。中国才是茶道的发源地。”陈国璋恍然大悟,心生遗憾。
不久,陈国璋应台湾朋友之邀参加聚会,席间有两个黑帮大哥。陈国璋懂得规矩——“大哥”请客,不喝倒是出不去的。这边陈国璋一心做好了大醉的准备,那边“大哥”却不紧不慢地抛出一句令在场人震惊的指令:“上茶!”这一次,“大哥”的口吻似乎没有往日的狠戾,竟有着一丝难以言明的平和。原来,两名“大哥”最近迷上了台湾茶道,不仅酒喝少了,连人也平和了许多。这让陈国璋对茶更添几分兴趣:难道茶有如此大的魅力?
带着种种疑惑和好奇,陈国璋经朋友介绍,前往台湾阿里山的高山茶区。他决定跟随当地茶农耕种、除草、摘茶、烘茶……全程体验“茶的诞生”。
陈国璋一待就是8个月。茶农不仅教会了他茶艺,更教会了他茶道精神之一——耐心。当时,同样的茶叶,内地出产的每斤20元,而台湾出产的每斤却高达200元。奥秘何在?
此行终于让陈国璋明白了,一切皆源于茶农的耐心和对“一手茶”的坚守。对茶农来说,每到采摘期,就要“看天做茶”:天气晴朗,则早上山;如遇阴雨,则推迟,须等阳光蒸发掉部分水分,才能摘取湿度适宜的好茶叶。茶叶一经采摘,必须立刻制作,当天完成,而且每一步都是人工操作,一气呵成。因为新鲜茶叶在空气中容易氧化变色,随着时间流逝,做绿茶的茶叶很快会变成乌龙茶原料,再迟就成了红茶原料。因此在烘焙过程中,若没人接手,即便是想吃饭、如厕都得忍着。所以,茶农从清晨采茶一直忙到晚上八九点茶叶制作完成才能休息。可这个准则在当时的内地,很少有人能做到。
这些体验让陈国璋对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他对茶道有了更深刻的感悟,更让他的个人素养提高不少。他一改往日的暴躁,变得平和、坦然了。
50岁痴迷茶道,用心“把玩”兴趣
从台湾回香港后,陈国璋对茶的热情并未减退。他和朋友一起开始了探访大陆古茶树和茶艺人的旅行。他们游走在深山间,一边旅行,一边寻访古茶树和它们的守护人。
云南是中国古茶树保留最多的地区。在当地,茶可饮、可入药,在百年前,茶票还一度充当银票使用。云南以前的风俗,茶园主在女儿出嫁时,常常会将茶园作为嫁妆送给女儿,结果,很多茶园无人打理,任茶树自然生长。因此,几百年的老茶树就这样被保留了下来,很多茶树的树根足有数丈之深。
这一次探访,给了陈国璋很大信心,内地好的茶原料远远超出他的预期,也让他产生强烈的振兴民族茶道之心。要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茶文化,就必须让大家尝到真正的好茶。
1993年8月,他将香港的巴士生意交给儿子打理,来广州创办了一家茶艺公司。从那以后,茶从一种纯粹的兴趣变成了陈国璋新的人生事业。
每年10月至12月是收购铁观音的好时节。茶农大多天刚亮就上山采茶,出产好茶的主要山头是各厂家的必争之地。只有起得早、抢占最高点,才能截到更多的茶农、找到好货源。为了抢到最好的货源,陈国璋和员工经常上演“拦路打劫”。他们半夜上山,爬上最高的山坡,在茶农必经的山路边搭一张小桌,生一炉炭火,时刻煮着一壶开水。但凡有茶农经过,陈国璋都会一步上前,笑着将其拦下,当场抽取茶筐中的茶叶现场品尝。合格,便将茶农的货品通通截下。如此一截,每天能收上一吨多上佳新茶。
对于普洱茶,陈国璋更是下了不少苦工。陈家普洱之所以独到,皆在于陈国璋所坚持的拼配之法。
他说,茶树因朝向不同而茶味各异:朝东者香气重;朝南者茶味薄、水味重;朝西者茶味重、水味薄;朝北者甜味重。所以,他只收东、西、北向的茶叶,基本不收南向的。
陈国璋说:“一饼上好的普洱需由三向茶树的茶叶拼配,才能彰显层次,提升口感。”
为此,陈国璋不仅需要熟悉每个收购地茶树的朝向,更要对当地本年度的天气有所了解。雨水多时,多收西向茶,东、北向的茶叶少收;雨水少时,则相反。每一年,他都是亲临茶园试茶、收茶。有时候,他也会开上自己的“货车”(他对自己座驾的戏称),驾一路收一路。
当然,要保证茶叶品质,茶农很关键。早年走访古茶树的守护人,让他获得了优质茶农资源,他也会用心维护着和茶农亦师亦友的关系。
2006年,普洱茶价格被茶叶炒家哄抬,出现“天价”。有几个茶农腼腆地对陈国璋说:“陈先生,你看附近的茶农都涨价了,你是不是也能帮我们涨一点点?”陈国璋做茶并非只为牟利,更不屑于炒作。于是,他做出了一个让茶农感动不已的决定:“今年你只需给我一半茶叶,其他的你自己去卖。”
到2007年价位最高峰时,陈国璋干脆放话:“我今年暂时不做茶了,你们把茶都卖给别家吧!”
2008年,泡沫破灭,普洱茶价格猛然下跌,一时无人问津。正在茶农焦急万分之时,陈国璋出现了,助他们渡过了难关。
陈国璋说:“做茶和做人一样,都要舍得。赚合理的钱,做正确的事。放宽心胸、不计得失,也是茶道教给我的精神之一。”
茶友茶道茶缘,分享最快乐
为将茶道精神发扬光大,早在1992年,陈国璋就在广州兰圃开了一家茶馆,办起了茶文化推广兴趣班教授茶道、传播茶文化。那时候,在茶馆品茗,一壶好茶要120元,可陈国璋推出的兴趣班每周一至周五,从晚上7点至9点,5晚只收每位学员100元学费。他还特意以每周5000港元高价,从香港请来茶艺师傅授课。这个亏本的兴趣班坚持了两年。
如今,“陈国璋茶文化馆”的会员有三分之一是在兰圃结缘的学员或茶友,他们现在都成了“茶精”。
除了“资深茶人”的美誉,陈国璋还有另一个头衔——“茶叶银行”行长。大家可以将从陈国璋的公司购买的普洱茶像存钱一样存在特定的茶仓里,每位储户都可拿到“茶业银行”派发的“藏茶证”,储户的储存信息,会被一一登记在案。储户拥有支配权,凭证存取茶叶,预先通知即可。“茶业银行”每年收取一支(84饼,每饼重1斤)50元的保管费。在这里,茶叶能得到精心保护。
“茶叶银行”还为会员提供自由交易的平台。临时找不到买家,又想抛售的储户,也可将茶卖给茶仓,茶仓会在保证原价的基础上,给予储户每年增值10%的“利息”。
陈国璋给会员算过一笔账:以一年买4件(42斤/件),每斤60元计算,每年投资约10080元;买足5年后,在第六年,可取出第一年的两件,这时,这两件茶已升值,价格足以在第六年买4件新茶。如此循环。从第六年起,不仅喝茶不用花钱,再投资也不用花钱了。
述职报告是检验我们工作的试金石,从一份述职报告中可以看出你一年的工作状况是否合理有序的进行。下面就让小编带你去看看茶艺师年度个人总结报告范文5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茶艺师总结报告1前些时日,思想老化,闲于品茶,不禁对茶产生了许些好感。于是竞开始研究起中国茶艺之道来。了解到一些关于茶艺的作品以及几千年的中国茶文化,鉴于其学问的雅致,加之兴趣所至,故亦思得若干茶艺,撰写成文,以供赏阅。
有位作家说,人类历史中的杰出发明中,其能直接有利地帮助我们享受空闲、友谊、社交与谈天的,莫过于饮酒、吸烟,饮茶的发明。
烟酒之道我知之甚少,但于茶艺术却颇感兴趣,且略通一、二。茶录有云,“其旨归于色香味,其道归于精燥洁。”可见自古以来饮茶发民展至今已成为一种文化,且有相当浓厚的学问。而诸种茶文化之中,上茶有礼,品茶有道,泡茶有法为其精髓。
古有诗云:寒夜客来茶当酒。而以茶待客须讲茶礼。有俗成之礼曰:酒满为敬,茶满为欺。一般来说,予客上茶不当上满,满则不敬。倘若用大茶杯给客人泡饮,还应注意不时给客人加开水以保持茶温,以让茶之香气萦绕不绝。可见茶当品、当慢,贵在雅趣,而酒当饮、当快,贵在豪情。所以,以茶代客是万万不宜催促的。
对于品茶,一般说来宜慢品而不宜豪饮,小茶杯三口一杯,谓之品也。此外喝茶亦需讲究气氛,古人云:“饮茶以客少为贵,客多则喧,喧则雅趣乏也”。严格来说,茶有三泡,第一泡如一个十二、三岁的幼女,第二泡如妙龄的十六女郎,而第三泡则如婚后了。一般来说,幼女茶苦涩,提神醒脑;少女茶甘雅,鉴赏家认为此泡的茶最妙;而茶素淡,不可复饮。但实际上,享受“”茶的人仍很多。
关于泡茶之法,见经卷者诸多,且因茶的制作工序不同而异。在此不一一比较论之,但有一点重点共识:泡茶宜用陶瓷器皿而不宜用铜、铁、玻璃等器皿。而且茶具的茶垢不宜清洗尽去,因为茶可养生,而垢可养壶也。
茶艺师总结报告2通过为期一周的茶艺实训,我学到了好多平日里学不到的东西,从对茶文化一无所知的状态里走了出来,不仅了解了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源源流长,甚至发展至海外,而且茶的种类有六种之多,每一种茶都有其不同的特征和功能,茶的制作方法及其泡制更是有深刻的考究,饮茶的意境也有讲究,饮茶还有营养保健,修身养性,增进友谊,学习礼仪知识的作用,这些对我走向工作岗位,对人对事的态度有重要的启示。
在日常生活中虽然也有饮茶的习惯,但是也仅限在家里,从地里回来饭前往往会泡一壶茶,但是即不讲究茶的种类和质量,也不讲究茶的泡制和品茶方法,只是平常意义上的喝一杯有味道的茶,解解渴而已,所以在我的脑海里对茶并没有深刻的了解也从没有研究,就把它定义为家用茶水,后来见到的饮料如绿茶,冰红茶也并不知道它们同属一类,而且还是中国文化的一种。直到学了茶艺之后才开始了解并认识茶文化,体会茶的意境和精神。
茶的历史悠久,制作方法多样,泡制也十分考究,对我们做人处事有一定的借鉴。茶的制作方法有蒸青,炒青,烘青等每一种里面又有使用工具和手法的区别,制作出的茶的色泽,形态等也不相同,而且泡制时应用不同的方法限制时间和次数等可以把各种茶的味道达到最佳。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也应该有这样的意识,不同的事情有不同的特点的作用,所以在做的时候也要用适宜的方法才能事半功倍达到最佳的效果。我们从事公共关系,就必须要学会应对不同性格不同职业和不同爱好的人,要想取得好的业绩就需要灵活的应对这些人根据他们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方式才能做到有效的沟通从而把工作做好。同样的处在相同领域的人其处事方法和做事原则也是有一定的区别的,所以选择的应对方式和原则也要因人而异,学会和他们相处好的同时也能发挥出他们的作用,让他们为己所用,这也是一种智慧。
喝茶还要讲究周围的环境同时体会茶所代表的文化和意义。饮茶之风是由文人雅士发展到宫廷之中再由宫廷流传到民间的,其间茶的种类也有了明确的分类,茶艺也日趋成熟,茶礼也形成了统一的风格。文人在饮茶时往往会选择一处具有诗情画意的地方,精心泡制茶种,以静气凝神,同时领略大自然的和谐之美,领悟人生法则,有人还会突发奇想吟诗作画,在古代就有以茶会友的说法,请客人饮茶也就表示对他人的敬重成为一种礼数,同时有清政廉洁,远离污秽,消除杂念,修身养性的文化内涵,茶也就成为有文化有知识的象征,这就是所谓茶的“廉”,“美”,“和”,“敬”,尽显茶的本色。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也需要静心静气,以平和的方式待人处事,静乃和之根本,我们工作本来是为了赚更多的钱,过更好的生活,但是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又往往会被一些琐碎的事情而困扰,导致心情烦闷,甚至改变自己的心性,让自己过的不愉快,所以以静待人的同时也要以静待己,这样生活才会丰富而精彩。
谢谢老师给了我这次实训的机会,也感谢老师这一周来对我们的指导和帮助,此次实训使我受益匪浅,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我会更加努力,学习更多的.专业知识和处事之道,为有效的工作打下基础。
茶艺师总结报告3因为个人对茶的喜爱,我报名学习了茶艺。
在7天的学习过程中,我对茶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无论是茶的历史文化、茶的分类、喝茶的器具以及泡茶的方法,都是我之前所没有了解过的。7天的学习即将结束,虽然当前我只是浅浅地学习了一些入门知识,但浓厚的茶兴趣已被激发,我只迫不及待想要继更深入的学习茶,让自己融入茶的美妙世界。
茶艺培训学习开设这样关于茶的培训课程,不仅仅为我们学员教授了茶文化,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交友平台。在当代社会,能有机会以茶会友,是很风雅的一件事,大家有缘坐在一起学茶、品茶、赏茶、鉴茶,就好似古代文人骚客一般,喝茶谈笑,很令人享受,十分惬意。
源于对“茶”的喜爱,怀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敬仰,终于将学习茶道的小梦想付诸于行了。
如中国传统文化中任何一例皆渊源流长、博大精深,茶艺亦如此。初级班给了一把打开“茶道”这只潘朵拉神盒的钥匙,将原来饮茶的习惯及爱好的浅浮和模糊,引向明了,开启更多愉悦之情。
短短几日的茶艺课程,接触到浅略的中国茶文化理论,学习到绿茶泡法、生活泡法、红茶泡法、闵式冲泡四款茶艺表演。因为原本对茶的喜爱,浅阅过茶艺相关的书籍,学习中对茶艺的阅读便有了更多的渴求与热情。在老师授课时,我们也渴望老师能传授更多的知识,有时因为课时的原因,未能更为详尽,我想学习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茶艺师总结报告4到公司工作了一年了,对公司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我认为会所的茶艺师对茶文化的认识层面比较浅,并且我在茶文化这一方面比较占优势,所以我就以茶文化>培训和销售为主来开展我的工作,将我的优势发挥到最大,并为公司创造出利益。计划如下:
1、与老客户和固定客户保持联系,并根据情况请客户来会所喝茶,维护客户关系。
2、通过各媒体了解客户信息,并能根据客户所需提供相应的帮助。
3、利用空闲时间学习业务知识,多于同事,领导们及时沟通交流。
4、每周增加1~2个新客户,每月要增加5~8个潜在客户。
5、每天留出一个小时来学习销售知识,并且利用到工作中。
6、每天下班后,对当天工作做一个工作总结,检查工作中失误与漏洞,以及怎样才能将工作做的更好。
7、在三个月内让会所的茶艺部在技术与茶文化知识上有一个提升,能有一个全新的面貌。
培训计划如下:
A、每周二利用一个小时来交流学习泡茶技术。
B、每周三周四利用一个小时来交流学习茶文化知识。
C、每次培训之后向茶艺师提出问题,并于第二天解答。
8、积极配合领导与同事的工作,认真完成领导分配的任务,并且做到最好!
茶艺师总结报告5时光飞逝,转眼间又到了总结的时候,这既是对之前的回顾反思,又是对新的一年的规划。
茶艺师首先是一个服务人员,这不仅仅是一种工作,而是一种服务的外在体现。好的服务质量需要我们首先要喜欢这个工作,真心实意地能够在工作中得到成长和快乐,并能够在工作过程中要做到形象气质俱佳、仪容仪表整洁大方;主动热情地接待客人,并根绝顾客状况和季节不同推荐相应的茶饮。虽然临近春节之际,心情会因大家的回家过年而出现稍微的波动,但就像边防战士一样,即使八年没有回家和父母过团圆年,也要兢兢业业为国家的边防工作做出努力,因为这是一种对顾客、对公司的责任和义务,也是做人的基本原则。